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3-05 養生.聰明飲食
搜尋
血管
共找到
5937
筆 文章
-
-
2021-03-05 科別.腦部.神經
3個月飆胖16公斤 北榮鼻視鏡摘除腦腫瘤
36歲從事美髮業的翁小姐,一年半前體重莫名上升,「只喝水、沒吃東西都在胖」,短短3天就胖了5公斤,3個月就從49公斤飆到65公斤。一次搭機下降過程發生劇烈頭痛,就醫揪出腦內竟有6公分巨大腫瘤,確診為少見的「庫欣病」,北榮「經鼻內視鏡手術團隊」以不需開顱、微創鼻內視鏡手術,成功摘除翁小姐腦內的腫瘤。翁小姐說,發胖時出現月亮臉、皮膚粗糙、冒痘痘、毛髮增生等症狀,甚至四肢水腫及無力,被確診有巨大腫瘤在腦袋作祟,「自己都嚇哭了」。北榮新陳代謝科主任陳涵栩表示,庫欣病是一種內分泌與荷爾蒙障礙引起的腦瘤,發生率每年每百萬人口約10人,台灣每年約新增60至70個病患,男女比約5比1,是少見疾病,臨床多因「突然變胖」求診,患者會肌肉無力、皮肉較薄,伴隨骨質疏鬆。鼻內視鏡並非新創手術,台北榮總在104年由鼻頭頸科與一般神經外科醫師共同組成「經鼻內視鏡手術團隊」,至今已完成超過400例手術,庫欣病約占了10至15例。北榮一般神經外科醫師王緯欣指出,庫欣病目前無藥物治療,在所有腦下垂體腫瘤中最難診治,摘除過程跟「大小」無關,只要體內有一點點的殘餘,對內分泌影響都非常大,不單外表,還有血壓、血糖不穩等慢性病威脅。北榮鼻頭頸科主任藍敏英說,翁小姐術後幾乎未發生鼻部不適或嗅覺喪失等併發症,異常增高的荷爾蒙也很快下降,體重及臉型回復以往樣貌。原本腫瘤大到覆蓋鄰近血管及神經構造,要完全切除又保存內分泌及神經的功能難度相當高,此一成功案例因此獲得國際知名期刊「Neurosurgical Focus Video」封面刊登肯定。
-
2021-03-05 養生.健康瘦身
肥胖小心被新冠肺炎盯上!醫6點建議擺脫病毒纏身
3月4日是世界肥胖日,中壢天晟醫院體重管理與代謝手術中心主任徐光漢表示,「胖」不只是外觀問題,更是隱藏在身上的風險,全球至今受疫情所擾,臨床也發現肥胖族群感染新冠肺炎的風險更高,呼籲民眾應遵守6點原則,才能肥胖走出去、病毒進不來、健康跟著來。徐光漢表示,肥胖族群看似「壯」實則「虛」,肥胖體質百受其害,不僅罹患糖尿病、代謝症候群及血脂異常等慢性疾病的風險超過常人3倍,罹患高血壓、心血管疾病、膝關節炎及痛風的風險是常人2倍,一不小心還可能被新冠肺炎盯上。預防肥胖及減重,徐光漢提醒民眾應遵守以下原則,第一,均衡飲食、每日吃5份鮮食蔬果;第二,減少零食、外食、糖飲等肥胖「三害」;第三,培養規律運動每日至少30分鐘以上;第四,充足睡眠、規律作息。另針對過重者飲食控制、運動等,徐光漢建議可至門診專業減重團隊制訂治療計畫;身體質量指數BMI大於32.5以上的重度肥胖者,則可考慮胃繞道手術、胃袖狀切除手術等外科治療。徐光漢強調,肥胖是慢性疾病,呼籲政府、醫療人員及社會制定相關政策和保護措施,共同努力預防治療肥胖,民眾也要培養好生活作息,才不會被病毒找上門。
-
2021-03-05 科別.腦部.神經
預知腦中的不定時炸彈「腦動脈瘤」 專家建議做1事!
53歲的廖小姐,有遺傳性糖尿病,平常很注意飲食及運動,也有乖乖吃藥。在公司負責海外業務的她,時常要配合外國廠商時差加班熬夜,因為旁人時常叮嚀她要注意健康狀況,她特別抽空進行健檢,沒想到竟揪出健康未爆彈。從廖小姐的腦血管磁振造影(MRI)影像,明顯看到大腦動脈有顆0.6公分的腦動脈瘤。易破裂的腦動脈瘤大小約0.5~0.7公分左右,這顆不定時炸彈若破裂會導致蜘蛛膜下腔出血,造成出血性中風,甚至死亡。 廖小姐很慶幸有安排健康檢查,及早發現這顆有破裂危險的腦動脈瘤,經專科醫師評估,只需要進行微創手術就可解除未爆彈危機。北投健康管理醫院副院長錢政平說,腦動脈瘤通常無症狀,發生機率遠超乎想像,100人裡就有1~2人潛藏腦動脈瘤而不自知。通常是健康檢查發現,或動脈瘤太大引起梗塞性中風,或腫瘤壓迫性效應,嚴重時是破裂出血後才查出。腦動脈瘤好發45歲以上成人,女性居多;與抽煙、喝酒、作息不正常、壓力、血壓不規則控制有關。近年來,腦動脈瘤再也不是年長者的專利,連才24歲的龍后-艾蜜莉亞.克拉克,就曾因腦動脈瘤破裂緊急送醫,生命一度垂危。錢政平提醒,腦動脈瘤破裂時機難以預測,唯有安排定期健康檢查,及早發現,才能避免造成無法挽回的遺憾。 諮詢專家/北投健康管理醫院副院長 錢政平
-
2021-03-05 養生.聰明飲食
減重雞胸肉吃到膩?專家:4類食物這樣吃健康又好瘦!
減重風氣盛行,攝取足夠的蛋白質相當重要,雞胸肉便是許多民眾減重時的首選。不過其實除了雞胸肉也可以有其他更多元的選擇,並非只能吃雞胸肉不可。 減重只能吃雞胸肉?專家:重點在低脂、蛋白質。 倪曼婷營養師指出,大家口耳相傳減重時可以適當補充雞胸肉,確實是個好選擇,因為雞肉屬於六大類食物中的豆魚蛋肉類,也就是大家所熟悉含有豐富蛋白質的食物,有助於維持身體肌肉量,而雞胸肉正是其中的「低脂豆魚蛋肉類」,顧名思義不僅富含蛋白質且低脂。以30公克為一份,一份雞胸肉約含蛋白質7公克、脂肪3公克以下、熱量55大卡,有助於熱量控制。 不過,上述雞胸肉營養攝取重點在於「低脂的豆魚肉蛋類」,因此並不用特別指名雞胸肉,民眾在準備方便的情況下,也可以選擇雞腿、一般魚肉、花枝、蝦仁、雞蛋、豆包、無糖豆漿等,這些也都是屬於低脂豆魚蛋肉類,一樣對於減重相當有幫助,適合列入減重菜單當中! 記住豆魚蛋肉類,依序選擇更有助健康 多數有減重的民眾都知道,減重時需適量的補充蛋白質,大多選擇如雞胸肉、雞蛋等。不過其實也可以多留意攝取來源優先順序,對於健康更有利,蛋白質來源的分類名稱「豆魚蛋肉類」就另藏玄機。 倪曼婷營養師表示,蛋白質雖為三大營養素之一,不過常伴隨左右的就是脂肪,脂肪除了是減重者欲避免之物外,最重要的是其也並非都有利身體健康,特別是「飽和脂肪」,食用過多容易增加罹患心血管疾病風險。因此國民飲食指南建議,蛋白質食物的攝取順序為豆類、魚類與海鮮、蛋類、肉類,此順序也正是分類的名稱,而非「魚豆肉蛋類」或「肉蛋魚豆類」等其他順序組合。 倪曼婷營養師建議,民眾在吃雞胸肉前,可以考慮優先選擇順序,先從豆類、魚類、蛋類做選擇,並挑選低、中脂的食材,如此更能兼顧減重和健康! 減重補充蛋白質 也要留意總攝取量 了解蛋白質的攝取來源及優先順序後,攝取總量也需要注意,以免即便選擇的都是低脂蛋白質,攝取總量過多,反讓熱量無意間破表,特別是油煎、油炸等烹調過後的食物,也常伴隨著額外的烹調用油。倪曼婷營養師提醒,蛋白質攝取過多是減重常見的盲點及困難之一,而非蛋白質攝取不足,若無加以控制恐怕減重瘦身的效果難以彰顯。 倪曼婷營養師舉例說明,以常見1500-2000卡菜單來看,每日約要攝取6-7份的蛋白質,以上述的雞胸肉為例,每份約30公克,平均分配至三餐,每餐約2-2.5份即達標,此份量也包含了所有豆類、魚類、蛋類、肉類等,若有使用高蛋白粉等營養補充品,也得視情況調整。 倪曼婷營養師提醒,理想的減重方式,應以長久執行又不影響健康的方法進行,讓自己的瘦身菜單多元化就是其中一種做法,避免單一引起厭煩,反而造成報復性飲食。雞胸肉可當作菜單之一,另外再以豆製品、魚類、海鮮、蛋增加豐富程度,有變化的菜單更有利減重持續,只要控制好總熱量與份量、均衡營養亦有助成功瘦下來。 《延伸閱讀》 .減肥不吃白飯竟掉髮、高血脂 專家:至少應換成玉米等5食物 .取消早餐助減肥兼顧健康?醫推168斷食:人其實不用吃到三餐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1-03-04 科別.腦部.神經
輕熟女成月亮臉!3個月飆胖16公斤 北榮搶救腦內風暴
36歲從事美髮業的翁小姐,愛美總維持美妙身材,然而,一年半前體重莫名直線上升,曾經三天就胖五公斤,「只喝水、沒吃東西都在胖」,最多一個月重達10公斤,3個月竟從49公斤飆到65公斤,平常就愛自拍的她,現在成了月亮臉,皮膚也變得粗糙冒痘痘還有毛髮增生,甚至四肢水腫及無力,後來在住家的南部醫院透過影像檢查找到腦下垂體竟有6公分巨大腫瘤,還包覆鄰近的大血管及神經構造,確診為少見的「庫欣病」,於是決定北上榮總,終於在鼻內視鏡手術團隊的協助下成功摘除這顆腦內不定時炸彈,連阿嬤都不可思議地說「開腦竟然可以從鼻子進去!」北榮新陳代謝科主任陳涵栩表示,庫欣病是一種內分泌與賀爾蒙障礙引起的腦瘤,發生率約每百萬新加十個,算是少見疾病,通常女男比例為5:1,台灣每年約新增60-70個病患;而由腦下垂體引起的庫欣病占三分之二,腎上腺約一成,也有癌症所引起,臨床門診多因「突然變胖」來求醫,然而,跟一般胖子的區別是,患者會肌肉無力、皮肉較薄伴隨骨質疏鬆。北榮一般神經外科醫師王緯欣表示,庫欣病目前沒有藥物治療,在所有腦下垂體腫瘤中最難以診治,摘除的過程跟大小無關,只要體內還有一點點的殘餘,對內分泌影響都會非常大,不單是外表,還有血壓、血糖等慢性病的健康威脅。北榮鼻頭頸科主任藍敏英表示,翁小姐術後幾乎未發生鼻部不適或嗅覺喪失等併發症,異常增高的賀爾蒙也很快下降,在新陳代謝科、鼻頭頸科及神經外科等多專科的追蹤下,體重及臉型回復以往樣貎,影像檢查亦無殘瘤,不須再接受輔助性的藥物及放射線治療。由於腦下垂體腫瘤及其他顱底腫瘤若有神經血管的侵犯,除傳統開顱手術外,要從鼻子的通道進行手術,難度是相當的高,要達到腫瘤完全切除又保存內分泌及神經的功能更是難上加難,此一案例因此獲得國際知名期刊Neurosurgical Focus Video封面刊登肯定。鼻內視鏡並非新創手術,北榮104年起由鼻頭頸科藍敏瑛主任與一般神經外科王緯歆醫師共同組成「經鼻內視鏡手術團隊」,與美國匹茲堡醫學中心合作,已完成超過400例手術,更共同發表10餘篇相關論文,其中,庫欣病手術個案約占了10至15例。
-
2021-03-04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南韓再傳3人施打AZ疫苗喪命! 文在寅表明「願接種」
南韓啟動新冠疫苗施打作業近1周,3日先傳出2人接種AZ疫苗後死亡,4日再傳3人同樣施打AZ疫苗後喪命,目前還無法證實5人死亡與AZ疫苗存在因果關係。青瓦台則表示,文在寅總統已表明,願意接種AZ疫苗。據WoW!Korea報導,4日的3名死者分別發生在大田、全州與扶安。大田的死亡案例是一名20多歲女性,因患有癲癇而住進護理之家,於2日接種AZ疫苗,4日上午喪命。另2名死亡案例是52歲的A某與58歲的B某,分別住在全州與扶安的護理之家。A某是心血管疾病患者,2020年被診斷腦出血,於2日上午接種疫苗。B某是糖尿病患者,也曾發生心肌梗塞,於3日上午接種疫苗疫苗,兩人都在4日身亡。據指B某死因有可能是心肌梗塞,但全羅北道保險單位的消息人士稱尚無法斷定死因與AZ疫苗存在因果關係,預定4日下午招開專家會議。南韓國務總理丁世均3日指示防疫部門,對開放65歲長者施打AZ疫苗進行重新評估。
-
2021-03-04 科別.心臟血管
40歲以後如何防止血管硬化?醫師分享6撇步讓血管變年輕
今年冬天特別冷,猝死的案例時有耳聞,林毅敦醫師分享關於日常心血管的保健、如何預防心肌梗塞、中風以及應該注意的跡象、以及發生當下的自救之法。林毅敦醫師表示,由於血管也會受到溫度的影響,發生熱漲冷縮,在天氣很冷的情況下,並且溫差很大的環境進行轉換,血管會發生急遽收縮,就容易出現血管痙攣,使得原本已經狹窄的血管因收縮變得更加狹窄,就容易發生心肌梗塞,因此一定要做好保暖的工作,即使喝了酒,覺得身體很熱,一樣要把衣服穿足,切勿『假勇』。林毅敦醫師提醒,在寒冷的天氣下切勿一喝完酒,且未做任何保暖防護措施就出門,這將導致心肌梗塞的機率提升,原因是因為喝完酒,會造成神經感覺降低、血管收縮舒張能力變差,而且喝完酒血管通透性變大,忽然轉換到寒冷的溫度環境,自律神經調節反應不及,易出現血管急遽收縮的現象。大家都知道如果具有三高的人,當出現下列心肌梗塞的症狀:左側部分出現胸悶、胸痛、上臂疼痛、下巴頸部疼痛、冒冷汗,應該盡速急診。但更值得注意的是,若家族史中的長輩都有三高疾患,即使本身年輕且不具備三高問題,一旦出現上述症狀,仍要懷疑可能出現心肌梗塞,應盡速就醫。不過並非所有的胸悶、胸痛都是因為心臟出現問題,林毅敦醫師表示,有些老人家因為罹患皮蛇,一樣會出現胸痛的情況;另外,也有可能是肌肉、筋、骨骼疼痛、焦慮…..原因導致,因此要由醫師診斷為準。血管就像是水管,使用久了,一定會發生硬化,只是每個人的硬化程度會不同,尤其是患有三高的患者,血管的健康程度通常會較一般人差。例如糖尿病患者,若血糖控制不佳,反覆出現高血糖的情況,易導致血管慢性發炎,而使血管發生纖維化的情況,血管彈性就會變差。高血脂就是血液中的血脂濃度過高,導致血脂沉積在血管壁而形成斑塊。因此時刻注意血管的健康是非常重要的,皮膚可以經由儀器測得肌膚年齡、保濕度….等各項資訊,血管的健康程度,亦可以用儀器測得血管彈性度、硬化程度、末梢血管微循環、血管年齡是否與實際年齡相符。林毅敦醫師提醒,偶爾吃大餐或是吃到飽並不會影響血管的健康,但要注意在這些大吃大喝之後,要多增加水分的攝取,以保養血管的健康。林毅敦醫師建議,即使無心臟病家族史的男性40歲以上、女性45歲以上仍應進行血管硬度健程度檢查,而有心臟病家族史的群眾,建議提早在35歲就進行血管硬度健康程度檢查。◎林毅敦醫師針對血管保養重點提醒:1. 血管保養要趁早2. 生活作息要規律3. 攝取新鮮原型食物4. 運動可多不可少5. 保暖要確實6. 適量飲酒不貪杯(喝酒不助眠,晚餐喝紅酒)。◎冬季泡湯注意事項:1. 到泡湯池前,再將包裹身體禦寒衣物脫掉2. 緩慢進入溫泉池,讓身體血管漸漸適應3. 離開溫泉池,一定要立刻用衣物包裹保暖4. 天冷泡湯切勿冷熱湯交替5. 溫泉水沾毛巾溫暖蓋頭頂。
-
2021-03-04 科別.皮膚
皮膚癢睡不好 3招改善
68歲的林太太因皮膚問題前來就診,她的腿部皮膚脫屑,一片片如鱗片狀龜裂,常搔癢的地方紅腫結痂,擦了很多乳液,皮膚還是很乾,晚上癢到睡不著,得看身心科拿安眠藥服用才能入睡,苦不堪言。因擔心血管疾病找上門,林太太施行無油飲食長達6年,皮膚油脂不足而罹患冬季癢。經補充適量油脂、吃富含維生素A及C的食物,調整擦乳液的習慣,短短三天,她晚上不再癢到睡不著,乾癢問題改善不再復發。許多長者皮膚乾癢,除了老化引起的皮脂腺萎縮,也跟氣溫低或季節變化有關,秋冬皮膚乾癢患者占多數,而春天溫濕度變化大,皮膚乾癢問題的人也不少。皮膚乾癢該如何自癒?謹記3項內服外用生活原則,多數患者1周內可改善。1、補足身體需要的油脂冬季癢的病患通常油脂攝取量嚴重不足。油脂是保護皮膚很關鍵的營養素,油脂攝取不夠,皮脂腺就無法分泌足夠的油,來防止水分從皮膚蒸散,因此不管擦多少乳液一樣會覺得乾。建議補充月桂酸含量高的椰子油,及ω-3脂肪酸含量高的亞麻子油,每餐飯前補充5至10cc。2、補充維生素A及維生素C維生素A及C是皮膚修復的重要營養素,維生素A與皮膚及黏膜發育有關;維生素C則有助膠原蛋白製造,同時降低身體的發炎。吃紅蘿蔔是最簡單攝取維生素A的方法,但維生素A是脂溶性,必須油炒過,才好吸收,建議可用發煙點高的酪梨油或椰子油,將紅蘿蔔炒軟,每天吃半碗的量就足夠。每天吃2份水果就能攝取維生素C,滿足人體一天的需要量。3、擦乳液前先擦油生活習慣的調整最重要,首先是避免使用熱水洗澡,不要用含皂的清潔品清洗皮膚,建議溫水淋洗就好。洗完澡,全身先擦一層薄薄的油,椰子油、橄欖油、酪梨油都可以,接著再上一層乳霜,如此的保養方法,可讓皮膚的飽水度更好,一天可擦數次,重點是擦油前皮膚要先沾濕,效果更佳。
-
2021-03-04 科別.泌尿腎臟
健檢查出腎臟血管肌肉脂肪瘤 醫師:逾4公分才需追蹤
一名45歲婦人健檢發現右腎有一顆2公分腫瘤,令她相當擔心,腎臟科進一步檢查是「腎臟血管肌肉脂肪瘤」,所幸目前並不會影響腎臟功能,只要定期回診追蹤腫瘤大小即可,這才讓婦人鬆了一口氣。亞洲大學附屬醫院血液透析室主任林崇智指出,腎臟血管肌肉脂肪瘤是最常見的良性腎臟腫瘤,這種腫瘤主要是由血管上皮組織、肌肉組織、脂肪組織組成而命名,一般群眾發生率約0.5%到2%,多數患者並無臨床症狀,發生年齡大約是40至50歲左右,其中約有7成患者為中年女性。另外有小部分的腎臟血管肌肉脂肪瘤會合併一些罕見疾病發生,約有75%到85%結節性硬化症的病患及50%到60%淋巴血管平滑肌增生症的病患,會出現腎臟血管肌肉脂肪瘤,然而這兩種疾病臨床上較為罕見,大部分的腎臟血管肌肉脂肪瘤多為偶發性發生。他說,腎臟血管肌肉脂肪瘤臨床上大多無明顯症狀,也不會影響腎臟功能,但在少部分(腫瘤大於4公分以上)還是可能合併後腹腔出血,導致反覆後腰疼痛,血尿,甚至腫瘤或血腫壓迫正常腎臟組織,而造成腎功能異常等嚴重併發症,並可能危及性命,不可不慎。林崇智說,腎臟血管脂肪瘤臨床上診斷主要是經由包括腎臟超音波、腹部電腦斷層影像及腹部核磁共振等影像學的檢查發現,特點是包含明顯脂肪組織的腎臟腫瘤即可確診,少部分脂肪組織不明顯的腫瘤則須經由經皮腎臟切片做組織學的確定診斷。臨床上,小於4公分的腎臟血管脂肪瘤大多不需處理,只需要定期做影像學的追蹤即可,4公分以上則需較密集的追蹤。若是腫瘤變大,速度每年直徑增加大於0.5公分,就需要評估進一步治療,例如手術切除腎臟血管脂肪瘤,或透過腎動脈血管栓塞術治療,以預防腫瘤破裂出血造成腹腔感染。另外使用女性荷爾蒙補充的婦女,則須注意可能造成腎臟血管脂肪瘤變大及增加腹內出血併發症的風險。林崇智提醒,腎臟血管肌肉脂肪瘤屬於良性腫瘤,並不會危害生命或引起併發症,但是仍建議定期做腎臟超音波,追蹤大小和生長速度即可,民眾大可放心。
-
2021-03-04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1人注射後死亡 接種科興疫苗港人變少了
香港出現首例接種大陸科興疫苗後死亡事件,香港臨床事件評估專家委員會開會評估因果關係。接種科興疫苗的接種中心人流疏落,同日德國製BioNTech復必泰疫苗在香港開始登記預約,在澳門開始接種。香港一名六十三歲男子二月廿六日接種大陸科興新冠疫苗後,兩天後出現急性呼吸困難,同日死亡。接診和搶救這名病人的伊利沙伯醫院,在三月二日才通報香港衛生署,及認定死者有糖尿病及慢性支氣管炎等長期疾病,抵達醫院時表徵上與接種疫苗無關。香港衞生署說當局非常關注事件,強調事件與接種疫苗的因果關係仍未確立。香港臨床事件評估專家委員會昨日舉行會議後,昨晚公布評估結果。委員會共同召集人孔繁毅說,專家一致認為與接種疫苗無直接關係。他指病人本身有長期慢性病,嚴重吸菸習慣,並有缺血性心臟病。初步解剖資料顯示,病人患有嚴重冠心病,三條血管嚴重閉塞,最可能的死亡原因是冠心病、急性心肌梗塞及肺水腫,會等全面解剖報告,總結因果關係。伊利沙伯醫院副行政總監陳偉文被問及有否延誤上報時稱,主診醫生當時沒留意相關病人有接種疫苗。在病人逝世後與高級醫生及醫管局管理層研討後,發覺病人曾接種疫苗,即使認為病人的臨床表徵與接種疫苗無直接關係,加上是首宗個案,所以通知衞生署。北京科興中維生物技術公司透過發言人回應說,公司已獲知事件,並已與香港有關部門保持聯繫,對死者表示哀悼,會積極配合港府的調查,期待早日獲得調查結果。死者接種疫苗的接種中心醫務總監郭寶賢說,三日較多人作出查詢,早上人潮較平日疏落,估計有三分一至一半人沒有按原定時間到場,也有市民到場徵詢醫學意見後,決定不接種。由德國製造的BioNTech(復必泰)疫苗,三日上午九點起接受預約,多間接種中心首十天預約額午間即滿。香港大學感染及傳染病中心總監何栢良說,BioNTech復必泰疫苗是很好的疫苗,他已為家人登記接種。
-
2021-03-04 科別.新陳代謝
為什麼使用胰島素後血糖還是起伏不定?醫師告訴你控糖關健!
台灣糖尿病人口在2019年已逾230萬,幾乎每十人就有一人罹患糖尿病 ,儼然成為國人健康最大隱憂之一,胰島素明年即將邁入一百歲,已發展出多種治療選擇,其中新型胰島素突破過去治療困境,像是「全日加值型胰島素」幫助糖友全日控糖,同時達到穩定空腹與餐後血糖效果,減少使用上的不便,讓糖友得以兼顧生活品質、重拾治療信心。 中華民國糖尿病學會黃建寧理事長表示,糖尿病雖不至於立刻致命,但慢性併發症不容小覷,過去許多糖友因便利性不足與錯誤迷思,延誤胰島素治療時機,導致血糖控制無法達標,反而造成心血管疾病等共病風險增加;糖尿病衛教學會常務理事蔡世澤醫師進一步指出,糖友無須過度擔憂,近來胰島素治療日新月異,更多契合生理運作的胰島素紛紛問世,除有利穩妥控糖外,在使用上也更符合人性,增加糖友對於胰島素治療的整體接受度。 胰島素百年研發不間斷!使用更方便、兼顧空腹與餐後血糖、降低夜間低血糖風險糖尿病衛教學會常務理事蔡世澤醫師表示,胰島素發明至今不斷進步,早期的治療穩定血糖的時間僅能持續16-18小時,現在已有超過24小時穩定控糖的長效胰島素,也有可同時控制空腹及餐後血糖的胰島素,能讓糖友彈性選擇補充時間,並有效降低夜間低血糖風險。這些胰島素的演進,讓糖友生活更無負擔、安全更有保障,醫師在治療執行上也能更順手、達到優化血糖控制的目標。中華民國糖尿病學會黃建寧理事長醫師指出,過往糖友一天需補充二至四劑胰島素,或搭配使用口服藥,不僅容易忘記,出門在外更是執行不易,因此糖友常會自行減少使用次數,讓治療效果大打折扣外,更容易影響空腹及餐後血糖控制,長期下來除了有夜間低血糖風險,更會因而引發併發症,使得糖友健康狀況每況愈下,久而久之影響治療的決心與信心。 併發症成糖尿病糖友最大威脅!醫師建議:控糖與共病預防是重點,胰島素治療可有效降低心血管疾病風險台灣糖尿病患者逐年增加,黃建寧理事長指出,綜觀全球糖尿病糖友約有六成為亞洲人 ,這與亞洲人飲食習慣、體質構造有關,呼籲民眾應多加注意,雖然近年來治療發展愈趨進步,疾病本身帶來的危害風險已大幅降低,但仍有多數病友曾因糖尿病併發症及其他共病而身陷險境 。台灣糖尿病年鑑數據顯示,糖尿病糖友死亡主因最大宗為惡性腫瘤與心血管疾病 ,更有約五成糖友死於心血管疾病 ,顯見糖尿病及其共病危險性不容忽視,因此,糖友治療應積極注重血糖控制外,共病預防及治療同樣重要。黃建寧理事長提醒,除先天因素,餐後血糖飆升引發波動更是造成罹患心血管疾病風險增加的主因,國際研究證實,對於高血糖糖友而言,及早補充胰島素以穩定控制血糖,可有效降低心血管疾病風險 ,建議糖友更應及早選擇適合的治療方式,積極控糖、降低併發症發生機率。 糖友胰島素使用素率僅一成多!新型胰島素使用便利、穩定控糖可望幫助糖友恢復治療信心台灣許多糖尿病患者在使用口服藥後控制血糖效果不良,經醫師評估後應接受胰島素,然而根據統計,國人僅有12%糖友胰島素使用,使用率遠低於歐美國家 !蔡世澤醫師指出,部分糖友對於胰島素仍存有誤解,例如誤解使用胰島素治療代表症狀加重,或日常生活不便,因而拒絕及時使用胰島素治療,導致控糖無法達標。明年適逢胰島素發明第一百年,不僅證實胰島素治療是有效且不可取代的治療方式,且能透過長效、穩定、更便利的方式,提供糖友們更友善安全的治療新選擇,也期望藉此增加糖友對於胰島素治療的接受度,黃建寧理事長呼籲,糖友可主動與醫師討論,依據需求與必要性,共同擬定最適合的治療方式,同時兼顧控糖與生活品質。 圖文創作:健談專家諮詢:中華民國糖尿病學會黃建寧理事長糖尿病衛教學會常務理事蔡世澤醫師本文經《健談》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
-
2021-03-04 養生.聰明飲食
手腳冰冷喝熱可可祛寒?小心更冷!營養師:喝對成分很關鍵
春天後母面,天氣總是乍暖還寒、乍雨乍晴,令人捉摸不定。這時,就應注意保暖,也可多喝熱飲祛寒暖身,減少手腳冰冷、身體寒冷的機會。董氏基金會食品營養中心主任許惠玉提醒,喝對成分很關鍵!善用蛋白質、薑素、黃酮類 提升「攝食產熱效應」許惠玉說,想靠食物攝取讓身體熱起來,可善用「攝食產熱效應(diet induced thermogenesis)」,意思是人體消化吸收食物時會消耗體內熱量,使體溫升高。而蛋白質的產熱效應最高,約佔攝取熱量的20~30%,醣類為5~10%,脂肪為3%以下。因此,想讓身體暖起來,不妨喝熱豆漿、熱牛奶,還可攝取到優質蛋白、鈣質或大豆異黃酮等,特別適合怕冷又需要蛋白質的銀髮族。而2012年《Metabolism》期刊發表的美國研究發現,喝熱薑茶有助於提升攝食產熱效應,還能增加飽足感。但許惠玉特別提醒,市售薑母糖塊或即飲包,要注意高糖問題,最好是買老薑回家烹煮,並減少砂糖添加量。另外,2016年《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besity》期刊發表的中國研究發現,飲食中含有木犀草素,可增強棕色脂肪和皮下脂肪的產熱基因表現,進而提升產熱作用。許惠玉指出,木犀草素為黃酮類化合物,多存在菊花、薄荷、百里香、迷迭香等,可調製成花草茶飲用。花草茶不含咖啡因,適合各年齡層飲用,但要注意農藥殘留問題。而芹菜、洋蔥、花椰菜等,也富含木犀草素。喝咖啡、喝酒來暖身 恐導致手腳冰冷、失溫許多人愛喝熱咖啡、熱茶或熱可可暖身,但要注意咖啡因。許惠玉說,2014年《Journal of biological rhythms》期刊發表美國研究發現,咖啡因會刺激交感神經系統,使血管收縮、血流變少,故離心臟最遠的四肢溫度會降低,容易感覺手腳冰冷。她建議,喝含咖啡因飲品時,可搭配薑粉、肉桂粉等溫熱食材,改善血液循環。此外,許多人以為喝酒能暖身,但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CDC)建議,寒冷時應避免飲用酒精飲料,恐讓體溫更快速散失;美國心臟協會(AHA)也提醒,酒精造成的溫暖感,可能讓人低估寒冷對身體造成的額外壓力。許惠玉提醒,酒精會抑制神經傳導物質血管加壓素(vasopressin)的分泌,造成血管擴張流向四肢,使手腳、皮膚表面的血流增加,讓人誤會身體在發熱,事實上,是透過皮膚在散熱,身體會越喝越冷。另外,酒精也會抑制糖質新生作用,不僅有低血糖的危險,還會破壞人體的體溫調節機制,造成身體中心溫度降低,許惠玉說,所以在冷天過量飲酒還可能會導致失溫。用飲品暖身只是短暫性效果,應透過活動、運動來提高新陳代謝、改善血液循環,才是讓身體暖呼呼根本作法。如上班族常久坐不動、手腳易冰冷,記得工作間歇時伸展一下,保持規律運動習慣,如快走、跑步等,都是不錯的方法。   (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文章授權提供/KingNet國家網路醫藥 黃慧玫、諮詢專家/董氏基金會食品營養中心主任 許惠玉)延伸閱讀: ·氣溫暴跌!手腳冰冷泡湯取暖 「6種NG行為」做了會出事 ·送巧克力傳情? 小心吃進一堆負擔!專家曝「1種人」下場超慘
-
2021-03-03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南韓爆AZ疫苗死亡首例! 陳時中:和疫苗無關 我國維持一般接種
韓國媒體報導,一名50多歲男性昨接種AZ疫苗後,出現不適症狀,之後心臟病發作,緊急送醫治療仍不幸死亡,由於該名男子生前患有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和腦中風等慢性病,因此死因是否與疫苗相關仍待釐清。而我國AZ疫苗今到貨,相關不良反應是否影響我國接種?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表示,和疫苗沒有直接相關,接種後會觀察一段時間再離開。根據韓國中央政府的數據顯示,南韓自從2月26日開放接種新冠疫苗至3月2日止,共有156人出現輕微不良反應,多是噁心、頭痛與高血壓等症狀。而先前歐洲部分國家開打AZ疫苗後,有民眾出現高燒、頭痛或身體產生免疫反應的現象,因此讓醫院職員與第一線工作人員紛紛請病假,導致醫療服務吃緊,法國為此暫緩施打,而瑞典部分地區亦暫停接種。專家小組召集人張上淳則表示,對於AZ疫苗目前沒有特別的不良反應消息,對於類似疫苗有過敏反應經驗,或是其他國家建議對於某些藥物嚴重過敏的,建議暫緩接種,其他就是按照一般建議。張上淳說,因部長也說過,接種完後觀察一段時間確定沒問題再離開,離開後也會建議民眾,接種後如有不適也要儘早就醫。由於第一批接種對象為醫護人員,因為都在醫療單位工作,可找專業醫師評狀況。
-
2021-03-03 養生.健康瘦身
國健署:國人肥胖症每5人約有1人 醫師透露減重要點
最新108年國人十大死因中,至少七項與肥胖有關,且國民健康署最新數據顯示,國人每5人就有1人有肥胖問題。專家表示,逾8成肥胖症患者認為肥胖可以靠自身努力解決,通常不會主動尋求臨床醫師的協助,但其實醫療專業人員介入成效佳,可請教家庭醫學科、內科、新陳代謝科醫師協助減重,臨床減重計畫以3至6個月為原則,每個月約減重1至2公斤,讓患者「務實減重」,循序漸進並能達成目標。根據最新的「國民營養調查2016-2019年」,已有近半(47.97%)成年人有體重超標(BMI>24)問題,其中,更有兩成人口有肥胖(BMI>27)問題,代表平均5位成人中,就1位有肥胖問題。肥胖被世界衛生組織(WHO)定義為一種慢性疾病,且會引起諸多毛病,台灣肥胖醫學會理事長楊宜青指出,在108年國人十大死因中,糖尿病、腦血管疾病、癌症、高血壓性疾病、心臟疾病、腎炎及腎臟病變、慢性下呼吸道疾病均與肥胖有關。另國外研究顯示,肥胖患者相較於體重健康者,罹患第二型糖尿病的風險超過7倍。另國外跨五洲肥胖管理認知研究有14502名肥胖者、2785名醫師參與,亞洲國家包含日本、南韓。楊宜青表示,該研究結果顯示,逾8成肥胖症患者認為肥胖可以靠自身努力解決,認為少吃、多動、持之以恆就可以成功減重,通常不會主動尋求臨床醫師的協助,但其實醫療專業人員協助減重成效佳,可請教家庭醫學科、內科、新陳代謝科醫師。台灣肥胖醫學會秘書長張皓翔指出,臨床門診不乏遇到民眾訂定誇張減重計畫,希望一次減重20公斤等;一般醫師訂定減重計畫以3至6個月為原則,擔心時間拉太長,患者會疲勞,目標下降5至10%體重,每個月約減重1至2公斤,讓患者「務實減重」,循序漸進並能達成目標。張皓翔說,其實吃進去的能量少於人體消耗的能量,體重自然就會下降,若沒有,可能是有控制飲食慾望、製作低熱量飲食有困難等問題,就要引進其他支援,如提供食物選擇方式,必要時會開立抑制食慾藥物,但減重治療仍以「非藥物治療」為先,讓患者健康吃、聰明動、天天量體重。明日3月4日為世界肥胖日,今年主題為EVERY BODY needs EVERYBODY,有「每個人都需要每個人支持」之意,國民健康署代理署長賈淑麗表示,「健康體位」是國人健康的基石,希望大眾對肥胖控制抱有正面的態度,營造支持性環境,讓患者在減重路上不再孤單。●體重控制友善看診環境:診間「停、看、聽」三步驟,醫護主動關心,患者不再害羞詢問。1.「停」確認:患者進入診間坐上診療椅之前先停一停,先測量身高體重,確認體位BMI值。2.「看」關懷:醫護人員看診時發現BMI值超標病患,主動關懷患者的體重控制狀況。3.「聽」支持:傾聽患者對於體重控制的想法,對患者嘗試體重控制意願表達支持,開啟醫病溝通、交流體重控制的觀念,協助患者改善生活環境,提高體重控制行動力。●「肥胖100問+」小冊: https://www.hpa.gov.tw/Pages/EBook.aspx?nodeid=4087
-
2021-03-03 科別.消化系統
高血壓男劇烈腹痛急送醫 患「腸中風」放支架救命
腸子也會中風,一名患有高血壓50歲男子,突發劇烈腹痛、腹脹,送到光田綜合醫院急診,經電腦斷層檢查後,發現是罕見「上腸繫膜動脈剝離性動脈瘤」引發腸動脈供血受阻,即「腸中風」,經過「新型覆膜支架」重建血管手術後,幸運撿回一命。「上腸繫膜動脈剝離性動脈瘤」是相當罕見腸動脈病變,光田綜合醫院急診部醫師黃獻正強調,如沒有即時救治、錯過治療黃金期,導致腸子已經缺血壞死、破洞,恐引發致死率極高的腹膜炎,以及敗血症休克、多重器官衰竭等,也因此被喻為難治癒的疾病。傳統的腸道接管手術方式是開膛剖肚,必須在黃金6到8小時內及時接上血管,以免上腸繫膜動脈無法供應整個腸子的血液,出現腸壞死。光田綜合醫院醫療副院長暨神經放射診療科醫師嚴寶勝表示,這名50歲男患者因患有高血壓病史,屬於血管動脈硬化的高危險族群,更提高手術的風險。光田綜合醫院為患者進行「新型覆膜支架」重建血管手術,運用於剝離性動脈瘤的治療,不需開刀,只需將導管放入真管腔血管內,使剝離處貼合,重建阻塞的血管,可立即恢復血流,讓腸子血液正常循環供應,也免除動脈瘤破裂出血的危機。另一名68歲的婦人也有高血壓病史,因腹痛緊急送急診治療,電腦斷層發現腸子血管阻塞,立即安排「新型覆膜支架」手術,定期回診恢復情況穩定;嚴寶勝指出,「只要能迅速診斷病因,支架手術並不困難。」光田綜合醫院擁有血管支架置放技術,目前兩名成功的案例術後狀況均十分良好。上腸繫膜動脈是消化器官的主要血液供應者,血管主要由內膜、中層、外膜所構成,所謂「剝離」是指在血管內膜破了一個洞,使血液灌到中層假管腔,造成真腔受到壓迫,真腔動脈內的正常血液愈來愈少,管徑愈來愈窄或完全阻塞,因而引發腸中風。嚴寶勝提醒,相較於腦中風和耳中風,腸中風發生機率較低,動脈剝離更是罕見,容易被誤診為腸胃炎、胃潰瘍、胃出血等問題,高血壓、血管硬化都是病因,他建議民眾平時應控制血壓,也要多注意正常規律生活起居、適當運動,降低病發率。
-
2021-03-03 養生.聰明飲食
吃香蕉有助減重? 營養師揭「最佳時機」及風險
方便攜帶、營養豐富的香蕉是不少健身人士的最愛,最近坊間也興起香蕉減重,台安醫院營養師劉怡里表示,1根香蕉熱量約等於3分之1碗白飯,含有豐富的鉀、鎂、膳食纖維,且屬於快樂水果,確實有益健康,但不宜大量食用,以免引發腸胃不適。香蕉「高鉀低鈉」 有助心血管保健 劉怡里說明,香蕉含有豐富膳食纖維、抗性澱粉、維生素B、維生素C、鉀、鎂等礦物質。在台灣食品營養成分資料庫中,香蕉為鉀含量最高的水果。鉀的最大功用為調節血壓,以及維持人體的循環代謝、調控水分平衡,並能改善肌肉和神經系統。此外,香蕉鈉含量很低,為「高鉀低鈉」的食物,經常攝取有助於心血管保健,預防高血壓。抗性澱粉 增加腸胃道蠕幫助排便 另外,抗性澱粉也能改善排便體積,同時增加腸胃道蠕動和益生菌健康,而膳食纖維同樣也可促進腸道蠕動,幫助排便,因此有便秘困擾的人可以多吃香蕉。但對於想減重的民眾來說,千萬不要嘗試香蕉減重,1天只吃4根香蕉,全部熱量僅有5、6百大卡,僅等於1份正餐,最可怕的是,香蕉為碳水化合物,缺乏蛋白質、脂肪,如果長期以香蕉減肥,可能只少了肌肉,但卻容易掉髮、月經變亂、免疫力下降。早上最適合吃香蕉 元氣滿滿 劉怡里提到,門診曾遇過嘗試香蕉減重的民眾,1天只吃3、4根香蕉,如以100克香蕉85大卡計算,1天總熱量攝取不到500大卡。不過,該名女個案3天就因為熱量不夠,餓到快暈倒。 至於哪個時間點最適合吃香蕉?根據《國際肥胖雜誌》1項研究指出,人體早上燃燒卡路里較有效率,可以當成早餐的一部分,劉怡里建議,早餐吃1根香蕉,再搭配燕麥、牛奶、堅果,以及一些好的澱粉,就能讓人元氣滿滿。(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文章授權提供/NOW健康)  延伸閱讀: ·香蕉黑斑愈多愈營養? 是真的!但3種情況最好別吃太多 ·連皮都不能浪費! 香蕉不只抗憂鬱、助減肥,還有6大好處
-
2021-03-02 科別.心臟血管
60歲血壓忽高忽低 這原因讓他按時服藥無效
近期日夜溫差大,容易造成血管急速收縮,對於有高血壓的病患來說,更容易出現病狀,萬芳醫院心臟血管內科主治醫師葉仲軒提醒,有高血壓史的民眾應多注意保暖,並進行24小時血壓監測,或1天量2次血壓,確實掌握血壓值及波動情況。一名60歲的曾先生表示,自己約有10年的高血壓病史,隨著年齡的增長,血壓越來越難控制,尤其這陣子氣溫忽高忽低,更讓他血壓像搭雲霄飛車一樣劇烈起伏,更出現頭痛、脖子痛脹狀,甚至某天在家自行量血壓時,血壓一度飆高至170mHg左右,嚇得他以為自己要中風。面對上述病患問題,葉仲軒指出,曾先生長期有高血壓問題,過去配合用藥控制,近年即便按時服用高血壓藥物,遇到血壓攀升情況時,還須另外服用多達4至5種的短期強效藥物,但仍無法有效控制血壓,因此建議接受「高血壓導管治療」。醫師在曾先生接受高血壓導管治療前,先進行24小時血壓監測,並做腎動脈電腦斷層,確認腎上腺沒有長腫瘤,以及沒有腎動脈狹窄等情況下,發現他的血壓曾飆升至190mHg,情況十分危險,所幸經過治療後,其血壓已降至130mHg,未來僅需服用高血壓藥物穩定控制,不會有忽高忽低狀況。葉仲軒說明,曾男的高血壓屬腎動脈交感神經過度活化,因此相當適合高血壓導管治療,若是屬於此類型的年輕高血壓早期患者,透過導管治療,將有可能平穩血壓,完全不用再服藥。高血壓導管治療也稱為「腎臟交感神經阻斷術治療系統」(The Renal Denervation system, RDN),透過微創導管手術,調控交感神經活性,達到控制血壓目的,類似心導管手術,主要從病人的鼠蹊部動脈打針置入導管後,將導管放到腎動脈,在兩邊腎動脈給予低電量射頻,以降低兩側腎交感神經活性,手術時間約1.5小時,傷口小,術後隔天即可出院。葉仲軒提醒,近期日夜溫差大,有高血壓史的民眾應多注意保暖,避免心血管疾病發生,另外,也建議高血壓患者可諮詢專業醫師,進行24小時血壓監測,或至少1天居家測量2次血壓,精準掌握個人整體血壓值及波動情況,因日常生活中血壓會有不同起伏波動,若1天只量1次恐不夠。
-
2021-03-02 科別.耳鼻喉
打呼易增中風、心肌梗塞風險!醫教側睡等6招助改善
打呼的問題以往許多人並不會積極改善,認為只是像放屁一樣是一種身體自然的機制。不過資訊發達的世代,相信很多人都聽過打呼和疾病息息相關的說法,最知名的就是睡眠呼吸中止症。 為什麼會打呼?醫指常見6大原因 義大醫院家庭暨社區醫學部預防醫學科主任洪暐傑醫師表示,打呼主要是氣流通過震動到呼吸道所發出的聲響,通過之處越狹小,聲音就會越明顯。呼吸道之所以會有狹小的情況,主要就是因為軟顎、舌頭、會厭三處堵住了呼吸道,其主要成因就包括了,抽菸、喝酒、服用安眠藥等。有鼻塞情況的族群也相對容易發生打呼的情況,其中所包括的不只有過敏族群,也鼻、咽、喉構造異常等也包含在其中,即便構造異常未出現鼻塞,還是可能造成打呼。除此之外,脖子較粗的群眾,自然也容易壓迫到呼吸道,因此肥胖族群也在其中。值得一提的是,睡覺時正睡也是其中相當常見的成因。這些因素若含有兩個或以上,打呼的機率便會再提高。 打呼嚴重不處理 恐增心腦血管疾病等風險 洪暐傑醫師表示,打呼確實有可能是因為疾病而起,如鼻塞、過敏,不過大多都是因為生活習慣影響所致,但若放任不管,就有可能衍伸出其他疾病,甚至危及生命。 打呼對人體最主要的影響就是呼吸道暢通,其狀況較為嚴重時便可能真的完全堵住呼吸道,也就會出現人們常聽到的「睡眠呼吸中止症」,其打呼並非絕對關係,可說是打呼較嚴重時所進展的情況。當呼吸道在睡眠時受阻,或甚至真的堵住無法呼吸後,身體的反應機制會直接喚醒人體,雖然窒息而死的比例較低,但睡眠時全身所有系統也皆在休息階段,心跳也會合理的減緩,長期這般突然被急速喚醒、身體無法確實的進入休息的「保養狀態」情況下,健康自然容易出狀況,最常見直接影響的就是高血壓,心肌梗塞、中風等心、腦血管疾病以及各種代謝疾病比例都可能增高,不可避免的體力、精神狀況也會大受影響。 不尋常高血壓 應合理懷疑睡眠呼吸中止症 上述情況不論是打呼或睡眠呼吸中止症都有可能發生,後者的機會、嚴重程度又會再更高。因此醫師也呼籲,若長期有不明高血壓或血壓無法控制者,應合理懷疑是否為打呼、睡眠呼吸中止症所影響,特別是20歲之前或50歲之後才出現的高血壓。 我有打呼、睡眠呼吸中止症嗎?醫:錄音有助觀察及診斷 若要知道自己是否會打呼、自己打呼的情況,洪暐傑醫師建議,除了多留意枕邊人、家人、室友等開玩笑或抱怨打呼,也可以在睡覺時開啟錄音機或手機APP的錄音筆,如此便有助觀察睡覺時打呼的情況,也有利就診時提供給醫師參考,這樣的方法即便是自己一個人住也可以使用。手機的APP因為多數會有音量波紋可以查看,又會比一般錄音機來得更加方便了解狀況,是較為推薦的選項。 洪暐傑醫師也提醒,不論是自己或家人發現較不尋常的打呼聲、呼吸節奏,應特別留意。睡眠呼吸中止症初步辨別相當容易,患者因呼吸受阻,常常會有打呼或呼氣突然完全停止,過些許時間又發出類似終於吸到空氣的節奏。這一點可多加觀察。 防打呼、睡眠呼吸中止症 醫教6招有助改善 改善打呼的方式也有很多種,最主要的自然便是先避開相關風險因子,如前述所提到的抽菸、喝酒等。若有鼻塞或是鼻、咽、喉結構異常也應積極治療,有肥胖問題者則應妥善的減重。除此之外,正躺容易使得軟顎、舌頭、會厭三處下墜堵住呼吸道,應此睡覺時可改為側睡為佳,若要正睡,可以將頭部稍微往上仰,形成類似CPR的壓額提下巴的狀態,便有利呼吸道暢通。 治療打呼、呼吸中止症 可尋求家醫科等協助 在尋求醫師治療方面,洪暐傑醫師表示,不少科別都有做相關檢查及治療,包括神經科、耳鼻喉科等,不過若不確定成因為何,可先至家醫科做初步評估再進行治療或轉診。治療上主要常見以牙套、手術治療、陽壓呼吸器為主,牙套戴上可避免舌頭等處墜落阻塞呼吸道,不過常引起患者睡眠不適。手術治療能改善問題,但復原的時間較長,且風險因素也可能再次復發。陽壓呼吸器可在睡眠時使用,直接改善、維持睡眠時的呼吸狀況。不過是否適合自己因人而異,應和專業醫師進行討論,包括睡眠狀態、生活型態等,詳細評估後選擇合適的治療方式為佳。 《延伸閱讀》 .睡眠呼吸中止症影響全身,打鼾合併3大症狀盡早檢查! .睡不好傷大腦記憶差?簡單方法幫助深度睡眠!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1-03-02 養生.健康瘦身
胖到昏倒,靠地中海料理成功甩肉36公斤!主廚馬可的外食建議:隨身攜帶「這一瓶」
那一年我是個118公斤的胖廚師我當廚師25年了。剛入行時,我對這個行業的未知充滿高度好奇心。我不是餐飲系的學生(想不到吧,我讀的其實是環境工程科系),單純是抱持對料理的熱忱踏入這個行業。當時我在諸多料理類型中,選擇了歐陸料理來開啟廚師生涯,歐陸料理高雅的擺盤、菜系多元的變化都深深吸引著我。很多人說興趣不能當飯吃,但我越吃越起勁。入行5年後,忙碌的廚房生活絲毫沒有磨滅我對料理的喜愛,反而毅然決然投入符合我熱情性格的義大利菜系,開始在單一菜系中專研歷練技法。在一個領域中待得越久,越能發現自己真正的志向所在。我在入行20年的時候,決定帶著自身所學開始推廣最愛的地中海飲食,並研習橄欖油學理。一直以來,我都以職業欄能寫下「廚師」兩個字為榮。但熱忱可以克服困難,卻不能保證健康。廚師生涯本就忙碌,錯過用餐時間常常是見怪不怪。尤其邊工作邊囫圇吞棗時,通常都是以高熱量的食物快速補充體力,無視分量大口喝濃湯、吃烤牛肉、吞下一大盤義大利麵……。而當辛苦工作了一天,餵飽所有的客人後,下班往往已經是晚上九點、十點,這時想要來一場療癒身心的宵夜更是人之常情。家住北投,下班必經士林夜市,又偏愛台灣小吃的我,心中首選當然是滷肉飯、炸蔥油餅、碳烤雞排再配上一杯珍珠奶茶,過著名符其實的小吃人生。當年這般只有「愛吃」而不「懂吃」的生活,創下了我118公斤的人生成就。我對自己的體重不以為意,甚至覺得自己「就算胖,也是個很帥的胖子」。但我沒想到的是,忙碌的生活、過胖的體重加上錯誤的飲食,導致的竟然不只是外在體態的改變,連內在的免疫系統也連帶跟著崩盤。又胖又病,措手不及的健康危機我在34歲的一個晚上,迎來了人生的巨變:突然癱倒。這個情況在我的第一本書以及一些媒體採訪報導中都有提過,某一天下班回家,我突然在家門口的樓梯倒地不起,大約15分鐘完全無法動彈,想拿手機求救也辦不到。後來好不容易稍微能動後,才拖著巨大的身體手腳並用爬回家(當時我家住在公寓的5樓)。緊急送醫檢查後,發現是「椎間盤滑脫」。但真正的原因,以我現在去回想,探究出的答案就是「不正視自己的健康」。二十幾歲時仗著年輕體力好,覺得一切的疾病都不會找上自己。以為每天吃下的食物都是營養,卻不知道自己其實已經吃下過多的熱量,造成體重直線攀升。加上廚師的工作型態需要長期久站,龐大的重量壓迫到椎間盤都突出了也不知道,還以為只是腰部痠痛而已,貼貼痠痛藥布、泡泡溫泉、睡個覺起床後就一切美好。而在這個過程中,其實也出現一個我不常跟人提起的小插曲,就是我發現自己對抗生素嚴重過敏。我每次感冒的時候都是先從扁桃腺發炎開始,這個症狀通常需要抗生素來壓制,為了讓自己快速恢復體力回復到工作崗位,我都會請醫師開下大量的抗生素。但不知道從哪一天開始,只要吃下抗生素,感冒症狀雖然緩解,我的身體手腳末梢卻會莫名長出很多水泡,並且在隔天破掉、潰爛⋯⋯每次清創時,都在隱忍皮膚撕裂的慘叫聲。來自醫師的當頭棒喝—「你給客人吃什麼,自己就吃什麼!」這個症狀持續了好一陣子,起初還不明白到底為什麼?直到我生命中的貴人,天母著名皮膚科L醫師的出現。L醫師是我當時任職的義大利餐廳常客,有一天他來用餐時,透過開放式廚房看到我的手腳都包紮著紗布在工作,認真看了我一眼後,只說了一句:「等你中午忙完之後到我診所,我來跟你說明一下為什麼會這樣。」我在下午時間好奇地到了診所,看著醫師搬出一堆又一堆的醫學文獻,細心向我說明,原來我的症狀是免疫系統改變,導致皮膚組織對抗生素產生水泡型潰爛的過敏。而所有的不健康,都來自我吃下去的食物。醫師語重心長跟我說:「該是時候改變自己的飲食習慣了,如果你不培養好身體的免疫力,現在只是皮膚潰爛,如果哪一天嚴重到連體內臟器都產生水泡潰爛時,真的就回天乏術了。你必須改變飲食,調整自己的免疫力,來戰勝種種的外在疾病。我常常去你們的餐廳,就是因為你做的菜色符合健康飲食原則,每次我都吃下一碗沙拉跟一份義大利麵,開心滿足地離開。你有照著這樣吃嗎?你應該要『給客人吃什麼,自己就吃什麼』才對。」神助攻的地中海料理!瘦下1/3個自己,健檢報告的驚人變化「給客人吃什麼,自己就吃什麼!」這一句來自醫師的當頭棒喝,讓我決心從每天的飲食開始調整自己的免疫力。雖然是本來就熟悉的地中海料理,但一向只聚焦於廚藝的我,這幾年專研的過程依然跌跌撞撞。這段時間中,我從廚師的視角重新審視了自己與大眾飲食該調整的方向,更發現了自己對橄欖油的熱情,在2020年考取了高階品油師的證照。自6年前決心開始實施地中海飲食,再搭配適當的運動習慣後,我的體重在一年半內從118公斤降到90公斤。接下來的兩年時間,飲食控制更精準,體重更是下降到80公斤。不僅如此,健康檢查報告上的紅字也越來越少,每一年,我都在地中海飲食的引領下,逐步到達更好的狀態。幾年前的我不可能相信,地中海料理竟然如此影響我的人生。▲雖然還有些不合格的地方,但每年都在逐漸進步中。我的地中海飲食三大原則地中海飲食法的定義,通常可以簡單被歸類成「吃大量的蔬菜水果、橄欖油,搭配天然乳製品加上適量的魚、蛋及家禽類,並食用少量紅肉及紅酒」。執行地中海飲食法這幾年來,我也持續向許多營養師朋友討教、交流,除了參考地中海飲食的金字塔準備健康均衡的三餐,因為我還有減重的目標,所以也將飲食調整成減醣的模式,逐漸建構出一套規律、好執行的飲食習慣,主要可以分成三大原則。*把橄欖油加進沒有熱量的蔬果中,維持減醣需要的50~60%脂肪攝取量。原則1:均衡的「321黃金法則」。我自己在準備餐點時,以方便性為考量,並不會精算每種食物的用量,而是以「3份蔬果:2份優良蛋白質:1份澱粉與醣類(原型食物)」的比例備餐。至於一份的量⋯⋯請舉起你的手握緊拳頭,每天吃多少,都掌握在自己的手中(笑)。每個人的體型不同,手的大小也不一樣,所以你的一個拳頭大小,差不多就是對你來說一份的量,換句話說,每一餐的蔬果攝取量是三個拳頭、優良蛋白質(魚肉類)是兩個拳頭、原型澱粉則是一個拳頭。透過這樣的方式,能夠攝取到大量的蔬果纖維質增加飽足感,確保各種營養素足夠,也能從魚肉豆蛋奶中得到足以維持生理機能運作的好蛋白質。而原型澱粉類,例如:地瓜、馬鈴薯、原型的五穀雜糧米類、用全麥麵粉製作的義大利麵與麵包等等,也能供應人體熱量,讓我們工作時保持動力。原則2:吃好油加強代謝。一公克的牛油跟一公克的橄欖油,哪一個熱量比較高?正確解答,所有油脂的熱量,都是一公克九大卡。所以,同樣吃進這些熱量,當然要攝取更好代謝、營養更豐富的油脂,CP值才高啊!油脂是構成人體60兆細胞的細胞膜主要成分,甚至我們的大腦就有60%是油脂,堪稱人體最重要的三大營養素之一。換句話說,假如每天吃不好的油,我們的身體和大腦就會被這些劣質的油脂佔領。我們平常攝取的油脂分成奶油、豬油、牛油等動物性的「飽和脂肪酸」,以及魚油、橄欖油、葵花油等來自植物性和魚類的「不飽和脂肪酸」,又分為單元和多元兩種。其中單元不飽和脂肪酸的代謝率最高、油質最穩定,也最不容易造成心血管疾病。如果平常習慣吃大豆沙拉油等調和油或精煉油,攝取的都是「多元不飽和脂肪酸」與「飽和脂肪酸」。其實也符合熱量標準,只是需要更多勞動和運動才能將其排出體外,這對於忙碌的我們來說簡直天方夜譚。而地中海飲食中大量使用的橄欖油,具有高達76%的「單元不飽和脂肪酸」。這也就是說,當我們吃進高代謝的橄欖油或是其他好油脂,除了攝取到營養外,也能夠把體內積存的不好油脂成分排出來。所以我都會隨身攜帶一小瓶橄欖油,當吃到不知道店家用什麼油脂烹調的外食時,就自己加一些好油來均衡營養、促進代謝。隨身攜帶一小瓶橄欖油。原則3:減醣低卡所謂的「減醣」,減少的是「酉」部首的醣,而不是「米」部首的糖。簡單來說,就是降低碳水化合物的攝取量。我的做法,就是把平常吃的米飯或天然澱粉的量,從兩個拳頭大小降到一個拳頭或是1/2個拳頭,每一餐的纖維質跟蛋白質吃得比澱粉多,血糖就比較不易波動,也不容易感到飢餓。我接觸過太多想要減肥的人(包括我自己在內),遇到最大的阻力就是無法控制食欲,一直想要吃東西。而減醣的好處,就是血糖穩定了,飽足感撐得比較久,而且基本上任何食物都可以吃(當然不包括垃圾食物喔!),沒有壓抑就不會暴飲暴食,更容易持之以恆。當然,即便是天然的食材,如果一次吃太多,熱量超過身體的負荷,體重還是會超標。但依照我個人的經驗,只要選擇了對的食材與對的烹飪方式,參考321黃金法則控制食物量,再搭配好的油脂,其實不需要計算太多數值,自然就能達到降低卡路里的效果。相信馬可,減肥是一段辛苦的路程,所以更應該吃到美好的食物,而且,吃飽了才有力氣減肥!馬可老師的外食建議雖然很想每餐自己煮,但我身為一個東奔西跑的廚藝老師,以外食打發一餐其實也是生活常態。但這時候吃什麼就很重要了,正所謂「由瘦變胖易、由胖變瘦難」!外食請掌握一個基本的大原則─「吃的食物要比食品多」。在現在的環境下要不吃食品太難了,所以我也不會斤斤計較,只希望每一餐的「食物」比例比「食品」多就好。當然,還是要減少攝取過多精緻加工、澱粉、調味的東西,例如台灣之光:珍珠奶茶。接下來就提供大家一些,我自己常吃的外食搭配方式:自助餐:米飯1碗(推薦五穀或糙米飯)2 蛋白質1份(以蒸煮或烤的魚、白肉為主,推薦清蒸鱈魚、鮭魚,或者烤或滷的棒棒雞腿)3 水煮青菜1~2份4 紅蘿蔔炒蛋或者是水煮的絲瓜1份小吃麵店:陽春乾麵/陽春湯麵1碗2 燙青菜1份(我都沒有調味,搭配自己帶的橄欖油)3 水煮肉類的湯1碗(推薦嘴邊肉湯、赤肉湯)便利商店:沙拉1大盒(搭配自己帶的橄欖油)2 香蕉1根3 雞胸肉1片4 茶葉蛋2顆5 御飯糰或地瓜1個*挑選外食盡量不要選有勾芡的羹湯類、吃過多的內臟,或是加太多不知名的醬料。因為不確定店家使用的材料或油脂,我習慣隨身帶一小瓶橄欖油在身上,當沙拉醬或拌燙青菜都很好吃。書籍介紹書名:高代謝地中海料理:我這樣吃瘦了36kg!減醣、低卡、好油的烹調技法,「全球最佳飲食法」的美味祕密作者:謝長勝(馬可)出版社:台灣廣廈出版日期:2020/09/29作者簡介/謝長勝(馬可)廚師/高階品油師廚師經歷超過25年。體重曾經達118公斤,實行地中海飲食後,成功減重36公斤未復胖。為了進一步鑽研地中海料理,投入品油師的世界,取得全亞洲地區僅少數人成功考取的高階品油師證照。擅長將橄欖油融入台灣在地食材,做出符合台灣家庭的地中海飲食。經常受邀參與平面、網路及電視媒體採訪,分享廚藝與減重心得。【證照】O.L.E.A.義大利國立橄欖油專業品油協會認證高階品油師O.N.A.O.O.義大利國立品油協會認證初階品油師美國廚藝學院C.I.A.台灣12席種子教官【現任】URTABLE好桌餐飲顧問公司 營運長中華餐旅文化交流協會 理事元培醫事科技大學餐飲管理系 地中海料理講師文化大學教育推廣部廚藝教室 地中海料理講師愛爾達綜合台「主廚大聯盟」 外景主持人衛視中文台「歡樂知多星」 主廚小撇步單元主持人【經歷】天閣時尚酒店集團Tango Hotels 主廚誠品行旅The Chapter Café主廚北投大地酒店喜歡西餐廳 副主廚台北小微妙義大利餐廳 主廚台北喜來登大飯店 十二廚Chef de Partie新竹大華科技大學餐飲管理系 地中海料理講師你知我知好學網 地中海料理講師【著作】《Crazy Marco地中海料理教室》《每天5分鐘,4週享瘦一身輕》《遠離失智,吃出健康腦》延伸閱讀: 下半身循環好,自然就變瘦!一天3分鐘,她靠「轉轉腳踝」6個月瘦15公斤
-
2021-03-01 養生.聰明飲食
剛出爐的麵包不能吃?營養師告訴你更重要的課題
Q:剛出爐的麵包總是香噴噴,令人食指大動,但傳言「麵包剛出爐時,還處於高溫狀態,麵包的酵母還沒完全消失,這時吃熱麵包會將有害人體的致癌物質吃下肚。」這是真的嗎?A:麵包所含酵母,在溫度達到35℃至38℃左右,入烤箱時幾乎已經全數作用完畢,而且剛出爐的麵包過熱,店家都會冷卻,避免燙口,因此不會有致癌問題。從健康角度看,應慎選麵包食材、避免吃下過多的糖、反式脂肪,且應將麵包計入主食的分量裡,才是更重要的課題。特別是要控制體重者或是糖尿病患,一定要計算,重量約50克左右等於半碗飯的熱量。搭配麵包的食材,建議採用天然食材者為佳,例如五穀雜糧、堅果、種子類、中藥素材如枸杞、紅棗、黑棗,或是含花青素的莓類如蔓越莓、藍莓、葡萄乾等。不過,像葡萄乾或黑棗等,要視同水果計入一天的飲食營養攝取中,以黑棗為例,3大顆約30克,就相當於1顆柳丁。為保護心血管健康,宜避免食用含有氫化植物油、人造奶油或酥油成分的麵包。諮詢/台安醫院體重管理中心營養師組長劉怡里
-
2021-03-01 科別.心臟血管
醫病天地/血管結構異常 提防主動脈剝離
藝人「小鬼」黃鴻升36歲就因主動脈剝離過世,「主動脈剝離會致命?」引發震驚。桃園市楊梅天成醫院副院長心臟科醫師陳高揚表示,主動脈是連接心臟與各重要器官間的血管,比較靠心臟這邊,一旦承受不了壓力,往血管的中層甚至外層裂出去的話,就可能危及生命。例如裂到中層時會造成假腔,就無法供應到各重要器官,會導致各重要器官缺血進而衰竭;萬一破出外層,血液等於流出血管系統會導致休克,尤其主動脈最早的分支是供應心臟本身的冠狀動脈,一旦冠狀血流受阻,或主動脈剝離往主動脈根部延伸裂進心包膜,造成心包填塞,都有立即致命危險。陳高揚指出,不要讓血管承受過大的壓力,是最重要的預防方法,尤其是血管結構有異常的病人,例如高血壓病人一定要控制好血壓、血糖與血脂,避免抽菸與過勞、適當運動。至於血管結構有異常的病人像先天性主動脈狹窄、主動脈畸形、馬凡氏症候群(心血管疾病的一種),陳高揚提醒更要及早診斷,更積極預防。其中馬凡氏症候群有一些體型上的特徵值得注意,三國劉備、美國林肯總統據說手長及膝,都很有可能是馬凡氏症候群特徵。
-
2021-03-01 科別.百病漫談
休假當沙發馬鈴薯?醫師警告2種人最好要稍微活動
雖然國內疫情看似趨緩,但連續假期許多人仍選擇待在家,而很多家族團聚最愛傳統桌遊「打麻將」!醫師提醒,高血壓、糖尿病人,千萬不要一坐下來就是八圈,切記上桌最久二小時就要起來走走,活絡肢體周邊血管,以免連莊大贏卻發生血栓、中風,甚至造成截肢遺憾。高血壓、糖尿病 最易發生血管阻塞臺中慈濟醫院心臟內科醫師楊峯菁指出,臨床經驗顯示,冬季氣溫通常較低,往往也是最容易樂極生悲的時刻。尤其是高血壓與糖尿病人,更容易發生血管阻塞,注意規律服藥外,也要維持健康生活形態,偏偏過節,總是生活作息最容易改變,出現不健康的生活型態最容易造成高血壓、高血糖與高血脂發作。糖尿病人不能久坐 當心併發症釀截肢楊峯菁提及,糖尿病人最重要的是預防各種併發症,其中最嚴重的結果之一就是截肢。一旦糖尿病人下肢出現傷口,代表血管已阻塞,造成不易癒合的傷口,建議這類病人為「保肢」應考慮預先做血管疏通治療,千萬不要放任傷口拖到愈來愈大,血管阻塞相當厲害的地步才就醫,以確保降低截肢率。高血壓飲食要注意 早晚量血壓不能忘另外,楊峯菁說,高血壓病史病人最好能維持「清淡飲食、早晚測量血壓」習慣,千萬不要一到假期,一下子吃太多肉類與鹽份,導致水份滯留身體,體重竄升,加上缺乏運動與攝取蔬果、作息不穩定,更容易血壓偏高。若在早晚量血壓發現數據較往常高一些,一、兩天後又恢復原狀,不妨維持原來藥物,並監控飲食清淡,觀察血壓是否回復正常;反之,血壓如持續居高不下,應如實記錄量測結果,回診時供醫師做為調藥參考。如有家族史 定期檢查為健康把關楊峯菁強調,不健康的生活型態最容易造成高血壓、高血糖與高血脂,三高問題除了是心血管容易阻塞的高危險因素,常見問題還有心肌梗塞、周邊血管與下肢動脈阻塞;即使沒有三高病史,如本身有家族史與抽菸、喝酒習慣,最好利用空檔,由醫師完成全面評估,為健康把關。延伸閱讀: ·這些病都跟久坐有關! 身體「1特徵」罹病機率爆增 ·坐太久靜脈血栓會奪命! 多發生在單腳,5種人都屬高危險族群
-
2021-02-28 科別.心臟血管
健檢常忽略腦血管檢查 醫:50歲以上民眾要做
一名婦人才做了全身健檢不久,日前卻突然倒地不起,檢查才知她因腦動脈血管瘤破裂引起,至今仍陷昏迷。對此,醫師指出,腦動脈血管瘤常被忽視,甚至在健檢時也被遺忘,但它卻常易造成嚴重的後果,建議50歲以上民眾健檢時應把腦部檢查也列入。國軍台中總醫院院長、神經外科醫師洪恭誠說,血管瘤是動脈血管壁上形成的泡泡狀小血瘤,全身都有可能產生動脈血管瘤,並以腦部、胸部及腹部最為常見,其中腦動脈血管瘤的危險性最高,約100人中就有1~2人潛藏腦動脈瘤而不自知。曾是伊林模特兒的王亭又就因因血管瘤破裂而猝死,年僅41歲。洪恭誠說,腦動脈血管瘤一旦破裂致命性、致殘性強,人人都應該關心。它包括先天血管結構異常的人、有動脈血管瘤家族病史的人、抽菸族、三高族、喝酒族、作息不正常的人、壓力大的人都容易發生腦動脈血管瘤。而且,50歲以上占約58%,尤其是50到65歲的女性,除了年紀大因素及三高慢性病因素,與女性荷爾蒙變化也有關。他說,腦動脈血管瘤幾乎沒有症狀,但大到一定程度,造成神經被壓迫,還是有些症狀可循。例如,經常晨起時感到頭痛或頸部僵硬、突發性頭部劇痛、不明原因的噁心、嘔吐、昏迷、意識喪失,以及視力突然模糊、視野改變、複視、瞳孔擴大等。或有眼瞼一邊下垂,眼睛睜不開、嗅覺喪失、畏光及畏音,和變得嗜睡、反應遲鈍、突然暴怒等。洪恭誠說,有家族病史的人特別應該加強做腦部血管健檢,醫師發現這類的病人,也該主動提醒病患家族應做檢查,以免真的發作造成遺憾。另外,及早做腦部血管健檢,有助於規避風險,像是藝人利菁在健檢中意外發現4顆腦動脈血管瘤,後來做了栓塞手術,胡瓜也發現血管瘤,目前追蹤觀察。要預防腦動脈血管瘤的發生,他說,平常應控制好血壓,按時服用血壓藥,也應減少生氣、劇烈的運動、吃太辣的飲食等,以避免血壓瞬時間的劇烈波動,另也應戒菸,避免香菸加速血管壁異常產生,和養成規律運動習慣,讓血壓穩定。
-
2021-02-28 科別.心臟血管
21歲男心律不整瀕死 電擊十多次加裝葉克膜救回
21歲周姓男子沒有心臟病史,平常生活、運動表現也與同儕無異,雖曾被診斷有心律不整,卻因無異狀便不以為意。直到日前突然在家昏倒失去意識,救護人員到場後發現病人無意識、無脈搏,趕緊執行自動體外電擊術,持續急救施予心肺復甦術,送往新竹台大分院急救,但周一直無法恢復心律,院方立刻啟動葉克膜團隊,跨縣市至桃園協助裝置救援。新竹台大分院心臟血管內科醫師廖敏村說,從醫院醫師接到電話到葉克膜裝置完成至回復穩定循環僅花費約90分鐘。期間周男一直呈現反覆心室顫動,總共電擊十多次。因心臟無法穩定運轉將血液輸送到全身器官,只能依靠葉克膜體外循環的方式,維持病人的血液輸送。最後在葉克膜維持下,體外電擊術才順利將心臟整流回正常心律。同時將周轉心臟科加護病房,亦緊急照會心臟內科團隊,以協助後續照護。廖敏村醫師說明,周男到的第一張心電圖雖呈現正常竇性心律,但判讀後發現為「沃夫-巴金森-懷特症候群(Wolff-Parkinson-White syndrome, WPW syndrome) 」,此心律不整有猝死風險。其院外自動電擊器的紀錄也顯示,當時周接受體外電擊術後,心律變成心房顫動的節律,但很快又變成心室顫動,該心律不整即是造成周到院前心臟停止的原因。因此,醫護團隊緊急安排電氣燒灼手術,使用傳統電燒方式以根除周的「沃夫-巴金森-懷特症候群」。周也在術後第四天順利移除葉克膜,於12天後順利出院,且意識清楚正常,活動自如,沒有留下神經學的後遺症。廖敏村說明,新竹台大分院為竹苗地區唯一全時間待命的葉克膜照護團隊,目前有6位心臟血管外科專任醫師與4名體外循環師,可以接受24小時葉克膜支援與開心手術。在蔡孝恩醫師的帶領及心臟血管外科團隊的努力下,每年開心手術有200例。自2011年從署立醫院時代改制為台大分院後累積案例已經突破1200例。2013年起至今已經多次協助院外及跨縣市的葉克膜緊急醫療,到目前已經累積35例院外支援,涵蓋桃竹苗各大醫院。廖敏村指出,「沃夫-巴金森-懷特症候群」的發生率雖約為千分之一到三。時常是在兵役體檢時被發現,終其一生約有百分之三到四的猝死風險,是屬可免除兵役的心律不整問題。鑑於醫療進步,現今可透過微創電氣燒灼手術,達到根治而免除猝死的風險。目前院內在心律不整電燒手術方面,包含傳統與3D定位電燒手術,每年已經超過200例,在心臟血管內外科團隊共同合作下,一同攜手照護大新竹地區民眾心血管問題。
-
2021-02-28 養生.保健食品瘋
理科太太太空人維他命募資1天破千萬 教授曝維他命「暴利」故事
讀者林小姐大前天(2021-2-24)下午用臉書簡訊問我對一個叫做《太空人維他命》的意見。我跟她回覆:「你可以問他們,要他們拿出證據。我看就是綜合維他命。真正厲害的是行銷手段。保健品的洪害已經不是科學能阻擋得了的。」到了晚上,讀者Wendy 也用臉書簡訊來問我同樣的問題,所以我也就給她同樣的答覆。昨天(2021-2-26)讀者Ray利用本網站的「與我聯絡」也來詢問這個產品。他說:「林教授您好,已拜讀多次您網站上的文章,以及著作,尤其在保健食品、補充劑部分更是解答了我許多迷思,現在只要有朋友推薦我說吃什麼保健食品有感時,我都會上來您的網站搜尋相關資料,然後再複製連結給朋友,省了我很多錢,感謝!昨日友人又丟來保健食品的相關連結,我一看,哇喔~「太空人維他命」呢!再細看內容,哇喔~吃一瓶抵12瓶,也太神奇……重點是——名人醫師共同研發加持呢!再一看募資金額,才短短三、四天,已沖上相當可觀的金額了……我更深刻理解到為什麼願意揭穿補充劑騙局的醫師這麼少了……這驚人的暴利,誰敢得罪呢?又有多少人想分一杯羹呢?懇請林教授能撥空破除此募資的迷思,救救我朋友的荷包吧。謝謝您。《名人醫師共同研發加持》《願意揭穿補充劑騙局的醫師這麼少了》《這驚人的暴利,誰敢得罪呢?又有多少人想分一杯羹呢?》有關這三點,其實我在我的網站和三本書裡已經討論過很多次,而每次我都會引用長庚大學張淑卿主任寫的專業知識、利益與維他命產業。我現在就再一次把它的最後一段拷貝如下:「不論你自己是否有吃維他命的習慣,這顆小藥丸的背後,不只是維他命這項科學知識的呈現。科學研究者利用它成就自己的研究,藥事人員與醫生藉它提高自己的專業地位,廣告業者利用它誘使消費者購買產品,藥廠因此建立豐厚的產業,消費者也藉由是否服用維他命來顯示對自身健康的掌握。在這些情況下,維他命的故事還會繼續下去,我們早餐後服下維他命丸之時,就是科學研究影響我們生活的寫照吧。」我在上禮拜發表的鋅,維他命C,D,能治療新冠肺炎嗎有引用一篇美國醫學會期刊的專家評論,其中有這麼一段話:「據估計,全球補充劑產業的價值約為3,000億美元。儘管幾乎沒有證據可以支持它們的使用是有功效,但半數以上的美國成年人至少服用1種維他命或補充劑。」我在2019年發表的世界最貴的尿也有引用兩位大咖醫生的言論。Donna Arnett醫生是美國心臟協會的主席,她說:「美國人每年花50億元購買維他命,但是這項研究顯示,只要你是均衡飲食,維他命並沒有什麼幫助」。Steve Nissen醫生是克里夫蘭診所心血管科的主任,他說:「這項研究一點也不令人感到意外。美國人攝取的營養已經超過他們的需要,所以再補充維他命的話,只是會排出很昂貴的尿」。我在2017年發表的補維他命?名醫認錯告白也有引用英國倫敦國王學院的重量級大牌醫生Tim Spector,他說:「人們應該接受教育,應當被告知:百分之九十九的人,只要曬太陽以及吃多元化的真正食物,就足以得到所有健康所需的維他命」。只不過,儘管幾乎沒有證據可以支持保健品/維他命的使用是有功效,但就如張淑卿教授所說,消費者也藉由是否服用維他命來顯示對自身健康的掌握。在這種情況下,不管是太空人維他命,還是火星人維他命,詐騙暴利的故事還是會繼續演下去。原文:太空人維他命
-
2021-02-28 新聞.用藥停看聽
過年享受美食,年後發福「想瘦」正確使用合法藥品保健康!
一連七天的春節連假,大小宴席不斷,總少不了大魚大肉,加上新春期間大吃大喝不忌口,容易導致體重增加。小茹過年與親友團聚,餐餐吃高油脂食物,收假後發現腰圍都胖了一圈,體重增加5公斤;為了快速恢復輕盈窈窕體態,掌握年後減重的黃金期,於是購買坊間減肥藥。但這樣真能成功減重、瘦得健康嗎? 藥害救濟基金會特別整理,減重必知的正確觀念,提醒民眾留意潛藏的可能風險,年後健康瘦身不傷身。體重≠美醜 健康才重要愛美是人的天性,但維持適合自己的體重,不是美醜問題,而是攸關個人健康。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建議,滿18歲(含)以上的成人,其身體質量指數(Body Mass Index, BMI)應維持在18.5 kg/m2及24 kg/m2之間;體重過重(24 kg/m2 ≤ BMI<27 kg/m2)或是肥胖(BMI ≥ 27 kg/m2)容易對健康造成危害,進而導致三高、代謝症候群、心血管疾病、痛風、惡性腫瘤等疾病,影響甚鉅1-2。然而,許多人一昧追求數字上的瘦,鋌而走險以身試藥,誤信非法減肥產品可快速瘦身,反而危害健康,發生嚴重不良反應,得不償失。慎選保健類食品 拒絕非法減肥藥市面上充斥著各種標榜可速效減肥瘦身的產品廣告,民眾一時不察,就容易輕信這些神奇且吸引人的廣告。根據衛福部食藥署108年監控違規廣告統計3,其中宣稱有減肥瘦身功效的廣告名列前三。此外,非法的減肥瘦身產品大多含有安非他命、利尿劑、瀉劑或甲狀腺製劑等藥品成份,服用後可能造成諸多不良反應,如頭痛、腹瀉、心悸、噁心等4,民眾應避免使用來路不明的產品。另外,有些民眾會由國外代購或自行購買瘦身相關保健產品,其成份可能含有中草藥(如麻黃、番瀉葉)、苦橙,甲殼素、藤黃果等,這些成份多半未經嚴謹、完整的人體研究證實其效果,並不能宣稱療效5-6,使用時需留意可能的非預期反應風險,提醒民眾應循正常管道諮詢及購買相關產品。正當使用合法藥品 減少不良反應發生Orlistat與liraglutide為目前我國核准的減肥藥品成份。Orlistat為口服藥,用於治療肥胖或是輔助減重,可減少脂肪的吸收,常見的不良反應有胃脹氣、排氣、忍不住的便意、油便、排便增加及排便失禁等,通常在服藥初期發生。此外,orlistat也會減少脂溶性維生素(如維生素A、D、E、K)的吸收,建議民眾可在睡前補充綜合維生素。此種藥品不建議懷孕婦女、哺乳婦女、慢性吸收不良者或有膽汁鬱積者使用7-9。Liraglutide則為注射劑型的藥品,以降低食慾達到體重控制,可能會有噁心、嘔吐、低血糖等常見不良反應發生7,10。建議民眾用藥前應諮詢醫師、藥師或營養師,透過專業評估,擬訂適宜的體重管理計畫。藥害救濟基金會再次提醒民眾,減重沒有捷徑,宜透過緩慢且長期地調整生活習慣,讓它成為生活的一部分。日常飲食方面可細嚼慢嚥、多吃未精製的全穀類食物、蔬果、堅果類和優格,減少攝取紅肉、油炸類食品和含糖飲料,培養均衡飲食的生活型態;養成規律的運動習慣(如走路、跳舞、爬山等),增加體能活動消耗熱量;同時保持正向思考、減壓4-6,11,才能正確且健康減重。對於想尋求藥品減重之民眾,宜先諮詢醫療專業人員,由醫師評估後開立處方藥品,不隨意服用來路不明的藥品或產品,若食用保健類食品後發生非預期反應,也可通報全國健康食品、特殊營養食品及膠囊錠狀食品非預期反應通報系統。本文經授權摘自《藥害救濟基金會》原文請點此
-
2021-02-27 養生.聰明飲食
日研究喝綠茶降腦中風、心梗死亡風險 記得選擇無糖!
腦中風與心肌梗塞的發生,瞬間就可能奪走許多人性命。日本大阪大學研究發現,每天都喝綠茶的民眾,腦中風與心肌梗塞死亡率明顯降低,推斷綠茶的類黃酮素可能發生效用,但研究也強調,綠茶不是延命妙藥,健康的生活方式仍然非常重要。大阪大學公衛教授磯博康,分析1988年至1990年日本有意願參加調查的民眾,40至79歲共4萬6,213人,平均調查約18.5年,當中發生腦中風死亡約478人,心肌梗塞死亡共1,214人,有腦中風與心肌梗塞病史共4萬4,521人。研究期間有9,253人死亡,調整年紀、性別、吸煙習慣、高血壓、糖尿病等相關因子後,分析綠茶和咖啡攝取量,與死亡風險之間關係,發現每天綠茶喝越多杯不論腦中風與心肌梗塞死亡風險都會降低,咖啡則降低心肌梗塞死亡風險。美國National Jewish Health醫院學者Andrew Freeman表示,綠茶與咖啡的類黃酮素可能是關鍵因素,現有已知醫學證據證明,類黃酮素對心血管健康有好處,但就算發現綠茶與咖啡有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危險,也不能當作延長性命的靈丹妙藥。Andrew Freeman強調,1天能夠喝7杯綠茶的民眾,可能在生活作息上比較充裕,這也可能讓死亡率降低,並且綠茶與咖啡也不能抵銷不良飲食的負面影響。健康飲食包含水果、青菜、豆類、全穀物等,都要食用並且營養來源要豐富,也要減少吃加工食品。另外,如果綠茶與咖啡含糖也要特別注意,同時要小心咖啡因攝取過量。美國西北大學教授Linda Van Horn表示,綠茶裡有豐富的兒茶素,在心血管領域中,被認為對於抗發炎有相關效用,如果把含糖飲換成喝綠茶是很明智的選擇。★本文經《NOW健康》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關心健康生活大小事,點此進入【NOW健康】
-
2021-02-27 科別.腦部.神經
顏面神經麻痺跟中風怎麼分?三大徵兆看分明!醫師:及早治療助恢復
突發性臉歪嘴大小眼?恐太累引發顏面神經麻痺 莫名臉歪嘴斜、大小眼,甚至一邊眉毛抬不起來?當心是「顏面神經麻痺」警訊。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神經部主治醫師洪志憲受訪表示,一般認為,顏面神經麻痺可能與病毒感染相關,但明確病因尚未有定論。較為普遍接受的觀點是病毒感染後,造成第7對腦神經──顏面神經發炎,導致神經功能缺損,影響臉部控制能力。 洪志憲醫師指出,由於顏面神經麻痺與病毒相關,當身體疲勞、不舒服時特別容易受到病毒入侵,因此增加顏面神經麻痺的機率。部份病人會在發生顏面神經麻痺前出現類似感冒的症狀,但並非每個人都有相同情形。整體而言,疲勞、壓力、睡眠不足等狀態,確實較容易發生顏面神經麻痺。 顏面神經麻痺3大症狀?與中風差在單側肢體無力? 臉部出現哪些徵兆時,可能與顏面神經麻痺有關?洪志憲醫師說明,顏面神經麻痺症狀有三大症狀,第一是眉毛無法抬起,病人會感覺無法挑眉;第二是眼皮無法緊閉,甚至睡覺時也持續發生;第三是嘴部控制問題,病人可能無法做出嘟嘴動作。 顏面神經麻痺與中風應該如何區分?洪志憲醫師表示,中風可分為腦幹中風及大腦中風,通常大腦中風較不會出現挑眉、閉眼等症狀,而這三個徵兆較容同時發生在腦幹中風患者身上。不過,腦中風不只影響臉部與嘴巴動作,往往會伴隨較為明確的單側肢體無力或其它複雜的神經學症狀。若加上吞嚥困難、說話大舌頭等症狀,中風可能性就變得相當高。 顏面神經麻痺及早介入類固醇 減少神經發炎助恢復 洪志憲醫師提醒,無論是顏面神經麻痺或中風,只要病人自覺發生異常症狀,及早就醫治療都是最正確的方式。對腦中風而言,黃金3小時內施打藥物,有機會減少中風造成的重大傷害。至於顏面神經麻痺的病人,由於治療沒有特效藥,若能及早介入口服類固醇,降低病毒感染造成的神經發炎,可以幫助後續神經恢復更良好。 此外,顏面神經麻痺的治療,除了及早介入類固醇,臨床上也可能輔以維生素B群。洪志憲醫師表示,B群被認為可促進神經修復,基本上對身體沒有害處,在顏面神經麻痺治療上屬於輔助治療的角色。另外,也要注意因為無法閉緊眼睛,顏面神經麻痺病人可能會併發乾眼症甚至是結膜炎。臨床上會建議使用人工淚液、眼部止癢凝膠,或是睡覺時沾溼棉花、貼膠帶蓋住眼睛,以達到保濕的效果。 顏面神經麻痺多久會好?各年齡層都可能會發生? 洪志憲醫師指出,出現顏面神經麻痺的病人,約85%可在三個月內完全恢復,及早就醫仍是黃金準則。至於坊間流傳的針灸、按摩,因無直接證據可證明療效,需當心緩不濟急,及早介入明確有效的藥物治療是上策。 顏面神經麻痺可能發生於各年齡層,甚至出現在未成年小朋友身上。洪志憲提醒,無論是否年紀大,只要有自覺有相關症狀,出現不明原因的眼歪、眼斜,都應該及早就醫。平日多注意吃得好、睡得好、充足休息、避免過勞熬夜等等,是預防顏面神經麻痺與各種神經疾病共同的保養之道。 今健康精選延伸閱讀: 中風不可拖!每分鐘腦細胞多死190萬個 注意「微笑舉手說你好」三大徵兆 身體缺鎂會影響血壓?專家:血壓、血管等都會受影響,這4種顏色蔬果找得到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1-02-27 養生.聰明飲食
吃對食物能抗老!6色蔬果添活力,10大食物助逆齡
很多人怕老,想延緩老化,可先從體內抗老、「吃」對食物做起。我們吃的每一口食物,都會影響老化速度,營養師建議,從平常吃的食物開始抗老化,多吃抗氧化的蔬果食物,能讓人愈活愈年輕。對抗老化,主要就是清除體內的自由基,讓細胞健康正常,可延長壽命,並能青春永駐。郵政醫院營養師黃淑惠說,現今很多人的細胞提前老化,體內產生大量的自由基,也就是疾病、老化的起源。因此吃富含抗氧化的酵素、維生素A、C、E等營養素及植化素的抗老食物,並養成正確的飲食習慣,相當重要。抗氧化是對抗老化的重要關鍵,像番茄裡的茄紅素、綠茶中的兒茶素、紅蘿蔔中的胡蘿蔔素、大蒜裡的蒜素、藍莓裡的花青素等,都屬植化素,國外研究發現,植化素具有增強免疫力、預防心血管疾病、延緩老化等作用。黃淑惠指出,現在流行吃不同顏色新鮮蔬果,蔬果中含有各種不同的植化素與特殊營養素,民眾只要每天攝取綠、黃、紅、藍紫、白、黑等6種不同顏色蔬果,就可以讓自己更健康有活力。白色食物主要是調控血壓及膽固醇;綠色食物主要維持健康視力、強壯骨骼;黑色食物可提高免疫系統、潤澤肌膚美容;橙黃色食物可以保護眼睛、血管;藍紫色食物可延緩老化;紅色食物可保護心臟、預防記憶退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