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9-06 該看哪科.傳統醫學
搜尋
膀胱
共找到
598
筆 文章
-
-
2021-09-05 失智.像極了失智
你吃的藥可能引發失智風險?專家曝「1成分、7款藥」需注意
美國FDA近二十年來首度通過失智新藥,你用的到嗎?你知道,長期吃哪些藥有可能會提高失智風險?最新研究發現,顧好你的心,也對你的大腦好。失智、老化大不同 早期症狀不明顯藥害救濟基金會訪談高雄長庚紀念醫院藥劑部吳承誌藥師指出,失智不是只有忘記,是全面退化,並非正常老化,而是一種疾病。不單只有記憶力衰退,還包括語言能力、空間感、思考認知等各方面功能退化;但早期失智症狀輕微,與正常老化的差別不大,多半等到中期症狀明顯才被發現台灣失智症協會點出,一般人都以為長輩是老番顛,人老了都是這樣,輕忽長輩其實是生病。正常老化的情況下,可能突然忘記某事,但事後會想起來,但若是失智症,患者對於自己說過的話、做過的事,完全忘記;早期表現可能只有記憶力變差,常找不到東西,漸漸出現生活習慣和個性改變,多疑和無緣無故亂罵人等症狀。(推薦閱讀:失智症會遺傳嗎? 6症狀都非正常老化,神經內科醫師告訴你如何預防)治療失智症藥物 多元方式能改善阿茲海默症是最常見的退化型失智症,被認為與大腦出現不正常的斑塊(由於ß類澱粉蛋白大量堆積),以及神經纖維糾結有關,造成神經原與相關連結喪失功能。美國FDA在六月通過新藥Aduhelm,可以有效減緩ß類澱粉蛋白的堆積,是首度針對疾病進程研發的藥物,核准上市做為阿茲海默症治療用藥。惟台灣目前尚未核准。現行藥物以症狀治療為主,沒有辦法治癒受損退化的大腦。主要是膽鹼酶抑制劑與NMDA拮抗劑,它們可以改善神經傳導物質傳遞,延緩疾病進程。吳承誌說明,前者適用於輕至中度病人,可能副作用有噁心、腹瀉、頭痛、嘔吐等,後者則用於中至重度病人,可能副作用有眩暈、躁動、尿失禁、失眠、腹瀉等。此外,透過建立熟悉、穩定、有安全感的環境,懷舊療法、芳香療法、寵物治療、音樂治療等非藥物治療,也能改善失智患者精神行為症狀。(推薦閱讀:提升腦力、延緩失智! 每天只要堅持做這10件生活小事…逛街也算)這些藥可能引發失智風險 擅自停藥害了了陸續有研究發現,抗膽鹼藥物有提高認知功能衰退的風險。抗膽鹼藥物會阻斷一種名為乙醯膽鹼的神經傳導物質,抑制副交感神經,作用於全身,常見於過敏藥、感冒藥、腸胃道用藥、以及治療憂鬱、膀胱過動症、巴金森症、與癲癇等用藥。(推薦閱讀:研究:糖比古柯鹼更容易上癮 攝取過多小心失智風險飆)在一項約有28萬人參與的病例對照研究中,發現抗膽鹼藥物活性愈強,80歲前罹患失智症的風險愈高,尤其是部份的抗憂鬱劑、膀胱抗毒蕈鹼用藥、抗巴金森症用藥和抗癲癇藥;研究結論指出,中、老年病人若使用上述藥物,建議考量用藥的效益與發生失智的風險,如果有其他治療選項,應考慮使用別種用藥或者非藥物方式替代。然而,這不代表該類藥物都不可以使用,藥害救濟基金會特別提醒,貿然停藥會加重病情,特別是抗憂鬱或抗癲癇等藥,切勿擅自停藥,如有相關疑慮,應回診與醫師討論。延伸閱讀: ·咖哩防失智症、抗癌!哪一種顏色好? 營養師曝「食用關鍵」:3種人別碰 ·老化跟失智常搞混? 最大差別在這個地方!醫師曝「4危險誘因」
-
2021-09-02 該看哪科.傳統醫學
影/急性椎間盤突出站不了坐不住 中醫治療助癒合
一名50多歲男患者嚴重下背痛多年,最近更因急性腰痛後,甚至連站5分鐘也站不了,坐也沒辦法坐很久,簡直是坐立難安,醫生診斷是第三腰椎到第一薦椎都有椎間盤突出需開刀,但病患不敢開刀,即到彰化員生醫院中醫部診療,經過3個月針灸和傷科手法治療後已獲很大改善。員榮醫療體系員生醫院中醫部針傷科主任黃永昇說,這名病患來自北部,在友人建議下到員生中醫部求診,經診療後發現患者骨盆與第3到5腰椎骨錯縫(關節錯位),相關腰部肌肉群筋出槽(肌肉韌帶損傷),後背膀胱經與督脈處也經絡氣血不順,嚴重到走路困難,站不了、也坐不住。椎間盤突出經開刀是可獲改善,但因病患不想開刀,黃永昇說,中醫講求「通則不痛,不通則痛」,病患經過3個月針灸疏通經絡與針刀鬆解腰部深層筋膜治療後,酸痛減少許多,也不會麻,已可正常活動,不過若走路20幾分鐘後,仍會腰酸,再經核磁共振檢查,發現椎間盤突出雖仍存在,但已獲大幅改善,建議患者平常減少搬重物,並避免不良姿勢,慢慢讓椎間盤突出復原。黃永昇說,依據研究顯示,腰椎椎間盤突出依病患情況不同是有很大機率可以修復癒合,一般病程可從2周到3個月,或持續多月,若保守治療3個月仍未緩解,仍建議手術治療。椎間盤突出好發年紀大約於20到50歲間,黃永昇說,高峰期40歲左右,8成是男性,9成患者的腰椎間盤突出發生在第4到5腰椎及第5腰椎和第1薦椎之間,主要是因為椎間盤的纖維外環包覆能力減弱,導致髓核在承受壓力後不正常的膨出或破出而壓迫後方的脊椎神經根,導致疼痛、麻木與無力感。黃永昇說,中醫會以傷科手法調整錯位減少骨架壓迫,並用針灸調整筋骨僵硬緊繃、及損傷的筋出槽,有些病人也因肝腎偏虛、脾胃不好,會影響到筋骨,會輔以穴點治療鬆筋骨讓病人獲改善。
-
2021-09-01 癌症.其他癌症
91歲嬤無痛血尿得泌尿道上皮細胞癌 達文西手術切腫瘤
91歲姚姓婦人因血尿就醫,檢查發現左側輸尿管腫瘤,診斷為泌尿道上皮細胞癌第三期,家屬很擔心阿嬤年事已高,無法承受治療。光田綜合醫院醫療團隊採以對患者傷口小、出血少、感染風險低的第四代達文西微創手術切除病灶,阿嬤術後一周即康復返家,至今將近一年未再復發,成功抗癌。光田綜合醫院泌尿外科主任盧智強表示,泌尿上皮癌涵蓋膀胱、腎盂、輸尿管等,是世界前十大常見的癌症之一,輸尿管腫瘤是上皮細胞癌的一種,隨著年紀越高發生機率越大,洗腎患者也是高風險族群。泌尿道上皮細胞癌初期症狀以無痛性血尿為主,其他可能包括因腫瘤阻塞而造成腎積水引起的腰痛,晚期症狀包含疲倦、貧血、體重減輕等;患者的兒子說,去年6月他開始發現媽媽食慾差,經常性頻尿且尿深,卻不以為意,因媽媽有糖尿病,同年9月到光田醫院回診時發現有血尿,立刻安排檢查。盧智強說明,患者先經腎臟科超音波發現腎臟腫脹,高度懷疑有癌細胞,電腦斷層進一步檢查後,確認左側輸尿管有腫瘤,再經內視鏡切片病理報告確定姚女士罹患泌尿道上皮細胞癌。盧智強強調,以往傳統手術切除腫瘤,傷口長達至少20到30公分,對高齡患者來說負擔風險很大,常因家屬拒絕接受手術而錯失治療良機,泌尿外科團隊輔以最新第四代達文西機械手臂系統,僅需4個1公分以下孔洞,即能精準切除腫瘤,10倍放大3D立體影像避免損害週遭血管神經,術後傷口小、出血少,感染風險大幅降低且復原快,對高齡者而言是相當安全的手術方式。依據衛福部公布的死因統計,台灣每年有3700人診斷出泌尿道上皮細胞癌,其中超過1400人死於這個疾病,威脅不可忽視,醫師提醒,當發現有無痛性血尿、腰痛等症狀,應及早就醫檢查,經專業醫療團隊評估,得到最妥善適合的治療方式。
-
2021-08-31 該看哪科.婦科
桃園中年婦女經期大出血 子宮肌瘤手術切下1.5公斤腫瘤
子宮肌瘤是女性常見的問題,主要由賀爾蒙造成,常見症狀有月經過多、壓迫症狀,嚴重的話還可能成為腹部腫瘤,因此宏其婦幼醫院婦科微創手術中心吳加仁主任建議,女性應多加注意自己的身體狀況,如有不適盡早就醫,平時也均衡飲食、適當運動來保持健康。子宮肌瘤是一種平滑肌瘤或稱纖維瘤,幾乎 30% 以上的婦女在一生中會患有,是最常見的良性婦科腫瘤,好發年齡35至45歲之間。子宮肌瘤可分為最常見的子宮肌層間肌瘤、向子宮外的骨盆腔或腹腔突出生長,長得比較大的子宮漿膜下肌瘤及由子宮內膜下層往子宮腔生長,最容易造成經期大量出血的子宮黏膜下肌瘤。子宮肌瘤主要的導因推測和賀爾蒙有關,像懷孕時肌瘤變大,可能導致胎位不正、難產或大量出血,而停經後肌瘤逐漸萎縮變小。常見症狀有經血量多、血塊,經期過長造成貧血,或壓迫膀胱造成排尿次數增加,壓迫直腸導致排便困難,更嚴重成為腹部腫瘤,大如懷孕4至5個月都有可能。吳加仁表示,日前一位48歲林姓婦人因經血量多及痛經嚴重前來看診,透過超音波檢查評估,發現主要為巨大子宮肌瘤影響,且患者嚴重貧血,血紅素只有6.5gm/dl(女性低於12gm/dl就算貧血)。吳加仁執行腹腔鏡子宮切除手術,利用兩公分的肚臍切口,與旁邊兩個0.5公分的傷口,就順利完切下重達1500克的腫瘤。林婦手術後當晚就移除尿管,並可下床自行活動,隔天即出院回家。吳加仁表示,腹腔鏡子宮切除手術,其優點是傷口小、疼痛輕、恢復快及避免術後沾黏,還可以降低傷口的感染率。吳加仁也提醒良好的生活習慣、均衡飲食、適當的運動很重要。
-
2021-08-30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走出喪親之痛的三大步驟:關懷至親、建立興趣、參與社群
【編者按】本週的主題是「走出喪親的幽谷」。一位癌末老年病人在接受醫院的安寧療護下過世,病人的女兒一時跌入憂傷幽谷不能自拔。病人的外孫女剛好在同一醫院任職,於是在女兒的鼓勵下她接受這醫院的臨床心理師的治療,成功走出幽谷。女兒主動與我們分享母親如何走出傷痛的心路歷程;心理師以如詩如畫的文筆娓娓道出如何幫忙病人透過「成功的」哀傷,建構新的關係;資深身心科醫師深受這位同事的故事所感動,進而闡述緩和療護是以病人、家屬、照顧者為中心的健康照顧,並分享一位病人與家屬從靈性宗教的層面去尋求解脫生死的故事。讓我們透過這奇妙的因緣,一起聆聽這醫院同仁一起彈奏的美麗哀愁三重奏。「那只是一顆花生而已,不是腫瘤。」在我很小的時候,外公就確診膀胱癌了,但是他卻總是雲淡風輕地這樣對我們說,並且拒絕接受後續治療。確診後多年,外公的病情惡化,面臨排尿困難的問題,這次他的病情惡化速度很快,進入醫院住院後不久就轉進安寧病房,但對自己病情總是樂觀看待的外公,仍是維持樂觀的態度,很少對我們表露痛苦的心聲。「外公是因為怕我們擔心,才忍痛不說的。」母親擔憂的對我說。進入安寧病房兩週後,外公離世了。在外公離世的前一晚,一向倔強的他,在這時候因為病情嚴重惡化,才露出了痛苦的姿態。「打針可以讓他走得舒服一點,但也有可能因為放鬆而加快死亡的流程。」護理人員說。為了減輕外公的痛苦,母親下了決定,決定讓護理人員為外公打針,隔天外公就離世了。母親因此難過不已,總覺得是自己親手送外公離開人世的。在這之後的一個禮拜,我每天半夜都聽到母親獨自一人輕聲地哭喊:「阿爸、阿爸……」書寫情緒:重整自己的情緒,紀念逝去的親人我還清晰記得,在外公離世的那個早晨,我看著躺在病床上已經安詳離去人世的外公,他的身體一動也不動,我知道他已經永遠地離開我們了,我止不住我的淚水,難過的情緒久久都未能散去,後來花費了很長一段時間,才揮別對於外公逝世的傷痛,振作起來。面對當時剛痛失親人的我,醫師說:「失去親人的悲痛,需要經過很長時間才能放下;但最久不能超過三個月……」醫師分享了他自己的故事,當他面對自己的母親去世時,也花了很長時間整理自己的情緒,為了紀念母親並重整自己情緒,醫師把他對於母親的思念寫成了一篇文章,藉由書寫才慢慢走出母親離去的悲痛。外公離世對母親的影響更大。在外公離世後,母親一如往常的獨自一人操持家務,我知道她內心很傷痛,在不懈怠家務的同時,母親也同意了醫師的建議,開始接受醫院身心科團隊的後續關懷。但是要揮別親人至愛的離世很困難,好長一段時間,幾乎每個晚上,母親都因為思念外公而偷偷地落淚,即使這樣,母親在我面前仍裝作無事一樣的撐起整個家,持續照顧著父親。我認為母親的個性是完全遺傳自外公的,特別是他們倔強的那一面,他們都選擇了自己一人咬著牙承擔內心的痛苦,只希望把歡笑留給家人,縱使內心有再多的痛楚和悲傷,也只在獨自一人的深夜裡,才會表露出來這些真實情緒。母親跟外公都有著東方傳統家庭的樸實特質——不善於表達情感;但是我知道,忍耐,獨自一人忍著痛苦、對家人只展現笑顏,就是他們對家人表達愛意的方式。培養興趣:再忙也要抽空聽音樂,讓自己放鬆而外公離世後,我也與身心科醫師討教,醫師分享了很多舒壓方式,並建議我每週一定要強迫自己,挪出一些時間來做自己的事情。他分享自己經驗,即使再忙碌,每天都一定會抽空聽他喜愛的古典音樂,讓自己有一個放鬆的時刻。於是,那之後我每天都書寫日記,也聽音樂來放鬆心情,漸漸地我感覺到這些努力開始發酵了,我對於外公的思念,從悲痛情緒轉變成溫暖的懷念,想起外公的笑臉,我不再只是落淚,而開始感到一種溫暖的感覺。外公留下的回憶是溫暖的回憶,我可以好好珍惜這些溫暖的回憶,來回報外公陪伴我成長的那些日子。而對母親來說,外公是這個世界上最疼愛她的人,外公逝世對她有很大的打擊,想要走出親人逝世的悲傷,更為困難。且母親總是怪罪自己為外公做的事情不夠多,所以外公才會過世;甚至質疑自己當初讓護理師為外公打針,是導致外公死亡的原因。因為愧疚,母親幾乎每天都跑去放外公骨灰罈的寺廟,日復一日地為外公禱告、祈福。即使這樣,母親的悲痛、罪惡感仍久久不去。「人的一輩子,最後也就是這樣一盆灰。」面對外公的骨灰,母親甚至這樣對我們說。那個時候,母親已經沮喪到甚至對於自己的生命有了負面的念頭。社群活動:家人常團聚,參加義工活動建立新人際網絡要從喪親之痛走出來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情,家人的陪伴、醫療團隊的協助都只是輔助的要素而已,最關鍵念頭還是在自己:如何找到讓自己釋懷的方式,面對自己內心真實的感受,去化解讓自己痛苦的情緒,且要了解自己需求,包括何時該獨處、何時該找家人陪伴,能夠理解自己、解決自己的需求,才能化解內心的悲痛。在外公去世後,為了支持努力走出悲痛的母親、希望讓母親感受到家人對他的愛,所以我們花了更多時間團聚,像是原本習慣外食的我,開始每天下班就回家吃飯,我們一家四口人坐在餐桌吃飯的溫暖,逐漸彌補了母親失去外公的苦痛,我認為,感受到家人的愛,也是走出喪親之痛的一個關鍵。情緒開始慢慢提振起來的母親也參加了一些義工團體,讓自己的生活漸漸忙碌。雖然近期礙於新冠肺炎疫情,很多義工活動都暫緩了,但是這些義工團體改用視訊的方式,讓每一個人分享自己的人生故事,每個人都有和大家分享故事的機會,且每當別人在發言的時候,其他人一定都專心投入地聽他的故事。母親很喜歡這樣的活動,也把我父親一起帶進去團體參加活動。而在義工活動以外的閒暇之餘,母親在家會聽她喜歡的交響樂,下午則開始為我們全家人準備晚餐,每一天都過得充實又開心。在外公離世後的半年期間,母親有了很大的轉變,從悶悶不樂的狀態,變得笑口常開。我認為這個轉變來自於週遭人的陪伴,包括義工團體、醫療團隊,以及我們家人都陪伴母親走過最低潮的日子。且最不容易的是,母親自己願意敞開心胸接受我們的幫助及陪伴,才能夠在這段時間內慢慢走出傷痛,重新找到自己生活的重心。我想,外公的去世雖然令人悲痛,但也意外給了我們家人一個提升凝聚力的契機,雖然離開人世的外公無法再繼續照顧母親了,但沒關係,我們子女會用「愛」把母親的內心填得滿滿的,讓他不再感到寂寞,想必外公知道了也一定很開心,能夠安心離去。
-
2021-08-27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病人的需求究竟為何?」 請病人固定的回診,才能時刻看到病人的需求
【編者按】醫學教育大師奧斯勒教授曾說「學醫不看書就像沒有航海圖在茫茫大海上漂流,然而只看書不看病人就像卻從未出海航行。」(He who studies medicine without books sails an uncharted sea, but he who studies medicine without patients does not go to sea at all.)台灣醫學教育的困境是社會大眾對於醫學生參與自己或家人的照護還是有些心理上的障礙。「醫病平台」本週就以「年輕醫師與醫學生照護病人的學習心得」為主題,讓我們聆聽一位剛畢業的醫師與兩位五年級醫學生參與照護病人時想到些什麼,學到些什麼,了解這些經驗對他們將來的行醫會產生怎麼樣的影響。我們衷心希望作者的努力可以產生共鳴,導致更多社會大眾的積極參與醫學教育。唯有臨床醫護人員的投入以及病人、家屬的幫忙,我們才能培育更多更好的年輕醫師與醫學生,將來我們的子女生病時才能有更好的醫療照護。在癌症醫院實習的幾個月以來,見過一些新診斷癌症的病人。面對「癌症」這個如此具有衝擊性的診斷,有全力拚鬥、積極治療,也有產生猶豫、轉向另類療法的病人;這位病人便屬於後者。病人是一位丈夫、一位父親,也是七十來歲的晚期膀胱癌病人。他帶了幾份其他醫院的病歷過來,病歷上壓著的日期讓我隱隱感到不妙。原來病人一年多前就確診膀胱癌了。依照他當時的狀況,腫瘤侵犯肌肉層但還沒出現轉移,標準的治療是膀胱切除。那為什麼一年多前就發現的癌症,期間卻沒有接受任何治療,導致他現在嚴重血尿、血塊卡住尿道完全解不出尿液,而且腫瘤已經從原本的2公分大長到整個吃穿膀胱,無法再接受根除性治療,只能進行緩和性的腫瘤切除減輕症狀呢?學姊鼓勵我們去跟病人聊聊,聽聽他的想法。走進病房,病人自在的躺在病床上,沒有什麼焦慮的神情。「您好,我們是實習醫學生,這次住院期間會跟團隊一起照顧您。」這句自我介紹我們已經說過無數次了,這次開口卻有些緊張,不知道詢問病人他面對疾病的這些心路歷程,會不會影響到他的心情。我們先關心病人現在的狀況,詢問血尿的情形、平常吃、睡、排便的狀況,病人聲音宏亮、腦袋清晰,仔仔細細和我們描述了他的身體狀況。接著我們詢問病人一開始疾病是怎麼發現的、當時醫師提出什麼建議。「當時說要切掉膀胱。」病人很直接回答了我們,我們也順勢問了病人他的想法。「我不想切掉膀胱。」原來病人對於切除膀胱後的生活品質有疑慮,認為自己年紀也大了,活得很充實了,沒必要為了多活幾年在身上掛一個尿袋。但病人其實還是很在意自己的身體的,也並非就放任疾病不管,過去一年多,他持續接受自然治法。病人認為自然療法是有效果的,「做完會全身發熱,很舒暢的感覺。」「但血尿跟尿不出來的問題,他們就沒辦法解決了,我朋友說你們醫院很好,所以我就來這邊了。」可惜的是,腫瘤依舊持續長大,造成了這些病人描述的症狀,最後病人還是回到了西醫進行治療。描述生病的過程時,病人其實很平靜,依然用他宏亮的聲音清楚回答著我們的問題,女兒則靜靜坐在窗邊做著事情。接著幾天,主治醫師和病人討論後續的治療計劃。現在腫瘤已經吃穿膀胱了,切除膀胱也很難將腫瘤完全清乾淨,治療重點轉向了放射治療和化療。病人很快就同意進行後續這些治療,轉由內科團隊繼續照護。原來病人並不排斥西醫治療,那這一年多來,為什麼我們沒辦法讓病人早些開始治療呢?「病人的生活是什麼樣子?他覺得移除膀胱後生活品質不好在哪裡呢?」和同學與老師討論病人時,身心科王醫師的提問讓我愣住了。這麼重要的問題,我怎麼從沒想到要去問呢?原來我聽到病人描述擔心移除膀胱後生活品質不好,就以為我了解病人的想法了,卻沒意識到,我只不過是主觀上覺得身上掛著尿袋生活比較不方便,就將我自己的價值觀帶到病人的話中,而沒有去進一步了解病人更仔細的想法。跟病人討論治療計畫時,所有的選擇跟目標應該要圍繞著病人的需求。看見病人的需求,我們才可能跟病人進行有效的溝通;看見病人的需求,病人才可能了解他想要的人生。對於不接受醫師建議的病人,我們常常不知道怎麼跟病人溝通。這根本的原因或許是病人的需求跟我們以為的不同,或是病人本人也沒有很了解自己的需求,因此病人會猶豫、害怕,懷疑我們的治療能否帶來他想要的結果。當病人講出不想接受治療的原因時,若我們能慢下腳步,釐清他的意思,不只是醫療團隊能夠提出更適合病人的治療計畫,病人本身也有機會更清楚自己內心的想法。王醫師提醒我們,可以由談話中把病人的話重整,先表達出對病人說的話的贊同、鼓勵病人繼續表達,再更詳細釐清病人說的話是什麼意思,最後請病人回去想一下,寫下問題,再回來跟我們繼續討論,由過程中讓病人有機會「重新架構(reframe)」自己的想法,更清楚看到和表達出自己的需求。溝通的過程中,不可或缺的是對於病人價值觀的尊重,畢竟身體跟人生都是病人的,我們的工作並不是要告訴病人怎麼樣決定才是好的,只是要協助病人,依據他的需要提出適合的治療方案。面對這位病人想要維持生活品質因此不願意切除膀胱的想法,同樣是實習醫學生的林同學覺得可以請其他已經切除膀胱的病人現身說法。或許當病人進一步了解切除膀胱後的生活樣貌時,他會覺得其實這樣的生活也是符合他的期待的,而發現帶著尿袋的日子與他所嚮往的生活品質並不違背。即便病人在我們了解他的需求和給予足夠的資訊後,認為我們提出的治療不符合他的期待,老師也提醒我們仍然要請病人回來回診,除了讓我們了解疾病的進展、可以持續與病人溝通外,也是傳遞給病人我們都在為他著想、無論他選擇什麼都會持續關心他的態度。畢竟人的想法會隨時間改變,也只有固定的回診,才能時刻看到病人的需求,讓病人有機會在與疾病共處的日子中,持續實踐自己在意的價值。病人對治療產生猶豫時,我們必須問自己的是:「病人的需求究竟為何?」身為醫學生,我們不見得在現階段有能力剖析出病人的想法,但至少要謹記這樣的原則,才能在未來需要獨當一面時,真正看見病人的需求。
-
2021-08-24 該看哪科.婦科
婦人尿失禁困擾 醫用「尿道中段懸吊術」還她正常生活
一名55歲婦人長年忍受腹部下墜感、時常會感到尿急,還有頻尿困擾,常常一大笑、咳嗽後,褲子就濕一片,不僅不敢出門,連久站都會漏尿,嚴重影響日常生活,不得不使用尿布避免漏尿。她原本忌諱手術,後來因朋友介紹,到部立台中醫院婦產科就診;醫師林新旺透過骨盆腔檢查,確定她罹患了應力性尿失禁,經進行尿道中段懸吊術治療,終於獲得良好改善,不再漏尿。林新旺指出,應力性尿失禁,症狀輕者,可以用凱格爾骨盆底肌肉訓練的方式治療,大約6成有效;若症狀嚴重,則建議手術治療。所謂的尿道中段懸吊術,是經由閉孔在承受壓力最大的尿道中段,以無張力的懸吊帶,懸在尿道中段,與組織結合形成強硬的組織,平時對尿道不會造成張力,當腹壓產生時,稍微鬆弛的器官往下墜時,這個懸吊在就可以有效地支撐尿道,防止壓迫到膀胱。他說,這個手術除了傷口小、恢復快速,手術還能在20分鐘內完成,改善尿失禁成功率高達90%。林新旺說,20歲到45歲生育年齡女性,也會因懷孕和生產過度用力造成韌帶鬆弛,而導致尿失禁。其他高風險其他成因還包括慢性咳嗽、慢性肺部疾病造成腹部壓力增加、長期便祕、體重過重,以及搬重物勞力工作等,除了影響生活品質、性生活、併發皮膚紅癢、起水泡或潰瘍、泌尿道發炎感染,也很可能會對心理方面造成影響,比如自卑、憂鬱等,影響到人際和社交關係。他呼籲,婦女的尿失禁症狀以往常認為是一種自然老化的現象,所以老人家常常不予理會沒有積極的尋求治療。事實上,除了手術治療外,症狀輕徵者也選擇保守療法,包括凱格爾運動、骨盆電刺激、生物回饋運動、藥物等。其中,尤以加強核心肌群的訓練,促進脊椎深層與骨盆底肌間平衡與協調,可以有效減緩漏尿發生。林新旺提醒,尿失禁並不可怕,只要就醫治療並透過運動、體重與飲水控制,都是可以被改善治癒的。
-
2021-08-24 該看哪科.泌尿腎臟
少男包皮過長變「發紫奶油獅」 醫師推拿復位超尷尬
有些男性有包皮過長的問題,但往往覺得麻煩或不好意思而未就醫,台南市一名19歲少男最近與女友行房後,因包皮過長,發生嵌頓性包莖,龜頭漲得又紫又腫,不得不上醫院。泌尿醫師表示,遇到這種情況,會先徒手搓揉,嘗試將包皮推前,如果沒辦法,只好開刀。男性如果不想陷入陰莖又痛又腫,在醫院被醫師搓揉的窘境,還是要重視包皮過長的問題。台南市立安南醫院泌尿科醫師董聖雍形容這名少男腫漲的性器,像是「一頭發紫的奶油獅」,相當傳神,他表示,這名少男有包皮過長的問題,女友也有反應,少男曾就醫,醫師稱手術後,至少要「停機」一個月,讓少男相當猶豫,但最近卻發生嵌頓性包莖,不得不接受手術。少男最近某夜與女友行房後睡著,第二天醒來卻發現龜頭又腫又痛,連忙前往醫院,經醫師一陣搓揉「手動復位」後,暫時解除危機,而之後接受包皮槍手術,割除過長包皮。董聖雍說,包莖是指包皮推不下來,但嵌頓性包莖則是相反為包皮推不回去,是泌尿科急症之一,原因是過長的包皮在被推下後,由於包莖或過緊的包皮開口,造成包皮卡在龜頭下方的冠狀組織內,好比「緊箍咒」一樣,故無法順利把包皮推回原本位置。嵌頓性包莖最常見於以下情況,小朋友被鼓勵洗澡時將包皮翻下來清潔卻忘記推回去、年輕人性行為時將包皮推下卻因勃起時龜頭漲大讓包皮推不回去、老人家接受醫療行為如置放尿管或膀胱鏡檢查後,包皮沒有立即復位。在陰莖上綁橡皮筋助興、裝飾珠寶戒指甚至「入珠」後造成包皮推動很困難,以上情形中又以血氣方剛的青少年最常發生嵌頓性包莖情況,大約有1%的發生率。董聖雍表示,嵌頓性包莖會引發包皮末端和龜頭血液淋巴循環不良,進而引發水腫脹痛,若缺血太久甚至會引發龜頭壞死,時間可能數小時至數天不等。因此,若包皮推不回去時應儘速就醫,醫師會嘗試將龜頭盡量捏至消腫,再徒手將包皮進行復位。若龜頭還是塞不回去,此時會緊急進行包皮背側切開手術,儘速恢復陰莖血流供應,並等到發炎水腫狀況改善後再施行包皮環切手術,徹底解決嵌頓性包莖問題。董聖雍表示,包皮環切手術可對應之適應症如下:包皮口狹窄無法推下包皮的包莖情況、嵌頓性包莖、反覆性包皮龜頭炎與包皮過長。安南醫院泌尿科引進新式包皮槍手術,對病人的好處在於出血量小、疼痛不明顯、傷口更美觀與恢復時間短,有需求的朋友可以來院諮詢醫師,勿因害羞延誤病情。
-
2021-08-22 該看哪科.泌尿腎臟
射精空包彈代表精盡人亡?泌尿科醫:當心糖尿病
小余長得精壯,今年35歲,由女友陪著來到診間。他的困擾是這兩周以來,射精時竟然都是「空包彈」。他說自己射精力道變弱,不但射程減少,力量也減弱,已有一段時間。逐漸地,整體射精量減少,甚至只有少量的精液「流」出。最令他擔憂的是這兩周竟然變「空包彈」(或稱「乾射」,dry ejaculation)。他常聽人說,所謂「精盡人亡」。小余滿心驚恐,深怕會有什麼不測。血糖嚴重超標,誘發糖尿病性神經病變。我請小余不必緊張,先確認他性功能狀況。小余表示,他的性慾並沒有特別改變,勃起功能也都正常。倒是最近因「空包彈」現象,心情上受到一些影響。「你有什麼慢性病或是長期服用的藥物嗎?特別是糖尿病。」「都沒有耶!」小余說。「你家人、長輩是否有糖尿病的情形?」我又問。「我母親!還有舅舅及外公他們都有糖尿病。我母親有尿毒症在定期洗腎。」「麻煩你先做個血液檢查,看看血糖、荷爾蒙狀況,小便也驗一下,我們再根據結果來討論。」等到檢驗結果出來,看了小余的數據,我向他解釋:「你的荷爾蒙指數都在正常範圍。但是血糖350(mg/dL)很高,且糖化血色素(HbA1c)高達13%。尿中糖分是4個+,表示你有糖尿病,我判斷你的『空包彈』症狀應該與糖尿病所誘發的糖尿病神經病變有關。我幫你轉診新陳代謝科作進一步鑑定,你一定要即刻開始控制血糖。」小余與女友理解了,也明白即刻妥善控制血糖的重要性。但許多年輕人跟小余一樣,從沒發現自己患有糖尿病,也沒想到高血糖會導致自己只能發射 「空包彈」甚至「禮砲」呀。空包彈能生小孩嗎?先從改善血糖做起。我了解小余的焦慮,並請他先不必擔心生育問題。我解釋:「像你這種情況,睪丸造精多半是正常的。控制血糖後,即使射精狀況無法百分之百復原,透過人工生殖技術,仍能順利懷孕。」「若血糖控制得宜,的確有機會改善射精。但完全恢復的可能性不到三分之一,你要有心理準備。」我接著說:「即使最終無法恢復射精,有兩種策略來解決生育問題。第一種是電激取精(electroejaculation),即應用直流電刺激骨盆腔肌肉,誘發收縮,使輸精管、儲精囊、攝護腺都能一起誘發蠕動及收縮,如此就可以促使精液排出。再將精液轉送到子宮腔中,以助卵子受精。這個技術以前經常用在瀕危物種收集精子的用途,例如大貓熊的取精;在人體,一般會用在脊髓損傷合併射精障礙的情況。」「第二種策略,是直接從睪丸或副睪中將精子取出,配合配偶取卵,以體外單精子卵胞質注射術(ICSI)方式的試管嬰兒技術,再將胚胎植入子宮,以完成受孕的結果。」但選擇哪種策略要考慮配偶年齡,卵巢功能、副作用、費用及風險等因素。小余與女友理解了,也明白即刻妥善控制血糖的重要性。但許多年輕人跟小余一樣,從沒發現自己患有糖尿病,也沒想到高血糖會導致自己只能發射 「空包彈」甚至「禮砲」呀。醫師講堂男性糖尿病神經病變 多從射精障礙開始要瞭解糖尿病引起射精障礙的原因,要從分析射精的機制開始。射精動作可分解成四個細節:第一個是「攝護腺收縮」,即先將膀胱頸關閉,使尿道形成一個封閉的管腔,同時使攝護腺液排泄到攝護腺尿道中。第二個動作是「輸精管的快速蠕動」,會將精子快速地從副睪尾端瞬間輸送經射精管排放到尿道中。第三個動作是「儲精囊收縮」,將儲精囊中的大量精漿經由射精管湧入尿道。最後一個動作就是球海綿體肌(bulbocavernosus muscle)間歇性的收縮,將尿道中滿滿的精漿擠壓噴出尿道。前三個動作都是藉由交感神經系統的神經所控制。從組織學上來看,交感神經是人體神經中神經鞘(nerve sheath)包覆最薄的神經。糖尿病所伴隨的神經病變常是從交感神經系統先出現障礙,其次才是副交感神經系統,再來是體神經。副交感神經主管「勃起功能」。而射精的最後一個動作(球海綿體肌收縮)是由體神經系統支配。因此男性糖尿病神經病變發病,大多是從「射精障礙」開始,射精量少,力道弱,到逆行性射精及乾射(俗稱空包彈)先行表現,其次就會加上勃起功能障礙,最後才是缺乏脈衝性的排精動作。
-
2021-08-21 該看哪科.新陳代謝
75歲翁停藥吃保健品治糖尿病 血糖飆高昏迷差點送命
75歲洪老先生日前意識不清、尿失禁,家人以為他中風,趕緊叫救護車送醫院急診。醫師發現他是糖尿病患,卻誤信直銷只吃保健食品、停止服用糖尿病藥物,導致血糖突然飆高,差點賠了性命。南投醫院家醫科醫師王郁菁說,糖尿病主要是因為胰島素分泌不足或是身體無法有效的利用胰島素,影響血糖的調解,造成血糖不正常。血糖高時,可能會出現口渴、多尿、皮膚乾燥、覺得餓、視力模糊、口氣不佳等症狀,洪先生尿失禁症狀,則可能是糖尿病控制不好,神經細胞受損導致膀胱不正常收縮,造成尿失禁。若依舊沒有控制好血糖,患者則可能出現意識不清、昏迷,甚至可能導致死亡。王郁菁說,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目標是飯前血糖在80至130mg/dL,飯後血糖在160mg/dL以下,糖化血色素小於7%。除了降血糖藥物或胰島素注射等藥物治療,須搭配飲食、適當運動、維持理想體重。可以在定期回診時與醫師、營養師或衛教師討論控制的目標與方法。營養師黃淑敏說,市面上糖尿病相關營養品琳瑯滿目,好像吃了之後,糖尿病就能痊癒。但這些健康食品都是食品級並非藥物。健康食品定義是,「提供特殊營養素或具有特定之保健功效,特別加以標示或廣告,而非以治療、矯正人類疾病為目的之食品」。只能當作輔助而不能替代藥物使用。控制糖尿病要遵循正確使用醫療資源及正規醫療,不要聽信無醫學根據的傳說;不使用來路不明的藥物或保健食品;隨時與醫師及營養師或衛教師討論藥物使用及飲食原則,建立正確醫療行為觀念。
-
2021-08-19 該看哪科.傳統醫學
快開學了還尿床怎麼辦?中醫師:雷射針灸助擺脫困擾
小孩尿床改不掉怎麼辦?5歲張小弟發育慢,自幼玩太累常尿床,因白天偶有漏尿,身上總有尿騷味而自卑,接受行為治療以鬧鐘設定睡前提醒排尿改善有限,改接受中醫雷射針灸治療3療程獲改善,也擺脫尿騷味變得有自信;7歲王小妹體格壯實,怕熱汗多,情緒易怒,睡眠品質不好,接受藥物治療出現頭痛、腹痛,轉介中醫醫雷射針灸治療4個療程後,共48次,夜尿尿臭改善,體重下降,人也長高了。台中榮總傳統醫學科醫師楊雅媜說,根據統計,3歲孩子白天幾乎能控制排尿,但仍有16%5歲童會尿床。到了7歲剩下10%的小孩會尿床;到了10歲,還有5%的小孩會尿床。男孩尿床的比例幾乎是女孩的兩倍。楊雅媜指出,現代醫學認為造成小兒尿床常見原因,有成長成熟度較慢、膀胱容量較小、膀胱過動、泌尿道感染、便秘、睡眠問題、心理壓力以及其他疾病導致。在行為治療無效下,會聽從醫師建議服用迷你寧控制,但部份患者出現頭痛、腹痛、心律不整、情緒焦慮等副作用,改善有限。楊雅媜說明,中醫在針灸的治療基礎下,針對小兒體質搭配穴道(如三陰交、氣海、關元、足三里、百會、腎俞、命門穴),使用現代設備的無痛雷射針灸幫助下,經研究結果證實可有效改善尿床的發生率及每晚尿床的次數。採取的雷射針灸在穴道上的刺激調整,除了無痛、安全、速效,除幼童接受度大,也無服用藥物腹痛、頭痛、心律不整等副作用。對生長發育也可搭配中醫藥物,對幼童本身是中長程的體質調整及保健。楊雅媜建議父母,孩子幼兒期即應培養排尿及生活衛生習慣,生活作息要正常,不宜熬夜晚睡,避免食用過量的冰品、生冷瓜果、柑橘類或辛辣刺激之物損傷脾胃臟腑,可加強按摩百會、足三里、三陰交等穴道。楊雅媜說明,若孩子有尿床,應每天記錄尿床情形,每日晚飯後應控制飲水量,睡前提醒排尿,耐心教育,鼓勵孩子消除怕羞、緊張等情緒,建立信心。若孩子尿床頻率超過一周一到二次,宜就醫評估。
-
2021-08-18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半小時就想跑廁所?打疫苗後變得頻尿是副作用嗎
●打新冠疫苗後,頻尿患者增加●女性常誤以為泌尿道感染、男性當作攝護腺肥大●可能是心理因素或膀胱接受器敏感所致台灣爆發大規模社區感染後,帶動新冠疫苗接種率,單日最高接種人次逼近30萬人,但全台泌尿科醫師陸續發現,許多民眾主訴接種新冠疫苗後,即使沒有灌水也拚命跑廁所,擔心是泌尿道感染而前來就醫。林口長庚醫院男性學及婦女泌尿科主任陳煜表示,接種疫苗後約增一成頻尿就醫患者,以為是泌尿道感染或攝護腺肥大的患者「真的很多」。推測可能是心理因素或膀胱接受器敏感所致。半小時就想解尿 連續一周無論性別以及接種新冠疫苗的品牌,近期泌尿科陸續出現「接種疫苗後頻尿」的患者,陳煜表示,多數是症狀持續一周以上,且並沒有過度飲水,每隔約半小時就想解尿,每次解尿的尿量都不多,女性多自認是泌尿道感染而就醫,男性則多以為是攝護腺肥大而來看診。從6月起這類患者明顯增加,大約有一成的患者都是主訴感染,但尿液檢查都無異狀,後續患者才說是「接種疫苗後出現的反應」。未找到原因 懷疑心理因素陳煜表示,這現象在泌尿科醫師群組裡熱烈討論,目前尚未找到明確的原因,他猜測可能是接種疫苗後,擔心接種疫苗後產生後遺症,因為心理因素刺激膀胱收縮,另外也有可能是免疫反應刺激本身就比較敏感的膀胱收縮。臨床上遇到這類的患者,通常無需治療,除非嚴重到影響生活、工作,才會給予一些抗頻尿的藥物,協助改善;不過,近期觀察接種疫苗後出現頻尿症狀的患者,大約二到三周症狀就會自行改善。不要憋尿 每天喝2000cc水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泌尿科主治醫師顧芳瑜表示,可能是多種因素導致疫苗接種後出現「頻尿」的症狀,天氣熱以及疫苗接種後,醫護人員都會叮囑要多喝水,又或者是腺病毒疫苗或是mRNA疫苗產生的免疫反應劇烈,讓膀胱收縮次數變頻繁所致,目前難以用單一原因推斷。顧芳瑜提醒,夏季正是泌尿道感染盛行的季節,多發生在女性、有憋尿習慣或45歲以上男性(正值攝護腺肥大好發族群)身上,提醒避免泌尿道感染,每天攝取的水量需超過2000cc,避免憋尿、減少不安全性行為,平時可多吃蔓越莓、益生菌、甘露糖等保養,不幸仍發生泌尿道感染,應即時就醫,投以7天的抗生素症狀即可改善,但改變生活習慣才是最佳的方式。
-
2021-08-13 該看哪科.呼吸胸腔
僅次於新冠肺炎的致死性傳染病「肺結核」 咳嗽持續多久就應該去看醫生!?
結核病 (TB,肺結核) 是一種藉由飛沫傳染而罹患的細菌感染,主要影響肺部或腹部、腺體、骨骼和神經系統。世界上大約有四分之一的人口感染肺結核,但如果正確使用抗生素治療,是可被治癒的。什麼情況下會感染肺結核!?分享食物或飲料會造成感染嗎?肺結核是因為感染一種好氧且耐酸性的結核桿菌所引起,在台灣一年四季都有病例出現,據統計發現,男性發生率大於女性,而老年人發生率大於年輕人。當患有肺結核的患者咳嗽、說話或唱歌時,結核菌就會散播到空氣中,周圍的人可能會吸入這些細菌並被感染。美國CDC表示,握手、分享食物或飲料、觸摸床單或馬桶座圈、共用牙刷、接吻,並不會造成肺結核的感染。感染肺結核的症狀只有持續咳嗽嗎?肺結核的症狀,取決於結核菌在體內的生長位置,若結核菌在肺部生長,肺部結核病可能會導致以下症狀,應盡速就醫:1.持續3週或更長時間的嚴重咳嗽2.胸痛3.咳血或痰除了上述症狀以外,食慾不振、體重減輕、發燒、盜汗、極度疲倦或疲勞、發冷….等症狀,也可能在感染結核菌時出現。由於結核菌感染除了影響肺部以外,也會影響身體的其他部位,包括腎臟、脊柱、大腦、神經系統、骨骼和關節、腺體(淋巴結)、生殖系統、消化系統、膀胱….等。若脊柱感染結核菌,可能會出現背痛的症狀;腎臟感染結核菌,可能會導致血尿;骨骼或關節感染結核菌,可能會出現疼痛和運動喪失的情況。另外,持續腫脹的腺體、腹痛、持續性頭痛、癲癇發作….都有可能是因為結核菌對身體的感染所導致的。遭受結核菌感染的危險因素如果出現以下情況,可能更容易遭受到結核菌的感染:1.朋友、同事或家人患有開放性肺結核2.居住或去過結核病高感染地區,例如:俄羅斯、非洲、東歐、亞洲、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區3.在醫院、療養院工作或居住4.專職負責結核病高危險患者的衛生保健工作者5.吸煙者免疫系統是保護人體的重要屏障,當出現下列情況,可能因為免疫力低下,提高感染結核病的機會,包括:AIDS愛滋病、糖尿病、嚴重腎臟疾病、頭頸癌、癌症治療期間、體重過輕和營養不良、器官移植服用抗排斥藥、服用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及乾癬的藥物….等。 參考資料來源:U.S. CDC、WHO、CDC
-
2021-08-06 該看哪科.泌尿腎臟
攝護腺肥大手術 96歲翁好排尿
攝護腺肥大症甚至攝護腺癌在中老年男性中是很常見的健康問題。北市聯合醫院陽明院區泌尿科主任許富順指出,輕狀者有小便困難、頻尿、急尿或夜尿情況,嚴重者會因膀胱排尿受阻,導致尿滯留、膀胱變形、腎臟水腫、腎衰竭需洗腎,可以藉由攝護腺雷射手術,幫助患者快速恢復日常生活。許富順舉例,一名96歲的空軍飛官退伍的洪爺爺,身體硬朗但因攝護腺肥大有急尿、滴尿、夜尿問題,身上總有異味,讓他十分困擾,又因年紀大加上慢性病史,想要手術治療卻總被告知風險極大,後來選擇第三代綠光雷射氣化剜除術,才解決多年痼疾,術後排尿順暢、夜尿改善很多,彷彿年輕30歲。許富順表示,攝護腺肥大症目前有相當多種藥物可以治療改善,但如果服藥出現副作用,像是頭暈、血壓降低、心悸或性功能障礙等,以及中重度以上攝護腺肥大症者,都應該考慮以經尿道手術來根治。過去10多年是採取電刀刮除術來治療者,即經尿道用內視鏡電刀一片片將攝護腺刮除,可快速處理其堵塞,但缺點是出血多、不適合高齡患者,術後也有尿失禁、陽痿的副作用。如今攝護腺雷射手術已成為取代傳統電刀刮除術新方式,因雷射氣化過程,出血極少、安全性高,就算是服用抗凝血劑者也可安全進行手術,術後快速拔除尿管,減少疼痛感,血尿恢復快,可快速恢復日常生活。許富順呼籲,中老年男性應定期抽血檢查攝護腺特異抗原(PSA)、利用國際攝護腺症狀表分數評估攝護腺肥大症狀,以及經直腸攝護腺超音波檢查量測攝護腺體積,並與泌尿科醫師詳細討論。減緩排尿症狀,遠離攝護腺癌的威脅。
-
2021-08-06 該看哪科.泌尿腎臟
36歲女尿急憋不住 頻漏尿只能用護墊防內褲濕
頻尿、漏尿並非老人的專利。一名36歲的女性,每20分鐘就要跑廁所一次,勤跑廁所還是改善不了尿急,根本無法憋尿,甚至人未到廁所,就有漏尿的狀況,時時刻刻都要使用護墊,避免內褲濕透,產生令人噁心的尿騷味,十分困擾,她就醫發現確診「膀胱過動症」。膀胱過動症是一種常見的泌尿道疾病,研究顯示,亞洲的盛行率大約是20.8%。奇美醫學中心泌尿外科主治醫師林才揚說,台灣則是15.8%,膀胱過動症發生率高且惱人,但因羞於啟齒,且有時伴隨尿味,病患就診率大打折扣。膀胱過動症的成因,林才揚說,像是神經性因素,例如中風、腦血管異常與顱內疾病,肌肉性因素有攝護腺肥大,另還有一些不明原因;病人幾乎會因生活品質變差而受苦,因此能夠有效控制排尿間隔十分重要。女性因尿道較於男性短,常受泌尿道疾病所苦,但林才揚解釋,以膀胱過動症而言,根據流行病資料顯示,發生率當中男性是16%、女性是17%,並無女多於男的狀況,且各年齡層皆可能發生,該病症會隨著年紀上升而增加罹患率。確診該疾病的主因是膀胱逼尿肌功能不良所致,常見的症狀,林才揚舉例,病人在尿意湧上時,無法控制排尿,像是急尿、頻尿(一天8次)與夜尿(一晚兩次以上),嚴重者會有失禁狀況,最後導致膀胱萎縮。並非頻尿即確診膀胱過動症,林才揚說,有些病人本身就有泌尿道感染、結石、泌尿道腫瘤等疾病,上述狀況需先排除,以避免誤診。這時醫師會以問卷作為評估工具,像是民眾回家需做排尿日誌,紀錄一天喝多少水、排多少尿,必要時用尿路動力學檢查,和影像檢查輔助。林指出,確診膀胱過動症,依病情有所區分,若需要施予藥物,以抗膽鹼藥物、β3腎上腺素受體促效劑最為常見,兩者皆有一些副作用,像是便秘、口乾等。一般而言,療程維持數個月,類似慢性病治療,一次開藥三個月並回院追蹤。
-
2021-08-05 癌症.攝護腺癌
7旬伯血尿服藥一周後仍未改善 竟是晚期攝護腺癌
攝護腺癌為男性的隱形殺手,早期多無症狀,74歲許姓男子日前血尿就醫檢查懷疑是結石,服藥一周後仍未見改善,轉診到亞洲大學附屬醫院泌尿科評估,經電腦斷層檢查發現膀胱底部有腫瘤,且PSA指數極高,懷疑是攝護腺腫瘤侵犯膀胱,住院透過內視鏡刮除後確診為攝護腺癌晚期,目前許姓男子接受賀爾蒙及放射線治療,病情獲控制。亞洲大學附屬醫院震波碎石室主任石欣衛提醒,攝護腺癌為男性的隱形殺手,年滿50歲男性每年務必至醫院接受PSA及肛門指診檢查,若有家族病史則應提早至45歲檢查,若出現頻尿、夜尿、急尿、尿流細小等類似攝護腺肥大的症狀,也不能輕忽,應赴醫進一步檢查,才能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石欣衛說,許姓患者出現血尿情形長達一周,之後雖有在外院透過X光檢查,但血尿症狀遲未好轉,轉診進一步檢查後,電腦斷層影像顯示膀胱底部位置有一顆腫瘤,且PSA攝護腺特異性抗原高達178 ng/ml(正常值為4 ng/ml),於是安排住院再透過內視鏡刮除腫瘤,赫然發現已有淋巴結轉移情形,確診為攝護腺癌晚期。石欣衛指出,早期攝護腺癌多半無症狀,且鮮少有血尿的病症,因此許姓患者初期才會懷疑結石所造成血尿有關,但此病患攝護腺腫瘤逐漸侵犯尿道、膀胱頸時,進而造成血尿以及解尿不順、頻尿、尿失禁等症狀,一旦癌細胞轉移至骨頭,就會造成疼痛、行動不便等問題。石欣衛說明,攝護腺癌目前發生原因不明,可能因素包括年紀大、家族史、飲食及環境等,由於患者的癌細胞已轉移到淋巴結,手術治療僅限於早期患者,故採賀爾蒙治療和放射線治療,賀爾蒙治療可以抑制男性賀爾蒙的作用,抑制癌細胞生長,而放射線治療可精準殺死癌細胞,並避免傷害正常組織。
-
2021-08-04 該看哪科.泌尿腎臟
防疫怕到醫院 醫:泌尿科3族群可視訊
防疫期間很多人害怕到醫院看病染疫,各大醫院因而開設視訊門診因應。桃園市聯新國際醫院大腸直腸外科醫師陳子安表示,防疫期間視訊看診,對於高齡長者或孕婦等族群也是一種保護措施。民眾如突然發生排便不順、微量出血或屁股痛,可能是痔瘡引起的,在症狀初期可透過視訊門診經醫師診斷,若屬輕症,可開立外用藥物改善;若持續復發或症狀惡化,建議病人還是應到院檢查治療。泌尿外科醫師吳政哲指出,視訊門診可兼顧民眾防疫與醫療需求,有3類族群適合泌尿外科視訊診療。第1類是長期穩定的慢性病人,拿藥免入院可不中斷治療,這類病人如自行貿然停藥恐有風險。第2類是私密部位急性疼痛如陰莖、陰囊、睪丸等。醫師可於視訊搭配人體醫學圖片問診,了解疼痛部位及疼痛程度,再進行診斷並開立合適用藥,緩解發炎與疼痛問題。第3類是泌尿外科癌症、腫瘤、膀胱癌、攝護腺癌等。這類病人早期大多無病識感,如出現排尿困難、頻尿等症狀,建議應及早就醫或視訊門診,才不致耽誤治療。
-
2021-08-04 該看哪科.泌尿腎臟
炎夏出汗多…泌尿科醫師提醒多喝水 減少尿路結石機率
炎夏時尿路結石發生機率升高,一旦發生會突然感到劇烈腰痛,痛到讓人臉色發白、冷汗直冒、坐立難安。衛福部基隆醫院泌尿科主任許汶蒼提醒民眾,夏天多喝水,少憋尿,調整飲食,多運動。如果察覺結石可就醫,現代體外震波碎石機器設計精密,可有效協助解除病症。許汶蒼表示,腎臟製造尿液後,經由輸尿管到膀胱,再經尿道排出體外,尿路結石就是在泌尿道內產生的結晶物質。引起尿路結石的主因包括尿液減少,夏季如果出汗多、喝水少,或是常腹瀉機率會提高。此外個人體質因素或經常尿滯留,長期大量飲用乳類,吃過多的肉類、動物內臟、海鮮也是危險因子。許汶蒼說,尿路結石的症狀也括腰部鈍痛或腎部絞痛,可能反射到男性睪丸,女性膀胱。有人會胃腸不適導致腹脹、下痢、反胃、嘔吐,或是出現尿急、排尿不順、發燒或發冷,嚴重者出現血尿。基隆醫院新成立泌尿科整合醫療中心,對面就是體外震波碎石中心。民眾求診經醫師評估可能是結石問題,可立即安排尿液檢查及超音波、放射診斷科檢查。必要時電腦斷層、靜脈注射泌尿道顯影檢查,診斷結石位置,當天安排震波擊碎石頭成細小沙粒。患者接受體外震波碎石術後應多喝開水,每天維持2000C.C以上,以利碎石排出。碎石經過輸尿管排出體外時,部分病人會產生腎絞痛或輕微血尿,可用藥物及大量飲水來控制。若有嚴重腎絞痛、高燒、嚴重血尿等異常現象,則要立即就醫。
-
2021-08-03 醫聲.數位健康
遠距醫療/防疫期怕到醫院 吳政哲醫師:這3類適合泌尿科視訊診療
防疫警戒降為二級,桃園市聯新國際醫院視訊診療門診仍照常。葉姓婦人懷孕9個月,日前如廁有微量出血又不想進醫院檢查,於是預約視訊門診,看診時上傳數張照片提供評估病情,大腸直腸外科醫師陳子安診斷為痔瘡出血,考量病人懷孕,開立處方特別避開止血及止痛藥,緩解症狀獲得改善。陳子安醫師表示,一般而言,外科疾病透過視訊看診有其困難度,但考量防疫期間視訊看診,對於高齡長者或孕婦等族群也是一種保護措施。他表示,民眾如突然發生排便不順、微量出血或屁股痛,很可能是痔瘡受傷引起,在症狀初期透過視訊門診經醫師診斷若屬輕症,可開立外用藥物改善;若持續復發或症狀惡化,建議病人還是必須到院檢查治療。自國內因應疫情開放視訊門診,泌尿外科醫師吳政哲至今已看超過上百位病人。他指出,視訊門診可兼顧民眾防疫與醫療需求,有3類族群適合泌尿外科視訊診療,第1類是長期穩定的慢性病人,拿藥免入院可不中斷治療,這類病人如自行冒然停藥恐有風險,例如攝護腺肥大停藥將造成前列腺阻塞,若4至8小時無法順利解尿就需要到院導尿緩解,長期解尿用力過度導致尿液逆流,將影響腎功能。第2類是私密部位急性疼痛如陰莖、陰囊、睪丸等。泌尿外科醫師可於視訊搭配人體醫學圖片問診,瞭解疼痛部位及疼痛程度,再進行診斷並開立合適用藥,緩解發炎與疼痛問題。若醫師研判為緊急狀況像精索扭轉(或稱睪丸扭轉),必須立即安排到院處置,甚至急診手術,延遲就醫將導致睪丸發生不可逆的缺血性壞死。第3類是泌尿外科癌症、腫瘤、膀胱癌、攝護腺癌等。這類病人早期大多無病識感,如出現排尿困難、頻尿等症狀,建議應及早就醫或視訊門診,才不致耽誤治療。吳政哲日前治療一名轉診的血尿病人,因為擔心疫情不敢出門,拖延2個月才到鄰近診所就醫,經轉診檢查發現是腫瘤而且已經擴散移轉,令人惋惜。吳政哲醫師表示,如果病人及早透過視訊門診諮詢,就不會拖延病情,防疫期間如有身體不適,仍應儘快尋求醫療協助,視訊門診讓民眾突破空間與時間限制,在家防疫也能把握黃金治療時間。
-
2021-08-03 該看哪科.婦科
生產疼痛 居家8種方式緩和
生產過程中的疼痛,是準媽媽們非常關心的事。辛苦將近10個月,終於要到了卸貨的時間,卻又因生產疼痛的問題,變得既期待又怕受傷害。所以,提早制定生產減痛控制計畫,可以幫助媽媽們有個較為輕鬆的生產經歷。生產的疼痛分為兩大階段。第一階段疼痛來自子宮的收縮,一開始較輕微,越接近生產,疼痛指數越高;第二階段為胎兒進入產道,陰道開始延展產生的疼痛。提早和醫師討論生產的疼痛問題,制定疼痛控制計畫,可以減少準媽媽們近臨盆時的焦慮,在實際生產過程中,更可以因產程中發生的疼痛狀況隨時與醫師討論做最適合的疼痛控制。疼痛控制可藉由各式活動、姿勢變化或藥物輔助幫忙。居家有8種可控制疼痛方式:1.水療:洗澡後,注意力會被轉移、疼痛較不明顯,精神也較為振奮、對疼痛的不安會減少。2.移動或改變姿勢:待產過程中,準媽媽們多下床走走,可幫助產程順利進行,也可以減少疼痛感。3.按摩:可以請家人輕柔的按摩背部,能有效減少疼痛。4.熱敷或冷敷:敷在下背的區域效果好。5.定時解尿:待產過程中,2至4個小時要解一次尿,膀胱過脹也可能影響產程。6.拉梅茲呼吸法:將注意力放在呼吸上,減少對疼痛的關注,幫助身體其他部位放鬆。7.聽音樂:可以轉移注意力的一種放鬆方式。8.家人支持:先生或家人的陪伴與心理支持是待產過程中,準媽媽們最需要的。當自己可以做的方法還是不能控制疼痛時,可以和醫師討論是否用藥物來輔助減輕疼痛。目前最常見的是硬脊膜外麻醉,也就是減痛分娩或無痛分娩,但不會達到真正的無痛,而是可以將疼痛減少7至8成。減痛分娩優點,包括減少產婦心理恐懼;產婦神智清醒,在閉氣用力指導下還是可以配合將胎兒生出;對胎兒或產程比較不會產生影響;較不會產生頭痛副作用。但也有可能的缺點,例如暫時性的發抖;低血壓、嘔吐;極少見的注射部位疼痛,或因感染、出血壓迫神經短期或長期的神經傷害等現象。
-
2021-08-01 癌症.攝護腺癌
常跑廁所就應多注意 攝護腺癌變多發生在50歲以上
攝護腺位在膀胱出口處、是男性特有器官,隨年紀變長、荷爾蒙日積月累刺激,會逐漸肥大,造成許多長者排尿困擾,甚至癌變,是許多大齡男性煩惱的「長壽病」。前期治癒率高,50歲以上男性務必定期篩檢。台灣攝護腺癌人數漸增,發現常是晚期。奇美醫學中心泌尿外科主治醫師謝昆霖表示,因早期症狀不明顯,多達三成患者發現時已是第四期,甚至有遠端轉移,死亡率也上升到癌症十大死因第五名。台南市立安南醫院泌尿科主治醫師董聖雍表示,攝護腺癌患者人數逐年上升,但因醫療進步、健康意識抬頭及健檢普及,死亡率逐年趨緩,五年存活率可達七成。尤其前期治癒率通常不錯,但因症狀與攝護腺肥大相似,高危險群要特別注意。泌尿問題常羞於開口,爸爸常跑廁所,家人應多注意。「泌尿問題,男性常不好意思開口,家人要多留意。」董聖雍表示,50歲以上男性過半數攝護腺肥大,70至80歲更超過八成,常有的症狀包括:尿速變慢、斷斷續續、需用力解尿、尿不乾淨、尿不出來、頻尿、尿急憋不住、尿失禁或夜尿等,即使無癌變,對生活品質、身心健康都大有影響。年過50的男性,攝護腺多少都會增大,而攝護腺肥大與攝護腺癌初期症狀相似,都常見排尿問題,癌症患者常以為是自然老化現象,因而延誤治療。有些患者因肛門指診、超音波及攝護腺癌指數(PSA)篩檢發現,可及早治療;等到患者因骨頭疼痛、骨科發現異常轉介,多半已是晚期轉移。謝昆霖建議有長期發炎問題,尤其有家族史的人,要每半年定期檢查。攝護腺癌變多發生在50歲以上,超過六成患者65歲以上。董聖雍說,目前多數專家認為50歲以後可定期作攝護腺癌篩檢,有家族病史可提早到45歲,且如出現「下泌尿道症狀」,更應及早就醫完整檢查。基因、不良飲食、代謝疾病,都是攝護腺癌相關因素。關於攝護腺癌的成因,研究顯示除了基因,感染、飲食等外在因素都可能造成發炎反應,氧化壓力上升、致癌物質累積而造成癌變。董聖雍說,黃種人盛行率雖較白人或非裔低,但西式飲食盛行,發生率也逐年提高。他提醒,紅肉、高脂肪食物對攝護腺不利,建議適度食用;高溫烹調、油炸也會增加罹癌機率;充分攝取蔬果類食物可降低癌症發生率。董聖雍表示,把糖尿病、肥胖等新陳代謝疾病控制好,也能降低罹患攝護腺癌機率;抽菸則會顯著提升風險、惡化更快且更易復發。有研究指出,適量紅酒有保護效果,比滴酒不沾者攝護腺癌發生率低,可能和紅酒含多酚能抗氧化有關,不過過量則無好處。另外,性行為與結紮手術不會增加罹患攝護腺癌機率,定期射精可幫助攝護腺液排空,甚至有減少罹癌的效果;但淋病、菜花等性傳染病因常造成發炎,會增加罹癌機率,醫師提醒安全性行為非常重要。男性若因更年期荷爾蒙低下,補充荷爾蒙並不會增加攝護腺癌機率;不過如長期輪班作息不正常,或是長期暴露重金屬鎘、殺蟲劑環境,也可能使罹癌機率上升。大量蔬果的地中海飲食,可減少癌變機率。如何預防攝護腺疾病?均衡飲食、良好生活習慣、規律運動減重、減少暴露致癌物是不二法門。董聖雍說,近年流行的地中海飲食,大量蔬菜水果、橄欖油等植物性油脂、均衡五穀雜糧、魚肉家禽、並少量紅肉紅酒,因具抗發炎、抗氧化效果,可作為參考。而番茄的茄紅素、綠茶的兒茶素、大豆植物性雌激素大豆異黃酮可能有抑癌功能,綠花椰菜、石榴具有抗氧化能力,雖未經大規模實驗證實,仍可當作健康食品補充。適量日曬補充維生素D,也可降低癌症發生機率。目前並無任何單一藥物證實能預防攝護腺癌,醫界認為還是要從飲食或生活習慣調整,定期篩檢、早期發現、及早治療可減少攝護腺疾病造成的傷害,讓「長壽病」不再是男性長者的夢魘。
-
2021-08-01 養生.聰明飲食
35歲以上男性都該吃 8種食物防攝護腺癌和心血管疾病
由於生理構造不同,男性某些營養需求不同於女性。正如女性需要特定營養素預防乳腺癌等,男性也需要能幫助他們保持肌肉質量、預防攝護腺癌的營養素。對35歲以上的男性來說,心血管疾病和癌症是兩大殺手,而對心血管有益的食物,也同樣對男性勃起功能有幫助。均衡飲食和定期鍛鍊是健康的不二法門,不能只靠少數幾種食物維持健康,不過以下專家推薦的8種食物,可以作為男性改善健康的良好開端。牡蠣牡蠣總是和「壯陽」連結在一起,事實上,牡蠣並沒有直接的壯陽功能,但它富含礦物質鋅,對男性是極佳的營養素。從產生DNA到修復細胞,鋅都佔有重要關鍵。「研究顯示,足夠的鋅可以防止導致攝護腺癌的細胞損傷發生。」美國飲食協會發言人Dave Grotto說。「男性生殖系統功能,包含精子數量增加,也和攝取足夠的鋅有關。」替代食材:也可以從其他貝類、瘦肉或豆類獲取每日的鋅攝取量。香蕉香蕉是方便攜帶、隨時快速補充能量的好食材。富含鉀,有利降低血壓,也是調節神經、心跳的好幫手。另外,鉀和鎂(也存在於香蕉中)可以降低中風風險。作維生素B6的強力來源,香蕉還可以幫助免疫系統,確保神經系統功能良好,並有助蛋白質代謝。不妨搭配早餐穀物,或是在運動之前吃一根香蕉。替代食材:不愛吃香蕉的人,柳橙汁、牛奶、番茄製品也是鉀的來源。富含脂肪的魚任何超級食物的名單,一定少不了優質脂肪Omega-3脂肪酸。它有益心臟和免疫系統,且能降低攝護腺癌風險。「Omega-3是有效的抗發炎食物,可以幫助降低三酸甘油脂,減輕疼痛,並緩解某些類型的關節炎。」營養專家Joy Bauer博士說。富含脂肪的魚,包括鮭魚、沙丁魚、鮪魚、鯖魚,是Omega-3的豐富來源,美國心臟協會建議每周吃兩次魚。替代食材:不吃魚的人可以從亞麻籽、核桃等植物性食物獲取Omega-3。綠花椰菜除了有助預防心臟病和癌症,綠花椰富含維生素C、β-胡蘿蔔素、鉀和一種稱為蘿蔔硫素的植物化學物質,具有很強的抗癌(攝護腺癌和結腸癌)特性。哈佛大學研究發現,實驗中每周吃五份十字花科蔬菜的人,罹患膀胱癌機率是其他人的一半。這種蔬菜還可能有助降低體內同胱胺酸(Homocysteine)含量,它是一種與心臟病和中風風險有關的胺基酸。替代食材:可選擇其他十字花科植物,如高麗菜、大白菜或抱子甘藍。巴西堅果巴西堅果富含鎂和硒,強大的抗氧化功能可預防心臟病,並保護攝護腺健康。硒還有助降低低密度膽固醇(LDL),並降低血栓和心臟病發生率。Grotto建議成年人每天攝取55微克的硒,一顆巴西堅果即可獲得每日所需硒含量,Bauer也提醒一天不要超過兩顆,多食無益。替代食材:其他堅果、火雞肉、鮪魚或貝類。大豆「大豆富含異黃酮,可保護攝護腺健康,並被證實可降低攝護腺癌風險。」佛羅里達州醫師兼美國飲食協會發言人Gerbstadt說。根據一項研究,每天吃25克或1盎司大豆蛋白,有助於降低膽固醇。建議每天吃幾份豆製品,例如豆漿、豆腐或毛豆。替代食材:黃豆、黑豆、毛豆等都屬於大豆。全麥食物「富含全穀類的飲食,可提供纖維、維生素、礦物質,有利心臟健康、鍛鍊肌肉與縮小腰圍。」Gerbstadt說。吃不慣全穀物較粗糙口感的人,可嘗試吃起來不那麼「全麥」,卻一樣健康的藜麥,紅藜麥含葉黃素,有益攝護腺健康。燕麥片、大麥富含可溶性纖維、維生素B群,有助降低低密度膽固醇,對攝護腺也有好處。若要購買穀物產品,請注意包裝上標示,選擇每份至少含有3-5克纖維的產品。橙紅色蔬菜Bauer博士建議從紅色甜椒、胡蘿蔔、南瓜或番薯中攝取維生素C。(一個紅甜椒就含有每日建議維生素C攝取量的300%)專家強調,除了橙紅色蔬菜,其他蔬菜都該列入食物清單。《美國臨床營養學雜誌》一項研究顯示,深色綠葉蔬菜和任何營養豐富的蔬菜,都有助於降低攝護腺肥大的風險。研究發現,飲食中富含蔬菜營養素(如維生素C、β-胡蘿蔔素和鉀)的男性,罹患良性攝護腺增生或攝護腺肥大的可能性較小。資料來源/MedicineNet
-
2021-07-31 新聞.元氣新聞
醫師整理「看奧運前必做8件事」 引千網友暴動:我心律不整!
東京奧運的各項比賽正如火如荼的進行中,精彩的賽事都讓許多坐在電視機前的觀眾一起緊張,對此,ICU醫生陳志金則在臉書上盤點看奧運賽事前必做的「8件事」,引起近千名網友回應贊同。陳志金在個人臉書上發文分享「觀看奧運比賽注意事項」,前3個重點分別是:「 開場前,請先將膀胱排空,以免滲尿」、「關緊門窗,以免吵到鄰居、或小嬰兒」、「選擇講評比較安靜的那一台」。除此之外,陳志金也列出下面5重點「必要時,準備兩台電視,時間強碰的比賽,真的很為難」、「心臟病、高血壓者,要記得吃藥,或者與你的醫師討論,是否選擇看賽後比數就好?」、「勿邊看邊吃,以免哽到,連喝水也可能會嗆到」、「叫喊前,請先確認你身邊都是支持同一隊的人,以免樂極生悲」、「保護你的大腿,以免被拍打,尤其是坐在太座旁」。其中,讓最多網友感同身受的是第三點,「第三點真的超級重要」、「選擇主播安靜一點的那台真的很重要!太吵的很煩」、「講評真的很吵,連小學生都說為什麼要一直講話」。更有網友紛紛表示「對!醫生,我看得心律不整,喉嚨痛」、「真的,我老公說我太激動了!」「完全就是這種情境」、「剛剛差點憋到快尿道感染了」。另外,也有網友補充其他「看奧運的注意事項」,「貴重、易碎物品請移往安全區域」、「請保護看不懂比賽的嬰兒、寵物,以免受到驚嚇」、「帶賽的,去旁邊看重播就好」、「加一個,炒菜時不要看羽球賽或桌球賽,會情不自禁拿菜鏟揮起來」。
-
2021-07-29 名人.張金堅
張金堅/免疫治療對哪些癌症有效?精摘癌症免疫治療最新趨勢
腫瘤與免疫的關係非常密切,每當腫瘤產生時,如人體的免疫系統健全的話,其腫瘤細胞的抗原往往被體內的樹突細胞(Dendritic cell)發現,即所謂的抗原呈現細胞(Antigen-presenting cell),這些細胞會以主要組織相容性複合體(MHC)的方式傳遞信號到T細胞,而T細胞接收信號後開始發號施令對腫瘤細胞進行攻擊,但如果腫瘤細胞隱藏其自身特異性抗原,則無法被體內免疫系統識別,那麼免疫系統就無法識別與傳遞,就無法發揮攻擊力,反而使腫瘤長大甚至蔓延。近年來免疫治療發展非常快速,但仍有很多問題亟待解決。最近美國國家衛生院Waldman等人及美國南加州的Genentech Inc. Daniel S. Chen分別在Cellpress(Immunity)及Nature Communication發表有關癌症免疫治療的發展趨勢及關鍵挑戰加上本人收集相關文獻,特摘錄重點與讀者分享。(1)癌症免疫治療的研發需藉助臨床前模型試驗,但不是能概括全部採用,仍有其限制。此類藥物之開發臨床前模型(動物試驗),主要是進行藥物作用靶點及機轉的研究、給藥方式、劑量及安全性評估,但此等模型大多在動物皮下注射腫瘤細胞,其長出的腫瘤,因實驗的期程較短,往往需要在有限的時間讓腫瘤長大,這與在人類腫瘤在體內往往需要一段時間甚或十幾年才自然發展的方式不盡相同,不能重現影響人體腫瘤免疫反應的真正特徵。(2)腫瘤免疫的主要驅動因素在各種癌症不盡相同,當今癌症的免疫治療因各類癌症的免疫表型不盡相同,而有不同的療效,其免疫表型,大致分為①炎症型(Inflamed),②免疫排除型(Immune excluded)和③沙漠型(desert)。炎症型是對免疫治療有效,如使用免疫查核點抑制劑(CTLA4及PDI, PDL1抑制劑),即所謂熱腫瘤(hot tumor),此型癌細胞PDL1之表現強,而且腫瘤浸潤淋巴球(TIL)較多,如非小細胞肺癌、腎細胞癌、黑色素瘤、泌尿上皮膀胱癌及三陰性乳癌等,至於第三型沙漠型,缺少T細胞及相關免疫細胞又叫冷腫瘤(cold tumor),是屬於名符其實的免疫沙漠,對免疫治療完全無效,如攝護腺癌及賀爾蒙接受體陽性之乳癌,至於第二型,即所謂的免疫排除型則介於其中(如胃癌、大腸直腸癌等)。(3)組織特異性的腫瘤免疫:促進腫瘤生長,可分二個部分:(i)瘤細胞的內在特性(ii)腫瘤所在的器官也就是不同腫瘤患者的癌症轉移器官不盡相同,不同器官有不同的免疫特性,比如肝臟比較容易引發免疫耐受性,對免疫治療較無效;而淋巴結和肺,則可以發揮較佳的免疫治療,所以進行免疫治療的時侯要考慮器官的免疫異質性。(4)原發與繼發免疫逃脫不盡相同:有些癌症,在初次接受免疫治療就無效(原發免疫逃脫),有些癌症,則在初期免疫治療有效,隔一段時間後再發,則無效(繼發免疫逃脫)。所以在治療過程中要做有系統的腫瘤組織收集,以做區分,否則在不適當時機使用免疫治療反而無效,而且徒增副作用。(5)內源性免疫與合成免疫不盡相同—目前免疫治療有二大方式:(i)以PD-1及CTLA-4為主的免疫檢查點抑制劑使用,使患者產生高效的內源性免疫反應,此二藥分別於2011年及2014年美國FDA核准使用,而美國的James Allison教授及日本的本庶佑教授於2018年因而獲得諾貝爾醫學獎。(ii)用人工方式將可殺滅腫瘤的T細胞,在體外擴增,再打回病人身體的治療方法,即所謂CART療法,此療法,首先由美國賓州大學Carl H.June在一位急性淋巴白血病小孩治療成功,而FDA於2017年開始核准使用。如何利用此二種方式做理想的組合,而提升更高的療效,有待進一步的研究,另外,CART療法對實體腫瘤(如乳癌、肺癌等)的應用,亦有努力與發展的空間。(6)如何使免疫治療與化、放療及手術治療的組合,提高療效,目前有超過1000多種的聯合治療方案,但如何提升療效,仍是極大的挑戰。(7)使用免疫檢查點抑制劑,可能產生一些副作用,如何使用類固醇(早期或晚期使用劑量、療程、連續或單次)仍未定論,尚需進一步研究。(8)免疫治療期間的生物標誌(biomarker)監測尚不明確,到目前精準的生物標誌監測與追蹤,其準確率不高,從7~50%不等,仍有待後續積極研發,使其準確率提高。(9)癌症免疫治療的臨床研究終點仍需優化(improved regulatory endpoint for cancer immunotherapy),從免疫治療的成果來看,時間越長,免疫治療的長期效果就愈加凸顯,這就需要進行長期的追蹤與監測,所以如何精進,需要更進一步的探索。結語癌症免疫治療,從21世紀開始積極發展,歷經基礎研究、轉譯醫學、乃至臨床應用,目前已有重大突破,但仍有上述的瓶頸與挑戰,展望將來,癌症免疫治療勢必蓬勃發展,新藥研發、副作用降低與其他療法併用,甚至癌症疫苗、融瘤病毒還有其他細胞療法的研發,應是將來努力的方向,相信會使療效更佳,副作用更少,活存率更高,世人一定可以期待。
-
2021-07-28 該看哪科.泌尿腎臟
夏天是結石好發季節!醫師曝一天該喝多少飲水量
●夏天是結石好發季節 今年高峰期提早報到●男性結石發生率高,常見腰痛、下腹痛、血尿症狀●預防尿路結石,多喝水、不憋尿、少吃大魚大肉夏天是結石好發的季節,像是腎結石、輸尿管結石、膀胱結石等尿路結石問題很容易發作或復發,當結石發作,常令人痛不欲生。書田診所泌尿科主任醫師杜元博表示,今年結石患者增加很多,高峰期提早報到,提前至5月底及6月,與氣溫升高、疫情下久坐不動有關。男性發生率 為女性2至3倍一名40多歲男性工程師曾患結石,疫情期間居家辦公,常久坐、憋尿、不運動,導致結石再次發作,引起劇烈腰痛,吃止痛藥也沒有效果,忍痛2周就醫檢查發現1公分結石,經2次體外震波碎石術,才成功排出結石。台灣尿路結石盛行率高達10至15%,男性的發生率是女性的2至3倍。腎臟、輸尿管、膀胱、尿道是人體代謝水分的必經之路,當其中任何一處出現沉積性的結晶體,堵塞管道,就發生尿路結石。卡在輸尿管 解尿痛且血尿不同位置結石,即腎結石、輸尿管結石、膀胱結石、尿道結石,症狀也有差異。振興醫院泌尿外科主治醫師楊景偉說,腎結石患者不太會有疼痛感,除非病況惡化至發炎程度。當結石掉入輸尿管,卡在輸尿管的結石發作,會出現血尿、解尿疼痛、腎臟水腫、發燒、惡心、嘔吐等症狀,若結石在上段輸尿管則易引起腰痛,發生在中段是腹痛,結石在下段會下腹痛。膀胱結石通常好發於攝護腺肥大、脊椎開過刀、脊神經受損、臥床、使用導尿管尿等長期解尿困難的族群,當結石正好卡在膀胱和尿道連接處,可能有排尿困難、中斷等症狀。有尿道結石者,尿道疼痛、血尿症狀更明顯,且會排尿不順、尿流變細等。反覆泌尿道感染 應速就醫楊景偉表示,為避免結石卡在泌尿道內,造成反覆性泌尿道感染,甚至引起腎臟衰竭及敗血性休克等,一旦有腰痛、下腹痛、血尿等症狀,應盡速就醫檢查診斷及治療。如果腎結石直徑大於2.5公分、輸尿管結石大於0.5公分、膀胱結石大於1公分,會使用經皮穿腎取石、內視鏡等手術治療,較小的結石則以體外震波碎石術為主;尿道結石通常症狀嚴重,會直接使用內視鏡治療,立即取出結石。少憋尿適度運動 定期追蹤尿路結石復發率高達5至8成,杜元博表示,預防結石發生或避免復發,除了要定期追蹤外,平常要少憋尿、保持適度的運動,更要多喝水,每日至少攝取2500㏄的水,也要少喝啤酒、濃茶、濃咖啡等;也要少吃或避免一次吃太多草酸、鈣質或尿酸含量高的食物,如豆腐、牛奶、紅肉、菠菜、豆芽菜、沙丁魚等。
-
2021-07-28 癌症.抗癌新知
傷口長久不癒、身體疼痛持續…注意癌症十大警訊,有這些症狀快就醫
根據衛生福利部公布的106年十大死因,癌症仍具首位,大家是不是從聞癌色變,到已經有點麻木了?癌症是那麼輕易地走入了我們的生活中,被癌症奪走生命的親友也漸漸時有所聞。但是,只要能提早發現徵兆,早期接受治療,癌症的治癒率仍是非常高。以下整理「癌症十大警訊」,歡迎大家分享給親朋好友,不要輕忽身體早已告訴你的徵兆,立即就醫檢查與治療,以免一拖再拖,而造成自己與家人的遺憾。▍癌症十大警訊:若出現以下症狀,請立即就醫(一)排便或排尿習慣改變:如果大小便次數突然增加或減少,突然出現便秘、腹瀉或糞便變細、頻尿、解尿困難、大小便顏色或內容物有異狀,都要進一步檢查直腸、膀胱或攝護腺。(二)有長久不癒的傷口: 身體傷口通常一星期就會癒合,但如果超過二、三星期都沒有癒合的話,就必須特別注意。(三)身體不正常的出血或分泌物:像是身體各部位,經常出現異常出血或瘀青。(四)乳房或身體其他部位觸摸到腫塊:腫塊通常不痛不癢,在頸部發現腫塊要注意鼻咽癌、肝癌、肺癌;腹部如果發現腫塊,小孩可能要注意神經母細胞瘤,大人則有可能懷疑是肝癌。(五)長期消化不良或吞嚥困難現象: 有進食困難的狀況發生,或是沒有胃口或消化不良等,就要特別檢查咽喉、食道或胃。(六)痣或疣有明顯的變化: 皮膚上的痣或疣有紅、腫變大或明顯改變,要注意是否為黑色素瘤。 (七)長期不明咳嗽或聲音沙啞: 久咳不癒或咳血、聲音變沙啞等,要特別檢查口腔、喉嚨及肺部。(八)不明原因的身體疼痛: 身體特定部位持續疼痛,長久未改善。(九)不明原因的體重減輕: 沒有糖尿病、無甲狀腺機能亢進,若沒有特意節食或運動消耗,兩週內減輕體重2公斤,或一個月減少5公斤,都必須特別留意。(十)不明原因的長期發燒或全身疲倦感:如果有久未改善的不明原因發燒、倦怠、全身無力等症狀。提醒大家,平時就要注意身體保健與定期接受健康檢查,並且改變不良生活習慣,例如:抽菸、飲酒過量等等,若真的有以上徵兆,先請不用太擔心,進一步接受到醫院檢查,了解目前的身體健康。 資料來源:台北榮總醫院(本文由愛長照授權刊登,原文網址見此)
-
2021-07-28 該看哪科.傳統醫學
「頸因性頭痛」怎麼辦? 中醫師教你找痛點,止痛自己來
頸因性頭痛許多病症都以頭痛為表現症狀,如偏頭痛、鼻竇炎、急性青光眼、頭部外傷,甚至是致命性的腦血管異常引起動靜脈畸形(AVM)等疾病。我們要介紹的頭痛以「頸因性頭痛」為主,其重要特徵是:「疼痛常源自頸部,且同時合併頸後側肌肉緊繃、僵硬」。頸因性頭痛是所有頭痛中藉由針刺合併手法治療效果最好的頭痛類型,且將頸部筋骨鬆解復位後有助於緩解疼痛及提升復原能力。 在診所我這樣治1.首先會讓患者背對著我坐在椅子上,全身放鬆、雙腳平踩在地、兩手反叉腰、頭往後仰,於風池、天柱、大椎、肩井穴位附近,沿著背後膀胱經,在筋結點位置用針刀做點刺,再沿著雙脇肋擴背肌僵硬的部位,以及項韌帶和枕下肌群有筋結點之處進行點刺、鬆開筋結點。筋結點鬆解後,讓患者在反叉腰的動作中,進行聳肩、肩膀向後繞的動作,同時在肩、背及腰等較僵硬的部位用手撥筋或敲擊,可加強筋結點放鬆的效果。2.讓患者側躺於診療床,靠床側的腳伸直、上側腳曲膝,找到臀部與髖關節附近較突出的筋結,用三寸針刀扎在臀部筋結點深處進行放鬆,接著再放鬆另一側臀肌筋結點。進行鬆解時若發現較硬的筋結點,會在該位置做記號,接著再進行拔罐放血。3.讓患者背向我、兩腿往前伸直坐在診療床上,我會將手放在患者薦椎附近,讓患者放鬆正躺於我的手上,另一手則扶著患者的枕骨及後頸,讓患者的頭露出床緣。操作時藉由患者頭頸的重量做槓桿,將放置在患者腰薦處的手,由下往上移動到患者頭頸部,進行上拉伸展的動作,放鬆棘上韌帶並調整椎骨的排列。最後會用手指扣住患者下頜骨、另一手固定患者的頭,讓患者嘴巴進行開合,與我的雙手產生阻抗的力量。藉由顳顎關節開合產生的動作,不僅能使頭和頸椎附近的肌肉達到放鬆的效果,還可將此力量向下傳遞至腰椎、薦椎。4.讓患者正坐背向我,掌心向後反叉腰,檢查患者臀部和肩胛骨肌肉狀況,請他主動做提肩、往後繞肩的動作,在患者連續繞肩動作的同時,我用左手搭住患者的下巴,右手找出枕骨、項韌帶的筋結;然後兩手適度用力分別扣住患者的枕骨和下巴,將頭做一個往上拔伸的牽引,另一側也以相同手法操作,可讓頭頸部肌肉放鬆、骨骼歸位。這種「動態式撥筋」,比起單純讓患者做被動式按摩和推拿的鬆筋效果有加乘作用。一般在痛側的肩關節容易有肌肉僵硬、關節錯縫的現象,通常會在患者肱骨、喙突附近的肌肉用針刀鬆開,並進行拔伸,讓錯位的骨骼歸位。操作完再從患者的顳顎關節咀嚼肌附近找出筋結點,可以採取按摩或是針刺把筋結點撥開,再於顳肌找筋結點,用針刀點刺加手法放鬆。 特殊案例分享有些頭痛會在痛側的太陽穴附近有明顯的青筋暴露現象,針對這類型頭痛患者可以考慮施行放血治療。一般會用18號注射針頭或三稜針做為放血的針具,由於青筋屬於靜脈,針刺放血有助於改變頭部血管張力,達到很大的放鬆作用。教你找痛點如確認為頸因性引起的頭痛,進行自我治療還是需找到「起始痛點」,並非侷限在局部筋結點,而是應該回歸到全身性骨架及筋膜張力。人體產生痠痛的原因,與「力學」脫不了關係,人體為維持視覺平衡及最安全、舒適的狀態,每當肢體移動時,本體感覺的自我平衡機制就會被啟動,頭部、視線與身體各部位支點的力線相互作用,讓頭及視線維持在平衡狀態;一旦某些部位產生變化,人體為了維持新的平衡狀態,其作用的肌肉和骨骼支點都會產生新的變化去因應,所以我們要更宏觀地了解肌肉緊繃引發頭痛的原因。首先從後頸部找到相對應的肌肉進行按壓,如果有摸到硬結,即為「筋結點」,延著筋結點同側往胸、肩、上臂等處,以及往下直到腰臀處的肌肉,找出受影響的肌群。找痛點的時候,記得要兩側同時比較,以中醫傷科的術語來說是找出「打手」部位,意即骨架和肌肉線條不平順之處,藉由兩側同時比較的差異,更能找到出問題的部位。陳醫師教你止痛自己來(一)按摩緩解肌肉僵硬1.頸因性頭痛發作時通常是頸部肌肉僵硬緊繃,可以利用蓮蓬頭,從背部大椎穴附近沖熱水或是在後頸部找出的筋結點進行熱敷,再用手指從枕骨下肌群下緣往外撥筋。2.在頭頂以百會穴為圓心,以五個手指指腹平均分佈在圓周,在頭皮上重複做手指抓放的動作,達到按摩的效果。 3.用雙手中間三指輕壓住兩側顳顎關節,利用嘴巴的開合製造出張力改變,接著由顳側至太陽穴,沿著耳朵的前、後、下按壓,可快速改善肌肉僵硬的症狀。 4.雙手拇指置於臉頰,雙中指從眉頭攢竹穴沿著眉毛由內往外按摩至眉尾,接著於鼻翼兩側的迎香穴往外按壓。 5.抬頭挺胸、肩膀放鬆,掌心向後向外反叉腰,肩膀向後向上做繞肩的動作。(二)拔罐就局部而言,在肩井、大杼和膏肓穴附近的肌肉群進行拔罐,有助緩解肌肉僵硬頭痛。不過頸因性頭痛最好的處理還是以躺臥休息為主,但要記得頭頸部應擺放在舒適的角度。注意事項TIPS要預防頸因性頭痛發作或再發,建議注意以下四項要點:1.保持良好睡眠品質。2.維持正確姿勢,避免姿勢錯誤對頸部繼續產生傷害。3.避免室內的電扇、冷氣直吹身體,尤其是頭頸部。4.飲食避免食用生冷、柑橘類及乳製品等食物。※本文摘自山谷文教《陳朝龍象限檢痛法:30種常見痠痛的自我理療法》
-
2021-07-23 寵物.照顧指南
寵物知識+/我的鸚鵡為何不會說話?鸚鵡飼養入門必須知道的事
鑒於特殊寵物的照顧和疾病相關資訊大家比較陌生,本院方治閎獸醫師為大家分享一些鳥龜鼠兔等特殊寵物的相關知識,希望能提供一些照顧及飼養上的幫助。鸚鵡新手入門第一堂課:了解這個物種「方醫師,我想養鸚鵡,你有沒有建議養哪種鸚鵡?」「為什麼我養的鸚鵡都不會說話?」「飼養鸚鵡前有沒有需要先考慮清楚的點?」「從年紀多大開始養鸚鵡比較恰當?」這些是剛開始飼養鸚鵡的飼主很常問我的問題,首先我得先破除一個迷思「並不是所有的鸚鵡都會說話」。鸚鵡的學習說話的來由源自野生鸚鵡同一群體之間用來聯絡的特定叫聲,學習叫聲是為了彼此溝通,也代表兩件事,這是一種本能;同時,鸚鵡要認同你是同一群體才會模仿你說話。所以就算是你在旁邊放錄音帶放到卡帶都刮傷了,家中鸚鵡都不見得能學會說話。若想選擇學說能力較好的鸚鵡,我會推薦亞馬遜鸚鵡(個人經驗上黃帽的比較聰明)、非洲灰鸚鵡等,通常小型鸚鵡普遍學與能力不若中大型鸚鵡好。 選擇好種類後,有幾點考量用來評估是否真的已經準備好迎接新成員。首先,鸚鵡的叫聲通常是體型越大叫聲越大。雖然不會整天叫,但有些叫起來驚天地泣鬼神,就算你能承受,但家人鄰居能接受嗎?接下來破壞家具和衣物是一定會發生的事。你是否已經做好心理準備。最後,鳥類沒有膀胱,換言之,要訓練鳥寶定點上廁所幾乎是不可能的事,他們每十幾二十分鐘就會排泄,加上沒有儲存的空間(憋不住),所以都是一根腸子通到底,這部分就需要特別去維護環境的整潔。以上幾點都是不管選擇何種鸚鵡前需要自我評估的事。 至於要從年紀多大的鸚鵡開始飼養比較適合,這部分就是因人而異,通常來說,我都會建議選擇已經會自己吃穀物的,雖然普遍認為親手餵奶可能比較容易親人,但還需要餵奶的鸚鵡有更多需要注意的事情,包括餵奶的溫度、頻率、鸚鵡平時的保溫、湯匙怎麼餵……等,當然到了厭奶期要開始轉換食物的時候又是一門大學問。總結的說,飼養鸚鵡要思考的是自己做好準備了嗎,能否接受以上我說的這些問題,不過鸚鵡還是有很多行為值得大家去了解探索,也祝福各位能找到符合自己需求的鸚鵡喔~本文經授權轉載自康莊動物醫院臉書,原文出處:鸚鵡新手入門第一堂課
-
2021-07-22 癌症.抗癌新知
疫情影響 10種癌易延誤治療、減少存活
疫情三級警戒可望降級,台大公衛流病與預醫所教授陳秀熙說,此時應思考癌症及慢性病病人的治療是否因疫情受到延誤,在疫情期間病人對醫院的利用率減少,早期治療可能因此延誤而導致健康受損。公衛學者根據英國、法國、美國的研究發現,最容易因疫情延遲治療的癌症,包括婦科癌症、肝癌、頭頸癌、乳癌、血癌等;因延誤治療而顯著減少存活的則為肛門癌、膀胱癌、乳癌、腎臟癌、直腸癌。公衛學者王威淳表示,英國去年針對9.4萬名需要手術的癌症患者進行追蹤研究,在正常治療狀況下,每治療18人就可以讓人多活一年;延遲治療則會導致生命損失,延遲6個月治療,所損失的生命是延遲三個月的兩倍以上。王威淳指出,英國大流行前癌症診斷有3步驟,分別為篩檢、兩周的等待轉診期、急診,學者透過模擬延遲診斷情境,評估疫情對癌症死亡到影響。模擬結果顯示,根據等待轉診期被延誤的程度,英國3.2萬名乳癌患者損失的人年數可高達9033到9261人,5年死亡率增加7.9到9.6%,非常可觀。不只是英國,法國研究也有類似發現。公衛學者古玫生表示,法國癌症研究中心探討疫情期間醫療機構所受的影響,以及對於21種癌症死亡的影響。結果發現,在2018年1月到2020年12月期間,有6到8%患者治療延遲超過兩個月,受到疫情影響最大的癌症,包括婦科癌症、肝癌、頭頸癌、乳癌、血癌。隨著疫情恢復時機的早晚,5年內的額外癌症死亡個數可高達88到145人,額外癌症死亡率增加4.4到6.8%。古玫生指出,在美國2020年3到5月6.9萬名癌症病人資料顯示,延遲治療導致存活差異與癌症種類和期別有很大關係,年齡、所在地、共病、新冠肺炎感染風險等都會有影響。其中,因延遲治療而顯著導致存活時間減少的癌症為肛門癌、膀胱癌、乳癌、腎臟癌、直腸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