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3-03 新聞.元氣新聞
搜尋
藝術
共找到
592
筆 文章
-
-
2021-02-24 養生.聰明飲食
如何避免過熟水煮蛋?大廚忘了說的雞蛋料理祕訣
水波蛋是一門藝術,以下提供你一些成功的重要關鍵⋯⋯為什麼最好選擇特別新鮮的蛋來製作水波蛋(去殼水煮蛋)?當蛋非常新鮮時,蛋黃周圍的蛋白會很濃稠集中,因此不太會在熱水中四散。但蛋放得越久,蛋白越容易液化,變得像水一樣稀。如果你要水煮這樣的蛋,真是損失慘重:蛋白會在鍋裡到處流散,而你也會看到蛋黃與蛋白分離。不折不扣的大失敗!正確作法為什麼在煮水波蛋之前應該將蛋過篩?如果你使用的是超過1星期的蛋,應將蛋「打」在篩網中,以便將液狀蛋白濾除,只留下濃稠的蛋白和蛋黃。這就是大廚的祕密!為什麼可以在煮蛋的水中加醋?醋會使熱水變酸並加速蛋白凝固。蛋的外部能越快凝固,就越不會在鍋裡流散。但也不要加入過量的醋:3∼4大匙便足夠了;而且請使用白醋,以免使蛋白染色。你也能在煮法式水煮蛋(帶殼溏心蛋)和帶殼水煮蛋的熱水中加醋。萬一蛋殼不幸裂開,醋可立即使蛋白凝固,形成保護蓋 ;-)為什麼最好避免使用沸水來煮水波蛋?當水沸騰時,水會朝四面八方翻滾,而且會有大氣泡浮起⋯⋯而你想要在幾乎是火山爆發的水中輕柔地煮蛋?呃⋯⋯你可以先將水煮沸,接著將火調小,調整至正好極輕微滾動的程度。如此一來,微滾的水將不會使你的蛋猛烈地翻滾,而且也能以適當的溫度把蛋煮熟。為什麼要這麼做為什麼打蛋時要先將蛋打在碗裡,而不是直接打在鍋中?為了讓蛋保持完好,應避免讓蛋在水中四散。如果你將每顆蛋都直接打在熱水裡,蛋白會散開,你的水波蛋就會失敗。但如果你將每顆蛋都打在碗裡❶,並讓蛋小心地滑進熱水中❷,蛋白也會小心地逐漸凝固,不會散開來❸,而你的水波蛋就會很完美!證明完畢!為什麼預先在鍋裡製造漩渦會有幫助?當我們在鍋裡的水中製造漩渦時(例如以刮刀順時針攪拌),剛倒入的蛋就會被卡在漩渦裡。問題是這往往會使蛋變成拉長的橢圓形,因此較不如傳統的水波蛋美麗⋯⋯但味道和顏色最重要⋯⋯之後才是形狀⋯⋯不可不知為什麼我們可以提早製作水波蛋,並在之後再加熱?要同時為很多人準備水波蛋總是相當困難。訣竅在於可提前煮好蛋,接著浸泡在裝有冷水的沙拉碗中以中斷受熱。上桌前只要再放入加熱到剛好冒煙(但千萬不要煮至微滾或煮沸)的鍋中,加熱2∼3分鐘即可。這樣的水溫將足以讓蛋回溫,但又不會高到過度烹煮。有人叫你去煮蛋!好的,但是要帶殼水煮蛋還是荷包蛋?為什麼要用沸點以下的溫度煮帶殼水煮蛋?烹煮帶殼水煮蛋,為了避免不能流失過多水分,訣竅就是用沸點以下的溫度煮蛋。只要能避免蛋中的水分過度蒸發,就能獲得蛋白熟度恰到好處的水煮蛋。將烹煮時間設定在10∼11分鐘,一切就很完美。嘖嘖!為什麼過熟的水煮蛋蛋白像橡膠,而蛋黃會沙沙的⋯⋯蛋煮得越熟,所含的水分就越容易透過蛋殼而蒸發。當蛋白不再含有大量水分,就會變硬、具有彈性,就像橡膠一樣。而當蛋黃流失過多水分時,就會變得沙沙的。想煮出美味的水煮蛋並不難,但同樣需要多一點用心。⋯⋯而且還會散發出臭雞蛋的味道?如果在蛋白變得像橡膠且蛋黃呈現沙狀質感後,仍持續以高溫烹煮,蛋白質就會釋放出硫原子。這個硫原子將會與氫結合形成硫化氫,將蛋黃周圍染成綠色,並產生過熟蛋特有的蛋臭味。正確作法為什麼煮水煮蛋時應該要一邊攪拌?確實要攪拌,但請溫柔一點!蛋黃的密度小於蛋白,儘管蛋黃以繫帶固定在蛋的兩端,但處於靜態時仍會在蛋白中上升;蛋黃會移動,而越靠近蛋殼處越快煮熟。在煮蛋時一邊攪拌可以讓蛋黃維持在蛋的中央,並避免蛋黃過熟。我已經說過了,請溫柔一點!為什麼煎荷包蛋時最好將「濃稠蛋白」打散?特級鮮蛋的蛋黃周圍含有大量的濃稠蛋白。我們在煎荷包蛋時,這樣的蛋白總是很難煮熟,因為它要加熱到64℃才凝固,而一般蛋白在62℃就凝固。問題是,濃稠蛋白會浮在一般蛋白的上方。在熱度將濃稠蛋白煮熟時,我們美味的流動蛋黃已經變得又乾又硬。因此煮的時候應該將濃稠蛋白劃破,用叉子的尖端將蛋白從蛋黃上挑起並打散。如此一來,我們便能讓蛋白均勻受熱,而且不會使蛋黃過熟。為什麼要這麼做為什麼應該避免在煎荷包蛋時加鹽?鹽屬於親水性,這表示它會吸水。當你在蛋黃上撒鹽,每顆鹽粒都會從蛋黃中吸收一點點水分,蛋黃就會因此而變乾,而且你會發現蛋黃表面出現很多淺色的小點。如果要在煎蛋中加鹽,只能撒在蛋白上,或在烹煮結束時再加。※ 本文摘自《廚藝祕訣超圖解》。《廚藝祕訣超圖解》作者:亞瑟・凱納譯者:林惠敏繪者:亞尼斯.瓦盧西克斯出版社:漫遊者文化出版日期:2020/12/07
-
2021-02-19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防疫優先!嘉義古蹟朴子配天宮取消元宵踩街 晚會照常舉行
嘉義縣定古蹟朴子市配天宮,有全台唯一「御賜燈花」節慶,每年農曆春節到3月張燈結綵,配合防疫,董監事會臨時會決議,平安湯圓及元宵晚會活動照常,燈花媽遊樸城踩街嘉年華活動取消。配天宮不動天后樸仔媽辛丑年元宵活動公告如下:配合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防疫措施,呼籲信眾參加活動,遵守廟方人員的指揮及防疫規定,佩戴口罩、保持安全社交距離。經董監事會召開臨時會議決議1.平安湯圓活動照常進行,活動時間:26日上午8點開始發送。元宵晚會活動照常進行,活動時間:26日晚上7點開始;地點:在寶雅旁光復路上,舞台面向配天宮。2021年御賜燈花燦爛208「燈花媽遊樸城」踩街嘉年華活動取消,造成不便之處,敬請見諒,配天宮今年布置6大主題花燈,結合28件機關團體燈花作品,在廟前燈花大道展出,繽紛亮麗,成為打卡美拍新熱點,打卡點:網美花牆、棉花雲朵、紅白花、千里眼、順風耳將軍、虎爺公,營造春節御賜燈花藝術造景。「御賜燈花」源自清嘉慶年間,相傳屢建戰功王得祿將軍經嘉慶皇帝同意,在家布置與皇宮相同燈花,讓拉拔他長大年邁兄嫂燈花,王得祿請示皇帝,將燈花放置配天宮,供百姓觀賞,傳承慶典至今,每年農曆正月到3月,民眾觀賞古時皇宮後花園的燈花。
-
2021-02-16 科別.精神.身心
關係裡的拒絕:學會表達「我不要」,拒絕情緒勒索!
A小孩:「你這個玩具可以給我嗎?」B小孩一時語塞,無法回應,A小孩以為默許,就拿走了。隔天B小孩家長氣憤地找老師理論,質問:「A小孩『搶』我家小孩的東西怎麼沒處理!」認為家長必須道歉,並好好教A小孩反省:「不該要求別人送自己東西。」奇怪,社會教人「不可以向別人提出你的要求」,但是沒教「可以拒絕別人對你的要求」。我常在教育現場遇見這情況,所有「錯誤」都被指向提出要求的A小孩,他不該主動(不要臉地)要求別人送東西。可是小孩用自己的方式滿足他的需要,也問過對方,滿符合此年齡能用的方法,或許他只要多一個步驟:「等對方回應後才能拿」。A小孩問了,B小孩回:「好。」雙方都確認了,也還是有爭議,因為隔天B孩他媽又來了,她說:「B小孩是被脅迫才說好,並不是真心的。」並指責A孩應該要顧慮他人心情,說「好」只是客氣,不是真的,總之A孩不可以要求別人送他東西。B家長認為社交禮儀表面答應是客套話,有時說出來的跟真正心意相反,做人做事懂得揣測對方心意。又是奇怪的事。那麼,為什麼不能直接拒絕呢?拒絕是明確保護自己的方式,不可以就是不可以,不是嗎?社交上不直接拒絕,似乎是顧慮拒絕會讓對方心理受傷,太多次的拒絕會讓對方不願意再付出,減少互饋,婉拒才能保留面子。好亂呀!其實不如教導被拒絕後的自我調適,拒絕是人際界線的展現,被拒絕不過就事論事,不必惱羞成怒。未社會化的孩子就不在乎這種事,一下子就忘記剛剛的衝突,繼續一起玩,反倒是成人過於焦慮,自認為孩子會受傷。一門人人必修的拒絕藝術課當心理出現警示,覺得很不願意或再也不想的感覺時,就是對方超過界線了。超過界線要拒絕,超過能耐、超過意願的部分,也需要拒絕。人生第一次抵抗從兩歲起,在自我意識萌芽後會以「我不要」排斥管教以展示主權,意即我反對你加諸在我身上的那些,這便是拒絕,我知道我不要然後直接表現出來。大部份的人不是沒有界線,而是是拒絕不了他人的要求,一種是自我感太弱無法明確拒絕,另一種並非不知道要拒絕,而是更擔心拒絕後別人的反應,例如怕對方受傷,擔心被群體認為不好相處,考慮到太多後果而說不出口。其實,只要修改太過直接的「我不要」,真誠的表達,有禮貌地拒絕別人即可,「拒絕的藝術」是有程序的傾聽和說明,需要練習才會表達。①拒絕前先真誠傾聽你知道你不要,「但別馬上說不」,先傾聽對方訴求再回應。先同理對方一定要找你的原因,聽完再表示你的為難,句子型態是「Yes……But……」,如「你的困難我明白了,但真的很抱歉我幫不上忙。」如果面對面很難拒絕,可以先說「讓我考慮考慮」,回去後再以網路工具詳述拒絕的理由。拒絕是一定的,但在表達上「別馬上說不」,給對方留一點空間。②拒絕時坦誠相告拒絕時盡量坦誠,別用委婉又模糊的理由,別只說:「不好意思,我不方便」,講不清楚容易讓對方誤會,不妨誠懇說出拒絕的真實情況與想法,像是:「不好意思,下個月我有五件案子要做,又是承辦人,時間上處理不來。」說明時,態度要溫和堅定,不行就是不行,別擔心對方受傷,真友誼該經得起考驗。③採取補償式拒絕若擔心總是拒絕,怕朋友下次不敢再說,就使用「下次……如何……」句型,主動補償,以自己可接受的方式反邀對方。例如:「抱歉,這次有事無法赴約(其實是不喜歡封閉場所),不然下個月我約你去這好嗎(公開場所)。」拒絕是一門藝術,我們可以這樣做!拒絕他人會顧慮對方受傷,怕被群體認為不好相處,考慮太多後果說不出口。其實,只要修改太過直接的「我不要」,真誠陳述「你的困難我明白了,但真的很抱歉我幫不上忙。」,或採下次一定補償的拒絕,便不用委屈自己,而合宜的拒絕他人。拒絕生氣或可憐的情緒勒索拒絕之所以困難,有時是人情壓力,有時是顧慮對方被拒後的情緒,過於同情對方而使自己退讓、配合,但若這份體貼被利用了,對方以情緒作要脅,迫使你做不想要的事,就變成情緒勒索了。情緒勒索定帶有目的,會要你做些什麼才行,最常出現兩種形式:生氣威脅或可憐無助,前者是對方表現憤怒,讓你害怕若不答應他會搞破壞;後者是對方可憐兮兮,讓你擔心不答應他會想不開。遇情緒勒索時,勿被情緒嚇到,它只是工具(甚至是一種表演),先分辨對方勒索目的為何,冷靜評估再做反應,設定能做與不能做的範圍,再決定怎麼表達。見招拆招,拒絕情緒勒索拒絕情緒勒索有四個思考點:①先分析對方目的對方到底要你做什麼? 目的又分為表層及裏層。媽媽情緒勒索要你結婚生子(表層),其實是焦慮抱不到孫被親戚笑(裏)。同事情緒勒索要推業務給你(表層),不負責的背後其實是能力不足(裏)。朋友情緒勒索要你天天陪他(表層),其實是他卡陰又說不出口(裏層)。裏層是對方心裡真正的目的,當你懂他的心理狀態後,較能從容不迫的思考如何應對。②問自己若拒絕會擔心什麼媽媽說:「你不去相親我焦慮睡不著,你知道我來日不多了啊……」若這句話讓你感到壓力,試著思考以下兩點:如果你覺得不從會很恐怖。怕媽媽因此身體不好,不敢拒絕,好的,那就「陽奉陰違」吧,選自己能做的做,不能做的打混,完成表面功夫。如果你知道那是假的,只是難免擔心,不上不下。那就「先拒絕一次試試」,看看後果是不是真如她講的那樣。能拒絕才有本錢,才能進一步與她溝通背後目的,避免做你不願意做的事情。③不妨採取「時而答應、時而不從」不必每次都要警報響起刻意拒絕,心情好時答應、不想去時不從也可以,這樣就有自由與選擇。例如去相親,先定出你能接受的範圍,如何體驗新鮮事自得其樂,或角色扮演聽聽別人的故事……。若這次不想去,就真誠說明原因,態度溫和、堅定拒絕。④下下之策是無賴溝通如果無法拒絕勒索又不得不做,那就使出下下策,把被勒索的事情擴大層面,拉對方進來一起負責,例如說「不是我不幫,除非你進來示範啊……」,想盡辦法把對方牽扯進來。拉對方時不必理性溝通,反而是無賴溝通,「你不行我也不行啊,你威脅我就哭好了……」用「番」的、用「魯」的、用「吵」的……,向對方傳遞「我就不行,要就你跟我去……」的氣勢,讓他也要付代價,就能減少下次再被勒索的機會。TIP:人際關係就是要磨合「所有問題都是人際關係的問題。」這是心理學家阿德勒的名言,生活裡總需與他人互動,人際界線也需要時間磨合,表達拒絕可以劃出界線,相處久了自然如跳雙人舞般靈活地進退。※本文摘自《何必管別人怎麼看,反正也沒人看:精神生存的28個心理原則》。 《何必管別人怎麼看,反正也沒人看:精神生存的28個心理原則》作者: 林仁廷出版社:新自然主義出版日期:2020/12/24
-
2021-02-15 養生.家庭婚姻
都那麼大年紀了還折騰什麼?老年父母熟年離婚,該反對還是給祝福?
英國廣播公司在2020年9月推出的4集迷你劇《我們》,題材並不吸引年輕人,講述的是一對結婚多年的老年夫妻準備離婚的故事。最開始引起我注意的是該劇的編劇大衛‧尼克斯,他是英國知名編劇和暢銷書作家。2011年,由他的小說《一天》改編的同名電影,成為當年夏天最賺人眼淚的愛情電影。在《我們》中,康妮和道格拉斯是一對結婚24年的夫妻,有一個即將上大學的17歲的兒子艾爾比。一家人住在郊區帶有大花園的房子裡,是朋友和鄰居眼中幸福家庭的樣本。尤其是孩子即將上大學,夫妻倆將很快迎來無憂無慮的老年生活。一天深夜,妻子康妮輾轉反側,對熟睡中的丈夫道格拉斯說:「我想離開了。我想我們的婚姻已經走到了盡頭。」康妮的語氣如此平靜,就像談論明天早上想去市場買幾塊牛排一樣。道格拉斯從夢中驚醒,反覆追問到底發生了什麼。康妮的理由聽上去很縹緲:「當我想像著我們兩個人無所事事地共度餘生,每一個長夜,該是多麼空虛。我腦中一直迴蕩著一個詞─如出一轍。這讓我每次都心跳加速。」妥妥的文藝女面對理科男的開場。情商不高的道格拉斯的第一反應是懷疑康妮愛上了別人。事實上,一切都沒有發生,他們沒有爭吵、家暴,沒有第三者插足,生活20多年如一日。康妮的一番話就像一顆落水的石子,讓平靜的湖面蕩起了漣漪。在送兒子進大學前的假期,道格拉斯嚴格計畫了一家人穿越6個歐洲國家的旅行,他想借此修復和康妮的關係,卻屢屢和叛逆期的兒子產生衝突。作為理科男父親,他反對兒子愛好文藝,甚至認為靠攝影和音樂並不能養活一個人。旅行中的計畫是打卡每個網紅景點,刷夠1萬步步數。康妮和艾爾比想要的隨意旅行,在他嚴密的邏輯裡,就像一場毫無意義的對冒險的探尋。超出計畫的,在他看來都是失控的局面。說實話,道格拉斯並沒有那種讓人瞬間崩潰的缺點,但他和母子倆劍拔弩張的關係都隱藏在了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細節裡。「我是為你好」「你為什麼不聽我的」,面對至親,他往往會進入希望掌控全局的角色中。鏡頭閃回康妮和道格拉斯20多年前相識的場面。曾經,康妮是一個熱愛繪畫的女藝術家,道格拉斯是一名實驗室的科研人員,兩個人的價值觀相差甚遠。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常常會愛上與自己性格截然不同的人,戀愛中的「互補吸引力」,在婚姻裡往往成為產生分歧的重要原因。故事的後半段是兒子出走、康妮提前結束行程回了英國,道格拉斯則開啟了自己的「人在囧途」。這一次,他無法再按照自己的「節目單」旅行,他丟過行李,住過警察局,漸漸接受了意外、冒險、邂逅。他回憶起康妮所恐懼的那些「如出一轍」的生活,似乎茅塞頓開,真正理解了她在說什麼。故事到這裡,觀眾也許會想像一個美好的大結局─他找到兒子與之和解,回到妻子身邊,二人白頭偕老。然而,一切並沒有發生。這也是這部劇讓我很有好感的原因。最終,康妮和道格拉斯和平分手。他們花了整整一個晚上整理了20多年共同生活的回憶,當再次出現在兒子的攝影展上時,康妮穿著年輕時穿的黑色套裝,道格拉斯穿著20多年前的燈芯絨西裝,他們都成為自己希望成為的樣子。康妮可以重啟她青年時代沒有完成的文藝夢,道格拉斯可以過他有安全感的規則人生。被迫遷就別人的改變,終究是不甘的。最後,他們像親人一樣問候、吻別,放下為了責任勢必要在一起的負擔。從題材上說,《我們》並不是第一部關注老年人離婚的電視劇。早在2005年,日本就拍過一部類似的日劇《熟年離婚》。15年前,這部劇一開播就獲得了18.7%的高收視率,可見「熟年離婚」已經成為日本的一個社會現象。不僅在日本如此,老年人離婚率呈現上升趨勢,這一現象在世界各地普遍存在。在西方社會,他們將這一現象稱為「銀髮離婚潮」。2019年,根據中國第六次人口普查的資料,國內老年人的離婚率跟30年前相比已經翻了一番,中國人迎來老年離婚潮。退休後的10年是中老年離婚的高發期,其中2/3是由女性提出的。在《我們》中,康妮說過一句話,可以解釋為什麼在老年人離婚的提議人中,女性占據較高的比例。「自從成為母親,在這個角色裡,我變得越來越遊刃有餘,但當孩子長大,我開始覺得有些異樣,我需要生活有一些改變,我的『工作』結束了。」早在2015年,美國社會學家蘇珊‧布朗發表過針對中老年離婚的研究報告《灰色離婚革命》,她提出:「個人化的婚姻更加以自我為中心,而在此前沒有人會把個人利益與婚姻中的角色分開。」在社會學家眼裡,老年人離婚率的上升,實際上是他們婚姻觀的改變─當子女逐漸長大後,他們開始反思個體自我實現的可能。在《我們》這部劇中,並沒有明確地指出康妮為了家庭或者孩子而放棄自己的繪畫之路,但隱隱約約地,家庭生活讓她偏離了最早作為一個獨立女性追求夢想的道路。她和道格拉斯曾經有過一個叫珍的女兒,但女兒意外夭折,康妮一度覺得失去了整個世界。後來為了給兒子艾爾比更好的成長空間,道格拉斯主張換個大房子,康妮不情願地住到了遠離城市的郊區。這部劇並沒有從康妮的女性視角來講述,而是透過道格拉斯和叛逆兒子的緊張關係來投射夫妻之間不可彌合的價值觀差異。愛好藝術的兒子就像當年那個不信任親密關係的母親康妮。被弱化的夫妻衝突當然少了很多觀眾喜聞樂見的誇張情節,但也更發人深省。不一定非要鬧得雞飛狗跳,才能宣布一段婚姻的終結。婚姻關係中的男人和女人,不需要再去指認誰對誰錯,就像開篇那場關於離婚的對白:「道格拉斯,我想,我們的婚姻已經走到了盡頭。」沒有埋怨、憤怒、遺憾,僅有的情緒是對自己說的,「雖然沒有能力與你共同度過最後的日子,但我從不後悔當初與你結婚」。這一幕,堪稱離婚界的樣本─體面而真實地面對自己。在東亞社會,當已經成年的子女得知老年父母想要離婚,我們常常會聽到,都那麼大年紀了,還折騰什麼?類似的道德綁架通常讓老人們無言以對,他們好不容易鼓起的勇氣面臨著巨大的挑戰。《我們》這部劇恰好能回答這個問題。當道格拉斯在西班牙巴賽隆納好不容易找到兒子時,兒子說:「我擔心你對我失望。」父親說:「你在過屬於自己的生活。」反之亦然。看完這部劇,我把它轉發給我的母親。我的母親今年退休,正在經歷她的「熟年離異」。不是所有婚姻都能走到最後,比婚姻本身更重要的,是在婚姻中學到了什麼。如果在60歲時能感悟到這點,便是開始了自我的救贖。(丁影/摘自《三聯生活周刊》2020年第46期,圖/王青)
-
2021-02-10 科別.精神.身心
與渣男分手的8個策略!七成謀殺發生在決定分手後
渣男有了另一個「獵物」時,通常才是最有可能「安全下莊」的時候。在理解人格偏差者的潛在暴力風險後,分手時要注意什麼?能不能針對以上的這些特點,做出最合理的分手策略?首先,要先理解多數人類的暴力事件,是相對上的「小概率」事件。我們一生中跌倒、出小車禍受傷……各式創傷的機會,都比真正被另一個人以暴力直接攻擊的機會要來得大。這不是說我們就可以因此掉以輕心,而是要提出一個重要的概念,就像疾病做檢驗一樣,當事件本身是「小概率」時,任何檢測的方式,都很容易出現「偽陽性」和「偽陰性」,這也是醫生不會盲目讓病患做各種檢驗的主要原因。應用到暴力的預測,其實由於「自傷」和「傷人」都是小概率事件,這很容易讓我們的各種預測產生「狼來了」效應。你以為會出現的暴力攻擊,結果沒有產生,但你以為應該沒事的時候,暴力就硬生生地出現了。前者的預測錯誤,讓我們誤以為「其實他沒那麼壞」,而後者的預測錯誤,輕則陷自身於險境,重則傷身,甚至可能有生命危險。一、隨時相信「風險」無時無刻都存在此時,最正確的方式,是隨時相信「風險」無時無刻都存在。不要輕易放下戒心,特別是當你已經很清楚地釋放出堅定的分手要求時。任何暴怒咒罵固然是暴力的可能徵兆,甜言蜜語的哀兵姿態,也不保證下一秒就不會見到他亮出刀子。在隨時警戒,提醒自己風險一直存在的同時,如前面所述,我們第一個要面對和處理的,就是對方面對失落後的反應。切忌把「擁有」掛在嘴邊雖然這個時候才提,通常已經過了最佳時機,但健康而對等的親密關係,切忌把「擁有」掛在嘴邊或放進心裡,這是任何想要和另一半維持親密關係的重要原則。每一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也都該一直有著對等的尊重。親密關係要謹守的,是兩人持續溝通、維持互動、相知相守,一起面對未來、共度餘生。沒有誰「擁有」誰,沒有「誰是誰的人」這種說法。這樣的言語和情話雖然甜蜜,但背後隱含的概念,也等於抹煞另一半的獨立人格和物化了對方。除了很難在未來一起相互扶持、共同承擔,以面對瞬息萬變的人生之外,在這種分手的場合,「失去」所帶來的痛苦,也會格外嚴重。因為在這種狀況下,渣男會想到的,只會是他的一個「東西」即將被他人奪走。那個潛意識底下的黑暗存在,不會是多數女性在檯面上能夠聽到的。那個在他潛意識中的「東西」,也許是個女傭、也許是個廚娘、也許是棵搖錢樹、也許只是具性愛娃娃。那個「東西」即將被奪走,所以莫須有的,「一定有另一個男人」的指責,也必然會出現。不論你如何解釋,也不管事實真相是什麼。這時候,在實務上,我見過多數最平順無傷的處理方式是「轉移」。也就是渣男有另一個「獵物」時,通常才是最有可能「安全下莊」的時候。以邊緣人格為例,即使是很有經驗的心理治療師,也有可能被邊緣人格個案搞到灰頭土臉,往往只有邊緣人格個案又「盯上下一位受害者」時,當事人才有機會鬆一口氣。當然,這樣的狀態可遇不可求,但當我們發現渣男竟然背叛愛情時,其實當事人反而應該慶幸,因為如果能夠好好把握,既然有人願意接受這支只會下跌的爛股票,你也大可不用繼續在這裡傷神苦撐。但總不能都憑運氣。如果渣男就是不轉移,那麼,什麼樣的東西才是可以「操之在我」的呢?二、堅定地確立自己一定要和渣男結束關係的信念三、分手的訊息最好能夠兼顧「盡量降低對方的挫敗感」這時要考慮的是,以預防因失落而誘發的暴力風險而言,除了堅定地確立自己一定要和渣男結束關係的信念之外,分手的訊息傳遞最好能夠兼顧「盡量降低對方的挫敗感」。或者至少如前述「拿走三百元和還有兩百元」的研究,即使客觀事實一樣,但讓當事人比較能夠聚焦在「還擁有什麼」,就比較有可能降低失落所產生的挫折。具體來說,關係的結束,比較好的方式是傳遞「你沒有什麼不好,也沒有人想改變你,也不需要改變你,而我,也不可能改變。在這樣的前提下,兩人都不可能走下去,所以希望將這段關係結束」的概念。四、別再爭論「誰對誰錯」,這只會讓事情更糟因為多數關係破裂的時候,兩方都很喜歡爭「誰對誰錯」,也通常都已經經歷了很長時間的相互指責。這也是為什麼「愛情沒有對錯」這句話時有所聞的原因。就是因為所有過來人都很清楚,即使真的可以有對錯,但對當事人雙方而言,在這上面糾纏,根本就只會讓事情更糟,所以不如睜眼說瞎話,反正沒有對錯,就不用再爭對錯了。五、讓對方盡量有足夠的支持系統,例如朋友或家人另外,也需要做到的,就是讓對方盡量能有足夠的支持系統。別忘了,「還擁有什麼」是一個一定要讓「被分手」的當事人感受到的點。就算是渣男,也還是有可能願意站在他那邊的朋友、親人、潛在支持者。傳遞「我要和他分手,他在這段時間可能需要很多關心」的訊息。這一點對順利的分手,也會有幫助。但是同樣地,所有的「誰對誰錯」的戲碼,一樣有可能在任何人際關係的連結裡上演,但是我們就是要避開這樣的爭論。「他就是他,不需要改變;我也就是我,同樣不需要改變。這樣的兩人,無法維持關係。有問題的是這段關係,要停掉的,也是這段關係;沒有任何人被拋棄,被放掉的,是這段關係。」六、就算有「更好的對象」,這段期間,也要盡量延緩因為將焦點放在「關係」之上,所以切記,就算有「更好的對象」,這段期間,也要盡量延緩。一旦讓被分手的一方感受到「我是被替代掉的」,那麼,幾乎前面希望降低當事人「失落」感的一切努力,都會化為烏有。「被搶走了」,是所有失落型態裡,最容易誘發憤怒的。緊接著要處理的,是「無法同理、自我中心」的致命傷。強調「這段關係必須結束」,雖然已經是盡量降低對方失落、維持對方價值感的方式了,但通常接下來還會面臨的,至少有兩種狀態。△渣男提出那套「我一定會改」、「你要負責,不可以拋棄我」的情緒勒索。△各種「你不對、你該改、你一定有別的男人」之類的道德綁架。但別忘了,同理的能力其實和「大道理」沒什麼關係。對於人格違常的人來說,它更像是一種天生的缺陷。當事人之所以被眾人罵是渣男,就是會沒有自覺地以自我為中心,並且完全忽視你的感受。所有的辯論都會失焦和離題,甚至會讓你深刻體會到一個偏執的人格,可以將過去的現實記憶顛倒黑白到什麼程度。七、你需要找到適當的「緩衝防禦」,但千萬別找另一位同齡男性友人所以,這時候除了不要陷入「三堂會審」式的刑偵調查,虛耗精力,而是堅守「不想要改變彼此,彼此也無法持續這段關係,所以沒什麼道理可談」的基調之外,為了隔絕這種「不可能有同理,也不可能設身處地為對方著想,所以也不會有好聚好散」的困境,自己這方找到適當的「緩衝防禦」,協助做這段關係的冷處理,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環。但是,這個「緩衝」千萬別找「另一位同齡男性友人」,因為這通常只會造成對方更嚴重的偏執。一位年長、具有權威,但沒有情愛糾葛關係的男性會是較佳的選擇。而這時可能會面臨的,則是另一種「轉移」,只是這種轉移的焦點是「恨」。過去也有一些實例,治療師被當成「緩衝」,渣男將憤怒轉移到治療師身上,造成很多困擾。我也認識一位美女級的網紅藝術家,到後來,還要找律師當協助隔絕的緩衝者,才有辦法擺脫心理病態跟蹤狂的糾纏、騷擾。如果到這個階段,能夠成功地將「失落」和「無法同理」這兩個關卡所造成的問題盡量淡化,一般來講,這樣的關係糾葛,即使面對的是令人厭惡的人格違常者,問題也會隨著時間慢慢淡去。特別是能夠讓對方接受「你不是拋棄對方,而是目前的你,不想要建立任何『關係』」的話,使用暴力的機會就可以大幅降低。八、了解對方平常會跟你提到的挫折是什麼,以及他通常如何處理最後一個問題仍然相當棘手。需要很長時間小心提防的,就是對方「處理挫折的方式和能力」。若對方毫無處理挫折的能力,那麼你必須用盡一切方式保持距離,以及完全不要相信和他的任何互動會是安全的。※本文摘自《渣男,病態人格:精神科醫師剖析7種人格違常渣男,遠離致命愛情》/出版社:寶瓶文化 /作者:王俸鋼
-
2021-02-07 養生.生活智慧王
朱慧芳/我家的年年有餘
新的一年剛開始,趁著陽光燦爛,動手做了一個我稱為「年年有餘」的竹餘桶,這已是我搬到鄉下之後做的第五個。因為方便好用、且一兼二顧可達到多重目的,每當既有的竹餘桶自我消融準備退位,就是動手做下一個的時候。每個竹餘桶使用年限不同,短則一、二年,長的可達三、四年,看竹片的品質和編織的精密度而定。當初的目標是利用家裡的廚餘,盡可能把花園變成沃土,以目前的狀況看來,這個目標幾乎已經達標。竹材對環境友善,竹餘桶除役後,原地變花圃。剛搬到鄉下時,經人介紹買了乾淨的客土填滿花園,沒想到土雖然乾淨,卻是透水性不好的黃色黏土,幾天沒下雨就變得硬邦邦,離我想像中四季百花齊放的蓬鬆土壤有段距離,於是有了用廚餘自製有機堆肥的想法。我先在紙上畫出想像圖,再到現場丈量,確定適合的空間。為了日後竹餘桶除役後,原地可以直接變成花圃,所以把竹餘桶的半徑設在手臂長度,比照樸門設計的螺旋花園尺度,方便日後澆灌和採摘。那些年,我很幸運認識了台灣竹會,了解竹子是好用又對環境友善的材料,它不但生長快速,一旦壞了,也可以自然分解成有機質。用竹子來做我的竹餘桶,豈止是剛好而已,根本就是天生註定的緣份。竹子怕水也怕白蟻,只要不在竹節處積水,不要直接接觸泥土,就可以延長耐用年限。所以直立在土裡的支架,以耐久用又可回收再利用的金屬較為理想。用竹片編織竹餘桶不難,只需要竹片和鋼筋加上自己的勞力,半天時間就可以搞定。螺紋鋼條當支架,顏色低調又耐用。住在鄉下有很多好處與便利,其中一項就是找材料,距離十多公里處有一家竹材工廠,裡面有各種竹材。老闆心情好時會依照客人要求裁切長度,切剖竹片,但是他常常心情不太好,客人只能挑選現場有的產品。我習慣使用一剖為六的竹片,而長度就以車子可以載運為原則。至於擔任金屬支架的材料,則以我在建材行找到的螺紋鋼條最理想。螺紋鋼條有現成的各種長度,用鐵鎚敲進土裡,當作編織竹片的支架。鄰居好意建議我塗上防水漆,但我喜歡鋼條表面產生的咖啡色鐵鏽,覺得這才是支架該有的低調特質。不搶眼的鋼條全然融入環境場景,默默擔任牢靠的角色。經過這麼多年的使用,從泥土中拔出的鋼條都還可以繼續服役,不愧是棟樑之材。發酵快速無異味,廚餘變沃土,不落外人田。材料備齊,我選在新年架起開始施工。先把一根繩子綁在作為中心點的鋼筋條上,繩子長度依手臂為度作為半徑,將繩子環繞一圈標註釘支架的位置後,作為中心點的鋼筋和繩子就可移除。等到一圈鋼筋條立好之後,將竹片以一前一後的簡單編織法,一層一層地從底部慢慢往上編,不消多久,一座嶄新的竹餘桶便立在花園中。我在竹餘桶旁立了三座太陽能投射燈,原只是方便夜晚倒廚餘,沒想到成為吸睛的夜燈藝術,一點不輸室內的竹編小夜燈。竹餘桶裡有廚餘和四季枯枝落葉及雜草,陽光直射發酵快速沒有異味。附近的家貓野貓經常來此覓食,從不見鼠輩出沒,白頭翁、八哥、麻雀、樹鵲家族和黑冠麻鷺平衡了蚊蠅蟲子的數量。只要有足夠空間,真心推薦您也編一個簡易竹餘桶。廚餘不落外人田,就在自己的土地上化成沃土,年年有餘。
-
2021-02-07 名人.鄒頡龍
鄒頡龍/從日劇《半澤直樹2》談老年人聽力障礙
日劇《半澤直樹》是日本TBS電視台於2013年推出的作品,描寫銀行員半澤直樹勇敢面對挑戰,為在金錢遊戲之下犧牲受害的人找到尊嚴。《半澤直樹》在日本創造超高收視率,在台灣也膾炙人口,主角名句「加倍奉還!」成了許多上班族的口頭禪。去年2020年再度推出《半澤直樹2》,這次主角面對更龐大的國家機器和政治惡勢力,他秉持一貫拚鬥精神,拆穿貪婪政治家的醜惡面目。每次看到半澤直樹正義凜然斥責敗德者,觀眾隨之熱血沸騰,再度創下高收視率。劇中老謀深算的政客聽到不利於自己的言論時,就裝出疑惑的表情:「嗄?你說什麼?我重聽。」來塘塞。在重要關頭,聽力障礙對他反而成為護身符?老年人聽力障礙非常常見,在我的門診中也常出現以下場景。「阿嬤,您哪裡不舒服?」病人已經80多歲,我刻意加大音量。「蛤?」「醫師不好意思,我媽媽重聽,我來替她說。」一旁的女兒說。「沒關係。」我診間隨時準備一台小型擴音器,貼近阿嬤耳邊。「您聽清楚了嗎?哪裡不舒服?」我說。「噢,我放尿會痛,頻尿。」阿嬤臉上綻開了笑容。「這是第一次醫師直接和我說話。」根據統計,65歲以上成年人三分之一有聽力障礙。原因很多,常見的有:老化、遺傳因素、持續暴露在吵雜的環境中(例如工作噪音或音樂)、身體健康狀況(例如心臟病或糖尿病),及某些藥物的副作用(例如阿斯匹靈和某些抗生素)等等。因為聽力變化是逐漸產生的,許多人不能立即察覺,但是可能出現以下症狀:●覺得別人說話聲音含糊不清●在嘈雜環境中,覺得對話很難理解●覺得男人的聲音比女人的聲音容易聽(高頻聽力喪失)●耳鳴聽力障礙不僅造成溝通困難,更可能對健康有負面影響。研究指出:聽力問題讓很多老年人更封閉,容易焦慮不安,退縮或沮喪。不想參加社交活動,罹患老年失智症的機會也大為增加。治療方面,可以考慮使用助聽器或其他輔助設備,或是透過視覺提示(口語閱讀)來確定對方說話的內容等等。與年齡有關的聽力損失無法逆轉,因此預防最重要。生活中可注意以下事項:●避免在吵雜的環境或使用耳塞●減少使用耳機,如果必須使用,將音量保持在安全水平●不要抽菸●如果耳朵感染,應立即治療在《半澤直樹2》,最後政客醜惡的面目終被揭穿,亦正亦邪的「大和田常務」在眾目睽睽下提交證據時,政客還想大聲威嚇阻止,大和田竟也假裝有聽力障礙說:「蛤?我聽力不好,聽不見…」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聆聽,是一種藝術。有時候聽不見,攸關是否「用心去聽」,而非單純聽力問題。至於面對有聽力障礙的朋友或家人,應該多付出愛心與關心,善用輔助工具耐心溝通,並鼓勵走出戶外,多接受外界刺激,才不會加速身心雙方面的退化。(本文關於「老年人聽力障礙」部分,承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耳鼻喉部喉科主任鄒永恩醫師閱稿,謹此致謝)
-
2021-02-07 新聞.長期照護
走出診間 看見需要 社區醫療打造台灣的溫柔堡壘
落實分級醫療,「家庭醫師整合照護計畫」邁入第18年,已有900多個社區醫療群深入全台各區,參與診所數與醫師數占比超過30%,收案人數預估今年可破600萬人次,這些基礎不但是這一波新冠肺炎守住社區的關鍵,走出診所的醫師們把專業關懷送到病人家裡,替台灣醫療打造出溫柔堡壘。社區醫療群三階段,提供民眾全人整合照護。「早期,大部分醫師都沒辦法了解,為甚麼要離開診所去社區關心這麼多事情?」中華民國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理事長邱泰源表示,台灣醫師長期訓練重視專科醫療,鮮少理解,器官其實是長在「人」身上、人是長在家庭、家庭依附社區。自從健保開始推動分級醫療,基層診所動起來,才開始有家庭醫學、社區醫學領域,也才讓醫學院訓練思維、生態慢慢轉變。所謂「社區醫療群」,是指民國92年健保署推動「全民健康保險家庭醫師整合性照護計畫」(簡稱家醫計畫),由同一地區五家以上基層診所與合作醫院共同組成「社區醫療群」,希望透過在地群體力量提供民眾全人整合照護。第一階段:解決偏鄉無醫狀態邱泰源表示,先進國家發展社區醫療過程,大多是因為擔心醫療走到專科時,沒辦法以人為本來進行整體照顧,而台灣第一波社區醫療革命在民國72年。當時,衛生署試辦「群體醫療執業中心計畫」,希望解決偏鄉地區無醫狀態提高醫療可近性,邱泰源就是在民國77年被台大派去金山,擔任群醫中心主任。第二階段:921地震深入鹿谷救災第二階段是民國88年的921大地震,邱泰源回憶,當時「路都斷了」,台大醫學院教授謝博生早有推動社區醫療念頭,投入家醫科的邱泰源就帶著台大團隊進入南投竹山鹿谷協助救災。後來又透過教學幫助當地建立社區醫療,持續三年共去了近兩百次,沒想到這樣的經驗累積,成了日後推動社區醫療群的重要歷練,竹山鹿谷也成為健保署推動社區醫療群制度的原型濫觴。第三階段:SARS防疫工作帶進社區民國92年爆發SARS,可說是社區醫療群在台灣第三階段的功能擴大。邱泰源說,這些深入基層的醫師與當地民眾連結深,把防疫帶到社區落實起來更快,藉著分級分工,診所可以先擋住第一線病患,又有後送醫學中心做後盾,大大打破醫學中心與診所之間的競合藩籬。而散布在各地的社區醫療群也依據當地生活型態各有特色,「北有北投、南有岡山」,有些還加強自殺防治、家暴防治與當地衛生局共建社區安全網。走出診間30年,至今仍為防疫第一線把關。邱泰源口中的「北有北投」,指的是開業耳鼻喉科醫師洪德仁,30多年前他就走出診間,並在2004年透過「厝邊好醫師聯誼會」替北投社區醫療群奠定基礎,先後與振興醫院、北榮合作,至今已有61位社區醫師加入,共照顧4萬8731位在地民眾健康。洪德仁分享,2020年農曆年後,正值國內新冠疫情開始緊張,一位20多歲年輕人不舒服發燒來到診所就醫,他一看有山東旅遊史,馬上向1922通報,立刻後送合作醫院讓疫調、轉診同時並行,為台灣防疫做好第一線把關。後來也有一位居家隔離的天母民眾,因眩暈先通報衛生局,經評估後聯繫洪德仁以「通信醫療」問診判定為梅尼爾氏症,再請對方的家人拿健保卡到診所領藥,讓居隔者也能獲得醫療服務,減輕現場就醫負擔。社區醫療應擴大到健康促進,提升生活品質。然而,洪德仁認為,台灣社區醫療不該只是醫療這麼單純的層次,若要走長走遠,應把健康照護擴大到健康促進,並提升居民生活品質為目標。自己也是北投人的洪德仁,對這片生長地的古蹟、文化保存相當關心。至今,他帶領團隊陸續參與過北投藝術節、推廣社區大學、農民市集、發起公共論壇、推動樂齡學堂,透過行動與當地居民產生健康生活的各種連結,賦予社區醫療全新更廣大的定義。
-
2021-02-07 養生.生活智慧王
過年大掃除必備攻略!譚敦慈:掌握順序省時又省力!
年節將至,不少民眾開始忙大掃除。不過該從哪開始整理也是門學問,要打掃乾淨、省時省力、不傷身體又是一門藝術。在開始打掃之前,就讓居家健康達人譚敦慈護理師來教大家怎麼做! 掌握打掃順序,省時省力又有成就感! 在打掃開始前,先來聊聊打掃順序,避免瞎忙。譚敦慈護理師表示,想要打擾乾淨又省時省力,順序相當重要。舉個簡單的例子,民眾打掃很常不自覺就先從掃地開始,然後開始整理書櫃、衣櫃等,但這樣的順序就容易才剛掃完地,又有新的毛髮、細屑等掉落地板。就算是先整理好櫃子再掃地,別忘了,還有天花板。 因此建議順序可由上而下、由小到大、由裡到外,先整理高處的如天花板,再整理櫃子等物品,掃地、拖地可以放到最後做個完美的句點。如此錦然有序,有助於避免瞎忙浪費時間,打掃起來階段性看得到成果也有成就感,更有利於避免重工。 打掃客廳、臥室 乾溼乾原則避免揚起灰塵 重點1:一般傢俱 了解打掃的順序後,從性質較相似的客廳、臥室等處開始,此處最麻煩的問題想必就是各種傢俱等處上的灰塵。對於灰塵不少人會以雞毛撢子做清潔,譚敦慈護理師表示較不建議。因為雞毛撢子通常無靜電作用,一揮便揚起灰塵,不僅容易弄髒該處的環境,也容易引起過敏。建議可選用靜電除塵紙或一般的乾抹布擦拭,將灰塵先抹去,其後再用溼抹布清潔,最後再用一次乾抹布擦乾,避免潮溼。以「乾、溼、乾」的打掃方式進行,如此便可以簡單的清除又不揚起灰塵。也提醒在清除灰塵時最好戴上口罩,特別是雞毛撢子的愛好者。 重點2:一般物品 譚敦慈護理師指出,大掃除很常見一個現象,就是又買收納箱,應掌握一個重點觀念「斷捨離」,避免物品堆積影響生活空間,也容易藏汙納垢、堆積灰塵、發霉等。以最常囤積的衣物來說,譚敦慈護理師建議,囤放一、兩年的物品就可以考慮是否丟棄或回收,因為放了這麼久的時間,其實也代表著幾乎很少或根本沒在用。有趣的是,或許還會發現這些東西基本上是差不多、甚至重複的東西。 重點3:冷氣 冷氣也是客廳、臥室必備傢俱之一,不過不少人常常一放就是好幾個月才清潔,譚敦慈護理師表示,冷氣即便沒有使用,也應定期的清理,以避免內部灰塵及發霉,使用前更是要確保乾淨,以避免吹出來的風讓整個室內空汙紫爆,其細菌、病毒量恐達50~60倍之多。 清潔重點著重在過濾網及外殼、內部三處,過濾網洗過要記得晾乾再放回去,以避免潮溼又再度發霉。外殼、內部再以前述「乾、溼、乾」的方式進行清潔,勾不到的地方可用刷子輔助,去除不掉的汙垢可用清潔劑加強。待過濾網晾乾後再放回去即可。 重點4:窗簾 對於較棘手的窗簾,譚敦慈老師表示,雖然麻煩,但最好的方式還是拿下來洗過一次,晾乾後再掛回去。若真嫌麻煩,可用滾筒沾黏,但也還是建議先拆下來,放平後再黏為佳。 浴室、廚房2重點:酸性入浴室,鹼性入廚房! 重點1:浴室 在浴室打掃方面,主要問題著重在鏡面、玻璃門上難清的水漬,以及各角落的霉斑和馬桶清潔。譚敦慈護理師表示,浴室清潔以酸性清潔劑為主,鏡面、玻璃門難清的水漬、汙垢,可先抹上醋,靜置一段時間後便容易擦掉。不過此方法整個環境味道可能會比較差,也可以使用溼紙巾沾檸檬酸,此方法也容易清潔。各角落的霉斑則建議可以先抹上漂白水。而馬桶除了用清潔劑以外,也可以使用可樂做清潔,相當有幫助。 值得注意的是,不論是鏡面抹醋、牆角抹漂白水、馬桶倒可樂等方式,要清除的快又乾淨,需要視污垢的頑強程度靜置一段時間,因此建議可以在大掃除的前一天就先抹上靜置,隔日大掃除便可以省下大把的力氣。在打掃的時後也應注意空氣流通,並戴上口罩,以避免氯氣傷害。 重點2:廚房 廚房清潔最主要就是各角落的油垢、餐具收納處的清潔、以及餐具的清潔與放置。譚敦慈護理師指出,各角落的油垢清潔方式不同於浴室,應用鹼性的材料,小蘇打就是最佳代表,可用小蘇打來做清潔。 餐具收納處雖然麻煩,但一年一度的大掃除,建議先將所有餐具取出做一次清潔,其後可放置防潮紙巾等物品避免潮溼,日後定期更換即可。整理好收納櫃後便可以好好的清潔餐具,但也要注意晾乾餐具的置物架,此處最容易因為潮濕而發霉,應多加留意,確實清潔。各餐具清洗後,應先晾乾再放進烘碗機,以避免烘碗機潮溼長霉。待晾乾後放進置物櫃便大功告成囉! 《延伸閱讀》 .房間整潔間接影響健康 毒物專家:發霉有致癌風險,塵螨影響呼吸道 .是收藏、節儉還是囤物症?醫指3大指標。改善從設定時間做起!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1-02-02 失智.名人專家
徐文俊/身心靈面面俱到, 打造失智症友善照顧
對於完整的失智照顧,失智者及家屬的身心靈照顧也格外重要,把神的愛帶給他們,把他們的困難及需要一起帶到神面前。在愛與福音的環繞中,失智者重新與神連結,家屬也因此有了喘息的空間、安靜親近神的機會。每樣工作在推展初期總是會遇到很多的挑戰與困難,然而因著倚靠神,我們在愛裡沒有懼怕,能一起預約一個不害怕失智的未來!失智,不斷失落的過去幾年前,以年輕型失智症為主題的電影《我想念我自己》(Still Alice)在台上映。電影劇情描述,發病前的愛麗絲(Alice)是一名專精語言與認知科學的大學教授,有著頂尖的學術地位、優渥的生活,然而因著失智症的緣故,一輩子點滴累積的知識、地位與記憶都隨著時間不斷離她遠去。電影最扣人心弦的一幕,是看到愛麗絲在診斷失智後仍站上講台,藉由美國女詩人伊莉莎白.碧許(Elizabeth Bishop)的詩作做為起頭發表了演說。在演說裡,愛麗絲提到:「我不是詩人,我只是一位患有早發性阿茲海默症的病人。這個身份迫使我開始學習『失去的藝術』。我失去了優雅、失去了目標、失去了睡眠,而失去最多的,則是記憶。」面對失去,愛麗絲除了緬懷珍貴如財富的回憶不斷因失智而被抹除,她還告訴大家:「我還活著、我還活著,我還擁有我愛的人。我仍在奮力抵抗,讓現在的自己儘量存在於生活,讓過去的自己儘量存在於現在。」從醫學的角度來看,多數失智者肇因於退化性失智、血管型失智兩種類型,亦有少數是因為其他顱內疾病、代謝異常、感染、中毒、特定營養元素不足等原因所致。而最常見的退化性失智症疾病,則有阿茲海默症(Alzheimer’s Disease)、額顳葉型失智症(Frontotemporal lobar degeneration)、路易氏體失智症(Dementia with Lewy Bodies)。阿茲海默症通常以記憶力障礙為起始症狀,額顳葉型失智症主要造成失智者在情緒與行為上的改變,病人容易出現不合理的舉止。路易氏體失智症的特點是除了認知功能等障礙,還會伴隨著情緒不穩、帕金森症候群(肢體僵硬、手抖),容易跌倒症狀。如同電影情節的敘述,失智症總讓病人的生命有了天翻地覆的改變,過去十分熟悉的道路轉眼變得陌生無比。以往總是引以為傲的專業與成就,似乎也越來越遙遠,過去的一切彷彿與自己毫無關係。與此同時,失智者的家人在生活上同樣也面臨著各種不確定的改變,每個人的身心也都陷入了高度的壓力與疲勞當中。「為什麼是我?」這是許多人生病後都會產生的疑惑。然而,面對需要長期照顧的疾病,與其找到為什麼的答案,不如找到「該如何生活」的解方。以愛為本的照護方案一份專屬失智者的全方位照護計畫,除了要定期以正規醫療來追蹤控制病情,要真正實踐「好」的照顧,則得從日常起居著手,幫助他們延緩失智進程,也讓整個家庭都以愉悅的心境面對生活。舉例來說,失智者時常出現日落症候群的問題。正常情況下,我們會在白天活動、晚上睡覺休息,然而失智者,反倒是在日落傍晚時分開始出現異常的幻覺與焦躁不安。為了安撫失智家人,家屬們時常得要捨棄很多的睡眠時間,有時甚至連好好睡一覺的機會也沒有,隔日一早又得出門上班。若說日落症候群較容易為朝夕相處的家人所察覺,有機會被周遭親友發現的症狀,會表現在「自理能力的失去」以及「無法如常處裡庶務」這兩個面向。例如曾經很熱衷社交活動、也會大方與人寒暄的長輩,有天突然在聚會中變得十分畏縮,躲到一邊不願講話、不願參加;或是他們應該很上手的工作,卻開始忘了該怎麼做、花了很多時間卻不斷出錯,都是要多加留心「長輩是不是失智了?」的訊號。惟有愛能建造人當整個家庭都因失智症陷入惶惶不安之時,讓屬神的平安進到家中,將成為翻轉處境、使生命由苦變甜的關鍵。如同《聖經》教導我們惟有愛能建造人、惟有愛能使人完全,帶著信仰的眼光出發,上帝會幫助我們更仔細地察覺他人的需要,也會有更多的細心與耐心成為他人的天使。呼應日落症候群、失去自理能力、無法處理庶務等症狀,有志投入失智照護事工的教會,可從打造陪伴與關懷的網絡做起,不論是開設失智症團契、舉辦相關的講座都是很好的方法。對於失智症有足夠的認識,就能讓大家知道該怎麼去愛失智症的弟兄姊妹,也能理解他們有時的脫軌行為,以接納的行動,讓人能夠在失智後依然自在地繼續留在教會聚會。專為失智者打造小組團契一般松年(或稱長青、香柏)小組的聚會,在內容與流程上對失智者來說都太困難了一些,容易會因為沒辦法跟上大家的步調、聽不懂彼此分享的內容,漸漸地興趣缺缺、無法融入。如果能專為失智者打造小組活動,可以依照大家的需要進行規劃,會讓失智者在白天有更多的活動機會,不但練習了與人相處的能力、讓注意力更加集中;也因著在白天的活動時消耗體力,讓晚上容易入眠、建立良好作息。在教會裡,失智者有一大群弟兄姊妹的關愛與陪伴,對他們的家人來說,這就成為能夠稍作歇息、喘口氣的大好機會,讓人能放鬆身心充電,還可以和其他家屬、教會好友聊聊生活中的各種酸甜苦辣,也能和他人分享自己面對的挑戰,彼此代禱,在禱告中把困難都交給上帝。另外,《聖經.路加福音》中三個僕人的故事,讓我們知道上帝分賜眾人不同的能力、才幹與恩賜,然而祂也說「多給誰,就向誰多取;多託誰,就向誰多要。」當失智者對自己喪失了信心,開始封閉自己時,充分的愛與理解,將化作對他們的支持、鼓勵和引導,讓失智者能繼續在生活中大小事上自理,依然是神眼中的好管家。兼顧靈性與關係,成為患難中的安慰《聖經》也提醒我們,在創造的起初,上帝將祂生命的氣息吹進人的身上,使我們成了有靈的活人。相信從神而來的靈性,不會因失智就煙消雲散。因此,只照顧到失智者身心上的需要是遠遠不夠的,還要用真理來餵養靈性,讓聖靈保惠師作失智者隨時的安慰。不必懷疑失智者是否理解經文,因為上帝會親自動工,我們要做的就是把失智者帶到神的面前。不論造成失智症的原因為何,認知功能的障礙成為失智家庭的普遍困擾。認知障礙彷彿像是一層薄紗(當然更嚴重時,像是黑幕),將失智者層層圍繞,不只阻擋了他們清楚的與外界溝通,我們也因著薄紗的阻擋,看不到薄紗後方的真實樣貌。愛與關懷,滋潤性靈的養分「如何揭開簾幕,穿透阻隔的薄紗?」對於這個問題,單靠人所能作的極為有限,真實的改變需要由神動工、從內作起。在瑞智基金會創立的「甘泉咖啡坊」中,我們不只是藉著唱詩、讀經、手作等環節,讓人在活動中與耶穌的愛相遇。更重要的是我們相信,即便是在失智的狀態,他們讀過的每一句經文、發出的每一聲讚美,都還是進入他們的心靈,與上帝真實產生連結。投入瑞智事工的這些年中,不乏看見許多長者在靈裡與上帝重新連結、得著醫治的例子。失智後躁動不安、不斷焦躁遊走的長輩,當為他們禱告後,他終於安穩的靜了下來。屬神的愛,也顯現在我們願意為失智者付出的行動中。當長輩們在主日聚會或小組團契時坐不住、失控,很容易被指責和嫌棄的眼光來看待他們;但若能起身以擁抱代替責罵,這份愛的心意都將透過肢體間溫暖的碰觸與安撫來傳遞。不要以為失智者總是沒有太大的反應,我們所給予的關懷,涓滴都能化為滋潤靈性的養分。道愛、道謝與道歉除了不要忘記給予足夠的愛與關懷、讓失智者還是有機會來到上帝的面前,另一個很重要的叮嚀,則是「讓愛儘早重新開始」。失智症破壞的不只是健康的身體構造,也破壞了既有各種的社會關係。大家一定聽過,失智者氣呼呼地反覆抱怨─「我的衣服不見了,一定有人把它藏起來!」、「媳婦又偷走我放在衣櫃裡的錢!」、「家裡又遭小偷,我要趕快換大門鑰匙!」「你爸爸一把年紀了,竟然還背著我和別人在外面亂來、搞外遇!」即便我們都知道這不是真的,然而這些憤怒的言語有可能毀壞了曾有的親密關係。但是當我們進一步檢視抱怨的源頭,驀然發現失智背後憤懣猜疑的負面情緒,有些是源自於過去生活中累積的不滿情緒與誤會。失智症的症狀有時服藥是必要的。但關係的維繫或修護,則需要儘早從生活中做起。「道愛」、「道謝」與「道歉」絕非生命來到末了才要進行的課題,平時的陪伴與溝通,都是讓家人間把誤會說開、傾心吐意的大好時間;犯錯了就及早道歉,不要把不滿壓在心中,不要到了失智後,浮到表層,成為干擾親人關係的因素。所以,聖經中說「不可含怒到日落」(以弗所書4:26)。喜樂的心才是良藥,不僅能預防失智的發生,即便真的走入失智的境地,當失智者感受到自己在家中仍能得著支持與尊重,身為「人」的尊貴地位不會在病後消失,照顧起來便會輕省許多,讓家人不致焦頭爛額、針鋒相對。建立「瑞智友善教會」與「瑞智友善社區」為了支撐為數龐大的失智症家庭,理想中的失智症照顧,需要從個人、家庭到社會每個環節,互相地幫補和配合,意即我們也很期待「瑞智友善教會」和「瑞智友善社區」在台灣各地廣泛的存在。依照現有的衛生福利政策,目前台灣社會雖已存在著許多失智症共照中心、社區服務據點,也有日間照護中心與養護機構可以提供失智養護的服務,不過當我們以信仰的眼光出發,更多看見生命的需要,也就能察覺到:「愛」與「福音」是照顧中不可或缺的元素,此時教會就自然而然地變成最適合開展失智照護工作的單位。「既有工作過多,無法再負荷失智事工」、「資源不足,無法投入失智照護」這是我們前往眾教會分享「以福音為核心」的失智照護異象時,最常聽見讓教會對此踟躕不前的原因,而這也正是我們從最初的「瑞智事工」,到後來決定成立「瑞智基金會」的主要目的。我們希望與教會連結,以此來集合眾人的力量,用基督的愛給予失智症家庭需要的扶持和關懷。及早開始,友善失智的未來我常和大家分享心中的一幅藍圖,畫面中我看到了一幅樸素的石牆,起初牆面就是完成砌造後未經修飾的。然而後來開始有很多的失智症朋友、照顧他們的家人一起圍到牆邊,用手上的顏料將牆上畫滿了色彩斑斕的圖案。這些圖案就是一個個回到上帝的愛中的美好見證。讓原先灰黑一片的畫面,透過大家相聚、一起共同創造轉變為美麗的畫面,我想這正是上帝所賜的美好應許,失智者能因著瑞智重新與神連結,家屬也因著瑞智有了喘息的空間、安靜親近神的機會。教會投入失智照顧,不代表一定是要以設立養護機構、開設日照中心等模式進行,只要牧者和弟兄姊妹能重新看到上帝創造人的美意,明白祂讓人有了神的形象,能夠認識神、活出神的樣式,帶著多一分的理解與耐心去包容失智的弟兄姊妹,多一點問候和關心照顧失智者的家人,就足以讓友善失智的未來有了很好的開始。若是願意投入失智照護的教會越來越多,我們的影響力就能由小到大,進一步推動失智友善社區,從醫療照護、預防走失、社會福利多面向同步著手,共同打造適合失智者生活的環境。也再次邀請眾教會與弟兄姊妹投入失智照顧,在愛裡沒有懼怕,齊心預約一個不害怕失智的未來!徐文俊財團法人瑞智社會福利基金會董事長/執行長長庚紀念醫院北院區失智症中心主任
-
2021-01-30 科別.腦部.神經
與失智症拚搏!專家籲:打造失智症友善照護,身心靈都該面面俱到
對於完整的失智照顧,我心中有一幅美好的藍圖。我看見一群人圍著原先單調的石牆,在上頭畫滿了各樣的色彩。在愛與福音的環繞中,失智者重新與神連結,家屬也因此有了喘息的空間、安靜親近神的機會。每樣工作在推展初期總是會遇到很多的挑戰與困難,然而因著倚靠神,我們在愛裡沒有懼怕,能一起預約一個不害怕失智的未來! 失智,不斷失落的過去幾年前,以年輕型失智症為主題的電影《我想念我自己》(Still Alice)在台上映。電影劇情描述,發病前的愛麗絲(Alice)是一名專精語言與認知科學的大學教授,有著頂尖的學術地位、優渥的生活,然而因著失智症的緣故,一輩子點滴累積的知識、地位與記憶都隨著時間不斷離她遠去。電影最為扣人心弦的一幕,是看到愛麗絲在診斷失智後仍站上講台,藉由美國女詩人伊莉莎白.碧許(Elizabeth Bishop)的詩作做為起頭發表了演說。在演說裡,愛麗絲提到:「我不是詩人,我只是一位患有早發性阿茲海默症的病人。這個身份迫使我開始學習『失去的藝術』。我失去了優雅、失去了目標、失去了睡眠,而失去最多的,則是記憶。」面對失去,愛麗絲除了緬懷珍貴如財富的回憶不斷因失智而被抹除,她還告訴大家:「我還活著、我還活著,我還擁有我愛的人。我仍在奮力抵抗,讓現在的自己儘量存在於生活,讓過去的自己儘量存在於現在。」從醫學的角度來看,多數失智者肇因於退化性失智、血管型失智兩種類型,亦有少數是因為其他顱內疾病、代謝異常、感染、中毒、特定營養元素不足等原因所致。而最常見的退化性失智症疾病,則有阿茲海默症(Alzheimer’s Disease)、額顳葉型失智症(Frontotemporal lobe degeneration)、路易氏體失智症(Dementia with Lewy Bodies)。阿茲海默症通常以記憶力障礙為起始症狀,額顳葉型失智症主要造成患者在情緒與行為上的改變,病人容易出現不合理的舉止。路易氏體失智症的特點是除了認知功能等障礙,還會伴隨著情緒不穩、帕金森症候群(肢體僵硬、手抖),容易跌倒症狀。如同電影情節的敘述,失智症總讓病人的生命有了天翻地覆的改變,過去十分熟悉的道路轉眼變得陌生無比。以往總是引以為傲的專業與成就,似乎也越來越遙遠,過去的一切彷彿與自己毫無關係。與此同時,失智者的家人在生活上同樣也面臨著各種不確定的改變,每個人的身心也都陷入了高度的壓力與疲勞當中。 以愛為本的照護方案「為什麼是我?」這是許多人生病後都會產生的疑惑。然而,面對需要長期照顧的疾病,與其找到為什麼的答案,不如找到「該如何生活!」的解方。一份專屬失智者的全方位照護計畫,除了要定期以正規醫療來追蹤控制病情;要真正實踐「好」的照顧,則得從日常起居著手,幫助病人延緩失智進程,也讓整個家庭都以愉悅的心境面對生活。舉例來說,失智症病人時常出現日落症候群的問題。正常情況下,我們會在白天活動、晚上睡覺休息,然而失智者,反倒是在日落傍晚時分開始出現異常的幻覺與焦躁不安。為了安撫失智家人,家屬們時常得要捨棄很多的睡眠時間,有時甚至連好好睡一覺的機會也沒有,隔日一早又得出門上班。若說日落症候群較容易為朝夕相處的家人所察覺,有機會被周遭親友發現的症狀,會表現在「自理能力的失去」以及「無法如常處裡庶務」這兩個面向。例如曾經很熱衷社交活動、也會大方與人寒暄的長輩,有天突然在聚會中變得十分畏縮,躲到一邊不願講話、不願參加;或是他們應該很上手的工作,卻開始忘了該怎麼做、花了很多時間卻不斷出錯,都是要多加留心「長輩是不是失智了?」的訊號。惟有愛能建造人當整個家庭都因失智症陷入惶惶不安之時,讓屬神的平安進到家中,將成為翻轉處境、使生命由苦變甜的關鍵。如同《聖經》教導我們的,「惟有愛能建造人」、「惟有愛能使人完全」,帶著信仰的眼光出發,上帝會幫助我們更仔細地察覺他人需要,也有更多的細心與耐心成為他人的天使。呼應日落症候群、失去自理能力、無法處理庶務等症狀,有志投入失智照護事工的教會,可從打造陪伴與關懷的網絡做起,不論是開設失智症團契、舉辦相關的講座都是很好的方法。對於失智症有足夠的認識,就能讓大家知道該怎麼去愛失智症的弟兄姊妹,也能理解他們有時的脫軌行為,以接納的行動,讓人在失智後依然自在地繼續留在教會聚會。專為失智者打造小組團契有鑑於一般松年(或稱長青、香柏)小組的聚會,在內容與流程上對失智者來說都太困難了一些,容易會因為沒辦法跟上大家的步調、聽不懂彼此分享的內容,漸漸地興趣缺缺、無法融入。如果能專為失智者打造小組活動,可以依照大家的需要進行規劃,會讓失智者在白天有更多的活動機會,不但練習了與人相處的能力、讓注意力更加集中;也因著在活動時消耗體力,讓晚上容易入眠、建立良好作息。在教會裡,失智者有一大群弟兄姊妹的關愛與陪伴,對他們的家人來說,這就成為能夠稍作歇息、喘口氣的大好機會,讓人能放鬆身心充電,還可以和其他家屬、教會好友聊聊生活中的各種酸甜苦辣,也能和他人分享自己面對的挑戰,彼此代禱,在禱告中把困難都交給上帝。另外,聖經中三個僕人的故事,讓我們知道上帝分賜眾人不同的能力、才幹與恩賜,然而祂也說「多給誰,就向誰多取;多託誰,就向誰多要。」當失智者對自己喪失了信心,開始封閉自己時,充分的愛與理解,將化作對他們的支持、鼓勵和引導,讓失智者能繼續在小事上忠心,依然是神眼中的好管家。兼顧靈性與關係,成為患難中的安慰《聖經》也提醒我們,在創造的起初,上帝將祂生命的氣息吹進人的身上,使我們成了有靈的活人。相信從神而來的靈性,不會因失智就煙消雲散。因此,只照顧到失智者身心上的需要是遠遠不夠的,還要用真理來餵養靈性,讓聖靈保惠師作失智者隨時的安慰。不必懷疑失智者是否理解經文,因為上帝會親自動工,我們要做的就是把失智者帶到神的面前。不論造成失智症的原因為何,認知功能的障礙成為失智家庭的普遍困擾。認知障礙彷彿像是一層薄紗(當然更嚴重時,像是黑幕),將失智者層層圍繞,不只阻擋了他們清楚的與外界溝通,我們也因著薄紗的阻擋,看不到薄紗後方的真實樣貌。愛與關懷,滋潤靈性的養分「如何揭開簾幕,穿透阻隔的薄紗?」對於這個問題,單靠人所能作的極為有限,真實的改變需要由神動工、從內作起。在瑞智基金會創立的「甘泉咖啡坊」中,我們不只是藉著唱詩、讀經、手作等環節,讓人在活動中與耶穌的愛相遇。更重要的是我們相信,即便是在人看來失智的狀態,他們讀過的每一句經文、發出的每一聲讚美,都還是進入他們的心靈,與上帝真實產生連結。投入瑞智事工的這些年中,不乏看見許多長者在靈裡與上帝重新連結、得著醫治的例子。失智後躁動不安、不斷焦躁遊走的長輩,當為他們禱告後,他們終於安穩的靜了下來。屬神的愛,也顯現在我們願意為失智者付出的行動中。當長輩們在主日聚會或小組團契時坐不住、失控,很容易被指責和嫌棄的眼光來看待他們;但若能起身以擁抱代替責罵,這份愛的心意都將透過肢體間溫暖的碰觸與安撫來傳遞。不要以為失智者總是沒有太大的反應,我們所給予的關懷,涓滴都能化為滋潤靈性的養分。道愛、道謝與道歉除了不要忘記給予足夠的愛與關懷、讓失智者還是有機會來到上帝的面前,另一個很重要的叮嚀,則是「讓愛儘早重新開始」。失智症破壞的不只是健康的身體構造,也破壞了既有各種的社會關係。大家一定聽過,失智者氣呼呼地反覆抱怨─「我的衣服不見了,一定有人把它藏起來!」、「媳婦又偷走我放在衣櫃裡的錢!」、「家裡又遭小偷,我要趕快換大門鑰匙!」「你爸爸一把年紀了,竟然還背著我和別人在外面亂來、搞外遇!」即便我們都知道這不是真的,然而這些憤怒的言語卻狠狠地毀壞了曾有的親密關係。但是當我們進一步檢視抱怨的源頭,驀然發現失智背後憤懣猜疑的負面情緒,有些是源自於過去生活中累積的不滿情緒與誤會。失智症的症狀有時服藥是必要的。但關係的維繫或修護,則需要儘早從生活中做起。「道愛」、「道謝」與「道歉」絕非生命來到末了才要進行的課題,平時的陪伴與溝通,都是讓家人間把誤會說開、傾心吐意的大好時間;犯錯了就及早道歉,不要把不滿壓在心中,不要到了失智後,浮到表層,成為干擾親人關係的因素。所以,聖經中說「不要含怒直到日落」(以弗所書4:26)。喜樂的心才是良藥,不僅能預防失智的發生,即便真的走入失智的境地,當失智者感受自己在家中仍能得著支持與尊重,身為「人」的尊貴地位不會在病後消失,照顧起來便會輕省許多,讓家人不致焦頭爛額、針鋒相對。從統計數據上來看,估計全台灣的失智人口已經來到30萬大關,到了2030年的時候,甚至會達到46萬人左右之多。每一位失智者的出現,也都代表著他們的家庭會隨之有了大幅度的變化,每個失智者大概都會有八至十位家人,因此實際上受到影響的將會是數百萬人之多。建立「瑞智友善教會」與「瑞智友善社區」為了支撐為數龐大的失智症家庭,理想中的失智症照顧,需要從個人、家庭到社會每個環節,都互相地幫補和配合,意即我們也很期待「瑞智友善教會」和「瑞智友善社區」在台灣各地廣泛的存在。依照現有的衛生福利政策,目前台灣社會雖已存在著許多失智症共照中心。社區服務據點,也有日間照護中心與養護機構可以提供失智養護的服務,不過當我們以信仰的眼光出發更多看見生命的需要,也就能察覺到:「愛」與「福音」,是照顧中不可或缺的元素,此時教會就自然而然地變成最適合開展失智照護工作的單位。「既有工作過多,無法再負荷失智事工」、「資源不足,無法投入失智照護」這是我們前往眾教會分享「以福音為核心」的失智照護異象時,最常聽見讓教會對此踟躕不前的原因,而這也正是我們從最初的「瑞智事工」,到後來決定成立「瑞智基金會」的主要目的。我們希望與教會連結,以此來集合眾人的力量,用基督的愛給予失智症家庭需要的扶持和關懷。及早開始,友善失智的未來我常和大家分享心中的一幅藍圖,畫面中我看到了一幅樸素的石牆,起初牆面就是完成砌造後未經修飾的。然而後來開始有很多的失智症朋友、照顧他們的家人一起圍到牆邊,用手上的顏料將牆上畫滿了色彩斑斕的圖案。這些圖案就是一個個回到上帝的愛中的美好見證。讓原先灰黑一片的畫面,透過大家相聚、一起共同創造轉變為美麗的畫面,我想這正是上帝所賜的美好應許,失智者能因著瑞智重新與神連結,家屬也因著瑞智有了喘息的空間、安靜親近神的機會。教會投入失智照顧,不代表一定是要以設立養護機構、開設日照中心等模式進行,只要牧者和弟兄姊妹能重新看到上帝創造人的美意,明白祂讓人有了神的形象,能夠認識神、活出神的樣式,帶著多一分的理解與耐心去包容失智的弟兄姊妹,多一點問候和關心照顧失智者的家人,就足以讓友善失智的未來有了很好的開始。若是願意投入失智照護的教會越來越多,我們的影響力就能由小到大,進一步推動失智友善社區,從醫療照護、預防走失、社會福利多面向同步著手,共同打造適合失智者生活的環境。也再次邀請眾教會與弟兄姊妹投入失智照顧,在愛裡沒有懼怕,齊心預約一個不害怕失智的未來! 本文出處/摘錄自大好文化出版《咖啡香中遇見愛:跟著瑞智認識失智》
-
2021-01-14 失智.失智100問
走失問題/如何減少遊走症狀發生
接下來介紹的是,受到遊走症狀困擾的家庭,為減輕遊走症狀所嘗試的照護方式。對家屬而言,遊走是失智症照護最困難的症狀之一。由於周遭環境與病人性格等諸多因素影響,從沒出現一個方法,敢說絕對能減輕症狀,想想還真令人遺憾。 因此,製作小組採訪了許多醫療與照護專家,試著將實用的照顧原則歸納成以下六項要點。由於症狀各自不同,不敢說一定能減輕症狀,但值得參考,請您抱著觸類旁通的心情繼續閱讀吧。▎重點一:調整日夜節律、善用長照保險服務 半夜遊走是最令照護家屬苦惱的問題之一。 對罹患阿茲海默型失智症的人來說,由於掌握自己身在何處的定向能力減弱,一旦身處昏暗環境,無法看到周圍景物,很容易迷失方向找不到歸途。為了阻止夜間外出,照顧者常常夜不成眠,搞到疲累不堪。遇到這種情況,該如何是好?熊本大學的池田學教授,是研究遊走等失智症行為與精神症狀首屈一指的學者,他認為應該重視晝夜顛倒的現象。 「首先,也是最重要的是,重建晝夜節律。如果是白天,身處熟悉的環境,多半能自己找到回家的路。但在光線昏暗的夜裡,有時連健康的人都有困難。然而,即便是白天,失智患者認不出路,發生走失仍比比皆是,因此,我也會針對白天的種種狀況,試著列舉對策。」為了建立正常晝夜節律的家庭環境,可以嘗試下列方法:.上午出去曬曬太陽。.睡覺的時候,適度調整室溫及亮度。.白天小睡,以不超過二十分鐘為度。.適度運動。 此外,池田教授建議善用照護服務的短期留院(short stay),所謂短期留院,就是預先和養護機構講定,入住個一星期。 「由專業照護人員完全照顧,將白天睡眠時間減到最低,並適度消耗體力,夜裡自然容易入眠。以重建晝夜節律作為短期留院目標,同時讓家屬和個案管理師,向負責照顧的醫師等團隊人員,學習調整日夜節律的正確知識及照顧技巧。」 當然也有人經過短期留院,白天照樣睡覺、半夜起來踱方步,回家後當然一點兒改變也沒有。 家屬尋找照護機構協助時,一定要清楚告訴照顧團隊,這次短期留院的目的是為了調整長者的日夜作息,拜託照護機構著力於調整作息。 池田教授認為,「應該倡導使用治療導向的照護服務。讓患者待在安全的機構,為了通盤了解患者的症狀,改由專業人員提供照護。雖然,提供照護的家屬,由於充分了解被照顧者的生活型態與喜好,多半能發展出不錯的對應模式。不過,當家屬遇到無法搞定的狀況,卻不願找專業照顧者幫忙,還是叫人遺憾。」 善用長照保險提供的服務,也可以用來處理棘手的「黃昏症候群」。當夕陽西下,天還沒完全暗下來的時候,常有病人丟下一句「不回家準備晚餐不行」或是「該去上班了」,便頭也不回離開家門,因而走失。 遇到這種狀況,可以善用日間照護中心的延長服務,或是小規模多功能的居家養護服務。 一般的日間照護中心,會讓使用者在下午五點以前回到家,也就是下午三、四點左右離開照護中心。因此黃昏症候群好發時間,正好落在家屬接手照顧的時候。如果申請延長服務,讓長者在日間中心留到晚上七點左右,換言之,最混亂的時段,將由專業照護者守護。 近來,以照護事業所為根據地的小規模多功能的居家養護服務,既提供居家照顧,也提供住宿,由於照顧模式極有彈性頗受好評,各地陸續增加當中。這類服務機構,能夠針對個案狀況,彈性變更照護使用時數,也較能因應黃昏症候群。 想要利用這些照護服務,可以事先預約,也可以到住家附近的事業所諮詢,要是患者和個案管理師關係緊密,直接請他安排即可。▎重點二:房間和廁所加標示,夜間照明充足 當遊走症狀加劇,不只是外頭,連在家裡也會找不到路。年紀漸長,半夜上廁所次數增加,常搞得昏頭轉向,甚至無法成眠,最後變成日夜顛倒。照顧者不跟著起床不放心,不少人搞到精疲力竭,白天就跟著睡覺。 為了防止演變成這種狀況,房間和廁所門口可以貼上醒目、容易辨識的標示,減少在家中遊走的可能。用黑色麥克筆在A4大小的白紙上,寫下「廁所」等場所標示,再以膠帶黏貼門上,就算是大功告成。當然,用假花裝飾,或以其他視覺記號加以提醒,也能達到類似功效。 池田教授表示,「失智症患者因為時間和空間的辨識能力發生障礙,有時會無法理解一般的標示,在原地來回踱步,稍不留神,就會走失。不論是搞不清空間位置,還是大腦辨識能力下降,如果能適當加以提醒輔助,許多場合便不會出問題。」 因此,夜裡走廊和廁所的燈不能關,光線明亮比較容易辨識方位。就連一般人在明亮的環境裡行走,也比較不會跌倒。▎重點三:留心疼痛、想上廁所等不快的生理狀況,以及炎熱或寒冷的環境 由於失智者可能因為疼痛、搔癢等感覺引發遊走,故留心其身體狀況,並尋求改善也很重要。 愛知縣名古屋市的上飯田第一綜合醫院老人精神科主任鵜飼克行,在其合著的BPSD(失智症行為與精神症狀)初期因應策略專書提到,「當身體發癢、疼痛時,普通人也會變得焦躁不安。特別是失智症患者,有時無法溝通,如此一來,便會以行動的方式,也就是遊走症狀表現不安。」 肚子餓、想上廁所,或是有其他生理需求未被滿足的狀況,會引發遊走。再者,不舒適的環境同樣有可能,故須多加留意,像是房間會不會忽冷忽熱?會不會太嘈雜? 光線太刺眼? 或是有不好的氣味?當環境引發嗅覺、聽覺等五感上不快的感受,也可能誘發遊走。 遇到這種情形,必須仔細觀察當事人的表情與姿態,考慮可能發生的狀況。究竟是牙痛、長疹子,還是身體搔癢,狀況能越早搞清楚越好。每個人都有自己喜好的環境,身為最了解當事者的家屬能替長輩好好想想,將產生極大助益。 鵜飼先生的總結是,「當本人不瞭解周遭環境,一定會為了達成什麼目的而有所行動,必須預見其目的。身體狀況加上周遭環境的影響,會讓本人感到不安,進而發生遊走症狀。有時,就為了尋找同住的妻子為何不在家而走失。如何體察當事者內在意向,儘管困難,卻很重要。」▎重點四:花時間對話,試著了解其目的與理由 出聲叫喚像在遊走的當事者,並試著和他聊聊,去理解他真正的想法,就能找到解決方法。提出這種做法的是失智症照護研究訓練仙台中心的研究團隊,他們是個透過大學建教合作,著重於開發高齡失智患者實用照護方式的團隊。 以研究訓練部門主任阿部哲也為首的研究團隊,針對一千四百多家照護事業所進行問卷調查,歸納分析所有成功因應遊走症狀的案例,在二○一四年發行了實務因應方法的解說集,其主要讀者是缺乏失智症照護經驗,以及剛開始從事照護工作的人。 阿部先生談到書的宗旨,「蒐集專業照護人員在第一線施行有效的做法,成為一本照護知識的集結。符合當事人個性的照護固然重要,如果將實際對應方法用簡單易懂的方式呈現出來,照顧家屬看了,一定會產生觸類旁通的效果。」 解說集強調「對話」的方法與重要性,在當事人狀況許可,且不搞砸心情的前提下,提出類似「怎麼會這麼做」的詢問,試著找出行為背後的目的與理由,將有助於理解遊走發生的原因。 能確實防止遊走的對話,絕不是塘塞些藉口,必須找出遊走的根源,才能設定處置目標。例如,當詢問「為什麼想回去」,當事者若回答「這裡不是我家,我要回去」的時候,千萬不能劈頭加以阻止,而是鄭重探詢他的理由,運用身體語言等方式,顯示自己關心他的想法,試圖展開對話。持續以平和的態度對話,也能讓處於激動狀態的當事人漸漸接收到,自己正在家裡的訊息。 還有個重要技巧,就是適度使用感謝與讚賞的話語,像是「一直都很感謝你」「爸爸您能待在這裡,真是幫了我一個大忙」等。讓當事人感到自己在這個地方是被需要的,也可以減少他們的遊走行為。 秋田谷一先生是研究團隊成員之一,現任青森縣失智症照護督導,有超過十五年的第一線照護經驗,他認為「思索遊走行為這類問題,絕不能無視當事者的情緒。為什麼想到外頭,為什麼轉來轉去踱方步,一定要順著當事人的心情和理由去應對,才能讓他定下心來,自然而然減少遊走行為。因此,順著當事人心理去思考問題是很重要的。」接下來的對話技巧,很多場合都適用:.說明目前狀況,並預告即將發生的事情。.和當事人對話的時候,講話速度要不疾不徐。.不要站在正對面,擺出一副阻擋去路的對決姿態,可以站斜前方,不要讓對方有壓迫感。 秋田谷先生指出,「失智症患者的記憶殘缺不全,才會對所處環境感到不安,不斷以溫和的語氣與之交談,讓患者安心,時時都有待在自家的心情。」▎重點五:營造熟悉的環境和能定下心的場所 接著再介紹一項失智症照護研究訓練仙台中心的團隊推廣的理念,強調「熟悉的環境」和「能定下心的場所」的重要性。 失智症患者一旦遇到生病住院,或搬家改變環境,由於內心突然失去安定的感覺,往往會加重遊走症狀。這是對時間和環境的辨識能力下降,無法確定自己身在何處所致;一旦對環境失去熟悉感,就容易引起遊走。換言說,要是能待在熟悉的環境和能定得下心的場所,就能減少遊走的發生。 研究團隊成員之一的保坂昌之先生,是北海道社團福祉法人「安友會」所屬的老人特別養護之家主任,他表示,「失智患者不容易適應創新設計的生活用品。因此,詳細觀察當事者,再根據他的生活型態與日常行為,營造一個能讓他安心的空間,是很重要的。」接下來列舉實際做法:.平常使用的家具與日用品,不要隨意變更擺設。.喜愛觀葉植物的人,可以將室內布置成適合種植盆栽的環境。.沙發擺定後,在視線所及處懸掛闔家照,營造安定的氣氛。 該怎麼改造目前住家的環境,使之散發出熟稔的氣氛,營造成能定下心的場所?研究團隊把防止遊走和其他症狀的照護技巧,寫在名為「續篇:開始照顧失智患者(遊走、暴力與激動,想回老家)」的解說集裡,並公布在網路上。雖然是為了讓機構的照護人員建立正確觀念而寫,但通篇讀來幾乎沒有專門術語,且解說文字簡明易懂,自行在家照顧的家屬也容易理解。▎重點六:協助吃飯、換衣服與上廁所等日常起居,有助於情緒穩定 當失智者聚焦在日常生活困擾他的事情時,協助他解決困擾,同樣能減少遊走的發生。 這是神奈川縣三浦市的老人護理養護之家「油菜花苑」的松浦美知代護理長的臨床觀察小結。老人護理養護之家的設置,是為了幫助病人返家,因而提供了大量的復健醫療與照護服務;而「油菜花苑」是全國專門提供失智症照護的機構之一。二○一四年,能夠離開機構,重新回家生活的「在宅復歸率」,高達八五%。受病人遊走等行為與精神症狀所苦的家屬,因而對「油菜花苑」趨之若鶩。 松浦女士認為,「遊走行為有時是因生活不便而生。舉例來說,失智患者想一個人去廁所,因為找不著迷了路。反正,為了任何不做不行的事情動了起來,就有可能走失。如果照顧者只會罵人,讓當事人有被逼到走投無路的不好感覺,那發生遊走,也就不足為奇。」 因此,最具體的照護,就是當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進食」、「換衣服」和「上廁所」等行為發生困難時,即時給予支援,當事者得到幫助,情緒隨之安定,出現遊走症狀的機會,便大大減少。例如:.吃飯:可以嘗試在沒開動前,將餐具放置在視線內;吃到一半要是停住了,就把一些配菜放到主食上頭,促進食欲。.換衣服:搞不清楚穿脫順序時,可以先解開一個扣子,讓他跟著做,或是把脫下來的上衣拿到本人看不見的地方擺著,免得穿脫時弄得一團亂。.上廁所:找不到廁所發生失禁的人,會起身在走廊上走來走去,或將手擺在褲子前方擋著,若看到這些徵兆,可以試著引導當事人到廁所。 但是,只是傾聽,卻不去思索當事者的理由和遊走的連結原因,無法直接減少遊走的發生,一定要找出對策才有效。松浦女士接下來說了一段話,像是回答旁人的疑問。 「其實,我們單位的工作人員,過去曾主動糾集,一起在機構裡散步。這類自發性活動有不少好處,我們也因而改變提供當事者生活支援照顧的方式,想不到吵著要衝出大門到外頭去的人,真的減少很多。照顧者並非代替當事人打理進食、換衣服和上廁所等日常生活步驟,而是視當事人的能力予以協助。善用環境的改變,促使當事人發揮本身的能力。」 松浦女士再次強調,不要從照顧者的觀點,一昧地制止造成困擾的行為,必須從失智者的角度,思索其日常生活需要哪些協助。 「會不會是想上廁所?還是要換衣服?或是肚子餓了想找東西吃?我認為這些生活上的困難,都可能以遊走這樣的外顯行為表現出來。要是家屬什麼都不讓他做,也不給予協助,只是限制行動,我覺得將往不好的方向發展,是惡性循環的開始。」 遊走等行為與精神症狀,是許多原因交互影響的結果。如果能從生活中需要協助的行為著手,通常能收到極為正向的結果。 當內心出現「藥物治療沒效了嗎?」的疑問時,不妨以上述六個要點,作為解決問題的思考方向。現有藥物針對失智症引發遊走等具體症狀,至今仍無法證明有確切療效。 熊本大學的池田教授認為,「逼不得已而處方安眠藥等藥物,引起步態不穩等副作用,反而承擔了更多風險。」 關於藥物使用,基本原則就是儘可能不用。不過,藥物治療亦非毫無可取。目前臨床第一線就用了不少抗精神病藥等藥物,部份失智症患者的特定症狀,也確實獲得改善。 不過,用藥後狀況反而更加惡化的個案確實存在,必須高度留意。為此,日本在二○一三年制定藥物使用指引,呼籲相關醫師謹慎使用。因此,一旦考慮藥物治療,最好能由專治失智症的專科醫師確診,適度掌握疾病與症狀成因,再慎重考慮投藥。 還有兩個未定論的觀念,在此一併提出。 首先,遊走症狀不會持續發生。雖不會完全消失,高峰期大約半年至一年。隨著失智症病程發展,接著會出現對事物的興趣降低,趴趴走的衝動也會跟著下降,原先擔心的照護問題就不存在了。 另一個提醒是,一開始就要考慮有沒有可能出現遊走症狀。近來,失智症早期就醫的患者漸漸增加,建議預先請教醫師,未來可能出現哪些症狀。在還沒發生最令人苦惱的夜間遊走前,就和個案管理師談談可以採取哪些對策。大家一起預先設想,照護患者時可能發生的各種狀況,安心感也將油然而生。 再次強調,至今仍沒有任何對策,可以讓遊走症狀不再發生,但也不須過度絕望而直接放棄。雖然針對失智症的核心,也就是腦細胞發生退化引起記憶障礙等症狀,尚未發現根本治療的方法,但是遊走等行為與精神症狀,仍能針對個別狀況找到不錯的因應方式,換言之,是可以治療的。 雖未獲得嚴謹的臨床研究證實療效,確實有些被歸類為非藥物治療的方法是有效的。只不過,目前多在醫療院所和養護機構實施,並未推廣至居家照護,故無法在此詳述。 例如,一種稱為腦鍛練的電玩遊戲,針對認知功能中的記憶力進行操練,可視為某種形式的認知復健;又如透過美術及音樂活化腦部的藝術治療,這些非藥物療法都能豐富患者本人的生活,值得一試。 因為照護病人感到苦惱的家屬,不妨多方嘗試可行的策略。除了在家獨自努力,也可以諮詢醫院及長照機構的專業人員,必要時,積極活用長照服務的短期留院。如此一來,不但家屬負擔減輕,對失智患者本人,也將產生正面的影響。
-
2021-01-14 新聞.健康知識+
基因註定得不得病?DNA是一種遺傳配方而非藍圖
▌不是一張藍圖我們真的會遭遇如同《千鈞一髮》裡所發生的未來情節,像遺傳學上的「傷殘者」在電影中被貶抑為社會中的次級地位?我們會不會長期生活在擔心自己的DNA有被擷取和審查的恐懼中呢?我們需不需要在面試時戴上乳膠手套和口罩,以避免留下生物痕跡?我們確實需要留意自己的遺傳訊息,但是現實可能不會那麼令人悲觀。《千鈞一髮》之類的故事讓人聯想到遺傳決定論的恐懼,即我們的命運已經烙印在我們基因中的想法。但是DNA並不是一個藍圖,它是一種遺傳配方。兩者之間的差別很重要:汽車或建築物的藍圖是產品外觀的精確副本,而配方並不是固定的方案。有人可能會說巧克力餅乾的配方無法做出起司蛋糕,大象的DNA不會生出貓,但是你無法僅從配方就能準確預測一塊餅乾會長成什麼樣子,或單一個人會有什麼樣的行為,因為你無法控制所有影響結果的變數。如果打開一包餅乾,你會發現每塊餅乾都用相同成分製成,並且在相同的條件下烘烤,只是不會有兩片餅乾長得一模一樣。如果仔細觀察,你會發現幾百個細微的差別:這裡烤焦了,那裡有巧克力碎片,由於隨機冒出來的氣泡,溫度的細微變化,不同成分之間獨特的相互作用以及成千上萬種不同的物質,造成在不同的地方出現凹凸不平的現象。同卵雙胞胎在遺傳上等同於工廠製造的餅乾:他們具有相同的DNA,胚胎在相同的子宮中發育。他們看起來非常相似,在許多方面卻截然不同。他們有不同的品味、性格和態度,在生活中做出不同的選擇。他們所發出的聲音聽起來是一樣的,但是敏銳的耳朵可以發現音調的細微差別。如果你讀取了雙胞胎的DNA,則會發現他們是同一處方的重複副本,卻是不同的兩個人。即使人類是由具有相同DNA的相同克隆構成的,但是由於還有與基因體相互作用的非遺傳因子在作用影響外觀,人們的長相看起來也會有所不同。在我們每個人體內的重要組成中,每種成分都是一種蛋白質,每一種蛋白質都由我們2萬個基因的其中一個編碼。蛋白質和基因積極且連續地相互作用,這些作用受外部環境的影響,就像巧克力餅乾的成分一樣,只是進行的方式更複雜。我們不像一個有藍圖的產品,更像是一座宜家家居的衣櫃,無須遵循精確的說明即可組裝。《千鈞一髮》是一部很棒的電影,但是它是基於反烏托邦的錯誤前提:我們的DNA是天生註定的。呃,其實並不是這樣的。讀到這裡,你應該會知道僅靠遺傳學並無法解釋我們的性格、行為和智力,或者我們對常見疾病的易感性。我們大多數的性狀都是多因子控制的,並且取決於許多遺傳和非遺傳因子的共同影響,因此很難從DNA的角度去預測。雇主和保險公司很快就會意識到,至少對於大多數人而言,DNA並非命運註定,而是常常相互抵消的「好」和「壞」變異的結合,例如保護我們免於巴金森氏症的同一DNA會使你容易中風,而有助於數學天才或藝術家誕生的相同基因配方可能會增加自閉症、躁鬱症或反社會行為的風險。但是,仍然會有一些家庭和個人擁有罕見的變異,對這些人而言,DNA和命運有著密切的關聯,例如那些具有杭丁頓氏症基因突變的人,不管其DNA中是否有其他因子,都會發展為杭丁頓氏症。正如我們所見,所有其他單基因疾病均可從遺傳學的角度完全解釋,這也是事實。這些情況並不能改變DNA是一種配方的事實:它們只是意味著某些突變具有極大的危害性,以至於它們以可預見的方式影響生物體,好比在餅乾混合材料中添加鹽而不是糖。但是這些突變近乎確定性的特質讓這些家庭有了被攻擊的目標,因為DNA檢測能可靠地預測新生兒是否會患上杭丁頓氏症、囊性纖維化、肌肉萎縮症或其他罕見的單基因疾病。如果必須去想像一個遺傳歧視很普遍的非理想化未來,那麼患有罕見疾病的家庭可能是最先被剝奪健康保險或長期工作的受害者。實際上,到目前為止,很少有基因歧視案例涉及帶有這些罕見突變的人。諷刺的是,帶有罕見遺傳條件的個人和家庭也是從共享DNA訊息中受益更多的人。我已經和這些家庭一起度過了部分職業生涯,並且目睹了他們在尋求診斷上的困難。有超過5,000種已知的單基因疾病,其中有些是極為少見的,全世界只有少數患者,甚至有一個家族裡獨有的突變。診斷這些疾病曾經是一個反複嘗試錯誤法的漫長過程,並且涵蓋許多年的研究。現在已經有一個軟體可以將一個患有無法診斷的致病突變的孩子的整個DNA檔案,與親戚和數百個來自公共遺傳資料庫檔案的DNA序列比對。如果運氣好的話,可以在幾天甚至幾小時內得到答案。這是命運的一種奇怪的轉折點,DNA共享既是這些人最棒的朋友,同時也是最大的危險:儘管它可以協助找到正確的治療或診斷方法,但始終存在訊息落入錯誤之手的風險。歧視的風險並不只會發生在受拗口名稱遺傳性疾病影響的家庭。在充滿人潮的劇院裡,其實就很可能會發現有帶有罕見但不稀有的變異,這會大大增加患上共同疾病的風險。100人中有兩個人的變異會使他們終生罹患阿茲海默氏症的風險增加15倍,變異會使罹患巴金森氏症、乳腺癌和大腸癌的風險增加高達70∼80%。此外,我們都有無數與負面特徵無甚關聯的變異,它們除了可以作為歧視的藉口之外,對我們的意義不大。我們可能不需要像弗里曼在《千鈞一髮》中下班時所做的那樣,在離開工作場所之前,用真空吸塵清理鍵盤和辦公桌,以確保沒有留下基因痕跡,但是我們必須避免DNA訊息落入壞人手中,而又不會變得太過多疑。※ 本文摘自《DNA國度:基因檢測和基因網際網路如何改變你的生活》。《DNA國度:基因檢測和基因網際網路如何改變你的生活》作者:塞爾吉奧.皮斯托伊譯者:曹順成出版社:商周出版 出版日期:2020/12/05
-
2021-01-10 養生.生活智慧王
朱慧芳/歲歲平安更完美
家中有一只紫砂壺,當時因為價高,猶豫了一陣子才買下,卻不小心碰缺了內壺蓋,雖不至於影響使用,但每每看到,心裡就生出不完美的小疙瘩,乾脆束之高閣,眼不見、心不煩。最近在市集遇到「金繼」巧手陳昭恩,忽然有一種柳暗花明的欣喜,因為我家茶壺有救了。金繼修補,讓破掉的器物再生,甚至成為藝術。金繼,又稱金繕,以我粗淺沒情調的解釋就是補破碗,舉凡陶、瓷、玻璃容器、甚至金屬的裂縫、破損,透過金繼師傅們的巧手,都有修補的可能。修補容器的工藝,在東西方的古文物上都可以看到,只是各有竅門。古希臘用金屬條鏈或X型鉚釘縫補裂縫。中國傳統的鋦瓷是以ㄇ字型的金屬鋦釘,扣攏裂痕。這門技術,在十五世紀傳到日本,與漆藝結合,利用生漆無敵黏性,將破裂缺角的陶瓷器黏合之後,再以金粉或金箔修飾,讓破掉的器物再生。日本文化中的侘寂,暗示著萬事萬物的無常與不完美,認為凋零與消逝、破碎與不對稱的遺憾之美,才是真實的自然。因此,補修破碗碎瓶的技術傳到東瀛,反而變成了美的藝術。透過金繼技法修補過的器具,不僅能夠再度回到生活中使用,更因此增加使用時的逸趣與美感,甚至從此昇華為藝術作品,僅供觀賞。據說,金繼技術開始流行於日本高官貴族時,還有人將古董擊破,好成為更具觀賞價值的藝術品。塑膠用品未出現時,修補工藝是理所當然的存在。工業革命之前,沒有塑膠用品也沒有大量製造的能力,日常用具是靠工匠手作,精緻的用品更是職人曠時費日竭盡心力的成果,萬一破損,只要能修補就繼續使用。「用過即丟」在那年代,應該是難以想像的事,而修補工藝,則是理所當然的存在。居家日常使用的鍋碗杯盤,一旦碎裂、破洞,甚至像陳昭恩攤子上擺放的一只殘碗,即使半壁江山都不見了,還是可以靠添插金屬支架的修補技術重生。陳昭恩喜歡民間傳統藝術,從欣賞到使用,再到收集日本和台灣早期的日用品,進而接觸金繼。「手邊物件都是獨一無二,一旦缺角破損就想要修補好,繼續使用。」為了要修補自己的東西,她拜師學習金繼,也才發現,其實大家並不是都習慣破損就丟,只是不知道破掉了還能怎麼辦。她因此在臉書上創立「豐土紀」品牌,專門幫大家修補不完整的杯碗瓶盤,我家那只破掉的壺蓋,對她來說是小事一樁。惜物讓物件重生,半殘老件變精品。而金繼,就是謹慎的把小事做好,因為每一個物件對擁有者都有特殊的意義,才會捨不得丟棄。物件毀損的狀況千奇百樣,金繼師會因材施技,在修補之外,更要顧及修補後的整體美感和觸摸感。除了技術和美感之外,金繼師必須要具備細心與耐心,因為每一個技法步驟都需要長時間的等待,看到上一階段的成果完成,才能進行下一個動作。破損的物件比完整的物件脆弱,修補時必須一心不亂,慎重以對。修補不僅是惜物,也是對物件以及造成物件損壞的責任心。用金飾填補物件的缺陷,是凸顯曾經發生的歷程,提醒用物人以昇華的心態,坦然接受無常與變化。無法完好如初,不妨珍惜眼前,碎碎還能平安,最該笑眼開懷。歲末年初大掃除時,你是否也收拾出幾樣捨不得丟棄的缺角陶瓷器,透過金繼,說不定原本的半殘老件,可以變成精品。
-
2021-01-09 養生.心理學解密
整理衣櫥是在整理人生!「衣櫥醫生」指點3步驟7技能:中年後也可以很美麗
「我那時是衣櫃『爆炸』了,我被自己購買的衣服壓傷,才會有所覺悟,這樣下去不行!」訴說自己要給外界形象是白色、清新的賴庭荷,其實是在經歷「慘痛」的經驗後,開始鑽研衣著、色彩、形象,現在還有一個稱號叫「衣櫥醫生」,想要活出精彩絢爛的第二人生,打開自己的衣櫃,好好地看一看。 女人的衣櫥永遠少一件,就是找不到喜歡的那一件 「我的客戶比較少有衣櫃爆炸的問題,大部分是不知道要穿哪一件好。所以『女人衣櫥永遠少一件』不是不滿足,而是找不到自己想穿的衣服,找不到自己的『型』。」 賴庭荷說,這幾年「斷捨離」的概念很流行,但這不是口號,也不該淪為習慣;重點不是你要丟掉什麼,而是你想留下什麼,衣服要讓你覺得──「我看起來很美」。 有些人到了50、60歲後,累積了大量的衣服,多少都會有點『囤積』。「我們談的不是衣服多跟少,可以穿一輩子的衣服,本身是不存在的,我們要談的是,這樣的生活品質你是否滿意。」 過去到現在,一定會有捨不得丟、有紀念意義的衣物,但真的會再穿嗎?現在穿出去的衣服,真的可以代表你嗎? 中年之後,無論體態、心態都跟過去有些不同,正是整理人生的大好機會,問問自己,是否喜歡自己現在的樣子,而你所呈現的形象,是否也跟外界接收的一致。不了解自己想要什麼,斷捨離幾次也沒用通常在衣櫥、鏡子前猶豫再三,卻總是找不到喜歡的衣服時,就是該整理自己的時候了。否則如果搭配起來覺得不好看,我們容易懷疑自己,「是不是臉的問題?還是身材問題?我想這是亞洲女性很容易遇到的課題,我們很習慣先攻擊自己。」 所以,整理衣櫥,卻是將人生一起整理進去。 「有次我協助個案整理衣櫥,一層層搬開後,發現裡面有好多攝影、藝術的書,我和她一起進入回憶裡。」 她說,她的男友、老爸認為讀這些會餓死,不斷勸她要看商業管理的書,她也屈服了,但堆疊在那些衣服和書底下,是她的熱情。她拚命買東西,填滿自己的生活,但最終,她只想找回人生真正的路。 許多人斷捨離後,反而感到惆悵;或是過了不久,又需要再度斷捨離。延伸到生命裡其他面向也是,要知道自己要什麼,才能和喜歡的人事物產生連結。 賴庭荷說,許多請她協助的個案會有點感嘆:「為何我以前會這樣呢?」彷彿大夢初醒,也許我們所有問題,內心早已有答案,只是要有個人推我們一把。「所以我說,找到對的衣服,就是走進對的人生;整理衣櫥,也是在整理人生。」 那要怎麼建立自己的風格與定位,走進期待中的美好人生呢? 透過三步驟與七技能,50歲後留下美麗印記 要讓人印象深刻,不妨做以下實驗: 3個步驟:1. 找到跟你有關聯的物件來穿搭。2. 這個物件有沒有辦法重複。3.能不能一直一直地重複它。賴庭荷以賈伯斯為例,「他很清楚自己是蘋果創辦人,他不穿任何有鈕扣的衣服,因為蘋果是第一個沒有Button的手機,他讓自己成為最佳的品牌代言人。他會固定穿高領黑色毛衣現身,看起來不會過於單薄,又有清楚的記憶點。」 7個技能練習,可以循序漸進地天天紀錄與修正:1.身形2.角色風格3. 定色4. 髮型5. 穿著6. 表情7. 姿勢 「我現在有在教學如何自拍,記錄下自己的樣子,以及有意識地改變後的樣子。例如表情的微笑好了,有人適合淺淺的微笑,有人則是和開懷大笑。」 「髮型來說,有人適合短髮,有人適合中短髮......透過這7個練習,來找到適合自己定位,以及要把重點放在哪個部分。」 找到自己喜歡的定位後,不適合你的自然會淘汰,也不用特意去斷捨離了!經常檢視自己,會愈來愈出色。 賴庭荷笑著說,「許多人誤以為青春是最美的年紀,或是以為美是天生的,天生麗質是不可逆的;但以我接觸將近400個故事的經驗分享給大家,『美』是自己給的,只要能為自己負起責任來,我很確定,中年後也會很美。」 ●原文刊載網址 ●延伸閱讀:.不當下流老人!45歲前一定要做對5件事,才能好命過日子.更年期睡眠障礙、婦科問題多,白雁教你3動作促進出汗排濕氣,重拾優雅生活.人際關係的矛盾都是從「我以為」來的!要讓自己變得更可愛,多些體貼、少點自以為
-
2021-01-04 新聞.健康知識+
休息不對,反而更累!腦神經學家:比放空、睡覺更有用的 4 種「大腦高效休息法」
結束忙碌的一天、腦袋昏昏沉沉回到家後,還在靠睡覺、放空讓大腦關機喘口氣?什麼都不做、什麼都不想,倒頭呼呼大睡真的能讓大腦休息嗎?美國腦神經學家 Saundra Dalton-Smith 並不這麼想。她指出:「很多時候即使睡滿 8 小時,起床後還是覺得身心很疲累,這就是大腦沒有真正得到休息的現象 。」而以下 4 種才是她認為真正有效率、有益處的「大腦休息法」:1. 精神休息法很多人以為「放空」就是無所事事, 但其實當你什麼都不做時,腦袋可能更無法停止運轉。 你的思緒可能會喋喋不休,在一天結束回到家後,重複談論今天犯的錯誤、沒趕上的工作進度或是設想明天可能遇到的困難。但 Dalton-Smith 認為:沉浸在自己喜歡的事物中,才算真正「清空大腦」。每天花點時間, 接觸藝術、音樂、運動、與人交談 等來轉移注意力,讓自己從複雜任務中抽離。你也可以透過 烹飪、撫摸寵物、書寫日記 等經科學證實有助紓壓的方法,讓精神真正休息。2. 情緒休息法忽視與壓抑情緒會損害腦部灰質,長期下來可能導致記憶與學習力退化。所謂「讓情緒休息」指的是 承認、面對並處理你所有的感受,不讓超載的情緒壓垮自己 。當你需要舒緩情緒時,找到一些方法讓自己發笑;焦慮不安時,找到你信任、有同理心、不做主觀批判的人傾吐;在人際相處中感到被輕視、被誤解、不被尊重時,主動發起對話與溝通解決衝突,而不是選擇隱忍;面對新任務、新挑戰而時猶豫不決時,問問自己:是什麼讓我感到恐懼。3. 社交休息法我們都需要被重視、被愛以及歸屬感, 在缺乏深度情感聯繫時,即使在很多人身邊,你也會感到孤獨 ,而孤獨也被科學證實與腦神經、心臟健康受損有關。Dalton-Smith 提倡的「社交休息法」指的是 遠離那些帶來負能量、在關係中只索求而無法給予情感回饋的人 。另一方面,我們也必須主動對親近的人釋出善意與關心,並且對他們為自己的付出心懷感恩,「感激」與「被感激」都能刺激催產素的分泌 ,活化大腦並提升幸福感。4. 感官休息法視覺、聽覺、與嗅覺等感官疲勞對腦部神經元都會造成一定程度的損傷 。你需要把電子產品放在一邊、關掉社交媒體通知與電視電腦螢幕,來維護視力健康;你可以讓自己沉浸喜歡的音樂中,或是撥通電話聽聽愛人的聲音。記得抽空到自然環境中活動,來獲取新鮮空氣;也可以使用芳香療法或烹飪來喚醒嗅覺。 愉悅的感官享受是絕佳的腦力補給品, 能夠強化大腦前額葉,提升判斷思考與問題決策力,並延緩腦部老化。※本文由《VidaOrange生活報橘》授權刊登,原文出處:【休息不對,反而更累】腦神經學家:比放空、睡覺更有用的 4 種「大腦高效休息法」
-
2021-01-02 新聞.生命智慧
送走癌母痛不欲生!周丹薇轉念投身琉璃、攻碩士,活出最自在又無憾的自己
藝人周丹薇55歲踏入玻璃的世界,60歲赴義大利學習吹製琉璃,今年9月開了第一次琉璃個展。曾經是台灣第一名模的她,忍受著高溫、不停轉動手中重達幾公斤的鐵桿,只為做出心中最完美的作品。而在去年,她還考上台藝大戲劇所當起學生。對她來說,年齡不是尋夢的阻礙,而是動力!「古焰鎏璃創作展-異花異象」是周丹薇投入琉璃創作後的首度個展。短短10天的展期,她將投入琉璃4年的創作,完整呈現在眾人面前。 「每一件作品都是她用生命去完成的。」策展人范可欽是周丹薇多年好友,也是他,發掘了她的藝術天份。 范可欽誇她:「在學玻璃之初,我一看到她的作品就知道,她是天才。」周丹薇也不負他所望,將過往各式歷練,以1500度烈火,在手反覆轉動,燒製成一件件動人的作品。 從玩票到專注,源於母親 學琉璃,源於她退出演藝圈後,經營12年花店的時期。一回,周丹薇參觀安井顯太的玻璃展,深受感動,想要學習。安井顯太被她的熱情打動收她為徒,「他是我吹製琉璃的啟蒙老師。」跟著安井顯太,她學會玻璃的基本技巧,但在當時只是玩票性質,直到2016年展出作品,慢慢投入。 2017年,她遠赴義大利學習琉璃,從玻璃踏進另一個更精彩、變化萬千的領域,這個轉變卻源於摯愛的母親過世。 「我們家是嚴母慈父,她很有主見,是非常強壯的女人,我們家任何大小事,都是她做主。我和母親的感情很好,我和她的緣份是沒辦法解釋的。」談起母親,她的心頓時揪結。 母親罹癌過世,痛不欲生 周丹薇離開婚姻後,就和母親同住。2001年父親過世,「原本堅強的母親忽然間變了,她變成小女人,那時候我才知道,以後這個家要靠我來扛。」 前幾年,她的母親得到罕見皮膚癌,陪伴她走過人生最後一段歲月,周丹薇悲傷道:「看她受苦受罪很辛苦,但又有很自私的想法,希望媽媽一直陪在我身邊,哪怕她不能動了,但我每天回到家,一開門都可以說:『媽,我回來了。』」 身為獨生女的她,在母親過世後,就剩孤單一人。「母親走了後,我就一蹶不振,不想出門、不想講話,只想在家收拾媽媽遺物。」 好友見她如此消沉,替她報名義大利威尼斯Murano吹製琉璃的學校,「李行導演也勸我,他說:『阿丹,媽媽走了,妳現在無牽無掛,妳要活出自己,做妳自己愛做的事吧!」 2017年她展開療傷之旅,沒想到改變了她,連續3年,每年赴義大利1個月,「我從平版學起,再做立體。」 從琉璃出發,重新活自我 她說學習琉璃的過程非常辛苦,因為它非常重,「我有一件作品『繁花似錦』,重達18~19公斤,我的載重力最多也只能到8公斤左右,而且琉璃非常燙,做的時候,火是會在手上延燒的。」 創作時,她每天早上9點進入窯房,直到5點才離開。「我的朋友都說妳有神經病,為何不好好去學畫,選擇這麼困難的興趣,我說,我就是喜歡去挑戰。」 學習琉璃,她有一個心願,創作一件屬於她和母親的作品,並取名《霞妹》。「我母親的名字叫做『徐世霞』,父親叫她『霞妹』,作品完成後,就取這個名字。」 她的母親屬兔,她想做一隻身體小小、耳朵長長的立體兔子,「母親的個子不高,耳朵長代表聰明。」琉璃老師看到她的構思,直言:「難度很高,會做到你一直失敗,會很沮喪。」 但她不怕苦,一次次嘗試,終於做出透著月亮光暈、金色的兔子。她解釋:「母親過世時是9月,剛好今年9月是中秋節,我特別把它做出來。」 ▲2017年她展開療傷之旅,沒想到改變人生。(圖/周丹薇提供) 讀碩士班,為圓父親心願 去年,她更決定送自己一個禮物,考進台藝大戲劇系碩士班,而這也是她對父親的交代。18歲時,為了進入演藝圈,她放棄大學學業,父親曾感嘆地對她說:「妳得了兩個國際性獎項,可是妳大學沒畢業,是很遺憾的事。」 「我沒有得到學士學位,就讀一個碩士學位,告訴他我是碩士生,這是完成他對我的心願。」身為基督徒,63歲的周丹薇說:「我對自己的期許是平安、健康、喜樂。」她認真活出最自在、最美麗、最無憾的自己。 ●原文刊載網址 ●延伸閱讀:.不當下流老人!45歲前一定要做對5件事,才能好命過日子.更年期睡眠障礙、婦科問題多,白雁教你3動作促進出汗排濕氣,重拾優雅生活.人際關係的矛盾都是從「我以為」來的!要讓自己變得更可愛,多些體貼、少點自以為
-
2021-01-01 新聞.生命智慧
花20年從「地才」變天后!蔡依林40歲的人生啟示:用一輩子演示「不滿足」的精神
如果要說華語樂壇有哪位唱跳俱佳的歌手,相信沒有一個人的排行上面會漏掉「蔡依林」的名字。事實上,用歌手來形容蔡依林還不夠,在過去20年華語歌壇中,蔡依林靠著不斷的努力和訓練,爬到了天后的地位。蔡依林曾形容自己不是天才,是「地才」,地才不像天才有著與生俱來的天分,必須很努力才能跟天才看齊,但憑藉絕不放棄的精神,最終卻可以贏過天才。「四十」是否真的「不惑」? 蔡依林:反而更多疑惑!2020這年,蔡依林40歲了,這是一個令人難以想像的年齡,從〈看我七十二變〉到〈舞孃〉,蔡依林在MV中青澀的臉龐還留在我們腦海中,現實卻已成了一位年近「四十不惑」的女人,到了40歲真的就「不惑」了嗎?蔡依林倒不這麼認為,「本來沒有覺得數字在我身上有太大的感覺,只是想到20幾歲時認為40歲是叔叔,有一種時間真的不多的感覺,而我對很多事物還充滿好奇、質疑。我沒有覺得『四十不惑』,40歲對我來說,反而更充滿疑惑,是對以前所接受的各種價值觀、社會觀開始充滿疑問的時間點。抱著『你有真的為自己做過選擇嗎?』的好奇,把這20年來所建立累積的東西一一拿出來審視思考。將舊我摧毀之後,重新拼貼整合,反而會有一個新的成長開始。」她接受ELLE採訪時說道。代表蔡依林40歲的字眼,不是孔子的「四十不惑」,而是國父的「大破大立」,為什麼?人生其實是由不斷的疑惑所組成的,因為有了疑惑,才會起身去找答案,儘管最終不一定走到自己想去的地方,找到想要的答案,但在找尋的過程中,所獲得的就是最珍貴的成長。這樣的精神其實並不只出現在蔡依林的40歲後,其實蔡依林一生都在為我們演示「不滿足」的堅持,即使地位已經稱霸華語歌壇,蔡依林卻不曾停下腳步,在表演的形式上以及舞蹈的展現上,不斷地突破自我,在歌曲中則跳脫小情小愛,將格局拉大到對社會議題、同性議題和女權議題的關注,蔡依林在藝術上的成長,帶領我們看見更廣的世界。40歲後的蔡依林 學會「保護自己」走過40個年頭的人生之後,蔡依林學會透過與自己對話,重新認識自己,「以前自我的城牆很厚,那時還不懂得和自己對話,不知道如何成為『自己的母親』,外界的負面言論很容易讓我受傷,覺得那些話語都是針對我個人而來。現在那些話還是會刺傷我,但是我會想:『那是真的嗎?』我慢慢學會保護自己,就像母親保護小孩一樣。母親不是必須維持某種理想形象,我還在學習,要允許、接受自己是這樣的個性。」接受ELLE採訪時,蔡依林如此表示。許多人活在世上,庸庸碌碌一輩子,從小被成績追著跑,長大被工作、家庭追著跑,從沒有好好停下來想過「自己是誰?」「心裡真正的需求是什麼?」但這樣的人生,即使活得再精彩,卻不是你想要的人生,那又意義何在呢?每個人的存在本身就是有價值的,不需特別透過任何成就去定義自己,就像蔡依林一直透過行動傳達給歌迷的:「可不可以不要成為別人,不要有一個既定形象的美,不用跟著社會的標準的美去定義你自己。」延伸閱讀: 年輕賺錢都給家裡,生病後留一點給自己,卻被責備...帶著怨念的責任,別擔!
-
2021-01-01 養生.無退休時代
退休比上班快樂10倍!前嘉裕西服總經理,靠5大練習面向、1萬小時法則建構退休美夢
走進嘉裕西服前總經理江育誠位於新北市八里的工作室,從玄關望去,映入眼簾的是江育誠前一日在淡水寫生的未乾油畫,朦朧山水,如夢恬靜,線條隱約而厚重,頗有法國印象派大師保羅.塞尚(Paul Cézanne)的意趣。仔細聆聽,房間角落擺放數十個歐洲古董時鐘與懷錶,滴答聲此起彼落,整點還會發出噹噹報時聲。這些都是江育誠親自修復,才得以重生而恢復運轉的。 沒錯,除了繪畫和雕塑,江育誠還是個「鐘錶醫師」,20多年來,他購入4百多個故障古董鐘錶,每個價值1萬元到20萬元不等,他修復後在eBay拍賣網上價格瞬間可飆高2倍以上,甚至有鐘錶商開出20倍的高價請他割愛,但他的目標是成立一間鐘錶博物館,因此一個都沒賣。 再轉入臥室,江育誠拉開櫥櫃抽屜,順手取出一盒沉甸甸的多寶格,其中最特別的一枚是法國巴黎在1900年,為同時舉辦奧運會與世界博覽會而鑄造的紀念幣,充滿歷史的醇厚感。像這樣的紀念幣,江育誠共有一千多枚,閒暇之餘取出觀看,較之一般古董賞玩,更有另一番異國雅興。 每天都是新的一天退休三年時光,比上班還快樂十倍 「退休3年了,我現在簡直比上班時還要忙、還要快樂10倍!每天睡覺前就滿心期待隔天要做的事,早上起床時便興致勃勃地展開一天。」江育誠並沒有因為退休而改變生活作息,每周還特意分成「感性創作」、「理性維修」、「親情與社交」三個時段。 周一到周四,是他的藝術創作日,上午在屋裡琢磨畫藝,思索如何再精進突破;中午準備畫布和擠顏料,下午走遍台北郊區寫生,每日可畫兩幅。 周五則為鐘錶修復日,工程師魂上身,在3百多個古董鐘錶環繞下,精密檢視每一個故障的原因,再上網尋找合適零件。待零件到貨,馬上組裝,使其恢復運行,並測試時間準確度。 周末則為家庭日與社交日,太太、兒子、兒媳、孫子們相聚吃飯,共享天倫之樂。若有昔日職場好友邀約,則出門聚會,保持人際活躍度,不與社會脈動脫節,有時還會互相交換股票操作心得。 不吝分享規畫祕訣一萬小時法則,建構退休美夢 根據內政部統計,2016年台灣人平均壽命為80歲,扣除最後5年的病痛期,75歲應該是人生黃金新高點,再往前推,從65歲法定退休年齡到75歲之間,等於是人生最黃金的十年。依照「一萬小時刻意練習,可以變身專家」的概念,則在法定退休年齡65歲之前,就要花一萬小時來磨練興趣,每天2到3小時,總共10到15年。 工作是十年磨一劍,準備退休的道理也是如此!以繪畫為例,這是江育誠年少時就懷抱的夢想,但他53歲才正式拜師學藝,為了督促自己實現專業畫家的理想,他特別在課堂上「放話」,自己不是來消磨時間的,而是要成為藝術大師,以後絕對要開個展! 已成為「退休專家」的江育誠,系統化地整理出「快樂退休練習」的黃金法則,包括五大練習面向:「興趣」、「健康」、「時間規畫」、「理財」與「家庭」,而落實的訣竅在於「從職涯頂點開跑」、「興趣優先」、「家庭諒解」等三大執行關鍵。 2005年,在任職滿20年之際,江育誠被指派轉任嘉裕西服總經理,同時身兼嘉裕西服總經理、紡拓會董事、吳舜文新聞獎助基金會祕書長、台文針織副總經理、裕隆籃球隊領隊等五個要職,生活緊湊而忙碌。 然而,這一年,也是江育誠「刻意練習退休」的第一年。因為,時年53歲的他,為了10年後的退休大計,必須開始照表操課了。 練習面向一》利用空檔拜師學藝,富有滿腔熱情 他首先依偏好、專長、實用性,選擇了繪畫、鐘錶修理及昆蟲攝影三種興趣來練習,多元興趣讓自己可以隨時自由轉換軌道,也可以讓生活的精采度與豐富度乘以3倍! 「還記得下定決心到台師大報名那天,不禁激動地在校門口掉下眼淚,心想著,這麼容易就可以踏出第一步!」江育誠回憶當日情景,仍有無比感慨。其次,基於理工人對機械的喜好,江育誠本來就有收集鐘錶的習慣,後來一轉念,不如親自修復還更有興頭。 練習面向二》積極走出戶外,爬山運動促進代謝 第三種興趣,則是攝影,主題設定為「昆蟲交配」,當集滿一百種昆蟲的照片,就出版專書。會設定這個目標,江育誠意在為自己打造走出戶外的誘因。從2007年至今的10年間,他果然攀登了10座名列百岳的大山,台北市郊的觀音山和大屯山,更已攻頂3百次以上! 爬山攝影,可以依體能調配速度,提高肺活量和肌耐力,並促進新陳代謝,江育誠過去的「三高」警訊,居然因此解除,退休後體檢,身體狀況比上班時還要健康有元氣! 練習面向三》讓他人配合你,彈性運用閒暇時間 在職涯巔峰,最缺的往往不是錢,而是時間。他一方面在心底有個紀律,每周兩天的繪畫課盡量不缺席,一方面逐漸非正式地向公司內部透露自己這兩天晚上不排公事,慢慢地,老闆和同事就會接收到訊息,有默契地盡量避開這個時段洽談公事,讓江育誠時間更運用自如。 練習面向四》維持足夠的現金流,搭配投資理財 江育誠除了三棟房子,多數的投資都放在藝術品、紀念幣與鐘錶的收藏上。若依市值計算,保守估計價值4千萬元以上,再加房租收入、現金存款利息及勞保月退金、每個月至少有3、4萬元的被動收入,利用股票獲利每年還能進行兩趟國際長程旅行。 以2000年到中國出差時收購的水墨畫家南海岩三幅畫作為例,購入總價格約新台幣30萬元,當時被老婆念慘了,但現在三幅畫作加總約新台幣2千1百萬元,增值幅度為70倍。去年南海岩來台開展時,還特別提醒江育誠:「要不要賣掉?現在價錢可以買一間台北的房子了!」 練習面向五》對家庭盡責,培養孩子競爭力 其實,江育誠原先表定的退休年齡是55歲,卻延至63歲才退休,其中的關鍵正是對於家庭的責任。2006年展開退休大計時,次子江尚正台大電機系畢業,任職本土專利公司,但江育誠不斷建議他赴美再深造。 現年39歲的江尚正說:「當時我們父子二人關係降到了冰點,有大半年的時間幾乎不說話,一來當然是我對父親收藏嗜好的批評,二來則是因為我的婚期在即,不想再出國念書,造成家中財務負擔。」 最後為了打破父子兩人的僵局,他勉強於2007年帶著妻子一起赴美國新罕布夏大學攻讀法律博士,在4年內迅速畢業,還考上加州律師執照,並生了個兒子才回來台灣。 「大部分的人都有個夢想,希望等退休後才要做什麼事,但那是不對的。」江育誠說,妹妹江惠美,就是退休前後一兩年間罹癌過世,幾乎所有夢想,都在身體很不好的狀況下匆忙做完,甚為可惜。 「生命的長度是上帝在控制,可是生命的寬度是由我們自己決定。」江育誠在退休後,才真正感受到自己人生的完整,幾乎已經快要觸及完美了! ●原文刊載網址 ●延伸閱讀:.不當下流老人!45歲前一定要做對5件事,才能好命過日子.更年期睡眠障礙、婦科問題多,白雁教你3動作促進出汗排濕氣,重拾優雅生活.人際關係的矛盾都是從「我以為」來的!要讓自己變得更可愛,多些體貼、少點自以為
-
2020-12-30 失智.新手照顧
生活照護/照顧失智投其所好 70歲爺爺下棋無敵手
70多歲的高爺爺,中度失智到連老婆過世都忘了,女兒看著老爸每天無精打采,索性帶去住家附近的日照據點。照服員發現高爺爺小學是象棋常勝軍,天天找人跟他下棋,爺爺吃棋、贏棋的技巧好到讓人以為他沒失智,成就感也帶來快樂、開心,讓他元氣大增。「面對失智症患者,不要在意他失去甚麼,找到他原本擅長的能力加以保存,才是最重要的。」台灣認知功能促進協會理事長、亞東神經醫學部失智中心主任甄瑞興表示,原為幼兒教育所用的「蒙特梭利」法,後來在加拿大失智症專家Gail Elliot用於失智症照護後,成功被推廣,相較於懷舊治療、藝術治療,蒙特梭利在意的是患者NISA(即需求、興趣、專長),並透過設置準備好的環境,讓失智患者找回被擱置已久的能力。「認知悠能-蒙特梭利」法引進台灣至今三年,現在除了導入新北市、台北市的社區照護據點,台中市社會局也主動接觸,原預計100個名額,引來180位報名排隊。當失智者有激躁、不安等情緒行為時,可試著了解解異常行為背後原因,量身訂做照護方式。一位快要80歲的彭奶奶,是典型的焦躁失智,曾因住院經驗不佳被家人領回,一開始剛來社區關懷據點,天天擔心老公不來接、小孩怎麼還沒來看,照服員後來讓奶奶天天畫圖,讓她安靜下來。台灣認知功能促進協會執行長林於諍說,蒙特梭利失智照護就是「投其所好」,以興趣為中心,才能找回失智老人失去已久的專注力。隨著台灣失智人口將破30萬,避免失智症提早發生,甄瑞興表示,可以人的興趣設計各種角落如美勞角、機械角、閱讀角、家事角,幫助老人家願意動腦訓練,一名80多歲爺爺年輕時是修車員,在日照據點就把皮沙發加裝輪子,改造成可以推可煞的沙發車。台灣認知功能促進協會已接受新北市社會局委託,其轄下29個行政區中,已有12個行政區銀髮俱樂部導入「認知悠能蒙特梭利式照顧模式」。甄瑞興說,多動腦、充足睡眠、放鬆心情才能多存腦本,老年不代表老化,蒙特梭利法可以延緩至少二至三年的可能性失智。
-
2020-12-23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一條褲劇團《長夜守燈》 疾病敘事的當代樣貌
【編者按】這星期的主題是「如何做個能幫忙病人的好醫師」,由三位不同背景的學者執筆。一位專攻醫學史的醫師利用幾個病因不明的慢性病,勸告同儕不要因知識的驕傲而輕率否定病人的經驗和想法,進而探討醫病關係以及重視病人團體的看法,強調醫病良性互動的重要;一位專門研究醫學人文的醫師介紹敘事醫學(narrative medicine)做為醫學院的必修課程,可以促成醫學生學會傾聽病人的話,而能夠辨認、聆聽、理解病人的病情,然後受到所聆聽的故事感動,然後做出回應行動的整套臨床技巧。」;一位在醫學院教學的社會學學者介紹史薇特醫師的兩本書,以諸多醫師與病人的互動與照護故事,敘述身體診察、聆聽病人故事、細讀病歷等慢功夫如何成為有效醫療的基石。不久之前在某個tutorial結束之後,一個高年級的醫學生把我叫住。他說考試將近,但有件事讓他完全無心讀書。他的親人不幸在工作崗位上昏厥,趕忙送醫之後,急診室將病患做了基本處置,接上該有的點滴和管線,但很快就發現救回人命的希望渺茫。醫護人員匆忙告知他們無能為力之後,便任憑病患在冰冷的房間裡死去。他不知道身為未來的醫師,此時可以做些什麼?現代醫學進步飛速,但如今面臨的「瓶頸」,便是在某一個臨界點變得無能為力。我們只能機械式地提供不同的套餐選擇,無法針對病患或家屬的需求,或是服務品質的完善做出細微而權宜的調整。這是因為醫學所服務的對象,逐漸從「人」轉移到細胞,乃至於血液裡的成分。醫學社會學者Nicolas Jewson早在七零年代便指出,這是一個病人消失的過程。在我任教的香港大學,我每年邀請慢性病患者和他們的家屬,在學生面前就他們的生命故事現身說法。這是他們離開學校之前,少數能夠聆聽,並且透視一個疾病的完整樣態的機會。這些故事大多蜿蜒曲折,佈滿荊棘,是一個普通臨床工作者在十五分鐘的診察時間裡所掌握不到的。近二十年來,醫學人文逐漸成為醫學院的必修課程,其中一個熱門的課目,就是疾病敘事。重新聽病人說話,這是現代醫學十八世紀出現的細胞轉向(cell turn)之後,再度出現的轉折,稱之為「敘事轉向(narrative turn)」。創立哥倫比亞大學敘事醫學的教授,麗塔.夏隆(Rita Charon)這樣定義醫療工作者必須具備的敘事素養(narrative competence):「能夠辨認、聆聽、理解,然後受到所聆聽的故事感動,然後做出回應行動的整套臨床技巧。」瞭解加上覆述,這樣看似簡單的能力其實不容易培養。病患解釋自我身心狀態時,受到自身表達能力和焦慮情緒的限制;醫療工作者在效益和同時處理多重任務的壓力下影響,往往疏忽了病患敘事中最關鍵的元素。醫療文學期刊Bellevue Literary Review的主編丹妮爾.歐芙莉(Danielle Ofri)就用了一整本書的厚度,解析病患和醫師理解診間敘事的落差。當代社會之中的疾病樣態,使得敘事變得更加複雜。疾病或是身心狀態的慢性化,比如心血管功能的異常、免疫代謝功能異常到認知障礙,讓我們每個人—無論依然健在或已經百病纏身—都暴露在一連串的危險因子之中。處理疾病從醫藥介入逐漸演化為風險管理。不斷變動的生命樣態在臨床上可能暫時找不到意義,但卻影響著一個人的的生涯規劃、職業抉擇、人際網絡的轉變和居住地的安排。除了和一個病最後治不治得好大有關聯之外,更影響著一個人就算久病不癒,卻同樣急切的身心安適需求。更耐人尋味的是,敘事不再只出現於醫師和病人之間。只因當代醫療的迫切課題,落在照顧者的身上。醫療人類學者凱博文(Arthur Kleinman)在他的新書《照顧的靈魂》中就反省到,就算一個訓練有素的臨床專家也不見得熟悉照顧的全貌,只因照護所涵蓋的領域之廣,遠遠超出醫學的範疇。而當代社會裡的照顧者除了被迫放棄全職工作的伴侶、子女,被遺漏在國家醫療網之外的看護幫傭,還有在社會中提供一切基本必須服務(essential services)的清潔、營建,甚至在疫情期間成為高危險人士的餐飲外送員。簡單來講,照顧者的身分經常隱而不現,但人人卻有機會成為照顧者。能夠聽見這些故事的方法,只有將他們一字不漏地記錄,然後說出來。兩年多前,我和香港的一條褲劇團胡海輝導演同時有了結合記錄劇場,探討臨終照顧課題的想法。紀錄劇場是個有趣的表演藝術形式,藉由民族誌方法,讓演員們的肢體和語言表達,成為紀錄片的鏡頭。在訪談照顧者的過程中,讓參與的學員學習,並親身體現(embody)照顧的種種負擔,最後成為一個具有理解溝通,和問題解決能力的未來照顧者。可惜這個校園計畫在新冠肺炎的疫情之下,由於醫院停止參訪而必須暫停。但我在明年夏天即將返台任教,希望藉這篇文章號召一批照顧劇場的生力軍,把計畫帶回台灣,共同為打造一個有敘事能力的關懷社區(care community)努力。(此文短版原刊於一條褲劇團《長夜守燈》節目單內容)
-
2020-12-23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本土病例再現 場館表演團體採取最高規格防疫
新冠肺炎出現本土病例,台北國家兩廳院今天表示,目前的管理均採取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跟文化部的指示辦理,採最高規格防疫。由於先前莫斯科古典芭蕾舞團隔離14天之後主動採檢發現染疫,目前對於國際藝術家採取積極措施,原定21日開始上台彩排的國台交首席客席指揮水藍也已經送檢陰性通過。今天早上水藍已經順利上台跟國台交彩排,預計25日在台北國家音樂廳,26日在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音樂廳舉行音樂會。國台交團長劉玄詠表示,水藍上台彩排時,已經跟團員採取1.5公尺的距離,確定不能搭乘公共交通工具,所有團員練習時都戴口罩,並保持社交距離。每名團員上舞台前都要量體溫,霧峰國台交演奏廳即日起一天消毒一次。同樣採緊急補救措施的還有鋼琴家周善祥(KitArmstrong),鵬博藝術總經理徐鵬博表示,已依照文化部要求,帶著周善祥再採檢一次,確認為陰性,也補送包括防疫通道與交通動線等文件。周善祥已於21日展開6場在台北國家演奏廳演出的莫札特奏鳴曲全集音樂會。台中國家歌劇院藝術總監邱瑗表示,防疫一直沒有鬆懈,這次南韓鋼琴家白建宇的連續8場貝多芬奏鳴曲全集的音樂會上,雖然滿座,但是觀眾很失落,「因為不能跟音樂家合照、簽名,只能遠距見面」。台北國家兩廳院藝術總監劉怡汝表示,目前優人神鼓將在25日起的演出賣座全滿,「我們措施已非常嚴格,因為沒人希望再閉館」。
-
2020-12-22 養生.無退休時代
退休後最好的工作!簡文仁:練好下半身就可以樂活下半生
3C數位科技發展迅速,現代人的生活作息不正常,對身體健康造成極大影響,各種身體痠痛逐一浮現。聯合報健康版與聯合新聞網元氣網聯手出擊,合作推出「元氣健康操」專欄,邀請專家以輕鬆方式傳授簡易的保健運動,透過文字與影音,提供居家健康僺,跟著做、動一動,讓大家元氣滿滿、愈動愈年輕。自國泰醫院退休近三個月的物理治療師簡文仁,期望銀髮退休族都能樂活安老,推薦兩式「退休操」運動,讓大家練好下半身,就可以樂活下半生。我退休了!從工作了41年的國泰醫院退休,希望能搭上很多人的理想:人生6至26歲是學習成長、形塑人生;26至66歲是成家立業、回饋社會;66至86歲是樂活安老,享受人生的20、40、20三個階段。現在的人平均餘命愈來愈長,你我活到百歲的機會愈來愈高,如何樂活安享退休後的下半人生?健康老化至關重要。2025年台灣即將邁入超高齡社會,每5人中有一位是退休樂活族。我退休後2個月內,有更多機會觀察各社區角落,驚訝地發現,有非常多的長者在不同的時段,不管早上、下午或晚上,在不同的場所爬山、繞公園、運動中心運動等,認真地做運動養生,更佩服的是,有些長者行動不便、舉步維艱,也一步一腳印踏實走著,這些人都是最棒的退休生活家。規律運動 退休族共識根據社會觀察,只要有超過3個退休族在一起,就可能談論養生方式,儘管每個人都有不同的論點與策略,甚至偏方,但持續規律做運動一定是最大的共識。退休後有台諺說:「顧身體就是在顧傢伙」,運動保健是最好的工作,把健康照顧好,省下看護費、醫藥費,少支出就是好收入,難怪有人開玩笑說:「退休後,只要能每天走來走去,也可以年收入百萬元。」就是這個道理。身心「三動」 安老樂活退休後,建議可以「三動」安老好樂活,就是腦動、身動、互動。雖然不必再為工作傷腦筋,但要常常動腦,學習、旅遊、藝術思考等,讓腦神經快速運作,加強連結以維持腦力,一個人偶爾放空也不錯,但不要整天放空;身動則是做運動,每天讓身體動起來以維持體力;互動是鼓勵大家融入社會,跟更多人有接觸互動,在互動中可找到歸屬感,孤獨是健康的大敵,盡量走入人群參與活動,做志工、聊八卦、練肖話都好,勝過一個人宅在家打瞌睡。在運動中,「維持下肢的肌力與靈活」是重要關鍵。下半身靈活有力,代表有行動力,能走能跑,方便到處旅遊、四處參與,它是樂活安老的保證。建議做以下兩個「退休操」運動,方便時就做一做,以維持健康的體能。一、開弓轉身回頭見1.雙腳打開成左弓右箭步站穩,右手握拳伸直,左手握拳曲肘在胸前向右上方成拉弓射箭狀。2.上半身轉頭轉身扭腰向左。換邊再做。功效:可以伸展並強化軀幹及四肢的肌力。二、踏高挺身向前推1.在身體能保持平衡下,將一腳踏在高點穩固處,雙手握拳在胸部兩側,身體挺直。2.發掌向前推,配合身體向前傾,壓迫髖膝踝關節。換邊再做。功效:可以練習平衡及加強下肢靈活度。延伸閱讀.調查/5大指標測驗你的退休力.報導/超前部署百歲人生 你準備好迎接「無退休時代」了嗎?
-
2020-12-13 失智.名人專家
林冠宏/個性突變化、扣錯鈕扣 小心是失智症警訊
七十歲先生走進神經內科診間,服裝一絲不苟,醫師卻從一處鈕扣扣錯位置的小細節,發現他很可能不只高血壓毛病。經檢測他失智了,所幸還在極早期階段。台安醫院腦脊髓神經內科醫師林冠宏表示,很多民眾在早期失智症階段,生理檢測不見得有異常,但從小處觀察會發現警訊,若能及早介入治療,持續追蹤,有機會維持很長時間的穩定,翻轉病後生活品質。個性改變 最容易被家人忽略林冠宏指出,罹患失智症最常被家人忽略的警訊是個性改變,例如,突然和子女不和、生活上突然從獨立變得依賴,忘記帶鑰匙、頻繁打電話給孩子、鄰居抱怨長者近來怪怪的,都可能是失智症的表現。林冠宏是台安醫院腦、脊髓神經內科醫師,而大林慈濟醫院失智症中心主曹汶龍正是他在失智症領域的前輩,這幾年他效法曹爸化身行走的白袍,積極走入社區發現失智症者,並且結合松山教會平安海樂活中心等社區據點資源,透過運動、社交、科技設備等及早介入,幫助失智症者在早期延緩病程。例如他最近透過一項認知訓練科技設備,持續激勵長者在家運動與腦動,職能治療師等可透過雷達圖了解長者的反應力、注意力、協調力、記憶力等,並且記錄下來,讓病患「交功課」給醫師。林冠宏說,從數據的變化曲線可看出個人進展,自己跟自己比較,相較於照顧者家屬來陪診時,只能形容病患精神好像比較好的描述來得有根據。打造快速通道 鼓勵走進醫院林冠宏坦言,過去治療失智症多以用藥為主,現在多了非藥物治療,例如他在社區據點引入藝術治療、音樂治療、運動訓練、長者與孩子共讀繪本等課程,還發揮創意邀請烘焙師教課,目的除了讓長者能動手做餐點,也讓照顧者學習防止嗆咳的吞嚥技巧及食材,甚至外籍看護也會陪同長者上課,一起照顧好失智症長者。為了鼓勵民眾願意走入醫院確診,林冠宏為失智症者打造快速通道,「我會跟社區的老人家說,阿北,我就是你的醫師,你來醫院就是當VIP」,讓病患能在同一天完成各項檢測。他也希望更多的大型社區願意響應,讓失智症醫護團隊走進去篩檢,及早揪出失智症並且治療。根據他的經驗,若能在早期介入各項延緩課程和治療,有失智症者長達六年仍維持輕度認知障礙的階段,至今還能搭公車、周末到戶外郊山走步道,繼續樂活人生。高齡社會時代,年齡愈大罹患失智症風險愈高,他奉勸從年輕時就應該養成好習慣,包括規律作息、營養調整、運動練習,例如他便要求孩子每天定時睡眠,即便周末也不破例,而他則是騎自行車的愛好者,身體力行遠離失智症。想了解更多認知訓練,請至https://bit.ly/3oD2xA1
-
2020-12-01 養生.家庭婚姻
我們什麼時候適合步入婚姻?擁有「婚姻體質」的 5 個特徵,你具備了幾項?
「我們什麼時候適合步入婚姻呢?」也許和另一半在一起很久的你,心中想過無數次這個問題,是二十八歲?三十歲?還是戶頭裡的數字有了六個零或七個零?也許,這些都不是重點,重點在於兩人是否擁有足夠的成熟度,能夠一起面對下半生的酸甜苦辣。可以從以下五點著手,去確認對方或自己是否已具備婚姻體質。1. 獨立一段關係健不健康,很大一部分取決於兩人在相處上是獨立的,還是共生的。若其中一人的生活起居、快樂、安全感、經濟來源都必須完全仰賴另一個人,那這段關係是建立在索取和討好之上。獨立的人可以把自己照顧好、可以在獨處中找尋快樂,也可以尊重對方擁有自己的空間。就像佛洛姆在《愛的藝術》中所說的:「不成熟的愛是,我愛你,因為我需要你;而成熟的愛是,我需要你,因為我愛你。」2. 沈穩性觀察一個人的最佳時機,就是在衝突和壓力之中。情緒管理能力不佳的人,碰到不如意的事,有可能有過激的情緒反應,有可能選擇逃避,也有可能做出傷人或傷己的舉動。有情緒是正常的,重點在於後續如何處理這些情緒,沈穩性高的人有更多的理性思考,客觀看待發身在自己身上的事。也能在挫折中反思出成長的養分,讓自己變得更好。3. 體貼愛情的基礎,就是兩人之間的情感連結,若沒有情感連結,即使處在同一個屋簷下充其量也只能稱作室友。而創造情感連結的其中一個方式,就是體貼,例如提醒對方明天記得帶的東西,偶爾為對方跑跑腿,在對方情緒不佳時專心傾聽,能適時稱讚對方的美好之處。有研究顯示,體貼特質和婚姻的滿意度有很大的關聯性。4. 支持性最好的伴侶,是能支持你成為自己的人。在追求個人目標的路上,他能給予鼓勵,尊重你的決定,在你需要時給予協助,並真心為你的夢想而驕傲。一段消耗的關係,是你不能比我好;一段滋養的關係,是我們一起變好。5. 健康的自尊我們都知道平等的關係走得更長久,而有時關係之所以失衡,不是一方太過控制,而是一方的自尊程度過低。自尊在心理學的定義上分為兩個要素: 自我能力 和 自我喜愛程度 。一個厭惡自己、認為自己沒有價值的人,可能會過度順從另一半的想法,在人生的決定上也容易優柔寡斷,或者容易遇到困難後就放棄。以上這些特質並不是有和沒有這樣的二分法,而是會隨著心智成熟而更加穩健,是兩人可以一起成長的目標。參考資料:1.《Verywell Mind》:5 Signs Your Partner Is Marriage Material2.《Best Life》:15 Signs Your Partner Is Marriage Material※本文由《VidaOrange生活報橘》授權刊登,原文出處:【我們什麼時候適合步入婚姻呢?】擁有「婚姻體質」的 5 個特徵,能夠一起面對下半生
-
2020-11-30 養生.樂活人生
「原來我的命這麼賤只值50塊!」歷經被綁架生死關頭,謝哲青體悟:人生,只要能吃能睡就夠了
風雨中的富士山東經138度43分39秒 北緯35度21分38秒凌晨3點半,我站在富士山海拔3,370公尺的中繼點本八合目,這裡距離富士山頂上的劍峰,還需要上攀將近400公尺,約莫4公里左右的步行里程。在這種高度,人的生理會有程度不一的反應。海平面的大氣壓力為760毫米汞柱,正常氧氣濃度為21%。隨著海拔提高,氣壓就愈低,但與一般民眾都有的迷思,以為氧氣濃度會隨海拔高度提升而下降,其實不然。氧氣濃度的百分比例不變,不過,在3,700公尺的高度,氣壓下降為483毫米汞柱,雖然氧氣濃度仍為21%,但每吸一囗氣,其中所含的氧氣分子便只有平地的60%。今天,前來攀登富士山的觀光客,多半是因為2013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富士山-信仰の対象と芸術の源泉」登錄為世界文化遺產,許多慕名而來的觀光登山客,體能上並沒有訓練適應高海拔,所以,有不少人在登山小屋內呻吟輾轉。我望著山下塵囂的萬家燈火,從山梨縣的河口湖,一路旖旎綿延到靜岡縣的御殿場,想像著每一盞燈,都是一則故事,一個夢想。曾經,我也擁抱著小小的夢想,求學、工作、偶爾小小的出遊、或許在某天遇見生命的另一半,戀愛,走入婚姻,組一個小小的家庭……人生,似乎就該如此,也應該如此。但是,每當我走到生命的分岔口時,面對康莊與崎嶇,我總是選擇了那條箕踞傾倚的山徑而去。年輕時,總是樂觀地認為,隱藏在嶔崎磊落的背後,應該是柳暗花明的人生風景,不一樣的大山大水,不一樣的人生體會。於是,我將小小的夢想收藏在心中某個角落,直到命定的來臨。攀上富士山頂峰的最後一里路,對所有人都是一場挑戰與折磨。大氣壓力的變化,吸入氧氣量的遽減,讓每個人的肺都像在燃燒。離開本八合目才30公尺,突如其來的寒霧迅速地籠蓋整個峰頂,風勢逐漸加強,上攀的情況變得不樂觀,即使,富士山在這十幾年逐漸郊山化,大家都忘了,它仍然是一座海拔3,776公尺的龐然巨峰。當我抵達海拔3,600公尺的九合目時,已經有許多人坐在山徑轉折處喘氣,或就躺在路邊不願起來。我頂著愈來愈強的風雨,繼續往上攀,耳畔響起了母親說過的話:「……這也做不好,那個也不行,如果你連堅持的意志也沒有,那你就什麼都不是……」也在這個當下,憶起了兩年前在日光東照宮所抽到的籤文,上面寫著:「人の一生は重荷を負うて遠き道を行くが如し急ぐべからず。」這句話的意思是,『人的一生有如背負重擔,走漫長悠遠的路,切莫急切』。德川家康的遺訓,不僅對應了當下情境,也呼應了我目前走過的生命歷程。這支籤和我非常的有緣,將近20年前第一次造訪日光東照宮,抽到的籤也是這支。來自2個不同的時空的聲音,卻捎來相同的訊息,似乎不斷地在提醒著我:「你的人生,就是背著重物,走在漫長的上坡路……」於是,我重新調整呼吸,咬著牙,一步一步地繼續往上爬。20年前,當我走入第一座高山時就隱約意識到,人生從此不同。後來我在海上的漂浪、絲路的行旅、在歷史與藝術路上的追尋,都是從登山開始。2014,是我第3次攀登富士山。多年前,攀登富士是因為深田久彌「百名山」的隨筆,我想透過現場感受,進一步瞭解山岳的魅力;後來,抱著征服的雄心踏上征途,用雙腳丈量世界;今天,我懷著朝聖的心情踽踽上行,深究信仰與藝術的泉源。在一步一腳印中,發現自己不一樣了,多了一份練達的世故,少了點跋扈的狂傲;多了點眼角的滄桑,少了一份雀躍的稚氣。唯一沒變的,是永無休止的好奇心,好奇,一向是將我推向世界最大的動力。終於,在清晨5點40分,我來到了富士山頂的久須志神社,許多登山客來到神社之後,拍拍照後喝口水,然後又急切切的下山。我倚著欄杆,等待被稱作「御來光」的富士山日出,只可惜天候不佳,大家都沒有看到像網路圖片或是旅遊書刊上所寫的無敵美景。就在一陣又一陣的失望與嘆息聲中,來自東方地平線的晨光劃破天際,剛剛還咆哮不已的狂風,有了短暫歇息,我在久須志神社前,瞥見了這稍縱即逝的神祕片刻。遙望著雨過天青雲破處,一路上身體所承受的勞苦、心理所忍受的折磨,所經歷的寒雨冰霜,都在那一刻消融殆盡,留下來的,沒有狂妄征服的自大,只有小小成就的淡淡喜悅。我在折返登山口的途中,一路吮詠回味著攀登歷程與過往人生,我想起了遠在南方的家人,朋友,那些愛我的人,還有我深愛過的一切。沒有一個人是孤獨的島嶼,沒有他們的信任、體諒、包容與支持,不可能成就今天的我。當我回到了五合目,回首3,776的富士山頂,短短兩天一夜,經歷了陰晴風雨,經歷了春夏秋冬,也與年少時的自己久別重逢。宋末的蔣捷,曾留下一首動人的〈虞美人・聽雨〉,裡頭是這樣寫著:「少年聽雨歌樓上, 紅燭昏羅帳。 壯年聽雨客舟中, 江闊雲低,斷雁叫西風。 而今聽雨僧廬下, 鬢已星星也。 悲歡離合總無情, 一任階前點滴到天明。」已過而立之年的我,也提早感受到聽雨客舟中的滄涼。不過,我依舊熱愛所擁有的一切,成就與失落,悲傷與喜悅、矛盾與後悔、過往那些看似微不足道,卻又舉足輕重的點點滴滴,正是形塑我心中的沃土與荒蕪,不可分割的部分。現在,我來到人群面前,克服自己與生俱來的障礙,訴說人生的故事,雖然,我的閱歷可能不怎麼精采,缺乏戲劇性的轉折與衝突,但是,這就是生活,平凡而瑣碎的庸碌,在其中,我為自己找了一條出路,一條不太多人走過的路……但是,這正是我的道,我的路。年輕時,其實你不會想到自己正處在見證世界轉變的關隘,一如我航海時,在亞丁港看見索馬利亞海盜的崛起,而在阿富汗,一場沒收十字架與聖經所暴發的口角,尋常可見的邊哨劇碼,其實就是西方基督信仰跟伊斯蘭穆斯林衝突的預演。普遍而言,華人或許對信仰似乎不如穆斯林來得堅定,但回顧歷史,基督與伊斯蘭的信仰,信徒為了宗教,為了自己所捍衛的真理,可以與之生,可以與之死。透過旅行,我見證宗教另一種極端表現。雖然我孤身上路,但一路上也遇到不少相同旅者。有時我們打過招呼、交換情報後就各奔天涯;偶然的同路人,也就相約一起走上一段。幾乎每個國家的旅行者都知道,到了阿富汗一定要結伴。那時我和一對法國情侶一起,他們從大馬士革過來,終點是印度,已經走了3年多。他們其中一個原本是土木工程師,去了一趟塞浦勒斯當義工,回到法國後,覺得人生應該要更不一樣,所以就辭了工作,開始旅行,想要環遊世界。我們就在喀布爾認識,一起包車從喀布爾到白夏瓦,前往巴基斯坦,途中還遇到一個日本人、一個韓國人,一行5人共同分攤這趟路所需的車資,以及路上需要打點的種種費用。某一天,我們抵達一個很靠近巴基斯坦邊界的小村莊過夜,抵達時間已是半夜一點多了。碰巧,村裡有人結婚,巴基斯坦和阿富汗人的婚禮很有趣,都是晚上十二點才開始辦的,所以正是熱鬧的時候。可是我實在是太累了,白天路途翻山越嶺又顛簸,我們幾個吃完飯後就先去睡覺,村民還繼續慶祝,非常熱鬧。朦朧中,大約在凌晨四、五點時,我們被外面傳來的哭聲吵醒。同行的法國男子,要大家不要出聲音,待在原地不要動。聽了一陣,才知道別村的人趁著婚禮大家相聚時來尋仇。1989年之後,阿富汗各地政黨分裂,不同政黨不惜採用屠殺手段宣示主權,街上游擊衝突不斷,窄路相逢,只要發現是世仇,極可能二話不說就把對方殺了。當晚婚禮就有人闖進來殺人,而且不是即刻斃命,是讓他們留著一口氣殘喘,重點就是要破壞婚禮的歡欣。整個村莊從原來的喜悅,一瞬間轉成仇恨與憤怒。同行的男子叫我們不要動,他自己先出去探探狀況,結果我們這群外國人就被別村的人發現了。普什圖人對外人懷有強烈敵意,把我們全部押出去。原來村子的人跑去別的地方求救兵,我們全部都被拉到街上,眼睛被蒙起來,手腳也被綁起來。那時我心想,「大概……就要死在這裡了吧!」後來又有其他村莊的人來了,在黑暗中,我只聽到陌生方言激烈爭諯,跪了不知道多久時間,腦海裡盡想著「我為什麼會來這裡?」而法國人旅伴不時安撫大家不用擔心,說這種事情常發生。後來村裡的人和別村的人吵了起來,他們先把法國人解開,和他們談判,最後,要我們一個人付50塊(原本是500美元),就可以把我們的自由和生命買回去。那一瞬間,我啞然失笑,原來我的命這麼賤,只值50塊。其實他們綁架我們,也不曉得去哪裡要贖金,只好刮我們身上的錢。但他們不會刮完,並不是要留給你旅費,而是要留給下一個部落繼續刮,這是部落之間的不成文的默契,部落與部落之間會互相通報,也許是他們其中一種生存方式。到現在我還是不知道那一晚的遭遇,究竟是真的還是假的。但遭遇的當下,我的確有種感覺是:我就要在這裡結束了。害怕是一定的,畢竟被綁起來、眼睛被矇上,旁邊的人不只講些什麼聽不懂,每個人還拿刀拿槍。雖然那次最後每個人只被刮走50塊,繼續上路時,司機還一直說我們很幸運,撿回了一條命,但法國旅伴還是不斷絮絮叨叨,他認為不應該是這個樣子。而我想的無非是:我到底為什麼要來這裡?為什麼要來這個莫名其妙的地方?我的家人永遠不知道我在哪裡,世界上沒人知道我去哪;而且我一個台灣人,要是真的死在那邊,也不會有人知道。而最後用50塊就解決,又很荒謬地感到,原來自己的命那麼不值錢。阿富汗之行,讓我成為堅定的不可知論者。也許有人因此更加投入宗教,但我正好相反,我也不清楚到底是什麼原因?可能我誕生在冥王星守護的11月,天生就是懷疑論者,任何遭遇都有可能加強我這個面向,而非推著我往信仰的方向前進。但這次的經驗,也沒有讓我決定結束旅行回家,事實上大家都繼續自己的旅程,一路上還是有說有笑,就像沒什麼事情一樣。離開喀布爾之後,所在的環境都是僻壤窮鄉,國家任何政策都與這些地方民眾無關,人人設法自給自足,生產從商,過著中世紀一般的生活。經過村莊後,愈往巴基斯坦走,乞丐愈來愈多。因為戰亂與地雷,這些乞丐都斷手斷腳。類似的景象,我在柬埔寨也曾看過。戰爭時軍方在這地區灑下數以萬計的地雷,上學的孩子、耕作的農人,很容易就會因此誤觸受傷。但不論是柬埔寨或阿富汗,這些誤觸雷區的人民都不會淪為乞丐,巴基斯坦卻非常多。我一路走,以為自己就要進入宗教聖地,卻始終看到人間煉獄。千禧年的絲路之旅,讓我看到今日世界形成前的模樣。我們習以為常的日常生活,其實和我過去旅行時看見的很不一樣。以帕米爾為例,每個村莊都是一個小世界,到處都一樣貧困;但不論是阿富汗人或巴基斯坦人,吃飯一定都是男女分開坐、大家一起吃。對待旅人,始終是竭盡所有的款待。即使走了這麼多地方,年輕時,我缺乏足夠的知識跟經驗去理解世界,生命對我來說依舊陌生、模糊。我很喜歡一張圖片,是1966年蘇聯太空船拍下第一張從宇宙中傳回來的照片,他們從月球的背面拍地球,地球只露出半張臉,我覺得很有意思。一個人離家愈遠,愈想看清的是他自己。就像你抵達陌生的場域,就愈會自問:我為什麼要來到這裡?在旅行移動中,我看見了世界,也觀照了自己。我在異國他鄉體驗不同的生活,我帶著好奇觀察世界,卻總把疑問放在心裡,然後自己去找答案,而不是開口詢問……這應該算是我的缺陷之一吧!事實上,從航海到絲路這段期間,是我人生最冷漠、和世界距離最遙遠的時候,卻也是我最常出去的階段。那時我並不了解自己到底要追求什麼。所以那時我才出去旅行,我以為旅行可以找得到。然而,那2次的長程旅行,我都沒有滿足我內心的渴望。反而是多年以後,在台北掙扎求生,被生活逼到躲房東、躲銀行時,我才慢慢釐清自己的人生。我的人生很平凡,但年輕時總是不甘心平庸。年少的放浪,深掘我對生活的欲望,我貪婪的靈魂永遠想要更多,想看更多、想得到更多。可是每一趟出走,我發現,想要的一切,好像沒有這麼必要。只要今天晚上有東西吃、有地方睡,我就已經覺得非常非常滿足。而我就在旅行的路上,一點一滴地消融了自己對世俗的渴望。書籍介紹書名:走在夢想的路上作者:謝哲青出版社:天下文化出版日期:2019/08/29作者簡介/謝哲青英國倫敦大學亞非學院考古學、藝術史雙碩士,曾任大英博物館與倫敦國家藝廊研究助理、佳士得拍賣會策展人。《WTO姐妹會》、《閱讀青旅行》及《青春愛讀書》(獲第五十一屆金鐘獎教育文化節目獎)節目主持人,也是作家、藝術史學者、登山家,行遍五大洲,旅行過一百零三個國家。著有《王者之爭》、《歐遊情書》、《走在夢想的路上》、《絕美日本》、《鈔寫浪漫》、《星空吟遊》。延伸閱讀: 從此不生病!跟日本名醫學「讓內臟變年輕」10法則
-
2020-11-29 性愛.性病防治
台灣愛滋新增感染者連3年下降 估今年再減兩成
為響應今年世界愛滋病日主題「攜手防疫抗愛 共擔健康責任(Global solidarity, shared responsibility)」,疾病管制署與微風集團合作,共同打造紅絲帶聖誕火車藝術裝置。衛生福利部部長陳時中今蒞臨致詞時表示,台灣已經連續三年新增感染人數下降,今年降到1264人,比去年減少22%,可望順黎利達成聯合國愛滋病規劃署(UNAIDS)2030年的目標,即95%感染者都知道自己感染、已用藥治療、且成功抑制病毒。陳時中表示,愛滋困擾台灣已久,是他1982年開始牙醫執業以來,遇到的第一個傳染病。他參與牙醫師公會時,也參與處理愛滋病的問題,牙醫可說是受到影響最大的,中間經過很多掙扎、嘗試很多防治方法,終於定調為「全面防護」,不再標記或歧視病人,牙科總額也一直有這部分的費用。陳時中表示,他當牙醫師公會理事長時,為推動全面防護,社會交叉辯論、討論很久,因為過去習慣標記病人以利防範,但後來知道很難完全標記出來,唯有全面防護才能真正做好。後來他當衛生署副署長時,大約是2004年時,台灣愛滋感染人數達到3500左右之最高峰。當時在行政院和警政署的努力下,針對成癮者給予美沙冬治療,這是非常大的突破,之後感染者就變少。後來因為「不正常的性行為」成為重要因子,從他接任部長以來,從一年2500人開始下降,去年降到1617人,今年已經降到1264人,與去年同期少了363人,大幅減少22%。陳時中說,現在很多自我篩檢的方式,加上積極宣導、藥物治療,台灣已符合國際上2020年的目標90-92-95,就是90%感染者知道自己感染狀況、92%知道自己感染狀況者能開始服用藥物、95%開始服用藥物者的病毒量都能成功抑制。陳時中說,國際目標是2030年達到95-95-95,「我們一定做得到,希望達到零歧視、零感染、零死亡。」疾管署署長周志浩今表示,台灣每年新增的愛滋感染人數持續下降,已經連續三年都在2500人以下,今年預估可再減兩成,在台北車站打造藝術裝置,希望提醒國人愛滋病是可以預防也可以治療的。疾病管制署與微風集團合作,即日起至2021年1月3日於臺北車站大廳展出紅絲帶聖誕火車藝術裝置。同時,微風集團全台員工將一同佩戴紅絲帶,呼籲各界以團結、共同擔負責任的態度,關注愛滋病防治議題,建立更完整及友善的防治網絡。
-
2020-11-29 名人.張天鈞
張天鈞/由《人間失格》 談日本文學家永恆的美麗
我曾在元氣周報為文介紹日本文學家夏目漱石的糖尿病(2016年3月20日),因此去年底看到同為日本知名小說家的太宰治電影「人間失格:太宰治與他的三個女人」上映時,特地前去觀賞。本以為電影是介紹太宰治生平,結果有些許不同,但由於拍得極美,就想說算了,藝術這東西本來就假假真真,分不清楚。太宰治一生深受肺結核困擾,與他同樣患有此疾病的,還有日本以美人畫聞名,作品被稱為「夢二式美人」的竹久夢二(1884年-1934年),以及台灣客家作家鍾理和(1915年-1960年),這兩人都因肺結核過世。另外,與太宰治同為日本近代文學家之夏目漱石(1867-1916),在日本近代文學史上享有很高的地位。他留學英國,身為英文學者,同時精通漢詩和書法,擅長運用對句、幽默的語言、新穎的形式於小說中。只可惜於49歲就死於胃出血。而太宰治(1909-1948),從學生時代就希望成為作家,雖然文學造詣高,但生活卻極為混亂。21歲時和銀座咖啡館女侍投海自殺未遂,婚後寫出《富嶽百景》及《斜陽》等作品,成為當時的流行作家,卻仍過著荒唐的生活。1948年6月13日深夜,與崇拜他的女讀者跳水自殺,得年39歲,留下了作品《人間失格》。人間失格,即喪失為人的資格,也是太宰治最重要的作品。描寫主角大庭葉藏從青少年到中年,逃避現實,不斷沉淪、自我放逐、酗酒、自殺、用藥物麻痹自己,終於一步步走向自我毀滅的過程。太宰治藉由小說人物,表達自己一生的經歷、思想,與內心深切的苦楚。因此,《人間失格》也算是太宰治半自傳性作品。電影亦提及同時代的大文豪三島由紀夫(1925-1970)。他是小說家、日本民族主義者、日本戰後的文學大師,在日本文壇擁有高度聲譽。1956年出版的《金閣寺》為其最有名的代表作,是部充滿悲劇性幻滅美學的作品。他曾三度入圍諾貝爾文學獎提名,於1970年時為鼓吹民族主義,切腹自殺。總之,正如同我過去在元氣周報裡提到「聰明不等同於幸福」,欣賞本片之後,更加深這樣的感觸。藝術作品可留下永恆的美麗,但人生的幸福則更具挑戰,需要更多的智慧與努力。
-
2020-11-28 養生.樂活人生
「你再畫就把你的手綁起來!」經歷爸爸欠債、多次搬家...郭彥甫堅持畫畫,原來和逝去的姑姑有關
畫途的啟蒙年代小時候常去外公家裡玩,那是小到將板凳當成桌子的年紀,外公總是騎著老偉士牌機車,載著我和哥哥去北投泡溫泉、到馬場玩沙,也是在馬場的時候,發現自己迷上這結合力與美的龐然大物,骨骼、肌肉、馬蹄鐵敲在地上的清脆聲響……讓心中產生奇妙的感覺,不知道是什麼,但我確定是興奮的。有一天開始想拿筆記錄當下的感覺,不用文字表達,而是自然地以線條方式反射出內心想傳遞的符號,從此,我發現這一生離不開繪畫了,居然可以將喜好厭惡放進白色的天地中,或許某天會有所不凡,因為我找到了能夠和自己對話、對視的媒介。求學階段裡我的強項是體育,但自己的另一面依然癡迷於繪畫,畫課本、畫考卷、畫餐巾紙、畫桌布……只要是白紙,總想為它裝填上另一個世界。國中時的某天,美術老師給了一張圖畫紙與一張宣紙,要我代表學校參加美術比賽,我沒多想,用兩種畫法畫了同一主題,結果得了獎。學業成績不好的我,突然覺得自己跟其他同學不太一樣了,畢業時也有保送美術班的機會,因為家庭因素而無法如願,只好拎著一雙跑鞋踏入田徑的世界,但是那顆嚮往繪畫且充滿欲望的心,在高中時完全爆發開來,也迷戀起畫中的邏輯與理論……至今。體育訓練在求學過程中占滿了生活,跑到吐、跑到地上爬……這些過程都深深感受過,但是當時也因而畫了大量運動員作品,迷戀其肌肉與線條,也研究運動員的心理與生理狀態,以及施力、鬆放等體態的呈現。因此,運動員階段對於後來的我,無論是在繪畫與技法上的奠基,或是面對所有困難與抉擇的心理素質強化,皆有相當大的助益。持續在環境中學習一路上持續摸索,不曾間斷,看到長輩的茶具上有龍與鳳凰的圖騰,就拿計算紙臨摹細節,接著又畫起電視裡的端午龍舟;也會因為一個新題材,延伸至其他相同原理的對象,例如四隻腳的動物是從馬開始的,再聯想到牛、狗、貓等等,國小我是班上負責壁畫比賽的美術小老師,從小便開始著迷於畫筆與紙之間的合作。記得童年時的電影看板都是手繪的,搭公車時我會默默觀察每一家電影院的畫風,以及誰畫得最像,當時很好奇那麼大的木板如何能捕捉海報比例?某次偶然發現在汀洲路有幾位畫電影看板的師傅,特別搭公車前往,從旁靜靜看著師傅拿一張海報對折再對折,攤開後成了九宮格,然後在大塊木板也畫上九宮格,一個一個畫進去,用這種方式打稿子,對當時的學習有很大的躍進。課堂上我總是直盯黑板前方,老師一定覺得我是認真的學生,其實我是盯著黑板上方的國父遺像,當作繪畫題材。我也臨摹歷史課本上的歷史人物,像是邱瑾、宋教仁、陸皓東、劉銘傳等人,另外,包括世界各國國旗、各式汽車標誌都相繼成為畫作題材,這時也學到當時常見的POP廣告式繪畫,無形中一點一滴都在為往後的繪畫生涯奠定基礎。艱困的環境是重要養分原生家庭對我的影響很大,父親長年做生意,常常不是很成功,累積不少債務,我們很常搬家,有過一年搬了七次的紀錄,曾南遷嘉義住過兩年,也曾住過客廳有一個大洞的違建……以致內心是自卑的,在學校裡常覺得什麼都比不上其他人,正因此我們兄弟從小挺乖的,也會幫忙家務,長大後就一股腦地想賺錢解決家中經濟問題、減輕負擔。我自認是一個老靈魂,只是被綁在小孩的身體裡,自幼的想法、思維便很老成,而有迫不及待要趕快長大的念頭,也清楚要靠自己的雙手才能有好的未來。我的第一份打工是在超市,後來也當過餐廳服務生、牛肉麵店店員、便利商店店員、藥物實驗對象、臨時演員……那幾年裡,賺錢的機會都不放過,但也沒有停止對繪畫的摸索,雖然仍未想過成為藝術家,這些生活經驗卻都是日後珍貴的寶藏。打了很多工,主要也想盡快融入社會與體會職場生態,大學暑假的時候,體育系同學有很多打工機會,而我另一項武器是繪畫,用手繪POP海報在大街小巷發放給家長,這是一段有趣的經驗,也迎來很多工作機會,從那時起,我就極有敏銳度地去增加自身價值,以及不被取代的企圖心。峰迴路轉的自學派「想法不會一開始就成形,它是片段式的,要去做了之後才會漸漸成形。」畢卡索曾說:「我花了四年學習像拉斐爾那樣作畫,卻花費了終身的時間,才畫得像個孩子。」藝術家追求的是生命的起點與終點的過程,他會這麼說是因為人長大之後的包袱越來越多,越來越不能單純地作畫。換個角度說,這也是藝術家可貴之處,在創作過程中尋找自己,完成一些未能圓滿的遺憾。我在家中是很特別的存在。除了姑姑之外,家人都覺得我怪怪的(坦白說我也這麼覺得,尤其是跟同學相處之間),爸爸甚至說過:「如果你再畫畫,就把你的手綁起來!」我拿起報紙就會自然地尋找文藝版面或是廣告,我也不知在找什麼,有時候會覺得,一個人對什麼有興趣,好像有點是與生俱來的。小時候的我便展現繪畫天分,除了是班上的美術小老師、學藝股長,也常常代表學校比賽、得獎,然而,藝術培養的過程需要金錢支援,家境不允許我就讀美術班,才慢慢往另一方向前進。大學時,我保送體育系並順利念完,由於無法將跑步當作職業,加上負擔家計,各種打工奔波,一切只能靠自己,可想而知在現實殘酷的情況下,不可能去想繪畫這件事,只能先把自己和家庭顧好,用正向、樂觀的心情,等待任何機會。像孩子般繪畫的時光小時候,姑姑是家族中最鼓勵我畫畫的人,最看重我的繪畫天分。印象很深刻的是,姑姑拿了一本內含世界各大水彩名家的畫冊給我臨摹,還送了一盒櫻花牌水彩,對當時的我來說,就像現在的女孩獲得名牌包一樣珍貴!由於很常繪畫,工具消耗得很快,沒有多餘零用錢隨時更換新的水彩筆及美術用具,後來甚至克難地用鐵絲、膠帶固定筆桿與刷毛來保護水彩筆,洗筆時也不能完全浸下,只能把筆毛洗一洗、捏乾,防止筆頭掉落。我就用這一支筆畫遍了當時的偶像巨星張學友、劉德華……最高紀錄一天畫十三個小時沒有吃飯!直到稍微長大一點,存了一些錢,才開始買好一點的水彩紙,但還是非常節儉,每一頁都畫得滿滿的才換下一頁,畫完也捨不得撕掉,一直珍惜著所有的資源。回想起這段記憶備覺珍貴。我不覺得辛苦,對我來說,繪畫是極為療癒和享受的,付出的一切努力都很值得。這也影響到現在的我,時常回想起小時候在家畫畫的感覺,所以創作的時候我也會播放小時候聽的音樂,希望狀態可以一直停在那個時光中,那一段單純而快樂時光。遺憾的是,姑姑因病很早就離開我們了,離開前她更慎重交代我不能放棄繪畫。我時常想著她,我想自己應該沒有虧負她的叮嚀,希望她在天上看著我,可以感到欣慰。書籍介紹書名:比昨天的自己更好作者:郭彥甫出版社:凱特文化出版日期:2019/12/19作者簡介/郭彥甫 KUO YEN FU1979年生。現為藝術創作者、創意表演家與演員。2005年以音樂偶像團體出道,作品跨足音樂、主持、戲劇表演、時尚模特兒等各領域。年輕時對藝術創作充滿了天分、偏好與見解,對自己而言,藝術是繁忙世界裡最寧靜平和之處。而後、為了實踐個人長年的夢想,毅然決然放棄過往累積的演藝資歷與舒適圈,全心緒投入藝術,埋首創作,在美學之路上,逐步建立起屬於自己的標誌與品牌,以作品與世界溝通、互動,期望自己恆持藝術的觀點,並落實於生活。延伸閱讀: 「你的家人其實不是我的家人」從沒叫過公婆「爸媽」!丁寧:劃好界線,就不會有婆媳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