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0-03 科別.骨科.復健
搜尋
膠質
共找到
125
筆 文章
-
-
2020-10-02 癌症.抗癌新知
兒癌治療新突破 不限定癌症而以基因突變為治療方向
台灣經濟起飛的1960年代,一但家中的孩子被驗出罹患癌症,往往結局就是,家長對醫師深深致謝後,帶著孩子消失在門診中,一家人騎著野狼機車去墾丁,做最後一次的家庭旅行。過去,兒癌治癒率已達七成以上,不過仍有許多少見而難治的兒童癌症,威脅著一家脆弱的幸福。如今不分癌別的全癌症治療,廣譜抗癌藥為兒癌治療帶來了全新的生機。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小兒部小兒血液腫瘤科主治醫師劉彥麟指出,根據國內的癌症登記,每年有11萬名新發現的癌症病患,其中約有500名是兒童。根據中華民國兒童癌症基金會的統計,台灣兒癌發生率最高的是血癌,其他還有膠質母細胞瘤、分泌型乳癌、嬰兒纖維肉瘤、先天性中胚葉腎瘤、乳突甲狀腺癌等等。早年,當孩子發生不正常嘔吐、莫名其妙死亡,只能被歸列於「不明癌」,隨著兒癌醫師的訓練成熟、制定出標準化的治療方式、影像病理的進步、健保制度的建立,國內的兒童癌症治療成績斐然,整體存活率可以達到七、八成。兒童癌症基金會董事長林東燦強調,兒童年齡還小,比較少是受到環境污染或是不良生活習慣所影響,往往是跟強大的基因突變有關,在基因變化上,很多是因為基因融合(例如:NTRK)和染色體重排有關,很適合使用標靶治療。在治療上,劉彥麟指出,NTRK基因突變會導致許多不同的兒童癌症,例如神經膠質瘤、甲狀腺癌、分泌型的乳癌、唾液腺癌、嬰兒型纖維肉瘤以及中胚葉腎瘤,已經有第一個不分癌別,不分腫瘤位置,而以阻斷NTRK的廣譜的抗癌藥,率先在美國以孤兒藥的姿態,加速審查上市,成為治療兒童癌症的重要轉變。台灣也已經核可該類藥物上市,成為亞洲第一個引進廣譜抗癌藥的國家。劉彥麟指出,兒童癌症是少見癌,藥物市場小,因此新藥研發困難,過去,臨床上,經常是「適應症外的使用」,靠著前輩累積的臨床經驗,給孩子試試看用藥,醫師們常常需要向健保署專案申請藥物,隨時有可能面臨藥物斷炊,對病家與孩子都是很大的身心考驗。兒童癌症是癌症用藥的荒漠,事實上,根據美國國衛院癌症研究所(NCI)兒童癌症的精準醫療研究,29%的兒癌病人可以媒合到適合的標靶藥物。劉彥麟呼籲,對於兒童癌症的用藥與檢測應該更為積極,每一個成功治癒的兒童,比起成人癌症,兒童的健康人年可以長達數十年,也就是說,未來這些兒童對社會仍有其貢獻,因而從治療的成本效益觀點而言,兒童癌症遠遠超過成人癌症,呼籲政府更為積極拯救兒癌病患。#響應少見癌症日World rare cancer day
-
2020-10-01 癌症.抗癌新知
生命與金錢的拔河!「次世代基因定序」助癌症病患爭取治療時間
癌症病患想尋求標靶治療,必須有基因檢測的佐證,次世代基因定序(NGS)成為眾所期待的檢測方式。NGS具有的三大優勢為,用極少的檢體,檢測多個癌症基因變異,所需時間也比較短,可以幫病患爭取治療時間,也可以進行較複雜的基因變異分析。但是檢測費用也很驚人,坊間的收費可能達十萬元,形成生命與金錢拔河的情況。一個癌症需要的檢測基因通常超過一個,傳統的基因檢測曠日費時,病患珍貴的檢體也會耗損,而癌末病患往往等不了那麼久,奇美醫院病理中心部長、國衛院癌症研究所研究員李健逢指出,NGS可以一次檢測數百個基因,提升時效、節省檢體。近期PARP抑制劑問世,在治療BRCA1/2突變的乳癌病患特別有效,李健逢說,BRCA1/2基因非常龐大且缺乏突變的熱點,導致在過去需要用數百個聚合酶鏈鎖反應,加上數百次定序才能完整解析,相當耗工、耗時,而NGS可以在兩天之內完成。簡單明確的基因突變,使用傳統基因檢測方法即可掌握,但是以NTRK1/2/3 這三個致癌基因來說,融合對象以及樣態可能高達100多種,且數目還增加中。李健逢指出,過去傳統的基因檢測很難詳細解析NTRK1/2/3基因變異,但NGS能有效達成。此外,腫瘤突變負荷量(tumor mutational burden, TMB) 更是一個只能由NGS檢出。李健逢解釋,如果乳癌病患卻檢測出肺癌的EGFR變異,醫師就要思考病患可能不是乳癌,而是從肺癌轉移而來,給予的標靶藥物就會完全不同,得到完全不同的治療效果。對於常見的癌症,檢測標的治療藥物很明確,如果罹患少見癌症,需要進行基因檢測嗎?李健逢建議,目前治療的概念逐漸朝向全癌(tumor agnostic therapy),意即不分癌種,只要有可進行藥物治療的標的基因變化即可接受治療。目前台灣已核准的包含NTRK基因融合變異的腫瘤可使用NTRK抑制劑,以及dMMR/MSI-H/TMB-high(高度微衛星不穩定/細胞錯配修復機制缺失/腫瘤突變荷載高)的腫瘤可接受特定免疫治療。以NTRK基因融合變異為例,常常出現在少見的腫瘤,例如兒童的神經膠質瘤、甲狀腺癌、分泌型的乳癌、唾液腺癌、嬰兒型纖維肉瘤以及中胚葉腎瘤,以及成年人的少見癌,分泌型的乳癌、唾液腺癌、以及某些肉瘤。因此,少見的腫瘤確實是適合全方位廣泛性癌症基因檢測的。每一個癌症病患都應該進行基因檢測嗎?李健逢強調,基因檢測的目的是尋找配對的標靶藥物,部分癌症明確指向某些某些基因,例如肺癌的EGFR、乳癌的ER,大腸癌的BRAF,但以肝癌為例,目前仍無明確的基因突變與藥物,應該依據臨床醫師的建議,病患也不要一味的追求基因檢測與標靶治療。#響應少見癌症日World rare cancer day
-
2020-10-01 養生.聰明飲食
柚子維生素C比檸檬還多! 但1天吃超過「這個量」恐變胖、血糖超標
中秋節即將到來,美味可口的月餅又再向我們招手了,您是否準備好要大快朵頤一番?但是,在吃之前可要先三思了,因為吃1個月餅就要快走1小時!僅4成購買食品會注意熱量標示 飲食西化導致慢性病增加根據過去一項訪問調查顯示,只有4成民眾在購買食品時會注意到營養熱量的標示,有6成民眾沒有好好控制自己的體重,以性別來看,男性控制較差有7成,女性有5成;以疾病預防來看,有8成民眾不知道控制體重,可以減少糖尿病及高血壓的發生。近年來,國人偏向外食、飲食西化又精緻,腹部肥胖者激增,引發代謝症候群、糖尿病、心臟病等慢性病日益增多,尤以在中秋佳節,不知不覺可能攝取過多的熱量,造成身體的負擔。消耗這一個月餅的熱量 需快走1個小時才能抵銷然而,一般的月餅裡面所含的油量及熱量都很高,許多人都忽略了其實1個約60公克重的小月餅(或蛋黃酥、鳳梨酥、小綠豆椪、廣式小月餅),就含有200~300大卡的熱量,相當於1碗飯的份量,若是一天吃了一個小月餅,建議飯量就要少吃一碗;同時,蛋黃酥或是含肉的內餡,膽固醇含量亦很高;通常吃月餅比較不會有飽食感,所以每次可能不只吃一個月餅,如此一來很容易就吃進了過多的熱量;若是想要消耗這一個月餅的熱量,所花費的氣力可不小,必須要快走(或游泳、跳舞、球類運動)約1小時。 2瓣柚子等於1份水果量 糖尿病友莫輕忽血糖升高影響此外,柚子是不可或缺的應景水果,含豐富的纖維、維生素C及果膠質,但是每2片(約5兩)的柚子,熱量約60大卡,等於1份水果量(每人每天建議吃2份水果剛剛好),要注意的是,一個重約2.5台斤的大白柚熱量可高達500~600大卡左右,相當於兩碗白飯的熱量,所以吃柚子是需要節制的。尤其,糖尿病友們更是不能忽視月餅及柚子所暗藏的糖份及熱量,因為它們都是會直接讓血糖升高的。 月餅分食、切小塊吃 遵守營養原則不胖怕中秋節在吃月餅之際,不妨注意月餅的熱量,選購低糖、低油的月餅,或將月餅切小塊一點吃,和家人、朋友一起分著吃,這樣就不會一次吃進太多的熱量,品嘗的口味也可以多更多;另外,減少正餐澱粉(飯、麵等)量及油脂類,多吃青菜、攝取適量的水果、選擇不含糖的飲料、平日規律的運動,並掌握「均衡飲食」與「低油、低鹽、低糖、高纖」等營養原則,相信這個中秋節也能輕鬆享瘦! 延伸閱讀: 一口咬下都是油! 這款月餅熱量最驚人,營養師授3不胖吃法 文旦控膽固醇、降血壓好處多! 營養師警告:這些情況別多吃
-
2020-09-06 新聞.健康知識+
用手機講電話會不會致癌?教授告訴你權威機構怎麼說
昨天(2020-9-3)有人在北美台灣同鄉的LINE群組傳來一個兩分多鐘的影片,標題是「驚!!打手機恐致癌?世衛組織研究 增加腦瘤風險」。這個影片的一開頭是名叫陳淑貞的主播在說:「使用手機安全嗎?在今天,世界衛生組織首度的承認…使用手機…罹患神經膠質瘤是比一般人多出百分之四十」。然後,接下來影片裡是一位民視記者在訪問萬芳放射腫瘤科主任梁永昌。我在谷歌用《主播陳淑貞》搜索,查出她是民視的主播,可是,我在民視的網站搜索,怎麼搜就是搜不到這個影片。所以,我就用《梁永昌、手機、腦瘤》在谷歌搜索,終於在《新唐人亞太台》找到這個影片(日期顯示2011-6-2)。請看世衛首度承認 手機恐致癌。這個影片下面的文字內容的第一段是:「…但世界衛生組織6月1日首度承認,手機電磁波可能是致癌因子,研究發現…罹患神經膠質瘤比例是一般人的40倍,…」。所以,您看,那個民視影片裡所說的《40%》,到了新唐人就變成《40倍》。除了這個從《40%》到《40倍》的升級之外,其餘新唐人所提供的文字內容,是跟民視影片裡所說的,一模一樣。例如這兩段:不只世衛坦承,臨床上也有數百個病例可以證實。萬芳放射腫瘤科主任 梁永昌:「他們發現罹患聽神經瘤,或是腦膜瘤的病人,他們發病的位置,都很靠近耳朵,而且跟他們使用手機的同一側。」所以,既然這個影片一再強調《世界衛生組織承認》,又得到梁永昌醫師的加持,我就到世界衛生組織的網站去看個究竟。它有一個網頁叫做Electromagnetic fields and public health: mobile phones(電磁場與公共衛生:手機),而其中一句話是(翻譯):「在過去的二十年中,進行了大量研究,以評估手機是否構成潛在的健康風險。 迄今為止,尚無使用手機對健康引起的不良影響。」所以,您看,縱然是一位腫瘤科主任醫師所講的話,而且是跟腫瘤有關的,也不見得就能相信。事實上,在台灣廣受歡迎的電視名人潘懷宗教授去年出了一本書叫做一輩子都受用的健康寶典:潘懷宗的養生6件事,掌握健康A+,而其中的一個主題是《長期長時間使用手機,腦瘤風險飆三倍》。我花了很多時間查證他所說是否屬實,結果發現他是Cherry-picking,只挑對他有利的證據,而完全不提對他不利的證據。事實上,在去年4月1日,權威的醫學期刊Annual Review of Public Health(公共衛生年度回顧)發表Brain and Salivary Gland Tumors and Mobile Phone Use: Evaluating the Evidence from Various Epidemiological Study Designs(腦和唾液腺腫瘤和手機使用:評估各種流行病學研究設計的證據)。這篇論文分析了所有過去發表的相關研究,而結論是:流行病學研究並未表明使用手機會增加腦或唾液腺腫瘤的風險。同樣也是事實的是,幾個世界最權威健康醫療機構,也都不認為使用手機會增加腦或唾液腺腫瘤的風險。請看:世界衛生組織美國國家癌症研究院美國癌症協會澳洲輻射防護與核安全局梅友診所紀念斯隆凱特琳癌症中心還有,請注意,儘管手機的使用在近幾年成長快速,但與此同時,腦瘤的發生率在美國和在台灣,卻是持平,甚至下降。請看我去年12月28日發表的使用手機,腦瘤風險飆三倍?。所以,不管是醫生還是電視名嘴,他們的言論都有可能是嚴重錯誤。我在一周前在我的網站發表瘦肉精:科學似乎總算贏了一局,然後我在前天在《關鍵評論》發表美豬「瘦肉精」之所以會成為食安問題,完全是被捏造出來的。這兩篇文章都得到很大的關注,而有幾位讀者就寄來一些醫生發表的不同意見。這些意見都是引用錯誤或不相干的醫學報告(例如引用與美牛美豬無關的瘦肉精),或是基於根本無法驗證的假設(例如假設瘦肉精對健康的影響會在幾個世代之後出現)。我希望讀者能了解,任何人都可以做任何的假設,只不過,一個無法驗證的假設就永遠只會停留在假設。原文:打手機會致癌?醫生說的
共
5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