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7-09 養生.聰明飲食
搜尋
血糖
共找到
2978
筆 文章
-
-
2024-07-07 醫療.眼部
台灣白內障50歲以上的發生率高達1/2,「6原因」恐提早發生!「6前兆」報你知
白內障與年齡有關嗎?白內障是眼睛常見的老化疾病,許多民眾詢問:老了一定會有白內障嗎?基隆長庚眼科主治醫師孫啟欽表示,答案是肯定的。白內障屬於正常老化現象,活得愈久、一定會有。其症狀大多是55歲開始,目前國人50歲以上的發生率約50%、60歲以上約60%,跟年齡成正比。台灣白內障的發生年齡有下降趨勢?原因為何?孫啟欽提醒近年來,白內障的發生年齡有顯著下降趨勢,主因是3C盛行,診間已有40-50歲的患者需要進行手術矯正視力。白內障源自於水晶體老化,隨著年齡增加,水晶體因為自由基的傷害,蛋白質結構慢慢被破壞,日積月累變得混濁,阻擋光線通過,視力也愈來愈不清楚。夏日紫外線超強,不僅會造成皮膚老化受損,也會對造成水晶體提早老化。孫啟欽說,3C藍光和紫外線都會對眼睛產生直接或間接的光害,一定要配戴抗藍光鏡片或太陽眼鏡減少傷害。白內障該如何治療與保健?當白內障造成視力嚴重下降、影響日常生活時,建議採取手術。想要完全治療白內障,目前只能依靠手術更換人工水晶體。術後要避免眼睛直接接觸強光及紫外線,並維持良好生活習慣,包括多喝水、控制糖分攝取、避免用眼過度等。除了年齡老化因素,孫啟欽提醒,還有6項原因會加速白內障提早報到,民眾應養成定期眼部檢查的習慣,即早追蹤與治療,避免併發其他眼疾而導致失明的風險。導致白內障年輕化的原因1、外傷:眼睛如果曾受過撞擊或外傷,可能引起水晶體病變,加速白內障提早發生。2、糖尿病:血糖升高讓水晶體就像泡在糖水裡,破壞水晶體蛋白質原本的排列結構。3、藥物:長期服用類固醇藥物,或濫用類固醇藥水,傷害水晶體核外的上皮細胞。孫啟欽強調,經醫護人員指導,適量適時使用類固醇藥物是安全無害處。4、罹患虹膜炎:屬於最常見的葡萄膜炎,若沒有適當的治療,可能會引起白內障。→想了解 什麼是葡萄膜炎5、視網膜剝離:因為手術而引起「次發性白內障」,長出一層膜狀混濁物。6、高度近視:高度近視讓眼睛提早退化,易產生「早發性白內障」。元氣百科也提供6項白內障前兆,提供讀者判斷的依據:1.看遠視力減退,或有一眼呈現不穩定2.看近老花眼度數加重,感覺不適3.電腦驗光度數變化大,常須更換眼鏡4.室內室外視力變化大,夜間視覺變差5.若遮擋一眼,其一對比敏感度差,有時出現眩光及光暈6.視覺像是玻璃變髒又變黃,嚴重者也會致盲資料來源:元氣網 白內障責任編輯 吳依凡
-
2024-07-06 養生.保健食品瘋
哪些人需要吃維他命D?究竟要吃多少才夠了?除了飲食,適度曬太陽也能補充
炎炎夏日來臨,每天都非常炎熱,很多人恨不得每天都待在冷氣房內不出門,但其實適度的曬太陽,能幫助我們促進維他命D的合成。目前已有越來越多文獻在探討維他命D對於許多疾病的正面效果,使得它成為近年來醫學界、營養界的新寵。根據國民營養調查,國人普遍維他命D攝取不足,已經被列為國人最容易缺乏的營養素之一,有鑑於維他命D在維持人體健康上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因此國健署在「國人膳食營養素參考攝取量(Dietary Reference Intakes,DRIs)第八版」中,提高了維他命D的建議攝取量,希望民眾可以提高標準來攝取。今天《健康設計家》品牌營養師就來帶你認識一下維他命D到底有什麼厲害的!維他命D的小檔案 維他命D(Vitamin D)是一種脂溶性維他命,結構與類固醇很類似,在人體內主要為D2及D3兩種類型,含量很少但卻是維持身體健康的重要營養素喔!比較特別的是,維他命D除了靠食物獲取之外,也是少數人體可以自行合成的維生素!獲取維他命D的途徑主要有兩種:1.陽光照射皮膚維他命D又被稱為「陽光維他命」,原因是當皮膚受到太陽照射時,存在於皮膚表層的7-脫氫膽固醇(7-dehydrocholesterol)會轉化成前維他命D3(Previtamin D3)後,接著再轉變成維他命D3(Vitamin D3,Cholecalciferol,膽鈣化醇)。2.食物來源攝取維他命D2及D3分別來自不同生物:•維他命D2(Vitamin D2,Ergocalciferol,麥角鈣醇):存在於植物、酵母、真菌等•維他命D3:存在於動物組織內維他命D2及D3兩者都沒有生理活性,在體內需要經過肝、腎的轉換才能變成具有生理功能的活化型維他命D,因此,如果肝臟或腎臟出問題,很有可能會影響到體內維他命D的活化喔!維他命D的生理功能 維他命D在人體的角色類似固醇類賀爾蒙,具有多種不同的生理功能,主要是透過專一的受體去調節身體各個器官組織的功能,因此它的功能可以說是遍佈全身各處:.促進鈣吸收、調節血中鈣磷平衡維他命D可以透過促進小腸內的鈣、磷吸收率,與甲狀腺素及副甲狀腺素共同維持血中的鈣磷平衡。若沒有維他命D,飲食中的鈣只有10~15%能被吸收,而在維他命D的協助下吸收率可以達到30~40%。.維持骨骼、牙齒健康維他命D可以作用於負責骨骼重塑的成骨細胞(Osteoblast),幫助骨質形成,因此對於預防及改善骨質疏鬆症是有效果的喔!.可影響不同組織的細胞分化、增生、生長研究發現維他命D在人體的心臟、腦、皮膚、肌肉及免疫系統中,皆有獨特的訊息傳導機制,可以影響細胞基因的表現,調節細胞分化與增長,進而調節生理功能。另外,有研究顯示維他命D可以幫助預防癌症主要也是這個原因喔!.保護心血管、腎臟等器官前面提到許多器官內都存有維他命D的受體,當這些器官內的細胞受到疾病、氧化壓力等傷害時,維他命D可以調節體內的生理反應來保護我們的器官組織。.參與免疫調節作用維他命D可以調節免疫細胞,進而能防止感染及自體免疫疾病(例如:多發性硬化症),也可以調節發炎反應。.預防呼吸道傳染病維他命D可以增強呼吸道抵抗病菌的能力,進而維持呼吸道的健康,再加上有調節免疫的功能,因此維他命D成為現在COVID-19肆虐時主要的研究目標之一。.慢性病的預防及改善維他命D已被證實能夠改善許多慢性疾病,包括:高血壓、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等,而維持體內良好的維他命D濃度同時也能預防這些疾病的發生喔! 維他命D的來源 1.適度日曬適度日曬是人體重要的維他命D的來源。衛福部建議可以露出臉部、手臂等部位接受曝曬,但要避開陽光直射的時段,最好在早上10點以前或下午2點以後(適用於台灣),是陽光充足但不是最強烈的時候,曝曬時不要擦防曬乳,大約曬10到20分鐘,身體就可以合成足量的維他命D囉!2.食物攝取維他命D的食物來源主要來自於動物性食品,如:魚類、雞蛋、肝臟、牛肉等,而植物性來源則有香菇、木耳等等。 那維他命D究竟要吃多少呢?我們從DRIs第八版中擷取維生素D的建議攝取量提供給大家,評估自己是否有需要再額外補充時可以當作參考喔!維他命D的缺乏症 透過檢測血液中的25(OH)D濃度可以得知身體中的維他命D狀態,一般≧50 nmol/L為充足,<30 nmol/L則為缺乏。而維他命D缺乏所造成的骨骼礦化不足,在嬰幼兒為「佝僂症」,在成人則為「骨軟化症」。另外,有些特殊族群例如:老年人、肝臟衰竭、患有吸收不良之症狀者、服用糖皮質類固醇者…等等,可能因為生理功能下降、藥物交互作用等原因,需要特別考量是否有需要額外補充喔!看完上面介紹的維他命D,大家有沒有覺得維他命D是很厲害的一種營養素呢?除了我們熟知的可以提升骨本之外,對於許多疾病及促進身體健康也有效果。若平日大多都在室內辦公的上班族,或缺乏日曬的族群,也可以透過飲食來維持自己體內維他命D的濃度喔!如果有需要額外補充則要遵守適量原則,過度補充脂溶性維他命可能造成危害。若有其他的疑問,也一定要諮詢醫師或營養師的建議再進行補充喔! 延伸閱讀:.咖啡會加速鈣質流失?紅茶、牛奶能預防骨鬆?做好6件事趁早存骨本.降低血脂、降膽固醇、延緩血糖上升...膳食纖維5好處一次看!.糖尿病怎麼有效控糖?專家曝扭轉關鍵時刻,「3撇步+9種食物」幫你控制血糖本文為《PrimePlus健康設計家》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7-05 養生.聰明飲食
喝紅豆水真能減肥?中醫師:促進新陳代謝 、利尿、消水腫,但不是人人都可以喝
女藝人隋棠公開自己的消水腫秘方,也讓紅豆水瞬間成為紅極一時的養顏聖品,不但市面上颳起了一陣紅豆水炫風,便利商店內一小包一小包的濃縮紅豆粉沖泡能還原成紅豆水的產品,更成了熱銷商品,只是,紅豆水真的有那麼神奇嗎?中醫師陳玉娟從中醫的角度解釋,在中醫古籍中所記載的紅豆,其實是赤小豆,與現在一般市面上所看到的紅豆略有不同,不過功效差不多。在療效上,赤小豆除濕的功效比較強,通常供做藥用調理,而紅豆則主要在於食用。紅豆有什麼功效?從中醫來看,紅豆能清除體內毒素和多餘的水分,促進血液和水分的新陳代謝,可以有效幫助利尿、消水腫;同時具有良好的調節血壓、降血脂、調節血糖的作用,更是女性補血聖品,尤其對產婦來說,有通乳汁、補身體、促進康復的效果。另外,紅豆還可以降低破骨細胞的破壞,預防骨質疏鬆。不只如此,紅豆中含有大量可以治療便秘的膳食纖維,能潤腸通便,又有健脾利胃的功效,又因屬於溫補性食材,能改善女性貧血、幫助氣血紅潤,好處確實不少。但是古人也提出警告:「性逐津液,久食令人枯燥」,表示體質偏燥熱的人不適宜多吃紅豆。另外,紅豆種皮容易引起腸胃道脹氣,腸胃功能差的人,也不適合連紅豆皮一起食用。營養師李婉萍也同意,紅豆中含有豐富的鉀離子,有助於利水、消脂,又有解毒的功效,從營養素的角度來看,其中的B群含量高,對於改善腳氣浮腫也有功效。但也因為鉀離子含量高,部分腎臟排泄功能差,或有痛風等的人,都不適合大量服用。紅豆水不是人人都能喝陳玉娟指出,紅豆含有較多的皂角甙能刺激腸道,因此,才具有很好的利尿作用,可以清除體內毒素和多於的水分。不過,紅豆水雖然具有許多功效,卻仍然有些人不適合多吃,她提醒,過於消瘦的人最好不要多吃,紅豆因為能利水,如果本身就頻尿的人,也不適合;尤其,晚上更要忌吃紅豆水,否則可能會因頻頻起床而影響睡眠。市面上有許多介紹烹煮紅豆水的方法,不外提醒民眾,若要達到利水、減脂效果,千萬不能煮到外皮破裂。對此,陳玉娟解釋,因為煮到紅豆皮破後,紅豆的澱粉含量會溶入皂苷的利水作用,反而會吃進太多的澱粉;此外,由於紅豆味濃,一般人烹煮時,都會加入過多的糖,反而會攝取過量的糖分,不利瘦身。最好的方法則是不要加入糖一起煮,只喝水就好,而且,把剩餘的紅豆留著不吃,這樣才能達到利水的作用。至於市面上所販售的紅豆水便利包是否真有其效,李婉萍認為,大部分得市售紅豆水,無法從外包裝標示,看出鉀離子的含量,但可看得出澱粉含量並沒有比較少,與一般紅豆營養成分相同,有沒有利水消脂功效,令人存疑,況且,在食安問題頻傳的現在,還是靠自己烹煮比較安心。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7-05 焦點.健康知識+
吃冰、喝冰水消暑可能引發「冰淇淋頭痛」!營養師教你怎麼吃能避免
炎炎夏日,拒絕不了手搖飲的誘惑,能讓身體降溫的冰品也不錯。吃冰或喝冰水真的對身體不好嗎?為什麼吃冰會頭痛熱?熱到受不了該如何解渴與散熱呢?榮新診所營養師李婉萍在個人臉書分享,選擇少添加或無添加的冰品,才不會陷入發胖陷阱。吃冰消暑可能引發「冰淇淋頭痛」冰涼飲品或冰棒可瞬間消暑氣,但也會刺激頭痛,李婉萍針對這個症狀研究了論文,發現因為吞嚥或吸入外界寒冷刺激所引起的頭痛(HICS),又稱為「冰淇淋頭痛」,原因低溫過度刺激上顎的神經中樞,導致血管擴充,引發一陣突如其來的頭痛。李婉萍提到,喝冰水比吃起吃冰,更容易引發頭痛。論文顯示,當受測對象喝了冰水之後,腦部血管的阻力會隨之降低,顱內動脈平均血流速度(MFV)顯著增高,使得大量血液通過造成刺戳型的疼痛。另有文獻指出,與冰塊相比,飲用冰水而誘發「冰淇淋頭痛」的潛伏期明顯縮短,且更為頻繁,疼痛強度也較高。李婉萍提醒,吃冰時慢慢地、小口品嘗,避免太急太快引發「冰淇淋頭痛」。冰品選擇,添加物愈少愈好夏日吃冰,李婉萍建議多注意內容物標示,添加物愈少愈好。以糖和果汁為主的冰棒,熱量相對低;加了奶油、煉乳或全脂奶粉所製成的冰淇淋,熱量都會升高不少。若再加上糖分,當心造成體重的負擔,以及血糖失控。(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4-07-05 養生.抗老養生
小暑濕熱,4食物清熱解毒!中午小睡閉目養神有助護心
7月6日是24節氣的「小暑」,俗話說:「小暑過,一日熱三分。」溫度不斷攀升,天氣真的熱到讓人受不了。溫亞中西醫聯合診所院長彭溫雅說,小暑是人體陽氣最旺盛的時候,在炎熱的大太陽底下,身體出汗多、體能消耗大,更要注意身體的養護。綠豆+薏仁 去濕消水腫小暑該怎麼養生?彭溫雅表示,主要原則為「吃當令」,順應時節調養體質。這段期間,高溫濕熱加上午後雷陣雨,容易讓人感到心煩,不妨多吃些降火氣、排濕氣的食材,例如竹筍、蓮藕、芽菜等。彭溫雅特別推薦「綠豆薏仁湯」,綠豆有消暑、利尿的功效,薏仁則可祛濕、消水腫,也有美白的作用。不過,綠豆屬於澱粉類食物,雖然熱量比白米飯低一些,但不適合取代正餐,可當作點心食用,烹煮時勿放太多糖。民間有食用「小暑三寶」的習俗,即黃鱔、蓮藕、綠豆芽,彭溫雅指出,黃鱔不適合體質陰虛的人,屬於無鱗魚的黃鱔也不適合懷孕的婦女,避免引起過敏。蓮藕、綠豆芽為消暑聖品,一般人在夏天可以多吃,去除體內熱氣。防中暑多吃水果 這類人少吃芒果高溫來襲,吃水果可以補充水分,也含多種營養素。夏季盛產的芒果、荔枝、龍眼,都是容易上火的食物,尤其長輩常說「芒果有毒」。彭溫雅說,因為芒果果皮含有「間苯二酚」,容易誘發氣喘、蕁麻疹、異位性皮膚炎。夏天是荔枝、龍眼的旺季,彭溫雅說,這二種水果都有養血、生津的功效,但因糖分高且屬於溫熱食物,一天以吃5顆為限,吃多了容易出現熱氣症狀。如果吃完隔天,眼屎變多且喉嚨生痰,就代表吃過量了。注意室內外溫差 做好階段性降溫天熱狂吹冷氣,不少人吹出「冷氣病」。彭溫雅提醒,長時間待在冷氣房內,容易四肢冰冷、血液循環變差。而上班時間頻繁進出室內外,要注意溫差變化,披一件小外套或圍巾,做好階段性降溫,防止血管突然收縮,引發心血管疾病。夏天除了食療健脾除濕,也要養心。子時(23點-翌日凌晨1點)放鬆上床睡覺,讓身體進入最佳睡眠狀態;午時(11點-13點)小憩片刻,養足精氣神。彭溫雅說,午時心經最旺,古人養生講究睡「子午覺」,中午如果不方便午睡,閉目養神也有護心益處。清熱解毒4種食物1.蓮藕:可清熱潤肺、健脾開胃,還有生津、化瘀、安神等功效。2.竹筍:竹筍性涼,清熱解毒且可以降膽固醇,夏天吃竹筍可預防中暑。3.綠豆:是民間最常用的消暑食品,有消水腫、降血糖、降血脂等益處。4.薏仁:為排除體內濕氣的中藥材,有利水消腫、可清熱排痰化膿。資料來源/彭溫雅
-
2024-07-05 養生.聰明飲食
吃藥打胰島素,血糖還是降不下來!醫建議2個小改變抑制飯後血糖
許多糖尿病、腎臟病患不敢吃太多白飯,怕血糖飆高。腎臟科醫師指出,菜跟肉吃一半再吃飯,及在飯上滴一些檸檬汁,2個簡單動作可抑制飯後血糖。2個小改變抑制飯後血糖高血糖不僅是糖尿病的問題,與腎臟病也是息息相關。開業腎臟科醫師江守山在《健康好生活》YouTube頻道分享一位慢性腎病3期伴隨嚴重糖尿病患者案例,患者目前服用5種降血糖藥及注射胰島素。但即使他已服用多種降血糖藥物,糖化血色素仍在8.5%至8.8%間,因此前來求診。江守山建議患者做2件事,第一件事是,把菜與肉至少吃掉一半後,再開始吃飯;第二件則是,吃飯時在白飯上滴上幾滴檸檬汁。江守山分享,患者照指示做了這2個變動,成功將血糖降下來,糖化血色素值降至7.2%至7.3%之間。江守山指出,根據研究發現檸檬酸可抑制飯後血糖升高,此外,米飯往後面順序吃,也可以阻礙它被吸收速度,2個簡單的變動可以取代很多藥物。關於糖化血色素糖化血色素濃度反映一段時間(8-12週)內血糖濃度的平均值,一般正常值在4.0-5.6%之間;數值在5.7-6.4%之間,屬於偏高,有罹患糖尿病之風險;數值≥ 6.5%則確診為糖尿病。(資料來源/衛福部)「進食順序」的重要性已被許多研究證實。之前義大利的研究人員也發現,一開始吃蛋白質、脂肪或富含纖維的蔬菜,而不是會讓血糖迅速飆升的高升糖指數的碳水化合物,可以減緩消化過程;它能降低食物離開胃部進入小腸的速度,這一過程被稱為「胃排空」,可延長飽足感。研究也指出,先吃蔬菜能使身體分泌更多的GLP-1,這是一種飽足感激素,人體的腸道在進餐時會分泌這種激素。一些研究顯示,這種進食方式還有助於防止餐後血糖水平持續大幅升高。檸檬水斷食法控制血糖?不過之前也有網傳檸檬水斷食法有助糖尿病患者控制血糖?衛福部國健署曾闢謠指出,血糖高低與攝食的醣類總量有關,「定時定量」有助血醣穩定變化,如果輕易採取斷食法,反而會造成低血糖,最嚴重恐有導致休克的危機。仍需以多樣化的食物選擇維持飲食均衡,才能幫助血糖穩定。最重要的是,任何疾病及症狀絕不是光靠單一偏方、單一食物就能解決的,再好也絕對不能吃多,尤其檸檬也算是高鉀水果,腎臟病患一定要謹慎控制食用量。 【參考資料】.《健康好生活》YouTube頻道 .聯合報系新聞資料庫
-
2024-07-04 養生.聰明飲食
麥玉珍自爆偷帶台灣紅龍果回越南種植!一表了解白肉與紅肉火龍果營養價值,4族群食用要留意
「Home Run Go 紅肉紅龍果邁向日本」外銷日本首運記者會,今天在台中豐原舉辦,立委麥玉珍致詞時公開自曝,她很喜歡台灣的紅肉紅龍果,曾在台灣切莖帶回越南試種,但沒有種成功;此話引起在場多位防檢人員尷尬笑聲。鮮艷紫紅的火龍果,是台灣夏天的超級食物,分白肉、紅肉兩品種,營養價值都很高,不僅膳食纖維、維生素B群、鉀、鐵、鋅等營養素含量多,更富含花青素、甜菜紅素等植化素,具有促進腸道蠕動、降血壓、補血、提升免疫力、防癌等功效。紅肉與白肉的火龍果營養價值有差嗎?每年夏天盛產的火龍果,又稱紅龍果、仙蜜果,白肉火龍果清爽可口,紅肉火龍果口感較甜,兩種火龍果在營養成分上有些許差異。台北郵政醫院營養師黃淑惠表示,白肉火龍果的膳食纖維、鉀離子、葉酸、菸鹼酸、維生素B6等營養素含量比紅肉高;紅肉火龍果則是甜菜紅素、花青素等植化素,以及鐵、鋅等礦物質含量比白肉多。火龍果營養價值不論白肉或紅肉火龍果都是高鉀水果,黃淑惠表示,每100公克白肉火龍果含鉀226毫克、紅肉是219毫克(每100公克食物含鉀200毫克以上,即為高鉀水果),也因兩者都不含鈉,對降血壓有幫助,有高血壓的人兩者都可以選擇食用;但火龍果鉀含量高,對腎臟負擔較重,腎功能不好的人必須小心攝取。 火龍果的甜度較高,營養師劉怡里提醒,切勿吃過量,幾乎一大顆火龍果就超過每日兩份水果的熱量攝取,對於血糖控制不好的糖尿病人或減肥的人來說,更不宜吃太多。中醫解析火龍果的營養價值,搭配那些夏季水果可以健康安全吃?火龍果水分含量很高,熱量很低,白肉或紅肉火龍果每100公克熱量都只有50大卡,黃淑惠指出,在中醫角度來看,火龍果屬於寒涼性水果,又因紅肉火龍果鐵質含量高可補血,因此白肉比紅肉火龍果更為寒涼,建議夏天身體燥熱、喉嚨痛、扁桃腺發炎、發高燒的人,可以選擇吃有清熱效果的白肉火龍果。如果身體虛寒、常手腳冰冷的人,以及女性生理期、腸胃炎患者都不適合吃火龍果。不過,黃淑惠建議,性屬寒涼的火龍果,可以搭配吃溫熱的荔枝、龍眼等水果,利用食物屬性取得平衡,就不會拉肚子了。4族群吃火龍果要小心1.身體虛寒的人:火龍果屬寒涼性水果,虛寒體質、常手腳冰冷的人不適合吃。2.生理周期的人:火龍果太涼,女性生理周期暫時先不要吃,否則會讓經血排除不順暢。3.腎功能不好的人:火龍果是高鉀水果,有助降血壓,但對腎臟負擔較重,應小心攝取的量。4.腸胃炎、拉肚子的人:火龍果會促進腸道蠕動,若有腸胃炎、處於腹瀉狀態,就暫時不要吃。白肉火龍果與紅肉火龍果如何聰明吃達到最佳效果?火龍果還是少見含有蛋白質的水果,劉怡里說,白肉火龍果的精胺酸含量比紅肉多了近一倍,具有提升免疫力、修復皮膚、幫助營養素吸收等功效。白肉火龍果的膳食纖維含量比紅肉火龍果高很多,有助於促進腸道蠕動代謝、幫助排便、預防大腸癌,若有便祕困擾的人,不妨選擇吃白肉火龍果。白肉火龍果的維生素B群含量相當豐富,黃淑惠、劉怡里指出,其中的菸鹼酸、維生素B6、葉酸都比紅肉還多,菸鹼酸可促進血液循環,葉酸、維生素B6則與神經傳導有關係,可以幫助蛋白質代謝吸收,因此想要預防失智、護心、防中風、減肥的話,建議在餐後或是運動後,吃白肉火龍果最佳。紅肉火龍果相較於白肉火龍果,含有更多的花青素、甜菜紅素等植化素,鐵質及鋅、銅等礦物質含量也高很多。黃淑惠、劉怡里說,植化素有抗氧化、清除自由基作用,可預防癌症,因此多吃紅肉火龍果;鋅、銅能幫助新陳代謝、增強免疫力、皮膚修復保養,紅肉的鐵含量比白肉多一倍,可以補血,建議飲食攝取比較缺鐵的素食者,可以吃紅肉火龍果來補充植物性的鐵。火龍果皮另有妙用,也可入菜食用!火龍果果皮可以入菜,黃淑惠表示,果皮的花青素、甜菜紅素等植化素含量高,可以把果皮尖刺剪掉,保留果皮軟嫩部分炒肉片,做糖醋咕咾肉也可放果皮進去,吃起來口感不錯。(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4-07-03 養生.聰明飲食
水果取代正餐想瘦身!過量反造成血糖失控,恐致高血壓、高血脂
台中一名50多歲女子,趁夏天想控制體重、也想要控制血糖,刻意減少精緻澱粉攝取,改以水果當正餐,沒想到攝取過多糖份,造成血糖失控不穩,經過大甲李綜合醫院新陳代謝科主治醫師陳昱瑋的提醒,改善飲食與藥物控制,血糖才逐漸恢復正常。陳昱瑋表示,這名患者就醫時血糖忽高忽低,經過詢問後,才發現她幾乎每餐都吃白米飯、麵類等精緻澱粉當主食,為控制血糖,也想要趁機減重,改以吃多種水果當正餐,卻忽略水果含糖量很多,戒掉澱粉後體重卻沒有下降,量測血糖也很不穩定,等到下一次回診時,經過他的提醒,患者才驚覺自己飲食習慣錯誤,忽略水果本身的糖份,反而適得其反。陳昱瑋說,台灣水果在農民的改善下,幾乎每一樣都很甜,尤其是目前夏天正在盛產的西瓜、荔枝、芒果等,含糖量都相當高,雖然水果含有豐富的維生素A、維生素C、大量膳食纖維等多種營養素,但是吃多卻造成身體的負擔,他提醒民眾高溫吃不下飯,想靠吃水果替代、消暑,千萬要小心無形之中吃下過多的糖,建議一般人想吃水果,一餐以一個手掌大小的量為主,不宜過多。「吃過多糖,會造成高血壓、也會增加高血脂與膽固醇的可能性。」陳昱瑋指出,許多研究顯示,糖分吃太多會提高罹患慢性病與腎臟病風險,也有兒科研究發表,小孩吃過多含糖的食物、甜食,恐會有過動症、注意力不集中的情形,如果高溫的天氣想要喝冰冰涼涼的含糖飲料,要特別注意。陳昱瑋表示,每個人對「甜」的感受程度不一樣,民眾在購買市售賣飲料可看到都有清楚標示糖份的公克數,以衛福部建議民眾每日糖的攝取量,每天飲食不宜超過總熱量的百分之十。依食藥署食品營養成分資料庫,1杯700毫升的全糖珍奶,含糖量近62公克,一天一杯就超過每日糖攝取上限,「儘量不要喝比較好,真的嘴饞想要喝,一個禮拜喝一到二次就很多。」儘管水果甜度是自然的糖分,但是也會影響身體,且是飲料中人工提煉的糖對身體負擔更大。陳昱瑋表示,有的人罹患糖尿病初期沒什麼徵狀,等到出現「吃多、喝多、尿多」,有頭昏、疲倦、昏沉,體重還不斷的下降時,就已經是罹患糖尿病的晚期,他建議民眾除要注意餐前的血糖外,更該留心飯後血糖值,餐後的血糖值以不超過140mg/dL為主,如果罹患了糖尿病,患者一定要配合飲食、用藥,也要按時量血糖,「每天固定量血糖值,詳細記錄最重要。」
-
2024-07-02 養生.聰明飲食
南瓜助防癌、顧心肺、好處多!營養師指8好處,3吃法更有助養生
南瓜對人體的好處非常多,且煮過後質地柔軟,是牙口不佳的族群相當好的營養來源,運用不同的料理方式也更有助吸收營養。不過吃南瓜也有些需注意的事情,並非吃多就是好。劉怡里營養師指出營養及好處,並教大家怎麼吃更健康!南瓜皮肉瓤籽整個都是寶!營養師指8大好處超養生。 助減重、顧血管:劉怡里營養師表示,南瓜是一種根莖類澱粉,熱量低,約為同樣份量白米的一半,低升糖指數,豐富的膳食纖維有利控制血糖、促進排便、幫助減重。豐富的鉀離子可助鈉鉀平衡及穩定血壓。 助養眼、養肌膚、顧肺部:南瓜當中也吃得到民眾熟知的葉黃素及玉米黃素兩大護眼營養。而且含有相當高的β-胡蘿蔔素,可藉由人體吸收後轉換成維生素A,對於眼部感光能力、防範夜間視力不佳、夜盲症有相當大的好處。此外也有利維持免疫、保護及修復皮膚和黏膜,對於護膚以及顧呼吸道、胃腸道等各器官黏膜都很有幫助。 利防癌、助養心、護免疫:維生素C可提升血管彈性、防範心血管疾病、促進代謝、幫助美白等。維生素E則有利抗氧化、幫助防範癌症。而鋅除了促進男性攝護腺健康,也有維持免疫、皮膚、生長、味覺等身體各機能正常。 整個南瓜都是寶!整體而言,南瓜對於養生、防範疾病及感染都相當有利。且值得一提的是,南瓜從皮到肉、瓤、籽整個都是寶,各處都能吃,也都攝取得到豐富營養,是個好處相當多的食材,建議可全部一起食用。 南瓜助養生,但注意不是蔬菜!部分族群還是得酌量或避免。 限鉀者多留意:南瓜雖然營養豐富有助養生,但也有需要注意的事情。劉怡里營養師提醒,南瓜具有高鉀的特性,部分限鉀的族群,如限鉀的腎友、洗腎患者還是得酌量,在吃之前得先詢問醫生及營養師。 南瓜不是蔬菜!南瓜是屬於澱粉類而非蔬菜類,在食用上建議和地瓜、山藥、白飯等澱粉類替換,否則像是許多人為了養生吃了白飯又吃了大量的南瓜誤以為是吃大量的蔬菜,恐怕澱粉攝取過量,不僅易胖也容易血糖不穩。這種情況也常在許多健康餐盒中見到,一碗紫米飯配上好幾塊南瓜,可多留意。 吃多皮膚會變黃:也因南瓜有豐富的β-胡蘿蔔素,吃多了容易沉積於皮膚,使得皮膚變黃,因此若會介意者,建議一周吃個2-3次即可,與其他澱粉類替換。 南瓜高纖,腸道敏感可吃嗎?至於膳食纖維,雖然南瓜纖維豐富,不過因為質地軟、非硬質纖維的關係,適量的食用對於腸道不佳或較敏感的族群影響不大。 南瓜助防癌、顧心肺、好處多!營養師教3吃法更有助養生。 炒過更加分!劉怡里營養師表示,南瓜因有β-胡蘿蔔素的關係,此脂溶性的營養素遇油會更有利人體吸收,因此食用上用健康油炒過營養會更加分。 做成泥、湯更助吸收!(部分不宜)或者,也可以煮成南瓜濃湯或做成南瓜泥,也更有助人體吸收,這樣的食用方式對於牙口不佳病人、年長者、小朋友等而言,都是個取代白米等澱粉類攝取的方式之一。不過這種方式因吸收速度更快,前述提到需酌量的族群就較不適合。而即便南瓜對高血糖、糖尿病等需控制血糖的族群相當友善,但南瓜湯、南瓜泥則也因吸收快而不宜,以免短時間內血糖上升、不穩。 再加進牛奶、蔬菜,營養均衡又豐富!另外,同樣是打成泥、打成湯的方式,也可以再加進牛奶及蔬菜,這樣的方式做成的南瓜汁、南瓜泥、南瓜湯,將會具有澱粉、蛋白質、蔬菜三種主要營養,營養均衡也更有助養生! 《延伸閱讀》 .山藥助減重、顧胃、又養骨!營養師教一觀念吃得更養生。 .你以為是蔬菜,其實是澱粉。8食材別混淆,聰明吃避免變胖血糖飆! 以上新聞文字、圖片皆屬《今健康》所有,網站、媒體、論壇引用請註明出處。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7-02 養生.聰明飲食
含糖飲料當水喝,20歲就血糖高,38歲洗腎!健康解渴3建議
炎炎夏日,許多人會喝杯冰涼的含糖飲料消暑解渴,台北慈濟醫院腎臟內科醫師王奕淳提出警告,若是養成含糖飲料且替代開水的習慣,小心糖尿病、腎臟病等找上門。38歲的阿俊,無吸菸、酗酒不良習慣,愛吃高糖高油食物,每天都把含糖飲料當水喝,20幾歲就血糖偏高,但不以為意。直到去年他的雙腳漸漸水腫,呼吸喘,就醫檢查發現已經腎衰竭,必須洗腎。王奕淳指出,糖尿病不再是長者專屬,統計顯示,40歲以下青年,每100人就有1人糖尿病,且比率持續增加,糖尿病會不知不覺影響身體各系統,造成腎病變且長時間累積,可能需要長期洗腎。王奕淳提到,含糖飲料的主要成分多為精緻糖、奶精及化學香料等,不僅熱量高且對身體多有傷害,包括增加肥胖、代謝症候群機會,同時使血壓、血糖、血脂升高,增加心血管疾病、糖尿病與腎臟病罹患風險。王奕淳提醒大家,平時應養成常補充水分的好習慣,同時採「減糖護腎」策略,以白開水或無糖淡茶飲取代含糖飲料,讓腎臟常保健康,民眾若擔心自己患有糖尿病或腎臟病,建議至醫療院所抽血及驗尿檢查,了解自己血糖、腎功能及尿蛋白的狀況,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夏日健康解渴3建議1.攝取足夠白開水:腎臟需要水分排除毒素及代謝物,建議至少每日補充1500cc以上。2.逐步減少含糖飲料:以無農藥的茶飲代替汽水、果汁等糖分含量較高的飲料,但茶葉中含有草酸,建議選擇「水多茶少」的淡茶,次數也不能太多,以「無糖」為目標。3.避免含磷飲料:如汽水、可樂含有無機磷、牛奶含有動物磷,腸道吸收很快,都要避免;咖啡及豆漿屬於植物磷,在腸道吸收較慢,可以少量飲用。(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4-06-30 失智.大腦健康
醫認證「5個好習慣」延緩腦力退化、預防失智,聊天也有用!
忘東忘西、經常失憶、容易迷路,甚至出現詞不達意、無法自理生活,這些都是失智症常見的症狀。相信大家都不希望這樣的病症發生在自己或家人身上,雖然目前失智症無法治癒,但仍可以透過強化腦力、避免危險因子,來及早預防並延緩失智症的發生! 預防失智 強化記憶五大招陽明交大附醫神經外科謝炳賢主治醫師分享五大招預防失智的好方法:1、持續學習新事物:第一個方法就是要「不停學習新事物」!持續學習及接觸新東西,能讓腦細胞不斷更新活化,刺激大腦的功能與創造力。像是閱讀書籍、參加課程、繪畫、寫作及烹飪等,這些都可以幫助訓練腦細胞,所以說「活到老,學到老」也是有它的道理在的。 2、維持運動好習慣:運動可不只對骨骼關節健康有幫助,運動時大腦、脊髓、肢體等身體神經系統會協同合作,能夠幫助強化及活絡大腦,同時提升記憶、語言與學習的效率。除此之外,運動也有助於強化心血管功能、鍛鍊平衡及協調性,還有穩定情緒的作用。 3、飲食均衡攝取:人體新陳代謝的機制,可以幫助清除廢物、更新修復細胞,而均衡攝取營養是維持健康機能的基本守則。除了均衡攝取六大類食物外,建議也要增加深綠色蔬果、全榖雜糧類、優質油脂的比例等抗氧化食物,減少發炎反應,幫助保護大腦細胞。 4、參與社交活動:參與社交活動的過程中,不僅增加社會互動、人際交流的機會,也是學習新知的好方法。尤其是在互動聊天時,常會需要專注傾聽,同時回想記憶並組織對話,對提升大腦感知能力有相當幫助。所以不妨多多走出家門,多多和朋友出去交流活動! 5、避免傷害腦部因子:容易造成腦部傷害的因子包含三高疾病(高血壓、高膽固醇、高血糖)、抽菸喝酒、憂鬱負面情緒等,這些都可能造成大腦區域的海馬迴受到影響,進而增加失智症的風險。因此,一定要讓自己盡量遠離這些危險因子,才能夠有效預防失智症的發生。延伸閱讀: ·醫條列「10跡象」都是失智徵兆,不是老化! 突然忘記某事但想不起來中了 ·老婦忘東忘西家人以為失智,檢查竟是憂鬱症! 醫揭「9症狀中這2項」機率大增 
-
2024-06-30 醫療.眼部
健保大數據/頭痛竟可能是青光眼!女性符合4條件急性青光眼機率大增,不控制恐失明
青光眼是很容易被忽略的頭號視力殺手,因為多半不會有明顯症狀,當出現視力減退等情形時,視神經早已受損甚至萎縮;還有一部份急性青光眼患者,是因為劇烈疼痛就醫,才發現是青光眼作祟。今天的聰明就醫╳健保大數據,帶你從相關數據,了解青光眼的常見共病、預防與治療趨勢。青光眼大致可分為先天性、慢性、急性與繼發性,以慢性青光眼個案為多,且有逐年增加的趨勢;至於青光眼失明的人數,健保署統計,從108年至112年,人數介於520至560人,不過在109年一度減至495人。症狀治好,視力也無法回復,三高是風險因子之一。健保署長石崇良說,常見導致失明的疾病有三種,分別為糖尿病引起的視網膜病變、白內障與青光眼。但民眾對糖尿病的預防意識高,會重視相關數值變化,目前也有定期的眼底檢查;白內障則可透過更換人工水晶體改善;但青光眼會導致視神經萎縮,即便症狀治好,萎縮的神經、受損的視力也回不來。石崇良說,三高是慢性青光眼的風險因子之一,卻容易被忽略;而急性發作的個案,因為眼睛劇烈疼痛就醫才確診青光眼。他提醒民眾要留意視野變化,如有異狀要及早就醫。急性青光眼的頭痛症狀,常被誤為高血壓。石崇良表示,他在台大醫院擔任急診科醫師時,處理的青光眼患者大多是急性的,有時會以頭痛作為症狀表現,容易被認為是一般頭痛或高血壓引起。急診處置上多為測量眼壓、給予抗眼壓藥物,他提醒,民眾應留意自身健康狀況,熬夜與過度用眼,是導致急性青光眼發作的元凶之一。「我每年都會定期體檢,檢驗項目就包含眼底檢查與眼壓量測等。」石崇良分享,現在氣壓式眼壓量測相對簡單,回憶起實習醫師時期,最複雜的任務就是幫病人測眼壓,因為當時沒有這麼先進的設備,要測到眼壓,需要把病人的眼睛撐開再用儀器量測,往往導致醫師痛苦、患者也痛苦,所以「快、狠、準」才是最好的方式。注意手機使用時間紀錄,提醒自己用眼減量。「我本來是水汪汪的大眼睛。」石崇良說,他到國中階段都沒有近視,直到高中沉迷武俠小說,常常看得欲罷不能,不看到最後的結局根本停下來,但又不能被父母發現,只好躲在棉被裡,藉著月光或者小夜燈等微弱光線,他笑說「都是金庸害的」。過去沉迷武俠小說,現在公務繁忙,每天訊息動輒500則起跳,不過近視度數卻也沒有加深。石崇良說目前近視度數都維持150度,他說生活作息與採光足夠相當重要,更重要的是讓眼睛適度休息、避免過度使用。現在很多手機都會顯示使用時間紀錄,石崇良目前都朝「本周比前一周減少」的方向進行。他每天使用時間不超過10小時,至於堆積如山的訊息,則會利用午、晚餐時間,以及睡前的空檔看,所以通常有急事的人,都會打電話通知他看訊息。眼壓控制好,可預防青光眼導致的失明。石崇良呼籲,青光眼造成的失明基本上是可預防的,民眾要多注意相關症狀,現行治療方式也相當多元。民眾可透過吃藥、點藥水控制,如果稍微嚴重一點,雷射手術也都可以處理,現在的科技已經相當進步,「重點就是把眼壓控制住」。有醫師認為,近視超過500度的高度近視族群,應該在25歲時進行眼科篩檢、記錄眼睛狀況。石崇良認為,篩檢的對象與範圍必須有實證依據、篩檢後醫療能有效介入等。他舉例,低劑量電腦斷層就是針對肺癌高風險族群進行篩檢,效果相當顯著,如果對全民普篩,成效也許不會那麼好。如果臨床證據確認高度近視與青光眼的風險相關,這些民眾就可評估定期進行檢查,醫師也可在門診加強衛教宣導,避免導致失明等難以回復的遺憾。4大高危群 直系血親有青光眼者罹病機率高7至9倍【記者林琮恩/報導】民眾使用3C電子產品時間延長,不少人認為太常看螢幕導致眼壓高,就會發生青光眼。國內青光眼權威醫師、三軍總醫院眼科部一般眼科科主任呂大文說,使用科技產品的確會使眼壓升高,但高眼壓未必會導致青光眼,需與家族史、高度近視等情況綜合評估。而在台灣,更有一群容易罹患急性青光眼的「特殊族群」。呂大文表示,青光眼高危險群包括具家族史者、眼壓較高者、高度近視者及三高患者。直系血親罹患青光眼者,則自身罹患青光眼比率,較一般民眾高出7至9倍;近視超過500度的民眾,罹患青光眼機率也提升;高血壓、高血糖的三高患者,則會因疾病併發症,導致「繼發性青光眼」;眼球受過外傷、眼內長腫瘤或眼球反復感染,也容易造成青光眼。女性符合4條件急性青光眼機率大增台灣特殊患者群,推測與遠視導致眼軸短有關。「台灣有一特殊情況,民眾若符合身高小於160公分、遠視度數100-300度、年齡大於55歲、性別為女性四項條件,發生急性隅角閉鎖性青光眼的機率顯著提升。」呂大文說,據臨床觀察,急性青光眼患者中,超過半數均屬前述族群,只要急診室通報急性青光眼,眼科醫師還沒下樓支援,就能猜到患者是中年女性,且身高落在160公分以下。呂大文表示,目前推論造成此現象的原因,是遠視導致患者眼球前後徑較短,瞳孔一旦放大,容易急性發作,眼壓突然上升,造成急性青光眼。不過,前述情況缺一不可,只要少了一項,罹患青光眼機率即下降。台灣三分之一患者,屬於低眼壓青光眼。民眾常認為,青光眼就是眼壓高導致。呂大文說明,青光眼分類中有「低眼壓青光眼」,在韓國、日本占比較高,八成五以上均屬於低眼壓,台灣則有大約三分之一青光眼患者屬於低眼壓青光眼,所以診斷青光眼時,眼壓不是唯一依據,針對高危險病人多會進行視野、眼底檢查。呂大文指出,美國一項長期研究發現,高眼壓患者未必會變成青光眼,患者在眼壓高以外,合併家族史、角膜厚度較薄、三高疾病等,才有較高機率變成青光眼。若單純因長期使用3C產品,或長期低頭造成眼壓高,則屬單純的高眼壓症,在眼睛承受眼壓能力較強的情況下,變成青光眼的機率少之又少。如何預防青光眼發作1.選擇大螢幕3C、避免低頭呂大文建議,民眾使用3C產品時可盡量選擇螢幕大的產品,「能用筆電就別用平板,能用平板就少用手機」,使用期間則應避免低頭。電競運動屬於激烈且必須長期用眼的活動,患者應避免從事。2.做重訓時避免憋氣,建議選擇溫和的運動。近年民眾風行健身重訓,呂大文表示,青光眼患者從事重訓時,應避免憋氣,否則恐會讓眼壓升高壓迫視神經,應由專業教練在旁陪伴。患者可以游泳,但應避免深潛,否則水中壓力也會導致眼壓升高。他建議,青光眼患者應以較緩和、低調的運動為首選,例如步行、低速小坡登山、騎腳踏車等,激烈運動則是能避免就避免。3.避免熬夜導致眼壓升高。和其他慢性病一樣,平時要盡量吃好、睡好,避免因為熬夜導致隔天眼壓升高,眼睛中的「房水液」分泌速率失調,水分來不及排出,恐會讓眼壓升高的狀況惡化。4.患者、高危險群都要定期追蹤。「被診斷青光眼的患者,應每一至三個月追蹤一次;疑似青光眼患者,則是每半年追蹤較為安全。」呂大文表示,青光眼的檢查方式包括量測眼壓,以及視野、眼底鏡檢查等。未確診青光眼、高眼壓症的一般民眾,若年過35歲,也建議進行一次完整眼部檢查;近視超過500度的人,建議25歲就要定期接受檢查,可比較幾年後眼睛狀況是否改變;有家族史者,應該更積極受檢。
-
2024-06-29 養生.聰明飲食
醫美術後該如何保養?營養師告訴你術後保養重點,體內外兼顧才是關鍵
為了追求更美的自己,現在很多人會選擇以醫美的方式,讓自己變成自己喜歡的樣子。醫美療程大多效果快速,不過有些項目在術後肌膚會變得較敏感,也可能需經歷一段疼痛、泛紅、瘀傷、紅腫及發炎的過渡期,至於傷口及結痂,更需要悉心照料,才能盡快緩解術後不適。但你該知道的是,「術後保養」對於醫美成效是非常重要的一大關鍵!若是醫美術後能同時注重外在及內在的保養,不僅能恢復得更好,也能讓成效維持得更久。術後保養重點常見的術後保養照護有幾個要點,注意防曬、日常清潔並且加強肌膚保濕,少用酸類、去角質、部份美白類成分等容易刺激皮膚的產品,暫時不要到三溫暖、溫泉等高溫場所,這些都是皮膚「外在保養」的基本方針。除了皮膚外在的保養要點外,其實「飲食」對於皮膚的影響也是非常大的。通常術後飲食方面,建議少吃刺激性食物如:過燙、辛辣或含咖啡因的食物,避免影響體內新陳代謝,同時油炸或燒烤一類的食物因含有大量自由基,會增加氧化壓力,易使身體產生發炎反應,因此也要少食用。如果會對特定食物過敏的話也要注意,醫美術後的肌膚常較敏感,如果這時吃下過敏原,容易影響術後恢復的狀況。除了減少刺激性食物外,還可以藉由適量攝取特定機能成分,來達到幫助皮膚修復、減少發炎程度…等效果,有些具有抗氧化、美白、鎖水等功能的成分,也可以幫助調整體質,讓膚況變得更穩定,這些就是所謂的「內在保養」。術後保養推薦成分諸多機能成分中,膠原蛋白作為美容保養的重點成分之一,在術後補充也佔據了重要角色!尤其像音波拉提、電波拉提或飛梭雷射等類型的療程,其原理都是透過能量刺激皮膚真皮層,使膠原蛋白增生,達到改善毛孔粗大、減少痘疤凹陷、撫平細紋等美容效果。這時如果搭配口服補充膠原蛋白,身體就能獲得更多合成膠原蛋白的原料,除了對美容有幫助,也能促進傷口修復及組織增生。•膠原蛋白膠原蛋白為體內含量最高的蛋白質,具有多項生理功能,在皮膚中的膠原蛋白可以提供支撐表面、維持彈性緊緻的功能,而口服的膠原蛋白小胜肽(如:二胜肽PO)還具有增加纖維母細胞表現及玻尿酸合成的作用,對於提升皮膚保溼、彈性、抗皺都有幫助。而在補充膠原蛋白的同時,也可以透過補充「維生素C」,促進膠原蛋白增生。再來像是穀胱甘肽跟神經醯胺等成分,具有減少黑色素形成的功能,因此也都很適合作為醫美術後的補充重點。尤其像皮秒雷射、淨膚雷射等療程,是透過能量將黑色素擊碎,達到淨白、去除斑點的效果,如果在術後同時注意「外在防曬」以及「內在補充營養」來減少黑色素生成,就能讓肌膚亮白效果更佳。•穀胱甘肽穀胱甘肽除了能美白,還是身體內的強效抗氧化劑,可以減少身體氧化壓力,降低發炎反應,達到延緩老化的功能。•神經醯胺神經醯胺是皮膚角質層的重要成分,當角質細胞健康、代謝正常時,皮膚鎖水的功能就會提升,改善皮膚乾燥困擾,尤其雷射類、果酸煥膚的療程在術後容易乾燥,更應該適當補充保濕、鎖水類的營養成分。不論接受的是哪項療程,都是為了變成自己喜歡的樣子。既然決定好要改變自己,術後除了留意上述機能成分外,日常的均衡飲食及補充足夠的營養,如:維生素、礦物質,都是需要注意的喔!當體內營養素充足的時候,才有本錢面對外在環境給予的各種挑戰,期許每個人都能好好愛護自己的身體,越來越喜歡自己!延伸閱讀:.咖啡會加速鈣質流失?紅茶、牛奶能預防骨鬆?做好6件事趁早存骨本.降低血脂、降膽固醇、延緩血糖上升...膳食纖維5好處一次看!.糖尿病怎麼有效控糖?專家曝扭轉關鍵時刻,「3撇步+9種食物」幫你控制血糖本文為《PrimePlus健康設計家》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6-29 養生.聰明飲食
經常胃脹氣胃痛胃酸?吃錯東西是主因!「3招」教你吃對早餐消夜,避免腸胃不適
經常胃脹氣胃痛泛酸嗎?其實,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妳的飲食出了問題。大部分的門診中最常遇到的問題,就是暴飲暴食造成的胃部不適,以及三餐不定時造成的胃痛問題。綜觀現代人最常忽略與忽視的,就是早餐與消夜的問題,不是不吃早餐,不然就是宵夜吃撐了。究竟,早餐與消夜應該怎麼吃得健康,以下三點提醒你究竟該怎麼吃才好!早餐這樣吃,就對了早餐是一天活力的來源,就如同一年之中的春天一樣。然而,很多人經常忽略早餐的重要性,一旦沒時間吃早餐,到了中午進餐時,就會吃得既快又多,這時血糖就會快速升高。如果血糖經常處於大起大落的紊亂現象,就會時常發生頭昏的現象,一定要注意。該吃就吃是最大的原則!早餐忌吃冷食,會傷胃氣,最好吃熱食,熱呼呼的粥品或熱豆漿、荷包蛋,可以促進腸胃蠕動,溫和好吸收,對於老年人或是起床後食慾不差的人的極佳選擇。除此之外,早餐起碼要跟中餐有三小時的距離,除了熱食外,最好越單純越好,高精緻澱粉最好盡量避免。消夜這樣吃,就對了以中醫的理論來說,到了晚上,血液就要進入內臟和身體的最深處,代謝白天活動所產生的廢物,並且修復身體受損和不足的地方。所以,這個時候應該要減少活動量和進食量,讓血液能夠儘可能地回到內臟,熟睡時才能有效率的代謝廢物和修復身體。嘴饞吃宵夜,除了消耗能量和製造廢物外,還會讓血液停留在消化道,讓血液無法充分的進入到內臟,進而造成代謝緩慢;同時,留在消化道的血也不夠多,因為部分已經回到內臟了,所以消化也會變得更加遲緩,食物在胃停留的時間增長,胃酸過多是必然的現象,時間一久,就會造成胃潰瘍和胃食道逆流等問題。總之,睡覺前三小時就盡量不要進食,如果肚子真的很餓,吃點東西倒是無可厚非,只是一定要吃好消化的食物,粥就是不錯的選擇。同時少吃洋蔥、豆類、大白菜等容易產生氣體的食物、辛辣食物,以及脂肪過多的烤肉和涮肉,避免造成腸胃不適,影響睡眠品質。跟著生理時鐘走,可以這樣吃除了依據健康守則來吃早餐與消夜,其中最關鍵的就是,早餐消夜更要照著自己的生理節奏走才對。假如妳是大夜班,甚至必須每晚3點才睡覺,可以吃些清淡容易消化的食物,比如溫沙拉、燙青菜、瘦肉或是鯛魚片都可以,但是有了消夜填飽肚子早餐就頂多一杯牛奶,直接吃中餐就可以。但是,如此大宵夜的前提是,至少要身體要健康無虞才行。延伸閱讀:.高血壓與高血脂關係密切!「7大飲食禁忌」一次公開 .紅茶、綠茶、烏龍茶、普洱茶、糙米茶,哪些茶助降血壓?.8款減肥茶越喝越瘦!解渴還能減重,美容養顏就選「這款」※本文由【媽媽寶寶】授權:
-
2024-06-29 醫療.新陳代謝
驚!糖尿病女子腳傷嚴重到潰爛長蛆,2方式緊急治療避免截肢!醫師提醒糖友5步驟正確護理傷口
近日一位四十歲的女性糖尿病同時合併洗腎的患者,由於跟年邁的母親同住,加上糖尿病引起的視網膜病變導致視力不佳,因此沒有正確照顧腳部傷口,導致足部潰爛長蛆。經新店耕莘醫院整形外科主任李秉侖的多次清創手術合併高壓氧治療,最後進行傷口重建免截肢,讓患者保住雙腳,恢復正常生活。糖尿病患者傷口照護挑戰糖尿病患者因為中小型血管病變,傷口癒合速度較正常人慢;加上合併神經受損,因此傷口沒有痛感,導致病患忽略嚴重性。發現時常常已經嚴重感染,甚至需要截肢或產生致命性敗血症。因此,正確的傷口照護對於糖尿病患者至關重要。正確的自我護理步驟,李秉侖醫師提供5大關鍵步驟給患者參考:1.定期檢查:每天仔細檢查足部有無破損或潰瘍,即使是小傷口也不能忽視。糖尿病患者應養成每日檢查足部的習慣,特別是腳趾之間和足底這些不易察覺的地方。2.保持清潔:傷口不能碰水其實是錯誤觀念,因為慢性傷口上面的細菌比水中的細菌多很多。使用乾淨的水和溫和的肥皂清洗傷口,避免使用刺激性清潔劑,才能保持傷口清潔,預防感染發生。3.適當包紮:傷口清潔後,需使用無菌的優碘和生理食鹽水做消毒,擦乾,與整形外科醫師討論並使用適合的敷料覆蓋傷口,定期更換敷料。4.避免壓力:盡量減少受傷部位的壓力和摩擦,穿著舒適寬鬆的鞋子和襪子,並避免長時間站立或行走。若傷口長時間不癒合,建議穿著專業的減壓鞋,壓力的減少可以幫助傷口更快癒合。5.及時就醫:若發現傷口有紅腫、疼痛或分泌物增加等感染徵兆,應立即就醫,尋求專業治療。減少併發症發生,糖友還能這樣做此外,糖尿病患者應該注重整體健康管理、控制血糖、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均衡飲食、適量運動和定期體檢。這些措施不僅能幫助傷口更快癒合,還能減少其他併發症的發生。糖尿病人傷口照護需要專業醫療協助李秉侖醫師表示,糖尿病患者的傷口護理不能僅靠個人照顧,專業的醫療介入能有效降低併發症風險。整形外科醫師是治療各種慢性傷口的專業科別,除提供傷口清潔、消毒到敷料更換等全方位的照顧和治療建議,也能夠結合手術、高壓氧治療到足部減壓復健的多團隊合作。總結來說,糖尿病患者的傷口照護是非常重要的健康社會議題,需要靠患者和專業醫師一起努力合作重視,及早發現和處理傷口問題,才能避免嚴重感染和截肢的併發症發生。PS:病人傷口長蛆圖片,不喜蛆蛆噁心不要往下看責任編輯:吳依凡
-
2024-06-28 養生.聰明飲食
芒果抗癌、護眼但卻被說好毒!教你2招「抗毒」,3實用切法不沾手
夏天吃水果,少不了酸甜多汁、令人垂涎欲滴的芒果。教你芒果3種切法優雅吃。此外,一般總認為芒果比較「毒」而不敢多吃,其實只要掌握2個重點,並適量,大可安心吃。吃芒果2重點降過敏1.果皮洗乾淨一般說芒果「毒」,就中醫理論來看,因芒果屬於「發物」,慈濟醫院中醫師廖振羽指出「發物,就是食物誘發身體過敏的意思」。引起過敏的物質,主要是芒果皮上的漆酚(urushiol),因此只要注意在食用前確實將外皮清洗乾淨、戴手套洗更可避免接觸到手部、臉部皮膚,大幅降低過敏。2.以「削」代替「撕」洗乾淨後怎麼吃又是另一個重點。根據《康健雜誌》訪問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林森中醫院區中醫師劉佳祐指出,切芒果以「削」代替「撕」,去除果皮與果肉間的細毛,就能避掉芒果的發性,降低發炎和過敏程度。 切芒果3方法好優雅吃芒果最困擾的是,切的亂七八糟,湯汁流滿桌,也把手搞的黏膩膩的。農糧署邀請達人教你芒果3種切法,不管是要請客人吃擺盤好看,還是要自己大口享用,或是想優雅的邊看電視邊用湯匙挖來吃,都很方便。1.切丁然後沿著蒂頭旁邊兩側向下切兩半後,再切成二至三片,沿皮切下果肉,再把果肉切成小塊丁狀,就是好看的切丁芒果。適合:請客用2.大口吃拿一支牙籤,沿著芒果外皮畫一圈。將牙籤深入果皮向下壓,就可以將芒果皮打開,整顆大口吃。適合:獨享3.湯匙挖抵住芒果果核橫切一圈,畫了一周後轉開,分成二半,就可用湯匙直接挖來吃。適合:用湯匙食用芒果營養成份高 抗癌、護眼、增食慾其實芒果營養成份高,根據台灣癌症基金會資料指出,芒果含有維他命A(ß-胡蘿蔔素)、維他命C和鉀,除防癌之外亦可抑制動脈硬化、高血壓並能維持皮膚白嫩、舒緩暈船和止吐。芒果所含維他命B6、B1、B2均對人體神經有安定的作用,暈車時吃土芒果或芒果乾可舒緩症狀。芒果的維他命C含量也很高,是木瓜的1.5倍,是香蕉、鳳梨的2倍。維他命A、ß-胡蘿蔔素對眼睛症狀有幫助,像是乾眼症、色盲。此外,夏天若胃口不好,吃一些芒果可增加食欲,並可解渴、消暑和利尿。芒果吃多,可能短期內會有皮膚發黃的現象。原則上只要不吃過量,都沒問題。至於以下幾種人,則要少吃或避吃:一、過敏體質者。如果吃了後嘴唇紅腫或起疹,只要多喝熱茶,症狀會慢慢消失,就可以再吃。少數嚴重者,症狀若持續沒好轉,應就醫檢測是否為蕁麻疹等過敏性疾病。二、身體皮膚有傷口、發癢發疹、口角發炎、口內生瘡等上火者,也要少吃。三、芒果屬低、中鉀食物,患有急性或慢性腎臟病的患者,應酌量食用。四、於芒果屬中GI水果(GI值55-70),吃太多容易導致肥胖,糖尿病患者更應適量攝取,以免血糖過高。【參考資料】.《鮮享農YA - 農糧署》臉書粉絲專頁 .聯合報系新聞資料庫.康健雜誌
-
2024-06-28 養生.聰明飲食
「黑木耳」抗氧化、顧腸道、延緩血糖上升....小小一塊竟這麼營養!「乾木耳、溼木耳」教你怎麼挑
黑木耳含有豐富的水溶性纖維,對降低膽固醇、預防心血管疾病、控制血糖有幫助。黑木耳是近年熱門的養生食物,甚至有「血管清道夫」的封號。這是因為黑木耳有豐富的水溶性纖維,對降低膽固醇、預防心血管疾病、控制血糖有幫助。但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營養師蘇秀悅強調,雖然水溶性纖維可以幫助降低體內的膽固醇,但不建議大家只吃黑木耳,而是應該多吃不同種類的蔬菜。營養師林世航也指出,洋菜、燕麥、菇類、瓜類也都含有豐富水溶性纖維,由於現代人膳食纖維攝取量非常不足,在飲食中應該多多挑選一些蔬菜,不只可以補充到水溶性膳食纖維,還可以吃到維生素B群等營養素,這些營養素還有助於維護健康的皮膚!黑木耳的營養素與功效黑木耳的最主要的營養成分,在於豐富的水溶性纖維。水溶性纖維在體內可吸收水分,延緩食物消化吸收,除了可抑制飢餓,增加飽足感之外,也可減緩血糖上升作用。而且水溶性纖維是腸道細菌的養分來源,能被腸道細菌發酵利用,有助於維護腸道健康。除此之外,黑木耳有的營養成分包括: 蛋白質 碳水化合物 花青素 多醣體 鉀、鈉、鎂、鈣、磷、鐵等多種礦物質其中,花青素是很好的天然抗氧化劑;而多醣體有助於增加免疫力,以及減少癌症發生的機率。黑木耳鈣質比牛奶還高,是真的嗎?蘇秀悅說,這個比較方法是拿乾的黑木耳跟牛奶比。乾燥的黑木耳沒有水分,鈣質含量當然高。但如果是泡過水的、濕的黑木耳,每100克的鈣質含量大概在20-30毫克,而100毫升的牛奶,鈣質大概在90-100毫克。所以當黑木耳在人可以吃的狀態,它的鈣質含量是沒有牛奶高的。【延伸閱讀】鈣含量是肉類的70倍!營養師建議:每天吃10克「黑木耳」控血糖助減重,還能治便秘有人說「黑木耳鈣質比牛奶還高」,蘇秀悅闢謠,乾木耳的鈣質含量當然高,但吃木耳的時候會把木耳泡軟。如果是溼的、泡過水的木耳,鈣質含量不會比牛奶高。黑木耳鐵質比豬肝還多,是真的嗎?蘇秀悅說,這個說法沒有考慮到鐵質在人體的吸收率。木耳屬於蔬菜類,蔬菜中的鐵和肉類中的鐵,在消化吸收、作用的途徑完全不一樣。動物的鐵屬於血紅素的狀態,吸收率一定比蔬菜好,而且蔬菜的纖維含有植酸,會影響鐵的吸收。所以要補充鐵質,還是建議優先選擇紅肉,除非是素食者,才會建議從蔬菜中選擇鐵質比較高的食物來補充。食用黑木耳有禁忌嗎?榮新診所營養師李婉萍指出,由於黑木耳含有抗凝血物質,使血液黏稠度降低,預防血栓形成。所以食用時黑木耳時必須注意這幾個地方:一、凝血功能異常的人,不建議每天吃。二、手術前後、拔牙前後、女性月經期間,也不建議吃過量的黑木耳,或可以暫停食用。三、容易出現白帶者,在食用上須搭配薑或一些溫熱食材一起烹煮,避免過寒。不過蘇秀悅補充,黑木耳要影響凝血功能,可能要吃到很大的量,但一般人飲食習慣上不會餐餐只吃大量的黑木耳。所以照平常的飲食習慣,多攝取不同蔬菜水果即可。有凝血功能異常的人偶爾吃到1、2根黑木耳,不會有太大的問題。【延伸閱讀】女人35歲,肌膚就像烤焦的吐司!林志玲家庭中醫師傳授「補水滅火保養法」:多吃「黑木耳」及4種食材黑木耳怎麼挑選?市售的黑木耳分成乾木耳和溼木耳2種,挑選方法如下:一、乾木耳:可以選購正面是黑褐色,背面是灰白色的木耳,沒有刺鼻味者較佳。要注意的是,天然黑木耳有清香氣味,如果有加化學劑,通常會有怪味,建議不要購買。二、溼木耳:選擇完整且具有彈性,且摸起來無軟爛或破損者佳。乾木耳可以選購正面是黑褐色,背面是灰白色,沒有刺鼻味者;溼木耳可選擇完整且具有彈性,且摸起來無軟爛或破損者。黑木耳可以怎麼吃?中醫師陳潮宗指出,黑木耳為涼性,搭配紅棗和薑可以中和木耳的涼。民眾可以將黑木耳和紅棗湯煮成養生湯品食用,達到強健身體的目的。不過要提醒的是,食物不能取代藥物的治療效果,如果有心、腦血管或血栓等高風險疾病,一定要接受醫師治療,不能只喝黑木耳紅棗湯。養生湯品推薦:紅棗黑木耳露材料:黑木耳 250公克、紅棗去核約15顆、桂圓肉1大匙、冬瓜黑糖磚1小塊、黑糖適量、水約 7000cc作法: 首先將乾黑木耳清洗乾淨,浸泡2-3小時,泡到漲至原來的2倍大,如果使用濕的黑木耳就不用浸泡。 把漲大的黑木耳清洗乾淨,切除蒂頭。 黑木耳、去核紅棗、桂圓肉及冬瓜黑糖磚,分數次加水放入果汁機中打碎,並將打好的湯汁混合均勻。 將打好的黑木耳湯汁用大火煮開,改小火熬煮約30分鐘,過程中必須偶爾攪拌。要特別注意的是,越濃稠越容易黏鍋。 煮好後加入黑糖,可依自己喜歡的甜度及濃稠度增減水量,放涼後就可裝瓶冰存享用。【延伸閱讀】冬天養生,就吃「黑木耳」養血補腎!加兩種食物一起煮,潤燥消便秘參考資料:農委會-農業主題館台灣事實查核中心-【錯誤】網傳「只需一碗湯:黑木耳加薑、紅棗,就可把心腦血管血栓都化掉」?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別傻了,木耳沒有膠原蛋白!農委會-機能作物選購秘訣農委會-4種超級營養的菇類享受自然風味~自製健康紅棗黑木耳露責任編輯:劉芮菁核稿編輯:呂宇真延伸閱讀: 「牙周病」可能讓你得糖尿病、脂肪肝!日本診所院長:改掉6習慣遠離牙周病 「挑男人,要看吵架後對你的態度!」一個兩性作家爸爸給女兒的10句中肯建議
-
2024-06-28 養生.聰明飲食
芋頭助控血壓血糖又解便!營養師認證養生4好處一次看
芋頭營養價值高,對養生相當有幫助。劉怡里營養師介紹芋頭的對人體的好處,也提醒芋頭是屬於澱粉類,若當餐又有其他澱粉就要小心超量,像是許多民眾吃鍋習慣加芋頭,就得多加留意。 芋頭助控血壓血糖又解便!營養師指養生好處一次看。 高纖、低熱量:劉怡里營養師表示,芋頭屬於低熱量的澱粉類,同樣是100克的情況下,白飯約183大卡,芋頭僅有128大卡,有助減重。膳食纖維豐富,約2.3g,屬於中高膳食纖維,有利控制血糖、促進排便、維持腸道健康。 β-胡蘿蔔素、B群:芋頭也吃得到β-胡蘿蔔素,於身體生成維生素A,有助護眼、促進夜視力、修復肌膚、保護個器官黏膜、維持免疫等。B群方面則有維生素B2,同樣有利修復皮膚、保護各器官黏膜;葉酸有利保護腦神經及DNA;菸鹼酸有利抗發炎、保養皮膚。 鉀、鈉、鎂、鋅:另也有豐富的鉀離子,可幫助身體鈉鉀平衡、去水腫、防範高血壓。另也有些許含量的鈣、鎂、鋅,鈣有助骨骼健康,鎂有助神經穩定及維持心血管健康,鋅則幫助維持身體機能、發育、免疫等正常。 豐富蛋白質:值得一提的是,芋頭也是個蛋白質豐富的澱粉食材,約100克就含有2.5克,是吃素時、尤其全素者補充蛋白質相當好的選擇。 料理芋頭、吃芋頭時會發癢?營養師指4種人留意避免佳! 限鉀族群:芋頭雖然營養,不過也還是有部分族群需要多留意酌量或避免食用。劉怡里營養師表示,芋頭鉀含量相當高,洗腎、透析等限鉀的腎臟病友就需要注意,若要吃建議在之前先和醫師、營養師討論。 易脹氣、腸道狀態不佳:另外,芋頭膳食纖維也不少、也容易產氣,對於腸道狀態不佳或有脹氣的族群而言可能會稍有負擔,也建議避免食用為佳,待狀態良好之後再吃。 料理芋頭、吃芋頭會癢?芋頭因含「草酸鈣」和「芋頭糖蛋白凝集素」的關係,會使人接觸後出現發癢、刺痛、紅腫等症狀。芋頭自然無法生吃,在料理前可戴手套,或者直接連皮一起加熱料理再削皮,若不幸真的碰到發癢可用熱水沖或鹽水洗改善。不過若是對於每每食用芋頭之後較易過敏族群,就建議即便煮過還是避免食用為佳。 注意!芋頭也是個過敏原:值得注意的是,芋頭除了上述會引起發癢症狀外,它本身也是一種過敏原,就像有些人對海鮮過敏,少部分的人也會對芋頭產生嚴重過敏反應。對芋頭過敏者自然應避免,若發現自己吃了煮熟的芋頭還是會出現過敏,就應立即停下,若發現喉頭緊縮等過敏性休克相關症狀則應立即撥打119送醫。 芋頭有毒要少吃?至於許多長輩會說「芋頭有毒要少吃」,也是基於上述兩點,雖然和現代所稱的毒物觀點不同,但確實會對有些人體造成負面影響,不過不具有使人中毒的成分,否則應當連吃都不能吃。 芋頭雖養生但注意是澱粉類!吃鍋留意替換,別澱粉超量。 建議吃6-8塊芋頭,減少半碗飯。劉怡里營養師提醒,芋頭雖然營養,但是屬於澱粉類,別和蔬菜類混淆、誤以為是蔬菜類而多吃,以免澱粉量攝取過高,反而影響血糖不穩。建議留意澱粉替換,6-8滾刀塊的芋頭110克約等同於半碗白飯熱量。換句話說,粗算吃約6-8塊建議減少半碗飯,3-4塊芋頭就建議減少1/4碗。 吃鍋注意,這些都是澱粉類:芋頭和澱粉的替換尤其是在吃火鍋時要特別留意,許多鍋物火鍋料會芋頭、玉米、南瓜一起上,再送上一碗白飯,這四種都是相當養生的澱粉類,但需小心當餐澱粉恐怕超量。而芋頭湯也是一種澱粉類湯品,若習慣喝芋頭湯再加芋頭會更需要注意份量。 其他芋頭甜品也要留意:其他芋頭製的甜品類也要留意,例如芋頭酥、芋圓等,以芋圓為例,雖以芋頭為基底作甜品,不過視店家也會加進許多的太白粉等精緻澱粉,而且芋頭甜味較低,也會加進許多精緻糖調味。若當餐要吃飯又要吃芋圓等甜品,芋圓60克等於半碗飯的熱量,建議留意澱粉之間的替換。 《延伸閱讀》 .你以為是蔬菜,其實是澱粉。8食材別混淆,聰明吃避免變胖血糖飆! .南瓜助防癌、顧心肺、好處多!營養師指8好處,3吃法更有助養生! 以上新聞文字、圖片皆屬《今健康》所有,網站、媒體、論壇引用請註明出處。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6-27 醫療.婦產科
妊娠糖尿病增子女ADHD風險?台灣跨國合作研究推翻此一論述
過往研究發現,孕婦患有妊娠糖尿病會增加子女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風險,但成功大學最新研究推翻此一論述。馬偕醫院婦產部資深主治醫師黃閔照說,此研究可以讓患有妊娠糖尿病的孕婦,不需過度擔心是否會造成子女ADHD。據統計,國內患有妊娠糖尿病的孕婦約占所有孕婦17%,以每年約14萬名孕婦估算,約2萬多人患有妊娠糖尿病。成大藥學系與臨藥科技所群體健康數據中心教授賴嘉鎮,以台灣等7個國家跨國真實世界數據研究發現,妊娠糖尿病不會提升子女ADHD風險,對於未來ADHD公衛政策及治療妊娠糖尿病方面,提供更為明確的方向。黃閔照表示,孕婦出現妊娠糖尿病時,建議須透過營養師的協助,於懷孕期間控制飲食熱量,多攝取原型食物及多運動,同時做好血糖監測,好好控制血糖,避免胎兒早產,或體型過大增加肩難產、剖腹產機會,甚至妊娠糖尿病嚴重時,還可能引發酮酸中毒,將造成孕婦、胎兒死亡,不可不慎。妊娠糖尿病孕婦生產後,不可掉以輕心,其中約5成生產後真正罹患糖尿病。黃閔照提醒,孕婦生產後4至12周需持續監控血糖,以降低罹患糖尿病的機會。賴嘉鎮說,該研究透過嚴謹的因果推論方法,有效識別妊娠糖尿病並非ADHD的影響因子,「避免將無辜的嫌疑犯誤判為真正的兇手」,有助研擬提早進行介入性治療或預防措施,期盼患有妊娠糖尿病孕婦所生的孩子出現ADHD時,可以減少媽媽內心對孩子的愧疚及外界的歧視。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06-27 慢病好日子.慢性腎臟病
慢病主題館【腎臟病】70歲洗腎阿姨遭雙病夾攻,生活精彩是因「這兩因素」
‧訂立生活目標,並確實朝目標努力邁進‧醫病共享決策選適合透析模式,進入透析後也可定期討論並調整,以減少皮膚癢、不寧腿等副作用‧提升中大分子尿毒素清除率,降低心臟、心血管慢性發炎可能性「我最怕遇到一種病患,就是透析後就認為做甚麼努力都『沒用』,完全沒動力…」基隆松禾診所院長游振超指出,對於接受透析的病患,「能走、能動,就要盡量走、盡量動!」若可能臥床,就要鼓勵趕快下床、活動,他也常鼓勵病患訂立恢復目標,主動改善身體狀況,若可以藉由適合治療減少副作用干擾,病患就更有能力朝復原目標邁進,避免成為「被照顧者」。設定復原目標 改善身體狀況以年近70歲的血液透析病患張阿姨為例,由於多囊性腎臟病的影響,張阿姨大約8年前接受透析治療,即使面臨腎疾、乳癌、心衰竭等疾病,期間還遇到Covid疫情,張阿姨不曾缺席治療,當出現傳統透析所帶來易疲累等副作用,她也積極尋求改善,對於張阿姨能以平常心看待透析治療, 並將透析治療過程看成「上下班」,這讓游振超醫師印象深刻,也深感佩服。不僅如此,張阿姨因遵循醫師叮嚀,保持透析外時間的自我良好管理,做完透析治療簡單休息後,便起身準備參加瑜珈課,為自己的身體健康努力。透析者不是只能「被照顧」事實上,過去傳統透析常產生皮膚癢、不寧腿與體力不濟等併發症,導致病友生活受影響。張阿姨也是如此,她說,之前接受傳統透析治療後總是非常疲累,導致對許多事提不起勁,所幸經醫師鼓勵,生活配合醫囑,同時搭配延展性血液透析治療術的支持,現在的她重新恢復活力,做完透析治療後,不只安排瑜珈課、英文課,有空時還會挑一班捷運、公車,到處走走,生活比一般人更充實豐富。另有一位60多歲女性透析病患,心臟有狀況,後來因病截肢影響工作、生活,在醫師的鼓勵下,她決定裝配義肢不再只當「被照顧者」,並接受延展性血液透析治療術治療,現在的她每天騎車出門、繼續做過去房仲工作,積極、配合醫師指示,游振超醫師說,病患只要願意積極改善身體狀況,生活、健康都有機會變得更好。游振超醫師也觀察到,病患接受血液透析,最重要的是清除率與病患營養狀況。以清除率來看,許多研究顯示,當血液中大型中分子無法順利排除,病患就容易產生透析搔癢症、不寧腿、體力不濟等困擾,且可能加劇心臟、心血管慢性發炎。尿毒素清除越乾淨 心血管負擔、副作用都越少研究顯示,隨著延展性血液透析治療術問世,血液裡大型中分子尿毒素較容易清乾淨,病患出現前述症狀的機率也會下降,當心臟、心血管的負擔一減輕,血壓就會較平穩。因此游振超醫師認為,血液透析患者皆可使用延展性血液透析治療術,主動追求更好的清除率,減輕身體負擔,就他觀察,特別是年長者、合併心臟病、其他多重疾病病患,風險更高,更需持續提升清除率。游振超醫師叮嚀,當透析當下、透析後任何身體反應,都不可輕忽。像皮膚癢、不寧腿,很容易影響睡眠,長期睡不好,血壓易飆升,血糖更難控制,中風、心肌梗塞威脅便如影隨形;而血壓忽高忽低可能是嚴重心血管疾病警訊,應定期至心臟科檢查,找原因避免惡化。只要病患有動力,透析後還是可以維持正常生活步調。【慢病好日子】糖友早上出門太匆忙,不吃早餐會影響血糖控制嗎?為什麼洗腎的人會便秘?有什麼助排便的好方法?提供最接近病友真實疑問的慢病衛教資訊,與您一起好好過慢病日子! 📍瀏覽專題>>慢病好日子主題圈 📍觀看影音>>慢病好日子YouTube 📍專屬訂閱>>慢病好日子電子報 📍追蹤加入>>慢病好日子-一起最愛問粉絲團
-
2024-06-27 養生.聰明飲食
吃麵包真的對健康有害嗎?對你的身體到底有什麼影響?
你熱愛吃麵包嗎,但又擔憂吃麵包對健康有害?例如麵包可能與體重增加和代謝問題有關,並以不健康的方式升高血糖濃度。或者大量生產的麵包被視為不健康的超加工食品,缺乏纖維又富含添加劑。到底該不該繼續吃麵包?事實上,與其避免吃麵包,不如了解每片麵包中的成分並觀察每天吃多少,通常是更健康的做法。 【延伸閱讀:吃白吐司不再罪惡 烘烤前先做一事可降麵包升糖指數相對健康】富含碳水化合物的麵包對身體有害嗎?許多人避免吃麵包和其他澱粉類碳水化合物,因為他們認為麵包是一種容易消化的碳水化合物,身體會迅速將其轉化為葡萄糖,導致血糖濃度快速上升和下降,即所謂的「血糖波動」。血糖飆升讓我們感到快樂,但它們也會讓我們很快再次感到飢餓,讓我們更渴望食物,這就是為什麼有些人認為碳水化合物會讓人上癮的原因。有研究表明,長時間血糖的極端波動會引起發炎,並增加心臟病和2型糖尿病等疾病的風險。但專家指出,進食後一定程度的血糖升高是正常的,通常不會對健康的非糖尿病患者造成問題。不過,過度的血糖高峰仍會損害我們的健康。然而,麵包等碳水化合物對於為我們的身體和大腦提供足夠的能量來發揮作用至關重要。再者,並非所有碳水化合物或麵包都是一樣的,例如全麥麵包比精緻白麵包含有更多的纖維有助平穩血糖。除此之外,全麥麵包也含有更多的維生素和礦物質等營養素。 吃麵包會導致體重增加嗎?專家指出,這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麵包的製作方式及其所含穀物的類型。像是精製的低纖維麵包會使飢餓持續存在,並提高胰島素濃度,從而導致體重增加。另一方面,全麥、黑麥和酵母麵包比起精製的白麵包含有更多纖維,需要更多咀嚼,並且讓你有飽足感。專家強調,每個人對不同種類麵包的身體反應都不同,因此沒有適合每個人的正確方法,關鍵是找到適合自己飲食需求的麵包類型。麵包會導致健康問題和腹脹嗎?一般認為,麵包成分中的小麥、黑麥和大麥中含有的麩質,可能跟引發乳糜瀉和麩質不耐症有關。不過專家表示,目前很難確定麵包在其中扮演什麼角色。 另一方面,許多人也認為麵包會導致腹脹,但還有許多其他可能的原因,包括人造甜味劑、含咖啡因的飲料或飲食中其他的食物組合。專家補充,腹脹並不總是負面的,這可能只是你的腸道正在處理纖維。對於患有乳糜瀉和麩質不耐症的人來說,則需避免包括麵包在內的任何麩質來源的食物。為何麵包是超加工食品?根據「NOVA食品分類(Nova food classification)」,麵包可以被視為超加工食品,這是因為它們在生產過程中經常添加額外的成分。經過超加工的麵包通常纖維含量較低,因為纖維是從麵粉中提煉出來的。許多產品都含有防腐劑、乳化劑和穩定劑等添加劑,這些添加劑現在被認為與腸道健康狀況不佳等狀況有關。專家提醒,即便白麵包屬於超加工食品,但仍是一種營養來源。更重要的是,在購買麵包前應該仔細審視食品標籤,以更好地了解購買的產品成分。【資料來源】.What eating bread really does to your body – and the healthiest supermarket loaves to buy.The Truth About Bread.Cleveland Clinic: Gluten Intolerance
-
2024-06-26 焦點.杏林.診間
當醫師成了病患家屬/父母相繼病倒臥床 妻累出身心症候群!陳思銘:最怕長照成為輪迴
「當醫師的,一旦有家人生病都會指望你。」台安醫院婦產科主治醫師陳思銘娓娓地道出,在父母親長期臥床的那段期間,漫長的照顧歲月裡,「我的老婆最辛苦」,一度出現身心症狀,必須就醫治療改善。醫師父親糖尿病纏身許多家庭的長輩生病照顧責任,多落在媳婦、女兒身上,就可能成為「夾心餅乾」,上有老的下有小的必須照顧,往往心理負擔大,也影響身體健康。陳思銘提醒民眾,年輕時應做好財務規畫、盡可能地控制疾病,才能擁有快樂的生活品質。陳思銘的父親陳庵君是婦產科權威,是「台灣婦產科的播種者」,但晚年深受家族遺傳糖尿病所苦,陸續出現高血壓、視網膜病變、腎臟病變等併發症,還要洗腎。每次就醫都領很多藥,直到一位具護理專業的阿姨檢視父親的用藥,發現有重複用藥狀況,從此只讓父親在感染科就醫進行疾病整合,吃的藥才從10餘顆減到5顆左右。腎病變一周洗腎三次「父親的血糖控制不好,逐漸產生視網膜增生,看不太清楚。」陳思銘安排就醫事宜,但即便他的父親是醫師,在身體出狀況時,也和一般患者一樣會說控制得很好,以為視力問題是血壓高引起的,但檢查發現是糖尿病併發症─視網膜病變。雖然持續接受治療,卻在2001年時眼疾復發終告失明。另一糖尿病併發症─腎臟病變也接踵而至,陳思銘的父親最後需要一周洗腎三次,「他說不想洗」,但為人子女的,還是得強迫他洗腎。陳思銘的父親臥床9年,直至2009年病逝。他的阿公臥床更長達13年,「身上都沒有一顆褥瘡,卻犧牲了一個姑姑。」為了照顧阿公,姑姑未嫁;在沒有健保的年代,陳庵君得出來開業,才足以支撐父親住院的費用。「家人都認為他有醫療專業,照顧重擔都落在他身上。」母虛弱到坐不住輪椅「父母鶼鰈情深,當父親病逝後,母親瞬間失去主心骨,愈來愈不愛活動、憂鬱,進而失智、臥床。」陳思銘雖鼓勵母親下床活動,但因為曾摔倒過,以致臥床多年,明知勤勞翻身就不會有褥瘡,但不能一直監視外籍看護,所以看到出現褥瘡,還是很心痛。「母親生病13年、臥床7年,去年底辭世。」陳思銘述說這段照顧過程,某日外籍看護打電話說「阿嬤呼吸困難」,他立即讓母親坐輪椅衝到急診,「救我幹嘛?」這是母親被救回來的第一句話,所以後來簽了放棄急救同意書。在疫情期間,母親又有狀況,當時她虛弱到連輪椅都坐不住,呼吸及意識狀態都不好,還要經過篩檢等手續,急診連躺床都沒有,對家屬而言,是相當難熬的過程。陳思銘說,「最辛苦的是我老婆」,雖然請了外籍看護減輕照顧壓力,但受日式教育的母親對媳婦要求很高,身為獨子的他只有姊妹,太太有時難免心裡不平衡,所以他請姊妹們至少周末可以回家探望母親。而太太身心症候群很嚴重,包含自律神經失調、恐慌症等,所以陪她就醫接受治療。盡孝要記得照顧自己「當一個人生病,很多人盡心照顧,反而是種拖累。」陳思銘直言,最好不要變成慢性病,怕拖累人就找安養院,常言道「久病無孝子」,他也怕自己和父親這樣的照顧重擔成為輪迴,建議大家務必要做好財務規畫,盡可能地控制疾病,過快樂的生活。他也在母親離世後,把母親的房子增加無障礙設施等,整理為老人住宅。陳思銘台安醫院婦產科主治醫師照顧對象:父親、母親罹患疾病:父親糖尿病、高血壓、視網膜病變、腎臟病變;母親憂鬱、失智症發病時間:父親病程約10年,2009年、78歲時病逝;母親發病時77歲,病程約13年,2023年底、90歲時離世症狀:父親因糖尿病出現併發症,導致失明及腎病變;母親憂鬱後出現失智症,曾因跌倒臥床治療:父親服用糖尿病、降血壓等藥,每周三次洗腎;母親使用神經科藥物治療陪病心得:在病榻前很難有過多安慰的語言,一肩扛起身體力行也常不切實際,只望讓陪伴成為自己的福報。盡心盡力盡意。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4-06-22 養生.聰明飲食
如何養成不生病體質?營養師認證多吃10種食材及3方法,吃出最佳免疫力
近期新冠確診數又上升了,該如何遠離這些病毒呢?我們可以從「增強自我免疫力」開始!提升身體自我保護的能力,來抵抗外來的攻擊。首先最重要的一定是維持「均衡的飲食」以及「健康的作息」,讓生理機能都能正常運作後,再加上營養師Evelyn為你介紹的10種可以增強免疫力的食材,就能讓你由內而外、防疫技能點滿!10種增強免疫力食材1. 大蒜大家都聽過大蒜對身體好,因為大蒜裡面含有「蒜素(allicin)」,具有抗氧化、抗癌、增強免疫力、維持心血管健康的作用,是大蒜諸多保健功效的來源。但其實蒜素並不是本來就存在於大蒜裡的,而是將大蒜切碎以後,讓裡面的蒜氨酸接觸到空氣,再與蒜氨酸酶作用完全才會產生我們所熟知的「蒜素」,然而蒜素並不耐長時間的高溫,像是煮湯或是長時間燉煮都會使蒜素分解。所以大蒜最保健的吃法是「切碎生吃」唷!但這邊還是要提醒大家,大蒜雖然好處多多,但仍屬刺激性食材,適量食用才不會對身體造成傷害,建議一天最多2-3瓣就好囉!2. 薑如果經常感冒,有可能是身體慢性發炎造成免疫力低下惹的禍!生薑裡面具有多種抗氧化劑,例如薑辣素(gingerol),可以減少自由基對於身體的氧化破壞,也能減少發炎物質的產生、降低身體的發炎反應,在感冒前或感冒時食用都可以達到不錯的效果!但這邊一樣要提醒大家,薑也是屬於比較刺激性的食物,也有抗凝血的效果,所以適量食用即可唷!3. 咖哩咖哩中主要的成分「薑黃(curcuma)」是咖哩成為近期新寵的原因,薑黃裡面的「薑黃素(curcumin)」不僅具有強大的抗氧化能力、還能提升免疫力、預防失智、甚至抗癌,除此之外,咖哩裡面添加了許多辛香料,例如:印度咖哩常添加薑、大蒜、紅辣椒粉、荳蔻等,這些辛香料有助於幫助消化、舒緩上呼吸道的不適症狀,因此咖哩其實是很適合防疫期間吃的料理唷!4. 菇類菇類裡面有豐富的水溶性膳食纖維,蛋白質量也較其他蔬菜高,維生素及礦物質的含量也非常多種,從數千年前就開始被當作重要的藥用食材。許多研究都已經證實菇類具有抗發炎、抗氧化的功效,也能調節免疫、代謝功能,對於人體的好處是很多的唷!5. 菠菜說到菠菜,大家一定不陌生大力水手卜派,遇到麻煩時只要吃菠菜就能變得力大無窮,可以英雄救美!其實菠菜雖然沒有像卡通描述的一樣這麼「神奇」,但會有這樣的設定並不是沒有原因的唷!菠菜裡面富含大量的葉酸、鐵、鉀、維生素A、維生素C、維生素K,是營養密度非常高的蔬菜,能夠減少氧化廢物、調節身體的多種代謝途徑,對於維持心血管健康、加速新陳代謝、抗癌、抗氧化都有很大的幫助唷!看到這裡,你是不是也想來一罐菠菜了呢?6. 藍莓藍莓是花青素(anthocyanidins)含量非常高的水果,雖然在台灣本土的藍莓非常稀少,進口價格會比較昂貴一些,但絕對是值得的!多項研究都顯示藍莓裡的花青素有非常強的抗氧化能力,能夠清除自由基、降低對身體的破壞,另外,它也能調節發炎物質,對於抗發炎也有顯著的功效。近年來也有諸多研究證實藍莓對於抗癌、改善泌尿道感染、調節血糖血脂、預防骨質疏鬆症等都有不錯的效果,許多學者也因此稱藍莓為「超級水果」!7. 富含維生素C的水果維生素C在我們體內的抗氧化作用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在防疫期間也是不可或缺的。我們身邊有許多水果是富含維生素C的唷!根據台灣食品成分資料庫分析,其實同樣重量富含最多維生素的水果不是柳丁、也不是檸檬、橘子,而是芭樂!其次是釋迦、龍眼、棗子跟奇異果,並不是越酸的水果維生素C就越多唷~如果你想省時,或有額外補充的需求,也可以選擇維生素C的補充劑或保健食品喔!8. 綠茶兒茶素(catechin)是綠茶裡面最重要的保健成分之一,相較於紅茶、烏龍茶等茶種,綠茶因為沒有經過發酵所以保留了較多的兒茶素。兒茶素除了有抗氧化、抗發炎、抗癌、抗微生物的特性之外,隨著綠茶在世界各的推廣,許多研究也證實它具有多種抗菌、抗病毒的特性,對於預防感冒、防止傳染疾病的擴散是非常有益處的。在這個疫情肆虐的時期,大家不妨也來杯無糖綠茶吧!9. 優格、優酪乳優格、優酪乳裡面含大量的益生菌,能夠協助保護我們的腸道。腸黏膜上的微生物跟細菌,可以說是非常龐大的一批免疫軍團唷!透過優格、優酪乳攝取大量好菌以顧好腸內的菌叢,腸黏膜組織才能獲得完整的保護,進而有助於免疫系統的功能!所以提升免疫力可以從改善腸道菌叢開始!這邊給大家一個小建議,吃優格、優酪乳時可以搭配一些水溶性膳食纖維或寡醣等,可以作為益生質提供益生菌的養分,相輔相成的搭配才能更完善的保護腸道唷! 另外也要提醒大家,在購買時要盡量選擇無糖或低糖的優格、優酪乳,才不會一不小心又吃進去太多精製糖唷!10. 優質蛋白質前面提到均衡飲食是提升免疫力的首要重點,碳水化合物、蛋白質、脂質都要均衡攝取,但這邊要特別介紹蛋白質是因為它是構成身體所有細胞的主要原料之一,包含重要的免疫細胞。豆魚蛋肉類都是富含蛋白質的食物,構成蛋白質的胺基酸有9種是人體無法自行製造而必須靠飲食獲得的必需胺基酸(essential amino acid),而富含越多種必需胺基酸的蛋白質食物,營養價值就越高,我們稱之為「優質蛋白質」,動物性來源的蛋白質都屬於優質蛋白質,如魚肉、牛肉、豬肉,而植物性蛋白質只有「黃豆類製品」才是優質蛋白質唷!這邊建議每一餐吃一個手掌大小的蛋白質,既能提供身體足夠的蛋白質又不會過量!增強免疫力的三大原則看完以上介紹的10種增強免疫力的食材,你發現了嗎?其實要符合能增強免疫力的食材不外乎三個原則:1.抗氧化及抗發炎2.改善腸道菌叢3.足夠的優質蛋白質 掌握這三個原則之外,最重要的是前面所提到的維持均衡的飲食、良好的生活作息,如此一來,透過改善自己的身體狀況、提升免疫力,才能更有效的提升自己的健康喔! 延伸閱讀:.咖啡會加速鈣質流失?紅茶、牛奶能預防骨鬆?做好6件事趁早存骨本.降低血脂、降膽固醇、延緩血糖上升...膳食纖維5好處一次看!.糖尿病怎麼有效控糖?專家曝扭轉關鍵時刻,「3撇步+9種食物」幫你控制血糖本文為《PrimePlus健康設計家》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6-22 寵物.照顧指南
貓狗飼料怎麼挑選?獸醫授「挑選、餵食、保存方法」避食安風險,放冰箱保存竟是大忌
近期貓糧的食品安全問題引發了大眾恐慌,飼主們對寵物食安健康的關注日益增加。由於寵物飼料查驗難度大,飼主在挑選飼料時除了要確保飼料成份符合安全標準外,還需關注其營養配方和是否符合國際寵物食品標準。為了給毛孩提供最佳的日常營養照顧,維護牠們的健康與生活品質,飼主需要從「飼料挑選」、「餵食觀念」到「保存方法」3大面向全面把關。寵物飼料挑選有訣竅 精準營養成趨勢選擇高品質的飼料、掌握正確的餵食觀念以及妥善保存飼料,不僅能確保寵物獲得所需的營養,更能有效避免食品安全問題,讓毛孩們享有健康快樂的生活。面對琳瑯滿目的選擇,飼主因為不知如何「正確」選擇而無所適從。台北市獸醫師公會理事長楊孝柏表示:「選擇適合寵物的飼料,不僅關乎牠們的健康,更關乎牠們的生活質量。獸醫師為生病的毛孩建議合適的營養配方,更是天職!因為沒有好的飲食,生病無法單靠藥物治好。一定要360度全方位管理,飲食醫療雙管齊下,寵物才可能健康」。關於購買飼料,致力毛孩健康與福祉的獸醫內科醫學會理事長鍾昇樺醫師也建議應仔細閱讀標籤上的成分表,了解主要成分是否適合自家貓犬,尤其是對有特殊過敏或食物敏感的毛孩。而貓犬年齡、體型和活動水平也是挑選飼料時需考量的重點之一,不同階段的貓犬對營養需求差異極大,如:幼寵需要蛋白質和熱量支援發育,老年貓犬則需特別照護以緩和生理機能退化。尋找具有優質蛋白質、適當的碳水化合物、脂肪、維生素和礦物質的產品,才能提供精準營養並維持健康。除此之外,鍾昇樺醫師也建議,最基本的是確保這些飼料、濕糧、罐頭符合美國FDA規範、美國AAFCO營養標準或歐洲FEDIAF標準,所以選擇信譽良好的國際大廠是安全的做法。遵循正確飲食觀念 餵食毛孩定時定量餵食觀念除了關注食材、成分外,還需考慮到每日的飲水量、餵食方式等多個因素。韓國獸醫師兼寵物營養部落客王恬中表示:「貓犬的飲食管理直接關乎牠們的整體健康,正確的餵食觀念應該成為每位飼主的基本常識。」比起一餐大量的飲食,「少量多餐」(狗1日2餐以上,貓咪1日5餐以上)的餵食習慣,能幫助血糖的穩定、減少消化不良的風險。至於乾糧和濕糧各有利弊,應考量貓犬的個別需求,如肥胖、老年或過敏等特殊情況,選擇最適合的專屬配方。無論選擇何種餵食方式,都應「定時定量」,除了可以避免寵物肥胖等問題產生之外,也利於觀察每日的糞便狀態與份量,了解寵物的消化系統是否正常運作。除了日常餵食,也要注意每日飲水量的搭配。一般而言,成犬每日飲水量約為每公斤體重乘以50至100毫升(這數值包含食物中含有的水分),通常體重比較小的狗或幼犬每公斤會需要比較多的水分,反之體重比較大的成犬每公斤需要的水分比較少。至於貓咪,每日飲水量更是關鍵,建議成貓每日飲水量約每公斤體重乘以40至60毫升。貓咪天性對水分攝取較為挑剔,飼主一定要適量供水,保持水源乾淨,才能避免脫水與泌尿道疾病問題發生。從採購到儲存 飼料保存全攻略除了買好的寵物飼料,保存也相當重要。韓國獸醫師王恬中建議,最好從原廠直接經營或是合作的通路購買寵物飼料,以確保飼料的品質與安全。確認產品包裝上有清楚標示效期、保存方法與廠商的聯繫方式,並定期檢查飼料儲存狀況,同時選擇購買適合家裡毛孩的包裝大小。如果發現飼料有變質跡象也應立即丟棄,勿讓毛孩食用,同時也應注意家中飼料放置的位置與方式,確保毛孩能夠享用到營養均衡、新鮮可口的飼料,維護牠們的健康。再者,不購買店家自行分裝後的產品,並留意店家的保存環境應維持乾燥、整潔與衛生。飼料分裝的過程等於開封且無法確認內容物的狀態,購買後出現問題很難咎責!建議選購合適家中毛孩狀態的原廠包裝,若毛孩體型較小,以選擇原廠中比較小的包裝為優先,一旦開封後越早食用完畢越好。開封後保存注意事項:1.開封後可以選擇密封性良好的容器,如:密封罐或密封袋等,盡量把袋內空氣擠出,取用所需的份量餵食後,將原有包裝重新密封,放入有蓋、可密封的保存容器內,有效阻隔空氣和濕氣,避免飼料氧化和發霉。2.每次將1周內需食用的量儲存於真空保鮮盒中,以保持飼料新鮮。在添加新飼料前,確保盒底沒有殘餘飼料,並定期清潔。3.最後,將飼料放置於陰涼通風處,避免光線直射的位置,光照與高溫容易導致油脂氧化與飼料變質,出現油耗味。4.許多大廠牌的飼料不含抑制黴菌的防腐劑(而是利用低水分含量來預防發霉),所以切記不可放在潮濕的地方,以免滋生黴菌。5.無論飼料有沒有開封都不適合放在冰箱內,因為當空氣中的水蒸氣接觸飼料時,會因冷凝而凝結在飼料上,導致飼料的含水量增加而增加發霉的風險。延伸閱讀:.追蹤六年研究發現:長期養寵物者「可防止認知功能下降」.如果有一天我們比寵物先走 遺物整理師告訴你遺留寵物的孤獨死現場.愛牠就要養牠一輩子!我的寵物我來寵,那些陪伴生病毛小孩治癒的日子★本文經《NOW健康》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關心健康生活大小事,點此進入【NOW健康】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6-22 養生.營養食譜
紅秋葵、綠秋葵有什麼不一樣?紅秋葵「多1營養素」更適合涼拌,料理掌握3重點
很多人應該都有吃過秋葵,若問你秋葵是什麼顏色的,想必多數會說「綠色」!其實秋葵還有紅色的。但紅、綠秋葵,究竟哪裡不一樣呢?原來紅秋葵多了「花青素」秋葵雖然名字有秋,但喜歡暖熱氣候,每年4~9月為主要產季,夏季正是盛產期。農糧署指出,秋葵依果莢顏色,可分為「綠果種」及「紅果種」,果形大多為五角形及圓型,兩者皆富含水溶性膳食纖維。但紅果種則多了水溶性花青素,加熱後會轉為綠色。而由於花青素是水溶性的天然色素,所以紅秋葵加熱烹調會轉回綠色。紅、綠秋葵兩者皆能用於煮、炒、蒸、炸、涼拌等多元料理,不過紅秋葵用於涼拌,花青素可被保留較多。秋葵營養價值秋葵富含維生素A、β胡蘿蔔素、鈣、鎂、鉀,黏黏的汁液裡更有豐富水溶性纖維果膠,熱量低、膳食纖維高,有助降三高、視力保健、預防肥胖、緩解便祕,對保護胃黏膜及預防胃潰瘍有幫助,也是控血糖、控體重的聖品。秋葵是高鈣、高鉀的蔬菜,以100公克秋葵為例,鈣含量就有80到100毫克,跟等重的鮮奶不相上下。並且秋葵的草酸含量低,鈣的吸收利用率可達五到六成,比牛奶來得好,對素食人口、發育中的小孩、或是喝牛奶會拉肚子的人來說,是很好的補鈣來源。不過,秋葵跟蔬菜一樣,因為含有較多的鉀,洗腎病患要燙過再食用。秋葵可生吃嗎?料理秋葵掌握3重點跟其他綠色蔬菜比起來,秋葵不算常見,可能主要也因過去台灣人的接受度不是太高。有些人看秋葵毛毛的,裡面黏黏的,不習慣吃,更有人不太敢吃。但秋葵可是被日本人視為強壯菜餚,日本人的吃法經常是拿來涼拌,撒上柴魚片加醬油,就是一道很美味的涼拌菜餚。也有人將秋葵切成小塊狀,放在味噌湯裡,讓味噌湯增味增色。而許多涼拌菜可生吃,因此網路上也有不少人詢問,秋葵可生吃嗎?秋葵其實是可以生吃 不過仍建議川燙一下比較好,料理秋葵可以掌握以下3重點:1.秋葵表皮附有細毛,清洗時洗乾淨即可,不必費工刮除。2.料理秋葵最大的重點,在於盡量保持秋葵「完整」度,為免黏液流失,千萬別在下鍋汆燙前,就先切除蒂頭,才不會流失寶貴的黏液,吃起來口感也差很多。最正確的做法是先留下三分之一的蒂頭,汆燙後再切掉。3.秋葵若煮太久,表皮會變太軟,汁液也會滲出。另外,先加些鹽後再汆燙,可以避免秋葵變黃。【參考資料】.《鮮享農YA - 農糧署》臉書粉絲專頁 .農業知識入口網 .食農教育平台.聯合報系新聞資料庫
-
2024-06-20 焦點.元氣新聞
發現GLP-1抗糖尿病 3科學家獲唐獎生醫獎
第六屆唐獎「生技醫藥獎」昨頒給發現GLP-1(7-37)研發出抗糖尿病、抗肥胖藥物的3位科學家,喬爾‧哈本能(JoelF.Habener)、司維特蘭那‧莫依索夫(SvetlanaMojsov)、延斯‧祖爾·霍斯特(JensJuulHolst)。糖尿病關懷基金會執行長李弘元表示,GLP-1藥物是糖尿病治療的革命性藥物,對抗糖尿病起了關鍵作用。全球高達5億人罹患糖尿病、近10億人口為肥胖患者。台灣糖尿病患者約200多萬人,據國健署統計,台灣成人過重及肥胖率高達50.3%,易衍生心血管疾病、腎臟、眼、足等併發症,造成個人與社會沉重的醫療負擔。目前GLP-1療法已成為治療肥胖和糖尿病的重要藥物,有上億使用者受惠。GLP-1(7-37)是一種由腸道分泌的荷爾蒙,又稱腸泌素。國家衛生研究院院長司徒惠康說,GLP-1最源頭是促進胰島素生成,對治療糖尿病、肥胖都相當重要。從根本調控胰島素外,也可控制肥胖中樞神經、抑制食欲,對心臟血管、腎臟、神經等細胞進行保護,是過往單一藥物無法帶來的功效。李弘元指出,糖尿病臨床治療有3階段,第一階段「以糖為中心」單純控制血糖為目標,以減少後續併發症;第二階段除降血糖外,同時要減少心血管疾病、腎臟併發症等;第三階段則是GLP-1的中間藥物出現。李弘元說,過往透過少吃多動可減輕5%體重,外科手術減輕20%體重,但5%至20%中間的體重控制沒有工具,GLP-1出現遂填補了臨床需求。GLP-1藥物能夠對三高疾病進行根源管控,讓不同需求的糖尿病患都能精準控制血糖,臨床有了更多的治療策略可以運用。
-
2024-06-18 養生.聰明飲食
上班時間久坐?研究:工作喝2到3杯咖啡 能降低早逝風險
上班族久坐超傷身,快來杯咖啡吧!最新研究顯示,工作時喝幾杯咖啡能延年益壽,可以抵銷部分久坐帶來的危險影響。每日郵報報導,科學家發現,如果每天喝2到3杯咖啡,那每天坐在辦公桌前至少6小時的上班族早死風險,比不喝咖啡的同事低33%。研究人員認為,咖啡強大的抗發炎作用,或許能抵消每天數小時久坐所造成的傷害。大量研究發現,每天長時間坐著6到8小時與心臟病、糖尿病和癌症導致的早逝風險有關。缺乏運動會引發身體主要器官和組織發炎,恐造成致命傷害,然而現在辦公室以及家中大量出現電腦、電視等設備,讓過「沙發馬鈴薯式生活」的人愈來愈多,這代表很多人運動的程度遠低於標準。英國國民保健署(NHS)估計,英國人平均每天花9小時坐在椅子上,這不僅會減緩新陳代謝,還會損害身體控制血糖、血壓和脂肪分解的能力。但最新研究顯示,增加咖啡攝取量可以降低風險。中國蘇州大學科學家分析10年來收集的超過1萬名美國成年人的生活方式數據,檢視受試者坐著的時間與咖啡的消耗量,結果顯示,每天坐6小時或更長時間,但喝2到3杯咖啡者,死於任何疾病的可能性要低三分之一。從事最新研究的科學家認為,咖啡豆中重要的抗氧化成分,是抵消久坐風險的關鍵,他們指出,「咖啡富含生物活性物質,愈來愈多證據顯示,由於其強大的特性,咖啡可以降低慢性病的死亡率。」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6-18 養生.聰明飲食
為什麼會一直想吃糖?「糖上癮」恐增肥胖及心血管疾病風險
吃甜食讓人快樂,但小心愈吃愈憂鬱!糖分進入身體內,會讓血液中的升糖指數升高;另一方面促進強烈的多巴胺反應,但振奮過後,會使情緒更低落,反而需要攝取更多的精緻糖。榮陽安心診所營養師蔡佳樺說,過量攝取高糖食物會適得其反,加速身體老化及慢性發炎,建議以有甜味的天然食物取代精緻糖。蔡佳樺表示,吃糖壞處多,容易引發健康上的併發症,包括心血管疾病、代謝症候群、血糖波動不穩定、皮膚易老化、體重增加導致肥胖等。平常提到吃糖的壞處,指的是「精緻糖」,精製糖空有熱量、沒有營養素,對身體毫無實質幫助,長期累積等於是一種毒素。攝取精緻糖容易讓血糖急速上升,胰島素為了應付急速上升的血糖,短時間內分泌胰島素使血糖快速降低。血糖的劇烈起伏除了提高心血管風險,另一方面也容易增加飢餓感,飢餓感驅使再次進食,以維持血糖濃度及獲得口欲滿足。吃糖為什麼容易上癮?蔡佳樺舉例,回想心情不好就想來一杯含糖飲料的經驗,大口暢飲好滿足。但是常常一口口飲盡之後,會忍不住想要再來一杯。這是因為攝取精製糖後,身體會短暫釋放多巴胺使心情愉悅,但是這種愉悅感來的快去的也快。開心的感覺快速消失,需要攝取更多的精緻糖才能滿足,這也是為什麼容易「糖上癮」的原因。蔡佳樺提醒,食物中舉凡「額外添加的糖」都不建議長時間攝取,例如:白砂糖、黃砂糖、黑糖、高果糖、玉米糖漿等,皆屬於精緻糖,盡可能降低攝取量,以有甜味的天然蔬果代替。如果想要進行「戒糖飲食」,蔡佳樺表示,可以先列舉自己飲食中可能會吃到的精緻糖,然後盡可能、嚴格控管一至二周避開所有含精緻糖的食物。一開始執行確實會有些痛苦,但是當身體減少對精緻糖的渴望之後,整體精神、皮膚都會變好,情緒也會更加穩定。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06-17 養生.聰明飲食
明星抗癌食物 羽衣甘藍保骨護心抗發炎 這樣吃恐影響碘吸收
被喻為「抗癌食物」的十字花科,是人氣健康食材。其中,屬於十字花科甘藍種的「羽衣甘藍」營養價值非常高,含有維生素A、C、K、β-胡蘿蔔素、鈣、鉀、鎂、葉酸、膳食纖維、蘿蔔硫素等,是護心、保骨、抗發炎的明星蔬菜。大里仁愛醫院營養師徐佳靖說,每100克羽衣甘藍,含鈣220毫克,含鉀447毫克、含維生素K313微克。尤其鈣含量相當高,鈣能幫助牙齒成長、維持身體骨密度;鉀能排出體內多餘的鈉,降低心血管風險;K是促進血液凝固的重要關鍵,避免血管鈣化。食用深綠色蔬菜好處多,徐佳靖強調,羽衣甘藍是高纖蔬菜,膳食纖維含量是高麗菜的3倍,可增加飽足感且促進腸道健康,常調配在綠拿鐵裡,加入各種綠色蔬果、堅果攪打出濃郁的口感,具抗癌、抗發炎、降膽固醇、穩定血糖等功效。徐佳靖提醒,羽衣甘藍要煮熟後再食用,生的羽衣甘藍含有異硫氰酸酯,會影響碘的吸收,有甲狀腺疾病的人要注意適度攝取。另外,羽衣甘藍含有豐富的鉀和鎂,腎臟病、低血壓患者不宜食用過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