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9-25 科別.心臟血管
搜尋
血管阻塞
共找到
302
筆 文章
-
-
2020-09-23 科別.泌尿腎臟
小鬼黃鴻升猝逝恐與「多囊腎」有關 醫:患者要做好這4件事!
編按:藝人小鬼黃鴻升年僅36歲突然猝逝,經紀人透露死因為主動脈剝離致血管阻塞,醫師表示小鬼患有先天性多囊腎,導致猝死最有可能的病因,就是先天性多囊腎合併彈性纖維異常與高血壓,造成急性胸主動脈剝離猝死。多囊腎、主動脈剝離與黃鴻升猝死台大急診醫學副教授李建璋說,主動脈剝離通常發生在50歲以上長期高血壓患者,黃鴻升雖然在前1年檢驗有三高,但是不至於短短一年之內就惡化成主動脈剝離。年輕人會主動脈剝離最常見的原因還是先天性遺傳疾病,尤其是馬凡症候群,馬凡症候群是纖維蛋白(fibrillin-1)先天異常造成,但是通常馬凡症候群的患者手長腳長,關節易於常人柔軟,要肉眼主觀的判斷是否是馬凡症候群,就是看臂展是否大於身高,小鬼顯然不是這樣的身材,不像馬凡症候群。小鬼患有先天性多囊腎,這和主動脈剝離有關嗎 ?李建璋回想起16年前當台大急診總醫師的一個夜晚,一位40歲左右的年輕人在和朋友吵架中喊了一聲胸痛突然倒下,失去意識,送來急診已經心跳停止,我們立刻進行CPR,我在床旁超聲波中發現他有心包積液造成心包填塞,毫不遲疑,立刻進行心包膜穿刺緩解填塞,病人也成功恢復心跳,由於心包膜穿刺的液體是鮮紅色動脈血,我心想可能是主動脈剝離出血到心包膜造成,於是緊急安排電腦斷層,果然證明這位先生有主動脈剝離,但同時也發現,他的腎臟具有大大小小的水泡,是位多囊腎患者,隨後緊急安排手術,經過6小時搶救還是無法挽回他的生命。這個案例一直盤旋在我心頭,究竟先天性多囊腎和主動脈剝離有關嗎? 當時文獻查閱只有一例病例報告,並沒有一致的結論,雖然動物實驗發現先天性多囊腎也會有纖維蛋白的異常,但是因為多囊腎患者也容易會有嚴重高血壓的情形,也是導致主動脈剝離的重要危險因子,所以學界當時沒有結論。因為我們的病患有經歷手術,所以取得了寶貴的主動脈標本,我找出他的標本和病理醫師反覆討論,證實先天性多囊腎患者的主動脈病理變化是和先天性纖維蛋白異常類似,而不是高血壓動脈粥狀硬化的病理變化。我把這些發現整理發表在Resuscitation雜誌。 李建璋認為從這些經驗來看,黃鴻升猝死最有可能的病因就是先天性多囊腎合併彈性纖維異常與高血壓,造成急性胸主動脈剝離猝死。多囊腎病患應做好這4件事最後李建璋建議,台灣人群有為數不少先天性多囊腎病患,除了會導致主動脈剝離、也有可能用腦血管瘤破裂腦出血,這些病友應該要定期檢查相關心血管疾病,控制三高、避免劇烈運動、避免搬重物,才不會讓遺憾再度發生。
-
2020-09-21 科別.心臟血管
「主動脈剝離」致死率高 醫教一招自我檢測是否為高危險群
藝人黃鴻升(小鬼)猝逝,讓外界震驚不已,近日不少好友也都前往靈堂公開弔唁,黃鴻升的經紀人透露死因為「主動脈剝離」致血管阻塞。台大醫院外科部、心臟血管外科主任許榮彬表示,主動脈剝離主要是高血壓控制不良導致,由於血壓沒好好控制,長期過高就可能把血管壁衝破,導致剝離,血壓愈高、風險愈高,大多發生在50至60歲中高齡族群。通常患者平時不會有什麼異常的狀況,但主動脈剝離卻是醫界著名的兇症,發病時可能會感到強烈撕裂性疼痛,致死率可說是相當高。主動脈剝離若發生在年輕族群,則以「馬凡氏症候群」可能性較高,許榮彬指出,這是一種遺傳性疾病,只要父母一方有,孩子就有50%機會罹患此病,患者最大特徵就是身材高瘦且手腳特別長,知名人士包括前美國總統林肯、誠品創辦人吳清友等,這類患者受基因影響,血管壁結構較脆弱,容易破裂。根據《 三立新聞網 》報導,家醫科主治醫師陳欣湄透露,可以用以下簡單的3個步驟,檢測自己是否罹患馬凡氏症候群。一、張開手掌二、將拇指往內凹並握拳,不可用力擠壓,要在最自然放鬆的狀態下檢測三、查看拇指是否超出小指,若超過,就需特別注意,最好到醫院接受進一步檢查
-
2020-09-19 科別.心臟血管
小鬼黃鴻升主動脈剝離過世 醫籲2大族群要注意
藝人黃鴻升猝逝,經紀人透露死因為主動脈剝離致血管阻塞。醫師表示,高血壓患者是主動脈剝離最主要危險族群,年輕人則大多是遺傳疾病「馬凡氏症候群」釀禍,是猝死重要主因。黃鴻升(小鬼)16日被家人發現陳屍在北投住家內,士林地檢署檢察官相驗遺體後,初步排除外力造成,也無明顯致命外傷,今天經解剖認為因心血管問題死亡可能性較大。小鬼經紀人則透露死因為主動脈剝離造成血管阻塞。台大醫院外科部、心臟血管外科主任許榮彬今天受訪時表示,主動脈剝離主要是高血壓控制不良導致,由於血壓沒好好控制,長期過高就可能把血管壁衝破,導致剝離,血壓愈高、風險愈高,大多發生在50至60歲中高齡族群。主動脈剝離若發生在年輕族群,則以「馬凡氏症候群」可能性較高,許榮彬說,這是一種遺傳性疾病,只要父母一方有,孩子就有50%機會罹患此病,患者最大特徵就是身材高瘦且手腳特別長,知名人士包括前美國總統林肯、誠品創辦人吳清友等,這類患者受基因影響,血管壁結構較脆弱,容易破裂。許榮彬說,無論是哪一種類型的主動脈剝離,都發生得相當突然,患者會出現劇烈胸痛,恐喘不過氣、頭暈、麻醉甚至昏迷,主動脈剝離後可能造成心腦血管阻塞,引起腦中風或心肌梗塞;另一種狀況是因血塊壓迫到心臟危及性命。他指出,多數患者在發病當下就會猝死,是國內猝死主因,但因經常以腦中風、心肌梗塞等症狀呈現,若沒有解剖,恐怕難以發現主動脈剝離才是背後元凶;不過,若來得及就醫,患者存活率可高達7到8成。想預防主動脈剝離找上身,許榮彬呼籲,有高血壓問題的民眾務必嚴格控制血壓,馬凡氏症候群方面,若能提早得知有此疾病風險,可吃藥降低血壓,讓血壓低一點、心跳慢一點,降低血管負擔。
-
2020-09-19 科別.心臟血管
小鬼解剖死因為「主動脈剝離造成血管阻塞」 醫:主動脈剝離5危險因子,喘不過氣、腹痛、腰痛要當心!
編按:小鬼在16日上午11時許被父親發現時已無生命跡象,身上僅穿著白色短t、下身赤裸,他臉朝下趴地,口鼻流血、嘴唇撞腫,研判是慌張走出浴室,突然因不明原因摔倒,臉部撞到流血,屋內無發現藥物、也沒有喝酒情事。今日下午法醫在板橋殯儀館進行解剖程序,初步解剖發現死因疑是心血管的問題。小鬼經紀人Dino也透露,小鬼死因為「主動脈剝離造成血管阻塞」,表示平常都有做健康檢查、完全沒問題,詳細細節仍待法醫研究所的鑑定報告。55歲蔡先生為40年老菸槍,從事勞力工作,多年前發現罹患高血壓,但認為沒有症狀,便無服藥控制,日前突然感到胸悶、胸痛,以為吃止痛藥可緩解,卻遲不見效,直到劇痛難耐,前往當地醫院急診,竟確診為主動脈剝離,醫師建議立即轉院治療,經治療後,術後恢復良好。主動脈剝離  發病後每小時增加百分之一的死亡率亞洲大學附屬醫院心臟血管外科主任劉殷佐表示,患者發生胸痛當下,先前往鄰近醫院急診,經電腦斷層檢查確診為主動脈剝離,此症為致命性的心臟殺手,根據統計,患者發病後每小時即增加百分之一的死亡率,至少半數病人在病發後48小時內會死亡,因此當時兩院便聯繫緊急安排手術。劉殷佐進一步指出,主動脈剝離是指主動脈內膜破裂後,血液從真腔(血液原本流動之處)進入假腔(因結構受傷而產生的裂縫處夾層),使得主動脈送到各器官的血流受到影響,就會產生缺血性症狀,往往導致腸缺血壞死、腦中風、急性腎衰竭、急性心衰竭,甚至死亡。主動脈剝離5危險因子 喘不過氣、腹痛、腰痛要當心主動脈剝離的危險因子包括未良好控制高血壓、抽菸導致動脈粥狀硬化、遺傳性疾病、主動脈瓣膜缺陷、高強度重量訓練或使用古柯鹼等。劉殷佐強調,一旦突然感到撕裂性的胸痛和上背痛,痛感延伸至脖子或下背,就有可能為主動脈剝離;此外,視主動脈剝離發生處不同,受影響的器官不同,若有喘不過氣、腹痛、腰痛、意識不清等症狀,也應懷疑為主動脈剝離所致。劉殷佐提醒,若患有高血壓者,平時應控制血壓,有抽菸習慣也必須戒除,並維持適當體重,才能預防主動脈剝離悲劇發生。延伸閱讀: 你的心臟健康嗎? 從這8地方check隱藏毛病 從前胸痛到後背別大意! 當心是體內這顆不定時炸彈爆了
-
2020-09-19 科別.心臟血管
小鬼黃鴻升猝死 醫師提醒年輕男性注意心律不整
士林地檢署今天解剖藝人黃鴻升遺體,初判是心血管問題。有醫師認為,突發性心律不整可能性較大,恐是心臟不正常放電釀禍,若發病30分鐘內沒急救,存活率小於5%;提醒年輕男性也應注意。黃鴻升(小鬼)16日被家人發現陳屍在北投住家內,士林地檢署檢察官相驗遺體後,初步排除外力造成,也無明顯致命外傷,今天經解剖認為因心血管疾病死亡可能性較大,詳細死因仍待法醫研究所鑑定報告為主。新光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鍾伯欣接受記者電話聯訪時表示,年輕男性猝死以心血管或腦血管問題居多,心血管疾病方面,他推測心因性猝死可能性較大,其中又分為心肌梗塞及突發性心律不整,綜合相關文獻,每年發生率約萬分之一到千分之一。鍾伯欣解釋,心肌梗塞主要是心臟血管阻塞,心肌在缺血、缺氧的情況下,導致不穩定電氣變化,但從缺氧到猝死通常需要一段時間,根據臨床觀察,急診的胸痛患者大多會痛上半小時至1小時,應該不至於突然猝死。至於突發性心律不整,則是心跳突然太快、亂跳,導致腦部血流不足,鍾伯欣說,年輕男性的突發性心律不整,以「布魯格達氏症候群」(Brugada Syndrome)最為常見,整體男性盛行率約為千分之1.2,目前已知部分患者因心臟肌肉裡的鈉離子通道具遺傳性異常,導致心臟不正常放電、心跳突然亂掉釀禍。不過,鍾伯欣表示,布魯格達氏症候群患者平時可能完全沒有異狀,相當難診斷,除非做心電圖時正好發病,才有機會偵測到。鍾伯欣指出,突發性心律不整患者發病時會倒下,若旁人見狀能立即做心肺復甦術(CPR)並以自動體外心臟去顫器(AED)急救,都有機會救回來,拖愈久、存活機會愈低,基本上發病超過30分鐘沒急救,存活率恐不到5%。突發性心律不整來得突然又難以察覺,民眾應如何自保。鍾伯欣坦言,突發性心律不整沒有明確的徵兆可預防,但目前部分穿戴式裝置有偵測摔倒、心跳過快功能,若沒有及時回應,會協助打給緊急聯絡人,或許有機會救命。
-
2020-09-15 科別.心臟血管
手好痠…竟是急性心肌梗塞
50歲金曲歌手嚴詠能日前因心肌梗塞離世,55歲影帝吳朋奉5月底因腦中風去世,彰化縣員榮醫院醫療部主任、心臟內科醫師陳裕峰強調,心血管疾病已年輕化,因此當身體出現疲累、會喘、胃痛、手痠等症狀,千萬不可輕忽,有可能血管早已阻塞,易發生心肌梗塞,必須立即就醫診斷治療。陳裕峰指出,一般人如果持續幾天出現胸悶,或走路會喘、冒冷汗,相當不舒服,最好就醫檢查是否有心血管疾病。有些心肌梗塞病患的症狀,甚至是以手痛、牙齦痛等方式呈現,病患容易忽視。曾有一名病患原本因為手非常痠而就醫檢查,以為是搬東西扭到,醫師覺得不對勁,一檢查發現,病患的血管已完全阻塞,屬於急性心肌梗塞,緊急接受治療。陳裕峰說,一開始病人還不相信,以為自己不是只有手痛嗎?其實是因為心臟缺氧,因而導致手會痠。陳裕峰指出,還有病患因胃不舒服、悶痛而就醫檢查,一檢查也發現是心肌梗塞引發的症狀,因為連接心臟的冠狀動脈阻塞,因靠近胃部,缺血缺氧,連帶造成胃也不舒服。心血管疾病除了和遺傳有關,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等三高病人都是高危險群。由於現代飲食西化,許多年輕人喜歡吃炸雞、含糖飲料等,加上熬夜、抽菸、壓力問題、空氣品質不良等,也都讓心血管疾病年輕化。另一名25歲廚師因胸悶來看診,一檢查也是心肌梗塞,陳裕峰認為,廚師因為長期勞累,一天二包菸抽菸提神,年紀輕輕就心肌梗塞。有些年輕人經常熬夜,加上運動不足,血液循環又不好,這些不良生活習慣,都可能衍生心血管疾病。陳裕峰說,只要有莫明的胸悶、心悸、容易喘,甚至精神不好,都可能是因為心血管問題缺氧;或是手腳沒力、視力模糊、嘴角抽動,也可能是血管阻塞引起腦中風,都應及早就醫檢查,掌握黃金治療期。
-
2020-09-14 科別.心臟血管
簡易方法自測血管阻塞?教授解析自測法有無科學根據
讀者Scott在2020-9-11利用本網站的「與我聯絡」詢問:林教授您好: 在元氣網上看到"血管阻塞70%前無症狀!4種簡易方法自測血管阻塞沒”因完全無相關佐證資料, 再麻煩教授解析一下。感激萬分這篇文章是2020-9-10發表在元氣網,但其實它是從Heho轉載來的,作者是陳亦云。這篇文章已經有5722讚,可見得有很多人相信它所講的。只不過,…我們就先來看其中這一段話:「現在,專科醫師提供了4種簡易的方式,可以讓大家自我檢測血管是否真的阻塞了,而且,其中一種只需要動到一根手指頭,就可以直接測出血管是否阻塞。」「專科醫師」?請問,是什麼「專科醫師」?如果真有其人,為什麼說不出他的名字?我在2017-4-24發表的讀者要求,剖析謠言裡有提供如何辨識謠言的5個要點,其中之一是:【網路謠言往往會用「研究表明」,「專家表示」,「王醫師說」,「戴博士說」等等看似權威,但卻無從查證的資訊來源。】所以,這篇元氣網/Heho文章,是完全符合這個謠言的要點。不過,為了公平起見,我就還是花點功夫來做個屍體解剖。我們先來看這篇文章的第三段:【換句話說,年過30歲之後不少人的血管,就像家中廚房水槽裡用久了的排水管一樣,管道內壁就要結垢、生鏽,逐漸導致管道阻塞而無法通暢排水。而血液中的「水垢」指的就是膽固醇、三酸甘油酯與高密度蛋白質等,它們在血管壁上越積越多,形成如同黃色小米粥樣的斑塊,久而久之,使血管壁彈力下降,血液流動受阻,最終會因為缺血而引發各種心、腦血管疾病。】您有沒有看到《高密度蛋白質》?光是看到這個用詞,就知道作者是如何的糊塗或無知。《高密度蛋白質》是錯的,應當是《高密度脂蛋白》才對,而它是翻譯自High-density Lipoprotein。這個英文的縮寫就是大家熟悉的HDL。那,請問,HDL是好,還是壞?我想,大多數稍有醫學常識的人都應當知道,HDL就是所謂的《好膽固醇》。那,如果是《好》,它為什麼會《在血管壁上越積越多,…最終…引發各種心、腦血管疾病》?其實答案很簡單,這位作者是把《低密度》誤寫成《高密度》,如此而已。但,真正嚴重的是,這位作者竟然把這類型的血管病變跟《靜脈栓塞》,混為一談。脂肪與膽固醇累積所造成的血管疾病是叫做atherosclerosis,翻譯成《動脈粥樣硬化》(請看Critical Care Trauma Centre)。《靜脈栓塞》的英文是venous thrombosis,而它是由於血液凝結所形成的血塊(blood clot)塞住靜脈血管而引起的(請看Mayo Clinic)。所以,它跟《動脈粥樣硬化》,是毫不相干。我們再來看這篇文章的另一段:「…人的腳部也有一個部位可以明顯感受到脈搏。位置就在腳背正中最高點的動脈血管…。感受不到脈搏跳動或是跳動極其微弱,就代表可能發生了動脈血管堵塞的問題。」很不幸的是,這個脈搏既不是在腳背的正中,也不是在最高點。這個脈搏事實上是在靠近大拇指那一側,而且離最高點約還有兩寸。更不幸的是,約有10%的人是天生就沒有這個脈搏。請看Examination of the Extremities: Pulses, Bruits, and Phlebitis(肢體檢查:脈搏,雜音和靜脈炎)。這篇文章還把《經常性頭暈或頭痛》說成是《簡易自測血管阻塞》的方法之一。可是,根據Mayo Clinic,頭暈有許多可能的原因,包括內耳干擾,暈車和藥物作用。 有時是由於潛在的健康狀況引起的,例如血液循環不良,感染或受傷。同樣根據Mayo Clinic,原發性頭痛是頭部《疼痛敏感結構》過度活躍或有毛病而引起的。至於次發性頭痛,則有數十個原因。也就是說,《經常性頭暈或頭痛》根本就完全不能作為血管阻塞的檢測方法,更不用說是《簡易自測》了。總之,這篇元氣網/Heho的文章,只能用罄竹難書來形容。原文:簡易方法自測血管阻塞?元氣網、Heho嚴重誤導
-
2020-09-14 科別.腦部.神經
37歲男橋腦中風 顱內動脈取栓手術延長治療黃金時間
新竹一名37歲的周姓男子日前突昏迷送急診,原以為是心臟問題導致昏迷,但住院後發現雙側手腳無力,經腦部核磁共振檢查,發現是基底動脈血管阻塞,造成橋腦中風,經過醫師施以顱內動脈取栓手術,約半小時時間搶救,順利將血栓取出,術後周男意識回復,雙側的肢體也開始回復力氣。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放射科醫師李喬華表示,中風有治療黃金時間,以往只能使用靜脈血栓溶解劑,但只有在中風後3至4.5小時送達醫院的病患可使用。而顱內動脈取栓手術則有三大優點,首先是治療的時間能延長,從8小時甚至到24小時都有機會處理,第二,動脈取栓手術使用偏物理的方式將大動脈內的血栓移除,不像靜脈血栓溶解劑透過藥物,會有全身各部位出血的風險,第三是血管打通率更高。大動脈中風往往造成更嚴重的症狀,更高的死亡率與致殘率,過去使用靜脈溶栓劑可打通率約3成,某些位置的血管甚至不到1成,但現在加上動脈取栓手術,可以達成7至9成的打通率,治療方式彼此相輔相成,讓有機會恢復的腦細胞再次獲得血流供應,給了生活功能回復的契機。李喬華強調,2019年國人十大死因,腦中風仍在前5名,但可怕的不是它造成的死亡率,而是後續引發的致殘率,致殘導致病人可能長期的臥床,生活無法自行料理,需要家人全天候的照顧,日子久了,熱情與期待恢復正常的心被磨滅。李喬華也指出,周姓病患從昏迷開始算起可能已中風近24小時,因病人非常年輕,一旦中風可能會導致終身肢體癱瘓,與家屬討論手術風險後,決定以顱內動脈取栓手術處置,因及時接受治療,配合住院期間與出院後的復健,再次回診時雙側肢體力量已正常,回到了正常生活。李喬華提醒病患及家屬,中風發生時,一定要謹記黃金時間,及早送醫,越早接受治療越能拯救更多的大腦,越有機會取回自己與家人的美好人生。
-
2020-09-14 科別.心臟血管
影帝、歌手因心血管疾病去世...牙痛、手酸是警訊
今年一連發生55歲影帝吳朋奉因腦中風去世,50歲金曲歌手嚴詠能也因心肌梗塞離世,彰化縣員榮醫院醫療部主任、心臟內科醫師陳裕峰表示,因心血管疾病年輕化,有的病患僅是覺得累、會喘、胃痛、手酸,但一檢查竟是血管早已阻塞,連帶心肌梗塞,所以千萬不要忽視小症狀而延誤就醫。陳裕峰說,病患若持續幾天的胸悶,或走路會喘、冒冷汗很不舒服,最好就到醫院檢查是否有心血管疾病,有些心肌梗塞病患甚至是以手痛、牙齦痛等方式呈現,更容易讓病患忽視。曾有一名病患原本到醫院是要檢查手,說手非常酸,還以為是搬東西去扭到,醫師後來覺得不對勁,一檢查血管已完全阻塞,屬於急性心肌梗塞,陳裕峰說,一開始病人還不相信,以為自己不是只有手痛嗎?其實因為心臟缺氧,缺氧連帶手都會酸。陳裕峰說,還有病患是胃不舒服、悶痛,一檢查也是心肌梗塞,因為連接心臟的冠狀動脈阻塞,因靠近胃部,缺血缺氧,連帶胃也不舒服。心血管疾病除了和遺傳有關,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的三高病人都是高危險群,由於現代飲食許多年輕人喜歡吃炸雞、含糖飲料等飲食,加上熬夜、抽菸與壓力問題、空氣品質不良等,也都讓心血管疾病年輕化。曾有一名25歲廚師因胸悶來看診,一檢查也是心肌梗塞,陳裕峰說,廚師因為長期勞累,一天二包菸抽菸提神,卻年紀輕輕就心肌梗塞,有些年輕人以為自己還年輕不怕熬夜,加上若運動不足,血液循環不好,這些不良習慣都可能衍生心血管疾病。所以只要有莫明的胸悶、心悸、容易喘,甚至精神不好都可能是因為心血管問題缺氧,或是手腳沒力、視力模糊、嘴角抽動,也可能是血管阻塞的腦中風都應即早就醫檢查,掌握黃金治療期。
-
2020-09-13 科別.心臟血管
有高血脂卻不想吃藥 中年男猛吃麥片下場讓醫師嘆氣
40多歲中年男子有高血脂問題又不想吃藥,聽信網路傳聞猛吃麥片,血脂不僅沒降、尿酸還飆高。醫師表示,聽信偏方的後果往往得不償失,呼籲以藥物治療搭配飲食、作息才是正道。根據國健署民國102年至105年「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20歲以上民眾高血脂盛行率高達22.8%,平均每5人就有1人血脂超標,推估全台高血脂患者恐有超過500萬人。網路上各種降血脂偏方滿天飛,有傳聞指出,捐血不僅可增加新陳代謝,還能大大降低血脂肪。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近日發文闢謠,以一名65公斤、總血量5000毫升的成人為例,捐血每次最多捐出500毫升,可能只能帶走約1公克脂肪,且新生的血液仍會從身體各處組織帶出血脂成分。國健署表示,如果捐血人本身血脂肪過高,血液可能含有大量白色油脂,又稱乳糜血,這些捐出的血液恐怕無法使用或需特殊處理,也會增加受血者血管阻塞風險。除了捐血,吃麥片、喝綠茶也是常見降血脂迷思。台大心臟內科主治醫師、高血壓學會理事長王宗道今天接受媒體電訪時坦言,這些做法都沒什麼效,喝綠茶頂多降低一點點壞膽固醇,吃麥片有機會降個5%到10%,但麥片會使尿酸升高,恐增加痛風風險、影響腎臟功能,若又以全脂牛奶搭配麥片,更是得不償失。王宗道說,2、3年前國內興起一波吃麥片風潮時,他就曾收治一名40多歲中年男性,由於血脂偏高又不想吃藥,索性以麥片取代主食,結果幾個月後回診,不但血脂沒降多少,尿酸反倒飆高。想降低血脂,吃藥絕對比吃任何食品、健康食品來得有效和安全,王宗道強調,藥物都經過長時間研究,長期下來可以降低肝、腎等內臟膽固醇、讓血管恢復健康。「蛤,醫師,可是吃藥會傷肝。」王宗道說,說起吃藥,這是多數患者第一時間的疑問,也是常見的錯誤觀念。根據研究,高血脂患者用藥後,短期內肝指數上升的個案不到2%,另因長期以藥物控制膽固醇,肝臟的膽固醇會降低,肝指數也會逐漸降低,同時減少心肌梗塞風險,才能真正讓人延長壽命。王宗道呼籲,血脂偏高的民眾若沒有血管疾病,可以先在3到6個月內嘗試飲食控制、減輕體重,若不見成效或本身有血管疾病者,則建議就醫用藥治療,才有機會讓血管恢復健康。
-
2020-09-10 科別.心臟血管
血管阻塞70%前無症狀!4種簡易方法自測血管阻塞沒
腦中風、心肌梗塞等腦心血管疾病主要都是導因於包括血栓在內的血管阻塞問題,而血管阻塞又是一種漸進式的慢性疾病,在初期是毫無症狀,往往查覺嚴重阻塞時都是已經發生臨床症狀,甚至可能危及生命。30歲以後血管就可能有阻塞的問題一般而言,人類在30歲之後,血管斑塊變大的速度就加快了。再加上現代人工作越來越勞累、吃得越來越不健康、運動得也越來越少,不知不覺中加速了血管的衰老和損壞。換句話說,年過30歲之後不少人的血管,就像家中廚房水槽裡用久了的排水管一樣,管道內壁就要結垢、生鏽,逐漸導致管道阻塞而無法通暢排水。而血液中的「水垢」指的就是膽固醇、三酸甘油酯與高密度蛋白質等,它們在血管壁上越積越多,形成如同黃色小米粥樣的斑塊,久而久之,使血管壁彈力下降,血液流動受阻,最終會因為缺血而引發各種心、腦血管疾病。血管阻塞率在70%以下是沒有症狀的正如前面所說,人體血管的損壞與阻塞是一個緩慢而漸進的過程,醫界普遍的說法,血管在阻塞比率低於70%前是沒有症狀的,所以除了定期測量血壓,抽血進行總膽固醇與三酸甘油酯等數值的檢測,或是進行例如電腦斷層掃瞄等影像醫學檢測之外,一般人幾乎很難查覺自己血管的健康狀況。教你4種簡易自測血管健康程度的方法 現在,專科醫師提供了4種簡易的方式,可以讓大家自我檢測血管是否真的阻塞了,而且,其中一種只需要動到一根手指頭,就可以直接測出血管是否阻塞。一、用手指輕按腳掌正上方中間的血管:一般人都知道在手腕部份可以摸到脈搏,其實,人的腳部也有一個部位可以明顯感受到脈搏。位置就在腳背正中最高點的動脈血管,正常的人只要輕輕觸摸就能感受到脈搏跳動。對於下肢動脈沒有阻塞或是輕度堵塞的人來說,如果平時能清楚摸到這個腳部位置的脈搏,就代表動脈的血可以一直通到了腳背部,但如果連續幾次在走了一段路之後再觸摸腳背正上方的這條血管,卻感受不到脈搏跳動或是跳動極其微弱,就代表可能發生了動脈血管堵塞的問題。二、檢查手背與腿部、腳背是否青筋暴露:一般人常說的「青筋暴露」的青筋其實不是筋,是人體皮下可以看見的靜脈血管,當靜脈血液回流受阻、壓力升高時,青筋就會凸起,包括手部、腿部與腳背的青筋暴露,通常會比較容易出現在體形較瘦的人。不過,這樣的現象並不適用於經常運動者在運動時所造成的血管凸起,而是指平時並無運動的人。而我們常見的下肢靜脈曲張,不只是腿冒青筋的外觀問題,根據臨床研究,靜脈曲張患者罹患深層靜脈栓塞的機率是一般人的5.3倍,而罹患肺栓塞、周邊動脈疾病的機率則分別是一般人的1.73倍與1.72倍。三、緊握拳頭30秒,然後張開手,看手掌顏色:握緊拳頭30秒之後手掌皮膚顏色泛白,一旦鬆開拳頭後如果在3秒內手掌馬上恢復為正常的膚色,就代表心臟血管彈性很好,沒有嚴重阻塞的問題。如果連指尖也很快變回紅色,就代表血壓的狀況也很正常。如果要花5秒以上才能恢復原來的膚色的話,就代表血管彈性可能不好,就要當心是不是有動脈阻塞或硬化的情況。四、經常性的頭暈或頭痛:血管很容易在腦部阻塞,因為大腦中的血管較細,當大腦中的血管阻塞時,很容易導致血流不暢、腦部供血不足與缺氧等症狀,嚴重時還會引起腦出血、腦梗塞等重大疾病。其中,大腦缺氧非常容易出現頭暈和頭痛、注意力不集中等症狀。有時還會伴隨抽搐、昏迷等症狀。延伸閱讀:當心你的額頭與耳垂上的皺紋,可能都是心血管疾病的徵兆
-
2020-08-26 科別.心臟血管
罹罕見血管炎 新光醫人道救治帛琉患者
「Taiwan Can Help」不是口號,即便新冠肺炎疫情嚴峻,台灣人道救援並未停歇。一名68歲的帛琉男性除本身多次小中風,更出現不明原因嚴重肝衰竭,肝功能指數逾正常值50倍,經新光醫院緊急協調專機、提出完整檢疫計畫下,經衛福部、外交部獲准發給人道簽證來台就醫。經醫師檢查,發現該患者罹患罕見的高安式動脈炎(Takayasu's arteritis),且是發生在相對少見的男性患者身上,引起主動脈及其許多分支發炎及狹窄,後經類固醇治療下,患者康復出院回國。收治該患者的新光醫院感染科主任黃建賢表示, 高安式動脈炎由日本醫師高安右人(Mikito Takayasu)1908年在日本眼科年會首次報告而得名,此疾病與基因有關,會造成主動脈及許多分支發炎且狹窄,恐導致肝癌及腦血管阻塞。在臨床症狀上,患者會出現發燒、疲倦、夜間盜汗、體重減輕、關節痛與手腳無力等症狀,患者常會覺得脖子痛或手痠等。他表示,照傳統來說,該病為日、韓、台灣、土耳其等東方人比較容易得病,好發於15至30歲間、且八成為女性。而多數帛琉人會有一部分日本血統,經詢問該患者也有四分之一日本血統,所以是有可能發生,不過他仍是案例中相對少數的男性患者。黃建賢說,患者因帛琉當地未有足夠醫療資源與設備可診斷出該疾病,而於7月初來台,經類固醇等藥物治療,並同時輔以中風復健,一個月後康復出院回國,未來還會持續追蹤健康狀況。該個案也有助於帛琉尋找尚未診斷出血管炎病人。而帛琉駐台大使歐克麗今更特別前來致意,表達對新光提供人道醫療救助的感謝。新光醫院表示,由於疫情影響,航空陸續停飛,急重症患者只能藉由不定期專機尋求一線生機。醫院除配合政府邊境風險嚴管原則,也備妥入境防疫及醫療計畫書;而在患者來台前也有充足遠端病情諮詢,及抵台後的防疫管理措施。在新光醫院協調下,今年4到8月共五個包機、25名急重症患者得以來台治療並平安返國。
-
2020-08-16 科別.心臟血管
健康醫點靈/耳垂摺痕 提防心血管疾病風險
前總統李登輝高齡辭世,前天火化,新聞大量放送,當年照片頻頻在媒體上曝光,耳垂上的斜切摺痕,引發關注。這道有如皺紋般的摺痕,早年曾有研究發現,這摺痕可能潛藏心血管疾病、心肌梗塞的風險,但醫師表示,不會以此做為診斷依據。耳垂上這道斜線,叫做「法蘭克徵象」(Frank sign),也有稱「冠心溝」。李登輝生前因血管阻塞,體內至少放置12支血管支架,堪稱台灣置放支架數量數一數二的名人,他還曾赴日做心臟手術,裝支架,有醫師細心發現,早在李裝心臟支架前,耳垂就已見斜線。台北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心臟血管內科主任江碩儒說,早年確實有此研究,發表在國際知名醫學期刊上,有一定比率的心血管疾病患者,耳垂會出現摺痕。學理上也解釋得通,心血管阻塞、動脈硬化的人,因結締組織有問題,易導致血管病變、狹窄,耳垂也有結締組織,斜痕意味那裡的軟組織較脆弱,統計上心血管疾病的比率也較高。不過,江碩儒說,心血管病變的原因很多,包括血糖、膽固醇、飲食、基因、抽菸等,年齡也在內,至於耳垂摺痕,高矮胖瘦、年齡、皮膚光澤等都有影響,不能拿耳垂摺痕做診斷工具。不能據以診斷,可視為警訊?「可當參考依據。」江碩儒說,若又覺得身體不舒服、心臟不適,或有心律不整的感覺,可以提醒自己到醫院看診、檢查。江碩儒門診病人太多,不會刻意去看心血管疾病患者耳垂有無摺痕。但他認為,上了年紀的人皺紋多,摺痕、皺紋不易判別,年輕人反倒較好預測,理論上,年輕皮膚較飽滿,一旦出現摺痕,反而要比較注意。醫師建議,與其看耳朵有無摺痕,不如做好自我健康管理、定期做健檢,避免心血管疾病上身。一旦出現心臟病徵兆,如胸悶不舒服、心律不整、心悸、感覺心臟亂跳,或覺得喘、呼吸困難、頭暈,冒冷汗,甚至突然短暫失去意識,應盡速就醫。另外,肥胖、血壓高、膽固醇高和血脂高等,也都是心血管疾病相關因子。
-
2020-08-05 科別.心臟血管
倒地10分鐘就危險!5種人最容易猝死...感冒太久沒好也要當心
平常一些心臟疾病的潛在徵象,包括氣促、胸悶、暈厥、心悸等,都可能是在猝死發生前的警告徵象,這些徵兆正在提醒我們,要盡早就醫做進一步的檢查,尤其45歲以下的民眾,一定要注意家族病史,家裡如果有猝死的病史,那麼就要特別小心,因為這是造成45歲以下猝死的關鍵因素;此外,如果感冒許久未好,則要小心「心肌炎」發生的可能性,這也是導致猝死的危險因子。1、主動脈瓣狹窄患者(Aortic stenosis):如果心臟主動脈瓣狹窄甚至打不開,那麼心臟也就會可能因此停止跳動。一般如果是中重度以上的就可能會發生猝死。2、左主冠狀動脈狹窄患者:由於左主冠狀動脈掌管心臟2/3的血量,如果發生狹窄甚至完全阻塞,那麼就會發生猝死的情形。因此,針對中重度以上左主冠狀動脈狹窄(unprotected left main coronary artery)的患者,要小心預防猝死的發生。3、心臟收縮功能不佳者:收縮重度變差,也是猝死的可能原因之一。由於「心臟收縮分率」的正常值在60左右,代表心臟每次收縮時能將60的血液打出去,表示心臟功能正常。如果一個人的收縮分率低於20,其心臟所打出的血液量只有正常值的三分之一,也就是心跳必須加快,才能平衡身體的需求;這樣的病人每年約有30~50可能會引起致命性的心律不整及猝死。4、有過猝死病史者:曾經有過猝死病史的患者,再發生猝死的機率相對也會變高。以冠狀動脈的問題為例,並不一定都是心肌梗塞所造成,也有可能是其中一條冠狀動脈血管阻塞得很厲害沒有處理好或是雖然之前的問題點處理掉,但心臟已經結痂,有一個不穩定的點在那邊,由於心臟本身是會傳電,每次通過這個結痂點就會從這個地方跳電而產生致命性心律不整,這些狀況都會再次造成猝死的可能。出現猝死徵兆應立即就醫檢查 心臟停止1分鐘CPR搶救回來機率高預防猝死最有效的做法,就是找出可能引起的原因並加以矯正。而如果週遭的親朋好友有類似好發猝死的徵兆時,務必提醒及早就醫檢查,而如果是屬於猝死的高危險族群,甚至曾經有過猝死經驗者,家人或朋友更應有心肺復甦術(CPR)的急救能力,以備在第一時間進行搶救。CPR的急救真的是很重要,當心臟停止1分鐘後開始進行有效的急救,急救回來的機率比較高,如果心臟停止超過10分鐘以上,其實是很難救回來的。國外的院外心跳停止,心室顫動的比例很高,通常用電擊的方式是可以急救回來而國內一方面,因為國人心室顫動占院外心跳停止比例較國外少,因而是要靠有效CPR的急救。延伸閱讀: 猝死前身體有警訊! 必知心臟4求救信號才能救命 沒有心臟病史卻突猝死? 心臟權威魏崢解析
-
2020-08-04 科別.心臟血管
正值壯年反覆中風 當心是心臟這個問題造成
腦中風是非常嚴重的健康危害,多年來都在十大死因中名列前茅,而且有年輕化的趨勢,常讓人措手不及,還可能留下後遺症,千萬不可大意。中風徵兆包含臉部表情不對稱、一側手臂無力下垂、說話含糊不清,若發現這些徵兆,一定要立刻就醫。腦中風分成出血性腦中風、缺血性腦中風,出血性腦中風是腦部血管破裂,缺血性腦中風則是腦部血管阻塞,大約70-80%的中風屬於缺血性中風。發生缺血性腦中風時,醫師會安排一系列檢查,嘗試找出導致中風的原因,例如動脈粥狀硬化、心房顫動、凝血疾病、動脈炎等,不過仍有10-40%之缺血性中風找不到明確病因,被稱為「隱源性中風(cryptogenic stroke)」。「隱源性中風」在45歲以下族群的發生率較高 ,對患者、家人容易造成巨大衝擊。隱源性中風的可能原因相當多,其中又有50%隱源性中風患者合併有開放性卵圓孔(卵圓孔未閉)。中風徵兆刻不容緩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內科部心臟血管科陳業鵬醫師回憶道,曾經有位三十多歲的女性患者,本身沒有特別疾病史,有一天卻突然單側無力被送來醫院。腦部核磁共振檢查顯示腦部有區域中風,比較像是血栓造成的缺血性中風。經檢查找不出中風原因,此稱隱源性中風,懷疑是否有卵圓孔未閉合,初步超音檢查未發現異常。但是進一步的經食道心臟超音波檢查中,果然在心房中隔找到未完全閉合的卵圓孔。經過評估,醫師建議患者將卵圓孔關閉並服用抗凝血劑,以預防二次中風,現病人癒後良好。什麼是卵圓孔未閉?陳業鵬醫師表示,每個人的心臟都有卵圓孔,在胎兒時期,我們的肺臟尚未發育完全、仍是塌陷狀態,回到右心房的血液主要會經由卵圓孔進入左心房,然後進入左心室,被送往全身。出生之後,氣體交換的工作由肺臟負責,回到右心房的血液會進入右心室,再送入肺臟循環,於是卵圓孔會漸漸關閉。一般而言,卵圓孔會在5到7個月左右關閉,若到了一歲之後還沒完全關閉,就叫做「卵圓孔閉鎖不全」、「卵圓孔未閉」或「開放性卵圓孔」。成年人約有25%的人有開放性卵圓孔。近年來,研究發現卵圓孔未閉也有可能導致腦中風,因為有一些血栓可能經由卵圓孔飄到左心,隨著血液送往全身,若血栓進入腦部,就會導致缺血性腦中風。所以在臨床上若遇到找不到明顯原因的中風,醫師便會安排病患進一步檢查,看看是否有卵圓孔未閉的狀況,進而接受進一步治療防止再次中風。關閉卵圓孔,減少二度中風的機會陳業鵬醫師解釋道,中風患者若檢查出卵圓孔未閉,目前的治療指引會建議關閉卵圓孔。過去要關閉卵圓孔得藉由外科手術,必須打開胸骨,接上體外循環機,讓心臟停止跳動,再打開心臟修補卵圓孔。補好卵圓孔後,外科醫師會縫合心臟,並讓心臟回復跳動。 隨著導管技術的進步,現在已可利用導管來進行卵圓孔關閉手術。醫師會由鼠蹊部靜脈放入導管,一路通往心臟,進入右心房。在X光的輔助下,將導管穿過卵圓孔進入左心房。確認位置後,放置卵圓孔關閉器,血栓便無法再經由卵圓孔進入左心房,病人可在清醒下完成治療,順利的話,手術可以在30分鐘內結束。醫師通常會安排患者於手術前一天住院,第二天進行經導管卵圓孔關閉手術,沒有問題的話,術後隔天便可以出院。因為是由靜脈插入導管,靜脈壓力低,較不會有腳部血腫的問題。和開心手術比較起來,經導管卵圓孔關閉的手術時間短、恢復期也快、安全性較高、疼痛較少、住院天數也較少,是現在醫療指引建議治療方式。臨床研究發現,與使用抗血小板藥物的患者相比,接受經導管卵圓孔關閉手術並使用抗血小板藥物的患者,可以減少97%再次中風的風險。目前大部分國家的指引都建議關閉卵圓孔,而美國神經內科學會與歐洲神經內科學會2020年治療指引都建議患者關閉卵圓孔以降低再次中風。在台灣對於曾經中風,且有卵圓孔未閉的患者,健保亦有給付經導管卵圓孔關閉手術。部分患者可能因為身體狀況、心臟結構的一些變異等,不適合接受經導管卵圓孔關閉手術,只能採用傳統開心手術,或者保持藥物控制,相對來講復發性中風的機會就會比較高。預防中風,保養重點陳業鵬醫師提醒道,接受經導管卵圓孔關閉手術後,患者還是要記得規則服用抗血小板藥物,因為卵圓孔未閉僅是隱源性中風的可能原因之一,規則服藥有助於降低二次中風的機會。部分患者可能有出現心房顫動或心房撲動的機會,最好能定期回診追蹤。剛接受完經導管卵圓孔關閉手術的患者,初期建議暫時不要進行太激烈的運動,經過一段時間後,內皮會包覆卵圓孔關閉器,脫落的機會很低,屆時便可恢復正常運動。日常生活中一定要多加留意血壓、血糖、血脂、膽固醇等狀況,務必好好控制,維持健康生活型態,才能降低腦中風的風險!原文:
-
2020-07-31 科別.眼部
眼前霧濛濛 小心罹患黃斑部皺摺
30歲李姓男子因第一型糖尿病,造成糖尿病視網膜病變多年,幾年前因右眼玻璃體出血接受玻璃體切除手術,術後視力恢復良好,但最近眼前罩著一層霧,影像變得歪七扭八,原以為眼內再出血,到嘉義長庚醫院眼科就診,經眼科主任賴建雄醫師進行「微創視網膜玻璃體切除合併纖維增生膜剝除手術」,3個月後矯正視力提升至0.8,且原本扭曲的影像也變清晰。李男接受診療時,右眼矯正視力只有0.1,眼底檢查未發現玻璃體出血或視網膜剝離情況,賴建雄醫師經眼底光學斷層掃描儀發現,右眼罹患俗稱眼睛長皺紋的「黃斑部皺摺」。賴建雄說,視網膜如相機底片,是重要感光組織,黃斑部位視網膜中心,是感光最敏銳部位。黃斑部皺褶就是黃斑部表層有不正常增生纖維膜,因收縮造成視網膜扭曲變形,影響中心視力,皺褶形成過程緩慢,初始症狀不明顯,容易被忽略。當纖維膜增厚並收縮產生黃斑部牽扯時,病患才會察覺中央視力減退。常見症狀包括中心視物模糊、影像扭曲變形、中心視野變暗,甚至出現黑影。成因多與老化有關,因玻璃體自然退化過程,常合併有飛蚊症,使黃斑部視網膜膨脹水腫。過往若接受眼內手術 (如視網膜剝離)或糖尿病視網膜病變、視網膜血管阻塞、眼外傷、眼內發炎 (葡萄膜炎),同是好發族群。近年檢查儀器的進步,利用眼底光學斷層掃描儀快速掃描後,取得清晰黃斑部影像,協助醫師更早發現黃斑部皺褶並進行追蹤。賴醫師建議民眾平時利用簡便自我評估黃斑部疾病,如使用「阿姆斯勒方格表」或注視家中的磁磚等方格線條,輪流遮蔽一眼觀看,若發現模糊、線條扭曲變形或有黑影遮蔽的情況,應盡速至眼科門診檢查。
-
2020-07-27 科別.心臟血管
胸悶心悸誤為中暑 大熱天心肌梗塞發作
80歲林爺爺自認身體硬朗,時值炎熱夏季,某天在家看電視突然覺得一陣胸悶、心悸及頭昏,以為是天氣悶熱導致中暑,家人幫忙刮痧去暑,但幾小時過後,狀況並未改善,趕緊將林爺爺送醫檢查。一到醫院急診,做了心電圖檢查,赫然發現林爺爺根本不是中暑,而是急性前壁心肌梗塞發作。心肌梗塞救護團隊在一小時內將嚴重血栓阻塞的血管打通,並置放冠狀動脈塗藥支架,以維持血流暢通,把從鬼門關前走了一遭的林爺爺搶救回來。流汗脫水增加血液黏稠度 以往認為心肌梗塞好發秋冬時節,近年來在春夏兩季發作者也不在少數,且有愈來愈年輕化的趨勢。根據衛福部公布2019年國人十大死因排名,心臟疾病位居第二名,許多可以早期預防發作的心血管疾病仍高居不下,造成許多家庭重大打擊。大熱天也會心肌梗塞發作,若大量流汗脫水造成血液黏稠度增加,或進出冷氣房、室內外溫差大,易導致不穩定血管硬化斑塊破裂,都可能引發血栓而造成心血管阻塞。高風險族群須加強預防其實,辨識心血管疾病及加強高風險族群預防,就能避免憾事一再發生。若自身有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等三高問題,或是長期洗腎患者、抽菸、肥胖或有心血管疾病家族史者等族群,都是臨床上好發心血管疾病的高風險族群,需多加留意。心血管疾病常見的症狀,包括:胸悶或胸痛,如胸口緊縮,重物壓迫感或絞痛、冒冷汗、呼吸快或覺得吸不到氣的喘、頭暈,嚴重甚至暈厥、昏倒、心悸,如心跳快或心跳重等,若有上述症狀,需尋求心臟專科醫師協助,及早找出病因,避免不必要的危險。把握黃金治療時間一旦發生無法緩解或加劇的症狀,如心肌梗塞發作,應把握黃金治療時間,速至急診尋求幫助,且須將堵塞的血管以心導管氣球擴張撐開血管並置放血管支架,以減少心臟缺血缺氧所產生的後遺症,如致命性心律不整、心臟衰竭或心臟破裂等。心血管疾病不分貧富或貴賤,唯有良好的慢性疾病控制、足夠的早期症狀辨識及盡早的就醫治療,才能避免憾事發生。
-
2020-07-25 科別.心臟血管
每到下午腳就痠、脹? 5種人靜脈血栓嚴重恐截肢
常待在家,少活動、久坐臥或久站的人就要小心了,因為可能增加靜脈血栓栓塞風險!俗稱的「經濟艙症候群」就是其中一種。靜脈血栓栓塞最典型的症狀就是單側大腿有痠痛腫脹的問題,若錯過黃金治療期,嚴重者有可能導致截肢或身亡。 一般靜脈曲張只是淺層 5種人容易發生深層靜脈血栓 林口長庚醫院血管外科柯博仁醫師形容,到中午、下午以後,會腳痠、脹脹,算是比較輕微的症狀;厲害一點的時候腿的膚色會有改變、感覺熱熱的,再更厲害的話,對整個動脈血流也產生影響,造成腳容易發冷、發白,這個時候就有截肢的危險。一般靜脈曲張只是淺層的靜脈栓塞,其中長期久坐久站、中老年人、孕婦、血管受過傷、腫瘤患者,特別容易發生深層靜脈血栓問題。如果血栓隨著血液流到各個器官,可能就會導致肺栓塞、永久性血管阻塞等危險狀況。 輕症以抗凝血藥物治療 嚴重者得做導管手術 症狀輕微會先以抗凝血藥物搭配彈性襪治療,症狀較嚴重還能透過手術來治療。手術方式包括手動傳統導管溶栓術及超音波震盪導管溶栓術,搭配藥物溶解血塊;以及PMT血栓清除導管,使用機械導管抽吸血塊。臺大醫院心臟內科李任光醫師指出,傳統手術在手動清除血栓時,每清除一次就必須把導管拿出體外清理一次,再放進去才能血栓,其實非常費時耗力又沒有效率的。而在超音波搭配之下,透過超音波震動能讓大血栓變成小血栓,這時之後再去溶解,效率會提高,且依據過往經驗看來,抗凝血藥物的劑量也能降到傳統手術的十分之一。柯博仁醫師表示,PMT血栓清除導管運用機械原理,經過電腦運算,程式規劃設定,能用最短的時間把血栓吸出來,縮短時間、手術更安全有效性,併發症也最少。另外,因為是順著血流而不是透過螺旋槳做強烈的吸取,所以對血管內膜傷害性非常小。 預防靜脈血栓 多做3件事 要預防靜脈血栓,醫師呼籲平時多活動、多喝水降低血液濃稠度、避免緊身服飾阻礙血液循環,也可多穿醫療等級彈性襪,減少靜脈曲張,如果對下肢腫脹有疑慮,能到院進行血管超音波或靜脈血流檢查,及早治療避免措施黃金治療期。(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延伸閱讀: 足底筋膜炎一踩就痛! 專家傳授6招對付你的足跟痛 腳一踩就痛! 放鬆足底筋膜每天6動作有做有差
-
2020-07-17 科別.心臟血管
久沒動腿腳痠脹?忽略小症狀恐截肢 多做3件事預防靜脈血栓
民眾防疫呆在家,少活動、久坐臥或久站的人就要小心了,因為可能增加靜脈血栓栓塞風險,俗稱的「經濟艙症候群」就是其中一種。靜脈血栓栓塞最典型的症狀就是單側大腿有痠痛腫脹的問題,若錯過黃金治療期,嚴重者有可能導致截肢或身亡。林口長庚醫院血管外科柯博仁醫師形容,到中午、下午以後,會腳痠、脹脹,算是比較輕微的症狀;厲害一點的時候腿的膚色會有改變、感覺熱熱的,再更厲害的話,對整個動脈血流也產生影響,造成腳容易發冷、發白,這個時候就有截肢的危險。輕症以抗凝血藥物治療 嚴重者得做導管手術一般靜脈曲張只是淺層的靜脈栓塞,其中長期久坐久站、中老年人、孕婦、血管受過傷、腫瘤患者,特別容易發生深層靜脈血栓問題。如果血栓隨著血液流到各個器官,可能就會導致肺栓塞、永久性血管阻塞等危險狀況。症狀輕微會先以抗凝血藥物搭配彈性襪治療,症狀較嚴重還能透過手術來治療。手術方式包括手動傳統導管溶栓術及超音波震盪導管溶栓術,搭配藥物溶解血塊;以及PMT血栓清除導管,使用機械導管抽吸血塊。臺大醫院心臟內科李任光醫師指出,傳統手術在手動清除血栓時,每清除一次就必須把導管拿出體外清理一次,再放進去才能血栓,其實非常費時耗力又沒有效率的。而在超音波搭配之下,透過超音波震動能讓大血栓變成小血栓,這時之後再去溶解,效率會提高,且依據過往經驗看來,抗凝血藥物的劑量也能降到傳統手術的十分之一。柯博仁醫師表示,PMT血栓清除導管運用機械原理,經過電腦運算,程式規劃設定,能用最短的時間把血栓吸出來,縮短時間、手術更安全有效性,併發症也最少。另外,因為是順著血流而不是透過螺旋槳做強烈的吸取,所以對血管內膜傷害性非常小。預防靜脈血栓 多做3件事要預防靜脈血栓,醫師呼籲平時多活動、多喝水降低血液濃稠度、避免緊身服飾阻礙血液循環,也可多穿醫療等級彈性襪,減少靜脈曲張,如果對下肢腫脹有疑慮,能到院進行血管超音波或靜脈血流檢查,及早治療避免措施黃金治療期。
-
2020-07-06 科別.新陳代謝
確診糖尿病,為何醫師怎多開降膽固醇藥?藥師解惑
阿美前些日子確診糖尿病,醫師開藥請她規律服用,但回家看看醫師開的藥品中,除了血糖藥,還有一個是降膽固醇藥品,但她明明記得,檢驗報告中膽固醇數值雖然接近上限,但都還在正常範圍內,百思不得其解,醫師怎麼會開降膽固醇藥給她。總膽固醇(TC)正常值是小於200mg/dL、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小於130mg/dL,膽固醇過高或低密度膽固醇過高,囤積在血液中易導致粥狀動脈硬化,讓血管變得狹窄或阻塞,最終容易導致心臟疾病或中風。若是膽固醇或低密度膽固醇過高,其代表的意義是可能有較高的心血管疾病風險,也因此在使用降膽固醇的藥品時,目的是降低心血管疾病的發生。在評估心血管疾病風險時,除了血脂,年齡、血壓,還包括是否有其他共病症,例如曾發生腦部、心臟或周邊血管阻塞、糖尿病、腎臟病,是否抽菸等,都是相關風險因子;依照心血管疾病風險不同,低密度膽固醇目標也不同,風險愈高的人目標值就愈低(見表)。因此,在評估自己的低密度膽固醇數值是否合格時,應先檢視自己的疾病狀態和心血管疾病風險,由醫師判斷是否需要服用降膽固醇的藥品。在降膽固醇的藥品中,以他汀類(statins)降低膽固醇/低密度膽固醇,以及降低心血管疾病風險的效果最好,也最廣為使用,但可能發生副作用,例如可能發生肌肉痠痛,若服藥後發生此狀況,應與醫師討論是否為藥物所造成及如何處置。不論是否用藥,都應改變及維持良好的生活習慣,例如戒菸、多運動、健康的飲食型態、天天5蔬果、蔬果五七九等,以減輕肝臟負擔,如此才能遠離心血管疾病的威脅。
-
2020-07-06 醫療.自體免疫
何時才能停止服藥?一次解答10種常見藥物知識
【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在臨床上患有數種疾病或同時服用多種藥物的病患,在急於治療的心理上會認為多服藥病會好得快,常因此自做主張增加劑量,或是在害怕副作用或誤聽廣告內容的情況下,擅自減少藥物的服用次數、劑量甚至停藥。有些病患是中、西醫藥物同時服用,卻未告知醫生及藥師,此情形可能會使藥物造成交互作用而讓身體不適,進而促使病患停藥而讓服藥順從性下降,這些情形對於治療病程都有極不良之影響。以下列出幾種常見的藥物,在何時停止服用有略加說明,望能幫助民眾了解一些藥物相關知識,但有關劑量的調整和停藥的時間請務必與醫師及藥師討論。(1)抗生素抗生素是一種可抑制細菌生長或殺死細菌的藥物,對於疾病的治療有一定療程,須按照醫囑服用完畢,不可因為自身覺得病情有改善或是痊癒而擅自停藥,否則細菌容易對抗生素產生抗藥性,使得病人之後使用此類抗生素時,無法達到預期的療效,而必須服用殺菌力更強的抗生素來治療病症,會造成能使用抗生素種類的減少而導致無可用藥物治療的情形發生,會有危害病人性命之可能,因此須按醫囑將處方服用完畢。(2)感冒藥感冒藥除了抗生素之外,包含止咳化痰、流鼻水、發燒等症狀治療藥物,若症狀改善或無此症狀時,可停止服用。如果感冒沒有痊癒,而且加重到有支氣管炎或是肺炎之情形時,須尋求專業醫師的幫助並且依照醫囑按時服用治療的藥物。(3)消炎止痛消炎止痛藥物可分為口服及外用的藥膏或貼布,使用時機多為肌肉關節疼痛或經痛時。這類藥物功能為減緩發病時身體紅、腫、熱、痛的情形,但並不能實際治療真正的病因,因此當有疼痛症狀時,還是需要就診尋求醫師協助。另外,消炎止痛藥物服用量太大時,亦容易增加肝、腎負擔,所以若沒有疼痛則可停止服用。但若為長期發炎疾病,如類風濕性關節炎等,仍需按時服用。(4)高血壓用藥高血壓藥物需長期服用,且一般而言,開始服用後則不能隨意停藥,以避免血壓短時間內上升太快,造成中風或心血管阻塞等情形。醫師會觀察定期量測的血壓,如症狀有改善,會以逐步減少劑量並持續追蹤血壓的方式來治療病患。(5)高血脂、糖尿病用藥服用此類藥物期間,需要定期檢測血糖及膽固醇等數值,觀察是否維持在正常的數值範圍,並且於每月固定時間回到醫院檢查身體狀況。病人不可因為一至兩次的數值於標準範圍內而擅自停藥,若擅自停藥,高血脂病人可能會有頭暈、四肢無力、胸悶等症狀,糖尿病患者則會有口乾、水腫、視力模糊、傷口不易癒合等症狀產生,且血糖控制不良,會導致洗腎及眼底神經病變,也可能會危及病人的生命。請服用此類藥物之病人多加注意自己的服藥順從性。(6)身心科用藥身心科用藥為維持情緒穩定,立即停藥會使精神症狀難以控制,甚至產生自殺傾向。若欲停藥,須由醫師診斷,採漸進式方式停藥,自開始減量到真正停藥,通常需要數個月以上的時間。藥物的作用大多為輔助病情控制,身心科病患需要他人的關心與照護,且適當的運動及保持身心安泰是較有助於控制病情的,如果身邊有此類病患,請多加留意病人的心情起伏以及是否有怪異行為,並於適當的時機給予幫助及藥物。(7)氣喘用藥氣喘病是一種慢性的疾病,成因為呼吸道發炎、過敏及呼吸道變窄,造成呼吸急促及呼吸困難的情形,嚴重時甚至會窒息,病人須按時服用藥物且要將氣喘藥物放置於身邊容易拿取的地方,以便氣喘發作時能有最快速的緩解,病人家屬也需知道藥物放置的位置,倘若病患發作時才能給予適當的救護。服藥期間可藉由適度的運動來增強肺活量,改善呼吸道功能。(8)荷爾蒙不論是補充荷爾蒙或是抑制荷爾蒙的藥物,都是為了要調節體內荷爾蒙的量,荷爾蒙主宰了我們身體的成長與各個器官的功能,所以除非醫師同意,否則不建議擅自停藥。如果使用完荷爾蒙藥物有身體不適之情形發生,請儘快與醫生討論且不可隨意停止服用藥物。(9)腸胃用藥腸胃用藥若為平時腸胃不適如胃脹氣、胃酸過多、消化不良、胃痙攣及腹瀉等,服藥後若症狀消除,則可停止服用。但須注意的是,若腸胃道症狀沒解除,或是經檢查後有其他更大的病因如腸躁症、胃潰瘍、胃食道逆流等,就必須依照醫師的指示服藥,特別是胃潰瘍藥物中可能會有抗生素的成分,為了殺死主要造成胃潰瘍的細菌-幽門螺旋桿菌,若不按照醫囑服用藥物可能會使細菌產生抗藥性,導致更嚴重的後果。(10)皮膚科用藥皮膚科用藥多為抗組織胺、類固醇及抗菌劑,且多為外用藥,用藥後若症狀改善則可停止服用,其中類固醇使用過多容易造成皮膚變薄,盡量不要過量使用。但須注意,若經皮膚科醫師診斷為特殊感染或免疫疾病,則需按照醫囑將抗生素或免疫調節藥物服用完畢。服藥期間若出現嚴重的身體不適、發燒、腹瀉、嚴重疹子的情形,懷疑可能為藥物引起且排除其他因素造成這些症狀,可先自行停止使用藥物,建議告知目前疾病狀況和用藥情形,與醫師,藥師相互討論後評估風險益處,再進行是否停藥的動作以免併發症產生。以期能在最適當的時間給予正確使用的藥物來達到最佳治療。(圖文授權提供/KingNet國家網路醫藥)延伸閱讀: 吃藥配酒是大忌! 特別是這4藥品更應敬而遠之 吃藥起紅疹只是副作用? 出現6種情況表示你對藥過敏了
-
2020-07-01 科別.心臟血管
老翁心肌梗塞 苗醫30分鐘內完成心導管手術
苗栗縣77歲溫姓老翁日前在菜園種菜時,突然覺得身體不適、胸口悶痛,趕緊回家休息,但胸口悶痛越來越嚴重,於是搭計程車到衛生福利部苗栗醫院求診,急診室醫師確診老翁為急性心肌梗塞,立即啟動急性冠心症救治機制,迅速完成心導管治療,成功保住老翁性命,也減少病患心肌細胞受損,並保住心臟正常功能,老翁目前已康復出院。苗醫院長李明輝表示,按衛福部醫院緊急醫療能力重度級評鑑標準,心肌梗塞患者治療,從掛號到完成導線通過時間小於90分鐘的案例必須達80%,這名老翁就醫時,急診團隊迅速確診為急性心肌梗塞,不到15分鐘就將病患送至心導管室。心導管室主任蔡貴嶔團隊隨即為病人執行心導管檢查,發現供應心臟血液最大的左前降支血管全部阻塞,急救過程中還因血管阻塞引起心室震顫,幸好醫療團隊處置得宜,緊急施做心臟電擊搶救,順利將支架置入左前降支狹窄處,恢復病人心臟血流供應,整個過程僅花費26分鐘,將病人血管恢復打通,成功保住病患的心臟功能與生命。蔡貴嶔欽指出,心臟疾病是國人十大死因第2名,急性心肌梗塞是其中最快、最來不及救援的疾病,掌握搶救黃金期是降低急性心肌梗塞死亡率的關鍵;很多人都以為心血管疾病常發生在冬天、夏天是淡季,事實上,悶熱的夏天也是心肌梗塞的好發季節,一旦發生胸悶、胸痛喘,有時還會合併冒冷汗、惡心等症狀,有可能是心肌梗塞前兆,第一時間就要聯繫119救護車至急診,不要自行駕車前往,避免病況改變突發危險,建議大家平時就要注控制三高 (高血壓、高血脂及高血糖)的危險因子,定期健康檢查與追蹤,才能避免心血管疾病發作找上門來。
-
2020-06-26 新聞.用藥停看聽
吃藥吃的心累,何時才能停止服藥?
在臨床上患有數種疾病或同時服用多種藥物的病患,在急於治療的心理上會認為多服藥病會好得快,常因此自做主張增加劑量,或是在害怕副作用或誤聽廣告內容的情況下,擅自減少藥物的服用次數、劑量甚至停藥。有些病患是中、西醫藥物同時服用,卻未告知醫生及藥師,此情形可能會使藥物造成交互作用而讓身體不適,進而促使病患停藥而讓服藥順從性下降,這些情形對於治療病程都有極不良之影響。以下列出幾種常見的藥物,在何時停止服用有略加說明,望能幫助民眾了解一些藥物相關知識,但有關劑量的調整和停藥的時間請務必與醫師及藥師討論。(1)抗生素抗生素是一種可抑制細菌生長或殺死細菌的藥物,對於疾病的治療有一定療程,須按照醫囑服用完畢,不可因為自身覺得病情有改善或是痊癒而擅自停藥,否則細菌容易對抗生素產生抗藥性,使得病人之後使用此類抗生素時,無法達到預期的療效,而必須服用殺菌力更強的抗生素來治療病症,會造成能使用抗生素種類的減少而導致無可用藥物治療的情形發生,會有危害病人性命之可能,因此須按醫囑將處方服用完畢。(2)感冒藥感冒藥除了抗生素之外,包含止咳化痰、流鼻水、發燒等症狀治療藥物,若症狀改善或無此症狀時,可停止服用。如果感冒沒有痊癒,而且加重到有支氣管炎或是肺炎之情形時,須尋求專業醫師的幫助並且依照醫囑按時服用治療的藥物。(3)消炎止痛消炎止痛藥物可分為口服及外用的藥膏或貼布,使用時機多為肌肉關節疼痛或經痛時。這類藥物功能為減緩發病時身體紅、腫、熱、痛的情形,但並不能實際治療真正的病因,因此當有疼痛症狀時,還是需要就診尋求醫師協助。另外,消炎止痛藥物服用量太大時,亦容易增加肝、腎負擔,所以若沒有疼痛則可停止服用。但若為長期發炎疾病,如類風濕性關節炎等,仍需按時服用。(4)高血壓用藥高血壓藥物需長期服用,且一般而言,開始服用後則不能隨意停藥,以避免血壓短時間內上升太快,造成中風或心血管阻塞等情形。醫師會觀察定期量測的血壓,如症狀有改善,會以逐步減少劑量並持續追蹤血壓的方式來治療病患。(5)高血脂、糖尿病用藥服用此類藥物期間,需要定期檢測血糖及膽固醇等數值,觀察是否維持在正常的數值範圍,並且於每月固定時間回到醫院檢查身體狀況。病人不可因為一至兩次的數值於標準範圍內而擅自停藥,若擅自停藥,高血脂病人可能會有頭暈、四肢無力、胸悶等症狀,糖尿病患者則會有口乾、水腫、視力模糊、傷口不易癒合等症狀產生,且血糖控制不良,會導致洗腎及眼底神經病變,也可能會危及病人的生命。請服用此類藥物之病人多加注意自己的服藥順從性。(6)身心科用藥身心科用藥為維持情緒穩定,立即停藥會使精神症狀難以控制,甚至產生自殺傾向。若欲停藥,須由醫師診斷,採漸進式方式停藥,自開始減量到真正停藥,通常需要數個月以上的時間。藥物的作用大多為輔助病情控制,身心科病患需要他人的關心與照護,且適當的運動及保持身心安泰是較有助於控制病情的,如果身邊有此類病患,請多加留意病人的心情起伏以及是否有怪異行為,並於適當的時機給予幫助及藥物。(7)氣喘用藥氣喘病是一種慢性的疾病,成因為呼吸道發炎、過敏及呼吸道變窄,造成呼吸急促及呼吸困難的情形,嚴重時甚至會窒息,病人須按時服用藥物且要將氣喘藥物放置於身邊容易拿取的地方,以便氣喘發作時能有最快速的緩解,病人家屬也需知道藥物放置的位置,倘若病患發作時才能給予適當的救護。服藥期間可藉由適度的運動來增強肺活量,改善呼吸道功能。(8)荷爾蒙不論是補充荷爾蒙或是抑制荷爾蒙的藥物,都是為了要調節體內荷爾蒙的量,荷爾蒙主宰了我們身體的成長與各個器官的功能,所以除非醫師同意,否則不建議擅自停藥。如果使用完荷爾蒙藥物有身體不適之情形發生,請儘快與醫生討論且不可隨意停止服用藥物。(9)腸胃用藥腸胃用藥若為平時腸胃不適如胃脹氣、胃酸過多、消化不良、胃痙攣及腹瀉等,服藥後若症狀消除,則可停止服用。但須注意的是,若腸胃道症狀沒解除,或是經檢查後有其他更大的病因如腸躁症、胃潰瘍、胃食道逆流等,就必須依照醫師的指示服藥,特別是胃潰瘍藥物中可能會有抗生素的成分,為了殺死主要造成胃潰瘍的細菌-幽門螺旋桿菌,若不按照醫囑服用藥物可能會使細菌產生抗藥性,導致更嚴重的後果。(10)皮膚科用藥皮膚科用藥多為抗組織胺、類固醇及抗菌劑,且多為外用藥,用藥後若症狀改善則可停止服用,其中類固醇使用過多容易造成皮膚變薄,盡量不要過量使用。但須注意,若經皮膚科醫師診斷為特殊感染或免疫疾病,則需按照醫囑將抗生素或免疫調節藥物服用完畢。服藥期間若出現嚴重的身體不適、發燒、腹瀉、嚴重疹子的情形,懷疑可能為藥物引起且排除其他因素造成這些症狀,可先自行停止使用藥物,建議告知目前疾病狀況和用藥情形,與醫師,藥師相互討論後評估風險益處,再進行是否停藥的動作以免併發症產生。以期能在最適當的時間給予正確使用的藥物來達到最佳治療。文章提供/中華民國藥師公會全國聯合會
-
2020-06-22 新聞.長期照護
鬱卒體衰,8旬嬤竟失能1個月!長者衰弱7警訊別輕忽
家住宜蘭礁溪的80多歲王奶奶,患有糖尿病,生活自理不成問題,每次回診都很有精神地走入診間。但上個月被診斷心血管阻塞,她被突如其來的消息擊潰,開始憂鬱、沒有胃口,家人一開始沒有注意,一個月後,社區診所醫師見到王奶奶竟坐著輪椅,呈現失能狀態。王奶奶的故事是輕忽衰弱導致的悲歌,衛福部國健署透過「長者衰弱評估」數據推估,台灣有近3萬名長輩可能成為下一位「王奶奶」。目前國內85歲以上長者每4人有1人可能衰弱,以去年39萬名85歲以上長者計算,我國可能衰弱的長者約為9.7萬人,其中恐有三成不自知。根據國健署108年「長者衰弱評估」篩檢結果顯示,20萬名65歲以上社區長者中,65至74歲長者有8.2%出現衰弱前期,1.3%為衰弱狀態;75至84歲長者有15%出現衰弱前期,3%為衰弱狀態;85歲以上長者有26.9%出現衰弱前期,6.9%為衰弱狀態。有很多細微跡象是衰弱警訊,但常被「我老了才這樣、很正常」為由選擇忽視,國健署長王英偉表示,長輩過去一年若曾有跌倒經驗、體重突然減少3公斤以上、長期服用多種慢性病藥物、有憂鬱症、失智症、營養不良或慢性病者,都是衰弱高風險族群。有衰弱狀態長者常因視力、聽力、肌力、平衡感變差,或服用多種藥物及營養不良,增加跌倒風險,導致骨折、失能,甚至臥床不起。開業診所醫師吳震世表示,長輩一旦臥床,平均餘命恐剩7年;反之,及早發現衰弱狀態,尋求社區資源幫助,長輩可多享受14年以上健康老年生活。吳震世指出,若家屬能及早發現王奶奶有憂鬱等衰弱前期徵兆,可帶著她到診所診斷,轉介至心理諮商診所或由社工協助,改善其憂鬱情緒,避免王奶奶因吃不下引起營養不良,減少罹患肌少症及摔倒風險,降低失能機會。國健署以世界衛生組織(WHO)去年公布新版高齡整合照護指南為基礎,製作「長者健康整合式評估」,包含認知功能、行動能力、營養、視力、聽力、憂鬱等。民眾在家就能替長輩評估,若有任何1項異常就是衰弱前期、符合2項即為衰弱。該評估中的認知功能包含記憶力與定向力,民眾可詢問長輩「今天是幾號?」;行動能力則依是否能在14秒內,雙手抱胸連續起立坐下5次進行評估;營養狀況是以過去三個月體重是否突然減少3公斤以上為標準;若過去2周覺得心情低落沮喪、沒有希望則有憂鬱可能。吳震世提醒,評估項目只要有一項異常,應就近尋求社區診所或醫院的家庭醫學科、老年醫學科,做進一步評估,衛生局所也可提供如長者運動課程、社區照顧關懷據點、營養推廣中心、失智友善社區等,預防及延緩長者失能。
-
2020-06-19 科別.心臟血管
夏天也可能致心血管疾病 醫籲勿戴口罩運動
天氣真的好熱,花蓮富源今天上午11時30分更出現38.6度高溫。近日氣溫高溫炎熱,民眾除了要預防中暑,更要注意心血管疾病突發。心臟內科醫師提醒,雖天冷對心臟血管傷害較為明顯,但夏天高溫對人體的危害也不容小覷,民眾要小心血管阻塞、缺血性腦中風等風險外,也不建議民眾戴口罩運動、白天在戶外運動,避免喘不過氣、體內電解質流失而中暑。國民健康署表示,心臟病是國人第二號殺手,據統計,平均每24分鐘就有1人死於心臟病,缺乏規律運動、不健康飲食所引起的三高(高血壓、高血糖及高血脂)、過重或肥胖、吸菸及過量飲酒等問題,都是心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險因子。而夏天民眾曝曬在豔陽下,也可能引起心血管疾病。夏天為何會引發心臟病?中華民國心臟病學會理事長、台大醫院雲林分院院長黃瑞仁表示,夏天因氣溫升高,人體血管擴張,容易流汗造成脫水,血液較容易凝集,且黏稠度增加,容易出現冠狀動脈堵塞,導致心肌梗塞、缺血性腦中風風險;而脫水現象也會讓心跳加速,容易引發心律不整或心臟衰竭。而夏天血管舒張,血壓是否會較低?亞東醫院心臟血管內科主任吳彥雯表示,冬天血管收縮,血壓較高,到夏天時血壓則回歸到正常,並不是降低;但夏天天熱,民眾若暴露在烈日下,也可能導致血壓升高。且因今年梅雨季極短,前幾周都是暴雨,和現在氣溫落差大,若民眾常進出冷氣房到戶外,體溫變異也可能造成心血管收縮。另外,近期天熱也有民眾搞出「烏龍」。吳彥雯說,因新冠肺炎疫情趨緩,國內在6月上旬大解封,但有些民眾仍過分警慎,連運動跑步時都戴上口罩,感到氣喘吁吁而就醫,表示喘不過氣、胸悶;但天熱又戴口罩運動,當然會喘不過氣,拿下口罩後問題自然解除,烏龍一場。黃瑞仁說,美國心臟協會呼籲心臟病患者、50歲以上及體重過重的民眾,應特別注意熱對身體造成的傷害,在中午至下午3時應避免戶外活動;外出時盡量穿著通風、淺色衣物、穿戴帽子及太陽眼鏡、在陰涼處適當休息並多補充水分,以避免熱傷害或使病情加重。國健署也提出護心五招,包括保持健康飲食、規律運動、向菸說不、定期健檢、控制三高,來預防心血管疾病。
-
2020-06-18 科別.腦部.神經
突感頸部背部劇烈刺痛… 脊椎中風來得快,幾小時內就四肢癱瘓
因腹主動脈剝離動手術的葉姓男子,原以為術後能遠離疾病的糾纏,但術後卻出現併發症,下半身失去知覺,確診為「脊椎中風」,連起身都沒辦法,必須仰賴他人照料。去年11月,義大院長杜元坤採取神經繞道手術,幫助他從下半身沒有知覺,到現在能進行復健嘗試走路,逐漸恢復生活功能。杜元坤表示,脊椎中風係指脊椎內血管阻塞,導致脊椎出現缺血性壞死,根據研究顯示,脊椎中風的病人占所有心血管疾病患者的0.5%到0.8%之間,推估台灣每年約有200多名脊椎中風的患者。脊椎中風來得快,患者會突然感受到頸部或是背部劇烈刺痛後,最快幾分鐘、最慢幾個小時內,出現突發性雙腳或四肢癱瘓,伴隨感覺喪失、大小便失禁,嚴重者呼吸困難需要立即急救插管。杜元坤表示,脊椎中風不限發生在術後的患者,有些患者是去做泰式按摩或是衝浪後,突然引發脊椎中風,進而導致癱瘓。臨床上面對脊椎中風的患者,多採取保守療法,以復健作為治療的依據,或是採取神經減壓手術,只是手術的成功率僅有一成,杜元坤說,這類疾病的患者一旦罹病後多數會終生癱瘓,造成家庭、國家沈重的負擔,因此他積極追求新的治療模式。杜元坤六年前率領「杜式神經重建團隊」的夥伴,透過神經重建的手術,讓病人能再站起來的機會,從原本的一成提升至七成。他說,此手術為脊髓神經繞道手術,繞過脊髓神經受損的區域,克服神經疤痕組織形成的物理性障礙,以及抑制神經再生的細胞因子形成的化學性障礙,使得脊髓神經得以沿著重建的途徑,順利的再生,和遠端的神經組織形成功能性的突觸,將神經訊號傳遞下來,達到功能性的恢復。
-
2020-06-16 科別.腦部.神經
天熱也會腦中風!無法做這4個動作快立刻就醫
日前,台中客運司機因腦中風連撞9車而不自知、知名演員吳朋奉猝死才被判定為腦中風致死。接二連三的腦中風事件,讓大家開始關注腦中風的議題。其實,腦中風的發生並不是都像大家所想像如戲劇性地昏迷倒地,更常出現的是「突然間」身體單側無力,手無法高舉、腳無法抬,或是臉歪嘴斜、講話不清楚,一旦輕忽這些症狀背後隱藏的危機,更會增加腦中風的致死威脅。據統計,因腦血管疾病死亡的人數自97年10,663位上升至107年11,520位,相當於全台平均每47分鐘即有1人死於腦中風。腦中風多半好發於60-70歲的熟齡族,但隨著飲食、生活型態的改變,患者中近2成為年輕型患者。腦中風是腦血管阻塞或自發性破裂,分成阻塞性及出血性腦中風,有超過75%因頭顱內或頸部的血管阻塞不通,造成缺血性中風;缺血性中風為動脈供應腦部血液突然阻塞,使腦部對應部位的細胞突然短暫缺氧,一旦栓塞移除或溶解,供血恢復正常,腦部功能也會恢復。然而,腦中風的治療方式包含施打靜脈血栓溶解劑及動脈取栓術,而靜脈血栓溶解劑為目前臨床上具即時性和可行性高的治療選擇,只要及時治療,患者恢復正常率高達4成,因此「及時送醫」直接影響患者日後的復原狀況。根據衛福部統計,每年逾3萬人發生腦中風,近1/3患者為此喪命,逾半數因而失能,更為我國成人殘障的主因。在過去很多人都以為腦中風常發生在冬天,但其實夏天發生腦中風的機率並不會比冬天少,夏季炎熱使身體流失過多水分,造成血液濃稠而易阻塞,吹冷氣室溫溫差大導致血管異常收縮,也容易腦中風。依照國際治療指引建議,於症狀發生後最慢應於4.5小時內施打靜脈血栓溶解劑,然而,台灣平均送醫時間高出標準1倍,甚至偏遠地區最高更耗時34小時;一旦出現突然單手無力、臉歪嘴斜、口齒不清的症狀時,可運用「臨微不亂」四字訣進行判斷:「臨微不亂」腦中風判斷口訣#臨:臨時手腳軟-單側手腳無力,或單側舉不起手腳#微:微笑也困難-臉部表情不對稱,或嘴角歪斜#不:講話不清楚-口齒不清或無法表達#亂:別亂快送醫-立刻記下發作時間撥打119,於4.5小時內緊急送醫「腦中風送醫時間」是救治的關鍵,腦中風搶救分秒必爭,一旦出現疑似腦中風症狀,可透過「舉手、微笑、說您好」等動作辨別,當無法完成動作,應快打119送醫。「舉手、微笑、說您好」腦中風生活評估指標簡易動作檢測「舉手」:左右手皆能舉高打招呼「微笑」:微笑時左右嘴角都能上提「說您好」:口齒清晰且清楚的說出「您好」延伸閱讀: 心血管疾病最無情! 力行4件事遠離台灣人二號殺手 看見有人中風怎麼辦? 等救護車時你要做這幾件事
-
2020-06-12 橘世代.健康橘
疫情趨緩了!但小心太放鬆反而「富貴病」上身
新冠肺炎疫情趨緩,餐館飯店、美食街小吃店大宴小酌又見絡繹不絕的客人上門。衛福部桃園醫院護理師廖曉嵐提醒,應酬多的痛風病友要小心,別讓因少應酬、少外食好不容易構築的健康防線破功,痛風重新上門。糖尿病友也要注意,如果因飲食不忌口,一旦血糖控制不佳,全身無論大、小血管及神經系統易產生不可逆慢性併發症,得不償失。廖曉嵐說,痛風古稱「富貴病」,通常只有達官顯要、富貴人家才會患,因吃了太多的肉類、內臟、海產等高尿酸飲食易導致痛風。現代人因經濟條件佳又注重口慾、飲食習慣的改變與無節制暴飲暴食,痛風不再只是特定對象的專利,年齡也愈年輕化。一位50歲男性連日參加公司同事聚餐,還有和客戶應酬,不是火鍋吃到飽就是海鮮大餐,因腳趾關節紅腫劇痛、半夜痛醒無法行走,到醫院急診就醫,經診斷為急性痛風發作。廖曉嵐歸納預防痛風6大妙招:1.控制體重,盡量維持在標準體重內。2.多喝水幫助尿酸代謝。3.避免飲酒提升血液中尿酸,增加痛風發作的機率,如果已經有痛風的病史,更要注意少喝啤酒。4.少喝含糖飲料,研究顯示,每天喝兩次以上含糖飲料的人,比不喝飲料的人,多出85%罹患痛風的機率。5.少油,平常應減少食用油炸食物,少喝火鍋湯、肉湯。脂肪攝取太多會降低尿酸代謝,增加痛風發作的機率。6.多食用抗氧化食物如櫻桃、藍莓、青花菜等,有利於降低尿酸。劉昌娟指,糖尿病會導致足部血液供應減少,造成感覺異常、足部易感染、傷口癒合慢。統計有約一半截肢病友有糖尿病,所以要控制好血糖,身體若出現傷口盡快就醫,以免因為病情延誤造成截肢可能。一位40多歲女性是糖尿病多年病友,有長期吸菸習慣,膝蓋鈍傷自己塗抹藥膏,造成傷口壞死及擴大感染。家人發現傷口不但沒癒合反而越嚴重,立即帶她就醫,治療及配合戒菸,控制飲食及血糖後,住院期間不僅血糖穩定,傷口感染也明顯改善,出院後按時回診,傷口已完全癒合。劉昌娟提醒糖尿病友平時除按醫師指示服用處方藥物,在飲食上應採均衡攝取全榖雜糧類、魚蛋豆肉、奶、蔬菜、水果、油脂6大類食物;身體有傷口的病友每天應攝取足夠的蛋白質及維生素C,如牛奶、雞蛋、魚、雞、瘦肉、豆腐、芭樂、火龍果等幫助傷口的癒合。研究指出,香菸燃燒後會產生7000多種有害的化合物及致癌物質,其中以尼古丁、焦油及一氧化碳對身體的影響最大,抽菸的糖尿病友血糖會比沒抽菸病友更難控制;抽菸也會造成胰島素阻抗增加,影響血糖的控制,導致好的膽固醇減少,壞的膽固醇增加,對糖尿病友而言,會增加粥狀動脈硬化的可能,增加糖尿病大小血管、神經病變,衍生血液循環不良。若發生於下肢血管會造成周邊動脈血管阻塞,如果有足部病變傷口難以癒合時,可能面臨截肢命運,所以糖尿病人除配合藥物及飲食控,更應勇於戒菸。【健康精選延伸閱讀↘↘↘】。40+要注意腎功能! 五字訣「自檢是否有腎臟病徵兆」。20年糖尿病史獲改善 用藥切記「五問五不」 立即加入粉絲專頁! 用橘世代的熱情彼此鼓勵打氣,展開「健康橘、好野橘、愛玩橘、好學橘」等主題,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亮麗!>>現在立即加入
-
2020-06-12 名人.潘懷宗
潘懷宗/6個不尋常的新冠肺炎症状
2020年5月7日美國科學家雜誌(The Scientist)知名記者克萊爾·賈維斯(Claire Jarvis)報導了一則新聞,內容提到愈來愈多不尋常的新冠肺炎症狀在病人身上被發現,於是醫學界不得不對這個新出現的疾病花更多的時間去了解。首先,在疾病的初期,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CDC)把發燒(fever)、咳嗽(cough)、和呼吸急促(shortness of breath)列為新冠肺炎的標準症狀。但該機構隨後發現到,反復寒顫(repeated shaking with chills)、肌肉疼痛(muscle pain)、頭痛(headache)、咽喉痛(sore throat)、以及嗅味覺喪失(loss of taste or smell)【註1】,也都可以是新冠病毒感染後的症狀。隨著全世界以驚人的速度增加感染人數的同時,醫學界也觀察到更多不尋常的症狀,而且越來越多的證據顯示該疾病的症狀表現和患者的年齡、種族、體質都有一定的關聯性。雖然有的症狀相當少見,甚至有些症狀還不確定是否直接就和新冠病毒有關,但小心謹慎總是上策。6個不尋常的新冠肺炎症狀1.多系統發炎症候群(Multi-system inflammatory syndrome)2020年5月4日,紐約市衛生局發出警告,有15名年齡在2到15歲之間的兒童,因多系統發炎症候群住院治療,懷疑可能與新冠肺炎有關,衛生局描述的症狀類似於中毒性休克(toxic shock)和川崎症(Kawasaki disease)的混和型。全部15位兒童都有發燒,其餘症狀尚有皮膚紅疹(skin rashes)、腹部疼痛(abdominal pain)、紅眼睛(red eyes)、和嘴唇破裂(cracked lips)等等。這些小孩的PCR核酸測試有些呈現陽性(4人),大部分卻呈現陰性(11人)。另外,在抗體檢測部分,有6位兒童呈現陽性,表示確實感染過新冠病毒。根據義大利的統計,兒童罹患新冠肺炎後出現多系統發炎的比例很低(約千分之一),因此在疫情初期除了沒有注意到這種出現在兒童身上的罕見症狀外,也不確定是否和新冠病毒有關,但因為出現這個症狀的有些兒童可能危及生命,所以必須特別注意。最近在英國就有一位14歲男孩因為多系統發炎而死在伊芙莉娜倫敦兒童醫院(Evelina London Children,s Hospital),全英國目前約有75~100位的兒童因為此症狀而接受治療中。2020年5月13日義大利貝加莫省(Bergamo)帕帕喬瓦尼第23醫院的兒科主任丹蒂加教授(Lorenzo D,Antiga)發表在柳葉刀的文章證明多系統發炎症狀和新冠病毒高度相關,因為該城市過去5年來,每三個月僅有一名兒童出現此免疫系統過度反應的症狀,而自從新冠病毒爆發後,每個月飆升至10位兒童出現此症狀,足足暴增了30倍。川崎症主要影響五歲以下幼童(infants),會導致急性全身性血管發炎,雖然急性死亡率不高(0.03%),但會導致後天性心臟病(原本20~25%),適當的治療可以預防潛在的致命性冠狀動脈瘤(降低到5%),目前產生的原因尚不清楚,但應該是被外來物感染後的免疫系統過度發炎反應所造成的。這次新冠病毒所導致類似川崎症的病例大幅度增加,卻是大部分來自學齡兒童(schoolchildren),而非來自嬰兒。自從第一個病例在英國報導以來,在美國、法國、西班牙、義大利和瑞士相繼又出現了相當多的病例。2.中風和血栓(Strokes and blood clots)科學家已經觀察到新冠肺炎和血管栓塞之間的關聯性【註2】,即使在醫學界認為是血管栓塞低危險的患者中也會因為感染新冠肺炎之後造成血管栓塞,特別是白種人。在《新英格蘭醫學雜誌》的最新報告中,研究人員描述了紐約市5名年齡在33歲至49歲之間的患者,他們因新冠肺炎入院時有嚴重的中風症狀。其中只有一個病人有中風病史,其他都沒有。另外,4月份在《血栓研究》期刊中發表的研究結果顯示,在荷蘭加護病房中有高達31%的新冠肺炎患者得到“血栓併發症”。另外,除腦部血管會阻塞外,肺部血管也不例外,愛爾蘭醫生發現新冠病毒感染可以導致肺部「數百個小阻塞」。這些血塊阻塞當然會損害肺臟功能,發生呼吸困難,導致血液中氧氣飽和度降低,許多器官承受低氧壓力,最終導致器官衰竭並死亡。2020年5月7日,美國西奈山醫院的心臟科主任法斯特醫生(Valentin Fuster)於《美國心臟病學院期刊》(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發表了一篇論文,抗凝血藥物可以減少新冠患者體內的血栓形成(clotting),增加患者的存活率。這項研究顯示抗凝血藥物可能在新冠肺炎照護上扮演重要角色,可讓患者免於發生新冠肺炎的致命症狀,包括心臟病(heart attack)、中風(stroke)和肺栓塞(pulmonary embolism)。目前歐美醫界已經開始給予新冠病患預防性的抗凝血劑。3.新冠腳趾(COVID toes)新冠肺炎感染竟然會在腳趾頭出現類似凍傷的紅色或紫色的發炎性局部水腫,而且是好幾個指頭在一隻腳上或兩隻腳都有,尤其是好發在健康的年輕人(young adults)和十幾歲青少年(children teen)身上,病患主述相當疼痛,而且會有灼燒感和癢的感覺,皮膚科醫生建議,如果發現有新冠腳趾症狀的人,就算沒有其他新冠肺炎症狀,也應該進行新冠病毒篩檢。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醫學院皮膚科的福克斯醫生(Lindy Fox)說,每年到了寒冬,她通常會遇到4~5位的病人因為手指或腳趾頭凍傷來看診,可是這陣子新冠肺炎爆發,明明在春天接近夏天,熱得要命,卻有幾打的人跑來看凍傷,而且全都說這輩子從來沒有凍傷過。不光是福克斯醫生,在波士頓麻州綜合醫院負責遠程醫療診所(Telemedicine clinic)的全球健康皮膚科主任弗里曼醫生(Esther Freeman)說,她的門診幾乎都是來看腳趾頭的,因為腫起來,會痛,又不知道為什麼,病人多到她認為應該專門開一個腳趾頭門診,一點也不誇張。過去已知病毒感染就可能會引起小血管發炎,導致類似的凍傷的紅紫色水腫,專家認為這就可以用來解釋新冠腳趾的發生原因。所幸這樣的症狀會在1~2周後消失,病人並沒有出現生命危險。目前正在邀集有這樣症狀的病人,進行持續性的PCR篩檢,以便了解症狀與病毒存在之間的關係。由於新冠病患有時也會服用多種藥物,所以當出現新冠腳趾的症狀時,也要能鑑別診斷出到底是藥物引起的,還是新冠病毒引起的。4.沉默的缺氧(Silent hypoxia)呼吸困難是新冠肺炎的典型症狀,但也有許多輕症患者完全沒有抱怨呼吸困難或急促,可是等到第一次就醫時,醫生才發現病人已經嚴重缺氧。新罕布夏州里托鎮地區醫院急診室列維坦醫生(Richard Levitan)說,有些病人第一次到達醫院時,他的血氧含量就低於50%,遠低於正常人的95~100%之間,而只要低於90%就屬異常。照理說患者應該已經神智不清,甚至昏迷不醒才對,但病患自己卻完全察覺不到,還能繼續跟門診護理師聊天,等到醫生看到X光片發現病患已有嚴重肺炎,甚至某些病患需要人工呼吸器維生,這種狀況醫學界稱之為「沉默的缺氧」。因此,醫生建議在家隔離的輕症新冠患者,應該使用小型的血氧檢測儀(留在美國定居的潘老師同學說,美國的網站上都有在賣),監測血氧濃度,避免憾事發生。科學家目前也正在加緊腳步,研究為什麼新冠病毒會導致這種異常的沉默缺氧。另外,急診室醫生建議,所有已經診斷出新冠肺炎的住院患者,不論病人有沒有抱怨呼吸困難或急促,在入院後的前14天內,每天都要使用脈搏血氧儀,以定期檢查他們的氧氣水平。他們還建議所有咳嗽,疲倦和發燒的疑似病人都應進行脈搏血氧儀監測,即使他們尚未進行病毒檢測,或者是他們的拭子檢測呈現陰性,因為這些檢測的準確率並非100%。通過這樣做,就可以在肺部損傷嚴重之前就識別出並及早治療,就可以降低美國目前的死亡率。 5.腸胃道問題(Gastrointestinal issues)2020年4月份,加州史丹佛大學的研究人員在《胃腸病學》期刊上發表了一篇針對116名新冠肺炎患者的研究,發現總共有32%的人出現胃腸道的症狀,其中包括食欲不振(22%)、噁心嘔吐(22%)、和腹瀉(12%)。已知新冠病毒會利用人類的ACE2受體來感染人類細胞,因為ACE2在胃腸道和身體的其他部位廣泛分布,所以可以解釋為什麼有些人在感染新冠肺炎之後,會出現腸胃道的症狀。當有腸胃道症狀時,用PCR測糞便的樣本時,就應該會呈現陽性,與沒有腸胃道症狀的人相比,體內清除病毒的時間會比較長,而且由於營養吸收較差、食慾不好,要特別注意營養補充。研究人員表示,在他們目前的患者中,所有患者都是在出現胃腸道症狀之前,先出現呼吸道症狀,而目前尚未發現患者在出現呼吸道症狀之前就出現胃腸道症狀。因此,如果出現呼吸道症狀的患者,緊接著又出現了腸胃道的症狀,就大大提高了患者得到新冠肺炎的機率。但相反的,如果你只是單純的腸胃道症狀,就不要自己嚇自己,以為是新冠病毒,窮擔心。6.譫妄症(Delirium)譫妄症是一種急性專注力及認知功能障礙的病症,在老年人中,有發現新冠肺炎患者伴隨著“迷失方向”和“感到困惑”的症狀。英國倫敦大學醫學院精神病學教授羅傑斯醫生(Jonathan Rogers)表示因冠狀病毒而住院治療的重症患者,出院後約1/3的人出現譫妄症、意識模糊、和躁動等的精神疾病,他在醫學期刊(Lancet Psychiatry)中,針對SARS和MERS兩種冠狀病毒的病人進行了回顧型研究,發現確實有這樣的傾向。但目前針對3550名新冠肺炎患者,大部分尚未出現精神問題,仍需要進一步的研究。洛桑大學醫院的研究人員在《瑞士醫學雜誌》中發佈了用於診斷老年新冠肺炎的臨床指南。他們強調老年人得新冠肺炎的常見症狀包括發燒、胃腸道疾病、跌倒、以及譫妄症。另外,老年患者的尿路感染和譫妄症之間的關聯性也需要加以注意。【註1】嗅味覺喪失是新冠肺炎患者大腦被感染的警訊。【註2】大量血管阻塞是白人新冠肺炎死亡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