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4-12 科別.骨科.復健
搜尋
腰痠背痛
共找到
263
筆 文章
-
-
2020-04-10 新聞.健康知識+
心臟病、腦中風跟腰粗有關?超過「這尺寸」要有警覺
【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106年女性十大死因中,慢性病佔有7項,分別是心臟疾病、糖尿病、腦血管疾病、高血壓性疾病、腎炎、腎病症候群及腎病變,而三高(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是這些慢性疾病的共同危險因子。隨著年齡的增加,新陳代謝速度會變慢,如果沒有足夠的運動量,脂肪就會在不注意時悄悄堆積起來,常聽女性表示明明食量沒變,腰圍卻越來越粗,體重也控制不下來,同時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也紛紛找上門。國民健康署提醒女性腰圍超過80公分,即是腰圍過粗,小腹突出腰圍過粗小心內臟脂肪會超標,體重過重或肥胖也會增加罹患心血管疾病、腦中風、糖尿病等風險,研究發現有代謝症候群者罹患心臟病及腦中風的風險機率是一般人的2~4倍。現代女性不論已婚或未婚往往身兼數個角色,不僅僅是貼心女兒、呵護家人的母親,也是職場工作者或是家庭照顧者及家庭重要支柱。因生活環境、工作忙碌或壓力等因素,使得大多數女性喜歡吃甜食或吃消夜,由於甜食能刺激大腦多巴胺神經元,讓人感到興奮,因此可能會越吃越想吃而對甜食上癮,加上可能太忙碌使運動時間有限或沒時間運動,身體代謝變慢或因基礎代謝率降低,就容易有腰圍過粗或體重過重或肥胖的情形。女性健康3招 遠離慢性疾病 1. 健康吃、分享吃避免常吃甜食及含糖飲料,如遇特殊節慶想吃甜食,建議不妨與周遭親友分享吃,想喝含糖飲料時可用白開水取代,以增加身體代謝,且晚餐過後與睡覺前這段時間少吃宵夜,而多吃高鈣深綠色蔬菜及高鈣豆製品、適量水果及天然未加工食物,可避免骨質疏鬆,平日食用低油、低糖、低鹽及高纖的飲食,以清蒸、涼拌、燉等取代油炸烹調方式,及戒菸少飲酒,保持健康體態。2.運動不難,做就對了除了工作中的勞動外,建議通勤族可每天提早一、兩站下車走路或騎腳踏車上、下班,並將運動習慣融入生活中,每次運動至少15分鐘每天2次,可利用中午休息時間進行健走或是做伸展操,晚上吃完飯後也可利用公園運動設施或社區活動中心做荷重運動或有氧運動或肌力訓練,以增加骨密度及強健肌肉,降低跌倒和骨折風險。3.定期量血壓、體重及腰圍定期量血壓、體重及腰圍是預防及控制三高的最佳簡便方法,女性健康腰圍要小於80公分,家中可備腰皮尺,每天於起床後量測,當有腹部脂肪累積時,就能透過腰圍量測警惕自己;家中如無血壓計,可到社區藥局或社區血壓站等定期量血壓,建立自我血壓記錄;建議家中備有體重計,每天固定時間量測,才能掌握體重變化情形。 (文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延伸閱讀: 下背痛與脊椎有關! 7種疾病都可能出現腰痠背痛 腰痛多來自肌肉骨骼? 這種腎病健檢才現形且會代代相傳 
-
2020-04-08 該看哪科.中醫精髓
睡不飽懶洋洋 快運動趕跑春困
春寒料峭,天氣候忽冷忽熱,大氣濕度增加,您如果常感到睡不飽、沒活力、懶懶的、沒精神…,光田綜合醫院中醫部主任陳暐棣表示,您可能「春困」上身了。陳暐棣指出,節氣從過年後到春分,季風開始轉變,氣溫也逐步開始上升,這時候人體從冬天抵抗風寒、周邊毛細血管收縮,減少血流到末梢以降低熱量喪失的狀態,到了春天會逐漸轉變成毛孔、汗腺、血管舒張,血液循環向身體周邊增加,導致相對性的大腦的供血下降,容易讓人產生頭暈腦脹、注意力無法集中的情形。此時節氣已往清明、穀雨的高濕度方向前進,時常下雨,又即將進入梅雨季節,如此的環境容易使人感到身體沉重、痠痛、疲倦、乏力、嗜睡,生理因素加上外在環境,便形成「寒濕」的體質表現,導致「春困」發生,如果平常沒有運動習慣,身體更容易覺得不舒服。自己是否有「寒濕」體質?陳暐棣建議,可透過日常生活來觀察,例如每天刷牙時,觀察舌苔是否白白一層很厚;早晨起床時,經常腰痠背痛,但活動後、曬太陽或熱敷可以改善;或者糞便稀爛、不成形,味道不重;四肢時常感到腫脹,觸碰皮膚常感覺冰涼等,若有上述這些情形,就要小心留意防範。陳暐棣說明,透過脈診,可針對個案體質所需之科學中藥處方治療體質寒濕外,也對造成困擾的疲倦、乏力及嗜睡狀況,加強給患者服用生脈飲中藥液包。生脈飲主要成分人參、麥門冬,可益氣生津清熱,五味子可斂陰止汗,對身體有益氣潤肺、養陰生津、斂肺止咳的功效;經實驗證實,可促進淋巴細胞之轉化,增強免疫力,達到扶正固本,讓患者能更快改善症狀、恢復精神。要預防春困來襲,建議民眾可多至戶外踏青郊遊活動,讓五官多接受外界刺激,振奮精神;同時增加會流汗的有氧運動,適量的運動能夠增加血液循環,讓心跳適當加速,提高腦部含氧量,讓汗能順暢從身體排出,是最好去除體內濕氣的方式。但陳暐棣提醒,有效訓練心肺功能的有氧運動強度,必須有微微的喘及出汗的程度,慢走散步不算是有氧運動。飲食方面要避免生冷、低溫食物,因為春天氣候回暖,身體血液已從身體深層逐漸往周邊流動,腸胃道功能也會相對減弱,若又接觸生冷、低溫的食物會增加腸胃功能負擔,影響消化吸收功能,導致腸胃腹脹、腹痛、腹瀉。
-
2020-04-07 科別.骨科.復健
下背痛與脊椎有關! 7種疾病都可能出現腰痠背痛
根據統計,80%的人在一生當中曾經有過下背痛的經驗,其中1/4的人疼痛會持續超過1個月。因為下背痛的比例很高,所以只要稍微留意一下,不難發現身邊經常有人喊:「腰痠背痛」。追根究柢下來,許多人的下背痛與脊椎疾病脫不了關係,所以下背痠麻痛就是受傷的脊椎在發出求救的警訊。除了造成年輕人和老年人下背痛的椎間盤突出和脊椎退化引起的疾病之外,新竹國泰醫院復健科主任江東懋則指出,引爆下背痠麻痛的其他脊椎疾病也不少:1、脊椎側彎:不論是坐整天的上班族或辛勤做家事的媽媽,甚至每天運動的阿公、阿嬤,如果常感覺下背疼痛,甚至無法走太遠的路,或是走久了大腿會痠麻痛,有可能都是脊椎退化性側彎或滑脫,造成神經壓迫惹的禍。2、脊椎狹窄症:神經管徑受到硬組織或軟組織占據空間,脊髓遭受包圍壓迫而產生的神經症狀。硬組織像是骨刺或先天性脊椎狹窄;軟組織則有椎間盤、黃韌帶或增生纖維組織等,會造成下背疼痛、兩臀或大腿、小腿的轉移痛。嚴重時,還會有大小便失禁的狀況,典型的症狀是「神經性跛行」,所以許多脊椎狹窄症病人,走一走會腳沒力或是腳抽筋。3、壓迫性骨折:跟老人家的骨質疏鬆症有關,人體的骨質35歲以後,破壞的速度逐漸大於重建的速度,每年以0.25~1%的速度流失。尤其女性更年期之後,骨質加速流失的速度可達每年2~5%,就容易導致骨質疏鬆症的發生;骨質疏鬆的病人以前臂骨、股骨及脊椎骨最容易骨折,脊椎若發生骨折就稱為壓迫性骨折。4、脊椎關節間退化性關節炎:包括脊椎關節間的關節發炎或是在關節處骨骼邊緣多長出來不該長的小骨頭(俗稱骨刺),如果骨刺長在脊椎前面,只會感覺到腰痠背痛,但如果骨刺長在脊椎後面,就會使脊椎孔狹窄,加上老化的韌帶壓迫到神經,就會引起老人家常見的坐骨神經痛。5、僵直性脊椎炎:僵直性脊椎炎是一種自體免疫疾病,屬於血清陰性脊椎關節發炎的一群疾病中的一種,因為骨盆腔內的薦腸關節、脊椎關節以及關節週邊組織發炎而導致。症狀通常是在早上起床時,下背感到疼痛僵硬,連走動都有困難,往往在持續一段時間,大約是超過1個小時後疼痛才會緩解;嚴重時,甚至會造成脊椎僵直變形,所以稱為僵直性脊椎炎。6、脊椎惡性腫瘤:如果有不明原因的腰酸背痛,甚至痛到睡不著、坐立都難安時,要檢查是不是有脊椎惡性腫瘤,千萬不要忽視這個可能性。7、攝護腺癌的骨轉移:年長男性若下背痛,排除脊椎問題之外,還有可能是攝護腺癌的骨轉移,雖然病例不多,但也不可忽視。江東懋指出,下背痛的原因複雜且相當多元,因此如果長期有腰酸背痛問題,應接受醫師檢查,診斷出真正原因,藉由藥物、物理治療減輕疼痛,進行肌肉骨骼柔軟度、肌力以及脊椎穩定訓練動作,同時矯正錯誤姿勢,養成良好習慣、保持正確的姿勢,就能夠避免再度復發。延伸閱讀: 下背痛到難彎腰? 防椎間盤突出平時有3妙招 連假後下背痛到站不直? 日常保養2秘訣趕緊學 從下背痛到腳麻 醫師告訴你為何會坐骨神經痛
-
2020-04-06 該看哪科.中醫精髓
春天睡不飽頭暈腦漲 原是「春困」上身
擔任業務的許先生最近常感睡不飽,活力和往常變差,一直覺得懶洋洋提不起精神,還一度在重要會議中恍神而遭到主管責罵,光田綜合醫院中醫部主任陳暐棣診治後指出,這是因為氣候轉變,大氣濕度增加,「春困」上身了。陳暐棣指出,節氣進到春分,季風轉變,氣溫上升,這時候人體從冬天抵抗風寒、周邊毛細血管收縮,減少血流到末梢以降低熱量喪失的狀態,到了春天逐漸轉變成毛孔、汗腺、血管舒張,血液循環向身體周邊增加,導致大腦供血降低,易讓人頭暈腦脹、注意力無法集中。清明、穀雨,天氣忽冷忽熱,大氣濕度增加,使人感到沉重、痠痛、疲倦、乏力、嗜睡,生理因素加上外在環境便形成「寒濕」體質,導致「春困」發生,如果平常沒運動習慣,身體更易覺得不舒服。是否身體有「寒濕」?陳暐棣表示,每天刷牙時可觀察舌苔,若白白一層很厚,起床時經常腰痠背痛,但活動後、曬太陽或熱敷可以改善,或者糞便稀爛、不成形,味道不重;四肢常感腫脹,觸碰皮膚常感覺冰涼等,就要小心留意。陳暐棣說明,透過脈診可給科學中藥處方治療體質寒濕,針對疲倦、乏力及嗜睡,也可加強服用生脈飲中藥液包。她也建議民眾要預防春困來襲,可多至戶外踏青郊遊活動,振奮精神;同時增加會流汗的有氧運動,必須達微微的喘及出汗的程度。飲食方面要避免生冷、低溫食物,因為春天氣候回暖,身體血液已從身體深層逐漸往周邊流動,腸胃道功能也會相對減弱,若又接觸生冷、低溫的食物會增加腸胃功能負擔,影響消化吸收功能,導致腸胃腹脹、腹痛、腹瀉。
-
2020-04-06 養生.抗老養生
春天常睡不飽頭暈腦漲 就醫才知春困上身
擔任業務的許先生最近常感睡不飽,活力和往常變差,一直覺得懶洋洋提不起精神,還一度在重要會議中恍神而遭到主管責罵,光田綜合醫院中醫部主任陳暐棣診治後指出,許先生因氣候轉變,大氣濕度增加,「春困」上身了。陳暐棣指出,節氣從過年後進到春分,季風開始轉變,氣溫也逐步開始上升,這時候人體從冬天抵抗風寒、周邊毛細血管收縮,減少血流到末梢以降低熱量喪失的狀態,到了春天逐漸轉變成毛孔、汗腺、血管舒張,血液循環向身體周邊增加,導致相對性的大腦的供血降低,容易讓人產生頭暈腦脹、注意力無法集中的情形。此時節氣已往清明、穀雨的高濕度方向前進,天氣忽冷忽熱,大氣濕度增加,容易使人感到沉重、痠痛、疲倦、乏力、嗜睡,生理因素加上外在環境便形成「寒濕」的體質表現,導致「春困」發生,如果平常沒有運動習慣,身體更容易覺得不舒服。自己的身體體質是否有「寒濕」?陳暐棣建議可透過日常生活來觀察,例如每天刷牙的時候觀察舌苔,是否白白一層很厚,早晨起床的時候經常腰痠背痛,但活動後、曬太陽或熱敷可以改善,或者糞便稀爛、不成形,味道不重;四肢時常感到腫脹,觸碰皮膚常感覺冰涼等情形,就要小心留意。陳暐棣說明,透過脈診給個案體質所需之科學中藥處方治療體質寒濕外,針對特別造成困擾的疲倦、乏力及嗜睡狀況,加強給患者服用生脈飲中藥液包,因生脈飲主要成分人參、麥門冬可益氣生津清熱,五味子可斂陰止汗,對身體益氣潤肺、養陰生津、斂肺止咳之功效;經實驗證實,可促進淋巴細胞之轉化,增強免疫力達到扶正固本,讓許先生能更快改善症狀、恢復精神。她也建議民眾要預防春困來襲,可多至戶外踏青郊遊活動,讓五官多接受外界刺激,振奮精神;同時增加會流汗的有氧運動,適量的運動能夠增加血液循環,讓心跳適當加速,提高腦部含氧量,也讓汗能順暢從身體排出,是最好去除體內濕氣的方式,但要提醒,有效訓練心肺功能的有氧運動強度,必須有微微的喘及出汗的程度,慢走散步不算是有氧運動。飲食方面要避免生冷、低溫食物,因為春天氣候回暖,身體血液已從身體深層逐漸往周邊流動,腸胃道功能也會相對減弱,若又接觸生冷、低溫的食物會增加腸胃功能負擔,影響消化吸收功能,導致腸胃腹脹、腹痛、腹瀉。
-
2020-03-18 橘世代.健康橘
幫爸媽預約體力自由 健身教練建議兒女3招
隨著運動風氣及注重健康的意識提升,近來有愈來愈多兒女輩帶父母上健身房參觀,希望父母重訓、練肌力,趁早儲存未來自主的能力,但如何讓父母接受並且養成運動的習慣,來聽聽有帶領熟齡族重訓經驗的健身教練怎麼說。1.身教大於言教GYME FIT健身教練珍珍觀察,會帶父母來參觀健身房的人,多數本身就有運動習慣,對肌力訓練有基礎的認識,知道肌力不足造成的影響,輕則腰痠背痛,重則站不穩、走不動,甚至跌倒等,因此希望父母透過重訓,及早預留未來生活的自主權。珍珍表示,若子女「以身作則」,平常就有運動的習慣,讓父母見證運動的好處,相信會比其他人的說詞更有說服力。2.幫爸媽找到明確目標為了要讓父母持續運動,珍珍建議子女可「軟硬兼施」,軟是幫父母找到「明確目標」,讓他們更有動力運動,像是紓緩腰痠背痛、爬山健行可以走更久等;硬則是引用身邊親友的真實故事,告訴父母若肌力不足可能會對生活造成什麼影響,包括容易跌倒、走不久,或是無法自己出門、去哪都必需要有人陪等。珍珍說,當父母維持規律運動習慣後,也會逐漸看到運動的成效,自然而然就更有動力及信心維持,進而讓運動成為生活的一部分。3.打造「同溫層感」的時空除了幫父母找到應該運動的強烈動機,珍珍也建議子女,要替父母建立一個能安心運動的環境。她說,許多熟齡族不喜歡去健身房是因為「不自在」,擔心自己姿勢做不夠標準,可能會被別人笑。珍珍表示,可替父母安排一個「人比較少」或「讓他們有同溫層感」的時段或場地,讓他們感受原來出門運動還能交朋友,找到樂趣。【熟齡運動這樣做↘↘↘】。樂活大叔施昇輝用重訓改善五十肩 重拾人生主控權。人從放棄那刻開始變老!她60歲「熟女身材如少女」。在家也能簡單練肌力!40+留住身體主導權 歡迎加入橘世代社團 一群關愛自己、健康生活的熟齡世代,用橘世代的熱情彼此鼓勵打氣,分享養身保健、家庭關係、更年期保健與健康飲食等資訊,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活力!【我要加入專屬社團】打造亮麗熟年!
-
2020-03-17 橘世代.健康橘
熟齡族要自由 這個關鍵力絕不可少
隨著年紀增長,常常覺得容易腰痠背痛,或走幾步路就覺得累?這可能表示肌力正在流失,一旦肌力不足,身體就會失去支撐與緩衝的能力,小至日常容易疲勞,大則經不起跌倒,甚至導致肌少症、失去自主生活能力。享受熟齡生活 要有肌力相伴健身教練珍珍表示,根據研究指出,隨著年歲增長,每10年會流失約10%的肌肉。一旦肌力流失,活動力就會降低,可能容易跌倒、臥床,失去自立的能力。她以患有肌少症的阿公當例子。她說,阿公不僅外出需要有人陪,也因為手沒力氣而無法好好拿東西。像是盛有一碗豬肉丼和紅茶的餐盤,就目睹阿公拿得搖搖晃晃,或是回到家也得花不少時間脫鞋,因為阿公無法單腳穩定站立。珍珍表示,雖然肌肉會隨著歲月逐漸流失,但只要透過重量訓練就可存肌力,而每個人要拿多少的重量則因人而異。一般常使用彈力帶、啞鈴或各種阻力訓練的器材,以循序漸進的方式,訓練胸、背、肩、核心及下肢肌群,用略大於原本自己能承受的重量來做。珍珍以自己的父親兼學生為例,父親施昇輝過去也沒有任何重訓的經驗,是為了改善五十肩才踏進健身房。一開始父親只能把彈力帶拉長,但經過一段時間訓練後,由於肌肉在不斷接受適當的刺激與修復的反覆過程中獲得成長,後來父親不僅擺脫五十肩、能夠無痛舉起雙手,也能拿起啞鈴做深蹲、行動自如。重訓怕尷尬?找「同溫層」幫自己壯膽施昇輝說,以前總認為健身房是年輕人去的,如今為了要規律運動而踏進健身房,儘管有身為專業健身教練的女兒在旁指導,但內心仍時不時上演「姿勢不夠標準會不會被教練說?」或「別人會不會笑我做得不標準」等小劇場。施昇輝也不吝分享自己的解方,他說:「找一個都是大叔、大嬸的時段去,就比較不會想東想西」。珍珍則建議剛開始接觸重訓的熟齡族,剛開始練習動作一定都會尷尬、不自在,出自於不熟悉動作,這是訓練必經過程,她鼓勵熟齡族不要因為年齡而限制自己。【「不老」樂齡精選特輯↘↘↘】。樂活大叔施昇輝用重訓改善五十肩 重拾人生主控權。人從放棄那刻開始變老!她60歲「熟女身材如少女」。在家也能簡單練肌力!40+留住身體主導權 歡迎加入橘世代社團 一群關愛自己、健康生活的熟齡世代,用橘世代的熱情彼此鼓勵打氣,分享養身保健、家庭關係、更年期保健與健康飲食等資訊,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活力!【我要加入專屬社團】打造亮麗熟年!
-
2020-03-13 癌症.攝護腺癌
老翁異常背痛 竟是攝護腺癌轉移
男性年長者注意!如果長期持續腰痠背痛,且背部異常疼痛,千萬不可輕忽,恐是罹患攝護腺癌的警訊,必須及早就醫檢查診斷及治療。現年62歲的老高,因持續腰痠一個月、背部相當疼痛而就醫,主訴疼痛發作時感覺錐心刺骨,讓他坐立難安,晚上也輾轉難眠,嚴重影響平日生活。經X光與病理切片檢查後,才發現已罹患晚期攝護腺癌,因癌細胞轉移至骨頭而導致疼痛。後來接受放射性同位素治療,疼痛獲得改善,日常行動也恢復自如。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泌尿部主治醫師黃書彬表示,臨床上,攝護腺癌隨著病程發展,約有80%機率發生骨轉移。針對此類型案例,傳統會先採取荷爾蒙治療,透過降低男性荷爾蒙抑制癌細胞生長;當患者對荷爾蒙治療產生抗藥性,演變為去勢抗性攝護腺癌時,就只能接續化療,但隨化療而來的副作用如噁心、嘔吐等常讓病人吃不消。所幸現在有新型放射性同位素治療,且有健保給付,讓患者無論在經濟或病症緩解上都有新的選擇。黃書彬說,新型放射性同位素治療適合去勢抗性攝護腺癌,合併骨轉移且尚未有內臟器官轉移的患者。其α粒子放射線抵達骨頭後,便能幫助精準殺死癌細胞,且可將周遭正常組織受到的傷害降至最低。臨床應用上,也能大幅改善骨轉移帶來的疼痛,提升生活品質,進而幫助患者重振精神面對病魔的挑戰。黃書彬指出,攝護腺癌有男性隱形殺手之稱,因早期症狀不明顯,當有明顯症狀時,往往已轉移至其他部位,而篩檢率偏低正是錯失診斷良機的主因。因此,年滿50歲以上男性,應每年固定至醫院接受攝護腺特異性抗原(PSA)及肛門指診檢查;若有家族史的民眾,更應提前至45歲定期前往醫院檢查,以利早期發現、早期治療,讓病症獲得最完善的控制。
-
2020-03-01 橘世代.好心橘
跨縣市勤學不倦 她還下鄉當長輩的「運動」老師
弘光科技大學物理治療系畢業校友吳淑妮,任職醫院32年仍持續提升自己的職能,連續4年從雲林到台中上課,畢業後利用所學技能下鄉擔任樂齡講師,教導偏鄉長者預防及改善農務造成的身體痠痛,還鼓勵退休同事一起加入,也帶年輕人響應,她去年獲得教育部108年度全國終身學習楷模個人獎,她說運用所學幫助更多人,讓自己更有自信。弘光科大物理治療系主任陳志鳴表示,吳淑妮在台大醫院雲林分院復健科任職,96年從該系進修部畢業,為了精進專業知識,每天下班後從雲林趕到台中上課,持續4年不中斷,將學校所學運用在職場,回饋社會,幫助偏鄉社區長者運動及復健,107年獲教育部第4屆樂齡教育奉獻教學優良獎,去年再度榮獲教育部全國終身學習楷模個人獎。今年55歲的吳淑妮說,在職場上很開心,還沒有退休打算,平時在醫院接觸很多過度勞動的長輩,改善痠痛需從日常衛教做起,才起了走入偏鄉的念頭,103年開始參加樂齡總輔導團培訓師資,結合物理治療規劃課程,走入雲林古坑山區偏鄉教長者預防腰酸背痛、關節痠痛,改變工作姿勢減少工作傷害,也協助復健。吳淑妮說,開始推動時長輩們興趣不大,遇到困難瓶頸,她只能「頭很低、嘴巴很甜」拜託長輩參加課程,還要帶著貼布、復健器材當小禮物,為找出痠痛原因,擬出有效的預防方法,她曾請假到農田實地訪視,觀察長輩們如何採收農作物如割竹筍、剪柳丁、除草等等農務工作的動作。吳淑妮表示,長者長時間同一個姿勢,或農作時彎腰蹲地,都會腰痠背痛,她希望長者工作一段時間站起來,雙手擴展伸展一下;她在銀髮族體適能課中也教長者伸展動作,其中一項,將右手往後頸下方拉,左手也往後,觸摸右手的手肘,同一動作,雙手互換再作一次。下鄉推動長輩運動和復健課程5年來,吳淑妮說最大成就是長輩從排斥變主動,也不再需要小禮物誘惑,還會問說「老師為什麼還不來?」,期待每個月2小時的課,能學習到新知識減少痠痛。吳淑妮也鼓勵退休同事加入樂齡總輔導團培訓,幫長輩衛教,也引導年輕人到場觀摩,經驗傳承,她希望讓雲林各地區都有種子教師,她常廢物利用,找紙箱、廢布設計教具,讓前來上課的長輩人人都有教具,用各種方法教長輩減輕的痠痛感。她說自己不是很聰明,但很喜歡讀書,到弘光科大念書提升自己在物理治療上的技術,學到更多,更有自信,能給病人更多專業服務,她說自己是一步一腳印努力。學校很多老師認真帶著她學習與成長,期勉更多學弟妹運自己所學,投入社會服務上,有成就感又有意義。【樂齡講師系列閱讀↘↘↘】。3歲到8旬都是她學生 黏土達人:肯學,年齡就無妨。退休生活更好玩! 58歲黃芝蘭:我沒想過這輩子可以被叫老師。鐵路站長到武術大師 林朝來:健康才能讓退休人生有意義! 為自己而學 橘世代來了! 【歡迎加入】建立自己的學習進修清單,充實精彩人生2.0,鑽研興趣、挑戰新領域、豐富生活,逐一實現手裡的那張學習清單!【歡迎加入好學橘FB社團】
-
2020-02-15 養生.聰明飲食
啤酒、起司降腸癌、肺癌風險!…哈佛教授:這些看似不太健康的食物,其實是長壽秘訣
食物和血管新生顯而易見的,功能齊全的血管新生防禦系統可以保護我們防止許多疾病。你的健康依賴循環系統的正常平衡,沒有過多或不足的血管在你的器官中。當這個平衡被打亂,你的身體就需要幫助。你的飲食可作為疾病的預防以及輔助治療。世界各地的研究已經顯示特別的食物和飲料--包括許多我們熟知且喜愛的——可以增進你的血管新生防禦系統。即使是你準備和結合食材的方式也可以影響血管新生。這就為我們帶來了全新的觀點,提供我們去思考要吃什麼食物以及如何食用。此外,如果你希望增加預防受血管新生影響的疾病的機率,飲食將為你開啟一扇新的大門。如果你目前正與一種血管新生有關的情況作戰,選擇正確的食物可能會幫助你控制,甚至擊敗那個疾病。不斷增加的證據驗證了此方法的力量。亞洲的人們,飲食中包含大量大豆、蔬菜和茶,罹患乳癌和其他癌症的風險明顯較低。在日本,有超過69,000人的年紀高於100歲。中國百歲以上的人口也有上升的趨勢。我的叔公,他一直健康地活到104歲,住在常熟市(Changshu),這個城鎮位於上海的外側,虞山(Yushan mountain)的山腳下,那裡產綠茶。依卡利亞島(Ikaria)、希臘和薩丁尼亞(Sardinia)中部充滿活力的百歲人瑞都食用地中海飲食(Mediterranean diet),這種飲食充滿了增進血管新生防禦的食材,而且不是嚴格的素食主義者。瞭解血管新生是你健康防禦系統的關鍵,將成為解開你體內健康長壽,以及遠離醫療保健系統的秘密鑰匙。血管新生防禦被破壞的情況雞大腿所有肉之中,雞肉是較健康的選擇之一。我們大部分人都認為雞胸肉是最棒的部分,因為白肉脂肪較少,但是紅肉可以提供其他獨特的健康益處,尤其如果你先將脂肪修剪掉。研究顯示大腿和小腿肉是特別健康的選擇。雞紅肉包含維生素K2或甲萘類(menaquinone),一種天然的脂溶性維生素。不像維生素K1是由植物(如:菠菜)產生,K2是由細菌製造。它具有抗血管新生的特性。日本廣島大學(Hiroshima University)的科學家研究維生素K2,發現它可以有效抑制血管新生和結腸癌細胞的生長。伊利諾大學的研究人員發現維生素K2可以抑制血管新生與前列腺癌的生長。K2的好處也延伸到心臟病。攝取含有較多K2食物的人,死於心臟病的機會減少了57%以上;因為斑塊堆積導致的嚴重動脈硬化風險也降低了52% 。斑塊生長需要血管新生,所以這個相關性很合理。研究人員並且發現甲萘醌類也會干擾身體製造膽固醇的能力,因此可以預防動脈硬化的發生。所以即使你可能已經習慣選擇雞胸肉,當涉及健康,毫無疑問地:請選擇美味的腿和大腿。啤酒啤酒花含有黃腐醇(xanthohum++6erol),這是一種抗血管新生生物活性。美國國家癌症研究院展開的一項大型研究——前列腺癌、肺癌、大腸直腸癌和卵巢癌的篩檢試驗(Prostate, Lung, Colorectal and Ovarian Cancer Screening Trial),一共招募了10萬7千9百98名受試者。其中一項分析是飲用啤酒與腎臟癌,也被稱為腎細胞癌(renal cell carcinoma)間的相關性。研究發現每週飲用將近5罐啤酒顯著與減少33%的腎臟癌風險相關。2,044位參與者的北卡羅萊納州結腸癌研究發現適度飲用啤酒(每天稍微少於1罐啤酒)與減少24%的結腸癌風險有關。啤酒攝取也與心血管益處相關。位於義大利坎波巴索(Campobasso)的聖馬里亞因巴羅和天主教大學(Santa Maria Imbaro and Catholic University)的馬力奧尼格里藥理研究所(Instituto di Recerche Farmacologiche Mario Negri)檢驗了跨越10個國家的14篇研究,發現每天飲用1罐啤酒與減少21%的冠狀動脈疾病風險有關。一篇德國的研究提出啤酒有預防失智症的益處。這項研究由曼海姆中央心理健康研究所(Central Institute of Mental Health in Mannheim)主導,跨越了6個德國城市(波昂、杜賽道夫、漢堡、萊比錫、曼海姆和慕尼黑),評估了3,203位年齡超過75歲的老年人。研究人員將不同類型的酒精飲料攝取量與失智症的發病率進行相關分析。每天飲用1.5到2罐啤酒的人在罹患失智症的風險上減少了60%,而在被確診為阿茲海默氏症的風險上也減少了87%。針對葡萄酒的相同警告也適用於啤酒:酒精的高濃度攝取會有害健康。請做一個輕度或中度的飲酒者。酒精本身會毒害大腦,而且高劑量會增加罹患失智症的風險。起司起司作為食物早有歷史上的記錄。有超過900種不同種類的起司,但是你只會在超市或雜貨店發現一小部分的種類。雖然起司的鈉和飽和脂肪含量很高,但它也含有抗血管新生的維生素K2,它是製造起司需使用的細菌菌種的副產物。馬斯垂克大學(Maastricht University)的研究對起司的維生素K2含量進行分析,並且指出莫恩斯特(Munster)、高達、卡蒙貝爾、愛丹(Edam)、斯蒂爾頓(Stilton)和衣曼塔 (Emmenthal)起司的維生素K2含量最高。亞爾斯堡起司(Jarlsberg cheese)也有一種高濃度的維生素K2。起司所含的維生素K2含量可與雞大腿相比。歐洲癌症及營養前瞻性研究- 海德堡區(EPIC-Heidelberg study)檢驗了維生素K攝取量與癌症間的關係。研究人員調查23,340人長達14年,並且發現起司是這一組參與者中維生素K2(甲萘類)的主要來源。調查發現每天食用1到3片起司與減少62%的肺癌風險有關。針對男性進行相似的分析,每天食用2片起司所含的K2量與減少35%的前列腺癌風險有關。起司通常含有飽和脂肪、膽固醇和高鈉,這些都是不健康的因子,所以適量很重要。但是研究證據讓我們可以把起司重新考慮為可為我們帶來一些健康益處的食物,而不是一種應該被完全歸類為不健康的食物。橄欖油橄欖油已被人類使用了4,000年之久, 它的起源來自小亞細亞(Asia Minor) 和地中海(Mediterranean)。曾經被用做儀式所需要的燈油,橄欖油最終被用於烹飪。西班牙、義大利和希臘是今天橄欖油的主要製造者,這3個國家所生長的橄欖品種皆含有高濃度的生物活性多酚,包括油酸、橄欖苦苷(oleuropein)、羥基酪醇(hydroxytyrosol)、酪醇(tyrosol)和橄欖油刺激醛(oleocanthal)。這些複合物具有抗血管新生、抗發炎、抗氧化劑,還有獨特抗癌特性。特級特級初榨橄欖油(Extra virgin olive oil,EVOO)是壓榨橄欖製成,無添加任何化學物質或精緻,含有最高濃度的生物活性以及最佳的風味。它的保存期限大約是2年。延伸閱讀: 起床後腰痠背痛...不只是姿勢問題,你其實已「大腦積毒」!「睡眠缺氧」恐引發中風和失智●書籍介紹逆轉疾病的科學食療聖經:美國權威名醫的創新食療法,教你吃對食物、啟動身體防禦力,擺脫癌症與慢性病作者: 李維麟(William Li, MD) 出版社:采實文化出版日期:2019/12/05作者簡介李維麟(William Li,MD)全球知名醫生、科學家、演說家和作家,最為人所知的是領導血管新生基金會。李醫生突破性的成果已經影響了超過七十種疾病,包括癌症、糖尿病、失明、心臟疾病和肥胖。他的TED演說:「我們能藉著飲食餓死癌症嗎?」獲得1,100萬以上人次的觀看,此外他也上過奧茲醫生秀、瑪莎·史都華秀、CNN、MSNBC、NPR和美國之音,而且於梵蒂岡Unite to Cure會議上發表研究成果。同時他也在頂尖期刊上,例如《科學》、《新英格蘭醫學雜誌》、《刺胳針》與更多雜誌上發表了上百篇科學論文。曾任教哈佛大學、塔夫斯大學和達特茅斯醫學院。
-
2020-02-11 新聞.健康知識+
起床後腰痠背痛不只是姿勢問題…「睡眠缺氧」恐引發這二種病
有位大學剛畢業的年輕人,都會陪奶奶來看病,奶奶長年咳嗽,他自己也常咳嗽,所以認為咳嗽可能是遺傳。這年輕人每次陪奶奶來都在旁邊打瞌睡,而且他很胖。我跟奶奶說孫子可能需要做檢查,看看是否有睡眠障礙。奶奶說他以前沒那麼胖,因為一直咳嗽去看醫生,醫生說他氣喘於是開始服用類固醇,但是咳嗽還是沒改善,而且越來越胖,晚上打呼很大聲,白天坐著就睡著。安排了睡眠檢查後,發現他是重度睡眠呼吸中止,因為很胖所以呼吸道空間不夠,整夜睡覺有重度缺氧的情形,導致白天精神不濟,血壓也有變高。大部分醫師可能不以為意,認為胖容易有三高,忽略了這可能是睡眠呼吸中止所導致。後來也發現他一直咳嗽並不是因為氣喘,而是因為睡眠呼吸中止吸氣的時候胸廓有負壓,負壓有好有壞,負壓可以促進血液循環,但負壓若太強會讓胃酸容易逆流,導致慢性咽喉炎而引起咳嗽。接受了手術治療後,胃酸逆流的情形改善了,咳嗽的頻率也降低了,經江醫師安排的運動和飲食計畫,從137公斤變成78公斤,白天也不再打瞌睡,目前是竹科的工程師。從打呼到睡眠呼吸中止有些人睡覺時會打呼,打呼是因為呼吸道的空間不夠,呼吸時產生擾流就會有鼾聲出現。換句話說,如果呼吸道空間夠的話,一般是不會打呼的。從正常到打呼、上呼吸道阻力症候群,甚至到睡眠呼吸中止,從最正常到完全阻塞,中間有不同的階段,統稱「睡眠呼吸障礙」,就像光譜分布一樣,中間可能有不同的問題。第一個就是打呼,如果只是單純打呼,呼吸道阻力沒有提高,也沒有阻塞缺氧的情形,並不會造成睡眠的干擾。但是打呼會有一個問題,就是長期下來可能造成振動傷害,就像馬路上鑽地的工人,長期用鑽地機,鑽久後手會麻,因為神經已經被破壞了,甚至手指會變白,形成白指症,因為血管也被破壞了,血液循環變差。喉嚨也是一樣,有研究發現,呼吸道神經病變與長期打呼導致呼吸道受到振動的傷害有關,神經功能如果是正常的,睡眠呼吸中止的手術治療效果比較好;神經功能受損的話,手術治療效果會打折扣。打呼時同時呼吸道阻力提高,即是打呼的另一個問題──「上呼吸道阻力症候群」,最明顯的症狀就是睡覺時沒辦法好好放鬆導致肌肉緊張,白天會腰酸背痛、肩頸痠痛、容易疲勞。「慢性疲勞症候群」或是「病態大樓症候群」(Sick Building Syndrome),很多其實都是上呼吸道阻力症候群引起的,因為睡覺時呼吸道阻力提高了,肌肉呈現緊繃疲勞,沒辦法放鬆,因為肌肉沒辦法放鬆,白天就會有腰酸背痛的情形。再進一步,呼吸道就開始阻塞了。阻塞之後會有阻塞型的通氣不全,也就是阻塞之後氣流量會受到影響,容易產生缺氧狀況或睡眠中斷。睡眠中斷從上一階段上呼吸道阻力提高就容易出現,因為雖然是睡著的,但睡著後肌肉沒辦法好好放鬆,所以呼吸會比較費力,睡眠就會容易中斷。阻塞型的通氣不全呼吸會更費力,因為已經阻塞了,但此時缺氧還不嚴重,因為還是會持續呼吸,只是會斷斷續續塞住。最嚴重就會產生睡眠呼吸中止,呼吸道已真的阻塞,而且阻塞時間比較長,一般要大於10秒才算是一次的阻塞,如果阻塞大於10秒,每個小時出現5次以上,就符合睡眠呼吸中止的定義。睡眠呼吸中止的影響睡眠呼吸中止影響的範圍很廣,最直接的影響就是心臟病、高血壓、中風,很多研究都已發表在學術期刊,有2、300篇以上,另外糖尿病、血脂肪(膽固醇)、性功能障礙、兒童成長曲線落後,也都與睡眠呼吸中止有關。睡眠呼吸中止也會有猝死的風險,當呼吸中止時間超過1分鐘以上時,就可能導致猝死。在睡眠檢查中常會看到有病人阻塞超過1分鐘。睡眠呼吸中止與失智有關?睡眠呼吸中止現在知道有2個層面會影響失智症,一個是缺氧本身造成的問題,一個是腦脊髓液的循環變少。很多研究指出,睡眠呼吸中止病患因為長期缺氧,導致失智的風險會提高。在失智之前腦部會有一些病變,腦神經會先衰弱、退化,最先受到影響的就是控制呼吸的大腦神經,正常情況自己可以控制吸氣,但如果大腦神經受損,想吸氣時可能沒辦法很順的吸氣。控制認知的大腦皮質也會受到影響,認知就是關於人、事、時、地、物,例如昨天晚上跟朋友去吃飯,會記得是跟誰吃、在哪裡、吃什麼、吃了多久等,這就是認知功能。但如果在長期缺氧的狀態下,認知功能就會受影響或會忘記,例如原本很常去的餐廳,去了之後不知道自己為什麼會在那裡,這都是認知功能出問題,容易導致失智的風險。晚近也開始有研究發現,因為失智症本來就是乙型類澱粉蛋白(beta amyloid)和淘蛋白(Tau-protein)的沉積,這2者都對腦神經有毒性,沉積越多,腦神經就越容易受損。後來發現缺氧會讓這2種毒性物質沉積得更快。另外如果呼吸不順,吸氣可以促進血液循環,因為吸氣可以讓胸廓有負壓,使血液能回流,血液因為有心臟幫浦,所以就算沒有活動,血液還是可以回流,只是循環沒那麼好。淋巴系統就沒有心臟幫浦,所以淋巴的回流全部都是靠呼吸和肢體的活動,有些住院的病人連續在床上躺了2、3天,手腳就腫了起來,這就是因為沒有肢體活動,也沒有大量的呼吸,導致淋巴回流不好。而這與失智症有關,因為腦脊髓液也沒有幫浦,需要靠呼吸去產生負壓,讓腦脊髓液可以流動。由於睡眠呼吸中止在睡覺時呼吸的次數會減少,減少後不只影響血液循環、淋巴循環,也會影響腦脊髓液的循環。腦脊髓液的循環不好的話,類澱粉蛋白和淘蛋白的代謝就會變慢,如果腦脊髓液的循環快的話,可以把這些毒性物質帶走,所以當呼吸變少了或是強度不夠,腦脊髓液的循環就會變慢,把毒性物質帶走的速度也就變慢。睡眠呼吸中止的預防與改善鼻過敏的控制是很重要的,鼻塞會導致睡眠中缺氧。減重也可以預防睡眠呼吸中止的產生,如果已經有睡眠呼吸中止,減重也可以讓呼吸中止的情況減少;但光靠減重是不能治療睡眠呼吸中止的。延伸閱讀: 首位牙醫出身的衛福部長, 陳時中如何讓醫界到網路鄉民都信服?●書籍介紹一級睡眠術:睡眠權威親自傳授的好眠祕訣作者:江秉穎出版社:三民書局出版日期:2020/1/17作者簡介/江秉穎 醫師江醫師2013年起在台北榮總擔任副執行長,共同建構世界一流的睡眠醫學中心;2016年起擔任康寧醫院副院長,組織該院「睡眠醫學與養生中心」,引進先端睡眠診療方法與儀器,達到多元專業又有效率的治療方法。
-
2020-02-04 癌症.其他癌症
右下背痛、右腿痠麻 竟檢查出罹患腎細胞癌
一名60歲男性兩年前因右下背痛、右腿痠麻而至骨科就診,經檢查發現右側薦骨有一顆腫瘤,起初以為是骨癌,後來切片顯示為腎臟轉移,並確診為腎細胞癌第四期。因一線標靶藥物療效有限,於是合併免疫療法控制癌細胞擴散,經過1年半治療,腎臟腫瘤幾乎消失,再配合手術切除薦骨腫瘤,目前病情控制良好。亞洲大學附屬醫院泌尿科醫師蕭子玄指出,患者生活作息正常,也無任何慢性疾病,約兩年前因下背疼痛求診,經核磁共振影像發現薦骨處有一顆超過6公分的腫瘤,切片證實為腎細胞癌晚期合併遠端轉移,腎臟本身也有一顆約2公分腫瘤,屬於重大疾病。患者多次與醫師溝通,強調「相信醫師一定可以幫我」。從一開始對標靶藥物反應不佳,後來經調整用藥,合併免疫療法治療一年多後,位於薦骨的腫瘤萎縮,總算可以透過手術切除,而腎臟的惡性腫瘤也縮小許多,日前順利康復出院。蕭子玄說,腎細胞癌為腎臟實質最常見的惡性腫瘤,好發年齡為40歲至70歲,腎細胞癌初期通常無任何症狀,大多是因其他疾病做腹部超音波檢查時無意中發現,而腎細胞癌臨床症狀相當多變,當出現血尿、腹部腫塊、腰痠背痛、貧血、體重減輕等症狀時,代表腫瘤期別較晚,若有上述症狀千萬不可大意。他說,腎細胞癌發生的原因尚未確定,主要以手術切除為主,但因患者已是腎細胞癌第四期合併遠端轉移,故建議先透過標靶藥物治療。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血液腫瘤科主任葉士芃則表示,免疫療法可搭配標靶療法治療癌症,藉由可辨識癌細胞並活化自體免疫細胞的特性,幫助病患徹底消滅癌細胞,對於癌友而言是一大福音。
-
2020-01-30 科別.骨科.復健
頸部好姿勢 3招趕跑疼痛
「醫師,為何我的脖子轉動時總是卡卡的?」、「醫師,為何我脖子常一邊痠痛?」、「醫師,為何我會脖子麻到手?」身為長期低頭族、電腦族、沙發族、睡不好的你,是否也有以上困擾呢?找按摩師推拿,效果總不持久;買止痛藥貼布又怕藥物傷身;但不處理又擔心症狀變嚴重最後需要開刀。頸部疼痛是現代人常見的困擾。疼痛的原因非常多,但在復健科的病人中,最常見的頸部症狀,都是源自於我們生活中的不正確姿勢與過度使用,「頸部壞姿勢」有四大族群:低頭族和駝背族現代人手機、電腦不離身,滿街低頭族總是駝著背,垂頭喪氣。脖子負責承受頭部重量,正確姿勢應保持耳朵垂直肩膀,下巴微微後縮,當我們頭向前凸時,頸部壓力驟增,便造成頸部傷害。歪頭族許多人喜歡歪著頭夾著電話做事,或辦公時電腦放一側轉著頭辦公,或躺在沙發上,頭靠著扶手追劇。這些姿勢使脖子一直呈現歪斜狀態,對頸部的壓力、骨骼韌帶都會造成傷害。高枕族和低枕族有人習慣睡過高的枕頭,有人則不愛用枕頭,喜歡平躺睡,睡眠占非常多的時間,枕頭過高或過低,都會因姿勢不正確,造成頸部長時間傷害。枕頭過高會造成頸部前彎,過低則造成頸部後仰。正確的枕頭高度應使頭部呈現水平,注意枕到頭一定也要枕到脖子,睡覺時不要讓脖子呈懸空狀態。懶人坐姿族許多人愛在沙發或床上做事或滑手機,而這種半躺半做的姿勢,不只傷腰,更是傷害頸部。這也是往往假日放鬆在床上攤一天後,隔天卻腰痠背痛的常見原因。這樣的姿勢長期下來後,對我們頸椎也是很大的傷害。若常有頸部疼痛症狀的話,請記得以下「頸部好姿勢」的三重點,並在生活中時時提醒自己維持好姿勢:1. 身體挺直不駝背:想像自己正在量身高,使身體呈現挺直放鬆的狀態。但也不必刻意過度挺胸而造成脊椎的壓力。2. 眼睛平視前方:當我們專注事物,看電腦、書本、手機等,應將高度放於眼前水平或下方5至10度。不應過低而造成駝背與低頭。3. 下巴微收:保持下巴微收狀態,不必刻意擠壓出雙下巴,使耳朵與肩膀呈垂直,這是頸部壓力最放鬆的姿勢。我們了解了頸部好姿勢和壞姿勢後,建議以下頸部自我保健運動,根據美國運動醫學會(American College of Sports Medicine, ACSM)的伸展運動指引,建議在家中可做以下三種頸部自我保健運動,每周3次,每次30秒,重複3組,透過平時的自我保養與肌群訓練,讓疼痛遠離。若頸部疼痛沒有緩解或加重,記得尋求復健科醫師協助,找出問題根本的原因,接受進一步的診斷與治療。三種頸部自我保健運動1.縮下巴運動:身體挺直不駝背,眼睛直視前方。像擠雙下巴一樣,將頭部水平後縮,做縮下巴的動作。感受後側頸部肌群收縮的感覺。2.後頸部伸展運動:將雙手環抱於後腦勺。深吸氣,吐氣時頭部緩慢向後仰。雙手向前上推,頸部後側持續用力向後推手,抵抗手部的力量。感受後側頸部和上背部肌群收縮的感覺。3.側頸部伸展運動:將臉部朝向正前方,以左手舉過肩繞過頭部,將手掌貼於右耳上,以左手輕拉,將頭部往左側偏。感受右側頸部肌群伸展的感覺。以同樣方式再做對側的頸部伸展。
-
2020-01-26 橘世代.健康橘
不可忽視的熟齡肌少症 利用「2」指 教你如何看肌力
你有肌少症嗎?有體衰的情況嗎?專家教你可透過3個檢測,快速了解是否有肌肉流失、衰弱的情況,並藉由運動及飲食改善。肌肉會隨年齡增加而減少,而身體衰弱也和肌力的流失息息相關,增加跌倒、失能的風險。台灣衰弱症盛行率7.8%,衰弱前期則高達50.8%;肌少症的盛行率男性為23.6%、女性為18.6%。台大醫院分院院長詹鼎正表示,衰弱症前期徵兆可能出現感覺疲憊、腰痠背痛、駝背、活動量低、體重減輕、莫名腿軟、走路不穩健等,若未加改善,可能造成未來長期臥床的嚴重後果。可以透過3個快速方法檢測:一、體重非計畫性減輕測量體重是最初步、簡單的檢測方法。65歲以上銀髮族若在在非計畫性減重的情況下,體重在半年內減輕5%或3公斤,就要留意可能有衰弱或其他疾病傾向。二、小腿圍別太細雖然很多人都希望小腿可以看來又細又長,但小腿皮下脂肪較少,與肌肉量呈正相關,若是太細則是警訊,小於以下標準便要注意。男性:小腿圍34公分。女性:小腿圍33公分。量測方法為坐在椅子上,腳放鬆踩在地板,大、小腿呈現90度,由他人用量尺測量小腿最粗的位置即可。或是將雙手的食指與姆指圈成一個圓,放在小腿最粗的地方,圈不起來,表示肌肉流失的風險較低;若是圈起來還有空隙,表示風險較高。詹鼎正說,65歲之後每年會流失1%至2%的肌肉量,但如果肌肉因老化或缺乏身體活動而減少,將影響生病痊癒的能力。三、由握力看肌力詹鼎正表示,握力與其他身體部位的肌肉力量具有一定的相關性,低握力也是患者預後不良的有力預測指標,例如住院時間較長、功能不足、健康相關的生活質量和死亡質量皆會較差等。男性:握力26公斤。女性:握力18公斤。沒有握力儀的話也可以利用開寶特瓶瓶蓋、開罐頭瓶蓋或扭毛巾來進行檢測,若有打不開或很辛苦、費力的情況就要當心了。若是上述的檢測方法發現自己低於標準,最好到醫療院所進行精密的檢測,以預防肌少症和衰弱症上身。但詹鼎正表示,肌少、衰弱無藥物可醫治,最有效的方式是透過飲食和運動等生活方式改善、延緩。維持肌肉量、預防肌肉流失需要蛋白質,可多攝取如雞蛋、雞肉、牛肉、豬肉、黃豆製品、乳品、核桃等。運動則最好兼顧有氧與阻抗運動,因此除慢跑、游泳、騎單車等有氧運動外,應搭配舉啞鈴、彈力帶等阻抗運動。 歡迎加入橘世代社團 一群關愛自己、健康生活的熟齡世代,用橘世代的熱情彼此鼓勵打氣,分享養身保健、家庭關係、更年期保健與檢康飲食等資訊,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活力!【我要加入專屬社團】打造亮麗熟年!
-
2020-01-26 養生.聰明飲食
發炎是一切疾病的元兇!台大醫師教你早餐這樣吃,改善身體慢性發炎
「發炎」是藏在疾病背後的秘密殺手 幾年前《時代》雜誌曾做了一個封面報導。說的是與心臟病、癌症及阿茲海默症的發生,密不可分的「秘密殺手」。這會是誰呢?正是越來越受重視的健康議題──「發炎反應」。 人體的發炎反應分為兩種,一種是急性發炎,一種是慢性發炎。急性的發炎反應是人體遇到傷害時進行修復的一個必要過程;但如果這個必要的發炎過程拖得太長太久了,就會發生「自體免疫疾病」。相信有不少人聽過這個詞,常常醫生在診斷了半天,無法歸咎出疾病成因時,就會說是你的免疫力失調、自體免疫能力出問題了。而這類疾病的型態及發生率確實持續增高中,例如類風濕性關節炎、紅斑性狼瘡及牛皮癬(就是俗稱的乾癬)等,都是身體長期慢性發炎導致的問題。事實上,癌症及阿茲海默症也是不同部位的細胞產生慢性發炎的結果。 吃對了,可以有效抗發炎 除了前面所講的病症外,頭痛、腰痠背痛、過敏等任何長期性或突發性的疼痛,也是一種發炎現象,面對這類不是病的不適,不少人會吃消炎止痛藥、抗組織胺劑來解決。這類藥物能有效抑制疼痛,卻也會傷害腸胃及腎臟,長期服用的話,還會破壞腸胃道的黏膜健康。 皮膚及黏膜是人體免疫系統的第一道防線,這就像古代的城牆,象徵一個國家的國防能力,如果城牆非常穩固、滴水不漏,外來的入侵者就不容易得逞。對人體來說,皮膚及腸胃道黏膜的健康,正猶如這座城牆,是人體第一道非常基礎也萬分重要的防禦。 每一種藥物都有相對應的副作用,為了抑制發炎、疼痛而吃藥,結果卻招來另一種問題,不想陷入吃藥的循環的話,應該怎麼做呢?有沒有什麼優良的營養成分可以取代藥物,既能產生治療的效果,卻又不會有副作用呢?回顧發炎反應的機轉就會知道,打造非常健康的皮膚及黏膜就能成功地防堵外來的侵犯。而正確健康的生活方式及飲食習慣,即能建構出健全的腸道黏膜系統,強化人體第一道防線的保障防護功能,在病原菌入侵時,免疫系統能夠迅速地反應並加以制伏。此外,也可以適當的補充Omega3、鳳梨酵素及薑黃這幾種抗發炎的好東西,當飲食過度和身體過勞,導致免疫功能失衡時,這些天然的營養素能發揮補強作用,促進免疫機制抵禦外敵。 最佳的抗發炎食物:蔬果、正確油脂 原始人蔬食飲食是一種有效的抗發炎飲食法。從抗發炎飲食金字塔可明顯看到金字塔的基礎以大量無澱粉蔬果、優質蛋白質及好的油脂為主,這些都是不容易使血糖飆升的主食類。早餐時可吃些堅果類,並且多吃酪梨、芝麻及橄欖油等富含單元不飽和脂肪酸的食物,這些都可改善發炎。說到蔬果的抗發炎性及抗癌性等好處,一言難盡。 不少蔬果或天然食物都具有抗氧化性,或者能啟動酵素的解毒功能來對抗老化,像是蘋果、石榴、芭樂、苦瓜籽、苦瓜、海藻、燕麥、洋車前籽殼粉、各種菇類與洋蔥等。而且蔬果的抗氧化效能還可以抑制癌細胞生長,或促進癌細胞分化,削弱它的影響力。甚至當這些蔬果或天然物質的抗氧化濃度達到一定程度時,還能促使癌細胞加速凋亡,也能提升化學治療或放射線治療的敏感度,而且副作用極少。 修復腸胃道的天然酵素 人體的腸胃道需要很多種類的酵素來協助維持健康,但其實許多食物中就存在這些對人體有益的酵素,尤其是蔬果類。只是大多數的酵素是由蛋白質組成,因此高溫烹調容易破壞它的活性,所以熟食能夠得到的酵素比較少。 食物中的酵素主要為澱粉酵素、脂肪酵素及蛋白質酵素。如果真的無法均衡飲食來獲取人體必要的各種酵素,則建議在營養補充品方面選用含有前面提及的消化道所需酵素,或適量補充水果吸收其中的重要酵素成分。下列四種水果含有大量的分解酵素,適量食用可以成為保健的好幫手: 青木瓜 通常尚未成熟的青木瓜甜度不足,但豐富的木瓜蛋白酶和維生素C都存在它的果肉裡,具有促進消化的效用,並且能夠分解肌肉中的乳酸,減輕身體在過度運動或勞動後堆積過多乳酸所產生的疲勞感,對於體脂肪的囤積也有預防功效。 奇異果 含有大量的維生素C和具高度抗氧化效果的多酚,能夠養顏美容。它的食物纖維和醣類也對腸內益菌的繁殖很有幫助,足以媲美乳酸菌的整腸效果。尤其它特有的含硫蛋白分解酶,對於促進消化有特別明顯的效果,而綠色奇異果的含量較黃色奇異果高出許多,越成熟的果實含量也越高,對於很愛吃肉的人很有助益。 鳳梨 它含有大量的維生素B1,能夠將食物纖維及糖分轉化成能量,而果肉及莖部裡也蘊含豐富的消化酵素,食用後能幫助人體分解蛋白質。鳳梨酵素除了具有抗發炎、增加免疫力及溶解血栓的三大功效外,也能讓肉質變軟而適合料理,是有益健康的好水果。 香蕉 含有澱粉酶、麥芽糖酵素及蔗糖酵素等各種消化酵素,並且含有豐富的鉀,對於人體代謝水分頗有幫助。 體力孱弱時,適當補充營養輔助劑 人體是靠吃進體內的食物或營養素來建構與維持每日身體必要的機能運作,如果吃進了不好的東西,身體自然也會照單直接吸收以因應生理運作所需,結果就架構出一個戰力孱弱的防護網了。但如果你提供了好的營養素給身體,自然也會被吸收為生理機能所用,建構出完善的免疫機制,為健康正常的細胞築起一道道的堅固防衛牆。 大家都知道,建立規律作息、減少壓力、培養適度運動的良好生活習慣、多食蔬果與膳食纖維等營養均衡的健康正常飲食,對健康至為重要。但是,真的能夠這樣面面俱到落實的人又有多少? 假如檢視自己的生活型態與飲食慣性,其實無法每一項都做到,那我們到底能夠為自己適當地補充些什麼營養輔助品呢?萬一營養失調引發發炎反應,也需要對應的營養素來達到抗發炎的平衡效果。藉此為大家介紹幾個補強免疫防護網的好幫手:必需脂肪酸Omega-3,以及具有抗發炎效用的鳳梨酵素與薑黃素。 吃對Omega-3 Omega-6與Omega-3是人體主要兩種必需脂肪酸。其中Omega-6,在堅果、麥片、大豆油、玉米油等油品當中存量甚豐。它除了主要保護細胞的結構外,也有調節代謝、促進免疫反應發生及強化血小板聚集的凝血功能。可想而知,如果過度攝取Omega-6,一直啟動發炎反應來對抗病菌及凝血效應,反而可能引起心血管疾病。 Omega-3多存在於深海魚類與藻類中,它在生理機能中也有著重要的作用,能協助預防血管堆積物的產生,包括降低身體不正常發炎的情況、血液過度發炎的預防、胰島素反應的改善、促進細胞膜的健康,以及調節前列腺的分泌等,整體來說具有抗發炎的效果,能減少心血管疾病的發生。 在日常的飲食中,Omega-6較容易攝取到,而Omega-3則比較少見於一般能夠廣泛攝取到的食物裡,這兩種必需脂肪酸其實在體內是會相互競爭的,所以需要較刻意去加強補充才能維持住兩者的平衡,但同時也增加攝取到有益油脂來建構生理系統的機會。 飲食中的Omega-3 Omega-3多存在於亞麻仁籽、核桃、芥花油及深海魚油中,含有多種脂肪酸,其中我們常聽到的EPA (Eicosapentaenoic Acid;二十碳五烯酸)、DHA (Docosahexanenoic Acid;二十二碳六烯酸)及ALA(α-亞麻酸)則是對人體健康非常重要的類型:EPA有助於降低血液黏稠度,能保護心血管組織;DHA對於腦部、心臟、神經系統、腎臟及眼睛的機能運作有直接影響。 正確的飲食觀念是充足的睡眠與適當的運動外不能忽視的重要習慣。不正確的飲食方法導致肥胖,更會促進慢性發炎,而必需脂肪酸中的ALA和魚油中富含的DHA、EPA等則能夠抑制親發炎性的物質產生。但相反的,人造奶油、速食、高溫油炸食品及大部分植物油所富含的亞麻油酸,則會促使大量生成親發炎性的物質。 我們常聽到廣告主打用來補充Omega-3的魚油或水產動物油類,多數取自冷水魚類的脂質,像是鯡魚、鮭魚、鯖魚、沙丁魚、鮭魚、鱒魚、鯷魚等。魚油確實富含EPA及DHA,亞麻仁籽裡的ALA則會在體內被轉化為EPA、DHA,對於發炎反應與癌細胞生長具有一定的改善及抑制效果,油菜籽油與紫蘇籽油也有豐富的Omega-3成分。在食用的習慣上,這些油脂不宜高溫烹調,早餐則可以增加一小把堅果類種子,也加些芝麻及橄欖油在生菜沙拉中。這些含有豐富單元不飽和脂肪酸的成分,都具有改善發炎的效果。 天然的消炎劑│鳳梨酵素 討論到抗發炎,就要好好認識一下鳳梨酵素,因為它對於腸胃道的保健很有貢獻,具有不容小覷的抗發炎效果,也是一種不可或缺的營養輔助品。 鳳梨酵素就是鳳梨蛋白酶,大致包含了兩種物質:一種是從鳳梨科的植物萃取來的蛋白酶,另一種則是這些蛋白酶和鳳梨榨取出來的其他成分所結合的。換句話說,鳳梨酵素可以說是一群蛋白分解酵素與一些醣蛋白的總稱。它具有三大功效:抗發炎、提升免疫力及溶解血栓。最早於1957年被應用於醫療領域上,是因為它能夠成功地阻隔一些原本會加速發炎反應並使情形惡化的發炎代謝物。 簡單來說,就是鳳梨酵素可以幫助身體有效減少一些不必要及過度的發炎反應,它能夠協助身體細胞阻斷發炎反應的傳遞,告訴身體正確的訊息來降低發炎情形,也避免繼續過度的發炎,對身體造成更多的傷害。 進一步的理解,則是如同我們前面提到的,發炎反應乃一連串很複雜的過程,需要許多細胞因子、激素、前列腺素、各種白血球及血小板釋放出來的血管擴張物等多種物質,來控制這個發炎反應的系統運作,而鳳梨酵素可以調節它們的合成,並切斷這一串發炎反應作用的傳輸路徑,所以有抗發炎的功效。 仔細地解析鳳梨酵素的作用,在於它可以分解具有止血效用的血纖維蛋白,降低血小板過度集結,對於血液裡、尤其是動脈中出現的血栓情形有一定的減緩效果,而這類的疏通效應也能抑制水腫的發生。 此外,它還可以減少發炎前列腺素的產生,使前列腺素這種強力的血小板凝集劑降低一些效能,避免引起發炎,同時提升抗發炎前列腺素的競爭力,更加抑制了一種用來媒介發炎反應產生的舒緩激素,進而減緩發炎。鳳梨酵素還可以降低吞噬細胞的活性,削弱它們的戰鬥力,減少自由基的產生,並且加速人體用來消滅侵入物的顆粒白血球及單核球的細胞吞噬作用,使肌肉發炎的情形得以緩解。 保肝的薑黃素 隨著現代人逐年增加的生活壓力及空氣汙染、輻射汙染、紫外線等生活環境的各種負面影響,坊間越來越多營養輔助品。其中不乏強調含有消除自由基的抗氧化成分,例如葡萄籽、紅酒萃取物、綠茶葉萃取物、朝鮮薊葉萃取物及薑黃素等,而其實這些成分對於保護肝臟細胞也是有所助益的。尤其過去一年,功能醫學對於薑黃素有所肯定,認為它是一種能夠協助肝臟解毒並具有抗發炎功能的有效成分,美國也有許多關於使用薑黃素的個案見證。 印度咖哩中的橘黃色成分就是薑黃,而薑黃素則是從薑黃的根莖中所萃取,這種黃色的薑黃萃取物,早期是食品工業應用的一種天然食用色素,但相關研究指出天然薑黃素對人體健康更高的效益在於它的抗氧化能力,不僅比維生素C的抗氧化能力多出2.75倍,也是生物類黃酮的2.33倍,還比維生素E的抗氧化力高出1.6倍。臨床醫學上發現它除了有抗氧化效用外,也因為它具有的抗炎作用能夠預防血液凝固,故對於降低血脂、抗發炎、抑制腫瘤、抗癌及預防動脈粥狀硬化都有不錯的效能。 延伸閱讀: 我的病,該開刀嗎?86歲罹癌病人心聲:正因為我不懂,請醫師別說「你自己決定」●書籍簡介 抗炎體質這樣吃!台大醫師教你喚醒身體的自癒力 作者: 林曉凌 出版社:如何 出版日期:2016/05/01 語言:繁體中文 林曉凌 台大醫院家庭醫學部兼任主治醫師,瀚仕抗衰老醫學中心院長。取得IBALM營養治療認證(International Board of Advanced Longevity Medicine)、美國功能醫學院臨床實踐培訓AFMCP(Applying Functional Medicine in Clinical Practice)認證。 以全人的關懷與醫療為使命,不只運用醫學藥理知識幫助病人,也加強進修預防醫學研究及營養治療,利用功能醫學、健康管理計畫與營養處方,幫助更多未病的或受疾病所苦的人,透過整合療法改善新陳代謝,以期達到維持或改善健康狀態的目的。期許自己的微薄之力,能讓更多人越來越健康,越來越快樂。著有《抗炎體質這樣吃!》一書,並譯有《療鬱:不吃藥的憂鬱解方》。 學經歷: 國立台灣大學醫學系醫學士台大醫院家庭醫學部住院醫師台北縣衛生所醫師兼主任國立台灣大學預防醫學研究所碩士台大醫院家庭醫學部兼任主治醫師瀚仕抗衰老醫學中心醫師暨院長
-
2020-01-19 科別.皮膚
令人畏懼的帶狀疱疹何時容易發作?這項因素是關鍵
老一輩的人常認為,長了皮蛇,最怕病灶擴大延伸,一旦在身體圍繞一圈,恐凶多吉少。果真如此嗎?皮蛇長一圈 不會小命不保高雄榮總高齡整合照護科主任周明岳表示,帶狀疱疹俗稱「皮蛇」、「風蛇」、「腰纏蛇」,光從字面上來看,就知道疾病相當恐怖險惡,令人畏懼。以往醫療水準較差,不瞭解帶狀疱疹成因,又缺乏抗病毒藥物,一旦長了皮蛇,神經抽痛,確實痛苦。如果範圍變大,或是病灶出現在眼窩、頭部、耳朵等重要器官附近,當然就有致命風險,且可能影響聽力、視力。至於皮蛇長了一圈,人就會死亡,周明岳指出,這是鄉野傳說,以前或許有人得了皮蛇,身體虛弱,病灶蔓延,最後死於其他合併症。但現在抗病毒藥物進步,只要確診後,立即用藥,就能大幅減輕疼痛及日後神經抽痛機率。水痘病毒再活化 沿神經節生長帶狀疱疹為水痘(帶狀疱疹病毒Varicella-Zoster Virus)再度活化的表現。第一次感染時,引發水痘,痊癒之後,病毒並未消失,而是潛伏在脊髓神經節,如果身體免疫力變差,病毒再度活化、增生,就會引發帶狀疱疹。特別的是,病毒隨著感覺神經蔓延至皮膚表面,大部分出現在胸部、腰部、大腿等部位,順著神經節分布狀況而擴散。因為神經節為一段段,如果長出皮疹,模樣確實像是「皮蛇」、「腰纏蛇」。初期皮膚無異狀 常難以確診周明岳表示,帶狀疱疹一開始發作時,皮膚毫無症狀,但神經刺痛,相當不舒服。如果長在腰部,腰痠背痛,長在胸部,同樣劇痛,合併灼熱感,身體出現倦怠、頭痛、發燒等感冒症狀,但外表並無異狀。因此,不少患者還被另一半奚落,認為無病呻吟,假裝生病。俗話說,「最後看診的醫師最厲害」,周明岳認為,皮蛇病程發展,就相當符合這句俗語。如果病灶長在胸部、臀部,病情相對較輕微;如果是在眼窩、耳朵、生殖器等部位,則可能引發嚴重後遺症,不可不慎。例如,引發結膜炎、角膜炎,甚至導致失明,部分患者聽力受損,或是顏面神經麻痺。即使沒有上述後遺症,有些患者飽受神經痛之苦,有些人甚至持續數月、數年,期間產生持續性或間歇性疼痛,痛到憂鬱。疹長在哪裡 純粹機率問題至於皮蛇病灶位置為何會不一樣?周明岳說,「這純粹是運氣、機率。」剛好長在眼窩、耳朵的比率並不高,加上抗病毒藥物精進,因此,平均治療半個月後,大部分患者就能恢復正常。皮蛇患者大多體虛、免疫力較差,生病期間應該好好靜養休息,盡量不要外出。免疫力降低 隨時可能復發周明岳指出,許多人以為只有老年人會長皮蛇,其實門診收治不少年輕皮蛇患者,有大學生為了期末考趕報告而連續熬夜,以致免疫力變差,皮蛇上身。但因體力好、本錢夠,年輕皮蛇患者的病程明顯較短,來得快,好得也很快,且日後神經痛機率也明顯低於中老年人。但值得注意的是,長過皮蛇,並不會終身免疫,只要身體疲累,免疫力低下,仍可能復發。台大醫院皮膚部主任蔡呈芳提醒,盡量少熬夜、睡眠充足,飲食均衡,生活作息保持正常,並適度運動,紓解壓力,以及施打皮蛇疫苗,唯有保持良好免疫功能,才能避免再痛一次。接連感染 留意癌症或免疫疾病林口長庚醫院皮膚科助理教授級主治醫師許仲瑤也提醒,若不到四十歲忽然得到帶狀疱疹,或是感冒結束後接著發生帶狀疱疹,一個感染接著一個,發生在年輕人身上並不尋常,要小心可能有癌症、自體免疫疾病等,導致免疫力下降,應提高警覺,盡速就醫詳細檢查。帶狀疱疹病程發作初期身體單側靠近胸椎或腰椎部位出現刺痛、痠麻或灼熱感。也可能出現倦怠、頭痛、發燒等感冒症狀。2-3天後皮膚出現紅疹,並進展為水泡。待水泡化膿後,逐漸結痂剝落。多數會自行痊癒,但長在眼窩、頭部、耳朵、生殖器等重要器官附近風險較高。有些人會留下帶狀疱疹後神經痛。甚至持續數月、數年,期間產生持續性或間歇性疼痛。生活照護長皮蛇不能吃蛋?醫師:無稽之談家中有人得帶狀疱疹,該如何照顧?●水泡破掉怎麼辦?台大醫院皮膚部主任蔡呈芳指出,由於帶狀疱疹患者以老年人居多,建議家屬協助擦藥、清潔患部,如果水泡還沒破掉,可用溫清水洗澡,輕輕擦乾患部即可。如水泡破掉,則可用生理食鹽水清潔傷口,塗抹藥膏,避免碰到水,減少感染機率。台大醫院皮膚科主治醫師廖怡華表示,通常只要不用力壓,水泡不太會破掉,建議可用紗布稍微覆蓋,或使用痱子水,有收斂水泡的效果。若水泡很大,可請醫師在診間使用針頭將水泡吸乾,避免弄破水泡,造成續發性的感染。●飲食有沒有禁忌?在飲食上,病友應少吃容易發汗的辛辣食物,避免因為流汗導致皮疹水泡刺癢或紅腫。至於可不可以吃蛋?有一說,蛇愛吃蛋,罹病時吃蛋,會讓皮蛇變大,對此,蔡呈芳表示,這是無稽之談,沒有必要減少蛋白質攝取。
-
2020-01-19 橘世代.時尚橘
年前除舊布新!熟齡族必備4大家電,讓生活過得更有品味
過年前是換家電的好時機,此時各業者不僅提供的優惠多,而且到今年6月14日為止,購買節能家電,還可申請最高2000元貨物稅減免。新的一年,熟齡族不妨趁年前選購更適用的家電,讓生活過得更舒適、美好。掃地機器人 輕鬆聰明做家事全國電子表示,對熟齡族而言,比起外出,待在家裡的時間更長,因此打造舒適的居家環境便是最重要的事。家事方面,受限於體能,家電重量不宜太重,加上彎腰不便等因素,這時能深入桌、櫃底部的掃地機器人就是很好的選擇,現在很多機型都可預約掃除,讓熟齡族不怕忘記打掃。小調理家電 簡單煮出健康餐根據 2017 年龍吟研論「樂樂活大家講——未來長者需求大調查」指出,50歲以上不分男女都想要「吃得營養健康」,比例達3成,只不過男、女性對「吃得健康」關注的方向不同,男性擔心如何精準掌握攝取的營養成分,女性則是擔心備餐問題,怕在廚房太久太累,菜色缺乏變化等。全國電子則指出,熟齡族多半與老伴同居,甚至獨居,一次也不好準備太多樣食物,而且長時間站在廚房也很累,建議熟齡族選購的食物調理家電最好要體積小,但功能要多元,例如萬用調理鍋,一鍋多用、可蒸煮多種用途,讓烹飪變得更簡單,有些款式還有微電腦自動行程安排的功能,自動烹煮,不用顧爐火。多門冰箱 收納食材不眼花雖然熟齡族適合多功能、體積小的家電,但冰箱卻是例外。全國電子表示,熟齡族因出外採買的次數受限於體力,多傾向一次購買好幾天的食材,這時需要一個體積夠大,且能一目瞭然掌握食材所在位置的多門冰箱,年前常會有優惠折扣,建議熟齡族不妨趁這時候添購冰箱。按摩椅墊 在家就奢華享受有鑑於熟齡族常有腰痠背痛的困擾,全國電子觀察,療癒按摩家電也很受熟齡族歡迎,像是可放在沙發或椅子上的按摩椅墊,使用上相較傳統按摩椅更不受限,更具靈活度。此外,針對民眾購買節能家電,可申請退還貨物稅,全國電子也提醒,至2020年6月14日為止,凡是購買「能源效率一、二級」的「電冰箱」、「冷暖氣機」或「除濕機」,才能申請退還貨物稅。不僅如此,上述家電的退稅金額也依據家電的容積、冷氣能力及除濕能力而各有不同。冰箱、冷暖氣每台最高退2000元,除濕機每台最高僅退1200元,詳請可參財政部稅務入口網站的說明。 立即加入粉絲專頁! 「橘世代」一個專屬於50後世代的舞台。在這裡你可以做好準備,迎接精彩第二人生!>>>立即加入
-
2020-01-18 橘世代.時尚橘
年前大掃除怕太累? 4撇步搞定「大工程」
下周就是農曆年,很多人想著年前一定要好好來個大掃除,讓生活空間更清爽,但怎麼樣都提不起勁來,因為光用想的就覺得好累人啊,到底如何大掃除才能讓自己事半功倍,不會成為遙不可及的「大工程」?分區整理法:每日區塊完成許多人習慣大掃除1天內完成,也因為這樣造成壓力,想到就痛苦,過度密集施力的結果,往往是腰痠背痛甚至手受傷。以整層環境來說,分成客廳、廚房、臥室、浴室、陽台與玄關等5大區域,「分區整理法」大概要花上3到5天,每天做一點處理,將今日目標打掃區物品先搬出,清掃完畢後再歸位,房間則把衣櫃、床底等死角細心清理,消除過敏原。就算沒有其他幫手,過年前每天花點時間,單人一樣可完成看似不可能的任務。斷捨離:大掃除前必做居家要有良好的收納,才有乾淨的環境,把舊物品「斷捨離」是日本知名家事達人終極祕訣,大掃除前可先把物品分類整理,善用收納箱或紙箱把小擺飾、書籍、衣物等做個歸納,把紙箱區分為「常用且需要」、「不常用但有紀念性」、「不需要」等,「不需要」的物品可做愛心捐贈或回收,甚至可以上網拍賣,一切乾淨後,「常用且需要」的物品就能重新上架歸位了。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善用小家電市面上有許多品牌推出各式省力掃除小工具或清潔家電,因應不同需求設計,以更高效率解決年節大掃除問題。無論是大面積地板清潔、層架、窗檯隙縫、家具櫃子後面等,讓整理環境更輕鬆,可以趁年節優惠,考慮購入需要的器材或家電。保持成果:重新考量物品最順手位子掃除完沒過幾天就亂掉?每天要用的遙控器永遠找不到?辛苦大掃除完畢,如何在生活中維持掃除成果很重要,把東西歸位以前,模擬情境重新考量物品擺放的位子,可以讓東西很順手放回原處,就算不是過年,日常都能輕鬆維護辛苦大掃除的成果了。看更多報導:《橘世代》 立即加入粉絲專頁! 「橘世代」一個專屬於50後世代的舞台。在這裡你可以做好準備,迎接精彩第二人生!>>>立即加入
-
2020-01-10 新聞.杏林.診間
我的經驗/坐月子上下樓梯 竟罹退化性關節炎
多年前生小孩回澎湖坐月子,因為娘家是三層樓透天屋,我的房間在三樓,所以不時會上下樓梯活動。那時候媽媽經常對我耳提面命:「坐月子要好好保養身體,不要動不動就上下樓梯,這樣會傷膝蓋的」。那時候年輕氣盛、凡事不上心的我,不但不把媽媽的話放心上,而且還覺得她的觀念食古不化,跟不上時代,因而依然故我地在樓層間上上下下,開心自在的過活,我心想「哪有這麼嚴重,我年輕、身體好好的,才不會傷到膝關節呢。」「不聽老人言,不一定會吃虧在眼前,但有可能會吃虧在若干年後。」果不其然,在45歲某一天,我突然發現爬樓梯膝關節痛痛卡卡的,下樓梯時痛感更加劇,心裡不信邪的我,覺得可能過一下子就會好,沒想到卻是一個夢魘的開始,我甚至連蹲下去都發生困難。後來不得已,只好去看醫師,醫師說這是退化性關節炎,最好不要去爬山,上下樓梯要慢慢來,以免病情加重。於是我接受醫生的診療及醫護人員的復健一段時間,也學會保健與愛護身體之道,例如不要勉力做自己做不到的事,身體發出疼痛警訊,就是警告我們要學會緩慢與放下。慢慢調整自己的生活習慣,膝蓋的痛感才逐日解除。壞習慣會肇致終生的悔恨,病痛讓我後悔當年沒把媽媽的話聽進去。專業觀點懷孕期間 關節韌帶會鬆弛許多長輩會告誡年輕孕婦好好養生、好好坐月子,別跑上跑下以免傷膝蓋,這個說法不無道理。女性在懷孕期間,胎盤會分泌鬆弛素(relaxin),讓骨盆韌帶變鬆變軟、增加骨盆伸縮性以容納寶寶,而身體其他部位的關節韌帶也會鬆弛、支撐力減弱,因而使孕婦容易腰痠背痛;倘若這個階段讓膝蓋承受過度的負擔,理論上有可能在未來提早發生退化性關節炎。鬆弛素的分泌量在臨盆前達到高峰,產後則逐漸下降,關節韌帶的緊實度也將慢慢恢復正常。因此,女性懷孕期間至產後數月到半年,建議別過度使用膝蓋,像是爬樓梯、爬山、做需要站蹲交錯的家事等均應減少,但仍可做其他溫和運動與肌力訓練。就一般人而言,要預防退化性關節,就得避免過度使用膝蓋,但也不是完全不用使用。由於關節中的軟骨沒有血管,只能藉由運動刺激,獲得關節液取得營養,因此人還是需要規律且適度的運動;運動還能提升肌力、控制體重,連帶減少關節的負擔,降低退化性關節炎的發生風險。(諮詢╱國泰醫院物理治療師簡文仁 整理╱記者羅真)
-
2020-01-08 養生.抗老養生
每天只要7500步 降低死亡率
肌肉隨年齡增加而減少,銀髮族容易出現下半身肌力不足,適度肌力訓練可增加肌肉及增強肌力,減少骨質流失並預防跌倒。專家建議,對沒有運動習慣的銀髮族而言,步行是較容易接受的中等強度生理活動,研究也發現,針對62歲以上婦女,每日步行步數達7500步時死亡率最低,即使分次進行也有效。老年臥床與慢性疾病、身體衰弱、肌力流失息息相關,前期徵兆可能有疲憊、腰痠背痛、駝背、活動量低、體重減輕、莫名腿軟、走路不穩健等。但衰弱、肌少並無藥物可醫治,最有效的方式是透過飲食和運動等生活方式改善、延緩症狀。董氏基金會食品營養中心主任許惠玉表示,對銀髮族來說,維持肌肉量、預防肌肉流失需要蛋白質,尤其是足夠的優質蛋白質,如魚肉、雞蛋、雞肉、牛肉、豬肉、黃豆製品、乳品類等,除分配在三餐,若能在運動後攝取更佳。日本國民長壽科學研究所於2016年研究顯示,飲食多樣化的銀髮族,記憶力、判斷力、表達和理解等認知功能較佳,可預防失智。因此,許惠玉建議,每天均衡攝取六大類食物,一天吃的食物種類要15種以上。另外,衛福部國健署調查,每六個銀髮族就有一位在一年內曾經跌倒,嚴重跌倒可能造成長期臥床甚至死亡。肌力不足是跌倒常見原因之一,許惠玉建議,沒有運動習慣的銀髮族可從步行開始,提升下肢及背部肌群之肌力,增加主要關節柔軟度,甚至可以增強平衡能力,對預防跌倒也有幫助。根據「JAMA Internal Medicine」去年發表研究,針對62歲以上婦女,每日步行步數達7500步時,死亡率最低,之後趨於穩定,這7500步即使不是一口氣走完,分次進行也有效。
-
2020-01-07 養生.抗老養生
不想早死 建議每天步行7500步 分次走完也行
老年臥床除了慢性疾病,大都與身體衰弱、肌力流失息息相關,前期徵兆可能有感覺疲憊、腰痠背痛、駝背、活動量低、體重減輕、莫名腿軟、走路不穩健等。然而衰弱、肌少目前並無藥物可醫治,最有效的方式是透過飲食和運動等生活方式改善、延緩症狀。董氏基金會食品營養中心主任許惠玉表示,對銀髮族而言,維持肌肉量、預防肌肉流失需要蛋白質的幫忙,尤其是足夠的優質蛋白質,如魚肉、雞蛋、雞肉、牛肉、豬肉、黃豆製品、乳品類等,除了分配在三餐外,若能在運動後攝取更佳。日本國民長壽科學研究所於2016年研究顯示,飲食較多樣化的銀髮族,其記憶力、判斷力、表達和理解等認知功能較佳,可預防失智。因此許惠玉建議,每天均衡攝取六大類食物,一天吃的食物種類要15種以上。另外,根據衛福部國健署調查,每六個銀髮族就有一位在一年內有跌倒的經驗,嚴重跌倒可能會造成長期臥床甚至死亡。肌肉易隨著年齡增加而漸漸減少,一般銀髮族容易有下半身肌力不足的問題,適度的肌力訓練是增加肌肉及增強肌力最有效的方法,及減少骨質流失並預防跌倒。根據2019年《JAMA Internal Medicine》期刊一項針對62歲以上婦女的研究顯示,每日步行步數達7500步時其死亡率最低,之後便趨於穩定,即使不是一口氣走完,分次進行也有效。因此,許惠玉也建議,對沒有運動習慣的銀髮族而言,步行是較容易接受的中等強度生理活動,可以提升下肢及背部肌群之肌力,增加主要關節之柔軟度,甚至可以增強平衡能力,對預防跌倒也有幫助。
-
2019-12-29 新聞.用藥停看聽
痠痛貼布也有中西醫區別 「新舊傷」是選擇使用的依據
合作撰寫:好痛痛 (粉絲頁點此連結)蔡育霖復健科醫師 (專欄點此連結) (粉絲頁點此連結)痠痛貼布在台灣大概是僅次於口服止痛消炎藥物之外,最多人選擇的舒緩肌肉骨骼酸痛的方法。不只一般藥局買得到,在醫院、診所也是常見的處方。在醫療院所有專業的醫療人員幫你判斷是否使用痠痛貼布以及哪一種貼布以外,當你需要自行購買時,你知道怎麼選酸痛貼布嗎?本篇上集將介紹貼布的使用原則、西醫貼布的挑選方式、中醫貼布的挑選方式。下集將介紹西醫貼布的成分細節,以及中醫貼布、外敷藥的成分細節。中西醫酸痛貼布、外敷藥的大原則1, 貼布裡含有消炎止痛藥,因此要注意用量。不管你用貼的、用擦的、還是用噴的,請每次只選擇使用一種藥物,避免用藥過量。另外應避免大面積貼貼布,建議單一部位貼布一天不貼超過2次!2, 皮膚有傷口的地方應避免使用貼布。3, 如果對痠痛貼布成分產生紅疹過敏,建議停止使用,趕緊找醫師詢問。4, 痠痛貼布中的止痛成份是經過皮膚吸收的,由於皮膚在不透氣狀況下容易產生紅腫癢的現象,所以建議不要貼太久。5, 若痠痛症狀已經緩解,就應該停止貼貼布,避免過度依賴。6, 如果孕婦、兒童需使用痠痛貼布,建議先經醫師評估過後,挑選使用成分較為單純的西藥貼布,副作用的風險較低。7, 自行購買外用酸痛貼布時,請注意是否為檢驗合格、合法的貼布!! 西醫痠痛貼布:依照酸痛的類型來選擇粗略的說酸痛貼布是靠著上面的非類固醇止痛藥來幫你消炎止痛。所以如果你的疼痛、痠痛有發炎的症狀,這樣消炎止痛的效果比較好,例如肌肉拉傷、肌肉挫傷(撞傷)、跌打損傷等等,剛受傷不久,且症狀輕微,可以先自行買痠痛貼布處理一下。假如你是久坐引起的腰痠背痛、或是心因性疼痛、長期的肩頸痠痛等等。因為這些疼痛和發炎比較沒關係,所以使用酸痛貼布效果可能就不顯著。我們會建議你改變生活習慣、舒展身體、養成運動習慣來改善慢性疼痛的問題。如果狀況嚴重的時候,可以尋找慢性疼痛專長的復健科、物理治療所、甚至是疼痛科。簡單說西醫的貼布適合急性期的痠痛。酸痛貼布的材質油性貼布比較薄、比較黏,但是使用有機溶劑所以比較容易引起過敏。水性貼布比較厚、比較不黏,比較容易脫落,但比較不會引起過敏。如何挑選中醫貼布與外敷藥和西醫一樣的地方是,中醫的貼布與外敷藥大方向上也是用新傷時期、新傷後期(含陳年舊傷與疼痛)來分類。不同的是,中醫對於不同時期的受傷與疼痛皆有貼布與外敷藥可使用,使用的藥材不同來達到不同效果。治療原則是以中醫辨證論治為基礎將,同時考慮局部與整體,實施內外兼治。為了尊重中醫的用詞與脈絡,以下不修改原稿太多。新傷初期(1-2週):因為此時的筋骨脈絡損傷有血離經脈、瘀積不散、氣血凝滯、經絡受阻等症頭,所以會先採取行氣消瘀與消腫止痛方法。貼布方面使用的是「涼性貼布」,裡頭含有冬綠油與薄荷腦,冬綠油含水楊酸鹽,有消炎止痛的效果;薄荷腦則可通過興奮中樞神經系統,使皮膚毛細血管擴張,來產生發汗來達到清熱與緩解疼痛之作用。外敷藥可使用三黃敷藥、消瘀止痛藥膏或使用痠痛貼布及水性藥布;當紅熱甚時可運用清熱較強之四黃散與清營退腫膏。如果腫痛不嚴重,或已經初步消腫者,可用舒筋活血類藥膏,如萬花油、青草膏、茴香酒等局部抹擦。新傷後期(2週後)及陳年舊傷、舊痛:這時候瘀腫都消得差不多了,瘀斑黃褐,疼痛、功能障礙逐漸好轉。一般3至5週可康復。新傷後期與舊傷、陳年疼痛較適宜以溫經行氣的方式來治療,例如使用「熱感藥布」,成分除了有冬綠油外,多半也添加了辣椒素、川烏及骨碎補,能在張貼後讓皮膚會產生溫熱感。外敷藥可使用寶珍膏、萬應膏;也可運用損傷洗方、八仙逍遙湯、海桐皮湯熏洗四肢。再次提醒一下,由於中醫的貼布與外敷藥成分相較之下複雜些,所以如果孕婦、幼兒需要使用痠痛貼布的話,會建議先詢問過醫師、藥師,也可選擇成分較單純的西藥貼布。最後幫大家複習一下酸痛貼布購買與使用重點:1, 西醫的貼布適合用在急性的受傷、痠痛。舊傷、慢性疼痛效果不佳。2, 油性比較薄、黏,但比較容易過敏。水性比較厚、不粘,但比較不會過敏。3, 中醫新傷初期適合涼感貼布,新傷後期與舊傷、老疼痛適合熱感藥布。4, 一次貼一種就好,不要大面積貼,也不要一個部位一天貼超過兩次。5, 皮膚有不舒服就馬上停止,去問醫生。6, 不要貼太久,狀況好轉後就應該停止使用痠痛貼布。7, 兒童、孕婦使用前貼布前先問過醫生。8, 請買合格、合法的酸痛貼布。好痛痛代替蔡育霖醫師請大家慎選貼布,選錯沒效浪費錢小事,藥劑過量、紅腫、過敏、用到非法產品就GG惹。參考資料:1.Simon Haroutiunian, MSc, Daniel A. Drennan,MD, and Arthur G. Lipman, PharmD. Topical NSAID Therapy for Musculoskeletal Pain. Pain Medicine 2010; 11: 535–5492.K.S. Ong, DDS, PhD; P. Lirk, MD; C.H. Tan, MD, PhD; and R.A. Seymour, DDS, PhD. An Evidence-Based Update on Nonsteroidal Anti-Inflammatory Drugs. Clinical Medicine & Research 2007; Volume 5, Number 1: 19-343.承啟版中醫傷科學‧岑澤波/編著4.中醫傷骨科外用膏藥回顧,中醫骨傷科醫學雜誌,台灣,2004;3:27-33‧江宛蓉、羅明江、周正邦、何裕鈞、莊健煜、楊哲彥本文獲「好痛痛」授權轉載,原文刊載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