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5-31 該看哪科.心臟血管
搜尋
血管阻塞
共找到
302
筆 文章
-
-
2022-05-20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讓我刻骨銘心的病人
【編者按】本週「教我人生的病人」分別邀請不同人生階段的醫師執筆。第一位作者是已經擁有博士學位,即將由醫學院畢業的醫學生說出他最感激的病人是幾年前在他開始到醫院實習不久所遇到的女病人,因為她使他領悟到,成為好醫生最重要的秘訣就是要成為關懷病人的「人」;接著一位中生代的外傷科主治醫師意氣風發地回想自己努力締造出近乎起死回生的奇蹟,並穿插過去救不回來的病人,家屬的哀求引發他更上一層樓出國深造精進; 最後一位部主任教授醫師在成功的手術後病人急轉直下,使他百思不解。為了找尋病因,他懇求家屬在停止急救後,在心臟肌肉採取樣本,而證明是與外科手術無關的磺胺類抗生素過敏性心肌炎,導致急性心臟衰竭。醫者面對病人非預期的惡化以及追求真相的心路歷程是罕為人知的一面。那是2006年的一月底,我接到皮膚科的照會。病患是一位54歲的男性,因為血尿前去一家醫院看診,而發現膀胱腫瘤,但因為用藥過敏,全身紅疹脫皮,而住到皮膚科。翻一下他的病歷,得知他是位旅居美國的華僑,回台探親及過農曆新年。兩週之前因為血尿到一家地區醫院求診,經過膀胱內視鏡檢查,診斷出有膀胱癌病灶。由於他對膀胱鏡檢查後所服用的磺胺類抗生素藥物過敏,產生全身皮膚紅腫,起水泡及脫皮,而被轉送到我們醫院皮膚科住院。治療了兩週,皮膚病灶漸漸緩解,皮膚科醫師於是照會我安排後續的膀胱腫瘤治療。由於此時已接近農曆春節年假,所以我告知病患,等待農曆年假之後,就安排他住院開刀。大年初六,他住進醫院泌尿科病房,隔天我就幫他手術。手術是經尿道內視鏡膀胱腫瘤刮除術。這種手術是屬於內視鏡微創手術,在尿道內視鏡近導引下,將表淺性的膀胱腫瘤刮除。一般病人在手術後一到兩天就可以出院。手術很順利,不到半小時就完成了。病患接著經恢復室回到病房休息。不料,當天晚上十點左右,病患訴說突然胸悶痛,吸不到氣。值班醫師發現他呼吸急促、淺快,胸口發悶,血壓下降。緊急做心電圖,沒有心肌梗塞或心律不整的現象。隨即緊急照會心臟科的總醫師,心臟科總醫師立即推著心臟超音波過來,發現病患左心室壁收縮力異常,且有少量心包膜積液,不能排除心肌梗塞。因此,心臟科建議立即轉床到心臟加護病房,準備安排心導管檢查。心肌收縮異常及包膜積液,導致心搏量減少,血壓下降。病患插上氣管內管,接上呼吸器。隨後的心導管檢查,並未發現任何血管阻塞的現象。同時安排心包膜積液的引流,心包膜積液引流後,血壓略有回穩。可是心肌的收縮力卻一直不見起色。當天凌晨即在主動脈內裝置了動脈幫浦以維持血壓。但情勢持續惡化,隔兩日就裝上了葉克膜裝置。他的病情變化快速,可以說從他晚上開始喘起來之後,就急轉直下。我整晚都守在心臟加護病房不敢離開。一直在思索:手術中有發生了什麼特別的狀況嗎?反覆查閱手術紀錄、護理紀錄以及麻醉紀錄。但絲毫看不出有什麼端倪。緊急趕到的家屬,包括一直陪著病患的配偶,病患的兄長以及從美國趕過來醫院的子女焦急地在加護病房外面守候。我在想,到底是怎麼一回事?連我自己都搞不太清楚,要如何向家屬解釋呢?身為主治醫師,也只好硬著頭皮向家屬報告病程,以及現在發生的情形。但也只能照著目前的現象說明,其他的,我也坦然地告知自己並不清楚病患為何會進展到這樣的狀況。心臟加護病房的團隊相當積極,將他血壓等生命徵象都維持著,不過也覺得奇怪為何心臟機能不斷在惡化。甚至心臟跳動的頻率也開始出現陣發性的不整脈。由於病患接受大量的輸液,肺部和四肢周邊都有明顯的腫脹積水,所以也一直一定要用利尿劑治療。奇怪的是,打入利尿劑後,尿是有出來,但心臟收縮功能就更退步一些。這時我一個想法閃過腦海,該不會是跟之前的全身過敏有關吧?難道他是過敏性心肌炎?病患因為磺胺類的藥物過敏,是不是現在所用的藥物也有磺胺的成分呢?一查之下,不得了!幾乎所有的利尿劑,降血糖藥,改善排尿的高選擇性的甲型阻斷劑等等都是磺胺類的藥物,難怪一用就會出現心臟機能的下降!有了這個發現之後,立刻按照免疫科專家的建議,將所有可能引起過敏的藥物全部停掉。並且使用類固醇。由於心臟的情況一直沒有改善,看著葉克膜使用的期限也要到了,要再搶救,就只能依靠人工心臟或者做心臟移植了。幾經掙扎,再次由心臟外科置入心室輔助幫浦做為過度處置,等待看整體情形是否改善,或是有機會可以換心。然而,心臟移植沒有等到,病患接連出現肝臟和腎臟等多重器官衰竭的跡象,就在我幫他手術的二十天後,宣告不治。為了要證實他的病因,我懇求家屬允許我們在拆除葉克膜的時候,在心臟肌肉採取樣本,作為病理化驗之用。數日後,病理化驗報告出來:「心機有過敏細胞瀰漫性浸潤,確認為過敏性心肌炎。」家屬哀傷不已,而我數日來,日夜在加護病房守候,向家屬匯報訊息,雖然身為主治醫師,但另一種角色也與家屬成為作戰夥伴,不幸我們戰敗了。送走了病人,我彷彿被掏空了一半,深層的挫敗感壓得我灰濛濛的。由於這段時間我都綁在醫院,內人也不時提供精神上的支持。我強打起精神,繼續查著文獻,對於過敏性心肌炎的病例反覆比對。結果發現,案例幾乎都是以類似的病程變化在發展。外科部死亡及併發症討論會中,按例都需要將死亡病例做一個完整報告。報告後,一位資深的師長問我,這個案例有無申請藥害救濟? 「對呀,我可以幫他爭取藥害救濟!」我將這個訊息向他的兄長分享,之後就詳細從頭整理他的病歷資料,包括在這次住院之前於他院就診的病歷,附上最後關鍵的病理報告,徵得家屬同意,幫助他們提出藥害救濟。終於在病患過世四個月後,獲得藥害救濟的補償。我在想,病患是因為過敏性心肌炎而發生心臟衰竭。他發生心肌衰竭時正好在醫院中。假使他二月六日沒有住院,很可能他發生胸悶氣喘時是在家中或是其他地方,被送到醫院時不知道還來不來得及急救。如果來不及救,很可能會被歸咎到心肌梗塞。那麼,過敏性或是病毒性的心肌炎而導致的突發性心臟衰竭的發生率應該遠超過目前所報告的案例。磺胺類抗生素,是第一個人工合成的抗生素,已有90年歷史。目前仍廣泛用於治療人體各種感染症,包括上下呼吸道、腸胃道、腎臟及尿路感染症、生殖器感皮膚感染等。但這類抗生素卻常造成藥物過敏反應,嚴重甚至有致死風險。磺胺類抗生素過敏可從輕微到嚴重反應都有,輕微的表現可能是局部或全身的搔癢紅疹,有時發生生殖器附近(像是龜頭、包皮)的潰瘍或腫脹性藥疹,嚴重過敏反應則包含史帝文斯強生症候群(SJS)、毒性表皮溶解症(TEN)和藥物反應伴隨嗜伊紅性白血球增加與全身症狀(DRESS)。臨床表現則包括全身性產生紅疹與水泡,到大範圍的皮膚破皮和黏膜潰瘍,也可能併發肝腎功能或多器官衰竭而導致死亡,死亡率高達30%。而再發生心肌炎者,就更少見了。幸運存活的患者,也可能會有永久後遺症。根據台灣藥害救濟的統計,磺胺類抗生素是目前國人引起嚴重皮膚藥物過敏排名第六的藥物,也是全球嚴重藥物過敏的前五大藥物。最近長庚醫院皮膚科研究團隊確認了磺胺類藥物過敏的特殊基因型 (HLA-B*13:01及相關基因型),帶有此特殊基因型的人使用抗生素藥物就有可能產生嚴重藥物過敏的風險。之後可以幫助病人找出是否有這種特殊體質,以避免接觸到此類製劑。
-
2022-05-10 該看哪科.心臟血管
8旬老婦血管阻塞變象腿 機械除栓術讓雙腿復原
82歲蔡姓老婦最近因左腿腫大、疼痛就醫,診斷為深層靜脈血管栓塞,醫師以藥物合併機械除栓方式將血塊清除,並在被淋巴結壓迫的血管部位放入靜脈專用支架預防復發,術後第二天老婦可下床走路,腫大的「象腿」也逐漸恢復正常。苗栗市大千綜合醫院指出,蔡姓老婦有乳癌及胰臟癌病史,近日因左腿腫大、疼痛影響行走,到醫院檢查發現癌症轉移淋巴結壓迫到骨盆腔血管,導致左側髂靜脈以下全部被血塊阻塞,診斷為深層靜脈血管栓塞。醫師以藥物合併機械除栓的方式將血塊清除,同時在被淋巴結壓迫的血管部位放入靜脈專用支架,預防再次復發。術後次日病患可下床走路,一周後腫大如「象腿」的左腿,也順利恢復成細腿模樣。大千心臟外科主任楊智鈞表示,深層靜脈血管栓塞的治療會先以血栓溶解劑打通塞住的血管,但如果大量使用會有出血風險,尤其是癌症病人或高齡長者更要小心。為此,現行以機械除栓術搭配血栓溶解劑,使用噴射除栓機,用水流沖刷方式將血塊吸出,不僅大幅減少血塊囤積量,也縮短施打血栓溶解劑的時間,提升治療效果也兼具安全性。他指出,發生深層靜脈血管栓塞時,及早治療是常重要,因血塊會隨時間由軟變硬,若超過2個月就很難再打通血管了;另外,如果血塊脫落並跑到肺部,釀成肺栓塞的情形就容易致命,因此不可輕忽。有些民眾誤以為腳腫就是水腫,提醒大家,一般水腫是雙腳會一起腫脹,和深層靜脈血管栓塞只有單腳腫是不一樣的情形。民眾若是有惡性腫瘤病史或高齡,尤其是女性,當發生單邊一腳腫脹現象,一定要及早就醫檢查,才不會耽誤黃金治療期。
-
2022-05-05 該看哪科.新陳代謝
糖尿病致傷口遲未癒合 周邊血管超音波查出原因
1名有糖尿病史的50歲男性,因為左腳大拇指傷口遲遲未癒合,經醫師以周邊血管超音波檢查,發現是左腿小腿動脈狹窄造成,轉介心臟內科安排手術打通並穩定控制血糖後,傷口復原良好。亞洲大學附屬醫院腎臟科醫師陳虹志表示,患者除了糖尿病,還有高血壓、高血脂病史,都容易引起血管鈣化病變,所幸經周邊血管超音波檢查後,發現左股動脈血管內皮出現鈣化,導致血管斑塊、狹窄。緊急執行導管氣球擴張後,已改善下肢遠端血循,避免糖尿病足的發生。他說,包括慢性腎臟病、透析患者或者副甲狀腺異常者,都容易引發血管中間層鈣化,造成心血管阻塞、心律不整、傷口組織感染等併發症。下肢水腫患者,以往門診通常只能驗腎功能、蛋白尿,常無法找出水腫原因;此時,超音波可以檢查是否有靜脈栓塞、三尖瓣逆流或下肢靜脈瓣逆流等情形,再透過問診來排除藥物副作用、飲食不當等原因,對症下藥治療。陳虹志提醒,血液透析患者的動靜脈廔管就像是生命線一樣,透過血管超音波評估透析廔管功能不佳的原因,像是動脈端狹窄、阻塞或靜脈狹窄等,同時也能評估廔管成熟度以及血流量,在少數不易打針的透析患者身上,還能幫助調整下針位置、方向跟深度。他建議,周邊血管超音波具有非侵入性、不用注射顯影劑等優點,在診斷方面能夠快速、即時,可在介入性治療前提供血管的深度、大小、病灶以及血流變化等影像資料,在治療當中更加精準定位,對於醫師治療患者可說是一大助力工具。
-
2022-04-18 該看哪科.心臟血管
八成患者不知自己中風!先打119 勿自行就醫
Q一名中年男性與友人在住處聊天,突然發生抽搐、口吐白沫的狀況,現場友人見狀十分驚慌,不知道發生什麼事,友人應該怎麼緊急處置呢?小隊長叮嚀/李逸鎮 宜蘭縣政府消防局第二消防大隊冬山分隊小隊長李逸鎮去年曾遇過一名50多歲男性,在賣二手車處與友人聊天,聊到一半突然發生口吐白沫伴隨小抽搐的症狀。119到場後,原先判斷是癲癇發作,不過在救護車送醫途中,救護員觀察到患者呼吸很淺且頻率紊亂,始終是半昏迷狀態,因此就過去的專業經驗,懷疑可能是急性中風,緊急改成轉送中度級急救責任醫院,最後證實是腦幹出血,成功搶救一條人命。李逸鎮說,急性中風的症狀有時與其他疾病類似,多半需要仰賴第一線緊急救護員敏銳度和專業經驗辨識出來,才能盡速送至可以治療的醫院。他呼籲民眾,當緊急狀況發生,現場民眾無法判斷狀況時,應該立刻撥打119求救,避免憾事發生。醫師開講三年前,一名四十多歲麵包女師傅,工作到一半突然無法言語、全身動彈不得,只剩眼球能轉動,緊急撥打119,救護員抵達現場判斷疑似中風,立刻送往羅東聖母醫院,經電腦斷層檢查和血管攝影後,確診為急性腦中風,因病人在症狀發生3小時內就送至醫院,院方緊急施打靜脈血栓溶解劑治療,後續評估將病人再轉送隔壁的博愛醫院安排動脈血栓移除手術,因緊急救護人員靈敏辨識和醫院搶救得宜,病人不但保住一命,術後也行動自如,兩院的跨院暨合力搶救也留下佳話。八成患者不知自己中風,拖延、自行就醫恐延誤治療。宜蘭縣政府消防局於三月中旬舉辦「緊急救護員教育繼續訓練」強化專業技能知識,應聯合報健康事業部與台灣腦中風學會邀請,共同響應腦中風教育課程,邀請羅東博愛醫院神經內科科主任曾弘斌、神經內科主治醫師高志堅,以及羅東聖母醫院神經內科主治醫師韓宇軒,分享腦中風急救指南及治療經驗。曾弘斌表示,中風患者的預後,取決於多快辨識中風症狀和啟動後續處置流程,因為每拖延一分鐘,大腦神經細胞就死掉近兩百萬個,若無法及時恢復血流供應,腦細胞就會逐漸凋亡,預後就差,上述個案因為民眾的警覺,加上消防弟兄即時辨識和救護處置,快速送到能處理腦中風急重症的醫院,才能成功挽救、恢復良好。國內數據統計,超過八成患者根本不知道自己中風,有人甚至拖了兩天才就醫,曾弘斌曾遇過患者騎車來急診,理由是「雖然無力但還可騎車」。他分享羅東聖母院內110年所有急性腦中風病人入院方式的數據,只有近兩成的患者選擇打119,透過數據分析發現,透過119送醫的患者,在治療時限內成功施打血栓溶解劑治療的比率41.4%;非透過119就醫的患者,在治療時限內成功施打的比率僅5.7%,相差近八倍。呼籲民眾善用119救護系統,切勿自行就醫。缺血性中風愈早施打血栓溶解劑,愈能降低失能程度。宜蘭縣消防局也期盼透過與醫療體系雙向合作,共同提升患者到院後腦中風治療機率,緊急救護科除響應本次課程外,更超前佈署在每年逾千人次的消防宣導活動中,提供腦中風預防的衛教訊息,未來也將在各分隊救護車上,提供腦中風治療單張,讓緊急時刻上車陪同的家屬了解到院後會有那些治療選擇,以節省到院後決策時間。高志堅說明,急性腦中風患者分為出血性和缺血性,近八成屬於缺血性中風,若能於發病三小時內施打靜脈血栓溶解劑,越有機會降低患者失能程度,若不幸超過時限,在24小時內,還有另一種動脈血栓移除術。無論採取何種治療方式,患者愈快到達醫院治療,愈能降低失能殘障的遺憾。辨識口訣「微笑、舉手、說你好」,有異狀立刻撥打119。韓宇軒說明,缺血性腦中風因血液凝塊堵塞腦血管,造成腦組織不同程度壞死,而不同血管阻塞會造成不同的中風徵兆,常見症狀包括半側肢體無力、口齒不清、喪失理解能力等。為提高民眾警覺,台灣腦中風學會對民眾宣導辨識口訣「微笑、舉手、說你好」,只要有嘴歪臉斜、單側肢體無力、說話不清楚或失語的症狀,就應該立刻打119送醫。他呼籲民眾日常做自我健康管理,三高患者更要按時服藥、定期追蹤檢查,遠離腦中風致命威脅。
-
2022-04-15 新聞.健康知識+
你每天都在做這些危險行為!常見10大不良習慣 癌症、中風、心肌梗塞都上門
民眾日常注重養生,但往往忽略身邊更需注意的「不良習慣」。義大醫院家庭暨社區醫學部預防醫學科主任洪暐傑醫師指出日常常見的10大不良習慣,提醒養生之道也包括了避免相關風險。 常見10大不良習慣!防癌、中風、心肌梗塞等早改善。 1.肥胖:肥胖、代謝症候群是相當常見、形成因素繁多、且位於抽菸之後排名第二名的健康風險。肥胖對於心腦血管負擔相當大,最常見引起的問題如三高、代謝症候群、中風、心肌梗塞等,也容易增加罹癌風險。而現代人營養充沛,常見進補僅為一種吃鍋吃大餐的理由,且未必真的有補到,這點也需注意,建議適度控制體重。 2.缺乏運動:運動是最主要增強代謝的方法,缺乏運動者膽固醇、血脂、血糖都容易升高,三高、中風、心肌梗塞機率也會較高,除此之外也容易引起肥胖,間接使得罹癌風險增加。建議培養運動習慣。 3.抽菸:抽菸不僅與肺癌有關,也可說是與所有疾病、癌症、慢性疾病、心腦血管疾病皆有所關連、關聯性也最高的風險。有個笑話說道「醫學院學生考試若答不出疾病風險,回答抽菸通常就沒問題。」可見關聯性極高。建議減少菸量,戒菸最佳。 4.酗酒:酗酒容易升高血壓,血糖、血脂也容易提升,心腦血管疾病風險也就隨之上升,且也會提升致癌機率,最直接的影響就是引起「酒精性肝炎」,再更進一步就形成肝癌。其他癌症也包括食道癌、胃癌、大腸癌等。建議酌量或戒酒,一般人一天喝個一兩杯無傷大雅,但有上述這些疾病者,就需與醫師討論為佳。 5.飲水不足:水分不足容易影響代謝、身體各處運作、提升血管黏稠度、增加血管阻塞風險,阻塞風險提升也間接使得中風、心肌梗塞風險上升。因此平時建議一日最少體重X30的飲水量。而喝湯、喝飲料也都能補充水分,但需考量的就包括糖分過高、鈉含量過高等,因此水分補充還是以飲水為佳。 6.手搖飲、含糖飲:添加糖攝取過量,除了容易增胖、成癮等,對於三高、心腦血管疾病、癌症等都會有所關連。若以國民健康署建議攝取量來看,一日建議不超過50克,雖說每杯手搖飲有所不同,但50克往往一杯就超量了。因此建議少喝手搖飲,若真的要喝也以微糖、無糖為佳。其他食物也常見含有添加糖,如糖醋排骨、滷肉飯等,需留意。 7.加工食品:加工食品對健康的傷害各有不同,但不論如何大多都不利健康。舉例來說香腸、培根等醃漬食物,當中的添加物就容易形成對人體有害的致癌物質「亞硝胺」,研究發現腸癌影響尤其明顯。餅乾、炸物等其他加工食品,較擔心的則是反式脂肪,是心腦血管疾病的重要風險。建議避免加工食品,以原形食物為佳。 8.不吃蔬果:充足的蔬果有利攝取膳食纖維,膳食纖維有助糞便排出,代謝體內廢物,也有利於平穩血壓、血糖、血脂,反之則不利,像是糞便常堆積於腸道中,也容易提升腸癌風險。建議一日3蔬2果,蔬菜3份,蔬菜每份約煮熟後半碗,水果2份,每份約近於一拳頭。 9.過多3C:頭的重量約為5公斤上下,平均每前傾斜15度負擔重量為原本的2倍,30度為3倍,60度達5倍,民眾常常低頭滑手機、駝背使用電腦、一用往往就是一整天,傷害不單只有眼疾,也包括脊椎、神經、肌肉、筋膜等,因此也常會出現腰酸背痛、肩頸痠痛、椎間盤突出等問題。而此族群也常有久坐問題,也和心腦血管疾病、肥胖、癌症等息息相關。建議下班後就盡量減少使用3C,滑手機也給自己設定時間。 10.自行停藥/偏方:許多民眾都有慢性病問題需長期用藥,但常見感覺好轉便自行停藥,或認為要吃多了要洗腎等,各種錯誤認知自行停藥、使用偏方,將容易使得病情加重,甚至有致命危險,以高血壓藥物來說,自行停藥心肌梗塞的風險便會大幅提升,而誤信使用偏方是常見造成腎功能損害的關鍵之一。如欲停藥應和醫師詳細討論並評估狀況。 如何養生較健康?醫:避免不良習慣也很重要。 洪暐傑醫師表示,民眾養生常見方式如保養品、保健食品、進補、天然食材等,但卻往往忽略了「不良習慣」,不良習慣有如踩地雷一般,沒踩到沒事,但放越多、放越久也就越危險,對健康越是不利。而人們也常會莫名出現「比較」的習慣,例如看到有人抽菸抽了幾十年,便會心想「我才抽個幾年,應該不會有事」,但事實上確實也有人抽個幾年就罹癌。 洪暐傑醫師提醒,若是平常相當注重使用保健食品、正確進補、天然食材,但卻依舊不運動、肥胖、酗酒、抽菸等,那吃再多、補再多,對健康整體而言正面影響恐怕也不彰。養生最重要的觀念在於「如何活得更健康」,呼籲不僅注重日常養生,也要在取得平衡下,盡可能的避免不良習慣。 《延伸閱讀》 .關心三高更要注意代謝症候群!中風、心肌梗塞高出3倍,醫教6招逆轉! .便祕、腹瀉、血便是大腸癌?3症狀速就醫,早期存活率達9成!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2-04-05 該看哪科.心臟血管
春夏中風、心肌梗塞4雷!醫:風險族群影響大要小心
防範中風、心肌梗塞,民眾大多聚焦在冬季、天冷之時,不過其實春夏、天氣較熱的時候,也要注意相關風險地雷。台南市立醫院家醫科盧泰潤醫師表示,冬季雖發生中風、心肌梗塞的機率較高,但不代表只有冬季才會發生,一年四季皆有可能,而台灣春夏較炎熱時所帶來的影響,也常是顯著的刺激,提醒民眾也應當留意。 中風、心肌梗塞高風險族群,春夏也要保持警戒、不可鬆懈! 盧泰潤醫師表示,中風、心肌梗塞形成,血管阻塞是主要關鍵,老化、家族史、三高、糖尿病、抽菸、肥胖等風險,血管比常人更容易出現斑塊,風險越多機率越高,斑塊若形成血栓,塞住腦血管就形成中風,塞住心血管便形成心肌梗塞。冬季天冷、溫差變化較大時,血管收縮會較為劇烈,斑塊便容易脫落、血管阻塞的機會自然也較高。 春夏中風、心肌梗塞4地雷!醫:風險族群影響大要小心。 同樣是溫差影響,春夏也非常常見,例如室內外溫度有明顯落差的冷氣房。另外,天氣炎熱時,身體也較容易出汗、脫水,使得血液濃度增加,造成血管栓塞,也是風險之一。盧泰潤醫師表示,據美國CDC指出溫度29度後,每超過一度,因心腦血管疾病住院的機率約提升3.6%,上升10度就達36%。而中國也有研究顯示,天氣炎熱時,因心腦血管疾病死亡的機率比平常高出18%。 另一方面,春夏總讓人想吃冰、喝冰水,這些消暑行為形成的溫度變化,對身體健康的一般人而言影響不大,但對於前述提到身體健康狀況本就不佳、血管彈性較差的高風險族群而言,就會是個影響程度較高的風險,提醒民眾在消暑時也要留意。 防範春夏中風、心肌梗塞 醫:先讓身體先適應溫度! 防範春夏中風、心肌梗塞,盧泰潤醫師提醒平時就要適度的補充水分,一方面避免中暑,也降低血液濃稠度上升的風險。平常使用冷氣的習慣,可以將溫度控制在26~28度之間,為人體適應溫度,而若冷氣房的溫度較低,進入時可先穿個外套、或站在門口適應環境溫度,待身體適應再進入冷氣房。吃冰、喝冰水等消暑行為一樣可以作,但最好先含在嘴巴並緩慢進行,以減少溫差刺激血管的機會。如此便有助避開春夏中風、心肌梗塞的主要風險。 也提醒民眾平時就應保持運動、營養均衡、良好飲食、正常作息等生活習慣,提升血管健康。而春夏運動時間建議選擇在早晨、傍晚或晚上等氣溫較涼的時候,避免早上氣溫較高之時,以減少中暑、脫水等造成心腦血管疾病發生等風險。 《延伸閱讀》 .春夏也會中風、心肌梗塞!留意相關症狀,年輕人也要小心。 .簡單4招消滅壞的膽固醇!助防中風、心肌梗塞、失智症、腎衰竭!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2-04-05 養生.聰明飲食
避免血管硬化 營養師教5原則吃地中海飲食
以往多數人的認知,總覺得心血管疾病好發於高齡者。事實上,隨著飲食與生活習慣改變,此類疾病已年輕化,而如何從飲食改變達到預防心血管疾病,已成為現代人重要課題。衛福部苗栗醫院營養師林昱蓁表示,心血管疾病泛指心臟與血管的疾病,可能因血管的粥狀硬化造成血管阻塞、血流不順,產生各種不適症狀。想預防這類疾病,建議可選擇「地中海飲食」,這是一種著重吃「好的食物」,來達到預防心血管疾病的飲食模式,相較於其他注重「食物份量」的模式,是更容易執行的健康飲食方式。預防心血管疾病,靠地中海飲食5原則林昱蓁進一步說明,地中海飲食將「好的食物」分成「每餐要吃」、「每天要吃」、「每週要吃」以及「偶爾吃」,建議參考原則如下:1. 「每餐要吃」的食物:未精緻的全榖雜糧類、蔬菜類、水果類、豆類相較於精緻穀類,未精緻全榖雜糧類含有較多的礦物質與維生素,可以補充身體所需微量營養素,不同顏色的蔬菜與水果,所含的植物素不同,可以增加身體抗氧化、抗發炎能力。豆類,如鷹嘴豆、毛豆、黃豆等植物性蛋白質,都是優質的蛋白質來源。2. 「每天要吃」的食物:油脂與堅果種子類、天然香料、乳類可使用植物油如橄欖油、苦茶油等作為烹調用油,並將無調味堅果當作點心選擇,使用蔥、薑、蒜、洋蔥等天然香料,減少鹽分的使用。奶類可選擇發酵奶類如無糖優格、優酪乳等有助於補充腸道好菌。3. 「每週要吃」的食物:魚貝類、白肉類、雞蛋大部分民眾的肉類選擇以紅肉類居多,如豬肉、牛肉,地中海飲食原則建議,每週選擇低脂的蛋白質來源,如魚貝類等海鮮食物、白肉類(如禽肉)、雞蛋,以上食物每週都至少2次,取代紅肉類,減少飽和脂肪酸的攝取。4. 「偶爾吃」的食物:紅肉類、加工肉類、甜點、適量飲酒紅肉類建議每週少於2次,而加工肉類(如香腸、熱狗)每週應少於1次,甜點與精緻糖類食物建議不要太常吃,一次最多1份。適量飲酒指的是選擇紅酒,女性一天最多攝取110毫升酒精,男性一天最多則是220毫升。5. 需持續維持的好習慣:每日飲水1500~2000c.c.,養成規律的運動習慣與充足的休息的習慣,地中海飲食中鼓勵大家要一起用餐,維持好心情,才能常保心血管的健康。【本文獲uho優活健康網授權刊登,原文刊載網址:http://www.uho.com.tw/health.asp?aid=53880】
-
2022-03-31 養生.聰明飲食
降血壓、壯陽、抗發炎 營養師教你韭菜怎麼吃最好
春天是韭菜盛產季節,自古韭菜有「起陽草」之稱,是中式料理常用的辛香料,可以入菜。台安醫院體重管理中心營養師組長劉怡里表示,韭菜的營養價值高,屬於高鋅、高鉀、低鈉蔬菜,可促進血液通透、血液循環,因此有心血管疾病者、高血壓的人,很適合吃韭菜,不僅能夠降三高,更可以壯陽。韭菜更富含維生素A、β胡蘿蔔及維生素E,抗氧化力高,劉怡里指出,春寒料峭,天氣忽冷忽熱,容易感冒生病,又有新冠病毒威脅,建議可以多吃當令的韭菜,具有預防病毒、抑制鼻子發炎、提升免疫力等功效。尤其維生素A及E是細胞黏膜表層需要抗氧化功能的重要營養素,可以讓細胞膜結構健全,就不易罹患上呼吸道感染疾病或皮膚疾病。韭菜有獨特的辛香味及嗆辣味,含有大量硫化素,因而有很強的抗氧化能力,具抑制發炎作用,可以防癌、預防血管阻塞。中醫來看,因韭菜有含硫化素,因此可以強精補陽、幫助血液循環,並有殺菌、活血化瘀的功效。由於韭菜富含維生素A及E,劉怡里建議,宜入菜油炒烹調,習慣吃紅肉的人,很適合搭配吃韭菜,例如韭菜炒肉絲、韭菜水餃、韭菜豬血湯等,如果要吃涼拌韭菜,則可加一點油進去拌勻,有心血管疾病的人最適合食用韭菜料理,能夠輕鬆的抗氧化、抗發炎,提升免疫力、抑制病毒,預防感冒、降血壓又護心。
-
2022-03-21 新聞.元氣新聞
國衛院研發「預血管化組織」助血管新生
糖尿病患者往往因周邊血管阻塞,而導致足部潰爛進而需要截肢。國衛院與清華大學共同研發結合幹細胞與3D列印支架的高通透性「預血管化組織構建體」,植入體內能加速血管新生,幫助周邊血管正常流動,未來可望降低糖尿病足發生,以及用於治療缺血性疾病、器官移植等;這項技術也於去年年7月刊登在國際期刊「Biofabrication」上。國衛院細胞及系統醫學研究所博士後研究員蔣偉程表示,「預血管化組織構建體」的研發過程常因欠缺足夠的血管細胞或缺少合適的生物支架,導致內部物質的傳遞極受擴散性的影響,限制了複雜的生物組織建構。因此團隊運用幹細胞(stem cell)特性,將其增殖並分化成血管前趨細胞,接續誘導成血管內皮細胞,解決血管細胞來源取得不易問題。針對過多孔隙或是細胞附著的表面積不足的問題,則採用可光固化兼具生物相容性與降解性的高分子材料—聚癸二酸甘油酯丙烯酸(PGSA),再配合3D列印技術建構出預血管化組織構建體,增加垂直與水平通透率。蔣偉程形容血管新生為蓋房子,PGSA如建築物骨架,血管內皮細胞是內部管線,預血管化組織構建體就像具備管線毛胚屋,之後若在這個基礎上加工,可望成為其他器官。國衛院細胞及系統醫學研究所所長林秀芳表示,這項新技術在治療缺血性創傷動物實驗發現,構建體與受傷部位組織結合後,顯示移植部位有血流蓄積情形,有望加速血管生長,可降低糖尿病足等慢性缺血性疾病截肢風險。未來也可有望成為體外不同組織或器官工程所需的血管系統,並和其他種類細胞搭配開發出人造組織或器官,作為藥物測試或器官移植所用。
-
2022-03-19 該看哪科.心臟血管
腦中風患者年齡降 新竹工程師血壓高就要注意
腦中風患者年紀有下降趨勢,包含14日傳出已出院的藝人納豆,也是因出血性腦中風導致神經受損必須展開積極復健。對於越來越多青壯年傳腦中風,醫師坦言在新竹看見的案例真不少,比例占3成,職業又以工程師為多數,提醒有三高(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及抽菸習慣的人要注意。衛福部國健署指出,腦中風為一種急症,因腦部的血流受阻無法供應腦部氧氣的需求,而發生腦功能障礙,若不即時接受有效的醫治,將會殘留中至重度殘障。台灣腦中風學會則指出,45歲以上男性、55歲以上女性是腦中風的高危險族群,其中三高患者的風險為一般人的2倍。中醫大新竹附醫腦中風中心主任陳睿正表示,腦中風不是老人的專利,醫院在新竹的確看到許多工程師年紀輕輕就腦中風,觀察目前患者年輕人約占3成,很多病人其實30幾歲就發現自己血壓高,可能沒覺得不舒服且忙於工作無暇控制,到了40歲突然爆血管就中風,而此年齡通常又是家庭經濟支柱。腦中風類型分為出血及梗塞,一年四季都有機會發生,天氣劇烈變化太熱、太冷會加速誘發,危險因子包含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高齡者、肥胖、抽菸、過勞及生活型態不正常。腦中風症狀要視傷及腦部哪一區,最常見就是一手一腳沒力、講話口齒不清。腦中風患者治療分為急性期與慢性期,急性期是一旦發現腦中風症狀就要趕快就醫,把握「黃金3小時」內打血栓凝結劑,若是大血管阻塞,可施予動脈取栓手術;慢性期則已預防為主,控制危險因子、吃通血路藥物。陳睿正醫師說,中風康復情況就像溺水,受傷越久,康復時間也越久,若是大中風死亡率高達8成,小中風則較無生命危險。陳睿正醫師表示,要預防年紀輕輕腦中風,控制血壓很重要,平常就要養成規律量血壓,另外也要控制血糖、控制體重、戒菸,並規律運動333,避免因過胖容易產生三高,不過運動做重訓時也別突然用力過猛,以免血管破裂。
-
2022-03-18 新聞.健康知識+
心痛、手麻…我是不是血管阻塞要中風了?容易被誤認為心血管疾病的四種病因
「心口好痛!我是不是有心臟病?」、「手好麻,我是不是血管阻塞?要中風了?」其實有以上這些症狀,未必就是心血管的問題!振興醫院兼任神經內科醫師尹居浩說,雖然要提高警覺、時刻注意身體警訊,但是民眾也不用過度緊張。現在來看看,有哪些症狀會讓你以為是心血管疾病,卻是另外被你忽略的疾病:▍ 現代人手麻的元兇-腕隧道症候群尹居浩說,因為心肌梗塞有些病患的不典型症狀,是由胸痛傳到左胸或左手臂內側麻痛,因此有些人經常感覺手麻麻刺刺的,就擔心是心肌梗塞發作。但其實現代人手麻痛最常見的是「腕隧道症候群」。那是因為我們做任何事主要都是用手來做,現代人常用電腦、滑鼠,或是在工作上長時間維持同一種動作時,會造成手腕骨骼和韌帶間變狹窄,其在中間有一個「正中神經」,則會被壓迫而引起手麻。正中神經被壓迫常見產生的症狀是食指、中指和大拇指會產生麻鈍的感覺,有時則感覺如針刺,有些則五根手指都會麻痛。除了工作用手過度易引起腕隧道症候群以外,人體老化也容易造成骨骼韌帶硬化狹窄;另外,懷孕也容易引起腕隊道組織腫脹引起症狀。腕隧道症候群不只會引起麻痛而已,有些會因為神經壓迫嚴重而感到手無力,甚至有些患者會在半夜被麻醒,而且不侷限在左手。提醒有此症狀要趕快進行復健,因為嚴重者可能還要經過手術治療,以免神經壓迫所造成永久性損傷,從此變得手無力。▍ 胃食道逆流所引起的火燒心「我老是胸悶、心臟熱痛,可能是心肌梗塞了!」雖然大家都常聽說胃食道逆流症狀像「火燒心」,但是真的發生在自己身上時,它的症狀還真的很難跟心肌梗塞的症狀分清楚。尹居浩說,部份患者的症狀主要只有胸悶和胸痛,和心血管疾病類似,所以一定要先檢查心血管,排除心臟疾病的問題。其他的主要症狀是心口灼熱,多數患者會感到有一股火熱從胸口燒到喉頭,那是胃部酸液逆流的燒灼感,多數患者是睡著後發作而嗆醒。另外有些患者則是以慢性咳嗽、喉嚨長時間發炎、氣喘等為表現,要注意長期有腐蝕性酸性胃液經常侵蝕胃食道,還有可能會誘發癌症,所以一定要治療。 ▍ 恐慌症發作,心臟也會不舒服「突然胸悶、心跳快速、冒冷汗、無法呼吸」,許多以為自己心臟病發快死掉跑到醫院掛急症的患者,結果被診斷為「恐慌症」。藝人余天就曾經自曝恐慌症發作到台北榮總掛急診,後來醫師用紙袋教他吸吐、吸吐換氣使症狀緩解。恐慌症是焦慮症的一種,可尋求精神科協助。▍ 若是肌肉拉傷,不要自己嚇自己有些只是因為胸部的肌肉拉傷,可以回想病發之前是否曾有搬重物、運動拉傷等經驗,只要經復健治療,慢慢會改善。以上是為大家整理的四種可能引起「心痛」的原因,但無論是哪一種原因,都不能輕忽,建議仍諮詢專業醫生,除了「心」之外,還有更多器官需要你的愛護與關心。
-
2022-03-13 該看哪科.泌尿腎臟
一喝水就排尿小心肺有問題!專家解析喝水原則:睡前2個小時助降血脂、防中風
多喝水沒事,沒事多喝水,這是一句很經典的廣告台詞,可見喝水對於人體是非常重要的事情。中醫師康涵菁分享,中醫在調理體質,講求氣血水的平衡,人體水分的代謝對於全身循環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而在中醫觀點,肺、脾、腎三臟參與水的代謝。一喝水就排尿 中醫觀點:肺有問題比如有人一喝水沒多久就會小便,而且小便無色無味,代表這些水可能沒被身體利用,就直接排出體外了,肺主肅降,這種情況說明肺出了問題,沒有將新鮮乾淨的水布散到細胞內,西醫則認為這可能是身體的抗利尿激素不足。多喝水就水腫、頭昏、濕疹 脾虛造成濕盛還有人不敢多喝水,稍微多喝點水,全身各個部位都有點水腫的現象,這是脾的運化出了問題。脾能調節身體水分,讓水被身體充份運用,但是當脾虛則會造成濕盛,一旦體內與外來的濕氣裡外相合,就更加糾纏不清,因為濕濁阻遏氣機與清陽,導致人體氣血循環運行不佳。自己如果時常會覺得頭昏沉、提不起勁、很想睡覺、四肢沉重無力、大便變的軟黏排不乾淨、胃口不好、嘴巴淡淡的沒什麼味覺,甚至皮膚濕疹發作或搔癢加重,多餘的水液堆積在全身各個部位,就會造成水腫。 腎臟過濾有問題 身體中段特別胖有的人腎臟的過濾功能出了問題,排尿量小,這類人的身體中段特別胖,由於水排不出去而運到身體中段所致,水腫與肺、脾、腎這三臟的關係最大,肺的通調水道與負責代謝、脾的運化轉輸和腎的溫化蒸動等生理功能,需於協調下完成,而中醫在治療水腫的原則,就是「腰以上腫發汗腰以下腫利小便」。 飲水過量反造成心臟負擔 喝水應順應需求適量飲水有益健康,而一旦過量,反而會對健康造成威脅!康涵菁中醫師指出,首先,大量飲水會直接導致體內血液容量增加,給心臟帶來更為嚴重的負擔,這對於心功能不全的患者和有心血管疾病的老年人而言是一種巨大的潛在危機。中醫不提倡不渴也喝水,主張順應需求,人的年齡、體質、氣候及所處地理位置都會影響對水的需求,比如冬季寒冷,人體所需的水自然少些;夏季炎熱,人需要多喝水。喝水的量要因人而異,健康人可通過是否有口乾舌燥、大便燥結、尿色深黃等信號來判斷。比如正常的尿液顏色應該是淡黃色,如果顏色太深就應該補充水分,若顏色很淺就說明可能水喝多了。 起床先喝500C.C.水潤腸 午休喝水改善水腫早晨起床後喝一杯水,可起到通便、潤腸的作用,康涵菁中醫師說,身體從躺著到坐起來時,腸子會因站立反射而開始蠕動,把握這個時候立刻再喝下一杯500cc左右的水,效果會更好。午睡後,身體消耗了午餐攝入的高能量,易倦怠,在13:00~15:00之間喝一杯水,可改善水腫,提升代謝,水具有穩定、滋潤、降火的功能。經過一整個上午的工作,只要缺水,就會有燥與熱的表現。除了口渴,舌頭或嘴唇太鮮紅、乾燥、手心與腳掌發熱、乾咳、便秘等情況,就會影響工作表現。 缺水血液變濃稠 可能導致心肌梗塞、中風晚飯前喝一杯水,可以通腸護胃、排腎毒,還可預防膽結石、腎結石等疾病;睡覺前2個小時喝一杯水可以養陰,防止血液黏稠、降血脂,血稠可預防心肌梗塞或中風,血液中有七成是水分,身體缺水時,血液就會變得濃縮、黏稠、影響血流,身體就必須提高血壓、縮小血管。睡覺時,身體依然會因呼吸、排汗等排出水分,這7~8小時中卻無法適時喝水。所以早上6~9點是最常引發心肌梗塞、栓塞型中風的時刻。不過,為了避免有些人半夜起床上廁所會影響睡眠,或老人家可能有跌倒的風險,建議只要睡前1~2小時有喝水,並且早上起床時立刻喝水,也可達到預防血管阻塞的效果。腎臟病患者、肝硬化合併腹水或者心臟衰竭的患者,因為腎臟無法正常代謝水分,因此需依照醫生指示限定每日喝水量,控制水分攝取。而服藥則改在吃最後一口飯時,配一口湯一併服用,一般人用200cc的水吞藥,對腎臟病人來說可能多了些。但除此之外,依然要注意尿量,當發現攝取水分兩天後,排尿量沒有跟著增加,且出現水腫、體重增加約2公斤、容易喘的情況,就要就醫。(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延伸閱讀: ·氣泡水取代白開水可以嗎? 小心造成「2種疾病」:常打飽嗝要注意 ·白天尿尿超過8次小心有問題! 泌尿科醫揭「3大跡象」:膀胱累壞了
-
2022-03-09 該看哪科.心臟血管
奶奶、父、兄都因心肌梗塞猝逝 中年男胸痛警覺救命
台中51歲的黃姓男子日前清晨因胸痛,自行到光田綜合醫院急診就醫,檢查的過程突發昏倒休克,醫護立即搶救,經檢查為「心肌梗塞」發作,血管阻塞已達100%,光田綜合醫院心臟內科邱一騏醫師表示,黃先生的奶奶、爸爸、哥哥相繼都因心肌梗塞猝逝,為心肌梗塞的高危險族群,他平時就特別警覺,當胸痛發生時即時就醫,儘速打通阻塞的血管,否則晚一步性命就不保了。黃先生到急診就醫時說自己胸口強烈陣痛、伴隨呼吸困難,醫師邱一騏說明,患者當時正在做心電圖檢查時突然昏倒休克,醫護立即施行心肺復甦術(CPR)與AED電擊,急救持續半小時才恢復心跳,心導管檢查發現險些致命的原因為「心肌梗塞」,左前降支動脈有100%血管阻塞,即時打通阻塞血管並置放支架,術後3天穩定出院。邱一騏指出,黃先生曾在1年多前就因胸悶不適到心臟內科門診,身形肥胖的他,抽血檢查發現有膽固醇過高問題,醫師警告需控制飲食,持續回診追蹤。但黃先生卻不以為意,平時飲食仍然沒有節制,膽固醇沒降反升,還有三高問題,導致「致命性心肌梗塞」找上門。邱一騏說,當初在急救過程中,黃太太非常緊張不安,護理師上前關心,才知道原來黃先生的奶奶、爸爸和哥哥都相繼因為「心肌梗塞」猝逝,認為這下先生恐怕也救不回來了,如今鬼門關前走一遭,黃先生說,後悔當初沒聽醫師的話控制三高,以後會更加注意自己的健康。邱一騏呼籲,急性心肌梗塞雖然發生突然,但並非一時造成,血管阻塞問題是長期累積下來的,有三高、家族病史等高危險族群要多留意,除抽血、X光等基本檢測外,建議定期安排進階心臟健康檢查,才能早期發現心血管健康問題。「不是只有天冷要注意,心肌梗塞無時無刻都會發生!」邱一騏強調,心肌梗塞發作時仍多以胸痛為主,也有人疼痛在上腹部周圍,如果痛到會冒冷汗時,表示身體處於極大壓力的防衛機制,應立即就醫檢查並接受治療,才能拯救自己的性命。
-
2022-03-04 養生.聰明飲食
地中海飲食降血壓、降血脂還能防中風! 營養師揭「5原則+1陷阱」
42歲的陳董是個年輕有為的企業家,患有慢性高血脂,平常都有按時服用藥物。最近幾週偶爾有頭暈現象,不過最近這一次,暈眩的時間續約20幾分鐘,講話咬字也有些不太清楚,坐下來休息一陣子,這些症狀就又慢慢消失了。一開始覺得應該只是工作太累的關係,就沒有太注意。而太太覺得有點不放心,還是安排先生到醫院做詳細檢查。經醫師診斷後懷疑是腦中風前兆,經藥物治療後,陳董不再出現類似的症狀,頭暈的情況也大幅改善。中風是突發性的腦血管疾病。因為腦血管阻塞或腦血管破裂而造成突然的大腦局部或全部的功能失調,腦細胞得不到營養及氧氣,造成腦部的機能受損或壞死。中風的危險因子?高血壓、高血脂、心律不整、糖尿病、肥胖、抽菸、飲酒過量都有可能是中風的危險因子。 中風常見症狀1、臉部、手臂或腿部感到麻痺或顫動2、說話不清或失去說話能力3、視力模糊不清4、頭部劇痛或暈眩5、行動不穩或跌倒當出現上述症狀,記得要盡速就醫,以免延誤治療黃金期。 健康飲食(地中海飲食)可以預防中風?營養師談到要預防中風,其實可以從飲食方面著手。地中海飲食可以維持體重及對於心血管健康有正向幫助之外,還可以幫助降低罹患中風風險、降低血壓及血脂,讓身體維持在一個健康的狀態。地中海飲食怎麼吃?6個重點典型的地中海飲食具有共同的元素,像是大量蔬菜、水果、豆類、穀物和穀類食物,例如全麥麵包和糙米。還有適量的魚、白肉和一些低脂乳製品、堅果,以及少量的紅肉和甜點。使用不飽和脂肪,像是橄欖油代替飽和脂肪,像是豬油或酥油。1、每天攝取蔬果水果5-8份、全穀類、橄欖油、堅果、豆類。2、每週吃2-3次海鮮。3、適量補充白肉、雞蛋、乳製品。4、足量的開水,每公斤體重約30-35毫升,以70公斤成人,每天攝取約2100-2450毫升。5、適量飲酒,建議為紅酒。6、避免攝取過多的紅肉及加工製品除了飲食外,還可以從其他面向著手,像是控制好三高、體重、規律運動、戒菸及維持良好的生作息,都可以降低中風的風險喔。 (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文章授權提供/KingNet國家網路醫藥 ) 延伸閱讀: ·吃東西愛沾醬小心腦中風機率暴增! 醫曝「常踩陷阱」:一小匙鹽就快超標 ·突然變得多話小心是「腦溢血」了! 「6大恐怖徵兆」曝光:自己也不知情
-
2022-02-24 該看哪科.罕見疾病
25歲女不明原因腎衰竭 罹罕見高安氏動脈炎
台中市1名25歲科技業女性因為多處傷口潰瘍及咳血,到台中榮總急診檢查發現急性腎衰竭,病情一度惡化到敗血性休克,最後診斷罹患罕見高安氏動脈炎,經治療後順利出院。台中榮總腎臟科主任陳呈旭與醫師黃士婷今天在記者會中表示,一名25歲科技業女性,去年1月開始,下肢到膝蓋出現水腫和多處紅斑及傷口,半年尋遍各醫療院所,病況未改善,進展至雙腳嚴重水腫、腳趾末梢紫黑色、多處傷口潰瘍及咳血、呼吸困難,發燒、左手冰冷麻痛、血壓下降,因而到醫院急診。黃士婷指出,患者經血液檢查發現急性腎損傷、蛋白尿及血尿、發炎指數上升、溶血性貧血、合併肝功能異常及黃疸。電腦斷層檢查腹部發現左腎及脾臟梗塞、右腎萎縮、肝脾腫大。心臟超音波掃描發現左心室內有多處血栓,合併心臟衰竭,在1天內病況快速進展至敗血性休克轉入加護中心照護。因年輕女性併發多處大血管栓塞,醫療團隊懷疑為大血管炎,經由團隊專家會診此複雜病情後,建議加作頸部超音波探查發現多處顱內、頸部大血管阻塞,腦部核磁共振掃描更發現多處腦部小梗塞,最後病人接受全身正子掃描確診為高安氏動脈炎。黃士婷指出,患者在感染控制穩定1個月後,考量病情需要使用口服類固醇、並改成新型口服抗凝血劑及心衰竭藥物治療。治療後患者終於恢復健康,腎臟正常出院,並於出院後1個月後回歸職場。黃士婷強調,由於高安氏動脈炎是罕見疾病,因而容易被忽略,造成存活率相對較低。病患又常因早期症狀不明顯而延遲就醫,呼籲年輕女性若發現單側或雙側肢體有紫斑、不明原因多發傷口,或急性腰痛、血尿、蛋白尿症狀,應儘速就醫。
-
2022-02-14 該看哪科.腦部.神經
老婦轉頭向左常昏倒 原來是「弓箭手症候群」作祟
高雄一名70多歲癌婦,罹癌7年後出現左臂痠麻無力,去年下半年開始頭暈,步態不穩,幾次眼前發黑倒地不醒,經診斷是罹患「弓箭手症候群」,昏倒症狀常發生在像弓箭手拉弓瞄準要轉頭時的姿勢,因轉頭角度問題造成血流供應不足,導致缺血昏倒。收治婦人的高雄民生醫院神經內科主任曾靜娟表示,這名婦人15年前罹患鼻咽癌接受化療與頭頸部電療,7年後左手臂痠麻無法用力,去年下半年開始頭暈,平衡感差,昏倒好幾次,診斷是「弓箭手症候群」,又稱為「轉頭性椎動脈症候群」,是種危險的頭暈。「這種現象常發生在像弓箭手拉弓瞄準要轉頭時的姿勢」,曾靜娟說,老婦兩手平均收縮壓相差30毫米汞柱,磁振造影(MRI)發現左鎖骨下動脈及左椎動脈血管阻塞,前循環的右內頸動脈狹窄,每次要昏倒時,都發生在轉頭向左或往左上方看的時候,研判是脊椎腦底動脈循環不全,可能是以前頭頸部電療效果殘存的影響。曾靜娟解釋,椎動脈在進入顱內前的顱底段會呈現兩處彎折,正常人轉頭時,頭顱骨和上段頸椎骨會旋轉開來,進而改變椎動脈彎折角度,影響到椎動脈的血管阻力與血流量。正常頭左轉時,顱底的左側椎動脈角度會變小,右側椎動脈的彎折角度會變大,血管阻力變大,血流量變小。她安排婦人做穿顱彩色動脈超音波檢查,發現婦人頭左轉時,右側椎動脈血流速度變慢,確認病人腦部後循環系統因左側椎動脈阻塞,轉頭向左時因角度問題造成右椎動脈血流供應不足,造成後循環缺血,一再昏倒。曾靜娟除提醒病人避免向左轉頭的姿勢,也針對內頸動脈狹窄開2種抗血小板藥物,並建議病人裝內頸動脈支架,改善中樞性暈眩,頭暈雖然多輕症,也會隱藏危險原因,民眾若有反覆頭暈症狀,應盡早檢查。
-
2022-02-12 該看哪科.新陳代謝
厝邊健康最愛問/高血糖傷血管 悄悄侵蝕腸胃道
一名中壯年糖友,每次飽餐過後都覺得肚子脹脹的、冷冷的,有時還會感到輕微腹痛,起初只懷疑是消化不良,直到身體受不了去醫院就診後,發現竟是糖尿病引起的腸胃道血管病變。「厝邊健康最愛問」特別邀請淡水馬偕社區醫學中心的醫師,解答街坊鄰居最常見的疑問。血糖未控制 恐致腸胃道缺血馬偕紀念醫院心血管中心超音波影像學兼遠距醫療主任洪崇烈表示,腹部疼痛、脹氣,可能是腸胃道有血管阻塞,進而引發腸胃道缺氧產生的症狀。就他在馬偕門診觀察,很多患有粥狀動脈硬化疾病的糖友,容易出現腸胃道血管病變的問題,但早期症狀通常很難發現。洪崇烈說,糖尿病會漸進性傷害身體,由小到大蠶食血管與器官。血液中糖分過高,糖分氧化的產物堆積在血管壁,使它變僵硬、纖維化,進而誘發心血管疾病;其中腸胃道血管病變與腎病變,因病變之初不易辨識徵狀,糖友就醫時往往已腸胃道嚴重缺血,或因腎絲球惡化步入腎衰竭的命運。洪崇烈表示,糖尿病對身體的影響是全面性的,它所造成的血管病變可分為大血管和小血管兩大類,依照發生位置產生不同症狀。大血管一類包含大腦、冠狀動脈、心臟等處血管病變,可能引發中風(顱內血管病變)、冠狀動脈疾病、心臟病與斑塊堆積;此外還有常見卻容易忽略的腸胃道血管,血糖若控制不好,血管病變在此處會造成腸胃道缺血。腎功能檢查 每年一次揪病變小血管一類好發在視網膜與腎絲球,視力異常與白內障都是視網膜病變的典型症狀;腎絲球則是小血管病變之初最細微的地方,會造成蛋白尿、腎功能惡化,若沒有積極治療可能得面對腎衰竭,甚至洗腎的命運。洪崇烈提醒糖友和65歲以上民眾每年應安排一次腎臟功能檢查,偵測蛋白尿是目前可較早偵測腎絲球病變的方式之一,能協助醫療團隊更早找出腎病變的潛在病人。洪崇烈指出,以馬偕的糖尿病臨床照護經驗和美國治療指引來說,由於糖尿病的藥物治療有多種選擇,從第一線的降血糖藥物到強效的胰島素刺激藥物,由醫師綜合考量病人體質、器官健康狀況與用藥風險,如:是否患有高風險的心血管疾病、腎功能有無潛在性衰竭,全面評估後選擇最適合的藥物。病人應遵照醫囑服藥,回診時與醫師充分溝通討論。吃藥傷腎? 遵醫囑破解迷思洪崇烈說,病人常擔心長期吃藥會傷腎,看到血壓或血糖控制下來就自行減藥或停藥,其實更致命。新型的口服降血糖藥同時具有保護心、腎的效果,正確使用降血糖藥不但可以控管血糖,也能預防血管、腎臟及眼睛病變,扭轉「吃藥傷腎」的觀念,定期回診與醫師討論,讓醫師依照共病問題選擇最適當的降血糖藥物,搭配飲食和運動,幫助糖尿病獲得良好控制。
-
2022-02-11 該看哪科.心臟血管
明金成過世前發冷 醫師:非心梗典型症狀而與這個有關
導演明金成心肌梗塞驟逝、而家人稱其過世之前曾有感受身體發冷的狀況,心臟內科醫師表示,發冷並非是心肌梗塞常見症狀,但往往會在感染、發燒或身體過度勞累時出現;一旦出現心肌梗塞的可能症狀,身邊的人該如何協助才能提高存活機率?最重要的盡快送醫、服用救心對症狀嚴重者效果有限,如果昏迷,要馬上CPR或使用自動體外心臟電擊去顫器,否則即使救活,也可能成為植物人。除了明金成過世,調查局前副處長也在泡湯時心肌梗塞死亡,台南市立安南醫院心臟內科醫師黃成偉表示,天氣冷、心臟科門診因胸痛求診病人明顯增加,不論是三高患者或家人,都應該對心肌梗塞的急救有認識,才能在一旦發病之際,尋求最佳的處理方法。黃成偉表示,心肌梗塞為心臟冠狀動脈狹窄或因膽固醇斑塊破裂導致血管阻塞造成,三高疾病(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或心血管病史的病人為高風險族群,平日應配合醫師醫囑,好好控制,以降低血管阻塞風險。一旦發生胸痛、胸悶冒冷汗、呼吸困難等疑似心肌梗塞症狀,最重要的是趕緊聯絡救護車就醫,盡快到達醫院獲得醫療照護,甚至接受心導管手術將血管打通,才能增加存活機會。而在救護車來之前,部分有心血管病史的病患經醫師評估後,會備有俗稱「救心」的硝化甘油舌下錠。當胸口開始出現不舒服等症狀時,可含在舌下,幫助擴張血管,增加冠狀動脈血流以減輕症狀。黃成偉表示,但硝化甘油錠不是萬靈丹,對於嚴重的心肌梗塞幫助有限,且會降低血壓,最好的方式還是盡快就醫。如果身邊家人或朋友急性心肌梗塞發作甚至失去意識,應第一時間施做CPR或用自動體外心臟電擊去顫器(AED)進行電擊以降低腦部缺氧時間。黃成偉表示,每年都會遇到許多因心肌梗塞在院外心跳停止的病人,因為沒有在第一時間施作CPR,導致腦部缺氧時間過長,即使送醫後血管順利打通存活下來,但是因腦部受傷過於嚴重變成植物人,令人十分遺憾。據明金成的家屬指出,明金成在過世之前、近期身體有發冷狀況,懷疑當時身體已出狀況。黃成偉表示,心肌梗塞為慢性血管阻塞之後的結果,不論是施打疫苗產生的發炎反應、感染、過度勞累或劇烈運動,都有可能誘發心肌梗塞。而身體發冷並非心肌梗塞常見症狀,但往往是感染,發燒或身體過度勞累之後的不適症狀。
-
2022-02-09 該看哪科.心臟血管
長期抽菸喝酒 他46歲眼中風
清潔工小陳於春節前嚴重腹瀉長達5天,頭昏目眩、步態不穩,經診斷為急性腸胃炎,必須住院治療,未料,躺在病床時,左眼突然一片漆黑,右眼卻維持正常視力,進一步檢查發現,小陳的左眼中心視網膜動脈阻塞,發生「眼中風」,左眼視力僅剩微弱光感,緊急進行高壓氧治療,一小時後才恢復部分視力。衛福部台北醫院胸腔內科暨高壓氧專科醫師陳正昱表示,電腦斷層檢查發現,小陳的小腦有輕微萎縮,可能與長期抽菸喝酒有關,抽菸喝酒容易引發神經退化、視網膜動脈血管阻塞缺氧,導致神經無法傳導視覺訊號,埋下「眼中風」的禍因。陳正昱指出,突發性失明的「眼中風」是腦中風前兆,不可掉以輕心,若在4至6小時未做治療,可能導致永久性視力喪失,因此立即為小陳安排高壓氧治療。高壓氧是不具侵入性,且能舒適平躺就能有良好療效的治療方式。小陳表示,他躺在高壓氧艙內約30分鐘,感覺到左眼出現模糊的影像,治療10次後,視力已恢復至0.9。現在眼前出現的影像都很清晰,走路恢復正常。陳正昱說,高壓氧治療可提升血液中氧氣的輸送量,使氧氣擴散到缺氧受傷的組織,加速血管增生、促進感染控制與傷口癒合,幫助腦部及神經復原。適合以高壓氧治療的病症種類繁多,例如一氧化碳中毒、減壓症、急性氣栓塞症、氣壞疽病、細菌感染性疾病、慢性復發性骨髓炎、急性燒灼傷等,目前在胸腔科、急重症醫療、傷口照護等醫療上都有廣泛的應用。部北指出,46歲的小陳,菸酒長達30年,是「資深菸酒人」,醫療團隊除了慶賀小陳重見光明,也安排他至戒菸門診,幫助遠離菸酒。
-
2022-02-08 該看哪科.新陳代謝
飲食控制、規律運動是必須!糖尿病專家教降心血管疾病風險的血糖控制方法
「這次抽血的糖化血色素是8.4%,還是有點高喔。」醫師翻開檢驗報告說。「醫師,我已經吃很多種血糖藥,」陳先生著急地問,「為什麼糖化血色素還會這麼高?」50多歲的陳先生已經使用超過四種口服降血糖藥,每一餐都得服用多顆藥物,然而他的糖化血色素依然沒有達到理想的目標。因為患者同時具有高血壓、蛋白尿等危險因子,所以建議使用腸泌素治療,以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風險,林口長庚醫院新陳代謝科林嘉鴻醫師分享,使用腸泌素之後,血糖狀況漸漸改善,而且可以減少口服降血糖藥的顆數,讓患者很開心,也對控糖更有信心。什麼是動脈粥狀硬化心血管疾病?動脈粥狀硬化(Atherosclerosis)是因為脂質或其他發炎物質的堆積於血管壁,產生血管斑塊,這些斑塊逐年累積後會造成血管阻塞,進而導致心血管疾病。健康血管的管徑暢通,血流可以順利通過,林嘉鴻醫師解釋,動脈粥狀硬化使血管管徑變窄,影響血流通過。倘若血管斑塊破裂,將導致血栓形成,阻斷血流,器官便可能缺氧壞死。心血管疾病的惡化除了跟先天遺傳因子有關之外,很多是跟後天代謝問題有關,林嘉鴻醫師表示,特別是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等代謝疾病,一般認為這是造成心血管疾病的三大元兇!「糖尿病患除了血糖超標之外,在絕大部分第二型糖尿病患都有胰島素阻抗性的問題,」林嘉鴻醫師分析,「許多研究發現,胰島素阻抗性(Insulin Resistance)跟心血管疾病有非常大的相關性,再加上糖尿病患又容易併發高血壓、高血脂等共病症,因此糖尿病患是心血管疾病的高危險族群。心血管疾病危及全身器官因為血管遍布全身,所以心血管疾病不只影響心臟,還會影響血管所到達的各個器官,林嘉鴻醫師強調,當血管狹窄、血流受阻時,在心臟將導致心絞痛或心肌梗塞,在腦部將導致腦中風,在腎臟會導致腎功能惡化,在四肢會導致肢體冰冷、痠麻疼痛、傷口難以癒合,這些都屬於心血管疾病。根據統計,糖尿病患因為心血管疾病而死亡的比例會超過50%,是不容忽視的健康議題,林嘉鴻醫師指出,目前在控制血糖時,也都會將器官保護納入考量,希望可以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威脅。積極控制血糖,同時保護器官在控制血糖時,我們也可以利用藥物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風險,減少中風、心肌梗塞等主要心血管事件,林嘉鴻醫師說,「目前的藥物包括腸泌素GLP-1、口服排糖藥等,已經被臨床研究證實,不僅能夠用來降低糖尿病患的血糖,也能對心血管疾病提供有效的保護,降低因為心血管疾病所造成的死亡。」腸泌素GLP-1是一種由人體腸道所分泌的荷爾蒙,林嘉鴻醫師解釋,腸泌素GLP-1可以發揮多種功能,包括促進胰島素分泌、抑制升糖素分泌、延緩胃排空、降低食慾等,幫助糖友達到穩定控制血糖的效果。目前美國糖尿病學會第二型糖尿病治療指引〔1〕,若具有動脈粥狀硬化心血管疾病病史,或是具有高風險指標,例如年紀在55歲以上且冠狀動脈、頸動脈、下肢動脈狹窄大於50%,建議使用腸泌素GLP-1、排糖藥來控制血糖,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在糖尿病患之心血管疾病風險特別高的時候,比如說曾經有腦中風或是心肌梗塞,適合使用腸泌素來降低血糖。」林嘉鴻醫師說,「施打腸泌素之後,可以視狀況調整口服降血糖藥,但二甲雙胍類藥物還是建議合併使用。」在使用腸泌素之後,部分糖友可能會感到腸胃不適,例如噁心、嘔吐、腹瀉等,不過林嘉鴻醫師表示,上述症狀可以透過飲食調整來改善,而且在使用一段時間後,身體大多會漸漸適應。如果有任何不適,請務必與醫師討論,切勿擅自停藥。「糖尿病的治療指引皆再三強調,患者一定要做到生活習慣調整以及體重管理,生活習慣調整包括飲食控制、規律運動。」林嘉鴻醫師指出,「飲食控制、規律運動再配合藥物可以讓糖尿病患得到健康又有效率的血糖控制。」溫馨小提醒糖尿病的血糖控制已經進入到注重器官保護的時代,林嘉鴻醫師提醒,包括腸泌素GLP-1和排糖藥等,已證明可以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風險、減少器官損傷以及糖尿病患的死亡率。請糖友務必做好飲食控制、規律運動,並且善用這些藥物來穩定血糖,保護身體遠離心血管疾病的威脅!參考資料:1. Pharmacologic Approaches to Glycemic Treatment: Standards of Medical Care in Diabetes—2021原文:
-
2022-01-25 新聞.元氣新聞
納豆驚傳出血性中風住院開刀 經紀人回應了
過年前不平靜!41歲納豆晚間突然傳出出血性中風,目前住進國泰醫院開刀,經紀人表示,納豆只是早上身體不舒服,去進行例行性檢查,沒有那麼嚴重。昨天納豆還在臉書發文,說自己被日本節目感動到淚流滿面,不料今卻傳出身體有恙。納豆本人關機,經紀人則以訊息回應「沒事~早上身體不舒服!去做了例行性檢查!醫生建議休息,所以跟《同學》請假!人沒事~大家別緊張!謝謝大家的關心。」而詢問經紀人納豆是哪裡不舒服?經紀人則表示,因為疫情期間只能一名家屬陪同,我們只能跟家人保持聯繫,現在請先讓豆哥好好休息。出血性腦中風小常識馬偕紀念醫院神經內科主任林雅如解釋,急性腦中風大致可分成缺血性和出血性兩大類。缺血性中風目前最有效的治療方式為及時施打靜脈血栓溶解劑,但必須在發病4.5小時內使用,可提升病人的神經功能恢復機會;若超過4.5小時,如果症狀是大血管阻塞,可考慮在發病8小時內接受動脈血栓移除術,協助打通阻塞血管。在黃金時間內接受靜脈血栓溶解劑或動脈血栓移除術治療,有機會減少中風失能程度,降低個人、家庭及社會經濟負擔。【延伸閱讀:出血性中風病程發展迅速 死亡率和致殘率相當高】林雅如呼籲,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心房顫動、家族病史、肥胖、吸菸等,都是潛在高危險族群,其中高血壓是導致中風的重要因素,因此規律的檢測相關數值非常重要。
-
2022-01-22 該看哪科.心臟血管
厝邊健康最愛問/腦中風突發如斷電,119送醫爭取最佳治療時間
腦中風是一種急性症狀,會瞬間奪走病友的自主能力,令家屬猝不及防。「厝邊健康最愛問」特別邀請淡水馬偕社區醫學中心的醫師,解答街坊鄰居最常見的疑問。馬偕紀念醫院神經內科主任林雅如觀察,淡水地區以老年人口居多,隨著人體老化,血管會逐漸硬化,成為腦中風的高危險族群,且子女多在外地,腦中風發生時無法及時發現,加上郊區路程偏遠,病人送達淡水馬偕醫院通常需要更久的時間。依照院內數據顯示,馬偕醫院神經內科於時限內成功收治急性腦中風病人的數量,台北馬偕為淡水馬偕的二至三倍。曾有一名七旬老翁,某日在家突然左半側肢體無法使力、臉部歪斜、無法說話,家人驚覺有異立刻撥打119送至急診,診斷為缺血性腦中風,因老翁兩年前曾因心房顫動引發腦中風,當時雖順利康復,僅留下輕微失語症狀,但後續自覺復原狀況良好,便開始偷懶,甚至沒有規律服用醫師開立預防心房顫動病人再度中風的抗凝血藥物,不幸再次發生中風。經緊急給予靜脈血栓溶解劑治療後,順利讓老翁脫險,挽回說話與雙腳行走功能,成功保命。家人警覺 黃金時間內救治林雅如說明該名老翁順利救治的原因,主要是家人夠警覺,且立刻打119送醫,才有機會搶在時效內救治。除此之外,她特別提醒曾中風過的人,有2-3成會在五年內再次中風 ,應更為謹慎;如果是本身有心房顫動的人,每20位就有1位會在一年內發生中風(約是正常人的5倍),尤其是曾經中風的心房顫動病人,一年內再次中風的風險更高,因此平日固定服用的藥物,千萬不能貿然自行減藥或停藥,應固定回診追蹤,將中風機會降至最低。腦中風來得又快又急,病人常常前一秒談笑風生、下一秒就像斷電一樣,出現半側肢體偏癱,或是意識混亂、口齒不清、視力不明等症狀。林雅如曾遇過一位阿嬤,在外運動時突然倒地不起,等到老伴發現時不知道如何處理,聯繫家人後自行前往診所,經判斷是腦中風後才緊急送醫,到院時已經超過黃金3小時治療時間,雖挽回性命,但復原程度有限,日常行動受到影響,主要是腦細胞一旦損傷便無法逆轉。加強防護 才能遠離閃電殺手林雅如解釋,急性腦中風大致可分成缺血性和出血性兩大類。缺血性中風目前最有效的治療方式為及時施打靜脈血栓溶解劑,但必須在發病4.5小時內使用,可提升病人的神經功能恢復機會;若超過4.5小時,如果症狀是大血管阻塞,可考慮在發病8小時內接受動脈血栓移除術,協助打通阻塞血管。在黃金時間內接受靜脈血栓溶解劑或動脈血栓移除術治療,有機會減少中風失能程度,降低個人、家庭及社會經濟負擔。林雅如呼籲,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心房顫動、家族病史、肥胖、吸菸等,都是潛在高危險族群,其中高血壓是導致中風的重要因素,因此規律的檢測相關數值非常重要。淡水馬偕社區醫學中心除了提供北海岸淡水、三芝、石門居民連續性、整合性的醫療照護,前進在地宣導衛教,也積極加強病人和家屬的自我照顧技能。若發現不對勁應快撥打119啟動救護流程,以縮短到院時間和到院後的醫療處置,遠離閃電殺手腦中風。發現腦中風徵兆用「微笑、舉手、說你好」的口訣判別腦中風,如果有以下情形,一定要盡快送醫,通報119系統縮短送醫、到院檢查的時間。●微笑/兩邊臉是否對稱●舉手/平舉雙手,單手是否會無力下垂●說你好/說話是否清晰完整※撥打119緊急送醫資料來源/國健署
-
2022-01-08 名人.許金川
許金川/想想未來的我 及時定期健檢
老朋友聚會。王先生:「聽說你最近買了一個房子很便宜?」張先生:「是啊!一坪才10幾萬,環境還滿優美的。」王先生:「哪裡有那麼好的事?」張先生:「是啊!是陰宅啊!景氣不好,陽宅買不起,只好先買陰宅啊!」生老病死,沒人躲得過,只是過程每人不同,辛酸苦辣,冷暖自知,每人壽命有極限,古人教訓「今日事,今日畢」,但很少有人說「要由後天看明天,明天看今天」,意思是說,今天年輕的我,身強體健,但要能防微杜漸,注意身體的保養與照顧,才能讓幾十年後,年華老去的我仍然能夠活得健康快樂。事實上,除了少數天災人禍之外,老年時的健康與否,是躺病床上或住安養之家,或奄奄一息住入安寧病房,或幸福又美滿而又健康的活著,與自己平日是否有注意對肉身的保養及定期檢查有莫大的關係。例如平日大吃大喝,飲食不知節制,造成血中膽固醇過高,或三酸甘油酯過高,就會埋下動脈硬化的因子,中老年後可能運動走路會喘,或是突然心肌梗塞或腦中風猝死,幸運者心臟來得及放支架,腦血管阻塞部位少或出血量少,還可以拿拐杖、坐輪椅,讓看護推來推去。嚴重時可就能一命嗚呼,有的變成植物人,離不開呼吸器,拖累家人,心中直嘆「久病無孝子」。又如平日酷愛杯中物,未想到心肝寶貝,只顧及時享受,可能一、二十年後肚子大、眼睛黃或吐血,或肝昏迷,送到急診,才發現有酒精性肝硬化末期,只能哀求別人捐肝活命,昔日英雄好漢至此,後悔莫及。又如有了B、C肝,不知要定期抽血驗肝指數及胎兒蛋白,也不知要定期做超音波,只知拚命工作,等到有一天突然肚子痛或人瘦了下去,求醫才發現肝癌末期了。想要活到國人平均壽命的七、八十歲就很困難了。總之,活在當下,要想到未來的我,要及時呵護、定期保養我們的肉身,才能健康且快樂的長壽,也是新年給自己最好的禮物。●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定期出版好心肝會刊、並發行B型C型肝炎暨肝癌治療小手冊,最新的好心肝會刊已出版,歡迎來電索閱。若您有肝病醫療問題請洽本會免費肝病諮詢專線0800-000-583或上網:www.liver.org.tw查詢肝病相關資訊。
-
2021-12-31 該看哪科.眼部
高慧君視線模糊因垂直斜視 眼科醫師指這幾類人都可能
藝人高慧君因不明原因出現垂直斜視,導致視線模糊,不得不辭演主演舞台劇《情人哏裡出西施》,她先前曾透露,只要平視以上視覺就會出現兩個重影交叉,目前由腦科、眼科、內分泌科、風濕免疫科輪流交叉檢查治療。眼科醫師表示,造成垂直斜視的原因包括甲狀腺、眼睛血管中風、視神經麻痺或頭部外傷等都有可能,通常以保守治療優先,若狀況未改善則需進行手術。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眼科主任陳瑩山表示,眼睛周遭有4條相關神經,1條與視力有關、3條和眼睛移位有關,使用雙眼需要4對視神經一同作用。然而,神經需要血管供應養分,神經才能控制眼部肌肉,若某條神經麻痺、或微小血管出血或阻塞,都可能造成雙眼無法協調,影響視覺。三軍總醫院一般眼科主任呂大文表示,垂直斜視主要是第3、4對腦神經中風,另外包括腦神經麻痺、血管受損及頭部外傷等也可能影響,由於中風難以預防,若有斜視等症狀出現,且伴隨頭部問題,包括頭痛、噁心或腦震盪,都需要及早就醫治療。陳瑩山指出,垂直斜視的症狀包括複視、疊影,不過眼睛血管出現小中風,很難找出血點位置,通常會先請病人多休息。呂大文指出,垂直斜視一般多採取保守療法,病人急性期時,可以先戴眼罩遮住,或是使用稜鏡調整,通常戴3至6個月血管阻塞情況會消失,複視症狀可緩解。呂大文說,有些病人因頭部外傷造成垂直斜視,視力很難完全恢復正常,最多恢復八成,且大多有後遺症,如果症狀仍持續,可採取手術治療。不過手術調整有難度,因角度難抓,並非單次手術即可調整回來,可能需要多次矯正。陳瑩山表示,年紀較大者、糖尿病或高血壓患者,都容易有血管栓塞問題,都可能有垂直斜視風險。呂大文說,垂直斜視患者會有部分生活困擾,包括上下階梯踩空等,建議要攙扶把守,避免跌倒造成嚴重傷害。
-
2021-12-22 該看哪科.心臟血管
氣溫降1度心血管病變增2成 心臟科權威教冬天如何慎防心臟病猝死
● 冬天是心臟病猝死高峰期● 規律用藥,也要天天量血壓● 天冷吃鍋,注意鹽分攝取不要過量,以防血壓升高國健署公布的調查報告指出,國人18歲以上高血壓罹患率為23.7%,亦即近四分之一的成年人有高血壓問題,而心臟病也是國人健康的前三大殺手,且在冬天致死率最高。氣溫降1度 心血管病變增2成每年11月到隔年3月是心臟病猝死的高峰期,英國醫學研究期刊指出,冬天每降攝氏一度,未來一個月罹患心血管疾病的機率增加20%。民眾可能會認為定時服用高血壓藥物,又有規律地運動,同時沒有不舒服的症狀,血壓應該就正常沒有問題,但若沒有天天量血壓,可能會因為入冬、氣溫驟降,血壓升高了卻不自知。冬季心臟病亡 比夏季高26~36%美國一項研究顯示,在冬季因心臟病死亡的機率平均較夏季高出26至36%。由於低溫造成血管收縮,周邊血管阻力增加,心臟需更賣力才能將血液輸送出去,因此負荷變大,血壓就易升高,平常服用降血壓藥物的劑量可能就不夠,當血壓無法有效控制時,嚴重者可能導致腦血管破裂出血引發中風,甚至造成主動脈剝離瞬間大出血而致命。以主動脈剝離來說,主動脈如一條高速公路,是人體輸送血液的最大血管,負責傳送大量血流,結構分內、中、外三層,只有銅板壁般厚度,血壓高時,瞬間大量血流將主動脈像氣球一樣漲大,撐不住時就會爆裂,突然致命連搶救機會都沒有。一半幸運者的血液僅衝破內層滲入血管壁夾層,形成主動脈剝離狀況,又稱為主動脈夾層瘤,症狀多為撕裂般的急性胸痛或上背病,若確診為升主動脈剝離者,需要緊急接受重建手術,否則短時間內可能因外層破裂致死。胸痛逾10分鐘 可能心肌梗塞溫度驟降,除容易引起高血壓,當心臟負荷過大,也會造成心肌缺氧,嚴重時會引發急性心肌梗塞,導致心臟肌肉大片壞死。冠狀動脈是供給心臟肌肉氧氣及營養的血管,當因鈣化或脂肪堆積等原因造成血管阻塞,產生胸悶等不舒服症狀時應盡速就醫,狀況持續惡化、甚至胸痛連續超過10分鐘,服用舌下含片也未能緩解時,需趕緊到急診室確認是否為心肌梗塞。有些人對痛覺較遲鈍,平時沒有胸部不舒服症狀,這些人最容易被忽略。美國一項大型研究調查報告指出,男性心臟病患有高達62%平常沒有任何徵兆,第一次心臟病發作即是心肌梗塞甚至猝死,女性比率也達46%,所以不少患者第一次發作就嚴重到來不及送醫而猝死。4族群 50歲後運動心電圖檢查冠狀動脈阻塞的症狀初期並不明顯,一般健檢大多做靜態心電圖,然而許多時候是在運動狀況下,心臟負荷增加,心電圖才會出現缺氧的變化,因此建議有高血壓、糖尿病、高膽固醇及心臟病家族病史者,50歲後應該安排一次運動心電圖檢查,若發現心臟缺氧情形,應進一步安排高階電腦斷層或心導管檢查,瞭解血管阻塞狀況,做為正確治療方向的參考。此外,天冷時國人吃火鍋幾乎是全民運動,稍不注意鹽分攝取就會過量,也是導致血壓升高的原因。為避免冬天心臟疾病無預警地找上門,切記要睡眠充足、避免熬夜、保持心情愉快、不要吃得太鹹等,都是預防血壓升高的不二法門。
-
2021-12-17 該看哪科.心臟血管
簡單4招消滅壞的膽固醇!助防中風、心肌梗塞、失智症、腎衰竭
防範中風、心肌梗塞等心腦血管疾病,血壓、血糖、血脂等健康都相當重要,其中如何消滅與高血脂關係密切的「膽固醇」受到相當高的關注,對此國泰醫院心臟內科張釗監醫師指出關鍵,並提供建議針對關鍵進行改善! 膽固醇有好有壞,不是越低越好! 張釗監醫師首先釐清,民眾平常所討論的、想降下的膽固醇,從醫學觀點來看指得是「低密度膽固醇」,膽固醇可分為總膽固醇、低密度膽固醇、高密度膽固醇三種,低密度膽固醇就是所謂的「壞的膽固醇」,其密度低、體積小,容易滲入血管壁內於血管堆積、造成阻塞,是心腦血管疾病的重要風險之一。高密度膽固醇則是「好的膽固醇」,密度高、體積較大,是所謂的血管清道夫,有助清除壞的膽固醇,幫助維持血管健康。因此膽固醇並非越低越好,而是要降得對。 壞的膽固醇影響廣泛,不只有中風、心肌梗塞! 值得注意的是,雖然肥胖者易有高血脂、壞膽固醇較高的問題,但其實瘦的人也可能會,醫師認為其最主要的關鍵風險不在體態胖瘦,胖往往只是附帶的影響,除了體態更要注意家族遺傳、飲食習慣、運動習慣、代謝疾病等,瘦的人也要注意。 另外,民眾對於高血脂、壞的膽固醇一事,較常聯想到的疾病就是中風、心肌梗塞,但其實影響的不僅有如此。醫師表示,壞的膽固醇長年堆積,堵住心血管就成了心肌梗塞,堵住腦血管容易形成中風,而同樣是腦血管阻塞、腦部血流受阻,失智症的風險自然也會上升,也就是所謂的「血管性失智症」。而若是塞住腎臟血管,就容易引起腎衰竭,下肢血管阻塞就容易形成間歇性跛行,正如民眾常聽到的血栓相似,壞的膽固醇堵在哪裡,身體就壞在哪裡。 簡單4招消滅壞膽固醇,讓身體、血管保持健康! 張釗監醫師表示,要消滅壞的膽固醇可從飲食、運動、及生活作息著手。飲食方面,許多民眾認為蛋不能多吃,容易形成膽固醇,但其實這類食物性膽固醇,對人體的影響並不大,合理範圍一天吃1~2顆蛋是沒問題的,真正影響的是讓體內生成壞膽固醇的「壞油」,如油炸等垃圾食物,以及過多的動物性油脂,特別是紅肉。因此建議,平時應多攝取蔬果,盡量避免油炸類食物,肉類以白肉為主,並攝取「好油」,地中海飲食綜合上述,是個相當不錯的選擇。 在運動方面,張釗監醫師表示,運動可有助於好的膽固醇增加,血管清道夫增加,自然更有助清除壞的膽固醇。建議民眾平時可視身體耐受程度選擇適合自己的有氧運動,如慢跑、游泳、單車、跳繩、開合跳等,若不想這麼累,快走、競走也是很好的選擇。另外也可以進行無氧運動,如簡單的舉啞鈴、仰臥起坐等,有氧運動和無氧運動交替進行,更有幫助。 生活習慣上,除了多喝水有助促進血液循環,也建議抽菸、酗酒能避免則避免,兩者皆是各種常見慢性疾病的主要原因之一。各種生活習慣調整,也都間接影響著身體機能,日久便可發現身體日漸健康,血管健康也能保持或恢復。 《延伸閱讀》 .酪梨高油脂卻能降膽固醇?營養師:還有利保護心血管、降血糖、防癌 .高血脂不是胖的人才會有!醫教4點觀察,防範中風、心肌梗塞。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1-12-02 該看哪科.耳鼻喉
反覆眩暈耳鳴怎麼辦? 醫:耳鳴、眩暈、重聽會在內耳相互影響,超過2周是身體發出警訊!
你也有頭暈加上耳鳴的困擾嗎?已經受耳鳴困擾超過半年的小美,最近發現自己有時會感到一陣天旋地轉,雖然通常休息半天至1天能痊癒,但是症狀嚴重時,常讓她需要掛急診躺病床,導致生活和工作行程經常被打亂,經多次檢查不出病因,後來轉診至醫院耳鼻喉科才發現,原來長期耳鳴竟也會引發眩暈的併發症狀!耳鳴、重聽、眩暈 這3個內耳疾病互相影響耳鼻喉科醫師李宏信指出,許多耳鳴病患會因為初期耳鳴症狀不明顯,僅夜深人靜時才聽得見,因此忽視耳鳴不做積極治療,直到發生眩暈或重聽時,才驚覺內耳疾病會相互影響,甚至同時發生,內耳疾病接踵而來。然而,耳鳴、重聽和眩暈又有「內耳疾病3兄弟」之稱,主要是因為這3種疾病存在相互關聯性,三者發生主因與內耳的前庭、耳蝸和耳蝸旁的3個半規管等之病變有關。李宏信進一步解釋,耳蝸主掌聽覺,前庭和半規管主掌身體的平衡。而耳蝸和三半規管都是管狀組織,內有具傳導聲波作用的淋巴液,當內耳血管阻塞,就會影響內耳功能的流暢度,同時會使營養素無法進入神經系統,神經便會逐漸萎縮、壞死,產生重聽、聽力異常等現象,三半規管也可能因此出現異常,導致眩暈症發生,耳蝸則是可能出現腫脹,產生耳鳴和眩暈。因此耳鳴、眩暈和重聽基本上是相互影響的,簡稱為「耳中風」的現象,即是因血液阻塞病灶引發。耳鳴超過2周是身體發出警訊 注意這些危險因子至於導致內耳疾病發生的原因為何呢?李宏信說明,發生內耳疾病的原因包含:(1)外力撞擊、噪音傷害,例如:鞭炮聲、長期使用耳塞式耳機、演唱會喇叭太靠近、打靶聲等等,以及(2)藥物中毒,如結核病藥物、瘧疾用藥和抗凝血藥物則常有引發耳鳴或重聽的風險;另外還有(3)其他:如酒精中毒、病毒感染、老化、較易焦慮和緊張、睡眠不足等,都可能導致內耳疾病發生。其中耳鳴的發生率最高,據研究指出,台灣成人耳鳴盛行率高達10%到15%,隨年齡增長,其發生率愈高。而當民眾發現自己出現耳鳴症狀時,該立即就醫嗎?李宏信表示,若只是輕微的耳鳴,通常休息幾天就會恢復,但是如果耳鳴症狀已經持續2周以上,應盡早接受治療,才有機會在3個月內消失。至於長年患有耳鳴的民眾,則至少需定期接受3到6個月以上的治療。治療時通常以藥物為主,以打通血管、復活神經、抑制血管過度收縮為3大類藥物治療為原則,使用血管暢通藥物、補充神經營養與神經復活藥物、抗自由基藥物、輕度鎮靜劑等。平日飲食需清淡 眩暈者不宜激烈運動最後,李宏信提醒,有效預防內耳疾病的方法,除了避免噪音之外,情緒控管及適時紓壓也相當重要。此外,三高患者也是內耳疾病的高危險群,更需多加留意。飲食與作息方面需調適,避免重口味的食物,多攝取抗氧化蔬果、適度運動,至於眩暈患者則不宜激烈運動及頭部急速轉動,以免常常再度引起眩暈,復發的危險及造成傷害。★本文經《NOW健康》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關心健康生活大小事,點此進入【NOW健康】
-
2021-11-18 該看哪科.泌尿腎臟
婦人腰痛誤以為腎結石 檢查發現竟是「腎中風」
苗栗縣65歲陳姓婦人因右腰痛到診所、醫院就診,都被告知為腎結石,但她服藥後仍未改善且有劇烈疼痛感,因此到大千綜合醫院急診,醫師判定為非結石造成的疼痛,立即安排腹部超音波檢查及電腦斷層掃描,發現是右邊腎臟的血管阻塞,也就是俗稱的「腎中風」,經緊急安排放射科醫師做血管攝影,確認為血栓堵住血管,在施打血栓溶解劑將血管打通後,病人住院觀察一周出院,腎功能完全恢復正常。大千綜合醫院泌尿科主任吳亞伸表示,腎臟有1條主要的腎動脈,再分成2條大血管及3條小血管,只要任一個地方被阻塞,血流進不去腎臟,就會造成缺氧現象而產生劇痛。血管阻塞原因有2個,一為血栓阻塞,與心肌梗塞及腦中風的道理相同;另一個則是在劇烈運動後造成血管內壁破損,也會造成阻塞。若是血栓阻塞,就需透過血管攝影及施打血栓溶解劑治療,而內壁破損只需透過血管攝影將內壁打開即可。吳亞伸表示,陳姓婦人的病例屬於血栓阻塞,進一步協助她找出形成血栓的原因,發現是病人本身有心律不整的情形而導致血栓形成,因此也會同心臟內科醫師診治心律不整的問題,以預防下次血栓造成中風的現象。腎結石是屬於阻塞性的疼痛,會造成腎臟痙攣,讓病人痛到全身冒冷汗,而腎中風是缺氧性的疼痛,會產生劇烈又有撕裂的疼痛感,但仍需透過精密檢查才能確認。吳亞伸提醒,當發生腎中風時,若能及時確診並治療,病人都能完全恢復正常且無後遺症,因此建議民眾務必把握治療黃金時機。
-
2021-11-12 焦點.元氣新聞
幫陳時中戒菸?國健署長說「若他願意」醫強烈建議「要戒」
衛福部長陳時中遭爆赴私人聚會時,未帶口罩喝酒、唱歌,疑似還在室內抽菸。身為菸害防制法的主管機關國民健康署,近期適逢世界肺阻塞日,攜手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今舉辦記者會活動,呼籲國人「立即戒菸,遠離咳痰喘」,署長吳昭軍受訪時表示,若部長願意的話,可以協助部長戒菸,但要不要戒菸「看他」,至於會不會考慮邀部長當戒菸大使,他則說「要問他意見,也不一定要邀他」。被問及是否協助陳時中戒菸時,吳昭軍說,國健署提供民眾3000多家戒菸服務,當然可以借助一些心理或藥物幫忙。至於有無打算介入協助部長戒菸?他說「他願意的話我們就會,戒菸本來就是這樣,要不要戒菸要看他」,至於是否邀請部長擔任戒菸大使?他說「要問他的意見,戒菸單位也不一定要邀請他」。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理事長、台大醫院癌醫中心副院長王鶴健說,國內的確有許多像部長一樣的民眾,多半以「靈感」、「舒壓」為說詞來吸菸,會吸進2000、3000種易致癌化學物質,可能造成肺阻塞、肺部損傷、血管阻塞、腦中風等心血管疾病,也會引發糖尿病、腎臟功能不好,不僅肺部是全身性影響。王鶴健說,台灣戒菸非常便利,有心要戒菸,健保還會幫你出錢,給你兩次戒菸機會。他認為,戒菸若沒有心理準備,成功率很低,為了國家的未來,就醫師的立場當然要鼓勵部長戒菸,維護健康,今日記者會「部長應該也要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