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1-04 養生.運動健身
搜尋
運動健身
共找到
135
筆 文章
-
-
2022-10-22 養生.心理學解密
負面能量如何排解? 8大方式跟著做可紓緩情緒
現代人生活壓力大,一天之中不僅要面對家庭與工作之間的壓力,同時還須協調同儕、朋友、同事等人際關係問題,加上疫情期間,不管是隔離抑或是在家工作,都容易累積負面能量與情緒,針對如何排解這些負面能量,也引起網友熱烈討論。《Social Lab社群實驗室》本次透過《OpView社群口碑資料庫》追蹤近1年「負能量排解方式」相關話題的網路聲量表現,帶您了解有關網友熱議的8大負能量排解方法有哪些。運動健身最舒壓 睡覺談天也可排解負能量觀察網友針對「負能量排解方式」的討論,其中「運動健身」成為網友認為最有效的方式,討論區中就有不少網友建議「多運動」,因為運動會產生多巴胺讓你遠離憂鬱;同時,運動也能夠擁有健康的身體讓你更有自信,就有人推薦做「瑜珈」,表示瑜珈能使人靜下來並專注於當下,有助於強化內在深層的意志力與正能量。而排名第2的「充足睡眠」,也是網友認為有助於抒發負能量的方式之一,很多留言都表示「都靠睡覺來排解壓力和憂鬱情緒」,也有人靠多睡覺,「在不知不覺中提振精神了」。此外,也有許多人認為「找朋友聊聊」,不失一個排解負能量的方法,網友提到,每當自己感到焦慮很有壓力時,「會找知心朋友聊天釋放」,也有人坦言,蠻難處理自己的負面情緒,所以大部分時候都會「跟朋友或男友傾訴」。數位排毒可減少焦慮感 壓力大時冥想、散心都是好選擇除了以上這些方式外,也有不少網友提議「遠離網路」,尤其身處資訊爆炸的時代,社群媒體帶給人們不少焦慮感,有人認為「不用羨慕別人,專注在自己的生活」最重要,也有人認同並說道,可以「築起網路長城,減少網路使用者的焦慮」,像是過去有人提倡「數位排毒」,能有效降低負面情緒,提升生活滿意度。討論區中也有一些網友建議「靜心冥想」來紓解負面情緒,有人分享「選個音樂以最舒服的盤坐,靜心後注意呼吸,負面、煩燥情緒會隨著體式、呼吸一起釋放掉」,另外,部分網友也提到「外出走走散心」能降低負面情緒,說道「放自己幾天假做個深度旅行,遇到不能解決的事情,要往外求援,不要自己悶著頭做」。現代人生活中難免都會遇到低潮期、負面情緒,當壓力大時,除了參考以上網友提到的方式外,不妨試著找出最適合自己也最有效的排解方式吧!★本文經《NOW健康》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關心健康生活大小事,點此進入【NOW健康】
-
2022-07-30 養生.運動健身
有片|喘、疲倦、腦霧?透過運動改善長新冠後遺症!
時值夏季,全台疫情趨緩,隨著確診人數的下降,後遺症問題卻陸續浮現,其常見的症狀有喘、疲倦、胸痛甚或腦霧,對人體的影響不可輕忽。除了飲食調養之外,研究發現運動訓練是可以改善長新冠後遺症的傷害。但什麼類型、強度的運動最適合?超核心健身中心創辦人威力教練將從相關實驗結果及運動生理角度,與大家分享他所提供的運動訓練建議,快點開影片來看看。根據影片中威力教練所提供的資訊,由於感染COVID-19,人體有細胞發電廠之稱的粒線體功能出現障礙,因此導致所謂慢性疲勞症候群。而透過運動來提升粒線體功能,藉此恢復體能,是經過科學實證十分有效的方法之一。要鍛鍊粒線體功能,威力教練建議強度穩定的中低度有氧運動,例如跑步、快走或騎車,最好一週可以安排三次,每次三十分鐘,這樣可改善長新冠對人體帶來的負面影響,更能有效提升運動表現。想了解更多關於運動健身的分享嗎?快上「有肌勵」粉絲專頁按讚追蹤。有氧運動做起來!原始影片超核心健身中心Hypercore Fitness YT★教練教你三分鐘學會啞鈴划船:https://bit.ly/3HNYGdX★超核心線上課程上線囉,課程內含全身45個訓練動作的詳細教學,點擊https://bit.ly/3bmXK48延伸閱讀小心棒式兩大地雷!做對棒式姿勢,訓練核心肌群更有效四大關鍵對了,新手也能做出漂亮的伏地挺身「有肌勵」是女性專屬健身夥伴,提供健身資訊、健康方法,更提供滿滿的鼓勵和正能量,給女性肌力,也給女性激勵,讓姐妹們的健身路上,不孤單!YT:有肌勵https://pse.is/UYA9XFb:https://www.facebook.com/udnGpowerIG:https://www.instagram.com/udnGpower社團:女性專屬|健身的我超美
-
2022-07-26 養生.運動健身
有片|久坐不動髖部疼痛?利用簡單的馬克操減緩不適感
忙碌的上班族,有時候早上一進辦公室後幾乎就一路坐到下班,久坐和姿勢不良例如翹腳,容易造成髖部承受較大的壓力,下半身的氣血循環變差,連帶造成水腫、腰痛、肩頸痛等問題。針對久坐所引起的髖部疼痛,可以利用馬克操簡單的幾個動作來開髖舒緩不適感。「馬克操」是許多田徑選手或路跑者都會做的訓練。由於一般大眾並非運動員,為了符合居家環境,由「照護線上」的白映俞醫師親自示範改良過後的馬克操,教導大家三個基礎動作,再搭配三個移動方式的組合,可以幫助改善髖部緊繃的肌筋膜。馬上點開影片跟著做!這套訓練的三個基本動作是抬膝、踢腿和後勾,而三個移動方式分別是行進、踮步、跑動,根據「動作+移動方式」的組合可以多樣化練習。當然,如果家裡空間不是很寬敞,可以原地做動作就好,最主要是先練習穩定姿勢與增加關節的靈活度,白映俞醫師強調,剛開始要練好的動作是站立的時候能夠做好基礎的姿勢。久坐族想要改善疼痛,唯一的方法只有多多活動,看完影片,不妨就從即刻起,每天早晨提早十分鐘起床或者利用工作空檔做點馬克操伸展動作。想了解更多關於運動健身的分享嗎?快上「有肌勵」粉絲專頁按讚追蹤。久坐不健康,趕快動起來!原始影片照護線上網站照護線上FB延伸閱讀背腳胸臀四部位,女生健身必做入門攻略練好「非洲式彎腰」,腰背軟Q走路輕鬆「有肌勵」是女性專屬健身夥伴,提供健身資訊、健康方法,更提供滿滿的鼓勵和正能量,給女性肌力,也給女性激勵,讓姐妹們的健身路上,不孤單!YT:有肌勵https://pse.is/UYA9XFb:https://www.facebook.com/udnGpowerIG:https://www.instagram.com/udnGpower社團:女性專屬|健身的我超美
-
2022-05-14 養生.聰明飲食
健康飲食搭配運動健身!增肌減脂、補蛋白質良伴的「即食雞胸肉」,你愛哪一味?
健康飲食搭配運動的生活方式越來越盛行,其中「即食雞胸肉」富含蛋白質且低脂肪,再加上拆封就可以馬上食用,既方便又能快速補充營養的特性,受到了許多健身運動愛好者的喜愛。《Social Lab社群實驗室》本次透過《OpView社群口碑資料庫》追蹤近3個月內「即食雞胸肉」話題的網路聲量表現,帶您了解6大即食雞胸肉口味網路聲量排行,以及網友的6大訴求。吃膩原味還有哪些選擇? 網推「辣味」又麻又香對於希望能夠減脂、增加肌肉線條的民眾,除了運動外,飲食的控制也是非常重要,常吃雞胸肉但又怕膩,就可從不同的口味來做挑選,市面上雞胸肉的選擇不斷推陳出新,像是「辣味」、「蜂蜜醬燒」、「蒜味」等就受到許多喜歡重口味的民眾喜愛,其中就有不少網友推薦「辣味」即食雞胸肉,表示「(辣味)吃起來很入味,再搭配蔬菜中和辣度,超滿足的!」、「(辣味)雞胸肉又香又麻,吃起來比較層次」。而喜歡低鈉、口味清淡的民眾則多會選擇「原味」、「檸檬味」的即食雞胸肉。就曾有網友開玩笑表示「雖然有調味過很好吃,但是怕吃久了要洗腎」,且原味沒有多餘的調味,也可自由搭配自己喜歡的味道,適合自己準備午餐的民眾。此外,特殊口味如「咖哩」也擁有不少擁護者,就有網友分享表示「在減肥時期不敢吃咖哩飯,只好吃咖哩(即食)雞胸肉來過過癮」。選購即食雞胸肉首重「增肌減脂」 「料理方便」也是一大關鍵即食雞胸肉絕對是許多運動健身、減脂族群的好夥伴,因「低脂肪、高蛋白質、低卡路里」的特性,具飽足感、符合減脂需求,適合作為蛋白質的來源,能夠幫助健身族群增肌、修復肌肉,許多網友更分享「午餐都吃雞胸肉搭配豆腐、花椰菜等,之後正常吃也沒有復胖」、「最近在健身,晚餐跟嘴饞的都吃舒肥雞胸肉,方便又可以補充蛋白質」。現代人生活忙碌,不少民眾在意雞胸肉是否「料理方便」,也因此一般量販店、超商販售的都是能夠拆開、加熱就馬上食用的即食雞胸肉,受到不少網友大推「只要稍微加熱即可享用,味道都已經幫你調理完成,超方便又健康」、「開袋即可食用,就很適合懶人」。 即食雞胸肉健康、方便,又有許多口味可以選擇,無論是即拆即食,或是拿來料理都很適合,如果還沒決定晚餐要吃什麼的話,不妨選擇即食雞胸肉作為你的蛋白質來源吧!★本文經《NOW健康》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關心健康生活大小事,點此進入【NOW健康】
-
2022-04-03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竹縣公布確診者足跡 高鐵新竹站、竹北車站、健身工廠
新竹縣今天除增15例確診,也公布多處確診者足跡,其中包括高鐵新竹站、台鐵竹北站、健身工廠、路易莎等人員密集處,新竹縣環保局已陸續完成各場所清消,衛生局呼籲與足跡重疊者請至社區篩檢站免費篩檢,有症狀者請務必盡速至大醫院就醫。新竹縣衛生局說,屏東確診相關的案24328,20多歲女性,曾在3月29日下午3點到4點23分之間曾停留在高鐵新竹站,隨後4點45分她又前往十興五街的蝦皮店到店取貨,並在29、30日連續2天的晚上7點到10點之間在健身工廠竹北廠運動健身。此外,她在30日上午9點49分曾搭乘台鐵前往桃園,又在當天晚上6點到7點之前搭車返回,31日下午1點前往六家一路的「滯在咖啡」用餐,期間未戴口罩,隔天4月1日就因有喉嚨痛症狀到「鄭朝宇小兒科診所」看診,經採檢確診。另外同屬屏東確診案的案24331也有3處足跡,1日上午10點曾前往3間店,分別是竹北市文興路一段的真善美藥局、春上蛋糕及日出茶太。桃園市衛生局也通報,桃園市確診者案23256於新竹縣新豐鄉有2處足跡,分別是3月27日下午2點到4點之間曾在明新保齡球館打球,期間沒有戴口罩,4點12分又前往建興路上的路易莎外帶飲料。
-
2022-03-20 癌症.抗癌新知
2022癌症高峰論壇/南山人壽首創健康守護圈罹癌前中後 全面照護
你的保險除了給付理賠之外,還有其他加值服務嗎?有沒有想過,萬一罹患癌症,需要的可能不只是經濟支援,還要有更全面的支持?這些南山人壽都想到了,除了提供完善的保險保障,更領先業界首創健康守護圈,在癌前、罹癌與癌後,都能提供相對應的保障與加值服務,讓保戶安心抗癌。串聯合作夥伴的服務鏈,涵蓋健身、營養、醫療照護等。南山人壽商品精算暨數據管理資深副總經理陳維新表示,保險業走向Total solution(整體解決方案),除了財務補償之外,也希望帶給保戶更全面的延伸服務。在服務保戶的過程中,南山人壽發現,當保戶得知可能罹癌時,心情既徬徨又擔心,往往會先詢問業務員能得到多少理賠給付,倘若保險公司在第一時間能為保戶多做一點,提供保戶更多幫助,例如提供癌症第二意見諮詢、心理諮詢等服務資源,透過保險公司的品質把關,為保戶挑選值得信賴的合作廠商,省去保戶上網搜尋的時間,並降低找到非合適服務的沉沒成本。現在透過南山人壽的健康守護圈,串聯合作夥伴的服務鏈協助保戶解決難題,這也是南山人壽成立健康守護圈的初衷。陳維新說,健康守護圈的合作夥伴已從前年的6家,擴展到現在近30家,已經建立了完善的合作夥伴遴選及導入機制,服務內容涵蓋範圍更廣,包含運動健身、飲食營養、醫療照護、心靈健康。以癌症相關健康服務為例,像是照護人員線上媒合平台、乳癌術後內衣等等,都有一系列相對應的合作夥伴能提供保戶服務,幫助保戶解決罹病後健康上的大小事。因應癌症新療法,推出癌症新式檢測與療法補充包。台灣男性每4人有1人、女性每5人就有1人罹癌,癌症險可說是國人不可或缺的險種,民眾接受度也相對較高。以南山人壽為例,六到七成的保戶都有癌症險,保額大約落在50萬元到60萬元之間,陳維新建議,癌症治療花費高,保額最好拉高到100萬元比較足夠。尤其醫療科技不斷進步,新式療法推陳出新,像是癌症基因檢測、標靶治療、免疫細胞療法等,都是屬於高額且須自費的項目,建議民眾定期透過保單健檢,檢視保單哪些項目有給付?哪些不給付?並且要將新式癌症治療納入保險範圍,讓保障更全面。為了讓保險跟上醫療科技發展腳步,南山人壽去年推出一系列癌症新式檢測與療法的保障補充包,特別針對罹癌後癌症基因檢測、重度癌症標靶治療、實體癌第四期自體免疫細胞治療提供保障,保障能夠附加在既有的癌症險上,並且納入外溢機制,透過提高保額與現金回饋,鼓勵保戶維持健康體況、定期接受篩檢,全方位提升國人的癌症保障,也透過健康促進機制提升民眾健康管理意識。定期檢視保單補足缺口,以「加購」方式拉高保障額度。陳維新表示,許多民眾的保險都是10年、甚至20年前買的,歷經時代變遷,醫療科技發展日新月異,或許現在看來部分保障範圍已不夠全面,建議民眾應該定期檢視保單,補足保障缺口,不須解約保單,而是加買不足的保險項目就好。以南山人壽新推出的癌症新式療法補充包來說,其特色正是讓民眾能依需求彈性組合,可附加於癌症險主/附約,就像去餐廳點餐,選擇加價購其他附餐的概念,不必再重新買一個套餐,保險補充包不僅可減輕民眾的保費負擔,更可輕鬆滿足拉高保障額度,也能補充癌症新式檢測與療法的自費缺口,一舉數得。特別的是,為了促進保戶更健康,不要走到罹病理賠的階段,南山人壽近年新推出的癌症商品均納入外溢機制,如果維持良好的運動、飲食習慣,反應在健檢數據上,就可以獲得現金回饋;若是接受國健署的四癌篩檢或是指定疫苗接種,也能享有現金回饋。透過外溢保單的設計,鼓勵保戶積極照顧自己健康,避免落入疾病階段,達到保戶與保險公司雙贏的良善循環,發揮保險公司積極的影響力,從被動的保險理賠,轉變為主動的健康促進,守護國人健康,提升國家生產力,創造三贏局面。最畏:癌症治療的經濟壓力,無法工作的損失和身心調適。無畏:保險補充包和健康守護圈,幫助癌友安心抗癌。【癌症心聲大調查】填問卷抽好禮.【2022癌症高峰論壇】免費報名 https://pse.is/423qsw電話報名:(02)8692-5588 #26982022癌症高峰論壇/無畏・癌症教會我的事 精彩活動內容
-
2022-02-19 養生.人生智慧
因一次的膝傷,騎單車騎出二次人生!台大法律講座教授葉俊榮:讓運動成為生活的一部分
去年11月14日,台灣大學法律講座教授葉俊榮在臉書上記錄騎單車周年:多了一些積極,多了幾分健康,也多很多快樂。葉俊榮的單車歷程,讓人讚嘆,背後更有著勵志又暖心的故事。打球傷膝 歷經復健與復發從小就愛運動的葉俊榮,很早就認為學術工作者需先有強大的健康身心,不管是年輕時打球、慢跑,到近20年來不間斷的晨泳,即使在忙碌的內政部長任內,仍維持每天上午6點半至7點半的運動時間;有次周末趁公務行程空檔,跟友人打了場網球,膝蓋受傷,接下來只見他拄著拐杖到立法院備詢、到各地跑行程。葉俊榮說,很多人經歷過的膝蓋問題,醫治、復健、好又復發,他都沒漏掉,有段時間,上下樓梯都感到疼痛,當時周邊很多人對葉俊榮最常說的是:「老化嘛。」重整身體 訓練肌力成日常作為學術工作者,葉俊榮不只看表面徵兆、更會想辦法去理解背後原因。面對膝蓋問題,他也持同樣態度,更成為他生活中自我覺醒與改造的契機。想到還要用雙腳行走各地、還有許多對社會的承諾待完成,葉俊榮積極透過物理治療師、運動教練等協助,讓他了解,表面看似膝蓋有狀況,實際是股四頭肌、髖骨等太過操勞發出警訊。葉俊榮結合復健、運動與生活,每天晨泳外,更透過深蹲、瑜伽訓練核心肌力。加入車隊前半年,剛好為身體結構重整努力。新手環島 鐵馬輕騎大小金2020年11月,內政部的老朋友邀葉俊榮到金門參加單車活動。太太擔心他膝蓋舊傷復發,還頻叮嚀同行的朋友,不要讓他騎太久。當時是新手的葉俊榮,就在國家公園管理處前廣場,學習調整坐墊高度、上下坡如何換檔;隔天在同事的帶領下,完成百公里的大、小金門環島單車行。葉俊榮笑說,老同事們或許覺得他還算「可造之材」,邀他加入車隊,在台灣第一次就騎著同事的小摺到桃園龍潭三坑老街,沿途看廟、看老街,看到跟過往開車不一樣的風土人情,帶給他更貼近土地的意外收穫。車友相伴 享受挑戰更壯肌跟著老同事的車隊,葉俊榮逐步挑戰不同路線,從風櫃嘴、如來神掌、到騎上公路之巔的武嶺。葉俊榮還記得許多旅程中的諸多感受。談起騎單車周年,葉俊榮不時提到「因緣際會」。因為腳傷重新認識身體,傷後的復健,有助後來騎單車,騎單車則讓他肌力更好。單車晨騎 還完成學術研究騎單車另一項因緣際會的收穫,則跟疫情有關。去年5月疫情三級警戒,游泳池關閉,讓葉俊榮每天的晨泳受阻,於是他改騎單車,常天剛亮就騎上單車繞行大台北,三峽、社子島、深坑、烏來、碧潭邊都可見他騎車身影。他觀察發現,許多民眾一早戴著口罩出門運動,即使在人煙稀少的山路,多數民眾仍是戴著口罩。疫情前的葉俊榮每年因演講、教學或參加國際學術會議等大約要出國10次,疫情雖然關閉國境,但他的學術研究卻沒有中斷,面對許多視訊的國際會議、各國對台灣防疫的好奇,葉俊榮因為騎單車在各地第一手觀察,發現台灣防疫成功,一大原因來自民眾的自覺與配合,而不是透過高壓政策。他說,多數民眾不希望自己成為破口,他還完成一篇跟台灣防疫有關的論文。把騎單車跟運動、復健結合為日常生活,甚至連學術研究都受益,如今的葉俊榮,有時寫文章寫累了,就騎車出門「飆一飆」,就如同他喜歡高強度間歇訓練(HIIT),奮力騎上高峰後,輕鬆滑下坡,雖然滿身大汗,但身心愉悅。照顧好自己 才是顧家愛家葉俊榮加入單車車隊南征北討,一年成效讓許多親友欣羨又佩服,他多次強調,對自己健康負責是現代公民責任,維持健康,更是愛家人的具體負責任行為;不管是一個人單車之旅或跟著車隊四處趴趴走,先與家人做好溝通、取得支持,更是必須。葉俊榮說,原本因為膝蓋受過傷的關係,外出騎車,太太柯麗鈴難免擔心;他在老同事引導下加入單車行後,感受到騎單車的快樂,且對身體的幫助,自然要先化解另一半的擔憂,讓她放心。另一方面,車隊行程通常在周六,葉俊榮也跟家人溝通,把家聚改為周日。對於運動健身,葉俊榮建議,尋找指導跟支援,「腳踏實地」一步步往前,不要有壓力,讓運動成為生活的一部分。
-
2022-02-12 養生.運動健身
姚黛瑋運動「被推坑」!從玩樂到專注鐵人三項 復健也不放棄
你是否發現,年輕時不運動的朋友這幾年都開始動了;不只運動,還挑戰鐵人三項、攀登百岳……難度一個比一個高。人生至中途開始運動,除了為了身體健康,也為了心裡追求更難的挑戰、更大的成就感。《橘世代》將報導三位人物,看他們如何透過身體的鍛鍊,找回了健康,也贏回人生。從不愛運動到現在即使仍在復健,也已慢慢恢復運動習慣,56歲藝人姚黛瑋分享教練的一句話:「你的身體絕對不會辜負你的訓練」,鼓勵有心想運動、甚至也想玩玩鐵人三項的朋友,「先從站起身來換上裝備出門開始」,只要有意願,就揪朋友一起;不要求好或完美,就照著自己的速度慢慢開始。在2012年底第一次「被騙去」參加宜蘭冬山河鐵人三項接力賽前,姚黛瑋沒想過自己可以在3年多後獨力完成鐵人三項CT113,還以分組第四名成績站上凸台領獎;對過去從來沒把運動放進人生選項的她來說,這幾乎是不可能的任務。運動被推坑 自嘲遇詐騙姚黛瑋46歲返回校園重拾書本,稱自己從來都不愛運動,即使偶爾上健身房,也只跳有氧舞蹈,「主要是聽說家族有心臟瓣膜問題,直覺不能做激烈運動;二來是待在演藝圈,若曬黑或練成滿身肌肉好像也不美。」以前要維持身材,多半是採錯誤的減肥方法,從沒想過靠運動健身。「我的運動是從被推坑開始的,」她說,會挑鐵人三項是被同學推坑。2012年先參加人生第一場路跑3公里組,之後陸續加入不同的路跑活動,從3K跑到6K、9K;到同年才開始參與宜蘭鐵人三項接力賽的單車項目,「剛開始我只是想跟同學學游泳,沒想到就此被推坑進入運動的世界。」姚黛瑋笑稱這根本是詐騙集團。不過,自鐵人三項接力賽後,體會到運動挺好玩,於是又陸續參加好幾次個人接力賽,自此每年都至少參加一至兩次賽事。從原本只以自行車接力、到參與兩項,再到2016年以個人完賽CT113,她知道自己是回不去了!找專業訓練 惜受傷棄賽起初是純粹玩玩,到開始和同好朋友組團、揪團練並參加各種路跑、騎車挑戰或長泳;漸漸地,姚黛瑋也會參加一些跑步班、游泳訓練營等,但對各項賽事既沒策略也沒計畫,「每場幾乎都抱持玩樂的心態、是全憑意志力完賽的。」直到2015年她陸續被所參加的賽事關門(未在時間內完賽),才認真考慮要找到對的訓練方法,也就是所謂的「吃課表」。在運動藝人劉至翰介紹下,姚黛瑋加入專業的鐵人訓練健身房,跟著專業教練訓練,終於在2016年直接跳升CT113完賽。同年,她參加實境秀節目「鐵人瘋」的拍攝,計畫跟馬國畢、王湘瑩等藝人,以3個月時間每天照表操課訓練,準備參加當年10月的台東超級鐵人三項比賽。但不服輸的個性,讓她吃盡苦頭。在正式賽事前半個月,姚黛瑋因為工作需求飛往大陸,卻不小心讓自己受了傷,回國後才發現頸椎椎間盤突出,被醫師嚴正警告不能參賽。「從小到大我要求自己不能失敗、不能示弱;所以當需要面對劇組、並在鏡頭前說我辦不到時,真的很痛苦。」不服輸個性 挫折中成長螢幕前總是一副聰明、厲害的形象,私底下的姚黛瑋卻是傻大姊個性,好強的心總逼著自己不能認輸。「我是穿著偽裝強悍的盔甲,骨子裡卻是『俗辣』。」她笑著說,這行業要求反應快、速度快,過去很少有挫折的她,也認為自己速度很快,但受傷後這幾年才發現,「原來我是個速度很慢的人,以前只是逼著自己必須要快。」人生步伐 重新配速 平衡內外在跑者都知道配速的重要,「我因為很沒耐性,所以自覺是快動作的人,其實不是。」接觸運動受過訓練後,姚黛瑋才發現原來自己的配速是慢的,她甚至還忘了自己也有拖延症,「我在內心深處覺得不應該拖延,所以逼著自己快一點,才能照著大家對我的了解往前拚命跑;但長期以往,卻讓我的內在與外在失衡了。」再加上那年受傷,讓從小到大沒受過大挫折的姚黛瑋花了很大力氣調適,她自認面對挫折的韌性不高,要向別人低頭說自己做不到,是很大的坎,需要花很長時間來適應,才能回到正軌。「是直到有個陪練的朋友對我說:『莫急、莫慌、慢慢來』,才領悟很多事情是可放輕鬆的,不用顧慮他人眼光,開心地去完成就夠了。」學會轉念 不跟人比 只在乎完賽運動10年來,姚黛瑋漸漸在訓練與參賽的過程中,找到自己的位置,「過去我太相信外在的評價,運動讓我改變心態,學會轉念。「不再從眾後,內心也愈來愈有穩定的力量,也知道自己是誰、可以做到什麼程度。」問起這些年參加鐵人三項對她的意義,姚黛瑋毫不考慮的說:「是孤獨。」比賽全場都要靠自己,這讓她接納人的本質就是孤獨的;她也體悟賽程中不需要跟別人比較,只要能完賽就是給自己最棒的鼓勵。
-
2022-01-11 退休力.來測你的退休力
我的退休力/健康準備較缺 爬山運動健身
「2021退休力大調查」是一個非常實用的調查研究,我的總分57分,屬於翩翩飛舞的蝴蝶,五項核心能力從優到劣分別是:活躍好學、財務、自在獨立、社會連結和健康。健康是我最需要加強的核心能力,我決定即日開始參與爬山健走活動,重拾氣功和太極拳的練習,希望持之以恆的鍛鍊,可以促進身體健康。其實心理問題才是影響我身心健康重要的因素,我必須調整「多慮」和「負向」的個性,才能成為一個真正身心都健康的人。我是「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人,特別是對家人,更是多慮得不得了,偏向負向的多慮性格,讓我陷入不快樂,甚至出現憂鬱傾向。俗話說「憂慮是詛咒,善念才是祝福」,為了自己的健康,也為了家人的幸福,我要轉念,用善解和包容的心情,凡事往好處想,凡事從好的角度做起,與其千辛萬苦的憂慮,不如明明朗朗的祝福,用信任的態度,從新面對自己和家人。健康,是我退休準備最大的罩門,也是需要著力的地方,樂觀的看待,也是最具成長和進步的所在,新年新希望,我勉勵自己努力運動健身之外,也適時調整心態和想法,採取積極樂觀的態度,面對周遭所有的人事物,讓正能量改變自己、提升健康品質,也感染親友們,一起朝向「明天會更好」的目標邁進。●聯合報推出「六種動物測驗你的退休力」,歡迎填寫,評估自己的老後準備有那些優勢與不足。▍退休力測驗:>>六種動物測退休力 看看你是那一種?
-
2022-01-10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新冠病毒肺炎(COVID-19)的生活保健對策(一):生活型式的改變與影響
【編者按】本週登出的三篇文章是來自一位醫學院教授,與我們分享有關新冠病毒肺炎(COVID-19)的生活保健對策的心得。他透過豐富的文獻資料的整理,分別由「生活型式的改變與影響」、「警戒期間的體重與運動」以及「警戒期間觀看螢幕與零食習慣的改變」三方面詳細討論在全球籠罩在這「21世紀的黑死病」時,我們可以如何減少傷亡,維持健康。非常感謝作者對全民呼籲生活保健的重要。前言2019年底出現首例新冠病毒肺炎(COVID-19)病患後,在中國大陸爆發許多案例,接著在2020年初,在國際間陸陸續續散播開來,包括歐洲意大利、英國、法國等,後來很快即造成世界各國的大流行,COVID-19肺炎的罹病和死亡人數遽增,包括醫護人員和名人也都被傳染,駭人聽聞,舉世恐慌;臺灣在去年也有境外移入的案例,但檢疫得宜,並未引起本土的流行,但2021年5月,也出現本土病例的流行,當時提高全國三級警戒,公共場所、醫院和大型集會都受到許多規範,經過大家的努力之後,目前已有改善,但每日仍有少數境外移入的確診和零星死亡案例,逐漸達到全國清零的目標。回想起2020年初,COVID-19肺炎起初尚未引起全世界的恐慌,許多國家並未採取全面戒慎的態度來防範疫情,歐美民眾連要不要戴口罩,都引起許多爭議。各位應該還記得去年日本醫學生開舞會群聚造成傳播,歐美許多聚餐罹病的案例,,但隨著疫情的快速散播,天文數字式的嚴重病例數和高死亡率,護理之家陸陸續續出現嚴重院內感染的報告,甚至於醫療專業人員都未能倖免,不少醫師因染疫而死亡,世界各國都先後被波及,始知事態嚴重,各行各業受到重大影響,文化活動和經濟活動幾乎停頓。在2020年3月11日,在新冠病毒肺炎疫情爆發多個月後,世界衛生組織(WHO)宣佈定為「全球大流行(pandemic)」,世界各國共同聯合對抗這個「21世紀的黑死病」。2020年臺灣的COVID-19疫情得到適當控制,民眾受惠良多;但隨著世界各國病患人數增加,各項防疫措施鬆綁,在2021年5月初,從華航諾富特群聚案、萬華群聚等開始,逐漸成為本土案例的大流行,疫情逐漸吃緊,後來經過全國全面性的疫苗接種、推廣防疫措施、以及機場入境的檢疫隔離策略,目前在多方用心努力合作之下,已有相當的進步,但仍在嚴密監控中,期待短期內能有更良好成效。2020年初COVID-19來襲時,並未引起大家的警覺,民眾生活習慣已久,未落實基本保健觀念,許多其他國家的民眾反對戴口罩與維持社交距離,回想起當時歐美民眾反抗戴口罩、限制群聚規定的抗爭,造成新冠肺炎的快速散播,種下今日普世受疫情困擾的情境;隨著疫情快速惡化,後來大家都改變了,大家爭相搶購口罩,甚至於造成全世界的口罩荒,即使先進國家也無法獲得足夠口罩,臺灣當時送出許多口罩來援助他們,造福無數民眾,幾個月來,許多國家也贈送本國疫苗,做為回報當時的口罩情誼,令人倍感溫馨。本文謹簡要討論在這段疫情限制之下,生活型式發生改變的一些報導,尤其討論體重與疫情的關係,以及因應之道。對抗COVID-19疫情爆發的策略在策略上可分為醫療策略和公衛策略。醫療策略包括查驗病毒的基因序列,分析病毒的特性,結合現有醫療量能和發展新式藥物治療罹病者的症狀,發展新式檢驗試劑以及提早正確篩驗出病患,發展疫苗來阻止疫情的擴散。第二項策略為公衛策略,減少民眾的接觸,隔絕飛沫傳播鏈,例如人員分流、居家隔離,減少地表移動,戴上口罩和眼罩,匡列和隔離,穿上防護衣等,以有效隔絕病毒的傳播。嚴格落實維持社交距離、勤洗手、戴口罩與面罩、限制旅行、隔絕各國旅遊等等,旅客需接受採檢和居家隔離等限制,許多防疫旅館應聲而起,防疫計程車和防疫設備短缺,包括口罩和民生必需品都需搶購等;尤其國外四級警戒時期,居家上學、上班、商業活動等,都發生重大改變,帶來許多生活上的不便,使人類的經濟活動與文化受到重大衝擊;長時期的防疫規範限制,除網路業活絡之外,卻使許多民眾失業、商家關店、旅遊業蕭條等,嚴重打擊社會和國家的命脈,尤其在這段突然而來的限制居家中,從電視媒體上,只要你用心去觀察,就可以更深入地瞭解和體認到,人與人之間的爭執越來越多。但不可否認的是,警戒、封城期間,家人之間的相處時間明顯增多,尤其是親子之間的互動增加,也是當代文明發展中,一種意外的收獲吧。目前已降為二級警戒,許多防疫規範較為鬆綁,公共場所也較開放,餐廳可以再度開放,人潮逐漸回流,景氣復甦,往日的榮景再現。新冠肺炎對運動和生活型式的改變與影響新冠肺炎來勢來勢洶洶,當真如晴天霹靂,許多民眾不知不覺間罹病、嚴重者住進加護病房、甚至死亡;尤其國外病患人數遽增,各國建置許多臨時的醫療帳篷或方艙醫院,許多大型場所被改用為臨床醫療之用,美國科技大廠也轉進生產呼吸器應急,即使如此,醫療量能不足和呼吸器短缺之下,甚至於呼籲輕症病患自行在家療養等;臺灣疫情幸而及早得以控制,因而有比較充裕的時間來因應第二年的本土疫情衝擊,但快速的疫情的確改變眾的生活和工作型式,包括食、衣、住、行、育、樂等各方面,都發生重大的影響,當防疫警戒層級越高時,這些限制就越多越嚴格,茲簡述如下:食:市場分流、餐飲不可內用、外賣和外送增加、不得聚餐。衣:百貨公司和市場人流實名制管制;即使有網購路線,但在沒有聚會、教育、體育和文化活動之下,減少許多衣服的購買量。住:限制居家、旅遊管制、回國需接受隔離、防疫旅館等限制等。行:倡議減少搭乘公共交通工具、陸海空運輸型態改戀,航運取代物資的運送,許多人採取步行和自用車,回國和出國須防疫計程車等。育:學校停止實體教學、採網路上課、取消國內外學會的實體研討會,代之以視訊會議,教育訓練課程、居家上網、考試型式改變等。樂:八大行業、遊樂中心、旅遊等,都需考量群聚的規定。其他:宗教活動、文化活動、婚喪喜慶、家聚活動、醫療、急救、防疫措施等,舉例而言,戶外需全程配戴口罩,有些民眾因取下口罩進食,而被處以罰款,這些都是前所未有的。研究指出,運動有益健康,可增進體能,減少心血管疾病、高血壓、糖尿病和一些癌症的風險。隨著警戒層級增高,勒令商店停業、封鎖學校、宗教場所、文化中心、圖書館、博物館、和公園、健身運動中心、餐廳等公共場所,帶來許多生活活動的限制,也改變許多從事身體活動的規範,失去從事戶外或健身房的運動機會,在家並無相關設備,更難維持身體活動,因而民眾的靜態生活型式指數飆升,每天都整天坐著和看電視、電腦,未能從事適當運動後,先前研究指出,美國的橫斷式研究發現COVID-19肺炎封城期間,原先積極運動的成年人,活動量減少者達約32%。2021年6月的一項多國世代研究顯示,COVID-19封城期間,18-35歲年輕人和成年人的活動量減少達31.25%,36-65歲者減少26.05%,65歲以上者減少30.27%。在封城期間,年輕人的活動量受到最大的影響,這在世界各國都相似;雖然短期限制居家期間,未必造成嚴重體能減退、心肺功能、肌力和其他系統功能惡化,但改變生活習慣後,應審慎注意日後是否會增高罹病風險,包括心血管疾病、高血脂、第二型糖尿病和一些癌症,甚至死亡率都會增高,若再加上飲食不當,必然雪上加霜。經過幾個月以來的觀察,臺灣的情形也相當類似,當初三級警戒期間,門診的病患減少,現在已逐漸增多,詢問之下,他們也都安住家中,很少從事戶外運動,即使發生骨折,也都採用保守的治療方式為主,即使有些病人的疾病嚴重,也對前來就醫多所顧慮。其次,心理問題是現代社會的常態疾病,疫情期間病患面對許多壓力,包括自身罹病的憂慮、親人罹病的風險、失業風險,且無法探視親人或相聚等,都可能會加重原先的心理壓力,估計全球約有近10億人口會出現或大或小的心理健康問題,最常見者包括憂鬱和焦慮症;病患就醫也增加難度,使病情較難改善,在對抗疫情的同時,更應注意這些潛在而又嚴重的情形,及早防範。 其中銀髮族較常合併衰弱、多種共病、肌少症等,這些起因於生理功能退化、心理層面和社交活動減少,老年人營養飲食和腸胃吸收功能變差,活動量減少後,更常出現衰弱現象,COVID-19的警戒、封城隔離策略,拉開拉遠人與人之間的距離,家庭互動會減少,增加老年人的孤獨感,並加重損害老年人健康,唯有及早注意維持足夠運動量,改善免疫功能,才能更有本錢對抗病毒。結語總之,COVID-19病情嚴峻,罹病後的傳染率和死亡率都高,令民眾聞之色變。在對抗新冠肺炎疫情上,須落實基本的衛生保健和養生的基本要項,這是可以立即落實的項目,雖然引起諸多不便,但在等待疫苗的研發、接種覆蓋率和功效、新式特效藥的研發之前,還是最基本的功夫,有關運動可增強免疫功能的常識,乃是對抗疫情的重要防身武器,千萬要記得落實。
-
2021-11-29 養生.聰明飲食
從什麼攝取很重要 專家推薦低卡路里但高蛋白飲食
組成身體材料的營養素「蛋白質」是三大營養素之一。英文是「Protein」,對於有在運動健身的人來說,是很熟悉的詞語吧。蛋白質是構成肌肉、皮膚、內臟、頭髮及血液等身體各個部分的材料。它的種類竟然有十萬種以上,不過其實都是由大約二十種稱為「胺基酸」的營養素,以各式各樣的形式組合而成的喔。其中,我們體內無法合成足夠需要量的九種胺基酸稱為「必需胺基酸」,而剩下的十一種胺基酸則使用胺基酸、脂肪及糖,能在體內合成,稱為「非必需胺基酸」。雖然這些對人體來說都是不可或缺的,但無法在體內合成的必需胺基酸,就一定要透過飲食來攝取。佔了人體大約百分之二十的蛋白質不僅能組成肌肉及內臟等,也是形成調節消化器官及腦神經系統功能的荷爾蒙、代謝所不可或缺的酵素、與疾病抗戰的免疫抗體的營養素,擔負了非常重要的功能。然而,雖然是如此重要的營養素,但人體內並沒有蛋白質的儲藏庫。所以每天都必須要攝取才行。順帶一提,同樣屬於三大營養素的脂質與醣類是有儲藏庫的,身體會使用掉需要的量,剩下的就會變成中性脂肪,儲存在脂肪細胞中喔。「從什麼攝取」也很重要蛋白質是由胺基酸所構成的,對於體內無法充分合成的胺基酸=必需胺基酸,要特別注意攝取,以免發生不足的情況。如果不足就無法構成新的頭髮及皮膚,而造成掉髮或肌膚乾燥粗糙喔。另外還會因肌肉減少而變得易胖,或是免疫力降低而容易感冒。儘管如此,也不是只吃大量富含蛋白質的食品就行了。那到底要吃什麼才對呢?是啊,這是個相當困難的問題。為了進行說明,這裡要向大家介紹「胺基酸評分」。評分是指保齡球或高爾夫的分數?不,應該說是「了解食品所含必需胺基酸的均衡程度評分表」。數值越接近一百,就代表越是均勻含有所有必需胺基酸的食品。大家應該知道蛋白質有分成「動物性蛋白質」與「植物性蛋白質」吧?動物性蛋白質一般是指肉、魚、蛋等,也就是從動物攝取的蛋白質。相對的,植物性蛋白質則是指黃豆、榖類及蔬菜等所含有的蛋白質。雖然大家可能會認為脂質似乎較少的植物性蛋白質比較好,但其實不能這樣一概而論。事實上,動物性蛋白質的胺基酸評分比較高喔。請大家記得,動物性蛋白質的胺基酸評分約有一百左右喔。另外,黃豆中含量豐富的「離胺酸」,在白米中的含量較少;而黃豆中含量較少的「含硫胺基酸」,在白米中則含量豐富。吃「納豆飯」就能相互補充到兩者所不足的胺基酸,可說是相當合乎道理的營養食品喔。嚴禁攝取過量由於體內並沒有蛋白質的儲藏庫,因此多餘的部分就只能形成尿液排出體外。這樣一來,就會對腎臟造成負擔,有時候會因此造成功能低下。如果高齡者攝取過量,還有可能會引發食慾不振及吞嚥障礙,或因體力或免疫力降低造成感染或併發症,所以要特別小心。此外,蛋白質含量豐富的食品,卡路里也會比較高。在減重的人,或是為了鍛鍊肌肉而刻意攝取蛋白質的人一定要注意,說不定反而會因過量卡路里而導致肥胖。應選擇脂質含量少的食品,並盡量以少油的方式料理,採取低卡路里但高蛋白的飲食。含量豐富的食品 每1份的含量(g)●帕瑪森起司1大匙 2.6●牛奶1杯=150ml 5.2●凍豆腐2塊=30g 15.2●紅肉旗魚1份切片=100g 23.1●雞胸肉(嫩雞、去皮)1/2片=100g 23.3●太平洋黑鮪紅肉生魚片6片=90g 23.8●菲力牛排肉1片=120g 25.0●鰹魚(春季捕撈)生魚片5片=100g 25.8※ 本文摘自《世界第一好懂!營養素全書》。《世界第一好懂!營養素全書》作者:牧野直子(監修)譯者:蔣君莉出版社:商周出版 出版日期:2021/10/21
-
2021-10-23 養生.運動天地
有片!吃對早餐瘦更快 一週5天減醣料理大公開!
維持良好的體態除分保持良好的運動習慣之外,吃得健康也很重要!YouTuber「營養師愛碎念」今天要來大方公開一週五天的減醣營養早餐,讓粉絲可以吃得健康又安心。來看看這些營養早餐怎麼做吧。減醣的營養早餐不外乎是,水果、堅果、水煮蛋、雞胸肉、杏仁與燕麥等等。以上這些食品幾乎都是運動健身馬上就會聯想到的健康食物,所以決心要瘦身或調整體態的粉絲們可要好好記住囉!原始影片:來瞧瞧影片授權: @syy0128營養師愛碎念-孫語霙營養師 FB:點我看營養師愛碎念-孫語霙營養師 IG:點我看「有肌勵」是女性專屬健身夥伴,提供健身資訊、健康方法,更提供滿滿的鼓勵和正能量,給女性肌力,也給女性激勵,讓姐妹們的健身路上,不孤單!YT:有肌勵https://pse.is/UYA9XFb:https://www.facebook.com/udnGpowerIG:https://www.instagram.com/udnGpower社團:女性專屬|健身的我超美
-
2021-09-30 養生.聰明飲食
喝豆漿補充蛋白質會引發痛風?專家揭痛風發作原因
● 急性痛風發作時,避免吃中高普林食物● 喝豆漿助增肌,不會誘發痛風● 運動後30分鐘內,喝豆漿補充蛋白質健身風氣盛行,豆漿被視為健身聖品,是運動後蛋白質的最佳補給品。但網路謠傳「喝豆漿會引發痛風!」營養師則釋疑說,事實上,豆漿並不會誘發痛風。尿酸形成結晶 沉積關節處痛風是因體內過多尿酸形成結晶沉積在關節處,造成的一種極度疼痛關節炎,因為「痛的時候來去如風」而得名。由於尿酸是普林的代謝物,而打成豆漿的黃豆被列為中普林食物,因此許多健身者對豆漿是「想靠近卻又害怕」。豆漿含豐富的植物蛋白、鈣質、維生素、纖維素等營養成分,有助增肌。「台灣痛風與高尿酸血症2016診治指引」中指出,國外研究追蹤4萬7150名40至75歲非痛風患者的男性達12年,分析其飲食狀況和痛風發生的關聯性顯示,食用黃豆、豆類、蕈菇類等食物,並不會提高痛風發生的風險。痛風和豆類 相關性不大台安醫院體重管理中心營養師組長劉怡里建議,在急性痛風的發作期,應盡量避免食用中高普林食物,但痛風和豆類的相關性不大,且中普林的黃豆打成豆漿後,普林成分會改變而不會誘發痛風。因此沒有痛風或非急性期的痛風病人,不必特別避開喝豆漿。若要避免痛風發作,應多喝水,尤其不可激烈減重,以免釋放更多尿酸。風濕病醫學會前理事長、高醫免疫風濕科顧問教授蔡文展表示,造成痛風的尿酸來源,主要來自身體DNA的裂解,因此體內的尿酸殘量和排出才是重點。透過飲食控制痛風的效果很差,一方面尿酸值降不多,另一方面若限制病人很多食物不能吃,遵從性也很差。預防痛風 藥物控制最重要預防痛風發作,蔡文展說,透過藥物控制最重要,應將尿酸值控制在7mg/dL左右。若是健身者,也不需要刻意避免補充肉類、豆類製品,只要不暴飲暴食都可食用,若有疑慮,可和醫師討論。對於運動的營養補充,營養師李雨珊建議,健身民眾不只是單純補充蛋白質,還需要攝取一些醣類,避免身體將肌肉當作能量使用,減少疲勞感,且最好健身完30分鐘內補充。健身後,每公斤體重約需攝取碳水化合物1至1.5公克、蛋白質0.25至0.3公克。若從事有氧運動,運動後攝取的醣類和蛋白質的比例可以3:1或4:1補充;若為肌力訓練,建議可以2:1或3:1的比例補充。例如,50至60公斤的人,有氧運動後,可補充450毫升的全糖豆漿及一根香蕉,如此可攝取59公克醣類和17公克的蛋白質;從事肌力訓練,可多吃一顆茶葉蛋,攝取的蛋白質和醣類分別為59公克和24公克。李雨珊表示,無糖豆漿190毫升為一份蛋白質,等同於傳統豆腐80公克、市售嫩豆腐半盒、一兩肉類(約三指幅)或雞蛋一顆,建議運動健身者可在不同食物間選擇、互相替代,增加變化。
-
2021-09-05 醫療.整形美容
健身教練不敢脫上衣 全因「雙乳激凸」太崩潰
練肌肉也沒用?24歲小陳擔任健身教練,猛練肌肉到體脂肪只有6%,也曾拿到健美先生獎牌,但他卻無法擺脫大胸部的困擾,因而尋求醫療協助。經醫師診治,小陳罹患「男性女乳症」,透過手術改善,穿單薄衣服不再「激凸」,現在小陳恢復自信,在健身房能夠穿吊嘎指導學員。新店耕莘醫院整形外科主任李秉侖表示,在醫學上,男性女乳症是指男性擁有女性般外觀的乳房,最常見的原因是,青春期女性荷爾蒙過度分泌,造成乳腺發育增生,青春期過後荷爾蒙恢復正常,但是增生的乳腺沒有縮小,外加肥胖造成脂肪堆積所致。另外,少部分患者出現男性女乳與腦下垂體腫瘤、性腺腫瘤、慢性肝病、甲狀腺功能異常,甚至與服用藥物有關。李秉侖指出,許多年輕男生跟小陳一樣,深受男性女乳症困擾,小陳的各項抽血檢查結果皆正常,雖然運動可以讓脂肪減少,卻無法讓乳腺消失,因此就算努力減肥瘦身、健身,也無法消除,於是透過微創手術改善。李秉侖表示,微創手術可由腋下或前胸開一個小傷口,抽取脂肪,增生的乳腺則可由乳暈下緣兩公分切口取出,術後配合穿著塑身衣兩周到一個月,一個月後可以恢復運動或健身。不過,雖然大部分患者因青春期女性荷爾蒙分泌過多造成,另有分患者是性腫瘤或腦下垂體腫瘤,導致女性荷爾蒙異常增生,此類患者應先治療疾病,待疾病根源處理後,若男性女乳仍無法恢復,考慮用外科手術處理,術前也會先評估是否適合。李秉侖說,小陳在術後恢復正常胸型,自信心也恢復不少,可在健身房裡穿著吊嘎指導學員。他提醒,若想維持好身材,要避免復胖,須持續運動健身和健康飲食,如有類似困擾,建議找醫師諮詢。
-
2021-08-30 新聞.元氣新聞
「就像一艘船不讓我落海」新式整合治療助他戒癮六百天
好萊塢電影裡面常有戒癮者圍坐一圈,互相訴苦、支持彼此的畫面,這是美國行之逾30多年、發展成熟的整合治療模式(Matrix Model),也是美國「藥事法庭」最常結合的處遇制度,療效廣受科學實證支持,但在台灣,2016年才引進,2018年開始試辦,今年才試辦到第4年,不過已得到很好的成效,也開始累積出口碑,有人排隊來參加,也有人戒癮後成繼續參與,繼續支持其他人走向重生。「今天剛好是我戒癮第600天」C先生今上午勇敢現身國衛院記者會,述說經歷。C先生表示,兩年前使用藥物很頻繁,導致生活、工作、朋友、家庭,都發生很多問題。雖然有看身心科服藥治療,發現後來認知到,成癮就是個「需要持續預防復發的慢性病」,無法靠自己的力量戒除,透過醫師和個管師介紹,加入這個計畫,目前她已經完成了兩梯次的課程,現正以過來人的身份參加第三梯。「團體就像一艘船,如果有人落海,大家都會伸出援手,」C先生表示,在團體中可以放心講出所有的感覺,專業心理師在其中輔導和唔談。C先生也自己額外參加正念班、做健康檢查、看中醫、運動健身,將時間妥善安排,練習改變想法,越來越熟練地去消滅想要用藥的念頭。振芝心身醫學診所臨床心理師李昭慧表示,成癮就像心臟病一樣,是可能復發的慢性病,只要一次發病,就要好好面對預防復發的議題。全球治療趨勢都強調要協助改變生活型態和思考模式,才能有效延長復發,甚至有可能終生不復發。北市聯醫林森中醫昆明院區身心科及成癮防治科主治醫師衛漢庭表示,國衛院參考國外模式,根據台灣本土狀況所發展的整合治療模式,包括每周三天晚上的團體,可學習中斷成癮思考、識別高尾顯環境、建立預防復發的思考和行為。整合模式也包括家屬和重要他人的參與。目前三個梯次成果很好,高達72%個案完成療程,且16周當中平均有14.5周維持停藥。整合治療模式的一大特色是高頻率的檢驗,初期每周兩次,後期每周一次。國衛院神經及精神醫學研究中心助研究員級主治醫師王聲昌表示,這是「台灣有史以來執行治療頻率最高驗尿頻率最高的戒癮治療模式。」為何要常常驗?王聲昌表示,檢驗頻率不足,會導致療效評估失準。目前緩起訴的戒癮治療,是從每周一次開始逐漸拉長間隔,一年只要驗18次,療效可宣稱達到80%以上,但實際情況並非如此。因為很多人都知道,緩起訴療程的檢驗日是「最快樂的一天」,有些人通過後去用藥,下次也抓不到,因為檢驗只能看72小時內的用藥。這也是為何整合治療模式必須設計每周一、五都驗,才能有效遏阻個案週末去狂歡。檢驗頻率增加,不難達成,因為快篩試劑其實很便宜,但整合治療最昂貴的成本,來自於人力。王聲昌表示,政府支持的試辦計畫,平均每個梯次至少得花一百萬,但其實相對應專業人員額外投入的大量心力的加班費,這樣的經費還是不足。希望未來要開始推廣納入正式治療的一環,或許比較有機會先從司法部門相關的緩起訴戒癮治療開始,畢竟這一塊還有緩起訴金可以支持。王聲昌表示,現在已有口碑傳去,有人已在排隊等著要報名,這是一開始沒有預料到的成果,令人欣慰,希望試辦結束後,未來有機會落地、推廣,讓這個模式進入正式制度、延續下去。王聲昌指出,國外戒癮整合治療模式行之有年,已發展出更細膩的團體屬性,例如同志團體、女性團體,疫情期間也有線上團體。藥癮者離開計畫後,如果忽然有癮頭浮現、急需外部支持,社區中也能找到很多開放式的社團可以即時加入,形同攀住浮木。國衛院神經及精神研究中心主任陳為堅表示,這次記者會的目的是希望讓更多藥癮治療的協助單位知道有這種新的觀念,國衛院也很樂意協助,「有興趣學習這套模式的單位,都歡迎來聯繫國衛院」,希望讓每個需要幫助的人得到幫助,願意幫助他人的人,都能學會使用正確的方式。
-
2021-08-26 該看哪科.泌尿腎臟
宅在家急著瘦身 粉領族肌力訓練後出現橫紋肌溶解症
國內疫情三級警戒二個多月,民眾宅在家,不知不覺肚子多一圈、體重向上竄,好不容易疫情調降,健身房、運動場重新開放,不少民眾開始運動健身、甩掉肥油,但長期缺乏運動,突然劇烈運動,反而容易出現運動傷害,甚至罹患橫紋肌溶解症,醫師提醒運動要循序漸進,以免健身不成先傷身。南投縣35歲劉小姐有運動習慣,5月疫情三級警戒後,就只能待在家沒運動。最近疫情調降,健身房恢復營運,她立刻參加高強度肌力訓練課程,結果隔天雙腳肌肉痠痛,她以為是單純「鐵腿」,並沒多注意。未料,她雙腳持續緊繃、腫痛,甚至無法彎曲,尿液也變成「可樂色」,趕緊就醫,醫師發現她的肌酸磷化脢(CPK)上升,高達近9000 IU/L(正常值約26-140 IU/L),醫師診斷罹患「橫紋肌溶解症」。南投醫院重症醫學科及加護病房主任鄭勇彥說,橫紋肌溶解症是指肌肉細胞急速損傷,當肌肉過度使用,肌肉創傷或擠壓都有可能造成橫紋肌溶解症。會出現肌肉壓痛、腫脹、無力,尿液顏色像醬油、可樂般,嚴重的話可能導致腎臟機能損傷,引發急性腎衰竭。他說,因為疫情關係,許多人長時間無法運動,體力、心肺能力和肌耐力等身體狀況不如從前,突然運動太劇烈,可能反而受傷。他建議,運動應循序漸進、量力而為,運動時如出現肌肉過度酸痛疲勞,應該立即休息,並且補充水分。運動前應該要充分暖身,並養成長期規律運動習慣,對瘦身、健康或心理狀態才有良好幫助。
-
2021-08-26 該看哪科.泌尿腎臟
健身男親密行為無力又腰疼 當心輸尿管結石作怪
42歲許先生平時愛運動健身,但過去一年與伴侶親密行為時常使不上力、腰部酸疼,擔心腎虧卻又礙於面子羞於就醫,直到近日檢查才發現是結石塞住輸尿管,腎臟已中度水腫。收治患者的書田診所泌尿科主治醫師張雲筑今天表示,國內泌尿道結石盛行率約7%至10%,好發年齡介於40歲到70歲,男性罹患腎結石機率是女性的3倍,危險因子包括遺傳、氣候、體質、飲食及飲水習慣等,有家族史者罹患結石的機率為一般人的3倍。張雲筑說,臨床觀察發現,近年結石年齡層有下降的趨勢,不少年輕人都有結石困擾,可能與飲食、生活型態改變有關,例如攝取過多酒精飲料、碳酸飲料,或是口味重鹹、熱愛甜食又不運動等,都可能增加結石風險。以茶或飲料代替白開水是現代人常見通病,恐成為結石幫凶。張雲筑說,夏天炎熱,人體排汗量會增加,若不積極補充水分,尿量減少會使尿液中的結石成分濃縮,造成結晶質的沉澱形成結石。張雲筑說,很多民眾習慣以茶代水,以為自己喝水量足夠,實際上喝下過多茶飲,不僅可能沒補到水,還增加泌尿道結石的風險,呼籲補充水分還是白開水最好。泌尿道結石別驚慌,張雲筑指出,輸尿管內小於0.5公分的結石,多能以藥物加上適當水分攝取,促進結石排出;大於0.5公分的結石,則考慮體外震波碎石術或硬式內視鏡手術處理。張雲筑提醒,民眾若出現腹背部絞痛、噁心嘔吐、血尿、尿路感染等結石症狀,或有頻尿、解尿困難、或陰囊的轉移痛等症狀,務必盡快就醫。此外,張雲筑也呼籲平時應多喝開水,補充水分還是以白開水為佳,三餐均衡,少吃甜食,避免攝取重鹹食物,養成運動的習慣,預防結石上身。
-
2021-08-10 養生.運動天地
65歲才開始健身!日本最高齡90歲健身教練瀧島未香:如何靠運動讓身體年輕30歲?
編按:培養運動習慣,無論從幾歲開始都不遲!日本有位已經90歲的瀧島未香奶奶,從65歲開始運動,不只成功瘦下15公斤,更就此愛上健身,並在87歲成為日本最高齡的健身教練,且受到不少學生的歡迎。她說:「無論年齡,我覺得只要去做,就沒有做不到的事情!」「以前從來沒運動過,現在已經來不及了......」如果抱持著這樣的想法,那麼今(2021)年已經90歲的日本奶奶瀧島未香的故事,或許可以給你一點鼓勵。從65歲開始運動,並且在87歲成為專業健身教練,她的親身經驗,可說是「年齡不過是數字」的最佳證明。為了瘦下來開始運動 就此愛上健身瀧島未香在65歲時開始運動,動機則來自丈夫不經意的一句話。「當時我的體型已經不只是『有點胖』的程度,褲子的尺寸也比現在大了一倍,但卻不願意承認。直到有一次先生看著我說:妳好像又胖了⋯⋯我心想這樣下去不行!就決定參加健身房開始運動。」過去幾十年從來沒運動過的瀧島未香,開始鍛練之後效果驚人,5年內成功減去15公斤。此後她除了繼續保持運動習慣,更在79歲時開始接觸健身重訓,並接受一對一的指導課程。如此過了8年之後,瀧島未香的指導教練中澤決定邀請她加入專業健身教練的行列,「未香女士除了本身非常熱愛訓練之外,也很善於和別人聊天,我覺得她非常適合擔任教練的工作。」受到疫情影響,現在她每個月會開一次60分鐘的線上課程,學生從40歲到60歲都有,課程內容則包括她自己設計的體操以及各種肢體訓練動作。令人驚訝的健康與活力,讓她本身就是一位極具說服力的健身教練,活潑開朗的教學風格,也十分受到學生喜愛。瀧島未香的健身操示範影片,充滿活力的模樣不禁讓人由衷佩服!早餐前健走、慢跑2小時 任何時候都保持端正姿勢瀧島未香的每一天大概會是這樣安排:她每天只需約4小時左右的睡眠時間,清晨4點起床之後第一件事,就是先健走4公里之後、再慢跑3公里,最後再倒著走1公里,以上約莫花2個小時完成。完成熱身之後,早上7點吃早餐,內容大多是一份鮭魚或竹筴魚,配上納豆、雞蛋、豆腐和泡菜或漬物,含有豐富的蛋白質與發酵食物,營養均衡。而納豆是其中少不了的必備食物。餐後她會開始做掃除、洗衣等家事,有時也做一些簡單的伸展操。即使是坐在客廳看電視,她也會維持著收小腹、挺直背脊的姿勢。在家裡走路的時候則會保持踮著腳尖的習慣。「聽起來好像很困難,但是因為做了之後對身體的效果很好,自然而然就能養成習慣。」吃一根香蕉和優格當作午餐之後,她會開始這天的肌肉訓練或是課程。即使沒有安排教練指導的日子,她也一定會自發性地至少運動2小時。經過一天的活動後,晚餐則是頗為豐盛。經常吃的料理包括有加了雞肉和各式蔬菜的湯,既美味也達到營養均衡。因為有充分運動,偶爾想吃一塊蛋糕之類的甜食也無須忍耐。晚餐之後則是完全屬於自己的個人時間。有時她會研究當天的訓練課程,或是學習如何操作電腦、手機,甚至是學習英文,度過充實而豐富的一整天。成效卓著!健康檢查身體年齡降低到50、60歲去(2020)年她接受精密的健康檢查,結果包括血管硬度、器官機能和血壓、心跳等各項指標狀態都十分良好,整體身體機能更相當於大約50、60歲左右的人,讓醫生難掩驚訝。「原本只是想要瘦下來而開始健身,瘦下來了之後就想要擁有像外國人一樣好看的臀部,接著是希望背部練出線條,然後不知不覺就變成健身教練⋯⋯我完全沒想像過這樣的人生。」有天她收到一個陌生網友的留言:「原本心情覺得很低落、很想死,但因為看到您充滿活力的樣子,好像有了活下去的勇氣。」「如果我的例子能夠帶給其他人元氣和力量的話,那我很想走遍全日本,跟更多人介紹運動健身的好處。即使只是看我運動也沒關係,如果會覺得心動的話,或許就有想要嘗試的可能。」她笑說:「我的目標是能夠當健身教練到100歲!」沒錯,無論是運動或是任何想做的事,開始都不嫌晚!資料來源/nippon.com、美ST 1 2原文:65歲才開始健身!日本最高齡90歲健身教練瀧島未香:如何靠運動讓身體年輕30歲?
-
2021-08-08 養生.運動天地
有片!膝蓋友好運動 腹臀腿間歇訓練
你是否有想健身,卻因為膝蓋不適而無法運動的困擾?運動後的膝蓋不適往往是因為姿勢不正確,以及肌肉張力不均所造成,今天的運動不跑也不跳,對膝蓋很友好,不會造成身體上太多負擔。影片中每個動作30秒,中間休息15秒,建議一天做3到5組循環,主要針對腹部、臀部以及腿部加強訓練,不跑不跳一樣可以燃燒下半身脂肪,因為加了些蹲的動作,所以難度有些微增加,如果平時有在運動健身,也可以把這套動作當作暖身,伸展筋骨,快準備好一張瑜珈墊,跟著黑面 蔡媽媽育兒動ㄗ動一起甩掉下半身肉肉!想了解更多健康運動的影片嗎?快上「有肌勵」粉絲專頁按讚追蹤,打造完美線條!黑面 蔡媽媽育兒動ㄗ動 Youtube 頻道►點我看 超媽事務所 Youtube 頻道►點我看
-
2021-06-10 新聞.元氣新聞
張老師專線15日起恢復服務 提供民眾心理諮商輔導
救國團今天表示,配合全國3級警戒管制延長,6月28日前取消或暫停所有活動,但張老師1980專線將於6月15日起恢復服務,為疫情所苦的民眾提供心理諮商輔導。近日新冠肺炎(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疫情持續,行政院日前宣布延長全國3級警戒管制至6月28日。中國青年救國團指出,配合3級防疫警戒延長至6月28日,救國團也於6月28日前取消或暫停所有活動,受託營運的運動中心皆暫停營運,各縣市終身學習中心則配合教育政策,於7月2日前暫停上課,至於救國團員工分流居家上班、彈性上下班等措施,也延到6月28日。考量疫情衝擊民眾正常生活,「張老師」1980電話專線將於6月15日起(上午9時至下午5時)恢復服務,為疫情所苦的民眾提供心理諮商輔導;張老師基金會也與張老師文化公司合作,於6月4日至25日安排20場線上公益講座,邀國內外醫師、治療師、心理師分享,幫助民眾守護身心健康。為幫助民眾在家防疫也能維持運動好習慣,救國團各終身學習中心及受託營運的各運動中心,也於近期規劃一系列靜態和動態線上課程,讓大人、小孩能在家運動健身;救國團青年活動中心臉書也會分享不同的家常料理食譜,幫助大家在家吃得營養、吃得開心、吃出免疫力。
-
2021-05-12 該看哪科.精神.身心
失眠嗎?哈佛醫師教:中午做「6步驟呼吸法」活化褪黑激素,讓你一夜好眠
沒時間運動?請多走路幸福荷爾蒙-血清素,分泌高峰期在中午十二點前後。在這個時間做比較強烈的運動,可以提升血清素的分泌效率,也會提高睡眠中活化的褪黑激素的作用。理由在於,許多研究結果顯示,這個時間帶的運動與加深睡眠有關。這個時間帶大量分泌血清素,會增加褪黑激素。如此一來,就能確保睡眠品質優良。而且對荷爾蒙分泌而言,上午的時間帶是健走、游泳或肌肉訓練等運動的重要時間,不過上班族往往在辦公室裡,不能做這些運動。這時,不妨起來走走路,爬爬樓梯,可以促進健康,使血清素分泌順暢。有節奏的運動,包括走路、呼吸、咀嚼,這些活動都能活化血清素分泌。令人意外的是嚼口香糖也有效。韻律舞蹈,或是緩慢吐氣的腹式呼吸等也有效。重點在於進行這些運動的時候,要專注。懶懶散散地進行,毫無效果。尤其是呼吸法,如果能夠把注意力安放在呼吸,效果會特別好。透過提升副交感神經的呼吸法,能提高血清素分泌。不僅晚上睡覺可以提升副交感神經的作用,也可以使白天過度提升的交感神經放鬆下來。促進血清素的分泌,可以試試看,一種簡單的呼吸法。也可以利用催產素(編按:能增加同理心、促進溝通)的特性,多與人接觸以增加分泌,或者可以藉由運動來增加血清素的特性,跳跳舞也不錯。如果想要兼顧呼吸與溝通,瑜珈教室練習呼吸法,也許是個不錯的選擇。走路等單獨進行的節奏運動,也可以分泌血清素,但如果想要同時也促進催產素的分泌,最好是與眾人一起進行,還能兼具呼吸法及節奏運動。如果是久坐辦公桌的上班族,請嘗試做以下的練習。1.深深地吸氣,讓腹部脹起來。2.吐氣,讓腹部變小,用三十秒慢慢吐完氣。3.重覆幾次。4.接著,把意識放到腹部,吐氣的時候從一數到八。5.吐完以後,再從一數到四,重新吸氣,讓腹部膨脹。6.重覆幾次這種呼吸方式是一種節奏運動,搭配了腹部肌肉訓練,尤其是深層肌肉的延展,以及提升副交感神經的腹式呼吸。如果你找不到肌肉訓練或伸展運動空間,可以在辦公室簡單做這種呼吸節奏運動。有助於調整荷爾蒙平衡與自律神經平衡。一天的理想行動模式關於行動習慣的理想模式整理如下。.在固定的時間起床,照射早晨的陽光(晚上十一點上床睡覺、早上六點起床,若晚上十二點上床、則早上七點起床).起床後喝一杯水(睡前也喝一杯水).起床後一小時內吃早餐.早餐主要為醣類與蛋白質。也建議食用果菜汁、牛奶、優格.早餐後洗熱水澡刺激交感神經.起床後,輕度運動(健走、深蹲、體操).工作或討論,以「九十分鐘循環」的規律進行(專注力為九十分鐘).早上十一點~十二點做較激烈的運動(肌肉訓練,健走、游泳、打網球、打高爾夫球等).午餐在固定時間吃(食用順序為:蔬菜、蛋白質、碳水化合物,務必遵守).下午一點~二點,留一點時間進行「五分鐘~十五分鐘的午睡」.下午二點左右是「創造性」時間(寫企劃案、去文化中心聽課、製作物品).下午四點左右是「資訊交換」時間(可與朋友去咖啡廳聊天,上班族在公司是最適合的開會討論時間).下午六點~七點是「肌肉訓練或深蹲+健走」時間(下班模式).下午六點~九點左右是「攝取均衡營養晚餐」時間.晚上九點以後,智慧型手機、手機、電腦等關機(房間燈光則調昏暗).關機後,享受家人團聚、讀書等樂趣(放鬆模式).晚上十點~十一點左右洗澡,進行「溫水半身浴」(讓副交感神經活躍優勢。晚上十一點就寢,請晚上十點前洗澡;十二點就寢則請十一點前洗澡)已經退出職場或退休的人,可能會有自己已經不再是社會人士的錯覺,但這是不對的。辭掉過去任職的工作,或退出所屬公司,但仍舊生存於社會上。我們每個人到死為止都是社會人士。因此,請不要窩居在家,為自己多製造外出的機會。如果你有某項興趣,可以樂在其中,而尚無特殊興趣的人,可以試著開始嘗試過去完全沒做過的活動,例如去美術館,去看戲劇或電影,開始試著爬山,去運動健身房作輕鬆的運動,或者去做志工等,這些多變化的行動,將提升荷爾蒙力量,延長健康時間。在每個人不同的生活中,還要注意一件事,就是請試著進行良好的人際溝通。尤其中高齡層的男性,雖然已經退休,還一直緬懷著自己過去在公司的地位的行動模式,令人反感。順帶一提,中高齡層男性型,比較受歡迎的類型,經統計具備以下特點:老實、好奇心旺盛、姿態低,這三個條件。如果臉上經常帶有笑容,會有更大的作用力。相對來說,積極工作的上班族,行動則是太過活躍。因此,上班族妨利用午休時間,釋放過多的能量。例如區隔工作時間,調整習慣,讓某個時間帶之後能儘量放鬆,如此可確保身體能夠有效運用荷爾蒙。書籍介紹書名:【新裝版】哈佛醫師的荷爾蒙抗老法則:搞懂內分泌,掌握時間醫學!作者:根來秀行出版社:世茂出版日期:2020/11/04作者簡介/根來秀行(Negoro Hideyuki)1967年生於日本東京都。現任醫師兼醫學博士。修畢東京大學醫學研究所內科學博士課程。歷任東京大學醫學系第二內科、腎臟內分泌內科、保健中心講師等。現任哈佛大學客座教授、巴黎大學醫學系客座教授。日本抗加齡醫學會評議員、美國抗加齡醫學會日本學術顧問、臨床基因組醫療學會理事、日本內科學會總合內科專門醫生。專門領域為內科學、腎臟科學、抗老化醫學、基因治療、長壽基因、時鐘基因、睡眠醫學等多方面涉獵,並且活躍於國際中最先進的臨床、研究、醫學教育領域。著有《哈佛醫師晨型人健康法則:原來生病、老化是因為你還沒搞懂生理時鐘!》(中文版世茂出版)、日文《在睡眠中打造不會生病的體質》(角川漫畫系列,暫譯)、《不會老、不發胖、不生病,度過一天24小時》(幻冬舍,暫譯)等多本著作。延伸閱讀: 經常全身痠痛,其實是身體慢性發炎!長庚名醫江坤俊:維他命D抗發炎,滅體內的火
-
2021-05-04 活動.精彩回顧
輔具大展/運動復能逆轉輕度認知障礙 怎麼作有效?
台灣老年人口快速成長,失智、失能人口大幅增加,因此如何及早在生活中進行「運動復能」訓練極為重要。陽明交通大學ICF暨輔助科技研究中心主任李淑貞表示,想要樂活老化,未來不失智、延緩失能,生活中的「運動復能」必須加強,在生活型態上要有足夠的運動量,一周至少三次中高強度運動,才能維持身體健康。「全球的實證都顯示,有效的運動能夠延緩失智、失能。」李淑貞指出,運動復能是要有方法的,對於尚未進入老年階段的人來說,要避免未來老化可能出現失智、失能問題,生活型態要有足夠的運動量,也就是要有一定的運動強度和運動頻率。所謂運動強度,建議從事中高強度運動,以「自覺疲勞指數」為指標,運動後至少有點喘及流汗,還可以講話,如此強度才是夠的;運動頻率則是遵循「運動333」原則,每周至少運動三次,每次運動至少30分鐘,每次運動後心跳每分鐘達到130次以上。對於有輕度認知障礙(MCI)的人,亦即認知功能下降但尚未醫療診斷為失智症前的人,李淑貞說,唯一有效的處方不是藥品,真正有效的是運動。目前實證證明,運動可讓MCI有效逆轉,讓人不走上失智這條路。失智症則是不可逆的。李淑貞指出,失智症困擾的是精神行為問題,想要減緩失智症狀,除了照顧者要學會相處的模式,更重要的是要讓失智症患者有適當足夠的運動量,而運動強度因人而異,可用「自覺疲勞指數」作為運動重要的指引。李淑貞認為,運動復能可以讓MCI的人逆轉,用藥也能減少,不僅可以降低精神行為問題,且讓人有足夠的肌力,解決肌少症、骨鬆問題、預防跌倒受傷等。快走、下樓梯都能防失智 哪些是適合高齡者的運動?李淑貞建議,可做心肺耐力訓練、肌力訓練、柔軟度訓練、平衡訓練等,也就是體適能,在生活中搭配使用輔具,可讓活動量增加。「走路可以預防失智。」李淑貞強調,走路要穿好的鞋子,走的速度不要太慢,在安全的範圍內,速度較快的健走,才是肌力訓練,這是有氧運動,能夠訓練心肺功能,進而延緩失智、失能。建議走走國中小學操場跑道較安全。對健康族群而言,爬樓梯是一項好運動。李淑貞說,過去很多人認為「下樓梯會傷膝蓋」,現有新理論出來,在正確的指導下,其實下樓梯對肌肉的訓練是很好的,因為是訓練離心肌肉群,對股四頭肌、大腿的肌肉訓練比較好、有效率。所謂老化的運動活動、運動復健,李淑貞表示,不是特別去做運動健身,而是在生活上變成動能,在生活上養成運動習慣,上下樓梯就是很好的活動,「生活型態的動」,才是維持健康的好方法。想了解更多運動復能資訊,可親逛一趟輔具及長期照護專業平台ATLife台灣輔具暨長期照護大展,本周四(5/6)至周日(5/9)將於南港展覽館登場。現在免費預約登記,在5月4日前完成預登參觀資格,即可抽超棒好禮iPad第八代。ATLife七大重點專區、三大特色主題館,重點集結輔具產業鏈資源,提供給使用者、照護者擁有最多元選擇的採購、體驗平台,除了協助減輕照護者的負擔之外,更貼近使用者的需求,提供一個結合衛教新知、選購產品指南及政府補助資源的全方位交流平台。👉🏻立即登錄:https://www.chanchao.com.tw/entryApply.asp?id=ATLIFE2021👉🏻參觀登錄及更多展覽資訊請至:https://www.chanchao.com.tw/ATLife/
-
2021-03-18 養生.保健食品瘋
太空人維他命該不該買? 專家提醒這5個族群不建議吃
知名網紅「理科太太」近日在募資平台推出營養補充品「太空人維他命」,號稱含有多種抗氧化劑成分,1瓶可抵12瓶,沒想到在24小時內集資破千萬元。不過,營養師林雅恩在臉書貼文提醒「營養不是有就好」,經常運動健身者、準備懷孕的備孕族群、癌症或慢性病患者、不想被當成人體試驗者、對食物過敏者等5個族群不宜服用這類保健食品。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營養室主任蘇秀悅表示,太空人因為環境關係而無法吃到原形食物,僅能以加工處理過的食物為主,一般人並非身處在太空人的環境,可以吃到新鮮食物,為何要吃所謂的「太空人維他命」?更不宜將抗氧化劑當成營養保健品。蘇秀悅強調,服用保健食品的原則是「有缺再補」,例如,牙口不好的中老年人(補充蛋白質)、想要減重而控制飲食熱量,或是懷孕女性(補充葉酸)、哺育女性(補充鐵質),一般民眾應從日常天然食物中攝取營養素等。林雅恩為台灣健康營養教育推廣協會理事長,她認為自己身負教育重任及醫學營養專業知識的營養師,必須冒著可能擋人財路的為難心情,提醒大家服用保健食品有一定「風險」,應該先請營養師評估,否則容易花了錢財,卻又傷身。太空人維他命商品含有Q10、SOD、葉黃素(油溶性)、維他命D+E(油溶性)、硒等,均為抗氧化類營養素,但研究發現,補充抗氧化劑,可能降低身體在訓練過程的肌肉適應效率,因此,「有運動健身習慣者」反而不適合服用這類保健食品。此外,已有不少大型綜合性(meta-analysis)及回顧性文獻(review)指出:非營養不足的人去補充抗氧化營養品(尤其是油溶性營養素),不但不能預防癌症,反而可能導致身體損傷,而增加罹癌風險,加速心血管疾病(包括高血壓、糖尿病)病程。林雅恩擔心,得到癌症或已有慢性病者也不適合服用含有豐富抗氧化類營養素的保健食品,恐怕「風險大於利」,建議以原型食物作為主要營養攝取來源。再者,準備懷孕的備孕族群也不宜服用Q10、SOD等這類抗氧化劑,避免可能出現未知的危害。至於不想被當成人體試驗者不要選擇所謂的超級營養食品,才能避免尚未釐清的副作用和健康風險,更表示現在買產品來吃,等於是幫忙這商品做人體試驗。最後是對食物過敏者也不宜服用這類保健食品,許多人不知道自己對於哪些食物過敏。對於因某些食物產生慢性食物過敏,身體處於慢性發炎狀況的人,使用這類商品,可能加重某些症狀。 文章授權刊登/NOW健康 編輯部 撰文/NOW健康 王澍清 責任編輯/Mei 圖片設計/Kato
-
2021-02-19 癌症.癌友加油站
兄弟皆肝癌逝,才發現自己是高危群!他依2準則,讓癌症晚10幾年才來報到
不論晴雨、四季,天剛拂曉,孫道傑就離開溫暖的被窩,晨起梳洗,準備出門運動,在住家附近公園散步或是到游泳池晨泳1小時,是孫道傑揭開一天序幕的方式。乍看精神奕奕的他,很難相信他是位罹患2種癌症,進行肝臟移植,已經和癌細胞和平共處超過10年的抗癌鬥士。孫道傑是典型的戰後嬰兒潮世代,小時候在馬祖北竿長大,16、7歲就開始工作養家,26歲時來台灣開照相館,努力工作打拼,陸續在台北開了3家婚紗店,但是,哥哥和弟弟先後因為肝癌過世,讓他的人生觀就此改變,不到50歲就決定將婚紗店結束,提早退休,希望能夠樂活過好人生下半場。 兄弟皆因癌逝 才發現自己是高危險群 38歲那年,孫道傑因為抽血發現自己是B型肝炎帶原者,在當時普羅大眾對於B型肝炎仍沒有足夠的知識,至多是定期進行健康檢查追蹤即可。2年後,當時才40多歲的哥哥罹患肝癌,他從旁協助照顧,第一次驚覺癌症的可怕。 哥哥抗癌5年,最後仍不敵病魔辭世。這段時間孫道傑參加台大醫院許金川教授主持的衛生署「家族性肝癌」研究計畫,才知道一家都是肝癌的高危險群。而隔沒多久,弟弟也發現得了肝癌末期,治療8個月後就過世了。 看過兄弟經歷生命的倒數,病魔的殘酷無情,從醫師口中得知,癌症是可以預防的,為了降低自己罹癌的機率,孫道傑除了定期追蹤檢查外,也相當重視身體健康,還加入肝癌基金會當志工,在參加肝病防治的相關活動過程裡,累積了許多抗癌的正確知識,並且身體力行,做足了迎戰肝癌的準備。 長期擔任抗癌志工,孫道傑看到許多病友進行積極「養身」,身旁健康的親友也跟著一起「養生」。雖然未必能抗癌成功,孫道傑認為不論生病與否,只要做對身體無害的事情,才能保有健康。 以下是他日常防癌的2個準則: 準則1:一定要讓生活作息規律正常 孫道傑的哥哥和弟弟生前都是傑出的工程師,都很投入工作,哥哥不菸不酒、生活規律,罹患肝癌後,治療5年才過世。 但是弟弟在36歲罹患肝癌,菸酒成癮、經常熬夜,長期不愛惜身體,等到發現癌症時已經是末期,積極治療的效果有限,因此8個月後就過世了。 有鑑於此,孫道傑收掉了賺錢卻忙碌的婚紗店,開始改變生活,早睡早起,運動健身,培養好的體質來對抗癌細胞。 準則2:三餐飲食簡單重營養 許多人在生病後突然改變飲食習慣,只吃生機飲食,或是服用大量的健康食品,孫道傑認為「過與不及」都會造成身體傷害,更遑論抗癌。 尤其是癌症病人,在治療過程中,就算身體不適,沒有胃口,都要強迫自己進食,因為身體需要足夠的食物營養才能夠修復,和癌細胞對抗。 而對於癌症病人來說,身體的抵抗力較差,並不適合生機飲食,因為許多生機飲食的蔬果沒有煮熟,如果沒有清洗乾淨,很可能就把細菌吃下去,導致身體不適。因此他建議癌症病人應該要「熟食」,甚至用生蛋製作的蛋糕、點心等,小嘗一兩口即可,切忌多吃。 晚一天罹癌 就多一天享受健康 靠著這2個準則,孫道傑硬是把癌症拖延晚了10幾年才來報到。53歲那年,孫道傑發現得了鼻咽癌,在對於鼻咽癌毫無了解的狀況下,迅速地接受了治療,身體接連接受口腔潰瘍、吞嚥困難、白血球降低等各種副作用。 讓身材原本壯碩的他,在2個月內狂瘦10公斤,家人幫他準備了富含蛋白質的清燉牛肉,雖然口腔潰爛,他仍是逼自己3餐都要吞下去。他樂觀積極配合治療,終究戰勝鼻咽癌。 不過,孫道傑最防備的肝癌並沒有因此放過他,隔年定期追蹤檢查時,卻發現有一顆4公分的肝腫瘤,是原發性的肝癌,於是他像個準備齊全的戰士,勇敢地迎接治療肝癌帶來的身體戰爭。 對抗肝癌已經邁向第11年的孫道傑,笑稱自己的肝臟經歷過「滿清十大酷刑」,由於癌症會有復發與癌細胞移轉的風險,因此他的右肝做過2次手術全部切除,左肝做過6次栓塞、2次電燒,直到3年前肝癌復發頻率越來越高、腫瘤顆數漸增,肝臟不堪負荷,因此決定到中國大陸進行肝臟移植手術,帶著「好新肝」繼續抗癌。 樂觀坦然接受治療 走過抗癌10年路 每一次癌症復發,孫道傑周遭的親友不免會問「你上次有沒有治療好?」孫道傑總是信心滿滿地說:「我每一次都有治療好。」 對於癌症的再度復發,孫道傑總是以樂觀心境看待,堅持不放棄治療,把再次復發當成是人生的一次次新考驗,也一次一次成功過關。 回想自己抗癌的過程裡,孫道傑認為癌症並不可怕,想要過關續命,一定要接受正規的治療。很多人罹患癌症之後,都會有驚慌、恐懼、不知所措等情緒問題,身邊的親友也會跟著擔心,甚至四處尋求協助,到處打聽偏方、神醫,希望來擺脫癌症威脅。 但是孫道傑看過許多誤信偏方、虛擲大筆金錢,最後反而加重病情仍回天乏術的例子,因此他堅信尋求正規的治療方式,相信醫療科學來打敗恐懼。 除了透過天然的食物補足身體需要的營養外,坊間五花八門的保健食品、仙丹妙藥未必對身體有益,尤其現在食品安全問題層出不窮,那些價格不菲的保健食品成分真假難辨,倒不如省下這些錢,聽從醫生建議,進行正規治療。 抗癌10年,孫道傑認為最重要的是「保有正面能量的心」,因此面對癌症復發,他也樂觀坦然,雖然進行手術都有風險,但是仍懷抱希望。現在他每天晨起運動後,除了到處當志工,分享自己抗癌經驗,幫助病友做好心理建設。 閒暇之餘他和朋友在山上一起搭了工作空間,有人種菜、有人種水果,而他則是專注木頭雕刻,生活裡沒有恐懼,取而代之的是,珍惜和親友相聚時的幸福與滿足,過好每一個今天,樂觀迎向下一個明天。 ●原文刊載網址 ●延伸閱讀:.獨力照顧失智丈夫幾十年,很有成就感!妻子:如果我先離世,一定很掛心老伴.血管衰老,當心失智找上門!白雁:1個動作暢通氣血循環,健腦、增強記憶力.母親失去記憶...醫師卻無法診斷是不是失智症!女兒:分離,是隨時會發生的一種存在
-
2020-12-15 退休力.來測你的退休力
蕭彤雯:退休後應活得有意義
退休後想過什麼樣的生活?就跟許多上班族一樣,41歲飛碟電台主持人、全方位媒體人蕭彤雯與先生努力賺錢,保單買好買齊,甚至孩子出生時就幫買長照險。有錢且健康,她認為,退休後還應活得有意義,從中年起就應認真思索這個問題,找到一件能與人互動,且能開心地做下去的事情。談起退休話題,蕭彤雯說,兩個孩子年紀還小,夫妻兩人須持續工作,總得等到孩子大學畢業,才能真正退休、不用工作,屆時她已60好幾,感覺好遙遠,但必須從中年就認真籌備。對於退休規畫,蕭彤雯認為,目前做得最足的是保險這一塊,一家四口每年醫療險、長照險、美金保單儲蓄險,差不多就要40多萬元,雖然有些吃力,「但該準備的,還是必須及早籌畫。」在朋友眼中,蕭彤雯可是保險達人,年輕時就買了許多醫療險、長照險,她認為,買保險就是為退休做準備,未來年老生病,醫療及照護費用驚人,有了這些保障,就不會拖累孩子。除了自己買好買滿,蕭彤雯在兩個寶寶出生後,也幫買了長照險,除了保費便宜之外,她說,「這不光只是送給孩子的禮物,甚至也是給孫子最好的禮物。」蕭彤雯全家一年保費幾乎等於許多上班族年薪,為此,理財就顯得格外重要,她離開電視台後,工作均為約聘,雖無退休金可領,但她認為,現在擔任主持人、接案子,相當有彈性,時間不會被綁死,只要認真,工作就能長長久久。至於退休後一年需準備多少錢才夠花?蕭彤雯說,「至少要150萬吧!」,連同房貸,加上生活費、旅遊費及娛樂費,如要維持現有生活品質,差不多得花這麼多錢,聽來恐怖,所以夫妻兩人必須努力地賺錢。在運動健身方面,蕭彤雯年輕時可是標準運動控,10、20年前,就是加州健身房會員,熱愛有氧舞蹈,還勤做重訓,但進入電視台後,整整10年沒運動,生第二胎時,還因小產跡象,長期臥床安胎,保住孩子,但肌肉卻嚴重流失。蕭彤雯指出,兩年前,重新健身重訓,每週至少運動一兩次,身體狀況明顯變好,不容易累,還能維持體態,皮膚也變得緊實,當然這也是幫自己儲存健康老本,為退休做準備。在飲食上,年輕時,麻辣鍋是她的最愛,吃東西總是「無辣不歡」、「無肉不歡」,常揪團開鍋。但步入中年後,飲食口味變得清淡,幾乎不碰麻辣鍋,也不太吃豬肉、牛肉等紅肉,而改吃鮭魚等海鮮魚肉。對於退休規畫,蕭彤雯最擔心的是,自己尚未找到理想中的退休生活,屆時重心不再是工作,必須找出讓人想要繼續做下去的事情,讓自己開心且有成就感,並能夠與人持續互動。蕭彤雯說,許多臉書好友遇到中年危機時,透過練唱、跑步、畫畫、爬山、做志工等方法來肯定自我,事實上,這些事情都可與退休做連結,找到同好,開心地度過晚年,並維持身心健康。蕭彤雯強調,有錢、有健康、有老伴,且要活得有意義,享受成就感,就是最佳退休生活。未來她將擔任病友團體、醫界基金會的志工,樂於擔任義務主持人,相信可以從公益中獲得快樂。▌延伸推薦:下載【2020退休力大調查】完整成果報告【退休準備大調查】5大指標 測驗你的退休力 【超前部署百歲人生】你準備好迎接「無退休時代」了嗎?
-
2020-12-12 新聞.元氣新聞
大型幼兒園、健身房室內空品將納管 最快明年上路
環保署今預告「應符合室內空氣品質管理法之公告場所」修正草案 ,新增5類場所,包括200人以上幼兒園、20床以上產後護理機構、收托35人以上托嬰中心、地區型醫院、總樓地板面積達1千平方公尺以上、未滿2千平方公尺的運動健身中心,新納入約2200家場所。若法制作業程序順利,最快在明年初上路。為改善室內空氣品質,環保署滾動式檢討管制場所及規模,優先依敏感族群活動場所、大量公眾聚集及頻繁進出者、公立及大型場所,循序漸進管制,2014年、2017年已公告過第一批及第二批場所,總共納管16類、1500多家場所,其中8成以上為大型場所,今再公告擴大新增5類。環保署空保處科長謝仁碩表示,環保署去年就針對這5類場所持續輔導、宣導,程序上差不多完備,才提出預告內容,預告60天期間也將召開研商會議,聽取相關單位意見。謝仁碩說,依照室內管制場所特性,管制的空氣污染物項目略有不同,但二氧化碳(CO2)、甲醛(HCHO)是通風換氣指標,是各場所的基本管制項目,以這次新增面積1千平方公尺以上的運動健身中心為例,除二氧化碳、甲醛,也管制細菌、粒徑小於等於10微米的懸浮微粒(PM10)。謝仁碩指出,原則上希望列管場所能自主管理,若室內空氣品質標準超標,會給予限期改善,並要求場所在限期改善期間在出入口張貼海報,揭露室內空品超標,藉此方式監督盡速改善,若屆期未改,才會處以5萬以上、25萬以下罰鍰。環保署說,公告發布後,新增受列管公告場所應辦理室內空氣品質維護管理工作,並給予公告場所義務人1年緩衝期限,設置室內空氣品質專責人員、訂定室內空氣品質維護管理計畫,以及實施第一次室內空氣品質定期檢驗測定,以減緩法規發布造成衝擊。
-
2020-11-17 養生.聰明飲食
喝牛奶對你有好處?教授:取得牛奶的好處有2項前提
【文、圖/摘自商周出版《我們的身體,想念野蠻的自然》,作者羅伯・唐恩】目前全世界總計約十億人口有體重過重的問題,滿街可見皮帶繃到極限、身體超過負荷的人。這情況尤其在美國特別嚴重,而其他國家也正以非常快的速度迎頭趕上。然而即使在美國,也不是每個人都是胖子。根據統計,美國百分之六十五左右的人過重,其餘百分之三十五的人則沒有這類困擾。一般人往往將體重過重歸咎到飲食或運動習慣上,但這並不是過重問題的全部原因。某些人發胖的理由更為深層、更為神祕,並且與現代西方飲食內容有關。現代人攝取的食物絕大部分來自於馴化動植物,且種類相對較少。當然,如果你恰好奉行吃葡萄柚跟飲用有機駱駝奶的原則,又或者你對飲食內容節制且深思熟慮,那麼你是例外。包括美國在內的整個西方常見食物中,四分之三的熱量由乳製品、加工穀類、單醣、植物油與酒精所貢獻。在農業社會以前,這些成分從未出現在我們祖先的「菜單」選項。距今一萬年前左右,人類食用的植物琳瑯滿目,品種數量可以以萬為單位計算。自從農業社會稍有雛型開始,包圍人類的物種數目及食物多樣性均大幅下降。雖然在經年累月的耕作之後,可食的品種再度稍有復甦,但與採集年代的祖先相較,我們培育的食用物種已侷限許多,並且因為人擇,只有便於栽種、符合口味的品種脫穎而出。於此期間,人類同時失去了採集知識和作物種類的選擇性(目前近千種的作物瀕臨絕種,某些作物則已經完全絕種。),放眼望去,野生莓果無人採收,而全球人類的熱量來源僅仰賴為數極少的作物品種。當然,你還是可以在當地有機超商買到藜麥,但在成堆玉米、小麥、稻米的圍繞之下,要找到這類珍貴的穀類愈來愈像大海撈針。在人人飲食習慣近乎雷同的大環境中,釐清不同體質攝取相同食物後所產生的反應,有助於解釋為何某些個體天生容易發胖,同時另一些個體卻完全不受過重問題影響。現代人代謝新飲食的方式有或多或少的分歧,這必須回溯至各個族群祖先不同的生活型態。想像目前正在進行一項大規模的人體實驗,其中每位受試者攝取的飲食內容和分量皆相同,然後我們回頭檢視他們的狀態(這實驗的假設與文明人的現實生活相去不遠),結果將會如何?你的預測又是什麼?或許部分的人會認為大家的體型和健康狀況會趨於一致。這樣的觀點,恰好是絕大多數的體重控制計畫、運動健身書籍、減重節目,甚至是嬰兒成長量表與醫藥學的最高前提。在這假設之下,只要將飲食調整成葡萄柚水果餐、全肉餐、低脂餐,所有受試者都能瘦得下來。然而真相是即便都吃一樣的東西,我們仍會有胖瘦之分。而造成此差異的分水嶺在過去亙長的歷史中早已畫分清楚,難以動搖地猶如潛伏在人類深層幻想裡的海怪,我們永遠看得見它。祖先的生活決定我們的代謝基因姑且先回到牛奶的故事。如同我在前一章節提過的,並非每一個個體都能在成年後繼續消化乳汁中的養分,而這取決於體內的基因序列。從地理人口學的角度而言,成年後還能消化乳糖的個體,所占的比例相當小。在歐洲人發現新大陸之前,包括印加人、馬雅人在內的所有美洲原住民,他們的成年個體完全無法飲用牛乳,基因也不允許。就算到了今日,全世界仍有百分之二十五左右的人口,成年後無法分解乳糖;百分之四十到五十左右的人口,成年後只有部分消化乳糖的能力。這些總計約十億的人,一旦飲用牛乳,將會出現腹瀉症狀,並且在攝取一般的美國飲食內容後,增重幅度比其餘成年人少了百分之五。在疾病叢生的環境條件中,這些無法完全消化吸收乳糖的個體,因腹瀉而導致身體脫水的風險相對較高,並且從食物中少攝取百分之五的熱量,意味著傳宗接代的機率被削弱。因此,站在演化的觀點,擁有乳糖消化基因的個體是贏家,尤其當這些個體生活在飼養牛隻的族群之中。然而隨著時代變遷,吸收百分之五多餘的熱量,反而變成人體的負擔。廣告標語告訴你「牛奶的好處」時,卻沒有同時警告你,「如果你的身體可以完全消化乳糖」,或是「如果你需要多餘的熱量」,牛奶才對你有好處。由上述例子可知,不同身體面對同一食物的代謝方式大相逕庭,而這是祖先留給我們最根深柢固的遺產,但長年以來,我們卻忽略這項事實。至今在美國農業部(USDA)頒布的食物金字塔中,仍無視於全球多數人口無法順利消化乳糖的統計數據,將牛乳與蔬菜、水果、肉品、豆類並列。而事實上,對科學家來說,哪些種類的動、植物或其加工品,得以定義為「有利於全部人類」的營養來源,依舊是個懸而未決的謎。近年來,現代飲食的轉變在在凸顯出代謝基因的重要性。繼牛乳之後的另一個例子是動物唾液中常見的澱粉酶(amylase)。澱粉酶可以幫助我們分解和消化玉米、馬鈴薯、稻米、番薯等日常作物中所含的澱粉。某些個體能夠高效率地利用澱粉,是因為澱粉酶基因較多,使得唾液中製造出的澱粉酶含量可達到一般人的十六倍。回溯演化史,個體間澱粉酶基因的差異其來有自。農業社會以前的人類,澱粉酶基因數量較少,唾液消化農作物的效率也較低。農業社會成形後,澱粉酶基因多的個體顯然具有演化競爭優勢,因此這項優勢自然而然會遺傳給後代子孫。今日,某些長久以來為饑荒所苦的人民,多餘的澱粉酶基因仍是利基,因為它能夠使擁有相等分量穀類的個體,獲取更多的能量及熱量。但是與乳糖酶基因一樣,相同的基因到了豐衣足食的社會,即成了發胖的元凶和身體的負擔。簡單地說,我們的身體和食物的代謝關係因人而異,一切端看祖先過去的生活模式與我們自己現在的生活模式。讓某些個體存活下來的基因,可能搖身一變成為另一些個體腹部游泳圈的肇因。
-
2020-10-03 橘世代.健康橘
跑步不再累又喘! 馬拉松治療師的「慢慢跑」秘訣
跑步看似門檻很低,只要換上運動鞋、舒服的衣服,就可以起跑了,但如果沒有做好暖身,注意跑步姿勢、速度等,容易造成運動傷害。您想享受一直跑下去的樂趣嗎?擁有物理治療師資格,擅長幫運動員優化跑步的「馬拉松治療師」林世奇與橘世代分享,一種跟走路差不多的跑步方式,俗稱「慢慢跑」,慢到可以用鼻子呼吸、心跳不會感到加速,也不容易累,仍能有效鍛鍊自己的心肺功能與肌耐力,適合初接觸慢跑的人。 「慢慢跑」是強度低、速度慢、步幅小的慢跑,藉由比跑步更小的步幅及能量消耗,讓跑者能跑更長時間,較不容易感到疲累、痠痛,來達到燃燒脂肪、改善心肺功能。林世奇分享起初接觸慢慢跑,是透過親友認識一位章旭輝老師,看他示範慢慢跑,深受吸引,這項運動很適合家庭主婦練習,培養運動習慣,進而擁有健康身體,也是一種預防勝於治療,因此他決定推廣慢慢跑。他觀察常做慢慢跑的族群,比起一般在健身房運動的年齡層還要高,他們隨年紀增長,體力下滑,以前輕鬆跑五公里,現在卻僅能跑五百公尺,倍感挫折,於是跑得更賣力,超出肌力負擔,造成運動傷害。慢慢跑便適合這群有傷在身,想恢復跑步的人,像林世奇86歲的姨婆,患有退化性關節炎,雙腿膝蓋都置換過人工關節,但她喜歡快走,偏偏膝蓋打直,容易傷膝,此時嘗試慢慢跑,動作中膝蓋微彎,讓肌肉支撐關節,保持彈性。由於慢慢跑跟走路一樣不容易累,但運動量更大,也不容易傷膝,非常適合熟齡族嘗試。慢慢跑步驟:1.膝微彎,保持彈性:讓肌肉去支撐保護我們的關節。2.頭頂天,身形正直:不駝背、不後仰,想像拉高時,全身核心自然用力。3.鼻吸吐,兩吸兩吐:初嘗試跑步喘不過氣,往往因為呼吸與腳步沒有搭配。透過鼻子吸吐,引導腳步速度。4.腳平落,輕盈無聲:將腳穩穩抬起、輕輕踩下,像貓咪一樣安靜向前,此時腿部肌肉保持控制力道,讓下肢衝擊變得最小。5.心不爭,不貪自在:原地練習甚至坐著,向前慢慢跑時,甚至能控制得比走路還慢。不在意跟身旁行人比速度,專心在自己身心,跟自己約定22天持續進行。 為何以22天為持續時間?林世奇說,這是培養規律訓練,尤其很多人想從慢跑進階到馬拉松,可以養成每周2次跑步習慣,每隔兩周增加1到5次,時間從20分拉長到70分鐘,若想有效燃燒脂肪,建議超過60分鐘,啟動身體後燃效應,增加基礎代謝率。他特別提醒跑者,注意跑前動態伸展和跑後靜態伸展,很多人跑完身體累了,或太在意跑步強度,忽略跑後伸展放鬆,長期導致肌肉失去彈性,影響關節行動,需要花更多時間修復,甚至造成不可逆的傷害。另外,安排間歇式的訓練菜單,例如每趟200至800公尺距離,中間安插1至3分鐘的休息時間,由教練量身打造課程,讓身體適應不同強度。馬拉松賽事上,林世奇建議,首次參加者選15公里以下的賽事,全馬不是一蹴可及,透過運動網站蒐集資料,瞭解過去活動評價,注意衣物保管、活動路線與沿途補給,讓跑步變得有趣又安全。更多精選延伸閱讀↘↘↘。【告別初老感01】核心無力老3歲!在家喚醒三大肌群。【告別初老感02】教練親授實用三動作 維持體態不顯老! 立即加入粉絲專頁!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亮麗!立即訂閱橘世代電子報》
-
2020-09-26 養生.運動天地
3種在家「對症健身」 改善肌肉無力、防跌倒
退休族有心想運動,但不知該如何開始嗎?健身教練珍珍為橘世代讀者設計了三組適合在家,隨時隨地都能進行的居家健身訓練,可改善肌肉無力、下蹲困難、容易跌倒等常見問題,就從現在開始跟著練起來!一.橋式 適合族群:容易跌倒、需訓練臀肌,減緩膝蓋壓力的人。動作分解:1.彈力帶套至靠近膝蓋的大腿前側處2.背部平貼地面,雙腳屈膝踩地,與骨盆同寬3.利用臀部與腿後側的力氣,將臀部推高至身體從肩膀到膝蓋一直線4.過程中大腿往外抵抗彈力帶,保持膝蓋對齊骨盆,不可內夾訓練量:一組操作15下,休息1分鐘,共3組注意事項:避免使用折腰的形式來完成動作,臀部往上推至身體保持直線就可二.跪姿棒式適合族群:站姿不良,需訓練核心肌群,幫助身體姿勢扶正的人。動作分解:1.手肘撐地,肩膀位於手肘正上方,膝蓋與骨盆同寬,輕跪在地上2.背部與地面呈現水平線3.腰部不要塌陷,感覺肚臍下方的腹部微微出力4.過程保持自然呼吸訓練量:每組停留20-30秒,休息1分鐘,共3組注意事項:若後腰部出現明顯痠痛,則發力錯誤,建議再次調整或請專業健身教練檢查三.單腳硬舉適合族群:容易跌倒,上下樓困難,需訓練單腳平衡感的人。動作分解:1.單腳支撐,支撐腳的膝蓋微彎,並將臀部向後推,同時上半身平直往下蓋2.另一支腳輕輕抬離地,不用刻意抬高3.利用支撐腳的臀部,將上半身帶起,結束在單腳站立的姿勢訓練量:一組操作10下,休息1分鐘,共3組注意事項:支撐腳的膝蓋僅微彎,需保持小腿垂直於地面更多精選延伸閱讀↘↘↘。【告別初老感03】膝蓋痛可以運動嗎?訓練臀肌「護膝3招」。【告別初老感04】不要拖!改掉習慣性壞姿勢,3動作鍛練上半身 立即加入粉絲專頁!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亮麗!立即訂閱橘世代電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