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7-14 名人.楊定一
搜尋
自戀
共找到
24
筆 文章
-
-
2024-04-30 養生.家庭婚姻
為什麼男人外遇時會覺得「只要不被發現就好」?心理師解密男人感情出軌11大原因
透過諮商經驗中發現,多數男性認為情感出軌的時候,多半會認為只要不被發現就好,在心理上,有些男性會覺得純粹是個意外,或只是一次性的紓解,加上自己並沒有投入太多感情,所以是可以被原諒的。專業諮商心理師林萃芬在其新書《從外遇洞察人心:療癒創傷與重建信任》中, 男性情感出軌的時候,無論是在工作或生活上受到的干擾都比較低,他們可以公私分明、性愛分開,這就是許多男性雖然跟伴侶的關係很好,卻會有外遇的原因。男性外遇會開始出現煩惱,原因多半是因為第三者對他們的要求越來越多,對方渴望親密與承諾的壓力越來越大,對方想要改變彼此互動的遊戲規則,這個時候,男性就被迫要跟對方溝通,不能單純地享受快樂的關係。男性感情出軌的11大原因就像到不同的城市觀光,可以欣賞不同的情調景緻,攀爬不同的山岳,可以領略不同的自然風光,追求不同的女人,可以得到不同的人生樂趣,喜歡征服各種難度的情人,不只感受自己的存在價值,更能體會多樣化的經驗與快樂。看多了男性各種情感出軌的行為後,大略可以歸納出下面幾種類型。1.用「性征服」來提升「自我觀感」的人許多人透過挑戰更高難度的工作或幫助他人解決問題來提升自我觀感,完成任務或看到他人克服困難後,會感到自豪。然而,有些人選擇透過「性征服」來增強自我形象,他們通過性愛展現自己的男子氣概,並努力讓情人深陷愛河。一旦確認對方已經完全臣服,他們可能會殘忍地提出分手,從對方的痛苦中感受到自己的強大。這類男性享受征服的感覺,喜愛展示自己的戰利品,並在他人的羨慕和忌妒中找到滿足感。2.外遇重建男性雄風國外曾有研究調查發現,賺的錢比伴侶少,或是在經濟上依靠伴侶支助的男性外遇比例最高,機率高達百分之十五,原因是跟另一半拿錢,會威脅到潛在的「男性形象」,為了重振男性雄風,外遇就是其中一個方法。3.把情人當玩具的人把情人當玩具的人最大的特徵是,只要有新玩具出現,就要想辦法弄一個來玩玩看,好玩的話,就玩久一點,不好玩的話,就換另一個遊戲玩。對他們來說,情人既然是玩具,當然類型越多種越好,玩法越刺激越好。抱著玩物或購物的心態與情人交往,反映在行為上,自然就會喜新厭舊,見一個愛一個,很難期望他們會珍惜別人的感情,顧慮別人的感受。4.罹患「性愛成癮症」的人「成癮症」通常具有一系列共同的症狀:不斷地想著成癮的事物、隱瞞家人朋友、感受到強迫性的需求、以及隨著時間耐受性的增加,類似於吸毒或酗酒者需逐漸增加劑量。這些症狀會對個人的人際關係產生嚴重影響,並在試圖戒除時帶來極大的痛苦。許多患有「性愛成癮症」的人甚至不自知,更不明白自己為何會形成這樣的行為模式。5.處於中年危機、心理叛逆的人不少男性感情出軌都發生在心理危機的時候,突然在人生某個時刻,受到某個事件的刺激或啟發,覺得自己前半輩子為別人而活,現在自己該盡的責任都盡了,決定追求自己的渴望與慾望,中年叛逆的能量是很強大的,往往會摧毀家庭,甚至拋下一切過去的努力。6.習慣分散「感情風險」的人對於那些缺乏安全感的人來說,他們在交友和戀愛上總是傾向於分散風險,避免將所有的依賴放在同一個人身上。例如,我有一位朋友,在入伍前,他同時交往了六位女朋友,以此來確保即便其中一位變心,他依然有其他的情人可以依靠。他的想法是,六個女朋友不太可能在同一時間都改變心意。然而,當他退伍後,這六個穩定的關係讓他感到壓力倍增,因為他需要同時維持與這些女朋友的關係,這使他感到緊張和困擾。7.不懂拒絕的人還有一種人不是故意要花心,只因不懂得如何拒絕別人的感情,使得情人越積越多,最後不曉得該怎麼處理。有個朋友的處境就是這樣,開頭只是有個女生跟他告白,受寵若驚之餘,他決定先跟對方做個朋友再慢慢想辦法。不料對方越陷越深,而他也覺得和對方很談得來,可是原來的女友對他也非常溫柔體貼,實在沒有藉口提分手,成天苦思該如何處理才好,他曾經因為不敢拒絕別人的感情,最高紀錄同時收留九個女朋友,讓他幾乎瀕臨崩潰的邊緣。8.報復對方的人另一半不配合或不願意發生親密關係,有些人會選擇用感情出軌來平衡自己的慾望與需求。也有些人是因為另一半做錯事情,企圖用外遇出軌來懲罰對方。9.經常交際應酬的人一開始或許是因為頻繁交際應酬、逢場作戲,但慢慢的假戲真做,跟交際場合的對象發展出感情。10.有「戀母情結」或「肛門期過度縱慾」的人佛洛伊德認為,我們每個人的「性態度」都與童年時期的肛門期發展有關。如果在這個階段,父母的教養方式過於放縱,孩子日後很容易陷入過度縱慾的困境。此外,個人在幼年階段與父母的三角關係中所產生的「戀母情結」也會影響他們日後的「性態度」。這種無法被滿足的潛意識情結,可能導致男性日後產生外遇行為。認識的女性朋友曾經歷一段摧毀心靈的外遇事件,在沒有做好準備的狀況下,無意間發現自己的母親與先生外遇,先生還很得意的表示,自己是幫她滿足媽媽的性需求,要是先生不滿足媽媽的性慾望,媽媽一樣會外遇。11.極度渴望受人歡迎的人自戀型男性常認為所有女性都會不由自主地愛上他們,因此會花費大量時間和精力打扮自己以吸引異性注意。他們的焦點主要放在「自我表現」和「被愛慕」上,很少考慮他人的感受,不會體恤他人。因此,在他們腳踏多條船時,不會覺得這會對他人造成傷害;在他們看來,男女交往本是自然的吸引過程,一但吸引了對方,便可隨時結束關係。表面上看似熱情親切,實則只愛自己。他們需要他人的接納和喜愛來確認自我價值,只有在受到他人歡迎和喝采時,才能感到自我肯定。本文節錄:《從外遇洞察人心:療癒創傷與重建信任》一書延伸閱讀:.婚姻幸福男比女易出軌!比利時兩性專家:我們對外遇誤解,遠比想像的多.《淚之女王》糖衣包裹的殘酷婚姻真相:為什麼相愛的人結婚後反而不愛了?.妻婚後默默付出,卻換來夫外遇找小三!專家點出婚姻手原因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1-18 養生.家庭婚姻
女人事事自己扛,當心關係亮紅燈!專家曝「好的親密關係離不開相互麻煩」,2方法維持夫妻感情
我與王先生相愛十二年,結婚六年,他越來越愛我了。戀愛時,他也沒有這樣寵過我。然而,現在他對我這樣的寵愛卻是因為六年前的那場感情危機。那一次,我們差點分手,也讓我深刻反省了自己。不麻煩彼此,關係也就無從建立我一直以來是一個很獨立且有主見的女人,在家裡是老大,從小到大非常懂事,從來不讓父母操心,習慣了自己的事自己做主,很少會去麻煩別人。與朋友相處時,更是如此,生怕會給別人帶去麻煩。這樣的性格,我自然帶到了戀愛中。與王先生開始戀愛的那幾年,還是在校園裡。別的女生什麼事都讓男朋友幫忙,比如倒水、占位子、搬東西等。而我卻像一個「女漢子」,凡事都是自己來,很少會想起來麻煩王先生,總覺得只要是自己力所能及的事,無須麻煩別人。王先生開始以為我是跟他不熟,不好意思麻煩他。可是後來,我們談了四年戀愛了,我還是習慣獨立自主,這讓他覺得自己沒有存在感。有一次,他終於忍不住對我說:「我覺得我對你來說,可有可無,你並不需要我,你什麼事都可以自己做得很好,我在你身邊好像是多餘的。」聽到他這麼說,我萬分驚訝,原來我一直以來的懂事獨立在他那裡卻變成了他不被需要。我一廂情願地以為我不去麻煩他,會讓他有更多獨立的空間去做自己的事。殊不知,你不去麻煩對方,對方就無法付出,這會讓你們的關係陷入更大的麻煩。有心理學家說:「不麻煩彼此,關係也就無從建立。」好的關係都是麻煩出來的,伴侶之間更是如此。婚後開始有意識地麻煩對方 讓他感覺被需要經過這件事以後,我開始明白,如果我再自以為是地獨立下去,只會把他越推越遠。後來我們結婚了,我開始有意識地麻煩他,但凡能讓他做的事就去讓他做。讓他為我做飯,他的廚藝越來越好,他還會主動拖地、洗碗、帶孩子,儼然一副「家庭煮夫」的模樣。我也落得一身輕鬆,越來越會偷懶了,也慢慢學會適當依賴他。記得我們剛搬進新房,之前因為每次都是和他一起過來,有一次晚上我自己回家居然迷路了。我趕緊給他打電話,他讓我站在那裡別動,趕忙跑過來把我接回去了。還摸了摸我的頭寵暱地說:「都這麼大的人了,還像個小孩一樣迷路。」我突然覺得,能被人這樣寵愛的感覺真好!我也能感覺到他因為越來越被我需要,和我更加親密。我不斷地麻煩他,激發了他作為男人的保護欲。當然,他也會時常麻煩我,比如當他在工作中遇到不順心的事或者有消極情緒的時候,都會和我說出他內心真實的想法,渴望得到我的理解和安慰,把我當成精神依靠。我喜歡他能時常和我交心,這說明他很信任我,能夠從情感上依賴我,而我也獲得了一種強烈的被需要感。每當這個時候,我不僅僅是他的妻子,更是他最知心的朋友,給他鼓勵和支持,給他力量,陪伴他度過每一個脆弱的時刻。「獎賞價值」是影響親密關係的重要因心理學上的「吸引獎賞理論」,是指我們會傾向於喜歡那些能給我們帶來獎賞價值的人,這種獎賞價值包含愉快的心理體驗,個人成就感和價值感等。對方越是能給我們更多的獎賞價值,我們就越容易被對方吸引。獎賞價值是影響親密關係的重要因素之一。根據這個理論,我們可以看出,在一段關係裡不斷去麻煩伴侶,其實是對他價值的肯定,這是一種相互需要的過程。比如,我需要王先生與我共同分擔生活的重擔,王先生需要我肯定他的價值。這種互動過程其實都在增加彼此在這段親密關係中的獎賞價值,夫妻關係會在相互獎賞中變得更加親密,雙方的能量一直在積極地流動,並不斷得到回應。心理學中有這樣一個規律,很多時候並不是你去幫助別人,他才會喜歡你,有時讓他來幫助你,他反而會喜歡你,因為他會產生一種被需要的感覺。心理學家武志紅指出,懂事、怕麻煩常來自絕望,而且總與孤獨相伴。女人在婚姻關係裡不必太過懂事,你可以什麼都懂,但千萬別事事都自己扛,要學會麻煩男人。你越是懂得如何麻煩男人,男人也就越懂得如何更好地愛你。電視劇《延禧攻略》裡的魏瓔珞和富察容音的不同結局很好地說明瞭「好的親密關係,都是麻煩出來的」。魏瓔珞在乾隆的萬千佳麗中,絕對算得上最不懂事的一個。別的妃嬪都是想著法子討好皇上,在皇上面前從來都是恭順有禮,不敢說個「不」字。她卻欲擒故縱,故意「套路」皇上來找她,但又放皇上鴿子,皇上也對她無可奈何。她總是給皇上製造各種麻煩,讓他在關鍵時刻來救自己。就是這樣一個又一個的麻煩讓她漸漸走進了皇上的內心深處,成了他心中獨一無二的女人。相比之下,一向溫婉賢淑、端莊大方的富察皇后,一生都被所謂的皇后責任所束縛。如她自己所說:「我侍奉太后,尊重皇上,善待妃嬪,處事謹慎,我怕行差踏錯,怕被天下人指責。我賢良淑德,怕被皇上厭棄,我不怨,我不妒,我也不恨,我替皇上護好妃嬪,我甚至把她們的孩子當成是我自己的孩子,我得到了什麼……」這樣懂事寬容的她卻無力保全愛子,一場大火燒燬一切,最終走上絕路。富察容音的悲劇值得每個女人深思,她太過懂事,過得太辛苦,卻得不到丈夫的理解和心疼。相反,總製造麻煩的魏瓔珞卻成了皇上的心頭肉,逆襲為人生贏家。因為她不斷麻煩皇上,讓皇上得到獎賞價值,自然在皇上心中的地位越來越重。有人採訪過很多出軌的男人,當問及他們出軌的原因時,不少人說道,是因為感覺自己不被妻子需要,在家裡有一種挫敗感,所以就想出去尋找那種被需要的感覺。聰明人都懂得麻煩伴侶 讓對方感到被需要感女人如果一味地太懂事獨立,就是親手把男人往外推。男人會覺得反正你什麼都會,有沒有我都無所謂。他得不到來自另一半的獎賞價值,於是在這段感情中的存在感不斷減弱。一旦男人覺得女人不再需要他,他的那種骨子裡的英雄夢就破碎了。為了重拾自信,展現自己的男人魅力,他就會從別處尋找新的獎賞價值。而那些懂得麻煩他的女人就是他的精神寄託,因為總是被麻煩,男人潛意識裡會覺得這個女人需要被照顧,從而產生強烈的被需要感,獎賞機制隨之建立,親密關係自然也就建立起來了。心理學上存在機會成本效應,也就是說,一方對另一方的付出越來越多,對這份感情也就會越來越珍惜,越不會輕易放手。從心理學自戀需求分析,每個人都希望自己的付出是值得的,不肯承認自己為之付出精力的東西是不好的。於是,這個人就會加倍地珍愛這段感情,以維持這份自戀。聰明人都懂得麻煩伴侶,讓伴侶在這段關係中始終擁有高價值感和強烈的被需要感,使親密關係保持持久的吸引力。你可以嘗試以下幾種方法來麻煩伴侶。2方法維持婚後夫妻感情1.女人可以讓伴侶做一些家事大多數女性在婚姻關係中經常大包大攬,做家事、帶孩子,還要上班。而老公好像成了家裡第二個孩子,除了工作,其他什麼事都不需要做。這樣下去,女性在婚姻中會越來越不堪重負,不斷付出卻得不到滋養。而男人卻很難體會女人在婚姻中的付出,甚至覺得自己不被需要。好像這個家只要有女人在,就能很好地運轉。所以,女人需要經常麻煩男人去做事,說是麻煩,其實也是一種分工,來平衡雙方在婚姻中的付出。很多女人可能覺得男人無法做好那些家庭瑣事,還不如自己做省心。其實不然。他之所以做不好正是因為你一直都在自己做,沒有給他鍛鍊的機會。你需要放手,給他精準的指令,讓他去做一些事。比如,吃完飯,你可以對他說:「老公,你能把碗洗了嗎?我需要做別的事。」或者說:「老公,今天你能帶孩子一起讀繪本嗎?」男人一般都喜歡聽明確、精準的指令,不要讓他猜,也不要指望他能主動做這些事,因為他可能根本想不到這些。你不去麻煩他,他就默認你並不需要他。當你習慣性地麻煩他去做一些事後,你會發現,他其實也能做好這些事,還能體會到你平時做這些事時有多不容易,對你有了更多的理解和體貼。久而久之,他對這個家的責任感也會越來越強,對這段婚姻關係也會更加珍惜。2.男人可以與伴侶多交心大多數男人在婚姻關係中喜歡凡事一個人扛。在職場上,受到委屈和刁難,也選擇一個人消化,不想在家人面前曝露自己脆弱的一面,怕給家人添麻煩。因為長期以來的男性文化,都在宣揚男兒有淚不輕彈,似乎男人就應該是無堅不摧的,不能太軟弱。但男人和女人其實是一樣的,也有自己脆弱無助的一面,也需要被人關心、被人心疼。所以,男人不要總是壓抑自己的情緒,試著跟老婆多交心,曝露自己的脆弱,尋求安慰,不要怕被老婆瞧不起。真正愛你的人,不會因為你的脆弱就瞧不起你,反而會因此更加懂你、心疼你。在你不斷和伴侶交心的過程中,她離你的心也會更近,會感受到你很需要她。你們相互需要,關係也就更加親密。親密關係的連接需要雙方的不斷互動,在互動中,情感能量才能源源不斷地輸入和輸出,形成一種獎賞價值的良性循環。女性要多麻煩伴侶承擔起家庭事務,男性也需要多與伴侶交心,敢於曝露自己的脆弱,這樣的相互麻煩就是最佳的互動形式,也是日常生活中讓夫妻感情保鮮的有效法寶。本文節錄:《不是為了爭吵才跟你在一起:如何在溝通中改善親密關係》一書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12-19 醫療.泌尿腎臟
性器官不到8公分很短嗎?泌尿科醫曝勃起後「有感達標長度」
日前一位網紅被網友在臉書上公開爆料,有女友還到處約砲,更大爆「不到8公分的直徑2.5公分懶覺(陰莖),他媽的到底是在自戀什麼」,貼文底下引起許多網友討論「陰莖長度」。醫師表示,男性陰莖勃起後低於7公分比較需要注意,台灣男性陰莖勃起後平均13.5公分,8公分若為勃起前長度則不用擔心,若為勃起後長度只能說是「偏短」,並無異常。臉書上一名「Amber Lee」網友16日於臉書發文寫下「不到8公分的直徑2.5公分懶覺,他媽的到底是在自戀什麼」,並在留言指出該名指涉對象即是網紅RJ。貼文已有超過一萬人按讚破千人分享、留言,並討論起陰莖長度問題。勃起有大於7公分就不用焦慮開業泌尿科診所醫師莊豐賓表示,台灣男性勃起長度平均13.5公分、寬度4公分,通常未勃起小於4公分、勃起小於7公分,才屬於異常範圍,得檢查是否有先天性問題,或是成長時暴露過量環境荷爾蒙,例如塑化劑等等,導致陰莖生長過短。「勃起有大於7公分就不用太焦慮。」莊豐賓說,臨床上很多男性主訴「陰莖太小」,但其實五成都是正常的,可能A片看太多,以為要多大才是正常的,但其實男性11至15公分都屬於正常值,勃起後8公分並未到病理上的異常,只能說是偏短,而女性陰道約10公分左右,其實也能完成正常整個性愛過程。尺寸會影響到性行為感受嗎?衛福部雙和醫院泌尿科主任吳佳璋說,一般台灣男性很少在勃起後只有8公分,以瘦高型男性而言,在勃起後只有8公分的機率更低,至於對性伴侶的感受方面,理論上勃起後有10公分就OK了,「台灣男生很少勃起後沒有10公分」,因為台灣男生勃起後長度,平均介於10至12公分左右。「天氣很冷也會整個縮起來」,吳佳璋表示,8公分要判斷是什麼狀況,如果天氣很冷、沒有在循環,8公分並不差,因為勃起後可能達到13至14公分,縮成幾公分可能體質問題,正常情況下,天氣冷時的尺寸,打4至5折都OK。吳佳璋表示,有些人勃起膨脹的比例沒那麼多,可能前後差異不大,「尤其老人,看起來超大,但其實是(組織)鬆弛」;一些年輕男性尺寸看起來還好,但充血後可能「一柱擎天」、「一鳴驚人」,所以8公分還是要看,是在勃起前或勃起後的狀態。什麼因素影響性器官長度?吳佳璋指出,長度則是天生影響,一個人的體質,會決定勃起後的尺寸大小,整體而言,普遍男性困擾的是勃起困難,大部分都和年紀有關,可分為器質性和心因性。吳佳璋說,器質性勃起功能障礙,可能受三高、糖尿病、代謝症候群等身體狀況影響,因為這些因素都會影響血管健康,也就是血管擴張能力,導致無法充血,或因血管硬化而不易充血勃起;心因性則可能是雙方感情不好或工作壓力大,男方在性行為過程中,仍想著工作、學業、經濟等壓力源,導致交感神經過度緊張,讓血管收縮不容充血,而發生勃起困難。莊豐賓提醒,若屬於陰莖長度異常,則不可輕忽。若病患是因先天睪固酮不足或是基因導致的長度異常,可能連帶會影響精子健康程度,同時也因為男性荷爾蒙不足,導致貧血、心臟病、糖尿病、骨質疏鬆等風險增加,因此最好尋求專業醫師協助,進行詳細的檢查。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09-30 養生.家庭婚姻
另一半有「指責型人格」?長期貶低你、有問題的都是你...遇到這樣的人該怎麼辦?
每對夫妻都會有意見分歧和爭吵的時候,但如果你的伴侶只會把責任推到你身上呢?他永遠是對的,而且他常常會對你大發脾氣,甚至用很難聽的話羞辱你。有時你真的不知道他們如此生氣的原因,也不知道他們什麼時候會發脾氣,為什麼會有人這麼不講道理呢?身為這樣的人的另一半你又該怎麼辦?伴侶將所有事情歸咎於你,總是指責你的不是,這是「指責型人格」,但指責的背後,你了解他為何如此嗎?指責型人格如何形成?1.他很自卑其實他根本不喜歡自己,覺得自己的存在無關緊要,這給他帶來了巨大的焦慮和羞恥感。而當他無法消化挫敗感和批評時,最終就會猛烈抨擊伴侶,並將生活中的一切錯誤歸咎於他。2.他控制欲很強他要求你遵照他的想法做事,根本不給你討論的空間。而當你未能達到他的期望時,他就會生氣。3.他的生活充滿壓力、遺憾慢性壓力會使人感到沮喪並影響一個人的心理健康。你的伴侶或許承受著很大的壓力,然後把壓力發洩到你身上。或許他對人生充滿了遺憾,對自己現在的處境感覺無力改變。不管你是否與他的壓力與遺憾有關,他都會找到理由責怪你,來抒發他的沉重心情。4.他是自戀型人格自戀者相信他們永遠不會犯錯。如果你的伴侶是一個自戀者,他們不太可能承認自己的錯誤,因為他們覺得自己不會做錯事。他會想操控你,並將所有事情都歸咎於你,即便是根本與你無關的錯誤。5.他無法接受改變如果你的婚姻正經歷一段艱難時期,你和你的伴侶都需要做出一些改變和調整才能繼續生活在一起。然而,你的伴侶會否認自己需要改變。如前文所述,因為他覺得只有你有問題,而他沒有。6.他不願承擔責任你的伴侶可能是一個不為自己的行為承擔責任的人。因此當出現問題時,他根本不會想與你一起承擔,會把一切事情推到你身上。7.他根本不愛你了,覺得你配不上他,甚至恨你如果你的伴侶一直以各種理由責怪你,這可能意味著他已經不再愛你了,對你也不滿意。他們的不快樂會轉化為頻繁發怒,因為他把婚姻中的任何缺陷視為你的缺陷。或許他為了這段婚姻,曾經做出妥協,而當他因此不若以往自在開心時,當他對自己的處境不滿意,他就會開始怨恨你。例如,他因為孩子出生而減少自己的玩樂時間,或者因為你的工作,必須承擔一些家務,他可能對此感到不滿。8.他在不健康的環境中長大在成長過程中,你的伴侶可能就活在父母指責對方的環境中,所以他認為指責另一半是正常的。9.他無法好好管教孩子當孩子調皮的時候,父母很自然會生氣,想要管教他們。 然而,你的伴侶可能害怕對孩子發脾氣,所以他們把憤怒發洩在你身上。讓你對孩子的錯誤負責,比試圖管教孩子更容易。10.他患有精神疾病你的伴侶可能患有某些精神疾病,即使他自己也沒有意識到。而這樣的疾病可能會導致他總是指責別人,卻意識不到自己有問題。如何應對將所有事情都歸咎於你的伴侶?1.與他溝通你的伴侶可能並沒有意識到他的行為對你產生了可怕的影響。 因此,與他們坐在一起,平靜地解釋你的感受,是解決問題的第一步。讓他明白責怪你是不對的,尤其是當你沒有錯的時候。而當他願意做出改變時,請你給予耐心與鼓勵。2.嘗試理解他到底是什麼原因,讓你的伴侶總是指責你,而不認為是他的問題?你必須了解原因,前文列出的,他可能是其中的哪一個?一旦你知道可能的原因,你或許會比較釋懷,就算無法改變他的行為,你也較能認知到這一切不是你的錯,而你絕非是他說的那種差勁的人。3.嘗試保持冷靜當你的伴侶又對妳大聲時,你會感到憤怒並為自己辯護。但下次,嘗試保持冷靜吧!不要對他們的行為做出反應。而當這一切已經讓你無法承擔,那就遠離他。繼續在這段關係裡,只會讓你心裡累積更多傷痛。當你必須一直承擔對方的責備時,將導致你漸漸失去信心,以及和對他的感情,甚至讓生活在一起變得很痛苦,讓你對人生變得消極。當一切難以挽回,你千萬不要責備自己,相反的,要練習好好同情自己、關愛自己,設法離開這段有毒的關係。.天使婆婆!媳婦顧孩崩潰line求救,婆婆秒回:很開心找我幫忙,現在搭車趕去.媳婦最想要的婆婆人選!尹汝貞:「不喜歡就不見面,幹嘛製造問題」.癌逝妻子留下紙條!其中「一句話」讓人動容 每年做1件事不留遺憾※本文由【媽媽寶寶】授權:
-
2023-07-01 醫療.精神.身心
酒後看人性!專家解析酗酒者的5種酒後真實性格,快看看你或朋友是否符合
你是否曾在昏暗的PUB中,酒精微醺之際,發現自己的朋友其實是一個你從未認識的陌生人?專業諮商心理師林萃芬的著作《從習慣洞察人心》(時報出版)中揭露了這種現象。驚訝的是,我們所認知的人,其實可能存在著不為人知的另一面。那位平日斯斯文文的朋友可能有暴力傾向,外表正經八百的同事竟會偷吃女同事的豆腐,而那個常使人哈哈大笑的人,其實內心可能充滿痛苦。透過觀察行為舉止的蛛絲馬跡,我們可以找到他們「不想讓別人知道」的隱藏性格。酗酒者的心理狀態有5種情況1.有些酗酒者是屬於個性衝動、頭腦固執、脾氣暴躁,想要什麼就要得到,不太會顧慮別人的想法。2.也有些酗酒者很容易焦慮,內心時常處於混亂痛苦、自我懷疑的狀態,需要依靠酒的力量來放鬆緊繃的情緒,同時建立自信心。3.許多酗酒者內心都有強烈的被壓抑感,或是累積大量的憤怒,常常陷入空虛、寂寞、沮喪、害怕的情緒中,為了消除這些讓自己不舒服的情緒,便會依賴酒精來紓解內心的苦悶情緒。4.看到別人工作順利、感情幸福,會讓酗酒者覺得很不安,似乎別人的成功會提醒自己的失敗,也因此,酗酒者喜歡聽悲慘的故事,不愛聽到別人的喜訊,包括喬遷之喜、升官發財,都會令其產生不快的感覺。5.酒醒之後,酗酒者往往會擔心自己喝醉時有沒有說錯話?會不會醜態百出,做出什麼丟人現眼的事情?由於清醒後深陷懊惱的情緒中,會讓酗酒者更想藉酒澆愁。酗酒者的行為模式深具揭示性1.酗酒者常常孤獨地躲在幽暗的角落,安安靜靜地沉浸在酒杯裡,一杯接著一杯的酒下肚後,他們就會無力地跟別人和自己承諾:「再喝一杯就不喝了,這是最後一杯。」2.酗酒者往往有一群固定的,同樣迷失在酒海中的酒友,一有機會就會聚在一起,並互相敬酒:「來,喝酒。」3.眼淚汪汪的邊喝邊哭,喝醉之後,他們往往無法抑制自己打電話向別人訴說痛苦,尤其是寂靜的深夜時分,孤獨寂寞如影隨形,無論是否打擾到別人的夢鄉,都會冷靜地撥打電話給親人朋友,訴說內心的苦悶情緒。4.為了避免讓人知道自己到底喝了多少酒,酗酒者會開始巧妙地藏酒,或是隱瞞喝酒的量,甚至會編織各種疏於情理的謊言和藉口,只是為了能夠喝酒。5.酗酒者有著指責他人的習慣,常將生活中的不如意責任推給別人,因此喝酒後經常會和人口角,甚至發生激烈的肢體衝突。6.喝酒後的行為反應包括:性衝動失控、容易出現攻擊行為、情緒過分地洶湧激蕩、判斷能力劇烈下降、工作效率明顯降低、口齒變得模糊不清。喝酒一段時間後如果突然中斷喝酒,會出現下面這些戒斷症候群:焦慮、憂鬱、易怒、坐立不安、出現幻覺或錯覺,容易早醒影響睡眠品質。 ※ 提醒您:禁止酒駕 飲酒過量有礙健康 本文節錄:《從說話洞察人心:摸透對方心理,把話說得恰到好處,輕鬆駕馭人際關係》一書延伸閱讀:.手指看出性格?外國研究:無名指較短者超自戀,伸出手看出你是哪種人.暢飲後為何不舒服?營養師教5招防醉解酒,一圖看常見酒類之1份酒精換算表.酒精成癮怎麼辦? 醫:一張表看懂成癮程度、3種不同階段酒精戒斷症狀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6-30 焦點.元氣新聞
手指可以看出你的性格?外國研究:無名指較短的人超自戀,伸出手3秒看出你是哪種人
你是否曾經認真研究你的手指頭,比較食指和無名指哪一指比較長?而有研究指出「手指頭能透露性格」,真的是如此嗎?來聽聽胸腔暨重症專科醫師黃軒怎麼說。手指頭透露性格你有聽過「手指頭透露性格」的說法嗎?黃軒表示,一篇研究《Talk to the hand. Scientists try to debunk idea that finger length can reveal personality and health》,根據食指和無名指的長度比例來探討性格特徵,不同長度比例的人會有不同的性格,並將其分為三種類型,每種類型都代表了一種性格特徵,例如理性、自信和平𧗽等。但黃軒補充說,此篇研究方法「只適用於男性」,因為研究人員發現,手指的長度比例與男性胎兒時期暴露於睪丸激素的濃度有關。A.無名指比食指長→性格特徵:理性積極研究發現,這群男士們往往比無名指較短的同事,會賺更多的錢!那是因為,這些無名指比食指長的男士們,比較有積極正面,並能迅速地承擔風險,這是這群男士們成功的地方。B.無名指比食指短→性格特徵:自信自戀研究發現,這些無名指比食指短的男士們,據說非常自信,甚至會有點自戀。這些人不喜歡被打擾,經常獨處沒有問題。然而,當涉及到愛情時,他們就不那麼自信了,因為他們不是採取主動的男性!C.無名指和食指一樣長→性格特徵:協調溝通研究發現,無名指和食指是一樣長非常忠誠和有愛心,這種類型的人一切都很平衡,這群男士們都很冷靜,富有組織能力。男女的手指長度 還是有性格差異研究人員發現,男女的「食指和無名指的指長比」為2D:4D,這個比例在男性身上往往較低,意味著男士們的第四根手指往往比第二根手指長,而在女性身上則相反。一些研究發現,男女手指的長度比例,可能與以下幾點有關:1.數學和語言能力一般來說,男性的無名指比食指長,而女性則相反。這種差異可能影響大腦的發育和功能。一些研究發現,無名指較長的男性,在數學方面表現更好,而食指較長的女性,在語言方面表現更好。2.運動能力和健康風險無名指較長的男性,可能具有更好的運動能力,因為他們在胎兒時期接受了更多的睪丸激素刺激,這可能促進了肌肉和骨骼的發育。然而,這也可能增加了他們患某些疾病的風險,例如心臟病、癌症和肌肉硬化症有關。但黃軒表示,「手指頭透露性格」仍然需要更多研究證實,雖然在短短20多年裡有超過1400篇論文,將手指比例與人格、認知能力和性取向等屬性以及心血管疾病、癌症和肌肉萎硬化症等疾病的風險,相關聯繫起來。但仍然有一些研究人員不認為手指頭和性格一定有什麼關聯。像是在2011年發表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的一篇論文中提到,是母體的雄激素受體增加了第四根手指的生長,此研究報告產生了較低的2D:4D比例。這個和之前的研究相反,故有學者認為手指頭和性格關係是不明確的。而來自Brisbane的QIMR Berghofer醫學研究所(QIMR Berghofer Medical Reseach Institute) 的統計遺傳學家,分析了數千人的數據,尋找手指比例和控制睪丸激素濃度之間關係;在他們兩項研究中,沒有發現任何有力的證據,睪丸激素參與手指頭的差異性的變化!根據以上的數種研究,目前看來都只是一些統計上的相關性,並不能作為確定一個人個性或特質的唯一依據。黃軒表示,每個人都是獨特而複雜的個體,手指頭透露性格的論點當作參考就好,「千萬不能僅僅根據手指的長度,就可以來判斷一個人的性格」。延伸閱讀:.從吃飯可看出人的性格!專家揭秘「12型吃飯人格」,你是哪一型?.酒後看人性!專家解析酗酒者5種酒後真實性格,快看你或朋友是否符合.你的行為決定你的命運!專家提供「改寫命運」的實用建議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3-25 退休力.自在獨立
熟齡離婚─現象篇/3個常見原因讓夫妻關係回不去!家事律師:分手前想想離婚成本
年齡邁入六字頭,人生進入後半場,卻面臨婚姻關係出現變化。兩人對老後生活期待不同,或長期疏離的關係終於到了直球對決時刻,讓「熟齡離婚」悄悄發生。聯合報關心大家的退休力,準備老後生活,關係從兩個人到一個人,心靈上的準備,你/妳做足了嗎?從數據上不僅已經可以看出熟齡離婚有增加趨勢,社會也因應熟齡離婚出現商業需求,幫助人們在人生下半場,各方面做足準備,減少驚慌。 四、五年級生走過戰後嬰兒潮的經濟起飛,現階段正面臨退休或準退休生活,不過,多項數據發現,該族群的婚姻關係正悄悄出現變化。離婚總對數中,逾五十歲者占兩成以上,婚齡超過廿年的離婚率近十年皆往上成長,特別是婚齡卅年以上的離婚率,成長速度最快。專家分析與女性經濟獨立、退休後婚姻關係變化、對第二人生想像不同等因素有關。台灣目前並沒有明確定義「熟齡離婚」,知名家事律師賴芳玉說,她所認為的熟齡離婚應該是婚齡超過十年以上,婚姻關係已經進入到老夫老妻並準備離婚,才稱為熟齡離婚;台灣現在掀起的退休後熟齡離婚,日本早在十多年前已經歷過。第一種:經濟獨立 擺脫妻與媳角色二○○七年日本為保障女性修改年金制度,夫妻離婚後,妻子可主張領取先生一半的厚生年金(類似台灣老人年金),之後日本社會就出現大規模的「定年離婚」。賴芳玉表示,台灣與日本雖有相似,如經濟議題,但她觀察,台灣熟齡離婚更多是難以適應退休後的夫妻關係變化。戰後嬰兒潮的女性,相對於已到八、九字頭年齡的女性,經濟相對獨立,進入婚姻時「男主外、女主內」是主流價值觀,女性一直照顧著男性、公婆、子女,當先生從職場退休,期待能在家中當大爺,她仍禁錮在「太太、媳婦」這個角色時,她也希望從太太、媳婦的角色退休,加上經濟相對獨立,更有機會可以尋找自我。第二種:無話可說 為了孩子在忍耐第二種熟齡離婚的典型,就是退休後,夫妻二人已無話可說,過去的關係靠解決子女問題、共同對抗婆婆等維繫,當孩子離巢、公婆離世,二人的關係也跟著「回不去了」。第三種:退休男性外尋填補空虛第三種常是男性離開職場後,頓失長期追求的競爭關係,失去自我重心,加上不敢面對自我,在家中如果找不回競爭感就會外尋填補空虛,常影響自己後半生。諮商心理師林萃芬則說,婚齡超過廿年以上的夫妻,二人在關係中都具有「陪伴」的功能,要捨棄婚姻帶來的陪伴功能,有部分是關係長期不好,只是為了孩子在忍耐,等孩子長大也宣告關係告終,另一種則是男性退休後,成了「有錢又有閒」的男性,不願服老想追求青春,開始期待追求年輕女性,增加自我認同感。林萃芬說,年紀超過八十歲選擇離婚的大多是女性,認為服侍這個家一輩子,不希望死後還要與不喜歡的夫家葬在一起,離婚不只是對另外一半的不滿,也是對於夫家的不認同。熟齡離婚─現象篇/分手前 想想3大離婚成本盤點離婚成本.經濟成本:開銷從兩個單位變成一個單位,經濟上是否足以負擔。.情意成本:情感的連結如何維持與斷離,在不影響雙方生活下,討論出解方。.寂寞成本:思考真的需要一個人嗎?是否有足夠的技能可以獨立生活?熟齡離婚背後藏有中年危機、人生新篇章的關係轉換,知名家事律師賴芳玉說,熟齡離婚比婚齡較短的夫妻離婚,需要思考的議題更深更廣,不僅要思索婚姻對於二人的意義,還得思考三大離婚成本,經濟成本、情意成本、寂寞成本,否則面對已進入退休的年紀,決定恢復「單身」也得具有實力才能穩健過活。據內政部統計,一一○年離婚對數中,以年齡區分,五十歲以上男性占百分之廿五、女性占百分之十五。五十歲以上男性比女性多一點六倍,而五十歲以下女性則是多於男性一點五倍。賴芳玉說,男性在五十歲以上比女性更易遇到離婚議題,而男性長期在關係中,大多扮演不會經營、表達感受,有些則是相對自我或自戀,從數據難以得知提出離婚是男性還是女性,不過數據顯示,該現象不只出現在去年,而是近五年都有相同趨勢,不少這階段的男性會透過外遇,擺脫原本關係,最後被發現而走向離婚。熟齡離婚 外遇常是「假議題」熟齡女性選擇離婚大多經過深思熟慮,男性多是不得不離婚,如外遇被抓、不想經營關係等。賴芳玉說,外遇、離婚對她而言都是「假議題」,兩者都是關係卡關導致最後的結果,面對關係經營的失敗,如果不面對而假裝蓋掉創傷,沒有趁此「轉大人」,重整自身需求,類似的問題將不斷重演,而年紀愈來愈年長,相較於年輕人,更沒有重新站起來的本錢。她建議要離婚前,先問兩個問題,現階段造成你/妳的痛苦來源是什麼?離婚有辦法解決問題嗎?賴芳玉說,有些人會認為離婚之後,問題就能解決,痛苦就能消失,但問題常不在另一半,可能是在自己或岳父母、公婆家。她強調,問對問題才能解決問題。離婚前,也不建議賭氣,不是每一個人都有「單身」的本錢。賴芳玉說,離婚前,無論男女都該盤點經濟成本、情意成本、寂寞成本,也就是從錢到兩家關係,再到心靈準備都要思量。離開這段關係後,房貸、車貸等有辦法負擔嗎?與另一半分開後,多年累積的情,如何幫助自己割捨?是否需要親朋好友或專業諮商師協助?再者是,生活中的安全感、歸屬感,如何從原本二個人,回歸到一個人,也能面對孤獨。賴芳玉說,社會一直對於「孤獨」帶有負面印象,當選擇回歸到一個人,或投向另外一段關係時,都得深思自己需求到底是什麼?否則空虛感的降臨,很容易對人產生負向循環,陷入更深的深淵。熟齡離婚─現象篇/怕你衝動 陸推「30天冷靜期」【聯合報/特派記者賴錦宏/北京報導】結婚或許不一定得靠一時衝動,但離婚,有時可能真是氣頭上的一時衝動。有鑒於近幾年結婚率愈來愈低,離婚率卻節節攀升,中國大陸自二○二一年起大幅提高離婚門檻,包括設定了卅天的「離婚冷靜期」。大陸現行「民法典」規定:「自婚姻登記機關收到離婚登記申請之日起卅日內,任何一方不願意離婚的,可以向婚姻登記機關撤回離婚登記申請。前款規定期限屆滿後卅日內,雙方應當親自到婚姻登記機關申請發給離婚證;未申請的,視為撤回離婚登記申請。」亦即,今天大陸的夫妻若想登記離婚,必須過五關:「申請、受理、冷靜期、審查、登記(發證)」。大陸民政部社會事務司長王金華稱,這樣的規定主要是為那些草率離婚、衝動離婚的人增加一個門檻。「是不是考慮清楚感情確已破裂?是不是對子女撫養、財產、債務處理等事項協商一致?」任何一方只要說不同意離婚,等於雙方沒有達成共識,說明還要再冷靜反思。「冷靜期」的設置是否真能有效降低離婚率?至少大陸媒體的報導似乎如此。廣西南寧晚報就指出,根據南寧市民政局的數據,二○二一年一月到二○二二年十二月底,南寧共有兩萬多對夫妻申請辦理離婚手續,最終實際辦理離婚的為一萬三千多對。報導因此認為,「離婚冷靜期讓約七千對夫妻保住家庭完整」。不過,對於官方這項「美意」,不少大陸民眾卻不領情。許多網友質疑,結婚和離婚是個人意願和自由,自己行為自己負責,強行用法律干預反而會適得其反。更有女權運動者擔心,這樣的法律設計可能會侵犯女性權益,因為在家暴事件中女性受害者較多。數位版看這裡從今昔婚姻關係 看童養媳的故事中研院「研之有物」專訪中山大學社會系榮譽講座教授莊英章,分析日治時代,台灣戶口調查簿與田調訪談。童養媳面對婚姻關係的不健全,婚姻關係看似約定關係,但在婚後廿四到廿五年後,離婚率相對於招贅婚、婚嫁娶中卻是最高的。更多童養媳婚姻故事,請見聯合報數位版。(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02-14 醫療.精神.身心
住院醫師成知名同志網黃?台灣人的性觀念愈來愈開放了嗎?
北部某醫學中心一名年輕住院醫師在IG常貼出露屁屁的清涼照片,事實上,他疑似「推特」上知名的同志網黃,常貼三點全露、但不露臉的照片,以及與人性交的影片,在網站「OnlyFans」供人訂閱;最近玩過頭,多次找砲友至醫師休息室,拍成色情短片,紫色床單相當醒目,遭院內學長檢舉,「現在根本沒有醫師敢睡那張床」。住院醫師成知名同志網黃?本報接獲醫療人員投訴,指稱該院內一名年輕醫師竟將休息室當成性愛場地,或在院內廁所拍攝自慰影像,搭配鹹濕文字,發布至網路社群推特上,與二萬八千多名粉絲分享。該名遭投訴的年輕男醫師在「推特」上常有勁爆聳動的貼文,例如,「來我的辦公室做愛吧」、「猝不及防的上班尻」,強調照片、影片均在工作場所拍攝,相當大膽。由於「推特」帳號連結IG帳號,內有許多清晰人像,可追溯為北部某醫學中心住院醫師。投訴人表示,部分同仁看了影片後,陰影很深,不敢再使用值班室或廁所,這種行為有辱醫院名譽,當事人未尊重醫院是救治病人的工作場所,盼院方妥善調查、處理。本報二月某個周末接到爆料,向院方求證,隔天醫院高層約談當事人,當天相關IG、「推特」的帳號均已關閉。院方表示,遭影射的當事人再三否認此事,強調社群平台遭盜用,將對散播不實的惡意行為提出法律告訴。院方呼籲外界勿做不實指控及臆測,影響醫院聲望及形象。絕大部分民眾忌口避談性事,如果自身性愛影像外流,心力交瘁,身心受創,例如,最有名的社會事件就是南韓「N號房」事件;但近兩三來,少數人背道而馳,在「推特」貼上自己裸照、性交畫面及影片,供人觀覽,投身於「網黃」事業,以此為業。當性愛從隱密轉為公開網黃透過「OnlyFans」會員訂閱制度賺錢,想看的人線上刷卡付款,當紅者甚至一個月可賺一二十萬,為了爭取網友注意,將影片剪輯兩分多鐘的短片,放在「推特」,免費播送。「社會風氣轉變之大,令人覺得不可思議。」精神科醫師楊聰財表示,大部分網黃具有「自戀型人格」、「水仙性格」,對於自己身材、性愛表現相當具有信心,因此,在網路公開秀出自己裸露照片、性交影像,滿足自我的名聲需求;再者,道德感較為薄弱,「只要我喜歡,有什麼不可以?」,傳散自己性影像,宛如向全世界「炫耀」。楊聰財指出,網路發達,每個人都可在網站平台經營「自媒體」,變成直播主,為求「吸睛」,眾人打賞「斗內」,無所不用其極,但性愛應該保有適當的隱密性,少數人尋求刺激,選擇在野外、公共場所性愛,而網黃則在平台公開性愛過程,愛玩敢玩,又願意分享,口味恐愈來愈重,如果自覺不對勁,難以滿足刺激,應適時接受醫療。
-
2022-03-13 該看哪科.精神.身心
發現自己精神出軌怎麼辦?心理師3招解套:自我坦承是關鍵
出軌以常人價值觀來看違反道德,發現自己精神出軌的人,往往更是感到恐慌、自責,卻又像中毒般深陷泥沼、不知該如何是好。不過其實精神出軌並不罕見,畢竟是個心理的想法,很多人都有發生過,只是他人未必知道。心煦心理治療所楊乃樺臨床心理師表示,精神出軌未必是自己願意的,多的是自然出現的感覺,更重要的是如何妥善應對及處理。 我有精神出軌嗎?心理師:可從4點觀察 楊乃樺心理師表示,精神出軌和好朋友、好姊妹、好兄弟非常相似,常會讓人分不清楚,不過還是有幾點可以觀察,包括在乎對方,這種在乎甚至比其他朋友還多,想多關心對方、了解對方、多和對方相處或互動,甚至接觸等。再來,心中的優先順序會逐漸改變,例如新的事情、重要的事情,或是空暇時想出遊會先找對方而非自己的另一伴。接著,也常見和自己的另一伴漸漸疏遠,甚至感到不耐煩、為了一些小事就大發脾氣、吵架等。值得注意的是,精神出軌因為對一般人而言非常考驗道德,畢竟沒有人會希望自己是渣男、渣女,在參雜著不同的情感、不好多聊的狀態下,也常見出現「掩藏」,例如無法和自己的另一伴分享這位朋友,甚至不敢讓身邊的朋友知道,又或者聊到時會感到不自在。若有上述這些情況出現,可以合理的懷疑自己是否有精神出軌的狀況。 為什麼會精神出軌? 心理師指常見4面向 「為什麼會精神出軌?」、「怎麼會這樣?」不少人在發現自己精神出軌時會驚訝地問自己。楊乃樺心理師指出主要可從4個面向觀察,包括外在吸引、內在吸引、尋求刺激、自我證明等。 外在吸引指的就是受到美色、身材、臉蛋等外表吸引,又或是權勢、家世背景等,而這點也可與性慾、虛榮心等有關,例如帶著稱頭的另一伴出席很有面子。內在吸引則指的是內含,包括因自身缺乏衍伸出的渴望,例如對方擁有原關係當中所缺乏的溫柔、良好互動、自信、多采多姿的生活等,像是經常吵架的伴侶,會經常吵架就是因為核心問題沒有解決,無解的狀態更容易感到心煩,就容易受他人的溫柔所吸引,且此情況常見原本的疙瘩不斷擴大、漸漸無法下手,進而尋求外面的溫暖。而尋求刺激,指的是有些人會對周遭平凡無奇、太安逸、太規律等感到厭倦,會想尋求新鮮感、刺激感。至於自我證明,許多自戀、自信者,會不自覺地為了證明自己魅力不減、魅力非凡,即便有另一伴、結婚了、年紀大了還是一樣有人喜愛,常會以出軌來提升信心、證明自己。而自我證明這件事,也不單是指有自信、自戀者會出現,也包括了缺乏自信者,試圖以此來證明自己其實不差。這主要的4大面向,都可以再繼續探索真正的原因出自於何。 發現自己精神出軌怎麼辦? 心理師3招解套:自我坦承是關鍵 自我坦承:楊乃樺心理師表示,精神出軌雖然普遍不被接受,但理性的來看,它其實是個中性的感受和想法,並沒有不對,後續的選擇才是關鍵。就像日常不高興時,不免會出現一些不好的想法,但可以選擇做和不做。精神出軌和真的出軌就在選擇的一線之隔。而在那之前就得先對自己坦承,就像日常解決問題最重要的就是承認並正視問題,當發現自己精神出軌時也是如此,這樣才會有助於評估並選擇後續的路,這些都關係著接下來如何面對、如何處理。 舉例來說,許多人會因為發現自己精神出軌感到羞愧、自責,進而不願面對,甚至安慰自己、欺騙自己「不,我沒有,這不是精神出軌。」,但卻因為壓抑反而助長這份情感得到反效果。 全面分析:楊乃樺心理師更進一步說明,在對自己坦承後,便是做好全面的思考和評估。除了原關係的優點,也包括確認自己為什麼會精神出軌,如前述提到的尋求原關係中所沒有的、或是原關係破碎等、自己是否有何問題。例如認為關係破碎,但其實出自於自己的控制慾,控制慾即便換個對象也還在,且對還沒交往的對象並無法顯露,和新對象真的交往時就有可能出問題。若這些沒思考清楚,問題依舊存在,便有可能一而再、再而三地出現精神出軌,這也是常見為何人人常說「出軌有一就會有二」,因為問題沒有解決。 妥善選擇:全面分析後接著是選擇方向,若是選擇新的對象,便建議和原關係好好分開,避免雙方更加受傷、甚至影響新的關係。若是選擇原關係,關鍵會在中斷精神出軌的狀態,以及修復根本問題,例如檢視感情中不斷爭吵的關鍵,尊重、友善且有效的作良好溝通,並提醒自己和精神出軌的對象盡可能保持距離等。 若發現自己精神出軌,也找不到原因、不知道該怎麼辦、不敢或不想和另一伴說,也可以尋求心理師協助,在專業人士以中立且保密的狀態下聆聽、分析、提供建議,更有助找出背後真正的原因,幫助突破當前的困境。 《延伸閱讀》 .感情、婚姻不順怎麼辦?如何好聚或好散?心理師道破關鍵! .另一伴是恐怖情人嗎?該怎麼辦?心理師教觀察2重點!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2-02-10 該看哪科.腦部.神經
你記得的事是真還是假的?所謂真實的記憶存在嗎?
假或真「我的記憶說:『我已經那樣做了。』我的驕傲毫不退讓地說:『我不可能那樣做。』最後──記憶屈服了。」──德國哲學家尼采(Frederick Nietzsche)一八九九年,美國心理學家麥迪遜.本特利(Madison Bentley)做了一項研究,他觀察並記錄實驗者回憶彩色圖卡上簡單圖像的情形。他發現,對第一張色卡顏色回憶的準確性會因為之後出現其他顏色而降低。之後的競爭性感官輸入,使回憶變得模糊。在此實驗中,本特利展示了之後的記憶如何改變先前的記憶,這觀察看似平庸且明顯,但實際上既不平庸也不明顯。我們可能憑直覺認為我們的過去驅動了現在,但正如之前我們讀到的,現在的事件也會改變過去的記憶。現在的經驗和記憶永無停歇地在建構與再建構中舞蹈著。本特利的研究反映出十九世紀末對於記憶的概念,是如何從記憶是固定的印象,如古代哲學家的蠟印或十七世紀笛卡兒的機械概念,轉變為一種涉及感官體驗、生理喚醒和情感的有機聯想過程。本特利的實驗表面上很平凡,但在意識形態上卻很複雜。在對記憶的細緻觀察和靈敏直覺方面,他可說是默默無聞的先驅。我們現在知道,我們的記憶並非存入就固定下來,記憶可能會想起來也可能不會,外界的新輸入不只用來增強既有網絡,而是當下輸入會和記憶之間成為有連接關係的彈性網絡。即便是一種新顏色,如果快速呈現,也會改變代表之前顏色的細胞集群,如果另一個顏色很快又出現,網絡就會再次被破壞。這一原則也適用於更組織化和更複雜的程序,如自傳式性記憶。海馬迴的作用在整合輸入的感官經驗,創造新的自傳記憶,但是把目前的細胞集群與已存在的前額葉網格放在一起,當然會改變之前存在的網格。大家可能知道製作記憶的過程──思考、主動回憶或想像──但我們總是在默默地處理訊息。神經電流總是在作用,回應身體和外界的電流而旋轉,無論大腦目前是集中專注還是默默地不停運作。本特利的論文讀來輕鬆愉快,因為他的簡單觀察與神經科學不斷揭示的無盡複雜很一致,也因為他的文筆很有感情。順帶一提,他還發現我們比較容易記住較亮的顏色,那是因為明亮顏色會引起更多的生理喚醒。而當我們被喚醒時,大腦神經元也會被喚醒,它們會向鄰近的神經元放電,形成細胞集群記憶,或許這就是童年時期總是看來陽光燦爛的原因。他在論文的最後一段寫道,「從這個角度來看,或許就能解釋為什麼部分記憶轉為幻想,記憶真實度不斷減弱。」自傳式記憶如果簡單的感覺皮質記憶,比如顏色識別,很容易就可以操縱,那麼自傳式記憶也可能被操弄嗎?關於自傳式記憶,唯一可以確定的是它一定會改變──正如英國物理學家詹姆斯.克拉克.麥斯威爾(James Clerk Maxwell)所說,事件只會發生一次。儘管自傳式記憶幾乎沒有「真實度」(fidelity),但如同我們看到的,在不真實中,背叛也分有很多層次。最淺顯的層次是謊言,人們故意撒謊。說謊在我那個時代是一種罪過,當我們每個月魚貫進入懺悔室向神父告解時,我們都說了同樣的話:「我說謊了,我沒有聽父母的話。」即便如此,這還算是好的。但聽起來也不複雜,故意撒謊或故意混淆,可能會把事情轉化為更模棱兩可的記憶,然後變得更像真實的記憶。美國劇作家亞瑟.米勒(Arthur Miller)在劇作《熔爐》(The Crucible)中巧妙地描述故意說謊如何轉化為真實信念。故事主軸是十七世紀發生在麻州小鎮塞勒姆的女巫審判事件。有些女孩一開始就對另一個女孩做了不實指控,然後越騙越大,人也變得越來越情緒化,似乎開始把假話當真。這些戲劇化的情緒描述對現在的我們來說似乎很假,但在十七世紀對情緒無所認知的環境,又身處對感情壓抑的社群,藏在檯面下的情緒會以某種社會允許的方式找到出口。塞勒姆是殘酷不幸的社區,充斥著隱匿的謊言,狀況已到了大規模歇斯底里的階段。最終,謊言成為集體信念的一部分,因為它符合群體需要的情感宣洩。虛假記憶進入記憶不真實的無意識領域,我們陷入「虛假記憶」(false memory)的兔子洞。虛假記憶通常被理解為:這件事情被記住的狀態可能與發生狀況不同,或者記住了可能根本沒有發生的事情。對於這個定義框架的主要問題是它與「真實的」事件記憶在術語上是矛盾的。形容詞「真實」通常不適用於記憶,這有充分理由,但似乎大家還是普遍接受事情可以用原貌記住,儘管自十九世紀以來科學都已經對此做了說明。正如本特利在一八九九年證明的那樣,感官意識是流動的,記憶不能進行複製。所有的自傳式記憶在某種程度上都是錯的,因為一定會變,不斷進行的事件和經驗讓記憶網絡不斷變化,人類自我敘述的動力也讓記憶改變。備受愛戴的加拿大作家、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艾莉絲.孟洛(Alice Munro)說得非常好:「記憶是一種我們不斷跟自己說的自己的故事──然後我們會告訴其他人一個有點不同的版本。」正如她所說,我們一開始告訴自己的是我們「自己的」故事。接著我們會把它做一點修飾,或者修很多,然後告訴「其他人一個有點不同的版本」,這個不同的版本會成為我們「不斷告訴自己」的新版本,隨後又因為別人而再改變。「自我敘述」會把你的「故事」轉化為你的「敘事」,變成你希望自己成為的樣子,以及你希望別人看待你的樣子。這一切最終都是由虛榮心驅動的。謙卑的人最引人注目和最吸引人的特點是他們不需要自我敘述。世界已經充滿了為數壯觀的自戀者,他們的虛榮心和自我膨脹只能藉著他們自欺欺人的自我敘述才能平衡。我們可以隱藏在自我敘述的背後,我們可以自滿地、有時甚至是滑稽地將自己置身於世界之中,做一個虛構的人。一個人有無窮無盡的能力,可以擦掉、重建、選擇性遺忘以及選擇性記憶。所以,如果過去的記憶,無論那是卡片顏色還是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事,都依據當前經驗的需求和我們不斷變化的自我敘述不斷重建,那麼,是否存在「虛假記憶」?※ 本文摘自《記憶:我們如何形成記憶,記憶又如何塑造我們?精神病學家探索解析大腦記憶之謎》。《記憶:我們如何形成記憶,記憶又如何塑造我們?精神病學家探索解析大腦記憶之謎》作者:薇洛妮卡‧歐金譯者:潘昱均出版社:奇光出版 出版日期:2021/12/01
-
2022-01-21 該看哪科.心臟血管
心律不整常見3症狀 忽略不理可能腦中風或猝死
當你有小鹿亂撞般的心跳,如果不是來自戀愛的悸動,而是在靜態狀況下都可明顯感受心臟「怦怦跳」,就有可能發生心律不整。有些心律不整是無症狀的,但嚴重像心室頻脈或心室顫動,也有可能致命,因此不能輕忽心律不整的症狀。心律不整是很常見的心臟疾病,但許多人會忽略不在意,到了老年時才驚覺事態嚴重。其實長期心律不整對血管健康有很大的威脅,例如心房顫動,可能會形成血栓,若堵塞住腦血管則會發生腦中風,因此,如果有心臟不適症狀,應盡早到醫院診治,早期診斷、早期治療,才能減少心律不整對生命的威脅。正常的心跳是由心臟的天然節律器「竇房結」啓動,進而帶動整體心房、心室搏動來完成一次心跳,正常心跳頻率是每分鐘60至100次,少於60次為心跳太慢,大於100次則為心跳過快,若傳導路徑出問題,就會造成心跳不規則,也就是心律不整,而且每個年齡層都有可能發生。常見心律不整症狀:心跳過快:跑步、發燒或緊張狀態下,心跳都會加速,但需考慮可能與甲狀腺機能亢進或正在服用的藥物有關。心跳過快容易出現暈眩、昏厥、心悸、休克等症狀,嚴重時甚至可能猝死。心跳過慢:有些人心跳天生比較慢,許多運動員都在每分鐘50幾下,所以只有心跳數低,並不能視為異常。心跳太慢會出現頭昏眼花、走路不穏、甚至疲倦感和呼吸喘等症狀,嚴重時也可能造成心臟衰竭。心跳不規則:正常的節律下,有時吸氣時脈搏的間隔變短、呼氣時間隔變長的情況,稱為「呼吸性心律不整」,常發生於年輕人身上,這是生理性狀況不用擔心,但若出現心悸、胸悶、胸口痛時,應就醫檢查診斷。生活中預防心律不整的方法:1.避免高油、高糖、高膽固醇食物攝取,以維持標準體重。2.正常生活起居,保持情緒穩定;避免吸菸、限制飲用酒類及少喝含咖啡因飲料。3.切勿亂服成藥,例如有些感冒藥會誘發心跳加快,造成心臟不適。
-
2021-12-23 該看哪科.精神.身心
李靚蕾指王力宏「性成癮」,花心和性成癮的差別?心理師:多與童年有關,嘗試控制人生!
王力宏與李靚蕾離婚事件繼續延燒!李靚蕾指王力宏曾被診斷「性成癮(Sex Addiction)和自戀型人格(Narcissistic Personality Disorder)的問題。」究竟是性成癮還是花心?性成癮的成因又是如何?雖然此為李靚蕾說法尚未證實,但可從心理師對成癮行為的研究中,看到童年對成長後行為的重要性!李靚蕾除了一一反駁認識時間,也點出財產分割問題,最後還秀出了醫生證明,「關於你活在恐懼,勒索,和威脅之下,事實是相反的」,她提到王力宏曾被診斷有「性成癮(Sex Addiction)和自戀型人格(Narcissistic Personality Disorder)的問題。」李靚蕾也提到,王力宏之所以換了5個醫生,主要是因為,「心理師說你會一直想要換心裡師,直到你可以找到會被你說服你太太是瘋子的心理師」。事實上,王力宏口中的五位醫生,其實只有兩個是有真正諮詢到的,其他只有試上。性成癮真實存在嗎?好萊塢影業或者明星曾經以此當作不當性行為的擋箭牌,舉凡外遇不忠、性騷擾等。好萊塢明星諸如大衛・杜考夫尼(David Duchovny)與老虎伍茲(Tiger Woods)都曾承認自己性成癮並接受治療,更近期的名人則像哈維・溫斯坦(Harvey Weinstein)和凱文・史貝西(Kevin Spacey)都因為遭指控有不當行為而發表了類似的聲明。麥可道格拉斯則在2012年出版的自傳裡,坦承自己不但是酒鬼,還是個性成癮者。他的第一段婚姻因劈腿而結束,據說還影響了他與凱薩琳麗塔瓊斯的婚姻關係性成癮量表,是太花心還是性成癮?心理諮詢師林萃芬《從習慣洞察人心:學會識人術,解決人際關係的所有煩惱》一書中提供了性成癮量表:※ 性成癮量表⑴隨時隨地想著令其上癮的事情,例如會一直想去夜店尋找一夜情。是□ 否□⑵曾經試圖戒掉這個習性,可惜宣告失敗。是□ 否□⑶會跟家人朋友隱瞞自己成癮的事情。是□ 否□⑷對成癮的事情具有「強迫性」,非做不可,否則就會渾身不舒服。是□ 否□⑸「需求性」越來越高,「耐受性」也變得越來越強,例如嗑藥者藥量會越用越強, 酗酒者酒會越喝越多。是□ 否□⑹會對人際關係造成嚴重的干擾,很難跟固定對象發展長期的親密關係。是□ 否□⑺在戒除的過程中會覺得痛苦難耐。是□ 否□做完上面的測驗後統計一下總共有幾個「是」,回答「是」越多代表性愛成癮的狀況越明顯,需要尋求心理專業的治療。我看過不少性愛成癮者會被周遭人誤以為是「太花心」或「不專情」,經過諮商評量之後才發現是性愛成癮。「性成癮」與「太花心」最大的差別是,能不能夠自我控制?如果發現自己有「性成癮」,最好盡快找心理專業協助,這是因為成癮後要終止行為會有戒斷狀況,情緒變得特別焦躁不安,需要透過心理專業人員協助,一方面可以探索成癮的根源,另一方面也能有效降低身心的不安。性成癮不是為了找尋愛,而是為了逃避親密關係所衍生的痛苦,嘗試控制人生!性成癮常被用來描述對性愛癡迷的狀況。有此癮的人在必要時,會為了達到性歡愉,而傷害自己和對方,甚至違法亦在所不惜。蕭姆伯格在《難言之癮:認識性癮者的掙扎》一書中提出:「但千萬不要以為性成癮乃是當事人試圖尋找真實親密關係而有的行為,其實這是在逃避親密關係所常衍生的痛苦。事實上,性成癮者會與他控制得了的事物或人(譬如:圖畫、電視螢幕裡的演員或妓女),締造虛幻不實的關係。」簡單來說,性成癮行為的基本目標就在於避免嚐到關係上的痛苦──也就是在嘗試控制人生。「我們即可從中揭開問題的核心。當人開始覺得不再能控制生活時,就會產生性成癮。當成癮者沉溺在性愛時,就會陷入嚴重濫用性愛的危險中,並在試圖避免感情的痛苦過程中,喪失對性行為的控制能力。」在正常的情況下,避免痛苦的慾望是一種健康的反應。但當我們因此脫離真實親密關係的正軌,致力於避免受傷的心態時,可能使我們更落入有害並失控的行為,反而會助長性成癮。性成癮跟兒時經驗、權力支配未受滿足可能有關在匹茲堡私家執業的心理學家珊卓拉・戴維斯(Sandra Davis)表示,她曾治療過有著各種性相關疾病的患者,包括色情成癮和難以自抑地不忠。「我們現在談論的是一種即使深知可能導致嚴重後果,卻依舊無法克制自己『追求個人歡愉』的行為。」戴維斯說:「而我們確實看到這種現象在性方面出現。」她表示,多數情況,這些不能自制的情況會與過往的心理創傷有關,通常是兒時的經驗,或者與權力、支配地位或未受滿足的情感需求相關。她說,受性成癮所苦的人,可能無法抵抗對伴侶不忠、冒險的刺激或者各種不恰當舉措所帶來的快感。」加拿大成癮專家博爾·馬泰則有個理論:「所有的成癮都跟創傷(trauma)及童年經驗有關」、「成癮不是一種選擇,而是迴避傷痛的一種方式。改變的關鍵是如何找到是什麼創傷造成的。」馬泰在分析自己工作狂、收集癮的這兩大成癮時說,自己之所以是工作狂, 是因為總覺得自己不夠好,潛意識中覺得自己不討人喜歡,於是就拼命要通過工作來證明自己。不論王力宏是否真如李靚蕾所說明的,是被診斷的「性成癮」患者?身為爸媽,我們除了吃瓜,更能在這婚姻風暴中得到一個珍貴的啟示:「記得傾聽孩子」。不論是手機成癮、煙酒上癮、愛上癮、工作狂、購物癮、收集僻……這社會有各種上癮。如果我們花心思好好傾聽孩子,或許在未來,孩子就能減少成癮的可能。※本文由【媽媽寶寶】授權:李靚蕾指王力宏「性成癮」,花心和性成癮的差別?心理師:「成癮多與童年有關,嘗試控制人生」※更多文章請見媽媽寶寶,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
2021-12-20 該看哪科.精神.身心
王力宏被爆「性成癮」? 醫師:可透過動機治療改善
「優質偶像」王力宏與李靚蕾離婚事件延燒,吸引大批「吃瓜群眾」等最新爆料。昨晚李靚蕾則反擊王力宏的聲明,指出王力宏曾被診斷出「性成癮(Sex Addiction)和自戀型人格(Narcissistic Personality Disorder)」的問題。不過振興醫院精神醫學部主治醫師袁瑋表示,性成癮並沒有明確診斷,但若是造成關係上的困擾,可透過諮商、動機治療等改善。袁瑋表示,性成癮並沒有被寫進「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DSM-5)當中,但從成癮(Addiction)、強迫症(compulsive)角度來看,不論酒癮、菸癮,乃至於性成癮就是「失去控制、超過合乎的量」,且「明知違法、想要不去做,但還是控制不了」。因此若是有性成癮的狀況,就沒有辦法控制在單一伴侶,因而產生關係上的困擾。袁瑋表示,性成癮沒有明確診斷,主要是因為有太多背景因素需要考慮,不像其他精神疾病診斷明確,雖也要考慮背景因素但有較明確的治療方向。不過儘管性成癮沒有明確的診斷,袁瑋說,臨床上還是能就患者的困擾點加以釐清,而成癮治療找出「動機」很重要,因此可用諮商、認知行為療法以及動機治療的方式來「增加改變這件事情的動機」;另外,也要遠離可能誘發成癮的人、事、物。而一般強迫症會合併焦慮、憂慮,若是發現自己因為無法控制而產生焦慮的症狀,也可以適時使用藥物緩解。不過針對這次的事件,袁瑋也強調,諮商是為了治療、改善狀況,而像這樣伴侶的諮商治療應該將診斷「留在治療裡」,而非用於互相攻訐的工具。她也擔心,這樣的情況若一再發生,最後將導致大家不敢向諮商師或醫師求助,反而錯過治療時機。
-
2021-12-20 性愛.性福教戰
王力宏被前妻控性成癮/控制不住想要的欲望 性成癮到底是不是種病?
【2021/12/20編註】李靚蕾指控,長期遭受精神虐待、羞辱,更指王力宏「有性成癮和自戀型人格的問題」。大家都知道酒癮、毒癮是種病,然而性成癮到底是不是種病?看專家分析!現今社會普遍承認尼古丁、酒精及其他藥物具有成癮性且可能傷害身體,但在性方面,專家們對於性成癮症仍眾說紛紜,甚至認為只是個迷思。性成癮症 未被列入疾病英國廣播公司(BBC)報導,性成癮症目前並不屬英國國民健保署(NHS)臨床診斷項目其中之一,因此並無正式的求助患者數據可供參考,但根據一個免費為英國有性成癮症人們提供幫助的網站統計,自2013年來共有2.1萬人造訪該網站尋求幫助,其中有九成一為男性,且僅有一成曾求助過家醫科醫師的幫忙。性成癮症曾被考慮納入「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DSM)2013年最新修訂版本中,但最終因缺乏臨床實證而遭拒絕。DSM是美英兩國醫學界診斷精神問題的一項重要工具。不過,「強迫性行為」則預計在明年5月獲世界衛生組織批准納入其所編製的國際疾病分類(ICD)中。大腦活動 與吸毒者類似賭博以前被認為屬於強迫行為類別,但在新證據出現後,它在2013年跟暴食症一起正式被診斷為一種癮症。治療師認為,性成癮症可能遵循類似途徑。根據2014年發表的一篇研究報告,「性成癮者」在觀看色情片時的大腦活動情形,跟吸毒者在選擇毒品時相類似。來自劍橋大學的主要研究者烏恩博士當時告訴BBC說:「這是第一次對患有這些疾病的人進行研究,觀察他們的大腦活動,但我認為我們現在還沒足夠的瞭解,不能說這明顯是種癮症。」追求快樂 與強迫行為不同人對性愛是否會上癮,目前並未有官方可接受的定義,英國開放大學名譽教授托特斯博士則指出,若純粹是某人在生理上依賴的東西,停止會造成身體傷害,那麼性「不可能是種癮症」,但他認為更廣泛的定義更有用。他指出,有兩個關鍵特徵代表上癮,亦即追求回報或快樂,以及存在著圍繞此行為的衝突。許多專家認為,儘管上癮與強迫行為有驚人的相似之處,追求回報則將兩者做一區分。上癮的人追求短期回報,即使這可能被長期損失所抵消;相反地,強迫症患者並未從中獲得快樂。貼上成癮標籤 忽略潛在問題但人皆追求快樂,要怎樣將一般的追求回報行為和成癮做出區別呢?心理學家加羅德博士認為,當一種行為達到某種程度強度,並對個人及其周圍的人造成傷害就變成一種癮症了。她指出,暴食症與賭博成癮症已被確認為可診斷的疾病,但性成癮症沒有,因其在公眾意識中的時間更長,而這也意味著有更多人站出來尋求臨床協助,提供更多證據來支持他們作為一種疾病的存在。臨床心理學家沙恩則認為性行為可能會讓人上癮,但性本身對那些在情緒失控中掙扎的人來說是次要的,潛在問題如憂鬱、焦慮或創傷則導致他們把性當作一種應對機制。此外,沙恩並不覺得把貼上性成癮症的標籤就一定有幫助,尤其是對那些用性來應對其他問題的人,且有可能導致過度診斷。未經治療的焦慮 與酒癮不同不過,並非每個人都認為性成癮症是個疾病。著有《The Myth of Sex Addiction》的性治療師雷伊說,通常被稱為性成癮的行為實際上是未經治療的情緒和焦慮的症狀,欠缺治療的證據。「將性跟手淫、酒精與毒品畫上等號是可笑的,酒精上癮者可能因戒酒而死亡。」雷伊指出,性成癮症的概念是基於健康性行為的道德價值觀,並稱「若你有比治療師所診斷的還要更多的性行為,或是不同的性行為,那麼你就是一個性成癮者。」而在一篇探討將強迫性行為納入ICD新版本的研究論文中,包括烏恩博士在內的一群研究人員則希望避免掉入這項陷阱。他們希望診斷不應被用來「描述高程度的性興趣和行為」,或基於「與道德判斷或不贊同性衝動有關的心理困擾」,但對他們跟其他希望該疾病得到正式認可的人而言,擁有臨床標籤則是為了要確保患者得到幫助。
-
2021-08-23 該看哪科.腦部.神經
為什麼越到晚上越容易暴飲暴食?與意志力無關的腦神經科學
首先,我們下定決心要遵循健康與規律飲食,但是在一天當中,這股意志力會隨著時間而逐漸減弱。有些人在一天的開始,或許能夠拒絕高脂、高糖的食物,而選擇燕麥粥和新鮮水果當早餐,但之後我們的毅力會崩潰,開始放縱自己吃甜食或其他油膩的食物。前額葉能有助於對抗誘惑,要我們別去吃明知道不該吃的東西,但是低血糖會削弱前額葉神經迴路的力量。這很諷刺,在我們最需要意志力的那個當口,低血糖反而催促我們去尋找食物,而我們的腦中有助於維持規律的區域也拋棄了我們。事實上,低血糖讓我們容易做出各式各樣輕率又衝動的決定,不只限於向誘惑屈服、晃進速食店裡面而已,血糖降低時人還容易急躁。在一項研究中發現,在法官思考是否要讓囚犯假釋時,如果距離上次進食已經有好幾小時,那麼拒絕給囚犯自由的機率就會提高。這個有趣的研究指出,雖然假釋案件的順序並沒有特別排列,但是在法官休息吃了點心之後,犯人特別容易獲得假釋。在血糖低的時候,不論面對的是選擇食物或是其他重要的事情,我們較不傾向於深思熟慮並做出正確的決定。許多居住在現代化城市的人,過著忙到抓狂的生活,往往經常會「靠飲食抒壓」(stress eating)。人們像是穿著溜冰鞋的豬一樣奔來走去,奮力想要把許多待辦事項解決掉,身邊全是各種預期之外的延遲、障礙,和其他阻止工作進展的鳥事,這時我們往往會做出輕率的決定。我們放縱自己大吃,真的如習語說的那樣可以「吃下一匹馬」,而且認為這樣能夠把逐漸降低的血糖濃度升高,事後想起不該這樣子,往往為時已晚。我們會稍微想一下要選擇比較健康的食物,但很快就會找個似是而非的藉口,在意志力薄弱的狀況下做出決定:今天已經過得很糟了,吃點可口但不健康的食物並沒有關係。科學家終於已經了解—不論血糖濃度高低—人類的決心在壓力之下都會煙消雲散的原因。那是因為壓力激素皮質醇在腦部發揮兩項作用,會使得自制力完全消失殆盡。第一:增進報償路徑的敏感度,讓人更容易受到外觀誘人、香味刺激食欲的高熱量食物的吸引。第二:讓報償路徑和其他能夠對抗美味誘惑的腦區之間溝通的強度減弱。由於處在社會壓力之下,皮質醇會過量釋放,這個狀況也會影響到自戀者,甚至可能指出傲慢之罪影響貪吃之罪的某種神經機制。前一天晚上的睡眠狀況對於當天的食欲調節也有很大的影響。如果前一天睡眠品質不佳,當天總是會吃比較多東西。如果要打破惡性循環,你在睡覺前數個小時的關鍵期內就不能吃大餐。如果吃了大餐,肚子中的酵素在打破食物分子之間的化學鍵時,會釋放出熱。這些多餘的熱必須先排除掉,之後才能夠好好睡一覺,因為腦部必須稍微冷卻一點,才能夠進入睡眠模式。為了加速這個過程,我們想睡覺的時候,手和腳的血管會擴張,好提高散發過多熱能的效率。如果你睡覺的時候習慣腳要露在棉被外,其實正是出自本能要加快此過程。最近的一些研究指出,催產素(oxytocin)這種神經胜肽(neuropeptide)參與了食欲的調節。這個結果支持了「安慰進食」(comfort eating)這個概念。催產素著名之處在於,當我們在社交時得到正面體驗,它能讓人產生舒服與安全的感覺。正面體驗可能是受到讚美,或是擁抱,所以催產素有個綽號叫「抱抱藥」(cuddle drug)。不過催產素也和飽足感的產生有關。高糖的飲食會使得下視丘中的催產素濃度下降,讓人想要去找更多食物來吃。這些機制總加起來的結果就是我們對飲食禁果的誘惑非常敏感,而且抵抗誘惑的能力很容易就喪失。低血糖、高壓力、昏昏欲睡的腦袋,再加上容易感到無聊,全都阻礙了腦部控制衝動的部位發揮作用,這些部位本來可以引導我們遠離那些「讓人歡喜讓人胖」的食物。讓人無法無天、不顧後果的以上種種因素全面失控,良知意識也就難以發聲,神經網絡的來回溝通陷入混亂,我們的腦中因此充滿了看似理智的藉口與說服力薄弱的理由,在在都是要合理化自己的行為。如果這個混亂的狀況中又加上了酒精助陣,你很快就會發現自己坐在離自家最近的中東烤肉串店中,而且已經點了魚卵沙拉醬(taramasalata)來吃。所以說,任何想要努力控制自己腰圍擴張速度的人,得到的建議往往是要專注於找出有效且方便的方式減少壓力,並增進睡眠品質。※ 本文摘自《墮落的人腦:從神經科學解讀傲慢、貪吃、好色、懶惰、貪心、嫉妒與暴怒,探究我們難免使壞,犯下小奸小惡背後的科學》。《墮落的人腦:從神經科學解讀傲慢、貪吃、好色、懶惰、貪心、嫉妒與暴怒,探究我們難免使壞,犯下小奸小惡背後的科學》作者:傑克.路易斯譯者:鄧子衿出版社:臉譜 出版日期:2021/06/05
-
2021-05-27 新聞.杏林.診間
我們與「善」的距離 精神科護理師陪病人陪再長大一次
不瞞你說,當我跟別人說我在精神科當護理師,多數人第一時間的反應都是:「哇,妳好有勇氣喔!」但是從他們沒做好的表情管理中,可以看得出來,大家對於精神科還存在著許多的汙名跟過度想像。說話人人會?聊天還真不簡單!精神科相較於內外科或重症病房,病人較少出現複雜的生理疾病,但是,心理上的複雜,也不是那麼容易可以提供照護。在精神科裡面,會談技巧顯得格外重要。你可能會問我,會談哪需要什麼技巧?說話人人會,聊天還不簡單?若面對各式各樣光怪陸離的幻覺、妄想內容,如何應對進退,且讓病人可以放心地跟我們討論,在過程中還能同理到病人,但又不能隨便附和,加強病人的症狀,甚至在面對人格疾患出現試探或挑釁的話語時,護理師本身若沒有深厚的會談技巧,很難在會談當中全身而退。我曾同時照顧過兩個十八歲的女孩,一個天天獨自傻笑,會談後才知道原來每天讓她心花怒放的是――劉德華(這位劉天王可是許多六○年次熟女心中的國民老公)。她說:「我老公(劉德華)天天都對我老婆、老婆地叫!」另外一個少女則是天天食不下嚥、以淚洗面,因為她說:「我爸爸說他再也不愛我了,他還要在我的飯裡下毒,怎麼辦?」這些不存在的幻聽、幻覺、妄想,對於病人來說,都是真實存在且感受得到的事,如果我們只是告訴他們:「那些都是假的、不要理他就好!」那我們就永遠走不到病人的心坎裡,因為我們無法同理他的難過、不適與特殊感受。思覺失調症的病人,除了一般大眾比較常知道會有幻覺、妄想等正性症狀之外,常常也伴隨退縮、功能退化等負性症狀,在常規的藥物治療之外,精神科護理師也常常需要協助病人練習基本的自我照顧技巧,從跟病人搶大便(對!你沒看錯,就是「搶大便」,偶有出現病人退化到佛洛依德人格發展理論「肛門期」玩大便的階段)、協助病人學習清洗的技巧、擬定行為治療計劃,讓他們可以每天執行等。在這樣的過程中,要讓病人信任你,需要花時間的關懷、陪伴,才能建立有效的治療性護病關係。挨揍是日常,學習壓制暴力在精神科工作的歲月裡,「挨揍」也是一個必須跟大家分享的日常。幾乎每位精神科醫護人員都有被攻擊或意圖被攻擊的經驗,我已經算是人高馬大的護理師,畢竟身高一六七公分的我,在護理朋友中算是鶴立雞群,但我卻曾經被一個病人在我頭頂上咬了一口。故事是這樣的,某天大夜班巡房時,我看到他用惡狠狠的眼神死瞪著我,感受到要展開一場腥風血雨的前奏,所以趕快朝護理站回奔,準備通知隊友們把武器「操」起來(約束的相關用物)。就在我正專心「備戰」時,身後傳來一聲巨大的聲響――「碰!」回頭查看時,發現那位病人倒在地上,還哭得相當難過,我心一軟想著,剛剛還在思考如何在不吵醒整個病房下,把他五花大綁,但他卻跌倒了,就在評估跌倒傷勢的那一瞬間,他兩手抓著我的頭髮,開始把我的頭顱當成蘋果,用力地咬緊我的頭頂,死都不放。你猜對了,這下換我哭了,我一邊掉著眼淚、一邊還要溫和地跟病人說:「XXX,我真的好痛,有事情好好說,可以先把手跟嘴巴放開嗎?」當然,如果病人這樣就放開,那他就不是病人了。最後還是等到另外一位護理師與值班醫師帶著針劑,給予肌肉注射後,他才慢慢地放鬆,然後我們再一起把他約束到推床上,推入保護室。而我頭頂的傷口,大約禿了一個月,半年後頭髮才慢慢長齊。在藥物控制與心理會談治療下,病人逐漸穩定,在病人出院前,他抄了佛經送我,說要迴向給我(這可花了他一個禮拜除了睡覺、吃飯之外的時間,都在抄寫),並表示:「李護士,我還記得,在我咬妳的那一天,妳從頭到尾都沒有怪我、罵我,然後我被關在保護室的時候,妳還是每半個小時就來問我要不要喝水、想不想尿尿,然後幫我換手腳約束的姿勢……。」很多病人在急性期症狀干擾最嚴重的時候,大腦過於紊亂,很多失序的事情,自己都記不得,但是,他卻實實在在地記得護理師的陪伴。當然,在這件事情上,我也學了一個大大的教訓,再怎麼關心病人,第一步還是要好好保護自己,確實評估病人的暴力及危險性,不要因一時心軟而把自己的評估放在腦後。然後,精神科護理師的口袋武器裡,除了護理專業之外,還要有學習壓制暴力病人的技巧。同在的力量,陪病人再長大一次精神科病人當中,有一種族群屬於人格疾患(personality disorder),包括:自戀型(代表人物:︽哈利波特︾佛地魔)、邊緣型(代表人物:︽權力遊戲︾瑟曦),和戲劇型(代表人物:︽控制︾愛咪)等。如果你看過以上的電影、小說或是影集,應該可以感受到他們有多聰明到可以操弄周遭的人,在精神科必須要特別小心病人對於我們的操弄行為(manipulation)。曾經照顧過一位邊緣型人格疾患的病人,一開始照顧她的時候,護病關係很好,彼此之間存在著許多正向的回饋,她會告訴我:「能夠被妳照顧,我覺得自己是全世界最幸福的人!」(再搭配上卡通裡才會出現的那種少女般天真無邪的微笑)再來,每天她都會在照護關係中加入一點點的化學變化,來測試妳對她是否依舊很包容,而她想知道在妳心中,她是不是跟別的病人不一樣,能得到妳更多的關注。當談論到出院準備的時候,病人的分離焦慮導致不穩定的情緒開始隱隱作祟,她感到護理師(與其他醫療團隊)要拋棄自己,開始歇斯底里地進行過去經驗的連結,憤怒地說:「妳還不是跟我媽媽一樣,說關心我,但是要離開就離開,哪會管我的感受?」甚至口語威脅並試探著醫療的底線:「我一出院,就要馬上自殺給妳看,如果我死了,都是你們的錯!」當我第一次遇到這樣的威脅時,真的不知所措,覺得自己被情緒勒索。在精神科,這是一種病人使用不健康的防衛機轉,所表現出來的操控行為,醫療團隊必須針對這個個案進行討論,並擬定策略。此時,不是去質疑她的行為,而是著重在如何協助她回到家裡和社會上。因此,大家的口徑都必須一致,否則一旦被病人找到破綻,整個努力就會前功盡棄,目標是讓病人無法挑撥醫療團隊成員之間的信任,才能讓病人感受到穩定的氛圍。就算下次她還是因為同一件事情(也許自殺、自傷、攻擊他人等)而再次住院,都不要責備她:「為什麼這樣做?」、「為什麼又傷害自己?」因為她就是心理生病,才會又回來尋求我們的協助,這也就是精神科護理的重要任務。曾經有位資深的主治醫師告訴我:「這類型病人的長期治療目標,要放在『讓他重新長大一次,不過這次陪他長大的過程中,會是穩定的爸爸媽媽(醫療團隊)』!」當時的我覺得這是不可能的任務,住院兩個月,出院一個禮拜就又來報到,但沒想到到第二年、第三年,每次返回醫院的時間逐漸拉長,可以延長到一個月、兩個月、三個月。過程中,病人會問我,是否可以給他私人電話,我笑笑地回答:「你可以打到病房護理站,任何一個護理師有空的時候都可以陪你談談。可是,若我們在忙的時候,你也需要練習等待。但是,我們永遠都在!」藉由陪伴、同在的力量,病人真的「重新長大」,後來病人可以穩定近十年沒有住院,直到身邊唯一陪伴的親人因死亡離開,才再度住院。正視心理健康,乃精神的良藥身為一位精神科護理師,一直努力對病人做著關懷、陪伴、同在,不論是直接給予,還是幫他們尋求其他資源的連結。二○一九年三月,電視劇︽我們與惡的距離︾紅遍大街小巷,當時引起了社會大眾對思覺失調症病人的關注,隨著電視劇的落幕,這樣的關注也漸漸褪色。二○一九年七月,嘉義發生了鐵路警察在自強號被發狂的男子持刀刺死,二○二○年四月,嘉義地方法院判定男子在犯案當時已經處於精神障礙的狀態,欠缺辨識行為違法與否的能力,因此判決無罪,但要施以監護五年。然而,新聞開始重複所謂的追蹤報導,調查男子被診斷思覺失調多年,但沒有家人監督就醫、吃藥,因而病人一直處於精神不穩定的狀態,大眾開始出現撻伐的聲浪,不外乎「殺人怎麼可以無罪」,以及「監護五年後,男子一樣不吃藥又亂殺人怎麼辦」等等。善與惡往往一線之隔,每個人心中的善跟惡又是什麼?殺了人當然是壞事,不正確的事必須接受法律上的制裁。但前提是,這個罪人本身的動機為何?蓄意謀殺、過失殺人、防衛過當,或是根本是無行為能力人,因為精神疾患出現幻聽、幻覺,才會去攻擊傷害陌生人?我不否認確實也有人(無精神疾病相關診斷)為了逃避法律制裁,而在犯罪後將自己的行為推給「莫須有」的精神疾病,這樣的行為也確確實實地加劇了社會大眾對於精神病人的汙名與反感。我希望未來無論透過體制上的修訂,或是專業上的評量,可以對於精神疾病導致的犯罪事件,有更好的防治,不應該讓精神疾病被拿來當作有心人士操弄的工具。沒有人的生命應該被白白犧牲,也沒有人有權利奪走別人的生命。但社會上也確實存在著一群弱勢族群,他們因為疾病而找不到工作,被社會排除在外。我常常想,那些精神科病人出院後的世界會是怎樣?當他失控時,別人對於他們的指指點點或是異樣眼光,往往是造成他們回到社會上的最大阻礙。每個人的心中,或多或少都可能有些未被診斷的精神議題,大家應該正視自己的心理健康,因為它不像抽血報告,也不是電腦斷層可以看出來的。唯有自己用心觀察,以及把時間留給自己,給自己喘息的空間,才是精神上的良藥。作者簡介李靜怡:誤闖叢林就出不來的護理人、三寶媽護理師資歷這件事:一九九九~二○○二年 臺大精神科病房護理師二○○三~二○○四年 臺大護理系助教二○○四~二○一五年 臺大精神科護理師二○一五年~迄今 臺大安寧緩和護理師值得嘴的事:一九九四年 參加國慶晚會表演的儀隊成員中,唯一和劉德華合影者;二○一○年 考取精神衛生護理師證書;二○一一年 獲選臺大醫學院護理部之優良畢業論文;二○一二年 參加WHO-HPH & HS 海報發表;二○一三年 考取精神衛生臨床護理專家證書,取得教育部部定講師證;二○一四年 完成N4護理進階;二○一五年 論文刊登The Journal of Nursing Research(SCI)雜誌;二○一六年 取得進階護理師證書、參與翻譯美國Elsevier「精神衛生護理實務指引」;二○一七年 當選優良護理人員。給讀者的話愛要及時。 ※本文摘自博思智庫《護理的100種可能:白色巨塔內的角落生物》
-
2021-02-26 科別.精神.身心
發脾氣就是不理性?行為學家解析「憤怒的10 種成分」:那些躲在怒氣背後的真實情緒
你常常控制不住自己的脾氣嗎?你對自己的情緒了解多少?哲學家尼采曾說過,人們往往對最接近自己的東西最無能為力 。沒有什麼比自己的情感更接近我們。 伊利諾伊大學斯普林菲爾德分校的行為學博士 Shahram Heshmat 指出:「憤怒是一種基本情感,使人們變得無禮、草率,並熱切渴望採取行動。了解憤怒的本質,我們就能區分發怒行為的好壞。」以下是他提出的「憤怒十大成分」。正向的憤怒有時候「生氣」是完全正確的選擇。1. 憤怒的焦點是一種不合理行為我們對不禮貌的人生氣,對不合理的待遇感到憤怒,在被冤枉、被冒犯的時刻堅定表達自己的立場,憤怒成為有效的自我捍衛方法。2. 憤怒是正義的主要情感例如殘忍的犯罪事件會引起人們的怒氣。面對任何不公不義的事我們有權生氣,因為憤怒的發聲是推動改革的力量。「憤怒」有時是別種情緒的發言人3. 要求懲罰人們普遍希望看到做錯事的人受到懲罰,來平衡那些不良行為。4. 悲傷的替代品憤怒是悲傷的最具吸引力的替身。Shahram Heshmat 指出,憤怒作為悲傷的替代品並非壞事,悲傷令人沮喪失志,但 憤怒會促使我們採取行動 ,成為鼓勵自我跳脫困境並前進的動力。5. 恐懼的副產品例如夫妻在面對婚姻破碎時的複雜情緒中,丈夫的反應往往以憤怒為主。害怕離婚後穩定性和安全感消失,無法用言語表述的恐懼轉換成了憤怒。6. 掩蓋無助人們在最無助的時刻表現出憤怒,用來掩蓋脆弱和不安,這是一種重申 控制感和自尊 的方式。7. 提供權威感這在職場中上司對下屬、校園李的師生的關係中很常見。發脾氣可以製造權威,憤怒灌輸了信心並觸發了將自我視為強大、有能力的感受。負面的憤怒在某些時刻,憤怒變成一種讓自我感覺良好、推卸責任或威嚇他人的工具。8. 自戀式憤怒越自我主義的人越容易發怒。有人做了讓他不開心、傷害他尊嚴的事,危及他自認高人一頂的地位,憤怒就會持續並惡化。此時的憤怒是一種 報復性行為 ,用發脾氣 使對方感到羞愧、卑微 。9. 責備的衝動受到傷害時,我們希望 有人因我們的痛苦而受到指責或承擔責任 。我們用生氣說服自己任何不好的事都是「某某人」的錯,用責怪他人製造優越感。憤怒很容易,但檢討自己、提出建設性的解決方案卻很難。10. 快樂的憤怒情緒是一種習慣 ── 實踐 ── 重複的產物。有些人喜歡生氣,並真正樂在其中,因為他們已經習慣 利用憤怒來威嚇並操縱他人 ,且對成果沾沾自喜。當發脾氣能達到目的,他們會沉迷於這種模式,如藥物成癮一般。(參考資料:The 10 Key Ingredients of Anger,10 Common Myths About Emotions (and Why They’re Wrong)。)※本文由《VidaOrange生活報橘》授權刊登,原文出處:【發脾氣≠全然不理性】行為學家解析「憤怒的 10 種成分」:那些躲在怒氣背後的真實情緒
-
2021-02-16 養生.心理學解密
當媽媽說「菠菜是好吃的」時 她是在談論什麼嗎?
當媽媽說「菠菜是好吃的」?!科學家海因茲‧馮‧福爾斯特能幫助我們理解這些話語的毒素在哪裡。他在他的一本著作中描述過,我們人生中遇到的第一個女性控制者是說著「菠菜很好吃」的母親。這句話是有毒的話語的一個絕佳例子。事實上,菠菜不是好吃的,而是綠色的。說「菠菜是綠色的」,是對它的客觀屬性進行描述;說「菠菜是好吃的」,則是把個人的觀點,當作事物的客觀屬性。這意味著我們的母親是壞人嗎?當然不是!雖然她們的表達在語法上,或者說在句法上有缺陷,但她們這麼說,只是希望我們能嚥下這碗綠色的菠菜湯。當有人告訴你「你是一個變態」、「你是一個病人」、「你是一個瘋子」等等的時候,情況也是如此。這些客觀描述其實是兩人之間關係的產物。只有當客觀描述和關係產物之間區別明顯時,這些描述才算得上是話語控制。這類話語控制非常普遍,為了個人的身心健康,很有必要學會識別它。它涵蓋了很多種情況,可能出現在伴侶之間,也可能出現在家庭內部。在這些情況中,有人會帶著斷然,甚至激烈的口吻,說著「你是個卑鄙小人(或者無恥之徒)」這樣的陳腔濫調。也就是說,他用了一個形容詞來定義一個人的品質,而這個定論實際上是他和描述對象之間關係的產物。沒有人純粹是卑鄙的(或者說比較少)、控制欲強的、變態的、暴力的、柔情的、善良的,或是慷慨的。只不過,我們在某段關係中會展現出這樣或那樣的一面,而在另一段關係中,則會展現出不同的一面。因此,問題不在於菠菜究竟好不好吃,問題是動詞「是」被用來使人相信,它所描述的是菠菜內在固有、不可更改的性質。這句話的毒素就在這裡:我們可以說菠菜是綠色的,但我們不能說它是好吃的。只有真的認為菠菜好吃的人,以及在特定的情況下,想要讓小孩子嚥下菠菜的人,才會說菠菜是好吃的。這樣做的問題在於,他們在吞下菠菜的同時,也接受了一種錯誤的論證,並可能在將來使用同樣的論證。利用已經建立的關係,損耗、麻痺對方,使對方內疚這類話語控制在伴侶之間表現為:「你是個病態自戀者」;在家庭中表現為:「你是個壞父親(或兒子,或母親等等);在精神病學領域表現為:「你是一個雙相情感障礙患者、憂鬱症患者、自閉症患者、思覺失調患者(多項可選)。」這些話的危害相當大,因為這種虛假的客觀性,把在某段關係中產生的個人意見,包裝成了絕對肯定的客觀事實,而這種絕對,肯定通常只涉及無生命的物體。在這裡,要感謝普通語義學的創始人、哲學家阿爾弗雷德‧科日布斯基(Alfred Korzybski),他告誡我們,要小心動詞「是」的濫用。他認為這個動詞擾亂了人的思維。兩個人的真實關係,雖然在這個動詞中得以體現,但在現實中,卻不是完全如此。動詞「是」的使用,如「他是,或者你是如此這般」,應該被理解為:「這個人認為我『是』這樣的,另一個人可能並不這麼認為。這些話不是對我進行價值判斷,而是向我傳遞某種資訊,目的是利用我們之間已經建立的關係來損耗我、麻痺我,使我內疚。」※ 本文摘自《有毒的話語:親密關係裡的話語控制》。《有毒的話語:親密關係裡的話語控制》作者:羅伯特‧紐伯格譯者:楊燕萍出版社:寶瓶文化 出版日期:2021/01/06《有毒的話語:親密關係裡的話語控制》書封。圖/寶瓶文化提供
-
2021-01-15 新聞.生命智慧
「我們都沒有老過」…初老6現象,認識它、面對它、提防它!
網路有一篇小文章,叮嚀著「要好好地享受生活」,尤其是退休生活,怎麼做?令人逗笑的文章:他說名人有「兩會」—發布會和記者會;有錢人有「兩會」—董事會和招商會;普通人的「兩會」—約會和聚會;失敗的人也有「兩會」—這個不會、那個也不會;奮鬥上進的人有「兩會」—必須會、一定得會。退休的人則有「五會」:會走、會吃、會玩、會睡、會上網。文章裡強調,記住智慧的一句話:世界是你的,也是我的,但歸根究底是屬於「螃蟹」的!我好奇「螃蟹」是什麼意思?原來「螃蟹」是一種比喻,身體健康、活得久、不死的,在市場才永遠值錢!「螃蟹」就是提醒大家,氣長、氣好,一切才有意義。網路還有一篇小文:六十歲以後,如果你一不上網、二不歌舞、三不吃喝、四不隨便跑、五不亂花錢,養成一個良好的生活習慣,久而久之,你就會驚奇地發現自己「老年癡呆了」。玩笑中,這篇小文章暗藏洋蔥。有個老哽笑話,你或許聽過。一群大學同學畢業三十後,決定在A餐廳聚宴。選A,是因為女服務生很靚。十年後,六十歲的他們再度聚餐,又選了A,因為那裡的菜單有許多養生餐膳選項。再十年,七十歲的他們還是去了同樣餐館,這次的理由是那裡有無障礙空間,適合輪椅進出。又十年了,大家已經八十歲了,他們還是去了A,因為大家都不記得曾經去過了。第一次聽此「老化的魔咒方程式」,有閃淚,因為我偶爾也會翻閱養生菜單了。春荷淨靜,檢查自己的初老心理年紀漸長的人,一些生活的小笑話陸續浮現,也會開始自嘲這些事情:忘了眼鏡插放在頭頂上,卻到處找眼鏡;手機明明握在手上,卻心中一驚「我的手機不見了」;明明是尋常的日用品,卻一時想不起它的名稱;家裡才兩個兒子,卻老是叫錯名字……。生活中,不自覺地跟著同輩說著一些有關失智的笑話,其實,他們想表達的是「關於這個議題有點壓力,但是我怕!」但是,他們與晚輩相處,卻有強烈地防禦的念頭,「不想讓別人以為我們老」,他們還在抗拒承認自己的初老!今年五月,我去國稅局報稅,承辦的年輕工讀生,非常禮貌地稱呼我「阿北」,我「溫柔地強烈」抗議,希望她改稱「王先生」,同時內心只能軟弱想著「年輕人啊,以後,妳初老的時候會有報應。」當日常陸續出現一些小小糗事,多了一些矛盾的念頭時,其實我們應該自我意識到:初老已經近身,甚至乾脆「承認」初老了。我要問,承認了然後呢?我以為這時最好的第一步是「自我觀察」,因為「我們都沒有老過」,這些發生在自己身上的新鮮現象,我們都是陌生的。簡單地說,我們要認識「什麼是初老」,要聰明地面對自己初老這個階段,學習如何與它和平相處,也要開始「小心提防」初老的副作用,不要讓年輕人覺得「你好煩好囉嗦」。更重要的是自己「樂在其中」,享受每個階段的人生風景,尤其是此刻。蘇東坡說「最是橙黃綠橘時」,應該是中年末,初老時。關於初老,大致上有以下幾種現象:一,開始「好為人師」。自覺多了許多生命領悟,對於閱讀來的「智慧結晶」,忍不住盛嘆,也嘆惜自己過去的錯失,於是開始截圖分享長輩文。一有機會,就置入行銷自己的生命經驗,大言不慚。事實上,我們年輕的時候,從不喜歡老生常談,聽厭別人的嘮叨老話。想想,儘管是顛撲不破的道理,現在年輕人那裡會喜歡你現在的嘮叨老話?再想想自己年輕時的「不聽老人言」,我們可曾在意過他們的苦口婆心?如果你現在覺悟出什麼人生大道理,先用不急著表達自己的心得,想清楚再分享吧! 二,膽子變小。電視直播緊張刺激的球賽,不敢看下去,會藉機轉台,然後悲觀地認為自己支持的球員或隊伍「會輸」。即使觀賞老電影,看到劇情中悲傷的一些片段還是「心存不忍」,眼眶泛淚。如果,情感戲太過激烈、情節悲慘的畫面,也會屢屢切換頻道,等到這一段劇情過了之後再轉回來。好笑的是,都已經看過幾次重播了,還是會不忍直視、不捨悲戚,對於人生的「大變」承受力降低了。哭點變低了,可能連自己都訝異。三,老歌情節。記得我年輕時,觀看著電視的歌唱節目,那位歌聲婉轉低沉,繞梁三日的女歌手,母親總會問「她是誰?」「蔡琴!」每次看她每次問。之後我看到很會唱的紀家盈,我也會問女兒「她是誰?」「她是家家,你已經問過好幾次了!」初老年紀的人,開始覺得「以前的比較雋永」,新人的音樂「聽不懂」。四,老兵情節。這個容易懂,「閣較講嘛講過去」,喜歡提當年勇。當然也會用「我吃的鹽、我過的橋」的態度面對眼前的年輕人,感嘆一代不如一代。結果,世代鴻溝成了世代的驕傲,甚至成了世代歧視。這裡要提醒,千萬不要落入「年紀的偏見」困局,要知道有偏見就有傲慢,「你會慢慢變成老賊!」年輕人對這樣的初老族也會有偏見與傲慢。工研院許友耕博士的六十五歲感言,他列出六點提醒自己。首先,他說:「不能自以為是,倚老賣老,如果過去真的有點成績,那多是時勢使然,別以為那幾招還管用。」五,對好東西的價值觀改變。對於好茶或是好酒的品質,有一些人開始變得很敏感,人生苦短,為何要浪費在次級品上?這個情結成了「品味的迷思」。對於有比較厲害功能的家電,價格的抗爭相對軟弱,不再掙扎。舉例,某個日本品牌的烤麵包機,烘烤時會釋放蒸氣,可以讓枯乾的麵包恢復成像是冬天曬過太陽的蓬鬆暖被,多段式的烘烤設計,煥然把它成了外酥內嫩的土司。這個高價商品,我曾經抗拒過,想想它是其他低階烤麵包機價格的三四倍耶!但是兩年後,我改變想法了,決定下手買它的理由是,反正明年我還是會想要擁有它,為什麼不現在就買了它?何況「歲月剩下不多」,多一年享受它,就是賺一年。其實,使用好東西的定義,花多一點錢背後的精神,就是「不過度消費」,買/用真正需要或耐用的東西,算是惜物吧!這個態度,在初老族的消費觀漸漸明顯。另一方面「斷捨離」生活哲學也大大流行,開始盤點已經不需要的物件,甚至積極響應。許友耕博士也說:「不要想買地蓋一間自己想要的房子,那會是災難。也別說辛苦了一輩子,買部好車犒賞自己。」至於「辛苦了一輩子」,哈哈,他特別聲稱「老實說,也沒什麼真正辛苦到。」不用太自戀。許友耕進一步說:「不要管那些資訊:人生必遊的十大景點、非吃不可的美食、必讀的三十本的好書……。」他的六十五歲感言,我以為就是關於生活品味與餘命管理必須「放在一起思考」了,取捨之間已經不能任性。六,出門配備。多了保溫杯,隨時需要外套,有些人則需要拐杖了。如果要去旅行、走長路則多了護膝。當然,大包小包的慢性病藥物成了標配。人生的殘值,該如何計算?二○一九年公視人生劇場,以「為黑暗世界點一盞燈」為概念,精選了四部作品:《大潮》、《盲人阿清》、《風中浮沉的花蕊》、《殘值》。作品都是藉由社會所造就的人性黑暗,述說人們如何找回人的價值與希望的微光。《殘值》主角阿濱是一位四十歲落魄的保險專員,事業幾番掙扎,他開始沉淪「詐保」,雖然見不得光,但是自覺在「救人」,他搖身成了一些人的經濟救星。在此同時,阿濱正走到人生的谷底,老婆要求離婚,兒子的監護權還得歸她,阿濱不想放棄這個家,更不想放棄「事業風光」的大好機會……。(本文節錄自有鹿文化出版《向夕陽敬酒:生命深秋時的智慧筆記》)
-
2020-12-05 養生.心理學解密
真的嗎?看手指長度就知道妳有沒有魅力?
根據日媒《GetNews》報導,從手指長度竟然也可以看出一個人的個性?小編看到日本媒體的這一則有趣的報導,其表示透過觀察手指長度就能知道一個人的個性與受歡迎程度喔!準不準就見仁見智了,輕鬆一下吧。A型:「無名指比食指長」的人,A型手指的人有的時候不懂察言觀色,但還是受到身邊親友的歡迎,由於具備優秀的解決問題能力,當身邊的同事或朋友有問題時,也會想要向他們徵求意見。這類型的人適合從事工程師、研究員、分析師,幫人解決問題的工作,同時,這種人也十分聰明能幹,就算當了媽媽也會變成無敵媽媽喔!B型:「食指比無名指長」的人總是自信滿分的自戀狂模樣,比起須要團隊合作的工作,自己一個人單打獨鬥更能顯出他的特別。除此之外,他們常常抱持著自我鞭策的心,相當具有企圖心,每分每秒都想著要更上一層樓,而且呢,這種人也有一種明星氣質,讓人對他看過一眼就難忘了,也就是說是個適合當明星的料呢!C型:「食指與無名指一樣長」的人,是典型的「和平主義者」,他們處世圓融,不喜歡與人起爭執,是非常好相處的peace man,在團體當中,他喜歡默默照顧他人,不太愛出風頭,當了媽媽以後,也會照顧家人、孩子,當個賢妻良母,其實母親像月亮一樣,也就是說,他的慈愛之心也會照亮身邊的每一個人。
-
2020-08-07 養生.心理學解密
愛開快車其實是自我壓抑?駕駛座心理學,從11種開車方式看隱藏性格
從多年搭人便車與自己開車的經驗中,我發現了一個非常有意思的現象,那就是,不管是什麼牌子的車子,都像一部X光機一樣,會把那個坐在駕駛座上、手握方向盤的人的真實面目照得一清二楚。不過,由於照出來的本性,與原來所認識的那個人的樣子相差太多,往往需要再認識一次這個朋友。相信很多人都有過類似的奇妙經驗,譬如,搭某個同事的便車時,突然發現,平常看他做事慢條斯理,甚至有點拖拖拉拉的,但開起車來卻橫衝直撞,讓人嚇出一身冷汗;也有的人剛好相反,平常做事勇往直前,開起車來卻四平八穩。到底開車時會出現哪些小動作?和個性之間又有什麼關聯?下次有機會搭朋友的便車時,不妨做個細心的觀察家,把他的各種言行舉止記在腦海中,相信會更進一步認識對方的人格特質。充滿侵略性的「路怒族」在很多手機影片及電視新聞上,常常會看到暴躁易怒的駕駛人,只因被別人按個喇叭提醒,或是別人超車讓他不爽,就衝動到攔車爆打、砸車洩憤。有人稱這群人為「路怒族」,開車不愉快就會轉成侵略性的駕車行為(Aggressive driving)。開車時何以特別容易引發「路怒族」的情緒?有些「路怒族」是把車子當成自己的私有領土,一旦感覺私領域被侵犯,就會立刻採取激烈的防衛措施。也有些「路怒族」會把別人「超車」跟「按喇叭」的行為解讀成挑釁、敵意的意思,於是二話不說,立刻不分青紅皂白下車報復對方。還有些「路怒族」是因日常生活中累積大量不滿的情緒,以至於看什麼事情都不順眼,任何小事都會讓他們大暴走。另外,氣溫高低也跟情緒息息相關。研究發現,炎熱夏天暴力犯罪的比率也有上升的趨勢,特別是濕熱難耐的時候,很容易引發開車衝突。還有若開車駕駛剛好處於「雙相情緒及其相關障礙症」(躁鬱症)的狂躁期,也很容易生氣失控,變成不可理喻的「路怒族」。邊開車邊演說的人邊開車邊演說的人也很常見,不管原本從事什麼工作,只要一上了車,就立刻搖身一變成為聲音宏亮的政治演說家,特別是碰到交通混亂的塞車時刻,他更是口若懸河地講個沒完沒了,從交通問題一路批評到國家大事。政府官員在他眼中都是笨蛋,學者專家均是蠢才,沒有人比他更具有智慧了。如果這種類型的人思想又較為偏激的話,那他們在現實生活中便很容易遭遇挫折。惡性循環的結果,往往會讓他們看什麼都不順眼、做什麼都不如意,總是覺得自己懷才不遇,全世界的人都對不起他。性別歧視的人抱持性別歧視的人,在他們眼中,女人多半不如男人,所以,只要一看到開車速度比較慢、倒車入庫不甚靈光的車子時,便會立刻以非常輕視的口吻強調:「這一定是女人開的車。」如果事實證明開車者的確是女性時,他更會得意洋洋地笑說:「你們女人根本就不會開車,還要出來跟男人爭道。」對有性別歧視的人來說,女性最好乖乖待在家裡,才是最好的歸屬。緊急煞車、橫衝直撞的人喜歡緊急煞車的人往往情緒也較為焦躁,性格常會處於不安定的狀況,因此開起車來會毫無預警地來個緊急煞車,讓全車的人越坐越緊張。橫衝直撞的人和緊急煞車的人頗為相似,大多是個性急躁且缺乏耐性的人。他們會為了求快而採取非常的手段,譬如,開車時會抄捷徑或不斷地變換車道,結果反倒欲速而不達,這時他的火氣會直衝腦門,動不動就遷怒他人。追求速度的人喜歡追求速度來紓壓的人,通常都有自我壓抑的傾向,會刻意隱藏自己的本性及喜好。所以,當他碰到不喜歡的事物時,常會勉強自己假裝喜歡;或是明明很討厭某個人,但表面上依然笑臉迎人;或是心裡不想做的事,卻不懂得如何拒絕。而當他實在受不了外在人情世故的壓力時,往往會以出走、失蹤、飆車等冒險行為,來平衡內外失調、表裡不一的情緒感受。烏龜慢跑的人開車像烏龜一樣慢的人,可能是年紀大了反應變慢,也可能是個性較為溫吞的慢郎中,他們無論為人或處事都比較小心謹慎,非常重視安全,寧可慢一點也不要發生意外。自言自語的人或許是經常一個人開車上路,身旁缺乏一個講話聊天的伴,久而久之,他們便養成自言自語的習慣。而當他們一旦習慣成自然後,以後即使有人坐在他的身邊,他也會旁若無人地喃喃自語起來。有自言自語習慣的人通常朋友都不會太多,沒事時他們喜歡做做白日夢,讓思緒漫無目的地四處遊走。所以,音樂對他們來說,就如同陽光、空氣和水般的重要,他們不但一上車便立刻扭開音樂,還要邊聽邊唱,流露出一副沉醉不已的模樣。至於聽音樂的動機,有些人是為了提神,以免長途開車會睡著;也有些人則是趁機練歌,希望有朝一日能有演出的機會,通常他們亦有某種程度的自戀傾向,很容易沉醉在自己的世界裡。從不開發新路線的人從不開發新路線的人,只敢開曾經走過的路線,不只個性較為謹慎保守,也較為膽小害怕,只要是從沒去過的地方,他都會卻步,即使有人自告奮勇要帶路,他也會想辦法拒絕對方的好意。在現實生活中,從不開發新路線的人既不敢嘗試新奇事物,連做個決定都猶豫不決,最好世界靜止不變,這樣他才會有安全感。畫路線圖的人每次在出門辦事前,畫路線圖的人會先依照地點的遠近和方向來規畫開車路線圖,然後按圖行事,不會想到什麼做什麼,徒然浪費時間在往返奔波上。一般而言,行前喜歡畫路線圖的人都有「時間就是金錢」的觀念,同時也會為自己的生涯訂定近程、中程、遠程的目標,具有不錯的組織力,思考方面也頗為縝密周到。不守規則的人開車不遵守規則的人通常不把交通規則看在眼裡,無論是違規停車或是闖紅燈、黃燈、超速、超車,他都覺得理所當然。除了開車不守規則外,他們在做其他的事情時,也可能會鑽法律的漏洞或是走後門,舉例來說,從事投資事業時傾向操作短線,不太有耐心做一分耕耘一分收穫的事情。奉公守法的人奉公守法的人行事作風和不守規則型的人完全相反,他們不但遵守所有的交通規則,做起事來更是認真實在,絕對不會動歪腦筋或走後門。雖然和奉公守法的人相處既有安全感也很有保障,不過,由於他們的言行舉止一點也不踰矩,所以相對的也比較不會營造生活情趣,既不會甜言蜜語也不懂得羅曼蒂克,需要靠自己製造浪漫情調。在自己還不會開車以前,我很好奇:為什麼一個人「開車前」與「開車後」會有這麼大的差別?究竟是哪雙看不見的手,在暗中為他們的個性做整形手術呢?等到自己也成為駕駛者後才知道,原來人在開車的時候經常是處於「無意識狀態」,所有的動作都是被制約的反應,難怪會不自覺地流露出不為人知的本性來。此外,人與人相處時需要應酬客套、做做表面功夫,以免得罪他人;可是,人與物相處時哪還需要如此客氣,反正機器是死的也不會有感覺。於是,各式各樣的小動作、小尾巴便統統露出來了。經由開車去印證一個人的個性,可以觀察的訊息實在太多了,不僅從「價值觀」到「獨特性」都能一窺究竟,還能進入對方的潛意識,看到隱藏性的自動化反應,可說是最豐富的觀察旅程,有時甚至還會解開讓你百思不得其解的謎底。書籍介紹書名:從習慣洞察人心:學會識人術,解決人際關係的所有煩惱作者:林萃芬出版社:時報出版出版日期:2020/04/14作者簡介/林萃芬擁有專業諮商心理師的證書,多年來推廣心理學不遺餘力,除了「洞察人心」系列書籍獲得數十萬讀者的熱烈迴響外,更為企業界量身設計「員工心理諮商與輔導」、「員工心理健康管理師」的課程,協助企業界提振員工的自我效能。為什麼她可以橫跨企業界與心理諮商界?事實上她曾經擔任文化及服務業顧問近十年,她表示,這是個心理學時代,人與人的接觸越來越短暫,如果缺乏辨別他人意圖的讀心技巧,不僅人際溝通常會面臨尷尬挫折,更會導致生涯發展錯失良機。有鑒於此,她致力於融合各個心理諮商學派的精華,活用於生活、人際、工作,輕鬆掌握人際優勢。現任:諮商心理師公會全聯會媒體公關主任、「中華人事主管協會」講師、「松德精神科診所」諮商心理師、「聯合心理諮商所」諮商心理師、東吳大學兼任講師著作:鍛鍊心理肌力:15項心理鍛鍊,擺脫那些職場與人際間的控制、害怕、停滯、危機與焦慮林萃芬諮商心理師的生活EQ樂園 www.fannyeq.com.tw延伸閱讀: 拜託~別再這樣抬腳了!中醫師點名:3個常見錯誤姿勢,傷膝又傷腰呀
-
2020-06-18 橘世代.健康橘
照顧者:每個人都把重點放我父母身上,那我呢?
每一個人都把重點放在我父母身上,那我呢?什麼時候才輪到我?都沒人在乎嗎?—一位照護者會老的不僅是受你照護的人,你自己也會,而且每天都在老去。你如何看待身為照護者的自己,是一塊小拼圖,嵌入你看待自己身為獨特個人的自我觀點。只不過,這很可能是一塊意外的拼圖。現在你已經被塞進這個角色裡了,不要忽略你根本的自我。照顧年邁的親人,是全年無休的工作。這份工作勞力密集度高,情緒上也很磨人。照護者就像在變戲法一樣,必須扮演各種不同的角色:父母、小孩、雇主、員工、配偶和維修人員,種類繁多,難以一一列明。讓問題更形複雜的,是時間管理問題。當一切似乎都在同一刻分崩離析時,很容易就讓人心力交瘁。在你全心全意面對照護任務帶來的挑戰、壓力與慰藉的同時,若要避免過勞,非常重要的是,要注意你自己的需求。這表示,你要聚焦在你也有人性的弱點、限制和你自己的需求。不可以忽視自己的健康問題與照護,在壓力高漲的此時尤其如此。否則,在這場混亂當中,你會成為第二個病人。照護是雙頭的:你要照護他人,也要照護自己。這兩邊都是人類經驗的一部份,兩邊也都很重要。關鍵是,要讓兩邊達到平衡。以照護者來說,重要的是要帶著善意。同樣重要的是,要適當地克制,並畫出底線。照顧年邁親人的人一旦做過了頭,也等於是搞砸了。照顧自我有一位照護者說:「我需要呵護、餵養、重視並尊重我的自我。自我照護的真諦是,要記住我也有一個自我。然後我才能活著,才能好好的。之後我才能照顧別人。」照顧自我不同於自戀、自私、或自我放縱。每一個人在生理上與心理上都需要獲得養分與足夠的休息,才能找回幸福快樂,也才能為別人和自己帶來幸福快樂。我們可以看到某些健康的自戀,比方說,老婦人中風後復原,要求梳頭和擦點口紅,並說:「我希望梳個頭,看起來漂亮一點。還有,能不能請妳幫我找我的耳環?妳知道,我最喜歡的那一副,就在我床頭的抽屜裡,可以嗎?」這是健康的自戀,旨在滋養、重視你自己,讓你記住自己還活著。本文摘自《父母老了,我也老了:悉心看顧、適度喘息,關懷爸媽的全方位照護指南》,經濟新潮社 2020/05/16出版【更多關於你所不知道的「照顧者」↘↘↘】。甜蜜的負擔 致照顧者 那個我最親愛的陌生人。張曼娟5年照顧旅程:照顧者們先把自己照顧好 立即按讚 更多橘世代精彩內容不漏接!>>現在立即加入粉絲團
-
2020-06-16 橘世代.健康橘
「對愛的質疑」老大人們被遺棄的焦慮
將安全體驗建立在「錢」上的父母,當他們逐漸老去的時候,他們被「人」拋棄的恐懼,也會更加強烈,所以他們會努力讓孩子看到:我一直把我最好的東西「錢」交給你,你一定不要拋棄我。此時,他們早年在與父母關係中被拋棄的恐懼,再度被喚醒,只是此時他們的身分更加複雜:在潛意識中,與子女的關係既處於父母的位置,也處於子女的位置。當他們處於子女位置時,他們就會努力做些什麼,來保障自己不被拋棄,例如用給孩子錢的方式,吸引子女的注意力,就像當年面對父母時,努力做個「好孩子」來保證父母不討厭自己。當他們處在父母的位置時,又可以感受到給予的優越感,從而補償被拋棄的恐懼,但這又會把子女推到當年自己所恐懼的那個位置:一個沒有能力的、不能養活自己的孩子。相信物質,不相信被愛對於成長中缺少安全體驗的父母,他們的內心其實也會缺少對於關係、對於愛的感受和信任能力,因為他們無法相信自己可以作為一個愛的對象而被愛著,而不是作為一個交換的對象而被愛(因為我有能力、有錢、漂亮……才被愛)。所以,他們在與子女的關係中也會延續這種交換的愛,即他們必須讓自己對孩子有用,才能感覺自己有資格讓孩子愛自己。而他們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也會這樣對待他們的孩子,於是孩子就真的可能學會「你對我有用,我才接受你」。因此,這兩代人的關係中,就會缺乏真實的愛的關係,取而代之的,是對愛的遲疑和無法信任。當內心無法相信真實的愛存在於彼此的關係中時,就會對對方的行為、情感等產生質疑,即便對方真的是出於愛,才對自己好,也會懷疑那個好背後,不過是為了得到某些東西而已。對愛的質疑,使雙方都無法信任關係的安全,也就無法真實的將自己開放,也無法將真實的自己交付給對方,於是雙方的關係就像隔著一層什麼。看起來很親近,內心其實很遙遠。所以,兩代人常常都感覺自己很委屈:我對他那麼好,為什麼他對我那麼糟?這些對於關係,對於人內心的情感需要,都是非常具有破壞性的。沒有被愛的經驗,難以給他人愛當一個人的內心有太多情感匱乏體驗的時候,是很難真正地給予別人,能量守衡原則在人內心依然適用。當一個人內心非常充盈時,他的付出是帶有滿足和喜悅的,這時,他是可以給出愛的能量的,因為他內心已經儲存了豐富的被愛的體驗,所以給出去並不會讓他感覺匱乏。而當一個人內心非常匱乏時,每付出一些,他的匱乏感就會增加一些。為了保持內在的平衡,他就只能從其他的地方,以其他的方式再收回來,譬如剝奪對方的自戀、控制對方的情感等等,而這樣的給予會給孩子帶來非常大的困難,因為父母的愛裡摻雜了傷害,讓孩子無法清晰地分辨愛與傷害的界限在哪裡,使孩子在成年後,人際關係中會有諸多的困惑,不知該如何與人建立健康的關係。父母讓自己生活得好,才能給子女真實的愛那麼,父母到底該怎麼做,才能盡量避免這些傷害的發生呢?父母要有能力讓自己生活得好,要讓自己能夠充分獲得愛的滿足,才有可能給予子女真實的愛。父母如果有能力「自私」一點,將關注點從孩子身上收回到自己身上來,讓自己生活得舒適,就可以給孩子樹立一個努力創造美好生活的榜樣,同時這種放手也向孩子傳遞了一個重要信息:過好生活,是需要自己做出努力的事情,而不是來自他人的給予。而且這也可以釋放給孩子更多的自由空間,讓他們自由地發展。只有父母內心足夠滿足時,孩子才能得到真實的愛,而不是夾雜著傷害的愛。這也是為什麼心理學家一直強調,父母相愛是對孩子最好的養育。如果伴侶關係中不能給予相互的滿足,子女就會成為替代性的滿足者;有時候,這個替代性的滿足就是以給予的方式呈現的,但是這背後卻不乏對自己內部情感缺損的補償,也就是為了維持家庭的關係,會犧牲掉某些真實的情感需要。所以,對子女最好的愛,是父母自己的成長、有能力愛自己、有能力愛彼此。因為只有愛自己的父母,才有能力給予孩子真實的愛。本文摘自《一直喊不舒服,卻又不去看病》,寶瓶文化 2020/04/09 出版【更多精選延伸閱讀↘↘↘】。上有老,下有小!最好的「大家族旅遊」有2技巧!。孝親,不再有憾…讓媽媽高雅老去也高雅再見 立即按讚 更多橘世代精彩內容不漏接!>>現在立即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