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6-24 癌症.其他癌症
搜尋
耳朵
共找到
476
筆 文章
-
-
2020-06-20 橘世代.健康橘
50+穴位按壓/逆轉睡不好、看不清楚、肩頸痠痛
睡不好、看不清楚、肩頸痠痛,您是否深受這些毛病困擾,影響生活品質?璽悅中醫診所院長羅珮琳指出,熟齡族伴隨年紀增長,失眠、老花眼和肩頸痠痛的症狀日益明顯,中醫會利用針灸按摩,刺激穴道改善問題,一般人也可以嘗試按壓穴道,有助減緩不適感。羅珮琳說,古籍《黃帝內經》記載,由於老年人內臟老化、衰退、氣血不足、陰陽失交等,導致白天精神不濟,夜晚失眠,加上現代人生活壓力大,更容易失眠。像在診間有患者因為長期照顧生病的親人,壓力大難以宣洩情緒,經常睡不好。除了失眠,羅珮琳指出,當年紀大,體內氣血衰退,會反映在身體各器官包括皮膚彈性變差、肌肉無力等,其中反映在眼睛上就是老花眼。另外,上了年紀的人,骨密度變差伴隨骨鬆症出現,加上脊椎退化,恐出現壓迫性骨折,肩頸痠痛便是症狀之一,由於骨質差,使肌肉緊繃,引發痠痛麻感。但有些肩頸痠痛可能不是單純年紀大引發的身體退化,她說有患者長期抱孫子,以為是姿勢不良導致肌肉痠痛,直到症狀遲遲無法改善, 就醫檢查才發現已是肺癌轉移至骨頭。面對熟齡毛病,羅珮琳說,在中醫調理上,肩頸痠痛可透過熱敷改善血液循環,再針對肌肉痛點,搭配針灸推拿,放鬆局部肌肉。但坊間有些民眾喜歡按摩放鬆,甚至喜歡愈痛愈好,她提醒按摩過程中,微微的脹痛感可以,切勿過度刺激肌肉,恐引發肌肉發炎,還有懷孕的人也需留意特殊部位無法按壓。至於失眠,可搭配助眠中藥材如珍珠粉、酸棗仁、遠志等;食療上依患者失眠情形調理,例如火氣大,食用白木耳蓮子湯,氣血虛,可食用桂圓紅棗茶。另外老花眼因為與肝腎有關,在藥材選擇上以補肝腎和氣血為主,例如熟地、山藥、枸杞和菊花等。羅珮琳說,有些患者會中西藥合併使用,最好與醫師討論藥物,切勿任意停藥,避免中藥的成效不佳。另外民眾也可以在家做簡易穴道按摩,一穴道按壓5下,一下按壓3秒,完成一循環,逐步舒緩熟齡毛病。失眠穴道:1.安眠一:耳垂後與頭部相連處有一個凹槽稱「翳風穴」。耳朵後方有一個半圓形的乳突狀骨,乳突骨的下方則是翳明穴,在翳風穴與翳明穴做一條連線,連線的中點是安眠一。2.安眠二:從「翳明穴」往「風池穴」做一條連線,連線的中點是安眠二。3.神門穴:將手腕的橫紋分為六等分,由小指側計算1/6處就是神門穴,神門穴剛好在肌腱的凹陷處。老花眼穴道:1.睛明穴:兩眼的眼內角與眼眶交界處。2.攢竹穴:左右眉頭內側凹陷處。3.絲竹空穴:在眉梢凹陷處。肩頸痠痛穴道:1.風池穴:頸部兩條大筋外緣陷窩中。2.肩井穴:肩外側緣和大椎穴之中間點,左右各一。3.曲垣穴:背部左右肩胛骨內上側。 【熟齡健康精選延伸閱讀↘↘↘】。黃心娣保養由內而外、穴道按摩藥膳調理不馬虎。防疫在家免焦慮 中醫師:按摩穴道鎮定心緒又助眠 立即加入粉絲專頁! 用橘世代的熱情彼此鼓勵打氣,展開「健康橘、好野橘、愛玩橘、好學橘」等主題,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亮麗!>>現在立即加入
-
2020-06-20 科別.耳鼻喉
四成65歲以上長者聽障 應即早治療避免社交障礙
65歲以上的長者聽力障礙高達40%,弘道老人福利基金會與亞洲大學聽語系今天到田中頂潭社區為長輩進行聽力篩檢,亞洲大學聽語系系主任盛華表示,老人家的聽力障礙會讓他們和別人溝通容易有障礙,甚至造成他們走不出去,所以及早發現聽力問題,才能提早治療,避免影響其社交活動。「阿嬤,阿嬤」無論志工叫得再大聲,阿嬤還是頭也不回地往前走,頂潭社區理事長蕭萬福說,這種情況可說是社區中日常,也是長輩們嚴重的聽力危機。弘道老人福利基金會田中志工站關懷的83歲林阿公也是多年前就有退化和重聽情形,因為和人溝通較吃力,參加社區活動時都很困擾,林阿公說,因為連接電話都聽不到,所以現在只要電話響,他就把電話拿起再掛掉,親友就會知道他在家,不過後來他也學會自己按摩耳朵來延緩聽力減退。根據PSA華科事業群慈善基金會2019年的聽力篩檢報告顯示,65歲以上的長者失能性聽損盛行率高達40%,不但會造成長輩產生溝通困難問題,老人家更會有孤獨、憂鬱、缺乏安全感,甚至會提高失智症罹患率。弘道老人福利基金會在華科慈善基金會公益支持與亞洲大學聽語系協助下,今天除了在頂潭社區幫長輩做聽力篩檢,結果現場九成長輩有聽損問題,活動也透過互動和講座方式,希望能協助輕中度聽力損失的長輩即早就醫,並勸長輩不能忽視聽力問題,因為只要正確的耳朵清潔觀念、降低長期曝露在噪音中、睡眠充足、避免過勞、每年定期接受聽力篩檢即可預防聽損。弘道老人福利基金會彰化服務處處長施淑莉也提醒,若發現家中長輩常講話很大聲、電話響了很久都不接或看電視音量調很大聲等,都可能潛藏聽力損失危機,可協助長輩就醫,並配戴適合的助聽輔具,才能避免長輩因聽力障礙的疏離感。
-
2020-06-19 科別.耳鼻喉
愛用棉花棒掏耳朵? 力道沒控制嚴重恐致失聰
有些人喜歡用棉花棒掏耳朵,享受酥麻略痛的感覺,不過,國泰醫院耳鼻喉科主治醫師王文弘指出,耳道具有天然保護功能,即使洗澡或游泳後耳道潮溼,也不可用棉花棒,一旦施力不慎,就可能引發感染,甚至耳膜破裂。24歲劉小姐平常習慣用棉花棒清潔耳朵,日前耳內疼痛,並未就醫,持續2個月後,開始出現聽力障礙和耳鳴,才趕緊去醫院檢查,確診為耳膜穿孔,必須手術修補。王文弘指出,耳膜又稱為耳鏡,是聽覺傳導的門戶,常因感染發炎、外傷而破損,若傷口沒有癒合又反覆的發炎,就會使中耳的聽小骨腐蝕及內耳的器官提早退化,產生聽不清楚、耳鳴或眩暈。在治療上,傳統手術必須全身麻醉,從耳後切開修補,患者需剃頭髮,還要在耳朵後面切出近6公分的傷口,劉小姐無法接受外型變醜,在醫師建議下,接受微創耳膜修補,無需剃髮及全身麻醉。王文弘進一步解釋,傳統慢性中耳炎手術皮膚傷口較大,經由耳後切開皮膚,取一片筋膜後,再從外耳道皮膚進入中耳空腔,以筋膜覆蓋耳膜破洞的地方。術後需用止血泡棉填充外耳道,用彈性紗捲加壓傷口3日,病患需住院3至7天。至於經耳道的中耳炎微創顯微門診手術,不需住院也不需要全身麻醉。作法為先在耳軟骨上做約1公分的傷口,取下1片軟骨,依據破洞大小將軟骨修補成形,然後再經由耳道,將軟骨卡在耳膜破洞的地方,最後用2、3片止血泡棉外固定。王文弘說,臨床經驗發現,經耳道方式慢性中耳炎微創顯微門診手術的成功率目前可達到9成,術中固定頭部,一般只需局部麻醉,手術施行時間約30至50分鐘,病患接受度及滿意度都相當的高。如果患者個性容易緊張,就需全身麻醉。另外,當外耳道過於彎曲狹窄或是慢性中耳炎合併有乳突骨病變的病人,就不適用這種微創顯微手術治療。(圖文授權提供/NOW健康)延伸閱讀: 耳鳴是身體在求救! 3種疾病徵兆你不應忽視 耳朵突然聽不到? 恐與日常這3原因脫離不了關係 包皮割不割攸關性福健康 拯救那話兒不應避諱 水果不僅提供營養還能增加幸福感 你今天吃了嗎?
-
2020-06-18 科別.骨科.復健
辦公室運動 久坐族伸展筋骨
上班族經常久坐,但長時間維持同一姿勢,易造成肩頸痠痛、肌力不足,腰圍與臀圍也易變大,體脂過高,對健康不利;衛福部草屯療養院推「辦公室也可以做運動」,找專家開課,教導室內可進行的「肩頸脊椎肌群伸展運動」。草屯療養院指出,尤其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間為保持安全社交距離,民眾減少去健身房或戶外運動頻率,但待在家中或辦公室時間變多,壓力加上久坐,對健康並非好事,因此請健身團隊開課推動「辦公室運動」。其中「肩頸脊椎肌群伸展運動」,伸展肩頸、胸椎、腰椎肌群,增加肩關節活動範圍,減少上下背疼痛感;「斜方肌伸展」是一手勾著辦公椅一端,一手放耳朵上方,將頭部往側或前方輕拉,另再將雙手置於頭部後側,將頭部下壓,手肘互相靠近。「脊柱伸展」、「脊柱扭轉」是將雙手輕拉椅子後側,讓身體抬頭挺胸,隨後雙手逐漸向地面伸展,撐地後停留數秒。單手扶住椅背後側,側轉45度。「後側鏈伸展」、「前測鏈伸展」,透過站立後往前伸展雙手觸地數秒,或雙手扶椅背慢慢向後伸展,立姿雙手併攏向上伸展。草療職能治療科主任李慧玲表示,民眾可以依個別狀況,利用短短10分鐘空檔活動,每天固定幾分鐘練習辦公室運動,可以達一定運動效果,還可降低三高風險、增強體力、預防身體老化、改善情緒,並且增加工作效率。草療院長藍祚鴻提醒,「防疫新生活」要養成良好生活習慣,睡眠充足及保持營養均衡,維持適度運動、身心健康,免疫系統正常運作才能預防疾病。
-
2020-06-17 新聞.健康知識+
戶外活動慎防熱傷害 「防曬5招」讓你開心出遊!
近年夏季氣候高溫炎熱,有些地方白天最高氣溫高達36度!若在戶外悶熱環境活動長時間活動,且運動導致大量流汗後,如果忘記補充水分,即可能造成脫水。除應避免於上午10點至下午2點或天氣炎熱的時間外出,戶外活動應作好預防熱傷害保護措施,戴寬邊帽及太陽眼鏡、穿著涼爽透氣之衣物、注意防曬、於陰涼處活動以減少太陽直曬時間、增加休息次數、定時飲用白開水等。國民健康署王英偉署長提醒牢記預防熱傷害的從頭到腳5裝備:「寬邊帽、太陽眼鏡、涼爽透氣之衣物、擦防曬乳、尋找蔭涼處」。預防熱傷害從頭到腳防曬5招國民健康署提醒運用5裝備預防熱傷害。1.寬邊帽或陽傘:利用可防紫外線之寬邊帽或陽傘避免陽光直射臉、耳朵及脖子。2.太陽眼鏡:選擇檢驗合格的太陽眼鏡保護眼睛,並挑選可遮擋眼睛周圍及適合臉型的款式,且注意鏡片破碎的安全性。3.涼爽透氣之衣物:可考慮舒適的棉質衣服,或是能保護皮膚不受紫外線照射的功能性衣服,且於運動後更換乾爽的衣服以維持良好的防護功能。4.擦防曬乳:外出前30分鐘建議使用防水且SPF30以上之防曬乳,並每2小時補充1次,可將防曬乳作為每天早晨保護的一部分;保存時應避免放置於過熱之處以免變質,若為敏感性肌膚可選擇標記有敏感性肌膚使用或無香味之產品。5.尋找蔭涼處及補充水分:外出時盡可能行走於通風蔭涼處,如:樹蔭步道、騎樓或建築物下,避免太陽直曬,並自備水瓶定時喝水,養成每天至少2,000㏄白開水的好習慣。 國健署提醒多多運用防曬5招:「寬邊帽、太陽眼鏡、涼爽透氣之衣物、擦防曬乳、尋找蔭涼處」,在享受盛夏時光同時也能預防熱傷害。如發現自己或家人身體疑似出現熱傷害徵兆時,如體溫升高、皮膚乾熱變紅、心跳加速,嚴重者會出現無法流汗、頭痛、頭暈、噁心、嘔吐,甚至神智混亂、抽筋、昏迷等症狀,務必迅速離開高溫的環境、設法降低體溫(如鬆脫衣物、用水擦拭身體或搧風等)、提供加少許鹽的冷開水或稀釋的電解質飲料,並以最快的速度就醫。原文引用自:國民健康署
-
2020-06-14 橘世代.時尚橘
米可白「黑肉底」竟變白了 ,日灌3000cc水助排毒
藝人米可白從兒童台「葡萄姊姊」出道,歷經節目通告咖到主演8 點檔,成功轉型為演員,全力打拚事業、增加實力外,健康「本錢」也兼顧,她分享保養秘訣,就是多喝水,一天可以喝到3000cc的水,拒喝手搖飲。米可白近期主演台視8 點擋「生生世世」,戲裡演出助產士,戲外也重視身體健康,透露之前因熬夜拍戲壓力大,每到晚上10點,皮膚就會過敏發紅起疹子,耳朵紅、耳鳴,渾身就像泡過溫泉一般,除了盡量在晚上11點上床睡覺外,也因「頸椎長骨刺」無法做刺激性運動,只能透過放鬆舒壓、喝大量的水排毒,情況才好轉。她平日口味偏淡,原本不太能吃辣,後來因為和方文琳一起拍戲,聽對方建議吃點辣,對身體代謝有幫助,於是她嘗試吃辣,現在竟然也漸漸喜歡上辣味,至於保健食品,除了吃保肝藥、人蔘片,偶爾想調身體時才會喝中藥補身。米可白對於臉部皮膚保養也有獨到之處,自19歲起會化妝後,就不再使用洗面乳,每天早晚、工作結束,卸完妝,拿化妝棉沾化妝水或清水拍一拍就好,皮膚從未出過狀況,光滑無暇,她笑:「以前是『黑肉底』啊,現在不知道為什麼變白了,年紀到了吧。」【台灣女星都是這樣保養!↘↘↘】。這樣做年輕10歲!賴雅妍獨門保 養,把握喝 水黃金時間。年過四十仍青春 Gigi:每天攝取大量蔬菜還愛吃蒜 立即加入粉絲專頁! 用橘世代的熱情彼此鼓勵打氣,展開「健康橘、好野橘、愛玩橘、好學橘」等主題,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亮麗!>>現在立即加入
-
2020-06-13 橘世代.健康橘
遺物整理師廖心筠:留下回憶就夠了,空間留給活著的人。
當至親離世,留下來的東西,每一件都化身為他,讓我們痛得無法面對。要如何開始整理,如何把空間留給生者、把祝福送給亡者?遺物整理師廖心筠走進無數的家,在往生者留在這個世界最後的物品間,聽到看到感受到屬於這個家的傷心、寂寞與故事。表面上是整理遺物,實際上卻在撫慰家屬,找到另一種思念摯愛的方法。滿滿遺物 傳達往生者想說的事廖心筠接過事隔最久的遺物整理案子是10年。委託人是亡者的女兒,過去10年都沒有勇氣踏進媽媽的家。整理塵封超過10年的舊物,廖心筠印象最深刻的是,小小屋子裡有5個衣櫃,滿滿的衣服,奇怪的是,多數衣服連吊牌都未拆。「她真的很愛亂買!」女兒見狀氣憤地說,並娓娓道來自己的故事。媽媽是小三,不孕的媽媽為了留住爸爸,收養了她和姊姊,但是爸爸依舊不歸,失落傷心的媽媽會打女兒出氣,有次打耳光出手太重,她有隻耳朵從此聽不清楚。從小覺得家裡沒有愛,讓她和姊姊都在18歲就離家北上自立,不再回家。即便如此,她們依然每個月寄生活費給媽媽,沒想到媽媽竟然拿來買根本不穿的衣服!接著,她們在衣櫃裡發現好多乾淨的少女及男性內褲。愈整理,媽媽生前的生活愈清晰:原來媽媽一直在等待,等先生、等女兒回家,準備好足夠的貼身衣物,希望家人只要直接回來就好,什麼行李都不用帶。但是沒有任何人回來,寂寞的媽媽開始逛街,和櫃姐聊天,買了大量用不到的衣服和鞋子。最後,他們打開媽媽的化妝台抽屜,看見一張泛黃的全家福照片。女兒一陣鼻酸,眼淚掉了下來:「原來媽媽那麼寂寞、那麼想念我們!」清完媽媽的家,女兒了解了媽媽生前想要表達卻始終沒有機會說的情感,她原諒了媽媽,也從那個不被愛的角色中走出來。廖心筠說,她是遺物的送行者,透過亡者留下的東西,找到他想要表達的訊息。只留回憶 把空間留給活著的人另一戶人家,則是因為爸爸車禍驟逝後陷入悲傷,覺得任何東西都和爸爸有關、都不能丟,兩年下來,家裡每間房間都成了倉庫,連睡覺的地方都沒有。當天清出了好多垃圾,整理到爸爸房間時,發現抽屜有包車禍現場的證物,裝著爸爸的證件、錢包及鑰匙,原本勉強振作的一家人,看見證物後想起當時情境,又陷入愁雲慘霧中。廖心筠在全家人面前將那包證物撕掉:「爸爸已經離開了,不會再回來了!就算他再回來,他回到你心裡、你夢裡,也用不到這些東西。」整理完後,哥哥擁有了一間自己的房間,並且在書桌上放了一張照片,是姊姊還是個小寶寶時,爸爸抱著她的照片。大家看見清出來的空間,以及那張可以想念爸爸的照片都覺得好感動。「留下回憶就夠了,空間留給活著的人。」這是廖心筠常常對案主說的話。幾年前,她整理外公的遺物,只留下了一本日文古書,以及外公的老花眼鏡,「因為那是開啟我對外公回憶的按鈕。」拋開糾結 徹底放下對物的執著另一個案主是個失去媽媽的女孩。她帶著媽媽的遺物離開原來的家,搬家時貨運不小心將媽媽生前很珍愛的烤箱摔壞,看著無法修理的烤箱,嗚嗚嗚地哭到停不下來,她問廖心筠:「怎麼辦?這是媽媽很重要的東西。」廖心筠跟她說,烤箱是媽媽的,媽媽過世了上天堂了,烤箱壞掉了也會跟著主人去天堂。接著,廖心筠用媽媽的語氣,傳了一則訊息給女孩:「女兒,烤箱我已經收到,雖然門壞掉了,但是在天國還是可以用的。」女孩破涕為笑,跟廖心筠說謝謝。從事遺物整理師的工作超過8年,對廖心筠來說,最難的從來不是整理技巧,而是理解與溝通。理解這個人的生命全貌,以做出比較好的判斷;溝通「物品使用過的軌跡不代表這個人」這件事。在亡者留在世間最後的物品裡,有著他們想要傳遞給至親的訊息,廖心筠就是那個在人間的轉譯者。【何謂遺物整理師?】遺物整理師,顧名思義是受到家屬邀請,整理已經離世的人留在世間的遺物的職業。這個職業在日本與韓國行之有年,在台灣需求卻很少被提及。一直到8年前,廖心筠在協助一位案主整理完屋子後,案主邀請她整理離世的媽媽的房子,開始了廖心筠的遺物整理生涯。廖心筠是目前台灣做最久,也是唯一搜尋得到的遺物整理師。這個職業在國內並無核可單位或是證照資格,只要案主有需求,而收納師也願意到府整理,都可以稱之為遺物整理師。【只留下最有意義的 3步驟清空裝滿傷痛屋子】廖心筠分享,在她的經驗裡,至親過世至少半年後才有辦法從傷痛走出,有能力整理遺物。她提醒,整理遺物就像剝洋蔥,一層一層慢慢來、不要急,有些東西或許你現在仍無法割捨,不要勉強自己,先用箱子留著,過陣子再拿出來整理,或許會有不同的決定。著手整理遺物,可以分成3個步驟:1.先丟掉無關緊要的、已經壞掉的物品:發霉的食物、壞掉的鞋子、過期的洗髮精等垃圾類。2.清空大型家電、家具:抽屜已壞的書桌,陳年的冰箱、電視等。即便物品仍可用,廖心筠還是建議送人或是捐贈,一來避免觸景傷情,二來也不會因為勉強使用和原來家中擺飾格格不入。3.回憶類物品:像是相片、卡片、小紀念品等。這類物品整理起來最耗時,她建議只留下最有意義的,能夠開啟你對亡者回憶的按鈕的紀念物即可。 立即加入橘世代 50歲後的你想要怎麼樣的人生?還在煩惱退休、健康、生活嗎?加入「橘世代」找出屬於自己的老後生活,從現在開始為你自己的人生而活!>>現在立即加入
-
2020-06-09 養生.運動天地
上班久坐不利健康 草療開課健身推「辦公室運動」
上班辦公難免久坐,但長時間坐著維持同一姿勢太久,易造成肩頸酸痛及肌力不足,腰圍臀圍也會變大、體脂過高,對健康不利;衛福部草屯療養院以「辦公室也可以做運動」為主題找專家開課,教導在室內進行「肩頸脊椎肌群伸展運動」。草屯療養院指出,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為保持安全社交距離,並減少與人接觸,民眾減少去健身房,甚至戶外運動的頻率,待在家中或辦公室的時間變多,但防疫壓力加上久坐,對健康並非好事,因此請專業健身團隊開課推「辦公室運動」。草屯療養院職能治療科,辦公室工作久坐恐致腰圍臀圍變大、體脂過高,同一姿勢太久則易造成腰部及肩頸痠痛、僵硬,而坐姿不良更是導致腰椎、頸椎壓迫神經的主要原因,因此應避免久坐,就算在室內也該定時起身動一動。「CROSSFIT UltiLife」健身團隊因此指導醫院員工進行「肩頸脊椎肌群伸展運動」,透過「斜方肌伸展」、「脊柱伸展」、「脊柱扭轉」、「後側鏈伸展」、「前測鏈伸展」等運動,伸展肩頸、胸椎、腰椎肌群,增加肩關節活動範圍,減少上下背疼痛感。而「斜方肌伸展」就是,一手勾著辦公椅的一端,一手放耳朵上方,將頭部往側或前方輕拉。雙手置於頭部後側,將頭部下壓,手肘互相靠近。「脊柱伸展」、「脊柱扭轉」則是將雙手輕拉椅子後側,讓身體抬頭挺胸,後雙手逐漸向地面伸展,撐地後停留數秒。單手扶住椅背後側,側轉45度。「後側鏈伸展」、「前測鏈伸展」,透過站立後往前伸展雙手觸地,維持數秒,或雙手扶椅背,慢慢向後伸展。立姿雙手併攏向上伸展。草療職能治療科主任李慧玲表示,民眾可依個別狀況在辦公之餘,利用短短10分鐘空檔活動,每天固定幾分鐘練習辦公室運動,能有效率達到一定的運動效果,還可降低三高風險、增強體力、預防身體老化、改善情緒,並增加工作效率。草療院長藍祚鴻則表示,「防疫新生活」期間更要養成良好生活習慣,睡眠充足及保持營養均衡,並維持適度運動及身心健康,讓體內免疫系統正常運作,才能預防疾病,因此鼓勵民眾多運動強身防疫,促進身體循環,增加自我免疫力。
-
2020-06-07 科別.耳鼻喉
狂倒吸鼻涕不擤出來? 過來人曝超恐怖下場
感冒狂倒吸鼻涕?當心中耳內嚴重積水!一名年輕貌美的化妝品櫃姐,某次罹患重感冒,不僅發燒、頭痛、狂流鼻涕,還伴隨耳鳴、耳悶塞甚至是腫脹,沒想到感冒痊癒後,耳鳴狀況卻未解除,反而越來越嚴重,就醫發現竟是鼻涕堆積在中耳腔及耳咽管所致!原來這名櫃姐為了維持專業形象,即使感冒也盡量不在客人面前擤鼻涕,因此常常「倒吸」回鼻子,導致鼻涕、痰、鼻水都積在耳朵,耗費不少治療時間。對此,資深耳鼻喉科醫師李宏信表示,許多人只要流鼻涕或鼻塞時,就會下意識地想要吸鼻子,造成鼻涕卡在裡面無法排出。特別是鼻過敏患者,發作時耳咽管內的黏膜較為腫脹,若頻繁地倒吸鼻涕,更容易堆積在鼻竇裡面形成負壓,使鼻涕難以往下排出,長久下來會導致鼻竇炎,可能還會積在耳朵引發內耳炎造成耳鳴,若不及早治療,除了影響生活品質,治療相當費時,鼻炎難以痊癒會帶來更大的傷害,因此若有鼻炎,應盡快治療才不易引發慢性鼻病、鼻竇炎、咽喉炎、甚至氣喘等併發症。 此外,40歲以上的中老年人也要注意耳鳴現象,當年齡漸長,耳朵也會老化,若加上長期大魚大肉,膽固醇、血脂肪沉積在血管內,就會導致局部缺血、組織壞死,引發內耳血管循環不良、內耳神經萎縮等病變而形成耳鳴、暈眩與重聽等病症。不積極治療會讓耳鳴的聲音越來越大或變尖銳,頻率變得密集,甚至發作時間變長,令人難以忍受,最糟糕的狀況可能是喪失聽力。李宏信說明,耳鳴的臨床治療上,會以促進血液循環的藥物,來增加內耳細小血管的血流供應,長期治療則要以神經滋養、血管擴張等藥物為主。耳鳴患者的日常生活一定是不勝其擾,若想遠離耳鳴,除了把握治療黃金期,也應耐心按時服藥。初期耳鳴發作僅需多休息或服用對症之藥物可快速痊癒,若耳鳴症狀已持續6個月以上,建議配合醫囑,服用清血管藥物和神經營養劑3至6個月,病情就可達到改善;而重度耳鳴患者,則應耐心服藥1至2年,才能獲得較好的治療效果。併有慢性病的耳鳴患者,平時應控制好三高(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才不會造成內耳組織病變,影響耳鳴的病情及治療成效。值得注意的是,由於兒童的耳咽管較平,分泌物較不易往下流出,家醫科醫師李政道特別提醒家長,兒童如有流鼻涕情形,須更加注意,可利用吸鼻涕機器輔助,以免鼻涕倒流引發鼻竇炎及內耳病變而形成耳鳴。至於一般耳鳴患者,生活上要盡量避免過度疲勞及焦慮,並配合清淡飲食,慎防內耳血管阻塞硬化,有良好的生活習慣,耳鳴自然就會痊癒。(圖文授權提供/NOW健康)延伸閱讀: 天氣忽冷忽熱最容易感冒! 藥師獨授7招照顧秘方更快好 打噴嚏、流鼻水是過敏還是感冒? 教你用2線索簡單分辨
-
2020-06-02 科別.皮膚
年過40散發濃濃老人味?洗澡時這2個地方別忘記用力搓
「爺爺每次從我身旁走過去,就飄來一陣臭味,不知道該不該跟他說?」老人家身上那股味道,究竟要如何改善呢?「家有一老如有一寶」,但「老人臭」的問題卻困擾很多家庭成員,這有辦法解決嗎?老人臭並非每位老人家都會發生,因人而異。新竹馬偕醫院皮膚科主治醫師李幼華分析指出,老化是造成老人臭發生的主因,人從40歲後,皮脂腺功能退化、不平衡,四肢和軀幹的皮膚出油量減少,皮膚乾澀,臉部和胸前等部位的皮脂腺卻大量分泌,導致皮脂腺中有某種脂肪酸與過氧化脂質結合成「2-nonenal」物質,形成一股油膩味,是導致老人臭的主因。男女都可能發生老人臭,尤其50、60歲之後更明顯。有些老人家的衛生習慣不好,不愛洗澡,覺得自己沒出門,沒流什麼汗,就不洗澡,因此累積異味;而老人的皮膚角質代謝差,易在腳底或手肘部位角質增生,形成厚皮,如果沒有適度清潔就易散發臭味,若受到黴菌感染,合併香港腳更臭。此外,老人家的腸胃功能退化,如果不注重飲食,消化不良或排便不暢,或睡眠不足、火氣大,一開口就會散出臭味;其免疫力較弱,罹患代謝疾病的機率高,或是糖尿病患因末稍血液循環不好,血路不通,傷口難以痊癒,就可能因照顧不當而化膿潰爛,散出「腐臭味」。李幼華指出,老人臭的主要原因,以「油脂分泌」異常為大宗,因此,在皮脂腺會分泌大量油脂的臉部、額頭、頭皮和胸前等部分,更容易產生異味。分泌油性液體的頂漿腺(apocrine)分布在耳朵前後,也容易產生氣味,加上大多數人常常忘記清洗這個地方,耳後臭味也形成老人臭較明顯之處。體臭與飲食有關,研究顯示,常吃動物性蛋白質或脂質食物較易散發體臭,如果在老人家身上就形成老人臭。李幼華說,肉類和起司等乳製品食物,含有動物性蛋白質,會導致皮脂腺分泌更為活躍,以致於有人說吃肉的人較易有體味,就是這個原因。而部分油炸物以氫化油烹調,形成氫化脂肪,是人體難以代謝的物質,囤積在體內易造成荷爾蒙失調,讓油脂分泌變得異常,因此,少吃油炸物,也是減少體臭的方法。平日除注意健康飲食,多吃蔬菜水果,其中的抗氧化成分有助延緩老化;同時要注意適度的清潔和保養,留意身體健康,因為身體的異味可能自己聞不出來,如果有人提醒就要注意是否有疾病產生,不要充耳不聞、視而不見;更要注意睡眠品質,除了早睡早起,並要睡足7小時,讓身體有充分休息和修復,能有效避免老人臭上身。延伸閱讀: 臭襪子洗過仍有味道? 這樣洗才能保持彈性又不臭 天天刷牙還是有口臭? 日常6原因都會造成你口氣差
-
2020-05-28 新聞.生命智慧
父親的眼淚
母親因腦梗死住院,去的時候已呈昏迷狀態。醫生看父親上了年紀,就對父親隱瞞了母親的病情,直接把母親的病危通知書給了我們兄弟倆。父親從醫生的行為中隱約感到有些不對勁兒,就纏著醫生詢問,並反覆向醫生保證,他能夠承受一切結果。那天中午,也許醫生剛好遇到什麼急事,就徑直跟我們兄弟倆說起母親的病情,當時父親離我們只有幾步遠。他支棱著耳朵幾步躥了過來,瞪大眼睛牢牢地盯住醫生,醫生想收口也來不及,只好實話實說。聽到醫生說母親可能時日無多時,父親的身子哧溜一下就歪斜了下去,幸虧我和哥哥眼疾手快,將他攔腰抱住,扶著他就近坐在走廊的病床上。護士很快拿來了生理鹽水。父親喝了幾口生理鹽水,我們以為他緩過勁兒來了。沒想到父親突然猛號一聲,像受傷的狼一樣哭號起來,聲音之大讓旁邊的人吃了一驚。父親的眼淚也如潰堤的河水,洶湧奔騰,在滿是皺紋的臉上肆意流淌,順著下巴吧嗒吧嗒地往地上掉。父親哭得癱倒在病床上,好像要休克過去。突然,他又猛地爬起來,拉住路過的一個醫生的袖子哀求道:「醫生,醫生,求求你救救她。」那份急切宛如溺水的人抓到最後一根救命的稻草,好像一鬆手,所有的希望都將隨之消失。哭號一陣之後,父親的聲音逐漸弱下去,但眼淚還是在臉上縱橫奔流。那天,我真切地感受到什麼叫「男兒有淚不輕彈,只是未到傷心處」,我看到父親剛強的外表之下那顆滿懷柔情而又脆弱的心。後來,母親經過治療,終於掙脫了死神的魔爪。父親的眼淚絲毫沒有影響他在我們心目中的形象,反倒拉近了我們和他的距離。那以後的日子裡,溝壑不再橫在我們兄弟和父親之間,家庭的溫馨環繞著一家人。在經歷了許多風雨後,我終於理解了「無情未必真豪傑,憐子如何不丈夫」這句話。(本文摘錄自2020年出版《讀者》五月號)
-
2020-05-26 橘世代.好學橘
勇敢追夢不會晚!60歲,移居金門「開間書店」送自己
本來是家庭主婦的林秀惠,在2018年60歲那年,送給自己一個大禮物,從台灣飛到金門開書店,雖然在金門開「舊事書坊」書店已1年多,但她笑笑地說,終於實現多年來的夢想,雖然沒有賺到錢,倒是賺到很多朋友。「我喜歡看書,很愛亂寫,長久以來的夢想就是想開書店,開一家純粹的書店..」林秀惠談起書店,總是眼神散發著光芒,對她而言,這家書店除是她長久的夢想,也是她激勵老公的「藥引」。林秀惠說,她的先生是職業軍人,退休後某天在家裡出了意外,從樓上摔下來顱內出血,耳朵因此失聰,個性變得很封閉,不喜歡與人交往,為讓先生學會獨立,她遠離家鄉,選擇到金門來圓夢。因為女兒在金門大學唸書,林秀惠常常聽她抱怨金門沒有書店,加上先生以前老愛分享昔日在金門當兵的過往,林秀惠毅然決然從南投到金門逐夢,她說,剛開始先生不太贊成,很擔心開店很「燒錢」,但她用客人「口碑」向先生證明,自己當初的決定沒有錯。先生後來也知道她的用心,告訴她,他是軍人,會自己站起來!「舊事書坊」裡面除有暢銷書還有2千多本的二手書,林秀惠說,「希望二手書有生命在」,所以店內的二手書都免費出借,也因為這樣,很多朋友都會偷偷把書捐給她,甚至有時候門口常會出現一堆書,讓她直說「金門人真的很可愛!」店內除書外,還兼賣簡餐,但都是限量的無菜單料理,煮的一手好菜的林秀惠說,「自己只是很愛煮,對味道的靈敏度很高」,林秀惠鼓勵大家要吃食物的原形與原味,所以她的餐沒有過度的調味,都是「簡單的味道」,就是這份對烹調的堅持,讓她開店至今不但沒賺錢,反而還燒錢燒了快80萬。每到用餐時間,店內總是坐得滿滿的,還有不少人早早預訂便當,就是希望能吃到林秀惠的好手藝,消費客群以公教、藝文人士居多,很多從台灣過來金門工作或唸書的人,都愛聚在這裡打屁聊天,這裡儼然成為他們的中繼站,大家都把這當第二個家。林秀惠說,她最早是從先生講的故事中認識金門,當時的她覺得先生講的,都是天方夜譚、奇奇怪怪的,但她來到金門後,就很喜歡金門,喜愛建築的她,更是徹底愛上金門的老房子與碉堡,現在只要放假,她就是穿街走巷拍歷史建築,也打算籌設「金門說故事協會」,把屬於金門的故事蒐集記錄下來。【熟齡精選延伸閱讀↘↘↘】。用手沖咖啡傳遞家的溫度,直到生命最後一刻。寄情書海不畏苦!賣房借款只為「生活再忙也要讀書」 立即加入粉絲專頁! 用橘世代的熱情彼此鼓勵打氣,展開「健康橘、好野橘、愛玩橘、好學橘」等主題,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亮麗!>>現在立即加入
-
2020-05-25 科別.腦部.神經
這種發燒會傷害腦部!致命腦膜炎,早期症狀像流感
過去你可能會聽長輩說過,某個街坊鄰居的小孩發燒之後,就「燒壞腦袋」,從此智力停留在四五歲,或是有些地方動的不好!遇過這些狀況後,大家聽到「發燒」總會很緊張。然而,其實問題不是那個燒直接把腦袋燒到壞掉,而是造成發燒的原因 – 通常是「細菌」、「病毒」、或「黴菌」的感染,讓環繞著腦部組織和脊髓組織的「腦膜」發炎感染,我們今天就來看看「腦膜炎」。腦膜是包覆腦組織與脊髓的細緻構造,腦膜炎則代表腦膜受到細菌、病毒侵犯而感染發炎。腦膜炎容易發生於年紀很小(小於5歲)的小孩身上,十幾歲的青少年到25歲以前的年輕人也會,再來就是超過60歲以上的長者。如果本身有些慢性病,免疫功能不全,或是沒有脾臟(像是曾經車禍脾臟破裂出血而移除脾臟者),也比較容易罹患腦膜炎。(關於腦膜,可以看「顱內出血有四種,每一種都很要命」這篇,了解腦膜分層與不同的顱內出血)病毒感染造成的腦膜炎比較常見,但通常比較沒有細菌性腦膜炎那麼嚴重。我們常聽到的「腸病毒」可能導致腦膜炎,另外,單純皰疹病毒、腮腺炎病毒也是可能的致病病毒。 細菌性的腦膜炎是很嚴重的,如果沒有及時治療,可能幾天內患者就死亡了。通常是細菌跑進血液裡,然後侵犯腦部和脊髓導致細菌性腦膜炎。耳朵或鼻竇的感染則會讓細菌直接侵犯腦膜引發感染。以下三個細菌一定要認識:● 肺炎鏈球菌(Streptococcus pneumoniae)● 腦膜炎雙球菌(Neisseria meningitidis)● B型流感嗜血桿菌(Haemophilus influenzae type B)b型流感嗜血桿菌曾經是小孩細菌性腦膜炎的最常見原因,現在小嬰兒有接受疫苗注射後,罹患這種腦膜炎的機會就大幅減少。腦膜炎的早期症狀和流感很像,患者可能會突然發高燒,頸部變得僵硬,如果已經是能表達的年紀,會抱怨頭非常痛,且與過去的頭痛感覺不同、伴隨噁心嘔吐,變得對光敏感,沒辦法專心,意識變得模糊或混亂,或根本很嗜睡,幾乎難以被旁人叫醒,食慾變得很差,有這些狀況一定要非常小心,趕緊就醫。接下來我們專門來看看腦膜炎雙球菌(Neisseria meningitidis)的感染,這個腦膜炎會很嚴重,即使接受治療,每一百個患者中還是有10到15人會因此死亡,很容易影響十幾歲的青少年。近年來美國大專學校有幾次的疫情爆發。有些患者即使後來康復,仍留有永久性的神經損傷,腦部受損、耳朵聽不到、肢體動作變差。腦膜炎雙球菌平常會出現在哪呢?其實有些人是腦膜炎雙球菌的健康帶原者,鼻腔、喉嚨裡就長著腦膜炎雙球菌,但不會造成這個人有什麼症狀,這些沒有症狀的帶原者可以透過呼吸道的分泌物和口水來傳播細菌給他人。腦膜炎雙球菌會通常會需要較親密和長時間的接觸,像是親吻、咳嗽、使用同一個杯子,比較容易傳播。 因此,如果處在密集的生活型態,像住在宿舍這樣的機構,會讓腦膜炎雙球菌更容易傳播,因此大學剛開始住宿的新鮮人,剛進去訓練的新兵,監獄的囚犯、長期照護中心的居住者,都屬於較容易染上腦膜炎雙球菌的族群。感染腦膜炎雙球菌後,潛伏期約為3到4天,患者會開始出現上述的腦膜炎症狀。我們可以根據抗原性和莢膜化學組成,分成腦膜炎雙球菌不同的血清型。其中六個血清型,分別是A,B,C,W,X,Y,會有造成流行感染的潛力。想要減少感染機會的話,最好要打疫苗。目前台灣有流行性腦脊髓膜炎4價結合型疫苗或4價多醣體疫苗,可以預防四個亞型(A,C,W,Y),接種疫苗的7到10天後就可以產生保護力,建議本身有脾臟缺損、補體缺損、或準備去高風險地區(非洲)旅行的話,最好要先施打疫苗。而剛提到美國的大專院校曾發生過幾次腦膜炎流行,主要是亞型B的腦膜炎雙球菌,現在美國有針對B型腦膜炎雙球菌的疫苗,台灣沒有。如果要去美國念書,年紀介於16到23歲之間,建議要到美國打疫苗。原文:
-
2020-05-25 科別.耳鼻喉
聽力受損原因有哪些?醫籲及早檢查
年紀大了,或多或少都有聽力衰退情形,如果聽力檢查測出的分貝數在25分貝以上,就已是聽力受損。25至40分貝屬於輕度聽損,一般人在輕度聽損階段較難察覺,往往會拖到中度聽損以上才做聽力檢查,時間拖久了,除了聽力變差外,要找出聽力受損的時間點、原因以及後續的治療也是難上加難。聽力治療師黃妤茜表示,聽力受損的原因不是只有先天性遺傳,後天的環境跟人為影響也會造成聽力受損。常見聽力受損的原因,包括噪音或長時間戴耳機;挖耳朵若用力不當,也有可能傷到耳膜;外力撞擊下,也很有可能會傷害到耳朵的組織;流行性腮腺炎、麻疹、感冒等疾病,都有可能侵犯腦神經,讓聽力受損;緊張、壓力過大或是睡眠不足,也是造成突發性耳聾的原因之一。老化更是聽力衰退主因,台灣的高齡人口中,三位至少有一位有退化型聽損;還有遺傳會造成聽力受損。聽力受損的檢測方式,包括耳鏡檢查,可以了解耳道耳垢過多、發炎、耳膜破洞等情況;純音聽力檢查,則是檢查受檢者純音聽力各頻率最小聽閾值,利用不同頻率的純音,檢測對聲音的敏感度,能夠正確測量聽力分貝數;而語音聽力檢查,是用於助聽器使用者的評估和復健,了解言語清晰度。此外,還有新生兒聽力篩檢,則是因為嬰幼兒無法表達,所以需要做嬰幼兒專門的聽力檢查。
-
2020-05-24 新聞.私房新聞
比醫師還神?這位「醫師」讓許多醫師在診間翻白眼
全宇宙哪個醫師最強?懂得最多?答案應該是谷歌(Google)醫師,愈來愈多病人在就醫前,先上網搜尋資訊,做好功課,但這也可能讓許多醫師在診間翻白眼,甚至氣到內傷。上網搜尋 自我診斷一名復健科醫師說,最近一兩年來,診間愈來愈像是考場,而醫師就像是考生,參加一場一場考試。不少病人先在家裡做好功課、蒐集資料,一進入診間,架式十足,殺氣逼人,坐下來後,逕自從包包拿出一疊影印資料,一副「已做好準備,別呼弄我」態勢,看診期間,不斷發問、質疑,引經據典,就想考倒醫師。谷歌(Google)醫師影響深遠,對於年輕世代更是如此,堅信不已,就有16歲高中生上網搜尋資料,自覺膝蓋痛,就是髕骨軟化,進了診間,摸著膝蓋,自己就當起醫師,講了病因,及致病原因,要求接受核磁共振等高階檢查。醫師氣到翻白眼「到底誰才是醫師?」盡管有點氣,但醫師還是忍住性子,問診、觸診,講解分析可能病因,但小男生卻跳針式地重複說,「在網路搜尋關鍵字,看過文章,一定不會錯。」最後醫師使出絕招,如果真的想做核磁共振,那就得自費,要8000元。一聽到這個數字,小男生從椅子跳了起來,質問「為何要自費?我爸幫我繳了健保費,為何還要我出錢?」類似場景在診間不斷上演,傳統醫病關係也是失衡,醫師總高高在上,心情好時,就跟病人多聊兩句,要是心情不好,就懶得多說,直接開藥,病人多問幾句,就不耐煩。少部分醫師更是誇張,病人問了些問題,他頭也不抬,一手指著診間櫃上的書本說,「別問那麼多,想知道答案,就去買我的書」。有醫師則講話更酸,「你出門都不帶耳朵?」年輕世代 迷信網路隨著網路爆料管道眾多,不耐煩的醫師收斂許多,情勢彼長我消,由谷歌大神養大的網路世代們,只要在搜尋引擎打上關鍵字,就能蒐集許多資料,自己當起了醫師,到了診間,就order一些高規檢驗,指定要做哪些治療。例如,肩膀痠痛,手臂無法抬高,就說是這應該是鈣化肌腱炎,必須做「超音波導引的震波治療」,還說已經打聽好了,健保已有給付,要求醫師就這樣處理。有些病人則屬於對號入座、疑心生暗鬼類型,例如,頭痛、胸悶,上網查關鍵字,就看到「猝死」、「心肌梗塞」等新聞,心生恐懼,直覺自己快死了,得了急重症,到了診間,要求醫師安排磁震造影等高階影像檢查。醫師自嘲 快沒工作就有醫師自嘲說,谷歌醫師如此神奇,自己應該快沒工作了。患者就醫前,作好功課,擬好問題,這是一個好病人應所具備的基本條件,但請不要拿網路新聞、訊息來考醫師,要求做哪些檢查、做哪些治療。
-
2020-05-20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成大製作口罩減壓墊 連新加坡醫護都來索取
防疫期間醫護人員辛苦,特別是長時間配戴口罩,不僅臉上都是壓痕,耳朵也會疼痛,成大Maker Factory創客工廠蒐集國外「口罩減壓墊」的設計加以改良,以3D列印方式生產,提供給醫護人員使用,效果相當不錯,甚至還有新加坡的醫院來索取。目前成大Maker Factory創客工廠免費開放3D列印原始碼在官方網站上,供各地創客工廠下載,號召大家一同加入3D印製行列,協助辛苦的醫療人員度過艱辛時刻。新冠肺炎在台灣的疫情趨緩,但口罩減壓墊對於需要長期配戴口罩的醫護人員來說依然是一件非常有用的物品。為了克服產量和成本的問題,成大Maker Factory創客工廠執行長林天柱正規畫未來要開模製作。林天柱指出,口罩減壓墊在3D列印技術沒有問題,但如何增進速度有待克服。一台機台一次可列印3個口罩減壓墊,但需2個半小時的時間。然而從3月份網路表單開放填寫申請開始,短短4天全台就有100多家醫療單位登記,總需求量超過2000片,甚至還有收到從新加坡填寫來的表單。每一版的口罩減壓墊製作出來後都會先給醫護人員試用,再從醫護人員給的回饋中做改良,目前口罩減壓墊已修改過4、5個版本。最初的設計,掛勾是尖形突起,醫護人員試用之後反應使用起來有點危險,有時候還會割斷口罩綁線,而修改為圓弧形狀。寬度上也有再做調整,雖然寬度越寬越好固定,但列印製作時間就會拉長。如何減少製作時間,又能達到舒適設計,是最費心處。目前口罩減壓墊片需求仍搶手,歡迎全台創客一起加入製作行列。
-
2020-05-19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3招運動在家就可做 舒緩規律運動KO肩頸痠痛
新冠肺炎期間,部分民眾待在家上班,一位30歲的女性上班族即遇上宅在家的遠距工作,但過度使用電腦的結果,卻引起肩頸痠痛,「活力得中山脊椎外科醫院」院長楊椒喬指出,若未治療或適度運動,有可能出現頸因性的問題,輕則頭痛,重則引起頸椎退化,專業物理治療師張藝薰並示範在家就可做三招的舒緩規律運動,改善肩頸痠痛並兼顧防疫。「活力得中山脊椎外科醫院」院長楊椒喬指出,不要小看肩頸痠痛,這症狀可說是現代人的文明病,若是覺得休息就會好而忽略,長此以往,反覆出現的結果,輕則易出現頸因性頭痛,重則還會引起頸椎提早退化、頸椎椎間盤突出及頸椎骨刺增生。「活力得中山脊椎外科醫院」復健室張藝薰物理治療師指出,這起病例幸好經過楊院長建議她接受物理治療,包括,熱敷、電療及牽引等,漸漸獲得改善。因考量防疫,民眾選擇減少外出或少去健身房運動,宅在家的機會增加,張藝薰物理治療師特別示範在家就可做三招的舒緩規律運動,幫助改善肩頸痠痛,對於3C產品的高度依賴者、上班族及考生等,亦都很適用。第一招【收下巴運動】,坐椅子上,將雙手放在大腿上,兩眼平視前方,然後將整個頭往後平移,可以用手指輕微扶下巴做輔助,記住千萬不要抬頭或低頭,這樣的姿勢維持10秒後放鬆,休息20秒後再進行下一次,總共進行15次。此運動可以將椎間盤歸位,還能伸展頸部緊繃的小肌肉。第二招【聳肩運動】,坐椅子上,雙肩向上聳起靠近耳朵,維持10秒後放鬆,共做10次。此運動可改善肩頸痠痛。第三招【體側伸展運動】,將雙腳打開與肩同寬,雙手十指交叉,雙手伸直向上,掌心向左,身體彎曲向左側,維持姿勢20秒後換邊,每邊各做20次。此運動可促進肩頸周圍的血液循環。
-
2020-05-19 該看哪科.中醫精髓
改善頭痛、經痛、腸胃不適 中醫師6耳穴位教你保健操
常常和大家分享很多穴位按摩,但其實除了身體部位外,我們耳朵上的穴位也是相當豐富,透過適當的耳穴按摩也可以幫助改善不適症狀。至於要用什麼按?最簡單的方式就是運用你的雙手。在按摩的同時大家也可以摸看看耳朵有沒有哪邊出現異常疼痛或腫塊,當作一個基本的檢查方式。下面我也幫大家整理了三個常見的疾病問題,可以對照著看。1. 改善頭痛平常容易頭痛的朋友們,建議可以按壓耳神門,能鎮靜安神,另外按壓 #皮質下,也可以調節神經平衡,幫助緩解疼痛。2. 改善腸胃不適消化不良、容易脹氣的人,可以加強小腸 部位的按壓,若是排便不順容易便秘的人,則可以按壓三焦,增加腸胃蠕動。3. 改善經痛每個月容易經痛的女生們,建議按壓內生殖器、交感,在月經快來前和月經來的時候,可以加強按摩,促進血液循環,舒緩經痛。最後也再提醒大家,穴道按摩的力道因人而異,以沒有不適感為前提,不宜過度刺激,若出現破皮或紅腫疼痛等現象,請暫停按摩並就診治療。來源出處郭大維醫師粉專
-
2020-05-19 科別.骨科.復健
防疫在家上班肩頸痠痛 收下巴聳肩體側伸展運動可改善
疫情期間有些民眾得在家遠距上班,一名30歲女性上班族長期宅在家工作,過度使用電腦而引起肩頸痠痛,醫師提醒 ,若未治療或適度運動,有可能出現頸因性的問題,輕則頭痛,重則引起頸椎退化。專業物理治療師示範在家就可做 三招的舒緩規律運動,包括收下巴、聳肩、體側伸展運動,可改善肩頸痠痛並兼顧防疫。活力得中山脊椎外科醫院院長楊椒喬表示,不要小看肩頸痠痛,這症狀可說是現代人的文明病,若是覺得休息就會好而忽略,長此以往,輕則易出現頸因性頭痛,重則還會引起頸椎提早退化、頸椎椎間盤突出,及頸椎骨刺增生。後來建議這名患者接受物理治療,包括,熱敷、電療及牽引等,症狀漸漸獲得改善。物理治療師張藝薰指出,因為防疫,民眾選擇減少外出或少去健身房運動,宅在家的機會增加,建議有這類困擾的民眾,在家就可做三招的舒緩規律運動,幫助改善肩頸痠痛,對於3C產品的高度依賴者、上班族及考生等,也都很適用。第一招是「收下巴運動」,坐椅子上,將雙手放在大腿上,兩眼平視前方,然後將整個頭往後平移,可以用手指輕微扶下巴做輔助,記住千萬不要抬頭或低頭,這樣的姿勢維持10秒後放鬆,休息20秒後再進行下一次,總共進行15次。此運動可以將椎間盤歸位,還能伸展頸部緊繃的小肌肉。張藝薰說,第二招是「聳肩運動」,坐在椅子上,雙肩向上聳起靠近耳朵,維持10秒後放鬆,共做10方次;此運動可改善肩頸痠痛。第三招為「體側伸展運動」,將雙腳打開與肩同寬,雙手十指交叉,雙手伸直向上, 掌心向左,身體彎曲向左側,維持姿勢20秒後換邊,每邊各做20次;此運動可促進肩頸周圍的血液循環。
-
2020-05-18 科別.腦部.神經
遇眩暈怎處理? 記錄症狀快就醫
眩暈是神經科及一般內科門診最常見的主訴症狀之一,約佔神經科門診總人數5至15%。一般人若是出現頭昏昏、腦漲漲、不平衡感、天旋地轉、快昏倒的感覺時,大多都以為是眩暈發作了,其實這些不同的症狀,都可能代表著不同的疾病。而不同的疾病又可能分別合併噁心、嘔吐、手腳無力、頭痛頸椎痛、聽力喪失、耳鳴、耳朵悶脹感、心跳加速、血壓飆高、視力模糊、怕光怕吵等其他症狀。如何找出造成眩暈的病因,並因此對症下藥,是每位醫師的困難課題。眩暈初步分成周邊型與中樞型。常見的周邊型眩暈,包括良性陣發姿勢性眩暈(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 BPPV)、梅尼爾氏症(Menière’s disease)、前庭神經炎(Vestibular neuritis);常見的中樞型眩暈,則包括暫時性腦缺血(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中風、前庭性偏頭痛(Vestibular migraine)。兩者通常以有無聽力或耳鳴症狀作為區分,周邊型容易合併聽力喪失或耳鳴、耳悶塞感,中樞型則較少見,但這並非絕對,還是要合併所有病史與檢查結果,才能綜合判斷。每個人的平衡感,是由視覺、本體感覺、前庭系統(包括內耳和小腦)三者共同調控,若其中三者其一出了問題,便可能影響平衡,造成眩暈感。身體上很多部位出問題都會引起眩暈,所以對眩暈病人來說,最重要的檢查是詳細的病史詢問及神經學檢查,找到病因後,才能對症下藥。其他相關的檢查,包括聽力測驗、平衡測試、頸動脈超音波,只有極少部分病史及神經學檢查可疑的人,才會需要進一步接受精密的電腦斷層、核磁共振來排除腦部的病灶。一般人若遇到眩暈該如何處理?首先應仔細觀察並記錄所有症狀,包括發作時間、誘發因子、每次發作持續的時間、發作的頻率,以前有無類似情形,有無合併其他相關症狀。在眩暈發作時,應小心步伐,盡量緊靠扶手或牆壁,避免跌倒。然後盡快尋找神經內科或耳鼻喉科醫師就醫。若是已知病因造成的眩暈,則須配合醫囑,規律服藥,進行平衡復健及訓練,以期能早日脫離眩暈、回復正常生活。
-
2020-05-17 科別.精神.身心
整天心神不寧、睡不好? 3症狀是焦慮警訊
「醫生,我覺得我得了疫情焦慮症!」55歲陳太太一踏進診間就自述每天的心情隨著確診人數起伏,出門在外隨時害怕別人不戴口罩或咳嗽;頻繁的洗手噴酒精,手都脫皮了,還是忍不住一直清洗,戴口罩帶到耳朵痛也不敢脫下來。 近期更是整天心神不寧、無法專注、晚上都緊張睡不好,睡醒都全身痠痛、疲累,且常發脾氣,和先生起衝突,提不起勁去處理該做事物,只想逃避,不知該如何是好,因此求診;就醫診斷為適應性疾患伴隨焦慮症,目前門診治療中。 書田診所精神科主任醫師施佳佐表示,因新冠疫情直接或間接壓力,導致有憂鬱焦慮症狀、關係問題、經濟困擾的個案,在疫情期間明顯增加,也有部分原本已有焦慮、憂鬱、恐慌的個案,擔心疫情期間出入醫療院所感染,而未按時回診,自行減藥或停藥,導致症狀加重。 新冠疫情影響層面廣泛,施佳佐說,因疫情引起的壓力來源主要有四方向:(1)健康-擔心自己或家人得病。(2)關係-在家時間變長,原本相處問題暴露,意見相左起衝突頻率增加;為保持社交距離,外出遊玩受限,調劑及緩衝紓壓管道減少。(3)經濟-各行各業影響,收入減少。(4)對未來的不確定感-不知疫情未來走向,影響未來規劃方向,無所適從。 為此,施佳佐提到,當疫情影響到出現下列三徵兆即要注意,適時紓壓緩解,避免病情惡化,可考慮就醫: 1、超過一般預期反應的焦慮、憂鬱及身心不適感:如焦慮、憂慮、情緒起伏大、恐慌、易怒、強迫意念行為、坐立不安、無法靜止感覺浮躁或不耐煩、疲累、無法專注、肌肉緊張、睡眠障礙等。2、嚴重悲觀負面想法,甚至出現自傷自殺想法及行為。3、造成自身顯著痛苦或人際衝突、工作能力下降等。 危機可能也是轉機,施佳佐提醒,在疫情期間,有病症仍需看醫生,慢性病者不可擅自停藥,以免病情惡化;學習在家紓壓新方式;正向思考,改變看事情視角;看見自己擁有,珍惜已有,學著感恩;慎選網路資訊,多接觸正能量文章或網路視頻,對於疫情相關內容每看30分鐘就放空一下,以免大量資訊引起焦慮;盤整自己生命中重要大小事的序位,更加了解自己的內外資源及選擇,經由適當的治療及心態上的調整,才不會對生活失去方向。 延伸閱讀: 凡事「搞操煩」易致焦慮! 4典型症狀你也有嗎? 焦慮會破壞免疫力! 教你10個讓心情隨時隨地放鬆的好方法
-
2020-05-15 橘世代.時尚橘
「自助染髮」該怎麼做才不傷身,4步驟要注意!
不分年齡,大家都希望透過外觀上的變化,讓自己展現更多自信,除了化妝保養外,染髮也是直接展現自我個性的一種表現。染髮,不管是為了遮掩白頭髮,又或者是為頭髮增添色彩,許多人的染髮頻率越來越高,然而劣質的染髮劑和不正確的染髮方式,卻可能造成身體、頭髮的健康傷害,應該如何正確又安全的染髮呢?訪問專業髮型師後,有4件事情在染髮前一定要特別注意。一、選用標示明確的染髮劑慎選染髮劑,是安全染髮的首要條件。市面上琳瑯滿目的染髮劑,許多人會直接看到想要的顏色、明亮的包裝,就被吸引購買,反而忽略產品標示。市面上也有標榜植物性的染髮劑,選用時一定要看清楚成分,尤其是染髮周期性比較高的人,常常使用染髮劑,對於標示是否明確得更加注意。二、染髮前的敏感性測試建議在染髮之前,可以先透過肌膚的敏感測試,來確認商品對於肌膚與頭皮是否會出現敏感症狀。可以塗抹少許的染髮劑在耳後皮膚,每隔10分鐘觀察一次,是否有發熱、紅腫、疼痛的現象,再決定是否全頭染髮。三、頭皮有傷口不要染髮除了過敏反應會出現紅腫問題之外,頭皮如果有傷口,也千萬要停止染髮。染髮劑畢竟是一種化學物質,頭皮上如果有青春痘、抓傷、泛紅的狀況,對於頭皮來說,是嚴重的傷害,還可能導致頭皮潰瘍。四、染髮劑別接觸肌膚、頭皮通常染髮劑包裝內會附上塑料手套,千萬要戴上再使用,以保護手部肌膚。染髮前可在耳朵、髮際、脖子先塗抹凡士林,保護肌膚不被染髮劑的化學成分過度刺激。【關於你不知道的白髮大小事↘↘↘】。長出白髮的6大原因 注意!有可能是健康出問題。如何染髮不傷身? 醫師教你染髮小撇步 立即加入粉絲專頁! 用橘世代的熱情彼此鼓勵打氣,展開「健康橘、好野橘、愛玩橘、好學橘」等主題,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亮麗!>>現在立即加入
-
2020-05-13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疫情引起焦慮症 三徵兆籲就醫
55歲陳太太一踏進診間,就對醫師大聲喊著「醫師,我覺得我得了焦慮症。」急著描述在疫情期間生活受到的各種影響。她自述,每天的心情隨著確診人數起伏,出門在外隨時會害怕別人不戴口罩或咳嗽;更是頻繁的洗手、噴酒精,洗到手都脫皮了,還是忍不住一直清洗;而且長期戴口罩戴到耳朵痛,也不敢脫下來。另外,陳太太家中也有多種狀況發生,包括先生住院小手術,頻繁進出醫院,讓她害怕自己及家人得病;而和先生一起經營的公司,也因疫情而營運停擺,她害怕養不起員工,對未來抱持悲觀想法,整天心神不寧、晚上睡不好,全身痠痛、疲累,更常和先生起衝突,只想逃避而求診。經醫師診斷為「適應性疾患伴隨焦慮症」,目前門診治療中。新冠肺炎疫情延燒至今,除了防疫人員、醫護人員、患者承受重大心理壓力,一般民眾也可能因擔心恐懼而過度焦慮。精神科醫師呼籲,民眾若受疫情影響,出現超過預期的焦慮、悲觀,造成自身痛苦或人際衝突等三徵兆時,應適時緩解壓力,並可考慮就醫,避免病情惡化。書田診所精神科主任醫師施佳佐表示,近期門診觀察發現,因為新冠肺炎疫情直接或間接的壓力,導致有憂鬱焦慮症狀、關係問題、經濟困擾的個案明顯增加;也有部分原已有焦慮、憂鬱、恐慌的個案,因擔心疫情期間出入醫療院所感染,而未按時回診,自行減藥或停藥,導致症狀加重。施佳佐說,因疫情引起的壓力來源,主要有健康、關係、經濟、未來不確定感等四方向。健康部分,為擔心自己或家人得病;關係則是在家時間變長,會使相處、意見相左起衝突頻率增加;經濟部分,則是各行各業工作受影響、收入減少;對未來的不確定感,則是不知疫情未來走向,進而影響未來規畫,感到無所適從。施佳佐提醒,在疫情期間,有病症時仍需就醫,慢性病者不可擅自停藥,以免病情惡化;在家時應正向思考,改變看事情視角;對於疫情相關內容,每看30分鐘就放空一下,以免大量資訊引起焦慮,才能與疫情和平共存。
-
2020-05-13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疫情焦慮症上身?醫籲注意3徵兆
精神科醫師表示,民眾若受疫情影響,出現超過預期的焦慮、嚴重悲觀、造成自身痛苦或人際衝突等三徵兆時,應適時紓壓緩解,可考慮就醫,避免病情惡化。55歲陳太太一踏進診間,就對醫師大聲喊著她覺得她有焦慮症,急著描述在疫情期間生活受到的各種影響。她自述每天的心情,隨著確診人數起伏,出門在外隨時害怕別人不戴口罩或咳嗽。頻繁洗手、噴酒精,洗到手都脫皮了,還是忍不住一直清洗,長期戴口罩帶到耳朵痛,也不敢脫下來。陳太太家中也遇上多種狀況,包含先生住院小手術,頻繁進出醫院,讓她害怕自己及家人得病。和先生一起經營的公司,因疫情而營運停擺,她怕養不起員工,對未來抱持悲觀想法,整天心神不寧、晚上睡不好、全身痠痛,更常和先生起衝突,只想逃避而求診。經醫師診斷為適應性疾患伴隨焦慮症,目前門診治療中。書田診所精神科主任醫師施佳佐表示,就近期門診觀察發現,新冠肺炎疫情直接或間接壓力,導致有憂鬱焦慮症狀、關係問題、經濟困擾的個案明顯增加。也有部分原已有焦慮、憂鬱、恐慌的個案,因擔心疫情期間出入醫療院所感染,而未按時回診,自行減藥或停藥,導致症狀加重。施佳佐說,因疫情引起的壓力來源,主要有健康、關係、經濟、未來不確定感等四方向。健康部分,為擔心自己或家人得病。關係是在家時間變長,會使相處、意見相左起衝突頻率增加。經濟部分,是各行各業工作受影響、收入減少。對未來的不確定感,是不知疫情未來走向,進而影響未來規畫,感到無所適從。施佳佐表示,有病症時仍需看醫生,慢性病者不可擅自停藥,以免病情惡化。在家時應正向思考,改變看事情視角。對於疫情相關內容,每看30分鐘就放空一下,以免大量資訊引起焦慮,才能與疫情和平共存。
-
2020-05-11 科別.耳鼻喉
耳朵突然聽不到?專家教你3原則判斷是否為耳中風
「早上睡醒時,右耳耳鳴伴隨著輕微的眩暈,以為是前晚沒睡好的後遺症,仔細聽才發現是右耳「突然」聽不見了,會不會就此耳聾了? 」53歲的趙先生,向來不菸不酒自認身體健康的他,先前聽力檢查都正常,但是今早睡醒突然聽不見聲音,緊張得跑去醫院做檢查,確診為耳中風,讓全家人完全不可置信。聽力師黃妤茜表示,現今生活型態改變,生活壓力大,有愈來愈多中壯年出現突發性耳聾的狀況, 若起床一旦發現耳朵悶悶的、有水聲的感覺、甚至聽不到,就可能是「耳中風」,雖然一般的聽力檢查可以測量出聽力的好壞,但是還要知道病史才能判定是否為耳中風,建議立即至醫院做仔細檢查。什麼是耳中風? 黃妤茜說,「耳中風」就是突發性耳聾,可採用常見的333定律來做耳中風的初步判斷:1、3天內(72小時)2、出現連續3個頻率3、大於30分貝的感音神經性聽力損失若發現自己有333定律症狀時,應立即至醫院做檢查,醫院的檢查設備齊全,可以判定並治療。此外,台灣家庭醫學醫學會第六期期刊中也提到「耳中風」發生率約為十萬分之5到20之中,發病的年齡大多在40歲到54歲,男女相當,多發生於單耳,很少雙耳同時發生,所以一般也不用太過於焦慮。然而,為什麼會發生耳中風呢?黃妤茜指出,有學者主張這狀況是因為供應內耳負責聽力部分的血流下降,與中風的情況相似,而造成耳中風的原因相當繁多,像是病毒感染、血液循環、淋巴、外傷、免疫性問題、腫瘤等都有可能病因,甚至有些耳中風再還沒找到病因就已自癒。在耳中風患者當中,常有作息不正常、生活壓力大、情緒不穩定的狀況,雖然目前與突發性耳聾是沒有直接數據相關,但這些都和免疫力相關,時時增強身體的免疫力,就能降低大部分疾病的風險。有些耳中風患者不用經過治療便會自己痊癒,而無法自己痊癒的患者最想知道的是耳中風會影響未來聽力嗎?耳中風多久會好?黃妤茜強調,耳中風發作「1週內是治療黃金期」,臨床上主多以口服或注射類固醇治療、高壓氧治療,多數患者經過治療後聽力能逐漸復原,若不幸過了黃金期間,聽力可能會惡化、嚴重可能導致永久性耳聾。延伸閱讀: 耳鳴是身體在求救! 3種疾病徵兆你不應忽視 用棉花棒挖耳垢超母湯? 耳燭也NG!醫師提供2妙招
-
2020-05-10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疫情下的遺憾 加護病房禁探視他無緣見母最後一面
小吳為配合防疫,好幾個月無法看到住安養院的媽媽;媽媽又因感染發燒送醫治療,受限加護病房探視規定,母子沒時間相處,甚至無緣見媽媽最後一面,成防疫政策下受害者的遺憾。台灣在3月底出現首例長照機構護理師感染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俗稱新冠肺炎),各縣市政府紛紛下令禁止長照機構、養護中心探視;疫情指揮中心也在4月初發出禁令,除緊急和必須狀況,禁止醫院探病。嚴管之下有令人心酸的遺憾。小吳的媽媽高齡94歲,因年長、行動不便入住安養中心,但家人感情緊密,子女每天都去探視,假日也會帶媽媽到戶外郊遊。今年農曆過年,她還能回家吃年夜飯、發紅包給孫子、曾孫,身體狀況還算不錯,也能自理。小吳接受中央社記者採訪時表示,隨新冠肺炎疫情緊張,台灣出現首例長照機構護理師染疫後,他們不能再去安養中心探視;雖然可以視訊,但因媽媽耳朵不好,常常聽不清楚視訊內容,多是匆匆打個招呼就結束。小吳說,不能探視的時候心中非常不安,不清楚媽媽的身體狀況,一直很怕接到通知噩耗的電話。有一天半夜,電話果然來了,說媽媽發高燒,必須緊急送醫。他們開車直衝醫院,媽媽一入院就進到加護病房,檢查發現呼吸窘迫,有肺炎;因應疫情,醫院都必須通報採檢,在等待二採結果出爐的4天裡,家人又再度被拒於探訪門外。小吳說,等到二採陰結果出爐,終於能進到病房探視媽媽,但媽媽狀況已類似半昏迷。加護病房的探病規定也很嚴格,每天只有半小時,且每次只能2個人。媽媽看到家人,不太能說話,甚至只能發出聲音,叫沒在場子女的名字。因媽媽病況不穩,小吳一家都做好最壞的心理準備;在住院後的第7天,媽媽就往生了。接到醫院電話時是凌晨,一家人趕到醫院,卻連媽媽最後一面都沒能見到。小吳說,想到媽媽最後階段是一個人離開,沒有家人陪伴在側,心中很不捨,相信媽媽一定很遺憾。他本來期待還可以陪伴媽媽久一點,因為疫情受到很多限制,也認為媽媽的身體每況愈下,可能與他們無法到安養機構探視有關,「我們都是疫情下的受害者」。沒有見到媽媽最後一面,是小吳心中難言的痛。他說,從媽媽二採陰到往生,只隔了短短3天。每天只能有2個家人去探視,大家只能輪流去。有一次他沒能進去,媽媽還叫了他的名字,好像在問「兒子在哪裡?」這段過程被錄了下來,成了小吳最後的慰藉。小吳表示,有一名在安養機構認識的家屬也說,因為無法探視媽媽,心中很焦慮;最近好不容易開放長照機構探視,結果那名媽媽邊打邊罵說:「你是不是要把我丟在安養院,不要我了?」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天再對探病限令鬆綁,加護病房和安寧病房可在每日固定時段、開放一床最多2人探視。小吳說,疫情期間,大家都會配合政府防疫,但未來如果疫情再擴大,又要緊縮民眾權益,應在合理、有效的手段之下,兼顧人性需求,不要讓遺憾再發生。
-
2020-05-08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面對疾病帶來的種種挑戰 用「此身」活出「此生」!
【編者按】 這星期我們邀請醫療團隊介紹他們的專業與對工作的自我期許。非常高興有三位資深的醫療團隊成員,一位放射科醫師回顧自己在其工作崗位上如何用心精進,希望能對病人做更高品質的服務,並對同行後進給予更好的指導;一位物理治療師細述自己如何在三十年前投入當時鮮為人知的癌症病人復健治療的心路歷程,並在目前的「新冠肺炎」人心惶惶之際,寫出病人應該重視自主健康管理、個人衛生習慣與防護作為,以強化身體功能;一位照護癌症病人的臨床心理師則娓娓道來她如何鼓勵癌症病人走出疾病的陰影,發現自己的潛力,而學習培養身心健康的新習慣。「醫病平台」希望能透過這園地增加醫病之間的互相了解而改善台灣的醫病關係,我們衷心希望不久也能有三篇由病人或家屬執筆的文章,讓我們醫病之間可以有更多的了解,而共同改善台灣的醫病關係。「生病之前,我本來是……,生病後我就……。」罹癌後的病人,無論在哪個階段,都仍記得疾病為自己生活所帶來的轉變。像是本來預期好的故事篇章,突然有了戲劇性的轉折,那切點總是特別地讓人難以忘懷。事實上,被記住得不只是震驚,不只是不知所措的情緒。更多的時候,是行走時突然陷落的無以言說感,是話語怎麼也無法抵達的虛無。但話語給不出的,身體依然記得。與癌症相遇的情節有千百萬種。有時候疾病這個陌生人會客氣地輕敲你的生活,讓你有時間思索著該不該開門?但更多時候他就是直直地撞進了你的生活,在你還來不及認清來訪的是誰前,身體就被迫得給出回應。罹癌後,熟悉的生活不同了,有一段時間,世界的主角就是「疾病」。生活圍著他轉,耳朵聽的、眼睛看的都與疾病相關,慢慢地癌症與癌症治療改變了身體,改變了我們對「自己」的認識,也改變了我們與「他人」甚至是「世界」的關係。面對疾病,我們的身體正經驗著一連串的改變。面對這一切的不熟悉,我們有時逃跑,有時奮力拼搏;有時兵荒馬亂地找不著節奏;有時依循著疾病地圖,追隨他人經驗與醫療建言逐步前行,偶爾也還能向著世界優雅地探頭、招呼、說笑。面對疾病帶來的種種挑戰,我們仍舊努力著,用「此身」活出「此生」。「是疾病和治療改變了身體反應。不是你不夠勇敢,更不是你不夠堅強。」從事癌症心理照護的這些年,我明白了治療並不只是處理「病灶」這麼地簡單,而「活著」也不僅僅只是為了與「疾病」對抗的存在。癌症心理照護與其說是疾病適應的工作,更多時候是讓病人與家屬在疾病的不同階段都能持續地活出「希望」與「生活」。所謂的「希望」,是對世界好奇的探尋,是對生命下一秒的期待,接受癌症化學治療中的病人即便是想再嚐一口生魚片的滋味,都是一種對生活隱而未顯的期盼;而所謂的「生活」,更是包含了日常中身體五感的豐富體驗、人我關係中愛怒怨瞋的相伴、關係與社會角色的現身,及那生命意義與價值的探尋。面對癌症治療中常見的食慾不佳、情緒波動、失眠、疲憊、性慾低落等身體反應,怎麼讓病人與家屬對這些身體現象有正確的認識與詮釋,知道怎麼與身體的新經驗相處,避免再次經驗因習性附加而來的自我苛責與無能感,真的好重要,好重要。讓有著自己生命故事的病人,能夠在疾病之後認出自己的模樣,看見自己與疾病的關係,清楚疾病給自己帶來的影響,帶領病人慢慢認識、熟悉自己新的身體反應,學習與改變後的身體共處,全是癌症心理照護的工作。與病人在治療的不同階段,循著價值與想望,依著當下的身體,設定生活新的希望目標;討論可用的策略,修正調整可能的方法;梳理疾病發生後的各種情緒,學習在生活中給予自己與他人一份關照與相伴,這些亦是讓病人在治療中持續生活的證明。前幾天,一位癌症治療已近五年的病人問我:「我到底要不要認為自己是癌症病人?」 「我這麼努力地調整生活,疾病是不是就不會復發?」 在好不容易結束治療的日子裡,這樣的擔心,並不會就此消失。身為從事癌症照護的臨床心理師,事實上這些病人口中常見的問題,我一個都無法回答。生命給出的考驗,回應的終是生命本身。而我們能與病人及家屬一起努力的,是選擇怎麼擺放這些問題與生活的關係,是在這些擔心下,面對身體、關係與生活的種種要求時,一起探尋每個決定與行動背後的考量與價值。像是「我要不要結婚」、「我要不要回去原來的工作」的提問,重要的不僅是答案,而是每個「要」與「不要」之間我們想傳遞的訊息與想活出的模樣。面對生命的不同階段,我們都有著想守護的對象或目標。活在疾病之中,還是活在疾病之後?要依病而活,還是要帶病而生?這些全是我們面對生命的姿態,但更重要的是我們能不能替自己與所愛的人帶來身心的安適。 我常與病人分享,罹癌後的心理照護不僅只是失落後的情緒宣洩與陪伴,更是一起努力讓生命由「破」而「立」的過程。癌症心理照護是在疾病日常中,與病人「腦」、「心」工作,在每次對身體、情緒與生活新經驗的覺察與回應中,學習培養身心健康的新習慣。那天年輕的病人告訴我:「生病後我拍的照片都變美了!鏡頭裡看出去的世界角度都不同了!」是的,我們的身體受傷過,但面對生活,我們仍保有愛與被愛的能力,我們依舊柔軟、依舊環抱希望,依舊認真地,用「此身」活出「此生」,創造屬於自己的生命樂章。
-
2020-05-06 科別.呼吸胸腔
流感併發重症恐致死 預防6方法告訴你
新聞報導:「本季流感重症近千人創五年新高!」一旦發生流感,若未及時接受治療,可能引起各種併發症,不可不慎!最常見為肺炎、中耳炎、腦膜炎、器官衰竭等,更嚴重的話,甚至須要進入加護病房進行插管治療,尤其是高危險群(六十五歲以上長者、嬰幼兒、慢性病患者、心血管疾病患者、免疫功能不全者)出現嚴重重症機率高,更應該少出入公眾場所,小心謹慎面對季節流感。久病不癒,不可忽視的併發症流感併發重症的機率較高,若是症狀持續了兩週,還是沒有好轉的跡象,就要小心病毒是否擴散到其他呼吸器官,造成感染,引發併發症。一旦發生併發症,治療會更加棘手,且有一定的死亡率,需要特別注意。◆鼻竇炎:化膿性鼻涕、發高燒、鼻塞、頭痛。當鼻炎(鼻涕、流鼻涕、鼻塞)的症狀超過十天,不僅沒有好轉,還出現黃綠色的濃稠鼻涕、嗅覺改變,再加上三十九度的高燒,甚至頭痛的情形,多半是原本的感冒病毒感染後,細菌造成二度感染的「急性鼻竇炎」了。◆支氣管炎:久咳、咳出濃黃痰、發燒、呼吸喘感冒若久久不癒,反覆咳嗽,還感覺胸骨後方有刺痛感,到底怎麼回事?當咳出的痰變得厚重、濃黃,再加上發燒、呼吸有喘鳴的現象,就要提高警覺,盡快就醫照X光診斷是否為支氣管炎了。◆中耳炎:耳鳴、高燒不退、耳朵疼痛中耳炎是因為病毒從鼻腔或咽喉,經由歐氏管進入中耳腔,造成中耳的感染。耳朵內有阻塞感,甚至出現聽不見的情況,也會引起耳朵疼痛、耳膜紅腫,還可能合併發燒、全身疲倦、頭痛等症狀。◆肺炎:高燒不退、咳嗽加劇、呼吸急促、痰液帶血絲因為細菌或病毒引起的肺部發炎,主要是肺泡受到影響,常見的症狀包括高燒不退、呼吸急促、呼吸困難、有痰的咳嗽、胸痛。肺炎往往是根據症狀以及醫生聽診,評估是否有異音來判斷,再加上胸部X光,查看是否有浸潤的現象。若確診為肺炎後,就必須使用抗生素進行治療,病情嚴重的話,就需要住院治療了。◆心肌炎:心搏過速、胸痛、心悸、昏厥、氣喘心臟肌肉受到病毒、細菌、毒素等侵犯,或自身免疫反應引起,導致心臟肌肉發炎甚至壞死,臨床症狀多變,從沒有症狀到猝死都有可能。較常見的症狀,包含沒有原因的心跳加快、腹痛或嘔吐等腸胃道症狀;其他症狀諸如:胸痛、心悸、氣喘、發燒、心雜音等。一開始症狀不明顯,初期類似感冒或腸胃炎,看似輕微的感冒或腸胃炎,卻可能演變成致命性的心肌炎。防堵疾病破口,預防小秘訣告訴你當有人罹患流感時,若沒有良好的防護配套措施,病毒便會隨著感染者的活動範圍持續往外擴散,造成另一波疫情。病毒的傳染途徑,主要透過感染者咳嗽或打噴嚏時產生的飛沫,將病毒散播給周圍,甚至是三米之外的其他人,當空氣不流通的密閉空間,更容易造成傳染。由於流感病毒可以短暫存活在物體表面,所以也可能透過接觸進行傳播,最常見的是手接觸到物體表面上的黏液,再觸碰自己的口、鼻或眼睛而感染。想要預防不小心被感染的情況,平時就要注意自身衛生習慣,多洗手、出入人多密閉的公共場合時,就要戴口罩,避免被傳染;當早晚溫差變化大時,就要注意穿著、充分休息,身體太累就會導致抵抗力降低,難以抵禦病毒的侵襲;均衡飲食也是老生常談,卻很少人真正做到。流行病毒預防6方法1.戴牢口罩:在密閉空間必戴,防止人與人之間的飛沫傳染。2.掩住口鼻:打噴嚏時,以手帕或衣袖遮掩口鼻,避免飛沫傳染。3.勤加洗手:濕洗手一分鐘,乾洗手三十秒,降低接觸傳染機率。4.不亂碰觸:雙手不碰眼口鼻,避免接觸感染。5.避免擁擠:減少去人潮擁擠的室內場所。6.良好作息:睡眠充足、多運動、均衡飲食,增加免疫力。 (本文摘自博思智庫《超強心肺免疫力:養心淨肺抗病排毒》)書籍簡介功能醫學權威醫師、營養師聯手進駐你家,提供強健心肺功能的營養飲食與生活提案!★呼吸道門戶,竟成萬病之源? ──隱形殺手躲在呼吸道源頭,防堵自淨,減少百病威脅……。☆過勞世代,心室顫動高猝死? ──補血顧氣,遠離冠心症、中風、心衰竭、心肌梗塞、自體免疫疾病……。★呼吸困難,原來是肺發火!──避免肺阻塞、肺纖維化、肺氣腫……。
-
2020-05-03 名人.林靜芸
林靜芸/我喜歡戴口罩
我不知道近代服飾是由誰最後敲定的,以醫師的立場看來,我們的穿衣打扮沒有遮住口鼻是不對的。據我的了解,服飾最主要的功能是保護穿著衣服的人,使其感到舒適。服裝也和地區及氣候有關,像是寒冷的地區,衣服厚且覆蓋的面積較廣。服飾也有社會及文化的功能,可以表現個人特色、職業、性別及社會地位,某些種族服飾甚至有嚇退敵人的用途。我們的祖先猿人裸體,有體毛幫助,白天可防曬,夜間可保暖。考古學家認為人類開始穿衣服是為了彌補失去體毛的防護。古人類以動物皮毛遮蓋身體,尼安德特人會在非常寒冷的天氣中行走,當然需有東西遮蔽身體。尼安德特人有簡單的刮刀,能製作粗糙的衣服。2012年的一份研究報告指出,冬季時他們會遮蓋身體部位的70-80%,從而能在棲息地度過寒冷季節。現代人比尼安德特人身材更高,更易受到寒冷天氣的影響。若與歷史氣候條件進行對照,專家認為現代人類需要遮蓋更多的身體部位,可能高達全身的90%。考古證據顯示,尼安德特人因只有簡單的刮刀,粗糙的衣服不足以幫他們度過冰川時代末期的酷寒。換句話說,我們的祖先在環境變異的時代,發明裁剪工具,製作更好的服裝,選對了服飾才生存了下來。人類依靠臉部互相辨識,因而從古至今的服飾,可能戴帽子,可能包頭巾,可能蓋耳朵,可能遮額頭,甚至包脖子,但是多數會露出眼睛、鼻子與嘴巴。筆者是整形外科醫師,治療臉部的機會很多,病人的困擾可能是臉頰鬆弛、臉皮長斑、毛孔粗大、膚色暗沉,其實就是沒作好保護及防曬。如果比較病人的乳房皮膚及臉部皮膚,經常是穿胸罩的皮膚比較白皙細嫩,可見皮膚覆蓋是最好的保養。覆蓋臉部可以用圍巾、用面紗,但在現實應用上,都沒有口罩方便。口罩覆蓋口鼻可以防曬、防飛沫、防PM2.5、降低花粉敏感。更重要的是還能保溫及保濕,預防感冒,保護免疫能力。根據耳鼻喉科的研究,鼻腔和胸腔內部有好幾百萬類似船槳般的微細纖毛,以非常協調的擺動將飛沫(病毒、細菌、毒物)等往後送到喉嚨,吞到胃中分解破壞。這個動作可以保護下呼吸道免受感染,如果纖毛活動降低,飛沫在上呼吸道停留時間變長,濃度增加,往下呼吸道移動的機會增高,容易感冒也可能發展成肺炎。纖毛在呼吸道的健康占有重要的位置,而纖毛的活動受溫度及濕度影響,戴口罩可以幫忙保持溫度及濕度。人體的體溫有所謂「核心體溫」,必須維持穩定讓臟器正常運作。另有「周邊體溫」是指手腳,鼻尖、耳朵等較易受環境影響。當周邊體溫降低時,核心體溫需輸出熱能,但低溫會影響健康。寒冷的天氣或是春秋變天時分,口鼻若曝露並吸進冷空氣,對鼻腔中的纖毛、體溫都不利。戴口罩就像替口鼻或是臉的中下部穿上衣服,其實好處多多。尤其這波武漢肺炎,來得又急又猛,懂得戴口罩的人,就像我們的祖先選對了服飾,才能優勢生存。武漢肺炎疫情雖然趨緩,我們最好將口罩納入日常服飾,才能常保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