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1-24 科別.心臟血管
搜尋
規律運動
共找到
831
筆 文章
-
-
2021-01-23 科別.泌尿腎臟
1晚小便10次站馬桶前就2滴 男人40要留意攝護腺肥大
65歲張先生去屆齡退休,工作漸漸交給年輕人,但白天覺得越來越疲倦,去年底突然發現晚上跑廁所次數增加,1個晚上曾經小便10次,等同躺床30分鐘就要起身,卻又常常站在馬桶前,小便出不來就是出不來,就只有2至3滴,僅有尿意但沒有尿液,接受解查才發現攝護腺肥大導致膀胱容積減少。攝護腺肥大40歲就漸漸開始 小便變慢夜尿越來越頻繁振興醫院泌尿部主治醫師楊景偉表示,攝護腺起初肥大時,剛開始會影響小便速度,臨床中曾有40多歲病患求診,原因發現自己小便開始不如以往,排不乾淨、流量變小,而部分攝護腺肥大患者,若沒有即時治療病況越來越嚴重,就有可能發展到晚上頻尿,個案張先生1晚小便10次,可以說幾乎沒有休息機會。楊景偉補充,膀胱收縮力降低,尿容積減少會引起夜間頻尿,男性最常見因攝護腺肥大,造成膀胱容積減少增加夜尿;同時,心理性原因例如憂鬱症或焦慮症,有時對膀胱裡尿液特別敏感,即使少量尿量仍要排空才能安心入睡,這是因情緒焦慮引起。症狀輕微先調整生活習慣 症狀嚴重可服藥或手術改善楊景偉建議,症狀輕微者建議從生活習慣調整開始,睡前4小時內儘量少喝水與攝取刺激性飲料、茶、咖啡、酒精、含水含糖過多的水果等,考慮以漱口代替喝水,養成睡前先將尿液排空的習慣,改善睡眠環境與平日緊張、焦慮、憂鬱等情緒問題,規律運動、減肥,對夜尿都有幫助。楊景偉補充,護腺肥大引起尿路阻塞可用交感神經抑制劑或合併第五型還原酶抑制劑治療,可改善夜尿症狀;夜間尿多症病患可用合成抗利尿激素治療,讓水份晚上留在體內,減少夜尿排出;有睡眠障礙者可服用短效的安眠藥來改善睡眠;至於嚴重的攝護腺肥大阻塞,需要透過手術治療,才能澈底改善臨床症狀。夜尿常被忽視 找對原因才能完整評估楊景偉醫師提醒,夜尿是容易被忽視的臨床症狀,治療方式應找到夜尿原因,針對可能面向完整評估,並以提升生活品質為目的,了解符合病患的期待,對症下藥避免因藥物引起不良副作用。★本文經《NOW健康》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關心健康生活大小事,點此進入【NOW健康】
-
2021-01-23 醫聲.疫苗世代
肺炎鏈球菌疫苗/肺炎來了!你在危險排行榜上嗎?這些人當心感染風險多3倍!
冬季健康三大殺手?哪些人要注意肺炎鏈球菌感染? 新冠肺炎大流行迄今未止,進入冬季後更需注意肺炎感染。醫師提醒,引起肺炎的病原菌不單只有新冠肺炎,流感病毒、肺炎鏈球菌都是常見致病原因。其中「肺炎鏈炎菌」即隱藏於環境之中,相較於「新冠肺炎」對國人而言感染機會可能更高。 義大醫院家庭暨社區醫學部預防醫學科主任洪暐傑提醒,肺炎鏈球菌感染症的高風險族群,包含高齡者、慢性病患者如糖尿病、慢性心血管疾病、慢性腎臟病、慢性呼吸道疾病、高血壓以及體重過重的患者。其中慢性病會影響正常器官運作,因此更要注意肺炎感染風險。 冬季防範肺炎鏈球菌感染!醫師教4招自保方程式! 防範肺炎鏈球菌感染,洪暐傑醫師表示,最基本的就是做好保暖、勤洗手、戴口罩,並養成規律運動、均衡飲食的生活習慣,患有慢性疾病的族群,更要時時注意定期回診、控制病情。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要施打肺炎鏈球菌疫苗。 洪暐傑醫師說明,若不幸罹患流感或肺炎鏈球菌感染症,施打抗生素也未必當下就能獲得良好的效果,不如提前透過疫苗增強抵抗力,降低感染風險。因此洪暐傑醫師建議,預防勝於治療,不論是流感疫苗、肺炎鏈球菌疫苗都應提前施打做足防護準備。 肺炎鏈球菌疫苗怎麼打?打疫苗有哪些優點? 肺炎鏈球菌疫苗分成兩種,早期為多醣體型疫苗,施打後需五年再施打一次。但研究發現五年後再施打第二次並無助於抵抗力上升。醫學進步下發展出了結合型疫苗,除了會刺激免疫力之外,更能使身體產生「免疫記憶力」,日後若遇到病菌,身體就會產生抗體。洪暐傑醫師建議,民眾可以先施打結合型疫苗,再施打多醣體型疫苗,兩者都施打防護力會更加完整。 施打肺炎鏈球菌疫苗的好處不僅僅在於提升防護力、感染率大幅下降50%,同時可大幅減少75%肺炎重症的機率,甚至心血管疾病的死亡率差距更高達3倍之多。呼籲民眾保護好自身健康安全,盡早施打肺炎鏈球菌疫苗。 同場加映:長輩不打疫苗怎麼辦?醫私藏說服四招快筆記 不少民眾對施打肺炎鏈球菌疫苗的概念仍屬陌生,或是難以說服高齡長輩接種疫苗。對此,洪暐傑醫師分享,可以透過不同角度與長輩溝通,增加高齡長者施打疫苗的意願。 第一招:「生命無價」說服法: 有些長輩注重生命健康安全,可協助評估施打疫苗與和未打疫苗的風險差異。 第二招:「點光明燈」說服法 有些長輩堅持不打疫苗,認為感染肺炎鏈球菌是運氣問題。醫師建議,不妨從「點光明燈」的角度提醒長者「有注有保佑」,疫苗的完整保護力,勝過以「運氣」守護健康。 第三招:「生病花錢」說服法 台灣長輩多將家人擺第一卻忽略自身健康,可以抓住長被的心情,提醒長輩一旦感染肺炎鏈球菌,可能需要子女請假照顧,影響家人生活,更有利於提升這類長輩打疫苗的意願。 第四招:「為小朋友好」說服法 長輩多視孫兒女為心頭肉,醫師建議可以從保護家中幼童的角度說服長輩,透過長輩疼惜金孫的心情,提升接種肺炎鏈球菌疫苗的意願。 《延伸閱讀》 .哪些人要打疫苗防肺炎?醫籲:肥胖、抽菸、多重慢性病最危險 .腎友感染肺炎死亡風險恐多5倍!施打肺炎鏈球菌疫苗增保護力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1-01-23 新聞.用藥停看聽
冠心病高風險族群冬季要當心!做好護心4招防猝死
52歲的劉先生,抽了十幾年的菸,平時有服用抗心絞痛及三高(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治療藥品。強烈冷氣團襲台時,仍維持清晨外出運動習慣,連續幾天都感到胸口悶痛,有壓迫感,但擔憂新冠疫情而不敢就醫,直到出現盜汗及呼吸急促等症狀,才在家人陪同下就醫治療。像劉先生原先就有心絞痛,加上三高和吸菸習慣,在冷天更易受影響,心血管疾病復發的風險相對較高,嚴重者可能會誘發心肌梗塞的發生,因而致命。寒冬冷風陣陣襲來,陰雨綿綿,驟降的低溫與早晚溫差容易造成血管收縮,血壓升高,增加心肌梗塞的發生機率。藥害救濟基金會特別針對有冠狀動脈疾病(冠心病)、心絞痛及三高等疾病或上述疾病相關家族病史、吸菸和肥胖者等高風險族群,整理四大護心關鍵招式,避開心臟病發病風險,讓您一次掌握正確的護「心」之道,健康安「心」過新年!一、留意病況變化及早治療胸痛、胸悶是冠心病常見的症狀。有三高、冠心病等病史、吸菸和肥胖者等高風險族群,常將出現頭暈或心悸症狀,視為稀鬆平常,認為這些症狀偶爾發生,吃個藥、休息一下就會好。但危機往往就在此時發生!冠狀動脈主要供給心臟血液及養份,當冠狀動脈發生粥樣硬化,導致動脈失去原有的彈性,管壁變厚及變硬,內腔逐漸變窄或堵塞,造成血液不易流通,會讓心肌細胞因為缺血而壞死。病況因人不同,可能會出現以下的症狀:◎有些人感到壓迫感或胸痛◎有時會伴隨著肩頸、手臂、下巴或背部疼痛◎有些人則會有呼吸急促、嘔吐噁心、頭昏眼花、冒冷汗或暈眩等症狀提醒有三高及患有心血管疾病的民眾,如果出現上述任一症狀,持續發生超過10分鐘,且無法透過藥物或休息得到緩解,應立即請人協助就醫治療,千萬別置之不理,輕忽這些警訊,以免發生休克危及生命。二、正確用藥降低風險罹患心絞痛的病人可以透過藥品治療,降低血壓或放鬆冠狀動脈,控制病情。常用的治療藥品包含硝酸鹽類(nitrates)、乙型阻斷劑(β- blockers)與鈣離子通道阻斷劑(calcium channel blockers)等。這些藥品都需由醫師處方,病人應遵循醫囑規律服用,不可擅自暫停或增加用藥劑量。醫師也會處方開立急救的藥品如硝化甘油舌下錠(sublingual nitroglycerin),作為急性心絞痛發作時緊急使用,平時應隨身攜帶,並依醫囑使用。服用此藥可能會發生血壓下降、心跳加快等不良反應;提醒民眾千萬不要自行購買或服用未經醫師診斷開立的硝化甘油舌下錠,甚至當作常備藥服用,它是救急用藥品,非救心萬靈丹,誤用、濫用硝化甘油舌下錠,不但未能對症下藥,反而傷身又害己。三、定期檢查追蹤控制三高冠心病除了藥品治療外,控制風險因子也是不可或缺。提醒有三高疾病且正在服藥的民眾,要規律回診追蹤,按時服藥,控制三高,並定期進行血壓、血糖、血脂等心臟病重要危險因子檢查,遠離疾病威脅。此外,有服用乙型阻斷劑(如atenolol, metoprolol)和鈣離子通道阻斷劑(如verapamil及diltiazem),控制高血壓和心絞痛的民眾,要留意服藥後可能會發生低血壓、心跳變慢等不良反應,宜每日量測紀錄血壓及脈搏,回診時提供醫師做為診治及藥品調整的參考,以達到最佳治療效果。四、養成健康生活型態強健的心臟來自於健康的生活型態,適時調整生活習慣及飲食方式,都有助於改善與預防疾病惡化。飲食上要少油少鹽,多蔬果與高纖食物,儘量減少食用含糖類食品,戒菸戒酒、控制體重,都可降低心臟病風險。平日亦宜維持規律運動,避免在天冷時或飯後劇烈運動,若外出運動,特別注意室內外的環境溫度變化及保暖,避免溫差大而引起心血管疾病復發。此外,保持心理健康也是護心的方式,保持輕鬆愉悅的心情,勿過度緊張、生氣,做好情緒及壓力管理,充分休息與睡眠,避免過度勞累。藥害救濟基金會再次提醒冠心病的高風險族群,除了依醫囑服用藥品,定期回診追蹤外,也要注意氣候變化,留意急性心肌梗塞的早期徵兆,不隨意服用藥品或保健食品。遠離菸酒、養成規律生活習慣,對自己的健康多一份留意與愛護,是最關鍵的護心之道。本文經授權摘自《藥害救濟基金會》原文請點此
-
2021-01-22 該看哪科.中醫精髓
拒當小腹婆、大肚男 跟著美女中醫這樣做
肥滋滋的頑固小腹難以消除?可能是沒用對方法!!小腹成因百百種,需要對症下藥,才能有效剷除小腹。本次,邀請中醫師彭溫雅一同分享,如何打造平坦小腹。有減重經驗者都知曉,小腹最難瘦。導致有人懷疑,一旦脂肪累積於小腹,是否就永久定居不離去?彭溫雅表示,消除腹部脂肪最佳方法是運動,不過,造成小腹原因眾多,仍須先了解成因,尋求最適切的解決方式。水腫型大部分的人都有水腫問題,只是輕微與嚴重的差別。有些人因代謝速度較慢,難將身體多餘水分排除,容易產生水腫。彭溫雅說,如果有此問題,建議要忌吃生冷食物(包括冰飲),並多加運動,提升身體代謝率,讓水分順利排除。姿勢不良型長期久坐久站,最怕站姿與坐姿不正確,使身體為維持平衡,而進行自我調整,例如:骨盆可能因此而前傾或後傾,進而造成小腹凸出。彭溫雅指出,如果有這樣的問題,就必須從姿勢改善做起,或請推拿師幫助處理。氣虛型有人明明四肢纖細,卻唯獨小腹凸出,彭溫雅解釋,此類小腹婆通常是氣虛型小腹。若有此問題,最根本作法是,調整生活作息,不熬夜、抽菸、喝酒,並培養良好運動習慣,並尋求專業中醫師幫忙調理,都可以有很不錯的效果。脂肪型指得是因肥胖產生小腹,是最常見造成小腹婆、大肚男的原因。彭溫雅提醒,改善方式便是:快擬訂最適合自己的減重計畫,不只是從飲食調整,還需要加入規律運動,並可尋求專業中醫師幫助,可加快減重速度。便秘型便秘已成為現代文明病之一,彭溫雅說,如果滿肚子宿便,當然會形成小腹,建議多攝取高纖食物,如新鮮蔬果、優酪乳等;增加運動、多喝水,促進腸道蠕動。別忘了,也可找專業中醫師調理體質。此外,從日常生活習慣進行調整,也可避免「小腹婆」、「大肚男」稱謂,緊緊跟著你不放!!1.避開精緻澱粉 改吃全穀根莖類近年風行生酮飲食,認為徹底杜絕澱粉,就能夠杜絕脂肪上身。但此觀念並不正確!彭溫雅表示,完全不吃澱粉,不一定會瘦小腹,反而會造成營養失衡,影響健康。不妨選擇對身體有益的澱粉類,如全穀類(糙米、全麥、燕麥、藜麥或五穀雜糧等)、根莖類(如地瓜、南瓜、馬鈴薯等),除了增加飽足感,還能攝取其中富含之維他命B群、鐵、礦物質、膳食纖維等營養素。彭溫雅笑著說,「只要拿捏好分量,吃澱粉也不用擔心會變胖,還可提升精神活力」。2.多吃利尿食物 加速水分代謝如果有水腫問題者,建議多吃薏仁、冬瓜、紅豆、綠豆、菠菜、西瓜等利尿食材,幫助身體排出多餘水分,而其他含咖啡因的飲品,如咖啡、紅茶、綠茶等,雖具有利尿效果,但攝取過量恐有心悸、失眠、焦躁等狀況發生,建議不要攝取過量較佳。3.減少鹽分攝取 避免水分滯留彭溫雅表示,過多的鹽分會讓身體內的水分更難排除,使水腫問題越顯嚴重,導致身體看起來浮腫、發胖。因此,像是零食、罐頭、泡麵等高鹽食物,盡量避免食用或減量攝取,減少發胖機會。4.遠離甜食與壞油 降低肥胖機會高糖分也是造成水腫的兇手之一,所以,平時要多注意飲食中的攝取量。彭溫雅解釋,糖分跟鹽分一樣,會使過多的水分滯留體內,使外觀看起來腫胖,建議少吃為妙。雖然已有大量研究證實「油≠肥胖」,而其中的關鍵在於,攝取的油是好油?還是壞油?結論來說,油脂能讓人獲得飽足感,如果適量攝取優質的好油,就不會有發胖的問題,建議可用橄欖油取代沙拉油等。
-
2021-01-16 新聞.健康知識+
扁媽跌倒後健康惡化病逝!「跌倒」為事故傷害死亡第2名,這5招預防
編按:前總統陳水扁的母親陳李慎(扁媽)昨天病逝,享壽94歲。陳水扁今早在臉書證實,提到母親因肺炎引起敗血症合併多重器官衰竭離世的消息,而她的男孫、高雄市議員陳致中也在今年1月3曾在臉書發文奶奶跌倒住院情況並不好的訊息。年長者一定要小心跌倒。調查顯示,65歲以上老人,每六人就有一位有跌倒經驗,跌倒更高居事故傷害死亡原因第二位。衛福部國健署提出防跌「五」功祕笈,強調防跌要從生活小細節做起,規律運動、維持居家環境及用藥安全,都是防跌的好方法。家醫科醫師也呼籲,年長者應注意居家環境、改善可能跌倒的因子,並多活動、維持肌耐力。跌倒是可以預防的,只要五招小改變,就能避免跌倒風險。第一招:攝取充足營養,預防衰弱有衰弱狀態的長者比健康長者更容易跌倒。預防衰弱,平時須注意攝取足夠的熱量與蛋白質,必要時可以攝取營養補充品。第二招:規律運動可以透過定期運動練習肌力、柔軟度和身體平衡,以提升長者日常活動獨立自主功能,並提高跌倒時的自我防衛能力。第三招:居家環境安全與改善居家環境對跌倒的潛在危害,包括照明不足、地板濕滑、地面不平、走道堆放雜物等,可以參考國健署官網上的「長者防跌妙招手冊」附錄之居家環境檢核表評量居住環境並進行改善。第四招:檢視用藥安全看診時,可將正在服用藥物的藥單或藥袋給醫師看,請醫師協助評估用藥安全,以降低因藥物使用而造成跌倒的風險。第五招:選擇合適的穿著穿著沒有充分固定的鞋子,例如沒有鞋帶、扣子、魔鬼氈等鞋子,有較高的跌倒風險,建議選擇薄且穩固的防滑鞋底、低且四方形的鞋跟、有充分固定的鞋子,並穿著合身的衣物,注意褲管不要過長,以避免滑倒、絆倒。
-
2021-01-16 科別.心臟血管
天冷防猝死!1分鐘檢測你的護心指數
今年冬天寒流一波波來襲,氣溫驟降容易增加心肌梗塞、心臟衰竭的風險,嚴重便有可能猝死,患有三高、抽菸、家族病史的高危險族群,更需注意心血管疾病的急性惡化。面對心臟疾病發作的風險,日常更要做好護心的準備,KingNet國家網路醫藥在此分享護心5撇步,提醒大家做好預防措施,遠離心血管疾病的致命威脅。護心撇步一:養成規律運動的習慣經研究顯示,在進行規律運動後,能提升氧氣在體內的利用率,減少日常活動對心臟的負擔,規律運動不僅能提升心肺功能與生活品質,也能一併控制三高。護心撇步二:定期量測血壓心臟是推動全身血液流動的幫浦,當血壓越高,對血管的壓力與衝擊越強,造成的傷害也越大,而健康成人的血壓應維持在收縮壓-120/舒張壓-80毫米汞柱以下,建議家有三高患者或65歲以上長輩,應定期量測血壓,監測血壓是否在正常範圍內。護心撇步三:避免空腹或用餐後立刻泡湯飯後立刻泡湯或洗熱水澡,會讓心臟等部位供血不足,誘發心血管疾病,而空腹泡湯會造成低血糖,使腦部供血不足導致暈厥,此外水溫過高會使血壓降低、心跳加快,增加心血管系統的負擔。有心血管疾病和三高的病患,泡湯前最好先與醫師諮詢,避免熱泉、冷泉交替泡湯,溫度最好低於39度,時間勿超過15分鐘,建議有親人陪同,避免發生意外無人知悉。 護心撇步四:控制鈉攝取量若吃得太鹹、攝取過多的鈉,會提高血管中的水分,導致血管壁壓力大增,增加高血壓、心血管疾病及中風風險,國健署建議,成人每日鈉攝取量不超過2,400毫克(相當於6克食鹽或1茶匙食鹽),以維持心臟的健康。不過若是高血壓或心臟衰竭的患者,營養師建議每日維持2~4克食鹽的攝取量,遠離肉鬆、香腸、火腿等加工食品,避免造成心血管的負擔。 護心撇步五:保健食品不可取代三高藥物現代人為了更健康,也會補充一些護心保健食品,這類食品經動物實驗得知,一般具有預防血栓產生、具抗氧化能力、延緩血管老化等功效,但即便如此,也切不可以保健食品取代三高藥物,這是非常危險的行為,服用藥物、保健食品之前,請一定要諮詢專業醫師或藥師,以確保健康無虞。
-
2021-01-14 失智.大腦健康
預防方法/談如何活得更聰明 多動腦多運動延緩老年失智症
台灣失智人口增加速度驚人,內政部去年4月宣告全台65歲以上人口,占總人口14%,進入「高齡社會」;再過8年,老年人口將占總人口20%,成為「超高齡社會」。至2019年台灣失智人口已超過28萬人;估計13年後將倍增至46萬人,未來平均一年將增加1萬名失智症患者。據衛福部統計,8成失智者住在家中,由家屬或外籍看護照顧。不少家屬為了照顧家人,不得不離開職場,即使工作也蠟燭兩頭燒,身心俱疲。失智老人的問題讓家屬及照顧者身心壓力 失智症是導致台灣社會的老年人自主能力下降,失去獨立生活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給家屬及照顧者帶來重大的生活壓力、以及增加社會成本。所以我常說失智老人的問題不單只是個人的問題,其實也是家庭的問題,進而是社會及國家的問題。 我也有一位88高齡的母親,有血管性失智症,在近年照顧母親中,也讓我深深地感覺到家屬照顧上的痛苦。在從醫三十多年中照顧過失智症病患以及家屬無數,並創建台灣第一個的失智症記憶特別整合門診。 過去二十多年全世界持續的在尋找如何治療失智症的方法,可惜已13年無治療阿茲海默症的新藥問世,英國倫敦大學於2017年在「刺胳針(Lancet)」期刊,發表「The Lancet Commission on Dementia Prevention, Intervention, and Care: A Call for Action」研究顯示,造成失智的危險因子中只有35%可以預防的,很訝異的是中年聽力缺損失智的風險達9%,比高血壓的2%和肥胖造成的1%風險還高。原來老年人的聽力及視力障礙會增加失智風險的主要原因其實減少了多動腦多運動的機會。 其實人出生到20歲後,腦細胞便以每年減少1克的速度淍零,腦功能逐年下降,到了老年,認知功能愈來愈差是不可逆的現象。舉例來說,大多數40歲的人記憶力比20歲差。60歲的人記憶力比40歲差,不用擔心,這可能只是因年紀相關的記憶減退(Age-related memory impairment),但是因年齡愈大而產生的認知功能減退應該不致於影響日常生活,假若你的記憶減退有明顯影響日常生活功能時,便要注意是否患有失智症了。多動腦、多運動...等六大面向來延緩失智 美國梅約醫學中心2011年研究發現每日運動及動腦的長者,相較於只維持原本生活習慣者,不但沒有造成海馬迴體的萎縮,甚至增生增厚,改善及延緩腦部退化程度。並發現有氧運動可透過不同生物機轉,能促進腦部神經可塑性,改善腦部學習能力,並減少腦部灰質體積的衰減,降低認知功能減退的發生。 由於近年來發現阿茲海默症暫時已無藥可治,世界各國均在談論如何多動腦、多運動、增加日常生活社區網絡、健康飲食、充足睡眠及減少壓力等六大面向來延緩失智,但是台灣一般民眾真的知道如何為自己或是為家中失智症長輩安排多動腦、多運動的日常生活活動嗎?本院2017年5月成立新北市第一家的失智共同照顧中心 亞東紀念醫院早在2017年11月便邀請澳洲運動生理學專業DirectorJam來院演講如何多運動來延緩失智,並在去年12月邀請加拿大Professor Gail 來談如何以「認知悠能」蒙特梭利失智症照顧模式來設計多動腦活動。認知悠能照顧模式重點在於失智者個人照顧,必須深入瞭解失智老人的過去與現在,並觀察失智者有什麼異常或特別行為,才能知道照顧治療方向。可說是以病人為中心的非藥物治療,量身訂做安排活動,儘量讓患者發揮既有能力、維持生活尊嚴,有助改善認知功能及提高生活品質。 過去台灣的失智症照護大部分注重在減輕家屬的照顧壓的喘息服務為主,卻往往忽略了失智老人本身的感覺及尊嚴。經由「認知悠能」蒙特梭利失智症照顧模式,針對病患本身的需要,按照每個病患各自的能力、興趣以及長才安排適切的活動,讓他們仍保有的能力得以提升,讓他們擁有更快樂、更有自尊的生活。 多運動方面建議每天進行30分鐘的活動,每週進行三至五天。以每週150分鐘為理想。如有需要可分成一天多次,但每次持續至少10分鐘,心跳要在110下以上,才能逹到標準。 隨著國民平均餘命超過80歲,到了老年出現失智的機會不小,你我都該趁年輕時多存「腦本」。為了老年生活安穩,經濟上要多儲存「老本」,老本固然重要;但在高齡化社會,存「腦本」也一樣重要。大腦是「用進廢退」的器官,像閱讀文章、寫作、打球或跳舞等必須花腦筋思考的活動,就是讓大腦隨時接受智能訓練。其次,不管幾歲,最好「活到老學到老」。這雖是老生常談,卻是避免失智提早發生的方法之一。運動對身體的好處,無庸置疑,就是維持規律運動,不管對減少失能的肌少症及延緩失智均是有意義的。 亞東紀念醫院致力於老人長期照顧多年,自2017年5月開始由林芳郁院長及張淑雯副院長帶領下成立新北市第一家的失智共同照顧中心至今已近三年,已照顧約2,000個失智者及家庭,任何民眾有關失智症的問題,均可打諮詢專線: (02)7728-2533失智共照中心。立即加入失智・時空記憶的旅人粉絲專頁!無論你是否為失智者,我們都期盼能認識你。我們提供專業醫療資訊和交流平台;而你來告訴我們,那些關於失智的故事。加入>>
-
2021-01-07 名人.張金堅
張金堅/脂肪細胞亦敵亦友 有方法可以遠離肥胖嗎?
肥胖可說是這個世紀以來,人類面臨最大、持續嚴重的文明病,不但會增加第二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另外與包括乳癌在內多達13種癌症有關。身體質量指數(BMI,Body Mass Index)因其簡易方便,一直以來都用來診斷肥胖的測量工具,但其實脂肪才是關鍵所在。脂肪細胞褒貶互見、亦敵亦友脂肪可以製造熱量、隔絕器官、向免疫系統傳達信號,它同時負責儲存能量與管理能量,若身體不以脂肪的形式將能量儲存起來,那些多餘的碳水化合物、糖、脂肪、蛋白質便會透過血管在身體流竄,堆積在不該堆積的地方,嚴重損害器官功能,因此脂肪雖有壞處但並不是萬惡之源,再者,沒有脂肪容易變得腦袋空空、亦容易骨質疏鬆,因此,對減肥的關注點是慎選那些食物含有有用的脂肪而摒棄有害的脂肪,那些方法可以長期平衡身體能量攝取與消耗。人體脂肪的種類與特性人體的脂肪可以區分為三種(白色脂肪、棕色脂肪和米色脂肪),其扮演的角色各有不同。白色脂肪是儲存能量的脂肪,也是人們減重時最想甩掉的脂肪;棕色脂肪因為具有高密度的粒線體,所以呈現咖啡色,其分布於頸部、背部與心臟;米色脂肪又名「新的棕色脂肪」,是 2012 年由波士頓喬斯林糖尿病中心(Joslin Diabetes Center)研究員布魯斯.斯皮格曼(Bruce Spiegelman)所發現,他觀察到人體在運動時,肌肉會分泌一種叫「鳶尾素」(irisin)的荷爾蒙,該荷爾蒙會向米色脂肪發出訊息,最終將米色脂肪轉換成棕色脂肪。三種脂肪功能大有不同如下表:脂肪過多對身體的負面影響及解決之道白色脂肪太多會導致肥胖,同時與許多慢性疾病有關。如:是第二型糖尿病、三高、心臟病風險、脂肪肝、癌症等。我們有什麼方法可以遠離肥胖?建議如下:(1)運動運動可導致棕色脂肪的生熱作用,並使得白色脂肪褐變,轉化為米色脂肪燃燒能量。同時,運動會誘發肌肉激素的分泌,像是鳶尾素(irisin),這些也能促進棕色脂肪代謝活動。(2)慎選含有好脂肪的食物在食物攝取,也要含有適量的脂肪,一般而言像奶油、動物性脂肪、糕點或油炸物,含有大量飽和脂肪或像奶精等加工(氫化)反式脂肪盡量少吃,以免體內增加壞的膽固醇。建議多攝取單元不飽脂肪酸Omega-9預防心血管疾病(如苦茶油、橄欖油、酪梨油、茶籽油、芥花油、玄米油),及多元不飽和脂肪酸Omega-3預防身體發炎反應(如亞麻仁油、魚油、核桃、胡桃、種子堅果及魚類),這樣體內會增加好的膽固醇。(3)腎上腺素刺激有研究證實寒冷、運動和應急都可以刺激腎上腺素的分泌,能夠幫助你產生更多的棕色樣脂肪,但也不能無限制地刺激腎上腺素分泌,反而有害。(4)褪黑激素刺激研究證實褪黑激素具有減肥作用,其減肥原理也是促進米色脂肪棕色樣脂肪化。褪黑素的分泌,主要受色氨酸的攝入量、晝夜節律(光線照射刺激)影響,因此保證色氨酸的充足攝入、以及睡眠時間和質量,能夠通過褪黑素刺激,促進米色脂肪更多的轉化為棕色脂肪。據英國《每日郵報》報導,援引棕色脂肪專家阿倫•賽普里斯博士的話:「人體內最多可以激發出約85克棕色脂肪。這些棕色脂肪可以幫助人體每天多消耗400至500卡路里熱量。」(5)寒冷刺激在寒冷的外在刺激下,身體自然顫抖能刺激骨骼肌釋放許多內分泌因子,從而促進棕色脂肪和米色脂肪活動,提升活性開始燃燒。同時,暴露在寒冷中,會刺激棕色脂肪細胞線粒體燃燒產熱,且較長的冷刺激時間,可能會使白色脂肪褐變。控制飲食跟好好運動一個脂肪細胞在空間足夠的狀況下,體積可膨脹到1000倍大!一般來說,到了20歲左右,脂肪細胞的數量基本上就固定了,但如果體重增加太多,脂肪細胞吸收膨脹到極限之後,就會使脂肪細胞增生。2008年在Nature中刊載的研究發現,成年以後就算減重(除了經抽脂溶脂手術之外),也只是脂肪細胞的體積變小而數量維持不變;原本體型正常的人體重增加之後,也是脂肪細胞體積增加,數量也是不大會變動的。所以,減肥並非速成,雖然棕色脂肪可以幫助減脂,但基本功夫還是不能少,攝取均衡飲食並維持規律運動習慣,才能避免白色脂肪恣意囤積唷!小時候為了不要把脂肪細胞越養越多;成年後為了不要把脂肪細胞越養越大,大家還是好好控制飲食跟好好運動吧!
-
2021-01-07 科別.新陳代謝
如何與甲狀腺機能亢進共處? 醫師的生活飲食3叮嚀
甲狀腺機能亢進是需要長期接受治療的病症,除了遵照醫囑用藥之外,日常生活該注意哪些重點?新光醫院家醫科柳朋馳醫師表示,用藥雖能有效控制病況,但合宜的飲食內容、運動習慣、情緒管理與規律作息也有助於緩和病情,以利日後達到漸進式停藥的目標。 甲狀腺機能亢進患者是需要學習與疾病共存的,柳朋馳醫師叮嚀,除了規律服藥之外,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亦有助於逐步停藥、回歸正常生活!1.限制含碘飲食:舉凡像是海帶、紫菜、海水魚、蝦、蟹等都屬於高碘食材,最好避免食用。柳朋馳醫師提醒,一般家庭常見的含碘鹽也可能會造成甲亢患者日常碘攝取過量,建議外食族可把菜過水已減少鈉攝取量,或依個人病況諮詢醫護人員的調整建議。 2.減少刺激食材:濃茶、咖啡等高濃度咖啡因可能加重甲亢患者心悸、手抖的症狀,故建議最好避免食用;此外,菸品、酒精也可能會加重甲亢患者不適症狀,應積極避免。 3.適當紓緩壓力:壓力是造成甲亢患者症狀加劇的常見原因之一,因此建議患者最好保持正常作息、避免熬夜,並建議養成規律運動的習慣以助紓解壓力,同時也可幫助身體維持良好的狀態。 柳朋馳醫師提醒,甲狀腺機能亢進是需要給予適當的醫療處置,以控制病況、避免惡化;然而,由於每個人的症狀與嚴重度並不相同,症狀嚴重者可諮詢醫師診斷後評估是否需採用藥物或手術治療,以找到最適合的治療方法。 甲狀腺機能亢進相關問題,建議諮詢「家醫科、內分泌科、新陳代謝科」 圖文創作:健談專家諮詢:新光醫院家醫科 柳朋馳醫師本文經《健談》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
-
2021-01-03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一天百通電話、快問快答快崩潰 全年無休發言人莊人祥靠狗狗解憂
2019年12月31日晚上,所有人都在心中勾勒出對2020年的期待,各地跨年演唱會陸續開演。因中國武漢傳出不明原因肺炎,本應隔天才需交班發言人位置的疾管署副署長莊人祥卻步入記者室,自此一肩扛下幾乎全年無休的發言人重擔,天天過著快問快答的高壓生活。「喂?莊副,不好意思,請問新冠肺炎……」疫情出現後,手機一響,這是莊人祥每天必聽訪問「起手式」,尤其疫情之初,面對未知病毒的恐懼,唯恐天下不亂的假消息亂飛,一天甚至可能接上百通電話,指揮中心天天開例行記者會,但會前、會後隨時都會有需要解說的問題出現。自省接電話接到發脾氣,反而無法解決問題。過去疾管署的發言人是輪班制,兩名副署長每四個月交班一次,以免同個發言人被「過度使用」,在記者快問快答及奪命連環call的猛攻之下陣亡。但新冠疫情特殊,從疾管署發言人到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一當就是一整年。6月7日大解禁,「全民兩點檔」停播,但他還是不能休息,有病例的日子,耐心一場一場記者會;沒病例的日子,一通一通電話回答,從早上八、九點到晚上十點、十一點,吃飯、開會、散步負責接媒體電話的公務機都可能響起,莊人祥有點難為情笑了一下說,脾氣真的會不好。但他也發現,在受訪過程生氣,反而更無法說明清楚,無法解決問題,「那之後我有反思過這件事,一直這樣也不是辦法。」之後他換個方式,即使面對尖銳的提問,他也會告訴自己的心平靜下來,從容說明,對方也會明白有些疑慮是錯誤的,雙方能更快得到共識。睡前追劇半小時放鬆,最愛陪愛犬散步。「讓祥祥休息一下啦!」指揮中心記者會直播到現在,還會看到類似留言,雖然莊人祥在這一年之中,偶爾會因為要看牙醫或公務請假一天或半天,但被問到今年休息過嗎?莊人祥歪頭回想了一下,說:「好像只有跟太太受邀去衛武營聽音樂會那次而已。」莊人祥過著非常人的高壓生活,但他的抗壓方式卻非常「一般人」,早出晚歸的他,最喜歡用睡前半小時看Netflix影集紓壓。如果剛好趕上晚餐後的散步時間到家,全家帶著小狗散步就是他最輕鬆自在的時光,「就算只是坐在沙發上,看著狗狗自己玩也很棒。」重拾桌球拍,2021要回歸運動場。2021年,防疫仍不可鬆懈,全年無休的發言人新年小心願是「重拾桌球拍」。莊人祥笑著說,與桌球的緣分來自老家那張球桌,剛好有球桌、剛好有哥哥陪練,雖然不是校隊,只是打興趣,但打桌球習慣一路陪著他到大學階段。五、六年前,想練體力的莊人祥被好友帶到運動中心,看著熟悉的桌球桌,他決定再讓打桌球成為日常,這些年每周兩天打桌球已成習慣,結果又因為一場世紀大疫被迫中斷,「回歸運動就是我2021年的健康期許,還有減重也是。」我的小祕密 偷偷減重13公斤 卻被疫情壞好事時間回到2020年三、四月,新冠肺炎從歐洲橫掃回台,新個案每天以20例起跳,莊人祥面露無奈地說,休息時間總是飢腸轆轆,看到便當大口大口吃光光,短短幾個月體重多五公斤,「連網友都說我胖了。」其實多數人都不知道,他從2019年十月開始祕密減重計畫,靠著飲食控制和規律運動,從原本的85公斤,在2020年二月減到剩72公斤,「這是我這麼多年來最輕的時候。」莊人祥分享,以他的經驗而言,改變飲食習慣是減重的小撇步,運動只是輔助。莊人祥說,開始減重後,他狠下心戒掉了甜食,同時越來越少吃澱粉類食物,尤其是精緻澱粉,「吃少會餓,但減重還是需要保持體能。」所以他花了非常多心思在早餐挑選,澱粉只吃全麥類食物,為了怕空腹感,所以會加上非常多蔬菜及蛋白質,確保一天開始活力滿滿。莊人祥選擇用代餐作為午餐,晚餐則是參考減重名醫宋晏仁醫師提倡的「211瘦身飲食原則」,2份蔬菜、1份蛋白質、1份優質澱粉,並落實晚餐後不再進食,再加上每周兩天打桌球,一次一小時,達成五個月減十公斤的目標。
-
2020-12-28 醫療.泌尿腎臟
營養不良加速腎功能惡化 腎臟科醫師教你日常保養重點
民眾平常解尿的時候,若看到很多泡泡,大家心中都會緊張,擔心是不是敗腎或腎臟出問題,而我們日常生活中有很多可能傷害腎臟的因素,究竟應該如何「顧腎」,又或是罹病的慢性腎臟病患者,平時應如何自處呢?請腎臟專家醫師來為你解說。新光吳火獅紀念醫院腎臟科主任方昱偉醫師表示,飲食控管對腎臟病患來說非常重要,有些患者確診慢性腎臟病,聽完醫師衛教後,發現飲食要注意的地方很多,一來擔心亂吃會讓疾病惡化至洗腎階段,二來可能也不好意思一直問醫師,所以乾脆「少吃少錯」開始厭食。但患者若未能能攝取足夠營養與熱量,恐造成營養不良,導致肌肉流失、日益消瘦甚至出現心血管疾病風險。提醒患者洗腎前與洗腎後營養攝取原則不同,應及時與醫師討論,但基本上可把握五大營養指標,包含低GI、適量磷鈉鉀、適當量白、適量電解質以及添加Omgea-3。傷腎原因多,你不可不慎方昱偉主任說,很多種原因會傷害腎臟,其中以糖尿病最為常見,據台灣健保資料庫統計,超過一半的慢性腎臟病都是糖尿病患者;其次是高血壓,長期處於高血壓狀態也會導致腎臟功能退化;接下來是藥物所造成的間質性腎病變、腎絲球腎炎、痛風,或自體免疫疾病。如果有尿路阻塞、尿道逆流、反覆感染等問題,也可能影響腎臟功能。此外,代謝症候群也是很普遍的問題,後續罹患糖尿病、高血壓風險較高,故代謝症候群也列為慢性腎臟病的高危險群。方昱偉主任解釋,因為腎臟功能還能滿足生理需求,故腎臟病早期通常無明顯症狀,隨著疾病進展,可能開始出現「蛋白尿」,很多患者會抱怨說小便的時候泡泡變多了。當腎絲球過濾率愈來愈差時,可能影響血壓或有水腫的情形,到了較後期,患者尿量逐漸變少,且有貧血、電解質不平衡的狀況。因為尿毒指數愈來愈高,患者會感到倦怠、精神不濟。方昱偉主任分析,慢性腎臟病一共分為五期,第一期、第二期慢性腎臟病尚有60%以上的腎臟功能,第三期、第四期的腎臟功能愈來愈差,第五期慢性腎臟病已小於15%腎臟功能,通常已進入洗腎階段。臨床上會評估患者的電解質平衡、尿毒症狀,來決定開始洗腎的時間點。方昱偉主任說,在台灣多數患者在進入透析治療時的腎絲球過濾率大概僅剩3到4 ml/min/1.73m2,已會出現無法用藥物治療的尿毒症狀。學會正確飲食,愛護腎臟延緩病程是慢性腎臟病的重要目標,正確、均衡的飲食有助於減輕腎臟負擔。方昱偉主任指出,臨床上會根據患者的腎絲球過濾率,來給予適當的飲食建議。在腎臟病早期,腎絲球過濾率開始出現變化時,主要是針對危險因子來做控制,鹽分、糖分都需適量控管。腎臟功能正常的成年人,蛋白質建議攝取量為每天每公斤體重1公克蛋白質,但是對於第三、四期慢性腎臟病患者而言,過多的蛋白會轉換成所謂的尿毒,增加腎臟負擔,所以建議採取「低蛋白飲食」,每天每公斤體重攝取0.6-0.8公克蛋白質。方昱偉主任提醒,一旦開始洗腎,營養補充的方向就需要調整,蛋白質從減量改為增量補充,因為胺基酸是較小的分子,無論是血液透析還是腹膜透析,透析過程除了清除尿毒、多餘電解質,也會使體內胺基酸流失。如果沒有適當補充蛋白質,身體會長期處於營養的負平衡,可能導致肌肉萎縮、肌少症,衍生一些不必要的併發症,洗腎的患者蛋白質建議攝取量為每天每公斤體重1.2公克。營養不足恐導致惡性循環 及時正確補充營養很重要方昱偉主任提到,腎臟功能差的患者本身食慾通常不太好,在聽過飲食衛教後,常會抱怨:「這個也限,那個也限,我究竟能吃什麼?」由於擔心腎功能繼續變差會演變成洗腎,又不知道該如何選擇食物,再加上病程影響心情,許多患者反而開始厭食。「若沒有充足營養,會讓身體陷入惡性循環,」方昱偉主任說,「因為營養失衡讓患者漸漸消瘦,消瘦之後精神、食慾又會變差,使患者消瘦的情形更為嚴重。除此之外,心血管的風險也會跟著上升,在慢性腎臟病和洗腎患者中,最常致死的原因其實就是心血管疾病。」營養不良會使患者變得虛弱,感染風險增加,亦可能讓腎臟功能出現惡化。方昱偉主任建議,慢性腎臟病患的飲食最好經過專業營養師的評估,計算每天蛋白質、油脂類、碳水化合物的攝取量,以及熱量的比例。當蛋白質攝取量降低時,要適度提升其他營養素的攝取量,以獲得充足熱量。如果想要使用營養補充品,也請務必跟醫師、營養師討論,確認配方是否合適。大原則是蛋白質攝取量需依照洗腎與否來調整,且鈉、鉀、磷、以及其他電解質的攝取量要適當,並根據抽血檢驗的數據做搭配。適度補充Omega-3多元不飽和脂肪酸可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建議糖尿病的患者,要留意營養補充品的升糖指數,避免血糖大幅波動。隨著時代持續進步,若患者平時無法透過正常飲食來補充足夠營養,現在市面上也有許多營養補充品,建議可選用具醫學實證、醫師口碑推薦且具五大營養指標原則之慢性腎臟病或洗腎患者質專用的營養補充品,包含低GI、適量磷鈉鉀、適當量白、適量電解質以及添加Omgea-3。針對一些營養狀態、食慾都很差的患者,還可考慮於洗腎中補充營養,方昱偉醫師分享,「我們觀察到一個現象,在短時間補充營養後,患者的食慾就恢復了!如果患者可正確補充營養,便能打破前面提到營養不良的惡性循環」護腎貼心小提醒方昱偉主任呼籲,若腎功能不好,容易影響生活品質,大家要盡量避免各種傷害腎臟的因素,好好控制高血糖、高血壓、高血脂,若發現解尿時泡泡變多,務必提高警覺,若症狀持續為改善應及早就診檢查。日常生活中維持規律運動、攝取均衡營養,不要抽菸、不亂吃藥,保護腎臟要及時!營養不良加速腎功能惡化,日常保養重點,腎臟醫師詳解搜尋附近的診所:內科免費註冊,掛號、領藥超方便!
-
2020-12-26 科別.心臟血管
天冷慎防急性心肌梗塞,8種危險族群要當心! 關鍵時刻急救法1次搞懂
急性心肌梗塞是常見的心臟疾病,在天氣變冷的時候容易誘發,且近年發病患者亦有年輕化的趨勢,不只侷限於中老年人,所以不可不慎。在了解急性心肌梗塞前,首先要來認識我們的心臟,心臟肩負著將血液傳送到身體各個器官、組織的重要工作,而心臟本身則仰賴三條冠狀動脈供應特定區域心肌的氧氣與養份,這三條動脈分別是:「右冠狀動脈」、「左前降枝動脈」及「左迴旋枝動脈」。前述三條冠狀動脈各自供應特定區域心肌的氧氣與養份,若其中一條動脈突然堵塞缺血,可能導致心臟肌肉缺氧壞死而使病患死亡,這就是急性心肌梗塞。但是為什麼冠狀動脈會產生堵塞呢?因為當冠狀動脈血管壁上有大量的膽固醇等脂類物質沉積,會產生粥樣斑塊阻礙血液的暢通,形成所謂的「動脈粥狀硬化」,若沒有好好控制,動脈內壁的斑塊會愈來愈多,而使內膜增厚。當血管壁內的斑塊突然破裂時,會引發局部血小板作用而讓血栓形成,若血栓大到完全阻斷血流,就會導致冠狀動脈堵塞,使心肌缺氧壞死,進而導致急性心肌梗塞。而急性心肌梗塞的發作症狀主要有:胸口疼痛不適(可能蔓延到左側手臂、肩、頸部、下巴或背部)、冒冷汗、虛弱無力、呼吸困難、噁心嘔吐、昏倒、頭暈與心律不整,且容易在天氣寒冷、運動、過度勞累或情緒激動時誘發,若有上述症狀時,必須即刻就醫。另外,容易患有急性心肌梗塞的危險族群包括:有心肌梗塞家族史、男性、肥胖、高血脂、糖尿病、高血壓、抽煙、熬夜及生活壓力大的人,所以在天冷的時候,這些族群要更注意保暖。由於急性心肌梗塞發生得很突然,當發病的時候,我們又該怎麼自救?若是有心肌梗塞發作病史的患者,通常身上備有硝化甘油舌下錠,在發病時可立即服用含於舌下,若胸悶持續超過5分鐘仍未緩解,需再服用第二顆,若服用第二顆仍未緩解,則需趕快就醫急診;若為第一次發作的患者,建議盡速就醫,或直接撥打119叫救護車支援。如果患者本身因為急性心肌梗塞即將倒地,苗栗大千醫院心臟血管外科專科醫師楊智鈞於部落格【心肌梗塞大力咳嗽可以自救?《急救流言終結者》】一文中指出,可做以下三件事提高存活率:1.花三秒鐘選定一個最靠近你的人2.然後說:『你!先生,請幫我叫救護車!』|3.就地躺下若能在10秒鐘內完成這三件事,就能增加活命機會。若是一般民眾遇到因為急性心肌梗塞而昏倒的患者,又該如何對其急救呢?建議可在1分鐘內施行CPR和使用AED電擊法,增加病患存活機會。簡易急救口訣為:「叫、叫、壓、電」:1.「叫」醒患者,確認呼吸意識2.「叫」人打119求救並取得公共自動電擊器(AED)3.按「壓」胸部施予心肺復甦術(CPR)4.將AED上的電擊片貼上胸前,依指示執行「電」擊。當然,預防重於急救與治療,要消除這些可怕的致病危險因子,必須從日常生活做起,可藉由規律運動促進血液循環,增加肌肉與血管的彈性,控制血壓、血糖與血脂,三高患者則要按時且正確遵照醫囑服用藥物,並且調整飲食習慣,避免太油太鹹的食物,並戒菸戒酒,維持正常作息不要熬夜,才能降低急性心肌梗塞發生的機率。
-
2020-12-26 科別.消化系統
大啖美食之餘小心脂肪肝上身 瑞典研究:脂肪肝患者增加1倍死亡風險!
根據106年癌症登記資料顯示,約2成肝癌非由B型肝炎、C型肝炎所引起,主要是脂肪肝所引起。脂肪肝的主要造成原因包括肥胖、過度營養、高血脂、糖尿病控制不良、酗酒等,因脂肪肝無症狀,讓人難以察覺,一般人常輕忽脂肪肝對身體的影響,且脂肪肝也會有肝癌三部曲的病程,即從脂肪肝漸變成肝炎,之後形成肝纖維化,最終形成肝硬化甚至肝癌,因此國民健康署提醒千萬別輕忽脂肪肝對健康帶來的影響。研究顯示脂肪肝患者增加1倍死亡風險!根據瑞典最新研究顯示,脂肪肝患者之死亡風險相較沒脂肪肝者增加1倍(約為93%),且死亡風險隨疾病嚴重程度而增加,可見脂肪肝的問題不容小覷,然而脂肪肝可從平時的規律運動、均衡飲食來預防!由於脂肪肝目前沒有很好的生物標記來協助診斷,肝切片仍是診斷標準。因此,經醫師評估下,如有需要的話,仍須接受肝切片檢查、診斷,才不會因延誤而加重病情。國內外研究皆表示肥胖增加脂肪肝風險國際癌症研究機構(IARC),2016年的報告中指出肥胖是導致癌症的危險因子,且過重會比健康者提高1.8倍的罹患肝癌機率,文獻回顧指出沒有多餘的身體脂肪會降低罹癌機率。另國外世界癌症研究基金會指出,目前證據顯示肥胖與脂肪肝相關,並與代謝症候群密切相關,會導致肝發炎或肝損傷。體重過重、肥胖與許多其他慢性疾病有關,包括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和其他代謝性疾病。食物和飲料中多餘的能量以脂肪的形式存儲在體內脂肪組織中。體內多餘的脂肪是許多慢性疾病的原因,並會降低預期壽命。 消脂保肝助健康 生活習慣是關鍵陳先生是美食主義者,平時外食、在家都吃多且油膩,因此體重直線上升,而肥胖問題更衍生出三高問題,得吃藥控制血壓及血糖,最後則罹患脂肪肝。所幸,在醫師的指導下,陳先生改變了飲食習慣,餐餐清淡、多吃天然蔬果、不吃加工食品、多喝水、盡量不外食,每天走路運動,減輕體重,使原本嚴重的脂肪肝,經由超音波追蹤檢查,已轉為輕微。運用我的餐盤 搭配規律運動可改善脂肪肝脂肪肝目前並沒有合格有效的藥物,而改善脂肪肝最有效的治療方法仍是培養良好生活習慣做起,即均衡飲食與每周至少150分鐘中等強度規律運動;國民健康署王英偉署長貼心提醒民眾,靈活運用「我的餐盤」均衡飲食口訣「每天早晚一杯奶、每餐水果拳頭大、菜比水果多一點、飯跟蔬菜一樣多、豆魚蛋肉一掌心、堅果種子一茶匙」吃足六大類食物,養成良好生活習慣。國民健康署提醒您,平常只要落實均衡飲食及規律運動就有助改善脂肪肝。原文引用自:國民健康署
-
2020-12-24 科別.新陳代謝
「糖」與「醣」怎麼分? 影響血糖起伏變化最大的是它
人類維持生命需要保持細胞正常運作,必須仰賴葡萄糖給予能量,血液會將葡萄糖送到全身,如果用化學結構看,葡萄糖屬於單醣,結構簡單使用方便;平時常吃的「糖」屬於雙醣結構,有2個「醣」組合而成;白飯或蕃薯等澱粉,則是多醣食物,可能有3個或以上「單醣」組成。通常結構越複雜,分解成葡萄糖的時間會比較長,所以血糖不會快速飆升,較有利於身體血糖的控制。單醣vs.雙醣vs.多醣 分子結構越複雜分解吸收慢內湖國泰診所營養師張斯蘭表示,醣類化學式越複雜,身體就越需要處理分解,只有葡萄糖(單醣)可以在血液中運輸被細胞使用,結構越簡單的醣類食物,例如蔗糖或果糖等,消化分解速度非常快,一下可讓血糖值上升,如果是澱粉等多醣食物,要分解成葡萄糖的速度較慢,也讓血糖升高速度沒有那麼快。 血液葡萄糖(血糖)量,一般來說人體會穩定在平穩數值,而當血糖量偏低,除了會分解肝醣、肌肉蛋白質、脂肪,來提升血糖值外,也會告訴大腦肚子餓了,應該要補充食物了。當身體吃下食物開始分解,多種食物可分解成葡萄糖,身體會想辦法讓血液葡萄糖送入細胞,讓細胞能夠使用,此時胰島素就是發揮的關鍵因素。胰島素穩定血糖關鍵 胰臟異常糖尿病風險高張斯蘭強調,胰島素對生命至關重要,血液葡萄糖要進入細胞提供能量,必須有胰島素作用。如果血糖值很高,卻沒有胰島素協助,葡萄糖就只能在血液流動,細胞會獲取不到養分能量,大腦會誤判食物攝取不足,容易多吃、多喝、體重減輕、嘔吐等,長期下來提高糖尿病與心血管疾病的發生風險。第2型糖尿病患者,因胰臟功能受損胰島素分泌異常,血糖很難維持穩定,如果飲食不能好好控制,血糖一高就很難回歸正常。張斯蘭提醒,食物分子結構越簡單,身體就越容易分解吸收釋放到血液中,例如「糖」是「雙醣」結構,身體很快就能分解吸收,釋放到血液運輸,也就讓血糖值快速上升。多醣澱粉食物血糖較受控制 「糖」食品血糖上升快張斯蘭說明,白米飯、五穀飯、地瓜等澱粉類食物,由於「醣」結構複雜,要分解成「單醣」葡萄糖需要時間,血糖上升速度比較慢,身體就不需要分泌大量胰島素來立即控制,同時因「多醣」的澱粉食物如五穀飯,葡萄糖分解較緩慢,血糖容易穩定維持,因此比較不容易肚子餓。張斯蘭補充,食物在人體分解成葡萄糖的速度,多用升糖指數(GI)區分,例如糖果、零食、含糖飲料等,使用「糖」調味加工,分解葡萄糖速度快,容易快速上升血糖,身體會立刻大量分泌胰島素抑制;反觀五穀飯、地瓜、山藥等食物,葡萄糖分解比較慢,血糖就比較不容易快速上升,就有益控制血糖。胰島素功能低下 低「GI」飲食比較保險張斯蘭提醒,第二型糖尿病患者,因身體胰島素分泌或使用功能都不好,如果攝取食物讓血糖容易上升,身體沒有能力把血糖壓低,可能導致各種負面影響,但如果食用葡萄糖釋放緩慢食物(低GI食物),身體就比較容易控制血糖,從而不容易受到高血糖衝擊,身體比較能維持穩定。張斯蘭強調,糖尿病患者一定要避免高「糖」食物攝取,以免血糖突然上升很難控制。「醣」類食物就要視狀況,平時如果能吃低升糖指數(低GI)食物,例如五穀飯、地瓜、山藥等食物最好,假使吃精緻食品(食物),白米飯、麵條、湯圓等,最好搭配高纖維食物,可以減緩葡萄糖吸收效率。高纖食物減緩血糖上升 每日總熱量一定要控制張斯蘭也說,絕大多數纖維人體無法分解消化,但纖維對身體有非常大好處,首先纖維吸水會膨脹增加飽足感,也因纖維難以消化,身體在處理纖維同時,也會減緩醣類(澱粉)食物分解效率,所以每餐能夠多吃高纖食物,例如各種高纖蔬菜,都能夠協助身體控制血糖穩定。然而想要穩定血糖最好的方法,就是避免糖尿病發生,因為只要胰臟能夠正常工作,血糖都能維持在正常值。張斯郎特別說,糖尿病最主要關鍵就是熱量攝取超標,尤其含糖食物吃太多,甜食不但熱量高,也會立即刺激胰島素快速增加,然而細胞如果不需要這麼多葡萄糖時,就會轉化成肝糖或脂肪存放,造成體重悄悄上升。1天最多吃10顆方糖 1杯含糖飲就超過張斯蘭接續說,衛福部國健署建議,精緻糖攝取量,不應該超過每日攝取熱量10%。如果1名成人每日需要攝取2000大卡的熱量,攝取糖的熱量就不應該超過200大卡,差不多是10顆方糖;然而只要經常喝1杯含糖飲料,糖份熱量就超過200大卡,假使再加上菜餚、餅乾、零食的糖份,每日糖攝取量肯定超標。一般人建議的熱量來源,醣類食物(澱粉)例如白米飯、五穀飯、山藥等,大概約佔50至60%,蛋白質例如肉類、奶類、蛋等,大概約佔10至20%,油脂類包含食用油與脂肪,不應該超過35%。把飲食熱量控制好,加上規律運動,控制熱量輸入外,也可以增加消耗,減少肥胖風險,糖尿病發生機會也會降低。糖尿病患者應維持低GI飲食方式張斯蘭特別提醒,血糖突然升高是糖尿病患者大患,因此容易上升血糖的食物最好減少或避免,簡單來說就是含糖量高的食品,因為轉化葡萄糖效率高,容易導致血糖控制困難,反觀高纖維或低升糖指數(低GI)食物,分解葡萄糖效率比較慢,血糖不容易快速升高,正常範圍下吃,不至於對身體有太大影響。文章授權刊登/NOW健康 編輯部 撰文/NOW健康 陳敬哲 責任編輯/Mei
-
2020-12-24 養生.抗老養生
熟齡健身房為老人家重訓 他們告別拐杖冒險追夢
健身房平時總是年輕人,難得見到銀髮族身影,陽光基金會打造熟齡族健身房「活力健康館」,一群老大人在專業教練的重訓下,平均4個月後就能有效提升肌力、提升體能,不僅告別拐杖人生,反而比年輕時更能冒險,展開浮潛、攀岩、登山等初體驗。一名帕金森氏症學員「花姨(化名)」年輕時愛跳舞愛運動,40歲時發現動作變緩慢、常跌倒,確診帕金森氏症,很難接受。她長期與疾病為伴,個性逐漸變得不愛出門,直到2年前,60多歲的她得知活力館招生訊息聞風而來,教練盼協助改善她肌少症,強調下肢訓練,經過2年規律運動,成功告別拐杖人生,讓她笑說「來這運動變成我的生活重心,沒有來運動就不知道要做什麼。」追蹤深度內容:
-
2020-12-22 養生.無退休時代
退休後最好的工作!簡文仁:練好下半身就可以樂活下半生
3C數位科技發展迅速,現代人的生活作息不正常,對身體健康造成極大影響,各種身體痠痛逐一浮現。聯合報健康版與聯合新聞網元氣網聯手出擊,合作推出「元氣健康操」專欄,邀請專家以輕鬆方式傳授簡易的保健運動,透過文字與影音,提供居家健康僺,跟著做、動一動,讓大家元氣滿滿、愈動愈年輕。自國泰醫院退休近三個月的物理治療師簡文仁,期望銀髮退休族都能樂活安老,推薦兩式「退休操」運動,讓大家練好下半身,就可以樂活下半生。我退休了!從工作了41年的國泰醫院退休,希望能搭上很多人的理想:人生6至26歲是學習成長、形塑人生;26至66歲是成家立業、回饋社會;66至86歲是樂活安老,享受人生的20、40、20三個階段。現在的人平均餘命愈來愈長,你我活到百歲的機會愈來愈高,如何樂活安享退休後的下半人生?健康老化至關重要。2025年台灣即將邁入超高齡社會,每5人中有一位是退休樂活族。我退休後2個月內,有更多機會觀察各社區角落,驚訝地發現,有非常多的長者在不同的時段,不管早上、下午或晚上,在不同的場所爬山、繞公園、運動中心運動等,認真地做運動養生,更佩服的是,有些長者行動不便、舉步維艱,也一步一腳印踏實走著,這些人都是最棒的退休生活家。規律運動 退休族共識根據社會觀察,只要有超過3個退休族在一起,就可能談論養生方式,儘管每個人都有不同的論點與策略,甚至偏方,但持續規律做運動一定是最大的共識。退休後有台諺說:「顧身體就是在顧傢伙」,運動保健是最好的工作,把健康照顧好,省下看護費、醫藥費,少支出就是好收入,難怪有人開玩笑說:「退休後,只要能每天走來走去,也可以年收入百萬元。」就是這個道理。身心「三動」 安老樂活退休後,建議可以「三動」安老好樂活,就是腦動、身動、互動。雖然不必再為工作傷腦筋,但要常常動腦,學習、旅遊、藝術思考等,讓腦神經快速運作,加強連結以維持腦力,一個人偶爾放空也不錯,但不要整天放空;身動則是做運動,每天讓身體動起來以維持體力;互動是鼓勵大家融入社會,跟更多人有接觸互動,在互動中可找到歸屬感,孤獨是健康的大敵,盡量走入人群參與活動,做志工、聊八卦、練肖話都好,勝過一個人宅在家打瞌睡。在運動中,「維持下肢的肌力與靈活」是重要關鍵。下半身靈活有力,代表有行動力,能走能跑,方便到處旅遊、四處參與,它是樂活安老的保證。建議做以下兩個「退休操」運動,方便時就做一做,以維持健康的體能。一、開弓轉身回頭見1.雙腳打開成左弓右箭步站穩,右手握拳伸直,左手握拳曲肘在胸前向右上方成拉弓射箭狀。2.上半身轉頭轉身扭腰向左。換邊再做。功效:可以伸展並強化軀幹及四肢的肌力。二、踏高挺身向前推1.在身體能保持平衡下,將一腳踏在高點穩固處,雙手握拳在胸部兩側,身體挺直。2.發掌向前推,配合身體向前傾,壓迫髖膝踝關節。換邊再做。功效:可以練習平衡及加強下肢靈活度。延伸閱讀.調查/5大指標測驗你的退休力.報導/超前部署百歲人生 你準備好迎接「無退休時代」了嗎?
-
2020-12-21 名人.張金堅
張金堅/致癌、降生殖力!環境荷爾蒙無所不在,從2面向減少毒害
近年來,科技的進步,帶來生活舒適與便利,但相對地,農藥使用不減反增,塑膠餐具因外食而廣泛使用,環境荷爾蒙遍布於我們日常生活之中。所謂環境荷爾蒙並非特定種類的化學物質,它是一些與人體荷爾蒙結構相似的人造化學物質,有些在身體中會與性荷爾蒙的受體結合,引起類似性荷爾蒙的作用,有些則不直接與荷爾蒙受體結合,而是影響細胞內訊息傳遞的路徑,藉此產生特定的蛋白質,影響正常的生理機能運作。因此,它是可能影響內分泌系統作用的化學物質,又被稱為「內分泌干擾物質」(Endocrine Disrupting Substance,簡稱EDS)。長期接觸環境荷爾蒙 女誘發婦女病、男降生殖力簡單來說,環境荷爾蒙包含各種不同人造化學成分,經由空氣、水、土壤、食物等途徑進入人類或是動物體內。目前被認為對一些動物或人類造成多方面的影響,包括:影響鳥類和魚類的甲狀腺功能與發育、降低生殖力或孵化率;造成魚、鳥、爬蟲類的性別發育不正常;對於人類,環境荷爾蒙在女性身體中會與雌激素的受體結合,引起類似雌激素的作用,造成女性受孕能力降低。長期接觸容易誘發許多婦女疾病,例如:子宮內膜異位症、乳癌、子宮內膜癌,以及青少女發生性早熟。對於男性的影響則會降低男性生殖力,造成精蟲數每年以2%速度持續減少,精液品質下降,免疫功能降低,也會導致前列腺癌及睪丸癌。可見環境荷爾蒙的接觸與誤食,也是誘發癌症的因素之一,必須嚴肅看待。 常見的環境荷爾蒙與半衰期環境荷爾蒙大概可分為下列四大類:1.雙酚A:雙酚A已知會干擾荷爾蒙的平衡及功能,還好雙酚A在人體內之代謝較快,半衰期只有1天,大約7-10天就可以完全排出體外,但若長期而持續的攝入,仍是有害健康。2. 鄰苯二甲酸酯:在人體內的半衰期約為3-5天,被大量的用在各種產品,包括:兒童玩具、塑膠食物容器、添加於食物作為乳化劑和懸浮劑,個人護理用品也多含有鄰苯二甲酸酯,如:香水、眼影、潤膚霜、指甲油、液體肥皂、和髮膠。3. 多溴二苯醚:為脂溶性物質,容易被人體吸收與殘留,在人體內的半衰期約為14天,會干擾體內荷爾蒙,影響生長與生殖作用,也可能會損害肝臟與腎臟。目前大量運用於電子商品,如:3C產品外殼、電路板、變壓器等。一旦開啟電子用品,溫度上升到某個階段,就會聞到一股塑膠味,代表該環境荷爾蒙正在揮發中,使用時間越長,揮發越多,不只可能經由空氣進入體內,還可能變成粉塵掉落在工作或居家環境中,尤其嬰幼兒及小孩容易吃進帶有多溴二苯醚之灰塵,不可輕忽。4.戴奧辛:半衰期約7~8年,它包括75種的化合物,又叫「世紀之毒」,和多氯聯苯一樣是脂溶性的有害化學物質,主要透過燃燒廢棄物而產生。容易累積在動物脂肪裡,因此體內脂肪多的人,累積的量就會越多。如下表列出常見的環境荷爾蒙種類及其正確替代方式:用品種類環境賀爾蒙成分正確替代方式塑膠餐具、水壺雙酚A玻璃、陶瓷、不銹鋼製品保麗龍、紙杯、鋁箔包烷基酚自備餐具殺蟲劑、除草劑、殺菌劑對羥基苯甲酸酯、烷基酚食用有機蔬果石化類清潔劑烷基酚使用天然清潔劑化妝品、香水、衛生用品烷基酚、鄰苯二甲酸酯類儘量少用罐頭食品雙酚A新鮮蔬果玩具、嬰兒固齒器鄰苯二甲酸酯類乳膠品、PE(*)、pp(*)* PE(聚乙烯,聚乙烯)在制程中不需添加塑化劑及安定劑,使用上較安全。燃燒時不會產生戴奧辛,多氯聯苯等有毒的致癌物質。PE具有耐腐蝕,耐酸鹼之特性,也常被用製成塑料袋,半透明或不透明的塑料瓶。* PP(聚丙烯,聚丙烯),材料成分佳,可抗酸鹼,耐熱(100-140 ℃ ),PP比PE更耐高溫且無口服毒性,也不會增加人類癌症的機會,因此在塑膠上容器中為較理想的食品容器材質。從2個面向減少環境荷爾蒙對人體影響從「食物途徑」著手:(1)食材多樣化,避免化學物質在體內累積。(2)做好資源回收,減少廢棄物中的化學物質流入環境造成污染。(3)不吃標示不明的食品。(4)少吃脂肪含量高的食品。(5)吃新鮮、不經加工的食物。(6)多吃蔬菜、水果及補充綜合維他命,以強化身體抗氧化能力。(7) 海鮮是環境荷爾蒙的重要來源,食物鏈愈上層的魚如鯊魚、旗魚等大體積魚類,體內毒性多;反之,食物鏈下層的魚,體積較小,毒物累積較少。(8)深海、遠洋魚較養殖魚乾淨,某些養殖魚飼料中添加豬油,其中戴奧辛含量高。(9)魚的內臟、脂肪毒性含量比魚肉高,少吃魚腸、魚卵、魚肝。(10)挑選經認證的標準產品。(11)原始設計單次使用的塑膠餐具絕不可重複使用。從生活習慣設法排毒:(1)化學毒物雖為脂溶性,但並非完全不溶於水,只是隨水排出量低,多喝水對排毒仍有助益。(2)持續而規律運動排汗,加上適量喝水,會排出較高量的毒物。(3)乾洗衣物不要急著將乾洗衣物掛回衣櫥,最好放在戶外通風處,減少衣服殘留的化學物質。(4)愈新的建材,甲醛濃度愈高。裝潢期間若是通風情形不佳,會累積高濃度甲醛;住家愈通風,室內甲醛愈不易累積。(5)保持家中清潔:環境荷爾蒙會聚集於家中灰塵中。(6)乳液、沐浴乳或洗衣精減少香味需求。(7)保持每天排便習慣,避免便秘,讓毒素排出體外。(8)勤洗手,把殘留手上的化學物沖掉。(9)儘量減少使用塑膠用品,提倡「生活減塑」的健康意識。(10)減少保鮮膜使用,不吃罐頭食品,不用美耐皿餐具或塑膠袋盛40℃以上高溫食物或熱湯。至目前為止,已知有多達 70 種化學物質被列為環境荷爾蒙,其中40多種為農藥,如:除草劑、殺蟲劑、殺菌劑等,其他包括有機氯化物,如:戴奧辛、多氯聯苯、PCB、DDT等,清潔劑原料、塑膠原料…等。隨著人類文明愈進步,環境荷爾蒙的種類持續增加,這將對人類造成更多更大的傷害,所以每個人應該把「警覺意識」內化成「日常生活」,從「食物選擇」、「飲食習慣」、「生活方式」來避開有害環境荷爾蒙,才能營造對健康有利的環境。
-
2020-12-21 科別.婦科
醫病天地/子宮內膜異位 32歲女經痛、流鼻血
32歲黃姓女子常莫名其妙流鼻血、生理期經痛劇烈,到聯新國際醫院中醫科求診,醫師陳藝文檢查發現,經痛和流鼻血是「子宮內膜異位症」造成,如不妥善治療,影響日常生活,嚴重可能導致不孕。陳藝文指出,「子宮內膜異位症」是子宮裡原本會隨著經期剝落的內膜,跑到子宮外,在骨盆腔及任意部位到處流竄。異位的組織在月經期的收縮或出血會造成如流鼻血、咳血等症狀;若影響膀胱可造成頻尿或經期血尿、到直腸則可能排便次數增加或經期便血。由於子宮內膜異位的組織會四處沾黏,治療後又容易復發,是最複雜、不易治療的良性腫瘤。中醫「治本」改變異位組織沾黏的體質,「治標」解決沾黏疼痛問題,以祛風清熱,涼血止血來治療生理期流鼻血,再依照病人體質,如氣血不足、陽氣虛弱、痰濕、血瘀,開藥調理體質。中醫治療以行氣消腫為主,建議平時保健可以膳食茶飲養生,如黃耆燉水梨,將1顆水梨上方1/3切開去核,放入5至6顆枸杞和3片黃耆,電鍋蒸20分鐘即可;或蓮藕紅棗茶,以白茅根3錢、蘆根3錢、紅棗5顆,放入1公升水,大火煮滾後轉小火煮15分鐘,去除藥渣後加入適量藕粉,待涼飲用。生活保健方面,建議養成規律運動,紓解壓力,遵循「三不一泡澡」,不隨意進補、不吃烤炸辣等食材、不吃食品添加或塑化劑及多泡半身浴。
-
2020-12-20 癌症.食道癌
台中榮總食道癌病友會登場 抗癌鬥士分享抗癌6年經驗
台中榮總2020好呷俱樂部第十屆食道癌病友會今天登場,罹食道癌6年的張姓病友分享抗癌心得,靠平時爬山、騎單車等運動保養身體,郭姓病友分享,他戒菸、酒、檳榔,飲食清淡、多蔬果抗癌,並感謝台中榮總胸腔外科醫師莊政諺及醫療團隊的醫治。56歲張姓病患說,他從事玻璃行業,長期跑工地,15歲開始抽煙喝酒,直到2014年6月吞嚥困難,就醫確診為食道癌,醫師莊政諺詳細病情解釋後,因食道癌介於第1到2期,接受微創手術,經由醫療團隊們細心專業的照護下順利出院。他指出,抗癌過重新調整生活習慣還是可以正常生活,他戒煙酒等壞習慣,空閒時就去爬山、騎腳踏車,儘量保持心情愉快,感謝妻子及家人的陪伴與鼓勵,以及莊政諺醫治。50歲郭姓病患說,他菸檳酒壞習慣約20年,直到去年10月吞嚥困難,就醫確診為食道癌第3期,他選擇相信醫師、醫療團隊。術後他飲食清淡,每天增加運動量,聽從醫師指示完全戒除菸檳酒等不良習慣。莊政諺說,食道癌多半初期無症狀不易早期發現,通常隨著腫瘤變大,病人出現喉嚨異物感、吞嚥困難、體重減輕、頸部硬塊、聲音嘶啞等症狀,逾70%患者發現時已癌症第三期(淋巴轉移)。他提醒,民眾如有不適症狀時,應立即就醫檢查及早治療,平時應避免菸、酒、檳榔、減少過燙食物、香腸及臘肉等含亞硝酸鹽食物,維持規律運動以增強自我免疫力,降低罹患食道癌風險。莊政諺說明,台中榮總每年收治食道癌病人數約150人,2009年成立食道癌診療團隊,提升病患生活照護品質。2011年起成立食道癌病友座談會(好呷俱樂部),透過醫病互動、交流,以及邀病友分享抗癌經驗,鼓勵更多病友勇於接受面對治療。
-
2020-12-19 科別.心臟血管
開車時發生心肌梗塞怎麼辦? 保命「2動作」死亡機率降
心肌梗塞新聞時有所聞,日前媒體報導,客運司機載客途中胸痛引發心肌梗塞,硬撐1小時險釀意外。而根據衛生福利部108年死因統計,心臟病是國人第二號殺手,平均每26分鐘就有1人死於心臟病,如再加上腦中風、高血壓、糖尿病及腎臟病等血管性疾病,每年則造成5.3萬人死亡,已超越頭號殺手癌症奪走的人命。出現中風徵兆 須立即打119快就醫國民健康署王英偉署長表示,有三高(高血壓、高血糖及高血脂)者若突然出現胸悶、胸痛、心悸、呼吸困難、噁心、冒冷汗、頭暈或暈厥等心臟病症狀,而更年期女性則可能出現氣喘、背痛等非典型症狀,或是發生臉歪手垂大舌頭等中風徵兆,須立即「打119快就醫」,千萬別硬撐錯失黃金治療期而造成遺憾。其實,八成的心臟病與中風的過早死亡是可以預防的,缺乏規律運動、不健康飲食所引起的三高、過重或肥胖、吸菸及過量飲酒等問題,都是心臟病與中風等疾病的主要危險因子;近年來受氣候變遷的影響,忽冷忽熱及氣溫驟降等的氣候型態也是誘發因子之一。駕駛時發生心肌梗塞 保命原則這樣做工作執勤時若發生急性徵兆,王英偉說,此時駕駛人應將車輛停到路旁且關掉引擎,並告知乘客自己身體不適,請其幫忙打119送醫;如無乘客,須盡快下車尋求幫忙,勿獨自待在車上,避免心肌梗塞時無人知曉。最重要的是,千萬別逞強,如有不適應立即就醫,先顧好自身健康,才能做好稱職工作。 預防心臟病措不及防 日常生活習慣要注意近日冷空氣來襲,氣溫驟降,早晚溫差大,除注意保暖也要適時補充水分,隨時注意相關危險徵兆。隨著生活型態改變,工作壓力大、少運動,且普遍人也以外食族居多,心血管疾病常來的猝不及防,彈指之間即天人永隔,為避免憾事發生在自己和家人身上,王英偉提醒,從健康生活型態開始做起,如規律運動、健康飲食、戒菸節酒、控制三高、定期健檢等,即是預防心血管疾病的最佳守門員。延伸閱讀: 每26分鐘有1人死於心臟病! 除了天冷,4危險因子就藏在生活裡 心臟手術後要少喝水?不能運動? 什麼都不做心臟會廢掉!醫師教日常保養原則
-
2020-12-09 養生.運動天地
以最大心跳的6成開始動!掌握運動3大危險因子才安全
● 常見運動傷害:拉傷、退化性關節炎發作、足底筋膜炎● 高風險族評估指標:是否規律運動、有無心血管疾病病史、運動時是否曾經不舒服● 沒運動習慣者,每天從事30分鐘中等程度有氧運動台灣運動風氣漸盛,有人變得更健康,也有人因此受傷。只要健康、不要傷害的運動該怎麼進行?台大醫院北護分院復健科主治醫師韓德生表示,高風險族應先找醫師做運動測試,再按照運動處方去運動;不具特殊風險的人,也要懂得辨識傷害警訊,按照漸進原則去運動。韓德生指出,常見的運動傷害包括拉傷、退化性關節炎發作、足底筋膜炎,這些都算輕的,最嚴重且棘手的運動傷害是心血管疾病。大部分年長者都有些危險因子,例如高血壓、心臟病、糖尿病等慢性病,必須找心臟科、復健科、運動醫學科等相關科別的醫師諮詢,先評估病情及控制程度,不可貿然運動。高風險族 先測最大運動強度運動高風險族有三個指標評估:是否規律運動、有無心血管疾病病史、運動時是否曾經不舒服。韓德生表示,如果沒有規律運動、有心血管疾病,運動時又曾經不舒服的人,就是最危險的一群,建議要先做最大運動測試。最大運動測試就是在完整防護的情況下,找出一個人可承受的最大運動強度,從這個最大強度的五到六成開始運動,會比較安全。至於已經有規律運動、沒有心血管疾病史,也不曾運動時不舒服的人,就不需特別介入,但要注意不宜運動或應停止運動的症狀,像發燒等感冒症狀,和心肌炎的症狀不易分辨、很難診斷,如果心肌炎卻去運動,就像是「引擎壞掉還在路上跑的車子」會出事。韓德生說,台灣從三年前也開始推廣「運動是良藥」的概念,運動幾乎有助預防所有傳染病以外的疾病,民眾要懂得記錄每周的運動時間並且告知醫療人員,醫療專業人員也要多學習運動處方的開立原則。運動處方的基本元素,包括頻率、強度、時間、類型,還有漸進超負荷的安排,最好每隔幾周就跟運動醫學專業人員討論、調整運動內容。漸進運動 可藉手表監測心跳如何漸進安排運動?以運動強度為例,韓德生表示,一般人可以用220減去年齡的數值當作最大心跳,以最大心跳的六成開始運動,漸進拉高強度,健康年輕成人可以慢慢拉高到九成。可以用運動手表來幫忙監測心跳,不過要注意心跳表是透過皮膚顏色的變化來推估脈搏,會受到膚色、皮表水分油脂、外在環境光線等影響,不能盲信心跳表,也要學會自己摸脈搏算心跳做為對照。年長者運動 改看博格量表韓德生提醒,老年人不適合用心跳推估運動強度,因為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年長者有用降血壓藥或血糖藥,心跳會跳不上去,建議年長者運動後用主觀的「博格量表」方式評斷,控制在博格量表的五到六分,最多七到八分就好。該選什麼運動?韓德生說,沒運動習慣者可從有氧運動開始,有氧運動有助消耗葡萄糖和脂肪,改善代謝症候群、保護腦部和心臟。建議從每天30分鐘中等程度的有氧運動開始,每周五天;若是較高強度的有氧運動,建議每次運動20到30分鐘,每周三天。除了有氧運動,無氧運動、平衡運動、暖身等緩和運動也都很重要。無氧運動以重量小運動為代表,韓德生建議找人帶領,漸進地做;平衡運動首推太極拳,可以幫助預防跌倒。很多人都會忽略運動前的暖身,則可上網搜尋課間操,做完一遍就是很好的暖身。
-
2020-12-08 科別.骨科.復健
骨質悄悄流失別輕忽 醫師教你保密防跌顧骨本
骨質疏鬆症是老年人常見慢性病之一,近年隨飲食型態改變,有年輕化趨勢,而因骨鬆症早期大多無明顯症狀,僅出現身高變矮、駝背等外觀變化,而被當成正常老化,等到發現罹患,通常已是受傷時,台中榮總埔里分院籲民眾應預防減緩。台中榮民總醫院埔里分院指出,正因骨鬆症早期沒明顯症狀,許多患者多不以為意,但當不小心跌倒或突然用力過猛,骨骼脆弱而造成骨折,不僅影響生活品質,嚴重甚至致死,因此骨質疏鬆症又有「無聲的殺手」之稱,不能輕忽。而為讓民眾重視骨質疏鬆風險,台中榮總埔里分院除辦理健康識能宣導,今年更成立骨質疏鬆照護團隊,並辦理「骨質疏鬆運動班」,由該院復健科醫師柳復威診察,針對骨鬆患者設計復健課程,每週一次進行職能及物理治療上專業指導。柳表示,針對骨鬆患者設計負重運動、加強全身肌耐力及平衡訓練的課程,最後搭配伸展及柔軟度的牽拉來增加學員的身體靈活性,維持良好姿態,進而預防駝背及跌倒發生的風險,健康民眾則該學習維持骨骼健康及減緩骨質流失的速度。而預防骨質疏鬆症最重要的就是改善日常生活行為,像是戒菸、減少咖啡因飲品能減緩骨質流失,去除危險因子;且多攝取乳製品、豆類、深綠色蔬菜、小魚干、堅果等高含鈣量食品,維生素D3能促進鈣吸收,足量補充是顧骨本的根本之道。此外,多運動能增加骨密度、增強肌力,改善平衡功能,減少跌倒和骨折,而骨鬆患者適合進行負重運動;停經前婦女和年輕人以重量訓練、負重有氧運動、抗阻力訓練較為適合;停經後婦女及老年者則採用慢跑、太極拳、游泳等規律運動。台中榮總埔里分院也提醒,若知道已罹患骨鬆症,尤其是老年人和停經後的婦女,日常生活中提高警覺,應定期追蹤骨質密度,了解自我身體狀況,並改善居家環境,慎防跌倒;若要從事不熟悉的高強度運動,經專業醫療諮詢後再進行為宜。
-
2020-12-08 新聞.健康知識+
運動中出現這些情況別硬撐!小心都是身體在喊救命
依據世界衛生組織(WHO)報告調查,菸、酒、不健康飲食、缺乏身體活動及肥胖等都是誘發癌症的主要危險因子,且至少有1/3的癌症是可以預防。然而,多數人都知道運動對健康帶來的好處很多,其中很重要的好處即是降低20%罹患癌症的風險,每天規律的運動30分鐘就可降低罹患大腸癌、乳癌和子宮內膜癌的風險,運動甚至是某些癌症的抗癌處方。運動可以抗老 還能預防8種癌隨著年齡的增加,癌症發生率也會隨著攀升,國民健康署106年癌症登記報告顯示罹癌的人有82%發生在50歲以後。為增強自我免疫力,運動是抗老防癌第一道防線,美國運動醫學學會(American College of Sports Medicine, ACSM)2018年的統合研究指出,運動如爬山、有氧活動(快走、慢跑、競走、滑冰、游泳、騎自行車、打太極拳、跳舞、跳繩)、重量訓練(舉重)等休閒活動可降低12%-28%罹癌風險;目前已有強力證據證實透過運動可有效對抗的癌症分別為食道癌、大腸癌、腎臟癌、膀胱癌、胃癌、乳癌及子宮內膜癌,中度的證據則為肺癌。運動提升身體新陳代謝 增強抗癌的決心和毅力此外,歐洲大型規模研究(European Prospective Investigation into Cancer and Nutrition, EPIC)發現,規律運動可降低20%罹患大腸癌及乳癌的風險。因為當身體在運動時,呼吸頻率變快,吸氧量也會增多,讓體內氣體交換加速,並且大量流汗,提升身體新陳代謝,降低癌症的發生或復發,同時引起大腦產生讓身體愉快的物質(如多巴胺),可消除憂慮和煩惱,抑制不好的情緒,鍛鍊自我意志,增強抗癌的決心和毅力,並可減少體脂肪,減少因肥胖帶來的罹癌機會,並可強化肌肉組織與功能,維持健康體重。癌後人生運動好處多 少量多次為原則此外,透過每週3~5次30分鐘有氧或阻力訓練的中強度運動(有點喘但可聊天的程度)強化身體機能活化細胞,可顯著減少治療期間或治療後對身體的影響;若太過虛弱無法長時間運動的患者,則可改為每次10分鐘,以少量多次為原則,建議每週累計運動總量能達到150分鐘以上。運動前健康評估不可少 出現這些狀況應立即停止癌症病人在運動時仍須注意自己的身體狀況,確認運動期間是否有不正常情況出現,如頭暈、胸悶或胸痛、心悸或心律不整、呼吸困難等症狀發生,有可能是危險的警訊,應停止運動。國民健康署王英偉署長建議,癌友應與主治醫師或到復健科門診與醫師諮詢及討論,進行運動前的健康評估建議,依個人的狀況,設計個人的癌症運動處方,才能達到最好的效果。延伸閱讀: 天冷才是一年中最容易瘦下來的時機! 研究告訴你原因 8成發生在50歲以後! 研究證實這8種癌都能靠運動降低罹患風險
-
2020-12-07 科別.心臟血管
只有膽固醇過高才會動脈硬化?醫師公開10個意想不到的傷「心」元凶
一名63歲李太太近日與兒子、媳婦反應胸口覺得悶痛,偶爾伴隨喘不過氣,有宗教信仰的她,還跟媳婦說:「該不會是自己無意間招惹鬼神,自己被鬼壓床了。」日前在兒媳的陪同下到醫院進行健康檢查,透過心臟冠狀動脈血管攝影(CTA)檢查發現,心臟管狀動脈左前降枝中段已出現明顯鈣化以及有粥狀斑塊阻塞的現象,其阻塞程度將近90%,後續立即到醫院經專科醫師安排進行安裝支架手術。冠狀動脈血管阻塞 多因膽固醇、糖尿病控制不佳所致北投健康管理醫院蔡聰聰醫師表示,冠狀動脈血管阻塞主要是心臟供應養分的冠狀動脈因長時間膽固醇及糖尿病控制不佳,形成不規則粥狀斑塊堆積,讓動脈硬化、堵塞,導致心肌缺氧壞死,嚴重時堵塞冠狀動脈,阻斷血液流動並造成冠心症,還可能引發急性心肌梗塞。蔡聰聰補充,有三高(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的人,若長期控制不佳,未改善生活型態,就容易造成動脈粥狀硬化,形成冠心症。糖尿病不易發現冠心病疼痛感 冠心症9大族群要當心若有糖尿病問題罹患冠心症的機率是一般人至少2倍以上的風險,男性會增加2~3倍心血管併發症的風險,女性則增加3~5倍;且糖尿病患較不容易發現冠心病所引發的疼痛感覺,因此不容易發覺自己是否罹病,所以積極預防和定期安排檢查對於糖尿病患者來說相當重要。一般大多人認為只有膽固醇過高問題才會造成動脈硬化,冠心症的危險族群還包含40歲以上男性、60歲以上女性、肥胖、停經後女性、三高(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生活壓力大、有冠狀動脈家族史者及長期抽菸者。日常生活養成好習慣 出現胸悶、胸痛須留意蔡聰聰提醒,近期正值入冬之際,日夜溫差略大,血管也較容易收縮,若出現胸悶、胸痛需提高警覺;建議平日應養成規律運動、健康飲食、正常生活作息、維持理想體重、戒除抽菸習慣以避免血管硬化,降低冠狀動脈疾病發生。延伸閱讀: 吃膠原蛋白會胖嗎?膠原蛋白補充有用嗎? 營養師告訴你哪些可以吃、哪些不能吃 吃蛋會讓膽固醇過高? 是錯的!營養師告訴你蛋吃太多真正可怕在哪裡
-
2020-12-06 科別.婦科
懷有身孕能否做重量訓練?醫師:多動致流產觀念已過時
新竹一名29歲詹姓孕婦平時有重訓習慣,有身孕後擔心繼續重訓恐流產,到台大醫院新竹分院產檢,並詢問醫師是否可持續運動,經醫師問診與檢查,詹女無孕期運動禁忌症,若沒有身體不適,懷孕期間仍可規律運動,維持重量訓練與骨盆底肌訓練。台大醫院新竹分院婦產部醫師黃冠穎指出,一般認為孕婦要多休息、少動,以免流產的觀念已過時,懷孕期間若減少運動量且增重過度,即為孕期肥胖,容易導致併發症,如妊娠糖尿病。過去認為懷孕期間運動與流產、胎兒過小、孕婦骨骼肌肉損傷、早產有關,但目前並無相關文獻證實此說法。近期有文獻指出,孕期運動的好處,包含有較高機會可以成功陰道生產、較不容易孕期體重過度增重、妊娠糖尿病、妊娠高血壓、早產等。黃冠穎說,孕期的重心改變,導致腰椎前凸、骨盆前傾、膝蓋內夾及荷爾蒙改變造成韌帶彈性改變,都可能造成孕期骨盆帶疼痛,包含下背疼痛、恥骨聯合疼痛。根據文獻指出,孕期骨盆帶疼痛可透過孕期運動改善疼痛情形。黃冠穎指出,2018年美國首次發表全民運動指南,建議孕期及產褥期應維持每周150分鐘中強度有氧運動,且建議原本就有運動習慣的孕婦,可持續維持。2019年加拿大婦產科醫學會與2020年美國婦產科醫學會針對孕期及產褥期運動彙整最新文獻與專家意見,建議婦產科醫師應該鼓勵沒有禁忌症的孕婦於孕期及產褥期持續運動。黃冠穎提醒,設計孕期及產褥期運動課程時,必須針對個別孕婦調整內容,考慮核心肌群是否會出力、骨盆是否有前傾或歪斜及脊椎是否有腰椎前凸情況。運動強度也必須考慮到孕婦原本是否有運動習慣、工作型態、工作時所耗費的體力。最重要的是,婦產科醫師應告知孕婦本身是否有相關禁忌症,並熟知相關孕期運動指引所建議與不建議的運動類型,及提醒孕婦哪些情況是警訊,必須停止運動;若有運動傷害或相關不適症狀發生時,必須回診讓婦產科醫師判斷狀況,以利提供相關檢查與建議。
-
2020-12-05 養生.抗老養生
60歲看起來像40歲!吳明珠中醫師善用8養生法,快樂度過更年期
「我以前像小豬一樣很會睡,但到了更年期的時候,卻開始睡不好,隔天眼皮浮腫,眼睛還充滿血絲。我自己也用『中藥』來調理身體,又一次體認到中醫的博大精深。」 皮膚光滑、散發亮麗光彩的吳明珠,舉手投足間充滿優雅的自信!令人跌破眼鏡的是,她竟然已經60歲了!外型保養得宜、頭腦思慮清晰,要如何度過更年期的不適,變得更加快樂美麗?其實,她有這些養生秘訣。 更年期症狀熱潮紅、盜汗嚴重時,不要排斥吃藥治療 「更年期有種種不適應的症狀,但仍是要睡得好、提升免疫力、規律運動。若有嚴重的熱潮紅、盜汗等等,身體已經很不舒服了,不管你選擇中醫還是西醫,這時就需要藥物來協助,不要排斥。穴道疏通也很重要,讓身體四通八達的經絡,可以重新恢復順暢。」 吳明珠提到,自己更年期最明顯的症狀就是睡不好,隔天又要緊盯著電腦,疲憊無法消除的情形下,狀況會越來越差;此時她就秀出自己的一身好本事,向來幫大眾治病的她,也為自己診療開藥方,再加上維持體重、規律運動和泡澡養生,她安心快樂地度過更年期! 更年期會改變體質,睡得好更重要! 「我注重養生,不太喜歡吃藥,但是更年期身體也在適應,要滋陰補陽;所以我自己吃中藥來調整,消肝火、長肝血。」面對更年期身體的「大震盪」,吳明珠說一定要睡得好,讓身體有足夠的能量自我恢復;若是長期睡不好,等於讓身體長期負債,影響了其他的臟腑器官。 尤其是在不同時期的失眠:年輕時、更年期時、有慢性病時的睡眠困擾,治療方法也會很不一樣。血壓若降不下來,吃安眠藥會越吃越多;年輕人日夜顛倒,便容易肝火旺、痰濕,而更年期則可能肝氣上升,需要滋陰降肝火、疏肝解鬱。依據不同病因來作調理,盡量避免依賴安眠藥。 與其換大一號的衣服,不如每天做體重管理 「而且我們在更年期時,代謝速率變慢、雌激素分泌變少,身體容易變胖,脂肪堆積在腹部。我在更年期時,最胖胖到48公斤,比過去的我胖了4~5公斤。那時我在想,我是要丟掉衣櫃裡的褲子,重買新衣服?還是乾脆減肥好了?最後我選擇後者,用中藥調理加上運動,定期爬山和跳肚皮舞,我現在又能維持44公斤的體重。」 她透露年紀大了,臉要有點肉,看起來比較好看,她日常生活中喜歡吃有膠質的食物,偶爾吃一下豬蹄,牛奶、豆漿則是經常來一杯,尤其是豆漿,當中的大豆異黃酮幫助調整荷爾蒙,加上每天量體重,做好健康管理,讓她現在完全打破,大家對於60歲女性的刻板印象,目測減齡至少20歲。 女人50後皮膚乾燥,要比以往加強保濕 此外,她的保養還喜歡「照傳統來」,不去醫美「進廠維修」,而是靠著中醫疏通調理,食療、中藥、針灸之外,她還喜歡按摩與泡澡。 「每個星期我會用按摩、敷臉的方法保養臉部,還有我很喜歡泡澡,裡面會加上玫瑰、當歸、橘子皮、薑粉、浴鹽、魚腥草......一起來就要擦乳液。我們的皮膚, 30、40歲還好,到了50、60歲皮膚會更加乾燥,所以要更加強保濕。」 女人60更要活血化瘀,定期健康檢查 而身為中醫師的她,也會定期健康檢查,在更年期後加強保養的同時,她每兩年至少一次乳房攝影,每半年一次乳房超音波,近期加重心血管疾病與低劑量電腦斷層等的檢查,因為她相信「預防勝於治療」。 「以後我們會越來越長壽,既然活得久,生活品質就更重要!我現在會加強活血化瘀,不讓血管鈣化、預防失智症;讓自己好睡、好吃、好動。」 「有時候我們身體不健康,問題在於『腦』,有心事就說出來;我們身體的臟腑就是工廠,需要有好的原料才能有好的效能,因此食療、藥物、針灸這些好的要素,都要適時地運用,讓我們的工廠能夠成功經營、長長久久。」 吳明珠的養生秘訣 1. 每天都要睡得好,調整身體好安眠2. 每天泡澡心情好,促進血液循環、重視保濕3. 每星期規律運動,體重管理不要胖4. 定期健康檢查,預防勝於治療5. 若身體不適時,食療、中藥、針灸,多管齊下6. 要活血化瘀、疏肝理氣7. 喜歡喝豆漿,多吃富含膠質的食物8. 養生適當中庸即可,過猶不及 ●原文刊載網址 ●延伸閱讀:.有存款的話,把它拿來享受就行了!退休後,養老金什麼時候用?熟齡作家:就是現在.再忙,都要做對自己有要求的人!中年後,豐富生活和人生,給身邊的人帶來力量.你有骨刺嗎?低頭滑手機、彎腰搬重物增風險
-
2020-11-30 科別.骨科.復健
苦練大肌肌莫忘平衡 小心夾擠症候群找上你
高雄一名25歲男子為練出健美肌肉線條,積極上健身房運動,有天要抬高右手拿物品時,肩膀竟痛到抬不起手,就醫檢查發現原來是因為未注意平衡肌肉的訓練,而引起「夾擠症候群」。物理治療師提醒,如果長期輕忽此症狀,易讓肌肉、肌腱鈣化,引起肩膀痛且容易復發,建議平時可多做三招運動,藉由訓練及放鬆特定肌群來緩解。活力得中山脊椎外科醫院物理治療師詹承偉表示,這名男子為了要練出身體前側好看的胸肌與腹肌,卻忽略身體後側肌肉也應平衡訓練,當右手臂往側上抬60至120度時,肱骨會往上抬,應連動的肩胛骨卻未有動作,在空間變小情況下,肩胛骨突壓到關節內組織,因而肩膀突然疼痛,也就是夾擠症候群。詹承偉表示,除了因訓練肌肉不平衡會引起夾擠症候群外,還有長期重複相同動作、一直使用特定肌群者,像是工地工人、扛瓦斯工;長期姿勢不良者,像是駝背、低頭族等,都是好發及易復發族群。若輕忽不處理,在長期發炎情況下,肌肉肌腱易鈣化,失去彈性,不僅動作不順暢,只要肌肉收縮,極易引起疼痛。在夾擠症候群的治療上,一般會建議患者接受止痛及放鬆治療,治療新趨勢則是建議接受體外震波治療,震波會作用在軟組織,可加速組織再生,消退發炎,止腫,避免復發。詹承偉示範三招規律運動來緩解夾擠症候群,第一招「旋轉肌袖訓練運動」,取一條彈力帶或有彈性的帶子,手臂自然垂兩側,手肘彎曲90度,腋下夾緊,雙手抓緊彈力帶,雙手肘往外旋轉,20至30下為一組,一天做兩組。可達訓練旋轉肌袖,讓肱骨與肩胛骨配合協調,使手臂往上抬更順暢。第二招「夾背訓練運動」,面牆,雙手平貼牆上,做挺胸運動,手掌離開牆面,若有疼痛可降低手臂高度,20至30下為一組,一天做兩組。可達訓練肩胛骨周邊肌群目的,避免肩胛骨被過緊肌肉帶離原位。第三招「胸小肌牽拉運動」,找個柱子,右手往側抬90度,扶於柱子上,腳弓箭步,往左旋轉,以放鬆右胸小肌,15至30秒為一下,三下為一組,一天2至3組。可避免胸小肌過緊,將肩胛骨帶離原位。
-
2020-11-30 科別.消化系統
醫病天地/胃食道逆流 易誤為心臟疾病
「胃食道逆流」是現代人常見疾病,發作時常有心悸、胸悶症狀,許多人誤以為是感冒或心臟疾病;南投30歲張小姐因感覺頭暈、心悸,醫師檢查心臟無異常,轉介到肝膽腸胃科以消化道內視鏡檢查確認是胃食道逆流引起;台中林太太也因喉嚨卡卡不舒服,以為是感冒,後來確診是腸胃問題。南投醫院院長洪弘昌說,現代人生活忙碌、壓力大,加上飲食精緻化、吃消夜等不良生活習慣,越來越多人有胃食道逆流問題,典型除了胸口灼熱、胃酸逆流症狀,有時胸痛、吞嚥困難、咽喉有異物感、咳嗽、清喉嚨等,都可能是胃食道逆流作祟。胃食道逆流除了藥物治療,更需要調整飲食習慣;南投醫院中醫師賴卉蓮說,患者可能與脾胃虛弱、情志影響、飲食不節有關,或許是體質不好、過勞導致脾胃受損,有些因心情鬱悶、易怒傷肝導致氣機阻滯,最多見是飲食不節,偏愛煎炸、黏膩食物,或過飢過飽損傷脾胃。中醫治療多使用制酸藥物,或以健脾、養胃中藥修復胃黏膜,最重要找出原因對症下藥;如鬱悶加疏肝理氣藥材;飲食過飽或食積者加消食;過食生冷者以溫補脾胃改善,也可按摩內關穴與足三里穴預防保健。賴卉蓮提醒,生活習慣調整很重要,應保持三餐定時定量、少吃易生痰或促進胃酸分泌食物如柑橘類、番茄、辛香料、碳酸汽水及甜點等、糯米等難消化食物也避免,規律運動外,避免熬夜、抽菸、喝酒、吃消夜等。
-
2020-11-29 該看哪科.中醫精髓
35歲後小心缺鈣!要顧骨本中醫師這樣建議
骨質疏鬆症是老年人常見慢性病之一,隨著飲食改變,有日趨年輕化趨勢,醫師提醒,35歲後若常有腰背疼痛等症狀,就要特別注意,也可透過儀器檢測,及時治療改善。柳營奇美醫院中醫師許益彰說,根據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定義,骨質疏鬆症為因骨骼強度減弱致使個人增加骨折危險性疾病,骨骼強度包含骨密度及骨品質,其中骨密度可藉由中軸型的雙能量X光吸收儀來測定,當骨密度T值(T-score)介於-1.0到-2.5間,稱為低骨量或低骨密;當T值等於或小於-2.5時,則診斷為骨質疏鬆症。許益彰表示,骨質疏鬆症常見症狀為腰背疼痛、身高縮短、駝背、骨折,往往非由單一因素造成,老化、停經、缺乏運動、營養不良或不均、鈣質與維生素D攝取不足、藥物副作用(如化療、類固醇)、抽菸、過量飲酒等都是危險因子。他提醒,若發現身高比年輕時減少4公分、靠牆站立時頭離牆壁大於3公分、或肋骨下緣離骨盆上緣小於2公分,建議盡速至骨科檢查,並接受治療。許益彰表示,中醫在治療骨鬆,以補腎、補脾為主,輔以活血化瘀,部分補腎藥可有提高骨礦含量及骨密度,如「獨活寄生湯」有抑制蝕骨細胞、「淫羊藿」含有植物性雌激素、「杜仲」有促進成骨細胞增殖和分化成熟作用。補脾藥可促進消化系統、增加鈣及維生素D吸收,如「活血藥」可改善微循環、促進骨質修復與新生。另外,中醫還可使用針灸、拔罐、中藥薰蒸、推拿,刺激膀胱經、腎經上穴位,可緩解疼痛,還有助於疏通腰背經絡、改善氣血循環,有一定程度補腎作用,達到防治骨鬆。他建議,養成規律運動,也有助於預防骨質疏鬆,如健走、慢跑、太極拳、八段錦、重訓等對骨密度提升尤佳,但須注意運動強度適中即可。飲食上可多攝取富含鈣質、維生素D3及蛋白質的食物,如牛奶及乳製品、高鈣豆製品、黑芝麻、小魚乾及深綠色蔬菜等;日常生活要養成每日曬15分鐘太陽習慣,幫助體內維生素D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