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1-01 醫療.牙科
搜尋
脂肪
共找到
3611
筆 文章
-
-
2024-10-31 名人.好食課
萬聖節過後該如何處理?一圖看懂自製美味南瓜濃湯食譜步驟
萬聖節結束後,家裡是不是有剩下的南瓜不知道怎麼處理呢?好食課Christina楊婷貽營養師推薦大家可以動手做一鍋美味的南瓜濃湯,讓你在享受濃湯暖胃的同時,也能吃得健康!南瓜濃湯食材 (四人份)-南瓜 400克,約半顆(挑選上可選用東昇或栗子南瓜等西洋南瓜做濃湯,水分較少,口感也較鬆軟)。-洋蔥 1顆。-奶油 20克。-牛奶 1杯。-水 1杯。-鹽、胡椒粉 適量。南瓜濃湯製作步驟1.將南瓜切塊(可保留皮,能吃進更多纖維)、洋蔥切丁。2.將南瓜蒸熟後,稍微用飯勺或叉子壓成泥。3.洋蔥放入鍋中,加入奶油拌炒。4.加入南瓜稍微拌炒。5.加入開水煮滾後,繼續燜煮10分鐘。6.用調理機打成糊狀。7.再倒回鍋中加入牛奶,並用鹽或胡椒調味。南瓜濃湯營養小提醒每份南瓜濃湯約190大卡,含有32克的碳水、4克的蛋白質和5克的脂肪。可以加入胡蘿蔔增加纖維,或加入雞腿肉增加蛋白質!【本文獲好食課授權刊登,原文標題:【#一張圖懂吃】萬聖節南瓜這樣處理 🎃!自製美味南瓜濃湯食譜】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10-31 養生.健康瘦身
身形和年齡同時增長?做好4件事避免中年肥胖及保持健康體重
你有這種困擾嗎?隨著年紀的增長,體型越來越難以控制,尤其從30歲到40歲開始,你可能會發現減肥和運動更具挑戰性,並且你所做的練習可能不會達到以前的效果。不過,這並不一定表示身體健康出現了問題。為何體重隨年齡增加?實際上,中年體重增加是老化的自然結果。專家指出,年齡越大你的代謝速度往往會減慢,但你的食慾和食物攝取量並不會減少,從而導致體重逐步增加。大部分的體重增加是以脂肪組織的形式出現。你體內脂肪的分布也會改變,例如皮下脂肪變少,而內臟周圍的脂肪則增多。同時,隨著年齡的增長,你開始失去肌肉。許多人在年齡增長時,其活動量也會減少,尤其是他們的工作需要長時間坐著,這可能會導致進一步的脂肪增加和肌肉流失。那些多出來的體重不僅會影響你的身形。許多因年齡而上升的慢性疾病風險,例如糖尿病、心臟病和神經退化性疾病,過多的體重可能會進一步增加這些風險。如何面對中年後的肥胖?幸運的是,面對和年齡同時增長的身形,你可以採取以下措施來保持健康的體重。1.選擇富含纖維的天然食物增加富含纖維的蔬菜、豆類、堅果、全穀物和水果的攝取量,這些食物在胃中佔據更多空間、提供較少熱量,並減少速食、添加糖和其他加工食品的攝取。2.減少食物份量學習調整飲食以適應較低的熱量需求,專家建議你可以從每天減少100到200的卡路里開始,然後根據需要進行調整。3.保持充足的水分有時候人們很容易將口渴感與飢餓感搞混。此外,有研究顯示喝水保持水分,可能有助加快新陳代謝,增加脂肪的分解。4.鍛鍊你的肌肉對於肌肉流失最直接的方式,即是透過在日常鍛鍊中加入肌力訓練來應對。有了更多的肌肉,就能更有效地燃燒卡路里,並且你會更加活躍。【延伸閱讀:年紀越大會越虛弱?專家告訴你60歲以上開始重量訓練有何好處】【資料來源】.Stopping Middle-Age Spread.5 Reasons It’s Harder to Lose Weight With Age
-
2024-10-30 養生.聰明飲食
兒茶素比綠茶還多!抹茶8大超狂好處,減重、失眠、抗憂鬱都要喝
近期壓力大、體脂卡卡堆積嗎?營養師高敏敏建議,不妨試試來杯抹茶,兒茶素比綠茶豐富,且健康好處多!抹茶8大好處1、保護心血管抹茶富含兒茶素、茶多酚,有助於降低血壓和膽固醇,預防動脈硬化、血栓等,維持心血管健康。 2、抗氧化抹茶中的兒茶素和類黃酮都有極強的抗氧化效果。對抗自由基、防止細胞老化,也可以防止身體發炎症狀。 3、腸胃健康《Cancer Causes Control》研究發現 ,抹茶中的沒食子酸、茶多酚,有助於消化道健康、可平衡腸道為生物群,甚至可以降低胃癌風險。 4、預防認知功能下降富含茶胺酸、兒茶素有助於活化腦細胞。日本研究團隊也發現,每天攝取2克的抹茶粉,確實有抑制認知衰退的效果。 5、妀善睡眠雖然抹茶中也含有咖啡因,不過大量的茶胺酸和兒茶素,也有助於放鬆心情、改善睡眠。只要避免睡前喝就可以啦! 6、有助皮膚健康抹茶富含維生素A、C和E和多種礦物質,可以幫助皮膚再生、癒合,使皮膚滋潤。特別適合曬後修復肌膚。 7、幫助減重兒茶素有助新陳代謝加速、可減少脂肪堆積,在運動前一小時喝無糖抹茶,可以更有效燃燒脂肪。 8、對抗憂鬱茶胺酸、兒茶素可促進多巴胺釋放,幫助舒緩壓力,對抗憂鬱情緒! 留意額外添加物 每天3公克就能達到效益 高敏敏也提醒,市面上的抹茶為了讓飲料好喝,可能會添加大量奶精和糖,喝一杯含糖抹茶,反而會讓身體造成更多負擔,建議可以買抹茶粉自己泡,也可以加一些鮮奶,記得不要攝取過量,每天大約3公克就可以! 延伸閱讀: ·飯後喝茶錯了!營養師揭「早晨這個時段」是最佳喝茶時間 1天最好別超過6杯 ·常喝鮮奶茶容易導致腎結石?專家給答案了 喝茶、吃巧克力、腰果都要注意
-
2024-10-30 癌症.卵巢.子宮
子宮內膜癌年輕化 醫師分析與國人「一習慣」密切相關
今年9月,北市議員許家蓓因罹患子宮內膜癌病逝,讓各界加強重視婦癌預防及治療。國健署呼籲,子宮內膜癌好發於50至70歲婦女,停經後的女性,如果有不正常陰道出血、分泌物異常,要小心是罹癌警訊。年輕女性若月經滴滴答答或經血量突然變多,不要拖,盡快就醫檢查。根據我國最新癌症登記資料顯示,110年新診斷出子宮體癌個案3,181名,其中子宮內膜癌占92.61%,將近3,000人。其標準化發生率為每10萬人17.0人,為我國女性癌症發生率第5位,發生的年齡中位數為57歲。112年子宮體癌死亡人數為535人,標準化死亡率為每10萬人2.4人,為我國女性癌症死因第10位。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副院長曾志仁表示,子宮內膜癌為女性生殖道常見三大惡性腫瘤之一;因內膜癌生長緩慢,且早期就會出現「異常出血」,並非完全無症狀。子宮內膜癌有跡可循,以110年癌症登記資料來看,診斷出子宮體癌時有71.9%的個案,屬於第0期或第1期之預後較佳的癌症發展初期。近5年的癌症登記資料平均值顯示,子宮體癌之5年存活率為83.9%。子宮內膜癌年輕化 太愛進補恐刺激雌激素子宮內膜癌好發於50至70歲婦女,不過近年來有年輕化趨勢,主要原因是受到環境荷爾蒙、飲食西化影響。「國人太愛進補了,女性初經之後,喝四物湯、中將湯,停經後又補充蜂膠、蜂王乳」,曾志仁認為,這些都會過度刺激雌激素,較易得子宮內膜癌。而國人飲食西化,吃進過多油脂、高鹽、高糖,累積成脂肪,「肥胖」是子宮內膜癌的主要元兇,尤其是身體質量指數(BMI)大於30者。曾志仁說,脂肪會誘發癌症細胞成長,也會製造過多的雌激素,中年婦女容易發胖,一定要靠運動、飲食控制體重。4件事預防子宮內膜癌根據美國癌症研究所(American Institute for Cancer Research,AICR)指出,規律運動、健康飲食及維持適當體重,可有效降低20至30%罹患子宮內膜癌的風險。曾志仁建議,預防子宮內膜癌或任何癌症,最好的方式是保持心情愉快、充足的睡眠、養成運動習慣、多吃原型食物。子宮內膜癌目前尚無有效篩檢工具,若發現停經後出血、經期不規則、經血變多、持續性陰道出血或紅色分泌物,以及貧血、倦怠,下腹疼痛等症狀,應就醫接受專業診斷並及早治療。【疾病百科】子宮內膜癌
-
2024-10-29 焦點.健康知識+
每天都在做的1習慣讓身體發炎又助長癌細胞!醫師:一小時等於抽一根菸
每個人身體裡都有癌症因子,但因著不同飲食、生活、運動、壓力各方面發展,有些人會得、有些人則不會。據研究發現,癌症的發生只有1成是基因,而有9成是生活飲食造成;也就是說,癌症是你養出來的!人體自帶癌細胞日前營養功能醫學專家、醫師劉博仁在「健康晚點名」節目中指出,人體每天都會產生一些癌細胞,但會不會發出來,就看你保養得如何。飲食生活習慣不對、免疫力低下,身體的癌細胞就會變成腫瘤。節目中列出大眾常無形中踩雷的「十大壞習慣」,包括吃太甜太鹹、喜歡加工紅肉、睡覺不關燈、不喜歡刷牙漱口……等。其中「久坐不動」,看似沒什麼,對身體的傷害卻很大。劉博仁表示,澳洲一項大規模研究發現:「久坐一小時,就相當於抽一根菸!」一堆常久坐的上班族、家庭主婦根本躺著中槍。「久坐不動」罹癌機率升醫師解釋,我們坐的地方、下盤整個血液循環是變慢的,從骨盆腔、腹腔到下肢循環,靜脈會容易擴張,並堆積乳酸;而乳酸是非常酸的一個代謝物質,將刺激癌細胞生長。「久坐不動」也非常容易累積自由基,針對這些久坐族去抽血測自由基和發炎指標,數值都非常高,而「自由基高」、「發炎指數高」都與癌細胞息息相關!劉博仁提醒,所以真的建議不要坐太久,上班不時起來活動之外,下班也可以多去運動。5種防癌食物這樣吃除了養成規律運動習慣,從飲食著手也很重要,節目中提到「5大超級防癌食物」:包括十字花科蔬菜、大蒜、菇類、魚和好油脂。1.十字花科蔬菜:白色或綠色花椰菜、羽衣甘藍、大小白菜或青江菜、白蘿蔔等,內含「蘿蔔硫素」與「異硫氰酸鹽」,能有效促進肝臟的解毒效率;像是吃太多的塑化劑,它就會代謝快一點。其中番茄雖不算十字花科蔬菜,但其中茄紅素對口腔黏膜、攝護腺的癌症預防有較好的效果,建議多用油拌炒,將茄紅素溶出來,身體會比較容易吸收。2.大蒜:蒜中含有「蒜素Allicin」,是一種含硫化合物,有研究發現,愛吃蒜的人大腸息肉會比較少、降低部分大腸癌的機會,但建議食用生大蒜,經過烹飪過程蒜素會被破壞。3.菇類:各種蕈菇類中都有「多醣體」,在腸子中能調節淋巴的免疫,對抗癌有幫助。菇類還含有「D2」,也稱為麥角固醇,吃到體內會慢慢轉化為維生素D,也有抗癌成分。國外也有研究發現,常吃菇類的女性罹患乳癌的機率會下降,所以整體菇類對提升人體免疫力是有好處的。但有自體免疫疾病,像是紅斑性狼瘡、類風溼性關節炎的民眾注意勿食用過量。4.魚類:以中小型的深海魚類為主,魚肉中含有抗癌成分EPA、還有DHA兩種油脂,能促進人體吸收Omega 3脂肪酸,對於抗癌、腦力與眼力保護有顯著效果。其中,鮭魚、鯖魚、秋刀魚、沙丁魚有較好的的Omega 3脂肪酸;國外有研究表示,若一周吃3次魚,能有效降低心肌梗塞、心悸或心律不整等疾病的罹患率。5.好油脂:這裡指的是不飽和油脂Omega 3、6、9。Omega 3除前述的魚油有EPA、DHA,吃素的人也可攝取紫蘇油、亞麻仁籽油,都含有不錯的Omega 3脂肪酸。Omega 9則像橄欖油(70%出頭)、苦茶油(83%)、酪梨油(53%),內含的「油酸」成分可以預防心血管疾病,從養生抗老角度來看,適合用於烹飪。但建議烹飪盡量不要大火快炒,溫度過高會破壞油脂中好的成分,可使用「油水炒」,也就是將青菜川燙過後,再放入鍋中、加入油脂中小火拌炒。看到這裡,小編要起來動一動了!記住,養成規律的運動習慣、吃對身體有益的食物,都能減少癌細胞的生成。尤其上班族和婆婆媽媽們,大家都要平安健康。※本文由【媽媽寶寶】授權:這「習慣」對健康傷害極大!一小時相當於抽一根菸,並可能刺激癌細胞生長
-
2024-10-29 養生.聰明飲食
地瓜要帶皮吃嗎?營養師解析營養:含天然多酚可降血糖、加速燃脂
天氣變冷許多民眾會來上一顆熱騰騰的烤地瓜或蒸地瓜,有些人習慣削皮後再吃,有些則會連皮一起食用,而地瓜皮究竟對人體有什麼好處或影響呢?日媒網站《Hint-Pot》就請教營養師和館由美(Ayumi Wakan),告訴大家地瓜皮的營養價值,以及食用時要注意的地方。地瓜皮除了富含膳食纖維,最主要的營養成分還包括「綠原酸」和「花青素」,具有抗氧化的作用,能協助人體調節生理機能。其中「綠原酸」是一種天然多酚化合物,大量存在於咖啡豆中,也是蔬果的常見成分,綠原酸作為一種抗氧化劑,可以抑制餐後血糖上升,並促進脂肪燃燒,成為不少保健人士心中的保健聖品。而花青素的功效大家也並不陌生,除了保健眼睛之外,同樣也有抗發炎的效果。想補充花青素的民眾可多選擇紅地瓜、紫地瓜,另外,藍莓、甜菜、番茄等蔬果也都含有花青素。營養師也根據日本食品標準成分表,比較地瓜帶皮、不帶皮在營養成分上的差異。◎熱量帶皮:127大卡無皮:126大卡◎碳水化合物帶皮:31.0g無皮:30.9g◎膳食纖維帶皮:2.8g無皮:2.2g可以發現地瓜皮本身沒有過多的熱量及碳水,但卻含有大量膳食纖維,適量食用有益健康,但過多的膳食纖維則會造成消化困難,兒童和腸胃虛弱的人最好還是去皮後再食用,或是不要一次吃下太多。營養師也提醒,市售地瓜大多已經過清洗程序,但最好在料理前用水再清洗一遍,並用毛刷去除表皮上芽眼造成的凹痕,裡頭會藏有較多髒污,若要帶皮食用就必須仔細處理乾淨。資料來源:Hint-Pot
-
2024-10-29 養生.聰明飲食
比不上新鮮食物?廚師及專家揭9種罐頭食品的營養價值被低估
罐頭食品不是每個人都會選擇的主要食材,很多時候它們比不上新鮮食物,尤其是水果與蔬菜;儘管如此,還是有不少罐頭食品值得重新考慮、甚至經常使用它們。美食烹飪網站Food Republic採訪了幾位經驗豐富的廚師、美食作家與營養師,以下是他們認為被低估的罐頭食品以及喜歡使用的原因。不加糖的煉乳(Evaporated Milk)比一般牛奶更濃稠,也更耐保存,能為無數菜餚增添濃郁的奶香與口感。營養師馬丁妮茲(Celines Martinez)表示,罐裝淡奶適合用來製作奶油醬汁、湯與咖哩;美食作家羅特絲(Lisa A. Lotts)也說,多數人都不使用淡奶,但她發現它對於製作濃郁的鹹、甜醬汁都非常有用。鮪魚羅特絲說,她手邊常備有幾罐鮪魚罐頭,拌沙拉或在砂鍋菜中作為蛋白質來源,都十分美味。她也會加進米飯或五穀中,再放些冷凍蔬菜和新鮮香草植物,就能做頓快速健康的晚餐。她指出,鮪魚罐頭被低估是人們只想到拿來做沙拉,但它的用途比那多得多,且營養豐富又相對便宜。豆類馬丁妮茲表示,含有高纖維和抗性澱粉的豆類,有助於血糖控制、腸道健康和體重管理。她說,許多人不知道它們是種「超級食物」,非常適合燉菜和沙拉,甚至可直接取出食用。主廚羅莎恩(Fanila N Roshan)說,她最喜歡鷹嘴豆,它們用途廣泛,豐富的蛋白質是絕佳的肉類替代品。沙丁魚是多數人非愛即恨的食物之一,羅莎恩表示,它富含omega-3脂肪酸,但可能因為味道強烈而被「討厭」,但只要料理得當,可提升菜餚的層次,例如拌入沙拉或與香草植物、檸檬一起搗碎做成麵包抹醬都是極佳的選擇。資深廚師艾許頓(Kevin Ashton)說,他喜歡用它們與大蒜、檸檬和麵包屑一起快速做出一道義大利麵。椰奶與不加糖的煉乳相似,但更香甜。羅莎恩表示,椰奶是她廚房裡常備的食材之一,它像是「無名英雄」,能為咖哩、湯,甚至甜點增添奶油般的細緻豐富口感,又不致喧賓奪主;除了咖哩與燉菜外,椰汁醃豬柳、椰汁糯米飯、椰汁鬆餅等等都是不錯的選擇,也是製作不含乳製品的南瓜派及其他素食甜點菜餚的要角。墨西哥青辣椒雖然不是每個人都喜歡青辣椒,但它們在西班牙菜與美國西部、西南部頗受歡迎。艾許頓說,它能為燉菜、辣肉餡捲餅或炒蛋增添溫和的辣度與深度;放在烤起司三明治與奶油義大利麵醬中,味道也非常好,是絕佳的配角。南瓜罐裝南瓜泥是秋天與節日的最愛,艾許頓表示,它不僅適合做餡餅,在湯、醬汁甚至冰沙中也很好用。馬丁妮茲說,她一年四季都會在各種菜餚中用到它,含豐富維他命A,且不僅局限於甜食,可用於湯、辣味料理、義大利麵醬,甚至鬆餅,能為菜餚增添豐富的口感和風味。水蜜桃喬治亞州行政主廚蓋里森(Greg Garrison)喜歡在非盛產季節使用罐頭水蜜桃烹飪,他說,它是讓菜餚保持一致風味的最佳方法,他會用水蜜桃當雞尾酒鮮蝦的蘸醬。此外,也可以用它們來調製美味的餡餅,甚至雞尾酒,例如水蜜桃貝里尼(Bellini)。番茄有些人喜歡番茄罐頭的理由是不用先把它們燙一下或去皮,隨時都可以用,不會變壞且超便宜。馬丁妮茲表示,它們用途十分廣泛,可以做醬汁、湯、燉菜等,還是披薩醬料、義大利麵、湯,甚至三明治的美味基底。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10-29 養生.運動健身
跑步瘦太慢!每天20分鐘簡單健身操 讓微胖女孩兩個月65→50公斤
女性的肥胖脂肪通常都胖在下半身,對於一些微胖又想快速瘦到標準身材的人該做什麼運動?健身專家指點一套高強度間歇運動,每天不用花太多時間,持續做就能快速瘦身。健身教練兼博主杜英俊表示,65公斤女生若想瘦到50公斤,跑步無法很快達成效果。他指出65公斤的女性大多屬於大基數,這類人全身脂肪主要堆積在肚子、腰側和大腿內側。註:利用BMI數值來做判斷,BMI=體重(kg)/身高(m)²超大基數:BMI≧28大基數:24≦BMI≦28小基數:18.5≦BMI≦24超小基數:BMI≦18.5杜英俊介紹一套HIIT訓練(高強度間歇運動,High Intensity Interval Training),每天持續做20分鐘,只要兩個月就能成功瘦下來。動作1:鐘擺跳躍50次,瘦腿還能美化腿部線條動作2:踢毽子30次,瘦大腿內側,減少腰側贅肉動作3:跨下擊掌30次,如果下腹贅肉多,建議多做這動作動作4:向後踢腿30次,讓停止運動後持續燃脂
-
2024-10-28 養生.聰明飲食
英營養師揭9大地雷超加工食品 「半數以上」長年被誤會為健康替代品
現代健康意識抬頭,大家都知道加工食品對身體的危害,其中含有防腐劑、食用色素、香料的「超加工食品」(ultra-processed foods,UPF)除了增胖外,還會伴隨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癌症等健康風險。英國營養師凱拉丹尼爾斯(Kayla Daniels)列出九種對健康危害極大的超加工食品,其中除了白土司、香腸、泡麵、健怡可樂為眾所皆知的NG食物外,還有五種食品不少人誤以為它很健康,事實上也是過度加工的健康地雷。1.蛋白質優格很多人都以為蛋白質優格能幫助健身者增強肌肉,但凱拉指出很多都富含對健康有害的增稠劑、人造甜味劑、膠類,用以改善質地和口味。2.植物奶時下很多人宣稱用植物奶取代一般牛奶更健康,但凱拉指出許多植物奶產品含的精煉種子油和增稠劑比其他食品高很多,精煉種子油富含omega-6 脂肪酸,食用過量可能會導致發炎和其他健康問題。而添加至植物奶的增稠劑是為了改善質地和穩定性進而增加保鮮期,但這成份會擾亂消化系統導致腸胃健康出問題。3.蛋白能量棒蛋白能量棒是健身愛好者的熱門食品,被認為是巧克力零食棒的健康替代品,但同樣富含多種有害的添加物,通常含有人工甜味劑,會讓人產生更多對含糖食物的欲望,並擾亂腸道健康,讓身體能難以抵抗疾病。另外蛋白棒中也含棕櫚油,其飽和脂肪含量相當高,會增加高膽固醇和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4.代餐奶昔很多正在減肥的人會用代餐奶昔取代正餐,降低卡路里攝取,但其中含有增稠劑和添加物會傷害腸胃道健康,損害腸壁的完整性,會導致腸炎等潛在消化問題。這些人工成份會破壞腸道微生物的平衡,這些腸道微生物對健康和免疫力非常重要。5.格蘭諾拉麥片棒(燕麥棒)內含現今最夯的健康聖品「燕麥」,燕麥棒被宣揚為健康零食,但含糖量相當高。凱拉指出許多大廠牌會添加大量的糖增添風味,讓這些燕麥棒更接近糖果而不是健康食品。即使宣稱「天然」、「有機」,仍因含糖量過高,糖帶來的危害已抵銷健康分數。資料來源/每日郵報
-
2024-10-28 焦點.健康知識+
吃太淡會胃食道逆流?油吃太少容易失智?專家破解日常飲食觀念
你可以先知道: (1)傳言說「胃酸的原料是鹽巴」,但專家表示,人體不是化學式直接推導,從氯化鈉到氯化氫是一連串複雜的生化反應過程,傳言簡化、跳躍,傳言說法錯誤。 (2)傳言說「腦部全部都是脂肪,吃油吃的少、容易失智」。但專家表示,腦部是膽固醇含量最高的器官,但膽固醇不等於脂肪,傳言說法錯誤。 (3)傳言說「晚餐後吃水果,果糖直接變成膽固醇、直接造成脂肪」。但專家表示,果糖與三酸甘油脂有關,但三酸甘油脂不是膽固醇,傳言混淆二者、傳言錯誤。網傳「錯誤認知 少糖少油少鹽?」影片,提到只有少糖是對的,少鹽跟少油都是錯的,「胃酸的原料是鹽巴,我們吃太淡、胃酸酸度不夠」,以及「吃油吃的少,腦細胞補充不足、容易失智」,「晚餐後吃水果,果糖直接變成膽固醇、直接造成脂肪」。但專家表示,歷次飲食調查國人鈉攝取量、油脂攝取量、糖份攝取量都超標,而蔬果攝取量不足,傳言說吃太淡,鼓勵吃油、避免晚餐後吃水果,傳言說法錯誤。 此外「腦部全部都是脂肪」說法也是錯誤,腦部是「膽固醇」含量高,膽固醇不等於脂肪,脂肪是由脂肪酸所構成,膽固醇是脂質中的特殊衍生物,傳言混淆二者。 同樣的,傳言提到「晚餐後的水果,果糖直接變成膽固醇」也是混淆三酸甘油脂與膽固醇,醣類與三酸甘油脂有關,三酸甘油酯和膽固醇都是脂質,但三酸甘油酯是脂肪,膽固醇則不是,且人體膽合成固醇的來源是動物性脂肪,也許水果無關。說少糖少油少鹽是錯誤認知的影片? 原始謠傳版本: 錯誤認知1#少糖 #少鹽 #少油#胃酸#腦部脂肪#好油 主要流傳這段影片 並在社群平台流傳:查證解釋: (一)臺灣人普遍鹽分攝取超量 不存在吃太淡的情況 傳言提到「我們吃的太淡」、「少鹽是錯的」。MyGoPen 致電諮詢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營養室主任蘇秀悅,她表示台灣外食情況普遍,多數人都是吃太鹹,歷次的飲食調查都顯示國人吃太鹹,衛福部、營養師們也都宣導民眾要減鹽飲食,傳言卻說「我們吃的太淡」、「少鹽是錯的」,不但不是現狀事實,而且學理錯誤,胃酸雖然是鹽酸、鹽酸是「氯化氫」,食鹽是「氯化鈉」,但傳言說法錯誤連結二者。 MyGoPen 查詢具代表性的公開資料,根據衛福部於 2011 年公布、2019 年更新的資料,成人每日鈉的總攝取量不宜超過 2400 毫克、相當於 6 公克的鹽,但是兩次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結果發現,國人鈉攝取量都超標,特別是年輕世代都比過去吃的鹹,19 到 30 歲男、女性每日鈉總攝取量分別為 4599 毫克及 4096 毫克,達到建議上限的 1.9 倍及 1.7 倍。人體不是化學式 而是複雜的生化反應 傳言提到「胃酸的原料是鹽巴,吃太淡、酸度不夠,會胃食道逆流」。相關的說法 MyGoPen 已於 2021 年提出「【誤導】低鹽飲食罪惡的建議?造成胃無法產生胃酸?醫:過度解讀」查核報吿,報告中諮詢林口長庚腎臟科醫師顏宗海,他表示食鹽是氯化鈉(NaCl),胃酸的主要成分為氯化氫(HCl),但人體不是化學式,傳言資訊錯誤,臨床上常見胃酸分泌不足的主要原因包括惡性貧血、使用制酸劑、幽門螺旋桿菌感染,或是曾經胃切除、胃繞道手術等等。 MyGoPen查詢具代表性的公開資料,根據台灣內科醫學會所出版發行的《內科學誌》於 2015 年的登載的「胃酸相關胃腸疾病之最新診治新進展」,提到:胃酸主要成分是鹽酸(hydrochloric acid,HCl)與少部分氯化鉀(KCl)和氯化鈉(NaCl)。並提到「酸的製造源自細胞內 CO2 經碳酸酐酶水解成H+與HCO3-,氫離子和鉀離子經H+K+-ATPase pump交換後與氯離子一同打出細胞外。為維持胞內電荷與酸鹼平衡,壁細胞底側部有 Cl- 與 HCO3- 的交換,NA+K+ ATPase(鈉鉀ATP 酶)主動運輸....」。由上述資料可知,胃酸的成分雖然包括氯化鈉,但是胃酸分泌是非常複雜的生化反應過程,傳言直接說「胃酸的原料是鹽巴」一句話帶過,傳言過度簡化、傳言易誤導。MyGoPen 查詢相關傳言出處,國際上流傳最廣的應屬美國自然療法醫師喬爾·瓦拉赫 (Joel Wallach),他鼓吹「你需要更多鹽」、「低鹽飲食會導致胃酸逆流」、「任何建議低鹽飲食的人,都應該被關進監獄、被處以死刑」。MyGoPen 曾於 2023年10月7日提出「【誤導】阿茲海默症都是吃降膽固醇藥造成的?錯誤說法!醫師詳解」查核報告,報告中引述美國的消費者保護非營利機構官網,內容指出 Joel Wallach 在加州創立傳銷品牌、販賣各種營養補充品。 (二)吃太油會先高血脂、肥胖 而非保護腦細胞傳言提到「腦部全部都是脂肪,油吃的少,腦細胞補充不足、很容易失智症」。蘇秀悅表示,就像六大類營養每一種都各有角色、缺一不可的觀念,油脂也不是越低越好,大腦雖然是人體膽固醇含量最高的器官,但是飲食中吃進去的膽固醇、不等同於腦細胞的膽固醇,蘇秀悅以減肥為例,減肥是減掉肥肉、是減掉「皮下脂肪堆積」,而不是減掉腦細胞,傳言的說法無法解釋減肥,傳言邏輯錯誤,並且錯誤連結不同的知識片段,傳言說法錯誤。 蘇秀悅強調,根據飲食建議油脂類佔全天總熱量的比重應低於 30%,但是過去相關的飲食調查都顯示,國人的油脂攝取量落在 35 到 37%之間,不但超量攝取,而且攝取的都是飽和脂肪酸、不好的油,因此營養師通常建議民眾少吃肥肉、雞皮、豬皮等動物性油脂,改成攝取好的油脂,而不是改成無油,無油飲食是一種不健康的飲食方式,只有膽囊發炎、胰臟發炎、乳糜胸等等的病患才會吃屬於「治療飲食」的無油飲食,且甚至嚴格到總脂肪量要小於 15 克。蘇秀悅強調,健康不是一直「限制」、而是怎樣「組合」,只要在日常生活中避免油炸、油煎的食物,像是鹽酥雞、滷肉飯、乾麵等又油又鹹的食物,大概就能達到低於 30% 的建議比例。 傳言說「很多失智症會建議大家花生油」,蘇秀悅強調沒有人在講失智要吃花生油這種事,從未有這樣的連結,避免失智症的重點包括避免腦部害,避免心血管疾病、避免中風、良好的生活形態等等,而不是單一個因素、吃不吃花生油的問題,健康的飲食形態才能預防失智症,而不是哪一種特定的食物,例如「地中海飲食法」,多攝取單元不飽和脂肪酸比較多的油類,像是橄欖油、苦茶油等。脫色脫臭是必要製程 增加油品穩定性 傳言還提到「一般油其實是高溫萃取、脫色脫臭」、「抽油煙機裡面的油如果是黏稠的,趕快丟掉不要吃」。相關的說法食藥署曾經公開闢謠「Line 流傳『多數人吃的油是化學油!』,這是真的嗎?」,指出一般食用油脂的製作必需經過「油脂抽取」及「油脂精製」兩部分,油脂抽取都必須加熱,包括「壓榨」、「萃取」二種方式,且二種都會加熱,但只經過壓榨或萃取流程所取得的粗製油脂,外觀會較混濁,懸浮物、不純物等會加速油脂劣變產生油耗味,因此必須「精製」,或是稱為「精煉」(refining),以及「脫色」(bleaching)、「脫臭」(deodorization)等步驟,以增加安定性及保存性。傳言說油品高溫萃取、脫色脫臭不好,為錯誤說法。 (三)水果與三酸甘油脂有關 不等於膽固醇傳言提到「晚餐後吃水果,水果有很多的果糖,直接變成膽固醇、直接造成脂肪肝」。蘇秀悅指出,傳言說法胡亂瞎扯,人體血液中的膽固醇約有 7 到 8 成是身體自己合成的,其餘才是飲食吃進去的;但植物的膽固醇是零,豆製品也沒有膽固醇,所以就算是吃全素的人,體內也有自行合成的膽固醇,而人體合成的膽固醇的來源通常是食物中的動物性脂肪、也就是飽和脂肪酸,但絕大多數的水果油脂含量都非常低,就算有些農產品、例如酪梨含有豐富油脂,但是也是屬於植物油,不是動物性脂肪。 水果屬於碳水化合物,MyGoPen曾於 2024 年 8 月 9 日提出「【錯誤】膽固醇高和血脂高的人更應該多吃雞蛋和肥肉?不實說法!醫師詳解 」查核報告,該報告中諮詢新光醫院家醫科醫師柳朋馳,他表示碳水化合物吃進人體後會先轉成三酸甘油脂,三酸甘油脂可以進而做結構式的改變、變成膽固醇的來源,但人體大部分的膽固醇來源是身體自行合成、其餘才是飲食攝入。由上述資料可知,傳言「晚餐後的水果直接變成膽固醇」的說法錯誤。每天三蔬二果 份量比時間更重要 蘇秀悅補充表示,吃水果不是晚上吃就一定不好,重點是吃的「份量」,如果狂吃一大盤水果、猛喝果汁,即使是在白天,也是錯誤的飲食飲食形態,所以吃水果最重要的原則就是吃當季水果、份量不要太多,醣類和三酸甘油脂有關,但是和膽固醇沒有直接關係,根據衛福部的官版建議,每人每天應該「三蔬二果」,一天最多就是二份水果,一個小蘋果、一根小香蕉這樣的份量,而且應該吃原型水果,這樣才能吃到纖維和更完整的營養,喝果汁無法代替吃原型水果。 蘇秀悅提醒民眾,傳言說法只是利用片段正確、甚至極小部分正確的資訊,跳躍、擴大地敘述,變成完全錯誤的飲食主張,像這樣有害健康的資訊民眾千萬不要誤信、誤傳,民眾如果有任何跟營養有關的問題都可以詢問營養師,目前各大醫院都有開營養諮詢門診。結論 總結而言,傳言說「少鹽、少油是錯的」,並且鼓勵多吃鹽、多吃油,傳言說法完全背離臺灣民眾日常飲食的型態,臺灣民眾面臨的是吃太鹹、吃太油的問題,以及衍生的高血壓、高血脂,以及共病的糖尿病等「三高」問題,還有肥胖、腦中風、心臟病等風險,傳言悖離現實、說法錯誤,且有關胃酸、失智等說法也是錯誤資訊。 而「晚餐後吃水果,直接變膽固醇、脂肪肝」的說法,學理上水果與三酸甘油脂有關、三酸甘油脂不等同於膽固醇,而人體合成的膽固醇來源為飲食中的動物性脂肪,與水果無關,傳言說法錯誤。衛教資源: 國健署 正確飲食習慣 諮詢專家: 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 營養室主任 - 蘇秀悅 新光醫院家醫科主治醫師 - 柳朋馳(本文轉載自《MyGoPen》查證參考:https://www.mygopen.com/2024/10/sugar-oil-salt.html)(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4-10-28 養生.聰明飲食
蔬菜皇后「洋蔥」8大功效,生吃vs熟食哪個好?切洋蔥1招不流淚
台灣的春夏季是洋蔥產量最豐、品質最好、價格又便宜的季節。不管是解毒、防癌、抗氧化,洋蔥都是廣受推薦的食材,在歐美更被視為「蔬菜皇后」,是餐桌上常見的食材。以下是洋蔥的8大功效:洋蔥8大功效1.降膽固醇:不含膽固醇、脂肪、及鈉的成分,適合心血管疾病與高血壓患者食用。經實驗證明,高脂血症患者經常吃洋葱,體內的膽固醇、三酸甘油酯和血脂蛋白均會下降。2.增強免疫力:含有豐富的纖維,除能降血脂外,還可促進腸胃蠕動,有助於調節腸道菌叢生態,增強免疫力。3.清除自由基:洋蔥含有多種的類黃酮成分,Quercetin(檞皮酮,Flavonoid類黃酮之一)能有效清除自由基,直接減少氧化壓力或間接活化酵素系統。4.降血壓:含有前列腺素A是較强的血管擴張劑,能激活溶血纖維蛋白的活性,降低周邊血管和心臟冠狀動脈的阻力,具有降低血壓和預防血栓形成。5.降血脂:含二烯丙基二硫化物及硫氨基酸有預防血管硬化及降低血脂的功能。6.殺菌:含有植物殺菌素如大蒜素等,因而有很强的殺菌能力,感冒時不妨一試。7.預防衰老:含微量元素硒是一種抗氧化劑,能增强細胞的活力和代謝能力,頗具防癌抗衰老的功效。8.預防癌症:具有抑制惡性細胞的生長,可對抗胃癌、直腸癌及皮膚癌等。洋蔥生吃有什麼好處?洋蔥生吃好?還是熟吃好?啟新診所說明,洋蔥生吃比熟食為佳,可保留較多的營養素。 洋蔥生吃 優點 .抗氧化力強的洋蔥,其刺激味正是具有降血脂、抗癌、燃脂等作用的蒜素洋蔥中的蒜素經過高溫烹調營養會流失,生吃可以吸收較多的蒜素。 .洋蔥成份中的維生素B、C遇熱後也會遭到破壞,用水加熱也會流失鉀離子營養素。生食可以吸收到洋蔥大部分的營養素。 缺點腸胃不佳者應避免生吃,以免胃痛。要想減少生洋蔥略帶辛辣的刺激感,可先稍風乾或冷藏後再食用。 洋蔥熟食 優點 洋蔥中的黃酮類物質槲皮素具有消炎功效,烹飪可以使黃酮類總量增加。 缺點 洋蔥加熱煮會使其他營養素流失,建議小火烹煮或用少量油煎或烤上5分鐘是最佳的烹飪方式。 什麼人不能吃洋蔥?家醫科李思賢醫師曾於粉專發文表示,不建議下列2種人食用太多洋蔥:.糖尿病患者:儘管洋蔥每一百公克只含有40大卡,但是糖量也有9.3克,已經算不多了,但是有遇過大量攝取結果血糖稍微飄高的案例,注意勿過量食用。.小腸細菌過度生長(SIBO)患者:洋蔥內也有健康的寡糖果聚糖(fructan),是腸內菌非常喜歡的益生元,可經由腸內菌代謝產生有益腸道的短鏈脂肪酸丁酸,但若有小腸細菌過度生長(SIBO)的患者要適量食用,因為有可能會產生過多的氣體導致脹氣不舒服。切洋蔥不流淚1方法當我們在切洋蔥、破壞洋蔥的細胞時,洋蔥本身的酵素就會開始分解洋蔥裡含有硫的胺基酸(例如:甲硫胺酸、半胱胺酸),最後產生具有揮發性的硫化合物,這些化合物刺激我們的鼻子或是眼睛,就會讓我們有流淚的反應。 這些胺基酸大部分存在洋蔥的根部,而且具有溶在水裡的特性,所以先切除洋蔥根部、浸泡洋蔥,都可以減緩眼睛和鼻子的不適喔! 延伸閱讀: 胃食道逆流7症狀:胸痛、喉嚨卡卡...原因、飲食宜忌、5招快速舒緩一次看 身為醫師,卻救不回自己爸爸...癌末父親臨終前教醫師田知學,最珍貴的一堂生死課
-
2024-10-26 養生.聰明飲食
台灣一水果「尺寸巨大」嚇壞他 內行人:沾醬油+芥末好吃
酪梨對心臟有益,還能抗發炎,由於酪梨含有多種營養素,且有助於人體吸收,曾被金氏世界紀錄列為營養最豐富的水果,可做成多樣的料理,如酪梨牛奶、酪梨壽司等,也可冷凍保存。中國大陸網友直呼「酪梨是在台灣最震撼我的水果」,有內行人建議「切片沾醬油及芥末很好吃」。一名網友在小紅書貼出兩張酪梨的照片,照片中可見他拿著一顆大大的綠色酪梨,他表示「在台灣最震撼我的水果,就是酪梨」。其他人留言「我喜歡用海苔片包著吃」、「切片沾醬油及芥末」、「廣西也有這麼大的啊,我買過」、「我婆婆泡了一顆酪梨種子,準備做盆栽,我還說怎麼那麼大顆,看到你這個就理解了」、「台灣的酪梨很大,酪梨牛奶、拌沙拉很棒」、「這個放不黑,捏捏看會軟了就可以吃了,我覺得吃起來比較不會有澀味」。還有人說「台灣酪梨品種很多,有些熟了外皮會變黑,有些不會,買回來後,蒂頭輕壓有變軟就能吃了,不要一直等它變黑喔」、「這個加布丁打牛奶超好喝的」、「這個酪梨真的好大」。酪梨原產於中美洲,從墨西哥中部的高地森林到哥倫比亞西北部的雨林均有其自然分布地。酪梨果肉呈淡黃色至淡綠色,口感順滑細膩,富含脂肪,可用於榨油。不同品種的酪梨果皮顏色及整體形狀都可能不同,皮色有深綠色、棕色、紫黑色或近全黑色,形狀則有梨形、雞蛋形、長條形或球形。
-
2024-10-25 養生.聰明飲食
33歲二寶媽熱愛奶茶「兩天喝一杯」三年巨大變化讓她醒悟:該戒了
一名輕熟女懷了孩子後喝奶茶的頻率激增,但身體發生巨大變化,不僅血糖值增高,熟人見到都說她臉色也變黃許多,長期喝奶茶的負面結果讓她直呼該戒了。一名33歲女網友分享自己愛喝奶茶,但三年前一個月只喝3、4杯,當時健檢測血糖值為4.21;後來生了二胎變得超愛喝,大約兩天一杯,最高一個月可以喝19杯。她持續喝了兩年多,日前去健檢,血糖值升高到5.77,而且膚況變得非常差。她表示母嬰店的老闆娘說第一次見面時覺得她皮膚很白,現在臉色明顯蠟黃許多,不過她說自己一方面也會熬夜,但另一半原因應該就是喝奶茶所致。這名年輕媽媽直呼身體開始嗜糖了,不喝就覺得不對勁,自己知道糖份攝入過多會導致皮膚糖化,雖然看似數值還在正常範圍,但已被醫生指示該開始控糖,不控制下次就不一定還能維持正常,所以自己必須得戒奶茶了。奶茶帶來的危害1.反式脂肪有些奶茶中的「奶」是用奶精代替牛奶,其中的氫化植物油含有反式脂肪酸。科學研究表明,反式脂肪酸的攝入量和心血管疾病發病率呈正相關,長期喝這種「奶精茶」就會提高患上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反式脂肪還會增加阿茲海默症、糖尿病、高血壓罹患機率。2.糖份振興醫院營養治療科營養師張依如指出,一杯正常甜度的珍珠奶茶熱量約等於一大份便當(相當700大卡)、含糖量約等同一碗白飯。世界衛生組織建議每日精緻糖攝取量應在總熱量10%以下,以2000大卡換算約為50公克精緻糖,一杯大杯的半糖手搖飲,精緻糖量約有50公克,一杯就已經達到一天精緻糖分的建議攝取量了。攝取過多糖份會導致胰島素大量分泌,使胰島功能受損,提升胰臟癌潛在風險。另外較高的空腹及餐後血糖水平會明顯增加罹乳腺癌、子宮內膜癌和黑色素瘤的風險。糖分也會讓人老得快,糖分會和皮膚內的膠原蛋白結合,削弱膠原蛋白對皮膚修復和再生的功能,導致皮膚過早出現皺紋和鬆弛。研究顯示50~70歲的人若血糖水平高,會讓他們看起來比實際年齡老5~7個月。3.咖啡因一杯奶茶中的咖啡因平均為270mg,最高含量可達428mg,而一杯美式咖啡的咖啡因約100~200mg,奶茶的咖啡因含量最多等於4杯咖啡。攝取過多咖啡因會導致焦慮失眠、神經過敏、易怒、心悸、消化道潰瘍、骨質疏鬆等問題。
-
2024-10-25 養生.聰明飲食
飲控不必忍痛捨棄拉麵!糖尿病專家列3種拉麵 在意血糖的人也能安心吃
天氣變冷的時節,許多民眾會想來碗熱呼呼的湯麵,而擁有濃郁湯頭的日式拉麵更是令人難以抗拒。然而,一碗拉麵含有不少油脂與醣類,讓正在飲食控制或是在意高血糖的族群望之卻步。好消息是,日本媒體網站就請教糖尿病專家分享3種拉麵,讓在意血糖的人也能放心享用。橫濱市「eatLIFE 診所」的市原由美江(いちはら ゆみえ)醫師,本身是第一型糖尿病患者,同時也是糖尿病醫療的專家,她表示雖然許多人將拉麵視為高油高鹽高糖的敵人,但有些類型的拉麵其實並沒有想像中那麼可怕。如果正在控制血糖卻不想放棄拉麵,醫師建議選擇3種調味較清淡的拉麵:「醬油拉麵」、「味噌拉麵」、「鹽味拉麵」。而像是隨行泡麵的「小杯裝拉麵」,份量和碳水化合物都比普通大小的拉麵還要低,對於血糖的影響也較小。醫生提醒,一杯拉麵的糖含量約為70-100克,跟大多數的澱粉類主食差不多,然而拉麵容易入口,是可以很快就吃完的餐點,如果食用速度太快,便會導致血糖值明顯升高。再加上拉麵蔬菜含量低,裡頭的肉類又多是脂肪較高的叉燒肉,使得胰島素的作用受到干擾,不僅讓血糖快速上升,高血糖持續的時間也會拉長。因此,雖然拉麵並不是什麼邪惡的料理,但高血糖的民眾仍是要注意,像是盡量避開豚骨口味的拉麵,也要注意叉燒肉的攝取量不宜過多,更是不建議搭配餛飩、米飯等高碳水化合物的菜餚一起食用。資料來源:Otonanswer
-
2024-10-25 養生.健康瘦身
瘦身不用餓肚子!10大高飽足感食材 控制熱量攝取也能吃飽
現代人生活步調快速,常因為忙碌而忽略飲食,結果是被襲來的飢餓感影響專注力和心情;另外,對進行身材管理的人來說,如何控制熱量攝取同時又要維持飽足感,也是一大挑戰。無論是應對繁忙日常或是正在進行飲食控制,選擇能提供長時間飽足感的食材都十分重要,而富含纖維的蔬果、提供優質蛋白質的肉類等都是很不錯的選項。《Social Lab社群實驗室》本次透過《OpView社群口碑資料庫》追蹤近一年內「飽足感食物」話題的網路聲量表現,帶您了解備受熱議的飽足感食物前10名。適量無調味「堅果」解嘴饞 觀察近一年內網友針對提供飽足感的食物相關話題討論,以各類「堅果」最受關注。堅果含有不飽和脂肪酸及豐富的膳食纖維等,有助於心血管健康,本身就是一項適合身體保養的食材,而其低升糖指數(GI)更能穩定血糖,增加飽足感。就有網友認為無調味堅果食用方便,「飲控、減脂的人嘴饞也能吃」,是減肥期的好夥伴;不過營養師也提醒攝取不宜過量,由於堅果油脂含量高,建議可以搭配優格等主食食用,並且一天一湯匙為限,避免當作零食而不小心攝取過量,造成反效果。而「牛肉」也是備受熱議的高飽足感食材,選擇油花較少的部位如菲力、後腿肉,在營養上能滿足蛋白質、鐵等微量元素的攝取需求,也能在飢餓時提供很大的滿足感。有網友便表示自己在重訓期間「牛肉每日分餐享用」,認為富含蛋白質的牛肉是修復運動後肌肉的重要食材,並且其消化過程相對較慢,能在雕塑身材的同時瘦得更健康。「莓果」高飽足感又延緩老化益處多另一方面,同樣上榜的「莓果」含有延緩消化的纖維及增加食物體積的水份,能有效減少進食慾望,而其升糖指數低,可以維持穩定的能量供應與飽足感,加上豐富的抗氧化物質,減緩皮膚老化跡象的功效對女性來說更有吸引力,也因此成為女性網友補充能量的好選擇。在討論區中不乏網友分享無糖莓果汁的食譜,如加入包括藍莓、蔓越莓等莓果,打成果汁或果昔,並表示喝起來「高纖美味又有飽足感」。無論是富含蛋白質、纖維、或是健康脂肪的食材,在忙碌的生活中,能提供飽足感的食物對現代人的健康管理來說至關重要。選擇正確的食物能夠幫助穩定血糖、提升專注力,還能減少過度飲食的風險,有效維持體重和促進整體健康狀態。如果你近期正在煩惱自己總是吃不飽、或是有健康管理的需求,不妨參考以上排行準備三餐,邁向更健康的生活!
-
2024-10-25 醫療.消化系統
身體沒有不舒服也適用 你應該知道的5件事有助維持腸道健康
維持腸胃道健康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腸道甚至有人體「第二大腦」的稱號。即便你沒有立即性的消化系統不適症狀,建立某些習慣能幫助你的腸道保持在最佳狀態。以下是專家提供的5項建議,有助你的消化道健康。1.在正確時間吃得正確大多數專家都同意,照顧腸道健康的第一件事就是吃正確的食物。由於腸道含有數十億細菌,均衡飲食對於在腸道內建立良好的菌叢至關重要。 具體的作法包括多吃水果、蔬菜和全穀物,並表示限制紅肉和超加工食品,因為後兩者都會對腸道健康產生不利影響。根據衛生福利部建議,成人每日應攝取量20至35公克的膳食纖維。【延伸閱讀:膳食纖維為何重要?攝取不足會如何?每天應該吃多少?】除了吃什麼很重要,但什麼時候吃也同樣關鍵,尤其是對於那些患有胃食道逆流的人來說。專家建議,將晚餐和睡覺時間間隔至少2小時,可以緩解許多夜間胃酸逆流的症狀。另外,與其傳統的三餐大餐相比,全天分散進食小餐點也有助減少胃酸逆流。2.留意腸道變化專家指出,留意你的日常排便習慣,因為它們可以洞察你整體的健康狀況,重要的是別忽視某些症狀或某些糞便特徵。偶爾出現的腹瀉和稀便是多數人都會遇到的情況,然而如果這種情況開始頻繁出現,那就是一個警訊。其他像是糞便中帶血、夜間跑廁所、稀便持續數天,以及伴隨胃腸症狀的體重減輕,都可能是乳糜瀉、發炎性腸道疾病、腸道感染或其他腸胃疾病的徵兆。即便你的排便習慣沒有改變,如果符合某些篩檢的要求,也可能需要積極進行。例如國健署針對罹患癌症高風險族群提供的五癌篩檢,其中一項為了降低大腸癌死亡率,50至74歲民眾可每2年進行1次免費的糞便潛血檢查。3.規律運動身體活動對於腸道健康至關重要,尤其是對於便秘患者而言更是如此。專家解釋,運動是有益的,因為它有助食物通過結腸的速度。研究還顯示,身體活動不僅能幫助緩解便秘和脂肪肝疾病,還能改善腸道微生物群的多樣性,並產生對我們健康有益的腸道細菌。專家建議每週進行3次、每次30分鐘的高強度體能活動。但即便是低強度的活動,例如每天散步30分鐘,也可能是有益的,關鍵是全天盡可能多走動。4.喝足夠的水並避免人工甜味劑有研究表明,攝取足夠的水有助於消化過程,尤其是當人們在喝水的同時吃高纖維飲食時。此外,喝足夠的水還可以促進健康的腸道微生物組。【延伸閱讀:除了喝水還能怎麼解渴?吃蔬果有助補水嗎?】但喝多少水才算足夠?每天的飲水量取決於許多因素,包括健康狀況、活動量和性別。舉例來說,成年人平均一天所需的飲水量為體重x30cc,以50公斤女性而言,最少需要1500cc。另外要再加上汗水蒸發,建議喝足2000至2500cc。專家補充,避免飲用含有人工甜味劑的飲料很重要,因為一些研究表明人工甜味劑可能會改變腸道微生物組。如果你需要甜味劑,可以選擇天然甜味劑,例如蜂蜜。5.限制酒精攝取量和非類固醇抗發炎藥的使用針對腸道健康來說.酒精和非類固醇抗發炎藥(NSAID)是兩種常見但可能潛在危害的物質。專家指出,大多數人都熟悉過量飲酒的壞處,尤其是對肝臟健康的影響,但酒精也會直接刺激腸胃道。像是有些人在喝了大量酒精後,出現胃痛和排便不規則的症狀並不罕見,即使攝取量未達到導致噁心和嘔吐的狂飲程度。不太為人所知的是,非類固醇抗發炎藥對腸道健康的威脅。人們常常認為這些藥物是無害且安全的,因為它們是非處方藥,但如果使用過量,它們可能導致胃和腸道的發炎。【資料來源】.5 Gastroenterologists on the 1 Thing You Should Do Every Day.腸道竟是你第二大腦 七個令人驚奇的事實
-
2024-10-24 退休力.論壇活動
2024退休力論壇/年紀漸長當心眼疾 葉黃素養眼又護眼
眼睛是靈魂之窗得用一輩子,但隨著年紀愈長及3C用眼過度,中壯年後可能會出現青光眼、老花眼及白內障等問題,加上光傷害也會造成黃斑部病變,為了延緩眼疾發生,營養師賴怡帆建議,可以補充葉黃素加魚油的營養品,尤其葉黃素是眼睛黃斑部的營養素,可吸收有害藍光,又是超強抗氧化物預防慢性發炎。光傷害 眼疾主因之一除了年紀老化造成的眼睛傷害外,光傷害已是現代人眼睛問題的主因之一,包括陽光直射及3C產品產生的藍光。賴怡帆指出,有兩大疾病與此有關,一是白內障,雖然老化造成水晶體混濁,但藍光的傷害也加速水晶體老化,另一個眼疾就是黃斑部病變,由於中心視力受影響,看物品會不清楚或畫面扭曲,對生活影響很大。加上中壯年後開始進入更年期階段,尤其女性在荷爾蒙分泌減少,乾眼症的症狀也會跟著變嚴重,而目前市面上最受歡迎的葉黃素、玉米黃素等營養補充品就成了民眾「養眼」的必需品之一。葉黃素 得由飲食補充賴怡帆指出,葉黃素是黃斑部的必要營養素,但身體無法自行合成,得由飲食上補充,例如深綠色蔬菜、胡蘿蔔、玉米、蛋黃等,由於葉黃素是脂溶性營養素,要跟油脂類的食物一起食用,若額外補充營養品也須要在飯後食用,才能讓葉黃素更容易吸收。依據美國FDA的建議,一天只須要補充6毫克葉黄素,就能預防黃斑部病變,不過,賴怡帆表示,曾有調查認為,一個人一天靠飲食最多補充一到兩毫克葉黃素,因此,要吃到足量須要額外補充,而台灣衛福部的建議用量一天上限可以到30毫克。目前葉黃素營養品會加上魚油,是因為魚油中的DHA也是眼睛所需要的脂肪酸,民眾可依個人需求選擇相對應產品,若是正在就學的學生族群因近距離用眼需求大,可選擇高劑量的葉黃素;而戶外工作者是光傷害的族群,也須要將葉黃素的劑量提高。至於中壯年之後的銀髮族群該如何補充,賴怡帆建議,不要等到眼睛不舒服或乾澀時才使用,尤其女性50歲以上進入更年期階段,加上眼睛疾病可能陸續出現,就須要開始適時適量的補充葉黃素,以備退休後用眼的需求。素食者 可選植物膠囊由於長者素食人口高達兩成,如何選擇可食用的產品,目前有些產品會在包裝上標註全素、純素、奶素等,或是有素食認證標章。另外,民眾也可以檢視外包裝上的原料成分標示,以避免含有來自動物的成分。賴怡帆解釋,用來製作膠囊的「明膠」是屬於動物性的,應選擇使用植物性膠囊,如纖維素膠囊的產品,葉黃素的成份來源多以金盞花萃取物為主,屬於植物性來源,至於DHA的成分,可選擇藻油DHA取代魚油DHA,而民眾服用這類產品,除了減緩眼睛疲勞感,也能讓眼睛看影像更明亮。聯合報將於11月9日舉辦「2024退休力論壇暨博覽會」,現場也有擺設許多攤位,由專業營養師教導民眾保健食品怎麼吃?希望大家一起來養眼又護眼。2024退休力論壇延遲轉大人──XYZ的人生使用說明書 時間:11月9日(六)上午10時到下午4時地點:政大公企中心 台北市大安區金華街187號門票:888元報名:02-8692-5588轉2622或5616udn售票網購票連結(現場憑門票享千元好禮):https://tickets.udnfunlife.com/application/UTK02/UTK0201_.aspx?PRODUCT_ID=P0O0JKP3
-
2024-10-23 養生.聰明飲食
「長壽果」花生營養價值高 但專家提醒有3個注意事項需當心
花生由於營養價值高,對健康有益,又被稱為「長壽果」,花生的市場規模超過 900億美元,是全球最受歡迎的堅果之一;濃郁的香氣,烘焙後脆爽的口感都是花生受人們喜愛的原因。史丹福健康照護中心(Stanford Health Care)營養師麥克里蘭(Abbie McLellan)表示,花生可以生吃、烤、炒或煮的多樣性及獨特風味,使其成為生活中常用的食材,包括烘焙食物、湯、沙拉、亞洲料理、糖果,還有花生油、花生醬等。被視為堅果的花生其實是豆科植物,生長在熱帶雨亞熱帶地區,中國、印度和奈及利亞是全世界花生最大的生產國;美國每年生產超過60億磅花生,約佔全球花生總產量5%,其中大部分來自喬治亞州。據全國花生委員會(National Peanut Board)的資料,花生在19世紀後期開始流行,當時棒球比賽、馬戲團的小販都有販售;現在,花生仍是全美各地棒球比賽和各種表演的主要零食,也是餐廳、速食連鎖店德州客棧牛排館(Texas Roadhouse)和Five Guys頗受顧客喜愛的免費贈品。無論在哪吃到花生,它們都對健康有益。美國農業部資料指出,一杯花生含有近7毫克鐵、134毫克鈣、245毫克鎂、549毫克磷與高達1030毫克鉀;這些營養素可強化免疫系統、皮膚、眼睛、骨骼、心臟健康。營養學家塔瑪吉(Katherine Tallmadge)表示,花生除了含有必要的維生素與礦物質外,對健康的益處還與大量的植化素有關。植化素是一種化學成分,在預防慢性疾病上扮演重要角色。此外,一杯花生還含有超過37克蛋白質,對能量和肌肉的維持、修復與生長大有助益;相同分量的花生還含有超過12克膳食纖維,對消化道健康與控制血糖十分關鍵。而每杯花生含有17毫克菸鹼酸,比其他任何堅果都高。這種維生素B群有助支持消化系統與神經系統,也與減少關節炎疼痛有關。麥克里蘭表示,花生還提供健康的不飽和脂肪,如Omega-3與Omega-9脂肪酸,有益心臟健康。塔瑪吉說,花生含有的輔酶Q10是強大的抗氧化劑,可保護心臟免受損傷。花生的好處比多數人想像的還要多,但以下是避免食用過量的3個原因。首先,一杯花生含有800多卡路里與72克脂肪,若過量食用,不利於健康的體重管理。塔瑪吉指出,許多堅果對會過敏的人造成問題,而花生過敏可能致命。此外,各種花生食品也含有潛在的有害添加成分,麥克里蘭說,吃加鹽的花生很容易便超過每日建議的鈉攝取量。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10-23 醫療.腦部.神經
永遠不嫌早!專家建議為了大腦健康 你每天應該做的4件事
許多人擔心隨著年齡的增長,記憶力減退和大腦功能下降,好消息是你可以採取行動來幫助控制這一軌跡,照顧好你的認知健康。專家指出,優先考慮健康行為可以增加我們在七、八十歲時仍能喚起重要記憶、駕駛汽車並參與各種活動的可能性。而且,沒有現在太年輕不需要這回事,開始採取這些步驟永遠不嫌早。為了更好的大腦健康,可以將以下4項建議融入我們的日常生活中:1.管理慢性病如果你患有高血壓、高膽固醇或糖尿病,確保這些情況受到控制是至關重要的。這些疾病都可能損害大腦中的血管,增加中風和失智的風險,同時降低認知功能。2017年的研究表明,40歲到60歲有高血壓的患者在70歲、80歲和90歲時,其認知技能(包括心理處理速度和執行功能)下降的幅度比血壓正常的人高6.5%。【延伸閱讀:預防勝於治療!專家揭每個人都應該了解自己的6項健康指標】專家建議,如果你35或40歲且血液中膽固醇濃度較高,最好儘早開始治療,而不是等到65或70歲心臟病發作時才開始治療。如果你儘早開始,也許你可以推遲心臟病發作,甚至不會發作,這對你的大腦來說是一個很大的幫助。2.規律運動如果你每週至少運動幾天,整個身體都會受益,包括你的大腦。2019年的研究表明,運動能改善認知過程和記憶,同時增厚你的大腦皮層,而這部分負責語言、思考和情感等任務。【延伸閱讀:50歲後想鍛鍊肌肉該怎麼做?專家揭6重點有助達成增肌目標】專家建議,無論你選擇走路、騎自行車或游泳,都要確保你是在中等強度下運動,也就是大約達到最大心率的50%到80%。以走路為例,行走的速度應該讓你有點喘不過氣,但仍然可以進行對話的程度。重點在於讓你的心率進入那個範圍,並持續一段時間。3.充足睡眠睡眠不足是失智症的一個主要風險因素。2021年的研究表明,50歲和60歲的人每晚睡眠不足六小時,與每晚至少七小時睡眠的人相比,失智症的診斷概率高30%。【延伸閱讀:年紀越大睡得越少?專家告訴你真正需要的睡眠時間及如何睡好】如果晚上躺在床上睡不著該怎麼辦?專家建議,投入時間改善你的睡眠衛生,這包括避免在晚上攝取咖啡因和酒精、限制小憩時間,以及在睡前收起電子產品。如果這些方式無效,請諮詢睡眠專家。4.健康飲食強調水果、蔬菜、全穀物、魚、堅果、種子和健康脂肪的地中海飲食,是許多專家心中健康飲食的首選。除了優先考慮某些成分外,專家也建議避免那些對大腦健康產生負面影響的成分,例如反式脂肪和過多的鹽。【延伸閱讀:地中海飲食是什麼?地中海飲食有哪些食物、怎麼吃及好處一次看】除了地中海飲食之外,麥得飲食也可以為大腦提供能量,幫助改善精神集中力並減緩思維技能的衰退。有別於地中海飲食,麥得飲食著重植物性食物,包括大量的綠葉蔬菜和其他蔬菜、漿果、堅果、全穀物、家禽和魚類,但它限制奶油、起司、紅肉和甜食等食物。【資料來源】.9 Things You Should Do for Your Brain Health Every Day, According to Neurologists.Mayo Clinic: Healthy aging
-
2024-10-22 養生.運動健身
女子在家超慢跑3個月「脂肪肝、腎結石都消失」她驚喜:沒節食狂瘦6公斤
現在流行超慢跑這項新興有氧運動,一名女子自稱實施三個月的原地超慢跑後,不僅體重顯著下降,連脂肪肝和腎結石都消失了。一名女網友在小紅書分享三個月在家進行原地超慢跑的成果,她自稱由於體重一路飆升,今年6月去醫院健檢還診斷出脂肪肝和雙腎結石,因此每天早上開始實行超慢跑。她日前再度到醫院檢查,結果顯示肝膽、胰臟、脾臟、雙腎都沒發現異常。她開心表示經過三個多月來的努力,在沒刻意節食的情況下體重從71公斤降到65公斤,原本的脂肪肝和雙腎結石都已消失了,連睡眠、便秘和婦科都意外得到改善。她對平時不運動的初學者提出建議,從單次五分鐘開始跑,每天跑幾次無上限,跑兩天後看身體反應來做增減。等身體完全適應,若要減脂一次做30分鐘、降低血糖一次做15分鐘,最高上限可提高到單次一小時,但以不超過一小時為限。「只要站得住就能做」消耗能量比散步多2.5倍體適能教練徐棟英分享超慢跑的訣竅,在家做超慢跑運動,不受天氣與器材影響,只要跟著節拍器,甚至還可以邊追劇、看球賽等慢慢跑,建議可以在吃6、7分飽、休息5分鐘後就進行超慢跑。而且超慢跑對身體有「不痠、不痛、不硬、不喘」4個回饋,消耗能量還比散步多2.5倍,有人在三到六個月內就瘦了20、30公斤。超慢跑4要領1.前腳掌先著地,且不能太用力。2.膝蓋保持彈性微曲,即使換腳都不會伸直。3.跑步聲音愈輕量愈好。4. 小步伐,可以搭配節拍器或有節奏的音樂。
-
2024-10-22 養生.聰明飲食
鮭魚營養又美味,但可以每天吃嗎?專家解析如何吃出健康
國家漁業研究所(National Fisheries Institute)調查發現,在美國,蝦是唯一魅力更甚鮭魚的海鮮,如果只談論魚類,鮭魚最受歡迎,美味又營養,但專家提醒要適量食用。鮭魚的腥味比其他魚少,而且可用多種方法烹製,烤、炸、烘、水煮、炒或熏都很美味,註冊營養師古德森(Amy Goodson)說,在壽司、生魚片和酸橘汁醃魚中,鮭魚還可生吃。不僅如此,鮭魚被視是最有營養的魚類之一。紐約臨床註冊營養師桑切斯(Wilson Sanchez)說, 鮭魚富含多種營養,包括蛋白質、健康脂肪、維生素和礦物質。目前有七種太平洋鮭魚,僅五種在北美水域生活,其中粉紅鮭(pink)最小且數量最多,奇努克(Chinook)最大且數量最少。不過,大西洋鮭魚是迄今最受歡迎的鮭魚品種,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數據顯示,美國境內 90% 養殖鮭魚屬於該品種。無論屬於哪一品種,鮭魚都富含重要營養素。美國農業部數據稱,3盎司大西洋鮭魚含有近8毫克鈣、3.3毫克維生素C、7毫克菸鹼酸、23 毫克鎂、204毫克磷和高達309毫克鉀;桑切斯指出,鮭魚還含有大量葉酸、甜菜鹼、維生素A、視黃醇和維生素E。古德森補充,鮭魚富含Omega-3脂肪酸,有益心臟健康,並有助於減少炎症、改善心理功能;而且鮭魚含大量蛋白質,3盎司便含有17.3克,對維持肌肉質量、支持組織修復並改善飽腹感大有幫助,加上低熱量的特質,吃鮭魚有益體重管理。麻州總醫院(Massachusetts General Hospital)營養和生活方式精神病學主任奈杜(Uma Naidoo)鼓勵將鮭魚納入飲食,原因之一是富含維生素B12,是神經系統不可或缺的營養素。古德森又說,鮭魚富含維生素D,已被證明可降低失智和阿茲海默症風險。儘管優點多多,但是鮭魚含汞,務必適量食用。研究顯示,久而久之汞會在體內積聚,並可能衍生大腦發育問題。此外,燻製和加工(罐裝)鮭魚鈉含量較高,患有高血壓或需要限制鹽攝取量的人應避免食用。專家提醒,鮭魚可能與某些藥物產生負面交互作用;桑切斯說,魚油是天然抗凝血劑,可能稀釋血液,服用阿斯匹靈、香豆素和華法林等抗凝血藥物的人應向醫生諮詢。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10-22 醫療.消化系統
每次吃飯後都想上廁所是正常的嗎?簡單6招有助改善發生頻率
你有吃完飯後立刻想要上廁所的經驗嗎?可能會讓一些人懷疑他們的食物是否未在體內停留,而是直接排出體外,但這其實是不可能的。餐後立即或幾個小時後排便,通常只是意味著你有較為明顯的「胃結腸反射」(gastrocolic reflex)。在某些情況下,餐後排便是完全正常的。然而,也有一些潛在的健康狀況可能會在進食後引發急迫的排便需求,並伴隨其他症狀。什麼是胃結腸反射?胃結腸反射是身體對進食的自然反應,當食物進入你的胃時,你的身體會釋放某些荷爾蒙。這些激素會告訴你的結腸收縮,以便將食物殘渣經由結腸排出體外,為更多食物騰出空間。胃結腸反射的影響可以是輕微、中度或嚴重,它們也可能因人而異。例如有些人比其他人有更明顯的胃結腸反射,這促使他們在吃完飯後立即排便,有時甚至在吃完飯之前就排便。有的人可能會誤以為餐後就上廁所代表新陳代謝快,但實際上新陳代謝指的是身體將食物轉化為能量並消耗燃燒的過程,這個過程包括你體內的所有化學反應,而不僅僅是消化過程。胃結腸反射是健康問題的徵兆嗎?餐後立刻想上廁所通常是正常的胃結腸反射,除非伴隨其他症狀和體徵,例如異常的糞便、腹痛或無意間的體重減輕,否則並不表示有健康問題。反之,患有腸躁症、克隆氏症和潰瘍性結腸炎等發炎性腸道疾病的患者,則被描述為有異常的、過度活躍的胃結腸反射。過度活躍的胃結腸反射會加劇與這些狀況常見的症狀和體徵,例如腹瀉、腹痛、腹脹和放屁等。另一方面,患有乳糖不耐症或麩質不耐症的人在攝取某些對其敏感的食物後,也可能會出現胃結腸反射過度活躍的情況。腸胃道感染也會導致進食後排便更頻繁,但這種情況通常急性發生,並伴隨腹瀉、腹痛、噁心、嘔吐,有時還會發燒。如何避免胃結腸反射發生?胃結腸反射是一種自然的身體反應,但如果你覺得這種反應過於干擾或不適,有幾種方式可以幫助你管理餐後的排便。1.增加富含纖維的食物攝取量多吃水果、全穀類和蔬菜,但要注意不要過量,因為一次攝取過多的纖維可能會過度刺激你的消化系統。2.保持健康的飲水量平均而言,男性和女性每天應飲用約3.7 公升和2.7 公升的液體。3.避免吃可能觸發的食物吃太辣或太油膩的食物可能會刺激胃結腸反射,記錄自身對辛辣食物、高脂肪食物或高熱量食物是否會引發更強的反應,並盡量減少攝取。4.限制咖啡因和酒精咖啡因和酒精都可能影響消化系統,減少這些飲料的攝取量可能有助減緩餐後腸道活動。5.控制壓力壓力可能會刺激胃結腸反射,但可藉由深呼吸、冥想、瑜伽或漸進式肌肉放鬆等管理壓力的方式幫助平靜消化系統。6.規律運動體力活動可以改善整體消化功能,並可能有助於調節排便時間。【資料來源】.Is It Normal to Poop After Every Meal?.Why Do I Have to Relieve Myself Immediately After Eating?
-
2024-10-21 醫療.消化系統
29歲女吃素半年吃出中重度脂肪肝!醫解析長期吃素為何會加重脂肪肝
大家普遍認為,脂肪肝一般是超重肥胖者才會得的病。但是,近日一則「29歲女子吃素半年吃出中重度脂肪肝」的新聞沖上熱搜。新聞中,這名29歲的女士在體檢中查出了輕度脂肪肝,於是下定決心減肥,還戒掉了葷腥和精米、精面,每餐只吃水煮菜加蒸雜糧。半年後,該女士體重減掉了5千克左右,但去醫院複查卻發現脂肪肝不僅沒消失,反而還變成了中重度。這是怎麼一回事呢?脂肪肝是怎麼形成的肝臟是我們體內最大的「加工廠」,能量代謝或組織修復所需的物質,如蛋白質、糖及脂肪等,大多是在肝臟中合成後運送到全身各個器官的。脂肪肝的形成是由於肝組織內脂肪聚集,肝臟合成的脂肪或輸送至肝臟的脂肪過多,轉運出肝臟的脂肪減少,導致肝臟脂肪出入失衡引起的一種疾病。肥胖、飲酒、糖尿病、營養不良、不當用藥、妊娠以及感染等都是誘發脂肪肝的危險因素。若不重視,脂肪肝還會誘發高血壓、冠心病等各種慢性疾病,甚至發展為肝纖維化、肝硬化或肝癌。脂肪肝一般可分為非酒精性脂肪肝和酒精性脂肪肝。非酒精性脂肪肝是常見的肝臟疾病,改變生活方式如健康飲食、運動鍛煉在非酒精性脂肪肝的治療中至關重要。飲食結構失衡的危害新聞裡的女士為治療輕度脂肪肝而調整飲食,但調整後飲食結構失衡,不能滿足身體對各類營養素的正常需求,反而加重了脂肪肝。正常情況下,碳水化合物是機體主要的能量來源,約提供50%~60%的能量。在機體供能營養素不足,或長期處於饑餓狀態時,體內貯存的脂肪會迅速分解,經過代謝產生能量;當脂肪供能也不能滿足機體需要時,將會分解蛋白質產生氨基酸來獲得能量。脂肪提供能量需要經過一系列的化學反應,產生這些化學反應的主要場所在肝臟。當機體的脂肪湧入肝臟進行代謝供能時,由於某些來源於肉類及其他食物的營養素缺乏,引起脂肪代謝供能的關鍵化學反應出現異常,便可導致脂肪在肝臟聚集。同時,長期不攝入肉類、豆製品、奶類等食物,會導致蛋白質攝入不足,影響體內載脂蛋白的合成和功能,影響機體對脂質的代謝和利用,導致脂肪在肝臟中積聚。如何正確緩解脂肪肝新聞中這位女士發現輕度脂肪肝後,進行了積極應對,這種初衷是值得肯定的,只是具體操作方法出現了偏差。下面,給您介紹三個可以緩解脂肪肝的正確方法。第一,改變飲食模式,但不能盲目減重。健康的飲食要求每天均衡攝入多種食物,為機體提供所需的各種營養素,包括穀薯類、蔬菜類、水果類、肉類、蛋類、奶類、豆類及其製品、油脂等。第二,日常飲食要做到「三減三少」,「三減」即減少在外就餐頻率,減少食用加工肉類及其製品,減少紅肉的攝入;「三少」即做飯時要注意少油、少鹽、少糖。第三,適量運動,養成良好的生活方式。日常生活中,大家要避免久坐不動,可以通過有氧運動消耗體內多餘脂肪,如做瑜伽、游泳、慢跑、快走、騎行等。此外,建議中重度脂肪肝患者遵醫囑進行治療。(通訊員 顏覓 陳亞男 特約記者 楊正強 整理)
-
2024-10-21 醫療.中醫
中醫養肝有妙招 把握肝臟排毒2黃金時間!
肝臟的健康與生活習慣、經絡循環密不可分。在中醫理論中,肝臟負責排毒與自我修復,與經絡循環息息相關,尤其晚上11點到凌晨3點的子時與丑時最為活躍,是肝臟進行解毒和修復的關鍵時刻。建議睡前可熱敷肝臟區域,幫助排毒。根據中醫養生理論,子時與丑時是肝臟解毒排毒的黃金時間,因此保持規律作息、充足睡眠尤為重要,更可透過睡前熱敷與中藥調理,促進氣血流通,改善肝膽功能,幫助身體恢復平衡,達到長期健康的效果。一名壯碩男子因煩躁易怒、口乾口苦、便祕及兩側肋骨疼痛,且肝功能指數異常,長期失眠,經診斷後建議患者每晚睡前熱敷肝區,並搭配龍膽瀉肝湯來清肝瀉火,桂枝湯調和氣血,加上桃仁、大黃等中藥促進排便、疏通膽汁。經過一段時間調理,患者的肝火消退,肝功能明顯改善,睡眠品質大幅提升。熱敷右上腹促代謝肝臟位於右上腹部,在睡前熱敷肝臟區域,有助於促進血液循環,減輕肝臟壓力,幫助肝臟順利進行代謝排毒。建議使用40-50℃熱水袋進行肝臟熱敷,從腹部中央沿著肋骨往右上腹移動,讓熱量均勻傳遞至肝臟區域,每次熱敷不宜超過5分鐘,以免過度刺激,導致氣血凝滯或燙傷。肝臟排毒黃金時間●子時(23:00-1:00):是肝經最活躍時段,此時肝臟吸收氣血,進行排毒和修復。如果此時進入深度睡眠,肝臟的解毒功能會得到最好的發揮。但如果常熬夜或情緒不穩,容易導致肝氣鬱結,讓肝臟無法順利排毒。●丑時(1:00-3:00):是膽經最活躍時段,肝膽互為表裡,膽經此時負責儲存和排泄膽汁,幫助消化體內的脂肪,肝臟排出的廢物能夠順利排出體外,因此,這段時間的良好睡眠,對促進肝膽功能至關重要。
-
2024-10-20 養生.聰明飲食
魚肉烹飪方式越簡單越好?生魚片含硫胺酶,過量攝取恐致1營養素缺乏
秋天是漁獲肥美的季節,魚類含有優質蛋白質,更富含現代人普遍缺乏的優質脂肪酸Omega-3,營養師也鼓勵民眾,可以多吃台灣沿海魚類或淡水魚,不管是蒸、煎、煮湯,都能獲得不錯的營養價值。且現今獲取魚類相當方便,更有分切好、去除魚刺的產品供選擇,就連醫院有時也會規畫魚類主餐提供給長輩食用。帶卵、小魚、鮮豔、大型魚類,建議別吃或少吃。聯合醫院忠孝院區營養師蕭文君指出,在兼顧綠色蔬食和減碳飲食下,有四種魚類應盡量避免,包含帶卵的魚如烏魚子,或幼苗如魩仔魚等,讓幼魚在海洋生態中有穩定成長空間;還有魚身花紋特殊或顏色鮮豔的魚,通常為珊瑚礁魚,在生態環境扮演關鍵角色,且這類魚刺多、肉質也較不好,民眾切勿因好奇心食用。蕭文君說,位於食物鏈頂層的大型魚類,如鯊魚、鮪魚等,這些魚屬於食物鏈頂層,體內重金屬較高,加上近年濫捕,導致鮪魚等數量急遽減少,不鼓勵民眾太常攝取;而罐頭魚通常是大規模工業捕撈,碳排、廢氣量較高,對海洋生態不友善,同樣不建議食用。要以魚類作為主食,蕭文君表示,可以選擇台灣沿海魚類為主,例如吳郭魚、鯖魚、鱸魚、虱目魚等,同樣具有營養價值,包含醫院中也會使用外界常見的鯛魚片作為主餐,同樣能兼顧營養。乾煎或蒸煮最好,把魚油炸最糟糕。不少人擔心魚若未處理好或買到不新鮮的魚,會有魚腥味。蕭文君說,挑選魚類可以從色澤、眼睛、觸摸肉質來判斷魚類是否新鮮,不過基本上魚都有自己特殊的氣味,魚腥味的判斷有時很主觀,若不習慣吃魚或對味道較敏感者,可以用蔥、薑、蒜、米酒等先醃製,除去腥味。至於魚類烹調方式,蕭文君建議,可以採乾煎或蒸煮,魚本身的DHA跟EPA都能保留;油炸或炭烤的方式則不建議,炭烤可能表皮會焦掉加上高溫容易產生致癌物,油炸油溫大多在100多度將近200度,不但會破壞食物本身營養,也容易攝取過多的油脂,對心血管並不好。生魚片含硫胺酶,過量攝取反有害。既然烹調加工越簡單越能保有食物營養價值,生魚片是不是最佳選擇?蕭文君表示,生魚片營養價值高,她自己也愛吃,但處理不好會有食安問題,可能有寄生蟲或細菌汙染,盡量避免路邊攤,選擇環境乾淨、新鮮有口碑、看得到處理過程的店家。蕭文君說,魚類中有硫胺酶成分,若太常吃生魚,硫胺酶會將人體維生素B1分解,以一般人正常食量攝取沒問題,但如果特意過量攝取,恐出現體重下降、消化道及神經炎相關症狀等。建議不論何種食物,過與不及都會對身體造成負擔,再營養的魚類適量攝取即可,還是要以均衡飲食為主。冷凍前分裝好一次食用份量,冷藏解凍最安全。現代生活便利,不管在市場、大賣場甚至超商等都能買到魚,蕭文君表示,若一天煮不完,可以分切包裝放入冷凍庫,要煮的時候拿到冷藏解凍,有些家庭習慣用泡水解凍或常溫解凍,她並不建議。因室外溫度不固定,解凍過程恐導致食物變質或吸引蚊蟲,導致病菌殘留。若是晚上要吃,早上出門前將魚從冷凍庫移至冷藏,冰箱溫度較為固定,不易變質或滋生病菌,晚上回到家再拿出來料理,相對安全也能保留食物的營養價值。最讓家庭主婦主夫苦惱的就是煎魚的過程,常常油溫或時機掌握不佳,導致魚皮黏鍋,端上桌也不夠漂亮。蕭文君建議,若家中沒有不沾鍋,或習慣用鐵鍋煎者,除確保油溫夠高外,在翻面時也必須有耐心,可以稍微用鍋鏟試試魚是否可移動,等到完全可以移動再翻面,千萬不要心急,否則恐讓魚「毀容」。蕭文君也說,很多師傅會「養鍋」避免鍋子黏鍋,定期上油可達到的不沾程度甚至超越不沾鍋,鍋子使用年限也更加持久,只要做好相關步驟,煎出一條完整的魚應不是難事。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10-20 養生.聰明飲食
吃海水魚還是淡水魚?魚皮到底能不能吃?2部位DHA含量最多
秋天是漁獲肥美的季節,魚類是優質蛋白質來源,有些魚種更富含現代人普遍缺乏的優質脂肪酸Omega-3。營養師鼓勵民眾將魚類放入餐盤,取代過量攝取的紅肉,且小型魚類優於大型魚。但如何吃魚才能兼顧海洋生態與營養需求?如何讓害怕魚刺、魚腥的人突破障礙?吃魚是重視健康民眾的首選,不過,許多人不知道,吃魚就像吃蔬菜,跟著季節吃,才能吃得更健康美味。新光醫院營養師蔡雯硯說,以近期入秋為例,魚類會儲存脂肪過冬,秋刀魚、鯖魚等脂肪最豐富,此時補撈最為肥美好吃。儲存脂肪過冬,秋刀魚、鯖魚此刻最肥美。蔡雯硯表示,魚類依照不同季節水溫、食物來源不同,體內脂肪含量有落差,吃起來風味也不同,某些季節魚類選項比較多樣,秋冬交際不少魚類會儲存體內養分,以便在春季繁殖,捕撈上岸的魚類較大隻、肥美,適合入口。「該吃海水魚還是淡水魚」也是不少民眾挑選時的難題。蔡雯硯說,海水魚生長於自然環境中,通常體內所含Omega-3含量較高,淡水養殖魚類的Omega-3含量則與使用的飼料有關;淡水魚通常脂肪量較低,蛋白質含量較高,適合想減重的民眾食用,但必須留意,若為養殖魚,飼料中是否含有抗生素等添加物,導致魚類體內殘留。魩仔魚顏色不自然,小心有添加劑。魩仔魚富含蛋白質、鈣質,許多民眾認為吃魩仔魚可以補腦,但基於生態永續,民眾觀念轉為盡量少吃魩仔魚。蔡雯硯說,擔心捕撈到其他魚苗,國內針對魩仔魚有捕撈時間限制,若在限制捕撈時間以外撈起的魩仔魚,較不易影響海洋生態,民眾若擔心永續議題,可選擇有漁業相關認證標章的品項購買。蔡雯硯表示,魩仔魚未經烹調前,顏色呈現透明狀,經過加熱後才會變為白色。有些不肖業者,為了讓魩仔魚賣相好,會添加漂白劑,讓其烹煮後色澤更佳,建議民眾購買時注意,若魩仔魚白得很均勻,或顏色不自然,就可能含有添加劑,避免選購。大型魚甲基汞殘留多,小孩、孕婦特別留意。大型魚類體內容易有甲基汞殘留,蔡雯硯說,這是由於大型魚在食物鏈上層,以小型魚為食,工業排放環境汙染中,含有重金屬成分,累積在大型魚體內,民眾吃下後,容易造成神經系統問題,建議小孩、孕婦減少吃大型魚類。吃魚也必須注意頻率。蔡雯硯說,一般民眾中小型魚類每周可吃2至3次,大型魚類則建議每個月以1至2次為限,可避免重金屬汙染問題。西方國家認為吃沙丁魚是健康選項,蔡雯硯表示,沙丁魚營養價值來自Omega-3,但不一定吃沙丁魚才可達到效果,台灣常見的魩仔魚、白鯧魚、鮭魚、秋刀魚等,也都含有Omega-3,未必要吃沙丁魚,如要選擇國內可買到的罐頭沙丁魚,則必須注意其中的鈉含量較高,添加物也會較多。【延伸閱讀:哪種Omega-3脂肪酸含量最豐富?營養師最推的10種優質海鮮】如何分辨大型魚、中小型魚?最簡單的方式,是觀察魚類橫切面,如切面面積大於成年人手掌,即算大型魚類,例如鮪魚即屬大型魚類,鮭魚則屬於中型魚類。四季吃什麼魚?.春:鱸魚、鯛魚、土魠魚。.夏:白帶魚、鯊魚。.秋:鯖魚、秋刀魚、竹筴魚。.冬:鱈魚、鮭魚、石斑魚。冷凍魚若經醃漬,慢性病患需留意鈉含量。挑選魚類有不少眉角。蔡雯硯表示,民眾在挑選魚類時,可以把握外觀、氣味二大指標,可觀察魚類眼睛是否清澈,愈清澈表示愈新鮮,愈朦朧表示愈不新鮮,鱗片光澤好、不易脫落,也是新鮮魚類應有的外觀,腮紅則應是鮮紅色,如呈現磚紅色,表示魚類已不新鮮。氣味部分,魚腥味太濃反而是不新鮮。蔡雯硯表示,魚類若經捕撈後立刻「急速冷凍」,可維持新鮮度,與剛打撈上岸的魚新鮮程度幾乎相同,但若撈起相隔一段時間才冷凍,則會比較不新鮮。民眾選購時,除留意是否為急速冷度外,若是罹患心血管疾病,或有高血壓、腎臟病史者,必須注意有些冷凍魚類產品,會經過醃漬,鈉含量較高,必須酌量食用。比起吃其他肉類,吃魚給人「比較營養」的印象,醫院美食街也常有主打魚湯的健康餐食選項,「喝鱸魚湯」更是不少開刀民眾術後的飲食首選。不過,吃魚究竟是否比較健康?新光醫院健康管理部醫療副主任柳朋馳表示,與其他家禽類、牛、豬等肉類不同,魚類所含蛋白質不會提高體內膽固醇,也較容易被人體吸收。想靠吃魚防心血管疾病,EPA攝取量很難達標。柳朋馳表示,魚類蛋白質不會提升膽固醇及易吸收的特性,即使腸胃吸收功能不佳的人,吃魚類也能獲得營養價值;高膽固醇、高血壓、高血糖的民眾也適合吃魚,而魚油也是很好的不飽和脂肪酸來源。魚類富含Omega-3,其中有EPA、DHA等成分。柳朋馳說,過去曾有研究證實,EPA可預防心血管疾病,不過必須攝取足夠量,單純靠著日常飲食中攝取魚類,份量並不足夠,因此臨床上不會特別強調藉由吃魚類攝取EPA預防心血管疾病,可諮詢醫師是否適合攝取保健食品。【延伸閱讀:Omega-3脂肪酸好處多,7大功效一次看!多吃這些食物可補充】DHA保護神經、修復細胞,魚頭、魚眼含最多。DHA可協助兒童智力發展,且有研究指出,可預防失智、避免阿茲海默症發生。柳朋馳表示,不少日本民眾會在考試前烹煮「聰明湯」,內容即是「鮭魚頭火鍋」,此文化就與DHA有關,因為魚類各部位中,魚頭、魚眼睛是DHA含量最高部位。不過,多數民眾較少啃魚頭、吃魚眼,因此從魚類中獲取的DHA含量有限。柳朋馳說,DHA優化腦力的機轉,與腦部細胞組成有關,補充此類營養素,可幫助細胞合成、修補,人類神經系統就像電線,神經髓鞘則有如電線外包覆的塑料物質,若髓鞘包覆得愈好,神經傳導也會愈加,DHA可幫助保護神經髓鞘、修復細胞、提供腦神經細胞發育所需營養。有研究指出,每日增加攝取100毫克DHA,有助降低失智風險,但要吃到100毫克,單靠飲食攝取較為困難。小魚乾選無調味或輕調味,且不要油炸。有民眾為了方便入口,會選擇吃小魚乾作為魚類飲食來源。柳朋馳表示,小魚乾製作時,常經過油炸,或添加過多糖分,攝取小魚乾雖可吃到Omega-3等有益成分,但同時攝取過多飽和脂肪酸,反而失去吃魚的最初目的。建議若要吃小魚乾時,可選擇無調味、輕調味的品項,並建議挑選烘乾方式製造的小魚乾,把製造過程中的營養流失降至最小。不過,仍建議選擇原型食物,吸收率較佳。即使選擇新鮮魚類,也要注意烹調方式。柳朋馳表示,以糖醋魚為例,雖然確實把魚吃下肚,但糖醋醬含糖量高,加上包裹麵衣油炸的方式,會增加脂肪攝取,不適合三高病人食用。建議的魚類烹調方法,以蒸、煮為首選,若要以燒烤方式烹煮,建議輕烤即可,且不要過度烘烤,避免多環芳香烴等致癌物質混入其中。翻車魚皮、鯊魚皮都別吃,小型魚皮可少量吃。至於魚類哪些部位適合吃,哪些部位應少吃?柳朋馳表示,魚皮及其皮下脂肪,容易殘留重金屬,大魚的魚皮不建議攝取,例如翻車魚皮、鯊魚皮等,攝取時要非常小心;小型魚類也可能因為其養殖或生長環境中,含過多重金屬、脂溶性危害物質,殘留於魚皮中,建議民眾盡量別吃魚皮,若要吃也以小型魚為主。另外,內臟也是容易殘留重金屬的部位,同樣建議少吃。柳朋馳說,在攝取魚類時,可將魚類視為正常的蛋白質來源,依照國民健康飲食相關指南攝取即可,攝取頻率也不必嚴格設限。值得注意的是,有些特殊魚類,例如香港特定的鯛魚魚種,會攝食珊瑚,因珊瑚體內含有毒素,若吃太多這類魚種,民眾恐會中毒,要特別小心。手術後一定要吃鱸魚嗎?可透過天然蔬果補充。不少民眾認為,手術完可吃「鱸魚」補身體。柳朋馳表示,其實並不一定吃鱸魚才是最好的作法,但鱸魚肉質較好吸收,且其體型屬於中小型魚類,不必擔心大型魚類含有過量重金屬等負面效果,加上肉質較為細嫩、好消化,而其中的維生素A、維生素D、鈣、鋅、鎂等,也各有益處。鎂對於細胞具修復作用,維生素A、D則可抗氧化。不過,柳朋馳說,並非手術後一定得靠吃魚才能修復身體,前述微量元素、營養素,也可透過天然蔬果補充,吃素民眾若要補充鋅,可藉由攝取堅果獲得,例如南瓜子、松子、杏仁等;若要攝取維生素A,則可吃橘紅色蔬果,例如甜椒、胡蘿蔔、番茄等。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10-20 養生.聰明飲食
有助穩定血糖、對抗發炎 專家教你怎麼吃不同蛋白質組合達成
近年營養學家一再強調,充足的蛋白質攝取對身體、尤其是肌肉生成的重要性。但是每個人對營養需求並不相同,例如女性、老年人或有心臟病家族史的人,可能有不同的健康目標,因此蛋白質攝取量與類型都有差異。以下是美國註冊營養師推薦的各種蛋白質組合。豆類、扁豆、堅果、花生:有助於穩定血糖「研究顯示,攝取更多植物性蛋白質,有助減少心血管疾病風險,並調節血糖。」營養師、糖尿病專家Toby Smithson說,豆類和扁豆是低脂食物、不含飽和脂肪且富含膳食纖維,高纖食物能減緩碳水化合物的吸收,讓血糖維持穩定。堅果和花生的碳水化合物含量低,纖維豐富,提供有利心臟健康的脂肪,能增加飽足感和胰島素敏感性。堅果還含有益於糖尿病管理的維生素和礦物質,如具有抗發炎特性的鎂和抗氧化劑。優格、扁豆:維持腸道健康的好選擇蛋白質對於腸道健康也很重要,因為腸道內壁細胞的組成來自蛋白質。研究顯示,每周至少吃兩杯優格的人,有益於腸道屏障功能。專門研究腸道健康的營養師Megan Hilbert說,優格也是雙歧桿菌和乳酸菌等益生菌的絕佳來源,有助於改善消化系統,並維持腸道細菌的平衡。鯖魚、天貝:有助對抗發炎鯖魚富含Omega-3,是最佳抗發炎食物之一。豐富的EPA和DHA脂肪酸,除了可減少發炎,還能降低心臟病風險和防止認知功能下降。天貝是印尼傳統食材,由黃豆發酵製成,含有豐富的益生元,有助對抗腸道發炎,也是餵養腸道益菌的最佳食物。天貝也是抗氧化劑的重要來源,能預防和修復體內損傷。鮭魚、黑豆:有益女性生殖系統健康眾所周知,鮭魚除了富含Omega-3,也是維生素D的良好來源。紐約女性健康營養師Claire Rifkin表示,女性停經後,因荷爾蒙變化,骨質疏鬆症風險增加,建議停經後女性每天攝取500-800IU的維生素D,維持骨骼健康。黑豆是葉酸的極佳來源,葉酸對懷孕期間的DNA合成尤其重要,每天至少600微克的葉酸,能預防發育中的胎兒神經缺陷。茅屋起司(cottage cheese)、雞胸肉:有利於減肥充足的蛋白質攝取,已被證實有利於減重。一方面在吃蛋白質時,身體會有更高的產熱效應(thermogenic effect),會稍微提高新陳代謝;另一方面,即使熱量攝取不足,高蛋白飲食也可以防止肌肉流失。營養師Lacy Puttuck指出,茅屋起司(cottage cheese)含有一種被稱為「酪蛋白」的主要蛋白質,此類型的蛋白質可延緩消化速度,增加長時間的飽足感。茅屋起司也是一種乳製品,研究發現,相較於乳製品攝取較少的人,增加乳製品攝取、搭配減少總熱量攝取的人,在減重和減脂有更好的成效。蛋白的熱量非常低,但蛋白質含量高;雞胸肉脂肪極低,且含多種營養成分如維生素B12、鋅、鐵和銅,這兩者都是減重者的極佳蛋白質來源。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10-19 醫療.心臟血管
無肥胖、三高、糖尿病為何還得冠狀動脈疾病?心臟外科醫曝被忽略的預防關鍵
日本國寶級影帝西田敏行日前被助理發現在家中床上變冷,救護人員抵達現場判斷他明顯身亡,享年76歲。經紀公司透過其官網公布死因,為「缺血性心臟病(冠狀動脈疾病)」。西田敏行21年前因心肌梗塞住院,康復後重返工作崗位還宣布戒煙,近年他身體狀況不好,曾摔倒導致頸椎脫臼、罹患膽囊炎,靠輪椅代步,演出時多是坐姿。不過他仍相當敬業,本月8日還出席「派遣女醫X」劇場版活動以輪椅代步。冠心病有多致命?冠狀動脈心臟病(冠心病)又稱缺血性心臟病,是最常見的一種心臟病。當脂肪、膽固醇堆積而使動脈血管變窄或阻塞,形成「動脈粥狀硬化」,如果只有慢性阻塞,通過的血流量減少導致缺氧但無心肌壞死,即為「狹心症」;如有急性阻塞,心肌突然得不到氧氣供應造成組織壞死,就是「急性心肌梗塞」,嚴重可致休克、死亡。哪些人是冠心病高危險群?冠心病過去是以中老年人為主的疾病,但近年患者年紀下降,據研究與人們飲食習慣、生活習慣的改變有關。包括冠心病在內的心血管疾病,長年高居國人十大死因前三名。另外還有以下幾種族群容易罹患冠心病:‧45歲以上、女55歲以上。男女發病比例約2:1,女性如無糖尿病等其它重大危險因子則停經前少發生。‧三高(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及糖尿病患者。‧有心血管疾病家族病史者。‧過於肥胖、運動量過少者。‧長期吸煙者、大量酗酒者。‧常吃高熱量、高動物脂肪、高膽固醇、高糖飲食者。‧過度操勞、缺乏休息睡眠者。‧壓力大、精神容易過度緊張者。如何不要成為冠心病的候選人?東元綜合醫院心臟外科醫師張玉蓮在該院官網分享,一直以來醫生都認為高血壓、肥胖、抽煙、男性、年紀大血管老化是心血管疾病的危險因子,似乎所有條件都和生活習慣不良有關;可是臨床上總有人並無上述情況仍罹患心臟病,像是有男性病例不胖、沒有高血壓和糖尿病,還經常慢跑運動,不懂為何還會患病,甚至到了要裝心導管的程度。張玉蓮表示撇除生理因素,平靜平衡的人生也是保持心臟,甚至可說是身體健康的不二法門。無論中西醫學,都忽略掉情緒對生理機能的影響。像有位年紀60歲初的患者,在公司是中級主管,雖然胖但血脂肪正常、無糖尿病,性子很急。他在看診過程中再三強調要和先前醫院拿一模一樣的藥、拒絕許多可早點回診日期的建議、沒聽完醫囑就急迫打斷,讓醫生懷疑這位患者求好心切、一絲不茍的個性,才是導致他高血壓、心臟病的主因。她建議生活裡要有適當的工作與休閒,兼顧家庭和工作雖然很難,仍要適時告訴自己放輕鬆,給自己多點睡眠,身體需要時間修復,就像電腦須需要關機重整。人生有各式各樣的問題一時半刻是解決不了的,但是生活求個平衡就好。
-
2024-10-18 養生.聰明飲食
微波爐加熱食物會破壞其營養嗎?簡單4招有助保留最多營養素
使用微波爐烹飪非常方便,因為它簡單且快速,使其成為當今生活不可或缺的工具。雖然用微波爐可以輕鬆加熱飯菜,但這種烹飪方法會影響食物中的營養成分?微波爐的工作原理微波爐使用的能量波類似於無線電波,但波長較短。這些波具有顯著的選擇性,主要影響水和其他電性不對稱的分子,這些分子一端帶正電,另一端帶負電。微波使這些分子振動,迅速累積熱能。微波過程營養會流失嗎?不同烹飪方式都會影響食物的營養成分,導致營養流失的程度各異。例如水煮或燉煮等用水烹飪方法,可能會導致水溶性維他命(例如維他命C和一些維他命B)溶出到水中,而這些水通常會被倒掉。相形之下,使用較低溫度和較短時間的烹飪方法,像是蒸煮和微波等加熱方法,往往能更好地保留這些水溶性營養素。除了水溶性營養素之外,食物中其他主要營養成分,像是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質、纖維和礦物質等,則在加熱過程中變得更容易消化。烹飪會讓植物細胞破裂,增加可供你吸收的營養素含量。由於微波能深入食物,所以加熱效率更高且速度更快,因此維他命分解的時間較少,而且不會出現外部過熱而內部卻仍然冷的情況。整體而言,微波爐不會比其他烹飪方法更損害食物的營養,反而還能更好地保留。如何最佳化微波的好處?為了最大限度地保留營養成分,微波食物前可留意以下4點建議:1.使用少量的水僅用少量水進行微波,有助保留在煮沸過程中常常流失的營養素。2.縮短烹飪時間過度烹飪會導致營養流失,因此請調整功率設定和時間,以確保食物剛好熟透。3.蓋住食物用蓋子或包裝覆蓋食物有助保留水分、均勻加熱食物並保護其營養成分,並確保所用材料是能微波的。4.在烹煮過程攪拌食物當處理較大份量或較稠密的食物時,可以在烹煮中途攪拌一下,這能促進均勻加熱,並幫助保留整道菜的營養成分。【資料來源】.Does Microwaving Your Food Destroy Its Nutrients? Here's What Dietitians Say.Microwave cooking may be quick and easy – but are microwaves safe for your food?.Does microwaving food destroy its nutritional 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