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腎臟病(慢腎)
人體有兩個腎臟,約拳頭大小,位於後腹腔脊柱的兩旁,主要與人體排泄有關。一般所指的腎功能,泛稱腎臟清除身體代謝後所產生廢物與維持水分、電解質、酸鹼平衡的能力。
當腎臟的正常功能因某些因素逐漸減損,腎功能逐步下降,這個持續發生的過程就可以稱為慢性腎臟病。如果當腎功能嚴重下降,來到慢性腎臟病第5期,伴隨出現尿毒的症狀,就可能需要洗腎(透析治療)或接受腎臟移植。
根據《2012 KDIGO臨床治療指引》建議,慢性腎臟病(CKD)的定義為腎臟結構或功能出現異常,且持續超過三個月以上,臨床上可用這些項目檢查:
腎絲球過濾率(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簡稱為GFR)低於60 ml/min/1.73m2 。
尿液出現微白蛋白尿,定義為白蛋白與血清肌酸酐比值(albumin-creatinine ratio, ACR)≥ 30 mg/g(或者≥ 3 mg/mmol)。
尿液檢查出現異常沉積物 。
影像學顯示有構造異常 。
腎臟有組織學異常 。
腎小管疾病所造成的電解質及其他異常。
有腎臟移植病史。
- 症狀:
慢性腎臟病是一個長期發展的疾病,早期不太容易有明顯的症狀
泡泡尿:「泡泡尿」是腎臟功能異常時,身體會出現的症狀之一。如何分辨是蛋白尿或是尿液快速衝擊馬桶水面產生的泡泡?先觀察泡沫至少1分鐘以上,蛋白尿所引起的泡泡不易消散,可持續3~5分鐘,若持續數天都未改善,考慮進一步就醫。
水腫:主因是血液中的白蛋白降低和水分和鹽分的累積,水分會在身體的局部位置導致水腫,尤其容易發生在下肢,眼皮偶爾也會發生。
排尿相關的問題:腎臟病的病人較容易會出現尿液相關的異常,包括血尿(尿液呈現血紅色)、少尿(尿液少於400毫升)或無尿(尿液少於100毫升)、多尿(尿液多於2500毫升)、夜尿(入睡至起床間的尿量,當超過白天的尿量),此外還容易有頻尿(次數很多,但每次尿一點)、尿急(憋不住尿)、痛(排尿時小腹疼痛或有下墜感)等問題發生。
腰痛:容易與肌肉引起的腰痛相混淆,但慢性腎臟病引起的腰痛不會因姿勢變動而改善,主要特徵是間斷發作的劇烈腰痛,常沿側腹部向會陰部放射,偶爾會伴隨嘔吐症狀。
貧血:因為腎功能低下會導致紅血球生成素分泌量減少,會使是身體容易出現貧血的問題,容易有疲倦、嗜睡和注意力減退等問題。因為紅血球減少,也會讓止血變為較為不易。
其他伴隨的全身症狀有:容易有噁心、嘔吐和食欲不振等問題,皮膚可能較為灰暗且容易出現搔癢,肌肉容易出現痙攣等症狀。
腎臟病初期其實不易發現,除了靠健檢揪出紅字,平常還要注意若出現「泡泡尿、水腫、高血壓、貧血、疲倦」五大症狀就要小心,避免腎病變:
是否時常出現泡泡尿,特別注意小便產生泡泡是正常現象,正常泡泡會在10~12秒後慢慢散開消失,如果十秒後泡泡還沒散去,才要擔心是否出有可能腎臟發生問題。
水腫可以觀察是否小腿脛骨前方按下卻不回彈的現象。
平常量血壓是否有持續偏高的問題。
體檢是否持續有出現血紅素偏低的問題。
是否總是伴隨著身體疲累。
- 併發症: 慢性腎臟病會引發多種併發症,併發症主要是因為腎臟功能的損害和體內毒素累積所致。常見的併發症如下:
腎性高血壓:腎臟具有調節體液和電解質平衡,慢性腎臟病的病人因為腎功能下降,導致體液積聚,就會導致腎性高血壓。
腎性貧血:慢性腎臟病因為腎功能損傷,連帶導致腎臟所分泌的紅血球生成素減少,影響紅血球生成,引起腎性貧血。
尿毒症:當慢性腎臟病進展到晚期,腎功能完全喪失,身體無法排除廢物和毒素,形成尿毒症。
骨質疏鬆:腎臟功能減退可能影響鈣、磷、維生素D等骨骼代謝物質的平衡,容易出現骨質疏鬆的問題,增加骨折的風險。
高血鉀(高鉀血症):腎臟是排除體內多餘鉀離子的主要器官,慢性腎臟病的病人會引為鉀排出較少,因而導致高血鉀,尤其在慢性腎臟病第五期(尿毒症)更容易緊急發生的急性問題,會導致心臟的傳導出問題,病人可能出現 肌肉無力和麻痺感、感覺異常、口唇發麻、心跳過緩、換氣過度等問題。血液中的鉀離子升高到7 meq/L時,會感覺心跳變慢、全身無力感,升高到8.0 meq/L時,就有心跳停止、猝死的風險。
心血管疾病:慢性腎臟病患者罹患心臟病和中風的風險較高,可能與高血壓、水腫和腎性貧血等因素有關,如果本身又有其他共病,例如糖尿病或高血脂時,就會增加心血管的風險。
腎性骨病變:慢性腎臟病因為腎臟損害可能導致鈣、磷等骨骼代謝物質的失衡,無法排除血中過多的磷容易引起高血磷,低血鈣和副甲狀腺素(iPTH)分泌增加,長期鈣磷不平衡,誘發副甲狀腺機能亢進,導致骨骼產生病變,稱為腎性骨病變。
感染:慢性腎臟病的病人可能導致免疫功能下降,增加感染性疾病的發生。
治療和管理慢性腎臟病時,醫生會針對這些併發症進行相應的處理,並採取措施延緩疾病的進展。定期的腎功能監測和遵從醫生的建議和處方,對預防和處理這些併發症至關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