幫寶寶皮膚滅菌,也要養好菌,洗太乾淨,小心皮膚發炎更嚴重。一位2歲女童飽受異位性皮膚炎困擾,爸媽誤以為是皮膚表面壞菌過多作祟,想幫女童「消滅皮膚壞菌」,遂購買抗菌沐浴乳、增加洗澡次數,反加劇全身乾癢、皮膚紅疹等問題。小兒科診所醫師指出,日常洗沐與保養「勿過度清潔」,應維持皮膚表面「弱酸」、「好菌多壞菌少」等環境,適度保濕,才能防止過敏,維持正常皮膚生理功能。
皮膚是人體最大器官,也是第一道免疫防線,開業小兒專科診所醫師巫漢盟表示,據衛福部統計,2019年0至4歲嬰幼兒因皮膚炎、溼疹等問題求診人數高達39萬,皮膚問題是家長最頭痛孩子健康的狀況之一,若未正確控制過敏問題,維持弱酸性健康膚表,恐影響孩子免疫系統發展。
巫漢盟表示,寶寶皮膚的pH值相比成人偏鹼性,較難維持膚表好壞菌平衡,更易出現過敏問題,建議寶寶肌膚維持pH5.5酸鹼值、適度保濕、勿過度清潔,維持正常皮膚生理功能。
由於嬰幼兒皮膚發育尚未成熟,過度或錯誤的清潔方式會破壞膚表好壞菌的平衡,影響天然皮脂膜的形成,對於皮膚敏感或異位性皮膚炎的寶寶,日常護理須重視「保濕」。
巫漢盟指出,家長過去偏重在寶寶洗澡後,使用保濕、舒緩、止癢等功效的保養品,但補充皮膚所流失的水分,最有效的方法是浸泡盆浴或泡泡澡,水溫需控制在34至36度,泡澡時間不超過5至10分鐘。
巫漢盟進一步表示,選擇含有保水、皮膚修復功能的植物醣體沐浴品,浴後保持身體微濕不要完全擦乾,並立刻擦上保養品,確保水分可以留在皮膚上,也能為寶寶打造良好的菌相環境。
「菌並不是越少越好」巫漢盟強調,傳統觀念講求「抗菌、滅菌」來保護孩子,反而破壞寶寶膚表菌相的平衡,他提醒,絕大部分的肥皂都含有皂鹼,清洗後會破壞健康皮脂膜應有的弱酸性環境,恐讓有疾病感染風險的壞菌趁虛而入。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