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7-15 養生.聰明飲食
搜尋
脹氣
共找到
525
筆 文章
-
-
2020-07-15 科別.消化系統
OL吃益生菌反而脹氣 就醫才發現是胃食道逆流
「巴豆肚肚又脹氣了?來包益生菌吧!」現代人壓力大、生活作息不正常導致腸胃問題多,益生菌成了必備的隨身寶物。但是30多歲的林小姐,因胃酸過多、消化不良等問題頻頻發生,因沒有時間看醫師,便自行增加益生菌的用量,結果脹氣反而更加嚴重,就醫才發現患有胃食道逆流。藥害救濟基金會藥師趙必暉提醒,針對想改善的症狀可先向醫師或藥師諮詢適合的益生菌產品;且僅是保健食品,只可作為日常生活的補充功效,而非正規醫療,因此食用後仍無法改善症狀,便應就醫治療。新光醫院家醫科柳朋馳表示,益生菌依據目的不同而有不同菌種,也些強調整腸健胃、有些標榜可改善過敏或是預防女性私密處感染。原則上益生菌並不會加重胃食道逆流,若是因腸胃消化而導致胃食道逆流,吃益生菌或有改善,如果一直未見效,可能和所吃的菌種不對有關。但若是因結構性問題而造成的胃食道逆流,如胃排空障礙、橫隔膜疝氣等,益生菌吃再多都沒有效。而市面上的益生菌產品種類琳瑯滿目,除了可從優格和優酪乳補充外,也有做成粉狀、錠狀產品;菌種也有比菲德氏B菌、嗜酸乳桿菌等各式益生菌。可依照各家廠牌的建議用量服用,通常症狀期會使用較多,好讓益生菌在腸道內定植,待維持期再減少劑量。柳朋馳表示,並沒有特定廠牌和特定菌種的益生菌比較好,但選擇合適的菌種和劑型很重要。首先須了解自己想改善的目標,例如:脹氣或是便秘,若是吃了一至三個月都沒有改善,便可換一個菌種試試看。另外,有些乳糖不耐或是對牛奶或乳製品過敏者,若是以優格和優酪乳的方式補充益生菌,可能反導致更嚴重的腹瀉或是脹氣等症狀,因此可以改用粉狀或錠狀的產品。而常被添加在益生菌食品的「糞腸球菌」及「屎腸球菌」,趙必暉說,因國外研究發現部分菌株可能帶有抗藥性基因,吃進人體後可能轉殖到其他細菌上,進而造成抗藥性致病菌的風險。因此我國也針對這兩種菌株有使用限制,除非經過檢驗確認食用安全性,否則不得使用。雖然九成以上的民眾都可安心使用益生菌,但柳朋馳提醒,因益生菌常為繁殖力高的菌種,細胞代謝快,因此高尿酸血症的患者應盡量避免食用。趙必暉也提醒,購買市售益生菌產品前,要特別留意產品成分及許可標章,最好先應諮詢醫療專業人員,選擇自己適合的產品。
-
2020-07-15 新聞.用藥停看聽
多吃益生菌能健胃「腸」保健康?掌握4關鍵護腸胃
一名30多歲上班族林小姐,常因加班導致三餐不正常,時常吃完晚餐就立刻睡覺;假日則是睡到中午,再跟三五好友聚會吃大餐。雖然胃酸過多、消化不良、脹氣,甚至胸悶的情況頻頻發生,但因工作忙碌,沒時間到醫院就診。除了自行購買胃藥外,更食用益生菌,希望能調整體質。端午期間,連續幾天午晚餐都吃肉粽配手搖飲料,結果整天胃嘟嘟、胃痛又便秘,為了改善不適症狀,便自行增加益生菌產品的用量,結果脹氣反而更加嚴重,就醫後才發現自己患有胃食道逆流。現代人生活步調快、工作壓力大,三餐外食、不規律進食或暴飲暴食的人越來越多,有些人甚至嗜吃甜食、每天一杯含糖飲料或咖啡,長久下來,這些飲食習慣也導致胃嘟嘟、腸瀉、溢赤酸或是便秘等腸胃不適症狀發生。遇到這樣的情況時,民眾常認為是小事,以為自行購買藥品或補充益生菌、酵素,可以緩解不適;有些民眾則把益生菌當做日常保健品,以為天天食用,可以增加體內腸道好菌,有助於腸道保健、健胃整腸。但事實真是如此嗎?坊間的廣告常宣傳益生菌可以改善腸胃不適、改善過敏體質,藥害救濟基金會提醒您,有些含有益生菌或酵素的市售產(藥)品其實屬於指示用藥,應在醫師、藥師或藥劑生的指示下才能使用,如果使用指示藥品三天後,仍無法改善症狀,就應該就醫治療,不宜拖延。使用益生菌或消化酵素 多多益善?市面上的益生菌產品種類琳瑯滿目,除了日常可見的牛奶、優格和優酪乳外,也有做成粉狀或是膠囊狀的產品。益生菌是一種對健康有益的活微生物,包括乳桿菌屬(Lactobacillus)及雙歧桿菌屬(Bifidobacterium)等,常被標榜為可以重建胃腸道菌叢,改善腹瀉、便祕的益生菌或酵素產品。但是在眾多產品中,只有經過科學驗證,取得衛生福利部核發的藥品許可證才能宣稱療效;或是通過健康食品許可申請,有小綠人標章,才能標示保健功效。民眾購買時也需透過醫療人員的評估,使用合適產品,對症下藥,才不致於適得其反。這些藥品許可證字號的益生菌藥品,有些僅含有比菲德氏B菌(Bifidobacterium bifidum)和嗜酸乳桿菌(Lactobacillus Acidophilus)等益生菌;或是有些藥品,除益生菌外,還添加了酵素,具有緩解消化不良、便秘腹瀉的療效。但由於它們的成分來自牛奶或乳製品,本身對牛奶或乳製品耐受力低或是過敏者,應避免食用。此外,這些產品亦可能會有脹氣或過敏不良反應發生,因此宜經由醫師、藥師或藥劑生的指示才能使用,以降低不良反應發生的風險。近年科學研究也發現,過去被添加在益生菌食品的「糞腸球菌(Enterococcus faecalis)」及「屎腸球菌(Enterococcus faecium)」,部分菌株經證實可能對人體健康產生危害,並可能帶有抗生素抗藥性基因。因此,為避免產生抗藥性致病菌的風險及維護國人健康,衛福部針對這兩種菌株發布使用限制規定,未經確認其食用安全性前,不得作為食品原料使用。業者若有使用需求,應檢具菌株基本資料、安全性證明及不具致病性證明等相關資料,送衛福部提出申請並確認其食用安全,經公告後始得作為食品原料使用。提醒民眾,購買市售益生菌保健類食品前,應諮詢醫療專業人員,以免花錢又傷身。藥害救濟基金會再次提醒您,益生菌非萬靈丹,腸胃不適時,宜儘速就醫,找出原因,由醫師開立適當的藥品。購買含益生菌、酵素食品前,建議諮詢醫療人員,不要擅自購買來源不明的益生菌產品,並特別留意產品成分及許可標章;若服用任何含有益生菌的藥品或食品後,發生任何不適的情形,應諮詢醫療人員或就醫治療。平日也要多注意生活習慣,像是細嚼慢嚥,進餐規律,定時定量,減少腸胃負擔,透過適度運動與適量蔬果,促進腸道蠕動。本文經授權摘自《藥害救濟基金會》原文請點此
-
2020-07-14 養生.聰明飲食
飯前還是飯後吃水果? 營養師:因人而異
多吃水果一般認為有益健康,夏天也是水果盛產期,衛生福利部苗栗醫院營養師李孟穎在營養諮詢門診,幾乎都會被問到「水果應該飯前吃還是飯後吃」?李孟穎表示,答案因人而異,但水果如果吃法不對,反而可能帶來意想不到的後果。水果含有維生素、纖維素及礦物質等豐富營養,飯前或飯後吃,帶來的效益有所不同,李孟穎說,飯前吃水果可以增加飽足感,進而減少正餐的攝取,對於正在減重的人,能有助於體重的控制;飯後吃水果對營養素會有更好的吸收,並促進消化、腸道順暢。但有些水果飯前空腹吃,可能會有腸胃絞痛、脹氣等腸道不適症狀,尤其是有胃潰瘍、胃食道逆流的民眾,包括富含水果酵素的水果,如木瓜、鳳梨、奇異果,因水果酵素可以分解蛋白質,空腹吃反而會造成腸胃黏膜的刺激,建議飯後吃,有助於消化、腸道蠕動。富含單寧酸水果如柿子、番茄,單寧酸會和胃酸形成不溶解的塊狀物質,引起胃痛、胃脹、消化不良;富含果酸、有機酸的酸性水果如檸檬、柳丁、橘子、山楂、草莓、蔓越莓,這些物質會刺激胃酸分泌造成胃食道逆流、加重胃潰瘍的不舒服;糖份高的水果如荔枝、甘蔗、釋迦,也會促進胃酸分泌。李孟穎提醒,根據國民飲食指南建議,水果每天攝取為2到3份,一次攝取量為1個拳頭的大小,切忌一次吃完整天的水果量,應該平均分散在3餐攝取,可減少餐間攝取零食的機會。至於糖尿病病友,吃水果的時機點最好是兩餐之間 攝取,避免飯後馬上吃,造成血糖飆升。「水果應該什麼時候吃呢?」李孟穎說,飯前、飯後、餐間吃皆可以,依照自己的需求及生理狀況選擇,看是想要幫助消化,還是營養素吸收,或是體重控制等,都會有不同的解答。
-
2020-07-08 養生.聰明飲食
運動健身前中後該怎麼吃? 營養師盤點4大常見問題
「運動後,吃還是不吃?」「運動前,我該不該吃些什麼?」「我想增加肌肉量,蛋白質不知道是否吃得足夠,要不要買補充品呢?」以上這些問題,很常從業餘的運動者中聽到;除此之外,專業的運動選手們也很關心吃什麼?何時吃?點心怎麼選擇?運動前、中、後的熱量補充應如何分配?汐止國泰綜合醫院營養師林芳瑋表示,其實在正確的時間吃對的食物,才能改善運動表現及增加肌肉量甚至可達到減重更促進健康,究竟「運動前、中、後怎麼吃」才對?Q 1:運動前,我該不該吃些什麼?研究報告中指出,運動前肌肉的肝醣含量越高,身體能運動到筋疲力竭的時間將會越長,依據這項研究報告,改變運動前的飲食組合將會使得肌肉中的肝醣含量跟著改變,運動前1小時最好先補充碳水化合物,挑選容易消化、體積及重量小的食物,例如香蕉(未全熟)、饅頭或菜包;若腸胃道較不易脹氣的人也可選擇高纖、低升糖指數的碳水化合物,例如地瓜、燕麥、蘋果、芭樂等,有助穩定運動時的血糖,維持體力。Q 2:運動過程中,補充水分很重要嗎?在運動的過程中必須要適當的補充水分,因為運動時會產生熱能,此時身體會透過流汗來散熱,若口渴才喝,身體已脫水1%至2%,所以每10至15分鐘要補充約150c.c.至200c.c.的水分,特別提醒要慢慢喝,避免大口地灌造成腎臟負擔。輕度運動或運動未達1小時,飲用開水即可,不需要額外補充點心,高強度運動或運動時間增加(約1至2.5小時,甚至更久)才以運動飲料替代開水,因運動期間,會消耗體內的葡萄糖及肝醣,身體的血糖值會開始下降,這時補充30至60g的碳水化合物點心(120至240大卡的碳水化合物),例如:運動飲料、調味優酪乳、果汁、香蕉、果乾等,提供肌肉和大腦能量的補充,維持好的集中力和耐力。Q 3:運動後,吃還是不吃?許多人認為,運動完吃東西會變更胖,寧願忍住饑餓。其實,在常規性的訓練之後,我們肌肉中的肝醣將會減少,這時肌肉攝取養分的能力會比脂肪強很多,吃下去的營養素大多都用在建造肌肉,而非堆積脂肪,因此,運動後20至60分鐘應著重補充「蛋白質」及「碳水化合物」,建議「蛋白質」及「碳水化合物」以1:3至1:4的份量搭配,總熱量控制在300至450大卡左右;碳水化合物可選擇高GI值(Glycemic Index)的食物,好處是讓肌肉中的肝醣回補,加速體能的恢復、縮短運動後疲勞的時間,且可以刺激胰島素分泌得快一點,胰島素會幫助胺基酸進入肌肉組織合成蛋白質,增肌效果更好!所以,別再強忍飢餓感,或是只補充蛋白質食物了。Q 4:是否需要額外的補充品?現在運動食品或補充品蓬勃發展,例如:維生素補充品、肌酸、乳清蛋白等,商業化的運動補充品,往往是方便性大於必要性。許多產品宣稱保證有運動增能和極佳營養,但請不要忽略天然食物中所含的複雜成份,其之間的複合反應,對整體健康有加乘效益。盡可能的選擇天然型態、多樣化食物做最佳的健康修復,有助促進運動表現。★本文經《NOW健康》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關心健康生活大小事,點此進入【NOW健康】
-
2020-07-06 醫療.自體免疫
何時才能停止服藥?一次解答10種常見藥物知識
【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在臨床上患有數種疾病或同時服用多種藥物的病患,在急於治療的心理上會認為多服藥病會好得快,常因此自做主張增加劑量,或是在害怕副作用或誤聽廣告內容的情況下,擅自減少藥物的服用次數、劑量甚至停藥。有些病患是中、西醫藥物同時服用,卻未告知醫生及藥師,此情形可能會使藥物造成交互作用而讓身體不適,進而促使病患停藥而讓服藥順從性下降,這些情形對於治療病程都有極不良之影響。以下列出幾種常見的藥物,在何時停止服用有略加說明,望能幫助民眾了解一些藥物相關知識,但有關劑量的調整和停藥的時間請務必與醫師及藥師討論。(1)抗生素抗生素是一種可抑制細菌生長或殺死細菌的藥物,對於疾病的治療有一定療程,須按照醫囑服用完畢,不可因為自身覺得病情有改善或是痊癒而擅自停藥,否則細菌容易對抗生素產生抗藥性,使得病人之後使用此類抗生素時,無法達到預期的療效,而必須服用殺菌力更強的抗生素來治療病症,會造成能使用抗生素種類的減少而導致無可用藥物治療的情形發生,會有危害病人性命之可能,因此須按醫囑將處方服用完畢。(2)感冒藥感冒藥除了抗生素之外,包含止咳化痰、流鼻水、發燒等症狀治療藥物,若症狀改善或無此症狀時,可停止服用。如果感冒沒有痊癒,而且加重到有支氣管炎或是肺炎之情形時,須尋求專業醫師的幫助並且依照醫囑按時服用治療的藥物。(3)消炎止痛消炎止痛藥物可分為口服及外用的藥膏或貼布,使用時機多為肌肉關節疼痛或經痛時。這類藥物功能為減緩發病時身體紅、腫、熱、痛的情形,但並不能實際治療真正的病因,因此當有疼痛症狀時,還是需要就診尋求醫師協助。另外,消炎止痛藥物服用量太大時,亦容易增加肝、腎負擔,所以若沒有疼痛則可停止服用。但若為長期發炎疾病,如類風濕性關節炎等,仍需按時服用。(4)高血壓用藥高血壓藥物需長期服用,且一般而言,開始服用後則不能隨意停藥,以避免血壓短時間內上升太快,造成中風或心血管阻塞等情形。醫師會觀察定期量測的血壓,如症狀有改善,會以逐步減少劑量並持續追蹤血壓的方式來治療病患。(5)高血脂、糖尿病用藥服用此類藥物期間,需要定期檢測血糖及膽固醇等數值,觀察是否維持在正常的數值範圍,並且於每月固定時間回到醫院檢查身體狀況。病人不可因為一至兩次的數值於標準範圍內而擅自停藥,若擅自停藥,高血脂病人可能會有頭暈、四肢無力、胸悶等症狀,糖尿病患者則會有口乾、水腫、視力模糊、傷口不易癒合等症狀產生,且血糖控制不良,會導致洗腎及眼底神經病變,也可能會危及病人的生命。請服用此類藥物之病人多加注意自己的服藥順從性。(6)身心科用藥身心科用藥為維持情緒穩定,立即停藥會使精神症狀難以控制,甚至產生自殺傾向。若欲停藥,須由醫師診斷,採漸進式方式停藥,自開始減量到真正停藥,通常需要數個月以上的時間。藥物的作用大多為輔助病情控制,身心科病患需要他人的關心與照護,且適當的運動及保持身心安泰是較有助於控制病情的,如果身邊有此類病患,請多加留意病人的心情起伏以及是否有怪異行為,並於適當的時機給予幫助及藥物。(7)氣喘用藥氣喘病是一種慢性的疾病,成因為呼吸道發炎、過敏及呼吸道變窄,造成呼吸急促及呼吸困難的情形,嚴重時甚至會窒息,病人須按時服用藥物且要將氣喘藥物放置於身邊容易拿取的地方,以便氣喘發作時能有最快速的緩解,病人家屬也需知道藥物放置的位置,倘若病患發作時才能給予適當的救護。服藥期間可藉由適度的運動來增強肺活量,改善呼吸道功能。(8)荷爾蒙不論是補充荷爾蒙或是抑制荷爾蒙的藥物,都是為了要調節體內荷爾蒙的量,荷爾蒙主宰了我們身體的成長與各個器官的功能,所以除非醫師同意,否則不建議擅自停藥。如果使用完荷爾蒙藥物有身體不適之情形發生,請儘快與醫生討論且不可隨意停止服用藥物。(9)腸胃用藥腸胃用藥若為平時腸胃不適如胃脹氣、胃酸過多、消化不良、胃痙攣及腹瀉等,服藥後若症狀消除,則可停止服用。但須注意的是,若腸胃道症狀沒解除,或是經檢查後有其他更大的病因如腸躁症、胃潰瘍、胃食道逆流等,就必須依照醫師的指示服藥,特別是胃潰瘍藥物中可能會有抗生素的成分,為了殺死主要造成胃潰瘍的細菌-幽門螺旋桿菌,若不按照醫囑服用藥物可能會使細菌產生抗藥性,導致更嚴重的後果。(10)皮膚科用藥皮膚科用藥多為抗組織胺、類固醇及抗菌劑,且多為外用藥,用藥後若症狀改善則可停止服用,其中類固醇使用過多容易造成皮膚變薄,盡量不要過量使用。但須注意,若經皮膚科醫師診斷為特殊感染或免疫疾病,則需按照醫囑將抗生素或免疫調節藥物服用完畢。服藥期間若出現嚴重的身體不適、發燒、腹瀉、嚴重疹子的情形,懷疑可能為藥物引起且排除其他因素造成這些症狀,可先自行停止使用藥物,建議告知目前疾病狀況和用藥情形,與醫師,藥師相互討論後評估風險益處,再進行是否停藥的動作以免併發症產生。以期能在最適當的時間給予正確使用的藥物來達到最佳治療。(圖文授權提供/KingNet國家網路醫藥)延伸閱讀: 吃藥配酒是大忌! 特別是這4藥品更應敬而遠之 吃藥起紅疹只是副作用? 出現6種情況表示你對藥過敏了
-
2020-07-05 該看哪科.中醫精髓
運動暴汗除體內濕氣?中醫4大排濕法「做對才有效」
排濕除了依靠外力調理,改善生活習慣更是重要。中醫師吳正一舉例,熬夜容易造成新陳代謝變慢,身體的排毒效果也會跟著變差,進而成為體內濕氣難以排除的原因。因此,需要有充足且良好的睡眠習慣,才有助於改善新陳代謝。以下是幾種可在家自我調理的方式。1.穴位按摩 四部位穴道早晚各一次由於身體是一個循環系統,因此能透過按壓穴位的方式,針對人體內的12條筋絡走向進行治療,卻讓民眾時常納悶為何中醫常有「頭痛醫腳、腳痛醫頭」的狀況,其實是透過穴位對症下藥。幫助身體排濕的穴位,分為手部、腹部、腳以及頭部穴位,按壓每個穴位皆有助於體內循環。方式:以拇指腹進行,只須持續輕微按壓即可,感受穴位有痠、脹、麻即可收手,不要按壓過度導致疼痛。頻率:每天早晚皆可按摩一次,每次持續約3至5分鐘。腹部中脘穴:當腹部感到脹氣不適時,可從肚臍位置上三指找到「中脘穴」,有助於緩解腸胃不適,更能夠促進吸收與腸胃蠕動。腳部足三里穴:可從膝蓋的外膝窩往下四指手指寬的距離,找出「足三里穴」,不僅能保健腸胃,更是除濕第一大穴。豐隆穴:從腳掌的外踝到膝蓋中間的位置,找出「豐隆穴」,經常按摩有助於去濕化痰。頭部百會穴:頭部有許多穴位匯集,可從頭頂正中央找出「百會穴」,倘若感到頭部沉重,或頭皮有腫脹感的人,可透過按壓此穴位提神、防暈、促進新陳代謝。濕氣較重的人,按壓時的痠度也會特別明顯。手部合谷穴:手部穴位位於大拇指與食指之間的虎口,又稱「合谷穴」,按壓有助於緩解濕氣造成的精神不濟,同時也能解決頭痛等相關問題。曲池穴:手肘關節中間的「曲池穴」,也有助於身體洩熱。2.運動排濕 不要做到暴汗 流汗即時擦乾許多人會將運動視為排除濕氣的解方,甚至以提升運動強度、大量排汗來加速去除體內濕氣,但此舉反而容易因為汗液分泌出的鹽分、電解質、礦物質等阻塞毛細孔,若沒有即時擦乾,就容易引發皮膚問題。尤其是體內濕氣重的人,容易因濕氣而難以散熱,皮膚大量排汗所形成的分泌物,反而會加速毛囊阻塞而引發皮膚過敏、毛囊炎、紅疹以及濕疹等皮膚病症。有類似問題的民眾,吳正一建議,夏天運動少許出汗即可,不需要做到暴汗,除了引發皮膚問題之外,有心血管疾病的人還可能引發心衰竭的危險。另一個隱形的皮膚殺手,就是當民眾在有冷氣房的室內運動空間時,流出來的汗,可能伴隨著冷氣或電扇的風自然風乾,會讓人有種沒流汗的錯覺,但此舉反而容易造成更多的鹽分、電解質、礦物質阻塞毛細孔。吳正一表示,無論運動或勞動,只要告一段落,就馬上將汗擦乾,最好能換衣服保持皮膚乾爽。此外,也呼籲運動流汗排濕之餘,別忘了喝水或適時補充等滲透壓的運動飲料。現代人工作生活多是久坐的型態,也容易造成濕氣難以排除。不僅運動量減少,下肢肌肉也會退化,進而導致身體基礎代謝率降低。因此,中醫師建議,可透過強化下肢與核心肌群的運動,提升基礎代謝率,進而加快體內濕氣的排除。3.泡腳 消除水腫 比體溫稍高即可泡腳與泡澡的方式,其實概念上相同,主要透過外在溫度讓身體稍微出汗,加快血液循環,同時間去除體內濕氣。以泡腳為例,度過忙碌的一天後,血液容易集中在末梢導致雙腿水腫,透過適當溫度的水泡腳,能夠促進雙腳血液循環,自然有助於消水腫,以及出汗排濕。泡腳與泡澡的水溫該如何拿捏?中醫師建議,只需要比人體體溫高一點,大約維持在40度左右即可,水溫無須太燙,太燙不僅傷身體,也不舒服。4.刮痧 睡前進行 幫助身體循環每當感到頭或身體沉重時,可利用刮痧板自行在手臂的內(陰面)、外(陽面)側的中間位置,進行輕微刮痧直到出痧,就能將累積在皮表的毒素、淤積物去除。但中醫師叮嚀,必須拿捏好刮痧的力道,如果太用力,反而會造成皮膚受損或發炎。另一種刮痧方式,需透過他人幫忙,在背部中央的位置進行刮痧,但須注意避開脊椎,刮痧的力道也只要輕微出痧即可。背部的刮痧時間,中醫師建議盡量選在每天工作完、準備休息前進行,透過刮痧去處皮表的毒素後,經過睡眠更有助於身體循環。
-
2020-07-05 該看哪科.中醫精髓
認識體內濕氣/頭重腳輕、倦怠乏力 小心濕氣纏上你
「你的體質,濕氣很重喔!」尋求中醫調整體質,常會聽到這句話。天氣悶熱、潮濕,就中醫來看,夏天是身體最容易產生濕氣的季節。常見的症狀是出現頭重腳輕、倦怠乏力等狀況。中醫指的濕氣是什麼?什麼樣的人容易在體內累積濕氣?會造成哪些問題?今天我們請來中醫師問診,針對濕熱體質提出解方。中醫師公會全聯會理事長柯富揚表示,濕氣簡單來說,可說是身體代謝的產物,若無法好好排出體外,就會儲存在體內。而濕氣可分為外濕和內濕,與先天體質、居住環境、飲食和生活習慣等都有關係。重油又重鹹 濕氣排不掉康禾中醫診所主治醫師楊宗翰解釋,「外濕」主要是環境潮濕,因此若是居住在海邊、深山或地下室等濕氣重的地方,也會讓體內的濕氣變重。而台灣屬亞熱帶海島型氣候,潮濕悶熱,更使得民眾體質偏濕。「內濕」則是體內水分無法被好好利用,或是代謝廢物無法順利排泄。而中醫裡說「脾主運化」,濕氣代謝跟脾胃有關,若是常吃重油、重鹽、重糖等重口味的食物,對脾胃消化功能形成很大的負擔,連帶使得代謝變差,累積久了造成「濕氣過重」,成了慢性發炎的狀態。身體多乏力 便便多黏膩為何常說夏天是身體最容易產生濕氣的季節呢?柯富揚說,除了因為外在環境潮濕悶熱外,因為夏天暑氣重,民眾喜歡待在冷氣房裡,加上喜歡吃冰冷的食物,無疑是將水分「冰在冰箱」無法化掉,濕氣也就無法順利代謝。中醫師吳正一指出,倘若空氣中的濕氣重,就容易透過體表滲入體內,尤其是夏天跟雨季時,濕氣特別重。當濕氣滲入體內,就可能會感到頭重腳輕、倦怠乏力、難以專注、食欲不振、容易脹氣等症狀。另外,濕氣與每天攝取水量的概念不同,喝水是為了調節體溫幫助新陳代謝,但濕氣是來自氣候等外在環境對身體產生的影響。例如,身體在濕熱的環境下吸收過多的水分後,導致體內濕氣重,也會讓毛細孔難以散熱,此時體感溫度就會提高,身體也會開始感到黏膩不舒服,接著就會開始出現其他症狀。除了透過身體不適症狀察覺體內濕氣重之外,也可透過觀察糞便是否較黏膩,若糞便無法成形,不易在沖馬桶時沖洗乾淨,也可能是身體濕氣重所致。皮膚易起疹 消化功能差楊宗翰說,濕氣致病可分為三階段:濕氣、痰濕、痰瘀。一開始是循環代謝不順暢,「濕氣」無法排出;接著是體內廢物持續堆積,形成黏稠的「痰濕」,開始出現濃痰、白帶、三高等狀況;最後則是形成「痰瘀」,此時循環受到阻礙,可能出現血栓、脂肪肝等症狀。談到濕氣重出現的症狀,從中醫角度,濕氣重的人通常起床時四肢沉重無力、吞口水痰多、舌苔較厚、排便稀軟黏滯,且容易感到頭腦昏沉,「像毛巾裹在頭上」。女性如果體內濕氣重,則可能有分泌物、白帶較多的問題。柯富揚則表示,脾胃、皮膚方面的問題,例如腸胃消化功能不好,常覺得脹氣;或是濕疹、汗皰疹,甚至小朋友常見的異位性皮膚炎,也都和濕氣重有關。另外,有些人常關節痠痛,也和濕氣有關,便是中醫說的「風濕」。寒濕舌苔偏白 濕熱舌苔偏黃柯富揚表示,濕在體內放久也會夾雜寒、夾雜熱,形成「寒濕」和「濕熱」兩種。通常「寒濕」的表現,同樣是舌苔厚,但舌苔會偏白色,也容易怕冷或感到手腳冰冷,女性則白帶較多;「濕熱」的表現則是舌苔偏黃色,大便偏軟、質黏,皮膚容易長痘痘、濕疹,容易出油,女性白帶多但偏黃。濕氣除了本身造成的症狀外,柯富揚說,還會加重體質的「寒」、「熱」表現,而濕氣只要去除,體內的「寒熱」自然就會減輕。因此居住環境最好保持通風、陽光可照進屋內,若是環境過於潮濕,最好使用除濕機,消除「外濕」。除了環境除濕,體內也要「除濕」。楊宗翰建議,每天一定要有充足睡眠,不要熬夜。而多運動、多流汗是排出濕氣最好的方式,但額頭一層薄汗、微微發汗最好,若是變成汗流不止,則可能氣太虛,反需使用補氣藥將水分收束在體內。另外,不要長時間待在冷氣房中,睡眠時若真的太熱,可開一兩個小時的冷氣,讓自己好入睡,但千萬不要開太久,也不要將風口對著自己吹,以免影響濕氣排出。身體濕氣重常見症狀● 起床時四肢沉重無力。● 吞口水痰多,舌苔較厚。● 關節痠痛。● 排便稀軟黏滯,不易在沖馬桶時沖洗乾淨。● 容易感到頭腦昏沉、頭重腳輕、倦怠乏力。● 女性可能有分泌物、白帶較多的問題。● 腸胃消化功能不好,常覺得脹氣。● 常長濕疹、汗皰疹,異位性皮膚炎。
-
2020-07-02 養生.營養食譜
夏天昏沉濕邪入侵 中醫推薦三款排濕食譜
老是覺得昏昏沉沉沒精神、排便濕黏,甚至常起濕疹嗎?可能是因為濕氣太重,需要「體內排濕」啦!夏天是濕邪容易入侵的時節,尤其台灣屬亞熱帶海島型氣候,更是潮濕悶熱,中醫師提供三種排濕食譜,教大家排除體內濕氣,斬斷病根。馬偕醫院中醫師瞿瑞瑩表示,人體的五臟六腑中,最容易遭受濕邪入侵的有肺、脾、腎,其中又以「脾濕」最為常見。由於脾主運化水濕,因此若脾腎陽虛,運化水液的功能就受到阻礙,而體內的廢棄物和多餘水分無法順利排出而成「濕氣」。瞿瑞瑩說,中醫裡說的脾主要便是腸胃功能不好,若是飲食不規則,便容易脾胃積聚濕氣。而「脾濕」會使人頭腦昏沈、「頭重如裹」,肚子也會容易脹氣、大便濕黏。而通常是脾濕沒有好好排出,則會進一步在肺和腎積聚濕氣,因此較常見於老人家或是久病、重病的人身上,通常症狀表現為多痰、下半身浮腫等,必須依靠較強效的中藥調理,較難以食療方式處理。瞿瑞瑩表示,夏天是濕邪容易入侵的季節,因此建議不要太常食用精緻澱粉類,如麵包、蛋糕等,牛奶以及如起司等乳製品也要盡量少吃。另外,瞿瑞瑩也推薦玉米鬚茶、綠豆薏仁湯和冬瓜生薑湯三款排濕食譜,在潮濕燠熱的夏天食用,讓身體多餘的水分排除,恢復乾爽、輕鬆的狀態,也避免濕氣進一步侵入肺、腎,更難治療。【玉米鬚茶】做法:選擇無毒玉米筍,取適量玉米鬚剝下、稍微清洗,接著鍋裡裝水,將玉米鬚入鍋煮開,煮滾後悶一下。濃淡皆宜,不需加糖。功效:玉米鬚茶性味甘平,能利水消腫、清熱涼血、清熱,祛除體內濕熱之氣。【綠豆薏仁湯】做法:15克綠豆,15克薏仁洗淨,加水煮成湯。夏天可酌加冰糖(性味微涼),寒性體質或經期可酌加黑糖(溫性)。功效:綠豆有清熱解毒作用,薏仁有肌膚美白功效。夏天常見皮膚過敏的症狀,可服用綠豆薏仁湯清熱消暑、利尿解毒,且具有改善水腫的效果。【冬瓜生薑湯】做法:1. 冬瓜洗乾淨,去皮去籽,切塊備用。2. 將薑切成薑絲備用3. 將薑絲放入沸水中滾5分鐘後,再將切塊的冬瓜放入,滾至熟爛後熄火4. 加入適量的鹽,健康美味的冬瓜薑絲湯即完成。功效:《名醫別錄》曾提及:「白冬瓜,味甘,微寒。主除小腹水脹,利小便,止渴。」冬瓜性味甘、淡、涼。入肺、小腸、膀胱經。清熱利水,解暑熱,治水腫脹滿、小便不利、瀉痢等,肥人常食之,可助於減重。生薑則性溫,能中和冬瓜之涼性,生薑皮性味辛涼,功能和脾行水消腫,主要用於水腫,小便不利。
-
2020-07-02 科別.風溼過敏免疫
第一名你可能每天都在吃!新十大慢性過敏食物出爐
國人新十大慢性食物過敏原排行榜出爐,前三名分別是蛋白、蛋黃及花生,其他依序為蜂蜜、腰果、黃豆、小麥、牛奶、鰻魚以及綠豆。若對這些食物過敏的人,就要避免吃下肚,以免「病從口入」,引起腸胃不適、皮膚過敏等症狀。蛋白、蛋黃、花生居前三37歲的王先生,是一名上班族,常莫名腹瀉、脹氣,還曾在開車時憋不住突然「挫賽」,令他相當困擾。經由過敏原檢測發現,對35項食物過敏,造成腸道長期發炎,引發腸漏及腸躁症的問題。聯安診所統計2019年1282筆慢性過敏檢測數據,國人新十大食物過敏原,蛋白、蛋黃、花生居前三。若依性別細分,成年男性十大慢性食物過敏分別為蛋黃、花生、蛋白、腰果、蜂蜜、黃豆、牛奶、小麥、葡萄、鰻魚;成年女性則為蛋白、蜂蜜、花生、腰果、蛋黃、黃豆、牛奶、小麥、奇異果及鳳梨。兒童十大慢性食物過敏原,依序為小麥、鰻魚、蛋黃、鱈魚、黃豆、綠豆、蛋白、花生、大蒜及葡萄柚。身體釋放發炎物質 嚴重可能休克聯安診所院長、肝膽腸胃科醫師鄭乃源表示,蛋白和蛋黃位居過敏原前兩名,原因是蛋的蛋白質分子較巨大,若未細嚼慢嚥或腸胃道微菌體不健全,會造成蛋白質分子消化不完全,經由腸胃道黏膜間隙滲入腸道組織,引發過敏連鎖反應。林口長庚兒童過敏氣喘風濕科醫師葉國偉表示,過敏原會與體內的免疫球蛋白E(IgE)結合,使身體釋放發炎物質,進而產生一連串的發炎反應,引發過敏症狀,可能導致腸胃不適、皮膚症狀,嚴重時甚至可能會造成休克。長期過敏 破壞腸道黏膜功能長期食物過敏會破壞腸道黏膜功能,使腸道黏膜出現間隙,過敏原滲漏穿過腸壁,進入各個組織器官,誘發過敏反應,形成過敏、發炎、滲漏、腸道失衡等惡性循環。鄭乃源表示,可記錄自己吃過的食物,找出自己可能的食物或環境中的過敏原,降低接觸的頻率。葉國偉則表示,民眾可以透過抽血和食物誘發實驗來確診對哪些過敏原過敏。一旦確診對某些過敏原過敏時,要注意過敏食物的標示,盡量避免食用;若擔心不小心誤食過敏食物引發急性嚴重休克,也可以請醫師開立隨身攜帶的腎上腺素筆針,以免產生急劇的免疫反應。每個人的過敏原可能不同聯安診所營養師徐景宜則表示,食物並無好壞之分,每個人的過敏原都可能不同,透過過敏原檢測後可測出對不同食物分屬輕、中、重度的過敏等級。輕度代表反應弱,可照常食用,但最好每四天吃一次就好;中度建議先停止食用三個月;重度過敏,則建議至少停用六個月,再檢測看看是否仍屬重度過敏,才可酌量食用。徐景宜說,除了避開容易引發中重度過敏的食物,也可補充益生菌、膳食纖維改善腸道狀況,並以少量多樣化的飲食方式做飲食輪替計畫,例如對小麥過敏可壽司、地瓜取代主食;對蛋白或蛋黃過敏,則可以雞肉、黃豆類製品等取代蛋白質,降低食物過敏的發生機率。
-
2020-07-02 科別.消化系統
長期吃過敏食物 導致腸道發炎頻腹瀉!
一名小學生常莫名脹氣、腹瀉,檢查發現,他對多項食物過敏,因不知情而長期攝取,慢性過敏破壞腸道功能。營養師提醒,飲食應多樣化、多纖維,盡量吃原形食物,助降過敏反應。聯安診所近日公布一份包含1282筆慢性食物過敏檢測數據,發現台灣人飲食過敏原前三名為蛋白、蛋黃、花生,蜂蜜、腰果、黃豆、小麥、牛奶、鰻魚及綠豆也榜上有名。若針對兒童分析,10大慢性食物過敏原則為小麥、鰻魚、蛋黃、鱈魚、黃豆、綠豆、蛋白、花生、大蒜和葡萄柚。聯安診所院長、肝膽腸胃科醫師鄭乃源表示,從健檢資料分析,約有8成受檢者腸胃鏡檢查沒有太大異常,但自訴飽受脹氣、便秘、消化不良、腹瀉、頻放臭屁等問題。這些腸胃功能失衡症狀,可能與長期吃入慢性過敏原食物有關。鄭乃源說,慢性食物過敏會破壞腸道黏膜功能,讓腸黏膜出現間隙,過敏原滲漏穿過腸壁,進入各組織器官誘發過敏反應,形成過敏、發炎、滲漏、腸道失衡的惡性循環。11歲鄭弟弟常莫名腹瀉、脹氣,也曾在上課時忍不住便意,不小心拉在褲子上。經過過敏原檢測,發現他對多種食物過敏,且因不知情,又長期攝入這些食材,導致過敏加劇,引發腸漏、腸躁症。鄭乃源表示,除了了解自身可能過敏原並避開,應定期做腸胃內視鏡檢查、飲食應多樣化,不偏食、均衡攝取,會比吃益生菌更有幫助。聯安診所營養師徐景宜也說,隨年紀增長,本來不會過敏者也可能會因免疫系統改變而容易過敏,除避開過敏原,應避免吃加工食品,如部分添加物也常是過敏原,應吃原形食物。
-
2020-06-30 科別.風溼過敏免疫
小五生上課「漏便」 原來是食物過敏惹的禍!
11歲的鄭小弟,常莫名腹瀉、脹氣,更曾在上課時憋不住突然「挫賽」,而被同學嘲笑。就醫檢查經過敏原檢測後,發現對高達36項食物過敏,造成腸道長期發炎引發腸漏及腸躁症的問題。聯安診所公布2019年1200多筆的慢性食物過敏檢測數據,發現國人新十大慢性食物過敏原,前三名分別是蛋白、蛋黃及花生,醫師提醒可做過敏原檢測,避開過敏食物,以免「病從口入」!聯安診所發佈國人新十大慢性食物過敏原排行榜,前三名分別是蛋白、蛋黃及花生,後續依序為蜂蜜、腰果、黃豆、小麥、牛奶、鰻魚以及綠豆。聯安診所院長、肝膽腸胃科醫師鄭乃源表示,蛋白長期居於排行榜前三名,而蛋黃則首次出現在前三大過敏原裡,值得注意。另外,常見在排行榜前五名的牛奶過敏原,這次退居到第八名,推測與許多民眾開始對牛奶有戒心、少喝有關。若再以性別來細分,成年男性十大慢性食物過敏排行,前三名分別為蛋黃、花生、蛋白;成年女性排行前三名依序為蛋白、蜂蜜、花生。若單獨針對兒童來分析,前三大慢性食物過敏原則依序為小麥、鰻魚、蛋黃。長期食物過敏會破壞腸道黏膜功能,使腸道黏膜出現間隙,過敏原滲漏穿過腸壁,進入各個組織器官,誘發過敏反應,形成過敏、發炎、滲漏、腸道失衡的惡性循環。鄭乃源說,許多民眾深受脹氣、便秘、消化不良等腸胃道功能失衡所苦而前來診所就診,且從診所2019年的健檢數據發現,每四人就有一人選做無痛腸胃鏡,但有八成受檢者的腸胃鏡檢查卻無太大異常。再根據過敏原檢查後發現,才發現患者對許多食物有過敏反應,而造成腸胃道不適。以鄭小弟為例,接受過敏原檢測後發現,對高達36項食物過敏,其中對小麥、鰻魚、蛋黃、鱈魚、黃豆、綠豆、花生及葡萄柚有中重度過敏;而他的「腸道黏膜發炎指數–sIgA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數值則飆高到2617μg/mL,超過正常值1.2倍。鄭乃源表示,這類免疫球蛋白原本是保護型的抗體,但當腸道中過敏原過多時,免疫球蛋白便會增加,產生發炎反應;數值飆高也顯示鄭小弟腸道處於嚴重發炎狀態,導致常常腹瀉和忍不住便意的問題。因此,治療上首先須避開蛋、黃豆、小麥等常吃的中重度過敏原,並適時補充益生菌、膳食纖維,以修復腸道黏膜,調整三個月後,發炎指數下降,腹瀉、脹氣等腸胃問題都改善許多。鄭乃源說,食物並無好壞之分,每個人的過敏原都可能不同,因此建議應定期做過敏原檢測,避開引發中重度過敏的食物,並以少量多樣化的飲食方式攝取營養,降低食物過敏的發生機率。
-
2020-06-28 養生.聰明飲食
嗑粽胃痛怎麼辦? 到社區藥局求助藥師推薦「非處方藥品」
端午佳節吃粽子應景,但很多人會不小心吃太多、或吃太快,導致腸胃出現脹氣及消化不良等腸胃不適症狀;發生這樣情況時是該就醫看診,還是先休息一陣子看看會不會改善呢?建議到社區藥局尋求藥師,協助建議「腸胃型非處方藥品」食藥署提醒,可以到社區藥局尋求藥師協助,藥師會先了解民眾的症狀後,再建議適合的「非處方藥品」,藉此緩解短期輕微的腸胃不適症狀喔!非處方藥是一種不需經醫師處方,只需要經由藥師衛教指示,民眾可自行於藥局購買的藥品。這一類藥品包含「醫師、藥師、藥劑生指示藥品」及「成藥」,相較於需經由醫師看診開立的「處方藥」,非處方藥的藥性較溫和,安全性較高,可緩解部分短期輕微症狀。而依據「指示藥品審查基準」與「成藥及固有成方製劑管理辦法」所列,腸胃型非處方藥可用於緩解的輕微症狀包含,制酸、健胃、幫助消化、整腸、止瀉或抗脹氣等用途。因此,民眾如果出現前述情形,可考慮先到藥局尋求藥師協助,選擇符合自己身體狀況的藥品,而購買非處方藥的時候,也要記得詢問藥師,藥品使用注意事項及相關不良反應。另外,非處方藥有便民親切的藥品外盒及說明書,易於閱讀及瞭解,使用此類藥品前,請先詳閱藥品說明書及外盒標示,才能正確使用藥品。「腸胃型非處方藥」僅具有緩解短期輕微症狀的效果 食藥署提醒,腸胃型非處方藥也不是萬能「顧腸胃」仙丹喔!這類藥品與其他非處方藥品一樣,僅具有緩解短期輕微症狀的效果,切勿長期使用。如果使用藥品3天後,症狀不見好轉,或是使用7天後,沒有完全恢復,代表這次身體的狀況不是非處方藥品能夠解決,仍需就醫接受進一步診斷治療,對症下藥。原文引用自:藥物食品安全週報
-
2020-06-27 養生.聰明飲食
糯米難消化 醫師:粽子別當消夜
端午連假,不少人吃肉粽當正餐,還有人三餐都吃,醫師提醒胃食道逆流患者,很可能因吃太多糯米而不消化,刺激胃酸分泌,引發上腹部疼痛,提醒民眾少量食用,勿因美味連續一直吃,且晚上最好別將粽子當消夜。嘉義市36歲陳先生前天因上腹部疼痛合併嚴重噁心嘔吐就醫,經診斷因吃太多粽子,引發胃食道逆流,經用藥、調控飲食才改善。嘉義基督教醫院胃腸肝膽科醫師蔡卓倫說,胃食道逆流雖不會致命,但讓人寢食難安,臨床症狀包括心口灼熱、胸口疼痛、胃酸逆流、打嗝、脹氣、噁心、嘔吐等。他說,胃食道逆流發作後十分不舒服,若依醫囑改變生活習慣,定時定量、飲食控制及良好睡眠,避免油炸、高脂肪、刺激性食物、菸酒等,搭配服藥,多數患者可明顯改善。「粽子淺嘗即可!」陽明醫院肝膽腸胃科醫師林其斌說,糯米黏性高、不易消化,要依個人狀況適量食用,像他每次只吃1顆,絕不敢多吃。林其斌建議,胃食道逆流患者用餐6分飽就好,因食物吃下肚需要2到3小時才能逐漸消化,建議睡覺前勿吃消夜,粽子、糯米產品不易消化、熱量高,更不建議當消夜吃。
-
2020-06-26 養生.聰明飲食
吃粽子配含糖汽水好舒心 小心脹氣、胃食道逆流
端午節連續假期吃粽子相當應景,但粽子吃多了恐會腸胃不適,聯新國際醫院腸胃肝膽科醫師張福銘建議成人一天吃一顆粽子就好,且食用時間最好在白天,並提醒民眾吃粽子時不要搭配汽水、果汁等含糖飲料,否則容易引起腸胃不適;也要注意食物保存狀況,才不會病從口入。張福銘說,粽子是糯米做的,如果吃太多,除了熱量高,因為不易消化會在腸胃道內待較長時間其中腸胃開過刀,或過去有腸沾黏病史等,可能讓沾黏問題更嚴重,甚至引發腸阻塞,若持續性腹脹、排氣不順,伴隨噁心、嘔吐,可能是急性腸阻塞,須趕快就醫求診。張福銘建議一位成人一天吃一顆粽子就好,並選擇午餐時間吃最好,若晚餐時間吃粽子,可能到睡覺時間腸胃道都還在消化處理粽子,容易引起胃食道逆流症狀。端午連假難免會吃吃喝喝,張福銘建議民眾,吃粽子不要搭配汽水、果汁等含糖飲料,因為粽子已難消化,還搭配汽水會更容易脹氣,搭配含糖飲料或果汁則會刺激胃酸分泌,容易引發胃食道逆流。避免腸胃不適除了慎選食物,也要注意夏天也是腸胃病毒好發期,張福銘說,聯新國際醫院最近收治不少患者有下腹部壓痛,合併包括發燒、水瀉,或其他腸胃道症狀,診斷後發現多為病毒感染,或吃到不乾淨東西,導致近期有不少人因腹痛求診,建議民眾飲食上避免冷熱快速交替,身體容易負荷不了;加上天氣熱食物容易腐敗,食物放冰箱也要注意保存狀況,才不會把病毒吃進身體。
-
2020-06-26 新聞.用藥停看聽
吃藥吃的心累,何時才能停止服藥?
在臨床上患有數種疾病或同時服用多種藥物的病患,在急於治療的心理上會認為多服藥病會好得快,常因此自做主張增加劑量,或是在害怕副作用或誤聽廣告內容的情況下,擅自減少藥物的服用次數、劑量甚至停藥。有些病患是中、西醫藥物同時服用,卻未告知醫生及藥師,此情形可能會使藥物造成交互作用而讓身體不適,進而促使病患停藥而讓服藥順從性下降,這些情形對於治療病程都有極不良之影響。以下列出幾種常見的藥物,在何時停止服用有略加說明,望能幫助民眾了解一些藥物相關知識,但有關劑量的調整和停藥的時間請務必與醫師及藥師討論。(1)抗生素抗生素是一種可抑制細菌生長或殺死細菌的藥物,對於疾病的治療有一定療程,須按照醫囑服用完畢,不可因為自身覺得病情有改善或是痊癒而擅自停藥,否則細菌容易對抗生素產生抗藥性,使得病人之後使用此類抗生素時,無法達到預期的療效,而必須服用殺菌力更強的抗生素來治療病症,會造成能使用抗生素種類的減少而導致無可用藥物治療的情形發生,會有危害病人性命之可能,因此須按醫囑將處方服用完畢。(2)感冒藥感冒藥除了抗生素之外,包含止咳化痰、流鼻水、發燒等症狀治療藥物,若症狀改善或無此症狀時,可停止服用。如果感冒沒有痊癒,而且加重到有支氣管炎或是肺炎之情形時,須尋求專業醫師的幫助並且依照醫囑按時服用治療的藥物。(3)消炎止痛消炎止痛藥物可分為口服及外用的藥膏或貼布,使用時機多為肌肉關節疼痛或經痛時。這類藥物功能為減緩發病時身體紅、腫、熱、痛的情形,但並不能實際治療真正的病因,因此當有疼痛症狀時,還是需要就診尋求醫師協助。另外,消炎止痛藥物服用量太大時,亦容易增加肝、腎負擔,所以若沒有疼痛則可停止服用。但若為長期發炎疾病,如類風濕性關節炎等,仍需按時服用。(4)高血壓用藥高血壓藥物需長期服用,且一般而言,開始服用後則不能隨意停藥,以避免血壓短時間內上升太快,造成中風或心血管阻塞等情形。醫師會觀察定期量測的血壓,如症狀有改善,會以逐步減少劑量並持續追蹤血壓的方式來治療病患。(5)高血脂、糖尿病用藥服用此類藥物期間,需要定期檢測血糖及膽固醇等數值,觀察是否維持在正常的數值範圍,並且於每月固定時間回到醫院檢查身體狀況。病人不可因為一至兩次的數值於標準範圍內而擅自停藥,若擅自停藥,高血脂病人可能會有頭暈、四肢無力、胸悶等症狀,糖尿病患者則會有口乾、水腫、視力模糊、傷口不易癒合等症狀產生,且血糖控制不良,會導致洗腎及眼底神經病變,也可能會危及病人的生命。請服用此類藥物之病人多加注意自己的服藥順從性。(6)身心科用藥身心科用藥為維持情緒穩定,立即停藥會使精神症狀難以控制,甚至產生自殺傾向。若欲停藥,須由醫師診斷,採漸進式方式停藥,自開始減量到真正停藥,通常需要數個月以上的時間。藥物的作用大多為輔助病情控制,身心科病患需要他人的關心與照護,且適當的運動及保持身心安泰是較有助於控制病情的,如果身邊有此類病患,請多加留意病人的心情起伏以及是否有怪異行為,並於適當的時機給予幫助及藥物。(7)氣喘用藥氣喘病是一種慢性的疾病,成因為呼吸道發炎、過敏及呼吸道變窄,造成呼吸急促及呼吸困難的情形,嚴重時甚至會窒息,病人須按時服用藥物且要將氣喘藥物放置於身邊容易拿取的地方,以便氣喘發作時能有最快速的緩解,病人家屬也需知道藥物放置的位置,倘若病患發作時才能給予適當的救護。服藥期間可藉由適度的運動來增強肺活量,改善呼吸道功能。(8)荷爾蒙不論是補充荷爾蒙或是抑制荷爾蒙的藥物,都是為了要調節體內荷爾蒙的量,荷爾蒙主宰了我們身體的成長與各個器官的功能,所以除非醫師同意,否則不建議擅自停藥。如果使用完荷爾蒙藥物有身體不適之情形發生,請儘快與醫生討論且不可隨意停止服用藥物。(9)腸胃用藥腸胃用藥若為平時腸胃不適如胃脹氣、胃酸過多、消化不良、胃痙攣及腹瀉等,服藥後若症狀消除,則可停止服用。但須注意的是,若腸胃道症狀沒解除,或是經檢查後有其他更大的病因如腸躁症、胃潰瘍、胃食道逆流等,就必須依照醫師的指示服藥,特別是胃潰瘍藥物中可能會有抗生素的成分,為了殺死主要造成胃潰瘍的細菌-幽門螺旋桿菌,若不按照醫囑服用藥物可能會使細菌產生抗藥性,導致更嚴重的後果。(10)皮膚科用藥皮膚科用藥多為抗組織胺、類固醇及抗菌劑,且多為外用藥,用藥後若症狀改善則可停止服用,其中類固醇使用過多容易造成皮膚變薄,盡量不要過量使用。但須注意,若經皮膚科醫師診斷為特殊感染或免疫疾病,則需按照醫囑將抗生素或免疫調節藥物服用完畢。服藥期間若出現嚴重的身體不適、發燒、腹瀉、嚴重疹子的情形,懷疑可能為藥物引起且排除其他因素造成這些症狀,可先自行停止使用藥物,建議告知目前疾病狀況和用藥情形,與醫師,藥師相互討論後評估風險益處,再進行是否停藥的動作以免併發症產生。以期能在最適當的時間給予正確使用的藥物來達到最佳治療。文章提供/中華民國藥師公會全國聯合會
-
2020-06-26 科別.消化系統
胃食道逆流患者注意了! 端午粽子淺嘗 晚上別吃宵夜
嘉義市36歲陳姓男子,因上腹部疼痛合併嚴重噁心嘔吐就醫,經診斷可能吃粽子,引發胃食道逆流,造成反覆上腹部疼痛,合併噁心嘔吐症狀,經用藥、調控飲食後才改善,醫師提醒民眾,糯米粽黏性高、不易消化,易刺激胃酸分泌,建議少量食用,晚上別吃宵夜。嘉義基督教醫院胃腸肝膽科醫師蔡卓倫指出,每年端午節前後,常見患者因吃粽子引發胃食道逆流就診,該病雖不會致命,但是發作起來讓人寢食難安,臨床症狀包括心口灼熱、胸口灼熱疼痛、胃酸逆流、打嗝、脹氣、噁心、嘔吐等等,其他非典型症狀包括,氣喘、胸痛、咽部異物感、再發性食道炎或喉痛、慢性咳嗽等等。醫師提醒,胃食道逆流發作後十分不舒服,若依醫師指示,改變生活習慣,定時定量飲食控制及良好睡眠,避免油炸、高脂肪、刺激性食物、菸酒等,搭配藥物服用,多數患者有明顯改善。「粽子建議淺嘗即可!」嘉義市陽明醫院肝膽腸胃科醫師林其斌說,端午節吃粽子要依個人狀況適量食用,糯米粽黏性高、不易消化,像他每次只吃1顆,絕不敢多吃。林其斌建議,胃食道逆流患者,用餐6至7分飽就好,因食物吃下肚需要2到3小時才能逐漸消化,建議睡覺前勿吃宵夜,粽子、糯米產品不易消化、更要注意。
-
2020-06-26 養生.聰明飲食
吃粽配蔬果 腸胃、血糖不作怪
端午節已過,但連假期間粽香飄滿大街小巷,營養師表示,無論南北粽、甜粽、鹼粽、冰粽各類粽子,只要把握適量攝取、均衡搭配、聰明替換食材等三大原則,就能吃得均衡健康無負擔。癌症關懷基金會營養師葉嘉豐表示,南北粽因作法不同,熱量有差異。南部粽將生糯米以水煮方式煮熟,口味較清淡,一顆約400到500卡;而北部粽則將糯米與五花肉、蝦米等配料一起以豬油爆香、拌炒,增添風味,熱量相對較高,接近600卡。若吃粽再沾醬,熱量可能再增40到50卡。而粽子也有分大小,葉嘉豐說,坊間一個大顆粽子約250公克、小顆則接近200公克,他建議成人一天最好不要超過兩顆,不論大小,小孩則是小的一顆即可。葉嘉豐提醒,吃粽應注意適量攝取、均衡搭配、聰明替換食材。適量攝取,粽子主成分是糯米,屬於高GI值食物,會影響飯後血糖,再加上糯米不易消化,食用後容易引起腸胃不適。至於均衡搭配,吃粽時應搭配高纖多色當季蔬菜,至少一點五碗,如此能有效延緩血糖上升速度,也能補足纖維攝取;吃粽後也可搭配奇異果、鳳梨等水果,有助於腸道蠕動、降低脹氣發生。也可聰明替換食材,民眾若自己包粽子,餡料可選用低脂海鮮、雞肉、瘦肉或豆製品以取代五花肉,並加入香菇、筍子、胡蘿蔔等,提高纖維量;也可以紅藜麥、糙米等全穀類替代部分糯米。另外,吃粽子後記得做些運動,如出去散步30分鐘、跑步等來消耗熱量。
-
2020-06-26 新聞.健康知識+
為什麼我們對臭味避之唯恐不及?哈佛化學博士這麼說
【文、圖/摘自商周出版《手機、咖啡、情緒的化學效應》,作者阮津玫】臭味實驗室氣味屬於機化學的研究範疇。不僅芳香味化合物與調味料屬於有機分子大家庭,臭味也是。化學課將有機化學(Organic chemistry)簡稱為OC。簡簡單單的兩個字,卻讓人又愛又恨,因為修這個科目的時候必須死背很多內容。從前有一次,我一邊動手畫著化學結構式一邊記誦,室友說:「你真是金頭腦耶,還記得住這些結構式!」我倒是認為,真正厲害的是研究出化學分子結構特徵的科學家,因為化學分子根本「無影無形」,如何去研究它們的結構形狀呢?從這一點看來,化學真的是一門出類拔萃的科目啊!除了學習理論之外,化學系學生必須花很多時間做實驗。我們稱之為實習,雖然這個說法可能引起其他專業科系的誤解,但化學系還是保留這個習慣說法。有機化學實習很難,不僅讓人喪氣地只想轉系,甚至還會導致心情低迷懷疑人生。另一方面,它卻超級有趣,例如有機化學裡相當重要的一環就是合成(Synthese),亦即「從零開始」製作新的化學分子。用自己的雙手實驗合成出肉眼不可見、甚至連最棒的顯微鏡都無法一窺其美妙的分子……這感覺多麼酷啊!自己彷彿神奇地晉身魔術大師之列!不過,有機化學實習超血汗的,並且百味雜陳。如果你臨時找不到有機化學實驗室的位置,只需要按「味」索驥就可以找到,而且靠的不是香氣,而是臭味。從前我做完有機實驗之後,在搭車回家途中總是薰暈了車上一票乘客。唉,真是不堪回首話當年!超丟臉的!今天公車裡的汗臭哥應該跟我當年一樣,都相當無奈啊!TMHS屬於有機化合物分子。很多人體部位都會發臭。停,暫停一下!請先想想,化學家究竟如何得知臭味分子的化學式呢?透過理論推演嗎?絕對不可能!當然是藉由實驗來確定臭味分子的化學組成。讓我來告訴大家一個特別好笑的故事:一九九八年,在美國明尼蘇達州明尼亞波利斯有位科學家研究十六名受試者的胃脹氣問題。受試者必須在實驗前晚及實驗早上各多攝取兩百克豆類與時此克乳果糖(Lactulose)。乳果糖有助於腸道益生菌迅速繁殖;腸道細菌分解乳果糖的時候會產生氣體,導致放屁。實驗當日,受試者必須收集自己排出的氣體。實驗結果以氣相色譜法等方法分析。值得注意的是,這項實驗還邀請兩位「好鼻師」來鑑定收集到的氣體惡臭特徵。為什麼只請兩位?唉,替科學實驗做臭氣鑑定的人才數目很有限的。此外,他們的嗅覺必須非常厲害,方可進行科學的精確評估。這兩位好鼻師的工作經歷業已證實其高超的嗅覺能力,可對氣體臭味做出「量化分析」與「質化分析」。量化分析指的是例如:以〇(無味)到八(惡臭)等級來判定氣體樣本的臭味強度。質化分析指的是:精確地描述每種單一氣體的特徵,聞起來像有硫化物的味道?臭雞蛋的味道?還是臭甜味?如果只將該氣味描述為很「噁心」,則顯得不夠具體。放屁所排出的氣體多半是氫氣、氮氣、二氧化碳,這些氣體都沒有味道。科學家發現,真正有臭味的氣體絕大多數是硫氫化合物(聞起來像臭雞蛋),然後是甲基硫醇(聞起來像腐敗的蔬菜),以及二甲硫醚(臭甜味)。這類知識有什麼用處呢?哎呀,科學研究並不一定具有實用價值。研究工作的核心在於更進一步瞭解這個世界,當然也包括瞭解這些氣體在內。上述研究還有續集,而且相當有趣:研究者請受試者穿上防水褲,以強力膠帶黏緊,並以修補腳踏車內胎的方法確定褲子百分之百密不透風。防水褲上面有個連接管,負責收集全數的排氣以供分析。防水褲裡裝有活性碳塗層濾墊,因此可吸收硫化氫之類的分子。所以,活性碳濾墊的用途在於防止產生臭氣!這項實驗計畫主持人測量剩餘的臭味分子,並測量活性碳濾墊的除臭功效。科學家甚至以普通濾墊當做「安慰劑」濾墊,藉以保證研究方法的正確性。這項實驗的結果又是如何呢?活性碳濾墊防水褲真的具有除臭效果。活性碳濾墊能夠吸收九成以上的硫化物氣體。最重要的事一定要在這裡告訴你們:這個濾墊的大小43,5 X 38 X 2,5公分,大概就跟枕頭一樣大!難怪紡織業遲遲未應用這項科學發明結果,試想誰願意在褲子裡塞個枕頭,僅僅為了去除屁味?不過,這就是科學研究。成功的科研結果與實際應用之間無法畫上等號,甚至經常隔著天壤之別。幸好,號稱「天下無敵臭」的分子並不存於大自然裡,而是由人工合成。這個小分子看起來一副無害單純模樣,卻是臭氣沖天,化學學名是硫代丙酮(Thioacetone)。硫代丙酮的化學結構式雖然很簡單,製備卻不容易。通常必須先製作它的「三聚體」(trimer),亦即由三個相同的硫代丙酮分子化合生成的產物,然後再透過高溫讓硫代丙酮三聚體進行裂化反應,以製備硫代丙酮。剛剛不是說過硫代丙酮「天下無敵臭」嗎?那麼還有人會想去製備硫代丙酮嗎?的確有!第一批在化學實驗室裡製作硫代丙酮的化學家來自於德國芙萊堡大學。他們在一八八九年的實驗日誌記錄著:我們小心謹慎地進行蒸餾,再以水蒸氣降溫。剛剛製成的硫代丙酮瞬間就「臭」傳千里。在距離實驗室八百公尺遠的地方及鄰近社區裡,都瀰漫著這股臭味。實驗室附近的居民抱怨說,有人聞到臭味之後覺得噁心、嘔吐,甚至昏倒。噁心惡臭都無法遏阻當年那批科學家的好奇心。由此可見,他們一心想追求科學真相,無疑是一群貨真價實的科學家。後來迫於鄰居抗議連連,研究者只好中止實驗。該項研究並無任何應用可能(臭味或可當作武器?)。硫代丙酮的純化分離過程非常困難。僅僅如此,就完全值得「以身試險」了!科學就是在於挑戰可能之極限。當年芙萊堡大學的故事證明:在那麼多的化學家裡面,最瘋狂的就是有機化學家。至少我個人如此認為,搞有機化學的人工作最勤奮。我家老爸就是有機化學家,湊巧後來轉去研究聚合物。他的博士論文題目探討香味,包括研究剛出爐的麵包香味在內。媽媽常說,老爸那時候下班回家時全身都香噴噴的。我先生馬修也主修有機化學;他讀博士班的時候,我卻沒像我媽那麼幸運。他的研究室就在實驗室裡面,而且完全沒有隔間。雖然我自己唸博士班的時候也在實驗室裡有張書桌,但我們研究室不搞毒物化學。相反的,馬修和其他五位同事都專攻有機化學。唉!他們不僅日以繼夜地在工作台上做著有毒物質的合成實驗,還坐在書桌旁一直呼吸著有毒氣體。雖然實驗室裡有抽風設備,盡量降低他們與化學物質的接觸機會,但多多少少還是會沾染到一些有毒成分。所以,馬修一回家就必須把實驗衣與上班時的衣物脫在特定的洗衣籃裡,然後立刻洗澡,不然不准碰我。他身上幾乎每天都充滿著有機化學的味道。如果連在家的我都聞得到,那麼他在實驗室裡究竟吸入多少毒氣呢?這讓人覺得憤怒,真想破口大罵馬修的指導教授兼老闆、罵有機化學研究所以及整所大學。德國既然是先進國家,為什麼不能提供化學所博士生實驗室以外的研究空間呢?在大自然裡,臭味傳遞的訊息就是「趕快離開」,例如:路人甲散發出陣陣臭味,表示他可能有傳染病或細菌,其他人應該儘速遠離。如果臭就是毒、毒就會臭,倒也實際並且容易辨認。可惜,有害物質通常都很不顯眼。事實上,發出臭味的成分未必有害,同樣的,有害物質未必臭氣沖天。剛開始唸化學系的時候,酸性物質簡直是我們的頭號大敵。酸鹼中和(Acidbase titration)實驗的材料之一就是鹽酸。同學們都提心吊膽,害怕皮膚碰到鹽酸會被腐蝕。後來,大家很快就適應得很好,實驗態度變得既有自信更熟練,而且大家對鹽酸的恐懼變小了,因為知道皮膚碰到酸性物質時會馬上有感覺,能夠立即反應沖洗以降低傷害。毫無存在感的化學藥品才可怕,因為它們可能多年後才導致癌症病發。有機實習的時候,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結晶紫染色劑的合成實驗,最終產物是一種金屬般發光的銅金色結晶。極少量結晶溶於水之後,就會變成所謂的「紫藥水」,可用於消毒殺菌。但此項實驗的最主要目的並不在於製備染色劑,而是讓我們體會到清洗實驗器材的千辛萬苦。結晶紫不僅顏色很濃烈,脫色難度更高。我們一直不停地刷洗,但所有實驗器材的顏色卻越變越深。那時候我們才瞭解,原來這就是實驗室抽風設備以及實驗衣每天必然遭受的悲慘命運。當時我和同學們都還是實驗菜鳥,不太懂得清洗染劑的技巧,因此好幾個星期過去之後,抽風設備以及實驗衣上面都還會赫然出現紫色的痕跡。後來我情願處理有毒成分,也不想再碰有色染劑。擔任科技記者之後,我反而懷念起實驗室的工作。來找汀娜的時候,我總是表現出對於舊日時光的依依不捨。汀娜有點生氣,認為我不應該對實驗室還存著浪漫的想法。的確,化學系的大學生及碩士生在寒暑假必須實習,毫無假期可言,唸博士班的時候更沒有休假機會。這代表,我生命中整整九年的時間都貢獻給了化學實驗。無論春夏秋冬,我都必須全副武裝地在實驗室裡奮戰,有時候夏天流汗流到眼鏡鏡片都起霧看不清楚了。相較之下,離開化學實驗室工作的我現在正享受著夏天的愉快氛圍,穿著涼鞋輕鬆地散步回家。我應該慶幸自己辭去了化學研究室的工作。你問我想不想念當年?不想,絕對不想!
-
2020-06-25 養生.聰明飲食
端午吃粽不增重 營養師推薦健康吃粽法
今天是端午節,連假到來,粽香早已飄滿大街小巷。不過一顆肉粽熱量高達5、600卡,且種類又多,吃1顆等同吃一餐,民眾連假期間大吃特吃恐超標。營養師表示,無論南北粽、甜粽、鹼粽、冰粽各類粽子皆可吃,只要把握適量攝取、均衡搭配、聰明替換食材等三大原則,粽子也能吃得均衡健康無負擔。癌症關懷基金會營養師葉嘉豐表示,常見的南北粽因為作法不同,熱量有些差異。南部粽是將生糯米以水煮方式煮熟,口味較清淡,1顆約400到500卡;而北部粽則會將糯米與五花肉、蝦米等配料一起以豬油爆香、拌炒,增添風味,因此熱量相對較高,接近600卡;且吃粽若再沾醬,熱量可能會再增加40到50卡。對於減重者、有腸胃疾病者及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等三高患者,都是一大負擔。而粽子除熱量外也有分大小,葉嘉豐說,坊間1個大顆粽子約250公克、小顆則接近200公克,在攝取數量上,他建議成人一天最好不要超過2顆(大小皆是),小孩的話則是小的1顆即可。葉嘉豐提醒,想吃粽又想無負擔的人,應注意適量攝取、均衡搭配、聰明替換食材等三大原則。適量攝取,因粽子主成分是糯米,屬於高GI值食物,會影響飯後血糖;再加上糯米不易消化,食用後容易引起腸胃不適等問題,即便作為正餐,也建議一天吃不超過2顆。 均衡搭配上,吃粽時應搭配至少1.5碗高纖多色的當季蔬菜,能有效延緩血糖上升的速度,也能補足吃粽纖維不足問題;吃粽後也可搭配奇異果、鳳梨等水果,有助於腸道蠕動、降低脹氣發生。而在聰明替換食材上,他說民眾若想自製粽子,餡料上可使用低脂海鮮、雞肉、瘦肉或是豆製品取代五花肉,並加入香菇、筍子、紅蘿蔔等蔬來提高纖維量;糯米則能部分以紅藜麥、糙米等全穀類替代。另外,民眾吃粽後記得做些運動,如出去散步30分鐘、跑步等來消耗熱量,來開心享瘦端午佳節。
-
2020-06-25 養生.聰明飲食
還在戰南北粽?三高患者食用粽子注意事項
每逢端午節必吃美食就是粽子,而南煮北蒸的南北粽都是每年樂此不疲的熱門話題,南北粽各有一票粉絲再互擁,究竟南北粽要怎麼分辨?什麼是南北粽?南北粽雖說都是粽子,但從葉子的選擇到糯米的種類甚至內餡的擺放都有很大的差異!北部粽的糯米選的是長糯米,長糯米的口感偏向油飯,使北部粽的口感吃起來較為粒粒分明,會在備料的時候就將米飯炒至半熟或全熟;內餡經典的包法是會加入蝦米、筍乾(或蘿蔔乾)、五花肉等,五花肉油脂較多可搭配油飯口感的長糯米入口會更和諧!北部粽的口味偏鹹,所以常常搭配甜辣醬食用。而南部粽的傳統做法則是選擇圓糯米,圓糯米的特點就是容易煮爛,熟透後黏性高,口感Q彈可口,內餡必備的就是香菇、花生、鹹蛋黃以及三層肉,煮熟後口感偏香甜,南部粽的愛好者必備的就是醬油膏和花生粉的搭配!粽子的熱量你知道嗎?一顆肉粽平均的熱量落在400至600大卡,一般人一天平均需要攝取的熱量為2000至2600大卡,如果把粽子當一餐吃兩顆,就已經消耗掉一天中熱量消耗一半的扣打!更何況如果是當作點心吃,那一天下來攝取的卡路體恐怕更嚇人!哪些人不能吃粽子?粽子雖然美味,但卻是熱量殺手!而且還有一部份人是不適合食用粽子的,例如腸胃功能不好的人、糖尿病患者、有三高疾病者都不適合食用過多的粽子!粽子是由糯米為基底,糯米因黏性高,很容易形成脹氣、消化速度變慢等問題,腸胃型患者如果食用過多會使身體無法負荷;無論南北粽都是重鹹、高糖、高油脂的食物,在三高患者面前無疑就是又恨又愛的美食!若是搭配經典沾醬的吃法那高熱量更不容小覷。三高患者食用粽子注意事項三高患者在食用粽子的同時須特別注意食用量,千萬不可以過多,一天建議以一顆為限,在食用的同時也建議不要搭配高熱量重口味的醬料(例如南北粽經典搭配的甜辣醬及醬油膏)。食用粽子的時候務必細嚼慢嚥,除了增加飽足感之外也可以降低消化不良胃脹氣的風險。另外在用餐之際可以搭配大量的蔬菜以及富含膳食纖維的食物,研究指出增加富含膳食纖維的食物的攝入量可以降低血清膽固醇水平,控制血糖也控制血脂,不要讓端午佳節變成三高大飆升的契機。端午佳節人團圓,在美好的節日與家人享用美食、一起過節那是無比的幸福。在過節的同時也可以注意一下自己或家人的健康,吃飽喝足之際,相約做適量的運動對於三高的預防及控制也有很大的成效!除了促進家人的感情也一起抵抗三高的威脅,端午假期可不要荒廢掉了!享受美味粽子之後一起踏出家門多走走吧!本文摘自「SuperFIT」原文請點此
-
2020-06-25 橘世代.愛吃橘
別過個連假就胖了!營養師菜單-端午吃粽不增重!
端午節做什麼?立蛋、戴香包、打午時水、喝雄黃酒、掛艾草菖蒲?沒錯,這些都是體驗節日氣氛的一環,但對現代人來說,端午節最不可或缺的,就是吃粽子!若以粽子作為主食,無論是南部粽、北部粽、客家粄粽或鹼粽,以成年人而言,起碼要吃兩顆才不會餓。粽子看起來份量不大,熱量卻十分可觀。以一顆包有五花肉的傳統肉粽來說,熱量約是628大卡,相當於1份滷雞腿便當,所以只要吃幾顆就會超過每日建議攝取熱量。且市面上的粽子多為糯米做成,除吃多易脹氣、不好消化以外,因糯米烹調時間越久,澱粉糊化程度越高,更易使血糖飆高,原本就有高血糖的人更須注意。對一般人而言,傳統肉粽不僅熱量高、易升糖、易脹氣,膳食纖維和蛋白質亦不足,對長者更是,如何在享受美食的同時兼顧健康?可參考今年臺中慈濟醫院營養師為年長者設計的「健康養生五穀粽」食譜,無論是照著動手做,或是作為採買的參考依據,都非常實用。這款「健康養生五穀粽」是臺中市政府衛生局委由臺中慈濟醫院營養師,以新版國民健康飲食指南出發、專門為長者設計的一款養生粽,不僅少油、少鹽、好吞嚥,同時兼顧蛋白質和膳食纖維攝取,一顆 (120克)熱量僅290大卡!做一顆「健康養生五穀粽」需準備的食材如下:黑米、16穀米、長糯米(各20克)豆乾丁(少許)香菇(1朵)猴頭菇(15克)熟栗子(1顆)腰果(10克)臺中慈濟醫院營養科副主任楊忠偉說明,有別於傳統粽常採用的食材,這款養生粽減少易脹氣、易升糖的糯米量,改用健康、易消化的黑米和16穀米,也用堅果、豆乾丁、熟栗子、香菇和猴頭菇取代油脂較高的五花肉、滷肉和花生,提供長者優質油脂和蛋白質。在料理方式上,米類無須事先拌炒,蒸熟即可,以降低整體熱量,建議可先將香菇和猴頭菇滷過,增加整體風味。楊忠偉也補充,吃粽子時宜避免沾甜辣醬或番茄醬等加工調味料,鹼粽應避免沾砂糖或糖漿等,以免攝取過多的鈉和糖。此外,吃粽子時可搭配水果和青菜,每日宜食用三份蔬菜和兩份水果(一份約為一個拳頭大小),加上每周至少運動150分鐘,就能活得更健康長壽。※本文摘自《安可人生》官方網站【端午精選特輯↘↘↘】。端午餐桌!吃粽配杯酒,冷酒釀盛夏。連假出遊攻略/想帶長輩出去玩,這「9件事」要先準備好! 立即加入粉絲專頁! 用橘世代的熱情彼此鼓勵打氣,展開「健康橘、好野橘、愛玩橘、好學橘」等主題,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亮麗!>>現在立即加入
-
2020-06-18 養生.聰明飲食
吃粽子不宜配西瓜和這類食物 嚴重恐胃食道逆流
端午節將至,許多民眾會應景吃粽子,但中醫師提醒,腸胃不佳的人不適合多吃糯米類食物,另外,吃完粽子也要避免食用冰啤酒、冰飲料、冰淇淋或是偏生冷的水果,如西瓜、哈密瓜等,否則容易引起噁心、嘔吐、急性胃腸炎等腸胃道的不適。台南市立醫院中醫師楊茲甯指出,粽子的組成包括糯米、滷肉塊、鹹蛋黃等,都屬於油膩黏滯的食材,對腸胃運作的負擔比較大。她以在鍋裡熬粥為例,期間若不斷添加冷水、冰塊,這鍋粥就很難煮爛,所以吃完粽子再吃生冷食物,會妨礙胃的功能運作,糯米等油膩食材遇冷容易凝固,變得更加不易消化,反而滯留在胃中,導致食積腹脹,甚至發生胃食道逆流的症狀。楊茲甯表示,若遇到腸胃不適,建議可按壓內關穴、足三里穴來舒緩。內關穴位在前臂掌側中線兩筋間,腕橫紋上3橫指(食指、中指、無名指的寬度)處,內關穴可以對胃氣上衝的心悸、胸悶、與胃食道逆流上衝的「火燒心」及胃脹氣等症狀能達到改善的效果。足三里穴位於小腿前外側,外側膝眼下4橫指(食指、中指、無名指、小指的寬度)處,足三里為胃經的合穴,經常按壓有促進消化,緩脹消滯的功效。醫師建議,吃粽子可搭配消積解膩的溫熱茶飲,像是洛神花茶、山楂陳皮茶、玫瑰花荷葉茶,具有去油解膩、促進腸胃蠕動的效果。此外,還要注意飲食的均衡,粽子富含澱粉、油脂、蛋白質,卻缺乏維生素跟纖維質,所以食用粽子時也應搭配當令的蔬果,可同時準備簡單的一盤燙青菜或富含酵素的常溫水果,如奇異果、蘋果、鳳梨、木瓜等,盡量避開像西瓜、哈密瓜這類偏生冷的水果。 ※ 提醒您:禁止酒駕 飲酒過量有礙健康
-
2020-06-16 橘世代.健康橘
你,65歲了嗎? 把握健康慢老4大重點
65歲,被稱為銀髮族的你,也許看起來不顯老,但記憶力與體力大不如前卻是事實。如何減緩「老」的步伐,還能踩著健康步履,持續人生的旅程?掌握這四大慢老重點,照顧好身心的變化,延緩老化腳步,享受精采生活!重點一:好好吃、吃好好隨著老化,難免有牙齦萎縮、牙周病、蛀牙等困擾,加上唾液的分泌不足,咀嚼與吞嚥也不如從前。擁有一副好牙與良好的咀嚼力,是延緩老化的的第一步。你可以這麼做:●養成細嚼慢嚥的習慣,每口食物最好咀嚼30~40次。透過咀嚼,讓唾液與食物充分融合。這麼做,也能減輕腸胃負擔。●餐後立即潔牙,避免蛀牙及牙周病的發生。●透過日常飲食的咬合並練習扣牙的動作來鍛練咀嚼肌,可以強化咀嚼力。重點二:吸收好、代謝好許多長者,常常一吃東西,就感覺到胃不舒服,易有脹氣、消化不良、便秘等問題。腸胃是人類的第二個心臟,腸胃功能衰退,直接影響營養的吸收。延緩消化道的老化,讓身體的吸收與代謝正常,人自然看起來不老。你可以這麼做:●減少油炸物、肉類等難消化的食物,多多補充來自蔬果的天然膳食纖維。另外,補充益生菌,增加腸道的好菌,也能提升腸道的代謝力。●增加運動量可以促進新陳代謝及腸道蠕動。腹肌力的鍛練,也能緩解便祕。●多喝水能幫助身體代謝毒素與廢物。一口一口慢慢喝,隨時補充水分。重點三:好好走、靈活動銀髮族能夠隨心所欲趴趴走,甚至能登山健行,在於良好的活動力。在生活中以運動和飲食的對策,預防骨質疏鬆症、肌少症的發生,維持好的行動力,就能成功延緩老化。你可以這麼做:●維持正常體重,過胖會對膝關節造成負擔,影響行動力。●多攝取鈣質、維生素D、維生素B12等營養素,以強化骨骼。●優質蛋白質是增加肌肉量不可少的營養素。而肌肉量的增加,可舒緩膝蓋的負擔。●養成規律運動,儲存骨本與肌肉。建議有氧運動與肌力訓練要兼顧,且須循序漸進、量力而為。●每天曬太陽10~20分鐘,可以協助體內維生素D3的轉化,增加骨本。 重點四:心情好、吃得下現在人工作忙碌,沒時間陪長輩們吃飯。缺乏家人陪伴的長輩,可能感到孤單而影響胃口。心理上做好老後的準備,能夠獨立生活,找到生活的重心,自然吃得下,活得好。你可以這麼做:●每周找親友聚餐,增加與人的互動與關懷。心情好,食慾也會好。●找回年輕時的興趣,學一項新的技能,增加社交活動。●主動做義工服務,為社會奉獻。找到自己的價值,也能擴展生活圈。◎本文摘自《里仁為美》【更多健康精選延伸閱讀↘↘↘】。10個慢老單字:關於老年,你該有的10個態度。走越多真能越長壽? 萬人參加4年實驗,有答案了! 立即加入粉絲專頁! 用橘世代的熱情彼此鼓勵打氣,展開「健康橘、好野橘、愛玩橘、好學橘」等主題,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亮麗!>>現在立即加入
-
2020-06-15 養生.聰明飲食
注意端午粽子美味小細節 熱量不超標
端午節將至,最應景莫過於「吃粽子」,由於不少是受粽子,多以糯米製成,使用高油脂五花肉食材,熱量相當高,台北市立聯合醫院研發「健康養生雜糧粽」,每顆熱量僅約250卡,營養師也建議五大飲食原則,包括少鹽少沾醬、搭配無糖飲料等,讓民眾「吃粽不吃重」,減少身體負擔。台北市衛生局指出,市售粽子多以糯米製成,且使用高油脂五花肉食材,不僅纖維質含量少,熱量更高達500至600卡,以體重50公斤者為例,需要健走120分鐘,相當於約30圈操場,才能消耗熱量。為讓民眾吃粽子也能顧身體,台北市立聯合醫院營養師研發「健康養生雜糧粽」,每顆只有市售粽子一半熱量約250卡,需消耗的熱量及健走時間也減半。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忠孝院區營養科主任陸美玲表示,「健康養生雜糧粽」添加五穀、紅藜麥等食材,增加粽子的膳食纖維,可以解決脹氣問題,且採用低脂的腱肉、雞胸肉,取代高脂的五花肉。陸美玲也說,傳統粽子會用甜辣醬,造成鹽分攝取過高,這次使用香菇、洋蔥,讓粽子不失原味;至於民眾購買市售粽子,該如何避免熱量過高?陸美玲建議減半攝取,飯後吃一個拳頭大的水果,讓營養均衡。另外,把握五飲食原則,讓民眾在端午節「吃粽不吃重」,包括增加膳食纖維攝取、少肥肉多蔬菜、少鹽少沾醬、多蔬多健康、搭配無糖飲料等。隨著民眾開始陸續採買端午節食材,北市府近期赴各大賣場及市場,抽驗各式粽子、餡料及粽葉等,總計抽驗100件,品質檢驗結果均符合規定。台北市衛生局提醒,選購端午節應景食品時,除了到信譽良好的商店購買外,儘量選擇包裝及標示完整的產品,也儘量避免購買顏色鮮艷的食品原料,並注意製售場所環境是否清潔衛生。
-
2020-06-15 養生.聰明飲食
端午佳節勿放「粽」 專家教你「吃粽4招」顧健康
端午節將屆,市面上粽子五花八門,南部粽、北部粽、潮州粽、鹼粽與客家粽等口味多樣,總讓人不由自主地都想品嘗,但粽內糯米粘度高較不易消化,過量則恐傷身致病;衛福部南投醫院營養師祭出「吃粽4招」,教民眾吃得應景又健康。南投醫院指出,端午節前後,各式粽子陸續上市,因方便購賣且口味眾多,用電鍋炊蒸就能吃,不少民眾會買回家當主餐或點心吃,但台灣傳統粽多使用炒過的糯米,包裹滷炒過的五花肉、香菇、栗子、蛋黃等食材,熱量不低,也不好消化。南投醫院營養師陳佳祺說,粽子裡的糯米粘度高,在胃中不易消化,要是過量食用恐出現消化不良、肚腹脹悶,甚至便秘等症狀;但,過端午吃粽是習俗,很難不吃,但可以透過「吃粽4招」聰明品嘗,吃得應景又健康。第一招就是,粽子口味多,可以天天換口味,但1天就1顆,適時補充水分,搭配高纖蔬菜、水果助消化;第二招「吃粽吃原味」,減少調味料的攝取,避免吃粽子時又沾甜辣醬、醬油膏、辣椒醬與花生粉等增加身體負擔。第三招「嘴饞就多動」,陳表示,想多吃沒問題,只是要付出代價,因1顆粽子熱量約400至700卡,要是1天額外多吃2顆,以60公斤成年人為例,需要游泳2.5小時、有氧運動4.5小時或走路7.5小時,增加活動量才能消耗多餘熱量。第四招「選擇好粽」,建議改吃添加適當的白米或黑米、降低糯米比例,或選用符合「三少一多」少油、少鹽、少糖、多纖維的粽子,如五穀雜糧粽、藜麥養生粽、水果粽、三色水晶粽、高鈣雪花粽等,避免不易消化且易引發脹氣的糯米粽。南投醫院也提醒,粽子屬於高油脂、高熱量、高鈉食品,不太適合高血壓、糖尿病、高脂血症與肥胖的患者,想吃必須注意食用分量;若患有急性消化潰瘍、慢性十二指腸潰瘍、膽結石等腸胃較差的患者,也是不宜多吃,淺嘗即可。
-
2020-06-11 養生.聰明飲食
工作決策力、情緒管控力出了問題?醫:問題出在這裡...
你經常失眠、憂鬱、注意力變差、記憶力衰退、決策力變弱,你以為是提早來的中年危機?其實,元兇可能來自你的「腸道」!近來醫學研究證實,人的情緒與決策力,不只由大腦決定,「腸道菌」更是另一個影響我們行為、心情的重要關鍵!47歲王小姐,在廣告業擔任主管,在高壓與快節奏的工作環境下,經常處於精神緊繃、焦慮的狀態,一向給人幹練精明形象的她,最近卻飽受胃脹氣、腹瀉,以及失眠、疲倦、注意力不集中、記憶力衰退等症狀所苦,連帶影響了工作決策判斷能力,情緒管控能力也大不如前。深受其擾的王小姐,到了聯安預防醫學機構做全身健康檢查,醫療團隊聽了她的主訴症狀後,幫她安排了無痛腸胃鏡及全套食物過敏原、女性荷爾蒙等檢測,幫助王小姐找到身體不適的根本源頭。檢測後發現,王小姐並非更年期症狀,腸道也無息肉、潰瘍等異常,但從食物過敏原報告中卻發現她對多種食物有中重度過敏,尤其是她每天必吃的雞蛋與牛奶。聯安預防醫學機構聯安診所院長鄭乃源表示,王小姐因為長期攝取過敏原食物,食物中的蛋白質未被完全消化因而進入血液,啟動免疫反應,讓身體處在慢性發炎狀態,使腸胃道黏膜受損,因此產生拉肚子、脹氣等腸漏現象,進而影響了王小姐的心情與工作表現。顧好腸腦軸線,改善你的心情與決策力腸道菌究竟如何影響我們的行為與心情呢?鄭乃源解釋,腸道除了是消化吸收器官、免疫器官外,近來許多研究證實,腸道內擁有數百萬的神經元,是獨立自主的神經系統,不完全受大腦意識支配,可以自行發號施令,所以腸道又有「第二個大腦」之稱,透過「腦腸軸線」,與大腦相互聯絡、彼此影響。腸道菌透過迷走神經連結大腦感覺系統,構成「腸腦軸線」,即腸道神經匯集訊息後,傳遞給大腦,還主掌消化、免疫功能,甚至是掌控荷爾蒙的製造與代謝,影響情緒與心理狀態。越來越多研究發現,腸躁症、憂鬱症、自閉症、慢性疲勞等身心疾病,多與腸腦軸線有關。他舉例說明,以調節情緒的神經傳導物質-血清素為例,其90%就是由腸道所製造。血清素左右了人們的睡眠、食慾、疼痛和喜怒哀樂,健康的腸道能促進血清素分泌,讓人有愉悅與快樂感,相反地,若血清素分泌不足,則會提高憂鬱、躁鬱等情緒障礙風險。小胃鏡檢測沒異常仍不舒服 功能醫學-急慢性過敏原分析 找出原因鄭乃源表示,近年來無痛腸胃鏡檢查人數有增加的趨勢,腸胃鏡檢查主要是了解器官是否有結構性的異常,如腫瘤、潰瘍、黏膜發炎、息肉等。但是,有些受檢者做了腸胃鏡後一切正常,卻仍有脹氣、腹瀉、消化不良等亞健康困擾。鄭乃源建議,可透過「功能性醫學」做急慢性過敏原進階篩檢,是否吃進不適合自己的過敏性食物,身體處於慢性發炎的狀態,而引發上述問題。什麼是功能性醫學?他解釋,一般的器官健檢,只能診斷出疾病,無法診斷出介於健康和疾病間的亞健康症狀,且主流醫學主要針對症狀進行藥物治療,較少探討真正原因,而功能醫學補其不足,在器官未產生病變前,依據生化學、免疫學、營養學等,做進一步的檢測,找到身體不適的源頭。鄭乃源解釋,身體不適症狀,就像露出水面的冰山一角,功能醫學是透過個人化、整體的評估檢測,找出水面下隱藏住的疾病真正的原因,以達到「預防勝於治療」的預防醫學目標。王小姐就是透過功醫檢測,找出亞健康根源的例子,她因壓力與食物過敏原,造成腸道的慢性發炎,而引起焦慮、腸胃不適、疲倦等症狀,後來醫護團隊為王小姐擬定個人化的食物輪替法,進行漸進式的飲食調整,排除過敏原,以及針對過敏引起的腸漏現象規劃所需的保健食品來修復腸道功能,提升免疫力。經過半年的調整,王小姐不適症狀都已明顯的降低,但是,鄭乃源提醒,食物過敏原是會改變的,若發現調整飲食後,症狀未改善,或有新症狀出現,可能是過敏原改變了,建議可以再安排複檢,依照檢測出的過敏原重新擬定飲食輪替計畫,才能「腸」保健康。腸道功能影響大腦健康,大腦指令也會影響腸道,所以要擁有健康的腸腦軸線,鄭乃源建議,從「吃對食物」做起!只要透過飲食調整,搭配運動及規律作息,就能培養腸道好菌,健康力及決策力自然提升。★本文經《聯安醫周刊》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諮詢專家/鄭乃源 聯安預防醫學機構聯安診所院長
-
2020-06-09 養生.聰明飲食
喝牛奶就肚子痛!營養師:可能是3原因造成
「喝牛奶」是每天攝取鈣質最方便的選擇之一,但許多人一喝牛奶就會肚子痛、拉肚子,一整天反覆跑廁所,苦不堪言!營養師高敏敏直言,就有很多親朋好友詢問,自己是否有乳糖不耐症,才會出現喝牛奶就肚子不舒服情形?確實,有乳糖不耐症的人,喝了牛奶幾乎都會有上述情形,但,其實還有其他原因會造成喝牛奶就肚子痛、拉肚子的情形發生,不是只有乳糖不耐症才會出現,高敏敏特別整理3個常見原因與民眾分享!原因1 乳糖不耐症高敏敏表示,乳糖是由腸道中的乳糖酶負責將乳糖消化,水解為葡萄糖與半乳糖。「乳糖不耐症」指的是身體無法消化乳糖,對含有乳糖的食物耐受度不佳,出現了腹瀉、肚痛、脹氣、放屁、打嗝等情況,也稱作乳糖吸收不良。之所以會有乳糖不耐症的發生,常見的原因是身體內的乳糖酶基因減弱,導致可以幫助乳糖消化的乳糖酶不足,另外,也可能是小腸絨毛上的乳糖酶不夠,或者少部分是小腸粘膜受損所造成。很多人好奇,為什麼自己是孩童時期喝牛奶好好的,但長大後反而出現此症狀?高敏敏解釋,因為體內乳糖酶活力在新生兒時期最高,之後隨著年齡的成長而遞減。乳糖酶活力在人體內的變化,其實與飲食習慣有關。新生兒時期,嬰兒以母乳為主食,母乳中碳水化合物的主要成份就是乳糖,因此嬰兒的腸道內有高活力的乳糖酶來分解乳糖。隨著成長,飲食趨向多樣,碳水化合物來源不再只是乳糖了,還有各式各樣的多醣,體內乳糖酶活力自然開始減少。研究發現,大約在2歲後,乳糖酶活力就會開始下降,到了8歲,體內乳糖酶活力就與成人差不多。高敏敏指出,台灣約有80~90%的成人,有輕重不一的乳糖不耐症;西方大概只有50%的人有乳糖不耐症,這與人種的演化有關。原因2 酪蛋白敏感除了乳糖,牛奶的蛋白質也是影響肚子不適的元兇之一。牛奶的組成包括水、乳糖、脂肪,以及蛋白質、礦物質和維生素。而蛋白質又以酪蛋白為主,占總蛋白質量的8成,其餘2成為乳清蛋白。酪蛋白分成多種不同形式,像是A1-beta、A2-beta等。A1-beta、A2-beta兩者結構非常相似,而研究發現,酪蛋白中A1-beta形式的蛋白進入到腸胃道中,會引起發炎因子增加與免疫反應,使得腸胃出現類似乳糖不耐的症狀。高敏敏提到,另外也有研究發現,A1-beta形式的酪蛋白還有可能引起乳糖吸收不良,加劇了乳糖不耐的症狀。原因3 乳清蛋白敏感除了牛奶,有健身習慣的人,也會選擇乳清蛋白(Whey protein,又稱為高蛋白)飲品當作蛋白質補充來源。但有些人在喝完乳清蛋白補充品後會肚子不舒服或是拉肚子,這可能就是腸胃對於乳清蛋白感到敏感。高敏敏表示,研究發現,牛奶中的乳清蛋白,如α或β-乳球蛋白,也有可能會導致腸胃不舒服,產生腹痛、想吐、腹瀉等等的症狀。這也是造成喝牛奶後肚子不適的原因之一。而如何安心喝牛奶,而不用擔心腹瀉、肚痛、脹氣、放屁等情形發生呢?高敏敏建議,不妨花個1~2分鐘將牛奶加熱,因為高溫可讓乳清蛋白變性,當結構改變,就不會引起腸胃不適。除此之外,也可直接改喝優酪乳,因為牛奶發酵時,乳酸菌分泌乳糖酶已經分解了部分乳糖,使優酪乳的乳糖含量比鮮乳低很多,可以降低乳糖的攝入量,較能夠避免不舒服的症狀。高敏敏提醒,牛奶的鈣質是人體非常重要的營養素,建議成人早上跟晚上盡可能都要喝一杯牛奶,才能達到營養均衡。因此,若是喝牛奶會造成肚子不適者,不妨照著上述的方法試試看。立刻加入KingNet 國家網路醫藥 LINE@ 共同守護全家人健康!
-
2020-06-03 養生.聰明飲食
端午節到營養師教你「+0冰菓粽」配方 冰涼消暑無負擔
端午節快到了,衛生福利部基隆醫院營養師楊智凱特別研發「+0冰菓粽」配方,提供民眾疫情期間吃粽消暑的新選擇。材料可利用時令水果如香蕉、荔枝、芒果、火龍果等,吃起來消暑又無負擔,作法也十分簡單。營養師楊智凱說,以成人來說,男性一天所需熱量約1800大卡、女性約1500大卡。別看粽子這樣小小一顆,其熱量高達400至600大卡,民眾若要吃得盡興,很容易就超過成人1天所需攝取的熱量,此外端午期節天氣炎熱,或無適時補充水分,容易造成中暑甚至熱衰竭現象。石手民眾吃粽要把握以下原則,均衡飲食首先顧、選擇當令食更佳。糯米容易導致脹氣或引起消化不良,因此包粽子時可摻入紫米、糙米、燕麥或紅藜等全穀雜糧類減少糯米用量,除此之外也可添加南瓜、地瓜、山藥等根莖類來增加纖維質攝取。吃粽子也別忘了要補充蔬果,建議每日至少攝取3份的蔬菜及2份水果。可選用當令食材,新鮮又美味。其次,他建議,要避免高油重調味、天然提味更健康。粽子中餡料改成滷製而不拌炒,可以減少油脂的使用,調味時儘量少油、少鹽及戒糖。因粽子配料中的五花肉飽和脂肪含量較高,可以瘦肉、雞肉或海鮮、豆製品等來取代,粽子內餡大多已有調味,民眾食用時應儘量少蘸醬,以免鈉及糖過量攝取造成身體額外的負擔。楊智凱說,烹調餡料時可以大蒜及洋蔥等天然食材提味,不僅可減少調味料使用,其中大蒜素、硫化物更可調節人體免疫力。粽子熱量較高,也需要較多的時間來消化,建議一餐一顆為宜,且儘量避免餐餐食用。綠茶中富含之兒茶素, 除了具有抗氧化、加速血液循環效用外,亦能增強人體免疫力,且在兒茶素與親苯兒茶素分子的交互作用下,更能提高抵抗病毒之能力,一杯綠茶佐餐是一個不錯的選擇。每日建議補充2份水果,不僅能幫助消化,水果中所含的植化素與Vitamin C 也都能調節人體免疫力,增加抵抗感染的保護力。楊智凱提醒,民眾在準備餡料或採買粽子時,食材的清洗與保存方式也要注意。食材若是處理或保存不當,都有讓致病菌大量繁殖的風險,進而造成食安的疑慮。民眾或店家處理食材過程中,都務必遵守衛生安全,讓大家可以吃的安心,歡度端午佳節。楊智凱特別研發「+0冰菓粽」配方,提供民眾疫情期間吃粽消暑的新選擇。一、材料1.時令水果(夏季時令水果香蕉、荔枝、芒果、火龍果)3種共50g2.綠茶150ml3.吉利丁粉8g4.開水30ml二、作法1.將水果切丁備用2.將吉利丁粉加入冷開水中均勻攪拌,再以隔水加熱方式將吉利丁粉完全溶解3.將加入吉力丁粉之綠茶放涼至室溫後倒入耐熱袋4.將水果放入袋中成漏斗狀5.放入冷藏庫冷藏約4小時後,取出以棕葉包裹即完成三、營養素分析每一人份約 200公克每份熱量 71.5大卡蛋白質 9.6公克脂肪 0.1公克碳水化合物 8.9公克膳食纖維 0.6公克
-
2020-05-31 養生.聰明飲食
多吃蔬菜有益健康,大吃特吃沒關係?3種情況需注意
Q 多吃蔬菜有益健康,因此大吃特吃沒有關係?吃蔬菜有很多好處,因為它熱量低且有豐富的維生素和礦物質,又含水分和纖維,有利排便,幫助消化,所以多吃蔬菜會比少吃蔬菜來得健康。不過,適量的攝取才是正確的,吃太多反而沒辦法吸收那麼多。以下情況,必須特別注意:1.體質虛寒的人:這類體質的人不可一次吃太多蔬菜,少生吃蔬菜或喝蔬果汁,可將蔬菜煮熟或加入蔥、蒜、薑一起烹煮,以降低蔬菜的寒涼性。2.消化不良、腸胃功能差的人:不可一次吃太多蔬菜。蔬菜雖然富含膳食纖維可幫助消化,但若一次吃太多,也會造成腸胃負擔。況且有一些蔬菜粗纖維太多,粗纖維太多的蔬菜不好消化,腸胃功能差的人最好少吃粗纖維蔬菜。3.有些蔬菜不宜一次吃太多:如豆類蔬菜(豌豆、四季豆)吃太多會脹氣;萵苣吃太多,會讓人頭昏目痛;金針花就算煮熟,也不宜一次吃太多,因為新鮮的金針花含有「秋水仙鹼毒素」,一定要先泡水一至兩小時,然後再用大火煮至熟透才可食用,隨意略炒就吃,很容易引發過敏。另外,乾金針花怕經過加工含有硫磺,食用後會造成食物中毒,凡是乾金針花最好能先用水泡一至兩小時後,再進行煮食,比較安全;而芋頭吃太多易腹脹胃痛;南瓜吃太多易腹脹;芫荽(香菜)吃多昏目耗氣;辣椒性熱,較刺激,吃多了會誘發痔瘡、胃痛、目紅。Q 蔬菜大部分都比較「冷」,體質較虛寒的人是不是不能吃太多?的確,大部分的蔬菜都偏屬寒性,只有少數的蔬菜是溫熱性的,不過虛寒體質的人還是可以吃蔬菜,因為有一些蔬菜生吃的時候是寒的,不過煮熟了之後,性質就會轉變。譬如白蘿蔔和蓮藕,生的時候是寒性,熟的時候是溫性;只有大蒜相反,生性熱,熟性溫。解決蔬菜的性寒問題:常會有人問瓜果類比較冷嗎?瓜果類如白蘿蔔、苦瓜、冬瓜、大黃瓜、絲瓜及葫蘆瓜,的確屬於寒涼類蔬菜,所以寒性體質的人不可一次吃過量,或者必須加入蔥、大蒜、薑、辣椒一起烹煮就沒大問題了。這些溫熱性的蔬菜與寒涼性的蔬菜一起烹煮,可以降低蔬菜的寒涼性,又可作為調味,一舉兩得。所以體質虛寒的人,只要不生吃蔬菜或喝蔬果汁,吃煮熟的蔬菜,問題就不大。而熱性體質的人,蔬菜對他們來說真是益處多多,因為蔬菜有清熱、生津、潤燥、通便、利尿的功效,對改善熱性體質的不適有很大的助益,所以應該多吃蔬菜。Q 胡蘿蔔和白蘿蔔都是蘿蔔,性質相似,只是顏色不同而已?胡蘿蔔和白蘿蔔是完全不同的植物。胡蘿蔔是傘形科植物胡蘿蔔的根,對腸胃和眼睛很好,可改善消化不良、腸胃積滯、夜盲症、角膜乾燥症。白蘿蔔則是十字花科植物萊菔的新鮮根莖,可利尿,治口渴,健胃消食,止咳化痰。胡蘿蔔與白蘿蔔最好不要一起烹煮,因為胡蘿蔔中含有能夠破壞維生素C的酵素,會把白蘿蔔的維生素C破壞掉,所以煮白蘿蔔湯時,盡量不加紅蘿蔔或僅加少量裝飾即可。蔥白豆腐湯有感冒症狀,熱熱喝!食材:生薑5片、蔥白2根、豆腐1大塊、鹽少許、水1升作法:1.生薑切絲。將蔥綠色的部分去掉,使用白色的部分,切段。豆腐切小塊。2.生薑、蔥白和豆腐加適量的水煮成湯,加入食鹽調味即可。3.溫熱服用、微出汗效果更佳。功效:1.預防感冒,尤其感冒初期可飲用。2.適合風寒感冒。說明:1.蔥白有通陽散寒,溫暖身體的作用。2.生薑可解表散寒,改善感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