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4-22 橘世代.健康橘
搜尋
血管
共找到
6274
筆 文章
-
-
2020-04-22 科別.骨科.復健
腳踝扭傷別輕忽 3招復健自救
腳踝扭傷常見,若輕忽治療,可能變成慣性扭傷,影響行動。物理治療師提供3招供傷患居家復健,也提醒腳扭傷要先冰敷,不能熱敷,搞錯了會使患處腫成像「麵龜」,得不償失。一名愛打羽球的大男孩,最近運動時腳沒踩穩,「啪」一聲,腳踝外側疼痛無比,他以為休息就沒事,結果腳踝腫得像「麵龜」,就醫發現外側韌帶撕裂。高雄活力得中山脊椎外科醫院物理治療師黃富明說,近年運動風氣興盛,很多人不慎扭傷腳踝,病例數約增2成,如果輕忽未治療,會引發慣性扭傷。「很多人腳扭傷,以為要先熱敷,其實大錯特錯!」黃富明說,扭傷時第一個動作應先冰敷,不是熱敷,否則會使血管擴張,讓腳更腫。扭傷時,也可把腳抬高,減少體液滯留,減少患處負荷,也別逞強走動。腳踝扭傷在治療上有儀器物理治療、徒手治療、運動治療、體外震波及自體血小板血漿注射療法(PRP)等,若是放棄治療,會造成踝關節結構不穩,支配踝關節的肌肉不平衡及平衡功能受損,變成慣性扭傷。黃富明提供3招居家復健作法,第1招「腳踝幫浦運動」,讓患肢墊高於心臟,在不痛的情形下重複讓腳底板下壓再往上翹,每回做20至30下,1天3回,幫靜脈回流到心臟。第2招採坐姿,膝蓋伸直,再找條彈力帶綁在腳板往身體內側拉,讓腳板外翻,每天3回,增強外側肌群。第3招是在扭傷後期練「金雞獨立」,讓患肢單腳站立,先扶牆練習到慢慢放手,每次10至15秒,每回做10至15次,1天做3回,訓練腳踝穩定度。
-
2020-04-22 科別.感染科
山友注意!致死率最高30% 新人畜共通傳染病在台現蹤
衛福部新增「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綜合症」為第4類法定傳染病,國立中興大學獸醫學院研究團隊長期監測,發現該病原已在台灣動物族群現蹤,不得不慎。中興大學獸醫學院研究團隊107至108年,針對放牧型態牧場監測調查此新興病原,在牛丶羊樣本中測得病毒核酸與抗體,顯示該病原已在台灣動物族群現蹤。興大獸醫學院教授徐維莉表示,此感染症為近年在亞洲地區發生,藉由「蜱」媒介傳播的新興人畜共通疾病,感染患者會出現發燒、血小板與白血球減少等特徵,嚴重有出血傾向或發生彌漫性血管內凝血異常。2009年在中國大陸湖北首度發現,日本及南韓,越南都已有確診病例,致死率約5%至30%,台灣108年有第一例確診案例,患者是70多歲男性,最後因為多重器官衰竭致死,發病前無出國史,但常到山區活動。中興大學建議,戶外休憩活動時應注意防範相關蟲媒的叮咬,避免感染,建議戶外活動時宜著淺色衣物,避免在有野外動物出沒地區草叢活動,可穿長褲、鞋襪,並使用含敵避DEET的防蟲液,若有疑似症狀儘速就醫,應提醒醫師相關戶外活動史,以利早期診斷與治療。
-
2020-04-22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新冠病毒會停止血液循環 最嚴重導致多重器官衰竭
最新研究顯示,新冠病毒會攻擊全身各處的血管內壁,最嚴重會導致多重器官衰竭。研究發表於「刺胳針」期刊。作者之一、瑞士蘇黎世大學醫院心臟病學部主任瑞許茨卡說:「新冠病毒不只攻擊肺部,還攻擊各處的血管。」瑞許茨卡說,新冠病毒除了會引發肺炎之外,「還能進入血管保護壁『內皮層』,使你的防禦系統崩潰,導致最小血管的循環出問題」。瑞許茨卡說,新冠病毒接著會減緩血液流向身體各處的速度,最終使血液停止循環。
-
2020-04-22 養生.聰明飲食
耳鳴與吃素有關? 你可能是缺少這項營養素
日前1名中年婦人因耳鳴問題困擾多年而就醫,檢查後發現因長期茹素,缺乏攝取肉類中的維生素B12,進而導致聽神經萎縮退化,耳鳴不斷。對此,資深耳鼻喉科醫師李宏信說,維生素B12的主要作用為修復神經,藉由活化受損的內耳神經,達到改善耳鳴的作用,但僅對神經退化性的耳鳴起作用,非萬靈丹。 普遍來說,耳鳴可分為「他覺性耳鳴」以及「自覺性耳鳴」2大類。他覺性耳鳴屬於旁人可藉由聽筒察覺的種類,多半是因頸動脈、耳咽管或顳頷關節等部位產生問題而發出聲音,臨床上占比較低,且因診斷上較為容易,治癒率相當高;至於自覺性耳鳴,則是僅有患者可以感受得到的類型,這種耳鳴的成因繁多,外耳疾病(如:外耳道炎)、中耳疾病(如:耳硬化症)、內耳疾病(如:噪音性損傷、老年性聽障)、聽神經及傳導路徑疾病等,都是可能的原因。因缺乏維生素B12或內耳微血管阻塞等病變導致的耳鳴,即屬於聽神經及傳導路徑受損的一種。李宏信醫師指出,民眾對耳鳴普遍存在著無法治癒的誤解,那是因為自覺性耳鳴在診斷上較為困難且費時,常無法找出真正的病因。特別是耳鳴在臨床表現相當多樣,可能是單側或雙側齊發,聲響可以是低頻或高頻等。但其實,只要透過詳細的問診與追蹤,耳鳴多半可以獲得妥善的治療,並非不治之症。 在治療上,多半會給予輕度的鎮定劑以抑制血管過度收縮、增進內耳血液循環的藥物、修護神經功能的維他命等,以期達到緩解症狀的目的,並輔以神經營養劑及促進血管暢通的藥物或營養素,活化再生已受損萎縮的內耳神經,使其恢復正常功能。一般建議病人至少服藥3至6個月,大多可逐漸獲得改善,但需要耐心配合醫囑服藥,切勿因稍有好轉就自行中斷服藥。 由於耳鳴在治療上相當仰賴患者的主訴,李宏信也特別提醒患者,一旦有耳鳴的症狀,建議詳細進行紀錄,包含發作的時間、每次發作多久、頻率高或是低、是否會因特殊姿勢和動作而加劇或減緩,這些資訊都能幫助醫師較快速地釐清耳鳴的成因,即早給予適當的治療。最後,家醫科醫師李政道則補充,一般耳鳴雖不是重症,但卻相當惱人,嚴重者可能會合併出現身心失調、憂鬱症等心理疾病,因此不能等閒視之。此外,在日常保健上,需盡量維持均衡飲食,攝取天然食材,少食用加工品,忌食辛辣、油炸等食物。同時需遠離噪音、吵雜等環境,減低壓力,便能預防不必要的耳鳴產生。 (文章授權提供/NOW健康)延伸閱讀: 耳鳴是身體在求救! 3種疾病徵兆你不應忽視 電視愈開愈大聲,老化還是生病?
-
2020-04-22 科別.心臟血管
金正恩驚傳心血管手術命危! 防心血管老化5種食物要常吃
據CNN報導,美國正在監測有關情報,北韓領導人金正恩接受心血管手術後狀況危急,目前美國政府仍正持續追蹤相關消息。其實,國人10大死因最新統計中,癌症仍然是國人死因榜首,但心血管相關疾病,對於國人的影響,卻也不容小覷。除了心臟疾病、腦血管疾病,包括「三高」中的高血壓、糖尿病,甚至是腎臟疾病,都是息息相關的;該如何預防心血管疾病?可以吃哪些食物來保養心血管呢?1、納豆:號稱全球最長壽的日本人,食用納豆已有上千年的歷史,日本富崎醫科大學被稱為「納豆之父」的須見洋行教授,就發現納豆食品含高濃度的血栓溶解成分,就是納豆當中的納豆激酶。營養師鄭淳蔚也指出,納豆含大量抗氧化物質異黃酮和維生素E,研究顯示納豆中的納豆激酶能夠幫助血壓平穩、溶解血栓,並建議成人每天食用2000FU以上,有心血管問題的人,每日則建議4000FU左右,達到保健目的。 2、紅麴:根據《本草綱目》記載,紅麴「性甘、溫、無毒」,具有消食活血、健脾暖胃。鄭淳蔚指出,日本學者發現紅麴的天然有益成分monacolin K具有抑制「HMG-CoA還原酶」作用,可幫助促進降低血清膽固醇、三酸甘油酯的濃度。 3、葡萄籽:抗氧化作用在減少自由基對人體的破壞,能間接降低血管發炎,進而減少斑塊產生的破壞,而具有保護心血管的作用。葡萄籽中富含的原花青素,是至今為止所發現最強、最有效的抗氧化劑,其抗氧化能力約為維生素E的50倍、維生素C的20倍,其可增加人體抗過敏、減少皮膚受損機率、防治心血管疾病及免疫力低下、保護血管壁不受損傷,進而減少中風的危險。 4、銀杏:俗稱「白果」,屬於乾果類,《本草綱目》記載:「熟食溫肺、益氣、定喘嗽」。銀杏果含有豐富的維生素C、核黃素、胡蘿蔔素等成分,可以加強心腦血液循環、降低膽固醇,並改善心血管疾病及高血壓等症狀。不過,適量攝取銀杏果有益,過多則有害,故不建議大量食用,也不宜生食。 5、輔酵素Q10:輔酵素Q10別名「維生素Q」,1957年由美國威斯康辛大學Dr. Frederick Crane博士從牛心臟中分離出來,而後用於心臟病的治療,在人類重要器官中如心臟、肝臟、腎臟等的含量非常高。但是文獻指出,Q10從20歲以後,就快速自人體中消耗,因此,年紀愈大的人愈需要補充。 延伸閱讀: 胸痛攸關生死! 心內科醫師直指這種痛法最致命 防中風、降心臟病風險 5種清血管食物現在起要常吃
-
2020-04-21 養生.健康瘦身
120公斤婦太重難行走 動手術3月瘦25公斤
體重120公斤的劉姓婦人行動不便,必須有人攙扶,換了人工關節還是走不動,才接受減重手術,術後3個月瘦了25公斤,終於可以行走自如。劉婦說,「早知道就應該先減重,膝蓋也許可以用更久!」台中慈濟醫院代謝及減重中心主任李旻憲提醒,疫情嚴峻期間,千萬不要因為待在家,「多吃、少動」的生活型態,讓身體肥一圈而增加負擔。60歲劉婦表示,體重一直是自己的大問題,但怎樣都瘦不下來,10年前朋友就推薦接受減重手術,卻總是考慮很多,等到無法行走,骨科醫師建議兩邊都要換人工膝關節,手術先換了一邊,沒想到還是得靠旁人扶著走路,才痛下決心接受胃繞道手術。李旻憲指出,婦人手術後3個月減了25公斤,體態輕盈後,不僅可以自己走路,連降血壓藥也從每日3顆減到只要1顆,血壓就能維持正常,原因就是減重讓血液輸送面積縮小、心臟負荷變小,降血壓藥也就可以跟著減量。很多「超重量級」的人有意採取減重手術,卻很擔心手術風險。李旻憲說,任何手術都一定會有風險,但目前醫療科技發達,手術風險跟著降低,台中慈濟醫院採用醫療級高畫質、高解析度影像整合式微創手術設備進行手術,比傳統內視鏡更清晰,對血管辨識度更高。李旻憲提醒,少吃、多動是減重不二法門,最近英國一項研究顯示,體重過重是新型冠狀病毒引發肺炎的高危險群,感染後病情往往會迅速惡化,在家防疫也要少吃、多動,維持健康體態,達到身心強壯。
-
2020-04-21 橘世代.健康橘
挑戰人生第一座百岳 在家練體力的三個準備
登百岳是許多人喜歡從事的休閒運動之一,但對平常沒有固定運動習慣的50歲族群來說,長達3、4小時的登山運動,若是平常沒有完善的體力準備,可能登一次百岳,會為身體帶來不必要的運動傷害。中華民國健身運動協會秘書長李毅涵Jack教練教授3個動作,不需要運動器材,只要找個空曠處,或是鋪一片瑜珈墊,就可在家獲得一定的運動量,並有效伸展身體。這3個動作持續練習完後,就能具備基本體能去登百岳。Jack教練也提醒,在登百岳之前,除了做肌力訓練,先從近山爬爬看,因為要挑戰百岳除了身體肌力,還有氧氣濃度的問題,事先練習要做好準備,若有專業嚮導隨行最好。動作一:弓步走路Jack教練:弓箭步是以單腳來支撐這個身體,正與我們爬山的動作相似,因為大腿、小腿、髖關節在應付不同高低落差的山路要很大的力氣,因此練習弓箭步走路會比屈蹲來得更有效。步驟一:先測試原地往前跨的弓箭步動作,是否做得到。步驟二:往前弓箭步走三步,可視肌肉痠的程度,來回走幾趟。動作二:側棒推髖Jack教練表示,因為爬山要揹重物、揹行李走山路,身體要應付很多不穩定的路況,核心肌群就特別容易疲勞與痠痛,因為山路都是崎嶇不平,可能左晃右晃、在行進的途中、身體需要側屈,因此以側棒推髖這個動作來訓練左右方向核心的穩定動作。步驟一:髖關節靠在地板上或墊子上,手肘撐,膝蓋屈膝九十度。步驟二:把臀部往上推。步驟三:換邊再做一次。動作三:四足跪姿Jack教練指出,四足跪姿的穩定訓練要舉單手和單腳,如果同時把手和腳抬起來離開地面,對個人來說很難完成的話,不妨先從單手離開地面或是單腳離開地面;若是連單手、單腳離開地面身體都很不穩定,可以選擇用棒式來取代,將手撐在地板上,類似伏地挺身的動作,這樣靜止的訓練,訓練到核心有一定的強度後,再來挑戰四足跪姿的穩定訓練。步驟一:四足跪姿,手腕撐的位置在肩膀正下方,膝蓋支撐的位置在髖關節正下方,背打平。步驟二:右腳跟左手往前延伸,並保持身體穩定,換邊再做一次。教練小提醒【誰不適合這套動作】若是脊椎側彎或腰有受過傷的人群不建議做這套動作。【練習前的準備】1.運動前應適度讓關節活動一下,五分鐘快速的擺手、擺腳、原地踏步、蹲,讓關節暖和,肌肉比較不容易拉傷。2.找一小塊空曠的場地,若是覺得地板冰涼,可使用瑜珈墊。【練習後的身體反應】1.若是做了上述動作後,關節與骨頭會痛,有可能是關節施力不當或是骨質無法支撐肌力訓練的重力,需馬上停下。2.注意不要憋氣,因憋氣可能造成胸壓過大,血管壓力飆高,若有心血管疾病的族群憋氣會增加發作的風險,當發現有面紅耳赤、頭暈的現象,應視個人身體狀況休息。【課程建議】不要每天做同一套動作,可做一天、休息一天,讓肌肉適度休息。【相關課程】想練肌力│增強核心│輕鬆伸展加入【健 康 橘】社團接收最新資訊 │ 了解更多【中華民國健身運動協會】
-
2020-04-21 養生.抗老養生
體內積毒百病生! 養好4大器官幫身體大掃除
上帝在造人的時候,就已經考慮到毒物對人體的危機了,因此,設計了一套天然的解毒系統,能夠自動自發地將體內的毒素清除乾淨,進而預防疾病的發生。而我們的肝臟、腎臟以及皮膚,就是這套解毒系統主要的排毒器官: 1、肝臟:肝臟是人體中最重要的解毒器官。肝臟細胞中蘊含著豐富的酵素,不論是藥物、激素、微生物產生的毒素等,不管是內生性或是外生性的有毒物質,通通都需要靠肝臟來分解,以減少體內毒素的累積。當肝臟狀況不好的時候,就會造成毒素在血液中循環,間接導致皮膚狀況變得比較不好(因為皮膚下有許多細微血管),皮膚粗糙、黯淡、長痘痘、長瘡等肌膚問題頻生。中醫理論認為,晚上11點到凌晨1點及凌晨1點到3點,是肝經與膽經排毒的時間,但是必須在熟睡的狀況之下,肝膽才能夠順利排毒,因此,在這段時間之內一定要睡覺,才能讓肝臟做好解毒的工作。 2、肺臟:是人體透過呼吸和外界溝通的管道,當然也是排毒的器官,現在空氣污染嚴重,加上二手菸的問題也很嚴重,時間久了,毒素就很容易累積在肺臟排不出來,輕則造成咳嗽等症狀,嚴重的還可能會致癌。透過在公園或是森林中散步、做日光浴,甚至是戒菸或避免到充滿二手菸的環境中,都可以幫助肺臟排毒。 3、腎臟:腎臟主要的功能就是排泄廢物,包括多餘的水分、電解質、尿素、藥物成分等的代謝產物,都是藉由腎臟、膀胱、輸尿管等的排泄系統,並以尿液的方式排出。因此,如果腎臟功能不好的話,降低尿液的排泄量和次數,就會讓毒物一直停留在體內。 所以,每天尿液的排泄很重要,要多喝白開水、多排尿,盡量避免,以免含糖飲料造成身體的負擔。 4、皮膚:皮膚是身體抵禦細菌、微生物、病毒等侵襲人體的第一道防線,還能夠防止體表的水分蒸發與散失。此外,皮膚中汗腺的主要功能就是排汗,汗水是由鹽分、尿酸、尿毒等廢物所組成,所以才說皮膚也是解毒系統的一部分。透過每天固定且適量運動來讓身體流流汗,藉由汗水把毒素從皮膚排出來;另外,皮膚的清潔對排毒來說也不可少,一定要注意。延伸閱讀: 防疫戴口罩悶出「酒糟肌」? 學會3招替肌膚做好超前部署 肌肉為百病之源! 一張表檢測你的肌少症危機
-
2020-04-21 橘世代.健康橘
連皮帶籽營養滿分!認識「全食物」提升關鍵免疫力
台灣在歷經幾次重大食安事件之後,添加物潛藏的危害昭然若揭,人們開始興起一股追求天然、不加工的「全食物」飲食取向。經常到站所分享的營養師黃淑惠,提供全食物飲食原則與方法,透過天然食材完整利用,不僅減少料理過程的食材廢棄,更能充分攝取食物中的各種營養素!一物全食 攝取各部位營養素黃淑惠一開始先就全食物下定義,「攝取天然、完整,沒有加工精製過的食物,就叫做『全食物』。」看得到食物的原型、知道它的來源、沒有過度加工,都是判斷的依據。因此,像肉丸、香腸這種已經看不出原型、無法分辨來源的肉製品,就不是全食物。另外,黃豆使用天然米麴發酵而製成醬油、或天然發酵的味噌、葡萄酒等,都可視為全食物。在反省食品添加物文化的同時,透過科學也發現了許多植物用來招蜂引蝶、傳宗接代的鮮豔的顏色(植物化學素,簡稱植化素),富含抗氧化劑,能夠抵抗空氣中不良物質的侵襲。「我們統稱為抗氧化力,或清除自由基的能力,能夠保護細胞。植化素顏色越深、營養價值越高,就成為6大營養素之外第7種營養素,多存在植物的外皮,只不過多數都被削掉了。」黃淑惠說。因此,基於「只要能夠入口的,就不要丟棄」的概念,扣除非常粗糙難以入口的水果外皮如荔枝皮,她鼓勵食用包括葡萄、火龍果、香蕉的果皮,即便是鳳梨皮都可以拿去做發酵。此外,種子也不要丟棄,可以連同蔬菜根部一起打成精力湯,藉此攝取到植物各部位的營養,所謂「一物全食」也是全食物飲食的重要概念。不追求超級食物 多樣全食最健康原則上,挑選全食物首重追求「身土不二」,就是「人和環境相互搭配」,多食用本地、依循季節生產的食物;再者,食物放越久、化學保存方式都會讓營養素流失,應盡量避免;第三,建議採用彩虹飲食⸺黑 、白、紅、黃、橙、綠、紫,不同顏色食物提供不同的營養素。「沒有任何食物是超級食物,多樣選擇,就能獲取身體需要的各種營養素!」最後,黃淑惠提醒大家依自己的身體狀況來慎選食物,比如糖尿病患就不建議選擇太熟、太甜的水果;全穀類中含有磷,慢性腎衰竭的病人就應避免等等。營養師推薦全食物食材青菜類南瓜表皮有豐富的膳食纖維和植化素,果肉主要含醣分、維生素A,南瓜籽有油脂、維生素、微量元素(鋅、硒、鉻),建議可將果皮、果肉和籽一起打成漿,吸收完整營養。此外,花椰菜的植化素含量也非常高,尤其菜心(莖)有膳食纖維、植化素和微量元素,可以促進腸胃道蠕動、促進排毒。菠菜根部礦物質含量遠比菜葉還要高,其中鐵質可以促進造血;此外,一般人吃芹菜都只吃芹菜莖,但芹菜葉的葉酸含量遠高於芹菜莖,建議一起吃,可以幫助紅血球再生,全株芹菜中的芹菜素可以抗血小板凝結,預防血栓。豆類純粹以黃豆和水為原料的豆漿、豆腐雖然也算是全食物,但去掉豆渣之後也減少了部分營養價值。黃豆表皮有植化素、膳食纖維、大豆異黃酮、礦物質;豆仁含脂肪、卵磷脂、蛋白質,維生素B 群和礦物質,建議將豆渣和蛋、絞肉煎成肉餅,不浪費又可攝取完整營養。油脂類食用油多從種實類榨取而來,種子裡面有油脂、蛋白質、維生素,建議可在蔬菜上撒一些堅果,像是葵瓜子、杏仁果、南瓜籽,直接攝取。建議一般人每日攝取約1湯匙堅果,而癌症病患、術後病人、燒燙傷後亟需補充熱量者,一日可食用2湯匙。穀類穀類的穀皮層有膳食纖維,胚芽含脂肪、維生素、礦物質等,推薦食用全穀粒食物如藜麥。藜麥內的胺基酸種類豐富,非常適合做為素食者補充蛋白質的來源,有助身體組織修復;紅藜麥和黑藜麥的植化素可以保護血管內膜的柔軟度,保護心血管,也有抗發炎效果;黑藜麥的礦物質含量高,幫助造血,清除自由基,建議貧血的人可以多吃藜麥。 另外糙米穀皮層的膳食纖維可以促進腸胃蠕動、糊粉層有豐富的維生素B 群,尤其大量維生素B1 可以促進正常神經傳導,維生素B6 可維持心情愉快。另外紅薏仁富含膳食纖維和維生素B 群,特別一提外殼可以穩定血糖上升、降血脂;薏仁在許多臨床實驗中都有抗病毒、提高免疫功能的效果。水果類特別推薦紫葡萄,花青素含量高,可以保護眼睛;芭樂含維生素C,β- 胡蘿蔔素、沒食子酸等強力抗氧化營養素,可強化黏膜、增強免疫;小番茄有胡蘿蔔素、茄紅素、槲皮素,可維護心血管功能;柑橘的蘿蔔素、葉黃素、類黃酮素、維生素C,可保護眼睛、保持美麗肌膚、抗老化。 此外,蘋果表皮有389 種植化素和膳食纖維以及槲皮素,可抗癌、降血脂,果肉有醣、維生素C,籽有油脂,可以一起打成果汁飲用。本文摘自《綠主張月刊》,台灣主婦聯盟生活消費合作社【精選延伸/飲食健康大小事↘↘↘】。別小看常見菜!美國研究:日喝半杯菜汁,有效抗空汙。防疫有口訣!6大類食物落實吃 熟齡增強免疫力!。「你吃什麼=你是什麼!」解釋為什麼你該吃蔬食 歡迎加入橘世代社團 一群關愛自己、健康生活的熟齡世代,用橘世代的熱情彼此鼓勵打氣,分享養身保健、家庭關係、更年期保健與健康飲食等資訊,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活力!【我要加入專屬社團】打造亮麗熟年!
-
2020-04-21 橘世代.健康橘
血糖失控竟成為「眼睛」殺手 醫:務必牢記三個「防盲」觀念
糖尿病是危害民眾健康的主因之一,年年位居十大死因,且人數不斷攀升,「高齡化」是台灣糖尿病發生率上升重要因素。雖然國人保健觀念提昇,都知道糖尿病要去醫院就診,定期追蹤血糖,卻容易忽略身體其他部位的狀況,特別是眼睛;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眼科主任陳瑩山指出,糖尿病引起的眼部病變是台灣中老年人失明最主要的原因,民眾務必要牢記三個「防盲」觀念,並小心三大「盲目」殺手。陳瑩山說.令人擔憂的是,國內估計約有百分之十的糖尿病人口,卻有一半的人不知道自身患有糖尿病,其中,約三成的人是因為眼睛病變出血,到眼科檢查才發現罹患糖尿病,不僅失去治療先機,對視力也造成嚴重損害。因此,留意血糖狀況,預防並及早發現糖尿病,可說是避免糖尿病眼部病變的首要關鍵。糖尿病患者一定要有三個防盲觀念,包括「同步進行眼部檢查、年齡和病史愈長,對眼睛傷害愈大、調降血糖的速度不能太快」等。陳瑩山指出,糖尿病患者在追蹤血糖、控制病情的同時,務必要同步檢查眼睛狀況。有些患者認為「糖尿病既然是慢性病,它對眼睛的影響也應該是慢慢進行」,或「血糖如果控制良好,就不會有糖尿病眼睛病變的危險」。其實不然,有時病狀的改變會急速進行,例如視網膜病變有時很快就會出現玻璃體出血,導致一夜之間視力就從1.0退至0.1,或產生新生血管,使眼壓突然急遽升高。另外,良好的血糖控制對整體糖尿病的病情穩定非常重要,卻不能預防糖尿病眼底病變的產生。年齡與血糖的病史,是糖尿病是否造成眼底病變的最主要因素,年紀愈大,糖尿病病史愈長,最終形成糖尿病眼底病變就愈不可避免。陳瑩山提醒,一旦出現糖尿病眼底病變,又遇到血糖飆高時,調降血糖的速度不可太快。眼底是人體血流最快速的地方,對氧氣的需求極其敏感,若血糖快速降低,容易造成眼底缺氧,使已有眼底病變的患者病情惡化,最好採緩降原則,一個月降30至40mg/dL,(即HbA1C降1到1.5)可使眼睛血管有較充分時間適應,以免因快速缺氧,眼底無法應付視力所需,造成眼底出血或黃斑部水腫,反而得不償失。糖尿病所引發的眼部病變很多,治療方式因症狀而異,「白內障、青光眼、眼底病變」被稱為三大「盲目」殺手,一旦出現類似症狀,要立刻就醫。陳瑩山說,糖尿病患者罹患白內障的機率為正常人的2至4倍,一旦併發白內障,處理方式和一般白內障不同,需依視網膜病變的病程決定,若糖尿病眼底病變嚴重,需先做眼底雷射治療後才進行白內障手術,倘若白內障太嚴重,雷射吸收效果也不好,這時就要先開刀治療白內障。糖尿病患者一旦併發青光眼,通常仍會先以眼藥水控制,但若形成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時,便需進行睫狀肌冷凍或雷射治療,方法是利用致冷物質(冷凍劑)產生的低溫或雷射破壞眼睛睫狀體,減少睫狀體分泌房水的功能,以達到降低眼壓的效果。另外,糖尿病視網膜病變屬眼底病變,是糖尿病視力受損最嚴重的原因,常見有視網膜出血、玻璃體出血、黃斑部水腫等狀況。目前糖尿病眼底病變的治療方式,已有雷射和眼內注射抗血管內皮細胞增長因子(Anti-VEGF)等。【更多關於健康大小事↘↘↘】。清明吃春捲引血糖飆! 醫師:遵守5招顧健康。一活動就喘?小心「心臟主動脈瓣膜狹窄」找上你。延長壽命有跡可循!做到了,女延10年壽命、男延7年 歡迎加入橘世代社團 一群關愛自己、健康生活的熟齡世代,用橘世代的熱情彼此鼓勵打氣,分享養身保健、家庭關係、更年期保健與健康飲食等資訊,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活力!【我要加入專屬社團】打造亮麗熟年!
-
2020-04-20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希望日記——能否多一點點的同理心
【編者按】這星期「醫病平台」是以「病人與醫師的由衷之言」為主題。一位文字工作者由本身罹患癌症的經驗,說出病人的心願:「如果藥師、醫檢師、醫護人員能多一點點同理,多幾句的問候或安慰、說明,也許病人也不會有那麼多的煎熬。」另一位癲癇病人則坦然向醫師道出她內心的矛盾,一方面自己仍然無法跨越這疾病所帶來的心理障礙,但另一方面卻希望:「有人主動與我分享周遭病友的經驗,會讓我覺得溫暖而不孤單。」精神科醫師分享自己習醫的心路歷程,透過不斷自我省思與同儕間互相的分享提醒,希望回到「怎麼做對病人最好」的習醫初衷。在醫院來來去去,從抽血到各樣的檢驗、篩檢、領藥、繳費無數次,身為已有不少經驗的病人,有時甚至可從醫護團隊的表情、說話態度,察覺接下來可能會遇到的各樣體驗。大醫院的抽血及領藥,醫檢師及藥師都得在一天內面對上百位病人,得有高度的效率,甚至以秒計算的速度完成任務,那長列的抽血櫃台、或藥局背後無數取藥、包裝、給藥的白袍手臂,像極了工廠生產線的快手,佩服他們透過無數時日的訓練,感謝他們多年學習以減少病人疼痛,正確地提供藥物及說明,有時也會好奇這些每天的例行是不是容易讓他們工作疲乏。醫檢師在每個櫃台前詢問病人姓名、出生日,下一秒就迅速拿針前往我的手臂血管,汩汩的紅色血液輸往好幾個小管,迅速用棉花要我按壓那抽出針的小孔,再貼個OK蹦或貼上棉片,不到一分鐘的時間,沒有什麼其他對話,那種飛速的氛圍下,我也習慣身為一個快速離去的病人。有次我才「上繳」八小管的血,迅速要拿著包包、外套離去,醫檢師例行的要病人「按壓十分鐘」,卻只給我棉花按壓,拎著我的行李,在慌忙中棉花掉在桌上,她卻毫不在意地喊下一號,要我盡速讓位。我才發現,原來之前在棉花上貼的ok蹦等固定物,是多麼重要,後來慌亂地坐到等候區,雖不怎麼疼,但出血情形比過往經驗多,隔天也還有點腫。每次回診後領藥,藥師拿出我的標靶藥物時,總是要我簽名,附上「因為你的藥比較貴喔」,我也非常配合的迅速簽名、讓位給下一位領藥者。有天遇到一個藥師,她只是說「需要你的簽名喔」,而我還筆給她時,她抬頭看著我的眼睛,溫柔說「要好好保重喔」,頓時溫馨了起來,我才發現,為什麼每當領藥時被提醒「比較貴」時,實在沒有很開心。最近一次切片,被指示不同院區報到、檢查,再住院。本來預定的電腦斷層切片,因為排不上時間,建議住院到後天做超音波切片。額外的住院讓我難以入眠,主要是臨床的病友因譫妄,全日喊叫。終於等到切片,檢查台上被六、七個醫護盯著,要我翻身定位,超音波找出切片位置後,負責醫師拿著穿刺針,像揮著指揮棒說:「要穿五、六次喔,姿勢不能動。」看到像筷子長的針,我已不由自主地打冷顫,沒想到才刺了前三針,醫師們不小聲地說「空的」,我忍不住問沒有找到腫瘤嘛?醫護們在我上方低聲討論:「要再深一些、小心出血。」甚至最後要結束時,才確認我切片目的,輕鬆的說:「得多刺幾針……」在檢查台上無法動彈、因為疼痛哀叫的我,突然覺得自己像被視作沒有感覺、情緒的生物。我多少能同理醫護們的忙碌,例行工作下的龐大壓力,每天面臨即時的任務或風險,但在病痛下的病人,如果能被多一點點同理,多幾句的問候或安慰、說明,也許病人也不會有那麼多的煎熬。
-
2020-04-20 科別.心臟血管
劉真驟逝 主動脈狹窄病變胸悶是警示
國標舞女王劉真因為主動脈狹窄接受心臟手術時併發心臟驟停,經歷35天的搶救後仍不幸離世,讓主動脈狹窄疾病引起大眾討論。員榮醫院心臟內科主任郭勛南醫師指出,主動脈狹窄疾病有先天性及後天性,最常見的是老化所引起的主動脈狹窄,若有胸悶,暈厥都是警示 不及早治療有時等發現時,壽命可能只剩 2到5年。彰化縣員榮醫院心臟內科主任郭勛南醫師表示,最近也有老人家因胸悶而求診,檢查後發現和劉真一樣是主動脈狹窄問題,這類病人多數是因年紀大超過60歲以上所引起的瓣膜老化及鈣化,不過也有分先天及少部分後天性的原因。先天性的原因通常是先天性變異的二葉型主動脈瓣(原本應為三葉),因為結構上的異常導致平均在40、50 歲時瓣膜提早損壞發病。郭勛南說,臨床上最常看到的還是老化所引起的主動脈瓣膜鈣化狹窄,常發生在 65 歲以上患者,但這個疾病最令人擔心的是發生初期中期常常患者都是沒有症狀,等到發生胸悶,暈厥甚至心臟衰竭等症狀時,都已經是末期,壽命通常只剩 2到5年。而後天性的主動脈狹窄有時是因鏈球菌的感染引發的抗體反應,又被稱為風濕熱,影響到心臟的二尖瓣及主動脈瓣開合功能,鏈球菌的感染常常發生在學齡的兒童,會造成全身性的症狀如皮下節結、紅疹、關節疼痛,在產生抗體後攻擊心臟二尖瓣及主動脈瓣,留下後遺症,造成病患中年後發生風濕性瓣膜病變。郭勛南說,通常在心電圖可以發現心臟肥大,而心臟超音波則是最確切診斷工具,到了重度主動脈狹窄,除了藥物治療外,病患都需要手術的介入才能解除症狀挽救生命,現行的手術方式有風險較高的傳統外科手術,及相對安全的心導管方式置放主動脈內人工血管支架。一般超過六十歲以上的老年人如果產生胸悶、暈厥、呼吸急促等症狀,或體檢時被診斷有心雜音,應盡速至心臟科門診檢查及尋求心臟科醫師意見,早期診斷早期治療。
-
2020-04-19 癌症.卵巢.子宮
台大醫院/卵巢癌晚期患者多 團隊手術經驗豐富
健保大數據分析108年卵巢癌所有手術治療人數,台大醫院居冠。台灣大學醫學院腫瘤醫學研究所教授、婦產部主治醫師鄭文芳表示,至台大醫院求診的卵巢癌患者以晚期居多,治療難度較高,醫療團隊累積經驗,在開刀技術上確有不錯的成績。鄭文芳指出,在治療上,不管晚期或早期,均以手術切除病灶為第一優先,盡可能透過外科手術清除病灶。相較於其他腫瘤,卵巢癌體積較大,有些早期個案腹中腫瘤就有一、二十公分大,無法透過腹腔鏡取出體外。如果是良性腫瘤,透過腹腔鏡手術,可在體內打碎腫瘤,再將其吸出體外。但卵巢癌以惡性為主,一旦腫瘤破裂,癌細胞散布四處,進入腹腔各組織,一瞬間「早期變成晚期」。鄭文芳說,國內卵巢癌患者確診時極高比率已到晚期,至台大醫院求診的癌友晚期比率更高,院內卵巢癌病友七、八成均為晚期,不少癌友特地從中南部北上就醫。「如果能手術切除病灶,是最好的治療。」鄭文芳說,一般建議手術後必須持續化療,藉此降低日後復發風險,延長存活期。四、五年前,抗新生血管抑制劑被用來持續性療法,在化療結束,接續使用,效果良好。近一、兩年來,又有新標靶藥物問世,預防復發效果更好,但藥費驚人,一年約需200萬元,如持續用兩年,就得花上400萬元,絕非一般家庭所能負擔。
-
2020-04-19 癌症.卵巢.子宮
可能同時罹患乳癌、卵巢癌 醫師提醒要注意這項變化
乳癌、卵巢癌都屬於婦癌,前者在胸前,後者在腹腔內,看似無關,但台灣婦癌秘書長、馬偕醫院婦產部婦科癌症學科主任張志隆指出,如BRCA1、BRCA2兩大特定基因突變,同一位女性可能罹患這兩種癌症。兩大特定基因 與婦癌關係重大隨著醫學的進步,癌症與基因的關係愈來愈密切,張志隆指出,原本作為治療目的的癌症基因檢測,也可成為重要的用藥指引。以BRCA1、BRCA2為例,如為前者突變,則終其一生罹患卵巢癌機率高達六、七成,如是後者突變,則機率也有三至四成。張志隆曾經收治一名40多歲卵巢癌患者,治療過程中,竟也確診乳癌,擔心為家族遺傳基因所致,建議妹妹到醫院接受基因檢測,果真證實她也屬於BRCA1、BRCA2基因突變。家族成員受檢 僅第一位費用較高張志隆指出,如果家族中有一名女性成員基因篩檢報告顯示是BRCA1、BRCA2基因確實突變,其他成員在接受基因篩檢時,至少節省兩、三萬元檢查費用。張志隆解釋,BRCA1、BRCA2基因屬於很大的基因,因為基因結構複雜,且序列很長,必須透過次世代定序檢測,才能掃過全部的基因定序,因此,一次檢測費用超過兩、三萬元。如果家族成員中,有人先接受檢驗,就可以得知是哪一段基因發生突變,此時,其餘女性親人就只需檢驗那一段基因,通常只需要一、兩千元,費用便宜許多。張志隆建議,年輕乳癌患者,以及家族有女性成員罹患乳癌、卵巢癌,或是自身罹患乳癌或是卵巢癌,都應該考慮檢驗BRCA1、BRCA2等兩大基因,如果不幸帶有致癌基因,建議定期回診追蹤,或在醫師評估下,積極面對,接受手術,進行預防性切除。基因檢測 也可當用藥指引除了作為研判日後罹癌風險依據,BRCA1、BRCA2也是選擇卵巢癌用藥的重要參考依據。台灣婦癌醫學會前理事長、中國附醫婦科主任葉聯舜指出,美國「卵巢癌治療最新指引」建議所有卵巢癌病友均接受基因檢測,目的就是找出基因突變異常的癌友,給予最新標靶藥物,有效延長存活期。葉聯舜解釋,化療屬於「普遍性毒殺」,除了癌細胞之外,也會損及正常組織,如癌友體內BRCA1、BRCA2基因突變,染色體異常,容易癌化,此時新式標靶藥物發揮作用,直接抑制癌細胞修補,讓癌細胞死亡,而周圍正常組織可毫髮無傷。化療反應率不錯 但復發者多張志隆說,卵巢癌患者在手術切除病灶之後,都需接受化療,以降低復發風險,一般來說,化療反應率都不錯,可達八成,但平均三至四年後,約七、八成患者復發,部分癌友甚至提早復發轉移。近一、兩年來,治療卵巢癌的標靶藥物「PARP抑制劑」終於問世,特別針對BRCA1、BRCA2兩大基因突變患者,不管為遺傳或是非遺傳,只要基因突變,透過此新藥可以修補受損的DNA。張志隆以「革命性用藥」來形容「PARP抑制劑」在卵巢癌治療領域上的突破,他指出,國外研究發現,BRCA1、BRCA2兩大基因突變的卵巢癌病友在結束化療療程後,接著口服「PARP抑制劑」,就能有效避免復發轉移,效果優於原先的抗新生血管抑制劑。部分臨床實驗發現,即使卵巢癌患者BRCA1、BRCA2基因並未突變,化療後服用「PARP抑制劑」,也具有一定效果,可以延長存活期。
-
2020-04-19 癌症.卵巢.子宮
拉長卵巢癌病情穩定期 標靶新藥可提高5年存活率
相較於其他癌症的新療法,被認為是「無聲殺手」的卵巢癌,臨床醫師手上的治療工具相對比較少,加上患者發現時多數是晚期,加上不斷復發,讓卵巢癌的預後不好。還好,近年已有新的標靶藥物上市,是全新的作用機轉,可延長晚期病人復發時間達1.5年到3年。治療目標 穩定病情、減少復發談到卵巢癌病人的預後情形,台北榮民總醫院婦女醫學部婦科主任、同時也是台灣婦科醫學會理事長的陳怡仁嘆了口氣:「由於卵巢癌沒有有效的篩檢工具,有至少一半的患者發現時都屬於第三、四期,由於病人長期反覆化療、手術,不斷的換藥,還要一直擔心復發,心理壓力非常大,這幾年有新藥上市後,才讓五年的存活率提高到50%。」卵巢癌治療的新觀念是「維持療法」,就是希望可以拉長病情穩定期,減少復發。在癌症治療已大幅改善的情況下,卵巢癌的治療目的卻是減少復發,就知道卵巢癌的治療多麼棘手。維持療法 術後有三種選擇陳怡仁指出,目前的治療方式,還是以手術為優先,把腫瘤組織盡量切除乾淨。至於晚期病人,在使用化療後,初期約有七成反應,但在這中間又有七成的患者平均一年內會復發,因此,在病人手術或化療後有反應者,會提供維持治療。目前維持療法有三種,一種是繼續追蹤,等到復發後開始治療,第二種是術後合併化療,只要病情緩定,就可以採取單一化療藥如紫杉醇繼續治療,或是選擇標靶藥物如血管新生抑制劑、口服PARP抑制劑等。藥物選擇 依個人情況而定至於病情維穩藥物的選擇,陳怡仁認為,看病人可以接受的副作用而定。單一化療藥物約治療一年左右,可延長復發期約18個月,但副作用會有掉髮及手腳發麻狀況,有些女性在意有無掉髮,那麼化療藥可能就不適合。而針劑的標靶藥血管新生抑制劑,則可以減少癌細胞的血管新生,切斷癌細胞營養,另外,也能減少腹腔積水情形,治療期長達一年,且須自費。血管新生抑制劑也能讓病情穩定不復發達18個月,不過,副作用就比較多元,包括高血壓、蛋白尿及影響傷口癒合。因此,治療期間得追蹤血壓及腎功能,若有高血壓的患者就得合併血壓藥治療,腎臟病人也不適合。另外,若需要進行手術,也必需先停藥四到六周。標靶新藥 須先做基因檢測另一個新的口服標靶藥物PARP抑制劑,是比較新的作用機轉,是抑制癌細胞DNA修復的標靶藥物,目前國際上已有三、四種藥物上市。陳怡仁表示,由於癌細胞複製很快,在複製過程中,DNA有可能受損,就需要靠PARP蛋白質來修復,因此把這個蛋白質抑制住,就能阻斷癌細胞複製。不過,使用PARP抑制劑的前提,需要先進行BRCA基因檢測,有突變者才適用,有此基因變異者,在卵巢癌患者中大約占一至兩成。而目前的臨床試驗數據顯示,服用PARP抑制劑的卵巢癌患者追蹤三年,病情穩定未復發者可達60%,沒有服藥者約26%,兩者相差了兩倍之多。陳怡仁說,PARP抑制劑必需吃兩年,每次口服兩顆,一天兩次,不過,每個月的藥費也比較貴。副作用有白血球下降、腸胃症狀及疲倦,若患者出現較嚴重的副作用,就會依狀況調整藥物。
-
2020-04-19 癌症.卵巢.子宮
個人化的治療非常重要 國內卵巢癌5年存活率達4成
卵巢癌曾超越子宮頸癌,成為國人十大癌症死因中第十位,是女性癌症的一大殺手。婦科權威醫師提醒,第一次的腫瘤減積手術極為關鍵,務求把癌腫瘤清除徹底。而隨著免疫與標靶藥物的進展,個人化的卵巢癌治療非常重要。各項婦科檢查 別忘關照卵巢林口長庚醫院副院長暨亞洲婦癌研究團體榮譽理事長賴瓊慧指出,臨床上,卵巢癌患者症狀沒有特異性,因此往往缺乏警覺,內膜異位症與巧克力囊腫的患者也是卵巢癌的高危險群。雖然目前卵巢癌沒有公認有效的篩檢工具,仍建議婦女定期超音波檢查、骨盆腔底檢查、CA-125檢查,每年的子宮頸抹片檢查時,也別忘了關照卵巢。中華民國婦癌醫學會理事長、雙和醫院副院長賴鴻政指出,巧克力囊腫多數是良性,但是若陰道超音波顯示,巧克力囊腫內皮有不規則突起或有異常高的CA-125,有可能是亞洲人較常見的亮細胞卵巢癌的風險。賴鴻政指出,臨床上,常常接到轉診來的患者巧克力囊腫腹腔鏡手術完,才發現是卵巢癌,卻因為先前的手術沒做好減少癌細胞擴散的準備,導致後續抗癌手術的困難與治療效果。減積手術成果 存活期關鍵過去認為,BRCA1、BRCA2基因變異較常出現在歐美女性,這個迷思已被打破。賴瓊慧說,BRCA1、BRCA2基因變異所導致的卵巢癌,亞洲女性與歐美女性占比無分軒輊,約占國內卵巢癌患者的一成到一成五,因此家族中有乳癌、卵巢癌、子宮內膜癌,家族男性有攝護腺癌的女性,都必須格外注意。對於已經確診的卵巢癌病患,賴鴻政指出,卵巢癌患者第一次的減積手術是影響病患存活期的最關鍵因素,手術的目的是徹底清除癌腫瘤,卵巢癌手術最好能做到R0程度,也就是完全切除所有可見的腫瘤,並且手術切除邊緣乾淨。賴鴻政説,卵巢癌手術在臨床上非常困難,若腫瘤的生長位置不好,或是在橫膈腔位置,侵襲到輸尿管等,非常不容易拿乾淨,往往得動用一般外科、直腸外科、泌尿外科醫師團隊共同手術。新藥研發緩慢 合併治療增效果目前健保也給付腹腔溫熱化學治療,也就是進行廓清手術同時,以加溫至42至43℃的化療藥劑在腹腔內循環灌洗。賴瓊慧說,術前化學治療有效果且減積手術可做到R0-R1程度,利用高溫的物理傷害,化療藥劑可以穿透3mm以內破壞看不見的殘存癌細胞,以達到更徹底的清除效果。不過賴鴻政呼籲,腹腔溫熱化學治療有延長手術時間與術後照顧的風險,應該審慎評估。醫師坦言,手術之所以重要,正是因為卵巢癌的新藥研發進度緩慢。賴瓊慧說,卵巢癌的化療以鉑類化合物為主,但自從2006年後,卵巢癌幾乎沒有新的化學藥問世。近幾年,終於有標靶藥物出現,包括血管新生抑制劑,作用是抑制供應腫瘤養分的血管,令其萎縮。另一種是PARP酵素抑制劑,主要功效為抑制腫瘤細胞進行修復的過程。賴鴻政指出,免疫治療在卵巢癌上的運用,單獨使用的效果並不顯著,需與其他藥物合併使用,很多臨床實驗正進行中。將血管新生抑制劑與免疫檢查抑制劑合併使用,初步報告顯示,即使是對鉑金類藥物敏感的卵巢癌,反應率都能到六成。賴鴻政強調,許多相對罕見的卵巢癌,傳統化療效果不好,免疫藥物與標靶藥物的應用,或許能有意外的效果。個人化的治療,在卵巢癌非常重要。至於時下正夯的細胞療法,賴鴻政持保留態度,他呼籲,不少病患對細胞療法抱高度期待,私下尋求細胞治療,甚至在診所、旅館偷打,但是療效不明確,病患務必謹慎與醫師討論,才決定要不要進行。不要放棄國內卵巢癌五年存活率達四成根據研究,其他國家卵巢癌約七成五在晚期發現,國內有近半數是在早期發現,且國內卵巢癌的五年存活率達到四成,卵巢癌治療過程雖然艱辛,賴瓊慧呼籲,不要放棄。她曾收治一名40歲的旅美患者,初次發病已經是大量腹水、脖子淋巴腺腫大,在美國第一次化療緩解。停藥八個月再發,且腹腔腫瘤巨大,淋巴腺到處都是轉移,才回台治療。經過減積手術,配合密集化療與放射治療,得到完全緩解,回美國繼續工作。十個月後,骨盆腔再發,第二次手術切除直腸與大腸,頸部淋巴腺也發現腫瘤,進行三線化學治療,頸部淋巴腺切除也進行加強放射治療。過了兩年,使用血管新生抑制劑,病情穩定維持一段時間後,腋下淋巴又發現腫瘤蹤跡,再度切除化療。此時被查出有BRCA基因突變,進行標靶PARP酵素抑制劑恩慈治療,再度得到緩解。去年在肺部再發,進行手術切除,合併免疫治療與化療,然後以PARP酵素抑制劑為維持性治療。十年的抗癌路,多次再發,該病患將自己照顧得很好,仍舊可以維持上班,與卵巢癌共存。
-
2020-04-19 癌症.卵巢.子宮
卵巢癌患者該怎麼選醫師?可優先考慮婦癌專科醫師
卵巢癌的發生曲線相較其他癌症緩和,但因不易早期發現而被稱為「沉默殺手」。有鑑於此,婦產科醫師提醒,年過40歲的女性應每年進行一次腹部超音波或陰道超音波檢查,以期及早發現、及早治療。四分之三 屬上皮性細胞癌三軍總醫院婦癌科主任王毓淇說,卵巢專司生育,每月排卵的同時會引起大量上皮發炎反應,長期的發炎反應與長期的基因病變累積,可能使部分細胞漸漸癌化。因此,女性如果初經早、停經晚、未生育而讓卵巢長期勞累工作,或者隨著年齡漸長累積較多發炎反應與基因病變,罹患卵巢癌的風險便會隨之提升。林口長庚醫院婦癌科副主任趙安琪說,不同來源的癌化細胞可能演變為不同組織型態的惡性腫瘤,其中,漿液性腺癌源於輸卵管內細胞癌化再轉至卵巢,黏液性腺癌與腸道細胞有關,子宮內膜樣瘤及明亮細胞癌則與子宮內膜異位症有關。發生率變化小 推估與環境關係不大衛福部國健署105年癌症登記報告顯示,卵巢癌(卵巢、輸卵管及寬韌帶惡性腫瘤)發生率與死亡率排名均位居女性第七位。不過,健保數據顯示,近五年卵巢癌的發生率看似持平且無明顯年輕化趨勢。中華民國婦癌醫學會理事長、衛福部立雙和醫院副院長賴鴻政說,許多癌症伴隨大環境變化而增加,像是肺癌可能因空氣汙染、乳癌與子宮內膜癌因塑化劑暴露而使發生率上升,但卵巢癌發生率相對穩定,原因不明,或許它的發生與大環境較無直接相關。卵巢癌發生率未明顯增加,但同時,它也沒有好的早期篩檢工具,早期病人不易自覺,往往等到腹部有症狀才輾轉就醫。衛福部健保署統計,我國104年至108年的主診斷為卵巢癌的患者所執行的檢驗檢查,以血液檢查腫瘤指數CA-125為最大宗,108年檢查件數總計25546件;其次為婦科超音波與陰道超音波以及電腦斷層,分別為7710件與6779件。腫瘤指數CA-125 準確率不高賴鴻政說,婦科的腹部超音波與陰道超音波都是臨床上常用的檢查工具,這兩種工具利用聲波與回聲原理偵測病灶,再透過儀器轉換成影像供醫事人員作為診斷參考。如果發現異常腫瘤,一般會追加抽血檢驗腫瘤指數CA-125。不過CA-125數值高或低的可能性多元,女性正值排卵期、罹患子宮內膜異位或卵巢癌時的數值可能升高,但卵巢癌患者測得的數值未必高,據統計,高達七成的早期患者測得的數值不高,即使是第三期以上患者,也有近半數人的數值不高。40歲以上 每年一次婦科超音波臨床上經常輔以電腦斷層檢查,評估癌細胞是否轉移至淋巴結與腹腔各處。少部分醫師會使用杜普勒超音波,藉由聲波檢視血管流速與阻力,惡性腫瘤新生血管往往阻力較小。少部分醫師會透過腹腔鏡進到肚內確認病灶與切片。賴鴻政表示,健保數據顯示,高達八成以上的卵巢癌患者年紀在40歲以上,因此年過40的女性應每年進行一次婦科超音波或陰道超音波檢查,以期及早發現、及早治療。怎麼選醫師?婦癌醫學會專科醫師 可優先考慮卵巢癌治療該怎麼選擇醫院與醫師?根據健保署資料,六成五的民眾選擇赴醫學中心進行手術,三成民眾選擇區域醫院,僅有百分之四選擇地區醫院。接受化學治療時,七成一的民眾選擇醫學中心,二成八選擇區域醫院,約百分之三選擇地區醫院。接受放射線治療時,六成八的人選擇醫學中心,兩成九選擇區域醫院,約百分之四選擇地區醫院。三軍總醫院婦癌科主任王毓淇建議,卵巢癌患者選擇手術醫師時,可優先選擇婦癌醫學會專科醫師。在考慮作傳統剖腹手術或腹腔鏡手術時,可諮詢擅長同樣術式的另位醫師意見,綜合評估再作最後決定。中華民國婦癌醫學會理事長、雙和醫院副院長賴鴻政補充,病人與醫師互動的感覺也相當重要,「感覺有緣、氣味相投最好」。另外,部分醫院有提供跨院合作,雙和醫院就針對部分居住較遠的卵巢癌患者,將其術後化療期間的追蹤交由其他地區醫師執行,血液檢查結果再回傳給主治醫師,如此有助減少患者舟車勞頓。不過趙安琪認為,卵巢癌復發率高,患者選定主治醫師後,盡量全程跟著該名醫師接受治療,如此醫師較能掌握患者病況,適時提供適切治療方式。
-
2020-04-19 癌症.卵巢.子宮
避孕又可防癌 哈佛研究:服用避孕藥可降低卵巢癌風險
卵巢癌被喻為婦女寧靜殺手,因早期症狀不明顯,確診時每兩人中就有一人轉移,在國內婦癌死亡率中,僅次於子宮頸癌,嚴重危及女性健康。卵巢未休眠 恐致基因突變台灣大學醫學院腫瘤醫學研究所教授、婦產部主治醫師鄭文芳表示,卵巢癌患者以40歲以上女性居多,最近十年來,患者年輕化,應與提早確診有關。此外,生育率逐年下降,沒有懷孕、未生育過的女性變多,也增加了卵巢癌風險。鄭文芳指出,青春期開始卵巢功能成熟後,為孕育下一代而工作,如果初經早、又停經晚,中間沒有懷孕、哺育,卵巢始終處於忙碌狀態,就會增加罹癌風險。研究:口服避孕藥 降罹癌機率高雄醫學大學婦產科教授、台北博仁醫院海扶刀治療中心執行總監鄭丞傑表示,未曾生育過的女性,卵巢不得閒,一直排卵,卵泡不斷地破裂、修復,可能導致基因突變。此外,致癌物質也可能從卵泡的破裂處進入卵巢內,也提高致癌風險。「口服避孕藥可以避孕,又可防癌。」鄭丞傑說,國外不少醫學文獻證實,服用避孕藥物,可以減少罹患卵巢癌風險。哈佛大學研究發現,服用避孕藥一年,可降低一成卵巢癌罹患率,如果服用五年,則可降低五成罹患率。鄭丞傑建議,沒有懷孕、生育過的女性,或初經早(11足歲之前)、停經晚(52族歲後),及連續打針或服用排卵藥物一年以上等危險族群,最好在醫師評估下服用口服避孕藥物,讓卵巢暫時休息。三大婦癌 與基因遺傳相關「基因遺傳也是卵巢癌的原因之一。」鄭文芳說,從臨床分析,卵巢癌、乳癌、子宮內膜癌等三大婦癌幾乎可說是綁在一起,如果罹患乳癌,則日後出現卵巢癌、子宮內膜癌的風險就比一般女性要高出許多。鄭文芳指出,這三大婦癌均與兩大基因有關,在門診收治婦癌個案時,都會詢問家族女性成員是否也罹患相關癌症,如果一個家族出現兩名以上的乳癌、卵巢癌病患,就會強烈建議所有女性成員接受基因篩檢。是否預防性切除 須審慎評估由於卵巢癌成因迄今仍不明,因此無法有效預防,透過篩檢,瞭解基因是否突變,就成為唯一降低罹癌風險的方法。鄭文芳指出,如果基因篩檢報告證實帶有致癌基因,而患者年齡超過40歲,已無生育需求,也可考慮預防性切除卵巢。鄭文芳說,台大醫院已完成一、二十例預防性切除卵巢個案,均有遺傳家族致癌基因。年紀最輕的患者40歲,因為姊姊確診晚期卵巢癌,而有所警覺,經基因篩檢也證實自己帶有此基因,不想活在癌症陰影之下,決定還沒有罹癌前,就先切除卵巢。停經前切除 增骨鬆、心血管風險不過,停經之前就切除卵巢,茲事體大,除了心理層面之外,也會提高骨鬆、心血管疾病風險。因為卵巢分泌女性荷爾蒙,少了雌激素保護,就容易罹患骨鬆及心血管疾病。鄭文芳建議,陷入兩難的女性,可先與醫師充分討論,得知利弊得失後,再做決定。如果選擇預防性切除,就必須定期回診,接受追蹤,並從飲食及運動著手,減少罹病風險。鄭丞傑則提醒,有卵巢家族病史的女性,除了考慮接受基因檢測,在35歲以後,每三至六個月回診追蹤,做一次陰道超波音及CA-125、HE4抽血檢查。另外,鄭丞傑也提供卵巢癌九大徵兆,包括,脹氣、腹部腫脹、下腹疼痛、停經後出血、消化不良及食欲減退、頻尿、體重異常減輕、腹水及四肢水腫,以及腹壁、肚臍、腹股溝、頸部等部位出現不正常腫塊,如出現上述症狀,務必提高警覺。
-
2020-04-19 科別.消化系統
健康醫點靈/便祕難啟齒 健康指標莫輕忽
便祕不好意思說,卻是不可輕忽的健康指標。羅東博愛醫院指出,若一周排便少於3次,且每次解便困難、感覺解不乾淨、腹脹或腹痛等,即可能為「便祕」。有便祕症狀的人,大便通常乾硬、呈顆粒狀,簡單的原因可能是水分、纖維質攝取不夠,或久站、久坐和運動不足所致,其他原因也可能包含懷孕、藥物副作用、腸胃蠕動慢、甲狀腺功能低下,甚至結直腸癌阻塞等。便祕的治療,除找出導致便祕的原因,對症下藥或避免外,均衡飲食、攝取足量水分與運動也必須盡量達成,否則長期或經常性便祕,恐引發痔瘡的併發症。羅東博愛醫院大腸直腸外科主治醫師李明璋就表示,痔瘡的成因,來自肛管的黏膜下組織及血管腫大,腫大處就被稱為「痔瘡」,其中又分為內痔與外痔,內痔神經分布較少,解便時疼痛感較少,外痔神經密布,排便時通常有較多疼痛感。他建議,無論便祕或痔瘡,治療先以藥物為主,可緩解排便時的疼痛感或改善大便硬度,再搭配均衡飲食、充足睡眠與運動,應可逐漸緩解。但若持續無法改善,也可考慮手術治療,移除內、外痔。不過,李明璋提醒,便祕或痔瘡可能因解便困難,糞便伴隨鮮紅色出血,若持續出血或有黑便,要盡快到大腸直腸外科就診,找出原因。
-
2020-04-19 科別.泌尿腎臟
包皮要割嗎? 泌尿科醫師解析3個原則
包皮到底該不該割?這是男性泌尿科最常見的問題。包皮是包覆男性陰莖龜頭的1層鬆軟皮膚,露出中央的尿道口以利排尿,主要功能在於保護龜頭免於被內褲或外物等刺激傷害。但包皮過長可能因為垢物長期累積,無法徹底清潔,導致生殖器官反覆發炎、刺激陰莖癌的發生或是造成女性伴侶容易引發感染的機率,成人可以依自身清潔習慣選擇切除與否。 診所院長吳哲安指出,臨床上關於男性陰莖手術,除了包皮環切術,其他如婚後想節育的結紮手術,或是部分男性對自身陰莖的長相不滿意,有增長或加粗的需求,以及少數的陰莖癌需切除腫塊等。其中包皮環切手術是項簡易的手術,隨著醫療技術和止血方式的進步,術後疼痛低、舒適度也大為提升。 吳哲安院長表示,施行包皮環切術並無年齡限制,從學童一直到7、80歲都可能有需求。小朋友主要是因為龜頭無法露出被包皮覆蓋,不便清潔恐易藏汙納垢;年長者或糖尿病患則因抵抗力較差,加上未做好清潔,導致包皮、龜頭、尿道等部位反覆發炎,遭受疼痛搔癢的困擾。另外,臨床上也常見適婚年齡或是女伴提醒,選擇來就診治療。至於包皮環切手術方式,大致可分為傳統手術和雷射手術2種,吳哲安院長說明,傳統手術會先剝開包皮露出龜頭,在冠狀溝下方的適當距離剪出2道平行的圓周型傷口,然後將其中過長的包皮與皮下組織分離並去除,過程中出血量較大,復原期約1周,術後易腫脹不適,可能對日常生活造成影響。吳哲安院長提到,雷射手術採取的方式則是仍保有血液供應的自體皮下筋膜活組織,加以摺疊然後進行縫合,並將包皮長度精密調整,降低術後感染機率,雷射過程同時切割兼止血,搭配生物性組織凝膠塗在組織分離面上,將皮辦黏合及血管封合而能順利止血,術後不需拆線,可大幅降低傷口疼痛、水腫症狀,復原期可縮短為2至3天,提高患者術後滿意度。為避免傷口經衝擊意外裂開,建議1個月後才恢復正常性生活。多數男性患者來評估包皮環切手術時都很擔憂疼痛問題,吳哲安院長強調,包皮手術屬於門診手術,只要尋求專業有豐富經驗的醫師,透過精細的雷射手術、並配合良好的止血方式,不必太過擔心傷口復原期的不適問題。 (文章授權提供/NOW健康)延伸閱讀: 泌尿問題不全是老化的錯! 這3原因都會讓攝護腺提早GG 泌尿道反覆感染與吃也有關! 4NG飲食習慣要戒掉
-
2020-04-18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東南亞比照歐美入境得先通報 特定對象需住防疫旅館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昨天才提及「疫情應該是平穩了」,今確診案例增加三例,打破連續三天零確診;考量東南亞疫情蠢動,指揮中心今也宣布從21日零時起,入境民眾過去14天(台灣時間4月7日零時起)如有東南亞地區旅遊史,登機前除了應填寫「入境健康聲明暨居家檢疫通知書」,也須確認住處是否符合居家檢疫條件,以確保國內防疫安全。指揮中心進一步表示,上述民眾若同住者有65歲(含)以上長者、6歲(含)以下幼童、慢性疾病患者(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或肺部疾病等),或無個人專用房間(含衛浴設備)者,入境後應入住防疫旅館;經查資料申報不實者,最高可罰15萬元。指揮中心指出,鄰近我國之東南亞/南亞國家近期疫情增溫,新加坡、印度、印尼疫情持續呈上升趨勢,近幾日新增確診病例數均創新高。其中新加坡病例以外籍勞工宿舍群聚個案為主,已累計約2,700例,佔本土病例70%;另菲律賓、馬來西亞、泰國疫情則持平或趨緩。指揮中心再次呼籲,民眾居家檢疫期間應落實肥皂勤洗手、避免觸摸眼鼻口,及做好咳嗽禮節;如有發燒或咳嗽等不適症狀,不可自行外出就醫,應主動聯繫所在縣市衛生局或地方關懷中心,並依指示就醫,切勿搭乘大眾運輸工具,違反居家檢疫規定者,最高可罰100萬元。
-
2020-04-18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東南亞返台有條件強制住防疫旅館
全球新冠肺炎蔓延,東南亞的疫情日趨嚴峻,根據疾病管制署資料,印尼確診數近6000人,泰國2700人。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天宣布,強化對於東南亞入境者的管理措施,過去兩周有東南亞旅遊史的入境民眾,登機前須主動出示符合居家檢疫條件的資料,如住家環境不符規定,須入住防疫旅館。我國因應新冠肺炎陸續拉高邊境防線,3月下旬全面要求入境者進行居家檢疫,但最怕匡列了大量居家檢疫者,但在家中的落實情形不夠嚴謹,使家內群聚感染與社區感染風險再升高。有鑑於此,今天零時起上路的新措施,要求過去兩周有歐美旅遊史的入境民眾,於登機前須主動出示符合居家檢疫條件的資料,如住家環境不符規定,就須入住防疫旅館。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今天起上述政策落實下來,早上入境班機當中,約有兩成旅客有入住防疫旅館的需求。莊人祥表示,有鑑於東南亞疫情升溫,指揮中心今天宣布,比照歐美入境者,過去兩周有東南亞旅遊史的入境民眾,登機前應主動出示符合居家檢疫條件的資料。如果同住者有65歲以上、6歲以下或罹患慢性疾病患者(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或肺部疾病等),或家中無專用套房可落實隔離,入境後應入住防疫旅館。經查資料申報不實者,最高可罰15萬元。
-
2020-04-18 科別.腦部.神經
腦動脈瘤如不定時炸彈 這些人是好發族群
「我都沒有任何病痛感覺,沒想到一檢查就發現這個問題,我竟然隨身攜帶了1顆不定時炸彈!」眼前這名婦人看著自己的腦血管磁振造影(MRI)影像一臉驚訝的說。今年53歲的廖小姐是中小企業高階主管,有遺傳性糖尿病,平常很注意飲食及運動,身旁的秘書還會盯著她乖乖吃藥。在公司負責海外業務部門的她,時常要配合外國廠商時差加班熬夜,身邊友人常叮嚀她要隨時注意健康狀況,於是她特別抽空到北投健康管理醫院進行健檢,這趟行程幫她揪出1顆危險未爆彈。從腦血管磁振造影(MRI)影像可明顯看到大腦動脈有1顆0.6公分的腦動脈瘤,容易破裂的腦動脈瘤最常見的大小約在0.5至0.7公分左右,這顆不定時炸彈若破裂會導致蜘蛛膜下腔出血,造成出血性中風,甚至死亡。 「還好有提早發現!明年夏天,我還要去美國參加兒子的畢業典禮,如果錯過這麼重要的時刻,我會後悔一輩子!」廖小姐直呼幸好有安排健檢,及早發現這顆有破裂危險的腦動脈瘤,經專科醫師評估廖小姐只需進行微創手術就可解除未爆彈危機。北投健康管理醫院錢政平副院長指出,腦動脈瘤通常沒有症狀,發生機率遠超乎想像,100人裡就有1至2人潛藏腦動脈瘤而不自知。通常都是健康檢查時發現或是動脈瘤太大引起梗塞性中風或類似腫瘤壓迫性效應,更嚴重是破裂出血後才檢查出有動脈瘤。腦動脈瘤好發45歲以上成人、女性居多,與抽菸、喝酒、作息不正常、壓力、血壓不規則控制有關。近年來,腦動脈瘤再也不是年長者的專利,飾演《冰與火之歌:權力遊戲》龍女的英國女星艾蜜莉亞.克拉克,在2012年,當年她才24歲,就曾因腦動脈瘤破裂緊急送醫,生命一度垂危,腦動脈瘤破裂時機難以預測,唯有安排定期健康檢查,及早發現治療,避免造成無法挽回的遺憾。★本文經《健康傳媒》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關心健康生活大小事,點此進入【健康傳媒】
-
2020-04-18 新聞.健康知識+
輕碰就瘀青? 不是皮膚嫩,當心身體潛藏4疾病
大多數的瘀青都是因為受到外力的創傷,使得微血管破裂出血所致。當微血管因為受到撞擊或是壓迫以致破裂出血時,血小板會聚集到破裂處形成血栓,阻擋出血點,但當出血較厲害的時候,未凝結的血液會滲出血管壁到達皮下組織,出現瘀血的表現。瘀青時雖然顏色看起來是綠色的,但其實因紅血球中含有膽紅素,瘀血發生時,會先出現深紫紅色,隨著血塊分解,瘀青的範圍會有擴散的趨勢,而膽紅素也會生成膽綠素,瘀血從紫紅色轉為黃綠色。雙和醫院血液腫瘤科主治醫師鄭偉宏表示,年輕人因為皮下組織比較厚,可讓皮下的微血管受到較好的保護,一般是因受到明顯的外力衝擊,才會出現瘀青,但年長者因皮下組織較薄,出血的機率比較高,甚至只要將手臂置於桌上,即可能因壓迫使得微血管破裂而出現瘀青。另外,服用一些藥物,例如抗凝血藥物等,也容易出現瘀青。然而,經常不明原因的瘀青或是瘀青久久不散,也可能是身體出現的警訊,甚至有可能是一些嚴重的血液疾病。若是經常不明原因的瘀血,要懷疑罹患血液功能不良疾病的可能性,尤其是一般撞擊導致的瘀血多位於四肢,若是軀幹、甚到臉部等部位也常有不明原因的瘀青,就更要提高警覺。1、血癌:白血病通常沒有先期症狀,病人也找不到家族史的傾向,目前的醫學並無法證實其確切的致病原因。曾有病人因糖尿病定期接受包括血液功能在內的檢查追蹤,一向都在正常範圍之內,但某天卻因突然發燒不退而送至急診,全身同時有多處瘀青,經檢查後才發現罹患了白血病。 2、自體免疫疾病:除了血液方面的疾病之外,有些自體免疫疾病,例如紫斑症也會出現瘀青的症狀。值得注意的是,體表不明原因的瘀血是個警訊,若因凝血功能異常導致出血不止,很可能表示身體其他部位,包括看不到的部位也正出血中,例如腸胃道以及大腦等。 3、腦出血:即使當下沒有出血情形,也意味其血管容易破裂出血,甚至因其凝血功能不良,只要一搖晃,腦部即可能出血。若是大腦出血不止,即會出現中風的症狀,包括頭痛、單一側肢體無力、顏面神經障礙等症狀。 4、內臟出血:當病人出現大面積的瘀血時,也要懷疑是否因其內臟有嚴重出血,例如主動脈瘤破裂等,需要進一步處理。延伸閱讀: 跌打損傷要冰敷or熱敷? 先搞清楚受傷時間再決定 腳踝扭傷別放任不管! 教你正確處理5原則好的快
-
2020-04-18 養生.聰明飲食
防疫期間該如何減重開心吃 6食物幫你控制熱量
「肥胖」恐為感染新冠肺炎和導致重症的高風險因素之一,為了防疫、減少群聚,許多人周末假日宅在家,心情鬱悶外,還追劇配零食變成「沙發馬鈴薯」,體重不斷上升,在防疫期間該如何減重開心吃?北投健康管理醫院營養師潘富子建議,在防疫期間不妨採用以下6樣食物,可幫助您舒緩焦慮心情,還可避免攝取過多的熱量。1.毛豆:具有豐富的植物性蛋白質及膳食纖維,含有色胺酸可輔助生成安定神經的GABA神經傳導物,抑制中樞神經系統過度興奮,對腦部有安定的作用,進而促進放鬆及消除緊張。若把毛豆仁拿來當零食吃的話,建議50公克為一日的分量,取代部分蛋白質來源的攝取。2.深綠色蔬菜:菠菜、芥菜、韭菜等。富含膳食纖維,還含有維生素 B 群可安定神經,幫助安眠、減緩壓力、撫平情緒。3.香蕉:富含膳食纖維及果寡糖可以促進腸道蠕動、使排便順暢。也含有色胺酸及維生素B6也可幫助放鬆神經。若想減重,不要選擇熟透的香蕉,且須注意水果分量的控制,即一天的份量建議吃2根小香蕉即可,當點心分餐次食用。4.奇異果:含有大量維生素、膳食纖維、維生素C、維生素E、鈣、鎂等營養素。可幫助腸胃蠕動、安定神經。維生素C、E有很好的抗氧化效果,還可幫助肌膚修復,可解決減重時因缺乏部分營養所導致的肌膚問題。5.黑巧克力:建議可挑選70%~90%的無糖黑巧克力,富含多酚類抗氧化物質,可預防心血管疾病及活化腦部細胞。另含豐富的鎂、鉀、維生素及C及可可鹼,都有不錯安定神經的效果,其中可可鹼具有使人情緒興奮、抗抑鬱的作用。6.燕麥:含有豐富的可溶性膳食纖維-β-葡聚糖,可以幫助腸道蠕動。燕麥的麩醯胺酸可合成GABA使腦部放鬆。燕麥吃下去後燕麥纖維會吸收水分在腸胃裡膨脹,增加飽足感及延長胃排空的時間。但需提醒燕麥的熱量並不低, 100g的即食燕麥片熱量為406大卡,若想吃燕麥減肥,記得要挑選無糖及注意吃的分量,可用燕麥粥兩碗來取代一碗白米飯。
-
2020-04-18 新聞.科普好健康
轉頭就暈 可自己做耳石復位術?
在暈眩門診中,常會見到苦於經常性姿態性暈眩的患者,他們一轉頭,就會感到全身不適、暈眩、惡心或嘔吐,就醫時,常被診斷為「耳石鬆脫」。網路上有教人如何在家做耳石復位術的影片,在施作時,必須自己把頭轉到特殊位置,然後再轉向另一側,再翻身,最後突然坐起。患者就診時,往往會詢問是否可以按照影片自己做?或者是已經做了很多次,為何還在暈?甚至更暈了?姿態性眩暈 常見病因有3種一、良性陣發性姿態性眩暈症最常見原因,往往是因頭部撞擊或耳蝸動脈缺血,導致橢圓囊內的耳石器,從底部的膠質層鬆脫,隨著內淋巴液的回流,沉積於某一支半規管,只要患者一轉頭或改變身體姿勢,耳石就會因為重力或慣性因素,在頭部轉動停止時,繼續帶動半規管內的淋巴液,讓患者誤以為頭還在轉動,產生眼震及眩暈。二、持弓獵人症候群此病名源自於獵人拉弓射箭時,必須頭向一側轉,瞄準過久時,突然發生症狀。起因於一側的頸椎動脈發生狹窄,例如動脈硬化、發育不全或是匯流異常,在頭部轉動時,發生椎基底動脈缺血,輕者感到暈眩,重者則會發生腦幹中風,出現意識喪失、吞嚥困難、構音異常、運動失調等症狀。三、陣發性前庭症候群導因於第八對顱神經,被扭曲變形的基底動脈或前下小腦動脈所壓迫,在動脈搏動時,干擾到該條神經傳遞前庭平衡及耳蝸聽覺訊號的功能,傳進大腦的訊號變成斷斷續續,有的人會出現搏動性耳鳴及神經性聽力障礙,很像耳中風;有的人會以姿態性眩暈為主,很像良性陣發性姿態性眩暈症;也有人會兩種症狀都有,很類似梅尼爾氏症或前庭性偏頭痛發作。無法確定沉積處 貿然復位恐更糟要根治良性陣發性姿態性眩暈症,必須先確定耳石沉積在哪一支半規管,然後對那一支半規管進行耳石復位術;但若無法確定沉積處,貿然進行錯誤方位的復位術時,只會把耳石轉到別的半規管內,甚至造成更多處的耳石沉積,使得病況更加地複雜,之後醫師要為患者進行治療時,技術上會更加地困難。治療持弓獵人症候群,臨床上會以口服抗血小板劑為主,必要時得進行血管整形術(氣球擴張或支架置放);若有三高者,要好好控制血壓、血糖及血脂;若貿然進行耳石復位術,反而會引起腦幹中風。對於陣發性前庭症候群患者的治療,建議要有充足睡眠,可以增強腦部抵抗暈眩發作的能力,或是口服乙型受器阻斷劑,減少動脈的搏動;若貿然進行耳石復位術,反而會改變動脈血流,加強動脈搏動,加重病症。因此,如果出現姿態性眩暈時,先別貿然自行上網模仿耳石復位術,畢竟這還是醫療行為,建議正確就醫,以免衍生不必要的併發症。
-
2020-04-18 科別.消化系統
長期便秘會引口臭! 拚命刷牙不夠,還要做到4習慣
你也有便秘、放臭屁的困擾嗎?一名林姓女子,平常需喝優酪乳才容易解便,近期感到腹部悶脹竟然排出硬便伴鮮血,原以為是生理期,沒想到並不是,因為從這日開始,往後排便都伴有鮮血,因此開始疑懷自己有痔瘡,加上舌頭紅腫、長口瘡,同事還提醒她留意口中異味,至醫院求診後,才終於解決秘、口臭等困擾。衛生福利部臺北醫院中醫科醫師賴博政表示,中醫認為便血多屬胃中積熱或濕熱蘊結,一般因過食辛辣食物,導致熱積於胃,積熱上擾,會使口腔有口苦或口臭,若積熱向下則會影響腸胃消化吸收,嚴重者損傷腸胃的血管,血液隨大便而出而為便血,或是過度食用高熱量高脂肪的加工食品,導致消化功能失常,濕熱結於腸道,而導致便血。常見症狀有:便血鮮紅、大便黏膩或解便不淨、腹部悶脹、口乾苦、自覺身體濕熱沉重、舌苔黃厚膩等,在治療上以清熱瀉火、涼血止血以及利化濕濁為原則。而痔瘡好發於中年男性,以45歲至65歲比例最高,目前認為是肛門周圍的結締組織、小血管以及平滑肌等纖維因為排便不易,解便時不斷反覆摩擦,牽扯周圍的襯墊所造成,常見的症狀有大便時間變長且較不易解出、解便時伴有鮮紅色的點滴狀出血、肛門口搔癢疼痛、肛門口自覺或有異物下墜感。另外,體重過重、平時沒有運動習慣、長時間久站久坐、懷孕婦女也是痔瘡的好發族群。不過,賴博政指出,若解便看到的血是暗紅色,並且排便習慣有改變、體重急遽下降,則建議儘速就醫做進一步檢查,由醫師評估是否需做切片檢查來排除大腸癌的可能性,但一般來說,並不需要因為一兩次的血便而擔心罹患大腸癌。 賴博政提供「加加減減4招」,趕走長期便秘、口臭,還能預防痔瘡: 1、「增加」膳食纖維與飲水量多食用含有較多膳食纖維的蔬果,如蘋果、芭樂、水梨、柳丁、橘子、香吉士。空心菜、地瓜葉、菠菜、韭菜、青椒、花椰菜、芹菜、筊白筍、芥蘭等,及補充適當的飲水量,能幫助通便潤腸,並進而改善口臭。 2、「增加」運動機會增加適量的運動量,尤其是活動下肢,增加骨盆腔血液循環。若是因工作而長時間久站或久坐者,可每半小時伸展一次,透過控制體重也可以降低痔瘡發生。 3、「減少」忍便的習慣有便意時強忍會造成便秘更嚴重,因為忍便而便秘的主要原因,就是糞便中的水分持續被大腸吸收,導致糞便變的乾硬,因此當下次便意來時,解便就更加困難。而在肚臍周圍順時針按摩可幫助排便,也可用清水沖洗和溫水坐浴的方式增加血液循環並避免因痔瘡產生的疼痛,不過,若能慢慢養成每天固定排便的習慣會更好。 4、「減少」油炸辛辣飲食減少食用或盡量不食用含有辣椒、胡椒鹽、蔥、洋蔥、薑、米酒、大蒜調味的食物,及燒烤煙燻炸物、麻辣鍋、咖啡、酒等,而改以汆燙、水煮食物取代,能改善腸胃積熱、排便便秘的困難。延伸閱讀: 嘴破不一定是火氣大 可能是免疫系統出問題 天天刷牙還是有口臭? 日常6原因都會造成你口氣差
-
2020-04-18 科別.耳鼻喉
鼻涕倒流令人訝異的真相!三大原因讓您一次掌握
「陳醫師,我之前一次感冒後,就感覺鼻涕倒流一直到現在,讓我很困擾...」「常常覺得自己一直在吞鼻涕,這些鼻涕倒流究竟是從哪來的啊?」若要說耳鼻喉科門診最常見的症狀,我想「鼻涕倒流」絕對穩坐排行榜前幾名。身為鼻過敏兒的我,以前也常深受鼻涕倒流的困擾。因此,面對有鼻涕倒流症狀的朋友,我盡可能地從問診和檢查中抽絲剝繭,希望幫忙找出最可能的原因,以求對症下藥。許多原因都可能導致鼻涕倒流,但您知道鼻涕倒流也可能是正常現象嗎?還有這些鼻涕此時此刻正悄悄地被您吞入肚子裡嗎?今天就藉由這篇文章,我將與您分享關於鼻涕倒流的真相,並為您整理造成鼻涕倒流的三大原因,希望讓您快速了解,且讓我們一起看下去...關於鼻涕倒流,先告訴您真相 鼻涕倒流其實是正常現象,但如果已經造成明顯不舒服,請尋求醫師協助找出原因。居然有「正常」的鼻涕倒流?這些鼻涕是從哪來的啊?我們的上呼吸道一路從鼻子到喉嚨,都被一層「黏膜」所覆蓋。顧名思義,這層黏膜就是會分泌「黏液」的膜,這些黏液由黏膜的腺體所製造,每天大約會製造 1 到 2 公升的黏液,默默地往後往下流到喉嚨,這些是「正常」的鼻涕倒流,平時我們並不會注意到它。所謂流水不腐,這些不停流動的黏液,就像灑水系統一樣,除了讓鼻子和喉嚨保持濕潤,更能沖掉吸入鼻子或喉嚨的髒污或病菌,是保護我們上呼吸道健康的一道重要防線。這些鼻腔分泌的黏液當中,有三分之一會從鼻子流出,其他則是往喉嚨方向流下,被我們吞入胃中。那「不正常」的鼻涕倒流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呢?上面提到這些平常就不斷倒流的黏液不會讓我們感到不舒服。不過,有許多問題會導致不正常、令人困擾的鼻涕倒流,我試著把這些原因歸納成三大類,希望能幫助您理解。這三大類原因分別是:「鼻涕製造過多」、「鼻涕排不出去」、「鼻涕變得太黏」。鼻涕倒流第一類:水龍頭沒關緊-鼻涕製造過多鼻涕產生得比平時還多,就像水龍頭沒關緊一樣,下游處因此淹水。常見的原因如下:• 感染性鼻炎:舉凡病毒、細菌、黴菌...等病原,都會造成鼻腔的感染,進而產生過多的鼻涕倒流。 • 過敏性鼻炎:環境中充滿各式各樣的過敏原,如塵蟎、黴菌、貓狗毛、蟑螂...等等,這些過敏原可能誘發鼻黏膜的過敏反應,造成大量的鼻水。 • 非過敏性鼻炎:若沒有明顯的感染源或過敏原,鼻涕倒流可能是非過敏性鼻炎引起。這些包括懷孕性鼻炎、職業性鼻炎、藥物性鼻炎、血管運動型鼻炎...等等。(想知道更多鼻炎資訊,請您參考之前這篇文章:別再說鼻子過敏了!您應該要知道的「非過敏性鼻炎」)• 異物:小朋友若不小心將異物塞到鼻孔內,會導致鼻腔持續發炎和感染,分泌物和鼻涕因此變多。鼻涕倒流第二類:下水道不通-鼻涕排不出去正常情況下,鼻腔分泌的黏液流往喉嚨後,會被我們不經意地吞入胃中。如果這個過程出問題,就像下水道不通,黏液往上累積在喉嚨,因而產生鼻涕倒流的症狀。可能的原因有:• 胃食道逆流:胃酸是胃液的成分之一,這是一個很強的酸(pH 值只有 1.5 到 3.5,比常用的浴廁清潔劑還酸!)。當胃液逆流而上,最遠可到達鼻腔附近,造成所到之處的黏膜發炎,產生類似鼻涕倒流的感覺。 • 食道病變:食道結構問題或運動障礙,也會影響鼻黏液被吞入胃部。鼻涕倒流第三類:鼻涕變得太黏•脫水:水分攝取不夠會讓鼻子分泌的黏液變得更黏。•藥物:某些藥物(例如常用來治療鼻水的抗組織胺),可能讓鼻涕變得黏稠。•乾冷的氣候:在冬天或是乾冷的地方,會讓鼻涕變得黏稠。•年紀:隨著年紀增長,上呼吸道黏膜的腺體萎縮,加上吞嚥和協調能力下降,都容易產生濃稠的鼻涕倒流。既然鼻涕倒流也可能是正常現象,那我什麼時候應該要看醫生呢?現在您應該已了解鼻涕倒流分正常和不正常的,那究竟出現哪些症狀時,需要儘早尋求醫師協助呢?以下這些是您需要特別注意的:• 發燒:可能是感冒後出現併發症,例如急性鼻竇炎• 濃黃甚至有異味的鼻涕出現:要懷疑急性鼻竇炎• 鼻涕或痰液出現血絲:要排除像是鼻咽癌、肺部疾病...等疾病的可能性• 呼吸會喘或是聽到喘鳴聲:可能是過敏症狀發作(例如氣喘...)• 經治療後仍沒改善的鼻涕倒流鼻涕倒流讓我很困擾,該怎麼治療呢?由於造成鼻涕倒流的原因太多了,抓出背後潛藏的來源,是決定治療效果的關鍵。對於有症狀的鼻涕倒流,治療大致可以分成「物理治療」和「藥物治療」兩大類。若不喜歡吃藥,或是暫時無法就醫時,可先自行嘗試這些溫和的物理治療:• 補充水分:當感覺鼻涕變得濃稠時,水分一定要比平時喝得更多,避免黏膜缺水。• 洗鼻子:使用洗鼻器或洗鼻機,將溫暖的生理食鹽水沖入鼻腔,能改善許多鼻炎造成的症狀。市面上有許多種類的洗鼻器具,挑選您使用習慣的即可。(洗鼻子是平時保養鼻腔很好且有效的方法,建議可以詢問您的耳鼻喉科醫師有關洗鼻子的方法喔!)• 吸蒸氣:若家裡沒有吸蒸氣的機器,可以用泡過熱水的毛巾熱敷在鼻子附近,或是洗澡時在浴室待久一點,都能使鼻腔處於濕潤的狀態,藉此減少鼻涕的黏稠度。• 過敏控制:對於過敏造成的鼻涕倒流,除了藥物控制,最重要還是平時就要做好減少過敏原的功課(例如加強室內除濕、使用防蟎寢具、減少二手或三手菸...等等),效果才會好。若經以上的物理治療仍沒明顯改善,或是鼻涕倒流的症狀太困擾,醫師會考慮使用藥物治療,包括:• 口服抗組織胺藥物:抗組織胺是治療鼻炎症狀很常用的一類藥物,然而使用時機建議請您的醫師評估,因為在某些情況下(例如急性鼻竇炎...)不適合使用這類藥物,會讓鼻涕變得更黏而不易排出。• 口服抗充血劑:造成鼻黏膜消腫,使鼻腔變得通暢,以利鼻水排出,但同樣建議遵照醫師建議使用,避免副作用產生。• 鼻噴劑:鼻噴劑有許多種類,其中一類為類固醇鼻噴劑,可以治療不同種類鼻炎造成的鼻涕倒流;另一類則是抗充血的鼻噴劑,一般藥局即可買到,但過度使用可能導致藥物性鼻炎,鼻子越噴藥反而越塞,千萬要注意。• 抗生素:當鼻涕倒流的來源是細菌性鼻竇炎時,使用適當的抗生素可以縮短不舒服的時間,以及避免演變成慢性鼻竇炎。• 其他:當鼻涕倒流的症狀來自於胃酸逆流,某些胃藥(例如氫離子阻斷劑...)就能派上用場了。關於鼻涕倒流,還有什麼我需要注意的呢?鼻涕倒流可能導致許多症狀,例如持續咳嗽、喉嚨痛、聲音沙啞...等等。可能造成鼻涕倒流的原因當中,有些可能需要幾週甚至幾個月的時間能會消失,聽到這消息許多人可能會感到洩氣,甚至在過程中就放棄治療,實在可惜。這可不是要您因此灰心喪志,其實大部分造成鼻涕倒流的問題都不嚴重,只要越早找出原因,經過耳鼻喉科醫師為您「客製化」的治療,多數人都可以感受到進步的。現在,讓我們一起為您鼻子的健康而努力吧!原文:鼻涕倒流令人訝異的真相!三大原因讓您一次掌握 搜尋附近的診所:耳鼻喉科免費註冊,掛號、領藥超方便!
-
2020-04-18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全球五分之一人口 可能成為新冠肺炎重症者
倫敦衛生與熱帶醫學院17日發表的初步估計顯示,全球有五分之一、也就是17億人,是新冠肺炎重症者的高危險群。這分研究可以幫助各國抓到防疫重點。研究顯示,各大洲高危險群占人口比率不同,最低的是非洲,有16%人口是高危險群,最高的歐洲則是31%。歐洲高危險群較多,是因為許多年長者患有心血管疾病、糖尿病、慢性腎臟病和慢性呼吸道疾病等。一些愛滋病盛行的非洲國家,如南非,高危險群占比也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