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4-01 醫療.消化系統
搜尋
胃鏡檢查
共找到
171
筆 文章
-
-
2021-03-28 癌症.胃癌
健保大數據/胃癌治療特色醫療院所
患者人數No.1台北榮總/成立胃腫瘤醫學中心 全方位照顧病患據健保署統計,109年台北榮總的胃癌門診申報件數為1萬6935件,位居醫學中心第一;胃癌手術申報件數則為945件,在醫學中心排名第二。北榮胃腫瘤醫學中心主治醫師方文良表示,北榮成立胃腫瘤醫學中心,提供術前到術後的團隊治療,使病人能夠更加信任、安心。方文良說,由於胃癌開刀術後的輔助治療,包括化療、標靶藥物治療以及免疫治療等,乃至術後追蹤和營養補充,都非常重要,因此需要外科、腫瘤科、病理科、放射科、腸胃科、營養師等多科團隊參與。北榮胃腫瘤醫學中心除了將這些科別的醫師集中在相鄰診間,每兩周也會就手邊案例進行相關討論。在診間,醫師也會直接開啟圖文並茂的網頁,向病人衛教可能的治療方式。需要開刀的胃癌病患,也有個管師協助追蹤,在診斷完一個月內進行手術。方文良說,通常侷限在黏膜層的原位癌,可使用內視鏡治療,達到器官保留的目標,但需有豐富經驗的醫師執刀。而較後期的胃癌手術,則以3D腹腔鏡手術以及傳統開腹手術為主,其中3D腹腔鏡手術,北榮一年約執行60至80例,除了術後恢復較快速,操作上也能讓手術進行更順利。患者人數No.2台大醫院/胃癌治療原則 可以開刀就盡量開109年台大醫院胃癌門診收治件數達1萬2582件,僅次於台北榮總。對此,國內胃癌權威、台大醫院外科部副主任陳炯年說,在胃癌治療上,該院由內科、外科、腫瘤科、影像醫學科、病理科及營養等部門組成堅強團隊,提供最好的醫療,贏得病患及家屬的肯定。分析台大胃癌患者的期別,陳炯年發現,近年來早期胃癌患者比率明顯增加,應與國人愈來愈重視健康,不少民眾定期健檢,透過胃鏡檢查出早期病灶有關。不過,確診時已末期的患者仍居高不下,令人遺憾。陳炯年表示,胃癌型態眾多,有些胃癌幾乎沒症狀,當患者感到腹痛、腹脹,都已經到了末期。 陳炯年指出,台大門診胃癌患者始終維持在一定數量,不少患者拿著在其他醫院所做的檢查報告,至台大尋求第二意見 ,並接受手術評估,而胃癌治療原則為「可以開,就盡量開。」陳炯年觀察近幾年來院內胃癌開刀數量有減少趨勢,主要原因在於國人重視飲食,且公共衛生水準變好,減少幽門桿菌的感染風險,加上胃鏡等健檢日漸普及。他提醒,如果持續食欲不振,體重減輕及嘔吐、解黑便,應就醫接受進一步檢查。手術人數No.1林口長庚醫院/確認化療有效再手術精準用藥提高存活率據健保署統計109年各層級醫院胃癌手術,林口長庚的手術申報數最高,有993件。林口長庚醫院一般外科系主任葉俊男分析,林長各科別都講求團隊合作,對於胃癌患者也不例外,也因為團隊合作的介入,統計各期別的五年存活率不僅高於全國平均值,更高於其他醫學中心的平均值。根據林口長庚統計近三年的新確診胃癌人數,並沒有過大的起伏,差不多都在200多人到300人左右。葉俊男表示,治療胃癌最好的方法仍是手術,林口長庚針對胃癌患者提出的治療方針,不是以能留下多少胃為目標,而是如何把癌細胞切到最乾淨,因為晚期胃癌的高復發率是醫師最想避免的。一般晚期胃癌的治療,常常是先手術徹底把病灶切除後再化療,不過許多化療藥物對於患者而言敏感性不高,因此團隊是結合內外科的醫師,一改過去先手術再化療,而是先化療確認藥物有效,再手術,後續再繼續化療,這稱為「先行化療」。葉俊男說,胃癌患者大多年紀較長,化療效果若不能精準下藥會把療程拖太長,影響預後,因此手術前,先確認化療藥物對於患者是否有效,若無效,手術後也能立即更換其他化療藥。手術人數No.3中國附醫/術前術後營養治療 九旬翁恢復良好根據健保署109年統計,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胃癌手術人數,位居全台第三名。胃癌治療團隊召集人一般外科楊美都副院長說,該院特色為手術前的詳細評估及手術前後適當的營養治療。以一名95歲患者為例,因為幾乎吃不下,暴瘦到35公斤,經常臥床。就醫時發現腫瘤堵住胃幽門而腹脹無法進食,經由團隊醫師、營養師及護理師共同努力,住院前兩周先施以營養治療。透過全靜脈營養(點滴注射調配的營養劑),並增加心肺功能訓練及肌力訓練後安排手術。病患除了胃癌還發現合併有小腸憩室及小腸基質瘤,胃癌根治手術及小腸問題一次解決。術後配合均衡飲食及部分靜脈營養,無任何併發症,術後三周出院。楊美都說,文獻報告即便是早期胃癌仍有4%到12%會轉移到胃周圍淋巴腺。此外,微小的腫瘤(小於0.5-1.0公分)轉移到腹膜腔及骨盆腔,無法由電腦斷層或內視鏡超音波檢查發現,因此建議接受傳統剖腹開刀看得最清楚。透過切除足夠安全範圍的病灶、胃周圍淋巴腺以及合併小腸、大腸、腹膜等病灶徹底清除,必要時術後加上化療、標靶治療或免疫細胞治療,才能得到更好的治療結果。
-
2021-03-28 癌症.胃癌
胃癌術後常見併發症在肺 護理師:防範務必做到3事
年近七旬的張姓老伯,已有40幾年菸齡,因罹患胃癌得開刀切除,術前建議戒菸並未成功,術後明明無法進食,護理師卻經常在老伯身旁聞到一股酸味,後來才發現是老伯吐在床邊垃圾袋的「痰」,不僅酸,還非常髒,強烈懷疑有吸入性肺炎問題,馬上進行相關處置,化解了胃癌患者術後最令人擔心的肺部感染風險。肺部感染是常見併發症,會延長復元時間。和信醫院資深專科護理師于素英表示,無論幾期的胃癌,胃切除手術是目前根治的主要方式。而不管採取哪一種手術,都會造成胃容積變小、生理變化、腸胃道功能等問題,如果術後不好好護理,將會影響病情的恢復。胃癌病患常進行的手術包含:全胃切除、次全胃切除、胃減壓手術、淋巴切除術,「當病患一離開恢復室,就是術後生活照護的開始。」于素英表示,包括住院期間的照護與出院後的飲食照護,兩者不可或缺。以住院來說,肺部感染是胃癌術後常見的併發症,因為肺部若感染,會延長手術復原時間,甚至有生命危險。務必做到「早點下床、深呼吸、咳痰」,術前戒菸很重要。于素英表示,為了協助患者肺部盡快正常運作,術後的止痛相當重要,可加速患者「早點下床、深呼吸、咳痰」,這三件事情要做好,術後發生併發症的風險將大幅降低。「我們很怕吸菸患者。」于素英說,像前述個案中的張老伯,抽了40幾年的菸,術前都已衛教,卻還是戒不掉,其實年輕人也一樣,吸菸就是癌症的危險因子,也不利胃癌術後生活的恢復。為了讓胃癌患者術後呼吸到達一定的擴張,和信醫院有一套針對病人的呼吸訓練,第一次下床一定由護理師協助,通常在開刀隔天的24小時內讓患者下床行走,最晚不能超過48小時。接下來不斷的深呼吸練習,有助肺活量的增加,進一步降低併發症發生。少量多餐多咀嚼,牙齒取代胃的研磨功能。絕大多數的患者可以在三天內完成上述三件事情,之後就是飲食的恢復,胃是消化系統的一部份,除了儲存,也有攪拌、研磨及消化功能,術後食物的選擇,常常是病患最擔心的事情。于素英表示,她通常會告訴病人,胃就像消化系統的「袋子」,這個袋子現在空間小了,甚至沒有了,表示以往幫忙儲存、研磨的功能不見了。因此,吃東西最大原則就是「少量多餐、多咀嚼」,牙齒的角色將被凸顯,取代胃的研磨機制,因此,病患若牙齒不好也要趕緊處理。「要小心越來越瘦。」出院一周內,體重不能掉1%。其次是「湯跟食物要分開」,糯米、太硬的東西都別嘗試,否則食物通過速度太快或不消化,容易有「傾倒症侯群」(Dumping Syndrome),會引起腹痛、腹脹甚至腸子痙攣。值得注意的是,胃癌患者術後的體重管理,跟正常人的體重管理思維很不一樣,「要小心越來越瘦。」因此,于素英建議病人出院後要自備一台體重機,天天量體重,「出院後的第一周,體重不能下降1%。」這也是患者一周後回診很重要的功課,若體重下降太多,可能代表吃不夠、吃不對,生活品質一定也不會好;如果吃的量或品質都達到標準,那就要注意其他非飲食上的問題。一般來說,若出院第一周體重不正常的減輕,多半是因為手術接口太狹窄,吃東西過不去或通過得比較慢,這時候就會透過營養師的建議,幫助患者調整飲食。由於術後傷口多少會腫脹,接口過窄的情況都是短暫的,慢慢就會消失,病患也會逐步適應胃變小了或沒有胃的消化狀況。于素英說,出院第一周若出現發燒、畏寒、肚子痛、嘔吐,就需提早回診。呼籲胃癌患者,雖然腸胃道不完整,但只要掌握大方向,也可以回到正常生活,吃得好、吃得飽、吃得健康。
-
2021-03-28 癌症.胃癌
胃癌分期症狀有哪些?專科醫師詳解胃癌治療方式
胃癌患者九成以上都是胃腺癌,因此一般習慣將胃腺癌通稱為胃癌,胃淋巴癌、胃基質瘤等則較少見。遠端胃癌,多與幽門桿菌有關;近端胃癌風險因子不明。以腫瘤位置區分,分為遠端胃癌及近端胃癌,遠端胃癌占比較高,多與幽門螺旋桿菌有關,但近年幽門桿菌防治有成,遠端胃癌人數正在下降。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胃腸內科主治醫師吳登強說明,遠端胃癌又稱「腸型胃癌」,病灶常見於胃部與腸部接界;近端胃癌稱「瀰漫型胃癌」,腫瘤位置接近食道,目前學理認為成因與幽門桿菌較無關,危險因子仍不明,體質、飲食、生活習慣都有可能誘發癌細胞產生。胃癌的另一種分類方法是依侵犯深度,可分為早期癌和進行癌。胃部組織由內而外依序是黏膜層、黏膜下層、肌肉外層、漿膜層,早期癌是指腫瘤僅侵犯在黏膜下層以上,又稱為表淺型,至於進行癌已侵犯超越黏膜下層。吳登強提醒,早期胃癌易與一般胃病混淆,如噁心、食欲下降、胃脹氣或消化不良。吳登強說,若能早期發現、早期治療,零至一期胃癌五年存活率逾九成;中晚期胃癌症狀則可能出現血便、吞嚥困難、腹水、體重突然減輕、黃疸,胃癌一旦發展到二至三期,五年存活率僅剩二至三成,四期的五年存活率更低。雖近年健康檢查比例增加,但仍有六成胃癌患者診斷罹癌時已中晚期。依侵犯部位作全胃或次全胃切除,搭配化療。胃癌治療以手術治療為優先,吳登強解釋,若為零至一期早期癌,經評估符合以胃鏡做內視鏡黏膜下切除,即可無創切除腫瘤。腫瘤侵犯到黏膜下層,就須開刀手術切除,腫瘤位置較低者,進行「次全胃切除」,也就是保留一半胃部;若腫瘤位置較高,接近食道,則需進行「全胃切除」。吳登強提及,若為胃癌三至四期患者,癌細胞可能已經轉移至淋巴,即使進行胃切除手術,仍可能有隱藏的病灶未能及時發現,就會有復發和轉移風險,術前術後進行口服藥或靜脈注射的化學治療,可防止癌細胞擴散,降低復發率,以利提高存活率。放射治療僅少數情況使用;適用標靶藥物者不多。胃癌患者放射治療不常見,但當癌細胞侵犯到骨頭、脊椎,或腫瘤範圍太大無法輕易切除,醫師就會評估使用放射治療。據癌症希望基金會《面對胃癌》手冊說明,胃癌放療種類可依治療目的分為:使殘存腫瘤不再轉移的「術後輔助型放療」、使腫瘤縮小以提高切除率的「術前放療」。近年來標靶治療興起,但吳登強指出,胃癌患者適合標靶治療者不多,僅6%至7%患者HER-2/neu陽性,目前健保並不給付胃癌患使用標靶治療藥物。面對天價的療程,若不能高度肯定對標靶治療能有好反應,目前臨床仍不鼓勵胃癌患者對標靶治療抱持太大期盼。輔助治療副作用不適 心理壓力大 中醫有助緩解胃癌以西醫治療為主,但中醫治療仍可幫助胃癌患者減輕各種療法後的不適。北市聯醫中醫部主治醫師吳建東表示,中醫胃癌輔助療法分為三階段,第一階段為患者手術或放化療前,幫助患者調整脾胃、扶正祛邪,如六君子湯、黃耆、菟絲子等,改善胃腸,補氣、增加免疫力。吳建東也說,胃癌患者手術後胃部結構改變,可能出現胃部有傷或發炎導致消化不良、打嗝、疼痛等,中醫藥材也可輔助減緩副作用所帶來的不適感,提升患者生活品質,增加病患接受西醫治療的意願。對於癌症患者而言,「復發」始終是患者最恐懼的事,可能出現焦慮、煩躁、失眠等問題。吳建東強調,癌症患者因心理壓力所造成的肝鬱氣結或心氣虛,中醫也可透過疏肝理氣法,協助紓解情緒。
-
2021-03-28 癌症.胃癌
廖啟智胃癌逝/健保署長:常跑腸胃科照胃鏡 不如戒斷一事防胃癌
【03/29編註】曾獲香港金像獎最佳男配角的香港資深男星廖啟智,被爆出罹患胃癌,28日晚間經紀公司宣告他已病逝。>>詳細新聞去年,知名金融學者、實踐大學財金系教授沈中華因胃癌病逝;13年前,藝人徐華鳳被診斷為胃癌第三期,全胃切除後也難以抵擋癌細胞侵襲,三年後病逝。初期胃癌治癒率高達九成,但因症狀不明顯,國內約六成患者診斷出胃癌時已是晚期。今天的聰明就醫×健保大數據,分析國人胃癌就醫情況,並提醒定期內視鏡檢查,有助早期發現治療。據健保署統計,胃癌患者集中於60歲到69歲,男性多於女性,109年因胃癌就醫的人數達1萬8011人。胃癌初期症狀不明顯,常被忽略,據健保資料顯示,胃癌患者確診前五年,因腸胃道疾病就診平均次數高達6.01次,最常見的症狀為「不明原因反覆腹痛」。重鹹、醃漬品、菸酒,把自己推向胃癌風險中。胃癌的發生與飲食、菸酒習慣有絕對關係。健保署署長李伯璋表示,胃癌是發生在胃部黏膜的癌症,胃反覆受到刺激潰瘍後,沿著胃壁形成腫瘤。最直接刺激腸胃道的就是飲食習慣,重鹹、醃漬品、燒烤或是飲酒、抽菸、作息不正常等,都會刺激胃部過度分泌胃酸,進而導致胃發炎,反覆的胃發炎、胃潰瘍就是造成胃癌的主要原因。有以上習慣者,以男性居多。不過,李伯璋表示,台灣近幾年飲食有日化、韓化的趨勢,雖然國內的氛圍是倡議清淡養生,但仍有一群人不避諱重鹹,覺得要吃得「很鹹」才過癮,此舉也把自己推向罹患胃癌的高度風險中。感染幽門螺旋桿菌增風險,但非絕對致癌。除了飲食或生活習慣,幽門螺旋桿菌也被視為增加胃癌風險的因子之一。李伯璋說,感染胃幽門螺蜁桿菌有較高的機率罹患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胃癌,過去雖然有研究顯示,九成的胃癌患者被檢查出有胃幽門螺旋桿菌,但並非絕對的原因。他說,過去曾有一位患者,因胃部不適到腸胃科就診,被檢查出感染胃幽門螺旋桿菌,立即投藥殺菌。但患者還是感覺不適,某次到成大做健康檢查,做大腸鏡發現有橫結腸癌,癌細胞一路吃到胃,才發現先前胃部不適,竟是因為橫結腸癌引起。不過,李伯璋強調,若是被檢查出感染胃幽門螺旋桿菌,仍須盡早滅菌,拖著不滅菌,不斷刺激胃部,增加癌變機率。反覆腹痛別自己買藥吃,就醫診斷才能及早發現。李伯璋說,胃癌早期症狀不明顯,與一般胃部疾病類似,加上台灣指示用藥容易取得,腸胃藥又是廣告常客,民眾只要腸胃不適,幾乎都會優先選擇自我藥療,錯失早期診斷的黃金期。根據健保統計,胃癌患者確診前,最常因為反覆不明原因的腹痛就醫,李伯璋說,當反覆胃痛出現時,千萬不要僅仰賴指示用藥,應盡速就醫,做胃鏡檢查。臨床上多數的胃癌患者是晚期才被診斷,曾有人倡議可以做胃鏡普篩,及早揪出胃癌,提升治療效果。李伯璋表示,胃鏡普篩從健保角度來看效益不大,胃癌多集中在60歲以上的長輩,若完全沒症狀就篩,反而會錯失民眾對於症狀的自我察覺,甚至自認無需維持良好的生活習慣,反而增加罹癌的機率。推胃鏡普篩,不如從「戒斷重鹹」做起。李伯璋表示,胃癌晚期治療效果差,追求良好的治療效果,不如追求不要罹癌。預防胃癌的方法是避免吃重口味食物,像是含亞硝酸鹽的食物如香腸,以及煙熏、油炸等食物,可多吃富含維他命C或新鮮食物,不要吸菸、喝酒,盡可能規律運動,維持正常生活作息。若家中有胃癌家族史,更要提高警覺,當出現反覆消化不良、胃潰瘍、不明原因腹痛等,應立即就醫。李伯璋說,胃鏡檢查無需頻繁且過度,除非有家族史,經醫師建議需定期檢查,否則不必因過度憂心,時常跑腸胃科要求照胃鏡,目前健保雖未限制照胃鏡的頻率,但仍不希望有過度檢查的情形發生。
-
2021-03-28 癌症.胃癌
廖啟智胃癌逝/吃素確實能降低胃癌發生率 醫:但要避開2類食物
【03/29編註】曾獲香港金像獎最佳男配角的香港資深男星廖啟智,被爆出罹患胃癌,28日晚間經紀公司宣告他已病逝。>>詳細新聞「等到解黑便、嚴重貧血、胃出血時,通常已是胃癌末期。」腸胃肝膽科醫師指出,初期胃癌治癒率高達九成,但患者初期大都沒有症狀。臨床發現,約六成患者診斷出胃癌時已是晚期,醫師提醒,若常有消化不良、胃脹氣等問題,就醫治療一周後仍未改善,建議至醫院照胃鏡檢查。留意兩症狀:吞嚥困難,只吃得下流質食物;一吃就飽,體重減輕。雖然胃癌初期症狀不明顯,但還是有些徵兆。台北榮民總醫院腫瘤醫學部主任趙毅指出,依據癌變部位畫分,「上胃」位在食道底部,屬於胃部上端,若發生病變,吃東西會吞嚥困難,只能吃進流質食物;「下胃」對下連接十二指腸,若發生病變,通常會「一吃就飽,體重減輕」。上述症狀若持續兩周以上,就要警覺可能不是一般急性胃潰瘍、胃發炎,應盡速至醫院檢查。趙毅說,目前透過胃內視鏡與影像學檢查,即能診斷是否罹患胃癌。一般採用內視鏡並做活體組織切片取得細胞,作檢驗診斷,加上X光檢查,即可預估腫瘤的嚴重性。致病主因之一:愛吃醃漬、重鹹、燒烤食物。飲食是胃癌主要致病因子之一。趙毅表示,嗜吃燒烤、醃漬食物或發酵過的加工食品,都會傷害胃黏膜。其他危險因子,如:胃開過刀者、長期抽菸喝酒,或有胃癌家族史者,都會增加罹患胃癌風險。建議平時應多吃蔬菜及新鮮食物,避免吃過期、加工食品刺激胃部。素食者蔬菜吃得多,確實能降低胃癌風險。對於坊間流傳「吃素」可以降低胃癌發生率,趙毅解釋,吃素者通常較葷食者吃更多蔬菜,確實能降低罹患胃癌的風險。但素食者和葷食者一樣,都應避免吃泡菜等醃漬、過鹹等食物,多吃「新鮮、原形」食物。致病主因之二:幽門螺旋桿菌帶原應及早殺菌。用餐公筷母匙,避免互相傳染。「幽門螺旋桿菌」也是胃癌的主要致病因子之一,相關研究指出,感染此菌,罹患胃癌的風險較一般人高出2.5倍。幽門螺旋桿菌會引起慢性胃炎,破壞胃功能,造成胃黏膜保護力下降。新光醫院胃腸肝膽科主治醫師吳秉修說,曾遇過年約50歲的女性患者,因胃脹氣求診,診斷胃發炎並有輕微胃潰瘍,還感染幽門螺旋桿菌。一般來說,幽門螺旋桿菌殺菌成功率有九成,但患者第一次殺菌竟失敗。她擔心家人也受感染,遂拉著沒有症狀的丈夫來檢查,也驗出幽門桿菌。夫妻服用抗生素後成功殺菌,兩人的孩子因年紀尚小,醫師建議待年滿20歲後,再做幽門桿菌檢查。吳秉修說,幽門螺旋桿菌愈早殺菌效果愈好,帶原者40歲以前若沒有胃萎縮、黏膜正常,殺菌後的胃癌發生率與未帶原者一樣。幽門螺旋桿菌被WHO列為一級致癌菌,可經由體液、糞口傳染,台灣帶原率高,40至50歲人口中,約有四到五成民眾是帶原者,近八成帶原者無症狀。吳秉修提醒,幽門螺旋桿菌最主要的傳染途徑是經口傳染,用餐應使用公筷母匙,避免互相傳染,增加全家罹患胃癌的風險。若擔心自己是幽門桿菌帶原者,可至醫療院所進行「碳-13尿素呼氣試驗」,此為醫院最常用來偵測幽門桿菌的非侵入性方法。另外,也可透過胃鏡檢查胃是否發炎,多管齊下預防胃癌發生。多久檢查一次?胃癌9大高危險群 每5年做1次胃鏡檢查趙毅提醒,男性、年齡50歲以上、有抽菸喝酒、胃癌家族史、感染幽門螺旋桿菌者、萎縮性胃炎或胃開過刀者等,是胃癌高風險族群,建議每五年做一次胃鏡檢查,若檢查結果有疑慮,建議每一至二年追蹤檢查一次。
-
2021-03-28 癌症.胃癌
發現幽門桿菌到確診約3.4年 胃癌患者多數有2症狀
108年十大癌症發生率排名,胃癌位居第8位,與107年相比下降一名。健保署統計107年至109年因胃癌就診的人數,從1萬7588人增至1萬8011人。分析第一次診斷胃癌的縣市分布,六都中,北市位居第一、高雄居次,再者為台中。醫師分析雖然與醫學中心分布有關,但仍與飲食有一定的關係。健保資料首次顯示感染胃幽門螺旋桿菌到確診胃癌的平均時間,約為3.4年。胃癌為日積月累而成,患者年長者居多。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消化內科主任唐瑞祥表示,胃癌患者長期以來都是集中在65歲左右,屬於相對「老」的疾病。年輕人雖然常大魚大肉,但胃癌的形成需日積月累,臨床上少見40歲以下的患者。唐瑞祥表示,胃癌患者年齡較長的另一個原因,是有些年長者味覺退化,容易愈吃愈鹹。臨床觀察,胃癌通常難以早期診斷,與忽略症狀且未能即時確診有關。健保署分析109年因胃癌就診的1萬8011人,過去5年因腸胃疾病就診的平均次數達6.01次,最高有患者5年內因腸胃疾病就診次數達到208次。健保署醫務管理組科長陳依婕表示,該名個案是在100年被診斷為胃癌,後續反覆因消化性潰瘍就診,最高在105年就診55次,分析是胃癌治療後仍不斷復發所致,也可能是焦慮引起的過度就醫。胃癌患者確診前,都有「反覆腹痛」、「胃度度」的症狀。據健保署分析109年因胃癌就醫的患者,近五年因腸胃疾病就醫的十大原因(表格見P5),前三者依序為急性胃炎未伴隨出血、腹痛、胃食道逆流性疾病併食道炎。健保署署長李伯璋表示,十種診斷名稱都是反應症狀,白話文統統是指「腸胃不適」。健保署推動國際疾病傷害及死因分類標準第十版(ICD-10),把疾病分得更細緻,但是臨床醫師並未將診斷下得更精準,有些醫師習慣下腹痛的診斷,或是急性胃炎未伴隨出血,健保也不會給予懲罰,這十大排名僅能反應,多數胃癌患者確診前都有「反覆腹痛」、「胃度度」等症狀。患者確診胃癌前10年,胃鏡檢查平均4.91次,可能低估。根據健保資料統計,109年胃鏡檢查申報量為95萬1059人次,其中做息肉切除的有29萬多件,等於約有30.8%發現異常,唐瑞祥表示,息肉以良性居多。分析109年胃癌患者過去10年胃鏡檢查的次數,平均為4.91次,其中最高達45次。林口長庚一般外科系系主任葉俊男表示,胃癌患者過去10年平均胃鏡檢查的次數絕對是低估的,健保資料庫未納入自費範疇,現在健康檢查,胃腸鏡幾乎是基本套餐。胃癌患者分布,台北市最大宗,與醫學中心較多有關。分析107年到109年因胃癌就醫的患者第一次就診縣市分布,第一名為台北市,其次依序為高雄市、台中市、桃園市、新北市、台南市。非六都的第一名為彰化縣,最後一名為連江縣。陳依婕表示,六都人口最多,北市位居第一,與醫學中心最多有關,新北人口雖是六都之冠,但因鄰近北市,加上縣市內醫學中心數量比北市少,使患者大多被吸到北市,高雄與台中也有類似情形。陳依婕表示,彰化縣為非六都的第一位,應為彰基體系醫院的協助,後續排名的宜蘭以及新竹,應與生活習慣有關。唐瑞祥表示,過去胃癌被認為與社經地位、衛生習慣有關,北市位居第一,仍值得後續觀察。李伯璋表示,連江縣為胃癌患者第一次就診最少人數的縣市,除了與人口數少有關,分析也與台大公衛長期於當地做「胃癌根除計畫」有關。發現幽門螺旋桿菌 及早殺菌為妙唐瑞祥表示,幽門螺旋桿菌雖是罹患胃癌的風險因子之一,但不代表一定會因此罹癌。根據健保署分析109年因胃癌就醫的患者,曾經被診斷感染幽門螺旋桿菌者僅占14%,從被發現有幽門螺旋桿菌到被診斷出胃癌,平均約3.4年。另外,曾經被診斷有藥酒癮的比率為10%。唐瑞祥認為,無論是感染胃幽門螺旋桿菌或是被診斷有藥酒癮,占率都被低估。不過從被發現有幽門螺旋桿菌、到確診胃癌的時間來看,民眾若被檢查發現帶原,應立即接受殺菌治療,不該拖延。
-
2021-03-12 癌症.胃癌
胃痛才做胃鏡,恐胃癌晚期!名醫林肇堂:這種食物千萬別碰,很致癌
根據國民健康署107年癌症登記報告顯示,胃癌位居國人第7大癌症死因,因早期症狀不明顯,通常要到晚期才確診,約有4成患者已經無法開刀,只能依賴化療。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消化醫學中心院長林肇堂說,30多年前胃癌是十大癌症死因第1名,因為當時飲食習慣多以醃漬為主,也因此胃癌可以說是「窮困年代的病」。要早期發現胃癌,唯一方式就是定期做胃鏡(內視鏡)檢查,早期發現甚至不用開刀,只要做一次內視鏡黏膜下剝離術,就能將早期癌局部切除,治癒率相當高。以下是林肇堂第一人稱的訪談整理: 胃癌與飲食抽菸習慣、幽門桿菌有關連,只有1%機率是遺傳性胃癌。飲食習慣是影響最大的關鍵,其中的危險因子之一就是鹽,亞洲國家像是日本、韓國,都習慣吃很鹹,所以胃癌比率高,而台灣人現在越來越重視養生,自然而然胃癌發生率就越來越低,因此近年來胃癌在十大癌症中的排名一直往下降。 避免醃漬品、亞硝酸製加工品 我曾經到西班牙,導遊帶我們去吃有名的火腿,這是巴賽隆納最有名的火腿店,切一片火腿配香瓜,結果我們那團都是腸胃科醫師,大家全都吃香瓜、沒人吃火腿,因為不管什麼樣的火腿,保存都要用到亞硝酸鹽,而含硝酸鹽的東西就是致癌物! 除了飲食習慣避免醃漬品、亞硝酸製加工品外,如檢查出有「幽門桿菌」,雖然不是胃癌發生的直接原因,但幽門桿菌與胃潰瘍間卻是有緊密關聯,而「胃癌3部曲」就是胃炎→胃潰瘍→胃癌,所以一旦有幽門桿菌,最好就要進行治療,胃潰瘍不會再發了,也能避免胃癌的可能。 如有幽門桿菌,最好自費治療 日本是發現幽門桿菌就直接給予抗生素治療,所以整體胃癌發生率確實下降,而台灣則是要有幽門桿菌且有潰瘍,才能給付除菌藥費。不過,就算要自費,整個治療也只要大約2000元左右,用來預防未來發生胃癌的可能性,其實是非常值得的。 胃癌的發生過程中,一定是從胃壁淺淺地凸起凹陷,要發現這些病癥,用X光就算看到也無法切片,唯一方法用儀器進去看,就是使用內視鏡。而所謂的「一滴血診斷10種癌症」則不能盡信,因為胃癌在血液裡沒有很好的腫瘤標記,能足夠敏感且具特異性。 健檢做內視鏡,別等胃痛才做 什麼時候要作內視鏡檢查?千萬不要有胃痛等症狀才來,而是要定期健檢。有經驗的醫師一看就會知道,是早期癌還是晚期癌,而且現在可以說是內視鏡的全盛時期,我們以前叫病人做胃鏡,他們都不要,現在睡一覺醒來就好了,第2年問要不要做,每個人都願意。 還有,如果國健署通知糞便潛血有陽性反應時,除了快去做大腸鏡外,最好也要做胃鏡、揪出早期胃癌,尤其家裡面有大腸癌、自己也有息肉的,可能3年就做1次,沒有這些病史的就5年以上作1次,很多人做完腸胃鏡,如果有息肉等,開診斷書還能申請保險理賠。 零期或一期,可採內視鏡處理 早期胃癌(零期或第1期)腫瘤體積倍增時間,平均是577天到3462天,也就是大概1年多到10年,可以先觀察變化再決定是否開刀;但如果是進行型胃癌,卻是只要69天到305天,一旦變成晚期胃癌,就會大的非常快。 零期或第1期胃癌是幾乎不用開刀,而是採內視鏡挖掉。內視鏡黏膜下腫瘤切除術,做的時候也不必全身麻醉,就能將早期癌局部切除,治癒率很高。 避免胃癌發生,多吃青菜水果 我認為,要避免發生胃癌,多攝取青菜、水果以及維他命C、薑黃素是很有用的,除此之外,就是在還沒發現任何病癥時,定期接受胃鏡檢查,就能夠避免因為疼痛才檢查,卻已經來到晚期的悲歌發生。 ●原文刊載網址 ●延伸閱讀:.先生待她不薄,給的都是名牌,她卻執意離婚:他不是人品有問題,只是「愛無能」.手腳冰冷,吃冷食物就拉肚子,是冷底體質害的?這3道解方,還能排解生理期不順.退休後勇敢單飛,她跑去英國遊學!上英文課、住寄宿家庭好好玩「原來一個人出發,沒問題!」
-
2021-02-23 科別.消化系統
腹痛就吃止痛藥,小心變慢性腸胃病!醫提醒:腸胃不好這7種食物少吃
16歲的陳同學(化名),近2個月以來,早晨醒來都有腹痛問題,直到吃過早餐後,疼痛才緩解。經胃鏡檢查後發現,有十二指腸潰瘍、胃發炎、胃食道逆流,幽門桿菌呈現陽性,經治療後症狀痊癒。17歲的黃同學(化名),出現噁心、嘔吐,合併打嗝等腸胃不適症狀已有3週,晚上睡覺鼻水倒流、咳嗽厲害。起初以為是鼻炎導致,轉診至腸胃科檢查發現有胃食道逆流、食道疝氣及巴瑞特氏黏膜,無幽門桿菌。 沉重課業壓力帶來腸胃疾病 書田診所胃腸肝膽科主任醫師邱展賢指出,青少年正值青春期身體發育改變,面對沉重的課業壓力,腸胃疾病發生機率逐漸增加,常出現如便祕、腸躁症及胃絞痛等問題。 邱展賢提醒,倘若症狀超過2週以上時,則要考慮是否為長期慢性腸胃疾病,如消化性潰瘍、幽門桿菌、胃食道逆流等問題,務必進一步尋求專科醫師檢查及診斷。 消化性潰瘍發生原因多與幽門桿菌有關!據統計,台灣幽門桿菌感染率,15~18歲為21.5%、青年21.1%、成人54.4%。消化性潰瘍的主要症狀為上腹部痛,肚臍以上位置感到絞痛或灼痛,較常在飢餓、飯後或晚上時發生,容易有噁心、嘔吐、打嗝或感到胃脹,體重無故下降的症狀。 胃食道逆流也是青少年常見的腸胃問題之一。會出現飯後上腹不適、吞咽困難、進食疼痛、吐胃酸感覺、胸口灼熱或胸骨下方疼痛等症狀,患者常會以「火燒心」來形容它,值得注意的是,如慢性咳嗽、聲音沙啞、夜間氣喘等症狀,也可能是胃食道逆流造成。 邱展賢進一步說明,青少年的腸胃道問題,發生原因多與生活壓力、緊張、飲食不規律、個人胃酸分泌較高的體質、幽門桿菌及消炎止痛藥物服用等因素息息相關。 胃痛不是吃止痛藥就好 小心慢性腸胃疾病上身門診觀察,許多青少年只要面臨大考壓力,課後多會至補習班補習,飲食相對也會變得不規律,但只要出現腸胃不適症狀,就選擇吃止痛藥短暫止痛,長期下來,可能引起慢性腸胃疾病症狀加重,甚至產生藥物性潰瘍的問題。 邱展賢提醒,當家中青少年出現不明腹痛、腹脹、腹瀉,合併食慾不振、體重減輕、慢性貧血、夜咳、慢性鼻炎、鼻竇炎、慢性氣喘或聲音沙啞等症狀,就要小心,建議尋求醫師了解病情,對症下藥,避免惡化。治療上,會依病患症狀給予藥物治療,若合併有幽門桿菌感染,則進行殺菌治療。此外,生活型態改善也相當重要,如避免暴飲暴食、睡前2小時不能進食、趴睡要墊高、避免壓迫腹部、減輕體重、穿著寬鬆衣物、規律運動、調節身心及交感神經,避免刺激胃酸分泌增加食物如咖啡、茶、氣泡飲料、巧克力、甜品、辛辣、高脂肪食物等,才能徹底根治,恢復健康。
-
2021-02-15 該看哪科.中醫精髓
4習慣最易引起胃食道逆流 中醫教你避免病從口入
25歲阿倫從事業務工作,工作壓力大需應酬交際,近日吃飽飯後容易腹脹氣、噯氣呃逆、晚上平躺因胃酸逆流而睡不好,經過中醫師四診合參及辨證論治後,給予半夏瀉心湯等處方治療,現症狀已改善八分,工作上也順利很多。胃食道逆流 與4生活習慣有關根據統計資料顯示台灣有四分之一的人口罹患胃食道逆流,並有逐漸年輕化趨向,主要與飲食西化、三餐不定時不定量、生活壓力、熬夜作息不正常等有關。安南醫院中醫部賴建銘醫師指出,正常消化系統是由口→食道→胃→小腸→大腸所組成,而肝膽胰臟也扮演輔助角色;胃與食道間有一個叫賁門的括約肌,主要調控食物進出,避免胃酸逆流,若賁門過於鬆弛,便容易引發嘔酸水讓胸口灼熱(俗稱火燒心)及有咳嗽等症狀。中醫治療胃食道逆流 著重在胃氣上逆處理西醫以胃鏡檢查和制酸劑等胃藥來治療,然而,最近多款胃藥可能含有致癌因子陸續被新聞報導出來,但其實中醫在胃食道逆流的治療上也是具有良好的成效。賴建銘醫師提及,中醫認為人體消化吸收有賴於脾、胃、肝、膽的和諧運作,一旦這些臟腑功能發生障礙就會導致胃失和降,進而胃氣上逆產生胃食道逆流;因此,除選用有制酸功用的中藥外,更著重在胃氣上逆之原因,從根本治療以和胃清熱、疏肝理氣、降氣化痰等方式來處理。預防胃食道逆流 三餐定時定量、生活作息是關鍵賴建銘醫師強調,俗話說「病從口入」很多疾病與腸胃消化功能有關,除了中西醫藥物治療之外,也要向這類患者衛教,避免過度進食辛辣炸烤生冷和不容易消化的食物及三餐要定時定量、勿過飽過飢,適時放鬆身心,盡量能在晚上11點前就寢,最晚勿超過晚上12點,如此才能完全戰勝克服胃食道逆流。(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延伸閱讀: ·咖啡、甜食不是「火燒心」唯一凶手! 飯後2行為也NG ·打嗝也與胃食道逆流有關! 防症狀加劇4習慣要躲開
-
2021-01-27 癌症.胃癌
男子四肢無力食慾差、發燒就醫 正子造影揪出腫瘤源頭
58歲吳姓男子患有糖尿病,因四肢無力、食慾差、發燒到急診就醫,經腹部超音波及電腦斷層檢查發現肝臟左葉有顆5公分大的病灶,懷疑是肝膿瘍或是膽管癌,經醫師建議接受正子造影全身檢查,發現不僅肝臟有腫瘤,在胃及大腸也各有一顆腫瘤及瘜肉,讓他驚訝不已,幸在接受手術治療後恢復健康。大千綜合醫院一般外科主任劉信誠說明,病患的症狀原懷疑為肝膿瘍,但電腦斷層與核磁共振檢查一直無法排除惡性腫瘤的可能性,且患者吃東西如果太大口,吞嚥常會卡卡不舒服,食量也變少,因此建議他自費接受正子造影檢查確認有無其他惡性腫瘤,經正子造影檢查結果懷疑胃有腫瘤且合併肝轉移,在接受胃鏡檢查後,證實為胃腺癌。劉信誠以腹腔鏡手術切除病患全胃及肝臟左葉腫瘤,術後病理報告顯示,肝臟腫瘤確實為胃腺癌轉移,與正子造影檢查的推論吻合。另外,正子造影檢查發現的大腸瘜肉經大腸鏡切除後,也發現有輕中度的細胞變性,還好及早發現切除,免除後患。大千綜合醫院核子醫學科主任趙剛宏指出,多數惡性腫瘤細胞的葡萄糖代謝比正常細胞旺盛,會吸收大量的葡萄糖,因此正子造影檢查利用此一特性,讓檢查者注射氟化去氧葡萄糖正子藥劑後,觀察體內是否有葡萄糖攝取異常增高的部位,進而可以找到惡性病灶。他表示,藉由正子造影檢查不僅可提高診斷準確性,更可讓病人獲得適合的治療方式;現行健保可給付乳癌、淋巴癌、大腸癌、直腸癌、食道癌、頭頸癌(不包含腦癌)、原發性肺癌、黑色素瘤、甲狀腺癌、子宮頸癌等,若罹患其他癌症或來源不明的惡性腫瘤,可選擇自費檢查,及早揪出病灶,讓癌症無所遁形。
-
2021-01-19 新聞.用藥停看聽
食道潰瘍竟然與青春痘有關 醫師:不少人少了這動作
胸口痛竟然是青春痘惹的禍?!台南市立安南醫院副院長許秉毅最近遇到一位25歲的年輕女患者因胸口痛就醫,痛了3天、吃東西、喝水更是「痛徹心扉」,結果原因竟然是美眉服用治療青春痘的藥物,卻忘了多喝水,讓四環素膠囊卡在食道上,經過一夜馬上形成潰瘍,許秉毅表示,其實類似的病患比大家想像的多,一看就知道「又是青春痘惹的禍」許秉毅表示,這名女病患胸口疼痛,以為是胃病而到胃腸肝膽科就醫,看到年輕女患者臉上有青春痘,就詢問「妳最近是不是有吃治療青春痘的藥?」患者相當驚訝,「醫師你怎麼會知道?」經過胃鏡檢查,果然在食道的中段處,發現左右兩側各有一處蠻深的潰瘍傷痕,剛好就是一顆膠囊卡住的形狀,找出病因後,患者也鬆了一口氣,「沒想到青春痘也會造成潰瘍」。許秉毅表示,四環素是治療「化膿性青春痘」常使用的抗生素,一天要吃4次。 不少人在臨睡前吃四環素,只喝一口水,就躺平睡覺。有時候黏黏的膠囊還卡在食道,還沒下肚。結果具有腐蝕性的四環素就在食道作用了一夜,造成食道潰瘍。他表示,臨床上,一顆小小的四環素可在「一夜之間」造成食道潰瘍,病人的症狀以吞嚥疼痛為最常見,一般痛在胸部。預防之道就是就寢前服藥,一定要採站立的姿勢,同時要多喝水,確定四環素膠囊已被水沖到胃裡,才可平躺睡覺。千萬不要忽略這服藥小知識,讓自己痛徹心扉。
-
2021-01-19 癌症.飲食與癌症
防癌不可少「植化素」!血液腫瘤科醫師教蔬果怎麼吃最好
癌症新增破11萬6千人 空腹吃蔬果植化素助防癌 衛福部公佈最新107年癌症登記報告,台灣新發生癌症人數突破11萬6千人,與106年相比增加4,447人,而不健康的生活型態是癌症發生主因,其中大腸直腸癌、胃癌與飲食息息相關,民眾平日攝取蔬菜水果應掌握「多樣、量足」的原則,有助於減少消化道與各種癌症風險。 台灣癌症基金會執行長、血液腫瘤科醫師賴基銘教授接受《今健康》採訪表示,蔬果含有數百種以上的植化素(phytochemicals),會透過增加癌細胞標靶、增加良性分化、阻斷癌增生訊號通路傳遞及抑制血管新生等方式,達到抑制癌細胞的作用。讓身體吸收植化素最好的方法,建議在空腹飯前時攝取蔬菜水果,且生吃效益會更佳。 賴基銘教授指出,國人攝取蔬菜水果,可掌握「蔬果彩虹579」原則。首先「份量要夠」,每日蔬果攝取建議為孩童5份,女性7份,男性9份。另外「顏色要多」,各色蔬果所含的植化素有互補效果。通常愈深色的蔬果,抗氧化成份與植化素含量愈多,防癌效果更好,平日可多吃深綠色、深紅色、深橘色、紫色蔬菜。淺色蔬菜水果如洋蔥、蘿蔔,皆有助於防止癌症。 預防大腸癌發生 避免肥胖多吃蔬果纖維 最新癌症資料顯示,大腸癌為國人發生人數最多癌症。賴基銘表示,大腸癌發生的男女比例接近,顯然與生活習慣有關。各項證據顯示,透過作息、飲食和篩檢,可預防大腸癌發生。在生活作息方面,應注意避免肥胖、多運動、維持排便順暢。飲食選擇上,建議多吃蔬菜水果、多攝取纖維素,少吃高熱量與油炸食物。 此外,由於大腸息肉發生時身體可能毫無徵兆,賴基銘教授建議國人,定期參加政府推動的糞便潛血檢查,或及早接受大腸鏡篩檢,能幫助及早發現、切除大腸息肉和癌前病變,降低大腸直腸癌的發生。 吃蔬果降低胃癌發生 有輕微症狀及早做胃鏡 賴基銘教授表示,胃癌在全球癌症發生率為第六名,亞洲韓國、日本更是世界胃癌發生的第一、第三名。流行病學顯示,胃癌好發於嗜吃鹽醃、煎炸、炙烤、煙燻魚、肉和高香料食品的人群。然而,飲食習慣與日本、韓國、新加坡接近的台灣,胃癌發生率已逐年下降,從30年前第五名降至近年的第九名,表示「彩虹蔬果579」的飲食觀念,降低了國人胃癌風險。 「多吃各種顏色的蔬菜水果,尤其是空腹、飯前吃,還可以保護胃壁,效果更好!」賴基銘指出,歐美、紐澳地區人民多吃生菜沙拉,胃癌風險明顯較低。呼籲國人除了增加蔬菜水果的攝取量,也要注意癌症的提前發現。賴基銘解釋,胃癌的發生與萎縮性胃炎、幽門螺旋桿菌感染有關。在出現輕微症狀時接受胃鏡檢查,就可減少未來演變成癌症的風險。 《延伸閱讀》 三餐如何吃才能防止癌症上門?掌握六大飲食方針 腸癌居首、肺癌激增 十大癌症最新統計,專家:4篩檢做好做滿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1-01-14 癌症.大腸直腸癌
不讓大腸鏡白做 醫師教你做檢查前如何清腸最乾淨
要做大腸鏡了 如何清腸最乾淨?近年來飲食西化,國人大腸癌的發生率及死亡率始終高居整體癌症的前三名,根據衛生福利部統計資料,台灣罹癌人數不斷增加,其中又以大腸癌的罹患人數最多,平均每37分鐘就有一人得到大腸癌,發生率已經是世界第一。想要減少大腸癌的發生,除了飲食及生活習慣的改變,定期的大腸鏡篩檢也是重要的關鍵。除了國民健康署補助50-74 歲民眾每兩年一次「定量免疫法糞便潛血檢查」外,美國消化系醫學會(American Gastroenterological Association) 也建議50 歲以上民眾接受大腸癌篩檢;更甚者,目前美國癌症協會(American Cancer Society) 因罹病率年輕化趨勢,已建議下修年齡至45 歲便接受篩檢。目前「大腸鏡檢查」已是大腸癌篩檢的黃金標準,除了能確立診斷,早期大腸息肉( 腺瘤) 的移除已證明可有效預防大腸癌的發生。依類型選擇不同清腸劑然而大腸鏡檢查並非像是胃鏡檢查空腹8 小時即可,事前準備「清腸」是很重要的關鍵。大腸鏡是透過深入腸道的鏡頭檢查、偵測腸道狀況,完善的清腸能夠為鏡頭帶來良好的視野,進而提高檢查效果;相反的,若是清腸狀況不佳,糞便可能遮蔽腸壁,造成檢查時間延長,並且降低篩檢出息肉、病症的機率。許多人認為清腸步驟麻煩,因此對內視鏡檢查望之卻步,尤其老年人或自我照顧能力不佳者更是需要他人的協助才能順利完成檢查。不過隨著近年清腸劑改善及新增使用時間建議,循著指示清腸步驟便不再困難,甚至能幫助您排除宿便。馬偕紀念醫院提供的清腸劑劑型有:1.「腸見淨」為聚乙二醇PEG (Polyethylene Glycol) 粉劑,使用滲透作用型瀉藥,因較不影響體液狀態及電解質,有較高的安全性,但要合併喝下大量水分才能達到清腸效果。2. 「保可淨」為picosulfate sodium( 刺激性瀉劑) 和magnesium citrate( 滲透性瀉劑) 組合型粉劑使用,因含鎂離子,腎功能不良的病人要小心使用,有高血鎂的風險。3. 「富利瀉」為磷酸鈉 NaP(sodiumphosphate) 高滲透性瀉劑,為水劑成分,對於年齡大於55 歲、有脫水狀況、正在使用會影響腎血流或腎功能的藥品( 如 ACEI 類及 ARB 類降血壓藥、利尿劑、非類固醇抗發炎藥等)、有心臟疾病、癲癇、腸胃道疾病(如腸阻塞)、限水或限鈉病人、已懷孕或計畫懷孕的婦女、授乳、洗腎患者不建議使用,以避免急性磷酸鹽腎病變風險。在受檢前,醫師會根據病人身體狀況給予合適的清腸劑,您只需配合醫護團隊給予的使用時間建議與衛教步驟,便可順利提高清腸效果。術前低渣飲食 提高清腸效果術前飲食同樣會影響清腸結果,一般建議檢查前兩天施行「低渣飲食」,不宜食用任何蔬菜、水果、油炸、高纖及高蛋白食物( 如奶類、豆漿);檢查前一天以「流質飲食」為主,如運動飲料、無渣湯汁,糖水汽水沙士可樂皆可。如您仍不知如何準備,馬偕紀念醫院健檢中心貼心提供代餐包服務,代餐包內提供一天三餐低渣飲食,同時配合清腸劑使用,便能達到完美清腸效果。如何服用清腸劑?目前台灣及歐美醫學會都建議清腸劑分為「兩次服用(split-dose)」的清腸效果較佳,因此執行大腸鏡前,您會拿到兩包或兩罐清腸劑,使用時每包( 或每罐) 都可加水或飲料稀釋至1000c.c.,共2000c.c.,檢查前一天晚上喝一半的量、當天一早凌晨服用另一半的量即可。服用時可以慢慢喝,約每15 分鐘250c.c.,能夠避免一次大量服用造成噁心、嘔吐等不適感。一般在服用一小時後就會開始作用,若是您是慢性便秘或腸道冗長的患者,請增加水分的攝取,以加強清腸效果。如何知道已經清腸完成?在客觀觀察上,可以注意馬桶內糞水的顏色,若是如開水般澄清透明就算及格,如果糞水仍呈現黃橙色,那就建議繼續補充水分直至乾淨為止。下回您有照大腸鏡需求時,記得按部就班執行,一個好的清腸結果不僅幫助醫師能看得更清楚,也幫助您自己找出息肉遠離大腸癌。檢查前飲食注意事項【前二天】低渣飲食如稀飯、麵條、白土司等,不宜吃任何高纖、高蛋白食物( 青菜、水、豆腐、麵筋等),忌服用奶類製品。【前一天】無渣流質飲食如無渣飲料,粥湯、肉湯、運動飲料等。※ 若您屬於易便秘體質,請提早一週食用低渣性食物,以達完整清腸效果。清腸劑服用方式【1】檢查前一天晚上- 18:00將健檢中心提供之清腸劑,其中一包( 罐) 加水或飲料稀釋至1000c.c.,以約每15 分鐘250c.c. 的速度慢慢喝完。【2】檢查當天凌晨- 05:30將剩餘的另一包( 罐) 清腸劑,加水或飲料稀釋至1000c.c.,於上午6 點前喝完。喝完後請多補充水分,大約30-60 分鐘後開始作用。
-
2021-01-13 科別.消化系統
老翁誤食暖暖包 醫師籲不要催吐儘速送醫
一名老翁把暖暖包當成食物調理包,將暖暖包剪開放入麵裡拌一拌吃下肚,外籍看護工趕緊送老翁掛急診,觀察後無大礙出院;南投醫院指出,如誤食暖暖包不要催吐,趕緊送醫治療。衛福部南投醫院肝膽腸胃科主任蔡金記向記者表示,最近暖暖包因寒流來襲大缺貨,但日前卻有一名80歲老翁誤把暖暖包當成食物調理包,將暖暖包剪開送入麵裡拌一拌吃下肚,外籍看護工見狀,趕緊阻止老翁繼續吃麵,並將老翁送往南投醫院急救。蔡金記指出,老翁誤食的量不多,他們幫老翁進行胸部、腹部X光檢查,也使用胃鏡檢查,發現老翁胃部發炎,住院觀察2天,確認無大礙後就讓老翁出院。蔡金記說,暖暖包內裝有鐵粉、活性碳、鹽類及吸水性樹脂,可以持續釋放熱能,有的人誤食後不一定會有症狀,也有人會出現嘔吐、腹痛等症狀,提醒民眾如有誤食的情形,記得不要催吐,以免造成更大傷害,應儘速送醫治療。蔡金記表示,有時民眾為了保暖,也會把暖暖包貼在身上導致燙傷,呼籲民眾使用暖暖包應隔著衣物,使用時間也不要太久;老人及兒童使用時,應有成人在旁協助,免生意外。
-
2020-12-30 癌症.胃癌
吃不下、消化不良是胃癌前兆 醫:避開飲食地雷可預防
每天6.5名國人死於胃癌 避開飲食地雷可預防 台灣胃癌常年名列十大癌症之中,每年奪走超過2,300條人命。根據每年癌症發生與死亡統計顯示,胃癌新增人數雖然呈現下降趨勢,但死亡人數始終居高不下,平均每天超過6.5國人死於胃癌。同時,胃癌早期症狀如食慾不振、消化不良、變瘦,與一般胃炎或消化性潰瘍相似,惟有改變飲食及及早篩檢方為預防之道。 台灣癌症基金會執行長、血液腫瘤科醫師賴基銘教授表示,胃癌與飲食習慣、胃幽門螺旋桿菌等因子相關,而只要能減少醃漬、煎炸、燒烤、煙燻類食物,達到「天天彩虹蔬果579」的飲食原則,並且避免幽門螺旋桿菌感染,就能有效預防胃癌風險。 6成胃癌一發現就晚期 無法手術須用針劑化療 臺北榮民總醫院腫瘤醫學部部主任趙毅表示,每年胃癌死亡人數佔發生人數近50%,與胃癌症狀辨識不易、國人較少照胃鏡習慣,導致6成診斷時已是晚期胃癌有關。其中更有超過4成為轉移性胃癌,病人無法接受手術,須用化療藥物控制。由於針劑化療易有厭食、噁心、腹瀉、虛弱、手足症候群、皮疹、心悸、血球異常等副作用,病人體力負擔大,也影響接受後線治療的意願。 臺北榮民總醫院腫瘤醫學部腫瘤免疫治療中心主任陳明晃說明,胃癌病人如果體力足夠,第一線化療最常用的處方,是一種口服化療搭配一種針劑化療。二線化療健保則只有給付針劑化療,所幸12月起國內已經將新型口服化療藥納入健保,讓需要接受第三線治療、體力較差的病人,有了新的治療希望。 晚期胃癌新型口服化療藥 周休二日助控制病情 陳明晃表示,對晚期胃癌病友而言,以往在針劑化療失效就沒有好的治療選擇,現在健保給付的新型口服化療藥,副作用比第一線、第二線治療小且治療便利,超過4成病患可控制疾病不惡化。陳明晃指出,新型口服化療藥的治療模式有如「周休二日」,病人一天吃兩次、吃5天休2天,兩周療程結束後休息兩周,大幅降低身體負擔。 過去晚期胃癌平均存活期約9到11個月,再加上後線治療未有給付,不少年長患者考量經濟因素與晚輩家計負擔,寧可選擇放棄治療。陳明晃認為,非常感謝健保為晚期胃癌族群帶來「年終大禮」,新型口服化療物通過給付後,病人的生活品質與存活有望進一步改善。 早期胃癌難覺察 有病史飲食作息不正常宜作胃鏡 醫師提醒,胃癌早期徵兆不易察覺,曾有癌症病史、生活作息不正常、嗜吃油炸類、醃製類食物的族群,建議及早接受胃鏡檢查。此外,國人癌症漸有年輕化趨勢,40歲以上建議2年進行一次全身健檢,並且搭配胃鏡檢查。 《延伸閱讀》 .腹部悶痛、食不下嚥?檢查出晚期胃癌,乳癌標靶藥治療HER2胃癌也有效 .罹癌食慾不振怎麼辦?維持好體重才有體力抗癌,營養師2招增進食慾!
-
2020-12-26 癌症.胃癌
胃口差、吃不下以為感冒別輕忽 當心是胃癌警訊!
注意囉!經常沒胃口、吃不下,很有可能是罹患了胃癌。就有一位70多歲的女性,過去的胃口不錯也不挑食,這樣的狀況持續了3個月,原本以為是感冒引起的後遺症,送醫候竟確診為末期胃癌合併肝臟和淋巴轉移;之後接受針劑化療卻出現手腳腫脹、噁心嘔吐等副作用,而且很快又復發。其實現在有新型口服化療藥可供選擇,可望幫助晚期胃癌病友更好地控制腫瘤不惡化,保有較好的生活品質,而且有健保給付,可以減輕患者的負擔。 每天有6.5人死於胃癌胃癌常年居國人10大癌症之列,根據衛生福利部統計資料,近5年以來,台灣每年胃癌新增人數約4,000人,而最新公布的108年國人十大死因資料,胃癌共奪走2,379人生命,等於每天有6.5人死於胃癌,更顯出防制胃癌的重要性。 台灣癌症基金會執行長、血液腫瘤科醫師賴基銘表示,研究顯示,胃癌與飲食習慣、胃幽門螺旋桿菌等密切相關,如果平時能減少攝取醃製、煎炸、燒烤和煙燻類食物,遵循「高纖、低脂、天天蔬果彩虹579」的原則,同時保持勤洗手的衛生習慣,避免感染幽門螺旋桿菌,就能降低罹患胃癌的風險,所以說胃癌是一種可以預防的癌症。輕忽胃口差、莫名變瘦,都是胃癌警訊台北榮總腫瘤醫學部主任趙毅則表示,胃癌的早期症狀,例如食慾不振、吞嚥困難、消化不良等,跟胃炎、消化性潰瘍或腸胃功能障礙十分類似,一般人容易輕忽,加上國人較少照胃鏡檢查的習慣,因此,近6成患者初次診斷即為晚期胃癌。另外,體重下降也是晚期胃癌的常見警訊。 晚期胃癌患者由於癌細胞已轉移,並無法靠手術來治療,主要是靠化療來延續生命,臨床上也發現,患者在接受前線針劑化療時,經常出現厭食、噁心、腹瀉、體力虛弱、手足症候群、皮疹、心悸、胸悶、肝功能異常、白血球或血小板下降等副作用,以至於影響後續的治療意願。 新式口服化療,助患者保有生活品質台北榮總腫瘤醫學部腫瘤免疫治療中心主任陳明晃表示,健保新給付的新型口服化療藥物,主要由一種有效成分和一種保護成分所組成,有效成分能夠直接嵌入癌細胞的DNA,造成DNA的損傷,進而抑制癌細胞生長;保護成分則可保護有效成分不被體內酵素分解,強化其抑制腫瘤的能力。 陳明晃指出,研究發現,晚期胃癌患者在針劑化療失效後,改用新型口服化療藥物,不僅可讓超過4成的病友控制疾病不惡化,還能幫助維持良好的日常體能表現和活動度超過4個月,能保有較好的生活品質。延伸閱讀: 胃癌初期難發現、進程快! 身體常見4個小毛病是警告...很多人還在拖 愛吃這6種食物小心罹胃癌! 炙烤、煙燻魚都上榜...初期症狀超容易被忽略
-
2020-12-08 科別.消化系統
長期腹痛、腹瀉要小心 5大警訊可能是克隆氏症
腹痛、腹瀉是相當常見的症狀,但如果經常出現這種情況,甚至是合併其他症狀,要特別小心,可別以為只是一時緊張或吃壞肚子,因為這很有可能是克隆氏症。 腹痛、腹瀉合併3症狀 當心可能為克隆氏症 長庚紀念醫院腸胃肝膽科系李柏賢醫師表示,腹痛、腹瀉一般而言最常直接聯想到的就是腸胃炎,時間較為長期的也會想到腸躁症,但若合併出現了血便、貧血、體重減輕3大症狀,並且持續了3個月時,就應特別留意可能是自體免疫失常造成發炎的發炎性腸道疾病。 發炎性腸道疾病可分為潰瘍性結腸炎及克隆氏症兩種,兩者侵犯的範圍不同,前者只侵犯大腸;後者是從嘴巴到肛門都有可能侵犯,臨床控制、治療都會相較困難些。兩者原因目前還有待研究,根據目前的研究推測可能跟基因、飲食、食品添加劑有關。這些因素可能造成腸道長期反覆性發炎,造成廔管、穿孔等情況,也因此患者常見需要反覆接受治療的情況。 李柏賢醫師分享,日前就有一名38歲男性的克隆氏症案例,起初被認為是盲腸炎開刀治療,但後來又出現了腸子通到皮膚的廔管及肛門附近的廔管,前前後後開了七次刀,最後甚至小腸破洞,身心俱疲,一度放棄治療。好在後續嘗試了生物製劑進行治療,把疾病控制了下來。 常見合併腸道外症狀 克隆氏症應盡早改善 馬偕紀年醫院腸胃肝膽科章振旺醫師指出,克隆氏症是一種免疫性的疾病,症狀不僅出現於腸道引起相關不適,腸道外也常見合併出現關節炎、虹彩炎、結節性紅斑等症狀。且值得注意的是,克隆氏症的症狀和嚴重程度未必成正相關,並非情況較嚴重時才可能出現腸道外症狀。章振旺醫師就表示,臨床上有3/4的案例是在確診克隆氏症後,陸續開始有相關的腸道症狀出現,但有1/4的案例卻是在診斷之前就有,民眾不可大意。 許多患者會因為自己有相關不適症狀進行大腸鏡檢查,但卻也在沒有發現異狀後輕忽。李柏賢醫師指出,克隆氏症最常出現的部位是在大腸銜接小腸的末端迴腸,大腸鏡需進入到此部位才檢查得到;另一方面,克隆氏症從口到肛門都可能侵犯,因此胃鏡檢查也是必要的。其他視情況也可能需要進行電腦斷層或核磁共振重組的腸道攝影,以利清楚觀測小腸是否有發炎的情況,並以膠囊內視鏡、氣囊輔助式小腸鏡確認小腸發炎的情況。 如何治療急性克隆氏症?確實確認黏膜癒合是重點 章振旺醫師表示,克隆氏症急性期的治療重點會先放在緩解患者的症狀,此階段可能就會以類固醇藥物進行治療。在患者得到緩解後,腸道黏膜癒合則是治療目標,疾病控制得宜的情況下,將來便有利改變病程,甚至可以減免產生廔管、腸道切除後產生副作用的可能。 在患者症狀緩解後,接下來常見則會運用到免疫製劑,以此延長治療效果。而當疾病出現惡化的情況時,治療的方式也會有所提升,就有可能使用到生物製劑。章振旺醫師表示,每種生物製劑都會有不同的優缺點,在進行治療之前醫師會詳細跟患者多做討論,患者可以放心治療。 黏膜癒合是克隆氏症的治療目標,但值得注意的是,沒有症狀並不代表目標達成。李柏賢醫師指出,克隆氏症的臨床症狀和黏膜癒合並非正相關,臨床上許多病人已經沒有出現任何症狀,但經檢查還是發現潰瘍,此情況後續復發甚至需要接受手術的比例高。醫師表示,唯有治療到內視鏡檢查沒有發炎及潰瘍等情況,才能助改變患者的預後,後續也才不用進入到需要切腸的地步。呼籲患者應定做內視鏡追蹤檢查,確實確認是否達到黏膜癒合的目標。 避免克隆氏症及復發 留意3大誘發因子 李柏賢醫師表示,壓力、感染、飲食是發炎性腸道疾病最常見的誘發因子,因此若要避免克隆氏症及復發,應盡可能保持生活作息正常,多運動、早睡早起、適當紓壓、避免不潔的飲食等。 除了良好的生活作息外,正如前述所提到,克隆氏症雖然目前確切還有待研究,但目前推估可能和飲食及食品添加物有關,因此醫師也建議飲食方面應盡量避免食品添加物,並也避免高油、高糖的飲食習慣,以及不必要的保健食品。 克隆氏症在妥善的治療下,患者是可以回歸正常生活的,因此章振旺醫師也呼籲,除了注意3大誘發因子外,民眾若持續腹痛、腹瀉一段時間,並且合併前述相關症狀時一定要盡早前往檢查,以利及早治療。 《延伸閱讀》 .腹瀉原因不明?當心發炎性腸道疾病來攪局 .沒有腹瀉就不是腸胃炎?諾羅病毒&急性腸胃炎10大迷思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0-12-06 科別.消化系統
改善胃食道逆流 醫師建議從3方面下手
新竹一名50歲陳姓男子事業繁忙經常要應酬,近期感覺胸口灼熱,且此症狀每月都會發生好幾次而到醫院求診,經醫師檢查後發現是胃食道逆流,透過藥物、生活作息和飲食調整後,症狀明顯改善,幾個月沒再復發。榮總新竹分院胃腸科醫師蔡志奇表示,胃食道逆流是國人常見的消化性疾病之一,根據統計,大約每4人就有1人有胃食道逆流,但是因為嚴重程度和發生頻率不一,到門診就診的人只有少部分。胃食道逆流的症狀包括胸口灼熱感、胸悶、胸痛,另外,胃食道逆流也可能造成食道外症狀,像是喉嚨痛、聲音沙啞、咳嗽、氣喘等。蔡志奇說,胃食道逆流一般是用臨床症狀診斷,症狀符合就可下診斷和用藥,但也有不少民眾因胃食道逆流去就診而被安排胃鏡檢查,確認是否有逆行性食道炎,以及有無胃發炎、潰瘍、腫塊等情形,且以目前健保規定,要做胃鏡發現有逆行性食道炎才能給付離子幫浦抑制劑。治療胃食道逆流除了使用離子幫浦抑制劑外,生活作息和飲食調整也很重要,生活作息方面建議應避免吃宵夜、不要吃完東西後馬上躺下、三餐盡量定時定量;飲食方面則避免過多的甜食、咖啡因類的飲料。此外體重過重也會增加胃食道逆流的機會。蔡志奇也提醒,若民眾生活作息、飲食都正常,也有使用藥物,三管齊下卻仍有胃食道逆流症狀的話,則需要到醫院做食道酸鹼值檢測和食道壓力測試,以鑑別診斷是否有其它疾病。
-
2020-12-01 科別.心臟血管
我們與心臟病的距離?早餐愛吃這一味,罹患心血管風險竟提升
有定期健檢習慣的張先生,身體一直保養得宜。但在最近一次的健康檢查中發現,心血管疾病風險參考指標-丙二醛MDA指數上升至1.6 nmol/ml,雖超過正常值(≦1.52 nmol/ml)不多,但健診中心仍嚴正以待。因為依據聯欣診所研究分析發現,MDA>1.1以上者,其三酸甘油脂、高血壓、動脈硬化等心血管相關檢測異常比例,遠高於正常者的1.2~1.7倍,罹患高血壓、動脈硬化等心血管疾病的風險也相對提升。 丙二醛MDA是不飽和脂肪酸受到自由基攻擊過氧化後的產物,是心血管風險管理中相當具有指標性的數值。當 MDA累積越多、形成越快,代表體內自由基越多,易傷害動脈血管,導致冠狀動脈硬化等心血管疾病。 聯安預防醫學機構聯欣診所院長林美秀表示,為了找出張先生MDA升高的原因,結合專業判斷與偵探般抽絲剝繭、追根究柢的精神,細細探尋生活軌跡中,可能導致數值異常升高的原因。 結果發現,原來張先生平日早餐喜歡「稀飯+肉鬆」的搭配,而這次定期抽血檢測時,因有安排無痛腸胃鏡檢查,為確保腸道的清潔度,三天前需進行低渣飲食,因此,這三天餐餐只吃稀飯配肉鬆。 林美秀指出,鹹香「肉鬆」是早餐界老少咸宜的第一配角。但是肉鬆在製造的過程中,需要加入大量的油進行高溫焙炒,油脂容易因高溫破壞、形成氧化,若使用於拌炒肉鬆的油脂不耐高溫,抑或攝取過多,就有可能使MDA升高。 「原來兇手是肉鬆!」張先生對此結果感到不可置信,但仍抱著實驗的心態遵守醫囑,在下次回測前先不再食用肉鬆,兩個月後MDA數值果真下降至0.77 nmol/ml,恢復到正常範圍。 林美秀提醒, 預防心血管疾病,應注重日常健康保養,八成的心臟病與中風是可預防的。 在飲食當中有許多隱藏的陷阱,若沒有正確的營養觀念、懂得揀擇適合的食物,很容易讓自己深陷心血管風險而不自知,例如:肉鬆,屬於高油高糖的加工再製品,偶爾食用可以,但應避免大量、頻繁的食用。 做好健康管理並不難,在日常生活中處處留意,選擇正確的食物烹調方式,如避免使用高溫烹調過的油、重複使用的回鍋油、加工過的油(反式脂肪)及注意油品的冒煙點。此外,建議多吃原型食物、少碰加工製品,健康自然跟著來。
-
2020-11-27 癌症.大腸直腸癌
男子腹痛半年以為胃潰瘍 急診竟是大腸癌併發阻塞
南投58歲郭性男子半年前上腹痛跟腹脹感,懷疑自己罹患胃潰瘍而至腸胃科門診,原本安排胃鏡檢查,未料當天腹痛難忍到南投醫院急診就醫,醫師從電腦斷層掃瞄檢查發現郭男的橫結腸腫瘤併發阻塞緊急手術,目前恢復良好。不過腫瘤經過切片化驗確診為大腸癌第二期,仍須追蹤治療。南投醫院大腸直腸肛門外科醫師許家榮說,大腸癌初期症狀不明顯,容易被忽略,可能出現症狀有排便習慣改變、排便有血、體重減輕、貧血等症狀。依據國健署統計,大腸直腸癌蟬聯台灣十大癌症發生率第一位,越早發現並接受治療,存活率越高。大腸癌治療大部分會以手術為主要治療方法,由於郭姓患者為第二期,術後會密切追蹤,並視患者狀況評估是否進一步化療。國民健康署統計資料分析顯示,每2年1次糞便潛血檢查可降低35%大腸癌死亡率,定期進行癌症篩檢相當重要。南投醫院提供無痛大腸鏡檢查,除了糞便潛血陽性的病人外,有排便問題,例如大便習慣改變和或大便流血的民眾,也建議接受大腸鏡檢查,以利早期診斷或在還是息肉的階段便將其切除,降低罹患大腸癌風險。許家榮說,不健康飲食、缺乏運動、肥胖及菸酒、老化都是罹患大腸癌危險因子,他提醒民眾應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多吃蔬果,少吃紅肉及加工食品;規律運動;定期安排篩檢,防治大腸癌。
-
2020-11-23 科別.消化系統
腸胃鏡檢查怕痛? 麻醉無痛免錯過黃金發現期
做腸鏡、胃鏡檢查,有些受檢民眾因緊張、抗拒,偶會發生內視鏡管和腸道「打架」的情況而影響檢查效果,但經過麻醉科醫師的居中「調解」,可以克服問題,並形成所謂的「無痛腸鏡檢查」。澄清醫院麻醉科醫師柯吉貞表示,仍然還有很多民眾不知道有此鎮靜受檢方式,而錯過腸胃檢查的黃金期,十分可惜。一位55歲的男子第一次接受大腸鏡檢查,當腸鏡進入約20公分的長度就受不了喊停,但醫師依檢查情形告訴他未發現異常,不過也提醒他這樣長度的腸鏡只看到約3分之1的大腸情況,還有3分之2的腸段沒有檢查到,不能保證他的腸道完全沒有異狀。柯吉貞說,傳統的大腸鏡檢查的確讓受檢民眾相當有「感覺」,檢查過程中緊張不舒服且身體躁動,自然會產生一些抗拒的動作,有如腸道和腸鏡在打架似的。輕則無法完成全腸的檢查,嚴重時還有可能傷及腸道,這也是傳統大腸鏡檢查的總量一直無法提升的原因之一。她說,這位只檢查20公分的男子,後來再次接受無痛腸鏡檢查,在睡著沒有疼痛感的情況下,大腸鏡從肛門伸入,順利的做完了全大腸檢查,竟然在大腸末端接近盲腸的升結腸處發現癌腫瘤,男子接受了後續的醫療處置,因即時發現而預後相當良好。另名42歲婦女因胃食道逆流忍受了20年,因怕傳統胃鏡的不舒服而不敢做檢查,只能一直靠藥物治療,最近因做了無痛胃鏡檢查後,發現胃食道逆流的病灶所在,而能對症治療,治癒這20年來的痛苦。柯吉貞,無痛腸胃鏡檢查主要是由麻醉科醫師於檢查前先做身體評估並於檢查時全程監控,先給受檢者適量的靜脈麻醉劑注射,讓他們處於睡眠狀態接受腸胃鏡的檢查,在檢查過程中要隨時關注受檢者的呼吸狀態和生命跡象,讓執行腸胃鏡檢查的醫師有更充裕的時間做完整的判斷,這樣的無痛腸胃鏡檢查,不會讓受檢者有不舒服和精神緊張,據統計,在澄清醫院約提升20%的受檢率。她呼籲,腸胃鏡檢查是發現大腸直腸癌和胃癌的利器,靜脈鎮靜的無痛檢查讓受檢者提升檢查效果,也不用因畏懼傳統檢查的不舒服,而錯過黃金發現期,最重要的是需要有麻醉科醫師全程監控,直到受檢者完成全程的檢查。
-
2020-11-21 癌症.胃癌
癌症是由自己的細胞變異而來! 醫:做好這件事就能遠離「胃癌」
依據最新的國健署統計,胃癌的發生率佔全國民眾惡性腫瘤,排名為第九名,而死亡率為第八名。為什麼說胃癌是自找的癌症呢? ⠀一般外科陳榮堅醫師表示:胃癌與個人生活習慣有很大的關係,例如有抽菸、喝酒的習慣,熬夜、飲食不規律或是喜歡吃醃製食品,這些都容易造成胃癌。以熬夜與飲食不規律來說,熬夜又吃宵夜,不僅會使得胃無法得到充分的休息,又會刺激胃酸產生,造成胃壁長出不正常的粘膜細胞。作息以外另外一個要注意的就是用藥習慣,若是長期服用止痛藥者,會使得細胞長期處於發炎的狀態,最終就會變成癌細胞。止痛藥劑量是否會越吃越重呢?可以看我們之前拍的影片,按此觀看影片。這邊要提到一個觀點:癌症都是由自己的細胞變異而來。胃癌在消化系外科來說,算是一個較不好的癌症,因為胃的血流非常豐富,對於化學治療、電療效果有限,最好還是以胃手術的切除。胃癌五年的存活率僅 20%如何遠離胃癌?最標準的診斷方式是「照胃鏡檢查」,當發生下列症狀時,建議安排檢查。什麼情況下需要做胃鏡檢查?◎維持一段時間的上腹部不適,如連續一個月反覆胃痛,常有莫名的胃酸感 。◎解便時發現有黑便、血便。◎有莫名其妙的胃酸感覺最後堅哥特別提醒,現在醫療已經進步很多,做胃鏡檢查真的沒有那麼恐怖,不要因為害怕檢查而耽誤了就醫時間。若是在胃鏡檢查時早期發現,有些是可以馬上切除,甚至連開刀、腹腔鏡等等都不用。所以如果有發現不適,即早檢查即早治療。本文摘自健康多1點 原文請點此
-
2020-11-08 科別.消化系統
胸悶、胸口灼熱 小心胃食道逆流
一名70歲的戴伯伯,晚上入睡時一躺下就會感到胸口灼熱、甚至疼痛,也因此出現睡眠障礙,每天晚上必須要坐著睡覺,到醫院進行胃鏡檢查,確診為嚴重的胃食道逆流,開始藥物治療後,症狀改善,醫師叮囑戴伯伯要改掉吃完飯就去睡覺的不良習慣,目前狀況大為改善,晚上也能好好睡覺。另一名40歲的陳小姐,工作壓力大,吃飯常常不定時定量,每次飯後都會覺得胸悶、胸痛,胸口像是有大石頭壓住,必須做深呼吸的動作才能稍稍緩解,因為工作忙碌,近期症狀越發嚴重,影響生活,經轉診到醫院門診,安排胃鏡檢查確認為胃道逆流後,轉回診所接受後續追蹤治療,症狀終於得到緩解。台大醫院新竹分院指出,根據衛生福利部健保署2019年統計,近年來由於國人飲食習慣改變及肥胖問題的普遍,胃食道逆流疾病約76.6萬人次,有逐年增加的趨勢。台大醫院新竹分院社區及家庭醫學部醫師洪惠芳表示,胃食道逆流的症狀變化很大,分布的年齡層也很廣,台灣的盛行率約從5%至24.6%。在臨床表徵上,部分有典型胸口灼熱等症狀,但是更多的病患症狀並不典型,有的病人會感覺喉嚨卡卡的、胸悶、胸口異物感、慢性咳嗽、吞嚥困難、聲音嘶啞、或口臭等症狀,做了心臟、肺部、或喉嚨的檢查都沒有發現問題,最後轉診至腸胃科門診經胃鏡檢查才確診。洪惠芳說,在治療方面,針對輕微的胃食道逆流主要是飲食習慣的調整,不一定需要藥物的治療,每天定時定量不過飽,細嚼慢嚥不著急,吃完飯後不要躺下或做任何腹部加壓的活動。如果症狀較嚴重可搭配氫離子幫浦抑制劑藥物治療,一般來說,症狀多會在1到2周內得到改善,完整的藥物治療建議使用至少4周。若是藥物治療無效或需長期服用藥物,內視鏡手術或外科手術治療(胃底摺疊術 Nissen fundoplication)也是可考慮的治療方法。
-
2020-10-21 科別.消化系統
上背痛半年 竟是胃炎轉移痛
40多歲的張先生上背部痛了半年,位置就在肩胛骨中間,俗稱「膏肓」的位置。一直都隱隱作痛,經胃鏡檢查發現,原來是慢性胃炎作怪,服藥治療後,上背痛問題就改善了。書田診所肝膽腸胃科主治醫師康本初研判,張先生上背痛應該是胃的轉移痛,因為胃的神經和上背部神經有重疊,雖然大部分胃病患者還是以上腹痛為主,但有些人也會有上背疼痛的症狀,有時甚至比上腹痛更明顯。有些膽囊結石造成膽囊發炎,會引起右肩轉移痛,膽囊結石若掉到胰管開口造成疼痛,或是有酒精引起的胰臟發炎問題,也會引起肩胛骨中間的上背痛。轉移痛和肌肉痠痛怎麼區分?康本初表示,肌肉痠痛經過休息、伸展放鬆、或是服用止痛藥,都會有所改善,局部按壓會痛,放開就會緩和。但消化系統的轉移痛就不會因為休息放鬆而改善,也不會因為壓某個部位或肌肉就更痛,反而可能因為飲食油膩、喝酒、喝咖啡而更痛。康本初提醒,胃炎發生後,若持續接觸危險因子,如菸酒、高鹽、醃漬飲食等,或是沒有治療幽門桿菌的感染,就有較高風險會發生胃癌。如果發現上背痛、肩痛,但適度休息或復健治療後一直沒有改善,或是發現痛感會隨著飲食內容改變、有其他消化相關症狀,建議應就醫檢查,以免錯失早期治療的時機。
-
2020-09-24 癌症.大腸直腸癌
不管幾歲都要有警覺! 大腸癌年輕化,常做5件事形同慢性自殺
34歲的楊先生,有15年抽菸史以及平日愛吃燒烤的不健康習慣,但本身並沒有糖尿病、無家族病史、也沒有酗酒習慣,在工作忙碌之餘,抽空為自己安排了健康檢查,沒有癌症家族史的他,竟意外發現罹患零期大腸癌,其癌細胞僅在黏膜層尚未擴散到其他部位,切除後的治癒率幾乎是100%,且不需要追加化學治療,也因發現得早,並能徹底根治,遠離大腸癌死亡風險。抽菸不只與肺相關 罹大腸癌年齡提早一般人2年北投健康管理醫院黃洸偉主任醫師表示,一般認定抽菸致病往往與肺相關,但其實菸對全身器官都會造成傷害,抽菸的人罹患大腸癌的平均年齡也比一般人提早兩年,千萬不要覺得自己還年輕,就忽略了罹癌風險,不良的生活習慣也會導致大腸癌及其他疾病提早找上門!大腸癌是我國好發癌症 5大危險因子莫輕忽大腸癌已連續11年蟬聯我國癌症好發之冠,目前醫學上發現主要危險因子如下:1.年紀:50歲以上,男性發生率大於女性。2.家族病史:大腸癌、直腸癌家族病史。3.飲食習慣:長期偏愛吃高熱量及燒烤、油炸食物、紅肉吃太多。4.生活習慣:抽菸、喝酒、久坐、少運動、體重過重。5.體質:糖尿病、糖尿病、代謝症候群、發炎性腸道疾病的病患。 大腸癌年輕化 最佳篩檢方式是做腸胃鏡檢查近年來台灣大腸癌罹患年齡逐漸有年輕化趨勢,在眾多影響大腸癌病患存活的因素當中,最重要的就是診斷時的期別,越早發現治癒機率越高。黃洸偉指出,目前最好的篩檢方式是做腸胃鏡檢查,無痛舒眠腸胃鏡已是健檢趨勢,舒眠中完整觀察胃部及全大腸,且檢查中發現息肉也可順便切除;想要預防大腸癌,除了調整生活型態及飲食習慣,更重要的是定期檢查,早期發現早期治療! 延伸閱讀: 大腸息肉會變成大腸癌嗎? 醫師解析機率,出現這狀況風險高 大腸鏡檢查前,低渣飲食該怎麼吃? 醫師完整圖解哪些食物可吃
-
2020-09-12 科別.消化系統
怕痛才需要做無痛腸胃鏡檢查? 沒那回事!舒眠麻醉7情況超危險須評估
大腸癌已連續12年高居國人十大癌症之首!現代人三餐外食應酬多,擔心腸胃鬧脾氣,定期安排腸胃鏡檢查揪出病灶,內視鏡檢查是最直接的工具。然而,腸胃鏡檢查具有侵入性,讓不少人相當恐懼,根據國泰健檢2019年度資料顯示,每年有將近2萬民眾願意做無痛腸胃鏡檢查,利用NBI窄頻影像內視鏡系統,使用二氧化氮(CO2)充氣系統,進行腸胃道檢查,檢查過程由腸胃專科醫師操作、麻醉專科醫師全程監控,透過舒眠麻醉,在類似睡眠狀態下完成檢查。 無痛腸胃鏡檢查 麻醉科醫師全程照護 國泰健檢麻醉科醫師葉珮安表示,所謂無痛腸胃鏡檢查,就是在檢查過程中,由靜脈注射全身麻醉的藥物,通常屬於短效,使受檢者處於中重度鎮靜,同時不能影響到自主呼吸狀況,類似睡眠的狀態,受檢者在檢查過程中不會感到疼痛、焦慮、躁動不安等狀況,而引發高血壓、心臟病發等問題,腸胃科醫師也不會受到情緒反應、肢體反抗等干擾,可以專心進行詳細的檢查。 內視鏡檢查除了有腸胃科醫師執行檢查,麻醉專科醫師的角色也很重要,受檢者在舒眠麻醉下,麻醉科醫師必須確保受檢者呼吸道安全,執行麻醉並全程照護,全程監控、調整藥量、觀察心跳、血壓及血氧濃度,通常這種全身麻醉,是不需動用肌肉鬆弛劑,也不會使用到氣管內管及呼吸器這些輔助設備;檢查結束約5-10分鐘後,受檢者很快就能恢復意識,而且很少有麻醉後噁心嘔吐,暈眩頭痛,肌肉酸痛等後遺症。 無痛胃腸內視鏡檢查 5大情況特別適用 葉珮安提到,這種無痛的胃腸內視鏡檢查,特別適用在腹部動過手術、骨盆腔發炎病史、婦科子宮內膜異位沾黏、體型較胖或過瘦的受檢者,因腸道沾黏或較為彎曲等因素,進行大腸鏡檢查的疼痛程度及時間都會增加,甚至有可能因為過度疼痛而放棄檢查,這時候就可以考慮以麻醉無痛的方式進行。 在安排檢查之前,會確認受檢者的過去病史,包括有無高血壓,糖尿病,心肺疾病,冠狀動脈疾患,中風,藥物過敏,睡眠呼吸中止症候群,腹部手術等相關病史,並安排十二導程心電圖,胸部X光,交由麻醉醫師進行術前評估。 舒眠麻醉術前評估需據實以報 7狀況不建議施打麻醉 在麻醉醫師親自執行,全程照護的狀況下施行無痛胃腸內視鏡,其實安全性相當高,但是仍有部分需醫師評估或不建議施打麻醉者:1、嚴重的氣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2、最近半年內曾發生胸痛、胸悶、不穩定心絞痛、心肌梗塞病史3、睡眠呼吸中止症候群患者4、過度肥胖, BMI大於35以上5、末期腎衰竭,洗腎病患6、嚴重的呼吸道感染,肺炎等症狀7、懷孕期間,儘量避免接觸麻醉藥物 葉珮安提醒,如有遇到上述狀況,務必要詳實告知麻醉專科醫師,進行風險評估和專業分析,才能針對個人的特殊狀況,幫助選擇最安全恰當的檢查方式。最重要的是,如有家族病史、腸道瘜肉的體質、抽菸喝酒嚼食檳榔的習慣者,都應該定期進行胃腸內視鏡的詳細檢查,甚至有不明原因體重減輕,腹痛腹脹食量銳減,排便出血等情況,更要積極就醫,千萬不要因為害怕,而逃避檢查延誤診治。 延伸閱讀: 手術麻醉很危險? 這幾點沒注意將讓風險三級跳 動手術前注意事項多! 被問翻的2大疑問,麻醉科醫師一次解析
-
2020-09-05 癌症.大腸直腸癌
34歲無家族病史竟檢查出「大腸癌」 這些壞習慣種下禍根
34歲的楊先生,在工作忙碌之餘,抽空為自己安排了北投健康管理醫院健康假期。沒想到沒有癌症家族史的他,竟意外發現罹患大腸癌,他直呼「真的太幸運了!」幸運地透過健檢提早發現病灶,也因發現得早,才能徹底根治,遠離大腸癌死亡風險。北投健康管理醫院黃洸偉主任表示,楊先生在無痛大腸鏡檢查中,發現大腸內有1個2公分的腺瘤型瘜肉,在檢查同時也一併進行瘜肉切除,病理檢查報告確診為0期大腸癌,其癌細胞僅在黏膜層尚未擴散到其他部位,切除後的治癒率幾乎是100%,且不需要追加化學治療,後續楊先生也聽從醫師建議定期追蹤,有了這次經驗更體會到健康檢查的重要性。案例本身並沒有糖尿病、無家族病史、也沒有酗酒習慣,讓人驚訝的是年齡才34歲與一般常見的大腸癌好發於50歲以上,顯然年輕化許多。楊先生說自己有15年抽菸史以及平日愛吃燒烤的不健康習慣,一般認定抽菸致病往往與肺相關,但其實菸對全身器官都會造成傷害,抽菸的人罹患大腸癌的平均年齡也比一般人提早2年。黃洸偉主任提醒民眾,不要覺得自己還年輕,就忽略了罹癌風險,不良的生活習慣也會導致大腸癌及其他疾病提早找上門。大腸癌已連續11年蟬聯我國癌症好發之冠,目前醫學上發現主要危險因子如下:1.年紀:50歲以上,男性發生率大於女性。2.家族病史:大腸癌、直腸癌家族病史。3.飲食習慣:長期偏愛吃高熱量及燒烤、油炸食物、紅肉吃太多。4.生活習慣:抽菸、喝酒、久坐、少運動、體重過重。5.體質:糖尿病、糖尿病、代謝症候群、發炎性腸道疾病的病患。黃洸偉提醒,近年來台灣大腸癌罹患年齡逐漸有年輕化趨勢,在眾多影響大腸癌病患存活的因素當中,最重要的就是診斷時的期別,越早發現治癒機率越高。目前最好的篩檢方式是做腸胃鏡檢查,無痛舒眠腸胃鏡已是健檢趨勢,能在睡眠中完整觀察胃部及全大腸,且檢查中發現息肉也可順便切除。想要預防大腸癌,除了調整生活型態及飲食習慣,更重要的是定期檢查,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本文經《NOW健康》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關心健康生活大小事,點此進入【NOW健康】
-
2020-08-31 癌症.食道癌
食道黏膜沒接受器 醫師:當心出現症狀已食道癌中晚期
一名54歲男性從年輕就有抽菸和喝酒的習慣,未有任何不適症狀,日前到大里仁愛醫院做身體健康檢查,在無痛胃鏡的窄頻影像檢查中,發現一公分的食道病變;界線明確的棕色區域有不規則的微細血管型態,經予以切片檢查,病理報告顯示為早期食道癌。經轉診至醫學中心做內視鏡超音波評估內黏膜下層情形,再實行內視鏡黏膜下剝離術切除,術後狀況良好。消化內科醫師黃冠智表示,因食道黏膜並沒有「感覺接受器」,因此當腫瘤尚未發生下黏膜侵犯時,幾乎都是沒有感覺,而當出現體重減輕、貧血、吞嚥困難或是出血而就醫發現時,已是中晚期。食道癌的男女比例為16比1,容易導致食道癌的高危險因子為抽菸、喝酒、吃檳榔;尤其是長時間食用下,任一項都會剌激局部黏膜產生病變,而3者共用時危險性更高達195倍之多。黃冠智説,目前最有效的檢査方式是胃鏡檢查,搭配光學模式與染色內視鏡,讓診斷效果最大化。食道癌依據腫瘤侵犯部位,大致分為4期,治療的方式以及存活率因期別而個有不同;該患者為第一期食道癌,僅能以定期胃鏡檢查或運氣好意外發現,此時腫瘤尚未侵犯到肌肉層,可以利用內視鏡黏膜下切除,把病變處完全刮除,5年以上存活率達70到80%。他提醒,有食道癌家族病史、菸酒檳榔習慣超過10年,或是曾經罹患下咽癌、口腔癌的頭頸癌患者,終其一生有20到30%會發生食道癌,建議每年都要定期接受胃鏡檢查。 ※ 提醒您:抽菸,有礙健康
-
2020-08-28 科別.消化系統
胃食道逆流火燒心 媽媽歌后林喬安勇敢照腸胃鏡
三立紅人榜媽媽歌后林喬安多年來一直有胃食道逆流情形,連帶有火燒心困擾,衝上喉頭的灼熱感甚至會影響歌喉與聲帶,最近她到彰化縣員生醫院進行3D立體胃腸鏡檢查後,醫生除了建議她飲食需要正常,才能解決胃食道逆流問題,也幫她夾除大腸瘜肉,讓她對自己的健康更安心。林喬安說,一開始要做腸胃鏡其實很害怕,但又想要勇敢一點面對自己的腸胃問題,因為胃食道逆流問題已困擾她一段時間,此次她來體驗3D腸胃內視鏡檢查,還能夠戴上3D眼鏡了解自己的食道、胃部的狀況,更了解自己腸胃的健康狀況。員林市員生醫院胃食道逆流中心主任吳文傑說,飲食習慣不良的人經常會有胃食道逆流問題,林喬安因為要照顧孩子與四處上通告,有時甚至一天的第一餐在半夜才吃,壓力與生活作息不正常,的確需要好好檢查,找出病因。吳文傑說,林喬安進行3D腸胃鏡檢查後,也夾除了大腸的扁平性瘜肉,大腸瘜肉除了和體質有關,抽菸的人特別多息肉,或有大腸癌家族病史者,都可以提早來做大腸鏡檢查,或是先做糞便潛血檢查,才能早期發現。吳文傑說,具有深度景深的立體內視鏡影像,讓微小凸起之病變組織都無所遁形,能夠增加大腸瘜肉發現率,增加早期癌症之診斷成功率。並能降低器械碰到不相關組織的機會,特別在內視鏡剛進入病患咽部時,可避免病患之嘔吐反射,減少病患之不適感,在進行瘜肉切除術時使用活檢夾,3D成像系統可以提供更準確的深度和角度減少手術時間,並防止器械造成其他粘膜損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