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0-23 醫聲.醫聲要聞
搜尋
腸造口
共找到
32
筆 文章
-
-
2024-06-06 癌症.大腸直腸癌
第3期腸癌仍能保住肛門 放療+化療+磁振刀精確治療腫瘤
一名55歲男性健檢時發現低位直腸惡性腫瘤,大腸鏡及腹部電腦斷層顯示腸道已部分阻塞,且侵犯到骨盆腔淋巴結,確診為直腸腺癌,若直接手術切除恐無法保留肛門,日後生活得靠腸造口排便。由於患者強烈希望可以保留肛門,醫師先讓腫瘤縮小再動手術,順利保留肛門,讓患者維持生活與社交品質。三軍總醫院放射物理科主任羅承翔指出,這名患者因為工作需要長途開車,確診第三期大腸腺癌,腫瘤位置離肛門口僅3公分,若進行外科手術,安全距離不足以保留肛門;但患者相當抗拒腸造口,焦慮會影響工作,因此被轉介到放射科治療。三總放射治療科主任黃文彥表示,患者接受5次骨盆腔放射治療及12周化學治療,再接受自費的磁振刀治療,治療後一周就可正常上班。在外科手術前,大腸鏡檢查發現腫瘤已消除。磁振刀即核磁共振導引放射治療,結合核磁共振影像加上強度調控放射治療技術,黃文彥表示,大部分腫瘤最清楚的影像檢查方式是核磁共振,但核磁共振的磁場會干擾放射治療,因此過去放療多以電腦斷層做影像導引。磁振刀可在放射治療時顯示腫瘤與正常組織界線、隨呼吸移動範圍,即時觀察腫瘤,確定放射線精準照射。黃文彥提到,傳統治療時照射範圍會比腫瘤略大,避免因誤差而沒有照射到腫瘤,正常組織被照射到的機會因此增加。磁振刀可減少照射範圍,降低正常組織的傷害,精確治療腫瘤,提升治療成功率。目前適用磁振刀的腫瘤包括腦瘤、頭頸癌、肺癌、乳癌、肝癌、胰臟癌、攝護腺癌、腎臟癌、或其他經評估適合的腫瘤。
-
2024-03-25 焦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長期追蹤病人是醫學生臨床實習最好的學習方法
【編者按】:本週的主題是醫學生有機會長時間關心照顧病人的心得報告。一般的醫學生在最後兩年的臨床醫學要輪流到各專科,甚至到不同醫院學習照顧病人,很少有長期照顧同一位病人的學習機會。這是來自三位醫學生在五年級時有內科、外科各三個月持續在一個不是「醫學中心」規模之教學醫院的臨床學習心得。院方鼓勵這些醫學生持續關懷病人,出院或轉科之後,回來門診或再住院都繼續保持聯繫,而有機會更了解病人與家屬因為疾病所遭遇的病痛與後續的病情發展,以增加他們了解疾病對病人與家屬的影響。一位醫學生分享他因為長期追蹤病人,才了解主治醫師的用心良苦、病人化療之後副作用帶來的懊悔、以及最後康復的喜悅,使醫學生學習到將來如何照顧病人,可以更加暸解病人的感受以及如何鼓勵病人。一位醫學生透過深入的與病人互動,才自問為什麼病人會不敢問醫生問題,而開始思索「到底要當一個怎樣的醫生,病人才不會怕問你問題呢?」。一位醫學生陪伴一位第四期脂肪肉瘤的病人,勇敢地接受了困難的大手術,而見證了病人能以爽朗的個性面對可能無法避免的死亡。「我想我們的陪伴某種程度成為了她和死亡間的緩衝軟墊,讓她知道有我們還持續顧著她,和她一起往下奮鬥,面對未知的恐懼。」學生的這句話正是我們希望醫學生對自己價值的肯定,他們因為能更了解病人與家屬,而有「同理心」,同時更能肯定自己,「醫學生真的能夠幫忙病人」,而不再是「路障」。彭阿姨是一位72歲的女士,她是我在內科第一個接到的病人,更是我醫學生涯中第一位照顧的病人。巧合的是,彭阿姨住在我的中學附近,退休前經營著一家麵攤,或許我小時候還吃過她的料理呢!幾年前退休後,彭阿姨過著四處遊玩的退休生活,每年有將近一半的時間會在美國拜訪在華盛頓特區落地生根的大女兒,其他時間則會跟著在臺灣的兒女、姊妹、朋友們四處遊山玩水,最近才在美國待了四個多月後,緊接著又去日本跟泰國遊玩,回到臺灣時覺得很容易疲累、開始越來越吃不下,本以為是四處奔波太過操勞造成的。某次在外院回診神經內科時,偶然向醫師提起這些症狀以及不斷降低的體重,幸好醫師敏銳地察覺異狀、將她轉到急診檢查,電腦斷層一照才發現幾乎阻塞了橫結腸的大腸癌,以及大大小小的多處肝轉移。雖然她在急診時已經被告知疑似罹患第四期的大腸癌,然而我第一次在病房與彭阿姨接觸時,她比我預期的更輕鬆以對,或許是原本個性使然抑或已然接受,但我想更可能的是還沒意識到病情的嚴重性吧!當時僅僅是我進入醫院實習的第一週,從未接過病人的我,在一項項病史詢問的背後,其實暗藏著忐忑的心情,但彭阿姨十分友善的慢慢回答我,並主動分享了很多病情相關的故事、做過的檢查、急診醫師問過的問題等,讓我得以順利獲得需要的資訊。理學檢查時,我想彭阿姨應該已經看出我生澀的動作,但仍然很有耐心的讓我慢慢檢查。整個過程花費了將近兩個小時,但她毫無自始至終沒有表現任何的不耐煩。當時因為膽紅素很高,內科團隊的檢查排的很密集,在兩三天內迅速的做了大腸鏡、細針抽吸、送病理檢驗,確認大腸癌的診斷後馬上就去裝了人工血管、大腸造口。造口手術結束後當天,以往樂觀、開朗的彭阿姨,因為疼痛在病床上喊著不想再治療了,還責怪親友們都在逼她,當下的我只能盡可能安撫她的情緒,但心裡默默的懷疑著,對於不可能治癒的末期癌症病人而言,到底治療是不是必要的?治療所造成的痛苦會不會大於效益呢?看著彭阿姨的笑容漸漸消逝,很難相信治療是對她最好的選擇。這段期間,她的孩子們總是緊陪在旁、細心照顧,印象深刻的是,主治醫師在向他們解釋病理報告結果時,他們聲淚俱下的表達媽媽真的很重要、拜託醫師盡力幫忙。那個週末,彭阿姨請假出去,說是想出去走走、散散心、看看海,總有種在準備與生命道別的感覺。後續,彭阿姨被轉收給腫瘤科,腫瘤科醫師來解釋病情時,主要是跟孩子們討論,說的很白:不知道能不能撐過前幾週的化療,就算撐過了後續也會有很多副作用。孩子們決定接受治療,無論如何都要試試看,但好像這個選擇治療的過程,彭阿姨有點被埋在鼓裡,或許是信任孩子、或許是以為自己懂了、或許是做不出決定,但我總覺得她並不明白自己即將面臨的挑戰。彭阿姨離開本團隊後,一開始偶爾還能看見她在病房區走動,但後來好像越來越少見。數週後的某個夜晚,我鼓起勇氣敲響了她的病房,進去看到她躺在床上,面容憔悴、皮膚破損、頭髮白了一輪,問起她的近況只聽到滿滿的不適與無奈,無能為力的我也只能鼓勵她繼續加油並祝福他她漸好轉。但在我內心深處,「究竟當初該不該治療?」的疑問越長越大。所幸,在80餘日的住院治療後,彭阿姨終於出院改門診治療了。又過了兩個月後的某個晚上,已經輪調到外科的我意外發現彭阿姨回來住院一晚打化療,到病房內探望她時,發現這次整體氣色好了許多,更有活力、更有體力說話,驚喜的是她還記得我。坐下來跟她聊聊最近的狀況才知道,原來前陣子治療剛開始時曾出現嚴重的副作用,甚至不知道能不能熬過那關。當時的她也因為身體的強烈不適,多次埋怨孩子們選擇拚拚看的決定。但雨過天晴後回頭看,她很感恩當時沒有放棄、也很能理解孩子們的決定,還能與子女、孫子女相處她就很滿足了,甚至接下來還計畫要出國度假。現在每週回醫院打化療、換造口袋都已經成為生活的一部分,此外也很努力的多吃多活動,希望能維持好的體力。最近一次的檢查結果發現,原本直徑10公分的肝臟轉移也已經在標靶與化療的幫助下,縮小到5公分了。這回跟彭阿姨聊了一個多小時,卸下照顧者的身分,我更可以貼近她的角度去聽故事,從她的視角了解她所經歷的一切痛苦與心情的轉變,更能從她的話語中感受到之前沒有的對未來的希望,我想這大概也回答了我數個月前的關於治療選擇的懷疑。或許對病人與家屬而言,他們沒辦法預見治療或不治療後的樣子,但對醫療人員而言,我們就該憑著專業知識與經驗,盡可能的告訴他們接下來路可能怎麼發生,或是提供我們站在病家角度思考下覺得最適當的建議。陪伴著病人與家屬,走向最符合他們生命價值觀的道路。責任編輯:吳依凡
-
2023-11-17 焦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陪伴家屬從抗拒到接受病情,他們安心我放心
【編者按】:本週是三位醫學生有機會較長時間追蹤病人寫出的學習心得。一位長期與癌症奮鬥的女病人讓學生有機會了解病人做決定時,並不只是醫療團隊的意見為主,病人需要考量個人生活環境以及獨居者要照顧腸造口的困難,而使學生學習到「每個病人都有它特殊的困難,只有當讓醫療團隊能夠使病人說出他們的困難,我們才有辦法做出有可能做到的最好的治療」。→想看本文一位照顧了病人三星期之後,病人出院後又有機會再見到病人與家人的學生,感受到自己第一次那麼長時間地照顧一個病人,能夠與病人及家屬建立起良好的關係,寫出「當你從心底自發地、細心地照顧病人,就掌握了行醫的關鍵,也能夠得到最真誠的回應。這將成為我行醫生涯中的一次寶貴經歷」。→想看本文一位學生敘述一位發現癌症時已是末期的病人,從他們最初無法接受現實而驚慌拒斥,出院後病人回來門診接受化療時,都會找他談話,使他感到「雖然我能提供的幫助不多,但可以感覺到他們多了一個人可以訴說那些不好跟別人提及的疾病看法,似乎也安心了許多。」這些心得也使我們深信鼓勵醫學生長期追蹤病人,更能幫忙醫學生助長將心比心的「同理心」。邱先生是一位50歲的成衣工廠老闆,妻子是他的高中同學,從當時交往就一路走到現在,有兩個兒子,目前是10歲、12歲。在2023年6月時,邱先生因為自己摸到右上腹有腫塊而至離家較近的醫院就診,腹部超音波發現肝臟有多個陰影。醫院有提到這個看起來可能是不好的東西,而從那時起其妻子就不太願意再得知相關的資訊。而因為妻子在我所實習的醫院上班,因此後續邱先生便來到這醫院做後續的檢查與處置。我與邱先生的第一次見面,便是他來內科病房住院的第一天。接病人的時候。邱先生看起來是個溫和且樂觀的人,面對我的問診與檢查也十分配合。我也問他是否有上網查詢過自己身體的相關狀況,他說有,但他認為目前的醫學基本上什麼病都可以治好。經過電腦斷層、大腸鏡與切片的診斷後,確認是第四期的大腸癌,有肝臟以及腹膜的轉移。這樣的狀況除了化學治療之外基本上沒有什麼其他選擇,而且即使有治療的狀況下,能夠存活超過五年的病人可能不到百分之五。也許是這樣的消息實在很糟糕,而且其妻子又在醫院上班,因此大多數與此相關的消息都告知得很隱晦。然而在詢問邱先生病史以及了解其想法的同時,我不太確定他的樂觀究竟是個性使然,還是來自對疾病的不了解。邱先生作為成衣廠老闆,事務繁忙而身體狀況也事發突然,因此急著想要趕快出院處理工作,而其妻子依然處於難以接受的狀態,因此去病房看邱先生時都沒有遇到過她。眼看邱先生就要出院,不知道下次回診是何時,我開始增加每天去看他的次數,且每次都花上半小時至一小時的時間告訴他我所知的第四期大腸癌是個什麼樣子的病。邱先生聽見這是一個需要長期抗戰,且可能無法治癒只能控制,並且會對其生活產生重大影響的病時,顯然感到驚訝,他本來以為可能只是需要治療比較久的病而已,沒有想過這個病甚至會危及生命。然而他的情緒波動也沒有很大,同時也很快的就接受了這件事。看來我前面的兩個想法都是對的——邱先生雖然對於疾病比較不了解,但他也確實是個樂觀的人。可是他也說了,他雖然可以如此平淡的接受,但他老婆可不行。邱先生出院後的隔天又回來住院了,是因為切片後引起的腹膜炎。也許是因為發現得早,邱先生的臨床症狀恢復得很不錯。這次住院時,他的妻子終於出現在床邊了,臉上表情看起來飽經折騰,也十分難過。腫瘤內科的醫師在這次住院時來看他們時,把第四期大腸癌的預後清楚的跟邱先生和他的妻子說明了一次,邱先生依然平淡,但他的妻子卻已經淚流滿面,十分難過。「痛苦的是被留下來的人。」在後續我跟他們的對談中,邱先生的妻子這樣跟我、跟邱先生說。我除了傾聽,也難以給予更多的言語安慰。若今天是我的家人,我甚至可能比她還要更崩潰。然而看著他們的互動,我卻也感到十分動容,今天要是我得了這樣的病,是否也會有個人為了我如此難過?在接下來的日子,只要我去看邱先生,都會和他多聊疾病本身以外的話題,如果有遇到他的妻子,也會一起聊一些別的話題。知道了他們是從高中認識就一路走到現在組成家庭、知道他們的家庭支持系統很健全(兄弟姐妹都會互相幫忙)、對於告知家人病情的部分也有正在慢慢進行中、工作的部分也有開始在安排、住院的費用員眷折扣加上保險沒有什麼壓力等等。聽到這些消息,我也放心了許多。後續邱先生就出院然後規律回來打化學治療,只要他來住院時他剛好有空,我都會和他聊上個好幾個小時,內容大部分都跟疾病本身沒有關係,我們之間從醫病已經漸漸變成了朋友。他與我分享他的工作、家庭、娛樂,我跟他分享我的實習、以後的規劃等等。而邱先生其實也很幸運,那些常見的化療副作用,在他的身上都很少出現,他就還是像平常一樣,工作、活動等等都不太受到影響。到我最後一次看他和他妻子,是我實習的倒數第三天,我跟他從晚上八點半聊到了十一點。在聊天的過程中,我發現當初聽到壞消息會抗拒、聽到邱先生說他是將死之人時會生氣的妻子,已經慢慢可以平穩的接受這些事情。在治療與陪伴的過程中,雖然我能提供的幫助不多,但可以感覺到他們多了一個人可以訴說那些不好跟別人提及的疾病看法,似乎也安心了許多。在最後我們也交換了聯絡方式,希望以後我到了離他們工作或住家比較近的地方工作或實習時,能夠以朋友的身份見面,也了解對方目前過得如何。延伸閱讀:醫病平台/病人讓我看見生命的韌性醫病平台/照顧病人的快樂和成就感,真的很美妙責任編輯:吳依凡
-
2023-11-15 焦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照顧病人的快樂和成就感,真的很美妙
【編者按】:本週是三位醫學生有機會較長時間追蹤病人寫出的學習心得。一位長期與癌症奮鬥的女病人讓學生有機會了解病人做決定時,並不只是醫療團隊的意見為主,病人需要考量個人生活環境以及獨居者要照顧腸造口的困難,而使學生學習到「每個病人都有它特殊的困難,只有當讓醫療團隊能夠使病人說出他們的困難,我們才有辦法做出有可能做到的最好的治療」。→想看本文一位照顧了病人三星期之後,病人出院後又有機會再見到病人與家人的學生,感受到自己第一次那麼長時間地照顧一個病人,能夠與病人及家屬建立起良好的關係,寫出「當你從心底自發地、細心地照顧病人,就掌握了行醫的關鍵,也能夠得到最真誠的回應。這將成為我行醫生涯中的一次寶貴經歷」。一位學生敘述一位發現癌症時已是末期的病人,從他們最初無法接受現實而驚慌拒斥,出院後病人回來門診接受化療時,都會找他談話,使他感到「雖然我能提供的幫助不多,但可以感覺到他們多了一個人可以訴說那些不好跟別人提及的疾病看法,似乎也安心了許多。」這些心得也使我們深信鼓勵醫學生長期追蹤病人,更能幫忙醫學生助長將心比心的「同理心」。今年5月份時,我在教學內科照顧了一位68歲的老先生將近三週。他是一位30年的老煙槍,已經戒菸10年,有COPD、糖尿病、高血壓、心房顫動的病史。他在2年前因為平時活動時會喘和持續咳嗽,在亞東醫院診斷COPD和發現心房顫動。病人之後持續在亞東門診追踪,4月時發現右下肺葉有一顆結節,懷疑是肺部腫瘤,故這次來到我實習的醫院做切片檢查,後來診斷是肺腺癌。我到病房去準備詢問病史,見到了病人和他太太。我向病人做了詳細的病史詢問和理學檢查,病人也非常配合。病人混合式地用中文和台語和我溝通。由於我聽不太懂和不會說台語,導致我有時不太能聽懂病人的病史,但是在我仔細地詢問下和他太太的從旁協助下,最後還是順利地問完病史和做完檢查。之後也向他們說明了切片檢查的目的、進行方式、可能的併發症和檢查前禁食等注意事項。太太非常緊張而且不太熟悉住院的各種流程,一直問我許多問題,我也不斷安撫她,確保他們沒有問題後便離開。結果到了第二天的切片檢查後,病人發生了雙側氣胸和胸壁皮下氣腫,一直延伸到腋下、頸部和前臂,因此放了兩條引流管和開始使用鼻導管給氧。我去看病人時,只見他躺在床上,呼吸有些急促,人看起來也虛弱疲憊,太太感到很焦慮。我嘗試向她解釋病人發生的狀況、可能原因,目前的處置和目的,以及之後的治療計劃。接下來的每一天,我都會去看病人好幾次,有時候索性坐在病房前的護理站做事,一旦病人有什麼事或他的太太有什麼問題便能迅速了解。過去幾天,病人的症狀都有明顯的改善,皮下氣腫也逐漸消退。在這段時間的互動中,才了解到他們育有兩女一男,兩位女兒都已成家,目前和夫妻倆住在一起。兩位女兒都很孝順,常常會帶他們夫妻倆到處旅遊,還常常給我看她外孫女的照片。後來得知兒子從小因病長期住在康復之家。太太是一位清潔工,目前都由她賺錢養家,她也提到靠她一人不多的收入需支付生活上的各種支出、房租、醫療費用、兒子的療養費,真的很辛苦。太太也很擔心這次長期住院的費用而感到壓力。住院期間,我們也聯絡了社工來幫助他們解決經濟上的困難。從他們的談話中,我也能深切感受到有經濟和生活壓力的家庭,在面對疾病時的無力感,但太太也沒有任何抱怨,每天都陪在先生身邊,無微不至地照顧他。在一次的查房時,病人興致勃勃地拿出手機給我們看他在家陽台上種的花草。我聽不太懂台語,但還是能夠感受到病人的興致勃勃和希望早日回家的渴望。看著他的病況逐漸改善,不再需要氧氣、拔掉引流管,能夠正常下床走路時,我真的感到很高興。我也能感受到病人和太太對我的信任,每次去看他時先生都笑著對我說早安,太太有問題時甚至會跑到工作室找我。雖然很多時候我沒辦法幫上什麼大忙,或給她什麼有用的建議,但這也促使我去努力搞懂一些疾病相關的知識、做檢查的流程,申請各類證明和診斷書的程序,甚至還向社工請教了基金會補助和本院社會福利的申請流程,只為了能夠幫病人做更好的病情解釋,幫助他們解決一些問題。這也是我第一次開始要求自己,在面對病人和家屬做病情解釋時,不能含糊馬虎,必須詳細正確地告知和盡可能回答病人的問題。這是為病人負責,也是為自己負責。大約兩週的時間,病人最後順利出院了。一個多月後,當時我已經離開了內科,一次在病房的走廊上意外地遇見了病人的太太。她興奮地和我打招呼,剛剛還特地跑到工作室想找我,說是想問我重大傷病證明要怎麼申請。經詢問得知病人這次是回來打化療,太太還請我一起去看看先生。到病房裡,病人還記得我,和我熱情地打招呼、握手,也得知他的狀況非常穩定,他和太太都很高興我在他住院期間細心地照顧他,也很感謝我那麼關心他們。我頓時感受到了照顧病人的快樂和成就感。後來詢問得知之前申請的社會福利補助也已經批准了。看到病人和太太一步步地克服重重困難,回歸正常生活,我也真心為他們感到高興。這是我第一次那麼長時間地照顧一個病人,能夠在這段時間和病人及家屬建立起良好的關係,在出院後還能繼續保持連結的感覺真的很美妙。當你從心底自發地、細心地照顧病人,就掌握了行醫的關鍵,也能夠得到最真誠的回應。這將成為我行醫生涯中的一次寶貴經歷。延伸閱讀:11/13 醫病平台/病人讓我看見生命的韌性責任編輯:吳依凡
-
2023-11-13 焦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病人讓我看見生命的韌性
【編者按】:本週是三位醫學生有機會較長時間追蹤病人寫出的學習心得。一位長期與癌症奮鬥的女病人讓學生有機會了解病人做決定時,並不只是醫療團隊的意見為主,病人需要考量個人生活環境以及獨居者要照顧腸造口的困難,而使學生學習到「每個病人都有它特殊的困難,只有當讓醫療團隊能夠使病人說出他們的困難,我們才有辦法做出有可能做到的最好的治療」。一位照顧了病人三星期之後,病人出院後又有機會再見到病人與家人的學生,感受到自己第一次那麼長時間地照顧一個病人,能夠與病人及家屬建立起良好的關係,寫出「當你從心底自發地、細心地照顧病人,就掌握了行醫的關鍵,也能夠得到最真誠的回應。這將成為我行醫生涯中的一次寶貴經歷」。一位學生敘述一位發現癌症時已是末期的病人,從他們最初無法接受現實而驚慌拒斥,出院後病人回來門診接受化療時,都會找他談話,使他感到「雖然我能提供的幫助不多,但可以感覺到他們多了一個人可以訴說那些不好跟別人提及的疾病看法,似乎也安心了許多。」這些心得也使我們深信鼓勵醫學生長期追蹤病人,更能幫忙醫學生助長將心比心的「同理心」。見到陳女士的早晨已是她入院的第三天,陳女士早已脫離最初不穩定的階段,我只能先從病歷紀錄上理解初入院的她究竟遭遇了什麼,初步構思她的形象、心境、與可能的應對。「陳女士曾罹患子宮頸癌,接受過化療和放射線治療,這次因腹痛、噁心及嘔吐入院,然而入院前已有長達半年的腹脹症狀,並在定期回診的腫瘤科門診安排了相關的檢查。入院時發現有嚴重低血鉀,因此給予靜脈注射補充。」陳女士的血液數據因低血鉀被標上警示,點開陳女士一個月前做的腹部電腦斷層,只見大段充滿空氣的腸子,從胃一路脹到乙狀結腸。我一時驚訝地說不出話,陳女士的腸子從是漸進式的脹大呢?還是從年初就如此膨大嗎?如果一直脹得這麼厲害,又怎能堅持這麼久?帶著困惑與驚奇,我來到她的病房理解她的故事。陳女士有一張瘦削的臉龐,聲音細柔,眼神卻帶著一股堅毅。她的上腹脹得跟排球一樣大,所幸腹痛已經緩解。我原先以為她是不願接受治療才拖延就醫時間、社經地位較低的病人,但她實際上是位大學畢業的會計,非常遵從醫囑,只是沒想到這次的問題這麼嚴重,因此2月初症狀發生後,到5月定期回診的時間才和醫師提及此事,並在等待各項檢查結果的過程中先進了急診。查房時,主治醫師施長慶醫師也提供我們更多的資訊:陳女士在子宮頸癌的放射線治療結束後產生後遺症,讓她在長達十年的時間內反覆泌尿道感染,且因為長期使用抗生素出現抗藥性菌株,到了最後,連感染科的施醫師都覺得非常頭疼,不知如何清除她泌尿道中叢生的細菌,幸運的是陳女士在服用蔓越莓錠後感染狀況改善。但在施醫師眼中,陳女士毫無疑問是頑強而堅忍的病人。綜合斷層和大腸鏡的結果,我們認為乙狀結腸因放射線治療產生纖維化導致腸道狹窄,原先的計畫是會診外科切除纖維化的地方,再把腸子接起來。外科的回覆卻出乎我們預料,由於纖維化的腸道位置過低,因此切除後無法保證上下兩段腸子是否還能接起來,很可能將需要做永久腸造口。陳女士聽聞這個消息,堅定的表示自己需要更多時間思考。我們給她一週的寬限期,在補血鉀的期間讓她有一點緩衝接受這個資訊。然而,不知是否因為長期的營養不良及腹瀉,即使我們每天給大量的鉀離子,陳女士的血鉀還是低到讓我們十分焦慮,不停試著說服她進行手術,也因此在後來幾日,我和陳女士有過數次零碎的對談。原來她的家中還有一位身體不好的老母親,家中小幫手(外傭)主要是為了照顧她母親而聘請的,兒子早早便結婚有了家庭,若她的身體有任何異常,她都得靠自己才行,她不知道自己是不是能照顧好造口。我告訴她,我覺得以她的能力,絕對能照顧自己照顧得很好,但她似乎十分不相信自己。一日,好不容易戰勝泌尿道感染的她,看著造口的衛教單,柔柔的告訴我,帶著一個袋子多沒有自主性啊!她看了許多造口相關的資訊,回顧她過去反覆感染的生活,覺得與其帶著袋子、和疾病不斷爭鬥,何不在自己能做選擇的時候安然離世呢?她平靜的語氣與平時充滿活力的作息沒有透露一絲陰鬱的氣息,我們觀察了一陣子後,雖然不認為身心科醫師需要介入,卻讓我對陳女士的經歷有了截然不同的感受。後來社工又告訴我們,她早早便和老公分居兩地。她說,她的家人充分尊重她的意願,但回顧她之前和我的談天,我更能在她的言談中感受到一種孤獨堅毅、卻讓我覺得有點落寞的情緒。我不知道那究竟是她本身的性格,還是過去數十年來的生命經驗積累出的處世態度。最終我們邀請她的丈夫和孩子一起參與家庭會議,她的丈夫在聆聽完所有資訊後,選擇尊重妻子的想法,後來我們只能讓她帶著危險邊緣的血鉀以及依舊脹得跟排球一樣的肚子出院返家。看著這位年齡與我母親相仿的女士,帶著隨時腸胃穿孔的風險離院,我擔心並懊惱著沒能讓她接受手術,但也逐漸接受每個人有自己的抉擇。直到她出院的一個月後,我又在病房見到了因腹痛到急診而住院的她。這次她告訴我,出院的一個月來,她悉心保養自己的腸胃、調整飲食、以配方奶補充營養,甚至一度她鼓脹的上腹在躺下時不會凸起,直到她因為太開心吃火鍋慶賀,肚子才又開始不適。這次入院時血鉀也幾乎在正常邊緣徘徊,不像之前那般危險。她聽到血鉀幾乎正常的消息,露出欣慰的神情,彷彿自己在跟疾病的爭鬥中小勝了一場,便積極詢問她是否可以回家。她說,她期待自己能像戰勝泌尿道感染一樣,終有一日用規律的飲食戰勝自己的腸道,讓她不用面對造口這個可怕的概念。她出院後,我一邊讚嘆著生命的韌性,一邊思考未來的她會有什麼樣的遭遇。第一次見到她時,我以為她終究會因為低血鉀導致的心臟功能失調回到醫院,沒想到一個月時間她就能自我校正到安全範圍。恐怕這就像她曾經的感染一樣,會是另一場十年抗戰,但誰知道呢?也許她真能與腸胃和平共存至生命終結的一刻。只是那就是即將離院的我可能不會知曉的未來了。我只希望她能帶著我對她的祝福,即便隻身一人,也能安然地度過她生命的每一天。責任編輯:吳依凡
-
2023-10-26 癌症.淋巴癌
腸道出血、血便竟是淋巴癌造成!不只頸部腫塊 醫曝更應熟記症狀「七字訣」
嚴重腸道出血、血便,不可掉以輕心。一名男子因大量血便而休克,緊急送至台北榮總就醫,經上消化道內視鏡檢查發現,有明顯的胃潰瘍,但切片報告證實,竟是罹患瀰漫性大B淋巴瘤,也就是淋巴癌。癌症造成腸道大量出血,但輸血及藥物治療效果不佳,台北榮總立即組成醫療團隊,經以血管栓塞止住出血點,合併類固醇、標靶藥物及多重化療。目前患者治療至今已超過一年半,無任何復發跡象。腸道出血、血便 竟是淋巴癌造成台北榮總內科部血液科主治醫師王浩元說,男子到院後,血壓極低,使用升壓劑讓血管收縮,以維持血壓,造成找出腸道出血點異常困難。因情況緊急,由放射科、麻醉科、腸胃科、一般外科及血液科共20位醫師組成醫療團隊,決定先暫停升壓劑,以血管栓塞止住出血點。北榮醫療團隊屏氣凝神緊盯血管攝影螢幕,在升壓劑停用的瞬間,病人腸道破損的動脈噴射出血流,放射科醫師成功進行血管栓塞止住出血,外科團隊接手緊急切除破損的腸道段落,並建立腸造口。但醫療團隊發現,除該段腸道,至少還有六處已明顯受到淋巴瘤的浸潤。為防止剩下的腸道因淋巴瘤持續惡化,再次大出血,病情相對穩定後,血液科醫師開始進行淋巴瘤藥物治療,包括類固醇、標靶藥物,以及調整過劑量的多重化學藥物。在醫療團隊的努力下,患者終於挺過了首輪淋巴瘤的治療,順利轉出加護病房。王浩元表示,新冠肺炎期間,患者順利完成所有治療,並成功關閉腸造口,恢復正常飲食,至今已超過一年半,並無任何復發跡象。在北榮堅強醫療團隊的努力下,以堅強的決心和勇氣,終於成功戰勝淋巴瘤。王治元說,淋巴瘤就是淋巴癌,最常發生在人體的淋巴結,但也能可能長在身體任何地方,包括腦部、肺臟、乳房、腎上腺、肝臟、睪丸、皮膚。因身體在頸部、腋下、腹股溝這三處密布著淋巴結,所以,民眾在上述三處摸到腫塊時,較易警覺或聯想到淋巴瘤。但身體仍有許多淋巴結是存在於摸不到的地方,如縱膈腔或後腹腔,就需要仰賴患者的症狀來協助醫生的臨床判斷。七字訣記憶淋巴瘤症狀王治元指出,民眾可以用「燒、腫、癢、汗、咳、瘦、累」七字訣,記憶淋巴瘤症狀,分別代表發燒、腫塊、身體癢、盜汗(夜間多汗)、咳嗽、體重減輕、異常疲勞。醫學將「發燒、盜汗、體重減輕」稱為淋巴瘤患者的「大B症狀」,只要有出現其中一項症狀,就能稱具有「大B症狀」。但並不是每位淋巴瘤患者都會發生「大B症狀」,依淋巴癌細胞的臨床特性作區分,侵略型淋巴瘤約8成有「大B症狀」,但和緩型的淋巴瘤則只有2成會表現。.淋巴瘤症狀:發燒、腫塊、身體癢、盜汗(夜間多汗)、咳嗽、體重減輕、異常疲勞.淋巴瘤「大B症狀」:發燒、盜汗、體重減輕淋巴瘤非常複雜 但第四期仍可能治癒王治元說,淋巴瘤與其他固態性腫瘤,如大腸癌、乳癌有所不同,淋巴瘤即使第四期,仍存在治癒的可能性。以國內最常見的瀰漫性大B淋巴瘤為例,即使為第四期,北榮仍然有近4成治癒機會。淋巴瘤是非常複雜的癌症,北榮淋巴瘤團隊依國際指引,依不同病理型態分成近百種的各式淋巴瘤診斷,且有各自對應治療策略。王治元說,患者被診斷出淋巴瘤,應尋求血液科淋巴瘤醫療團隊的專業建議,依個體情況共同討論與制定治療策略,在家屬身心支持下,一同面對。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06-01 焦點.器官捐贈移植
腸衰竭治療最後一塊拼圖!亞東醫院完成台灣首例活體小腸移植:小腸移植生存率有多高?
終於等到!亞東醫院副院長、小兒外科主任陳芸及其團隊5月30日完成台灣首例「活體小腸移植」,幫助一位成年腸衰竭女性,有機會重獲新生。該案例是亞東活體小腸移植人體試驗的首位案例,也是台灣第一例,完成案例後,亞東醫院第一時間向衛福部醫事司通報,術後個案需觀察半年,人體試驗將進行到年底,未來將視人體試驗結果,申請是否列為我國常規器官移植項目。.腸衰竭小檔案:腸衰竭是指腸胃道失去蠕動功能,使腸道無法吸收營養或水分,無法維持正常生活。造成腸衰竭的原因有先天或後天短腸症、腸道神經系統異常無法蠕動(如:先天性全腸無神經節、腸神經發育不良、後天慢性小腸偽阻塞症候群)、腸道粘膜細胞病變(如:先天腸粘膜病變等)、手術或腹部放療等因素導致嚴重腸沾黏。部分腸衰竭患者可透過治療恢復,其餘得透過小腸移植才有機會恢復,否則得終生無法順利進食,仰賴施打靜脈營養維生。首例活體小腸移植的患者,為一名成年女性,去年因腸缺血出現腸衰竭症狀,腸道無法正常蠕動,進食成為她最大的奢求,僅能靠施打靜脈營養維持生命。長期打針需在皮下建置人工血管協助,她的人工血管狀況愈來愈差,腹部20公分的空腸造口(即人工肛門),每天流出3000毫升的腸液,也使點滴數量愈打愈多,每天點滴可以打到5000毫升,一天24小時,幾乎隨時都得靠點滴維生。患者的狀況急迫,加上活體小腸捐贈的親屬配對符合條件,成為活體小腸移植首選對象,該名成年女性的兩位妹妹都願意將小腸捐贈給姐姐,經配對,其中一位妹妹的人體白血球抗原(HLA)相符達80%,最後選擇她與姐姐進行活體移植,取出妹妹體內150公分小腸,移植到姐姐體內,歷時多時的手術,5月30日傍晚完成,也成為台灣第一例活體小腸移植案例。衛福部醫事司司長劉越萍表示,國內僅有亞東醫院申請活體小腸移植人體試驗計畫,完成第一例移植後,第一時間即向衛福部通報,不過,活體小腸移植目前仍在人體試驗階段,後續待計畫完成後,由試驗單位申請是否要列入常規的移植項目,申請後,由專家審查委員審核決定。根據器捐登錄中心顯示,台灣目前有15人正在等待小腸大愛移植(死後屍體捐贈)。據了解,5月30日完成的活體小腸移植案例,也在器捐登錄中心的等待名單中。依照現行小腸大愛移植的條件,需在捐贈者過世後的4到6小時內完成移植,因小腸缺乏血液循環超過一定時間,將無法具有蠕動功能,而且小腸的配對需血型相同,捐贈者的年齡須在45歲以下,過世前,腹部都不曾開過刀,腸道沒有沾黏,才有機會可以移植。大愛移植與活體移植相比,前者可以捐贈的小腸長度可以達300公分,後者約150公分到200公分,兩者成功率相當,五年存活率都在六成左右。台灣每年約有100多位腸衰竭的患者,成年與兒童的占比各占一半,過去台灣等不到大愛移植的腸衰竭患者,都需要去國外試試看機會,如今亞東醫院完成首例小腸活體移植,等於是將腸衰竭治療的最後一哩路補足。大愛小腸捐贈困難,小腸移植手術難度高、如今國內完成首例活體小腸移植,代表完成腸衰竭治療的最後一塊拼圖。什麼是小腸移植?誰需要移植,以下整理相關QA一次解答:.誰需要小腸移植?病人小腸衰竭,包括嬰兒或成人有超短腸情形(嬰兒小於10 cm的空腸,或成人小於50 cm的空腸),並且沒有迴盲瓣。還有先天性腸黏膜發育不良、長期靜脈營養導致併發症,如肝功能障礙、主靜脈管道栓塞、因腫瘤治療造成造成短腸症等。.小腸的功能是什麼?食物從胃送入小腸,小腸是條彎彎曲曲的管道,約有6公尺長。在小腸中,食物會被進一步的分解,養分也在此吸收。小腸和胃在幽門括約肌處相連接,小腸末端則終結於大腸的第一部分,也就是盲腸處。小腸主要有兩大功能:完成食物之化學分解作用,也是消化產物被吸收進入血液的場所。小腸的內部構造可吸收從食物轉變而來的各種養分。小腸第一部分叫十二指腸,約有30公分長,它可接受胰臟及肝臟所分泌之消化液。小腸的第二部分叫空腸,約有1.8公尺長。空腸黏膜細胞所分泌之酵素,再加上十二指腸之分泌液後便可使養分之分解工作完成。而小腸的第三部分叫迴腸,約有4公尺長,其主要功能為養分之吸收。當小腸長度或吸收能力大量或漸進的減少,可能導致不可回復的腸衰竭。.小腸移植執行難度多高? 小腸移植是所有器官移植中最複雜且艱鉅的治療,台北榮總於108年個案發布記者會指出,每年全世界執行個案約100例,遠低於其他器官,主因在於受贈者嚴格的篩選條件,例如短腸症患者必須能夠長期存活,並且通過移植評估,沒有任何惡性腫瘤;醫療團隊執行的能力與規模也很重要,具有照顧腸道衰竭患者的能力,包括居家全靜脈營養照護團隊,還有移植團隊,術後照顧團隊,內視鏡專科醫師與病理科醫師等。.小腸移植大愛捐贈條件為何?小腸移植需在捐贈者過世後的4到6小時內完成移植,因小腸缺乏血液循環超過一定時間,將無法具有蠕動功能,而且小腸的配對需血型相同,捐贈者的年齡須在45歲以下,腹部都不曾開過刀,腸道沒有沾黏,才有機會可以移植。.為什麼推動小腸活體移植?亞東醫院官網指出,成年小腸衰竭患者若能排進器官移植等候名單,平均約2到3個月,就有希望等到捐贈;至於兒童患者,因體型差距,兒童小腸衰竭患者無法接受成人大體的小腸捐贈,但幼兒大愛器捐勸募難度高,合適的器捐來源難求,臨床上兒童小腸衰竭患者動輒得拖著病體苦撐2、3年以上,好不容易才能等到移植機會;期間撐不過而抱憾離世者,不勝枚舉。亞東醫院副院長陳芸過去受訪強調,等待小腸大愛捐贈緩不濟急,醫療團隊與時間賽跑的唯一利器,就是盡早推動小腸活體移植醫療技術。亞東醫院於2021年3月得到衛福部許可,可開始進行活體小腸移植的人體試驗。大愛移植與活體移植相比,前者可以捐贈的小腸長度可以達300公分,後者約150公分到200公分,兩者成功率相當,五年存活率都在六成左右。.小腸移植可能有哪些併發症?根據英國國民保健署NHS的資料,與所有類型的手術一樣,小腸移植也存在風險。以下為可能發生潛在的嚴重併發症:.心臟和呼吸問題.小腸感染——例如巨細胞病毒(CMV)感染.血塊(血栓形成).移植後淋巴組織增生性疾病 (PTLD),由EB病毒感染白血球,如果不及時治療,可導致全身異常生長和多重器官衰竭.捐贈器官的排斥反應.與長期使用抗排斥藥物相關的問題——例如感染風險增加、腎臟問題和某些類型的癌症.為何小腸移植會出現排斥反應?排斥是身體的正常反應。移植新器官時,你身體的免疫系統會將其視為威脅並產生抗體,從而阻止器官正常工作。器官移植術後排斥反應分三種,分別為超急性、急性與慢性排斥反應,其中小腸移植排斥反應最強烈。亞東醫院副院長、小兒外科主任陳芸過去曾受訪表示,相較其他器官,小腸淋巴組織多,易引起強烈免疫反應,產生排斥。【延伸閱讀:器官移植後/排斥反應...小腸最劇烈、眼角膜最小】為了降低捐贈器官排斥反應的風險,醫療人員會在移植期間和移植後給予削弱免疫系統的免疫抑製藥物,並且必須終生服用。除了停止捐贈器官的正常工作外,排斥有時還意味著小腸中的細菌會進入你的血液並導致嚴重的廣泛感染。手術後移植團隊會密切監測,以降低這種風險。還有另一種罕見的排斥反應,即移植新器官的免疫細胞與宿主細胞作鬥爭。這稱為移植物抗宿主疾病(GvHD)。GvHD可能在移植後的幾週內發生,或者較少見的是在幾個月甚至幾年後發生。.目前有那些醫院執行小腸移植手術?2012年亞東醫院獲得核准,成為台灣第一家可執行小腸移植醫院,目前可執行小腸移植的醫院有亞東、台北榮總、中國醫藥附設醫院、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醫院。 .小腸移植手術健保有給付嗎?根據健保署2008至2021年統計,全國共進行14例小腸移植手術,年齡中位數為36歲,病人存活率3個月為93%,1年為71%、3年為64%、5年為54%,手術費用為健保給付。14位移植患者中,男性8例,年齡中位數53歲,病人存活率3個月為100%,1年為75%、3年為63%、5年為53%;女性6例,年齡中位數為30歲,病人存活率3個月為83%,1年為67%、3年為67%、5年為67%。目前14例小腸移植個案,執行醫院分別為亞東醫院12例、台北榮總2例,年齡中位數分別為32.5歲及58.5歲,亞東醫院移植病人存活率3個月為92%,1年為75%、3年為67%、5年為67%。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04-10 癌症.大腸直腸癌
出現7症狀當心大腸癌已上身:做對2件事可助預防
大腸癌長年盤踞10大癌症之首,國內許多知名人物因大腸癌而離世,包括藝人豬哥亮、賀一航、屏風表演班藝術總監李國修及知名小兒科醫師葉勝雄,近幾年資深藝人余天二女兒余苑綺也因大腸癌多次復發,頻繁進出醫院治療。醫師表示,大腸癌早期治癒率高,呼籲高危險群民眾定期檢查、及早發現,才能避免疾病帶來的死亡威脅。有家族史、又愛吃紅肉 超高危險群●大腸癌常見症狀沒有大腸癌的症狀,不代表沒有大腸癌或息肉,實際上很多人在大腸癌相當嚴重的時候才出現症狀,待症狀併發就醫,往往已是臨床上的第三或第四期了。大腸癌可能出現下列症狀,應馬上到醫院找腸胃科或大腸直腸科醫師診治。 1. 排便出現血絲或呈黑色、大量黏液。2. 糞便型態改變,便量變少或由少變多,或由粗變細,拉出如鉛筆般細糞。3.腹痛或絞痛。4.裏急後重,即排便後沒多久就又想解便,常有解不乾淨的感覺。5.不明原因貧血。6.不明原因體重減輕。7.腹部出現不明腫塊。●誰是大腸癌高風險群?1.好發年齡為50-85歲台大醫院內科部主治醫師暨健康管理中心主任邱瀚模說,大腸癌成因很多,男女發生率差不多,雖可能發生在任何年齡,但好發50至85歲,年齡愈大,息肉愈容易在大腸各處生長,增加癌變風險。若以完全沒做過篩檢的年長者來說,每15人就有1人可能有大腸癌。2.有家族史者民眾若有家族史,如一、二親等中的父母、兄弟姊妹中有人罹患大腸癌,或有息肉症,罹癌機率會增加。3.得過乳癌、卵巢癌及子宮內膜癌者。4.有八年以上潰瘍性大腸炎者。5.吸菸者長期吸菸者,罹患大腸癌機率比非吸菸者高。6.三高患者若有糖尿病、高血脂、高血壓等,也增加大腸癌風險。7.肥胖不運動者肥胖與缺乏運動是大腸癌危險因子。過去研究發現,肥胖、慢性發炎與大腸癌形成有密切關係。8.愛吃紅肉者國人飲食西化,外食、速食吃進過多紅肉,夜市中熱狗、雞排多為高脂及高溫油炸物,加上蔬菜水果攝取少,又久坐、缺乏運動、晚睡等,腸道蠕動慢、排便不順,增加致癌物與腸道接觸機會。台安醫院大腸直腸外科主任糠榮誠表示,研究顯示,紅肉如豬、牛、羊攝取過多,容易罹患大腸癌,建議紅肉一天攝取量不宜超過16克,若吃牛排餐,則一周最好不要超過兩次。【延伸閱讀:大腸癌最愛找上誰? 醫師教你如何預防大腸癌】「全大腸鏡」檢查 一定要做完整●揪出大腸癌該做什麼檢查?1.糞便潛血檢查(冬天最適合做)研究顯示,冬天是做糞便潛血檢查最合適的季節。邱瀚模表示,韓國曾在七月分析三萬五千多名民眾的糞便潛血檢查及大腸鏡檢查結果,發現當環境溫度高於24度、濕度高於80%,糞便潛血檢查陽性率及敏感度顯著下降,這表示發現癌前病變機會降低,導致民眾下次篩檢前發生大腸癌機率上升。邱瀚模說明,並不是夏天不能做糞便潛血檢查,只是高溫高濕讓檢體容易變質,破壞血紅素,降低陽性率。建議民眾一定要把檢體盒放冰箱,冷藏可以保存一周都沒問題。但很多民眾很難接受冰箱有糞便檢體,都放在室溫環境,如果夏天放一個晚上就立刻送驗,可能影響不大,如果幾天後才送驗,檢體品質就會打折扣。2.大腸鏡檢查(一定要做「全大腸鏡」)現行糞便潛血檢查相當精準,若檢查結果是陽性,一定要接受大腸鏡檢查。邱瀚模表示,陽性個案未作大腸鏡,未來死於大腸癌風險增加64%。不過,大腸鏡的執行效果,受到盲腸到達率、腺瘤偵測率、清腸程度影響。邱瀚模建議,如果大腸鏡沒有完整檢查到盲腸,下次篩檢前發生大腸癌風險增加76%,所以建議偵測大腸癌一定要做完整全程的大腸鏡,不宜只做直腸鏡或乙狀結腸鏡。如果在腺瘤偵測率小於15%的院所做大腸鏡,下次篩檢前發生癌症的風險增為2.4倍。至於清腸程度,建議確實執行低渣飲食,並在檢查前五到八小時喝清腸藥,太晚或太早喝都會影響清腸率。三期前多可手術切除 五年存活率高●大腸癌期別與治療方式1.零到一期 建議腹腔鏡切除病灶 ◎第零期:病灶未出腸道黏膜層,即所謂原位癌。五年存活率:切除病灶形同治癒◎第一期:癌細胞已穿過黏膜層,進入黏膜肌層與黏膜下組織,但未散布至固有基層外。五年存活率:約八成五至九成(復發率約一成)治療方式:在大腸癌治療方面,除非發現時已是第四期,一般多以手術為首選。手術目的是切除腫瘤與鄰近的腸繫膜和淋巴結,並重建腸道的完整性。該選擇腹腔鏡還是傳統開腹手術?醫師表示,應考量個別病情及醫師專長,成功率才有保障。根據健保數據顯示,每兩位接受手術的大腸癌患者中,就有一位選擇腹腔鏡手術。彰化基督教醫院直腸外科主任張譽耀指出,透過腹腔鏡切除大腸腫瘤,幾乎已是大腸癌標準治療方式。林口長庚大腸直腸肛門外科主治醫師游正府表示,針對零期原位癌及第一期患者,腫瘤尚未穿透肌肉層,一般建議以腹腔鏡直接切除病灶。游正府表示,傳統手術有15到20公分的傷口,腹腔鏡將鏡頭與器械穿入患者體內,進行腫瘤切除,手術傷口小、疼痛減少。長庚經驗顯示,患者術後隔日便能下床,住院天數比傳統手術患者少一至三天,可盡速回歸正常生活。臨床研究也支持,傳統手術與微創手術能達到同樣效果,沒有「微創手術開不乾淨」的疑慮,但並非建議所有的大腸直腸癌手術都應以腹腔鏡執行。2.二到三期 是否開腹須評估 ◎第二期:癌細胞已穿過大腸壁,侵入附近組織,但未蔓延至附近淋巴結。五年存活率:約八成(復發率約兩成)◎第三期:癌細胞已蔓延至附近淋巴結,但未侵襲身體其他組織。五年存活率:約六成五(復發率約三至三成五)游正府表示,大腸癌第二期以上,惡性腫瘤已穿越腸壁、侵犯肌肉層,第三期則擴散至局部淋巴結,此時腫瘤型態更顯複雜,手術難度也高,究竟該選擇腹腔鏡或傳統開腹手術,應由主治醫師評估患者病情為原則,醫病雙方經討論達成共識。若腫瘤位置在直腸,且侵犯穿透肌肉層、進入周邊組織,或有一至三顆區域淋巴轉移,一般建議術前先進行化療與放射線同步治療。游正府解釋,直腸位於骨盆腔,手術時空間較侷限,若能先化療與放療縮小腫瘤,患者保留肛門機率較高,局部復發率也降低。3.四期患者 化療與標靶並行 ◎第四期:癌細胞已轉移至遠端器官,如肝臟、肺臟等。五年存活率:約一成五第四期患者的腫瘤細胞已轉移至遠端器官,不是手術可單一處理,此時建議進行雙化學藥物合併標靶藥物治療,約有一成五患者能存活五年以上,甚至長期存活。部分第四期患者腫瘤轉移至肝臟,若轉移部位能接受手術,此時未必需要合併標靶藥物治療。至於手術切除範圍,張譽耀指出,依腫瘤位置而有所不同。若腫瘤在盲腸、升結腸等,進行右側大腸切除術;若腫瘤位於左側橫結腸、降結腸等,則進行左側大腸切除術,原則上是將腫瘤及淋巴結等廓清切除後,再將腸道接合在一起。張譽耀指出,大腸癌手術切除腫瘤後,必須重新接合腸道,若患者營養不良或傷口難癒合,便可能影響腸道接合,此時就可能造成「滲漏」,這也是大腸癌手術最常見的合併症。張譽耀說,每次術前說明時,「滲漏」是他一定會向患者及家屬解釋的部分,一旦「滲漏」,腸道裡的排泄物流入腹腔,將汙染造成腹膜炎。此時便需要做一個暫時性腸造口,在腹部開口,讓排泄物直接排出,避免汙染腹腔。游正府表示,臨床九成五以上裝置腸造口的患者,術後三個月可順利將腸道重新接合、恢復肛門排便。僅少數直腸癌患者因腫瘤位置非常靠近肛門括約肌,或因術前化放療導致肛門肌肉組織纖維化,影響腸道接口癒合能力,才需裝置永久性腸造口。素食有助防癌 但不耐高溫的「植物油」暗藏風險●大腸癌如何預防?1.定期篩檢50歲後應定期做大腸直腸癌篩檢,包括大腸鏡檢,目的是及早找到息肉,在尚未演化成癌症前摘除。2.高纖飲食減肉減油、多蔬少油不炸、減少肉類攝取,以雞、魚等白肉或豆類,取代豬和牛等紅肉。大腸構造比較適合多吃高纖蔬菜、水果、全榖類食物,可幫助腸道正常蠕動,讓排便順暢。3.適量維生素攝取研究發現,缺少鈣質、維他命A、C、E及礦物質硒,都會增加大腸癌罹患率。增加鈣質攝取、適度吃一些乳酸菌。4.少喝酒每天飲酒不超過一杯,飲酒對健康有正、反兩面影響,對於大腸癌來說,可能增加罹患機率。5.不吸菸不只大腸癌,吸菸增加所有癌症的風險。6.多運動每天至少做30分鐘體能活動,如步行、慢跑甚至跳舞,有助腸子蠕動。7.保持理想體重身體脂肪量過高者也是癌症的高危險群,宜保持適當體重。●關於大腸癌,我想問……Q:吃素能預防大腸癌嗎?糠榮誠表示,多吃蔬菜有助腸道健康,降低罹癌的可能性,但不代表「吃素」可以預防大腸癌。他表示,素食多使用植物油,這類油品不耐高溫,反而可能因烹調方式有致癌風險。另外,許多素食是豆製加工品,建議以原形食物為宜。糠榮誠和邱瀚模皆表示,預防大腸癌,應保持規律作息、飲食均衡,少吃油炸物、紅肉或煙燻、鹽漬加工肉品,並養成定期運動習慣,注意體重控制。最重要的便是定期接受大腸癌篩檢,目前成人健檢提供50至74歲民眾兩年一次免費糞便潛血檢查。Q:大腸鏡安全嗎?會不會穿破腸子?現在技術進步,腸穿孔比率約百分之一,切除瘜肉造成腸破洞機率約千分之一,但人體會自行修補。大腸鏡檢查透過內視鏡從肛門進入,大腸鏡通過大腸彎曲處時,會出現輕微不適及疼痛感;無法忍受疼痛民眾,靜脈給予短效鎮靜及麻醉止痛藥做無痛大腸鏡檢查,檢查很安全。Q:醫師說我有大腸息肉,代表我一定會罹癌嗎?大腸息肉是指粘膜表面的突出物,很多是良性的。如果超過一公分,癌化的機率高;體積小可透過內視鏡切除,如腫瘤太大需外科手術,並做大腸鏡檢查追蹤。Q:檢查出糞便潛血,代表我一定會罹癌嗎?有可能是檢查前三天吃到豬血或類似紅肉,或吃到含鐵質高的菠菜與蘋果,排除這些因素後,就要到醫院進一步做大腸鏡檢查。
-
2022-11-14 焦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無暇哀痛
【編者按】本週的主題是「老年喪偶」。這是人生最困難的生命考驗,長壽固然是許多人憧憬的目標,但勢必要付出的代價是老人總有一天必須面對鰥寡孤獨的考驗。本週我們邀請到兩位先生因病過世已有一段時間的夫人,回顧當年自己如何接受終生伴侶離世的心路歷程,同時我們也邀請一位具有安寧照護專業訓練的精神科醫師,分享他如何幫忙家屬。我們非常感謝兩位作者分享這段走過憂傷深谷的經驗,更希望她們因爲寫出鬱積內心深處的離愁,重溫過去共同生活的甜美回憶。先夫摯友在四月初,不知我正在ICU;來訊息向我邀稿。他說:「我最近一直在思考,不管多幸福多如意的人生,夫妻之間一定有一個人會先走。而在現今的環境,雖然平均餘命因為醫學的發達而逐漸延長,但是年紀越大,對這種愛人的離開,更是越來越難適應,所以我很想邀請幾位好友的遺孀,與我們分享她如何成功地『走出哀傷的深谷』。」我驚訝於他用肯定的語氣認為這幾位遺孀已成功走出哀傷。其實要如此判斷是要確實知道幾個步驟:先有哀傷、沉溺哀傷不拔、力圖脫困振作、尋求到化哀傷為力量的釋懷。鴻傑離開我再約半個月滿一年半。他去世後,與其說我現在是「成功的走出哀傷」,不如說「我成功的浸淫於美憶及感恩中」。或許是因我們的經歷較特殊,他一直硬朗的身體,在最後的十年,卻受累於健康因素的限制。不但失去原有比常人強的工作能力,思考統合能力,靈活運用電腦的能力,還因走過鬼門關,住院355天,四進四出加護病房,身心經歷的折磨非比常人。期間只有我倆相依為命,幾乎沒請看護,我全程陪他走過。從他生命力因化療不適很快的趨近於零(嚴重敗血),到緩慢的重拾回近於常人的生活。他本來是工作忙到無暇陪我,到最後十年是兩人成連體老人相扶持。我把這機緣看成上蒼的補償及給了更能透徹體會愛的真諦的機會。我倆都學習了這輩子未曾想過,未曾遭遇的事,因此更懂對方,更珍惜彼此。若要說打擊,2014年2月他因肺腺癌開刀後,後續的化療,才第一劑的白金打過,不到一週就突然昏倒,繼之敗血,不到十小時就被宣告需要有最後的心理準備。還好進了加護病房,三隻升壓劑齊用,全賴呼吸器與藥劑在支援,白血球掉到240個,無免疫力,無抵抗力,偏偏急救時插管,造成吸入性肺炎。經過關鍵五天,血壓稍回來,肺炎,呼吸窘迫非常嚴峻。打了嗎啡減輕他的痛苦。開放的探病時間進去看他是交織的各種管、各種針露在蓋被外,看不出他的表情。房內各種儀器及監控儀器都在發出各自的聲音,他則是昏迷的。我覺得那時才是最哀痛的煎熬,前景是什麼,完全無法掌握,我只能一直在扮演簽署同意書的角色。感謝醫護的盡心努力,感恩醫學的精進,到他有意識,讓我們看到一線希望時已超過一個月;而真正較穩定,沒有一再進出加護病房是半年後的事了。355天後出院時是比植物人好,但有很多障礙。領了重大傷病卡,領了殘障手冊。短期記憶受損,氣切管仍在,外加迴腸造口,還有血管阻塞治療中。回診是我開車送陪,居家照護是我囊括所有護理與家務,連身體復健也是我設計陪著作。從無法自行走路,手無舉杯之力,心跳因仍在100左右,吃東西容易喘;到我有勇氣帶他去外食,甚至在buffet 自己端盤取食,是出院後八個月後的事。到他有能力走上坡路,踏青一小時是2017以後的事了。只能說這段共同努力的日子,隨時都明白無常還是有可能會再遇到,但與其罣礙倒不如更珍惜日日的進展與兩人更融合的感情。試想,他怕我孤獨,努力戰勝病苦,熬過艱鉅的躺床近年,無法翻身無法言語,求活就是只為能多陪我。我照護他不遺餘力,做到忘我,無我;就是一個信念,要把他帶回家,讓他能夠與我共度晚年。兩人共同患難後更懂水乳交融的可貴。平日孩子們都不在身邊,是會擔心兩人中任一人臨走時的險境是否應付得來。走過顛簸,闖過鬼門關,重拾的生命猶如上蒼的贈品,只能祈禱,希望被收回時一切平順。果然,2020/12/3臨睡前,他在與我對話中,突然祥和的嚥下最後一口氣。五秒決定了陰陽兩隔。急救無效後。只有我和兩位學生守靈。我一再親吻他的額頭,感受到他體溫的下降,低語告訴他:「辛苦了,放心走吧!未了之事就交給我來。」最愛走了,哪有哀痛沉淪沮喪的時間。擺在眼前的是好多後事要處理,完全都得自己來。女兒獨自趕回台灣,因為疫情隔離,幫忙有限。出殯後,她急著離開臺灣回僑居地,外孫子女等著她。這一年半,光是報稅繼承處理就花了半年。我很想外子,很感謝他當年有勇氣追求我,並給了我一生精彩。他的內斂與寡言,讓好多人只知道他在學術上的成就。很少人知道他其他才華,及豐富的內涵。我像是獨享了他各種真善美。元稹的一首詩,最能詮釋他走後給我的觸思。詩人元稹的《離思》,全詩如下:「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取次花叢懶回顧,半緣修道半緣君。」鴻傑是這一生中最令我折服的人,也是最與我匹配的人。我可以因為他,放棄自己原想追求的理想,就專心在協助他,讓他無後顧之憂,以他的理想當成自己的理想來追求,所以我也融入他的工作領域,甚至與他的學生打成一片,當溝通的媒介。他走後,學生甚多追思。於是我立下為他出紀念文集的願望,分享他各方面的才華遺作,我用了元稹後半段的詞當成書的副名。書厚達540頁,全彩色版精裝,結緣贈送。這書我趕在他第一個冥誕前出版。八月底,離他往生約九個月,幾乎是不眠不休,浸淫在他從文藝青少年到爐火純青的教授,隨手拈來都是令人墜入詩篇般優美意境的描述,道出台灣山林之美,有系統的介紹了護國神山與它孕育的森林如何造就這寶島臺灣,有感性,有知性。我哪有哀痛,只是更佩服與更感恩過去半世紀的相知相惜。只因我們都共同努力過,很充實的走過,擁有過的是永存在識田的。抱著書如懷抱他,我不哀痛!出了書,我又進一步成立以他名義立名,獎助與他有相同理念,有心研究臺灣森林有關的學術研究者,希望能繼續他的志業,使之能更臻完善。忙了一陣子終於有專業學者願意接受委以重任,我扮演贊助的出資人。一切就緒了,下半年就可以上路,十年的計畫,預計每年百萬,讓我在有生之年好好運用長年來與鴻傑勤儉生活的積蓄。我不哀痛,因為他仍在指引我!
-
2022-09-21 焦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病人與家屬的苦痛引起的人文省思
【編者按】本週的主題是「醫學生的心語」。三位實習醫學生各寫出在「醫學人文個案討論會」提出自己在臨床實習所遭逢的困難,而透過師生的討論所得到的心得。醫學生遭逢「被病人拒絕」的情境,包含問診、身體診察以及進入開刀房學習等,而更學會如何與病人溝通,以贏得病人與家屬了解醫學生參與病人照護在培育好醫師的重要性。醫學生透過一位接近生命末期的病人,慢慢地瞭解到病人以前到現在生病後生活的調整,學會適當地表達同理心,一句出自內心的「你真的辛苦了」更加能夠讓病人及家屬得到安慰。在疫情壓力之下,醫學生見證到在開刀房、隔離病房的環境下臨床教育的困難,非常感謝老師與病人願意給自己機會學習,也提醒自己,好好記住由病人身上所學到的知識技巧,在未來行醫時,能夠真的幫助到病人。延伸閱讀:醫病平台/病人為何抗拒醫學生?以前在學校上課的時候都會被訓練從病人的症狀、臨床表現去判斷該做什麼檢查,再通過檢查的結果去決定後續的治療及處置。同時間我們也被教育需要尊重病人的自主權,病人有權利知道自己的身體狀況,不要擅自幫病人做任何決定。進臨床之後,不管是在病房抑或是門診,看到的病人或是家屬大多都有很強的求生意志,有人會因為病情的反反覆覆而感到焦慮;有人會因為病情好轉,不停地向醫療團隊鞠躬道謝;也有人因為被告知只剩下幾個月或是幾年的生命,抱在一起啜泣禱告甚至是大哭。這些場景在白色巨塔裡幾乎每天都在上演,而對於剛進入臨床還未滿一年的我,遇到這些病人及家屬,心裡總是在想,身為菜鳥的我又該怎麼幫助他們?直到遇到了蔣阿姨這對夫妻,我才意識到自己好像忘記了有那麼一群病人或許不如我們想像的會想一直帶著疾病沒有希望地活下去。 還記得那一天是我從外科換到內科的第一天。當時候被交班要照顧一位72歲的蔣阿姨,主要是因為尿道感染導致的高燒、休克而住院。在入院的第一天除了給予點滴補充電解質,每天也固定在使用抗生素作爲感染的控制。但因爲抗生素的使用,在入院的第三天開始有拉肚子的現象。通過病歷系統大致瞭解了病人狀況後,我帶著忐忑的心情進入她的病房,打開門映入眼簾的是一對白髮蒼蒼的夫妻。先生坐在窗邊的沙發上看著報紙,而太太,也就是蔣阿姨本人則坐在病床上瞪著大眼珠子看著我。在我印象中,蔣阿姨是一個瘦骨嶙峋的老太太,臉上帶著一個銀框眼鏡,看起來有些虛弱但精神也不至於太差。向他們兩老自我介紹之後,我簡單地幫她做些身體診察。掀開被子和病服就如病例所記載的,阿姨右手有一個靜脈留置針,右下腹有一個腸造口,身下還有一個尿管。這時候蔣阿姨也開始抱怨抗生素導致她不停地拉肚子,擔心自己會因此脫水等。稍微向她解釋病情及安撫之後,我就如往常回到工作室去處理其他事情。到了第二天下午,本來想説在下班之前再去看看蔣阿姨的狀況。打開病房的門,蔣阿姨剛好從厠所走出來。左手推著點滴架,右手被先生攙扶著,緩慢地走向病床。大致地詢問她的狀況,她突然問了我一句:「你覺得我這樣活著還有什麽意義嗎?台灣爲什麽沒有安樂死?」看著蔣阿姨一臉認真地發問,當下的我頓時語塞了。這個問題雖然以前上醫學人文的課的時候偶爾也會被提出來做討論,但直接被病人問的時候,還真的不知道該怎麽回答才不會讓病人難過。「你看看我身上都是什麽?我的大腸幾乎都被切掉了,吃也吃不下,還要依靠這個腸造口;現在這個尿管又不能拔掉,這樣還有什麽生活品質?」傾聽完蔣阿姨的抱怨後,我努力地在腦中尋找各種適當地詞彙去安慰她,試圖想要站在她的角度去理解她,並且婉轉地解釋之所以要有這些處置的背後原因。但這僅僅只是開始,到了第三、第四天,幾乎每一次去找蔣阿姨,她幾乎都會强烈地表達她求死的心,若不是因爲不敢自殺或許早就已經自我了斷。其中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某個下午的一段對話,「我從34歲開始因爲大腸癌就一直在動手術,前前後後因爲各種原因動了六次大手術。你知道我到後來每次術前都在想什麽嗎?」 我搖了搖頭。「我每次都希望自己麻醉之後就再也不要醒過來了,但每一次結果都讓我失望,睜開眼睛我又在病房了。這根本就是人間鍊獄。」聽完這番話,心裏還是蠻震驚的,但我更擔心身邊的先生聽了這些話會不會覺得受傷難過,但先生也只是臉上露出愁容沒有多説什麽。這句話到如今還在我腦海縈繞著。對啊,這些事情如果發生在我身上,我又是否能夠承受得住。因爲多次的大腸切除手術而有的腸造口本來就給生活帶來許多的不便,今年又因爲被診斷有神經性膀胱而需要長期放尿管,拔除尿管會因爲長期尿滯留而導致尿道感染,但不拔也會有感染的風險,甚至還會造成出門的不便。聽著蔣阿姨一一訴説著她的苦,我在旁邊卻只能給予言語上的安慰,其實心裏多少有些挫折及無力。同樣的安慰話語我大概重複了不下十遍,口罩下的臉龐也只能苦笑,因爲彼此都知道要徹底解決這些困擾實在有點困難。一直到出院前幾天,蔣阿姨又開始出現新的多喝多尿症狀,懷疑是中樞性尿崩症引起的。因此在出院當天,我們建議她可以回門診做個腦部核磁共振檢查,查明是否為腦部有異常才導致突然有那些症狀。但他們兩個接下來的反應卻出乎意料地敏感,尤其先生的反應更是當頭棒喝狠狠地給我上了一課。蔣小姐大聲地嘶喊著:「我可以不要做檢查嗎?我真的崩潰了!崩潰了懂嗎?每天在醫院當白老鼠被抽血,現在還要做腦部檢查!」「那個我們可以先不要做這個檢查嗎?她已經很勇敢了。動了六次手術,每次都是因爲一個檢查,醫師看了報告臉色一變,我們就知道大事不妙了。她做這個檢查對她有什麽幫助嗎?」「主要還是想查明原因,畢竟她前幾天因爲有跌倒撞到頭,但即使找到原因了我們也不會建議動手術……」「那可以先不做嗎?我們真的不想要再發現一個新問題了。我們就兩個老人家相依爲命。我也70幾了照顧她也不容易,我們後面幾次會答應動手術也不是期望什麽,只是希望她可以在麻醉的情況下舒服地離開,但每次都不成功。」這排山倒海的負面情緒就這樣淹沒了整個病房。那沉重的氛圍確實讓人有些窒息,面對兩位老人家突然崩潰的情緒,我和學長顯得有點手足無措。畢竟很多時候,我都會條件反射地覺得有發現新問題就應該安排檢查找出原因,但他們的每一句話卻提醒了我不是每個檢查、每個結果都有意義。如果一個檢查的開立只是爲了要給我們一個答案,但改變不了後續的處置,那做或不做需要謹慎地考慮,畢竟對於醫療端,執行一個檢查説不上很難,但這可能會給病人帶來心靈上的陰影。因爲對於那一天在病房發生的每一幕還是耿耿於懷,我也因此詢問了多方的意見,面對這種因爲長期的慢性疾病而活得生不如死的病人,我們該如何去安慰,去給予他們需要的幫助。雖然沒有一個正確的答案,但就像在醫學人文大家所討論的,我們或許可以多瞭解病人在生病前的生活,慢慢地去瞭解他們以前到現在生病後生活的調整,從中和病人多聊一些他們開心的事,而不是一直讓病人深陷在難過的情緒裏。除了在適當的時機找社工和身心科介入,我們也可以適當地表達我們的同理心,與其説「我可以理解你」,我們不妨可以試試看說「你真的辛苦了」,或許比起前者,後者更加能夠讓病人及家屬得到些許安慰。而至於要怎麽更加從容地去安慰病人,或許也只能靠經驗的纍積了。曾經我在老師分享的一篇文章裡讀到作者對「生、老、病、死」的願望就是「生得健康、老得快樂、病得短暫、死得乾脆」。這看起來簡單,但能夠做到的又有多少人。尤其這種長期被疾病困擾著,但又不至於在短時間内走上死亡之路,只能每天痛苦地過著沒什麽品質的生活,被疾病折磨的病人,我們醫療端又能夠給予什麽幫助,確實也是我們需要正視的問題之一。
-
2022-04-14 癌症.大腸直腸癌
8旬老婦腫瘤阻塞腸道難排便 金屬支架協助恢復
85歲陳姓老婦有大腸癌病史,近日因腹部疼痛脹大、排便不順而到醫院急診,經電腦斷層檢查發現,她的大腸腫瘤復發並阻塞腸道,醫師安排老婦接受大腸金屬支架手術治療,術後老人家可順利排便、不再腹脹,也恢復正常進食。大千綜合醫院肝膽腸胃科主任洪吉來表示,約20%的大腸癌病人常發生腫瘤阻塞腸道影響糞便排出,導致病人食慾減退、腹脹、排便困難等狀況。過去要解決這種困擾,大多以暫時性腸造口(人工肛門)處理,但缺點是容易產生側漏、異味,影響病人日常生活,也必須時時注意腸造口的清潔與照護,才能避免感染問題發生,但現在已可使用大腸金屬支架解決病人上述的窘境。他指出,大腸金屬支架與心臟支架相似,透過類似大腸鏡的方式將支架放進腸道,讓腫瘤不再堵住腸道,不僅不需要面對腸造口的多項問題,病人更能改善排便狀況,並可恢復飲食、補充營養,待體力充足後再接受手術治療處理腫瘤問題。大腸癌是國內常見的癌症之一,初期治療多有不錯成果,但到了晚期常因病情導致腹痛、腹脹、排便不順或出血情形,嚴重影響病人身體狀況。因此,日常生活除了要注意飲食均衡、多攝取高纖食物、戒菸酒之外,50歲以上民眾記得每2年做一次免費糞便潛血檢查,若有異常一定要進一步接受大腸鏡檢查,才能早期發現、早期治療,不致延誤病情徒增困擾。
-
2022-04-11 醫聲.癌症防治
2022癌症高峰論壇/癌症預後佳 癌友重建性自尊得性福
癌症希望基金會特約心理師、慈恩心理治療所所長邱似齡今在聯合報舉辦的2022癌症高峰論壇上指出,癌友治療後進入復原期就可恢復性生活,並透過道具、潤滑油及姿勢調整等方法,由性溝通來重建性自尊。 邱似齡指出,十年前她的第一份工作在醫院擔任安寧心理師,當她年紀輕進入職場就受到很大震憾,就是面臨生離死別!但令她好奇的是,「還有家屬和病人來問我,在這個時期,我如何和生病的先生和太太發生性行為?」邱似齡觀察到,多數男性患者仍積極想有性行為,女病人此時期大多想放棄。當時他們問邱似齡該怎麼辦?十年後邱成為性諮商師,可提供建議給癌友。邱似齡說,癌症治療經歷手術、放射線治療、化學治療,也許部分器官必須切除,術後造成傷口疼痛,身體姿勢、肌力都有改變;或治療時影響血管流量;有人因女性因荷爾蒙治療而造成陰道乾澀或性交疼痛;大腸癌病友則因腸造口可能有氣味而影響性行為時的心情。癌症會有死亡威脅,但隨著醫學進步,癌症存活率好。邱似齡發現,現在有些癌友只有廿、卅歲,因此癌友的家庭關係、甚至是親密關係,都是迫在眉睫的問題。回到現實的生活裡,癌友也會遇到擔心癌症復發?到底要觀察多久?身體好像和以前不一樣了?角色可能也不一樣了,不再是一家之主?或眼睛看得到的身體器官被切除,像是乳房切除造成身體意像的失落,我不再有女人味了?會不會被嫌棄?也擔心伴侶往外發展,或是質疑病人需要休息康復,發生性行為有這麼重要嗎?邱似齡表示,這時癌友會啟動兩種不安全的依附模式,包括緊迫盯人或完全放棄性行為。癌友的性心理產生什麼影響?邱似齡說,男病友若因手術造成勃起功能障礙,會衝擊男性的性自尊;女病友會認為自己變殘缺,自我概念低落,抗拒發生性行為,例如「怕看到自己身體,把整個房間弄黑,或乳房即使重建,摸起來也不一樣了,」即使答應和先生進行性行為,也不是那麼自然舒服。邱似齡說,癌友的性福需要調整,並不是沒有方法,可以有姿勢調整,避免傷口疼痛,一般性交姿勢大多男上女下,坊間有些書可以參考,可以用省力姿勢從事性行為,避免傷口的拉扯和疼痛,大家要諮詢醫師,進入復原期就可以開始性生活,婦癌醫師也建議病友可以做陰道雷射。癌友可能因為治療而性欲降低,邱似齡說,其實現在性輔助小道具做得很可愛,好比女性自慰棒、男性的飛機杯,觸感舒服,也可以用手交、口交做為前戲,大腦也是重要性器官,從大腦提升性欲便可重拾美好性生活。有的癌友擔心潤滑液有荷爾蒙成分而改用天然油品,邱似齡不建議使用天然油品像橄欖油等,她提醒可用無色的水性潤滑油,做會陰按摩或抹在男性器官上。
-
2022-03-12 癌症.癌友加油站
2022癌症高峰論壇/心理師邱似齡:性自尊重建 癌友及伴侶也可擁性福
子宮頸癌治療後,陰道好乾澀怎麼辦?陰莖癌治療後,陰莖變短,另一半還能滿足嗎?直腸癌病患肚皮上的腸造口,會讓另一半嫌棄我嗎?重建了美麗的乳房後,摸起來卻沒有感覺了?肺癌病患呼吸功能下降,性行為過程中會不會喘不過氣?癌友的另一半好想要,卻擔心如果開口要,對方會不會以為「我不關心他的身體?」慈恩心理治療所所長、癌症希望基金會特約心理師邱似齡指出,性是伴侶之間分享親密感,感受到自我價值和自尊的交流。然而突如其來的癌症,不僅造成自己生命上的威脅,對於性功能、性生活也造成衝擊,癌友跟伴侶面臨身體改變的挑戰,也會產生性焦慮。國內曾有醫師開設癌症性諮詢門診,想要幫助癌友的身心壓力調適,開設期間從未有人掛號,待關閉門診後,癌友才私下跟醫師探尋,「那個門診怎麼關了?」顯示癌友們普遍存在需要卻不敢問的現況。邱似齡呼籲,性生活需要被協助,是一件非常健康的事情,要相信自己可以被幫助,大家都希望被自己的伴侶喜歡,覺得自己有價值,以及擁有安全感,癌友談及焦慮跟不安時,伴侶能找到回應方式,都是很重要的經驗,也需要學習。透過種種技巧的協助,癌友及伴侶可以擁有性福。邱似齡舉例,陰道乾澀可以透過性感帶探索、性道具輔助、陰道雷射或潤滑劑協助,陰道變短可以改變性交姿勢,達到雙方面的滿足,後背式、側背式、站姿都更為適合。邱似齡說,不只是癌友會碰到性議題,事實上,一般夫妻也會有,只是透過癌症後被凸顯出來,如果雙方都希望保有性生活的親密,建議從診斷開始、治療以及結束所有療程,可以多聽、多討論、多收集資料,並尋求協助。癌友與家人照護者,要面對親密與性自尊重建,需要專業系統的支撐,邱似齡心理師,也是性諮商師,連結荷光性諮商專業訓練中心與癌症希望基金會兩大組織合作,一起重建癌症病人的性自尊,開啟癌症性健康的可能,翻轉過去國人對於性主題的避諱與污名化,為癌症病人、照顧者及醫護人員,建造三方都能有所獲益的性健康機會。【癌症心聲大調查】填問卷抽好禮.【2022癌症高峰論壇】免費報名 https://pse.is/423qsw電話報名:(02)8692-5588 #26982022癌症高峰論壇/無畏・癌症教會我的事 精彩活動內容
-
2022-02-14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簡易的胃管放置術PFG,讓病人舒服的走過人生的最後一哩路
【編者按】本週「醫病平台」介紹「透視攝影導引胃造瘻術」的方法,幫忙吞嚥進食有困難的病人攝取營養,得以避免長期使用鼻胃管餵食。兩位資深放射診斷科介入性診療專科醫師分享發展這種方法的歷史背景以及目前以「透視攝影導引胃造瘻術」的方法,並有三位病人與家屬分享病人在鼻咽癌接受放射治療後引起吞嚥困難,而後接受這種胃管的放置,成功避免長期使用鼻胃管,並享有理想的營養與生活品質。人生人死,生是偶然,而死是必然。有品質的生命才是有意義的生命。長壽非福,希望是大家的共識。從醫學院畢業已超過半世紀,半世紀前,沒有醫學倫理,也沒有老人醫學的課程。更不用說,沒有對死亡的研究,避談死亡似乎是社會的共識。三種插管用來延長生命是指氣管,鼻胃管,及胃管。緊急的氣管插管是為了維護心肺功能,但有些重症的病人,甚至植物人靠氣切插管來延長生命,也時有所聞。這些案例引發社會批評及檢討,才慢慢演化出在失去意識的病人,不應挿管來長期維生的想法。當病人有吞嚥困難或食道阻塞的問題時,放置鼻胃管餵食,是唯一的延續生命的方法。很多神智清楚的老人,可能在生命最後一段路,靠鼻胃管維生一、兩年或更長的時間,鼻胃管必需定時更換,病人辛苦,做的人也辛苦。放置胃管餵食就成了避免長期使用鼻胃管的合理的改善方法,外科開刀來放胃管,是很早就存在的技術,但胃罩口的維護及胃管的長期使用並不簡單,胃管不小心脫落並不少見,如把胃管縫在腹壁上以避免它的滑脫,但不小心的拉址常引起胃罩口流血或感染的副作用,故胃管的使用遠不及大腸或小腸造口的普及。使用內視鏡來做胃管是所謂的PEG(Percutaneous endoscopic gastrostomy),是可以避免進開刀房的下一步改良方法,這方法還是要在內視鏡的幫助下 在左上腹壁切一個小開口,而它能用的導管還是跟外科開刀法一樣,所以後續的長期使用的延伸問題與開刀法則大同小異。有沒有更簡單的胃管放置法?這是本文的重點。經皮及利用輻射透視的胃管放置法已存在多年。這方法始於八十年代初期,到八十年代晚期,這技術已趨成熟。這方法,簡稱PFG(percutaneous fluoroscopy-guided gastrostomy),1992-1996 期間,我在德州大學安德生癌症中心有機會利用它來幫助不能進食的病人,這方法是血管導管術的延伸,利用一針一線,可以進入血管或胃,把針拿掉換成一隻小管,外徑約0.13公分,小管再換成大管,約0.33-0.4公分左右,這管的遠瑞4-5公分,利用一條內線,可以捲成一個圓圈,俗稱豬尾巴(pig-tail),這個豬尾巴的神奇功能是讓胃管不會滑脫出來。這個方法所使用的管大約 0.3-0.4公分,比起開刀法或內視鏡法用的管0.8-1.1公分,差不多只有三分之一的直徑,這等於是九分之一的大小,這個小管的使用比前述兩法,讓病人舒服許多,長期使用的副作用也大為減少,故病人的接受度大增。癌症的兩種重要治療方法是化學療法及放射治療,從口腔到食道以及肺部與縱隔腔腫瘤的放射治療,無法避免黏膜發炎,有些常用的化學療法也不能避免黏膜炎(mucositis)。這些病人在中期或長期的治療期間必有進食問題,於是放一個胃管讓他們能維持良好的營養狀態,才能做完治療的療程。一旦治療結束,病人可以恢復進食時,拔掉小胃管,廔管的出口並不需要縫針,小瘻管在一天左右會自動關閉。做了幾百個病例後,整個癌症中心就很少使用開刀法或內視鏡法,有些重症病人在離開醫院被安排住進安養中心,安養中心常要求病人要放置胃管才願意接受病人,鼻胃管滑脫或被病人自己拔掉的案例太多了。我1996年離開安德生癌症中心時已經做了一千多個胃管,回台灣後的二十幾年,又做了一千四百多例,其中有些病人長期使用,五年或十年的都有,他們只要毎半年回來換管。另外有一小群的病人,大部分是年長者,他們會有呑嚥困難而導致吸入性肺炎,以前的慣例,他們回家後就改用鼻胃管灌食。但鼻胃管的使用對大部分的人是非常難受的,每個人要自己試過才暸解。我在醫學院大三的生理課已經試過,連放進去幾秒鐘都做不到,醫學院差點讀不下去。在這群老人,神智清醒而無法進食,必需長期的使用鼻胃管,我是很同情他們的。當我看到瓊瑤的先生平鑫濤為了要不要揷鼻胃管,而家族成員鬧翻,我是感觸良多。當我讀到賴教授替他100歲的父親每個月要換一次鼻胃管長達兩年的文章,我不但感到難過,更感到內疚。因為醫院很多同事的父母與家人,在年老不能進食時,我曾幫他們放過這種簡易的胃管,讓他們舒服的走過人生的最後一哩路。國內有幾個老人醫學或安寧療法的研討會,當提到長期使用鼻胃管來維持生命,常討論它如何不舒服或不人道-,平先生就這麼想。當他們提到解決的方法就是不容易做,也不容易使用的PEG(內視鏡胃管術),我的心中就想到在台灣很少人知道有簡易的PFG這個方法,真可惜!是不是我不夠努力?
-
2021-04-23 癌症.癌友加油站
她罹罕見腸癌雙腫瘤,撐過3次進出加護:「生病不丟臉,如果可以幫助更多人,為什麼不做」
「因為癌症,我坐上輪椅,但面對這些崎嶇的道路,也早已學會靠自己前進。」40歲的謝佩君溫柔而堅定的說著自己的現況,談話間也能感受到她的正面態度,渾身充滿正能量、散發出生命的活力。「我心裡已經有數了,腦中立刻浮現姑姑的影子,因為姑姑同樣罹患大腸癌。」謝佩君回憶,得知自己身體可能有狀況時,是做完大腸鏡後,醫師緊急告知父親,要趕緊送切片。而那一天記憶會如此深刻,是因為大家正歡欣鼓舞的準備迎接新年。就這樣過了三天,檢查報告出來,醫師直接告知謝佩君病情,不但確診罹癌,還是罕見的直腸癌及結腸癌、兩顆成對的腫瘤。 「我已經不記得醫師說了什麼,就像電視上演的,腦袋一片空白,眼淚不停地流,接著醫師的背影也在模糊的視線中消失。」謝佩君說,當時還沈浸在情緒中無法自拔,但聽到父親請她不要再哭時,才驚覺原來這不是夢,於是父女倆才收拾心情,準備好好的面對。其實,謝佩君在手術的前一晚,就簽署了非常多的同意書,其中一張即是加護病房入住同意書,也因為醫師評估術後需要觀察,因此住進加護病房,她說這是人生中的第一次。「手術後,感覺全身被揍過,超級痠痛,原以為可以轉進普通病房,但又因為敗血性休克、肺積水、肺坍塌等併發症,再一次進入加護病房,我前後進入加護病房三次,最後一次是發高燒、低血壓,且還是除夕前兩天,回家過年的美夢破碎。」「因為腫瘤靠近肛門口,所以在醫師的建議下做了腸造口。」謝佩君分享,一開始根本無法接受,更不用說和平共處,但從陌生到熟悉,終究習慣了它的存在。輸尿管手術傷及神經導致雙腳無力、腸造口、人工血管…,這些都是謝佩君面臨的困境,還好也在家人的陪伴下一一克服。「生病並不丟臉,如果因為自己的鼓勵和分享,可以幫助更多人,那為什麼不去做。當初姑姑生病時,因為自己尚未經歷這些過程,根本不知道如何陪伴她,但舅舅在我之後,也確診大腸癌,所以希望他不要放棄,要一起努力、好起來。」採訪的尾聲,謝佩君談起自己的夢想,認真的敘述自己的護理專業背景,也希望能在九月的時候與醫師討論復學的可能。許多人認為她看起來並不像癌症患者,那是因為癌症對她來說,是一個既定存在的事實,必須比它強悍,才能戰勝逆境。
-
2021-04-14 癌症.大腸直腸癌
便祕7天竟是大腸癌 醫師做大腸支架解病痛
70多歲陳姓男子長達一周未排便、排氣,日前又嚴重腹脹及腹痛到難以忍受至衛福部台北醫院急就醫,經檢查發現是乙狀結腸處有腫瘤所造成的腸道阻塞,肝臟也有轉移性腫瘤。醫師為他裝置大腸支架,撐開阻塞處,解決腸阻塞的情形,休養兩周恢復體力後,再接受大腸直腸外科與一般外科醫師共同完成的大腸腫瘤切除及肝臟轉移腫瘤切除手術,手術一周後已康復出院。台北醫院大腸直腸外科主任高彬勝表示,乙狀結腸處有惡性腫瘤俗稱大腸癌,是國人好發的癌症之一,罹患大腸癌可能會出現腸道出血、貧血、大便習慣改變、腹痛、腸阻塞、腸穿孔、腹膜炎等症狀,一般為治療急性阻塞的大腸癌、解決腸道阻塞的症狀,往往需先進行腸造口手術,俗稱人工肛門手術,讓阻塞的腸道減壓和消腫,再進行腸道腫瘤切除手術,但因人工肛門裝置後,使用上有異味及漏便的可能,使病人尷尬難以接受,甚至有病人在裝置後拒絕出門,大幅影響生活品質。高彬勝說明,此次他們以大腸支架方式將導管從陳男肛門引入裝置在阻塞的腸道內,幫助排便、解決腸阻塞,不需要裝設人工肛門也不影響後續的腸道腫瘤切除手術,大大提升了大腸癌病人的生活品質。高彬勝補充,但不是所有病人都適合以大腸支架取代人工肛門來解決腸阻塞,因大腸支架也有少數風險,例如產生穿孔、出血、支架移位、疼痛等,醫師會視病人情況討論、規畫最適合解決大腸癌腸阻塞的治療方式。高彬勝提醒如年齡大於50歲、有大腸癌家族病史、長期有腸胃慢性發炎者都是大腸癌高風險族群,及早發現可及早治療,建議40歲以上可做一次內視鏡檢查,若一等親家屬有大腸癌病史,可做腸胃道內視鏡檢查,50至74歲符合政府補助免費大腸癌篩檢者,可使用政府補助的每2年1次的糞便潛血檢查,早期癌症的治癒率和5年存活率都可超過8成5。
-
2021-04-06 癌症.大腸直腸癌
直腸癌肛門全切除?器官保留治療術讓他不須裝人工肛門
70歲林先生去年在醫學中心診斷出直腸下段惡性腫瘤,病灶在肛門上方4公分,判定為癌症臨床分期第三期B,評估需做肛門全切除手術。林先生抗拒永久人工肛門,於是自行尋求傳統草藥治療,後來病況仍然惡化,因此到聯新國際醫院求診。聯新國際醫院為林先生進行3D定位電腦斷層檢查,腫瘤在短短兩個月變得比一個拳頭大,甚至侵犯攝護腺及附近淋巴結。醫院大腸直腸外科、放射腫瘤科團隊,幫林先生進行「器官保留治療」,醫治癌症同時兼顧肛門的保留。放射腫瘤科主任賴易成表示,過去傳統手術治療癌症常常犧牲某些器官,現在藉由「器官保留」整合性治療,針對不同病人客製化最適合的治療計畫,透過放療、化療合併手術,讓器官得以完整保留,甚至保有功能與外觀,臨床上已有很多成功案例。大腸直腸外科主任賴煌仁指出,醫療團隊為林先生規畫直腸下段惡性腫瘤的肛門保留治療,先進行多次放射線照射合併口服化學藥物療程,使腫瘤縮小,再評估實施「肛門括約肌保留手術」,以腹腔鏡手術切除腫瘤並做腸吻合,等腸吻合處癒合,再以手術關閉暫時性腸造口,讓肛門恢復正常功能。林先生在日前完成療程,也已恢復正常排便,之後將再接受輔助性化療與門診持續追蹤。賴易成主任表示,大腸直腸癌連續13年為國人10大癌症之首,由於初期大多無明顯症狀,等發現腫瘤恐為時已晚,甚至面臨全肛門切除手術,不少病人望之卻步放棄積極治療,很可惜。「器官保留治療」是癌症治療的新趨勢,除了直腸癌或肛門癌,也可運用在鼻腔腫瘤、舌癌、喉癌或下咽癌、乳癌、膀胱癌、骨肉瘤等治療,對於病人術後的生活質量,都有相當好的成效。賴易成提醒,大腸癌好發於50歲以上,台灣的發生率隨著人口老化而提高,建議民眾定期做篩檢與監測,養成健康飲食與良好生活習慣,多攝取高纖蔬果,減少紅肉與精緻加工類食品,持續規律運動,維持正常作息,不抽菸、酗酒、熬夜、吃宵夜,才能避免大腸直腸癌上身,早期發現,及早治療。
-
2021-04-04 新聞.元氣新聞
患者15年增26倍!台中榮總跨科成立發炎性腸道疾病中心
台中榮總發炎性腸道疾病中心主任蔣鋒帆說, 發炎性腸道疾病治療困難且複雜,國內病患數逐年上升,15年內增加26倍,在台中榮總院長陳適安支持推動下,成立發炎性腸道疾病中心。36歲林姓女子18年前因不明原因反覆高燒、肚子痛,確診為自體免疫疾病「克隆氏症」,歷經3次手術、切掉500公分腸子,後在台中榮總醫療團隊協助下,使用免疫製劑控制病情,至今未發病,並返回職場工作。台中榮總發炎性腸道疾病中心主任蔣鋒帆說, 發炎性腸道疾病包含免疫系統疾病潰瘍性腸炎及克隆氏症兩大類疾病,常見的症狀如腹痛、腹瀉、發燒、糞便帶血與黏液等,成因不明,治療困難且複雜,病患數逐年上升,過去資料發現15年內增加26倍,尤其發病者大多集中在青少年到30多歲年輕人,推測病因可能與飲食西化有關。蔣鋒帆指出,在台中榮總院長陳適安支持推動下,由他與嘉義分院副院長趙德馨、胃腸肝膽科醫師張崇信及兒童醫學部腸胃科主任吳孟澤透過完整的團隊合作,成立發炎性腸道疾病中心,並結合嘉義與埔里分院,共同建置相關醫療服務,提升品質與國際接軌。趙德馨說,「克隆氏症」病因不明,但一般認為與壓力、飲食習慣等因素有關。發病時,眼睛、關節、腸道、血管等部位發炎,使診斷與治療都相對複雜與困難,透過發炎性腸道疾病中心成立,結合大腸直腸外科、胃腸肝膽科、病理檢驗部、放射線部、婦女醫學部、精神部、營養室與腸造口團隊,以單一窗口問診協助患者及早確診,獲最佳照顧,提高生活品質。
-
2021-01-29 新聞.生命智慧
幫癌末先生辦生前告別式!尹亞蘭:珍惜每個當下,人生很多事沒辦法「等一下」
編按:當生命走到盡頭,該如何面對?前高雄民生醫院院長蘇健裕,48歲那年確診第4期大腸癌。積極抗癌4年,仍無法完全治癒。太太尹亞蘭決定幫他辦一場生前告別式,在人生最後的時光,向這輩子最重要的親朋好友道謝、道愛,不留遺憾。「大家好,我是蘇健裕。蘇東坡的蘇,健康的健,富裕的裕。從姓名大家可以知道父母對我的期待,……很可惜我的健康沒有做好,但我覺得我心靈相當富有。」2018年的春天,高雄市立民生醫院前院長蘇健裕在服務22年的醫院舉辦了自己的生前告別式。在人生結束前的最後一週,和親人、朋友好好說再見。55年次的蘇健裕是泌尿科醫師,他32歲成為泌尿科主任,46歲就當上市立醫院院長,原有大好的前途。然而,48歲那年,上天卻對他開了個玩笑。他確診大腸癌,且發現時已是末期。一生皆以救人為職志的醫師,如何面對自己的疾病,乃至於死亡?抗癌4年動大手術6次 從「努力活下來」到「希望能好走」太太尹亞蘭回憶,其實早在確診前,先生的病就已有徵兆。蘇健裕熱愛美食,假日常帶孩子們上餐廳享用大餐。牛肉、燒烤、火鍋、炸雞,都是他的心頭好。醫師工作壓力大,他平時很少喝水,也不太運動。當腹瀉等早期大腸癌症狀出現時,他仍不以為意,一直到大量血便才驚覺事態嚴重。尹亞蘭還記得,蘇健裕到直腸外科初診那天,是夫妻倆原先預計展開遊輪旅行的前夕。沒想到一檢查,就發現直徑3公分的息肉腫瘤。進一步檢查結果顯示,大腸癌是最嚴重的第4期,且癌細胞已轉移到肝臟。接下來的日子,遊輪之旅變成了醫院之旅。尹亞蘭細數近4年的抗癌時間,先生打過數不清的標靶和化療藥物,接受了6次大型手術。隨著病況惡化,他的直腸、肝、肺都開過刀。幾乎是能開的刀都開了、能用的藥都用了,但仍無法阻止癌細胞轉移。即使是醫師,在病痛面前也和常人一樣脆弱。尹亞蘭提到,某些癌症治療藥物會引發嚴重副作用。治療期間,蘇健裕的雙腳曾長滿水泡,腳掌一接觸地面就疼痛,連洗澡都只能用爬行前進。痛到流淚的他曾忍不住問:「這種日子還要過多久?」讓家人心疼不已。「他是一個非常愛面子的人,卻要過這樣的生活。」尹亞蘭說。到了癌症後期,先生的突發狀況愈來愈多:藥物副作用導致嚴重出血、主動脈剝離、手術後敗血性休克、呼吸衰竭。他開始頻繁發燒、出院不久就再度住院,甚至一度昏迷失去意識。最後一次回診,醫師提到日本有新療法正在進行臨床試驗,問他想不想自費接受治療?蘇健裕婉拒了。根據醫學統計,第4期大腸癌患者的平均壽命是29個月,而當時他已經抗癌超過40個月。「他努力過了。」尹亞蘭說。辦一場人生的畢業典禮 送給家人最後的禮物從事護理工作的尹亞蘭,本身也擁有生死學碩士學位,對安寧療護相當熟悉。平時在家,夫妻倆就不時會討論臨終議題。2017年,在化療副作用最嚴重那段日子,蘇健裕曾告訴太太:「我病危的時候不要急救、骨灰要跟阿公阿嬤放在一起。」他也提到想開同學會,再見一次人生各階段的好友。2018年2月,蘇健裕的癌症治療告一段落,轉入安寧病房。但當尹亞蘭提議舉行生前告別式時,蘇健裕卻反而猶豫了起來:「不要啦,同學分散在台灣各處,還要麻煩人家大費周章來看我。」正好當時,電影《與神同行》在台灣火紅。故事提到,人死後要到陰間受審。遺憾都圓滿了,才能順利轉世。尹亞蘭以此勸進先生:「你幫別人那麼多,卻沒給人家機會道謝。如果有人遺憾怎麼辦?他以後可能沒辦法上天堂!」同事也加入說服的行列:「院長,喪禮都是穿黑色衣服,生前告別式才可以穿美美的。要為我們這些愛漂亮的人著想呀!」費了一番工夫,才改變蘇建裕的想法。決定舉辦生前告別式後,尹亞蘭動員家族中的孩子分頭進行準備。她負責借場地、聯繫朋友、收集舊照片、獎狀。孩子們則發揮所長,有人寫流程、有人買點心、有人負責做影片、建立群組……。告別式的主題則訂為「快轉人生」,帶大家回顧蘇健裕短暫卻精采的一生。生前告別式當天,現場來了200多人,包括蘇健裕從國中到大學的同學、醫院共事過的同事。大家一一上台,和他分享往事,說出最後的感謝。會場也貼心設置了卡片區,讓無法到場、不好意思開口的人以文字表達心情。此外,既然是人生的畢業典禮,自然少不了畢業證書。尹亞蘭認為,先生此生不論是學業、事業、愛情、家庭,都有好成績。唯一不及格的就只有健康學分。經過近4年的積極補考,家人決定予以通過。這份畢業證書由公婆在典禮上親自頒發,代表家人認可他的努力,也接受他即將離開的事實。「不是只有要離開的人會遺憾,家人也會。」尹亞蘭說。她在安寧病房常看到懊悔的家屬,平時忙於工作、學業,無法時時陪在患者身邊。到了臨終階段,才驚覺自己什麼都來不及做,患者就已經要走了。在籌備生前告別式的過程中,一家人同心協力,孩子們也能為爸爸盡自己的心力。另外,即使親如家人,彼此仍有不知道的事。尹亞蘭說,在告別式上,先生從小到大的好友都來了。人的一生,就是由這些大大小小的緣分所組成。「我們大學認識,他過去的人生我沒參與到。透過健裕的朋友,我們才知道他在其他人心中的形象,更完整地理解他。」這場告別式,其實是屬於全家人的寶貴回憶。人生並不總是「還有時間」 把握每個當下道歉、道愛、道謝尹亞蘭說,在先生罹癌以前,一家5口各有生活重心。想做什麼事,總覺得「還有時間」,不必急於一時。一場大病,讓全家人意識到「快沒時間」,感情更加緊密。她形容,過往蘇健裕個性有些急躁、說一不二,也常和父母吵架。但罹癌後,他們搬回家與公婆同住,先生的脾氣變得柔軟許多。他開始喜歡陪在爸媽身邊,就算什麼事也不做,只是一起看連續劇閒聊也開心。有次病危送醫,他在上救護車前特地握住爸媽的手,說:「我這次去可能就回不來了,沒有辦法照顧爸爸媽媽,很抱歉。」父母也體諒地回答:「治療的這些日子,你很勇敢也辛苦了,知道你已經盡力,我們以你為榮。」生命剩餘的時間愈來愈少,讓平凡的日常也有了特別的意義。尹亞蘭回憶,先生常嫌她開車技術不佳,卻每次都愛念又愛跟。有次她載女兒回大學宿舍。女兒下車後,先生特別叮嚀她晚點再離開:「我要看著我女兒走那段路。」夫妻倆就這樣待在車上,看著女兒微笑說再見,背影慢慢地走遠。為人父母的愛,盡在無言之中。尹亞蘭也笑說,先生生病後更常對她道謝了。「醫學系的學生都很聰明,他以前都覺得我很笨!」生病前,家中大小事都是先生負責,其他人只要配合即可。然而,一場病改變了兩人的相處模式。為了照顧先生,尹亞蘭選擇留職停薪。三餐、盥洗、推輪椅,全部親力親為。「生病後,健裕開始意識到自己需要別人幫忙,不是什麼事情都能自己完成。」生前告別式的最後,蘇健裕在安寧照顧團隊的鼓勵下上台獻花給太太,謝謝她長期以來無怨無悔地付出。「我心情也很激動。對先生來說,人生最後沒有感謝我,他會遺憾吧!」尹亞蘭說。告別式後的一個禮拜,蘇健裕就在睡夢中安詳離開了。此生最後一句話,是對太太說:「我好愛你。」人無法決定生死間的長度 但可以自己創造深度很多人認為,癌症到了末期無法積極治療,住進安寧病房也只是「等死」。但尹亞蘭提出不一樣的看法:「其實,我們所有人都在朝死亡邁進不是嗎?」人無法控制生與死之間的長度,但可以自己創造深度。她說起蘇健裕人生最後一段日子,「他想做什麼,我們都盡量支持。」好比,先生因藥物副作用腳掌水泡、不良於行那段期間,仍堅持到醫院看診。儘管公婆不贊同,尹亞蘭仍每天接送先生往返醫院,甚至推著輪椅送他去開會。即使是在病中,也能貢獻專業,發揮自己的價值。此外,大腸癌的患者裝上人工腸造口後很難自行沖澡。但在蘇健裕生前最後一年,全家一起去了趟家族旅行,造訪台南關子嶺的溫泉旅館。尹亞蘭幫他以塑膠袋包裹腹部的造口,讓他完成沖澡、泡湯的夢想。「連溫泉都讓他泡了,他最後的願望應該都實現了。」她笑說。當然,還是有來不及的事情。2人當年安排好的遊輪之旅,始終沒有機會成行;結婚時說好的白頭偕老,如今承諾已無法履行。「人生的遺憾只能盡量減少,不可能完全沒有。」尹亞蘭說,「但現在的遺憾,也許能讓我們以後更努力。」蘇健裕過世後,尹亞蘭開始到安寧病房當志工,陪伴患者實現人生最後的夢想。有人想到日本旅行卻無法出國,志工們就放風景影片讓他觀賞。有人惦記著失聯多年的兒子,最終靠著一紙存證信函才找到人。尹亞蘭感歎,在安寧病房,每分每秒都不能浪費。「你今天才想到要做什麼事,他可能明天就出院了。」對現在的她而言,圓滿的人生就是「該做的事趕快做」。人生來到下半場,工作退休、先生走了、孩子也大了。有生以來第一次,她不必照顧任何人,生活多了不少空閒。走過低潮,她整理先生的日記和自身做為照顧者的心得,集結成書發表,希望能提供病友參考。她也笑說以前總是依賴先生,從沒考慮過自己想做什麼。現在,「我要踏出去,開始找自己。」她說起最後一次夢到先生的情景,「他變得又高、又帥。我想踮起腳尖看他,他說:『我都長高了,妳也要加油喔!』」雖然未來會發生什麼事無從預測,但可以確定的是,屬於她的生命旅程才正要展開。原文:幫癌末先生辦生前告別式!尹亞蘭:珍惜每個當下,人生很多事沒辦法「等一下」
-
2021-01-02 科別.耳鼻喉
男罹下咽腫瘤不治療 腫瘤塞滿咽喉無法進食呼吸險致命
50多歲黃姓男子因下咽腫瘤遲遲不治療,腫瘤擠滿喉部到無法呼吸被送急診。台中慈濟醫院耳鼻喉部頭頸外科主任周一帆,在病況穩定後與病人討論治療方式,決定先採用「引導式化療」處理,3個月後黃男咽喉腫瘤竟全數消失,連醫師都覺得不可思議。黃男確診罹患下咽癌腫瘤後,因猶豫治療可能發生的後遺症,遲遲不願意就醫。腫瘤逐漸長大塞滿喉部,黃已無法順利進食、呼吸,幾乎瀕臨死亡,因呼吸極度不順,被送台中慈濟醫院急診,當時特大腫瘤讓急診醫師幾乎無法插管導通呼吸,還好醫療團隊沒有放棄,緊急從鬼門關前搶回一命。急診通報會診,耳鼻喉部醫師周一帆發現病人腫瘤侵犯甲狀軟骨與及脊椎周邊組織,病情已發展到第4期末,治療相當困難。周一帆與癌症治療團隊仔細研究,並與黃男說明討論,以「引導式化療」作為治療第一步,希望透過化療縮小腫瘤,讓後續治療更順利。黃配合完成腸造口、氣切口與化療人工血管建置,進行為期3個月的引導式化療,沒想到引導式化療效果出奇,病人的咽喉腫瘤經過3個月引導式化療後幾乎消失,透過內視鏡也看不到任何腫瘤的蹤跡。完成治療後,黃男為長期治療腫瘤設置的腸造口、氣切口與化療用人工血管都已移除,身體恢復得不錯。黃男說,能吃、能喝、能動,還能騎自行車休閒,更可以持續騎10公里以上,感謝醫療團隊細心評估與照顧。周一帆呼籲,有抽菸、喝酒、吃檳榔習慣的人,如果發現喉部有異物感或不適,必須儘速就醫檢查,千萬不要輕忽自己的健康。
-
2020-07-01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醫病溝通!化解病人負面情緒的教戰守則
【編者按】這星期的主題是「醫學生的臨床學習心得」,由三位剛走入醫院接觸病人與家屬不到半年的醫學生,由不同角度寫出他們的學習心得:一位關心病人而竭盡所能勸服病人與家屬接受進一步的檢查找出病因,但卻因為發現是無法治癒的病而引起了自己內心的不安;一位因為病人抱怨別的醫師一時不知如何應對,之後學到的應對之道;一位分享他如何透過自己的觀察,而找到與病人溝通的「鑰匙」,打開與病人溝通之門。希望這些赤子之心的描述,可以感動社會大眾願意讓學生參與照護,使他們早日成為良醫。病人A:「唉,開完大腸直腸刀,體重一直掉,我這樣要怎麼辦,開刀前好好的,現在變成沒生活品質,甲醫師怎麼都不處理,什麼也沒說,哪有醫師這樣的」 病人A患有大腸直腸癌,上個月剛做完低前位切除手術、經肛門全直腸繫膜切除和小腸造口,術後發生電解質不平衡和體重下降,目前在腎臟科追蹤和到院打點滴一周。醫學生是醫院裡最沒有架式、是醫護人員中最底層的生物,也因為如此常常病人把他們不敢跟主治醫師說的抱怨一股腦都丟到我們身上來,面對這些抱怨我們該如何應對?本文是最近在醫學生個案討論會提出與主治醫師討論後整理出來的學習心得。病人A可歸類為對當下主治醫師的抱怨,面對這樣的對話,當下可能會不知道說什麼,是要否定說「主治醫師沒有錯,開完刀本來就會這樣,是正常的」,還是要附和說「我們也覺得主治醫師沒有解釋清楚」,我想這兩個答案都不對。常常病人有了病痛,只是想要找到一個稻草人讓他發洩情緒,即使是正常的預後情形,病人也會牽拖到醫療照護上,這沒有不對。當一個病人生病五次,你問他說哪一次生病最痛苦,他會說這次,當下的情緒會遮掩住過去的事實。最好的答案應該是在讓病人發洩後能夠回憶起過去的事實,以下將介紹兩個答覆SOP。第一個口訣是EVE,是衍生自身心科和心理學,給較喜歡像內科醫師那般循循善誘的醫學生採用,EVE分別代表Empathy/Validation/Elaboration和Exploration,以答覆病人A為例:1.Empathy病人說體重一直掉,就先附和說「這樣一定很辛苦齁」,讓病人覺得你有put yourself in his shoes,有被了解的感覺。接著是使出乾坤挪移之術,反問說「那你在家都是怎麼吃的」,把主觀的情感(甲醫師怎麼都不處理,什麼也沒說),轉化為客觀的事實(出院後的飲食情況),如此帶領病人走出他的情緒枷鎖,走向一起思考解決辦法的道路上。2.Validation接著,稱讚的說道「這麼辛苦,但是你還是願意跑過來打點滴」,讓病人肯定自己,讓他知道自己跟醫護人員有一起在幫忙解決他的痛苦,沒有人放棄他,他自己沒有,醫護人員更沒有。現在需要的就只是等待與耐心,等待時間讓身體自行修復。3.Elaboration和Exploration「除了體重下降,還有什麼其他的困難嗎?」確認病人所擔心的真的是體重下降嗎,還是另有隱情,如果我們搞錯方向,就沒有解決到病人問題了,所以一定要確認。確認完畢後,最後引導病人think aloud,不是不說出來,更不是光說不練,而是藉由反覆的說出來,來與我們一起想出改善的方法。在進行以上三個步驟時,要注意適時的抽離。事情對人的影響是與距離成反比的,離得越近,病人就越能支配我們的心情,減輕和擺脫其影響的辦法就是尋找一個立足點。單純的陪病人一起笑一起哭只能做到陪伴,唯有適時的抽離才能做到帶領病人走出單行道。如果比較外科個性,或是不避諱的認為醫師安慰病人說到底就是話術的醫學生,這邊建議第二個教戰守則,SOP是「先聽→回顧→轉移話題→讓病人自己說服自己」。其中的關鍵是「邏輯」,讓病人自己發現自己的矛盾,進而化解病人對醫護人員的抱怨。1.先聽先讓病人講,一方面確認病人最在意的點,另一方面也是真正關心病人、跟病人站在同一陣線上,就如同以上EVE中的Empathy。2.回顧回顧當初醫師所講的,醫師在術前病解一定會說到手術的風險、後遺症、術後會面臨的狀況等,以大腸直腸手術來說,後遺症包含接口滲漏或是營養吸收不良,前者嚴重者需要重新開刀縫合和引流,後者會導致體重下降和電解質不平衡,所以說術後現在病人A所面臨的問題,在術前甲醫師都有跟病人A說,只是他忘記或是當時不在意,這時候就要反問病人:「當時候醫師是不是有跟你說手術的風險和後遺症?有哪些?那你現在遇到的是不是那時候有說的?」當病人發覺這些都是正常手術後會發生的情況時,就會自覺抱怨是無解的,錯更不是醫師的錯。3.轉移話題當你與病人陷入回顧後的尷尬時,就可以開始轉去較輕鬆、不要再談醫病間緊張關係的話題,一樣將主觀的情感,轉化為客觀的事實。4.讓病人自己說服自己當做到以上三個步驟時,就可以讓病人自己發現自己的矛盾,醫師當初有講過但是我沒注意聽,如此就進入最後一個步驟,讓病人自己說服自己。最後,可以以鼓勵和祝福病人作結。除了以上教授的兩種方式,如果是長期照顧的住院病人,「找到一個會讓你愛上那個病人的理由」可以讓你對病人的態度改觀,舉個例來說,有個病人都不講話,住院後不管是醫師或是護理人員詢問都只是簡答,有天有個醫學生下定決心要改變這一切,坐到這位病人的床沿,一個個問題問下去「你喜歡電玩嗎」、「你喜歡大自然嗎」、「你喜歡吃美食嗎」……最後問到「你喜歡跑步嗎」,他終於說「是」,再問下去才發現他是世運的田徑國手,這位醫學生便跑去跟整個護理站說,之後大家就都來朝聖,這位病人發現大家怎麼都變得這麼熱切,怎麼都跟他聊他所愛的跑步,這位病人就從此變得多話了。最後,要注意的是面對病人時,有兩個要忌諱的點。一是「絕對不要認為自己只是個醫學生,不能做到什麼事,而逃避病人」,當病人開始抱怨,學生該轉化自己的心情為「太好了,機會來了,該好好練習溝通技巧!」,有太多太多,這些在醫學生時期的訓練將讓你比同儕在未來與病人想處的更好、醫療糾紛也更少。二是「絕對不要盲目地為醫界辯護,這只會讓病人產生醫醫相護的觀感」,面對他人在損害同行的名譽時會不以為然、甚至義憤填膺的為同行辯解,這很自然,但這只是更加深醫病之間的鴻溝。溝通就是要放下原生立場,試圖了解對方為何會有這般強烈的情緒,而透過傾聽了解,才有可能化解病人的負面情緒,如此才能維護良好的醫病互動。
-
2020-06-17 科別.心臟血管
嚴重胸背疼痛竟主動脈剝離 大千醫院完成開胸支架手術
苗栗市大千綜合醫院今年4月通過衛生主管機關審核通過,取得「主動脈支架置放手術」資格,成為苗栗縣第1家具備施行這項手術能力的醫院,6月初且成功執行全縣首例主動脈剝離支架手術,術後病人狀況穩定。院方昨天為病患舉辦出院記者會,邀請苗栗縣長徐耀昌、台灣血管外科學會理事長及成大附醫心臟血管外科教授甘宗旦、台中榮總心臟血管中心及心臟血管外科主任魏皓智等來賓與會,分享這次主動脈剝離支架手術的成功案例。大千醫院心臟血管外科主任楊智鈞表示,張姓病患因突發性嚴重胸背疼痛到急診就醫,且是他3天內二度疼痛發作,經電腦斷層檢查發現為「乙型主動脈剝離」,從胸主動脈一路撕裂至腹主動脈,連供應肝臟、小腸、腎臟的血管都受影響,情況相當危急。院方指出,因病患的血壓難以控制且疼痛反覆發作,因此院方緊急安排「胸主動脈支架手術」,成功遮蔽主動脈剝離的破口,病人術後狀況明顯改善,由於病患曾有大腸癌病史且肚子還有腸造口,增加不少術後的照護難度,幸經團隊的努力,可順利出院。楊智鈞表示,嚴重的主動脈剝離如不及時手術,兩周內的死亡率高達75%,其中甲型主動脈剝離一定要執行傳統開胸手術,乙型主動脈剝離在破裂、嚴重疼痛、高血壓難以控制、器官缺血等狀況下,可用「微創主動脈支架手術」治療,手術成功率超過9成,大幅降低傳統手術的風險。楊智鈞也提醒,主動脈剝離是一危險的疾病,治療前後都必須與醫師了解、溝通,才能讓治療達到最好成果。這次完成苗栗縣第一例主動脈剝離支架手術,在醫療團隊努力下,成功照護病人至康復出院,過程非常不易,也別具意義,希望往後主動脈急症病患可不再冒著生命危險轉送外縣市,能就近在苗栗獲得最完善治療與照護。
-
2020-05-07 癌症.癌友加油站
他10年來2癌輪流復發 因定期追蹤治療安然度過
宜蘭一名男子罹癌10年,甲狀腺癌、直腸癌多次復發,頻繁進出醫院,經歷超過50次的化療、25次的放療,至今仍與癌共處,還是安然度過他,意志力外,羅東博愛醫院大腸直腸外科醫師余盈輝分析,重點在於定期追蹤、積極治療,成功抗癌,絕非偶然。羅東博愛醫院指出,這位抗癌勇士69歲患者2011年確診甲狀腺癌第三期,2014年確診直腸癌第三期,截至2018年之前,直腸癌每隔1年多便復發1次,2018年8月也發現甲狀腺癌的復發,他積極接受放療、化療與手術切除。怎料才安心沒多久,今年3月又發現直腸癌復發,經正子電腦斷層掃描後發現腫瘤轉移至右肺部。確認病灶後,他積極進行治療與手術切除,3月底出院回家休養,罹癌10年,他頻繁進出醫院,至少經歷超過50次的化療與25次的放療,至今仍與癌共處,令余盈輝醫師也稱讚「病人意志堅定、勇於積極接受治療,是真正的抗癌勇士。」余盈輝分析原因表示,癌症的治療除了必須透過醫療單位跨團隊的合作之外,病人按時追蹤與積極接受治療也有機會讓癌症持續得到控制,「患者因為定期接受追蹤,讓復發的情況在短時間內被醫療團隊掌握並即時切除復發處的腫瘤,是戰勝癌症的關鍵。」余盈輝說,在發現直腸惡性腫瘤時,醫師通常會先確認腫瘤的臨床期別,如果是侵犯較深或是直腸繫膜淋巴結疑似轉移,就必須先透過放療與化療縮小腫瘤,待腫瘤縮小,再以外科手術切除腫瘤,之後輔以預防性的化療藥物做後續治療,若沒再復發,後續只要定期追蹤即可。余盈輝表示,大腸直腸癌屬於預後較好的癌症,如果早期發現,治癒率極高,術後的保肛率也超過百分之95,幾乎無需做肛門切除手術及永久性人工肛門(腸造口),長期存活率非常樂觀,且由於該種癌症化療藥物毒性較低,帶給病人的不適感與副作用較小,即便是第四期,病人仍可維持一定的生活品質。余盈輝提醒,大腸直腸癌的初期沒有症狀,除透過國健署提供50到75歲成年人,每2年1次的糞便潛血檢查外,平時若發現排便次數有改變(無論變多或變少)、糞便的形狀呈現細、短、小,且色澤有暗紅色的血絲時,務必盡快就醫檢查。
-
2020-01-27 橘世代.好學橘
中年創業:林憲廷打造建築夢 重拾健康與時間
台中市元謙建設總經理林憲廷年輕時為事業拚搏,花光健康老本,53歲罹癌,經歷手術、化療,他把「逛街」當癌後復健,一場大病,讓他重新思考人生,把時間留給家人、朋友,他從化療開始透過走路復健、強化肌肉,後來還培養出興趣,不愛逛公園的他,選擇帶著妻子、兒子一路逛遍世界各地、大街小巷。。每周3天到各地「考察」街景,10幾年下來,走遍全台大街小巷,堪稱少有的「逛街達人」。年輕時從事代銷業,林憲廷早期是「大代銷小建商」,通常建商買了一塊土地,委由代銷規劃、營建、銷售,甚至連獵地都找代銷幫忙,他做過最大建案是台中市大肚區台紙「日光郡」社區,幫建商規劃近1500多棟透天別墅,因合作的建商多了,事業愈做愈大,921地震後,事業重心移到上海。林憲廷從年輕就不喝酒,愛好運動,但為事業拚搏,把健康老本拿出來花,52歲罹大腸癌到醫院報到,手術加化療,住院40天原本結實肌肉萎縮,他從化療、身上還有腸造口就開始走路運動,為讓走路變得比較有趣,他選擇「逛街」,走遍大街小巷當運動。因為本身從事建築業,也愛挑戰如何蓋出理想房子,兒子也讀建築系,所以全家最常做實踐的是「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透過搭乘地鐵、高鐵等公共運輸系統,進行城市旅遊,一走就是一整天,哪裡有建築大師的作品,就往哪裡走,令他最印象深刻的是西班牙建築之旅。林憲廷指出,他和兒子以前都是看書「參觀」外國知名建築的風貌,相當嚮往,帶兒子到西班牙巴塞隆納「朝聖」,邊走邊看建築師高第設計的「米拉公寓」、「奎爾公園」及「聖家堂」等建築物,那感覺真是令人讚嘆。林憲廷也常和家人搭機到日本朝聖,參觀景點都鎖定在大師的作品,除了大樓、別墅等建案,建築大師設計的美術館也是他們必到景點,參觀心態已經擺脫了「商業考察」,多了份悠閒、自在。除了去朝聖,林憲廷和家人也常進行城市慢遊。日本因為鐵道發達,很適合做城市漫遊,而且「同一個城市可以一去再去,因為每一次去,走的路線都不一樣」,從地鐵下車後,展開城市漫遊,每次都有不同的驚喜,往往街道的一個小角落,就很有建築特色、味道,甚至不經意就發現祕境,引人入勝。在台灣林憲廷也常常搭高鐵,進行城市漫遊。他說,因為太習慣走路,和妻子一周約有三天到各地城市漫遊,通常搭第一班高鐵抵達後,就展開「逛街」行程,看看建築、都市風貌,也吃當地小吃、體驗當地人文薈萃,搭最末班的高鐵回台中,日行1萬5步。 因好友介紹台南故鄉風情,也愛到台南逛逛,尤其愛去台南火車站不遠的國華街,整條國華街約二公里,踏著石板路,二旁是經歷歲月風霜的老屋,還有一攤攤美食小吃,體驗當地濃濃人情味。林憲廷說,他愛逛街,美中不足的是台灣的都市計畫很爛,有的街道「一條騎樓走不透」,有的因為店家做生意封住了,也有的是住家放轎車、機車擋往去路,也有的是因為建築物興建前後不同,地基因此有高、有低,大煞風景,路過的人要小心前行,甚至不得已只能與車爭道,相當危險。 為自己而學 橘世代來了! 【歡迎加入】建立自己的學習進修清單,充實精彩人生2.0,鑽研興趣、挑戰新領域、豐富生活,逐一實現手裡的那張學習清單!【歡迎加入好學橘FB社團】
-
2020-01-12 新聞.用藥停看聽
管灌病人用藥有限制 需注意劑型
最近總會看到對於醫療上病人是否用鼻胃管一事不同觀點的討論,或許有人會好奇裝了這些管後該如何飲食、服藥?如何飲食交由營養專家處理,今天和大家聊聊管餵藥品。當病人無法一般進食,使用管灌方式攝取適當營養,稱之為管灌飲食(Enteral nutrition)。鼻胃管為管子連接鼻子和胃部,鼻腸管為管子連接鼻子和小腸,另外也有胃造口管和腸造口管。管灌病人藥品須經由磨粉或溶解的步驟給予,然而並非所有藥品都可以磨粉,某些特殊劑型若磨粉將改變藥效,部分藥品與管灌飲食有交互作用。管灌病人在使用藥品時,需格外注意,先諮詢藥師或醫師,以下這些皆為不能磨粉的藥品。緩釋劑型:緩釋劑型藥品為了讓藥品達到長效,多有特殊劑型設計,一顆錠劑或膠囊等同多次劑量。若貿然磨粉將使藥品一次大量釋放,增加藥物毒性,同時藥品因失去原本的緩釋設計而無法持續到原先設計的給藥間隔時間。例如降血壓藥物Nifedipine (Adalat OROS)屬於特殊劑型,若磨粉將導致藥品大量釋放,進而導致病人低血壓。緩釋劑型藥品英文結尾多有CR、ER、LA、SR、XL、XR、OROS等字樣,管灌病人使用長效藥品,建議以同成分速效劑型藥品替代。舌下錠:含於舌下,經由口腔黏膜吸收作用較快,例如耐絞寧錠。若藥品磨粉後,管灌將無法達到預期效果導致治療失敗。腸溶劑型的藥品:腸溶衣錠必須到達小腸才能發揮作用,藥品設計有保護層避免被胃酸分解。例如胃藥Rabeprazole (Pariet®),藥品被磨粉後由鼻胃管投予在胃部即被分解而藥效不足。鼻胃管病人不建議服用此類藥物,鼻腸管與腸道造口病人可以使用。含致癌毒性的藥品:含致癌性的藥物例如化療藥品、標靶藥品不建議磨粉,以避免傷害給藥的照護者。部分藥品在安全的環境下可泡水崩散後立即給予管灌病人使用。易造成管路阻塞之藥物:分散型膠囊藥粒會塞住管子,例如抗癲癇藥Topiramate (Topamax®)。緩解便祕藥Sterculia/ frangula (Normacol®)與Psyllium hydrophilic mucilloid (Konsyl®)吸水後會膨脹凝固阻塞餵食管,以上藥物不建議管灌病人使用。內容物為液體的軟膠囊:內容物為液體的藥物不建議磨粉,包括cyclosporine (Sandimmun Neoral®), progesterone (Utrogestan®)。管灌病人需注意服用藥品的劑型適當性與交互作用,請諮詢醫師與藥師以利藥品的選擇。管灌病人選擇適當藥品不但可以達到療效,也可減少副作用發生。
-
2019-12-25 癌症.肺癌
咳血發現罹肺腺癌「遺言都交代好」他靠免疫療法活過來
53歲的林先生從事資訊工作,成天在密閉冷氣房內抽菸,2年前咳血就醫,發現已罹肺腺癌3期,化療半年不僅未好轉,肺部3分之2都遭腫瘤占據,癌細胞還轉移到大腸、甚至破裂出血,做了腸造口,他吃不下,走2、3步就氣喘吁吁,體重從72公斤掉到48公斤,自嘲外型像ET,「當時生不如死,連遺言都交代好了」。後來林先生決定自費接受免疫治療,重新喚醒免疫系統攻擊癌細胞,20次療程後體力逐漸恢復,今年9月林先生結束40次療程,肺部10幾公分的腫瘤幾乎消失,只剩1、2公分結痂,體重也恢復了,目前仍每3周回診施打,「很開心能活著看到明天的太陽!」高雄市立聯合醫院胸腔內科主任連偉立說,肺癌晚期患者單獨使用免疫藥物,整體反應率約僅2、3成,林先生是少數能完全恢復的幸運案例。今年4月起健保將免疫治療藥物納入給付,給付範圍僅限患者化療、標靶治療無效,生物標記PD-L1達5成以上者,且只能給付一年,不少人仍得自費或靠醫療保險費用獲得治療。連偉立表示,近2年國際醫學年會證實,晚期患者接受免疫藥物、抗血管新生標靶藥與化療藥的「三代組合療法」,可讓腫瘤反應率突破6成,1年腫瘤無惡化比例增為4成,不過副作用仍高,對患者是很大挑戰。
-
2019-12-15 癌症.大腸直腸癌
大腸癌治療/中國附醫:保肛率95% 提供專業造口護理
有些大腸直腸癌患者擔心術後肛門保不住、必須做人工肛門(腸造口)而諱疾忌醫。全國腸造口手術最多的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大腸直腸外科主任柯道維說,腸造口多數是暫時性,中國附醫直腸癌治療團隊平均一年為約200名大腸直腸癌患者施做,僅個位數做人工肛門,保肛率達95%。今年12月初,該團隊獲得SNQ國家品質標章「獨一無二、精準診斷、專業治療」。柯道維說,並非所有的大腸直腸癌手術都要做腸造口,一般來說,直腸癌腫瘤靠近肛門,可透過放化療縮小腫瘤後切除。直腸癌患者會考慮施做腸造口,絕大多數是暫時的,目的是為了術後保護腸道與肛門的吻合處,約三個月到半年關閉。中國附醫統計,前年院內大腸直腸癌病患702人,接受腸造口手術194人,只有2人是永久腸造口;去年院內大腸直腸癌病患689人,接受腸造口手術194人,僅2人是永久性腸造口。柯道維說,中國附醫大腸直腸癌團隊設置有傷口造口治療室,目前單位成員有兩名傷口造口護理師,兩人都通過世界傷口造口治療師協會認證。目前治療室一年服務約300名病人,包含全程照護、術前造口定位、術後貼袋衛教、出院電訪追蹤,還可使用社群軟體諮詢,提供雙向溝通。
-
2019-12-15 癌症.大腸直腸癌
大腸癌三期也別放棄!開腹、腹腔鏡誰優?醫師這麼說
在大腸癌治療方面,除非發現時已是第四期,一般多以手術為首選。手術目的是切除腫瘤與鄰近的腸繫膜和淋巴結,並重建腸道的完整性。許多人問,該選擇腹腔鏡還是傳統開腹手術?達文西手臂手術可以開大腸癌嗎?醫師表示,應考量個別病情及醫師專長,成功率才有保障。零到一期 建議腹腔鏡切除病灶衛福部健保署統計,台灣每年約9000多人接受大腸直腸癌相關手術,其中腹腔鏡人數連年上升,民國103年有2493人,占所有手術人數26.7%;到了107年,增加為4557人,占率為47.5%。考量部分傳統手術也能以腹腔鏡執行,但以傳統手術合併腹腔鏡檢查來申報,實際上選擇腹腔鏡手術者可能再增千餘人。數據顯示,每兩位接受手術的大腸癌患者中,就有一位選擇腹腔鏡手術。彰化基督教醫院直腸外科主任張譽耀指出,透過腹腔鏡切除大腸腫瘤,幾乎已是大腸癌標準治療方式。林口長庚大腸直腸肛門外科主治醫師游正府表示,針對零期原位癌及第一期患者,腫瘤尚未穿透肌肉層,一般建議以腹腔鏡直接切除病灶。微創開不乾淨?研究指無此疑慮游正府表示,傳統手術有15到20公分的傷口,腹腔鏡將鏡頭與器械穿入患者體內,進行腫瘤切除,手術傷口小、疼痛減少。長庚經驗顯示,患者術後隔日便能下床,住院天數比傳統手術患者少一至三天,可盡速回歸正常生活。臨床研究也支持,傳統手術與微創手術能達到同樣效果,沒有「微創手術開不乾淨」的疑慮。游正府表示,相較於鄰近的日韓等國,台灣腹腔鏡手術執行數量仍有進步空間,但並非建議所有的大腸直腸癌手術都應以腹腔鏡執行。二到三期 是否開腹須評估他說,大腸癌第二期以上,惡性腫瘤已穿越腸壁、侵犯肌肉層,第三期則擴散至局部淋巴結,此時腫瘤型態更顯複雜,手術難度也高,究竟該選擇腹腔鏡或傳統開腹手術,應由主治醫師評估患者病情為原則,醫病雙方經討論達成共識。若腫瘤位置在直腸,且侵犯穿透肌肉層、進入周邊組織,或有一至三顆區域淋巴轉移,一般建議術前先進行化療與放射線同步治療。游正府解釋,直腸位於骨盆腔,手術時空間較侷限,若能先化療與放療縮小腫瘤,患者保留肛門機率較高,局部復發率也降低。四期患者 化療與標靶並行第四期患者的腫瘤細胞已轉移至遠端器官,不是手術可單一處理,此時建議進行雙化學藥物合併標靶藥物治療,約有一成五患者能存活五年以上,甚至長期存活。部分第四期患者腫瘤轉移至肝臟,若轉移部位能接受手術,此時未必需要合併標靶藥物治療。至於手術切除範圍,張譽耀指出,依腫瘤位置而有所不同。若腫瘤在盲腸、升結腸等,進行右側大腸切除術;若腫瘤位於左側橫結腸、降結腸等,則進行左側大腸切除術,原則上是將腫瘤及淋巴結等廓清切除後,再將腸道接合在一起。暫時性腸造口 防排泄物滲漏張譽耀指出,大腸癌手術切除腫瘤後,必須重新接合腸道,若患者營養不良或傷口難癒合,便可能影響腸道接合,此時就可能造成「滲漏」,這也是大腸癌手術最常見的合併症。張譽耀說,每次術前說明時,「滲漏」是他一定會向患者及家屬解釋的部分,一旦「滲漏」,腸道裡的排泄物流入腹腔,將汙染造成腹膜炎。此時便需要做一個暫時性腸造口,在腹部開口,讓排泄物直接排出,避免汙染腹腔。游正府表示,臨床九成五以上裝置腸造口的患者,術後三個月可順利將腸道重新接合、恢復肛門排便。僅少數直腸癌患者因腫瘤位置非常靠近肛門括約肌,或因術前化放療導致肛門肌肉組織纖維化,影響腸道接口癒合能力,才需裝置永久性腸造口。別放棄治療大腸癌預後良好 三期存活率仍高大腸癌是預後相對良好的癌症,台大醫院內科部主治醫師暨健康管理中心主任邱瀚模表示,民國70年代,七成大腸癌患者發現時已是晚期,僅三成早期,近年篩檢普及,現在已反轉成約七成患者是早期,三成多是晚期。大腸癌治癒率高,除了第四期,其他期別的五年存活率都相當高,零到一期高達九成,第二、三期也有八成與六成五。
-
2019-12-15 癌症.大腸直腸癌
大腸癌腫瘤最可能發生在這位置!醫師教你怎麼選醫院
全台醫療院所於107年進行大腸癌相關手術量達9901件,以台北榮總663件最多,林口長庚594件次之,第三至第十名分別是高雄長庚464件、中國附醫440件、台大醫院422件、彰基醫院326件、台北馬偕310件、台中榮總580件、成大醫院253件及嘉基醫院217件。主治醫師多 因而衝高手術量大腸直腸醫學會理事長、台大醫院大腸直腸外科主任梁金銅指出,大腸癌相關手術量與大腸直腸外科主治醫師人數有關,醫師人數多,手術件數自然比其他醫院多。例如,過去一直以林口長庚醫院手術量最高,原因是林口長庚創院之初,不同於其他醫院將大腸癌手術依附於一般外科下,直接設立大腸直腸外科。梁金銅觀察,林口長庚大腸直腸外科主治醫師約12名,多年蟬聯單一機構全國之最。但近年台北榮總大腸直腸外科主治醫師人數也增加,可能因此手術量後來居上。彰基與嘉基 排行進入前十名值得一提的是,過去大腸癌手術量多的前五名醫學中心,近年手術量有減少趨勢,近半數手術不是在醫學中心執行。這代表區域與地區醫院對大腸癌照顧有一定實力,例如彰化基督教醫院與嘉義基督教醫院的手術量,進入前十名。梁金銅研判,各醫院將大腸直腸外科從一般外科獨立後,培訓醫師做出口碑,證明中型醫院也能執行大腸癌手術,消弭民眾對大醫院、名醫的迷思。另一個原因可能是,約15%的大腸癌發現時已造成腸阻塞或大出血,必須緊急手術,民眾於是就近選擇離家近的醫院。腹腔鏡件數 應比實際申報多 至於手術方式,107年大腸癌手術健保申報件數中,以腹腔鏡手術申報數4596件最多,占所有手術46.4%;其次為傳統手術4126件,占41.7%;傳統手術合併腹腔鏡檢查申報數最少,一年僅占11.9%,共1179件。另外,上述統計不含達文西手臂手術申報件數。由於有愈來愈多的傳統手術也能以腹腔鏡執行,但以傳統手術合併腹腔鏡檢查來申報,因此實際上選擇腹腔鏡手術的人數應該更多,估計再增千餘人。大腸直腸外科醫學會理事長、高雄附醫副院長王照元表示,在美國,腹腔鏡及達文西手術占所有大腸癌手術三至五成,微創傷口小、出血小、合併症低且復原快。梁金銅也說,透過腹腔鏡3D影像設備,比傳統手術用肉眼看得更清楚,約15年前,腹腔鏡手術已是大腸癌手術黃金準則。晚期患者 多集中台大治療在大腸癌治療中,除手術切除腫瘤外,化學治療及標靶藥物治療也是重要一環。107年全台醫院使用化療及標靶第一線、第二線治療大腸癌,人數最多醫院排名,以台大醫院1086人最多、第二名為1076人的林口長庚,第三名至第五名則分別為中國附醫、中榮及北榮,人數介於800至600人。梁金銅認為,台大醫院經常收治最晚期、最複雜癌症類型,部分患者無法接受手術,但癌症藥物發展進步,還是有接受治療的機會。過去研究發現,台大醫院治療的第四期患者存活時間較久,可能也因此讓台大使用化療及標靶藥物治療人數高於其他醫院。大腸直腸癌 腫瘤可能發生位置大腸直腸是消化道的末端,廣義的大腸包括結腸和末端的直腸。結腸依次又分段為盲腸、升結腸、橫結腸、降結腸、乙狀結腸等。大腸直腸癌腫瘤位置分布中,直腸及直腸與結腸交接處約占40%,乙狀結腸約占30%,其餘則常見降結腸等部位。腫瘤越往結腸裡面部位,症狀越不明顯,使患者發現大腸癌時,多已晚期。升結腸及盲腸腔徑大,癌瘤多為突出膨大或菜花狀,且糞便多為流體狀,其癌瘤常生長到很大,才因缺鐵性貧血、腹部脹氣、腹痛、體重減輕等症狀被發現。乙狀結腸、降結腸的腔管較細,尤其乙狀結腸為腸道最細部位,糞便至此較為成形,此處腫瘤常為浸潤緊縮型,易引起腸阻塞。直腸癌因接近肛門,較早就有明顯症狀,如血便、大便變細如筆狀、解便解不乾淨、習性改變如排便次數多等。人工肛門患者增 多為暫時性造口腸造口也是大腸癌患者可能的治療選擇之一,腸造口又稱「人工肛門」,是常使患者聞之色變的名詞。近日發現直腸癌復發的藝人余天二女兒余苑綺,傳出拒做人工肛門;因大腸癌離世的藝人豬哥亮生前也曾因擔憂人工肛門,一度拒絕治療。但比較105年至107年大腸癌腸造口手術人數,有增加趨勢,從2325人略升至2633人,但梁金銅和王照元都認為,數據上升與暫時性造口數增加有關。王照元說,隨著醫療進步,切除低位腸癌幾乎可保住肛門,但為避免腸道傷口汙染,仍須暫時接受保護性腸造口。一般約三個月,待腸道傷口癒合,恢復肛門排便後,即使可移除腸造口。王照元坦言,近年接受永久性造口幾乎是過去的一半,希望民眾勿因擔心造口,拖延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