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2-23 癌症.飲食與癌症
搜尋
豆類
共找到
856
筆 文章
-
-
2023-12-20 養生.聰明飲食
水煮鮪魚比油漬鮪魚熱量低 但專家建議開罐頭後做這事更健康
雖然與油漬鮪魚罐頭相比,水煮鮪魚罐頭的熱量較低,含有約220卡路里、41克蛋白質以及5克脂肪,同時也是維生素D、鈣、鐵、鉀和其他必要營養素的良好來源。但是食譜網站Daily Meal指出,唯一的缺點是鈉含量偏高,每罐在648到704毫克間,幾乎是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建議的每日鈉攝取量上限(2300毫克)的三分之一;美國心臟協會表示,最好將每日的鈉攝取量限制在1,500毫克以內。羅格斯大學(Rutgers University)的專家建議,用水沖洗包括鮪魚、豆類與蔬菜等罐頭食品,可減少鈉含量,對高血壓或心臟病患者有益。另外,也可以選擇低鈉鮪魚罐頭,但這項產品在貨架上很難找到。Daily Meal強調,水煮鮪魚和油漬鮪魚的鈉含量同樣偏高,有些品牌每罐的鈉含量甚至超過700毫克;與煙燻鮭魚或牛肉乾相比,這或許不算太驚人,但會迅速增加每日攝取的鈉含量。因此,在食用鮪魚罐頭前,可能需要用水沖洗三分鐘或更長時間。根據先前發表在「美國飲食協會」(American Dietetic Association)期刊上的一項研究,這個小動作可以減少高達80%的鈉含量。只需打開罐頭,將魚肉放至濾網中,直接用水沖洗即可。如果是油漬鮪魚,則先倒入濾網、放在大碗上,用湯匙背面輕輕按壓,盡可能將油擠出;然後放在流動的冷水中沖洗,一邊用湯匙攪動,最後再用湯匙壓出多餘的水分即可。根據上述的研究,這個方法也適用於茅屋乳酪(cottage cheese),缺點是用水沖洗鮪魚罐頭或茅屋乳酪可能會使鈣含量減少一半。不過,鮪魚中的鈣含量並不高,可以從其他食物來增加攝取量,例如希臘優格、牛奶、豆漿、黑豆與杏仁都是不錯的選擇。當然,在辦公室或外出時,用水沖洗鮪魚罐頭並不是個好主意,即使可在出門前沖洗,也不太方便。另一個選擇是幾乎不加鹽的低鈉鮪魚罐頭,瀝乾後每罐的鈉含量約65毫克,是每日鈉建議攝取量上限的3%(各品牌的數字略有不同),僅是其他鮪魚罐頭的10%左右。
-
2023-12-19 醫療.腦部.神經
大腦可能永保年輕?「15個小習慣」讓大腦維持在年輕好狀態!
年齡會隨著時間不斷增加,這是沒辦法改變的事實,但我們可以透過改變一些小習慣,就能有效地讓大腦維持在年輕狀態。根據WebMD的整理、經過醫學博士Zilpah Sheikh確認的《Keep Your Mind Young and Sharp》一文指出,只要能夠保持這15個好的小習慣,就能讓保持大腦年輕。聽音樂可以鍛鍊大腦許多研究已經證實,當人們聽喜歡的音樂時,可以讓大腦更加活躍,不只讓你反應更快,還可以增加你的記憶力,並且讓你心情愉悅。為什麼會讓大腦變年輕?因為大腦需要理解音符間的關聯(特別是第一次聽到),而這會讓腦袋反應更加靈敏。結交新朋友好的社交狀態是除了跟老朋友在一起外,還需要持續結交新朋友。因為新的朋友可以讓你的大腦接受新的刺激,啟動你的執行功能,就像是玩填字遊戲一樣,可以增加你的短期記憶力,還能保持你的專注力。那麼,該如何友善地對待新朋友呢?建議是傾聽對方,設身處地去思考,有助於幫助你轉換新思維。多笑有益身心壓力會讓我們釋放壓力賀爾蒙皮質醇(Cortisol),幫助我們對抗壓力,但皮質醇會讓我們的思考品質下降,也會讓學習與記憶力下降。要解決這個問題,最好、最簡單的方法就是開懷大笑,目前的研究發現,真正的開懷大笑可以讓皮質醇濃度下降,讓大腦更年輕。多接觸大自然大自然會讓人平靜,讓人自然而然地紓緩壓力,就算只是隔著一扇窗看著自然環境,也有類似的效果。當人們身處大自然時,會不自覺地放鬆下來,從日常的工作績效、家庭煩惱中脫離出來,大腦自然可以得到休息,並且重新啟動專注力、創造力,能幫助人們思考如何解決問題。嘗試一下新事物每天吃同樣的早餐、重複同樣的上班路線,是人們為了節省腦力的結果,所以在日常中沒有太大問題,因為人類本來就是習慣的生物。但是,如果想要讓你的大腦變年輕,就需要新的刺激,包括嘗試新的事物、新的資訊、新的食物等,甚至是混合舊事物來創造新事物等,都能有助於大腦的活化。成為學生,學習新知識、新技能當我們學新知識、新技能時,大腦的神經細胞就會被活化,增加更多的連結途徑,也就會讓大腦更加年輕。建議可以定期讓自己學習新知識、新技能或是新的興趣,包括:動手寫作、彈吉他、攝影、繪畫等,可以讓自己大腦更加活躍。順帶一提,如果挑戰難度越高,對大腦就越好。訓練專注力我們處於一個多工的社會,經常會同時做很多事情。但這樣的狀況對大腦並不好,因為當大腦受到眾多訊息交匯,就需要快速運算篩選,會讓大腦更難專注,也會讓記憶力下降。所以,經常要訓練自己的專注力,讓自己全神貫注地在一件事上,可以幫助大腦休息。冥想已經有很多研究發現,冥想可以輔助人們的血壓、膽固醇下降(如果是慢性病患,還是需要定期服藥),提升你的注意力、記憶力與提升語彙能力,還能幫助我們快速地轉換思考模式。所以,每天花一點時間,讓自己專注在呼吸上,感受一下自己的呼吸,除了讓自己放鬆外,還能讓大腦休息。運動運動是一項對身體與大腦都有幫助的活動。不只可以增加你的思考能力與邏輯推理能力,還能保持大腦的敏銳度。這是因為運動時,流向大腦的血液會更加快速,可以有助於大腦活化。所以,台灣國民健康署建議國人,每天運動至少30分鐘,分段累積運動量,效果與一次做完一樣,不過每次至少要連續10 分鐘。好好睡覺睡眠時間是大腦重組的時候,如果睡眠不足,就算是簡單的工作,會花費更多腦力,也會讓注意力不集中。所以,為了讓自己保持精力,每天至少要睡滿7小時。同場加映:好好睡一覺為什麼這麼難?降低熱量攝取人體需要熱量,但是超過需求的熱量,就會增加大腦的負擔,也會讓記憶力下降。研究發現,如果中年人BMI過高,晚年的大腦就會相對不健康。所以減醣、減油不只是對身體好,也對大腦健康有幫助。同場加映:BMI該如何計算?吃對大腦與身體好的食物蔬菜、水果、豆類、魚類、好脂肪(例如:橄欖油、亞麻油、芥菜籽油等)都對大腦與身體有益;茶與咖啡也能幫助大腦「開機」。但是加工食品,特別是高油、高鹽、高糖的食物,會影響血糖穩定,也會讓大腦不健康。同場加映:芥菜籽油是健康油嗎?戒菸香菸中含有很多有毒化學物質,像是尼古丁、焦油等,不但對肺部有害,也有可能造成智力衰退,嚴重可能會導致失智。而且不只是吸菸者,吸入二手菸也會有這些問題,所以為了家人好,請戒菸! ※ 提醒您:抽菸,有礙健康 維護心血管健康心血管疾病不只是沉沒的生命殺手,也可能因為高血壓、高血脂的關係,讓血管變狹窄,減少流到大腦的血液,增加腦中風風險。所以,如果有高血壓的人,千萬不要忽略這個問題的嚴重性。尋求專業的心理協助當人們處於憂鬱的狀態下,可能會讓大腦出現問題,導致智力下降;還會因為失去探索新事物的能力,出現「腦霧」的狀態,無法保持在專注狀態,而讓思考力、記憶力下降。所以,當你出現憂鬱狀態,甚至是憂鬱症時,請一定要就醫。參考資料:WebMD:Keep Your Mind Young and Sharp國民健康署:生活化運動責任編輯:吳依凡
-
2023-12-19 醫療.新陳代謝
同時降低肥胖和糖尿病風險 教授告訴你吃飯時做到一件事就行
我在2023-7-10發表咖啡豆是豆類★黑咖啡含澱粉/會升血糖★醫生說的,讀者KwokTai Choy在2023-11-26留言:「從升糖想到食物的升糖指數,請問“慢慢咀嚼” “狼吞虎嚥” 會影響進食食物的升糖速度嗎?糖尿病人應該如何取捨?」這個提問其實是跟我最近(2023-11-28)發表的牙齒越少認知功能越差有密切的關聯,因為它們都牽扯到「咀嚼功能與健康的關係」。跟我比較熟的親戚朋友們都知道,我吃飯(進餐)是超慢的,因為我的飲食習慣就是細嚼慢嚥。但是,這個習慣是從小就養成的,所以當然就跟追求健康無關。只不過碰巧,這個習慣在醫學上已經被證實是對健康有益的。事實上有人還因此而發明了「咀嚼計數器」。請看New wearable device tracks what you eat, tells you to chew slower(新的佩戴式裝置會追蹤你吃的東西,告訴你咀嚼得慢一點)。有關「咀嚼計數器」的研究請看下面最後一篇論文。不管如何,目前已經有很多研究顯示,細嚼慢嚥是與肥胖和糖尿病風險的降低有關聯性。例如:2008Eating slowly led to decreases in energy intake within meals in healthy women(緩慢進食會導致健康女性餐內能量攝取減少)2011Improvement in chewing activity reduces energy intake in one meal and modulates plasma gut hormone concentrations in obese and lean young Chinese men(咀嚼活動的改善可減少一餐的能量攝入,並調節肥胖和瘦的中國年輕男性的血漿腸道激素濃度)。結果:與瘦參與者相比,胖參與者每 1 克食物的攝取率較高,咀嚼次數較少。然而,胖參與者的一口大小與瘦參與者相似。無論狀態如何,受試者咀嚼 40 次後的攝取量比咀嚼 15 次後減少了 11.9%。與15 次咀嚼相比,無論是瘦還是胖受試者,咀嚼40 次都會導致較低的能量攝取和餐後生長素釋放肽濃度,以及較高的餐後胰高血糖素樣肽1 和膽囊收縮素濃度。Retrospective longitudinal study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8-year weight change and current eating speed(8年體重變化與目前進食速度關係的回顧性縱向研究)。我們的結果表明,進食速度與體重增加速度有關。2013Impact of eating rate on obesity and cardiovascular risk factors according to glucose tolerance status: the Fukuoka Diabetes Registry and the Hisayama Study(根據葡萄糖耐受狀態,進食速度對肥胖和心血管危險因子的影響:福岡糖尿病登記處和久山研究)。隨著進食速度的增加,肥胖或腰圍水平升高的參與者比例逐漸增加。血壓和血脂水平也隨著進食速度的增加而升高。在接受胰島素治療的糖尿病患者中,HbA(1c) 也會隨著進食速度的增加而顯著上升。2014Slower eating speed lowers energy intake in normal-weight but not overweight/obese subjects(較慢的進食速度會降低正常體重的能量攝取量,但不會降低超重/肥胖受試者的能量攝取量)。結論:緩慢進餐顯著降低了正常體重組的能量攝取,但對超重/肥胖組沒有影響。緩慢進餐會降低兩組的飢餓度,並在進餐 60 分鐘後提高正常體重組的飽足感。2015Association Between Eating Speed and Metabolic Syndrome in a Three-Year Population-Based Cohort Study(為期三年的人群隊列研究中進食速度與代謝症候群之間的關聯)。結論:進食速度與代謝症候群的發生率有關。因此,細嚼慢嚥被認為是日本人預防代謝症候群的重要生活方式。2019Increased chewing reduces energy intake, but not postprandial glucose and insulin, in healthy weight and overweight young adults(對於健康體重和超重的年輕人來說,增加咀嚼會減少能量攝入,但不會減少餐後血糖和胰島素)。結論:超重的參與者咀嚼較少,攝取的卡路里較多。無論體重狀況如何,每口咀嚼 50 次都可以減少熱量攝入,這表明透過增加咀嚼來緩慢進食可能有助於減少用餐時的能量攝取。然而,咀嚼並不影響健康年輕人的餐後血糖和胰島素水平。2020Eating speed and the risk of type 2 diabetes: explorations based on real-world evidence(進食速度與第 2 型糖尿病風險:基於現實世界證據的探索)。結論:緩慢進食可能是預防糖尿病風險的重要生活方式改變之一。2023Mastication inefficiency due to diminished or lack of occlusal support is associated with increased blood glucose levels in patients with type 2 diabetes(2 型糖尿病患者因咬合支持減弱或缺乏而導致的咀嚼效率低下與血糖水平升高有關)。結論:結果表明,2型糖尿病患者中,牙齒咬合減弱導致的咀嚼效率低下與血糖水平控制不佳有關。Masticatory Behavior Change with a Wearable Chewing Counter: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佩戴式咀嚼計數器改變咀嚼行為:隨機對照試驗)。由於已有報告咀嚼行為、肥胖和餐後血糖之間存在關係,因此建議充分咀嚼並延長進食時間。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討使用小型耳掛式佩戴式咀嚼計數器來改變咀嚼行為的可能性,該計數器可以在不干擾日常進餐的情況下監測咀嚼行為。原文:細嚼慢嚥:肥胖、糖尿病風險↓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12-17 醫療.骨科.復健
為何容易半夜腳抽筋?盤點抽筋5大原因、緩解方式及如何預防
為什麼常常抽筋?是不少民眾的困擾與疑惑。國泰醫院復健科主任塗雅雯說,抽筋發生是因為體內細胞的細胞膜在交換電解質時,發生不平衡所致。造成電解質失衡的因素很多,每個人抽筋的原因都不相同,包括年齡、疾病、藥物、姿勢、運動等,必須依不同的原因,給予不同的緩解方式。抽筋好發原因多,上班族最常受久坐影響。新光醫院復健科主治醫師陳亭安說,抽筋好發原因共有5大類:抽筋好發五大類原因1. 長期久坐、久站、姿勢不良:造成肌肉細胞興奮性上升、肌肉過度緊繃,好發族群為上班族,時常久坐,造成下肢血液循環不良。2. 疾病影響:下肢血液循環不佳,也容易引發抽筋,如患有心臟病、腎臟病、肝臟疾病等慢性病者,甚至是器官衰竭患者。3. 體內鎂、鈣等電解質不平衡:包括孕婦常伴隨孕吐,容易脫水、電解質不平衡,或洗腎、服用利尿劑等患者,容易引起抽筋。4. 溫度變化大:如天冷、深夜時,氣溫降低,血管收縮,血液循環不佳,容易造成布滿血管的肌肉更緊繃,增加抽筋機會,應多注意保暖。5. 神經傳導受損:包括中風、糖尿病神經病變等患者也容易抽筋。年輕人多因運動過度,年長者因疾病或身體退化影響。塗雅雯說,抽筋發生的原因,也因為年齡層而不同。年輕人抽筋多因運動過度,導致肌肉損傷、疲勞,或運動時未適時補充水分、電解質,增加抽筋風險。抽筋好發部位在小腿、大腿、肩膀、上背部、胸肌等處肌肉群,症狀多為肌肉突然緊繃,不能活動,有時還會伴隨疼痛。年長者抽筋則有三大原因1. 肌肉流失、品質不佳:長者常見肌少症,也會增加抽筋機會。2. 受慢性疾病影響:包括肺阻塞(COPD)、心臟病、腎臟病、肝臟疾病等,影響周邊血液循環,電解質無法平衡,此類抽筋多發在晚上睡覺時。3. 受身體退化影響:可能因腰椎狹窄壓迫神經,導致神經傳導異常,也會增加腿部抽筋的機會,患者多抱怨,晚上睡覺睡到一半抽筋痛醒。陳亭安說,年長者抽筋的原因,常為多種原因交互影響,包括慢性病、肌少症、靜脈曲張、甚至吞嚥功能不佳,一喝水就嗆到而不敢喝水,出現長期脫水問題等,均會增加抽筋機率。利尿劑、抗憂鬱劑、抗生素等,也可能引起抽筋。另外,抽筋問題也受到藥物影響,陳亭安說,如利尿劑、抗憂鬱劑、抗生素,或治療骨鬆等多種藥物,都可能引發抽筋。若服用某種藥物後,反覆出現抽筋問題,應回診詢問醫師,若發現真的是藥物所引起,可以更換藥物,或搭配其他方式緩解抽筋問題。現代人長期姿勢不良、缺乏運動,全身肌肉緊繃,常出現抽筋問題,抽筋往往來得又快又猛,十分疼痛。大家最想知道,抽筋時要如何做,才能快速紓解疼痛,恢復活動力?新光醫院復健科主治醫師陳亭安說,抽筋好發部位在小腿、大腿、肩膀、上背部等處肌肉,症狀多為肌肉突然緊繃、疼痛,不能活動。一旦發生抽筋,可以進行不同的伸展、緩解動作,解除肌肉緊繃、疼痛。以下是常抽筋的五個部位,及其緩解方式:1.小腿後側抽筋先按摩緩解疼痛,坐在地板上,雙腳伸直,將發生抽筋那隻腳的腳板,朝身體的方向彎曲,以利伸展小腿後側肌肉。每次伸展停留20秒,再回到原先位置休息20秒,如此進行3至4個循環。2.大腿前側抽筋如右大腿前側的股四頭肌等肌肉抽筋,可以用左腳單腳站立,並將右小腿往身體後方伸展,用右手抓住右腳腳踝,讓右腳膝蓋彎曲,盡量讓右腳跟碰到右側臀部,達到伸展大腿前側肌肉的效果。每次伸展同樣停留20秒,再回到原先位置休息20秒,如此共3至4個循環。3.大腿後側抽筋先按摩緩解疼痛,坐在地板上,雙腳伸直,將發生抽筋那隻腳的腳板,朝身體的方向進行彎曲,再配合身體往前彎,用手去扳腳板,以利伸展大腿後側肌肉。每次伸展停留20秒,再回到原先位置休息20秒,如此進行3至4個循環。4.肩膀抽筋如右側肩膀抽筋,先將右手臂往前伸直,並往左側肩膀移動,這時左手上手臂,在右手手肘外側施加壓力,讓右手手臂更靠近左胸口,做出類似「大象鼻」的動作。每次伸展停留20秒,再回到原先位置休息20秒,如此共3至4個循環,緩解右側肩膀抽筋。反之亦然。5.上背部抽筋可以做出類似在古代跪拜皇帝的姿勢,首先是雙膝跪地,臀部坐在雙腳的腳跟上,這時上半身往前伸展,將雙手手掌放在地板上,並盡量往前延伸,肩膀往下壓,讓背部肌肉感覺到伸展、紓解壓力。每次伸展停留20秒,再回到原先位置休息20秒,如此共3至4個循環。六大預防抽筋方法1.避免長時間久坐、久站:塗雅雯說,每種姿勢固定20分鐘,應變換姿勢,搭配四肢活動、伸展。2.控制慢性病:若有心、肝、腎等慢性病患者,或是有中風、腰椎神經壓迫等,務必按時服藥、復健,控制病情。3.運動前充分熱身:促進血液循環,讓肌肉放鬆,熱身時間至少10分鐘4.運動時適時補充水分及電解質。5.運動後伸展、注意保暖:運動過程中,休息時也要做好保暖,運動結束應做好10分鐘的收操動作。一旦運動過程有抽筋現象,應立即暫停不要勉強,避免症狀持續惡化。6.睡前做緩和伸展運動:陳亭安說,若要避免最擾人的半夜抽筋,睡前可以進行緩和運動及伸展運動,動作可參考上述抽筋後緩解不適的運動。建議每天做,或至少每周2至3次,注意不要運動過量。也可將容易抽筋的腳墊高,促進血液循環。Q:抽筋頻率過高時,是否需要就醫?塗雅雯說,抽筋頻率因人而異,目前並沒有一個衡量的基準及明確的定義,但以臨床經驗觀察,若一周抽筋一次以上,就應特別注意,應檢查是否患有慢性疾病。陳亭安表示,如果抽筋情形已影響日常生活、睡眠,比如走路時常抽筋,或睡眠中頻繁抽筋,就應就醫治療,找出抽筋的真正原因。一般來說,有可能是末稍血液循環不好、神經壓迫或其他疾病,必須加以治療。Q:服用特定營養素,是否可以避免抽筋?塗雅雯指出,抽筋與電解質不平衡有關,因此應補充鎂、鉀、鈉、鈣等。運動時應補充電解質,平時可服用維生素B群,達到穩定神經傳導、降低抽筋的效果。陳亭安說,目前無研究證實多吃哪一類食物有助減少抽筋,但平時可多補充富含鈣、鎂、鉀等微量元素的深綠色蔬菜、堅果、豆類、小魚乾、香蕉等。他也提醒,香蕉為高鉀、高糖分水果,抽筋時食用有助幫助體內電解質平衡,但對於糖尿病、腎臟病的抽筋患者來說,就要多加留意。Q:重量訓練時,胸肌抽筋怎麼辦?國泰醫院復健科主任塗雅雯表示,除小腿、上背部等處肌肉容易抽筋外,許多人會從事胸肌重量訓練,如果運動過度、訓練過重,也容易增加胸肌抽筋的機會,而胸肌的抽筋,常與肩膀的旋轉肌有關,一旦合併有錯誤姿勢時,就容易發生。胸肌抽筋時,應立即進行按摩,並藉由反方向的伸展,拉長肌肉緩解抽筋,尤其伸展動作一定要輕柔,不可以過度用力,以防肌纖維拉扯受到二次傷害。Q:游泳時發生抽筋應如何處理?陳亭安說,游泳抽筋常見部位是小腿或腳趾,這時一定要保持鎮定,緊急呼叫救生員或一旁陪游的朋友,立即上岸,避免發生危險;若身旁沒人,一時無法上岸,應馬上在水中做水母漂的動作,以利旁人早一些發現異常狀態。陳亭安指出,保持水母漂姿勢,會做出彎曲腳趾的動作,可以緩解腳趾抽筋,同時也可順勢用手按摩抽筋的小腿,加速緩解肌肉緊繃。如果抽筋症狀緩解後,可以慢慢向岸邊移動,但切記在水中換氣,應採快呼、快吸的方式,降低抽筋所致的溺斃風險。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12-15 癌症.肝癌
吃到含黃麴毒素食物會怎樣?黃麴毒素是如何產生及預防方法?
食物安全和身體健康息息相關,然而一些肉眼看不到的黴菌可能潛在其中,對人體長期健康造成影響,其中黃麴毒素屢屢出現在新聞版面上,例如近期新竹知名品牌「福源花生醬」就發生驗出含有黃麴毒素超標事件,到底黃麴毒素是什麼?哪些食物容易有黃麴毒素?黃麴毒素吃到會怎樣?黃麴毒素又該怎麼預防?黃麴毒素是什麼?黴菌毒素是由某些類型的黴菌自然產生的有毒化合物。能夠產生黴菌毒素的黴菌生長在許多食物上,例如穀物、乾果、堅果和香料。黴菌生長可能發生在收穫前或收穫後、儲存期間、食物本身/內部,通常在溫暖、潮濕和潮濕的條件下。大多數黴菌毒素化學性質穩定,可以在食品加工過程中倖存下來。黃麴毒素是毒性最強的黴菌毒素之一,由生長在土壤、腐爛植被、乾草和穀物中的某些黴菌(黃麴菌和寄生麴菌)產生。大劑量的黃麴毒素可導致急性中毒,通常會損害肝臟,進而危及生命。黃麴毒素也被證明具有基因毒性,這意味著它們會損害DNA並導致動物癌症,也有證據顯示它們會導致人類肝癌。哪些食物容易有黃麴毒素?黃麴菌、寄生麴菌的孢子能透過空氣、風力、水流、人和動物等方式來傳播。當環境溫度30至38°C、相對溼度80%以上,或穀物飼料水分超過15%以上時,黃麴菌容易大量滋生並產生黃麴毒素。市售的花生粉、花生糖是最容易發現有黃麴毒素超標的食品,很大的因素就是台灣的氣候高溫潮濕,適合黃麴菌生長而導致。其他容易受黃麴毒素影響的食物還包括五穀雜糧、堅果類、豆類、奶類、南北乾貨類、醃漬類罐頭食品、地瓜粉、麵粉及咖啡豆等食材,甚至中藥材也曾有遭受波及。若沒有真空包裝或開封後沒放入冰箱保存封好,都難逃黃麴毒素生長的汙染。除此之外,以受汙染的玉米、五穀雜糧作為飼料,餵食雞、鴨、魚、牛、豬,其內臟也含有較高的黃麴毒素存在,可能導致間接攝入黃麴毒素而不自知,對健康產生威脅。甚至連乳製品中也有黃麴毒素,毒性雖較弱,但長期食用含過量黃麴毒素之乳製品,例如牛奶、起司、加工乳酪,還是會造成肝臟損傷而影響對營養之吸收和代謝。然而黃麴毒素十分耐高溫,需加熱至260°C以上才可被破壞,難以一般的水煮、火炒、炊煮等烹煮方式去除,這也是黃麴毒素最需要注意的地方。吃到黃麴毒素有哪些症狀?吃過量被黃麴毒素汙染的食物會導致慢性及急性病變,主要的病徵包括:.慢性:導致細胞受損、畸胎及突變甚至致癌反應。.急性:嘔吐、腹痛、肺水腫、痙攣、昏迷、胰臟充血或肝、腎、心衰竭或腦水腫甚至死亡。黃麴毒素的毒性作用還會影響免疫系統,使免疫力低下,容易受到感染,且不易殺死腫瘤細胞。長期食用易導致肝細胞突變,造成肝癌的發生,尤其會使長期飲酒者、B型、C型肝炎患者及帶原者罹癌的風險增高。能從外觀判斷有無黃麴毒素汙染嗎?事實上,食物是否受黃麴毒素汙染無法以肉眼觀察到,最多只能判斷有無發霉現象產生,但無法辨識有無毒素的產生。一般來說,若發現食物有發黴、蟲咬痕跡、吃起來苦苦或食物變色的情況,最好不要食用以策安全。 另外,富含油脂的花生偶爾會有油耗味產生,可能被與黃麴毒素產生聯想,但油耗味與黃麴毒素產生完全是兩回事。油耗味為花生所含油脂長期接觸氧氣,產生氧化之自然現象,只要是富含油脂的食品超過儲存期限都會產生此現象,但由於油脂氧化過程常伴隨自由基及過氧化物產生,仍然會增加人體健康負擔,因此仍然建議購買產品時宜先確認其保存期限,並於開封後儘快吃完。如何預防黃麴毒素風險?值得注意的是,產生黴菌毒素的黴菌可以在各種不同的作物和食品上生長,並且可以深入食品內部,而不僅僅是在表面生長。黴菌通常不會在適當乾燥和儲存的食品中生長,因此有效乾燥商品並保持乾燥狀態或適當儲存是防止黴菌生長和黴菌毒素產生的有效措施。為了盡量減少黴菌毒素對健康的風險,WHO建議:.檢查經常受黃麴毒素汙染的全穀物(特別是玉米、高粱、小麥、稻米)、乾無花果和堅果(如花生、開心果、杏仁、核桃、椰子、巴西堅果和榛果)是否有黴菌,並丟棄任何看起來發黴、變色或乾癟。.避免在乾燥前、乾燥過程中以及儲存過程中對穀物造成損壞,因為損壞的穀物更容易受到黴菌的侵襲,從而受到黴菌毒素污染。.盡可能購買新鮮的穀物和堅果。.確保食物存放得當-避免昆蟲、乾燥且溫度不要太高。.食品在使用前不要長時間保存。.確保飲食多樣化—這不僅有助於減少黴菌毒素的暴露,還可以改善營養。【資料來源】.WHO: Mycotoxins.食藥好文網:食品中黃麴毒素從何而來?如何避免吃下肚?.彰化基督教醫院:認識黃麴毒素.衛生福利部南投醫院:認識黃麴毒素.彰化縣衛生局:認識食品中的黃麴毒素.農業主題館:花生臭油ㄞ味=黃麴毒素?國產花生最有保障
-
2023-12-15 養生.聰明飲食
最健康的零嘴!毛豆4煮法快速料理,煮時多「一動作」吃了不怕脹氣
很多人愛吃零食,但零食有健康的嗎?還真的有!國民健康署推薦有很強抗氧化能力的毛豆,而且葷素皆宜,想補充蛋白質的人都可以吃。毛豆抗氧化、防骨鬆 素食者補充蛋白質好選擇根據國健署資料指出,毛豆就是尚未成熟的大豆,與其他大豆家族相比,含有豐富的維生素E、鉀、磷、維生素A、大豆異黃酮,同時也是蛋白質與膳食纖維的絕佳食物來源之一。毛豆所含的維生素E有很好的抗氧化能力,可以協助清除自由基,同時具有抗凝血的功能。卵磷脂則是大腦發育不可缺少的營養成分之一,而大豆異黃酮被稱為天然植物雌激素,也能防治骨質疏鬆。毛豆和肉類一樣擁有豐富的蛋白質,是可以提供能量又不易造成肥胖的食物,除了可穩定血糖,更富含機能性成分。行政院農委會資料也指出,毛豆含有8種人體所需的胺基酸,與穀類一起吃,更可使二者蛋白質利用效率提高42%。想補充蛋白質的人也很適合把毛豆當作小零嘴來享用,且葷素皆宜,是素食者補充蛋白質的好選擇。豆類吃多易脹氣 煮好1動作解圍不過吃毛豆有個問題,應該說所有豆類都是,吃多容易脹氣。根據行政院農委會《農業兒童網》建議,水煮毛豆至沸騰時會有白色泡沫浮起,這些泡沫就是會造成脹氣的「棉籽糖」成分,因此將此白色泡沫撈掉,就能大幅降低脹氣的機會。4種毛豆快速料理法毛豆最常見的料理法是直接用鹽水煮熟了直接剝開吃,或取出裡面的豆粒與其他食材一起炒來吃。而外面賣的熟食小吃毛豆,為了更有味道,會加入一些黑胡椒或辛香料,這就要注意調味料鈉含量較高,不要吃多,水煮的還是較為健康。1.水煮毛豆最簡單的方法。將水煮開,加入一些鹽。接著將毛豆丟進去煮,帶殼或去殼都可,煮約5分鐘,煮熟後撈起瀝乾,用冷水沖洗冷卻,即可食用。或視個人口味再加一些八角、花椒、黑胡椒等調味。2.蒸煮毛豆蒸煮與水煮方法較類似,但蒸煮的毛豆會更加鬆軟一些。蒸煮的時間大約是5至10分鐘,同樣是毛豆熱透變軟後,用冷水沖洗冷卻,再進行調味即可食用。3.煎毛豆煎毛豆較不常見,但也是一種美味的方法,並且比起水煮,用悶煎方式能保留最多營養素。先用點鹽搓揉毛豆,再以平底鍋慢慢加熱,乾煎至兩面微焦,之後轉小火悶煎約5分鐘,最後再淋上一點橄欖油或調味料即可。4.微波毛豆使用微波爐也是一個迅速料理的方式。如是新鮮的毛豆,可在大豆上灑幾滴水再開始微波,大約3-4分鐘;如果是冷凍毛豆,時間可縮短。將加熱時間控制在2分鐘以內,能大幅減少營養素被破壞的程度。【資料來源】.《國民健康署》臉書粉絲專頁 .《農業兒童網》 .聯合報系新聞資料庫
-
2023-12-12 癌症.攝護腺癌
遠離攝護腺癌該怎麼吃?詳解有助降低攝護腺癌進程的飲食重點
良好的營養可以降低攝護腺癌(前列腺癌)的發生率,並有助於降低攝護腺癌進展的風險。我們也知道攝取充足的營養可以降低心臟病、癌症、糖尿病和肥胖的風險,通常還能提高整體生活品質。此外,健康的飲食也有助提高身體能量,促進恢復並增強免疫系統。因此,當你患有攝護腺癌(前列腺癌)時,你應該嘗試健康飲食,這對於你的整體健康以及幫助你從癌症中康復非常重要,而且它還可以幫助你保持健康的體重並降低其他疾病的風險。 有助降低攝護腺癌(前列腺癌)進程的飲食指南健康飲食指南包含以下元素:.主要以植物為基礎。.包括大量的水果和蔬菜。.多攝取膳食纖維。.控制脂肪含量。.限制單醣飲食。此外,喝足夠的液體並進行身體活動,以幫助實現和維持健康的體重。植物性飲食主要以植物為主的飲食,包括:.水果和蔬菜。.全穀類。.豆類和豆莢類。.其他植物性蛋白質來源。水果和蔬菜吃大量的水果和蔬菜很重要。以下是一些可能的原因:.它們含有維生素、礦物質和纖維以及各種抗癌植物化學物質,如類胡蘿蔔素、番茄紅素、吲哚和黃酮醇。.有一致的證據表明,富含水果和蔬菜的飲食與降低許多癌症的風險有關。雖然攝護腺癌(前列腺癌)風險的結果尚未得出結論,但它們是有希望的。.有一些證據表明,蔬菜,尤其是青花菜、花椰菜、高麗菜、羽衣甘藍、球芽甘藍和白菜等十字花科蔬菜,可能與降低攝護腺癌(前列腺癌)的風險有關。膳食纖維植物性飲食天然富含纖維,具有許多好處:.高纖維飲食有助於降低可能與攝護腺癌(前列腺癌)進展有關的荷爾蒙濃度。.根據《國家癌症研究所期刊》的一項研究,攝護腺癌(前列腺癌)死亡率與穀物和堅果或種子的攝取量呈負相關。.富含來自水果、蔬菜、豆類和全穀物(例如全麥穀物和麵包)的天然纖維的飲食可以降低癌症風險和攝護腺癌(前列腺癌)進展的風險。低脂飲食低脂飲食有許多好處,以下為一些需要記住的要點:.在已開發國家觀察到癌症風險的增加,部分原因可能是因為高脂肪飲食刺激了增加的睾固酮濃度,而這已被知道與攝護腺癌(前列腺癌)生長有關。.一項綜合審查報告稱,32項研究中有24項發現飲食脂肪攝取量與攝護腺癌(前列腺癌)風險之間存在正向關聯,儘管並非全部具有統計意義。.然而,迄今為止的前瞻性研究未能發現攝護腺癌(前列腺癌)與整體脂肪攝取量之間存在一致的關聯。大多數研究人員同意目標是讓總熱量的20%來自脂肪,而飽和脂肪佔總熱量的10%以下。因此,選擇脂肪的種類很重要。關於脂肪的飲食要點包含:.減少脂肪攝取。.橄欖油是首選。.避免反式脂肪。.增加飲食中的omega-3脂肪酸。單糖飲食限制飲食中單醣的含量。高糖食物通常有以下元素:.經過高度加工和精製。.營養價值低。.纖維含量低。此外,這些食物可能會增加血清胰島素和血清IGF-I的濃度,這可能會刺激癌細胞生長。可降低攝護腺癌(前列腺癌)風險的食物該怎麼吃?水果和蔬菜目標是每天至少吃五份(400克)水果和蔬菜。它們可以是新鮮的、冷凍的、乾燥的或罐裝的,不添加糖或鹽。盡量選擇天然果汁而不是糖漿的罐裝水果。一份新鮮、罐裝或冷凍水果和蔬菜的重量約為80克。一份果乾為30公克,應留至用餐時食用。每天盡量吃各種不同顏色的水果和蔬菜,因為它們含有不同的營養素。澱粉類食物澱粉類食物是碳水化合物的主要來源,它們為你提供能量並幫助你在更長時間感到飽足感,因此每天在飲食中加入一些澱粉類食物非常重要,目標是每餐吃一份。澱粉類食物包括穀物、馬鈴薯、麵包、米、義大利麵、地瓜和山藥。盡可能選擇全麥食品(例如全燕麥片、玉米、藜麥、穀倉麵包、糙米)和其他高纖維食品(例如帶皮馬鈴薯、豆莢類和豆類)。一般來說,澱粉類食物的份量約為拳頭大小。富含蛋白質食物蛋白質是健康飲食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有助於建立和修復身體組織,維持肌肉質量。蛋白質也有助於製造新細胞,例如紅血球和荷爾蒙。富含蛋白質的食物包括豆類、豆類、魚、蛋和肉,目標是每天攝取二至三份蛋白質。若吃紅肉,盡量每週吃不超過3份,即每週約350至500克熟紅肉(烹調前700克至750克),這包括牛肉、豬肉和羊肉,並且盡量避免加工肉類和高溫烹調的肉類,因為這會增加腸癌和胃癌的風險。加工肉是指經過煙燻、醃製、鹽醃或添加防腐劑保存的肉,包括火腿、培根和一些香腸。你可以選擇白肉,例如去皮的雞肉或魚。或者你可以吃豆類、豌豆或扁豆,它們的脂肪含量較低,纖維含量高於肉類。乳製品和乳製品替代品乳製品的鈣含量很高。一些研究表明,攝取大量鈣可能會增加攝護腺癌(前列腺癌)生長和擴散的風險。其他研究並未發現兩者之間的聯繫,但每天避免攝取超過1500毫克鈣(大約1.6公升牛奶中的鈣含量)可能是一個好主意。高脂肪食物你需要吃一些脂肪才能使身體正常運作。但吃太多脂肪會讓你體重增加,從而增加被診斷出患有侵襲性或晚期攝護腺癌(前列腺癌)的風險。脂肪可分為飽和脂肪和不飽和脂肪兩類,不飽和脂肪被認為比飽和脂肪更健康。不飽和脂肪存在於橄欖油、植物油、芥花油、酪梨、堅果和種子等植物性食品以及鮭魚、鯖魚和沙丁魚等油性魚類中。飽和脂肪存在於肉類、蛋糕、餅乾、糕點、奶油和高脂肪乳製品(如起司)中。建議每天攝取不超過30克飽和脂肪。用植物油代替動物脂肪可能有助於患有攝護腺癌(前列腺癌)的男性延長壽命。還有一些研究表明,攝取大量飽和脂肪可能會增加攝護腺癌(前列腺癌)術後復發以及發展為晚期攝護腺癌(前列腺癌)的風險,但需要更多的研究來確定情況是否如此,因為其他研究尚未發現兩者之間的關聯。【資料來源】.Nutrition and Prostate Cancer.Living with prostate cancer: Your diet and physical activity.Nutrition Services for Cancer Patients
-
2023-12-11 養生.健康瘦身
腰細體瘦、膽固醇卻過高,愛吃「1物」惹禍!4招控膽固醇,運動最推有氧
衛福部國健署統計40歲以上過重或肥胖者共有105萬人,其中5成以上的民眾有代謝症候群。醫師表示,慢性病都是年輕時未多加注意,最後導致四、五十歲時「百病叢生」,20幾歲的年輕人就要做體重控制,臨床上發現,許多年輕人體重不重,但「膽固醇過高」,詢問下竟是愛吃「蛋」惹的禍。代謝症候群定義5項危險因子:1.腰圍過粗(男性≧90公分、女性≧80cm)2.血壓偏高3.飯前血糖偏高4.三酸甘油脂偏高5.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偏低其中有3項或3項以上超標,即認定為代謝症候群。開業醫師、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常務理事黃啟嘉表示,諸多慢性疾病都是年輕時疏於照顧,最後導致不可逆的慢性病,等到四、五十歲時百病叢生,若又未多加控制,產生中風、心肌梗塞,更多的人是糖尿病未控制走入洗腎的道路。「20歲以後就要開始做好體重控制。」黃啟嘉指出,為了避免40歲出現慢性病,在還沒成為疾病前就應該開始介入,臨床上發現許多年輕人「腰不粗、體重不重,卻膽固醇過高」,詳細問診後卻出現共同性,就是「愛吃蛋」。一天吃3、4顆蛋 膽固醇過量黃啟嘉說,每天1、2顆蛋並不會導致高膽固醇,可是膽固醇過高的年輕人平均一天都要吃3、4顆蛋,明顯過量,同時運動量不足;蛋白質的來源很多,不一定要從蛋類中攝取,也可來自雞肉、豆類。代謝症候群未控制 中風、心梗風險高代謝症候群若未有意識的管控,未來中風的風險將大大提高。黃啟嘉表示,尤其是肚子大的代謝症候群民眾,突發性心肌梗塞的風險較高,有時忘了吃藥就中風,照顧好三高,才能遠離日後的疾病風險。運動是最能夠改善血脂、血糖、血壓的方式,黃啟嘉建議,肚子過大的民眾針對腹部加強訓練,糖化血色素、高密度膽固醇2項代謝症候群的重要指標,都能透過規律運動讓數值正常。運動能改善血脂、血糖、血壓 最推「有氧運動」「勞動並非運動。」黃啟嘉提醒,許多患者都說自己在工地搬磚,運動量充足,但運動應達到「心跳加快、出汗」等狀態,並非有動就是運動,建議以「有氧運動」為主,像是騎腳踏車、踩飛輪都是相當好的活動,每周3次、每次30分鐘,但最好替自己設定每次40至45分鐘目標,才能達到最好運動效益。4招控制膽固醇1.定期膽固醇檢查:正常人應每年做一次血中膽固醇檢查,若有心血管疾病、高血壓、抽煙習慣等高風險族群,則建議每三個月,就應該追蹤一次。2.控制體重:體重愈重,好膽固醇的相對比例可能就會下降。3.飲食控制:均衡飲食及每日五蔬果4.規律運動:有氧運動如游泳、跑步、騎腳踏車等,是協助調節血中膽固醇比例的好方法。資料來源/衛福部南投醫院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12-11 養生.聰明飲食
如何用「吃」的趕走壞情緒?補充4大快樂營養素 早晚必喝1飲品
你今天有吃「快樂營養素」了嗎?現代人生活節奏快,隨著壓力增加也會產生壞情緒,事實上,透過飲食調整可以提升心靈免疫力,例如ω-3脂肪酸、色胺酸、維生素B群、維生素C、鈣和鎂,這些營養素能促進心情愉悅,減少生活壓力。4大快樂營養素 台南市立醫院營養師張麗娟表示,常見的快樂營養素包括ω-3脂肪酸、色胺酸、維生素B群、維生素C、鈣和鎂,攝取相關食物可以幫助減輕壓力。ω-3脂肪酸:組成大腦及神經細胞與傳導的重要成分,因具有抗氧化、清除自由基能力,可增加血清素的分泌量,改善憂鬱。常見食物有鯖魚、秋刀魚、鮭魚、沙丁魚、鮪魚等。 色胺酸:在調節睡眠上扮演重大角色,可以幫助人體保持放鬆。常見食物如雞胸肉、豬里肌、鮭魚、毛豆、南瓜子、牛小排、雞蛋、傳統豆腐、鮮奶⋯等食物含有天然的色胺酸。 維生素B群/鈣/鎂:例如糙米、薏仁等全穀類;或是綠葉蔬菜、豆類、牛奶等有助於維持神經系統的穩定性,降低焦慮感。 維生素C:一種強效的抗氧化劑,有助於減輕壓力活化免疫力,像是柑橘類水果、芭樂都是豐富的維生素C來源。避免高糖、高油脂食物 張麗娟提醒,除了增加快樂營養素外,也要避免高糖、高油脂這些影響心情的地雷食物。精緻點心、糖果、蛋糕、餅乾等高糖食物。雖可在短時間內刺激血清素分泌而發揮鎮靜作用,但因含糖食物容易被腸胃吸收,易導致血糖不穩,同時也會消耗大量維生素B群而影響抗壓力,更會影響情緒穩定。 而動物性脂肪、食物脂肪比例高的高油脂食物,易阻塞血管,使血液混濁、換氧能力下降,當膽固醇指數升高時,人體的壓力會無法下降,更增加罹患心血管疾病的可能。三餐這樣吃才對 三餐要怎麼吃才健康?張麗娟建議,每天早晚1杯奶、每餐水果拳頭大、菜比水果多一點、豆魚蛋肉一掌心、堅果種子一茶匙、三餐至少有一餐吃全穀類雜糧。建立一個均衡、多樣化的飲食習慣,注重攝取各種營養素,有助於提升心靈免疫力,增強應對生活壓力的能力,讓心情更加穩定和愉悅。【本文獲uho優活健康網授權刊登,原文刊載網址:https://www.uho.com.tw/article-62285.html】(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12-11 養生.聰明飲食
早餐吃「8種食物」助降膽固醇,雞蛋是其之一!喝1飲品比喝咖啡更好
在現代快節奏的生活中,健康的早餐是維持良好生活習慣的關鍵。透過精心搭配食物,不僅可以提供豐富的營養,還能降低膽固醇水平。以下是一些建議,有助於打造降膽固醇的美味早餐。 1、高纖維穀物食品:選擇全穀類早餐食品,如燕麥片、全麥麵包或糙米。這些食品富含膳食纖維,能夠有效降低血中的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水平。 2、添加堅果與種子:含有健康脂肪的堅果,如核桃、杏仁,以及亞麻籽、莎草籽等種子,都是降低膽固醇的好選擇。它們提供了不飽和脂肪酸,有助於降低 LDL-C 水平。 3、選擇低脂乳製品:選擇低脂或無脂的乳製品,如低脂牛奶、乳酪或優格。這些食品提供豐富的鈣質,同時降低攝取飽和脂肪的量。 4、多食用水果和蔬菜:水果和蔬菜是富含天然抗氧化劑和膳食纖維的理想選擇。特別是富含植物固醇的水果,如蘋果、梨,以及綠葉蔬菜,有助於調節膽固醇。 5、選擇健康脂肪:避免食用飽和脂肪,轉而選擇健康的不飽和脂肪。例如,橄欖油、酪梨、葵花籽油等,這些脂肪有助於提高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水平。 6、瘦肉和豆類:選擇瘦肉,如雞胸肉或火雞,以及富含植物蛋白質的豆類,如豆腐或豆類,這些是低脂肪的膳食選擇,有助於維持良好的膽固醇水平。 7、選擇雞蛋:雞蛋是營養豐富的早餐選擇,提供高質量的蛋白質。最近的研究顯示,食用適量的雞蛋與膽固醇水平的上升並無直接關聯。 8、喝茶而非咖啡:喝茶,特別是綠茶,可能有助於降低膽固醇。綠茶中的茶多酚具有抗氧化和降脂作用。 9、減少加工食品:避免高加工食品,這些食品通常含有飽和脂肪、反式脂肪和高糖分,這些都可能對膽固醇水平產生負面影響。 10、適量運動:結合早餐後的適量運動,有助於提高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水平,同時促進整體心血管健康。 【延伸閱讀】·澱粉吃太多也會害膽固醇高!專家揪「身體3警示跡象」 瞳孔周邊有白圈中了 ·早餐「吃這4品項」會害你發胖、精神差!大冰奶、鐵板麵秒中 1物吃多還可能致癌
-
2023-12-10 養生.抗老養生
老了開始失智怎麼辦?長壽專家傳授「每天必做6件事」延緩老化,到戶外走走也算
透過重力訓練可以鍛鍊肌肉,大腦也可以透過某些行為加以強化。大腦的健康有助於在年紀漸長時保持敏銳、警覺和專注,避免認知能力下降、防止或減緩失智或罹患阿茲海默症。每天為大腦健康所做的6件事著名醫生海曼(Mark Hyman)剛出版了新書「永遠年輕:活得更久、更健康的秘密」(Young Forever: The Secrets to Living Your Longest, Healthiest Life),最近他在Instagram發文分享他每天為大腦健康所做的6件事:一、吃健康的脂肪每天攝取健康脂肪可以強化大腦。俄亥俄州立大學韋克斯納醫學中心(Wexner Medical Center)指出,健康的脂肪含有omega-3脂肪酸,是大腦的重要組織,有助增強記憶和學習能力。海曼在貼文中說,他的大腦一向很管用,但是攝取健康脂肪讓他思路更清晰。酪梨、橄欖、橄欖油、堅果和種籽等是他的脂肪來源。二、攝取足夠蛋白質2022年的一項研究顯示,吃富含蛋白質的飲食與減輕晚年認知能力衰退有關,蛋白質有助提升大腦神經元間的交流。成年人對蛋白質的需求量,一般是每公斤體重0.8克(也可以用磅乘以0.36)來計算。對於40歲以上的人,當肌肉開始萎縮時,專家建議蛋白質攝取提升至每公斤體重1至1.2克。60多歲的海曼目標是每餐吃30克蛋白質以增加肌肉。海曼說,首先將高蛋白奶昔、堅果醬和魚類納入你的早餐。三、選擇各種顏色的植物性食物海曼說,五顏六色的植物性食物應該占餐盤的大部分,各種各樣的植物性食物可以為大腦和身體提供許多營養物質;多樣性也加強了腸道微生物群,有助於減少炎症。其中豆類和漿果這類食物具有抗氧化特性,能幫助大腦集中注意力。海曼說,這些五顏六色的超級食物都含有促進大腦的植物營養素(phytonutrients)。四、避免糖和加工食品加工食品含有人工香料和甜味劑,會導致腦霧以及傷害記憶。雖然這些食物能快速提供能量,但也會使血糖升高,沒多久反而容易產生疲勞感。海曼建議,每天都應盡量避開高果糖玉米糖漿、反式脂肪和食品添加劑。五、每天運動還記得跑步後的興奮感嗎?走出戶外和運動對大腦有積極的影響。健身、騎車,甚至短暫到戶外走走,都可改善大腦功能,有助減少焦慮和憂鬱症狀。即使每月只運動一次,對年長者認知功能的改善也有助益。海曼說,養成運動習慣可以讓人在工作時更有活力,並保持心情平靜。六、保持放鬆和平靜的心情最後,海曼建議讓頭腦平靜下來、放慢速度。當每天被一連串的工作所困擾時,這點十分重要,可避免腦力枯竭、耗損。海曼建議,學會如何積極地放鬆,要想讓思想的強大力量對身體發揮作用,必須做一些事,例如瑜伽、冥想、深呼吸或太極拳。本文經《世界新聞網》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延伸閱讀:.幾歲開始老很快?醫師曝3年紀是斷崖式衰關鍵,6方法延緩老化.日本人長壽秘密! 納豆「納豆激酶」有益心血管、遠離三高風險.生老死不可避免,但「病」卻不一定!洛桑醫師揭開健康長壽的關鍵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12-09 養生.聰明飲食
生理期喝紅豆湯能補血?配「這水果」補鐵才更有效,但3類人要小心吃
冷冷的天氣,來碗暖暖的「紅豆湯」最對味。常聽到長輩說生理期來喝碗紅豆湯「以形補形」能補血,是真的嗎?紅豆營養成分有哪些呢?以下為您詳解紅豆功效,以及紅豆湯煮法全攻略。紅豆營養成分農業部說明,紅豆屬於小豆類,原產於中國喜馬拉雅山一帶,植物分類上屬豆科,為一年生草本植物,它也是具有良好根瘤群的秋裡作雜糧作物,與禾本科作物輪作,對土壤地力維持有良好功效。紅豆含有蛋白質、脂肪、澱粉及多種氨基酸和維生素,且礦物元素中,以鉀之含量最多。以下為農業知識入口網所列紅豆營養成分表:紅豆(每100公克).熱量:322 kcal.水分:12.6 g.粗蛋白:22.4 g.粗脂肪:0.6 g.碳水化合物:61.3 g.膳食纖維:12.3 g.維生素E效力:0.63 α-TE.維生素B1:0.43 mg.維生素B2:0.1 mg.菸鹼素:2.06 mg.維生素B6:0.66 mg.鈉:3 mg .鉀:988 mg.鈣:115 mg.鎂:177 mg.鐵:約9 mg.鋅:3.8 mg紅豆功效 農業部說明,紅豆亦含有皂鹼成分,有健胃、生津、去濕、益氣、利尿、消腫及解毒等,以中醫角度來看,神農本草綱目中記載,紅豆有以下功效:1.通小腸2.利小便3.水散血4.消腫排膿5.消熱解毒6.治瀉痢腳氣7.止渴解酒8.通乳下胎此外,若以營養學的角度來看,許育禎營養師曾於「Ivy營養師的健康教室」發文指出,紅豆所含鉀離子很高,可幫助排鈉、體內滯留的水分排出,這就是常說喝紅豆湯以消水腫的原因。而紅豆的鐵離子在蔬食類中也算高、能幫助補鐵;食用紅豆時,再吃些維生素C高的水果,可以提升鐵質的吸收率,如紅豆湯加上柳丁、紅豆湯加上芭樂。此外,農糧署亦說明,紅豆的膳食纖維是地瓜的8倍,能保護腸胃健康;紅豆多酚是紅酒的1.5~2倍,養顏美容;富含維生素B群,消除疲勞,促進代謝。紅豆禁忌有哪些?什麼人不能吃?冷冷的冬天來碗紅豆湯暖身又暖心,大多數民眾都會加糖來調味,不過「紅豆」屬於「醣類」而非豆類,須注意攝取量以免造成血糖震盪。紅豆含有高量鉀離子、磷離子,如果有腎臟疾病、心臟疾病、慢性疾病者紅豆湯不宜攝取過量,尤其是洗腎患者。紅豆湯煮法全攻略農糧署在臉書專頁「鮮享農YA - 農糧署」發文分享,國產紅豆正當季,國內紅豆的主要產區位在高雄及屏東,主要栽種品種為高雄8號(紅蜜)及高雄9號(紅寶)。高雄8號豆粒較小,豆香濃郁,久煮仍能保持飽滿;高雄9號豆大圓潤,顏色鮮紅,久煮鬆綿易化開。兩種品種烹煮後口感各有千秋,不論在新鮮度、品質及風味上,皆遠勝於進口紅豆。3種紅豆湯料理 煮出完美紅豆湯一點都不難農糧署整理出以下3種紅豆湯料理方式,並建議在煮之前先將紅豆先浸泡一晚,或加水冷凍3小時以上,煮到軟爛再加糖,避免糊化煮不爛。湯鍋 紅豆:水=1:6 大火煮30分鐘,煮沸後改小火煮50分鐘,加糖後即可上桌。紅豆粒粒分明。電子鍋 紅豆:水=1:4 設定蒸煮,40分鐘後開蓋加糖,保溫後燜煮15分鐘,即可上桌。吃起來口感清爽。電鍋 紅豆:內鍋:外鍋=1:4:2 跳起後燜30分鐘,外鍋再加2杯水,跳起後燜20分鐘,加糖後上桌。紅豆軟爛綿密。不只能煮湯,紅豆泥做法、吃法一次看紅豆泥!?紅豆不只能煮湯,打成泥也很百搭~農糧署介紹如何將紅豆製作成泥,以及紅豆泥3種吃法,趕快學起來! 準備食材:紅豆(5):水(8)細砂糖(3) 紅豆泥做法:先浸泡:洗淨之後,放入鍋中,清水浸泡4小時。再蒸煮:外鍋一杯水,跳起後悶15分鐘,外鍋再加一杯水。打成泥:瀝乾湯汁,加入果汁機攪打,依喜好加入砂糖。紅豆泥可以淋上煉乳直接吃,或是搭配洋菜粉,做成羊羹,懷舊清新小點心;也可以搭配吐司當早餐,也是一個好選擇。生理期喝紅豆湯有用嗎?不少女性在生理期來臨時,會喝一碗熱騰騰的紅豆湯想要補血,不過鄭園儒營養師曾受訪指出,以往多數民眾會因為「以形補形」的說法,而相信紅色食物可以補血,但其實並非所有紅色食物都能夠補血,像是紅豆、紫米、櫻桃、葡萄等,富含的是植化素中的花青素,主要功效為抗氧化,並不是鐵質。資料來源:農業部、農業知識入口網、鮮享農YA - 農糧署、Ivy營養師的健康教室延伸閱讀:.幾歲開始老很快?醫師曝3年紀是斷崖式衰」關鍵,6方法延緩老化.長壽最佳步數不是1萬步? 歐洲研究:走「這個步數」可降低死亡風險.當70歲時想過什麼樣的生活?6種生活態度讓你更健康長壽、自在圓滿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12-08 癌症.攝護腺癌
尿尿出現「紅色小蟲子」以為是寄生蟲!初診即確診攝護腺癌末期
根據衛福部最新公布的癌症登記報告顯示,110年攝護腺癌成為男性十大好發癌症中第五名。醫師表示,攝護腺癌早期症狀難發現,病患踏入診間就醫時,已有三成患者為末期患者,存活率偏低。60歲的鄭先生某日尿尿出現「紅色小蟲子」以為是寄生蟲但其實是血尿,直到半夜頻尿才到泌尿科報到,沒想到直接確診攝護腺癌末期。排尿異常、背痛才就診 可能已攝護腺癌骨轉移台灣泌尿科醫學會今日舉行「守護前腺 掌握自由關鍵」衛教記者會。台灣泌尿科醫學會理事長馮思中表示,攝護腺癌多數患者常在「排尿異常、雙腿無力、背痛」後才踏入診間,但此時可能已為晚期骨轉移,臨床觀察病患進入診間約有三成患者被診斷為轉移性攝護腺癌,若家中有親人曾罹患癌症、有家族病史,罹癌風險更高應小心預防。找出BRCA致病性基因缺陷 突破被宣告的存活期60歲的鄭先生今年已經和攝護腺癌共處4年,當初因為血尿、半夜頻尿而至泌尿科就診,起初還以為不是大事,卻被醫師診斷時已是攝護腺癌第四期,且癌細胞已轉移到淋巴系統及骨頭,可能僅剩不到2年的存活期,但他早已突破一開始被宣告的存活期。「我沒有感覺我在抗癌,我就是每天過正常的生活。」鄭先生今日出席記者會,他相當樂觀,得知確診時的第一反應是「要趕快留下照片」,他說,生病這件事情不可逆,既然遇到了就是要面對;也相當感謝高雄榮總泌尿科醫師郭威廷替他進行基因檢測,找出BRCA致病性的基因缺陷,並調整使用PARP抑制劑進行治療。鄭先生具有癌症家族病史,父親因肺癌過世,二哥及爺爺皆為胃癌。郭威廷表示,鄭先生確診時已是第四期,治療上只能採取「圍城策略」,讓病情不要再惡化,並維持患者的基本生活,11月起健保擴大給付的PRAP抑制劑治療,一年約有210人符合使用資格,鄭先生是治療成效相當好的個案。具BRCA基因突變者 罹患攝護腺癌死亡率較高台灣泌尿科醫學會泌尿腫瘤委員會主委黃昭淵表示,具有BRCA基因突變的人罹患攝護腺癌後,死亡率則為一般人的2.5倍,主要因為病程進展較快、對傳統治療的反應比較差,因此預後也比較不好;在轉移性攝護腺癌患者中,約12%具有BRCA基因突變,若使用標靶藥物PARP抑制劑,則可讓具有受損BRCA基因的癌細胞無法被修復,導致癌細胞死亡進而可延緩或停止腫瘤生長,因此PARP抑制劑是精準對抗BRCA基因突變相關癌症的利器。攝護腺癌如何預防?.定期健康檢查、直腸指診、抽血篩檢(前列腺特異抗原 PSA),以期早期發現及早診斷治療,尤其是老年人在健康檢查時,應特別注意前列腺情況。.控制飲食中蛋白質、脂肪和膽固醇的含量,多食用豆類食品和蔬菜,尤其是番茄、橘子等,可以降低發生前列腺癌的風險。.食物中攝入足量的硒,人體血液中硒濃度高的男性患前列腺癌的機率會低至4~5倍。.規律性行為,能減低前列腺癌風險。》看完整百科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12-06 醫療.心臟血管
雜食和純素飲食,哪種對心臟健康更佳?史丹福雙胞胎研究解答
儘管眾所周知,少吃肉可以改善心血管健康,不過實際狀況到底為何?根據一項刊登在《美國醫學會期刊》網路開放版(JAMA Network Open)的新研究表明,與雜食的對照組相比,純素飲食在短短八週內即可改善心血管健康。該項由史丹佛大學醫學院主導的研究中,研究人員將22對同卵雙胞胎分為兩組,兩組均採取蔬菜和全穀物的健康飲食,但一組吃適量的肉類,而另一組則採取嚴格的植物性飲食。研究人員表示,透過研究同卵雙胞胎可以減少遺傳差異、成長經歷和生活方式選擇等變數。在為期八週的試驗中,兩組參與者都接受四週的送餐服務。後四個星期中,參與者則按照研究團隊的指示自行做飯,並且有一名營養師在研究期間隨時待命回答相關飲食問題。研究人員發現,與雜食者相比,純素飲食的參與者其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胰島素濃度和體重顯著降低,這些數值都與改善心血管健康有關。研究人員總結該項試驗的結果表明,與健康的雜食性飲食相比,健康的植物性飲食具有顯著的保護性心臟代謝優勢。該研究作者之一、醫學教授Christopher Gardner博士表示,根據這些結果並考慮到現代人越來越長壽,多數人都會受益於更多的植物性飲食。他認為,純素食參與者做了三件最重要的事情來改善心血管健康:他們減少飽和脂肪的攝取,增加膳食纖維並減輕體重。不過Gardner承認,大部分人不會成為素食主義者,但多吃水果和蔬菜會改善人們的健康。為何植物性飲食與降低心臟病風險有關?先前的研究發現,植物性飲食與更好的心血管健康和更低的心血管疾病風險有關。例如純素食和植物性飲食可以減輕體重並改善膽固醇、血壓和葡萄糖代謝。而純素飲食往往富含蔬菜、水果、豆類、全穀物和堅果,纖維、維生素、礦物質和植物營養素的含量也較高。不過,有越來越多的研究證據表明,無需嚴格遵守植物性飲食即可獲得心血管健康益處,像是每週將部分肉類換成植物性食物也能帶來改變。需要注意的是,美國馬鞍峰紀念醫療中心(MemorialCare Saddleback Medical Center)心臟科醫師Cheng-Han Chen告訴《healthline》,在吃純素飲食時,若沒有適當的補充,可能會導致維生素 B12、鈣、鋅、鐵、omega-3脂肪酸和蛋白質等必需營養素的缺乏。Chen建議,吃更健康的食物,例如水果、蔬菜、全穀物和堅果,並少吃不健康的食物,例如飽和脂肪、糖和精製碳水化合物。他指出,並不是每個人都能時時遵循嚴格的飲食規範,所以建議人們利用這些原則來找到適合他們的健康飲食。【資料來源】.Twin research indicates that a vegan diet improves cardiovascular health.Omnivore vs. Vegan: Which is the Better For Your Heart Health?.Study: Vegan Diet Has Positive Effect in Just 8 Weeks
-
2023-11-29 焦點.健康知識+
落枕吃止痛藥、失眠吃安眠藥...營養師點出9種身體狀況先別吃藥,吃對食物對症改善
你是身體出點狀況就吃藥的人嗎?什麼落枕吃止痛藥、皮膚濕疹吃類固醇、睡不好還吃安眠藥...,營養師高敏敏提醒,不要身體一有不適就吃各種藥當藥罐子,先跟著營養師對症補營養,或許就能有效解決身體小病不斷。9種身體狀況先別吃藥 對症補充營養改善1.皮膚紅點、易瘀青補充維生素C,維持正常睡眠不熬夜。當你的身體缺乏維生素C時,會讓血管壁脆弱,因此有碰撞時比較容易顯現在皮膚上。→建議食物:芭樂、草莓、百香果2.易失眠、淺眠補充鈣、鎂、色胺酸,可以幫助放鬆肌肉、降低皮質醇、提升褪黑激素。除了補充幫助睡眠的營養素之外,也少喝咖啡、濃茶等 含有咖啡因的飲料,並且盡量保持正常作息、不要熬夜。→建議食物:牛奶、黑芝麻、蔬菜3.牙齦易出血維生素C長期攝取不足,可能會導致膠原蛋白不足,使得原本具有膠原蛋白的組織崩散 因此會出現牙齦微縮、流血的症狀。而缺乏微生素K會導致凝血功能降低,導致牙齦出血症狀更不易痊癒。→建議食物:芭樂、奇異果、納豆、深綠色蔬菜4.容易嘴破維生素B群、鐵質、鋅都有助於修復口腔黏膜,尤其鐵質、鋅都可加快傷口癒合,配合充足的睡眠可以恢復得更快。嘴破時也要避免吃刺激性的酸、辣、酒精等食物。→建議食物:牡蠣、瘦肉、豬血5.指甲容易斷裂指甲的主要是蛋白質,因此缺乏蛋白質時會容易斷裂,缺乏鈣質有可能會導致指甲有白色橫條紋,補充生物素可以維持指甲健康生長。→建議食物:鮭魚、牛奶、雞蛋6.易落枕、肩頸痠痛補充鈣、鎂有助於肌肉和神經正常運作,鈣也能預防骨質流失;魚油的omega-3脂肪酸有抗發炎效果,可以舒緩肌肉,減少肌肉痠痛感。→建議食物:魚油、小魚乾、堅果7.夜盲症、乾眼症維生素A可讓眼睛的感光細胞正常運作,預防夜盲症、眼睛乾澀;Omega-3可預防乾澀 降低罹患眼睛疾病的機率;花青素可保護眼睛不受自由基損傷,維持夜間視力。→建議食物:菠菜、橘紅蔬菜、深海魚、莓果8.易感冒製造免疫細胞需要蛋白質參與,可選擇優質蛋白質(如:豆類、魚肉);而鋅有助於生長發育、維持免疫系統。不同顏色的蔬果,有不同的植化素功效,都能有效抗發炎、抗老化。→建議食物:各色蔬果、瘦肉、蛤蜊9.頭暈、疲倦、貧血「鐵」為紅血球的重要物質,如果紅血球缺鐵導致功能受影響。就無法將氧氣送到全身細胞 因此會有頭暈、虛累累的情況。→建議食物:鴨血、豬肝、文蛤、紅莧菜若你的身體出以上9種症狀,皮膚易瘀青、易失眠、牙齦易出血、容易嘴破、指甲容易斷裂、易落枕或肩頸痠痛、夜盲症或乾眼症、易感冒、頭暈疲倦或貧血,可以先靠飲食對症補充營養改善。但高敏敏提醒,如果長期出現症狀,建議還是要盡快就醫 以免錯過治療時間。健康的飲食+良好作息,才是讓身體健康的王道,跟著營養師一起吃出健康,不當藥罐子。延伸閱讀:.幾歲開始老很快?醫師曝3年紀是斷崖式衰」關鍵,6方法延緩老化.長壽最佳步數不是1萬步? 歐洲研究:走「這個步數」可降低死亡風險.當70歲時想過什麼樣的生活?6種生活態度讓你更健康長壽、自在圓滿
-
2023-11-28 養生.營養食譜
青木瓜與紅肉木瓜的營養差異在哪?木瓜富含木瓜酵素好處多 飯前或飯後吃有不同效益
木瓜素有「萬壽果」、「百益果王」之稱,營養價值高,維生素A、C含量特別高,熱量低、膳食纖維豐富,更富含木瓜酵素,具有助消化、提升免疫力、護胃、穩定血糖、養顏美容、防乾眼症等功效。木瓜的營養價值有哪些?有哪些保健的效果?秋冬季節盛產的木瓜,味道香甜多汁,不僅是水果,也適合入菜。木瓜屬於番木科,指的是「紅肉」木瓜,又稱為番木瓜、番瓜、萬壽果、乳瓜等,而尚未成熟的木瓜則是「青木瓜」。營養師劉怡里表示,木瓜是很特別、很好運用的水果,由於木瓜酵素多,不論是在飯前、入菜料理或飯後吃,各具特色,也有益健康。木瓜是維生素A及C含量超高的水果,也富含β胡蘿蔔素、維生素E,抗氧化作用佳,是水溶性與脂溶性維生素兼具的水果。秋冬季節容易眼睛乾澀,可多食用木瓜補充維生素A、β胡蘿蔔素,具有防乾眼症、黏膜保護、提升免疫力等效果。「紅肉」木瓜與青木瓜的營養差異在哪?青木瓜燉排骨可以豐胸嗎?木瓜的維生素C含量相當高,尤其紅肉木瓜的維生素C含量比青木瓜還高出二倍之多,只要吃200公克木瓜,即達到人體需求維生素C一天的建議量,抗氧化力強,可促進代謝、助消化、增強抵抗力、抗老、降膽固醇、幫助傷口癒合。劉怡里指出,木瓜的膳食纖維豐富,尤其青木瓜是紅肉木瓜的二倍,木瓜酵素還具有軟便作用,能幫助腸道蠕動,改善便祕,也可緩解腸胃型感冒的不適症狀。木瓜的鉀含量也高,對於降血壓、降膽固醇、防骨鬆等都有助益。「青木瓜燉排骨真的可以豐胸!」劉怡里解釋,肉類等蛋白質是豐胸的基底原料,青木瓜含有豐富的木瓜酵素,不僅可以軟化豬肉,並可以幫助豬肉蛋白質的消化吸收,因此青木瓜燉排骨會有豐胸效果。木瓜酵素有那些好處?常喝木瓜牛奶會有哪些好處?最特別的是,木瓜富含木瓜酵素,又是低GI(低升糖指數)、膳食纖維多的水果,很適合在飯前、入菜料理或飯後吃,運用層面高。在飯前吃有飽足感,讓血糖穩定;木瓜與肉類一起烹煮,木瓜酵素可軟化肉質,有助脂溶性維生素A、β胡蘿蔔素的吸收;在飯後吃木瓜,木瓜酵素可幫助豆類、肉類等蛋白質食物消化吸收,對胃脹、消化不良的人有益。「木瓜牛奶」更是常見的飲品,劉怡里認為,此飲品的維生素C及鈣的含量高,牛奶中的脂肪能幫助木瓜的維生素A吸收,有養顏美容作用,木瓜的維生素C則有助鈣的吸收,幫助牛奶消化。若有便祕困擾的人,建議吃木瓜優格,改善效果不錯。(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11-27 養生.聰明飲食
肥胖、慢性發炎的原因?植物性食物中的凝集素對身體有害嗎?
我在2023-7-5發表植物的逆襲 – 偽科學經典,指出《植物的逆襲》這本書是偽科學的經典。讀者Samson Shu Lun Tang在2023-11-1在回應欄留言:「我也對植物不宜飲食的說法很懷疑,但也想認識『凝集素』多一點,以堅定對這本書的不可信的理念。所以,希望閣下說多點『凝集素』相關資訊。謝謝你」《植物的逆襲》這本書是基於「凝集素有害論」,而很多人,包括很多醫生,都陷入此一迷思。我發表過兩篇有關凝集素的文章:2017-7-17:生吃,熟食,抗營養素:「事實上,在美國,幾乎沒有什麼蔬菜是不能生吃的。只有一樣例外。那就是豆類。大多數的豆類含有高量的紅血球凝集素,而此毒素是有致命性的。有些豆類,如豌豆,含有較低量的紅血球凝集素,所以可以小量地生吃(但為了安全,沙拉吧不會有)。不管如何,只要用蒸或水煮十分鐘,就可以將豆類中的紅血球凝集素減少200倍。但是,用慢鍋煮是沒有用的。這是因為攝氏80度以下的溫度是無法破壞紅血球凝集素。」2020-7-10:草菇、香菇柄,會引發中風?。這篇文章是在評論王輝明醫師所聲稱的「香菇柄會導致中風」。他說因為香菇柄含有「蛋白質凝集毒素」,所以會導致中風。但是,醫學文獻裡並沒有「蛋白質凝集毒素」這個詞,所以它顯然是「紅血球凝集素」的誤稱。我也指出沒有任何科學證據顯示香菇柄含有「紅血球凝集素」,更不用說什麼它會導致中風。有關凝集素的科普資訊,最詳盡和最中肯的是哈佛大學的一篇文章(2022年一月最後審查)。我把全篇翻譯如下:凝集素或血凝素是一種「抗營養素」。它們存在於所有植物中,但生豆類(黃豆、扁豆、豌豆、大豆、花生)和小麥等全穀物中的凝集素含量最高。由於流行媒體和時尚飲食書籍將凝集素列為肥胖、慢性發炎和自體免疫疾病的主要原因,因此它們受到了廣泛關注。但這些說法背後的真相是什麼?凝集素被定義為與碳水化合物結合的蛋白質。凝集素在自然界中用來保護植物的相同功能可能會在人類消化過程中造成問題。它們能夠抵抗腸道中的分解,並且在酸性環境中保持穩定,這些特性可以保護自然界中含有凝集素的植物。被攝入後,凝集素可以導致紅血球聚集在一起,還會引起噁心、嘔吐、胃部不適和腹瀉。較輕微的副作用包括腹脹和脹氣。動物和細胞研究發現,活性凝集素會幹擾礦物質的吸收,尤其是鈣、鐵、磷和鋅。 豆類和穀物通常含有這些礦物質,因此凝集素的同時存在可能會阻止這些礦物質在體內的吸收和利用。凝集素也可以與消化道內壁的細胞結合。這可能會破壞營養物質的分解和吸收,並影響腸道菌叢的生長和作用。由於凝集素能長時間與細胞結合,因此它們可能會引起自體免疫反應,並且理論上在類風濕性關節炎和 1 型糖尿病等發炎性疾病中發揮作用。這些理論觸動了有利可圖的反凝集素運動,催生了防止體內凝集素活動的暢銷書和酵素補充劑。然而,關於人類飲食中活性凝集素的攝取量及其長期健康影響的研究非常有限。包括凝集素在內的抗營養素最常在發展中國家的飲食中進行研究,這些國家普遍存在營養不良,或者食物種類非常有限,全穀物和豆類是重要的日常主食。重要的是要記住,我們很少吃含有大量活性凝集素的食物。原因之一是凝集素在生的狀態下最有效,而含有它們的食物通常不生吃。烹飪,尤其是使用煮沸或燉等濕高溫方法,或在水中浸泡幾個小時,可以使大多數凝集素失去活性。凝集素是水溶性的,通常存在於食物的外表面,因此與水接觸後會被去除。一個例子是乾燥的豆子。為了準備食用,將它們浸泡幾個小時,然後再煮幾個小時以使豆子軟化,從而使凝集素失去作用。罐裝豆子是在液體中煮熟和包裝的,因此它們的凝集素含量也很低。然而,在低熱下煮生豆(例如在慢燉鍋中)或未煮熟的豆子不會去除所有凝集素。我們的身體在消化過程中會產生酶,降解一些凝集素。其他使這些化合物失去活性的過程包括使穀物和豆類發芽,以及機械性地去除含有最多凝集素的豆類和小麥粒的外殼。不同食物含有不同種類的凝集素,人們對它們的反應也有很大差異。 具有潛在消化敏感性(例如腸躁症)的人可能更有可能因食用凝集素和其他抗營養物質而出現負面症狀。由於報告的凝集素敏感性症狀可透過身體不適來識別,因此合理的解決方案可能是少吃或少吃引起消化問題的食物。凝集素可以作為抗氧化劑,保護細胞免受自由基造成的傷害。它們還會減緩碳水化合物的消化和吸收,這可能會防止血糖急劇上升和胰島素水平升高。早期研究也著眼於使用無毒的少量某些凝集素來幫助刺激無法長時間進食的患者的腸道細胞生長,以及由於凝集素能夠導致癌細胞死亡而用於抗癌治療。在許多大規模人口研究中,豆類、全穀物和堅果等含凝集素的食物與心血管疾病、體重減輕和 2 型糖尿病的發生率較低有關。這些食物富含 B 群維生素、蛋白質、纖維、礦物質以及健康脂肪。因此,食用這些食物的健康益處遠遠超過這些食物中凝集素的潛在危害。原文:植物的逆襲—凝集素有害論的真相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11-21 養生.聰明飲食
防便秘、控血糖...藜麥好處超級多!一表看懂藜麥、紅藜差異
藜麥(Quinoa)因含有豐富營養素、纖維及蛋白質,被稱為「超級食物」。藜麥功效與禁忌有哪些?藜麥與台灣藜有何不同?減肥適合吃藜麥嗎?藜麥怎麼煮?本篇一次看懂藜麥功效以及2道食譜分享。藜麥是什麼?藜麥為莧科植物的種子而非全穀雜糧類(與莧菜是親戚),適合生長在高海拔和乾燥地方,主要產地為南美洲的秘魯、玻利維亞、厄瓜多,俗稱奎藜、印地安麥、灰米,因外觀及營養成分與米、麥相似,被歸為「偽穀類」的種子。藜麥營養功效與禁忌藜麥不含麩質,具豐富維生素及高纖維且是少數含有完整必需胺基酸的植物。根據農業試驗所技術服務季刊124期指出,藜麥營養價值如下: 蛋白質含量高:藜麥蛋白質含量高於其他穀物並含有人體完整必需氨基酸,其氨基酸含量均高於國際糧農組織建議攝取之標準,且蛋白質含量及品質也優於許多傳統蛋白質食物,可作為取代部分肉類及豆類的蛋白質選擇。 含好油抗發炎:適量的脂肪有助於脂溶性維生素的吸收,而好的油脂有助於維持心血管、降低壞膽固醇。藜麥每100公克的脂肪含量高於豆類、玉米、小麥及稻米,其脂肪總量中約有50%以上為Omega-3、Omega-6多元不飽和脂肪酸且含有人體無法自行合成的亞油酸及亞麻酸。 促消化、控血糖:膳食纖維可促進消化,有助於預防便秘,且膳食纖維含量較高的食物可延緩吸收,有助於避免血糖急速上升,膳食纖維越高,其升糖指數(GI值)越低,有助於糖尿病患者控制血糖。藜麥每100公克膳食纖維含量雖不比豆類植物但仍高於多數穀物,其升糖指數約為35 ,屬低升糖食物。 豐富礦物質及維生素:藜麥鐵、鎂、鋅含量均高於每日建議攝取量,相較其他穀物而言,藜麥是更好的礦物質來源,也是維生素B群及葉酸的良好來源。此外,根據營養師姜藹倫素於高雄榮總醫訊營養專欄指出,藜麥含有豐富的錳(Manganese),錳有血管放鬆的功效,有助於改善偏頭痛。 抗氧化:藜麥含有類黃酮中的槲皮素和山奈酚,有助於減少人體自由基、抗氧化,降低慢性發炎之危害。雖然藜麥營養價值豐富,但以下兩類人在食用上需特別留意: 腎功能不佳者:藜麥的鉀含量高,腎臟功能不佳、洗腎患者應謹慎食用量。 腸道功能不佳、易脹氣者:藜麥膳食纖維含量高,不易消化,容易消化不良及易脹氣者,應避免多食。藜麥與台灣藜有何不同?常見的藜麥有白、紅、黑三種顏色,以白藜最為常見、黑藜最少見。相較於進口藜麥,台灣也有本土藜麥俗稱紅藜又稱台灣藜(Chenopodium formosanum Koidz.),與南美洲產的紅藜不太相同,台灣藜為台灣原住民的傳統作物,是原住民釀小米酒的原料之一,主要產於臺東縣及屏東縣,有「穀類中的紅寶石」之稱。據農糧署發文指出,進口藜麥與台灣藜分辨如下: 就營養成分而言,台灣藜的營養價值不輸進口藜麥,台灣藜的鈉、鉀及鈣等礦物質含量高於藜麥,而藜麥的鋅含量則高於台灣藜。根據國健署指出,台灣藜其蛋白質含量將近白米的兩倍且富含人體無法自行合成的必需胺基酸,其膳食纖維含量則為地瓜的七倍,有助於腸道消化,並富含礦物質。減肥適合吃藜麥嗎?藜麥雖與白飯熱量差不多,但白飯的升糖指數(GI值)較高,在進食後易使血糖快速升高,來不及被胰島素分解的糖分會轉換成脂肪,而藜麥的膳食纖維含量高、升糖指數低,有助血糖與體重控制。藜麥怎麼煮?藜麥、台灣藜簡易食譜藜麥沙拉,適合素食者和蛋奶素者▲藜麥沙拉。(圖片來源:shutterstock)食材:1杯藜麥、2杯水、黃瓜、紅甜椒與黃甜椒各一,切成小丁、1/2杯聖女番茄,切半、1/4杯紫洋蔥,切成細絲、1/4杯新鮮薄荷葉,切碎、1/4杯新鮮的香菜葉,切碎沙拉醬料:1/4杯橄欖油、2湯匙新鮮檸檬汁、1湯匙細砂糖或蜂蜜、1茶匙鹽、1/2茶匙黑胡椒、1/2茶匙蒜末、1/2茶匙巴薩米克醋。作法: 將藜麥沖洗乾净後放入鍋中,加入2杯水煮滾,轉小火蓋上鍋蓋,繼續煮約15~20分鐘,直到藜麥變軟且吸收大部分水分後,熄火蓋上鍋蓋靜置5分鐘後,用叉子鬆散。 製作沙拉醬,混合橄欖油、檸檬汁、細砂糖、鹽、黑胡椒、蒜末和巴薩米克醋,拌均勻。 將切好的蔬菜和新鮮草本葉加入藜麥中,倒入沙拉醬,輕輕攪拌確保所有成分均勻混合,放入冰箱冷藏至少30分鐘。臺灣藜紫米紅豆粥(參考:食農教育資訊整合平臺)食材:前紫米1杯、紅豆1杯、臺灣藜1杯、水適量、牛奶適量、黑糖適量作法:將紫米和紅豆泡水約4~5小時,將臺灣藜洗淨後加入水中,與紅豆、紫米一起燉煮到軟,最後加入適量的牛奶和牛奶增添口感。參考資料:高雄榮總醫訊營養專欄、農業試驗所技術服務季刊124期、農糧署、healthline、食農教育資訊整合平臺延伸閱讀: 一點小事就爆炸?生氣,是因為心太累!精神科醫師:終結壞脾氣的8個方法
-
2023-11-21 養生.聰明飲食
「快樂激素」幫助度過憂鬱秋季!不止香蕉,這幾類含色胺酸食物都能吃出好情緒
● 秋天易引發憂鬱症,容易失眠、易怒、情緒低落● 避免憂鬱,運動、調節飲食、社交刺激能改善● 香蕉可擺脫憂鬱? 營養師:香蕉皮才是秋末了,氣溫變化大,容易自律神經失調,引起「季節性憂鬱」,日本將其稱為「秋乏」,女性相對於男性,容易被誘發。秋乏容易讓人身體疲憊、疲勞難消除、憂鬱或心情沈重。面對秋乏,可透過運動以及飲食調節,幫助度過「令人憂鬱的季節」。幫助人體製造足量血清素 度過憂鬱秋季秋季的白天日照減少、氣溫降低,人體得開始適應時令,容易讓人感受到情緒低落,如果本身有憂鬱傾向,症狀可能因此加重,出現「季節性憂鬱症」,症狀包含失眠、疲倦、易怒、情緒低落、注意力不集中、負面思考等。不少精神疾病患者,也容易在秋天時症狀失控。嘉義大林慈濟醫院腫瘤中心營養師賴思吟表示,造成情緒低落或是負面思考的原因非常多,如基因、後天環境等,如果要短暫度過季節性憂鬱症,可以增加腦中血清素,幫助情緒穩定。研究顯示,血清素是人體穩定情緒的重要物質,因此,坊間將血清素稱為「快樂激素」或「快樂荷爾蒙」,血清素具有幫助腸胃道蠕動、協助製造褪黑激素、增加睡眠品質等作用。人體的血清素無法自行製造,需要從食物中攝取「色胺酸」,人體才能合成。如果要讓身體有足量的血清素,就得多吃含有色胺酸的食物。去除香蕉皮 香蕉幾乎不含色胺酸香蕉被視為是「色胺酸之王」,也被稱為是「快樂食物」。不過,賴思吟指出,香蕉中富含色胺酸的部分是「香蕉皮」,如果去除香蕉皮,香蕉本身幾乎不含有色胺酸,因此,如果民眾希望透過食物攝取足量的色胺酸,香蕉並非推薦的食物。含有色胺酸的食物非常多,賴思吟說,如果依照國健署的每日營養建議,吃足六大營養素,就能攝取足夠的色胺酸。根據食品營養概論,每人每天色胺酸的需求量為每公斤3.5毫克,以一位60公斤體重的民眾計算,每天色胺酸的建議攝取量為210毫克。據食品營養成分資料庫,每100公克的大紅豆含有659毫克色胺酸、黃豆含532毫克、白帶魚含403毫克、小魚干含540毫克、火雞肉491毫克、黑豆466毫克、生腰果382毫克、鮭魚391毫克。賴思吟表示,豆類的色胺酸含量多,平時可多攝取,但要幫助合成色胺酸,建議可多吃維生素B群,維生素B6可以幫助色胺酸合成血清素,富含B6食物,如肉、肝臟、蛋豆類、小麥胚芽、花生等。●哪些食物含色胺酸?.乳製品:牛奶、優酪乳、優格、起司等。.豆魚蛋肉類:黃豆、黑豆、雞蛋、魚等。.全穀雜糧和堅果類:燕麥、穀物、南瓜子、黑芝麻粉、核桃、葵瓜子等。.其他:壽司的海苔片、乾香菇也含色胺酸。大啖油炸物、甜品 增加身體負擔更憂鬱面對負面情緒,有些民眾會選擇「大吃」舒壓,或是吃具有「香香味」的油炸物,賴思吟表示,情緒不好時,吃甜點或是油炸物,當下大腦可能會感受到愉悅,但這類的食物幾乎攝取不到營養素,過度攝取油脂,反而會增加身體的負擔,例如脂肪的增加、代謝異常問題,也會增加身體的發炎反應。賴思吟建議,平時的飲食方式,宜應攝取六大營養素為主,同時搭配運動,維持正常睡眠的時間,時間到了就該放下手機,讓身體恢復平靜,增加睡眠品質。
-
2023-11-19 名人.好食課
有這些症狀就要注意 圖解糖尿病10大症狀及8項日常習慣助預防
適逢11/14世界糖尿病日,今天好食課邀請陳怡婷Cynthia營養師來跟我們分享糖尿病的10大症狀,也教教我們如何透過改變日常生活習慣來預防糖尿病發生!常見糖尿病症狀1.尿多/經常跑廁所,夜間有頻尿的跡象。2.喝多/容易口渴:水喝很多,但仍舊常有口渴感。3.吃多/食慾大增:異常飢餓,即便吃很多東西仍常感肚子餓。4.體重無預警減輕:沒有計畫性的減肥,體重卻漸漸減少。5.視力模糊:糖尿病與周邊微血管有很大的關係,血液循環受阻容易導致組織缺氧,視網膜病變即造成視力退化問題。6.手腳麻木,足部甚至有刺痛感。7.常感覺疲累,四肢經常無力。8.皮膚容易乾燥,甚至常有癢意。9.傷口不易癒合:即使是小傷也常花上好幾天才癒合。10.容易感染疾病:有傷口者容易再次感染,天氣一冷也容易染上感冒。*如果有上述症狀,建議至醫療院所健檢測血糖以確認自身是否有罹患糖尿病或是處於糖尿病前期。雖然國人大約每10位成人即有一位有糖尿病問題,位居十大死因排行第六名,但其實改變日常生活的8項習慣,即可大大降低罹患糖尿病的風險!以下營養師就來分享這幾項小技巧:預防糖尿病飲食方面1.精緻澱粉 全穀食材:研究發現,改吃全穀食材(如糙米、燕麥等)有助於降低29%的糖尿病風險,每天30克的全穀攝取可降低13%風險,飲食上可多以糙米、地瓜、馬鈴薯等富含纖維的食材取代白米飯及麵條。2.含糖飲料 水、茶、咖啡:人每天多喝約360毫升的含糖飲料,罹患糖尿病的風險就增加25%,而飲水、茶、咖啡等無糖飲皆有發現糖尿病風險的降低,每日以一杯水取代一份含糖飲大約可降低7%風險。3.油炸食物 健康油脂:每週吃四次以上的油炸食物會增加39%糖尿病風險,主要也跟肥胖、胰島素阻抗有關,而使用橄欖油替代掉人造奶油等較不好的油脂攝取,可降低15%風險。4.加工肉/紅肉 豆魚禽肉:紅肉與加工肉的攝取會增加糖尿病的風險近27%,而每天以一份禽肉取代紅肉約可降低18%風險、海鮮降低13%、豆類降低11%,建議飲食上可以多透過這些低脂、低飽和脂肪的蛋白質來源來取代紅肉、加工肉攝取。預防糖尿病行為方面1.控制體重肥胖容易導致胰島素阻抗,針對過重者,減少5-7%體重有助於降低一半糖尿病風險。2.規律運動研究發現每天走路半小時可降低50%糖尿應風險,建議每週運動150分鐘,養成規律運動習慣。3.少看電視研究發現每天多看2小時電視會增加20%糖尿病風險,建議將看電視的時間多拿去散散步、活動筋骨。4.戒菸吸菸者比不吸菸的人多出30-40%的糖尿病風險,建議能即早戒菸就戒。【本文獲好食課授權刊登,原文標題:【#一張圖懂吃】改變8項日常習慣,大大降低糖尿病風險】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11-18 焦點.食安拉警報
「福源花生醬」香港驗出含黃麴毒素?除了花生,愛吃「這1類」食物的人也容易中鏢
根據《聯合報》報導,近日香港消費者委員會報告指新竹知名品牌「福源花生醬」驗出含有黃曲霉毒素(黃麴毒素)超標,不少民眾憂心食安問題。業者喊冤指受檢花生醬為過期品,已委請律師處理,新竹市衛生局今(17日)也指出,9月就曾抽驗過「新竹福源花生醬」,結果均符合規定,請民眾放心。香港驗出含黃麴毒素 業者喊冤、新竹衛生局抽驗也合格新竹市衛生局今(17日)指出,今年9月14日抽驗「新竹福源花生醬」3項產品,檢驗總黃麴毒素、黃麴毒素B1、赭麴毒素A,結果均符合規定。.「新竹福源花生醬(有效日期:2023/12/12)」.「新福源椒麻花生醬(有效日期:2024/02/26)」.「微量日曬鹽花生醬(有效日期:2023/12/08)」創立至今70年的「福源花生醬」,負責人曾俊強受訪強調,福源販售的花生醬都是當天新鮮現做,也沒有放防腐劑,每罐花生醬保存效期只有三個月,他認為香港消費者委員會檢驗的福源花生醬已過期多月,檢驗結果是嚴重損及福源商譽。黃麴毒素是如何產生的?林口長庚醫院臨床毒物中心主任顏宗海曾受訪指出,黃麴菌的最佳生長條件在攝氏28度C以上以及相對濕度達85%的環境。黃麴菌產生的黃麴毒素被世界衛生組織列為第一級致癌物,攝取過量會抑制免疫力,引起急慢性肝炎,使肝細胞突變為癌細胞,若同時還有病毒性肝炎或攝取酒精習慣,則可能會演變成肝癌。赭麴菌產生的赭麴毒素A則被世界衛生組織列為第二級致癌物,它具有腎毒性,攝取過量會引起急慢性腎臟病、尿毒症,懷孕女性容易因此流產或生出畸型兒,動物實驗看見會增加癌症風險,不過尚無證據顯示對人體致癌。黃麴毒素或赭麴毒素都相當不容易破壞,它們具有極高的熱安定性,不同於一般黴菌經蒸、煮、炒、炸可被消滅,它需在260~280℃ 以上之高溫才可能被消滅。攝食過量被污染的食物主要的病徵:慢性病變:導致細胞受損、畸胎及突變甚至致癌反應。急性病變:嘔吐、腹痛、肺水腫、痙攣、昏迷、胰臟充血或肝、腎、心衰竭或腦水腫甚至死亡。哪些食物容易有黃麴毒素?而除了大家熟知的花生製品,還有哪些食物容易有黃麴毒素?根據衛福部南投醫院衛教資料指出,包括五穀雜糧、堅果類、豆類、南北乾貨類、辛香料、醃漬類食品、古法釀造製品、地瓜粉及麵粉等食材、咖啡豆等,都可能因沒有真空包裝或開封後沒放入冰箱,難逃黃麴毒素生長的污染。此外,拿受污染的玉米、五穀雜糧作為飼料餵食雞、鴨、魚、牛、豬,其內臟尤其是肝臟及牛乳、蛋也含有較高的黃麴毒素存在。因此如果你怕吃花生製品易有黃麴毒素,那麼愛吃動物內臟的人也要盡量少吃,以免不知不覺中吃下許多毒素。遠離黃麴毒素6要1.要買帶殼花生:花生最好購買帶殼的,不買看不到原形的花生仁。除了花生,也要留意咖啡豆如果外觀不對、來路不明、出現異味,就不要使用。2.要選認證廠牌:選購花生醬、花生糖要選有認證的大廠牌,保障安全。3.要買新鮮、真空包裝的米、豆、麥、五穀雜糧及其製品,並從外觀察是否長黴。包裝若有破損或色澤改變,不可購買。4.要少量購買:每次買食物的量不要多,最好一、兩天內吃完;吃不完的以密封罐、夾鏈帶分裝,以低溫保存,如存放冰箱,最多四、五天。5.壞掉的食物要全丟:一顆壞掉,就整袋別吃了。如果有發霉現象,代表整袋食物都可能長滿菌絲,必須丟棄;如果出現油耗味,就是花生壞掉,不要再食用;更不要吃過期罐頭、過期花生醬,看不出來不代表沒有問題。6.要少吃內臟類、醃漬類、乾貨式食物及經過長黴程序調味醬油。【資料來源】.衛福部南投醫院.聯合報系新聞資料庫
-
2023-11-15 養生.運動健身
如何達到更好的增肌效果?營養師教「1+1」這樣吃,還要曬太陽抗氧化
不少在增肌的民眾,會在健身後半小時內喝下高蛋白乳清、吃雞胸肉或茶葉蛋等食物補充蛋白質,營養師指出,這其實還是要視每個人的做的運動類型,以及身體狀況而異,如要達到更好的增肌效果,建議補充1份蛋白質和1份碳水化合物,也要曬太陽抗氧化,也建議攝取魚類。有跑馬拉松習慣的林先生說,自己常常會在運動過後喝下500毫升的乳清蛋白,許多民眾也都會有,要在健身後半小時內,喝下乳清蛋白和雞胸肉或茶葉蛋的迷思,馬偕醫院營養醫學中心副主任蔡一賢說,有些人選擇有氧運動,有些人是重訓,是不是要在半小時內吃下蛋白質產品,還是要看每個人的腸胃道狀況而異。運動後半小時 補充1份蛋白質和1份碳水化合物不過,蔡一賢表示,運動後半小時補充1份蛋白質和1份碳水化合物,對於肌肉生長有更好的效果,例如1份蛋類或豆類產品,並非全部都是動物性的,還可配上1份地瓜,同時也要多曬太陽補充維他命D,也可以攝取魚類,達到身體抗氧化的效果。蔡一賢提醒,很多民眾倚賴乳清蛋白粉,但當中成份就只有蛋白質,有些人則是瘋狂吃雞胸肉,沒有補充鐵質,民眾還是要計算到底吃了多少蛋白質,且如果補充過量的乳清蛋白,可能造成腎臟負擔。(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11-12 養生.聰明飲食
為何吃鐵質比豬肝還高的紫菜、髮菜仍易缺鐵?2者有關鍵差異
一碗豬肝湯可能就富含10毫克以上的鐵質,但素食者不吃肉,更何況是內臟,有多項數據顯示,素食者普遍缺乏鐵質。嘉義大林慈濟醫院腫瘤中心營養師賴思吟說,動物性食物所含的鐵質為「二價鐵」,人體較好吸收,植物中的鐵質都是「三價鐵」,較難吸收,雖然每100公克紫菜、髮菜的鐵質遠高於豬肝,但即使大量吃,也不一定能攝取足量鐵質。台灣45歲以下女性,超過九成鐵質攝取未達標。國健署建議,每位成年男性每天需攝取10毫克的鐵質、女性需要攝取15毫克。106年到109年的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中,45歲以下的女性鐵質攝取,平均有77%到96%沒有達到每日營養素建議攝取量(RDA),其中以13歲到15歲攝取不足的比率最高,達到77%,男性僅有1到3歲以及16歲到18歲族群,攝取鐵質的比率略低。植物性食物多為「三價鐵」,不易被腸胃道吸收。賴思吟說,食物中的鐵質可以分為「血基質鐵」與「非血基質鐵」。血基質鐵屬於「二價鐵」,多存在於動物性的食物中,如牛肉、羊肉、豬肉、內臟、豬血等食物中,比較容易被人體的腸胃道吸收,吸收率可達25%;非血基質鐵屬於「三價鐵」,人體比較難吸收,吸收率低於10%,三價鐵通常多為植物性食物,如深綠色蔬菜、堅果類等。根據研究,每個人每天從食物中攝取到的鐵質,整體僅有5%到10%可以順利從腸胃道中吸收,如果攝取的食物大多為植物性食物,攝取到鐵質的量會更低,通常全素者較容易因鐵質攝取不足,出現缺鐵性貧血。除了素食者以外,女性因為經期,也比較容易出現缺鐵性貧血;而腸胃功能不佳者,因為鐵質吸收能力差,也是缺鐵性貧血的候選人。長期缺鐵身體缺氧,恐增加心臟負擔。鐵質在人體中具有多項角色,是人體製造紅血球的主要成分之一,鐵質也存在於血紅素、肌紅素中,這兩種物質負責體內氧氣與二氧化碳的輸送,缺乏鐵質時,人體也比較容易缺氧,缺氧也會使人體細胞供給能量時出現阻礙。因此,人體缺鐵時,較容易出現疲倦、臉色蒼白、心悸、掉髮、容易喘、頭痛、嗅味覺喪失等症狀,如果長期處於缺鐵的情況,容易造成心臟的負擔,也比一般人容易出現心臟疾病。菠菜雖為三價鐵,但含維生素C有助鐵質吸收。一般人要增加鐵質的攝取效率,建議可以多攝取富含二價鐵的食物,100公克的紅肉約有2.7毫克的鐵質、豬血約有28毫克、鴨血約有15.6毫克、蛤蠣3毫克等;茹素者,則建議多攝取深綠色蔬菜、豆類製品,生菠菜每100公克含有2.7毫克的鐵質,但屬於三價鐵,不過,菠菜富含維生素C,可以幫助鐵質吸收。豆製品中,扁豆每100公克約有3毫克鐵質、豆腐有3.4毫克。賴思吟說,素食者如果要提升鐵質的吸收率,多攝取富含鐵質的植物以外,可以同時攝取維生素C,如富含維生素C的水果,像是紅心芭樂,每100公克的紅心芭樂就有193毫克的維生素C,其餘維生素C含量高的水果還有芭樂、釋迦、奇異果、木瓜、柑橘等。餐後半小時以上再喝茶、咖啡,以免影響鐵質吸收。建議攝取高鐵質的食物時,不要同時喝茶、咖啡,茶葉中含有單寧酸,會影響人體在腸胃道吸收鐵質的效率,特別是三價鐵要轉化為二價鐵,需要仰賴胃酸的刺激。除了茶類、咖啡,包括酒精、碳酸飲料等,都會影響胃酸分泌,間接阻礙鐵質吸收。最好間隔半小時以上,再喝茶、喝酒等,才不會影響鐵的吸收效率。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11-12 養生.聰明飲食
不吃肉怎麼補充蛋白質?可透過互補原則:糙米飯加黃豆增營養
全球蔬食風潮漸盛,有人為了環保少吃或不吃肉,有人因為宗教長年茹素,有人為了動保不碰葷食。蛋奶素、五辛素、全素,不管你吃的是哪一種素,都可能因為食物選擇有限、營養識能不足,而造成身體營養素缺乏。如何在不吃葷食的情況下,靠蔬食補足營養缺口?以下就素食者最容易缺乏的4大營養素,請營養師給出最全面的攝取建議。長期吃素容易因偏食造成營養缺乏,尤其可替代動物性蛋白質的素食選項有限。成大醫學中心營養師黃薇表示,素食主要分全素與蛋奶素。全素者可多吃豆腐、豆漿、豌豆、糙米、全麥、黃豆、毛豆、黑豆、豆皮等蛋白質較多的植物;蛋奶素的蛋白質來源除了豆類植物,牛奶、雞蛋都是優質蛋白質來源,可以補充不吃肉缺乏的動物性蛋白。黃豆、毛豆、黑豆、豌豆都屬優質蛋白,搭配穀物攝取,營養更完整。黃薇指出,人體的蛋白質組成中,有9種必需胺基酸無法自行合成,需要從食物攝取。植物性蛋白質大部分是所謂的「不完全蛋白質」,穀類的蛋白質含較少離胺酸,豆類蛋白質則是甲硫胺酸含量較少。奇美醫院營養科組長賴春宏表示,植物性與動物性蛋白主要的營養成分差異,在於動物性蛋白質多屬於「完全蛋白質」,只有極少數如魚翅、蹄筋等為不完全蛋白質。而植物性蛋白質中,黃豆、毛豆和黑豆都屬於大豆類,其蛋白質含量其實與一般肉類、魚類和蛋類相當,被視為完全蛋白質。近年來受歡迎的豌豆也被視為優質蛋白質來源。而素食者常吃的穀物如糙米、全麥、紅豆、綠豆等,則屬不完全蛋白質,建議全素食可以利用蛋白質的互補原則,例如在糙米飯加入黃豆,提升營養價值。素食者注意食物攝取多元性,蛋白質合成才能順利進行。賴春宏說,當身體需要進行蛋白質合成,特別是對於重要蛋白質如胰島素的合成時,會遵循所謂的「全或無定律」,意思是蛋白質合成所需的胺基酸種類及含量,必須完整齊全,任何缺乏或不足都會影響正常的合成過程,進而導致身體生化代謝異常。許多素食者多以穀類、豆類為主食,賴春宏提醒,應當注意食物攝取的多元性,並確保攝取足夠的鈣質、鐵質、鋅以及維生素B12。建議主食選擇可包括紅豆糙米飯、玉米黃豆飯,而主菜則可以以大豆為基礎食材,例如紅燒豆腐、九層塔炒豆皮等料理。而蛋奶素飲食相對於全素者更具彈性,可以增加蛋類料理,例如番茄炒蛋或蔬菜煎蛋等,以確保蛋白質攝取量充足。此外,每日也應攝取至少1.5-2杯牛奶,增加鈣質補充。吃豆脹氣者、乳糖不耐症,要顧及營養更不容易。有些人吃豆類易脹氣,因豆類寡糖較不易被消化,吃豆類容易脹氣放屁,或有乳糖不耐症的人,這些特殊體質的人吃素食要吃得營養更加不容易。賴春宏建議,在選擇豆類食材時,最好是新鮮豆類,不是經過乾燥加工的,因為乾燥的寡醣含量較高,乾豆隨著保存時間拉長,寡醣含量會增加。豆類烹調前應先浸泡隔夜或12小時以上,如果時間不夠,烹調前可先汆燙一下。催芽也可以將寡醣轉化為糖類,但豆子需要完全煮熟。容易脹氣的人,可在飲食逐漸增加豆類攝取量,讓腸道菌有時間適應。剛開始可以嘗試發酵豆類製品和低纖維豆科植物如天貝和味噌、豆腐乳。不過黃薇提醒,豆腐乳的鈉含量高,不建議大量或長期使用。飲用牛奶若有乳糖不耐症的情況,則建議可從少量開始飲用,再慢慢增加至足量。也可選用發酵乳製品例如優格或是優酪乳、低乳糖或無乳糖的乳製品。這些病患 更適合吃植物性蛋白雖然動物性蛋白質含有較多人體必需胺基酸,但有部分民眾因為身體狀況需求,更適合多吃植物性蛋白。賴春宏表示,罹患慢性疾病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腎臟病的患者以及健身愛好者,可在日常飲食中適量選擇含飽和脂肪較低的植物性蛋白。此外,近年來致力於降低溫室氣體排放,選擇植物性蛋白食物,也有助於環境保護的倡議。如何減少豆奶類脹氣?1.選新鮮豆類:經乾燥加工後的豆類寡醣含量較高。2.烹調前浸泡:最好浸泡隔夜或12小時以上,或至少在烹調前先汆燙一下。3.從少量吃起:讓腸道菌逐漸適應,或選發酵豆類製品、低纖豆類食物。4.乳糖不耐症者:少量飲用,或選發酵乳製品如優格、優酪乳、低乳糖或無乳糖的乳製品。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11-12 養生.聰明飲食
非加工紅肉也會增糖尿病風險 專家教你怎麼吃可減少患病機率
哈佛研究人員發現,每周吃兩份紅肉,就可能提高罹患2型糖尿病的風險。他們刊載於《美國臨床營養學》期刊的報告指出,如果以植物蛋白質替代紅肉所含的蛋白質,糖尿病的風險就會降低。哈佛公衛學院研究團隊分析了30年的健康資料,以及21萬6695名研究對象的飲食習慣,其中2萬2000人罹患2型糖尿病。研究人員根據分析結果指出,紅肉攝取量最大的人罹患2型糖尿病的機率,比紅肉吃得最少的人高62%。加工過的紅肉風險較大,每份就能增加46%糖尿病風險;非加工紅肉每份會增加24%風險。研究報告領銜作者、哈佛營養系博士後研究員顧肖(Xiao Gu譯音)說,「我們的研究發現:少吃紅肉,改吃植物性蛋白質為主的食物,有助降低2型糖尿病及其後果的風險。」相形之下,每吃一份堅果類或豆類,同樣獲得蛋白質,卻能夠把罹患2型糖尿病的風險減少30%,奶製品也能減少22%風險。顧肖說,傳統地中海飲食,也就是少紅肉,多白肉、蔬果和奶製品的飲食,大量研究證據都顯示對健康有好處。研究團隊因此建議,每周紅肉攝取量不要超過兩份,能限制在一份以下更好。顧肖表示,「我們也建議大家,用健康的植物蛋白質來源,如堅果類和豆類,取代紅肉。採行這樣的飲食策略,會幫助每個人降低罹患2型糖尿病的風險,避免承受糖尿病的後果,最終可改善全球人類的健康與福祉。」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11-10 養生.抗老養生
冬令進補 3種體質3種補法!有吃西藥需間隔1到2小時
「立冬」節氣剛過,即將入冬,許多民眾開始冬令進補,大啖麻油雞、薑母鴨、羊肉爐等食補藥膳。中醫師提醒,食補要視個人體質,選擇溫補、平補或涼補,常見的羊肉爐、薑母鴨屬於溫補;四神湯、銀耳湯是平補;青草茶、菊花茶則是涼補,不同年齡族群也有不同的藥材選擇。進補看體質 有吃西藥需間隔1到2小時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中醫部長陳朝宗表示,進補要按照體質,如有服用西藥者,要間隔1到2小時才能進補。虛寒體質的人會怕冷、手腳冰冷、臉色蒼白、精神不振、大便稀溏、白帶多為清澈水狀,食補建議吃羊肉爐、薑母鴨、十全大補湯、麻油雞等,促進血循、祛寒暖身。燥熱體質燥熱體質的人怕熱、口乾舌燥、容易嘴破、情緒煩躁、便祕難解、白帶多稠且黃綠色,食補建議喝青草茶、菊花茶、洛神花茶等,可清熱解毒、養陰補陰。一般體質一般體質的人可以平補,食用四神湯、銀耳湯、冰糖蓮子湯等,溫和滋補且四季都適合,如果不敢吃豬肚豬腸等,也可以用排骨或豆類替代。長期茹素者具中醫師身分的北市聯醫忠孝院區血液腫瘤科主任簡采汝說,長期茹素者體質偏冷,可用燉煮、慢熬等方式烹調改變蔬菜的寒性,並加入薑或薑黃、肉桂、枸杞、黃耆等補氣血食材;蛋白質可從堅果類、豆腐類、牛奶起司中補充,可用番茄、芹菜、紅棗、醬油、糖、鹽、薑、豆瓣醬、八角、丁香、荳蔻、香椿、月桂葉、高麗菜等熬成紅燒湯底。化療標靶癌患簡采汝指出,如果正在接受化療標靶治療的癌症病患,需要修復黏膜、增強胃氣,可以補充牛蒡、蓮藕、銀耳、山藥等,佐以西洋參、枸杞等烹調,修補化療或標靶副作用,促進造血;慢性腎病、三高患者,進補要避免濃高湯、沙茶,以清湯低脂的「以清為補」為原則。雖蔬食、癌症、慢性病多有禁忌,但仍要看個別體質的寒熱虛實情況選用食物。除了食補外,基隆長庚醫院中醫科主任張子瑜說,天氣寒冷一定要多注意頸部、背部保暖,可以使用帽子、圍巾,減少感冒、頭痛的機會,避免在溫差過大的環境下,引發心血管疾病、中風機會。也建議可以多用溫水泡腳,或利用中醫療法「三九貼」等,促進血液循環,增加陽氣。
-
2023-11-08 養生.聰明飲食
減肥吃「這些澱粉」都有助燃脂!盤點5類助燃脂澱粉,玉米、地瓜都上榜
許多人在減肥過程中害怕澱粉食物,如白飯,因為他們擔心攝取過多碳水化合物會導致體重增加。然而,實際上,澱粉食物可以成為健康的減重計劃的一部分,並有助於燃脂。關鍵是選擇正確的澱粉食物和控制食用量。5類澱粉食物有助於燃脂以下是一些有助於燃脂的澱粉食物,可以考慮包括在你的飲食中:1.全穀物:全穀物如糙米、燕麥、糙麥片、全麥麵包和糙麥餅乾富含複雜澱粉和纖維。這些食物提供持久的能量,有助於控制飢餓感,減少不必要的食物攝取。2.豆類:豆類,包括黑豆、紅豆、綠豆和小扁豆,含有複雜澱粉和蛋白質。它們有助於增加飽足感,提供長時間的能量,並減少食物攝取。3.根莖類蔬菜:蔬菜如紅薯、甘薯、胡蘿蔔和白薯含有澱粉,同樣提供能量,並富含纖維和營養。4.全穀物麵條和餛飩:選擇用全穀物製成的麵條和餛飩,它們相對於普通麵條含有更多複雜澱粉和纖維。5.玉米和糯米:這些糧食含有澱粉,但應該在適量的情況下食用。 減肥應多管齊下 這樣做確保營養足夠雖然這些澱粉食物有助於提供持久的能量,但請注意食用量。減重的關鍵是維護均衡的飲食,限制熱量攝取並進行適當的運動。此外,選擇健康的澱粉食物,避免過多的加工和添加糖。最重要的是,每個人的身體不同,飲食需求因人而異。如果你正在減肥或計劃調整飲食,建議諮詢營養師或醫生的建議,以確定適合你的飲食計劃。通過正確的飲食選擇,才可以實現健康減重目標,同時確保滿足身體所需的營養。延伸閱讀:.飯、湯、肉、菜先吃誰?營養師曝「正確用餐順序」吃飽又易瘦.減肥總失敗又復胖?「6招不復胖飲食法」照著做體重不會忽高忽低.鹹酥雞點蔬菜減肥?營養師警示油炸後熱量飆5倍,這類食物恐致癌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11-08 焦點.健康知識+
豬肝是豬身上最毒器官?營養師曝 吃「這部位」比吃豬肝風險更大
你可以先知道: (1)肝臟確實是用來解毒,肝臟會將對身體有害的有毒物質分解成無害物質,水溶性就由腎臟、膀胱排出體外,非水溶性的就變成糞便的一部分、由腸道排出,肝臟本身並不會有所謂的毒素殘留。 (2)會儲積在肝臟的是重金屬類,例如鉛,所以食藥署訂「牛羊豬及家禽可食性內臟重金屬限量標準」。 (3)國健署建議孕期婦女補充豬肝,以增加鐵質的來源,且上述「牛羊豬及家禽可食性內臟重金屬限量標準」也可證明臺灣並不存在禁止銷售的問題。網傳「豬身上「最毒」的器官,國內早已禁止銷售,卻仍有許多人在吃!」影片中提到 肝臟是解毒器官,豬體內的有毒物質會殘留在豬肝中,有病例吃了白點結節的豬肝而感染肝吸蟲或其他有害物質。但專家表示,肝臟將有害物質解毒後,水溶性物質會隨尿液排出、非水溶性則由糞便排出,有害物質並不會留在肝臟、會儲積在肝臟的只有重金屬鉛等,傳言說「豬肝是豬身上最毒的器官」說籠統模糊、一概而論,傳言說法並不正確,且標題「國內早已禁止銷售,卻有許多人在吃」,傳言影片應來自中國,中國是否禁止銷售不在查核範圍,但以臺灣國健署公開資料,國健署建議孕期婦女適量攝取豬肝補充鐵質。豬肝有毒素殘留的影片 原始謠傳版本: 豬身上“最毒”的器官,國內早已禁止銷售,卻仍有許多人在吃! 主要流傳這段影片並在社群平台流傳: 查證解釋:MyGoPen 致電諮詢臺安醫院營養師陳俞均,她表示傳言影片只說對了一半而已,肝臟確實是用來解毒,肝臟會將酒精、咖啡因、藥物等有毒物質分階段還原、分解成無害物質,水溶性就由腎臟、膀胱排出體外,非水溶性的就變成糞便的一部分、由腸道排出,所以肝本身其實不會有有害物質殘留,所以如果擔心內臟殘留毒素、內臟有毒的話,其實腎功能不好的豬,反而才是比較值得擔心的問題,豬腎比豬肝的風險更大。 肝臟用來解毒 毒素隨尿液、糞便排出但陳俞均也強調,豬肝是否有毒素殘留,重點應該放在重金屬鉛,重金屬確實會在肝臟儲積,因此食藥署依《食安法》訂有「牛羊豬及家禽可食性內臟重金屬限量標準」,豬肝濕重的重金屬公告限量標準為鉛含量為 0.5 ppm,傳言影片沒有說明是重金屬毒素、或是非重金屬毒素,只說肝臟用來解毒、毒素會留在肝臟是錯誤說法,會誤導大眾以為所有毒素都會儲積在肝臟。 陳俞均強調,傳言影片應來自中國,但台灣的豬肉市場有一定的流程和規範,例如廚餘要怎麼處理才能當豬飼料,以及後續的檢驗及屠宰場的標準,最後還有給消費者辨識用的 CAS 認證標章,從源頭到消費端都有一定的規範。MyGoPen 查詢農業部所屬的出版品中,「認識屠宰衛生檢查合格標誌」一文中就強調,會徵選、派駐獸醫師到合法屠宰場「執行屠宰衛生檢查工作,對每一頭屠宰豬隻作屠前及屠後檢查,凡經檢查不合格的屠體或內臟均予以廢棄銷燬,以防止其流入市面」,「消費者在傳統市場購買豬肉時,只要注意選擇蓋有合格印的豬肉,就可避免買到未經檢查合格的違法產品」,可見在屠宰端有相關的把關措施。健康豬肝這樣看 一餐只能吃一份陳俞均建議,在超市等通路選購時,認明有 CAS 標章是最簡單的方法,但由於多數民眾都是在傳統市場購買豬肝,那就依照上述屠宰合格標誌所規定,認明攤商的豬肉是否有蓋章、是印有合格印的豬肉,這樣的攤商所賣的豬肝也較有合格屠宰流程的把關;而新鮮豬肝應該是呈現暗紅色的,上面不會有什麼斑點,呈現水潤的光澤及彈性,如果豬肝有一些泛白、變成橘黃色,那就是那隻豬患有脂肪肝、可能太過肥胖,不是健康飲食的選項。陳俞均表示,豬肝的營養價值包括蛋白質、鐵、B12,以及維生素 A,這些營養成分對於術後、產後的體力虛弱,能達到快速補充的效果,但要提醒的是,豬肝的飽和脂肪酸比較高、會增加體內的膽固醇,所以吃的時候要注重份量,每餐的份量大概就是一個掌心的大小和厚度,而外面賣的豬肝湯其實也就是一份的份量、相當於 60 到 90 克,在一餐中用這一份豬肝取代一份肉的份量即可。 此外,陳俞均也提醒,煮熟的豬肝比較看不吃出新鮮健康程度,所以外面小吃店賣的豬肝湯比較無法辨別,所以陳俞均強調,建議的每餐份量就是一個衡量的標準,每餐最多就是吃一份即可,份量超過的話無法分散風險,也可能增加膽固醇、想減肥卻瘦不下來。國健署官方建議 豬肝仍是鐵質攝取的重要來源陳俞均強調,比較值得擔心的是像影片中自己養豬、自給自足的小養豬戶,較有可能直接把廚餘給豬吃、而發生不良殘留的問題,但台灣已經很少有這麼小規模的養豬戶,這種養豬戶大多只是養來自己吃的,既然是養來自己吃的、通常也不會給豬吃太有問題的飼料來源。陳俞均也補充表示,有些歐美國家的官方單位或權威機構確實不建議吃豬肝,例如美國人就是不吃動物內臟的,這比較是飲食文化的關係,台灣人相對較「雜食」,豬的從頭到尾都能吃,所以也才會官版的重金屬限量標準。MyGoPen 查詢網路上的 CAS 豬肝產品,查到台糖官網有銷售豬肝的網頁,國內確實存在 CAS 的豬肝商品。而國健署在 2020 年發表的「孕期貧血三部曲-孕期大補鐵」,片中營養師李婉萍在1:48處說明「通常在孕期第三期第 7 到 10 個月,是最需要大量的鐵營養素,其中含鐵高的食物,以動物性的吸收率優於植物性,所以孕婦可以多補充富含動物性鐵的食物,動物性的鐵以優質內臟為主,例如豬血、豬肝,紅肉要多於白肉。」而國健署也在 2023 年發布的新聞稿「我國約2成育齡婦女有貧血現象 儲鐵4招 準媽咪『孕』籌帷幄」,提到鐵質攝取四招中,包括「可經由富含鐵質的紅肉類、海產類(如文蛤、章魚、牡蠣)、內臟類(如豬肝、鴨血、雞心)及豆類與其製品(如黑豆、小方豆干、豆干絲)來補充」。可見依衛福部國健署的官方建議,豬肝仍是鐵質攝取的重要來源,即使是要特別注意食安的孕期婦女都在建議對象之列。結論 肝臟為解毒器官,但解毒後的低毒性物質依據水溶性與否,分別由尿液或糞便排出體外,肝臟本身不會儲積毒素,會在肝臟儲積的為重金屬鉛等,食藥署訂有相關限量標準,傳言說法不分是否為重金屬毒素,一概而論易生誤導,專家建議購買豬肝可選 CAS 標章,或是在傳統市場販售蓋有合格印的豬肉,這樣的攤商其豬肝來源也較為可信賴。(本文轉載自《MyGoPen》查證參考:https://www.mygopen.com/2023/09/Pork-liver.html)(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11-07 焦點.健康知識+
蒜頭發芽還能吃嗎?剩菜放涼才能放進冷藏?營養師破解食物貯存常見誤解
診間故事子瑄回娘家,想走進廚房找點吃的,看到媽媽放在菜籃車裡一堆的還沒煮的大蒜、薑,子瑄大喊:「媽!大蒜、薑不放冰箱,會不會發芽就不能吃了?」媽媽走進廚房:「只有馬鈴薯發芽不能吃,其他發芽還可以吃啦。」子瑄打開冰箱,幾天前的火鍋還在裡面,還有待會要做菜的生肉、青菜堆滿滿,心想:「好像不應該這樣放吧?」這些都是對的# 馬鈴薯發芽要整顆丟掉# 冷藏食物時,要熟食在上、生食在下# 罐頭沒有防腐劑營養師劉怡里帶觀念食材、食物究竟能不能放?怎樣才叫放太久?我的建議大家一定想得到:「食物最好都是新鮮的時候吃。」不過,有許多的食材,如:大蒜、薑⋯⋯等辛香料,民眾生活中會碰到,但用量少,或多或少都會把它放置、儲存一段時間,但是它的營養價值一定會隨時間下降。真的不小心放太久時,究竟能不能吃?在此時,我們首先就是考慮有沒有毒,營養是其次。食材放到發芽發芽食物的迷思,大部分只有討論馬鈴薯,因為馬鈴薯發芽時會產生毒素「茄鹼」,對生物具有神經毒性,對人類來說,只要一點點的含量就可能致命風險,所以不能吃。有人比較節儉,會將發芽的芽眼切除,其他部位還是繼續吃;只是,即便馬鈴薯只長出一點點的綠芽,加熱煮熟後,還是有微量的茄鹼,所以我不建議再食用。而且發芽時整顆都會產生毒素,並非切除芽眼就可去除。此外,特別強調:就算高溫煮熟也不能去除毒性。其他會發芽的食材,包括:紅蘿蔔、地瓜、大蒜、薑、糙米、豆類⋯⋯等,如果不想浪費食物,當然這些東西發芽都可以吃。但是發芽後營養成分有沒有改變呢?營養價值相對會流失?當然是有的。吃發芽的大蒜,會發現發芽跟沒發芽的蒜頭味道不同,發芽的蒜頭吃起來比較沒有那麼辛辣,不太辣就是表示它的營養成分已經流失,其中裡面會辣的成分叫「硫化素」,愈多的硫化素吃起來口感會愈辣。另外,蔬菜中營養成分最容易流失的是維生素B 群,因為它是水溶性的;在洗菜的過程就可能會隨著水流而減少。一般來說,我們會用冷藏方式保存蔬菜,蔬菜保存有個祕訣,就是整顆保存最適當,不要切開;也有些蔬菜比較不容易壞掉可以放在室溫下,例如:高麗菜、根莖類的紅、白蘿蔔。剩菜的營養價值容易因為儲存時間、光照而流失的營養素是維生素C。雖然不會到完全沒有,但是營養價值已經降低,所以我建議蔬菜要當餐吃完,不要放到下一餐。像是綠色蔬菜,如:菠菜、地瓜葉煮好久,其中水溶性營養素,例如:維生素B 群、維生素C 易流失。當菜餚久放以後會改變顏色,通常都是代表營養成分部分流失、氧化,維生素B 群、C 和酚類,都是比較容易流失的抗氧化物質。至於,營養價值比較不會變化的有紅蘿蔔,可以隔餐再吃較沒有關係,因為裡面的主要營養素維生素A、β 胡蘿蔔素,是脂溶性的營養素,比較不會因為儲存過久而流失太多。我建議可以冷藏保存、隔餐食用的食物,大部分都是肉類,例如:雞肉、牛肉、豬肉⋯⋯等,也較少營養成分的流失。至於海鮮、豆製品,因為容易腐敗,煮完以後建議還是盡快食用完畢,最安全就是只準備一餐的份量。便當又該怎麼存放?便當怎麼儲存? 是許多媽媽、上班族的大哉問, 其實食物的營養成分,並不會因為在冰箱放一個晚上,馬上就流失了非常一大半。例如,前一天晚上把食物準備好,或者水果準備好,放在冰箱裡隔天帶去辦公室或學校食用,食物並不會因為這樣,就失去大部分的營養價值。我會這麼建議,是因為必須要把生活便利性與營養,做一個通盤的考量,像是我們一般人沒有辦法一大早起來處理太多的食物。若是一早起床煮飯或切水果,可能會來不及上班或上課,所以前一天晚上將便當準備好,就成了不得不的選項。至於便當食物的營養成分流失,就不要太在意,例如蘋果切好發黃、氧化,就學術的角度來看,營養成分會降低,抗氧化的酚類會下降多一點,再放久一點,維生素B 群、C 會流失一點。但是其他的營養素都還在,例如膳食纖維、醣類等,大部分都還保存著。重要的是,冰箱並不是個讓食物萬年不腐敗的地方,所以我們在採買食物前,還是要考慮能不能在新鮮的時候,把它全部吃完。剩菜冷藏方式有撇步按照衛生單位的建議,食物不建議隔餐食用,最好避免剩菜剩飯的問題。可是當家裡有剩菜吃不完?還是要進冰箱,所以怎麼保存很重要。以前的做法是等到放涼才能冷藏,其實這是錯誤的觀念。我建議只要用手摸你覺得熱熱的但是不燙,不用放到涼就可以直接放進冰箱。原因是當食物停留在「危險溫度帶(temperature danger zone)」,約為7~60℃,這是最容易孳生微生物的溫度,所以直接避開危險溫度,放入7℃冷藏才是最安全的做法。冰箱冷藏庫的溫度標準是設定在7℃以下,因為7℃以下才不容易有微生物滋長。如果要讓冰箱有完整的冷藏能力,維持保鮮的溫度,也要注意貯存的容量。建議不要把冰箱塞滿,最好只放70% 的食物,保留30% 的空間讓冷氣循環。冰箱冷藏要特別在意的事食物不要整鍋放冰箱,可能話最好分裝。像是滷肉常會一次滷一大鍋,我會建議把它分裝成數袋、數盒,分開冷凍、冷藏保存,要吃的時候再選擇一份出來解凍,以免同一鍋不停的反覆加熱,甚至發生交叉汙染,讓整鍋滷肉都不能吃了。所謂的交叉汙染,特別容易發生在保存剩菜時。傳統的媽媽收剩菜時,分類沒那麼精細,為了節省餐具使用,還可能將數種不同的菜餚放在同一個盤子裡面冷藏,這是交叉汙染的來源之一。此外,我建議剩菜再次加熱的溫度,也就是食物中心的溫度,必須到達75℃以上,才不容易有微生物滋生,最好是煮沸,也比較不會有食物中毒的問題。在冰箱中存放的時候,生食與熟食一定要分開,冷藏的原則是「熟食在上、生食在下」,最上面一層應該是煮熟的熟食、剩食,中間一層放蔬果,生食就放在最下層。生的魚、肉或是從冷凍庫拿下來退冰,應該放在冰溫保鮮室或解凍室內。因為生食容易有血水、髒汙,不要讓血水或汙染物接觸到熟食或水果。(本文摘錄自出色文化出版《全民營養必勝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