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0-29 癌症.胃癌
搜尋
胃鏡檢查
共找到
171
筆 文章
-
-
2024-09-01 癌症.胃癌
胃癌致病關鍵因素是飲食 醫建議少吃這些食物及留意早期症狀
幽門螺旋桿菌是種能存活於胃部的細菌,不僅會造成慢性胃炎、消化性潰瘍,嚴重還會導致胃癌。土城醫院胃腸肝膽科副科主任朱允義說,除了幽門螺旋桿菌,胃癌致病關鍵因素是飲食,吃重鹹、醃製過的、燒烤及煙燻食物,及抽菸喝酒都易導致胃癌。雙和醫院胃腸肝膽科主治醫師胡炳任建議,年紀在50歲以上、有食欲不振、噁心嘔吐症狀以及有家族病史者,應盡早做胃鏡檢查。日、韓胃癌比率高,有研究歸因於重鹹、醃製飲食。朱允義表示,胃癌高危險群主要在50歲以上,其中男性罹患胃癌機率較高;感染幽門螺旋桿菌、胃炎、家族性大腸腺瘤及家族病史的人,未來發生胃癌機率比較高;此外,曾做過胃部分切除手術,剩下的胃與空腸結合,手術後10年內也容易罹患胃癌。從環境因子來說,飲食、生活習慣也影響胃癌發生機率。朱允義舉例,日本、韓國的胃癌患者比率比台灣高很多,有研究指出,飲食是一個很重要因素,吃重鹹、醃製過的、燒烤及煙燻的食物是致病因子;另外,抽菸、喝酒也會加深未來發生胃癌的機率。感染幽門桿菌,比家族遺傳影響還大。胡炳任也指出,日本是胃癌盛行率較高的地方,因為他們喜歡吃高鹽食物、醃漬物。他建議民眾飲食少鹽、多吃蔬果,可以減少發生胃癌的機率。此外,雖然胃癌的家族遺傳性沒有大腸癌或其他癌症明顯,但有家族病史的人,罹患胃癌的機率還是比普通人高2至3倍,不過胡炳任也強調,相較家族遺傳,幽門螺旋桿菌對胃癌的影響更大。朱允義回憶,曾有一位女性病患,因胃食道逆流做胃鏡檢查,後來切片化驗發現早期胃癌,做內視鏡黏膜剝離治療後,病患才說她有七個兄弟姊妹,其中五位都罹患胃癌,且三位已經過世,讓他印象深刻,仔細問診後,發現病患家族飲食習慣比較重口味。留意早期症狀:體重減輕、食欲變差、解黑便。胃癌如何早期發現?朱允義說,早期胃癌症狀通常不明顯,病人常是因胃食道逆流、消化不良的情況,去做胃鏡檢查,發現黏膜有些病變、不平整或是有小小的潰瘍,經過切片才發現有癌細胞,也有些是做健康檢查發現的。不過胃癌到了中後期,會出現明顯胃痛、胃口不好、體重減輕及解黑便的情況,甚至病人會因癌細長在不同部位,出現吞嚥困難、嘔吐的情況。胡炳任提醒,有些早期症狀應多加留意,比如體重減輕、食欲變差或是有黑便。黑便是因為腸胃道出血,較嚴重的胃潰瘍及胃癌都有可能出現;體重減輕則不僅胃癌會發生,是所有癌症患者都會有的現象,因此,若有體重減輕合併黑便的情形,就要特別注意,及時就醫。胃癌高危險群,建議一年做一次胃鏡檢查。胃鏡已是一項技術成熟的檢查,朱允義指出,對於高危險族群來說,胃鏡檢查是第一優先,並建議高危險族群一年做一次檢查。胡炳任說,雖然胃癌盛行率不如大腸癌普及,但若年紀在50歲以上、有食欲不振、噁心嘔吐、家族病史者可盡早做胃鏡檢查。現行胃鏡檢查有麻醉及無麻醉方式,病人經過醫師評估沒有呼吸道、心血管疾病等不適合麻醉的情況,基本上都能選擇麻醉檢查,以減少胃鏡檢查時喉咽部不適。由於麻醉屬於自費項目,依照不同醫療院所,費用落在2千至4千元不等。朱允義透露,台灣20年前幾乎沒有無痛胃鏡檢查,病人都是清醒狀態做檢查,或只是在喉嚨噴一些局部麻醉劑就「吞」胃鏡,因此有些病人,尤其是年輕患者咽喉反應較明顯,或是因胃腸道蠕動收縮,造成檢查困難,病人因此不敢再接受後續檢查。後來有輕、中度減痛或無痛的胃鏡檢查出現,能讓病人較舒服地接受檢查,他提醒有症狀者,及早檢查才能發現病灶。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09-01 醫療.消化系統
八至九成胃癌來自幽門桿菌 一表看懂4種常見檢測法差異
衛福部統計,高達八至九成胃癌的致病因子為幽門桿菌,台北榮總內科部胃腸肝膽科主任羅景全表示,以往須透過胃鏡檢查,確認為幽門桿菌導致胃潰瘍,健保署才給予殺菌藥物給付;自今年8月1日起,放寬為以呼氣碳13、糞便抗原檢查、上消化道內視鏡切片檢查發現幽門桿菌陽性者,均能獲得二周的藥物治療給付,預估5萬多人受惠。胃癌高風險群1.有胃癌家族史者。2.50歲以上民眾,尤其是男性。3.居住於胃癌高發生率地區者。感染幽門桿菌會增加胃潰瘍、胃癌風險,目前檢測方式分為侵入性及非侵入性:侵入性檢查胃鏡檢查:取病理切片或取胃中的細菌培養,觀察有沒有幽門桿菌。非侵入性檢查1.碳13尿素吹氣法.須空腹至少2小時,喝一杯藥水等待半小時,對著袋子呼氣即可檢測。.目前準確度最高的檢測方式,亦可用於評估除菌後效果。.非侵入性檢查中費用最高者。2.幽門桿菌糞便抗原檢測.檢測糞便中幽門桿菌抗原,可了解幽門桿菌感染狀態,也可於除菌後用來評估除菌效果。.檢測費用相對較低。3.抽血檢驗.檢測血清裡有沒有幽門桿菌抗原,但此方式無法區分是曾經或持續感染,若陽性仍須再以碳13尿素吹氣法或糞便抗原檢測確認,檢測費用最低。抗生素殺菌成功率八至九成,可用碳13吹氣確認。幽門桿菌治療方式,目前為採用抗生素合併抑制胃酸藥物,可以使用三合一或四合一藥物治療,依衛福部「胃幽門螺旋桿菌篩檢指引」,目前幽門桿菌第一線治療建議使用四合一治療,包括10至14天鉍劑四合一治療或14天非鉍劑四合一治療;若第一線治療未成功滅菌, 第二線治療則會使用鉍劑四合一療法或左旋氧氟沙星(levofloxacin)三合一或四合一療法。新北市立土城醫院胃腸肝膽科主治醫師黃柏翰表示,治療幽門桿菌需使用抗生素,服藥時間約10至14天,目前藥效殺菌率可達八至九成,但服藥後需停藥一周,再進行碳13吹氣檢查,確認是否殺菌成功。羅景全說,如果療效未達九成,可能與藥物劑量、服藥時間不夠久或體內已有抗藥性等有關。建議服藥治療後,除採用碳13吹氣檢查確認殺菌成效外,也可以利用胃鏡再次檢查有無出現病變。幽門桿菌篩檢試辦計畫,下半年將啟動。羅景全說,依台灣消化系醫學會最新「胃幽門螺旋桿菌篩檢指引」,建議胃癌高風險群應優先篩檢幽門桿菌,包括一親等有胃癌病史者、50歲以上、居住於胃癌高發生率地區者。他提醒,50歲以上民眾罹患胃癌的風險相對增加,應特別注意。為早期發現體內有無幽門桿菌,進一步防治胃癌,黃柏翰表示,衛福部國健署於今年下半年,將在部分縣市進行幽門桿菌篩檢試辦計畫,目前針對45至74歲民眾,以糞便篩檢方式檢查幽門桿菌,期盼透過此計畫找出帶菌者進行治療,以有效降低胃癌發生風險。殺菌成功後,可能再感染幽門桿菌嗎?依研究顯示,在台灣經治療幽門桿菌族群中,再吃進細菌感染的比率,一年約有2%至3%。羅景全表示,幽門桿菌的感染與環境衛生、年齡、區域性密切相關,如盛行率較高的地方,可能50%-60%的居民都有感染;但若衛生環境較佳的地方盛行率可能只有20%,因此各地盛行率可能有很大差異。服藥消滅幽門桿菌後,是否就不會罹患胃癌?羅景全說,如能有效殺死幽門桿菌,將可以降低胃潰瘍、胃癌前期病變及胃癌發生機會;但若有胃癌家族史,或已有萎縮性胃炎等癌前病變,即便殺菌後,仍須依嚴重程度每一至三年定期檢查,以便及早發現與治療。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09-01 醫療.消化系統
盛行率約3成!胃發炎的重要源頭跟它有關:為第一類致癌物
根據國健署癌症登記報告,全台每年新增胃癌個案數約4000人,而近九成胃癌是幽門桿菌所致。過去民眾必須經胃鏡檢查才能獲得除菌藥物健保給付,健保近期將給藥給付條件將放寬,希望藉此根除幽門桿菌、減少胃癌發生。幽門桿菌是什麼?為什麼會出現在胃裡?傳染途徑是?元氣周報帶你認識這個躲藏在胃裡的小惡魔。衛福部最新公布112年國人十大癌症死因,胃癌位居第八名,死亡人數2327人,死亡率為每10萬人有10人,每年新增患者達4000多人。新北市立土城醫院胃腸肝膽科主治醫師黃柏翰表示,高達八至九成胃癌的致病因子為幽門桿菌,但感染幽門桿菌後幾乎沒有症狀,若能透過篩檢及早治療,可以降低胃癌發生風險。找出感染者給予治療,能降低胃癌發生率。台大醫院曾經整合國內多家醫學中心進行幽門桿菌篩檢,結果發現國內成年人幽門桿菌盛行率約為30%,估計全國約有579萬人遭到感染。黃柏翰表示,就臨床觀察盛行率介於30%到50%,若找出感染者給予治療,胃癌發生率能再降低。幽門桿菌是一種革蘭氏陰性的螺旋狀桿菌,主要生存於胃與十二指腸連接處的幽門部位,它具有在胃酸的強酸環境下的生存能力,因此,整個胃部都是它的生存空間。幽門桿菌也常寄生在胃黏液或胃黏膜細胞,而它具有鞭毛可在胃黏膜中螺旋前進,進而破壞胃黏膜表皮細胞,造成胃炎、胃癌。因此,世界衛生組織(WHO)及國際癌症研究機構於1994年將幽門桿菌列為第一類致癌物。反覆慢性胃炎、胃潰瘍,最終演變成胃癌。「幽門桿菌是造成整體腸胃道發炎的最重要源頭。」黃柏翰說,胃部遭幽門桿菌感染後,隨著病情進展,將開始產生慢性胃炎、胃消化性潰瘍及十二指腸潰瘍,進而出現萎縮性胃炎病變,以及胃黏膜腸上皮化生等癌前病變,此為胃黏膜上皮細胞因長期發炎出現變異,演變成腸黏膜的上皮細胞,最後將進展成胃癌。多因「吃進去」而感染,接吻傳染力不高。黃柏翰指出,幽門桿菌傳播主要是「吃進去的」,為經由糞口、口口傳染,若是家庭中有成員感染幽門桿菌,家人一起用餐,又沒有分公筷母匙,或一同生活密切接觸,就有可能一人感染、全家中獎。因此,大部分感染者多是在孩童或青少年時期受到家族成員傳染,體內已帶有細菌,尤其若媽媽為帶菌者,傳播給子女的風險更高;當然也有可能是成年後吃進幽門桿菌,造成感染。台北榮總內科部胃腸肝膽科主任羅景全提醒,尤其父母、祖父母應嚴禁咀嚼食物後,再餵給孩子、孫子吃,降低幽門桿菌傳播的機會。如果家中有人感染幽門桿菌,其他家人是否應自行篩檢?羅景全說,這應考量成本效益的問題,但若出現腹痛、消化不良、噁心、嘔吐等腸胃道症狀,建議到醫院進行檢查。既然幽門桿菌可以經由口口傳播,那麼「接吻」有沒有可能感染幽門桿菌?黃柏翰說,依目前醫學研究「沒那麼明確」,但理論上不能排除,也是有機會的,只是透過接吻的傳播率不高,幽門桿菌的感染需要於生活周遭長時間的暴露、累積。感染者多數無症狀或不明顯,需透過採檢確診。大部分感染幽門桿菌患者症狀並不明顯,即使有症狀,也是常見的消化不良、打嗝、噁心、腹痛、腹脹、胃酸逆流等類似腸胃炎的不適感,黃柏翰說,單靠症狀來察覺幽門桿菌,在實務上有困難。因此,臨床上發現感染幽門桿菌,多半是透過健檢,或經胃鏡檢查發現胃潰瘍時,再進一步採檢而確診。黃柏翰提醒,若是出現食欲不振,或是餐後容易有飽脹感,或是吃一點食物就很飽,餐後會嘔吐、解黑便,甚至是體重於最近一至三個月減輕三至五公斤,或是減少總體重的5%,應懷疑是罹患胃癌。預防幽門桿菌感染1.注意飲水衛生,避免飲用地下水、山泉水等。2.生食較容易帶有幽門桿菌,建議盡量不要生食,如生魚片、生菜沙拉。3.不管外食或在家用餐,不要共用餐具,遵守公筷母匙。4.如廁後、用餐前落實勤洗手。5.選擇衛生乾淨的用餐場所。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08-19 醫療.消化系統
幽門桿菌治療好後就不會再復發?教授解析復發及再感染的差別
我在2024-7-26發表無症狀幽門桿菌感染要治療嗎,臉書朋友Arquic Fingerprint留言:我之前胃鏡檢查後發現有胃潰瘍及幽門螺旋桿菌,經抗生素殺菌跟治療後已康復,但往後因健檢的不同腸胃科醫師都說,治療好就不會再復發了。我知道"不會復發"只是簡單的指復發機率低,不是絕對不復發。但我好奇的是,飲食、環境或衛生髒亂的接觸不就正是罹患幽門桿菌主因嗎?如果患者治療好了仍維持原本的生活,為何不是請曾感染者定期檢驗是否再度感染呢?除了現今因追蹤統計數據顯示復發機率低所以醫師較放心外,想請問教授,是否有什麼研究指出為何抗生素治療好了會讓復發率不高?抗生素治療不太可能產生抗體吧。我先回答「抗生素治療不太可能產生抗體吧」。抗生素的作用是殺菌,所以抗生素治療當然不會讓身體產生抗體。但是,幽門桿菌感染是會讓身體產生抗體,只不過幽門桿菌卻有辦法克服抗體,造成再感染。也就是說,感染過幽門桿菌的人並不會因為有了抗體而不會再次被感染。請看2016年發表的Helicobacter pylori overcomes natural immunity in repeated infections(幽門螺旋桿菌在反覆感染中克服自然免疫力)。再來,我需要解釋「復發」這個詞。一般來說,「復發」是對等於英文的Recurrence,但在特定的情況下,「復發」卻需要翻譯成Recrudescence。事實上,Recurrence是包含了Recrudescence和Reinfection(再感染)。Recrudescence的意思是「在成功根除幽門桿菌感染後,殘餘的細菌死灰復燃」。Reinfection的意思是「在成功根除幽門桿菌感染後,外來的細菌造成二次感染」。(註:所謂的「成功根除」指的是檢測呈陰性,而不一定是「百分之百清除」)DNA fingerprinting(分析細菌的DNA)是唯一能精確區分Recrudescence或Reinfection的方法,但臨床上是不可能給每一個病患做DNA fingerprinting。所以,為了方便起見,凡是在一年內出現的Recurrence,就被歸類為Recrudescence,而凡是在一年後出現的Recurrence,就被歸類為Reinfection。大致上來說,幽門桿菌的Recurrence rate(復發率)是介乎2到10%之間,而已知的正相關因素是:落後國家、低收入、環境衛生不良、少數族裔、低教育水平、高外食頻率、不定時飲食、年紀、家人有幽門桿菌感染。至於讀者所問的「是否有什麼研究指出為何抗生素治療好了會讓復發率不高」,答案是有很多相關研究。請看下面這些論文:2017年Low Re-infection Rate of Helicobacter pylori after Successful Eradication in Thailand: A 2 Years Study(泰國成功根除幽門螺旋桿菌後再次感染率較低:一項為期兩年的研究)Helicobacter pylori recurrence after eradication in Latin America: Implications for gastric cancer prevention(拉丁美洲根除幽門螺旋桿菌後復發:對預防胃癌的影響)2019年Eradication rate of Helicobacter pylori reinfection in Korea: A retrospective study(韓國幽門螺旋桿菌再感染的根除率:一項回顧性研究)Recurrence of Helicobacter pylori infection: incidence and influential factors(幽門螺旋桿菌感染復發:發生率及影響因素)。Rate and predictive factors of Helicobacter pylori recurrence: Analysis of a screening cohort(幽門螺旋桿菌復發率和預測因子:篩檢隊列分析)。Helicobacter pylori recrudescence and its influencing factors(幽門螺旋桿菌復發及其影響因素)2020年Helicobacter pylori Recurrence after Eradication Therapy in Jiangjin District, Chongqing, China(中國重慶市江津區幽門螺旋桿菌根除治療後復發情形)Long-term follow-up of Helicobacter pylori reinfection and its risk factors after initial eradication: a large-scale multicentre, prospective open cohort, observational study(初步根除後幽門螺旋桿菌再感染及其危險因子的長期追蹤:大規模多中心、前瞻性開放性隊列觀察性研究)2024年Recurrence Rate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Helicobacter Pylori Infection After Successful Eradication in Southern Coastal China(中國南方沿海地區成功根除幽門螺旋桿菌感染後的復發率及影響因素)Recurrence of Helicobacter pylori following successful eradication and clinical outcomes in Korean patients(韓國患者成功根除幽門螺旋桿菌後復發及臨床結果)Recrudescence and Reinfection After H. pylori Eradication Treatment(幽門螺旋桿菌根除治療後的復發與再感染)原文:幽門桿菌復發及再感染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07-24 焦點.元氣新聞
凱米颱風來了!全台各大醫院門診開診情況一覽
中央氣象署在23日中午發布中度颱風凱米陸上颱風警報,許多活動及航班都已宣布周三、周四取消。而以往遇颱風宣布停班,各醫院門診大多也會視情況取消或縮減門診。《元氣網》以下以下整理北部各大醫院看診情形,民眾若有相關問題可查詢醫院官網公告或洽醫院總機。台大醫院●總院、兒童醫院開設颱風門診(可上網查詢開診診次),急診及住院服務照常,健檢暫停。各項門診檢查除抽血與一般X光檢查外,其餘停止服務。.颱風停班時各科部採部分開診,如已預約病友無法到院,可於一個月內到院現場掛號看診。.牙科已預約病友,請待恢復上班後洽02-23123456轉67716、67717約診改期。.已排定檢查,若因颱風取消者,請於上班時間(周一至周五上午8時至下午5時),直接致電檢查說明書(預約單)上之聯絡電話,重新安排檢查日期。.台大部分門診開診查詢:https://www.ntuh.gov.tw/ckfinder_file/OPD/files/typhoon/typhoon1130724.pdf●台大癌醫:.門診採部分開診.部分門診停診,原欲看診病友可憑掛號預約單,於一個月內至聯合服務中心櫃檯辦理加掛原醫師門診。且颱風當日門診不計爽約。榮總體系●台北榮總:停診,各項檢、查驗暫停,急診照常。●台北市立關渡醫院:門診暫停,急診加強服務。 三軍總醫院體系●三軍總醫院:24日各院區全面暫停門診服務,急診照常服務,如有就診疑義,請來電02-8792-3311詢問。●三總松山分院:急診正常,門診診次及門診部分檢查暫停長庚體系●台北長庚:開設颱風特別門診,其他門診服務暫停,急診及住院服務照常。●林口長庚:開設颱風特別門診,其他門診服務暫停,急診及住院服務照常。●基隆長庚:基隆市宣布若停止上班上課,則基隆及情人湖院區門診、檢查全面暫停服務。●新北市土城醫院:新北市政府宣布停止上班時,將開設天災特別門診,另入住院、手術、急診則正常服務。北醫體系●北醫附醫:24日門診、檢查、健檢暫停服務;開設颱風特別開藥門診;急診、住院照常服務。●雙和醫院:24日上午及下午開設內科、外科、家醫科及兒科各一診,夜間門診暫停,手術、洗腎、急診和住院服務照常辦理。●萬芳醫院:24日含門診、復健治療、門診手術、健檢、檢驗檢查暫停,急診、住院、洗腎及接生與緊急醫療業務正常服務。北北基其他醫院●國泰綜合醫院:7月24日門診、各項檢查暫停,急診、住院服務照常●汐止國泰綜合醫院:7月24日門診、各項檢查暫停,急診、住院服務照常●新光醫院:一般門診停診、各項門診檢查暫停。●馬偕醫院:若雙北地區已宣佈停班,僅開設少數颱風門診、夜診停診、急診及住院照常提供服務,手術、健康檢查及相關排程服務異動請上官網查詢。●亞東醫院:全天停班資訊:上午、下午開立颱風特別門診、夜間停診。若颱風遠離,新北市宣佈下午或夜間恢復正常上班資訊:該時段門診配合恢復正常開診。●振興醫院:24日開立內、外科門診,上、下午各一診,急診照常服務。●台安醫院:24日休診一日,停上所有門診、手術、健診及檢查,住院、急診及血液透析照常。於上班時間撥打02-2771 8151掛號專線及檢查單位電話,重新預約門診及排檢。●書田診所:門診照常,正常看診●和信醫院:考量癌症病人治療需求, 24日治療、檢查及住院均照常服務●台北慈濟:門診、抽血檢驗、排程檢查、門診手術、預防醫學中心健檢均暫停服務,社區長照服務機構、居家長照服務機構、長者健康檢查暫停一天。住院、急診維持正常服務(住院中心櫃台:02-66289779,分機5822~5825)。●恩主公醫院:開設颱風特別門診;住院、急診、手術室及洗腎維持正常服務,其餘門診暫停服務。。桃園縣市醫院●部立桃園醫院:門診、抽血、慢簽領藥等,暫停服務。住院、急診照常運作。預定住院病患請至急診櫃台辦理。●敏盛醫院:門診、檢查及門診手術暫停;急診、住院、手術及透析正常服務。●聯新國際醫院:全天停止門診服務,急診及住院業務照常,如有緊急醫療需求,可到該院急診室就醫。●聖保祿醫院:門診停診,急診照常;因颱風日門診停診,致已掛號病人未能到診,可於一週內加掛同醫師。●天晟醫院:門診、復健治療、健檢中心停診;急診、住院、血液透析中心照常。新竹市各大醫院●新竹台大分院:急診照常,門診停診,僅開設內科、兒科各1診,其餘疫苗施打及各項檢查停止;生醫醫院竹北院區急診照常,門診停診,僅開設內科、兒科各1診,其餘疫苗施打及各項檢查停止;生醫醫院竹東院區急診照常,門診停診,其餘疫苗施打及各項檢查停止。●新竹馬偕暨醫院:照常提供門診、急診、住院、檢查及各項醫療服務;新竹市立馬偕兒童醫院門診、急診、住院、檢查及各項醫療服務也照常。●新竹國泰醫院:門診、檢查、復健治療暫停一天服務,不過急診和住院服務照常。●南門綜合醫院:門診時間調整為「早診」胸腔內科醫師許安祥、外科醫師侯永基、兒科醫師吳順安;「午診」腸胃肝膽內科醫師許丁壬、大腸直腸/外科醫師陳威利、骨科醫師莊永清;「晚診」神經外科醫師林峻賢、兒科醫師吳順安。台中各大醫院●童綜合醫院:全天停止門診,但住院、急診、手術、洗腎與內視鏡、放射檢查等業務照常服務。慢性處方箋病患有缺藥問題,可至梧棲院區急診室掛號167診「凱米颱風特別門診」。●豐原醫院:24日上午特別門診內科、外科和婦產科,下午與夜診暫停;放射、檢驗、慢性病連續處方箋領藥限上午;住院、開刀、洗腎和腸胃鏡檢查都照常,急診24小時正常服務,交通車接駁停駛。高雄各大醫院●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高醫):24日開設天然災害彈性門診,夜間門診停診,健康管理中心及復健門診全日暫停服務;血液透析室服務,及急診、住院與手術全日照常服務。門診預約的病友如無法如期就醫時,院方可協助一個月內加掛。●高雄長庚醫院和鳳山醫院:24日設颱風特別門診,其餘門診服務均暫停,急診則24小時提供服務。原已預約之民眾不保留亦不列入未到診計算,可於颱風解除警報後一個月內,持預約單至櫃檯加號,或另於網路、APP預約掛號。●義大醫療體系醫院:採彈性開診,實際開診科別民眾可先至義大醫療財團法人官網查詢,或撥打(07)615-0911確認欲看診科別的開診狀況。原已預先排定的抽血檢驗、各項檢查、門診手術,及住院、急診、洗腎作業,照常提供服務;健診中心暫停提供服務。●高雄榮總:24日僅開設颱風特別門診,住院、急診正常服務,所有門診、約診、檢查、檢驗暫停,原預約掛號、排程皆取消。原定檢查、檢驗與門診手術,請民眾於上班時間聯繫排程單位,另行安排時間。如須回診,請於4周內持停班當日的掛號資料至掛號櫃檯加診。
-
2024-07-21 養生.健康瘦身
胃袖狀切除、Y型胃繞道、單接口胃繞道 詳解常見減重手術優缺點
胃袖狀切除(胃縮小、縮胃)即是俗稱「胃縮小手術」,是將胃大彎處大部分的胃切除,只剩下一條細細長長、像袖子一樣的小胃,因此稱為胃袖狀切除手術。切除後,剩下胃的體積約100至150c.c.,因此術後只能吃少量的東西。因為切除的胃包含會分泌刺激食欲荷爾蒙的細胞,術後食欲也會降低。近年研究顯示,胃袖狀切除術後,胃腸道蠕動和荷爾蒙分泌改變,對糖尿病等代謝性疾病也有改善效果。優點.較胃繞道手術安全,併發症少(1至3%),死亡率低(約0.1%)。.胃飢餓荷爾蒙(ghrelin)分泌降低,減少飢餓感。缺點.胃一旦切除,無法再回復。.術後可能會有胃食道逆流。手術效果:術後一年約可減輕25到35%體重。禁忌症:進行性胃潰瘍、嚴重胃食道逆流。Y型胃繞道手術手術主要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將胃分成一個約30到50c.c.的小胃和剩下的大胃,只有小胃會有食物經過;第二部分是改變小腸的結構及方向,使150到200公分的小腸不參與消化與吸收,病人吃得少,消化吸收又差,是目前常用減重手術中效果最好的。 優點.減重效果較好且快。.治療糖尿病效果較佳。缺點.手術較複雜,術後併發症(1~5%)及死亡率(0.3~1%)較高。.有微量元素吸收不足問題,易產生貧血及其他併發症,需長期補充鐵、鈣、葉酸、維他命B群等營養素。.術後胃下半部無法做胃鏡檢查,此處胃癌不易早期發現。手術效果:術後一年約可減輕30到35%體重。禁忌症:有胃潰瘍、胃癌家族史或接受過胃部手術者,需詳細評估考量。單接口胃繞道手術國際代謝減重外科聯盟及美國代謝減重外科醫學會於2020年後認可的減重手術術式。手術先切割出一條新的細長狀胃管,再將大約200公分的小腸繞道後與小胃管相接,減少食量及消化吸收來達成減重目的。減重及糖尿病改善效果較胃袖狀切除手術好,手術較Y型胃繞道簡單,但有膽汁逆流的問題,且與Y型胃繞道相同,長期有營養素缺乏、吻合處潰瘍及傾倒症候群等風險。優點.減重效果好且快。.輕度肥胖糖尿病治療效果較好。.手術較Y型胃繞道簡單。缺點.術後可能合併有膽汁逆流、吻合處潰瘍、傾倒症候群。.術後併發症(6%)及死亡率(0.3%)較胃袖狀切除高。.有營養份吸收不足問題,易產生貧血、骨質疏鬆及其他併發症。.術後胃下半部無法做胃鏡檢查,此處病兆不易發現。手術效果:術後一年約可減輕30到35%體重。禁忌症:有胃潰瘍、胃癌家族史或接受過胃部手術者需詳細評估考量。減重手術健保給付標準(109/5/1起).BMI≧37.5,或BMI≧32.5且合併有高危險併發症,如:第二型糖尿病患者其糖化血色素經內科治療後仍大於7.5%、高血壓、呼吸中止症候群等。年齡介於20到65歲。.須減重門診滿半年(或門診相關佐證滿半年)及經運動飲食控制在半年以上。.無內分泌系統異常或其他會造成肥胖的疾病。.無藥物濫用或精神疾病。.無重大器官功能異常並能接受外科手術風險。.精神狀態健全,經由精神科專科會診認定無異常。若符合上述條件,只需負擔部份腹腔鏡耗材費用、病房差額及健保部分負擔,約數萬到十幾萬元不等;若體重不符合健保標準或因糖尿病而自費接受手術者,目前國內費用約20多萬元。資料來源/台大醫院減重暨代謝手術中心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07-19 醫療.消化系統
胃痛還是肚子痛?胃鏡、超音波...要做哪種檢查?醫師公開3大胃部檢查與治療方法
根據衛福部公布的癌症登記報告,胃癌(stomach cancer、gastric cancer)在所有癌症中發生率為第8名,癌症死亡率排名第8名,好發年齡大部分在50歲到70歲之間。 胃癌是胃長期、慢性發炎,進而造成慢性萎縮性胃炎或黏膜腸上皮化生的癌前病變出現,最後導致胃癌。臺安醫院胃腸肝膽科醫師鄭以勤指出,胃癌大部份都是與後天飲食及「幽門螺旋桿菌」感染有關!許多人搞不清楚胃痛和肚子痛的差異,其實從痛的位置就能大致區分疾病的種類,一般胃痛的位置都是在上腹部,也就是肋骨以下、肚臍以上的位置。胃痛的表現方式也有很多變化,例如空腹痛或是飽痛就可以在診斷時做為重要參考依據。長期胃發炎,是否會進展為胃癌?「胃癌四部曲」為「慢性萎縮性胃炎」、「腸化生」、「分化不良」,最後以每年6%的機率發生胃癌。 慢性、萎縮性胃炎:長期抽煙等不良生活習慣、幽門螺旋桿菌等慢性致炎物質造成慢性胃發炎,甚至胃也會因長期發炎而慢慢萎縮,出現「萎縮性胃炎」(不可逆的改變)的情況。 *急性胃發炎:有明確的原因引起,若無再接觸致病原因的狀況下,通常一個禮拜胃粘膜就會自己修復;慢性胃發炎:急性胃發炎若兩個禮拜甚至一個月內持續發生,就可能演變為慢性發炎或萎縮性發炎。 腸化生:胃萎縮後,小腸粘膜會跑進胃裡,稱為「腸化生」,而這也被認為是胃癌的癌前病變。 分化不良:若出現腸化生,再加上分化不良的狀況,如細胞已經有異常的增生,其形狀和排列結構有明顯的改變。此時每年的胃癌發生率為六%。 雖說腸胃病變分為四部曲,但並非一定要經過這四步驟才會演變為胃癌,「瀰漫型胃癌」就是特例。瀰漫型胃癌好發在年輕人身上,與遺傳有關,較著名的案例是拿破崙。一旦發現家中有這類型、年輕型的胃癌,患者一、二等親就需要就醫進一步檢查。 至於十二指腸潰瘍會不會引發胃癌風險?不會,因胃癌主要是與幽門螺旋桿菌有關,只是十二指腸的潰瘍,有九成機會找得到幽門螺旋桿菌。比較要注意的是,十二指腸潰瘍若反覆潰瘍,就容易造成胃出口的阻塞,進而引發消化嚴重不良、體重減輕的狀況。 胃部檢查與治療胃部的檢查包含許多層面, 非侵入性檢查方式:抽血、吹氣、糞便抗原篩檢,但這些方法僅能知道有無幽門螺旋桿菌威脅,因此需要更進一步的檢查 內視鏡(胃鏡):可以檢查出慢性發炎、癌前病變等情況,同時也能採樣 超音波檢查:除了胃,需要檢查膽道等他處時會一併使用在幽門螺旋桿菌的治療上,採抗生素治療為主,有四合一治療與三合一治療等治療方式。不管是四合一、三合一的抗生素治療,吃個一到兩週後,接著吃胃藥兩到三個月來鞏固治療,藥物治療結束後再進行幽門螺旋桿菌的檢測,若無細菌侵襲,就是治療結束。 四合一治療:三種抗生素加一種胃藥,一週治癒機率為九成 傳統三合一治療:兩週治癒率才能提高到八成近九成但是未來還是可能再次感染幽門螺旋桿菌,只要衛生習慣不良,接觸的細菌量多、當下免疫力不佳,就可能再次感染。 【延伸閱讀】常肚子痛、消化不良...是「胃潰瘍」還是「胃癌」?用「1關鍵」判斷,出現這症狀就該做胃鏡檢查
-
2024-06-26 焦點.焦點
醫病平台/遭遇不信任的醫病關係的心路歷程
【編者按】:本週有不同主題的三篇文章。一位長年關懷病人,對醫療工作熟悉的牧師以彰化基督教醫院的蘭大弼醫生在1995年彰化基督教醫院創辦110週年時,告誡台灣醫師的一句話「醫生,請多看我一眼!」來抒發他對醫師的建議:醫師的關懷眼神對不安的病人是無可取代的。→想看本文一位中生代內科醫師以自己與病人、家屬的互動遭遇到挫折的兩個案例,體驗到隨著疾病的進展,臨床症狀的多樣性,對病人、家屬、醫師及其團隊的耐性都是一大考驗,而深深領會到醫病關係需要多一點時間、耐心來經營,醫療行為才能在醫病互信下順利進行。一位長年關心社會大眾心理健康的精神科大師分享他以多年的臨床經驗,幫忙病人應對人生大小考驗,及時善用定靜的腦—精神功夫,穩住陣腳,發揮頭腦思考、判斷能力,逐步構建人生的轉折方向,並進而學會在日常生活中,進行自我療瘉的保養頭腦功夫、創造維持「腦明」的一種自我療瘉的方法。近來,在臨床照顧病人上,遇到了兩例有點挫折的案例,反思醫病關係建立在互相信任的基礎上真的需要多一點時間來經營。隨著疾病的進展,臨床症狀的多樣性,相當考驗病人及其家屬對醫師及其團隊的耐性,醫療行為在醫病互相信任下進行才會比較順遂。第一位是一位八十多歲的阿婆,因為嚴重的心灼熱以及上腹痛來急診就醫,在急診作完胃鏡後就收住院醫治,隔天早上查房我看胃鏡的影像看起來算是輕度的胃食道逆流以及胃部有表淺性潰瘍而已,值班時也有開立氫離子幫浦抑制劑(一種效果良好的胃酸抑制劑),但是症狀並無緩解的情況而且這種症狀讓她很困擾以致無法入睡,從心口到全身都很灼熱,整個人都感覺很不舒服,但無法很清楚地說是哪邊不舒服。我內心一直覺得很奇怪,胃鏡的影像無法完全符合臨床表現,當下加入制酸劑來中和胃酸,然後再思考到底還有什麼問題還沒有釐清的。然而,看到她的心跳都偏快,再檢視她所服用的自備藥物後,發現到她曾經因為甲狀腺癌做過甲狀腺全切除,有在服用甲狀腺素。於是我預計於隔天抽血檢驗甲狀腺素來證實是否甲狀腺素服用過量。當晚,病人還是因為症狀沒有改善,而坐立難安以致半夜睡不著覺,陪病的孫女其實看病人這樣不舒服也很焦慮,向護理師以及值班醫師反應,症狀也無明顯改善,於是當下脾氣也上來了,連打掃的清潔人員也受遷怒波及。早上到護理站準備要去查房訪視這位病人時,護理師就有先跟我提及清晨時所發生的事。一進去病房時,除了陪病的孫女外,又多了一位女兒,一開始口氣也有點不是很友善,我就跟她解釋,目前的症狀偏向是甲狀腺素過量,因為這些症狀幾乎是甲狀腺亢進時所常見的不適感,今早也有抽血送驗了,只是檢驗結果出來還需要等幾天的時間,目前就先把自備藥的甲狀腺素減量。病人女兒說,可是這個劑量前些日子才從某醫學中心的醫師因為抽血甲狀腺素不足所調整過了,減量會不會造成甲狀腺不足?我回答,先減個幾天也不至於造成多大的危害,而且目前的情況我認為是甲狀腺素過高造成的,密切觀察症狀的變化再做調整。經過溝通之後,他女兒就接受當下的解釋,病人經過這樣的處置之後,症狀也逐漸改善,甲狀腺素檢驗結果也顯示甲狀腺素是升高的,因為病情好轉,家屬對我們就逐漸有信任感了,也覺得我們真的有幫病人找原因解決問題。經過治療後,病人也穩定出院休養了。第二個例子是六十多歲的大哥,前次因為肺炎住院,在住院期間提及吞嚥困難又體重下降而做了胸部電腦斷層,發現食道中段處有增厚的情形,因為肺炎呼吸急促,幾近呼吸衰竭,所以沒有安排胃鏡檢查,出院後回診才由胸腔科轉來我的門診,希望能安排胃鏡確定是否有食道癌的可能性。在出院後,因持續吞嚥困難、進食量極少,家屬希望能住院打個營養針,而且做胃鏡時要以無痛麻醉的方式進行。檢視電腦斷層影像時,發現食道中段有明顯增厚及造成管腔狹窄,考慮到以一般管徑的胃鏡可能無法通過,而且怕口水分泌物會造成吸入性肺炎,於是將病人收住院治療。住院後,基本的抽血檢查發現病人有急性腎衰竭的情形,將點滴加量補充體液,家屬也希望所有的醫療行為能夠在最安全的情況下進行。我向他們提及在做胃鏡時有關呼吸道方面的風險,希望可以由麻醉科醫師協助,萬一呼吸道方面發生呼吸窘迫或是吸入性肺炎,麻醉科醫師可以立即處理呼吸道的問題以讓病人處在一個相對安全的情況之下,家屬也欣然接受。做胃鏡時,果然像預期的那樣,食道中段確實有個腫瘤造成狹窄,口水及分泌物累積在狹窄處之上。切片之後,也是盡量將分泌物抽吸掉,過程中還曾發生因分泌物嗆咳造成低血氧的狀況,還好有麻醉科醫師協助,血氧在麻醉甦醒時慢慢回升。做完胃鏡後向家屬解釋,這個食道病灶看起來九成是惡性的,如果切片病理報告確定是食道癌,將會再安排正子攝影來進行分期,之後再根據期別再進行治療計畫。傍晚查房時,家屬反應病人有吐一點血及有血尿的情況,我解釋切片會有一點流血,大出血的可能性不大。至於血尿,肉眼看起來稍微有粉紅色,不是很像血尿的樣子,我再驗個尿沉渣看看裡面有沒有紅血球來確定是不是血尿,結果顯微鏡下檢視是沒有紅血球的存在,故沒有血尿的情況。接下來幾天,也沒有吐血的情形,腎功能也明顯改善了,於是我將檢驗結果印出來給家屬,家屬也相當開心。然而,在有天清晨,病人又吐出一些血,家屬對值班同仁處置不是很滿意,在我到護理站準備查房時,護理師就先跟我告知家屬希望轉院而且已經在收拾東西了。到了病房之後,家屬說又吐血以及血尿,我看尿壺裡的尿液顏色也沒有很明顯血尿便說:「看起來還好,沒有明顯血尿。」有位家屬就立即不是很客氣地說:「哪裡還好?」另一位家屬又問:「目前是第幾期?為什麼胃鏡做完不能知道到底是第幾期?」我回答:「上次有跟你們說過,會幫你們做正子攝影,就能比較精確地看是否有轉移,但就電腦斷層的影像,可以說至少是第三期,胃鏡只能看到病灶進行切片,無法知道是否有轉移到其他地方。」之後把病理切片的初步報告印給他們看,週五早上的切片,週一下午就出爐了,其實都有一步一步地在幫病人擬定診斷的計畫。當下是個不信任的局面,我也不強求病人一定要在我這邊治療。考慮到罹癌的病人及家屬本身也很辛苦,也能體諒他們的心境,就就照他們的要求進行,準備好轉院所需的資料以及影像讓他們帶走。後來想一想,病人凌晨時,是咳嗽後才有吐出血來,倒是比較像咳血而非吐血,這樣就高度懷疑是不是食道腫瘤侵犯到氣管造成廔管,如果是這樣的話,自己醫院的團隊及設備也比較無法處理這類的情況,及時讓病人轉到有足夠設備及人力的醫院接受治療也是件美事。直到近幾年,我逐漸能體會台語所說的:先生緣,主人福。每位與病人相遇及信任是種緣分,病人能信任我在我這邊得到解決當然最好,如果超出我的能力外,只要能夠讓他病情獲得改善,我也很樂見他們能夠尋求到更好的醫療環境。延伸閱讀2024/6/24 醫生,請多看看我
-
2024-06-24 焦點.杏林.診間
當醫師成了病患家屬/說不出「我愛你」卻自揭命是兒子救的 胃癌父讓頭頸癌召集人侯思任學會視病如親
「我平常開口腔癌的刀那麼多,清理傷口也不害怕,但那天我進去開刀房時,看到爸爸插著管子睡著,醫護人員圍繞在身旁幫忙,我心裡卻徬徨、腿軟。」大林慈濟醫院頭頸癌召集人、睡眠中心主任侯思任說,爸爸是一位嚴父,不輕易透露軟弱的一面,這是他第一次看到爸爸如此痛苦的表情。考試前一天 得知壞消息回想12年前,侯思任剛結束住院醫師訓練,到台北準備耳鼻喉科專科醫師考試。其實在考前兩周就已聽聞住高雄的爸爸因胃痛、解黑便就醫,打了點滴、吃了藥都沒改善,因此建議做胃鏡檢查,未料,在考前一天接到爸爸電話通知,檢查報告結果不好─胃癌第三期。即將考試的他相當焦急,緊急聯繫大林慈濟醫院負責的醫師,安排父親後續開刀治療規畫。跟其他專科考試不同,耳鼻喉科的筆試、口試結束後會立即放榜,一放榜,侯思任立刻南下協助父親處理就診開刀事宜。爸爸的手術很順利,切除五分之四的胃,後續接受放射線治療及化學治療。為就近照顧術後的爸爸,侯思任在醫院宿舍中騰出空間給爸爸休養,這段期間的關注,也讓爸爸了解到他平常的訓練、工作型態等。父胃癌12年 無復發跡象胃癌一般五年存活率不到兩成,但侯思任父親手術至今已經12年,狀況維持不錯,也沒有復發跡象,現在仍定期去大林慈濟回診,抽血檢驗癌指數、電腦斷層檢查、做胃鏡檢查等。爸爸曾經與侯思任分享:「每次回診時,都像犯人在等待法官審判,不知道還能活幾天?只能靜待宣判是死刑或是無罪釋放。」不只爸爸,侯思任當上主治醫師後,幾乎年年都有親人生重病。叔叔也面臨胃癌威脅,姊姊洗腎、外婆腎臟癌、舅子血癌都在大林慈濟治療,他不僅替外婆做CPR,還開立死亡證明,雖然醫院工作辛苦,卻有就近陪病、照顧的便利性。親人患重病 更視病如親歷經親人重病巨變,侯思任更了解病人家屬的焦慮及助感受。他看診細心,與病患培養出好交情,因而看診時間會比較長,尤其初診病人看診至少要20至30分鐘,晚上十點多才下診,已是家常便飯。口腔癌病人多有菸、酒、檳榔使用史,不少人術後仍難以完全戒除,他只能採嚴厲態度教育,「捅你一刀、把你家人都殺了的人,你怎麼還把他當朋友,每天叫他來家裡?」讓部分病人稱「侯醫師好兇」,但他依舊熱衷開刀,期待能改善病人健康,也感受工作價值。侯思任說,爸爸是非常古板的人,可能這輩子都無法說出「我愛你」這三個字,但因為這次生病,他輾轉得知爸爸都跟朋友說:「我這條命是兒子救的,要是沒有他幫忙,我可能已經不在世上了。」有別於難以把愛說出口的爸爸,如今也是爸爸的侯思任則要當個不一樣的爸爸,他與兩個兒子相處會適時表達愛,最大的盼望是孩子能健康長大,不要走偏。侯思任大林慈濟醫院頭頸癌召集人、睡眠中心主任照顧對象:父親。罹患疾病:胃癌第三期。發病時間:父親12年前65歲時發病。症狀:胃痛、解黑便。治療:手術切除五分之四的胃,接受放射線治療及化療。陪病心得:慎選醫師,決定治療後,就完全配合醫師的治療。家人給予精神上的支持。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06-23 焦點.元氣新聞
健保給付太低 有醫院支氣管鏡檢測儀器壞了卻不願修理
近一年多來,北榮胸腔科收治不少來自台北市某家區域醫院轉來的患者,特別的是這些患者均需做支氣管鏡檢查,因人數眾多,私下打聽後才知該醫院檢儀器故障已久,卻不願修理,因為支氣管鏡檢查給付偏低,做一個、賠一個,還不如將病人轉給醫學中心,還來得划算。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秘書長周昆達表示,支氣管鏡檢查難度高、耗時,但給付價卻不高,衛福部健保署自二○二一年起將支氣管鏡檢查給付點數從一六○○點調高至一六八○點。相較之下,胃鏡檢查則是從一五○○點提升至一五七五點,二種內視鏡檢查費用僅差一百元,但胸腔科醫師執行支氣管鏡卻需要花上數倍時間。周昆達說,執行支氣管鏡檢查時,患者局部麻醉時,需密切監視其呼吸狀況,包含前置作業,完成一項檢查至少半小時,難度較高,不小心還可能「鮮血淋漓」。至於胃鏡,門診花費五至十分鐘即可完成,給付點值卻差不多,難怪在台灣檢查量居高不下,去年逾百萬次,超過支氣管鏡檢查量四十倍。台大醫院胸腔科主任施金元表示,肺癌是胸腔科最常見的腫瘤疾病,衛福部將「低劑量斷層檢查」(LDCT)檢查納入成人癌症篩檢補助,受檢人數暴增,許多人檢查後發現小結節,而被轉至胸腔科,做進一步研判及檢查,但胸腔科醫師花時間判讀檢查影像,卻無額外給付,只能收取診察費。「胸腔內科自費項目少,工作報酬難符合工作負荷量。」施金元說,胸腔內科多採取藥物治療,少有自費醫材,即使每周開立上千萬元的藥物,醫師也無法抽成。有時收治其他醫院轉來的患者,光是審查影像學檢查光碟,就需一個小時,期待政府提升健保給付點數,才能留住年輕醫師。
-
2024-06-20 醫療.心臟血管
胃痛多年查不出原因,竟是腫瘤在心臟漂來漂去!不處理恐中風,出現3症狀快就醫
彰化縣62歲蔡姓婦人因胃痛近4 年來照了3次胃鏡,都查不出原因,後來覺得痛的位置靠近左胸,就到員榮醫院檢查,才發現左心房內有1顆2公分黏液瘤,再轉診到台中童綜合醫院由副院長鄭伯智醫師以達文西心臟微創手術切除,鄭伯智說,黏液瘤可能會造成中風,應盡速手術切除才能避免風險。胃痛多年查不出原因,竟是腫瘤在心臟漂來漂去蔡婦說,3、4年來一直隱隱感到左胸靠近胃部的地方不舒服,她以為是胃病,在多家醫院求診,接受過3次胃鏡檢查,但醫師都告訴她的腸胃沒有問題,5月間到員榮醫院向資深副院長、心臟內科張木信醫師求診,而檢查出心臟內有顆腫瘤,再轉介給在員榮駐診的鄭伯智副院長,鄭伯智檢查出她左心房有腫瘤。鄭伯智說,心臟黏液瘤的特質是質地鬆軟,隨時有破裂的可能,好發於左心房,在心室舒張時,黏液瘤經由二尖瓣滑進到左心室,心臟收縮時,又從左心室逆流回到左心房,腫瘤在心房跟心室間漂來漂去。有些黏液瘤會在漂動過程中破裂,而破裂的黏液瘤碎塊會隨著血流到處跑,鄭伯智說,如果漂到冠狀動脈會引起急性心肌梗塞,大部分的碎塊會漂到腦部動脈引發中風,少部分會跑到腎動脈,造成腎動脈梗塞,也有跑到肝臟、脾臟、胰臟及小腸,引起這些器官衰竭的風險,所以接受開心手術切除腫瘤是唯一治療的選擇。鄭伯智即為蔡婦進行達文西微創切除心臟腫瘤手術,術後隔天即轉入普通病房,且練習走路復健,心臟超音波證實心功能良好,很快出院返家。蔡婦說,回家後馬上能掃地、騎機車外出辦事情,鄰居都說很神奇,很感謝鄭副院長。心臟良性黏液瘤多半在心房中膈的左心房內,也是心臟中較深的位置,傳統開心手術要鋸開胸骨,傷口長達25公分,患者飽受疼痛及恢復緩慢的煩惱。鄭伯智表示,若以達文西手臂手術,可不鋸開胸骨結構,恢復也快。不處理恐中風,出現3症狀快就醫根據資料顯示,心臟黏液瘤並不常見,可能與基因遺傳有關,每年發生率為百萬分之一至兩百萬分之一,好發於中老年人,但也曾有不到20歲的年輕人罹患黏液瘤。鄭伯智說,心房黏液瘤的組織很鬆散,易因患者劇烈運動或用力咳嗽而讓腫瘤破裂,漂出心臟,阻塞全身動脈血管,所以最好一經診斷就及時治療,以免中風才後悔莫及,若有胸口悶痛、喘不過氣或頭暈等問題時,就應尋求醫師診治,也要定期接受健康檢查。
-
2024-05-26 癌症.其他癌症
50歲後突患糖尿病?稍一不慎6原因恐讓你成為胰臟癌高危險群
胰臟癌令人聞之色變,除了病程快、容易侵襲其他組織外,最可怕的是「初期通常沒有明顯症狀」,等到發現不對勁就診時,多數腫瘤已經超過2公分,有轉移現象,治癒的機率相對較低,五年存活率約5-10%。胰臟位置隱密、初期無明顯症狀,病變難發現。北投健康管理醫院副院長梁程超說,胰臟癌擴散速度快,約有80%的患者無法開刀,因為周邊血管、淋巴結、神經分布密集,切除腫瘤非常困難。從胰臟的結構和位置來看,因位在腹部深處,是一個狹長型腺體,鄰近腸胃消化系統,不適症狀常與胃病混淆。胰臟癌病變不易偵測,初期僅是反胃、消化不良、胃痛、食欲不佳等症狀。梁程超表示,常見病人主訴胃痛、腹痛,不舒服症狀時好時壞,自行購買成藥緩解,而到院就醫時,腹部超音波也難以發現病灶,因為胰臟位置隱身在腸胃道之後,不易看清楚全貌。胰臟癌症狀有哪些?.黃疸、皮膚變黃:腫瘤壓迫到膽管,或癌細胞侵襲到肝臟,黃疸指數飆升。.腹痛、背痛:若發生在胰臟的體部及尾部,會出現上腹、肚臍周邊疼痛,延伸到背部。.明顯暴瘦:腫瘤壓迫到腸胃,吸收能力變差,影響食欲。.糞便異常:小腸吸收障礙導致大便浮油,或膽管堵塞,糞便變成灰白色。黃疸症狀、糞便變灰白色,兩大觀察胰臟癌重要指標。當腫瘤變大時,會壓迫到腸道、膽管,前者會有噁心、嘔吐,伴隨著體重明顯減輕;後者則會出現黃疸、茶色尿、鞏膜變黃、皮膚變黃及搔癢。而膽管因為被堵塞無法排出膽汁,糞便會變成灰白色,梁程超提醒,糞便顏色也是觀察健康狀況的指標之一。另外,50歲後罹患糖尿病者,要特別提高警覺。梁程超強調,沒有家族史、飲食也正常的人,中年後忽然發生糖尿病是一個重要警訊,胰臟癌所分泌的物質,會引發血糖上升,兩者有很大的關係。誰是胰臟癌高危險群?1.吸菸、酗酒:癮君子的罹患機率是一般人2-3倍,喝酒會加速身體發炎反應。2.肥胖者:腹部脂肪會讓胰臟三酸甘油酯沉積,進一步造成脂肪胰。3.糖尿病:多數糖尿病患者有肥胖問題,血糖值增加,胰臟癌風險也增加。4.胰臟炎:胰液分泌不出去,影響消化道分解食物。5.飲食不均衡:經常攝取肉類及高糖、高脂肪食物,會增加胰臟發炎風險。6.工作環境:長時間接觸化學藥品,在化工廠、石油、石化業工作者,較易罹患胰臟癌。內視鏡超音波、磁振造影最能明確看到胰臟癌病灶。胰臟癌不易早期察覺,建議養成定期健康檢查的習慣,包括抽血、腹部超音波、內視鏡超音波、癌症腫瘤標記檢驗以及電腦斷層攝影、磁振造影。不過梁程超說,單靠抽血檢測、腹部超音波,還是無法百分百偵測早期胰臟癌,腫瘤標記也有偽陽性、偽陰性;電腦斷層雖然可以看到腫瘤,但是對小於1公分、甚至2公分的腫瘤,只能看到胰管擴張,無法定位腫瘤。目前,內視鏡超音波是最有效確診胰臟癌的工具,利用做胃鏡時,檢查消化道附近的器官,可以看到臟器表面以及利用聲波的變化了解腸胃道黏膜壁下的病灶。磁振造影檢查不具輻射線,可360度無死角完整評估胰臟,但檢查時間久且費用昂貴,較適合高風險族群。梁程超說,胰臟癌有年輕化的趨勢,有些人可能沒有典型症狀,他分享門診的臨床經驗,醫院每年都會透過健檢找出確診個案,患者雖然不解為什麼會罹病,但定期檢查追蹤是最重要的預防之道。胰臟癌治療趨勢:先用藥再開刀,以手術移除為目標。胰臟癌是惡性腫瘤中的大魔王,有「癌王」之稱,國健署於112年公布的十大癌症發生率,胰臟癌首次入榜,但死亡率長年高居第7、8名。胰臟的位置在腹部深處,鄰近肝、膽、腸、脾,躲在胃的後方,一般的超音波和胃鏡檢查很難發現異狀,等到上腹部疼痛或背痛、體重明顯減輕、黃疸等症狀出現,就醫診斷已是癌症晚期。胰臟腺癌約占90%,屬外分泌腫瘤、惡性度大。台北榮民總醫院一般外科主任石宜銘表示,胰臟癌與吸菸、高脂飲食有關,歐美發生率為癌症排行榜的前三名,台灣近年來有逐年增加的趨勢。胰臟屬於消化系統,是人體唯一具有內分泌與外分泌功能的器官;胰臟癌的分類主要有「外分泌腫瘤」和「內分泌腫瘤」。胰臟的外分泌細胞負責製造胰汁,內分泌細胞則生產胰島素,協調身體的新陳代謝。目前胰臟腺癌為大宗,約占90%,是從外分泌系統長出來,侵襲性非常強、具高擴散能力;少部分則為神經內分泌腫瘤,病程稍微緩慢些,這類癌症相較沒那麼惡性。胰臟周邊器官組織多,易侵犯轉移,治療需多科整合。已故蘋果電腦創辦人賈伯斯,即是罹患比較少見的胰臟神經內分泌腫瘤,手術方式較為單純,預後比胰臟腺癌好上許多。胰臟腺癌大多長在胰臟頭部,連接十二指腸,胰臟尾部則與脾臟相連接,附近還有許多淋巴、血管、神經,手術非常困難。胰臟癌的治療,就像「打群仗」一樣,要多科整合,接受外科手術切除、放射線治療及藥物治療。石宜銘說,胰臟癌治癒率低,且很難在早期發現病症,尤其,癌細胞很容易侵犯到旁邊的分泌胰腺體,只要一擴散到周邊組織或器官,就會一發不可收拾。胰臟癌七成好發在胰頭,切除重建手術複雜且困難。手術是癌症治療的根基,胰臟癌根據腫瘤部位的不同,大致可歸為二大類手術方式。長在胰臟頭部的位置,要接受「胰頭十二指腸切除術」,醫界又稱「惠普式手術」(Whipple);長在胰體部(中央)或尾部的腫瘤,要進行「胰尾切除手術」。胰頭十二指腸切除術除了切除胰頭,還有十二指腸、膽囊、下端膽管等,同時進行胰管腸胃道、膽道腸管的大範圍重建手術,複雜且困難。許多病友會詢問:為什麼要切除那麼多器官?因為胰頭部位被十二指腸環繞一圈,而且膽道系統與胰臟關係緊密,這些器官的供血系統又是同一套,必須一起摘除。不幸的是,有七成左右的胰臟癌好發在胰頭。以複方組合化療縮小胰臟腫瘤,再以手術移除。胰臟癌令人聞之色變,很多患者連刀都開不了。石宜銘說,治療以手術移除腫瘤為目標,若侵犯嚴重,可先以化療藥物縮小腫瘤,或是接受重粒子治療後再開刀。「先用藥、再開刀」是近年來治療趨勢,以複方組合化療找出最有效的方式,想辦法把腫瘤縮小;術後必須接受加強性化療,降低復發的風險。胰臟癌治療方式.手術治療:剖腹手術、腹腔鏡手術、達文西手術。達文西機器手臂微創手術的優點是傷口小、復原快;傳統剖腹手術的效果不會比較差,只是癌細胞已經有明顯侵犯、遠處轉移,就不適用達文西手術。.放射線治療:光子治療、質子治療、重粒子治療。光子治療(高能量X光放射線)是目前的標準治療方式;質子治療使用質子束來照射病變組織;重粒子治療利用高強度的放射線能量,殺死癌細胞。.藥物治療:化學治療、標靶藥物。藥物治療在胰臟癌的效果不佳;化療藥物種類多,會針對基因突變特性使用2至3種藥物合併治療。.免疫細胞治療:包含藥物、細胞療法、疫苗。研究仍在起步中,而且費用高昂。.細胞治療:目前應用尚未有很好的證據證明有效。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05-16 癌症.肝癌
肝癌合併食道靜脈曲張 北榮高榮研究結紮術減少出血
肝癌位居國人十大癌症死因第2位,患者常因肝臟內肝門靜脈呈現高壓狀態,出現胃食道靜脈曲張出血併發症,並有相當高的再出血率與死亡率。為找到更佳治療方式,台北榮總與高雄榮總10年合作研究發現,選擇內視鏡結紮治療,較口服非選擇性β-腎上腺素阻斷劑,顯著減少肝癌合併食道靜脈曲張患者首次出血機會。針對肝癌合併食道靜脈曲張患者,北榮與高榮最新研究發現,接受內視鏡結紮治療相較口服藥物治療,首次出血風險下降6至7成,早期肝癌患者以內視鏡結紮治療,可以減少食道靜脈曲張出血率,還可以改善整體存活率,但晚期肝癌患者沒有顯著差異。73歲林先生無慢性病史,5年前半年內體重莫名減輕5至6公斤,合併全身虛弱無力,經診所轉至北榮就醫,檢查發現,他患有C型肝炎合併肝硬化,且肝臟長了一顆6公分腫瘤,經胃鏡檢查,食道長出2條中型、4條小型共6條靜脈曲張,為高危險性出血食道靜脈曲張患者。林先生經食道靜脈曲張結紮術,術後5天再接受肝腫瘤切除手術,並持續每個月進行1次食道靜脈曲張結紮術共8次,往後每間隔3個月、6個月、1年再進行1次胃鏡檢查、追蹤共進行10次,最後經18次胃鏡治療及追蹤,目前食道靜脈曲張已完全根除。北榮副院長侯明志說,台灣乃至於整個亞太地區皆為肝癌盛行區,此重大研究成果發表,對肝癌併食道靜脈曲張患者的治療與預後有著重大的影響,可望藉由食道靜脈曲張的初級預防策略減少肝癌病人出血機會,進而改善肝癌病人的整體存活率。
-
2024-05-05 醫療.婦產科
癌症好發階段在更年期前後 婦科醫提醒亂經3個月建議就醫
「有什麼抗衰老的秘訣嗎?」馬偕婦科癌症學科資深主治醫師翁嘉穗被問到這個問題時,秒回「沒~有~」,身為2個小男孩的母親,她認為自己「超不care外表」,日常肌膚保養最重要的就是擦防曬;而以婦產科醫師的角度,她則建議女性至少每3年做一次乳房與子宮健康檢查。如本身有癌症病史或家族史的孕婦,因懷孕期間免疫力較低,癌症細胞更容易在此時伺機而動,因此孕期仍應該追蹤。想學一個能照顧自己的科系,「以終為始」當座右銘。44歲的翁嘉穗在職場中屬於中生代,考上醫學系就決定要走婦產科,除了想要學習一個可以照顧自己的科別,再加上信仰因素,曾想到偏遠地區服務那群可能只願意給女醫師看診的婦女。性格爽朗的翁嘉穗笑說,自己維持狀態的祕訣就是每天不斷的在家庭與工作中調節、磨合,畢竟在肩負臨床醫療與教學的醫學中心工作,「每天都在試圖找到家庭與工作的平衡,不斷探索,匍匐前進。」身為虔誠基督徒的她,所有事都希望先規畫好,「以終為始」地先訂立人生的遠程目標,朝目標前進、逐步修正,這也是她希望送給病人的一句話;而每天禱告、星期天做禮拜,則是沉澱、調適自己的方式。鼓勵婦癌患者勿離開職場,讓她們邊工作邊治療。專攻婦癌治療的翁嘉穗提到,求診的患者常見症狀包含亂經、月經量多、貧血等,大部分是壓力和飲食造成,因為壓力過大影響荷爾蒙而導致停止排卵、月經混亂,長期無卵性月經造成有時出血量很少、有時大出血,造成貧血。有些媽媽覺得自己累是因為顧小孩,但其實是貧血導致,鼓勵40歲以上女性每年做基本健康檢查,檢視代謝與血球狀況。翁嘉穗指出,婦癌患者年紀以35至60歲為多,她考量到現代職業婦女面臨的處境跟自己很像,所以會盡量讓她們可以邊工作邊治療。如安排周末做化療,並透過AI照護,協助患者排除常見的狀況,太嚴重就會轉介到個管師甚至醫師端,對於只有晚上才能到醫院的家屬,她也會盡量配合對方時間解釋病情。組線上讀書會、交換共筆,職場女生要彼此合作。「自己也生過小孩,因此特別感同身受。」翁嘉穗說,懷孕是從女孩變成女人,荷爾蒙與體態改變,全家人的心情都要調整好。她也期許婦癌科的學妹們不要離開職場,因為癌症治療方法日新月異,永遠都要有新知,所以會共組線上讀書會、交換共筆,「職場上的女生要彼此合作」。翁嘉穗的2個兒子目前就讀國小,都有打曲棍球的習慣,她覺得看小孩運動很紓壓,有時自己也會在旁跑步或做高強度有氧運動,對抗地心引力、有衝擊性的運動對於「存骨本」都有幫助,最簡單的就是跳繩、開合跳。33歲才生孩子在計畫中,認為自己當時狀態最好。喜歡小孩的翁嘉穗,原本想生3個孩子,但先生認為她太忙而阻止;而擔任第一任國健局長的父親翁瑞亨,則曾希望她和當時是班對的先生大學結婚、住院醫師階段小孩剛好上幼兒園。對於父親的提議,她覺得當學生就結婚很奇怪,加上訓練時間有限,所以翁嘉穗一畢業就結婚,但「完全避孕」、婚後8年才生小孩,雖然父親覺得33歲才生從優生學的角度不好,但她覺得到那個階段,自己對金錢和時間的掌握度提升,幸福感比較好。更年期前後易罹癌,亂經3個月建議就醫。翁嘉穗說,有些患者是原位癌或癌症前期,懷孕生產期間沒追蹤,癌細胞可能趁免疫力低下時擴散。她舉例,曾有B肝帶原個案,在懷孕生產兩年間沒有追蹤,發現時已是肝癌末期,不到10個月就過世;也有忙著照顧小孩、3年沒有健檢,持續疲憊與腰痠背痛的患者,檢查才發現是乳癌轉移到脊椎。雖都是罕見個案,但提醒有風險因子的婦女,現在影像檢查發達,在懷孕期間,除了子宮侵入性檢查不能做之外,其他要盡可能追蹤。癌症好發階段在更年期前後,翁嘉穗提醒,經期不規則等症狀和更年期很像,若觀察3至4個月,有異狀要盡速就醫。平常可觀察月經量,如果「生理期一天要用到3片夜用型衛生棉」,代表出血量太大。翁嘉穗說,自己每3年會做一次全身大健檢,因為家族有親戚罹患大腸癌,所以特別注意定期腸胃鏡檢查。她也打趣道,先生是肺癌專科醫師,不能得肺癌,所以每年都會做肺部篩檢,加上常規的抽血檢查。她也會透過量表檢視自己的心理健康,如果數值看起來不太好,就會告訴自己要請假,「以前都是為了孩子請假,後來開始為了自己而請假休息,調整步調。」建議做的定期檢查(40歲以上)● 每年基礎健康檢查:除國健署提供的成人健檢,有餘裕者或高風險族群可每年自費健檢,檢查包含:抽血、代謝檢查、肝腎功能等。● 每3年檢查:乳房攝影、子宮頸抹片、子宮和卵巢超音波● 癌症篩檢:40歲以上民眾如有肺癌、肝癌、大腸癌等風險因子,應定期檢查。翁嘉穗醫師小檔案● 年齡:44歲● 現職:馬偕婦科癌症學科主治醫師台灣婦產科醫學會專科醫師臺灣婦癌醫學會會員● 經歷:馬偕紀念醫院婦科癌症學科研究醫師訓練● 給患者的一句話:「以終為始」地朝目標前進、逐步修正。
-
2024-04-16 醫聲.癌症防治
2024癌症論壇/健保給付NGS、加速作業流程 盼精準醫療助癌友
去年癌症醫療花費1399億元,藥費支出達394億元。健保署長石崇良表示,健保總額成長率不足4%,癌藥費用平均成長率達超過9%,可見癌藥負擔非常重,尤其近年精準醫療發展快速,新藥多在第二期臨床試驗時就取得藥證,但療效證據仍有待釐清,健保署為此成立專責單位「健康政策與醫療科技評估中心」進行醫療科技評估,並透過給付次世代基因定序(NGS),盼形成精準醫療生態系。石崇良在聯合報日前舉辦的2024癌症高峰論壇中,以「癌症健保政策對新藥新科技的觀點」為題表示,健保已給付162項癌症藥物,其中包括63項標靶治療,與每劑要價819萬的細胞治療,標靶治療費用占率最高,其療效評估、找到病人精準用藥,將是關鍵。為加速癌友取得最新、最好的藥物,健保署增加新藥預算,由去年的30億增加至70億,並籌劃癌藥基因、建立平行審查機制,盼加速作業流程。健保署將在5月1日開始給付NGS,擬給付19種癌別,依基因片段大小分為BRCA、小套組、大套組三種模式,分別給付一萬、二萬、三萬點。石崇良表示,目前健保已有對應用藥的基因位點僅30多種,健保給付的大套組可給付檢測超過100個基因,是希望病人未來若有新藥研發時,可及早用藥或參與臨床試驗。另,NGS檢測結果將上傳健保資料庫,有利癌友跨院治療,或轉介臨床試驗中新藥,並讓藥界加速研發,多管齊下加速病人早期用藥。另,石崇良表示,疾病篩檢是杜絕癌前病變的重要方式,衛福部透過B、C肝炎篩檢及幽門桿菌篩檢、治療方案等,希望降低肝癌、胃癌患者,健保署將於今年下半年擴大幽門桿菌藥物給付資格,民眾不必經過胃鏡檢查,自費以呼氣碳十三、糞便抗原檢測發現幽門桿菌陽性者,將納入給付資格。
-
2024-04-15 醫聲.癌症防治
健保署為防治胃癌,未來擬「這兩項自費檢查」陽性就給付除幽門桿菌的健保藥物!
近九成胃癌是幽門桿菌所致,過去民眾必須經胃鏡檢查才能獲得除菌藥物健保給付,衛福部健保署擬於下半年放寬給付限制,未來民眾只要在常見的健檢項目呼氣碳13、糞便抗原檢查,發現幽門桿菌抗原陽性後,就獲得給付資格。台灣消化學會則表示,政府若對廿歲以上民眾進行幽門桿菌普篩,有望讓胃癌在台灣成為罕見癌症。健保署預計在2024下半年放寬給付條件,未來篩檢陽性就可以使用健保藥物殺死幽門桿菌幽門桿菌是胃癌的高風險因子,國健署已在原民部落進行公費篩檢,至今未進行全民普篩。許多民眾會在健康檢查時,藉由胃鏡檢查發現幽門桿菌陽性,健保就會給付藥物治療,民眾若自費進行呼氣碳13、糞便抗原採檢,即使發現幽門桿菌陽性,也得自費治療。健保署署長石崇良指出,為消除胃癌,已與消化道醫學會討論治療指引,預計今年下半年放寬給付條件,讓自費接受碳13、糞便篩檢的民眾,若發現幽門桿菌陽性,就能使用健保給付的除菌藥物。台灣消化系醫學會秘書長劉志銘表示,目前台灣有3500-4000名新發現胃癌病人,而八成五至九成胃癌是幽門桿菌所致,透過篩檢、投以除菌藥物可讓每年新發胃癌人數減少至每年500人,降低台灣胃癌發生率六成,如果在更年輕時進行篩檢治療,預計可降低發生率至高七成,期待讓胃癌在台灣成為罕見癌症。哪些人容易得到胃癌?●中年以後男性,50歲男性為好發族群,男女比例約為1.7:1。●家族病史有胃癌者。資料來源:元氣百科 胃癌責任編輯:吳依凡
-
2024-03-16 醫療.消化系統
吃生魚片用芥末、蘿蔔絲可殺菌滅蟲?51歲壯男愛吃生魚片腹痛送急診,驚見有蟲蠕動
台中51歲劉姓男子愛吃生魚片,日前在飯局中猛吃生魚片、烏賊,沒想到過幾天突然解黑便、上腹痛、心悸,就醫發現,竟有一條長達2公分寄生蟲嵌在賁門附近蠕動,醫師林裕鈞證實是海獸胃線蟲感染,經用藥後痊癒。吃生魚片用芥末、蘿蔔絲可殺菌或滅蟲?喜歡吃生魚片的人可否用芥末等殺菌或滅蟲?烏日林新醫院胃腸肝膽科醫師林裕鈞說明,無論是芥末、醋、薑、蒜、辣椒等食材,都無法將蟲體殺滅,也沒有殺菌的效果。另外醫院和坊間藥局的驅蟲藥,也尚未出現經研究證實有效的藥方,治療上仍以內視鏡檢夾除為主。51歲壯男愛吃生魚片腹痛送急診林裕鈞說,劉男急診抽血檢驗血紅素從14降到10,出現貧血現象,住院期間安排胃鏡檢查,除了胃潰瘍和胃幽門桿菌感染,竟意外發現一條長達2公分不明物體,嵌在賁門附近微微蠕動,以使用器械夾出,經病理化驗證實是海獸胃線蟲感染。劉男經潰瘍用藥,幽門桿菌除菌治療,終於改善痊癒。食物未完全煮熟,有寄生蟲風險林裕鈞說明,一般人感染海獸胃線蟲通常沒有感覺,大多會在胃鏡檢查中意外發現,根據統計若有症狀,會於食用後48小時內出現,因此和急性腸胃炎不容易區分。當寄生蟲侵犯腸胃道黏膜,可能引起腹痛、噁心、嘔吐、腹脹、腹瀉、糞便含血或黏液、輕微發燒,偶爾出現過敏反應伴隨紅疹、發癢。林裕鈞指出,食物未完全煮熟,有寄生蟲風險,其中海獸胃線蟲在人體內無法產卵繁衍,幾天後就會死亡,即使產生症狀,大多在2至3周內自行消失痊癒,極少數會持續數月。海獸胃線蟲不會像鉤蟲、蛔蟲、絛蟲這類人畜共通寄生蟲,會鳩佔鵲巢甚至占地為王。「充分煮熟食物」是最好預防海獸胃線蟲方法食藥署也指出,海獸胃線蟲症是一種自癒性疾病,病灶大多可在2至3週後自行消失,少部分會持續數月或數年。如以內視鏡檢查發現蟲體或感染病灶,可以內視鏡將之移除,或以手術方式切除;目前臨床上並無經證實較有效之除蟲藥物,食用前充分加熱煮熟食物是最好的預防方法。而因冷凍處理可殺死蟲體,故提供生鮮魚產品之業者,須落實食材管理,如海鮮產品應先以-35° C 以下低溫冷凍15 小時以上,或-20° C 冷凍7 天以上,降低寄生蟲感染的風險,維護消費者健康。建議民眾儘量避免生食或食用未煮熟之海鮮產品;調理產品時手部要清潔、食材要新鮮、用水要衛生,並避免交叉污染。延伸閱讀:.吃到飽先吃高單價海鮮?醫曝5大攻略:第一口別吃生冷食物.吃生魚片沾芥末殺菌? 腸胃科醫師曝「2件事沒做到」寄生蟲下肚.「半熟鮭魚」比生的更危險!專家曝原因:溫度是關鍵,2原則挑選生魚片
-
2024-02-22 癌症.食道癌
65歲男解黑便、胸腹疼痛!檢查竟是食道癌第2期 做好3件事助預防
65歲邱姓男子有喝酒習慣,日前因解黑便、胸部及腹部有輕微疼痛到大千綜合醫院急診就醫,胃鏡檢查發現病患食道中下段有腫瘤,切片檢查為惡性腫瘤,經電腦斷層及正子造影檢查後,確診為食道癌第2期,院方立即安排胸腔外科醫師進行手術切除,病患術後順利恢復,持續於門診追蹤、狀況良好。食道癌好發於50至70歲男性大千綜合醫院肝膽腸胃科主任洪吉來表示,食道癌好發於50至70歲男性,發生原因與抽菸、喝酒、常吃含亞硝胺的食物、過熱飲食、食道曾受腐蝕傷害有關。由於食道癌初期沒有明顯的症狀,多數病人都是因出現吞嚥困難、吃不下、體重減輕、胸部或上腹部疼痛、消化道出血解黑便或慢性咳嗽等症狀時才發現。洪吉來指出,早期的食道癌可進行手術治療切除腫瘤,若腫瘤是位在表淺的食道黏膜層,可接受內視鏡手術切除即可;若腫瘤侵犯至食道黏膜下層或更深位置,必須以開胸手術切除腫瘤及食道重建。晚期的食道癌治療會建議以手術搭配放射及化學治療,以提高疾病控制率與存活率。預防食道癌必「做好3件事」洪吉來建議,想預防食道癌發生,務必戒菸、戒酒、戒檳榔,避免吃含亞硝胺(醃漬、煙燻)或過熱的食物,同時多吃蔬菜、水果等富含維他命C的食物,以降低食道癌的發生率。由於食道癌不易早期發現,多數食道癌病人發現時已是晚期,造成治療後的預後不佳,因此如有感覺吞嚥異常且超過兩周仍未改善,務必要盡快就醫檢查,釐清病因、正確治療。 ※ 提醒您:抽菸,有礙健康 ※ 提醒您:禁止酒駕 飲酒過量有礙健康 延伸閱讀:.幾歲開始老很快?醫曝3年紀是斷崖式衰老關鍵,6方法延緩老化.長壽最佳步數不是1萬步? 歐洲研究:走「這個步數」可降低死亡風險.當70歲時想過什麼樣的生活?6種生活態度讓你更健康長壽、自在圓滿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2-11 醫療.消化系統
一直打嗝怎麼辦?持續多久要看醫生?快速停止打嗝速學7招+3穴位,打嗝原因一次整理
打嗝原因可能與腸胃道、神經系統或代謝性疾病有關,儘管多數打嗝都是暫時性、自限性的,但是長時間持續反覆打嗝也可能是疾病警訊,不可不慎。本文帶您了解打嗝原因及快速停止打嗝方法及穴位。打嗝原因有哪些?每個人都有過打嗝的經驗。打嗝(hiccup,或稱hiccough)的醫學名詞為singultus,指的是膈神經受刺激而引發橫隔膜肌肉收縮,伴隨聲帶緊閉所產生的「嗝」聲音及動作,為一種神經自主的反應。打嗝的原因錯綜複雜,常見的暫時性打嗝可能是自發性,也可能胃脹氣等其他因素引起。以下整理幾種常見的打嗝原因:.飲食過量:吃太多會造成食道被撐大,以至於連帶影響到膈神經造成打嗝。.飲用碳酸飲料:汽水含有許多二氧化碳氣體,會導致胃部氣體增加引起打嗝。.口呼吸:習慣性用口呼吸會造成吞下過多空氣,容易產生腸胃道不適與各種疾病。.腸、胃鏡檢查後:為仔細觀察需將受檢部位充氣,可能造成脹氣或打嗝,通常數小時後可獲改善。.環境或腸胃道溫度突然改變:飲食冷熱交替或是環境溫差過大,皆可能引起打嗝。.菸酒過量:抽菸跟喝酒會刺激橫隔膜。.心理壓力:壓力過大、焦慮或緊張等心理因素都有可能刺激橫隔膜收縮而造成打嗝。為什麼會一直打嗝?持續多久要看醫生?根據台灣家庭醫學醫學會指出,多數打嗝為暫時性症狀,但若是持續時間較長,可根據持續時間長短可分為持續性打嗝(persistent hiccup)、頑固性打嗝(intractable hiccup);持續性打嗝為持續超過四十八小時、頑固性打嗝為持續超過一個月以上。持續打嗝超過48小時的原因可能與中樞神經系統疾病、毒性、代謝性或藥物及膈神經與迷走神經受刺激有關。以下列舉持續性與頑固性打嗝的可能原因:.中樞神經系統疾病:可區分為結構性、血管性及感染性等三種因素,如缺血性/出血性中風、腦膜炎、顱內腫瘤、腦幹腫瘤等。.毒性、代謝性或藥物:如糖尿病、酒精中毒及全身麻醉等,舉例來說,糖尿病患者如果飲食不當,造成血糖突然升高會引起酮症酸中毒,導致胃輕癱造成打嗝。.膈神經、迷走神經受刺激:為持續性與頑固性打嗝最常見的原因,如甲狀腺腫、頸部腫瘤、喉炎、胃食道逆流等。多數打嗝只要適當調整呼吸、喝水、按摩或改變姿勢等等方式,在短時間就會停止打嗝。不過,腸胃科醫師鄭泓志指出,如果打嗝現象持續48小時以上,且伴隨胃部不適、咽喉灼痛、胸口悶痛感等症狀,甚至演變成長達1個月的頑固性打嗝,有可能是胃部疾病的徵兆,需要盡快就醫。以下為可能引發打嗝的胃部疾病:.胃食道逆流:因食道和胃之間的閉鎖機制受損,造成胃酸逆流進入食道,刺激神經而導致打嗝。.食道裂孔疝氣:胃的一部分通過食道裂孔進入胸腔,可能導致逆流和打嗝。.腸胃炎:胃黏膜的發炎可能導致食物和液體逆流到食道,刺激神經而引起打嗝。.胃潰瘍:胃酸分泌過多可能引起胃或十二指腸潰瘍,可能導致逆流和打嗝。.食道癌:食道癌或其他胃腸道相關的腫瘤可能壓迫神經,導致打嗝。一直打嗝怎麼辦?3穴位助改善想緩解打嗝症狀,中醫內科博士李淳廉建議可以按壓攢竹穴、天突穴及內關穴。攢竹穴.功效:散風鎮痙呃逆.位置:位在雙眉內側凹陷處.說明:以雙手中指按壓雙眉內側凹陷處,向內逐漸平均用力,同時做吞嚥動作,持續 2-3 分鐘,穴位處有感到酸脹感為佳天突穴.功效:寬隔和胃、將逆調氣,可用來緩解打嗝.位置:胸骨上窩正中央.說明:彎曲大拇指,以指甲貼喉部,指頂端頂穴位,微微向下逐漸施力,同時做吞嚥動作,局部有感到酸脹感為佳內關穴.功效:具有安神、和胃、寬胸及止嘔吐之效,常用於打嗝、胃食道逆流等胃氣上逆的症狀.位置:手腕橫紋正中線,往上2寸約三指處.說明:以食指和拇指夾住手腕穴位的方式按揉,同時調整呼吸,約按壓6次 7招快速停止打嗝 關於如何停止打嗝,網路上有許多說法,像是喝一大口水分多次吞、憋氣等等。究竟哪些方式才能真的快速停止打嗝呢?以下根據英國國民保健署、肝膽腸胃專科醫師吳文傑建議的止嗝方法,整理如下:1.對著紙袋呼吸(不要套在頭上):用紙袋罩住口鼻重複吸氣吐氣動作,透過吸入些許二氧化碳的方式抑制打嗝。2.將膝蓋拉至胸部並向前傾:以改變姿勢的方式,將多餘的氣體排出。3.喝一口冰水、吞一些砂糖、咬一口檸檬或嚐嚐醋:以刺激神經的方式來達到止嗝效果。4.憋氣:透過增加胸腔壓力以達到止嗝之效。5.壓舌根催嘔:用湯匙或指腹(食指)按壓舌頭根部,誘發嘔吐反射反應約5分鐘內,打嗝就會停止。6.大口喝水:在5分鐘內連續且大口喝水(至少500ml),以刺激口咽部附近的神經,達到抑制打嗝之作用。7.舌尖頂上顎:可有效降低打嗝頻率、減緩不適,也能改善平時不自覺吞口水或清痰的習慣。參考資料:台灣家庭醫學醫學會、好心肝會刊第99期、吳文傑醫師的健康筆記、耕莘醫院、你的腸胃科醫師 鄭泓志 內科 慢性病、李淳廉的淳萃主義延伸閱讀:.幾歲開始老很快?醫曝3年紀是斷崖式衰老關鍵,6方法延緩老化.長壽最佳步數不是1萬步? 歐洲研究:走「這個步數」可降低死亡風險.當70歲時想過什麼樣的生活?6種生活態度讓你更健康長壽、自在圓滿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1-05 醫療.消化系統
使用免治馬桶導致未能及早發現大腸癌?專家指「這件事」才是主因
使用免治馬桶可能會使大腸癌患者未能及早發現、及早診斷治療嗎?近期有媒體報導,標題指出一位40多歲女性罹患大腸癌,腫瘤都塞住大腸了卻無感,關鍵竟是免治馬桶。但是,大腸直腸外科醫學會表示,不能武斷地將免治馬桶當作代罪羔羊,這樣的內文可能會使社會大眾被誤導,因而衍生出錯誤的照護觀念。學會更嚴正呼籲,涉及專業議題時,勿譁眾取寵,混淆視聽,傳遞錯誤醫療訊息。1女罹大腸癌 主訴卻無糞便帶血、排便習慣改變網路媒體引用醫師於談話性節目中分享的案例進行報導,報導中提到該名病患是因為極度疲憊而就診,進而驗血發現貧血,一般來說女性嚴重貧血的原因通常與婦科或腸胃道疾病有關,為釐清病因,醫師先進行腸胃鏡檢查,發現患者有4-5公分大的大腸腫瘤。不過文中的醫師表示,患者並未提到大便帶血、大便變得極細等症狀,進一步詢問後,才得知病患一直使用免治馬桶,沒有自己擦過屁股,也未注意自己的糞便狀態,是忽略疾病警訊的關鍵。對此,大腸直腸外科醫學會提到,腸胃道失血確實是後天貧血最常見的罪魁禍首,而大腸直腸癌更是腸胃道失血的主要原因之一,不論是糞便帶血、排便習慣改變等症狀,理當已持續一段時間。學會指內文2點誤導民眾 忽略疾病的關鍵不是馬桶但對於免治馬桶的部分,事實上不論用什麼馬桶,只要未注意到自己的健康狀態都會因此忽略疾病警訊。大腸直腸外科醫學會也認為,醫師對免治馬桶的說法是醫者不忍直指病患長期缺乏對自己身體狀態的認知而未及時就醫,不過媒體也不能武斷的將免治馬桶作爲代罪羔羊。此外,文中有提到「疾病已經進展到第三期,因此無法談及『治癒』」。針對這部分,大腸直腸外科醫學會根據國內各大機構所做的研究,並參考了先進國家的治療現況後表示,第三期大腸癌只要經過正統、合乎指引的治療,5年存活率都可達7成5左右,與文中所宣稱的狀況相去甚遠。因此,民眾未關心自己的身體狀況才是影響疾病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的關鍵因素,除了注意相關症狀外,國健署也有提供50-74歲每2年1次公費大腸癌篩檢-定量免疫法糞便潛血檢查,民眾可以透過定期檢查及時發現大腸癌,並藉由妥善治療減少死亡率。【延伸閱讀】但願人「腸」久!不可不知的發炎性腸道疾病近9成大腸癌發生於「這年齡」! 篩檢陽性未做大腸鏡檢風險最高增64%【本文獲健康醫療網授權刊登,原文刊載網址:https://www.healthnews.com.tw/article/60368】(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12-21 養生.聰明飲食
柿子配螃蟹害他體內冒出大黑石 醫出妙招喝「1飲料」助化解
秋冬是肺子與螃蟹多產季節,但「吃柿子搭螃蟹」,可是會自找罪受,一名80多歲的老先生胃痛一個多月,醫師為他檢查,竟發現他的胃裡有一顆「大黑石」,病因就在他「吃柿子搭螃蟹」,柿子的單寧酸與螃蟹蛋白質,起交互作用形成胃石,醫師囑附他返家喝可樂,待兩周後可樂軟化胃石後,醫師即輕易以器械夾出這些變軟變碎的結石,醫師笑說吃柿子搭可樂才是絕配。柿子配螃蟹 胃裡冒出大黑石安南醫院副院長、高雄榮總肝膽腸胃科醫師許秉毅表示,這名82歲的老先生,因為胃痛一個多月而前來求醫,他幫他作胃鏡檢查,竟發現老先生的胃裡有一個5公分的「大黑石」以及好幾個潰瘍。許秉毅詢問老先生的生活史,發現老先生愛吃柿子,自秋天柿子開始盛產後,他就常吃柿子,但因為牙齒掉很多,無法細嚼慢嚥,就囫圇吞下。許秉毅說,柿子富含單寧酸,遇到蝦蟹等富含蛋白質的食物,易引起交互作用,形成黏性物質,將柿子纖維黏在一起。如果沒將柿子纖維咬斷,就容易在胃內形成「結石」。【延伸閱讀】柿子跟螃蟹、牛奶一起吃會中毒?表層的白色粉末要刮掉?關於柿子的10個常見迷思問答吃柿子配可樂 才是天生絕配許秉毅說,「吃柿子搭可樂」才是天生絕配,因為碳酸飲料會分解蛋白質黏性物。因此,他囑咐老先生返家後每天喝可樂來軟化結石。2週後老先生回診,許秉毅幫老先生做胃鏡。果然喝可樂後,老先生胃內的大黑結石變白又變小了。許秉毅經由電燒刀把變軟變白的石頭切碎,再用夾子把碎石一片一片地,從老先生的嘴巴夾出來。許秉毅表示,柿子與螃蟹都是好食物,但千萬別搭在一起吃,也不要「囫圇吞柿」,吃柿子時喝可樂,才是最佳絕配。(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12-05 醫聲.醫聲要聞
歌王麥克傑克森、韓星劉亞仁曾傳使用牛奶針 舒眠麻醉之名降戒心釀危機/麻醉安全2
麻醉用藥包括鎮靜安眠藥物、止痛藥及肌肉鬆弛劑等三大類藥物,鎮靜安眠藥物最常使用苯二氮平類藥物(BZD),傳統的異丙酚(Propofol)較容易出現呼吸抑制的副作用,且坊間濫用情況時有所聞,醫師指出,超短效苯二氮平比起傳統的異丙酚較少有呼吸抑制的副作用,提高病患在手術中的安全。俗稱牛奶針的異丙酚常用於健康檢查的腸胃鏡檢查或是診所醫美手術中,台灣麻醉醫學會理事長余黃平指出,這類藥物屬於麻醉科常用管制藥物,給藥後,約一至兩分鐘即發揮鎮靜效果,常用於全身麻醉,或用於手術鎮靜,但濫用情況也不少見,韓國藝人劉亞仁與流行巨星麥克・傑克森都曾有牛奶針濫用傳聞。台北榮民總醫院麻醉部科主任丁乾坤也指出,這類鎮靜的處置被冠上舒眠麻醉的好聽名字,降低了民眾對它的戒心,實際上,有一些民眾用藥後,可能會產生短暫呼吸中止。余黃平及丁乾坤均強調,由於異丙酚可能導致呼吸抑制,當出現呼吸抑制的副作用時,四分鐘就可能產生危險,因此使用過程中,麻醉醫師應透過監控儀器觀察病人生理變化,方可及時處置,仿單中甚至建議,須由受過麻醉訓練或照顧加護病房之病人的醫師使用。丁乾坤說,為了提高麻醉安全,目前也有超短效苯二氮平類藥物,可在幾分鐘內發揮作用,較少有呼吸抑制,提高安全性,也可在血液中水解、代謝,較少肝、腎負擔與殘留性較低,也能減少譫妄發生的機會,但即使如此,用藥還是需經由麻醉醫師專業評估。(延伸閱讀:🎧|麻醉後粉領族噁心嘔吐、老男人譫妄?北榮醫透露精準麻醉3武器緩解副作用)(責任編輯:周佩怡)
-
2023-12-03 癌症.食道癌
為什麼食道受傷難發覺?醫師告訴你熱飲及熱湯最理想飲用溫度
氣溫一降,身體渴望溫暖,本能會驅使我們尋求熱飲、熱湯的慰藉。廣告詞說「熱熱喝,快快好」,但現實是「熱熱喝,未必好」。尤其東方人愛吃鍋、愛喝熱湯、喝燒滾滾的稀飯,專家不斷提醒高溫食物有害食道黏膜,世衛組織(WHO)更將超過攝氏65度的熱飲定為食道癌可能的致癌因子。此外,熱飲帶來的危機還包含「容器」可能釋出的毒物。但,冬天怎能沒有熱湯?該怎麼安全飲用?許多人不知燙口食物可能致癌,主要與高溫食物會損傷食道黏膜有關。長期吃過熱食物可能引起黏膜炎症,進而增加食道癌風險。食道感覺神經不敏銳,燙傷疼痛難靠「自覺」發現。奇美醫院胃腸肝膽科主治醫師楊畯棋表示,有些人較不怕燙,熱湯熱飲輕鬆入口,但食道感覺神經與舌頭不同、相較是「非常不敏感」,要靠感覺到疼痛而發現食道受傷「是不切實際的」。楊畯棋說,因高溫食物對食道的傷害不容易馬上有感覺。當食道黏膜損傷漸進地變嚴重時,癌化病灶可能早在病人自覺之前就已存在。因此,不可因為自己不覺得燙口、疼痛,就忽略高溫食物對食道的潛在危害。熱飲溫度應控制在攝氏65度以下,避免對食道黏膜造成損害,但最理想的狀態是,不要吃超過攝氏50度的食物。除高溫食物,抽菸和喝酒更是食道癌危險因子。楊畯棋表示,有動物實驗證實非常高溫的飲料會誘發黏膜損傷;中國大陸研究指出,高溫食物合併每日抽菸飲酒者,罹患食道癌機率較高,但相較之下,抽菸或喝酒比燙口食物更危險。台南市立安南醫院消化內科醫師黃文威則表示,研究清楚顯示,長期大量飲用60度C以上熱飲,會增加食道癌機會。而食道嚴重受傷後,患者可能會覺得吞嚥疼痛、吞嚥困難、胸痛。楊畯棋表示,要判斷熱咖啡、茶飲是否已降溫到可飲用,可在沖泡後稍等一會兒,輕輕吹一口氣或用手臂皮膚靠近感受溫度,在感覺溫度降到「溫熱但不灼熱」時,應已適合飲用。濃湯看起來不燙,卻常在入口後才被燙傷。至於冬天流行的火鍋、麻辣湯、粥品,目前醫學上並無針對特定熱食研究傷害程度。不過,油膩湯品在放置一段時間後,油滴會浮在表面而把熱量鎖在湯水內,從表面不容易察覺到食物熱度,若不注意囫圇飲用,就容易造成口腔黏膜燙傷。黃文威說,凡是加熱過的食物都要小心。通常道理大家都知道,傷害就只是疏忽造成。值得一提的例子是,許多人愛喝的玉米濃湯,加入奶油比較多時,高溫不一定會冒煙,很多人匆匆入口才發現太燙,要特別注意。除了熱湯熱茶,黃文威指出,抽菸、喝酒、嚼檳榔、攝取太多紅肉或加工肉品、蔬菜水果攝取不足,尤其還有巴瑞特氏症,都是食道癌危險因子。早期沒有症狀,感覺吞嚥困難、胸部疼痛時已晚期。食道癌最常見的早期症狀「就是沒有症狀」,晚期可能有吞嚥困難、胸部疼痛、咳血、吐血、嘔吐、慢性貧血、體重下降等等。因此,要留意是否有家族史、抽菸、喝酒、嚼檳榔等風險,長期接觸這些因子會增加罹患食道癌風險,尤其男性、肥胖、蔬果攝取不足的人,更要定期接受篩檢與內視鏡檢查。楊畯棋說,提高警覺才是盡早發現癌變關鍵。若出現症狀,通常病程已較嚴重,應盡早就醫。食道腺癌巴瑞特式食道癌化風險高 與長期胃酸逆流相關食道癌各種危險因子當中,民眾較不熟悉的是食道「巴瑞特氏(Barrett's esophagus)」症狀。常見的食道癌指的是鱗狀細胞癌,但有一成左右是腺癌。腺癌發生與長期胃食道逆流胃酸刺激有關。原本食道黏膜是複層扁平上皮,上皮細胞受胃酸刺激反覆發炎後,會產生黏膜細胞變性,從鱗狀上皮轉變成類似腸道黏膜的柱狀上皮細胞,黏膜變性的食道為巴瑞特式食道。巴瑞特式食道通常是長期胃食道逆流合併症,是食道細胞癌前病變,有腺癌化風險,每年約有0.5%機會進展成癌症。目前巴瑞特式食道診斷,仰賴胃鏡檢查發現疑似病灶後,再合併切片化驗。台灣健保規定,切片確診為巴瑞特氏食道的患者,可以給付一年份質子幫浦抑制劑(PPI),這是目前針對胃食道逆流效果最好的一類藥物。治療後應一年內再次做胃鏡檢查並切片,評估治療效果。黃文威表示,雖然胃食道逆流不一定是高溫飲食造成,要看胃食道逆流的成因及常吃什麼熱食。另外,胃食道逆流的特效藥PPI種類多,有些已不需醫師處方,可在藥局買得到。一旦發現巴瑞特式食道並有分化不良情形,可至胃腸專科門診諮詢是否該接受內視鏡治療根除。當胃鏡看起來發炎不明顯時,可以考慮接受酸鹼值檢測來確定診斷。
-
2023-11-14 焦點.杏林.診間
肝膽腸胃科醫師陳義祥貼心與柔言 讓我不再怕照胃鏡
每年我都會到醫院進行例行性健康檢查,也會做每三年一次的免費成人健檢,以前我會選擇醫師而到不同的醫院做檢查,直到這兩、三年,因為在高雄馨惠馨醫院檢查時,感受到溫馨與放心,因此,我所有的健康檢查都整合到馨惠馨醫院執行。有一回到腸胃科檢查,看診的是副院長陳義祥,雖然病患很多,但是陳醫師視病如親,總會以同理心站在看診者的角度上想,因此,檢查完畢都有如沐春風的感覺。輪到我看診時,我跟陳醫師說:「之前一直沒時間來做胃鏡檢查,今日是否可以做檢查?」醫師說:「妳沒有預約是嗎?」我回以「是」,然後他看一看電腦,就交代護理師幫我留一床胃鏡檢查,然後跟我說:「那妳要等所有預約的人看完再做,另妳有空腹嗎?」在我給予肯定確切的「禁食」答案後,就請我在診間等待。時過午後,才喚我接受檢查,護理師的貼心與柔言,讓我排除恐懼,陳醫師的仔細診察、輕聲解說,更讓我對「照胃鏡」這件事雲淡風輕,不再害怕。檢查完畢,我向陳醫師表達謝意:「謝謝您犧牲午餐及午休時間幫我們看診。」醫師則回答:「你們從早上等到現在也沒吃飯沒休息啊,你們更辛苦。」醫者的偉大,讓我能身體健康到處旅行,我只能藉此版面向陳醫師道出內心無盡的感恩。
-
2023-10-25 醫療.消化系統
染幽門桿菌多半無症狀 代謝症候群、胰島素阻抗都可能與它有關
感染感染幽門桿菌多半「無症狀」,卻與「胃癌」息息相關。國健署指出,九成的胃癌病患都曾感染幽門螺旋桿菌。書田診所胃腸肝膽科主任醫師康本初表示,近來發現「代謝症候群」、糖尿病前期的「胰島素阻抗」、「慢性蕁麻疹」可能都與幽門桿菌有關,不可輕忽。九成胃癌患者曾感染幽門螺旋桿菌國健署指出,高達九成的胃癌患者曾感染幽門螺旋桿菌,感染後將降低胃酸強度、使胃部發炎,慢性發炎可能進展成胃癌。康本初也說,幽門桿菌是多種胃病的致病因子,從胃炎、胃潰瘍、胃癌(腺癌)到胃淋巴癌都已證實與幽門桿菌相關。至於胃以外的疾病,如缺鐵性貧血、維他命B12缺乏、免疫性血小板低下紫斑症也可能是幽門桿菌造成。幽門桿菌經口感染 多半不會有症狀康本初指出,幽門桿菌常因飲水、共食而經口感染,多半不會有症狀,不僅造成胃癌,可能還與「代謝症候群」有關。年約30歲的患者林先生,健康檢查時發現有幽門桿菌感染,近期不時有腹脹感,就醫檢查發現,除了幽門桿菌感染外,更合併腰圍超標,血糖、三酸甘油脂偏高的問題,是典型代謝症候群。治療時除飲食管理及增加運動量外,也建議進行幽門桿菌滅菌治療,根據研究,胰島素阻抗指數在滅菌後也會下降,對改善代謝症候群可能有幫助。「幽門桿菌與多種疾病相關。」康本初建議,胃部長期有不適症狀者,如胃痛、腹痛、消化不良等;患有胃部疾病,如胃炎、胃潰瘍等;有胃癌家族史,家中有人感染幽門桿菌,有代謝症候群、胰島素阻抗、慢性蕁麻疹等民眾都建議接受幽門桿菌檢測。平時應注意環境及食物清潔,降低感染機會,有幽門桿菌者若有任何消化方面的症狀,胃鏡檢查也是非常重要的。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10-18 癌症.卵巢.子宮
飲食清淡不菸酒 34歲女健檢竟卵巢癌晚期!卵巢癌不完全「沉默」,觀察5難辨症狀
一中年女性生活習慣良好也不菸不酒、飲食清淡,只是腸胃功能較差,吃益生菌及酵素也沒改善,沒想到一檢查竟發現晚期卵巢癌,並已有轉移現象。卵巢癌由於不易早期發現經常被稱為「沉默殺手」,不過專家指出其實初期卵巢癌並非完全沒有症狀,只是不是很明顯,元氣網整理卵巢癌5難辨症狀提醒女性朋友們多留意。生活、飲食習慣良好僅腸胃差 健檢竟為卵巢癌根據北投健康管理醫院的衛教資訊,一名34歲病例生活習慣良好,不抽菸不喝酒,日常飲食清淡,也盡量選擇較好消化的食物吃。但近一年腸胃功能較差,常覺得消化不好,肚子悶痛,也容易有便秘。該病例因此刻意買益生菌及酵素等保健品來吃,希望幫助腸胃道消化。後來安排去健康檢查,北投健康管理醫院醫院主任醫師沈彥君指出,一檢查竟發現該病例子宮右側有一顆明顯腫塊,大小約16公分,並有大量腹水情形;在肝臟左右葉也發現數處大大小小異常結節,最大的將近3公分。最後再經婦科醫師進一步確認為晚期卵巢癌,並已有轉移現象。沈彥君提醒,早期卵巢癌大多沒有症狀,即便有症狀如:腹脹、脹氣、噁心、易飽感、打嗝、頻尿、下腹部疼痛或小腹突然變大等,常讓人誤以為是腸胃或泌尿道相關疾病,但此時卵巢癌的期別可能已發展至第三期或第四期。卵巢癌其實不完全「沉默」,只是難聯想!卵巢癌由於不易早期發現經常被稱為「沉默殺手」。不過和信治療中心院長黃達夫曾在聯合報專欄撰文指出,過去有篇研究,研究者重新翻閲419名被診斷為早期卵巢癌婦女的病歷,發現這些病人當中,有72%有一種或多於一種症狀,這些症狀包括脹氣、腹部或骨盆疼痛、腹圍增加,還有人有不正常陰道出血及其他泌尿系統及腸胃問題,28%的病人沒有症狀。因此初期卵巢癌並非完全沒有症狀,只是它的症狀不是很明顯,很難讓看診醫師一下就想到卵巢,很容易被誤診而延誤治療時機。常見的婦科癌症,乳癌、子宮頸癌症狀較明顯,容易早期診斷,但卵巢位於骨盆腔,早期病變不易發現。且一般出現下腹痛、嘔吐、食慾不振等症狀,通常會去看腸胃科、家醫科,但找不出原因時就要懷疑與卵巢有關。尤其肚臍以下腹部痛別忍耐,要趕快就醫,如果腸胃科找不出原因,最好轉婦產科檢查,用超音波初步檢查就能找出病因。若年輕女性出現卵巢腫瘤通常屬於良性,但隨著年齡愈來愈大,發生卵巢癌的機率也跟著提高,40至70歲是好發年齡。卵巢癌5難辨症狀.腹痛、腹瀉、嘔吐、食慾不振…,以為是腸胃問題。.因腹水而腰圍愈來愈粗,以為只是變胖。.腫瘤壓迫膀胱致頻尿,以為只是婦女常見毛病。.月經不順,經血過多,或者月經都來很多天,好像來不完,以為是月經異常。.停經後又出血、流分泌物,以為是更年期問題。「沉默殺手」卵巢癌 固定運動習慣降罹患風險婦產科醫師提醒,年過40歲的女性應每年進行一次腹部超音波或陰道超音波檢查,以期及早發現、及早治療。而要如何預防?運動還是最好的解方。根據英國曾做過的研究指出,不運動的女性罹患卵巢癌或是因卵巢癌而死亡的風險,比起有固定運動習慣的女性還要高約兩到三成。【資料來源】.北投健康管理醫院醫師衛教.聯合報系新聞資料庫
-
2023-10-03 醫療.消化系統
胃食道逆流「火燒心」胸悶、食道痙孿…必知5大危險因子和10大改善方法
一名50歲女性,經常感到食道有灼熱感、胸悶、吃東西易有食物卡住,近期進食後胸悶情況更嚴重,喝水還發生食道痙孿,吃了各種胃藥都沒有效果,經胃鏡檢查發現,食道黏膜偏白輕微發炎,確診為胃食道逆流,醫師研判患者食道黏膜較敏感,即使吃制酸劑效果也不佳,改用食道黏膜保護劑後,症狀終於改善。 一名60歲男性,因胸悶、飯後飽脹感、睡前胃酸逆流嚴重,即使以枕頭將頭墊高,仍難以入眠而就醫,胃鏡檢查發現為賁門鬆弛引起的胃食道逆流,服用制酸劑後症狀改善。胃食道逆流常見症狀有那些?會併發那些問題?書田診所胃腸肝膽科主任醫師邱展賢表示,胃食道逆流常見症狀,包括喉頭有異物感、胸悶、吞嚥困難、火燒心、嘔酸、慢性咳嗽等,倘胃酸逆流到口腔,還可能會出現口腔異味、牙齒敏感、牙齒酸蝕等情況。長期胃食道逆流可能增加食道潰瘍、食道癌的風險,恐引起多種併發症,包括食道炎、食道狹窄和巴雷斯特食道症,以及鼻炎、鼻竇炎、咽喉炎、氣喘、支氣管炎、肺炎、睡眠呼吸中止,蛀牙、牙周病,尤其食道癌在胃食道逆流患者中,發生率比一般人高達30至40倍。常見胃食道逆流原因3大類邱展賢說,胃食道逆流發生原因,分別為食道蠕動異常、食道輕微發炎造成食道黏膜敏感、賁門鬆弛等3大類。食道蠕動異常食道蠕動異常者會覺得食物卡在喉嚨,持續有異物感、胸悶。邱展賢說,發生原因與交感神經和副交感神經有關,氣候的變化、壓力、情緒不穩等都容易引起,因此在天氣炎熱或是寒冷時症狀會更加明顯,生活、工作、課業壓力增加,也會加重症狀,一般使用促進食道蠕動藥物治療。食道輕微發炎造成食道黏膜敏感食道輕微發炎造成食道黏膜敏感者,因為食道沒有保護層,被胃酸侵蝕時就會發炎,喝水、飲食刺激下容易感覺不適,除了服用食道黏膜保護劑外,還要配合飲食調整,避免食用刺激性的食物、飲品。賁門鬆弛賁門鬆弛引起胃食道逆流者與生活習慣有關,經常暴飲暴食、吃飯速度快,或是體重過重都容易引發,治療上使用藥物外,調整生活習慣及適度減重,才能改善並且避免反覆發作。改善胃食道逆流10建議1.配合醫師開立口服藥治療。2.戒菸、戒酒3.過重者減輕體重4.睡前2至3小時避免吃東西5.睡覺時床頭枕頭墊高6.避免穿緊身衣物7.飲食要少吃油炸、酸、辣等刺激性食物8.避免快速進食9.少喝含咖啡因的飲料10.三餐避免吃太飽倘持續發生胃食道逆流症狀,應儘早就醫治療,以免延誤治療時機。胃食道逆流5大危險因子1.肥胖2.飲酒、抽菸3.飲食重口味、愛吃消夜4.情緒壓力大5.使用氣管擴張劑、三環抗憂鬱劑、鎮靜劑安眠藥、高血壓藥物、女性荷爾蒙(黃體素)。(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09-26 焦點.健康知識+
我有服用慢性病用藥,麻醉前禁食是否也不能吃藥?麻醉必知關鍵問題,5狀況不適合
Q1:為什麼在檢查麻醉前都必須要禁食空腹? A:從結構上來說,我們的口腔到咽喉之後,分成兩條路:一是讓食物走,經過食道通往胃;另一邊讓空氣走,從氣管通到肺。進食和呼吸的通路在咽喉以上是相同的,咽喉以下才分開。當進食的時候,口腔和咽喉會有一系列的吞嚥動作,讓食物正確地進入咽喉下方的食道,而不是跑去氣管;若食物不小心走錯方向跑到氣管去,便會引發身體保護性的咳嗽反射,這個反射相當強烈,能迫使我們將東西排出。相信你我都有這種嗆到、咳嗽的經驗。 在接受麻醉的時候,不僅意識改變逐漸睡去,保護性的反射也一樣會被抑制而消失,此時若有異物跑到氣管,我們無法把它咳出,將使呼吸道暴露在很大的危險之中。這時候若胃裡又有食物,很可能會因嘔吐或逆流跑到咽喉,再進入氣管之中,跑到肺部,造成致命性的併發症「吸入性肺炎」(aspiration pneumonia)。 吸入性肺炎的嚴重程度與吸入異物的量及其酸鹼程度息息相關。吸入異物的量愈多、愈酸,造成的發炎愈嚴重。胃液就是種極酸的物質,因吸入胃液而造成的肺炎是相當嚴重且危險的狀況,據統計,吸入性肺炎的死亡率將近30%,不容輕忽。 禁食空腹的目的就在於,讓我們在麻醉前有充分的時間讓胃把食物都消化、排空,避免嘔吐,甚至造成吸入性肺炎。一般而言,成人胃排空需要8小時,也因此病患會被告知在手術前一晚12點後要禁食,隔天早上才能順利進行麻醉。 事實上,可能造成吸入性肺炎的狀況不只麻醉,有許多會改變意識的病況,如中風、癲癇痙攣、腦部病變等等情況,都存在著相同的危險。此外,如孕婦、肥胖者、有腹水的病患等,因其腹部壓力大,更容易擠壓胃部造成嘔吐,這些族群的風險更高,必須要更加注意禁食的狀況。 在麻醉前如果不小心吃了東西,一定要誠實告知醫護人員,千萬不要冒著吸入性肺炎的危險,此舉得不償失! Q2:我有服用慢性疾病用藥,麻醉前禁食空腹時,是否也不能吃藥?A:台灣的就醫環境相當便利,民眾的疾病和不適都能獲得適切的診治。對於常見的慢性疾病如高血壓、心臟病等,都需要與醫師配合,規律服用藥物並回診,才能穩定控制病況,這除了醫護人員的照護以外,病人的配合度以及服藥的順從性也扮演著舉足輕重的關鍵。 配合醫囑規則服用藥物,能讓藥物治療濃度穩定有效,對於疾病的控制才有幫助。若您有慢性疾病用藥,請您手術前繼續服用不要中斷。空腹的時段裡雖然水也不能喝,但配藥吞食的水一般不會特別限制。配藥服用的水請小口就好,不可以喝一大杯喔! 如上所述,雖說藥要繼續吃,但凡事總有例外,有兩類的藥物是必須要停用的:降血糖藥以及抗凝血劑。由於空腹已經一段時間沒有進食,若又服用降血糖藥(或施打胰島素),有可能把血糖降得太低,人會疲累,思緒無法集中,冒冷汗,視力模糊,甚至失去意識昏迷,造成腦神經傷害,相當危險。而抗凝血劑會讓血液凝集功能受阻,容易造成手術傷口處出血量的增加、止血困難,若是半身麻醉則可能導致壓迫神經的血腫出現,所以一般在手術麻醉前會建議停用。不過,抗凝血劑的停用與否還牽涉許多醫療專業考量,要斟酌服用這些藥物的病因,權衡出血的風險,調整麻醉的方式,有些人甚至還服用多種抗凝血劑(如阿斯匹靈合併保栓通),每個人的狀況無法一概而論,需要通盤考量綜合判斷。 Q3:麻醉前禁食空腹期間可以抽菸嗎?A:不說您可能沒注意到,抽菸對於麻醉的影響真的很大! 抽菸對於身體造成的危害,是持續累積的結果。抽菸會增加呼吸道分泌物,卻同時降低呼吸道的排痰能力,呼吸道阻力的增加以及肺泡的塌陷,這些狀況都將造成後續慢性的咳嗽以及肺部感染的問題。抽菸也會讓呼吸道變得更加敏感、反應劇烈,當受到刺激的時候,無論是分泌物或者全身麻醉必須要進行的插管處置,都可能導致喉頭痙攣、支氣管痙攣的風險增加。此外,抽菸會增加血液中一氧化碳的濃度,影響血紅素攜氧的能力,干擾體內氧氣供應,進而容易造成缺氧。這在一般狀況下或許不痛不癢,但若是在有缺血性心臟疾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的病人身上,影響可能就很嚴重,會促成心肌梗塞或腦中風等等的問題出現。 除了上述提到的呼吸道以及心血管方面的狀況,其實抽菸對於全身許多系統都有影響,也增加了罹癌的風險。抽菸也會影響微血管循環,讓手術之後的傷口癒合不易,造成感染。 因此,手術麻醉前空腹的時段,是不可以抽菸的。 其實,不論是否要接受手術麻醉,為了您的健康著想,都該儘早戒菸! Q4:請問有呼吸道感染的狀況,譬如得過新冠肺炎,適合做無痛腸胃鏡嗎?A: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延燒至今已經三年,最大的影響就是對健康造成的危害。就現在流行的病毒株而言,除了少數高風險族群仍可能演變成重症以外,大多數人感染後症狀都相對輕微,一般會以呼吸道症狀(咳嗽,喉嚨痛,聲音沙啞,鼻塞,流鼻涕)、全身性症狀(發燒,疲倦,全身無力,味嗅覺異常)以及腸胃道症狀(腹痛,腹瀉)為主。若非得力於家用快篩試劑的幫忙,光從症狀來看,有時很難區分究竟是一般感冒、流行性感冒、或者是新冠肺炎。 若要接受無痛腸胃鏡檢查,將進行全身麻醉,而身體在麻醉的狀態下,呼吸功能會受到顯著的影響:在藥物的作用之下,呼吸潮氣量變小,氣體交換的效率逐漸變低;肌肉放鬆,橫膈往頭側位移,造成功能性殘氣量(functional residual capacity)減少,呼吸道肌肉張力下降也易造成肺擴張不全,肺泡塌陷,進一步影響血液氧氣的交換。麻醉使呼吸道阻力增加,呼吸道容易阻塞,排痰功能也下降,痰液的蓄積較容易造成後續出現發炎及感染。 整體來說,麻醉對呼吸功能的影響很大,可能造成的缺氧以及肺炎等問題都是麻醉醫師高度重視的狀況。也因此有呼吸道感染狀況的民眾,進行麻醉的風險相對升高;若非有緊急的醫療需求,都建議必須等到病況穩定後再進行麻醉處置。 其實比起新冠肺炎,臨床上更常遇到一般感冒的狀況。相同的,若非有緊急醫療需求,必須將麻醉檢查時間延後,一般而言有下列狀況就不適合麻醉:5狀況不適合麻醉1. 發燒超過38°C2. 明顯咳嗽3. 分泌物量多且濃稠:如鼻涕量多,咳嗽有濃黃痰4. 呼吸音異常5. 疲勞倦怠沒有胃口等全身性症狀 一般會建議在症狀緩減之後的1〜2週再安排麻醉檢查或手術,以避免呼吸道併發症的出現。【本文轉載自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好心肝雜誌》第103期(2023-07-18出版),原文連結 】 (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09-12 醫療.消化系統
什麼情況下需要照胃鏡?體重莫名減輕別開心⋯醫揭「6症狀」就要做胃鏡檢查
你也常常胃溢酸、胃食道逆流,甚至曾嚴重到胃潰瘍送急診嗎?現代人壓力大常熬夜、三餐不正常,容易導致腸胃不舒服,長期下來更可能產生消化道疾病,甚至癌變風險!腸胃科醫師指出,如民眾出現持續胃不舒服、上消化道出血,或無緣無故體重減輕等6種情況,就應需進一步做胃鏡檢查,及早揪出疾病原因。 鴻林耳鼻喉科診所腸胃科醫師鄭泓志於臉書粉絲頁表示,近日收治一位50多歲個案張先生,因這幾個月來經常感覺胸口有灼熱感和胃痛,但吃了許多市售的胃藥和止痛藥後,症狀皆無改善,因此才到診所就醫。 鄭泓志指出,在問診過程中,發現張先生為典型「胃食道逆流」症狀,建議他進行胃鏡檢查,起初張先生有些害怕,但經過詳細解釋其必要性及檢查過程後,病患同意接受胃鏡檢查。透過胃鏡檢查發現,病患除了胃食道逆流之外,胃中更有幾處潰瘍,後續醫師便開立抑制胃酸分泌的藥物。胃鏡檢查哪些地方? 鄭泓志說明,胃鏡檢查全名為「上消化道內視鏡檢查」,是一種用來觀察食道、胃和十二指腸內部狀態的檢查。醫師會透過口腔插入一根細長且有彈性的管子,這根管子稱為「內視鏡」。 內視鏡會從口腔進入、經由食道至胃,再到幽門及十二指腸,之後回到胃部,將胃的上半部(胃底部)也檢查清楚,在離開胃之前,會抽掉胃內多餘的空氣,最後退出時再次檢查食道,待胃鏡抽出即完成檢查。有6大症狀需要照胃鏡 什麼情況下需要照胃鏡?鄭泓志指出,若有以下症狀發生時,醫師可能會建議需要做胃鏡檢查:1、持續的胃部不適:長時間受到胃痛、胃酸逆流、食慾不振或體重下降等問題困擾,並找不出原因。 2、上消化道出血:有黑便、帶血的嘔吐物或是出現貧血等症狀。 3、無法解釋的消瘦或體重下降:體重無緣無故地下降,或者明顯消瘦。 4、懷疑有胃或十二指腸潰瘍、炎症、息肉或癌症的跡象:應進一步進行胃鏡檢查,以確認診斷。 5、監控和評估某些胃腸道疾病的治療效果:如胃炎或胃潰瘍。胃鏡檢查可幫助醫師了解疾病的改善狀況。 6、50歲以上且有胃癌風險因素(如飲食習慣、家族病史等)者:這些族群可能需要定期進行胃鏡檢查,以作為癌症的早期檢測。 鄭泓志表示,別忽視身體發出求救的信號,胃鏡檢查是一個有效的診斷工具,能幫助發現問題並及早治療。建議民眾發現自己若有上述症狀情況,可尋求專業腸胃科醫師,進一步照胃鏡診斷治療。【本文獲uho優活健康網授權刊登,原文刊載網址:https://www.uho.com.tw/article-61513.html】(責任編輯:葉姿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