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1-12 新聞.長期照護
搜尋
老人
共找到
2511
筆 文章
-
-
2020-01-11 橘世代.愛吃橘
無可替代 平淡中愛的滋味
麻油荷包蛋 產後添暖意姚語歆年前即將生產時,情況緊急,處於金門離島,產科醫師已決定讓我坐醫療專機赴台生產,無奈當時已34周落紅破水,專機航員因安全考量堅持不讓我上機,最後決定生產時一組兒科醫療團隊準備接手新生兒。果然當晚深夜臨盆,初產的我因陣痛不斷嘔吐,內心害怕不已,先生又不在身旁,還好有母親陪我入產房,生產過程並不順利,一度大失血。母親說,更令她不安的是寶寶一出生,一點聲音都沒有,立即被兒科醫師抱走,她只能在心中不斷默念「阿彌陀佛」,以及陪伴虛弱的我。推出產房已經凌晨2點,守在產房外的父親不見蹤影,原以為是先回家休息,後來看著他捧著一個包著毛巾的便當盒匆匆回來,打開來一看,原來是2顆熱呼呼麻油荷包蛋。他說:「金門老人家說,剛生產完要立刻吃麻油荷包蛋才補」,知道我生了,在凌晨時分,他驅車回到10幾公里遠的家煎蛋,再火速回醫院,為的是要讓我吃到熱呼呼的麻油荷包蛋。後來,還好寶寶平安,在保溫箱內住了10天就順利出院回家了!初為人母,才知道父母為子女的擔心,謝謝您,我的父親母親。作法:1.中火加入麻油熱鍋2.加入些許薑絲煸香3.倒入雞蛋煎熟起鍋魚香茄子 媽媽的味道王崇麗我第一次吃到這道菜,大概是讀國小2年級的時候吧。父親在我4歲的時候車禍去世,我被送到鄉下的舅舅家,媽媽偶爾才會去舅舅家一趟,30年前,在大陸鄉下的生活很辛苦,我也得分擔勞力家務。我還清楚地記得那天,很早就被叫起床到田裡拔草,中午回到家時,媽媽正在舅舅家煮這道菜,老遠就聞到了香味。但是那天回到舅舅家,我很彆扭,話很少,也不主動親近人 ,只是默默地吃著飯菜,默默的記下這個味道。現在每次煮這道菜,兒子都會說:「媽媽,今天妳有煮魚香茄子啊!好香喔!」然後一邊吃一邊發表讚嘆:「好吃!美味!酸酸辣辣的,香!」每當這時,就會想到那時的場景,沒和媽媽互動,她心裡一定很難過吧!現在,把我心中的這一味分享給大家!作法:1.茄子洗淨,背部切成花狀2.起油鍋茄子炸兩分鐘,起鍋後濾出多餘的油3.醬油、糖、太白粉、醋、香油、鹽、飲用水少許調勻4.再次起油鍋,放酸剁椒炒香,倒入絞肉炒熟5.茄子倒入作法4中翻炒,加入作法3調料,輕輕翻炒,收汁後即可起鍋装盤● 歡迎加入「【煮。厝味】心意料理」Facebook社團,分享更多屬於你的料理故事。看更多報導:《橘世代》
-
2020-01-11 科別.感染科
流感重症非老人專利 50歲以上中壯年族群占3成
流感季到來,許多人認為流感併發重症是老人家的專利,但疾管署統計發現,在重症患者中,50到64歲中壯年族群就占了3成,呼籲趕在春節前接種疫苗,可降低併發重症風險。根據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副署長莊人祥今天表示,本季流感季至今共出現499例流感併發重症病例,年齡層以65歲以上為主、占42%,其次是50至64歲、占31%,重症個案多達99%未接種本季流感疫苗、近8成具有慢性病史,以感染H1N1最多。此外,另有26例流感重症死亡病例,均未接種本季流感疫苗及具有慢性病史,相較近5年同期的19至41例,死亡人數為第二低。莊人祥指出,根據以往經驗,50至64歲的中壯年族群整體流感疫苗接種率約為20%,算是接種率偏低的族群,今年元旦中壯年族群開放接種公費疫苗以來,約有9%、47萬人已接種疫苗,雖然看似比往年踴躍,但相較其他族群仍偏低。莊人祥說,國內目前公費流感抗病毒藥劑儲備量約314萬盒,其中約40萬盒已配送至各縣市政府衛生局及合約院所,分別為口服式克流感膠囊、易剋冒膠囊及吸入式瑞樂沙旋達碟,3者均可用於治療A型和B型流感,國內目前共4413家合約醫療機構提供公費藥劑,民眾如有類流感就醫需求,可至疾管署「流感防治一網通」查詢鄰近診所就醫。疾管署提醒民眾切勿輕忽流感嚴重性,尤其是65歲以上長者、嬰幼兒、高風險慢性病人及孕婦等流感高危險群應特別留意自身健康狀況,如有類流感症狀,或出現呼吸困難、發紺、意識改變等流感危險徵兆,應儘速就醫,必要時按醫師指示使用流感抗病毒藥劑,以降低重症及死亡的風險。
-
2020-01-10 新聞.杏林.診間
我的經驗/坐月子上下樓梯 竟罹退化性關節炎
多年前生小孩回澎湖坐月子,因為娘家是三層樓透天屋,我的房間在三樓,所以不時會上下樓梯活動。那時候媽媽經常對我耳提面命:「坐月子要好好保養身體,不要動不動就上下樓梯,這樣會傷膝蓋的」。那時候年輕氣盛、凡事不上心的我,不但不把媽媽的話放心上,而且還覺得她的觀念食古不化,跟不上時代,因而依然故我地在樓層間上上下下,開心自在的過活,我心想「哪有這麼嚴重,我年輕、身體好好的,才不會傷到膝關節呢。」「不聽老人言,不一定會吃虧在眼前,但有可能會吃虧在若干年後。」果不其然,在45歲某一天,我突然發現爬樓梯膝關節痛痛卡卡的,下樓梯時痛感更加劇,心裡不信邪的我,覺得可能過一下子就會好,沒想到卻是一個夢魘的開始,我甚至連蹲下去都發生困難。後來不得已,只好去看醫師,醫師說這是退化性關節炎,最好不要去爬山,上下樓梯要慢慢來,以免病情加重。於是我接受醫生的診療及醫護人員的復健一段時間,也學會保健與愛護身體之道,例如不要勉力做自己做不到的事,身體發出疼痛警訊,就是警告我們要學會緩慢與放下。慢慢調整自己的生活習慣,膝蓋的痛感才逐日解除。壞習慣會肇致終生的悔恨,病痛讓我後悔當年沒把媽媽的話聽進去。專業觀點懷孕期間 關節韌帶會鬆弛許多長輩會告誡年輕孕婦好好養生、好好坐月子,別跑上跑下以免傷膝蓋,這個說法不無道理。女性在懷孕期間,胎盤會分泌鬆弛素(relaxin),讓骨盆韌帶變鬆變軟、增加骨盆伸縮性以容納寶寶,而身體其他部位的關節韌帶也會鬆弛、支撐力減弱,因而使孕婦容易腰痠背痛;倘若這個階段讓膝蓋承受過度的負擔,理論上有可能在未來提早發生退化性關節炎。鬆弛素的分泌量在臨盆前達到高峰,產後則逐漸下降,關節韌帶的緊實度也將慢慢恢復正常。因此,女性懷孕期間至產後數月到半年,建議別過度使用膝蓋,像是爬樓梯、爬山、做需要站蹲交錯的家事等均應減少,但仍可做其他溫和運動與肌力訓練。就一般人而言,要預防退化性關節,就得避免過度使用膝蓋,但也不是完全不用使用。由於關節中的軟骨沒有血管,只能藉由運動刺激,獲得關節液取得營養,因此人還是需要規律且適度的運動;運動還能提升肌力、控制體重,連帶減少關節的負擔,降低退化性關節炎的發生風險。(諮詢╱國泰醫院物理治療師簡文仁 整理╱記者羅真)
-
2020-01-09 橘世代.健康橘
持續運動 讓肌肉細胞如同25歲年輕人
肌肉老化雖無法避免,但延緩老化卻是可以做到的。根據一份發表於《應用生理學》期刊的最新研究報告,運動可減緩老化和減少肌肉發炎,且若論肌肉細胞年齡,一直持續運動的70多歲老人跟25歲的年輕人相當。波爾州立大學研究人員找來21位從年輕時就持續運動的70多歲銀髮族、10位身體健康但不運動的70多歲銀髮族,以及10名20多歲、常跑步騎單車運動者,測量他們的大腿肌肉質量,並讓他們在從事肌耐力運動前後進行抽血跟肌肉病理切片檢查。研究人員檢測後發現,25歲年輕人的肌肉質量最大,不運動的成年人則最少,但跟不運動的人相比,年輕及較年長運動者的血液和肌肉樣本,顯現出明顯較低的發炎性標誌物。這顯示老化雖可能導致血液跟肌肉中的發炎指標提高,但終生運動能發揮預防效果,並讓運動後急性炎症的反應保持跟年輕人一樣的水準。澳洲國家健康暨醫學研究委員會失智症專家史密斯舉例指出,好發於60歲後的運動神經元死亡,就是因為肌肉纖維內的連接功能衰退,最終導致肌肉纖維萎縮,使得肌肉愈變愈少,肌力愈來愈弱。此外,遺傳與慢性低度發炎也會影響這一過程,這意味肌肉雖然會隨老化流失,速度快慢卻因個人遺傳和生活習慣不同,而有明顯差異。史密斯認為,這一差異性多半與生活型態有關,包括運動量多寡。雖然在這項研究中,一生積極運動的人能獲得最大益處,但事實上,不論哪個年紀開始運動都有好處。史密斯建議老年人去看家醫科醫師及運動生理師,量身打造適合自己身體狀況的運動計畫,且馬上開始,永遠都不嫌晚。 歡迎加入橘世代社團 一群關愛自己、健康生活的熟齡世代,用橘世代的熱情彼此鼓勵打氣,分享養身保健、家庭關係、更年期保健與檢康飲食等資訊,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活力!【我要加入專屬社團】打造亮麗熟年!
-
2020-01-09 科別.骨科.復健
走路爬樓梯卡卡靠補鈣改善?硬骨、軟骨傻傻分不清
好友羅先生在2019-12-24用臉書簡訊詢問:【報告教授,為何要「鎖住」鈣質?這篇FB用的詞彙 令我起疑】。我點擊他附上的連結後看到這篇文章:《80%的人 骨質保健都錯了!!??每天吃兩顆真的好有感!!!》,作者是《營養師小趙》。我把文章裡的幾句話拷貝及整理如下:其實去年我並不是像現在這樣行動靈活。我跟所有上了年紀的朋友一樣,上下樓梯、過馬路上下車都卡卡的不舒服,甚至有時候從椅子上站起來就忍不住發出陣陣哀嚎……(配上的圖片顯示老人爬樓梯痛苦的模樣)。朋友推薦我吃【固立穩定】,才知道這是台灣之光!!! 中化健康生技經過十年的研究,從高加索山區長壽村的傳統食物【克弗爾發酵乳】中研究出專利【克弗爾胜肽】!!!可以有效鎖住鈣質,提升補鈣效果5倍!!! 這位《營養師小趙》,竟然連硬骨軟骨都搞不清。台灣怎麼會教育出如此不堪的營養師?《上下樓梯、過馬路上下車都卡卡的不舒服》是膝關節軟骨退化的現象。那,它怎麼會跟《提升補鈣效果5倍》扯上關係?很不幸的是,在中文裡,「硬骨」是骨,「軟骨」也是骨,而這就給了不肖廠商渾水摸魚,偷天換日的機會。不信的話,請你問你自己,下面這些產品到底是軟骨保健品,還是硬骨保健品:健骨力,健骨素,健骨樂,健骨龍,健骨寧,健骨寶,骨力素,維骨力,維骨素,維骨康,補骨丸…。還有,《骨質》通常指的是「硬骨」的本質,所以,這篇文章標題裡的《骨質保健》當然就應該是《硬骨的保健》。那,《硬骨的保健》怎麼又會跟《上下樓梯、過馬路上下車都卡卡的不舒服》扯上關係?這本糊塗賬是不會在英文文章裡出現的,因為,「硬骨」是Bone,而「軟骨」則是Cartilage,清清楚楚,壁壘分明。所以,在英文資訊裡我從沒看過有人把軟骨保健品拿來保護硬骨,也沒看過有人把硬骨保健品拿來保護軟骨。在身體裡,「硬骨」和「軟骨」,不論是在結構上或功能上,都是截然不同的。而它們所衍生出來的毛病,當然也是截然不同。對年紀大的人而言,最擔心的「硬骨」問題是《骨質疏鬆症osteoporosis》(會造成骨折),而最擔心的「軟骨」問題則是《退化性關節炎degenerative osteoarthritis》(關節會痛)。《上下樓梯、過馬路上下車都卡卡的不舒服》是屬於《退化性關節炎》的症狀,而《提升補鈣效果5倍》則是為了防止《骨質疏鬆症》。但是,這位《營養師小趙》,竟然把《補鈣》說成是可以改善《退化性關節炎》。真不曉得這位營養師的學位和執照是怎麼拿到的。不過,儘管醫學常識不怎麼樣,這位營養師的推銷技術則毫無疑問是一流。《鎖住鈣質》這一個“醫學‘名詞,不要說是羅先生,縱然是我這個醫學教授都還是第一次聽過,真是當頭棒喝、如雷貫耳。看來我還真該拜門求教,洗耳恭聽鈣質到底是如何能被鎖住。還有,這位營養師說這個能「鎖住鈣質」的產品是【克弗爾胜肽】。可是,胜肽在被吃進肚子後,就會被分解成氨基酸,怎麼可能還會有什麼《鎖住鈣質》的功效?事實上,有關胜肽的種種謊言,我已經發表了二三十篇文章予以抨擊,例如胜肽謊言何其多。不過,對一位連軟骨硬骨都搞不清的人,我也不敢奢望他會知道胜肽只會是白吃的。在這位《營養師小趙》的網站上,他名號下面有個《瀏覽簡介》的點擊鈕,但是點擊後,就只是一片空白。所以,很顯然,這個名號就只是個名號。至於他所發表的十幾篇文章,清一色都是在推銷這個所謂的能「鎖住鈣質」的產品。所以,我幾乎可以肯定,這個所謂的《營養師小趙》就只是保健品公司的化名。原文:硬骨軟骨搞不清
-
2020-01-08 科別.心臟血管
中風不是老人的專利 有這5狀況都是高危險群
老年人發生中風,多因為高血壓、動脈硬化及糖尿病等慢性病所引起,年輕型中風的發生原因比較不同,例如因為血液凝固不正常容易有血栓及先天血管異常,或是動脈瘤或動靜脈畸形,血管較容易剝離或破裂。但是現在愈來愈多的年輕人是因為罹患高血壓等慢性病而不自知,一直未注意血壓、血糖與血脂肪的控制,還有更多數的人是因為平時運動少、飲食作息不正常、抽菸、酗酒、熬夜等不良的生活習慣所「養」成的。台灣腦中風學會秘書長陳威宏醫師表示,過去民眾普遍認為中風都是年紀大的人才會發生,是老年人的「專利」,但近年來中風年齡有下降的趨勢,一般認為45歲以前發生中風就屬於年輕型中風,目前年輕型的中風已占中風人數的5%~10%,且有逐年增加的情形。事實上,中風的發生亦有部分與疾病有關,無論是老年人或是年輕型的中風,都會面臨疾病引發中風的威脅,哪些疾病會引發中風呢?1、高血壓:過高的血壓容易使得血管的內壁受損,導致膽固醇的堆積,進而加速血管的硬化,同時也容易擠破血管,增加腦出血的危險,在影響中風的「三高」因素中,又以高血壓的影響最為主要,堪稱是元凶,罹患高血壓的中風風險是沒有高血壓者的3~5倍。2、高血脂:血脂中的高膽固醇及三酸甘油酯偏高,會導致血管粥狀動脈硬化,其不僅會讓血管壁變得狹窄,一旦血管壁有斑塊掉下來,就會形成血栓,進而阻塞腦血管、引發腦中風,尤其高膽固醇中風風險為正常者的1.8~2.6倍。 3、心臟病:罹患心臟瓣膜疾病的患者,容易在心臟形成血栓,一旦阻塞住腦部血管,就會引發中風,特別是引發心房纖維顫動(心律不整)時,中風風險更高,其中風風險為未發生心房纖維顫動者的5~17倍,相當驚人。4、糖尿病:糖尿病容易使得血管壁增厚及硬化,血管容易因而阻塞或是形成血栓剝落,進而引發中風,有糖尿病者引發中風風險是沒有糖尿病者的2~3倍。5、頸動脈狹窄:頸動脈是供應腦部血流的重要來源,頸動脈狹窄的原因主要是粥狀硬化斑塊沉積使得血管內膜增厚,進而阻塞血管或形成血栓剝落,造成腦部缺血引起中風,其引發腦中風的風險是沒有頸動脈狹窄者的2倍。延伸閱讀: 中風都是「養」出來的! 4件要命習慣快戒掉 中風來得突然? 不管你幾歲這個觀念絕對要有!
-
2020-01-08 橘世代.好野橘
退休太依賴政府 日本「下流老人」湧現
台灣在2026年就會邁入超高齡化社會,平均每5個人就有1個老人;鄰國的日本,老化趨勢更顯著,平均約3.5個人中就有1個是老人,高齡的社會更衍生出「下流老人」一詞,貧窮的老年人口對社會對來沉重的負擔。《下流老人》作者藤田孝典點出三大特徵,你是否有呢?低收入低存款沒人靠 下流老人的難題日本是有名的長壽之國,目前全國的老年人口達28.4%;台灣呈現相同的老化趨勢,國家發展委員會預估,6年後的老年人口比例將達到20.7%,而2065年老年人口將高達41.2%,等於每10個人中,就有4位是65歲以上的老年人口,而且每4位就有1位是85歲以上的高齡老人。隨著人口高齡化,日本出現「下流老人」一詞,源自於日本作家藤田孝典點2016年的著作,意指貧窮的老人。如今下流老人在台灣也頻頻被提起,到底下流老人具備哪些特徵?第一:收入極低、第二:沒有足夠的存款、第三:沒有可以依賴的人(社會性孤立)退休太依賴政府 日本「下流老人」湧現作者在書中提到,許多日本的下流老人透露,在退休前普遍認為「自己應該沒有問題吧」,依靠政府年金安然退休,卻因為大大小小疾病的侵襲,本來就存不多的退休金迅速花光,每個月拿到的政府年金也不敷使用,貧困的經濟必須申請急難救助,讓他們緩緩從嘴裡吐出「沒想到會這樣」的無奈。但是到底該如何避免自己成為未來的下流老人呢?根據保德信投信2019年的退休理財調查顯示,超過6成的台灣民眾,退休準備金不到300萬台幣,若退休後每個月生活費是3到5萬元,300萬的退休金撐不到10年就會花光。想要有理想的退休生活,避免當貧窮老人,保德信投信建議,退休後的所得替代率必須達到6到7成;退休金準備愈早愈好,拉長投資年限,用複利效果累積衝退休金。最重要的是,退休金不能只靠政府年金,自己也應充足準備,才能因應退休後的第二人生。 好野橘 社團來囉! 人生下半場,如何活得比現在更好?最基本的準備就是:安穩財務!【好野橘社團】以40後步入熟齡者的橘世代需求出發,創立社團平台提供熟齡理財計畫,讓大家在此輕鬆談錢、安穩財富,打造橘世代退休現金流!【立刻加入好野橘】
-
2020-01-08 養生.聰明飲食
雞蛋屬「發物」讓感冒腹瀉病情加重?營養師道真相
冬天天氣寒冷,早晚溫差大,再加上空氣乾燥,空氣中的微生物、細菌、病原體肆意猖獗,一不小心免疫力低下的人就容易中招,如年邁的老人、免疫力較弱的小孩、經常熬夜的人。就是在這樣的狀態下,一些說法應運而生。有的人說雞蛋屬於“發物”,不光是在感冒的時候不能吃,在腹瀉時也不能食用,今天我們就來看看這樣的說法對不對。感冒時不能吃雞蛋?很多老人認為雞蛋是發物,在患病期間吃雞蛋,本來可以一兩個星期可以好的感冒,吃了雞蛋還會推延。不知道大家對發物是怎麼理解的,除了雞蛋以外,也有不少的人認為海鮮、饅頭、魚肉、大蝦、紫菜是發物。如果要問一個人發物的概念,想必有很多人都不知道。確實,在營養學上根本就沒有發物的概念,而在這個詞彙也並非專業用詞。如果你真的是在感冒期間,雞蛋也是完全可以吃的,雞蛋屬於非常簡單的營養品,裡面的優質蛋白質,容易被機體吸收。反而在患病期間,吃點優質蛋白質的食物, 還可以維持機體的正常生理活動,這是對大人而言。對於寶寶來說,還要看寶寶的年齡,如果你家的孩子還在1歲以內, 在添加輔食後,還不能完全適應蛋黃,也就不用強迫孩子了。隨著孩子的生長發育,腸胃功能慢慢健全了,自然可以吃雞蛋了。只不過在這期間,最需要大家注意的則是雞蛋的做法,在做法上,雞蛋是多種多樣,幾乎是每個烹飪方式都能用在雞蛋上面。但在感冒期間,更建議大家的方式是少油好消化的做法,如雞蛋湯、水煮雞蛋等,都是對身體健康有益的方式。那腹瀉時不能吃雞蛋嗎?還要看你是什麼情況的腹瀉,如果你在吃完雞蛋後,立馬有想去廁所的感覺,這種情況很可能是你對雞蛋不耐受,從而出現的腹瀉表現。在這種情況下,是不適合再去吃雞蛋的,你可以去醫院檢查下自己的過敏原,如果有雞蛋則要避免。但如果你是因為其他原因,如食物中毒,是可以吃雞蛋的,在這期間給自己補充適量的水分,吃點富含優質蛋白質的雞蛋、肉類還可增強機體免疫力,是很好的食療方式。如果你是因為某種腸胃病,引起的腹瀉,在較為嚴重的情況下,還需去醫院就醫。若是寶寶出現急性的腹瀉,因腹瀉加上寶寶腸胃蠕動較慢, 則需把雞蛋做成蛋白湯的方式。待情況好轉後,再給寶寶吃蛋黃,這種做法是可以的。本文摘自《爆炸營養食堂》,由十餘位專業營養師和媒體人組成的健康自媒體工作室,用原創文章和短視頻來評論熱點健康新聞,講述健康、營養、中醫、食療相關知識及趣事,帶您遠離健康謠言。
-
2020-01-07 新聞.杏林.診間
累了不想演了,不肯劇終的還是我們
12月12日凌晨兩點突來的手機震動驚醒了我,雖說這些年在急診的歷練,深夜裡接到訊息早已是家常便飯,但這則簡訊讓我感到一種莫名的不安與惶恐;字裡行間熟悉的名字映入眼簾「黃老師疑似肝癌休克至急診急救中!」。我不禁深深地打了個寒顫,頓時覺得時光暫停,無法多想懷著忐忑不安之心趕往急診。夜裡的急診已不像白天如此人聲鼎沸,偶然傳來漸漸駛近的救護車鳴笛及幾聲老人疼痛的呻吟,老師經過急救、大量輸血到血管栓塞,看起來似乎是穩定下來,但在觀察時面臨再出血合併休克,經多位醫療專家討論後,決定緊急手術切除肝腫瘤止血,數個小時奮戰後平安的轉入加護病房。術後雖然有急性腎臟衰竭問題,但老師如預期的逐漸甦醒,然幾天後又慢慢出現凝血功能異常、嚴重黃疸、心律不整等問題,使臨床處置更加困難及棘手,但我們仍然努力治療,堅信這一切是可以好轉的。老師出生於醫生世家,一生行醫救人,提攜後進,是臺灣外傷登錄制度的推手,更是專業的急重症權威。其實他早為自己安排,老師的家人告知,在書房找到他預留的遺囑,其中透露了他的心意「我的希望: 快樂活,輕鬆走」,對老師而言這是解脫,但對親人而言卻是生離死別之痛! 老師深知此時病情的嚴重度,在狀況慢慢惡化之際,用他孱弱的身軀及無力的眼神,表達了他對醫療團隊的謝意,同時再次表達撤除維生系統的意願,大家不忍的一陣鼻酸,周圍陪伴的親人早已紅了眼眶…..。幾經醫療照護家庭諮商會議,最終尊重老師的意願,不再積極在治療。於12月28日移除呼吸器後連續性靜脈對靜脈血液過濾器(Continuous venovenous hemofiltration,CVVH)也一併撤離。12月29日台北天空下起綿綿細雨,正如我的心備感淒涼,因為維生系統的移除,老師的呼吸更顯虛弱,我輕輕地在他耳邊喚聲「老師!」,老師微微的張開眼,他輕輕點頭示意露出淺淺安詳的微笑,我緊握老師的手抬頭不讓淚水滑落,這刻腦海中全是老師一路來對我的提攜照顧與諄諄教誨。您選擇用淡定平靜的態度離開這個塵世而到天堂,但放手對我們來說是多麼煎熬! 您累了不想演了,可是不肯曲終人散的卻是我們!最終老師的手漸漸放開了,當時我的心備感淒涼,無奈的淚水就像潰堤般無法阻止它落下。「善終」通俗的講就是「好死」。有人說現在的人不怕死,但怕「不得好死」。古代社會所講的「五福」,也就是現今人們說的「五福臨門」,而五福最後一條就是善終。人有生,必有死,對死不必忌諱,因為這是必經的過程。如今在醫療科技蓬勃發展之下,對於現代的我們而言,「善終」究竟是變得容易還是困難?根據主計總處統計,民國105年國人的平均餘命超過80歲,但「健康平均餘命」卻只有71.4歲,等於有近9年以上時間是不健康的,有些必須承受病痛,甚至仰賴他人或高成本的醫療照顧度過。台灣加護病房的密度明顯比其他國家高。根據天下雜誌2014年報導,台灣擁有世界第一的加護病床密度(每十萬人口的加護病床數逼近31床) ,長期靠呼吸器維生人數,約是美國的5.8倍。醫療的目的就是治療病人及守護他們的尊嚴,但不是無止境的權力責任,如果無法讓病人脫離疾病減少痛苦,那基本上可視為治療有限或無效醫療。隨著醫療進步人民對醫護的需求越高,但是社會民眾對醫療的知識還是片面或局限的,反而易造成醫病間認知的落差或無效醫療的灰色空間更大,越沒有準確地去定義無效醫療,那就更容易形成越多醫療浪費。什麼叫「無效醫療」?也就以現今的醫療科技再也沒有辦法達到「增進病人健康或減少傷害」的目的。台灣「病人自主權利法」已於108年 1 月 6 日正式上路,民眾可透過「預立醫療照護諮商」(Advance Care Planning,ACP)事先立下書面的「預立醫療決定」(Advance Decision,AD),目前為亞洲第一並且是台灣醫療史上另一個里程碑。只不過,對於一般人來說,相關的資訊因夾雜部分專有名詞,一般民眾看完後也只會有個簡單概念。截至108年11月底止,目前全國簽署預立醫療決定人數共計10,116人,簽署個案多為醫院院內病患,男女比例為1比2。此法的核心精神,本來就不是要去討論你「未來清醒」的時候要接受什麼治療,而是要為你「萬一未來不清醒」的時候,「想或不想要」接受什麼治療,因很多重症患者在生命末期時,家屬會選擇「體外循環膜肺維生系統」(extracorporeal membrane oxygenation,ECMO)延緩壽命,到後來其實只是讓他辛苦地活著,我們應好好面對與理性討論這議題,有時候是否該放手而有尊嚴地讓他離開。生老病死是生命週期的一種表現,或許我們可以在「生」的時候去考量,好好安排自己「老、病與死」的路。臺灣已於民國82年成為「高齡化社會」,107年步入「高齡社會」,意即老年人口占總人口比率超過14%,且國發會預估,台灣將在115年成為「超高齡社會」,老年人口占比突破20%,老化速度比起日本、義大利、德國、芬蘭都還要更快。最後在此衷心的期盼,我國各種疾病末期的病人,都能選擇自己人生最後的舞台,體面而安祥地帶着尊嚴離開這個世界!
-
2020-01-07 養生.抗老養生
老人無故跌倒 要靠有氧肌力訓練
長命不一定好命,台灣人在晚年,平均有將近10年的時間,深受身心疾病所苦!董氏基金會6日召開記者會指出,許多銀髮族無緣無故跌倒,原因在於衰弱症和肌少症,但兩種疾病都無藥可醫,只能靠飲食和運動預防,在飲食方面必須均衡且多樣化,至於運動方面,有氧和肌力訓練缺一不可。老人別怕蘿蔔腿「若是65歲以上的老人莫名腿軟、走路不穩健,很有可能是衰弱症的前兆!」台大醫院竹東分院院長詹鼎正指出,台灣65歲以上衰弱症的盛行率為7.8%,而「肌少症」為衰弱症的其中一項表徵,肌肉量不足會造成老人無緣無故跌倒,據統計,六分之一的銀髮族在一年內有跌倒經驗,輕則骨折,重則失能、甚至撒手人寰。對此,詹鼎正提供3個衰弱症和肌少症簡易的檢測方法,第一,「老人胖未必是壞事」,若體重在半年內減輕5%或3公斤,則要留意是否有衰弱的傾向,而65歲以上正常的BMI為27至30。第二,「別怕蘿蔔腿」,因小腿的皮下脂肪較少,可呈現較真實的肌肉量,將雙手的食指和拇指圍成一個圓,放在小腿最粗的地方,若有空隙就是肌肉流失的警訊。第三,男性的「握力」最好高於26公斤,女性則是18公斤。飲食運動缺一不可「衰弱和肌少症目前無藥可醫,最有效的方式是飲食和運動!」詹鼎正表示。在飲食方面,董事基金會食品營養中心主任許惠玉建議,每天均衡攝取6大類食物(全榖雜糧、蔬菜、豆魚蛋肉、乳品、水果、油脂與堅果種子),每一類食物都要多樣化,每天攝取15種以上的食物(不包括零食)。據統計,8成7的銀髮族未達標。65歲之後每年會逐漸流失1至2%的肌肉量,許惠玉強調,65歲以上老人更需要攝取足夠的蛋白質,以防肌肉流失,最好是「兩個掌心大的肉加上一顆蛋」。此外,熱量也必須攝取足夠,才得以維持肌肉量。在運動方面,許惠玉強調「有氧運動」和「肌力訓練」兩者缺一不可,她建議每周最好從事5天以上有氧運動以及2天的肌力訓練,每次最少30分鐘,前者可降低心血管疾病、憂鬱症等風險,後者可預防衰弱症與肌少症。董氏基金會終身志工陳淑麗示範適合老人的肌力訓練,這個運動不只訓練到股四頭肌(大腿前側),也伸展到背闊肌。(Photo by 林祐任/台灣醒報)【更多精采內容,詳見】
-
2020-01-06 橘世代.健康橘
掌握關鍵原則 也可以老的優雅
不依賴他人, 靠自己的才情而活你想成為什麼樣的老人?當我面臨人生後半期的時候,經常想到這個問題,所以有所自覺地想到必須撰寫警戒自己老後的書。於是,針對這個議題的想法,全記在紙條上,然後把這些紙條文章集結成冊,這就是《戒老錄》這本書。書出版後惚惚過了四十多年,但是根本的原則並沒有變,就是「無論是老人或年輕人,原則上都要自立」。隨年齡增長,我愈覺得那是極為重要的事。所謂自立,意指不依靠他人,靠自己的才覺而活,或至少期待能以這種生存方式度過餘生。大部分的人,都有親切的朋友、家人圍著過活,只要發燒了,總有人前來探視、替他煮稀飯。但是,我要提醒而且必須銘記在心的是,過生活的畢竟是自己。在動物當中,無論獅子或長頸鹿,牠們都是自行覓食、靠自己生活,人類也應該將這種生活方式當做根本。在日常生活中,無論是自行購買食物,或者給朋友打求救電話,央求他送小菜來,什麼方式都可以,就是要自己負起讓自己的生活運轉的義務。最近,從友人處聽聞一件好事。朋友前往探視一位曾因跌倒住院的八十歲女作家。那位獨居的女作家竟自己從房間爬出來後,還連聲說道,下次不會再跌倒、給大家添麻煩了。那位女作家具有智慧的光采。別人怎麼看,她完全不放在心上,她看重的是要如何發揮讓自己活下去的能力。就算是老人也必須堅強地活下去。咬緊牙關也要自己把自己的事情處理好,只要沒被虐待就不算悲慘。老,畢竟是每個人都被賦予的命運。本文摘自《優雅老年的才情》,天下雜誌 2019/03/27 出版歡迎加入橘世代社團一群關愛自己、健康生活的熟齡世代,用橘世代的熱情彼此鼓勵打氣,分享養身保健、家庭關係、更年期保健與檢康飲食等資訊,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活力!【我要加入專屬社團】打造亮麗熟年!
-
2020-01-04 橘世代.好學橘
臥病在床「我會宣布他已死亡」林經甫提倡健康老化三力
天氣微涼的初秋,記者約訪有「時尚老人」之稱的高齡網紅林經甫,地點就在他投入半生心血的台原亞洲戲偶博物館。博物館坐落在大稻埕一隅,外牆砌著紅磚,外觀老舊卻別具樸實雅致的氣息,就如同林經甫的人生縮影,即使外表不再年輕,但內在的底蘊卻愈來愈深。精彩熟年 努力推動兩目標提起林經甫的經歷,真的是長長一串,協和婦女醫院前院長、台原亞洲藝術基金會董事長、台原亞洲戲偶博物館創辦人,並且還是一名社會運動者。74歲的他,去年9月才受邀前往紐約時裝周走秀;他認老但不服老,有機會還想挑戰登上巴黎、米蘭和倫敦時裝周的舞台。其實走秀只是林經甫人生下半場一個「精彩的意外」,推動老人「預防醫學、健康餘命」及退休者的「二次教育」,才是他這名社會運動者心心念念的「正事」。兩個話題都很嚴肅,也都和他人生經歷有關。醫師出身的林經甫講究數據,但在娓娓敘事過程中,記者觀察到他全身散發一股對土地與人的強烈執著,而這一切都源於一個字——「愛」。前端預防 健康餘命擺第一因為從醫,林經甫自稱已看透生死,但卻無法割捨親情;近年四處演講推動「健康餘命」觀念,是因為看到母親臥床多年的「切身之痛」。林經甫的母親十多年前中風,長期臥床至今,他表示,母親倒下後,他回頭查資料才驚覺,國人平均臥床時間長達7年, 更讓他深刻感受醫療系統的不足,「想為台灣高齡化問題找出一帖藥方」。「我們只看到後端的長照,忽視了更重要的前端預防」,他以丹麥、瑞典為例,「他們老人身旁站的是2名運動教練,而我們是醫師跟護理師」,這是國家對於老人政策的不同思維,「是不健康的思維」。「什麼是長壽?健康餘命才是我們應面對的長壽」,「否則儘管我們平均餘命很長,但生命後期卻都臥病在床,沒辦法享受陽光跟這個世界」,對生命有著強烈熱情的林經甫說,「我會宣布他已經死亡」。安老人生 二次教育不能少也許是醫師這個職業,讓林經甫對退休族有進一步的觀察,許多退休族短暫享受「無職一身輕」的愉悅後,卻陷入「無所事事的退休焦慮」,這幾年他四處分享自身心路歷程,期許自己作為「成功老化」的典範。面對退休後身體、社交、生活模式還有人生思維等轉變,要如何經營第二人生?林經甫表示,「必須接受二次教育」,學習重新看待老化後的新人生,遺憾這塊卻被政府長期忽視。林經甫將小學到大學、研究所的求學過程,定義為第一次教育,「教我們在社會立足的能力」,但面對人生重大轉折,「卻沒有人教我們怎麼面對安老的人生」。他認為,很多人都只能自己摸索,浪費很多時間,應該要有「二次教育」,包含「預防醫學、健康餘命」的概念,教導民眾如何坦然面對人生下半場。「我們不必騙人,人終有一死,但在之前你要怎麼度過,二次教育就是要讓每個人健康、自信的面對未來」,林經甫把它稱為「成功老化」的課程。運用三力 成功老化鐵三角林經甫近年積極鼓吹「體力」、「社會力」、「腦力」的健康老化概念,「適當運用這三力,對老人生活會有很明顯幫助」。他強調,「當你嘗不出媽媽煮飯的味道,可能已進入失智前期」,吃飯其實也是五感的延伸。每周,林經甫都會到健身房報到,並定期參加各種家庭、社交聚會,維持自身的「體力」與「社會力」,為訓練「腦力」,他還曾和兒子合拍紀錄片。林經甫的兒子林冠廷是「台客劇場」導演,在YouTuber有相當知名度。2年前,他與兒子拍攝「生酮飲食」紀錄片,意外在網路暴紅,開始經營「時尚老人」臉書專頁,嘗試拍影片分享生活。這個經驗對他很受用,「影片是一種回憶,拍得好不好是另回事」,拍片是種觀察,包含許多與人的互動,他鼓勵老年人嘗試拿起手機記錄生活,也是訓練三力的一種過程。未來林經甫規畫在80歲時,挑戰單車環島,給自己一個考驗。他鼓勵每個老年人找到自己在生活中的角色,賦予「落葉歸根」更深層的意義,正如他所言「對土地有愛,對人有情」。看更多報導:《橘世代》 為自己而學 橘世代來了! 【歡迎加入】建立自己的學習進修清單,充實精彩人生2.0,鑽研興趣、挑戰新領域、豐富生活,逐一實現手裡的那張學習清單!【歡迎加入好學橘FB社團】
-
2020-01-04 橘世代.好學橘
時尚老人教手機拍片 4步驟上手
想嘗試拍影片、分享生活,林經甫有4項步驟建議:步驟1:先從照相開始,學習最基本的構圖,把自己認為美、有意義的東西記錄下來,也可以請教子女,增進家人間互動。步驟2:選出幾張滿意的照片,用手機裡的簡易剪輯軟體,配上罐頭音樂,剪輯成靜態影片。步驟3:開始拍攝動態影片,先前靜態照片的構圖經驗,找到自己喜歡拍攝的視角,練習動態影像的操作能力。步驟4:試著構想腳本、設定影片主題,如旅行的感動、家庭聚會等,也可以加入口述旁白,選擇適合情境的配樂,運用腦力思考。看更多報導:《橘世代》 為自己而學 橘世代來了! 【歡迎加入】建立自己的學習進修清單,充實精彩人生2.0,鑽研興趣、挑戰新領域、豐富生活,逐一實現手裡的那張學習清單!【歡迎加入好學橘FB社團】
-
2020-01-04 橘世代.好學橘
林經甫捐出多年收藏 追求極簡換來輕鬆生活
時尚老人林經甫多年來奔走世界各地,為保存偶戲文化不遺餘力,除了偶戲收藏品外,他也珍藏上百件少數民族服裝,卻在退休後毅然捐出,就為實踐自己近來大力提倡的「極簡主義」。林經甫表示,許多人雖從職場退休,心卻沒跟著休息,依然掛心於過往生活,反而給自己太大壓力。他建議退休族,不妨從怎麼向別人介紹自己來檢測,是否還是放不下退休前的過往。 「年紀到了,就要把該丟的東西丟一丟」,林經甫說,極簡主義是要讓退休後生活過得更輕鬆,他強調,極簡的生活在成功老化中,是相當重要的一環。「很多老人都不認老,其實這是件不對的事,我們要認老,並在這過程中,活得愉快、有尊嚴,這才是生活的目的」。林經甫把幾百件自己收藏的少數民族服裝及道教刺繡服飾,捐給輔仁大學織品系,他說,因為輔大有在收集、也想研究這些服飾,這些人類的瑰寶、財產,對輔大是寶貝,「對我來講,時空轉變,已變成是個負擔」。林經甫為將生活簡單化,選擇捐出自己多年收藏,他分享,如果老了還是跟年輕人一樣,想要開名貴的跑車,只會讓自己生活變得繁複,所以有人說到了40歲就應該把跑車丟掉,到了6、70歲就把收藏捐掉,把過去年輕、中年時的東西極簡化,老年生活會更輕鬆自在。看更多報導:《橘世代》 為自己而學 橘世代來了! 【歡迎加入】建立自己的學習進修清單,充實精彩人生2.0,鑽研興趣、挑戰新領域、豐富生活,逐一實現手裡的那張學習清單!【歡迎加入好學橘FB社團】
-
2020-01-03 養生.抗老養生
銀髮族對抗肌少症 環狀運動器材來相助
北市社會局與金屬工業研究發展中心合作,引進「銀髮環狀運動器材」,在士林老人日照中心試辦,讓長輩在專業教練指導下提升身體機能,健康慢老。台北市政府社會局與財團法人金屬工業研究發展中心合作,率先引進「銀髮環狀運動器材」,將士林老人日間照顧中心做為實驗試辦場域,將運動器材以環狀排列,每位長輩得以面對面拉近彼此,增加彼此的互動,搭配教練帶領不同器材訓練肌力,提升身體機能,讓長輩動起來、對抗肌少症。智能化運動設備以4台等速肌力訓練環狀器材為基礎,可涵蓋上肢、下肢與核心部位的訓練,而每名長輩會有一張個人化運動卡,記錄肌耐力、心跳等,可打造客製訓練處方,也利於治療師調整運動菜單。台北市副市長蔡炳坤表示,長輩可多利用敬老卡至運動中心,使用游泳池、健身房、桌球、壁球、羽球與撞球等設施,都可用敬老卡點數折抵消費,鼓勵長輩們多運動、顧健康。
-
2020-01-03 養生.抗老養生
人真的會「一下子變老」!抗衰老抓住3個變速點
衰老是人體自然的生理過程,但總有那麼一個瞬間,人會覺得自己突然“一下子變老了”。這不是你的錯覺,最近一項發表在《自然醫學》雜誌上的研究顯示,衰老雖然持續進行,但並非勻速發展;人體衰老有3個變速檔,分別是34歲、60歲和78歲。為什麼在這三個年齡,人會“突然變老”?《生命時報》邀請多位專家,詳細解讀這些年齡需要重點關注的健康問題。3個年齡,人會一下子變老美國斯坦福大學阿茲海默症研究中心科研人員,分析了4263名18~95歲受試者的血漿數據,測定約3000種不同蛋白質的水平後發現:蛋白質水平總體保持相對穩定,但在34歲、60歲和78歲三個年齡,多種蛋白質的讀數發生了很大變化。研究人員解釋,這些蛋白質水平的變化不僅是人體衰老的特徵,更可能是衰老的原因。“隨著研究不斷深入,我們有望通過血液測試,以分子水平衡量人的衰老程度。”領導這項研究的托尼•維斯-科雷教授表示:“我們對年齡了解得越多,能干預的就越多。未來,我們有可能確切知道什麼飲食和行為習慣有助延壽,從而幫助人們避免罹患各種疾病。”34歲:健康從巔峰轉向下坡人體衰老和疾病是細胞損傷或死亡引起的整體變化。早在1925年,美國著名生物學家威爾遜就提出:“一切生命的關鍵問題都要到細胞中去尋找。”鈕文異表示,青年人雖然正處於年富力強、身心相對成熟穩定的階段,但人體內細胞數和細胞內的水分開始不斷減少,這是機體衰老的第一個轉折點。劉德泉提到,34歲左右的人群大多處於家庭負擔重、工作壓力大、人際關係複雜的狀態,很大程度上影響了身心健康,這些外部因素與研究中提到的體內蛋白質讀數驟變互為因果關係。重點關注:神經系統和肌肉骨骼專家認為,30多歲的人應重點關注神經系統和肌肉骨骼的健康狀況。記憶力、協調性變差30歲後,大腦血液循環減慢,血流量減少,腦內神經細胞數量逐步減少,從而影響記憶力、協調性及大腦功能。骨質開始流失人體肌肉量在25~30歲達到峰值,而後隨年齡增長逐漸降低,進而影響機體代謝速率,35歲左右,骨質開始流失。肺活量緩慢下降30歲開始,心臟的心室壁和心瓣膜會逐漸增厚,心臟傳導系統開始衰老。與此同時,肺活量也開始緩慢下降。更易出現心理問題楊萍表示,34歲左右的人群,因壓力、責任感的增加容易導致焦慮、抑鬱等心理問題。劉德泉提醒,隨著人們生活方式和飲食習慣的改變,一些老年慢性病,如高血壓、糖尿病、動脈硬化等,越來越多發生於中青年人群,同時,長期疲勞的狀態也增加了患慢性疲勞綜合徵、肥胖症的風險。60歲:各項機能步入老年60歲左右,人正處於更年期的末期,又面臨退休這一生活狀態的改變,這些因素共同導致衰老速度加快。重點關注:循環、消化及免疫系統劉德泉表示,這個年齡段應重點關注循環、消化及免疫系統。心臟逐漸衰老60歲左右,心臟每搏輸出量(指一次心搏,一側心室射出的血量)較20歲時減少30%~40%,心臟傳導系統持續衰老,易導致機體供血不足和代償失調等問題。消化功能衰退消化方面,60歲左右,口腔、食道、胃腸功能逐漸衰退,胰腺由於脂質浸潤及腺體細胞的萎縮,導致胰蛋白酶、脂肪酶等消化酶分泌減少和活性減退,消化功能下降,胃腸道疾病風險隨之增大。免疫功能降低內分泌系統衰老主要體現在各種激素水平及靶器官對它的敏感性上。《衰老》雜誌發表的一項歷時十年的研究顯示,隨著年齡增長,人體內T淋巴細胞總數不斷減少,免疫功能隨之降低,更容易受到細菌、病毒的侵襲。心理逐漸出現落差在心理上,60歲左右的人群由於身體機能逐漸衰退和退休造成的社會職能改變,很容易產生心理落差,也會加速衰老。楊萍還提到,超過半數的60歲以上人群都有對自身健康的擔憂和不安全感,從而加重他們的心理負擔,更易導致情緒不穩、焦慮、抑鬱等心理問題。78歲:系統、臟器快速衰老78歲左右,人體各項機能都進入快速衰老階段,神經、泌尿、呼吸、循環等各系統,以及認知和心理都出現明顯變化。重點關注:全身心變遲鈍、記憶力下降神經系統方面,老年人腦細胞數量及突觸連接減少,腦血流量減小,導致記憶力下降、易疲勞、對外界反應遲鈍等問題。泌尿系統功能減弱泌尿系統方面,腎動脈硬化、腎血流量減小,會導致腎功能減退。老年男性常伴有前列腺增生,有尿頻、尿急、尿不盡感;老年女性因盆底括約肌鬆弛,多會出現尿失禁症狀。呼吸肌力量衰退老年人會出現呼吸肌力量減退、氣管鈣化等問題,導致氣道阻力增加、肺通氣及肺換氣功能減退。隨著纖毛運動減弱,老年人的排痰能力也逐漸下降。身體循環變差循環系統方面,78歲左右人群心室壁增厚,外周動脈硬化,更容易引起臟器缺血。認知功能退化明顯這個階段的老人大腦功能衰退,認知功能退化非常明顯。2018年,一項在美國人口學會年會上公佈的研究表明,大腦衰老從73歲起會有4年左右部分認知障礙期,隨後的一年半到兩年內就可能出現阿茲海默症或類似的認知障礙疾病。出現性格障礙心理層面上,老年人常表現出以自我為中心、保守、多疑、急躁、自卑等性格障礙及空巢綜合徵等心理問題。正視衰老是延壽關鍵雖然衰老是不可逆的過程,但我們可以盡量延緩它的進程。楊萍表示,正視衰老是延緩衰老的關鍵,保持樂觀心態尤其重要,人們應及時擺脫對機體衰老的恐懼心理和急躁易怒、孤獨抑鬱等不良情緒。專家們一致認為,不論處於哪個年齡階段,保持良好生活方式和飲食習慣都十分重要。1.注意平衡膳食、結構多樣、穀類為主,多吃蔬果、奶類、大豆,適量吃魚、禽、蛋、瘦肉,少鹽少油。2.生活方式上,注意勞逸結合、及時舒緩壓力、戒菸限酒並保證充足睡眠,注意吃動平衡,保持健康體重。3.堅持適量運動對延緩衰老有積極作用。需要注意的是,老年人身體素質全面下降,鍛煉一定要循序漸進,選擇運動時間不過長、強度不太大的全身性體育活動,如散步、快走、太極拳等。4.最後,不管哪個人群,一定要堅持定期體檢。劉德泉提醒,家人對老年人身體和精神健康的關愛對他們的健康長壽有非常正面的作用。面對60歲左右人群,家人要協助他們安排好退休生活,鼓勵他們培養積極興趣愛好,做到老有所樂,老有所為。78歲左右人群大多會有子女遠離後的空巢感,加上他們常會過度關注自己的健康,家人此時更要多關心照顧、與他們溝通。本文轉自生命時報微信(ID:LT0385)
-
2020-01-03 養生.聰明飲食
吃臘八粥了嗎? 溫補脾腎的冬季甜品
今天是農曆12月8日,也是所謂的臘八節,民間習俗是在這天吃上一碗臘八粥,慶祝豐年。而從中醫觀點,冬季天冷想吃甜點時,以臘八粥取代蛋糕,可以溫補脾胃,是不錯的冬季甜點選擇。臘八粥又稱佛粥,相傳釋迦牟尼於農曆十二月初八悟道成佛,因此各寺院在這天要念經,並以五穀及果物煮粥敬佛;但也有臘八粥習俗是明清時期才開始流傳的說法。馬偕醫院中醫師瞿瑞瑩則表示,從中醫觀點來看,臘八節正值冬天寒冷之時,臘八粥的材料包含糯米、豆類、紅棗、桂圓等,確實有驅寒保暖、溫補脾腎的效果,可以說是冬季的養生良方。瞿瑞瑩表示,脾胃跟脾腎在冬天容易虛寒,臘八粥裡的糯米可以提升脾氣,桂圓可以溫補脾腎,紅棗則能補益脾胃之氣。有些人冬季食慾增大,便可以用臘八粥代替蛋糕等甜點,一周吃兩、三碗。但糯米相對白米較不好消化,且豆類容易造成脹氣,瞿瑞瑩也提醒老人家若是腸胃不好,糯米可煮爛一些,豆類也可以酌量減少,糖分也不宜加太多。瞿瑞瑩說,由於冬天的養生重點為養腎,而中醫系統所說「腎」主要和生殖泌尿、腿腳腰痠有關,因此除了食用臘八粥外,也要做好脖子、後背及腰等膀胱經所經之處的保暖。另外,也可在睡前泡腳約15至20分分鐘,女性容易手腳冰冷,也可加些艾草於泡腳水中,「腳暖全身暖」。
-
2020-01-02 養生.聰明飲食
老年人冬天咳嗽咳不停?推薦吃這水果有助止咳化痰
很多老人到了冬天,往往因為寒冷刺激或空氣霧霾吸入,導致咳嗽咳痰,這裡推薦能止咳化痰的一個上佳水果-梨:梨是許多人都非常喜歡吃的水果,它的果肉雪白晶瑩,吃起來清甜爽脆,特別是梨含水量特別多,非常適合秋冬季節氣候乾燥時食用,能起到滋陰潤燥,生津止渴的作用。在日常生活中還有許多人都喜歡用冰糖燉雪梨,用於潤肺清燥,止咳化痰,這里特地推薦給老人。梨子的營養價值?現代醫學研究發現,梨含有豐富的果糖、葡萄糖、蘋果酸、多種維生素及礦物質等,營養成分非常豐富。梨中豐富的水分有助於潤滑腸道,防止便秘,並且能給人體補充大量水分,防止皮膚乾燥,延緩衰老。內含的多種維生素特別是維生素C有清除體內自由基的作用,能提高人體免疫力。另外梨還可以促進胃液分泌,幫助消化,還有輔助降壓的作用。所以梨的營養價值非常高。梨能止咳化痰嗎?梨的止咳化痰功效古代的醫學典籍早有記載,《本草綱目》中就有記載:“梨主治熱咳,止渴”,陶弘景注的《名醫別錄》裡記載“梨味性甘涼,微酸,有生津、潤燥、清熱、化痰之功效,可治熱病、煩渴、驚狂、噎嗝、便秘等病症”,可見梨止咳化痰功效由來已久。所以目前已開發出了許多以梨為主要成分的止咳化痰藥膏或糖漿,民間食療中也喜歡使用梨作為主要的食材,如冰糖燉雪梨。需要提醒的是,梨的止咳化痰作用並不是對所有的咳嗽痰多均有效果,中醫講究辯證論治,梨主要用於熱咳痰多,由於其性偏寒,所以寒咳者不宜選用。什麼人不宜多吃雪梨?(1)脾胃虛寒、畏冷食者應少吃。(2)雪梨含果酸較多,胃酸多者不可多食。(3)雪梨有利尿作用,夜尿頻者睡前少吃梨。(4)血虛、畏寒、腹瀉、痰多的患者不可多吃雪梨。(5)梨含糖量高,糖尿病者慎吃雪梨。(6)風寒型咳嗽患者不宜吃雪梨。最後,也介紹下冰糖雪梨的做法:配料:雪梨1個,冰糖30克。方法:將去核後的雪梨切成小塊與冰糖共置碗內,加少許水,放入蒸鍋蒸1小時左右,吃梨喝湯,每日1次。作者簡介:藥師方健,大陸三甲醫院副主任藥師,原文取自微博
-
2020-01-02 科別.心臟血管
心衰竭 比癌症可怕
53歲心臟衰竭了「從來沒想過原來我的心臟衰竭了!」53歲的林先生自認健康,他是小吃攤老闆,每天五點起床備料,福相的他近一個月卻感到呼吸愈來愈喘,就醫發現心臟功能僅剩正常人三分之一,已出現心臟衰竭。隨著人口老化及平均壽命延長,心臟衰竭患者日益增加。流感、腺病毒等感染導致的心肌炎,或酒精、毒品等都可能造成心臟衰竭。其他危險因子包含冠狀動脈疾病、心律不整、瓣膜疾病、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腎臟疾病、過度肥胖、心肌梗塞、心臟病末期等,都有可能演變為心臟衰竭,心臟衰竭並非只有老人,年輕人也不少。五年死亡率近50%一旦診斷心臟衰竭,五年死亡率近50%,比起多數癌症死亡率還高。在台灣,心臟疾病亦是十大死因第二位,根據統計,台灣因心衰竭住院病人,有高達32%半年內會再次住院,一年後死亡率更近16%。如此的高死亡率及高住院率,比起癌症可說是更加可怕,2017年7月衛福部開始實施心臟衰竭急性後期整合性照護(Heart Failure Post-acute Care,HF-PAC),期望透過全人醫療照護,協助病人及家屬擁有足夠的自我照顧能力,減少症狀惡化及不必要再住院。參與HF-APC監控近兩年,台中榮總共194位病人參與HF-APC,由於需要病人積極配合「回家功課」,並配合功課指導老師,也就是專業團隊中的藥師、營養師、復健師等,再由個案管理師串連導師(主治醫師)。「回家功課」不是傳統的紙本作業,甚至可利用手機App智慧化連結病人血壓、心跳、體重等,進行及時回饋。透過手機App,林先生每日將血壓、脈搏、體重輸入,養成習慣,而App智能警示需注意或是異常狀況,讓林先生不再手足無措。開始正視生病事實,依「課表」,如心肺復健運動、營養師的少鹽、體重控制的飲食計畫、用藥遵從性等。「剛開始覺得很麻煩,每天還要打開手機記錄,習慣後就快多了。」裝心律調節器幫助收縮林先生在醫師治療下,放置「雙腔再同步心律調節器」,幫助左右心室同步收縮,提高心臟收縮效率,搭配自我每日「課表」保養,讓原本的心臟的左搏出分率從22%進步至33%,正常人心臟左搏出分率約為50%至70%,過程中症狀控制良好。目前林先生已回小吃攤工作,開發健康小吃,繼續快樂人生。
-
2020-01-01 新聞.健康知識+
吃鈣片或維他命D防骨鬆?最有效方法太空人都在做
我在演講養生保健相關議題時,都會播放一個影片,裡面是一位女太空人在介紹國際太空站裡的健身機器(跑步機,舉重機,腳踏車),而她也解釋說,太空人為了避免或減緩骨質流失,每天都要做兩小時的運動。我有幾位朋友,包括幾位醫生,是屬於士可殺不可辱,寧死也絕不運動那一型的。他們說不擔心會有骨質疏鬆的問題,因為他們的醫生(包括醫生的醫生)有叫他們吃維他命D和鈣片。所以,我演講時放那個影片的目的就是要問大家,如果吃維他命D和鈣片就能防止骨質疏鬆,那為什麼國際太空站要耗費這麼大的能源來把重達數千公斤的健身機器送到外太空?又為什麼太空人每天要花兩小時寶貴的時間來做枯燥無聊的跑步,舉重,和踩腳踏車? 答案其實不難找,而最直接了當的應該是一篇2012年發表的綜述論文Mechanical loading and how it affects bone cells: the role of the osteocyte cytoskeleton in maintaining our skeleton(機械負荷及其對骨細胞的影響:骨細胞骨架在維持骨骼中的作用)。它開宗明義就說:「缺乏運動不僅是會導致年長者骨質流失和骨折,而且也一樣會導致臥床不起的患者或不活躍的年輕人骨質流失和骨折。 這種情況正迅速地成為世界上最嚴重的醫療保健問題之一。 骨細胞(Osteocytes)是我們骨骼中的細胞,它們會在機械性刺激的情況下促進骨骼形成,但在缺乏這種刺激的情況下,則會導致骨骼的降解。」所以,在沒有機械性刺激(即運動)的情況下,吃再多的維他命D和鈣片也無法避免骨骼的降解。事實上,最新的研究(2019)還發現,吃越多的維他命 D 補充劑,骨密度就越低。有關運動可以減緩年長者骨質流失的論文是多不勝數。在這裡就只提供兩篇最新的(2019)臨床研究論文及一篇出自台灣的臨床研究論文。2019-12-4發表的Effect of Aerobic or Resistance Exercise, or Both, on Bone Mineral Density and Bone Metabolism in Obese Older Adults While Dieting: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有氧運動或阻力運動對肥胖年長者節食時骨質密度和骨代謝的影響:一項隨機對照試驗)。引言及結論:減肥而引起的骨質流失會妨礙肥胖年長者的減肥治療,因為這可能會加劇與年齡有關的持續骨質流失並增加骨折的風險。 因此,建議肥胖年長者的減肥療法應包括定期運動等干預措施,以減少隨之而來的骨質流失。這項研究表明,與有氧運動相比,阻力運動和有氧運動+阻力運動的組合比較能減緩肥胖年長者的骨質流失。2019年八月發表的Dose-response effects of exercise on bone mineral density and content in post-menopausal women(運動對停經後婦女骨質密度和含量的劑量效應)。引言及結論:運動是防止更年期骨吸收的最廣泛使用的非藥物策略之一。這項研究表明,較高的運動量,尤其是力度較強的運動,可以較有效地減緩骨質流失,並且可維持一段時間。2017年八月發表,出自台北醫科大學的Body composition influenced by progressive elastic band resistance exercise of sarcopenic obesity elderly women: a pilot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肌少症肥胖女性進行性彈性帶阻力運動對身體組成的影響:一項隨機對照試驗)引言及結論:肌少症涉及與年齡相關的肌肉力量和肌肉質量下降,從而導致年長者虛弱和殘疾。 當與肥胖症一起發生時,它被定義為肌少肥胖症。與單獨的疾病相比,它可能導致更多的功能限制和代謝紊亂。我們的研究表明,進行性鬆緊帶阻力運動可以降低老年肌少肥胖症婦女的脂肪量並增加其骨密度。美國國家老人健康研究院有一個網頁是專門在討論骨質疏鬆症(本文插圖就是拷貝自此網頁)。它說要防止骨質疏鬆就應當要吃富含維他命D及鈣的食物,還要做負重的運動,例如舉重,爬樓梯,跑步,爬山,等等。它可沒說要吃維他命D補充劑或鈣片喔。原文:防止骨質疏鬆最有效的方法
-
2020-01-01 橘世代.好心橘
56歲退休教師重拾專長 陪伴身障孩子
56歲的退休小學體育老師吳慧珍,4年前剛退休時,為了轉換心情、釋放壓力,經常和友人出國玩樂,她笑說,剛退休前2年過得很「頹廢」,約1年多前加入心路基金會成為志工,再度發揮小學老師專長,陪伴身障孩子上課學習。吳慧珍年輕時,因拿到跆拳道全國冠軍,保送上台灣體專,有體育天分的她,不只擅長跆拳道,還參加過籃球隊、划龍舟等,畢業後先後到國中、國小教書,4年前退休,開始追求自己的自由生活。吳慧珍說,剛退休時,為了釋放工作多年的壓力,轉換心情,開始跟友人到處遊山玩水,2、3年內到了日本、越南、馬來西亞、美國、紐西蘭等國家。她笑說,「工作時沒辦法這樣玩,退休後有大把時間可以玩,但過了一段時間後開始覺得有點『頹廢』,想說完了,好像每天無所事事,都沒有為國家做點什麼」。後來她在住家附近發現有心路庇護工場,因工場中秋時趕做禮盒,需要人手,她曾在友人介紹下過去幫忙,做一些簡單的禮盒包裝工作。而這也成為她想當志工的契機,她也因此正式加入心路的志工團隊,陪伴身障者上課及學習生活技能。吳慧珍說,心路基金會的心路學苑課程種類很多,目標是希望讓這些身障者有更多機會參與社會。她則會從旁協助他們完成作品,很多身障孩子遇到問題,常會呼喚她、向她求救,讓她感覺受到信賴,看到他們完成作品時,更是充滿成就感。她也因為擔任志工,跟著學習到很多技能,甚至也去考照服員的證照,由於自己也即將步入老年,母親也80多歲,雖然家族沒有失智病史,但也讓她開始關注起老人失智問題,還去學習健腦課程,在心路當志工之餘,也到教會教老人健腦。吳慧珍說,當志工後,生活上的最大的改變,就是能夠更愜意的自在生活,過去因為孩子大了,離家工作,讓她感到寂寞,常會希望孩子多陪伴,但當志工後,不但可以幫助人,也讓她開始懂得享受「空巢期」,更樂於積極安排自己的生活。吳慧珍建議同屬橘世代的人,退休後可以先放鬆,頹廢一陣子也沒關係,再慢慢從中找到自己的興趣和新人生目標,當志工可以自己也可學到很多新事物,「感覺做一件事,可以得到兩種以上的效果,『CP值』很高」。
-
2019-12-31 科別.精神.身心
失眠吃不吃安眠藥? 記住2原則
在台灣每十人就有一個受慢性失眠所苦,其中女性多於男性,60至69歲失眠的老人更高達兩成。失眠很痛苦,但安眠藥卻不是治療的唯一方法。要知道,造成失眠的原因百百種,簡單分成六加一類:壓力:工作、事件、人際關係…等造成焦慮飲食:含咖啡因的食物(如茶、咖啡)或提神物(香菸)行為:睡前激烈運動、躺在床上滑手機、過餓或過飽環境:太吵、太亮、震動…等身體狀態感冒咳嗽、過敏擤鼻、鬱卒想東想西、身體疼痛、更年期藥物:含咖啡因的綜合感冒藥、利尿劑睡前吃,容易半夜醒來跑廁所原發性:找不到原因,無法解釋的失眠找到失眠的原因才是正解解決它,自然順利好眠。比如改善作息、調整環境、治療疾病等。若短期真的無法改善或找不出病因,一周大於三天睡眠不佳又影響生活作息,並持續數周,建議掛精神科與醫師討論,找出失眠原因或使用藥物輔助。別自行服用 親友的安眠藥安眠藥種類眾多,有長效(維持好眠)、短效(幫助入睡)、多功能型、單純型,甚至有些只是剛好利用它嗜睡的副作用等,經醫師診斷,才能針對個人失眠類型選用最適當的藥物。錯誤用藥不但沒效,還可能平白承受副作用,得不償失。常見的助眠藥物分兩類,一種是剛好附帶安眠效果,如感冒開的抗組織胺會讓你嗜睡、肌肉鬆弛劑放鬆過度緊繃的肌肉讓你好眠;另一類是大家常聽到的「安眠藥」,又細分兩類:一是因為焦慮、肌肉緊繃等原因而失眠,醫師可能開含有多重效果的苯二氮平類(BZD)安眠藥(少數也有單一效果的)。但要留意是否出現白天嗜睡、恍神等副作用。二是針對單純失眠,醫師常開立非苯二氮平類(non-BZD)安眠藥。它們作用時間快,可幫助入睡,也較不易產生依賴性。但要留意是否出現夢遊、睡前短暫失憶的副作用。切記用藥一陣子後不可突然停藥,否則身體一下子少了藥物輔助反而睡不著,應配合醫囑慢慢減量。且服藥後,請馬上躺床,因無法預料何時藥效發作。像我媽媽第一次吃,不知道藥效那麼快發作,還先去洗熱水澡,差點走不出浴室。多運動 最天然無副作用處理失眠應找到真正的病因,解決後才不會劑量越吃越重。假日多運動或出門走走,保持身心健康才是最天然無副作用的安眠藥。
-
2019-12-30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準備 面對 調適
【編者按】這星期的主題是「親人的死亡」。不管是老年的家人久病過世或是年輕的愛子遽然辭世,都是那樣的難以接受。第一篇是一位職能治療師描述祖母過世的前後,而委婉道出當身份轉變成病人家屬時,她有機會向工作時所接觸的病人或家屬道出心中的感傷時:「這次,換他們來治療我的悲傷、治療我的心。直到我不再為了這件事情一秒淚崩,那才是真正的放下了,放下,對我來說,不代表著不記得,或是不想念了,其實是放在內心最深處的懷念。」這道盡了喪親的「準備 面對 調適」,並由此進入醫病之間發揮同理心的美好意境。第二篇是一位母親對她唯一的男兒突然一睡不醒,無法接受這命運的嘲弄,十三年來日日不忘追思,終於走出哀傷的深淵,願以自己的經驗分享如何克服這人生最大的考驗。第三篇是一位多年致力於幫忙喪親者的身心科資深醫師分享許多珍貴的經驗與建議,並說出這句頗富哲理的話:「失去所愛,確實是我們的摯愛用他們的生命為我們上的一堂沉重的人生必修課,卻也是讓我們生命豐富、深刻、透徹的重要一門課。」 「醫病平台」非常感激這三位作者無私地與我們分享這沈重的人生必修課,也誠懇地希望他們的文章可以幫忙我們周遭正為此所苦的朋友。2019年4月29日的晚上,是我這輩子過得最漫長的夜晚,因為4月30日的凌晨,奶奶離開了……現在的我真的不知道為什麼,遠在高雄的我們,卻是和奶奶最親的孫子女。模糊的記憶裡,在我幼稚園、國小的時候,住在台北松山機場附近的奶奶,北高航線像是她的計程車,只要孫子孫女有什麼不舒服,包包一背,飛機一搭,立刻下來高雄看我們!除了這個記憶,大概就只剩下每天一通電話的約會,還有過年到奶奶家玩的記憶了!小時候,已經不記得從幾歲開始、幾歲結束,每天晚上,跟奶奶講一通電話就是我的工作,從童言童語到跟奶奶學講台語,或許這就是我們培養感情的開始吧!記憶裡最清楚的就是跟奶奶去動物園、擎天岡,還有她堅持要用手擦地板的潔癖。每次過年去台北,因為大人們忙著去親戚家拜年,年紀還太小的我們,總是賴著阿嬤,這時候就是我們祖孫約會的時間了,跟著台北公車通-奶奶,出去玩就是靠著大眾運輸工具,至於玩得盡不盡興已經都不記得了,只記得那一定要搭的捷運第一節車廂,坐在第一節車廂,感覺就像是自己在開捷運一樣,好興奮好刺激!一直到我上大學,到了長庚大學,遠在冬天冷冷的林口,沒回高雄的假日,奶奶家成了我另一個溫暖的窩。在這四年裡,奶奶的變化好大,從能夠推著老人推車出門,後來只敢在家裡拿著助行器走路,再後來出外都依靠輪椅,最後臥床;從能夠到處吃吃喝喝,後來吃軟食,再後來吃流質,最後依靠鼻胃管進食;從可以跟我吵來吵去的鬥嘴,後來講話越來越吃力,再後來只剩少少的字句,再後來剩下氣音,最後我跟她用握手來溝通。很慶幸在這四年裡,我跟奶奶建立了許多只屬於我們的回憶,像是一起吃鼎泰豐、一起吃勝博殿、一起吃蚵仔麵線、一起去永樂市場、一起去陽明山、一起去復健、一起睡午覺……好多好多,還好有這些,讓我在最後沒有留下遺憾。讓我印象最深的,就是一次我的堅持,拖著坐輪椅的奶奶出門搭了兩站的捷運,一如往常的捷運第一節車廂,不同的是,這次換我帶她搭,看到她臉上滿足的笑容並說著「好久沒搭捷運了」,我含著淚露出了微笑,永遠不會忘記那一刻的喜悅,也謝謝我當時候的堅持。2019年3月10日,奶奶因為喘而去掛急診,殊不知就這樣待在醫院到最後。為什麼選在我轉換人生跑道的時候?2019年3月25日,我開始了我的職業生涯。在我要去上班前,因為媽媽的一句「不要留下遺憾」,我到台北長庚醫院陪了奶奶一整天,即使她睡覺的時間比醒著的時間多,我還是在她床邊待了一整天,在我離開病房前,奶奶突然醒過來,並且用最大的力氣說了四個字「工作加油」,誰知道這就是她跟我說的最後一句話了。就在3月26日,爸爸把奶奶轉院到高雄長庚,因為他在高雄長庚服務,這樣可以就近照顧。轉院到高雄後,我每個週末固定到醫院跟她聊天,幫她運動,雖然她大部份都在睡覺。時間久了,其實我已經開始做心理準備,準備了好久好久,但沒想到,當那一天來臨時,我還是沒準備好。4月29日下午,爸爸在我們家的line群組裡發了這句話「奶奶的狀況變壞了」,但他沒有說清楚的是:「奶奶的血壓今天一直掉,打了升壓劑也都沒有效」,所以家人們一如往常的過著我們的生活,上班、下班、運動、回家。晚上十一點半,就在我準備要睡覺的時候,媽媽的手機響了,是醫院打來的電話,掛掉電話後,我們趕緊開車到醫院。在車上,不知道為什麼,我有一個感覺「就是今天」,我的淚水忍不住潰堤了。到了醫院,我不想讓奶奶看到我擔心的表情,我忍住淚水,握著她的手,摸摸她的耳朵,我知道她一定會感受到,因為這是只屬於我們兩個的暗號。我和爸爸都是醫療工作者,他是一名醫師,而我是一名職能治療師,我們都知道時間到了,為了讓奶奶最後這一哩路不要再受苦,我們遵照奶奶的意思,不急救,因為她早在某一次住院時就已經簽署放棄急救同意書了。晚上十二點半,爸爸以醫師的身份將升壓劑的醫囑拿掉,而後我們都是以家屬的身份陪在奶奶身邊,直到她嚥下最後一口氣。這個過程好煎熬,雖然時間不長,但我覺得時間過得好慢好慢……正當奶奶的心跳下降到低於50下時,爸爸告訴我:「手機拿出來,我們來對時。」我用手擦擦眼淚,拿起放在口袋裡的手機,將螢幕保護程式關掉,放在床上,隨時準備好看時間,最後,爸爸以醫師的身份宣告奶奶的死亡時間。我不知道有多少人能理解這樣的感覺?這是一個無法用文字來形容的感覺!我只能說,真的很煎熬!一方面得堅守崗位,一方面是自己的親人!心理的感受是一輩子也忘不了的!這時候,我已經二十個小時沒有睡了……從早上出門上班到隔天凌晨。等到醫院的手續都辦理好,回家休息,進家門看看牆上的時鐘,已經是凌晨四點了!就這樣,我們開始著手辦理後事。因為是初到職場的新鮮人,只有勞基法的喪假可以請,所以除了法會之外的時間,我仍舊一如往常的上班……頭一兩週真的好難受,在復健科工作,看到一台和奶奶一樣的輪椅,就足以讓我流下眼淚,當有人問起「那天怎麼請假」,也能讓我一秒淚水潰堤,但這些我都忍下來了,為什麼呢?不是我真的沒事、真的不難過,而是一個工作態度、一份堅持,我不希望自己的情緒影響到個案們,也不希望自己一直陷在傷心難過的氣氛中,於是,我選擇用說故事的方式來療傷。當每位個案問起,我就說給他們聽,慢慢的說,而接觸到的大多都是有點年紀的爺爺奶奶們,這次,換他們來治療我的悲傷、治療我的心。直到我不再為了這件事情一秒淚崩,那才是真正的放下了,放下,對我來說,不代表著不記得,或是不想念了,其實是放在內心最深處的懷念。
-
2019-12-29 養生.家庭婚姻
早療資源難尋 孩子六歲了等不到語治課程
台灣人生得少,能生下來的也不一定生得不好。據衛福部統計,每年通報發展遲緩孩子約有二萬多人,近六成於當年確診,包含早產兒、多重障礙等因素所致,家庭中若育有遲緩兒,照顧負擔不亞於照顧失能長者,我國早療資源普遍不足,其中以語言治療最為嚴重,從聯評到上課,至少半年起跳,有些孩子則是等到快六歲仍等不到資源,早錯過早療黃金期。 ・永遠等不到的語言治療 早療變慢療「哎!誰也不希望自己孩子發展遲緩,但我從未放棄我的孩子,卻被社會先放棄」小孩已經5歲半的葉媽媽說,孩子出生時的腦傷,使得他有多重性障礙、聽損,經評估需接受物理、職能、語言治療,以提升認知、感統,但從把小孩送出去治療的第一步就被拒絕。葉媽媽帶著被認定需要早療的孩子到醫院尋找資源,當年孩子僅一歲左右,卻屢屢被醫院退貨,最常聽到的是「才一歲先回家教,別占用資源」,使得他兩歲多才開始接受早療,步入早療市場後,卻是噩夢的開始。 家庭資源有限的她,需犧牲工作,下午請假帶孩子上課,每天請假讓公司就受不了,被迫換工作,早上兼一份差、晚上再上另一個班,下午短短三小時,全花在陪孩子上課,家住基隆的她,必須奔波台北、新北,就為了上每次半小時的課,其中語言治療卻怎麼也排不上。她笑說「幾乎每周二都留下給語治,但通知的電話卻從未響起過」,孩子已經五歲半,想吃飯、想上廁所仍不會表達,當然知道以孩子情況而言,早療介入有限,但這社會卻一點機會也沒給,靠自己在網路上搜尋資訊,費盡所有的時間幫忙刺激孩子,最近終於會講爸爸、媽媽了,但再過幾個月孩子卻也快六歲了。 ・排上語言治療後 隨時都可能被停課兒童語言治療資源有限,家長即使排上了,也可能隨時被停課,擔心課程無法延續,家長到處排隊幾乎成了「必備動作」,語言治療師坦言,為紓緩語治塞車情形,多數醫院安排孩子上滿半年就會先停課,好讓新生進來,醫院雖會提前通知停課,但無法協助媒合,家長只能自救,若沒排上恐永遠被踢出語治市場。 台北市語言治療師公會秘書長王佩怡說,早療的孩子從聯評到報告出爐、上課,約要等候三個月到半年,才會安排固定的治療時間,各醫院的語言治療人數普遍不足,且語治師多以治療長輩為主,即使語治師一天最多可服務到14位孩子,兒童語治仍舊塞車。雅文基金會也說,多數家長也反應「外面想上語言治療統統都要等」。 王佩怡說,台灣對於早療相對不重視,反而老人可以得到相對好的照顧,但需要早療的孩子愈早介入治療,愈能復健成功,幫助孩子回到正常軌道,未來60年到70年的歲月裡,毋需家長、社會照顧他們一輩子,投資報酬率相對於老人更高,且遲緩兒帶給家庭的照顧負擔不亞於照顧失能長者,可是國內明顯不重視這塊。 ・塞車兩大原因:患者等級未分流、醫院開缺少馬偕醫學院聽語系主任、馬偕耳鼻喉科資深主治醫師林鴻清說,懷疑有發展遲緩的孩子,經聯評後,粗估至少有一半需要語言治療,而接受語言治療的患者,孩子的狀況也分不同等級,有嚴重身障、智能不足,或是只是構音不好臭乳呆的孩子,另外成人也同時都在競爭語言治療的資源,而孩子的語言治療也分為刺激語言以及協助改善構音,卻沒分等級,統統擠在一起。林鴻清說,有些醫院會把成人的語治與小孩的部分分開,殘酷的是語治師,多希望能接簡單的案子,願意花愛心及時間相形之下較少,再加上醫院不願重視語言治療師,幾乎沒開缺,即使每年畢業生可多達到200人,也是被迫到外創業或是離開語言治療領域。 林鴻清建議,語言治療應該分等級,有些孩子只是構音的問題可以上幼兒園後調整,也建議政府應該要比照國外,醫療端治療因疾病所需的語言刺激治療,學校端也應該強制設置語言治療師,協助構音或是延續早療孩子的後續治療。・每十萬人僅有4.2名語言治療師根據衛福部統計,截至去年底為止,全國有993位語言治療師,每十萬人口僅有4.2位語言治療師可照顧國人,而根據衛福部社家署統計,每年通報發展遲緩的孩子約二萬多人,通過評估鑑定後,其中有六成的孩子需早療協助,多數皆需要語治介入,但台灣語治師人數稀少,執業分布也極為不均。以登記執業的縣市來看,台中市最多有202名語言治療師,新北市居次有157位、台北市139位、高雄市112位,其餘縣市的語治師人數統統跌破百人,以離島資源最少,連江縣零位、金門澎湖各自僅有三位,本島以嘉義縣、台東縣最慘僅有六位,基隆居次僅有九位。台北市語言治療師公會秘書長王佩怡說,語言治療在早療中扮演重要角色,從聽覺刺激腦部發展,再幫助發聲,若是有聽損的孩子,希望能在三歲前介入,透過配戴助聽器,或是其他的方法刺激表達,但現實是以台北市資源最豐沛的縣市,語治都是「卡滿」的情況。 衛福部醫事司科長吳淑慧表示,語言治療師是從民國97年開始培育,教育部每年培養260位語言治療師,語言治療師正逐漸布建中,過去沒有語言治療師時,主要是由特教老師協助,目前特教老師的資源還在,加上正在布建的語言治療,應足以協助有需要的孩童,目前教育體系應與衛政體系協力整合。
-
2019-12-29 性愛.愛情診療室
妻剛去世他就要再婚、還給新歡買房 最後被騙到脫褲
昨天有個朋友跟我說了一番很深刻的話:『很多老人之所以很容易被騙,是因為觀念的問題。正是因為他們歲數大了,很多觀念都根深蒂固了,覺得就應該是怎樣,所以騙子只要投其所好就行。比如被騙錢的老人,從淺層次去說,是因為貪心,見錢眼開。但是往深了去說就是觀念的問題,有些老人是想靠自己,不想靠子女,有的是想大賺一筆讓子女看得起,還有的是覺得自己賺到錢了可以幫到子女,這樣的出發點很容易讓他們丟掉防備之心,所以才會那麼容易被騙。被騙婚的老人同樣源於觀念的問題,這樣的人很多都是覺得有老婆有孩子才算一個完整的家,所以即便他們年紀很大了,依然對婚姻充滿嚮往,一為自己,二為子女,這種心理一旦被人利用,鐵定會被騙婚。』關於上面那位朋友提到的“老人被騙婚”的問題,很現實。其實,退一步從這些人對子女進行催婚的狀態來看,他們所說的無論如何要結婚,他們自己是認同的,如果他們離婚或者喪偶了,他們會一心想著再婚而不是單身。下面這個男人的父親就屬於這樣的人,我們具體來看看他們家發生了什麼。 東林老師:相信您應該看過《都挺好》吧!之所以提到這部劇,是因為我們家發生的事,跟這部劇當中的有些情節很相似。劇中蘇大強要和小蔡結婚沒有得逞,但是現實中,我爸卻“得逞”了。可悲的是,他得逞了之後並沒有獲得幸福,而是被那個女人騙得渣都不剩。您之前寫過很多“母親剛去世,父親就要再婚”的案例,我們家也是這種情況:我媽剛去世沒多久,我爸就開始張羅再婚的事。雖然我和姐姐都很抵觸我爸再婚,但是我們並沒有反對,因為這是他的自由。可是,他選擇的再婚對象問題太嚴重,很明顯不是奔著跟他過日子來的,一看就不是好人。如果只是再婚住在老家倒沒事,可問題是,我爸受了那個女人的慫恿之後,竟然讓我出錢給他買房子,說是要結婚用。我還沒結婚,還沒買房子。如果我媽還在世,讓我買房子我可以接受。但是,我爸讓我買房子給他和那個女人住,我接受不了。我不知道他到底在想什麼,都50歲的人了,竟然為了一個外人要算計自己的兒子。那個女人是何目的,我很清楚。她之所以慫恿我爸買房子,其實是為了她的兒子,想要之後把房子給她兒子做婚房。我跟我爸說,“我有錢也不會給你買房,不然房子肯定會打水漂!”因為我姐跟我站在一邊,所以我爸惱羞成怒,說要跟我們斷絕關係。就這樣,他自作主張跟那個女人結婚了,結果一年還不到,就被騙得渣都不剩,錢都被那個女人拿走了,然後跟他離婚了。直到這時候,他才稍微清醒一點,才開始求助於我跟我姐。我們做不了別的,只能給他錢,讓他不至於老無所依。我真的不知道該怎麼說他,你說他折騰了一圈圖什麼呢?之前不再婚,或者找個靠譜的人結婚,都不會悲劇。而他偏偏要一意孤行,非要著急再婚。如果沒有我和我姐,他被騙得一無所有了,肯定會晚景淒涼,老無所依。希望他能好自為之,之後不要再做什麼異想天開的事,不然到了晚年再被騙,可就無法那麼容易收場了。對自己負責這種事,只能靠自己!所謂對自己負責,愛自己,疼自己,只能靠你自己去做,這種事別人是無法替代的。你對自己不負責任,受到了懲罰,只能你自己承受。上面那個男人的父親在這方面就做得很差,他只是憑著固有觀念想到了“男人應該有老婆,應該有個家”,卻沒有想過跟什麼樣的人結婚才算有個家。很多喪偶的老人跟他的想法一樣,覺得自己一個人生活會被人笑話,認為自己一個人生活不圓滿,無論如何必須再婚。這種想法本身沒什麼問題,但是如果在選擇婚姻時不去判斷真假對錯,那就是有問題的。不光是上面那個男人的父親,對所有人來說都一樣,不管是頭婚還是二婚,都應該慎重選擇婚姻,因為結婚這種事不是買菜,不能那麼隨便和盲目,不然結了婚之後各種問題,各種算計出現,特別是你發現你被騙婚了,這時候不管離不離婚,都會讓你生不如死。對自己負責這種事,只能靠自己。只有你自己慎重了,只有你自己擦亮眼睛了,才能避免自己被騙被利用。另外,最親近的人給你提供建議時,要懂得參考,因為有時候是“當局者迷旁觀者清”,你只有綜合判斷了,才能最大限度地避免悲劇的發生。本文轉載自東林夕亭公眾號
-
2019-12-28 新聞.健康知識+
上了年紀食物咬不動?小技巧讓牙口差老人也能享美食
你也時常聽到長輩說「食不下嚥」、「食物太硬咬不下去」等在飲食上的問題嗎?高齡者因咀嚼功能退化、飲食習慣和多重用藥等,造成飲食不均衡、營養攝取不足等現象,這不僅是「吃」的問題,嚴重者還可能有肌少、衰弱等情形發生。 國民健康署王英偉署長表示, 一般人認為不好咬的肉排、芹菜等,其實透過小技巧就可以改變軟硬度。像肉類食材先以肉槌槌打、去除肉片筋膜,如果能把國產新鮮鳳梨打成汁加入醃製,就可大幅嫩化肉類質地;一些纖維多、質地較硬的蔬菜,洗淨切好先冷凍1-3天,拿出直接烹,質地不但變柔軟且不影響色澤。 此外,長庚科技大學樓迎統校長分享,只要利用家中常用的筷子、湯匙和叉子等餐具,就可以輕鬆瞭解食物軟硬度是不是有符合長者需求。 王英偉強調,高齡者的「呷飽沒?」要建立在「吃得下、吃得夠、吃得對、吃得巧」三好一巧新觀念,靈活運用「我的餐盤」均衡飲食的口訣和手勢,加上適當處理食材,注意質地軟硬度,才能用食物為他們的營養打好基礎。 為了照顧高齡者的營養,國民健康署也參考國際作法,並根據我國的飲食習慣和在地食材,發展高齡營養飲食質地衛教手冊,希望透過食材的挑選、改變切割烹煮技巧,並以家中常用餐具檢測,就可自己做出適合高齡者「軟硬度」的飲食,天天「吃得下」,營養跟著來。 高齡營養飲食質地分為「容易咬軟質食」、「牙齦碎軟質食」、「舌頭壓碎軟食」、「不需咬細泥食」、「均質化糊狀食」、「中濃稠流動食」、「低濃稠流動食」、「微濃稠流動食」,每種質地飲食都有不同的適用對象,高齡者可以先諮詢社區營養推廣中心的營養師或是其他專業醫事人員,依其建議選擇適合自己的質地種類。 延伸閱讀:長輩疑似失智了 去醫院該掛哪一科?衰弱當老化? 5指標檢視家中長輩失能風險
-
2019-12-27 橘世代.健康橘
「一人生活學」正夯 4點快速檢視你準備好了沒?
一人KTV、一人燒肉....一人生活學正夯,迎接人生下半場,你也做好一個人生活的準備了嗎?無論有無配偶或小孩,總有一天你只能靠自己。而「一個人生活」定義,並非要求自己離群索居,也不是刻意去營造孤獨,是不依賴家人、不顧慮別人看法,能依照自己的步調走的自在生活。以下4點助你快速檢視,不論是正值青壯年或人生已邁入橘世代,都需要學習面對一個人生活的能力,面對孤獨坦然自處,和孤獨做朋友!上了年紀也要當個「帥氣的老人」。1.身體健康最優先總是常收到朋友間的問候,大家會互相提醒「健康最重要」,這不是一句敷衍的話,而是必須持續面對的嚴肅議題。適度運動、不暴飲暴食、定期健檢等都要堅持下去,「維持自己身體的健康」,是一種對自己和家人最負責的態度、沒有健康的身體,也沒有一個人能自在生活的後續任何想像了。2.持續工作的心理準備高齡化社會,你可能比自己想像中來得更長壽!保持良好經濟能力是「一人生活」的重要關鍵。網路上流行存退休金試算公式,高額存款數字,讓許多人感到遙不可及,或許不可能存到大筆金錢,若依靠年金制度無法滿足情況下,在個人健康跟能力允許的情況,透過社會銀髮資源媒合尋找職缺,除了保持經濟能力更能有效與社會接觸,讓生活有新的重心。3.重拾興趣、跨世代交流不一定是展開激烈的戶外運動才叫做培養興趣,先回想你原本對什麼題材很想深入瞭解,是最想學習的?或是你希望分享豐富知識和人生經驗,希望能與相同興趣的人多交流?透過網路社團、LINE等現代多元管道,讓跨世代跨地區的人際連結變得更容易,緊密社團人際網絡甚至可起「類家人」的關懷效應,「一個人生活」不孤獨。4.預先寫好人生最後的企劃書寫好人生最後一份企劃書,遺囑、DNR。根據衛服部資料顯示,2000年通過立法「安寧緩和醫療條例」,國人擁有預先簽署DNR (Do not resuscitation)權利,並註記到健保卡晶片中,當面臨末期醫療階段,醫師可以透過健保卡註記與家屬溝通。無論你現階段是否有配偶子女,都要有最終一個人的心理準備,而全球最知名的上班族「島耕作」作者弘兼憲史,在《和孤獨做朋友:弘兼憲史的一人生活學》(弘兼流 「ひとり力」で孤独を楽しむ)書中分享自己的經驗,當人生邁入下半場時,除了在心態坦然接受「一個人獨自生活」,更要在「自處能力」、「金錢能力」、「家事能力」及「安排能力」...等精進。相信「優雅老去」或「不堪老去」是可以選擇的,當個「帥氣老人」的訣竅,正取決於如何提早培養能力,無論你是年輕人、要進入下半場的青壯年、還是已經跨越橘世代,現在開始加強自己永遠不會嫌晚。歡迎加入橘世代社團一群關愛自己、健康生活的熟齡世代,用橘世代的熱情彼此鼓勵打氣,分享養身保健、家庭關係、更年期保健與檢康飲食等資訊,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活力!【我要加入專屬社團】打造亮麗熟年!
-
2019-12-27 新聞.杏林.診間
我的經驗/長輩耳背的煩惱
母親高齡80多歲,這幾年耳力漸差,我每周打電話跟她聊天,聲調提高,避免她聽不清楚。婆婆比母親年輕幾歲,但耳力也不比母親好,我站在旁邊跟她說話,她有時也聽不到,親友來電問候,她難免雞同鴨講,誤會話意。有一天,我外出購物,在大門口遇到同棟鄰居黃太太,她正要到附近社區公園走走。許久未見面,見她臉頰消瘦,精神不若以前好,便留步問候,與她聊上幾句。原來黃太太近日深受耳鳴困擾,並伴隨失眠,聽力下降及暈眩之苦,較少出門。我看她走路有點搖晃不穩,關照她慢慢走不要急。媽媽、婆婆及黃太太都是耄耋之年,同時面臨耳力變差的情形。耳力漸差,耳背嚴重,難免影響人與人之間的溝通。我徵詢婆婆是否要配戴助聽器,改善聽力問題。婆婆憶起她大嫂曾配戴助聽器的不便,便一口回絕說不必。我們只好在跟婆婆對話時,聲量大一點、音調高一點,希望老人家能聽清楚。而黃太太因耳鳴干擾睡眠,又影響聽力,走路平衡感不足,比較讓人擔心。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對應色聲香味觸法六塵,只要一根衰退或失衡,都會影響生活品質。但人年紀大身體各器官功能自然老化衰退,也是不可逆的事。
-
2019-12-26 新聞.健康知識+
你以為的暖身食物反而需忌口?禦寒高手的「冬季養生法」
酒越喝越暖、吃火鍋禦寒……殊不知,有些方法不光取不了暖,還可能損了健康。《生命時報》採訪專家,提醒你冬季飲食需要“忌口”哪些食物,並送你一份高階“禦寒法”。天冷飲食,有4個忌口1.烈酒不少人認為,冷天喝烈酒驅寒,冬季酒桌上也常以此作為勸酒的“藉口”。其實,喝酒暖身是暫時的假象,主要有以下3個原因:酒的主要成分是酒精和水,熱量有限,身體無法從中吸收需要的能量。酒精中的乙醚有擴張血管的作用,酒下肚後,血管擴張會讓血液循環與呼吸加快,促使內臟、肌肉等體內的熱量從血液散發到體表,從而讓人感到身體在發熱。但同時,體內已經在變冷了。酒精及代謝產物在一定程度上會麻醉中樞神經系統,讓皮膚對外界溫度的敏感度下降,也“欺騙”了身體的感覺。喝酒不僅不能暖身,還容易著涼。過量酒精會增加肝損傷、痛風、結直腸癌、乳腺癌、心腦血管疾病的發病風險。“烈酒”的酒精含量較高,世界衛生組織定義的“有害飲酒行為”是指30天內有1次或以上飲酒超過60克,相當於60度白酒喝2兩。 ※ 提醒您:禁止酒駕 飲酒過量有礙健康 2.過於辛辣的食物冬天一到,麻辣火鍋再次受到人們追捧,成為“暖身佳品”。辛辣食物能刺激味蕾,但它也會刺激胃腸道,產生痛感、熱感,因而讓人感覺由內而外的“暖意”。這種刺激對消化道是一種挑戰,尤其是消化道敏感、容易發炎的人,更容易造成胃潰瘍、慢性淺表性胃炎等問題。吃辣後血管擴張、面紅耳赤、毛孔打開、大汗淋漓,體內積蓄的熱量隨著汗液散發到空氣中,如果突然從室內到室外,毛孔來不及閉合,容易受涼感冒。3.燒烤、油炸食品從食材來說,肉類很適合在冬季攝入,不但可以滿足人體蛋白質需求,還能維持免疫力以及肌肉的活力。同時,高蛋白食物的“食物熱效應”比較高,也是“暖身”食材的首選。但燒烤會在肉的表面塗抹大量植物油傳熱,油炸更是在高溫下讓油和肉、澱粉接觸,不僅產生過多脂肪,還會產生苯並芘、雜環胺、丙烯酰胺等致癌物質。喜歡吃肉的朋友,不妨用煮、燉、蒸的方式來烹調。4.寒涼食物冬令進補能提高人體的免疫功能,促進新陳代謝,使營養物質轉化的能量最大限度地貯存在體內,為來年的身體健康打基礎。冬天適宜吃溫性食物,如羊肉、牛肉、雞肉、豬腰等,有助於提高人體的耐寒能力。涼性食物最好忌口,如西瓜、黃瓜。吃涼拌菜時,最好放點蔥、薑、醋等熱性食物來中和。 禦寒高手的「冬季養生法」除了飲食上注意“忌口”,睡眠、運動、心態等都是冬季養生的硬指標,每一項都有講究。睡宜早 養精蓄銳冬天草木凋零,動植物多處於冬眠狀態養精蓄銳,為來年的生長做準備。為了順應“冬藏”,人們在起居上也應注意早睡晚起,保證充足的睡眠時間。正如《黃帝內經素問·四氣調神大論》所說,冬三月,“早臥晚起,必待日光……此冬氣之應,養藏之道也。”冬天不妨“偷點懶”,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保證充足的睡眠。動宜慢 微汗即可冬藏時節,萬物蟄伏,人體也應順應自然界特點而適當減少活動。此時的鍛煉要有節制,微微出汗就好。所謂“小寒慢跑跳踢毽,暢達樂觀防腎寒”,建議大家選擇一些舒緩的運動,比如慢跑、踢毽子、打拳、散步等,起到舒展筋骨的目的即可,切不可追求大汗淋漓。此外,運動盡量選擇在白天、陽光充足時進行,並應做好準備活動,防止運動損傷。頭宜暖 胸背足忌涼冬季是腦血栓、心梗等心腦血管疾病以及關節痛、感冒等疾病的多發季節,保暖也就變得異常重要。頭部、胸背部、足部是需要重點保暖的部位,年老陽氣弱者更應注意。建議出門時戴好帽子,避免濕髮出門,胸背部多加件衣服避寒保暖,選擇舒適保暖性能好的鞋子,並經常用熱水泡腳。心宜平 節制喜怒曬太陽冬季白天短而夜間長,寒冷的天氣、呼嘯的北風、頻發的霧霾,常會讓人們的心情受到影響,引發失落、沮喪等情緒,甚至患上抑鬱症。因此,要注意積極調節自己的心態,節制喜怒,多聽音樂,參加娛樂活動,積極樂觀地面對寒冷的天氣變化。還要多曬太陽,接受“光合作用”,靜心等待寒冷過後的春色。4個壞習慣,其實是保暖誤區冬天雖然要時刻注意防寒,但也要避免這些“保暖”誤區。關嚴門窗不透氣關閉門窗後,由於不通風,室內氧氣逐漸下降,而二氧化碳急劇增加,尤其房間小、人多的情況下更是如此。根據研究,入睡3小時後,臥室內的二氧化碳會急劇增加數倍,同時細菌、塵埃容易積聚,被吸入體內。所以,晚上睡覺最好不要將所有門窗關緊,可以在客廳留一扇換氣窗,打開臥室門,保持室內空氣流通。通常來說,開窗半小時,室內空氣就會更新一次。在沒有暖氣的南方,開空調時將溫度調到適宜的範圍,最好再給窗戶留一條縫。蒙頭睡覺易缺氧很多人覺得頭部冷,或尋求“安全感”,習慣將頭埋進被窩。時間長了,很容易導致大腦缺氧,夜裡易做夢,早上醒來頭暈乏力、精神萎靡。尤其是老人、小孩以及高血壓、冠心病患者更要注意。整晚不關電熱毯在沒有暖氣的地方,很多人習慣整晚開著電熱毯取暖,這種做法非常不可取。這樣會使人體皮膚血管擴張,水分蒸發快,引起皮膚乾燥瘙癢、喉嚨乾渴等症狀。糖尿病患者以及對溫度感知差的老人,容易低溫燙傷。質量差的電熱毯長時間開啟,還可能引起火災。所以,如果用電熱毯取暖,最好睡前通電加熱,入睡時關掉電源。衣著過厚更疲勞人在睡覺時,身體會處於放鬆狀態,此時穿寬鬆的睡衣有助消除疲勞,讓各器官得到充分休息。倘若衣著過多過厚,不僅肌肉得不到應有的放鬆,次日醒來還會腰酸背痛,且妨礙皮膚正常的“呼吸”和汗液的蒸發,更容易出現感冒。本文轉自生命時報微信(ID:LT03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