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4-25 養生.聰明飲食
搜尋
肌少症
共找到
456
筆 文章
-
-
2020-04-21 養生.抗老養生
體內積毒百病生! 養好4大器官幫身體大掃除
上帝在造人的時候,就已經考慮到毒物對人體的危機了,因此,設計了一套天然的解毒系統,能夠自動自發地將體內的毒素清除乾淨,進而預防疾病的發生。而我們的肝臟、腎臟以及皮膚,就是這套解毒系統主要的排毒器官: 1、肝臟:肝臟是人體中最重要的解毒器官。肝臟細胞中蘊含著豐富的酵素,不論是藥物、激素、微生物產生的毒素等,不管是內生性或是外生性的有毒物質,通通都需要靠肝臟來分解,以減少體內毒素的累積。當肝臟狀況不好的時候,就會造成毒素在血液中循環,間接導致皮膚狀況變得比較不好(因為皮膚下有許多細微血管),皮膚粗糙、黯淡、長痘痘、長瘡等肌膚問題頻生。中醫理論認為,晚上11點到凌晨1點及凌晨1點到3點,是肝經與膽經排毒的時間,但是必須在熟睡的狀況之下,肝膽才能夠順利排毒,因此,在這段時間之內一定要睡覺,才能讓肝臟做好解毒的工作。 2、肺臟:是人體透過呼吸和外界溝通的管道,當然也是排毒的器官,現在空氣污染嚴重,加上二手菸的問題也很嚴重,時間久了,毒素就很容易累積在肺臟排不出來,輕則造成咳嗽等症狀,嚴重的還可能會致癌。透過在公園或是森林中散步、做日光浴,甚至是戒菸或避免到充滿二手菸的環境中,都可以幫助肺臟排毒。 3、腎臟:腎臟主要的功能就是排泄廢物,包括多餘的水分、電解質、尿素、藥物成分等的代謝產物,都是藉由腎臟、膀胱、輸尿管等的排泄系統,並以尿液的方式排出。因此,如果腎臟功能不好的話,降低尿液的排泄量和次數,就會讓毒物一直停留在體內。 所以,每天尿液的排泄很重要,要多喝白開水、多排尿,盡量避免,以免含糖飲料造成身體的負擔。 4、皮膚:皮膚是身體抵禦細菌、微生物、病毒等侵襲人體的第一道防線,還能夠防止體表的水分蒸發與散失。此外,皮膚中汗腺的主要功能就是排汗,汗水是由鹽分、尿酸、尿毒等廢物所組成,所以才說皮膚也是解毒系統的一部分。透過每天固定且適量運動來讓身體流流汗,藉由汗水把毒素從皮膚排出來;另外,皮膚的清潔對排毒來說也不可少,一定要注意。延伸閱讀: 防疫戴口罩悶出「酒糟肌」? 學會3招替肌膚做好超前部署 肌肉為百病之源! 一張表檢測你的肌少症危機
-
2020-04-20 癌症.癌友加油站
獨/王建煊爆罹癌:做公益做到眼睛閉起來為止
久未公開露面的監察院前院長王建煊日前接受聯合報專訪,透露他的近況,他自認身體大不如前,自己罹患攝護腺癌,妻子蘇法昭則患有阿茲海默症及肌少症,因為站不穩常摔到頭破血流。王建煊夫妻二人長年投身公益,視錢財如身外之物,兩人什麼都捐,不僅前後捐出1億多元,也要把身後的「臭皮囊」也捐給醫學系解剖研究。王建煊說,雖然健康不如以往,但只要還能動一定努力去演講、做公益,「做到不能做、眼睛閉起來為止。」更多內容請看【聯合報專區】【遺產學問大3】王建煊留愛捐款破億 還要當「大體老師」
-
2020-04-17 橘世代.健康橘
比上健身房更有效 10分鐘有效練出好腿力
教練在線/4招增強「大腿肌力」!爬樓梯不再氣喘噓噓許多中年、沒有運動習慣的熟男熟女,隨著年紀增長,開始會覺得站不穩、走不久,出門遊玩走沒幾步就累了,中華民國健身運動協會秘書長李毅涵Jack教練提醒,訓練腿步肌力,可以有效改善上述情形,也能預防肌少症,因此,不一定要上健身房,增強式的肌力訓練,也是一個解決運動量不足的很好選擇喔!教練小提醒Q1、適合的年齡層或體能?A:沒有運動習慣,或是超過55歲的人,做此套動作要注意自己會不會不舒服,若是發現心臟喘的受不了,或膝蓋不適,隨時停止做此動作。Q2、若練習這套動作一個月,身體有什麼明顯改變?A:感覺爬樓梯比較輕鬆,腿部力量變大。Q3、做此套運動需注意的地方?學員常有姿勢錯誤的地方是什麼?如何能避免受傷?A:若是有膝蓋或下半身本身受傷的疑慮,就不要做這套動作,因為這套動作裡有許多跳的動作,會增加對膝蓋的衝擊。學員常有姿勢錯誤的地方是跳的時候屈膝下蹲,重心太往前,屁股應該要往後坐,膝蓋不要超過腳尖。所有姿勢,膝蓋腳尖都要維持同方向,並做好緩衝,做好緩衝的意思是落地時,記得要有意識的輕,若是身體狀況沒辦法跳就不要跳,用掂腳代替即可。【相關課程】。「棒式運動」立即學!10分鐘教練課 增強你的核心肌群。15分鐘教練課!養好肌力、練出平衡感。脖子緊緊的?10分鐘教練課 伸展全身肌肉加入【健 康 橘】社團接收最新資訊 │ 了解更多【中華民國健身運動協會】
-
2020-04-17 科別.泌尿腎臟
蛋白質吃太多腎臟會受不了?4種攝取方式都NG
台灣的洗腎人口在全球一直名列前茅,根據衛生福利部統計,慢性腎臟病患者大約有200萬人口,其中的7萬人必須洗腎,每週大約有3天必須往醫院報到。 為什麼台灣洗腎人口那麼多?到底什麼樣的因素會損害腎臟,進而走向一輩子洗腎的事實?在臨床統計上,雖然台灣洗腎原因排行第一名的是糖尿病引起的併發症,大約每10個洗腎病友,就有4人是糖尿病患;但是,振興醫院營養治療科營養師涂蒂雅指出,大家都忽略了,其實過量攝取蛋白質,也是加速腎病變的主要推手,因為吃下肚的大量蛋白質被轉換為含氮廢物後,通通都要經由腎臟排出體外,久而久之,腎臟的功能就會變差;尤其是腎功能原本就不好的人,若飲食還是不知節制,攝取高油、高鹽、高蛋白質,即使吃的是優質蛋白質,也會加重腎病的嚴重度。至於哪些情況吃蛋白質會傷腎? 1、老年人吃肉補營養最常被忽略的就是中老年人的蛋白質過量攝取的問題,許多年長者擔心自己營養不良,甚至害怕出現肌少症,因此,透過補充大量肉類、蛋類或是喝牛奶來增加蛋白質的攝取,但在不知道腎功能好壞與否的情況下,攝取了過量的蛋白質,即便補的都是優質蛋白質,也會讓腎臟加班工作,長時間下來,恐怕會增加腎臟的負擔。 2、減肥族吃高蛋白粉取代正餐坊間有許多販售高蛋白粉的廠商,強調可以把高蛋白粉加水做成奶昔,當成代餐來取代一天當中的1~2餐,不但熱量低,營養素又豐富,不用多久,就可以讓體重降下來,但卻會有營養不均衡的問題,甚至會對腎臟造成傷害。另外,有一種吃肉減肥法,強調光吃肉、不吃澱粉類食物,可以瘦下來,但要注意吃肉不吃澱粉,恐怕會引起酮酸中毒,增加腎臟的負擔。 3、健身族群喝高蛋白養肌肉近幾年流行慢跑,每週都有路跑活動,許多人習慣在跑步、打籃球,或是在健身房重量訓練等運動之後,為了長肌肉、讓體格更加壯碩,都會喝一杯高蛋白粉或乳清蛋白等優質蛋白來幫助養肌肉。在補充高蛋白飲品的同時,飲食內容如果沒有控制,仍然攝取過多的肉類、豆類等蛋白質,超過人體負荷的量,一樣會增加腎臟負擔,長時間下來,腎臟就會發生病變。 4、癌患、手術後病人補充高蛋白營養補充品癌症術後、各種手術的病人,甚至是營養不良的人,都希望可以透過高蛋白營養補充品來讓恢復元氣,但要注意的是,在補充液體罐裝或粉狀沖泡的高蛋白營養補充品時,也要計算好飲食中蛋白質的量,才不會吃了太多的蛋白質,造成腎臟的負擔。延伸閱讀: 洗腎前多數人都罹這3種病! 別等身體有警訊才想到要預防 尿有泡泡是腎臟病? 別緊張!日常8因素都可能產生蛋白尿
-
2020-04-06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名家破解新冠肺炎/為何長者仍應維持基本活動量?陳亮恭這樣分析
新冠肺炎疫情改變了許多人的生活,「老人」首當其衝,所有新冠病毒相關分析研究中,不論高危險群還是死亡率最高族群,老人一定在列。新冠病毒如此來者不善,高齡者如何趨吉避凶?台北榮總高齡醫學中心主任陳亮恭提醒,提防疫病是第一要務,高齡者還要設法維持基本活動量,以免疫情過後更虛弱。陳亮恭指出,截至目前的資料看來,新冠病毒與SARS不同,SARS重症者出現嚴重的免疫風暴,進一步造成肺部纖維化與呼吸衰竭。一般來說,人體受到感染後產生發炎反應,適度的發炎反應有利身體消滅病原菌,但過度的發炎反應引發大量細胞激素產生,一場病毒大戰後身體組織受傷慘重。易因壓力事件受害由於老人的免疫反應不似年輕人, SARS在長者引起免疫風暴的機會較低,而這次新冠病毒的病程不太相同,受影響的是年長者,特別是有慢性病的個案。陳亮恭說明,事實上,高齡者的身心功能、營養狀況、生理儲備功能等面向較差,一旦出現各種壓力事件,如傳染病、氣候劇變或天災時,往往是最容易受害的群體。陳亮恭指出,這在二○一一年日本福島地震、二○一九年法國熱浪都有類似的發現,直接的災難或健康因素之外,福島震災一年後,長者獨居在家導致的「孤獨死」增加四成,死於法國熱浪的上千條生命中,三分之二是七十五歲以上高齡者。顯見年長者防疫之餘,還有很多慢性病與生活上的注意事項,以期在疫情結束時快速回復正常生活。至於新冠病毒對長者的威脅,陳亮恭分析,如一般理解,高齡者易有多重慢性病,多重疾病合併身心功能衰退與生理儲備能力下降,罹病嚴重度上升,治療感染症時發生嚴重併發症機率也增加,陷入治療上的困難處境。避開人多密閉空間不過,除了防疫,陳亮恭表示,最近日本老年醫學會出版建議提醒年長者,雖然因為疫情,不建議老人家參加人多的聚會,但長者們在家也應維持一定活動量,也需要注意均衡飲食與營養,每天要與人交談,並且可視狀況支持家人與朋友,避免因為防疫而衰弱或孤立,一旦因缺乏活動而肌肉流失,甚至演變為肌少症而虛弱,即使躲過疫情,也不利於健康。陳亮恭提醒,長者們固然應該提防疫病,避免感染,但一定要維持足夠的活動量,尤其目前國內只有零星社區感染個案,並沒有大規模社區傳播,年長者不用完全設限,室內人多或密閉空間絕對要避免,但可利用家中頂樓或社區開放性空間運動;避免唱歌、打牌、串門子等群聚活動,可多利用視訊軟體或電話與家人朋友交流,減少焦慮也避免孤立狀態。控制慢性病防失能還是可以出門排隊買口罩與酒精,但排隊時避免聊天及近距離接觸,若需交談,可帶著口罩談話。也不必因此就和孫輩避不見面,如果平常就接送孫子女上下學者,還是可去,但建議準時抵達學校就好,以免長時間等待,並且準備乾洗手液,碰觸小孩前雙方先噴手消毒。雖然因為防疫必須減少外界接觸,但仍應在合宜的條件下維持一定活動量,防疫也要控制慢性病與預防失能。
共
16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