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0-12 焦點.元氣新聞
搜尋
自學
共找到
63
筆 文章
-
-
2024-07-09 焦點.健康你我他
一年一度退休力今年是幾分?/動了退休念頭 貓熊變成樹獺
我是聯合報的長期訂戶,近幾年都有參加退休力測驗,去年是「做自己貓熊」,今年變成「慢慢樹獺」,個人退休準備分數比整體平均少了17分,「活躍好學」與「自在獨立」準備最不足。我預計明年和先生一起退休,雖然還不到60歲,但心態似乎已經逐漸消極,如果不是做了這項測驗,我不會知道自己在生活中已慢慢步向「退化」階段,心裡確實是有退休打算,但沒有料想到生活的熱情因為預期心態也漸漸消弱。台灣已步入高齡化社會,到山林避暑,放眼望去都是一大群已退休的中老年人,不久後我也是其中一人,這倒是不必擔心,因為能投入山林的懷抱,徜徉在大自然間,必定對健康有所助益。年紀愈長,對現代科技的運用無法像年輕人一樣立即上手,近視加上老花,「視茫茫」成了學習手機功能的絆腳石,我想在「活躍好學」上加分,雖然每天都有閱讀報紙習慣,但對AI的來勢洶洶,總感到有點招架不住,光靠網路自學想必也是功效不彰,還好女兒可以隨時提點,只要不畏懼,學多學少都是學,有時候被科技推著走,不會也得會,再怎麼樣也不能成為科技的文盲。「自在獨立」準備不足,頗令我錯愕,我可以享受獨處,空巢後跟先生有各自的生活私領域,平時也會一起出門活動,自在相守,祈求平安健康久久。百歲世代來臨,老後生活需要超前部署,歡迎大家填答「退休準備指標─六種動物測退休力」,定期檢視,評量退休攻略是否需要校正調整。● 六種動物測退休力
-
2024-05-10 醫聲.高齡社會
熟齡返校3/62歲前中醫藥司長挑戰考美術系 鼓勵長輩重返大學
「只要有心,任何人都可以讀大學!」前中醫藥司長、衛福部基隆醫院中醫科主治醫師黃林煌說道。今年他已62歲,憑著高中懷揣至今的藝術夢,重新考學測申請北藝大美術系,雖僅通過一階筆試,但不後悔做自己,希望能讓退休生活更精彩。攤開黃林煌的學經歷,可看見他自學士後中醫系畢業後,陸續得到杜蘭大學熱帶醫學與公共衛生碩士、陽明交通大學傳統醫學博士學位,也曾到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進修,擔任過衛生福利部中醫藥司司長及駐史瓦帝尼大使館參事。黃林煌自然組的生涯看似與藝術八竿子打不著,藝術種子卻是從他高中就埋下。某次翹課時他偶然被美展感動到,「原來美是會影響感覺。」加上老師經常公開展示其作品,稱讚漂亮、極富細節,並鼓勵他往藝術精進,但當時父母以為未來會擔任遺體美容師而勸阻,最終黃林煌走上中醫之路,將藝術夢擱置於心中。他花甲年後轉換跑道 籲政策鼓勵長輩終身學習然而,藝術種子終究迸出嫩芽,只要黃林煌一得空,便到國內外欣賞美展,同時不追隨主流,培養自己對藝術的一套標準。走過千山萬水,任職不同工作,讓黃林煌對事物來去相當坦然,他引用作家蔣勳的文章〈致 郭熙〉,暗喻世道變化「都只是遠遠山下的傳言,既然上山,就與國家興亡無關⋯⋯」既已不受世俗限制,且待在中醫領域許久,黃林煌決定一圓藝術夢,以62歲之姿報考學測,申請北藝大美術系理論組;他表示,報考大學一來是因沒有要做研究,二來是可跟具創意、活力的大學生互相學習,且大學最長可念6年,「我不在乎有沒有那個文憑,只希望能盡情享受過程的樂趣。」他也坦言,自己備考只買考古題臨時抱佛腳,緊急報名畫室學幾招繪畫技巧,在連兒子都不看好的情況下,黃林煌竟有驚無險通過一階考試,「我都能通過一階考試,包含年輕人在內的大家也要相信自己的能力足以回答、解決問題,不要慌。」雖最終沒有通過二階面試,黃林煌仍非常支持屆退、已退休的人持續學習,甚至重返大學,「不僅避免老人癡呆,也可多與社會互動,才能走更遠的路,看更大的世界。」而面對少子化帶來的大學倒閉潮,他也認為,政策端可繼續補助樂齡大學計畫,或另外增額錄取中高齡學生,以鼓勵長輩持續學習,推動世代交流。
-
2023-09-27 焦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我不認為我的孩子是過動兒!
【編者按】:本週的主題是「過動兒」。一位長年關心這種孩童的醫師寫出她的呼籲:「我們能不能花更多的努力,在營造一個適合各種特質的孩子都能順性、適性學習與成長的環境?讓每一種特質的孩子,都能找到自己可以發揮的長處,看到自己的亮點?」→想看本文一位父親說出他的心願:「我希望醫師們看孩子時,請多多詢問、多多傾聽,不要只看外顯呈現的行為,行為背後的原因才是根本。」一位醫學院醫學人文的資深老師受邀為這位醫師的新書《我期待過動兒被賞識的那一天》寫序,感動之餘道出她的想法:「將病人的生活世界納入考量是避免盲點的關鍵。」我的孩子讀了兩間幼兒園、三間小學、兩所國中,兩所高中。從小,這是一個很好養的小孩,不吵不鬧,喜歡一個人靜靜地玩玩具:汽車、小玩偶,排了滿地都是。我們有感覺他學習一些生活自我照顧的能力,和姊姊比較起來,有慢一點,但是只要有耐心,他終究還是學得會的。直到上小學,正式進入要安靜坐在座位上,看老師寫板書,聽老師上課,要閱讀課本文字,要書寫作業的學科學習課程時,才出現問題。他好像聽不懂老師所教導的內容。小學低年級,我們還可以自己慢慢教。先從手指頭、腳趾頭數數,超過20了,我們還把銅板拿出來,數給他看,因此教會了他加法和減法,可是開始出現乘法和除法時,我們真的不知如何讓他理解。不只不理解學科,也無法理解學校的規範,上課下課是什麼?考試是什麼?我還記得他小學一年級時,考試卷只要有空格,他便填上一些他認識的符號,例如麥登勞的M,停車場的P等等,琳瑯滿目。他對符號的認識倒是很敏感。 當然更不用提深奧的方程式、開平方。我如何教他懂得「(A+B)2=A2+2AB+B2」?他問我:「打開平方是要怎麼打開?」接著化學,一個最簡單的H2O是水,就把他擊垮了!為什麼「H、2、O」便等於水?他看不到、摸不到的東西,便很難理解。物理自然也是他無法理解的科目。有時候他問的問題,我們也不知如何回答:「為什麼太陽升起的方向叫東方?為什麼不能叫西方?」這樣上起課來,等於如鴨子聽雷,聽不懂老師在說什麼。想想看,上課要從上午八點,屁股一直黏在椅子上,黏到下午四點、五點,從星期一坐到星期五,黏在那裡聽老師說一堆完全聽不懂的話,怎麼可能呢?於是,我的孩子開始上課從動來動去、走來走去,任意離開座位、玩鉛筆盒、帶玩具去玩,到逃離教室、在操場晃來晃去,到籃球場打籃球。上課坐不住,下課衝最快,下課對他非常重要,這應該是他還願意去上學的主因。直到小學四年級時,老師便建議我們帶孩子到兒童心智科做評估。我們帶他到某醫學中心的兒童心智科,看了醫生,填了量表,給臨床心理師做測驗,幾次門診之後,診斷便出來了:注意力不足型的ADHD(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注意力不足過動症)。處理方法就是服藥,那時他是吃「利他能」。孩子大約看診看了半年,確實上課情形有改善,比較少站起來四處走動,減少老師上課的困擾,但是,數學和一些抽象的學習,依舊聽不懂,毫無進展,只是上課不會搗蛋惹麻煩而已。我們看到孩子服藥後,變成一個和原來不一樣的孩子,彷彿呈現呆滯的狀態。全身懶洋洋,缺乏活力,胃口也變差。他告訴我們他不喜歡這種感覺,他想動卻動不了,吃藥之後,腦袋好像變空了,四周的東西都不見了,只剩下眼前那個站在台上的老師。我們聽他這樣的抱怨,實在於心不忍,再加上服藥對他的課業學習真的幫助很有限,決定不再帶他去看診,讓他停藥了。他總是說:「我並沒有逃學啊!我還是在學校裡啊!我只是不想坐在教室裡而已,我在籃球場打籃球,我又沒有學壞!」不吃藥之後,我們放手讓他去運動,每天打籃球,至少打三個小時,他好像永遠不會累一樣。而我自己也透過大量閱讀有關親子教養、特殊教育的書籍,開始調整改變。這對我幫忙很大,也改善了我們過去幾乎要降到冰點的親子關係。閱讀必須還要思考,然後內化,才能產生行為的改變。如果做父母的不改變,只要孩子去吃藥,是沒有用的。我終於了解他不是真的注意力不足過動兒,他是學習方式不同而已。他是因為上課聽不懂,所以覺得無聊,才會坐不住。其背後的因素是:聽不懂。我們大人只看到他「坐不住」的外在表現,便認為他是過動兒,我慢慢理解,我的孩子是無法透過主流學校傳統的教學方式來學習,他必須自己實際操作,從影像圖畫中學習,要能看得到、摸得到。所以,我們讓他去學習樂高機器人,他表現非常優異,因為那是看得到、摸得到的東西。台灣的教育無法因材施教,只能家長自己來。我的孩子是來教育我的,他讓我見識到台灣的現行教育,仍然停滯在士大夫的觀念。我的孩子雖然學科學習成績不良,但是他勤奮、善良,這不是應該被讚賞的嗎?什麼不要輸在起跑點,根本是提早死在終點。大家拼命擠進資優班,有多少是父母製造出來的偽造資優生?說現在是多元教育,根本是自欺欺人。本來就是念書有念書的料,動手操作的有動手操作的料,沒有哪一種比較厲害,只是不一樣而已。現在的世界變化很快,誰能料想得到從前打電動、打撞球,是會被大人處罰的,現在卻是可以出國參加競賽的出色能力。人生如果可以重來,我不會讓我的孩子吃藥,我會讓他自學、發掘他的長處。我的孩子目前主動學習,因為有實際的需要,他會到書店買書來仔細研讀。這樣的學習才是真的,完全是出於他自己的意願。我也期許老師們能瞭解學生有個別不同的學習方式。傳統的文字學習不是唯一的方式,我希望老師的教育專業,也要學習透過影像、圖片的教學方式,那也是一種學習的模式。我希望醫師們看孩子時,請多多詢問、多多傾聽,不要只看外顯呈現的行為,行為背後的原因才是根本。醫學是一門不科學的科學,教科書是入門的基礎,臨床應用於人身上時,請把所看見的孩子、所聽到的孩子的心聲,融入你的診斷與處置之中,而不是把看孩子行為與心理的醫療行為當作看皮毛一樣膚淺表面。責任編輯:吳依凡
-
2023-09-04 醫聲.醫聲要聞
諮商爆棚2/直播主被黑粉攻擊失眠 個案身份令人驚訝
新冠肺炎疫情期間,網路直播產業發展快速,到處都是直播平台,青少年接觸率高,更有人立志成為直播主。一名13歲國中生拒學被學校列為諮商對象,經了解,這名學生從事直播及經營IG已有2、3年,近期田大為受不了FB、IG黑粉留言攻擊,引發慣性失眠,白天無法起床上課而拒學。心理諮商師發現,因為成為直播主衍生問題而需要心理諮商的個案,最近有愈來愈多的趨勢。諮商心理師公會全聯會理事、馬偕醫院協談中心諮商心理師羅惠群表示,該名國中生平常白天上課,晚上開直播,直播流量可達好幾萬人且有實質收入,但近日受不了酸民、黑粉留言攻擊,開完直播後睡不著,引發慣性失眠,嚴重打亂生活作息,最後因白天無法起床上課而拒學。羅惠群指出,個案拒學被學校發現,啟動輔導機制介入處理,原來這名學生只想直播主,不想上課,但因為國中屬於義務教育階段,拒學後學校須通報,家長還會被罰款,這名學生承受來自學校及父母的雙重壓力,同時兼顧直播及學業,「摸不清楚自己是誰、搞不清楚自己扮演那種角色」。這名學生從直播獲得粉絲簇擁的滿足、享受,但身為學生的人也又因為拒學等問題被指責,因而出現罪惡感、自責感等心理矛盾,開始鑽牛角尖,深陷泥沼,引發睡不好、吃不下、頭痛等身心焦慮反應,因此在家裡一直躺在床上,但起不了床又被責罵,反覆惡性循環。「青少年知道自己有年輕、漂亮、討人喜歡的本錢,因此直播主多為青少女居多,這也符合市場機制,直播有流量、有收入。」羅惠群指出,直播初期確實能吸引粉絲、鐵粉,但中後段出現黑粉,必須承受批評而開始影響課業,此類個案確實較前幾年有增加的情形。羅惠群分析,青少年時期為理解及整合自我的階段,過往青少年生活較為單純,可以從父母、同學間獲得自我認同,即使認同度不高,也可走出自己的一條路。但直播主想從幾萬、幾十萬名粉絲獲得認同,這是十分困難的,任誰都無法滿足所有人的期待,而出現患得患失、人格分裂、迷失自我,甚至自我認同被摧毀,站也站不起來。「許多人最後受不了選擇關閉帳號,但隨後又會感覺失落,陷入進也不是、退也不是的窘境。」羅惠群指出,極端的個案就會發生自殘、自殺,過去這樣的情形多發生在藝人、明星身上,但現在隨著直播平民化,任何人可能發生這樣的情形。外表光鮮亮麗的藝人、明星,因時常受到批評,內心素質都十分強大,可是擁有這樣的心理素質,需經過人生的歷練及翻滾,才能不被擊倒繼續工作,可是這在青少年身上恐無法做到,尤其台灣的青少年被賦予是好好讀書的學生角色,如此一來,青少年就會陷入混亂。羅惠群經與個案父母、老師、周遭朋友溝通,讓他們了解直播產業及個案正在做的事情,重新連結彼此,實際給予個案關心、支持,增強個案的心理韌力,並提醒個案不要一直迷失在直播的世界,同時承諾個案不會斷網,可以持續從直播中獲得滿足,諮詢後的效果都不錯,國中生慢慢在直播主及學生角色取得平衡。★珍惜生命,若您或身邊的人有心理困擾,可撥打安心專線:1925|生命線協談專線:1995|張老師專線:1980
-
2023-06-03 失智.失智資源
從快樂公寓連結社區,建立歸屬感的美好生活提案
2023年5月10日下午,筆者參加由「銀享全球」所主辦的「日本關西研修團」,來到神戶的「Happy株式會社」。創辦人是37歲的社長首藤義敬 (Shuto Yoshihiro)先生,2017年帶著孩子回老家。為了能夠和父母、祖父母同住,共同體驗多代共居和加深連結,而在市郊,建造一棟6層樓,擁有45個單人房間的互助式住宅——Happy公寓【圖一】。由於首藤先生事先匯集了當地100多位居民的意見,大家都期待這棟建築除了提供長者住宿和護理的功能外,他們更希望這是一個讓大家早晚都想來,而且可以娛樂,也感覺到快樂和幸福的地方。Happy公寓的目標就是「盡量減少約束,打造一個讓長者不再獨居,也不需要負擔高額的住宿與照護費用的地方。」總共有10位護理和照顧人員,40位住民。其中80%的住民是失智者,需照護等級是1-5級,月費大約20萬日元(大約5萬元台幣),包含餐食。晚上工作人員只有1人位,加上社長一家也住在樓上,有需要的時候,可以協助處理一些突發或特殊的狀況。另外,有兩、三個房間是開放給臨時有需求的受暴者、酒醉者等。繳不出房租的住民,會先找公部門討論,再找出可行的方法。一樓大廳,是社區的交流中心,讓社區的人隨時進出,甚至於住在附近的老人家或不願上學的小學生或中學生,都可以進來自學。社會人士或工作人員都可以成為教學的講師,然後協助畢業和就業。我們到訪的5/10日下午,他們正在舉辦慶生會,帶領的工作人員和同仁們,非常有元氣的進行下肢腿力的運動【圖二】。有些住民融入了體適能的氛圍、有些人還是坐在桌子前專注的畫圖,還有工作同仁牽著正在遊走的失智者一起加入團體。在熱鬧的環境中,每個人呈現不同的動態。比較特別的是,他們並沒有制式的作息安排,也不會要求每一個人要一起參加活動,大家可以各自照著自己的興趣或步調做自己想要做的事。有一位年長的失智女性,在我們進電梯要上三樓參觀時,她也跟著一起。等我們結束活動要下樓時,她又跟著進電梯。帶領的社長說:「沒關係,她可以自由安全的在各樓層遊走。」每一層樓面在中間的位置,都會有一個公共空間,可以大家交流或辦活動【圖三】。甚至於邀請老、中、青世代的社區居民,來參加住民的送別儀式,進行生命教育。Happy公寓中,混齡共融有一種「不自然的自然」生態,大家都可以依自己的方式生活,成為彼此的支持者。這裡的長者幾乎都患有慢性疾病,但並不會成為限制他們日常活動的理由,而是把每個人疾病症狀和特點,轉化成可以利用的機會。破除老人獨居和核心家庭為主的世代潮流,重回多世代混居模式,反而讓彼此的生活豐富了起來。每一層樓不同主題的空間設計,讓生活有了色彩。每間房間的壁紙也不一樣,讓長輩可以挑選自己喜歡的壁紙和花色。所以雖然這裡有著高比例的失智長輩,也能透過對壁紙花色的感知,來協助識別自己的房間。透過「Happy 公寓」讓老年生活不再孤單、乏味,在這裡不需要特別強調誰是失智長者,而是讓彼此自然的接觸相處,不帶標籤的交流。而不同年齡的孩子,也在這樣的情境下,自然而然學會和長者的相處之道,創造出凝聚關係的場所。除了Happy公寓,本身是建築專長的社長,也跟我們分享了他未來幾年想要逐漸落實的夢想。例如積極尋找空屋,投入創生產業。因為在附近有一個漁港,也希望這些好的物產能夠提供給當地老人家和住民享用。另外,兩年後希望會有一個琴酒工廠誕生。不論老人、年輕人、小學生、身心障礙者,都以快樂的形式,創造發想,找出價值。有人說首藤先生「是一個喜歡說空話的人!」不過,他還安排我們去參觀一個鞋廠改裝成的攀岩場所,讓身心障礙人士就業或拓展娛樂。另外,也規劃一個小空間,讓醫療照護人員一個月2次固定研討【圖四、五、六】。當天,我們看到一位國中自學的女生,也過來幫忙。她說: 「發覺在這種大家可以一起工作和學習的環境,很舒服!」。社長還特別分享了一個案例:之前,他讓一群中學生,前往東京聽漸凍人的演講。所有的交通、行程和費用等都由他們自行規劃和安排。即使坐錯了車,社長也無所謂,不會責備。因為,他覺得即使是制度健全的社會,也是會有「被漏接的人」。社長很願意去幫助他們,然後吸引更多的人來參與串聯,攜手共創。我認為: 他是一位有理想、有抱負和落實社會責任的實踐家。
-
2023-02-04 醫聲.罕見疾病
期盼為罕病找到治療解方 高醫攜手輝瑞打造基因治療中心
在台灣有近2萬多名的罕見疾病病友,亟待治療上能有突破性進展,為此,長期發展尖端特色醫療、關注罕見疾病治療與研究的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近期攜手推動基因治療技術的輝瑞大藥廠簽署合作備忘錄,將於南台灣建置基因治療中心,期待未來提供患者更好的治療。罕見疾病有高達8成是基因遺傳導致,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長鍾飲文說,高醫長期關注罕見疾病治療與研究,之前已設有血友病中心及肌肉萎縮症的整合醫療門診,而基因治療是未來醫學領域發展趨勢,目前正積極投入該領域,期盼將過往研究與實務經驗,運用於輝瑞在基因治療的合作。輝瑞大藥廠總裁葉素秋說,高醫長期發展尖端特色醫療,展現出許多績效與成果,這次合作將導入輝瑞在基因治療領域的資源,未來有機會促成更多學術交流,培育專業人才之餘,更希望日後來自學界的知識與意見,能提供患者更好的治療選擇。這次高醫與輝瑞大藥廠的合作計畫,也是重要的敲門磚。葉素秋指出,輝瑞全球研發部門也注意到台灣獨特、優異的新生兒篩檢政策,進而將台灣納入未來罕病的早期臨床試驗,未來也會與國內醫學中心建立更密切的合作。
-
2022-10-15 退休力.自在獨立
71歲林銀大病後想幫助更多人!從老師退休後改當廟志工,為迷途人「解籤 」打氣
當老師30多年,71歲林銀從陸軍官校教授退休後,仍不忘「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8年前至五甲龍成宮(五甲廟)當志工,經培訓、自學,替人解籤排憂解煩。她說,「這把年紀看盡人生,能夠用自身經歷拉徬徨的人一把,就是一種福氣。」林銀愛看書、讀報,年輕時想出國留學,因此習得流利英語、日語。平時只要發現解籤可用得上的故事,她就會隨手放進筆記。替民眾解籤時,總帶著自製的剪報資料、筆記,「希望能讓低潮的人知道,世上不如意的事很多,但保持正面就有轉機。」教學挫折 曾抽到下下籤「會到廟裡的人通常都處於人生低潮,沒有方向時,你會希望神明拉你一把,解籤師就是替神明鼓勵人的角色。」林銀說,人生無法一帆風順,她20多歲時擔任高職教師,高中生血氣方剛,她又屬雞婆性格,為了學生好教導較嚴格,師生關係轉為緊張,一度遭學生逼退。林銀坦言,那是人生中的重大挫折,「我那麼認真為何學生卻如此討厭我?真心為孩子好,他們卻希望把我趕出校門。」教學壓力讓林銀累出一身病,39歲那年不斷生病,看了無數醫師仍無解。「身體不好人就很難快樂,我走進家附近的五甲廟,希望媽祖能給我一點方向。」林銀說,當時胡亂抽籤,抽中一支下下籤,經廟方人員解說抽籤程序,重抽後仍是同一支籤。「解籤師說這支籤很差,身體會出狀況。」林銀到醫院進行全身檢查,意外發現罹患子宮頸癌,因發現得早,摘除子宮後順利復原。大病之後 想幫助更多人「被媽祖救過一次,退休後也想貢獻所學,幫助更多人。」林銀說,每個人都能對社會付出,絕對不要小看自己的存在,「我都告訴自己,要讓世界因我而更好。」林銀常勉勵人,人生有很多事是安排好的,但不用悲觀,願意到廟裡代表想改變,改變要從自己、從心態做起。回憶這幾年解籤經歷,「每個人都會覺得,為什麼這種事會發生在自己身上,但事實上,人生本來就不公平。」林銀曾遇到一位母親,來求女兒和女婿破鏡重圓,夫妻倆都是醫師,但一場車禍中女兒受重傷,養傷期間,女婿竟外遇,連房子都賣了。林銀當時告訴這位母親說,要求的不是他們的婚姻,而是女兒能好好養病,重新找回自己的人生。林銀不只解籤,也聽信眾訴苦,「人就是要靠述說去排解憂愁,聽別人說的過程我也學到很多,更能了解社會上辛苦的人真的不在少數。」減少物欲 學習也不中斷退休後的林銀,生活更加簡樸,她堅持不使用手機,也時刻要求自己取之於社會,用之於社會,盡力協助別人,「社會上雞婆的人要多一點,才能及早發現問題。」林銀說,計畫退休一定要有生活簡樸的打算,即使有退休金,仍應減少物欲,才能過得更清心,急難時也才有財務可支應。退休後也要繼續學習,不論學什麼技能,只有不斷學習才會讓生活加味,也要持續與人互動,「年紀雖不可逆,但不是限制,人生每個階段都有不同的風景能夠欣賞。」
-
2022-09-17 退休力.活躍好學
部落客「嫺人」49歲被迫離職!鑽研理財考導遊、寫作演講,人生下半場找到新方向
你理想的退休年齡是幾歲?以退休理財被認識的部落客「嫺人」還在職場時,認為55歲是理想退休年齡,到了這個年紀,她的孩子從研究所畢業,自己累積了一些積蓄,體力也還不錯,適合開啟人生下半場。沒想到49歲那年,任外商保險公司副總的嫺人意外離開職場。退休生活舉白旗 狠哭兩周改變現況想熬到55歲再退休的嫺人曾試著找工作,「但是49歲時要再去爭取工作,情況和30幾歲時大不同。」嫺人苦笑,離職後第一個應徵的工作,面試她的是位階相仿的同業,她要極力說服對方,她會乖乖聽話,即便是小工作也會安分地做,而非年輕轉職時談理想抱負、談如何幫公司獲利。另一個工作則是獵人頭公司來詢問,開出相較以前三分之一的薪資,做與本業無關的工作。被迫成為「中年退休族」後,嫺人嘗試過「想像中的退休生活」,睡到飽、唱歌、追劇、做家事、陪長輩看醫生,但是一個月就舉旗投降。她非但不享受退休生活,反而迷思了自己的定位與價值。更慘的是,退休後和家人的關係也變得緊繃,長輩時時關心讓她有莫名的壓力,她每天在家也成了兒子和先生的壓力。狠狠哭了兩周,她決定改變現況—不回組織工作,並不表示不再工作。寫作演講 工作與退休不再涇渭分明嫺人從架設部落格開始,分享退休後心路歷程,並自學SEO(搜尋引擎優化),讓自己的文章可以更容易被搜尋到。一年後,嫺人架設的部落格領到廣告第一筆收入,雖然不到500元,和投入的時間不成正比,但是寫文抒發心情,研究SEO寫作後見效,都帶給她成就感。寫部落格的同時,她也去考日文檢定,一路從日檢N3考到N1(最高階),也考了領隊和導遊的證照。後來疫情開始,嫺人想去日本打工換宿,或是想成為帶外籍遊客認識台灣風土的導遊夢想後來沒能實踐,但卻在過程裡認識了很多年齡相仿卻一直還在學習作夢、遊玩的朋友。她也研究理財。突然退休後,嫺人才回頭盤點錢夠不夠下半生支用,那時候發現台灣很多投資訊息,卻很少退休理財的資訊,她於是研究國外談退休理財資訊,重新整理資產配置,透過存股領息、指數化投資為自己創造被動收入,還常常受邀分享自己的退休理財心法。離開職場5年,明年就要抵達當初自己設下的理想退休年齡55歲,嫺人心中對於工作與退休不再涇渭分明。不久前,她閱讀著某個40幾歲離職斜槓創業者的書想著:「人生為什麼要那麼努力?」才發現曾經在職場非常努力的她,人生已經走到了另一個階段;她的人生下半場,在49歲被迫退休那年就已開啟。部落格同溫層:中年人取暖 分享職場的難嫺人的部落格漸漸成為中年人遭遇職涯困境、中年危機時,取經和取暖的地方,問嫺人中年的職涯處境,她分享的故事裡有各種的難。50歲上下的中年人,多半因為在公司待得久,捲入辦公室政治角力,也因為職位夠高,靠近決策圈,終而發現公司決策過程的荒謬,偏偏中年人累積的經驗讓他已非當年那個願意接任務辦事、專注培養能力就好的職場新鮮人。對老闆來說,一個年資久、薪資高、意見多的員工也不好用。當組織轉型、公司轉賣、人力精簡時,很多中年員工不是被資遣就是被冷凍。這樣的難處不限於企業,也有任教職或是公務員粉絲來詢問意見,老師招架不住這個世代的學生家長、多變政策,也有公務員因為壓力罹患憂鬱症,決定捨棄退休金直接離職。當有人問要不要離職,嫺人還是會建議先盤點財務,「退休後會花到的錢比你想像得多。」例如用了一輩子的牙齒需要植牙、父母和親人的照顧支出,甚至日本、歐美都有已經獨立離家工作的孩子,因為在外生活不易或是短暫失業,搬回家同住的例子。她建議,若真的離職,也要保持學習力與人際連結,很多生命的轉機會出現在新學習與新朋友中。若有收入需求,找工作找久一點都會找到,而且離開後再尋尋覓覓重回職場,許多期待會不同、標準也會比較低。退休理財心法 穩健投資 不相信專家關於退休理財,嫺人的原則是「不追求暴利、穩健投資」,做法是「不要相信專家,相信市場」,她是這樣做的:1.贖回工作時買的基金,既省下手續費,也不用擔心操盤者判斷錯誤,改定期定額投入被動的指數化投資,像全球股票型ETF VT、台灣的0050/006208,也有債券ETF BND。2.買台灣市值前50大公司中配息穩定的個股存股,創造被動收入。3.做好資產配置比例,控制投資的風險,目前是股5債1定存4。
-
2022-08-05 焦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求學路上的支持與守護:校園憂鬱症青少年的輔導經驗談
【編者按】本週醫病平台的主題是「青少年憂鬱症」。感謝兒童精神科的領頭羊宋維村教授推薦這方面的權威陳質采醫師,由她主導之下,她以醫師的臨床經驗介紹在診斷上的困難以及治療的基本原則。並介紹兩位這方面的專家:「心理衛生專家」解釋心理健康促進與憂鬱防治是持續且漫長的教育過程,作為青少年堅強的支持後盾,可以把自己想像成青少年憂鬱調適的Google Map,提供所需的支持與資訊。「高中專任輔導老師」分享她多年與學校導師、家長合作的經驗,每位憂鬱症青少年個案都有獨特的故事與不同的需求,需要個別化制定輔導目標與提供量身訂做的輔導措施。【延伸閱讀:醫病平台/如黑洞般的青少年憂鬱症】【延伸閱讀:醫病平台/成為青少年憂鬱調適的「Google Map」】「憂鬱症」彷彿一層金鐘罩,青少年禁錮。在多年輔導過程中,不時遇到陷入這樣困境的青少年,近年來甚至有逐年增加的趨勢。這些青春正盛的個案,外顯的症狀大多是神情憂鬱、雙眼無神、出席不穩定、有些手上還留有自我傷害的痕跡。這些憂鬱青少年的人格特質,多有自我期待高、完美主義、易懷疑自我存在的價值;也常伴隨人際困擾或生命中重大創傷等。他們在導師轉介或自覺需要求助下,開始進入輔導歷程;而在輔導憂鬱症青少年經驗中,歸結出運用「起、承、轉、合」四個步驟,陪伴青少年度過生命的幽暗低谷。這苦澀的青春歲月,就像曾經陪伴過憂鬱症個案的故事:小T升上高二後,開始出現強迫洗手與重複自傷行為,就診精神科醫師,初診診斷原為混合型焦慮症,然而隨著課業壓力與社團成果表演的壓力,躁鬱的情緒症狀越來越明顯。小T心情低落時會用美工刀劃傷手臂,甚至意圖攻擊他人。家長方才得知,並開始正視小T的情緒與問題。發病後的小T,由於自傷的狀況頻繁,家長除了協助緊急就醫住院治療外,並辦理休學,開啟了陪伴守護小T的旅程。 一、起點的評估:當青少年初次來談時,訴說近日的苦惱,甚至描述了憂鬱症的典型症狀,諸如情緒低落、失眠、食慾不振、對過去熱衷的事物失去興趣、情緒起伏大等,運用董氏基金會「青少年憂鬱情緒自我檢視量表請該位青少年填寫,通常得分在12分以上,在徵求他同意後,會請導師邀請家長就醫。這過程彷彿拔河般,常常遇到家長拒絕,否認孩子有問題需要就醫,因此需要邀請家長到校,當面衛教說明就醫治療對孩子的助益與過去的輔導經驗分享。 休學兩年後的小T,準備復學重讀高二時,專任輔導老師即主動與家長聯繫,帶小T重新熟悉校園環境,以讓家長與小T安心銜接返校復學的生活。小T回到校園每天戰戰兢兢的學習與生活,然而躁鬱症與焦慮症合併發作,讓小T難以融入班級,恐懼他人的眼光,不時強迫洗手,成為每天到輔導處報到的常客。開學後兩周在一次偶發的事件中,小T再次在家中拿美工刀自傷,經過專任輔導老師危機處理與持續輔導,小T雖安頓了情緒,卻仍無法回班上課,遂在個案會議通過讓小T安置於輔導處,並轉介心理師定期晤談。因躁鬱症的反覆發作,為減少小T對課業成績的焦慮而能安心學習,專任輔導老師協助小T申請特殊教育鑑定,取得特教生個別化特殊教育輔導服務資格,並申請非學校實驗型態自學計畫,讓小T高二下順利轉為在家自學。二、承接的資源連結: 跨專業的資源合作對處理憂鬱症青少年個案的精神狀態與核心問題有很大的幫助,如醫師的駐診,在協助衛教導師或家長時會是很大的助益。有時家長因忙於工作或困難就診時,會請家長簽署同意書,讓輔導教師陪同個案前往學校鄰近社區的精神科醫院診所就醫,以更了解個案的狀況,並提供看診醫師個案在校狀況。這樣的訊息交流,能讓雙方人員更精準的瞭解個案,以及處理的方向;同時陪同就診也會讓憂鬱症的青少年個案不孤單。 專任輔導老師在輔導過程會持續給予青少年個案及家長肯定支持,維持合作關係。家長在經歷小T發病的歷程,全心陪伴小T定期就醫、定期到校與心理師個別與親子晤談,並參與校外家長成長團體。在積極了解如何陪伴躁鬱症的小T過程中,家長也逐漸賦能處理小T起伏的情緒。漸漸地,小T站穩腳步,挑戰大學學測與身心障礙甄試,專任輔導老師在過程中持續陪伴打氣,協助處理危機狀況,安頓小T與家長的心情,連結課後輔導資源以幫助小T應考學測,陪伴填寫大學志願與準備備審資料,最後小T透過身心障礙甄試考取大學日間部,順利成為準大學新鮮人!三、轉變所需的重新建構憂鬱症的青少年個案往往發病時會出現抗拒學校生活的外顯行為,諸如開始無心上課、社交退縮、缺曠課頻繁等。這些學習上的退化行為,即便就醫治療,也無法預期問題可以馬上改變。這樣起伏的病程,也會因內在的恐懼加深而持續退化、遠離人群,因此輔導老師要能理解個案的狀態,時時保持正向視角、重新建構個案的問題行為,陪伴並協助個案以正向眼光看待自己,也放大個案的進步讓周圍的家長、導師可以練習用新的視角欣賞個案的進展。 在小T畢業前夕,家長寫下對於曾被長期協助過程的回饋,感謝輔導老師與心理師的協助,施展魔法把患有躁鬱症的孩子救回來了!還記得第一次碰到心理師說:孩子年幼時成功的經驗太少了、兒少時人會自動學習的功能他沒有學到!當下真的讓家長傻住了!心理師不但與孩子一起融入他的布袋戲生活還送他電影(素還真的書套),並從這裏去深入了解孩子的想法及思考邏輯、當他碰到情緒困擾/人際障礙時幫他整理情緒,給予指引當個(引路的人)陪他走這一段路真的不容易啊!四、合作的協力系統 在憂鬱症青少年個案處遇上,輔導系統與導師、家長保持合作是重要的工作守則,是成功的金三角、缺一不可。輔導系統往往是導師、家長遇到個案困難求助時,提供穩定協助的救援投手,為讓導師、家長與周圍的任課老師能夠理解個案的處境,會視個案需要召開個案會議,討論個案的症狀與出席、學習狀況,討論如何預防自傷的危機狀況,尋求任課老師的意見調整平時成績評量辦法,並分享有效的輔導策略。 學校心理師是協助憂鬱症青少年的好幫手。在輔導個案一段時間後,當憂鬱症青少年的問題嚴重性較大或自傷風險程度較高時,會徵求個案同意轉介學校心理師定期晤談,對青少年憂鬱狀況的改善亟有幫助。輔導老師則在轉介心理師後,轉換角色為個案管理者,定期跟心理師討論個案狀況,並提供個案在校資訊;心理師亦可以出席個案會議,提供對個案的評估,幫助與會老師更加理解個案的狀況與增進輔導知能。在相互信任下成長茁壯每位憂鬱症青少年個案都有獨特的故事與不同的需求,需要個別化制定輔導目標與提供量身訂做的輔導措施。輔導老師需抱持著穩定的情緒、疾徐的步調陪伴個案前行,或許個案原地踏步許久,或許個案進步緩慢,也或許個案像跳探戈舞般,前進兩步、後退三步,都是預期中可能發生的情形,即便如此,個案會愈發信賴輔導老師,而發生改變! 當信任的關係建立,每每在傾聽青少年個案訴說的故事,才發現觸及憂鬱情緒的核心議題的努力與掙扎,都有動人之處,每段曾經共同走過的輔導歷程,都在豐富彼此的生命經驗。
-
2022-05-11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煎熬72小時!確診童發燒40.5度 屏東媽自力照顧被封「地表最強」
屏東一位媽媽因小學四年級的兒子新冠肺炎確診飽受煎熬,病程最嚴重的三天一度燒到攝氏40.5度,讓她憂心焦慮,因為無法入院治療,居家隔離期間她自力治療,向愛子允諾「只要有媽媽在,我不會讓病毒欺負你!」母子倆最後抗疫成功,她在臉書分享歷程也引發迴響,贏得「地表最強」封號。確診兒的媽媽楊絜羽,已打過3劑莫德納疫苗。她坦言,6個月大男嬰高燒病逝急診室外的新聞對她衝擊很大,她覺得台灣社會早晚要跟病毒共存,由於兒子就讀的國小已有兩個班級停課,她更覺得一定要做好準備,萬一有天染疫才不會束手無策。楊絜羽說,上周日兒子反常晚起,一起床就咳了一聲,「那種像從肺部深處咳出來的聲音」,讓她的心當場揪了一下,開始密切觀察孩子身體變化,果然當天下午就開始發燒,她找出家用常備退燒藥讓孩子服用,但燒沒退,晚上接到安親班老師電話,說班上有同學確診必須停課,「該來的終究來了」,她開始收拾東西準備前往醫院。當晚她載兒子跑了兩家醫院急診,一家沒有小兒科再跑另一家,最後做了PCR核酸檢測返家,凌晨接獲簡訊確認確診,開始自力抗疫之路。楊絜羽說,幼童確診是一場跟高燒的苦戰,與感冒發燒多在37、8度不同,她看到的是,新冠會在半小時內燒到40度以上,且持續高燒不退,每天早中晚凌晨有四個高峰,她把家裡備用的退燒藥、肛門塞劑全用上了,並且不時補充電解水,因為高燒到最後打顫,她不斷補充布丁豆花等軟質流體食物,只要兒子狀況好一點,就提醒他用力呼吸,在詢問醫師友人意見後,她上網自學了肺部按摩,只要狀況許可就在肺部周圍按壓拍打,經過四天高燒,兒子的病況總算好轉。楊絜羽在臉書揭露,這段時間打了一天一夜的1922,不是沒人接就是通話中。近來也引發網友爭論,她坦言,周一凌晨確診直到星期四才收到隔離通知簡訊,也到當天才接到居家關懷電話,這些是事實,但不是她想分享的重點,疫情快速擴散情形下,醫護防疫人員的工作量更大,也正因此,家長更要做好準備,萬一子女感染,如何在第一時間接住孩子。她說,自己的經驗就是不能等,還連說了3次,表示很重要。她強調,記錄兒子的病程,只是希望自己的經驗可以成為借鏡,讓與病毒共存時代的家長都能先做好準備。
-
2022-05-06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宜蘭今增675例 林姿妙:國三生會考前1周居家自主學習
宜蘭今增675例確診,再創疫情爆發以來新高,其中師生染疫140人,4校全校停課、17校部分班級停課。國中教育會考將至,縣長林姿妙今宣布,為降低考生染疫風險,國三學生在考前一周5月14日至20日,暫停實體課程、居家自主學習,若需要到校溫書、者,學校會提供必要空間與協助,縣府也會補助弱勢學生午餐。南澳鄉今天新增17例;學校方面有135名學生數、5位教職員工,南澳高中、聖母醫護管理專科學校、羅東高商、私立芝蔴村國際幼兒園共4校全校停課,慧燈中學等17校部分班級停課,累計158校受影響、657位學生與45位教職員確診。衛生局長徐迺維說明,學校大部分為零星個案,通常是家長或朋友感染造成。縣內某醫護專科學校增加27人,與其學生多來自外縣市有關,該校停課後復課,不少人從家裡感染,致使確診數變多,目前採遠距教學以避免再次感染,同時暫停至各醫院的實習課程,以保全醫護人員能量。徐迺維也提到,一所中學10名確診個案,多在同一班級,看來是班級爆發群聚。按照過去經驗,只要班級停課、全校停課,可以有效阻斷感染擴張。因此他說,「社區危險性好像比學校還高一點」,為避免社區感染致使學校群聚,在不影響學生學習權益的前提下,才決定讓國三生考前一周暫停到校。國中教育會考5月21日、22日登場,教育處長王泓翔表示,為避免會考前夕出現大量居隔確診者, 宜蘭縣國三學生5月14日至20日暫停實體課程、居家自主學習,期間老師將依課表給予線上指導與關懷。若有學生需要到校溫書和自學,校方須提供空間與協助,各校也會協助經濟弱勢學生的午餐,所需經費由縣府補助。
-
2022-04-11 養生.運動健身
八段錦健身提升免疫力 八動作口訣在家做
● 類似氣功,各年齡族群都適合練● 配合呼吸吐納,可健身祛病● 很好的有氧運動,不受場地限制疫情又起,不僅要打疫苗、戴口罩、勤洗手、清潔消毒,更重要的是增強自身免疫力。可以透過均衡飲食攝取充足營養素,加上規律運動,打造健康好體質,對於防疫有很大的幫助。從中醫觀點來看,類似氣功的「八段錦」,具有舒緩身體僵硬疼痛、穩定身心狀態,達到健身祛病功效,非常適合在家自學。可促進血液循環新冠病毒主要是從口鼻入侵、侵犯肺部,影響整個呼吸系統。WaCare專家、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中醫傷科總醫師林宏恩表示,八段錦以「呼吸調息」導引全身肢體,根據動作的開、合、提、落、屈、伸、升、降、旋、收,配合各種呼吸吐納,每天抽空練習,可以提升身體各項機能,掌握好呼吸節奏,還能達到理想的運動效果,幫助減脂。林宏恩說,各年齡族群都適合練八段錦,初學者應先講求動作平穩,熟練之後再結合呼吸技巧,一次練習30至40分鐘左右為宜,長期累積所展現出來的功效是身體自然放鬆、促進血液循環。八段錦是其他運動的基本功,也是很好的有氧運動,不受場地限制,疫情期間在家適度鍛鍊,可以循序漸進貫通全身的氣場。記住八動作口訣練八段錦之前宜先暖身,林宏恩提醒,剛開始動作用力不需要太大,運用八個簡單動作伸展身體不同部位,並將注意力放在自己的呼吸上,掌握「吸氣時腹肌收緊、呼氣時腹肌舒張」原則。只要經常練習,整套動作連貫相隨、柔和緩慢,有利於肺部的擴張、調節心率和血壓,甚至是改善失眠症狀。熟記八段錦的八種動作口訣,能更加熟練招式!其中,第一式的「兩手托天理三焦」與第四式的「五勞七傷往後瞧」有助於防疫。所謂三焦為胸腔、腹腔與骨盆腔,將雙手高舉過頭用力向上推,眼睛向上注視自己的雙手,再慢慢將手放下。五勞是指心、肝、脾、肺、腎五臟勞損,七傷為各種情緒傷害,動作隨著轉頭後瞧時,兩臂外旋、兩肩後張,於體側伸拉拔長。八段錦八招七言口訣1.兩手托天理三焦2.左右開弓似射鵰3.調理脾胃單臂舉4.五勞七傷往後瞧5.搖頭擺尾去心火6.兩手攀足固腎腰7.攢拳怒目增氣力8.背後七顛百病消更多元氣一日課 歡迎加入元氣網的「會員專屬一日課程服務」,推出自主運動、生活技巧、健腦活動、健康知識等課程,鼓勵民眾線上學習。除了中醫健身的八段錦,另規畫熟齡減重、預防大腦退化、血糖控制、舒眠瑜伽等內容,每日制定規律飲食與運動計畫,找出最適合自己的健康養生法,歡迎加入:https://pse.is/44nr7e
-
2022-02-28 養生.人生智慧
極致醫師的生活哲學:《不老的挑戰──創造理想的老後》
邁入七十歲的林靜芸醫師,人生字典沒有「退休」一詞。她身體硬朗,熱愛工作,心靈開闊,熱情生活。身為台灣第一位女外科醫師,她堅持的信念是:「做自己擅長的事,隨時挑戰自己,不必是別人眼中的『我』。」新書中的序文,由她的兒子林之晨操刀,寫出從小到大所見、關於母親這位「極致醫師」的生活哲學。文/林之晨前陣子陪太太看了韓劇「機智醫生生活」,愈看愈覺得劇中角色很熟悉。後來才意識到,原來從小帶我長大的外科醫師外公、本書作者──我的外科醫師媽媽,以及我的外科醫師爸爸、妹妹、大舅、內科醫師妹夫、牙科醫師小舅,都與劇中角色有很類似的人生哲學。他們都已是各自領域的頂尖醫師,但仍勤奮不懈,每天持續精進自己的醫學知識與技術。醫學之外,他們不僅都有各自的興趣,而且連興趣的追求也非常極致。我的外公自學德文、法文,學到可以用它們來寫日記。他天天練一個小時高爾夫球,練到「單差點」等級。我的父親轉任管理職後,每晚捧著彼得.杜拉克等人的管理著作研習,全心當一個優秀的醫院CEO;也因此,史無前例地擔任了台大、榮總、亞東三所醫學中心院長,且在任內都有卓越貢獻。我的妹妹喜歡美食,常常在網路上發表評論,連餐廳都會主動邀她上門。我的小舅透過蒐集清代、日治、光復初期的寶島文物、文獻,研究台灣歷史,也變成權威,還捐贈數千件珍藏給新成立的國立台灣歷史博物館。我的媽媽也是這樣生活的極致醫師。老天很公平,生給她一個非常會念書的頭腦,而生活上就有點慢半拍,性格上也有點活在自己的世界。但為了把工作做好、把人生活得精采,她一輩子努力不懈,要克服自己的缺點,證明人定勝天。她先天扁平足,也沒有很好的體育細胞,加上長期低頭開刀,脊椎受到不少傷害。但為了要健康,幾十年來,她堅持運動,每天都在滑步機上走一個小時,身體、身材都完全沒有七十歲的樣子。他們那年代的醫師,還是很喜歡打高爾夫球,且常常小賭怡情。她是第一位女外科醫師,所以球友都是身材更高大、體育細胞更好的男醫師。媽媽不認輸,就每個禮拜下場三次。雖然姿勢不標準到近乎古怪,但練出極度穩定的球質,常常讓一堆同場競技的男醫師輸得又氣又好笑。她不太會開車,也不太會用科技產品,但坐過幾次我的特斯拉之後,就要求我幫她也弄一部。她必須要學新東西,不能被世界淘汰。車子給她後,經常因為使用不善,發生問題。我問她,要不要換回她習慣的Lexus。她說不要,她終究會克服這個困難。這就是林靜芸醫師。她一輩子認真生活,努力讓每天都有收穫。這本書,可以說是她的學習筆記,很高興她能整理出來與大家分享。希望大家讀完後,都能找到許多繼續進步的動力。林醫師的叮嚀每天一點小改變 放過被壓榨的身體41歲的慧雯是證券行的營業員,在股市打滾壓力很大。她臉上不斷冒痘痘,晚上睡不好,醫師勸她多運動。慧雯從小最恨體育,找不出時間也沒有習慣運動。這天慧雯去看醫師,聊到運動的話題,慧雯說預計年底領到獎金之後,請長假休養,再來計畫如何運動。醫師勸慧雯,不要等什麼長假,當下就從診所走路回家。慧雯照作了,隔天再回診,也再走路回家。第三天下班又走了一段路,慧雯就這樣愛上走路,享受流汗也脫離痘痘及失眠的困擾。以上的例子其實是台灣社會的普遍現象,大家都忙,最容易被忽略、被壓榨的就是自己的身體,醫學文獻指出慢性壓力是健康最大的殺手。壓力作用於染色體,使端粒變短,細胞複製過程發生問題,身體無法正常運作,發炎因子上升,免疫體系失常,產生種種併發症。多數人無法大幅度改變生活,幸而生活上小小的改變就能帶來很大的改善。微小的改變,因為變動太小,不可能失敗,值得嘗試。從小處開始嶄新,健康的生活與工作,較能成功;建立大目標,瞄準大改變沒什麼不好,但是從小處著手更簡單。每到歲末年初,常聽人許願,要開始新生活,建立新習慣。但是根據美國Scanton大學的調查,新年的願望,一年之後92%失敗,80%的人甚至在第二個月就宣布放棄。我的建議是從小處著手,小小的改變,容易實現,就算失敗也不會太挫折。如果想對自己好一點,現在就可以放下工作,休息十分鐘;想運動,現在就可以運動十分鐘;想戒菸,今天就少抽一根菸;想孝順,現在就可以打電話給父母。不要忘了微小的改變,只有微小的不便,日積月累就能帶來關鍵性的好處。
-
2022-02-01 養生.聰明飲食
酸、苦、甜、澀、香!咖啡為何能有豐富的味道?教你喝出咖啡哪裡不一樣
你應該要知道的食事咖啡的風味大致有酸、苦、甜、澀、香等,而這些風味除了彼此環環相扣外,風味的來源其實也與咖啡豆本身所含有的天然化學成分,以及後續的加工、烘焙的溫濕度等息息相關。咖啡的風味大致有酸、苦、甜、澀、香等,而這些風味除了彼此環環相扣外,風味的來源其實也與咖啡豆本身所含有的天然化學成分,以及後續的加工、烘焙的溫濕度等息息相關。咖啡風味50%來自於先天條件咖啡豆中所蘊含的有機酸物質,如檸檬酸、蘋果酸等,為咖啡帶來風格鮮明或是餘韻悠長的香酸味。在後續加工或烘焙的過程中也可能因發酵作用產生醋酸物質帶來刺激性的酸味。而咖啡中的綠原酸,更是咖啡酸味與澀味的重要來源,在烘焙過程中亦會進一步被分解成為奎寧酸與咖啡酸,而改變咖啡的酸度與口感,或轉化為綠原酸內酯及其他酚類衍生物,帶來苦味。而大多數的甜味來源則是來自於咖啡豆的碳水化合物,其中便包含了蔗糖、阿拉伯糖、葡萄糖等甜味成分。此外咖啡果實的成熟速度及處理方式也影響著咖啡豆的甜味物質多寡,成熟速度慢的咖啡相對甜度也來的更高。而在豆種差異上阿拉比卡豆種因主要甜味來源的蔗糖成分較高,也使它在甜味上更勝羅布斯塔。咖啡風味50%來自於後天加工烘焙而除了本身的化學成分組成容易影響風味外,在加工烘焙時其化學成份間的作用也會賦予咖啡豆不同的風味。已在咖啡館產業執業16年以上的湛盧咖啡創辦人兼董事長廖國明也說到,在咖啡風味形成時梅納、焦糖化反應為烘豆時主要的兩個關鍵反應作用,而這兩個作用共同的反應物就是「醣類」!1、梅納反應(Maillard reaction)當咖啡醣類中的還原糖(葡萄糖、果糖、乳糖等)成分與胺基酸之間在加熱條件下作用,除了會帶來咖啡色澤、營養成分的改變外,也同時促使了咖啡中的揮發性風味成分如醛、酮類的小分子產生,而一般而言,梅納反應最佳的反應溫度介於140~165℃之間,若是溫度、時間稍有變化都將影響最終產品之風味。2、焦糖化反應(Caramelization reaction)而隨著咖啡豆中的蛋白質及胺基酸成分在梅納反應下逐漸減少,在咖啡烘豆的第一爆開始前,同樣以咖啡中的醣類作為反應材料的焦糖化反應也同時在進行著,當咖啡中的醣類分子經高溫加熱至160~200℃時,發生脫水及物質分解的降解反應,同時賦予咖啡豆色澤的褐變反應也在發生,由此產生主要2種物質,其一便為糖脫水後形成之焦糖及醬色,其次則為降解時產生的揮發性物質如醛、酮類香味成分。而除了咖啡豆中的醣類與蛋白質成分在烘焙過程中會有所變化外,許多脂肪、有機酸成分也會因為加工、烘焙甚至沖煮的過程中共同產生不同的風味!而不管對於剛入門的咖啡自學者或是想要更精進咖啡技藝的職人而言,從品嚐出咖啡之間風味的不同,到真正能區分出咖啡的好壞,都是一段艱辛的過程。而在「品味」的過程中,除了舌面的味覺接受器主要可感受食物的酸、甜、苦、鹹、鮮外,人類品嚐食物時,感受到美味與否,其實也取決於「嗅覺」對於香氣成分的感受,而咖啡也是相同。為此,美國精品咖啡協會(Specialty Coffee Association of America,簡稱SCAA)與世界咖啡研究協會(World Coffee Research,簡稱WCR)也在2016年發表了最新版的「咖啡風味輪」,更深入地透過一般認知的風味用語協助引導人們對於咖啡風味辨識的訓練。在風味輪中也從中央開始將風味分為花香、果香、甜味、堅果可可、香料、烘烤、植物蔬菜及酸酵味及其他等9大類,並往外細部做區分、對應出不同的食材風味,總共可細分到85種。而因為受限於飲食文化的不同,西方的風味輪中有些味道可能不被國人熟知(如:肉豆蔻、丁香味等),因此在2018年,「台灣咖啡研究室」也與「COFE」合作推出在地化的「台灣咖啡風味輪」,加入熱帶水果、瓜果風味及烏梅、紅棗等果乾風味元素,做出屬於台灣人能理解的風味輪。喝不出咖啡哪裡不一樣?或許咖啡風味輪可以幫你!而不管對於剛入門的咖啡自學者或是想要更精進咖啡技藝的職人而言,從品嚐出咖啡之間風味的不同,到真正能區分出咖啡的好壞,都是一段艱辛的過程。而在「品味」的過程中,除了舌面的味覺接受器主要可感受食物的酸、甜、苦、鹹、鮮外,人類品嚐食物時,感受到美味與否,其實也取決於「嗅覺」對於香氣成分的感受,而咖啡也是相同。為此,美國精品咖啡協會(Specialty Coffee Association of America,簡稱SCAA)與世界咖啡研究協會(World Coffee Research,簡稱WCR)也在2016年發表了最新版的「咖啡風味輪」,更深入地透過一般認知的風味用語協助引導人們對於咖啡風味辨識的訓練。在風味輪中也從中央開始將風味分為花香、果香、甜味、堅果可可、香料、烘烤、植物蔬菜及酸酵味及其他等9大類,並往外細部做區分、對應出不同的食材風味,總共可細分到85種。而因為受限於飲食文化的不同,西方的風味輪中有些味道可能不被國人熟知(如:肉豆蔻、丁香味等),因此在2018年,「台灣咖啡研究室」也與「COFE」合作推出在地化的「台灣咖啡風味輪」,加入熱帶水果、瓜果風味及烏梅、紅棗等果乾風味元素,做出屬於台灣人能理解的風味輪。咖啡風味!從對食物的想像開始風味輪的使用上由於是透過風味的描述做呈現,故對於入手的初學者而言,必須先透過瞭解其他食物經典的風味想像開始。在了解風味輪上的味道後,再透過品嚐咖啡時鼻腔及舌頭的細部感受,從中央細部往外區分。此外,在風味輪上的視覺顏色,其實也可幫助連結風味感受。一般人對於食物的記憶往往不只侷限於嗅覺或味覺上,很多時候視覺也同時在幫助你記住一個味道,例如想到紅色,你便會想到草莓、櫻桃等,故在風味輪中也以顏色作為其中一種輔助工具,幫助你能快速聯想並找到應該對應的風味位置。咖啡中複雜的風味成分也相互影響著人們的味覺感受,這也就是為什麼當咖啡的酸味與苦味下降時,你會明顯感覺到甜味提升的原因。因此除了挑選生豆外,如何透過後續加工處理、烘焙、沖煮等使咖啡的風味達到平衡,又是一門高深學問了!延伸閱讀▶咖啡葉茶是咖啡還是茶?相較兩者的抗氧化物含量豐富、咖啡因更少▶即飲、瓶裝將稱霸咖啡市場?2022年咖啡界5大消費新趨勢一次看▶錸德集團入主怡客咖啡 Ikari Coffee! 與胡同聯名推年菜、致力打造台灣「最好吃咖啡店」(本文獲「《食力》」授權轉載,原文刊載於此)
-
2022-01-24 退休力.來測你的退休力
我的退休力/我屬慢慢樹獺 四項準備不足
測退休力準備指標結果32分,低於整體平均57分,屬於慢慢樹獺型。五項核心能力中,除財務外,其餘四項準備不足,有待努力改進。即刻起我要調整改變自己,積極投入社區志工行列,參與資源環保回收,關懷幫助殘障弱勢者,加入樂齡學堂結交新朋友,共同學習分享;透過社群網路與親友噓寒問暖,保持密切連繫;正面積極樂觀,不與人計較,說好話、做好事、存好心,日行一善,心靈修養,改善社會連結不足。退休是工作職場的結束,另一個新學習旅程開始。人老心不老,活到老學到老,永遠保持一顆學習心,才會跟上時代潮流。我喜歡閱讀書報雜誌,汲取新知,上網學習日、美語,增進說讀聽寫能力;網路自學電腦Office技能,精進活躍好學。有健康身體是快樂之本,平時養成早睡早起、運動習慣,早晚帶毛小孩到公園散步,做柔軟操舒展筋骨練身,提升心肺功能;飲食均衡,多吃高纖蔬果,每年定期健檢,參加健康講座,活得老活得好。在物價高漲通膨壓力下,退休金僅能維持基本保障,應依個人需求風險考量做好理財規畫,以提升自己退休生活。並預立好臨終醫療決定,日後重病危急時,放棄侵入性無效醫療治療,瀟灑走完人生;生前做好遺產遺囑規畫,避免往生後增添子女爭產糾紛。●聯合報推出「六種動物測驗你的退休力」,歡迎填寫,評估自己的老後準備有那些優勢與不足。▍退休力測驗:>>六種動物測退休力 看看你是那一種?
-
2022-01-09 養生.人生智慧
90歲畫家林英哲返鄉開畫展 太座竟不知他會畫畫
90歲出身嘉義縣朴子市水彩畫家林英哲,11歲受美術大師吳梅嶺指導,為扛家計將畫家夢想藏在心裡,老婆都不知道他會畫畫;75歲退休,相隔逾一甲子才重拾畫筆,10多年畫遍台灣農村與廟宇,入選日本全國自然繪畫大賞。嘉義縣朴子市梅嶺美術館今起到27日,邀請林英哲返鄉,展出「林英哲九十回鄉創作展」,展出50件水彩創作。縣長翁章梁由文化觀光局長許有仁陪同,參加開幕茶會賞畫作。林英哲說,高興回鄉用畫跟鄉親見面,沒有農業社會老人家打拚,年輕人就無法享受現代科技世界,他就是用這樣的心情,把早年的農村景象畫出來做紀念,讓大家回憶小時候的成長環境。林英哲童年愛塗鴉,小學受吳梅嶺大師啟蒙與繪畫結緣,身為長子的他為扛家庭重擔,將畫家夢藏心裡,直至75歲退休後才重拾畫筆,2012年入選日本第25屆全國自然繪畫大賞,獲邀在日本千葉縣船橋市文化中心、埼玉縣川口文化中心等地展出,多次在全台各地辦個展,累積一甲子創作能量及深藏繪畫天份,令人驚嘆。許多人好奇60多年沒拿畫筆,如何自學展現精湛畫工,他說,長久以來「我夢裡也在畫」;翁章梁說,林英哲以嚴謹寫實、細膩溫潤筆觸,描繪台灣鄉情及兒時美好記憶畫面,作品散發濃郁情感,勾起大家憶起往日單純時光,也帶來意猶未盡的美好與感動,這次展出3件全新創作,分別為「牧童」、「阿里山火車」和「藍天白雲」,呼應展覽主題「舊時憶」、「故鄉情」和「萬物采」。
-
2021-12-25 養生.人生智慧
「不老電競」中最年長選手劉孟德:線上學習不中斷,遇到瓶頸問谷歌都找到答案
75歲的劉孟德是今年「不老電競」中最年長選手,除了打電玩,他也喜歡用影片記錄生活,這兩年來,他的YouTube頻道上傳了30支自己剪輯的生活紀錄,堪稱數位頑童。【延伸閱讀:熱血爺奶尬電競,翻轉老後人生 獲得兒子崇拜的眼光,拉近親子距離!】線上學習不中斷 還能當老師今年中疫情浪潮來得又大又急,劉孟德退休後參加的讀書會和課程統統改為線上,他因此學會使用Zoom、Google meet、Facebook、LINE視訊、U簡報及Discord來上課及開會。疫情致使生活停擺之前,劉孟德參加了兩個日文讀書會,雖然多數成員年紀都比劉孟德輕,但是遇到數位操作問題,例如借閱圖書館電子書,都問劉孟德,他會操作並截圖,在群組線上教學。劉孟德生平首次接觸電腦是用開機片開機,螢幕只有黑白畫面DOS及PE2的年代,當初複雜指令讓他放棄。世界上第一隻智慧型手機在劉孟德45歲時出現,他57歲才擁有智慧型手機。而今,他成為悠遊數位、自己做影片、參加電競比賽的數位阿公,靠的是中年後起的狂熱學習欲望。製作影片自己來 辛苦卻開心劉孟德57歲才開始學習文書軟體如Word、Excel等,邊學邊用,愈學愈有趣,找回對電腦的熱情,65歲還念空大取得管理與資訊學學士學位。後來又報考日語碩士班,親手繕打排版備審資料,有深深的成就感。72歲時,劉孟德對製作影片產生興趣,便學習用「威力導演」軟體,腳本、拍攝、剪接、字幕、音樂、特效都自己完成,「雖然很辛苦,但努力過真好。」他笑著說。遇到瓶頸問谷歌 都找到答案操作數位遇到問題有誰可以問?「問Google(谷歌)就好。」劉孟德一派輕鬆,他也問過兒子,兒子總是回:「你先上網找找看(方法),不會再問我。」幾次下來發現網路上都可以找到方法,也就習慣自學。劉孟德說,任何人對陌生事物會感到懼怕不安,他也是,但是透過科技工具協助學習已是未來不可逆的趨勢,他鼓勵橘世代朋友別害怕,勇敢擁抱科技工具吧。
-
2021-12-25 養生.人生智慧
六旬「潮嬤」退休後靠手工藝創作打造事業第二春
64歲廖瑩靜因熱衷手工藝創作,開始自學,曾獲日本CRFA絲帶花藝證書;退休後,為發展事業第二春,因苦無舞台發揮,因緣際會下,參加勞動部高屏澎東分署南區銀髮人才資源中心,習得創業與行銷知識,並開始獨自開創品牌,在網路販售,不僅有曝光率,跟著也提升,成功圓夢的她,更是親友眼中的「超潮」阿嬤。笑容和藹、全身散發活力的廖瑩靜,年輕時,曾受憂鬱症所苦,但接觸到手工藝後,透過學習、創作,走出憂鬱,也趁工作空檔,主動進修各類手工藝課程,還曾向日本職人學習,取得日本CRFA絲帶花藝證書,擁有豐富的技法、經驗。退休後,廖瑩靜寄望透過手工藝,開創事業第二春,卻苦無舞台發揮,在因緣際會下,到南區銀髮人才資源中心,尋求協助築夢的管道,在輔導員鼓勵及安排下,參與創業系列培育、輔導及數位品牌行銷等課程,他也開始,懂得運用社群網路平台快速行銷自身商品,來增加產品曝光率,還能及時和顧客交流、拓展客源。廖瑩靜常會製作手作藝品送給親友,也獲肯定,還曾替孫女,編織出可愛又俏皮的小髮飾,更成她最小的忠實粉絲。起初,廖瑩靜只販售花藝禮物包裝的商品,但透過銀髮中心的輔導,和青年族群合作交流,激發出許多有趣、活潑的行銷創意,順利成立自我品牌,也開始做起網拍,呈現許多新點子,同時推出各種可愛造型的髮飾,吸引不同客群,不僅銷售業績提升,更是親友眼中的「超潮」阿嬤。廖瑩靜認為,趁自己還有體力,想延續這項興趣圓一個長久以來想做的夢,而且想做這件事,想了很久。她也鼓勵跟同齡的長輩「不論幾歲,只要願意就可以做得到」,此外,她未來還想創業,或當老師,繼續發揮自我價值。
-
2021-12-22 退休力.活躍好學
自學程式…91歲網紅醫師:是時代跟著我
說起網紅醫師始祖,九十一歲吳昭新當之無愧,他卅年前架設「老醫之家─台灣健康資訊網」,率先帶動網路衛教風潮,近年致力台語教育、俳句研究。只見他運用三台平板、兩台電腦,擔任四十多個臉書粉絲團「版主」,用App叫外送、網購,走在科技浪潮前端。他說:「不是我跟著時代,是時代跟著我!」吳昭新民國八十二年自衛生署(衛福部前身)檢疫總所長一職退休,那時數位科技不普及,他工作時沒有怎麼用電腦,而退休後開始自學。先是用電腦完成著作「肝臟病」,並架設「老醫之家」網站,不斷新增衛教文章,提供各路網友閱讀。吳昭新也自學程式語言,因此獲得國家生技及醫療保健委員會「特別醫藥貢獻賞個人獎」。從醫師變身網路專家,隨數位科技進入生活,吳昭新現在使用各類網購平台,買菜、購買生活用品,叫美食外送和預約計程車,一點都難不倒他。他說,「如果沒有網路,我早就餓死了」,原來是為生活所迫,年紀大了外出不便,用手指在平板上購物比出門買東西更容易。吳昭新熱愛研究,發表醫學論文之餘,也寫醫學及通俗文學文章。只要是吳昭新想完成的事,絕對不馬虎,他更是少數在非教學醫院升格教育部部定教授者。退休卅年,吳昭新前十年專注於醫學衛教,如今重心轉為研究徘句。九十一歲的他思路清晰,「反對為了運動而運動。」偶爾還熬夜研究,愛吃冰淇淋,快樂執著享受人生。●聯合報推出「六種動物測驗你的退休力」,歡迎填寫,評估自己的老後準備有那些優勢與不足。▍退休力測驗:>>六種動物測退休力 看看你是那一種?
-
2021-12-15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你怎麼知道有病人自主權利法?」 不動勇士簽署預立醫療決定
【編者按】本週醫病平台非常高興邀請到國內遺傳疾病大師林秀娟教授介紹他們的團隊。這是一門需要專精的學問、耐心的修養以及多元合作(醫師、護理師、諮詢師、個管師、社工師等)的臨床專科。林教授是國內這方面頂尖的小兒科醫師,她以深入淺出的文筆勾勒出遺傳疾病病人家屬的種種遭遇,需要團隊各種不同成員的合作。她並邀請兩位罕見疾病個管師分別敘述一位脊髓性肌肉萎縮症的病人,已經癱瘓臥床,氣切使用呼吸器多年,還同意團隊拍攝預立醫療照護諮商(ACP)宣傳影片,藉由他的故事幫助及鼓勵更多其他病友,以及一對罹患亨丁頓氏舞蹈症的母子以及家中唯一健康的父親剛被發現得到癌症,而呼籲積極協助這種不幸的病人與家屬取得所需要的醫療及社會資源,並讓他們看見社會上溫暖的一道曙光。 我們團隊,包括醫師、社工師、護理師及個管師,要去拜訪的個案非常特殊唷! 阿杰今年30歲,診斷是脊髓性肌肉萎縮症,已經癱瘓臥床,氣切使用呼吸器好幾年了。經罕病個管師聯繫得知他有意簽署「預立醫療決定」,於是團隊到宅進行預立醫療照護諮商(Advance Care Planning, ACP)。 一進到個案家中,看到他身穿乾淨的白色T恤及帥氣牛仔褲,房間擺滿可愛的公仔,床邊還放置電腦設備,小杰微笑打招呼說:「謝謝您們來看我!」我驚訝又好奇,阿!不是氣切裝了呼吸器嗎?怎麼說話還如此清楚有條理,小杰解釋說他特地花了很多功夫去學習發聲。他從小就不會走路,也沒上過一天學校,全在家靠網路自學,目前幫助教會工作,協助發行專刊及審稿。小杰娓娓敘述他的生命故事:「有記憶以來我覺得自己只是不能走路,媽媽把我照顧的非常好,生活起居沒有太大影響。後來聽父母說才知道自己曾被醫生判定只能活到兩歲。小時候被家人帶在身邊,到處求神問卜,接受各種民俗療法,也曾被算命說我上輩子做壞事之類的。直到19歲有一天突然胸痛送醫,醒來時發現我全身插滿管子,在加護病房住了40幾天,接受了氣切手術。出院回家後,每天一睜開眼,就只能望著天花板和四面牆壁發呆。幸好教會的朋友來看我,讓我藉著信仰能『走出來』。「你怎麼知道有病人自主權利法?」「在那次住加護病房後我與家人溝通,希望未來能走得有尊嚴,於是在家人支持陪伴下我簽署了『不施行心肺復甦術,DNR』;最近在網路看到『病人自主權利法』已經上路,希望可以了解,這是為了我媽媽,我怕她到時候又捨不得放我走。」真是令人敬佩的勇士!小杰雖然沒有受過學校教育,但他的思維談吐成熟及縝密,他希望可以為先安排好自己的未來,除了顧慮家人,熱心善良的他還同意我們團隊拍攝預立醫療照護諮商(ACP)宣傳影片,藉由他的故事幫助及鼓勵更多其他病友。他的影片可以連接youtube。
-
2021-10-28 養生.人生智慧
我的投資失敗經驗值得大家借鏡! 專家告訴你不可不知的資產配置觀念
貪念蒙蔽雙眼,我失敗了 說到資產配置,一定要跟你們分享我失敗的投資經驗,這個故事發生在我15歲時(國中三年級)。當時的我剛開始接觸投資,完全沒有人教,只能靠著一些書籍跟網路自學,導致我在投資路上走了不少冤枉路。 那一年,我很嚮往每年都領著大量股利和股息的日子,於是我上網找了台灣股票的殖利率排行(每股股息〔現金股利〕÷每股股價×100),之後選定了台端(3432)和大億金茂(8107)當作投資標的。 當時我被高到不合理的殖利率蒙蔽了雙眼,在沒有好好認識那兩間公司的狀況下,就輕易地把所有的資產丟進去。台端更在宣布了當年的高殖利率之後,連續好幾天漲停板,因此我更加確定我選到了一支好股票,但好景不常,印象中當初過了除權息日沒多久,台端的股票陷入了無止境的下跌,使我的資產基本上處於被腰斬的狀態,雖然後來的確領到了不少的股利,但是價差和股利總和起來,我的資產仍舊蒸發掉25%。 可笑的是,當時見到闕又上老師後,他還問我投資了哪些股票?我很開心地給他看了我的證券帳號,一直到非常久以後,我才認賠出場,將資產轉移到真正能替我賺錢的地方。 我的失敗經驗,值得大家借鏡 我犯不少錯,以下列出來給各位參考,希望各位可以當作前車之鑑,避免跟我犯同樣的錯誤。1.投資了不熟悉的公司 我自首!在我看了殖利率排行榜之前,我根本沒有聽過台端這間公司,並且沒有在決定投資前好好看過這間公司的基本面資料。在這裡我要澄清,我並不是說台端不好,而是想告訴大家,千萬不要隨隨便便投資一間你根本不了解的公司。 2.不願意認賠出清 承認投資失敗看似簡單,實際上卻是萬般困難,畢竟要承認自己的缺點和失敗從來不是一件簡單的事。 實不相瞞,由於我始終相信我手上的股票總有那麼一天會回到高點,所以我每天癡癡地等著那一天的到來。 話說當時會有不停損的想法,主要是因為巴菲特曾經講過一句話:「不能承受股價下跌50%的人,就不應該炒股!」(Unable to bear's shares fell 50% of the people should not have to fry.) 於是,我憑著這個信念,在接下來的一年裡繼續抱著這支不會成長的股票,而放棄其他更好的投資機會,上了高中後我經過了許久的掙扎和考慮,才決定正式地和這支股票「分手」。 3.超級糟糕的資產配置 終於要講到本章的重點了!我想不管有沒有學過投資,應該多多少少都聽過「雞蛋不要放在同一個籃子裡」這句話,而這句話本身要表達的其實就是分散風險的重要性。 在這次的例子裡,由於我把所有的資產全部放在同一間公司,造成了極大的風險;換句話說,當這間公司如果在營運上出現了任何問題,我完完全全沒有能力去抵抗我所面臨的風險。 因此,我們需要學會如何資產配置,使我們可以在報酬和風險之間取得最佳的平衡。如何打造屬於自己的資產配置 首先我想說,每個人都該擁有一套屬於自己的資產配置。 為什麼不能直接抄別人的投資配置?原因很簡單,因為每個人所適合的投資方式跟願意承受的風險都不同。 比方說今天有一位80歲的阿嬤跟一位18歲的少女接受了一樣的理財教育,並都決定投資台灣市場,但她們的資產配置很可能就會不一樣。 年紀長的投資者對「穩定」的需求一定比較高,畢竟她已經沒什麼體力去創造主動收入,所以在阿嬤的資產配置裡,一定是以現金、債券跟台灣50(0050)占大部分。 而18歲的少女因為有大量的精力去創造主動收入,而且人生還很長,就算投資失敗也還有東山再起的機會,所以在少女的投資組合裡就可以放比較多的個股,甚至拿一小部分出來做槓桿,這樣都是合理的。 當然,年齡只是影響資產配置的其中一個因素而已,真正會影響到資產配置的原因可說是不勝枚舉,在各位配置自己的資產之前,希望大家都要知道自己的風險承受度到底有多大、可以承受的波動性究竟有多大。如果想要簡單認清楚自己的風險承受度,那只要問問看自己,平常是屬於愛冒險的人還是保守一點的人。至於,現金占例要放多少,平民投資界流行一種簡單的方法,那就是幾歲就放大概多少百分比。例如:我今年20歲,我就放20%的現金,讓另外80%去參與市場運作。這道理很簡單,正如本章一開始所言,年紀越年輕的人風險承受度就越高,畢竟就算輸光了,還是可以靠工作賺錢。但是,如果你很年輕卻不喜歡冒險,當然也可以按照自己的意願提升現金部位來避險,像我就喜歡讓我的現金占25%,當然大家可以不必學我,找到自己舒服的配置方式才是最重要的。總之,在打造專屬的資產配置前,決定好現金部位是必須要做的。 決定好現金比例後,第二步就是決定投資標的物。 如果是投資新手的話,我一般會建議先從定期定額ETF開始,關於這個部分,我在第6章有詳細的解說,如果忘記了可以翻回去複習一下。如果有特別感興趣的個股想要投資,當然也可以放入自己的投資列表中,不過我真心希望各位投資的個股不是聽明牌來的,畢竟投資絕對不能隨便。從台股市場轉戰美股市場如果想要投資個股,我還是推薦選擇美股,當然如果對台灣市場很熟悉的話,也可以直接忽略我的這段話。要是有人說我是美股擁護者才會推薦美股的話,我完全不會否認,所以,我要在這邊分享我為什麼從台股市場轉戰美股市場: 1.資本額 台灣公司值多少錢?美國公司又值多少錢?我想這兩者之間的差距大家心裡都有個底,當然在這之間多多少少會有一些例外,像是台積電就是一個活生生的例子。「大部分」的情況下,在美國上市的一流公司資本額都非常龐大。 如果資本額過小,大部分的股票就容易聚集在少數的股東身上,這會造成大股東會有一定的能力去操作股價,而台灣市場就時常發生操作股價的事情,這種行為就是俗稱的「炒作股票」。 另外,在內線交易的世界裡,菜鳥投資人的眼光和實力完全不管用,因為股票市場不再依靠自然法則運行,而我也相信,炒作股票和內線交易是造成台灣散戶很容易虧錢的一個主要原因。 2.品牌價值 台灣最具知名度的股票有哪些?看到這個問題的當下,很多投資人的腦袋中無非是出現大立光、台積電、中鋼等等。 但是仔細想想,這些股票當中,究竟有多少支是享譽國際的大品牌? 在台灣,實力最堅強的那幾支股票,大多都是幫國外代工,也不是說代工不好,畢竟台積電在晶圓片的市場也是做到了全世界第一。 但我的意思是,看看國外的大公司,例如Google、Microsoft等等,他們是負責創新跟發明的,甚至可以說是引領全世界風潮、創造新未來,個個都擁有台灣公司無法企及的國際影響力。 這時候如果我們讓資金跟著這些世界級的公司一起成長,那將會成為非常令人開心的事。 3.熟悉度 人們總說要投資自己熟悉的公司,但台股充斥著許多新手投資人不認識的公司,若是沒有好好研究,根本不知道那間公司的特質與未來發展。 在美股的世界裡,有很多我們很熟悉的品牌,甚至說那些公司跟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例如可口可樂(KO)、星巴克(SBUX)還有NIKE(NKE),都是大家熟到不行的公司,所以如果對台股比較沒研究的話,不妨可以試試看美國的股票! 再次強調,買入美股只是我個人推薦,如果投資外國股票讓你沒有安全感,那台股還是一個好的選擇。 至於個股如何挑選,接下來我來跟大家分享一招——懶人選股法。※本文摘新自然主義《如果終極目標是財務自由,不如一開始就學投資賺錢!!:致富思維X實戰方法》
-
2021-10-22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培育未來良醫? 除了知識與技術的指導,體會病人與家屬的感受到也很重要
【編者按】本週的主題是「如何幫助實習醫學生成為好醫師」。一位剛畢業的醫師回顧學生時代因為缺乏經驗,慘遭病人家屬下逐客令,他非常感激當時一位護理師及時伸出援手化解僵局,而學到如何做好醫病關係;這位當年幫忙他的護理師也應邀分享她當年如何催化這位醫學生「蛹化成蝶的成功蛻變」;一位關心醫學教育的資深醫師分享他對培育良醫的心得,也特別強調除了住院醫師在這方面的重要性以外,他也希望教學醫院的護理師也能以他們豐富的臨床經驗,幫忙實習醫學生的成長。兩個月前我意外地接到一位剛由成大醫學系畢業的蔡醫師寄來的一封信。他念念不忘他曾經答應過我,要把他五年級時,第一次臨床實習照顧病人所遭遇的挫折經驗整理出來,但他卻始終未能付諸實行。他說:「想當初不僅拿出來報告,也成為醫學倫理課討論的案例,印象深刻到完全無法忘記,影像跟病歷都還好好的保存在資料夾,現在想想也不怎麼覺得丟臉了,還是好好拿出來分享吧……畢竟總是會犯錯的……」就這樣我終於有機會讀了這位即將展翅高飛的新科醫師,回顧自己最初進入臨床實習時的「慘痛經驗」,以及他如何在臨床護理師的幫忙下,學會了照顧病人所不能沒有的體貼、關懷與同理。蔡醫師的這篇文章我讀了又讀,心中最大的感慨是:雖然醫學生在實習期間,都免不了會碰到自認並沒有做錯,但病人或家屬反應不佳的經驗。然而大多數醫學生都會為了學會他們心目中好醫師應該具有的「知識」、「技術」,而忍下這種病人或家屬「不合理」的回應,但卻很少學生會進一步反省自己之所以遭受到病人或家屬的「白眼」,是否因為自己的「白目」,而未能由這種經驗,領悟到好醫師更應該注重的「態度」。學生時代蔡醫師滿懷興奮地走入醫院,想不到第一次照顧病人時就遭遇到「白眼」使他心理受到嚴重的創傷,差點澆熄了他的滿腔熱血,還好透過專科護理師「學姊」的耐心指點鼓勵,他終於學會了對病人與家屬應有的尊重與體貼,最後贏得了他們的信任與尊重,而與他們建立了令人羨慕的醫病關係。令我印象特別深刻的是蔡醫師在事隔一年多才寫出的這篇文章,他還能描述事發當天自己的感受,細膩地寫出他在病房遭受病人的父親下逐客令的情景,而在這種羞愧困惑的時候,他打電話向專科護理師學姊求救的情景使我十分感動。更讓我感到驚奇的是,這位曾經幫忙蔡醫師的「學姊」看過蔡醫師的文章後,也願意寫出她當年幫忙醫學生的心得。在醫師的培育過程裡,醫師老師經常注重在知識、技術方面的指導,希望他們從病人的「疾病」(disease) 學到診斷、治療、癒後的最新知識,但卻常忽略了我們也應該讓學生們體會病人與家屬由疾病而感受到的「病痛」(illness),而提高學生對他人痛苦的敏感度,才能緊守自己「態度」與「行為」的分寸。醫學教育的研究報告由國內外的醫學生問卷調查,都指出醫學生在臨床實習階段的學習,最主要並非來自學識技術高超的大教授,而是來自「學長」、「學姐」的住院醫師,因為大教授的指導往往只是每天短時間的教學回診或是大堂課的授課,而真正有充分時間陪伴學生一起照顧病人的通常是住院醫師,但這些年紀與醫學生相近的學長姐所能教他們的也都偏重於知識與技術方面。蔡醫師的文章卻是我第一次見識到當醫學生需要幫忙時,護理師可以及時伸出援手,不只給予言語上的安慰鼓勵,幫他重建自信心,並替他在病人與家屬面前打圓場,陪他一起探視病人,及時給了他定心丸。最後我忍不住想起哈佛大學醫學院院長費德曼教授(Daniel Federman)生前曾應邀來我所在醫院示範教學一週,留下許多令人印象深刻的有關教導醫學生的態度與行為的智慧。他在言談間,一再表示醫學生可以從護理人員身上學到許多對病人與家屬的態度,他還非常幽默地指著他夫人,告訴我:「我當醫學生初到醫院實習時,就從這位護理長身上學到許多『珍貴的心得』(clinical pearls)。後來我發現要離開這病房時,我還有許多需要繼續跟她學習的地方,所以我就決定請她做我的太太,而得到『繼續教育』(continuing education)。」這星期蔡醫師充滿感性的懷舊以及丁護理師的現身說法,希望可以使關心醫學教育的老師們好好思考,我們如何在教學醫院的環境,營造這種醫師與護理人員互相尊重,共同努力培育醫學生成為「知識」、「技術」、「態度」兼修的良醫。同時我也由衷地希望病人與家屬能夠參與這種培育良醫的機會,讓我們的子孫有更多的好醫生可以照顧他們。
-
2021-10-14 癌症.頭頸癌
花蓮慈濟醫院研究中草藥治腦癌 登上《自然》期刊
花蓮慈濟醫院致力於中西醫合療研究,不但用當歸開發治療腦癌新藥,更研究出「奈米當歸」西藥鼻噴劑,增加治療效果,還有近期開發以中草藥治療治療新冠肺炎等研究,成果發布在科學期刊《NATURE》上,希望能增加病患痊癒的機會。《NATURE(自然)》 是世界上最早的科學期刊之一,深具學術權威及名望。這次在期刊10月份「焦點」中,聚焦傳統中醫藥主題,花蓮慈濟醫院、上海中醫藥大學及廣東暨南大學獲邀,撰寫專文分享在各自學術領域的研究與發現。慈濟醫療團隊從2006年起,開發以生物材料攜帶當歸西藥治療腦癌的新藥,設計奈米外殼以利藥物停留在細胞內,這項新藥在動物的試驗結果,增加2.44倍的存活率,目前正進行第二期臨床試驗。不僅關鍵技術取得多國專利,更通過美國FDA及台灣食藥署認證。慈濟醫院長林欣榮指出,西藥強調標靶治療,但癌細胞有數千個基因突變,也就是有數千個標靶,難以治療,研究團隊發現中藥具有多重標靶治療,達到身體內部「陰陽平衡」、「祛邪扶正」的特點。另外,在期刊內,慈濟醫療團隊發表以茉草、艾草為例,成功對抗新冠病毒的基礎研究成果。慈濟醫院副院長黃志揚說,研究顯示,用茉草、艾草等製成的淨斯本草飲,不但能改善糖尿病代謝,更具有對抗多種新冠病毒突變株的潛力。而在這波新冠肺炎疫情中,慈濟醫院將淨斯本草飲,供確診的病人使用,有效幫助改善新冠肺炎病情。
-
2021-09-06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學生打BNT有3天疫苗假 家長也可請防疫照顧假
首批93.3萬劑BNT疫苗到貨,優先給12至17歲的學生族群造冊施打。教育部長潘文忠今天出席指揮中心記者會,他指出,經勞動部與人事總處討論後,疫苗假以3天為原則,不會列入出缺勤紀錄,必要時可作延長,家長如因學生接種疫苗需請假照顧,也可以請防疫照顧假。針對接種對象和順序安排,潘文忠說,包含國中、高中五專前三年,還有9月1日前滿12歲的國小學生,大約有125萬人符合接種資格。接種對象包含特殊學校、實驗教育、自學、矯正學校、少年觀護所、境外台校、外僑學校、中正預校,大學附設七年一貫學制,預計從高中五專依序往國中施打。校園施打BNT,9月4日至16日開始就會依照意願進行造冊,之後意願書留在學校彙整後,再進行疫苗配送等準備,9月23日開始校園集中接種,中間遇到中秋連假,預計於連假後做集中接種安排。潘文忠說,接種流程部分,主要有國高中和五專前三年及相關機關學校,會發送相關須知和評估意願書,學校造冊完之後有兩種接種方式。其一是在校園集中接種為大多數,9月23日開始也會提供接種後注意事項,由地方衛生單位安排專業醫護團隊人力到校接種;另一則是,如果後續家長有意願或是評估考量,會到醫療院所接種,這會由預約平台登記預約後再到醫療院所接種。另外,針對國小滿12歲學生或自學生或境外台校目前在國內的學生,由教育局處把意願書和須知發送後,到預約平台登記再到醫療院所接種。沒有學籍的部分以專案進行,潘文忠說,請他們到預約平台登記並到醫療院所接種,由於這部分比較不容易聯繫上,青少年可以自行到CDC平台搜尋校園接種作業,可看到意願書和須知,也可以預約登記。至於接種的方式,潘文忠說,校園集中接種從9月23日開始,安排周一到周五中午過後,以利觀察後續狀況,家長不陪同為原則,讓入校人數減少的防疫考量。接種後注意事項會提供,當天課程以靜態活動為主,可觀察學生身體狀況,如果有身體不適也會即刻聯繫家長送醫,兩周內會規劃妥適課程避免激烈活動。第二部分針對到醫療院所接種,潘文忠則說,民眾請到預約平台並到院所接種,後續會再公布,預計接續在校園集中接種後進行,選擇此方式建議家長陪同。
-
2021-09-06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12到17歲學生優先造冊打BNT 可請3天疫苗假!
首批93.3萬劑BNT疫苗到貨,教育部今天發函給各縣市教育局和學校,指BNT應接種2劑,期間間隔28天,9月8日起到16日開放造冊,12到17歲學生,包含自學生、已跳級到大學者都符合資格。未成年學生須有家長同意才能接種,另擔憂接種副作用大,開放請疫苗假3天(含接種當日)。教育部表示,接種疫苗對象為全國國中、高中、五專前三年及今年9月1日前滿12歲國小學生,包含特教學校、實驗教育、矯正學校及少年觀護所、境外臺校、外僑學校、中正預校、大學附設七年一貫學制。教育部說,本次接種疫苗以校園接種為原則,預計自今年9月23日起,接種順序自高中/五專起依序安排接種。衛福部已妥適規劃接種作業及流程,並訂有「COVID-19疫苗校園接種作業程序建議指引」供學校遵循,包括接種前準備與注意事項、醫師接種評估、接種疫苗後觀察、學生回家後注意事項提醒等。教育部提到,也會請學校在學生接種疫苗後,觀察學生身體狀況,適時調整課程內容,安排靜態活動。若學生接種疫苗後有不舒服的狀況,或是自願到醫療機構接種疫苗者,可以向學校申請疫苗假,不會列入出缺席紀錄,以3天為原則(含接種當日),必要時得延長;家長如有請假照顧孩子的需求,也可申請防疫照顧假。教育部條列年滿12到15歲者接種後常見副作用,包括注射部位疼痛,發生頻率90.5%,以及疲倦77.5%、頭痛75.5%、肌肉痛42.2%、畏寒49.2%、關節痛20.2%、發燒24.3%;16歲以上者接種也會有副作用,發生頻率比上述略低。
-
2021-09-04 新聞.長期照護
為兒打拚且歷經婚變和癌症! 70歲的彭玉燕花了20年努力不懈 ,為肯納兒打造終老的家
那些我們聽過的自閉兒、腦麻兒、唐氏兒…也都老了,身體機能的快速老化,加上醫療帶來的高齡,台灣愈來愈多「老父母照顧將老身心障礙者」的雙老家庭,他們該何去何從?70歲的人生應該是什麼模樣?今年年底前,70歲的彭玉燕和30幾戶家長,將帶著已屆中年、心智障礙(多數是自閉症)的孩子搬進剛蓋好、位於桃園龍潭的「肯納親子住宅」。這個盼了好久的「雙老家園」,是花了20幾年才蓋起來的。為兒打拚 歷經婚變和癌症30多年前,彭玉燕5歲的兒子吉爾被診斷出自閉症,那時舉家到巴西創業的她開始巴西台灣兩地跑,她把巴西特教老師帶到台灣學早期療育、在巴西找最好的精神科醫師,她告訴自己:「我一定教得好!」吉爾感受強、體能好,騎車、游泳、騎馬都無師自通,但卻因溝通及情緒障礙,總用吼叫及激烈身體語言表達恐懼與慌張,讓彭玉燕生活是一場又一場的混戰。吉爾7歲那年,彭玉燕決定帶他回台定居,過著很多自閉症孩子的母親都曾經歷的生活——家人指責:「吉爾都是被妳寵壞的!」在發展事業與照顧孩子間奔波,常須做出兩難抉擇;她和先生後來也因為對孩子的照顧想法不同而離異。屋漏偏逢連夜雨,沒多久她發現自己罹患乳癌第三期。安置未來 四個家庭創立肯納園蠟燭兩頭燒,加上疾病帶來生命的迫切感,她憂心已成年的吉爾未來的安置。於是,彭玉燕和其他三個自閉症家庭決定,為孩子建造一座融合機構和居家照顧的居所,讓自閉症孩子及其家庭可彼此照顧。花蓮「肯納園」於2001年啟用。為了讓家園永續,他們成立「肯納自閉症基金會」,把關心擴及所有成人自閉症者。但花蓮肯納的莊園之夢終究沒有持續,家長組成的肯納園開始面對現實與專業的問題,例如農地使用限制,或是花蓮不易援引充足的資源等等。後來這些家庭離開了花蓮,基金會把基地轉移到台北,這幾年來在雙北拓展成為6間服務自閉症(極少數其他心智障礙)青年的小型作業所,多數孩子在作業所有穩定的學習,卻無法習得完全獨立生活的能力,但是大家都老了——擔負照顧責任的父母老了,孩子也老了。時間的急迫性再度攏上心頭,身體衰老、癌症的家長焦慮著孩子的老後。肯納同儕 孩子相處更自在這些年,彭玉燕思考過各種吉爾的安老模式。她參訪國內外機構,那些當患者情緒不穩定就餵藥,或者乾脆綁起來的教養院總是傷透她的心,即便是養護做得不差的機構,吉爾只要察覺媽媽可能要將他送走就會開始焦慮,彭玉燕也充滿不安,「我徹底看清楚,我完全沒有可能把孩子單獨放在機構裡。」前幾年,彭玉燕嘗試整修楊梅老家蓋起大樓,讓吉爾熟悉的親戚住在同一棟。經過了兩個熱鬧開心的農曆年,彭玉燕感受到,吉爾身處愛他的、友善的親人中仍像個局外人。有個家長跟彭玉燕說:「我做過同樣的事!」她再度領悟到,吉爾不可能在正常人的世界裡過正常生活。反而這群孩子和「肯納族同儕」在一起時卻很自在、有安全感,他們可以一起唱KTV形成獨有的秩序和盡情的歡樂,即便沒有人能完整唱完一首歌。目前身心障礙者教育的主流是「回歸社會」,「我們一直教他們『社會化』,過跟我們一樣的生活,但若真的學不會,難道要將不會游泳的孩子丟進大海裡?為什麼我們不能讓他在小池子裡享受玩水的快樂?」彭玉燕沒有時間坐等政府福利政策完善,決定再度主動出擊。家長孩子 共居共老更完善彭玉燕又回到20幾年前開始找地蓋園區的階段,不一樣的是,落腳桃園龍潭的「肯納社福園區」,記取花蓮無法永續的經驗,融合了在雙北社區服務的學習,除了親子住宅外,還規畫了「社福大樓」,延續孩子自學校畢業後隨即中止的學習。除此之外,社福大樓還有咖啡店、餐廳、社會企業進駐,功能好的孩子還能在此工作。社福大樓也規畫了高齡養護中心,當父母已老到無法行動需要人照顧便住進來,孩子仍可天天陪伴探望。這是一個更靠近理想的雙老家園,這群家長與孩子在此共居共老,直至彼此善終。這個舉世第一個為心智障礙者建造的雙老家園,充滿永不放棄的實驗精神,它或許並不完美,卻一直在尋找最好的可能。這群人用了20幾年的時光,從花蓮到龍潭,走了120多公里的路,終於覓得得以和孩子終老的住所。
-
2021-08-14 養生.人生智慧
寫自己的故事/80歲父親搭長途公車、爬4層樓梯 只為給女兒母親親手包的水餃
3C時代來臨後,彼此的交流愈來愈快速,手機打打字、幾張LINE貼圖,就可以輕鬆與遠方親友搭上線,但碎片的字句卻常難以描繪出心中真摯的心情,或是想要好好描述,卻又不知從何說起。《橘世代》邀請知名寫作專家鄭緯筌老師,展開「寫自己的故事」系列線上寫作課程,教大家從零開始學習寫作,把自己最珍貴的回憶,動手寫下來,優秀作品獲選刊登於《橘世代》周報,並將以雙周連載方式與讀者分享一系列動人故事。我的父親 作者/綠菡在手機看到「女兒第1天上幼稚園!硬漢老爸一路爆哭」這則新聞,不禁讓我想到老爸。我家有四千金,但爸爸從來不會討厭我們這些女生。還記得小妹出生時,媽媽很怕爸爸失望,就很靦腆地跟爸爸說:「又是個女的」,爸爸豪氣的說:「女孩好,還挺漂亮的。」父親年輕時是個非常時髦的人。最有趣的一件事是他在18歲時,看到外國雜誌裡的男生流行油油的西裝頭,就向爺爺要求買一罐髮油,但爺爺不幫他買。他心想山不轉路轉,於是就去廚房,拿了一些「豬油」抹在頭上,也同樣是油油亮亮的。但這個行為,可苦了洗全家衣服的大嫂,因為這個小叔的枕頭套真是超難洗的。父親這一生最喜歡學習的語言是「英文」,18歲時,他和爺爺要求去上語文學校,爺爺卻決定父親應該去學做生意。後來父親在百貨公司專櫃做銷售員,別人一個月的銷售額,父親幾天就搞定,剩下來的時間,他會去看當下最流行的電影。雖然他不能去語言學校,但這一生他都沒忘記自學「英文」,有一次坐公車,他的皮夾被扒了,我們大家都很緊張,但父親不慌不忙的說:「皮夾裡裝的只是一些寫滿英文單字的紙片,沒有什麼錢。」父親一生最重視兩件事,即負責任與遵守時間。所以從小到大,我們的家庭教育,就是「負責任」及「遵守時間」。這樣的要求,無論小到和朋友約會,大到參加單位面試,父親一定要求我們只能早到,不能遲到。另外,還有兩件事,也是讓我非常難忘:其一是從國小一年級至國中三年級,長達九年的時間,無論颳風或下雨,父親都是用腳踏車送我上、下學。其二是有一年冬天的天氣好冷,而且屋外還下著雨,一大早,住處的電鈴就響了。開門一看,快80歲的老父親,從南港轉了兩趟公車來到土城,還爬樓梯上到公寓的四樓,手上提著保冷效果比較好的熱水瓶,裏面裝著媽媽放在冷凍庫親手包的水餃,只為送給她心愛的女兒。父親過世已經好幾年了,但每每想到他老人家,心中總是充滿著濃厚的愛,以及無盡的懷念。好想對他說一聲:「爸爸,我愛您。」老師回饋本篇文章相當具完整性,直接投稿也沒問題。文章的開頭以新聞標題作為破題,吸引人興趣,建議若能在文章中稍微描述新聞的內容和發生的細節,則可以讓沒看過那則新聞的人,更能立刻融入情境之中,引起更多的共鳴。講師介紹 專欄作家 鄭緯筌經歷:《經濟日報》專欄作家《獨立評論@天下》專欄作家「內容駭客」網站創辦人「我愛寫筆記」社群創辦人「Vista寫作陪伴計畫」主理人著作:《慢讀秒懂:Vista的數位好文案分析時間》《內容感動行銷:用FAB法則套公式,「無痛」寫出超亮點!》「寫自己的故事」6堂課教您寫生命故事,報名請洽02-7721-6909按2
-
2021-05-29 養生.生活智慧王
故宮、羅浮宮…防疫在家,7個國內外「線上展覽」免費看
COVID-19 疫情當前,為了避免人群聚集,博物館、美術館等藝文展覽空間紛紛拉下了門。平時喜歡逛逛展覽、欣賞藝術作品的人,在週末卻無法規劃藝文行程的非常時期裡,難免會感到有些可惜。為了讓大家在「家裡」就可以四處遊覽著名畫作、歷史古物,今天 VidaOrange 生活報橘想推薦大家國內外 6 個線上展覽,另外再精選出國外 8 個知名博物館、美術館的虛擬實境展覽,其中也包括了大英博物館、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以及東京國立博物館。 無法出門的週末,就在手機、電腦上逛逛那些你一直想去,卻沒機會親身拜訪的博物館、美術館吧!國立故宮博物院——近距離看《翠玉白菜》、《肉形石》懷念特地驅車到士林,花上一整個下午的時間逛故宮,晚上再到士林夜市享用美食小吃的日子嗎?偌大的故宮博物院,即便花了 4、5 個小時,常常也是帶著未竟之願,依依不捨地離開展館。加上翠玉白菜、肉形石等深受歡迎的展物會輪流在其他博物館展出,有時大老遠到了臺北故宮,也可能看不到而抱憾離開⋯⋯現在,在國立故宮博物院的「線上故宮」專區,用滑鼠輕鬆滾動、點擊,就可以看到各式各樣著名的精選文物。除此之外,「線上故宮」也提供線上虛擬實境、展覽深度解析等服務,在疫情時期也能彷彿親臨現場,感受故宮的藝文氛圍。在故宮博物院的線上展覽裡, 除了許多珍貴文物都能夠以不同的角度觀賞外,也能利用放大框來放大想看得更清楚的細節處。 在現場都不一定有機會看得到的視角,利用線上觀賞的模式就能輕鬆欣賞到。>>點這裡線上看展【更正啟事】我們在 2021 年 5 月 20 日發布的本篇報導,將「國立歷史博物館」誤植為「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非常感謝「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來訊指正。我們也將「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的線上精彩展覽加入本篇報導中,推薦給更多在家防疫的讀者。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找回生活最熟悉的聲音,線上回味「音聲年代」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也推出了線上學習資源, 除了主題豐富的線上主題展覽外,觀眾也能夠透過影片、遊戲、聲音等多媒體以及史料的主題呈現 ,希望讓不同年齡層的觀眾在家也能擁有一場充實、饒富趣味的「歷史巡禮」。尤其準備進入暑假, 想趁著這段時間持續地吸收新知、溫故臺灣本土歷史,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是一個很適合善加利用的線上資源平台。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的線上展覽中其中一個亮點展覽——「臺灣音聲 100 年」, 可以藉由選擇不同年代,回味專屬的「聲音記憶」。有時將雙眼閉上,留下敏銳的聽覺去捕捉生活風景,更能夠在腦中形成深刻的情境畫面。 孩提時期留在記憶中的美好聲響,不論是窗外的叫賣聲、電視機傳來的廣告聲,甚至是自爸爸古董收音機傳來的民謠,都能在步調緊湊的現代社會中在腦中注入一份溫潤的「年代聲音」。>>點這裡線上看展國立歷史博物館——這塊土地的記憶,都收藏在這裡你也對自己成長、生活的這塊土地有很深的連結感嗎?國立歷史博物館位在歷史氛圍濃厚的中正區,是推動臺灣社會歷史教育非常重要的助力之一。 現在也推出了方便民眾線上瀏覽作品的「線上展覽」專區,除了豐富的專題製作,還可以利用「虛擬實境」,體驗親臨現場的參觀路線。在臺灣歷史上有著重要代表性的嘉義畫家陳澄波,繪畫作品獲得許多人的重視與賞析,而現在在國立歷史博物館的線上虛擬實境展覽中,只要利用滑鼠(鍵盤也可以)操作方向, 便可以在「虛擬的」博物館中四處瀏覽陳澄波所收藏的書畫作品,走近、綜覽,甚至是俯視、仰視都沒問題,可以一覽無遺地觀賞展覽作品。國立臺灣美術館——去年沒看到的《臺灣美術雙年展》,現在補回來位於台中市西區的國立臺灣美術館,是許多人到台中遊玩時喜歡到訪的景點之一,佔地廣大的館區,加上館前大片綠油油的青草地,更是讓國立臺灣美術館大受歡迎的原因之一。國立臺灣美術館是目前臺灣唯一的國家級美術館, 典藏作品豐富,也時常參與國際性重要展覽,是十分獨特且重要的美術館。而國立臺灣美術館也提供了「線上展覽」的服務, 讓喜愛臺灣現代與當代美術的民眾可以在暫時閉館的疫情期間,在家中盡情地瀏覽豐富多元的展覽作品。在國立臺灣美術館的線上展覽中,除了畫作、攝影作品,也能看得到去年(2020 年)的台灣美術雙年展,當時如果遺憾錯過的讀者, 可以藉由線上展覽的服務,回味那些錯過便很可惜的展覽作品。>>點這裡線上看展>>點這裡線上看展國立台灣文學館——看到感觸的段落,就停下來消化一下介紹了北部、中部的展覽空間,接下來要介紹的是位在台南的國立臺灣文學館(以下簡稱「臺文館」)。人文氣息濃厚的台南,收藏著臺灣歷史上許多重要的記憶,而就位在熱鬧市中心的臺文館,自 1997 年正式成立後,便成為守護台灣文學的重要文學基地。除了從去年底開展就吸引了許多人觀展的常設展 「文學力——書寫 LÁN 臺灣」(延伸閱讀: 【讓文學成為你的日常】臺灣文學館常設展內容豐富:文學籤詩機、未來出版社、作家星圖),關注台灣二二八事件歷史的讀者,也可以在線上更不受限地瀏覽白色恐怖文學。在家中,沒有了空間及時間的限制,讀到文章中感觸的段落、想一再咀嚼的詞語,便能夠用自己的觀展步調、心情,在線上展覽空間中隨意地停停走走。>>點這裡線上看展新一代設計展——臺灣學生的創意,可能解決你日常生活的小煩惱對於臺灣設計系的學生而言的年度盛事,同時也是整個大學四年成果展現的機會——新一代設計展,今年的展覽很可惜地因為疫情關係取消了。 而為了讓學生辛苦完成,且精彩、創新的作品能夠如期地被更多人看見,新一代設計展今年採用「線上展覽」的方式,讓大家能夠欣賞到臺灣設計系學生的優秀作品。雖然這些作品都是出自學生之手,然而有非常多優異且概念新穎的作品,在過去藉著「新一代設計展」獲得國際獎項、知名企業合作機會,編輯我也有幾個設計系朋友的作品因此被選物店家欣賞,因而有了產品販售的機會。居家防疫的生活,因為待在家的時間變長了、和家人面對面的機會變多了,你也開始慢慢地感到生活有點悶、有些一陳不變,同時也發現許多過去沒注意到的「日常小問題」嗎?在「新一代線上設計展」中,可以依據不同類別,如居家、健康照護、廚房等主題,去挖掘相關的設計作品,在瀏覽的過程中,可以發現原來有這麼多創新的設計想法由學生發想出來, 並且結合了生活日常中可能遇到的困難、瑕疵或是待解決的問題,設計出實用、創新的作品。 像是上圖的作品《單手操作廚房輔具》, 以積木方便拆解組裝的概念作為發想, 可以將平時準備食材時最麻煩的刨絲、切丁、等大切片等動作,固定在吸盤上,輕鬆準備、收集食材。>>點這裡線上看展羅浮宮——穿梭在博物館大廳,感受巴黎藝文之美介紹完了臺灣國內博物館、美術館的線上展覽資訊,接下來的國外展覽或許能讓喜愛世界歷史、古典藝術的讀者一解不能親自飛出國看展的癮。位在法國巴黎塞納河邊的羅浮宮,是許多藝術迷的夢幻之地。 而羅浮宮豐富、著名的館藏作品,也讓許多去過的人想再去,而沒去過的人總是渴望能夠親自飛到法國參觀一次 。就連知名導演尚盧・高達執導的法國新浪潮電影《法外之徒》都來到羅浮宮取材。線上展覽還有個好處,就連在羅浮宮現場也很難近距離觀賞的《蒙娜麗莎的微笑》、《米洛的維納斯》等作品,在羅浮宮的線上展覽中便可以清楚仔細地多角度欣賞。而羅浮宮除了提供精彩豐富的線上資料庫外, 羅浮宮迷也可以利用「線上互動式地圖」,穿梭在羅浮宮館內,感受承載著歐洲藝文的殿堂之美。>>線上資料庫>>線上互動式地圖在家裡,也能去最美的地方看畫——Google Art & CultureCOVID-19 疫情在世界各地延燒,出國成了目前遙不可及的願望。然而,拜科技所賜,現在想一覽國外博物館藏品,不一定得親臨現場,在家用手機及電腦一樣能盡情地在世界著名的博物館、美術館不受限制地逛各個展廳。Google Arts & Culture 利用 Google 街景技術,透過 360 度環景攝影,捕捉了各大知名博物館、美術館的內部展廳實景,集結來自 70 個國家、地區,共超過 2000 間的博物館、藝廊藏品資料 ,並以超高解析像拍攝各館內的「珍藏歷史名畫」。不管是莫內迷、梵谷迷,或是特別欣賞近代西洋藝術作品的讀者, 只要在家找個最靜謐的角落,準備好最舒服的姿勢,或許再開瓶紅酒,輕鬆點開手機、電腦畫面,就能免費瀏覽觀看世界各地的藝文作品。這個週末,享受一趟充實、愜意的藝術巡禮吧!.梵谷博物館(Van Gogh Museum).大英博物館(The British Museum).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MoMA).古根漢美術館(Guggenheim Museum).東京國立博物館(Tokyo National Museum).奧塞博物館(Musée d’Orsay).巴黎大皇宮美術館(Rmn-Grand Palais).德國舊國家美術館(Alte Nationalgalerie)※本文由《VidaOrange生活報橘》授權刊登,原文出處:【待在家,也能逛遍博物館】6 個國內外「線上展覽」免費看:故宮、國立臺灣美術館、羅浮宮⋯⋯
-
2021-05-14 養生.抗老養生
每個階段都要動,更年期更是為運動存摺存肌力!婦產科醫師給熟齡女性的4運動建議
如果更年期前與後,都很少運動或不運動,那麼骨質疏鬆、五十肩、退化性關節炎,就可能找上身。有時是身體的一些不方便,長期下來也造成生活很大的不便,如果生病了,有運動的人也會有較佳的體力,好得更快。「運動讓我的人生有了很多的改變,我的外觀與生活都有了截然不同的變化。」說話的烏恩慈,是禾馨醫療的婦產科醫師,大家都叫她烏烏醫師(註一),面目清秀的她,卻有運動員般的體格與絕佳的氣色。她身體力行地告訴你,如何活得健康又快樂。祕訣其實很簡單,作法呢?現在就來分享給你。 許多人都說:「等我退休後,我就要四處自在地去旅遊。」可是又會有另句話出來:「但等你出退休,體力還跟得上嗎?」 退休到處旅行,體力肌力也要跟上 退休要準備好幾本存摺,其中一本就是健康存摺了,在更年期前後培養運動習慣、儲備健康存摺,當肌肉愈來愈強壯且有彈性,可以預防關節炎、五十肩、骨質疏鬆等。 因為運動能維持關節的靈活,使得肌力、體能、平衡感於良好狀態,隨著年紀增長,還能避免摔倒而骨折,減緩骨質流失的速度。 更年期是關鍵,女人輕鬆動起來 「我觀察許多姊姊妹妹很少運動,非常可惜,可能是有很多誤解的觀念,像是以為會變成『金剛芭比』,或是擔心被以為是『野丫頭』,不夠有氣質。」 「現在通通把這些觀念拿掉,用適當、安全的運動與肌力訓練,會讓你身體線條更漂亮,人有精神、氣色更好,變美麗也變健康!尤其是更年期前後的你,這是影響未來身心健康的關鍵時期。」 烏烏醫師拿自己舉例,前幾年歷經新婚、升任主治醫師後,體態從「略顯豐腴」到「很顯豐腴」,還以為是穿了「顯胖」的衣服來自我安慰,直到朋友「推坑」她加入路跑的行列,有研究精神的她,開始涉獵更多運動、飲食相關的知識與文獻。 不到多久時間,她的體脂肪從33%降到了26%,人更光彩,雙眼炯炯有神。(註二)她不僅鼓勵女人在人生每個階段都需要運動,懷孕、更年期、熟齡後也不例外,不只為了美麗,最重要的是為了健康。 運動存摺存肌力,第二人生活得久也要活得好 「只要有合格運動教練協助,注重安全,運動會讓你非常『順』。反之,如果更年期前與後,都很少運動或不運動,那麼骨質疏鬆、五十肩、退化性關節炎,就可能找上身。有時是身體的一些不方便,長期下來也造成生活很大的不便,如果生病了,有運動的人也會有較佳的體力,好得更快。」 烏烏醫師談到,許多女性的肌肉量比較少,可是有一定肌肉才能穩定身體,且肌力足夠時,肢體的運作順暢,才不容易受傷,且運動還能提升代謝,有效調節身體機能,所以她鼓勵各個年齡層的女人都要運動! 不過,姊姊妹妹更年期想運動,還是有幾點要特別注意。 烏烏醫師給更年期女性的運動建議: 1. 運動不能心急,循序漸進 許多人覺得運動很困難、很累,有時候是一開始就訂了太高的目標,反而容易因為達不到目標而放棄。可以由淺而深、由少到多,否則久沒運動的身體要一下達到期待,不僅不可能,還會累積很多挫折。 像是想開始跑步,可以由快走到慢跑,再逐漸增加跑步的時間與頻率。 2. 找朋友一起運動更好玩,有伴還有支持跟關懷 無論是跳舞、登山或其他休閒運動,除了能感受身心的活力與愉悅,和朋友相聚一刻,也是很棒的事! 熟年後要找到一起運動的好朋友,大家一起變得更好、更正向,而且身心還會更健康,真是划得來的好主意。 而這些運動,如果有肌力訓練「加持」,能避免運動傷害又能持續擁有更佳的體力。烏烏醫師就看過有登山好友們,一起來做重量訓練!大夥聚在一起運動的感覺,真的很開心。 3. 讓「專業的來」,預防運動傷害、運動效率高 雖然坊間有不少運動自學影片,但若想要有系統、有計畫性,且安全的肌力訓練,烏烏醫師還是建議找專業教練指導。例如「深蹲」動作,許多人做不來,是因為動作錯了,有為你量身定做的教練協助,就能做得到。 4. 將運動當作是生活的一部分,中年後的日子更有趣 每個人喜歡或擅長的運動不一樣,可是總是會找到適合自己的運動!不管你現在喜歡的是瑜珈、舞蹈、跑步,還是球類運動,最好能找到一個人可以、一群人也很好玩的運動。 讓運動變成生活的一部分,又認識三五好友,它不會是難事,而是新鮮事、趣事。 設定運動目標,度過中年危機 「人到了中年之後,事業、家庭已經穩固,但接下來的人生該怎麼走?健康是否有關卡、家庭婚姻有沒有危機?難免會徬徨不定,大家不妨可以利用設定『運動目標』的方式來度過,讓身體充滿能量,心靈也能漸漸沈澱。」 最後烏烏醫師提到,運動是度過中年危機很好的方式,像是許多人就參加半馬、全馬得到滿足感──原來我還是很不錯。要是覺得目標不想訂太高,跳舞、登山,和大家一起參與運動的社團,也可以多多參加,身體舒服了,心情也會好很多,許多「危機」也在不知不覺中度過了。 烏烏最懂女人生命大小事,想了解她的運動過程,一起提振信心與健康生活,也可以去她的「烏烏醫師」粉絲團逛逛。 更年期的安全運動建議「階梯踏板運動」: 註一:臉書請搜尋「烏烏醫師」 註二:成年男女的理想體脂肪率範圍,男生體脂率正常在14~23%之間,女生約在17~27%之間;成年男子的體脂肪率超過25%,成年女子超過30%,就是所謂的「肥胖」。 ●原文刊載網址●延伸閱讀:.經歷2段婚姻,發現自己一個人剛剛好!若為了有伴,待在名存實亡的婚姻裡很無奈.血壓多少才OK?有什麼症狀?高血壓最基礎知識:想真正改善該有的7個態度!.食道癌9成患者是50歲至70歲男性!國健署提6大遠離致癌因子,落實生活中避免罹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