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1-02 新聞.杏林.診間
搜尋
肝臟
共找到
1639
筆 文章
-
-
2020-10-31 名人.許金川
許金川/車要保養人也是 避免半路拋錨
家庭對話。老婆:「你好好給我唸金剛經。」老公:「不唸又怎麼樣?」老婆:「那你就給我聽三字經。」一方面苦口婆心好心勸導,但常忠言逆耳,等到鑄成大錯,後悔就來不及,在疾病防治上也是如此。車子開了5萬公里,因目前法律規定,一定要每6個月定期做檢查,是對車子的保養,也是對公路安全的保障。人的肉身也是一樣,年滿40,就如同車子開了5萬公里,若沒定期保養檢查,有一天就可能臨時倒了下去,可能像演藝人員「小鬼」一樣,有了主動脈瘤而不自知,或有了肺癌而不自知,或得了肝癌而不自知。車子在高速公路拋錨了,才後悔不及,人平日不檢查,出了症狀造成個人及家人的痛心。因此,平日多吸收一些正確的醫療知識,定期做好體檢,是讓自己及家人幸福的基本條件。以肝癌防治而言,肝臟內部沒有痛覺神經,得了肝癌,初期、中期通常沒有症狀,有症狀大都來不及,因此,有B、C肝的民眾一定要每半年做一次超音波及胎兒蛋白檢查。此外,肝癌即使術後,一輩子仍然有復發的機會,因此一定要至少每半年做完整的肝臟檢查,以免復發時發現太晚,功虧一簣,令人惋惜。●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定期出版好心肝會刊、並發行B型C型肝炎暨肝癌治療小手冊,最新好心肝會刊92期已出版,歡迎來電索閱。若您有肝病醫療問題請洽本會免費肝病諮詢專線0800-000-583或上網:www.liver.org.tw查詢肝病相關資訊。
-
2020-10-29 科別.消化系統
喝完臉紅紅致命警訊 我有酒精不耐症? ok蹦+酒就能測
「啤酒再苦也沒人生苦。」很多人憑藉這句話夜夜與酒精相伴,卻很少人知道喝完臉紅紅是致命警訊,台灣人酒精代謝基因缺陷率高居世界第一,又稱為「酒精不耐症」,飲酒恐大幅提高罹患癌症的機率,專家籲這類民眾別碰酒,只有把飲酒量降到0,才能避免酒精對身體的危害。美國史丹佛大學醫學院亞洲人健康研究及教育中心教授陳哲宏表示,台灣近半的人因先天遺傳缺乏一種酒精代謝酵素「乙醛去氫酶」,一無法正常代謝酒精轉化的乙醛,即使只是飲用少量酒精,乙醛累積在身上除了引起臉紅、心跳加快、頭暈、噁吐,喝酒後累積大量乙醛。陳哲宏介紹一個非常輕鬆的自我檢測自己是否也是「酒精不耐症」者,首先只要找出一張OK蹦及40度以上烈酒,在OK蹦的棉片上沾上烈酒,再將OK蹦貼在手臂上,靜置20分鐘後撕下OK蹦,觀察原黏貼處若有紅腫現象,則屬於「酒精不耐症」高風險族群。陳哲宏說,台灣是全球帶有酒精不耐症人口比例國家,在台灣每兩人就有一人有酒精不耐症。據衛福部國健署歷年國民健康訪問調查結果,我國18歲以上人口飲酒率從98年的46.2%降至106年的43%,推估約有843萬飲酒人口,包括喝保力達B、維士比與藥酒。過去一個月暴飲率則維持為5%左右,推估約有100萬民眾有暴飲情形,單次喝酒超過60克,約4至5罐啤酒、0.8瓶紅酒或1.3瓶保力達B/維士比,陳哲宏提醒,世界衛生組織指出,飲酒並沒有安全量,即使少量也會有致癌風險,且健康風險會隨著飲酒量的增加而上升。國健署菸害防制組陳妙心表示,如有非喝不可的場合,請盡量減少飲酒量來降低風險,建議男性每日喝酒不超過2罐330毫升啤酒(約20g純酒精),女性則不超過1罐啤酒(約10g純酒精),如果是準備懷孕、懷孕期間或正在哺乳的女性,為了新生兒的健康,請千萬不要喝酒。陳妙心表示,酒精在肝臟代謝後,代謝物除了會造成肝臟發炎、引發異常免疫反應之外,還會造成脂肪堆積而形成脂肪肝,此時如能戒酒,因肝臟具有再生能力,若能及早戒酒,除可以恢復正常功能,還可降低惡化的風險,但如果繼續喝酒造成肝臟反覆發炎受損,便會提高肝硬化或肝癌的風險。 ※ 提醒您:禁止酒駕 飲酒過量有礙健康
-
2020-10-29 科別.消化系統
讓台灣「肝肝淨淨」 陳時中首提抽血加驗B、C肝措施
國內B、C肝炎患者近300萬人,如何做好肝炎防治,減少肝臟纖維化、硬化及肝癌,已成重大議題。衛福部長陳時中10月23日晚間出席「台灣肝淨未來論壇」時首度提出「抽血加驗肝炎」措施,配合健保大數據,期望早日達到全民肝炎普篩。台灣肝病醫療策進會、聯合報於10月23日舉辦「台灣肝淨未來論壇」,主持人為台大醫院副院長、肝策會理事長高嘉宏,前副總統、中研院院士陳建仁及衛福部長陳時中應邀致詞,國健署署長王英偉、高醫大講座教授莊萬龍及苗栗、嘉義等四縣市衛生局長各提出簡報。與會者包括莊萬龍等人肯定中央為C肝防治「掏錢佈署」、救人無數,有助台灣更早達到消除C肝。陳時中說,預防性的投資有時是必要的,但決策極困難,例如當年全面施打B肝疫苗,使40歲以下者多能免於肝癌,如今治療C肝,成效也要慢慢才會看到。陳時中表示,中央地方攜手努力3到4年,已治療10萬名C肝患者,但仍有四成感染者尚未篩檢及治療。他建議可「抽血加驗肝炎」,因國人愛看病,喜歡領藥、抽血、做檢查,若能在驗血時透過雲端大數據自動挑選出沒做過肝炎篩檢的人加驗肝炎,而中間檢查費用差額由公務預算支付,有望提高篩檢量能。陳建仁說,健保署擁有完整就醫資料,國健署有B、C肝高風險地區以及受刑人、洗腎、梅毒、愛滋病等特殊族群篩檢資料,只要整合,就可成為未來肝炎普篩的重要數據資料。他也建議所有醫師看診時主動問:「做過肝炎篩檢嗎?」中研院院士陳培哲說,治療B、C肝的口服藥目前僅限消化系專科醫師才能開立處方,建議健保署開放所有醫師都能開立相關處方,且能強制醫師提醒與介入,達成「肝炎篩檢家家催、口服藥品處處開」目標,促使醫師主動出擊,「這就技術而言可行。」在醫療上,高嘉宏特別為B肝患者抱屈。他說,目前C肝藥物的健保給付原則為只要體內有病毒就提供給付,相較之下,人數眾多的B肝患者在治療上卻限制重重,不少病人體內病毒活躍,卻礙於肝指數和肝纖維化不夠嚴重,無法獲得給付。高嘉宏認為,健保應該逐漸鬆綁B肝給付限制。台灣在肝炎防治上,中央擬定政策,目標清楚且有執行力,相信一定有機會能「肝肝淨淨」,讓B、C肝患者及早治療、降低肝癌風險,同時超越世衛2030年消除慢性肝炎的目標。衛福部國家消除C肝辦公室主任蒲若芳說,只要公衛、醫療以及中央、地方齊心協力,促成「資訊一條龍」,整合篩檢跟健保數據,相信不久將來就能從「消除C肝辦公室」變「消除肝炎辦公室」,甚至把辦公室也清除掉。
-
2020-10-29 科別.消化系統
圖解B、C肝炎比較表
國內B、C肝炎患者近300萬人,如何做好肝炎防治,減少肝臟纖維化、硬化及肝癌,已成重大議題。B、C肝炎的比較整理如圖表。
-
2020-10-29 科別.心臟血管
維繫生命的薄膜「心臟瓣膜」 相關症狀有哪些?發現疾病要怎麼處理?
心臟的功能主要靠心肌收縮的動力和心臟瓣膜的開閉,來推動血液和將血液導向適當的部分,心臟瓣膜疾病就是因為心臟瓣膜無法作出正常的開合功能而導致,診斷及嚴重度的評估主要是根據心臟超音波。心臟超音波是利用音波的方式去評估心臟的功能,一般而言,如果病患的瓣膜疾病輕微及或沒有相關症狀,身體檢查時醫師評估心臟有沒有雜音及雜音有沒有變化即可,心臟超音波不需要常規及每年檢查。心臟瓣膜疾病的種類有哪些?◎二尖辦狹窄及閉鎖不全◎三尖辦狹窄及閉鎖不全◎主動脈瓣狹窄及閉鎖不全◎肺動脈瓣疾病等心臟瓣膜相關症狀有哪些?在輕度或中度患者,二尖瓣狹窄可以全無症狀,或使症狀輕微,而可勝任一般的體力活動,但後期可以出現嚴重症狀,常在活動後出現,嚴重者不能平臥,要採取坐位甚至站立,才覺得舒服。經常有咳,尤以平臥後為甚,可痰中帶血,也可大口咳血或粉 紅色泡沫狀痰,末期患者可有頸部動脈怒張、肝臟腫大、下肢及全身有水腫現象,這都是因心臟功能衰弱而引致。二尖瓣發炎後亦可引致組織纖維化和收縮,引致左心室收縮時它不能完全關閉,血液會從左心室流向心房,心臟的機能因此而受損。有此問題者輕度可無症狀,但嚴重者亦可有氣急、浮腫、咳嗽等心臟功能不全的症狀。風濕性主動脈瓣病單純風濕性主動脈瓣病較為罕見,大多數主動脈瓣病患者都有併合二尖瓣病,多發於男性。動脈瓣關閉不全患者早期可無症狀,但晚期患者可有胸部疼痛、活動後氣急。少數病者可發生昏厥。主動脈瓣狹窄輕度患者初期可無症狀,重度者可出現活動後氣急,昏厥甚至突然死亡者,亦非罕見。所以運動時呼吸困難、暈厥,運動耐力減低、疲倦,胸悶、心絞痛、心悸及心律不整。都可能是有瓣膜方面疾病。肺動脈瓣狹窄佔所有先天性心臟病的5%-8%。大部份輕度或中度肺動脈瓣狹窄的病人,常常沒有症狀。嚴重時,則病童出現運動不耐受性,或是因右心室衰竭出現肝腫大、周邊水腫。在單純性的肺動脈瓣狹窄中,通常不會發紺,但在明顯的右心房至左心房分流時,可能呈現發紺現象。在呼氣期於左上胸骨緣可以聽到第二到第三度收縮期雜音,並放射到兩側腋窩以及背部,沒有心舒期雜音。有時可聽到三尖瓣關閉不全的雜音。嚴重肺動脈瓣狹窄時,由於右心室壓力過度負荷,可能導致右心衰竭。心臟超音波看到輕度心臟瓣膜疾病會不會有生命危險?輕度的心臟瓣膜疾病不會引起明顯症狀,也不會有生命危險。一般來說,心臟瓣膜疾病的惡化速度緩慢,沒有症狀上的惡化通常代表瓣膜疾病沒有明顯惡化。每年進行心臟超音波不會有很大的實質幫助。另外,心臟超音波除了自身金錢的花費,有些病患會因為不同的原因導致心臟超音波的影像模糊,如要清楚檢查心臟瓣膜可能需要進行經食道心臟超音波。經食道心臟超音波為侵入性檢查,可能會導致疼痛及食道的受損。什麼時候應該要做心臟超音波?◎症狀惡化◎不明原因的發燒 (用以排除心內膜炎)◎身體檢查發現新的或明顯變大的心臟雜音如果發現有心臟瓣膜疾病,要怎麼處理?大部分的瓣膜性心臟病,如果屬於輕中度,沒有特別症狀(像是心臟沒有擴大、心臟收縮功能尚可),不影響日常生活,可以不需治療,病患僅需定期回門診追蹤即可。如果是重度,可選擇先採藥物治療,如藥物無法控制症狀或心臟功能下降,則需考慮手術治療。心臟瓣膜手術會儘量保留原來的瓣膜,若瓣膜受損嚴重無法修補,則需考慮換置人工瓣膜,現最常用為機械性瓣膜及生物性瓣膜(如豬心瓣膜、牛心包瓣膜),前者耐用度高,但術後有併發血栓的可能性,需終生服用抗凝血劑避免血栓發生;後者耐用度較低,易有退化性改變,而引發瓣膜鈣化、僵硬、破裂、衰敗、功能喪失等,恐需開第二次刀,優點是只需短期服用抗凝血劑,適合用在年紀較大的病人,或不適合長期服用抗凝血劑的病患。如對心臟瓣膜疾病有疑慮或有相關症狀,應儘早檢查,以評估適當妥善的處理。宣導聰明就醫三步驟1.對於無症狀病人,不應每年例行性執行催迫式心臟影像檢查2.對於無症狀輕度心臟瓣膜疾病患者,避免每年例行性追蹤心臟超音波3.病人接受低風險外科手術前,不應例行性執行催迫式心臟影像檢查
-
2020-10-27 科別.新陳代謝
愛減肥、噴香水,竟會讓體內荷爾蒙提早失衡?!
你知道內分泌系統和男、女的荷爾蒙問題息息相關嗎? 對男生來說,睪固酮的濃度會直接到影響決策跟執行力;很多女生愛減肥、噴香水,也有可能讓身體的荷爾蒙提早的失衡。 聯安預防醫學機構聯青診所主治醫師王峰表示,男性睪固酮偏低兩大原因為肥胖、慢性壓力;而女性荷爾蒙的影響則是以更年期前後來做階段區分。 睪固酮對男性影響是非常大的,30歲以前睪固酮分泌是男性的高峰期,隨著年齡的增長每年以1~2%的速度下降,大概基本上40歲以上後就有可能不足。根據聯安診所的健檢資料庫便發現每四位就有一位睪固酮偏低。 男性睪固酮偏低兩大原因:肥胖、慢性壓力 肥胖的情況下,男性體內就有芳香環酵素,它會把睪固酮轉換成雌激素,造成男性的睪固酮低下。另外就是慢性壓力,壓力可以分為內在跟外在兩種,外在壓力就包括工作、家庭、人際關係,這些都是我們每天所必須去面對的。再來,我們比較容易忽略的就是所謂的內在壓力,內在壓力就是體內缺乏一些營養素,或著過度運動,或著是體內有慢性發炎……等等。 如果男性睪固酮分泌不足,除了一些性功能障礙,它也會造成心血管疾病,還有腦部失智、憂鬱風險增加,所以也跟男性的情緒穩定有關係。 影響女性荷爾蒙二階段:二、三十歲年輕女性、四、五十歲更年期女性 年輕的女性經常遇到的問題,大概是多囊性卵巢症候群、長痘痘、經前症候群情緒等受到影響、肥胖,甚至一些婦科疾病。女性如果更年期以後,缺乏女性荷爾蒙的保護,會罹患一些心血管疾病,或骨質疏鬆的機率也會增加。以年輕女性來講,荷爾蒙最主要還是跟兩個有關係,影響荷爾蒙就是肥胖跟壓力。 女性荷爾蒙有兩個最主要的荷爾蒙:雌激素跟黃體酮。一但長期慢性壓力之下,黃體酮就會偏低,再來就是雌激素跟黃體酮,這兩個荷爾蒙就會失去平衡,失去平衡的情況下就會造成很多婦科,像女生子宮、卵巢、子宮內膜一些組織的刺激,或著腺體的增生,會有癌症的風險就會增加。 除了肥胖跟壓力,另外一個最主要影響女性荷爾蒙就是環境荷爾蒙。每個人平均每天接受60到100種的環境荷爾蒙,洗髮精、洗碗精、香水、熱感應紙等等,這些的環境荷爾蒙跟雌激素的結構非常像,它會經過攝取或皮膚的接觸,進入我們的體內,影響整個我們荷爾蒙的平衡。 定期健檢 平衡與維持荷爾蒙健康狀態 肝臟是荷爾蒙代謝非常重要的一個器官,所以肝臟一但代謝好,荷爾蒙的代謝就會非常好。要讓肝臟代謝好,第一,要吃足夠的蛋白質,因為肝臟代謝荷爾蒙需要很多胺基酸,第二,要吃足夠的植物生化素,包括:十字花科的蔬菜、花椰菜、高麗菜、芥蘭這些等等,第三,就是維生素B群跟微量元素。 另外,應該要戒菸、少喝酒、不熬夜、充足的睡眠,才能讓我們身體的荷爾蒙能夠平衡。我們的荷爾蒙是否能夠維持平衡或足夠,應該要定期地做健檢,來了解身體的情況,才能知道我們荷爾蒙的情況。(文章授權刊登/《聯安醫周刊》)
-
2020-10-26 新聞.健康知識+
有一半基因來自父親 孕婦如何容忍體內的另一個生命?
【文、圖/摘自麥田《我們為什麼還沒有死掉?》,作者伊丹.班—巴拉克】孕婦 vs. 胎兒說來奇怪,人們早在十七世紀就開始嘗試輸血了。當然,最初人們並不瞭解血型或關於血液的其他基本事實,但他們已經開始把血液從一個人的身體輸到另一個人的身體裡,事實上,這無疑等於謀殺(現在眾所周知的ABO血型劃分是從一九○○年開始的)。人們嘗試了各種類型的實驗和手段:把一隻動物的血輸進另一隻動物,把動物的血輸進人體,把一個人的血輸進另一個人體內,等等。說得客氣一點,結果有好有壞,不過,在出現了一、兩例死亡事件之後,法國立法禁止了輸血。在接下來的一個半世紀裡,輸血幾乎銷聲匿跡。到了十九世紀,這項操作又重新引起了人們的興趣。時至今日,只要確保血型匹配,輸血就是安全的。這就是血液的情況。相對來說,輸血比較簡單,但是要在人與人之間移植其他細胞或組織,就困難多了。隨著移植技術的進步,人們可以從供體那裡接受心臟、腎臟、肝臟,以及其他器官,但是受體會出現排斥。受體的免疫系統會馬上識別出一大塊外來物質進入了身體,並試圖反抗。即使移植的器官來自最匹配的供體,受體患者也需要接受免疫抑制藥物治療,來緩解它們對「入侵器官」的免疫排斥。通常來說,人體並不會輕易接納外來物質—在上一章裡,我描述了人體不接納它們的一些方式。但是,即便我們知道了這些事實,直到一九五三年,才有人試著來認真思考懷孕這件事:在十月懷胎的過程中,孕婦可以跟肚子裡的孩子和平相處,似乎沒有什麼負面效應。顯然,孩子並不是母親的簡單複製品,他們的免疫組成也不盡相同—因為胎兒有一半的基因來自父親,因此遺傳重組之後產生了一個明顯不同的新個體。所以,問題是,母親如何容忍了體內的另一個生命呢?我們的生殖策略(即「用一個人來孵育另一個人」)裡有許多未解之謎,這不過是其中一個較不明顯並且格外難解的問題而已。事實上,即使在今天,我們也不清楚孕婦容忍胎兒的生理機制。我們知道,母親依然會對所有其他的外來物質產生免疫反應,我們也知道胎兒並沒有與母親的免疫系統在生理上完全隔離,受到特殊庇護。貌似孕婦與胎兒的關係裡有一些特殊而且非常複雜的事情。這可能早在受精之初就開始了。從那時起,母親的身體就開始逐漸習慣父親的基因。在懷孕的早期,發育中的胚胎就與母親的子宮開啟了複雜的對話。胚胎不僅躲在胎盤背後來逃避母親的免疫反應,而且還分泌一些分子用來針對性地防禦母親的免疫細胞,因為後者更危險。母親的自然殺手細胞和T細胞在胎盤外盤旋,但是它們並不是為了殺死胚胎細胞,而是轉入調控模式,開始釋放出抑制免疫反應的訊號,並確保胚胎安全進入子宮(同時促進胚胎的血管生長,這對胎兒來說是好事)。同時,胚胎細胞也不會表達第一型主要組織相容性複合體分子,以逃避免疫監視(有些感染病毒也使用這種策略來逃避免疫監視和攻擊)。此外,母親的免疫系統接觸胎兒的蛋白質並開始學著容忍它們。除此之外,母親的免疫系統也會受到廣泛且微妙的抑制—但不嚴重,因為孕婦仍然能夠抵禦感染。整個免疫系統會下調一級。這也是為什麼有些女性的自體免疫疾病在懷孕期間會有所緩解。目前我們的理解是這樣的:在不同類型的細胞和訊號的作用下,子宮成了免疫系統的特區(其他免疫特區還包括大腦、眼睛和睪丸),更少發生發炎。胚胎與母親的免疫細胞會進行活躍的對話,它們能在整個孕期和平相處。當然,這個過程可能會出錯,而且偶爾也的確會出錯。當出現問題的時候,母親就會對胎兒發生免疫反應。在極端的情況下,這可能會導致女性不孕。在懷孕的早期,它可能會引起自然流產;在懷孕後期,這可能會引起一種叫作「子癇前症」的發炎反應,對母子都非常危險。最後,說一件有點詭異的事情:胚胎細胞有辦法從胎盤中游離出去,進入母親的血液系統。之前有理論認為,這也許是為了下調母親的整個免疫系統,使它對胎兒的出現做足準備,這可能也是母嬰對話的一部分。但是,最近幾年,研究者發現事情可能沒有那麼簡單:有些胚胎細胞即使在分娩之後仍然在母親的血液裡逗留—事實上,可以在分娩之後存活數年,從免疫學的角度看,這真說不通。研究者發現,它們會出現在母親的許多組織裡—包括肝臟、心臟,甚至大腦—它們可以發育成熟,變成正常的肝臟、心臟或是腦細胞,留在母親體內。讓我再說一遍:由於我妻子生了我的孩子,她體內和大腦裡的一些細胞現在也有我的基因了。這被稱為母胎微嵌合。目前沒人知道為什麼會這樣。
-
2020-10-26 新聞.用藥停看聽
失眠吞安眠藥 當心四大飲食雷區
失眠是現代人的文明病之一,許多人會服用安眠藥讓自己好好睡一覺。但有些人經醫囑服用安眠藥後仍無法入睡,或是早上起床後仍然昏昏沉沉,可能是吃了會影響藥品療效的食物,藥害救濟基金會提醒,服用安眠藥期間一定要避開四大飲食雷區,否則不但無法發揮藥效,更可能危及生命。常見的安眠藥物有兩大類,一為苯二氮平類藥品(BZD,如alprazolam、diazepam、lorazepam等)及非苯二氮平類藥品(non-BZD,如zaleplon、zolpidem、zopiclone等)。藥害救濟基金會表示,如果因為吃了安眠藥沒效再吃一顆抑或用藥期間在睡前喝點小酒助眠,可能不但無助於睡眠,還有害健康。因此整理出四大飲食雷區,提醒民眾注意:一、勿搭配酒和添加酒精的飲料及食品睡前來杯酒配上安眠藥是相當危險的行為,酒精會加乘中樞神經抑制作用,若與BZD、non-BZD、褪黑激素受體促效劑及orexin受體拮抗劑等安眠藥同時服用,可能會導致暈眩、嗜睡、減弱警覺性、身體平衡與協調能力降低等症狀,情況嚴重者甚至會抑制呼吸,危及生命。二、勿過量飲用含咖啡因的飲料及食品咖啡因會刺激中樞神經系統,失眠者飲用咖啡或含咖啡因的茶類後,常要花費更多時間才能入睡。尤其正在服用安眠藥的民眾,不宜在睡前攝取過多含咖啡因的飲品,以免到了睡覺時間還精神飽滿,而自行增加安眠藥劑量,結果導致服用過量,增加不良反應的發生風險。三、服藥期間避免飲用葡萄柚汁葡萄柚汁會透過抑制體內肝臟酵素CYP3A4的代謝作用影響多種藥品的代謝,使得藥物的血中濃度升高,增加頭暈、嗜睡、呼吸抑制等不良反應的發生風險。四、減少攝取高脂肪食物高脂肪食物、太豐盛的餐點會延長腸胃的消化時間,不僅會影響睡眠,還可能會影響藥效。例如餐後立即服用BZD類藥品,吃進去的脂肪反而會增加藥品的再吸收,導致藥效增強;non-BZD類藥品,則會減低藥品作用,因而無法及時緩解失眠問題。台灣藥品行銷暨管理協會發言人沈采穎則表示,過去曾有一位病人每天都需要飲酒應酬,但同時也因為失眠困擾正在吃安眠藥。沒想到吃完一個半小時後,左手、左腳突然無力,以為是中風緊急送醫;經檢查才發現原來是酒精加重安眠藥效,出現「假性中風」的症狀。至於葡萄柚汁會拉長安眠藥的代謝作用,除了隔天睡醒後仍有頭暈的症狀,也可能導致夢遊、夢駕的風險。沈采穎說,尤其葡萄柚汁本身在體內代謝也慢,通常需要三天在體內的濃度才可能降至一半,因此不要認為喝完葡萄柚汁兩小時後就可吃藥,最好服藥期間都別喝為宜。藥師沈采穎說,安眠藥屬於管制藥品,需有醫師開立且有數量管制,無法從社區藥局購買。她進一步表示,失眠只是一種症狀,不一定要馬上尋求安眠藥,也千萬不要有「每一種疾病都一定有一種藥物治療」的觀念。如果有失眠症狀,可先從自身作息調整,或像藥局諮詢購買鎂、鈣等保健食品,或舒眠的中藥類指示用藥,以食療方式達到助眠效果,避免安眠藥成癮風險。
-
2020-10-24 名人.許金川
許金川/迷信保養傳說 走火入魔損健康
世說新語。「什麼是領導?」「領導就是由相信到迷信!」「什麼是老闆?」「老闆就是服從到盲從!」「什麼叫小三?」「小三就是迷戀到迷惘!」說得也有幾分道理,信任或是迷戀一個人,可以是理智的,但也有可能後來走火入魔,失去理智。同理,對許多醫學常識也容易如此。例如坊間許多有關健康保養的傳說,可能有些地方是對的,但如果走火入魔,由相信到迷信,則容易危害健康而不自知。例如許多藥都有副作用,有許多藥需要長時間服用,甚至要吃一輩子。例如糖尿病或高血壓用藥通常要吃一輩子,但如果糖尿病不厲害,經飲食控制、運動,控制體重,也許就不用一直吃藥。同樣地,如果有了高血壓,通常要一直吃藥,但如果是肥胖引起的高血壓,說不定減重之後,血壓就正常了,或者如果是緊張過度,或咖啡、茶喝太多引起的,只要控制情緒或咖啡、茶,說不定血壓就正常了。但有不少人沒那麼幸運,糖尿病、高血壓通常一輩子要服藥控制血壓、血糖,但也有一些人怕要吃藥一輩子就不吃藥,結果可能引發心臟病或腦中風或糖尿病併發症,才驚覺服藥的重要性,但通常為時已晚。又如B肝抗病毒藥物,目前無法消滅肝內的病毒,只能控制血液中的病毒,使肝臟不再一直發炎,但有些病友就怕要吃一輩子,不願意聽從醫師指示服藥,等到肝臟發炎甚至猛爆性肝炎發作,才緊急服藥,但有時就為時已晚,生命大受威脅,甚至因此往生了。●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定期出版好心肝會刊、並發行B型C型肝炎暨肝癌治療小手冊,最新好心肝會刊92期已出版,歡迎來電索閱。若您有肝病醫療問題請洽本會免費肝病諮詢專線0800-000-583或上網:www.liver.org.tw查詢肝病相關資訊。
-
2020-10-24 癌症.大腸直腸癌
網傳連環屁恐大腸癌前兆?! 其實背後真相跟這些有關
放屁是人體正常的生理反應,但屁放得越多不一定健康,有些情況會導致放屁頻率增加,若排便狀況有改變,應提高警覺盡速就醫。網路流傳「連環屁恐怕是大腸癌前兆」引起網友熱烈討論,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忠孝院區消化內科主任蕭奕宗指出,民眾毋需過度緊張,連環屁與大腸癌之間並非劃上等號,很多原因會導致連環屁,其實每天排氣10幾次都算正常。蕭奕宗說明,以下這些情況都可能是放屁頻率增加的原因:1.飲食:吃太多容易產氣的食物,像是豆類、肉類、蛋、牛奶等,會造成排氣增加。腸道細菌分解蛋白質後,會產生不好的氣味。2.吃太快:進食速度太快,或是邊吃邊講話,大量空氣會同時跑進腸道,使得排氣量增加。3.腸道環境不佳:腸道是消化器官,也是人體重要的免疫器官,除了負責吸收營養外,也要對抗入侵的細菌與病毒,所以全身免疫細胞IgA最多的地方就在腸道,有著精密的神經系統,又有「腹腦」之稱。在理想狀態下,腸道好壞菌需保持恆定,一旦壞菌增加,就可能導致頻繁排氣。4.排便習慣不良:上廁所時間不固定,使得腸菌增生、排便不順,也容易腹脹、排氣。5.腸道腫瘤:阻塞性腸道腫瘤會導致脹氣,容易出現連環屁。但不是所有腸道腫瘤都容易放屁,大腸包括升結腸、盲腸、橫結腸、降結腸、乙狀結腸、直腸幾個部分,腫瘤若位在右側的升結腸、盲腸,因此處腸道空間較大,腫瘤容易到晚期才被發現,導致已轉移肝臟或腫瘤腸道出血,表現在外徵兆主要是貧血;另外可能出現連環屁的腫瘤,大多長在左側的乙狀結腸、降結腸或直腸,如果合併發生排便習慣改變、大便形狀變細小、容易脹氣等情形,應盡早就醫接受糞便潛血檢查。大腸癌若能早期發現、盡早治療的話,初期的大腸癌5年存活率可達90%以上。除了連環屁要注意外,不排氣也有問題。蕭奕宗說,能吃能睡能拉最幸福,如果不排氣至少也要打嗝,吃進的東西一定要有「出口」,只進不出會變死水,長期可能引發阻塞性腸炎。此外,腹腔或骨盆腔開過刀的病人,術後可能造成腸道沾黏,發生腸阻塞,食物無法順利通過腸道,導致不排氣,所以「排氣」也成了醫護人員觀察病人術後能否進食的重要指標。排氣順暢代表消化好,身心較為舒暢,無法正常排氣,不只影響食慾,心情也會跟著低落。蕭奕宗建議民眾最好養成固定排便時間,同時也要保持規律運動習慣,因為腸道蠕動除了受地心引力作用,也仰賴腹部肌肉力量,強化肌力可促進腸道蠕動。★本文經《NOW健康》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關心健康生活大小事,點此進入【NOW健康】
-
2020-10-23 科別.消化系統
肚常痛體重降別輕忽 檢查多顆腫瘤晚期肝癌切除慶重生
基隆市一名在基隆港貨櫃場工作的郭姓男子,去年12月突然常常肚子痛,原本以為只是胃痛買胃藥吃,但後來體重異常下降才覺得怪怪的,到醫院經腹部超音波檢查後,赫然發現多顆肝腫瘤。經轉診至基隆長庚醫院,安排電腦斷層檢查,發現腫瘤直徑已超過20公分,已經是晚期肝癌。手術切除後半年未見復發,長庚團隊醫療整合,將傳統上認為不可治癒的疾病,轉換為一個根治性的治療。60歲郭男今天切下醫院為他準備的大蛋糕,一起出席基隆長庚醫院肝臟治療團隊分享治療成果,副院長簡榮南是肝臟移植團隊召集人,他說明國人肝病問題及治療。出席的有醫師宋睿祥、吳儁峰、 鄒騰信等。郭男說,一開始感覺胃漲氣,不舒服,先去藥房買成藥,效果不好,家人勸說去診所檢查,發現可能有腫瘤,才轉到醫院。醫師宋睿祥表示,郭男到醫院來是已經很瘦了,身體狀況不好,腫瘤也太大了,中晚期的肝腫瘤要靠團隊合作,無法單打合作。郭姓男子去年12月因上腹脹痛,體重下降就至腸胃科診所就診。經腹部超音波檢查後,發現多顆肝腫瘤。經轉診至基隆長庚醫院,安排電腦斷層檢查,發現腫瘤的直徑已超過20公分,合併左側肝門靜脈腫瘤侵犯,按照巴塞隆納臨床肝癌分期,已是晚期肝癌。郭男接受治療計畫,經肝癌多專科治療團隊討論後,認為以藥物縮小腫瘤後接續手術切除,可以增加手術成功機率。郭男先接受4個月經肝動脈化學治療及標靶藥物治療。經治療後,電腦斷層影像追蹤發現腫瘤顯著縮小。4月醫師成功將腫瘤完全切除,術後肝功能都能維持正常運行,9月的電腦斷層影像追蹤,腫瘤仍未復發。長庚經由團隊醫療整合,將傳統上認為不可治癒的疾病,轉換為一個根治性的治療。醫師指出,肝臟是一個沉默的器官,因為肝臟沒有神經,早期的肝癌幾乎沒有症狀。一旦出現肌膚和眼睛變黃(黃疸)、疲倦、食慾不振、體重減輕、發燒、腹部腫脹等症狀時,往往已是晚期肝癌。目前新診斷的肝癌中,晚期肝癌就占了四分之一。但根據國建署的統計,晚期肝癌5年存活率只有大約10%。
-
2020-10-22 科別.消化系統
原來不是單純的腹瀉!醫師指出常見的神經內分泌腫瘤及症狀,幫你早期發現及早治療
原來不是單純的腹瀉!常見的神經內分泌腫瘤一個人如果很常拉肚子,第一個反應會認為是「腸躁症」;當一個人皮膚潮紅、發炎,可能會被認為是皮膚病,朋友還會熱心推薦有名的皮膚診所!其中,最難以辨別的就是咳嗽了。導致咳嗽的因素那麼多,怎麼會往神經內分泌腫瘤方面想呢?因此,許多病患發現時,腫瘤已經轉移到肝臟,甚至壓迫到神經了!所以,本篇要來介紹幾個比較常見的神經內分泌腫瘤以及可能產生的症狀,讓大家可以提高警覺,早期發現,及早治療。嗜鉻細胞瘤,被誤認是一般高血壓神經內分泌腫瘤包含很多種疾病,過去可能都分散在各科之中,現在都歸屬於神經內分泌腫瘤的範疇了。其中一種是「嗜鉻細胞瘤」(Pheochromocytoma),它是長在腎上腺的腫瘤,會分泌腎上腺素,能讓我們的血壓升高,心跳速度變快。有些人會無故血壓飆高到兩百多,常被誤以為是高血壓,導致醫師會開高血壓藥物來控制病患的血壓,若是一般高血壓病人,只要吃了降血壓藥物,基本上病情就會得到控制,但有些病人就算吃了降血壓藥物,仍持續表現出高血壓狀態。一位年約五十、六十歲的大哥神色鬱鬱走進我的診間,他有高血壓,但吃了降血壓的藥物之後,狀況仍然無法得到解決,血壓依舊偏高,甚至出現胸悶、頭暈,甚至昏厥的症狀。這個時候,腎臟科或心臟科醫師都會進一步檢查病患有沒有心血管或腎臟方面的疾病,於是幫他檢測尿液中的兒茶酚胺(catecholamine)類激素,或正腎上腺素的代謝終產物──香草扁桃酸(VMA)。尿液檢驗報告顯示,這位大哥的VMA數值偏高,VMA不只是兒茶酚胺最重要的代謝物,同時也是體內氨類製造的指標。因此,醫師懷疑可能是嗜鉻細胞瘤,再進一步做腹部超音波後,果然在腎上腺的位置發現一顆腫瘤,這才確定他並非是一般的高血壓患者。血壓居高不下,可能是神經內分泌腫瘤!嗜鉻細胞腫瘤好發於成年人,尤以四十至五十歲之中年人為最,男女發病率相當。病人常因高血壓、盜汗、頭痛、心悸等典型症狀而就醫,或是因為健康檢查意外發現腫瘤的存在。通常這類病人只要透過手術切除腫瘤,就可以改善高血壓的症狀。原則上,在手術前,必須使用至少一到兩個星期的甲型交感神經阻斷劑(α-adrenoreceptor blockers),使血壓降到正常值。如果單獨使用甲型交感神經阻斷劑無法使血壓回到正常數值,或是病患心跳變快,在使用二十四小時的甲型交感神經阻斷劑之後,可以再加上乙型交感神經阻斷劑(β-blockers),達成更好的血壓及心跳控制效果。當我在泌尿外科擔任實習醫師,在開刀房與主治醫師學習時,有位嗜鉻細胞腫瘤患者正在接受腫瘤切除手術,當主治醫師把腫瘤切除取下的時候,麻醉科醫師馬上通報病患血壓下降至六十至七十毫米汞柱(mmHg),趕緊輸液、提升血壓,所以嗜鉻細胞瘤會嚴重影響血壓的高低,對此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所有可以手術切除的患者,在術後都必須定期追蹤生化檢查,以確定手術是否成功,並且定期追蹤是否有復發或轉移的情形。容易誤診的胰臟神經內分泌腫瘤胰臟是經常產生神經內分泌腫瘤的部位。一般我們經常聽見的都是胰臟腺癌,約百分之九十九發生在胰臟的外分泌部(胰臟製造消化酶的部位),屬於外分泌功能。胰臟同時具有多種內分泌功能,能夠調控血糖數值的高低,因此,發生在內分泌細胞的腫瘤就是胰臟神經內分泌腫瘤,如胰島素瘤(Insulinoma)。◆胰島素瘤(Insulinoma)胰島素瘤是最常見的胰臟神經內分泌腫瘤,但仍然屬於罕見的範疇,胰島素瘤各個年齡層均有可能發生,主要好發於二十至五十歲的成年人。這類的神經內分泌腫瘤多數屬於單一且細胞分化較好的胰島素瘤,建議進行手術切除。胰島素瘤在臨床上的診斷並不困難,主要以Whipple 三合症(Whipple triad)為依據:一、發作時血糖濃度低於四十mg/dl ;二、運動或飢餓可以誘導症狀發生;三、給予含糖食物或注射葡萄糖,即可以解除症狀。當腫瘤分泌了過多的胰島素,導致血糖突然降低,造成心跳加速、血壓上升、臉色蒼白等症狀,最後因為昏厥或癲癇發作後,才被診斷出來是胰島素瘤。◆胃泌素瘤(Gastrinoma)「最近我老是胃痛,吃了胃藥也沒有好轉,才來醫院檢查,結果竟是胃泌素瘤……。」胃泌素瘤是僅次於胰島素瘤的胰臟神經內分泌腫瘤,其好發於四十到五十歲的中年成人。為什麼胃泌素瘤會常常被誤認為是消化性潰瘍呢?主要是因為胃泌素能夠促使胃酸分泌,若是胃泌素分泌過多,就會導致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這才讓許多人誤以為自己只是消化性潰瘍,也有些病患會有不同程度的腹瀉,因此胃泌素瘤才會經常被誤診。與胰島素瘤不同,胃泌素瘤大多屬於細胞分化較惡性的腫瘤,因此當發現胃泌素瘤時,往往已經轉移到其他器官。◆升糖素瘤(Glucagonoma)胰臟除了會分泌胰島素之外,還能分泌升糖素讓血糖升高,因此升糖素瘤會分泌過多的升糖素,使患者的血糖值持續過高,還會有皮膚紅斑、水泡與嘴角破等症狀,同時可能產生深層靜脈血栓,以及憂鬱等情況。醫師因此誤以為是糖尿病,便進行糖尿病的治療,導致病患後來發現體內有升糖素瘤時,腫瘤已經長得很大了。肺大細胞神經內分泌癌,預後效果差肺大細胞神經內分泌癌(LCNEC)是肺部罕見的腫瘤,屬於神經內分泌腫瘤的一種,罹患的病患大多都是年紀大的重度吸菸男性。LCNEC是生長在支氣管K細胞的肺部神經內分泌腫瘤,K細胞位於呼吸道黏膜上皮,具有合成、儲存和分泌肽類激素的功能。大多數患者會有胸痛、咳血、咳嗽、呼吸困難等呼吸道症狀,經常容易被忽略,當患者就醫時,腫瘤也已經轉移了。LCNEC大多屬於分化較惡性的腫瘤,大多會局部及全身轉移,早期的肺大細胞神經內分泌癌大多會建議手術切除,但術後復發的機率也很高。在病理學的統整之下,神經內分泌腫瘤底下涵蓋了很多病症,臨床上,想要找到神經內分泌腫瘤並不簡單,不僅症狀容易與其它疾病搞混,一開始都會經過抽血、尿液檢查、影像檢查進行檢測,最後還是需要做組織切片,才可以確診。神經內分泌腫瘤很難在早期就被發覺,因此超過一半的患者在就醫時,腫瘤可能已經轉移。不過,隨著醫療科技的進步,確診率也大幅提升,病患不需要過度恐慌,只要按照醫師的指示,相信他會做出最合適的治療計劃。(本文摘自博思智庫《戰勝神經內分泌腫瘤:全方位的積極治療、緩和醫療及心理照護》) 書籍簡介 神經內分泌腫瘤不是罕見疾病,盛行率比胃癌、胰臟癌更高!全身的內分泌和神經系統作用的地方,都有可能引爆地雷,咳嗽、氣喘、腹瀉、心悸、熱潮紅、皮膚炎……,你以為的小問題,卻是大症狀,早期診斷與治療,遠避腫瘤誤區!
-
2020-10-21 癌症.抗癌新知
為什麼得癌的偏偏是你?研究腫瘤50年的專家說:因為你沒注意這些事!
很多癌症患者都有一個疑問:生活在同一個環境、有著相似的飲食習慣,為什麼別人卻沒事,得癌的偏偏是自己?著名中西醫結合腫瘤學專家、北京中醫醫院腫瘤中心名譽主任郁仁存,從事腫瘤研究五六十年,他表示,患癌的原因有很多,85%來源於外因,空氣污染、化學致癌物、病毒感染等,但最根本的不同是自己,也就是來源於內因。外因只是條件,內因才是決定性因素,所以得腫瘤主要是自己身體失調了,具備了患癌的體質。郁仁存在2005年時,查出患了腸癌,他解釋患癌原因是自己喜食膏粱厚味(油膩或味道濃厚的食物),體型較胖,身體消化不了太多的油膩食物,這是得腸癌的一個條件。所以他總結,要想自己不得腫瘤,要貫徹預防為主的方針,提高身體的抗癌能力。包括解決身體一些亞健康狀態,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消除或避免外界的致癌因素,調整機體的內環境,增強機體的抗癌能力。警惕癌前病變或可能癌變的良性疾病強調“治未病”,也就是沒有得癌,就得把一些可能導致癌症的慢性病及時處理掉。尤其是如果出現以下這些疾病的人,要警惕早治療!1.皮膚與黏膜病變。黏膜白斑如逐漸粗糙、凸起甚至發生潰瘍,可能發生癌變;易受摩擦部位的色素痣突然增大、顏色加深、發炎、疼痛等出現時,可能惡變為黑色素瘤。2.乳腺病。乳腺囊性增生、乳腺纖維瘤、乳腺導管內乳頭狀瘤等。3.胃腸道疾病。食道、賁門黏膜上皮增生,萎縮性胃炎,胃及腸道息肉樣腺瘤等。4.少數遷延性、慢性病毒性肝炎及肝硬化者。對於這些慢性疾病,如不及時治療,長期慢性反复的物理、化學、生物等因素的刺激,可逐漸誘發產生癌變化。想要不得癌,還要做好這七點:1.平衡的膳食防癌條件第一個就是要保持平衡的膳食,而且食物中應有足夠的維生素A、C、E和纖維素。富含維生素A的食物:如動物肝臟,奶類及其製品和蛋類;維生素C主要來源是新鮮的蔬菜與水果,如辣椒、菠菜、番茄、柑橘、山楂、奇異果、鮮棗。野生的蔬果,如苜蓿、莧菜、沙棘、酸棗仁等維生素C含量尤其豐富;純天然維生素E存在於植物油、麥芽、杏仁、花生或葵花籽等,相對於合成維生素E,具有更好生物活性。2.不過量飲酒,不吸煙食道癌最主要的誘因是不是因為吃過熱的飲食?其實,這種情況在過去是,但現在隨著知識的普及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吃過熱食物的情況越來越少,菸酒則是第一位的致病因素。3.不吃過鹹、發霉,以及煎炸熏烤的食物胃癌的促癌因素多和環境密切相關,尤其和飲食相關,家庭內部往往有較為相似的飲食習慣,也帶來相似的影響,如飲食中有致癌物質或膳食不合理:食用霉變的食品,過量攝入鹹菜、煙熏及醃製魚肉等,都會帶來較高的胃癌發病風險。4.控制體重在正常範圍內肥胖是結直腸癌,尤其是結腸癌發病的高危因素。有研究對2014年前的50項前瞻性研究進行分析,發現成人體重每增加5kg,可導致結腸癌等多種惡性腫瘤的發病風險升高。5.勿過勞,不要熬夜雖然肺癌整體上還是“鍾情”中老年人,但近年來肺癌年輕化趨勢十分明顯,熬夜、加班導致身體過勞,在勞累情況下身體抵抗力會變差,自身對於致癌因素的免疫力變弱,這麼一來就加大患上肺癌的機率。6.堅持鍛煉,增強抵抗疾病的能力研究人員通過對26種疾病的運動干預證實,運動可對疾病的預防和康復發揮積極作用。研究表明,運動可改善肺癌倖存者的血液免疫功能。對於早期乳腺癌患者,長期低、中等強度有氧運動和抗阻運動更有利於康復。對於結腸癌、前列腺癌也有積極效果。7.避免不良情緒整理出好心情抗癌,這是不用花一分錢的抗癌方法。在不良情緒反應中,與癌症關係密切的是抑鬱、強烈的挫折感、無望和無助等。有人認為是“抑鬱催化了腫瘤”。嚴重的抑鬱傾向者,死於癌症的危險高出普通人3倍。比如,重症抑鬱症的女性患者更容易患乳腺癌,而且患上癌症後的預後更差。(來源/轉載自《文匯報》)
-
2020-10-19 癌症.大腸直腸癌
醫病天地/連環屁加排便改變 恐腸癌警訊
放屁雖是正常生理反應,但若一整天放屁連連,或臭屁頻頻,除困擾,網路更流傳著「連環屁恐是大腸癌前兆」。胃腸科醫師表示,阻塞性腸道腫瘤會導致脹氣,易出現連環屁,但連環屁原因很多,和大腸癌並非畫等號,每天排氣十來次都算正常,不用過度擔心。放屁頻率增加,和食物種類、進食速度太快、腸道環境不佳及排便習慣不良有關係。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忠孝院區消化內科主任蕭奕宗表示,吃太多容易產氣的食物,如豆類、肉類、蛋、牛奶等,或進食速度太快、邊吃邊講話,大量空氣一起跑進腸道,都會導致排氣增多。蕭奕宗表示,腸道好壞菌需保持恆定,一旦腸道壞菌增多,或排便習慣不良,上廁所時間不固定,使得腸菌增生、排便不順,也易腹脹、排氣。雖然放屁連連多半與大腸癌無關,但仍可能是警訊之一,阻塞性腸道腫瘤會導致脹氣,也易出現連環屁。蕭奕宗說,可能出現連環屁的腫瘤,大多長在左側乙狀結腸、降結腸或直腸,若合併出現排便習慣改變、大便形狀變細、易脹氣等,應盡早就醫做糞便潛血檢查。「不是所有腸道腫瘤都容易放屁。」蕭奕宗提醒民眾,腫瘤若位在右側的升結腸、盲腸,因此處腸道空間較大,腫瘤易到晚期才被發現,導致已轉移肝臟或腫瘤腸道出血,表現在外徵兆主要是貧血。
-
2020-10-17 名人.許金川
許金川/B肝用藥與時俱進 才能擁有好心肝
兩位女士見面。甲:「我那兒子,以前小時候要叫他脫褲子洗澡,非要三分鐘以上不行!」「現在交了女朋友,聽說女朋友叫他脫褲子,不到三秒鐘就脫了!」乙:「那算什麼!我兒子都幫他女友洗內褲呢!」凡事此一時,彼一時也,醫療上也是如此。例如,以前B型肝炎沒有特效藥,病人看醫師只能開些維他命或一些保肝藥,可是肝指數高高低低,長期發炎的結果,慢慢形成肝硬化、肝癌,這是過去幾十年來台灣為數高達二、三百萬人的無奈。也因為如此,有不少B肝病友只有自己去求坊間健康食品,或來路不明的偏方草藥,路邊買的、山上摘的,或電視上廣告的XX保肝丸,這些「藥品」大多沒做藥物實驗、人體實驗,就有人吃了不僅沒保到肝,反而傷了腎或引發肝臟發炎,甚至猛爆性肝炎。事實上,近一、二十年來,B肝已有抗病毒藥物可以使用,這些口服藥物可以讓病毒量減少,甚至測不到,肝指數恢復正常,也因此肝臟就不會慢性發炎,不會纖維化或肝硬化,也減少了變成肝癌的危險。只是目前這些藥物不能斷根,停了藥容易復發,像血糖高及血壓高的藥一樣,但已算是不幸中的大幸了。此一時,彼一時,隨著醫藥的進步,凡我B肝病友,也要跟著與時俱進,才能擁有好心肝。●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定期出版好心肝會刊、並發行B型C型肝炎暨肝癌治療小手冊,最新好心肝會刊92期已出版,歡迎來電索閱。若您有肝病醫療問題請洽本會免費肝病諮詢專線0800-000-583或上網:www.liver.org.tw查詢肝病相關資訊。
-
2020-10-15 醫聲.肝病清除
C肝篩檢/感染率九成 藥癮、獄友防治挑戰大
消除C肝的最後一哩路,高危險特殊族群很重要,藥癮者及監獄受刑人C肝感染率約九成以上,台大雲林分院在雲林監獄C肝治療率百分之百。前副總統、中研院士陳建仁認為,為了讓監所順利微根除C肝,將與法務部討論,建議所有受刑人接受C肝篩檢。台大雲林分院副院長陳健弘指出,雲林監獄進行受刑人C肝治療計畫,兩年來總計篩檢了八二四人,陽性率達三分之一,有C肝病毒核糖核酸占七成,罹患C肝受刑人以藥癮者居多,其肝功能狀況不錯,肝纖維化指數三期者僅百分之三點一,並無肝硬化,有一六五人接受C肝治療,十二周後已全數驗不出病毒。雖然治療成果佳,但陳健弘認為,健保給付規定,需於同一個醫院完成治療三個月,才可給付,因此,對於六個月內將出獄及申請假釋的病人,無法接受治療,這讓收容人不滿意,甚至有人想對醫療團隊提告。他建議,希望未來應放寬監所治療的給付條件。衛福部嘉義醫院副院長陳詩典指出,美沙冬替代療法消除C肝,需精神科醫師及公權力介入,藥癮患者都在精神科,要轉介到腸胃科並不容易。陳詩典曾任衛福部彰化醫院肝病團隊負責人,他先在醫院內集合精神科、腸胃科、感染科醫師舉辦共識營,甚至病友會,讓在精神科的C肝患者順利到腸胃科就診。為讓藥癮者走完消除C肝的最後一百公尺,彰化醫院團隊在早上七點半開門診,讓接受美沙冬替代療法的患者先來看診,再去上工,避免因工作而中斷治療,同時也製作小手冊讓患者了解,多管齊下提高藥癮患者的C肝治療率,達百分之八十五到九十四。陳建仁認為,監所消除C肝,必須像當年檢驗愛滋病毒,讓受刑人全面篩檢C肝,應與法務部討論可能性。台灣肝臟研究學會會長林漢傑也認為,矯正署態度很重要,監所若與醫院配合,C肝篩檢率可達到七到八成,但若沒有醫院進入協助,篩檢率僅二成。
-
2020-10-15 醫聲.肝病清除
預期效益/全民篩檢 消除C肝最後1哩路
肝炎有國病之稱,為了完成二○二五年「消除C肝」願景,台灣肝臟研究學會預估,至少需治癒十四點五萬名感染者,但這其中逾十二萬人不知自己已被感染。衛福部國健署擴大C肝篩檢,預定明年底完成五十萬人篩檢。前副總統、中研院士陳建仁強調,透過篩檢找出感染者,給予治療,是肝炎防治戰役成敗的重要關鍵。台灣肝臟研究學會、聯合報健康事業部、衛生福利部國家消除C肝辦公室與基隆市肝病防治協會舉辦「二○二五C望工程,消除C肝最後一哩路」專家會議,陳建仁表示,世衛組織訂下目標,二○三○年消除C肝,但台灣希望提早五年達標,「看似不可能的任務,但這是一定要做的,也有絕對的決心。」治療成效 去年接近百分之百林口長庚副院長簡榮南表示,長期致力於C肝研究的三位學者獲今年諾貝爾醫學獎肯定,對所有研究肝病的專家及醫師是一大鼓勵。簡榮南說,台灣從二○一七年起積極治療C肝患者,截至十月五日,已有十點五萬名感染者接受口服藥物治療,全民攜手篩C肝,盼更多患者接受治療。國家消除C肝辦公室主任蒲若芳分析近四年C肝治療成效,二○一七年治癒率為百分之九十六點九,去年達百分之九十九點一,原本今年治療人數可望逾五萬,受疫情影響,估計僅四萬人,且百分之三點七提早停藥,她表示,臨床醫師、個管師需多與病友聯繫,減少停藥比率。防治團隊 號召各科醫師加入中研院士陳培哲強調,醫界普遍認為C肝防治為消化系、肝膽腸胃科醫師任務,「這是不對的」,應讓外科、內科、家醫科、新陳代謝科、耳鼻喉科等所有醫師加入防治隊伍。陳培哲說,如果每位醫師問診時多問一句「有沒有肝炎?」就能提醒病友接受篩檢,進而找到潛在感染者,精準用藥。健保署醫審及藥材組組長戴雪詠表示,正審慎評估開放C肝口服藥物處方權至其他專科醫師,不只限於消化系專科,讓每個醫師都能協助感染者用藥。「跨科篩檢有一定難度。」但簡榮南說,只要醫院願意去做,仍可克服問題,以長庚為例,在病人就醫前一天,院內資管人員就先與相關醫療資料庫連線,勾稽資料,如符合肝炎篩檢資格,就標示於看診資料,請醫師提醒患者。分析大數據 鎖定南部五縣市大數據分析也扮演重要角色,戴雪詠表示,年初整併分析健保與國健署兩大數據資料庫,找出十二萬多名的潛在患者。將名單放至雲端,請各縣市衛生局及醫療院所通知患者接受治療,成效顯著,戴雪詠表示,六月迄今,接受口服抗病毒藥物的患者中,透過此管道找出的病人就占一半。國健署為肝炎篩檢主責單位,署長王英偉表示,今年九月二十八日起擴大C肝篩檢範圍,提供四十五至七十九歲一生一次免費篩檢,獲熱烈回響。第一階段加強補助雲林、嘉義、台南、高雄、屏東等五大高盛行率縣市人事等行政執行費用,明年補助將推廣至全國其他縣市,希望明年底全國五十萬人完成篩檢。「如果篩檢不成功,就無法達標。」陳建仁說,在特殊族群以及山地離島,篩檢及治療成效顯著,在一般地區防治,反而困難度高,但在C肝辦公室、衛福部、各醫療院所努力下,做好篩檢,便有信心在二○二五年達成目標。陳建仁也讚許彰化縣衛生局,在C肝防治上積極努力及表現,為各縣市標竿及典範。聯合報社長游美月與健康事業部營運長洪淑惠全程與會,陳建仁感謝聯合報連續四年舉辦「C望工程」專家會議,為全民健康努力,宣導及推廣正確肝炎治療及篩檢訊息,善盡媒體社會責任。
-
2020-10-15 養生.聰明飲食
膽固醇過高,最好別吃肉、只吃青菜水果?醫師破解3大迷思
膽固醇超標是許多現代人的健康隱憂,到底該怎麼做才能有效控制膽固醇?一旦膽固醇過高,是不是肉類、油脂類食物完全都不能吃,只能吃青菜、水果?膽固醇愈低愈好嗎?以下由家醫科醫師說分明。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林森中醫昆明院區家庭醫學科主治醫師鄭玠豪針對以下3個常見迷思,為大家解說澄清。 迷思1:膽固醇是壞東西,愈低愈好? 膽固醇是人體必需的營養素之一,除了提供能量外,它是體內荷爾蒙、酵素、膽酸的重要原料,也是合成維生素D、細胞膜、修復血管壁、大腦組成的重要成份。 如果沒有膽固醇,人無法存活。因此,膽固醇並不是愈低愈好。 迷思2:膽固醇有分好壞?好膽固醇(HDL)、壞膽固醇(LDL)差在哪裡? 膽固醇在人體內的運送要靠「脂蛋白」來幫忙,而這些脂蛋白有各種大小。 俗稱「好膽固醇」的HDL其實是高密度脂蛋白,負責運送血中的膽固醇回到肝臟;而俗稱「壞膽固醇」的LDL是低密度脂蛋白,將膽固醇由肝臟運出,藉血液循環運送到各個組織。 它們都是蛋白質而非膽固醇,扮演的角色就像是運送膽固醇的貨車,「貨車」的數量,是取決於「貨物」的運輸量,並不是因為這些「蛋白」導致膽固醇高。 檢查報告中的HDL、LDL的數值,是反映體內的膽固醇運輸狀況,而這些數值的高低,與個人體質、飲食、運動、壓力、遺傳性高膽固醇血症、內分泌疾病等多種原因有關聯性。 俗稱「壞膽固醇」的LDL之所以被冠上惡名,是因為許多大型研究都顯示,過高的LDL會大幅升高中風、心肌梗塞等心血管疾病的風險,而俗稱「好膽固醇」的HDL能降低風險,因此才會有好與壞的說法。 至於超標的膽固醇是否需要治療或使用何種方式治療,醫師在評估後會依據每個人的不同狀況而有不同的建議。 迷思3:膽固醇過高,所以肉類、油脂類都不能吃,只能吃青菜和水果? 一個成年人平均一天的膽固醇代謝量約為1000毫克,而人體內的膽固醇70%-80%是由肝臟製造,由每日飲食攝取佔的比率僅20%-30%。 只要不是過度超量攝取膽固醇,人體是可以自行調節的,如果攝取的量不足,反而會迫使身體自行製造的量增加,增加肝臟的負擔。 因此,飲食建議還是老話一句,「均衡飲食」最重要,應均衡攝取全穀類、豆類、堅果、奶蛋、魚、蔬果…等食物,避免過多的澱粉類(飯、麵、麵包、蕃薯等)和糖的攝取,甜度高的水果也要注意,勿過量食用。 鄭玠豪提醒,任何營養素都需要適量,過多過少都會對身體有害,膽固醇也是一樣。 醫師再次強調,平日應維持均衡飲食,搭配良好的生活作息,不服用來路不明的藥物或保健品。如有任何疑問,可以請教家庭醫師,由醫師提供正確的資訊,才是健康的不二法門。 ●原文刊載網址 ●延伸閱讀:.頭暈目眩又胸悶心悸,恐是高血脂症頭!中醫給6+1招,快速降數值.一家人住,也有一家人的熱鬧!女兒對母親告白:一起生活,想有天你老了做菜給你吃.沒有跨不過的關卡,只有跨不過去的自己!一個人可以很好,只要我好一切都會好起來
-
2020-10-15 科別.消化系統
C望工程/彰化公權力介入 揪四大特殊族群微根除C肝
消除C肝邁入全面普篩階段,台灣肝臟研究學會與聯合報健康事業部、衛生福利部國家消除C肝辦公室與基隆市肝病防治協會舉辦「2025C望工程,消除C肝最後一哩路」專家會議,專家指出,彰化縣衛生局去年起提出C肝消除計畫,針對特殊族群全篩治療,篩檢率及治療率皆破八成;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肝膽胰內科教授莊萬龍強調,各縣市若比照彰化公權力介入防治,消除C肝絕對沒問題。台灣肝臟研究學會、聯合報健康事業部、衛生福利部國家消除C肝辦公室與基隆市肝病防治協會於10月13日舉辦「2025C望工程,消除C肝最後一哩路」專家會議,會中提及,彰化衛生局從2005年執行肝炎篩檢,至今篩檢超過20萬人,目前C肝盛行率約3.4%,雖然不是國健署定義的高風險區,但彰化找出因針頭汙染導致C肝高風險的四大特殊族群,藥癮、愛滋感染者、矯正機關、末期腎病透析患者,直接運用公權力介入治療。協助執行計畫的高雄長庚醫院內科部教授胡琮輝表示,彰化執行力強,主要在衛生局長葉彥伯長期耕耘及超前布署,讓彰化找出藥癮、愛滋感染者、矯正機關、末期腎病透析患者這四大族群。四大族群接受各種治療前,必須先篩檢,且一定是會回診的族群。以矯正機關為例,入監受刑人都需要檢驗HIV,卻沒有檢驗C肝,以前篩檢率僅1到2成,治療率更低,衛生局介入後篩檢率達百分百,治療率達8成8。胡琮輝說,洗腎患者入院前也需檢測C肝,但檢測後,就讓患者使用C肝專用的機器洗腎,未進一步協助治療,一是患者自認年紀大,洗腎辛苦不願再吃藥,二是洗腎C肝帶原率達11%,交叉感染機率極高,全面介入篩檢與治療已大幅增加治療率。已知洗腎患者C肝發生機率高,每年新增末期腎病透析患者約100位,彰化縣超前部署,針對準備進入洗腎的患者,列冊4000多人,進行篩檢與治療,目前治療率達8成以上,胡琮輝強調,「只要這些路(C肝傳染途徑)都斷航,就有辦法進一步消除」。莊萬龍表示,從彰化經驗來看,消除C肝若有公權力介入,就有辦法達標,而每一家醫院、社區對待員工、民眾,都像彰化縣全面篩檢,就有辦法全面消除C肝。
-
2020-10-15 科別.消化系統
C望工程/監獄毒癮者滅C肝 跨科別合作走最後一哩路
消除C肝最後一哩路,特殊高危險族群很重要,毒藥癮者及監獄受刑人約九以上感染C肝,要達到消除c肝最終回,更需要跨科合作,尤其需要精神科醫師一同協力。台灣肝臟研究學會與聯合報健康事業部、衛生福利部國家消除C肝辦公室與基隆市肝病防治協會13日共同舉辦「2025C望工程,消除C肝最後一哩路」專家會議。會議中專家們針對監獄及毒藥癮患者進行C肝微根除計畫進行報告。台大雲林分院副院長陳健弘指出,以雲林監獄針對受刑人的C肝治療計畫,總計篩檢824人,陽性率約1/3,其中有C肝病毒核糖核酸佔7成,罹患C肝受刑人也以毒藥癮者居多,C肝的基因型與一般人不同,以1A型、3型及6型為主,肝纖維化指數三期是3.1%,並沒有嚴重的肝纖維化或肝硬化,由於患者都在監獄內,接受抗病毒治療的165例患者,治療後12周無病毒比率達100%。雖然治療成果零失誤,但陳健弘認為,健保給付規定,需於同一個醫院完成治療3個月才可以給付,因此,對於6個月內會出獄及申請假釋的病人,不得已被拒絕治療,就有收容人因假釋申請連續駁回3次,讓收容人心生不滿,進而想要提告,希望未來在監所的治療應該可以放寬給付條件。另外,監獄門診也需要克服的困難,受刑人經常於服藥療程後,不願意配合後續追蹤,這會影響到治療成效,陳健弘就曾遇到有受刑人表示,又沒有法律規定一定得接受治療,也有人不願意負擔看診費用,因此,造成醫療團隊不小的困擾。衛福部嘉義醫院副院長陳詩典指出,美沙酮替代療法消除C肝,不只是腸胃科醫師的事,更需要精神科醫師及公權力介入。因為藥毒癮患者都在精神科,要讓他們轉介到腸胃科就醫有困難的,有時候病人就此離開醫院。為了完成藥毒癮C肝患者治療的最後一百公尺,陳詩典在衛福部彰化醫院時,擔任肝病團隊負責人,針對藥毒癮患者消除C肝進行院內跨科合作,找來精神科及感染科醫師舉辦共識營,甚至病友會,讓患者轉介到腸胃科治療更順利,加上彰化縣衛生局將消除C肝列為評鑑項目,跨科別合作就比較容易。陳詩典團隊為了讓毒藥癮患者不中斷治療,在早上七點半就開設早安門診,讓美沙酮替代療法的患者可以先來看診,看診完後他們才能安心上班,這兩年來也進行5次行動門診,看了近200人,治療率高達85%到94%。陳詩典也認為,美沙酮替代療法毒藥癮者死亡有45%都跟C肝有關,因此美沙酮替代療法是很重要的用藥資訊,希望健保署可以把美沙酮給藥系統納入健保C肝系統,讓精神科及腸胃科一起合作消除C肝。延伸閱讀:➤C望工程/受刑人普篩C肝 陳建仁:與法務部討論可行性
-
2020-10-15 醫聲.肝病清除
C肝篩檢/受刑人普篩C肝 陳建仁:與法務部討論可行性
進入監獄幫受刑人進行消除C肝,不能只是醫院一頭熱,中研院士、前副總統陳建仁認為,必需與法務部進行討論,讓所有受刑人進行C肝篩檢,才可以更快達到C肝微根除。陳建仁13日出席台灣肝臟研究學會與聯合報、衛生福利部國家消除C肝辦公室與基隆市肝病防治協會共同舉辦的「2025 C望工程,消除C肝最後一哩路」專家會議,會中明確指出,受刑人應該全面進行C肝篩檢,就跟他2003年當衛生署長時(現為衛福部)與當時法務部長陳定南溝通後,讓受刑人全面驗愛滋病毒一樣,C肝辦公室會與法務部討論合作可能性。陳建仁指出,當年受刑人全面驗愛滋病毒,一年就驗出了2,300例HIV陽性患者,這樣的模式可用在C肝篩檢上。台灣肝臟研究學會長林漢傑也認為,監所消除C肝,矯正署態度很重要,有些監所與醫院配合,C肝篩檢率可以達到七到八成,但沒有醫院進入協助的監所,大約只有兩成篩檢率,因此必須跨部門合作。實際上,矯正署對所有受刑人入監時,都進行健檢,林漢傑建議,未來監所醫師可以把C肝篩檢列為常規,若無法執行,就請公立醫院進入協助篩檢。另外,消除C肝不只有消化系醫師有責任,也希望精神科醫師針對 藥毒癮C肝患者可開立處方簽,消化系醫學會也要與精神科醫學會開研討會,把最新C肝治療讓精神科醫師都知道,因為有些醫師還停留在C肝治療只有干擾素,但實際上口服抗病毒藥已有98%治癒率。延伸閱讀:➤C望工程/監獄毒癮者滅C肝 跨科別合作走最後一哩路
-
2020-10-15 醫聲.肝病清除
C肝篩檢/擴大篩檢 國健署宣示明年底50萬人完成檢驗
肝炎被稱為台灣國病,為了在2025年完成「清除C肝」願景,台灣肝臟研究學會預估,至少需治癒14萬5000名感染者,但其中竟有12萬多人仍不知被感染。為此,國健署日前擴大C肝篩檢,45至79歲一生一次免費篩檢,預定明年底完成50萬人篩檢。台灣肝臟研究學會、聯合報健康事業部、衛生福利部國家消除C肝辦公室與基隆市肝病防治協會舉辦「2025C望工程 消除C肝最後一哩路」專家會議,前副總統、中研院士陳建仁致詞時表示,世衛組織預計在2030年達到消除C肝的目標,但台灣希望提早五年達標,在2025年提前落實,「看似不可能的任務,但這是一定要做的,也有絕對的決心。」陳建仁強調,如何透過篩檢找出感染者,給予治療,成為這場肝炎防治戰役成敗否與的重要關鍵。林口長庚副院長簡榮南為這場專家會議主持人,他開場時表示,日前三名長期致力於C肝研究領域的學者獲得諾貝爾醫學獎,這對所有研究肝病的專家及醫師來說,為一大鼓勵。簡榮南指出,國C肝防治的三大策略方向分別為「治療引領預防」、「以篩檢支持治療」、「以支持鞏固成效」,他說,在政府及學者專家努力下,2025年有信心達到「清除C肝」目標。簡榮南表示,台灣從2017年起積極治療C肝患者,截至10月5日,已有10萬5000名感染者接受健保口服新藥,如想在2025年達成「清除C肝」目標,至少還需治療14萬5000人,但其中約12萬人不知自身為肝炎帶原者。國家消除C肝辦公室主任蒲若芳公布治療成效,2017年治癒率為96.9%,到了2019年則達99.1%,幾乎達到百分之百,隨著健保逐步放寬給付標準,治療人數也逐年增加。原本希望今年治療人數可以超過五萬人,但受到新冠疫情影響,估計至年底僅四萬人,且有百分之三點七用藥者提早停藥,蒲若芳提醒臨床醫師、個管師需多與病友聯繫,減少患者中途停藥比率。聯合報社長游美月全程與會,陳建仁也感謝聯合報連續四年舉辦「C望工程」專家會議,為全民健康努力,宣導及推廣正確肝炎治療及篩檢訊息,善盡媒體社會責任。
-
2020-10-12 癌症.其他癌症
膽管癌傳統手術效果有效 醫:次世代基因定序有新契機
膽管癌初期症狀並不明顯,而且無論是傳統的切除或是化學治療都有其局限,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血液腫瘤科主任呂學儒說,隨著次世代基因定序技術的發展,已為這些病患帶來新的治療契機。曾有膽管癌合併肝臟轉移的病患,經由傳統化學治療無法達到良好的治療效果,但經基因定序顯示該患者有特殊基因型態表現,在給予免疫治療後,影像上顯示腫瘤有縮小,病情也大幅改善。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消化外科主任李祥麟上午和呂學儒一起開記者會,他說,罹患膽管癌初期症狀並不明顯,一般只會出現右上腹痛、噁心、食慾不振及體重減輕等非特定症狀;進展到晚期,才會出現如皮膚癢、黃疸、眼睛泛黃、及小便呈茶褐色等膽管組塞的症狀。大多數膽管癌病患無法早期診斷,容易錯失治療黃金時期。他說,若臨床上懷疑是膽管癌,一般以外科手術切除為主,但手術對於長在肝門或總膽管附近的膽管癌,因附近的主要供應肝臟的大血管相當多,難度相對很高;另外若是長在肝臟內部的膽管癌,雖較有機會切除,但常因症狀不明顯,常常等到病程晚期才被診斷出來,而使得預後不佳。呂學儒也指出,依美國國家癌症資訊網的治療指引,針對手術無法切除或轉移性的膽管癌,須採用化學治療,但這類病患診斷時多半年紀偏大、期別較晚,治療上也相當困難。以往免疫療法中的傳統定序方法,一次只能針對某一特定目標基因進行檢測,無法同時判讀多個不同的目標基因,相當耗工且費時。但現在的次世代基因定序在改良定序過程後,已大幅提升基因定序的效率。除了可以同時定序上百個特定基因之外,其結果也可提供臨床醫師作為治療上參考的指引。他說,過去針對膽管癌,無論是切除或是化學治療的效果都相當有限,但有次世代基因定序技術的輔助之下,可抽取腫瘤組織的DNA進行基因檢測,若檢測出有特殊基因型態,配合免疫治療,的確可以提供病患不錯的治療效果。
-
2020-10-12 科別.心臟血管
主動脈剝離奪命快!1/3未到醫院就死亡 醫師解析3種治療方式
【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主動脈剝離往往突然發生,若不幸發病該如何治療?振興醫院心臟醫學中心心臟血管外科主治醫師李永在表示,主動脈剝離的部位決定了治療方針,主動脈剝離的治療分成手術與藥物治療,其中手術常會採取複合式手術,不過因為主動脈剝離的臨床症狀及治療有許多的變化,而患部發生的位置也影響手術的複雜度與手術後的復原程度,治療的結果常與病患及家屬期望有落差,強調醫師與患者及家屬手術前的溝通與解釋變得非常重要。主動脈剝離的部位 決定危急程度與治療方針主動脈剝離往往很危急,李永在指出,主動脈從心臟主動脈瓣開始,首先是「升主動脈」,重要的血管分支有雙側的冠狀動脈,接著是倒U字形的「主動脈弓」,主要的分支有無名動脈(輸送血液到右腦及右手)、左頸總動脈(輸送血液到左腦)及左鎖骨下動脈(輸送血液到左手),接著是「降主動脈」往下到達腹腔,並分支成雙腿髂動脈及股動脈。李永在比喻,主動脈將血運送至全身,猶如「高速公路」,影響各大器官血流,包含腦部、肝臟、腎臟和腸等。因此主動脈剝離的位置影響危急程度,症狀多元,包含猝死、心肌梗塞、中風、腸肝問題,及手腳缺血等重大問題,大部分的患者,平常並無任何徵兆,突然主動脈剝離時,因為牽涉到不同的發生部位,症狀往往會不同,有時會拖延診斷及治療時機。主動脈剝離如何治療? 藥物或手術?主動脈剝離治療分成手術和藥物,手術的標準取決於有無影響到重大器官,或者手術風險過大,可能只能靠藥物治療。李永在說明,手術主要目標是避免急性併發症,或預防剝離繼續擴大產生夾層瘤、急性或慢性破裂。手術的方法是使用人工血管取代剝離處的血管;不過若在腹腔處範圍較大,有殘存的剝離處,很難完全部置換,殘存的夾層瘤則需要靠藥物治療達成血壓的目標,避免進一步擴大,這些殘存的剝離處可先採取藥物治療方式。至於藥物治療下,剝離處可以自然復原嗎?醫師提到,主動脈剝離使得動脈由外膜從及中膜層分成兩層,「若血壓太高,好像吹氣球般,血管繼續剝離或破裂風險就越高,因此控制血壓很重要。」透過藥物控制血壓,少數患者確實破裂處會被血塊封住,不過大部分患者會維持剝離樣貌。李永在說,尤其降主動脈牽涉的範圍較廣,若在非重要器官的位置,可能不需手術,僅需藥物治療控制血壓,現今手術及醫材的進步,有些病人為避免併發症,也可以早期手術,避免剝離再次擴大。主動脈剝離手術有哪些方式? 常見複合式手術李永在說明,傳統開胸手術是將胸腔打開,將剝離處置換人工血管,手術時間較長,主動脈剝離後血管會變脆、如薄餅一樣脆,縫合在這些血管時,血管會一段一段的脆裂,要費時止血、甚至血管縫合不起來。不過因為血管支架技術及材質的進步,以前在降主動脈、主動脈弓等部位,傳統開胸手術困難部位,都有機會從血管送入支架封堵剝離裂孔。至於傳統開胸與支架手術的優缺點,李永在指出,患者往往害怕開胸,不敢採取手術方式,不過醫師可以看見需要修復的血管,可以完整更換升主動脈、主動脈弓到降主動脈,後續復發機率比較低。支架部分則使用記憶金屬,外層縫合一層人工不織布,作為血管通道。不過醫師表示,若該處主動脈有血管分支,支架會擋住重要血流分支,有更新一代的分支的支架,不過對於急性患者常緩不濟急,這類支架需要時間客製化製造;此外,5-10%患者,可能發生支架遠端、近端再度剝離,因此血管轉彎處較不適合放置支架。李永在強調,現今大部分醫學中心多採用複合式手術,部分使用手工縫合人工血管,部分使用支架,有助減輕病患併發症及止血時間。目前「振興醫院則傾向一次解決所有問題,減少再開刀的風險。」李永在提到,振興醫院使用魏崢院長推廣的鈦合金血管接環,減少人工縫合、止血的時間,縮短手術時間,並減低併發症。另外,使用鈦合金血管接環後,幾乎可以一次從升主動脈換到降主動脈,避免再次剝離,再次手術的風險。主動脈剝離手術後 患者可以恢復到什麼程度?李永在說,主動脈手術牽涉大血管重建,是非常複雜的手術,很多患者本來「活潑亂跳」,一但主動脈剝離卻可能很嚴重,家屬都會期望手術可以患者恢復原貌,但有時仍會有併發症甚至是恢復時間過長的問題。他強調,復原程度牽涉到最初剝離的位置,若剝離位置影響腦部或脊椎血管,治療後癱瘓及中風的機率仍相對較高,又如侵犯腸胃道血管,也可能造成肝臟等器官缺血。醫師說的保守,表示這類重急症的治療成果往往與家屬期待有落差,主動脈剝離常很緊急,1/3患者未到醫院即血管破裂死亡,1/3即使到院後往往還會惡化,只有少數1/3到院後無特殊變化。「家屬期望都很高,但是手術難度很高,即使手術成功,全身血流受阻後,恢復仍較慢,需要醫療團隊與家屬好好溝通。」不過他也坦承,手術過於緊急,醫病充分溝通確實有難度。這兩類族群要注意 避免主動脈剝離李永在提醒,主動脈剝離有兩類患者,一種是先天性疾病,如馬凡氏症候群,40前會發病,往往有家族病史,20幾歲就要監控血壓和主動脈大小,過大時應手術治療;另一類是50多歲後患者,通常與高血壓有關,天氣變化時要更積極控制血壓。(圖文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延伸閱讀: 主動脈剝離9成都因高血壓引起! 專家教你辨識急性心血管疾病8徵兆 主動脈剝離、主動脈破裂、主動脈瘤不一樣! 完整解析三者區別
-
2020-10-12 名人.精華區
李志恒/萊劑定位不明 風險評估需補強
近來萊克多巴胺(以下簡稱萊劑)安全性引起爭議,可用毒理學探討:藥品與食品安全的基本假設不同,藥品被假設是不安全的,故需確認其安全有效後始可上市;食物則相反,除了食品添加物或汙染物需要訂定相關檢測標準外,基本上被假定為安全。萊劑缺完整風險評估惟萊劑原申請為人用藥品,但在美國未通過,轉而以飼料添加物方式使用,所以它不是藥品,也不是食品中的添加物或汙染物,角色定位不明,讓它在風險評估與管理上顯得突兀。所以根本問題就是缺少萊劑的完整風險評估。藥理學上,萊劑具二大特性,即是β促效劑,且會與TARR1受體作用,前者的特性會增進蛋白合成,肌肉增加、脂肪減少(即瘦肉精的作用),以及心血管副作用;後者的動物研究發現會影響心血管作用及行為(如豬的躁動與侵略性)。此外,有關萊劑的動物毒性研究,皆以其母結構為主,但萊劑已知會產生四種代謝物,也檢測到牛、狗、鼠的肝臟、腎臟,都有這四種代謝物殘留。代謝物毒性需再研究聯合國農糧組織及世界衛生組織食品添加物聯合專家委員會(JECFA)於2004年曾做過萊劑體外基因毒性試驗,結果呈現逆突變試驗陰性,但前行突變、萊劑代謝物誘發染色體異常皆呈現陽性,顯示其代謝物的基因毒性,需要更多研究。又依照歐盟食品安全局(EFSA)的評估,現行風險評估採納的動物實驗報告,未納入代謝物評估,整體的毒性被低估。JECFA也針對萊劑做短期及長期的動物毒性試驗,短期顯示會出現心跳加快、睪丸、子宮及脾臟重量減輕;長期則主要觀察心血管系統毒性,但光是測試對象狗與猴子的無效應劑量(NOEL)就有很大差異,顯示用此資料推估在人體上可能會出現落差。是否會致癌需再確認另外在大鼠及小鼠實驗,觀察到子宮肌瘤的產生,雖然EFSA評估認為其觀察到的結果為高劑量,在人體不可能有此高劑量,但因為動物試驗無法用上萬隻的動物模擬流行病學,用高劑量為不得已的做法,因此萊劑是否會有致癌性或生殖毒性等長期毒性,需要再確認。國際食品法典委員會(CODEX)2018年訂出萊劑標準,但引用的數據是僅有6位健康受試人的JECFA資料,EFSA認為該實驗僅為初步結果,且並非真正的NOEL數據,實驗設計有偏差。風險評估程序包括危害識別,然後是該毒物是否有劑量反應關係比,同時人體暴露的量有多少,才能做科學評估,但目前萊劑對心血管疾病患者、基因毒性,皆未釐清,加上有些動物試驗出現子宮肌瘤、子宮肌肉增生等,現有科學資料不足,數據應該要補強以臻周延。特定族群,除了孕婦,心臟病、慢性腎臟病、老幼等,也應加強保護。
-
2020-10-12 科別.百病漫談
很多病症都在50歲後被發現!男性健檢指南告訴你必做哪些項目
惡名昭彰榜上有名 心肺檢查萬萬不可少2019年國人十大死因排行中就有四項與心血管相關,可見心血管健康是萬萬不容忽視的。最基本的檢測,如心臟超音波、頸動脈超音波、運動心電圖、動脈硬化儀等檢查皆須定期進行;若有進一步的異常,再運用高階的影像醫學作為輔助,如心臟動脈鈣化指數分析,可了解心肌梗塞的風險。健康管理中心主任洪育忠醫師強調,肺癌則是另一大隱形殺手,位列十大癌症發生率排名第二位、死亡率第一位,且最新資料統計,台灣罹患肺癌者有一半以上都沒有抽菸,所以並不是抽菸者才要注意,加上空氣污染日漸惡化需嚴正重視,肺癌也不一定有明顯症狀,又進展較快,發現時可能已對治療反應比較差了,建議即早安排第一次的肺部電腦斷層,掌握健康。腸癌年輕化 逆流性食道炎居冠然而,腸癌年輕化現象已成趨勢。大腸癌是整體來說發生率最高的癌症,也是現代人的文明病,它的發生與愛吃油炸、速食、肉食,及運動量不足等生活型態有關,尤其男性大多喜歡吃紅肉,應酬、外食機會又多,且普遍較不愛吃蔬果,很容易使飲食不均衡、纖維質攝取不足。加上時常熬夜、壓力大,或有抽菸喝酒等習慣,更會使得腸道功能紊亂,增加腸癌罹患率。因此,洪育忠建議25歲開始,就可以作第一次的「大腸鏡檢查」,提早瞭解自身的健康狀況。此外,台灣逆流性食道炎盛行率居亞洲之冠,超過6成民眾無症狀感,透過檢查才驚覺自己有逆流性食道炎,讓食道被胃酸長期侵蝕,也是慢性咳嗽、胸痛、喉嚨不舒服的主因,因此也需多多留意。上廁所老是滴答答 泌尿系統問題不可漏40歲以上男性常見攝護腺肥大問題,夜裡頻尿、不易解尿、尿流速慢等,影響生活品質,還可能引起尿液滯留,併發腎臟發炎、腎功能衰竭等。洪育忠建議,攝護腺超音波、尿流速檢測、攝護腺腫瘤標記PSA等檢查,可瞭解攝護腺健康,也是篩檢男性泌尿系統最多人罹患的-攝護腺癌。另外,也可注意血液中的「鋅」含量,因其有助於維護男性攝護腺功能和生育力,也與活力相關。性荷爾蒙威力大 牽一髮動全身多數人不清楚,男性最頭痛的攝護腺疾病,其實和自身荷爾蒙代謝異常也有極大關聯。洪育忠指出,愛吃油炸物、肥胖者,會導致男性荷爾蒙在新陳代謝的轉化過程中轉為更活躍且具傷害性的二氫睪固酮DHT於體內堆積過多,易引發攝護腺肥大,且經常攝取高油脂食物罹患攝護腺癌症風險也可能會相對提高,必須留意。近年來也有發現男性荷爾蒙分泌提早減少的趨勢,有不少40歲、甚至30多歲的男性沒有顯著症狀,但檢查發現男性荷爾蒙失衡,長期下來容易影響事業表現,也影響情緒、精神及自信心、影響事業決策力,甚至影響與另一半的親密關係。洪育忠建議,男性朋友若想要建構完善的健康防禦力,可安排一套完整全身健檢,另可進一步安排功能性醫學檢查,如: 男性荷爾蒙、環境荷爾蒙、抗氧化營養檢測等,從代謝功能上找健康。   50歲以下年輕爸爸  50歲以上熟齡爸爸除左邊檢項還建議加下方檢項 心肺  心血管病變危險因子檢驗、 動脈硬化、靜止心電圖、 心頸超音波、頸動脈超音波、 肺部電腦斷層 64切心臟冠狀動脈電腦斷層攝影、腦血管磁振造影等高階影影像檢査、 肝膽腸胃 肝臟功能檢驗、胃鏡、大腸鏡、糞便潛血 泌尿 攝護腺超音波、自動尿流速檢測 攝護腺抗原腫瘤標記PSA 功能醫學 全套男性荷爾蒙併腎上腺皮質壓力分析檢測 延伸閱讀: 30後是女人健康分水嶺! 5大必做檢查一次搞懂 三餐亂吃很要命! 醫師忠告:40歲後這3飲食習慣一定要改
-
2020-10-10 新聞.食安拉警報
蔡政府掛保證吃萊豬不會死 醫:何不提倡吃蟑螂
蔡政府八月底用「一張行政命令逼全民吃萊豬」,衛福部及農委會輪番為萊豬安全性掛保證,甚至指出沒有人因安全容許量的萊劑中毒,但家安診所院長江守山今在食安研討會上痛批,政府覺得萊豬吃了不會死,所以可以吃,何不提倡吃蟑螂、牛糞,反正也不會死。同樣在今天出席「食品安全的安與不安 萊克多巴胺的昨非今是」研討會的前衛生署食藥局技正文長安說,政府常引用的2013年的一份評估萊劑安全性加拿大研究,前半部雖認為安全沒問題,但後半部卻說動物腎臟殘留量多達15至29%,「對於常吃內臟的國人不會有影響嗎?」根據衛福部日前預告美豬各部位的最大殘留容許值,肌肉及脂(含皮)0.01ppm、肝臟0.04ppm、腎臟0.04ppm、其他可食部位如(胃、腸、心臟、肺臟、舌頭、肚、腦、血等部位)為0.01ppm。雖國內美豬萊劑容許量符合codex訂定國際公認安全標準,但文長安認為,西方人因基督教等宗教信仰,很少吃豬肉,更不吃內臟及血液,我國豬肝及豬腎應是全世界消耗量最高,考量萊劑藥理作用主要在心、肺、肝及腎,認為我國萊豬肝及腎殘留量標準應比照心、肺辦理。再加上台灣恐是全球唯一進口美國全豬的國家,文長安認為,儘管目前我國進口豬肉僅佔9.38%,未來可想像進口豬將大幅增加,雖農委會不斷保證「洗產地」不會發生,但產品加工實質轉型若達35%以上就可視為國產。中華民國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副秘書長羅浚晅說,雖尚無萊劑可能致癌風險評估相關資料,但萊劑在食品安全性的最大疑慮,是可能產生不良心臟效應,應降低高暴露群族攝取量及萊劑容許濃度,文長安呼籲,心臟及肝臟功能不佳者、孕婦及老年人都不應吃還有萊劑的進口豬、牛。
-
2020-10-09 癌症.肝癌
癌症二號殺手「肝癌」 這3種人易罹患,醫師教你如何發現及治療
根據國健署最新統計,肝癌的發生率排行第四名,而死亡率高達第二名。俗話說「肝不好人生是黑白的」,當肝機能不好時,代謝毒素的能力變差,人就會變得比較疲累。然而肝臟又是個沈默的器官,我們該如何拉開與肝癌的距離呢?一般外科陳榮堅醫師 指出三點容易罹患肝癌的原因1.病毒性肝炎亞洲人罹患肝癌最大的原因還是B、C 型肝炎。儘管現在有越來越多的藥物可以治療,但是要特別提醒病毒的治療是指他的指數變得非常非常低,或是測不到病毒的指數,代表一旦太過勞累,過度使用肝臟,B 肝和 C 肝就有跟高的機率會再度復發。如前陣子陳醫師的一位患者,他曾是 B、C 肝患者,治療好已超過十年,且每固定半年都會做身體檢查,他在半年前檢查都無異狀,卻在半年後檢查出有八公分的肝臟腫瘤。據醫學文獻指出,發現有少數案例是 B 肝一開始發炎後就能快速形成肝癌。雖然現今科技進步,B 肝患者越來越少,但仍然有 B 肝帶原者,因此建議未施打 B 肝疫苗者每半年要追蹤自己肝臟的健康狀況。2.化學物質像是食用保存過久的玉米、馬鈴薯,就容易攝取到黃麴毒素,而增加罹患肝癌的機率。3.代謝問題一般肝癌都是肝臟發炎,變成肝臟纖維化,再產生結節,最後成了肝癌。而長期飲酒會損害肝臟,讓肝細胞一直產生發炎反應,接著進入纖維化、結節,乃至肝癌。除了飲酒外,代謝性疾病也會引起肝癌的發生,飲食中攝取過多的熱量、油脂、糖分,容易造成脂肪肝,然後再成為脂肪性肝炎,最後如同上述所提過程,引發成肝癌。因此當我們體檢報告顯示脂肪肝過高,千萬別以為只是吃太好而忽視它,請務必調整飲食內容,也建議過度肥胖者需要適度的減重。肝臟是沈默的器官,該如何發現肝癌?大部分肝癌發生難以察覺,但也有幾種情況是癌細胞長在肝的很表面,會接觸到腹膜或肋膜,曾經就有病患感到胸痛像心臟病一樣,或是頂到腹膜如同膽結石,因此有不明原因的胸痛與腹痛,也建議去檢查是否與肝臟有關。該如何治療肝癌?最好的,但肝癌治療後數據統計,一年後再復發率高達 30%雖然最根治的方式是手術,但現在小於二至三公分的肝癌,是可經由超音波插針至肚子裡面進行燒灼治療,且追蹤的成效也是不錯。隨著醫療科技的發展,現在也有標靶治療、免疫檢查點抑制劑等等,依照病人的身體狀況,醫師會建議不同的治療方式。肝臟是相當重要的器官,它掌管人體解毒、消化的作用,一旦肝機能出問題時,飲食、活動力都會受限,對造成生活造成很大的影響,使得生活品質大幅下降。最後再次呼籲,盡量戒掉菸、酒這些致癌物。本文摘自健康多1點 原文請點此
-
2020-10-03 科別.骨科.復健
學會「爆橘拳」能降低死亡率? 年長者握力是健康指標
知名演員洪雷8年前在戲劇中,一幕「爆橘拳」震驚全台,成為當時的熱搜話題。然而現實生活中,握力與死亡風險有密切關係,日本NHK節目「ガッテン!」(GETTEN)介紹了1個「久山研究」,在日本富岡縣久山町(福岡県久山町),1項59年間的調查發現,握力越低的住民,死亡率也就跟著提高。手掌握力與全身健康有關 握力越好死亡率跟著降低許多人恐怕都會想手掌的握力不就是一小部分肌力,怎麼會與全身健康有關係,其實在掌控握力的肌肉,可以看到許多不可思議,因為事實上握力就像全身肌肉的「檢測計」,當生活習慣不佳,熬夜、吸菸、飲食不均衡等,容易引起身體各式各樣疾病,全身肌肉量就跟著下滑,雙手握力也就越來越低。1項在日本富岡縣久山町的長時間研究,發現握力較低的族群,不論男女都容易發生腦中風或心肌梗塞等各式各樣疾病,死亡風險也就跟著增加。如果單獨計算年長者也有類似數據,握力高低左右死亡率,但必須注意,單單只有握力高就能活的比較久,事實上也沒有這麼簡單。控制手指小肌肉強度 與全身大肌肉強度有關連專家解釋,人的5隻手指頭經歷了長時間進化,能夠有非常複雜的動作,手指為了做出握拳這項動作,會使用非常細小的肌肉,換句話說,握力好雙手小肌肉也就有力,但是單單只有握力好,怎麼樣與全身肌肉有連結?關鍵就在於類胰島素生長因子(IGF-1),訓練全身肌肉有助小肌肉維持。針對類胰島素生長因子(IGF-1),已有研究發現,當在肌肉訓練時,例如深蹲等動作,身體就會分泌出類胰島素生長因子(IGF-1),藉由血管運送到全身,可以當作生長激素分泌的證明,但也因此許多平時難訓練的細小肌肉,也就能夠維持強度,因此全身肌肉量足夠,雙手握力就會比較強。身體機能運作離不開肌肉 肌肉量低死亡風險就高因此單獨訓練手部肌肉增加握力,其實幫助有限,反而是要利用全身肌肉訓練,讓握力能夠維持或成長,對健康維持會有顯著效果。其實不僅雙手握力,呼吸、心臟跳動、腸胃蠕動等,甚至每1條血管,全身上下有許多看不到的血管,如果生活形態不佳,整體肌肉量都有可能下降,導致死亡風險上升。40歲後1年減少1%肌肉量 年紀帶來肌少症台灣榮新診所副院長潘俊伸表示,手部握力是檢測年長者是否有肌少症的1項指標,另1項就是走路速度。一般來說人過了40歲,肌肉量就會每年1%速度下降,如果沒有特別訓練,人年紀越大肌肉越少,漸漸握力減少走路也變慢,當肌力不足年長者出門活動降低,肌肉使用與訓練就更少,就進入負面循環。生長因素協助肌肉生長 不同時間血液含量有異潘俊伸持續說明,生長激素在小孩子上會影響身高,在成人身上則會影響肌肉與新成代謝,當肌肉受到適當訓練,生長激素就扮演協助刺激肌肉增加角色,但生長因素會隨著時間,在血液含量會有不同,因此檢查胰島素生長因子(IGF-1),就是確認生長激素在身體內指標。 潘俊伸補充,當生長激素抵達肝臟,肝臟會因刺激釋放出胰島素生長因子(IGF-1),因在血液中比較穩定,不會受到時間影響,能夠間接得知個人生長激素分泌狀況,因此常用來確認生長激素。年長者仍然可以輕度重訓 但記得有教練指示與監控潘俊伸提醒,肌肉是生理機能維持重要關鍵,特別年長者,肌肉減少狀態下,不容易維持平衡摔倒發生意外不算少見,可藉由輕度重量訓練,在教練教學與監控,與風險最低狀態下,讓肌肉能夠維持或成長。但要記得攝取足量蛋白質,當肌肉量增加就能維持良好生活作息,也降低許多疾病與意外風險。★資料來源:意外な寿命バロメーター!握力で死亡リスクがわかっちゃう!?★本文經《NOW健康》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關心健康生活大小事,點此進入【NOW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