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1-10 科別.心臟血管
搜尋
自律
共找到
508
筆 文章
-
-
2021-01-09 科別.腦部.神經
常滑手機會讓記憶力衰退? 專家曝「驚人真相」
影像對大腦的影響你能夠明確回答,目前媒體最夯的「IoT是什麼」嗎?這是「Internet of Things」(物聯網)的縮寫,也就是「物品網路」。不僅限於電腦、手機等資訊通信器材,所有「物品」都網路化,這個情形未來將使我們的生活及商業,從根本產生變化。由於IoT社會到來,我們每天接觸的不再是電視等大螢幕,而是智慧型手機這種小畫面傳送的各種資訊。我們因為這些影像牽動起歡喜、恐懼、悲傷種種情緒,而這些情緒則跟自律神經的活動有著密切的關係。由於影像種類的不同,對大腦功能可能產生不良影響,或產生與自律神經有關的種種生理反應,必須要注意。 「寶可夢震撼」事件觀看影像對大腦的傷害,以1997年推出的電視動畫《神奇寶貝》(寶可夢)引發的夜晚痙攣最有名。當時全國的觀眾中,有超過650人因為痙攣被送醫治療。早在50年前,我們便知道感光性強的人,在受到閃光(flash)及點狀閃爍(flicker)的刺激時,會誘發偏頭痛、痙攣等症狀。1993年,英國播出「Pot Noodle」食品的廣告影片,也誘發觀眾出現3起痙攣事件,以及25人出現其他症狀的悲劇。當時這段影片的背景大多是黑白兩色,並快速覆蓋顏色變換的畫面。結果電視臺直接停止這段廣告影片的播放。負責規範、核可英國民間電視臺播出內容的「獨立電視委員會」(當時)制訂了標準,禁止使用一秒超過3次(3Hz)的點狀閃爍、背景畫面快速變化,以及占畫面相當面積的高反差的規則性變換。這種影像被日本電視界稱作「Pakapaka」,認為畫面效果好,因此經常使用。日本的電視界因不知英國有相關規則,才會引發寶可夢事件。當時厚生省很快組織調查小組,我因忝為其中一員,參與研究發生痙攣的原因。 從影像發現引起痙攣的真相那麼,誘發痙攣的《神奇寶貝》影像,到底是什麼樣子呢?調查後發現,紅/藍畫面在一秒鐘互換了12次(12Hz)。而紅/綠畫面在12赫茲(12Hz)點狀閃爍後,顏色融合成為黃色。紅/藍畫面則交錯成為紅紫色。在新力公司協助下,製作出3赫茲(3Hz)、6赫茲(6Hz)藍/紅點狀閃爍格式,於是發現6赫茲會誘發癲癇。怪不得當初英國的電視委員規定,禁止播出超過3赫茲(3Hz)點狀閃爍,以及背景畫面快速變換。應是預見這個狀況吧。事實上,寶可夢震撼的受害者中,半數是原本便有癲癇症的小孩。其餘一半經調查,腦波並無異常,後來也沒有再發作過。由此可見,《神奇寶貝》的紅/藍畫面刺激非常強烈,連沒有癲癇症因子的小孩,也會誘發出現痙攣現象。 大腦和腦內視覺區的關係與痙攣發作的機制誘發沒有癲癇因子的孩童痙攣的機制,到底是什麼呢?人體眼睛的視網膜在視野五度,密密麻麻地排列著錐狀細胞。所謂視野五度,是指距離30公分,2.5公分大小的意思。智慧型手機畫面有5公分寬。錐狀細胞分紅、綠、藍三色,接收波長的刺激,隨時改變錐狀細胞的比例,以感知各種顏色。紅和綠的組合,會抑制腦中的視覺區細胞運作;另一方面,紅和藍的組合,則有興奮的作用。當紅和藍產生點狀閃爍時,大腦的神經細胞興奮,就容易引起痙攣。寶可夢事件之後,除了電視動畫影集,陸續有報導指出,孩子在玩電視遊樂器、電腦或攜帶型遊戲機時,觀看遊戲畫面也引起痙攣。另外還有不少案例顯示,在觀看虛擬環境媒體、立體電影、因手持相機晃動拍下的影片,或是在故意邊大幅轉動、邊觀看影片等情況時,很多觀眾看到一半會感覺噁心想吐,半途離席。IoT 社會代表多媒體時代來臨,伴隨大螢幕化與近距離的個人視聽環境,我擔心這種會傷害到腦部健康的情況,將日益增加。不管距離畫面多遠、光線多明亮,大腦仍受畫面的刺激,因此要有「時間」限制由於寶可夢事件的契機,後來往往會在電視機的螢幕打出「觀看電視時房間要明亮,離電視保持距離」等警告。不過,這一點是錯誤的。看電視時,最適當的距離是畫面縱長尺寸的3倍,以這個距離看電視最舒服。例如你家的電視機是37英寸(橫寬型),畫面的縱長尺寸約46公分,因此,跟電視距離140公分最洽當。140公分的距離,以視野五度計算,大概是12公分。相反地,若距離2倍,也就是280公分的話,就變成24公分了。就算距離遠,錐狀細胞仍會受到相當大的刺激。另外,錐狀細胞只要在有亮光的地方,就能辨識顏色。也就是說,哪怕只有燭光,錐狀細胞也可以認出顏色。通常液晶螢幕的亮度是五百根燭光,因此亮度是夠的。現在,各位可以明白螢幕上的警告字幕,例如要與螢幕保持3公尺以上的距離,或者室內要夠明亮,錐狀細胞才能檢知畫面的顏色和亮度,其實沒多大意義了吧。即使我們完全了解遺傳因子的作用,也可以從 iPS 細胞製作出只具某種目的的細胞,但恐怕除了神,人類仍無法做出如此精妙的大腦結構!我們要好好保護這份珍貴的禮物,換句話說,IoT 社會更加要重視、保護大腦的健康。在視野中心五度,對光和顏色的變化最敏感。為了不讓《神奇寶貝》之類影片過度刺激大腦,必須限制使用手機的時間。 (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文章授權提供/KingNet國家網路醫藥 黃慧玫、作者/飛松省三、本文出處/摘錄自遠流出版《活化大腦的15個習慣》) 延伸閱讀: 老化跟失智常搞混? 最大差別在這個地方!醫師曝「4危險誘因」 你我隨時都在碰! 「這樣東西」每天使用30分鐘就可能致癌
-
2021-01-07 科別.精神.身心
壓力大、要求完美容易自律神經失調?醫師教「2招」找回自癒力
不論是在工作或生活中,我們免不了會碰到壓力來襲,適度的壓力可以讓自己表現得更好,但若長期處於高壓之下,就有可能導致自律神經失調,而產生焦慮、失眠等症狀,究竟自律神經在人體內的作用是什麼?和壓力又有何關係?所謂的自律神經,它控制著體內的心、肺、腸、胃及其他內臟等器官,使其維持生命的基本機能,包括心跳、血壓、呼吸、胃腸蠕動和內分泌等。自律神經受到情緒、壓力影響而自律神經系統由交感神經與副交感神經所組成,當人在面對壓力時,交感神經會活絡起來,使心跳加快、血壓上升、呼吸急促、肌肉緊繃、腸胃抑制蠕動,讓人提高警覺,保持專注力,以應付外來的刺激和挑戰;當人們處於休息狀態時,副交感神經就會活絡,讓心跳減慢、血壓下降、呼吸變慢、肌肉放鬆、腸胃加速蠕動,讓人放鬆休息,保持所需的體能。雖然自律神經不受大腦意志所控制,但很容易受到情緒、壓力所影響,若人們長期處於高壓之下,交感神經會一直處於活絡的狀態,讓身體持續緊繃,最後導致一連串的不適症狀,使交感神經和副交感神經運作失衡,這就是所謂的「自律神經失調」。自律神經失調並非抗壓性差臺中榮總嘉義分院兒童青少年身心科主任章秉純表示,通常心思細膩、追求完美的人,較容易有自律神經失調的狀況,這樣的族群並非抗壓性差,而是個性較認真、容易把壓力或事情攬在身上,長期下來使身體發出了警訊,加上社會變遷快速與近期新冠肺炎疫情嚴峻,人們無法預期未來會發生什麼事,也容易感到恐慌、焦慮,讓自律神經失去平衡。章秉純進一步說明,自律神經失調時,通常會產生三大常見症狀,分別是「便祕或拉肚子」、「心悸恐慌」和「睡眠失調」,如果在看過很多醫生後,檢查報告依然很正常或找不出問題時,建議可至精神科就診,檢視自律神經是否出現狀況。此外,章秉純指出,自律神經失調在醫學上並非正式的疾病,而是一種症狀,但長期下來可能會誘發其他問題,例如:心臟病、高血壓、焦慮、憂鬱、恐慌等,因此要把它視為正式的疾病來看待,並盡快就醫診斷。學會放鬆,讓心跳呼吸緩和面對自律神經失調時,章秉純建議,可透過兩個方法舒緩放鬆,讓自律神經更容易調節,分別是「調整呼吸」與「睡前催眠」。「調整呼吸」指的是慢慢地吸氣、吐氣,讓心跳、呼吸緩和下來,使身體感受到放鬆,而「睡前催眠」是把睡眠環境佈置得輕鬆和諧,想像自己在溫暖的情境中,感受自己的辛勞與酸痛漸漸離去,不知不覺,身體就會慢慢進入休息狀態。章秉純表示,雖然生活中的壓力無可避免,但可以試著「活在當下」,把焦點放在感受「當下的時光」,不要過於擔憂未來,也不要一直檢討過去發生的事,這樣才能保持心緒的平靜,從不安的感覺中釋放自己,增強自律神經的復原力。諮詢專家/臺中榮總嘉義分院兒童青少年身心科主任 章秉純
-
2021-01-03 科別.腦部.神經
懷孕不再怕偏頭痛 大枕骨神經注射可改善
30歲胡姓女子從高中就偶有偏頭痛情形,今年懷第二胎後頭痛次數直線上升,每天都痛到無法工作,只要些許聲音就頭痛欲裂,普拿疼照三餐吃也壓不住,不但影響生活,也擔心藥物恐影響胎兒,最後求診台大醫院新竹分院神經部,經醫師評估,幫胡於大枕骨神經處注射局部麻醉藥物及少量類固醇,第二周治療見效後,頭痛次數大幅減少,進入第三孕期後更是不再發作。台大醫院新竹分院神經部醫師李怡蓁指出,懷孕中的偏頭痛患者雖有五至七成於第二及第三孕期情況會逐漸改善,但仍有一大部分會面臨頭痛狀況惡化,不論是頭痛時服用的止痛藥,或是用來降低頭痛發生次數及嚴重程度的預防性用藥,基於安全性,選擇皆有限,許多媽媽擔心藥物對胎中寶寶有害,更是不敢服藥。2020年美國頭痛學會針對懷孕中偏頭痛患者的治療,對其會員 (近半數為頭痛專科醫師) 發出問卷調查,結果顯示,高達75%的醫師對使用神經注射感到非常放心,遠高於亦可於懷孕中使用的乙型交感神經阻斷劑。李怡蓁說明,大枕骨神經位於後腦勺,為頸椎第二節神經的分支。由於頸椎第一、第二節神經與三叉神經在三叉神經頸部複合神經核的匯流,在偏頭痛的病因上扮演重要角色,因此在大枕骨神經附近注射局部麻醉劑加上小劑量的類固醇,透過神經調節的機制來治療頭痛,成為對口服藥效果不佳患者的另一治療選項。許多病患對於「在頭上打針」感到恐懼,事實上,大枕骨神經位於頭骨之外,藥物注射於頭皮之下,安全性高。除了接受過開顱手術或對注射藥物過敏之外,沒有其他禁忌症。治療偏頭痛外,對於叢發性頭痛及其他三叉自律神經頭痛亦有良好的效果。口服藥效果不佳,或是懷孕等,無法使用其他藥物的頭痛患者,建議找神經科醫師諮詢,找出頭痛的解決之道。
-
2021-01-03 新聞.生活用品毒害
顏色異常鮮豔就要小心 彩色口罩恐含致癌染劑
彩色口罩成了許多人搭配服裝造型的流行配件,但安全嗎?本報調查發現,不論醫用或防塵彩色口罩使用的色料並無國家標準,行政院消保處前年初查驗防塵口罩,有兩件彩色防塵口罩含致癌「偶氮色料」,但去年經濟部僅查了三件。立委劉建國質疑,把關機制恐有漏洞,要求經濟部和衛福部要負起責任,健全國家標準外,更要加強查驗。目前夜市地攤、菜市場等通路,常見各式彩色口罩,顏色、圖案的確吸引人。紡織綜合研究所主任黃博雄提醒,彩色口罩每片成本至少多一元,便宜賣並不合理,若口罩顏色異常鮮豔,就要小心。高雄科大化工系助理教授倪偵翔指出,偶氮染劑普遍用於紡織品,價格便宜,業界一次都是幾桶、幾噸的在買,這種化合物雖穩定,但怕酸(如汗水)、怕高溫,斷鍵會釋出致癌物苯胺。消保處主任消保官王德明表示,彩色口罩不僅潛藏偶氮色料的致癌風險,也可能含重金屬,由於直接接觸口鼻,對兒童健康更不利。前年查出的偶氮色料超標的彩色口罩,都是在知名購物網站買到的,很難提防賣家是否偷天換日,拿粗製濫造的彩色口罩賣給消費者。口罩業者透露,有食藥署委員擔心口罩外層含偶氮色料,廠商送驗口罩原料,果然驗出含偶氮色料,但食藥署並未規範平面口罩禁用工業級染料,也無溯源機制,只能靠業者自律。台灣公衛促進協會理事高而仕表示,擔心市場、夜市的彩色口罩來自地下工廠,呼籲消費者,在政府制訂規範前,最好選擇有認證的醫用口罩相對安全。經濟部標準檢驗局組長賴俊杰說,防塵口罩目前沒有偶氮色料、游離甲醛等國家標準,但準用衣服、襪子等紡織品的CNS15290,若發現超標,可依消保法要求業者下架。去年十二月初曾隨機抽驗三件,偶氮色料都合格,就未擴大辦理查驗。衛福部食藥署也說,醫用口罩之前重點都放在能否過濾病毒等,確實忽略色料使用的安全規範,由於彩色口罩使用率明顯增加,會參考現況實際抽驗。
-
2021-01-02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五月天演唱會再現1自主健康管理者 五迷痛批:老鼠屎!
五月天昨在桃園的「好好好想見到你」跨年首場,傳出竟有5名自主健康管理者違反規定偷入場,經指揮中心的天網揪出後,引發粉絲一陣騷動。儘管相信音樂今天(1日)不斷鄭重呼籲:「全力配合指揮中心防疫與大家共同努力,我們繼續一起守護這得來不易的相聚機會!」沒想到稍早粉絲間再傳出又有疑似自主健康管理者被工作人員帶離現場,引發部分五迷痛批:「老鼠屎!」、「為什麼不能乖一點!」桃園市長鄭文燦今天上午澄清,是自主健康管理民眾,當下經指揮中心通報警局和衛生局,立即依照手機軌跡找出這6人,經確認其中有5名是自主健康管理者在棒球場內,另一名則是在附近卻認為誤報,而這5位自主健康管理者將,依傳染病防治法被開出1萬到15萬元不等罰款。至於網友討論今又有1名自主健康管理者偷渡,桃園市衛生局證實今晚7時許又查到1名自主健康管理者出現五月天演場會現場,目前正處理調查中。相信音樂剛再次回應:「天網恢恢,疏而不漏!敬告不要再有任何人以身試法、不要再有任何害群之馬!公權力佈下的天羅地網一定第一時間揪出少數害群之馬,即刻帶離出場,依法處以相當罰則。」同時工作人員也會加強詢問觀眾入境時間。其實相信唱片公司稍早前就已表示:「近期入境觀眾請特別注意,居家檢疫14天期滿應再自主健康管理7天,自主健康管理期間避免出入公共場所。」唱片公司再次以防疫宣導重申並提醒觀眾,目前包括今天(1日)、2日、8日、9日及10日的演唱會仍會照常舉行,鄭重呼籲大家嚴格自律,千萬不要以身試法,如有違反相關檢疫規定者,依法最高可處15萬元罰鍰。
-
2021-01-01 養生.聰明飲食
季節造成不適?專家告訴你春夏秋冬身體哪部位易虛弱
【文、圖/摘自高寶《藥膳師的生命力餐桌》,作者麻木久仁子】身體的不適,可能是季節造成的「最近好像經常感冒」「這一陣子都睡不好」「會不自覺感到焦慮」大家之所以會出現這些不適症狀,或許是因為季節的關係。假如是直覺敏銳的人,恐怕早已察覺出自己「總在季節交替時感冒」了吧,而這其中是有確切理由的。中醫認為每個季節分別有外來的「邪氣」,也就是會讓人體產生病痛的負能量。比方說,秋天會有使用了「乾燥」的「燥」字的燥邪。在這種邪氣影響下,秋天乾燥的空氣會導致支氣管虛弱,皮膚也容易變乾燥。春季則有如同風一般揚起的「風邪」。由於春季是個像風一樣變幻莫測、不穩定的季節,因此也是容易讓人時而心情焦躁,時而鬱鬱寡歡的季節。我們人類終究只是大自然的一部分,中醫形容這種狀態為「天人合一」,而這句話也有「天和人要和諧相處。順著大自然並與之共生乃是必然」的涵義。氣候以及環境等「身體以外」的事物無法靠自己改變;不過,「身體內部」卻是可以控制的。也就是說,那些讓人體生病的邪氣是可以透過飮食來解決的。因此,必須事先了解每個季節容易發生哪種不適症狀,以及身體的哪些功能容易變差,先思考「在這個季節要注意這點」再挑選食材,才能讓身體有本錢戰勝邪氣。從下一頁開始,會附上每個季節身體哪一處容易虛弱的一覽表,讀者可以拿來和季節及自身狀況對照閱讀。當然,除了季節,體質與當下的身體狀況也可能是造成不適的原因。 春夏秋冬,身體的哪個部位容易虛弱?中醫認為人體是由肝、心、脾、腎、肺這五臟所構成的。這裡的「五臟」,不光是西醫的肝臟和心臟等內臟器官,還包括了「會與人體機能或影響相對應」的概念。大家一開始可能會覺得不太好理解,但只要想像五臟與自然的關聯,就能漸漸抓到那種感覺。請大家事先了解每個季節容易產生的不適症狀,以及該季節容易使五臟產生的負擔,再當作每天飮食的參考吧。春容易情緒不穩的「風邪季」春天是為漫長的冬天畫下句點,新芽紛紛破土萌發,代表成長的季節;另一方面,就像「春天第一道溫暖的南風」般難以預測,此時也是個容易心神不寧的季節。沒有固定型態、大幅擴散、、隨風飛揚、變幻無常正是春季的特徵。容易疲弱的五臟:肝肝負責控制血流和血量,能夠促進消化機能、有效代謝水分,以及調整精神。肝要是疲弱,就很容易情緒不穩或心情鬱悶。梅雨(長夏)沉重倦怠又濕漉漉的「濕邪季」如同字面上的意思,就是天上降雨讓大地獲得滋潤,作物得以茁壯成長的時節。此時的濕氣會導致循環變差,因此也是身心容易感到疲憊不堪的季節。容易疲弱的五臟:脾脾負責腸胃等消化器官的運作,例如讓經過消化吸收的營養在人體內循環,或是讓水分正常代謝等。對濕氣無招架之力,容易在季節交替時出現不適。夏身心都備感焦躁的「暑邪季」氣溫升高,非常炙熱的季節。植物綠意盎然、生長茂盛。此時也是容易因為暑熱而汗流浹背,造成水分和生命力流失的季節。容易疲弱的五臟:心中醫指的「心」,不只是心臟,也和腦部以及自律神經有關。心主掌精神與意識,負責造血並讓血液循環全身。心情緊張睡不著、多夢、氣色不佳,都代表心的功能虛弱。秋天乾物燥的「燥邪季」天空澄澈、農作物開花結果閃耀著金色光澤的豐收季。此外,此時會颳起乾燥的風,讓空氣也跟著變乾。順道一提,這時也是事物出現重大變化的季節。容易疲弱的五臟:肺只要從鼻子吸氣,外界的空氣就會透過呼吸器官進到肺裡。由於三不五時就會接觸到外來的邪氣,本身相當敏感脆弱,極度需要滋潤。肺如果虛弱,就容易出現皮膚乾燥,或是喉嚨痛等呼吸器官不適的症狀。冬
-
2021-01-01 新聞.元氣新聞
自主健康管理者亂入 阿信:不知道2020的噩夢什麼時候過去
五月天「好好好想見到你」演唱會首場昨晚於跨年夜登場,在「笑忘歌」中,五月天與粉絲一同倒數,欣賞90秒燦爛煙火秀,而後師妹白安上台合唱「海海人生」,與粉絲同迎新年。阿信感慨2020年人人戴著口罩、關心有沒有確診,「不知道屬於2020的噩夢什麼時候會過去,但我知道,我們2021還要約在這裡見面,下次見面不知道是何時,如果你願意的話,你在人擠人的捷運、漫長的公車上或困難的工作崗位,是不是有一連串的考試 ,不管你是健康、還是生病,我希望你所有願望成真,2021新年快樂」,一連五聲「新年快樂」向粉絲祝賀。為了拉近與粉絲的距離,演唱會打造史上最寬的132米LED,與140米一路直通看台區的fly to you延伸跑道,特設三大舞台,包括主舞台、以及延伸跑道上的好好舞台和光年立方舞台;一開場五月天就從中間的光年立方舞台登場,一連帶來「一顆蘋果」、「盛夏光年」等夯曲,點燃粉絲時隔一年相見的熱情。在演唱「知足」時,五月天坐在背景畫面是空蕩蕩的座位,阿信感性告白:「今天是2020年最後一天,新的一年我們終於又回到這裡,我們終於又在一起了,天上的星星跟棒球場的星星全都亮了,謝謝你們回來,謝謝你們回來。」五月天首唱新歌「因為你 所以我」,感性告白:「你的身邊是我,我的身邊是你,因為你都要好好的,所以我們才能好好的。」並特別選唱2020年夯歌「刻在我心底的名字」,盼將這份得來不易的相聚刻在心裡。演唱會原訂上周耶誕佳節於桃園國際棒球場開演,受到本土案例影響延期,開唱前祭出13條防疫重點,入場民眾除了量體溫、消毒,並發放人手一包防疫包、場內外嚴禁飲食等,防疫做得嚴實,總計6場演出預計將吸引13.2萬人次觀賞,票房收入約3.2億。開演後卻傳出有隔離者入場同歡。據「五月天Just 5可取代」臉書社團,晚間Po出一名戴著黑框眼鏡與口罩的男子被桃園市政府衛生局與警察團團圍住,Po文者寫道:「好像有隔離者...在A2區域...嗎?傻眼...大家可以自律一下嗎?不要讓五月天後面的場次毀了」不久被刪文,再次Po同照寫道「可以問問A2的大家這是怎樣狀況嗎?為什麼有桃園市衛生局的人進來?」引起現場觀眾人心惶惶,而也有粉絲回覆「未證實的消息,麻煩刪文好嗎?」、「可以等衛生局的消息嗎?其實這類資訊從來不是我們去發」。所屬相信音樂對此回應:「衛福部天網第一時間發現疑似自主健康管理者後,現場防疫督導小組立刻將該名疑似自主健康管理者帶出場,並即刻進行疫調,再次鄭重呼籲大家嚴格自律,千萬不要以身試法,依法將處以最低1萬最高15萬罰鍰。」
-
2020-12-29 醫聲.罕見疾病
罕病認定/頻拉肚子以為自律神經失調 手腳沒力才知FAP罕病
現代人工作節奏快、壓力大,拉肚子、心律不整引發的自律神經失調患者不少,台大醫院神經部主治醫師謝松蒼提醒,罕見疾病「家族性澱粉樣多發性神經病變(Familial Amyloidotic Polyneuropathy; FAP)」初期表現常是自律神經失調,特別是慢性腹瀉,要等到兩、三年後患者四肢手腳痲、無力才會轉到神經科被確診,由於FAP在台灣好發55歲以上男性,正值扛起一家經濟的重要階段,若診斷太晚容易陷入臥床不起的長照風險。家族性澱粉樣多發性神經病變,是一種基因突變造成神經的退化罕見疾病,也是所有周邊神經退化疾病當中最嚴重的一種。謝松蒼表示,目前在國健署登錄FAP的患者至今約160名,男女比約八比二,但多數病人初期多以自律神經失調表現,他認為實際患者人數可能被低估,以拉肚子來說,患者前往腸胃科醫師作完大腸鏡檢查,通常不會看到有任何病灶,常被診斷為「腸躁症」;也有些病患會心律不整,特別是心跳過慢。「這也是FAP早期診斷的極大挑戰」,謝松蒼說,FAP在全球因不同的基因突變有不同的表現症狀,台灣發生FAP,主要來自製造甲狀腺素的運載蛋白發生基因突變,需透過血液與基因檢測才能確診。以往FAP患者治療多以症狀、支持性為主,現在有RNAi技術,阻礙特定基因轉錄或轉譯來抑制致病基因,相關研床試驗在全球19個國家44個地區展開,225名患者參與,台灣也有18位,占8%,是亞洲案例最多。謝松蒼表示,這是少見的將台灣獨有罕病基因型納入全球臨床試驗案例。
-
2020-12-21 科別.精神.身心
高學歷高壓力? 醫師:研究生憂鬱、焦慮是正常人6倍
最近接連發生大學生自殺意外事故,安南醫院精神科主任張俊鴻表示,根據美國研究顯示,高學歷帶來高壓力,研究生得到焦慮症或憂鬱症的機率是一般人的六倍,親友的陪伴與傾聽,及本人的自我察覺都相當重要。張俊鴻說,一般人認為高學歷者是人生勝利組,應該一切順心,但根據美國Kentucky大學作的研究調查(發表在2018 年NATURE BIOTECHNOLOGY)顯示,2279位研究生中(9成是博士生),41%有焦慮症,39%有憂鬱症,竟然比一般人得到憂鬱症或焦慮達6倍以上之風險。此外,歐洲另一篇研究結果報告顯示3659個博士生中,有32%博士生有一般的精神疾病,特別是憂鬱症最多,平均三個博士生就有一位有身心疾病,實在是很大的警訊。而有身心疾病的朋友本身就比較會有較高自殺風險,張俊鴻表示,大數據統計發現憂鬱症患者大概有15%左右的人會選擇自殺結束生命,而思覺失調症約10%也是死於自殺。根據2015年國內調查自殺的方式顯示,第一名是上吊,第二是燒炭,第三則是服毒。張俊鴻說,目前最新研究已顯示,壓力會導致一些身心症狀比如自律神經失調,主要是神經跟內分泌兩大系統所引起。他指出,往往高學歷、高成就的人大多有A型人格,對我自我要求高,所以更不輕易承認自己有身心的狀況。而針對這些高學歷高壓力的族群,家屬、朋友跟同事可以怎麼做來減少日後遺憾呢? 張俊鴻表示,適時的陪伴傾聽很重要,而當事人千萬不要說自身沒事,而忽略身心已過勞警訊,若已有身心症狀,如長期失眠、焦慮、易怒,甚至達過度使用酒精時,建議至身心或精神科由醫師作進一步諮詢和自律神經檢測,除心理諮商外也可以考慮跨顱磁刺激TMS、微電流刺激CES,或神經生理回饋等非藥物治療方式,來處理當下憂鬱情況。 請珍惜生命,再給自己一次機會。求助,才是最好的路。求救請打1995 ( 要救救我 )
-
2020-12-21 科別.耳鼻喉
天冷、壓力大耳鳴就發作?當心自律神經失調!醫:先看這2科找病因
蕁麻疹腸躁症時好時壞?當心是自律神經失調身體警訊 身體常常出現各種老毛病,看完醫生吃完藥,卻又經常反覆發作,有可能是自律神經失調造成?民生承安診所王健宇醫師指出,現代人一天當中從起床睜開眼到晚上睡眠,所有的活動都是靠自律神經進行調節,包括呼吸、心挑、饑餓、排泄都有相關,一旦打亂作息節奏,就可能出現各種自律神經失調的症狀,若未妥善控制,有可能引發紅斑性狼瘡、大腸急躁症、慢性蕁麻疹、甲狀腺機能亢進者等疾病。 王健宇舉例,許多人作息失調又採用錯誤解決方式,更容易導致身體平衡失調,比如為了熬夜喝咖啡,隔天照常上班為了提神繼續喝咖啡,如同一台持續運動的車子,該進廠保養卻不進廠,身體就會有「破口」而引發自律神經失調問題。以女性而言,壓力大時最常見的就是甲狀腺機能失調,甚至可能因此引發自體免疫疾病。相較之下,因壓力產生的腸躁症,則有男性多於女性的現象。 耳鳴竟是自律神經失調害的?王健宇:先看這兩科再確定 坊間常有民眾,突發性出現耳鳴卻找不出病因,恐也需要注意自律神經問題。王健宇指出,耳鳴與自律神經關係非常密切,提醒民眾如果耳鳴時好時壞,當處於天氣冷、心情低落、壓力大的時刻特別容易發生,就是身體處於壓力破口的不平衡狀態下。也可觀察自律神經失調的其他症狀,比如頭疼、頭暈、胸悶、胸痛、皮膚過敏,這些症狀都會反映身體是否處於平衡之中。 王健宇提醒,耳鳴其實是相對難處理的疾病,民眾如果不時發生耳鳴、暈眩,應先至耳鼻喉科就診。若檢查無明確病因,可再尋求神經內科諮詢。倘若耳鼻喉科與神經內科檢查皆無問題,這類耳鳴很多時候歸類在自律神經失調的範疇。醫師表示,可使用針對耳鳴、暈眩的症狀治療藥物,再搭配調節自律神經失調的藥物,有機會控制在7、8成之間。 面對自律神經失調 先求和平共存找出壓力源 王健宇表示,面對自律神經失調或時好時壞的症狀,應保持平常心配合治療,先求與症狀和平共存、日常生活不受影響。醫師提醒,有自律神經相關症狀與疾病發生時,除應就醫治療外,也建議病人找出造成壓力的源頭,用正確的方式舒解壓力,才能真正讓自律神經恢復平衡,甚至有機會可以脫離藥物。 《延伸閱讀》 .用呼吸改善耳鳴!醫:耳鳴未必是耳朵的問題,單邊耳鳴等情況盡早就醫! .失眠分3大型態 別單靠安眠藥,睡眠日記有助改善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0-12-17 科別.精神.身心
壓力慢性病的邪惡聯盟 WHO認證使人傷殘的2種疾病
【文、圖/摘自方言文化《哈佛醫學院的SMART壓力管理訓練》,作者王芳】交感神經亢進,心律不整找上門日常生活中,人們經常面對的壓力源(例如失業、孩子生病、夫妻失和等)皆會刺激腦心連結;大腦深處的情緒區域邊緣系統也會跟著活絡。當邊緣系統因威脅、挑戰或大量壓力反應而變得興奮之後,內側前額葉皮質會開始調節壓力反應的程度和時間,這是邊緣系統和前額葉皮質之間的一種負向回饋環路(Negative feedback loop):當邊緣系統反應過大時,前額葉皮質便會加以抑制,如同精密恆溫器的調節作用。然而,如果壓力成了持續狀態,超出前額葉皮質的抑制能力,兩者之間的關係就會失衡,使人們感到不舒服、焦慮和恐懼,這就是所謂「自主神經系統功能失調」。正常情況下,交感神經和副交感神經處於平衡狀態,痛苦情緒導致的壓力反應,是由交感神經增強(亢進),或副交感神經減弱引起,一旦交感神經反應過度,心臟就可能出現心律不整。在神經影像學研究中,心臟病患者的杏仁核對恐懼和焦慮過度反應,進一步造成了心血管功能的負擔。在冠心病患者中,與非壓力相關心臟病患者相比,那些壓力誘發的無痛性心臟病患者,其內側前額葉皮質部位將被刺激得更強烈,這反映了內側前額葉皮質對邊緣系統(杏仁核)的興奮抑制作用降低。那麼,心臟疼痛對大腦又有何影響?對心絞痛患者的大腦進行核磁共振攝影後發現,他們的大腦活性增加了。意即心臟所經歷的疼痛,會具體表現在視丘(Thalamus,大腦中心的雙側感覺核)被刺激,並向前傳導感覺資訊到大腦。當人感到疼痛之後,前額葉皮質區域中的腦島皮質就會被刺激。在壓力之下,心臟病患者流向前額葉皮質區域和邊緣系統區域的血液明顯增加。前文提過,邊緣系統區域和情緒、記憶以及壓力調節相關,可在疼痛訊號發出的過程中合成情緒與認知資訊。換句話說,用來調節恐懼和焦慮的大腦區域,足以影響心臟功能:沒有心臟病的大腦在認知方面更加活躍;有心臟病的大腦則是情緒中樞較活躍。憂鬱症+心臟病,壓力慢性病的邪惡聯盟憂鬱症與心臟病組成了一對邪惡聯盟,這兩種因壓力而起的慢性病,將增加人體的易感性(致病性),因此現代人經常共病。世界衛生組織更將冠心病和憂鬱症,列為使人傷殘最大的兩種疾病。身心訓練能夠增加身心彈性,提高人們處理壓力(尤其當杏仁核發生反應)的能力。當身體以健康的方式工作,腦心連結的前額區域就能有效地調節杏仁核的狀況。具體而言,冥想能改善與壓力相關的神經系統失衡、控制血壓,增加胰島素受體敏感性;減少脂質過氧化,延緩細胞衰老,藉此減少壓力相關代謝症候群,同時降低心臟疾病和心肌梗塞的易感性。壓力可透過壓力仲介物的作用,轉化成代謝過度啟動,對細胞產生氧化壓力(Oxidative stress)反應。氧化壓力會造成細胞粒線體代謝過度(氧氣和糖分)、引發有毒物質累積。促炎症轉錄因子(NF-kB)是壓力和氧化壓力之間的潛在重要橋梁,更是引發各種心血管疾病的關鍵。在壓力的作用下,NF-kB 會產生相關的神經傳導物質,當這種反應的結果直接作用於冠狀動脈血管內壁時,便會增加心血管病患者的致命風險。當壓力移除後,NF-kB 通常可在六分鐘內回到正常水準。然而一些人會恢復得慢一點,出現延長的NF-kB啟動。這種對壓力刺激的不同反應,可能是每個人對壓力的感受不同所引起,也可能是不同基因導致的結果。在一項針對兩千三百二十名男性心肌梗塞患者的研究中發現,當這些男性有較高的生活壓力或被社會隔離時,有可能在三年內死於心肌梗塞。換句話說,當他們既有高壓力又缺乏社會支持時,就會有非常高的死亡率。這些心臟病患者通常都有嚴重抑鬱和焦慮,且容易在壓力的影響下,進一步出現更多心臟問題。但當他們學會SMART壓力管理訓練後,大部分患者都有明顯進步,這是因為身心訓練能夠抑制基因反應、增加免疫力與疾病抵抗力。時至今日,大多數人已注意到壓力對心臟有害。心臟病是壓力疾病與大腦相關最具說服力的例子,只要控制心臟病風險,大腦和心臟就能相互協調並維持健康。
-
2020-12-15 科別.精神.身心
熱水泡澡越熱越能放鬆身心?醫:超過42度有反效果
【文、圖/摘自方言文化《剛剛好的不努力》,作者井上智介】請抱持輕鬆心情嘗試這些方法,你會看到改變。如果有其他覺得不錯的方法,也請盡量去試。放鬆心靈的妙方首先,第一項是有關於洗澡。對你來說,洗澡這件事是否已變成「只是盡義務」的習慣呢?是不是「因為沒時間」、「因為嫌麻煩」,所以沒有使用浴缸泡澡,只用淋浴匆匆解決呢?妥善利用洗澡,不僅可以清潔頭髮及身體的汙垢,還能舒緩緊繃的身心,有助於放鬆心情。之所以會這樣說,是因為其實我也是一位「溫泉療法醫師」,即對於採行溫泉療法的人提供醫療指導的醫師,此外針對日常的沐浴,也能從醫學面給予指導,進而對身心有所助益。身為溫泉療法醫師,我想要告訴大家,如何百分之兩百活用沐浴來恢復精神。就如同先前已經提過,人類具備包括了交感神經和副交感神經的自律神經。交感神經就是當你在努力時發揮作用的神經,副交感神經則是在放鬆時會發揮作用的神經。換言之,重點在於如何透過沐浴啟動副交感神經。這件事也與夜間的睡眠品質息息相關。經過長時間的加班,搭乘擠滿人的電車搖搖晃晃地回家,在回到家之後的一段時間內,交感神經依然活躍,身心都持續處在緊張、興奮的狀態。在這樣的狀態下,是不可能酣然入睡。為了抑制亢奮的交感神經,讓副交感神經處於優勢,不妨積極的活用洗澡。首先,前提就是一定要在浴缸內放熱水,並確實地將身體浸泡其中。只靠淋浴也能夠去除汙垢和多餘皮脂,但是,我們需要的是藉由泡澡來提高身體的深部體溫,光靠淋浴並無法做到這件事。浸泡在熱水中讓體溫升高,促進血液循環是非常重要的事。如果血液循環變好,就能夠順暢地運送體內細胞所需要的氧氣和養分。此外,還可排出身體不需要的二氧化碳及疲勞物質,提高新陳代謝,能夠讓你有種神清氣爽、煥然一新的感覺。除了因為某些疾病無法泡澡的情況,請不要做半身浴,而是確實泡到肩膀的高度。當你泡在海水裡或進入游泳池的時候,應該有過感覺身體變輕的經驗,泡澡時也會有一樣的感覺。在浮力的作用之下,可以舒緩平常因為重力而緊繃的關節和肌肉,對於讓許多現代人苦惱的肩膀僵硬也有很好的效果。關鍵在「深部體溫」接下來說明熱水溫度和泡澡的時間長度。首先,泡澡時的熱水溫度並沒有特別規定。只要是你覺得舒服的溫度就OK。另外也有一種說法,很多人覺得41度左右是「舒適的」溫度,所以一開始先將這個溫度當成參考基準,再以0.5度為單位試著微調水溫。但是,要避免水溫超過42度。一旦水溫過高會刺激交感神經,反而會讓身體變得有精神。其次是泡澡的時間長度,為了讓身體的深部體溫能夠確實升高,大約浸泡十分鐘左右,最長不要超過十五分鐘。在泡澡時,覺得胸悶、喘不過氣來的時候,請不要忍耐,起身離開浴缸吧。雖說「浸泡約十分鐘左右」,但是不必連續浸泡十分鐘,你可以分成兩至三次,合計起來約十分鐘也行。如果長時間泡在浴缸裡會大量流汗,身體會比你想像中更容易脫水。此外,當深部體溫升高時,血管會擴張,血壓容易下降。平常站起身就會頭暈目眩的人,在離開浴缸的時候要特別小心。洗完澡後,請盡可能讓身體保持暖呼呼的狀態。雖說覺得熱,但不要因此就開電風扇或冷氣,讓身體快速降溫,這樣會使得血管收縮,也會導致血壓大幅起伏波動。確實擦乾身體之後,請用浴巾包覆身體,不讓熱氣流失。然後,在洗完澡後身體要保持溫暖,讓血液循環全身,靜靜的休息約十五分鐘。因為身體會有脫水傾向,所以不要忘記補充水分。睡前九十分鐘,一夜好眠關鍵我們已知自然的睡眠是在深部體溫慢慢下降的過程中誘發睡意。當你覺得昏昏欲睡的時候,是否也曾感覺到身體很暖和?那是因為四肢血管的血液流動使身體散熱,讓深部體溫下降。泡澡之後身體的深部體溫會比平常升高約1度,要讓升高的1度回到平時的深部體溫,大約需要九十分鐘。因此將就寢時間設定在泡澡之後約九十分鐘,可說是進入夢鄉效率最好的時間。這九十分鐘就是準備入睡的時間。這個時候請盡量避免像是看電腦或滑手機之類會讓大腦清醒的行為,稍微降低照明亮度,享受閱讀或聽聽音樂等,待在能夠讓自己放鬆的環境中度過睡前時光。不過,我想也很難一下子就要求自己每天實踐所有的方法,不妨先在休假日試著逐項挑戰看看吧。POINT安然熟睡的訣竅就是①用41度的水溫泡澡十分鐘;②泡澡之後讓身體保持溫暖十五分鐘;③洗完澡後九十分鐘再上床睡覺。
-
2020-12-13 科別.精神.身心
中醫不分科 反易揪出自律神經失調
胸悶、失眠、腸胃不適,好多地方都覺得不舒服,衛生福利部桃園醫院中醫師廖述禮指出,自律神經控管著許多身體器官,一旦交感神經與副交感神經失衡,眾多問題會一起出現,常讓患者搞不清身體到底哪裡出問題。症狀一次說清楚,反而容易看到疾病全貌。廖述禮表示,自律失調症來看中醫的人不少,但多數患者不曉得自己罹患的是自律神經失調症,因患者常同時出現多部位不舒服,經常是已經先看過其他科別,如腸胃科、心臟科、眼科等,但檢查結果卻一切正常,百思不得其解下才輾轉到中醫科就診。「中醫科沒有侷限治療某些器官或症狀,所以也較易判斷出患者有自律神經失調症。」廖述禮解釋,患者掛單一科別看診時,不會跟腸胃科醫師說自己眼睛乾澀,也不會跟眼科醫師說心臟會有悶痛感,但掛中醫科的患者通常都會滔滔不絕,一次把所有不適統統說出來。藥物和針灸同步進行,調整氣血通順。自律神經失調是怎麼產生的?廖述禮表示,人體有交感神經與副交感神經,交感神經在緊急時會做出應變,讓血壓變高、心跳變快,瞳孔放大,人體會呈現亢奮狀態;副交感神經則是負責舒緩及放鬆,倘若兩者無法達成平衡,導致交感神經一直維持亢奮狀態,人體易出現心悸、胸悶、失眠,且會惡性循環不斷發生。廖述禮提及,自律神經失調症的壓力來自很多方面,包括長期生病、工作壓力大、人際關係不順等都有可能,因此有不少民眾都深受其擾。不過女性患者罹患自律失調症的比例較高,原因可能在於女性對外在環境的敏感度較高,在情緒處理及接收上也較為細膩。談及中醫的治療方式,廖述禮說,中醫會用藥物和針灸同步進行治療,藥物的部分主要是調整「氣血」。舉例來說,如失眠患者很多都是氣不順,甚至會消化不良,藥方可使用逍遙散。另外,若患者還有火氣大的問題,加味逍遙散比前者多加了丹皮跟梔子,能加強清熱功效。按摩改善氣血循環,緩解各種失調症狀。針灸按摩治療方面,廖述禮表示,雙腳腳背大拇趾與第2趾趾縫間,往上至關節前的凹陷處就是太衝穴,也就是肝經的原穴。他也提醒,按壓穴位時可使用鼓棒、穴位按壓器或用指尖,按壓時需感覺到痠脹感,每個穴位可重複按壓5、6次,1次約3至5秒。若是腸胃不適、胸悶、心悸等狀況,廖述禮說,手掌握拳出力後,在手臂內會有2條筋浮現,內關穴就位於手臂內側腕橫紋以上3橫指並且位在2條筋之間,由於位置較不好按,他建議可用1顆紅豆或綠豆放在該處輔助按壓。失眠問題可按神門穴,廖述禮表示,手掌掌面小拇指和無名指中間向下延伸,在與手腕橫紋交會處的神門穴,即是心經穴位。另外,神門穴往下依序是陰郄、通里、靈道,4穴接續排列,平時可用手指順著按壓。避免復發,改善生活習慣、減壓才是重點。頭頂也有穴道可按壓,兩耳連線直至頂部交會處為百會穴,可改善氣血循環。廖述禮說,按壓時手掌握拳,以四指將大拇指握住,用大拇指的掌指關節輕輕按壓百會穴。廖述禮強調,患有自律神經失調雖可用中藥及針灸治療,但患者還是要調整帶給身體如此大壓力的外在環境,無論是工作環境、人際關係還是熬夜,要想辦法改善生活品質,讓生活作息保持正常穩定,不然就算這次治療成功後,壞習慣若沒有導正,自律神經失調的症狀還是會一再復發。
-
2020-12-13 科別.精神.身心
觀察症狀 單一或多重 避免逛遍各科治不好
現代人壓力大,自律神經失調成為文明病,澄清醫院神經內科主任葉守正說,有不明原因的暈眩、不定期心悸、呼吸不順、失眠、全身痠痛,或口乾、眼乾、皮膚乾,而且不管怎麼跑醫院都治不好,只要同時擁有上述一至兩種症狀,就可初步自我評估有自律神經失調問題。當多重症狀出現,可進行自律神經檢查。葉守正說,因為所有器官的運作都是由自律神經管轄,一旦自律神經出問題,臨床症狀從頭到腳、五花八門,非常多自律神經失調的民眾,會在各大醫院的心臟科、內科、胸腔科、家醫科巡迴一次,平均換十多位醫師,花一年以上重覆折騰,仍難被確診病因。葉守正建議,懷疑出現自律神經失調問題的民眾,若出現的是多重症狀,如同時有心悸、腸躁症等問題,可直接到區域醫院或醫學中心進行自律神經檢查;反之僅是單一症狀,可先赴該科別檢查,排除可能的相關疾病,仍找不出疾病原因,再到神經科做自律神經檢查。舉例來說,民眾僅有心悸問題,可先赴心臟內科,當做完相關檢查,並排除可能性之後,由醫師專業判斷是否需轉診至神經科做自律神經相關檢查,病人也可以主動問醫師之後可去哪個科別求診,就可避免頭痛醫頭、腳痛醫腳,醫院逛不停。心率變異分析技術,非侵入檢測、健保給付。三軍總醫院精神醫學部主治醫師張勳安說,自律神經檢查中準確度最高的是「心率變異分析技術」(HRV),採集身體微弱心電訊號,以頻譜分析方式解析出自律神經等數項指數,是目前非侵入式檢測自律神經變化的簡便工具,目前國內健保也給付,無需自掏腰包。皮膚交感神經反應、全身出汗檢查及微神經圖也是常用的自律神經檢測方法。張勳安說,自律神經失調不是疾病,而是症候群,矯正作息可改善,藉由有氧瑜伽、心靈諮詢紓緩壓力;多接觸負離子較多的自然環境;食物攝取方面,可多吃蓮子、香蕉等安神食物。多數不需藥物介入,僅1%需專門藥物控制。張勳安也提及,自律神經失調民眾最關心是否需藥物介入,他強調,99%需要服藥的患者,服用的其實是原本就有的慢性病藥物,「只要把糖尿病、心血管疾病控制好,自律神經失調就會解決。」,但仍有1%的血管迷走神經性昏厥或姿勢性低血壓者,需透過交感神經專門藥物控制。張勳安坦言,該藥物確實會產生心跳加速副作用,雖藥物是主流常規治療,但當常規治療反應不好時,非侵入性腦刺激術是目前輔助治療新趨勢。近年無副作用的非藥物電磁治療興起,電流、磁波治療可刺激大腦神經元,幫助大腦神經細胞恢復原有的活性。近年電磁治療興起,刺激大腦神經細胞。張勳安分享,電磁治療中經顱微電流刺激療法,運用極低的「微安培」安全電流量刺激大腦,改變大腦異常的腦電波,促使大腦分泌「焦慮」、「憂鬱」、「失眠」、「疼痛」等疾病有關的激素和神經傳導物質,幫助大腦慢慢地回復自然的放電狀態。不僅可迅速降低壓力激素的分泌,改善生理信號,如心率、血壓、肌肉緊張度、皮電、皮溫,有效控制緊張焦慮抑鬱,調節情緒狀態,也能改善異常腦電波,讓大腦回歸到正常的狀態,改善腦功能,因自律神經失調導致失眠、憂鬱、焦慮、疼痛都可使用。另外,經顱磁刺激療法也可能成為明日之星,根據國內外研究與臨床經驗,經顱磁刺激療法對於自律神經失調、失眠等身心相關問題也有不錯療效。衛福部食藥署已核准用於治療嚴重型憂鬱症,因自律神經失調產生嚴重型憂鬱症民眾就有機會使用,但健保尚未給付,需自費治療。
-
2020-12-13 科別.精神.身心
久坐不動、要求完美 自律神經易失調
案例故事:20歲的小花是一名國際舞者,年紀輕輕就是舞林常勝軍,卻在某次訓練中,因無法正常排汗昏倒。怪病纏身的小花徘徊醫院各科別,始終找不出病因,無法比賽的她變得自卑、無法社交,直到因緣際會做了自律神經檢查,確定是自律神經失調,經治療終於又回到最愛的舞台。女病患為男性兩倍,20至40歲女性常見。在台灣,像小花一樣有自律神經失調的患者數目比想象中的更多,從臨床比例推估,國人恐六至七成有自律神經失調的問題。自律神經失調在高壓的社會中,彷彿成為文明病,其中,女性風險高出男性1.5至2倍,尤其集中在20至40歲的年輕女性。林口長庚醫院精神科主治醫師劉嘉逸提及,台灣30年前精神科門診患者以思覺失調症最多,15至20年前漸漸轉變成憂鬱症最多,近年焦慮症門診增加明顯。因為社會進步,小病求助精神科的民眾變多,但因為自律神經失調是輕症,且多不會有劇烈健康危害,至今門診人數還是少數。自行運轉的神經,心跳、呼吸都歸它管。劉嘉逸解釋,自律神經屬於自行運轉的神經,不像手腳動作是可以掌控的。由自律神經管轄的包含心跳、呼吸及各內臟運作,即使睡眠中,心臟也會繼續跳、腸胃也會持續工作,不會因為睡著就停止呼吸,這都是自律神經的功勞。一旦自律神經失調,就會讓原本可以自己動的內臟,如心臟、呼吸器官、腸胃、膀胱等失控。劉嘉逸表示,自律神經失調與內在體質最有關,自律神經敏感的人,即使沒有受到刺激也會出現心悸、呼吸急促等交感神經問題,或頻尿、拉肚子、便祕等副交感神經問題。輕者耳鳴、心悸、腸躁;重者早衰、神智不清。劉嘉逸提醒,若民眾出現經常心悸、呼吸困難、失眠、頭痛、腸胃不適等,跑遍醫院也找不出原因,吃藥沒改善,就可能與自律神經失調有關。劉嘉逸強調,自律神經失調不是一種疾病,更像是一種症候群,讓人產生「全組壞了了」的感覺,對全身各部位都有影響,不可輕忽。自律神經臨床症狀,輕度會有耳鳴、心悸、盜汗、暈眩、腸躁症;中度則可能出現聽力異常、內分泌失調、性機能退化或視力模糊;一旦進展到重度,不僅會有心臟肥大問題、更可能會有長期睡眠困難、早衰老化嚴重,神智不清、痴呆症等症狀。不愛運動者,自律神經缺乏訓練,不進則退。既然自律神經失調不容小覷,誰是高危險群?三軍總醫院精神醫學部主治醫師張勳安說明,首先是久坐、無運動習慣者,自律神經缺訓練,不進則退;再者是抽菸喝酒者,據科學證據顯示,酒精及尼古丁會造成自律神經功能退化,還有失眠及心肺功能不佳者神經遭破壞,增加風險。張勳安解釋,自律神經就像警報系統,提醒身體需休息。但高壓族或完美主義者,為追求完美,無視身體警訊,也是自律神經失調高風險群;糖尿病患則是因神經系統常年泡在糖水中易病變。另外,自律神經失調與焦慮、思覺失調都與大腦某區域功能異常有關,因此彼此常伴隨出現。氣候變化引不適,可透過鍛鍊強化功能。張勳安也說,自律神經是為了讓生物面臨挑戰得以存活,演化過程中保留的救命工具,如野外遇到黑熊,自律神經能一秒啟動,讓心跳加速以利戰鬥或逃跑。天氣、氣壓、濕度變化,對人類而言都是挑戰,因此季節、溫度變化,不論是變熱排汗、轉涼血管收縮,自律神經頻繁啟動。近期天氣逐漸轉涼,自律神經失調高危險族群,因自律神經功能不佳,面對氣候變化更可能不適。張勳安強調,自律神經可透過鍛鍊,強化功能,民眾可透過泡湯、定期做有氧運動,訓練排汗及血管收縮,保持充足睡眠,就能讓今年冬天不再受自律神經失調所苦。易自律神經失調體質1. 個性容易緊張2. 工作壓力大3. 生活步調緊繃4. 長期睡眠品質不良者5. 糖尿病、更年期、憂鬱症、焦慮症、甲狀腺功能低下6. 完美主義者7. 休閒不足者資料來源/張勳安、劉嘉逸醫師製表/陳婕翎 ■聯合報
-
2020-12-13 醫療.腦部.神經
圖表/自律神經失調怎麼辦?先弄懂自律神經是什麼
「明明全身不舒服,為什麼醫師說我沒病?」說不出哪裡有問題,但渾身就是不對勁;身體已經疲累不堪,腦袋卻無法休息;眼睛乾澀、腸胃不適、莫名疼痛……卻找不出原因。自律神經失調已成為高壓下的文明病,你可能成為其中一員而不自知。雖說自律神經失調不是一種病,卻嚴重影響生活。元氣周報今天教你如何把自律神經撥亂反正。自律神經是什麼?自律神經系統主要由「交感神經」與「副交感神經」組成。舉凡心跳、腸胃蠕動等「不受意識控制」的器官生理機能,之所以能自主運作、維持穩定,靠的就是自律神經系統控管。要順利調控內臟器官正常運作,須仰賴交感與副交感神經系統間的平衡。
-
2020-12-09 新聞.元氣新聞
醫材價格天花板奏效 健保署公布哪些降最多、漲最多
台灣醫療改革基金會今開記者會指出,健保署與醫學會訂定自付差額醫材收費極端值之後,194筆收費直接漲到極端值,疑似把極端值當作「建議售價」。健保署指出,極端值的訂定促成19%筆醫材降價,平均降幅為10.5%,以心血管類降價最多,而漲價比例僅5%,平均漲幅為9.3%。漲價和降價最多的都是人工水晶體,一漲一降之間,收費已全面趨近於極端值。健保署醫審及藥材組專門委員黃育文表示,比價網一萬多筆自付差額醫材資料中,在6月15到11月5日之間調降費用者有2005筆,以人工水晶體1722筆為最大宗(平均降幅9.9%),其中1302筆人工水晶體調降到極端值。其他類別的降價,包括人工髖關節119筆(平均降幅10.3%)、調控式腦室腹腔引流系統46筆(平均降幅8.9%)、淺股動脈狹窄之塗藥裝置44筆(平均降幅39.3%)、冠狀動脈塗藥支架36筆(平均降幅6%)、人工心律調節器22筆(平均降幅10.6%)、生物組織心臟瓣膜14筆(平均降幅14.9%)、治療複雜性不整脈消融管2筆(平均降幅22.5%)。調高費用的531筆資料,也是以人工水晶體308筆為最多(平均漲幅8.4%),其次是人工髖關節80筆(平均漲幅12.7%)、冠狀動脈塗藥支架39筆(平均漲幅3.9%)、調控式腦室腹腔引流系統30筆(平均漲幅8%)、生物組織心臟瓣膜29筆(平均漲幅6.3%)、淺股動脈狹窄之塗藥裝置23筆(平均漲幅10.8%)、人工心律調節器20筆(平均漲幅25.3%)、治療複雜性不整脈消融管2筆(平均漲幅1.7%)。醫改會指出,健保署曾承諾公佈漲價歷程,但卻跳票,結果部分品項收費在短時間內大幅調漲,例如一家院所人工髖關節收費暴漲252%。健保署致電了解後表示,該院所說是不小心寫錯了。黃育文表示,健保署有監控院所收費的調整幅度,超過一定幅度會去了解,至於如何公佈供民眾參考,目前尚在研議中。院所登錄的價格是否與實際收費一致?還有多少「寫錯」的資料在其中?黃育文表示,差額費用的管理,是根據醫療法第21條,由地方衛生局核定收費標準,但目前差額醫材之多、價格變化之快,衛生局難以一一核定,健保署也還沒有與衛生局討論出分工和查核的機制,目前比價網資訊正確性只能靠醫療院所自律、誠實。
-
2020-12-04 新聞.元氣新聞
空服員違反檢疫規定!長榮祭免職、華航拒透露處置方式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天表示,近3個月來已有5名空服員違反檢疫規定,包含長榮航空3人、華航2人。長榮航空已對違規者祭出免職,華航則拒絕透露處置方式。長榮航空調查發現,3名空服員都是在依規定應居家檢疫期間,卻無視規定外出,與友人聚餐、打球、露營、參加學校課程、前往親戚家等,並在調查過程中捏報事實、欺騙蒙混,企圖混淆調查方向,認定無法適任維護飛航安全必須有高度工作自律的空服員工作,已陸續在11月中、下旬及12月初,將3人免職。華航拒絕透露對違反檢疫規定空服員的處置,只說,若機組員於任務後居家檢疫期間未落實相關隔離或檢疫規定,公司皆依程序主動提報主管機關,並依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的規定辦理,也持續向公司全員重申防疫規定。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說,國籍航空機組人員因有特殊職業屬性,現行檢疫規定是專案由航空公司自行管理,可從一般14天居家檢疫縮短為5天。若機組員違反檢疫規定,航空公司會通報指揮中心,就回歸一般民眾身分,須完成居家檢疫14天。若居檢14天時再違規,才會依傳染病防治法開罰。
-
2020-12-03 科別.心臟血管
氣溫驟降好發心血管疾病 做這些事有助血壓下降
.研究發現,多親近大自然,可降低心血管壓力.氣溫驟降,收縮壓和舒張壓會上升,腦中風及缺血性心臟病的死亡風險增加.森林浴的芬多精濃度高,有抑制病毒細菌、抗發炎的效果時序進入冬季,是心血管疾病好發的季節。台大醫院環境職業暨醫學部主任蘇大成研究發現,森林浴、室內外園藝等親近自然活動,都有助於降低心血管壓力,但若是鄰近馬路的公園,減壓效果就沒那麼好了。心血管壓力隨氣溫變化蘇大成與台大實驗林處長蔡明哲及副研究員曹崇銘,多年來共同合作探討森林環境的健康效益,許多重要研究成果陸續發表於國際期刊,證實心血管壓力會隨著季節氣溫產生變化,可透過親近自然的活動,降低心血管壓力。研究分析72名在實驗林工作一年以上的健康成年人,冬夏兩季的心血管數據,結果發現,冬季血壓和平均動脈壓都顯著高於夏季,冬季的主動脈血管硬度及身體血管阻力也較高。冬天除了血管壓力較大,血液也比較濃稠,血中總膽固醇、低密度膽固醇濃度、白血球、紅血球及血小板數量,都顯著高於夏季。血壓上升增中風風險研究也發現,氣溫每增加攝氏1度,手臂動脈收縮壓平均下降0.9毫米汞柱,舒張壓平均下降0.84毫米汞柱。也就是說,若氣溫驟降10度,收縮壓和舒張壓分別會增加8到9毫米汞柱,不容小覷。根據過去研究,收縮壓每上升20毫米汞柱,或舒張壓每上升10毫米汞柱,腦中風及缺血性心臟病的死亡風險上升一倍。溪頭散步效果勝都會公園多親近森林,真的可降低心血管壓力。蘇大成表示,比較同一個人在溪頭散步和在台北市公園散步的差異發現,在森林裡散步,血壓會下降,但在都市的公園裡散步,血壓反而上升。研究也發現,長期駐點在溪頭的工作人員,血管彈性、厚度,膽固醇等指數都比都市上班族好,血液中的自然殺手細胞也比較多,表示免疫力較佳。蘇大成指出,城市的公園就算有綠地,仍與溪頭不同,附近的交通汙染會影響公園空氣品質。研究顯示,都會公園空氣中的PM2.5、揮發性有機碳化合物、一氧化碳等,濃度顯著高於溪頭。但令人振奮的是,都市人如果在森林裡待個幾小時,自然殺手細胞也能上升,參與設計過的園藝活動,也有助於降低心跳及心臟負擔。研究人員安排30到50歲健康成年人先做體操,接著做葉拓、苔球,結果血壓下降;去台大梅峰農場採香水百合,也有同樣的效果。蘇大成說,大片綠地和大樹的附近,芬多精濃度高,能帶來清淨的空氣,也有抑制病毒細菌、抗發炎的效果,就算不能常常到山上做森林浴,還是可以從生活周遭找到健康的元素。近馬路公園小心空汙蘇大成提醒,在都會中親近綠地,特別要注意附近最好不要有大馬路。最新研究證實,「1, 3-丁二烯」這種揮發性有機的無色氣體,是頗具健康威脅的氣態汙染物,常見於汽車、大卡車、輪船、工業排放廢氣衍生的空汙中。另外,輪胎的製作原料,如人造橡膠就含有「1, 3-丁二烯」,所以輪胎轉動摩擦時也會產生相關汙染。它與心血管氧化壓力提高、頸動脈增厚、低密度膽固醇升高、自律神經失調、血栓及動脈硬化的機轉,統統有關。蘇大成擔心,如果好不容易找到綠地和大樹,卻在交通要道旁,大自然的好處恐怕會被抵銷。
-
2020-12-02 科別.腦部.神經
「呼吸方式」錯了,難怪自律神經失調!「這3種」醫師也推薦的呼吸法,一次改善你的失眠、肌力和循環
肺是呼吸系統最重要的器官,呼吸若維持正確的節律,就可以順利調節全身氣機之正常出入,因此呼吸對肺的健康來說至關重要,不僅如此,更會影響到自律神經、壓力釋放、睡眠、循環系統和肌肉鍛鍊等各方面的健康,簡直可以說是對全身從頭到腳都有影響!以下整理多種促進健康的呼吸法,你可以在家練習,找出最適合你的呼吸法!1.阻力呼吸法醫師趙哲暘在著作中提到,吐氣阻力訓練是有效提升血氧量的方法,透過此種訓練,可以有效訓練嘴唇肌力與舌頭力量。建議可以使用類似養樂多使用的小吸管吐氣,幫助增強吐氣時的肺部正壓,同時將屁股夾緊吸氣的方式來提升腹內壓,在吸氣時順利讓橫隔膜下降而增強肺部負壓,把專注力放在腰部,以腰部向後推的方式來達成有效率的呼吸。更簡單的方式是,用釘書針釘在吸管上,使吸管可流通氣量變小,以增強吸管的吐氣阻力,讓吐氣能力更加提升。2.內核心呼吸法醫師陳慕純所提倡的「內核心呼吸」則可以調整自律神經、治療失眠、強化肌肉、血管、神經、內臟及器官,做法中所包含的「踮腳」更可以有效防止內臟下垂、延伸脊椎和加強小腿力量。內核心呼吸的作法為:1.雙腿打開臀部寬度,腳掌平行,雙手在身體兩側,掌心朝上。2.先深吐氣,將內核心往內收。3.吸氣,脊椎往上延伸踮腳,雙手往上。吐氣,掌心朝下,腳跟落下。4.重複5次。3.口鼻替換呼吸法年輕時候的南雲醫師生活作息非常不正常,因為熬夜、抽菸、暴飲暴食,體重高達77公斤,還患有心律不整的問題,直到全面調整生活步調,加上活用以下4種呼吸法,讓南雲醫師即使已年近60歲,看起來卻像30多歲,體力也比從前更好了!所謂口鼻替換呼吸法,指的是南雲醫師所歸納出來的4種呼吸法的總稱,這4種呼吸法包括「鼻呼鼻吸」、「口呼鼻吸」、「鼻呼口吸」和「口呼口吸」。這4種呼吸法對身體的功效都不太一樣,以下詳細說明:鼻呼鼻吸這是指用鼻子吸氣、再從鼻子吐氣的安靜時的呼吸法,它是4種呼吸法裡,最不浪費體能、最具放鬆功效的呼吸方式。請一邊想著水波的幅度、一邊進行呼吸,具體的呼吸方法是從一數到八吐長氣,從一數到四吸飽氣。口呼鼻吸許多人平常呼吸的時候,並沒有用到深層的力量,只有用胸腔呼吸,透過「口呼鼻吸」——嘴巴吐氣、鼻子吸氣的方式,就可以達到腹式呼吸,此種呼吸法可以鍛鍊深層肌肉、改善呼吸與循環系統。作法為手放在肚子上,肚臍下三指處的丹田穴用力,腹部向內凹陷,讓所有氣從嘴巴排出。接著從鼻子吸氣,吸到肚子鼓起的程度,如此一來就完成了一次腹式呼吸。鼻呼口吸透過「鼻呼口吸」可以達到什麼樣的功效呢?南雲醫師自己就靠這個呼吸法,成功克服了花粉症(由花粉所引起的過敏症)。對於鼻子吸到花粉就會打噴嚏的人來說,當用嘴巴吸氣時,花粉會透過齒縫累積在口裡的唾液中,這麼一來,身體會漸漸習慣花粉。這是所謂的「去敏感化反應」。口呼口吸嘴巴吸氣時,交感神經會收縮,而嘴巴吐氣時,副交感神經則會舒張,因此透過口呼口吸的呼吸方式,可以有效鍛鍊自律神經,同時替身體迅速吸進氧氣、排出二氧化碳,還能提供細胞內負責分解葡萄糖的粒線體大量的熱能。延伸閱讀: 從此不生病!跟日本名醫學「讓內臟變年輕」10法則
-
2020-11-29 科別.耳鼻喉
健保大數據/眩暈患者175萬人 女性為男性兩倍
突然一陣天旋地轉,眼前畫面扭曲,瞬間找不到平衡,嘔吐感隨之襲來。不少人有這樣的經驗,健保資料庫顯示108年主診斷為「眩暈」的患者,多達175萬餘人。多數眩暈雖然不會致命,發作起來卻讓人極度不適且困擾。「聰明就醫╳健保大數據」本期探討眩暈的原因與民眾就醫狀況,讓您找對方法,即時解決天旋地轉的危機。健保資料庫顯示,108年主診斷為「眩暈」的患者集中在60歲到69歲,50歲到59歲次之,女性患者的人數遠高於男性,約是男性患者的近2倍。患者隨年紀增加,60~69歲最多。衛福部健保署長李伯璋表示,眩暈是一種症狀,並非疾病,可粗分為兩種,最常見以周邊型眩暈為主,如前庭神經發炎、耳石脫落或耳朵結構異常、梅尼爾氏症等疾病所引起的眩暈;另一種為中樞型眩暈,如腦中風、腦瘤等因素引起。上述疾病多會因為年紀的增長,罹病機率隨之增加,主診斷為眩暈的患者,多集中在60歲到69歲在預料之中。不過有更多的眩暈是不明原因造成,藝人江蕙長期飽受眩暈所苦,據悉,每當壓力襲來,江蕙的眩暈症狀就會出現。李伯璋表示,從數據來看,女性被診斷眩暈的比率,遠高過於男性,多數的女性自我要求較高,較容易緊張、給予自身壓力,恐因此導致自律神經失調,也可能增加眩暈出現的機率。容易反覆發作,嚴重時需立刻就醫。李伯璋表示,眩暈與一般的暈是截然不同的症狀,眩暈屬於「天旋地轉」的暈,瞬間出現可能讓人連站都站不穩,同時會出現耳鳴、惡心嘔吐、臉色發白等情況,每次發作可以是幾秒到幾天,嚴重的患者必須及時就醫,投以止暈藥等穩定症狀。一般的暈與眩暈最大的不同是,眩暈的患者即使發作時世界天旋地轉,意識仍舊清楚;一般的暈則會使意識模糊、昏沉想睡。造成一般頭暈的原因,如貧血、缺氧、低血糖、低血壓或女性常見的姿勢性低血壓等。眩暈還有個特色是會「反覆發作」。民眾多選擇診所就醫,家醫、耳鼻喉科最大宗。健保資料庫顯示,108年眩暈門診件數,總計476萬多件,其中基層診所多達341萬多件,占整體的七成一,其次依序為區域醫院、地區醫院、醫學中心。李伯璋表示,眩暈的症狀大多不會立即危害生命,但會非常不舒服,民眾多會選擇「就近就醫」,除非嚴重到嘔吐才可能到大醫院求診。進一步分析民眾就診科別,健保資料庫顯示108年診斷眩暈前10名就醫科別,以家醫科、耳鼻喉科為主,占比分別為21.8%、21.5%,再者為中醫科、內科、神經科。李伯璋表示,民眾對於暈的認知大多是不確定的,有些民眾會以為是感冒或是發燒引起,尋求家醫科或耳鼻喉科的幫助,這方向都是正確的。李伯璋表示,眩暈在臨床的診斷上,未能像心血管疾病這麼精確,需經過耳鼻喉科或是神經科一一確認是周邊型或中樞型眩暈,若排除上述兩類眩暈,就得懷疑是自律神經、免疫系統等疾病所致,也可能是一般的低血糖、低血壓引起。民眾要多留意,每次暈出現的情況、時間,才能逐步找出病因。任何一種暈,都應提高警覺,詳細記錄並就醫。眩暈的治療必須先找出疾病的原因後,才有辦法對症下藥。李伯璋表示,若是前庭神經發炎、嚴重暈到嘔吐才會使用藥物;耳石脫落等則是透過耳石復位術或平衡復健恢復症狀。根據健保資料庫統計,108年主診斷符合眩暈適應症並使用眩暈相關口服錠劑為478萬粒,相對應於175萬人被診斷為眩暈的人數,藥物平均一到二次就會見效。李伯璋提醒,無論任何一種暈都應提高警覺,他曾經與友人打球後,突然一陣暈,站不穩腳扭到,後續很留意症狀有沒有再出現。後來判斷是體內缺乏維生素D,肌肉無力又有一點低血糖所致。李伯璋說,近期身邊有位同仁時常感到暈,常喊背部不舒服,進一步就診竟是骨癌,且還是肺癌轉移所致的疾病。他呼籲,民眾若是出現暈的症狀,應記錄情況與時間,以及是否為暫時性或持續性。
-
2020-11-28 科別.腦部.神經
30年來他靠小樹枝「戳鼻孔」才能打噴嚏...原因竟是頸椎椎間盤突出!
64歲游姓男子30多年來飽受胸悶、呼吸不順之苦,更慘的是無法打噴嚏,多次就醫仍無法改善,只好採「手動式」暢通呼吸道,每隔3到4小時拿小樹枝刺激鼻腔打噴嚏,常因此造成鼻腔流血、發炎,苦不堪言;男子上個月向台中林新醫院求診,醫師查出是頸椎椎間盤嚴重突出壓迫脊髓神經所致,經人工椎間盤置換手術,才讓他能暢快呼吸。林新醫院神經外科主任邵國寧說,患者上個月求診時,主訴胸悶、呼吸不順、無法打噴嚏,也出現雙手麻木、頸部僵硬、肩膀疼痛等問題,研判患者年輕時專職粗重的工作,致脊髓神經受壓迫所致,經檢查發現患者第3到6節頸椎椎間盤嚴重突出,壓迫脊髓神經,才會併發胸悶、呼吸不順等自律神經失調症狀。游姓病患說,他在本月初接受人工椎間盤置換手術,術後不到2周,呼吸不順的情況獲緩解,原本雙手麻木、肩頸僵硬問題也消失了,現在呼吸道通暢了,暢通呼吸道的小樹枝也派不上用場了。邵國寧表示,頸椎椎間盤凸出壓迫脊髓神經的患者,臨床症狀主要以頸痛、手麻、無力等神經壓迫症狀為主,其中有20%可能會伴隨頭昏、耳鳴、胸悶、消化不良等自律神經失調問題,像游姓病患主訴胸悶、呼吸不順相當少見。邵國寧提醒,現代人生活壓力大,自律神經失調已是文明人常見病症,如發現頸肩疼痛、手腳麻木無力、伴隨胸悶、呼吸困難等症狀,應就醫檢查找出病因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才能恢復良好生活品質。
-
2020-11-25 養生.樂活人生
60後攻讀戲劇碩士、辦琉璃個展 周丹薇:好奇領我往前走,不再給人生太多負擔
編按:演員、模特兒周丹薇,2014年拜師學琉璃,今年辦第一次個展「周丹薇2020古焰鎏璃創作展—異花異象」,她同時也在台灣藝術大學戲劇研究所碩士班攻讀,過著充實忙碌的生活。回首前半生,走過14次人工受孕求子未果、婚變、投資失利等困頓,只是歎口氣,中年後,她繼續往前邁開腳步,追逐自己好奇的戲劇與琉璃,創作自己的異花異象。這陣子,藝人藝術家周丹薇非常忙碌。一方面,她的琉璃創作展在9月28日開展,這是周丹薇學習琉璃創作以來的第一次個人展覽,對她意義重大;另一方面,正在就讀台灣藝術大學戲劇研究所碩士班的周丹薇,想在學校加退選之前,多試試幾門課,以便選擇最適合的課程。影后攻讀戲劇碩士 為父親也為自己圓讀書夢「前幾天去上了導演課,接下來還有表演方面的課程,我也想上上看。」聽周丹薇興致勃勃地談著「加退選」之類的事,給人一種「魔幻感」。今(2020)年63歲的她,進入演藝圈已經超過40年,儘管中間有一段時間因為婚姻淡出表演的舞台,但是她是拿過亞洲影展最佳女主角獎的人、又曾有「第一名模」的美名,去上課學表演、還跟一堆20啷噹的年輕人一起上課,周丹薇在想什麼?「想知道我這一路走來的『表演』工作,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呀,」她說,她當了一輩子的演員,卻一直不懂表演的理論,「因為好奇,所以我想搞清楚。」重做學生,除了是想在專業上有所精進之外,周丹薇還透露了潛藏內心的秘密。當年她因演藝圈的工作被迫中斷了中興大學法商學院的學業,不是周丹薇無法兼顧學業和表演工作,而是學校不准她出現在螢光幕前,如果還要在演藝圈工作,就得休學,否則學校會退學。「所以我就休學了,這一休、休了幾十年。」周丹薇說,父親曾對她沒有大學畢業感到遺憾。儘管父親已經離世19年了,「他的這個願望,我一直記在心裡。」再回校園讀書,周丹薇說,圓父親的夢,是一個很重要的動力。↑周丹薇當年的沐浴乳廣告,風靡一時,是台灣的第一名模。我是來當學生的! 論文寫《亂世佳人》也對照女主角人生除了年紀比同學大一截之外,周丹薇在演藝工作上有豐富的經驗和資歷,是課堂上最特別的學生,難怪知名導演朱延平曾非常不解地問過她,老師要怎麼教妳呀?老師要怎麼教,其實跟周丹薇怎麼學有直接關係。她也知道自己跟其他同學背景很不同,因此要求自己要比別人更努力,不請假、按時交作業,只要課程中有表演的機會,她沒有大明星的架子,再小的角色都演。問她最小的角色是什麼?她笑說:「報幕的啊!」她認為,年輕人更需要表演機會,而她需要的是學習。她常提醒自己,一定要謙虛,絕對不將業界的姿態帶入,「我是個學生,我就是來學習的。」很有意思的是,她碩一時學期報告的題目是「《亂世佳人》的主要人物分析」,分析女主角費雯麗的成長背景與演藝生涯的起伏與郝思嘉這個角色的對應,其實就說明了她演員身分的視角:一個女演員的人生,本來就像一部電影!從她自己走過苦甜並陳的演藝人生,也是如此。為學藝3訪琉璃大師安井顯太 為表決心不接戲金牛座的個性讓周丹薇具有堅毅的特質,在琉璃的學習上,更是明顯。一個偶然的機會下,她看了日本琉璃大師安井顯太的作品展,當場驚豔不已,決心拜師學藝。但老師知道周丹薇是個大明星,當下並沒有同意,因為他認為周丹薇的工作太忙了,肯定沒辦法持續學習。周丹薇1個月內拜訪了老師3次,最後她跟安井顯太說,只要老師願意教她,她承諾1年內不接拍任何戲,這1年就專心學琉璃。安井顯太看到周丹薇有這樣的決心,最終同意收她為徒。只是一開始,周丹薇並沒機會真正進行琉璃創作,「因為我什麼都不懂,所以只能站在旁邊看,」她說,然後是掃地、整理環境,做些打雜的事。等到終於可以坐上工作檯,周丹薇展現了創作大爆炸的能量;她的表現沒有令老師失望。自2014年投入琉璃創作以來,她已經舉辦了10次聯合其他創作者的展覽,今年展覽是第11次,卻是首次的個展,而且是周丹薇融合東西方琉璃藝術美學後的創作,跟過去展出的作品很不一樣。周丹薇跟著安井顯太學習老師所獨創的「古焰鎏璃」。她說,古焰鎏璃的技法在高達1200℃的溫度中吹製玻璃,並同步用手雕塑,反覆經過吹、夾、擋、鋸、敲、開,這幾個繁複的工序,才能創作出作品。辛苦,但是值得。母親離世頓失重心 到義大利學琉璃吹製找到新能量在追隨安井顯太老師習藝後,周丹薇的人生再起波瀾。2016年,她的母親過世,「我跟媽媽感情好得不得了,像姊妹一樣親近。」周丹薇說,母親走後,她的人生完全失去了動力,生活沒有目標、沒有重心,朋友擔心她從此一蹶不振,於是想到了用琉璃學習來提振她的生活,介紹她去義大利的Scuola del Vetro Abate Zanetti-Scuole Mestieri D’s Arte學校學習不同的琉璃吹製技法。一開始,她只是在朋友好心建議下,抱著「換個環境散散心」的想法來到這個學校,但來了之後才發現這裡的自由氛圍開啟了她新的琉璃創作意境,日本的老師講就規則和一定的程序,但義大利的老師則告訴她:「跟從你的心,隨心所欲吧!」自此她便愛上義大利的學習環境,之後每年都去進修。失去母親是周丹薇人生的重大失落,但她跨出悲傷,吸收歐洲的藝術養分,讓琉璃的學習與創作有了不同的風貌。罹癌、婚變…前半生縱然辛苦 所幸有朋友扶持如同創作一般,周丹薇的人生,其實一點也不輕鬆。她曾經歷過14次人工受孕求子未果,沒想到又遇到前夫外遇而婚變,遭受重大打擊。她回想那段時間,宛如行屍走肉,不和任何人聯絡,「在房間裡,縱使外面是炎夏30幾度,無時無刻感受到身體是冷的。」之後,她又罹患乳癌,因家族的癌症病史讓她對癌症特別敏感,投資牛樟芝生技產業研發經費迄今仍無法回本。這麼艱難的路,陪伴她的力量是信仰與朋友,感覺自己還是被愛著的。朋友心疼周丹薇命運多舛,她歎口氣說:「唉,反正我的前半生就是一個字,笨!」她凡事太執著太用力,所以也承受代價。然而,正如德國大文豪歌德所說的:「沒有哭過長夜的人,不足語人生。」正因為過去吃過了太多苦頭,對未來,周丹薇有了全然不同的體悟和期許。「最重要的就是要有健康的身心。」50後不要給自己太多負擔 量時間、能力而為就好為了健康,周丹薇在飲食方面非常自律,對自己身體敏感的食飲保持謹慎,好比採訪的這天,她不喝咖啡與茶,只喝溫水;其次,她認為時時保暖很重要,「尤其現在已進入秋天,太陽下山後就要穿上外套,別著涼了。」周丹薇還建議,現在這個季節,睡覺是一定要穿上襪子。」她的經驗是,腳暖身體就暖,而身體夠暖就比較不容易生病。而在保持心理健康方面,周丹薇提醒自己,別再那麼執著了!這對她個性來說,是一大挑戰,「我天生就是個很固執、很堅持的人,這給自己也給別人很大的壓力。」周丹薇認為,不給自己的人生過多的負擔是50後重要的功課,新的人生態度是「凡事一定要量時間而為」、「量能力而為」。做不到的事就別答應、別攬在身上,人生有限,不要老是在「無法完成的承諾」裡翻攪。此外,她建議,不要做根本不熟悉的事和工作,要仔細掂量自己還多少可以因為不懂、不了解而賠上的「本錢」?人生至此,時間和金錢都經不起浪費了,因此,對於想要投入的工作或是投資,當然要格外謹慎。保持美麗的秘訣只有一個:真的要勤敷臉對情感,周丹薇說,那更是不能執著。「別以為對方會為你改變,」她說,這是不可能的,除非你自己改變,否則執著下去也只是痛苦的循環罷了!「但是你又能改變多少?而改變又能持續多久?」別為難自己了,周丹薇說,不合適的感情就放手吧!至於50後的族群要如何保持美麗呢?周丹薇爽快一句話答:「敷臉!」再忙,她至少每2天會敷臉一次,「我們這年紀啊,皮膚很容易乾燥,一乾就有皺紋、容易過敏,保濕是一切的根本、最重要的事!」所以,以耳順之齡返回校園、學習琉璃創作的周丹薇,並不是對年齡無感,她只是不讓年齡成為學習的限制,但她也很務實地體認到自己已進入了人生的下半場,因此努力降低歲月給身心帶來的影響;接下來的人生,「我要活出自我、享受快樂。」這是周丹薇50後的宣言。原文:60後攻讀戲劇碩士、辦琉璃個展 周丹薇:好奇領我往前走,不再給人生太多負擔
-
2020-11-25 科別.精神.身心
「我意志消沉,智力減退,是要失智了嗎」精神科醫師給答案
「我意志消沉,智力減退。我幾乎要撐不下去了。我會不會是失智症?」沈先生很擔心自己失去了工作能力,因為一家老小得靠他撐著。而除此以外,他更擔憂一種失控的感覺會不斷蔓延,最後毀了他的一生。人們處在較嚴重的情緒低落狀態時,不只有憂鬱情緒,還有有憂鬱的行為、憂鬱的想法與憂鬱的生理反應,那種欲振乏力的無助無能感,的確有可能毀了一個人。 如何帶給病人希望,同時能依病人能接受的程度傳達病情,一直都是件不容易的事。經過完整的評估與精神狀態檢查後,我嘗試從他關心的問題著手,並用尊重他的方式傳達我對治療的建議:「有時情緒的問題,會影響到你的智力。如果有方法讓保護您的腦部,減輕您智力的問題,讓您的專注力恢復,的確可考慮一些藥物。您覺得呢?」在告知可能的治療效果以及相關的副作用後,他抱著姑且一試的心情答應了我。 一週後,他說:「醫生,我吃你的藥太猛了,雖然只有半顆,但我第二天幾乎爬不起來。」他雖然抱怨藥物副作用,但說話的速度與神情與上週相比,倒是恢復不少。 「雖然我告訴你,一開始幾天會這樣,一週內就會慢慢適應,但您還是受不了?」我問。 「是啊。」 「如果這樣,您還願意繼續服用嗎?還是幫您更換其他種類的藥物?」 經過討論,幫他換了個藥物。當然我還是說明可能的副作用為何,並告訴他因應之法。 又過了一週,在我眼前出現的他,雖稱不上判若兩人,但神情已經輕鬆許多。此時,我再次做了些認知功能的評估,並用他可以理解的方式,說明情緒對思考記憶力的影響:「我當初預測的沒錯,放心好了,你不是失智症,只不過管記憶的那幾條神經,暫時被情緒麻痺了而已。專注力還有記憶力都改善很多了。」 後來沈先生才娓娓道出他那深層擔憂的來源,原來他的母親就是罹患失智症離世的。他曾經辛苦照顧過母親好幾年的時間,那種辛苦竟化成一種恐懼,在憂鬱時倏地冒出,且幾乎將他擊倒,還好他配合接受治療,才得以慢慢復原。 當情緒明顯影響了認知功能時,因為思考力受限,往往當下難以給予較細緻的心理治療,而暫時藥物的協助,卻可以發揮某些功用。之後也需要視個別狀況,去選擇適當的治療模式,才能更貼近病人真正的需要。
-
2020-11-24 科別.精神.身心
自律神經失調是一種精神病?專家破解3大迷思
Q1:自律神經失調又稱精神官能症,是一種精神病嗎? 有病人說他一聽到醫生談到「自律神經失調」這個詞彙,回家上網查,發現不得了,竟然又稱為「精神官能症」,問說這和電視劇中的「思覺失調症」是不是相同的疾病? 醫學上的「精神科」,現在常稱為「心理科」或「身心科」,常見的重大精神疾病包括:思覺失調症(舊稱精神分裂症)、妄想症、憂鬱症、雙極性情感型精神病(舊稱躁鬱症)等。在電視劇或報導中所見的患有幻覺、幻聽或被害妄想的思覺失調患者,是大腦裡的功能運作、神經傳導和結構出現極大的障礙,在治療上會比較複雜;而包括思覺失調症在內的精神疾病,常常會有「缺乏病識感」、「分不清現實和想像」的狀況。 尤其在沒有病識感的情況下,病情不穩定時,面對照護自己的人,卻不存在有被照顧的感受,如果不積極就醫治療,病情持續惡化, 可能造成自我、週遭的人或社會的傷害。經過正確的醫療處置,病情則能有效控制,病人也可以回到社會,正常社交、工作。 「精神官能症」雖然也跟上述病症被歸屬在精神科、身心科或心理科的看診範疇裡,但行為和正常人並不會有太大不同,對生活有自理能力,也多具有病識感和現實感。病患會有緊張、焦慮、鬱悶、煩躁、不安等心理症狀,主要是因為壓力而導致心理失衡,包括焦慮症、輕度恐慌症等。 而「自律神經失調」在這類心理疾病中是最輕微的一種,因此, 我們不妨把它當作一個探索精神狀態的初期生理指標,最不需要的就是擔憂、害怕或抗拒,而是要認真找出潛在病因並積極改善。 Q2:這種病會不會跟著我一輩子?有可能治好嗎?治療期需要多久? 自律神經失調雖然不是嚴重致命的疾病,但確實讓許多人感到困擾,甚至痛苦。 「我到底是什麼病?」 「我是神經病,還是精神病嗎?」 「我是該看神經科,還是精神科,或是家醫科?」 「我的病會好嗎?」 「我的病要多久才會好?」 「我的病要吃藥嗎?」 「藥要吃多久?」 「藥有什麼副作用?」 「藥吃久了,會不會老年癡呆?」…… 以「我的病」、「我的藥」、「為什麼」的一連串的提問,常讓醫師招架不住。也因為了解大家希望解除「自律神經失調」的渴望, 才有這本書的誕生。 但也請各位想想,從一個健康正常的狀況,到身體有點不舒服, 再到有明顯不適,最後終於來到醫療院所,找醫師問診,這中間經歷過多少漫長的時間?身體的神經系統從原有穩定狀況一點一滴地逐漸轉變為失調,到底已經被破壞多久了? 所以,請放慢腳步,給自己多一點時間,來聽醫生的建議吧 ! 請放慢腳步,給自己的身體多一點時間,來恢復吧 ! 談到治療成效,很重要的關鍵是病患配合的意願。 每次說到這,病人都會回答:「有哦 !王醫生,我都有照三餐吃藥耶。」但是這還不夠呀,遵循醫囑服用藥物的同時,更重要的是搭配「調整自我」的行動,包括你的生活作息和心情調適。 如果病人只是準時就診、準時吃藥,自身卻不努力自我改善,最多只能達到勉強六十分的成績,這種效果也不是大家能接受的,病人總以為吃了藥就應該有百分百效果,結果不如預期,又開始找下一個名醫。 身體是可以好轉,這些病也有根除的可能,重點在於你願意回頭檢視造成不舒服的根本原因嗎?願意針對病因去修正自己的生活型態嗎? Q3:自律神經失調該看哪一科? 自律神經失調的症狀既然是全身性的,從內到外,從頭到腳,都有可能發生,因此建議病人先到家醫科、一般內科、或內兒科就診, 把可能的相關疾病先做排除,最好是你最常、最習慣去看的醫生,並且是有檢查儀器與設備的基層診所。 舉例來說,病人若有胸悶或胸痛現象,雖然病因多元,通常會先擔心有心臟、肺部方面的問題,當做完相關檢查,並排除可能性之後, 醫師認為病患有需要再到心理科或身心科做諮詢時,便會開立轉診單至醫療院所轉診就醫;若是做完檢查發現指數都正常,如果醫生沒有針對病因做特別說明時,病人也可以主動詢問接下來可以去哪個科別求診。 在臨床上看到太多病人發生不適之後,一開始都選擇先到大醫院的各大內科巡迴一次,找不到病因的情況下,又到醫學中心再巡迴一次,重覆折騰一遍後,答案依舊不知,心情更鬱悶,對病情的改善完全毫無幫助。另一方面,若是在基層診所做心電圖或X光檢查,有些最快二十至三十分鐘便可知道結果;一般在大型醫院進行檢查,需要等一、兩週,才能回診看報告。 試問,這段時間內能忍受等待答案的煎熬嗎?也許有的人本來病情不嚴重的,可是當心情因為擔憂、不安而起起伏伏時,病情是不是會加重? 在門診就看過這些現象,病人因為最近一、兩個月胸悶、胸痛來就診,訴說著自己如何不舒服、全身無力,可是一等檢查做完得知身體沒有大礙後,走出診間時,卻明顯地元氣恢復一半以上;還有病人述說胸口悶悶的,先請病人伸出右手讓我量脈搏,一檢查心跳發現每分鐘已超過九十,他本來無感,還問我說「王醫師,你會把脈喔?」 當聽完我說心跳過快後,須安排心電圖檢查。檢查當下,則心跳次數上升到一百,接著再做一次,心跳又升到一百二十以上。 這說明什麼?代表這個病人對緊張、害怕等負面事物的承受度是比較低的,也就是他並不屬於神經大條、遲鈍的性格,而是「太太…… 太敏感」了,也太負面了。 基本上建議,不需要一有不適症狀,就往大醫院甚至醫學中心跑,自覺有必要到醫院做檢查的話,先向熟悉的基層醫師,也就是家庭醫師來詢問。如果症狀比較多樣化,在健保制度下,進行一系列檢查,可能橫跨不同科別,耗時又傷神,這時不如自力救濟,尋求自費的健檢中心,將基本的檢查一次做完,盡快獲得初步答案,無論病情或心情才能及時得到舒緩。 自律神經失調該看哪一科?簡單的說,尋找有設備的診所,尋找你能溝通的醫生,先排除身體問題,再進行下一步。 (文章&圖片出處/摘錄自出色文化《醫生說你根本就沒病:只是自律神經失調》)
-
2020-11-12 養生.運動天地
為什麼你不想運動?科學家解密隱藏的「不公平」因素
【文、圖/選自臉譜《我,為什麼會這樣?》,作者比爾.蘇利文】為什麼你不想運動?雖然對於許多疾病而言,運動是最好的療法,但是我們不願意運動流汗的藉口林林總總,幾乎可以寫滿偵探小說家蘇.葛拉夫頓(Sue Grafton)作品全集那麼多的書本中。雖然我們的藉口可能非常荒謬可笑(我今天上班時帶了一大盒甜甜圈爬上樓梯)或是合情合理(我昨天跑步時有條狗咬傷了我的大拇趾),不過我們從事的運動量只有我們需要的一小部分,這點幾乎無庸置疑。原因很明顯,運動會造成痠痛,讓人不舒服,渾身發臭。既然有時間,為什麼要把自己搞得那麼慘,而不是端著巧克力馬丁尼,看一集《杯子蛋糕戰爭》(Cupcake Wars)?的確,運動不如家務那般一定得去做,但是問題在於我們目前驕縱自己的程度已經到了連按遙控器都覺得太辛苦,所以還可以用聲控的方式讓串流播放下一集的《樂享美妙旅程》(Diners,Drive-Ins and Dives)。在現代社會中,由於我們把所有的工作都變得能夠輕鬆進行,因此就算是輕度運動也會讓人覺得要費盡千辛萬苦。科學已經詳盡列出運動的種種好處:讓力量增強、使人精力充沛、降低血壓、減輕壓力、減少憂鬱、減輕體重,以及降低許多和過重相關疾病的發生機率。研究也指出運動甚至能夠延長壽命,增進學習與記憶能力,減緩心智老化。那麼為什麼我們總是無法起身去運動呢?基因或許能夠成為部分解答。對於雙胞胎的研究顯示,遺傳組成會影響我們想去運動或是寧願休息。有些人天生的基因所打造出來的身體,便不適合從事某些類型的運動。澳洲雪梨大學的凱薩琳.諾斯(Kathryn North)所領導的研究指出,運動員的表現和ACTN3這個基因有關。ACTN3蛋白質位於能夠快速收縮以產生高速度運動的肌肉纖維中。短跑選手和健力選手含有許多這種蛋白質。而有些人含有一種突變,會停止製造這種蛋白質,這些人比較適合耐力運動。所以你喜歡短跑或是長跑,舉重或是有氧運動,原因可能在於構成肌肉的基因有所不同。專業運動員無疑接受了嚴格的訓練,但是有些人的確具備了由基因帶來的天賦。有些遺傳造成的好處非常明顯,例如籃球選手往往高到需要注意飛得太低的飛機。不過有的時候遺傳優勢比較隱晦。奧林匹克運動會巨星艾羅.曼泰羅塔(Eero Mantyranta)越野滑雪時顯得輕鬆自在,而我們現在知道這種高強度賽事對他而言比較容易的理由了。他的紅血球生成素受體(erythropoietinreceptor)發生了突變,讓他體內製造出來的紅血球數量要比一般人高出許多,比起同場較量的選手,能夠把更多的氧氣運送到極需氧氣的肌肉。這個例子引出了一個有趣的問題:如果你和這類的人比賽,你認為公平嗎?如果你認為這是公平的,那麼你應該允許服用紅血球生成素好讓自己的紅血球讀數提高,自行車選手蘭斯.阿姆斯壯(LanceArmstrong)便承認自己用過這種激素。有些人更喜歡運動的原因在於,耗費體力之後,腦部感覺到的報酬比較多。牽涉到腦中多巴胺報酬系統的基因變異,可能和某些人的身體活動多寡有關。如果在運動後能夠得到報酬,那麼就會更傾向去運動。如果你上健身房沒有感覺到報酬,就可能要找其他的方法從事運動。任何加菲貓的粉絲都知道,人類不是唯一會懶得動的動物。密蘇里大學的法蘭克.鮑斯(Frank Booth)注意到他實驗室有些大鼠更勤於在籠子裡的轉輪中運動,而有些就如同荷馬.辛普森(Homer Simpson)避開自行車那樣避開轉輪。他的團隊篩選了對於運動喜惡不同的大鼠,進而培育出喜歡運動的大鼠和厭惡運動的大鼠,比較兩者之間腦部基因表現的差異。有些差異支持兩者多巴胺報償其系統不同的說法,也就是說,有些人在運動之後感受到報償,而有些人沒有。吃垃圾食物會大幅減少從事運動的動力,這是垃圾食物對於健康的另一項致命打擊。研究指出,西方飲食和懶惰與憂鬱之間有密切的關係,頂尖的研究人員所做出的結論是,肥胖的人不一定是因為懶惰或是缺乏自律,而是因為垃圾食物改變了他們的情緒和行為。以大鼠進行的實驗證實了這個理論。餵大鼠不健康的食物不只會讓牠們發胖,也會降低牠們進行有報償任務的動力。科學家也調查了運動員和非運動員之間微生物相的差異,另外許多差異模式也出現在健康飲食者和不健康飲食者之間。二○一七年,愛爾蘭科克郡的農業與食品發展部(TeagascFood Research Centre)的電腦生物學家歐拉.歐蘇利文(Orla O’Sullivan)比較了英式橄欖球男性運動員和四體不動男性的腸道微生物相。在男性運動員中,微生物相不僅更多樣化,而且有許多有益健康的艾克曼菌。除此之外,運動員的肌肉雖然飽受折磨,但是發炎的情況卻比較少,原因之一可能是因為他們的微生物相更有助於健康。規律從事運動的人所具備的微生物種類會製造丁酸,這種化合物有很強的抗發炎功效。西班牙馬德里歐洲大學(European University)的瑪麗亞.德.馬.拉羅薩.培瑞茲(Mariadel Mar Larrosa Perez)也在二○一七年發現到,從事中量運動(每週三到五小時)的女性,身上的微生物相比不運動的女性活躍許多。就算是輕度運動也會讓艾克曼菌之類的益菌數量增加。
-
2020-11-12 該看哪科.中醫精髓
慢性腎臟病中醫治療 洗腎率較低
76歲的薛先生常年為慢性腎臟病所苦,經過幾個月中醫治療並搭配飲食控制,腎絲球過濾率數值從42.24mL/min/1.73m2升高到53.6mL/min/1.73m2,肌酸酐則從1.6mg/dl下降到1.3mg/dl,數值明顯進步。慢性腎臟病成因眾多,例如糖尿病、高血壓、腎毒性藥物、遺傳性疾病等。早期腎絲球過濾率大於60者,多無症狀;若小於60進入第三期後,才會有些症狀;若小於30進到第四期、第五期時,開始以蛋白尿、水腫、貧血、倦怠來表現。以中醫來看,慢性腎臟病屬於「水腫、癃閉、關格」等症候。治療上,會給予健脾藥物,透過改善腸胃道環境來減緩腎功能惡化。若精神緊繃、交感神經興奮者,給予疏肝藥物,減低其自主神經系統對腎臟的刺激。若日久入經絡者,則給予活血化瘀的藥物,來疏通腎臟的經絡,改善腎臟的血流量。此外,大小便必須通暢,讓邪氣有出入。若過於肥胖者,則給予祛濕化痰藥物並飲食控制,來逐漸減輕體重,以減緩肥胖的危害。近年研究發現,服用中藥的病人進入洗腎機會較低,死亡率也比沒有服用中藥的病人少四成。在慢性腎臟病第三期以下族群、長期使用中藥者,肌酸酐有下降趨勢,腎絲球過濾率則有上升趨勢。若搭配針灸治療,則能調節自律神經,並減輕倦怠、失眠、食欲不振、痠痛等症狀,並減輕止痛藥物的使用。慢性腎臟病患者輔以中藥治療外,平常飲食宜少油、少鹽、低蛋白、低磷和低鉀,務必「腎」選飲食,生活起居則應戒菸、放鬆心情、少熬夜、勿憋尿、多運動,控制三高。患者切勿服用來路不明的藥品或黑藥丸,以免造成腎功能惡化。
-
2020-11-09 科別.精神.身心
心悸、反胃、呼吸困難…恐慌症發作怎麼辦?精神科醫師建議這樣做
心悸、呼吸困難、胸痛、手麻、頭暈、反胃,快要窒息死亡的感覺,突然強烈地籠罩著她,而且越來越嚴重,越來越恐怖,「趕快送我去醫院!!!」成了當下心中唯一的吶喊。之後除了隧道以外,只要出入密閉的空間,白小姐總是與恐懼相伴,甚至連黑漆漆的電影院也是她的夢魘。終於,被友人帶去精神科求醫。 「那種恐慌發作的情形,我真的沒辦法,只好吃藥。可是好像藥效過去了,又有一種恐懼衝上來的感覺,所以我只好再吃藥。我吃那麼多藥,怎麼辦?」她無助又茫然的眼神,似乎在訴說自己陷在服藥與不服藥的矛盾與無力。 「老實說,妳現在吃的藥物比較多,如果要減藥或停藥,會比較辛苦,」我慢慢地說,「但是還是有機會。」 我拿起筆在病歷上畫出一條曲線與一條直線,標出三個地方; 然後逐一解釋:「突然來的恐慌發作,就像這條曲線。幾分鐘內焦慮恐怖快要死掉的感覺就會衝到很高,最後才會慢慢地降下來。」 然後我指著1的位置說:「很多因素都會誘發恐慌發作,可以避免它,也可以面對它。譬如很多人熬夜、抽菸、喝酒、生活不正常,就可能讓自己處在容易發作的狀態。如果可以改善這些不健康的行為,就不容易發作。但若是因為某些情境引起的,而又一直避免這些情境,可能會讓生活變得很不方便。譬如妳過雪隧就會發作,難不成去宜蘭還得走山路?以後看電影都只能在家看DVD,而不能進電影院?如果可以學會些放鬆的方法,然後漸進面對,大多能克服的。」她聽我這麼一說,好像燃起了些希望。 我又指著2的位置說:「通常這種又急又猛的恐慌發作,都不是忽然間所有的不舒服都一起出現的。通常會有個順序,譬如先感到心跳快,喘,然後手麻,然後怕自己又來了,結果焦慮感更強,心跳更快,最後變成惡性循環到快瘋掉的程度。如果可以在早期出現症狀時,適時轉移注意力,可能就不會繼續往上衝了。」 最後我指著3的位置說:「當衝到這個位置的時候,大多因為過強的焦慮感,會連轉移注意力的能力都沒有。但是仍然可以試試看。有時候會需要藥物幫忙。但這時候的藥物是救急的,長期這樣吃,是會有成癮性的,好像停也停不掉。每發作一次,就吃一次,正如像妳現在的情形。有些穩定自律神經的藥物,是可以減少神經的敏感,讓身體處於較平衡的狀態,而且這些藥物沒有成癮性。當整體狀況穩定後,所有藥物是可以逐漸減少的。」 她,聽進去了。 接受了我給她關於藥物及非藥物方面的治療建議後,在調整自律神經的藥物與鎮定劑當中慢慢找到了平衡,也學會一些認知行為治療的技巧。 白小姐在回診時告訴我:「我克服了我內在的恐懼了。我還看了幾部電影呢!」 我真替她感到高興。畢竟,治療的目的,不單只是症狀消失,而是能安排生活,享受生活,不是嗎? 【延伸閱讀】 長輩暫時性精神失常,是「瘋了」嗎?精神科醫師說:NO!可能是這疾病導致 別陷入憂鬱!憂鬱症不只表現在情緒,身體出現8變化也要警覺 睡不著吃安眠藥就好?專家提醒:仍得尋求這科醫師才有效立刻加入KingNet 國家網路醫藥 LINE@ 共同守護全家人健康!
-
2020-11-05 該看哪科.中醫精髓
還是瘦不下來嗎? 中醫師教你「生理週期減肥法」 掌握黃金4週期輕鬆瘦!
月經來潮,總是讓女人苦不堪言,殊不知,從中醫觀點來看,善用月經週期的特點,調整飲食與運動策略,不但可有效減重,更可藉以調整虛弱體質,讓自己精氣神百倍。月經週期減重法,可將女性生理週期劃分為4階段:中醫師羅珮琳表示,所謂「月經週期減重法」,是依據女性的生理週期循環及體內荷爾蒙高低變化,來決定減重計畫的安排,如何進行階段性的飲食、運動、調理等,使減重效果倍增。第一期:行經期(瘦身停滯期)時間:月經來潮的1至7天生理狀況:子宮內膜開始剝落、經血及內膜從陰道排出,因體內黃體素的濃度未完全消退,通常會有下腹悶痛及水腫的情況,也較容易有情緒不穩、容易飢餓、想吃甜食的狀況發生。中醫認為,月經排血期間稱為「瀉」,這時子宮應將經血排淨,如瘀血未排淨恐會影響代謝,使身體經常出現水腫狀態,體重不易下降。飲食計畫:以消除水腫為主要目標,多吃活血、消腫、幫助子宮收縮的食材,如黑豆、紅豆、生薑、紅鳳菜等。※瘦身茶飲 紅豆水※材料:紅豆100克、水1000c.c.。 作法:紅豆用清水洗淨,無須浸泡。水煮滾後,將紅豆放入,待再度沸騰後關火,蓋上鍋蓋悶20至30分鐘。濾掉紅豆後,將紅豆水當水喝。注意,紅豆不煮破才有效,而剩下的紅豆粒可另外煮成紅豆湯與家人分享,不浪費。 3.功效:紅豆作用與中藥的赤小豆類似,具有利水消腫之效。運動計畫:行經期第1至3天,因經血量大,需要充足的休息;第4至7天,體力略為恢復後,可兩天做一次運動,每天散步或騎單車30分鐘,也可在睡前做伸展運動。第二期:月經結束期(減重黃金期)時間:月經來後的第7天至第14天生理狀況:月經結束後,卵巢濾泡處於發育階段,身體荷爾蒙分泌旺盛,身體代謝機能也處於最佳狀態,是減重的黃金期。中醫認為,經過行經期的「瀉」之後,子宮應要開始「藏」,這時,最需要做的是「調血補氣」為進入下個月經週期做準備。建議調養以「養陰補血」為主,若保養得宜,可讓身體狀況處於代謝旺盛狀況,有助減重。飲食計畫:因經血排出後,血海空虛,可多吃補血、補鐵的食材,如牡蠣、豬肝、牛肉、海帶、菠菜、櫻桃、葡萄乾等。可多喝水,幫助提升新陳代謝速度,尤其是在餐前30分鐘飲用,可幫助腸胃蠕動助排便,並可抑制食慾。建議可減少每日固定攝取的熱量,減重效果會加倍。※瘦身茶飲 決明子普洱茶※材料:決明子3克、普洱茶3克、水1000c.c.。 作法:水煮滾後,加入決明子、普洱茶,煮10分鐘。將茶渣濾出即可飲用。 3.功效:決明子具有清肝名目、降壓降脂的功效,還可幫助排便;普洱茶經過發酵後,產生具有分解脂肪的酵素。運動計畫:加強運動強度,維持1周3次的運動頻率,每次持續1小時。而這1小時內,必須進行10分鐘暖身運動,防止運動傷害→15分鐘無氧運動,強化肌肉→30分鐘有氧運動,消耗熱量和脂肪→5分鐘舒展拉筋與按摩,減少蘿蔔腿機會。第三期:排卵後期(瘦身快速期時間:月經來潮後的第14天到第21天生理狀況:排卵後,體內荷爾蒙開始出現變化,黃體素濃度緩慢上升,而雌激素在排卵前達到高峰。由於荷爾蒙作用,子宮內膜持續增厚,出現輕微水腫及便秘的情況。中醫認為,排卵期基礎體溫由低轉高,相對於人體陰陽變化是由陰轉為陽,若能著重「補陽」,提高身體能量,便能使代謝機能維持高點。飲食計畫:排卵後期適合多吃補陽食材,如韭菜、大蒜、青蔥、洋蔥、黑豆、羊肉、鱔魚、牡蠣、紅蘿蔔、栗子等。※瘦身茶飲 杜仲葉茶※材料:杜仲葉3克、枸杞子3克、水1000c.c.。 作法:水煮滾後,放入杜仲葉、枸杞子煮10分鐘。將茶渣濾出,可當成一日茶水飲用。 功效:杜仲葉具有強精壯骨、代謝脂肪的功效;枸杞子是補肝腎、明目的常用中藥材,也能降低血糖、抗脂肪肝等。運動計畫:持續上週的運動模式,可多搭配1至2次的游泳,或可做做SPA、蒸氣室、烤箱之類,有助於加強流汗,幫助體內水分排除。第四期:月經前期(瘦身緩慢期)時間:月經週期的第21天至第28天生理狀況:體內荷爾蒙持續變化,黃體素濃度高導致體內水分滯留產生水腫,同時使腸胃蠕動變慢造成便秘,加上不斷波動的荷爾蒙牽動身體的自律神經,會特別感到煩躁、想吃東西。飲食計畫:以抑制食慾為主。多吃高纖低熱量的食材,如黑木耳、白木耳、海帶、紫菜、燕麥、菇類、青菜、豆腐等,可增加飽足感又不攝取太多熱量。※瘦身茶飲 黑木耳露※材料:乾燥黑木耳1兩、紅棗10顆、枸杞子10克、生甘草10克、老薑片2至3片。 作法:將黑木耳泡開洗淨、去蒂頭,用果汁機打碎至小顆粒狀。將所有材料放入鍋內,用水蓋過食材,置於電鍋內,外鍋加2杯水烹煮。煮好後,撈起薑片和甘草,即完成。食用時,可依據喜好加水稀釋或加入黑糖,當作每日點心。 功效:黑木耳富含胺基酸、膳食纖維、鐵、鈣等,非常適合女性。其還具降血脂、降膽固醇、促進腸道蠕動等功效,加上熱量極低,是減重好食材。運動計畫:仍維持規律運動習慣,至月經前期時,下腹會較腫脹,可多做強化腹部、下背部等核心肌群的運動,如瑜伽、皮拉提斯等。有小腿水腫問題者,可在睡前做抬腿+腳板上抬、下壓的動作,進行5至10分鐘,利用小腿肌肉收縮如幫浦般將下肢多餘水分擠壓回心臟,改善水腫情況。 報導/KingNet國家網路醫藥 黃慧玫 諮詢專家/璽悅中醫診所中醫師 羅珮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