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骨髓性白血病(AML)
急性骨髓性白血病(AML)是成人最常見的白血病,它是骨髓未成熟的造血細胞增生,堆積在血液及骨髓的癌症,這些不成熟的造血細胞可分化成各種不正常的白血球、紅血球、及血小板。診斷時,骨髓中這些不成熟的壞細胞要佔百分之二十以上,才能確診為急性骨髓性白血病。
- 症狀: 疲倦 沒胃口 體重減輕 發燒 呼吸急促 容易出血 類感冒
- 併發症: 敗血症 敗血性休克 貧血 胸骨壓痛 牙齦腫脹 器官出血 腫瘤溶解症候群
內容提供合作、相關採訪活動,或是投稿邀約,歡迎來信:
急性骨髓性白血病(AML)是成人最常見的白血病,它是骨髓未成熟的造血細胞增生,堆積在血液及骨髓的癌症,這些不成熟的造血細胞可分化成各種不正常的白血球、紅血球、及血小板。診斷時,骨髓中這些不成熟的壞細胞要佔百分之二十以上,才能確診為急性骨髓性白血病。
帕奇得氏症是乳癌的癌前病變,屬於早期癌症的一種,也是乳癌常見的併發症 之一。帕奇得氏症主要的疾病特徵是乳頭濕疹,然而與單純的乳房濕疹症狀同時出現與雙側乳頭的特性不同,帕奇得氏症患者常常只有單側乳頭出現症狀。帕奇得氏症與異位性皮膚炎的鑑別特徵則在於,患者濕疹處會具有明顯分界。研究指出,帕奇得氏症常於臨床上受到忽視,延誤診斷的時間可長達一年。
神經母細胞瘤是一種生長快速的腫瘤,是兒童癌症當中,最常見之惡性腫瘤,兒童神經母細胞腫瘤是交感神經系統細胞在胚胎發育過程中產生突變而長出的腫瘤,這些神經節分布在身體的許多部位,通常從腎上腺髓質或交感神經節以腹部腫瘤形式出現,也會在胸部、頸部、骨盆或頭部發現。
骨髓纖維化是一種罕見疾病,以美國的統計為例,其患病率為十萬人中之1.5人。此疾病屬於骨髓增生性腫瘤(Myeloproliferative Neoplasms, MPN)中的三項疾病之一,分為原發性與繼發性。也被認定為一種容易轉變成白血病的疾患,世界衛生組織將其定義為癌症,因此在台灣,骨髓纖維化廣泛亦可說是易轉變成血液癌症的一種疾病。罹患此疾病的患者,平均存活時間僅有3-6年。
血友病是一種先天性血液凝固異常的出血疾病,病患先天缺乏某一種凝血因子,導致凝血功能障礙,不容易凝固,身上經常出現不明瘀青,如果有嚴重創傷,就可能有出血不止的情況。血友病依其缺乏凝血因子種類之不同,可分為A型、B型、C型三種血友病。
嗜鉻細胞瘤起源於腎上腺髓質、交感神經節或其他部位的嗜鉻組織,這種瘤持續或間斷地釋放大量「兒茶酚胺」,引起持續性或陣發性高血壓和多個器官功能及代謝紊亂,約10%為兩側性惡性腫瘤。
卵巢是女性的生殖器官,主要功能是排卵,並且產生女性荷爾蒙,包括動情激素及黃體激素,卵巢癌是指女性卵巢內的正常細胞出現異常分裂的情形,並形成腫瘤。
子宮頸癌是由於「人類乳突病毒」長期慢性感染子宮頸上皮細胞,導致上皮細胞化生不良,進而癌化。早期的子宮頸癌可能完全沒有症狀,後期的子宮頸癌的症狀則因侵入或擴散的器官而有所不同。
膀胱癌是指各種發生在膀胱的惡性腫瘤,也就是膀胱內有異常細胞大量增殖而不受控制。膀胱癌的種類:90%是「移形性細胞癌」,6%是「上皮細胞癌」,另有少部分是「腺癌」。 症狀方面,約85%病人有無痛血尿,20%病人有頻尿症狀,如病情嚴重會導致排尿困難。
陰道是女性外生殖器通往子宮頸的通道,陰道癌是指發生在陰道部位的惡性腫瘤。陰道癌好發於陰道上三分之一段,也就是接近子宮頸的部份, 通常是繼發性的。原發性陰道惡性腫瘤很罕見,約占女性生殖器官惡性腫瘤的1%。
肝癌是指發生於肝臟的癌症,如果是肝臟內的細胞所引發的癌病,我們稱之為「原發性肝癌」,若是肝外的癌細胞透過血液或其他途徑擴散至肝臟的話,則稱之為「轉移性肝癌」。
膽囊的主要功能是儲存膽汁,膽汁則可以幫助油脂食物的消化,膽囊癌非常少見,大部份的膽囊癌在發現時都已很難治療處理,若是膽囊癌已到末期,也無法將膽囊切除治療。
腎臟位於後腹腔脊柱的兩旁,主要負責生成尿液和排泄尿液。廣義的腎臟腫瘤包含了血管脂肪瘤,腎囊腫等良性腫瘤及惡性腫瘤。其中惡性腫瘤佔1~5%,又稱為腎臟癌。
鼻咽癌是鼻咽腔內長惡性腫瘤,由於鼻咽腔位於鼻子後方和喉嚨交界之處,因此常被誤為是感冒、火氣大,而延誤治療佳機,鼻咽癌早期症狀不明顯,常在未發覺鼻咽部長出惡性腫瘤前,癌細胞已轉移至其他部位,而錯失治療時機。
食道癌為食道腫瘤,食道的腫瘤常會導致吞嚥困難、疼痛和不舒服,須靠活組織切片檢查做診斷。小的且沒有轉移的腫瘤可靠外科手術治療,而侵犯性強的腫瘤則須靠化學療法、放射線療法或合併使用治療,此病的預後情形較差。
前列腺屬於男性生殖系統,主要功能是製造與貯存前列腺液,並在射精時成為精液重要的一部份,前列腺癌是發生在前列腺的惡性腫瘤,發病率隨年齡而增長。
皮膚癌是指皮膚表面發生的惡性腫瘤,好發生臉、頸、手臂常被陽光照射的部位,最常見的三種為: .基底細胞癌:為最常見的皮膚惡性腫瘤,通常看起來表皮周圍光亮凸出;呈現膚色伴隨有微血管擴張的小腫塊,中間偶爾有潰瘍傷口,70%到90%發生在臉部等陽光照射到的地方。 .鱗狀細胞癌:皮膚外觀上多半為突出的屑狀角化腫瘤或潰瘍,容易發生在陽光長期照射之處,如耳朵;臉部;唇和嘴部,有時會發生在腿或腹壁等受到慢性傷害或輻射的部位。鱗狀細胞癌通常會發展成如蕈樣狀的腫塊。 .黑色素細胞癌:黑色素細胞癌較常出現在肢端如手指腳趾、手掌腳掌、趾甲等處,但也可能出現在身體任何一處,包括臉部及黏膜,通常以墨黑色或色澤不均的斑塊出現,也可能呈現凸起的腫塊。
黑色素瘤是一種主要出現在皮膚的惡性黑色素細胞腫瘤,是皮膚癌中罕見的一種,但惡性程度高,是皮膚癌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較常出現在肢端如手指腳趾、手掌腳掌、趾甲等處。但也可能出現在身體任何一處,包括臉部及黏膜,通常以墨黑色或色澤不均的斑塊出現,也可能是凸起的腫塊。 黑色素細胞癌可產生在身體任何部位,大多產生在女性的下肢,男性的身上,東方人好發在指甲或痣邊不規則。
正常的男性陰囊內有兩粒睪丸,右左各一粒, 主要的功能是製造精子及產生睪丸固酮,以維持男性生殖及性功能。睪丸癌是指一個或兩個睪丸的細胞異常生長所形成的癌病。
喉癌屬於頭頸癌的一種,好發於男性,發生率男性遠高於女性。喉部組成複雜且精密,包括9塊軟骨結構和周圍的各式軟組織,是呼吸道的一部分,上下各連結了口咽以及氣管,若喉癌細胞擴散時,就有可能侵犯到周圍部位,影響正常生理功能運作。 喉癌依據發生部位,又可分為聲門癌、聲門上癌和聲門下癌。其中以聲門癌最為常見,發生比率約佔各類喉癌超過6成,其次是聲門上癌,發生率超過3成,聲門下癌的發生率則較低,少於1成。由於喉癌的症狀包括喉嚨痛、聲音沙啞等,屬於漸進式發生,加上和其他疾病類似,患者早期常常忽視,發現時間通常較晚。
白血病就是血癌,是一種造血細胞的惡性增生性病變。病人的骨髓造血系統產生大量不成熟、無法正常工作的白血球,造成正常的血小板、紅血球、白血球減少。
淋巴瘤為淋巴系統的惡性腫瘤。依照病理診斷,可分成「何杰金病」與「非何杰金氏淋巴瘤」兩個大類。淋巴癌初期並無明顯特殊的症狀,後期是因為引起免疫反應而造成症狀。
肺癌指的是肺部組織內細胞生長失去控制的疾病。肺癌通常分成兩大類型:「小細胞型肺癌」和「非小細胞型肺癌」。「小細胞型肺癌」多發生於男性,且與抽菸有密切關係。「非小細胞型肺癌」是最常見的肺癌。
女性子宮腔內覆蓋著一層上皮稱為子宮內膜,包含有基質與小腺體,子宮內膜癌是子宮內膜上的細胞變化長出癌細胞。
多發性骨髓瘤是一種惡性腫瘤,因體內漿細胞異常增生所致,漿細胞是白血球之一,故此疾病屬於血液癌症。骨髓瘤常見於骨髓外之硬骨上,且會擴散至全身各處的骨骼、骨髓,故稱為「多發性」骨髓瘤。漫布各處的腫瘤會破壞患者骨骼組成,進而導致骨痛、骨折與高血鈣等症狀。骨髓瘤好發於年長者,近20%患者是無症狀或輕症狀患者;若屬於第三期卻沒有接受標準治療的患者,其存活時間平均僅有7個月。
從胃任一部位發生癌變,長出來之惡性細胞的腫瘤都被稱為「胃癌」,包括腺癌、淋巴癌、惡性肉瘤等,不過由胃黏膜腺體細胞長出的腺癌佔了絕大多數,因此一般通稱胃癌指的就是胃腺癌。
地中海型貧血是一種隱性的先天性遺傳疾病,最早發現於地中海地區而得名,又被稱為海洋性貧血,是台灣常見的遺傳性血液疾病之一。患者先天紅血球的結構異常,較脆弱且容易破裂,攜氧功能亦不足。輕度者不影響日常生活,嚴重者需接受輸血等治療。
扁桃腺癌屬頭頸癌一種,頭頸癌種類眾多,發病範圍集中於頭頸位置,部位在扁桃腺,扁桃腺位在口腔後方兩側,呈卵圓形鞍狀。 扁桃腺癌會導致吞嚥困難和喉嚨卡住東西的感覺,扁桃腺癌被診斷出來時通常已屬晚期,此時癌症已經擴散到附近區域,例如頸部淋巴結。
白血病俗稱血癌,是因骨髓或其他造血器官產生大量不正常的血球,抑制正常的造血功能,導致發燒、出血、貧血等症狀,其中依病程發展速度和癌細胞成熟度分為急性與慢性,再依細胞的來源及形態特徵分為淋巴性與骨髓性。不僅是癌症死亡率第九位,更是小兒癌症第一位。 急性白血病比慢性白血病嚴重,疾病表現複雜不易處理,若無積極治療,將於數月甚至數週內死亡。此外,急性淋巴性白血病好發於兒童,即使有高達8.5成可完全治癒,但復發後治療成效不佳,成人則大多預後較差,多倚靠骨髓移植。 急性白血病常有貧血、發燒、出血傾向,以及不明原因的體重減輕,淋巴性又常伴隨淋巴腺或脾臟腫大,兒童則易骨頭疼痛,如腿骨及胸骨疼痛。
缺鐵性貧血是貧血常見的原因之一,主要由於鐵質不足,導致無法合成足夠的血紅素,因而產生一種小球性、低血色素貧血。此病發生在各年齡,台灣地區19~44歲的育齡期婦女中,患有缺鐵性貧血者的比例高達60%,是所有貧血症中最常見的一種。 可透過補充鐵劑(分為口服與靜脈注射),輸血(血色素過低時),治療過程中,須經常接受血液檢查,來確定貧血情況是否改善。飲食方面則可多攝取富含鐵質和可促進鐵質吸收的維生素 C的食物,預防缺鐵。 缺鐵性貧血的診斷只是一種症候群,並非最終的病因,接受輸血或補血劑只是減輕症狀,因此當一個人得到缺鐵性貧血時,一定要仔細尋找發生缺鐵性貧血的可能原因,並針對造成缺鐵的原因一併處置,才能對症治療。
血栓性血小板低下紫斑症是一種極少見的自體免疫血液疾病,不管在英國、美國(Oklahoma Registry or Harvard TMA Registry)、澳洲或是日本,發生率均是每百萬人中2-6例。以彰化基督教醫院2009-2019年期間的臨床數據經驗,十年臨床診斷加上實驗室診斷共27例TTP,發生率是一百萬人中有1.8例,推估,全台每年約新增40例TTP患者。 患者體內「ADAMTS13酶」活性低落,無法正常切斷凝血蛋白溫韋伯氏因子,就會導致全身血管中,出現多處血小板過度聚集造成的血栓,疾病來勢洶洶,需要緊急血漿置換救命。 血栓常發生在大腦、心臟及腎臟,導致器官受損,嚴重者甚至侵犯神經並造成患者意識模糊、昏迷、癲癇…等症狀。且患者全身各處皆出現血栓,分別聚集大量血小板,故患者血液循環中的血小板數量不足,使凝血功能異常,血管組織破裂、出血,皮膚出現紫斑。此外,血栓使血管狹窄,紅血球無法通過而破裂溶解,則會造成貧血症狀。 同時出現破裂狀紅血球。 【想看更多關於血栓性血小板低下紫斑症的治療困境,請點入TTP專題:https://bit.ly/3imKIV1】
在國人十大癌症中排名第九,是淋巴組織的惡性腫瘤之一,在台灣非何杰金氏淋巴瘤的發生率遠高於何杰金氏淋巴瘤,約為9:1,近年患者有逐年增加情形,隨著年齡增長發生率愈高。 淋巴系統負責人體的免疫功能,B細胞製造免疫球蛋白來對抗致病原,T細胞和NK細胞則是透過不同機制消滅致病原。因此被感染時局部的淋巴結可能會腫大,而非何杰金氏淋巴瘤就是淋巴細胞轉變成癌細胞的疾病。 非何杰金氏淋巴瘤的治療方法與效果,依據細胞的種類有所不同。預後狀況也依惡性度而定,低惡性度淋巴瘤5年存活率達8成以上;高惡性度淋巴瘤侵襲性較高,對化療反應好,但存活率隨期別增高而降低,有6成的病人在治療後能達長期存活。 非何杰金氏淋巴瘤會發生在各種器官上,症狀多樣化,常見的有局部或全身有淋巴結的地方無痛性腫大,例如頸部、腋下、鼠蹊等;另外,也會因肝脾腫大造成腹脹腹痛;侵襲呼吸道則有咳嗽、呼吸困難;侵襲腸胃道系統會出現潰瘍、出血、穿孔、消化不良等症狀。 侵襲到骨髓會有貧血、出血;神經症狀如頭痛、運動或感覺異常、疼痛或神智異常等。但無論侵襲何種部位,都常伴有發燒、體重減輕、夜間盜汗等症狀。 以下是常見6大症狀: 燒:發燒38度以上,發燒至少連續14天,通常是下午或傍晚 腫:身體出現不痛的一個或多個淋巴腫塊 瘦:體重不明減輕,6個月內減少10%的體重 汗:夜間盜汗 癢:皮膚出現紅疹騷癢 咳:咳嗽、呼吸急促困難 淋巴組織存在於身體的許多部位,所以淋巴瘤可以發生在淋巴結以外的任何其它器官,如胃、口咽、鼻腔等,也會轉移至骨髓或其他器官,如肝,肺等。
這是一種少見的癌症,源發於肌肉、骨骼、神經、軟骨、肌腱、血管、脂肪或結締組織。惡性軟組織肉瘤分類上相當複雜,若依組織型態分類約有五、六十種不同的型態,最常見的組織型態包括脂肪肉瘤、惡性纖維性組織細胞肉瘤、纖維肉瘤、平滑肌肉瘤、滑液囊肉瘤、惡性周邊神經鞘瘤及無法分型的肉瘤等。治療要依據惡性肉瘤的種類、惡性程度、分期、及手術切緣是否乾淨而定。 惡性軟組織肉瘤初期可能沒有什麼症狀,等到腫瘤長大到一個程度向外侵犯或壓迫造成神經疼痛或器官壓迫時,往往腫瘤體積已經相當巨大,不易以手術完整切除,造成治療上的困難;而且這類腫瘤惡性度也相當高,非常容易經由血液轉移到遠端器官,如肺臟及肝臟等,預後不良。
胰腺癌為由胰臟細胞生長出來的惡性腫瘤,是一個高度惡性的疾病,約90%的病人無法以手術根除治療,因爲胰腺位於腹膜後,惡性腫瘤藏在體内,通常在晚期才被發現以致患者存活率極低。
乳癌是台灣女性癌症好發的第一位。乳房是由乳腺小管、乳腺小葉及腺泡上皮構造所組成的,主要功能是製造乳汁。乳癌是由於惡性腫瘤侵略並破壞乳房正常組織而形成的癌病腫瘤,是比較容易早期發現的癌症,分為0-4期,第0期原位癌的5年存活率約97.7%。
大腸直腸癌發生的初期沒有明顯症狀,尤其是右側的大腸癌,初期只會出現大便潛血,根本一點感覺都沒有;而左側的大腸:包括降結腸、乙狀結腸和直腸長出的癌症中後期後比較會有大便習慣改變和血便等症狀,可是一般人又很容易把這些症狀誤認為痔瘡,因此延後就醫。 不幸的是,當症狀嚴重就醫時,常常已經末期,也就是已經有淋巴腺、肝臟、肺臟或甚至骨骼轉移。事實上,大腸直腸癌幾乎都是從良性息肉演變而來,經過10年的時間慢慢從良性的息肉演變成惡性疾病甚至轉移,所以基本上大腸直腸癌癌細胞惡性度不像胃癌、肺癌或是肝癌那麼高,所以是一種治癒率較高的癌症。 如我在第1期就發現、治療,則存活率可高達90%;第2期和第3期的大腸直腸癌若及早手術治療,平均治癒率也有80%以上;廣泛轉移的大腸直腸癌,平均也可以活2年半的時間。因此衛福部針對50-74歲的年長者,有每2年一次的糞便潛血篩檢(iFOBT)補助,以期及早診斷出大腸直腸癌並治療。 大腸直腸癌可以分為0-4期共5期。第0期時,大腸直腸癌仍在腸黏膜上,透過大腸鏡即可切除;第1期時,腫瘤已入侵黏膜下層及肌肉層;第2期時,腫瘤已鑽入腸壁,而更進一步侵犯漿膜層;第3期是指癌症擴散進入鄰近的淋巴腺,但尚未轉移到其他器官;到了第4期,癌細胞已擴散、轉移至其他器官,如肝臟、肺臟等。
肺癌蟬聯癌症死因榜首超過十年以上,發生率也居高不下。肺腺癌屬於非小細胞肺癌,是肺癌中最常見的類型,由於腫瘤通常長在肺部周邊,患者多半沒有自覺症狀。肺癌分成小細胞肺癌及非小細胞肺癌兩大類型,兩種類型的癌細胞生長、分化及擴散速度不相同,臨床治療也不同。 肺腺癌在東亞地區,包括台灣有獨特的特色,肺腺癌患者以不吸菸者(尤其是女性)居多,在臺灣有50%以上的肺癌病患並不吸菸,超過九成得肺癌的女性都不抽菸,而且近十年有年輕化的趨勢。 中研院於109年7月發表研究結果,中研院化學所所長陳玉如與台大醫學院內科教授楊泮池團隊發現,肺腺癌和人體體內APOBEC酵素突變特徵的高低,以及致癌物曝露有關,如可能受到加工食品添加物、環境因素等影響;同時也發現一個新亞型肺癌及其致癌基因突變的差異,有助早期發現潛在的高風險肺癌患者,該研究刊登在頂尖期刊《Cell》封面。 肺腺癌的危險因子包括吸菸及二手菸、炒菜油煙、基因突變、家族病史還有空汙,從事金屬業、冶礦業、接觸石綿、放射線等特定行業,也是高危險群。 早期肺癌常常沒有任何症狀,通常因接受健檢或腫瘤轉移後引起的某些症狀才被發現。大部分症狀不具特異性,這是肺癌難以早期發現的原因。肺癌的症狀視癌細胞所在位置而不同: 咳嗽:是最常見症狀,通常是生長在支氣管內腫瘤 阻塞空氣的進出,或刺激氣管壁而造成。 咳血:腫瘤侵入支氣管黏膜血管,引發咳血情形。 厭食:在短時間內體重減輕很快。 呼吸困難:當腫瘤阻塞支氣管時,導致肺臟萎陷,減少肺活量,造成胸悶、呼吸困難。肋膜腔積水或心包膜積水也可能造成呼吸困難。 肋膜積水:若腫瘤擴展到肋膜,不僅會引起胸痛,也會出現惡性肋膜積水,導致呼吸困難。 聲音嘶啞:若腫瘤壓迫到喉頭的迴返神經時則可能會造成聲帶麻痺,導致聲音嘶啞。 吞嚥困難:若腫瘤擴散轉移到食道旁的淋巴結,而壓迫到食道則會造成吞嚥困難。 疼痛及無力感:若腫瘤位於肺尖壓迫到臂神經叢,會引起肩膀、手臂或手的疼痛及無力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