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8-13 橘世代.時尚橘
搜尋
退化
共找到
2262
筆 文章
-
-
2020-08-13 科別.腦部.神經
大同醫院導入人工智慧 有機會及早診斷阿茲海默症
退化性腦病變「阿茲海默症」奪去許多人的健康與記憶,醫界致力研究 ,發現臨床一些不易查覺的症狀及肉眼無法判讀的缺失,借助人工智慧科技有機會及早診斷,高雄市立大同醫院即攜手中山大學共同整合中醫舌診、動態平衡、無線多頻道腦波及三維空間人臉辨識等研究項目,就希望能儘早診查出失智症狀。民眾罹患阿茲海默症後會逐漸破壞心智功能,逐步失去記憶且改變人格,是耗費最多健保資源的疾病之一,不只失去健康,也拖累家人。高雄市立大同醫院記憶及老化中心主任楊淵韓表示,可能是基因緣故,阿茲海默症病人的澱粉蛋白轉譯修飾機制出了問題,進而製造出一堆「β類澱粉蛋白」異常碎片,堆積成有毒斑塊,甚至產生毒性更強的寡果體。這些斑塊負責管理運動、平衡及協調的運動皮質、聯合皮質區或其他大腦皮質累積沉澱,可能因為症狀輕微不容易查覺,因而失去早期治療的契機。大同醫院記憶及老化中心收治約500名阿茲海默症病人,接受舌診、平衡系統偵測、三維空間人臉辨識系統及無線多頻道腦波檢查,彙整相關生理訊號進而評估,發現阿茲海默症病人腦部神經退化,腦波頻率變得較慢,腦部的不對稱性及平衡功能也較健康人低,除記憶退化外,運動及協調功能的退化速度也異於正常人。「失智症病患治療固然重要,找出潛在危險的個案更重要」,大同醫院院長黃志富說,研究發現,失智症患者的子女罹患失智症的比例高,如果又合併三高慢生病及E型脂蛋白基因特異,日後也可能發展為失智症。目前高雄大同醫院正推動「失智症成人子女研究計畫 」,針對患者子女展開追蹤,期望能找到患者發病前的整合性生物標記,及早介入預防,延緩他們發病的時程,進而降低後續醫療費支出,減少對家庭社會的衝擊。
-
2020-08-13 科別.耳鼻喉
阿嬤鼻子失靈20年 靠這支儀器找回遺失嗅覺
別以為跌倒只是小事!雲林一名75歲呂姓婦人20多年前入廁後仰滑倒,頭部撞擊地面致使輕微腦震盪,後住院治療6天出院,卻發現「鼻子失靈」聞不到味道,呂婦以為會自癒,過了13年後才開始進行中醫治療,去年初恢復2成嗅覺,後改接受雷射針灸,一個月後嗅覺復原逾6成,北港媽祖醫院中醫師張益銓說,呂婦再持續接受治療,幾個月後就能重新迎接色香味人生。人類感官有視覺、聽覺、味覺、嗅覺、觸覺等5種,缺少一種生活品質就會大受影響,張益銓表示,呂婦「忍功了得」,近20年沒有完全的嗅覺力,這也顯示一般民眾對於無明顯外傷的輕忽。張益銓說,通常嗅覺異常原因有感冒、慢性鼻竇炎引起,及頭部外傷直接或間接傷到嗅覺神經,部分患者可能伴隨巴金森氏症,或阿茲海默症等中樞神經退化性問題,皆不可忽視。好在呂婦有持續尋求醫療協助,讓嗅覺慢慢恢復,去年開始呂至北港媽祖醫院中醫門診就診後,持續治療約一年就已能聞到比以往更多的味道,偶爾可聞到花香、香水及炒菜味道,但時間僅短暫維持3至5秒。經最新的雷射針灸進行耳穴嗅神經點刺激後,呂婦自覺嗅覺程度在一個月後恢復逾6成,且已能持續性聞到部分特定味道,能聞到的味道種類也不斷增加,「好像拆禮物的感覺」漸漸找回失去的嗅覺,也讓呂婦相當開心,今天特地獻花向醫師致謝,也很期待嗅覺早日復原。張益銓指出,傳統針灸透過穴位刺激,可激發人體自癒力,強化經絡與氣血能量,必要時再以神經和肌肉刺激治療,但因常伴隨疼痛、血腫、小量出血及瘀青等副作用,有些患者不能接受。目前最新的雷射針灸為非侵入性治療儀器,可配合耳部穴位,對於難直接介入的大腦、脊髓深處等進行治療,臨床研究效果顯著,也因此能解決像呂婦遭遇的疑難雜症。
-
2020-08-12 新聞.用藥停看聽
治療神經性疼痛 4類藥物因人而異
「神經性疼痛」是源自於神經受損或神經相關問題的不適症狀,包含燒灼感、麻、抽痛、刺痛以及「痛覺過敏」,像帶狀疱疹的症狀之一,就是造成病人神經痛。神經痛的發作,通常在休息或晚間時較顯著,因此影響病人的睡眠、情緒及生活品質,嚴重病人甚至有罹患憂鬱疾患的風險。引起神經性疼痛的原因並不相同,改善疼痛的選擇也有所差異,最常見4類治療單純疱疹後神經痛、糖尿病引起之神經退化型疼痛的藥物。1.抗憂鬱劑:藉由改變腦內神經傳遞物質之平衡,改善情緒、緩解憂鬱,亦可用於控制神經性疼痛。Duloxetine和Venlafaxine的副作用,包含暫時性血壓上升或心跳加快,易在服藥初期或劑量增加時發生,此時切勿貿然停藥;若感到惡心,可於飯後服用。Imipramine有較顯著的嗜睡、口乾、便祕及尿液滯留,建議在睡前服用,可助眠,並避免跌倒。2.抗癲癇藥品:Pregabalin及Gabapentin這兩種藥可抑制過多痛覺訊號傳遞至大腦,常見副作用包含頭暈及嗜睡,老人家、腎功能較差者、劑量增加時易出現,建議於睡前服用,可幫助睡眠,若一日需服用多劑,白天服藥時亦需特別注意。3.局部麻醉劑:Lidocaine 5%貼片用於特定部位症狀較嚴重者,可同時貼1至3片,不論黏貼幾片,一天之內最多貼12小時,此後應撕下丟棄,待隔日再黏貼新片;如果黏貼過久,除效果會逐漸降低外,也會有過多藥物分子穿透皮膚,導致頭痛、心跳變慢、血壓降低等狀況,須特別留意黏貼時間。4.嗎啡類藥品:Tramadol及其他藥品止痛效果強,但副作用也較強,其中Tramadol止痛效果雖較弱,因為可穩定神經,而可控制神經痛,常見副作用包含便祕、暈眩、嗜睡、呼吸變慢等。但Tramadol可能會和某些抗憂鬱藥品、止咳藥或抗生素產生交互作用而導致「血清素症候群(Serotonin syndrome)」,症狀包含發高燒、不自主顫抖、肌肉僵硬,嚴重者可能危及生命,因此,衛福部食藥署公告禁止此藥使用於顯著呼吸抑制的病人身上。服藥期間若有任何不適或擔心的問題,可請教藥師或醫師;維持服藥連續性,配合相關醫療照護,才是成功克服神經性疼痛的關鍵。
-
2020-08-12 橘世代.健康橘
上班久坐害自己腰痠背痛 想緩解要常做兩件事
50歲的阿梅是資深公務人員,天天坐在辦公室,年輕時一聚精會神處理公文,再回過頭看著牆上的時鐘,驚覺兩小時早已過去;如今稍微久坐,就嚴重腰痠背痛,讓她不禁感嘆自己的年紀。其實,久坐辦公室要避免痠痛,專家建議做好拉筋、肌力訓練。「國民健康訪問調查」發現,國人每天平均要坐5.9小時,依衛福部國健署定義,連續坐6小時以上便是久坐。腰痠背痛一族,只要減少久坐,就能讓血液循環變好、肌肉不退化,更至連思考都會變清晰。●辦公室腰痠背痛不要來 隨時拉筋最有效國立體育大學運動與健康科學院院長湯文慈說,在辦公室維持同個姿勢不動,體內受力點固定,血液循環等就會受影響,容易腰痠背痛。建議橘世代上班族,休息時間可以定時健康操與伸展動作,如果只能坐著,則以伸懶腰、拉直腿、扭腳踝。若上班時間有站起來的機會,如等電梯、走去影印東西等,建議做一做弓箭步,湯文慈提醒,別小看簡單的一個弓箭步,透過拉扯下肢筋骨,使這個動作不僅伸展腿部,同時也能減緩腰部久坐造成的不適感。其實可以利用零碎時間,分階段執行積少成多,拉筋效果一樣好。●好怕認真工作忘記站起身 沒事多喝水有用一定有不少人有類似經驗,太專心坐在座位上處理公文、寫程式、劃設計圖或打稿等,等再站起來時可能已經是午休或下班時間,湯文慈建議「多喝水」可以是解決問題的最佳答案。她解釋,記得喝水就會有尿意跑廁所,用生理反應作為「鬧鐘」,裝水也是起身離開座位理由。●肌力訓練好腰力 只需在家準備兩瓶礦泉水或毛巾肌力訓練其實很簡單,居家也可以是健身房,手握彈力帶兩側末端,兩腳分開與肩同寬,踩住彈力帶往下蹲,可以強化下肢肌力;也可手扶穩桌子或家具,穿運動鞋各踩一條抹布來回移動,彷彿像跑步機,用來訓練下肢肌群為主,但過程中手部不能離開扶手,以保持安全。湯文慈提醒,很多橘世代上班族為了打拚,而忘記運動重要性,誤以為退休後再運動還來得及,存股本及保留肌肉抗老化必須趁早;研究指出,久坐者可以靠每天運動30分鐘延長壽命,適度運動可以增強防護力,只需準備兩瓶礦泉水或毛巾,就能在家達到運動效果。健康精選延伸閱讀↘↘↘。低頭族注意!靠一顆球自救「遠離肩頸痛」。樂齡族肌不可失 在家也能練 立即加入粉絲專頁! 用橘世代的熱情彼此鼓勵打氣,展開「健康橘、好野橘、愛玩橘、好學橘」等主題,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亮麗!>>現在立即加入
-
2020-08-12 失智.失智100問
疫情問題/全球失智症協會 持續在疫情中努力
COVID-19(新冠肺炎),從2019年底悄悄地蔓延,到2020年演變成一隻全世界沒有人預料到的黑天鵝。它是一種新型病毒,感染力強,初期沒有明顯症狀,又出現突變。許多地區和國家,並沒有警覺,提早啟動防衛與篩檢機制和建立整體照顧資源。以至於帶來全球大流行,讓世人和第一線醫護人員,經歷著前所未有的傷亡。所有人都面對著一項艱鉅的事實:社會的封鎖和人與人之間的安全距離。尤其失智者,在疏離的環境中,認知能力可能加速退化。因此如何確保失智者的福祉、安全和權益,以及他們的照顧者獲得所需要的支持,國際失智症協會和歐洲失智症協會都陸續提出了挑戰與相關建議。全球失智症協會視訊會議國際失智症協會在4月22日召開了全球視訊會議,來自國際失智症聯盟和五大洲會員國代表,分享了各自的努力。國際失智症聯盟:一個由全球失智者所組成的協會,建議失智者持 續進行的項目包括:1.線上同儕支持2.家屬和朋友藉著facetime, zoom 或skype交流3.連結國際失智症協會的最新建議和資源4.查詢世界衛 生組織的最新資料5.邀請失智夥伴家人和朋友一起參加聯盟每個月的咖啡座談和線上會議等活動6.聯絡自己國家的失智症協會7.每天運動8.保持社交距離和居家安全。五大洲代表(亞洲:中國大陸、印尼、台灣;歐洲:義大利、西班牙、英國;美洲:美國、阿根廷、巴拿馬、牙買加;中東:黎巴嫩、伊朗;非洲:馬達加斯加、肯亞)。中國大陸因為是目前所知的疫情開始國,所以投入許多相關研究。其中談到最常被詢問的三大類是:1.網路諮詢:失智症和身體狀況 的併發症處理、情緒問題的處理、領藥、身體檢查受到限制。2.記憶門診:因為用藥和就醫中 斷後的問題行為、因為環境限制所產生的行為問題、失智症和身體狀況的併發症、很難對初診者進行認知評估和影像檢查的診斷挑戰。3.社區支持:沒有足夠的個人防護設備、補充處方藥物困難、擔憂焦慮和抱怨、疾病資訊受限、缺乏對新冠肺炎的了解。彙整各國的服務以下是從這次的全球視訊會議資料中,彙整和歸類各國所提出的服務:大同小異的服務1.發展指引:和國際失智症協會、各國政府和媒體合作,提供失智照顧者和家屬參考。2.公民教育:透過視訊、網路或 廣播,定期舉辦新冠肺炎知識、安全管理、日常生活照顧與支持、問題行為處理、服藥、照顧者支持和壓力管理、失智者需求、預防感染措施、吸引失智者戴口罩的方法等主題。 3.網路活動:運動、歌唱、音樂、舞蹈、瑜珈、繪畫及藝術創作等;照顧者會議或講座、專業人員講座或會議、失智諮詢小組網路會議。 4. 電話專線:提供諮詢、疾病照顧、相關資源、諮商及支持等。特別的服務1.娛樂活動:蒐集和提供失智者 有興趣的音樂和電視節目(台灣失智症協會)。2.保障失智者權益:以正式信函向行政院長爭取,並獲准如果失智者沒有遵守相關規定,只要出示身心障礙手冊,可免於受罰(台灣失智症協會)。送正式信函給衛生主管機關、各地政府單位,請求監督失智者在養護機構和加護病房有受到公平的對待(義大利失智症協會)。 和其他協會合作向參議院陳情:特別的居家照護、減少或補助尿布的費用、藥品的持續供應和保護遊走的失智者(肯亞失智症協會)。 3.社區支援:動員各地分會和失智友善社區志工,送達食物、餐食,代購日常用品和協助領取藥物( 義大利失智症協會)。4.支持感染新冠肺炎的失智者: 包括得病的狀況,針對獨居、居家、在照顧機構、在醫院等的各項建議。5.家屬支持模式:每天固定以App 串聯日照中心60位個案的家屬,提供3種不同病程的認知刺激、體能 訓練、職能治療和諮詢。另外,在首都德黑蘭總會設有診所,因此安排2位醫師去家庭訪問;也教導家庭照顧者心靈放鬆和膈呼吸,以減輕家屬壓力(伊朗失智症協會)。 6.贈送營養給失智長者:透過募款,送給失智長者食物和營養品,以增加免疫力(馬達加斯加失智症協會)。7.運用軟體開藥:許多照顧者不願意在疫情蔓延時帶失智者去醫院,所以請醫師運用What’s App 或Zoom溝通開藥方( 肯亞失智症協會)。結語因為疫情的肆虐改變了人與人的互動模式,從面對面接觸,轉換到視訊或虛擬實境的崛起,科技在這樣的氛圍下扮演了另一種溝通和連結的媒介。它具有安全距離和管控的優勢,也是一種必然的潮流。但是如果站在失智者的角度,那卻是他們很難掌握和實際互動的情境。因此未來的照護,除了應用科技,許多基本面還是需要回歸到人性和倫理面去考量。立即加入失智・時空記憶的旅人粉絲專頁!無論你是否為失智者,我們都期盼能認識你。我們提供專業醫療資訊和交流平台;而你來告訴我們,那些關於失智的故事。加入>>
-
2020-08-11 養生.抗老養生
勞動不等於運動!醫:30歲以後肌力每年流失2%至4%
【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1名62歲女性,經常抱怨背部及腰部酸痛、手臂酸麻,使用止痛藥膏情形會改善,但不久即復發。她每天在小吃店工作,必須站立9個小時,雙手不斷的活動,平常沒有運動的習慣。就醫後診斷為長期不運動及老化造成的肌肉萎縮,以致無法負荷原來工作,造成肌肉受傷,囑咐患者請假休息,並給予消炎止痛藥。下次回診情形大為改善,建議患者應該避免或減少工作時數,等肌肉不再痠痛後,要定期運動,以逆轉肌肉萎縮的現象。30歲以後 肌力每年流失2 %至4 %書田診所家醫科主任醫師周明文表示,成年人30歲之後,開始有肌肉退化的現象,若無運動習慣者,肌肉質量每年減少1%,肌力每年減少2%至4 %。退化速度會隨著年紀的增大而加速。有運動習慣者,可減緩退化速度。周明文說明,隨著年齡增長,肌肉會開始慢慢流失,30幾歲時多無症狀,40至60歲經常腰酸背痛,或肌肉拉傷,無法負荷年輕時可以勝任的工作。7、80歲時若覺得沒有力氣、活力變差、走路速度很慢等,就可能得了肌少症。簡易居家檢查方法是「計時起立行走試驗」,請老人家從椅子上站起來,走3公尺然後轉身,再走3公尺,然後坐下,如果超過20 秒可能有肌少症。如果繼續惡化,將導致日常活動能力降低、甚至失能,無法站立或行走,必須以輪椅代步,增加健康照護的需求和成本。不動肌肉就會退化 長期運動可以減緩流失周明文指出,在營養方面,每公斤體重每天應該吃1.2至1.5g的蛋白質。蛋白質來源如肉類、雞蛋、起士、牛奶、豆腐、豆類、堅果等。另外應補充維生素D,它除了可以調節鈣、磷的平衡外,對於維持肌肉功能、肌肉強度也扮演重要的角色。此外,規則地運動也非常重要。人的肌肉有「用進廢退」的特點,所以任何年齡層都應該建立運動的習慣,對於長期不運動的人,不管年紀多大,肌肉萎縮的多厲害,只要開始運動,對肌肉都有助益,永遠都不會太遲。周明文進一步解釋,任何運動都可以減緩肌肉的退化,其中又以阻抗訓練(重量訓練)最為有效,建議每周做1至2次。阻抗訓練應包括大肌肉群及核心肌肉群,前者可以利用健身器材、彈力繩、握力球、保特瓶、自身體重等進行訓練;核心肌肉群則建議作核心運動,如蹲馬步,橋式等。最後周明文提醒,青春回不來、肌肉回得來。補充蛋白質及維他命D,配合規律運動,除了可以預防肌肉萎縮外,更可強壯肌肉。但任何運動都必須循序漸進,不要勉強,以避免運動傷害,尤其是年長者,更要特別小心。若本身有慢性疾病,尤其是心肺疾病,則應請教醫師,以了解自己的極限,選擇適當的運動。(圖文授權提供/NOW健康)延伸閱讀: 愛運動還是掉肌肉?糾正5個飲食壞習慣 年紀大粗茶淡飯才健康? 錯誤觀念!太清淡反而容易營養不良
-
2020-08-09 寵物.寵物疾病
88國際貓咪節 寵物不好「瘦」 減重用四招
8月8日是國際貓咪日,家有貓咪的飼主是不是準備用豐盛的罐頭、零食大肆慶祝一番,但準備開趴之前,先確認貓咪是否有過胖問題吧。美國寵物食品協會(PFI)8月份針對68位台灣獸醫師進行寵物肥胖臨床觀察調查,發現超過7成獸醫師門診中,四成以上的貓咪過於肥胖。獸醫師同時提醒,肥胖問題不只是發生在運動量較低的貓,養狗的飼主也別掉以輕心。美國寵物食品協會顧問獸醫師、楊動物醫院院長楊靜宇表示,多數的寵物飼主是在貓狗罹患相關疾病就醫時,才意識到寵物肥胖問題,屆時寵物早已承受因肥胖帶來的健康壓力。楊靜宇建議,寵物要成功減重,除了飼主應該要有對肥胖的認知,更要從觀察、飲食、紀錄、運動等四招下手,幫助毛小孩擁有健康的體態。寵物也有三高 全台近6成貓狗過胖楊靜宇表示,過胖寵物容易有高血壓、高血脂及高血糖等三高問題,其中以高血壓與高血糖居多,因此導致罹患新陳代謝症候群的脂肪肝、糖尿病發生機率。其中臨床發現肥胖貓罹患糖尿病的機率比正常體態的貓高出4倍;高血壓也容易引起寵物心肺、腎臟功能問題。此外,寵物體重增加會加速退化性關節炎的發生,接下來寵物會因疼痛而活動力下降;寵物攝取過多高脂肪飲食,也容易引發胰臟炎等問題。觀察、飲食、紀錄、運動可減肥圓滾滾的毛小孩,讓許多飼主誤以為胖胖的很可愛,卻造成寵物健康莫大的負擔。楊靜宇表示,寵物肥胖的主因可歸類於不當的寵物飲食、飼主不清楚寵物每天應攝取的熱量、運動量不足、絕育。其中以不當飲食影響最多,包含飼料選用觀念錯誤、選用不適合符合寵物年齡層的飼料、沒有熱量概念而餵食過多、以及提供過多的零食。他提醒飼主應建立正確的寵物肥胖認知,適度保持寵物的體重,才是對毛小孩健康負責的態度,從觀察、飲食、紀錄、運動等四招下手,在不知不覺中就能幫助寵物減肥,向肥胖說再見。第一招:仔細觀察飼主可以根據小動物獸醫學會(WSAVA)的體態評分系統(Body condition score, BCS),透過垂直觀察寵物身軀進行判斷。其1-4分為過瘦,透過肉眼可明顯看到肋骨;5分為理想體態,手指輕壓可以感受到肋骨;6-9分則表示過胖,手指輕壓觸摸感受不到肋骨,在此範圍的寵物需要進行減重行動。此外,針對品種狗通常會有一個正常體重的平均值,飼主能夠以此評估體重。第二招:正確飲食1.熱量計算是寵物減重最重要指標:飼主應確實計算每次餵食寵物的正確熱量,更可利用「體重(kg) X 30+70大卡」公式計算寵物每日所需最低卡路里量(RER),確保攝取適當熱量,再依據貓狗的活動量以「1~2 X RER」公式計算每日熱量需求,檢視過去餵食的份量並調整熱量攝取。此外,飼主可參考商業飼料包裝上餵食量建議及卡路里,換算每日需餵食份量。2.定時定量:飼主能夠定時定量地餵食,能夠培養寵物固定進食的時間與熱量的攝取,此外飼主要避免餵食過多的零食與拒絕人類餐桌食物,同時挑選經PFI推薦飼料才能提供寵物全面且均衡的營養。第三招:確實紀錄建議飼主養成每周定期幫寵物進行體重測量,確實記錄寵物的體重變化,透過觀察飼料餵食的份量與體重間的變化,檢視寵物的減肥狀況。第四招:嘗試運動除了戶外運動外,建議飼主可以依據寵物的習慣,採取對寵物不同的運動方式,包含游泳或是增加寵物室內的運動量。此外,由於夏季天氣炎熱,選擇戶外運動的飼主應該在清晨6點至7點或是晚上9點後,降低寵物在過熱的天氣下運動,避免增加中暑風險。至於很少外出的貓咪,則建議飼主每天撥出20分鐘和貓咪玩耍互動,不僅能夠幫助貓咪運動,還能增進彼此感情。
-
2020-08-07 失智.失智專題
失智友善/7-ELEVEN「幾點了咖啡館」擴大友善失智網絡
打造友善失智網絡,7-ELEVEN「幾點了咖啡館」服務屆滿3周年,為更貼近實況推動服務,今年1月首度針對失智長輩、長輩家屬、門市夥伴與顧客4大活動參與人,進行最新實習成果調查報告,共有232份有效問券統計發現「幾點了咖啡館」服務不僅成為長輩展現自信與重拾生活能力外,更成為失智家庭舒緩照顧壓力的後援隊,門市與夥伴也產生正能量、願意幫助社區失智患者,各方正面成果成為7-ELEVEN「幾點了咖啡館」持續拓展的動力。延續好評、擴大服務地區,即日起7-ELEVEN「幾點了咖啡館」首度進駐新北市,首家門市坐落於永和區忠信門市,由7-ELEVEN與天主教中華聖母基金、永和耕莘醫院三方攜手合作共同開辦,未來每周五早上10點至11點,將由永和中興公共托老中心及永耕瑞齡社區服務據點的失智長輩擔任「高齡實習生」,提供現煮咖啡、結帳等服務,歡迎新北市民來店與長輩「交關」,與7-ELEVEN共同打造友善失智社區。7-ELEVEN「幾點了咖啡館」最新實習成果調查報告分析發現,活動參與10次以上的失智長輩接受ADL (日常生活評估量表)、IADL(工具性日常生活活動能力)功能量表評估,90%無明顯退化,維持生活自理能力,超過70%長輩仍有學習新事物能力,甚至有15%的長輩在行動表現有所進步,如上街購物、外出活動、家務維持等。此外,85%的家屬表示7-ELEVEN「幾點了咖啡館」能舒緩照顧壓力,提升家庭關係,超過90%感受到家中長輩的計算力、溝通力、記憶力等有維持、甚至進度;對於顧客而言,有90%的顧客對服務門市好感度提升,也願意於失智長輩服務時段來店消費,願意進一步了解失智症;隸屬7-ELEVEN「幾點了咖啡館」的門市夥伴們參與活動後,有90%的門市夥伴願意進一步協助失智長輩、影響更多門市加入7-ELEVEN「幾點了咖啡館」行列。在地老年化、少子化日趨嚴重,根據內政部統計預估今年將出現人口「死亡交叉」負成長,高齡時代衍生的長照議題刻不容緩!為打造友善銀髮服務網絡,7-ELEVEN自2014年起發揮門市據點的便利性,與社福團體合作,陸續於門市推動不老店長、肝病篩檢、失智友善課程、青銀互動的說故事活動、偏鄉門市送取餐服務,2017年起更攜手天主教中華聖母基金會,推出首創超商店型的7-ELEVEN「幾點了咖啡館」,串聯各地社福團體、醫療院所共同推展活動,不僅是長輩日常生活中的復能活動,也是民眾最佳的友善失智實體教室。7-ELEVEN「幾點了咖啡館」於台北市、新北市、新竹市、台中市、嘉義市、嘉義縣、高雄市、屏東市共有9家門市推展服務,累計至今邀請近50位失智長輩到門市實習,從事迎賓、製作遞送咖啡、收銀等,能讓長輩與人群接觸、訓練處理事務能力,來減緩失智狀況。今年下半年服務預估將延伸至彰化、台南、台東等地區,邀請更多門市共同響應。新北市首家7-ELEVEN「幾點了咖啡館」落腳永和區忠信門市,七年級生的店長阿賢自學生時代便在7-ELEVEN工作,超商資歷已破20年,喜歡與人互動、服務人群的阿賢店長分享:忠信門市長期與永和耕莘醫院舉辦過大大小小的社區活動,如健走集點、小小店長活動等,彼此有深厚的情感與默契,此次共同開辦的7-ELEVEN幾點了咖啡館期望凝聚在地情感,邀民眾每週早上10點到忠信門市體驗長輩們製作的現煮咖啡,給予長輩掌聲與鼓勵,共同打造在地化的友善失智社區。立即加入失智・時空記憶的旅人粉絲專頁!無論你是否為失智者,我們都期盼能認識你。我們提供專業醫療資訊和交流平台;而你來告訴我們,那些關於失智的故事。加入>>
-
2020-08-06 失智.失智專題
失智友善/協助失智長輩社區實習 「幾點了咖啡館」進駐永和
打造友善失智網絡,7-ELEVEN「幾點了咖啡館」服務滿三周年,為更貼近實況推動服務,今年一月首度針對失智長輩、長輩家屬、門市夥伴與顧客四大活動參與人,進行實習成果調查,分析二三二份問卷,發現「幾點了咖啡館」服務不僅為長輩展現自信與重拾生活能力,更成為失智家庭舒緩照顧壓力的後援隊,門市與夥伴也產生正能量、願意幫助社區長輩。7-ELEVEN自二○一七年攜手天主教中華聖母基金會,首創超商店型推出「幾點了咖啡館」,至今共九家門市推展服務。上半年因應防疫服務暫緩,但7-ELEVEN募款結合知名圖像品牌「黃阿瑪的後宮生活」,推出創意零錢捐袋,近期疫情趨緩、服務重啟,七月底新據點於新北市永和區忠信門市正式開辦,並與永和耕莘醫院合作打造在地友善失智網絡,預估下半年於彰化、台南、台東等地陸續拓展服務。根據「幾點了咖啡館」最新實習成果調查分析,參與活動的失智長輩經過失智專業量表評估發現有九成無明顯退化,七成仍有學習新事物能力,一成五在行動表現有所進步。立即加入失智・時空記憶的旅人粉絲專頁!無論你是否為失智者,我們都期盼能認識你。我們提供專業醫療資訊和交流平台;而你來告訴我們,那些關於失智的故事。加入>>
-
2020-08-04 橘世代.健康橘
銀髮族「蛤蛤蛤」聽不清? 醫師曝:掏耳習慣很關鍵
上了年紀,聽力下降是銀髮族的常見困擾,但衛福部台北醫院耳鼻喉科醫師李家萱提醒,聽神經除了會隨年紀衰退,日常生活習慣及營養均衡也都是影響聽力的關鍵,其中不正確的掏耳朵習慣,恐使耳垢不斷淤積,造成耳朵悶塞,嚴重還會刺傷耳膜,變成重聽。56歲的陳小姐在家中跟家人說話時,常常不自覺越講越大聲,聽別人說話,也常常「蛤」了一聲,再請對方說一次,原本以為是說話太小聲的關係,沒想到這樣的情形卻越來越頻繁,這才發現自己聽力大不如前。李家萱指出,人的聽力大約從50歲開始下降,到了70歲後,更有8成民眾有明顯聽不清楚的現象,其中原因除了聽神經的自然衰退,不正確的掏耳朵習慣,更可能成為聽力的無形殺手。李家萱表示,耳朵內的耳垢分成乾性、濕性,如果屬於乾性,直接將棉花棒深入耳道三分之二、約2公分的地方,輕柔地慢慢往外掏即可,但萬一伸太裡面,或不小心被旁人撞到,穿刺到耳膜,恐造成耳膜發炎、破洞,聽力將立刻下降;濕性的耳垢則像是濕掉的泥巴狀,掏耳過程若持續把耳垢向內推,堆積在外耳道內側,長期可能造成耳朵悶塞。此外,銀髮族到理髮店修容時,經常會要求掏耳服務,在共用掏耳器情況下,恐造成徽菌感染,使耳朵搔癢難耐、分泌物變多、悶塞,甚至破壞聽力。李家萱說,許多人在聽力退化或受損的一開始並未察覺,當發現時,很可能已有一定程度的聽力障礙,造成說話音量越來越大聲,受到家人朋友提醒時,還會認為對方找碴或嫌棄,造成關係失和;因此,若發現自身或他人聽力異常或長期耳鳴,應盡速至耳鼻喉科檢查。李家萱提醒,維持良好聽力除了保護好耳朵,避免外傷、撞擊,也要做好日常保養,戒菸忌酒、避免熬夜,保持良好的血液循環;遠離高噪音環境、進入高噪音場所要戴耳塞;吃銀杏、補充維他命B、C。若耳朵不適、疼痛應立即就醫,才能預防及避免不可逆的聽力損失。 【更多健康精選延伸閱讀↘↘↘】。前胸痛到後背!「這些」症狀別輕忽,以免心肌梗塞找上門。熟女被3C綁架!手麻忍痛也要玩,小心最後肌肉萎縮! 立即加入粉絲專頁! 用橘世代的熱情彼此鼓勵打氣,展開「健康橘、好野橘、愛玩橘、好學橘」等主題,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亮麗!>>現在立即加入
-
2020-08-04 名人.毛琪瑛
治痠痛用電療 只是跑到一壘
許多復健科診所裡總是擠滿痠痛患者,對他們來說,電療熱敷已是他們治療疼痛的一部分,復健醫學會理事毛琪瑛指出,這些被動治療可緩解疼痛,但絕非唯一治療,應在醫師評估及建議下,持續適合的運動治療,保持正確的姿勢,才能逐漸遠離痠痛人生。毛琪瑛說,電療、熱敷、徒手治療、運動治療、衛教,以及藥物、針劑或手術,都是治療痠痛病人的選項,武器眾多,對所有病人都絕不會是單一選項,更不能說「不是熱敷電療,就是徒手治療」,這種「二分法」是不對的。所有物理治療用的電療、牽引治療等,是物理治療師學程中的重要課程。這些「物理治療因子」來做病人疼痛的處理,不管是臨床或是學理都有所依據,但不會是單一處理方式,而是整合上述眾多治療項目之一。也因為復健醫療機構在台灣的可親性,有機會讓病人得到更好的療效。治痠痛 一壘一壘跑毛琪瑛以打棒球來比喻治療痠痛的療程,必須一壘一壘地跑,才能衝回本壘板得分。熱敷、電療、徒手、藥物、針劑等項目均是一壘治療,用於緩解疼痛,醫師會依病患的情況給出適當的處方。有些相當急性發炎疼痛的患者甚至稍微一動就痛到不行,這時休息、藥物、冰敷、電療在第一時間都比徒手來得重要。治療之前,醫師的診斷是最重要的,包括病史、評估、理學檢查、影像檢查。即使處方是「熱敷、電療、拉腰」,在這個處方走出診間之前,是需要醫師的專業評估與診斷;甚至有些病人根本不適合做復健,就必須立即轉介處理。復健治療是一個動態處置,健保署規定6次治療之後必須要再回診。依據病人的情況,醫師給予新的指引、目標的設定,甚至影像評估與治療方式的調整。二壘:治療性運動站穩一壘後,接下來是二壘的治療性運動,在醫師、治療師的指導下,針對運動傷害、脊椎退化、膝關節退化等個別問題,授與適合的運動,患者透過主動性的運動治療,利用按摩球處理組織沾黏配合拉筋延展運動、彈力帶強化肌力,再加上核心訓練…,就有不錯的療效,可減輕疼痛感。長期更可以融入生活成為健身保健運動。三壘:日常保健三壘則是日常保健,包括維持姿勢正確,避免傷害,例如膝蓋退化,蹲跪動作要避免;腰痛患者不適合長時間坐姿或彎腰受力。醫師和治療師在治療過程中,需不斷給予衛教、運動處方。毛琪瑛強調,「可以帶回家的復健能力」,唯有正確的復健運動,養成對的姿勢,才能預防復發,回到本壘板。復健治療若都只跑到一壘,只能算殘壘,是不會得分的。毛琪瑛說,單純的熱敷電療、徒手治療都屬於「被動」治療,很難出現長期持續性的療效,也不可能預防復發。不過,在舒緩疼痛上都有一定的療效。好的物理治療師甚至做單純電療跟牽引治療,也能透過專業的適當擺位,配合姿勢指導,就讓病人得到好的療效。持之以恆回本壘雙和醫院復健醫學部專任主治醫師劉燦宏指出,接受熱敷、電療等復健治療,短期確實難以收到立竿見影的效果,但如能持之以恆復健科醫師和治療師協助下,必能深入瞭解致病原因、矯正錯誤姿勢,提供正確運動的方式,減少疼痛,降低日後復發的機率。對於這次復健治療的爭議,劉燦宏直言,提供醫療處置的人員也應該反躬自省,想一想與痠痛病患互動時,是否應該更主動積極,提供正確衛教訊息,矯正錯誤觀念,以及運動建議,不要僅僅只是依賴機器,才能讓復健治療的效果事半功倍。毛琪瑛也有同感,強調醫師、治療師,以及病人、家屬都可視為復健治療團隊的一分子,均為重要的「夥伴關係」,彼此之間信任與溝通,絕對是復健成功的第一步。
-
2020-08-04 科別.婦科
全球罕見…產後取出肌瘤竟是孩子3倍大 施景中嘆:真的難報母恩
台大醫院婦產科名醫施景中在臉書分享一名女子懷孕時發現長了巨大肌瘤的個案,由於擔心手術取出肌瘤可能日後難以懷孕,媽媽忍著巨大的不適,並冒著可能是惡性腫瘤的風險,好不容易撐到孩子35周剖腹,結果取出的肌瘤重達8.7公斤,幾乎是孩子的3倍大,由於很少有類似的個案,應該可以說是罕見的全球紀錄。施景中指出,很少有產婦在剖腹生產時,同時取出巨大肌瘤(1公斤重以上就算巨大肌瘤),因為可能會有很大量的出血,危及產婦的性命,還好這個個案雖然出血量也不小,但仍在可控制的範圍內,而文獻上也沒有類似情況紀錄巨大肌瘤的重量到底是多少,這個個案可以說是非常罕見的。媽媽最近並寄來寶寶的照片,讓施景中相當感慨,並以「被五指山壓住的孫悟空」形容寶寶當初在媽媽肚子裡時,被巨大的肌瘤壓到幾乎沒有生長空間,沒想到孫悟空竟然能長得活潑可愛。這名孕婦是因為呼吸困難及發燒到台大急診就醫,發現肚子裡有巨大肌瘤,施景中表示,過去也曾看過孕婦肚子裡有巨大肌瘤,但是都沒有這麼大,到懷孕後期時,肌瘤長到40公分以上,從超音波來看,胎兒被擠在腹部的角落,巨大的肌瘤幾乎占滿整個腹腔。施景中原本擔心是惡性肌瘤,想勸孕婦放棄懷孕,而且就算是良性的,這麼大胎兒根本沒有生長空間,可能稍微長大一點就流產,但這是孕婦的第一胎,擔心萬一是惡性肌瘤,子宮一定會拿掉,以後就沒有再懷孕的可能。後來又考慮先拿掉肌瘤,但因為子宮留有疤痕,可能懷孕到一半,子宮會破掉,一樣非常危險,夫妻兩考慮了許久,因為很想要有孩子,最後決定要冒險繼續懷孕。施景中表示,當時自己根本沒有信心,但因為夫妻很堅決,而讓他決定陪著兩人走下去,原本打算懷孕到28到32周間,孩子成熟一點就先剖腹,後來沒想到竟然撐到35周。懷孕過程中,巨大的腫瘤不斷壓迫著媽媽,腹壓太高,根本就沒辦法進食,甚至平躺都會呼吸困難,一般產婦都是隨著孕程體重增加,她卻是愈來愈瘦,也讓施景中擔心是惡性腫瘤。剖腹當天,台大出動婦產團隊,開刀房裡擠滿了醫護人員,醫師從腋下到近胯下,開了一個大大的傷口,才順利把孩子生出來,兩個月後又摘除肌瘤,確定是良性肌瘤合併腐爛退化,當時肌瘤已經沒有懷孕時荷爾蒙的刺激,變小許多,但仍有8.4公斤重,相當驚人。施景中表示,媽媽在懷孕當中所吃的苦,讓他想到佛陀在「佛說父母恩重難報經」中的「「假使有人,左肩擔父,右肩擔母,研皮至骨,穿骨至髓,遶須彌山,經百千劫,血流沒踝,猶不能報父母深恩」,實在感觸良多。
-
2020-08-04 科別.呼吸胸腔
李登輝吸入性肺炎致命 醫師:這5類族群要留意
98歲前總統李登輝因為喝牛奶時不慎嗆咳住院,引發吸入性肺炎;嘉義長庚醫院胸腔內科醫師林玠模指出,吸入性肺炎好發族群,包括年紀大病人、長期臥床、慢性病、失智、中風等。肺炎是108年國人十大死因第三位,僅次於惡性腫瘤和心臟疾病。據統計,在台灣每年因吸入性肺炎過世約有5千人。究竟那些狀況容易引起吸入性肺炎?又該如何預防?老年人吞嚥功能退化,咳嗽能力不佳,加上疾病等因素,食物嗆入肺部後即容易引發吸入性肺炎。林玠模說,民眾如果吃東西特別容易咳嗽或嗆到,或者吞嚥功能不好的老人家,建議應尋求專業醫師評估。針對預防吸入性肺炎提供以下建議:如果病人可由口餵食:食物方面,準備適合食物,如較軟的食物或將食物切剪成小塊;若是吞嚥困難的病人,可準備容易吞嚥的食物,如蒸蛋、布丁、濃湯、稠稀飯、濃稠果汁等,改變食物質地的濃稠度。若有吞嚥困難者應採坐姿90度,身體微向前傾的姿勢以利吞嚥,預防嗆咳。餵食步驟:食物及餐盤以不燙手為原則,餐具可選擇容易握住粗握柄湯匙或有握把的杯子。對於肢體功能不好的病人,可利用輔具協助進食。家屬可在旁觀察病人進食的情形,給予充分的時間慢慢吃。吞嚥困難者餵食時應準確將食物放入口中,確認病人咀嚼吞下後再餵下一口,如果有嗆到情形應該立即停止餵食,確認呼吸道通暢後,再繼續進行餵食。進食過程中,隨時注意病人嘴巴周圍的清潔,並幫助病人清潔口腔及洗手。 如果吞嚥功能已嚴重退化,無法改善嗆到和預防吸入性肺炎的問題,經專業醫師評估後,會建議考慮放置鼻胃管或胃造口的方式。
-
2020-08-02 橘世代.健康橘
阿嬤厭世,鬱問「還要活多久?」 名醫智慧化解難題
「醫師因病人而存,為病人而行, 永遠勿忘一顆柔軟體恤的心。」─ 台北榮民總醫院院長張德明張德明從醫近四十年,曾任三軍總醫院院長、國防醫學院院長、國防部軍醫局局長,完整歷練軍系醫療體系重要職務,目前為臺北榮民總醫院院長,一路走來持續尋求突破的契機,貢獻卓著;在醫療專業上更是致力求精求進,用心關懷、愛護每一位病人,是病人最信賴的醫師。他從醫,也忘情文學與藝術之中。他認為一位好醫生,EQ比IQ更重要。因此隨身攜筆與小記事本,無論在診間、在街頭、在山巔水濱,偶有觸動,信手記幾個關鍵字,空暇時再潤飾成文。這些都是造就他成為一位體恤病人的醫者的關鍵原因。《醫中有情》是他記錄行醫生涯中的溫暖與悸動、使命感與榮譽感;書寫最能耐煩解憂的親愛家人、描繪忙碌日常中療癒生命的繽紛世界、感恩歲月帶來的豐沛歷練,精彩試閱:一位打扮入時的八十二歲老太太總帶著外傭來看診,精神氣色都不錯,不但頭髮都有「setto」,還畫眉、胭脂、口紅,一樣不少。老伴走了,兒女國外,每次看診都華服在外、憂鬱滿面。其實也沒什麼大不了的病,就是個乾燥症加退化性關節炎,狀況穩定,藥也沒什麼變化。很快開好,老病人了,就聊一下。她皺著眉頭,「張醫師,我不想活了,太痛苦了,你能不能告訴我還要活多久啊?」這什麼問題啊?看看桌面,既沒文鳥也沒龜殼,但沒被問倒過,就亂問亂答。促狹的直盯著她,狠狠打量著,裝模作樣的屈指在算,直看得她有些心慌,瞳孔逐漸縮小,背脊都挺直了。確定繃緊了,這才徐徐緩緩的說:「嗯,大概還有個十五年。」看她吁了口氣,臉上鬆了下來,還瞪我一眼,「唉喲,活那麼久幹嘛,再五年就差不多了。」我戲謔的回,「這麼痛苦還這麼貪心噢!」她啞然失笑,「不是啦!我外孫還沒長大。」眉舒顏展後歡喜的離去。或許今夜有個好眠,再就安分幾個月吧!本文摘自《醫中有情》天下文化 2020/06/17 出版。延伸/「我是醫師我得癌症」 名醫林肇堂抗癌7年 學會正面看世界。延伸/登山抗憂鬱 名醫找回遺失的自己 立即加入粉絲專頁! 用橘世代的熱情彼此鼓勵打氣,展開「健康橘、好野橘、愛玩橘、好學橘」等主題,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亮麗!>>現在立即加入
-
2020-08-01 新聞.健康知識+
每5個人就有1人會失眠! 4常見原因你是哪一種
「我又失眠了!」這是許多人深感困擾的問題。每個人的人生有三分之一時間在睡眠,根據台灣睡眠醫學學會統計,台灣民眾每五個人就有一人有睡眠障礙問題,因此,如何改善睡眠障礙,避免失眠上身,已成為刻不容緩的課題。睡眠障礙原因多 精神、神經方面影響大萬芳醫院睡眠中心主任黃志善醫師表示,引起睡眠障礙的原因很多,包括精神疾病,如焦慮、憂鬱引起失眠;睡眠呼吸中止症引起打呼和日間嗜睡症狀;神經方面問題,如不寧腿症候群,病患常感到下肢有痠、麻、癢、痛等不適感,想要移動下肢來緩解症狀,特別是晚上睡前最為嚴重,影響入睡;另外,中老年人常見的腦部退化,引起快速動眼期睡眠行為障礙,使得患者在作夢時,產生不自主動作,如拳打腳踢,大聲吼叫等。治療睡眠障礙 對症下藥方能改善黃志善指出,對於睡眠障礙治療,如果是精神疾病引起,如焦慮、憂鬱,可利用認知行為治療,養成良好正確睡眠習慣,例如躺在床上睡不著時,不要一直賴在床上,這時候可以起來活動一下,等有睡意時再上床,會比較容易入睡;另外,配合醫師服用抗焦慮憂鬱的藥物,也可以改善睡眠。至於睡眠呼吸中止症,可考慮在家配戴正壓呼吸器,保持呼吸道順暢,改善睡眠,或以外科手術方式,矯正呼吸道結構,避免呼吸中止症候群發生;不寧腿症候群則可抽血檢查,找出病因,如缺鐵性貧血、糖尿病、腎臟病等,並使用藥物控制。臨床上,為了確實找出睡眠障礙原因,特別是呼吸中止、不寧腿症候群、快速動眼期睡眠行為障礙等睡眠疾患,可經醫師評估安排,接受睡眠中心的一夜睡眠檢查,由睡眠技師協助,在受檢者身上裝置線路,偵測記錄腦波、呼吸、手腳活動等生理反應,並透過監視器監控睡眠過程,確實了解造成睡眠障礙的原因,再對症治療。延伸閱讀: 失眠不只是睡不著! 5種睡眠習慣都會搞壞心情、傷身體 睡覺打呼不代表睡得好! 5種人要小心睡夢中猝死
-
2020-08-01 新聞.科普好健康
五十肩、膝關節炎、足底筋膜炎...如何緩解慢性骨關節疼痛
五十肩、網球肘、膝關節炎、足底筋膜炎等患者常見四肢慢性骨關節疼痛,大部分透過口服或局部藥物注射、復健,症狀可緩解,但少數患者一直為疼痛所擾。45歲的王小姐即是一例,她因車禍受傷導致肩關節疼痛症候群,做了復健,也接受注射藥物治療,但依然疼痛,睡不好也無法工作。血管增生造成頑固性疼痛像王小姐這樣的患者,若使用上述方法仍無法緩解疼痛,超過三個月即成為頑固性疼痛患者。過去認為,這樣的疼痛多因肌肉不足、韌帶受損、軟骨磨損等原因引起,但日本研究發現,慢性發炎組織會有異常新生血管增生,這些血管叢提供細小裸露神經養分,可能是造成慢性疼痛的原因。由於這些慢性發炎處因細小血管過度增生,在醫學影像上呈現像煙霧,如毛玻璃狀的現象,也稱為霧樣血管。傳統微創血管栓塞手術用來治療腦部缺血性中風、血管大出血,類似技術也用在心導管輔助治療。現在有了新用途,可用來處理發炎處血管增生,進而緩解頑固型骨關節疼痛。治療可採霧樣血管栓塞術若患者經過其他治療但未緩解,在選擇開刀之前,可考慮霧樣血管栓塞術。王小姐與疼痛科醫師討論後,檢查發現,肩部發炎組織有異常新生的霧樣血管,經霧樣血管栓塞術治療後,疼痛及症狀已緩解。霧樣血管栓塞術,手術方法如同心導管手術,在高解析X光透視導引下,局部麻醉後,將微細導管從鼠蹊部或手部的動脈置入,尋找疼痛部位的異常新生血管(圖1,箭頭處為異常血管),再注射栓塞藥物,阻斷異常新生血管生長(圖2),進而減少發炎,使疼痛物質減少。患者經評估健保可能給付患者需住院1至2天,術前檢查與手術時間約2至4小時,傷口只有針孔大小,部分患者經評估後,健保可能給付。目前根據三總為患者進行治療的經驗,約80%的患者可在一個月內緩解疼痛及症狀,可用於五十肩、膝關節炎、網球肘、足底筋膜炎及其他種類的慢性運動傷害等軟組織及關節疼痛。•霧樣血管造成的頑固性疼痛1. 超過三個月以上的治療中的疼痛2. 剛開始活動時疼痛特別明顯,活動後疼痛會緩和3. 痛的部位曾經發紅、變腫,晚上就寢或早上起床時特別明顯4. 飲酒、泡澡、激烈運動後血管充血,疼痛會增加•2症狀不建議霧樣血管栓塞治療1. 嚴重關節退化、破壞,合併中樞性疼痛症候群2. 除疼痛外,合併其他神經壓迫症狀、例如麻痺無力、大小便失禁等
-
2020-08-01 名人.毛琪瑛
治療痠痛像打棒球 電療徒手為一壘 少了其他只能殘壘
許多復健科診所裡總是擠滿痠痛患者,對他們來說,電療熱敷已是他們治療疼痛的一部分,復健醫學會理事毛琪瑛指出,這些被動治療可緩解疼痛,但絕非唯一治療,應在醫師評估及建議下,持續適合的運動治療,保持正確的姿勢,才能逐漸遠離痠痛人生。毛琪瑛說,電療、熱敷、徒手治療、運動治療、衛教,以及藥物、針劑或手術,都是治療痠痛病人的選項,武器眾多,對所有病人都絕不會是單一選項,更不能說「不是熱敷電療,就是徒手治療」,這種「二分法」是不對的。所有物理治療用的電療、牽引治療等… 是物理治療師學程中的重要課程。這些「物理治療因子」來做病人疼痛的處理,不管是臨床或是學理都有所依據,但都不會是單一處理方式,而是整合上述眾多治療項目之一。也因為復健醫療機構在台灣的可親性,有機會讓病人得到更好的療效。毛琪瑛以打棒球來比喻治療痠痛的療程,必須一壘一壘地跑,才能衝回本壘板得分。而熱敷、電療、徒手、 藥物、針劑等項目均是一壘治療,目的是用於緩解疼痛,醫師會依病患的情況給出適當的處方。 有些相當急性發炎疼痛的患者甚至稍微一動就痛到不行,這時休息、藥物、冰敷、電療在第一時間甚至都比徒手來得重要。治療之前,醫師的診斷是最重要的。 包括病史、評估 、理學檢查、影像檢查…。 即使看到的處方是「熱敷、電療、拉腰」,在這個處方走出診間之前,是需要醫師的專業評估與診斷。甚至有些病人根本不適合做復健, 而必須立即轉介處理,這就需要醫師的專業訓練與敏感度。同時,復健治療是一個動態處置,這也是為什麼健保署規定6次治療之後必須要再回診。依據病人的情況 , 醫師給予新的指引、 目標的設定, 甚至影像評估與治療方式的調整。站穩一壘後,接著就是二壘的治療性的運動,在醫師、治療師的指導下,針對運動傷害、脊椎退化、膝關節退化等個別問題,授與適合的運動,許多患者甚至透過主動性的運動治療,利用按摩球處理組織沾黏配合拉筋延展運動、彈力帶強化肌力,再加上核心訓練…, 就可以有相當不錯的療效,來減輕疼痛感 。長期更可以融入生活成為健身保健運動。至於三壘,則是日常保健,包括,必須維持姿勢正確,避免傷害,例如,膝蓋退化,蹲跪動作要避免。 腰痛患者不適合長時間坐姿或彎腰受力。醫師和治療師在治療過程中,需不斷給予衛教、運動處方。毛琪瑛強調,「可以帶回家的復健能力」,唯有正確的復健運動,養成對的姿勢,才能預防復發,回到本壘板。復健治療如果都只跑到一壘,只能算殘壘,是不會得分的。毛琪瑛說,單純的熱敷電療、徒手治療都屬於「被動」治療,很難出現長期持續性的療效,也不可能預防復發。不過,在舒緩疼痛上都有一定的療效。好的物理治療師甚至做單純電療跟牽引治療,也能透過專業的適當擺位, 配合姿勢指導,就讓病人得到好的療效。 需要的是治療師的專業與熱情。雙和醫院復健醫學部專任主治醫師劉燦宏指出,接受熱敷、電療等復健治療,短期確實難以收到立竿見影的效果,但如能持之以恒,且在復健科醫師和治療師協助下,必能深入瞭解致病原因、矯正錯誤姿勢,提供正確運動的方式,減少疼痛,降低日後復發的機率。對於這次復健治療的爭議,劉燦宏直言, 提供醫療處置的人員也應該反躬自省,想一想與痠痛病患互動時,是否應該更主動積極,提供衛教訊息,矯正錯誤觀念,提供運動建議,不要僅僅只是依賴機器,才能讓復健治療的效果事半功倍。毛琪瑛也有同感,她強調,醫師、治療師,以及病人、家屬都可視為復健治療團隊的一份子,均為重要的「夥伴關係」,彼此之間信任與溝通,絕對是復健成功的第一步。
-
2020-07-31 科別.眼部
眼前霧濛濛 小心罹患黃斑部皺摺
30歲李姓男子因第一型糖尿病,造成糖尿病視網膜病變多年,幾年前因右眼玻璃體出血接受玻璃體切除手術,術後視力恢復良好,但最近眼前罩著一層霧,影像變得歪七扭八,原以為眼內再出血,到嘉義長庚醫院眼科就診,經眼科主任賴建雄醫師進行「微創視網膜玻璃體切除合併纖維增生膜剝除手術」,3個月後矯正視力提升至0.8,且原本扭曲的影像也變清晰。李男接受診療時,右眼矯正視力只有0.1,眼底檢查未發現玻璃體出血或視網膜剝離情況,賴建雄醫師經眼底光學斷層掃描儀發現,右眼罹患俗稱眼睛長皺紋的「黃斑部皺摺」。賴建雄說,視網膜如相機底片,是重要感光組織,黃斑部位視網膜中心,是感光最敏銳部位。黃斑部皺褶就是黃斑部表層有不正常增生纖維膜,因收縮造成視網膜扭曲變形,影響中心視力,皺褶形成過程緩慢,初始症狀不明顯,容易被忽略。當纖維膜增厚並收縮產生黃斑部牽扯時,病患才會察覺中央視力減退。常見症狀包括中心視物模糊、影像扭曲變形、中心視野變暗,甚至出現黑影。成因多與老化有關,因玻璃體自然退化過程,常合併有飛蚊症,使黃斑部視網膜膨脹水腫。過往若接受眼內手術 (如視網膜剝離)或糖尿病視網膜病變、視網膜血管阻塞、眼外傷、眼內發炎 (葡萄膜炎),同是好發族群。近年檢查儀器的進步,利用眼底光學斷層掃描儀快速掃描後,取得清晰黃斑部影像,協助醫師更早發現黃斑部皺褶並進行追蹤。賴醫師建議民眾平時利用簡便自我評估黃斑部疾病,如使用「阿姆斯勒方格表」或注視家中的磁磚等方格線條,輪流遮蔽一眼觀看,若發現模糊、線條扭曲變形或有黑影遮蔽的情況,應盡速至眼科門診檢查。
-
2020-07-31 科別.骨科.復健
關節肌腱痠痛 發炎血管栓塞術止痛效果佳
不少人關節肌腱痠痛,熱敷、拉筋都沒效,即使吃藥復健還是痛,這種慢性發炎和疼痛,不會危害生命,卻相當擾人;成大醫院建議透過經動脈發炎血管栓塞術介入治療,止痛效果佳。成大醫院介入性醫療中心醫師王博今天指出,一名76歲張姓老婦左側膝蓋疼痛逾2年,長期使用止痛藥,用過貼布,打過關節內注射,也做過復健等治療,疼痛依舊,疼痛指數(最高10分)9分,走路沒多久就會痛,不吃藥會痛到無法入睡。老婦就診後,確認是膝蓋退化性關節炎。影像評估,老婦關節狹窄,骨刺增生,且在動脈血管攝影下找出增生的發炎血管,老婦接受發炎血管栓塞術治療後,疼痛指數降到2分,疼痛大減。王博表示,關節炎、肌腱炎的疼痛,可能和血管不正常增生有關,這類的長期疼痛不容易治療,日本醫師奧野(Yuji Okuno)創立增生發炎血管栓塞技術為病人止痛,目前除日本外,韓國及美國也有多位醫師執行且發表相關研究。他說,在台灣,經動脈發炎血管栓塞術還在萌芽階段,成大醫院已引入這項技術,且有多個治療實例,獲得不錯止痛效果。經動脈發炎血管栓塞術是在X光透視、動脈血管攝影下,用微導管勾選這些新增生發炎血管,並給予栓塞藥物治療,以降低疼痛神經刺激及減緩局部發炎反應。國外研究顯示,發炎血管栓塞術沒有肌肉骨骼缺血壞死、肢體無力、感覺麻痺等嚴重副作用,較常見的只有治療部位暫時性紅斑及鼠蹊部穿刺處皮下瘀青,但多在一個月內改善消失。王博說,發炎血管栓塞術的治療,需經骨科、疼痛科及影像醫學科醫師等評估後才可執行,主要效果是止痛,但無法反轉已退化的關節與肌腱的撕裂傷,若關節退化過於嚴重,仍需以開刀為主。
-
2020-07-31 科別.呼吸胸腔
李前總統逝世 胸腔醫:吸入性肺炎致死率高
前總統李登輝今天晚間因敗血性休克及多重器官衰竭,7月30日19時24分逝世於台北榮總。今年二月家中喝牛奶時不慎嗆咳而住院,引發吸入性肺炎及心臟衰竭情形,胸腔科醫師表示,年長者若有吸入性肺炎時,因多可能伴隨細菌感染,故死亡風險高,且年齡越高風險也越高。北醫胸腔內科主任周百謙表示,一般民眾吞嚥功能佳,其實不太會出現吸入性肺炎,其高危險族群多半為年長者,以及長期臥床、心肺功能慢性病、失智中風、吞嚥功能退化的病人,因為無法將食物順利且快速的吞嚥,造成嗆到所導致。而吸入性肺炎可分兩種,一種是吃東西不順、吞嚥功能退化而嗆到,導致食物進入肺部,但多半不會有產生細菌感染;另一種是因為痰、鼻涕倒流等感染上呼吸道與下呼吸到,再進入肺部,因過程多伴隨細菌,故會造成細菌感染,並可能導致肺炎。年長者或健康狀況不好者如何預防吸入性肺炎,周百謙建議,餵食時應讓長者坐高些,減少流質食物改成半流質或固體食物,餵食後勿馬上躺下以免食物倒流,加上保持口腔清潔,來減少細菌進入呼吸道。而對外界有一說,建議可對長者放置鼻胃管餵食,周百謙並不建議,雖此方式進食由鼻胃管去餵食,來避免食物餵到氣管,但只建議放置1至3個月短期,若長期放鼻胃管,也會使患者鼻涕倒流、胃酸逆流並用嘴把呼吸,會使口腔唾液變少,反使細菌滋生更多。他呼籲,若家裡長輩吃東西常嗆到,一定要盡快就醫,勿輕忽吸入性肺炎的傷害。
-
2020-07-30 橘世代.健康橘
50+健康老/身體也要超前部署,3大營養素絕對筆記!
悠閒的退休生活即將展開,擁有財富及親友陪伴之外,銀髮族的健康格外重要!想從容地迎接老後生活、做你想做的事、去想去的地方,除了培養運動習慣,其實,每日攝取適當且均衡的營養更是關鍵!當人生步入暮年,你希望擁有什麼樣的生活?能開心享受美食?自在愉快地四處旅遊?又或是與老伴及好友一起回憶過去的精采?想要健康的享受銀髮生活,除了做好心理上的準備,你還需要足夠的營養,以應付身體機能逐漸衰退所引發的生理需求!65歲前勤保養 可減緩老化速度65歲前沒有做好保養,老化的速度會比想像中快速。臺北榮民總醫院高齡醫學中心高齡醫學科主任彭莉甯指出,雖然65歲開始就會覺得自己老了,但通常要到75歲之後,生理與心理上的改變才會逐漸顯現,包括視力、聽力的減退、骨骼肌肉力量的改變,以及消化系統如牙齒、食道、腸胃道等功能退化。在心理上,也可能有沮喪、憂鬱、暴躁等情緒不穩定的表現。因此對於銀髮族生理與心理上的變化,以及可能伴隨而來的疾病,我們更應提前準備,適時調整飲食,才能符合身體的需求!及早注意飲食 銀髮族健康養生的重點「要健康養生的重點在於,及早注重飲食的內容。」彭莉甯從臨床上實際觀察,將近九成的老年人都有營養不良的風險與狀況。仔細詢問這些長輩平常怎麼吃的情況下,發現多半與牙齒、食物的製備以及家屬照顧等問題有關,「飲食上不夠量、不定時、偏食等,都是造成營養不足的原因。」彭莉甯進一步表示,飲食及疾病與老年人的健康息息相關。尤其在老化過程中,營養占了相當的比重,卻又是容易被忽略的部分。好比說神經系統的退化,「過去醫界一直想找出如何不讓神經系統退化的方法,但目前看來藥物似乎沒有很大的用處,反倒是在食物上,有很多實證發現。多吃地中海飲食、DHA成分高的飲食,對腦細胞正常功能的維持有效。而且必須從相對健康時就要開始保養,才能延緩老化對於腦齡退化的衝擊。」無獨有偶,一份針對台灣銀髮族的營養攝取狀況調查顯示,以下營養攝取不足:超過76%的長者在鈣質、73%在維生素E、60%在維生素D,更有42%是熱量攝取不足。從事高齡居家照護多年的營養師林俐岑表示,「從《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2013-2016年成果報告》也顯示,銀髮族在六大類食物攝取上,包括乳品類、蔬菜類、水果類等都有不足的現象。而起因就來自於銀髮族的牙口狀況不好、味覺嗅覺退化、腸胃道消化吸收功能衰退等。」「牙齒不好就影響咀嚼功能,飲食中的營養素攝取就會受限;胃口不好、消化變差也影響年長者對營養的吸收,這些狀況加乘下,營養便會失衡。」新竹悅意源心中醫診所中醫師李盈昌指出。蛋白質、優質油脂一定要足夠!適度調整年長者的飲食內容是有必要的,至於銀髮族的營養需求到底有哪些重點?根據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針對65歲以上銀髮族的飲食營養建議,每天的飲食中都必須含括六大類食物,且須含有蛋白質、脂肪及醣類等三大營養素。彭莉甯表示,總熱量攝取是以個人體重估算每公斤30大卡為標準,但不同活動強度的年長者,建議量會約略不同。「而蛋白質則是最需要被強調的營養素,它的功能在於加強免疫力、以及可提升肌肉的質與量。一旦缺乏,體力變差、免疫力也會下降。」林俐岑也同意,銀髮族的蛋白質需求必須要增加。以一般成人蛋白質需求為0.8-1.5g/kg來看,身體虛弱或是肌肉量明顯不足如有肌少症的長輩,蛋白質需求量要增加到1.2g/kg才足夠。此外,油脂與膳食纖維的分量也不能輕忽,李盈昌說。優質油脂來源如Omega-3、Omega-9可降低體內壞的膽固醇,避免腦神經退化,進而達到預防失智的目的。蔬菜中的膳食纖維與多種營養素與礦物質,更是維繫年長者健康不可或缺的來源。如前所述,當身體機能逐漸衰退,飲食型態確實需要做些改變。但並非要吃得更簡單、更清淡,反而應該在飲食中增加營養的密度。在一餐中同時攝取優質蛋白質及好的油脂如紫蘇籽油、亞麻仁油、橄欖油等,以及各式蔬果。當食量減少,食物的質反而應該要增加。吃對!吃好!才能達到健康老化的目標。不同狀況,營養需求大不同一般健康銀髮族:飲食方向應以均衡六大類食物為主,不要偏食,且維持良好的運動習慣,於白天時間多補充水分,且在運動後半小時內補充蛋白質食物,能有效預防老年後的肌少症。有慢性病的銀髮族:需留意高鹽、高糖、高碳水化合物的食物,減少對血壓、血糖、膽固醇的傷害。若是有骨質疏鬆高風險的長輩,可多方補鈣,包括深綠色蔬菜如花椰菜、芥菜等都有豐富的維生素K2能幫助鈣質沉積在骨骼及牙齒等身體適當部位,也應多多外出曬太陽以獲得充足的維生素D,來幫助鈣質的吸收。若仍有不足,也可額外攝取含有鈣成分的營養保健食品,補足身體所需。有肌少症風險的銀髮族:應該增加蛋白質的分量,可多吃優質植物性蛋白質食物如黃豆及相關製品如豆漿、毛豆、豌豆等,再搭配負重運動,都有助益。本文摘自《里仁》|更多50+健康營養大小事。打破迷思! 吃太清淡反而容易衰老無力。白色防癌、紅色護心...「選色吃菜」,你吃對了嗎? 立即加入粉絲專頁! 用橘世代的熱情彼此鼓勵打氣,展開「健康橘、好野橘、愛玩橘、好學橘」等主題,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亮麗!>>現在立即加入
-
2020-07-30 科別.呼吸胸腔
李登輝嗆傷釀肺炎 醫師籲長者慎防嗆咳
前總統李登輝2月8日因喝牛奶嗆到,引發吸入性肺炎住院近半年,日前傳出狀況危急,台北榮總因無家屬授權不便對外發言,僅表示,李登輝身體狀況不理想,臥床半年,病情起起伏伏,但還不到外界傳聞程度。而長者因器官退化、虛弱或是疾病,如中風、帕金森氏症等,會有吞嚥困難問題,於進食時造成嗆咳、吸入性肺炎等。北榮高齡醫學中心高齡醫學科主任彭莉甯表示,吸入性肺炎在老人家常見且致死率高,因為老人家吞嚥功能退化、障礙,小小的東西就容易產生吸入性肺炎。根據衛福部國健署統計,台灣社區65歲以上長者有兩成於每周至少三次有進食嗆到的現象,每十名高齡者約有一人有輕度以上的吞嚥障礙。僅管很多人都會可能發生嗆咳情形,但彭莉甯表示,年輕人免疫力高且容易將食物咳出來,老人家在生病的狀況下,更多功能都會變差,包括吞嚥功能,無法在短時間內把物質清掉,也有些老人家因為感官功能下降,不知道自己有嗆咳的狀況,沒有咳嗽反應,也增加吸入性肺炎的風險。吸入性肺炎和其他肺部感染治療方式大致相同,但因為吸入性肺炎少以明顯的發燒或咳嗽表現,照護者可能沒有發現,也會影響及時就醫。因此提醒,若是發現老人家容易累、突然不想吃東西、活動力和意識功能下降,便可能是個警訊。彭莉甯提醒,避免長者發生吸入性肺炎,食物可切小塊一點、吃慢一點,喝水等液體時也可用些增稠劑。另外,也要避免讓長者以半斜坐的方式,坐直吃減少進食嗆咳的機會。
-
2020-07-29 養生.抗老養生
長期不運動 40歲後恐肌肉萎縮
常腰痠背痛、肌肉拉傷的人注意!隨著年紀逐漸增長,肌肉會慢慢退化,若長期運動量不足、飲食不均衡,40歲後恐出現肌肉萎縮現象,甚至發生肌少症。一名62歲女性經常背部及腰部痠痛、手臂痠麻,由於她在小吃店工作,每天站立九個小時,雙手不斷地搓湯圓,加上沒有運動的習慣及老化,導致肌肉萎縮,就醫給予消炎止痛藥且休息後獲得改善。書田診所家醫科主任醫師周明文表示,這名女性因肌肉退化,無法負荷原先工作量而導致受傷,解決之道應從減少負擔或增加自己的能力下手,建議減少工作時數,等肌肉不再痠痛後,更要定期運動,以逆轉肌肉萎縮的現象。周明文說,成年人30歲後就該注意有無肌肉退化現象,若無運動習慣者,肌肉質量每年減少1%,肌力每年減少2至4%,尤其女性比男性減少得更多,但有運動習慣者,可以減緩退化速度。肌肉萎縮大多無症狀,40至60歲的人,若經常腰痠背痛或肌肉拉傷的話,會慢慢無法負荷年輕時可勝任的工作;70、80歲時,若覺得沒有力氣、活力變差、走路速度很慢等,就可能罹患了肌少症。若懷疑肌肉流失,可以採用「計時起立行走試驗」進行簡易的居家檢查,周明文說,可從椅子上站起來走3公尺,轉身再走3公尺,然後坐下,如果超過20秒,可能患有肌少症。如果繼續惡化,將導致日常活動能力降低,甚至失能,無法站立或行走,必須以輪椅代步,增加健康照護的需求和成本。改善肌肉萎縮,運動與飲食均衡是不二法門。周明文建議,運動以阻抗訓練(重量訓練)最有效,每周至少運動1至2次。阻抗訓練包括大肌肉群及核心肌肉群,前者可利用健身器材、彈力繩、握力球及水瓶等進行訓練;核心肌肉群則可從事核心運動,如蹲馬步,橋式等。若有心肺方面疾病的人,應請教醫師後,再選擇適當的運動。在飲食營養方面,每公斤體重每天應該吃1.2到1.5公克的蛋白質。蛋白質來源,包括肉類、雞蛋、起士、牛奶、豆腐、豆類、堅果等;同時應補充維生素D,可以調節鈣、磷的平衡,對於維持肌肉功能、肌肉強度也扮演重要的角色。
-
2020-07-29 科別.骨科.復健
健康保衛站/猛踩跑步機 小心跑者膝上身
喜愛踩跑步機民眾,當心出現「跑者膝」,物理治療師表示,罹患跑者膝,只要一屈膝就疼痛難耐,如果疏忽治療,容易關節退化且演成肌肉乏力等惡性循環,出現相關症狀應求醫,也採伸展、側抬腿或靠牆深蹲這三招減緩不適。一名30歲女子,前陣子因為疫情不常出門,吃太多零食體重上升,在家連續踩一周跑步機,並且啟動高強度快跑模式想快速瘦身,結果才幾天,膝蓋外側就痛到不行,就醫發現罹患「跑者膝」。活力得中山脊椎外科醫院物理治療師吳培瑜說,跑者膝學名叫「髂脛束症候群」,主要是後膝蓋外上側會產生疼痛。臀部肌群無力、骨盆不穩定的人走路或跑步時,大腿股四頭肌及其他協同的肌群會因為代償而承受身體力量,當地面反作用力傳到膝關節卻無法有效緩衝時,腿肌就會緊繃,造成髂脛束在股骨外上髁反覆摩擦,造成發炎疼痛。久站久走、扁平足、臀肌無力、O型腿、髕骨外翻、髂脛束緊繃及核心不穩定的人,容易出現「跑者膝」。若能及早接受物理治療或體外震波治療,可以有效舒緩,若輕忽治療,膝關節容易退化。吳培瑜也建議三招供紓緩症狀,第一招是先平躺,患肢跨越另一隻腳,以手抓住大腿後側牽拉伸展,每次維持30秒,一天3至5次,舒緩大腿外側髂脛束的緊繃感。再來是單側抬腿8至10次、每次15秒,再交換方向重複練習,強化大腿外展肌及臀中肌的肌力。最後第三招澤是雙腿夾球或毛巾靠牆深蹲1至15秒再起身,每天做三回合。
-
2020-07-29 科別.骨科.復健
一天到晚肌肉拉傷?醫師說要40歲之後留心這疾病
一名62歲女性經常背部及腰部痠痛、手臂痠麻,使用止痛藥膏後改善,但不久就復發。原來她每天在小吃店工作,必須站立九個小時,雙手不斷地搓湯圓,加上沒有運動的習慣及老化,肌肉萎縮,無法負荷原來工作,經給予消炎止痛藥與休息後改善。醫師呼籲,肌肉受傷經治療與休息後,應定期做阻力運等來改善。書田診所家醫科主任醫師周明文表示,這名女性因肌肉退化,無法負荷原先工作量而導致受傷,解決之道只能從減少負擔,或增加自己的能力下手,建議應避免或減少工作時數,等肌肉不再痠痛後,要定期運動,以逆轉肌肉萎縮的現象。周明文說,隨著年紀增長,肌肉慢慢流失,成年人30歲後就該注意有肌肉退化現象,若無運動習慣者,肌肉質量每年減少1%,肌力每年減少2至4 %,尤其女性比男性減少得更多,但有運動習慣者,可以減緩退化速度。肌肉萎縮大多無症狀,40至60歲經常腰痠背痛或肌肉拉傷,慢慢無法負荷年輕時可勝任的工作;70、80歲時若覺得沒有力氣、活力變差、走路速度很慢等,就可能有了肌少症。若懷疑肌肉流失,周明文說有簡易居家檢查方法「計時起立行走試驗」,可從椅子上站起來,走3公尺然後轉身,再走3公尺,然後坐下,如果超過20秒,可能有肌少症;如果繼續惡化,將導致日常活動能力降低、甚至失能,無法站立或行走,必須以輪椅代步,增加健康照護的需求和成本。如何改善?周明文說運動與飲食均衡是不二法門,運動以阻抗訓練(重量訓練)最為有效,建議每周至少運動1至2次。阻抗訓練包括大肌肉群及核心肌肉群,前者可利用健身器材、彈力繩、握力球甚至水瓶等進行訓練;核心肌肉群則建議作核心運動,如蹲馬步,橋式等。而在飲食營養方面,每公斤體重每天應該吃1.2到1.5公克的蛋白質。蛋白質來源如肉類、雞蛋、起士、牛奶、豆腐、豆類、堅果等。另外應補充維生素D,除了可以調節鈣、磷的平衡外,對於維持肌肉功能、肌肉強度也扮演重要的角色。不過周明文也提醒,患者若本身有心肺方面疾病,則應請教醫師後,再選擇適當的運動。
-
2020-07-28 科別.眼部
常見太陽眼鏡分3種 選錯護眼無效反傷眼
夏日到來,豔陽高照,視網膜隱形殺手紫外線悄悄現身,眼睛也要適當防曬,避免白內障或視網膜黃斑部病變上身。因此,挑一副能護眼又不傷眼的「太陽眼鏡」相當重要,但若是選戴錯了太陽眼鏡,反而很傷眼。35歲吉米為保護雙眼買副運動型的太陽眼鏡,跑步或開車都配戴,不過,他發現,從這副太陽眼鏡看出去的視野邊緣似乎有彩虹光,旁邊的擋風玻璃或眼前側邊路面都有五彩顏色,影響駕駛視線。原先猜想可能是這副眼鏡劣質,上網搜尋才知問題出在這副太陽眼鏡使用偏光鏡,車窗玻璃也具有偏光特性,因此產生彩虹光的現象。常見三種太陽眼鏡鏡片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院長、眼科專任主治醫師蔡景耀表示,太陽眼鏡的鏡片常見有染色的抗UV鏡片、感光的變色鏡片與偏光鏡片等三種。染色抗UV鏡片 選擇認證產品鏡片色彩選擇多樣,有黑色、灰色、褐色、黃色、墨綠色、藍色、粉紅色等,其中以深褐、深灰、墨綠、黑色等深色鏡片為佳,因深色可讓較大量的光線被反射,可過濾較大量的陽光。黃色鏡片可增加黃斑部敏感度,有助看清遠方目標,有時為射箭、射槍比賽者選用,開車時也能看得較清楚,但眼睛容易累,因此要視個人能否適應。「切記要選擇經認證、有抗UV功能的鏡片」。感光變色鏡片 變色需花時間鏡片因為混入鹵化銀,在光線較弱的室內呈透明,但走出室外接觸陽光紫外線時會慢慢變成深色。這種鏡片的優點是方便,平時戴眼鏡的使用者不需多準備一副太陽眼鏡;缺點是感光需要一定時間,像是剛進入昏暗室內,鏡片尚未完全恢復透明,可能影響當下的視線。偏光鏡片 適合戶外運動、開車較不宜可過濾從四面八方來的大量反射光,避免炫光,適合長時間在戶外運動、登山、滑雪、海邊活動時使用。但開車者要注意,如果車子玻璃貼膜同時具有偏光特性,可能會強化產生分光效果,導致視野角落會出現彩虹光。值得注意的是,有近視度數的鏡片可能產生球面效應,會造成視野中間清楚、兩側模糊的現象;運動型的太陽眼鏡有時會作成弧形,以完整包覆眼睛,這個弧形也可能影響兩側邊邊的視線。因此,開車駕駛選擇太陽眼鏡時,應減少選擇偏光鏡片、有度數的鏡片或整體呈弧形的鏡片。蔡景耀強調,陽光中紫外線帶來的眼睛傷害,輕則發炎,重則有不可逆的負面影響。臨床上經常碰到在海邊戲水或在雪地遊玩的民眾,由於上有陽光、下有海水或雪地大量反射光,造成眼角膜表皮受損發炎。這種發炎尚可點滋潤眼藥水或抗生素眼藥水緩解,約莫休息8至12小時就能慢慢康復。戶外工作者 當心紫外線傷眼若是長期在外,讓雙眼赤裸暴露在紫外線中,有可能產生眼翳,眼部多餘的贅肉可能影響視力與閃光。紫外線的暴露量過量,可能讓白內障、視網膜退化與黃斑部病變提早來敲門。農民、漁民、工地工作者等長時間在戶外工作的人,更要小心紫外線對眼睛造成的傷害,應慎選可護眼的太陽眼鏡。多吃深綠色蔬菜及水果有鑑於此,蔡景耀建議,從小就要養成外出配戴太陽眼鏡的習慣,平時可適度補充有抗氧化效果的食物,像是綠花椰、波菜等深綠色蔬菜,以及芭樂、柑橘等富含維生素C的水果,以減少自由基產生,延緩眼球老化。
-
2020-07-27 科別.眼部
及早發現追蹤治療 人生下半場別毀在黃斑部病變
黃斑部是視網膜最重要的部分,它跟身體組織一樣會因老化受損,嚴重影響視力。彰化基督教醫院眼科部主任陳珊霓表示,隨年齡增加,黃斑部病變風險會提高,以老年性黃斑部病變最常見,以往多發生在50歲以上,但近來門診出現不少50歲以下的案例。但她指出,患者只要長期追蹤治療,人生下半場仍能維持不錯的生活品質,自立生活不靠他人。長出新生血管 濕性病變惡化快陳珊霓說,老年黃斑部病變分乾性與濕性兩類,區別在於有沒有新生血管。其中濕性老年黃斑部病變會發生例如新生血管滲漏、出血等,快速引發黃斑部結構破壞和視力喪失;而乾性黃斑部病變則惡化速度較慢。歐美國家約10%,台灣及亞洲人種濕性比例明顯高出許多。陳珊霓表示,視網膜的色素上皮細胞每天需要大量代謝廢物,乾性老年黃斑部病變的成因,是因年齡增長,加上基因和體質關係,代謝能力變差,造成廢物堆積,引發發炎反應,阻絕養分和氧氣,感光細胞慢慢退化,導致視力變差。而濕性黃斑部病變則是長出新生血管,破壞視網膜結構,造成滲漏液體,甚至黃斑部出血,視力在短時間內惡化。55歲以上 一個月自我檢測一次但許多患者視力模糊時,常誤以為是老花眼、白內障,陳珊霓說,黃斑部病變會在視線旁邊或中心出現暗點,影像被遮蔽或影像扭曲。她鼓勵民眾使用「阿姆斯勒方格表」,睜一隻眼、閉一隻眼自我檢查,超過55歲以上,建議一個月自我檢測一次。日常生活中,也可透過廁所磁磚、櫃子邊角直線,以單眼注視是否變形。陳珊霓說,改善乾性、濕性老年黃斑部病變的策略不同。晚期的乾性老年黃斑部病變建議攝取葉黃素、維他命A、E和鋅,有助減緩退化。平常也可多攝取深色蔬菜、枸杞、胡蘿蔔、深海魚類改善。陳珊霓表示,過去醫學上對濕性老年黃斑部病變束手無策,但近十多年來醫療飛躍性進步,濕性治療以眼內注射抗血管新生因子藥物,讓患者視力維持穩定。一般療程需連續打3針,一個月打一針,但醫師根據患者病況可能延長到每隔3個月打1針,經追蹤,治療者相較於未治療患者,視力損失有很大差距。且目前健保給付已從原本7針放寬至14針,對減輕病患的經濟負擔大有幫助。
-
2020-07-27 養生.運動天地
運動因年紀而異!40、50、60歲運動指南,用最溫和的方式練肌肉
編按:運動的好處不勝枚舉,但你知道運動也因年紀而異嗎?針對不同年齡層,身體所需的能量,以及能負荷的範圍都有所不同,因此運動類型和強度也應該適時調整,才能好好「活到老,動到老」,達到健康且慢老的成效。運動永遠不嫌晚,而且不管幾歲,都能體會到運動的樂趣,以及對身體帶來的好處,例如有效抗老、維持身材、遠離慢性病等。不過隨著年紀增長,身體狀態不比年輕時,並非什麼運動都無限制,一旦動得不對,可能增加自己受傷的風險。洛杉磯跑步工作室STRIDE訓練計畫負責人莉安佩丹特(Leanne Pedante)指出,40歲開始,有氧運動和重量訓練應該同時並進,因為前者可以保持心臟健康,後者則是強化骨骼及肌力,且每過10年都要根據身體狀態調整強度。不過,種類繁多的有氧及重訓項目,哪種模式才最符合自己的身體年齡?50+分享國外健身專家根據40、50、60歲給予的建議,一起來看看什麼樣的運動最適合現在的你吧!40歲這樣動:快走或游泳,搭配舉重訓練私人教練琳達梅隆(Linda Melone)指出,40歲開始,肌肉會開始流失,每10年更會損失3~5%的肌肉量。因此,需要靠運動來強化肌耐力,避免加快身體衰弱速度。此外,40多歲會開始進入更年期停經階段,連帶有潮熱、體重增加、腹部脂肪堆積的現象,也都可以靠運動改善。如果是長時間沒有運動習慣,40歲後想嘗試運動的讀者,德州健身中心Gold's Gym健身經理米切爾菲舍爾(Mitchell Fischer)建議,可以多在住處周圍嘗試快走,或到泳池悠閒地游泳,讓自己透過簡單的運動放鬆,而不是一開始就嘗試高強度運動,導致對運動產生排斥感。接著,每週做點舉重訓練強化肌力:根據自己的體重,挑選可以舒適且安全舉起的重物或啞鈴,做3組舉重(每組10次),且每組重量可試著慢慢增加,讓重量訓練更具挑戰性。養成運動習慣後,或是原本就有運動習慣,則建議每週撥出3~5天進行有氧運動,且每次進行45分鐘,快走、跳舞、跳繩、皮拉提斯(Pilates)等,都是不錯的選擇;然後,搭配一週3天進行重量訓練,例如舉重、仰臥起坐、深蹲等,每次鍛鍊1小時。(推薦閱讀:「走得快的人很長壽」專家教你這樣走路就能加快速度)50歲這樣動:加強核心肌群訓練,培養平衡感當我們邁入50歲,不僅肌肉量及耐力的流失速度變快,身體代謝率也會跟著下降10~15%。琳達梅隆強調,「不管男女,此時的骨質密度都會降低,因而增加骨折的風險。」另外,韌帶也會變得彈性不足,導致過度使用的傷害(overuse injuries)可能性更大。另外,根據匹茲堡大學對541名50後婦女所做的研究顯示,更年期後8年期間,女性的體重平均會增加12磅(約5.44公斤),而且飲食產生的脂肪,多會堆積在腹部,此研究結果更加彰顯運動的重要性。私人教練兼皮拉提斯講師塔瑪拉瓊斯(Tamara Jones)認為,可以先請健身教練評估合適的運動方式,讓教練依照你的柔軟度、核心肌群力量,以及過去的訓練經驗、受傷與否的紀錄等,推薦最合適的運動等級。接著,根據教練的建議,可以透過騎自行車、游泳、快走、划船等有氧運動,來提高心率,進而強化心臟功能。每週至少4~6次,且每次20~40分鐘。重量訓練的部分,塔瑪拉瓊斯建議每週2~3天進行關鍵重訓,每次半小時,像是伏地挺身、深蹲,以及棒式支撐,藉由加強腿部肌力和核心肌群來改善平衡,避免自己容易跌倒,也降低日常活動受傷的可能。(推薦閱讀:深蹲到底有什麼好處?怎麼蹲才不會傷膝蓋?)私人教練凱西史密斯(Kathy Smith)也認同培養平衡感的重要性,建議讀者多嘗試能訓練身體延展性,保持柔韌度的瑜珈、太極拳、BOSU球(半圓平衡球)等,都是很適合50後的選項,且鍛鍊過後,別忘了進行收操(伸展身體),避免肌肉過於緊繃。60歲這樣動:多參加團體課程,鍛鍊之餘促進社交到了60歲,甚至是70歲以後,很容易因為體力不足或身體病症等因素而放棄運動,塔瑪拉瓊斯反而認為,如果這階段能持之以恆堅持運動,身體得到的回饋會更大。紐約大學物理治療教授、《抗衰老健身》(Age‑defying Fitness)的合著者瑪麗蓮摩菲(Marilyn Moffat)也表示,「疼痛和痛苦,不應該成為放棄運動的藉口。」塔瑪拉瓊斯建議,60後應該找健身教練合作,請專業人士量身打造健身計畫。降低自己因為錯誤的運動方式,加劇身體傷害的可能。此外,這個年齡層也是找朋友一起進行日常鍛鍊的好時機,因為退休後離開工作場合,容易產生孤立感,和朋友抽空一起運動,或者參加運動社團、健身課程等,不只能保持身體的活躍,也能促進人際社交。莉安佩丹特建議可以多嘗試社交舞蹈,例如尊巴舞(Zumba),或者水上有氧運動,都是不錯的選項,還可以搭配跑步機,來鍛鍊腿部,以及強化心臟與肺活量。需要注意的是,由於這年齡層普遍有退化性關節炎,每次鍛鍊前應至少暖身10分鐘,並盡量選擇不會壓迫到關節的運動,例如利用游泳、騎腳踏車等,來取代長跑。至於重量訓練,瑪麗蓮摩菲認為維持身體的延展與平衡依舊是關鍵,「如果現在不訓練延展性,到了80歲,關節會失去彈性。」不過,此時已經不建議做舉重訓練,同樣是60後的她,分享自己最喜歡的3種鍛鍊方式:1. 傾斜頭部,讓耳垂貼近肩膀60秒。2. 坐在地板上,將雙腳打直,然後把頭慢慢靠近膝蓋。(前提是沒有骨質疏鬆)3. 刷牙時,將單腳的腳趾抬起來,並嘗試維持60秒。瑪麗蓮摩菲認為,保持運動都能讓自己看起來比實際年齡年輕。塔瑪拉瓊斯也表示,不管幾歲,都可以找到合適自己,且能讓自己享受其中的運動方式,「學會傾聽身體,它會告訴你什麼樣的鍛鍊強度最舒適,也能讓你體會到堅持運動所帶來的好處。」資料來源/Livestrong、Oprah.com、A Healthier Michigan原文:運動要分年紀!40、50、60歲運動指南,用最溫和的方式練肌肉
-
2020-07-27 科別.泌尿腎臟
40歲後每增1歲,腎功能就衰退1%!9個危險因子常被忽略
腎臟的好壞,與全身代謝的順暢很有關聯,有人形容它是人體最大的淨水廠,是代謝廢物、調節水分與電解質平衡的重要器官,但多數人容易忽略它,往往是拖到有明顯症狀時才發現,這時腎臟多半已經衰敗得很嚴重了。腎臟雖然耐操,卻不愛抱怨,即使腎功能已經降到正常的一半時,仍然能發揮正常作用,而我們並不知道它已經受傷。等到腎臟的功能持續惡化到只剩下不到正常的10%時,才較容易出現包括噁心、水腫、高血壓、倦怠無力、抽筋等症狀,一旦造成更嚴重的尿毒症時,就有很高的機率必須進入洗腎一途。腎臟會隨年紀增長老化 影響因素與9件事有關如同身體其他器官一樣,腎臟也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老化,大約在40歲之後,每增加一歲,腎功能會下降1%,台灣腎臟醫學會理事長、輔仁大學醫學院副院長盧國城指出,如果年輕時腎臟是100分,到了80歲時,腎臟功能可能只剩下40分了。影響腎功能好壞的因素多且複雜,盧國城歸納9大危險因子:1、年齡增長、器官老化器官老化是自然現象,但會加速腎臟老化的原因,多半是因氧化壓力所造成的各種慢性發炎反應,包括生活習慣不好、接觸過多毒性物質或本身有慢性疾病等,都會造成腎臟血管內皮損傷及小血管的硬化,讓腎功能衰退。腎功能衰退後,又加重慢性疾病的進程,形成惡性循環,腎功能又加速退化。2、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疾病在腎臟病的種類中,因慢性疾病所導致的腎病變是國內常見的一群,尤其是「三高」族,因容易形成血管硬化,造成腎臟的損傷。盧國城說,高血壓與腎臟病互為因果關係,腎臟動脈受到高血壓的影響,會令血管變厚、變硬,導致管徑變小,腎絲球因為缺血而萎縮,腎功能就出現異常。反過來說,若罹患腎盂腎炎、腎腫瘤、腎絲球腎炎等疾病時,也會引起高血壓。3、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疾病不少人喜歡把吃藥當作吃補,再加上習慣自行到藥房購買非經藥師開立的止痛劑或抗生素,甚至是一些來路不明的中草藥,一旦長期服用,或誤食有馬兜鈴酸、重金屬等成分的藥品,因具有腎毒性,就會造成腎臟的傷害。4、飲食生活失衡現代人工作忙碌,經常選擇吃大餐來紓壓,但暴飲暴食或外食族未顧及營養的均衡,長期缺乏蔬菜、水果的營養,又難以拒絕大魚大肉的飲食型態,就會吃進過多的蛋白質與熱量,造成腎臟的負擔。5、水喝太少水喝太少,就無法讓腎臟有效排出體內的毒素,當其累積在腎臟,當然會造成腎臟的傷害。6、習慣性憋尿憋尿時,膀胱尿液會上流,這時腎臟到輸尿管間的輸送不暢通,就會有泌尿道感染的風險,因為經常性反覆感染,抗生素的使用對腎臟是一大傷害;再者,憋尿後神經變得興奮,血壓上升,對腎臟功能也有傷害。7、菸酒過度抽菸喝酒都是腎臟病的推手,有統計指出,20%的腎臟病患天天抽菸,而酒精的熱量高,會造成腎臟負擔,更不利於腎臟排泄尿酸。8、體重過重肥胖的人慢性疾病也多,因此容易引起腎臟病變,而腰圍超過標準者,也要特別小心,可能會因為水分滯留對腎臟造成負擔,加速慢性腎臟病的進展。9、心理壓力大人在面對壓力時,腎上腺會分泌腎上腺素與可體松,讓胰島素下降,血中含糖量增加,長期下來,胰島素的調控變差,糖尿病就有機會上身,也因而影響腎臟健康。延伸閱讀: 尿有泡泡超過15分鐘就不妙! 當心是腎臟在喊救命 外食鹽份易過量! 家醫科醫師教你簡單算有無超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