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1-28 焦點.健康你我他
搜尋
規律運動
共找到
832
筆 文章
-
-
2024-01-26 醫療.泌尿腎臟
熟男注意!出現易怒、體力變差、性慾低...當心是「男性更年期」 6運動6食物助重振雄風
當男性進入中年(30歲)以後,體內的睪固酮分泌量隨著年齡增長越來越少。男性睪固酮就以每年約1%到2%速率開始下降,而過了40歲以後,會產生明顯的不足症狀,這現象稱為「男性荷爾蒙偏低(hypogonadism)」,俗稱為「男性更年期」。此時,男性會因為睪固酮分泌漸漸減少,可能會產生情緒不穩定、性慾低、注意力不集中、體力變差、對事物失去興趣、悶悶不樂等現象,若有以上「厭世」的症狀,當心你正在處於「男人更年期」階段。對此,泌尿科醫師高銘鴻傳授6種運動,讓你促進睪固酮分泌,重返昔日男子氣概。「居家6種運動」促進睪固酮分泌身為熟男的你,不想對任何事都感到要懶洋洋、提不起勁?高醫師傳授「6招居家運動」,讓你在家透過簡單的運動,來促進睪固酮分泌,改善更年期症狀:1.深蹲:動作→站立,雙腳自然張開與肩同寬,然後彎曲膝蓋,將臀部向後坐,保持背部挺直,使腿部下降至大約與地面平行或更低的位置,最後回到起始站姿。2.分腿蹲:起身站立,雙腳打開與髖部同寬,雙手放在髖部上或胸前。 一條腿往後跨,後腳腳跟離地,此為起始姿勢。 將重心放到前腿上,雙腿都屈膝呈90度,後腳膝蓋保持微微離地,身體下降,軀幹保持直立。3.反向捲腹:仰臥在地上,雙腿舉起使與地面成90度,然後將臀部抬離地面,同時使腿部向上捲,最後回到起始位置。 4.仰臥起坐:仰臥在地上,雙腿彎曲,腳掌平放地面,然後用腹肌力量使上半身抬離地面,直到與膝蓋平行,最後回到地面。 5.棒式:臉朝下平趴在地上,然後以肘部和腳尖支撐身體,保持身體呈一直線,從頭部到腳跟。核心肌群需緊繃,以保持這個姿勢。這個動作對於強化核心肌群,特別是腹部和背部的肌肉非常有效。6.臀橋:仰臥在地上,雙腳彎曲,腳掌平放地面,然後用臀部力量抬升臀部,使身體呈直線,最後回到地面。 根據經驗跟目標,選擇適合的訓練次數。並視狀況調整,同時保持正確的姿勢和呼吸,避免過度負荷、讓肌肉受傷。以上6招看似簡單的運動,可針對下肢肌群加強,包括大腿、小腿、臀部、腹肌和核心肌群。高醫師也提醒,多運動對男性健康好處相當多,搭配足夠的睡眠以及正確的體重,以及攝取足夠的營養都能促進睪固酮的正常分泌。多攝取「6類食物」助重振雄風除了透過多運動促進睪固酮分泌以提升男性荷爾蒙,胸腔暨重症專科醫師黃軒建議,也可在飲食上的健康生活得到補充:1.顏色豐富的蔬菜、水果、鈣質.多樣且顏色豐富的蔬菜,攝取較多的植化素,可提高抗氧化能力,增強身體抵抗力,維護心血管健康。.適量攝取水果,含有豐富的維生素及膳食纖維,有助於維持健康的生理機能,促進腸胃蠕動,減少食物殘渣在腸道停留時間,有助於預防大腸癌。.每日攝取至少1000毫克的鈣質,例如鮮奶、芥藍、芥菜、豆干及黑芝麻等。 2.天然蛋白質.雞蛋:含有優質蛋白質,有助於維護肌肉質量和性功能.去皮雞肉:富含高質蛋白質,有助於維護肌肉質量和性功能.去皮魚肉:富含高質蛋白質,有助於維護肌肉質量和性功能3.非精緻澱粉類食物如全穀雜糧,含有豐富的維生素B群,有助於身體代謝,改善更年期易累的情況。4.植物油和魚油.選擇健康的植物油:為預防心血管相關疾病,建議選擇葵花油、橄欖油、苦茶油、堅果油等植物油。 .動物性油脂則可選擇魚油,因魚油含有Omega-3脂肪酸,可減少發炎,預防血栓及改善血脂 5.微元素.鋅:鋅有助於維護睪固酮分泌,可以攝取肉類、堅果、蛋白質等食物,建議每天攝取15mg的鋅 .硒:硒有助於穩定情緒,改善睪固酮生成和精成熟,可以攝取堅果、雞蛋等食物 除了從運動跟飲食下手補充男性荷爾蒙,也日常生活仍建議戒除菸酒、改變工作與生活型態,積極減肥與規律運動(如跑步、游泳、快走),做好體重上的控制,如此一來,對睪固酮濃度偏低的改善均有幫助。 延伸閱讀:.幾歲開始老很快?醫曝3年紀是斷崖式衰老關鍵,6方法延緩老化.男女中年後性慾低?當心更年期報到!高敏敏建議「飲食8原則」改善.體力變差、愛生氣、健檢都紅字,當心進入更年期!1表格測驗看看
-
2024-01-24 醫療.心臟血管
胸悶一定是心肌梗塞?醫教分辨2種悶痛,單一點位的刺痛感不是心肌梗塞
寒流來襲,全國各地寒冷,心肌梗塞發生情形增加,其症狀常見為胸悶、胸痛,但心肌梗塞的胸悶與一般胸悶,民眾常弄不清楚。台安醫院心臟內科暨心導管室主任林謂文說,心肌梗塞常見症狀為胸悶、胸痛,但最近各公司正在舉辦尾牙,很多人可能吃多了、喝多了,造成腸胃不適、胃食道逆流,或年關將近,生活、工作壓力大等都會引起胸悶等不適,心肌梗塞的胸悶到底有何不同?肌肉、神經引起的胸悶單一點位 像尖銳物刺痛感天冷時,民眾出現胸悶症狀,往往會特別擔心是不是罹患心肌梗塞?林謂文說,心臟在胸腔深處的位置,外面是摸不到的,如果胸口的悶痛感是接近皮膚,且是單一點位,或感覺像是尖銳物的刺痛感,或一般的抽痛,通常不是心肌梗塞引起的胸悶,而是肌肉、神經所引起的疼痛。心肌梗塞的胸悶範圍大 且有合併症狀林謂文指出,真正心肌梗塞的胸悶,常是胸口出現一大片、大範圍、無法指出正確位置的悶痛感,胸口感覺有如被一顆大石壓住,有著掐縮、壓縮的擠壓感,這種就是內臟缺氧的疼痛,但這時並非只有胸悶或胸痛症狀,還需合併呼吸喘、呼吸困難、心悸、暈眩、頭暈、反射性頭痛、冒冷汗等上述任一症狀,此時應懷疑是心肌梗塞所致,務必提高警覺立刻就醫。林謂文說,當民眾抵達醫院後,醫師會經詳細問診,若診斷為心肌梗塞的典型症狀都會再進一步檢查確認。另若天氣冷、低溫、運動後、爬樓梯、情緒壓力大所引起的胸口不適,應注意是否為心絞痛等心臟血管方面的問題,也應盡速就醫檢查。林謂文提醒,65歲以上長者、三高患者、曾有心腦血管疾病病史者,均為心肌梗塞高風險族群,寒流來襲,一定要注意身體保暖,減輕壓力、遠離菸酒,慢性病人切記按時吃藥,保護心腦血管健康。心肌梗塞如何預防?飲食應採低脂低鹽,以清淡為主,並減少高膽固醇食物攝取。避免三高(高血糖、高血壓及高血脂)疾病,有相關病史者應定期至醫院追蹤檢查。避免抽菸及過度飲酒。多吃富含纖維質的蔬菜水果,少吃精緻醣類食品。維持理想體重,避免肥胖。養成規律運動習慣,保持充足睡眠。日常生活中應避免情緒激烈起伏,適時抒發壓力。有冠心病家族史者,平時應多注意身體健康警訊。》看完整疾病百科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4-01-23 焦點.健康知識+
寒流懶人包/最強寒流來襲,這些地方可能降雪!低溫保暖8重點,務必「藏」好4部位!
入冬最強寒流來襲,中央氣象署今天(22日)上午發布低溫特報,各地天氣都會非常寒冷,各地愈晚愈冷,有10度以下氣溫發生的機率。《元氣網》整理寒流來襲懶人包,高危險族群務必做好保暖。而如果想趁此波最強寒流賞雪,中部高山如太平山、合歡山等降雪機率高;北部地區則以高度1079公尺的大屯山機率高一點,降雪或冰霰機率相對陽明山高一點。寒流什麼時候來?影響時間:1月22日(一)至24日(三)。依據中央氣象署預估此波寒流最冷時間點落於1月23日(二)晚間至1月24日(三)清晨。可能降雪區域的最佳賞雪時間在22日晚上10時至23日早上10時之間。低溫區域橙色燈號(非常寒冷)●新北市、基隆市、臺北市、桃園市、新竹市、新竹縣、苗栗縣、金門縣有6度以下氣溫發生的機率。●臺中市、彰化縣、宜蘭縣、花蓮縣有持續10度左右或以下氣溫發生的機率。●連江縣有持續6度左右或以下氣溫發生的機率。黃色燈號(寒冷)●南投縣、雲林縣、嘉義市、嘉義縣、臺南市、高雄市有10度以下氣溫發生的機率。【註】黃色燈號:平地最低氣溫攝氏10度以下橙色燈號:平地最低氣溫攝氏6度以下或平地最低氣溫攝氏10度以下且連續24小時平地氣溫攝氏12度以下紅色燈號:平地連續24小時氣溫攝氏6度以下降雪預估根據氣象署表示,由於中層水氣條件較好,今晚起至周二,北部、宜蘭1000至1500公尺以上山區,及周二中南部、花東2500至3000公尺以上高山有降雪機率,並有路面結冰、霧淞發生的機率,山區活動務必留意安全。至於陽明山有無可能降雪?中央氣象署預報員林定宜表示,由於陽明山高度600多公尺,如果水氣充足、溫度更低一點的話,陽明山可能會有冰霰機率,「雪的話可遇不可求」。大屯山的高度1079公尺左右,降雪或冰霰機率相對陽明山高一點。可能降雪地區●中部高山:太平山、拉拉山、合歡山、雪霸公園等地,降雪機率高●北部高山:七星山、大屯山(1079米)也有降雪機率;陽明山公園(607米)海拔不夠高,可期待固態降水(雨夾雪、冰霰、霧淞)。●南橫3000公尺高山;台東段埡口海拔逾2700公尺,高雄段檜谷海拔約2400公尺。【注意】下雪區域將依中央氣象署宣布下雪時同時啟動交通管制機制,限制車輛附掛雪鏈通行,台20線南橫公路路段如結冰嚴重的話,不排除實施預警性封閉。上山前應提前確認天氣與路況,備妥保暖衣物,隨車攜帶雪鏈因應。低溫對健康危害引發心肌梗塞、腦中風三大關鍵指標氣溫驟降好發猝死,台安醫院心臟內科暨心導管室主任林謂文分析,天冷的時候,不是每個人都會心肌梗塞、腦中風,這些患者具有三大關鍵指標:1.患者本身心血管、腦血管已不好,可能有硬化、斑塊、阻塞而不自知,或已有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等慢性疾病,但可能沒有按時服藥、控制病情。2.冬天天冷、氣溫低,此為「導火線」造成血管收縮、血壓飆升、心跳變快。3.若心腦血管已有斑塊,斑塊不慎破裂、剝落,引發血栓堵注血管,將導致心肌梗塞、腦中風、猝死等意外。因此,避免天冷造成心肌梗塞、腦中風,應從以下三方面著手,當血管健康時,幾乎不會出現心肌梗塞,機率可以說是「非常、非常的低」。如果第一點做好,就不須害怕第二、第三點。而如果不知道自己血管好不好的人,天冷時還是要做好保暖工作,特別是頭頸部一定要多注意,包括毛帽、口罩、耳罩、圍巾等都可以使用,尤其是65歲以上年長者、三高患者、心腦血管疾病患者,更是高風險族群。【延伸閱讀】不幸發生腦中風時,謹記「微笑、舉手、說你好」,快打119搶黃金治療時間寒流猝死防範●好發時間:清晨●室內2好發地點:客廳、浴室●高危險族群:三高患者、中風、心腦疾病者、心衰竭、放置心臟支架、65歲以上或獨居長者、家中沒有保暖工具的人。●5大症狀:胸悶、胸痛、喘、呼吸急促、心悸●引發結果:中風、心肌梗塞、猝死。●三方面著手防範1.首先應維持血管的健康2.平時要注意均衡飲食、運動3.有三高問題應定期回診、按時服藥低溫保暖重點保暖「藏」好4部位身體保暖,最重要是把4個部位:頭部、背部、腰部、腳部「藏好」包緊,身體就會暖和,包括毛帽、口罩、耳罩、圍巾等都可以使用。保暖NG行為1.在密閉空間下燒炭、點蠟燭可能造成一氧化碳中毒,也容易引起火災。2.電暖器應使用專用插座,也別在密閉空間使用,應維持室內適當之通風,以免室內缺氧。3.電毯、暖爐、暖暖包、暖暖蛋,長時間接觸皮膚可能燙傷。4.泡澡機、泡腳機泡太久,可能會有「溫水煮青蛙」的情況。5.喝酒暖身,反而會讓身體核心體溫下降,甚至造成低體溫,尤其是在外喝酒宿醉更危險。低溫保健8要點1.保暖:居家臥室、衛浴與客廳要做好防寒與安全措施。處在低溫或外出時,一定要做好完整的保暖,尤其注意頭頸部及四肢末端,善用圍巾、帽子、口罩、手套、襪子、防滑鞋,及多層次保暖衣物等,方便穿脫。2.暖身:剛起床後的活動勿過於急促;先補充溫開水;身體活動以溫和漸進方式慢慢增加。3.避免大吃大喝及情緒起伏太大;勤喝溫開水,避免血液過度黏稠;多攝取蔬果等高纖食物,以預防便秘;節制飲酒,並避免突然用力、緊張、興奮、突然的激烈運動等。4.避免飯後或喝酒後立即泡澡:如有心臟血管疾病的病人不宜泡湯或泡澡,如經醫師囑咐為高危險群,要避免單獨去爬山或從事離開人群的運動,亦不宜單獨泡湯。泡湯溫度勿超過40度;飯後2小時後再進行為宜!5.避免加重身體壓力:上述高危險群,需要規律運動,但最好避開酷寒與早晚的高風險時段,例如避免在寒冬大清早外出運動,晚餐後不要立即運動,應至少隔1個小時待食物消化後。6.妥善控制病情,規律服藥:規律服藥、定期回診;定期量測及記錄自己的血糖、血壓、血脂肪數據;戒菸、控制體重、均衡飲食、規律運動、不酗酒。7.外出要隨身帶著病歷卡與緊急用藥:外出要隨身帶著病歷卡與緊急用藥,註記平時就醫院所、診斷、藥物過敏史;如醫師有開給緊急備用藥品,應隨身攜帶。8.有症狀立即就醫:一旦發生疑似中風或心肌梗塞的急性發作時,須牢記保命兩要訣—(1)搶時間,(2)打119正確就醫。當出現胸悶、喘不過氣、冒冷汗等心肌梗塞症狀,或發生臉部不對稱、雙手一邊較無力、說話不順的中風症狀,應立即就醫。並且,一旦懷疑是心肌梗塞或中風的急性發作,應該打119,由專業救護人員提供緊急送醫。【資料來源】.國健署.聯合報系新聞資料庫
-
2024-01-19 養生.抗老養生
「大寒」節氣遇寒流 護心8法避免心血管疾病急性發作
明天(20日)是24節氣中最後一個節氣「大寒」,象徵一年的結束,又適逢東北季風增強,緊接寒流來襲,可能一路冷到25日。國健署慢性疾病防治組長吳建遠提醒,每當遇到氣溫劇烈變化的天氣,民眾要特別注意保暖,避免容易引發心血管疾病急性發作,提供健康護心8招供民眾參考。寒流護心8法1.飲食均衡:均衡攝取六大類食物(全穀及未精製雜糧、豆魚蛋肉類、乳品類、蔬菜類、水果類、油脂與堅果種子類),以低油、低糖、低鹽、高纖(三低一高)為原則,避免因天冷而大吃大喝或攝取高熱量的炸物。2.規律運動:減少久坐,每周累積150分鐘的中度身體活動,運動前需充分熱身,避免在低溫的大清早外出運動,或天冷時改採室內的運動。3.充足睡眠:養成早睡晚起的習慣,成人每日需要睡足7至9小時;若家中有嬰幼兒,應注意保持正確的睡姿及室內通風,可使用睡袋型睡衣,或以包巾包裹幫助孩子保暖,並切記將手臂露出,避免蓋住臉部。4.拒菸節酒:吸菸會讓血壓、血脂升高,對心血管造成不良影響,另建議以茶或水代替酒,身體更輕鬆無負擔。5.適當腰圍:肥胖容易引起三高,男性腰圍應小於90公分、女性腰圍應小於80公分。6.預防高血壓:牢記「722」口訣,連續7天量測、早晚各量一回共2回、每回量「2」次取平均值,建議血壓值<140/90 mmHg。7.預防高血糖:定期監測血糖值,空腹血糖標準值為<126 mg/dl。8.預防高血脂:定期監測血脂值,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吳建遠提醒,三高患者、心血管疾病患者及長者都要記得規律服藥、定期回診,如有心臟病史的民眾,任何時間都要隨身攜帶病歷卡與緊急用藥以備不時之需。一旦出現胸悶、胸痛、手臂疼痛、呼吸困難、惡心、極度疲倦、頭暈等症狀,很有可能是心臟病急性發作,應立即就醫。
-
2024-01-19 醫療.泌尿腎臟
英王查爾斯將進行攝護腺肥大手術!攝護腺肥大有哪些症狀?會導致不舉嗎?一表先自測
根據法新社報導,英國白金漢宮今天發布聲明表示,現年75歲的國王查爾斯三世(King Charles III)因攝護腺肥大接受治療,下週將住院進行手術,但強調「與每年成千上萬的男性一樣,國王因攝護腺(前列腺)肥大尋求治療。陛下病情是良性的,他將於下週住院接受矯正手術。國王的公共活動將延期,以利短期休養。」攝護腺肥大與年紀有關 50歲以上有5成機率發生其實良性的攝護腺肥大在50歲以上男性間非常普遍。林口長庚醫院林口泌尿科系副系主任陳煜之前曾受訪指出,男性出現攝護腺肥大症狀,大都是老化,一般都與年紀有關,男性出現攝護腺肥大症狀者,50歲大約五成、60歲大約六成、70歲大約七成。但攝護腺肥大會造排尿功能障礙,輕度者如不影響生活,無須治療,若中重度者再進行治療。「IPSS量表」可先自評有無攝護腺問題一般可利用國際攝護腺症狀評分(IPSS)檢查自身有無攝護腺問題,7個問題中,詢問近一個月來,是否有出現尿柱較細、尿液斷斷續續、常需要跑廁所等症狀。只要出現輕微頻尿、解尿不適、夜尿、急尿、尿流中斷等,影響到生活品質,就可能是攝護腺肥大,通常透過X光、小便檢驗、抽血和攝護腺特異抗原PSA檢測,合併指診(肛門內診)及超音波檢查,可以確診是否攝護腺肥大。國際攝護腺症狀量表(IPSS)共7個題目、每題5個問項,了解病人有沒有小便變慢、小便中斷、解不乾淨,或是頻尿、夜尿、尿急明顯症狀。●0到7分表示輕微症狀●8到19分表示中度症狀●20到35分表示嚴重症狀。》看更多「IPSS」資訊攝護腺肥大會不會影響性功能?倒是不少男性擔心罹患攝護腺問題是否會導致不舉、影響性功能?衛生福利部桃園醫院泌尿科主治醫師呂其峰曾受訪指出,目前沒有證據指出兩者有相關,攝護腺問題與不舉常發生在年歲較長的男性,因此眾人才會以為兩者有因果關係,其實不然。年紀較大、長期有代謝症候群的男性,身體如處於慢性發炎,很有可能同時罹患攝護腺肥大和勃起障礙。攝護腺肥大的狀況,也有可能出現攝護腺惡性腫瘤。呂其峰說,兩者的症狀一開始差不多,不過一旦體內細胞轉為癌細胞,就變成惡性腫瘤,他強調,良性攝護腺肥大與攝護腺惡性腫瘤為兩件不相關的病況,並不會從良性轉為惡性。攝護腺肥大如何預防?既然是老化,那攝護腺肥大可以預防嗎?主要還是在於日常攝護腺的保養,有一些預防或減緩攝護腺肥大的方法:● 避免憋尿,每天至少排尿7次。● 養成規律運動習慣。● 減少攝取高油脂、高膽固醇的食物,例如:紅肉。維持正常健康的體重。● 飲食須均衡營養且清淡,多吃青菜、水果等高纖食物。● 每日攝取充足抗氧化物、異黃酮等,例如:豆漿、豆腐或番茄,可預防攝護腺肥大。● 規律性行為,能減低攝護腺肥大風險。● 定期健康檢查(肛門指診、血液PSA檢查、超音波檢查、尿動力學檢查)。● 糖尿病患及代謝症候群病人易患攝護腺肥大,須嚴格控管血糖、血脂、血壓。》疾病百科/攝護腺肥大【資料來源】.聯合報系新聞資料庫
-
2024-01-15 醫療.骨科.復健
公園健身器材怎麼用?7種常見器材圖解教學及錯誤姿勢:讓公園成為免費健身房
「運動」的好處人人都知道,問題在「沒時間」!好在,現在的公園就有運動設備,一起來建立正確有效的運動觀念,讓身體更健康!一、運動的基本概念:角色、飲食搭配與安全運動基本概念運動是醫學中一門涵蓋範圍很廣的學門,在運動進行之前,需要先了解自己的運動角色、飲食,以及運動前準備,讓運動的目標成效與期待相符:(一)運動的角色與目標運動時可簡單依照:「運動角色」與「目標等級」分為下列三者。 只想「在公園隨意動動」的民眾,通常較偏向初級、無規律運動者,初期在目標設定上以「略為提高目前身體機能」較容易達標,並朝向成為「有規律運動者」的目標前進。(表一)運動的角色與目標的等級(二)運動的飲食搭配另外,許多民眾運動是為了身材好看,但忽略了「飲食」的重要性而成效不彰,事實上,運動目標需搭配飲食,才會有良好的效果。(表二)運動的飲食搭配*腎臟疾患者,請與您的醫師討論合宜的蛋白質攝取量。(三)安全運動基本概念所有的運動都應該要有適當的穿著,並且在運動前熱身、運動後緩衝。1.穿著好活動輕便運動穿著以輕便、好活動、吸汗為主,必需著運動鞋,若有地板動作,則需於瑜珈墊上進行,減少衝擊。2.運動前熱身所有運動都需要熱身,需在正式過關前,至少進行15分鐘的熱身,可以快走、慢跑等方式進行,至身體微出汗後再開始運動。3.運動後緩衝在運動後需進行完整至少10分鐘的拉筋與伸展,每個動作需停留10至30秒做簡易拉筋伸展。二、常見的運動器材介紹(一)大轉輪「大轉輪」可以訓練肩部、上肢並增加肩關節活動度,當五十肩或肩部急性疼痛時請勿使用,亦應避免過度伸展拉扯造成肩部受傷。(二)腰背按摩器「腰背按摩器」是利用身體移動,將腰背部緊繃處在滾輪上施壓,以達到放鬆肌肉、伸展筋膜的效果,並非越痛越有效喔!(三)漫步機「漫步機」可以伸展臀部、腿部肌群,平衡感不佳者請勿使用,而近期內若是有動過髖關節手術者請在與醫師討論後再使用。(四)坐蹬訓練器「坐蹬訓練器」是利用自身體重訓練下肢肌肉,在使用上請避免閉氣用而產生「努責現象」造成暈眩。(五)飛輪「飛輪」可以讓長者輕鬆的活動下肢,使用上請避免突然加速,因為會造成膝關節過度負擔。(六)轉腰器「轉腰器」伸展腰部及背部的肌群,是許多長輩喜歡的器材,扭扭腰、轉轉身體,可以讓身體活動靈活不少。(七)單槓/引體向上利用身體重量以增強手部、背部肌肉強度,肩部、上肢及肘、手部疾患者不宜使用。尤其是五十肩拉單槓會非常疼痛,反而會有肌肉拉傷的問題。三、不當運動容易造成傷害除了「有效運動」,民眾更該注意的是「不要受傷」,以下為常見的健身器材造成的傷害做說明。(一)肩部關節、韌帶損傷肩關節的設計為「活動」關節,非「負重」關節,無論是「單槓」或是「肩輪」,都是屬於上臂訓練的器材,使用錯誤容易造成肩關節產生過度負重、撕裂傷、甚至脫臼的情況。以「單槓」來說,未經訓練下,即使是成年男子吊著身體的體重,可能都已經過荷,若是加上用力擺動,易造成肩部軟組織(韌帶、肌肉、滑囊)受傷,若是發炎後關節因痛少動,有可能引起五十肩(沾黏性肩關節囊炎)。(二)腰部肌肉急性拉傷「扭腰器」、「漫步機」及「坐蹬訓練器」,則以下肢活動訓練為主,民眾在使用上若瞬間過快、頻率過量及時間過久,則容易造成腰部的急性拉傷,若是加上姿勢不良產生的身體歪斜,則拉傷的機會更高。此時若是感到痠痛使用「腰背按摩器」對已腫脹的肌肉加壓,則造成更嚴重的發炎狀況,請民眾肌肉有明顯發炎症狀(紅、腫、熱、痛)時,切勿使用!四、有動比不動好,正確運動是王道(一)活動、活動,要活就要動有些民眾會覺得自己「退化性關節炎」,不應該去運動,其實不運動肌力不足反而更會傷關節;肌肉力量會隨著年齡漸長而減少,50歲開始每年會降低1.5-5%,遞減直至年輕時的30~50%,當「肌肉萎縮」,「每一步」都會產生剪力造成關節損傷,這才是傷害膝關節最常見,但最容易被忽略的主因。(二)運動起始目標不用高運動最困難的是「持續進行」,像這「走到公園運動」可近性高、便利性高又省錢的方式,民眾只要正確使用,就能不受傷又可以達到每週運動150分鐘中等運動量(大約是換算成一週5天、每天步行30分鐘,一次約走3千至4千步)的健康目標!大家都以為籃球、網球這些運動容易受傷,殊不知這些看似無害的健身器材才是無形殺手,甚至還看過民眾買吊帶倒掛在單槓上,若是墜落輕則頭部外傷、重則頸椎骨裂!提醒大家,錯誤使用公園健身器的案例比比皆是, 因而受傷而到復健科就診的也不在少數; 在努力運動健身的同時,要避免不當的方式使用健身器材,否則「未蒙其利,先受其害」 那就得不償失了!(本文轉載自台灣復健醫學會,原文網址:身體卡卡想運動?走!我們去公園!)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01-15 醫療.精神.身心
好發秋冬的憂鬱症 心理師教你檢視自己是有否季節性情緒障礙
冬天陽光老是神隱,陰霾的日子讓人心情不好?我們難免會受影響而出現負能量、心情低落、想吃垃圾食物,但持續太久影響生活時,建議尋求醫療、心理諮商的協助,別讓負面的憂鬱情緒像滾雪球般愈來愈大,適時地化解季節性情緒障礙(SAD),重新感受生活的美好。季節性情緒障礙好發於秋冬SAD是一種具季節性模式的復發性情緒障礙,常見好發於秋冬的憂鬱症類型。隨著秋冬日照時間變短,日照減少會影響褪黑激素、血清素等神經傳導物質的分泌及活性,這樣的變化可能會讓人有情緒低落、睏倦等表現,嚴重時可能有自殺念頭,要格外留意與關心。所有的情緒都有功能,可以協助我們適應環境、影響行為動機,或成為和他人溝通的媒介。多數人在冬天可能都有情緒低落、不想做事的經驗,情緒疾患是指個體的情緒與相關想法及行為明顯異於多數人表現,並影響到正常生活或造成主觀痛苦。若持續兩周以上出現情緒低落、煩躁易怒、常哭泣、失去興趣、嗜眠、暴飲暴食、體重明顯上升、絕望等,影響日常生活,甚至有傷害自己的念頭時,可到醫院尋求協助和進一步評估。當檢視自己有憂鬱症相關症狀時,除了調整生活作息,也可考慮醫療協助,藉由抗憂鬱藥物來情緒穩定、改善睡眠品質,並視情況穩定後接受心理治療,學習放鬆、壓力管理、認知行為等技巧。為了改善季節性的情緒失調,建議大家應保持健康的飲食、規律睡眠、把握白天多做些戶外運動、善用自然光,中午時去曬曬太陽、增加社交活動、關心他人、做讓自己開心的事,來增加自己生活中開心的經驗,減少憂鬱對自己的影響。尤其是每天睡眠盡量維持穩定,每天在大約相同的時間就寢和起床,並保持適當長度的睡眠,而理想睡眠長度因人而異,主要看睡醒後的精神狀況和睡眠品質而定。改善睡眠品質4做法1.睡前應減少使用各類3C產品。2.保持臥室光線昏暗、氣溫涼爽不過熱。3.規律運動或增加白天活動量,避免睡前運動。4.練習管理壓力的技巧,如冥想、集中呼吸訓練、放鬆練習、寫日記等。
-
2024-01-15 醫療.骨科.復健
肌少症是老人失能原因之一,常見5大症狀,把握「2重點」可逆轉!
「家人最近常蹲下爬不起來,是膝蓋退化嗎?」「明明三餐正常,體重竟然莫名減輕了,而且常有走路不穩、快跌倒的感覺,身體開始衰老了嗎?」當家中長輩出現走路遲緩行動能力變差、握力下降,可能是肌少症的徵兆。職能治療師黃上育說,肌少症是導致老年人失能的原因之一,早期發現治療,可避免將來失能臥床。年過40肌肉量會逐漸流失,用對方法逆轉肌少症隨年齡增長,肌肉也會慢慢流失,讓行動變得緩慢、四肢無力。根據統計,國人罹患肌少症的盛行率高達10%,但多數民眾不知道肌肉量減少會導致身體機能表現不佳,以為是老化的一種表現。黃上育表示,當走路遲緩、握力下降、行動吃力、反覆跌倒、體重減輕,就要小心肌少症是否悄悄上身。現代人久坐不動、精緻飲食,甚至採不當的減重方式,肌少症有年輕化趨勢。黃上育建議,從年輕就該鍛鍊肌力,為老後預存健康。如何自我檢測是否患有肌少症?最簡單方式是拿皮尺測量小腿最寬位置,50歲以上男性若小腿圍小於34公分、女性小於33公分,表示肌肉量可能不足,可就醫透過精密儀器進行評估。黃上育強調,只要多注重營養均衡、養成規律運動,絕大多數的肌少症都可以逆轉,但如果罹患容易引起肌少症的病症,例如內分泌疾病、神經退化性疾病等,一定要先控制好疾病,才能達到預防或逆轉肌少症,還有搭配良好的睡眠,有機會恢復到過去的狀況。改善肌少症兩妙招:補充優質蛋白 運動「333」增肌如何改善肌少症?黃上育指出,可以補充足夠的優質蛋白,加上運動來增肌。建議多選擇吃雞蛋、牛奶、雞肉、魚等蛋白質食物,千萬不要以為白飯配醬菜的「粗茶淡飯」習慣有助於養生,愈清淡愈會營養不良;也要多攝取鈣質、維生素D食物,調節骨骼生長,維持好體力。在運動方面,應符合「333」原則:每周至少運動3次、每次超過30分鐘、心跳達到每分鐘130下;若可以挑戰提升為「533」,每周運動五次或每周150分鐘以上的運動量更好。常見的棒式、側棒式、深蹲、弓箭步、登階都是很好的全身肌肉訓練,在家也可以準備簡單的阻力帶或啞鈴,做核心和四肢的刺激訓練。肌少症常見症狀*走路遲緩:無法在10秒內步行度過雙線道馬路(約6公尺)。*握力下降:毛巾擰不乾,手部肌力減退拿不起重物。*行動吃力:起身變得困難,沒辦法爬超過10階的樓梯或跨上較高的階梯。*反覆跌倒:無緣無故跌倒,過去1年連續跌倒2次以上。*體重減輕:非刻意減重或因疾病因素減輕體重,半年內減輕5%。想看更多的肌少症內容→一個不注意就肌少症上身責任編輯:吳依凡
-
2024-01-12 醫療.婦產科
月經經血顏色代表什麼?如何分辨月經與懷孕初期出血?一文看懂4種經血顏色、7種月經異常警訊
每位女性每個月都會經歷一次生理期,你有觀察過月經經血顏色嗎?經血顏色黑、咖啡色是婦科出問題的警訊嗎?月經有血塊正常嗎?如何分辨月經和懷孕初期出血?一文帶您看懂。為什麼月經有血塊?經血顏色變化原因一般月經週期平均為28~35天,每次經期持續約5~7天,出血量不超過80C.C,月經的經血為子宮內膜夾雜血液,通常呈現鮮紅色及一些內膜組織,若經血在子宮或陰道內停留時間較長,與空氣接觸產生氧化作用,則可能使經血顏色變成暗褐色或黑色,取決於個人凝血與排血速度。至於,月經出現血塊也是許多女性擔憂的問題。通常來說,月經伴有少量血塊是正常現象,不過,如果月經血塊相較先前生理期變多則建議就醫檢查。月經經血顏色代表什麼?大部分的月經經血顏色會因個人排血速度而不同。不過,根據新竹國泰綜合醫院婦產科醫師張瑜芹發文指出,月經經血顏色、濃稠度、持續時間等也有可能是子宮出問題的警訊,以下說明4種經血顏色: 若以中醫觀點來看,同仁堂中醫診所醫師鍾政勳表示,月經經血顏色呈淡紅/粉紅、紫黑色、橘/淺咖啡色、鮮紅色,各自代表不同身體狀況,以下詳解:.淡紅/粉紅(體質偏虛型):經血量少可能是血虛或腎虛,常見症狀包含面色蒼白、手腳冰冷、腰酸背痛等;經血量多則可能是氣虛,常見症狀如疲倦、呼吸、氣短、頭暈目眩等,應少吃生薑、大蒜等辛辣刺激食物。.紫黑色(血瘀型):可分為腎虛、寒凝、氣滯血瘀三種。腎虛血瘀常見症狀為腎氣不足,眩暈、耳鳴、腰酸背痛;寒凝血瘀常見症狀為怕冷、手腳冰冷、四肢拘急、經痛;氣滯血瘀常見症狀則為胸脅悶脹、腹部脹痛、口唇紫暗,皮膚青紫斑,建議少吃冰品、冷飲、西瓜、火龍果等寒涼冰冷食物。.橘/淺咖啡色(警示型):可能是身體受寒或是陰道感染,平時應多注意會陰部清潔問題。.鮮紅色(血熱型):鮮紅色經血且量多可能是實熱,常見症狀包含怕熱、口苦、口乾、汗出多、口苦、大便乾硬等;經血量少則可能是虛熱,常見症狀如怕熱、手足心熱、失眠、盜汗、口渴欲冷飲等,平時應多喝水,少吃燒烤、油炸食物。如何分辨月經與懷孕初期出血?懷孕初期出血是懷孕常見症狀,不少孕媽咪在還未確定懷孕時,不知道怎麼分辨月經與懷孕初期出血。根據茂盛醫院生殖醫學中心衛教資料指出,要辨別是月經還是懷孕出血,可從出血顏色、出血量及出血天數三面向判斷。 (表格資料來源:茂盛醫院生殖醫學中心)留意7種月經異常狀況每位女性的生理週期與月經血量都不太一樣,平常應多觀察生理期變化。日本婦科醫師駒形依子於《婦科女醫的私密門診》提到,若月經出現以下7種狀況,可能是異常狀態:1.白天也用夜用衛生棉2.夜晚不用尿布型衛生棉容易外漏3.月經第二天,若不每一、二小時替換一次夜用衛生棉(或日用量多型衛生棉)會感到不安4.生理期間有排出過直徑超過五公分的血塊5.月經從開始到結束,只用一般護墊就夠了6.生理期一天就結束了7.生理期長達兩週,或者會持續少量出血到下次經期開始經期如何保養及預防經痛?想要經血順暢排出及預防經痛與日常飲食及生活習慣息息相關,不妨參考以下5點建議。1.保持心情愉悅,適當抒發壓力。2.生活作息規律、睡眠充足,避免熬夜。3.規律運動習慣,維持正常體重,過輕過胖都有害健康。4.減少攝取燒烤、油炸等食物。5.戒菸、戒酒。補充適量鎂離子有助於預防經痛,鎂食物包含腰果、南瓜籽、黑豆、黑巧克力等。參考資料:美麗而剽悍 婦產科女醫 新竹竹北 張瑜芹醫師、陳保仁醫師與芙蘿拉、協和婦女醫院、茂盛醫院生殖醫學中心、同仁堂中醫醫療體系延伸閱讀:.幾歲開始老很快?醫曝3年紀是斷崖式衰老關鍵,6方法延緩老化.長壽最佳步數不是1萬步? 歐洲研究:走「這個步數」可降低死亡風險.當70歲時想過什麼樣的生活?6種生活態度讓你更健康長壽、自在圓滿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1-11 醫療.骨科.復健
40歲後肌肉流失恐致「肌少症」,一表自我檢測!預防只靠補充蛋白質不夠,還要做好「1件事」
台灣老人人口逐年攀升,預計於2025年步入超高齡社會,屆時所面臨的健康問題更需要被重視。隨著年紀增長,人體的肌肉質量會逐漸流失,進而影響身體功能表現,雖然此為正常的生理變化,但當降低達一定數值,就要注意是否為肌少症了!研究顯示,成年人在40歲之後,肌肉質量平均每10年流失8%,70歲後的每10年更以15%的速度加速流失。根據國民健康署統計,65歲以上老人肌少症盛行率男性為23.6%,女性為18.6%,但可能因為症狀不明顯而不易診斷,若出現行走速度減慢、腿部無力、反覆跌倒,建議就醫診斷。做好以下介紹的2件事,是預防肌少症最有效的方式。什麼是肌少症?簡單來說,「肌少症」就是肌肉流失、體能表現差。肌肉除了幫助做動作外,也是身體儲存蛋白質的地方,當遇到壓力或飢餓時,身體會將肌肉蛋白質轉為能量,提供身體運作。隨著年紀的增長,肌肉質量會逐漸流失,影響身體功能表現。台北慈濟醫院復健科主治醫師簡詠均指出,肌少症症狀雖不明顯,但仍有前兆可循,包括行走速度減慢、腿部無力而需扶手或助行器協助、反覆跌倒等,建議就醫診斷。如何檢測自己是否有肌少症?雖然老人為肌少好發族群,但人過了30歲後,肌肉質量每10年流失3至8%,40歲之後肌肉質量平均每10年流失8%,若我們可以提早檢視一下自己是否為肌少症高危險群,就可以提早防範。亞洲肌少症工作小組(AWGS)在2019年AWGS會議上提出早期篩檢有風險個案,並增列「疑似肌少症」的篩檢標準:(1) 小腿圍:男性
-
2024-01-10 養生.運動健身
營養師4招秘技大公開 和惱人的腰間肉說再見
想擺脫令人困擾的小腹,惱人的內臟脂肪該怎麼減呢? 今天趙營養師就要教大家4招有效的瘦身方法。編輯推薦冬天不可或缺的毛衣怎麼穿? 手把手教你四種萬能穿搭公式手機掛繩也是穿搭的一環!盤點五種超流行的手機掛繩:小花可愛爆棚、矽膠實用第一一、飲食的控制主要取決於營養飲食的控制,佔比高達70%。適當的減醣、避免油炸、攝取足夠膳食纖維和補充蛋白質,是維持健康體態的基礎。二、規律運動&充足睡眠而剩下的30%則是透過運動、放鬆和充足睡眠達成。三、找到適合自己的運動方式趙營養師也特別提醒大家,運動必須循序漸進,找到適合自己的方式。可以從簡單的有氧運動開始,確保心跳達到每分鐘120至130次,並持續進行10至20分鐘才能有效燃燒脂肪。四、記錄飲食習慣對於已經具備一定運動基礎的人,可以考慮高強度的間歇運動,這能刺激身體更有效地燃燒卡路里。此外,趙營養師建議記錄飲食習慣,調整飲食、生活和作息,更好地照顧自己。祝大家都能擁有健康自信的體態,還想了解更多相關內容嗎,趕快關注訂閱女子漾吧!編輯推薦離數十億國寶最近的女人!把穿越古今當日常 台大氣質美女仙氣飄飄秋冬大衣選擇指南!「這三點」選對了你也可以化身韓劇女主角「女子漾」網站全新上線,陪你愛自己的每個樣子!最棒的美食旅遊、美妝穿搭、娛樂話題、運動健康、情慾愛情分享,都能在這裡看到!快點來加入成為創作者!https://woman.udn.comYT:女子漾https://www.youtube.com/@udngpowerFb:https://www.facebook.com/udnGpowerIG:https://www.instagram.com/udnGpower
-
2024-01-10 癌症.飲食與癌症
用吃的防十大癌症之冠「肺癌」!營養師推6營養食物,大蒜、菠菜、蝦都上榜
據最新台灣十大癌症發生人數統計,肺癌已超越大腸癌位居首位,護肺刻不容緩。簡鈺樺營養師分享如何靠「吃的」保養肺部,護肺、降低肺癌等肺部疾病風險! 用吃的防十大癌症之冠-肺癌 營養師推護肺6營養! 簡鈺樺營養師指出,民眾日常可透過飲食等方式攝取保養肺部的營養,可包括維生素A、維生素C、維生素D、維生素E、礦物質鋅、礦物質硒。 維生素A:維生素A有助修復呼吸道黏膜,呼吸道黏膜有如城門第一道防線的衛兵,可排除外來的有害物質。透過植物性的菠菜、南瓜,或是動物性的臟器例如豬肝,以及魚油等都可攝取得到。 維生素C:維生素C是天然的抗氧化劑,民眾對此印象大多在皮膚保養,同樣的,肺部也需要相同的保養。肺部的結締組織也是靠膠原蛋白組成,維生素C就參與其中。水果是主要攝取來源,每日2-3顆拳頭的份量,便可輕鬆達到成人每日C100毫克的建議量。 維生素D:維生素D是平衡免疫力必備,大多免疫細胞都仰賴於此,也是護肺不可忽略的營養素。除了廣為人知透過日曬以外,脂肪量高的魚類、曬過太陽的香菇、維生素D補充劑等都可獲得,每日建議量為10微克。 維生素E:維生素E也是抗氧化劑,特別有利阻擋自由基,避免空氣汙染、二手菸等產生的自由基攻擊呼吸道,有利加強保護肺部。可透過每日補充堅果或是植物性油品中攝取,便可輕鬆提升抗氧化能力。 礦物質鋅:礦物質鋅有利協助免疫細胞製造,特別是呼吸道相關疾病更需要免疫細胞辨識病菌、有害物質,將其剷除並降低感染率、有害影響。日常透過海鮮、小麥胚芽、南瓜籽等便可攝取獲得。 礦物質硒:礦物質硒有利增強體內抗氧化系統中的「麩胱甘肽過氧化物酶」,保護細胞不受自由基傷害。日常可透過大蒜、鮭魚、糙米等食材攝取。 潤肺料理「蒸菇菇鮮蝦」 簡單好上菜,營養又充沛! 簡鈺樺營養師也推薦分享一道潤肺料理「蒸菇菇鮮蝦」,可提供水溶性膳食纖維、礦物質硒、礦物質鋅等營養,且不只食材準備方便,製作過程也非常簡單。食材方面只要準備金針菇一包、蝦子適量、青蔥適量、醬油適量,然後放進電鍋裡半杯水蒸煮完成後,便可輕鬆上菜! 護肺防肺癌不能光靠嘴巴吃,營養師籲日常養成良好習慣! 從食材、食物中攝取營養有助保養、保護肺,但畢竟不是仙丹神藥,日常也要維持良好習慣、遠離傷害肺部的風險。簡鈺樺營養師提醒平時就盡量遠離空氣汙染、廢氣汙染,若有抽菸習慣建議降低頻率,或是執行戒菸,沒有抽菸習慣者也盡量遠離二手菸。出門也可適時地配戴口罩,保護呼吸系統。平常也培養規律運動的良好習慣,並且定期做健康檢查了解肺部健康狀況。 延伸閱讀:.幾歲開始老很快?醫曝3年紀是斷崖式衰老關鍵,6方法延緩老化.長壽最佳步數不是1萬步? 歐洲研究:走「這個步數」可降低死亡風險.當70歲時想過什麼樣的生活?6種生活態度讓你更健康長壽、自在圓滿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1-08 養生.運動健身
運動能紓壓、降血脂,但每天至少要動30分鐘才有效!一表看輕中重度運動項目
肥胖的人易膽固醇破表,除了必須飲食調控外,透過適度運動來紓緩壓力、降血脂有其必要性,而多做有氧運動更是不可少,才能有效紓壓、減輕體重,並甩開高膽固醇的困擾。 高膽固醇的人,在藥物治療之前,建立良好而長久的運動習慣,也是有效控制膽固醇的絕佳方法。馬偕醫院家庭醫學科主治醫師黃麗卿建議,養成規律運動習慣,不僅可以紓壓、改善膽固醇,並且減重,告別沙發馬鈴薯的日子。 每天運動30分鐘,降膽固醇及三高一項調查統計顯示,54%的國人每週運動不到1小時,但如果能天天運動30分鐘的話,有41%~48%改善血脂的效果,並且運動還能紓壓,讓人心情愉快。也有研究顯示,持續有氧運動3個月,可降總膽固醇9%、降三酸甘油酯15%。 「要把運動當成一件快樂的事 !」黃麗卿說。根據芬蘭與美國的研究均指出,不論任何運動類型,只要能保持每天運動平均30分鐘,每週至少5天,也就是每週固定保持運動時間達150分鐘,均可有效降低三高(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 運動可以改善血中脂肪的濃度,降低三酸甘油酯,增加好膽固醇,而每增加1 mg(毫克)高密度膽固醇,女性可以降低3%、男性則可降低約2%罹患心臟病風險。 選擇適合有氧運動,持之以恆在運動方面,可依個人體能、興趣,選擇適合的運動方式。而各類運動依強度不同分為輕、中、重度三個等級,若找到能夠負荷,且較能維持長久的,這類運動才能有效增加體內好膽固醇。 ▌輕度運動:簡單家務事、慢走散步(平均每小時行進2至3公里)、種植花草。▌中度運動:以大關節的肢體擺動為準,舉凡快走(平均每小時行進5公里)、舞蹈、爬樓梯(登階)、非競賽型的球類運動。▌重度運動:消耗體能較劇烈的運動,如慢跑(平均每小時行進7至8公里)。 上述的輕、中、重度運動,都屬於有氧運動,尤其是散步或是快走,都是既經濟又簡單的入門運動。黃麗卿表示,規律性的擺動身體,除了可以增加自體耗氧量外,同時更能增加體內好膽固醇,讓血管斑塊中壞膽固醇可以自行重新代謝,減少脂肪的囤積,中老年人在運動時,應特別注意自己是否可以「把一句話順利說完」,以此衡量運動的強度,是否遠超出體能範圍。 【延伸閱讀】·跑馬拉松猝死頻傳!醫示警「3大危險訊號」:別再跑了 教你跑前關鍵5招護心 ·穿高筒鞋運動防腳扭傷?醫告訴你有沒有用 「做好4件事」受傷風險降至最低(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4-01-04 醫療.精神.身心
每天睡滿「這些時間」降低罹患憂鬱症風險!睡好覺有5秘訣
迎接新年家家戶戶除了會大掃除外,立定目標給自己新的一年、新的希望也是心理除舊布新的一環。據國際期刊研究指出,6項生活行為的小改變,其實就能維持心理健康,更降低罹患憂鬱症的風險。其中,每晚能睡7至9小時的良好睡眠是最重要的影響因子,降低了22%的憂鬱症風險。6行為可降低罹患憂鬱症風險要保持心理健康、遠離憂鬱其實從小處著眼就能夠有大大功效。根據《自然心理健康(Nature Mental Health)》期刊的研究指出,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健康飲食、規律運動、健康睡眠、經常的社交連結、避免吸菸、減少久坐行為等6大項,便可降低罹患憂鬱症的風險。根據劍橋大學與復旦大學合作研究,以英國生物庫(UK Biobank)進行的29萬人數據分析,針對罹患憂鬱症的1萬3000人追蹤9年發現。每晚睡7至9小時的「良好睡眠」是最具影響力的,可降低22%罹患憂鬱症的風險;其次為「從不吸菸」20%、「經常性的社交連結」18%、「規律運動」14%、「低至中度的久坐行為」13%、「健康飲食」6%。北市聯醫中興院區精神科主任詹佳真表示,據研究證實,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可達到預防憂鬱症效果。好的睡眠對降低罹患憂鬱症的影響最大,主因是睡眠可調控壓力反應HPA軸的穩定性、海馬回振盪及交感神經系統…等神經反應,也影響免疫發炎有關的細胞因子、發炎指數及皮質酮的數值,以上都予誘發憂鬱症發作息息相關。吃安眠藥不是第一選項!睡好覺5秘訣詹佳真表示,維持良好的睡眠品質是每個人都要努力的目標,睡好覺的秘訣包含:規律的作息、白天有足夠的活動量、減少躺著不睡的時間、白天打盹時間少於30分鐘、上床後做腹式呼吸或放鬆練習,幫助自己進入睡眠狀態。不過,許多人有睡眠問題時會藉由服用藥物控制睡眠。詹佳真提醒,吃安眠藥絕對不是第一選項,如有睡眠問題,可和醫師討論影響睡眠的身體因素、不良習慣及對睡眠的錯誤觀念,從中找到不需吃藥,也可以睡好覺的方法。詹佳真建議,每一種生活習慣的養成都需一些時間和勉強,可將養成一個新的健康生活習慣納入新年新計劃。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4-01-03 焦點.健康知識+
退休睡眠與飲食大亂 吃10多顆藥血壓仍難控!6面向調整降慢病風險
台灣進入高齡化社會,國人平均壽命增加,很多人退休後生活作息大亂,藥是愈吃愈多,病情失控。奇美醫院家庭醫學部長暨老年醫學科主任蔡岡廷認為,慢性病仍有機會逆轉,藥也不一定會愈吃愈多,關鍵在生活型態要調整,才能實踐健康人生。退休睡眠與飲食大亂 吃10多顆藥血壓仍難控一位70歲的黃先生,退休後出門機會減少,睡眠作息與飲食規律大亂,血糖、血壓即使增加藥物吃到10多顆藥還是難以控制。蔡岡廷說,患者直到調整飲食內容與睡眠作息、控制菸酒,並安排很多團體活動,結果在藥物減少下,他的血壓、血糖與各種生理指數反而改善。全球每年超過4千萬人因基因、生理、環境和行為等長期累積成慢性病死亡。蔡岡廷指出,透過生活型態調整,包括以飲食模式、身體活動、睡眠、壓力管理、避免菸酒等危害物質、正向社會連接這六大面向,可以降低風險。孤獨感對人體的危害 相當於每天抽15根菸但很多人忽略了社會連結的重要性,年紀大或退休以後就孤獨生活。美國醫界研究顯示,孤獨感對人體的危害,相當於每天抽15根菸,卻經常被忽略。蔡岡廷提醒,民眾要多留意自己或親友,感覺有需要時,可以找「生活型態醫學」相關高齡科或老人醫學科協助,確認是否需要相關治療。生活型態醫學指的是,基於醫學證據,就飲食、生活、睡眠等生活方式介入預防或治療。衛福部正擴大推動醫療院所受過訓練的臨床醫師,給予服用多種藥物的患者治療建議與「藥物整合減量」協助,並將生活方式改變,視為疾病治療和逆轉的第一和最重要療法,達到預防、治療及扭轉疾病目標。蔡岡廷指出,預防與控制慢性病的關鍵因素,包括健康飲食、規律運動、有效壓力管理、充足睡眠、避免有害物質攝入和積極的社交互動。這些要素的融合,不僅可以預防和治療許多慢性疾病,還能降低心血管疾病風險、增強免疫力和心肺功能、提升心理健康和生活品質。
-
2024-01-02 醫療.消化系統
粘曉菁/逆轉脂肪肝,如何避免走上肝癌?醫師分享「增肌減脂」菜單改善
脂肪肝與代謝性問題是全球普遍現象,主要跟「多吃少動」有關,尤其手搖飲跟酒精都是含糖飲料,是造成孩童及成人脂肪肝的原因之一。逆轉脂肪肝可避免日後走上肝纖維化、肝硬化及肝癌風險,「消脂保肝」必須從改變飲食、生活習慣及養成規律運動做起。脂肪肝病人服用低劑量阿斯匹靈可減少日後肝癌機率最近陽明交通大學與中研院、國內多家醫學中心分析健保資料庫,追蹤脂肪肝病人10年發現,脂肪肝病人長期服用低劑量阿斯匹靈,可減少5成肝癌罹患率,研究成果也被刊登在國際知名期刊「刺絡針」。阿斯匹靈是使用非常普遍的老藥,不少人會服用阿斯匹靈來保護心臟,用來預防心血管疾病及大腸癌風險。但仍有其藥物副作用,如腸胃道出血等,能否長期使用需要醫師專業評估與處方。美國史丹福大學研究顯示,雖然美國民眾B、C肝帶原風險極低、僅1%左右,每年罹患肝癌風險卻逐年增加約9%,探究原因是肥胖及脂肪肝啟動身體發炎機制,進而慢慢演變為肝纖維化、肝硬化及肝癌,因此肝病防治除了避免感染B、C型肝炎,還要從預防及逆轉脂肪肝做起。如何預防和逆轉脂肪肝?手搖杯是孩童的含糖快樂飲,酒精是成人的含糖快樂飲,脂肪肝及三高慢性病引起的身體發炎、代謝性問題等,都會造成代謝性脂肪肝病。消脂保肝的不二法門就是「少吃多動」,尤其運動可減少內臟脂肪堆積,只要運動量足夠,身體肌肉也會增加。建議長輩如果想鍛鍊核心肌群,平時不妨練習邊快走、邊縮小腹,或養成能站就不坐、能坐就不躺原則,設定手錶或手機鬧鈴隨時提醒紀錄,養成運動習慣、日積月累,逆轉脂肪肝不是夢。責任編輯:吳依凡
-
2024-01-01 醫療.新陳代謝
高血脂症何時需要開始藥物治療?常見的藥物有哪些?有那些常見副作用
在哪些情況下,高血脂症需要進行藥物治療?一般的「高血脂症」可分三種情況:●第一種是高膽固醇血症,主要是血液中的低密度膽固醇偏高。●第二種是高三酸甘油脂血症,主要血液中的三酸甘油脂偏高。●第三種是混合型高血脂症,則是血液中的低密度膽固醇與三酸甘油酯都升高。高血脂症病人初期,主治醫師通常不一定會馬上開藥,尤其是沒有其他共病影響下,通常會設定觀察期,如果病人能在此3~6個月內透過飲食控制、規律運動和戒除不良的生活習慣,將血脂控制好,就有機會不用進行藥物治療;倘若超過觀察期血脂無改善時,醫師就會建議改用藥物治療。常見的五種降血脂藥物如下:1.史他汀(Statin)類藥物這類藥物是目前臨床上常開立的降血脂藥物,查詢藥物名稱(非商品名)結尾常有-statin,因此得名。常見的藥物有Atorvastatin、Fluvastatin、Pravastatin、Rosuvastatin和Simvastatin等。 史他汀(Statin)類藥物的機轉是,透過抑制合成膽固醇的關鍵酵素HMG-CoA還原酶,導致膽固醇的生成減少、分解增加。史他汀(Statin)類藥物藥物非常有效,可以顯著的讓膽固醇下降,有效降低心血管疾病與腦中風的風險。一般來說,史他汀(Statin)類藥物服用後常見的副作用有:噁心、疲倦、頭痛、偶爾會有肌肉痠痛或肝功能指數上升的情況,嚴重的副作用是產生「橫紋肌溶解症」,最典型的症狀是排出深褐色尿液。通常醫師開立這類藥物前,會先向病人確認肝、腎功能是否正常,因為這類藥物不適合給肝腎功能不好的病人使用。史他汀(Statin)類藥物百科中資料:Atorvastatin類藥物Fluvastatin類藥物Pravastatin類藥物Rosuvastatin類藥物Simvastatin類藥物2.總膽固醇吸收抑制劑這類藥物常見的藥品名稱為Ezetimibe,此藥品可單一使用也可與史他汀(Statin)類藥物合併使用。人體體內的膽固醇約有70~80%是內生性膽固醇,從肝臟或小腸細胞合成而來,而剩餘的20~30%才是來自於飲食中。史他汀(Statin)類藥物機轉主要是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俗稱壞膽固醇),總膽固醇吸收抑制劑與Statin類藥物機轉不同,主要是抑制飲食中攝取的膽固醇,所以與史他汀(Statin)類藥物合併使用能夠更有效的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總膽固醇吸收抑制劑常見的副作用是頭痛、肌肉痛、腹瀉。Ezetimibe藥物百科中資料:Ezetimibe類藥物3.膽酸結合樹脂膽酸結合樹脂常見的藥物是Cholestyramine Resin,原理是藉由增加腸胃中膽酸的排除,讓肝臟必須使用更多的膽固醇來製造膽酸,因此會減少膽固醇含量。較常使用在較輕微的高血脂症。此類的藥物會干擾其他藥物在腸道的吸收,用藥前1小時、之後4~6小時,才能再服用其他藥品。膽酸結合樹脂是粉劑,必須和水一同服用,不可乾吞粉末。膽酸結合樹脂常見副作用是便秘、脹氣、消化不良,建議服用此藥物應多攝取高纖食物幫助排便。Cholestyramine Resin藥物百科中的資料:Cholestyramine Resin藥物資訊4.Fibrates纖維酸鹽類Fibrates纖維酸鹽類藥物中常見的藥物是Fenofibrate和Gemfibrozil,主要治療高三酸甘油脂血症,降低三酸甘油脂的指數。常見副作用為腸胃不適、噁心嘔吐、肝毒性、肌肉疼痛、膽結石等。臨床上與史他汀(Statin)類藥物合併使用時,病人如果已經是腎功能不全時,使用時尤其需要特別留心,如果出現棕色尿(深褐色尿液)、肌肉無力和痠痛時,應儘快回診與醫師聯繫。Fibrates纖維酸鹽藥物百科中資料:Fenofibrate類藥物Gemfibrozil類藥物5.菸鹼酸類菸鹼酸類最常見的藥物為Acipimox,藥物機轉是透過調節脂肪代謝,治療三酸甘油脂和膽固醇過高。常見副作用是身體會發生「潮紅」現象,也就是全身發熱、發紅,還可能伴隨頭痛,通常在數天後會緩解。菸鹼酸類藥物在藥物百科中的資料:Acipimox類藥物史他汀(Statin)類藥物藥物常容易這些食物產生交互作用,使用時務必要注意:1.避免同時燕麥一起吃:燕麥本身具有豐富的膳食纖維,是很好的保健食品,但不建議和史他汀(Statin)類藥物的藥物一起食用。原因是高膳食纖維的燕麥,會刺激腸胃蠕動,降低史他汀(Statin)類藥物在腸胃道的吸收率,導致藥量不足以控制病情。所以,如果服用相關藥物時,需要相隔2~4小時後再吃燕麥,就能避免相互干擾。2.避免同時服用紅麴:紅麴是民眾為了降血脂常購買使用的健康食品,但紅麴菌素的結構與Statin類藥物相似,如果已經服用史他汀(Statin)類藥物,兩者併用就會增加血液中的藥物濃度,導致史他汀(Statin)類藥物更容易產生副作用,容易引起橫紋肌溶解或肝、腎損傷。3.不能飲用葡萄柚汁:葡萄柚汁即使隔開時間飲用,仍會與史他汀(Statin)類藥物產生交互作用。所以服用史他汀(Statin)類藥物不只是不能同時吃,而是不能喝!因為葡萄柚汁中含有呋喃香豆素(furanocoumarin),會影響史他汀(Statin)類藥物藥品的代謝,讓史他汀(Statin)類藥物在人體代謝增加停留時間,約是2~3天,導致身體短時間存有過高的藥物濃度,會明顯增加藥物副作用的發生。4.避免進行高強度的離心運動:服用史他汀(Statin)類藥物的民眾,不建議進行高強度的離心運動。因為離心運動時,會在短時間對身體進行高強度的肌力訓練,容易導致橫紋肌溶解症。建議服用服用史他汀(Statin)類藥物,應該要進行低強度的運動為宜,例如慢跑、快走、游泳等。 名詞解釋:離心運動(eccentric exercise)肌肉運動的一種收縮方式,是指肌肉激活產生力量(例如:肌肉被迫伸展),肌肉長度卻會增加(常見是收縮減短)的一種肌肉收縮方式。在實際的運動場合中,相較於向心收縮而言,離心運動的頻率並不高,常見的離心運動包括下樓梯、下坡走、自高處落地、從高處搬重物至地面、增強式運動(plyometrics)的離心收縮過程等,都屬於離心運動。參考資料:元氣網:控制壞膽固醇的史他汀怎麼吃?藥師詳解他汀類藥物差異及其副作用彰化衛生局衛教資料:你的降血脂藥吃對了嗎? 三種食物、一類運動要避免!體育運動大辭典:離心運動 eccentric exercise
-
2023-12-28 醫療.心臟血管
研究揭這歲數前有高血壓及高膽固醇 可能增未來患冠心病風險
控制膽固醇和血壓數值關乎心血管健康,不過你知道越早有高膽固醇和高血壓的話,對心血管健康影響更大嗎?一項刊登在科學期刊《PLOS ONE》的研究指出,55歲之前有高膽固醇和高血壓可能會讓你未來患冠心病的機率更高。在該項研究中,研究人員分析英國生物銀行超過45萬名成年人的健康數據後發現,生命早期升高的收縮壓和低密度脂蛋白(LDL)膽固醇似乎會增加罹患冠心病的風險,而此一影響與晚年的這些數值無關。研究模型更進一步表明,55歲之前血壓升高與55歲後患冠心病的可能性增加33%相關,而年紀較輕時膽固醇升高與晚年患冠心病的可能性增加68%相關。研究人員表示,這顯示高血壓和高LDL膽固醇對成年人未來罹患冠心病的風險有持久影響。此外,研究成果還支持對冠心病的這兩個危險因素進行早期治療以及對年長者進行持續治療的必要。心臟病專家Donald Lloyd-Jones告訴《Everyday Health》,早年血壓和膽固醇數值越高,對心血管系統造成的損害就越大。因此,不僅在中年時解決這些問題至關重要,在早年解決這些問題甚至更迫切,並確保盡可能長時間地將血壓和LDL膽固醇保持在較低的數值範圍。他並未參與該項研究。根據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CDC)資料,較佳的LDL膽固醇數值約為100毫克每分升(mg/dL)(或5.6毫摩爾每公升),正常的收縮壓應低於120毫米汞柱(mmHg)。Lloyd-Jones強調,透過改變生活方式和藥物來降低心臟病風險永遠不會太晚,越早採取行動會帶來更好的結果。什麼是冠心病?冠心病是冠狀動脈心臟病的簡稱,又稱缺血性心臟病,是最常見的一種心臟病。冠心病通常是動脈粥狀硬化的結果,動脈粥狀硬化是指動脈內斑塊的增長及堆積,從而導致動脈阻塞。動脈阻塞會阻止血液進入心臟,導致心臟病發作。 【延伸閱讀:什麼是冠狀動脈?為什麼會阻塞?冠狀動脈相關疾病有哪些?】冠心病的危險因子.較高的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較低的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高血壓.冠狀動脈疾病家族史.糖尿病.抽菸.停經後女性.年齡超過45歲雖然斑塊的形成可以在生命早期開始,但健康的生活方式例如健康飲食、控制體重和規律運動可以降低冠心病的風險。【資料來源】.High Blood Pressure and Cholesterol Before Age 55 May Cause Lasting Damage.High Cholesterol, High Blood Pressure Earlier In Life May Raise Your Risk of Heart Disease
-
2023-12-24 慢病好日子.更多慢病
慢病主題館【關節炎】延緩退化性關節炎 重點在矯正不良姿勢及強化關節肌肉
國人十大死因中,與慢性病相關的死因就占超過六成,又因慢性病患逐年增加,據健保署統計,去年平均每兩人就有一人罹患慢性病。且因慢性病共病比率偏高,逾700萬人罹患兩種以上慢性病。聯合報健康事業部日前舉辦「慢病好日子沙龍」,邀請專家針對常見的退化性關節炎、代謝症候群,分享保健秘訣,現場也讓大家量腰圍、簡單檢測關節、內臟脂肪狀況等,氣氛溫馨熱絡。據統計,台灣膝關節退化盛行率約15%,58歲以上長者中,每5位就有1位面臨關節退化問題,且有年輕化的趨勢。尤其近年運動風氣旺盛,如何透過日常保健,保護關節免受運動傷害,強化關節保養,成為一大重點。藥師許俊德表示,退化性關節炎是一個漸進式的過程,剛開始軟骨發炎,漸漸腫脹,骨骼間隙變窄,讓軟骨磨損破裂且大範圍剝落,出現疼痛及軟骨纖維化情形,嚴重時硬骨會相互碰撞無法行走。退化性關節炎常見於老年人、穿高跟鞋者、X或O型腿者、關節過度使用者、體重過重者等,這些高風險族群或一般民眾,平時可以透過簡單的測試,檢視自己關節是否出狀況,例如雙手扶著膝蓋,慢慢蹲下、站起,重複四、五次;擔心腳力不夠的人,也可一手扶著椅背、欄杆、桌緣、一手扶著膝蓋測試單側關節,若關節發出小小細碎的聲音,或感覺膝蓋痠痠的,很可能罹患退化性關節炎,建議可以到醫療院所做檢查。若想減緩關節惡化,除了治療、手術及復健外,許俊德建議,患者要注意矯正不正確的姿勢,適度運動強化關節肌肉,以減輕對關節的壓力。日常生活避免過度磨損關節軟骨,如避免需要蹲踞、彎腰的動作,走路時用拐杖輔助,適度熱身維持關節潤滑,攝取營養增加骨骼密度,體重超重的人,可以控制飲食來減重等。此外,許俊德表示,除了以上的固關守則,必要時可補充相關保健食品保養,購買時特別注意以下幾點。如想補充骨頭、關節營養,可攝取鈣、維生素D、維生素C等;若想緩解關節發炎導致的疼痛及軟骨崩解,有些保健食品成分如乳油木果、薑黃能抗發炎、降低疼痛感,可以特別注意成分標示;另外,維持關節運作靈活、抗老化很重要,可補充含有魚油的產品。不同成分的保健食品,有不同功效,挑選時應特別注意。避免代謝症候群!量腰圍管理體重:減重不能不運動年底到農曆年前是歡樂聚餐的高峰期,也是體重最難控制的階段。據衛福部統計,台灣過半男性、1/3女性、1/4兒童有過重或肥胖的情形,提高罹患代謝症候群的機會,成為慢性病的候選人。而內臟脂肪多寡與代謝症候群有很大關係,若飲食及運動較難控制,專家建議,或許可搭配輔助產品。護理師曾文莉表示,一般民眾常用BMI、體脂率計算身材合格與否,但前者無法如實呈現肌肉量,後者則需靠體脂計才曉得,而腰圍可以反映心血管疾病及代謝症候群風險,男性、女性標準腰圍應分別在90、80公分以內,若超標,就必須透過控制飲食、規律運動、養成良好生活習慣來管理體重。在飲食的部份,除了多喝水幫助身體代謝,也可遵照211法則,意即2份蔬菜、1份全穀類、1份蛋白質;「運動不一定能減重,但減重不能不運動。」曾文莉說,民眾應多運動以增肌減脂,打造易瘦體質。若原先沒有運動習慣,可將其融入生活中,如快走、爬樓梯等,或揪伴互相督促。每天也須睡足7小時,熬夜及壓力大都會促進食欲、囤積脂肪。減重以控制飲食為主,運動為輔,曾文莉指出,多數人兩項皆無法達成,這時或許可搭配輔助產品,例如益生菌可增加排便,紅豆水排除多餘水分,攝取蒟蒻會增加飽足感,補充含有香蜂草、桑葉、辣椒素的保健食品增加新陳代謝,有機會提高體重控制的機會。5個減重祕訣1.每天至少飲用2000c.c.以上白開水。2.每天至少需要排便一次。3.肉類以白肉為主,水果白天吃,忌打成果汁。4.進食細嚼慢嚥,晚餐盡量不要吃澱粉。5.每日運動30分鐘以上,快走效果最佳。【慢病好日子】糖友早上出門太匆忙,不吃早餐會影響血糖控制嗎?為什麼洗腎的人會便秘?有什麼助排便的好方法?提供最接近病友真實疑問的慢病衛教資訊,與您一起好好過慢病日子! 📍瀏覽專題>>慢病好日子主題圈 📍觀看影音>>慢病好日子YouTube 📍專屬訂閱>>慢病好日子電子報 📍追蹤加入>>慢病好日子-一起最愛問粉絲團
-
2023-12-15 焦點.健康知識+
一過中午就沒體力 可能是熬夜惹的禍!熬夜6大壞處不可不知
隨著生活節奏的改變,現代人逐漸養成了熬夜的習慣,一直到凌晨1、2點才上床睡覺的人不在少數。不過不少研究指出,晚睡不只容易對精神狀態帶來影響,長期下來還可能引起許多意想不到的疾病,所造成的危害不容小覷。因此我們本次針對「熬夜壞處」進行觀測,一起來看看經常晚睡究竟會對身體帶來什麼樣的壞處吧!《Social Lab社群實驗室》本次透過《OpView社群口碑資料庫》追蹤近三個月內「熬夜壞處」相關話題的網路聲量,帶您了解網友熱議的熬夜壞處排行。一過中午就沒體力 可能是熬夜惹的禍 觀察近三個月內網友針對「熬夜壞處」相關話題的討論,可以發現「影響精神狀態」最受到網友熱議。許多網友就表示自己時常熬夜,「一到公司注意力渙散、想睡覺。早上進公司,中午就沒體力了」、「總是覺得整個人很累沒什麼精神,做什麼事都提不起勁」。針對這樣精神不濟的狀況,有網友建議「喝咖啡或者B群發泡錠來維持體力,再不行就趁休息時間吃點蛋白質,例如茶葉蛋或雞肉之類」、「可以睡個午覺,不然運動運動應該會恢復」,提出中午小睡一下、多起身動動、喝咖啡或B群等,都有助於驅趕睡意,維持精神。晚睡恐讓皮膚蠟黃、暗沉、冒痘痘而「皮膚老化」是另一個許多網友在意的熬夜壞處,如「粉刺」、「痘痘」、「暗沉」等都是常見的影響。就有網友無奈說道,「因為最近熬夜追劇,結果皮膚變好暗沉」,詢問該怎麼辦,引起網友熱議。許多人建議「還是要早點睡啦!然後要多吃維他命C和喝水,搭配修護乳,保濕度夠了,臉色看起來就不會那麼蠟黃」、「最快方式就是恢復作息、多喝水、運動,不然其他保濕美白或是點滴只是輔助,治標不治本」,指出增加睡眠時間,保持正常作息,再搭配適當的補給品與保養,才是恢復好膚質的不二法門。熬夜也很傷眼 補充維生素A、B、葉黃素助延緩眼睛老化另外,「眼睛疾病」也是備受網友討論的危害之一。不論是熬夜讀書、用3C產品,在該睡時沒睡,都可能損害到眼睛。由於到了深夜還不能闔眼休息,在眼睛長時間疲勞的狀態下,可能造成視力快速減退、眼睛乾澀,甚至導致青光眼、視網膜剝離等症狀。有醫師建議,可以透過「每用眼1小時就閉眼休息10~15分鐘」或「輕輕按摩眼周」的方式放鬆,平時多補充維生素A、B,或葉黃素等營養,也能幫助延緩眼睛老化。你是夜貓族嗎?若你也有晚睡的習慣,不妨參考以上提及的熬夜壞處,檢視身體是否有這些異狀,可以透過慢慢增加睡眠時間並搭配規律運動、適當營養攝取的方式,循序漸進的改善作息,一起降低熬夜對身體的損害吧!(本文轉載自《Social Lab社群實驗室》)
-
2023-12-14 醫療.風溼過敏免疫
紅斑性狼瘡讓你一身都是病!11項症狀符合4個即可能確診
你聽過「紅斑性狼瘡」這個疾病嗎?這是個容易發生在15到40歲之間的疾病,且以女性居多。男性患者不是沒有,但目前女性與男性患者的比率是9:1。紅斑性狼瘡的特點是,會影響許多器官,包括關節、皮膚、腎臟、血球、腦部、心臟、肺臟都會受到影響,也因此會與其他疾病有類似、重複的症狀,並不是那麼好診斷,甚至被稱為「偉大的模仿者」。 專看紅斑性狼瘡的醫師可能會搖搖頭,說:「我剛看了二十個病人,每個人的症狀、表現、病程進展都不一樣。有人的症狀來的急,有人是慢慢浮現;有的人一發病就很嚴重,有人發病幾年來總是很輕微。有的患者只有暫時出現症狀,有些卻持續發病。幾乎很難找到病情完全一樣的兩個人啊。」紅斑性狼瘡症狀過去台灣最早受到關注的網路小說《第一次的親密接觸》內,女主角就患有紅斑性狼瘡,患者可能會有以下的症狀:● 非常疲憊,很難恢復活力,疲憊的程度會讓人覺得連平常過日子都很累,自覺無法勝任生活● 發燒超過38.3度但找不到原因● 關節疼痛、腫脹、僵硬,或是肌肉痛● 橫跨鼻樑至兩側顴骨的蝴蝶紅斑● 對光敏感,曬到太陽後皮膚變得更差● 寒冷或有壓力時指尖腳趾會轉藍紫或轉蒼白● 喘不過氣● 深呼吸時感到胸痛● 嘴巴或鼻子的潰瘍● 頭痛● 不明原因掉髮,可能是頭皮某區域的頭髮流失,或頭髮整體變薄、量變少紅斑性狼瘡真正的致病機轉還不甚明確,但多數科學家認為這是個綜合基因、環境、與荷爾蒙變化而造成的「自體免疫疾病」。簡單來說,我們的免疫系統是用來防衛身體的,遇上外來物時會做出適當的抗體與之對抗。然而自體免疫疾病就是說,身體內產生了抗體,但這個抗體不是用來對抗外界的細菌、病毒、或外界物質,而這抗體反而會攻打自己的身體器官。就像是原本應該保家衛國的軍團,卻突然叛變化身為反抗軍似的。這些反抗軍抗體會侵犯各個器官,引起各個器官的嚴重發炎與組織損害,帶來不少危害。 紅斑性狼瘡患者發病前,可能是受到了壓力大、陽光、藥物、或某些感染的刺激,也可能是家族遺傳,被感染、藥物等刺激物誘發而發病。紅斑性狼瘡病情可能會起起伏伏,時好時壞,也不是所有患者都會出現最具特徵的臉部蝴蝶般的紅疹,因此不一定能在首次發病時就找到病因,也無法從單一檢查就能確診紅斑性狼瘡。11項診斷標準目前風濕免疫科醫師可能會依據準則。在十一個診斷標準中,至少要符合四樣,這四樣症狀不用同時出現,可能是在不同病程時依序出現:● 臉部蝴蝶斑● 盤狀紅斑● 對光敏感● 口腔潰瘍● 關節炎● 肋膜發炎或心包膜發炎● 腎臟疾病(蛋白尿、血尿)● 神經疾病(癲癇、精神錯亂)● 血液疾病(血球數目降低)● 免疫疾病(抽血看到存在某些抗體)● 抗核抗體(抽血看到存在抗核抗體)我們剛剛提過紅斑性狼瘡是個自體免疫疾病,其中身體產生最著名的一個抗體是antinuclear antibody (ANA)抗核抗體,但要提醒大家,抽血看到抗核抗體雖是個重大線索,但不能直接就診斷為紅斑性狼瘡,還有可能是其他病的。美國流行音樂小天后賽琳娜(Selena Gomez)在23歲(2015年)時,因為關節疼痛、皮膚紅疹、焦慮恐慌、及腎臟問題被診斷為紅斑性狼瘡。2017年,賽琳娜25歲,就因為紅斑性狼瘡引發嚴重腎臟病變而接受活體腎臟移植。可見,紅斑性狼瘡影響身體健康的程度可以很廣泛與嚴重。接下來我們就來看看紅斑性狼瘡會如何侵害各個器官:● 關節關節與肌肉疼痛、紅腫可能是紅斑性狼瘡侵犯身體的第一個表現,紅斑性狼瘡造成的關節僵硬與疼痛在早晨較明顯,雖然紅斑性狼瘡患者常有關節痛,但通常這樣的侵襲不會造成永久性破壞,不至於到讓患者癱瘓的程度。● 腎臟大約五成的紅斑性狼瘡患者其腎臟會受到自體抗體攻擊,而且這與關節受到的侵犯不同,其中的一成到三成患者會進展到腎衰竭,因此,腎臟問題是常見的紅斑性狼瘡的致死原因。但剛開始腎臟受到侵犯時,引起的症狀不明顯,有人會表現腳腫、噁心嘔吐、胸痛、與到處癢這些症狀,但有患者是到了驗尿時發現蛋白尿、血尿等問題才發現。● 腦部抗體攻擊腦部後,患者最常抱怨頭痛,另外也可能表現頭暈、行為改變、出現幻覺、中風、癲癇、記憶困難等問題。● 血管抗體攻擊血管,會讓血管發炎、血球數目下降、增加血栓生成或出血的可能,因此會引發不少症狀。當紅血球數目下降會引發疲憊,白血球數目下降則感染機會大增,血小板數目下降時出血與瘀青的機會都會增加。有些自體抗體的出現則增加了血栓生成的機會,患者因此會有深部靜脈血栓、肺栓塞、及腦部中風的可能性。這些症狀可能來得又快又急,因此紅斑性狼瘡患者最好定期抽血檢查。● 肺與心臟抗體會導致肋膜發炎,心包膜也會發炎,患者在呼吸時會感到胸痛。另外心臟的肌肉、血管都更容易發炎,影響血液循環,大幅提高心肌梗塞的機會。討論到如何治療時,要先看患者症狀的嚴重程度及發作部位。若症狀輕微可用減少發炎的藥物,症狀嚴重則要抑制免疫系統運作,降低抗體數目。類固醇、奎寧、化療藥物、免疫抑制劑都是選項之一。● 類固醇對付紅斑性狼瘡造成的身上紅疹時,醫師常建議先擦類固醇藥膏。當身體其他器官遭受自體免疫抗體攻擊時,較高劑量的口服或注射型類固醇能減少器官發炎反應。● 奎寧奎寧是用來治療瘧疾的老藥,同時也是風濕免疫科的用藥,能使紅斑性狼瘡的皮膚與關節問題獲得控制,有時也能預防紅斑性狼瘡復發。● 化療藥物化療藥物原本是用來殺死癌細胞的,接受化學治療後會有效地抑制免疫系統的作用,但也會帶來不少副作用。因此化療藥物多是用在嚴重到侵犯腎臟、腦部的紅斑性狼瘡患者身上● 免疫抑制劑免疫抑制劑本來是運用在降低器官移植後排斥作用的藥物,現在亦能運用在治療嚴重的紅斑性狼瘡上,降低身體的免疫系統運作。然而,現代醫學仍然無法治癒紅斑性狼瘡,患者們除了配合藥物治療之外,還要參考以下辦法,盡量增進生活品質。雖然無法治癒,但許多紅斑性狼瘡還是能過著活躍的生活的。● 定期回診,並對自己的疾病取得更多認識,與醫師建立良好溝通。● 盡量獲取足夠的休息,有些患者甚至需要一天睡8-12小時● 防曬與保護皮膚,中午時分盡量別出門在外,並用太陽眼鏡與防曬乳保護眼睛皮膚,減少陽光刺激● 規律運動,運動好處多多,並改善心情與增進骨質,預防肌肉流失● 戒菸,香菸會影響循環系統,加重紅斑性狼瘡的症狀,而且菸草對任何一個器官都不好● 吃得健康,不是暴飲暴食,但要吃得營養與均衡● 如果覺得自己「燒燒的」,要注意量體溫,並找到發燒原因,看看究竟是感染了,還是紅斑性狼瘡復發了。或許大家會想問,賽琳娜(Selena Gomez)這麼年輕就做了腎臟移植,那她的紅斑性狼瘡會不會繼續侵襲新的移植腎臟呢?嗯,這不是不可能的事,但超過九成的紅斑性狼瘡案例並不會。甚至紅斑性狼瘡患者接受腎臟移植與免疫抑制劑治療之後,還有助於改善關節腫脹等其他症狀。但現在賽琳娜除了紅斑性狼瘡外,還要注意很多其他事情,例如接受腎臟移植之後,前六個月是排斥反應發作的高峰期,而且患者開始接受免疫抑制治療後變得很容易感染,甚至增加罹患癌症的機會,實在還有許多的難關要度過呢!原文:
-
2023-12-13 癌症.肝癌
不是手搖飲,40歲業務經理愛喝「1健康飲品」,嚴重脂肪肝變肝癌!醫曝驚人成分
台灣成年人脂肪肝盛行率高達3成,粗估全台就有600萬人有脂肪肝,許多人都知道喝手搖飲可能攝取過多熱量,沒想到一般認為健康的「果汁」,卻也可能是造成脂肪肝的原因之一!外科醫師江坤俊日前分享案例,表示一名40多歲男子因腹部疼痛、高燒就醫,檢查左肝有3公分大腫瘤。由於男子沒有B肝、C肝,體型中等、也無家族遺傳高血脂,讓醫師一度摸不著頭緒;結果開刀一看才發現他的脂肪肝非常嚴重,進一步詢問得知男子每天要喝好幾杯果汁,「這麼大量的果糖,久而久之當然有脂肪肝!」 江坤俊在《醫師好辣》節目中分享案例,一名40多歲業務經理因新職工作操勞,某天突然右上腹痛、發高燒,趕緊到醫院掛急診。醫師當下替病患進行電腦斷層檢查,發現他的左肝竟有3公分大的腫瘤,疑似肝癌,立刻安排手術切除。 由於病患沒有B肝、C肝,也沒有家族遺傳的高血脂病史,一度令醫師不解,結果開刀才發現他的脂肪肝非常嚴重,「真的就像鵝肝一樣!」病理檢驗確認是肝癌。 原來男子很喜歡喝果汁,一天都要喝好幾杯,「吃水果有纖維、水份,通常吃2、3顆就飽了,可是很多人喝果汁會濾渣,纖維質被濾光光,只剩下果糖。」江坤俊直言:「這麼大量的果糖進去(人體),久而久之當然有脂肪肝!」 他提出警示,肝病進程通常是肝炎、肝硬化,然後才惡化為肝癌,但脂肪肝卻會跳過肝硬化,直接形成肝癌,「脂肪肝是未來幾年需要大家努力對抗的疾病,它以後可能會是造成國人肝癌的主因。」 好食課營養師蔡宜方指出,脂肪肝的問題大多與飲食習慣與運動不足有關,像是酒精或手搖茶的果糖都會促使肝臟生成三酸甘油酯,進而造成脂肪肝。由於目前尚無直接治療脂肪肝的藥物,因此最好方式就是養成良好的健康生活習慣,並透過均衡飲食與規律運動,來控制體重及腰圍,以逆轉脂肪肝。 營養師推薦預防脂肪肝這樣吃 原則1》減少含糖飲料與酒精 這些食物都會促使肝臟生成三酸甘油酯,因此容易造成血脂和脂肪肝問題。營養師特別說明,市面上有許多店家標榜不用果糖,改用蔗糖,雖然說這會減少脂肪肝風險,但同步還是出現血糖問題,所以最好的辦法就是減少含糖飲料的攝取習慣! 原則2》多選擇抗氧化與抗發炎食物 蔡宜方說,肝臟若受到脂肪浸潤,久而久之也可能演變成肝炎症狀,因此建議平常飲食要多攝取富含抗氧化、抗發炎的食材,可以透過補充膳食纖維改變腸道益生菌生態,除了能促進脂肪代謝以外,也可以幫助減少肝發炎、氧化損傷的風險,從而保護肝臟健康。 ■全穀類食物:全麥麵包、糙米飯、燕麥等,富含類黃酮與膳食纖維。■彩虹蔬果:蘋果、葡萄柚、藍莓、火龍果、番茄等,具有茄紅素、花青素等抗氧化多酚或類黃酮與膳食纖維。■深色蔬菜:綠花椰、菠菜、芥藍菜、蘆筍、紅蘿蔔、紫甘藍菜,具有抗氧化多酚或類黃酮與膳食纖維。■魚類:鮭魚、鯖魚、大比目魚、秋刀魚等,富含Omega-3脂肪酸。■堅果類:核桃、南瓜子、亞麻籽、杏仁等,富含各類礦物質,且有些堅果也是具有omega-3脂肪酸。 參考資料:【2023】3 成國人患有脂肪肝?營養師:護肝這樣吃就對了!●原文刊載網址●延伸閱讀:.老公迷戀單親離婚女!要挽回或放開走味的婚姻?劉黎兒:別再說相忍為孩子 .陪伴癌末先生的體會:生命中的每一分、每一秒都好珍貴,一定要好好珍惜,活在當下.優雅「無關年紀」!不管幾歲都別放棄打扮自己…丁菱娟:「活出美麗」是一種生活態度
-
2023-12-12 醫療.心臟血管
冠心病導致心肌梗塞猝死,可追溯2原因!5招助慢性病患預防
70多歲麗珠姨自費健康檢查時,電腦斷層發現,她的心臟血管部分鈣化,建議她到專科門診做進一步確認。在完成幾項心臟檢查後,醫師診斷她得了「冠心病」,需在心臟裝上支架,這對自認為健康老人的麗珠姨來說,猶如晴天霹靂。什麼是「冠心病」?可分為哪兩類?該如何治療?人體是透過心臟的收縮和舒張動作,把血液輸送到全身,並倚靠3條主要的冠狀動脈提供身體氧氣與養分。當3條心臟主動脈狹窄或被堵塞時,血液無法充分供應心臟所需,就會發生胸悶、胸痛等不適症狀,即發生冠心病。冠心病主要分為急性和非急性兩大類:1.急性冠心病:這是一種緊急狀況,通常是由血管阻塞和血管壁破裂引起血栓造成的,當血管完全被堵塞時會發生「急性心肌梗塞」,如果血液還能通過一點點,稱為「不穩定心絞痛」,會有明顯胸痛或昏倒在地,需要緊急送急診,必須在10分鐘內進行心電圖及抽血檢查,如確定危急時,會在90分鐘內進行通血管或裝支架處置。2.非急性冠心病:病人在日常生活並不會發生異常,運動到某個程度時,會感到胸部像有大石頭壓住般的壓迫感或悶痛,稱為「心絞痛」,需就醫並安排運動心電圖、心肌灌注掃描和電腦斷層掃描等心臟功能檢查,以確認冠狀動脈堵塞程度。醫師也會視臨床症狀,與病人討論是否需心導管處置或服藥控制觀察,通常要服用抗凝血劑治療,以確保血液正常流動,避免形成血塊塞住血管,平時還要多注意避免碰撞身體,減少淤血或烏青發生。【延伸閱讀】疾病百科/冠心病50歲後心臟病易好發,三高患者如何有效預防急性冠心病?50、60歲是心臟病好發年齡,特別是急性冠心病。老年人大多是「慢性缺氧型心臟病」,雖然是老年才浮現疾病,但多可追溯原因至青壯年時期的三高或老化所造成。所以當發現自己在年輕時血壓、血脂、血糖報告就顯示異常,應特別注意自己的健康情形,以改善生活方式、調整飲食(如得舒飲食)或增加運動量來控制三高風險,讓身體保持健康。如果已患有三高的慢性病人,請勿輕忽它,要定期就醫治療。慢性病平時也許無症狀,等到出現症狀時可能就要緊急送醫了。新冠肺炎疫情期間,許多人不敢到醫院就診,導致原來的慢性病追蹤中斷,未規律回診、服藥及抽血檢查,這些都會增加罹患冠心症的風險。當收縮壓由140mmHg升至160mmHg、或120mmHg升至140mmHg時,糖化血色素每增加1%時,罹患心血管疾病風險都是增加近2倍。老人家如果平時會感到胸口疼痛要特別小心,可以至老年醫學部、家庭醫學部、心臟內科門診就醫檢查。若感到非常不舒服時,應馬上到急診就醫,當確定為冠心病時,請務必與醫師密切討論治療方式。慢性病患者避免冠心病的方法.控制飲食.規律運動.定期就醫和檢查.規律服藥
-
2023-12-11 養生.健康瘦身
腰細體瘦、膽固醇卻過高,愛吃「1物」惹禍!4招控膽固醇,運動最推有氧
衛福部國健署統計40歲以上過重或肥胖者共有105萬人,其中5成以上的民眾有代謝症候群。醫師表示,慢性病都是年輕時未多加注意,最後導致四、五十歲時「百病叢生」,20幾歲的年輕人就要做體重控制,臨床上發現,許多年輕人體重不重,但「膽固醇過高」,詢問下竟是愛吃「蛋」惹的禍。代謝症候群定義5項危險因子:1.腰圍過粗(男性≧90公分、女性≧80cm)2.血壓偏高3.飯前血糖偏高4.三酸甘油脂偏高5.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偏低其中有3項或3項以上超標,即認定為代謝症候群。開業醫師、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常務理事黃啟嘉表示,諸多慢性疾病都是年輕時疏於照顧,最後導致不可逆的慢性病,等到四、五十歲時百病叢生,若又未多加控制,產生中風、心肌梗塞,更多的人是糖尿病未控制走入洗腎的道路。「20歲以後就要開始做好體重控制。」黃啟嘉指出,為了避免40歲出現慢性病,在還沒成為疾病前就應該開始介入,臨床上發現許多年輕人「腰不粗、體重不重,卻膽固醇過高」,詳細問診後卻出現共同性,就是「愛吃蛋」。一天吃3、4顆蛋 膽固醇過量黃啟嘉說,每天1、2顆蛋並不會導致高膽固醇,可是膽固醇過高的年輕人平均一天都要吃3、4顆蛋,明顯過量,同時運動量不足;蛋白質的來源很多,不一定要從蛋類中攝取,也可來自雞肉、豆類。代謝症候群未控制 中風、心梗風險高代謝症候群若未有意識的管控,未來中風的風險將大大提高。黃啟嘉表示,尤其是肚子大的代謝症候群民眾,突發性心肌梗塞的風險較高,有時忘了吃藥就中風,照顧好三高,才能遠離日後的疾病風險。運動是最能夠改善血脂、血糖、血壓的方式,黃啟嘉建議,肚子過大的民眾針對腹部加強訓練,糖化血色素、高密度膽固醇2項代謝症候群的重要指標,都能透過規律運動讓數值正常。運動能改善血脂、血糖、血壓 最推「有氧運動」「勞動並非運動。」黃啟嘉提醒,許多患者都說自己在工地搬磚,運動量充足,但運動應達到「心跳加快、出汗」等狀態,並非有動就是運動,建議以「有氧運動」為主,像是騎腳踏車、踩飛輪都是相當好的活動,每周3次、每次30分鐘,但最好替自己設定每次40至45分鐘目標,才能達到最好運動效益。4招控制膽固醇1.定期膽固醇檢查:正常人應每年做一次血中膽固醇檢查,若有心血管疾病、高血壓、抽煙習慣等高風險族群,則建議每三個月,就應該追蹤一次。2.控制體重:體重愈重,好膽固醇的相對比例可能就會下降。3.飲食控制:均衡飲食及每日五蔬果4.規律運動:有氧運動如游泳、跑步、騎腳踏車等,是協助調節血中膽固醇比例的好方法。資料來源/衛福部南投醫院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12-11 失智.大腦健康
開始健忘是正常老化還是失智徵兆?醫揭判別基準及改善方法
.輕度認知障礙是失智「前驅期」.多運動、保持社交可以鍛練大腦.及早介入有機會逆轉病態性老化家中長輩最近行為出現異常,早上忘了吃藥、出門忘記帶鑰匙、想不起來到超市要買哪些菜,健忘情形愈來愈頻繁,因此心情相當鬱悶。台北榮民總醫院高齡醫學中心主治醫師陳亮宇說,隨著年紀增長,記憶力逐漸退步,除了是正常老化現象,也可能是失智症的早期徵兆「輕度認知障礙」(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MCI)。影響日常生活 是判別基準許多人對記憶衰退感到恐慌,擔心是不是得了失智症?陳亮宇表示,輕度認知障礙與失智症的差別,主要是「影響日常生活的程度」,輕度認知障礙的認知能力雖然部分損害,但仍可以照顧自己、有獨立自理能力,而且能明顯感覺到做事情的流暢度跟以往大不同。因此,容易情緒挫折,後續出現憂鬱、失眠、暴躁等症狀。失智症除了記憶力衰退、判斷力變差,忘記的事情經提醒也完全沒印象,會用否認或以自己的方式來述說事件過程,其生活能力會持續下降。輕度認知障礙被喻為「失智前驅期」,目前65歲以上的老年人口中,失智症盛行率約7.8%、輕度認知障礙約18.8%,每年約有10至15%的輕度認知障礙個案會轉變成失智症,一旦確診則無法逆轉。及早介入 有機會恢復正常輕度認知障礙介於正常老化與罹患失智症之間的過渡期,因各項表現不會嚴重影響生活品質,常被誤認為只是年紀大了,易錯失早期治療黃金期。陳亮宇建議,多關心家中長輩,細心留意精神狀態、異常反應,輕度認知障礙不單純只有記憶力的減退,可先以「失智症十大警訊」自我檢測,搭配AD-8極早期失智症篩檢量表使用,或是就醫進行臨床失智評估量表(CDR)。陳亮宇提醒,早期介入輕度認知障礙,有機會恢復正常認知功能,或是延緩進入失智症病程。在預防及改善方面,可透過學習新事物多鍛鍊大腦,例如參與據點活動、參加社區大學課程等。人際互動也相當重要,社交行為能夠刺激大腦;另要多運動,促進血氧含量、腦部血液循環,避免昏昏沉沉想睡覺,落入作息不正常的惡性循環。正常老化、輕度認知障礙、失智症的差異.正常老化:常常忘東忘西,經旁人提醒可想起來,日常生活自理沒問題。.輕度認知障礙:自己會感覺記憶力、判斷力變差,但不會影響日常生活;經過治療可恢復,忽略不理則會演變成失智症。.失智症:記憶及各項認知功能嚴重退化,無法自我照顧,忘記的事情經提醒會否認。改善輕度認知障礙5方法1.保持學習力:防止或延緩腦部老化。2.多強化社交:人際互動能降低孤獨感。3.規律運動:促進全身及腦部血液循環。4.均衡飲食:強調食材原態的「麥得飲食」。5.正常作息:避免日夜顛倒混亂,規畫日程安排。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12-10 醫療.心臟血管
血壓高喝湯是大忌!醫揭冬天控制血壓NG行為:湯是一碗鹽水
血管也有「熱脹冷縮」的特性,血壓波動與溫度有關。研究顯示,從24度起,氣溫每下降1℃,血壓就可能上升0.5毫米汞柱以上。對高血壓病患來說,過冬是個大挑戰,除了每天量測血壓,也須定期回診,和醫師討論藥物是否需要調整。更重要的是,日常飲食需做好管控,才能避免心血管疾病發生,造成憾事。近期天氣變化大,常常經過一天大熱天,隔天又驟降到需要「包緊緊」的溫度,而這也對心血管健康產生影響。心臟科醫師提醒,高血壓往往沒有症狀,在溫差大的季節,更要做好保暖、每天量血壓、注意飲食與規律運動。火鍋喝湯又沾醬,高鹽是高血壓大忌。氣溫下降,許多民眾大啖熱呼呼的火鍋,新光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洪惠風表示,天氣變化時,要特別注意血壓,量出較高的數值時,那天要少吃鹹、不要喝湯,「因為湯是一碗鹽水」,豆腐乳、醬瓜等醃漬類食品盡量避免。洪惠風也說,火鍋沾醬比較鹹,有些人又愛喝湯,吃完要注意血壓;泡麵也是要留意的食物,尤其把調味料整包全加下的話,有時候血壓數值就會「爆掉」。鹽雖可以調整血壓,血壓低的人可以喝加了一點點鹽巴的水或一碗湯,但血壓太高時絕對是禁忌。喝酒取暖血管擴張,身體更容易失溫。洪惠風指出,酒精對血壓的影響也很大,因為天氣冷時,人體會將四肢血管收縮、將熱量留在身體避免失溫,這也是為何冬天手腳會冰冷的原因;但喝酒會讓血管擴張,冷風吹來更容易失溫,雖然覺得身體變暖,但實際上會失溫得比較快,保暖措施一定要做好。泡湯血管擴張、流汗脫水,很容易昏倒。除了吃火鍋,洗熱水澡或泡溫泉,也是不少人會選擇的驅寒活動,洪惠風提醒,泡湯溫度不要太高,有的人喜歡泡到42℃以上,這樣就太熱,因為身體剛接觸到熱水的瞬間,血壓會升高,流汗則會讓身體脫水。洪惠風指出,泡熱水之後,血管擴張會使血壓下降,如脫水且泡太久,血壓下降得很厲害,有時候起身吹到冷風就會有問題。建議除水溫適當外,時間也以10分鐘為限,邊泡熱邊喝酒更是大忌,因為兩種行為都會使血管擴張。泡湯前後都要補充水分,頭暈要快坐下。洪惠風建議,在泡澡前後都要補充水分,一次約攝取200毫升,也就是一個馬克杯左右,或者在泡澡前喝半瓶礦泉水,之後再喝下另外半瓶。如果從水中起來覺得頭暈,就要趕快坐下、不要硬撐,因為血壓已經降低,如果還硬撐站著,可能就會昏倒,「洗澡或泡溫泉後昏倒的人不少,一定要特別注意」。至於每天的水分攝取建議,洪惠風則說,水到底該喝多少,要看每個人的身體狀況而定,尤其有慢性病的年長者,最好跟醫師討論適當水量。少看選舉新聞,太激動會影響血壓。距離總統大選剩下不到50天,不少民眾緊盯時事,洪惠風說,看政論節目時避免太激動,天氣變化時生活習慣更要好,不要太累或生氣,要放輕鬆、多量血壓,根據血壓狀態調整飲食跟作息,也盡量避免熬夜打麻將。高血壓患者運動也要留意,重訓會讓血壓瞬間升高!高血壓患者運動也要留意,洪惠風提醒,血壓很高、又在冷天運動,風險就更高,「一切的關鍵就在於,必須要掌握在家裡量測的血壓」。對控制血壓來說,比較好的運動多是心肺運動,如快走、慢跑、游泳、騎腳踏車都不錯;重訓會讓血壓瞬間升高,也要特別注意。不過,不管選擇哪種運動項目,洪惠風表示,最重要的還是先觀察血壓狀態,如果天氣很冷、血壓又高,就不應該從事運動。洋蔥穿法隨時穿脫為保暖關鍵,忽冷忽熱最不好。衣著方面,要看室內外溫度,有的人家裡密不透風,整天不出門的話,溫度不會有太大變化,記住重點是「忽冷忽熱不好」。洪惠風表示,有的人怕冷、有的怕熱,每個人代謝率也不一樣,但最重要關鍵是注意冷熱交替,如果室內溫暖、室外很冷,可以隨時穿脫的「洋蔥式穿法」就很適合。天氣冷,早晨常捨不得離開暖暖的被窩,洪惠風指出,清晨陽光出來之前這段時間很冷,最好在床邊準備保暖衣服,戴帽子或穿襪子再下床都可以。有些人晚上會覺得腳很冷,可以穿襪子睡,或在睡前用熱水泡腳再上床。另外,基本上只要頭頂的保暖做好,問題就比較小。如果到日本北海道等地旅遊,或從事滑雪等活動,更要特別注意頭部保暖。責任編輯 :辜子桓
-
2023-12-09 名人.許金川
許金川/為什麼照相時不要站在中間?
每次照相,某位大老總不要站在中間,雖然他輩分最高。大夥問他:「以前上課時老師總是指著相片說,站在中間這個已經走了!」為什麼站在中間的總是走得早?因為通常中間的就是年紀比較大。可能是老師,可能是老闆,也可能是某某長輩。然而,可以站在中間卻比較晚走嗎?從醫學上而言,當然是可能的。雖然年老者,通常走得比較早是常態。但也有例外,古人有言:「老而不死是為賊!」這大概是年輕人罵老賊的話語,但也有表示老者不一定走得早的時候。那麼如何不要站在中間而不會早走呢?第一個就是要有養生之道。生活起居正常、飲食清淡、規律運動,但這樣還不夠,也是不少人的誤解,以為自己很養生,就一定可以長壽。平日養生的確是可以延壽,但不一定會長壽,就好比車子小心開,但不代表不會拋錨,還要定期檢查,車子如此,人更是如此。平時養生,勤於運動,呼吸新鮮空氣,可以減少動脈硬化,減少心臟病的危機。平時運動有助於鍛鍊心血管系統,呼吸新鮮空氣可以避免老化,保護肺臟。但人是肉身打造的,而構成肉身的基本單位是細胞,而細胞的生命是其細胞核中的基因決定的。年紀大,受外來的影響或遺傳的因素,基因容易發生突變,長出癌症。通常基因會遺傳給下一代,因此有家族性癌症者需要定期追蹤檢查,及早抓出癌症及早治療。例如家中有人得肺癌、有人得乳癌、有人得大腸癌,其他家人都要定期檢查以保安全。此外,有些感染,例如B型肝炎或C型肝炎,通常感染後大多不知不覺,等到有感覺可能到肝硬化吐血了,或人瘦了,或肚子大了起來,才知道演變為肝癌了。此時才去求醫通常來不及了,這時即使照相不在中間也會早走一步。因此,要能心安理得,照相時站在中間,就要有自知之明,除了平時的養生之外,就是要像保養車子一樣,定期去體檢一下,防患於未然,屆時站在中間也就不用怕了。●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定期出版好心肝會刊、並發行B型C型肝炎暨肝癌治療小手冊,最新的好心肝會刊已出版,歡迎來電索閱。若您有肝病醫療問題請洽本會免費肝病諮詢專線0800-000-583或上網:www.liver.org.tw查詢肝病相關資訊。
-
2023-12-09 醫療.精神.身心
「規律跑步」可望改善憂鬱症狀? 研究:效果與抗憂鬱藥物一致
近來有1項研究發現,進行規律運動,對於提升心理健康相當有益,並將運動治療與抗憂鬱藥物在焦慮和憂鬱症治療中進行比較,結果發現2種治療方法的結果同樣有效。靠運動可治療憂鬱症?研究為你找出其與抗憂鬱藥物的差異雖然研究發現,透過運動來治療心理疾病的結果和吃藥差不多,但跑步治療在體重、腰圍和心血管功能等方面,還稍微優於抗憂鬱藥物,這個研究找來141名患有憂鬱或焦慮症狀的患者,他們可以選擇接受選擇性血清素再吸收抑制劑(SSRI)的抗憂鬱藥物,或者進行集體跑步治療,時間一共是16週,研究結果已發表於《情感障礙期刊》(Affective Disorders)。荷蘭阿姆斯特丹自由大學(Vrije University)的Brenda Penninx教授指出,這個研究為焦慮和憂鬱的人提供了藥物或運動這2種選擇。有趣的是,大多數人都選擇了運動,導致選擇跑步治療的人數多於選擇藥物治療的人數。然而,最初選擇運動而非抗憂鬱藥物組別的人,他們半途而廢的機率較高,只有52%的人在運動組中堅持接受治療,而在抗憂鬱藥物組中的遵從率則高達82%。抗憂鬱藥物和運動治療各有優缺點 每位患者適合的方式不同在實驗結束時,2組約44%的人的憂鬱和焦慮方面的症狀都有所改善,但跑步組特別是在體重、腰圍、血壓和心臟功能方面也獲得改善,而抗憂鬱藥物組則於新陳代謝指標上,有略微惡化的趨勢。未參加該研究的阿姆斯特丹大學醫療中心的Eric Ruhe博士則說,從實際角度來看,當患者有強烈的偏好時,選擇遵從這一選擇是可以理解的,這在進行這樣的研究時是需要考慮的。缺點是,與真正的隨機研究進行比較時,此研究較可能存在偏見。舉例來說,抗憂鬱藥物組的患者的憂鬱症狀會更嚴重,這可能與參與運動的機會較少有關。這項研究並未建議,以運動治療代替抗憂鬱藥物,但可以作為附加的治療選擇。 Brenda Penninx教授說明,抗憂鬱藥物通常是安全有效的,而且對大多數人都有用,由於如果完全不治療憂鬱症的話,會導致更糟的結果,因此抗憂鬱藥物通常是1個不錯的選擇。然而,我們需要擴展治療手段,因為並非所有患者對抗憂鬱藥物都有反應或願意接受它們。這次的研究結果表明,可以去思考將運動治療運用在憂鬱症患者身上這件事,因為對於一些患者來說,這可能是1個不錯,甚至是更好的選擇。延伸閱讀:.幾歲開始老很快?醫師曝3年紀是斷崖式衰」關鍵,6方法延緩老化.長壽最佳步數不是1萬步? 歐洲研究:走「這個步數」可降低死亡風險.當70歲時想過什麼樣的生活?6種生活態度讓你更健康長壽、自在圓滿★本文經《NOW健康》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關心健康生活大小事,點此進入【NOW健康】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12-08 醫療.心臟血管
嚴控血壓可減3成心血管風險!血壓藥得吃一輩子?取決於2關鍵
80多歲奶奶原有三高問題,平常血壓收縮壓常飆破160毫米汞柱,卻又常忘記吃藥,甚至誤信年紀大,對血壓的容忍可以提升,直到某次半夜上廁所時,忽然胸痛、冒冷汗幾近暈厥,被家人緊急送醫治療。經檢查發現,竟是急性心肌梗塞發作,經緊急心導管支架手術處理,並於術後嚴格控制血壓、血脂及血糖,終於恢復穩定的生活。高血壓不控制 當心爆發心肌梗塞或中風國泰醫院心血管中心主治醫師陳玠宇說,高血壓稱作「隱形的殺手」,台灣成年人平均每4人就有1人患有高血壓,病人往往暴露在風險當中而不自知,一旦當嚴重併發症產生時,往往病患已發生心肌梗塞或中風,甚至死亡。正確量測血壓「722原則」陳玠宇指出,正常血壓收縮壓應小於120毫米汞柱,舒張壓應小於80毫米汞柱;若診間量測收縮壓超過140毫米汞柱,或舒張壓超過90毫米汞柱即為高血壓;若介於中間者則稱作血壓偏高或高血壓前期。目前台灣高血壓學會及心臟醫學會建議,量測血壓應把握基本「722原則」:1周量7天,每天量早晚2回,每回量2次(每次間隔1分鐘),若有心律不整則需每回量三次。在血壓控制標準的次級預防方面,陳玠宇說,應將血壓控制在130/80毫米汞柱以下,某些高風險族群甚至必須更嚴格控制收縮壓在120毫米汞柱以下,除非是初級預防或近期發生中風病患則控制在140/90毫米汞柱以下,但若有在服用抗凝血劑之病患則維持控制在130/80毫米汞柱以下。至於老人家是否血壓控制亦須如此嚴格?他說,根據近期研究,若血壓控制在110-130毫米汞柱對比130-150毫米汞柱,發現嚴格控制血壓可減少近3成的心血管事件風險。血壓藥是否得吃一輩子?另門診病患最常詢問「血壓藥是否就要吃一輩子?」,陳玠宇說,關鍵取決於自身生活習慣及飲食是否能有效調整,每減少1克鈉鹽攝取,平均可減少收縮壓2.5毫米汞柱;每減重1公斤,可減少收縮壓1毫米汞柱;規律運動可減少收縮壓3至7毫米汞柱;減少酒精攝取可減少收縮壓2至4毫米汞柱;另須戒菸使血壓維持穩定,減少浮動。若能達成的標的愈多,當血壓降到合理標準範圍內,不見得需一輩子服用藥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