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1-15 新聞.長期照護
搜尋
老人
共找到
2508
筆 文章
-
-
2020-11-13 新聞.杏林.診間
我的經驗/「我們把象鼻子拿掉好嗎?」媽媽眼淚盈眶,觸動食欲也願意出門了
媽媽年近九十,一年前不慎跌倒摔斷髖骨,手術過程中心臟負荷太大,衰竭到僅存四分之一的功能,靠著強心劑才能存活,在加護病房待了三周,強韌的她,心臟的力氣逐漸恢復到四分之三,一個月後即出院回家。在意象鼻子 媽媽不出門在醫院臥床近一個月,媽媽的雙腿肌肉萎縮,吃飯、上廁所、翻身、洗澡和穿脫衣褲等都需要別人協助,也就是進入長照階段。但她最在意的是掛在鼻子上那條鼻胃管,她既無法說話,也失去吞嚥的能力。由於一條管子掛著,像個大象的鼻子,愛美的媽媽不肯讓我們推著坐輪椅的她出門。我蒐尋資料發現,日本的醫療機構會積極考慮病人生命的尊嚴,重症者進到醫院治療,裝上鼻胃管的比例只有台灣的五分之一,病人出院後,醫院也會積極協助家屬與病患脫管,讓他們恢復說話與吞嚥的能力。日本出院者脫管的比例,為台灣的五倍之多,推估台灣的病患即使出院後仍帶著鼻胃管生活的,可能是日本的20倍,這實在驚人,我決心讓母親脫管。避免嗆到 訓練她吞嚥「我們來把象鼻子拿掉,好嗎 ?」老媽媽渴望地點點頭。決心是必要的,鼻胃管不易移除,因病患長期被灌食而咽縮肌失去吞嚥能力,如果直接用嘴巴進食非常容易嗆到,會造成吸入性肺炎而感染。另一方面則是訓練吞嚥得花很多時間,一天得分很多頓吃。病人辛苦,照顧者也辛苦。我跟妻子一起合作,分攤進食的工作。首先是所有的食物都要先變成濃稠的糊狀,如果是水、果汁要加上無色無味的凝劑配方,保留食物原本風味。妻子負責採買,規劃一周的菜單,預先把各種肉類、蔬果燉熟,打成泥裝盒,我負責餵食。一天早上,母親灌完牛奶後,我就把她的鼻胃管拉出來,老人家眼淚掛在眼眶上,氣如游絲的說「真好」。觸動食欲 開始有期待我先從買的布丁開始,一次一小口,讓布丁在嘴巴裡化掉,再吞下去。我永遠記的媽媽那天滿足的表情。病痛虛弱老人,長時間臥床,食物的滋味可能是最重要樂趣了。第二天開始試日式蒸蛋,鮮甜的滋味,觸動老人家的食欲,她仍然吞得慢,但是開始對於不同的食物都有期待。一個月後,只要把食物處理成軟爛,母親都可接受了,而且很喜歡吃東西,不用別人餵,她要自己一匙一匙放進嘴裡,完整享受吃一頓飯的快樂。天氣好時,母親也願意出門了,去附近的公園逛逛,跟鄰居打招呼。讓食物變成快樂良藥為術後的老人脫管,當然是耗費心力的工作,但是回報的快樂是無窮的。只要一家人齊心協力,就可以讓食物變成快樂的良藥,一定可以幫長者重拾生命的尊嚴。
-
2020-11-13 科別.心臟血管
心肌梗塞有3次報警,12個意想不到的預兆 提早知道能救命!
昨天,一位三甲醫院心內科醫生分享了一個案例:“這是一位35歲的心梗患者,到醫院的時候情況就已經不好了,根本沒有機會去手術或溶栓治療。”“患者最近十來天一直後背疼痛,每次五六分鐘,一會就能好,他覺得就是受了風寒,或者五十肩,在家裡找了幾貼膏藥貼著。貼完也搞不清管事不管事,有時候就不疼了,但時不時的還會疼,妻子害怕是心臟問題,勸他到醫院看看,他說自己年輕,能吃能喝,怎麼會得心臟病呢?就這樣,並沒有到醫院......”“某天下午還沒吃晚飯,患者突然覺得後背疼痛加重,渾身涼汗,胸悶憋氣,隨後突然就癱在那了,之後家屬趕緊撥打急救電話。醫生趕到後,患者血壓都測不到,趕緊輸升壓藥,做了心電圖急性心梗,一秒鐘沒耽誤,但是在半路上心臟就停跳,開始心肺復甦,送到急診繼續搶救也沒救過來。”“三四十年前,我上大學的時候可沒有這麼多人得冠心病,在醫院實習的時候三個月遇到一個心肌梗死就不得了,而現在每天都能遇到這些病!”中國科學院院士、中華醫學會心血管病分會主任委員葛均波感嘆到。心梗有三次報警,發現任何一次都能救命!心梗可以說是疾病中非常重的一種,心血管王醫生提醒,心梗其實有三次報警,就看大家有沒有聽到「報警聲」。第一次報警:無聲的報警如果生活不夠健康,就容易離冠狀動脈粥樣硬化越來越近,離冠心病越來越近。這是第一次報警,但這次報警,不是那麼聲勢浩大,而是潛移默化的在報警:長期抽煙酗酒、久坐不運動、肥胖、不健康飲食、熬夜壓力大。如果這些習慣越多,那麼說明得冠心病的風險越高,所以一定要盡快改掉不良生活習慣。如果父母在55歲之前得過心肌梗塞或放過支架打過橋,也需要注意養成健康的生活方式。上述這些人都應定期查查血壓、血糖、血脂,如果發現三高一定要積極正規控制,並長期監測。所以有家族史、高危因素、三高等,是心梗第一次報警,這次報警很友善,不會造成很大傷害,只要足夠重視,就不會發生心梗。但如果若無其事,心血管狹窄就可能進一步加重,甚至發展為冠心病,甚至發展為心肌梗死。第二次報警:明知三高不控制,或已知冠心病而未正規治療有很多人明知有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但是卻從不在意。殊不知,三高會導致血管垃圾加速增加,進而導致心血管狹窄,引起冠心病。或者已經確診了冠心病,不按照正規的方案治療,甚至選擇什麼保健品來治療冠心病。最終會導致冠心病加重,甚至形成血栓,引起冠心病。所以,要主動的測量血壓、血糖、血脂;三高不控制就是心梗早期的報警;冠心病不正規治療,就是心梗在報警。第三次報警:反復發作心絞痛心肌梗塞最典型的症狀就是心絞痛,每一次心絞痛都可能是心肌梗死最後一次報警!但為什麼還是有很多人,錯過了一次次報警,最終導致心肌梗死發生,甚至導致有人死亡呢?原因可能在於,有些心梗症狀,被患者忽視了。就好比上面的患者,最近心臟報警了好多次,可是他一直以為是後背疼痛,根本不覺得是心髒病,於是就沒有去醫院看病。事實上,心絞痛并不僅僅是心前區疼痛,有一些心梗預兆,完全意想不到,但是卻能要命!記住!這12個意想不到的心梗預兆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胸科醫院心臟中心主任張健從事臨床工作20多年,做過8000多例手術。他曾在接受採訪時表示,自己有個習慣,每次術後都會仔細問患者,你感覺手術前後,身體上有哪些變化?哪些症狀改善了,哪些症狀不見了?然後驚訝的發現,一些心梗的症狀,完全出乎意料,所有人都一定要牢記。1.雙耳突聾張健醫生說,他接觸的心絞痛患者,有很多都會出現聽力下降,有的雙耳嗡嗡響,術後馬上症狀消失。曾有一個中年男性患者,平時身體還不錯,就是比較勞累,應酬也多。有一次突然發現雙耳聽不見了。到醫院的耳鼻喉科檢查。先給右耳做了手術,但是術後右耳完全失聰。左耳不敢再做,殘存著一點聽力。過了一段時間單位體檢,發現了心臟的冠脈堵塞。到張健醫生這裡治療之後,沒想到他的左耳聽力恢復了!2.臍周疼痛對於心梗的高危人群,如果出現臍周疼痛,要高度懷疑心梗前兆。一個初冬,老高一早出門遛彎,回來之後就開始肚子疼。開始以為是鬧肚子,到洗手間蹲了很久,也沒什麼成果。疼痛越來越強烈,而且疼的地方很怪,是肚臍周圍。老高實在扛不住了,到了附近醫院掛急診。急診一看老高的年齡,50上下,肚子疼,加上天氣寒冷,體溫不高,高度懷疑心絞痛。很快給他做了心電圖,果然顯示急性下壁心梗。做了血栓抽吸之後,就在手術台上,老高的臍周疼痛消失了。3.腳底疼痛一個山東的老人,急性心梗發作,在張健醫生這裡做了支架手術,開通了血管。術後張健醫生問他,現在心臟舒服了,還有什麼以前有的症狀,現在沒有了?老人想了半天,表示自己之前走路老是腳底疼,走不到兩根電線桿的距離,腳底就像踩了釘子一樣,扎得生疼。現在沒有了。張健醫生表示,這種症狀雖然不多見,但並不是個例,很多患者都反映會出現腳底針刺一樣的疼痛。4.睜不開眼睛張健醫生曾接受過一位石家莊中年男性患者,8年睜不開眼睛,四處求醫。後來找到張健醫生,為他檢查評估之後,發現是心衰。造影檢查,心臟上的一根重要血管,前降支,堵了99%。馬上手術通開。術後神奇的是,病人的眼睛睜開了。雖然目前無法考證心臟缺血和眼睛之間的關係,但是張健醫生提醒,如果眼睛突然看不清了,甚至睜不開了,也要關註一下心臟。5.左腿酸麻脹疼左腿酸脹,對於高危人群,也要警惕心梗。張健醫生的一位山東女性患者,術前幾個月,她的左腿一直酸麻脹疼,針灸拔罐都沒什麼用。直到體檢發現心血管堵塞,做了手術,術後患者的腿居然不疼了。6.胸口像被膠帶纏繞胸口感覺被膠帶纏繞,或有一種被束縛感,要當心是心梗的預兆。一個房地產老闆,總覺得胸口像是纏了一圈透明膠帶。說不上來的束縛感,一直查不出問題。找到張健醫生之後,確定他是心肌缺血,針對心血管做進一步檢查,果然是心血管堵塞。而在治療之後,奇怪的症狀也消失了。7.牙痛張健醫生提醒,牙痛,尤其是高危人群,先要排除心肌缺血的問題,尤其是牙痛的部位確實存在牙病,特別容易誤診漏診。有一個長春的患者,經常發作性左下頜牙痛。在口腔科查過多次沒有問題。後來在張健醫生這裡診斷心肌缺血。做了手術打通了血管,牙痛也隨之消失了。8.頭暈頭暈是很多疾病中都能見到的症狀,也可能是心梗的徵兆。曾有一位內蒙的患者,頭暈多年。顱內造影,CT,磁共振等等各種檢查,都沒有發現問題。後來找到張健醫生,做了冠脈的介入治療。沒想到術後頭暈症狀很快緩解並消失。9.肩胛骨疼一個女性患者,總說她的肩胛骨好像漏風一樣,絲絲地疼痛。開始以為是類風濕,但是機緣巧合檢查了心血管,發現是心血管的問題。經過治療之後,肩胛骨也不疼了。因此,高危人群伴有肩胛骨疼痛的要注意,這可能是心梗的徵兆。10.左上肢無力北京的孫先生總感覺左上肢無力,並伴有酸麻脹痛的感覺,活動按摩沒有任何效果。後來找到張健醫生,經過檢查,基本確定他的左側上肢酸麻脹痛,就是心肌缺血的表現。在狹窄處做了一枚支架後,左上肢無力的症狀馬上消失了。張健醫生表示,左上肢無力的情況並不是個例,很多患者表現就是左側肩胛骨和左上肢的難受,酸脹,有的使不上力氣,檢查發現是心肌缺血。通過藥物或者手術改善之後,症狀很快消失。11.突然變懶,乏力這個症狀在高齡老人當中比較常見。而且沒有其它心梗症狀與不適,唯一的感覺就是乏力,嗜睡,不想動,這時就要高度警惕心肌缺血問題。12.頭疼高危人群伴有頭疼的,也要注意可能是心梗的徵兆。山東一位老年女性後腦勺疼,活動走路就會頭疼。圍繞頭疼和血壓做了很多檢查治療,沒有發現問題。後檢查心血管,發現右冠出現嚴重狹窄而且鈣化。處理之後,頭痛消失了。走遠走急走快,頭也不疼了。所以對於心梗,不能只關注是否心疼、胸悶。記住這些,我們就能在巨大危機來臨之前,識別早期信號,及早採取措施,避免日後生命和財產的巨大損失。最後,記住:一旦出現心梗徵兆立即致醫院就醫!搶救心梗這樣突發的凶險疾病,時間就是生命。(來源/轉載自《文匯報》)
-
2020-11-12 新聞.食安拉警報
源頭未把關…萊豬食安 責任轉嫁民眾
我國開放萊劑豬肉進口,全球萊豬都可叩關。政府強調要用全面標示來把關,真實性飽受質疑,而產地標示不等於肉品不含萊劑,民間團體痛批標示政策本末倒置,政府只是想把食安責任轉嫁給民眾自行負責。「重點不在產地,而是萊劑。」當朝野立委質疑時,衛福部長陳時中強調「標示萊劑有歧視意味」。他受訪時說,萊劑是動物用藥殘留,與基改作物概念完全不同,目前僅能「鼓勵」業者標示,讓「肉品標示萊劑協助民眾辨識」進入死路。台大食科所名譽教授孫璐西說,標示不僅容易造假,就算標了美國、加拿大,也無法代表那塊肉不含萊劑,對消費者沒保障,對進口不含萊豬的業者也不公平。董氏基金會食品營養中心主任許惠玉表示,產地標示真實性建立在源頭管理,源頭管不好,不用說消費者,下游根本無從辨別,政府強調全面標示要讓民眾有所選擇,現在看來根本是「無法」選擇。她強調,八年前卅月齡萊劑美牛開放後,政府至少有建立三管五卡制度,萊豬宣布開放後,未見政府強調源頭管理,也沒任何政策說明,只是不斷地去看示範區,強調有產地貼紙。「政府推標示是想把食安責任轉嫁給民眾。」台灣公共衛生促進協會專員詹筱勻認為民眾根本無力選擇,台灣外食族比率高達七成,多數人吃便當、路邊攤解決一餐,而多數生產端在乎價格跟獲利,有沒有混用、偽造須仰賴政府做好源頭把關,怎麼可以用最末端的標示來糊弄民眾。詹筱勻說,八年前開放美牛已有前車之鑑,進口牛肉標示做得如何?台灣一線食品稽查人力長年不足,真有辦法落實稽查嗎?這些才是政府應該正視面對的問題。她認為,如果萊豬擋不了,風險評估報告顯示豬內臟風險高,是否該在媽媽手冊等媒材上進行宣導?建議政府盡快針對老人、小孩、孕婦進行食安教育。
-
2020-11-11 醫聲.疫苗世代
肺炎鏈球菌疫苗/爭取施打肺炎鏈球菌疫苗 林明溱鬆口放寬到70歲
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蔓延,全台都預防性接種疫苗,不只流感疫苗外,南投縣政總質詢時,有議員建議公費肺炎鏈球菌疫苗,應從現行的75歲以上公費接種限制,要求南投縣政府在財政預算許可下,年齡應下修到65歲,但縣長林明溱本於照顧老人健康,初步同意下調到70歲以上,估算全縣超過5萬人。南投縣衛生局表示,目前全縣流感疫苗16萬7000劑分14批全數到貨來看,全縣接種率已達84.8%,總供有11萬6000多人有了第一層的保護,而肺炎鏈球菌疫苗多建議在流感季節時,與流感疫苗分開不同部位同時接種,更能有效地預防肺炎等嚴重併發症的發生,過去均由中央衛福部針對全國75歲以上長者,給予公費提供 23 價肺炎鏈球菌疫苗接種。民進黨籍議員今天總質詢時指出,國內成年慢性病患者因社區性肺炎住院的比例,較一般人高,罹患肺炎時,如未及時就醫接受治療,持續惡化將導致死亡,尤其肺炎已是台灣十大死因的第三位。在多位議員的爭取下,縣長林明溱指示衛生局進行估算,縣內70歲以上未滿74歲人口超過5萬人,若全數採購肺炎鏈球菌疫苗將花費2000餘萬元,對縣府有一定的負擔,而且全球的疫苗荒,想買還不一定買的到。
-
2020-11-11 養生.抗老養生
冬季進補千萬別瞎補!當心成為心腦血管病癌症的推手 不同年齡不同體質進補方法看這邊
冬季陽氣內斂,冬補順應自然;冬季人體新陳代謝減慢,消耗相對減少,更容易使進補的營養物質轉化的能量儲存於體內,從而扶正固本,增強抵抗力,能讓人擁有相對健康的體魄。說到進補,大多數人會選擇肉類——今天羊湯、明天燉雞、後天再吃魚。可這補了又補,身體沒見強壯,腰圍卻粗了一圈,過多的脂肪堆積又往往成為心腦血管病、癌症等的推手。因此,冬季進補,千萬別瞎補!冬季進補有「四忌」除了忌凡補必肉,以下四大忌也要避免:1.忌不分地域地域不同,氣候差異大,進補也各有側重點。天氣寒冷地區,進補宜用溫熱之味,像羊肉、羊排等,補品如參茸等,禦寒助陽的功效好。氣溫相對較暖和地區,宜清補,吃些雞、鴨、魚類是不錯的選擇;而雨量少氣候偏乾燥地區,宜潤補,如燉銀耳百合、冰糖雪梨等。2.忌不辨體質案例:三十歲的小王,前幾天因為加班較多,感覺身體特別疲憊,就喝起了父親的大補湯,但喝了三四次後,不但疲乏沒解,反而開始出現便秘、咽乾、牙齦腫痛的症狀。就診後,醫生表示,進補因人而異。虛者補之,像老年人生理機能減退,體質較弱,適合適量進補;而像青壯年,生理機能旺盛,並不需要特別大的進補,或者可以小補。不僅如此,“體虛”也分不同類型,補法不同:①陰虛生內熱,常口乾舌燥、心煩氣悶。可以選擇偏涼性的藥,如石斛、玉竹、麥冬等;食物可以適當多吃白蘿蔔、蓮子、冬瓜等。②陽虛生內寒,有四肢不溫、畏寒怕冷、大便溏薄等症狀。可以選擇健脾補氣血的藥,如山參、蟲草等,平時可適當吃桂圓、羊肉,用桂枝泡水飲用等;③氣虛患者,多有乏力氣短、自汗、食慾不振的現象,可以選擇補中益氣的藥材,如黃芪、人參;食物可以多吃些山藥、蓮子、茯苓等。④血虛患者,多面色蒼白、指甲易斷、失眠多夢,適合選擇補血的藥材,如阿膠、當歸、白芍。3.忌以藥代食不少人認為進補就是需要用一些中藥材,效果更好;更有甚者用補品代替一日三餐,這種做法也是不科學的。一來,藥食同源,其實很多食物的補益效果並不一定比一些昂貴的藥材差,像鐵棍山藥、板栗可健脾胃;紅棗、桂圓可養血安神……而且食補更溫和,對於身體太虛,難受補的人是比較好的選擇。二來,如果體質較差或是比較特殊,也可以將一些食材科學搭配,再加工處理,輔助提高效果,比如:腎虛者可將黑米、黑豆、黑芝麻等打成粉沖泡飲用;體虛者可在醫生指導下購買膏方服用。再者,人體對營養的攝取,主要是靠一日三餐等飲食,而不能僅靠營養補劑。《皇帝內經》明確指出:補品更適用於調養虛弱的體質。4.忌多多益善有些人認為,多吃點補藥總是好的,有病治病,無病強身。殊不知,過量的進補,也可能會加重脾胃、肝臟等負擔,使得消化系統功能紊亂,反而傷身體。立冬進補,推薦五個「三」一、「三」種蔬菜1.山藥:健脾開胃山藥是典型的藥食兩用的保健食品,健脾開胃,還有降低血糖的作用。清蒸山藥、煲山藥粥和蜜汁山藥是三種值得推薦的山藥吃法。2. 白蘿蔔:清理內火冬季氣候很燥,每個人的火氣都很大、情緒也容易激動。尤其是老人家血管很脆弱,在這種氣候下,著點急血壓更容易升高,若是適當喝點白蘿蔔汁也可以清理內火,不讓情緒產生太多波動。3.白菜:可以控糖一到冬天,市場上的大白菜最吃香,既便宜又好吃。俗話說,百菜不如白菜。白菜幫吃起來口感比較“硬”,很多人喜歡燉著吃。我燉白菜有時會放些海帶。比單獨吃軟菜控糖效果更好。二、「三」碗湯水1.黨參黃芪燉雞湯:補益氣血雞1只,黨參50克,黃芪50克,紅棗10克,薑片數片,調料:料酒,精鹽,味精。將材料洗淨加清水煲1~2小時。有補益氣血的功效。2.蟲草花燉老鴨:補虛益精蟲草花10克、老鴨1只、枸杞、大棗、黃酒、生薑、蔥白、食鹽各適量。將材料洗淨加清水煲1~2小時。有補虛益精,滋陰助陽的功效。3. 栗子羊肉湯:補肝明目枸杞20克,羊肉250克,栗子50克,鹽適量,胡椒粉適量。羊肉性熱,味甘,中醫多用於治療腎陽不足、腰膝酸軟、虛勞不足、貧血、產後氣血兩虛、腹部冷痛、體虛畏寒等症。枸杞能夠滋腎潤肺、補肝明目。栗子可用於養胃健脾、補腎強筋。羊肉性熱、板栗性溫,夏秋季節氣候燥熱,不宜多食,但冬天進補喝此湯就再合適不過了。三、「三」種水果梨、荸薺、蘋果、奇異果等不僅有滋陰清熱的作用,而且水分充足,富含維生素。1.梨:潤肺止咳北京中醫藥大學附屬東方醫院臨床營養科魏幗2016年在健康時報刊文指出,在營養專家眼中,梨素有“天然礦泉水”之稱。中醫認為梨具有生津潤燥、清熱化痰的作用。直接生吃梨生津解渴,熟吃潤肺止咳。不過要注意,梨為性涼之品,多吃容易損傷人體脾胃,食之適量。2.甘蔗:清熱生津甘蔗是「補冬」的好食物。甘蔗甘可滋補養血,寒可清熱生津,尤其是吃了煎炒烹炸燒烤類的食物之後,喝點甘蔗汁正好能去去火。甘蔗含有的纖維多,常吃還可以提高牙齒的自潔和抗齲能力,民間素來有“立冬食蔗齒不痛”的說法。除了生嚼外,還可以做食療。3.蘋果:提供膳食纖維蘋果正是秋冬季上市的當季水果,相對好儲存。而且很多人天氣冷不敢吃水果,就可以煮蘋果或蒸蘋果吃。因為蘋果中怕熱的營養素極少,還能為我們提供膳食纖維。四、「三」杯茶飲天乾物燥的秋冬季節,常有咳不出、咽不下、嗓子乾癢痛的情況。當潤喉糖救不了你、抗生素又不能亂吃時,不妨對症泡上一杯藥茶,將呼吸道的種種問題拒之門外。1.羅漢果茶:清肺止咳使用時取羅漢果5~8克,去殼掰碎,用沸水泡後放涼飲用即可。可緩解慢性咽痛、乾咳,具有清肺止咳、清熱解毒、護嗓止痛的作用。2.石斛茶:生津利咽石斛具有滋陰清熱的作用,每天取10克斛單品泡茶即可,有條件者建議再加甘草、玄參、桔梗,煎煮後取水服用。腸胃功能差、脾胃虛弱者慎用。3.金銀花桔梗茶:生津利咽取金銀花5克,麥門冬5克,桔梗3克,生甘草2~3克,胖大海、藏青果各2~3克,開水沖泡,代茶飲。具有生津利咽、緩解口鼻乾燥、咽癢咽痛的作用。五、「三」種零食1.枸杞:補腎益精冬季寒冷,補腎正當時。枸杞子歸肝、腎經,立冬後吃點能補腎氣、平補陽氣,益精明目,養血,延緩衰老。2.栗子:補脾健胃中醫認為,栗子性平、味甘,具有補脾健胃、補腎強筋、活血止血的功效,又被奉為“腎之果”。而熟食板栗能和胃健脾,緩解脾虛。特別適用於脾胃虛寒引起的慢性腹瀉。3.松子:潤膚止咳冬季皮膚乾燥,老人易皮膚瘙癢,進食松子仁,能養液息風,滋潤肌膚,預防和輔助治療皮膚乾燥症。同時,松子仁每百克含熱量681千卡,常食之能給機體提供較高的熱量,尤其在寒冷冬季,對老年體衰、體虛者補充機體的能量,更是頗有裨益。(來源/轉載自《文匯報》)
-
2020-11-10 新冠肺炎.防疫懶人包
QA/輝瑞新冠疫苗需要超冷儲運 何時才能廣泛使用?
輝瑞(Pfizer)藥廠和德國生技公司BioNTech合作研發的新冠疫苗,初步試驗結果顯示有效性超過90%,消息令人振奮。不過這支疫苗需要超級低溫的保存和運送,是一大障礙。另外,疫苗何時能夠廣泛讓每個人都能打到?經濟封鎖是不是就要可以解除?外媒整理了以下問答。● 疫苗何時會被授權使用?最快還要幾個星期時間,新疫苗必須確定安全無虞。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通常要看受試者兩個月以後的反應如何,輝瑞表示,到目前為止沒有出現任何嚴重的安全問題。本月稍後就達到兩個月的觀察期,輝瑞會把資料呈報給FDA申請核准使用,FDA會花多久時間審核,尚不清楚。● 民眾何時可以開始打得到這支疫苗?華爾街日報說,如果一切順利,最快今年底以前可以問市,因為其實生產已經展開。不過初期的供應量會較有限。輝瑞說,今年可生產5,000萬劑,供2,500萬人施打,因為每個人需要打兩劑;明年產量就可提升到13億劑。● 疫苗如何運送?世界各國的人都打得到嗎?路透說,這支疫苗現在分配運送的最大障礙,在它需要超級低溫的運送和儲存:攝氏零下70度。這樣的冷鏈儲運要求,連美國最先進的醫療機構都不容易輕易克服。因此,未來要供應偏遠地區以及全球較落後地區,恐會發生無法公平分配的問題。● 哪些人能夠優先施打疫苗?高危險群如醫療健康照顧人員,以及老人安養機構的居民將會優先施打。● 因防疫而有的封鎖,是否即將解解除?由於疫苗供應首波數量有限,無法很快就能讓普羅大眾全數施打,公衛專家表示,至少要到明年夏天,較廣泛的民眾才能打到疫苗。所以,社交距離和配戴口罩等防疫措施仍需要保持下去。● 疫苗安全性確保了嗎?彭博資訊指出,未經傳統較長時間的充分試驗就廣泛使用,接種者出現本可在臨床試驗中發現的副作用的風險就更大。9月,牛津大學與阿斯利康聯合研發的疫苗在英國出現一例無法解釋的病患,凸顯了趕製疫苗的安全風險。後來在英國的試驗恢復進行,因為阿斯利康稱獨立審查結果建議這樣做是安全的,並得到了英國衛生官員同意,最終在其他地方也恢復了試驗。10月,強生也在一名受試者出現原因不明的疾病後暫停試驗。● 疫苗如何運送分配到全球?富裕國家的一些人注定比其他人更早獲得機會接種疫苗。為免富國壟斷新冠疫苗資源,總部位於奧斯陸的Coalition for Epidemic Preparedness Innovations、世界衛生組織和專注於疫苗分配的全球非營利性組織Gavi聯合成立了COVAX,目標是從中高收入國家籌集180億美元,確保所有貧困國和捐贈國都能為高危人群提供經試驗有效的疫苗。公衛生專家強調,在全球平等分配疫苗不僅僅關乎道德,對結束這場危機也至關重要。
-
2020-11-10 醫聲.疫苗世代
肺炎鏈球菌疫苗/10歲男童染肺炎鏈球菌兩度心跳停止命危 疾管署這麼說
林口長庚醫院兒科急診醫師吳昌騰在臉書描述一名10歲男童因感染肺炎鏈球菌,在基層診所治療三天不見起色,到兒科急診後病情急轉直下,甚至兩度心跳停止而命危,引發社會大眾關切侵襲性肺炎鏈球菌疾病感染症(IPD)。疾病管制署副署長羅一鈞表示,2015年起,出生滿兩個月到未滿五歲之兒童都可公費接種肺炎鏈球菌疫苗,其後發生率和死亡率都大幅下降,今年又因全民落實防疫措施,確診人數及死亡人數都顯著低於往年。肺炎鏈球菌疫苗已是台灣幼兒的常規接種項目,疾病管制署也全年提供全國75歲以上未曾接種過肺炎鏈球菌疫苗之長者,接種一劑公費疫苗。羅一鈞指出,去年及前年第一周到第四十四周則分別累計有360例及389例確診IPD,各有74例死亡,今年同期則計是193例確診IPD,其中13例死亡,明顯較低,這是與新冠肺炎的防疫措施有關。另外,2015年全面接種以來,IPD發生率也從每十萬人6.96人降到3.71人,死亡率則從每十萬人0.41人下降到0人。疾管署指出,肺炎鏈球菌是一種革蘭氏陽性的鏈球菌,細菌表面的莢膜多醣與致病力有關,到目前為止一共發現了90種血清型。這種病菌常潛伏在人類鼻腔內,並可透過飛沫傳播。一旦感冒或是免疫力降低,快速複製的肺炎鏈球菌可侵入呼吸道或血液中而引發肺炎、菌血症、腦膜炎等嚴重病症,統稱為侵襲性肺炎鏈球菌疾病感染症(IPD),肺炎鏈球菌也是幼兒中耳炎、鼻竇炎最常見的病原。5歲以下幼童及65歲以上老人為IPD的兩大高罹病率族群,其他不論年齡均亦列為高危險群的包括脾臟功能缺損或脾臟切除、先天或後天免疫功能不全、人工耳植入者、慢性病、酒癮或菸癮者等、接受免疫抑制劑或放射治療的惡性腫瘤者或器官移植者。
-
2020-11-09 養生.樂活人生
被欣賞也被看見用稻田打開一扇門 部落族人找回自信
每年秋天,花東縱谷的稻田裡,最引人注目的莫過於織羅部落的大腳印。織羅部落稻田餐桌的創辦人黃偉峰,和他帶領的「米86」團隊,以友善耕作的稻田為場域,用阿美族的天然食材作料理,成功地創造了部落旅遊的奇蹟。從稻田餐桌上的盛宴開始,黃偉峰引領訪客一步一步認識織羅的傳統作物「葛鬱金」、製作情人袋、彩繪米DIY,搭配部落小朋友的迎賓舞和對老人家的敬酒禮,讓每一個來訪的客人融入到織羅部落的文化裡。「稻田餐桌就像一扇門,我們希望外來的客人通過這扇門,走進部落來,認識部落的文化。」綽號「阿ㄤ」的黃偉峰,是織羅部落地方創生的靈魂人物,也是部落裡有名的傻瓜(「阿ㄤ」在阿美族語就是「傻瓜」的意思)。他和一般東部的原住民一樣,國中畢業就離開家,到都市討生活,十年前才重回部落。「阿ㄤ」一開始回到部落做社區營造的工作,幾經波折後和幾個好友組成「米86」團隊,做友善耕作,回歸食安,並且把織羅的傳統作物葛鬱金重新種回來,慢慢地形成了特色,加上因為要配合齊柏林導演空拍而收割的大腳印稻田,讓織羅一炮而紅。「米86」在阿美族語是「你幫我、我幫你」的意思,這是阿美族人文化中互助精神的體現。織羅部落的「米86」團隊從八個家庭開始,發展到現在已經幾乎是部落總動員。偉峰的姊姊黃郁惠是「米86」現任執行長,舉凡部落大小事,從照顧老人家的文健站,到教育小朋友的「南島魯瑪社」全母語幼兒園,「米86」都是背後最堅強的支持者。包括出身鄰村馬泰林的國際知名藝術家優席夫,也看見部落的需要,一起加入了地方創生的陣容。優席夫在老家開的部落皇后咖啡館,用微藝廊為部落開一扇窗,透過優席夫一幅幅色彩鮮明、主題強烈的畫作,讓慕名而來的訪客可以看見原住民的藝術視野,也為部落創造了一些就業機會。南島魯瑪社創辦人馬躍、織羅稻田餐桌創辦人黃偉峰、旅英藝術家優席夫在推動地方創生和母語教育上常「米86」,你幫我彩繪稻田,我幫你推介行程,一起支持母語教育,謀求部落共好。黃郁惠說,織羅和馬泰林的地方創生不只為部落帶來經濟活水而已,更重要的是讓部落族人恢復了自信,尤其是老人家,長久以來面對主流社會被打壓的自信,從訪客的認同中,慢慢重新建立了起來。稻田餐桌的迎賓舞特別安排小朋友上去跳,其實有文化傳承的用意。「原來我們的東西是會被欣賞、被看見的。」郁惠說這對族人來說,比收入多少還重要。
-
2020-11-09 養生.樂活人生
部落之旅非獵奇 敞開心胸擁抱珍貴文化
部落旅行近年來紅透半邊天,從花東部落旅遊起家的瘋馬旅行社總經理李文瑞認為,從事部落旅遊的心態很重要,千萬不要抱著獵奇的心態去消費部落,只有打開心靈,學著欣賞、學著回饋,部落的特色文化才會挹注到心裡,豐富你的人生。推廣部落旅遊將近20年的李文瑞,本身就是生長在玉里的平埔族。從小浸淫在阿美族、平埔族、布農族、客家人和閩南人環繞的多元文化裡,讓他很早就學會在不同文化間游刃有餘地轉換。他自許為「文化解碼人」,希望能夠扮演原住民部落與主流社會之間的橋梁。他認為,一直以來,原住民面對主流社會很沒有自信,對自己的傳統文化也沒有信心,不懂得珍惜。於是當他在民國88年接下瘋馬旅行社之後,就決定投入部落旅遊的領域,協助部落和外界接軌,讓大家看見部落的美。李文瑞推部落旅遊第一個成功的例子,是帶遊客到台東成功鎮拜訪因戰亂留滯印尼31年的阿美族人李光輝,從他的故事裡帶出阿美族人的文化和歷史觀,結果大受歡迎。他沒想到只是一個人的故事,就那麼吸引人,李文瑞從此學到了,台灣原住民文化是觀光資源的寶庫 。當台灣最後一個紋面老人去世之後,他開始思考:「多元文化是台灣觀光最有潛力的亮點,絕對不能讓他們消失。」李文瑞抱著這樣的想法,積極為部落引進外國遊客,一年可以有100團來自法國、荷蘭的旅行團進到部落,為部落創造可觀的收入之外,同時也讓部落的能見度提升到國際級,讓他們更有自信,想去保存可貴的傳統文化。正在拍攝彩繪稻田紀錄片的導演何明瑞則說,織羅部落前幾年因為稻田腳印爆紅之後,常常有遊客到部落來,不是打卡拍照,就是匆匆買包米就走了,他覺得好可惜。有一次李文瑞告訴他,部落辦音樂會需要有人幫忙攝影,就這樣,開啟了他與原住民部落的不解之緣。何明瑞多年來奔走於全台各地的原住民部落之間,拍攝紀錄片之餘,從不吝於把自己拍攝的素材分享給拍攝對象。他從這些經驗裡面看見了台灣多元文化的珍貴內涵,原住民的文化絕不止於表相的原住民歌舞和手工藝品,像織羅部落那樣,持續推動友善大地的耕種方式,就是源自於阿美族人對土地的情感和尊敬。如果能從部落生產的有機米,感受到阿美族人對土地的愛,從稻田裡的大腳印,看到阿美族人腳踏實地的精神,這樣的部落之旅就會收穫更多。從這些心靈的收穫裡,「你會開始想,自己可以為他們做一些什麼?」何明瑞要用紀錄片,把自己看到的織羅稻田故事讓更多人看見。
-
2020-11-09 養生.樂活人生
不只玩玩拍拍 深入文化的發現之旅
來自德國百年藥廠在台分公司百靈佳殷格翰的三百多名員工,在四天的行程中深入織羅部落體驗九條路線,從走步道、泛舟、學畫、練森林瑜伽,到品嘗原住民饗宴……一路探索部落文化動人的故事。旅程結束之後,聽聽他們怎麼說。沈文君-野生畫家從小就不會畫畫,沒想到有一天,我這樣快手幾分鐘就畫完的塗鴨,會受到老師的讚賞。程于菱-野生畫家老師一句:「誰說頭髮一定要是黑的?」完全打中了我,我得到自由,越畫也就越順手。徐瑞璟-野生畫家受到老師自畫像的啟發,我開始放開來畫,大筆顏料塗下去,竟然有種豁然開朗的感覺。邱裕文-森林瑜伽我是毛毛蟲走路的路隊帶頭人,一邊注意自己的步伐,感覺到帶領人真不是件容易的事。蔡維汎-森林瑜伽閉起眼睛,聽聽樹的聲音,感覺到風輕輕吹過樹葉的聲音,這種經驗太美妙!黃楚珺-瓦拉米步道我的體力很差,第一次走這麼遠的路,又感動又難忘。雨中走過瓦拉米,讓我對自己產生了信心。廖雅郁-部落廚房從菜的名字就可以一窺阿美族對食物的態度,男人菜、女人菜、老人菜,完全跟生活、功能結合。歐淑琦-部落廚房阿美族的菜有一種自然原始的味道,幾天吃下來,身體開始回歸自然,五感都打開了。陳進益-部落廚房瞭解食物在阿美族生活和文化中扮演的角色後,當食材變成料理,味道真的不一樣。部落探索之旅行程● 玉里環鎮單車行:沿著台193至197線探訪原鄉,單車騎乘約70公里。●奇美水上絲路-Tatadok:達達鹿旅程晃蕩在群山環抱的秀姑巒溪中。●古道文學-瓦拉米步道:藉由沙力浪的詩集作品,認識歷史過往。● 我也是一個野生畫家:跟著活躍於國際藝壇的藝術家阿美族優席夫學畫。● 森林瑜伽:森林療癒的五感體驗,在森林裡做瑜伽,深呼吸、伸展。● 吉拉卡樣部落廚房:認識食物、人與土地間的倫理關係。● 富源森林遊樂區:在全台最大樟樹林區,透過療育陪伴師指導紓壓。● 玉里小鎮行旅:玉里舊稱「璞石閣」,適合想聽聽在地故事者。● 織羅米86食農小旅行:參與特色作物「葛鬱金」部落農事體驗主題。
-
2020-11-09 名人.楊志良
楊志良/宏觀改革三支箭 從根本解決救健保
健保因再度面臨財務危機,受到普遍關切,但其深層問題至少有下列三項,必須從根本徹底解決。 一、台灣只有全民醫保,沒有全民健保,預防保健、健康促進應納入健保給付 台灣健保以普及性、就醫可近性、民眾滿意度及費用控制,名聞於世,在傳染病控制及整體公共衛生方面,卓有成效。然而在世界各種健康國家的評比中,台灣的排名遠不及日本、北歐、新加坡、西班牙等,且幾乎從未進入前十名,台灣的平均餘命也早已被韓國超越。更重要的是,雖然醫療支出(以健保為最大宗)不斷增加,就醫次數冠全球,壽命也延長了,但依國家衛生研究院的研究,卻是不健康(失能)的餘命延長,這與其他實施全民健康照護的國家大異其趣。另方面,平均餘命在族群、城鄉、教育、貧富間的差距也不斷擴大,亦即健康的不平等情況越來越嚴重,而這是WHO評估醫療體系的重要指標。原因何在?台灣近年來不論所得、教育、生活型態等階級,差距都不斷擴大,高階層人士多從事養生、運動、戒除有害健康的行為;而低階級人士則反之。從可預防的疾病及死亡上觀察結果,根據2013-16年國民健康署的調查,18歲以上國人三高盛行率,高血壓25.2%、高血糖11.5%、高血脂22.6%,至於65歲以上高齡者,三高幾乎人人有獎;中壯年肥胖比率三成;現今青少年炸雞、含糖飲料不離口,每日五蔬果只是口號,學校的營養午餐應是均衡飲食最好的學習場域,但顯然效果不佳,且台灣大學生是附近國家中最不運動者。健保在第一期規劃及立法時,以及二代健保修法時,均擬將預防保健、健康促進納入給付項目,但遭到若干短視的醫療提供者、付費者代表、雇主,甚至某些病友團體反對,認為應由公務預算支出。然而政府財政僅負擔健保費36%,就已捉襟見肘,用於預防保健的费用,就算國民健康署加上疾管署,仍不及健保支出的1%,與先進國家的3-10%不可以道里計。「上醫醫國(完善國家總體的衛生福利政策)、中醫醫人、下醫醫病」,將預防保健、健康促進納入健保給付,才是可以達到三贏最高明的政策,否則只能算是下醫而已。二、尊重生命,醫療不只是在延長生命,也應減少不必要的痛苦。什麼是生命?不同社會文化及個人,有不同的看法,但依醫學定義,人生的開始是「活產」,亦即胎兒離開母體,有心跳、呼吸及隨意肌的動作(代表腦部的運作)。因此北歐國家,多尋求反璞歸真,即一個人若不能自己心跳、呼吸,需依賴各項醫療設備,如植物人、重度失智、無法緩解的疼痛,即可選擇拔除維生設備。末期病人,經醫師判定,當前醫療已對病情無任何助益,則以積極照護取代積極治療,不再施以心肺復甦術的急救。首創安寧病房的馬偕醫院賴允亮醫師說:「只有呼吸及心跳,不代表生命」;安寧照護之母,成大醫院的趙可式教授,倡議以照護身、心、靈的臨終安寧照護,取代無益的「積極治療」。台灣在2000年已通過「安寧緩和條例」,2016年通過「病人自主權益法」,2019年開始實施,但由於各界衛生主管機關推動有限,每年健保支付末期病人的無效治療,多達千億以上。北市聯醫總院長黃勝堅認為,根據他多年行醫的經驗,末期病人強迫飲水及灌食,反而會增加病患的痛苦。醫學教育除了教導如何延長生命外,更要教導如何減少病人及其家人不必要的痛苦。到目前為止,人總有一天會過世,與其延續痛苦的生命,不如好好說再見。當然,什麼是生命,每個人認知不同,如果自認為植物人也是人,應予尊重,但是否應負擔較高的部分負擔,則值得討論。三. 提升關懷,促進全民健康孤獨有害健康,孤獨與憂鬱症、失智、自殺、身心症、失能等均有高度關聯。台灣因為不婚、不育全球第一,加以外出就業,獨居者達千萬人,當然以老人比率最高。根據衛福部的報告,2019年使用抗憂鬱藥物者近140萬人,需服用安眠藥者達到426萬人,每年服用安眠藥9.18億顆。因此如何由政府與民間合作,提升對獨居老人的關懷,對全民健保將有極大助益。例如民間多個團體在推動的「時間銀行」,提供時間關懷獨居老人,就是很好的方式。此外,也可提倡籌組「第三家庭」。因每個人都有第一家庭(原生家庭),但因不婚、不育,很多人沒有第二家庭(婚姻及子女),這是造成獨居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不但同性可以結婚,也應鼓勵沒有血親及婚姻的好友、知交,組成第三家庭,相互扶持。而這更有待政府、民間推動,及訂定相關法規。救健保,提高健保費率僅是頭痛醫頭的末端,以上三項政策的宏觀規畫實施,才能進一步提升全民健康,真正挽救健保。
-
2020-11-09 養生.聰明飲食
大賣場鮮奶優酪乳,哪時買最新鮮?選前排還是後排?20年量販店經理選購撇步公開:其實要選...
如何聰明選購量販生鮮? ①蔬果與日配課想在量販店買到最新鮮的生鮮食品,就要掌握大賣場的進貨與補貨上架時間,一般來說,早上9點開始營業的賣場,正常情況下,賣場員工會要求送貨的廠商在8點半之前將貨送到收貨區。當然也有例外,尤其是負責同一區域的送貨員,手上可能有超過五家以上分店需要送貨,不可能五家分店都能在8點半前到貨。此時,進貨量少一點的店或是動線剛好較不順的分店,就很有可能會被擠到後頭,所以各分店的狀況會略有不同。量販店的後場員工處理室,都配有冷藏冷凍設備,可將整箱或整籃的貨先放置在保鮮的暫存區,當賣場陳列區的商品快要售罄時,就能及時從暫存區域取出商品,陳列至貨架上販售。至於量販店內生鮮區域的新鮮食品,可依據補貨流程分成下列三類:•每日配送:蔬果課、日配課。•前店後廠:肉品課、水產課。•新鮮製作:熟食課、烘焙課。本篇先介紹蔬果日配課。量販蔬菜以臺灣生產為大宗首先我們談談蔬菜。量販店銷售的蔬菜分為臺灣生產和國外進口,臺灣生產以當令季節性的蔬菜為主,有些常見的葉菜類(例如青江菜、小白菜、A菜、空心菜等)全年度都有種植,算是長期供應,這類蔬菜多數會天天進貨,由固定合作的供應商(例如契約農作)提供最新鮮的蔬菜。葉菜類蔬菜除非遇到颱風或氣候異常的天災影響,正常情況下,賣場葉菜的進貨量相對穩定。此外,也有部分季節性蔬菜,一年的產季只有一次,例如紅蘿蔔、馬鈴薯和洋蔥的產季在春天,農民會利用現代的冷藏保鮮技術(如填充氮氣)延長銷售;缺貨時就靠進口的根莖類蔬菜來調整。若碰上蔬果需求量較大的時期,量販店則會預先安排備貨。例如中秋節期間大家喜歡烤肉,像是玉米、絲瓜、筊白筍與青椒(我稱之為中秋蔬菜四大天王),量販採購會提前於半年前就先找到長期合作的農民,將年度需求量先估算出來,讓農民計畫性預先生產,以便在中秋節前陸續供貨。更棒的是,這樣的進貨方式不需經過批發市場,不會受到供需規則而影響賣場價格。這是量販店可與傳統市場競爭,逆勢操作價格的主要原因。以下分享兩個我在賣場買蔬菜的挑選方法和習慣:1. 整顆拿起來看,360度挑選以香菇為例,我會整袋(或整盒)拿起來,翻到背面和底部看一看,正常的狀況應該正面和反面都是朵朵分明乾燥硬挺,如果看起來濕濕的有點出水,可能就是放得比較久,開始要變軟不新鮮了;這時可以評估一下家裡食用的速度決定是否購買,如果當天下鍋立刻就能完食,基於不浪費食物的原則,我還是會買回家;但如果家裡人少當天吃不完,建議買小一點的包裝,或等下次挑到新鮮的再買。總之,耐著性子多看一點,就容易從不同視角累積更多挑東西的經驗。2. 瓜果類蔬菜,要挑粗糙硬皮若是瓜果類的蔬菜,要挑硬皮的。例如:絲瓜、小黃瓜等,表皮粗糙者會比表皮光滑新鮮;表皮稍硬者會比表皮軟皺好;瓜身平均者會比頭大腳輕的好吃,口感比較好。賣場水果多以進口為主再來我們談談水果。量販店銷售的水果多以進口為主,主要因為量販店需要以量制價,多數不設外包裝,直接放在貨架上讓消費者挑選,稱為「裸賣」。臺灣本地生產的水果熟成度高,銷售時間較短(例如葡萄),相較之下,進口水果的品規標準以及包裝都更適合賣場銷售,品項選擇性也較廣泛。以進口量第一名的蘋果為例,臺灣的種植成本太高,較難供應量販賣場,但日本、韓國、美國等北半球國家的蘋果產季在冬天,大約11~2月可大量供貨,而像智利、紐西蘭等南半球國家,蘋果產季在4~6月(南半球的冬季),剛好可以彌補臺灣夏季的蘋果需求。所以全年度都有國外進口的蘋果在賣場銷售。美國的蘋果由於運送時間長,為了保鮮,表皮都會上一層可食用的水蠟,所以看起來亮亮的;日本蘋果通常不會上水蠟,表皮看得出自然的顏色與光澤。進口蘋果會貼貼紙,上面有一些數字,大家可上網查詢該數字,就能得知許多關於蘋果品種、產地以及種植方式等相關資訊。蘋果進貨到賣場後,會先儲存在冷藏冰箱,陳列時再一顆顆拿出來放到貨架上。大家可能沒有注意到,營業時其實一直都有員工在蔬果區翻堆、整理排面,將被客人挑選後品質較差的蘋果挑出來,再補上從冰箱裡取出的新蘋果。榴槤、櫻桃都是因量販普及才更容易吃到有些原本受限於季節的水果(例如榴槤和櫻桃),因為量販店普及而進口量暴增。榴槤的產地以泰國為主,進口臺灣的品種中,產量最大的是5月的金枕頭榴蓮。2005年前後,量販店開始推出「泰國週」活動,大量推廣銷售榴槤,形成一股泰國旋風。而櫻桃的主要產地在美國華盛頓州,產季集中在7月5日國慶日前後。量販店自2003年起,開始以貨櫃為單位大量進口美國櫻桃,並提供破盤價格讓民眾嘗鮮,臺灣人非常愛吃櫻桃,迄今已成為美國櫻桃出口前三大國。進口的櫻桃分為船運和空運,以新鮮度而言,空運的運送時間短,肯定比船運的櫻桃新鮮,但甜度還是得靠試吃才能確認。若是船運的櫻桃,因為運送時間較長,熟度較高,甜度自然也會高一些。建議購買整箱櫻桃的時候,可以要求賣場打開箱子的上蓋,目視檢查以確認大小、色澤與熟度。鮮奶飲料等,中午前就進貨接著介紹日配課。就字面上的意義,日配就是每日進貨配送的商品。例如:雞蛋、保鮮期較短的鮮奶、優酪乳、豆漿、麵條與冷藏飲料,以及饅頭、豆腐、蒟蒻等。許多冷凍食品如蛋餅、冰品、火鍋料等,也屬日配課。鮮奶與飲料的進貨時間通常是中午以前,稍微留意觀察便可得知,日配課送貨的廠商多以品牌區分,送貨司機還會兼做陳列的工作。多數的廠商會協助整理商品排面,將保存期限較久的商品放在比較裡面的位置,最外面陳列的則是離保存期限較近的。有些業務為了將保存期限近的商品銷售出去,會向公司申請飲料加碼送(例如用膠帶貼一罐新鮮屋包裝的豆漿一起賣)以增加購買意願。除了保存期限外,大家在購買鮮乳時,還可多注意一下賣場的陳列方式。有些廠商貨進得較多,全部放在陳列冷藏櫃架上,但貨放得太多容易擋住冷藏櫃的出風口,這樣會影響到冷藏溫度,鮮奶也容易因為溫度不穩定而變質。每一個冷藏櫃都應該有一張溫度控管表,管理的員工每天必須定時填寫冷藏櫃的溫度,以預防冷藏溫度異常導致商品變質。溫度管理是日配課商品保持新鮮的關鍵。冷藏商品從製造、貯藏、運送、分銷到零售,必須全程維持在攝氏0~7度,收貨卸貨時,商品的表面溫度也必須低於攝氏7度以下;而冷凍食品的溫度,則必須全程都在攝氏零下18度。消費者想要買到新鮮的食品,可從每一個冷凍櫃與冷藏櫃的溫度控管表得知,賣場是否有把溫度管理當成重要的事在看待。為什麼哈根達斯要設獨立冰箱?舉個例子,進量販店工作前,我曾經在臺北市中心的某家麵包店當過店長。當時知名進口冰淇淋品牌哈根達斯(Haagen Dazs)的業務來找我談進貨,想擴展業務範圍。業務說公司會提供專門冰箱並補貼電費,當下我只覺得這樣的廠商還真特別,深入了解才知道,他們堅持要讓自家商品維持在攝氏零下18度以確保品質。換句話說,這是一個對溫度管理很有堅持的品牌,相當令我佩服。多年過去,現在量販店裡的哈根達斯冰淇淋,仍舊是另外放在他們提供的獨立冷凍冰箱。我想,這就是此品牌能在全世界保持一定品質的關鍵因素。書籍介紹書名:量販解密:愛買、大潤發、家樂福,20年資歷專業達人,完全破解量販店讓人狂掃貨的暢銷祕密作者:何默真出版社:方言文化出版日期:2020/10/07作者簡介/何默真國立臺灣師範大學EMBA企業管理碩士。1997年進入量販界,職涯歷經全臺三大量販店:愛買3年半、大潤發10年半、家樂福7年,資歷超過20年。從基層生鮮管理起步,經歷雜貨、客服等單位;2003年從賣場進入總公司工作,負責全臺行銷與對外公關、外商公司管理核心職務,並出任全國公關經理。堪稱全臺灣能見度最高、資歷最雄厚、處理過最多食安危機的零售業公關。臉書粉專:何默真 粉絲團延伸閱讀: 吃得下盡量吃!台大醫師告訴你:為何想長壽,老人胖一點比較好
-
2020-11-07 新聞.生命智慧
台灣人器捐,竟是亞洲最高!腦死捐贈、心死捐贈、大體捐贈...差在哪?關於「器官捐贈」你該知道的實用指南
編按:如果走到人生終點,你有沒有想過,在離開人世後,能夠以不一樣的形式幫助其他的生命呢?你有想過「器官捐贈」嗎?台灣器捐人數2019年創下捐贈新高紀錄375人,由本人或家屬「主動」提出器捐的比率從過去64%,提升至71%,捐贈者生前有填具捐贈意願的比率從9%提升到24%,累計器官捐贈者5000多人,捐出的器官嘉惠成千上萬個家庭,讓台灣器捐率在亞洲名列前茅。關於器捐,你該知道的實用手冊,就由《好活與安老》作者蔡宏斌醫師告訴大家。「器官捐贈」是指一個個體把自身可用的器官,經由手術移植到另一個器官衰竭的病人身上,使他們能夠因得到這個器官而延續生命,並改善生活品質;一般還可細分為「活體器官捐贈」與「屍體器官捐贈」兩類。所謂的「屍體器官捐贈」,顧名思義,是指當一個人不幸腦死時,把自己身上良好的器官或組織,無償捐贈給器官衰竭急需移植的患者;而「活體器官捐贈」則是指一個健康的成年人,願意在不影響自身的健康及生理功能的原則下,捐出自己的一部分器官或組織,提供親屬或配偶做為器官移植。若是罹患實體癌症(solid tumors)的癌症病人,可以允許以屍體器官捐贈的方式,捐出眼角膜或皮膚組織。但若是罹患血液性癌症,如白血病(leukemia)、淋巴癌(lymphoma)及多發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則不可以做器官捐贈。癌症病人如果經過完整治療五年以上,確認沒有復發或癌症轉移,則可以成為器官受贈者,因為在移植後給予免疫抑制藥物時,可能會誘發癌症復發或轉移,也因此沒有完治的癌症病人,原則上不會列入移植等候名單之中。你有沒有想過,在離開人世後,能夠以不一樣的形式幫助其他的生命呢?若有意願往生後捐贈器官,可先洽詢社團法人器官捐贈移植登錄中心,或在各大推廣醫院索取器官捐贈同意書,簽署註記在健保卡中。當然,如果改變主意,也依然可以至原單位撤銷。如果你在許久之前就已申請過「器官捐贈同意卡」,請隨身攜帶,或是重新申請註記在健保卡中,以防萬一發生時,親友能理解你的心願。依照 《人體器官移植條例》 規定,病人若有意願且於健保卡註記願意器官捐贈,即具有法律效力;若未曾以書面表示,則由最近親屬以書面同意行使,且最近親屬之書面同意不得與死者生前明示之意思相反。當最近親屬意思表示不一致時,依法條規定,決定順序為:配偶、直系血親卑親屬、父母、兄弟姐妹、祖父母、曾祖父母或三親等旁系血親、一親等直系姻親。但在台灣民情上,家族中最有決定性地位的人,往往並非法律上的第一順位,所以,若有遺愛人間的想法,除了及早完成簽署與註記,也別忘記和家人說明與溝通。台灣等待器官捐贈一直是在公平、公正的平台進行登錄及分配,依疾病嚴重程度、組織符合抗原配對、地區等因素進行排序,以正在等候器官且符合醫學考量為前提。值得一提的是,在日劇 《死之臟器》 中,有把早期腎臟癌症病人的腎臟切除後,摘掉腫瘤後加以縫合,再移植入等待捐腎病人的體內的情節,稱之為「病腎移植手術」,但是這樣的狀況在台灣不會發生!日本透析人口約三十萬人,在2015年已經由厚生勞動省核定「有限度臨床試驗病腎移植手術」,又稱為「修復腎移植」,通常捐贈的腎臟是有癌症切除後修補過的腎臟,不是健康的腎臟。在台灣如果做病腎移植手術,可能受贈者的本人或家屬會對醫院及醫師提出訴訟,台日的國情還是不同!在台灣,不管是屍腎或是活體腎移植,都要健康的腎,等待期大約10年。腦死捐贈及心死捐贈醫學史上最早的器官移植,是來自心臟停止死亡後器官捐贈的病人。但自從1968年,美國哈佛大學醫學院發展出腦死判定的程序之後,由於腦死後器官捐的效果更好、一次可以移植的器官更多,幾年內就取代了傳統心臟停止死亡後器官捐贈之作法。由於人口老化,醫療科技發達,各先進國家越來越多因心臟、肝臟、腎臟衰竭而死亡的病人,許多人因為等不到器官,而提早面臨生命終點。但藉由抗凝血劑、器官保存液、體內或體外器官氧合等技術的進步,心臟停止死亡後器捐的器官品質,已經越來越接近腦死後器捐的品質。許多歐美先進國家也發現,更完整的建立心臟停止死亡後器官捐贈的流程與倫理規範,可改善器官供需嚴重失衡的現象,救更多的末期病人。台灣衛生福利部則是於2017年12月26日發布「心臟停止死亡後器官捐贈作業參考指引」,將「腦死捐贈」及「心死捐贈」並列為遺體器官捐贈來源。心死器捐適用於符合《安寧條例》中的末期病人,同意撤除維生醫療且願意器捐者,在心跳停止5分鐘後可施行心死器捐。撤除維生醫療之病人,於其心跳自然停止(即是體循環停止)後,應有5分鐘的等候觀察期,在這5分鐘裡,醫療團隊不得執行任何醫療行為,待確認未再出現收縮性血壓或心搏性心率,由主治醫師宣布死亡後,才可以進行器官摘取及移植作業。器捐也可指定給家人考量到國內等待器捐者眾,財團法人器官捐贈移植登錄中心更推動了幾項修法,使得器官捐贈「利人利己」的概念更加具體化,讓器官捐贈者死後留給家人的不一定是財產,而是健康的庇蔭。1.指定捐贈:根據 《人體器官移植分配及管理辦法》第9條規定,不論是心死器捐還是腦死器捐,若是屍體器官捐贈者在捐贈當時有家人正在等候器官,可以指定捐贈給五親等以內之血親、姻親或配偶,但限於當時當次的捐贈,之後若有其他親人等待器官移植,則沒有此項優惠。舉例來說,若哥哥車禍死亡捐出多個器官,家屬可決定將一顆腎臟捐給洗腎的弟弟。2.排序提前:根據衛福部公告,在《人體器官移植分配及管理辦法》,待移植之配偶或三親等內之血親曾為死後器官捐贈者,將來如需要等候器官分配時,將有優先權。此外,配偶須符合規定: 「應與待移植者生有子女或結婚二年以上,但結婚滿一年後經醫師診斷罹患移植適應症者,不在此限。」該公告資料便舉例說明,「以心臟及腎臟為例,於器官捐贈移植登錄系統中,找一位之前在捐贈者出現時排序分別為24名及201名的待移植者試算,加入了『配偶或三親等血親曾為死後器官捐贈者』後,排序分別變為第6名及第2名。」顯見此一新制影響至大。大體捐贈奉獻醫療所謂「大體捐贈」,是指若因為年齡限制或其他原因,導致無法捐贈器官,但仍希望可以為人類的醫療進展貢獻部分心力,可以在亡故後選擇教學遺體捐贈,做「大體老師」,或稱為「無語良師」。通常大體捐贈是自然死亡或是病故後才捐贈,這與腦死判定後做的器官捐贈不同,所以同時簽署器官和大體捐贈同意書是不衝突。大體捐贈的限制條件有以下五點:1.必須是16歲以上自然死亡或病故者。2.曾經做過器官摘除或動過手術者,不適合捐贈。3.患有法定傳染病(如愛滋病、肺結核鈣化等)者不可以捐贈。4.超過或低於標準體重50%者不適合捐贈。5.有以下情況也不可捐贈:自戕、溺斃及嚴重水腫、車禍、手術中往生、嚴重創傷、褥瘡、四肢變形或萎縮、癌症末期腹水及冰存過久致大體明顯破壞者(各醫學院校規定會有些微差異)。在大體捐贈的流程上,可以自己在生前填寫捐贈意願書,或是離世後由家屬代簽捐贈同意書,然後在病危時通知醫學院的捐贈中心,由他們來聯絡醫師進行評估。目前北區七所醫學院遺體捐贈聯合中心(包括台大醫學院、陽明大學、國防醫學院、台北醫學大學、長庚大學醫學院、輔仁大學醫學院、馬偕醫學院)的大致流程如下,其他醫學院的作法可能會有細微差異,僅供參考可另洽詢。1.進行防腐措施,並致送家屬感謝函。2.防腐處理至少一年以上,才會正式進行教學啟用。3.啟用前會舉行追思儀式,並會向學生簡介捐贈大體者生平事蹟。4.大體從防腐措施到教學結束、火化、安奉骨灰約需兩年以上時間,家屬若欲領回骨灰,請事先告知。5.各醫學院每年清明節前會舉辦慰靈公祭並邀請家屬參加。書籍介紹好活與安老:從病人自主權到安寧緩和,「全人善終」完全指南作者:蔡宏斌 出版社:發光體出版日期:2020/02/26作者簡介 蔡宏斌臺北醫學大學醫學系學士、台大環境與職業健康科學研究所碩士、台大健康政策與管理研究所博士,現職台大醫院整合醫學科主治醫師。台灣醫院整合醫學會理事、台灣腎友生活品質促進協會理事、台灣酒駕防制社會關懷協會發起人、荒野保護協會永久會員。長期關注醫護過勞與健康不平等議題,用心守護重症病人的健康, 陪伴家屬走出生命的幽谷。曾出版《好命到終老》系列書籍,主編《生命末期腎臟病人安寧緩和醫療評估指引》,經營《用心守護》臉書專頁,於2017年榮獲公共健康數位傳播獎。用心守護-蔡宏斌臉書粉絲團(粉絲人數14萬)吃得下盡量吃!台大醫師告訴你:為何想長壽,老人胖一點比較好
-
2020-11-07 新聞.長期照護
胸腔病院拚轉型 南科旁興建2千多坪新型長照中心
衛福部胸腔病院爭取經費台南市在新市區番仔寮地段,承租台糖土地,興建類似渡假中心、「不像長照機構的」住宿型長照機構,名為「清風山莊」,基地面積約2200坪,規畫遼闊的庭園及綠化活動空間,強調「平價收費」就近服務失智、失能與重症的患者,尤其鄰近南科又兼辦日托業務,對有需求的南科上班族大有助益。「清風山莊」選定位在新市區番仔寮段的台糖土地,目前地目屬於特定專業區,包含水利用地與農牧用地,將變更成為特定目的事業用地,基地面積7400多平方公尺,緊鄰南144線道路。建築預計樓高4層,涵蓋日間照護中心、失智、失能及重症病房共81間病房,病床規模200床,總樓地板面積6千多平方公尺,總經費2億3千多萬元,胸腔病院已經邀集相關單位及專家對該規畫案討論定案,正委託設計師繪圖,後續將辦理用地承租及地目變更等相關作業,若一切順利,後年4月就可動工興建。胸腔病院是胸腔專科醫院,近年擴大服務範圍增設心臟內科等科別,但是投入長照是完全不同的領域。院長黃紹宗表示,會全力爭取衛福部補助興建,是因為看到許多現有的長照機構或因空間不足、或因營業考量,入住者活動受限,感覺像是被拘禁,將心比心,也不希望自己年老以後會在這樣子的長照機構,才全力爭取,也有助促成醫院逐步轉型為綜合型醫院。院方指出,「清風山莊」預計後年4月動工,2年後一完工,希望到時提升新市區及鄰近六大行政區的整體長照住宿式機構品質及服務能量。胸腔病院也希望藉由新市區住宿式長照機構的經營,讓胸腔專科病院的服務,轉型成綜合醫院,並結合慢性、社區長照醫療及老人醫療,讓胸腔病院的服務功能更全面與周全。
-
2020-11-06 養生.抗老養生
「立冬」冬季開始 早睡晚起儲陽氣、忌食生冷清淡吃
明天(7日)「立冬」,立冬代表冬季開始,萬物蟄伏以收養、收藏體中能量,中醫師提醒,人體順應此勢,涵養內藏的陽氣,如此來年春季身體才會生機蓬發。所謂「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秋冬季節,人體因應外界寒冷而將陽氣潛藏體內,此時保養重點,應該放在儲存陽氣,不過度消耗。對於陽氣儲存,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台北分院中醫科主治醫師白蕙菁建議,冬天應該順應日光早睡,等到日出後才起床,才能收歛陽氣,固護陰氣;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中醫院區主治醫師黃裕昌說明,太早起床,很容易因為本身陽氣不足,加上氣溫過低,造成陽氣外洩,無法對抗寒氣而著涼。不過她說,這不表示冬季只能待在室內,不可外出,適當的運動有助於血液循環,程度以微汗為限,才不會因為大汗淋漓,毛孔大張,導致寒氣入侵。由於陽氣是身體動能,陰氣則是體內有形的形質,如汗液等,因此過度運動也會耗陽傷陰。建議老人家不要太早起床,勉強在清晨氣溫最低的時候出外運動,可以在一天中最溫暖的時候,出外活動一下筋骨,或者在室內打打太極拳,做做導引氣功。人在室內時,最好不要緊閉門窗,適當的開窗,讓新鮮空氣進入,可訓練人體調適功能,也不致因汙濁的空氣損害抵抗力。白蕙菁還說,冬季體表因氣候而乾冷少汗,體內臟腑氣血循環旺盛,消化機能比春、夏、秋季更活躍,食量增大、消化好,所以一般人在冬季體重容易直線上升。立冬之後怎麼吃:其實冬季飲食應以清淡為主,現代人多半營養過剩,進補不可大魚大肉,太過油膩、口味太重,反而有礙心血管健康。冬季飲食以不食生冷為原則,以免身體必須消耗體內熱量來溫熱食物。進補應視體質而定,像燒酒雞、麻油雞和薑母鴨等偏溫熱的食補,較適合手足冰冷、常流清鼻涕、易拉肚子,小便量多、晚上常跑廁所,有陽萎、早洩現象等陽氣不足、體質偏寒的人食用,但一週不可超過一次,以免使體質改偏燥熱,造成口乾、便秘。本身容易口乾、舌燥、口破、便秘,易生痘痘、紅疹和乾癢,體質偏熱的人,既不可吃生冷食物,也不宜吃燥熱食物的人,則可選用枸杞子、紅棗、核桃肉、黑芝麻、木耳等食材來補養身體。黃裕昌以中醫歸經理論說明,冬氣通於腎,常吃天然氣味重或顏色深的食材,如羊肉、熟地、小茴香、香菇和木耳等,食物的能量會往人體下交部位,也就是腎的位置走,與筋絡產生共振,從而產生能量、增益陽氣。白蕙菁也說,冬季氣候乾燥,多吃梨子、葡萄、蘿蔔、柿子、香蕉等清潤性質的蔬果,或者蜂蜜、海參、木耳、蹄筋等含黏液質的食品,可提高血液中膠質含量,有助增加細胞內的水分。【報導/記者洪家愉;諮詢/中醫師白蕙菁;出處/2008-11-07聯合報】(編註:文中受訪者職稱或有變更,敬請包涵)
-
2020-11-06 新聞.杏林.診間
醫奉30/屏東牙醫公會熱血醫療團 穿梭山林20多年為原住民、植物人護牙
屏東縣幅員遼闊,33個鄉鎮市包括離島琉球鄉,資源缺乏。許多鄉鎮沒有牙醫師,偏鄉居民有的「忍痛」放棄就醫。還好有一群熱血、肩負社會使命的牙醫師,22年前成立山地偏遠巡迴醫療團,14年前成立身障醫療團,這群牙醫師的身影,上山下海,背著看診器械、診療椅,穿梭在山林水澗之間,交織成最美麗的風景。屏東縣牙醫師公會理事長江紘宇說:「這是我們的天命,有使命要完成!」屏東縣牙醫師公會有220名會員,民國87年至今投入山地偏遠巡迴醫療與身障醫療服務團共有69人,平均每個月有近50名牙醫師到巡迴定點看診。除了周日 每天有牙醫巡診20多年來,近一萬個日子,百萬公里串連,這群牙醫師的身影來來回回。山地偏遠巡迴醫療,走入屏東縣國中小學68所學校、六個衛生所、成立四個醫療站;身障醫療團到縣內八家機構。江紘宇說,每周牙醫師開車的路程,可以繞行台灣四周半,除了周日,每天都有牙醫師在路上巡迴看診。江紘宇是第一批上山的熱血牙醫師之一。他說,原鄉看診方式克難,戶外、走廊就地看診,沒有診療椅,常將學校課桌椅合併,或現場組裝仰臥起坐運動器材充當診療椅,檯燈就是光源。醫療團隊從三地門鄉開始逐漸拓點,霧台鄉、瑪家鄉、滿州鄉,偏鄉民眾不再舟車勞頓。夫妻檔到校 幫童護牙齒恆春鎮第一家牙醫診所由李瓊英、魏丕勇夫妻檔開業,至今30年,負責牡丹鄉、滿州鄉巡迴據點。李瓊英說,偏鄉大多是隔代教養,長輩沒有交通工具,大眾運輸少,出來一趟不方便,交通費是很大負擔,於是「我們主動走進去」。常須自備行動診療椅,帶著笨重行動式牙科器械前往看診,光是馬達就重達10幾公斤。李瓊英與丈夫分工,一周有三到四天巡迴醫療,從恆春出發到牡丹國小,早已習以為常,風雨無阻。排灣族牙醫 用母語溝通徐志宏牙醫師是排灣族人,回到家鄉來義鄉開業13年,也加入偏鄉醫療巡迴團,負責泰武鄉、來義鄉與春日鄉。回到原鄉,是他身為原住民的使命,遇到部落長者,他也耐心用母語跟長輩說明,增加親近性。公會為了讓愛延續擴大,在90年以義診方式,為腦性麻痺、智能障礙與多重障礙者提供口腔檢查,95年成立身障醫療團,在伯大尼之家、勝利之家、屏安醫院、國立屏東特殊教育學校、南區老人之家、迦南身心障礙養護院、椰子園老人養護之家、創世基金會屏東分院設置巡迴點,彌補身心障礙者就醫資源的缺乏。牙醫父子檔 幫植物人清牙麟洛牙醫診所的牙醫師「大邱」邱廷上帶著大兒子「小邱」邱筠太,父子倆加入偏鄉巡迴、身心障礙醫療,固定在創世基金會屏東分院,每個月兩次幫植物人清潔口腔。邱廷上指出,植物人的牙齒整理乾淨後,照護員比較好照顧。設社區醫療站 「春天」來了98年莫拉克颱風重創南台灣,公會投入災區短中長期的重建工作,災後成立佳冬醫療站,解決災民牙痛之苦。後來陸續在崁頂鄉、鹽埔鄉設立社區醫療站,今年二月在春日鄉掛牌成立「春天牙科醫療站」,對春日鄉民來說是「春天來了」。屏東縣牙醫師公會常務監事莊世豪說,未來會繼續在無牙醫鄉推動現代化設備醫療站,希望不再有人因為就醫困難而放棄照護牙齒。第30屆醫療奉獻獎團體獎屏東縣牙醫師公會山地偏遠巡迴醫療及身心障礙醫療服務團成立:民國40年1月屏東縣牙醫師公會成立;87年成立山地偏遠巡迴醫療團;95年成立身障醫療團。 服務事項:山地醫療服務團號召熱血牙醫師下鄉,深入無牙醫的偏遠山區看診;推展身障者口腔衛生計畫,在全縣8個身障巡迴醫療點服務;提供身障居家到宅醫療服務;推動兒童口腔衛生;挹注偏鄉醫療資源,全縣設置四個醫療站。得獎紀錄:94年5月牙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特殊貢獻獎-山地巡迴醫療團隊獎;95年5月牙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特殊貢獻獎-銅質獎章;102年12月佳冬醫療站-全民健康保險牙醫門診總額醫療資源不足地區改善方案醫療站評比優等。
-
2020-11-06 科別.腦部.神經
長輩暫時性精神失常,是「瘋了」嗎?精神科醫師說:NO!可能是這疾病導致
她經由其他醫院轉診到我們這裡,生命徵象如心跳、呼吸、體溫、血壓都正常,一些基本的抽血指數包括血液、肝功能、腎功能、血中離子等,以洗腎病人而言,大致在可接受範圍內。因為被家人認定是精神失常了,所以好說歹說地勸服她來我們精神科急性病房住院。很多老人家,他們的情緒變化與生命週期邁入尾聲的心理反應有關。除了需要因應家庭結構的改變之外,因年邁而衍生出的許多生理疾病,對他們而言,才是真正令人身心俱疲的折磨:自己已經很痛苦了,還得承擔拖累家人的罪惡感。針對這類心理社會的壓力,其實很需要家屬對這些老人心理上與照護上的支持,以及整合相關的社會資源。然而,在另一層面,情緒變化可能是精神疾病所致,憂鬱症、失智症、或是因服用過多藥物等,都會引起精神方面的異常。而這些疾病,不全然是慢性化與不可醫治的,有些是找到原因就可以復原的。 結果這位婆婆在住院期間,居然白天晚上分不清楚,對談顯得牛頭不對馬嘴。經臨床研判,應為「譫妄症」簡單說就是一種「急性腦衰竭」,暫時性地呈現注意力渙散、定向感失常,有時合併干擾行為的一種症候群,這種症狀常常被家人認為是「瘋了」、「痴呆了」而送往精神科治療;或是因其他內外科病痛住院的病人,原本好端端的神智清楚,但住院一陣子,反而變得激躁易怒,造成病房醫護人員照護上的困難而照會精神科醫師。「譫妄症」其實只要把造成腦部暫時性混亂的原因找到,再就症狀面以及病因面雙管齊下就可以醫治的。 我們經過檢查發現,其實這位婆婆得了泌尿道感染。這是「譫妄症」非常常見的原因之一,因為局部感染會透過全身性的菌血症,而引起腦部功能的異常。或許因為老人免疫力不足,觀察不到泌尿道感染時常見的發燒、排尿灼熱感以及白血球增加的現象,但透過尿液檢查就找到了病因。我們給予適當的抗生素治療之後,她在一週內就情緒平穩的出院了。對於老人暫時性的神智失常,並不表示就是「瘋了」,應就生理、心理、社會等各層面進行完整評估,並依其優先順序循序處理,才能對症下藥。 作者/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精神科主任 鐘國軒 整輯/黃慧玫 圖片設計/Kato
-
2020-11-06 該看哪科.中醫精髓
中醫師:秋冬最宜刮痧 但這些情況不能亂刮
秋冬是心血管好發季節,安南醫院中醫師唐偉誠表示,適合刮痧疏通活絡氣血。但刮痧不是亂刮一通,還是有一些撇步需要遵守,才能達到最好的效果。唐偉誠表示,「刮痧」是坊間常見保健方式,意指「利用手指或光滑的硬器具如刮痧板、刮痧棒、瓷湯匙及牛角等,在皮膚表面特定部位反覆進行刮、擠、揪、捏等物理刺激,造成皮膚局部表面發紅或出現紫紅色瘀血點、瘀血斑或點狀出血現象,藉由刺激體表經絡和經絡傳導作用,暢通阻塞氣血讓不適症狀減輕或消失,達到平衡陰陽、扶正祛邪、活血化瘀、退熱開竅功效。刮痧前需先對病人進行評估,若病人出現過於飢餓或飽脹感、疲勞或緊張或酒醉等情況,應暫時不宜進行刮痧。唐偉誠說,刮痧時必須用力均勻、節奏規律,避免用力過猛或不均,並要隨時觀察病人反應。每部位刮痧以不超過10分鐘為宜,或是以局部發紅或稍微出痧為度,不應強求出痧以避免損傷皮膚。此外,刮痧時必須特別注意力道大小與各不同病人族群治療的時間長短,舉如小孩子、久病體虛、體弱老人、嚴重心臟及腦血管疾病患者,避免因過度刺激而造成症狀加劇或誘發其他併發症發生。刮痧後病人可平臥休息片刻並注意保暖,休息環境須保持空氣流通,避免沖涼、直接迎風或立即勞動。休息期間飲用適量溫開水以促進體內新陳代謝。刮痧後1到2天內若出現刮痧部位疼痛屬正常反應。下次可再度刮痧時間應在前次刮痧之痧點(紫紅斑點或斑塊)消失後,或是在前次刮痧間隔3到5天後方可再次進行,建議可根據病情需要求診中醫師來配合中藥或針灸治療。唐偉誠說,特別提醒的是在人體孔洞或脆弱部位禁止刮痧,比如:眼睛、鼻孔、口唇、舌體、耳道口、乳頭、肚臍等處。若老年人或長期使用類固醇等因素導致皮膚較薄,或是罹患傳染性皮膚病、皮膚出現癤腫或有潰瘍、瘡瘍、燙傷傷口,此類皮膚患處須禁止刮痧。如皮膚平常容易出現瘀青或出血後不易止血,或已確診罹患糖尿病與血液疾病如嚴重貧血、白血病、血小板低下,或是有出現全身浮腫、不明原因出現腫塊、急性扭傷或骨折等患處,以及婦女經期或妊娠時的腹部與腰骶部皆亦禁止刮痧。如有出現急性胸腹部症狀、急性高燒不退或懷疑罹患各種急慢性傳染病時,建議儘速就醫治療為上。唐偉誠強調,坊間流行的刮痧療法雖簡便易行,確能舒緩身體不適,但必須注意上述刮痧前、中、後觀察重點,方能有效自我保健又不致延誤就醫時機,進而永保安康。
-
2020-11-04 新聞.杏林.診間
醫奉30/病患看到他,心臟病好一半…林永哲86歲退而不休 支援離島19年
民國67年元月28日,學成歸國的高雄醫學院外科學教授林永哲,成功完成中南部首例肺動脈狹窄手術,開啟南台灣開心手術首例。投身醫界逾半世紀,迄今86歲仍退而不休,他追隨高醫創辦人杜聰明「終結無醫村」、「關懷社會弱勢」的精神,每月飛澎湖離島支援醫療長達19年不間斷,他說:「只要還能動,就會一直堅持下去。」素有「南台灣開心之父」稱譽的林永哲是台南麻豆人,畢業於高雄醫學院,日本九州大學醫學博士,也在美國做過短期研究。行醫以來專攻心臟外科,當過高雄醫學大學副校長、教授、名譽教授等職,是首位擔任母校附設醫院院長的高醫校友。孝順走上行醫路 完成五千例開心手術林永哲自台南一中畢業後,原考取台大醫學院藥學系,但從醫的父親林火因希望他繼承衣缽,直接幫他報考恩師杜聰明博士剛創設的高雄醫學院,孝順的他遵從父命到高雄應考,錄取第一屆醫學系。憶及這段過往,他笑說,父親當年帶他從台南搭火車到高雄,再轉搭三輪車一路顛簸到高醫校區,沿途就經過三民區的「孝順街」,他當下覺得自己順從父親的意志讀高醫,像天注定的「孝順之旅」,而父親果斷的安排,也深刻影響他日後的人生。林永哲是高醫第一批外派台大等醫院的實習生,畢業後應聘為高醫外科住院醫師,隨外科開山祖師郭宗波教授參與心臟外科基礎研究,三年後再赴日本、美國進修。海外學成歸國,眼界開闊,他一回任高醫當外科學教授,便籌備開心手術,同時提振心包膜、開放性動脈導管、下行主動脈瘤、腹主動脈瘤、節律器裝置等心臟外科技術,67年偕團隊完成南台灣首例開心手術,成為台灣第五家具備開心技術能力的醫院,評等躍前一大步。30多年來,他的團隊含心臟移植共完成超過五千例開心手術、三萬例以上心臟血管手術,奠立高醫心臟外科地位。澎湖病患見到他 「心臟病就好一半」「我自認是高醫創辦人杜聰明及陳啟川的好學生。」林永哲說,他追隨杜聰明院長關懷社會弱勢的精神,自高醫屆退後,參與阮綜合醫院及高醫的IDS計畫,到台東、澎湖署立醫院協助偏鄉醫療,每月定期飛往澎湖縣七美、將軍、望安、吉貝、鳥嶼等離島看診,讓居民不必再渡海求醫,19年來不間斷。長期送愛的義行,獲澎湖縣長賴峰偉頒發「澎湖縣榮譽縣民獎」。他說,杜院長當年常以發揮「切膚之愛」的蘭大衛醫師,及深入非洲行醫的史懷哲等先輩為醫療典範,傳承後學,並致力培育山地醫療人才,關懷社會底層醫療需求。「杜聰明的精神,就是醫療奉獻的精神,也是我一生奉守的圭臬。」因此退休後,他用自己擅長「開心」的雙手及40多年的臨床經驗,希望為偏鄉居民解除病痛。他說,澎湖老人多,很多老輩飽受心血管宿疾所苦,卻因醫療資源不足而延誤就醫,有老人家看到他無懼風浪渡船來看診,用聽筒傾聽心音也和他們談心,常說「看到你,心臟病就好一半。」19年來回澎湖 交通危險置之度外在高雄與澎湖間的天空飛了19年,雖是退休人生的日常,也不免冒險犯難。去年6月13日晚間,林永哲自澎湖搭機返回高雄時,即因機具故障,一夜驚魂。當時飛機改飛台中降落不成,又飛台北嘗試,平安落地時已深夜11點,再搭遊覽車回高雄,抵達家門已是凌晨四點,後來朋友還笑他一張半票飛全台灣。除冒險在空中飛,到澎湖鳥嶼等離島巡迴醫療僅能搭交通船,天候欠佳時浪比船高,行李東倒西歪,若非心臟夠強,恐怕難以適應這種搏命生涯。朋友看他長年往台東、澎湖跑,問他有無泡溫泉、吃海產,以為他去度假享受,他總是笑笑「有喔!」點滴在心頭。不管到台東或澎湖,他除了看診、替民眾衛教外,也協助當地醫護人員精進,馬公一名康姓醫師經他轉介高醫進修白內障手術,讓許多澎湖民眾受惠。受過嚴謹的醫學淬煉,林永哲醫術佳,行政及教學經歷也豐富,蓄養一生的能量,在退休後挹注到偏鄉離島。他傳承經驗,也提供醫療機構許多政策建議,帶動提升。他說,自己原本是心臟專科,但大家什麼疑難雜症都找他諮詢,幾乎成了「全科通」。澎湖三個病例 讓他覺得責無旁貸為什麼到澎湖看診,持續20年不放棄?他舉出三例表白心境。他說,民國55年赴日留學的前兩個月,到澎湖替友人代診,當時有名病人腹痛難耐,他研判是腹膜炎,正興奮將有機會替病人開刀,一展身手,術前卻查不出病患腸胃哪裡破孔。後來詳問追蹤,發現病患收花生時可能被蟲咬傷,他徹夜查考毒物學,懷疑是被黑寡婦蜘蛛咬到,據醫學指引施藥,12小時後病人即恢復元氣。之後澎湖另一家醫院也出現雷同個案,即根據他的經驗治癒。林永哲說,這類個案當時教科書根本沒教過,若沒能追根究柢而誤診動刀,可能他「也不必出國留學啦。」民國79年間,澎湖一名病患跨海到高醫就診,他一看診斷書就建議開刀,對方沒放心上,之後再來求治,心臟已肥大到血流不通,經他手術後,多活上30年。林永哲說,此例也曝露澎湖當年的診斷水準不足,病患心臟已鈣化,診斷書卻寫錯,他要求修改,寫來還是錯,極易誤人生命。這名病患的妻子是民代,見丈夫治癒,在澎湖為他四處宣傳。91年他再到澎湖看診,瞥見另個診間一張少女病患的X光,直覺是罹患先天性心臟病,不救不行,當下建議她父母趕快帶到醫學院檢查,果真查出孩子心臟有破洞,動手術治療。少女父親感激地說,女兒自幼體弱多病,連爬樓梯都沒力氣,因此讓她住一樓,結果心臟開完刀,一溜煙就跑到三樓,驚嘆「怎麼差那麼多。」這三起病例,燃起林永哲的悲憫之心,也加深他投身澎湖離島醫療的使命感。他說,早年澎湖醫療人力不夠,醫療技術也不足,他治癒的這三起病例,獲澎湖鄉親很大的肯定,更覺得責無旁貸。教學傳承經驗 能動一天就做一天在高醫醫療體系,首屆畢業的林永哲是「大師兄」,自認更應克盡全力,以身作則。事實上,這十多年來,林永哲妻子的健康每況愈下,近五年已經臥床,他一方面照顧病妻,仍未放棄對於澎湖的醫療使命。有時候到離島看診,回程飛機沒飛,他擔心妻子乏人照顧,冒險改搭交通船破浪前行,趕著回來,「我知道天有不測風雲,但就是放不下澎湖鄉親。」十多年來,林永哲接連參與阮綜合醫院及高醫在澎湖推動的IDS(全民健康保險澎湖縣離島地區醫療給付效益提升)計畫,也全力推動與湖醫院建教合作。高齡86歲的他,至今每周二仍在高醫母校教學,向醫學實習生及PGY第一、二年學生傳承經驗,周六在高醫看門診,雙周的周四則前往澎湖,他豪氣地說,只要還能動,就會繼續做。行醫以來對南台灣重症醫療貢獻良多的他,不僅引領中南部開心手術前進,更整合雲林以南17家醫院,定期研討交流。面對開心手術的複雜度和高風險,他願意承擔並設法超越,「開心」人生豐富又精采。第30屆醫療奉獻獎 特別報導個人獎之7 姓名 林永哲年齡 86歲出生地 台南麻豆現職 高雄醫學院醫學系 日本九州大學醫學博士 心臟外科研究員 美國南加州大學心臟外科研究員 學歷 高雄醫學院醫學系 日本九州大學醫學博士 心臟外科研究員 美國南加州大學心臟外科研究員經歷 高雄醫學院附設中和紀念醫院第六屆院長 高雄醫學院副校長 高雄醫學院附設中和紀念醫院心臟外科主任 高醫外科教授暨中和紀念醫院心臟外科主治醫師主要事蹟 民國67年1月28日首創台灣中南部開心手術 南區心臟外科暨體外循環研討會創始人 高醫領導者類第十一屆傑出校友 台灣醫療典範獎103年得主☞ 點我進入《第30屆醫療奉獻獎 永晝的奉獻》專題
-
2020-11-04 新聞.生命智慧
生命的最後一哩路 居家安寧緩和醫療,邁向在家善終的期盼!
隨著高齡化社會的來臨,末期照護成為大家重要課題。當積極治療對於末期病患已經無效時,安寧照護就成為大家考慮的選項。安寧病房、安寧共照、安寧居家,區別在哪裡?由一群受過專業訓練的安寧團隊,提供病患全方位的照護,除了緩解病患生理上的病痛外,也會滿足其身心靈的感受,讓他們在人生的最後一個階段,可以擁有最佳的生活品質,同時走得有尊嚴。台灣的安寧照護分成三個部分,第一個是住院,即安寧病房;第二個是安寧共照,所謂的「共照」就是共同照護的簡稱,亦即我們跟原團隊的醫師一同會診,共同照護病患。例如,病患一開始在腸胃科接受治療,當病情診斷末期後,就會診了腫瘤科或安寧療護,與原團隊醫師一起會診,並開立口服藥物積極改善病患臨床症狀。這部分還是在醫院的範疇。大家可能比較不瞭解「安寧共照」,因為病人的癌症診斷不一定都是在腫瘤科,有可能是在病人原有的科別,例如神經內分泌腫瘤分布在全身各器官,如腸胃道、肺部及各個地方,因此有可能是在內分泌科、腸胃科、胸腔科、一般外科、大腸直腸外科,或是腫瘤科等,接受治療,當病情惡化到末期時,才結合安寧照護團隊。離開醫院住院的體系,就是第三種「安寧居家」。居家訪視,就是幫病人及家屬做評估,告訴他們有哪些要注意的狀況,重點都不離所謂的「全人照護」,除了基礎的照護之外,其他都是看病人需求,引進相關資源到家中。臺北市立聯合醫院黃勝堅總院長曾寫過一本書《生死謎藏:善終,和大家想的不一樣》,他認知是:「醫療有其極限,醫生不是神。」治療與照顧過這麼多病患,現在的醫療、醫生有他的極限,但是我們要怎麼樣走這條路?不想去醫院,我就走出醫院去照顧你!黃勝堅總院長在書中提到,病人往生了,家屬還是很感謝他,在給他的感謝函中寫道:「因為爸爸已經往生了,不知道該怎麼感謝,但是很謝謝你陪伴我們走過這一段日子,讓我們家屬能夠有個依靠,有個諮詢的對象,醫師一直在旁邊陪伴著,讓我們不會感到孤立無援。」《生死謎藏》這本書大多是寫他在台大或台大雲林分院所做社區居家醫療――病人不願意來醫院,那我就走出醫院去照顧你!如同早期所謂的「巡迴診療」,醫師是懸壺濟世,提著一個藥箱,到病人的家裡看診。我有張照片是彰基的醫師在早期時候,他們騎著腳踏車,拿著醫師包到社區替那些沒辦法去醫院看病的患者診治,早期的醫師很多都是如此,社區居家大概就是從這個概念開始。二○一四年,黃勝堅醫師到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擔任總院長,他認為安寧推廣了二十多年,想要有所突破,認為應該要擴展到社區。他以往一直從事安寧療護照顧末期病人,在金山醫院時推廣「社區的居家安寧」,認為病人不來醫院,我就到家裡,跟里長、NGO非營利組織、宮廟等進行合作,因為最瞭解里民的人就是里長,對於里裡面的失能老人開始做一些服務跟照顧,其實那時候他做的,就是緩和醫療的部分,這些老人不見得需要安寧,他們就進入社區去服務,照顧這些老人。安寧緩和居家照護,提供末期病人和家屬在宅照護的醫療方式,包含身體照護、心理社會諮詢與照護、心靈性的宗教需求、心願完成、善終準備和哀傷撫慰等。最後一哩路──邁向在家善終的期盼安寧的最終目的,就是希望落實「在宅照護」、「在宅善終」。「在宅善終」跟「落葉歸根」是華人文化的傳統,這個典故是從漢朝而來,但到了二十世紀還能如此嗎?根據相關論文的研究指出,全台灣差不多有六成的民眾希望可以在家善終,因為家裡是最溫暖、舒適的地方,病人最熟悉且有歸屬感,但是根據統計數字,真正在家往生只有四成而已,中間的落差到底是什麼?研究顯示,年紀越長者多有「落葉歸根,壽終正寢」的觀念,越年輕的人比例則偏低,因為經濟、社會、文化的變遷,影響生活型態和態度,並且衝擊著傳統文化。探討了年紀、照顧者、宗教信仰、經濟等,最主要的影響因素是主要照顧者,因為主要照顧者對於平常的照顧都可以勝任,但是到臨終照顧時,大家都沒有這種經驗和死亡識能,對臨終症狀變化感到擔心和害怕。即使醫生和護理師已經反覆教導,如何處理瀕死症狀並給予心理支持,但主要照顧者還是會覺得那種壓力或是照顧的方式,是他們沒有辦法處理和面對的難關,所以主要照顧者是導致在醫院善終的比例相對較高的主要因素。因此,若要達到高價值照護「在宅善終」目標,提高「死亡識能」是有其必要性,期許透過本書幫助大眾釐清神經內分泌腫瘤,包括積極治療、緩和醫療及心理照護,從身到心的落實「五全」──全人、全程、全隊、全家、全社區的完整照顧,朝向真正的生死兩相安,便是我們三人寫作本書的初衷。(本文摘自博思智庫《戰勝神經內分泌腫瘤:全方位的積極治療、緩和醫療及心理照護》) 書籍簡介 神經內分泌腫瘤不是罕見疾病,盛行率比胃癌、胰臟癌更高!全身的內分泌和神經系統作用的地方,都有可能引爆地雷,咳嗽、氣喘、腹瀉、心悸、熱潮紅、皮膚炎……,你以為的小問題,卻是大症狀,早期診斷與治療,遠避腫瘤誤區!
-
2020-11-03 新聞.杏林.診間
醫奉30/唐氏症兒讓他感同身受!其他牙醫「懼收」的特殊族群,黃明裕都看
很多被其他牙醫「懼收」的特殊需求族群,例如唐氏症、自閉症、身心障礙、罕見疾病、失智症、在家或機構而很難出門的長者,都是牙醫師黃明裕長期照顧的個案兼老友。黃明裕之所以能做到別人所不能,關鍵在於他的獨生子黃于軒,也是一個特殊的孩子,「我的初心就是因為他。」「破天荒的美好治療經驗,讓我開始固定在陽光牙醫就診,黃醫師不僅照顧我的牙齒,還挑戰矯正我的大暴牙,證明了他的超高技術以及過人的膽識。這麼多年過去,我與黃醫師早已化敵為友,他總是有辦法安撫我的抗拒和衝動行為,懂得如何與我對話、相處。更重要的是,他有身心障礙家長的同理心,少了醫師高高在上的壓迫感,也沒有對特殊病患的嫌惡表現,這些都讓家長及病患安心、放心。 」這是一位從不開口說話的自閉症青年阿哲,透過文字回憶五歲起在陽光牙醫診所看牙的經過和感想。這位黃醫師,就是陽光牙醫診所院長、第30屆醫療奉獻獎得主黃明裕。當黃明裕首次窺見這位沉默病人心裡對自己的想法,內心很激動,原來他什麼都知道、什麼都記得。更加確認自己在面對每一位病人時,不論對方有無反應,都誠心誠意好好對他說話,是多麼正確的決定。唐氏症兒子 讓他更能感同身受黃明裕說,33年前從牙醫系畢業後,他本與大部分牙醫一樣投入植牙和矯正。直到民國83年患有唐氏症的兒子出生,黃明裕與同為牙醫的妻子積極投入孩子早期療育、校園生活、支持團體,夫妻倆的牙醫專業生涯也開始逐漸轉向。民國91年開始,黃明裕在住家附近的早療機構,提供學齡前幼兒口腔衛教和義診。他發覺自己跟一般牙醫最大的不同,是他很能「感同身受」。「因為我本身就是家長,看到他們每個人,就像是在看我自己的小孩一樣;我跟那些爸爸媽媽的不同,也只在於我是牙醫,他們不是。」民國94年,黃明裕發現台灣特殊族群牙醫的學習資源很少,這時候上天安排了林鴻津、蔡鵬飛這兩位志同道合的學長跟他一起找資源,另一位學長黃世英介紹他們認識東京齒科大學校長金子讓,帶來全新契機。黃明裕雖不會日文, 民國97年仍毅然動身前往日本攻讀齒科麻醉博士,因為日本正是亞洲發展身心障礙牙醫最早、最完善的國家。黃明裕在日本四年期間,不放過任何學習機會,齒科麻醉醫學會年會、身心障礙者齒科學會、老年齒科學會的研習活動,他都參加。47歲畢業口試隔天發生311震災,黃明裕與其他在日本的台灣牙醫還二度組團去當地義診,才帶著博士學位回台。回到台灣,黃明裕繼續走在「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這條人煙罕至的特殊牙醫之路上,這句話直到今天仍是他的座右銘。臥床口腔照顧 推動照服員認證黃明裕發現,照顧服務員在口腔照顧的教育訓練不足,照顧者也常誤以為放鼻胃管的人,口腔不需要清潔。其實不論是身心障礙者或失能、失智長者,即使放鼻胃管的人嘴巴也會有因溢奶而來的奶垢,且唾液本來就有礦物質, 久了一樣會有牙結石。於是黃明裕推動一套36小時課程,幫助照服員取得「特殊需求口腔指導員」資格認證,以及牙菌斑指數、牙齦發炎指數等兩個品質指標。他希望長照能將需要特殊技巧的「口腔清潔」,從身體清潔項目中獨立出來,機構評鑑也能夠要求一定的口腔指導員比率,如此才能確實幫助特殊族群口腔清潔有正確頻率和好品質,照服員也能因此多得到一筆收入。揣摩孩子心情 院生最愛的溫柔牙醫長照項目和機構評鑑雖然還沒改變,黃明裕服務超過十年的陽明教養院,卻因院方的重視和自我要求,率先展現成效。黃明裕回想,民國98年教養院剛成立醫療團時,院生牙菌斑和口臭都很嚴重,後來他固定每周造訪,培養多位口腔衛教指導員、改掉院生睡前吃點心的習慣,要求餐後潔牙,現在院生口腔問題已經大大改善,幾乎沒有問題。教養院的一位自閉症青少年阿德,因為曾經被洗牙的水嗆過,所以很怕水。過去有些牙醫師為了達成洗牙任務,覺得應該要約束他的手腳,結果就是一場醫病大戰,根本無法幫阿德洗牙。黃明裕用心揣摩孩子的心情,如果一個人已經很怕水了,還被綁起手腳丟到水中,豈不是要嚇死了?於是,黃明裕把洗牙的流程拆到最細,從練習漱口、吐水、吞水,慢慢培養阿德的安全感,牙齒是一顆、一顆慢慢洗,終於完成洗牙任務,黃明裕也成為阿德唯一指定願意洗牙的醫師。「很多人說我是俠客,其實我只是一個比較雞婆的獅子座,路見不平而已。」黃明裕說,現在念茲在茲的就是「醫療平權」,因為現在在家或在較具規模機構的長者,健保給付牙醫去長者居住地服務,但在一些小型機構安養的長者,卻只能自費,或得先出院回家才能申請「在宅醫療」的牙醫治療,看完牙再回機構。在宅醫療資源不足 需求卻很大黃明裕強調,老人一但失能,要在哪裡照護,已經不是他自己能決定的,所以在日本,老人住的地方無論是自家或是機構都算「宅」,都可以申請在宅醫療。但在台灣,很多機構都不算,「我去到那邊要收錢的時候,都覺得手發軟,因為這個錢應該是政府要出的,拿這個錢我就好像是幫凶。」為什麼要倡議醫療平權?黃明裕以台北市為例,醫療資源那麼豐富,但就是有醫療資源到不了的地方,例如老公寓,「動輒五、六十公斤的一個活生生的人,要怎麼扛下來?」現在全台灣做身障牙醫不超過兩、三百人,台北市做到宅牙醫的不超過十個人,需求很大,能夠服務的人很少。「一般人看牙、洗牙,運氣好可能當天就排到了,但是特殊族群得經過審核、訪視、申請,等上數周甚至一、兩個月這麼久。」黃明裕希望有一天,在宅服務的範圍將所有真正需要的人做好分級,能做在宅的牙醫都接受過完善的訓練,有需要的民眾只要上網就能找到家附近可到宅的牙醫,特殊族群都能像一般人一樣預約看牙。制度的改革牛步,黃明裕可等不了。他每天只開診半天,另外半天就開車到處跑,載著重達37公斤的移動式器械、馬達等大包小包,再一階一階扛上四樓、五樓。病人或躺或坐,黃明裕診療時就配合著彎腰或單膝跪地,他也不以為意。載著器械到處跑 病人是他珍貴資產支持黃明裕的,不只是跟他跑遍機構和公寓的妻子和兒子,還有一位照顧植物人兒子16年的老父身影。年近90歲老父日復一日用毛巾拉起五十多歲、僵直性脊椎炎臥床兒子的膀臂,堅持不肯放棄;練習用粗吸管喝水的漸凍病人、裝上全口假牙的失智長者吃著芭樂的燦笑,還有躺在床上的寶島歌王文夏老師說:「你們來,我很方便,如果是我去,要一大隊人。」黃明裕有優異的技術、亮眼的學歷,當牙醫卻有一半以上的時間,都在做賺不了錢的事或做義工。他在電腦裡為病人細心建立檔案夾,存著珍貴照片影片,就算病人過世,他還保留著。沮喪的時候,黃明裕就會拿出藏在辦公室櫃子上,漸凍病人與妻子合寫的小卡片「每每想到您,總是不由自主流下幸福的眼淚!」心情就能重新振奮起來。黃明裕做小學生校園塗氟,專門接收陽明山上距離遠、人數少的八所小校,而不是去搶一般牙醫偏好人多、交通方便的大校。但談起這事,黃明裕卻是眼神閃閃發亮地細數,這間小學有好多百年樟樹、那間小學是古蹟別墅改建,是多美的學校、多美的山。在沒有人願意去的地方,欣賞最美的風景;在看似沒有回報的地方,得到無可取代的喜悅。這似乎就是黃明裕行醫33年的寫照。第30屆醫療奉獻獎 特別報導個人獎之6 姓名 黃明裕年齡 59歲出生地 台北市現職  陽光牙醫診所院長、牙醫師公會全聯會口腔衛生委員會主委、台北醫學大學牙醫學系校友總會會長、台灣口腔顎顏面麻醉醫學會理事長學歷 台北醫學大學牙醫系、東京齒科大學齒科麻醉學博士經歷 台北市牙醫師公會理事長、台灣特殊需求者口腔照護學會理事長主要事蹟 建立身心障礙機構牙科診療機制、提供多元特殊族群口腔照護服務、提升特殊需求者口腔保健及照護專業人員知能、發起北市學童窩溝封填防齲計畫、推動國小學童含氟漱口水防齲計畫、協助越南及蒙古兒童推動口腔健康促進。☞ 點我進入《第30屆醫療奉獻獎 永晝的奉獻》專題
-
2020-11-02 養生.健康瘦身
間歇性斷食讓人健康?教授告訴你臨床研究結果的事實
讀者許小姐昨天(2020-10-31)利用本網站的「與我聯絡」詢問:網路有好多書籍、文章都是關於食氣或是不吃東西的。好羨慕那些不用吃東西的人。他們不吃東西,還是可以精神很好,也能返老還童,身體原本生病的地方會自動變好…可是我不吃東西之後,只覺得我快要餓死了…根本不知道怎麼練成不吃東西還過得很好。這篇文章下面還看到有人斷食200天,近視從1000度變成2.0,好想知道這些人是怎麼做到的,我近視700度,也想透過斷食變成不用戴眼鏡也看得很清楚。您知道這食氣相關的知識嗎?謝謝您。上面的網路連結打開的是一篇2014-6-2發表在《阿爾卑斯登山學校》的文章,標題是〈斷食21天記錄〉。我在〈斷食第三天〉的地方看到作者說「今天特別為自己咖啡灌腸」,就沒興致再看下去了。首先,這篇文章完全只是作者自我推理,自我描述,根本無法查證虛實。再來,關於「咖啡灌腸」,我在2016-8-28發表的葛森療癌法裡已經有說,這是一種毫無科學根據,非常危險的另類療法。我又在2019-2-18發表一位生酮醫師之死,指出一位才40出頭的醫師就是自我施行此法而導致死亡。所以,對我來說,任何崇尚「咖啡灌腸」的文章都是不值一看。有關斷食或禁食,我在2018-7-30和2018-8-15分別發表間歇性禁食和間歇性禁食,反彈效應,指出這類療法並沒有確切的證據顯示對健康有益。可是,這兩年多來還是三不五時就有讀者,同學,親友來問我對斷食的看法。尤其是最近,就收到好幾個詢問有關一位叫做Dr Eric Berg的網紅。例如我侄女在5天前就寄來一個他的YouTube影片〈斷食體內變化:抗衰老、自噬、燃燒脂肪、強化免疫力、癒合腸道關節炎等 Dr Eric Berg〉。這位網紅的本行是整骨師,但現在已經不幹了。這是可以理解的,因為當網紅的收入肯定是整骨師的好幾倍。他的影片也都是有中文版的,所以這當然也是收入來源之一。他的影片內容都是儼然像個教授一樣,在白板上講解各種飲食對健康影響的機制。由於演技精湛,伶牙俐齒,又看起來相當權威,也就難怪會受到廣大的追捧。當然啦,一定也有很多人誤以為他是醫生而崇拜。不管如何,他除了吹捧斷食之外,也鼓勵生酮飲食。有關生酮飲食我已經有發表好幾篇質疑的文章,所以就不再多提了。不管如何,這位網紅在講解有關斷食,生酮,或是其他健康議題時,他所採用的策略就是所謂的Cherry-picking:專挑對他有利的證據,但就是不提對他不利的。更嚴重的是,為了達到推銷斷食和生酮的目的,他的講解往往是扭曲事實或編織故事。讀者如果想進一步了解,可以去看一位年輕醫師分別在2019-11-12和2020-5-9發表的的影片(裡面有提供科學證據):“Doctor" Eric Berg | EXPOSED(Eric Berg “醫生” | 爆料)Dr. Eric Berg FANMAIL (funny) (Dr Eric Berg 粉絲信函(好笑))我現在解釋一下為什麼我會決定要寫這篇文章來回應讀者許小姐,但卻對過去那麼多類似的詢問沒有發文回應(儘管我有私下回覆)。那是因為昨天我在收到許小姐電郵的同時也看到一篇Christopher Labos醫生才剛發表的文章Will intermittent fasting melt pandemic pounds?(間歇斷食會融化大流行磅數嗎?)。這個標題裡的「大流行」指的當然就是新冠,而「磅數」指的是因居家抗疫而造成的肥胖。所以,基本上這篇文章就是要討論間歇斷食是否能幫助減肥,而它結論是:「所有的減重飲食都似乎是同樣有效或同樣無效。可以肯定的是,大多數減重飲食最終都會失敗,因為人們會放棄難以長期維持的減重飲食。 事實上,只要少吃,無論是哪種機制的減重飲食都會起作用,而最好的減重飲食方法就是可以堅持下去的那一個。」這個結論是跟我發表的幾篇文章裡所講的是一模一樣。事實上,如果不能堅持,那一旦終止減肥或禁食,反而會產生對健康有害的反彈效應(請看間歇性禁食,反彈效應)。(註:我會在文章最後提供兩篇都是今年發表的臨床研究論文來證明間歇斷食並沒有比較有效)我雖然沒有發表文章回覆之前很多讀者的提問,但在私下的回覆裡都會反問:「你有聽說過有任何一位活得健康又長壽的人是採行禁食或斷食嗎?」我在五天前(2020-10-27)發表94歲的婆婆,105歲的爺爺,兩極的養生,提到兩位老人家都沒有刻意採行什麼特殊飲食。同一天,三立新聞也發表台中清朝阿嬤過117歲生日 「今年金牌卡重」記憶力驚人,提到這位目前還是很健康的人瑞也是一樣沒有採行什麼特殊飲食。反過來說,有哪一位採行斷食的人能像這三位老人家一樣健康長壽?所以,間歇斷食的吹捧是一回事,事實卻是完全另外一回事。下面是兩篇今年發表的有關間歇斷食的臨床研究論文:Impact of intermittent vs. continuous energy restriction on weight and cardiometabolic factors: a 12-month follow-up(間歇性和持續性能量限制對體重和心臟代謝因子的影響:12個月的追訪)。結論:這兩種方法所獲得的結果,沒有差別。Effects of Time-Restricted Eating on Weight Loss and Other Metabolic Parameters in Women and Men With Overweight and Obesity:The TREAT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限時飲食對體重過重和肥胖的男女減肥和其他代謝參數的影響:TREAT隨機臨床試驗)。結論:限時飲食在減肥方面並沒有比較有效。原文:斷食的吹捧與現實
-
2020-11-01 名人.吳佳璇
吳佳璇/專注此刻 是生命力源源不絕的秘密
鄭伯伯是我照顧近20年的老病人,90歲以後迷上油畫。「醫師,請不要客氣,你喜歡風景還是靜物?我想畫一幅送給你作紀念。」鄭伯母去世以後,子女鼓勵他重拾年輕時繪畫的愛好,一來打發時間,二來深怕他因失去結髮60多年的妻子,再度陷入憂鬱。想不到他深深著迷於油彩世界,從早畫到晚,不是描摹世界各地知名風景畫,就是寫生家裡的水果,或是附近公園水池裡的錦鯉。「紅通通的魚兒看了心情好,希望你不嫌棄。」鄭伯伯興沖沖獻上自己的作品,我歡喜收下。看他構圖完整,用色鮮豔,且筆力強健,除了替老人家高興,也驚訝年過90的他,一點兒不像晚年的印象派大師莫內(1840-1926),因白內障影響視力,後期作品用色不忍卒睹。日本知名畫家橫尾忠則,今年84歲了,依舊活躍於工作崗位。79歲那年,他開始向比他年長的創作者請益,出版了一本精彩的對談集《橫尾忠則×九位經典創作者的生命對話》,想找出長壽與創作的祕密。九位訪談者中,有1931年出生、台灣也享有高知名度的電影導演山田洋次,他認為年紀為作品帶來正面影響,因為感受力越來越深刻。我從觀賞他近年的作品,像是《東京小屋的回憶》與《東京家族》,對比他早年的傑作《幸福的黃手帕》,完全同意山田導演的體會。1936年出生的李禹煥,是活躍於日本藝壇的韓國畫家。踏上2010年開幕,位於瀨戶內海小島的李禹煥美術館,沒有人不被他以木頭、石頭、鐵板為素材,以點和線為創作唯一元素的風格所降服。他告訴橫尾「社會上的聲音和流行的趨勢沒啥大不了,最重要的是自己」,到了某個年紀,年輕時的野心、企圖心,已不再在意,能割捨、放下的東西越來越多,越來越看重「自己能做什麼,自己想做什麼」,像孩子一樣,專注在玩耍地畫畫,細細體會創作過程中的焦慮感和恐懼感,還有隨著作品完成,霎時轉化的快感。我沒有非文字創作經驗,不太能體會「從頭腦的支配中解放」,用身體的感覺作畫是怎麼回事。然隨著年紀漸長,卻也越來越能領略思考與語言的限制。不過,橫尾忠則的訪談者中,也有從事文字創作的瀨戶內寂聽(1922~)和佐藤愛子(1923~)兩位作家。前者即使病痛不斷,依舊追求改變,抱著「現在年輕人寫出了這麼多好作品,我也不能輸給他們」的心情,筆耕不輟。老幹新枝各自崢嶸的日本文壇,比起上世紀70至80年代喊得震天軋響的「日本第一」,更教人驚艷。 綜合這些資深創作者的經驗,將生命只放在「此刻」,正是力量源源不絕,絲毫不覺「老之將至」的祕密。其實,毋須觀摩頂尖藝術家,我在素人鄭伯伯身上,一樣看到這般奇妙的人生風景。「我想把白內障治好,用色會更精準,想一直畫下去」,鄭伯伯回診時,意志堅定地告訴我。「至於你開的藥,老實說,80歲以前我很想停,也停過幾次都不成功,從此有了覺悟,也要一直吃下去。」
-
2020-10-31 養生.家庭婚姻
兒子從「夜店王子」到自創品牌 美妝父子,從對立到對話!
兒子被封為「夜店王子」,退伍後,一心想創業、賺大錢,卻又連連虧損,這對於每個父母來說,應該都是頭痛的棘手問題,要是沒能好好處理,不僅親子關係緊張、對立,甚至會引爆家庭革命。父子多年磨合 終迎來春天類似八點檔情節,就發生在台北市化妝品商業同業公會理事長蔡耀億與兒子蔡涵任身上,兩人之間歷經十幾年的磨合、爭執,所幸最近終於轉變成喜劇。就跟台灣眾多創業企業家一樣,蔡耀億受日本教育,強調匠人精神,做事一板一眼,年輕時,在一家國際藥廠擔任業務,每天帶著產品,戰戰兢兢地親訪醫院、藥局,認真地打好關係、鋪好通路,進而成立了全國第一家醫藥代理商,隨後再跨進保養品領域。反觀兒子蔡涵任卻叛逆,天生反骨,自認有創意,但經驗不足,在職場上跌跌撞撞。在父親眼中就是「沒有定性」、「不務正業」。但夜店王子在快30歲那年終於回頭,隻身至大陸觀察學習好幾年,將「微電商模式」引進台灣,結合時下最夯的網紅勢力,締造電商平台銷售難得一見的紀錄。退伍收起玩心 創業虧大錢今年35歲的蔡涵任,打扮時髦、頭髮梳理整齊,他不諱言,自己不愛念書,就學期間常打架,媽媽多次到學校訓導處,向老師賠不是。當兵之前,喜歡混夜店,每天凌晨3、4點才睡,讓老爸老媽傷透腦筋,擔心他的身體吃不消。退伍後,蔡涵任收起了玩心,開始思索未來。雖然父親在全台化妝品銷售領域上,早已打下一片江山,「喊水會結凍」,但他卻不想在老爸庇蔭下工作。他積極創業,擺過地攤,賣過寵物衣服,跟朋友合作鑽研手機APP,也開過餐廳,連著五次創業,均鎩羽而歸,接連賠錢收場,讓老爸很是愁苦。5、6年前,蔡涵任獨自至大陸3年多,找尋商機,但當地電商行銷模式與台灣截然不同,最後黯然回台。接著他自創公司,率領20多家國內化妝品公司至新加坡參展,沒想到這一趟不僅沒接到訂單,反而虧了800多萬。兒創美妝品牌 父親傳經驗「這是我人生最大的挫敗」蔡涵任承認,當時身上只剩100多萬現金,可說是窮途末路,只能孤注一擲,在老爸協助下,自創美妝品牌,主打「熬夜霜」,並嘗試應用大陸「微電商模式」。為何想到「熬夜霜」這點子?蔡涵任開玩笑地說,「夜店王子封號可不是叫假的」,退伍後他還是常去夜店,沒想到在夜生活中找到商機。他發現,幾乎每個夜貓子皮膚都很差。不少女生則因追劇熬夜,膚質黯淡,冒出細紋。因此想出「熬夜霜」,意謂即使經常晚睡,膚質變差,還是可以補救。為了讓兒子「熬夜霜」發揮護膚效果,蔡耀億向日本生技大廠取得「富勒烯」在台專利代理,憑著多年來代工經驗,研發出這款保養品,自己試用覺得效果不錯,但該如何行銷呢?因此,當兒子提出「微電商模式」,他其實滿心懷疑,心想「這真的可以賺錢嗎?」買保養品不是應該眼見為憑?總要試用後,才會付錢購買,怎可能透過名人推薦、網紅代言,跳過實體店面,就能做起生意。結果證實,年輕世代確實掌握了銷售脈動,藥師或櫃姐的推銷功力,遠不如網紅和部落客等人的推薦,「熬夜霜」短短上市3天,竟然賣出3000盒,4年來銷售了50多萬盒,創下每年近億元營收。蔡涵任表示,「微電商模式」於2014至2018年風靡中國大陸,成功因素包括網路普及、移動式裝置技術成熟,以及支付方式改革,電商與網紅結合,開啟了全新銷售手法。台灣這場網紅銷售革命中,蔡涵任動用了近千名網紅、團購媽媽、大學生意見領袖,成功複製大陸這套「分享經濟」電商行銷模式,成效確實驚人。其中年紀最小的是17歲的高二女生,從小沒用過傳真機、家用電話,因追蹤新生代網紅,意外接觸到商品,現在透過手機,就在臉書、蝦皮、IG等平台賣起保養品。「在微電商世界裡,萬物皆可賣」蔡涵任說,這種行銷模式可套用於任何商品,例如海鮮、車子,甚至是房子、夜店、醫美診所。從16歲開始混夜店的蔡涵任,去年在高雄開了一家千坪夜店,同樣透過微電商模式打響名號。如今又將在台北信義計畫區籌設第二家夜店。對於兒子開夜店,沒去過夜店的蔡耀億笑著說,「從沒想過只是放放搖滾音樂、賣些酒水的地方也能賺錢。」不料,蔡涵任隨即吐槽,「那是嘻哈音樂,老一輩的人是不懂這個的。」為更了解兒子 學網路技術對於世代觀念的差異,蔡耀億相當有感,小時候寫作文「我的志願」時,同學們幾乎立志當老師、醫師、律師、消防隊員,至於6、7年級生,男的想當職籃、職棒選手,女的則是名模,但現在許多小學生、青少年的第一志願竟然是當網紅,在網路平台當直播主,只要訂閱人數夠多,對著鏡頭講講話,就能賺大錢。蔡涵任雖然不是直播主,但卻是許多網紅的幕後推手。為了跟上時代,聽得懂兒子的話,老爸蔡耀億也加快腳步,學習眾多網路技術,瞭解網路語言,他說,不能跟許多老人家一樣,只會早晚傳貼長輩圖,兒子進步創新,他也得快步跟上。父親給兒子的一段話年輕時創業失敗,在所難免,但只要有決心、有創意,跟得上時代的脈動,就一定有機會成功,老爸以你為榮,願意做你永遠的後盾。兒子給父親的一段話謝謝爸爸在我生命中最低潮、最無助之際,伸出援手,在我迷惘、創業失敗時,給予扶持,提供資源,現在我有了小小成就,希望能讓您感到驕傲。什麼是微電商模式蔡涵任說,「微電商模式」是一種分享經濟,不同於傳統直銷方式,更非老鼠會,關鍵在於網紅、團購媽媽,他們不再只是代言,只領一次代言費,而是參與其中,只要在網路平台推薦販售,無須自己囤積商品,卻能天天都有收入。
-
2020-10-31 科別.新陳代謝
台中糖尿病患者爆增 議員指都是「泡芙人」惹的禍
愈來愈多「泡芙人」,外表看起來很結實,體脂肪卻偏高,台中市議員黃守達指出,肥胖是造成糖尿病原因之一,而台中2019年糖尿病已成為死因第四名,死亡人數10年來最高,建議應在各區衛生所建置「身體組成精準分析儀」,加強宣導健康減重觀念。中市衛生局長曾梓展說,這是很好的建議,允諾明年底前,將於各衛生所建置;黃守達也提醒,每台高規格的身體組成分析儀需數十萬元,衛生局可逐步設置,並研議配套措施,提升衛教宣導功能。黃守達拿出2010至2019年的中市主要死因數據,去年糖尿病死亡人口爆增至1285人,較2018年多219人,是10年來糖尿病死亡人口最多的一年;與其他縣市相比,中市糖尿病死亡人數結構比更是六都最高,已達7.2%,是相當嚴重的警訊,近年來又有年輕化趨勢。議員批目前看不出中市衛生局有具體的糖尿病防治政策,相關經費闕如,今年聯合國世界糖尿病日園遊會暨點燈活動的開跑縣市,台中市糖尿病防治應更積極。他建議可從與老人幼兒接觸最多的衛生所著手,除了採購利用生物電阻抗分析法(BIA)的「身體組成精準分析儀」設備於各區衛生所,讓民眾到衛生所就能測量脂肪量、肌肉量、體水分量、基礎代謝率、內臟脂肪指數等等,了解自己身體組成,進一步選擇適合自己的健身方式,並加強宣導。
-
2020-10-30 科別.腦部.神經
「犁田」別輕忽 可能延遲性腦出血
屏東縣高樹鄉58歲王姓送報員騎車被竄出的狗嚇到摔倒,當下以為小傷,8天後突然頭痛,發現是延遲性腦出血、肋骨斷裂,住院7天。屏東縣寶建醫院神經外科主任崔智提醒,腦部外傷不能輕忽,受傷後身體出現不尋常變化,要盡快就醫。今年9月,王姓男子清晨騎機車送報返家,遭突然竄出的狗嚇到,人車倒地,當時他戴安全帽,頭部著地,四肢多處挫傷,當下以為是小傷,沒想到8天後突然頭痛,朋友勸他掛急診檢查,隨即被安排住進加護病房,檢查發現是延遲性腦出血,在加護病房2天,才轉入一般病房,目前已出院,11月初再回診。崔智說,腦出血有急性、慢性、延遲性等情況,延遲性出血通常在一周內出現症狀,遭撞擊當下可能以為傷勢無礙,2、3天後才有挫傷情況出現,包括頭暈、想吐、頭痛等。若腦出血範圍大,要透過手術減壓,否則恐有生命危險,若出血範圍小可採藥物治療。老人家也是要特別留意的族群,跌倒後出現一側手腳無力、頭暈,甚至個性改變等,可能是慢性硬腦膜下出血,要趕快就醫。
-
2020-10-30 養生.樂活人生
是爺爺也是校長、是作家也是編劇!小野斜槓第二人生「我是個有機會就不放棄的人」
穿著藍色襯衫、衣襬隨意拉出,戴著眼鏡,小野(本名李遠)從容地穿梭於工作室。既是作家、編劇、校長,也是爺爺的他,談起孫子,臉上滿是笑容;談起擁有多重角色的斜槓人生,小野以「幸運」概括,並認為比起斜槓,「其實我是一個有機會就不放棄的人。」從小對人生沒志向 第一本書竟熱銷到出現盜版 甫出版人生第102本書籍《編劇魂》的小野,有別於一般人對未來的憧憬,他說,自己從小就沒有立志要成為什麼角色、對人生沒有太多想像,大學就讀師大生物系,就以為將來是個科學家,在換過家教等多種工作後,發覺自己擅長寫作,而寫文章投稿對他來說是最簡單、又能存活下來的一種能力。 「我不是那種文藝青年,一輩子用電影或寫作當理想,我們那年代不太一樣,有什麼能力就能存活下來。」大學畢業後,小野以自身喜愛的生物為背景,出版第一本書《蛹之生》,在書市停滯不前的當時竟意外暢銷,甚至紅到遭人盜版,讓他得在書籍出貨前,親自到出版社一本一本蓋上自己的印章,證明正版。 適逢電影蓬勃發展的70年代,第一本書的成功,不僅讓小野一夕間成了暢銷作家,更有劇本邀約找上門,小野一邊任教於陽明醫學院,一邊開始接案寫劇本,其所撰寫的劇本《成功嶺上》,在當時掀起一陣轟動、成了賣座電影。 同時期,嚮往生物領域的小野,選擇赴美攻讀分子生物博士,放棄撰寫小說、劇本,然而,才短短半年,小野發現自己不該走上科學之路,索性返台。回到台灣後,面臨失業,曾有報社邀他成為副刊編輯,但在那一刻,小野下定決心成為創作者,拒絕了邀約,在家中埋首創作。 1980年,小野進入了中央電影公司,一待就是10年,經手了約100部電影、撰寫約30部劇本,被金馬獎提名過5次,讓小野笑說「最好的時光全給了電影」。離開電影界時,小野37歲,他回頭一想,人生順利做過了許多事後,突然不曉得要做什麼,就又回家寫作、陪伴孩子長大。 50歲後開始上班 自曝機會來時從沒準備好 在家寫作的10年內,小野寫下66本與青少年有關的書籍,也接過電視主持、紀錄片主持、台灣歌謠製作人等工作,與音樂紀錄片相關等職業,他都做過了。但,小野陪伴孩子的時間從沒少過,甚至多到孩子問他可以出去工作了嗎?「我的人生實在很好笑,人家覺得父母陪孩子時間太少,我是太多。所以我真正開始上班是50歲以後。」 ▲小野離開電影圈後回歸寫作,10年內出版15本童話、親子散文等66本與青少年相關的書籍,50歲後轉戰電視圈開始上班。 一次偶然,小野進入台視任職,開啟電視人生,一度離開電視圈,後又考進華視,待了2 年,再次回到自身喜愛的寫作,外界眼中的不穩定、斜槓,「其實是我一直在做人生的試探,並沒有選擇最安全的路,一直做下去。」甚至,每一次跨領域的角色、職業轉換,小野自曝幾乎是每個機會來臨時「都還沒準備好」。 就連升格當阿公,小野也坦言心裡沒有準備、沒想到會那麼快,他原以為人生能悠哉地環遊世界,孫子出生時人在美國探親旅遊,透過手機看到孫子照片,內心感到很不真實,但仍嘗試像個阿公,在回台灣前買了一堆嬰兒用品,但帶回來後卻沒幾樣能用得上。 曾不甘心當阿公 卻陪伴孫子理出人生最珍貴事物 「我以為阿公是這樣做,沒想到一天一天就陷進去了。」小野笑說,原本當了阿公很不甘心也不用帶孫,但太太曾因獨自開車去接孫子,車子差點被拖吊,以此來提醒小野該幫忙帶孫了。 久了,小野竟也從中找到樂趣,開始享受當阿公,每當孫子因爸媽太忙,住在小野家中,睡前爺孫總會一同躺平在床上,小野躺在孫子中間說故事,邊說邊想,讓故事像連續劇一樣發展,不時穿插有趣的點子,交棒給孫子說故事,增加互動。此外,小野也會幫孫子畫圖畫日記,2019年並將與孫子相處的日常點滴出版成書。 ▲小野曾對當阿公感到不甘心,沒想到與孫子相處後,體認到當阿公的樂趣,以圖畫日記方式記錄生活,更出版書籍談論爺孫點滴。 對小野來說,與孫子相處和與兒女相處感受不同,陪伴兒女長大時,父母會想像未來的樣貌;陪伴孫子則完全猜不到能陪孫子到幾歲,會很珍惜共處的時光,陪伴就是全部,沒有期待與想像,這也是小野為何要努力當阿公的原因。 「其實後來,我的人生反而會覺得,最珍貴的是人與人的關係。」小野說,自己長期會帶上布偶到幼稚園講故事,把布偶丟向小朋友互動、玩樂,最後小朋友常捨不得讓他離開,全數衝上前抱住他;擔任台北影視音實驗教育機構校長幫學生寫推薦函,碰上不熟悉的學生,會要求學生提供背景等資料,重新認識,為每位學生量身打造推薦函內容,建立校長與學生的關係,同時為人與人之間的關係。 「真假小野」問題難解 全因他角色多重 不過,看似人生一帆風順的小野,近年來,面臨「角色認知」的狀況,起因來自某一次有人告知他,買了一本「小野」撰寫的書籍,發現風格大不相同,細看才曉得該本書籍作者也叫做「小野」,但對方卻是名旅居日本的中國設計師,氣到要小野去檢舉。 起初小野認為對方應是「代打」,向律師詢問是否有解決方法,律師說,若小野真要走上法律途徑,可能會吃虧,對方說不定已有準備等著被告,建議小野不要有任何動作。 然而,小野於2016年出版了第100本著作《一直撒野》後,暫停出書近4年,另一位小野在這期間不斷出書,「真假小野」難分,書店甚至會將兩位小野的書籍包裝在一起販售,讓小野覺得「看到有點惡意。」也不曉得對方的意圖為何。 「我打個比方,就好像病毒不會製造東西,寄生在你身上一直生長。」小野很無奈地說:「那不是我,也許有讀者真的看了,也搞不清楚、模模糊糊,因我本身角色也多。」 ▲小野透露,哪天退休後最想扮演說故事給小孩或老人聽的角色,也建議若是想在退休後培養興趣的人,不妨可從簡單的攝影、畫畫、寫作開始嘗試。 目前,小野是名作家、編劇、校長,唯獨沒做過導演,未來是否有想當導演?「若有人願意出資,腦海中有很多劇本可拍攝!」今年69歲,人生來到花甲之年,小野認為,儘管身體愈來愈老,但當一個人的心情一直對某件事保有好奇心,就會覺得自己年輕。比如說,每當小野外出騎腳踏車、到幼稚園講故事「我就覺得蠻年輕,我自己變成小孩,在過程中自得其樂。」哪天退休後,他最想扮演的,就是拉著行李去講故事給小孩或老人聽的角色。 他也建議,許多人都是在退休後,才發現或是想培養自身興趣,最簡單的,就是從旅行中學習攝影、畫畫、寫作,這三項興趣都是隨身攜帶工具就可做的事,若對樂器或烹調有嘗試意願,也可進一步去學習,鼓勵大家把握機會試探人生。 ●原文刊載網址 ●延伸閱讀:.是我不夠好,老公才選了別人?拿掉自卑,要知道,人生的主導權永遠在自己手上.面對乳癌不要怕!導演王小棣走過風暴低潮,催生微電影《小豬撲滿計畫》撐病友家庭.燥熱失眠又憂鬱,更年期20個症狀恐讓家庭失和!4撇步,讓彼此共度生命轉捩點
-
2020-10-29 養生.聰明飲食
罹癌還能喝咖啡嗎?纖維囊腫會不會癌變?張金堅解密咖啡與乳癌
在10月粉紅乳癌防治月的尾聲,元氣網粉絲團邀請台大外科名譽教授、乳癌防治基金會董事長張金堅醫師喝咖啡聊乳癌防治。喜愛喝咖啡、進而鑽研咖啡的張金堅指出,很多患者在門診問他,罹癌了還能喝咖啡嗎?張金堅指出,在癌症的預防上來講都是正向的,而若已是癌患,一般而言也都是可以喝的,喝咖啡還可防止乳癌、大腸癌、肝癌的再發及降死亡率。以下整理昨天直播網友熱烈的提問及張教授的回答。Q:空腹可以喝咖啡嗎?黑咖啡還是拿鐵比較好?A:咖啡還是喝黑咖啡較好,若要加東西請加鮮奶。奶精有反式脂肪不宜,糖會增加熱量也不宜加。而早上一起床其實精神還算旺盛,也先不用急著喝,早上10點左右,或下午3點喝較佳。Q:咖啡需要加牛奶預防骨質疏鬆嗎?A:咖啡確實對鈣質的再吸收較差,因此有骨質疏鬆就建議不要喝。或者喝了咖啡一段時間後,再單獨喝鮮奶,也有助補鈣。另骨質疏鬆也需靠多曬太陽、多運動來補足。Q:請問膽結石可以喝嗎?A:有報告指出,已有膽結石,喝了就不會再變大;但是已有的膽結石是不會消失的。Q:我有胃食道逆流可以喝咖啡嗎?A:建議少喝,若要喝請飯後喝。咖啡有助腸胃蠕動、胃酸分泌,所以當你有拉肚子的情況,請不要喝;但如果便秘,喝了倒是可促進排便。Q:老人家飯後都要吃很多藥但又想喝咖啡,可以嗎?A:有些藥確實會與咖啡產生交互作用,所以建議吃藥後至少間隔半小時後再喝。但吃止痛藥又喝咖啡,反而藥效更好。Q:睡前大概幾個小時最好不要喝咖啡?喝咖啡會睡不著,怎麼喝才好?A:這因人而異,若喝了會睡不著,中午後就不要喝了。Q:淺焙的咖啡因比較少嗎?A:咖啡因約佔1.4%,不會隨烘焙減少,脂肪也不會。但蛋白質及少許糖份會隨高烘焙減少。有益處的抗氧化物及綠原酸,淺烘焙含量較高,約9.6%。重烘焙隨之減少,剩4.8%。Q:咖啡一天最多能喝多少?義式濃縮咖啡 有沒有量的限制?A:美國標準一天上限約400毫克,歐盟及台灣是300毫克。換算到杯數來看,依萃取濃度不一,取平均值,一天大約3杯為上限。而咖啡利尿,應同時多補充開水。Q:什麼人不適合喝咖啡?A:不建議喝咖啡的族群包括停經有骨質疏鬆症狀者、懷孕前半期、小孩、胃酸過多者。還有人說咖啡會心悸,其實是選到不好的咖啡豆,好的咖啡豆其實不會。對心臟不好?其實也是迷思,其實喝咖啡對心臟有好處,但有的人剛喝血壓會升高,這部份需注意。此外,還能抗癌、對糖尿病、痛風、牙周病,延緩失智都有幫助。Q:我得了乳癌還可以喝咖啡嗎?A:大原則是無害,在預防上來講都是正向的,而若已是癌患,一般而言也都是可以的,還可防止乳癌、大腸癌、肝癌的再發及降死亡率,更有報導指出大腸直腸癌第三期化療患者,喝咖啡反而有助化療療效。而喝咖啡究竟是不是較不易罹癌?依台灣的統計數據看,大腸直腸癌及鼻咽癌的發生率較有幫助。Q:不愛吃甜食,但常吃速食,罹乳癌風險高嗎?A:速食、pizza、薯條等都是高熱量食物,以及甜食,最好都要少吃。Q:如何降低乳癌罹患風險?A:飲食要均衡,不要吃剩食、隔夜菜,不要用塑膠袋裝熱食。多運動,多消耗體內脂肪就不易肥胖。光這二點就可減少40%罹癌率。另外,還要特別注意環境荷爾蒙,塑化劑、PM2.5等也都要避免,這些都可能導致乳癌發生。Q:本身有乳癌,自己的女兒需要何時開始定期追蹤?如果家裡沒有人得過乳癌,自己也有罹癌的機率嗎?A:媽媽有乳癌,當然家族罹患機率會比較高,但也不必過度緊張,例如擔心15歲就得癌,這樣反而還沒得乳癌就先焦慮得憂鬱症。較適當的規畫是20歲開始,每2至3年就醫超音波檢查,畢竟還年輕時還有月經,乳腺還很緻密,這時X光的偵測敏感度不高,常擠壓也有幅射劑量,太年輕實在沒必要硬做太多檢查,頂多35-45歲做一次,40歲以後做乳房攝影。Q:有纖維囊腫會不會變惡性?A:多數人分不清纖維腺瘤、纖維囊腫、乳癌的關係。基本上纖維腺瘤都是良性,不用擔心。停經前的纖維囊腫,也多是良性,少數有異狀可抽取組織檢查,若為非典型增生,就會有致癌可能,要特別小心。Q:如果照超音波發現陰影、照出硬塊,我該做什麼?有需要開刀嗎?A:超音波發現陰影、硬塊,需根據實際的狀況及診斷做處置,如為常見的纖維囊腫或腺瘤等良性腫瘤,通常只要定期追蹤即可;如果有乳癌懷疑時,則會安排在超音波導引下進行粗針切片檢查,如果病理確認乳癌,則要找專科醫師做進一步的治療及處理,如果確認良性,則定期追蹤即可。Q:有人說胸部摸到腫塊,不要揉,可能會讓腫瘤變大?A:胸部摸到腫塊應至一般外科或乳房外科檢查,醫師會根據實際狀況進一步檢查,確認腫塊是否為良性或惡性。Q:更年期後補充健康食品,是否需要,應注意哪些事項?A:改善更年期症狀,可以先從飲食中補充天然雌激素,可多選用黃豆類及其製品、全穀根莖、牛蒡等富含植物雌激素的食物,有助於改善更年期不適。另外,多吃蔬果、規律運動,每天補充適量的水及並適度日曬20分鐘,有效預防骨質疏鬆也能有所幫助。如果無法改善可以依症狀請教婦產科或相關科別醫師,荷爾蒙補充療法,一定要在醫師指示下服用。Q:「丙烯醯胺」比較常出現在淺中深焙哪種咖啡豆?會否有危害?A:丙烯醯胺在烘陪過的咖啡豆中含量極少,雖然其為2A類致癌物,但對人之危害極微,應可放心,每天飲用5杯內無害。Q:不喝咖啡會頭痛,請問該怎麼辦?義式咖啡壺會對身體有害嗎?需不需要選特別的材質?A:不喝咖啡會頭痛,應可飲用咖啡,不過頭痛亦有其他原因,還是要請教醫師為宜,義式咖啡壼對身體應該無害。
-
2020-10-29 科別.兒科
幼兒發燒流鼻水不是感冒?醫:嚴防呼吸道融合病毒上身
亞洲大學附屬醫院兒童醫學中心副院長、兒科醫師林鴻志今天說,近來許多幼童出現發燒、流鼻水等症狀,家長以為是秋冬氣溫陡降,罹患感冒或流感,他發現,2歲以下幼童感染呼吸道融合病毒的比例較去年同期提高2成,由於該病對早產兒、慢性肺病及先天性心臟病幼童有致命危機,提醒家長切莫輕忽。林鴻志建議,民眾應適度曬太陽,有助人體內固醇類物質轉化成維他命D,可減少呼吸道融合病毒感染機率。林鴻志說明,臨床上幼兒因感冒就診,除了會驗A型流感和B型流感以外,也會協助檢驗是否感染呼吸道融合病毒,根據統計,近一個月來,2歲以下兒童感染此症的比例大幅上升,許多家長起初以為小朋友罹患流感或感冒,其實卻是呼吸道融合病毒致病。林鴻志指出,呼吸道融合病毒是造成小於1歳幼兒,以及老人下呼吸道病毒感染的主要原因,將近2/3的幼童於1歳前,曾感染過此病毒;超過90%的幼兒,在2歳以前曾有2次以上感染呼吸道融合病毒的經驗。據世界衛生組織估計,就全世界而言,呼吸道融合病毒每年造成約6400萬人感染,甚至約16萬人死亡。林鴻志說,其中,6周至2歲的寶寶,症狀會較明顯,出現脫水、喘鳴、呼吸急促或發燒等症狀,且容易造成嚴重的急性細支氣管炎和肺炎,甚至窒息、昏睡、煩躁不安、食慾不振等不典型症狀。重症高危險群包括小於六個月的嬰兒(特別是上托嬰中心或家中有其他兄弟姐妹)、小於35周的早產兒、合併有先天性心臟病、免疫不全,和本身有其他慢性疾病或氣喘的孩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