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2-27 新聞.長期照護
搜尋
語言治療
共找到
98
筆 文章
-
-
2021-02-26 科別.腦部.神經
腦幹被壓迫手麻沒感覺!2利器輔助手術後…下床活動了
53歲陳姓室內設計師近半年出現右手無力、步態不穩,就醫發現是水瘤壓迫腦幹,經台中榮總腦功能手術團隊評估,上周五接受手術,以術中神經電生理監測定位,加上術中影像導引輔助摘除水瘤,術後腦功能保留良好,如今術後6天,可下床活動、步行需人扶,他今天在妻子陪同下,感謝醫療團隊救治,他也體悟健康、家庭的重要,「專業就交給醫療團隊,時間就交給家人」,遵循醫囑、配合復健,並把時間留給家人。陳姓病患說,他去年11月底因右側無力跌倒,肋骨斷二根,過年前發現右手沒有知覺,連忙就醫,發現是水瘤壓迫致腦幹病變,在上周五手術,術後發現手麻情況解除,當下放心了,現在已可以正常下床活動。台中榮總神經醫學中心主任沈炯棋說,開腦手術現在相當精密,除了導航系統以外,現在更要求神經功能監測,以前只有監測到手腳,如今監測語言、空間概念等,讓手術更安全。台中榮總神經外科醫師潘思延說,陳姓病患功能腦區手術,術前經跨科團隊討論,評估陳姓病患因腦幹受壓迫影響感覺、運動神經,透過全麻手術,搭配術中腦功能神經生理監測定位,加上術中影像導引,達到最大範圍的病灶切除及良好的神經功能保留。沈炯棋說明,台中榮總神經外科2013年購入新一代術中神經電生理監測儀器後,積極發展團隊能力並赴國外學習,近年積極組建腦功能手術團隊,包含專精神經監測和清醒手術的神經內外科醫師技術員團隊,深度麻醉到無痛喚醒轉換得宜的神經麻醉團隊,負責腦圖譜功能成像神經放射科醫師和精神科醫師,負責術前、中、後的語言及認知評估的語言治療師及心理師。
-
2021-01-21 科別.消化系統
老翁吃柳丁噎到送醫不治 醫師提醒飯前應先做這件事
嘉義縣民雄鄉一名何姓老翁前天下午吃柳丁時不慎噎到,送醫宣告不治,醫師表示,老人家吞嚥功能退化,進食前可以做暖身,將食物切碎,如真的噎到,應立即採哈姆立克法急救,避免憾事發生。82歲何姓老翁家住嘉義縣民雄鄉松山村前天下午5點半,請妻子切柳丁給他吃,何翁吃到一半,突然喘不過氣,妻子趕緊叫救護車,救護人員到場時已無呼吸心跳,送醫急救,晚間6點42分宣告不治。大林慈濟醫院神經內科主任曹汶龍醫師表示,老人家本身體弱或有特殊疾病,吞嚥功能受影響,吃東西嗆到,不易將異物咳出來,此時需立即採用哈姆立克法,站在病人後方,先找出病人肚臍的位置,將拳頭放在肚臍上緣,突然地出力,增加胸腔的壓力,幫助病人將異物咳出。如家中老人家開始出現進食時容易嗆到,可能是吞嚥功能逐漸退化,除年紀關係,長期服用藥物,造成口腔乾燥,口水分泌減少後,就無法讓食物成團,順利吞嚥,對此,語言治療師陳秀真建議,老人家可在用餐前轉轉頭,再用力抿唇以及展唇,將舌頭伸出、縮回去,往左往右,還有乾漱口動作,進行約三分鐘的口腔暖身動作,幫助吞嚥。曹汶龍提醒,有些老人家牙齒不好,喜歡吃容易咬得爛的東西,但是像年糕、湯圓等,不易吞嚥,對老人家反而危險,若有失智症狀,對於食物該不該吃的認知減低,應先把食物切成易食用小塊,即使嗆到也容易咳出來。
-
2020-11-26 癌症.頭頸癌
口腔癌術後衝擊生活品質 「床邊復健」助病人回歸生活
根據國民健康署統計,口腔癌為國人男性十大癌症發生率第4名,一名58歲工廠老闆日前被診斷左側頰黏膜鱗狀上皮細胞癌,接受手術治療合併放射線治療,術後因左臉頰處重建皮瓣區域大,只能以流質進食且口水溢流、說話不清,經奇美醫學中心復健部物理及語言治療約半年,已能生活自理。該名病患轉到奇美復健部,經部長王鈺霖門診評估後,同時發現左肩術後活動受限、無法自己洗頭,影響日常生活功能。口腔癌病人可能面臨生活品質的衝擊,包括顏面部淋巴水腫、肩頸功能活動受限、張口困難、咀嚼吞嚥障礙、說話不清、疼痛、身體活動力下降及焦慮等問題。奇美醫學中心復健部物理治療師黃芷嫣指出,奇美針對口腔癌術後的病人出院後由復健部介入治療,從今年1月起,口腔惡性腫瘤切除合併頸部淋巴廓清術及皮瓣重建病人,手術後7天開始提供床邊復健介入,透過物理治療師及語言治療師專業的訓練技巧,協助病人盡早移除氣切、安全下床活動及早期擬定促進安全吞嚥的策略。出院後,進一步針對肩頸活動度、口腔功能、咀嚼吞嚥及言語能力,安排相關的復健治療。黃芷嫣表示,不必再等到病人出現嚴重失能才來尋求協助,透過早期的復健評估及介入,協助病人克服治療衝擊,及早恢復身體功能,順利回歸生活。
-
2020-11-10 新聞.生命智慧
「生命只有10年」 4歲女童患罕病 漸漸失明且遺忘家人 媽:想聽她說愛我
如果你的女兒只有10的生命,你會如何與她度過?如果孩子的壽命中有10年,且隨著她長大,會漸漸失明,並且忘記父母,你會以怎樣的心情去調適及面對?這樣殘忍的問題,光是設想就已經心酸,然而在英國卻是真人真事發生。根據《每日郵報》報導,當地一名4歲小女孩克拉克(Adelei Clarke)被診斷出患有罕見的巴登氏症(Batten disease),這個疾病將導致她失明,並可能遺忘自己的爸媽是誰,甚至壽命不超過10歲。原以為是發展遲緩,直到癲癇發作才知道罹病克拉克爸爸大衛(David)表示,一剛開始只覺得女兒動作有些遲緩,後來因為語言遲緩帶去諮商,當時語言治療師認為「等她長大就會好轉了」,家人便不再多想,直到今年5月,克拉克第一次癲癇發作,停止呼吸長達30秒,而大衛立刻幫女兒進行哈姆立克法,才化解危機。暑假時,癲癇的情況更加頻繁,最後送往醫院住院10天,並在一天癲癇發作17次。巴登氏症,克拉克7歲左右會變成植物人在醫院透過核磁共振成像等檢查,醫師確認克拉克得到罕見疾病巴登氏症,並向她的父母告知,7歲時克拉克可能會變成植物人,並在10歲左右死亡,目前尚未有有效的治療方法。他們一家人聽到這個消息,瞬間感覺「靈魂被掏空,非常不真實。」大衛說,克拉克出生後,自己唯一的夢想就是牽著女兒散步,他們並不要克拉克多聰明,只希望她快樂和健康。但確診的那一刻,爸媽所有的夢想都粉碎了,腦海浮現的是:「為什麼自己的女兒會得到這種疾病?」因為女兒的疾病,他們沒有聽過女兒說過「我愛你」爸爸媽媽受訪時表示,只聽過克拉克說她自己的名字2次,且因為她的詞彙量大概只有30個字,他們沒有跟她對話過,更別說「爸爸媽媽,我愛你」這樣的語句,夫妻倆傷心的說,像這種一般父母習以為常的片刻,都不可能實現了。目前,他們一家人正為克拉克籌募他們往返倫敦就醫的資金,夫妻倆也決定為了女兒成為全職照護者。希望克拉克的病情,能再父母用心的照料下,出現奇蹟。※本文由媽媽寶寶授權提供,未經同意請勿轉載,原文:「我的生命只有10年」4歲女童罹罕見疾病,漸漸失明且遺忘父母。媽媽:好想聽見女兒說她愛我。
-
2020-11-01 癌症.飲食與癌症
為什麼他不想吃/是對食物恐懼 還是照顧者給的壓力?
疲倦無力胃口差時1.不要追求「養生清淡」,要先能吃得下。2.使用辛香料為食物增色增味。周婉琪表示,病人治療後很累,很多人坐著、躺著,不活動,自然也不想吃,整天都不餓。這種狀況如果不處理,會惡性循環,愈不動愈累、愈不想吃,愈不吃愈沒力氣動,整個人消瘦,沒有體力,治療副作用也會比較嚴重。建議病人有體力就要動一動,時間到了就要多少吃一點,少量多餐。周婉琪都會告訴病人,不要太勉強自己吃得多養生,想吃什麼就吃,就算是吃冰淇淋、蛋糕、麵包都可以。但若白血球低,食物都要煮熟、也要選購包裝產品,可補充蛋白質如豆漿、豆花、茶葉蛋,喝營養品也無妨。周婉琪發現,很多病人煮菜不用油、不加鹽,因為他們覺得生病了,飲食就要超級清淡,甚至覺得這是治療的一部分,結果還沒開始治療,胃口就已經不好了,因為這些食物令人提不起勁。他鼓勵胃口差的病人,煮菜用油用鹽,還可以使用各種辛香料或調味料,像蔥、薑、蒜、咖哩、辣椒、糖醋、檸檬汁或市售醬料如胡麻醬、番茄醬等。重口味讓食物色香味俱全,治療期間要吃得下,吃夠營養、吃夠熱量與蛋白質最重要。不過,若腸胃不適、腎臟病、高血壓、糖尿病等其他疾病者,建議經由營養師評估。吞嚥困難時1.需專業跨團隊評估吞嚥治療。2.太乾、太黏、粉狀或液狀都不宜。周婉琪表示,吞嚥困難常見於頭頸癌病人,需要語言治療師、營養師、醫師等跨團隊合作,詳細詢問和觀察,為病人進行吞嚥、食物質地評估,再進行嘗試和選擇,病人治療後也需要吞嚥方面的復健治療。周婉琪指出,一般來說,太乾或太黏及粉狀食物,都很容易嗆到或噎到,粉要加水泡開,但也不能太稀,否則流速太快,像白開水和清湯容易嗆到,就需要加增稠劑。每個人吞嚥困難程度不同,做法也會有差異,有人吸吮能力不佳、口腔肌肉協調性沒那麼好,用吸管也可能嗆到,建議用湯匙小口吃。周婉琪表示,咀嚼或吞嚥能力的差異,也影響食物質地的選擇。譬如蒸蛋、嫩豆腐、豆花、魚肉、粥、麵線、河粉。有些人需要將食物剁細碎、泥狀,用食物調理機打成半流質或全流質等;有人正餐吃得少,會在餐間吃點心或使用營養品搭配。周婉琪提醒,有些頭頸癌病人幾乎不太能吞嚥,由口進食的量達不到足夠營養,此時可經由醫師或營養師建議,暫時使用鼻胃管或胃造口進食。根據以往觀察,癌友接受醫院建議後,大多較有體力並順利度過治療期。治療後接受吞嚥復健,也能像以前一樣能從嘴巴吃東西,建議不要太過於排斥接受暫時性的腸道營養灌食,才有體力抗癌。癌患進食的心理建設沒人陪吃或照顧者嚴格要求解方:營造愉悅進食氣氛癌症希望基金會營養師周婉琪表示,這部分很需要心理師幫忙,營養師也會詳細詢問,引導病人想想看自己不想吃東西的原因,並且聆聽癌友的憂慮,從中鼓勵。常見的問題包括不知道要吃什麼、對食物感到焦慮害怕、覺得食物沒有味道或味道改變、擔心吃下去之後身體的反應等。周婉琪表示,有時候病人在意的不是食物,而是與人的關係出了問題。例如有些病人總是自己吃一份特別的食物,沒人陪他一起吃飯。有些是家屬一直叮嚀這不能吃、那不能吃,這吃太多、那吃太少,結果照顧者和病人的壓力都很大,讓吃飯變成痛苦的事情。通常諮詢的時候都要請病人、家屬或負責準備餐食的照顧者一起來,共同瞭解該怎麼吃,並解決飲食上的問題。有親友陪伴吃飯,一同營造愉快舒適的用餐環境。對選擇食物存有恐懼解方:建立「好好吃飯就是治療」的觀念周婉琪觀察,對於食物恐懼的病人,常把食物歸類為好食物、壞食物,連白飯白吐司都不敢吃,或對營養品(特別疾病配方食品)有偏見而不吃,反而買一堆誇大不實、對疾病沒有幫助的產品。需要鼓勵他們重新認識食物,建立「好好吃飯就是治療」的觀念,認識食物與手上的產品、了解營養,懂得選擇和分辨適合自己的食物,如此便不會懼怕飲食。周婉琪表示,可以藉由參加病友活動或講座來認識其他癌友、出去走走,當病人心情開朗了,也會比較願意吃東西,吃得好的人,心情也會更好,正向循環。
-
2020-10-20 科別.兒科
台北醫院附設早療中心今啟用 滿足早療兒童多元需求
為提升及改善發展遲緩兒童的療育環境,衛生福利部台北醫院打造早療中心,今正式啟用,希望為發展遲緩兒童家庭創造更幸福友善、高品質的早療空間與服務,幫助早療兒童獲得進步、降低遲緩狀態,並改善整體家庭的生活品質。院長鄭舜平表示,台北醫院附設新莊悅心社區長照機構暨兒童早療中心自2019年6月開工,於今年7月24日設立,為單層樓獨立的兒童治療空間,設有各種治療區、親子閱覽區、哺乳室、親子廁所、清洗區,並融入童趣元素設計,持續投入更多的人力與流程品質精進措施,滿足早期療育兒童在治療與成長所需要的多元需求。發展遲緩兒童過去常被誤認是「大隻雞慢啼」而錯失治療,復健科主任吳政哲表示,建議家長在0至3歲兒童發展黃金期間,多留意孩子在情緒表達與口語表達、走路步態各方面是否有明顯落後於同齡兒童。吳政哲呼籲,「早期發現、早期介入」,早期療育對兒童發展能力、身心成長,甚至是身為照顧者的家長都會有正向幫助。職能治療師張婉嫈表示,早療兒童在學習階段的表達能力還需要訓練,當孩子聽到要求他做的事情是有難度時,會先拒絕這件事,原因可能是某些步驟不理解或步驟太多無法記得。張婉嫈建議,家長可先安撫孩子的情緒、了解喜歡與不喜歡的原因、困難點在哪裡,將事件或功課以分階段的方式完成,並誇獎他願意一起嘗試、努力,當孩子完成時更要誇獎,讓孩子知道他真的做的到,下一次做同一件事情時,也不忘誇獎他還記得怎麼做、真的很棒,加深願意學習的動力及記得做這件事情時的感受,都是很有幫助。出席啟用典禮的小傑媽媽分享,小傑是重症的腦性麻痺,需要進行物理、職能、語言的治療,小傑從1歲治療到現在8歲,從全身癱軟到現在能稍微坐挺、從鼻胃管進食到現在能餵咬軟食、從只會哭喊到現在能運用不同的聲音表達情緒,這些進步真的非常的大,很感謝醫院的用心。另一位小森媽媽表示,自己是看醫療節目談論發展遲緩兒童有哪些情況時,發現小森安靜不說話、不吵不鬧、不跑不跳、放在哪就待在哪的乖小孩,驚覺小森與同齡2歲的小朋友差異大,趕緊帶到台北醫院由早療團隊進行評估,結果也確實有發展遲緩問題,所幸發現的早,在經過物理、職能、語言治療後,即將滿5歲的小森已經能夠正確走路、不用扶牆壁或扶手就能自己上下樓梯。
-
2020-10-12 該看哪科.兒科
聽損兒手語納早療是否成行? 社家署:從社區推廣
聽損兒從小聽不到、聽不好,進而影響學習和認知能力。因此家長有感於聽障幼童得進入啟聰學校後才能接觸手語,錯失黃金學習期,在國發會公共政策網路參與平台提案「推動台灣手語納入語言早療」,希望能在各醫療院所、早療單位、機構增設手語為早療項目之一,使語言早療不再只是單一口語治療。對此,衛福部社家署副署長張美美表示,由於手語教學者及手語翻譯員非醫療法規認定的醫事人員,因此不會把手語作為健保給付的早期療育項目,但會從社區可能接觸到聽損兒的人員著手,推廣手語。據衛福部國健署2019年統計,台灣新生兒先天性聽力損失發生率約每千人中三至四人為聽損兒,若以2012年至2019年統計,已發現5817個先天性聽損寶寶,至今平均每年約發現近800位聽損寶寶。國健署婦幼健康組組長林宜靜表示,一般聽損兒童會在一歲後語言發展期,因學習遲緩而被父母發現,然而因已過出生後六個月的黃金治療期,即便接受治療,復原結果常不如預期。針對聽障兒有「1316確診原則」,國健署自2012年起補助本國籍出生三個月內的新生兒聽力篩檢,建議出生一個月內做篩檢,篩檢出是先天性聽損孩子,建議三個月內進一步做更精確的檢查以便確診,確診後一個月內選配助聽器、人工電子耳等輔具,並於六個月內完成療育,例如接受聽語療育,協助幼童透過聽覺學習語言的機會。馬偕醫學院聽力與語言治療學系助理教授陳怡君說,三至五歲是語言學習黃金期,若是給予大量的語言刺激,可以幫助孩童學習詞彙,對認知發展很重要,因此鼓勵父母從小盡量和孩童說話就是這個道理。然而聽損兒從小聽不到、聽不好,往往就無法說,進而影響詞彙的學習和認知能力。因此介入策略上,常使用助聽器或人工電子耳等輔具,讓其能「聽到」以接受大量刺激。但陳怡君說,不是所有的聽損兒童都能藉由聽覺輔具的幫助,順利學習口語,例如有些聽損兒便不適合開刀裝電子耳,且就算裝了電子耳,這些孩子也要先經過復健,學習分辨聲音後,才能進一步學習口語。不過,手語就無此問題,透過視覺線索加手勢清楚,能幫助聽障兒理解字句意義,引導幼兒學習發展。因此聽損兒若能及早開始接觸手語,日後的認知發展、學業表現、人際互動就不會因聽力障礙而有所影響。馬偕醫院耳鼻喉科資深主治醫師、馬偕醫學院聽力與語言治療學系系主任林鴻清則表示,雖然聽損兒在臨床的語言治療上有手語介入的必要,但語言治療師除非個人有興趣學習,否則很少接受過手語訓練,難以提供手語的早期療育,也是現行將手語納入早療的難處。 但我國過度重視「口語」,「手語」被視為是最後萬不得已的選擇,因而延後學習手語的時間,錯失手語學習關鍵期,可能造成聽損兒童的語言剝奪。因此,陳怡君認為確實應將手語納入聽損兒的早期療育項目之一,且手語已納入國家語言發展法,可以推行雙語教育,口語和手語並行,讓聽損兒在口語發展走不通的情況下,也能及早有手語的溝通管道。針對此提案,衛福部社家署日前也已舉行專家會議討論。社家署副署長張美美表示,由於手語教學者及手語翻譯員非醫療法規認定的醫事人員,加上專家學者皆認為手語不應只是放在醫療院所,而是應在生活中推廣,因此不會把手語作為健保給付的早期療育項目。她強調,手語雖沒有納入健保,但該署本來就有早療補助範疇,會以公益彩券回饋金方式將手語課程或相關訓練等項目,納入補助計畫。而第一社會福利基金會因過去服務口語表達不好的心智障礙者,如智能障礙、自閉症、腦性麻痺等,有自己一套手口語教材並推動多年,因此由該基金會承接此次手語教材編纂的工作。第一社會福利基金會語言治療師席芸表示,聽損兒和心智障礙者還是有許多不同,因為聽損兒智能能力沒有問題,只是少了語言刺激。而在聽損兒的教學治療中,手語只是其一,還包括讀唇、聽覺口語法、聽能復健、圖卡等,都可作為輔助,因此教材還需重新研擬,預計明年可完成,並開始推廣。但陳怡君對於社家署「將手語落實在生活」的說法僅能「部分同意」,重點還是在於如何執行。因為許多聽損兒是在聽力篩檢時確診,醫療院所可能是父母最早可以求助的對象。因此,陳怡君認為,如何讓父母和聽損兒獲得學習手語的管道,讓聽損兒父母像一般父母可以在聽力正常的嬰兒耳邊不停說話一樣,及早給予聽損兒語言刺激,才是最重要的。
共
4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