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5-11 養生.生活智慧王
搜尋
耳朵
共找到
476
筆 文章
-
-
2024-05-06 醫療.耳鼻喉
比用棉花棒更佳的方式 專家教你如何清耳屎又能安全不傷耳朵
清耳屎或耳垢,該不該用棉花棒?根據紐約上州大學醫院耳鼻喉科醫生庫因比(Alexandra Quimby)的說法,問這個問題之前,先了解耳垢是不是該消滅的敵人?她說,不是。黏黏酥酥的耳屎是油性的皮膚分泌物、汗水和死掉的皮膚細胞所構成,可以圈住灰塵、骯髒物、細菌和黴菌,同時還可調節濕度,發揮保護內耳的功效。耳屎還能把內耳掉落的皮膚死亡細胞擠到外耳,最後將它排出耳朵,達到「清汙」作用。哥倫比亞大學醫學中心內耳症專家金海玉( Hae-Ok Ana Kim,譯音)說,用棉花棒清耳垢,可能傷及敏感細膩的內耳皮膚,因為棉花纖維雖然看似「很好,毛茸茸的」,實際上卻具有磨蝕力,「會使你的耳朵製造更多耳屎,以便保護被磨傷的耳皮。」此外,她說,棉花棒可能把耳屎推到耳溝更深入的地帶,裡面堆積多了,會讓你感到發癢、疼痛、充塞或暈眩。嚴重時,會影響聽力,彷彿一切聲音都很低沉。因此,專家認為,讓耳朵乾淨又健康的最佳方法就是:不要挖耳朵,聽其自然。可是,有幾個人抗拒得了挖它幾下的衝動?何況,耳朵充滿神經末梢,刺激它一下,還蠻有快感的。如果實在到了耳屎非挖不可的地步,聽聽專家建議安全又能奏效的方法。庫因比建議用濕布清洗耳殼(pinna)即可,就像清洗身體其他部分,「清到布面能到的地方就停,不要更深入。」西雅圖Virginia Mason Franciscan醫療網絡的耳鼻喉醫師史瓦茲( Seth Schwartz)推薦藥房買得到的「耳藥水」,加速耳垢自然清理的過程。他說,耳藥水對乾性耳屎的人幫助較大,滴幾滴進去,可以軟化耳垢,讓它更容易「自然掉落。」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05-02 寵物.寵物疾病
貓咪不舒服18種徵兆!各年齡常見疾病一次看,定期健檢、早期發現並預防
貓咪個性、行為難捉摸,生病不易發現,貓咪好發疾病有哪些?該怎麼觀察貓咪生病特徵呢?根據農委會寵物登記統計,寵物貓登記數量逐年增長,犬派轉貓派現象廣見於各縣市。隨著養貓人口數增加,貓咪照護也越來越受重視,以下整理貓咪各年齡常見疾病、生病特徵、健康檢查,只要飼主悉心照顧、仔細觀察,有助預防貓咪疾病發生率。貓咪不舒服的18種徵兆貓咪身為獵食、肉食性動物,是食物鏈頂層的動物,通常會隱藏牠們生病狀態,飼主可透過貓咪行為觀察是否出現健康異常。若發現出現以下徵兆,有可能貓咪不舒服的徵兆:.嘔吐,除排毛球外,嘔吐次數增加.排便狀況,如:腹瀉、未排便.排尿狀況,如:無尿、少尿、血尿、頻尿.食慾改變、口渴,如:食量大增或驟減、大量喝水.體重變化,莫名消瘦.呼吸頻率,在休息狀態下,呼吸指數應為一分鐘小於30下.口臭、流口水或口腔出血.體溫上升,觀察鼻頭是否保持濕潤.第三眼瞼外露.身體部位出現腫脹.眼、鼻分泌物增加.嗜睡、活動力下降.頻繁抓耳朵、甩頭.異常掉毛、頻繁舔毛.走路、跳躍姿勢異常.躲在陰暗處、貓砂盆等.莫名大叫.莫名出現攻擊行為未施打疫苗、年輕貓咪常見疾病除了先天性疾病之外,未施打疫苗的貓咪和年輕貓咪要注意傳染病如貓瘟,症狀有嚴重下痢及嘔吐、血便甚至可能造成死亡風險,以及須留意上呼吸道感染,其中上呼吸道感染三大常見病原為皰疹病毒、卡里西病毒、披衣菌:.疱疹病毒:流眼淚、眼屎、角膜炎、結膜炎等眼睛症狀及打噴嚏、咳嗽、發燒、食慾不振,嚴重恐有死亡風險。.卡里西病毒:與疱疹病毒症狀類似,但鼻症狀較輕微,不同之處為有明顯口炎、口部潰瘍,病毒有可能入侵肺部造成肺炎。.貓披衣菌:好發幼貓或免疫力低下的貓咪,老年貓也有可能得。披衣菌症狀有結膜炎、頻繁眨眼、流眼淚、鼻蓄膿、食欲不振、體重下降及發燒等。 上述三種貓咪病毒都有機率出現在多貓家庭,應定期接種三合一或五合一預防疫苗,並時常保持居家環境衛生、定期消毒打掃,才能有效預防貓咪感染傳染病。中、老年貓咪常見疾病中老年貓常見疾病為甲狀腺亢進、貓咪腎衰竭、心臟病、腫瘤、慢性疾病及關節炎等。.心臟病:貓咪最常見心臟疾病為「肥厚性心肌病」,根據《心傳動物醫院》解釋,肥厚型心肌病是左心室心肌異常肥厚的心臟病,當心肌變厚或結構異常時,心室腔室空間被壓縮,導致心室血液可能逆流到心房,導致心房擴大且壓力上升。擴大的心房中血液滯留加上心肌細胞拉扯,使細小血塊(血栓)易凝集在心房,隨時可能從心臟打出去, 造成身體各處動脈栓塞,最常見症狀就是貓咪四肢癱瘓及劇烈疼痛。緬因貓、布偶貓等特殊品種貓好發心臟疾病,可挑選含有Q10、魚油的保健食品做為日常保健。.腫瘤:貓咪常見血液性腫瘤如淋巴瘤、肥大細胞瘤等,若有白血病病毒,可能藏於淋巴結導致腫瘤,幼年施打疫苗,有機率降低淋巴瘤發生。.甲狀腺亢進:好發於8歲以上的貓咪,常見症狀為嘔吐下痢、亢奮易怒具攻擊性、毛髮零亂無光澤、多渴多尿,以及食欲好但體重持續消瘦。甲狀腺亢進、腎衰竭、心臟病、腫瘤、慢性疾病及關節炎等都是中老年貓常見疾病。定期健檢,有機會早期發現、早期治療。.貓咪腎衰竭:由於腎功能老化及長期飲水量不足,若發現貓咪食慾不佳、暴瘦、大量喝水、多尿、嘔吐等明顯症狀出現時,可能代表腎功能已無法正常運作。慢性腎病初期症狀不明顯,不少貓咪在腎功能損失75%以上才被確診。.其它慢性病,如高血壓、糖尿病:導致高血壓的可能原因有慢性腎病、甲狀腺亢進及心臟病。糖尿病部分,肥胖的貓須特別留意!因脂肪越多,其胰島素抗性易導致第二型糖尿病,若貓咪體重莫名消瘦就要注意。.退化性關節炎:退化性關節炎易出現在肘關節和髖關節,膝蓋和腳踝則容易雙側同時出現,症狀有跳躍能力及頻率下降、整理毛髮次數減少、異常如廁行為或如廁位置改變,當發現貓咪跛行時,通常關節炎已經非常嚴重。摺耳貓、短腿貓等特殊品種貓,可能關節不好,可以葡萄糖胺、綠唇貽貝等做為日常保健。此外,貓哮喘、皮膚病也是貓咪常見疾病。貓哮喘好發春天、空汙嚴重時,其徵兆為貓咪蹲下(母雞蹲)、脖子伸直、咳嗽等。皮膚病則因台灣高溫、潮濕,就算貓咪不出門也要小心黴菌,夏季時須留意寄生蟲如跳蚤,以及由蚊子傳播的傳染病—心絲蟲,定期做好居家衛生有助減少貓咪皮膚病問題。貓咪情緒緊張也是致病原因之一貓的個性敏感、易緊張焦慮,搬家、溫差、鏟屎官換人、裝潢擺設改變、高頻音律等環境發生改變,都有可能造成貓咪緊張、焦慮甚至出現異常舔毛、自發性膀胱炎。通常貓咪皮膚病脫毛會呈現均質、塊狀掉毛,若是心因性掉毛,肚子和手等部位會呈現參差不齊、長短不一脫毛現象。自發性膀胱炎則會出現尿血、尿血塊、尿尿結晶變多等。飼主可先將環境改回原樣並以費洛蒙、貓草舒緩貓咪情緒,或是口服保健品如色胺酸,可增加多巴胺濃度,放鬆情緒,若還是無法解決貓咪情緒問題甚至出現攻擊性,最後獸醫師才會進一步採取藥物控制。當環境發生改變,可能造成貓咪緊張、焦慮甚至出現異常舔毛、自發性膀胱炎。貓咪需要做健康檢查嗎?貓咪善於忍痛,觀察日常行為僅能看出部分病症,定期施做詳細的健康檢查有助早期發現並預防,年輕貓咪平均1-2年做一次即可,老年貓則因甲狀腺亢進、腎衰竭、心臟病發生率較高,建議半年就要做一次健檢。貓健檢費用依項目不同,千元至上萬元不等,一般健檢項目如下:.基礎問診.理學檢查.血液生化檢驗.尿液檢查.糞便檢查.X光影像檢查.超音波影像檢查.內分泌檢驗.血壓測量.心電圖年輕貓健檢項目可以血液檢查為主,由於貓咪好發肥厚性心肌病,建議4歲以上的貓咪除了血檢,可加做X光片以利觀察心臟大小前後變化,老年貓則需要的項目較多,進階檢驗項目,可依據獸醫師判斷,若有需求再進行。延伸閱讀:.突大量喝水、多尿…貓腎衰竭會好嗎?腎貓症狀、飲食建議一次看.你的1年等於毛孩5~7年!貓狗定期健檢很重要!健檢項目費用一次看.貓咪亂尿尿怎麼辦?貓行為諮商師:貓亂尿原因、解決方法指南一次看 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4-30 醫療.新陳代謝
喉嚨痛、脖子腫是感冒嗎?竟是「甲狀腺炎」惹禍!女比男風險高的甲狀腺炎QA一次看
一位30歲新手媽媽,在生產後約2個月左右開始出現心悸、手抖與體重減輕等症狀,本以為只是因為照顧小孩太累,因而不以為意;但在分娩後約6個月,這位媽媽開始感覺到體力越來越差且很容易怕冷,體重也漸漸增加,甚至出現2周胖快6公斤的狀況。驚覺不對之下,急至內分泌及新陳代謝科求診,才發現自己原來有甲狀腺賀爾蒙不足(甲狀腺低下)的問題,醫師診斷她為「產後甲狀腺炎」(Postpartum thyroiditis)。在接受甲狀腺賀爾蒙的初步補充與治療1個月後,她的疲憊感已大幅解除,體重也開始下降。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林森中醫昆明院區內分泌及新陳代謝科主治醫師王舜禾說,「產後甲狀腺炎」屬於「自體免疫甲狀腺炎(Autoimmune thyroiditis)」家族,又稱「橋本氏甲狀腺炎(Hashimoto’s thyroiditis)」,發病原因常常是因為病人以前本來就有「自體免疫甲狀腺炎的體質」,生產後因免疫反彈被誘發並且加重。不過除了自體免疫甲狀腺炎,「甲狀腺炎」還可以分成哪些?症狀都一樣嗎?甲狀腺炎會自癒嗎?飲食上是否有什麼禁忌?甲狀腺炎是什麼?甲狀腺位在頸部喉結下方,正好在男生打領結的位置,大小、形狀也類似,是人體非常重要的內分泌器官,掌管體內新陳代謝、生長以及發育的功能,較常見的甲狀腺炎為「亞急性甲狀腺炎」以及「橋本氏甲狀腺炎」,兩者都好發於中年女性。亞急性甲狀腺炎的發病機制目前尚未明確,大部分是在感冒後發生,可能與病毒感染有關,患者的症狀包括心悸、盜汗、喉嚨痛、手抖等甲狀腺機能亢進(甲亢)症狀。橋本氏甲狀腺炎是一種自體免疫疾病,可能與遺傳以及部分環境因子(碘攝取過多或是吸菸),患者體內會產生抗甲狀腺抗體,會破壞自己的甲狀腺組織,如果沒有調整飲食妥善治療,有可能會發展成甲狀腺癌。甲狀腺炎症狀有哪些?亞急性甲狀腺炎根據雲林基督教醫院衛教資料,亞急性甲狀腺炎最常見的症狀是在頸部甲狀腺的部位感覺疼痛,且可能併有發燒,頸部疼痛可延伸至耳朵、下巴或喉嚨,其他症狀包括聲音沙啞、吞嚥疼痛、倦怠、肌肉或關節酸痛。在發炎初期,因甲狀腺組織受破壞,可能釋放出甲狀腺荷爾蒙,而產生短期的甲狀腺亢進。病患因此出現心悸、怕熱、緊張等甲狀腺亢進的症狀。然而,之後卻又可能演變成暫時性的甲狀腺功能低下。絕大部份病人的甲狀腺機能最後會回復到正常。橋本氏甲狀腺炎內分泌新陳代謝科專科醫師林安琪表示,橋本氏甲狀腺炎多見於40~60歲的女性,女性患者約為男性的5~10倍。發病初期常無特殊症狀,常見症狀為硬且有多發性結節的甲狀腺腫。此外,亦可能合併甲狀腺功能異常的症狀。病人可能一開始只有甲狀腺腫,後來慢慢出現甲狀腺低下的症狀 (疲累、無力、怕冷、便祕、浮腫、皮膚及頭髮變乾變粗等) 。少數會出現甲狀腺亢進的症狀,如手抖、體重減輕、緊張、心悸、大便次數稱加,甚至凸眼等。甲狀腺炎的飲食禁忌?飲食禁忌主要針對橋本氏甲狀腺炎。臺大醫院新竹分院內科部內分泌新陳代謝科主治醫師吳婉禎指出,橋本氏甲狀腺炎的治療以吃「低碘飲食」最重要,即避免多吃海中植物及海鮮,如海苔、海藻、海帶、紫菜、昆布等,包括昆布湯或昆布熬煮的火鍋湯底和拉麵湯;也可以考慮買無碘鹽,並減少外食機會;服用保健品時也要留意其含碘量。吳婉禎表示,透過飲食可降低病人甲狀腺腫、防止病程進展造成機能低下。若發生「甲狀腺機能低下症」則需給予甲狀腺素補充治療,大部份人需終生服用甲狀腺素,每天約100~200微克,建議飯前服用,服用劑量的調整需請教醫師,切勿自行調藥。甲狀腺炎如何診斷?王舜禾醫師表示,橋本氏甲狀腺炎(自體免疫甲狀腺炎)可以藉由抽血與超音波診斷。依過去的研究顯示,此類患者有9成以上有抗甲狀腺過氧化酶抗體(Anti-TPO Ab),因此可透過抽血來判斷是否有相關體質。因為甲狀腺可能曾經經歷反覆發炎,所以超音波下可見甲狀腺呈現不均勻回音(heterogeneous echogenicity),可以此來診斷。甲狀腺炎如何治療?亞急性甲狀腺炎根據雲林基督教醫院衛教資料,多數病人需服用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來緩解症狀。若症狀較嚴重,也可能需服用皮質類固醇。一般而言,服用類固醇1天之內,就可大大改善症狀。1週後便可逐漸減少類固醇劑量,但少數較嚴重的病人可能需使用類固醇長達3個月或更久。除消炎藥物外,若病患進入甲狀腺機能低下期,也必須暫時服用甲狀腺素補充。若有甲狀腺亢進通常不需要治療,因為症狀常是短暫且輕微的。橋本氏甲狀腺炎治療方式同上述,飲食上改採低碘飲食,如果有出現甲狀腺機能低下,則需補充甲狀腺素。為什麼產後會發生甲狀腺炎?王舜禾醫師表示,在正常生理中,因為胎兒有一半基因來自於父親,為了防止母親的免疫細胞認為胎兒是外來物而導致攻擊胎兒,母體會在懷孕期間下調自體免疫力,形成免疫「容忍期」,但在分娩後母體免疫力會「大幅反彈」,因此有許多自體免疫疾病都容易在產後2~6個月內發生,而「產後甲狀腺炎」就是自體免疫疾病的其中一種。「產後甲狀腺炎」屬於自體免疫甲狀腺炎(Autoimmune thyroiditis)家族,發病原因常常是因為病人以前本來就有「自體免疫甲狀腺炎的體質」,生產後因免疫反彈被誘發並且加重。延伸閱讀: 手上冒出一粒粒小水泡,奇癢無比?皮膚科醫師:「汗皰疹」別擠破!水泡破掉會...
-
2024-04-26 醫療.皮膚
蟹足腫是什麼?怎麼消除?蟹足腫體質判斷、治療5方法及預防一次整理
癢到像螞蟻在咬傷口?疤痕凸起+3症狀,當心是「蟹足腫」!一表看懂蟹足腫治療5方式、5招預防蟹足腫(keloid)是因為皮膚受傷後,在修復過程中,細胞及組織過度增生而形成的增生性疤痕組織,不僅會影響外觀,還可能引起紅、腫、癢和疼痛。女星關穎就曾在社群透露自己有蟹足腫體質,剖腹產兩胎後留下的疤痕形成蟹足腫,她表示不舒服到可以感覺有很多隻螞蟻在肚皮裡咬著傷口,因此在剖腹生第三胎前,醫師先幫她切除疤痕再進行剖腹,生完小孩縫合後直接施打類固醇,持續以類固醇治療1年才逐漸恢復。蟹足腫會好嗎?怎麼判斷是否有蟹足腫體質?蟹足腫消除方法有哪些?怎麼治療?本文一次整理。蟹足腫是什麼?常見的疤痕類型可分為表淺性、萎縮性、肥厚性以及蟹足腫。蟹足腫(keloid)是一種疤痕組織,外觀呈紅色或粉紅色的肉質腫塊,與肥厚性疤痕相似,兩者的差異點在於,肥厚性疤痕的疤痕增生只會在原本傷口範圍內;而蟹足腫則是因皮膚傷口在修復過程中,纖維母細胞增生,產生過量的膠原蛋白而形成的疤痕組織增生,會侵犯到周圍正常的皮膚組織且有擴大現象,如同螃蟹的腳往外伸長的樣子。亞東醫院整形外科醫師游彥辰表示,疤痕組織在傷口癒合後,會有半年至一年的疤痕成熟期,正常的成熟疤痕應是柔軟、顏色接近膚色或是比膚色淡、無特別凸起且無明顯搔癢或疼痛感,若疤痕凸起並伴有紅、癢、痛等疤痕增生現象,就有可能是肥厚性疤痕或蟹足腫。蟹足腫體質判斷根據健保資料庫數據分析,台灣蟹足腫年發生率約為0.15%,男女發生比率相當,以女性略多於男性,比例為 1.33。研究指出,蟹足腫常見於10~30歲、A型血、有色人種,與家族遺傳、體質及受傷部位有關,若父母有蟹足腫體質,其子女發生蟹足腫的機率較一般人高,大約5%~10%患者其家族有此病史。游彥辰表示,有蟹足腫體質者,傷口疤痕增生並不會立即出現,有時會事隔數週、數個月或數年才會發生,好發於前胸、腹部、肩膀、上背部、頭頸處、耳朵等皮膚張力較大的部位,若是蟹足腫體質者,可能長青春痘處、穿耳洞處、蚊子叮咬處甚至是打疫苗處都會發生疤痕增生。至於,要如何判斷蟹足腫體質?嘉義長庚醫院整形外科主治醫師葉亘耕說明,判斷蟹足腫最簡單的方式,就是看卡介苗注射處或是其他受過傷的部位,若沒有出現疤痕增生就可以初步排除掉蟹足腫體質。蟹足腫怎麼消除?5治療方式治療蟹足腫以改善痛癢、讓難以活動的關節提高活動度、改善外觀及減少疤痕體積為目標。目前消除蟹足腫的治療方式有藥物治療、冷凍治療、手術治療、放射線治療及壓迫法,亞東醫院放射腫瘤科醫師謝忱希表示,蟹足腫手術及放射治療皆有健保給付,建議治療後搭配自費的矽膠貼片,有助於疤痕成熟。 蟹足腫治療方式 說明 藥物治療 適用範圍較小的蟹足腫,以注射類固醇和其他局部應用藥物,減來疤痕增生。 冷凍治療 用於範圍較小的蟹足腫,體積較大的蟹足腫不適用。以零下196度的液態氮,讓蟹足腫內的微血管被凍傷、壞死,使病灶萎縮,治療時會有刺痛感。 手術治療 大多在保守治療無效後才會進行手術切除,但手術治療會造成細胞損傷,所以可能會引起蟹足腫再次形成。 放射線治療 以高能量的電子射束,破壞異常生長的細胞並阻止疤痕組織生成的一種局部治療。單獨使用放射線治療對於體積較大的蟹足腫的效果有效,通常在手術後使用,以防止蟹足腫再次形成,術後24~48小時內接受放射線治療,可降低22%復發率。 壓迫法 線性或小型的蟹足腫,可考慮使用矽膠凝膠、矽膠貼片,利用壓迫降低局部血液循環,減少疤痕養分供給,有助減少膠原蛋白的合成,對傷口也有保濕和防曬的作用;手術後使用壓力墊或彈性繃,也可減少疤痕組織生成。 (表格參考資料:新北市仁愛醫院、衛生福利部臺中醫院)預防蟹足腫5要點想要預防蟹足腫形成,傷口照護相當重要。新北市立土城醫院整形外科主治醫師李秉勳提醒,預防蟹足腫應保持傷口清潔和濕潤、避免過度拉扯傷口、正確使用疤痕治療產品以及避免陽光暴曬。以下整理預防蟹足腫5要點 : 保持傷口清潔和濕潤 :使用溫水和溫和清潔劑清洗傷口,並輕輕按摩以促進血液循環,以及使用膠帶、凝膠或膏狀產品等適合的傷口護理產品,以保持傷口適當濕潤。 避免過度拉扯和壓力 :避免過度拉扯傷口,或對傷口及周圍皮膚施加壓力,建議避免激烈或過度運動、提重物及穿著緊身衣物。 正確使用疤痕治療產品 : 適當使用除疤藥膏、矽膠貼、保濕霜等,建議使用前,先諮詢醫師。(推薦閱讀:不想留疤,「矽膠凝膠」vs.「矽膠貼片」哪個好?藥師:「除疤產品」迷思大解析) 避免陽光暴曬 : 陽光暴曬可能會使疤痕更明顯,並增加色素沉澱風險,建議傷口完全癒合前,應避免陽光直射、戴帽子或穿著寬鬆長袖長褲衣物讓傷口周圍的皮膚遠離紫外線 。 避免非必要手術:有蟹足腫體質者,應避免刺青、打耳洞、霧眉及割雙眼皮等醫美整型手術。Q1、蟹足腫不能吃什麼?預防疤痕增生的關鍵就是照護好傷口,建議在傷口未痊癒之前,應避免菸、酒、辛辣等刺激性食物,以免血管擴張,刺激疤痕組織增生。【延伸閱讀】蟹足腫醜疤癢 這樣做可避免復發受傷如何不留疤?擦傷、燙傷...5種傷口的照顧方式,除疤凝膠和凡士林哪個效果好?外科醫師一次解析參考資料:衛生福利部臺中醫院、李秉勳醫師、長庚診所、新北市仁愛醫院、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亞東紀念醫院、彭賢禮皮膚科診所責任編輯:林勻熙核稿編輯:陳宛欣延伸閱讀: 3月星座運勢排行》天蠍有偏財運、牡羊投資「2產業」有收穫!12星座「財運、職場、戀愛運勢」前3名是... 肝受傷,低頭看手就知道!中醫師吳明珠教你:發現肝的求救訊號
-
2024-04-18 醫療.皮膚
傷口剛癒合勿拉扯減少疤痕擴大 3種治療方式可預防蟹足腫復發
當皮膚受傷時,傷口的深度和嚴重程度將決定是否形成疤痕,而疤痕可能帶來困擾,甚至伴隨搔癢和疼痛感。最常見局部色素沉著的表淺性疤痕,皮膚不會凹凸不平,其淡化暗沉的方法,包括防曬、果酸換膚、左型維生素C導入、維生素A酸藥膏、杜鵑花酸藥膏等;但若是紅色疤痕,如紅痘疤,可採行染料雷射治療。疤痕嚴重程度也受遺傳因素影響,有疤痕病史或家族史的人應在手術前進行術前評估。疤痕淡化通常需要綜合多種治療方式,每個疤痕的嚴重程度各不相同,因此治療的次數和時間會因疤痕的情況而有所不同。一般傷口癒合後,可以使用美容膠帶協助減少皮膚張力,避免過度拉扯剛癒合的傷口,以降低疤痕變寬的機會。矽膠藥膏和矽膠貼片也是預防疤痕的有效幫手,矽膠有助於維持角質層的防護和保水度,促進膠原蛋白的正常生成和排列。對於輕微凹凸不平的疤痕,可考慮利用飛梭雷射或汽化式磨皮雷射治療,使疤痕漸趨平整。在傷口修復過程中,若纖維母細胞的反應過度,會形成凸起的肥厚性疤痕或蟹足腫。肥厚性疤痕常局限在原傷口位置,常見於上半身、肩膀和上肢的皮膚,這種疤痕會隨著時間逐漸改善,不太容易復發。相對地,蟹足腫則是疤痕超出原本傷口的大小,並在周圍形成手指狀的突起,擴展至其他皮膚區域,如耳朵和軀幹位置,常見於膚色較深的患者,蟹足腫不會隨時間改善,且容易復發。針對肥厚性疤痕和蟹足腫,目前有多種治療選項。1.局部病灶內注射類固醇,能軟化疤痕、減少疼痛和癢感。2.局部肉毒桿菌素注射,可治蟹足腫。3.嚴重蟹足腫可以手術切除結合低劑量放射線治療,抑制組織內過度活躍的纖維母細胞,減少蟹足腫復發。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03-22 養生.生活智慧王
在月台使用藍牙耳機恐致觸電?權威單位釋疑:觸電是因為「這件事」
你可以先知道: (1)網傳影片是 2022 年 12 月 7 日發生在印度克勒格布爾車站的意外,該起事故是電線掉落觸碰到人體導致觸電,與藍牙耳機無關。 (2)國際非游離輻射防護委員會(ICNIRP)表示,火車與藍牙耳機的電磁場不會互相干擾,不會因為戴著藍牙耳機而觸電。網傳「避免在月台使用藍牙耳機」的影片及訊息,內容聲稱有民眾因為在月台上使用藍牙耳機,遭到高壓電擊死亡。經查證,網傳影片是 2022 年 12 月 7 日發生在印度西孟加拉邦勒格布爾車站的事故,當時一名檢票員在月台上,突然被掉落的電線砸中,導致他觸電並摔下月台,全身多處燒燙傷,所幸送醫後並無大礙。該起事件是電線直接觸碰人體導致觸電,與藍牙耳機無關。國際非游離輻射防護委員會(ICNIRP)也表示,火車的低頻電磁場與藍牙耳機的射頻電磁場並不會互相干擾,民眾不會因為戴藍牙耳機就觸電,網傳訊息不正確。 月台戴藍牙耳機導致觸電? 原始謠傳版本: *避免在電源軌附近使用 BLOOT 耳機。此資訊非常重要。 如果您聽到了,請花點時間將此訊息發送給您經常玩耳機的兒子或女兒或兄弟姐妹,好嗎? 尤其是搭乘電動火車的人..🙏🏻🙏🏻 當手機上的藍牙耳機🎧啟動時,就會有電流⚡⚡⚡從火車軌道上的高壓電纜傳來/感應,直接到達通過耳朵進入大腦.. ....接下來會發生什麼事??? *在電動火車車道附近行駛和站立時,避免在鐵路側月台上使用藍牙*⚠️📵 主要流傳這段影片 並在社群平台流傳: 查證解釋:網傳訊息的原始出處為何? MyGoPen 檢視傳言內容,發現在 3 天內有超過 1,400 名用戶回報。利用圖片反搜工具「Google Lens」進行反搜,可以找到 ETtoday 新聞雲 2022 年 12 月 9 日的報導《天降高壓電!站務員被「電線巴頭」瞬間冒火 倒頭栽落軌畫面曝光》,內文所附圖片與網傳影片相似。 報導指出,印度西孟加拉邦克勒格布爾(Kharagpur)車站,於 12 月 7 日發生一起離奇意外,一名站務員在月台上與乘客交談時,突然被掉落的電線砸中,現場立即冒出火光,該名站務員也因此全身多處燒燙燒,所幸緊急送醫後並無大礙。以「Kharagpur、power cable、accident」等關鍵字進行搜索,可以找到今日印度(India Today)、印度時報(Times of India)、新德里電視台(NDTV)等媒體的報導,該名男子名叫蘇揚辛格.薩達爾(Sujan Singh Sardar),他是克勒格布爾車站的檢票員,而事發地點是該站的人行天橋附近。 印度鐵路克勒格布爾分部經理穆罕默德哈希米(Mohammad Hashmi)當時表示,檢票員有可能是被帶電的裝飾線擊中,至於詳細原因還要進一步調查,不過檢視上述所有報導,均沒有找到檢票員遭到電擊與藍牙耳機有關的資訊。 而在 Facebook 上搜尋「Sujan Singh Sardar」,可以找到用戶「Subhash Lall」12 月 8 日的發文,提到在薩達爾送醫後,左翼政黨「Amra bampanthi kharagpur」領導人 Anil Das 有前往醫院探視薩達爾家人並致上慰問,而照片上可以看到薩達爾的頭部包著紗布,意識清楚,沒有因電擊傷重不治。由於網傳影片模糊不清,檢視當時 X 平台上發布的影片,可以找到用戶「Ananth Rupanagudi」12 月 8 日發布較清晰版本,仔細檢視,從約 7 秒處開始可以看到有一條白色電線碰到薩達爾(圖一),電線隨即爆出火光(圖二),並沿著薩達爾的右肩往下垂到腳部位置(圖三),在小腿處可以看到雜亂的電線尾端(圖四)。綜上所述,網傳影片是 2022 年 12 月發生在印度克勒格布爾火車站的電擊意外,原因是電線掉落導致檢票員觸電,與是否使用藍牙耳機無關。 謠言從何而來? 這起事件發生於 2022 年 12 月 7 日發生,Facebook 從 12 月下旬開始出現相關影片,但文字敘述變成「不要使用耳機,高壓電會直接進入大腦」;X 平台於 2023 年 1 月開始流傳,並且是變形版本,把耳機改成藍牙耳機,且聲稱影片中的人遭到電死,並要大家多多轉發給朋友及家人;中文版本則於 2024 年 3 月開始在社群媒體流傳。 從前文就能看出,傳言有諸多錯誤之處,首先,該名檢票員並未死亡;其次,這起意外是掉落的電線直接觸碰人體導致觸電;最後,沒有任何證據顯示該名檢票員當時配戴藍牙耳機。 Reuters Fact Check、Newschecker 等國際事實查核單位當時有做出闢謠,國際非游離輻射防護委員會(ICNIRP)也表示,火車的低頻電磁場(EMF)與藍牙耳機的射頻電磁場(RF EMF)不會互相干擾,民眾不會因此發生觸電意外。 結論 總結來說,網傳影片是掉落的電線接觸到人體導致觸電,並非戴著藍牙耳機就會觸電,網傳訊息不正確。【資料來源】ETtoday 新聞雲 - 天降高壓電!站務員被「電線巴頭」瞬間冒火 倒頭栽落軌畫面曝光India Today - Live wire falls on railway official at Kharagpur station | Caught on cameraThe Times of India - TTE injured at West Bengal's Kharagpur railway station after live wire falls on himNDTV - Viral Video: Live Wire Falls On Ticket Collector Talking To ColleagueLinkedIn - Mohammad HashmiFacebook - Subhash LallX - Ananth RupanagudiFacebook - 謠言版本一X - 謠言版本二Reuters - Video shows man being hit by a live wire in India, not being electrocuted due to Bluetooth earphonesNewschecker - TTE Electrocuted Through Earphones? Viral Claim Is False(本文轉載自《MyGoPen》查證參考:https://www.mygopen.com/2024/03/bluetooth.html)(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4-03-20 養生.聰明飲食
天冷賴床才保命!營養師認證「6食物6生活習慣」對抗懸崖式降溫,避免猝死
最近天氣變化大,明明昨天還出太陽曬棉被,今天卻冷到要穿羽絨衣?面對這樣「懸崖式降溫」的氣溫變化,營養師高敏敏傳授幾招保暖方法,教你自帶產熱保暖體質這樣吃+做。馬上起床竟是大忌!建議起床時建議賴床一下再慢慢起床。6食物吃完身體暖呼呼1.薑汁/薑茶/薑湯薑含有豐富的薑烯酚,可使身體暖和,高敏敏表示自己很喜歡天冷時來碗蛤蜊薑湯、熱薑茶。2.大蒜雞湯建議將大蒜壓碎後等15分鐘再吃,其中蒜素助促血液循環、增加代謝力,冬天再來一碗暖呼呼的雞湯,真的可以讓身體暖起來!3.黑胡椒+薑黃黑胡椒的胡椒鹼可以助驅寒保暖,也能幫助抑制脂肪合成。而薑黃素助身體產熱、提高代謝力,且還有豐富的鐵質可以促進血液循環。4.韭菜韭菜屬於辛香食材,能幫助血液循環。所以不只怕冷的朋友,也推薦有心血管疾病、高血壓的朋友可以吃韭菜。5.熱紅茶紅茶有茶黃素能促進能量代謝、維持體溫,且曾有研究指出,當喝完熱紅茶時,體溫下降速度比較慢,換言之就是能維持比較長的體溫。6.黑巧克力巧克力雖然屬於甜食類,但其實70%以上的巧克力,糖添加的比較少,可可多酚能保持身體循環力。且其中還有咖啡因和類黃酮、可可鹼,類黃酮增加大腦血流量,可可鹼協助調節情緒,適量享用巧克力是沒問題的。「做好6件事」讓你自帶產熱體質除了多吃上述6樣食物讓身體暖起來,做好生活中的6個小細節,也能讓你自帶產熱體質。1.脖子+耳朵,出門要保暖其實冬天猝死案例常發現,就是沒有好好保暖脖子跟耳朵!這看似不重要的小地方,其實有許多交感神經和血管,加上耳朵沒有脂肪可供溫暖,很容易凍傷。所以建議出門在外 要圍個圍巾及耳罩保護自己,高敏敏特別提醒,家裡有長輩的要特別幫忙注意!2.洗完澡盡快穿衣冬天洗熱水澡是很享受的一件事,但離開熱水時皮膚上的熱水珠會突然接觸到冷空氣,導致身體會更加寒冷,建議可以把毛巾浴巾放在隨手可得的地方,並馬上擦乾水珠並穿衣服!3.運動前後暖身猝死也很容易發生在,運動前沒有暖身、或是激烈運動後沒有收操就停下,因為運動時肌肉血流量加倍、收縮過度易增猝死風險⋯,建議運動前後務必都要做好暖身再出發。4.多喝溫熱水多喝水除了加速身體代謝外,也能促進血液循環,避免血液過度黏稠。5.不暴飲暴食天氣變冷熱量消耗較快,會容易肚子餓。不過還是不要吃進過多的熱量,避免增加體內的負擔。6.早上賴床一下不只是寒流來襲時,其實冬天起床時建議賴床一下再慢慢起床。高敏敏提醒,千萬不要從床上忽然跳起,因為突然接觸到冷空氣,可能會導致皮膚及血管容易收縮,可以在起床前加一件外套幫助保護四肢溫暖。看完上述高敏敏介紹吃了會讓你保暖的6種食物,及6個讓你自帶產熱體質的好習慣,天冷時知道要如何保暖了嗎。高敏敏也提醒經醫師囑咐的高危險群(高血壓、心血管疾病病人),避免從事易離開人群的活動,如單獨爬山、泡湯等;而有運動習慣者,也要避開早晚的寒冷高風險時段,這些行為可能會導致血管收縮過度,易增猝死風險。飲食部分,也別以為肆無忌憚的吃油炸、重口味或甜食沒關係,其實長期累積的代謝垃圾在血管壁,會讓血管提早硬化、老化、阻塞,某天就可能一觸即發,引發不可挽回的悲劇!延伸閱讀:.天冷賴床才保命!寒流來襲下探10度,4步驟教你如何正確起床.不是多穿幾件就禦寒!衛衣、外套、褲子、圍巾該怎麼穿?哪種材質更保暖?.幾歲開始老很快?醫曝3年紀是斷崖式衰老關鍵,6方法延緩老化
-
2024-03-19 養生.生活智慧王
適合側睡、仰睡及趴睡的枕頭並不相同!如何挑選正確的枕頭?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良好的枕頭有助於睡眠品質,不過大多數人的枕頭可能都挑錯了,一個好的枕頭到底該怎麼選擇?專家指出,導致枕頭難挑選的原因之一,在於我們購買枕頭傾向從它外觀著手,而不是什麼樣的枕頭能幫助你。枕頭如何幫助良好的睡眠姿勢?睡眠專家指出,優質睡眠的關鍵之一是實現可持續的中立脊柱位置,而枕頭的作用就是幫助你進入這個姿勢並保持在那裡,錯誤的枕頭則選擇會產生影響。例如有人仰睡但他的枕頭太高的話,隔天早上醒來時可能會感到頭痛,因為他們的頭過於前傾。此外,枕頭應該保持良好的睡姿,而這取決於你入睡的姿勢,因為不同大小和類型的枕頭適合不同的睡眠者。側睡者適合什麼樣的枕頭?如果你習慣側睡,這也是多數人習慣的睡姿,那麼當你躺下時枕頭應填滿肩膀和耳朵之間的間隙,這可以支撐你的頭部並使脊椎保持在重要的中立位置。需要注意的是,不要將肩膀放在枕頭上。專家解釋,正確的側睡姿勢只應將頭和頸部放在枕頭上,若把肩膀放枕頭上會將你的上半身抬得比下半身高。另外,頭部的平均重量在4至6公斤左右,因此你的枕頭需要足夠密實,以便整夜支撐該重量,這樣你的頭部就不會下垂,從而使頸部緊張。換言之,如果你喜歡側睡,你應該選擇一個既能填充間隙又能保持頭部固定的枕頭,過大或過小的枕頭也會影響頭部的支撐。仰睡者適合什麼樣的枕頭?對於仰睡的人來說,枕頭應該要填滿肩膀和後腦勺之間的空間,這意味著仰睡者的枕頭比側睡者的更低,因為需要填滿的間隙較小。雖然傾向於仰睡的人比側睡的人少,但專家認為這種姿勢有許多優點。仰睡可以讓身體保持對稱,隨著年齡的增長,你可能有進行手術的需求,而大部分手術後需要你仰睡。只要你在膝蓋下放一個枕頭來緩解你的下背部,對於許多疾病來說,這是一個好的睡眠姿勢。趴睡者適合什麼樣的枕頭?專家指出,趴睡者永遠不要把枕頭放在頭下方,因為你已經處於一個糟糕的姿勢。因為當你趴睡時,必須將頭完全轉向左邊或右邊,如果頭下有枕頭,將會使頸部更加伸展到一個尷尬的位置。假如改變不了趴睡的姿勢,專家建議你的枕頭應該是相對平坦的,甚至不要用枕頭,這將有助於保持你的脊椎排列。在這個姿勢下,通常最好在你的胃部或胸部下放置另一個相對平坦的枕頭,以幫助身體自然對齊。如果你的床墊很軟,你可能需要不止一個,它們將有助於緩解下背部的壓力和頸部扭曲的程度。哪種材質的枕頭適合睡眠?枕頭的材質和填充物種類繁多,選擇主要取決於個人品味、預算和需求。以下為最常見的填充物:1.聚酯纖維枕有些人可能會過敏,因此最好使用人造填充物的枕頭,這種填充物主要由合成聚酯製成。它的優點是價格便宜又可機洗,但不是特別耐用,而且隨著使用的時間會結塊。2.羽絨枕羽絨枕一般價格較實惠,但無法不能提供太多的頸部穩定性,也不適合潮濕或潮濕的房間,因為濕度會導致羽絨失去其蓬鬆度和隔熱能力,枕頭會很快變平並變得缺乏支撐力。3.記憶海綿枕記憶海綿具有緩解壓力和舒適的作用,在施加壓力時也會繼續下沉,因此當你入睡時可能會感到舒適,但也可能無法提供整晚頭部所需的支撐力。此外,記憶海綿枕也可能存在氣味和散熱的問題。4.乳膠枕頭天然乳膠枕可提供頭部支撐,但不會像記憶海綿那樣容易受到環境溫度的影響。乳膠枕比較能夠透氣,這樣可以幫助你睡得更涼爽,也就能睡得更深。5.棉診棉枕是另一種常見的枕頭填充物,通常比聚酯纖維更堅固、無味,對過敏者來說也不是什麼問題。然而,它不像其他填充物那麼耐用,而且也可能結塊。【資料來源】.Why your pillow is ruining your sleep – and how to fix it.Is Your Pillow Giving You a Stiff Neck While You Sleep?(本文不開放合作單位轉載)
-
2024-03-18 失智.大腦健康
耳悶、耳鳴是聽力下降前兆 輕忽聽損恐致大腦退化失智
「電視怎麼開那麼大聲,講話噪音愈來愈大,開始重聽、耳背了嗎?」過了50歲之後,人的聽力會逐漸衰退,常不自覺把音響開得比較大聲,與人交談可能會有些吃力。輔大醫院耳鼻喉科主任胡皓淳表示,聽力障礙是一種複雜的多因素疾病,如果不及早預防延緩,除了影響人際關係,還增加失智風險。中度聽損就會增加3至5倍失智症風險胡皓淳指出,聽力是非常重要的刺激來源,保持學習、社交,並促進認知功能。一旦聽力受損,減少了與外界的接觸,恐致大腦退化。研究顯示,若是中度聽損,會增加3至5倍罹患失智症的風險。胡皓淳說,聽力退化難以自我察覺,通常是身邊親友發現溝通上有問題,才會帶去就醫進一步檢查。民眾可以留意耳悶、耳鳴症狀,若出現彷彿隔著水或紗的悶聲感,以及像鈴聲、嗡鳴的惱人聲響,小心是聽力下降的前兆。除了年齡因素,家族遺傳、基因變異、神經退化等,都是漸進性聽損的原因,胡皓淳指出,耳朵發炎也會對聽力造成影響,例如中耳炎,但可以配合醫師用藥,恢復正常生理功能。聽力受損是經年累月的漸進過程,當檢查測驗的分貝數在25至40左右,屬於輕度聽損,若是超過40分貝的中度聽損程度,建議戴助聽器改善生活品質。戴助聽器可延緩聽力退化長輩常礙於「自尊心」,不願意配戴助聽器,甚至拒絕社交活動,胡皓淳強調,及早配戴助聽器能延緩聽力退化,降低憂鬱壓抑的感覺。除了機器輔助,補充維生素B12可促進末梢神經代謝,攝取優質蛋白質多吃魚肉蛋奶及內臟,幫助組織修復、聽力調節。挖耳朵易感染、影響聽力如何避免耳朵發炎機率?胡皓淳提醒,「挖耳朵」容易引起外耳道皮膚受傷,尤其許多人洗完澡或耳朵碰水後,習慣拿棉花棒掏耳垢,但外耳道的耳垢含有酵素、油脂,具有保護作用,免於灰塵、細菌、異物進入耳膜,並不需要過度清潔,棉花棒反而會將耳垢推到更裡面,引發感染導致聽力喪失。若有耳垢堆積問題,建議找耳鼻喉專科門診協助,不要隨便亂挖。聽力下降警訊1 聽不清楚旁人說話內容,講話不自覺愈來愈大聲2 在較吵雜的環境中,辨識聲音的能力下降3 聽不到氣音、倒車雷達、燒水汽笛聲等高頻聲音保護聽力方法1 盡量少用耳機,如果需要使用,控制時間及音量2 不要去太吵的地方,參加廟會時要避開鞭炮施放3 不必刻意清理耳垢,有阻塞問題應看耳鼻喉科4 定期檢查聽力,遵醫囑配戴助聽器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4-03-16 焦點.健康你我他
我的防過敏妙招/不養毛孩 賞花戴口罩墨鏡
季節交替時節,早晚溫差大,稍不留意鼻子過敏就發作。先天不足、後天失調的我,鼻子過敏是我的健康殺手,嚴重時是鼻塞、打噴嚏、流鼻水、眼睛癢、頭痛的集中營,尤其鼻水就像失控的水龍頭,影響睡眠、工作,就診時我常垂頭皺眉告訴醫師:「生不如死的痛苦。」最初是以藥物治療,口服抗組織胺、搭配鼻噴劑,僅短暫舒緩,抗組織胺有嗜睡、口乾、視力模糊副作用,造成生活困擾。於是改服中藥,不久後,卻發現下肢浮腫,送檢才知是中藥摻了類固醇,長期服用傷肝腎,差點要了我的命。移居台中後,在教學醫院接受完整治療,先做過敏原檢測,在生活中遠離環境過敏原,不養毛小孩(我的過敏原),居家保持乾燥,定期清潔窗簾、床單常換洗,衣物經常在陽光下曝曬,並且控制環境濕度。據了解,主要的空氣過敏原依序是塵蟎、貓毛、狗毛、花粉。2、3月春暖花開,百花齊放,花粉會造成眼、鼻、咽喉、耳朵發癢難耐,目前尚無方法治療花粉症,只能做好預防減少暴露,鼻子是空氣的過濾器,我外出賞花一定戴口罩、墨鏡保護口鼻眼,隔離汙染。打造抗過敏體質,除了睡眠充足、飲食均衡外,要多運動增強肺活量,疏通鼻塞,使呼吸順暢。若每一環節都顧到,就可以遠離換季過敏的困擾。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3-15 焦點.健康知識+
搭飛機耳鳴怎辦? 教你「5方法」減輕耳朵不適:吃糖果、喝水都有幫助
搭乘飛機是一種方便快捷的交通方式,但對一些人來說,飛行可能會導致耳鳴或不適。這種不適通常是由於氣壓變化而導致的,但有一些方法可以幫助你避免或減輕這種情況。以下是一些實用的建議:1、咀嚼或吞嚥:當飛機起飛或降落時,氣壓會發生變化,這可能會導致耳鳴。咀嚼或吞嚥可以幫助平衡耳內壓力,從而減輕或避免耳鳴。可以嘗試咀嚼口香糖、吃糖果或喝水,以促進咽喉肌肉的活動。2、使用耳塞:穿戴耳塞可以幫助減少外界氣壓對耳朵的影響,從而減輕耳鳴的不適。市面上有許多類型和款式的耳塞可供選擇,可以根據個人喜好和舒適度選擇適合自己的耳塞。3、呼吸練習:通過深呼吸和輕柔的呼氣,可以幫助平衡耳內和外部的氣壓,減輕耳鳴的不適。嘗試通過鼻子深呼吸,然後通過嘴巴輕柔呼氣,以緩解耳朵的不適。4、避免刺激:避免吸菸和飲酒等刺激性活動可能有助於減輕耳鳴的不適。這些活動可能會影響耳內的血管和氣壓平衡,增加耳鳴的風險。5、適當的坐姿:在飛行中,適當的坐姿可以幫助減輕耳鳴的不適。可以試著保持直立的坐姿,避免過於前傾或後仰,以減少耳內壓力的變化。 延伸閱讀:.沒有錢但想出國旅行怎麼辦?專家傳授自助新手「省錢旅行4指南」.飛機上最安全的位置在哪?飛安專家說實際答案可能會讓你失望.空姐沒告訴你的事 飛機毯幾乎不洗、機上難以入睡怎麼辦?
-
2024-03-04 醫療.耳鼻喉
耳朵癢千萬別用棉花棒亂挖 醫教「4招」避免耳垢栓塞
在保護耳朵免受灰塵、細菌和其他外來物質的侵害很重要。然而,過多的耳垢可能導致聽力不良或不適,最常見的是出現搔癢感。 預防耳垢栓塞 日常4招很重要輔大醫院耳鼻喉科主任胡皓淳醫師分享四招預防耳垢栓塞形成:1、適度清潔耳道:輕輕清潔外耳道最外側是預防耳垢栓塞形成的重要步驟。使用溫和的溫水和軟布或棉球,輕輕擦拭外耳道最外側,但務必不要像電視劇或是動畫裡那樣,用棉花棒插入耳朵內部,以防損傷耳朵。 2、避免過度清潔:過度清潔耳朵可能導致耳朵自然的潤滑和防護機制被破壞。除非醫生建議,否則不要輕易使用所謂的耳道清潔劑或耳垢清除劑。 3、遠離汙水及其他污染:長期暴露於外來水分刺激或空氣污染可能會刺激耳道產生更多的耳垢。必要時穿戴耳塞或耳罩可以幫助減少外部物質進入耳朵,進而減少耳垢形成的風險。 4、定期耳朵檢查:定期接受耳朵檢查,尤其是如果你有家族史或過去曾有耳垢問題。醫師可以幫助你清除耳朵內的過多耳垢,並提供建議,以確保耳朵的健康。 耳垢勿自行處理 尋求專業醫療協助為上策 如果你的耳垢真的多到受不了,胡皓淳提醒,請不要自行用掏耳棒或是棉花棒之類的東西,自己掏耳朵,因為很容易一不小心就把耳朵弄受傷。就算真的耳垢影響到聽力或是造成不適,請務必尋求專業醫師的幫忙,不要自行處理!延伸閱讀: ·耳朵癢用棉花棒挖錯了!醫教「3招」防外耳炎 這1款式耳機也要少用 ·鼻孔要每天清?鼻毛要拔嗎?醫破解萬年迷思 1習慣恐常流鼻血、細菌感染 (責任編輯 葉姿岑)
-
2024-03-01 醫療.耳鼻喉
國外研究指出聽損竟是失智主因!掌握8關鍵可早期發現,聽損到這程度就需戴助聽器!
聽力好壞關乎人際社交品質,對長者來說,社交減少可能「失智」風險隨之升高。北市聯醫副總院長、耳鼻喉科醫師王懋哲表示,年長者聽力損失主要有「感覺神經性」、「傳導性」兩種類型,各自有不同發生原因與治療方式。許多聽力損失,都是年輕時用耳習慣不佳導致,與作息、噪音暴露息息相關。聽損可分為2大類,同時也會增加健康風險聽力損失不僅影響學習,也增加社交與職場工作的困難度,同時會帶來不小的健康風險。國際醫學期刊「刺胳針」研究顯示,影響失智成因中,聽力損失占8.2%,排名第一。目前台灣有超過31萬名失智人口,預估未來將以平均每年增加1萬人的速度持續攀升。王懋哲表示,年長者大多數聽損屬於「感覺神經性」,因為老化、噪音傷害或是耳毒性藥物等因素導致,無法透過手術改善;少數則是「傳導性」聽損,包括慢性中耳炎、珍珠瘤、耳硬化症等中耳疾病,身邊人通常只要放大音量就可以聽清楚,可以透過手術治療。年長者聽損大多數屬於感覺神經性聽損,社交漸減竟增加失智風險王懋哲解釋感覺神經性聽損大多屬於年紀因素,而非耳朵退化,主要是「大腦辨識度退化」,由於語言辨識度也變差,常常是「聽得到、聽不懂」,也就是講話的聲音聽得到,但無法理解別人的語言。因此許多長者與家人聚餐不會參與聊天話題,因為「聽不懂就懶得聽」,社交逐漸減少、不出門、不聚餐,大腦刺激減少後,失智風險就會增加。「感覺神經性聽損,親友吼再大聲都沒有用。」王懋哲說,許多個案因為聽不到,被家人帶來到門診,家人跟患者講話都又快又大聲,有位80歲的阿伯來到門診,問診時聽得一清二楚,讓一旁的太太、兒子相當困惑,因為重點應該是「慢慢講」,一個字、一個字分開來說,阿伯就統統聽懂了。60分貝以上空間盡量少待,藥物和三高都會導致聽損聽力損失常難以自覺,且受到許多因素影響,最主要是先天的遺傳基因導致,後天也得注意,不僅作息要正常,更要減少暴露在環境噪音60分貝以上的空間。一般人說話聲音約在40、50分貝左右,因此比談話聲音更大的環境就盡量少待;許多人在吵雜的環境會戴耳機聽音樂,避免噪音干擾,但要蓋過噪音就得開更大聲的音樂,建議最好別這樣做。如果本身有聽損的遺傳因子,更要注意用藥安全。王懋哲說,部分藥物具有耳毒性,建議民眾應與醫師討論用藥,避開相關藥物傷害到聽力;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對血管的危害,同樣會威脅到內耳中的血管,損及聽力,因此要控制好三高等慢性病,才能做好聽力保健。聽損30至40分貝 戴助聽器聽力師蔡鋕鑫建議,對於某些聽力損失風險較高的族群聽力檢測特別重要,例如50歲以上的成年人、長時間處於高分貝環境的工作或聽音樂者、或曾有耳疾或耳朵感染者。聽力損失和退化是不可逆的,因此助聽器的介入時機對聽損者相當重要,而聽力損失一般在30至40分貝左右時,便會逐漸影響到日常溝通與生活品質,此時便應考慮使用助聽器。「老化感覺神經性聽損」8大特色1.要放大音量才聽得到,代表聽力閾值變差2.語言辨識度變差3.在吵雜環境下會聽不清楚別人說話4.聽得到別人講話聲,但聽不懂在說什麼5.聚餐時因聽不懂而不加入談話6.出門意願降低7.講電話愈來愈大聲8.聽手機時容易聽不清資料來源/王懋哲醫師責任編輯:吳依凡
-
2024-02-29 醫療.腦部.神經
一直手麻怎麼辦?要看哪科?5大原因、自我檢測、舒緩方法一次看
手麻是許多人都會有的老毛病之一,常常認為只是手被壓到的暫時性不適,但其實很有可能是疾病警訊喔!以下為您介紹造成手麻的疾病原因,以及正確舒緩方式,馬上來看看吧~手麻5大原因根據名冠診所資料說明,引起手麻的原因很多,簡單來說,可以分為神經性及血管性的問題。手麻通常是周邊神經(peripheral nerve)受到壓迫或發生病變時,身體發出的警訊。手部神經有尺神經(ulnar nerve)、正中神經(midian nerve)、橈神經(radial nerve)和臂神經叢(brachial plexus),只要神經受到壓迫就可能產生麻木感。從手麻的不同症狀初步判斷可能的病因:.頸椎間盤突出:手麻並有痠痛感,從頸部沿著手臂至特定手指,彷彿有電流通過的感覺,轉頭或仰頭會更明顯。.腕隧道症候群:拇指、食指、中指及無名指一半會麻,按壓局部更明顯。.肘隧道症候群:無名指及一半小指會麻,按壓局部更明顯。.自律神經失調:單側或雙側從肩、上臂、肘到腕有麻感,時好時壞,與頭頸姿勢較無關係。.自律神經失調:雙側全部的手指(末端)麻,有冰冷感,手掌特別是指尖皮膚顏色暗紅或紫,與頭頸姿勢較無關。手麻原因一:頸椎間盤突出出現在頸椎的椎間盤突出,可能出現肩頸痠痛、手臂麻木無力或痛等症狀。如果懷疑有椎間盤突出,應及早諮詢專業醫生的建議,進行詳細的評估和治療,並制定適當的預防策略和選擇合適的治療方法。手麻原因二:腕隧道症候群腕隧道症候群的特徵是,手指內側的痠麻(大拇指、食指、中指、無名指靠大拇指處)。而它的症狀多發生在晚上,可能睡到一半手被麻醒,起來甩一甩會比較舒服,若遲遲無處理,就可能在手部運動方面出現問題(如用筷子夾東西夾不起來)。.手部的痠麻.痠麻之後可能會有痛感.更嚴重可能手部運動方面就會出問題,如手指無法做精細動作手麻原因三:肘隧道症候群台中慈濟醫院院長簡守信說明,手指外側麻(小拇指、無名指靠小拇指處)則就可能是尺神經壓迫的「肘隧道症候群」。肘隧道症候群不像腕隧道症候群如此常見,其常見於重複用手肘、彎曲伸直者(尺神經拉緊、受力大),長久不適當的受力下,就會造成手部痠麻,如拉小提琴等音樂家的可能性相對較高。手麻原因四:自律神經失調郭育祥醫師曾於郭育祥診所網站指出,手麻患者們前往醫院就醫,經過一連串電神經學檢查,如神經傳導及肌電圖檢查,還有影像檢查等,還是無法確診。直到來到我的門診,才知道手麻是因為「自律神經失衡」所引起。自律神經失衡會造成手腳感覺的異常,如麻痺、感覺遲鈍、觸電痛感、疼痛等,且經常會合併呼吸困難的症狀。主要還是跟情緒、壓力有關。除了藥物治療之外,通常會建議患者們進行腹式呼吸,並試著找出壓力來源,嘗試化解。手麻原因五:末梢循環不良生活習慣太偏向靜態、抽菸、本身罹患周邊動脈疾病的患者,是末稍血液循環不良常見原因。血液無法正常順流至末梢,而造成手腳冰冷、麻感。一分鐘自我檢測臺中慈濟醫院復健科李信賢醫師表示,腕隧道症候群自我檢查方式,運用法倫氏檢查(Phalen test)理學方法,雙手手指朝下與手臂呈90度,兩手背互靠並持續一分鐘,如手指出現麻木或刺痛,就可能是罹患腕隧道症候群。 他表示,通常病人手部感覺會變遲鈍,尤其大拇指、食指、中指與無名指,嚴重時手部肌肉會出現魚際肌萎縮,手握力會變差。此外,王文妤物理治療師曾分享,肘隧道症候群症的自我檢查可透過輕敲肘部內側,看是否有麻痛的症狀發生;或試著完全彎曲或伸直肘部,觀察是否有麻痛感產生,這種動作可能引起肘隧道區域的壓力變化。針對頸椎間盤突出得自我檢查,動晰物理治療所說明,可將您比較不舒服的那一側的手往上抬,並往耳朵靠近。若是您的症狀因此「減緩」了,代表您很有可能有椎間盤突出。手麻舒緩方法如果長期間手腕活動量大,容易罹患腕隧道症候群。而肘隧道症侯群是長期手肘彎曲、例如長時間講電話,中午趴睡,手拿3C產品追劇、長期屈肘使用智慧型手機、晚上撐著手肘側睡、長期間手臂反覆彎曲就會造成手麻症狀。朴子醫院復健科汪珮容治療師介紹手部伸展運動,腕隧道症候群可以學習手腕伸展運動,例如手肘伸直:一手掌輔助把另一手手掌掌面後拉,直到手腕部感受到被牽拉的感覺,每次10-20秒,重覆2~3次。手掌上拉法。(圖/翻攝自朴子醫院。)另外手掌可以作伸握動作:伸直3秒、握拳3秒、重覆數次,讓不同肌腱在腕隧道內達到舒緩的壓力。手麻要看哪一科?神經內科吳禹利醫師曾受訪說明,手麻可以去看神經內科、神經外科,而復健科可以透過一些運動、熱敷措施舒緩不適感,也是好的選擇。若需要開刀,或是手麻發生在關節附近,也可選擇前往骨科就診。資料來源:全民健康基金會、神經內科吳禹利醫師、朴子醫院復健科汪珮容治療師、名冠診所、郭育祥診所、臺中慈濟醫院、動晰物理治療所、王文妤物理治療師 老骨也能回春!讓你身體變「軟Q」的15個生活好習慣 「大便」很臭不是正常的!急診醫師告訴你:搭配「這2種顏色」出現,器官可能正在發炎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2-26 醫療.耳鼻喉
這波感冒很嚴重!醫揭關鍵症狀「有夠誇張的咳嗽」、合併「化膿性中耳炎」
近日天氣溫差變化大,又有大陸冷氣團南下,孩童感冒患者增加。開業小兒科醫師陳信宏表示,最近診間孩童感冒情形,「真的很嚴重」,除發燒、流鼻水等症狀外,特別是有夠誇張的咳嗽,連續咳嗽,「咳到肚子痛」、「晚上咳到睡不著」,請及早治療,同時也有嚴重感冒兒童出現「中耳積膿」,就是俗稱的「化膿性中耳炎」,呼籲家長在這段天氣變化、溫差大時,務必注意家中孩童健康。陳信宏在臉書指出,日前家長帶一名1歲6個月孩童來看診,主述是「發燒7天了,看了好幾家醫生,一直不會退燒」,有一些咳嗽,一些流鼻水,經過詳細檢查,看喉嚨、看耳朵、看鼻子、聽診,發現兩個耳朵裡面都有「中耳積膿」,也就是俗稱的「化膿性中耳炎」,找到了發燒的元兇。陳信宏說,最近這一波感冒,常會合併「化膿性中耳炎」,導致孩童反覆高燒不退,請家長帶小朋友來看診的時候,記得請醫師檢查耳朵,原因是小朋友容易亂動,不易乖乖坐著配合,所以耳朵比較難檢查仔細。經過,確定診斷與抗生素的治療,發燒終於控制住了。陳信宏指出,臨床觀察,這一波感冒症狀,特別是有夠誇張的咳嗽,若孩童出現連續咳嗽,請及早治療。2歲女童感冒抽搐、雙眼上吊送醫 醫師:嚴重與否看「這兩點」近期天氣溫差變化大,即將又有大陸冷氣團到來,孩童感冒患者增加。一名台中市2歲女童日前感冒,在家午睡時,突然抽搐、雙眼上吊,家長第一次遇到這種情形,一時慌了手腳,送醫途中發現派出所,希望警方協助開道送醫,警方得知後,趕緊協助開警車,載運女童及女童母親前往醫院。所幸,經醫師診斷為感冒發燒引起的熱痙攣,就醫後已無大礙。馬偕兒童醫院兒科部主任紀鑫說,熱痙攣為醫學專有名詞,主要是指患者發燒時,如果體溫上升速度過快,而出現抽搐、雙眼上吊等症狀,這在兒科十分常見,占整體於門診就醫兒童比率約1~2%,好發原因與孩童體質有關,若有熱痙攣家族史的兒童特別容易發生,但往往只會發作一次,經治療後都可好轉,家長不需擔心。「當高燒不退,身體持續抽搐5分鐘以上,且反覆發作時,應特別提高警覺。」紀鑫表示,這種的抽搐恐與熱痙攣不同,有可能是腦炎、腦膜炎引起的症狀之一,家長務必提高警覺。紀鑫指出,近期氣溫忽高忽低,各種病毒十分活躍,包括腺病毒、流感病毒、腸病毒等,對兒童來說仍具威脅,近期門診兒童患者確實不少,呼籲兒童外出,家長應讓孩童戴口罩、勤洗手、少出入公共場所,當出現發燒、流鼻水、咳嗽等症狀,建議應盡速就醫。
-
2024-02-04 醫療.腦部.神經
為何越早學習第二語言越好?錯過黃金學習時間就來不及了嗎?
你的語言多樣性有多高?你在這一方面有多「典型」?這個問題不太有意義,因為我得先知道你是哪裡人。舉例來說,如果你住在盧森堡,而你回答你只會一種語言,那你絕對是少數中的少數,但在大多數美國城市裡,你就不會屬於少數。 記住,這一章談的是你怎麼適應你的環境,所以我們才會碰上這個難題。語言畢竟只是你適應環境的其中一個環節而已,但我們清醒的時候會不斷運用它所依據的一套規則,因此我們可以利用它來看看你大腦的適應能力有多好。假如你只會一種語言,或者你的第二語言能力有限(像是分數低於4分),或者你較晚(像是青春期之後)才學第二語言,你的大腦就會侷限在你第一語言的經驗裡。這樣有一個好處:跟會不只一種語言的人相比,你的大腦更能妥善使用你唯一會的那種語言。簡單來說,這是因為多語者在理解某一種語言,或者用某一種語言產出時,需要考量的條件更多: 在使用任何一種語言之前,他們需要化解語言之間激烈的競爭。這表示即使是最熟練的語言,每次使用任何一項語言資訊時,他們都必須多花一點點時間來處理才行。但你在這章會看到,廣泛接觸到各種不同的語言規則可能也有好處。接觸過多種語言的人不僅有更多種行為組合供他們選用, 在決定要怎麼行動的時候也更有可能考慮更多的資訊,像是當前的情境最適合用哪一種語言。但在現實生活中,如果必須思考應該要用哪一種方式來回應當下的情境,所付出的代價累積下來可能相當可觀。簡單來說,大腦接觸的事物越廣泛,在任一特定的環境或情境下處理的速度可能會變慢,但反過來也讓人有辦法應付更多種情況。那麼,你的大腦的「調頻」範圍有多寬,或有多窄?在看你怎麼回答之前,我得先指出一件事:語言跟這本書裡談到的許多其他事情一樣,是多面向的概念,無法光用「單語」和「雙語/多語」單一軸線就能完整反映。我們在實驗室裡探索語言與認知時,會觀察的差異和四種語言經驗的面向相關:一、如果一個人有接觸過第二語言,接觸的年紀有多早;二、他的第二語言(或最不擅長的語言)能力有多強;三、他分別有多常使用他會的每一種語言;四、他會的語言有多相似。每一個面向都事關你的大腦怎麼運用你過去的經驗,來塑造你對世界的認知,以及你在世界裡行動的方式。但我們可以看到一件事:以上幾個問題完全沒問一個人會講幾種語言。這是因為,不同的語言會怎麼影響你的大腦,還得看其他的因素。本章接下來會以語言當作經驗的範例,探討這些因素為什麼重要,又怎麼能從中看到你的大腦如何適應各種其他的人生經驗。年齡為什麼重要:經驗的早晚造成的不同影響假如我們想探究經驗怎麼塑造大腦,語言是個不錯的範例,因為對大多數人而言,語言是持續一輩子的經驗。舉例來說,大多數會英語的成年人懂大約兩萬至三萬五千個單詞, 但現今有人在使用的英語單詞超過十七萬個。因此,假如你愛看書或聽播客節目,或甚至跟別人談論你不熟悉的事情,你很可能會不斷碰到新單詞。搞不好你讀這本書時就學到一些新詞了?但大多數人也知道,兒童學習語言遠比成人容易,所以問題就來了:我們在童年期間摸索著「吱喳作響的龐然炫惑」,但有多少的學習行為在這個時候發生?童年以後,我們的適應能力又有多少?簡單來說,大腦不同部位有不同的適應期窗口。我們可以根據每個大腦部位什麼時候會被經驗影響、被影響多久,將它們大致分為三類。第一類的功能幾乎全部是控管維生機能,這些是無經驗依賴(experience-independent)的部位,這些部位負責控管呼吸、心跳、體溫等不會因環境而異的關鍵機能。再來是經驗預期(experience-expectant)的大腦部位。這些部位先天就已經註定 要會解譯特定種類的外來資訊,因為它們已經有接收感官資訊的連結了。舉例來說,大多數嬰兒在成長時,進入眼睛的光線會傳到大腦後方的枕葉皮質,進入耳朵的聲音會傳到大腦兩側顳葉(temporal lobe)的聽覺皮質,進入鼻子的氣味會傳到大腦前方底部的嗅球(olfactory bulb)。我們學會辨認看到、聽到和聞到東西,人類嬰兒能夠精通自己所生長的環境,就是因為有這個能力。我們可以在法國紀錄片《寶寶的世界觀》(Babies)裡看到這個現象:世界各地的嬰兒在各自的成長環境裡,既有些方面出奇地相似,又有些相當有意思的差異。不過,我們的大腦演化出來時,可以讓我們輕易遊走世界各地的飛機和網路還沒出現,因此,大腦中許多經驗預期的部位會有接收經驗的「關鍵期」。 在你剛出生的時候,這些部位等著要接收資料,所以可塑性非常高。當你漸漸成長後,這些部位累積了跟周遭環境相關的資訊,也越來越穩定地處理它們預期會碰到的東西,因此比較不會被外面新的經驗影響了。一九七○年代有一系列的實驗,清楚證實了早年經驗對大腦經驗預期部位的影響有多深:這些實驗以幼貓為對象,分別讓牠們在非常特定的視覺環境裡成長,像是只有垂直線條的房間,或者圓筒型、牆上的東西只會往左移動的空間。在這些成長條件下,幼貓的大腦完全被牠們所受的視覺刺激制約,因此如果碰到早期沒遇過的東西,像是橫線或是往右移動的東西,牠們竟然看不到!還好我們不會把嬰兒關在圓筒裡,但派翠西亞.庫兒的研究發現,嬰兒聽到的語音也會對他們產生類似的效果。這裡再提一下她的發現:人類嬰兒到了一歲以後,就會對母語裡沒有的聲音不敏感。幸好,大腦裡還是有一些部位畢生保有可塑性, 這些就是經驗依賴(experience dependent)的部位。皮質裡大部分跟「聯想」有關的部位屬於這一類,其中有些部位讓我們能一輩子不斷增加字彙量。在經驗依賴的部位當中,一個重要的成員是額葉,如前一章所述,額葉讓我們的行為有彈性,而這正是人類適應能力的關鍵。你可能也猜到,基底核的各個部位也是經驗依賴的類型。事實上,它們可能是適應能力最強的大腦部位,因為裡面充滿促進神經可塑性的多巴胺通訊訊號。※ 本文摘自《解密「你」的大腦設計圖:你的大腦為何與眾不同?神經科學家帶你深入你的腦袋,解開它的設計與運作之謎》。《解密「你」的大腦設計圖:你的大腦為何與眾不同?神經科學家帶你深入你的腦袋,解開它的設計與運作之謎》作者:香蒂爾.帕特譯者:王年愷出版社:臉譜出版日期:2024/01/06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01-18 醫療.骨科.復健
椎間盤突出怎麼辦?會不會自然好?13項有助舒緩的復健運動
什麼是椎間盤突出?形成背部脊椎的骨頭(椎骨)由椎間盤緩衝。這些椎間盤是圓形的枕頭狀結構,有一個堅韌的外層(纖維環)圍繞著核。椎間盤位於脊椎的每塊椎骨之間,可作為脊椎的避震器。椎間盤突出(Herniated disc)也稱為椎間盤滑脫、破裂或膨出,是盤椎間盤之一的凝膠狀中心(稱為髓核)的碎片,透過纖維環的撕裂或破裂被推出椎間盤,進入椎管。椎間盤突出通常處於退化的早期階段。椎管空間有限,不足以容納脊椎神經和移位的突出椎間盤碎片。由於這種移位,椎間盤壓迫脊椎神經,經常產生可能很嚴重的疼痛。椎間盤突出可以發生在脊椎的任何部位。椎間盤突出多見於下背部(腰椎),但也發生在頸部(頸椎)。感到疼痛的部位取決於受影響的脊椎部位。椎間盤突出會不會自然好?在大多數情況下,椎間盤突出引起的疼痛會在治療的四到六週內逐漸改善,或是在六個月內自行消失。為了在椎間盤癒合期間緩解疼痛,你可以:1.如果疼痛嚴重,請休息一到三天,但重要的是要避免長時間臥床以防止僵硬。2.服用非處方止痛藥,例如布洛芬或乙醯氨酚。3.對受影響的區域進行熱敷或冰敷。除了等待椎間盤突出自行恢復,運動是一種相對有效且保守的治療椎間盤突出方式之一,在受傷後立即進行特定的運動可能可緩解你的急性症狀。隨著急性症狀的改善,強化運動可能會降低復發的可能性。值得注意的是,椎間盤突出的康復是一個緩慢的過程,因此在進行每個動作時,你需要仔細調整姿勢,避免任何可能惡化的動作,試圖過快移動也可能會引起額外的疼痛。此外,你還應該避免舉起任何東西,直到知道自己能夠承受多少重量,即便是輕如購物袋也可能對急性期的你而言太重。5項有助椎間盤突出的復健舒緩運動為了幫助椎間盤癒合,你需要適時放鬆並避免過度勞累。然而,過度臥床休息可能會使肌肉變得僵硬,導致你再次起床時疼痛加劇。因此,溫和的運動是緩解椎間盤突出疼痛的建議方法,可以幫助你的脊椎癒合並恢復健康狀態,同時保持身體活動。以下是椎間盤突出發生後幾天內可以進行的一些常見復健運動。面朝下休息1.俯臥,頭轉向一側,雙臂靠近身體。2.專注於你的下背部肌肉,讓它們放鬆。3.保持這個姿勢2分鐘為一次。伏臥撐1.俯臥,手掌放在胸部外側的地板上。2.將上身壓離地面,同時保持下背部和臀部的肌肉放鬆。3.維持這個姿勢5秒,做10次伏臥撐。後彎1.雙腳分開與肩同寬站立,雙手放在腰上。2.不要鎖住膝蓋,身體慢慢向後彎曲,直到感覺舒服為止。3.保持這個姿勢幾秒鐘,然後再次站直。嘗試重複2到4次。頸部後縮1.坐在椅子上,雙臂放在身體兩側,眼睛看著前方。2.不要點頭或聳肩,將下巴稍微向後收,就像要擠出雙下巴一樣。3.保持這個姿勢1到2秒,然後放鬆頸部。完成10次的後縮。頸部側彎1.直視前方,慢慢將耳朵朝著受影響的頸部那側傾斜。在這個動作中,不要聳肩。2.在不增加疼痛的情況下盡可能地移動,並將頸部保持在這個位置一秒鐘,然後回到起始位置。3.完成2至3組,每組重複10次。5項有助椎間盤突出的復健強化運動當急性症狀開始消退,將強化運動納入你的日常生活中就很重要,這些練習不僅為你的頸部和背部增加支撐和穩定性,還可以防止將來椎間盤突出症狀的復發。以下是椎間盤突出急性症狀過後可以進行增強整體力量的復健運動。側棒式(平板)1.側躺在地板上,膝蓋伸直,前臂放在肩膀下方。2.將臀部和膝蓋抬起到空中,不要讓身體向後傾斜。3.保持這個姿勢15到30秒,然後下降到地板上。4.在身體的左右兩側重複2到3個側棒式支撐。鳥狗式1.雙手和膝蓋著地。2.當你壓平下背部時收縮腹部肌肉。3.將一隻手臂舉到身前,同時將另一條腿伸到身後。4.保持這個姿勢5秒鐘,然後用另一隻手臂和腿重複練習。5.每邊重複10次。死蟲式1.仰臥,膝蓋彎曲,雙腳放在地板上。2.收縮腹部肌肉,使下背部緊貼地面。3.將雙臂舉向天花板。4.慢慢地將一隻腳抬離地面。執行此操作時,將同側的手臂移至頭頂上方。5.將手臂和腳降低至初始位置,然後在另一側重複動作。6.左右交替動作,直到每隻手臂和腿完成15次。肩膀划船1.將彈力帶固定在門上,並用雙手握住彈力帶的一端。2.當你將肩胛骨擠壓在一起時,用雙臂向後拉。執行此操作時,務必不要聳肩。3.完成2至3組,每組重複10次。橋式1.仰臥,膝蓋彎曲,雙腳放在地板上。2.收縮腹部肌肉,在不感到疼痛的情況下盡可能將臀部抬離地面。3.保持此姿勢10秒鐘,然後下降到地板上。4.嘗試1到2組,每組重複10次。3項有助椎間盤突出的伸展運動除了加強運動外,伸展運動也可能有助於減輕椎間盤突出症狀。與任何練習一樣,緩慢開始並避免導致疼痛的強迫動作很重要。以下是有助於減緩椎間盤突出的伸展運動。梨狀肌伸展1.仰臥,膝蓋彎曲,雙腳放在地板上。2.將受影響腿的腳踝放在未受影響大腿的膝蓋上。3.將未受影響的大腿拉向腹部,直到你感覺到受影響的臀部有輕微的拉伸感。4.保持這個姿勢15到30秒,完成3次伸展運動。胸肌伸展1.站在門前,將前臂放在門框的兩側。2.慢慢地將身體向前傾斜,直到感覺到肩膀和胸部前面有輕微的拉力。3.保持這個姿勢15到30秒,嘗試重複3次。貓駝式1.雙手和膝蓋著地。2.首先讓你的胸部和腹部向地面下垂。3.當你已經盡可能向地面靠近,並且沒有感到疼痛時,反向動作將背部彎起遠離地面。4.繼續在兩個動作之間緩慢交替,重複10到15次。【資料來源】.Cleveland Clinic: Herniated Disk (Slipped, Ruptured or Bulging Disk).Harvard Health Publishing: Will my herniated disc heal on its own?.American Association of Neurological Surgeons: Herniated disc.16 Exercises for Herniated Disc (Back or Neck) Pain.WebMD: Slipped Disc: Exercises for Pain Relief
-
2024-01-16 養生.運動健身
只要一招! 有效改善高低肩 遠離身體歪斜
上班久座長時間姿勢固定、長時間使用單肩包、搬東西造成肩膀很酸或不舒服嗎? 今天就要和大家分享,只要一個動作,就能讓肩膀放鬆,改善高低肩,趕快點開影片看看吧!編輯推薦本季穿上「連帽上衣」營造休閒個性!3種風格展現多變街頭Look2024開運必收藏!十二星座終極運勢指南 魔羯朋友圈藏桃花、雙魚需學拒絕改善高低肩動作開始手臂伸直,沿著身體兩側舉到耳朵兩邊,上下開合,一次做10下,一天做三組,在做此動作時,兩邊的肩膀要放鬆,並保持正常呼吸和吐氣,毋須刻意用力。進階訓練彈力帶肩外旋使用彈力帶進行肩部運動,雙手放在身體前方,向外旋轉手臂,強化肩部外側肌群。倒持壺鈴肩推以壺鈴進行肩部推舉動作,有助於增強肩部肌肉,同時提升核心穩定性。平板拍肩在平板上進行肩部訓練,持握啞鈴,舉過頭頂再降低至肩膀,強化肩部前側肌群。彈力帶鳥狗利用彈力帶進行鳥狗動作,四肢支撐在平板上,拉動彈力帶強化肩胛肌,提升肩部穩定性。祝大家都能擁有健康自信的體態,還想了解更多相關內容嗎,趕快關注訂閱女子漾吧!編輯推薦2024「新春美甲」這樣做!五種絕不撞款範本合輯 溫柔貴氣氛圍一秒拉滿2024開運必收藏!十二星座終極運勢指南 魔羯朋友圈藏桃花、雙魚需學拒絕「女子漾」網站全新上線,陪你愛自己的每個樣子!最棒的美食旅遊、美妝穿搭、娛樂話題、運動健康、情慾愛情分享,都能在這裡看到!快點來加入成為創作者!https://woman.udn.comYT:女子漾https://www.youtube.com/@udngpowerFb:https://www.facebook.com/udnGpowerIG:https://www.instagram.com/udnGpower
-
2024-01-11 醫療.心臟血管
看耳垂就知道心臟好不好?耳朵有摺痕易罹心臟病?國健署專家解答
你可以先知道: (1)耳垂摺痕與冠心症有關的說法最早於 1973 年由法蘭克醫師提出,並以此命名流傳,50年來相關的研究正反結果都有。 (2)根據 2021 年於知名的學術期刊所發表的、針對三十幾篇相關研究的系統性回顧分析,認為耳摺「診斷準確性不足」。 (3)傳言流傳多年,甚至很多國內醫師、教科書、醫療戲劇都曾提及,但國健署在諮詢心臟學會後,於 2019 年正式澄清其相關性「缺乏大規模研究顯示相關」。網傳「心臟好不好,看耳垂就知道」的內容,提到耳垂若有對角線摺痕、尤其雙耳都有則風險最高。但根據各大醫學論文期刊資料庫的文獻系統性回顧,分析當時所有已能蒐集的研究進行比較分析,認為 50 年前被提出的「法蘭克徵象」說法,「診斷準確性不足」,且國健署在經過諮詢國內心臟學會後,也正式澄清該說法「無法顯示相關」。看耳垂就知道心臟好不好? 原始謠傳版本: 「心臟」好不好,看「耳垂」就知道! 主要流傳類似圖片: 並在社群平台流傳:查證解釋: MyGoPen 查詢具有代表性的資料,傳言的說法最早可追溯到一位美國醫師法蘭克(Sanders T. Frank)於 1973 年在《新英格蘭醫學期刊》上首次提出的耳垂摺痕(Ear lobe crease,ELC)與冠狀動脈心臟病(coronary artery disease,CAD)之間可能有關聯,當時他觀察到 20 名有耳摺的患者中,有 19 人至少具有一種已知的冠心症危險因子。從此這個耳摺的特徵就被稱為「法蘭克徵象」(Frank’s Sign),中文也有人稱為「冠心溝」。 系統性回顧認為「準確性不足」 根據知名的《臨床醫學期刊》(Journal of Clinical Medicine)於 2021 年 7 月發表的「用於診斷冠狀動脈疾病的對角耳垂摺痕(法蘭克徵相):診斷測試準確性研究的系統性回顧」,該研究針對包括 Pubmed MEDLINE、Embase、Web of Science、Cochrane CENTRAL、CINAHL、Clinicaltrials.gov 和 Scopus 在內的 7 個電子資料庫進行檢索,對 34 篇研究進行評估,最終納入 13 項研究進行比較,得到的結論是「總之,臨床上阻塞型冠狀動脈疾病的高風險患者中,耳垂摺痕只輕微改變測試前的疾病機率(disease probability)」,「這意味耳摺在檢測解剖學上,對於顯著的冠狀動脈狹窄的診斷準確性不足(insufficient)」,但也提到「儘管斜耳摺的存在與否不影響臨床處理,但由於其可行性和易於解釋,可以將其視為體檢的一部分」。 而 2015 年發表的「耳垂摺痕:冠狀動脈疾病的標誌?」也羅列了四十幾年來,包括美國、英國、日本、波蘭、以色列、土耳其、印度、瑞典、巴西等各國發表的研究,以及各研究的結論,在評論欄位下,作者表示「很難解釋為什麼上述研究會有如此大的差異,即使在『耳摺說』出現 41 年後 ,其相關性仍存在不確定性」,並提到種族差異、睡眠和耳垂扭曲後耳摺可能會變得更加明顯等問題,都可能是影響研究結果的原因。 國健署:無大規模研究「證實」 非診斷標準 衛福部國健署於 2019 年在「保健闢謠」發佈「耳朵有褶痕可能是心肌梗塞的徵兆?」,表示經過國健署諮詢心臟學會之後,對於「坊間盛傳上了年紀或有三高的患者,如果耳垂下緣跟耳朵的長軸出現垂直斜切褶痕,稱為『冠心溝』,可能是心血管方面的疾病徵兆」的說法,澄清「臨床上無大規模研究顯示耳朵有褶痕與心血管疾病相關,醫師也不以此作為診斷標準」。 定期檢查 有症狀立刻就醫 國健署提醒民眾「要防治心血管疾病,建議民眾要定期接受健康檢查,並注意是否有出現心臟病徵兆,如:胸悶、左前胸或上腹部有壓迫感、胸痛、呼吸困難或感覺消化不良、心悸、冒冷汗,合併暈眩、疲倦無力、噁心、嘔吐等」,還提醒民眾「男女症狀不同,女性常會出現噁心、手麻、背痛、呼吸不順等情形」,如果發生這些徵兆,諮詢專業醫師才是正確的作法。 結論 傳言「有心臟病的朋友耳朵幾乎都有這條摺痕線」、「但是有這條線的人未必有心臟疾病」,但從 50 年前這個說法被提出來之後,歷經數十國這麼多年的研究,得到的結論是「診斷準確性不足」,「相關性仍存在不確定性」,且根據衛福部國健署諮詢國內的心臟學會後,也正式澄清「無法顯示相關」,「並非診斷標準」。 總的來說,數十年來全世界醫界提出的各種研究反覆辯證、不同期間各占上風,國內也有醫師引述不同研究而持不同論點,但正反的研究都有,國健署諮詢專業的心臟學會後闢謠,認為持正面、有關聯性的說法「無大規模研究」,也就是說,民眾與其擔心耳垂有沒有皺褶,還不如回到心血管疾病症狀的本質,針對相關的症狀進行預防、定期檢查,有相關疑慮就尋求醫療專業協助,而不是專注於至今無法被證實確實有關聯性的身體表徵。 衛教資源: .國健署 - 冠心病是沉默的殺手 3步驟輕鬆掌握風險(本文轉載自《MyGoPen》查證參考:https://www.mygopen.com/2024/01/franks-sign.html)(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4-01-06 醫療.耳鼻喉
喉嚨痛吃什麼?喝什麼最快好?醫師曝喉嚨痛12大原因、舒緩6飲食+7方法一次看懂
吞口水喉嚨痛怎麼辦?喉嚨痛是感冒常見症狀之一,感染新冠肺炎、黴漿菌等疾病也會造成喉嚨痛。有些民眾出現喉嚨痛症狀時會自行服用消炎止痛成藥,認為多喝水多休息就能緩解,但是,耳鼻喉科醫師陳亮宇曾撰文指出,喉嚨痛可能是潛藏的嚴重疾病,如果3天未好轉應儘速就醫,由醫師診斷並對症下藥。喉嚨痛吃什麼?喝什麼最快好?本文帶您了解喉嚨痛的原因及舒緩方法。喉嚨痛12大原因陳亮宇指出,喉嚨痛主要原因是病毒或細菌感染造成的咽喉扁桃腺發炎,其中病毒感染佔比超過70%,而細菌感染雖然較少見,但如果沒有及時且正確診斷治療,可能會造成A型鏈球菌感染(GAS)等嚴重併發症。以下整理喉嚨痛常見原因:·感冒、流感:喉嚨痛為感冒與流感的症狀表現之一,小兒科醫師蕭淑綾指出,流感症狀和一般感冒很像,但是流感較嚴重且發生嚴重併發症的機會也比較高。·疱疹性齒齦炎:因單純疱疹病毒(HSV)感染所致,症狀包括高燒、口腔劇痛、流口水、口咽舌處潰瘍、無法進食、脫水、口腔惡臭及頭頸部淋巴腺腫大。·腸病毒:大人與幼童皆有可能感染腸病毒,小兒腸病毒常見症狀包含口腔、手掌、腳掌出現水泡、潰瘍,可能合併發燒等症狀。·新冠肺炎:不論是感染原始新冠病毒株、Delta病毒、Omicron變種病毒,皆可能造成喉嚨痛、流鼻涕/鼻塞等呼吸道症狀。·腺病毒:具高度傳染性,症狀包含呼吸道症狀、結膜炎、腸胃炎等,以反覆高燒多日為腺病毒典型症狀,因此被稱為「燒久姬」。·甲狀腺炎:較常見的甲狀腺炎為「亞急性甲狀腺炎」以及「橋本氏甲狀腺炎」,兩者都好發於中年女性。其中,亞急性甲狀腺炎常見症狀為頸部甲狀腺的部位感覺疼痛,頸部疼痛可能延伸至耳朵、下巴或喉嚨,且可能併有發燒,其他症狀包括聲音沙啞、吞嚥疼痛、倦怠、肌肉或關節酸痛。·胃食道逆流:為賁門鬆弛、胃部壓力太大、食道太敏感造成,常見症狀如胸口灼熱感(俗稱火燒心)、胃酸逆流、喉嚨有異物感、喉嚨疼痛、慢性咳嗽,習慣性清喉嚨、聲音沙啞、吞嚥困難、胸痛胸悶。·二手菸、三手菸等菸害:根據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衛教資料指出,短期暴露二手菸環境可能會引起咳嗽、頭痛、眼睛不適、喉嚨痛、打噴嚏、流鼻水、噁心、呼吸不順和心律不整等多種不適症狀。·扁桃腺發炎:扁桃腺發炎會造成扁桃腺發紅、腫大,而扁桃腺腫大會阻礙呼吸道,導致呼吸困難、喉嚨痛、吞嚥疼痛等症狀,其他症狀包括頸部淋巴腫大、頸部壓痛、全身肌肉酸痛、頭痛、發燒、寒顫、食慾下降、倦怠。·魚刺、骨頭等異物卡住喉嚨:異物卡住喉嚨時會造成吞嚥困難,若自行處理不當(喝醋、吞飯)可能會造成食道受傷,應至耳鼻喉科求診。·黴漿菌:被稱為行走的肺炎,潛伏期較長約3周左右,初期症狀表現有發燒、畏寒、頭痛、喉嚨痛、全身倦怠、肌肉痠痛,約2~4天後開始乾咳並且逐漸加劇,之後可能產生黏液痰。·張口呼吸:早上起床發現喉嚨乾痛,大多是因為晚上睡覺時,長時間張口呼吸導致黏膜乾燥而引起的。喉嚨痛可以喝什麼?吃什麼?一早起床喉嚨乾痛不舒服,想吃東西又怕痛嗎?根據啟新診所衛教資料指出,喉嚨痛期間應避免食用辛辣等刺激性食物、酸性食物、上火食物、富含組織胺食物及酒精性飲品,以免加劇不適感,建議可以透過以下幾種飲食緩解喉嚨痛:·多喝水:多喝水可保持喉嚨濕潤,緩解喉嚨痛;避免飲用太熱/太冰的水,溫水有助改善濃痰、加速黏液排出。·蜂蜜:蜂蜜具有抗菌、抗病毒、抗發炎效果,有助改善喉嚨痛且能把水分留在喉嚨,以增加喉嚨滋潤度避免乾燥,但蜂蜜含有糖份切勿食用過多,約半小匙至一小匙即可。·喝檸檬水、蜂蜜水、紅茶、綠茶:含有維生素C、兒茶素等成分,具抗氧化、抗發炎、鎮痛等效果,可緩解喉嚨疼痛。·多吃蔬果:枇杷、梨、奇異果、蘋果、袖子、檸檬、蕃茄、葡萄等蔬果富含維生素、多酚等抗氧化物及膳食纖維,有助改善喉嚨發炎。·溫涼食物:喉嚨痛吃燙食會加劇喉嚨痛症狀,但如果伴有咳嗽症狀切勿吃過多冰冷食物。·軟質、滑順食物:堅硬食物會刺激喉嚨,喉嚨痛時可以吃優格、燕麥、馬鈴薯泥、果凍等幫助吞嚥。喉嚨痛6種舒緩方式除了上述飲食有助於緩解喉嚨痛之外,啟新診所也建議日常可做以下6點緩解喉嚨痛症狀:1.多休息2.睡眠要充足3.遠離菸害 不要抽菸或吸入二手菸4.溫鹽水漱口5.維持環境濕度6.不頻繁清喉嚨另外,根據扶原中醫指出,喉嚨痛可按壓列缺穴、合谷穴、曲池穴3穴位可改善,以下詳細說明穴位作用與位置:參考資料:扶原中醫、陳亮宇醫師 / 陳亮宇耳鼻喉科診、啟新診所、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延伸閱讀:.幾歲開始老很快?醫曝3年紀是斷崖式衰老關鍵,6方法延緩老化.長壽最佳步數不是1萬步? 歐洲研究:走「這個步數」可降低死亡風險.當70歲時想過什麼樣的生活?6種生活態度讓你更健康長壽、自在圓滿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12-20 醫療.中醫
天氣變化大容易眩暈 圖解5穴位按摩有助舒緩症狀
近日氣溫變化大,不僅容易造成感冒,還可能發生眩暈。70歲黃奶奶最近飽受眩暈困擾,尤其是起床或姿勢移動時更加明顯,透過中醫針灸及按時服藥,狀況明顯改善。中醫師表示,眩暈除能用藥、針灸改善,也推薦5個對應穴位舒緩症狀,平時可多按摩保健,疏通經脈、調和氣血。門諾壽豐分院中醫師唐漢維建議,除了用藥之外,有對應穴位可幫助舒緩眩暈症狀,包括在頭頸部、耳朵附近的百會穴、聽宮穴、翳風穴與風池穴,以及手部的合谷穴,每天按壓數回,平時按壓預防保健,暈眩發作時則加強按摩力道,緩解症狀。唐漢維說,百會穴位於兩耳尖直上與中線的督脈交會頭頂中央處,按壓可促進頭部氣血循環;聽宮穴在耳屏(耳廓前的瓣狀凸起處)前方凹陷處;翳風穴位於耳垂後方,下頜骨後緣凹陷處。而風池穴位在下,後頸部斜方肌外緣、枕骨下方的凹陷處;合谷穴則於手掌虎口,第二掌骨橈側中點處。有眩暈症狀的民眾,建議平常可用指尖由輕漸重慢慢揉按,緩解偶發性頭暈目眩症狀。.百會穴:位於兩耳尖直上與中線的督脈交會頭頂中央處。.聽宮穴:在耳屏(耳廓前的瓣狀凸起處)前方凹陷處。.翳風穴:位於耳垂後方,下頜骨後緣凹陷處。.風池穴:位在下,後頸部斜方肌外緣、枕骨下方的凹陷處。.合谷穴:位在手掌虎口,第二掌骨橈側中點處。由於造成眩暈的原因各有不同,很多疾病也會導致頭暈目眩,症狀上有所差異,醫師建議,民眾若長期出現相關症狀而無法緩解,應盡早就醫接受完整檢查找出病因,也一定要請合格中醫師診斷,切勿聽信偏方。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12-09 醫療.巴金森病
慢病主題館【巴金森病】巴友如何運動?專家推薦8招減緩僵硬、提升神經功能
巴金森病雖無法治癒,但可以靠運動延緩疾病惡化,並避免身體僵硬導致跌倒受傷,聯合報健康事業部於今(8)日舉辦「慢病好日子,愛你慣講座」,邀請病況控制良好、成為太極拳教練的巴友吳大哥分享日常照護秘訣,也有物理治療師和肌力體能教練教導巴友安全居家運動及微重量訓練,並提醒運動及訓練「先求有,再求好」,首重安全及不痛。巴友也能變太極拳教練!幾招日常照護助與疾病共存2017年確診至今的巴友吳大哥,發病之初夾菜、寫字都有困難,右側身體僵硬,腳常踢到地板,但按時服藥、每天運動後,不僅能穩定地單腳站立,還成為太極拳教練,每週在大安森林公園帶其他巴友一起運動。吳大哥建議,巴友可到醫院由物理治療師、復健科醫師針對個人狀況,設定幾個適合的運動,回家後再由家人從旁輔助,而太極拳已被研究證實,能幫助延緩病情惡化,「打正規太極拳能學習轉移重心,伸展肌肉,訓練核心肌群。」此外,吳大哥也分享,巴友睡前、起床可以按照物理治療師的建議,先在床上伸展,鬆開僵硬的肌肉;冬天氣溫低易導致全身僵硬,巴友也可沖或泡熱水澡放鬆,減緩身體不適;服藥時多喝開水,促進藥效吸收,平常也維持腸胃道健康,避免影響藥物吸收。6招安全居家運動 伸展肌肉減緩肢體僵硬此外,很多研究指出,運動能改善僵硬、平衡感、走路困難等動作障礙,以及睡眠、情緒問題等非動作障礙,甚至能促進腦內生長因子(BDNF)生成,啟動神經保護,但物理治療師池悅表示,曾有巴友反應,身體僵硬動不了,沒有信心,或長期沒運動,一動就會累,因此建議先從居家運動開始。她表示,巴友運動要以安全、不痛為首要,躺姿、坐姿、站姿,各分享3招簡易居家運動:躺姿:巴友起床時,可以做這些伸展動作,避免躺了一夜身體緊縮,趕著下床造成跌倒。●翻胸轉身:正躺右手向左側慢慢伸展,注意只能轉動上半身,屁股盡量不要動,碰到左手後再轉向另一側。●天冷抱膝:正躺雙手抱膝,腰部貼床,伸展腰椎及旁邊的肌肉,甚至可左右擺動。●跨下床:正躺屈膝,慢慢將一腳往地板跨下去,伸展腿和腳。坐姿:是最安全的運動姿勢,巴友平常坐著就能嘗試。●深深慢呼吸:雙手分別放在胸口、肚子,腰、背不靠著椅背,用鼻子吸氣,感覺胸口、肚子膨脹,接著嘴巴吐氣,胸口、肚子消下去,一組約10秒鐘;同樣適用於患有高血壓的長輩。●打哈欠、伸懶腰:吐氣時肚子、胸依序往後收,身體往前傾伸出手;吸氣往後仰,腰椎、胸依序伸展,再伸出手●側彎撿東西:假裝要撿拾兩側地板的東西,手向身體側邊下方伸展,連帶拉伸身體側邊肌肉,盡量不往前傾。站姿:如果巴友身體還沒有很僵硬,可以嘗試進階站姿運動。●平衡:盡可能縮小併腳站的空間,維持平衡,甚至挑戰前後站、單腳站●高抬腳:站在原地抬高膝蓋,直到大腿與地板平行,再換腳抬高,必要時可以扶著東西增加平衡感。●大跨步:走路時,盡量跨大腳步,可搭配高抬腳。訓練可提升神經系統功能 最推薦深蹲、雙手上推「不同於運動是人想做就能做,訓練是指人想做但不一定能做到的動作。」肌力體能教練鄧浩翔表示,訓練可提升肌肉量、骨質、神經系統功能,有助於預防跌倒、提升生活品質;巴友的訓練動作要能讓自己大力呼吸,甚至有點短促,才能算是訓練,但「先求有,再求好」,不須一步到位。他分享2招巴友也能做的訓練運動:●深蹲:巴友先坐在椅子上,腳尖、膝蓋朝外,雙手扶著東西,慢慢吐氣站起來,接著慢慢吸氣坐下去,屁股一碰到椅子,就再站起來,過程中盡量維持頸椎、胸椎、腰椎一直線;若巴友難以做到,可墊高椅子高度,減少深蹲幅度。●拿寶特瓶上推:背部直立,雙手拿水瓶往上舉,手臂伸直貼近耳朵,再放下到肩膀兩側。
-
2023-12-04 焦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走出同溫層
【編者按】:本週延續「寬闊的胸襟」為主題,邀請三位不同背景的資深醫師發表他們的看法。一位精神科醫師兼臺灣基督長老教會臺灣神學院神學士的歷練,以自己對過去所作所為的反省,提出要培養寬闊的胸襟,就需要改變故步自封的心態,走出同溫層,去接觸、了解新的人、事、物。一位外科醫師認為醫療行為是團隊工作,必須經由醫師、護理師、檢驗師、藥劑師、復健師、放射線師等專業技術人員與醫事行政人員共同協力才能完成,因而呼籲醫療人員間相互包容與尊重,用寬闊胸襟來創造快樂有成就感的工作環境。一位自閉症權威的兒童精神科醫師以其個人在國外求學的經驗,以及回國後多年的努力,分享他的心得:成人應以開闊的胸襟面對不同需要的兒童,建立這樣的社會文化和制度法律,促進所有的兒童快樂地成長、發展潛力、貢獻社會。拜讀「醫病平台」三篇有關「寬闊的胸襟」的文章,腦子裡浮現一些有關這方面的往事,把它記下來警惕自己。從1970年進入台大醫院神經精神科當住院醫師算起,我已經當了53年的精神科醫師,看過許多病患,教過不少年輕醫師。有一次電視正在報導有關精神疾病的主題,我的妻子大聲喊,叫我趕快來看一位我們兩人都認識的年輕醫師受訪的報導。我有點故意慢吞吞走去看那報導。我當時的心態是那個主題是我的專長,怎麼會去訪問那年輕醫師。事後回想,若我當時能打從心裡為我教過的年輕人上節目受肯定而高興,那該多好!如果能打開心胸,分享別人值得高興快樂的事,人生會更美好,因為「分享的快樂加倍多」。可惜人常常見不得別人好。1981至1984有二年多的時間,我當台大醫學院及台大醫院精神科代理主任。當時華視兩位很有名男女主持人希望能和台大醫院精神科共同策劃一個早上8點的衛教節目,向民眾介紹精神疾病。當時我花了不少時間規畫此衛教節目。該節目從9月開始播出,可是才播出兩次,我突然接到主持人的電話說這個節目不能再播出了。原來是有萬年國會立委向教育部施壓,說10月有許多僑胞回國,不可讓僑胞在光輝的10月看到電視台播出精神疾病節目。天啊,那萬年立委認為精神疾病是可恥見不得人的事,怎麼能出現在電視節目上。其心胸狹窄,自認官大學問大,無法接納不同意見。我對中醫接觸不多,了解有限,因此多少有些偏見。曾有一位有名氣的中醫師,因焦慮、失眠影響到他的生活作息及工作來看我的門診。他並不以中醫師身分來看我的精神科為恥。現在回想起來,我自問我能像那位中醫師一樣有寬闊的胸襟,於必要時坦然接受中醫治療?在我的門診,曾有多次由宮廟人員帶著病患來看病的經驗。他當著我的面對病患和家屬說:「醫治這個病需要神,也需要人。神的部分我已幫你們做了,人的部分就交給醫生了。」傳統上,醫師傾向將宗教信仰從醫治領域排除。極端的情形是互相敵對,客氣一點的是河水不犯井水。其實醫師做臨床試驗都知道有所謂「安慰劑效應(placebo effect)」,所謂安慰劑效應就是信仰的醫治力量。曾有一個治療孕婦晨吐(morning sickness)的藥物臨床試驗,對照組除安慰劑組外,還有一組其實是催吐劑。但實驗結束解盲時,催吐劑組一樣有安慰劑效應,這是因為受試者相信服的是止吐劑。服藥就會有安慰劑效應,那宗教信仰的醫治力量更不能忽視。我在思考醫療人員是否也應有那種胸襟,於需要時,對病人和家屬說:「人的部分我會盡力做,神的部分就交給你的宗教信仰了。」許多年前電影大法師在台灣上演時,我參加一個相關的研討會擔任與談人。我剛好坐在另一與談人王敬弘神父旁邊。王神父是當時台灣天主教界對驅魔(趕鬼)最有經驗的人。當開放聽眾提問時,一位天主教教友問王神父:「你驅魔時,是否遇到過非常兇悍的鬼?你是如何處理的?」我印象很深刻,當時王神父幽默地指著我回答說:「我若再遇到,會轉給林醫師。」引起滿堂哄笑。天主教的驅魔手冊提醒神父在進行驅魔前,應請教醫師排除精神疾病的可能性。我在想,當我治療自稱是被鬼附身的患者時,我是否也應該有請教宗教神職人員排除鬼附身可能性的胸襟。要培養寬闊的胸襟,就需要改變故步自封的心態。走出同溫層,去接觸、了解新的人、事、物。面對陌生的人、事、物時,人免不了多多少少會有壓力感。因此一般人喜歡窩在同溫層取暖。待在同溫層覺得比較舒適沒有壓力乃是趨吉避凶的人性。但過度害怕面對陌生事物,會使人抗壓性差而無法成長,進而導致偏見、自大、仇外的心理和行為。Xenophobia這個名詞本來是指害怕陌生人,後來延伸為害怕圈外人或不喜歡圈外人。在害怕、不喜歡的情境下,容易產生偏見、歧視。在優越感作祟下,認為圈外人是次等公民,不值得接觸來往,甚至認為應加以排斥。希特勒從種族歧視與種族優越感走向除滅其所認定的次等族群,就是一個鮮活的悲劇。其實我們每個人的日常生活也都持續不斷在經歷留在圈內與走向圈外的抉擇。心胸寬闊地去接觸了解新的人、事、物,才能消除害怕、偏見、敵視,並進而發現圈外世界的美而加以欣賞。適時地走出同溫層,可降低個人與社會的負能量,使世界更美好。聖經有一段話,以人的身體來比喻我們的社群生活和相處之道。我覺得很適合用來勉勵我自己走出同溫層。將之摘錄供大家參考。如果全身是眼睛,怎麼能聽呢?如果全身是耳朵,怎麼能嗅呢?然而,上帝按照自己的旨意把那些不同的肢體都安置在人的身體上。如果全身體只有一個肢體,怎麼能算是身體呢?其實,肢體有許多,身體卻只是一個。所以,眼睛不能對手說:「我不需要你!」頭也不能對腳說:「我用不著你!」相反地,身體上那些似乎比較軟弱的肢體,更是我們所不能缺少的。(新約聖經歌林多前書12章17-22節)延伸閱讀:醫病平台寬闊的胸襟主題文章11/20-用寬闊的胸襟看待與我們出道不相同的對象11/22-佛教徒的醫師如何用寬闊的胸襟看待與我們出道不相同的對象11/24-以寬闊的胸襟選擇好醫師 責任編輯:吳依凡
-
2023-12-01 醫療.皮膚
染髮會致癌嗎?染髮後護髮有用嗎?皮膚科醫師一次破解染髮「10大迷思」
染髮在我們的生活中無所不在。無論是把變白的頭髮染成黑色,或是染成時下最流行的灰藍色、灰紫色。只要想改變造型,「染髮」是常見的選項之一。但圍繞著染髮常有各式各樣的疑問,尤其大家最擔心的,就是染髮到底會不會致癌?多久染一次頭髮比較好?太常染髮會禿頭嗎?關於這些染髮的常見疑問,《良醫健康網》採訪長庚醫院皮膚科主治醫師黃毓惠,同時蒐羅可信資料,一次解析民眾常見的十大迷思:一、染髮會增加致癌風險嗎?科學家還在研究中,目前沒有確切的研究資料顯示會增加人體的致癌機率。國際癌症研究中心(IARC)目前將染髮劑歸為第3級致癌物,與人們經常飲用的咖啡為同一級,意思是:「目前尚無足夠的動物或人體的實證資料,據以分類該物質是否為人類致癌物」,並指出染髮與罹癌之關聯性可能與皮膚直接接觸或長期的職業暴露有關,一般染髮的狀況不用太擔心。美國防癌協會(ACS)也表示,1980年後製造之染髮劑已移除包含芳香胺(Aromatic amines)等證實會致癌的化學物質,無證據顯示非永久性染髮會增加罹癌風險。二、聽說染髮前一天不洗頭髮,可以保護頭皮,是真的嗎?錯誤,頭皮的分泌物沒有辦法保護頭皮不受染劑傷害。染髮前一天要不要洗頭髮都可以,但洗頭髮跟染劑是否傷頭皮沒有關係。三、染髮後多久要洗頭?以頭皮的健康來說,染髮後什麼時候洗頭髮都沒有影響。但是洗頭是否影響染髮的效果,可能視染劑而定,建議與設計師討論。四、長期染髮、燙髮會影響頭皮健康嗎?會。因為染燙髮使用的都是化學藥劑,太頻繁接觸都會傷害頭皮健康。因為染燙髮使用的都是化學藥劑,太頻繁接觸都會傷害頭皮健康。五、聽說「漂髮」很傷髮質,是真的嗎?是真的,因為漂法會讓毛髮中的黑色素整個消失,的確對頭髮的影響比較大。至於頭皮的健康,只要化學藥劑有碰到頭皮,多少都會受影響。所以醫師會建議不論染髮、燙髮,這些化學藥劑都盡量不要碰到頭皮。六、聽說太常染髮會禿頭,是真的嗎?錯誤,禿頭的原因很多,例如遺傳、壓力、化療。但是在染頭髮的時候,只有染表面的頭髮,而毛囊是在頭皮的深層,不會被染劑傷害到。所以禿頭跟染髮沒有關係。七、染髮後常做護髮有用嗎?多少會有幫助,可以讓頭髮的毛鱗片排列比較整齊,頭髮比較柔順。但頭皮、頭髮的健康來說,醫師會建議最好還是不要去做染燙。八、多久染一次頭髮比較好?建議不要太常染髮,間隔三個月到半年比較好。九、孕婦可以染髮嗎?沒有任何證據顯示哺乳媽媽使用染髮劑或燙髮劑對哺乳寶寶有影響。使用在頭皮上的用品就像使用在其他皮膚上的藥品一樣,吸收到體內的量很少,對哺乳寶寶的影響很少。如果媽媽的頭皮是健康以及完整的,比起頭皮有抓裂傷的媽媽,染髮劑吸收的量更少。對哺乳媽媽燙髮或染髮有以下幾點建議: 選擇專業合格的美髮師 告訴美髮師您正在哺餵母乳 輕柔的洗頭,勿抓傷頭皮 選擇天然成分的燙染產品 染燙髮時注意通風 請美髮師盡可能不讓藥劑接觸頭皮。皮膚科醫師建議,染髮時最好不要讓染劑接觸頭皮。十、染頭髮時要注意什麼?衛生福利部曾提出「染前選」、「髮健康」、「要看明」、「安全染」、「全注意」的五個要點,在染髮前、中、後可注意以下地方: 染前選︰選購有衛福部許可字號及完整標示的染髮產品。 髮健康︰確認頭髮周圍的皮膚及頭皮是否健康,有傷口時千萬不要染髮。 要看明︰看清楚染髮產品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項,以確保使用安全。 安全染︰正確安全使用染髮產品,不得以洗髮方式進行染髮。 全注意︰全心注意染後皮膚狀況,每次染髮必須間隔三個月以上。另外,有些人可能會對染劑的成分過敏,因此第一次染髮時,可以塗一些染劑在耳朵後面的皮膚,試試看會不會過敏。如果不會過敏就可以使用染劑。提醒大家,染髮時仍須避免染髮劑與皮膚直接接觸,並注意頭皮毛囊健康狀況,頭皮有傷口或過敏症狀時千萬不能染髮。【參考資料】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衛生福利部 - 「染髮5撇步,安全又美麗」正確染髮及選購染髮劑!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 - 健康九九網站【延伸閱讀】 「不吃餓死算了!」長大才懂,曾以為的惡毒,是媽媽撐起家庭的堅強
-
2023-11-29 焦點.元氣新聞
到底怎麼進去?他做大腸鏡檢查驚見一隻完整蒼蠅 醫師也難解
無論蒼蠅在哪現蹤,都很難討人喜歡,不過美國近期有一起離奇謎團,蒼蠅出現在一個不尋常的地方:人類消化系統內的腸壁上。根據刊登在《美國胃腸病學期刊》(The American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的研究,密蘇裡州一名63歲的患者在進行例行大腸篩檢時,醫師在他的大腸橫結腸中發現一隻完好無損的蒼蠅,但蒼蠅已經死亡。得知此項發現後,患者表示不知道蒼蠅是如何進到他的體內。患者告訴醫師,他在做大腸鏡檢查的前一天只喝了用於清理腸道的溶液,更稍早則是吃了披薩和生菜,但不記得食物中有蒼蠅。密蘇里大學胃腸病學主任Matthew Bechtold告訴《獨立報》,他和他的同事不確定蒼蠅是如何進入患者腸道。他推測,蒼蠅不太可能通過患者的口腔進入,因為上消化道的酵素和胃酸會分解它。另外,若從底部到達黑暗且非常彎曲的大腸中部也不太合理。事實上,過去也曾有其他罕見的案例,即昆蟲在進入消化系統的整個過程中都保持完整。根據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的資料,一些病例可以用蠅蛆病(intestinal myiasis)或蠅幼蟲感染來解釋。當一個人吃了先前沉積在食物中的蠅卵或幼蟲時,就會發生蠅蛆病。雖然有些被感染的人沒有任何症狀,但其他人可能會導致腹痛、嘔吐和腹瀉。除腸道外,蠅蛆病也可能發生在其他部位,例如皮膚、眼睛、耳朵和傷口。該項研究的結論是,這個病例代表了一個非常罕見的大腸鏡發現,也是關於完整的蒼蠅如何進入橫結腸的謎團。蒼蠅碰過的食物能吃嗎?雖然上述研究未得到解答,但只要有一隻蒼蠅碰過你的食物,你就會擔心它可能沾染上什麼細菌。但是,蒼蠅停在食物上會造成什麼危害?你應該把食物丟棄嗎?雪梨大學醫學院講師Cameron Webb博士表示,在大多數情況下,發現食物上有一隻蒼蠅不意味著你需要把它丟掉。儘管蒼蠅確實可以攜帶細菌、病毒和寄生蟲到我們的食物中,但對於一般健康人來說,單純接觸到蒼蠅是不太可能引發連鎖反應導致疾病。不過,若是蒼蠅在視線之外降落,並在你的食物或食物準備區徘徊數分鐘,則需要擔憂。隨著時間的推移,蒼蠅留下的病原體在我們的食物上增長和繁殖的機會也越大,此時健康風險就增加了。【資料來源】.A Live Fly Found Inside a Man’s Intestines.Horror as fly found inside Missouri man’s intestines.Should I throw away food once a fly has landed on it?
-
2023-11-17 焦點.健康知識+
飯後想睡是腦部血流不足?交叉擊掌有用嗎?中醫師教正確一動作醒腦
你可以先知道: (1)餐後嗜睡的機轉包括胰島素作用、副交感神經作用,全身血量分配的問題各有說法,傳言只講腦部血流不足,卻不提更明確的其他二項機轉,有誤導之嫌。 (2)手掌交握擊掌的動作用來刺激手掌下緣的穴位,認為全身臟腑在手部都有反射點,但至少包括耳部、腳部也都有類似的相關說法,專家認為,只要走動、活動都有避免想睡的效果,影片推薦特定的動作易誤導民眾。網傳「血管堵塞 每天一個動作簡單易學」影片,片中示範雙手交叉互握,擊掌 50 次並強調這樣對飯後想睡,以及造成想睡的原因(腦部血流不足、血脂太高)有用。但專家表示,餐後想睡與胰島素、副交感神經的作用有關,即使餐後消化道血流量較大、但也不影響全身血量分配;而影片所示範的動作,其論點無非就是手部有全身臟腑的反射點,但包括耳部、腳部也都有人這樣說,其實只要起身走動、活動都能有類似效果,並非示影片中所做的特定動作、姿勢才有效。交叉擊掌治飯後倦怠? 原始謠傳版本: 吃了飯就想睡覺的人是因為你的腦部回血不足,血管裡面的脂肪堆積太多引起的。飯後跟我做這個動作,雙手交叉、擊掌,做 50 次就可以了。 主要流傳這段影片並在社群平台流傳: 查證解釋:MyGoPen 致電諮詢北醫附醫傳統醫學科醫師張家蓓,她表示醫學上有所謂「餐後嗜睡」(Postprandial somnolence)的專有名詞,也稱為「食物昏迷」(Food coma),這樣的症狀有幾個常見的機轉: 血糖、副交感有關係 血量說法各有不同 (1)胰島素的作用:飯後因為血糖快速上升,身體會分泌大量的胰島素來降低血糖,造成血糖急遽下降,而產生疲憊、想睡覺的感覺。 (2)消化道血流量較大:飯後因為消化器官必須發揮作用、處理大量的食物,身體會讓更多的血液流向胃腸道、而減少大腦的供血量,因此讓人有倦怠、疲勞感。但張家蓓指出,其實人體的血量並沒有那麼少、這麼不夠分工使用,人體的血量大約是體重的 8%,也就是說成人的血液量大約有 4000 到 5000 毫升這麼多,即使餐後消化道需要比較多的血液循環,但也並不影響腦部的血流量。 (3)副交感神經的作用:人體的自律神經分為交感神經、副交感神經,交感神經是戰鬥和逃跑,副交感神經就是休息、和緩,吃飽了以後副交感神經會發揮作用,讓人有昏昏欲睡的感覺。 張家蓓強調,由上述三個機轉就能知道,飯後沒精神其來有自,並非只有腦部血流量不足的問題。MyGoPen 查詢國際學術期刊,根據美國位於加州的醫學中心及史丹佛大學放射學系於 2004 年共同發表的研究,認為過去已有研究發現運動中的人腦部血流量(cerebral blood flow,CBF)並沒有下降,該文並引述當時利用超音波檢查頸總動脈的其他研究,結果發現飯後的腦部血流量增加,可見餐後嗜睡的腦部缺血說法科學證據並不充分。 高血脂沒有特異症狀 刺激手掌穴位無特殊性 傳言還提到「那是因為你的腦部血流不足,血管裡面的脂肪堆積太多引起的」,張家蓓強調,高血脂和餐後嗜睡「完全沒有關係」,上述三大機轉有胰島素因素、血量因素、副交感神經因素,就是沒有提到血脂問題。MyGoPen 查詢據代表性的公開資料,輔仁大學附設醫院護理部於 2017 年發表的衛教資料「認識高血脂症」,其中提到高血脂症的臨床症狀是「通常無特殊症狀,若有症狀也只是非特異性症狀,例如:頭暈、頸部僵硬等,一般多是因其他疾病,或例行血液生化檢查時發現」,可見高血脂症和餐後嗜睡並無關係。 張家蓓強調,該影片所示範的動作其實很像多年前流行的「七巧手」養生功,利用擊掌的方式刺激手掌下方邊緣的穴位,這種養生功認為所有臟腑都在手部上有反射點,但其實相關的理論並不只是手部而已,包括耳朵、腳部也有對應各個臟腑的說法,在耳朵、腳部都有對應不同臟腑的反射點,以中醫師的觀點而言,她認為影片中雙手交叉擊掌的原理,其實就和拍手,或是站起來走動、活動一下,就比較不會想睡覺的道理一樣,並不是特定的手部運動或姿勢才有的效果。 結論 傳言提到「吃了飯就想睡覺的人是因為你的腦部血流不足,血管裡面的脂肪堆積太多引起的」,但專家表示,餐後身體供應消化道較多血量、導致腦部血流量減少的說法,近年已有更多的新研究挑戰這項古典醫學的論點,相較於更明確的其他機轉,例如胰島素使血糖快速下降、副交感神經發揮作用等,傳言卻未提及,傳言只說血量、易生誤導。 傳言提到「飯後跟我做這個動作,雙手交叉、擊掌,做 50 次就可以了」,但專家表示,刺激手掌下緣穴位的作法類似養生功「七巧手」,認為手部穴位對應全身臟腑的論點,但其實耳部、腳部也有同樣的說法,傳言示範的這個動作,類似餐後起身走動或是活動一下、比較不會想睡覺而已。資料來源: .醫學假設(Medical Hypotheses) 揭穿迷思:餐後嗜睡的原因可能是睡眠中樞的神經激素和迷走神經調節,而非血流的重新分配.輔仁大學附設醫院護理部 - 「認識高血脂症」 諮詢專家: 北醫附醫傳統醫學科醫師 - 張家蓓(本文轉載自《MyGoPen》查證參考:https://www.mygopen.com/2023/09/hands.html)(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11-12 醫療.牙科
用餐後什麼時候該刷牙?延長口腔壽命的牙口保健檢查表一次看
延長口腔壽命的「牙口保健」檢查表請大家確認一下,自己有沒有符合下列任何一項。這些項目可能不會對日常生活造成不便,但如果要讓牙齒的壽命延長至100歲,就不能忽略這些症狀。□ 喝冷飲的時候會覺得很酸痛。□ 吃仙貝這類硬物的時候,習慣用單邊的牙齒咬,不容易嚼爛硬物。□ 刷牙的時候會流血。□ 每次刷牙都不到5分鐘。□ 不使用牙膏。長年使用同一種牙膏。□ 不會使用牙線、牙間刷這類牙刷之外的工具,或是根本不知道有這些工具。□ 每周喝5次可樂或無糖的碳酸飲料。□ 常吃零食。□ 沒有每三個月至半年,定期去牙醫診所健康檢查。□ 重覆進行局部的治療。□ 食物常卡在牙齒與牙齒之間。□ 覺得牙齒的排列不整齊或是牙齒的顏色不好看。很在意外表的問題。□ 一戴口罩就覺得嘴巴很臭。很在意口臭的問題。□ 嘴巴張得很開之後,耳朵附近或是顎部會發出怪聲。□ 顎部很疲勞。有時候會連續一個小時盯著電腦或智慧型手機的螢幕。□ 早上起床的時候,有時嘴巴會乾燥得難以呼吸。□ 很難正確發出「sa、shi、su、se、so」或「sha、shii、shu」這幾個音。□ 常常噎到。□ 很難一口氣吞下藥丸。□ 睡覺的時候,會突然停止呼吸。要在什麼時候刷牙?一天刷幾次比較理想?用餐之後,口腔環境會暫時從中性轉成酸性。用於說明酸性與鹼性的數值稱為pH值。下方圖表稱為「史蒂芬曲線」(Stephan Curve),是用於說明我們的口腔會在用餐之後發生哪些變化的曲線圖。從(圖1)不難發現,口腔的pH值通常維持在7左右,但是在用餐之後會偏酸性(往下移動)。當口腔環境的pH值達5.5,牙齒表面的琺瑯質就會開始溶解,牙齒也會開始鈣化。假設正餐與零食的間隔拉得夠開,唾液就有時間讓口腔環境恢復中性,也來得及透過再鈣化的過程修復牙齒的琺瑯質。(圖2)是正餐、零食、果汁過於密集的示意圖。此時牙齒會長期曝露在酸性環境之中,無法進行再鈣化的修復,所以也很容易形成蛀牙。用餐之後齒垢的pH值變化從用餐之後的pH變化(圖3)可以發現,口腔環境的確會在用餐之後呈現酸性,但唾液會立刻中和這個酸性,所以30分鐘之後,口腔環境的pH值就會回到不容易脫鈣的水準(黑線)。可是從這張圖也可以發現,若是吃了高黏性的食物(餅乾、洋芋片、焦糖),唾液就需要耗費更多時間才能中和酸性(點虛線)。如果能在用餐之後立刻刷牙,就能刷掉口腔裡的醣質,細菌也無法分泌酸性物質,牙齒的表面就會立刻再鈣化,恢復理想的狀態(方塊虛線)如果用餐後立刻刷牙,氟化物能強化琺瑯質,間接縮短脫鈣的時間,咀嚼口香糖則可促進唾液分泌,讓pH值立刻恢復原本的水準,同時促進牙齒的再鈣化。重點就是:● 吃甜食或零食的時間不要拉得太長或太頻繁。● 少喝碳酸飲料、果汁這類酸性較高的飲料。● 用餐之後立刻刷牙。● 若無法在用餐之後立刻刷牙,可用水漱口或是咀嚼無糖口香糖。● 最理想的方法是在用餐之後立刻以含氟的牙膏刷牙,但如果沒有時間,可咀嚼無糖口香糖或是利用氟化物漱口。雖然在用餐之後立刻刷牙最理想,但在此列出一些沒辦法立刻刷牙的建議。星星的數量越多越理想。如果沒什麼時間做到,那麼盡力就好,千萬不要什麼都不做。★★★★★:立刻刷牙(使用含氟牙膏),咀嚼無糖口香糖20分鐘。★★★★:立刻刷牙(使用含氟牙膏),咀嚼無糖口香糖10分鐘。★★★:立刻刷牙(使用含氟牙膏),或是咀嚼無糖口香糖。★★:用餐30分鐘之後刷牙或是喝茶漱口。★:完全不刷牙
-
2023-11-11 性愛.性福教戰
自慰不是男性專利!盤點常見5種女性高潮部位,7招讓你開始一場舒服的自慰
自慰不是男性的專利,女性也可以自慰,適當的自慰有益身體健康!根據外國研究《How to Masturbate with a Vagina: 28 Tips and Tricks for Solo Play》表示,自慰是令人愉快的行為,它還具有健康益處,例如幫助減輕壓力和改善睡眠。但沒有既定方式能讓陰道自我愉悅,適合每個人的高潮方式不一定相同,因此請享受探索適合您的方法旅程。一起來看看女性自慰有哪些部位會高潮?要如何開始自慰?常見的5種自慰高潮自慰是一種安全、自然的方式,它可以讓你感到舒服、興奮、釋放累積的性緊張,且單人遊戲對健康有無限的好處。要如何開始陰道自慰?你能做些什麼來真正提高熱度?以下列出了最常見的自慰類型及高潮感受。但請記住:這會因人而異。.陰蒂高潮:大多數人用手指玩弄陰蒂,但按摩棒和其他玩具也可以在自慰時帶來快感。當你達到高潮時,你的皮膚和大腦會感到刺痛感。.陰道高潮:在自慰的過程中,可以使用手指或性玩具插入陰道。您會感覺到身體更深處的高潮,並且您的陰道壁會抽動。.肛門高潮:您可以使用手指或性玩具進行肛門遊戲(儘管玩具更適合更深的插入)。就在高潮之前,您可能會感到強烈需要小便,只是肛門括約肌周圍收縮。.組合高潮:這個全看個人喜好了。您可以用雙手玩弄陰道和陰蒂,也可以用性玩具和手指組合玩弄。當您同時刺激陰蒂和陰道(尤其是 G 點)時,您會感到爆炸性高潮,可能會讓您抽搐,甚至導致射精。.敏感帶高潮:在自慰過程中,可以摩擦、捏、拉、擠壓或拉扯乳頭、大腿內側、耳朵、頸部和身體的其他部位。這些區域被稱為性感區,在撫摸時可以讓全身引起愉悅的感覺。如何開始一場舒服的自慰?自慰不一定會導致性高潮,但如果您有興致並且想要腦內啡激增,可以採取一些措施來幫助身體達到性高潮:1.營造氣氛:營造良好的氣氛情境,有時會對自慰產生很大影響,可以考慮關掉燈、點蠟燭、聽輕鬆的音樂來調節心情。2.添加一些潤滑劑:當您性興奮時,身體會自我潤滑,使自慰成為一種更順暢和愉悅的體驗。但有時,這可能還不夠(或者可能根本不會發生!)。因此,手邊準備一罐潤滑劑以增加您的樂趣。3.腦中想像性幻想對象:這可能是不言而喻的,但只要想想上週遇到的那個帥哥,你就可以讓自己興奮起來,讓你的大腦幻想一些讓你感到酥麻的人或情況。4.慢慢來不著急:你不必急著自慰或嘗試各種技巧,請慢慢來花點時間來享受全身達到高潮的所有感覺。5.探索你的敏感帶:玩弄你的性感帶,想想你的乳頭、耳朵或大腿,可以讓你的全身迸發出快感的火花。6.讓你常用的性玩具休息一下:按摩棒和假陽具很好用,但它們不是唯一的性玩具,例如有些人喜歡在陰蒂上使用淋浴噴頭刺激,或在枕頭上摩擦外陰來自慰。7.看情色書或色情作品:性幻想讓你的思緒漫遊很有趣,但你並不總是需要發揮你的想像。如果你想調高氣氛,可以就讀一本色情書或看一部性感影片。看完以上5種女性自慰高潮部位,及7招幫助達到高潮的輔助,你知道該怎麼開啟舒服的自慰了嗎?不要覺得只有男性才能自慰,女性自慰也很正常,千萬不要對此行為感到羞愧。適當的自慰有益身體健康,除了能讓心情感到愉悅,還能減輕壓力和改善睡眠,看的這邊的女性朋友別害羞,今晚來一場舒服的自慰吧!延伸閱讀:.陰道敏感帶只有兩個地方!專家傳授愛撫密技 圖解實用手指技巧.愛情消失了?醫激推12招不易分手秘訣,提醒男生愛愛完「必做1事」別只想睡.潮吹是尿?女性也會射精!專家解密真相,出現「1狀況」要就醫資料來源:How to Masturbate with a Vagina: 28 Tips and Tricks for Solo Play
-
2023-11-09 癌症.其他癌症
8點檔女星兵家綺 追蹤3年甲狀腺腫瘤變成癌!腫塊會動是惡性?醫教判斷關鍵
常在8點檔演出貴婦角色的女星兵家綺,在民視「市井豪門」殺青後,甲狀腺亢進回診竟發現癌細胞,醫生建議她甲狀腺全部切除,終身服用甲狀腺素。醫師表示,嗓音沙啞、摸到硬塊都是甲狀腺癌前兆;年輕女性常罹患甲狀腺癌,但多為預後良好的甲狀腺乳突癌。根據聯合報報導,兵家綺原本就有甲狀腺亢進、甲狀腺腫瘤,這幾年一直持續追蹤,但最近因感喉嚨、耳朵不適,晚上睡覺還會心悸失眠,回醫院檢查後發現,持續追蹤3年的甲狀腺腫瘤最終還是轉變成癌細胞,令她無奈表示:「該面對還是要面對。」原以為只要切除癌的部份就好,沒想到醫生建議甲狀腺全部切除,終身服用甲狀腺素。她日前也在臉書發文:「祈求不要擴散到淋巴。」【記者林琮恩報導】甲狀腺癌分3類 患者大多是年輕女性台大醫院內科部主治醫師張以承說,甲狀腺癌主要分為甲狀腺乳突癌、甲狀腺髓質癌以及甲狀腺未分化癌三大類型,以甲狀腺乳突癌最為常見,占比8至9成,且若確診時未出現淋巴轉移,經手術切除與碘131放射治療後,20年存活率高達9成,是人類最好治療的癌症之一。他也說,甲狀腺髓質癌占比約為一成,且較為難治;甲狀腺未分化癌則具有猛爆性發作的特色,非常兇猛,但近年隨免疫治療新藥研發,不少病人能可獲得治療。張以承表示,甲狀腺癌患者以年輕女性較多,且八、九成都是甲狀腺乳突癌,預後良好。自己在台大醫院雲林分院服務時,曾有一位護理師午餐時突然摸到甲狀腺腫塊,確診為甲狀腺乳突癌,但因結婚在即選擇不動手術,追蹤至今已過十年仍未造成影響。甲狀腺癌多數無徵兆 2成聲音沙啞、吞嚥困難「聲音沙啞、鎖骨間摸到硬塊是甲狀腺癌的主要徵兆,但更多人是沒有任何症狀,在健檢時接受超音波檢查才發現罹癌。」張以承說,甲狀腺癌腫瘤局部侵犯,會影響聲帶、造成嗓音沙啞;腫塊則會位於兩鎖骨之間,且硬度很高「像石頭」。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一般外科主治醫師張聖為曾受訪表示,大部分的甲狀腺相關疾病,像是甲狀腺癌或甲狀腺結節,超過八成的患者並不會有任何症狀,只有約二成左右的人可能會出現聲音沙啞、吞嚥困難或可以觸摸到腫塊等症狀。多數甲狀腺疾病的患者是透過健康檢查才被發現的,例如進行頸部超音波檢查、抽血檢驗甲狀腺功能等,或者是因為本身有甲狀腺功能亢進或低下的症狀,所以定期接受追蹤檢查才能發現問題。腫塊移動與否可判斷腫瘤良性或惡性?至於是否能以腫塊移動與否判斷腫瘤的良性、惡性?張以承說,不論腫塊是否移動都有可能是惡性腫瘤,若腫瘤已發生局部侵犯,會因組織沾黏而固定不動,但在局部侵犯之前,患者吞口水時腫瘤也會跟著移動。甲狀腺結節、家族史 甲狀腺癌主要危險因子張以承說,甲狀腺結節、家族史是甲狀腺癌的主要危險因子。若發現超過一公分的甲狀腺結節,臨床上會先以細針穿刺判斷是良性或惡性,每半年到一年穿刺一次,並連續進行三次,若都是良性則持續觀察即可,不必動刀切除。此外,甲狀腺亢進、甲狀腺功能低下或發炎等情況,有可能導致癌化。他表示,細針穿刺的準確率約為七成,開刀是最有效的防治方式,但全台具甲狀腺結節的民眾約佔人口一成,不可能每人都開刀切除。通常是穿刺後為惡性、超音波觀察到嚴重鈣化的患者,才會進一步治療。目前醫學界至今仍不清楚甲狀腺癌真正發生原因,但推測可能跟遺傳、飲食、孩童時期因腮腺炎接受X光或放射線治療者等相關。整體而言,甲狀腺癌的存活率很高,在所有癌症中算是預後良好,而適當的治療尤其重要。透過積極的態度和適切的治療,大多數患者都能夠康復。》看更多甲狀腺癌預防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