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7-27 科別.泌尿腎臟
搜尋
退化
共找到
2274
筆 文章
-
-
2020-07-26 科別.眼部
及早發現 追蹤治療人生下半場 別毀在黃斑部病變
黃斑部是視網膜最重要的部分,它跟身體組織一樣會因老化受損,嚴重影響視力。彰化基督教醫院眼科部主任陳珊霓表示,隨年齡增加,黃斑部病變風險會提高,以老年性黃斑部病變最常見,以往多發生在50歲以上,但近來門診出現不少50歲以下的案例。但她指出,患者只要長期追蹤治療,人生下半場仍能維持不錯的生活品質,自立生活不靠他人。長出新生血管 濕性病變惡化快陳珊霓說,老年黃斑部病變分乾性與濕性兩類,區別在於有沒有新生血管。其中濕性老年黃斑部病變會發生例如新生血管滲漏、出血等,快速引發黃斑部結構破壞和視力喪失;而乾性黃斑部病變則惡化速度較慢。歐美國家約10%,台灣及亞洲人種濕性比例明顯高出許多。陳珊霓表示,視網膜的色素上皮細胞每天需要大量代謝廢物,乾性老年黃斑部病變的成因,是因年齡增長,加上基因和體質關係,代謝能力變差,造成廢物堆積,引發發炎反應,阻絕養分和氧氣,感光細胞慢慢退化,導致視力變差。而濕性黃斑部病變則是長出新生血管,破壞視網膜結構,造成滲漏液體,甚至黃斑部出血,視力在短時間內惡化。55歲以上 一個月自我檢測一次但許多患者視力模糊時,常誤以為是老花眼、白內障,陳珊霓說,黃斑部病變會在視線旁邊或中心出現暗點,影像被遮蔽或影像扭曲。她鼓勵民眾使用「阿姆斯勒方格表」,睜一隻眼、閉一隻眼自我檢查,超過55歲以上,建議一個月自我檢測一次。日常生活中,也可透過廁所磁磚、櫃子邊角直線,以單眼注視是否變形。陳珊霓說,改善乾性、濕性老年黃斑部病變的策略不同。晚期的乾性老年黃斑部病變建議攝取葉黃素、維他命A、E和鋅,有助減緩退化。平常也可多攝取深色蔬菜、枸杞、胡蘿蔔、深海魚類改善。陳珊霓表示,過去醫學上對濕性老年黃斑部病變束手無策,但近十多年來醫療飛躍性進步,濕性治療以眼內注射抗血管新生因子藥物,讓患者視力維持穩定。一般療程需連續打3針,一個月打一針,但醫師根據患者病況可能延長到每隔3個月打1針,經追蹤,治療者相較於未治療患者,視力損失有很大差距。且目前健保給付已從原本7針放寬至14針,對減輕病患的經濟負擔大有幫助。
-
2020-07-25 新聞.長期照護
長輩不願意接受包尿布 常見3種原因和解套方法
「上車睡覺、下車尿尿」是長輩出遊時最常聽到的口號,由此可見人們對於「如廁」的高度需求。 而市面上的復健褲、活力褲等產品,就是為了設計給行動還自如,但有輕微尿失禁的長輩,穿起來就像內褲一樣,讓長輩在出門時穿著,避免面臨一直找廁所的窘境,也不需要擔心尿失禁或是不小心漏尿,甚至弄髒褲子的尷尬情況。 然而,比起自由自在的外出遊玩,長輩們到最後卻都選擇「不出門」。是什麼原因,導致如此方便的產品無法受到長輩們的青睞呢? 1. 無法接受自己變「沒用」了 「尿布、尿褲」在現在的社會中,用於小孩和長輩身上,小孩因為他們還沒長大,還無法完全地控制自己的身體,將他們與尿布聯想在一起十分正常;但是,和已經是成人的長輩們放在一起,不免產生「退化」、「衰弱」等負面的印象。 尤其是還有行動能力的長輩們,有些人僅僅對「使用拐杖」就已經產生了排斥感,更何況是如同「尿布」一般的活力褲呢? 【解套方法】如同關節會退化,讓長輩理解這也是正常的退化現象之一。而尿褲就像是外出專用的「內褲」,讓長輩們出門在外,發生漏尿或緊急尿失禁的情況時不會弄髒衣褲,且臨時找得到去廁所,還是可以選擇不解放在尿褲上的,是一種預先應對的措施。 2. 好尷尬!別人都在看我 我們多少都會在意他人的眼光,尤其當自己不自在時,走在路上宛如全世界都在關注你,覺得你怎麼怪怪的?更是加深了對尿褲的抗拒與厭惡。 【解套方法】市面上很多復健褲、活力褲都是設計成輕薄型,除了透氣,就外觀上來說,也不會被他人看出來穿著尿褲。我們可以帶長輩到賣場挑選,讓他們曉得這些產品的特性,自己選擇鍾意的款式。若長輩真的不願意一同到現場選購,許多廠商也提供試用包的索取,可以讓長輩直接在家中試穿。 3. 不想花錢/不捨子女花錢 捨不得花錢買一個「非必要」的東西,是許多節儉個性的長輩共同的想法。尿褲不用買,少出門就好;尿褲不用買,自己找廁所;尿褲不用買,多帶條內褲更換就好。用諸如此類的理由不讓自己花錢購買。 【解套方法】告知可能發生的潛在風險。 長輩如果少出門,自然活動力就會降低,長期下來肌力衰退的狀況便會因此找上門;或是在急找廁所的過程中不小心跌倒,年紀大了禁不起摔,萬一受傷骨折,不只身體狀況變得更差,醫療費用的支出也是一大損失,千萬別因小失大。 以花費的金額來說,將價錢換算成小單位,平均穿著一件尿褲出門只要花20元,避免長輩會糾結於一大包要一、兩千元的高價位。 從衛生的角度來看,現在尿褲產品都有透氣、去除臭味的設計,比起我們滴在普通內褲上可能發生的感染問題,尿褲更能有效降低感染的風險。 部分長輩對於身體健康或疾病的知識與消息,比起親友,更相信有權威的人說的話,因此,可以請長輩較熟悉的醫生,或相關專業人事向長輩說明穿著尿褲的重要性。 只要長輩還有一定的行動能力,透過一些對關節的低強度運動,例如走路、慢跑等來維持長輩的生理活動表現,不只能延緩行動力上的退化速度,對於長輩自行如廁的能力也是有幫助的。 隨著老年人口越來越多,市面上也有越來越多幫助老人自理,或是協助照顧者的照顧好物,只要多花一點心思了解長輩的狀況、挑選適合的產品,並長和輩溝通觀念,相信不只是長輩,未來換我們面對自己老後的生活時也能更安心自在! (本文獲「《愛長照》」授權轉載)
-
2020-07-25 新聞.生命智慧
「醫師拜託你,不要跟他說可以出院了...」病房裡,一位阿嬤的最後願望
回家,好難常常,我走近一個新面孔的床邊,那白髮皤皤的爺爺、奶奶甚少一開始就關心自己的病況與醫療需求。反而總是幽幽地說:「醫生,我不想住院哪。我想回家。」如果,某一次離開家門的就醫,會讓你一輩子都再也回不了家,你是會忍著病痛,就這麼堅持在家中待著?還是多眷戀地看上幾眼呢?每一回,想著眼前的病人,在離開家的那一刻,總是走得如此急促,甚至不曾想過就此與家訣別,我總是感到心裡強烈的疼痛,而我也總是沒有勇氣,問上家人一句:「你們為他感到心痛嗎?」雖然,有時我無法辨認那些在家人心中為此遺憾或捨不得的分量,到底有多重,我知道的是,家人通常不會沒來由的不肯讓病人回家,而是那照護的複雜性以及承擔生死的重量,讓他們挑不起,於是只好害怕地做出另一種他們認為對病人,也對自己更好的選擇——讓病人前往護理之家,接受長期照護,或是在醫院往生。這樣的回家,還有沒有意義呢?盧奶奶終於要回七股鹽山的老家了。聽到居家護理師對我轉述,我欣慰得都快要落下淚來。感覺即使在生命與健康上,我們已經無法幫上忙,但至少在重要的心願上,終於幫上了奶奶。但我還是揮不去內心的難過,因為奶奶遭受癌細胞與嚴重感染攻擊的身軀,已經破敗,無法再供予她的靈魂居住了。她處於即將啟程,前往極樂國度的狀態已經有了一陣子,然而,此時此刻,她卻無法用清明的雙眼,再看看她想念的老家,只能在高燒囈語中,搭著救護車回老家與世長辭。究竟這樣的回家,還有沒有意義呢?中華文化的落葉歸根,造成了醫院裡非常多的病人家屬,要求讓病人留一口氣回家,但是因為擔心無法應付臨終的照護,家人常提出「形式上返家」的要求,我們自然總是慨然應允。但我卻總是思考,已然沒有任何氣息,卻形式上掛著氧氣面罩返家那一口氣,是為誰而留的呢?又是在安誰的心呢?病人家屬的擔憂與懼怕常常,我走近一個新面孔的床邊,那白髮皤皤的爺爺、奶奶甚少一開始就關心自己的病況與醫療需求,反而總是幽幽地說:「醫生,我不想住院哪。我想回家。」「醫生,他沒有好起來,怎麼可以出院?」「醫生,他這樣怎麼叫做穩定。我們回家,要怎麼照顧?」家人們總是常常在聽到出院2個字時如驚弓之鳥,即使,我多年陪伴安寧病人的經驗,已經讓我對於家人質疑出院的合理性,不再感到挫折,但對於家屬如此的懼怕照顧,還是常會深深地嘆息。「他現在的器官功能都在退化。退化是一種慢性的狀況,一定會有症狀的。我們已經把他的症狀控制得舒適很多,現在沒有哪些治療一定要在醫院做。我們會教你們照顧的技巧,告訴你們,突然有不舒服的時候要怎麼做,也會安排居家訪視喔!」「醫生,你要跟我們保證,回家不會再有症狀,不用再來住院。」「醫生,在醫院,我們比較放心啦。沒關係啦,不要聽他亂講什麼要回家。醫院照顧比較好。」「媽,你乖乖聽醫生的話,我們很快就會好了,就可以回家了。」醫療無法帶給生命最後一程的病人什麼樣的滿足與改變,但是回家可以。有時,我會在現場靜默,因為我既無法保證,也無法無視於病人從來都不是亂講,更不可能應和一個即將走上生命最後一程的病人,「聽我的話,就會好」這樣的結論。然後,我會在靜默後,坐在病人的床邊。問問他,想回家做什麼。如果真的無法再回家了,是否會很遺憾。家人剛剛說不能讓他回家,可能是在擔心什麼事情。如果很想回家,我們給彼此一點時間準備,好嗎?大多數的時候,病人雖然有點不情願,但是會點頭答應。然而,同樣的循環出現了好多次之後,病人或許會對所有的人生氣。他或許再也不說話,他或許心裡煩悶影響著身體症狀感受加劇,於是,呼叫護理師的紅鈴頻頻響起。查房時,醫師所聽到的抱怨越來越多,而這一切的不順遂與不舒適的起因,卻無法碰觸,以至於這一切的緊繃,越演越烈。甚至家人被病人鬧得煩了,還會把我叫出門外:「醫師,拜託你,不要再繼續跟他說,可以出院了。如果健保真的不能讓我們繼續住,我可以自費。或是我會加快找安養中心,但是,我真的無法帶他回家。」有時,這種家人自個兒聯想到健保規定而為我找的台階,還真是讓我哭笑不得,但這一切卻無法撫慰我淌血的心,因為我太瞭解醫療並無法帶給生命最後一程的病人什麼樣的滿足與改變,但是回家可以。然而,無論我用盡多少的力氣,沒有盡頭地說明著,仍舊改變不了現實。絕望的奶奶,再不願開口說話曾幾何時,口口聲聲的落葉歸根、壽終正寢,早已不復存在、扭曲不已。我每天都在推著由家屬層疊而成的銅牆鐵壁,只為這些病人或是長輩們,尋一個轉圜的餘地。讓他們能在意識仍清明時,能回自己最安心的處所,靜望那一方熟稔的磚牆,嗅聞那伴了大半輩子的氣味。有時候,病人不停地譫妄與躁動,只要回家就會好了。但是因為無法透過實行回家的策略來做驗證,我們的病人常常就這樣心裡痛苦得一路躁動到生命的末尾。七股鹽山的盧奶奶,就是如此。她不平靜,我們都知道。住院診斷癌末,到出院,直至病危,前後不出1個多月。奶奶因為解便不順,長期灌腸,殊不知已是腸癌末期併嚴重腸阻塞。一心盼著住院後,症狀改善,可以不用再灌腸,然而,檢查與治療越做越多,身體狀況卻是越來越糟,而孩子們卻緘默不語。奶奶急了、倦了、絕望了,她一步一步的退守。最後只求,若是要死,讓她可以死在家吧。而且,這些爺爺、奶奶的臨終,可不是最後一刻死在家,而是趕緊地離開醫院,在熟悉的地方享盡餘生。盧奶奶無論如何衝撞,都無法如願。因此,她像個蚌殼一樣,把自己緊緊閉住,不願意說話,直到我們問起她過去的工作時,她才既緬懷又驕傲地說,自己是辛苦的鹽工,就在那座「被踩得好扎實,現在已經黑嚕嚕的鹽山」附近,操持著她一生的責任。但除了聊聊往事的幾許時間之外,奶奶總是充滿著無奈、憤怒與憂鬱的情緒。生命結束前,最重要的一件事我開了一次1個多小時的家庭會議。每回巡房,總是一次次地溝通,近乎拜託的希望家屬,可以讓我和奶奶談談現在的病況,她心理的需求,以及未完成的大小心願,但他們總是不願意。奶奶除了想回家,還想去某個神壇求平安符,但兒子以聽不懂,不曉得那地方在哪,非常輕易地否決了奶奶的想望。於是,奶奶又不說話了。直到在安寧病房團隊的照顧下,症狀趨於舒適、穩定。我跟她說,即將安排要回家的那一刻開始,她才又現笑容。但我說不出口的是,孩子並不打算讓她回老家,而是讓她與初至台灣,語言與老人照護都極其生疏的外籍看護工,一起回兒子家。我看著她的笑容,在心裡忖度著,盧奶奶還有多長的餘生,可以讓我繼續努力為她奮鬥著這生命結束前,最重要的一件事。出院後1週,我前往兒子家裡看望她。發現盧奶奶高燒不退、血壓下降、呼吸急促、嗜睡,種種跡象顯示著奶奶大限將至,但她依然困頓地窩在兒子家裡,某個房間一方電動床上,被蒼白的牆面圍繞,還有車庫的鐵門,而不是鹽田鹹潤的空氣和未被高樓阻擋的鄉野陽光。我又開始遊說。一次又一次地引領著家屬,去面對奶奶的心願,去正視她最需要被滿足的需求。此刻,所有的醫療與藥物都幫不上忙,能牽著她的手,走往死生之門的,只有家人的愛與陪伴,還有老家的庇蔭。直到我離開奶奶的家,他們都還是沒能下個決定。所幸,下午能得知奶奶即將啟程的消息。殘忍的場景,卻天天上演我於是想起另一樁故事。在那段故事裡,我不停地被重量級人物關說施壓,幾位兒女硬是不肯讓高齡90好幾,想要在老家優雅辭世的心衰竭母親,離開醫院系統。奶奶從離開老家來到急診的那一刻起,就與她數十載相連的根狠狠被斷開了。這樣的故事,層出不窮。回家的路,越來越長,越來越顛簸,直到人生的燭光燒盡,都還走不進那個門。曾經那麼輕而易舉就跨進的門檻,曾經那麼自在歡笑哭泣一生的樓房,如今,連再次感受,都比登天還難。生命的最後一段路,所見盡是冰冷的病床、單調的病床鋪單、蒼白的牆壁、幾面之緣的醫護人員,而且,常常還掛著鼻胃管、尿袋、引流袋、點滴針頭,嚥下最後那口氣的當兒,往往鼻胃管裡還灌流著營養配方,護士還推著一管子藥,臂彎上還綁著血壓帶,臉上罩著呼嚕嚕作響的氧氣罩,心電圖機嗶嗶嗶地響個沒完。這樣的場景,想了就殘忍,卻天天上演。大多數的人可能都希望,如果,這是生命中的最後一刻,我們可以穿著一襲最愛的衣裳,在最熟悉的那把椅子上,搖入夢鄉,安然而美麗的長眠。而我總夢想著,有一天,我能在醫囑單上,鏗鏘有力地寫上一句治療的囑咐:「回家!」最後一哩路的安心錦囊大多數的人都希望在家往生,但是,數據上卻顯示,最後大多數的病人卻都在醫療機構中過世,國、內外皆然。到底,要讓重病的人返家這件事情,有多麼困難,才讓大多數的病人都無法如願呢?●不知道如何照護:面對排山倒海而來的症狀,家人即便有心要帶病人回家,但也擔心在家中若遇到病人有突發症狀時,自己無法因應,因此,讓安寧居家團隊來協助是必要的。除了由醫師評估返家後,可能會有哪些症狀發作,應當用什麼樣的藥物或是方式來緩解,並備妥足夠的藥物與衛教使用時機,以及安排能24小時聯絡的電話,好讓心慌的家屬可以隨時來電諮詢。另外,也需預演一旦在家的症狀照護或緩解有困難,甚至需要返回醫院處理的流程為何。同時,返家前,醫療人員也會教導家屬瀕死症狀如何判斷,以及這些症狀,是否會對病人造成舒適度的影響,是否需要介入處理。●擔心無法開立死亡證明書:在家往生的病人,只要備妥診斷書或是病歷,均可以聯繫在地衛生所的醫師(目前台灣部分從事在宅醫療的醫師,也可以協助開立),順利的開立死亡證明書。不必因為證明書而將瀕死的病人送回醫院,增添病人的痛苦、不適。●擔憂回家的照護品質,或是醫療可近性比醫院差:對於末期的病人而言,醫院中的交叉感染,過度醫療所引發的併發症,或是長期住院,所引致的失能和低落的情緒,都對末期病人的疾病狀態和生活品質沒有助益。回到熟悉的環境,除了對病人的休息睡眠、心緒的穩定,以及避免交叉感染風險等方面,有極大的助益外,文化上,在家的環境是最不會有被隔絕或是遺棄之感的,這對於讓病人心理、靈性圓滿走完一程,通常也是不可或缺的。而只要有安寧居家團隊的指導,居家環境其實還是有很多的創意可以進行,並不一定需要租、借病床,或是將所有的設備、儀器都放在家裡,病人才能得到很好且舒適的照護。書籍介紹書西:因死而生:一位安寧緩和照護醫師的善終思索作者: 謝宛婷出版社:寶瓶文化出版日期:2019/03/11作者簡介/謝宛婷醫師奇美醫學中心奇恩病房(緩和醫療病房)主任。曾獲頒院內傑出教師與跨職類教學特殊貢獻的終身獎。1983年生,臺南人,因為渴望工作不要一成不變而選擇踏入醫療,從此對那屬於同一個疾患章節的百樣病貌入迷。本身是安寧緩和醫療、家庭醫學與老年醫學的專科醫師,長年推動緩和醫療教育與社會宣導。工作場域從病房到民宅,治療意圖從病徵到人心,對文學、哲學、法學、社會學、心理學和行為經濟學充滿興趣,目前就讀成大法律研究所,正力行成為法律和生命科學之間的轉譯者。近年擔任衛生福利部推廣「病人自主權利法」計畫的專家顧問以及核心講師,協助推動該法案,也是安寧緩和醫學學會專科醫師培訓課程的講師與醫療法規因應工作小組的委員。延伸閱讀: 病人原本可能不會死的...一個麻醉醫師的真心話:碰到這一種外科醫師,你真的要多打聽一下
-
2020-07-21 新聞.長期照護
年紀大粗茶淡飯才健康?錯誤觀念!太清淡反而容易營養不良
【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上了年紀,飲食就應清淡一點?這觀念正確嗎?台大醫院竹東分院院長、老年醫學科主治醫師詹鼎正指出,老年人味覺、嗅覺逐漸退化,味道清淡,恐將影響食慾,減少營養及熱量的攝取,研究發現,老人家胖一點點比較好,罹病死亡率較低。了解老年人飲食需求 牙口好不好成健康關鍵醫師表示,邁入高齡化社會之後,民眾更需了解老年人飲食的需求,飲食第1個原則就是如果長輩牙齒健康良好,年輕人吃甚麼,老人家就可以吃甚麼,不需要特別限制。其次,老人家如牙口不好,務必先顧好牙齒,做好口腔保健。老年人牙齒健康的80/20原則,希望80歲時,還有20顆自己的牙齒,咀嚼也是維持身心健康的一環。如果缺牙,無法食用較硬食物,就要調整食物軟硬,但仍應兼顧色香味,有人將青菜剁碎,變成一坨一坨,看來就不好吃,老年人原本胃口食慾就不好,更是吃不下去。非年紀大就要飲食清淡 多樣、均衡才是主要目標「老人家一定清淡飲食嗎?」詹鼎正說,依照目前醫學臨床研究,並沒有限制老人家的飲食一定要清淡,除非是為了疾病而去調整飲食,而不是眾人所以為的「只要年紀大了就得吃清淡」。如果一味地要求清淡,老人家又吃不習慣,導致熱量攝取不足就可能變瘦,從醫學角度來說,老人家胖一點點是好的,根據研究顯示,老年人身體質量指數(BMI)值在27至30之間的死亡率最低。醫師強調,老年人飲食應力求多樣、均衡,但現實生活中很難達到這2大目的,因為人口簡單,常1次煮1鍋菜,分餐食用,很難達到均衡的目標。多參與社區活動 有助促進身心健康 詹鼎正建議,老年人可以多多參與社區老人共餐共食,讓飲食多樣化,有機會多攝取與平常不同食物。另外,增加老人交誼活動,跟鄰居聊天,相互關懷,這也能促進銀髮族身心健康。(圖文授權提供/NOW健康)延伸閱讀: 三餐亂吃很要命! 醫師忠告:40歲後這3飲食習慣一定要改 4飲食習慣都會養肥肝! 老生常談的叮嚀最重要 美國佛州爆發「食腦蟲」感染 由鼻腔入侵致死率高 露齦笑容崩壞氣質 水雷射搭配貼片讓微笑曲線升級
-
2020-07-21 科別.骨科.復健
大齡停經女、中老年素食者、僧尼 骨質疏鬆症頭多
63歲高雄黃女士出家修行齋戒茹素30幾年, 5年前因膝關節嚴重磨損、退化,導致嚴重關節炎,左右兩腿已接受人工膝關節置換,去年又因後下背疼痛難耐而求診。阮綜合骨科醫師洪誠聰診斷為壓迫性骨折,作骨質密度BMD檢查發現骨質密度T評分為-3,為嚴重骨質疏鬆,進行微創骨水泥椎體復位強化術後,腰酸背痛獲得改善。洪誠聰表示,骨質密度T評分(T-Score),T值大於-1是正常;介於-1與-2.5之間,屬骨量減少;T值小於-2.5,就是骨質疏鬆症了。82歲張簡阿嬤為了「健康」吃素10幾年,今年初因彎腰撿東西,造成嚴重下背疼痛,痛到無法自理,做什麼都需要60的歲女兒協助。就醫檢查骨質密度為-3.8,診斷是第三腰椎壓迫性骨折,經過微創骨水泥椎體氣球復位強化術及藥物治療後,現可自行活動。「骨質疏鬆簡單說就是骨頭老化,俗語所稱『老倒縮』。」洪誠聰說,骨質疏鬆不僅身高變矮,急性發作時疼痛難耐,嚴重影響生活機能。骨質疏鬆會出現脊椎痠痛的症狀,就算服用止痛藥也難緩解,並且容易骨折,包括腕骨、股骨骨折與下背脊椎壓迫性骨折等。下背壓迫性骨折的疼痛,甚至有時會讓患者難過到不想活了。洪誠聰表示,骨鬆症好發在中老年人,早發性更年期因為失去女性賀爾蒙保護,容易骨質流失,尤其是在停經後,所以骨鬆被歸類為停經後症候群,但是可以藉補充雌激素改善狀況。不過骨鬆也不是女人專利,男性也會,只是比女性低。骨鬆症的高危險群包括:洗腎患者、營養不良、有骨鬆家族史、鈣質攝取不足、長期服用高劑量類固醇者、有抽菸喝酒習慣、少運動及曬太陽、「酗」咖啡因飲品,以及體格特別瘦小的人。洪誠聰指出,西方就飲食與骨骼的關係對近千人所作的研究結果顯示,素食者的骨骼密度比常吃肉類食物的人低5%,連奶蛋素都不吃的人,骨骼密度要比常吃肉類食物的人低6%。就臨床上看到長期素食的出家眾,尤其年長的因平日沒有攝取動物性蛋白質,又較少在戶外活動,受骨鬆威脅更明顯。另外還有年輕人因生活作息和飲食不正常,導致骨鬆,特別是愛嗑火鍋者,因為鍋物湯底含有大量的鈉,攝取過多容易導致血液中的鈣濃度降低,也不可輕忽。針對骨質疏鬆合併脊椎或股骨骨折的病患,健保已給予治療給付。醫師建議 停經後婦女及70歲以上男性,都應接受骨質密度檢查,如果已出現嚴重骨質疏鬆症狀,可接受藥物或針劑治療。骨質疏鬆症的發生和營養及活動力有關,民眾注意飲食營養均衡,適度的補充鈣質、維生素D和動物性蛋白質,趁早保骨本。
-
2020-07-21 養生.抗老養生
走得動、跑得動!如何成為「健康老化」典範? 專家建議:這樣做讓你成功抗退化!
文章出處/本文摘錄自遠流出版《抗老化,你需要大重量訓練:怪獸訓練總教練何立安以科學化的訓練,幫助你提升肌力、骨質、神經系統,逆轉老化》 面對高齡化的社會,我們是要享受長壽的幸福,還是面對長年的退化和失能,其實我們是有選擇的。運動科學已經為人類打開了一扇窗,發掘了後天提升身體素質的方法和技術,從肌力下手,讓人體運動能力可以長期保持到老年,這樣的生活方式,一定可以為人類未來的社會帶來重大的改變,而這也就是我在無數場合中說過的「典範轉移」。我們要從一種舊的生活方式,轉換到一種新的生活方式,而新的生活方式裡最關鍵的一件事,就是利用終身訓練的方式,長期保持最佳的肌力及體能狀態。前面的章節用了很多篇幅解釋典範轉移的急迫,也告訴大家虛擲光陰在無法增強人體運動能力的生活型態裡,是多麼可惜的一件事。我們談了許多退化的可怕之處,當作說服每個現代人開始訓練的理由,在最後的這一個章節裡,我想要換一種論述的方式,用三則隨筆,寫出肌力訓練更深層的幾個意涵。老化競賽推動肌力及體能訓練進入一般人的生活世界裡,最常遇到的阻力和藉口就是:「哎呀,我又不是運動員,幹嘛要練那麼重。」「那個你們年輕人練就好,老了要好好養生。」「我從小體育就不好,現在老了散散步就夠了。」每次聽到這樣的話,就覺得現況距離理想狀態好遠好遠,許多觀念真的還要好好溝通,我一直不是很喜歡大聲疾呼,但如果要用兩句話來改變這種態度的話,我想說的是:「你是『老化』這場比賽的選手,而這場比賽的參賽資格是你千辛萬苦爭取到的。」真的,你已經認真活了大半輩子,做盡了所有趨吉避凶的事情,才安安穩穩的活到面對中老年的生活,這在現代社會雖然不算太難,但也不是什麼輕鬆的事:你要有起碼的衛生觀念,要知道避開各種行船走馬的大小風險,還要辛苦工作換取溫飽。簡單來講,叫任何一位中年以上的長輩描述他的一生,鮮少人會說自己一點都不辛苦就活到現在。所以,能夠活到面臨劇烈的退化,是一種辛苦爭取而來的權利,這句話講起來雖然奇怪,但事實上就是如此。平安到老的人,幻想的是清閒的退休生活,沒有想到自己剛剛取得另外一場比賽的參賽資格,就是老化。老化是一個身體的競賽,要贏只能增強體力。我們可以幻想一個場景,一群六十開外的年長者,在重量訓練室裡,用嚴謹的技術一下又一下的舉著槓鈴,每一個動作都對身體輸入特定的刺激,每一次反覆都是長期進步不可或缺的努力,他們是老化這場競賽的超級運動員,每次成功完成課表,等於是一場又一場的過關賽,肌力長期的進步等於是一年又一年的年度排名賽,而這場競賽所有的人都是隊友,只有自己是自己的競爭對手,所要學習的是調控人體力量的所有知識,所要精熟的是符合人體自然動作的重量訓練技術,所要克服的是長期規律訓練的挑戰,所要做到的,就是一步一腳印地往前走,每一次完成課表,就是一次勝利,而獎品就是隨心所欲的人體運動能力。身體自由「無論你住在豪宅,還是陋室,你的靈魂,只住在你的身體裡。」前面花了很多篇幅,談了很多肌力訓練對健康和身體素質的效益,在這裡就不再多講了,老是用危機意識來喚醒人的運動行為,好像拿刀架在人的脖子上勸人一樣。其實我們應該來談一談更重要的事情,就是運動能力與「自由」這件事。自由對於人的一生來說非常重要,人的一生都在為自由奮鬥,從最基本的人身自由、民主國家彌足珍貴的意見自由和一輩子永不滿足的財富自由,這些自由的大小,直接影響了人一生的成就與幸福。但是,在現代的社會裡,人們經常忘記的一件事情,就是身體的自由。每個人生在世上,得到一副身體,也得到一個靈魂,而靈魂就住在身體裡,在這裡不想涉入哲學層次的辯論,因為我知道有些人對這樣的說法很有意見,這裡單純只是想要說,就算不是為了做什麼事,身體的自由本身,其實就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自由,而身體能做的事,就是展現自由的方式。人體是非常渴望移動的,即使在靜態的工作環境裡,我們也不斷地動來動去。我們每天都需要至少一小段時間和活動空間來透一透氣,如果少了這樣的機會,人會變得悶悶不樂。長途飛機無論電影再好看,座位再舒適,點心再好吃,幾個小時之後,我們只渴望起來走一走。任何時候如果覺得心情煩悶,動一動馬上就會轉換心境。人體跟這個物理世界的關係,不僅僅是存在,而且還有互動,而人與世界互動的最重要憑藉,就是在空間中移動。一個我們不能觸及的世界,對我們將會少掉一大半的意義,而我們觸及這個世界的方式,就是在空間裡移動。在空間裡移動,需要的是力量,任何再細微的動作都是力量造成的,所以說「力量」是人與環境互動的最基本要素一點也不為過。對於很多人來說,肌力就跟空氣一樣,只有在稀少的時候才會被注意到,生活在安逸的現代社會的人們,唯有在連日常生活都力有未逮的時候,才會發現力量不足。如果不知道力量是一個可以因訓練而提高的東西的話,人們很容易覺得無可奈何,只好選擇改變生活方式,所以在中老年人的生活裡,肌力直接決定了生活品質和方式。人生大部分的時間,生活品質和生活方式是由「資源」來決定的,金錢是最常見的一種資源形式,所以,有錢的人,有有錢的生活方式,沒錢的人,有沒錢的生活方式,通常差異很大,未必誰比較滿足。到了老年的時候,資源的影響當然還在,但相形之下,肌力的影響卻越來越大了,日常生活當中的行動坐臥,受到肌力影響的程度越來越明顯,每天早上是輕鬆的翻身下床,然後精力充沛地開啟新的一天,還是千辛萬苦地坐起身子,舉步維艱的走下床,等著迎接一如往常的一身酸痛。這一舉手一投足之間的力量差異,不是其他人可以代勞的,所以也不會是財富可以改變的。有了肌力,才有自我照顧的能力,也才有自由自在的生活。萬貫家財不會在人跌倒的那一刻擋住足以造成骨折的衝擊,但是肌力訓練可以;位高權重也沒有辦法阻止肌肉流失後的虛弱和無奈,但肌力訓練可以。肌力訓練像是人生中最值得投資的財富,也是到老最值得炫耀的資產。認識自己很多人對於我們這些玩重量的人,都抱持了不理解的態度,不是假設我們應該都是兇惡的狂暴分子,就是覺得我們一直在反覆做著很無聊的事。殊不知,訓練是一個我們窺見人生風景的歷程,從每次扛起重量,到放下重量,我們彷彿走到另一個世界,那裡有一個難能可貴的機會,讓我們遇見自己。有人可能會說,你就是你,自己怎麼可能沒遇到自己?或者是說,你只有一個,沒有分身怎麼可能會遇到自己?我們每個人都會對自己有一些看法,在正常的日子裡,有些人覺得自己很勇敢,有些人覺得自己很自律,有些人覺得自己很誠實,有些人覺得自己很強悍,有些人覺得自己很弱小,有些人覺得自己總是害怕挑戰。但是,這些看法,如果沒有經過考驗,絕大多數是錯的,或至少是被誇大或縮小的。什麼樣的情境可以測試一下自己到底是什麼料做的呢?方法當然不只一個,對人生重大挑戰的反應,對自己心性的反省,他人中肯的建言,當然都可以讓我們越來越認識自己,但有一種超級有效的作法,就是「自主地去經歷一件困難的事情」,而重量訓練剛好符合這樣的條件。從起心動念到真正試著把重量舉起,那是一連串做決定的過程,我怎樣決定了要去做一件偉大的事情,我怎樣去構想這件偉大的事情,我怎樣跨出第一步去著手做這件偉大的事情,我怎樣幻想最後的劇情,然後,當雙手接觸到槓鈴的那一刻,一切天馬行空的想法,全部變成現實的挑戰。槓鈴最誠實,絕對不會因為你的期待而改變,隨著一組又一組、一次又一次的動作進行,你遭遇越來越重的重量,這時候,人性的考驗即刻開始。你是不是一個勇敢的人,你是否願意挑戰有挑戰性的事情;你是否有足夠的自律,不要貪心挑戰不合理的目標;你是否夠誠實,知道自己剛剛的動作有沒有偷斤減兩;你是否夠強悍,即使遭遇挫折和失望,也不會逃避下一次挑戰。這一大堆翻湧的思潮,全部都在幾個動作的三組五下之間結束,放下重量的那一刻,你又為自己的人生上了一課。這樣的經驗對人生是很重要的,在萬象紛呈的世界裡,我們經常會從外在的事物去定義自己,頭銜、身分、地位等,但這也是人們經常迷失自我的開始。而一趟力量的旅程,是人生中極少數可以重新看見自己的時刻,就好像一面鏡子,只是重量照出的不是面容,而是面對壓力時的真實性情。
-
2020-07-21 該看哪科.中醫精髓
更年期讓她煩躁、易怒 中醫調理恢復笑容重拾好人緣
一名45婦人平日與同事相處融洽,但隨著天氣炎熱,最近常感到煩躁、易怒,身體一陣陣烘熱、半夜睡不著,且月經開始混亂,像變一個人似的,經家人陪同前往中醫就診,原來她正值更年期,透過規律服用中藥、針灸治療後,終於逐漸恢復笑容,重拾辦公室好人緣。亞洲大學附屬醫院中醫部醫師黃瀞瑩指出,更年期是賀爾蒙變化的過程,由於年齡增長、卵巢退化,身體各項功能產生變化,出現煩躁易怒、潮熱汗出、手足心熱、頭暈目眩、心悸失眠、口乾舌燥、食慾差等症狀,有時還會發生萎縮性陰道炎、頻尿、尿失禁、皮膚乾癢等症狀。她比喻,若把女性身體比喻為銀行,「月經是金融風暴,而更年期則是全球金融海嘯」,身心都遭受更大、更全面的衝擊。黃瀞瑩說,中醫早有更年期的記載,將「腎氣衰」的過程稱為「天癸竭」,著重臟腑在心、肝、腎,最常見的狀態是「心肝火旺、肝腎陰虛」,通常會透過知柏地黃丸、當歸六黃湯、甘麥大棗湯、加味逍遙散、芍藥甘草湯等治療。此外,隨著生活習慣不同,身體也堆積不同的廢物需要清理,如貪涼的人常帶有寒、濕、瘀,喜食烤、炸、辣、醃漬品的人常帶有濕熱,由於體質差異,會凸顯身體素有的弱點,故中醫會根據患者的體質擬定療程。黃瀞瑩提醒,在臨床經驗中,經前症候群較嚴重的女性,如在每次月經前一兩周感到情緒起伏、腰痠、胸部脹痛、下腹悶痛、頭痛、腹瀉等,代表身體在面對賀爾蒙變動較為敏感,故日後更年期的不適也較為明顯。建議這類女性朋友應「超前佈署」,積極調理身體,讓自己處於好的狀態,好為日後更年期做準備。
-
2020-07-19 橘世代.健康橘
銀齡練健身「慢慢來,身體狀態不退步就是進步」
電視台退休記者賴昇宏25歲開始,即扛10多公斤攝影機四處採訪,工作20多年後手、腳出現麻、無力感,經檢查判定為職業傷害「頸部椎間盤突出」,因緣際會下他開始健身、重訓,至今10年感覺病痛不藥而癒,呼籲每個人都應該為健康「超前部署」,財富、權位都比不上健康。65歲賴昇宏6年前退休,雖然勞工月退不多,但他知足表示「夠用就好」,現在每周保持3到5天上健身房,透過重訓健壯肌肉,保持健康活力,一身汗水中他神采奕奕地說,「流汗很舒服,我現在比10年前跑新聞還要健康!」賴昇宏說,早期扛的攝影機不像現在輕便,除主攝影機還要背電池、攝影燈,裝備重量10幾公斤,新聞工作量可能沒有現在記者多,但每天扛「重機」出勤是必要工作,10年前出現職業傷害,真的是從沒想過的事,只能聽醫師建議勤做復健。●健身停止老化?專家:讓自己比昨天進步「健身助我停止老化!」他說,10年前為採訪新成立的健身中心,他決定到健身房試試,一開始純粹只想趁機「減肥」、變壯一點,沒想到健身重訓後,原來手腳麻的症狀忽然不見了,而且身體越來越精壯。賴昇宏坦言,6年前因為企業合併、他突然被強迫退休,能領退休金有限,但轉念一想「錢夠用就好,應該開始賺健康」,少了追逐新聞,更有時間全力投身健身、體適能活動,最近更發現原來滿頭白髮,居然長了不少黑髮。現在健身已成為習慣,「捨不得不練了!」賴昇宏的健身教練鍾志宏說,健身重訓要循序漸進,不須要跟他人比,「只要讓自己比昨天進步」,但絕不能偷懶,許多初練者遇到撞牆期、疲累就想休息,一不小心就可能放棄,年紀大的銀髮族要謹記「身體狀態不退步就是進步」,健身房許多中高齡長者,都相當享受重訓汗水帶來健康。●醫師說明肌力訓練、重訓好處多嘉義聖馬爾定醫院骨科醫師黃立人表示,肌力訓練可以增加骨質密度、防止骨質疏鬆、增加肌肉量、防止肌少症,而且可以減重,重量訓練時所消耗的卡路里,可持續達38小時,另研究顯示,休息時代謝率也會提升。他說,持續肌力訓練也可以幫助提升平衡感、協調性和姿態,當長輩下肢肌肉越強、越不容易跌倒,而且可有助控制慢性疾病如糖尿病、心臟病,對於退化性關節炎疼痛、改善程度大,可減少止痛藥物使用,並可以提升腦內啡產生、使人產生愉悅。【熟齡健身精選延伸閱讀↘↘↘】。請問潘若迪/50+運動原則「可以慢,但不可以斷」。退休後「做自己老闆」 健身設目標,3個月拿全國冠軍 立即加入粉絲專頁! 用橘世代的熱情彼此鼓勵打氣,展開「健康橘、好野橘、愛玩橘、好學橘」等主題,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亮麗!>>現在立即加入
-
2020-07-18 橘世代.好學橘
顛覆想像的「爺奶們」! 6旬奪冠、8旬摘金 不敗人生從失敗轉彎
「寶哥」李寶康是多屆全國總統盃健美比賽常勝軍,「噴射機阿嬤」潘秀雲女士則不僅摘下各項國家級田徑賽事冠軍,更保持遠征海外頂峰紀錄。他們在賽場上不敗,卻面臨過因年齡過長,分別遭拒收報名或取消比賽橋段。但他們熱愛運動,並且堅持一輩子,突破了社會因為「年齡」這個數字帶來的挑戰。最近寶哥、噴射機阿嬤還與其他兩位長者共同入鏡,為新北市宣傳動健康政策,展示銀色肌力、耐力之美,連年輕選手都自嘆弗如。飛安官寶哥 門外漢拚到63歲奪冠65歲的寶哥是飛安調查官,上山下海,齊柏林摔機失事山區也見得到寶哥的勘查身影,是極考驗觀察力與體力的工作活。他說,「飛安調查工作經常必須進入山區或海裡,很多人往往到事故地點時已經體力透支,但真正的工作才要開始。」經年參加健身健美比賽,寶哥的體能較同齡者勝出許多,因此得以保持專注力在調查上。兩偶像兩祕笈 神人級肉身 打開台灣健美健身賽事紀錄,李寶康這個名字一直是常勝軍,卻不知這位花甲爺爺的健美線條,竟是照著兩本書練出來的,一本是李小龍,一本則是魔鬼阿諾史瓦辛格。寶哥笑說,年輕時他最崇拜的偶像是李小龍,當時他拿著一本記錄李小龍如何鍛鍊肌肉的書籍,從理解肌肉紋理開始讀起,為了達到重量訓練,寶哥甚至自製舉重器材,利用混凝土切割出圓圈圈,沉甸甸的槓片就黏死在槓鈴兩端,舉起時重量貨真價實,也因而練出猶如李小龍電影中的肌肉線條。重逾20KG 腰卻小了2吋在此之前,寶哥說,他從沒接觸過真正的健身器材,更別說30多年前的台灣哪來什麼健身房。36歲那年,寶哥轉職至同集團,成為長榮發展航空業第一批赴美訓練的種子人員,這一年,寶哥說是他體態線條來到顛峰的一年,因為他第一次踏入專業健身房,也因為有魔鬼大帝阿諾的健身訓練書籍作為紙上教練,他的體重從72公斤練壯到98公斤,腰卻小了2吋,「增加的幾乎全是肌肉量」,寶哥從此進入更專業的健美健身世界。寶哥從102年開始被好友推坑報名健身協會比賽,他也無所懼,帶著平時勤健身的狀態與賽,順順利利抱回亞軍。當時拿到冠軍的是一位穿著招牌小紅褲的長者,年齡稍長他幾個月。接下來的賽事,寶哥與小紅褲爺爺便包辦前兩名,寶哥說,凡有小紅褲的存在,他每次便與冠軍擦身而過。直到前年,寶哥為了帶走冠軍獎盃,竟過度練習到疝氣,他回憶,在醫院手術房外,當護理人員念出「李寶康」名字時,寶哥赫然發現推著他病床的人竟然就是勁敵小紅褲。「人生何處不相逢」,原來小紅褲爺爺是醫院的工作人員,當下小紅褲爺爺對著寶哥說,他今年不去參賽了,希望寶哥身體康復,早日將冠軍帶回家。這一年,寶哥63歲,摘下全國總統盃健美比賽冠軍獎牌。歲月不是阻力 全看一顆心今年年底即將屆齡從職場離開,寶哥沒有退出健身的舞台,他不僅為連鎖健身房發聲,也透過指導年輕一輩擴展新的社交圈。身為60歲以上組的不敗指標,李寶康仍不免感慨健美賽事市場近幾年擁抱年輕人票房,例如他曾經歷壯年組60歲以上級別賽事過程,參賽者被取消單獨表演一分鐘的橋段,「不要太忽視老人了」。寶哥在World Gym健身房去年的宣傳粉絲頁上這麼說:「在規律運動的生活下,64歲只是一個數字,體能訓練絕不分年齡,歲月也從不是阻力,束縛你的是不願下定決心。我李寶康64歲,我做得到,你沒有理由做不到。」寶哥增肌的健美食譜每次1根香蕉+2顆水煮蛋1.每天運動前及上、下午茶時各補充一次。吃水煮蛋時,搭配一口橄欖油兩口蘋果醋,可就口喝或淋上水煮蛋,增加風味。2.每天吃魚肉,其次是雞肉,牛肉、豬肉再次之。3.毛豆有豐富蛋白質,對增加肌肉有幫助,綠色蔬菜也要吃足量。噴射機阿嬤 83歲得獎女王玩跨界比寶哥還要年長一輪以上的是潘秀雲女士,今年83歲的噴射機阿嬤早已得獎連連,田徑、跳遠、跑步、登高無不見她矯捷的運動身影。問噴射機阿嬤綽號從何而來?她立刻大笑發出「咻咻咻」的聲響,這個綽號自她就讀蘭陽女中時就有,原因是她老跑在第一,短跑爆發力比下許多小男生。噴射機阿嬤說,她從學生時期就愛短跑,22歲嫁人之後就與運動斷緣,但58歲那年,她因膝關節退化,一度被醫師要求開刀,置換人工關節,這位短跑老將選擇用運動來強健肌肉,擺脫開刀醫囑。而她的賽事挑戰也從這一年開始,63歲起,噴射機阿嬤在田徑賽場角逐獎項,曾代表台灣參加亞運田徑賽摘金牌。自己練跑 喘吁吁到健腳創下如此多的殊榮,相較其他國手,噴射機阿嬤竟是無師自通,她說「請教練指導多貴呀?哪請得起。」潘秀雲說,她的個性獨立,從不靠人,剛開始練跑步時她也難免氣喘吁吁,有一次她突然閃過電視機裡常見人家練丹功,靈機一動,後來她跑步時長吸3口氣、呼氣時則長吐3口氣,逐漸跑出自己的節奏。自回歸跑壇之後,噴射機阿嬤大玩跨界,她在台灣銀髮族協會工作10年,每個月都帶銀髮長者全台趴趴走,隨意翻開桌上的行事曆,每個月3到4攤跑不掉。噴射機阿嬤說,出團之前她還要親自踩線,確保沿途有兩大重點:一是盡量要有泥土地,走起路來較有彈性,她說硬石階反而容易傷害膝蓋;二是有廁所和涼亭,讓老人家可以泡泡茶、補充體力。最高齡登吉力馬札羅山噴射機阿嬤更猛的是,在74歲遠赴喜馬拉雅山脈的安納布爾納峰AC大環線,79歲成功挑戰非洲頂峰吉力馬札羅山,高5895公尺。但風光的背後,噴射機阿嬤不經意吐露說,「當年報名吉力馬札羅山時,我曾經被主辦單位拒絕,理由是年紀太大了。」還好是噴射機阿嬤的得獎履歷太驚人,主辦單位經查才知阿嬤是神人級,這才留下了創當地最高齡的登頂紀錄。「玩什麼都要打破紀錄」,這正是噴射機阿嬤的人生目標。噴射機阿嬤運動處方1.每天跑步7公里。2.一周打2次網球,每次約1小時。3.每個月帶銀髮族出團,步道、爬山等行程不一。【延伸閱讀↘↘↘】。銀齡練健身「慢慢來,身體狀態不退步就是進步」。退休後「做自己老闆」 健身設目標,3個月拿全國冠軍 立即加入粉絲專頁! 用橘世代的熱情彼此鼓勵打氣,展開「健康橘、好野橘、愛玩橘、好學橘」等主題,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亮麗!>>現在立即加入
-
2020-07-17 科別.骨科.復健
腰酸背痛都找不出原因,那得先掛這一科
可別再以為只有骨鬆才會引起腰酸背痛,平時姿勢不良、久坐不動、骨盆發炎、腎結石、椎間盤突出等,都是引發腰酸背痛的原因之一。曉鈴是一名朝9晚5的公務人員,平常上班總是待在電腦桌前辦公,某日發現腰部莫名的酸痛,她聽聞腰酸背痛可能是因為骨質疏鬆引起的,便補充鈣質,但3個月之後,腰酸的情況仍然存在。求助家醫科醫師後,才得知原來是因為長期久坐不動,導致脊椎附近的核心肌群無力,無法提供有效的支持力,依照醫師建議加強訓練腰部的核心肌群,目前腰酸情況已經大幅改善。根據統計指出,80%的人一生中至少會有一次嚴重的腰酸背痛經驗,到底自己的腰酸背痛原因為何,國泰綜合醫院家醫科主治醫師葉姿辰表示,造成腰酸背痛原因非常多元,其中70~80%的腰痛與脊椎脫離不了關係,諸如運動拉傷、脊椎附近肌肉支持力不夠、椎間盤突出、僵直性脊椎炎、骨質疏鬆、骨盆發炎、腎結石,甚至癌症轉移等,都可能造成程度不等的腰酸背痛。 釐清病因,看對科別以下是腰酸背痛的常見原因,根據痛楚位置與程度,以釐清下背痛的原因,看對科別: ●腰椎退化性關節炎較常見於50歲以上的中老年族群,症狀通常是清晨起床時腰背部酸痛僵硬,起床活動後症狀可以緩解,原因在於椎間盤的老化,同時刺激脊椎負荷而產生骨刺;脊椎關節週圍的韌帶也可能因長期關節炎纖維化,而壓迫到週圍神經,造成坐骨神經痛,疼痛位置多從腰背開始,甚至可能延伸到下肢,引起下肢麻木、酸痛感。就醫科別→骨科、神經外科、復健科 ●缺乏運動,脊椎支持力不夠特別容易發生在缺乏運動的族群上,尤其是久坐辦公室的上班族,因長時間的坐姿,上半身從肩膀、胸椎到腰椎,都是呈現前傾彎曲的動作,造成腰椎較大的壓力;若再加上缺乏運動,腰背核心肌肉群虛弱無力,無法撐起下背部,因而時常有背部緊繃、腰酸的困擾。就醫科別→骨科、復健科 ●運動傷害引起肌肉發炎肌肉拉傷是造成年輕人下背痛的主因之一,好發於運動者以及需負重職業的人居多。由於運動不當、工作需要搬運重物等,造成脊椎週圍的韌帶與肌肉負荷過大,引起急性的扭挫傷;或是長時間、重複性的工作,導致肌肉、韌帶慢性疲勞損傷,誘發脊椎週圍肌肉痙攣。就醫科別→骨科、復健科 ●椎間盤突出「啊!好像閃到腰了!」要小心,閃到腰很有可能就是椎間盤突出的主要元兇。在下背痛的患者中,椎間盤突出占很大的比例,造成的原因多半是長時間的姿勢不良、彎腰久坐或搬重物所引起,導致椎間盤無法承受過大壓力,而向外擠壓突出,嚴重可能壓迫到神經,造成坐骨神經痛或是下肢酸痛麻痺。就醫科別→骨科、神經外科、復健科 ●骨質疏鬆骨質疏鬆造成的壓迫性骨折,是停經後女性發生下背痛的主要原因,因為停經後女性荷爾蒙會減少,進而影響骨質快速流失。而骨質疏鬆引起的壓迫性骨折,通常發生在腰薦椎或是股骨兩側,形成對稱性的劇痛。若是沒有適當治療,常會形成慢性背部疼痛、駝背,甚至喪失行動能力,嚴重的話,還可能因長期臥床引起併發症而死亡。就醫科別→骨科、婦產科 ●輸尿管結石或腎結石比較容易發生在男性身上,當輸尿管結石或腎結石時,腹股溝疼痛會慢慢轉移到背部,這種痛不像是一般的下背酸痛,而是會一陣陣類似痙攣的痛,同時也會合併產生頻尿、血尿的情況,建議進一步到泌尿科做檢查。就醫科別→泌尿科 ●女性骨盆腔發炎女性骨盆腔發炎是指內生殖器官(子宮卵巢)及週圍的結締組織、骨盆腔腹膜發生發炎時的統稱。常見於有頻繁性生活的女性,初期的疼痛位置在下腹部,會隱隱作痛,有點類似月經來的壓迫痛,同時會合併有分泌物的產生,嚴重的話,疼痛會蔓延到背後,引起下背痛,建議到婦產科治療。就醫科別→婦產科 ●僵直性脊椎炎主要發生在40歲以下的男性,常見症狀是早上起床會覺得僵硬,活動一下會獲得舒緩。目前推測病因與免疫系統及感染有關,導致自體免疫系統的攻擊,讓脊椎週圍軟組織鈣化、骨質增生,引起下背疼痛,目前治療方式是使用生物製劑抑制發炎。就醫科別→風濕免疫科 醫師評估後,對症治療一旦發生下背痛的時候,建議先到醫院檢查請醫師評估,才可對症下藥,以免錯過黃金治療期。如果是因為外力、姿勢或運動所造成的下背痛,目前主要的治療方式如下:藥物治療:包含消炎藥、止痛藥、肌肉鬆弛劑等,對於鎮痛、鬆弛肌肉的功效良好。物理治療:比如按摩、熱敷、超音波、電療、腰部牽引等,讓受到壓迫的脊椎回歸到正常的位置,主要由復健科執行。注射治療:當藥物治療及物理治療都沒有辦法緩解症狀時,就建議使用注射治療。舉例來說,若是坐骨神經痛,醫師會在X光的幫助下,以一根長長的針,由患處注入適量的麻醉藥及消炎類固醇,發揮麻痺神經和抑制發炎的作用,7成以上的患者可延續數月有效。外科手術:當保守治療無效時(超過3個月),又診斷出病因,醫師則會建議考慮外科手術,將受損的椎間盤、脊椎等組織,依病因的不同開刀治療。 下背痛的預防葉姿辰說明,下背痛其實要預防勝於治療的,比如平常要有良好的姿勢、減少背負重物、不讓腰椎週圍背負過多壓力和養成運動習慣等,都可以避免下背痛的產生,若想要預防下背痛問題,請跟著做。 避免久坐:因為坐姿會使得脊椎承受比站立更大的壓力,建議坐1小時就應起身活動筋骨;若需久坐時,也建議以背墊支撐下背部,且坐姿要端正,不要彎腰駝背。 避免搬重物:搬重物會造成脊椎過大壓力,若因工作需要,建議舉物時應保持背部的挺直,物品盡量靠近身體,兩腿用力站直,分散重物的重量,因為彎腰提重物是腰部最吃力的動作,應盡量避免。 避免急速旋轉:當腰部肌肉支持性不夠時,若急速轉腰、彎腰、身體過度後仰等動作,都會造成腰部的傷害。 訓練腰部肌肉:當脊椎附近的核心肌肉群虛弱無力時,則無法提供脊椎有效的支持力。適當的運動可以改善及預防下背痛的症狀,建議平時應多做腰部運動,強健腰部核心肌肉,可擁有最天然的「護腰」。 避免長時間低頭:長時間低頭會造成頸椎的壓力,久而久之容易引起下背痛。補充維生素D及鈣質:若是因為骨鬆引起壓迫性骨折,除了適當運動外,建議可補充維生素D、鈣質,如:小魚干、蝦米、豆製品等,以預防女性荷爾蒙的流失。 TIPS:找不出原因的腰背痛,先掛家醫科像是癌細胞轉移、脊椎側彎,甚至是情緒問題、睡眠障礙等,都有可能引起下背痛的狀況。若原因不清,建議先至家醫科就診,找出病症再對症下藥。 【本文摘自 常春月刊385期】延伸閱讀: 久坐腰痠背痛靠腰墊撐? 3減痛重點一項都不能漏下背痛與脊椎有關! 7種疾病都可能出現腰痠背痛
-
2020-07-17 科別.耳鼻喉
痰卡在喉嚨好難受 可能是這種疾病在作祟
喉嚨總是有一口痰卡住,無法咳出,也吞不下去,有可能是因為喉嚨本身問題、鼻涕倒流或是胃食道逆流等原因所造成的慢性咽喉炎。 明明沒有感冒症狀,卻老是覺得喉嚨好像有痰卡住,要咳也咳不出來,想吞也吞不下去,總是有著異物感,讓人好不自在。義大醫院中醫部中醫師辛重毅表示,門診中經常遇到病患抱怨喉嚨乾澀卡卡的,感覺好像有痰,常常得清喉嚨,但大多卻沒辦法真的咳出痰來,這種情況,除了極少數可能是喉部腫瘤問題之外,大部分可能是咽喉慢性發炎所引起的,也就是一般所說的慢性咽喉炎。喉嚨是外界物質進入人體兩大通道(鼻子和口腔)的主要閘口,外界物質想要進入人體都得通過閘口才能進去,像是進入鼻腔的空氣、進入口腔的食物、水分等物質,都得經過口腔這個地方往下送往肺部和腸胃道。反過來說,人體肺部(氣管)和腸胃道的物質,也會因為某些原因往上逆行到喉嚨,所以,慢性咽喉炎的發生原因很有可能就是喉嚨本身的問題,或者是來自喉嚨上方或下方的因素所造成。 喉嚨本身問題讓痰卡喉嚨喉嚨因為使用過度或是黏膜腺體、唾液腺功能退化等原因,導致滋潤喉嚨黏液和口水分泌不足,容易出現口乾舌燥的現象,喉嚨過度使用常見於需要經常講話的職業,例如老師、總機或者是業務員,甚至歌手、播報員等,也常會有這種病症問題。口水分泌不足則可能因為年老退化、頭頸部腫瘤放射治療、乾燥症或者其他疾病所引發。另外,漢代醫聖張仲景《金貴要略》一書中提到:「婦人咽中如有炙臠,半夏厚朴湯主。」與更年期婦女經常抱怨的喉嚨卡卡的現象頗為神似,這一部分大多是跟荷爾蒙有關,也多為心理因素,不見得喉嚨真的出了問題,而是過於敏感導致喉嚨常有卡卡不順的現象。 ◎預防和改善方法:必須經常說話或唱歌的人,最好要練習腹腔共鳴,使用正確的發聲方式,避免過度使用喉嚨發音,同時每日建議要少量但持續補充水分;並且要戒除菸酒,以免加重對喉嚨的刺激,並保持充足的睡眠,避免攝取油炸辣鹹等刺激性食物,還要懂得找尋適當的紓壓管道。 因為腺體退化容易口乾舌燥的人,除了尋求醫師協助外,平常更應該持續喝水,每次一小口一小口喝,在口腔中含一陣子後再吞下去效果會比較好;唾腺分泌不足的人,也可以嘗試嚼無糖口香糖,來幫助唾液分泌。 鼻涕倒流造成慢性咽喉炎長期鼻涕倒流刺激咽喉,或者因為鼻涕濃稠容易卡在喉嚨,都會造成咽喉附近的組織反覆發炎。常見於鼻子過敏的人或是容易反覆感染感冒的人身上,長期因為鼻涕倒流問題而導致慢性咽喉炎。 ◎預防和改善方法:鼻涕倒流除了請醫師提供適當的治療以外,平常應該戒除菸酒,並養成良好的飲食和作息習慣。有過敏性鼻炎的人,在找出過敏原之後,日常生活中應該要避免接觸過敏原,並維持居家環境清潔,定期換洗床單,空氣品質不佳時避免外出活動,若真的要外出也請戴口罩,待在室內時使用空氣清淨機讓空氣循環,季節轉換交替時節,最容易引發過敏,得特別保暖口鼻,維持身體健康狀態。 此外,平常也可以每日早晚用溫鹽水沖洗鼻腔,使用手動或者電動洗鼻器,都可以達到相同效果,可視個人喜好自行決定;鹽水可以選用市售的罐裝沖洗用生理食鹽水或者自行調配皆可。 胃酸逆流導致咽喉發炎胃酸逆流可能會引起食道發炎,即所謂的逆行性食道炎,如果胃酸逆流超過咽部,甚至進入喉部,就可能因胃酸侵襲導致咽喉發炎,患者會有喉嚨有異物感、痰液變多、咳嗽、經常清喉嚨或說話容易聲音沙啞等現象。胃食道逆流所導致的慢性咽喉炎,常見於喜歡在睡前吃宵夜的人,導致酸性胃液在睡覺時逆流,損傷食道及咽喉,睡醒的時候,也容易覺得咽喉灼熱或者乾痛,再者,常吃甜食或常吃刺激性飲食的人,也容易有胃酸逆流的狀況。 ◎預防和改善方法:胃食道逆流患者,首先要戒除菸酒,平常要保持心情舒緩,不要有太大的壓力,睡眠要充足,避免食用油炸、太鹹、太辣或太甜等刺激性食物,不要空腹吃酸性或刺激性食物,也要少喝咖啡和茶飲,睡前2小時內不要吃東西,枕頭可以稍微墊高一點,並遵循醫師指示服用藥物,大部分都可以獲得改善。 辨證治療咽喉炎除上述常見造成慢性咽喉炎的主因之外,辛重毅表示,根據文獻,類似慢性咽喉炎的症狀在中醫醫書中出現相關記載已有近千年的歷史。中醫治療慢性咽喉炎並沒有單一性的藥方,臨床常見的慢性咽喉炎,必須由醫師依照患者不同體質和症狀進行辨證治療,一般可大致分為肺腎陰虛、肺脾氣虛及痰瘀氣滯等三種證型,症狀和治療方式概述如下: ◎肺腎陰虛症狀:患者說話聲音細微或嘶啞,講話無法持久或後音不足,症狀時輕時重,長久不癒,喉部經常感覺到乾燥發癢或微痛刺痛,特別在午後或夜間症狀加重,乾咳少痰,咽喉部黏膜微紅腫,伴有口乾咽燥,腰膝酸軟,舌質紅,脈象細數。治療:此類病患宜用滋補肺腎降火開音的方式治療,可以用百合固金湯或類似方劑為主方,配合症狀加減用藥治療。 ◎脾肺氣虛症狀:患者聲音嘶啞日久不癒,特別在中午前或勞累時症狀會加重,且有說話無力而且無法持久發聲的狀況,咽喉部淡紅或淡白,聲帶有鬆弛乏力或閉合不良的現象。 治療:此類病患宜用健脾益肺升清開音的方式進行治療,可用補中益氣湯或類似方劑為主方,配合症狀加減用藥治療。 ◎痰瘀氣滯症狀:患者聲音嘶啞多日,喉部經常有痰的哽咽感,偶有胸脅悶脹現象,聲帶暗紅增厚伴有小結或息肉;舌頭暗紅舌苔白,脈象細或緩。 治療:此類病患宜用行氣活血化痰散結的方式進行炙治療。可用會厭逐瘀湯合導痰湯或類似方劑為主方,配合症狀加減用藥治療。 舒緩喉嚨不適茶飲除了治療藥物外,平常在家可偶爾用食物搭配中藥煎煮茶飲來做食療,也可以減緩相關喉嚨不適等症狀,辛重毅提供幾樣適合慢性咽喉炎患者飲用的漢方茶飲配方: 羅漢果茶作法:羅漢果1~2個,以350c.c.保溫杯加入熱開水,加蓋燜1小時,或者用電鍋外鍋加1杯水燉煮,溫度稍降後飲用以免燙傷。功效:清肺利咽。適合總機、老師或業務員等,需要經常使用喉嚨的人飲用。 銀耳百合湯作法:將40g白木耳去蒂剪成小碎塊,用冷開水浸泡1小時,發好後加冰糖20g、百合10g、有機雞心棗乾4~6顆、枸杞10g,加水1000c.c.,放入電鍋中,外鍋加2小碗水。功效:滋陰潤肺。 川貝燉梨作法:選大顆黃皮粗梨,不要削皮,對切去子,將川貝母6克塞入梨子中,加適量開水,用電鍋燉熟。湯汁和梨都可以吃。功效:清熱化痰,潤肺止咳。 生理食鹽水調配法 生理食鹽水調配法為1000c.c.的溫水添加9公克的食用精鹽,如果要使用上覺得更舒服,可以用所謂的緩衝性生理鹽水,調配方法是在1000c.c.的溫水中添加6公克精鹽和3公克烘培用小蘇打。其實用最便宜的食用精鹽就可以,不需要買價格昂貴的專用洗鼻鹽、低鈉鹽或天然鹽,每種鹽的效果都是一樣的。 【本文摘自 常春月刊397期】延伸閱讀: 喝感冒糖漿治感冒 但「這行為」恐害你賠上肝腎健康咳嗽、鼻水、喉嚨痛, 是流感還是感冒?加入常春月刊LINE@好友,即享更多健康資訊!  
-
2020-07-16 養生.聰明飲食
吃雞胸肉有助健身減肥?營養師:長期食用容易便祕
吃雞胸肉不但可以減肥,還有助健身者維持體態。最近「雞胸肉」成為民眾飲食的新寵,超商紛紛推出相關產品。營養師表示,雞胸肉富蛋白質且脂肪含量低,很適合想瘦身或健身的人食用,以打造理想體態。補充蛋白質 肉魚豆蛋類都適宜營養師趙函穎表示,雞胸肉是高蛋白、低脂肪食物,每100公克雞胸肉的熱量僅104卡,蛋白質含量22公克、脂肪含量0.9公克,又含單元不飽和脂肪酸,可有效降低總膽固醇。一般運動後應適當補充蛋白質,癌症關懷基金會營養師葉嘉豐建議,運動後不妨吃蛋白質含量高的雞胸肉,幫助修補運動後肌肉纖維的損傷,此外,肉魚豆蛋類等富含蛋白質食物是好選擇。「舒肥」料理 真空低溫烹調正夯料理雞肉可採取微波、加熱、水煮等烹調方式。趙函穎建議,可以採用法國的「舒肥」法,以真空低溫烹調的方式,鎖住食材水分並保持滑嫩口感,近年非常盛行。「舒肥」作法很簡單,趙函穎指出,首先取一片雞胸肉,視個人喜好加上各式辛香料醃製,如黑胡椒粉、大蒜粉、月桂葉、迷迭香或義式香料等,加一點鹽、15㏄橄欖油,以密封真空袋封起來醃製一至兩小時。若家中有舒肥機,溫度調至62度並將雞胸肉放置約1.5小時,取出煎一下就可食用。也可用電鍋,按保溫模式放1.5小時,也可達到舒肥效果。趙函穎說,也可用烤箱烤雞胸肉,再將雞胸肉撕碎做成手撕雞,搭配生菜或蔬菜成為沙拉;或單純以微波加熱雞胸肉食用。葉嘉豐建議,吃雞胸肉可以搭配適量堅果,約大拇指第一指節大小的量,以補充維生素E、鎂等礦物質,幫助抗氧化、抗發炎、促進代謝,也有助於減少運動後的痠痛。1份雞胸肉 最好搭配1到2份蔬菜雞胸肉不建議長期食用,否則容易便祕。趙函穎建議,飲食必須均衡,一份肉應搭配一至兩份蔬菜,幫助蛋白質消化。以便利商店的食物搭配為例,以一塊雞胸肉配一盒生菜沙拉,再配一塊地瓜,就是營養素均衡的一餐。健身者在運動前後吃雞胸肉,一次一份即可,要記得搭配蔬菜與地瓜、玉米等澱粉類食物,才能有效增肌。不過,並非所有人都可大量吃雞胸肉。趙函穎指出,腎功能明顯退化、慢性腎衰竭等慢性病患,蛋白質的攝取不能過量,因此不可吃太多雞胸肉。第一至三期慢性腎衰竭患者,一天蛋白質攝取量應限制在每公斤體重0.8公克,例如60公斤的成年人,一天僅能攝取48公克蛋白質,吃雞胸肉很容易超標。此外,若有慢性腎衰竭又合併糖尿病,飲食應請營養師來計算與調理,找出合適的方式。一般正常人的蛋白質也不應攝取過多,60公斤成年人,一天蛋白質攝取上限為每公斤體重2公克,一天大約攝取120公克蛋白質,若一整天都只吃每份100公克重的雞胸肉,應該以6片為上限,以免過量造成負擔。
-
2020-07-16 科別.心臟血管
靜脈曲張恐面臨截肢 「靜脈超級膠水閉合手術」有解
一名70歲男性年輕時因工作長期久站,小腿出現大塊黑斑,起初以為是接觸油漬所致而不以為意,隨後小腿靜脈血管浮起,呈青綠色蚯蚓狀,但也未就醫治療。上個月突然感到小腿劇痛,隔天開始紅腫,就醫後確診為靜脈曲張,醫師評估若不及時治療,一旦出現傷口,恐面臨截肢風險,緊急安排「靜脈超級膠水閉合手術」不但為他除了大患,連走路都感覺:「變輕快了!」亞洲大學附屬醫院心臟血管外科主任劉殷佐指出,靜脈曲張是一種慢性、病情持續進展的血管退化疾病,患者下肢靜脈因長期承受高壓,導致紅血球逐漸從毛細血管滲出破裂;由於紅血球富含鐵質,在皮下不斷沉積,因此皮膚呈大片黑色暗沉貌;皮下表淺的靜脈則因血管擴張出現扭曲,常被形容是「蜈蚣上身」。他說,靜脈曲張是因原本應回流至心臟的靜脈血液,長時間淤積於下肢靜脈,導致血液逆流以及靜脈瓣膜受損,目前保守的治療方式是穿戴醫療用彈性襪,若仍無法緩解症狀,則須考慮使用雷射、無線電射頻技術、硬化劑治療,或傳統剝離抽除手術等方式治療,不過上述治療方式術後均需穿著彈性襪幫助恢復,且術後瘀青、疼痛較明顯,恢復期也較長。考量患者排斥穿彈性襪,因此建議以新型靜脈超級膠水閉合手術進行治療。也就是先以導管進入腿部曲張變形的靜脈內,使用超音波精確定位後,接著均勻施打醫用膠水在病變的血管內部,醫生在皮膚表面施以適量力度的按壓,使病變靜脈得以黏合,達到治療效果。由於手術侵入性小,手術時間約1小時內,術後當天即可恢復正常生活,不需穿著醫療用彈性襪,大幅縮短恢復期。劉殷佐提醒,民眾平時應避免久坐久站,可透過睡前抬腿、腳掌上下擺動的足弓運動緩解靜脈曲張,若靜脈曲張症狀透過保守治療仍無改善,可由心臟血管外科醫師評估診斷,並透過合適的治療方式根治,提高生活品質。
-
2020-07-15 養生.運動天地
增加下半身肌肉是逆齡抗老的唯一方法?專家這麼說
【文、圖/摘自漫遊者文化《圖解版.下半身肌力鍛鍊法》,作者中野‧詹姆士‧修一】☑增加肌肉的重要性對30後半到40世代的女性來說,要「逆齡抗老」,就必須「鍛鍊下半身肌肉」。這是我身為私人健身教練,幫助許多女性雕塑身材後所得到的結論。無論男女,一旦到了40歲,都會明顯感覺到自己身體的變化。這個年齡的人不外乎有三大煩惱:「減肥越來越難。」「身形走樣、皮膚失去彈性。」「總是昏昏欲睡,難以消除疲累感。」想要抵擋身體衰退、擁有青春肉體,最有效的方法絕對是「鍛鍊下半身肌肉」。抗老和肌肉有什麼關係?為什麼是下半身?這個想法當然是有所根據的。首先,我們來思考一下為什麼鍛鍊肌肉能夠抗老。一般認為,要活化大腦,就要作腦力訓練。但實際上,活化大腦最有效的方法莫過於運動。依據最新的腦科學研究,運動與使用肌肉,能讓腦部的神經生長因子增加35%。從「瘦身」的角度來看,脂肪是身體的熱量來源,而肌肉則最能有效消耗脂肪。增加肌肉,就能在日常生活中消耗更多的熱量,有效燃燒脂肪。如果肌肉量不足,即使食量沒有特別大,熱量往往也無法順利消耗,進而囤積成脂肪。常有人說,隨著年紀增長,越來越容易發胖;這是因為肌肉量減少,身體的「耗油量」也隨之減少的緣故,和年齡沒有什麼關係。只要多運動、鍛鍊肌肉,就能使身體恢復到年輕時一般,無論吃下多少東西,都可以消化掉。肌肉量增加,也比較不容易產生疲勞感。爬一下樓梯就覺得腳痠的人,鍛鍊肌肉後,上下樓梯會變得輕鬆許多。走幾步就喊累的人,生活中的疲倦感也會大幅減少。☑年輕的關鍵,在於大量分泌生長激素多使用肌肉的好處,還包括能夠促進生長激素的分泌,而生長激素在「逆齡回春」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皮膚的保濕需要依靠生長激素的運作。從運動生理學專業的角度來看,皮膚是排泄器官,也是體溫調節器官,將汗水、皮脂等老廢物質從毛孔排出,將身體維持在恆溫狀態,並避免皮膚發生問題。從毛孔輸入養分是否具有美容效果?從皮膚科學的角度,或許多少有效。但從身體功能的作用機制來看,這種行為就像從肛門輸入營養以維持腸道健康一樣。你不覺得哪裡怪怪的嗎?每天從飲食中攝取蛋白質等營養素,幫助我們維持皮膚的彈性與光澤。只要飲食均衡,加上多運動,就能提高生長激素的分泌量,使皮膚恢復到年輕時代的清透水嫩、彈性飽滿。希望大家明白,花費了好幾萬元購買化妝保養品,卻忽略了身體機制,這是徒勞無功的。生長激素還有促進脂肪代謝、降低體脂肪,促進蛋白質代謝、抗皺,以及維持免疫功能等作用。關於這點,之後會有更詳細的說明。總之,活動肌肉以促進生長激素分泌,也有助於美容養顏。☑從鍛鍊下半身肌肉開始最近,有越來越多專家指出,鍛鍊肌肉對女性的健康與美容非常重要,我認為這是好現象。在全身的肌肉中,下半身肌肉尤其重要。我對學生也特別重視下半身肌肉的訓練計畫。而本書自始至終所要強調的就是鍛鍊下半身肌肉的重要性。為什麼是下半身呢?有三個理由。第一,有句話說:「老化從腰、腿開始。」身體是從下半身肌肉開始退化。肌肉減少,便容易覺得疲倦,進而陷入「因疲倦而減少活動↓熱量消耗降低↓易胖」的惡性循環。為了使身體活力充沛,最該鍛鍊的就是下半身肌肉。第二,全身的大肌肉都集中在下半身。只要活動大肌肉,就能消耗熱量。換句話說,增加下半身肌肉量,就能提高代謝、有效燃燒脂肪,使人擁有易瘦體質。第三,下半身有「第二心臟」之稱。當血液從心臟輸出後,腳尖血液要回流到心臟,必須依靠下半身肌肉的收縮與舒張。許多女性有腿部浮腫、腿粗、腿部痠痛等煩惱,只要鍛鍊下半身肌肉,促進血液循環,就能改善以上這些問題。
-
2020-07-15 新聞.用藥停看聽
止痛藥別亂吃 小心胃穿孔
骨關節炎、類風濕性關節炎、痛風和其他風濕性疼痛症狀,不少人到藥房購買非類固醇類止痛藥(NSAIDs)暫時退燒或緩解疼痛,屏東縣恆春旅遊醫院腸胃科主治醫師李安琪提醒,長期服用這類藥物會傷害胃粘膜,增加腎臟負擔,偏鄉長者腸胃道穿孔比率較都會區高,多與長期服用這類藥物有關。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又稱為抗發炎止痛劑,李安琪說,人的身體發炎時,體內會增加前列腺素的合成引起疼痛,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能抑制這種反應,達到解熱、鎮痛等作用,在抑制前列腺素的合成過程中,會破壞保護腸胃道黏膜的物質,間接引起腸胃不適,也可能惡化心臟血管,或引發腎臟功能疾病,且影響某些降血壓藥品藥效,有上述疾病患者使用前,一定要主動與醫師、藥師討論。偏鄉長者因關節退化產生疼痛,常因就醫不便或為節省掛號費,直接到藥房購買最省事的抗發炎止痛藥。李安琪說,恆春當地長者的腸胃道穿孔就診比率高於都會區,與長期服用止痛藥劑等因素有關,發生嚴重胃潰瘍卻不自知,直到惡化成穿孔才就醫,有人就醫時甚至已休克。她說,常服用止痛藥緩解身體痠痛的長者,要注意腸胃狀況,非類固醇抗發炎止痛藥成分會對腸胃黏膜造成傷害,加上胃裡的胃酸,讓受傷的黏膜不易修復,一旦傷害深及胃黏膜下層,會形成胃潰瘍,持續惡化會出現胃出血及胃穿孔,並造成肝腎負擔。醫師開這類藥物會特別注意劑量,呼籲長者及常服用止痛藥者不要依賴成藥,有病痛要就醫。
-
2020-07-15 科別.腦部.神經
這件事多做幾下,腦部血循暢通,失智症不上身
運送能量到大腦的血流量,與頭腦的功能成正比,如果血液循環越暢通,越能提高大腦的功能,只要順利做到這一點,頭腦就會變得靈活,不但可提升記憶力,也能減緩痴呆的到來。文/鍾碧芳有越來越多研究顯示,腦力與記憶力可以靠鍛練來延緩衰退的速度,甚至可以透過刺激來活化腦力。日本醫學博士松原英多長期研究大腦生理學,他認為腦部之所以能夠運作,靠的就是血液循環,如果腦循環的量變少,就會出現某些問題、並產生某種影響,其中之一,就是痴呆。 多咀嚼,促進腦部血液循環日本研究發現,咀嚼能夠有效防止記憶力衰退,若能達到充分的咀嚼,可以使腦循環增加約50%。馬偕紀念醫院神經內科主治醫師朱政一指出,的確有研究指出,咀嚼會刺激腦部主管記憶力的部分,由於腦部的海馬區細胞,正是掌管學習的區域,會隨著年齡增加而衰退,短期記憶力也會衰退,而咀嚼的動作,可以提高腦內海馬組織的信號活躍性,以防止老化。 這個觀念與日前日本東北大學醫學系與牙醫系所做的研究相類似,殘存牙齒數越少的高齡者,其掌管記憶的大腦海馬迴附近,越容易產生容積量減少的情形。該調查指出,咀嚼可以刺激腦部,對於沒有牙齒的人來說,因為失去了牙齒週邊的神經功能,無法刺激腦部,失去了咀嚼的刺激,就會對腦部的運作帶來負面的影響。 營養師趙函穎則從營養學的角度來看,當牙齒不好,咀嚼力不夠時,在營養素吸收不足的情況下,確實容易影響大腦的功能。 要達到咀嚼的功效,除了必須保有一口好牙,以強勁的咀嚼力多吃比較硬的食物之外,同時,也建議最好每一口都要咀嚼超過20次以上,松原英多更推薦咀嚼口香糖2分鐘,來達到增加腦循環量的效果。他指出,如果想要預防痴呆,要遵守一餐一道較硬的食物,且在餐後或休息時間,幫自己準備口香糖等能增加咀嚼次數的食品,且無論軟硬食物,都記得一定要細嚼慢嚥。 常運動,刺激血管增加流動量運動是防止身體退化最好的方式,同時也能紓緩在長期壓力下所造成的負面作用。瑞典一項針對中年女性長達35年的追蹤研究顯示,慢性壓力會使將來得失智症的風險高至2.51倍,而要降壓,最好的方式就是運動。 科學家發現,運動能刺激血管增加流動量,只要流動量增加,身體就能製造出更深入組織的新血管,讓血液中的養分與氧氣更容易輸送到身體的各部位,體內的廢物也會被快速的排出體外。同樣的方式也會發生在大腦上,運動能增加大腦海馬迴中的齒迴血管流量,自然也能減輕記憶力的衰退。 趙函穎表示,運動同時也能達到良好的代謝,能將體內的毒物與廢棄排出體外,甚至與飲食相比,運動除了有紓壓效果之外,更有健腦的功效。 玩數獨,活化腦細胞一旦過了學習的階段或者上了年紀,尤其是屆臨退休的時候,一般人在收集資訊與執行力上,都會越顯困難。不過,如果刺激與資訊量逐漸減少的話,腦部也會跟著進入休眠狀態,最終就會變得痴呆、反應慢。因此,必須不間斷的持續用腦,才能增加腦細胞的活化,以鞏固記憶。 朱政一指出,有規律、不間斷的學習與可以激勵大腦的活動,特別推薦可激勵大腦的活動,包括近期相當熱門的數獨,不但可以活化腦力,也可提升短期注意力。其餘如跳舞、學樂器、外語等,都有助於增強腦神經細胞的信號傳導,幫助降低記憶力衰退的風險。 吃早餐,腦袋更清醒想要補充腦部能量,每天規律的三餐相當重要。腦可說是身體的總司令,睡眠時,大腦仍然在消耗熱量,前一天晚餐的能量在隔天早上耗盡,早上起床,正是大腦最缺乏能量的時候,因此,好好的吃一頓早餐,就能讓大腦清醒。 最好的早餐內容,則是以碳水化合物為主的米飯、麵包等,碳水化合物能快速消化吸收,且具有高能源效率,如果能同時以蛋白質、脂肪與蔬果為輔,更能維持以提高能源的效率。 睡得好,提升認知功能睡眠對腦力的正常運作相當重要,我們日常生活中所保存的資訊,都是在睡眠中加以整理,儲存在記憶當中,容易健忘、沒辦法條理思考的人,多半都是因為睡眠不足所造成。 刊登在最新一期《神經科學雜誌》中的一項研究顯示,長期睡眠不足,使得實驗老鼠的大腦有25%的腦細胞死亡。雖然並沒有實例證明人類也會因為睡眠不足而造成腦細胞凋亡的損害,但這項研究卻足以證明,睡眠不足對腦力的傷害。 無獨有偶,美國一項研究分析22名長者的睡眠狀況長達3個月發現,睡眠品質可用做預測腦部認知功能是否衰退的依據。這項調查中,參加者每晚會配戴小型儀器紀錄睡眠,包括時間、扎醒次數、是否進入深度睡眠等,再對他們進行認知功能測試。結果顯示,包括經常早醒、扎醒、深度睡眠時間短的睡眠品質差的長者,在認知功能測試中的表現也比較差。研究團隊並推算,嚴重者可令腦部功能提早5年衰退,如果持續睡得不好,腦部受影響的風險將增加40~50%。 規律生活不傷腦力人類身體的活動是隨著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規律進行著,全身包含腦部的所有器官,在白天的時間,都會全力以赴的運作著;但到了晚上,就會慢慢趨於緩慢,且必須得到充分的休息,以儲備隔天活動所需要的精力。 也就是說,好的生活節奏,就是一個良性循環,而一個人的生理功能,必須包括睡眠與覺醒、活動與疲勞、血壓血循正常才行,唯有好的生活節奏,才能得到好的腦力。因此,千萬不可以熬夜,長期熬夜及失眠的人,其思考力、判斷力不僅會退化,也可能會提早罹患痴呆症。 除了正常的生活作息外,抽菸會將毒素帶入體內,造成體內的氧化壓力增加,進而消耗體內大量的抗氧化物質,如維生素C等。一項荷蘭長期研究指出,吸菸者的記憶力、認知力、語言等能力的退化速度,遠高於從不吸菸與偶爾吸菸者,要避免這種長期的氧化壓力,最好的方式就是戒菸。 酒精與毒品也是另兩項對腦力危害相當大的壞習慣,據統計,受過大量酒精影響的人,有1∕3會產生記憶力喪失的現象;而毒品中的搖頭丸除了有最普遍的毒品危害外,還會使人長期記憶力衰退,特別是當搖頭丸與大麻結合服用,會使傳輸血清素的細胞中毒,而血清素與大腦記憶與信息處理息息相關,更應避免。 事必躬親,訓練反應力研究指出,時常外出與他人交談的人,也比較不容易罹患痴呆症,尤其是屆臨退休的長者。台安醫院神經內科主治醫師林冠宏建議,在30、40歲時,就應該開始多與他人互動交流,無論是參加社團、車隊,或者是社區相關的集會活動等,都能擴大交友機會,增加工作之外的人際關係,而這些社會參與,對於增進腦力的成效有著事半功倍的效果。 此外,在生活中盡量選擇比較麻煩、耗時間的事情來做,這對訓練反應力也有很好的效果,例如喝咖啡時,不泡即溶咖啡,而是自己從磨咖啡豆開始,在過程中享受咖啡的香氣,對紓解身心緊張有著意外的療效。又或者,多走幾步路到超市是或傳統市場買東西,而不要只想著簡單的網路購物且選擇送貨到家服務等。 【本文摘自 常春月刊378期】 延伸閱讀: 全身不只腦部會中風! 身體4部位血管不通也會默默要命 中風不只會嘴歪眼斜 6情況也是常見後遺症  
-
2020-07-14 科別.消化系統
把止痛藥當萬靈丹 偏鄉腸胃道穿孔病例特高
骨關節炎、類風濕性關節炎、痛風和其他疼痛症狀,不少人直接到藥房購買非類固醇類止痛藥(NSAIDs)暫時退燒或緩解疼痛,偏鄉因就醫不便或為節省掛號費,成了藥局最暢銷的藥品之一;屏東縣恆春旅遊醫院腸胃科主治醫院李安琪說,偏鄉民眾不少人把止痛藥當成萬靈丹,但它會傷害胃粘膜、增加肝腎負擔,該院長者腸胃道穿孔就診和手術頻率較都會區高,多與長期服用有關。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又稱為抗發炎止痛劑,李安琪說,人的身體發炎時,體內會增加前列腺素的合成引起疼痛,它能抑制這種反應,達到解熱、鎮痛等減緩發炎反應效果,但在抑制前列腺素的合成過程中,會破壞保護腸胃道黏膜的物質,間接引起腸胃不適外,也可能惡化心臟血管與腎臟功能疾病,且影響某些降血壓藥品藥效,有上述疾病患者,使用前一定要主動與醫師、藥師討論。偏鄉長者因關節退化產生疼痛,可以手術和復健治療,因就醫不便或為節省掛號費,直接到藥房購買最省事的抗發炎止痛藥,還有一些緩解多個症狀的綜合感冒製劑,也含NSAIDs和會讓人成癮的咖啡因;李安琪說,恆春旅遊醫院長者的腸胃道穿孔就診比例高於都會區,主要是長期服用止痛藥劑、糖漿,發生嚴重胃潰瘍卻不自知,直到惡化成穿孔才就醫,有人就醫時甚至出現休克。她說,常服用止痛藥緩解身體痠痛的長者,需常注意自己的腸胃狀況,非類固醇抗發炎止痛藥成分會對腸胃黏膜造成傷害,加上胃裡的胃酸,讓受傷的黏膜不容易修復,一旦傷害深及胃黏膜下層,形成胃潰瘍,如果還持續服用,就可能造成胃出血及胃穿孔,皆為腹部急症,也會造成肝腎負擔,醫師開這類藥物時都會特別注意劑量,呼籲長者及常服用止痛藥者不要依賴成藥,有病痛要就醫。
-
2020-07-14 橘世代.愛玩橘
「登山新手村」看這! 容易發生意外的5大可能原因
呼吸大自然的清新空氣、想體驗獨特的山林之美,是許多民眾休閒時投入登山活動的主因,但在進行登山活動時,確保自己的安全,才能更進一步體會戶外活動的樂趣。《登山新手必備指南》作者為資深山友分享多年登山經驗,提供新手可能比較容易忽略的細節,有充分訓練、萬全準備、加上可靠有經驗的隊友,期盼大家都能有美好體驗,避免意外事件發生。【容易發生意外的5大可能原因】平時多學習,行前多準備,就能盡量避免意外發生。每隔一段時間,總是會聽到又有某人在哪一座山區發生意外,而且各種形式的意外都可能發生,甚至是公認好像很容易的路線。發生意外的原因看似很多種,但其實都是有跡可循的。1.趕路趕時間可能是大部分的登山者都因為時間或假期有限,只好盡量走快一點,往往將3天能夠舒適走完的路線壓縮為2天結束。這種趕路的登山方式一點也不舒服吧?當然也是有人體能佳,腳力好,喜歡走得很快,這也是一種享受的方式,但顯然多數人不適合。另一方面,行進快速代表停留時間短,也就無法仔細觀察或欣賞景物了。2.高度適應不良高山症的主要起因就是因為上升太快,沒有足夠的時間進行高度適應。高山症是因為海拔高度升高,空氣的壓力和密度隨之減小,以致肺部換氧效率降低,造成動脈含氧下降,因此會產生一連串的症狀。短時間內上升海拔高度太多,尤其是睡眠的位置和前一夜的海拔高度落差太大,讓身體來不及適應,就容易發生高山症。以台灣常見的3、4天的大眾級高山行程而言,最好是第一天先在中海拔地區的登山口過一夜,隔天再慢慢走到第一個山屋或營地,第3天登頂後回到登山口,當然更舒服安排是第三天只要回到山屋,第四天再慢慢下山。3.體力不濟團體行動時,要以全隊體力最弱、狀況最差的隊員為行進依據,並且盡力互相幫助。體力不濟絕對是在登山過程出事的重要原因之一,疲累會降低注意力,也會讓身體的運動能力下降,當過度疲累又要趕路時,當然就會大大增加意外的風險了。認清自己的實力與能力,選擇適合自己的行程參加,不要因為嚮往某地的美景而忽略前往的難度。也許時間拉長可以降低強度,但並不是每一條路線都能任意這樣安排啊!因為有些路線適合過夜的地點不多,許多一日行走的距離長短,正是受到過夜位置的限制,而這種情況其實很常見。別聽信有些老鳥說的「那條路線很簡單啦」這句話不一定是真的。4.裝備不足高山天候變化極大,基本裝備就是要用來應付突如其來的緊急需求的,最常見的就是因為保暖不足造成「失溫」。穿著使用正確的裝備(服飾也是裝備)可以有效降低發生失溫的現象,登山者應選擇潮濕後仍具有一定程度保暖效果的材質,這是最重要的,尤其是內層與中層衣物,可選擇的材質相當多。雨衣一定要有良好的防水效果,在無遮蔽物又颳風下雨時,就只能靠它了。5.慎選隊友每一種戶外活動都是有風險的,不管是參加誰辦的活動,或是自組隊,領隊一定要講究安全控管之外,更應重視傳達正確的常識與觀念。(領隊未必是最資深喔!)每一位參加者應該要在意的是每次參加活動後,能否學習到各種正確知識與觀念,並把這種觀念傳播給別人。但是,就算路線一樣,行程安排不同時,難度就會不一樣了。所以該和哪些人同行其實也是要慎選啊!如果隊友彼此喜好不同,一起行動注定不會愉快。或是觀念不同、能力不同,只要有任一位隊友不願意與他人配合,肯定也是不愉快收場。所以,不要以為同好的人很容易找,尤其網路上相約的陌生人很不可靠喔!【登山者身體不適的3大可能情況】每一位登山者對於登山的急救與病因的辨別,也都應該盡量涉獵。1.失溫在台灣的登山活動中,最容易發生的生理失調症狀是失溫,失溫有程度上的不同,輕微的只是感覺身體不適,嚴重者可能失去意識於昏睡中身亡,其發生機制很容易明白。簡單的說,人體因為大量流汗、天氣寒冷、長時間吹風、穿著潮濕的衣物,貼身衣物水份蒸發,帶走身體的熱量,使人體體溫降低,體溫降低,代謝產生熱量的能力隨之降低,若潮濕、不夠保暖的衣服持續帶走身體的熱能、體溫更低,產生熱量的能力更差,於是人體先感到寒冷,然後有起身走動打哆嗦,小口喝冷水打寒顫,再到意識稍微模糊、判斷力減弱,甚至到最後意識不清、死亡等幾個階段,整過演變過程快則數分鐘,如:跌入冰冷的溪水中,慢則數小時導致死亡,如:穿著濕冷的衣服,昏迷倒臥在低溫高山上。由於高山氧氣稀薄,降低人體產生熱量的效率,因此於高山上特別容易發生失溫的狀況。本書在飲水、服飾的章節都曾提到相關症狀或自救方式,無非是想讓初學者增加印象,其中提到希望登山者使用鋁質或不鏽鋼水壺,此類水壺可裝熱水,讓失溫者置於懷中取暖,再飲溫開水,外敷內服雙管齊下,是非常有效治療輕微失溫症狀的方法。其中尤以吞飲溫開水最有效,若飲用溫開水,溫水由食道入胃,患者仍感到胸腔冰涼,此乃進入漸漸喪失意識的開始,得特別注意。若發覺某隊員自身感到失溫,行進中應立刻要緊盯其後,以防意識不清而脫隊、迷路、跌下山崖,尤其在下雨、颳強風,要強制更換乾衣服、飲用溫水、再吞食糖果(如果還有的話),搭設營帳包裹睡袋休息等,一直到症狀和緩再上路。失溫者很快體力變差,很多脫隊、迷路、跌下山崖的意外,都因失溫而起。若已經抵達營地,搭起帳棚,失溫者脫掉濕衣服,赤裸、穿乾的保暖的衣服,包裹在睡袋內,飲用溫水、抱著裝滿熱水的金屬水瓶,吞食糖果。直到自覺身體變暖和、症狀緩和為止之前,不可讓其入睡。2.高山症登山因身理機能失調,最容易發生病變的第二名是高山症,又稱高山反應。海拔高度升高,空氣的壓力隨之減小,人體肺臟吸收空氣中氧氣的能力降低,因人體體質不同,所能忍受海拔高度的變化之能力隨之不同,而以貧血者反應更明顯。有些人在平地搭車不暈車,在海拔1000公尺以上的山區搭車,就比較容易暈車,就是因為氧氣略微稀薄,影響到身理機能的緣故。隨各人體質不同,很難定出一定的標準,一般而言,經常運動,體能較佳、身體健康、有充分休息者不容易有高山症,反之則容易有高山反應。此外,經常在海拔1000公尺活動者,到2000公尺處不容易有高山反應,常在2000公尺處活動者,到達3000公尺處不容易有症狀,因此出國遠征5000公尺以上高山者,常利用台灣高山做體能訓練,就是想提前適應激烈的海拔高度變化。太久沒爬大山、常在低海拔地區活動者,比較容易有明顯的高山反應。每個人產生高山反應,症狀輕重並不一致,有些輕症者在高山上1、2天症狀漸消失。有些人只是感覺呼吸困難,或者呼吸急促,增加呼吸的頻率與深度,卻仍然感覺缺氧、呼吸沉重、沒有體力、舉步維艱,吸3口氣只能走2步。比較嚴重的則有頭疼、頭痛欲裂、眩暈,無法入睡。更嚴重者同時擁有數項症狀,並且有無法入睡、缺乏食慾,飯後作嘔,而且因為無法正常飲食、入眠的症狀,都使患者體力不濟的情況更嚴重,若有這種情況,勉強跟著隊伍繼續行走,可能誘發脫隊、迷路等意外,或耽擱隊伍行程等等。因此一般缺乏經驗,不知體能狀況者,盡量參加折返式的行程,沒有必要參加長距離縱走行程增加風險。3.中暑、熱衰竭都是因為天氣太悶熱,患者不習慣氣溫突然升高、照射太陽、脫水所引起的,初學者可能無法細分其中的不同。今天大家習慣吹冷氣,身體調節體溫的功能多少已經退化,夏日的登山行程宜盡量避開晴朗無雲的上午10點以後,到下午2點之前,這段時間豔陽高照、氣溫炎熱,不適合持續重裝行走。台灣東部、東南部的山區有焚風,更需要提高警覺。穿著抗紫外線的排汗衣、戴一頂遮陽帽等高科技的衣料,多少能降低中暑、熱衰竭的發生機率。編按:本文為山友分享登山知識僅供參考,病徵判斷須以專業醫師之實際解讀為準。本文摘自《登山新手必備指南》,四塊玉文創 2020/05/07出版推薦▶▶▶line來line去好麻煩!揪團小幫手,搶先體驗》
-
2020-07-14 科別.骨科.復健
96歲陽光阿嬤膝關節痛到忘了笑 手術後重展笑顏
台中96歲劉姓婦人喜歡參與社區唱歌、舞蹈等,笑口常開,有「陽光阿嬤」稱號,但二年來,右膝開刀改善後,又換左膝關節嚴重退化,連走路都痛到「幾乎快忘了怎麼笑」。她不想坐輪椅造成子女照顧負擔,經接受全膝關節置換術後,重拾笑容,開心地說,「又可以四處趴趴走!」家人也很開心,「阿嬤又開始笑了喔!」劉姓婦人說,她15歲工作,曾種過田、在工地挑重物、賣蔬菜水果,60歲多歲從鐵路局退休後仍閒不下來,又至銀行、信用合作社等機關協助煮大鍋飯,直到所有孩子成家立業,做到70歲才卸下重擔。劉姓婦人指出,她65歲時開始感到雙膝痠痛,但不影響工作、參與社區唱歌、舞蹈等活動,直到兩年前右膝痛到受不了,在94歲尋求亞洲大學附屬醫院副院長黃揆洲開刀治療,術後恢復良好,行走自如,日常生活也不需子女協助。阿嬤後來左膝狀況也不佳,接受全膝關節置換術。術後能走動串門子,保持腿部一定的肌肉量,延續自給自足的養生生活。亞洲大學附屬醫院醫療副院長黃揆洲說,膝退化關節炎與老化、體質、關節受傷和過度使用有關,當關節面軟骨因嚴重磨損破壞,使得硬骨直接摩擦,往往導致疼痛、功能受限和行走便。超高齡長者術前只要詳細評估身體狀況,麻醉手術前特別小心,大多數均可以有不錯的結果。兩側同時置換風險較多,必須仔細評估,可加速恢復狀況。黃揆洲表示,門診常見到許多長輩,長年飽受膝關節炎所苦,擔心年事已高,也害怕無法承受術後疼痛,便選擇與疼痛共處,生活品質大幅下降,但現今全膝關節置換手術發展日新月異,建議患有嚴重退化性膝關節炎的長者,可赴醫評估治療,重拾健康快樂的生活品質。
-
2020-07-14 科別.腦部.神經
腦損希望?外泌體可修復神經細胞
腦損傷與神經退化疾病,目前是不可逆的症狀,多數神經退化疾病與腦損傷會引起失智,台灣估計已有超過27萬名的失智人口。不過,國家衛生研究院最新研究發現,使用幹細胞的「外泌體」,可修復受損神經細胞,且不會有異體排斥的問題,可說是再生醫療的一大新希望。國衛院院長梁賡義表示,造成腦損傷或退化的可能因素,包括高齡、慢性病、各種程度的碰撞、高血壓、糖尿病、長期的壓力及心理疾病等。雖近年來多項臨床研究已顯示,幹細胞有望修復神經系統損傷,但必須以手術植入幹細胞,仍面臨細胞植入造成的併發症和形成異位組織的隱憂。國衛院細胞與系統醫學研究所副研究員李華容與其研究團隊,歷經七年研究,發現利用特殊技術刺激間質幹細胞,可分離出具有修復細胞功能的「幹細胞外泌體」(Stem Cell-derived Exosomes),並從中鑑定出促使腦神經再生及腦部功能恢復的活性物質。李華容表示,細胞外泌體是細胞用來和外界溝通的一種工具,在不同環境下所裝載的訊息也不同,須以特殊技術刺激廣泛存在於骨髓、脂肪裡的間質幹細胞,再分離出具有修復不正常細胞缺失功能的「幹細胞外泌體」。過去以為外泌體只是細胞代謝的廢棄物,但後來發現外泌體具有分子小、再生修復、傳遞細胞間訊息等優點。李華容指出,研究團隊對大腦受損的小鼠注射幹細胞的「外泌體」,一周後觀察到受損的神經細胞可以長出突觸,一個月後神經細胞的數量可以恢復到原本的六成,顛覆以前神經受損無法再生的困境,且動物的認知、學習和記憶功能皆獲得改善。這項研究更連續在2019、2020年發表於國際再生醫學權威期刊《STEM CELLS Translational Medicine》。李華容說,雖然目前幹細胞外泌體的研究範圍,僅限於治療神經相關疾病,但未來可望用於治療退化性疾病、組織或器官損傷、細胞缺陷、神經退化性疾病、腦與脊髓創傷、中風、學習障礙、巴金森氏症、心肌梗塞、肌肉萎縮症等疾病。
-
2020-07-13 新聞.健康知識+
影/國衛院發現 幹細胞「外泌體」可修復受損神經細胞
幹細胞治療有新突破。腦損傷與神經退化疾病,就目前科學所知是不可逆的症狀,而多數神經退化疾病與腦損傷會引起失智,在台灣估計已經有超過27萬的失智人口。國家衛生研究院研究發現,使用幹細胞的「外泌體」,可修復受損神經細胞,找到治療相關疾病的新方法。研究團隊指出,外泌體不具有細胞,不會有異體排斥的問題,可說是再生醫療的一大新希望。國衛院院長梁賡義表示,近年來民眾因為高齡、慢性病外,各種程度的碰撞、不正常的生活習慣、高血壓、糖尿病、長期的壓力及心理疾病等,都是造成腦損傷或退化的可能因素。雖近年來多項臨床研究已顯示,幹細胞有望修復神經系統損傷,但因需以手術植入幹細胞,故仍須面臨細胞植入造成的併發症和形成異位組織的隱憂。國衛院細胞與系統醫學研究所副研究員李華容,與其研究團隊歷經七年研究,發現利用特殊技術刺激間質幹細胞,可分離出具有修復細胞功能的「幹細胞外泌體」(Stem Cell-derived Exosomes),並從中鑑定出促使腦神經再生及腦部功能恢復的活性物質。李華容說,細胞外泌體是細胞用來和外界溝通的一種工具,在不同環境下所裝載的訊息也不同,以特殊技術刺激廣泛存在於骨髓、脂肪裡的間質幹細胞,可分離出具有修復不正常細胞缺失功能的「幹細胞外泌體」。過去以為是外泌體只是細胞代謝的廢棄物,但後來發現外泌體有分子小、再生修復、傳遞細胞間訊息等好處。李華容說,團隊研究對大腦受損的小鼠進行實驗,注射幹細胞的「外泌體」,觀察到受損的神經細胞可以長出突觸,神經細胞的數量可以恢復到原本的6成,顛覆以前神經受損無法再生的困境。此系列研究已分別於2019、2020年發表於國際再生醫學權威期刊《STEM CELLS Translational Medicine》,並獲得國外媒體專欄報導。李華容表示,目前幹細胞外泌體的研究範圍雖僅限於治療神經相關疾病,但未來可望用於治療退化性疾病、組織或器官損傷、細胞缺陷、神經退化性疾病、腦與脊髓創傷、中風、學習障礙、巴金森氏症、心肌梗塞、肌肉萎縮症等疾病。
-
2020-07-13 科別.眼部
黃斑部病變年輕化 每天可花30秒看阿姆斯勒方格表
中老年人常見黃斑部病變,造成視力嚴重退化甚至失明,近年黃斑部病變漸年輕化,有人40歲不到黃斑部就受損、未及時發現,視力一路退化到剩0.1,難以恢復且只能靠新開發的「眼內注射」治療挽救剩餘視力,及早發現治療非常重要。美國眼科醫學會官網上月發布最新黃斑部衛教內容,呼籲美國民眾「每天」以阿姆斯勒方格表(AMSLER GRID),自我檢查黃斑部是否有異常,強調每天花不到一分鐘自我檢查,就能提早發現黃斑部病變,搶救視力。台南永康霖陽眼科醫院院長李尹暘呼籲民眾,黃斑部病變年輕化應與民眾生活習慣改變有關,近視500度以上、用眼過度、長時間看3C螢幕的人,務必定期到眼科檢查,忙碌的人擔心黃斑部病變,可隨時用「阿姆斯勒方格表」來自我檢查,及早發現異常立即就醫。阿姆斯勒方格表檢查非常簡單,將表放在光線充足眼前30公分,先用手遮蓋一眼,另眼凝視方格表中心黑點,正常視力方格棋盤狀呈清晰直線;若出現模糊、線條扭曲或黑點擴散等非直線狀態,黃斑部就可能病變,有戴眼鏡矯正視力的人要戴上眼鏡檢查。李尹暘指出,研究顯示近視性黃斑部新生血管病變一旦發生,不即時處理萎縮區域逐漸擴大,九成以上延誤治療患者,視力最終無法達到0.1,嚴重影響日常生活,只要阿姆斯勒方格出現異常,應立即找眼科專科醫師檢查。
-
2020-07-13 科別.骨科.復健
坐骨神經痛只是一種症狀 醫師從3面向解釋究竟是哪裡在痛
坐骨神經痛是我們常聽到的一個症狀,在神經科門診常有病人自認為或被診斷為患有此症而來求診。其實坐骨神經痛只是一種症狀,如同我們說「肚子痛」一樣,必須找出肚子痛(坐骨神經痛)的原因,才能對症下藥。 坐骨神經是下肢一條很大的神經,它由第四、第五腰神經及前三條薦神經匯集而成, 經過我們的臀部,大腿後側,而在膝關節的後方分成腓總神經及脛神經。所謂坐骨神經痛,指的就是一種順著坐骨神經走向傳導而下的痛,通常由下背部或臀部沿大腿後部而下,有時會傳到小腿。 會造成坐骨神經痛的原因有許多種,以下就是一些最常見的原因:神經根病變神經根指的是我們神經從脊髓分出來的源頭處,它們會經過脊椎間的小洞,進而匯合成不同的神經。其實大部分的坐骨神經痛並不是坐骨神經本身的病變,而是神經根的病變。最常出問題的就是第五腰神經根及第一薦神經根。這些神經根可能因為椎間盤突出、腰椎退化症、脊椎管狹窄、腫瘤等原因受到壓迫而產生症狀。 神經根的病變除了會產生疼痛外,常會伴隨麻木、肌力減退,下肢肌腱反射降低等現象,這些都必須靠有經驗的醫師檢查出來。如果要較明確的知道原因,核磁共振檢查還是最佳的診斷工具。有些病人只做了X光檢查,就被認定為骨剌或椎間盤突出,而一直做牽引,其實弄清楚椎間盤突出的位置或程度,以及神經壓迫的性質,才可對治療的方法做規劃。坐骨神經本身的病變在骨盆中,坐骨神經可能因為腫瘤壓迫或是骨折而受到傷害,另外就是臀部注射時也可能損傷神經。而坐骨神經會經過一塊叫「梨狀肌」的肌肉,有時也會受到這塊肌肉的壓迫,稱為梨狀肌症候群。有些人習慣把皮夾放在後面的褲袋,在坐下時也可能擠壓到臀部肌肉進而影響到神經。比較瘦的人或是突然體重減輕比較多的人,因為臀部的脂肪較薄,在久坐後也可能造成坐骨神經的壓迫。 肌膜疼痛其實有一大部分懷疑自己有坐骨神經痛的病人,疼痛起源於臀部的肌肉,其中最常見的就是臀小肌及臀中肌。這些肌肉可能因為跌跤、過度的運動或跑跳、走遠路、長久站立而激發起一些痛點,這些痛點所造成的一些牽引痛,十分類似坐骨神經痛。當我們觸壓這些痛點時,就會引發劇烈的疼痛,並使這些牽引痛更清楚的顯現出來。這群病人也常被當做神經的壓迫而做了腰部牽引。 造成坐骨神經痛的原因這麼多,而神經科醫師就是要做這種追「根」(神經根)究「 底」(臀部)的工作,也唯有正確的診斷,才能根據病因採用適切的治療方法。大部分椎間盤突出所引起的坐骨神經痛是不需要開刀的,復健治療及藥物是可以先使用的,但如果超過兩個月療效不佳,那就要看突出的位置及程度,與神經外科醫師討論手術的必要性。其它神經壓迫及病變就要看性質來決定要使用手術或物理治療。總之,該做的檢查還是要做,疼痛的治療也不是吃止痛藥而已,千萬不要花了冤枉錢,開了冤枉刀。【本文轉載自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好健康雜誌》第51期(2020-01-15出版),原文連結】
-
2020-07-13 科別.腦部.神經
巴金森氏症病發時不只會手抖!5非典型症狀別當正常
60多歲的林先生,因右邊的肩膀容易痠痛,到醫院骨科部就診,被診斷是頸椎退化合併五十肩,但治療後症狀仍未改善,直到上一次回診時,醫師發現林先生的右手會抖,建議轉至神經內科門診追蹤。陪診的林太太向醫師表示,最近先生反應、動作越來越慢,跟以前不一樣,睡眠不安穩,寫字也不太靈活,經評估後,診斷為巴金森氏症,給予藥物治療後,肩膀緊繃痠痛的情形好很多,手抖動的情況也改善。奇美醫學中心神經內科主治醫師李佳維表示,巴金森氏症是僅次於失智症第二常見的神經退化性疾病,起因於大腦控制精細動作的基底核當中的多巴胺神經元退化所造成。一般對於巴金森氏症的印象多半侷限於典型的運動功能障礙,例如:肢體顫抖、肢體僵硬、動作緩慢、步態不穩。然而,在這些症狀之前,可能已經有長期便秘、疲倦、憂鬱、焦慮、失眠等非運動功能障礙的問題。因此,病人在確診前通常已經跑過其他科別,也有可能因為肢體的僵硬誤以為是五十肩或是頸椎退化而延遲確診。現代科學證實了「腸腦軸(Gut-brain axis)」的存在,證實腸道和腦部之間有雙向溝通的管道,腸道的菌落會影響腦部的運作。有一假說認為,巴金森氏症的病因是人體接觸環境毒素後,先造成嗅覺和腸道神經的退化,再由支配腸胃道的神經往大腦蔓延,進而影響到腦部的運作,此假說也應證之前所提,巴金森氏症病人在有動作障礙的症狀之前常有便秘的困擾。李佳維提醒,若是經過症狀的自我觀察懷疑是罹患巴金森氏症時,應至腦神經內科就醫檢查。因其診斷及治療需要長期固定跟著一位醫師配合,切莫因為焦慮而到處求診,恐造成醫師無法調整藥物,早期發現早期治療,能讓症狀減緩,以擁有較好的生活品質!延伸閱讀: 年紀越大腦力越差? 日常這10件小事都在悄悄破壞腦力 20歲後大腦開始衰老! 吃飯時多吃10種食物延緩腦初老
-
2020-07-12 養生.運動天地
強力全身性燃脂!研究顯示這項運動更能擺脫腰臀脂肪
談到運動減肥,跑步、重力訓練通常被視為瘦身利器,游泳卻比較少被提及,但其實它是強力的全身性燃脂運動。全身性運動 燃燒更多熱量前游泳教練兼紅十字會水安全指導員Stacy Caprio說,「游泳是可以達到全身性瘦身的最佳運動之一。」如果慢跑等其他有氧運動常讓你覺得精疲力竭,游泳可能是適合你的運動。就像所有類型的有氧運動一樣,游泳會消耗卡路里,有助體重減輕。與慢跑或步行不同的是,在水中移動會產生額外阻力,迫使你使用更多的肌肉。Caprio說,與其他有氧運動相比,游泳會同時用到上半身、下半身和核心肌群,獲得更全面的鍛鍊。「例如,蛙式和蝶式會用到肩膀、手臂和胸部;仰式則會增強背肌、腹肌和四頭肌。」透過游泳增加肌肉後,還可以消耗更多卡路里。游蛙式30分鐘,可燃燒約367大卡的熱量;自由式則可燃燒404大卡。相較之下,以每小時10公里的速度快走30分鐘,僅燃燒100大卡熱量;跑步30分鐘,則燃燒300大卡。游泳還帶來燃燒脂肪的好處。研究顯示,每周游泳三次,每次60分鐘,12周以後,體脂肪大大下降。不只如此,肌耐力、柔軟度也因此提高、甚至能降低膽固醇。研究顯示 擺脫更多腰臀脂肪游泳可以減少腹部脂肪嗎?Caprio說,任何有氧運動都可以達到全身性的瘦身效果,包括腹部。有些游泳運動也針對腹部核心肌群訓練,例如仰臥踢腿(flutter kicks)。2015年一項研究發現,與每周走路三次的女性相比,每周游泳三次的女性,更能擺脫腰臀脂肪。游泳的另一個好處是,對膝關節的影響很小。跑步等地面活動會磨損關節,不利膝關節退化患者。游泳多久才有減重效果?取決於鍛鍊強度。劇烈游泳一小時,可燃燒800大卡,每周四次,一個月能可能減掉1.5到2公斤。溫和一點的方式,是以中等速度游泳30分鐘,約可燃燒250大卡,每周四次,一個月內約可減重0.5公斤。但每個人的身體狀況不同,即使進行相同的運動,減輕的體重也不同。蛙式30分鐘╱燃燒367大卡自由式30分鐘╱燃燒404大卡跑步30分鐘╱燃燒300大卡快走30分鐘╱燃燒100大卡(速度:10公里╱小時)資料來源╱美國《預防》雜誌
-
2020-07-11 新聞.長期照護
流浪父母的痛 「換個空間繼續孤獨」
長輩被當人球 孩子反目成仇多子多孫不見得多福氣,當父母年邁需要照顧,不少子女會選擇輪流接父母一起住,近幾年卻頻頻出現「流浪父母」現象。有些長輩被子女當人球踢來踢去,不僅心裡難受,孩子手足間也生嫌隙,形成惡性循環。新竹一對老夫妻原與長子同住,後來老婦人中風,長媳照顧久了心生不滿,要求召開家族會議討論責任分攤,決定三個兒子每月輪流照顧父母。三個兒子分住新竹、板橋、台北,老夫妻開始每個月搭車到三處輪流住。除要適應雙北市的車水馬龍,兩老只會講客家話,外出難與人溝通,漸漸不再外出。後來老婦過世,老翁也失智,不僅不記得老伴走了,也不知道自己為什麼被送到不熟悉的地方。失智翁:好像坐牢 不停換監獄「我好像在坐牢,不停地換監獄。」老翁失智期間,曾向居家照顧服務員這麼說。即便子女知道老翁因輪住狀況變糟,卻沒人願意打破平衡,最後老翁中風被送去養護中心,直到過世。台南的張姓阿嬤有二子一女,兩個兒子都做生意,長女已嫁到嘉義。阿嬤行動不便,一開始住長子家,但長子生意忙,家人照顧也有「不公平」怨言;長女見狀接媽媽到嘉義照顧,但母親不小心跌倒骨折,長子氣姊姊粗心,又把媽媽接回台南。長子與弟弟協議,媽媽要在雙方家輪流各住一個月,開銷也均攤,卻成兄弟交惡的開始;只要晚一兩天接回媽媽,另一方就有怨言,開銷分攤也屢有爭端,才幾個月,兄弟幾已形同陌路。最後兄弟倆合租一戶小公寓,讓媽媽和外籍看護相依為命,並要求姊姊分擔支出;三年後張阿嬤過世,才結束這段不堪。「沒女婿在養岳母」刺傷阿嬤台中八十歲曾阿嬤的老伴前年先走一步,她因糖尿病、行動不便要人照料飲食起居,只好輪流在兩個兒子和女兒家「流浪」。有天阿嬤為了食物口味和女婿起小爭執,女婿不滿地說「沒有女婿在養岳母的啦」,這句話重重地傷了阿嬤的心,要女兒立刻把她送回老家,女兒、女婿因此大吵一架,雙方從此冷戰。「長輩一旦需要被照顧,就可能是流浪的開始。」弘道老人福利基金會新北服務處長陳奐宇表示,許多長者開始輪住,都發生在需要被照顧之後,「一樣都是子女,為什麼只有我們在照顧?」的怨言,往往就是父母輪流住的惡性循環起點。子女家不是我家 總有作客感民間團體觀察,長輩若到不同縣市輪住,通常只有往下一家移動時才會再出門。陳奐宇說,長者輪住子女家時,不僅子女須空出房間給父母住,長者也要適應不同的家具擺設、子女生活作息,一切都充斥著陌生感,甚至出現「這是別人家,這不是我家」的作客心態。「我好笨,連開門都不會。」陳奐宇發現,尤其從鄉下到都市輪住的長者更明顯,一名老翁滿臉無奈,不習慣都市的快步調,且許多大樓都有門禁管制,他不會用感應磁扣、不知道怎麼按電梯、開門,讓他自認跟不上時代,漸漸就不愛出門,長時間待在家裡,退化更快。另一種狀況是子女會事先買好菜,免去父母往返採買的辛勞,卻間接減少長輩外出機會,加上沒鄰居可以串門子,老是宅在家,而子女白天上班、孫子上課,白天根本沒人在家,「他們只是換一個空間,繼續孤獨。」
-
2020-07-11 科別.骨科.復健
女子防疫家中耍廢 跑步機減重卻「跑者膝」慘上身
一位30歲的女性因疫情不出門待在家,卻因吃太多零食想減重,不僅連續一周在家使用跑步機,又求瘦心切的使用高強度快跑,沒幾天膝蓋外側即感覺疼痛,休息也未見恢復,經前往「活力得中山脊椎外科醫院」就醫,才發現是「跑者膝」。物理治療師吳培瑜即指出,短時間內增加跑步距離或跑步時間,很容易引起跑者膝,她並示範三招運動來和緩症狀,避免常卡「關」。「活力得中山脊椎外科醫院」復健室吳培瑜物理治療師表示,患者的症狀是「髂脛束症候群」(ITBS),典型特徵是跑步或休息,後膝蓋外上側產生疼痛,又俗稱「跑者膝」,只要屈膝就會感到特別疼痛。吳培瑜進一步表示,當臀部肌群無力、骨盆不穩定,在走路或跑步時,大腿的股四頭肌及其他協同的肌群,就會因為代償而承受身體的力量,當地面反作用力從踝關節傳至膝關節時,無法有效做緩衝,膝關節軟骨就要承受較大的壓力,使腿部負擔因而變大,讓肌肉便變得緊繃,造成髂脛束反覆在股骨外上髁不斷摩擦、發炎,產生疼痛。但並非只有跑步者才會出現,吳培瑜說,包括,急速爬過多上、下坡、久站久走的人,還有有扁平足、臀肌無力、O型腿、髕骨外翻、髂脛束緊繃及核心不穩定的人也都較易出現。吳培瑜說,幸好這患者及早就醫接受物理治療,並加上徒手運動治療及體外震波治療,放鬆膝部周邊支持帶及周圍緊繃的肌肉,有效舒緩疼痛。她亦提醒,若疏忽治療,當膝蓋長期過度承受較大壓力,膝關節容易退化。膝蓋外側的髂脛束,也會因為長期肌肉緊繃而引發疼痛,陷入越疼痛不敢動,讓肌肉更無力的惡性循環。為幫助緩和「跑者膝」,物理治療師吳培瑜並示範以下三招運動。第一招【髂脛束伸展】,平躺,欲伸展腳跨越對側腳,對側手抓住大腿後側往該方向帶,直至大腿外側有牽拉感。過程中雙側肩膀平貼於床面,每回維持30秒,一天3到5次,可舒緩大腿外側髂脛束的緊繃感。第二招【側抬腿】,側躺,一腳彎曲支撐身體,腰部穩定不動,臀部出力將另一腳慢慢向上抬高到45°,膝關節保持伸直,單側抬腿每回8~10次、每次15秒,換另一方向,重複練習。以訓練大腿外展肌及臀中肌肌力。第三招【靠牆深蹲】,雙腿夾球或毛巾靠牆站,腳離牆面半步距離,沿著牆往下蹲,停10至15秒後起來。注意膝蓋不能超過腳尖,做三回合。可訓練臀大肌、股四頭肌及股內側肌的肌力。
-
2020-07-10 新聞.健康知識+
老年人就該飲食清淡? 無關年齡,均衡營養其實更重要
上了年紀,飲食就應清淡一點?這觀念正確嗎?台大醫院竹東分院院長、老年醫學科主治醫師詹鼎正指出,老年人味覺、嗅覺逐漸退化,味道清淡,恐將影響食慾,減少營養及熱量的攝取,研究發現,老人家胖一點點比較好,罹病死亡率較低。醫師表示,邁入高齡化社會之後,民眾更需了解老年人飲食的需求,飲食第1個原則就是如果長輩牙齒健康良好,年輕人吃甚麼,老人家就可以吃甚麼,不需要特別限制。其次,老人家如牙口不好,務必先顧好牙齒,做好口腔保健。老年人牙齒健康的80/20原則,希望80歲時,還有20顆自己的牙齒,咀嚼也是維持身心健康的一環。如果缺牙,無法食用較硬食物,就要調整食物軟硬,但仍應兼顧色香味,有人將青菜剁碎,變成一坨一坨,看來就不好吃,老年人原本胃口食慾就不好,更是吃不下去。「老人家一定清淡飲食嗎?」詹鼎正說,依照目前醫學臨床研究,並沒有限制老人家的飲食一定要清淡,除非是為了疾病而去調整飲食,而不是眾人所以為的「只要年紀大了就得吃清淡」。如果一味地要求清淡,老人家又吃不習慣,導致熱量攝取不足就可能變瘦,從醫學角度來說,老人家胖一點點是好的,根據研究顯示,老年人身體質量指數(BMI)值在27至30之間的死亡率最低。醫師強調,老年人飲食應力求多樣、均衡,但現實生活中很難達到這2大目的,因為人口簡單,常1次煮1鍋菜,分餐食用,很難達到均衡的目標。詹鼎正建議,老年人可以多多參與社區老人共餐共食,讓飲食多樣化,有機會多攝取與平常不同食物。另外,增加老人交誼活動,跟鄰居聊天,相互關懷,這也能促進銀髮族身心健康。★本文經《NOW健康》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關心健康生活大小事,點此進入【NOW健康】
-
2020-07-10 養生.運動天地
登山新手必備指南:容易發生意外的5大可能原因
呼吸大自然的清新空氣、想體驗獨特的山林之美,是許多民眾休閒時投入登山活動的主因,但在進行登山活動時,確保自己的安全,才能更進一步體會戶外活動的樂趣。《登山新手必備指南》作者為資深山友分享多年登山經驗,提供新手可能比較容易忽略的細節,有充分訓練、萬全準備、加上可靠有經驗的隊友,期盼大家都能有美好體驗,避免意外事件發生。【容易發生意外的5大可能原因】平時多學習,行前多準備,就能盡量避免意外發生。每隔一段時間,總是會聽到又有某人在哪一座山區發生意外,而且各種形式的意外都可能發生,甚至是公認好像很容易的路線。發生意外的原因看似很多種,但其實都是有跡可循的。1.趕路趕時間可能是大部分的登山者都因為時間或假期有限,只好盡量走快一點,往往將3天能夠舒適走完的路線壓縮為2天結束。這種趕路的登山方式一點也不舒服吧?當然也 是有人體能佳,腳力好,喜歡走得很快,這也是一種享受的方式,但顯然多數人不適合。另一方面,行進快速代表停留時間短,也就無法仔細觀察或欣賞景物了。2.高度適應不良高山症的主要起因就是因為上升太快,沒有足夠的時間進行高度適應。高山症是因為海拔高度升高,空氣的壓力和密度隨之減小,以致肺部換氧效率降低,造成動脈含氧下降,因此會產生一連串的症狀。短時間內上升海拔高度太多,尤其是睡眠的位置和前一夜的海拔高度落差太大,讓身體來不及適應,就容易發生高山症。以台灣常見的3、4天的大眾級高山行程而言,最好是第一天先在中海拔地區的登山口過一夜,隔天再慢慢走到第一個山屋或營地,第3天登頂後回到登山口,當然更舒 服安排是第三天只要回到山屋,第四天再慢慢下山。,3.體力不濟團體行動時,要以全隊體力最弱、狀況最差的隊員為行進依據,並且盡力互相幫助。體力不濟絕對是在登山過程出事的重要原因之一,疲累會降低注意力,也會讓身體的運動能力下降,當過度疲累又要趕路時,當然就會大大增加意外的風險了。認清自己的實力與能力,選擇適合自己的行程參加,不要因為嚮往某地的美景而忽略前往的難度。也許時間拉長可以降低強度,但並不是每一條路線都能任意這樣安排啊!因為有些路線適合過夜的地點不多,許多一日行走的距離長短,正是受到過夜位置的限制,而這種情況其實很常見。別聽信有些老鳥說的「那條路線很簡單啦」這句話不一定是真的。4.裝備不足高山天候變化極大,基本裝備就是要用來應付突如其來的緊急需求的,最常見的就是因為保暖不足造成「失溫」。穿著使用正確的裝備(服飾也是裝備)可以有效降低發生失溫的現象,登山者應選擇潮濕後仍具有一定程度保暖效果的材質,這是最重要的,尤其是內層與中層衣物,可選擇的材質相當多。雨衣一定要有良好的防水效果,在無遮蔽物又颳風下雨時,就只能靠它了。5.慎選隊友每一種戶外活動都是有風險的,不管是參加誰辦的活動,或是自組隊,領隊一定要講究安全控管之外,更應重視傳達正確的常識與觀念。(領隊未必是最資深喔!)每一位參加者應該要在意的是每次參加活動後,能否學習到各種正確知識與觀念,並把這種觀念傳播給別人。但是,就算路線一樣,行程安排不同時,難度就會不一樣了。所以該和哪些人同行其實也是要慎選啊!如果隊友彼此喜好不同,一起行動注定不會愉快。或是觀念不同、能力不同,只要有任一位隊友不願意與他人配合,肯定也是不愉快收場。所以,不要以為同好的人很容易找,尤其網路上相約的陌生人很不可靠喔!【登山者身體不適的3大可能情況】每一位登山者對於登山的急救與病因的辨別,也都應該盡量涉獵。編按:本文為山友分享登山知識僅供參考,病徵判斷須以專業醫師之實際解讀為準。1.失溫在台灣的登山活動中,最容易發生的生理失調症狀是失溫,失溫有程度上的不同,輕微的只是感覺身體不適,嚴重者可能失去意識於昏睡中身亡,其發生機制很容易明白。簡單的說,人體因為大量流汗、天氣寒冷、長時間吹風、穿著潮濕的衣物,貼身衣物水份蒸發,帶走身體的熱量,使人體體溫降低,體溫降低,代謝產生熱量的能力隨之降低,若潮濕、不夠保暖的衣服持續帶走身體的熱能、體溫更低,產生熱量的能力更差,於是人體先感到寒冷,然後有起身走動打哆嗦,小口喝冷水打寒顫,再到意識稍微模糊、判斷力減弱,甚至到最後意識不清、死亡等幾個階段,整過演變過程快則數分鐘,例如:跌入冰冷的溪水中,慢則數小時導致死亡,例如:穿著濕冷的衣服,昏迷倒臥在低溫高山上。由於高山氧氣稀薄,降低人體產生熱量的效率,因此於高山上特別容易發生失溫的狀況。本書在飲水、服飾的章節都曾提到相關症狀或自救方式,無非是想讓初學者增加印象,其中提到希望登山者使用鋁質或不鏽鋼水壺,此類水壺可裝熱水,讓失溫者置於懷中取暖,再飲溫開水,外敷內服雙管齊下,是非常有效治療輕微失溫症狀的方法。其中尤以吞飲溫開水最有效,若飲用溫開水,溫水由食道入胃,患者仍感到胸腔冰涼,此乃進入漸漸喪失意識的開始,得特別注意。若發覺某隊員自身感到失溫,行進中應立刻要緊盯其後,以防意識不清而脫隊、迷路、跌下山崖,尤其在下雨、颳強風,要強制更換乾衣服、飲用溫水、再吞食糖果(如果還有的話),搭設營帳包裹睡袋休息等,一直到症狀和緩再上路。失溫者很快體力變差,很多脫隊、迷路、跌下山崖的意外,都因失溫而起。若已經抵達營地,搭起帳棚,失溫者脫掉濕衣服,赤裸、穿乾的保暖的衣服,包裹在睡袋內,飲用溫水、抱著裝滿熱水的金屬水瓶,吞食糖果。直到自覺身體變暖和、症狀緩和為止之前,不可讓其入睡。2.高山症登山因身理機能失調,最容易發生病變的第二名是高山症,又稱高山反應。海拔高度升高,空氣的壓力隨之減小,人體肺臟吸收空氣中氧氣的能力降低,因人體體質不同,所能忍受海拔高度的變化之能力隨之不同,而以貧血者反應更明顯。有些人在平地搭車不暈車,在海拔1000公尺以上的山區搭車,就比較容易暈車,就是因為氧氣略微稀薄,影響到身理機能的緣故。隨各人體質不同,很難定出一定的標準,一般而言,經常運動,體能較佳、身體健康、有充分休息者不容易有高山症,反之則容易有高山反應。此外,經常在海拔1000公尺活動者,到2000公尺處不容易 有高山反應,常在2000公尺處活動者,到達3000公尺處不容易有症狀,因此出國遠 征5000公尺以上高山者,常利用台灣高山做體能訓練,就是想提前適應激烈的海拔高度變化。太久沒爬大山、常在低海拔地區活動者,比較容易有明顯的高山反應。每個人產生高山反應,症狀輕重並不一致,有些輕症者在高山上1、2天症狀漸消失。有些人只是感覺呼吸困難,或者呼吸急促,增加呼吸的頻率與深度,卻仍然 感覺缺氧、呼吸沉重、沒有體力、舉步維艱,吸3口氣只能走2步。比較嚴重的則有 頭疼、頭痛欲裂、眩暈,無法入睡。更嚴重者同時擁有數項症狀,並且有無法入睡、缺乏食慾,飯後作嘔,而且因為無法正常飲食、入眠的症狀,都使患者體力不濟的情況更嚴重,若有這種情況,勉強跟著隊伍繼續行走,可能誘發脫隊、迷路等意外,或耽擱隊伍行程等等。因此一般缺乏經驗,不知體能狀況者,盡量參加折返式的行程,沒有必要參加長距離縱走行程增加風險。3.中暑、熱衰竭都是因為天氣太悶熱,患者不習慣氣溫突然升高、照射太陽、脫水所引起的,初學者可能無法細分其中的不同。今天大家習慣吹冷氣,身體調節體溫的功能多少已經退化,夏日的登山行程宜盡量避開晴朗無雲的上午10點以後,到下午2點之前,這段時間豔陽高照、氣溫炎熱,不適合持續重裝行走。台灣東部、東南部的山區有焚風,更需要提高警覺。穿著抗紫外線的排汗衣、戴一頂遮陽帽等高科技的衣料,多少能降低中暑、熱衰竭 的發生機率。【以上摘文選自:《登山新手必備指南》、作者:李嘉亮,邢正康、圖文:四塊玉文創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