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2-17 該看哪科.腦部.神經
搜尋
腦炎
共找到
365
筆 文章
-
-
2022-01-16 新聞.健康知識+
另一條對抗新冠病毒的路:減緩發炎讓免疫力發揮正常效益的創新研究
人體依賴免疫系統對抗病毒,但如果免疫反應過激,反而會造成器官損傷或衰竭,讓患者死亡。中央研究院基因體研究中心謝世良特聘研究員長期研究發現,登革病毒會刺激血小板產生胞外囊泡和微泡,進而攻擊白血球導致發炎病症。研究團隊據此研發抗體,減緩發炎反應,已成功將感染登革病毒的小鼠存活率提升至90%,並於2019年6月刊登於《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面對新冠肺炎等新興傳染病,此種「減緩發炎」為主的創新療法,將有機會大幅降低患者死亡率。▌宛如雙面刃的免疫反應為了維護人體的穩定與和平,免疫系統一旦偵測到外來入侵物,便會立即啟動發炎反應,召喚免疫細胞圍剿入侵者。但一旦發炎反應過度,反而會對自身臟器造成嚴重傷害。以登革熱(dengue fever)為例,免疫過激可能造成「出血性登革熱」,嚴重時將引發休克;而新冠肺炎引致的肺纖維化,也是免疫過激的結果。有鑑於此,若想找出更有效的抗病毒治療策略,必須深入了解病毒與免疫系統的互動機制。本文主角──巨噬細胞(macrophage)與嗜中性白血球(neutrophil)──即為人體免疫系統對抗病毒入侵的兩種重要白血球。嗜中性白血球,不僅會吞噬入侵者,如果敵人太多,甚至能以「自爆」釋放出網狀遺傳物質(deoxyribonucleic Acid, DNA)黏住細菌,再由附著在DNA的酶將其殺死、清除,這個過程稱作嗜中性白血球胞外捕捉(neutrophil extracellular traps, NETs)。巨噬細胞,也會吞噬、分解大量的病原體與受感染細胞。當病原體與細胞表面的受體結合,才能進入巨噬細胞,而後病原體則被分解成碎片排出。這些碎片會被當作抗原,活化其他種類的白血球。另外,巨噬細胞和受感染的細胞還會分泌細胞激素(cytokine)引起發炎反應,進一步對抗病毒。細胞激素包括干擾素(interferon)、促發炎激素(proinflammatory cytokine)、趨化激素(chemokine)等。干擾素,由受傷的細胞產生,用以警告鄰近健康的細胞,趕緊製造可阻止病毒複製的蛋白質,抑制病毒數量。促發炎激素,會增加血管通透性,讓血液中的白血球可輕易通過血管壁趕往目的地。趨化激素,則吸引更多白血球,召來更多援軍。問題來了!當受感染細胞或巨噬細胞分泌細胞激素,或是嗜中性白血球胞外捕捉,原先是為了擊退病原體,但由於發炎的副作用與白血球無差別攻擊,有時反而造成器官受損或衰竭,甚至導致患者死亡。是否有一種治療方法,可以抑制過度發炎反應,但又不影響免疫系統消滅病原體?2003年起,謝世良開始投入研究,試圖解答這項大哉問。▌創新構想:抑制發炎反應,但不影響免疫力2003年,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SARS)疫情入侵台灣,其中重症患者出現的肺積水、呼吸困難等症狀,均非肇因於病毒本身,而是免疫過度反應的結果。當肺部細胞受感染出現發炎反應,促發炎激素讓血管通透性增加、血漿滲入組織中,即會造成肺積水。再加上蜂擁而來的白血球無差別攻擊受感染或健康肺泡,甚至分泌激素呼喚更多白血球前來,惡性循環之下,可能形成細胞激素風暴(cytokine storm),讓肺泡細胞受到嚴重損害,導致病人呼吸困難、險象環生。然而,SARS冠狀病毒(SARS-CoV)迄今仍沒有特效藥和疫苗,只能將重症患者安置在負壓隔離加護病房,施以「支持性療法」,期盼患者能在良好的照護下熬過自身的細胞激素風暴,等待自己的免疫系統清除病毒。當時,醫學背景出身的謝世良,從深厚的臨床與研究經驗出發,提出一項創新的治療觀念:設法研發一種藥物,可減緩細胞激素風暴,將發炎反應控制在不致命的程度,又不干擾免疫系統清除病毒,將有效降低感染者的死亡率。「現有的類固醇消炎效果很好,但有抗藥性的問題,而且若要完全抑制發炎,也不能沒有細胞激素,因為我們還是需要依靠免疫細胞來對付病原體。」謝世良進一步分析,在細胞分泌的激素裡,促發炎激素跟趨化激素是造成細胞激素風暴的主因;但干擾素不會引起發炎,只抑制病毒複製。因此,研究團隊的具體任務是:如何在抑制促發炎激素及趨化激素的同時,又不至於影響干擾素分泌,藉以避免削弱患者的抵抗力。▌登革出血熱,也源自細胞激素風暴正當謝世良著手啟動研究時,台灣的SARS疫情宣告結束,於是他將戰力火速轉移到同樣會讓免疫系統過度活化的登革病毒(dengue virus)。登革病毒分四種血清型別,患者感染過某一血清型的病毒,雖然能對這型病毒終身免疫,對於其他型卻只有短暫免疫力。時間一過,抗體甚至會結合成「病毒-抗體免疫複合體」(virus-antibody immune complexes),讓病毒更容易結合巨噬細胞表面的受體(receptor),進入細胞內部。這種抗體反過來協助病毒入侵的現象,稱作「抗體依賴性增強反應」(Antibody dependent enhancement, ADE),正是登革熱疫苗研發困難的原因。若是無法同時刺激人體產生對抗四型病毒的抗體,痊癒者體內的單一血清型登革病毒抗體,反倒會接應其他血清型病毒進入巨噬細胞內增值擴散,其他巨噬細胞又分泌更多細胞激素,循環之下引發的細胞激素風暴將導致高致死率的登革出血熱或休克症候群。▌細胞激素風暴的關鍵受體:CLEC5A(2008)面對棘手的免疫難題,該如何減緩登革病毒引起的細胞激素風暴?謝世良的第一步是:找出病毒是與巨噬細胞表面何種受體結合,才導致細胞激素風暴。在他著手研究後,注意到一種受體:C型凝集素5A(C-type lectin member 5A, CLEC5A)。「CLEC5A在生化實驗中已證明具有傳遞訊息的功能。因此我推測,CLEC5A很可能跟後續細胞激素分泌有關。」謝世良解釋。第二步,備製CLEC5A的拮抗性單株抗體(antagonistic anti-CLEC5A monoclonal antibody),打在小鼠身上,讓這些抗體搶先占據巨噬細胞的CLEC5A受體位置,阻斷登革病毒感染細胞的路徑。實驗發現,沒有打入這種抗體的對照組小鼠,登革病毒果真引起細胞激素風暴,在發炎、血管通透性增加的情況下,出現嚴重的皮下、腸道出血症狀而死亡。實驗組的小鼠被注射抗體後,發炎反應則比較緩和,出血症狀明顯受到抑制。更重要的是,小鼠體內干擾素的分泌機制可正常運作,不受抗體影響。謝世良團隊研發的CLEC5A拮抗性抗體,成功減緩小鼠登革出血熱症狀,又不影響干擾素分泌,將染病小鼠存活率一舉提高到五成,效果比其他免疫治療用的抗體顯著得多。2008年,基於揭開CLEC5A為登革病毒引發細胞激素風暴的關鍵,以及成功製造出有效抗體等重大貢獻,這項研究成果登上科學期刊《自然》,並獲多國新聞媒體報導。其後,謝世良又發現這個機制普遍存在於病毒引發人體的發炎反應中。面對日本腦炎、H1N1、H5N1等流行性感冒病毒,CLEC5A拮抗性單株抗體均能成功提升小鼠的存活率。2017年,他將研究觸角擴及CLEC5A在對抗細菌時的角色,發現比起過去研究焦點「類鐸受體」(Toll-like receptor 2, TLR2),受體CLEC5A是更重要的防衛因子,發表的論文也登上了《自然通訊》期刊。▌登革病毒侵略人體的關鍵細胞:血小板(2019)雖然2008年的研究中,小鼠的登革出血熱已獲得緩和,但五成的存活率彷彿是魔咒,難以再突破,讓他強烈懷疑還有其他免疫細胞或受體參與其中。歷經十餘年的研究,到了2019年,謝世良與陽明大學臨床醫學所博士生宋佩珊終於解開謎底:登革病毒進入人體後,會活化血小板表面的受體C型凝集素2(C-type lectin member 2, CLEC2),促使血小板分泌胞外囊泡(extracellular vesicles)──直徑小於一、兩百奈米的胞外體(exosomes),以及較大、直徑數百到一千奈米的微泡(microvesicles)。其後,這些胞外囊泡分別會再跟巨噬細胞、嗜中性白血球表面的CLEC5A與TLR2結合。結合後才是災難的開始!巨噬細胞大量分泌細胞激素,引起細胞激素風暴;嗜中性白血球則出現胞外捕捉,釋放出酶跟顆粒,損害周圍細胞。找到登革病毒活化血小板的機制後,接下來該如何阻斷呢?謝世良團隊利用CLEC5A基因剔除鼠施打抗TLR2抗體,同時阻斷體外囊泡與CLEC5A及TLR2受體結合,成功壓制登革病毒引起的免疫過激症狀,小鼠存活率也從50%奇蹟似地提升至90%。本次研究不但揭發登革病毒完整的入侵途徑,並成功找出治療方法,研究成果於2019年再度登上《自然通訊》期刊。第一作者宋珮珊博士生的研究論文獲得相當多的引用次數,2020年《免疫學趨勢》(Trends in Immunology)並以專文推薦這項研究揭開「嗜中性白血球的胞外捕捉乃登革熱感染機制的關鍵」,在在顯示其突破性意義。目前謝世良團隊正積極發展針對CLEC5A以及TLR2的雙特異性抗體(CLEC5A/TLR2 Bispecific antibody),可望於近期驗證阻斷CLEC5A及TLR2受體之效果。因為同時阻斷CLEC5與TLR2兩個受體,能夠有效壓抑病毒引起的過度免疫反應。▌新冠病毒來襲,減緩發炎或可扭轉戰局謝世良提到,實驗室計畫將CLEC5A/TLR2雙特異性抗體,擴及其他病毒感染引起之急性發炎,以及自體免疫疾病,例如紅斑性狼瘡或類風溼性關節炎。如今新冠肺炎(COVID-19)來襲,除了抗病毒藥物和疫苗,此種減緩發炎反應的治療可能是更及時的救命解方。謝世良實驗室現階段已將過去十餘年所建立的研究平台──包括基因工程製造的巨噬細胞表面受體、細胞融合瘤技術生產的CLEC5A的拮抗性單株抗體,以及基因抑制小鼠等等──全力轉向COVID-19的研究。謝世良指出,病毒基因瞬息萬變,可能很快產生抗藥性;但若找出共同的致病機制,情況就會不一樣了。雖然不同種類的病毒侵入細胞的途徑不盡相同,但觸發免疫細胞的訊息傳遞路程卻大致類似。因此,找出抗體以阻斷病毒與免疫細胞結合,雖然耗時耗力,卻有機會一勞永逸地解決不斷推陳出新的病毒。對前線的醫護來說,當務之急或許是找到能抑制病毒的特效藥;但研究人員的功課,則是想辦法揭開致病原理,尋找一勞永逸的解方。▌一場演講邀約,催生驚人研究成果謝世良多年來的研究成果,源自於18年前的一場演講邀約。當時,SARS疫情延燒,時任衛生署疾病管制局長的蘇益仁,致電邀請謝世良為民眾解說病毒如何引起人體的細胞激素風暴。原本只是為演講做準備,謝世良找資料時意外發現當時科學界對細胞激素了解甚少,於是反倒讓自己從此一頭栽入這塊未知領域。「一通偶然的電話,一個『錯誤』的決定,促成今天的成果。」謝世良打趣地說。但從新穎的構想一路走到擁有具體成果,箇中辛苦不足為外人道。謝世良表示:「只用一句話或半分鐘就能講完的概念,卻要花上好幾年的時間來研發。」像是基因工程製造巨噬細胞表面受體、細胞融合瘤技術生產CLEC5A的拮抗性單株抗體等技術,皆動輒耗時數年、耗費百萬才得以完成。另外,實驗中不可或缺的CLEC2基因抑制小鼠,必須從英國進口胚胎,由研究員充當奶爸照顧幼鼠,長大後再讓小鼠交配,最後才能在實驗中使用。光是備妥足夠的小鼠,就要花上將近一年的時間。謝世良苦笑道:「英國不給成鼠、只賣胚胎,但胚胎必須低溫運送,第一批因為器材漏氣死亡;第二批在機場差點被海關打開檢查,險些因溫度上升導致胚胎受損,幸好有貴人相助,幫忙度過危機。」因想法創新,實驗器材必須獨力想辦法,研究路也走得格外辛苦;但也因為走在最前端,才能有驚人發現。要當第一,去做從來沒有人嘗試過的事,這的確很累人,但流淚撒種、努力耕耘,最後才能歡呼收割。延伸閱讀Chen, S. T., Lin, Y. L., Huang, M. T., Wu, M. F., Cheng, S. C., Lei, H. Y., Lee, C. K., Chiou, T. W., Wong, C. H., & Hsieh, S. L. (2008). CLEC5A is critical for dengue-virus-induced lethal disease. Nature, 453(7195), 672–676.Sung, P. S., & Hsieh, S. L. (2019). CLEC2 and CLEC5A: Pathogenic Host Factors in Acute Viral Infections. Frontiers in Immunology, 10.Sung, P. S., Huang, T. F., & Hsieh, S. L. (2019). Extracellular vesicles from CLEC2-activated platelets enhance dengue virus-induced lethality via CLEC5A/TLR2. Nature Communications, 10(1).Wu, M. F., Chen, S. T., Yang, A. H., Lin, W. W., Lin, Y. L., Chen, N. J., Tsai, I. S., Li, L., & Hsieh, S. L. (2013). CLEC5A is critical for dengue virus–induced inflammasome activation in human macrophages. Blood, 121(1), 95–106.※ 本文摘自《研之有物:見微知著!中研院的21堂生命科學課》。《研之有物:見微知著!中研院的21堂生命科學課》作者:中央研究院研之有物編輯群 出版社:時報出版 出版日期:2021/12/21
-
2022-01-06 該看哪科.腦部.神經
噁心、怕光、頸部僵硬 偏頭痛前兆 藥物治療不夠,還要從2方面著手
偏頭痛是常見的原發性頭痛之一,有時頭痛程度較為嚴重,是世界上最常造成生活失能的神經疾病之一。根據統計,偏頭痛常在青壯年時期發病,在中老年後漸漸改善,女性與男性患病的比例約為三比一。偏頭痛的發生,與環境基因、荷爾蒙、壓力、睡眠習慣、飲食等因素息息相關。在發作前幾小時或幾天前可能會有前驅症狀,接下來可能會有偏頭痛的發作。常見的前驅症狀,包括躁動、打呵欠、憂鬱、胃口大開、對光線或聲音敏感、頸部僵硬、噁心或易疲倦等。偏頭痛又可分為有預兆與無預兆的偏頭痛。常見的預兆為視覺預兆,如看見閃光、鋸齒狀線條、斑點閃爍或視野缺損等。其他較少見的預兆,包括肢體無力、說話困難、肢體麻木或感覺異常等。怎樣算偏頭痛?如何治療偏頭痛?1.首要找出誘發的食物,例如咖啡、茶、巧克力、熱狗、火腿、香腸、熟成乳酪、醃漬食物、人工甜味劑、柑橘類水果與酒精等,並且避免攝取。2.維持規律的日常生活作息,避免壓力、睡眠缺乏、情緒波動等。3.透過藥物治療,可分為緩解症狀的急性用藥以及預防用藥。5狀況留意可能次發性頭痛頭痛也可能是次發性的頭痛而非偏頭痛,如腦膜炎、腦炎、腦瘤或腦出血等引起頭痛。若有下列五種狀況,必須提高警覺,盡速就醫。•突然發生的劇烈頭痛。•伴隨其他症狀,如發燒、意識不清、嚴重嘔吐、體重減輕、倦怠、肢體無力、說話不清、複視、視力模糊、平衡障礙或走路不穩等。•50歲以上新發作的頭痛。•持續且加劇地頭痛。•有頭部創傷、癌症、自體免疫疾病或愛滋病等病史。
-
2022-01-05 該看哪科.感染科
流感病毒株已改變 黃立民:免疫負債恐讓流感疫情升溫
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是大家高度關注的問題,不過流感病毒可沒有沉寂,流感會不會出現大反撲,是目前全世界都很關心的議題。臺大兒童醫院黃立民院長表示,流感疫情與邊境管制措施有關,隨著政策的調整,流感再流行的機會相當大。因為已經兩年沒有流行,加上監視結果顯示,流感病毒株已經改變,所以當流感疫情升溫,可能出現大流行。大家常聽到的「免疫負債」意思就是說,大家為了預防新冠肺炎COVID-19,所以會戴口罩、勤洗手、保持距離,使得呼吸道感染、腸胃道感染的機會降低,因此一些本來容易得到的傳染病,例如流感、腸病毒等在這兩年都少了許多。黃立民醫師解釋,造成的結果就是,一旦解除防疫限制,民眾開始不戴口罩、洗手頻率減少、社交距離拉近,其他病毒就會開始流行。由於已經連續兩年都較少人感染,可以感染的人數就會變多,這個時候就容易爆發流行,把過去兩年沒有爆發的流行補回來,所以叫做「免疫負債」,像是還債的概念。「包括法國、紐西蘭,都有觀察到這個現象,一開放邊界,就馬上大爆發」黃立民醫師提醒,「要解決免疫負債,就是要大家趕緊去打疫苗。冬天需要施打的呼吸道疾病疫苗,最強調的還是流感疫苗。」流行性感冒病毒(Influenza virus)是經由飛沫傳染,感染者的鼻咽部、口腔、還有呼吸道都有病毒,在講話、咳嗽、打噴嚏時,會把病毒噴到環境裡,黃立民醫師說,如果距離一到兩公尺之內,就有機會被飛沫噴到而感染;另外一個模式,叫做媒介物傳染,感染者會污染他的物品,例如杯子、桌面、門把等,如果有人進入這些環境,就可能碰觸病毒而遭到感染。我們生活在城市裡,流感患者可能搭捷運、進餐館,所以扶手、椅子、桌子都可能有病毒,這種傳染模式在大城市相當常見。流感症狀較嚴重,不同於一般感冒呼吸道感染可分成兩種,一種叫做一般感冒,一種叫做類流感,黃立民醫師解釋,一般感冒比較輕微,類流感會比較嚴重。類流感的定義,第一個是發燒,第二個是有呼吸道症狀,比如說咳嗽、流鼻水、喉嚨痛等。類流感跟一般感冒最大的差別就是發燒,成年人得到一般感冒通常不會發燒,如果發燒了,代表狀況比較嚴重,黃立民醫師說,台灣的類流感通常都會伴隨著一些比較不舒服的表現,包括畏寒發燒、全身痠痛、倦怠感、劇烈頭痛、腰酸背痛,這些都是流感的典型症狀。流感除了讓人全身很不舒服外,還可能出現嚴重併發症,黃立民醫師說,流感病毒會跑到肺部引起肺炎、跑到心臟造成心肌炎、跑到腦部造成腦炎,其中最常見是肺炎。流感病毒還可能引起繼發性細菌感染,例如在感染肺部以後出現細菌感染。「由於流感病毒會攻擊我們的組織,造成全身發炎,進而導致患者原有的慢性病惡化」黃立民醫師說,「例如心臟冠狀動脈本來塞了75%,得到流感之後可能就會塞到95%,導致心肌梗塞。無論是慢性心臟病、高血壓、糖尿病、慢性腎臟、肝臟疾病,都可能會惡化,甚至導致死亡。」預先部屬,預防流感預防流感就跟預防新冠肺炎COVID-19一樣,要戴口罩、勤洗手、保持社交距離,減少接觸病毒的機會,黃立民醫師說,另一方面可以在每年冬天施打流感疫苗,提升身體的保護力。因為流感病毒會突變,每一年流行的病毒株都不太一樣,而且流感疫苗的保護力持續時間較短,一般認為大概三、四個月之後效果就漸漸變差了,所以每年需要重新施打。呼吸道感染發生時常常是兩、三種病原體一起感染,黃立民醫師說,隨著檢驗工具的進步,我們會發現很多人並非只有一種細菌或病毒,而是多重感染。研究發現,新冠肺炎患者亦會同時找到兩種病原,流感與新冠肺炎可能同時感染,而且病情還會加重。「研究指出,施打過流感疫苗,比較不會被診斷新冠肺炎COVID-19;而且如果不幸得到新冠肺炎,死亡率也會降低。」黃立民醫師解釋,「因為很多新冠肺炎屬於輕症,如果患者單獨得到新冠肺炎,症狀可能不甚嚴重,而不會就醫。但如果同時得到新冠肺炎和流感,症狀比較嚴重使就醫機率高,也就較容易被診斷出來。」其實不只流感病毒、新冠肺炎,呼吸道本來就是一個開放的環境,還有多種細菌、病毒都混在裡面,同時遭到兩、三種感染,是很常有的狀況。因此建議可同時接種呼吸道疾病疫苗,例如流感疫苗、百日咳疫苗、肺炎鏈球菌疫苗等,都可降低新冠肺炎死亡率約兩成至三成。貼心小提醒五十歲以上,或者是有慢性病,例如心臟病、肝病、癌症、或是服用免疫抑制劑的患者,得到流感時出現重症的機會較高,一定要記得施打流感疫苗,提高保護力。另外,家人之間的傳播是流感病毒很重要的傳染模式,學生是傳播流感病毒的重要族群,所以也需要施打流感疫苗。黃立民醫師強調,接種疫苗後需要一段時間身體才能產生保護力,建議大家要在流感疫情升溫前趕快施打疫苗!原文:
-
2021-12-30 該看哪科.皮膚
長者易罹患帶狀疹 最怕神經痛
67歲的張女士是一位優雅而謹慎的女性,因為律己甚嚴,身體很健康。未料,4個月前得了帶狀皰疹(俗稱皮蛇),即便皮膚的疹子已經好了,但是嚴重的疹後神經痛卻讓她日夜不得安寧。兒子擔心她會痛到要跳樓結束生命,因此要求她晚上必須打開房門睡覺。張女士小時候,曾經得過水痘,因此水痘的病毒潛藏在背根神經節已數十年,到了年紀稍微大一點,或是抵抗力比較差時,水痘病毒就再度活化了,像睡美人一樣醒來。再度活化的病毒,首先攻擊的是神經,可能在臉部、軀幹四肢等全身部位,會感覺到神經劇痛、刺痛。這種疼痛會持續數天,疼痛的程度會讓人家以為是否心臟病發,或是肌肉扭傷,所以可能會去內科或外科看診檢查,但是通常檢查不出來,直到皮膚出現了「瘯集狀」的疹子,才發現原來是帶狀疹發作。帶狀疹若是發生在40歲以下,不易出現疹後神經痛,但是如果超過50歲才得到,疹後神經痛的後遺症,可能會大幅度增加到25至50%。神經痛的特徵包括觸痛、灼熱感、抽痛、刺痛,症狀可能會持續數月或數年。此外,要小心帶狀皰疹可能產生的併發症,包括皮膚疤痕、運動神經麻痺,甚至肺炎、腦炎、視覺損傷、聽力喪失等。年紀大的人是帶狀皰疹的高危險群。長者不僅容易發生帶狀皰疹,且連最常發生的疹後神經痛後遺症的機會,也隨之增加。這種神經痛可能導致生活品質及行為能力的降低,也可能和重度憂鬱症相關。目前台灣新生兒在一歲時會打水痘疫苗,而有打過水痘疫苗的人,就不容易得到帶狀皰疹。如何預防帶狀皰疹?現在已有帶狀疹的疫苗可以施打,是屬於減毒活菌疫苗,可以降低帶狀疹的發生率約51%,降低疹後神經痛的機會約70%。疫苗的副作用,包括頭痛、肌肉疼痛,以及接種部位疼痛、腫脹、搔癢、血腫等。如果年齡50歲以上、沒有免疫問題的人,也沒有服用免疫抑制劑如類固醇,沒有在做化學治療或是放射治療的人,建議可以施打帶狀皰疹疫苗,以預防帶狀皰疹或帶狀皰疹神經痛的發生。
-
2021-12-02 該看哪科.腦部.神經
喉嚨痛走路搖晃 感染疱疹病毒
新冠病毒讓全球一夕變天,其他病毒威力一樣不容小覷。一名20多歲男研究生因喉嚨痛到耳鼻喉科就診,後來出現嚴重頭暈、說話不清、走路搖晃狀況,轉診至神經內科確診,感染疱疹病毒進而引發急性小腦共濟失調,經治療已獲改善。衛福部桃園醫院神經內科主治醫師邱詡懷表示,發生急性小腦共濟失調原因眾多,不同年齡層都有不同病因,包括腦中風、自體免疫疾病、病毒性小腦炎、藥物中毒、酒精中毒、基因遺傳性疾病等都有可能。邱詡懷指出,發生急性小腦共濟失調,病人除了嚴重頭暈外,常出現明顯的運動協調功能失常、走路不穩跌倒、說話含糊且缺乏語調、眼睛顫動等症狀。該名男研究生先出現喉嚨痛、咽喉發炎等呼吸道症狀,以為只是感冒,後續卻發生走路搖晃、話說不清楚等現象,經診療後發現,患者眼睛運動及四肢活動有明顯協調異常,步寬擴大,說話也出現構音困難的情況,因此立即住院接受治療。邱詡懷表示,患者經抽血、腦部核磁共振、腰椎穿刺等檢查,驗到帶有疱疹病毒抗體,可能與先前引起喉嚨發炎症狀有關,診斷為急性小腦共濟失調。經抗病毒藥物及類固醇治療後,症狀逐漸改善,門診追蹤時僅剩些微症狀,已能行走。邱詡懷說,疱疹病毒會造成中樞神經系統問題,影響小腦、腦部等,愈早治療效果愈好,若發病快2周才就診,多半會留下永久後遺症,包括頭暈、肢體協調差、說話不清楚等。該名患者近2周才到神經內科就醫,恢復狀況不錯,真的是運氣好,建議民眾如有相關症狀,一定要及早就醫避免拖延,平時也要勤洗手、戴口罩等,建立良好衛生習慣。
-
2021-12-01 該看哪科.腦部.神經
20歲男研究生「喉嚨爆痛」走路不穩 是這病毒惹的禍
新冠病毒讓全球一夕變天,其他病毒威力一樣不容小覷。國內一名20多歲男性研究生,起初喉痛疼痛到耳鼻喉科就診,後來出現嚴重頭暈、說話不清,走路搖晃需要他人攙扶,才轉往神經內科治療,經診斷感染皰疹病毒引發急性小腦共濟失調,經過藥物治療後症狀已改善。收治該名個案的衛生福利部桃園醫院神經內科主治醫師邱詡懷表示,出現急性小腦共濟失調原因眾多,依照不同年齡層都有不同病因,包括腦中風、自體免疫疾病、病毒性小腦炎、藥物中毒、酒精中毒、基因遺傳性疾病等等都有可能。邱詡懷指出,發生急性小腦共濟失調,病人除了嚴重頭暈之外,常出現明顯的運動協調功能失常、走路不穩跌倒、說話含糊且缺乏語調、眼睛顫動等症狀。該名20多歲男研究生案例,原先出現喉嚨痛、咽喉發炎等呼吸道症狀,以為只是感冒,後續出現走路搖晃、話說不清楚等,才到神經內科就診,經邱詡懷診療後發現,個案出現眼睛運動及四肢活動有明顯協調異常,步寬擴大,說話也出現構音困難的情況,因此立即住院接受治療。邱詡懷表示,個案住院後經過抽血、腦部核磁共振、腰椎穿刺檢查等檢查,驗到帶有皰疹病毒抗體,可能與先前引起喉嚨發炎症狀有關,診斷為急性小腦共濟失調。經過抗病毒藥物及類固醇治療後,個案症狀逐漸改善,於門診追蹤時已僅剩些微症狀,已能自行行走。「他算是運氣很好」邱詡懷指出,病毒造成中樞神經系統問題,尤其影響小腦、腦部等,能越早治療效果越好,如果發病快2周才就診,多半會留下永久後遺症,包括頭暈、肢體協調差、說話不清楚等。該名個案發病近2周才到神經內科,恢復狀況不錯,真的是運氣好,建議民眾如有相關症狀,一定要及早就醫避免拖延,平時也要勤洗手、戴口罩等,建立良好衛生習慣。
-
2021-12-01 該看哪科.感染科
男子長期反覆腹瀉 檢查後驚染愛滋
今天是世界愛滋病日,一名50歲的男性因工作需求到醫院體檢,發現有腸道沙門氏菌感染,不符合體檢標準,遂轉介至感染科治療,醫師經由問診得知,病人近一年來反覆腸道感染且長期腹瀉,懷疑有免疫低下情形,進一步安排免疫功能檢查,這才發現他感染人類免疫缺乏病毒(HIV),也就是俗稱的愛滋病。衛生福利部台中醫院感染科主任陳宗家說,沙門氏菌引起感染時有可見,但反覆或持續感染就可能要先探究免是否有疫功能低下情形。感染科醫師曾婷玉也說,由於急性愛滋病毒感染的症狀多數不具特異性,因類似感冒且會自行痊癒,所以容易被忽略。常見症狀包含發燒、疲倦、肌肉痠痛、喉嚨痛等等,其他症狀如全身性皮疹、頸部或腋下發現淋巴結腫大、噁心、腹瀉、體重減輕、盜汗、頭痛等也可能出現。不過臨床上大多數患者感染初期都是輕症,只有極少數才會有如腦膜炎、腦炎、肺炎等重症表現。她說,愛滋病毒感染者的精液、陰道分泌液及血液中都含有病毒,可經由性行為、共用針頭或稀釋液而傳染。另外,醫護人員被針扎傷、輸血、母親懷孕、生產期、哺餵母乳也是傳染途徑之一。只要曾經有過性行為,就建議至少篩檢一次愛滋病毒;若有不安全性行為,則建議每年篩檢一次;高感染風險者,如多重性伴侶、感染性病、使用成癮性藥物、共用針具等,則建議每3到6個月篩檢一次。曾婷玉呼籲,若有不安全性行為與疑似症狀,應早日接受愛滋病篩檢或至感染科門診就醫。雖然目前愛滋病仍無法根治,但使用藥物就可以有效地控制疾病。及早使用抗愛滋藥物來降低病毒量,除了能避免因免疫功能低下而產生疾病症狀外,更能及早阻斷愛滋病的傳播。患者一天只需要服用一顆藥物,方便且副作用低,就能有效控制病毒量,希望民眾不要害怕接受治療。
-
2021-11-29 名人.林思偕
林思偕/病房的黃金時刻
1995年做完總醫師,我到美國UCLA醫學中心進修免疫學。主要是做實驗,參加研討會,有時也跟著恩師Dr.Stiehm看門診,查房,順便收檢體。病人有各自的不幸:PCP肺炎、隱球菌腦膜炎、弓形蟲腦炎、巨細胞病毒結膜炎、卡波西肉瘤……因為愛滋病人免疫力危脆,微生物學教科書上寫的怪病,這裡通通都有。我用生疏的英文問病史,有的虛弱不能回嘴,有的滿臉迷惘,不知從何說起。沒關係,我知道CD4細胞愈低,HIV病毒量愈高,病情愈不樂觀。看完病人,做完實驗。夕照時分,空氣清新,霞光柔美,我會到UCLA的植物園漫步,徜徉於參天老樹與矮灌木叢之間 ,聽著潺潺溪流,浸泡在一片絕美的金色餘暉裡。偶而,我們研究員一夥人每人帶一道菜餚,到恩師離太平洋岸不遠的聖塔莫尼加(Santa Monica)家中作客。我帶的Dim sum(蝦餃和燒賣)最早被一掃而空。吃完就散步到海灘看落日,我們七嘴八舌預測著太陽消失在海平面的時間,看誰比較準。時候來了,大夥兒一片靜默,望著巨大的黄金火球緩緩落下,在水面上點火。它啜飲海水,慢慢沉潛,忽而停頓,踟躕不前,時間彷彿靜止。看完正要拍拍屁股走人。懂攝影的朋友說,再待一會兒,值得的。果然,太陽落到海平面下仍有微光,幻化出美麗不可方物的餘暉:紅的、黃的、橙的,甚至紫的。我們駐足凝望,直到夜色同時吞没了陸地與海洋,一切復歸於無物。「這是所謂Blue Hour(藍色時刻),日落後持續約20分鐘,波長較短的藍光散佈在整片天空,淒美帶點哀傷,是拍什麼都美的魔幻時光。」朋友說。「攝影學上有Blue Hour(藍色時刻),那有沒有Golden Hour(黃金時刻)呢?」 我問。「當然有。通常是指太陽剛升起,黄金火球蓄勢待發,散放出美麗光芒,溫暖而令人愉快,同樣珍貴,同樣倏忽而逝……」朋友答。我想起醫院裡的愛滋病人,很多正值青壯,充滿藝術天分與熱情,死亡卻和落日一樣迫在眉睫。初見面猶談笑風生,過一陣子我再回去造訪,欲索取配對血清(paired serum)時,床位已空。聽朋友說,AIDS方興未艾之際,AIDS病房在醫院百般不情願下成立,連感染科醫師對愛滋病人也敬而遠之。這群病得最重的病人,常被隔離在院區最破舊的建築,最偏僻的角落。幾乎沒有訪客,連醫護人員都要抽籤值班。這時,卻有一群六、七十歲老婦人翩然而至,興高采烈拎著一籃籃書籍、紙牌、卡片、營養品,微笑穿梭在病房,為病人送湯餵藥,好不忙碌。她們幫病人拉開窗簾,讓陽光照進來。她們送上最珍貴的禮物:傾聽,問慰,並悼念逝者。原來,她們是納粹大屠殺下的倖存者。曾經命懸一線,不知所措,噤若寒蟬。對眼前的愛滋病人,她們感同身受。「謝謝您們願意花時間,大老遠跑來。」病人感激地淚流滿面 。老婦人們不懂醫學,可是她們的陪伴卻很療癒。她們在病房的每分每秒,都是病人的「黃金時刻」 。
-
2021-11-16 該看哪科.百病漫談
成人打了新冠疫苗就百毒不侵? 醫師提高風險疾病指南
本土疫情爆發後,疫苗成為討論焦點,亞東醫院家庭醫學科醫師古君揚表示,許多成年人會認為自身抵抗力好,就沒再接種其他疾病的疫苗,但其實人在每一時期都有不同感染風險,建議成年人、高風險族群及有出國需求的民眾都應該適當接種相關疫苗,以提升自身保護力,同時也保護家人安全。新冠疫苗逐漸在國內普及,不過其它疾病的疫苗卻常常受到忽略,尤其是成年人都認為自己保護力充足,即便無意間感染也不會太嚴重,仍可在身體康健的狀況下良好復原。古君揚提醒,人從出生到年老都會面臨不同的感染風險,沒有哪一類年齡族群可以置身事外,為預防傳染病之傳播及併發症,疫苗接種不可或缺,建議成年人仍應該在合適的時間點施打相關疫苗,補足身體免疫力。亞東醫院指出,許多易遭忽視卻建議成年人要接種的疫苗,如水痘疫苗(Varicella)、帶狀皰疹疫苗(Herpes zoster vaccine)、B型肝炎疫苗(Hepatitis B vaccine)、麻疹-腮腺炎-德國麻疹混合疫苗(Measle-Mumps-Rubella, MMR)、破傷風-減量白喉混合疫苗的混合疫苗(Tetanus-diphtheria, Td)、人類乳突病毒疫苗(HPV)以及流感疫苗(Influenza vaccine)等。亞東醫院還建議,高風險族群可接種A型肝炎疫苗,以避免急性肝臟發炎,接種共2劑,2劑間隔6到12個月,保護力可達20年以上;接種肺炎鏈球菌疫苗 (Pneumococcal Vaccine)則可避免肺炎、嚴重菌血症及腦膜炎等,尤其65歲以上老年人更該接種。另外,民眾若有出國旅遊需求,也可接種黃熱病疫苗、流行性腦脊髓膜炎疫苗及日本腦炎疫苗等,尤其是預計前往高風險國家時更該注意。古君揚建議,成年人可依據個人疾病史、疫苗史以及危險因素,先檢視可能需要的疫苗選項,至醫療院所作全面性疫苗評估。他呼籲,成年人雖然抵抗力好,但仍需要思及同住家人的安危,孕婦更需要考量到胎兒的健康,接種疫苗是為了提升自己與身邊家人的保護力。
-
2021-11-01 該看哪科.心臟血管
血壓超標雖無感卻傷身 醫曝高血壓不按時吃藥危害
「你的血壓還是都偏高耶。」醫師翻著李先生的血壓紀錄本說,「上次開的血壓藥有吃嗎?」「有啊,有啊。」李先生點點頭說,「我每天都…」「你哪有啊?」李太太忍不住插嘴道,「醫師明明開兩種血壓藥,結果你每天都只挑一種吃,而且還週休二日,竟然好意思說有!」「欸…我就覺得沒什麼不舒服…」李先生支支吾吾的說,「而且現在才三十幾歲…」「很多人都覺得沒有不舒服,所以就不想按時服藥控制血壓,」新竹馬偕紀念醫院心臟內科林柏霖醫師指出,「其實高血壓本來就沒有明顯症狀,但是心臟、腎臟、眼睛等器官都會受損,還會增加腦中風的危險!」根據國民健康署的資料,台灣18歲以上民眾高血壓的盛行率達25.82%,男性為29.78%,女性為21.99%〔1〕。「有些統計報告顯示,六十五歲以上的老人家,大概六成有高血壓,」林柏霖醫師表示,「其實我覺得高血壓的盛行率可能更高,因為很多人都沒在量血壓,而不會發現自己的血壓過高。即使量到血壓超標,大概也有一半的人不願意吃藥控制。」血壓超標雖然無感,卻很傷身美國心臟學會建議,收縮壓應該低於120 mmHg,舒張壓應該低於80 mmHg。當收縮壓介於130-139 mmHg,或舒張壓介於80-89 mmHg,屬於第一期高血壓。當收縮壓超過140 mmHg,或舒張壓超過90 mmHg,屬於第二期高血壓。當收縮壓超過180 mmHg,或舒張壓超過120 mmHg,稱為高血壓危象(Hypertensive crisis)血壓超標時,患者往往不知不覺,林柏霖醫師說,「收縮壓在130、140 mmHg時,本來就不會有症狀。除非患者的血壓非常高,高達180 mmHg、甚至200 mmHg以上,才可能有一些症狀,例如頭暈、頭痛、胸痛、呼吸急促、視力模糊等。嚴重可能出現中風、主動脈剝離等致命併發症。」血壓超標時雖然無感,但是各個器官都會漸漸受到傷害,林柏霖醫師分析,心臟的部分會造成心臟肥大、心臟衰竭,腎臟的部分會造成腎臟病變、腎臟衰竭,眼睛的部分會視網膜病變,主動脈的部分可能造成主動脈瘤,腦部也可能中風。林柏霖醫師說,「將血壓控制好,能夠降低多種併發症的風險,CP值很高!」為了將血壓控制達標,患者經常需要合併使用不同機轉的藥物,這時為了提升藥物遵從性,醫師會考慮選用複方藥物。「很多時候,我開兩顆藥給病人,他會只挑一顆吃。」林柏霖醫師分享,「為了改善這種狀況,可能使用複方藥。也許先請患者吃半顆,然後再根據血壓狀況慢慢調整。」高血壓患者中風後,當心吸入性肺炎腦中風是高血壓常見的併發症,腦部中風後經常會有神經學後遺症,例如肢體無力、吞嚥障礙等,進而導致多種併發症。根據統計,肺炎是中風後最常見的感染,也是重要死亡原因,而且吸入性肺炎亦是中風患者長期住院的危險因子。無症狀吸入與吞嚥困難是造成中風慢性期發生吸入性肺炎的重要原因之一,因為口水、食物、飲料可能在吞嚥過程中進到氣管內,而漸漸引發肺炎。正常時候,若東西落入氣管內,便會觸發劇烈的咳嗽反射,然而腦部中風後,咳嗽反射可能變差,而失去這一個重要的保護機制,如何預防後續的吸入性肺炎是大家重視的課題。因此,為了降低中風併發肺炎感染的風險,中風患者建議可以使用ACEi(血管緊縮素轉化酶抑制劑,angiotension converting enzyme inhibitor)這類藥物來控制血壓,林柏霖醫師解釋,日本有研究證實ACEi有助於降低吸入性肺炎的發生率,能夠改善中風患者的問題。ACEi能夠降低中風後患者發生肺炎風險的機轉可能與呼吸道中P物質(substance-P)的濃度增加有關,林柏霖醫師說明,P物質濃度增加能提高咳嗽反射的敏感度,在中風患者身上,正好可以改善咳嗽反射,而減少吸入性肺炎的發生率。此外,肺炎鏈球菌也是導致肺炎的常見細菌,除了肺炎之外還可能導致腦炎、敗血症等嚴重併發症,所以林柏霖醫師也提醒,建議這類患者可以接種肺炎鏈球菌疫苗,以提升保護力。高血壓日常保養重點大家一定要先知道自己正確的血壓,林柏霖醫師強調,居家測量血壓請把握722原則,第一個「7」的意思是連續7天量血壓,第二個「2」的意思是早上跟晚上都要量血壓,第三個「2」的意思是每次量血壓要連續量兩遍,量血壓的時候,請先坐下休息五分鐘。透過這樣的方式較能呈現真實血壓狀況,醫師才有辦法選擇合適的藥物。「很多患者只有在回診時量血壓,一坐下來就量,血壓容易偏高,如果看到醫師會緊張,血壓又會更高。」林柏霖醫師說,「根據錯誤的血壓,不容易正確調整藥物。」高血壓患者務必要戒菸、戒酒,飲食最好要少油、少鹽,每週要有規律運動,維持理想體重也對血壓的控制有幫助。貼心小提醒血壓偏高通常不知不覺,但日積月累下來,會對各個器官造成危害,林柏霖醫師說,大家要養成在家量血壓的習慣,才能掌握自己真實的血壓狀況。如果有高血壓的狀況,請和醫師好好配合,按時服藥將血壓控制好,能夠降低多種併發症的風險,CP值很高呦!參考資料:1. 2016-2019年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原文:
-
2021-10-26 新聞.元氣新聞
天氣轉涼流感病毒好發期 幼兒首打應2劑產生抵抗力
又到了流感病毒的好發期,特別是進入冬季可能引起幼兒園、托兒所及校園群聚事件,南投縣衛生局已邀集7家合約院所及衛生所,派遣專業醫療團隊,進入幼托園所提供流感接種服務,並建議未滿9歲首次接種的幼兒,應相隔4周以上接種第2劑,以獲得完整保護力。衛生局指出,接種流感疫苗是全球公認預防流感最有效的方法,除公費疫苗自10月1日起開放接種外,今年更安排151家公、私立幼托園所入園設站接種,幼兒童人數3575人,截至目前為止,已完成58家、接種2650餘人,接種率約74.13%,略高於去年接種率70.56%。局長陳南松表示,近來統計流感季節,6歲以下幼兒類流感就診率,居所有年齡層之冠,且感染流感併發重症風險僅次於50歲以上,考量流感與一般感冒不同,病程長且有時會引起肺炎等併發症,請家長儘早帶家中幼兒接種流感疫苗,以免於受到流感病毒侵襲。此外,流感是由「流感病毒」所引起的急性呼吸道疾病,包括肺炎、腦炎、心肌炎。尤其是神經方面的併發症,可能發生永久的腦性麻痺、神經障礙,尤其兒童感染流感後約有1%到2%出現腦炎症狀,其中最嚴重的表現為急性壞死性腦病變,死亡率可高達30至40%。相關接種資訊請上官網(傳染病防治專區)查詢,或撥打諮詢專線2220904及洽詢各鄉鎮市衛生所。
-
2021-10-16 該看哪科.感染科
青少年要打哪些疫苗? 亞東醫師:不只BNT,年輕人也需要HPV、流感疫苗
BNT疫苗陸續抵台,學校的施打作業也積極進行,但除了新冠疫苗外,家長們知道,青少年還要接種哪些疫苗嗎?亞東醫院家庭醫學科主任陳志道提醒,爸爸、媽媽們除了專注在新冠疫情之外,也可能忽略接種人類乳突病毒疫苗(HPV)與流感等疫苗,而這些疫苗對於成長中的青少年也同樣重要。青少年要打哪些疫苗呢?一、青少年於幼兒期應接種以下疫苗:1.水痘疫苗未曾接種疫苗且未得過水痘者,建議自費接種1劑,13歲以上者則應注射2劑,2劑至少間隔4~8周。2.B型肝炎疫苗B型肝炎與肝硬化及肝癌有密切關係,該病毒經體液或血液,例如親密接觸、輸血、注射等途徑傳染,許多人容易在青少年期,因為沒有足夠的保護措施,導致感染。如果已經接種,隨著時間抗體力價可能消失,建議檢測B型肝炎抗體,再進一步諮問醫師是否建議補打1劑B型肝炎疫苗。 3.麻疹-腮腺炎-德國麻疹混合疫苗麻疹、腮腺炎、德國麻疹均飛沫傳染。施打該疫苗可預防併發中耳炎、肺炎或腦炎;或睪丸炎、卵巢炎,影響生育能力;若懷孕婦女早期感染德國麻疹,會導致流產、死胎或畸型。隨著時間抗體力價也可能消失,建議青少年可檢測MMR抗體。 4.破傷風-減量白喉混合疫苗的混合疫苗建議在11~12歲間若未曾施打Td者,可以直接追加破傷風-減量白喉混合疫苗-非細胞型百日咳混合疫苗,其後每10年則建議再追加1劑Td。二、建議青少年接種的疫苗:1.人類乳突病毒疫苗人類乳突病毒是重要的性接觸傳染病原,與生殖道疣及女性子宮頸癌有關,建議9~26歲女性及高風險男性接種,正值性生活活躍的青少年期,當開始有性行為後,感染HPV的機會將大幅增加。施打疫苗的最佳時期為沒有過性行為或未受到HPV感染者,但若已有性行為,也呼籲青少年施打,保護自己及伴侶健康。2.流感疫苗流感病毒極易產生變異,每年流行的病毒株幾乎稍有不同。社交活躍期的青少年容易互相傳播,建議青少年(及6個月以上兒童)每年接種1劑流感疫苗,提升群體免疫力,以免受流感疫情威脅。三、針對高風險族群的建議疫苗:1.肺炎鏈球菌疫苗其病菌經飛沫傳染,可侵入呼吸道或血液中引發肺炎、菌血症、腦膜炎等嚴重病症,建議高危險族群之青少年施打。肺炎鏈球菌疫苗2.A型肝炎疫苗A型肝炎經糞口傳染,好發衛生條件不佳的地區,食用遭病毒污染的食物或水感染,導致急性肝臟發炎。若前往A型肝炎盛行區的旅遊者建議施打,共2劑,2劑間隔6~12個月,保護力可達20年以上。 3.流行性腦脊髓膜炎疫苗腦膜炎雙球菌全球都有感染個案,主要流行地區位於撒哈拉沙漠以南橫跨非洲中部的「非洲流腦帶」地區,容易在人口聚集場所或活動造成疾病傳播,建議高風險旅遊或留學青少年施打。
-
2021-08-19 該看哪科.百病漫談
萬別大意! 一男子連日唉聲嘆氣,竟引發「呼吸性鹼中毒」
工作中,生活裡,學習上總會遇到不順心的事情,這時很多人都會嘆上一口氣,試圖通過這種方式疏解情緒。「唉……」長久以往,嘆氣好像成了一種信號似的,一聽嘆氣聲就知道,“這人可能遇到不順心的事了”。但這氣可不能一直嘆,武漢一男子兩週前因意外摔傷導致骨折,治療時花了很多錢,還影響了工作,這讓“上有老下有小”的他倍感壓力。8月13日,他突然出現狂躁、抽搐、出冷汗等情況。據報導,他是因為過度焦慮,連日嘆氣,導致了呼吸性鹼中毒。初聽聞這則新聞大家肯定很好奇,骨折手術做完了,也很成功,怎麼會突然出現抽搐、狂躁的症狀。他患的呼吸性鹼中毒是什麼?為什麼會中毒?有什麼危害?別嘆氣,快來看。一、什麼是鹼中毒?正常情況下,人體血液的酸鹼度是維持在一個相對穩定的狀態,血液PH穩定在7.35-7.45,這種穩定稱為酸鹼平衡。當血液PH大於7.45時稱為鹼中毒。二、為什麼會出現鹼中毒?鹼中毒分為呼吸性鹼中毒及代謝性鹼中毒。◎呼吸性鹼中毒肺過度通氣引起動脈血中二氧化碳減少,導致血液PH高於7.45出現呼吸性鹼中毒。常見原因包括:1. 精神性過度通氣精神緊張、焦慮、害怕,氣喘吁籲、吵架、情緒激動等情況會導致人體過度通氣,呼出大量二氧化碳,引發呼吸性鹼中毒,此種類型就是新聞中患者突然出現狂躁、抽搐的原因。2. 低氧血症機體缺氧時會出現過度通氣,是機體對缺氧的一種代償性保護,會造成二氧化碳排出過多從而導致鹼中毒。此類型常見於突然進入缺氧環境如高原、高空等環境中。3. 中樞神經系統疾病腦炎、腦膜炎、腦腫瘤、腦血管意外及顱腦損傷等疾病可能導致呼吸中樞受刺激而出現過度通氣。4. 妊娠妊娠會增加中等程度的通氣,目前認為是黃體酮刺激呼吸中樞導致的。妊娠初期由於嘔吐、飲食不足可發生酮症酸中毒。當妊娠反應過後,由於黃體酮的影響可發生呼吸性鹼中毒,有時可引起手足搐溺。◎代謝性鹼中毒鹼性物質在體內蓄積過多或酸性物質大量丟失,造成血液中HCO3-濃度升高,PH上升出現代謝性鹼中毒。常見原因包括:1. 胃液丟失過多胃部手術、高位腸梗阻時可能會發生劇烈嘔吐,大量胃酸丟失導致HCO3-升高,出現代謝性鹼中毒。2. 鹼性物質攝入過多慢性胃腸道疾病的病人,為中和胃酸,服用過量的碳酸氫鈉,導致腸道內鹼性物質明顯增多。尤其是對於腎功能不全的病人,由於腎臟調節HCO3-的能力下降,過量的鹼性物質在體內蓄積而導致鹼中毒。3. 電解質代謝紊亂,低鉀低氯導致鹼中毒老年臥床患者,進食差,長期以往會導致電解質紊亂,出現血鉀、血鈉、血氯紊亂,導致代謝性鹼中毒。三、如何判斷是否出現了鹼中毒?呼吸性鹼中毒主要表現為通氣過度和呼吸加快,四肢發麻、刺痛、肌肉顫動、眩暈、暈厥、視物模糊、抽搐等。代謝性鹼中毒輕者表現不明顯,不易識別,重症患者多有面部及四肢肌肉抽動、手足抽搐、口周及手足麻木、頭暈、躁動不安甚至昏迷等症狀。四、為什麼嘆氣會導致鹼中毒?平時簡單一句嘆氣,一聲“唉”,反復多次長吁短嘆有可能會導致呼出二氧化碳過多,出現呼吸性鹼中毒。曾有過不少“鹼中毒”的新聞:女子因遲遲等不到人過度焦慮、男子吵架太生氣,誘發鹼中毒……這些都是呼吸性鹼中毒的典型情況,平時要引起大家的注意。五、鹼中毒有什麼危害?鹼中毒對人體的危害主要有:酸鹼失衡、電解質代謝紊亂,頭痛、頭暈、煩躁不安、躁狂等精神症狀,口周及四肢麻木、針刺疼痛感、甚至抽搐。抽搐時間過長會導致腦組織缺血、缺氧造成不可逆性損害,各器官功能衰竭甚至危及生命。六、生活中如何緩解焦慮?隨著社會的發展,我們的壓力也越來越多,工作壓力、生活壓力、身體健康的關注等等導致現代人焦慮、抑鬱症出現的越來越多。如果焦慮狀況嚴重影響日常生活,甚至無法正常生活的情況,需要藥物治療和專業的心理調節。但大多數情況都處於情緒異常的狀態,還不至於影響正常的生活,這時需要改變生活方式、調節情緒來改變。建議平時多與朋友、家人交流,把不舒服的情緒釋放出來;家人及朋友的關心、理解、照顧也可明顯改善這種情況。適當鍛煉、晨練、練瑜伽,轉移注意力,把多餘的精力放在一些輕鬆舒服的事情上。聽音樂,有時間出去郊遊等一些娛樂活動放鬆心情,可明顯緩解焦慮。(來源/轉載自《文匯報》)
-
2021-08-17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高端開打倒數7天 學者金傳春:請先公開4項資料
指揮中心今天宣布聯亞的新冠肺炎疫苗EUA審查未通過,確定國產疫苗只有高端,8月23日就要開打。台大流病與預醫所兼任教授金傳春提醒,高端EUA審查結果至少還留下許多疑點,包括是否確認受試者皆未曾感染、受試者的年齡性別組成、不劣性試驗的血清樣本如何選取,以及對Delta病毒的中和能力。金傳春指出,台灣過去麻疹、日本腦炎、B型肝炎及流感疫苗的評量研究顯示,接種者的年齡、性別、接種劑數及在接種「前」是否曾感染過此病毒,為四項最重要影響抗體效價高低的因素。首先高端應詳細公布的,就是兩組受試者的年齡及性別組成。金傳春表示,高端給臨床試驗受試者的費用算多,有可能吸引到更多年輕人參與,年輕人的抗體反應會比較強,抗體濃度可能很高,也很可能曾經發生過不為人知的無症狀或輕症感染,導致接種後的血清抗體濃度更高得驚人。「高端有沒有公布過受試者試驗前的血清抗體濃度?」金傳春說,若過去曾感染,在接種疫苗後,因免疫記憶會馬上提升抗體量,抗體濃度也會很高,因此唯有完整公開接種前、後的「成對血清」檢體,才能讓人信服。「高端送到中研院實驗室進行不劣性比較的樣本,是高端自選的,還是食藥署隨機挑選的?」金傳春表示,這兩者差別很大,若是廠商自選,「被精選出」與AZ疫苗互比的高端疫苗接種者血清,濃度高也不意外。最後是有關變異株的反應。金傳春擔心,Delta變異株橫行,高端卻遲未公布Delta變種病毒株的中和能力與T細胞免疫反應數據。「連這種數據都沒有,就開打,以後國人甚至總統感染Delta的話,難道可以申請國賠嗎?是高端跟食藥署一起賠嗎?」眼看總統等政要以及許多民眾即將接種,金傳春很失望沒有民意代表在監督上述重要議題,她呼籲高端,應完整如實向國人釋疑。
-
2021-08-16 該看哪科.感染科
屏東又現日本腦炎60多歲男子住院治療中
屏東縣今年5月出現全國首例日本腦炎確診病例後,8月又接獲通報,住在屏東市60多歲男子,從事鐵工工作,因發燒與頭痛等症狀到醫院就醫採檢通報後,疾病管制署實驗室檢驗,8月15日確認感染日本腦炎,住院治療中,屏東縣今年累計3例日本腦炎確診。屏東縣衛生局指出,接獲通報後,展開相關疫情調查,60多歲男子發病日期是8月7日,近期皆無旅遊史,在九如鄉工作,工作地附近有豬舍等高風險場所,防疫人員已到個案居住地與工作地周邊懸掛捕蚊,誘捕病媒蚊及噴藥等緊急防治措施,並加強對附近民眾的衛教宣導與適齡幼兒疫苗催注。屏東縣衛生局指出,衛生所加強宣導民眾盡量避免在病媒蚊吸血高峰時段,在豬舍、其他動物畜舍或病媒蚊孳生地點等高風險環境附近活動;若無法避免,應穿淺色長袖衣褲,使用政府主管機關核可的防蚊藥劑,避免被病媒蚊叮咬而感染。衛生局指出,日本腦炎病媒蚊以三斑家蚊、環紋家蚊和白頭家蚊為主,大部分的人感染日本腦炎後大多無明顯症狀,少數會有頭痛、發燒或無菌性腦膜炎,嚴重則可能出現意識改變、對人時地不能辨別、全身無力、腦神經功能損傷、輕癱等,甚至昏迷或死亡。
-
2021-08-10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昨新增5例疫苗接種後死亡 38歲女待解剖釐清死因
國內疫苗接種達922萬8263人次,疫苗接種人口涵蓋率達37.11%、劑次人口比達39.32%。昨天新增74例接種疫苗後不良事件,其中有五例死亡、31例嚴重事件。本次死亡個案中最年輕的38歲女性個案,發言人莊人祥表示,預計8月13日解剖,才能進一步說明。莊人祥表示,新增五例疫苗接種後發生死亡個案為二女三男,皆為接種AZ疫苗,年齡介於38歲至62歲,為接種疫苗後一日至20日之間發生。至於施打疫苗後死亡解剖部分,累計已解剖135例,其中87例與慢性病相關,6例待釐清。另外,疫苗接種後發生疑似其他嚴重不良事件新增31件,其中27例為接種AZ疫苗,為17女10男,年齡為22歲至78歲,為接種疫苗後當日至14日間發生,包含疑似腦中風、心肌梗塞、脾梗塞、下肢血栓、血小板低下、顏面神經麻痺、腦炎、蜂窩性組織炎、頭痛與視力模糊、胸痛與心悸及皮膚起疹等。另有四例為接種莫德納疫苗,為一女三男,年齡介於23歲至73歲,為接種疫苗後當日至13日之間發生,包含疑似腦中風、心律不整、格林-巴利症候群,及診斷未明之頭暈與嘔吐等。而有民眾表示,打完兩劑莫德納疫苗隔天耳聾、耳鳴,住院觀察七天還沒恢復聽力。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這樣的案例美國也研究過,認為和疫苗無關,但本土接種疫苗都可以提報不良反應也會尋求VICP的關聯性認定。針對今天公布新增的五例境外移入個案中有兩例接種過疫苗,羅一鈞表示,案15900在6月9日和7月1日都在美國打過BNT,抵台時已超過14天,屬於完整接種;案15901在6月12日和7月9日分別打過BNT疫苗,也接種滿14天,屬完整接種。指揮官陳時中則表示,以台灣本土案例來看,打完兩劑還沒滿十四天而染疫的有五例;打完兩劑滿十四天的有六例。
-
2021-07-15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疫苗注射手臂最佳 臀部針頭難到位
接種疫苗的時候打手臂比較好,臀部脂肪太多,針頭容易插不到肌肉,導致後續免疫反應受影響。但對於在長者間謠傳,接種疫苗要打右手臂才比較不會發生心肌炎,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在記者會闢謠表示,不管打在左手、右手,都屬於肌肉注射,並沒有太大的差別。常見的注射方式疫苗接種的常見方式包括皮內注射(卡介苗)、皮下注射(日本腦炎、德國麻疹)及肌肉注射(B 型肝炎、破傷風、新冠肺炎)等,且肌肉注射落針處主要有上臂三角肌、大腿前外側及臀部注射三種,且新冠肺炎疫苗接種通常是採用上臂三角肌的肌肉注射進行接種。肌肉注射相較於打點滴一類的靜脈注射方式,可以讓免疫細胞有更長的時間產生免疫反應,而上臂三角肌又因為脂肪相對較少,可以精準注射到肌肉內,尤其是臀部肌肉萎縮嚴重的老年人,臀部的皮下脂肪又非常厚,針頭插到底都還有可能停在脂肪層內,因此手臂又比臀部更適合。免疫反應產生原理林靜儀於臉書解釋,肌肉注射是藉由肌肉良好的血液循環來協助疫苗傳播,並刺激樹突狀細胞,使其捕捉疫苗相關的病毒資訊攜帶至淋巴結,帶給產生免疫反應的 T 細胞與 B 細胞,接著由前述兩種細胞開始製造抗體。在體內產生免疫反應的過程中,有可能因為免疫反應過激而導致接種部位疼痛,或產生血栓、心肌炎等副作用,但長者的免疫力相對較差,血栓與心肌炎一類與免疫反應相關的副作用發生機率都相對偏低。打左右手都沒差但對於新冠肺炎疫苗接種時,到底要從左臂還是右臂,又或者是臀部下針?林靜儀於指出,疫苗打在上述三個部位,最終都還是透過免疫細胞的反應,誘發身體對於疫苗所模仿的病毒蛋白訊息,產生足夠的抗體;一旦真的遇到病毒,第一時間身體就能快速抵抗病毒的入侵。也有醫師提到,臀部注射操作不慎,可能會傷害到坐骨神經,榮總護理部品管會制定的注意事項中也提到,臀部注射落針點應在臀外四分之一中間或稍外,若打在臀部外上四分之一內角等區域就可能傷到坐骨神經,需要特別注意。【更多精采內容,詳見】
-
2021-07-02 新聞.元氣新聞
新增2日本腦炎病例 住院治療狀況穩定
衛福部疾病管制署今天公布國內新增2例日本腦炎病例,為彰化縣鹿港鎮本國籍50多歲男性、台中市大安區越南籍20多歲男性,兩人仍在一般病房住院治療,生命狀況穩定。疾管署副署長莊人祥今天傍晚接受媒體聯訪時表示,個案近期均無國內外旅遊史,平時活動地以居住地及工作地為主,發病日分別為6月16日及6月24日,症狀包括發燒、頭痛、嘔吐及意識改變等,經就醫通報後確診。莊人祥表示,衛生單位於兩人活動地周邊發現有豬舍或水稻田等高風險場所,研判個案於活動地附近感染的可能性較高,並已前往個案活動地周邊進行環境滅蚊及誘蚊燈懸掛等防治措施,同時加強對當地民眾衛教宣導。疾管署監測資料顯示,國內今年截至目前共6例確定病例,個案居住地分別為基隆市、台中市、彰化縣、台南市、高雄市及屏東縣各1例,個案活動地附近均有高風險環境;2017至2020年全國同期確定病例數分別為12、25、12及13例。莊人祥說,國內日本腦炎確實有比往年更低的趨勢,但提醒民眾仍不可掉以輕心,日本腦炎以40歲以上成人較多,各年齡層都有感染風險。台灣每年5至10月為日本腦炎流行季,其中6至7月為流行高峰。莊人祥指出,大部分的人感染日本腦炎後大多無明顯症狀,少數會有頭痛、發燒或無菌性腦膜炎,嚴重則可能出現意識改變、對人時地不能辨別、全身無力、腦神經功能損傷、輕癱等,甚至昏迷或死亡。日本腦炎在台灣以三斑家蚊、環紋家蚊及白頭家蚊為主要病媒蚊,常孳生於水稻田、池塘及灌溉溝渠等處,吸血高峰為黃昏與黎明時段。如無法避免,應穿著淺色長袖衣褲,並於身體裸露處使用政府機關核可,含敵避(DEET)、派卡瑞丁(Picaridin)或伊默克(IR3535)成分的防蚊藥劑。但事實上,預防日本腦炎最有效的方法為接種日本腦炎疫苗。莊人祥提醒,民眾應按時帶家中滿15個月以上幼兒至各地衛生所或合約院所接種疫苗。住家或活動地鄰近豬舍、水稻田等高風險環境的民眾應加強防蚊,如自覺有感染風險的成人,可前往旅遊醫學門診評估自費接種疫苗。
-
2021-06-08 該看哪科.感染科
日本腦炎進入流行高峰 台南出現今年第一個病例
目前是日本腦炎的流行高峰期,台南市出現今年首例,為全國第3例,為50多歲的男性,家住歸仁區,5月23日出現反覆高燒等症狀,今天確診,目前仍在住院治療中。台南市衛生局表示,這名病例5月23日開始出現反覆高燒、頭痛、倦怠等症狀,5月29日因意識改變至市立醫院急診就醫,隔日收治住院治療,6月1日通報,6月7日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綜合研判結果為日本腦炎。經衛生局調查,個案平日活動地點以住家為主,附近1公里範圍內即有豬舍及水稻田等高風險環境,研判感染地可能為居住地附近,衛生局已立即前往個案住家及附近養豬場等高風險場所進行環境清消,及懸掛捕蚊燈進行誘捕病媒蚊等相關防治措施,並加強對鄰近民眾之衛教宣導。依疾病管制署歷年流行病學資料顯示,台灣日本腦炎病例主要發生於每年5月至10月,6月至7月為流行高峰。國內傳播日本腦炎病媒蚊主要為三斑家蚊、環蚊家蚊和白頭家蚊,日本腦炎病媒蚊主要孳生於水稻田、池塘及灌溉溝渠等處,而豬為病毒的主要增幅宿主。衛生局表示,感染日本腦炎者大多無明顯症狀,少數可能出現急性神經症狀,如發燒、頭痛、無菌性腦膜炎,嚴重者可能出現精神症狀(譫妄、意識不清)、腦神經功能損傷等,甚至昏迷或死亡。日本腦炎目前尚無治療藥物,疫苗接種是最有效的預防方法,目前整年提供疫苗接種,年滿15個月的幼兒,應接種第1劑,間隔12個月再接種第二劑;成人若居住或工作場所鄰近豬舍、其他動物畜舍、病媒蚊孳生地點、旅遊民眾或有感染之虞的成人,其未曾接種或接種史不明者,亦建議自費接種日本腦炎疫苗。衛生局局長許以霖表示,預防日本腦炎個人防護措施很重要,應儘量避免在黃昏及黎明時分等病媒蚊活動高峰期於豬舍、其他動物畜舍或病媒蚊孳生地點附近活動;在戶外活動時應穿著淺色長袖衣褲,避免蚊子叮咬,或使用衛生福利部核可之防蚊藥劑,家中的門窗安裝紗門紗窗,並於睡覺時使用蚊帳。疾病相關資訊請參閱疾管署全球資訊網或撥打國內免費防疫專線1922或06-3366366洽詢。
-
2021-05-22 失智.像極了失智
記憶變差又壞脾氣,我還年輕不會得失智症?45歲後早發大腦退化別輕忽
失智症好發於年長者,隨著年歲增長,每增加5歲盛行率上升一倍。但失智症並非年長者的專利。有一群人在比較年輕的時候如30、40、50歲也會發病,這就是年輕型失智症,又稱早發型失智症,是泛指在65歲以前發病的失智症,盛行率遠較老年型的低很多,據估計在45 ∼ 64歲的盛行率約1‰(千分之1)。 雖然65歲是一個人為的劃分(大多數國家以前都是工作至65 歲退休),但是年輕型失智症在發病原因、臨床症狀表現、病程預後及個人家庭所面臨的衝擊,都有別於老年型的失智症。 年輕型失智症最常見的病因還是阿茲海默症,其次是血管型失智症、額顳葉型失智症,值得注意的是在年輕型失智症有一些是屬於可預防或可治療的病因,包括頭部外傷導致的失智、酗酒相關的失智、毒品及藥物濫用導致的失智、腦炎後的失智(自體免疫或人類免疫缺乏病毒腦炎)等。 基本上早發的阿茲海默症發病的年齡越低,家族型或遺傳性的機會就越高。 年輕型失智症即使是早發的阿茲海默症,因為不是以典型記憶功能缺損為初始症狀的患者高達三分之一,所以在診斷上都比較困難。 例如以視覺空間障礙、閱讀困難的大腦後區萎縮症,或以聽語理解或表達困難的原發性進行性失語症,或者容易被誤會成精神病的以行為控制困難為主要表徵的額顳葉型失智症等。 因此年輕型失智症的正確診斷一般容易遭到延誤,一個荷蘭的研究指出,年輕型的比老年型的確診平均晚了1.6年,在症狀開始後平均長達4.4年才被診斷出。 年輕型失智症發生在患者身體健康狀況通常還不錯的時候,因此會出現體力很好、活動力很強但是沒有病識感的患者,周圍是疲於奔命、壓力很大的照護家屬,忙著處理患者的不管是走失、與人衝突、觸法或財務安全的各種問題。 年輕型失智症發生的時候,通常患者不是還在職場工作就是擔負著家中經濟重擔(主要收入者),而已婚生子的他們,其小孩通常還在就學或剛就業,不太能擔負起協助照護失智者的任務。 所以雖然年輕型失智症的人數只占所有失智症患者的大約5%,但由於問題的複雜性與對個人、家庭、社會的衝擊更大,越來越多的失智症相關的學術、病友團體呼籲各國政府部門與社會大眾,需加緊面對年輕型失智症發生的事實,並提供適合年輕型失智症患者的照護與支持。 (本文摘自《失智症照護指南》,原水出版,邱銘章, 湯麗玉著) ●原文刊載網址●延伸閱讀:.被關1年多才解禁,她看台灣「還沒不可收拾」:每個人守5關,幾週疫情就能挺過去!.70歲是逗號不是句號!她不再繞著先生轉、獨居新生活:就算有小挫折也無礙愜意人生.兒子找到伴想結婚,媽卻怕他被詐騙會離婚?翅膀硬了要離巢,想太多不讓他飛才悲劇
-
2021-04-26 新聞.元氣新聞
納新疫苗牛步 建議採部分負擔
我國每年投資國人常規疫苗經費約卅億元,因菸捐收入減少,加上擴大疫苗項目與接種對象、改用新型疫苗等,導致支出增加,如今肺炎鏈球菌疫苗擴及六十五歲族群政策遲未實現,小兒腸病毒疫苗又即將上市,疫苗經費缺口愈來愈大,「疫苗專家們如坐針氈」,建議新疫苗費用採用部分負擔並加強宣導,或許是解方。近年來,政府投注於疫苗的經費大幅上升,學齡前兒童常規疫苗,從九十六年每人二千元,一○六年成長到一萬二千元,每年疫苗接種總經費也從五億元,成長到卅億元,新納入疫苗包括幼兒五合一、細胞日本腦炎疫苗、國中女生的HPV疫苗等,但仍有許多疫苗無法納入常規接種名單。衛福部傳染病防治諮詢會預防接種組(ACIP)肺炎鏈球菌工作小組召集人、林口長庚副院長邱政洵無奈指出,研究證實接種肺炎鏈球菌疫苗具經濟效益,不僅減少感染,也減少病患住院、醫療支出等,但該疫苗接種對象擴及六十五歲族群的政策,延宕多年,主要原因就是經費短絀。民國九十五年推動肺炎鏈球菌疫苗時,兒科資深權威林奏延與李慶雲,認為是兒童預防醫學新世紀,聯袂拍了卅秒宣導影片,呼籲民眾接種,帶動風潮,成為成功的疫苗宣導。但我國的疫苗宣導管理嚴格,影片很快就被下架。台灣感染症醫學會理事長、台大兒童醫院院長黃立民指出,疫苗接種屬於預防層面,只要在國內取得許可證的疫苗,就應該可以擴大宣導,提升民眾認知。他以韓國為例,韓國捷運上就可見疫苗廣告,宣導內容包括認識疾病、作用與副作用、並強調需諮詢醫師意見。衛福部預防接種受害救濟審議小組(VICP)委員暨台大兒童感染科主治醫師呂俊毅表示,新疫苗愈來愈多,民眾需要更多的疫苗資訊,才能促進接種意願,以美國為例,由政府提供疫苗接種建議名單,不分公費與自費。他建議,國內可由具有公信力的學術機構提出疫苗接種建議名單,提供民眾參考。
-
2021-04-21 該看哪科.兒科
女童患「高致命」流行性腦脊髓膜炎 醫師:留意4大症狀
新竹一名5歲女童平時身體健康,某天突然整日高燒不退、腹痛嘔吐,送至診所後又轉診至大醫院,病況還持續惡化,陸續出現猛爆性紫斑、低壓休克、出血、腎臟衰竭,確診為流行性腦脊隨炎。台灣兒童感染症醫學會理事長邱南昌提醒,國人對流行性腦脊髓膜炎所知甚少,呼籲民眾留意流行性腦脊髓膜炎「4」大症狀、牢記預防「2」招,透過疫苗接種超前部署保護力,才能遠離「4」大併發症傷害。流行性腦脊髓膜炎是一種革蘭氏陰性雙球菌的猝發性感染疾病,透過鼻咽喉分泌物或飛沫傳染,潛伏期約2至10天,根據統計,全球每年約有超過200萬人遭受腦膜炎危害,近30萬人死亡 ,因併發症而生活失能人數高達50萬人。目前中東、非洲等地為高盛行區,每年平均奪走數千條人命。邱南昌表示,感染流行性腦脊髓膜炎的高風險族群,有一歲以下嬰兒及免疫力差族群,如持續性補體缺損、脾臟功能受損及人體免疫缺乏病毒感染者等;一歲以下嬰兒因免疫系統發展尚未完全,離開母體後,來自母親的抗體保護力開始消退,是所有年齡層中發生率最高的年齡層,且台灣確診個案中,高達3成為嬰幼兒。收治5歲女童的新竹馬偕醫院小兒感染科主任林千裕表示,女童送至急診後就出現猛爆性紫斑,後來確診為流行性腦脊髓膜炎,陸續出現低壓休克、出血、腎臟衰竭,幸透過抗生素、插管治療、使用升壓藥物、血液透析,逐漸穩定病況,現在女童身體狀況良好,還參加田徑隊,猛爆性紫斑的傷口也沒有留下疤痕。邱南昌指出,流行性腦脊髓膜炎一旦流行,每10位健康者中即有1人為無症狀帶原者,若長時間或密切接觸帶菌者,接觸者發病機率為一般人的500至800倍,各年齡層中,青少年的帶菌率最高,較其他年齡層高出1.8至5.3倍。2017年我國便曾發生群聚感染事件,確診3名案例,初期症狀均為發燒、頭痛、噁心、全身痠痛,後來更有1人死亡。邱南昌表示,流行性腦脊髓膜炎有「高度致死性」,可在24小時內從非特殊症狀,快速進展至死亡,因患者常缺乏立即治療,每2人就有1人死亡,更有5至20%的患者直接進展到最嚴重的腦炎。因此,邱南昌提醒,成人若出現劇烈頭痛、高燒不退、噁心嘔吐、神智不清,嬰幼兒出現發燒、嘔吐、躁動不安、活動力差等「4」大症狀,定要立即就醫。平時預防應牢記「2」招,保持個人衛生、戴口罩,避免接觸呼吸道症狀病人,要前往國外盛行地區,務必接種疫苗。方能遠離患病後有腦性麻痺、腦性麻痺、聽力喪失、智力損傷及癲癇「4」大併發症。
-
2021-04-14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AZ疫苗接種 這些首長們打完情況如何?
我國醫護人員施打AZ疫苗比率不高,前天起開放二、三類對象接種新冠疫苗,盼提升打氣,但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昨公布最新統計,前天擴大接種的首日,單日接種人數僅一一八一人,甚至未超越擴大施打對象前、四月九日創下單日接種新高的二五七七人,指揮中心將觀察近二日接種人數,不排除再開放下一順位對象接種。國內擴大接種首日,打氣未見起色,指揮中心指出與周一症候群有關。發言人莊人祥說,自上月廿二日開打以來,每逢周一施打數字都較低,且擴大兩類對象首日預約模式尚在摸索,後續接種人數仍持續觀察。首批AZ疫苗十一點七萬劑開打三周只用了二點五萬劑,第二批十九點九萬劑疫苗今起配送到各縣市合約接種點,由於第二批疫苗效期僅到五月底,莊人祥指出「會盡力提升打氣」。台大兒童醫院院長、感染科醫師黃立民認為,雖擴大接種首日接種數是指標,但有接種意願者不一定急於首日施打,建議觀察一周,若打氣仍未升溫,可考慮全面開放,以免五月莫德納疫苗進場,排擠到AZ疫苗使用。我昨新增十五例不良事件,其中兩人是嚴重不良事件,分別為一男一女,年齡皆為廿多歲,女性個案接種後出現發燒、惡心、頭暈、拉肚子等狀況住院,目前已出院;男性則是頭痛、疲倦、注射部位疼痛、嗜睡,目前症狀緩解。AZ疫苗將開放自費接種,有望最快今天下午由指揮官陳時中宣布確定方案,莊人祥表示,目前自費疫苗費用仍討論中,由於新冠疫苗需接種兩劑,目前傾向打一次就收一次費用,過去兒童常規疫苗的日本腦炎疫苗、小兒麻痺疫苗也曾經歷公費轉為自費,供有出國需求民眾自費施打。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昨宣布新增四例境外移入新冠肺炎確診病例,都是本國籍男性,分別為四十多歲赴孟加拉工作、五十多歲長住菲律賓、卅多歲赴衣索比亞工作、廿多歲留學愛爾蘭。其中菲律賓個案,是因其他醫療需求而搭機返台,持三日內陰性報告入境,直接前往醫院治療其他疾病,確診新冠肺炎,同班機前後排兩名旅客需要居家隔離。
-
2021-04-13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AZ疫苗自費接種專家批民眾被剝兩層皮 指揮中心回應
AZ疫苗即將開發自費接種,有望最快本周三由指揮官陳時中拍板定案,但有專家質疑,新冠疫苗都是採公費接種,我國向民眾收錢等同被剝兩層皮,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以前國內的日本腦炎疫苗、小兒麻痺疫苗,因國際疫情需把疫苗提供出國者施打,類似公費轉為自費。莊人祥表示,未來如開放自費目前先針對AZ疫苗開放,其他廠牌是否有自費可能性,目前還沒有規劃,目前疫苗成本價範圍正在做最後確認中,還沒訂出來。莊人祥說,這也是提供疫苗成本價,還有旅遊醫學門診掛號費、診察費也要自付,目前也正針對新冠疫苗此部分自費款項進行研議,正在跟醫院討論,希望設定上限,如有確定會盡快說明,由於目前新冠疫苗皆需要接種兩劑,目前傾向打一次就收一次費用,包括掛號費診察費。莊人祥表示,自費疫苗施打細節目前還在規劃中,有最新消息會盡快說明。各界也好奇未來是否可能開放全民公費,莊僅說,由於疫苗本身的限制僅十八歲以上可接種,無法真的全民接種,「但未來當然可能擴大到全民,現在針對優先對象1360萬人施打。」
-
2021-04-09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自費新冠疫苗最快1周內釋出 「這筆費用」免收
AZ新冠疫苗自12日下周一起擴大第二、第三類人員施打,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同步評估自費市場,以滿足商旅、留學生出國需求,自費價格到底要收多少也引來關注,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對此表示,目前朝向不收疫苗的成本費,至於掛號費、檢查費以及施打證明費另收,不同醫院訂價差別不會太大。莊人祥表示,下周一起,擴大施打第二、第三類之後,將積極評估自費需求,公費疫苗提供自費施打並不是第一次,先前像是腦炎、小兒麻痺疫苗,原本都是常規的接種疫苗,因為民眾有旅遊國要求,也會將這樣的公費疫苗轉成自費施打,按照過去作法,民眾會到醫院設置的旅遊醫學門診接種,施打時,不會收取疫苗成本費,但收掛號費、檢查費、施打證明費則要另收,未來,新冠疫苗若轉到自費市場,也會有這幾筆費用,大致是往這個方向。至於自費疫苗何時到位?莊人祥表示,以前自費疫苗都是舖到各家醫院的旅遊醫學門診,現在新冠疫苗也是朝這方向,但到底要哪幾個點,還要再做最後確定,當然希望越快準越好,希望可以在一周內宣布。
-
2021-04-05 養生.聰明飲食
最好的藥是你的食物 3種飲食法、10大好食物活化大腦
本文摘自<常春月刊>457期 文/郭岳潭 食物和腦細胞存在微妙關係?地中海飲食可防失智。吃哪些食物(營養素)可以活化大腦?營養素如卵磷脂、DHA、膽素、菸鹼酸、肌醇、維生素B群、植化素、β-胡蘿蔔素……;食物如綠花椰菜、鮭魚、鮪魚、蝦子、黃豆、綠茶、巧克力、咖哩、紅酒等。「現代醫學之父」希波克拉底有句名言:「最好的藥是你的食物,最好的食物就是你的藥」。近來興起的營養醫學提倡,透過飲食中的營養素,達到預防疾病的目的,與預防醫學觀念不謀而合。食物與身體健康有關,好的飲食習慣更有益大腦細胞。台北市營養師公會居家照護營養師、私人家庭營養師程涵宇指出,飲食可以保持頭腦敏銳,並減少嚴重記憶力減退的風險,日常的飲食習慣及生活方式,都會影響大腦的功能,以及思考、認知、記憶力、處理訊息的能力。3種飲食有益大腦健康根據美國心臟協會一項追蹤長達25年的研究發現,不良飲食習慣的人,容易罹患高血壓、高血糖及膽固醇略高,到了40~50多歲時,往往有較低的認知、思考及推理能力,顯示平日飲食確實會影響大腦的功能。程涵宇說明,健康的飲食就是指均衡飲食,選擇脂肪含量較低,而蔬菜及水果含量較高的食物,可以幫助減少認知能力下降的風險;儘管目前飲食及認知功能的研究有限,但地中海飲食(Mediterranean Diet)、得舒飲食(DASH Diet),以及麥得飲食(MIND Diet),都可以保護大腦功能,有助於降低大腦退化的風險。1.地中海飲食源自於1940~1950年代的環地中海地區及國家,包括:希臘、義大利南部及西班牙的傳統飲食型態。根據研究顯示,可以預防心血管疾病、降低糖尿病發生率、改善血糖及減少癌症風險,對於活化腦力、延緩失智有益。飲食特色為每天攝取大量蔬果、使用橄欖油、搭配香草與辛香料調味、天然乳製品、堅果,每星期攝取至少2次魚貝類與豆類,以及2~3次蛋及家禽類,減少及避免攝取紅肉、加工肉品、甜點,以及適量攝取紅酒。攝取大量蔬果、堅果,能夠補充足量的抗氧化營養素,例如:維生素C及維生素E,避免大腦細胞受到自由基破壞,攝取魚貝類與豆類可以保持血管暢通,有助於大腦血管健康,以及避免飽和脂肪與反式脂肪,可以降低失智症風險。2.得舒飲食DASH Diet的原文為Dietary Approaches to Stop Hypertension,也就是可以預防高血壓的飲食方式。研究也證實,得舒飲食有助於血壓控制,預防心血管疾病,有益於保護心臟。飲食特色為高纖維、高鉀、高鈣、高鎂、低脂、低飽和脂肪的飲食方式,選用全榖雜糧取代精緻米飯與麵包,每天攝取5份蔬菜及5份水果,每天攝取低脂乳品、乳製品或高鈣食物,選用豆製品、魚及低脂肉品,並減少食用紅肉及內臟,選用液態植物油,天天一湯匙堅果。3.麥得飲食結合得舒飲食及地中海飲食的一種飲食型態,又稱為「心智飲食」,主要是學者為了針對腦部老化進行研究,所設計出來的飲食型態,結果顯示,可以改善老人認知功能或延緩認知退化。飲食特色為10大益腦食物,包括:綠色葉菜類、其他蔬菜類、堅果類、莓果類、豆類、全穀類、魚類、家禽類、橄欖油、紅酒,以及避免7種傷腦食物,包括:紅肉、奶油及人造奶油、起士、糕點甜點、油炸及速食食品。10大好食物活化大腦01沙丁魚、鮭魚營養素:Omega-3脂肪酸功效:大腦中約有60%由脂肪組成,其中一半是Omega-3脂肪酸,用來構建大腦及腦神經細胞,對於學習力及記憶力至關重要。高脂魚類是Omega-3的豐富來源,有助於增強記憶力、改善情緒,以及保護大腦、減緩大腦功能提早退化及智力下降,並有助於預防失智症。研究顯示,經常吃魚的人,大腦中有更多的灰質神經細胞,可以幫助增進思考、記憶及穩定情緒,而缺乏足夠Omega-3脂肪酸的人,容易有學習障礙及憂鬱症。02咖啡營養素:咖啡因及抗氧化成分功效:咖啡中的咖啡因具有高濃度的抗氧化劑,對大腦有多重正面影響,可以使大腦保持警覺性、調節血清素改善負面情緒、幫助集中注意力,以及降低退化性神經系統疾病的風險,例如:阿茲海默症及帕金森氏症。03藍莓營養素:花青素功效:藍莓含有抗氧化的花青素,是一種具有抗發炎及抗氧化作用的植化素。根據研究發現,藍莓可以增進大腦細胞之間的訊息傳遞,改善記憶力及延緩短期記憶力的喪失,同時能降低大腦退化。04薑黃營養素:薑黃素功效:薑黃中的薑黃素是高抗氧化劑及高抗發炎的活性成分,根據研究證實,可以通過血腦屏障,有效滋養大腦細胞,具有保護大腦的益處。薑黃素可以促進腦源性神經營養因子,幫助活化大腦細胞,增進記憶力及降低智力退化,並有助於清除大腦的澱粉樣斑塊,預防及改善阿茲海默症;薑黃素也可以增強5-羥色胺及多巴胺,幫助調節情緒、改善憂鬱症狀。05花椰菜營養素:維生素K、芥子油苷及酚類功效:花椰菜含有多種強大的抗氧化劑及抗發炎作用的化合物,脂溶性維生素K有助於鞘脂的形成,也就是組成大腦細胞中的重要脂肪之一,有助於保護大腦功能,以及增進記憶力,芥子油苷及酚類等抗氧化成分,可以避免自由基傷害大腦組織。06黑巧克力營養素:類黃酮、咖啡因、表兒茶素功效:黑巧克力含有多種抗氧化功能的植化素,幫助促進大腦功能,尤其是增強學習力及記憶力,有助於減緩與年齡有關的智力下降,以及改善憂鬱情緒。根據研究顯示,經常吃巧克力的人,記憶力及心理健康的表現,高於較少吃巧克力的人。07堅果營養素:維生素E功效:堅果中含有多種可以增強大腦活力的營養素,包括:維生素E,健康脂肪及植化素,對於大腦健康有益處,維生素E可以保護大腦細胞免受自由基破壞,有助於減緩智力下降。根據研究顯示,多吃堅果可以提高認知能力及增進記憶力,預防阿茲海默症等退化性神經疾病;也有研究發現,吃堅果可以改善心臟健康,擁有健康的心臟與健康的大腦,具有正面的相關性,尤其核桃含有Omega-3脂肪酸,更有益心臟及大腦的健康。08橘子營養素:維生素C功效:橘子含有豐富的維生素C,是一種強大的抗氧化劑,可以幫助保護大腦,免於受到自由基損害腦細胞的傷害。研究發現,吃足量的富含維生素C的食物,可以預防認知功能下降及阿茲海默症,建議每天只要吃一顆中等大小的橘子,就能獲得一整天所需的維生素C。09雞蛋營養素:維生素B群、膽鹼功效:大腦健康與維生素B6及B12、葉酸、膽鹼有關,雞蛋是維生素B群及膽鹼的豐富來源,對於大腦的正常功能、發育及調節情緒都非常重要。維生素B群在大腦健康中具有多種作用,有助於減緩老年人智力衰退及認知功能下降的進程,其中維生素B12參與合成大腦化學物質,缺乏維生素B12及葉酸,容易罹患失智症及憂鬱症。蛋黃富含的膽鹼,是一種重要的微量營養素,負責產生乙醯膽鹼的神經傳導物質,有助於增進記憶力及調節情緒。10綠茶營養素:咖啡因、L-茶胺酸、多酚功效:綠茶與咖啡,都是有益大腦的絕佳飲料,富含的咖啡因可以提升大腦活性、增強大腦功能,增進記憶力及注意力。L-茶胺酸可以通過血腦屏障,增加大腦神經傳導物質GABA的活性,不但可以保護大腦,還可以增加大腦中α波的頻率,透過抵銷咖啡因的刺激作用,有助於減輕焦慮,以及幫助放鬆身心、改善疲勞。另外,綠茶富含抗氧化劑多酚,可以保護大腦免受精神衰弱,並降低退化性失智症及帕金森氏症的風險。傷腦的7種壞食物1.含糖飲料常見的含糖飲料,包括:果汁、汽水、運動飲料、能量飲料等。許多含糖飲料的主要成分是高果糖玉米糖漿(HFCS),由55%的果糖及45%的葡萄糖組成,攝取過多會導致肥胖、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及動脈硬化,引起腦部炎症並損害記憶力、學習力,增加失智症的風險。2.精製碳水化合物精製碳水化合物,例如:白飯、白麵條、白吐司,大量食用會導致血糖及胰島素快速上升。研究證實,高升糖指數及高升糖負荷食物,會損害大腦的功能及降低記憶力。3.反式脂肪反式脂肪也稱為「氫化植物油」,常見有起酥油、人造奶油、糖霜,經常用於蛋糕及餅乾中,大量攝取容易造成大腦容量降低、認知能力及記憶力下降,並會增加阿茲海默症的風險。4.高度加工食物高度加工的食物添加大量的糖及脂肪,例如:薯片、爆米花、泡麵調味包及即食食品,這些食物通常熱量高且營養成分低,會減少腦源性神經營養因子的產生,對大腦健康有負面影響,容易增加大腦發炎,並降低學習力、損害記憶力,造成認知功能下降。5.阿斯巴甜阿斯巴甜為一種人造甜味劑,成分有苯丙氨酸、甲醇及天冬氨酸,常用於許多軟性飲料及無糖產品中。食用過多的阿斯巴甜,可能破壞大腦神經傳導物質,增加大腦炎症及氧化,也容易影響學習及產生負面情緒。6.酒精適度飲酒可能對健康產生正面影響,但過量飲酒則會導致記憶力減退、行為改變、睡眠中斷,以及負面情緒。長期過量飲酒則會損害大腦,導致大腦體積減少、記憶力減退,酗酒者經常缺乏維生素B1,也容易產生腦病變。7.高汞重金屬魚  大型魚類如鯊魚、旗魚及鮪魚,容易有高汞重金屬的情形,汞是一種神經毒性元素,影響中樞神經系統及大腦神經傳導,導致大腦功能受損,以及破壞大腦發育,建議孕婦及兒童應該特別避免。延伸閱讀: 。魚油護心、補腦、抗發炎!一天吃多少? 食藥署給正解 。健忘、走路不穩恐非正常老化! 留意失智症警訊免惡化
-
2021-03-14 名人.吳佳璇
吳佳璇/你所不知道的假病患研究
常有人問我,精神科醫師怎麼做診斷?其實,提問者的潛台詞是:你們很少抽血,又不太排檢查,要怎麼區分正常與異常?猶記得25年前,初出道的我總回答:「精神疾病的大腦沒有生理性病變,CT或MRI照不太出來啦。」不過,為了通過專科醫師考試,當時我K了很多病因研究,明明有包羅萬象的腦部影像與基因學發現,只是未定於一尊。「照不出來啊?」提問者難掩失望。「也不能這麼說,很多研究發現患者腦部有變化。但台灣的健保規範並不包括這些實驗性檢查。只要醫師受過充分訓練,仔細問診,根據症狀變化和發病過程,就可以做出準確診斷。」我用初生之犢充滿信心的語調作結。「那你對羅森漢恩實驗有什麼看法?」不只一位青年學子問。大衛‧羅森漢恩(1929-2012)是一位美國心理學家,1973年任職史丹佛大學時,曾在第一把交椅的期刊《科學》發表過一篇文章,直指當年的精神病院無法執行有效診斷,區分正常與瘋狂。根據論文,他召募了3女5男,臥底進入12家美國精神醫療機構,陳述相同症狀,便輕易獲得入院許可,且這些假病患一旦過關,舉止就恢復正常。醫護人員由於抱持著刻板印象,未能識破他們的真面目;反而有三位臥底被真病人懷疑,其中一位甚至被指著說,「你根本沒瘋,你是記者或教授,只是來探察院內情況。」這篇論文「像一把利劍,刺進精神醫學的心臟」,讓否定精神疾病真實性的「反精神醫學運動」陣營士氣更旺,政府迫於壓力,陸續關閉當時環境不佳、且收容大量病人的精神病院。嗅覺敏銳的出版社也和羅森漢恩火速簽約,希望出書再掀一波高潮。弔詭的是,羅森漢恩並未如期交稿,被出版社告上法院;且終其一生,也不再從事相關課題研究。不過,單單《失常之地的正常人》一篇論文的威力,已使精神醫療炸鍋,許多人模仿假病患研究,前仆後繼潛入精神病院。直到2019年,記者蘇珊娜‧卡哈蘭(Susannah Cahalan)根據論文出版前留下的檔案,和羅森漢恩30年職業生涯保存的文件,並透過日記、未出版書稿(就是和出版社對簿公堂那本)、過去的演講影音檔、報章雜誌報導,還有親訪數百位認識他的人(包括兩名臥底),出版了《大偽裝者》一書。發現研究本身漏洞百出,甚至捏造實驗數據。羅森漢恩本人不僅是其中一名假病患,且為求入院,陳述了極其嚴重的病情,不似論文發表所言。更糟糕的是他還擅自刪除一名假病患數據,可能因為他對潛入醫療院所的評價極其正面。後來也成為心理學教授的哈利‧藍多坦承,身為假病患,他對用心照顧的醫療人員很愧疚,甚至「出院」時在研究日誌寫下,「我會懷念這裡」……卡哈蘭認為,假如《科學》的編輯意識到這麼多違反研究倫理的行為,八成不會接受羅森漢恩的文章。因為自身罹患「抗NMDA受體自體免疫型腦炎」,輾轉求醫得過不同精神科診斷的經驗,卡哈蘭出版了《我發瘋的那段日子》(2013),廣獲好評。而今再接再厲,以《大偽裝者》指出,坦然承認自己所知有限,才能不斷進步。而羅森漢恩所摧毀的信念----對醫療、照護者、診斷和機構,卻是決定精神醫學存亡的關鍵。【參考讀物】我發瘋的那段日子╱2015╱行路出版大偽裝者╱2021╱大牌出版瘋癲文明史╱2018╱貓頭鷹出版
-
2021-03-09 科別.精神.身心
天才與瘋子之間只有一線之隔?不正常和發瘋其實差遠了
精采的特異人士:關於天才與瘋子不久前,因為克勞斯.金斯基(Klaus Kinski)曾在精神病院待過幾天,人們便試圖找出這名古怪的演員到底有什麼精神問題,有人還對他做出推測性的診斷。臉皮薄的人可能在人生的任何時刻,以精神病院的圍牆來保護自己細薄的臉皮,不過非凡的藝術家不會採取這樣的作為。精神病院不該受到誤導,讓那些不尋常或古怪的人因診斷而變得僵化。所有人都曾或多或少在死亡的深淵邊緣,從事花俏的體操表演,而通常一般人不會察覺得太仔細。雖然這不代表我們應該直接認定這群人是大近視眼,但也不能將總是盯著這道深淵、看來與眾不同的人視為瘋子。偉大的尼采空前絕後地探討了關於存在的界限,為此作詩,也因此承受苦痛;某些基督徒喜歡將思考視為是「瘋狂」的出發點,這中間實在看不出理智決定的跡象。尼采沒有瘋,只有晚年因梅毒細菌而受腦炎所苦,這偶爾讓他腦袋糊里糊塗;然而他偉大的思想實驗一點也不瘋狂,這反而是痛苦的無神論者,所能發表出最具邏輯性的論述。這些想法不像某些人所希望的,是尼采發瘋的原因,摧毀他腦袋的是小小的細菌。「想太多會讓人發瘋」是定期聚會的那群嫉妒他人又小心眼的哲學家創造出來的迷思。精神病學並不這麼認為,所以它無法化解複雜或危險的想法。某些想法是對的,多數想法是錯的,只有極少數的想法是瘋狂的。人們常說,天才與瘋子之間只有一線之隔,不過很難得地,這一次他們說錯了。表現傑出的人雖然不正常,但離發瘋還差得遠;相反地,為了成就大事,他們的腦袋必須相當清楚才行。雖然瘋子偶爾也能創造出精采的作品,但通常是在病症不嚴重的情況下。有時精神病患的藝術作品會被大力吹捧—海德堡的普林茨霍恩博物館(Sammlung Prinzhorn)便具此慧眼,但精神疾病並非這些作品具有藝術性的原因。就算精神疾病或許讓患者直接觸碰生存的底線,罹患精神病的藝術家往往並非因病擁有藝術創作的能力,而是即便在患病之情況下,仍然得以繼續創作。如果精神病患確實能創作出偉大的藝術作品,那他們應該和正常人獲得同等關注,因此精神病患的藝術展覽也很重要。然而我們必須小心所有如同溺愛小孩般的話語。「一位發瘋病患的塗鴉會被視為藝術的原因,僅只因為對心胸狹窄的欣賞者來說,這跟畢卡索的某些作品一樣令人難以理解。」這個想法對當代藝術並沒有多大意義,也是對精神病患的不敬。精神病患就跟其他人一樣,值得接受我們誠實的意見。相反地,人們試著揭露知名藝術家的精神疾病,而如同先前所說,該藝術作品的評價不會因此而產生多大變化,但這往往是過度正常或愚蠢正常人的嫉妒反應。他們喜歡將所有不像他們一樣毫無靈性的人視為是瘋子。達利(Salvador Dali)創造出迷人的構圖;約瑟夫.波伊斯(Joseph Beuys)裝扮奇特,而安迪沃荷(Andy Warhol)則是行為古怪—這些人都有不正常的地方,但這不代表他們瘋了。一名異於常人的人是否瘋了,這個問題到底有多重要?一個人是否健康,跟社會的傳統大有關係。看來現今人們的接受度不若以往,我們很快便傾向於將與眾不同的人視為病患,然而精神病院不該讓這件事情發生。在閱讀約翰.赫伊津哈(Johan Huizinga)的《中世紀之秋》(Herfsttij der Middeleeuwen)一書時,讀者沉浸於十五世紀迷人的豐富多采之中,裡頭有異於傳統的君王、引人注目的侍臣和生氣勃勃的人民。上流社會的滑稽弄臣、鄉下的蠢蛋或其他怪里怪氣的老粗不同的個性和行為模式得以被容納。雖然包容度高,但也非常脆弱—如果君主或某個權貴突然哪根筋不對勁,所有的人都要遭殃。※ 本文摘自《你瘋了》。《你瘋了》作者:曼弗烈.呂茲 譯者:廖家絨出版社:臉譜 出版日期:2021/01/30《你瘋了》書封。圖/臉譜提供
-
2021-02-10 新聞.元氣新聞
立百病毒人傳人! 陳時中曝「4恐慌因子」:無藥可醫
非營利組織「藥品可及性基金會」日前發布調查報告,示警目前全球製藥生醫資源傾注於新冠肺炎,對於其他威脅性高的病原體卻毫無準備,其中特別點名中國曾爆發感染的立百病毒(Nipah),致死率高達40至75%而且無藥可醫。為了超前部署,蔡英文總統今天在府內召開國安會議,指派副總統賴清德與前副總統陳建仁共同主持一項計畫,針對未來病毒及疫病發展情勢,做整體了解評估。據了解,相關計畫於上周已經開始準備,將於過年後正式展開。蔡總統今天表示,針對新一波立百病毒的風險,她已經要求衛福部及農委會,務必掌握新興疫情可能的發展,超前部署。相信過去一年多來對抗疫情的經驗,可以幫助我國妥善因應危機,克服挑戰。這次的疫情,對日常生活和經濟,帶來前所未有的威脅。從立百病毒的例子來看,未來我國也可能面對新型病毒不斷出現的挑戰。蔡總統說, 在會中,她請賴清德與陳建仁共同主持一項計畫,針對未來病毒及疫病發展情勢,做整體的了解評估,並在中研院及國衛院協助下,提供行政部門做先期部署的指引。衛福部長、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今天也透露,蔡總統對此狀況很擔心,立百病毒的特性的確「衝擊性很大」,不過目前認為在台造成大流行的風險低。陳時中說,立百病毒有4大特性,容易引起高度恐慌。此病毒自然宿主是蝙蝠,且會人傳人,致死率非常高,約40%至75%,非常衝擊,且目前沒有藥醫,也沒有疫苗。【中央社/台北9日電】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今天表示,立百病毒雖有自然宿主是蝙蝠、會人傳人、致死率高(40%到75%)、無藥也無疫苗等恐慌因子,但目前研判社區傳播風險低。總統蔡英文稍早召開國安高層會議後說,針對新一波立百病毒(NipahVirus, NiV)風險,已要求衛生福利部及行政院農業委員會,務必掌握新興疫情可能發展,超前部署。根據衛福部疾病管制署官網介紹,立百病毒自然宿主為蝙蝠,可造成多種動物感染(中間宿主),如豬、馬、羊、狗或貓等,並傳染給人類;立百病毒感染症初期症狀類似流感,有些無症狀,有些呈輕微或嚴重急性呼吸道症狀,嚴重個案可導致腦炎及抽搐,並於24到48小時進展到昏迷;康復後可能有後遺症,如抽搐或人格改變。陳時中下午在記者會表示,立百病毒雖有4恐慌因子,有專家擔心潛在大流行風險,已與農委會等相關單位開會,認為引起大流行風險低,但新興疾病多,社會應提高警覺,有各因應方式。他說,立百病毒自然宿主蝙蝠不會飛那麼遠,很難從印度、孟加拉飛到台灣,其次是病毒主要征服宿主是豬,台灣對豬肉進口與管制很完全,養豬場環境和養豬人員對交叉感染的控制能力強,病毒不易進台灣或變人傳人。陳時中表示,立百病毒其中一項症狀是發燒,經發燒篩檢站和詢問旅遊史、職業史可區隔出,而病毒主要透過體液或排泄物等接觸傳染,環境衛生做好就大減傳播可能性,目前研判衝擊雖大,但引起社區傳播風險低,而人畜共通疾病近200種,人民健康衛生教育是最基本防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