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大部分的人來說,購買現成的碗盤來用是天經地義的事,市面上各種材質、花色、價格的碗盤應有盡有任君挑選。我的朋友當中,有的專挑精緻的骨瓷,有的堅持要用摔不破的康寧餐具,也有少數幾位會做手拉胚,燒出來的盤子和咖啡杯很有個人風格。最特別的是曾經在知名琉璃A工廠工作過的阿飛,他連喝水的玻璃杯都自己吹,我的個人水杯就是請他吹的。在我家,最常被誇讚,也是每天一定會用到的飯碗,則是到陶藝家林維隆的工作室挑選的。
當廚房道具狂遇上親民陶藝家,飯碗一個一個搬回家。
幾年前,在霧峰開設私廚的江朝富,帶我去拜訪同樣位在林家花園附近的陶藝工作室參觀,原本抱著看看就走的想法出發,結果變成看看就不想走,走時抱著一箱厚重的陶碗陶盤,走後又再度回去添購了好幾趟,還欲罷不能。
說起來,都要怪林維隆個性太好,隨興開價,而且他的作品多屬日常用物,每件都是獨一無二的職人手作,對喜歡在廚房裡搞些儀式感的道具狂,有著不買會死的吸引力。
相較之下,去到氣氛凝靜,彷彿有朵朵祥雲在空氣中漂浮的展示間,會讓我不好意思開口詢價,怕問了不買更尷尬。陶藝家林維隆比較像是親切的好鄰居,他會直接說這個是燒壞的、那個不夠完美……平常都是太太在經手,今天老婆不在家隨便賣……我那天挑的幾只碗,據他說都是燒失敗的天目茶碗,但我覺得拿在手中當飯碗剛剛好,而且價格親民使用起來不會有壓力感。我好奇的請他拿幾只「成功」的作品讓我開眼界,坦白說,沒有被陶藝薰陶過的我,實在看不出多大的差異。
每一件職人作品,都訴說著那人、那事。
年初,古藝術收藏與鑑定大師許和義教授到我家用餐,主動問起桌上的碗盤茶具出自何處,隨即把餐桌當課桌,開始職業級的講評。大師的點撥似乎起了關鍵化學變化,我似乎開了天眼般對其中幾只飯碗另眼相看,也開始在飯前飯後欣賞釉色的美妙變化,讓在家用餐的趣味提升不少。
這些飯碗原先都是為了燒出天目茶碗塑型,而且各個都是手作不是套模,所以大小和造型不太一致。我把其中較小的挑出來,讓來到家裡的小客人使用,但通常會讓他們的家長擔心孩子拿不穩,更擔心孩子會打破。其實,天目碗經過高溫燒成,特別厚實不易破裂,很適合孩子使用。從生活中習慣陶碗的質感,也算是培養生活美學素養吧。
使用職人作品時,可以看到,並觸摸到作者的簽名,感受「一日之所需,百工斯為備」的溫暖連結之外,也不禁懷想起那人、那事。例如手上這只柴燒茶杯,是美國籍的陶藝家夏沂汾(Evan Shaw)第一次到我家時帶來的伴手。在那之後,我們又請託他做了幾件作品,件件都讓我愛不釋手。而今,他人雖已走遠,留下的作品卻在日常生活中,與我們對話。
快速改變廚房和餐桌質感的方式,就是更換鍋具和餐具。但這事很難一步到位,我也是經歷了一些摸索,透過朋友的帶領和學習,才找到讓自己用起來順心滿意的鍋碗瓢盆和杯子。今天單是聊家裡的飯碗,就已讓我記憶超載,日後有機會再來說說鍋子的故事吧。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