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7-13 科別.眼部
搜尋
衛教
共找到
1597
筆 文章
-
-
2020-07-13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同性戀都可以結婚了,我還是對同志一無所知?
【編者按】本週的主題是「多元性別教育」。這幾年同志友善的實務議題在台灣社會受到更多的重視,同時也看到政府立法方面也有更開放的空間。在偶然的機會聽到徐志雲醫師對醫護人員繼續教育的演講,才發覺這議題迄今未曾在這專欄介紹過。非常高興有機會邀請徐醫師的團隊寫了這三篇文章,讓我們有機會循序漸進地更了解這重要的議題。同志是什麼?這幾年,台灣民眾很常聽到「同志」、「同性戀」、「同性婚姻」這些名詞,但大部分的人仍對同志一知半解,甚至受到網路謠言的誤導,而將同志視為毒蛇猛獸、破壞家庭倫常的異類。我是一位精神科醫師,也在台大醫院開設了同志諮詢門診,專門諮詢同志因為社會壓力、污名而導致的情緒困擾。我常到各個醫療院所、醫學年會演講,主題經常是多元性別以及性別友善醫療,因此也發現仍有許多醫療人員對於同志存在著誤解。現代醫學非常清楚地告訴我們:同志不是疾病、不是異常,而是人類多樣性的正常展現。但究竟同志包含了哪些族群呢?在傳統觀念當中,對於人往往僅限於男女兩種性別的刻板想像,但性與性別的豐富與多樣絕不僅於此。很多人以為同志就只有同性戀,但事實上,同志的定義隨著社會演進也逐漸變化當中,在華語地區,當代「同志」的範圍已逐漸擴充至泛指LGBTI(Lesbian, Gay, Bisexual, Transgender, Intersex),意指女同性戀、男同性戀、雙性戀、跨性別、陰陽人(或翻譯為間性人),進一步包括非異性戀、非二元性別的所有性/別少數者。原來不同性傾向的人有這麼多同志族群中,大眾最常聽到依然是男、女同性戀,同性戀是一種性傾向(Sexual Orientation),性傾向是指一個人在身體、浪漫情懷或情感方面被其他人所吸引。男女同性戀者喜歡與自己相同性別的人、異性戀者喜歡相異性別的人、雙性戀者則可能喜歡相同或不同性別的人。除此之外,性傾向還有泛性戀、無性戀等其他各種可能性。那麼,社會上到底有多少人是同性戀、雙性戀呢?2012年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台灣社會變遷基本調查」第六期第三次調查計畫,是我國第一個有系統地蒐集國人性傾向資料的大型學術調查,研究結果顯示,94%的受訪者自陳為異性戀,1.7%自陳為雙性戀,而僅有0.2%自陳為同性戀,不確定、不知道與拒答者共占4%(章英華、杜素豪、廖培珊,2013)。由於性少數的受訪者可能對於調查過程中「出櫃」的風險感到顧慮,不見得願意回答真實的性傾向,且此數據中同性戀比例遠低於歐美國家的大型研究結果,因此普遍認為該調查可能低估了性少數者的比例。楊文山與李怡芳(2016)則利用了2011年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台灣青少年成長歷程研究」進行分析,結果顯示,台灣北部24至29歲年輕人口中,有2.85%的男性自我認定是同性戀、女性則有5.21%自我認定是同性戀,且有8.86%的男性和27.65%的女性自我認定「不是異性戀」。不論在性慾望、性行為或性傾向認同等層面,女性同性戀傾向的人口百分比皆較男性多,此與西方研究結果相似。當代醫學對於同性戀的看法目前已知的、可信的科學證據,都顯示性傾向不是一種任意選擇、也不是外力可以改變的。世界精神醫學會(World Psychiatric Association, WPA)在2016年發布之〈性別認同與同性性傾向、性吸引與性行為之立場聲明〉強調:「性傾向是與生俱來,並由生物、心理、發展與社會因素等所決定。」世界醫師會(World Medical Association)在2013年10月於巴西召開之第64屆世界醫師會大會也通過〈人類多元性傾向聲明〉,強調「世界醫師會譴責所謂的『轉化』或『修復』性傾向的療法。這些作法構成對人權的侵害,更是不合情理的行為,應被譴責並接受制裁與處罰。醫師參與此類行為的任何步驟都將違反醫學倫理」。也就是說,不論你是同性戀、異性戀、雙性戀,性傾向都不需要改變、不需要治療。台灣精神醫學會也在2016年12月26日公開發表〈支持多元性別/性傾向族群權益平等和同性婚姻平權之立場聲明〉,文中強調:「台灣精神醫學會支持政府應提供多元性別/性傾向者在法律與社會上的平等保障,包括醫療照護、反霸凌、反歧視、合法而完整的婚姻等權益,並給予多元性別家庭在生養、領養、撫育小孩上有完整的法律義務及權利,這將對同志家庭中的孩子提供重要的保護。」世界頂尖醫學期刊《新英格蘭醫學雜誌》(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曾在2014年和2015年兩度刊出文章支持同性婚姻,文中明確指出:「同性婚姻合法化是降低社會汙名的直接做法,能有效改善同志族群的身心健康。」台灣也在2019年5月24日實施《司法院釋字第七四八號解釋施行法》,使我國成為亞洲第一個同性婚姻合法的國家。醫療人員對於同志該有什麼樣的態度與觀念身為醫療人員,我們有社會責任經由倡議與衛教來改善社會的不平等,其中包括性別認同和性傾向相關的不平等。因此,醫療人員應該理解多元性別,當為性少數個案(例如同雙性戀、跨性別者)進行醫療及心理照護時,應以肯定式態度做為基本立場,避免對於性少數個體存有誤解、歧視,或落於性別刻板印象。在行政、立法或司法單位,決策過程中也應考量人民健康促進之面向,納入醫療實證,重視弱勢族群(包括婦女、性少數、兒少、經濟弱勢、以及被體制排拒於外之族群)的基本醫療權益,以符合憲法中平等權之核心價值。至於在醫療院所當中,也必然會有多元性別的員工,也應該照顧到同志員工的權益,讓不同性別、性傾向的員工,都能在醫療體系中自在地貢獻所學,這也是社會不斷進步的過程當中,醫療領域應該與時俱進之處。
-
2020-07-12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疫情壓力山大 四成醫院員工中重度疲勞
台灣上半年成功防堵新冠肺炎疫情,第一線醫護人員功不可沒,同時也背負了許多不為人知的心理壓力和辛酸,隨著疫情趨緩才逐漸浮現出來。最新一期《台灣醫界》刊登的一篇院內調查顯示,境外移入病例開始大量湧現的三月,即便是所屬縣市確定病例很少的醫院,全院平均仍高達四成員工自覺達到中重度疲勞,在感染風險較高單位的員工感覺中重度疲勞比例更高。位處雲林海線的中國醫藥大學北港附設醫院,在今年3月4日到19日間針對院內600多位25至45歲員工進行調查,其中一半以上完成問卷。結果顯示,急診、隔離 病房、加護病房、胸腔及呼吸照護病房等一級風險單位,員工自覺工作疲勞達到中重度的比例高達44%。一級風險單位的自覺工作壓力明顯高於全院平均值(40%),也高於其他病房、門診、檢驗放射等二級風險單位(40%)。行政單位及藥局等三級風險單位達到中重度疲勞的比例最低(38%),此外,全院有少數員工(7%)達到需要專業諮詢或精神醫療介入的中重度情緒困擾。中國醫藥大學兒童醫院感染科主任黃高彬觀察,在這次疫情期間,醫院員工感受到的壓力程度,至少與三個方面的因素有關。首先是過去的經驗,如果是有經歷過SARS的員工,面對輕症為主的新冠肺炎就不會那麼害怕,所以確實觀察到比較年輕的員工會比較焦慮。第二的因素是,員工是否對疾病和感染控制具備有正確、更新的認知。黃高彬表示,如果醫院有運作成熟的感染科和感染控制單位,定期提供最新疫情和醫療新知,就會比較安心。像是中國附醫就有定期舉辦很多衛教活動,幾乎每週都會更新資訊。最後一個因素是員工家人的態度。黃高彬表示,有些醫院員工即便自己很了解、不緊張,但是他的家人不懂、緊張,如果又剛好是家中比較具權威地位的家人,員工的心情還是會被影響到,更擔心工作的風險波及到家人。黃高彬表示,這份調查反映了今年二、三月的時候,中部可以說是新冠肺炎疫情的「重災區」,包括染疫來台的中國女性旅客、彰化群聚感染,中部的大醫院或多或少都收治過確診病例,後來三月疫情轉變為境外移入個案為主,壓力才逐漸明顯集中在北部地區。黃高彬說,目前不會擔心秋冬疫情再起,現在全球疫情持續延燒,往好的方面想,也許能加速帶動相關預防治療的技術開發,也能夠讓人類群體保護力提升。不過,台灣身為疫情控制良好的國家,現在最重要的就是疫苗的開發,「如果有疫苗打下去,就不用怕了。」
-
2020-07-12 科別.精神.身心
心靈破網3/健保心理治療給付50元起跳 且缺乏處方準則
我國全民健保羅列多項心理治療項目,不過給付價低至50多元起跳,且缺乏處方準則,並未針對任何一個項目細定適用疾病、執行方法、給付次數等。醫界認為,缺乏處方準則很可能使患者感到治療效果不彰,放棄治療。這套16年來未修訂的治療架構與給付標準,是時候調整了。在台灣,精神科醫師執行的一對一且被限制要花40分鐘的晤談(健保正式名稱為深度心理治療),健保給付換算下來約為1000至1500元;臨床心理師執行的一對一治療給付300至400多元;復健科團隊或精神科團隊成員執行的一對一治療約80多元;團體心理治療隨著執行者不同,給付最高300多元,最低為50多元。健保給付結構的設計,與設計時的時空背景相關。台北馬偕醫院精神醫學部主任方俊凱說,1995年健保開辦,當時精神科病人少、社會對身心疾病重視程度低,因此官方僅設想到精神病療養院內的嚴重患者,給付價格低且不限治療時間長短的治療項目。台灣精神醫學會副秘書長、草屯療養院院長藍祚鴻說,最初健保僅設計支持性與特殊性心理治療,2004年起陸續增加團體心理治療以及40分鐘的醫師晤談等。過去16年來,心理治療理論與方法持續發展,如今應修訂不符時宜的給付架構。方俊凱認為,健保應細訂,面對何種疾病、何種病程階段、需要綁定何種方法的心理治療、合理的給付費用與給付次數上限等。如此才能真正幫助患者,官方也能根據院所的精神科醫師與心理師人力精算出合理的支付範圍,讓健保費用精準花在刀口。台灣憂鬱症防治協會理事長、林口長庚醫院自殺防治中心主任張家銘也同意,他的臨床上有部分患者只需維持藥物來緩解身心症狀,簡單衛教即可;有相當數量患者不只需要藥物治療,同時需與醫師討論如何因應壓力與調整生活;有些病人需要花更多時間傾訴、被傾聽支持,以化解當下可能的自傷危險;還有些患者需醫師小心重新打開塵封、壓抑的痛苦記憶,共同檢視與撫平其過往傷口。我國健保若能根據病人屬性分類進行給付設計,治療將更具效率。不過,心理治療費用並不便宜,一旦提高心理治療給付價格,可能壓縮到其他治療項目預算。張家銘認為,或許可考慮健保部分給付、同時民眾負擔部分金額。不過同時要設想弱勢民眾可能難以負擔,對應設計出扶助等配套機制。
-
2020-07-09 橘世代.健康橘
照顧中風母親20年 吳若權:我覺得我是全世界,最幸運的照護者
「罹病」對患者與照護者而言,都是踏上人生一場意外的旅程!而在這場旅程中,大家多半關注患者的狀態,卻忽略「照護者」也共同經歷了患者罹病後的喜怒哀樂,更得承擔照護上排山倒海問題。「我覺得我是全世界,最幸運的照護者」作家吳若權照顧中風母親長達20年,前幾年母親更突然確診癌症,然而從他身上卻感受不到負能量,因為他認為照顧母親這段歷程,不僅為他打開知識大門,也訓練他養成主動為人生做決定的習慣,甚至成為督促他考取心理諮商師、咖啡師執照的動力。從職場菁英到疾病照護者 「接受」是面對意外的關鍵34歲是吳若權人生重要分水嶺,在此之前,他在外商科技公司服務多年,之後自創廣告公司也經營得有聲有色,沒想到突然母親因腦幹出血中風,一度無法正常行動。「媽媽躺在加護病房那21天,我深刻體驗『無常就是日常』這句話,也趁機為往後人生做深刻整理」,母親甦醒後吳若權便決定將照顧媽媽這件事,擺在人生第一順位,毅然將一手創立的公司交給員工,開啟照護生涯。原本職場上活躍的主角,突然回到家庭裡擔任照護者是非常大的轉變,吳若權說道,從一開始他就沒有花心思糾結「怎麼會發生這種事」,而是坦然接受事實,並學習主動解決狀況。他說「若讓自己處在被動狀態,心裡容易有許多抱怨,主動做決定,相對也可以減少不可控的狀況發生」。專業營養知識哪裡找? 成他照護路上最大困境吳若權也坦言再怎麼超前部署,照護過程中的慌亂仍難以避免,患者負面情緖是其中之一。吳若權說「媽媽有時就會突然情緖不好拒絕服藥,一開始會無法接受,覺得自己盡心盡力安排一切,為什麼媽媽就是不願意配合?」,但現在則會將選擇權留給媽媽,也會跟她說『妳現在不想吃哦,那就放一下』,通常第二次再問的時候,她就會吃了」。吳若權從佛經與心理學獲得處理照護者及患者負面情緒的解方,但還是有些困難並非一己之力能解決,其中,最困擾的就是專業照護知識提供。吳若權舉例,「為了控制媽媽的血糖,多年來讓她吃糙米,結果有次帶她去門診,衛教師為我們做諮詢,才知道媽媽腎功能不好,其實並不適合吃糙米等五穀雜糧」。吳若權指出,患者身體狀況每個時期都略有不同,因應患者生理醫療檢測數據與營養知識進行照護方式的調整,是吳若權認為照護家庭最迫切的需求,也是最能有效紓解照顧者壓力的方法。照護 vs. 夢想 不是矛盾的兩方儘管照護母親多年來難關不斷,但吳若權也會騰出時間做自己喜歡的事。「現在我時間的百分之六、七十都在照顧者角色裡,但當有一天卸下這個角色後,應該怎麼用這百分之七十的時間,所以我覺得必須要給自己一些支柱」。除了持續寫書、演講,本來就喜歡學習的吳若權,在照顧媽媽過程中還拿到大陸、英國的心理諮詢師執照,以及七張咖啡師執照。但是,照顧庶務繁忙,時間怎麼「擠」出來?吳若權提供兩大建議給照護者們:一、善用時間,妥善安排以掛號為例,若早上有門診,他們就盡量七、八點出門往前排,「因為掛70號、84號,看診時間會充滿較多的不確定性,但若你往前掛到3號、4號,就能大概知道十點半能看完診」。同時,吳若權也會利用瑣碎的時間為自己爭取空檔,雖然時間很零碎,但他說反而激發他的潛能「像我趁媽媽抗癌療程間隔的五天空檔去考烘焙咖啡師執照,出門前我就告訴自己一定要一次考過,沒想到真的過了」。二、為自己設定目標過程中吳若權也與母親分享他的夢想,讓自己的夢想也成為她對生活的期待,「現在媽媽也懂得品嘗黑咖啡的酸甜共振、苦中回甘」,可見照護者與被照護者不必然只能處於對立的二方。照顧要用對方法 緩解疾病照護者照顧壓力吳若權在媽媽罹病後會特別重視媽媽營養是否吃的均衡,因此也開始學習如何備餐。過程中媽媽教他怎麼做料理,不只是生活中照護者與被照護者間的分享,對於媽媽來說更是很好的復健。正向的互動方式,不僅讓媽媽可以得到更好的營養補充,照顧的過程也減少了不必要的摩擦。看到許多照護者們因照顧家人鬱鬱寡歡,吳若權建議照護者從「心」出發,認清自己適合扮演出錢或出力的角色,接受所面臨的現況,並專注解決問題,日子就能過得俐落。●照護者四分衛關懷滿分>>>完整專題【關於更多長照者故事↘↘↘】。以「賦能」開創長照新模式 重拾被照顧者的生命意義。一道名為「長照2.0」的曙光,這次換張曼娟牽起媽媽的手去上學 橘世代FB立即按讚! 張曼娟:「我正經歷一場關於「老」的學習」、于美人:「保有追求快樂與相信日子,才是人生最重要力量」、吳若權:「人不可能不怕老,學會接納怕老的自己,就能對生命更加安心自在」,當一個不等「老」的橘世代,讓自己生命豐富跟得上時代!>>【立即加入】
-
2020-07-08 科別.感染科
新增5例日本腦炎 1患者不認得家人
日本腦炎正值流行高峰期。衛福部疾病管制署公布國內新增5例日本腦炎確定病例,患者分別出現發燒、頭痛、倦怠、步態不穩、口齒不清等症狀,還有人頸部僵硬、躁動不安及意識改變;其中一例50多歲女性病情較嚴重,甚至認不得家人,目前所有個案都在住院治療中。新增5例日本腦炎確定病例,年齡落在48歲至58歲間,分別在桃園、彰化、嘉義、高雄等4縣市發病,發病日介於6月16日至7月2日間。他們平時活動地點以住家或工作地為主,衛生單位在5人活動地周邊發現有豬舍、鴿舍或水稻田等高風險場所,研判患者於活動地附近感染的可能性較高。衛生單位已前往個案活動地周邊,進行捕蚊燈懸掛及誘捕病媒蚊等防治措施,同時加強對當地民眾衛教宣導。疾管署防疫醫師林詠青表示,國內今年目前共9例日本腦炎確診病例,分別為桃園市、高雄市及屏東縣各2例,彰化縣、嘉義縣及台南市各1例,個案活動地附近多有高風險環境;2016至2019年全國同期病例數分別為9、16、31及13例,以40歲以上成人較多。不過日本腦炎在各年齡層都有感染風險。林詠青說,大部分的人感染日本腦炎後無明顯症狀,少數會有頭痛、發燒,嚴重則可能出現意識改變、對人時地不能辨別、全身無力、腦神經功能損傷、輕癱等,嚴重者甚至可能昏迷或死亡。林詠青表示,國內正值日本腦炎流行高峰,台灣以三斑家蚊、環紋家蚊及白頭家蚊為主要病媒蚊,常孳生於水稻田、池塘及灌溉溝渠等處,吸血高峰為黃昏與黎明時段,籲請民眾盡量避免於病媒蚊吸血高峰時段,在高風險環境附近活動。林詠青提醒,記得帶家中滿15個月以上的幼兒接種日本腦炎疫苗,以避免感染風險。
-
2020-07-07 科別.風溼過敏免疫
連滑手機都困難! 乾癬性關節炎5病徵別小看
國內正式解除社交限制,民眾生活解封,紛紛開始展開各項活動,但對於乾癬性關節炎患者而言,仍因關節腫脹變形而行動受封、生活受限。調查顯示,乾癬性關節炎患者中有半數停止社交生活、減少與人接觸,甚至影響工作。張先生是1位55歲上班族,在20歲時罹患乾癬,到35歲時,發現關節開始腫、痛、發熱,起初不以為意,後來才驚覺這就是之前接受衛教時,醫師曾說過的乾癬性關節炎,嚴重的疼痛遍及全身,從髖部、腰部、頸部關節到手腳關節都腫痛,痛到無法入睡,更無法翻身、難以起身,只能躺在床上掙扎。經歷各種治療方式的他,到如今使用針劑生物製劑治療,雖然已好轉許多,然而卻仍感受到關節的腫脹發熱,也期待有新的治療選擇。 財團法人風溼病基金會台灣抗風溼病聯盟董事長蔡世滋醫師表示,全台乾癬患者約8至10萬人,其中約有3成的乾癬患者會發生乾癬性關節炎,再加上未經歷乾癬治療、直接出現乾癬性關節炎的患者,推估至少超過2萬人為乾癬性關節炎所苦;部分患者因受到乾癬皮膚病灶困擾,再加上關節疼痛問題,讓本身較為缺乏自信的病友,生活又再籠罩一層陰霾,關節復原遙遙無期。 台灣乾癬暨皮膚免疫醫學會理事長、台大醫院皮膚部主任蔡呈芳醫師表示,分析台灣健保資料庫數據發現,台灣的乾癬患者中,罹患乾癬性關節炎的患者10年來的比例倍增4倍,且有逐年增加的趨勢。 乾癬性關節炎較常見的病徵如周邊關節疼痛,也容易有下背疼痛、香腸指、足底筋膜炎等問題,患者可能會出現指甲凹陷脫落的狀況,若未及早發現治療,恐造成骨頭、關節腫脹疼痛甚至變形,導致不可逆的傷害,讓打電腦、滑手機、開瓶罐、扣鈕釦、綁鞋帶等生活中看似簡單的小動作都難以進行。蔡呈芳醫師提醒病友,若發現指甲病徵、下背或關節疼痛,需要特別提高警覺,以免耽誤黃金治療期。 此外,1項最新的跨國調查研究顯示,乾癬性關節炎患者中,逾7成病友表示疾病對其工作及社交生活產生負面影響,不只工作品質及效率下降,更有1成病友被迫離職。除了影響患者職涯發展,也對其家庭及社交造成諸多不便,高達5成以上的病友因疾病必須停止任何運動及社交活動、害怕與人接觸,嚴重影響其生活品質。 國內目前已有最新的口服標靶藥,蔡長祐醫師說明,根據研究,患者在治療2周之後,即可明顯感到疾病緩解;50%的受試者,在治療3個月的時間後,關節腫脹疼痛的症狀明顯改善。這項口服標靶藥物今年6月已經通過健保給付,對患者來說更方便,成為乾癬性關節炎患者進階療法的新選擇。(圖文授權提供/NOW健康)延伸閱讀: 瓶蓋打不開別只想到肌少症! 「不死癌」中年婦女最危險 類風濕性關節炎不僅傷關節! 細數6大恐怖併發症 最新!國人10大死因糖尿病居第5位 糖友營養補充選對了嗎? 缺血性腦中風不分季節如未爆彈 炎炎夏日怎麼預防?
共
54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