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2-26 科別.腦部.神經
搜尋
語言治療
共找到
105
筆 文章
-
-
2021-01-21 科別.消化系統
老翁吃柳丁噎到送醫不治 醫師提醒飯前應先做這件事
嘉義縣民雄鄉一名何姓老翁前天下午吃柳丁時不慎噎到,送醫宣告不治,醫師表示,老人家吞嚥功能退化,進食前可以做暖身,將食物切碎,如真的噎到,應立即採哈姆立克法急救,避免憾事發生。82歲何姓老翁家住嘉義縣民雄鄉松山村前天下午5點半,請妻子切柳丁給他吃,何翁吃到一半,突然喘不過氣,妻子趕緊叫救護車,救護人員到場時已無呼吸心跳,送醫急救,晚間6點42分宣告不治。大林慈濟醫院神經內科主任曹汶龍醫師表示,老人家本身體弱或有特殊疾病,吞嚥功能受影響,吃東西嗆到,不易將異物咳出來,此時需立即採用哈姆立克法,站在病人後方,先找出病人肚臍的位置,將拳頭放在肚臍上緣,突然地出力,增加胸腔的壓力,幫助病人將異物咳出。如家中老人家開始出現進食時容易嗆到,可能是吞嚥功能逐漸退化,除年紀關係,長期服用藥物,造成口腔乾燥,口水分泌減少後,就無法讓食物成團,順利吞嚥,對此,語言治療師陳秀真建議,老人家可在用餐前轉轉頭,再用力抿唇以及展唇,將舌頭伸出、縮回去,往左往右,還有乾漱口動作,進行約三分鐘的口腔暖身動作,幫助吞嚥。曹汶龍提醒,有些老人家牙齒不好,喜歡吃容易咬得爛的東西,但是像年糕、湯圓等,不易吞嚥,對老人家反而危險,若有失智症狀,對於食物該不該吃的認知減低,應先把食物切成易食用小塊,即使嗆到也容易咳出來。
-
2020-11-26 癌症.頭頸癌
口腔癌術後衝擊生活品質 「床邊復健」助病人回歸生活
根據國民健康署統計,口腔癌為國人男性十大癌症發生率第4名,一名58歲工廠老闆日前被診斷左側頰黏膜鱗狀上皮細胞癌,接受手術治療合併放射線治療,術後因左臉頰處重建皮瓣區域大,只能以流質進食且口水溢流、說話不清,經奇美醫學中心復健部物理及語言治療約半年,已能生活自理。該名病患轉到奇美復健部,經部長王鈺霖門診評估後,同時發現左肩術後活動受限、無法自己洗頭,影響日常生活功能。口腔癌病人可能面臨生活品質的衝擊,包括顏面部淋巴水腫、肩頸功能活動受限、張口困難、咀嚼吞嚥障礙、說話不清、疼痛、身體活動力下降及焦慮等問題。奇美醫學中心復健部物理治療師黃芷嫣指出,奇美針對口腔癌術後的病人出院後由復健部介入治療,從今年1月起,口腔惡性腫瘤切除合併頸部淋巴廓清術及皮瓣重建病人,手術後7天開始提供床邊復健介入,透過物理治療師及語言治療師專業的訓練技巧,協助病人盡早移除氣切、安全下床活動及早期擬定促進安全吞嚥的策略。出院後,進一步針對肩頸活動度、口腔功能、咀嚼吞嚥及言語能力,安排相關的復健治療。黃芷嫣表示,不必再等到病人出現嚴重失能才來尋求協助,透過早期的復健評估及介入,協助病人克服治療衝擊,及早恢復身體功能,順利回歸生活。
-
2020-11-10 新聞.生命智慧
「生命只有10年」 4歲女童患罕病 漸漸失明且遺忘家人 媽:想聽她說愛我
如果你的女兒只有10的生命,你會如何與她度過?如果孩子的壽命中有10年,且隨著她長大,會漸漸失明,並且忘記父母,你會以怎樣的心情去調適及面對?這樣殘忍的問題,光是設想就已經心酸,然而在英國卻是真人真事發生。根據《每日郵報》報導,當地一名4歲小女孩克拉克(Adelei Clarke)被診斷出患有罕見的巴登氏症(Batten disease),這個疾病將導致她失明,並可能遺忘自己的爸媽是誰,甚至壽命不超過10歲。原以為是發展遲緩,直到癲癇發作才知道罹病克拉克爸爸大衛(David)表示,一剛開始只覺得女兒動作有些遲緩,後來因為語言遲緩帶去諮商,當時語言治療師認為「等她長大就會好轉了」,家人便不再多想,直到今年5月,克拉克第一次癲癇發作,停止呼吸長達30秒,而大衛立刻幫女兒進行哈姆立克法,才化解危機。暑假時,癲癇的情況更加頻繁,最後送往醫院住院10天,並在一天癲癇發作17次。巴登氏症,克拉克7歲左右會變成植物人在醫院透過核磁共振成像等檢查,醫師確認克拉克得到罕見疾病巴登氏症,並向她的父母告知,7歲時克拉克可能會變成植物人,並在10歲左右死亡,目前尚未有有效的治療方法。他們一家人聽到這個消息,瞬間感覺「靈魂被掏空,非常不真實。」大衛說,克拉克出生後,自己唯一的夢想就是牽著女兒散步,他們並不要克拉克多聰明,只希望她快樂和健康。但確診的那一刻,爸媽所有的夢想都粉碎了,腦海浮現的是:「為什麼自己的女兒會得到這種疾病?」因為女兒的疾病,他們沒有聽過女兒說過「我愛你」爸爸媽媽受訪時表示,只聽過克拉克說她自己的名字2次,且因為她的詞彙量大概只有30個字,他們沒有跟她對話過,更別說「爸爸媽媽,我愛你」這樣的語句,夫妻倆傷心的說,像這種一般父母習以為常的片刻,都不可能實現了。目前,他們一家人正為克拉克籌募他們往返倫敦就醫的資金,夫妻倆也決定為了女兒成為全職照護者。希望克拉克的病情,能再父母用心的照料下,出現奇蹟。※本文由媽媽寶寶授權提供,未經同意請勿轉載,原文:「我的生命只有10年」4歲女童罹罕見疾病,漸漸失明且遺忘父母。媽媽:好想聽見女兒說她愛我。
-
2020-11-01 癌症.飲食與癌症
為什麼他不想吃/是對食物恐懼 還是照顧者給的壓力?
疲倦無力胃口差時1.不要追求「養生清淡」,要先能吃得下。2.使用辛香料為食物增色增味。周婉琪表示,病人治療後很累,很多人坐著、躺著,不活動,自然也不想吃,整天都不餓。這種狀況如果不處理,會惡性循環,愈不動愈累、愈不想吃,愈不吃愈沒力氣動,整個人消瘦,沒有體力,治療副作用也會比較嚴重。建議病人有體力就要動一動,時間到了就要多少吃一點,少量多餐。周婉琪都會告訴病人,不要太勉強自己吃得多養生,想吃什麼就吃,就算是吃冰淇淋、蛋糕、麵包都可以。但若白血球低,食物都要煮熟、也要選購包裝產品,可補充蛋白質如豆漿、豆花、茶葉蛋,喝營養品也無妨。周婉琪發現,很多病人煮菜不用油、不加鹽,因為他們覺得生病了,飲食就要超級清淡,甚至覺得這是治療的一部分,結果還沒開始治療,胃口就已經不好了,因為這些食物令人提不起勁。他鼓勵胃口差的病人,煮菜用油用鹽,還可以使用各種辛香料或調味料,像蔥、薑、蒜、咖哩、辣椒、糖醋、檸檬汁或市售醬料如胡麻醬、番茄醬等。重口味讓食物色香味俱全,治療期間要吃得下,吃夠營養、吃夠熱量與蛋白質最重要。不過,若腸胃不適、腎臟病、高血壓、糖尿病等其他疾病者,建議經由營養師評估。吞嚥困難時1.需專業跨團隊評估吞嚥治療。2.太乾、太黏、粉狀或液狀都不宜。周婉琪表示,吞嚥困難常見於頭頸癌病人,需要語言治療師、營養師、醫師等跨團隊合作,詳細詢問和觀察,為病人進行吞嚥、食物質地評估,再進行嘗試和選擇,病人治療後也需要吞嚥方面的復健治療。周婉琪指出,一般來說,太乾或太黏及粉狀食物,都很容易嗆到或噎到,粉要加水泡開,但也不能太稀,否則流速太快,像白開水和清湯容易嗆到,就需要加增稠劑。每個人吞嚥困難程度不同,做法也會有差異,有人吸吮能力不佳、口腔肌肉協調性沒那麼好,用吸管也可能嗆到,建議用湯匙小口吃。周婉琪表示,咀嚼或吞嚥能力的差異,也影響食物質地的選擇。譬如蒸蛋、嫩豆腐、豆花、魚肉、粥、麵線、河粉。有些人需要將食物剁細碎、泥狀,用食物調理機打成半流質或全流質等;有人正餐吃得少,會在餐間吃點心或使用營養品搭配。周婉琪提醒,有些頭頸癌病人幾乎不太能吞嚥,由口進食的量達不到足夠營養,此時可經由醫師或營養師建議,暫時使用鼻胃管或胃造口進食。根據以往觀察,癌友接受醫院建議後,大多較有體力並順利度過治療期。治療後接受吞嚥復健,也能像以前一樣能從嘴巴吃東西,建議不要太過於排斥接受暫時性的腸道營養灌食,才有體力抗癌。癌患進食的心理建設沒人陪吃或照顧者嚴格要求解方:營造愉悅進食氣氛癌症希望基金會營養師周婉琪表示,這部分很需要心理師幫忙,營養師也會詳細詢問,引導病人想想看自己不想吃東西的原因,並且聆聽癌友的憂慮,從中鼓勵。常見的問題包括不知道要吃什麼、對食物感到焦慮害怕、覺得食物沒有味道或味道改變、擔心吃下去之後身體的反應等。周婉琪表示,有時候病人在意的不是食物,而是與人的關係出了問題。例如有些病人總是自己吃一份特別的食物,沒人陪他一起吃飯。有些是家屬一直叮嚀這不能吃、那不能吃,這吃太多、那吃太少,結果照顧者和病人的壓力都很大,讓吃飯變成痛苦的事情。通常諮詢的時候都要請病人、家屬或負責準備餐食的照顧者一起來,共同瞭解該怎麼吃,並解決飲食上的問題。有親友陪伴吃飯,一同營造愉快舒適的用餐環境。對選擇食物存有恐懼解方:建立「好好吃飯就是治療」的觀念周婉琪觀察,對於食物恐懼的病人,常把食物歸類為好食物、壞食物,連白飯白吐司都不敢吃,或對營養品(特別疾病配方食品)有偏見而不吃,反而買一堆誇大不實、對疾病沒有幫助的產品。需要鼓勵他們重新認識食物,建立「好好吃飯就是治療」的觀念,認識食物與手上的產品、了解營養,懂得選擇和分辨適合自己的食物,如此便不會懼怕飲食。周婉琪表示,可以藉由參加病友活動或講座來認識其他癌友、出去走走,當病人心情開朗了,也會比較願意吃東西,吃得好的人,心情也會更好,正向循環。
-
2020-10-20 科別.兒科
台北醫院附設早療中心今啟用 滿足早療兒童多元需求
為提升及改善發展遲緩兒童的療育環境,衛生福利部台北醫院打造早療中心,今正式啟用,希望為發展遲緩兒童家庭創造更幸福友善、高品質的早療空間與服務,幫助早療兒童獲得進步、降低遲緩狀態,並改善整體家庭的生活品質。院長鄭舜平表示,台北醫院附設新莊悅心社區長照機構暨兒童早療中心自2019年6月開工,於今年7月24日設立,為單層樓獨立的兒童治療空間,設有各種治療區、親子閱覽區、哺乳室、親子廁所、清洗區,並融入童趣元素設計,持續投入更多的人力與流程品質精進措施,滿足早期療育兒童在治療與成長所需要的多元需求。發展遲緩兒童過去常被誤認是「大隻雞慢啼」而錯失治療,復健科主任吳政哲表示,建議家長在0至3歲兒童發展黃金期間,多留意孩子在情緒表達與口語表達、走路步態各方面是否有明顯落後於同齡兒童。吳政哲呼籲,「早期發現、早期介入」,早期療育對兒童發展能力、身心成長,甚至是身為照顧者的家長都會有正向幫助。職能治療師張婉嫈表示,早療兒童在學習階段的表達能力還需要訓練,當孩子聽到要求他做的事情是有難度時,會先拒絕這件事,原因可能是某些步驟不理解或步驟太多無法記得。張婉嫈建議,家長可先安撫孩子的情緒、了解喜歡與不喜歡的原因、困難點在哪裡,將事件或功課以分階段的方式完成,並誇獎他願意一起嘗試、努力,當孩子完成時更要誇獎,讓孩子知道他真的做的到,下一次做同一件事情時,也不忘誇獎他還記得怎麼做、真的很棒,加深願意學習的動力及記得做這件事情時的感受,都是很有幫助。出席啟用典禮的小傑媽媽分享,小傑是重症的腦性麻痺,需要進行物理、職能、語言的治療,小傑從1歲治療到現在8歲,從全身癱軟到現在能稍微坐挺、從鼻胃管進食到現在能餵咬軟食、從只會哭喊到現在能運用不同的聲音表達情緒,這些進步真的非常的大,很感謝醫院的用心。另一位小森媽媽表示,自己是看醫療節目談論發展遲緩兒童有哪些情況時,發現小森安靜不說話、不吵不鬧、不跑不跳、放在哪就待在哪的乖小孩,驚覺小森與同齡2歲的小朋友差異大,趕緊帶到台北醫院由早療團隊進行評估,結果也確實有發展遲緩問題,所幸發現的早,在經過物理、職能、語言治療後,即將滿5歲的小森已經能夠正確走路、不用扶牆壁或扶手就能自己上下樓梯。
-
2020-10-12 該看哪科.兒科
聽損兒手語納早療是否成行? 社家署:從社區推廣
聽損兒從小聽不到、聽不好,進而影響學習和認知能力。因此家長有感於聽障幼童得進入啟聰學校後才能接觸手語,錯失黃金學習期,在國發會公共政策網路參與平台提案「推動台灣手語納入語言早療」,希望能在各醫療院所、早療單位、機構增設手語為早療項目之一,使語言早療不再只是單一口語治療。對此,衛福部社家署副署長張美美表示,由於手語教學者及手語翻譯員非醫療法規認定的醫事人員,因此不會把手語作為健保給付的早期療育項目,但會從社區可能接觸到聽損兒的人員著手,推廣手語。據衛福部國健署2019年統計,台灣新生兒先天性聽力損失發生率約每千人中三至四人為聽損兒,若以2012年至2019年統計,已發現5817個先天性聽損寶寶,至今平均每年約發現近800位聽損寶寶。國健署婦幼健康組組長林宜靜表示,一般聽損兒童會在一歲後語言發展期,因學習遲緩而被父母發現,然而因已過出生後六個月的黃金治療期,即便接受治療,復原結果常不如預期。針對聽障兒有「1316確診原則」,國健署自2012年起補助本國籍出生三個月內的新生兒聽力篩檢,建議出生一個月內做篩檢,篩檢出是先天性聽損孩子,建議三個月內進一步做更精確的檢查以便確診,確診後一個月內選配助聽器、人工電子耳等輔具,並於六個月內完成療育,例如接受聽語療育,協助幼童透過聽覺學習語言的機會。馬偕醫學院聽力與語言治療學系助理教授陳怡君說,三至五歲是語言學習黃金期,若是給予大量的語言刺激,可以幫助孩童學習詞彙,對認知發展很重要,因此鼓勵父母從小盡量和孩童說話就是這個道理。然而聽損兒從小聽不到、聽不好,往往就無法說,進而影響詞彙的學習和認知能力。因此介入策略上,常使用助聽器或人工電子耳等輔具,讓其能「聽到」以接受大量刺激。但陳怡君說,不是所有的聽損兒童都能藉由聽覺輔具的幫助,順利學習口語,例如有些聽損兒便不適合開刀裝電子耳,且就算裝了電子耳,這些孩子也要先經過復健,學習分辨聲音後,才能進一步學習口語。不過,手語就無此問題,透過視覺線索加手勢清楚,能幫助聽障兒理解字句意義,引導幼兒學習發展。因此聽損兒若能及早開始接觸手語,日後的認知發展、學業表現、人際互動就不會因聽力障礙而有所影響。馬偕醫院耳鼻喉科資深主治醫師、馬偕醫學院聽力與語言治療學系系主任林鴻清則表示,雖然聽損兒在臨床的語言治療上有手語介入的必要,但語言治療師除非個人有興趣學習,否則很少接受過手語訓練,難以提供手語的早期療育,也是現行將手語納入早療的難處。 但我國過度重視「口語」,「手語」被視為是最後萬不得已的選擇,因而延後學習手語的時間,錯失手語學習關鍵期,可能造成聽損兒童的語言剝奪。因此,陳怡君認為確實應將手語納入聽損兒的早期療育項目之一,且手語已納入國家語言發展法,可以推行雙語教育,口語和手語並行,讓聽損兒在口語發展走不通的情況下,也能及早有手語的溝通管道。針對此提案,衛福部社家署日前也已舉行專家會議討論。社家署副署長張美美表示,由於手語教學者及手語翻譯員非醫療法規認定的醫事人員,加上專家學者皆認為手語不應只是放在醫療院所,而是應在生活中推廣,因此不會把手語作為健保給付的早期療育項目。她強調,手語雖沒有納入健保,但該署本來就有早療補助範疇,會以公益彩券回饋金方式將手語課程或相關訓練等項目,納入補助計畫。而第一社會福利基金會因過去服務口語表達不好的心智障礙者,如智能障礙、自閉症、腦性麻痺等,有自己一套手口語教材並推動多年,因此由該基金會承接此次手語教材編纂的工作。第一社會福利基金會語言治療師席芸表示,聽損兒和心智障礙者還是有許多不同,因為聽損兒智能能力沒有問題,只是少了語言刺激。而在聽損兒的教學治療中,手語只是其一,還包括讀唇、聽覺口語法、聽能復健、圖卡等,都可作為輔助,因此教材還需重新研擬,預計明年可完成,並開始推廣。但陳怡君對於社家署「將手語落實在生活」的說法僅能「部分同意」,重點還是在於如何執行。因為許多聽損兒是在聽力篩檢時確診,醫療院所可能是父母最早可以求助的對象。因此,陳怡君認為,如何讓父母和聽損兒獲得學習手語的管道,讓聽損兒父母像一般父母可以在聽力正常的嬰兒耳邊不停說話一樣,及早給予聽損兒語言刺激,才是最重要的。
-
2020-10-05 科別.兒科
醫病天地/孩子說話卡卡…家長放慢說
小孩發展過程講話不流暢,有長輩認為是「大雞慢啼」。不過醫師提醒,孩子隨著年齡增長及語言能力發展成熟,不流暢頻率應該要減少,但若是字重複頻率、延長時間增加或出現逃避表現,有可能成為真正「口吃」。羅東博愛醫院語言治療師陳亭伃表示,「口吃」是說話時出現結巴現象,可能是不斷重複說某些字或音、拉長語音、字句中斷等,也可能是說話時出現「不適當張力」而過快、過慢,使說話變得不流暢;更嚴重是有些人說話會伴隨不自然的臉部表情、或身體動作,如甩頭、眨眼等。陳亭伃說,口吃的成因是個人內在因素、和外在環境等多種因素交互作用,好發於2到5歲時,發生率大約為總人口數的5%,男生發生率較高於女生,多數人會自發性恢復。陳亭伃也提到,兒童學習語言過程,也可能因開始學習較複雜語句、或說話速度加快,出現結巴現象,但這種不流暢現象並非真正口吃,而是「發展性的不流暢」,對此也不需要過度緊張。但伴隨年齡增長、語言能力發展成熟,不流暢頻率應該會逐漸減少,但若字的重複頻率、延長時間增加或反而出現逃避表現,就是值得注意警訊。陳亭伃建議,家長若發現孩子說話卡卡,請家長放慢說話速度,注意聆聽孩子說話內容,不要一直糾正說話方式,避免給予溝通壓力,例如催促、打斷說話、隨意接話等。應該多給孩子時間、等待慢慢說完,流暢說話時也多給正向鼓勵,增加自信心。
-
2020-10-04 科別.耳鼻喉
吃東西常嗆到,小心是吞嚥障礙! 非單純退化引起,3疾病都可能發生
一名70歲阿嬤患有帕金森氏症,近半年來在吃東西的時候常常嗆到,由家人陪同就醫,經內視鏡檢查,發現喉咽肌力不足,造成吞嚥障礙;原本已排定由語言治療師進行治療,但仍來不及,在某日晚餐後,阿嬤因嗆傷造成吸入性肺炎緊急送至急診搶救。易嗆到別不以為意 嚴重恐危及生命安全萬芳醫院耳鼻喉科主任洪士涵表示,常見的吞嚥障礙,往往開始於「容易嗆到」這樣不起眼的小事,也因此許多年長者不以為意,錯失及早復健與練習的時機。洪士涵主任進一步解釋,吞嚥障礙大致分成兩大類,一是吞下去的過程中,保護不足嗆到;另外則是所謂吞不乾淨,食物殘餘在咽喉造成的問題。這些障礙產生之後,輕者嗆到造成生活不便,進食速度變很慢;嚴重者,甚至會出現營養不良或是吸入性肺炎等危及生命的狀況。治療吞嚥障礙 訓練咽喉肌力與改變食物性質吞嚥障礙的治療,洪士涵主任指出,以語言治療師「訓練咽喉肌力」以及「改變食物性質」為主,由於吞嚥困難時吃東西容易嗆到,而造成飲食量不足,衍生營養不良問題,因此治療師會訓練病人的喉肌力,增加吞嚥的力量;越早訓練,吃的東西越多,營養也越足夠,也越有力氣順利吞下食物。另外,也會改變食物軟硬度及濃稠度,讓病人方便飲食,減少嗆咳或吸入的機會。 進食易嗆到、喉嚨卡 提高警覺就醫盡早治療根據國建署統計,台灣65歲以上長者約有12.8%有吞嚥困難,除了單純因年齡增加而引起的退化外,也有許多臨床狀況會導致吞嚥困難,例如中風後、帕金森氏症、失智症等,實在不可不慎!洪士涵主任也呼籲,年長者在進食時若出現嗆咳、喉嚨卡卡等症狀,都應盡早就醫治療,將有效幫助長輩們快樂進食,吃原本年輕時吃的東西。(圖文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延伸閱讀: 魚刺哽到喉嚨吞飯、喝醋都NG! 第一時間這樣處理才是正解 睡前吃東西超NG? 研究證實了!想減重千萬別這麼做
-
2020-09-16 新聞.長期照護
銀髮族吞嚥難 嗆到恐吸入性肺炎
一名70歲阿嬤近半年來吃東西常嗆到,有時連喝水也嗆咳,家人覺得不對勁而送醫,內視鏡檢查發現,她咽喉肌力不足,造成吞嚥障礙;原本排定語言治療師協助復健,但日前某日晚餐又被嗆到,緊急送醫,確診為吸入性肺炎,須住院治療。據衛福部國健署統計,台灣65歲以上長者約12.8%吞嚥困難,主因為年齡增加而引起的退化,中風後、巴金森氏症、失智症也可能造成吞嚥困難。萬芳醫院耳鼻喉科主任洪士涵提醒,年長者進食時若出現嗆咳、喉嚨卡卡等症狀,就應盡早就醫治療,提高晚年生活品質,能吃就是福。洪士涵說,吞嚥障礙可分為兩大類,一是吞嚥時保護不足嗆到;一是所謂吞不乾淨,食物殘餘在咽喉造成的問題。不管是哪一種原因,輕者進食速度變慢,嚴重者將出現營養不良,或是吸入性肺炎等危及生命。治療吞嚥障礙上,洪士涵指出,以語言治療師復健為主,訓練咽喉肌力,增加吞嚥力量;此外,家人應該改變食物性質,調整食物軟硬度及濃稠度,讓患者方便飲食,減少嗆咳或吸入肺部等風險。
-
2020-09-16 科別.耳鼻喉
銀髮族吞嚥難 「嗆到」非小事 恐致營養不良或肺炎
民眾注意,家中長輩若吃東西常容易嗆到,恐導致營養不良或是吸入性肺炎。一名70歲阿嬤近半年來常出現吃東西時嗆到,家人覺得不對勁而送醫,經醫師安排內視鏡檢查發現喉咽肌力不足,造成吞嚥障礙;原已排定由語言治療師進行治療,但仍來不及,某日晚餐後即因嗆傷造成吸入性肺炎緊急送急診搶救。據國健署統計,台灣65歲以上長者約有12.8%有吞嚥困難,除了單純因年齡增加而引起的退化外,也有許多臨床狀況會導致吞嚥困難,例如中風後、帕金森氏症、失智症等。收治該患者的萬芳醫院耳鼻喉科主任洪士涵表示,常見的吞嚥障礙,往往開始於「容易嗆到」這樣不起眼的小事,臨床上發現不少老人家根本不以為意,而錯失了及早復健與練習的時機。像該名阿嬤患有帕金森氏症,出現此症狀也已有一陣子,若能提早就醫治療,即可避免吸入性肺炎的發生。洪士涵說,吞嚥障礙大致分成兩大類,一是吞下去的過程中,保護不足嗆到;一是所謂吞不乾淨,食物殘餘在咽喉造成的問題。一旦這些障礙產生後,輕者嗆到造成生活不便、進食速度變慢,嚴重者,甚至會出現營養不良或是吸入性肺炎等危及生命的狀況。在治療吞嚥障礙上,洪士涵說以語言治療師「訓練咽喉肌力」以及「改變食物性質」為主,前者訓練患者的喉肌力來增加吞嚥力量,讓吃的東西越多,營養也越足夠;後者為改變食物軟硬度及濃稠度,讓患者方便飲食,減少嗆咳或吸入的機會。洪士涵提醒,年長者在進食時若出現嗆咳、喉嚨卡卡等症狀,應盡早就醫治療,來有效幫助年長者進食、也能吃原本年輕時吃的東西。
-
2020-08-30 新聞.長期照護
不只是老化!長輩吃東西吃得好累 其實隱藏疾病前兆
長輩抱怨吃東西吃得好累,是不是健康出問題?其實有些疾病的警訊,就藏在「吃」這個動作裡,有些疾病會導致吞嚥困難。三大類疾病 易引發吞嚥障礙台灣咀嚼吞嚥障礙學會理事長王亭貴表示,有些疾病早期的表現是從吞嚥障礙,例如有些人巴金森氏症病人,一開始先從舌頭抖動開始,逐漸影響到吞嚥;另外像是運動神經元病變,有些患者也會從聲音沙啞、吃東西困難開始。一般人會以為只是老化,其實是疾病的警訊,需要尋求專業人員徹底評估。有哪些疾病會引起吞嚥的問題?王亭貴表示,吞嚥障礙大抵上可以分成三大類。第一類是神經性,最常見中風、頭部外傷;第二種是退化性疾病,例如巴金森氏症、運動神經元病變;第三種是構造型,例如頭頸癌、舌癌,經過手術或化、放療之後,會口腔與咽喉組織構造的改變。至於失智症,因為病情比較複雜,有人歸類於神經性,有些人歸類為退化性。越吃越慢越少 身體逐漸衰弱除了疾病之外,老化也是原因之一。王亭貴說,年紀變大牙齒變少、咀嚼能力變差,唾液分泌減少、味覺變差,這些變化會使老人不容易吃太硬的東西。另外因唾液變少,形成食團的過程會比較不順利,也不容易吃太乾的食物。吞嚥困難會從一些小小的警訊開始。王亭貴提醒,如果長輩吃得越來越少、體重掉、發燒、身體虛弱,都要懷疑可能是吞嚥障礙造成的。一口飯吃很久、總是剩下一些渣渣吃不下去,總是吃得很累、吃得越來越少,要超過四、五十分鐘才能吃完一餐,都是警訊,需要請專業評估。不自主流口水 也可能吞嚥障礙王亭貴說,還可以觀察長輩吃飯中會不會常常咳嗽,或是一口食物要吞好幾次、含在嘴巴都沒有吞下去。有些人吃完東西後,講話時喉嚨會發出類似有痰的水泡聲,這代表有食物往呼吸道的方向移動,跑到聲帶上面,才會有這種聲音。另外,正常人一天要分泌一千到一千五百毫升的唾液,正常都會吞下去,如果長者會不自主流口水,也可能是因為吞嚥困難導致口水吞不下去。「吞嚥有個重點,就是喉嚨要往上升起來,目的是把呼吸道關閉,食物就不會跑錯地方。」王亭貴說,長者因為肌肉萎縮,喉頭會往下降一些,從外觀可以看到喉結變低、變明顯。這會使咽喉往上升的距離變長,加上肌肉比較沒有力量,上升速度不夠快,對於移動較為快速的食物如「水」,就容易嗆到。訓練咽喉上升 可用下巴夾球如果要訓練咽喉上升,可以利用「下巴夾球」的頸部運動,這個動作和喉部上升的肌肉動作是一樣的,多做可以改善吞嚥時呼吸道關閉的力量。如果是臥床長者,可斜躺在床上,從練習往下看自己的肚臍開始,但是這個動作要做到,不是那麼容易,最常見的錯誤是肩膀離開床,這會變成鍛鍊到腹部。王亭貴也提醒,如果懷疑可能有潛在疾病或吞嚥障礙,要先找醫師評估,不要貿然做各種吞嚥練習,以免發生危險。如果不確定自己觀察對不對,王亭貴建議上網搜尋「EAT-10吞嚥困難篩檢問卷」進行自評,如總分高於3分,代表可能有吞嚥困難的風險,建議諮詢語言治療師和復健科醫師。想做吞嚥訓練 務必找專業評估資深語言治療師蕭麗君說,口腔下去之後有兩個通道,一為呼吸道,一為食道。平時呼吸道是開啟、食道是關閉的,只有吞嚥動作啟動時,食道才會打開,呼吸道關閉,如果要避免嗆到,這個兩個功能都要有好的協調。要避免吸入性肺炎,首要維持好的吞嚥力和喉部保護力。喉部保護力就是要有好的喉部功能及閉合能力、咳嗽反射及足夠的咳嗽力量。正常狀況,只要有一點點食物跑到呼吸道,都可以引起很強的咳嗽反射,以便能有效把食物咳出來。但長者的狀況很多樣,如果偶爾喝水嗆到但是咳嗽力量很好,還是可以保護自己不會造成肺炎。吞嚥功能和喉部保護力都可以訓練,但是需要專業評估,才能提供個別化的訓練策略。蕭麗君說,吞嚥訓練可以分為兩種,一個是代償性的策略,一個是增加吞嚥生理的訓練。代償性的策略包括用餐姿勢、食物質地、用餐的策略等。蕭麗君表示,以用餐策略為例,例如當語言治療師去案家看個案用餐,發現他精神不好,吃了十幾、二十分鐘就想睡覺,而出現食物含口中或嗆咳的情形增加。那就要去找到讓他精神不濟的原因和可能解方,例如讓他調整作息,在吃飯前先睡一下,精神比較好,或是以少量多餐的方式來改善。至於姿勢和食物質地,更有多面向需要同時考量,需經語言治療師評估,才能找到最適合長輩的作法。蕭麗君說,語言治療師也會透過運動訓練,改善長輩舌頭的肌力和喉部保護力。至於要做什麼運動,也是要透過評估,了解造成個案吞嚥問題的生理與病理,才能夠給適當建議。
-
2020-08-30 新聞.長期照護
避免長輩進食發生嗆咳 注意吞嚥基本安全原則很重要
長輩一旦不小心發生嗆咳,造成吸入性肺炎而住院,常導致一連串的生理功能退化,不得不放置鼻胃管,甚至從此難以脫離,常讓照顧者自責不已。如何協助臥床的長者進食?建議先請醫師、語言治療師進行評估。多重因素 影響吞嚥功能資深語言治療師蕭麗君表示,年紀增長,吞嚥生理會改變,口腔變乾燥,嗅味覺退化,咀嚼吞嚥相關肌力變弱,這些因素都可能導致吞嚥問題。一般來說,吃越黏越乾的食物,越需要好的吞嚥能力,當吞嚥力量不足時,食物就容易卡在咽喉處吞不下去。再加上牙口功能不好,沒辦法有效咀嚼食物,吃一餐飯往往需耗費很長時間導致營養攝取不足。吞嚥基本安全原則1.叫醒病人吃飯 要等完全清醒如何避免長輩進食發生嗆咳?注意吞嚥基本安全原則很重要。台灣咀嚼吞嚥障礙學會理事長王亭貴指出,首先,進食時病人意識要清楚,特別是臥床的病人,吃飯時床頭要搖高。如果病人是從睡夢中被叫起來吃飯,建議要等十五分鐘,先跟他講話,確定他意識都很清楚了,才是適合吃飯的時候。2.由上往下餵食 易嗆入呼吸道餵食的姿勢也很重要,王亭貴提醒,如果照顧者是站著餵,長輩會仰頭,這會把呼吸道打開,比較危險。建議照顧者最好跟長輩一樣坐著,由下往上餵。也要觀察確認長輩有沒有吞下去,如果前一口沒有吃乾淨,就吃下一口,這樣很容易嗆到。一旦發現長輩有嗆到的狀況,要趕快讓他清一清喉嚨,觀察幾分鐘,確定沒有問題,狀況都恢復,再決定要不要繼續進食。3.吞嚥費力 建議改少量多餐王亭貴表示,有些長者的吞嚥功能看似正常,但其實已經逐漸退化,每一口都要很用力吞,大概吃個二十分鐘就累了,越吃越慢,這時候也會比較容易嗆到。建議可以改為少量多餐,如果累了就不要勉強吃。4.不要邊看電視 不要邊吃邊聊吞嚥有問題的長者,吃飯一定要專心,建議不要一邊看電視一邊吃,家人也不要在一旁談話,避免長輩聽到他有興趣的話題而接話,很可能因此嗆到。也要避免小孩在一旁跑來跑去,這些可能讓他分心的因素,都會增加嗆咳的風險。5.用餐後勿躺平 避免胃酸逆流除了進食可能嗆到,蕭麗君提醒,胃食道逆流也會造成嗆咳。建議長輩用餐後兩小時內避免躺下,以免吸入逆流上來的胃酸。如果實在很想睡,建議頭部要抬高,不能平躺。6.慎選易吞食材 避免乾燥易黏容易吞嚥的食物有幾個特徵,例如均勻質地、不容易散開,不會到處沾黏、舌頭擠壓可以軟化吞下。蕭麗君舉例,海苔很薄,又會到處沾黏,就容易附著在口中不易吞下;還有珍珠這種又Q又滑的東西,也不適合口腔控制不好的人。如果吃湯麵,一口裡面有湯又有麵,對於口腔控制力比較差的長者,可能麵還沒嚼好,湯已經流下去,就會嗆到。患者狀況不同 需請專業個別評估蕭麗君提醒,上面提到的通則,實際應用還是要經過個別的評估。例如,頭部往前微傾雖然比較不容易嗆到,但如果長輩口腔功能太差,也可能會一直流出來,或無法將食物後送吞下。另外有些失智個案,要吃比較大口才會有反應,如果太小口就會一直含著不吞下去。所以,根據語言治療師的專業建議調整,才是最適合長輩的作法。有時候並不需要改變長輩的食物質地,不要因此扼殺長輩吃的樂趣。王亭貴也說,通則之外,還是要以專業評估後的建議為主。例如醫師是否有特別指示要注意的事項,如不能吃液體、要加增稠劑。如果醫師建議避免甜湯這種有固體又有液體的食物,但長輩又很想吃,可以跟醫師討論是不是可以把綠豆湯改成綠豆沙。雖然有些人吃液體比較危險,但是對於某些口腔纖維化的病人來說,吃液體對他們來說比較簡單,因此還是要回歸專業評估,不能一概而論。照顧兩大重點做好口腔清潔防牙周病 加強身體活動有助咳痰避免吸入性肺炎,「口腔清潔」和「身體活動」常被忽略。王亭貴表示,長者的皮下脂肪會萎縮,口腔裡面有很多軟組織也是皮下脂肪,萎縮後會出現空腔,進食後容易有殘留物,所以長者吃完東西之後,一定要特別注意口腔衛生,因為殘留物會造成牙周病,導致身體各種健康問題更嚴重。蕭麗君說,如果口腔清潔不好,或是有牙周病,口腔帶菌量較高,有可能吸入一點點就會引發肺炎。另外,如果身體多活動,有助把痰咳出來,相對之下完全臥床者,維持呼吸道清潔的條件會比較差,得到吸入性肺炎的相對風險就高。
-
2020-08-20 橘世代.健康橘
年紀大了常嗆咳?喉嚨、舌頭也需要「肌力訓練」
前總統李登輝因為喝牛奶時不慎嗆咳住院,引發吸入性肺炎住院半年後,仍不敵多重器官衰竭辭世。當年紀漸長,吞嚥功能出現退化、障礙,小小的東西便容易產生吸入性肺炎,醫師建議,趁年輕可以藉由訓練強化喉嚨、舌頭肌力,若真出現吞嚥問題,也可求助耳鼻喉科和語言治療師協助,避免造成嗆咳。台北榮總耳鼻喉頭頸醫學部主任朱本元表示,吞嚥看似簡單、快速的動作卻包含許多步驟,當食物在口腔時,必須由舌頭將食物向後推到咽部。接著,軟顎必須翹起蓋住鼻咽,以防食物跑進鼻腔、會咽軟骨蓋住氣管入口,不讓食物誤入、喉部上抬,空間變短產生力量推進食物,搭配咽縮肌收縮和後環狀肌放鬆,將食物送入食道,再到胃裡。而這一連串的動作,得在不到一秒的時間內完成,若是當肌力退化、動作延遲,便可能造成嗆咳。避免嗆咳,除了食物可切小塊一點、吃慢一點,喝水等液體時也可用些增稠劑外,在吞嚥功能還未退化前,也可透過一些運動來訓練肌肉,減緩吞嚥困難。朱本元表示,可將舌頭往左、右、前伸縮,增加肌肉力量和靈活度,可更順利翻動食物幫助咀嚼,也更有力氣將食物往後推送。在日本也盛行「嚥下額頭體操」和「下巴抬舉體操」。「嚥下額頭體操」是把掌根貼在額頭上,額頭抵抗手的力量相互推擠。「下巴抬舉體操」則是將雙手拇指貼在下巴上,臉朝下施力收下巴,與拇指的力量對抗,來訓練喉部肌肉。朱本元說,這些運動多少可以幫助吞嚥的肌力,但吞嚥的動作非常細膩,若是常發生嗆咳或是有吞嚥困難的情形,最好還是就醫進行檢查,確認是否有中風、食道弛緩不能等原因造成,並做進一步檢查,由語言治療師針對確切的肌肉協助進行訓練。精選延伸閱讀↘↘↘。開口大聲唱歌 訓練你的吞嚥力。你,65歲了嗎? 把握健康慢老4大重點 立即加入粉絲專頁! 用橘世代的熱情彼此鼓勵打氣,展開「健康橘、好野橘、愛玩橘、好學橘」等主題,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亮麗!>>現在立即加入
-
2020-08-19 該看哪科.兒科
健康保衛站/2歲還不會說話 恐是語言遲緩
黃姓男子平時照顧孫子「小佳」,發現他已3歲,卻只能說些簡單稱謂,口語表達很少,著急得到衛福部嘉義醫院復健科求助,院方確認小佳的語言理解及表達較同儕發展慢,安排每周半小時的治療,並安排讓黃男在家中隨機教學,小佳表達詞彙才大幅增加。嘉義醫院復健科醫師黃維清說,如果家中小孩跟同儕相比有明顯的語言落後或差異,就可能是語言發展遲緩。例如小孩到2歲還不會說話,或是聽得懂卻不回答、無法跟幼兒園其他小朋友溝通等,這時要就醫檢查。黃維清說,新生兒的哭聲就是最一開始的語言表現,3至4月大左右開始,頭會轉向聲源,5至6月大時會有眼神接觸,開始發出一些母音,若在一歲前,對環境聲音刺激沒有反應,未有模仿環境聲音或喃喃自語等現象,都需要注意。黃維清說,例如案例中的小佳,再經治療後,目前已能聽懂日常生活的指令,及生活中常見的疑問句,可用簡單的短句溝通,其實造成語言遲緩的原因像是大腦損傷、聽力障礙、智能障礙和認知發展遲緩等,都需要詳細評估。語言治療師陳信宏說,治療師會利用自然觀察、遊戲、玩具操作及標準化評估測驗等方式,針對孩子的聽力、口腔功能、吞嚥、語言理解、溝通方式、語言表達、口語清晰度和說話流暢度等面向綜合評估,再採取個別治療。
共
4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