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4-11 新聞.杏林.診間
搜尋
耳朵
共找到
476
筆 文章
-
-
2022-03-30 癌症.癌友加油站
抵押房產,陪父抗癌2年已花3百萬!他為病友請命「許多人沒那麽幸運,能負擔得起自費用藥」
三月天,台中市南興公園的黃花風鈴木正盛開著,舒爽天氣裡滿公園鮮黃飽滿的花朵,正是一幅春天景致。鄭先生陪著罹患肺癌兩年的鄭爸爸走在公園裡散步,因為鄭爸爸左耳重聽,鄭先生不時湊近父親耳朵旁邊說:「爸!你會不會累?要不要先坐下來休息一下?」鄭爸爸兩年前六十八歲時發現罹患肺癌,他的大兒子鄭先生陪著父親就醫抗癌,並積極參與病友活動汲取其他病友抗癌知識,就是盼望能為父親搏得一個痊癒的機會。鄭先生忘不了,父親確診的前三個月,一直感冒好不了,走路很喘,上樓梯喘到很不舒服,「爸爸甚至在睡覺時候打呼,多了以前都不會出現的水聲,感覺好像是肺部裡面有積水。」鄭爸爸去耳鼻喉科就診,醫師研判是感冒,但鄭爸爸吃了藥都沒有效,後來因症狀一直未能改善,於是趕緊進一步往大醫院檢查。「一做檢查,結果爸爸肋膜積水,肺部右邊有十三公分大的腫瘤,左肺的檢查影像有如滿天星,醫師說是右肺轉移過來的。」鄭先生說起這段過程歷歷在目。鄭爸爸剛確診時,全家人都陷入愁雲慘霧的情緒中,左思右想他為什麼會得肺癌?鄭先生說,父親從年輕時開始吸菸,有多年吸菸史。鄭爸爸在第一時間心情非常糟,常坐著發呆,家人帶他出去走走散心,也面無表情。鄭先生猜想,父親可能在思考,為何發生在他身上?尤其家族中沒有人得肺癌,大家都抽菸,為何只有父親得肺癌?他們也懷疑,是不是中部空氣汙染容易造成肺部生病。醫師為鄭爸爸做基因檢測後,發現他不符合肺癌標靶藥物治療,於是治療策略只能採取化學治療、免疫療法,加上自費施打抗血管新生抑制劑,治療兩年下來,已花費近三百萬元。所幸鄭先生有為父親買了實支實付的保險,因此,父親治療的一半醫療費能以保險支付,其餘一半只好將房子去抵押貸款,由兄妹三人分卅年償還,才能負擔得起,「這也是爸爸年輕時辛苦工作養我們,我們長大後所能為爸爸做的!不過,我相信還有很多病友沒有那麽幸運,能獨自負擔得起自費用藥。」鄭先生說。鄭先生更積極參與病友團體,為中部病友和家屬舉辦活動,同時也鼓勵大家走出來,不要天天陷在疾病的恐懼之中。鄭爸爸一開始用化學治療合併抗血管新生抑制劑,第一次治療後腫瘤縮小百分之卅九,只剩七公分,「全家都很開心!」鄭先生說,父親第二次療程穩定,只要腫瘤不長大不轉移,就是穩定。第三次療程,繼續用同樣藥物,但肋膜積水,醫師有檢查是否出現抗藥性。第四次療程,申請健保八次免疫療法,積水仍在,但腫瘤沒有變大,算是穩定。直到第九次治療,發現腫瘤轉移到肝,有六公分大,醫師也說,因為有轉移,代表免疫療法無效才會轉移,健保就不給付了。鄭先生表示,免疫療法目前是第三線健保給付用藥,健保是不是可以在病人體力比較好的時候,就先以第一線藥物來使用?避免在病情最差的時候才有機會使用更好的藥物治療。鄭先生也為病友請命,若每個人都願意多花一點錢投資健康,透過部分負擔可能是解方之一,另外,能否開放企業補助成立基金會來幫助病友?空汙較嚴重的地區,地方政府把產生空汙的企業的罰款拿出來補助;或是像菸稅是否能應用在健保給付等都是思考的方向。「幾十年前,糖尿病、高血壓算是滿嚴重的病,藥物問世後現在已是慢性病;我們也希望爸爸人生七十才開始,要用最好的治療,我們不想留下遺憾。」鄭先生說,雖然父親治療過程很辛苦,體重從當初接受治療前八十多到現在六十多公斤,仍勇敢抗癌,願各界能聽見每一位病友的聲音,盡快得到更好的藥物,冀盼人生還有許多個春天。
-
2022-03-26 性愛.性福教戰
男女性感地帶大公開! 生殖器外還有這幾個地方最敏感
做好十足的前戲,才能有讓人享受的性愛體驗,而每個人的身體都像張神秘的地圖,需要透過不斷摸索才能掌握挑動神經的方法。為此,日本性健康品牌TENGA透過調查公開日本男女10大性感帶,發現除了生殖器官外,「脖子、後頸」及「耳朵、耳垂」不分男女都排行前段班,一起開發更多床第之間的樂趣!TENGA調查日本男女敏感帶 生殖器官外脖子、後頸名列前茅日本性健康品牌TENGA,一直以來致力扭轉眾人對於性的刻板印象,此次針對1000名20至69歲日本男女展開性感帶調查。其中,發現除了生殖器官排名前段班外,無論男女「脖子、後頸」,「耳朵、耳垂」皆名列前茅。尤其在女性排名上可以發現,回答「陰道內部」是性感帶者佔全體29.6%,與回答「脖子、後頸」,「耳朵、耳垂」是性感帶的比例不相上下,下次挑逗床伴時不彷可以試試主攻這2個敏感帶,帶起曖昧神經。此外,女性們快筆記,下次挑逗另一半這裡也很重要!可以看到男性排名上除了生殖器官排名1、2外,「包皮繫帶」名列第3,下次前戲時可以一路探索,燃起渴望,創造彼此情趣!★本文經《NOW健康》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關心健康生活大小事,點此進入【NOW健康】
-
2022-03-01 該看哪科.腦部.神經
26歲男嘴歪眼斜以為中風 醫師診斷:帶狀疱疹引起
1名26歲男性起床照鏡子時,發現臉歪嘴斜、耳朵疼痛,甚至一度會聽不見,擔心自己腦中風,後來經醫師診斷發現他的耳朵旁有多顆水泡,確定是帶狀疱疹引起的「侖謝亨特氏症候群」,經藥物治療後才恢復健康。亞洲大學附屬醫院神經內科主任王馨範說,帶狀疱疹又稱做「皮蛇」,由水痘病毒所引起,一旦過去罹患過水痘,病毒就會長時間潛伏在體內的神經節當中,只要民眾太過勞累、壓力大、作息不正常等導致免疫力下降時,就容易會罹患帶狀性疱診。他說,帶狀泡疹發生在身體跟顱顏部位,兩者產生的影響不同,前者會出現群聚性紅色丘疹,伴隨著疼痛、麻木感覺,後者則因長在頭顱,病毒會攻擊神經,造成較為嚴重的後遺症。以此案為例,帶狀疱疹病毒長在耳朵部位,引起顏面神經麻痺、臉歪嘴斜、輕微暈眩、耳朵疼痛等症狀,即是典型的「侖謝亨特氏症候群」(Ramsay Hunt syndrome)。王馨範說,由於帶狀疱疹病毒發作在掌管顏面神經的第7對腦神經,會導致顏面神經麻痺,同時又影響掌管聽神經的第8對腦神經,所以也被稱為「耳朵帶狀疱疹」,患者會先有輕微的脖子緊或痛,接著出現眩暈、嘴歪、聽不見等顏面神經麻痺的症狀,嚴重一點甚至會有腦炎的情形,後續才會在耳朵出現數顆小水泡。所幸患者經安排住院藥物治療後,病情大幅改善,臉部肌肉也恢復正常,讓他開心直說,「五官又回到原來位置,也不用擔心是腦中風了」。王馨範提醒,帶狀疱疹引起的侖謝亨特氏症候群,發病3天內是黃金治療期,可使用藥物阻止免疫系統破壞自己的細胞,讓神經細胞自行慢慢修復,建議民眾在飲食上要多補充神經修復的食物,可搭配中醫電療、針灸,協助患者改善顏面神經失調的狀況。而避免帶狀疱疹找上門,除了保持免疫力的穩定之外,施打帶狀皰疹疫苗也是最佳防範方式。
-
2022-02-28 該看哪科.消化系統
頭痛、耳鳴、月經量少...可能脾胃出問題!中醫師護胃指南,一次改善身體11大症狀
台灣人是出了名愛吃胃藥,不管是中藥胃散、西藥胃乳片,連出國都要買日本胃散回國分送親友。我曾經看過長輩用胃乳片來交朋友,街頭巷尾鄰居每天寒暄問候,都是在交換藥物。中醫護胃是巨觀,除了疾病本身,還兼顧到個人的問題,諸如工作壓力、情緒、生活習慣、居住環境等六淫七情的因素都列入考量。在了解脾胃病之前,先跟大家談談各年齡層常見的脾胃問題和發生原因?孩童(指18歲以下):濕疹、小兒地圖舌⒈濕疹濕疹,是一種過敏性的皮膚疾病,發生的原因很多,有可能是食物、藥物、細菌、病毒、花粉、動物皮毛、陽光、冷熱等刺激因素而誘發。在中醫上認為和先天遺傳或免疫系統失調有關,而對於四周環境的適應,或平時飲食沒有適當的選擇,則使脾胃損傷,導致內生濕濁熱毒。小兒濕疹的問題正是出在脾胃功能不佳,而主要發生的原因為脾虛濕盛、不能運化水濕。皮膚症狀多以滲液、腫脹明顯,大多屬於特稟體質患者,也就是過敏性體質患者,常因飲食過多冰冷瓜果或冷飲所導致,所以要根治小兒濕疹,就必須要先顧好小朋友的脾胃,脾胃健則百病不生。臨床上多用六君子湯或藥膳四神湯予以治療,均可得到改善。⒉小兒地圖舌中醫有「舌為脾胃之外候」、「舌為心之苗」之論述。「地圖舌」大多發生在四歲以前的孩童身上,家長會發現家裡幼兒舌頭上類似地圖的不規則紋路。地圖舌出現和脾胃有很大的關係,多與脾胃的氣陰不足有關,所以有地圖舌的兒童一般也會出現食慾不佳、多汗、倦怠、乏力等症狀。在治療上以益氣養陰為主。常用方藥包含生脈飲或蔘苓白朮散。比較需要注意的是,幼兒普遍脾胃功能較弱,但因現代快節奏的生活步調,很多家長都會讓小朋友吃所謂的外食、速食,但其實食用過量的肥膩食物,容易運化不開而導致積滯,所以在日常飲食中,還是得多多注意孩童的營養均衡。青年期(19~29歲):腹瀉、便祕門診中也常見此年齡層病患,有因即將投考研究所面臨的課業壓力、有面臨求職時同儕競爭壓力、有男女朋友因求職或生涯規劃即將分隔兩地的情感壓力、有即將投入職場的適應壓力、有面臨與本科系興趣不同而欲轉職的壓力、有情侶初出社會同居生活習慣不同的壓力,他們不約而同都陷入蠟燭多頭燒、壓力爆表而導致腸胃功能失調的狀況。青年期在這個階段常出現的腸胃症狀是腹瀉、便祕,或是交替性的腹瀉與便祕出現的「大腸急躁症」。接著就是多數患者因為缺乏對此疾病認識,多半誤以為只是一般腸胃炎而延誤就醫,甚至有人誤把腹瀉當減重或排毒藉以維持體態,往往造成身體更大的消耗,直到影響生活後才來求醫。中壯年(30~59歲):頭痛眩暈、胸悶腹脹、疲倦、月經量少、血塊偏多等症狀中壯年族群中,在門診最常見是偏頭痛、長年頭痛的患者,而長時間觀察下來,我們也發現這些患者不單只有頭痛問題,絕大部分的患者還伴隨便祕的問題。如同前面有跟大家提過的,中醫認為脾主升清,當清陽不升、濁氣不降,就會出現頭痛眩暈、胸悶腹脹、疲倦等症狀,通常這樣的患者,會加入大黃或芒硝等用藥,把腸道裡面的宿便毒素清一清,結果宿便一清空,頭痛問題也一併解決了。此外,還有一些女性患者,主訴月經量少、血塊偏多,這類型患者的手腳一年四季都是冰冷的,再進一步詢問以後會發現,她們經常軟便,且經期前一週容易腹瀉,這就符合我們中醫所謂的脾胃氣虛。中醫認為脾胃乃氣血生化之源,當氣血生化來源變少了,也就是月經的原料變少了,當然月經量也會減少,所以基本上月經量少的患者,會酌以給予當歸芍藥散,或是歸脾湯等方藥,以強壯脾胃,增加氣血生化來源,如此月經量自然也會增加。老年人(60歲以上):耳鳴、口氣重濁「耳鳴」,是老年人因脾胃問題常產生的症狀之一,通常這些長輩到耳鼻喉科檢查,醫師都會說耳朵沒有器質上的問題。在中醫四診合參中就會發現,這類型的老年人骨骼較纖細、怎麼吃都吃不胖,前述提到清陽不升、濁氣不降就很容易引起耳鳴。所以這類患者會從脾胃開始做調理,針對耳鳴來改善,包含常用的益氣聰明湯,裡面就有一些腸胃性用藥。再者,很多老年人也會有口氣重濁,舌頭伸出時會發現舌苔厚,就像很多人會說的「老人味」,此時就常用龍膽瀉肝湯,或是小承氣湯、大承氣湯,把腸道的宿便做一次性的清空,慢慢地就會發現舌苔漸漸減少,舌頭逐漸恢復淡紅色,口氣問題也會得到改善。書籍介紹讓腸胃動起來:暖男中醫師教你順時養生術+養腸操,遠離胃痛、腹脹、便祕、食慾不振作者:郭大維, 王瑞玲出版社:時報出版出版日期:2021/09/21作者簡介/郭大維現任扶原中醫體系總院長學歷中國醫藥大學中醫所 醫學博士研究中國醫藥大學針灸研究所 醫學碩士中國醫藥大學 醫學士高雄醫藥大學 復健醫學理學士主治專長內科:咳嗽、過敏、青春痘、睡眠障礙、腸胃疾患婦科:月經不調、更年期障礙兒科:過敏、體質調理、轉骨調理男科:性功能障礙、頻尿、攝護腺肥大針灸科:運動傷害、職業傷害、久年痠痛特殊治療:腦中風後遺症、顏面神經麻痺、坐骨神經痛症、退化性膝關節炎、椎間盤疾患累積性創傷症候群(媽媽手、腕隧道症候群、五十肩等)特種針法:針刀治療、眼針治療、筋骨針治療郭大維中醫師 FB:www.facebook.com/drtcmdavidkuo王瑞玲資深醫藥、美食記者,擁有25年以上的醫藥採訪經驗。著作《小毛病發現大疾病系列十本》、《愛,小吃》、《心臟回春術》、《骨科診治照護全書》、《不用餓肚子,5周瘦10公斤》、《顧好耳鼻喉,不怕恐怖病毒找上你》等書。經歷▸曾任《自由時報》、《大成報》、《民眾日報》、《臺灣時報》、《臺灣新生報之養生文化報》等多家報社醫藥採訪記者▸曾任《柯夢波丹雜誌》影劇採訪編輯、凱信出版社醫藥叢書主編▸《BODY體面雜誌》醫藥專欄作家▸健康醫起來」節目主持人▸「實在不可思議」健康節目主持人與策畫▸高雄教育廣播電台、中廣流行網快樂廚房節目主持人▸國防部衛教講師王瑞玲醫藥美食記者FB:www.facebook.com/reallyjie520延伸閱讀: 別在晚上吃水果!中醫師陳旺全66歲「健檢零紅字」:做對4件事,順時養健康
-
2022-02-26 名人.許金川
許金川/什麼原因會讓好端端的人突然猝死?心臟病、心肌梗塞、腦中風... 愛要及時就醫也要及時
老公平日做事不疾不徐,有一點膝蓋痛,就診。醫師:「你這個膝蓋還可以用,不急著開刀。」病人:「醫師,你貴庚?」醫師:「我今年65歲!」病人:「你可以趕快幫我開刀嗎?」醫師:「你這個……不急。」病人堅持要及早開刀。老婆不解:「你平日不是急性子的,這次怎麼…?」老公在老婆旁咬耳朵:「他已65歲了,萬一他…」原來病人是擔心醫師老了沒體力幫他開刀,或醫師突然怎麼了,屆時求醫無門。醫師也是人,會蒙主寵召,也會突然猝死,趁幫你看診的醫師還健在的時候,好好把握契機為你的健康把關及早修護,也是人生必要的功課。什麼原因會讓一個好端端的良醫突然猝死?最常見的情況是心臟病,心肌梗塞或突然心律不整。多年前就有一位外科醫師突然倒在辦公室不省人事,發現時已氣絕多時,聽說當時正在寫健保申覆書,許多已排定開刀的病人,只好找別人代打了,正是所謂「就醫未捷醫先死,長使病人淚滿襟」。醫師會突然猝死,門診突然缺席,大多是因為醫師平日只顧照顧病人,忽略了對自己肉身的照顧。除了心臟病之外,另外一種會突然猝死之因就是腦中風。多年前有一位外科醫師在手術間突然倒了下來,原來是血壓高,未好好吃藥,加上工作勞累,天氣冷,腦血管爆裂所致。除了猝死之外,另一種醫師會長期請假或請人代診的情況是醫師自己得了嚴重的慢性病,例如醫師常當病人心理的垃圾桶,又如果自己有了憂鬱症,長期以往,再堅固的長城也會倒下來,會使醫師自己精神崩潰或走上絕路。此外,如果醫師自己也不幸得了癌症,而且是末期的癌症,除非奇蹟出現,否則再出來看診的機會就很少了,這種案例也是醫師自己不定期做體檢,癌症未能早期發現之故。總而言之,愛要及時,就醫也要及時,對照顧自己的醫師也要多予關懷他的健康,平日做好你與醫師之間人與人的連結,讓他活得又老又健康,不僅是醫師之福,也是病人自己之福。●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定期出版好心肝會刊、並發行B型C型肝炎暨肝癌治療小手冊,最新的好心肝會刊已出版,歡迎來電索閱。若您有肝病醫療問題請洽本會免費肝病諮詢專線0800-000-583或上網:www.liver.org.tw查詢肝病相關資訊。
-
2022-02-24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口罩將鬆綁 擬先開放運動免戴罩
昨新增二例本土個案,一人為陰轉陽性,一人仍在疫調匡列中,連續五日本土確診病例為個位數,疫情趨緩,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表示,正研擬口罩鬆綁措施,「最想開放的是運動不用戴罩,但考慮後才會公布細節。」至於國人能否在下半年出國旅遊,確實「有這個可能性。」陳時中接受民進黨Podcast頻道「耳朵出遊不出油」專訪時表示,防疫下一步將準備逐步開放商務旅客,至於開放一般出國旅遊則需要多方評估考量。行政院長蘇貞昌則表示,會讓人民盡量過正常生活,同時還能發展經濟,依程度繼續鬆綁。指揮中心可望在這一兩天宣布鬆綁邊境措施,首波擬放寬商務客入境資格,且縮短入境檢疫時間為十天。經濟部長王美花表示,屆時商務客出示證明或受外館邀請,就可來台,細項將由經濟部主責。此外,擬放寬口罩規定,優先考慮運動時免戴口罩,等細節定案後公布。台大公衛流病與預醫所教授陳秀熙昨建議,將入境者分為「有完整保護力」與「保護時效已過」,前者不必隔離檢疫,後者採「五加五」檢疫;未完整接種者則須「十加七」檢疫,搭配至少兩次PCR,以及多次快篩,才能優化邊境防疫模式。至於國人何時出國返台後可免除隔離,以及輕症患者可在家隔離,吃藥即可?陳時中表示,「這兩種情況不是不可能發生,但現階段時機未成熟。」昨新增兩例本土個案,一例宗教協會聚餐相關個案,為台東檢驗確診的旅行社業務經理(案一九九二六)未滿十歲的外甥,屬陰轉陽;另一例為與設計師案同餐廳用餐的客人確診(案二○二四八)。陳時中表示,案二○二四八於去年十二月廿八日自大陸返台、一月十一日居檢期滿陰性,二月九日與友人聚餐,當時與確診者在同一家餐廳吃飯,二月廿三遭匡列、隔離,採檢結果為陽性,Ct值廿三。
-
2022-02-23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陳時中:逐步開放商務旅客 一般出國旅遊需多方評估
衛福部長陳時中日前接受民進黨Podcast頻道「耳朵出遊不出油」專訪,並在今天播出。陳時中表示,防疫超過800天以來所建立的「台灣模式」有兩大重點,首先防疫不只有強度也兼具韌性,再者是防疫透明化。防疫下一步將準備逐步開放商務旅客,至於開放一般出國旅遊則需要多方評估考量。陳時中表示,台灣模式引發許多國家關注,防疫的韌性指的是防疫不是只有強度,也要過正常生活;疫情透明化則是要降低社會恐慌,例如每天舉行記者會直接回應民眾疑慮,並同時做公共衛教宣導。陳時中也感謝全民的配合,才能使台灣的防疫成效呈現最佳效益,並得到國際肯定。近來「與病毒共存」相關說法受討論,陳時中表示,在其他國家疫情嚴重狀況下,勢必要往共存的方向思考;台灣疫情目前仍獲有效控制,政府措施則在於維持日常生活的前提下,去做謹慎的管理與掌握。至於何時可以出國,陳時中說,政府有責任確保民眾健康,將會逐步開放商務旅客,持續掌握國際情勢與國內疫調,而出國旅遊則仍需要多方的評估考量,目前會先做前期準備工作,包含旅遊相關的人力建置、教育訓練等。
-
2022-02-22 該看哪科.耳鼻喉
耳悶、耳脹怎麼辦?耳鼻喉科醫教正壓動作6招解除
文/高雄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耳鼻喉科 劉承信醫師 耳朵悶脹是耳咽管異常?一張圖自我測量! 很多人都有耳朵悶、耳朵悶塞感、耳悶悶聽不到、耳朵悶塞回音與悶痛的症狀不知道怎麼辦,不知道怎麼解決也不知道會多久,同時又懷疑是不是跟鼻咽癌、鼻過敏、鼻竇炎有關,真的很辛苦。這些都有可能是耳咽管功能異常造成的阻塞而產生的症狀。 耳朵悶脹除了有壓力以外,也很常合併耳鳴、聽力損失、聽到自己講話的回音、鼻塞與喉嚨痛與頭暈等症狀。透過「耳咽管功能異常問券評估表」評估耳朵的壓力、疼痛、像在水裡的悶塞感、感冒是否加重、耳內的劈啪或啵啵水泡聲、耳鳴以及聽力變差變模糊,只要分數大於14分就可能有耳咽管異常。 有上述症狀的人,三成以上的人最終被診斷為耳咽管的功能不良、15%的是因為中耳積水、7.5%的人是因為中耳炎,然而也有近15%的人沒有特定的原因。總體而言大概有1%的人有耳咽管的問題,不管是3個月內的急性或是超過3個月的慢性。 耳朵悶脹當下怎麼辦?醫教「正壓動作」6招解除! 耳咽管是連結耳朵(中耳)與鼻子最後面(鼻咽)的小通道,最外側三分之一比較硬,是在顳骨內側三分之二比較軟的位置,開口在鼻咽的穹窿。這條小通道、小管子在成人約3.6-3.8cm,主要功能有三個: 1.打開維持暢通:平衡耳內壓力、加強耳內換氣,保持耳膜彈性正常、有助於正常聽力。 2.纖毛黏液擺動:排除發炎感染物質到鼻咽。 3.調節避免傷害:避免中耳聲音過大、避免鼻咽感染物質逆流。 耳咽管的開口會因為正壓動作打開,例如大喊、吞嚥、打噴嚏、憋氣、捏鼻閉口吐氣,使得附近肌肉收縮。這也是為什麼我們搭飛機時避免小朋友耳朵痛,會用喝水、打呵欠等方式來幫助耳咽管打開,讓壓力不平衡造成的耳悶脹改善。 常常耳朵悶脹怎麼辦?4方法有助改善! 耳悶脹痛這些惱人的症狀總是好好壞壞又死纏爛打,讓人只能崩潰大喊:到底什麼時候才會好!針對這些耳咽管阻塞相關的功能異常,可以循序漸進用以下方式治療: 1.對症治療:解決隱藏在背後的兇手,這是當中最根本的,例如鼻竇炎與過敏性鼻炎的積極治療、咽喉胃食道逆流的控制、手術解決肥大的腺樣體、多管齊下的治療睡眠呼吸中止症,以及治療可能的鼻咽癌。這些針對真正病因的對症下藥都證實可以改善耳咽管阻塞相關的功能異常。 2.口服藥物治療:包括去充血劑、鼻類固醇噴劑、口服類固醇,這些藥物的使用也可以改善耳咽管阻塞相關的功能異常。 3.手術與處置:以前比較常用的像是在耳膜上畫出一個平衡壓力用的小切口,又或是直接在耳膜放一個中耳通氣管。近年來更流行的是耳咽管氣球擴張術,藉由微創的方式,使用內視鏡導引將氣球放置入阻塞狹窄的耳咽管,透過氣球擴張來打通耳咽管。近年的研究約可以改善至少50%的症狀,而且不管追蹤1年、2年、3年,這個效果還是持續著。也有研究顯示將近9成的病人可以持續最少7個月的有效進步。術後三天頭部盡量抬高,術後一週需要避免劇烈活動、且要持續使用鼻噴劑甚至洗鼻。 4. 復健運動:最常使用的是捏鼻鼓氣法,深呼吸一口氣後憋氣,捏住鼻子、緊閉雙唇,向下用力維持十秒,恢復正常呼吸。平常的使用可以短暫改善。手術後規律每天2-3次持續10秒鐘,連續1-2個月,更可以延長手術效果!這些方法都是利用增加上呼吸道的空氣壓力將耳咽管打開。 長期耳朵悶脹盡早檢查,避免疾病找上門! 這些症狀除了需要積極找醫師檢查是否是鼻咽癌、鼻竇炎或其他疾病所造成的,透過積極的治療也可以大大改善生活品質,降低衍生出的不舒服感受。如果沒有積極處理,可能會有聽力損失、中耳炎、耳膜受損,甚至耳朵膽脂瘤的併發症。 《延伸閱讀》 .耳鳴怎麼辦?醫教3招助改善!單側等4情況速就醫。 .常暈眩、耳鳴竟是耳屎太多?醫指8種人易堆積,4步安全清潔!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2-02-22 該看哪科.皮膚
牛奶、乳製品恐害你長痘痘?名醫揭痤瘡發生原因
▍牛奶、乳製品與痤瘡有次農曆小年夜,我鼻上突然長了腫痘,而且舌頭痛。奇怪,什麼原因?回想前一天,朋友請我喝珍珠鮮奶茶,3 分糖。十分不巧,吃飯時雞骨頭卡在牙齒中間,我想用舌頭撥出來,反倒刮傷了舌頭,3 分糖還讓我發炎厲害,到了晚上,舌頭痛不堪言,難以下嚥。大年初一早上,我發現人中又長了一顆痛痘。前一天並沒有喝牛奶啊?!後來,我才想到親戚在除夕夜帶了珍藏的「奶酒」回來,大家喝得盡興。到了大年初二,人中痘不僅沒消,鼻子上又多了另一顆腫痘。我大年初一也沒喝牛奶,可是我喝了親友請客的大杯拿鐵咖啡,裡面是加牛奶的。大年初三,我臉上鼻旁黑頭粉刺突然大了起來,不得不擠掉它。因為我大年初二時,喝了含牛奶的抹茶奶綠⋯⋯整個過年痛苦不堪,真是「奶」影幢幢!了解到是吃東吃西導致,還希望過年趕快結束。青春期時,爸媽希望我多喝牛奶,能夠長高,加上家族遺傳,整個臉爆痘,至今留下月球表面隕石撞擊般的坑疤。離開了青春期,我已少長痘,再次長痘時,總不出兩個原因:一是睡眠不足,二是喝牛奶。許多患者都和我有類似的經驗:Nicole 是35歲的女性上班族,鼻子大、整個鼻子的毛孔多又大,布滿黑頭粉刺像草莓一樣,抱怨之前痤瘡治療效果差。我追問才發現,她每天都喝一杯鮮奶,常額外喝鮮奶茶,雖然都點「無糖」。Kent是26歲男性上班族,平常很少長痘,最近這兩週人中卻長兩顆痘痘。他否認睡眠、壓力、食物的改變。我特別問他:「有無喝牛奶?」他否認。再問:「有無接觸乳製品?」他恍然大悟地說:「這兩週開始,我早上都喝一罐優酪乳,一罐大概 500c.c.。」儘管優酪乳好處多,但畢竟也是乳製品,還需要小心添加糖、色素、香料的問題。究竟攝食乳製品是否與痤瘡有關?哈佛公共衛生學院分析「護士健康研究第二波」中,回溯4萬7000多位女性的資料發現,攝取乳製品較多的比起較少的人,長痤瘡的機會增加了22%。其中,攝取全脂乳者增加12%,低脂乳增加16%,脫脂乳增加44%。且日常生活攝食即溶早餐飲品、雪酪、茅屋起司、奶油起司,都和長痤瘡有關。研究團隊推斷,可能是因為「牛」奶中的荷爾蒙與生物活性物質,讓「人」長了痤瘡。牛奶(包含乳糖)產生類似高升糖指數碳水化合物的效應,胰島素、第一型類胰島素生長因子 IGF-1增加,類胰島素生長因子結合蛋白IGFBP-3減少。再者,牛奶中的20%正是由乳清蛋白構成,乳清蛋白主要由支鍊胺基酸(Branched chain amino acids, BCAAs)組成,會增加類胰島素生長因子、刺激胰島素過度分泌,導致角質細胞過度生長、皮脂腺分泌油脂、雄性素活性增加,導致粉刺與痤瘡形成。此外,牛奶還含有牛類胰島素生長因子IGF-1,一樣會結合到人類的受體上,促進粉刺形成、皮脂腺脂肪生成、毛囊發炎、以及刺激雄性素。牛奶還含有高活性的雙氫睪固酮(Dihydrotestosterone, DHT)前驅物,包括:胎盤源黃體酮、5α-pregnanedione, 5α-androstanedione;以及六種和痤瘡相關的生長因子:轉化生長因子(TGF)、類胰島素生長因子(IGF-I , -II)、血小板源生長因子、纖維生長因子(FGF-1, -2)等,都會刺激痤瘡形成。Dylan是35歲男性工程師,苦惱於耳朵前方的疼痛粉瘤,經藥物與注射治療,仍反覆發作。我追根究底地詢問:「有發現什麼時候容易發作起來嗎?」他想一想說:「都是兩個狀況:夜眠5小時,加上吃了起司,有時候是吃蛋糕、布丁、奶昔,真的一吃就發作!」儘管牛奶、優酪乳、起司,都是相當優質的營養來源,但若在意皮膚長痘痘的問題,可能就需要以其他食物來替換了。牛奶、乳製品與痘痘之間似乎有常見的關聯,但在醫學上仍存在爭議。我建議,若長期困擾於痤瘡、且感到一般治療療效不佳者,是可以考慮停用乳製品並且觀察痤瘡是否有改善。▍乳清蛋白粉與痤瘡許多人上健身房鍛鍊肌肉,並配合攝食乳清蛋白粉,以養出健美的肌肉。他們自然也是愛美一族,發現臉上、胸口、背上不斷冒痘,吃、擦抗痘藥卻不斷復發,更出現發炎後的黑色素沉澱,好不容易透過雷射治療開始改善,卻又冒出紅腫的新大痘。Hank是26歲的男性科技業工程師,在醫師建議下,乖乖地吃過兩個療程、每次為期一年半的口服A酸,卻抱怨:「我吃A酸時,皮膚乾燥的副作用十分嚴重。都已經配合長期治療了,為何仍一再復發?」口服A酸是現今痤瘡治療的最強效的選項,不過根據《美國醫學會:皮膚醫學》研究,仍有 32.7% 痤瘡患者在完成 A 酸療程後一年內復發,當中低劑量治療組(A 酸累積劑量小於 220 毫克/公斤)復發率為47.4%,高劑量治療組(累積劑量大或等於 220 毫克/公斤)為 26.9%。為何接受如此強效的治療,仍頻繁復發?臨床上,我發現若有性荷爾蒙失調、不當飲食、睡眠障礙、合併精神疾病、服用特定藥物等狀況,就成為復發的高危險群。這也是為何我要在本書中系統性地分析皮膚關鍵病因,希望找出個人原因,減少復發率。果然,Hank 喜好健身,每兩天按時上健身房進行重量訓練。為了增肌,他吃多量乳清蛋白粉(每天 40 公克以上),奶油、奶茶、布丁、水蜜桃⋯⋯口味琳瑯滿目,喝起來甜滋滋的,真是不亦樂乎!他還愛喝牛奶,最近大賣場特價,索幸牛奶整箱搬回家,把它當水喝,每天喝1500c.c. 都不膩。平常還喜歡吃美式炸雞、炸薯條。我追問:「你的年度健康檢查有無異常?」他說:「醫生說我有高膽固醇血症、低密度膽固醇 LDL 過高,但沒告訴我為什麼?我自己也不知道原因。」我說:「小心你攝取的乳製品!已有研究報告指出乳清蛋白與痤瘡有關,全脂牛奶含的飽和脂肪、乳糖,多量攝取也可能和你的高血脂有關。」一項研究針對三十位使用乳清蛋白補充品的成年人,未服用前僅有57%的人有痤瘡,嚴重度在第一級(輕度)至第二級(中度),無人為第三級(重度),服用乳清蛋白兩個月後,所有人都出現了痤瘡,7成為第一級至第二級嚴重度,而3成為第三級嚴重度。為什麼會這樣呢?乳清蛋白(Whey protein)是在牛奶形成起司的凝固過程中,留下的上清液,富含乙型乳球蛋白(beta-lactoglobulin),佔了65%、甲型乳球蛋白(alpha-lactalbumin)佔了25%、牛血清白蛋白(bovine serum albumin)、以及免疫球蛋白(immunoglobulins)。這些牛奶蛋白會增加類胰島素生長因子(IGF-1),誘發角質細胞過度增生與細胞自戕,也會刺激 5α 還原酶(5α-reductase) 將雄激素睪固酮轉化成二氫睪固酮(DHT),以及增加腎上腺與性腺的雄性素製造、促進雄性素受體訊息傳導,導致粉刺與痤瘡形成。事實上,健身者服用的乳清蛋白補充品,相當於喝下了6 ∼ 12公升的牛奶。若你在攝食這類產品,同時困擾於長期痤瘡,可以考慮停用一陣子,看看痤瘡是否自然改善。※ 本文摘自《皮膚營養學全書:減輕過敏發炎、免疫與荷爾蒙失調,優化腸腦皮膚軸的抗老化聖經》。《皮膚營養學全書:減輕過敏發炎、免疫與荷爾蒙失調,優化腸腦皮膚軸的抗老化聖經》作者:張立人出版社:商周出版 出版日期:2021/12/30
-
2022-02-18 新聞.杏林.診間
名醫與疾病的對話/聽不到患者說話才知自己聽損,植入電子耳恢復自信心
沉浸在耳機音樂的時光,是我最舒服的時刻,但漸漸地聲音愈放愈大,當自己在做鼾聲研究時,豪放地將聲音開到自己最適合的音量時,周邊的同事摀著耳朵紛紛走避,我才意識到我的聽力出現了問題。那一年是2012年,事後,我逐漸發現尖銳的聲音,如電鈴聲,開始聽不見,還用自己一定太專心工作當藉口,未正視這個問題,頂多簡單做一些防噪,開始減重,但卻還是持續熬夜工作、放大音量生活。聽損影響生活 有時讀唇形2020年5月,那時因為疫情,每位患者都必須戴上口罩,身為耳鼻喉科醫師的我,遇上一位聲音沙啞的患者,患者講話吃力,說出來的話都是氣音,那時我坐在診間,完全不曉得患者當下正在說話,直到患者大聲說一句「醫師你是不是聽不到?」,我才聽到聲音,意識到原來我的聽力已經惡化到這種程度。其實早在2020年2月,我就發現自己的聽力快速下降,但沒有做太多的作為,認為只要放大音量,還是可以正常生活,沒想到聽損早就影響生活。某些時候讀別人的唇形,已經漸漸取代了聽到聲音,就如同5月這位患者,當他戴上口罩後,我根本不曉得他在說話,當時的狀況不僅很窘,也讓我極度挫折。對方講十句 只聽清一句因為5月的事件,我才去配戴助聽器,那時候的聽力檢查,我的成績只有12%,簡單來說,對方講十句話,我只能聽清楚一句話,屬於嚴重的感音性聽損。我還記得當年10月,我去申請「重度聽障」,那是我從來沒想過的一件事。雖然有聽損家族史,但家族史並不會這麼直接造成我聽損,過去的我總認為聽損應該到了60到70歲才會來,反正那時候配戴助聽器也不算少見,也不是一件羞恥的事情。那些原本以為的事情,都在自己50歲的時候一股腦的侵襲來,一拳拳重擊讓自己重新調整自己。別等嚴重聽損 再配助聽器當自己成為真正的病人的當下,才知道生病的感覺,即使我是一位耳鼻喉科的醫師,綜觀病情,知道聽損總有一天會來,沒想到來襲後,才知道生病的模樣。過去總會跟病人說,你現在聽損還沒有到嚴重,配戴助聽器需要自費,可能可以再評估,但現在我都會說「千萬別等到嚴重聽損再來配戴助聽器」,那不只會影響你的生活,連心理都會受影響。配戴助聽器後,我的高頻聽力,語言辨析力還是不及格,而且還愈來愈嚴重,即使助聽器校正,高頻轉為中低頻,還是無法增加自己的語言辨析度,我的老師吳哲民告訴我,趁還沒全聾的時候,植入人工電子耳,別等到後續聽不到,腦部減少刺激後,讓自己退化速度變得更快。植入電子耳 恢復自信心2021年在老師的執刀下植入人工電子耳,目前僅植入左耳單耳,術後第三天,我就開始工作,替患者動刀,逼自己快點重新適應,那次手術的經驗,護理師都是直接把所需的儀器放在我眼前,最後順利完成手術,那次手術也讓自己恢復自信心。植入後一周,第一次開頻,那聲音不是立體的,感覺很奇怪,但漸漸地開始有高有低,那時心中的喜悅,完全沒辦法言喻。接受治療 唱歌不再飆破音我從來沒想過自己會在50歲時領到身障手冊,特別是自己很愛聽歌,也很愛唱歌,植入人工電子耳後的人生,飆高音的時候,不再像以前一樣會飄走破音。面對自己生病,從不願面對,或是自己認為很久以後才會面臨問題,到開始接受治療、復健,這一路需要感謝的人非常多,我也非常希望自己走過這一遭之後,能透過自己的經驗給予更多患者面對疾病的鼓勵。李立昂小檔案:現職:長庚醫療財團法人林口總院耳鼻喉部教授級主治醫師兼喉科主任年齡:51歲出生地:台北市學歷:陽明交通腦科所博士班進修、長庚大學臨床醫學研究所醫學教育組碩士、高雄醫學大學醫學士專長:耳鼻喉科學、睡眠醫學、感染醫學、醫學教育、頭頸部癌症、腫瘤免疫興趣:騎腳踏車、唱歌經歷:●林口長庚紀念醫院耳鼻喉部喉科主任●林口長庚紀念醫院耳鼻喉部喉科教授級主治醫師●長庚大學醫學系暨臨床醫學研究所兼任教授●台灣音聲研究會秘書長●前台灣睡眠醫學學會秘書長●國際外科學會台灣分會理事●林口長庚紀念醫院耳鼻喉部住院醫師、總醫師、主治醫師
-
2022-02-17 該看哪科.耳鼻喉
常暈眩、耳鳴竟是耳屎太多?醫指8種人易堆積,4步安全清潔
為什麼會有耳屎,真的需要挖嗎? 耳屎或耳垢其實是正常每個人的耳朵內都會產生的東西,主要發生於耳道較外段,由代謝的皮屑、毛髮、加上腺體的分泌物混合而成的。這些或多或少、或乾或濕的耳屎有著濕潤與抗菌、吸附皮屑與灰塵等功能,其實是保護我們耳道的重要因子。 正常來說,透過咀嚼活動與先天耳朵表皮的作用,耳屎、耳垢是會自然慢慢排出體外的,對大多數的人而言不需特別挖耳清潔。但少部份的人因為特殊狀況,或是自己使用工具不當清潔將耳屎耳垢更深的推入,則可能會有耳屎耳垢堆積甚至阻塞的情形,造成耳朵的進一步傷害。 耳屎乾溼、顏色有何不同?2種情況盡早就醫! 台灣一般人常說的濕耳、油耳的耳屎比較容易是淡黃色、蜂蜜蠟黃色或橘褐色,通常會比較黏稠聚集成團;而乾耳的耳屎比較淡,有點灰白色,通常比較是片狀的。通常顏色較深的耳屎是比較陳舊的耳垢,接觸較久的空氣也含有較多灰塵。 多數的亞洲人基因還是偏向乾耳為主,不過門診仍有不少人有濕耳的困擾。若是耳屎耳垢的顏色呈現黃綠色,或是有濃稠液體的流出,乾涸在枕頭上,這可能有感染的現象需要就醫;而若呈現黑色、深紅色,代表耳朵可能有受傷,也應該要尋求醫療協助檢查。 耳屎太多易阻塞,當心暈眩、耳痛、聽力下降! 多數人的耳屎耳垢可以正常排除,當耳屎堆積阻塞時,可能會有疼痛感、悶脹感、聽力下降損失、耳鳴聽到嗡鳴聲、耳內有分泌物或臭味,也有可能合併暈眩。包括使用助聽器、戴耳塞或耳機、耳朵毛髮旺盛、皮膚容易脫屑、不當使用掏耳棒、老人家或是先天耳道狹窄的病人,都有更高的機會因為耳垢、耳屎堆積栓塞堵塞造成耳朵的症狀。當感覺有以上耳朵相關症狀時,或是無法表達症狀的幼童、老人或身體障礙的病人,應該請專業的耳鼻喉科醫師診視,透過一般耳鏡或是配有專業耳朵內視鏡的設備,即可確診耳屎耳垢堆積的狀況,更能透過專業的介入,清除堆積堵塞的耳垢與耳屎。 耳屎堆積阻塞易暈眩、耳鳴,安全有效清耳屎這樣做! 1.清潔耳朵耳廓而非伸進耳朵耳道:當耳屎已經堆積時,不當的清潔可能會將耳屎、耳垢更往耳朵深處推,因此用柔軟的毛巾輕柔清潔耳廓與耳道開口即可。 2.使用耳屎清潔溶解液:除了專業醫師開立的處方以外,使用乾淨的礦物油、嬰兒油、甘油、生理食鹽水甚至過氧化氫溶液3-5天,都可以有效地分解或軟化耳屎耳垢,以利後續的治療。但對於中耳外耳炎、耳膜穿孔、感染耳痛或是流膿,則不適合使用這些耳屎清潔溶解的液體。 3.生理食鹽水或稀釋過氧化氫灌洗:在耳屎耳垢軟化分解後,利用乾淨的水或生理食鹽水,以及20ml沖洗針筒輕輕放置在耳道外上方,用等體溫的液體溫柔灌洗,可以將軟化的耳屎耳垢輕柔地洗出,避免進一步的傷害。 4.專業人員配上專業器械的取出:上述的方法雖然可以在家操作,然而若是擔心耳內可能的感染,或是對於比較困難取出的耳屎耳垢,可以在訓練有素的專業醫療人員的診視下,透過特別耳用的器械可以將耳屎耳垢夾出、吸出,並且觀察耳膜是否有感染或破損的跡象。 注意保養、小心清潔,才能用健康乾淨的耳朵 耳垢耳屎其實是能抗菌保溼的耳朵守門員,一般狀況下並不需要特別清潔,若非有特殊症狀發生,過度的清潔反而會將耳垢推入更易造成阻塞,甚至會造成耳道壁與耳膜的傷害,得不償失。自行清潔盡量在外耳即可,在安全環境下輕柔緩慢為原則,避免過度用力或深入。 至於如坊間很多吸耳屎的小工具,在很多人身上都沒有效果,頂多只能吸些皮屑;傳統耳燭雖能去濕,但無法吸出耳屎耳垢。若真的時常有耳屎耳垢堆積的問題,建議每3-6個月或甚至12個月,尋找專業耳鼻喉科醫師或是有認證的治療師,做審慎的檢視與治療,才是安全又有效的方法! 《延伸閱讀》 .頭暈4類型一張圖了解!醫:成因各不同,3情況盡早就醫! .抬頭、翻身突然暈眩 耳石脫落症相關症狀盡早就醫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2-02-16 癌症.頭頸癌
最短命癌症!醫:頭頸癌發病時間早 死亡平均59歲
三立電視台董事長林崑海昨天辭世,傳因頭頸癌中的鼻咽癌病逝。醫師表示,頭頸癌好發於中壯年男性,常見危險因子有吸菸、嚼檳榔、基因變異等,若出現口腔不明潰瘍、吞嚥困難或頸部腫塊,應就醫檢查;確診後,依病情接受手術、放射線等治療,若僅靠藥物治療,恐撐不過兩年。鼻咽癌更是「無聲的癌症」,罹病後沒有明顯症狀,當出現症狀時,常已是晚期。頭頸癌依原發部位不同,包含口腔癌、鼻咽癌、口咽癌、下咽癌、喉癌等。台北榮總口腔外科主治醫師楊政杰說,其他癌症好發年齡多在中年或老年後,但頭頸癌發生時間更早,近年來,口腔癌年齡更下降到中壯年。台灣男性罹患頭頸癌的死亡年齡平均中位數是59歲,因發病年齡較輕,平均餘命比起一般男性國人減少近18.3歲,又稱為「最短命的癌症」。頭頸癌依不同癌別有不同症狀,如口腔癌為口腔周圍出現潰瘍、破皮、嘴巴張不開、吞嚥或發音困難,提醒千萬不要自以為嘴破是火氣大,而延誤治療。鼻咽癌則為耳朵悶塞、鼻塞、流鼻血,痰中帶血等,但頭頸癌常有共同症狀為頸部腫塊,腫塊多出現在耳垂下方的上頸部位置,當腫塊大於一公分或兩周內未緩解,應速就醫檢查。林口長庚醫院耳鼻喉部部長李達人說,鼻咽癌好發於中國大陸東南沿海地區,如廣東、福建、台灣等地,又稱為「廣東癌」,好發症狀十分不明顯,當出現症狀或被診斷發現時,患者已多為晚期癌症,不可輕忽。治療方面,頭頸癌為固體腫瘤,原發部位是固定的,建議盡量手術切除,但鼻咽癌治療以放射線治療合併化療為主,也可採用免疫治療。林口長庚醫院耳鼻喉部教授張凱評說,鼻咽癌對放射線治療效果不錯,即使鼻咽或頸部淋巴結復發也可用手術切除,不論病程是第一至第四期,治癒率均達七至八成,呼籲患者應積極治療、不要放棄。楊政杰表示,若頭頸癌患者不想接受手術治療,或有嚴重心臟病、高血壓或腦中風等病史,使患者無法接受麻醉進行手術,可以選擇放射線治療,也有很好的治療效果。但如果患者僅採用藥物治療,對固體癌治療效果不佳,因藥物只能抑制癌症生長,無法根治,手術切除才有機會治癒,依過去臨床經驗,「如果只用藥物治療頭頸癌,病人撐幾個月,最多是一、兩年就很極限了」。
-
2022-02-14 該看哪科.耳鼻喉
都會鼻塞、打噴嚏…過敏性鼻炎跟感冒怎麼區別?關鍵在鼻子以外的症狀
過敏性鼻炎是一個全球性的疾病,影響 10-15% 的人口,而且盛行率持續增加中。當鼻黏膜接觸過敏原像是花粉、二手菸、空氣污染、化學物質後,或每逢季節轉換由 IgE 媒介產生的發炎反應所引起的一系列鼻部症狀即是過敏性鼻炎。根據接觸過敏原的時間,可分為季節性(樹、草、花粉)及全年性(塵螨、動物毛屑、黴菌)。其症狀包括:流鼻涕、鼻塞、鼻子癢、打噴嚏,也可能影響鼻子以外的部位,像是眼睛、喉嚨或耳朵,造成眼睛紅、眼睛癢、眼睛異物感、黑眼圈、喉嚨癢、喉嚨痛、聲音沙啞、耳朵癢以及耳朵塞塞脹脹的感覺。根據病程與病情嚴重度可分為:間歇性持續性症狀為少於 4 週或每週少於 4 天症狀持續超過 4 週或每週大於 4 天輕度中重度患者正常的生活,在運動、休閒、睡眠、上學及工作等都沒有受到影響,也沒有嚴重的症狀。患者的症狀嚴重,可引起咳嗽、呼吸不順暢等狀況,在睡眠、運動、休閒、上學及工作上造成影響。過敏性鼻炎和感冒怎麼分 過敏性鼻炎 感冒連續性打噴嚏一般不會連續打噴嚏一接觸過敏原就會誘發症狀出現,症狀反覆發作,持續幾週到幾個月才會好轉幾天的潛伏期,然後會慢慢出現症狀,病程較短,往往最長在3 到 10 天就會痊癒少出現喉嚨痛、肌肉痠痛、活動力下降喉嚨痛、肌肉痠痛、活動力下降鼻子癢與眼睛癢少見眼睛癢過敏性鼻炎要一直吃藥才能控制嗎?(1) 找出過敏原,控制環境因子將塵螨、蟑螂、黴菌、寵物毛髮等常見的過敏原除去,可使用空氣清淨機、溫溼度機、經常清洗床單被套、戒菸,進到冷氣房或容易引起過敏的地方時,立刻戴上口罩,便能夠降低過敏發作的機會與嚴重度。(2) 使用藥物治療◤ 口服抗組織胺:組織胺是引起鼻過敏主要的細胞激素,抗組織胺藥物可以阻斷細胞激素引起的過度反應。對鼻癢、打噴嚏、流鼻水有效。傳統第一代抗組織胺由於藥效持續較短且易有嗜睡的副作用,目前大多使用第二代抗組織胺藥效持續較長,較無嗜睡的副作用。◤ 局部類固醇鼻噴劑:局部使用可以減少全身性的副作用,認為是目前最有效治療過敏性鼻炎的藥物。◤ 去鼻充血劑:促進鼻腔內血管收縮,緩解鼻塞症狀,常與抗組織胺藥物合併使用,但長期使用,可能會有鼻黏膜萎縮的副作用,患有高血壓、青光眼或心臟病的患者應慎用。◤ 肥大細胞穩定劑:減少肥大細胞釋放組織胺、白三烯素等過敏介質的釋放,主要用來預防過敏性鼻炎或氣喘發作。◤ 抗白三烯調節劑:阻斷半胱氨酸白三烯接受體,耐受性好,對過敏性鼻炎所有症狀與結膜炎症狀有效。(3) 減敏療法通常在病患對一般標準治療反應不佳的時候會考慮進行減敏治療。經由長期皮下注射或口服舌下黏膜吸收給予少量的特定過敏原給病患,來達到減輕過敏症狀的一種治療。減敏治療對於只對少數過敏原有強烈過敏反應的病患幫助最大,不過完整的療程需要三到五年,而且一開始需要每週給藥,病患必須很有耐心的配合治療。(4) 手術治療如果經藥物治療無法緩解症狀,或鼻塞非常嚴重,醫師可能會建議手術治療,切除部分肥厚鼻黏膜。(5) 洗鼻子對於鼻腔的保護,是一種安全、有效的輔助治療方法,一天兩次使用生理食鹽水沖洗鼻腔,將鼻腔過多的分泌物與粉塵物質清出。建議患者應對過敏性鼻炎有正確觀念,配合居家環境改善,並尋求專業醫師診治,雖較費心力且費時較久,但耐心配合治療,才能有效緩解惱人的過敏性鼻炎。
-
2022-02-07 癌症.頭頸癌
頸部發現腫塊並持續變大 醫正子攝影追出扁桃腺癌
一位48歲婦女,自已摸到左側頸部有一小小的腫塊,因無痛而不以為意,沒想到一個月後感覺腫塊好像持續變大而求診,經全身正子攝影和切片檢驗確診是左側扁桃腺癌。澄清醫院中港院區耳鼻喉科林奐宇醫師表示,頸部出現不明腫塊的原因十分複雜,應即早就醫找出病因。這位婦女沒有無抽菸、喝酒、吃檳榔等習慣,在門診理學檢查除了發現此一大小約3公分的左頸部腫塊之外,無任何上消化呼吸道黏膜的病灶,進一步幫患者安排頭頸部超音波檢查合併細針抽吸,才發現是頸部淋巴轉移的癌症。林奐宇說,雖然知道是由淋巴轉移到左頸部,但到底是從何處轉來的最初癌部位,就有靠全身正子攝影來追尋,最後找到可疑的病灶,經切片確診為左側扁桃腺癌。患者在接受放射線治療及化學治療後,扁桃腺癌與頸部腫塊已消失。目前無復發跡象,目前定期追蹤。他說,扁桃腺癌好發於40歲以上的病人,通常與抽菸、酗酒等習慣有關,但也有不明原因罹癌。扁桃腺癌初期症狀大多不明顯,直到腫瘤侵犯到周圍組織,才可能出現喉嚨腫痛的症狀。林奐宇說,頸部腫塊依發生的原因主要分為三大類:發炎性、先天發育不良性、腫瘤性。其鑑別診斷可先針對年齡層來做初步的區分。年紀15歲以下的兒童、青少年,多半是導因於病毒或細菌感染的淋巴腺炎。其次是先天性的病症(如甲狀舌骨囊腫),最後才是腫瘤(如甲狀腺瘤、淋巴瘤等)。年紀16至40歲的青年、成人,先天發育所致的囊腫(鰓裂囊腫)與唾液腺疾患(唾液腺炎、唾液腺結石)遠較發炎性與腫瘤性的腫塊多見。而年紀40歲以上的成人與老年人,一旦出現頸部腫塊則必須優先考慮是否潛藏有惡性腫瘤所致的頸部淋巴轉移。另外腫塊發生的部位也是一項有利的鑑別線索,一般頸部腫塊多數以淋巴結居多,但是根據不同的部位也會也其他的考量。例如:耳下部位的腮腺、下頷部的唾液腺及頸部正中央偏下的甲狀腺,這些也都是有可能發生頸部腫塊的原因之一。林奐宇強調,隨著科技的進步,頸部超音波檢查可以說是醫師的另一隻手,在門診就診時可同步檢查,再配合細針抽吸更能提高疾病診斷的準確度。而全身正子攝影更是提供癌症的精準部位及罹癌的期別,做為精準治療的重要參據。在耳鼻喉科的門診中,因為頸部出現腫塊而來就診的患者實不在少數,且有日漸增加的趨勢。林奐宇提醒,成人頸部腫塊越來越大、腫塊有消但沒有完全消失、聲音上的改變、吞嚥有困難或是疼痛、同側耳朵疼痛或是聽力異常等現象,是有潛藏惡性腫瘤的可能性,建議應該先找耳鼻喉科醫師做頭頸部詳細的檢查,先排除癌症的可能,才是最安全的作法。
-
2022-01-29 該看哪科.骨科.復健
臉部關節痛,嘴巴張開更痛?醫教4招改善顳顎關節炎
莫名的突然感到臉部關節疼痛、喀喀作響,甚至嘴巴無法好好張開、張開嘴巴更痛,總讓人不適也影響情緒,原力復健科診所院長侯鐘堡醫師表示,這往往是顳顎關節炎在作祟,發生時可先試著自己緩解,若遲未改善,還是應盡早就醫,以免關節退化或衍生其它問題。 臉部關節痛?嘴巴張開更痛?關節不當使用易成顳顎關節炎 侯鐘堡院長表示,日常常聽到的關節炎,不單只會出現在手部、腳部等處,臉頰旁、耳朵前方的活動關節:顳顎關節,也像其它一般關節一般,在不當使用、過度使用、頻繁磨損下,可能出現耗損或發炎的現象,形成顳顎關節炎。例如有磨牙習慣者,磨牙這動作就會影響到顳顎關節;常常以單側咀嚼食物,也會有單邊顳顎使用較為頻繁的情況;咬合不正也會影響到咀嚼肌肉分配不當。其它像是腫瘤、類風濕性關節炎常常手托腮、以臉和肩膀夾電話的動作、撞擊、外傷等也都會有所影響。建議患者可以檢視一下,是否有這些風險因素在生活當中。 顳顎關節炎不僅臉部關節痛,也可能出現其它影響! 侯鐘堡醫師指出,顳顎關節炎發作時,患者最常見的症狀包括了會出現疼痛、發出喀喀聲響、關節活動受限、嘴巴無法正常開合、超過受限範圍會感到疼痛、咀嚼疼痛,同時也可能對周邊造成影響,例如顏面神經痠痛、頭痛等延伸性疼痛,讓人無法好好吃東西、說話、不舒服到影響情緒和生活,甚至影響睡眠、失眠等。若出現這些不適可嘗試自行緩解,但若遲未改善便建議盡早尋求醫師協助。 臉部關節痛怎麼辦?醫教4招改善顳顎關節炎 顳顎關節炎發生的當下,侯鐘堡醫師建議,正如其它關節疼痛一樣,可先以消炎止痛藥、冰敷等方式進行消炎,並待約一日後以熱敷的方式促進血液循環,也可以用指腹適度的為周邊肌肉按摩,幫助患部復原。在保養期間除了盡量避免前述風險因素外,也應避免張大口打呵欠、大口吃東西、用力咬合、咀嚼韌性過高、需要費時費力咀嚼的食物,如魷魚、口香糖等。通常在良好的保養下,約三天左右會開始緩解,約一周左右可逐漸改善,但若是遲遲未見改善,就需要盡早檢查,並視情況予以治療。 在治療方面,情節較輕者常見如電療、雷射治療、超音波治療等,較嚴重者則會考慮使用徒手治療,或是玻尿酸治療、增生治療、血小板治療等注射治療,對於較嚴重的顳顎關節炎有顯著的改善效果。病患可以和醫師多作討論,評估最適合的治療方式。 顳顎關節炎遲未改善早就醫,避免關節退化! 侯鐘堡醫師提醒,顳顎關節炎雖一般而言情況並不會太過嚴重,但若遲遲未見改善,就有可能是慢性關節炎,需合理的懷疑是否存在著遲遲無法改善的風險因素,也就可能使得此情況經常發生、出現顳顎關節退化、下巴脫臼機率提升等問題。因此若超過一周情況依舊,應盡早就醫檢查,以避免後患。 《延伸閱讀》 .退化性關節炎該怎麼辦?營養師4招:地中海飲食助改善! .常常關節痛是什麼問題?3大關節炎症狀、休養、治療一次解析!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2-01-26 活動.健康聚樂部
【元氣一日課】你腦霧了嗎?元氣網一日課程免費教你預防大腦當機
健忘、失神、注意力不集中,你「腦霧」了嗎?腦霧現象(Brain Fog)意指大腦思路不清晰,彷彿處在一片濃霧之中,整個人恍神放空、反應力遲鈍,有人用「斷片」來形容。什麼情況會造成腦霧呢?該如何預防大腦當機呢?元氣網會員專屬一日課程推出健腦課程,教你7招「養出健康好腦」的好習慣,從飲食、運動、健腦活動下手,跟著營養師、健身教練、職能治療師這樣做,一起活化並常保年輕的大腦。養成健康好習慣 這樣吃、這樣做讓大腦變年輕當睡眠不足、生活壓力大,甚至是身體發炎引起疾病時,都會對大腦造成傷害,某些生活方式可能正無形威脅著大腦健康,如果不想提早衰老,最好趕快改掉這些壞習慣。健康生活不只要延長生命長度,還要提升生活品質。「元氣一日課」規畫大腦再升級系列課程,首先解決大家最困擾的失眠與睡眠不足問題,根據研究,多吃魚可一夜好眠,尤其是富含油脂的魚類,淡水魚和海水魚哪個對健康有益?來聽營養師怎麼說。除了食療,睡不好就來試試耳穴貼壓吧!簡單又方便的保健療法最適合上班族和家庭照顧者,有助於改善失眠與高血壓。➤降低焦慮、舒緩情緒的健腦運動:https://pse.is/3ydgck健康慢老 增強免疫力遠離身體不適●飲食:吃魚會變聰明嗎?答案是肯定的。魚類富含Omega-3不飽和脂肪酸,其DHA和EPA營養素對腦部功能有益,有助於改善或延緩記憶。適度補充Omega-3除了保護心血管,對大腦健康亦有加分作用,國健署也建議,「多吃魚、多蔬果」均衡飲食,配合規律運動增強抵抗力。魚類熱量大不同,每日攝取可輪流更換深海魚、淡海魚,快來看你最愛的那一尾有幾大卡;營養師建議食用前先去除內臟,預防重金屬下肚。●沐浴:選對沐浴時間和調控水溫,能幫助有個良好睡眠。不過民眾常有個錯誤的習慣,每次洗完澡後就順勢掏耳朵,耳屎其實是耳部的守門員,具有保護耳道作用及自清機制,次數太過頻繁反而容易讓細菌入侵。醫師表示,耳道搔癢感、異物感常見於棉花棒末端的棉花或衛生紙屑引起,主要是挖耳垢造成。如何正確清潔耳朵?來聽醫師怎麼說,留意安全重點避免急性外耳炎,或是造成聽力受損。●睡眠:會出現腦霧,還有一大關鍵:失眠與睡眠不足!「醫師,我已經連續好幾個星期沒有一覺到天亮了,該怎麼辦?」夜夜失眠好困擾,經常做夢、睡不好,嚴重影響睡眠品質的人,不妨試試中醫的耳穴貼壓療法,只要將耳穴貼壓膠布貼在特定耳穴上,再加上適當的耳穴按摩,即可發揮安定神經的助眠療效。具體耳穴貼壓可視病情而定,有些人不宜施行,快來了解自己的體質和療效評估。元氣網會員專屬一日課程服務,幫助民眾訂定目標Get執行健康監測計畫,每周推出2個自主運動、1個生活技巧、2個健腦活動、3篇健康知識,開啟個人化的學習。更多健康主題粉絲專頁,歡迎加入了解更多!●元氣網:https://pse.is/3srtsc●失智時空記憶的旅人:https://pse.is/3sp7y5●那些癌症教會我的事:https://pse.is/3tswel
-
2022-01-20 養生.抗老養生
發炎就是大腦病變的開始!聽手機、吃麵包...劉博仁醫師點名6大促發炎習慣,你可能天天在做
發炎是一切大腦病變的開始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從2004年2月號《時代雜誌(TIME)》封面以「發炎」(inflammation)為「神祕殺手」(secret killer)為題之後開始,大多數疾病都會探討與發炎的關聯。紅、腫、熱、痛是急性發炎基本反應,但是慢性發炎如同星星之火,是可以燎原的,腦部疾病也是如此。還記得之前提過腦部裡頭有膠細胞,膠細胞又細分成星狀細胞、寡樹突細胞、微膠細胞、室管膜細胞;其中的微膠細胞類似白血球巨噬細胞,其功能是保護腦組織,但是如果微膠細胞或是星狀細胞啟動了特殊發炎反應,可能會產生無聲的神經發炎(neuroinflammation)反應,如果沒有及時修復讓發炎持續發生,反覆持續釋放的發炎激素是會造成大腦一發不可收拾的災難。舉例來說,一旦發生腦中風或是腦外傷,包圍在血腦屏障BBB的星狀神經細胞會發炎破損,導致保護大腦的血腦屏障發生通透性改變,最後造成腦漏(leaky brain);同時微膠細胞會啟動發炎反應,釋放大量發炎激素,如此雙面夾攻,神經發炎的連鎖反應就此展開。剛剛提到的是腦內直接的中風或外傷導致的發炎,大家應該可以理解;但是腦外的因素會影響到腦內發炎嗎?答案是肯定的。例如當身體遭受到感染、毒素汙染、自體免疫攻擊等因素時,這些狀況也會造成體內大量的發炎激素以及過量自由基反應,然後透過直接或間接方式穿越血管、血腦屏障BBB、迷走神經,甚至是室周區域(circumventricular organs,是大腦內部一塊具有豐富血管但缺乏完整血腦屏障的結構),同樣可以啟動微膠細胞的發炎反應,最後慢慢破壞腦神經系統。所以這個血腦屏障BBB非常重要,如果任何原因導致了BBB破損,都會造成嚴重的後果。研究發現,肥胖、運動不足、空汙、壓力、失眠、腸道菌相失衡、荷爾蒙及內分泌失調,甚至是電磁波等,都會導致BBB滲透性改變,進而引起神經發炎。2016年英國腦神經影像專家維瑞爾•卡索拉羅(Valeria Calsolaro)在《阿茲海默失智期刊(Alzheimers Dement)》發表了阿茲海默症患者腦神經發炎的證據,他認為以病理解剖及神經影像科技的發現,類澱粉沉積尚不足以解釋阿茲海默症的腦部破壞,其實神經發炎才是主要的原因。2017年義大利分子生物及轉譯中心學者維倫提納•沙維(Valentina Salvi)在《神經老化前線雜誌(Front Aging Neurosci)》提出更詳細的解釋:當微膠細胞以及星狀細胞還處於非戰時,此時稱之為M0時期,當啟動發炎機制之後,會進入所謂的priming階段(也稱為M1階段),這priming可以做為啟動、初始或是促發來解釋。當這些微膠細胞進入M1階段,會進行發炎反應以殺菌或是清除異己,但是也開啟了組織破壞和神經發炎的骨牌效應,如果有足夠的抗發炎營養素支持,微膠細胞會進入M2時期,此時反而呈現抗發炎以及組織平衡修復狀態,是有益於大腦的。不過如果進入M1時期太久或是沒有注意到生活型態以及營養積極介入,則搞破壞的M1階段會邁入萬劫不復的惡性循環之中。一位50歲的張先生,他在政府單位擔任重要職位,因為表現良好,已經升任單位最高主管。不過因為某次開會時發現前一天的會議事項一片空白,怎麼想都想不到而嚇到了;在太太的陪同下到醫院檢查後被告知已經有認知功能障礙。當時他嚇的一時無法接受,因為自己的母親正是阿茲海默症患者,所以知道這疾病對於一個人甚至是家庭衝擊非常大。他太太陪同來找我的時候,我發現他有抽菸習慣,雖然一天半包,但也有30年菸史了;身體微胖的他,不只有高血壓及高膽固醇血症,卻沒有規律服藥。應酬多,運動少,加上睡眠品質不好,這些都可能是導致大腦持續發炎,最後造成認知功能障礙的原因。記得在和他分析說明原因之後,他說我跟他解釋的太詳細了,要是能早點認識我,也許就能避開大腦發炎退化。當時我就想一定要出一本有關大腦保養的書籍來教育大眾。保護大腦的第一步以下請各位參考一下,生活中是否有促進大腦發炎的不良生活或是飲食型態,請立刻改善:1.吸菸:吸菸所產生的自由基以及發炎物質太多了,裡頭的焦油以及上千種化學致癌物質不但會致癌,也傷害大腦。2014年的一篇研究發現吸菸會造成大腦氧化壓力激增,促進類澱粉沉積並啟動大腦的發炎反應,這會增加阿茲海默症的機會。2.糖及精緻碳水化合物:包括任何添加糖的飲料、可樂、蛋糕、甜點、糖果或是精緻的碳水化合物如白麵粉、白麵條、白土司、甚至是白米飯等,都會增加血糖波動。這結果有二個,一個是過多的糖本身就是會促進發炎,產生糖化終端產物(advanced glycation end-product, AGEs)增加;第二,過多的糖會造成胰島素分泌過多,導致胰島素阻抗,這也會促進血管發炎,增加失智風險。美國布朗大學神經病理學家蘇珊娜•德拉蒙特(Suzanne de la Monte)在2008年《糖尿病科學科技期刊(J diabetes sci technol)》發表一篇文章:在比較健康者和阿茲海默症患者後發現,健康者腦內的胰島素平均含量高了4倍,同時胰島素受體(Insulin receptor)也高了10倍,細胞膜上胰島素受體愈多就愈能正常發揮降血糖的作用;因此蘇珊娜‧德拉蒙特等人提出阿茲海默症可以稱為「第三型糖尿病」的理論。2020年英國謝菲爾德大學神經科學家艾納貝利•錢伯斯(Annabelle Chambers)等在《歐洲神經病裡雜誌(Europathol Exp Neurol)》發表了一篇研究,他們發現這種AGEs會在神經細胞、星狀神經細胞、血管內皮細胞中表現出來,雖然不確定是失智症的單獨風險因子,但的確會增加阿茲海默症患者大腦內的類澱粉沉積以及神經老化。3.麩質過敏:過敏是身體對於過敏原的一種反應,近年來小麥麩質(gluten)在過敏疾病的探討已經眾所皆知。麩質是一種廣泛存在麥製品或澱粉加工品的蛋白質,也是俗稱的麵筋;是由麥膠蛋白(gliadins)和麥穀蛋白(glutenins)組成。我在治療所有免疫系統疾病患者時,一定會檢查急性或是慢性過敏原,這裡頭當然包括麩質。許多國外醫師也都強調無麩質(gluten-free)飲食對於控制發炎性疾病、大腦疾病、憂鬱等都有顯著好處。(編按:麩質存在在部分種類的麵包中。)2021年的重量級期刊《細胞(Cell)》有一篇重要論文,是以色列柴姆巴(Chaim Sheba)醫療中心學者阿隆•樂訥(Aaron Lerner)所發表,主題非常特殊:「食物即醫藥:麩質在神經退化疾病的角色」("Let Food Be Thy Medicine": Gluten and Potential Role in Neurodegeneration),其中提到小麥製品裡的蛋白質,也就是麩質,可能會造成腸道菌相失衡 (dysbiosis);因此增加腸黏膜通透性,引起特殊交叉抗體反應,甚至是自體抗體的出現,攻擊了大腦中類似麩質的蛋白結構,而引起大腦退化疾病。4.酒精:酒精熱量高,每公克可產生7大卡,喝多了,肝臟容易發炎,會形成脂肪肝,令腹部肥胖不容易消除。過量的酒精也會傷腦,2017年中國醫藥大學精神醫學部醫師在《精神科雜誌(Psychosomatics)》發表一篇統合研究,從文獻中發現酗酒引起的失智盛行率,雖然每個國家數字不同,但是酒精引起早發型失智症達到10%、而晚發型失智症因酒精引起的比例約只有1.28%。不過也有研究顯示「適量」喝酒對於心血管有好處,問題在於何謂適量?我比較喜歡用美國標準杯的算法,不同的酒精濃度(alcohol by volume, ABV)有不同的標準,先看何謂「一標準杯」?酒精度為5%(ABV)的普通啤酒,一標準杯是指12盎司(360毫升);酒精度為12%(ABV)的葡萄酒,一標準杯是指5盎司(150毫升);酒精度為40%(ABV)的烈酒,一標準杯是指1.5盎司(45毫升)。對男人來說,適量喝酒是指每天不超過2標準杯,每周不超過14標準杯;對女人來說,適量喝酒是指每天不超過1標準杯,每周不超過7標準杯。但是如果一個人喝酒後臉容易紅,可能是解酒ALDH2基因有變異,那就更要少喝了,因為這種體質酒喝多了容易有咽喉食道癌的可能。5.不良飲食習慣:包括攝取過多的omega-6脂肪酸以及過少的omega-3脂肪酸,這會導致發炎;尤其是充滿油脂的大腦,失衡的脂肪酸會造成大腦發炎。另外高溫油炸類食物要少吃,因為油經過高溫處理後極不穩定,容易酸敗形成壞油,一樣會造成大腦發炎。也不要忘了反式脂肪,這是一種「反噬健康」的脂肪,這種植物氫化油惡名昭彰,會造成動脈硬化,增加心血管疾病風險,增加失智風險。在許多的甜點、烘焙、糕餅裡頭加的酥油就是一種反式脂肪,雖然富含脂香,但是對心血管以及大腦真的不好。喜歡吃煙燻燒烤食物也要注意,食物在經過高溫燒烤會產生多環芳香烴 (PAH) 、異環胺 (HCA) 、或是丙烯醯酸 (AA) 等致癌又促老的物質,不但會讓身體發炎嚴重,也與肥胖、大腦發炎脫不了關係。6.促進發炎的生活習慣:包括睡眠不足、久坐不運動、長期以耳朵直接接聽手機等。長期熬夜會造成胃的饑餓素以及腎上腺素分泌增加、脂肪的瘦素以及腦部血清素分泌降低,這些都會造成發炎反應增加,引起肥胖,而且不利於大腦在夜間清除大腦廢棄物質,當然就會增加失智風險及憂鬱傾向。久坐不動的3C族或是電視沙發族,不但熱量消耗降低、血管易發炎,全身容易堆積脂肪,也會增加三高風險,造成大腦損傷。因此要打造抗發炎的體質,對於維持健康、保護心血管以及大腦、降低癌症發生等都有其效果。基本上,平日必須要做到不吸菸(二手菸以及三手菸也是)、節制飲酒、多喝水、多吃原型少加工的食物、少吃精緻澱粉及糖、並多吃富含膳食纖維的蔬果、適度運動、不熬夜以及舒緩壓力,請記得盡量每日都做到這些好習慣。各式蔬菜因為具有足夠纖維以及各種五顏六色的植化素(phytochemicals),不但對腸道友好,對大腦也是有間接好處;但高糖分水果以及果汁必須要有總量管制。我曾經遇過連續多年一天吃6種以上過甜水果,結果反而造成糖尿病、冠狀動脈阻塞以及洗腎的案例。另外多吃好油,包括富含omega-3多元不飽和脂肪酸的中小型深海魚、亞麻仁籽油、海藻、堅果。煮菜烹飪盡量用含有單元不飽和脂肪酸(如油酸)的橄欖油、苦茶油、酪梨油、或是玄米油等;另外黑咖啡以及綠茶對於保護大腦也有效果喔!書籍介紹書名:劉博仁不藏私的健腦祕密:活化大腦一點都不難,六堂課養出健康好腦作者:劉博仁出版社:天下生活出版日期:2021/12/29作者簡介/劉博仁相信疾病的治療不應只有一種方法,透過初步的醫食同源核心概念,加上進階的功能營養醫學調理,並將精準醫療檢測納入驗證,才是追求健康的不二法則。現職台中市科博特功能醫學診所(Captain Clinic)院長台北菁英診所功能醫學門診中心營運長台灣基因營養功能醫學會理事長延伸閱讀: 陳文茜8年來接連住院,去年又罹肺腺癌!一張「重大傷病卡」讓她悟出:人生最後的結局原來是...
-
2022-01-19 該看哪科.腦部.神經
臉歪嘴斜不一定是中風 醫詳解顏面神經麻痺症狀、治療及危險因子
潘律師有人稱現代潘安的英俊臉孔,加上一向能言善道,雖然年紀已近60歲,但仍活躍於職場上。這天早上準備要進事務所前,覺得左臉好像怪怪的,但也不以為意。進事務所後,秘書驚訝地問:「老闆,你的臉今天看起來有點怪怪的,很不對稱,嘴巴有點歪掉,要不要趕快去醫院?」潘律師照了照鏡子,再試著動動臉部肌肉,一顆心沉了下去,連忙請年輕人驅車送自己上醫院。經過一番檢查,醫師告訴潘律師:「這不是中風,而是俗稱『貝爾氏麻痺』的顏面神經麻痺問題。」潘律師稍微放下心中的大石,卻又遲疑地問:「現在該怎麼辦?我的臉從此就會這樣歪歪斜斜的嗎?」貝爾氏麻痺貝爾氏麻痺(Bell's palsy)是種會發生在任何年齡層的「急性周邊顏面神經麻痺」問題,通常最明顯的狀況就是臉部肌肉突然無力而導致表情異狀,半邊臉下垂,眼睛閉不起來,患側無法出現笑容。幸好,對多數人而言,貝爾氏麻痺是暫時性的。接下來我們就來仔細看看貝爾氏麻痺的症狀、原因、與治療。貝爾氏麻痺的症狀貝爾氏麻痺會造成的外顯症狀(代表其他人會觀察到的變化)包含以下:◇ 通常發生於單側臉部,只有很少數的案例會在兩側同時發生◇ 眼睛無法閉起來,覺得眼睛很乾◇ 眉毛下垂,整個半側臉都有下垂、垮掉的感覺◇ 嘴角歪斜偏移,沒辦法露出笑容◇ 流口水貝爾氏麻痺也會導致一些無法從外觀觀察,只有患者本身能體會到的症狀:◇ 頭痛◇ 受影響那一側的下巴和耳朵痛◇ 聽覺變得過於敏感,音量過大時很難接受◇ 舌頭前三分之二失去味覺貝爾氏麻痺的致病機轉貝爾氏麻痺的確切原因還不甚清楚,但有許多證據認為此病是神經發炎所引起,而神經發炎的原因很可能與病毒感染有關,或說是病毒感染之後造成免疫反應引發神經變得發炎、腫脹,而導致了貝爾氏麻痺。貝爾氏麻痺影響到的神經是我們的「第七對腦神經」,或稱為「顏面神經」。顏面神經是混合性周邊神經,同時掌管了運動與感覺,因此能控制臉部肌肉動作,也與傳遞舌頭前方味覺、唾液、眼淚等有關係。目前認為與貝爾氏麻痺有關的病毒包括了:◆ 會造成唇皰疹的單純皰疹病毒第一型HSV1◆ 會造成水痘、帶狀皰疹(皮蛇)的水痘病毒◆ 會造成傳染性單核球增多症的EB病毒◆ 會造成呼吸道疾病的腺病毒◆ 帶來流感的流感病毒罹患貝爾氏麻痺的危險因子任何年紀的人都可能發生貝爾氏麻痺,但在第三孕期的孕婦、剛生產一周內的產婦,糖尿病患者,體重過重的人發生機率更高。也有些患者在上呼吸道感染,也就是普通小感冒後出現症狀。貝爾氏麻痺的診斷在這裡要提醒大家一件事情,雖然我們提到貝爾氏麻痺會造成單側臉部肌肉控制不良而嘴角下垂、眼睛無法閉合,但這並不代表「臉部表情改變」就是罹患了貝爾氏麻痺。萬一有類似的神經學症狀,務必要趕緊去醫院就診,絕對不要等!先去醫院就診就對了!因為這些狀況也可能代表的是急性中風,務必要讓專業醫師診療,確定病因,並做緊急處理。好的,這一點相當重要,請務必記得。接下來我們回到貝爾氏麻痺,繼續講貝爾氏麻痺的診斷。貝爾氏麻痺症狀通常發展的挺快的,可能幾個小時內就變得嚴重,兩、三天內症狀就很明顯了。醫師檢查時,會請患者動動臉部肌肉,包括抬抬眉毛、閉上眼、露齒笑開等動作。假使眼睛向上看的時候仍有明顯皺紋,代表前額肌肉控制沒有受到影響,就可能就不是周邊神經發炎,要改成考慮是否為中樞性的問題。如同前面所述,不僅貝爾氏麻痺會造成臉部肌肉失去控制,中風、腦瘤、其他感染問題也都可能會導致類似的症狀,醫師會依據神經學檢查的結果,安排肌電圖或其他影響檢查來確定診斷。貝爾氏麻痺的治療最常被用來治療貝爾氏麻痺的藥物是類固醇。在症狀開始三天內給予高劑量的口服類固醇,持續一星期,可以有效減少神經發炎並且增加神經恢復的可能性。另外補充維生素B12會帶來部分的效果,可以稍微縮短病程。多數患者在症狀出現後兩個星期時,就開始看到改善了,到第三周內,會有明顯的症狀改善,甚至大約七成的患者可以完全恢復。少數患者會留有貝爾氏麻痺的後遺症,包括:● 單側臉部的肌肉持續無力● 因為角膜過乾、受損而使視力變差● 臉部出現不自主的抽動● 因為神經修復時造成的異常,而導致在吃東西、喝水時會流眼淚總結貝爾氏麻痺貝爾氏麻痺是暫時性的顏面肌肉無力,因為顏面神經突然發炎,而顏面神經又是控制臉部表情的神經,一旦失能,肌肉無力、癱瘓,面部表情不聽使喚,半邊臉的表情看起來就像垮掉一般,眼睛關不起來,笑也笑不開。經過治療後,絕多數的患者會恢復正常。不過,若突然出現這些症狀,要及早就醫檢查,確定診斷!原文:
-
2022-01-15 新聞.杏林.診間
會家暴的癌末病人,救不救?一個外科醫師的領悟:治病容易,治「病人」很難
下次,我再碰到這樣的情形,我要不要聽從大家的勸告,不要醫療,讓他走呢?我想,我不可能任由癌細胞奪走他的命。我認為我一定還會再幫這種人開刀。但是,我也認知到,開刀只是治療了這個病,並沒有救了這個人。救人的濫醫師「你以為你做手術很厲害,是不是?」「我們恨你!」「醫生,你不要救他。」「醫生,你假如幫他治療,你就是壞人。」「醫生,你又不差一個病人。就算做點好事,不要幫他開刀。」我看著一臉無辜,坐在我擠滿了人的診間的這個男人。他頂著一頭凌亂的捲髮,身材瘦小,穿著早該送洗的衣服,用一種求助的眼神,跟我靜靜的對望著。我們兩個人坐著,都沒講話,反而是站在周遭的人,各自發表意見。雖然是七嘴八舌,但看法卻是一致,就是──不要醫他。他是一個得到第四期下咽癌的病人。而擠進我診間的其他人,沒有一個是他的家人,全部都是在診間外的鄰居。鄰居們發現他來看病,不顧病人的隱私,他們全部都擠進來,強烈表達他們的主張。///下咽癌常常發生在抽菸、喝酒、吃檳榔的人身上,算是喉癌裡,比較不容易早期發現,但卻容易淋巴腺轉移的一種癌症。由於發現時都比較晚期,死亡率會比一般的喉癌高很多。「他的病情很嚴重,一定要住院、開刀治療。」「醫生,你不要理他。他常常路倒,睡在街頭。」「做醫生的,縱使在戰場上碰到敵人受傷,也要醫治他。更何況,他只是路倒。」我回答。「醫生,我們比你認識他。」「醫生,你不懂啦。」「醫生,你不要做濫好人。」由於腫瘤已經侵犯到食道,所以在手術中,我們必須先打開肚子,在食道與胃交接處,把食道切斷,並在食道的斷端,綁上長長的線,再把喉嚨,連同食道一起從頸部拖出來,全部切除。這時,之前在食道上綁的線,一端被拉出頸部,另一端還留在肚子,而線的中間這段,就留在食道被移除後,遺留下來的管道空隙中。再來,就是把胃分離出來,捲成一個像食道一樣,直直的管狀。把留在肚子裡的線,綁在由胃做成的管子端,像拉地下纜線般地,將長線慢慢地從頸部抽出來,讓「胃管子」隨著長線,經由原本是食道所在的空隙,從頸部被拉出來。這時候的胃,「身兼母職」,既是胃,又兼任食道。我們將「胃管子」與剩下來的喉嚨縫合,氣管造口做好後,手術順利完成。一年很快就過去,那位第四期下咽癌的病人,也就是加弟,他都按照時間,乖乖地回來複診。加弟的捲髮不再凌亂,衣服也乾淨、整齊。整體療程非常成功,讓我好不得意。///「你以為你做手術很厲害,是不是?」「我們一點都不感激你。」「我們恨你!」又再哭著補上一句「好恨你!」好不容易結束了今天的門診,正想好好地休息一下。不料突然闖進一對母女,劈頭就罵得我莫名其妙。細問之下,才知道原來他們是加弟的太太與女兒。但從加弟住院手術到現在,一年多來,我從來就沒有見過加弟的家人。從她們的口中,我才知道在我面前一臉無辜且聽話的加弟,竟是一個動不動就出手打人的家暴狂。加弟開刀前,經常醉倒街頭。但加弟睡在路邊的那一段時光,卻反而是加弟家裡最寧靜、最安全的一刻。附近的鄰居們都非常同情加弟的妻子和女兒。看加弟睡在路邊,也都不報警,希望他早點醉死,讓這個家庭能夠解脫。現在加弟身體好了,又開始對家人施展他的拳腳。這時,我才明白當初為什麼他們要阻止我治療加弟的原委。加弟的妻子和女兒要求我,至少白天不能讓加弟到她們的小吃店搗蛋,否則她們連生活都會有問題。我說,我除了幫忙安排社工以及精神科醫師參與加弟的治療之外,我無法干涉加弟的生活。「你可以的。」加弟那個長得楚楚動人的女兒說。「我爸爸只有要到醫院看你的時候,行為才會正常。」「而且孽是你自己造的。」好吧,自己造孽,自己擔。那麼,我可以用什麼理由,讓加弟每天到醫院報到呢?天天來看病?健保一定會刪,不可行。打掃醫院環境?加弟會溜出去,也不可行。只有把他留在我的診間,我才能夠監控他,讓他溜不掉。可是加弟又沒有受過醫學教育,加弟留在診間裡,能夠做些什麼,又不會打擾到我們正常的醫療流程呢?我想到一個好辦法,就是讓他清洗耳鼻喉科的器械。我交代門診護理師,把所有耳鼻喉科門診使用過的器械,全部交給加弟清洗後,再送去消毒。這樣,我可以讓加弟忙不完。小吃店可以安心營運,門診小姐也樂得輕鬆,不用再加班洗器械,皆大歡喜。這妙招很管用,加弟的妻子和女兒非常滿意,甚至加弟的午飯,都是由她們小吃店送餐,不需要我來張羅。但是幾個月後,加弟開始做膩了。加弟看到我禮拜天都來醫院做動物實驗,他主動要求參與。加弟的頭腦其實是很聰明的,他無論做什麼事情都可以很快上手。架設顯微鏡,連上二氧化碳雷射,清除大白鼠的耳毛,加弟做得樣樣到位,讓我的實驗進行得非常順利。因此,當我的正牌研究助理請長假時,我毫不考慮地就叫加弟暫代。沒有想到的是,這竟然是另外一個造孽的開始。///我們的動物是養在地下室四層,加弟在那裡,已經不在我的視線範圍內了。在我面前,加弟除了請假的次數愈來愈多之外,他的表現還算中規中距,實驗也都正常進行著。更重要的是,他的家人也都沒有消息。所謂沒消息就是好消息。直到有一天,加弟的里長氣急敗壞地來找我,提到他們的大樓裡,到處都是不怕人的大白鼠。大白鼠四處亂竄,嚇死那些怕老鼠的住戶們。原來加弟在地下室,認識了一些其他也愛喝酒的朋友。禁不起誘惑,加弟又開始喝酒了。為了不讓我知道,加弟就把老鼠偷偷帶回家養。但老鼠的繁殖速度快,籠子關不了,加弟又喝茫,就讓老鼠在家裡亂跑。加弟的妻子、女兒因前一陣子安心經營小吃店,攢了一些錢,早搬出去住了。我隨里長到加弟家裡。只見大門沒關,老鼠當然可以進進出出,稱作鼠患,一點也不過分。再走進去,就看見幾個由一箱一箱的酒所疊成的床,而加弟及他的酒友們就躺在這些「酒箱床」上呼呼大睡。看到這裡,我心都涼了……///下次,我再碰到這樣的情形,我要不要聽從大家的勸告,不要醫療,讓他走呢?我想,我不可能任由癌細胞奪走他的命。我認為我一定還會再幫這種人開刀。但是,我也認知到,開刀只是治療了這個病,並沒有救了這個人。治「病」容易,治「病人」很難。這又讓我想起另一個找我開耳朵的病人。病人抱怨她開刀後,天天失眠。因為以前耳朵不好,聽不到她老公打呼。現在耳朵開刀好了,聽到鼾聲這麼大聲,太吵,睡不著……●●「人」真的很難醫喔。書籍介紹有溫度的手術刀:一個頂尖外科醫師的黑色幽默作者:陳光超出版社:寶瓶文化出版日期:2021/09/27作者簡介陳光超:‧《商業周刊》百大良醫‧榮獲「國家新創獎」及國際10多項專利‧發展電子耳(人工耳蝸)醫療技術,領先全球,不但引起國際醫學界關注,歐洲、日本及韓國等不少機構邀請演講,也成功開展國際醫療‧聯合報「元氣網」專欄作家畢業於陽明大學醫學院醫學系,目前為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全方位聽覺健康中心副院長,以及耳鼻喉部主治醫師。在專攻頭頸手術超過20年,完成的頭頸癌手術超過5000例後,2000年,他接觸電子耳,獲得「亞太人工電子醫學會」論文首獎。2004年,他開始發展電子耳醫療。2007年,經由他不斷鑽研手術技巧,發明各種鉤子,每次縮短0.5公分,直到手術開口縮小到2.5公分,且患者不用剃髮,這創下台灣醫界電子耳傷口最小的紀錄,而在2008年,他戮力研究,原本術後4星期才能開機,他卻首創術後24小時就開機,領先全球。他的出色表現,引起國際醫學界的關注。自此,歐洲、日本及韓國等不少機構邀請他去演講,他的患者更不限於台灣。2020年,他帶領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策略聯盟團隊,開發出「人工智能輔聽器」醫療技術。透過輔聽耳機,照護銀髮族以及提早預防老人失智,榮獲十七屆「國家新創獎」殊榮,另外,他個人也獲得國際10多項專利。被推薦為《商業周刊》百大良醫,也持續大力開展國際醫療,至2020年,已有超過700位海外患者,跨海來台就醫。曾經擔任亞東紀念醫院人工耳蝸中心主任;振興醫院耳鼻喉部部主任;新光醫院耳鼻喉科主治醫師;台北榮民總醫院耳鼻喉科總醫師、主治醫師;屏東龍泉榮民醫院住院醫師。延伸閱讀: 蔡依林「王牌經紀人」蔣哥的生命告白...面對摯愛成了植物人:「一場溺水戲,差點讓我在電影院窒息...」
-
2021-12-29 寵物.寵物故事
毛小孩,我很想你/垃圾車音樂響起 聽不到你汪汪叫
空氣在你身體邊流動,但你冰冷的身軀卻一點反應都沒有。哥哥不停叫著你的名字,不停搖晃你的身體,靜靜地秒針走過一分又一秒,我站在一旁,默默感覺時間變得不一樣。家人淚水如雨水般滑落,但為什麼?為什麼只有我的心如被一根細細長長的針扎過,知覺都被抽走,空盪盪的。聽你汪汪叫,彷彿你的聲音有魔力,只要電話一響,汪汪叫響遍家裡每個角落,好像聽見你說:「電話來了!快來接唷!」你小小的身軀在我身旁扭動,像是要我給你鼓勵,我摸摸你的頭,順著頭滑過你大耳朵,你笑舔著我左手。當「給愛麗絲」響起,你總是第一個要我們去樓下倒垃圾。冬天,你喜歡窩在媽媽暖被裡,似乎將我們為你準備的小床忘了,我總羨慕著媽媽身旁有個你。和你相處畫面一幕幕從我心中閃過,熱熱淚珠在我眼底滑落。電話來了,沒有你汪汪叫聲;垃圾車來了,也沒有你叫聲,空氣似乎少了些什麼。你到天堂後,我想找出那卷錄有你叫聲的卡帶,我找很久,一卷一卷重複聽,但沒找到,奇怪,為什麼會沒有?對視力狀況不佳的我來說,能在你走後聽聽你的聲音,可以讓我感到你還在我身旁沒有離開。我以為可透過卡帶來想念你,但似乎不可能。我絕望收起每卷卡帶,心如被人揍了好幾拳。
-
2021-12-14 養生.聰明飲食
咖啡因會改變大腦結構?喝咖啡對記憶有影響嗎?
讀者Hyman昨天(2021-12-9)利用本網站的「與我聯絡」詢問:「請問咖啡因造成大腦灰質減少對大腦有什麼影響嗎?新聞裡面說經常攝取咖啡因會造成大腦灰質減少,……所以咖啡因會讓大腦某些部位縮小,但是卻會改善大腦?」這位讀者寄來的影片是2021-12-3這家媒體【發現科學】的一個單元,標題是瑞士最新研究 「咖啡因」會改變大腦結構。它的長度是3分48秒,可是真正跟「瑞士最新研究」有關的部分卻只是短短的24秒。其他3分多鐘都是在談跟這項研究毫不相干的「咖啡為什麼會讓人興奮、睡不著」。也就是說,這家媒體真正的興趣是在「興奮、睡不著」這個議題,但卻用「改變大腦結構」這個嚇人的標題來吸引關注。這個短短24秒的片段是在影片的第52秒開始,影片受訪醫師說:「沒有使用咖啡因的那一群人,它的大腦的某些部分的皮質,有比較,相對於有使用咖啡因的人來講,那大腦皮質是有增加的情形」。然後,接下來是新聞節目的幕後語音說:「也就是說,常喝咖啡的人大腦皮質相對減少。」這就很奇怪了,影片受訪醫師明明是說「沒有使用咖啡因……,大腦皮質是有增加的情形」,但是新聞節目卻把它解讀成「常喝咖啡的人大腦皮質相對減少」?難道說「沒有使用咖啡因→皮質增加」跟「喝咖啡→皮質減少」是一樣?如果是不一樣,那到底是誰說錯了?這項「瑞士最新研究」是在今年2月15日以電子版先行發表。當時沒有任何主流媒體予以報導,但一些非主流媒體則爭相報導。然後,在六月這項研究才以印刷版正式發表。它的標題是Daily Caffeine Intake Induces Concentration-Dependent Medial Temporal Plasticity in Humans: A Multimodal Double-Blind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每日咖啡因攝入量誘導人類濃度依賴的內側顳可塑性:一項多模式雙盲隨機對照試驗)。首先,我需要解釋一下這個標題裡的Medial Temporal Plasticity。Temporal是Temporal Lobe(顳葉)的簡寫,而顳葉是一個位於耳朵上方的大腦區塊。Medial的意思是內側,而Plasticity的意思是可塑性,所以Medial Temporal Plasticity的意思是「大腦內側顳葉的可塑性」。請大家先記住「可塑性」,因為等一下我會來討論這個非常重要的關鍵詞。這項研究共招募了20位有喝咖啡習慣的年輕男性(平均年齡26歲),然後將其中10位分配到試驗組,而另外10位則做為對照組。試驗組的人是每天吃三片各含有150毫克咖啡因的藥片,而對照組的人則吃不含咖啡因的藥片。十天之後,這兩組人都接受大腦檢查。然後在隔天到兩個月之間,這兩組人互相對調,試驗組的人轉成對照組,而對照組的人轉成試驗組。十天之後,他們再次接受大腦檢查。兩次檢查的結果是,試驗組的人的大腦皮質總量減少,而在內側顳葉更是顯著,但是當他們轉成對照組,也就是不再使用咖啡因之後,他們的皮質量就又恢復了。這就是為什麼這篇論文的標題是用「可塑性」,而不是「減少」或「增加」。由此可見,影片受訪醫師所說的「增加」和新聞節目所說的「減少」,都是錯了。還有,請注意,這項研究也有檢查參與實驗的人在睡眠上的變化,而結果是,不論是試驗組或對照組,他們在睡眠上都沒有發生變化。這當然是跟這家媒體在睡眠問題上的關心和強調大相徑庭。另外,也請注意,所有參與實驗的人都是繼續他們平常喝咖啡的習慣。也就是說,被分配到試驗組的人每天除了從他們所喝的咖啡攝取到咖啡因之外,又再多攝取了450毫克的咖啡因,而這個量是相當於約5杯咖啡。這就表示,會造成大腦皮質減少的原因是那450毫克額外攝取的咖啡因(5杯咖啡),而非這些人平常就在喝的咖啡。內側顳葉的一個主要功能是記憶,所以它的萎縮當然就意味著記憶功能的減退,而這自然也就會讓人聯想到常喝咖啡的人是否會比較沒有記性。也算是巧合,今年5月就有一篇探討這個問題的綜述論文發表。它的標題是The Neurophysiology of Caffeine as a Central Nervous System Stimulant and the Resultant Effects on Cognitive Function(咖啡因作為中樞神經系統興奮劑的神經生理學及其對認知功能的影響),而它的結論是:大多數我們審查過的研究表明,咖啡因對成人和老年人的短期和長期記憶都有顯著的正面影響。三個禮拜前也有一篇相關的臨床研究論文發表。它的標題是Higher Coffee Consumption Is Associated With Slower Cognitive Decline and Less Cerebral Aβ-Amyloid Accumulation Over 126 Months: Data From the Australian Imaging, Biomarkers, and Lifestyle Study(126 個月內較高的咖啡攝入量與較慢的認知衰退和較少的大腦 Aβ-澱粉樣蛋白積累有關:來自澳洲成像、生物標誌物和生活方式研究的數據),而它的結論是:我們的研究結果進一步支持了這樣一個假設,即咖啡攝入量可能是對抗阿茲海默症的保護因素,增加咖啡攝入量可能通過減緩大腦 Aβ-澱粉樣蛋白的積累來減少認知功能下降,從而減輕 Aβ-澱粉樣蛋白介導的氧化應激和炎症過程的相關神經毒性。這兩篇論文是分別在今年5月14日和11月19日發表,這家媒體那個影片是在12月3日發表,而影片所宣稱的「最新研究」則是在今年2月發表。一個號稱「發現科學」的電視節目所發現的「最新研究」不但是為時已晚,還更是把它解讀的錯誤百出。原文:咖啡因會改變大腦結構?台視新聞錯誤百出
-
2021-12-11 該看哪科.耳鼻喉
老了一定重聽? 聽損徵兆別大意
別以為老了聽不到、聽不清楚只是小事,或只開心「耳根終於清淨多了」;聽損後可能出現的社交障礙、溝通斷線,以致產生憂鬱、畏縮,甚至失能失智等問題,更需要被關注。初期症狀不明顯 電話電鈴聽不清一般來說,當聽力損失超過25分貝時就稱為聽力障礙,可能會影響日常生活與旁人的溝通,最容易出現的徵兆是,例如反覆詢問「你說什麼」、「再說一次」;或者電話電鈴聲音聽不清楚、打招呼視而不見等等。絕大多數的聽力受損都是漸進式的,初期症狀都不明顯,自己也不太能發現;通常都是透過旁人的反應、抱怨才會察覺;但確實有些長輩不願意承認自己的聽力有問題,「很多人認為聽不到無關緊要,或嫌就醫麻煩,反正人老了就會如此,不必在意等等。」其實這是錯誤觀念,有些會造成聽力受損的疾病,經過治療是有機會恢復聽力的。林口長庚醫院耳鼻喉部陳錦國醫師表示,耳朵的構造複雜,包括外耳、中耳、內耳,甚至連接聽神經到大腦,只要有一個出問題都可能影響聽力;當然也可能是後天疾病造成,如耳屎、進水、耳膜破洞或穿孔、中耳積水,甚至是聽骨硬化、聽神經衰退或長腦瘤,以及少部分的人會出現突發性耳聾、梅尼爾氏症等等。老年反應慢半拍 部分耳疾可治療很多人會問,老了聽不清楚不是很自然的事嗎?應該不用治療吧!陳錦國說,臨床上確實經常遇到年長者過去聽力都很正常,是近半年來才覺得怪怪的。總以為是老了就直接配戴助聽器;後來仔細檢查才發現是中耳積水造成,「對於可以治療的耳疾,不處理或只配戴助聽器,反而會錯失治療機會。」他提醒,如果是突然發生的聽不到、聽不清楚,通常與疾病有關,只要盡早尋求專業協助,醫師會先排除上述會影響聽力的疾病,通常是有機會挽回失去的聽力。「只是老年人多半反應慢或者很認命,這就需要家人溝通並從旁觀察。」畢竟,如今已有研究發現,聽力受損造成日後的失智失能機率高,必須提高警覺。聽不到 會眩暈… 照顧長輩該留意當患者出現聽力困擾時,臨床需要接受詳細的聽力評估,包括病史與理學檢查,醫師會需要知道聽力喪失是何時開始的?是有噪音聽不清楚或是安靜場所也聽不到?耳朵有沒有分泌物或會不會痛?曾經有感染過嗎?有沒有耳鳴、眩暈等現象?家人也有這種狀況嗎?最近有無服用什麼藥物等等。林口長庚醫院耳鼻喉部陳錦國醫師說,就診時醫師會把能夠去除的耳垢、耳屎等先處理,之後再做聽力檢查,分析是否有中耳腔的問題,若只是單純的神經問題,再進一步區分聽力受損的嚴重程度。「大部分的聽力受損是可以被治療的,若無法治療,會建議先配戴助聽器試試;或者進一步選擇人工電子耳。」他提醒,聽力受損問題可大可小,尤其是年長者很需要家人關心,晚輩或身旁的親友可多加觀察留意;或者坊間也有許多可透過裝置使用的聽力篩檢APP,雖然準確度不一,但可居家嘗試。一旦發現有異樣,也應及早求診進一步評估診斷較好。
-
2021-12-10 性愛.性病防治
不只菸酒檳榔!「口愛」性行為染HPV恐致頭頸癌
抽菸、喝酒、吃檳榔容易引發頭頸癌,然而近年最新研究證實,感染人類乳突病毒(HPV)也可能導致頭頸癌,且不分男女都可能感染。醫師呼籲,民眾可儘早接種HPV疫苗來預防,女性應定期接受抹片檢查,且須謹記採取安全性行為,保護自己與伴侶的健康。頭頸癌中包括口腔癌、鼻咽癌、口咽癌、下咽癌、喉癌,約九成以上頭頸癌屬於鱗狀上皮細胞癌。HPV最主要的傳染途徑是性行為,而皮膚、黏膜或體液接觸也可能有感染風險,長期重複感染HPV,可能有子宮頸癌、陰道癌、外陰癌、肛門癌等。台灣頭頸部腫瘤醫學會理事長朱本元表示,近年醫界發現,與HPV相關的頭頸癌有上升趨勢,在美國有7成的口咽癌是由HPV感染,已超越子宮頸癌成為最常見的HPV相關癌症。在台灣也有成長趨勢,約3成的頭頸癌與HPV有關。朱本元表示,過去男性常暴露於菸、酒、檳榔等高致癌因子,故罹患頭頸癌機率相較女性高,但臨床上發現,現越來越多男性患者並無菸、酒、檳榔的曝露史,依然被診斷出頭頸癌,進一步檢查都可以在患者口腔採檢到HPV。「很多患者無不良生活習慣,難接受自己罹患頭頸癌!」朱本元指出,民眾被診斷出頭頸癌往往多是晚期,民眾一但確診,面臨腫瘤局部破壞嚴重或頸部淋巴轉移,治療後嚴重影響病人外觀與社交能力。且頭頸癌早期症狀並不明顯,像喉嚨痛、吞嚥疼痛、耳朵痛等,民眾容易輕忽,建議民眾若有症狀超過兩周未改善,應盡快找耳鼻喉科醫師做進一步檢查。台灣現無常規口腔HPV篩檢,朱本元表示,不論男女可儘早接種HPV疫苗,亦可預防HPV引發的頭頸癌、子宮頸癌、肛門癌、外陰癌、陰道癌及菜花等癌症或疾病,全台有超過270間HPV衛教友善場所,民眾可直接前往諮詢。也呼籲民眾採取安全性行為,女性定期接受抹片檢查,兩性共同預防HPV。台灣男性學醫學會理事長、長庚紀念醫院泌尿科主治醫師陳煜指出,為強化民眾對於HPV相關頭頸癌的認知,並提高預防意識,台灣男性學醫學會以「癌從口入」為核心概念,推出「口愛不口癌 69號愛的私廚」主題活動,和外送平台首度合作打造pandamart熊貓超市「愛的有機無毒」專區,呼籲民眾享受口愛同時也要注意HPV感染風險,另特別邀請廚佛瑞德 Fred親身示範如何運用有機無毒食材製作愛的參度料理,和另一半一起做料理、吃美食也要愛的健康,共同預防HPV。
-
2021-12-04 新聞.長期照護
高齡聽力障礙會增加跌倒與失智風險! 醫:聽力40分貝須戴助聽器
從50、60歲開始,聽力就會慢慢從高頻往下掉,一開始可能只分不清子音如ㄐ、ㄑ、ㄒ的字詞;聽損是一個漸進式的過程,若不及時處理,最終會完全聽不懂或聽不到旁人說些什麼。會造成聽力受損的原因很多,包括有先天性結構異常或因疾病、細菌或病毒感染、藥物、老化或噪音環境影響等等;如果根據耳朵受影響的部位區分,聽損還可以分成3大類型:傳導性聽力損失、感音神經性聽力損失與混合性聽力損失。3類型聽損 漸進式退化對於長者來說,常見的聽損類型以感音神經性聽力損失為主,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和平婦幼院區耳鼻喉科主治醫師兼任主任楊宗翰指出,隨著年齡愈大,內耳會慢慢退化,感覺細胞或神經纖維也會漸漸凋零、萎縮甚至壞死。這時聲音雖然還能從外耳進入,卻沒辦法順利轉換成訊號,傳達給大腦,就會造成聽力受損。傳導性聽力損失多是因為外耳或中耳損傷,像是受到感染、耳垢堵塞、鼓膜穿孔,以及中耳積水、聽小骨硬化等,讓聲音傳導路徑受到阻斷,但內耳的毛細胞和聽神經還是正常的。一般來說,這類聽損多半屬輕症,可以透過治療獲得改善。混合性聽力損失簡單來說是結合上述兩者特質,楊宗翰說,如果曾在年輕時罹患中耳炎或聽小骨本身有海綿狀的組織卡住而形成耳硬化症,加上年齡增長沒有處理好時,也可能會導致混合性聽力損失。聽損變嚴重 失去溝通力感音神經性聽損會隨著年齡愈大、聽力愈差。楊宗翰表示,一旦內耳毛細胞受損就無法再生,所以失去的聽力也無法復原,「這過程是漸進式的,等到狀況愈來愈嚴重時,不只聽力及語音辨識能力都會下降,也會失去與旁人正常溝通」。這時就可能影響失智與失能,「有7%的失智與聽力受損有關」,他進一步指出,聽力不好的人比較容易足不出戶,少了社交、活力也不好時,慢慢就不想動腦,閉鎖在自己的世界裡。而除了失智外,失去聽力也可能增加跌倒、意外發生的機率。聽力40分貝 須戴助聽器因為老年退化而出現的聽力受損,通常會從高頻的聲音開始受影響,好比說高頻的子音如英文的d、k、t等子音,以及注音的ㄕ、ㄒ、ㄑ等都聽不清楚。所以當有人說「秋」就會聽成「優」,若說「蝦」會聽成「壓」。楊宗翰表示,年齡到了50、60歲左右,就會從原本可聽到的8千赫茲開始往下掉,並漸漸地掉到500到1000赫茲;當降到2000赫茲時,就會開始聽不清楚,因為子音就在這個位置,「這時,會只聽到聲音,卻不知道旁人在說什麼」。此外,一般正常的聽力是在25分貝左右,若超過25分貝,數值愈高,就表示聽損的程度愈嚴重;而當只能聽到40分貝的聲音時,通常就會建議該配戴助聽器了。楊宗翰提醒,對於有配戴助聽器需求的長者,現在已可以透過慈善基金會所提供的免費試戴方案,讓長者及早學習掌控助聽器;但更重要的是,若有聽力問題,務必及早求診以進一步診治。
-
2021-12-02 該看哪科.精神.身心
全台3-5%的人因天氣感到憂鬱! 常按「5穴位」紓解壓力、安神定志
小雪時節 心情保持平和不躁動 冬季萬物生機減少,易對人的情緒產生影響,憂鬱症患者可能會在這段時間情緒惡化。特別是在小雪節氣後,氣溫繼續下降,此時心情易受影響,變得情緒低落或感覺煩躁。 因為日照時間變短,體內血清素含量不足,容易讓人感覺到沮喪和情緒低落。根據統計,全台約有3至5%的人,會因為天氣感到憂鬱。從中醫角度來說,抑鬱發生多由七情(喜、怒、憂、思、悲、恐、驚)過激所致,如「怒傷肝、喜傷心、思傷脾、憂傷肺、恐傷腎」。因此冬天在精神上就該順應「冬藏」特性,心情上盡量保持平和、不躁動生氣,讓體內陽氣得以潛藏。 馬偕紀念醫院中醫部婦兒科主治醫師瞿瑞瑩建議可以按壓太衝、合谷、內關、百會、耳神門等穴位,達到紓解壓力、身心平靜的功效,讓身體能順應冬季時節,安神定志、精神內守以養五臟。 1.太衝穴:腳的大拇趾和第2趾縫間,往上1個拇指寬處,有助於疏理肝氣、清熱明目。 2.合谷穴:手的大拇指和第2指縫間,虎口凹窩處,有助於和胃通腸、疏風止痛。 3.內關穴:手腕橫紋中間往上3指寬處,可寧心安神,有助於緩解心悸、心慌。 4.百會穴:頭頂正中線與兩耳尖連線交叉處,有助於安神定志、調整自律神經。 5.耳神門穴:於耳朵三角窩內尖端處,有助於鎮靜安神、改善焦慮失眠。 加強保暖 預防中風和心肌梗塞 小雪之後,要特別注意保暖、避免受寒。瞿瑞瑩提醒,有氣喘病史的民眾與小孩也要多留意季節變化,避免毛料等過敏材質,嚴重氣喘者也要記得隨身攜帶相關藥品。 衣著上著重保暖透氣、不要太緊,建議可採洋蔥式穿法,內層透氣排汗、中層保暖舒適、外層防風防水,或可搭配帽子、圍巾、手套加強保暖。室內如需使用暖爐、暖氣,建議時間不要過長,也可以在室內放一盆水,保持空氣濕潤,避免身體水分流失、造成皮膚乾癢。 因為冬天比較不容易流汗,天氣如果太過寒冷也建議家中長輩可以不用天天洗澡,簡單梳洗即可;建議太陽下山前先洗澡,預防中風、心肌梗塞的發生,水溫避免過燙、洗後塗抹乳液,減少冬季皮膚癢的發生。 冬天因為天氣冷、溫差大容易使血管收縮,是心肌梗塞和中風的好發季節,提醒心血管疾病和三高患者要注意保暖、控制三高、起身活動促進血液循環。中醫認為黑色食物入腎經,適合冬天服用,建議可多吃黑豆、黑木耳、海帶等黑色食物;且黑豆種皮含花青素,有助於保護血管彈性,預防動脈硬化;黑木耳和海帶富含水溶性膳食纖維,可以增加排便,對腸胃蠕動差的民眾相當適合,並且減少糖分和油脂吸收,穩定血糖和血脂肪。(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文章授權提供/NOW健康)  延伸閱讀: ·當憂鬱症患者告訴你想輕生,該怎麼辦? 4句話千萬不要脫口而出 ·心悸、胃痛竟是自律神經失調? 醫揭「7高危險群」小心變憂鬱症
-
2021-11-28 該看哪科.耳鼻喉
健保大數據/聽力損失治療特色院所
全國醫院No.1高雄榮總/前庭復健治療 專為暈眩病患開設台北榮總利用一滴血、一滴唾液的基因檢測方式快速篩出先天性聽損新生兒;高雄榮總耳科團隊在南台灣的表現也不遑多讓。據健保署統計,高榮109年治療聽損人數達8,406人,全國第一,其中治療暈眩的前庭復健更是獨到,獲許多求診病患信任。高榮耳鼻喉部下設內視鏡室、超音波檢查室、聽力檢查室、語言治療室、前庭功能檢查室等,2012年引進達文西機器手臂等先進設備,每月門診量近3,500人。其中耳科近十年來在耳內視鏡微創手術及先天性聽損兒人工電子耳的植入領域,有長足進步。耳科主任林明毅表示,耳科分耳內科及耳外科,耳內科處理聽力、暈眩等問題,耳外科則對耳膜破損或膽脂瘤等進行手術。針對日益增多的暈眩病患開設「暈眩門診」,執行耳內平衡檢查,前庭復健是專為暈眩病人開發的特殊治療,是高榮特色治療之一。目前高榮內耳暈眩檢查儀器與世界同步,領先國內醫學中心。因應高齡化,高榮耳科對於老年聽損及職業性聽損的病患也十分關注,早先一步發展成人電子耳植入術,林明毅說,政府只針對小兒先天性聽障病患補助裝設人工電子耳,其實在國外,老人聽損病患的需求反而是大宗。全國醫院No.2台中榮總/門診配置耳用顯微鏡 大大提升治療成效根據健保數據,台中榮民總醫院去年治療聽損人數全國第二,共8,196人。台中榮總耳鼻喉部耳科主治醫師郭隸德表示,該院聽力檢查流程線上化、每個門診配置耳用顯微鏡,不斷提升醫療服務品質;小兒先天聽損方面,建立一條龍治療模式,從出生開始由婦幼團隊初篩雙重把關,並與台大基因分子診斷實驗室合作。郭隸德說,台中榮總近年將聽力流程線上化,縮短病人等候時間,也讓檢查流程更有效率,大幅提升醫療管理及病人滿意度。耳用顯微鏡一般是在手術房才有的配備,為提升治療成效,在每個門診配置耳用顯微鏡,縮短治療時間並提高成功率及滿意度。郭隸德說明,耳科手術近年來不斷追求傷口更小及治療更加便利,在3D耳內視鏡手術輔助下,讓耳科手術相對傳統方式,傷口更小、時間更短、住院比率更低。在小兒先天聽損方面,從出生開始由婦幼團隊初篩,針對可能有問題的嬰兒到耳科門診做複篩,雙重把關。對於先天性聽損的嬰幼兒,和台大基因分子診斷實驗室合作,針對國人常見的30個聽損基因作檢測。另外,也協助需執行人工電子耳的患者申請社會資源補助,並可專案申請院內惠康基金會補助。全國醫院No.3光田綜合醫院/理學檢查加同理問診 才能找出聽損原因健保署109年資料顯示,光田綜合醫院聽損治療人數6,705人,居全國第三、區域醫院第一。該院開辦「耳鳴特別門診」20多年來,在國內外頗負盛名,甚至有遠從德國、丹麥跨海就醫的患者。「別輕易判耳朵死刑!」光田綜合醫院耳鼻喉頭頸部部長賴仁淙說,許多病患在外院被診斷無法手術治療,一輩子只能戴助聽器,因而感到絕望,到該院仔細檢查後,才發現並非不治之症。除了完整的理學檢查和病史詢問,患者最需要的是「有同理心的解釋」。賴仁淙說,聽力損失原因很多,除了聆聽患者症狀主訴,還要用心了解生活型態、情緒及病史,才能找出病因。他舉例,由於暈眩症狀相似,只要民眾看診主訴頭暈,許多醫師即認定是梅尼爾氏症。但根據光田醫院調查,求診病人中只有十分之一是真正的梅尼爾氏症,必須經由聽力檢查及詳細的病史詢問才可判定。2008年光田領先引進鈦金屬材質人工聽小骨,具有質地輕巧、堅韌、生物相容性高等特性,能為病患量身訂做最適合的人工聽小骨,目前累積成功案例領先醫學中心。其中置換鐙骨手術是最精密的手術之一,精通此項手術的耳外科醫師在國內屈指可數。全國醫院No.4台北榮總/治療聽神經瘤 側顱底手術 全台唯一據健保署資料統計,109年台北榮民總醫院聽損治療人數為全國第四,5,422人。北榮耳鼻喉頭頸醫學部耳科主治醫師王懋哲與北榮神經外科主任許秉權,自2011年起聯手進行側顱底手術,為患者切除聽神經瘤治療聽損,10年來已完成300多例手術。現在北榮已有許多年輕醫師願意投入耳科困難手術。王懋哲指出,聽神經瘤是良性腫瘤,生長速度緩慢,若患者聽力未受腫瘤影響、腫瘤小於3公分,或經評估患者有生之年腫瘤不會超過3公分,不見得要手術。據統計,約6成腫瘤不太會長大,但若腫瘤達3公分以上,恐壓迫腦幹,才須手術治療。北榮為全台唯一採用側顱底手術治療聽神經瘤,近年來全台相關患者都會到北榮治療。王懋哲說,目前該院每年治療超過50名患者,幾乎每個月都會進行相關手術。其餘慢性中耳炎引起的耳膜破損、聽小骨修補等手術,仍為耳科最常見的手術項目。王懋哲說,聽神經瘤不分男女也不分年齡,曾收治20多歲患者的聽神經瘤已長到近5公分,並出現腫瘤壓迫腦幹的走路不穩症狀,才被確診,手術切除腫瘤。提醒出現單側耳鳴、聽力變差,應懷疑可能罹患聽神經瘤,必須盡速就醫檢查。
-
2021-11-28 該看哪科.耳鼻喉
聽損治療方式/幼兒嚴重聽損須在5歲前 植入人工電子耳
先天發育不良或後天因素引起的聽力損失,除了配戴助聽器,還有其他治療方式嗎?台北榮總耳鼻喉頭頸醫學部耳科主治醫師王懋哲說,聲音是種能量,首先傳到耳朵骨膜引起震動,並經過聽小骨傳到中耳,再由耳蝸絨毛細胞感應震動,把聲音動量轉為電能,最後為神經訊號透過聽神經,傳遞至腦幹聽覺皮質。骨膜或聽小骨缺損引發的聽力損失,稱為傳導性聽損;而耳蝸絨毛細胞、聽神經、腦幹聽覺皮質缺損,或是聽神經瘤、腦膜瘤壓迫聽神經或腦幹造成的聽損,則為感覺神經性聽損。目前手術治療聽損方式,包括骨膜修補手術、聽小骨置換手術、鐙骨置換手術、側顱底手術及人工電子耳,術前須經醫師評估,選擇最合適的手術方式。1. 骨膜修補手術常用於慢性中耳炎患者,國內最常見手術。王懋哲說,骨膜修補手術常用於慢性中耳炎患者,此類患者上呼吸道反覆感染後,細菌會隨著耳咽管進入耳內,並導致耳膜破洞。此時需使用耳朵前方側臉或耳朵後方頭皮的筋膜,以取代骨膜進行修補。此為目前國內最常見的手術方式。2. 聽小骨重建術若缺損程度大,需置換人工聽小骨。主要是治療慢性中耳炎、先天聽小骨鏈異常或不明原因引起的聽小骨缺損。手術依缺損程度,可採用自己的聽小骨一部分或是耳朵軟骨,雕磨成需要修補的形狀後,重新接回受損聽小骨的位置,但如果缺損程度大,則要直接置換成鈦金屬材質的人工聽小骨。3. 鐙骨置換術耳硬化症亞洲患者很少,手術台灣少見。為針對聽小骨硬化症,又稱耳硬化症患者,因鐙骨底板硬化無法傳導聲音,手術會在硬化的鐙骨足板上鑽小洞,置入人工聽小骨取代硬化的鐙骨功能,再把硬化的鐙骨取出。因耳硬化症好發於白種人,亞洲人患者很少,目前這類手術已越來越少,台灣耳科醫師一生手術患者約八十至一百人已是最多,但在歐洲可能一年患者就有這麼多。4. 側顱底手術用於處理過大的聽神經瘤、腦膜瘤。王懋哲說,聽神經瘤、腦膜瘤患者常有耳鳴、聽不到症狀,一旦腫瘤大於三公分可能會壓破腦幹,引起走路不穩症狀,嚴重時更會危及生命。手術是切開患側耳朵後方的腦殼,如此手術空間比較大,可以看清楚位在小腦與腦幹間的病灶位置,以利直接摘除腫瘤,又可避免在手術過程傷害到顏面神經及周遭血管。5. 人工電子耳嚴重聽損幼兒須在五歲前植入,並搭配語言治療。國內新生兒好發雙耳全聾的重度聽損比率約為千分之一至三,新生兒出生後會進行聽力篩檢,一旦發現嚴重聽損,須在六個月內確診,以利幼兒長到一歲後、體重達十公斤時植入人工電子耳。王懋哲說,人類大腦必須在五歲前接收到聲音的刺激,否則無法發展語言,因此患有嚴重聽損的幼兒須在五歲前植入人工電子耳,並搭配語言治療,往後才能說話。振興醫院耳鼻喉部聽覺科主任力博宏說,人工電子耳手術方式是於耳後腦殼經微創手術打開約2.5公分傷口,將電極順著耳蝸的形狀植入耳蝸,並利用耳朵外的聲音處理器接收聲音,再以電訊號方式經聽神經傳至腦幹,重新建立傳導途徑。因手術傷口小,可讓人工電子耳於24小時開機,加快聽損幼兒語言復健的時間。力博宏說,植入人工電子耳後,該院會加入人工智慧概念,以降低環境噪音對人工電子耳的影響,隨後進行聽語復健時,還會加入音樂治療課程,讓聽損兒的聽語復健更加順利。目前健保給付未滿18歲單側電子耳,力博宏說,「雙耳聆聽,天賦人權」是從醫以來的信念,仍呼籲健保署對於雙耳嚴重聽損的聽損兒,可以同時給付雙耳人工電子耳,以利提升聽損兒的生活品質。除了幼兒,成人也可能因耳蝸絨毛細胞受噪音傷害造成聽損;服用抗生素、癌症化療藥物及治療肺結核等耳毒性藥物,或是暴露於有害重金屬等,都可能造成雙耳全聾,必須植入人工電子耳。不過目前健保特材並未提供成人人工電子耳給付,單側自費就需花費近百萬元。
-
2021-11-28 該看哪科.耳鼻喉
聽損治療方式/及時選配助聽器 降低失智風險
聽不到旁人對話、馬路車輛聲,即便未達中重度聽損,也可能需要助聽器。尤其不少老年人聽力退化,卻不自覺有聽損問題,常常聽錯、難與外界溝通,甚至因此自我封閉,已有研究證實,聽力退化未及時解決,可能會增加失智風險。專家表示,配戴助聽器不能完全恢復聽力,但可改善溝通,建議有需求的民眾應盡量配戴。雙耳只聽得到55分貝以上,建議配戴助聽器。新光醫院耳鼻喉頭頸外科主治醫師徐英碩表示,正常人可聽到30分貝以下聲音;若單邊耳只能聽30至55分貝,可用另一邊耳聽,生活不會受影響;若雙側聽損嚴重,只能聽超過55分貝以上,語音頻率介於20赫茲到2000赫茲都聽不到,就可能需要使用助聽器。台大醫院耳鼻喉部主治醫師及臨床教授劉殿楨表示,聽損主要可分為感音神經性聽損與傳導性聽損。感音神經性聽損是內耳問題,逾八、九成患者屬此類型聽損,發生原因包括先天、噪音、老化或藥物等引起,目前多以助聽器改善,無法治療。傳導性聽損則是中耳問題,僅佔所有聽損一成,可透過手術、藥物治療,或配戴助聽器改善。耳內型雖較隱密,但重度聽損只能使用耳掛型。至於助聽器的選配,資深聽力師黃銘緯表示,助聽器以外型來分,主要有耳掛型和耳內型,可依照使用者需求挑選。注重外觀者可以選耳內型或迷你耳掛型,較不易被發現。有嚴重聽損的兒童或中重度以上聽損者,則需配戴傳統耳掛式助聽器,功率較大聽得更清楚,孩童成長過程耳朵形狀會改變,只要訂做不同耳模更換,不需花大錢換全新助聽器。徐英碩指出,傳統的耳內型助聽器,因為像戴耳機,久戴會有悶塞感、有回音;新一代開放型助聽器,體積較小可放在外耳道,周圍仍有空間,可接收到部分環境音,這類助聽器較無悶塞感,也較能久戴。另外,有些人耳朵容易流汗、潮濕、敏感、耳屎容易塞住,使用開放型助聽器能減少不適感。助聽器也有等級區別,黃銘緯指出,單邊助聽器價格從數千元至16萬元都有。現在助聽器多半是數位式,若以新型迷你耳掛型來說,北部地區配一副助聽器約10萬元左右,即可具備充電、藍芽等功能,若定期每3個月回廠保養,除濕、清除耳垢等,一副助聽器使用3至5年沒問題。聽力障礙造成生活困擾,也容易自我封閉。聽力障礙者未即時處理,可能對生活造成極大困擾。曾有一名阿公長期重聽,某天阿嬤帶孫要到汐止找朋友,阿公誤聽「要去游泳」,結果傍晚阿嬤和孫子沒回家,阿公急忙跑去游泳池,驚慌之下到處找不到人,後來才知搞了大烏龍。阿公歷經此事後,乖乖到醫院做聽力評估並配戴助聽器。此外,也有長輩電視開很大聲,影響家人生活,吵到鄰居,甚至聽不到門鈴、在外面也聽不到車子喇叭聲,就怕出意外,被家人「壓著」到門診配助聽器。黃銘緯表示,世界衛生組織(WHO)指出,只要發現聽損,就應該配戴助聽器。有研究顯示,若老年人缺乏聽覺刺激,少了與外界溝通橋樑,聽力受損者出現失智症機率是一般人的8倍。配戴助聽器常見迷思迷思1:聽說戴助聽器很吵、讓人很不舒服。專家解析:不舒服、不想戴多因沒接受專業檢測。助聽器能幫助溝通,減少聽力損失的速度,但民眾對助聽器接受度卻不高,先進國家中甚至只有一成的聽損者配戴。黃銘緯說,過去很多人沒有透過專業檢查,配了陽春型助聽器覺得不舒服、不好用,從此不願使用。劉殿楨指出,陽春型助聽器在吵雜環境下,環境音同時被放大,辨音仍差,對聽力改善有限,也讓使用者覺得不適。他建議,患者須接受專業助聽器選配,才能找到配戴舒適、效果也好的助聽配備。迷思2:等領到身心障礙證明,享有補助資格,再配助聽器就好。專家解析:及早配戴可減少聽力損失,保有生活品質。有人認為要等到領身心障礙證明,享有補助資格後,才需要配戴助聽器。黃銘緯表示,這是錯誤觀念,在患者聽力還未達重度損害時,配戴助聽器可減少聽力損失,也可有較佳生活品質,避免孤老、封閉或失智。劉殿楨表示,雖然助聽器無法完全恢復聽力,但可以輔助、改善溝通,建議無法透過其他治療方式改善的患者,盡量配戴。
-
2021-11-28 該看哪科.耳鼻喉
環境太吵千萬別戴耳機 耳科醫:耳機不要連續使用超過1小時
「你說什麼?我聽不清楚!」聽損的原因很多,有先天也有後天因素。先天性因素包括先天耳道閉鎖等,較難預防;但後天成人聽損則可依照聽損類型和原因加以預防。傳導性聽損台北榮總耳科主任黃啟原表示,耳朵的構造分為外耳、中耳和內耳。傳導性聽損通常發生在外耳、中耳,例如聽小骨沾黏、耳膜破損、中耳積水等。成因:慢性中耳炎佔半數以上。馬偕醫學院聽力暨語言治療系系主任林鴻清表示,慢性中耳炎是常見導致後天聽損的原因,尤其傳導性聽損病例中,中耳炎就佔一半以上。若未改善不良衛生習慣,且未好好治療,可能導致耳膜感染、破洞,而長期反覆感染流膿,也可能進一步使得聽小骨沾黏,造成聽力下降。黃啟原解釋,小朋友因為耳鼻喉的距離較短,容易因為感冒而引發急性中耳炎,但現在醫療發達,急性中耳炎90%不會造成聽損後遺症,然而若因為耳咽管結構、體質因素,造成容易反覆發炎,就會成為慢性中耳炎。慢性中耳炎除了造成傳導性聽損外,細菌跑進內耳也會造成感音神經細胞受損,成為混合型聽損。預防:減少感冒、有耳朵悶塞感即刻就醫。要預防慢性中耳炎造成的聽損,除了照顧好自己的身體,減少感冒外,若有鼻竇炎或鼻炎等容易造成慢性中耳炎的疾病,應特別注意,鼻子過敏一周以上、耳朵有悶塞的感覺時,一定要到耳鼻喉科就醫做進一步檢查。感音性神經聽損成因:多因老化或長期暴露噪音環境,藥物也會影響。感音性神經聽損主要是內耳的感音神經受損,例如因老化神經細胞減少,或是長期暴露在噪音環境下而造成神經損傷等。由於感音性聽損常見因噪音、老化和藥物對神經細胞傷害造成。林鴻清表示,有些癌症用藥如Cisplatin,或是抗生素如鏈黴素具有內耳毒性,因此治療過程中應監控聽力。預防1:避免長時間或在嘈雜環境使用耳機。關於職場的噪音傷害,黃啟原表示,現在工廠等工作場域已訂有規範,包括工作場域的噪音監測、噪音時間暴露和配戴合適的降噪裝備如耳罩等。但最令人擔心的,是民眾長時間戴耳機聽音樂、玩遊戲,音量過大不自覺而造成聽力逐漸下降。他提醒,耳機不要連續使用超過一小時,且不要在嘈雜的環境使用,避免將音量調太大聲;若是環境較嘈雜,可選用降噪耳機。預防2:老化聽損難預防,但可及早介入延緩退化速度。老化是自然現象,較難預防聽損的發生。但老年聽損若未能及早介入,神經刺激愈少,罹患失智症風險愈大,若能及早配戴助聽器,有助於延緩聽覺神經細胞凋零,延緩失智的發生。黃啟源表示,聽力老化是緩慢的過程,並非「一夕之間」忽然聽不見。通常聽力老化會先從高音頻、小分貝聲音開始,因此50歲以上成人最好一年做一次聽力檢查;若發現長輩聽不到燒開水的「嗶嗶聲」,也要注意可能有聽力退化的現象。林鴻清表示,若發現家中長輩在溝通上需要重複說明兩、三次,可能或多或少已有聽損,造成溝通障礙,應至醫療院所檢查聽力,並選配合適的助聽器。但林鴻清也認為,目前聽力檢查多集中在醫學中心,診所無法做精密的檢查,政府應透過補助或是支付標準的改變,讓聽力檢查更為普及,以減少聽損的發生。混合型聽損混合型聽損可能中耳構造和內耳神經皆造成傷害,而造成聽損。例如中耳炎導致傳導性聽力損失,同時又因長期處於噪音環境中、或細菌入侵內耳,而引起感音神經細胞受損。不要亂挖耳朵耳垢塞住聽不清 找醫師幫你清臨床上也常見因為耳垢塞住造成聽不清楚的個案,通常只要將耳垢挖除即可。黃啟原提醒,耳垢通常會隨著新陳代謝自行排出,有些人習於挖耳朵,反而又將耳垢往回塞,造成堵塞。如果因耳垢造成聽力下降,最好到耳鼻喉科由醫師以專業器具清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