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1-11 養生.聰明飲食
搜尋
罹癌
共找到
1229
筆 文章
-
-
2020-01-10 癌症.抗癌新知
別以為家裡沒人罹癌「自己很安全」!其實體內每天都會產生癌細胞
做好「可能」罹癌的萬全準備!我們都是癌症候選人愈是平日健康狀況良好的人,就愈容易把「我不會得癌症」、「我的父母或兄弟姊妹沒有人罹患癌症,也沒有帶癌症基因,所以我不會得癌症」掛在嘴上。但是,愈是這種自認為健康的人,就愈少接受健康檢查,因此,當發現腫瘤時,通常都已經非常嚴重了,而且預後也不會太樂觀(根據病人當下的狀況,推估未來治療後可能出現的結果)。仔細一想,這也是理所當然。不管父母兄弟和親戚是否罹癌,如果攝取含有致癌物質的食物,就一定會罹患癌症。若親戚中沒有人罹癌,那麼自己罹癌的機率,或許會比家中有人罹癌的人來得低,但是,如果因為這樣就認為「自己很安全」,那就大錯特錯了。一天之內,體內會形成許多癌細胞,然後被免疫細胞消滅。某些前列腺癌是花了數十年的時間才慢慢變大,有時只是檢查時剛好沒被發現,或是尚未長大到能被檢查出來的大小,所以大家就認為那不是癌症。在我們即將步入人生百歲的時代,由於壽命延長,自然會罹患各式各樣的疾病。如果人類的壽命長達一百五十年,應該所有的人都會罹患癌症吧。一如上述,癌症是一種隨時可能出現在自己身上的疾病。每天我們的體內都會產生癌細胞,若沒有被免疫細胞消滅,則會成為癌症,因此癌症是一種隨時都可能出現在自己身上的疾病。癌症這種病癌症是正常細胞的基因出現異常,不斷重複分裂而逐漸變大的疾病。癌細胞本身不會釋放致命毒素,傷害附近的細胞或器官,癌細胞也不會附著在旁邊的細胞上進行攻擊,對正常細胞造成傷害。從這樣的機制來看,癌細胞並不像白血球之一的嗜中性球一樣會造成發炎,或是像淋巴球一樣傷害細胞,造成身體的損傷。然而,有別於分裂次數有限的正常細胞,癌細胞會無止盡地不斷分裂、增加,並進入淋巴液或血液中到處移動,而且還會像火苗一樣,到處擴散,且變得更多、更大,壓迫到正常器官的細胞,最後置換成癌細胞。當癌細胞變成大型塊狀時,周邊的血管、淋巴管、膽管和胰管等,當然會受到壓迫、造成阻塞。此外,癌細胞附近也會長出許多新的血管,在吸收營養之後不斷變大。以肝癌來說,因為在肝臟上的癌細胞不斷增加,而讓肝內膽管受到壓迫,使得膽汁無法正常分泌。由於膽汁會製造出膽紅素,當膽管被阻塞,膽汁便流往血管中,全身就會出現黃疸症狀。此外,當癌細胞變大、變多,正常的肝細胞變少時,肝臟就無法合成對人類生存來說非常重要的各種蛋白質,甚至還會造成出血,危及生命。如果癌細胞維持在不會對器官運作造成阻礙的大小,也不再繼續長大,就不會威脅到生命。因此,治療方針除了殺死癌細胞之外,也可以採取將癌細胞控制在一定大小的方法。癌細胞會自己製造出生存所需的物質,並且變大、轉移,但並不會釋放毒素。如果是藥物或毒素的話,則會對正常細胞造成傷害,讓器官無法正常運作。比方說,若喝了氰酸鉀等有毒物質,或是吃了有毒的河豚肝,會造成中樞神經中毒、麻痺,使得相關器官無法正常運作,最後還會因為無法呼吸而導致死亡。然而,癌症這種疾病的機制和這些毒物截然不同,因此,有人認為「只要不讓癌細胞變大就沒問題」,換句話說,人類是可以與癌細胞和平共存的。如果癌細胞維持在不會對器官運作造成阻礙的大小,也不再繼續長大,就不會威脅到生命。因此,除了殺死癌細胞的治療,也可以採取將癌細胞控制在一定大小的治療方法。本文摘自《日本醫學博士打造的全面抗癌計畫:癌症能治癒!預防與逆轉癌細胞的86種正確觀念》/出版社:時報出版 /作者: 吉川敏一
-
2020-01-09 癌症.乳癌
「乳癌零期」算是罹癌嗎?需不需要治療?
乳癌是最好發的女性癌症,而其中大約五分之一的乳癌患者會聽到醫師說:「妳罹患的是乳癌中的原位癌!」或說:「妳這是乳癌零期!」究竟什麼是零期,什麼是原位癌?要不要治療?我們一起來看看。我們先來看看什麼叫做癌症。癌症代表細胞變異後失去控制,不停地分裂複製,侵犯正常組織。那我們說的原位癌通常是指「乳管原位癌」,英文稱為ductal carcinoma in situ,簡寫為DCIS。這代表乳管的細胞已經變化成癌細胞,但還沒有穿過乳管壁,尚未侵犯鄰近的組織。因為還沒有擴展到附近區域,也不會遠端轉移到身體其他地方。既然還待在原地,就叫做「原位癌」,也可說是乳癌零期。罹患乳癌零期時,少數患者會因為發現乳頭出現異常分泌物,或覺得局部有個腫塊,但多數人並沒有症狀。那為什麼會知道有乳癌零期呢?通常都是做乳房攝影篩檢時,意外發現了有異常的鈣化點,醫師安排抽檢組織(切片檢查),由病理組織報告證實癌細胞尚未離開乳管,尚未侵犯周邊,而認定是乳癌零期的。基本上我們沒辦法從乳房超音波或乳房攝影的檢查報告就看出來這是乳癌零期,這兩種影像檢查是要找到讓人有疑慮的腫瘤或鈣化點,並針對這些有疑慮的腫瘤或有疑慮的鈣化點做進一步的切片檢查。若要確定為乳癌零期,都是需要病理組織切片報告的。那既然乳癌零期的意思是沒有看到乳癌癌細胞侵犯到其他組織、器官的證據。但隨著時間過去,原本待在原位的癌細胞會不會殺出重圍,擴張勢力範圍,在我們的身體攻城掠地,打下一座又一座的城池呢?如此懷疑是很合理的。據統計,沒有處理乳房原位癌的話,其中兩成至五成的原位癌會進展成侵襲性的癌症,也有醫師會用「大約三分之一」這樣的說法,告知病人乳癌零期的患者之後進展到侵襲性乳癌的機率大約是三分之一。至於這樣的機率算高還是不算高,其實是見仁見智。但醫師不是算命仙,目前也沒有科學的辦法預測誰的乳癌零期會進展到侵襲性乳癌,誰的乳癌零期就會一直是原位癌。目前若診斷出乳癌零期的話,多數醫師還是建議患者於乳癌零期的時候就接受治療,因為治療後其患者預後是很好的,存活率近乎百分之百。甚至還有研究發現,如果是年紀超過五十歲且發現乳癌零期的女性,後來十年因各種原由而死亡的機率是比一般大眾來得小的,可能是因為這是一群人能找到乳癌零期,通常是願意做常規篩檢並比較重視自己身體健康的。乳房原位癌的治療方式通常是針對乳房病灶即可。手術方面可以選擇乳房保留手術或單側乳房全切除。如果乳癌零期的範圍比較大,或是屬於多發性(不只一處)的乳癌零期,抑或在進行乳房保留手術後,發現在檢體的邊緣有癌細胞存在,就要考慮單側乳房全切除。另外,如果是選擇乳房保留手術的話,通常還會配合上放射線治療,可以減少剩餘的乳房細胞又再次出現乳癌零期或甚至侵襲性乳癌的狀況。除非患者乳癌零期的範圍極小,且病理組織發現其分級很初期,才可以考慮不加做電療。進行乳房手術時,醫師常會一併做前哨淋巴結的檢查,看看是否淋巴結的轉移。 手術結束後,很重要的事情是要了解檢體特性,再根據不同的檢體特性視患者狀況追加治療。若檢體發現其有荷爾蒙ER、PR陽性的接受體,那可以請患者服用荷爾蒙抑制劑五年,以減少荷爾蒙對身體的刺激,減少後來左右兩邊的乳房再度出現原位癌或乳癌的機會。被診斷為乳癌零期後,若不打算要馬上進行開刀治療,務必要與醫師好好討論,訂出觀察追蹤的適當時機,以免乳癌零期已進展為侵襲性乳癌而不自知。我們這裡討論的乳癌零期都是乳管原位癌。另外於組織切片穿刺後也可能出現的結果是lobular carcinoma in situ(LCIS),中文為乳小葉原位癌。過去乳小葉原位癌也被算在乳癌零期,但現在美國癌症醫學會並不認為這屬於癌症零期,就算不治療通常這區塊也不至於會進展成侵襲性乳癌。但這些患者後來雙側乳房長出乳癌的機率是一般人的七到十二倍。因此同樣要與醫師好好配合,規律的追蹤乳房狀況,並評估與考慮預防乳癌發生的各種可能方式。原文:乳癌零期怎麼辦?(懶人包)搜尋附近的診所:外科免費註冊,掛號、領藥超方便!
-
2020-01-08 養生.聰明飲食
哈佛研究實證有9大功效 醫師:健康長壽的關鍵是這個
【文、圖/選自聯經出版《哈佛醫師的常備抗癌湯》,作者高橋弘】病從口入,但植化素具有「抗病」功效植化素在近幾年成為各界矚目的焦點,它是植物為了保護自己免受紫外線和蟲害侵擾,自行生成的天然成分。只有植物才能生成植化素,因此動物唯有吃植物,才能攝取到植化素。過去我們學習的都是以五大營養素(碳水化合物(醣類)、蛋白質、脂質、維他命、礦物質)為主的營養學,繼食物纖維被稱為第六營養素之後,也有人將植化素稱為第七營養素。不過,這種稱呼方式是錯誤的。因為植化素與五大營養素不同,它既不是構成身體的成分,也無法創造熱量。儘管如此,植化素仍具有可媲美五大營養素的重要功能。人類攝取食物主要是為了發揮以下機能及作用:❶帶來營養:五大營養素負責構成身體各部位,創造維持生命的熱量。❷個人喜好:個人喜好指的是美味、香味等,讓人享受飲食的機能。五大營養素與植化素都能發揮這項機能,食物的顏色、香氣、苦味與澀味來自於植化素。❸預防生活習慣病: 因飲食導致的疾病,也能透過飲食預防與治療。這是唯有植化素才能發揮的重要功效。五大營養素是人體必需營養素,同時也是罹病原因。舉例來說,攝取過多碳水化合物會導致肥胖與糖尿病;攝取過量脂質會引發高血脂症;攝取過量鹽分會形成高血壓。另一方面,植化素有助於預防疾病,其功能廣泛多樣,有些成分具有抗氧化力,有些則能提升免疫力、預防血管老化、預防癌症、抑制過敏症狀、養顏美容、促進眼睛健康等。想要預防現代人常見的生活習慣病,度過健康且長壽的人生,關鍵就在「植化素」。哈佛大學研究實證,「蔬菜湯」可達到九大功效!我長年在美國哈佛大學留學,研究癌症與免疫功能,在《科學》(Science)、《自然》(Nature)等國際頂尖期刊發表許多論文。綜合長期以來的研究結果,誕生出「常備抗癌蔬菜湯」。來我醫院求診的病患,我也鼓勵他們喝「常備抗癌蔬菜湯」治療疾病。簡單來說,「常備抗癌蔬菜湯」有如下的作用:❶抗氧化:消除活性氧高麗菜與南瓜的維他命C、南瓜的維他命E、洋蔥的異蒜氨酸與槲皮素、胡蘿蔔與南瓜的α–胡蘿蔔素和β–胡蘿蔔素,都具有可消除活性氧的抗氧化作用。❷解毒:去除體內毒素高麗菜的芐基異硫氰酸酯可增加肝臟的解毒酵素,去除有害物質與致癌物質的毒素。此外,高麗菜、洋蔥與胡蘿蔔內含的食物纖維可調整腸內細菌,促進排便,發揮解毒作用,消除有害物質與致癌物質的威脅。❸增強免疫力舉例來說,胡蘿蔔與南瓜的β–胡蘿蔔素可活化NK細胞、T細胞與巨噬細胞,提升免疫力。此外,β–胡蘿蔔素可在體內轉化成維他命A,強化黏膜的免疫屏障功能。高麗菜、南瓜富含維他命C,可促進干擾素的分泌,增強免疫力。❹抑制過敏與發炎胡蘿蔔與南瓜的β–胡蘿蔔素,和南瓜含有的α–生育醇可發揮共同作用,抑制IgE 抗體(IgE 是過敏反應的起因),預防過敏體質。此外,洋蔥內的槲皮素亦可抑制生成IgE 抗體,減緩過敏反應;抑制細胞激素與前列腺素之生成,消除發炎症狀。❺淨化血液與預防動脈硬化高麗菜的芐基異硫氰酸酯與洋蔥的槲皮素,具有淨化血液作用,可預防心肌梗塞和腦梗塞。胡蘿蔔與南瓜的β–胡蘿蔔素可避免壞膽固醇氧化,預防動脈硬化。❻有效降血壓「常備抗癌蔬菜湯」富含鉀,鉀可將鹽分從腎臟中排出。此外,湯品含有大量食物纖維,可避免鹽分吸收,改善血壓,再加上蔬菜湯並未加鹽,也能達成減鹽目標。❼改善肥胖、高血糖及高血脂症蔬菜湯富含食物纖維,飯前喝可阻礙糖分和膽固醇吸收,改善三高。❽改善腸胃狀態蔬菜湯富含食物纖維,可促進排便,保護胃部黏膜。❾防癌作用富含植化素的湯品可發揮以下四大功效,預防癌症:1.具有抗氧化作用,可消除傷害基因的活性氧維他命C(高麗菜、南瓜):發揮抗氧化作用,保護基因。異蒜氨酸、槲皮素(洋蔥):發揮抗氧化作用,保護基因。α– 胡蘿蔔素(胡蘿蔔):發揮抗氧化作用,保護基因。β– 胡蘿蔔素(胡蘿蔔、南瓜):發揮抗氧化作用,保護基因。2.去除並排出致癌物質芐基異硫氰酸酯(高麗菜):促進解毒酵素生成,去除致癌物質毒性。食物纖維(高麗菜、洋蔥、胡蘿蔔):促進排出有害物質。3.增強免疫力與抑制炎症β– 胡蘿蔔素(胡蘿蔔、南瓜):活化NK 細胞及T 細胞。槲皮素(洋蔥):抑制發炎,消除罹癌病因。4.抑制癌症芐基異硫氰酸酯(高麗菜):誘導癌細胞自然死亡(細胞凋亡)。槲皮素(洋蔥):直接抑制癌細胞增生。「常備抗癌蔬菜湯」最棒的優點在於取得方便,並使用隨處可見的蔬菜,就能攝取具有驚人作用的機能性成分「植化素」。各位不妨立刻在家烹煮,體驗植化素的神奇力量吧!
-
2020-01-08 癌症.肺癌
醫界建議:肺癌LDCT篩檢 納4大風險群
肺癌長年蟬聯我國癌症死因之首,超過六成患者一確診就達晚期。為求早期發現,國內四大醫學會進行本土1.2萬人的低劑量胸部電腦斷層篩檢(LDCT)計畫並參考文獻,歸納出四大高風險族群,包括菸齡逾30包年(每天一包逾30年)、有三親等內家族史、油煙暴露達一定程度與特定肺部疾病患者,可能適用LDCT篩檢肺癌,建議衛福部國健署考慮納為篩檢補助對象。過去肺癌並無有效的篩檢工具,2011年發布的美國國家肺癌篩查試驗(NLST)翻開新頁,該試驗顯示重度吸菸者進行LDCT篩檢可降低兩成肺癌死亡率。然而,台灣患者半數並未吸菸,因此政府與醫界致力找出不吸菸的高危險族群。台灣肺癌學會、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中華民國放射線醫學會與台灣胸腔外科醫學會近年執行「以低劑量電腦斷層掃描篩檢台灣不吸菸肺癌高危險群之研究」,納入對象大致為55歲至75歲間無吸菸史、有三親等內家族史、二手菸史、肺部疾病史(肺結核、肺阻塞等)或油煙暴露達一定程度者。其中的高危險族群,油煙暴露達一定程度定義為煮食時未使用抽油煙機,或煮食頻率指數大於或等於110;所謂煮食頻率指數,是七分之二乘以「一周煎炒炸天數總和」再乘以「煮食年」。台灣肺癌醫學會理事長陳育民表示,2019年度的報告近日出爐,1萬1177例篩檢者當中,有2.42%的人罹患肺癌,比美國NLST研究的篩出率1.03%更高,且被篩出的患者達94.8%是第一期以內肺癌。因此,研究團隊傾向建議國健署將這項研究與過去文獻觀察到的四大高風險族群納為篩檢補助對象。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理事李岡遠表示,上述計畫會持續到明年結束,除持續追蹤受試者的罹癌情形,受試者的檢體也會被送至國衛院與中研院作基因分析,未來會有機會替國人解答,為什麼台灣超過半數肺癌患者不吸菸卻罹病。 ※ 提醒您:抽菸,有礙健康
-
2020-01-08 癌症.肺癌
肺癌篩檢 醫界初步建議官方補助四大高風險群
肺癌長年蟬聯我國癌症死因之首,超過六成患者一確診就達晚期。為求早期發現,國內四大醫學會近年進行本土1.2萬人的低劑量胸部電腦斷層篩檢(LDCT)計畫,並參考文獻,近日歸納出四大高風險族群可能適用這項篩檢,包括菸齡逾30包年、有三等親內家族史、油煙暴露達一定程度與特定肺部疾病患者,建議衛福部國健署考慮納為篩檢補助對象。過去肺癌並無有效的篩檢工具,2011年發布的美國國家肺癌篩查試驗(NLST)翻開新頁,該試驗顯示重度吸菸者進行LDCT篩檢可降低兩成肺癌死亡率。然而,台灣患者半數並未吸菸,因此政府與醫界致力找出不吸菸的高危險族群。台灣肺癌學會、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中華民國放射線醫學會與台灣胸腔外科醫學會近年執行「以低劑量電腦斷層掃描篩檢台灣不吸菸肺癌高危險群之研究」,納入對象大致為55歲至75歲間無吸菸史、有三等親內家族史、二手菸史、肺部疾病史(肺結核、肺阻塞等)或油煙暴露達一定程度者。其中,油煙暴露達一定程度定義為煮食時未使用抽油煙機,或者煮食頻率指數大於或等於110。煮食頻率指數等於2/7乘以「一周煎炒炸天數總和」乘以「煮食年」。台灣肺癌醫學會理事長陳育民表示,2019年度的報告近日出爐,1萬1177例篩檢者當中,有2.42%的人罹患肺癌,比美國NLST研究的篩出率1.03%更高;且被篩出的患者達94.8%是第一期以內肺癌。因此,研究團隊傾向建議衛福部國健署將這項研究與過去文獻觀察到的四大高風險族群納為篩檢補助對象。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理事李岡遠表示,上述計畫會持續到明年結束,除了持續追蹤受試者的罹癌情形,受試者的檢體也會被送至國衛院與中研院作基因分析,未來會有機會替國人解答為什麼台灣超過半數肺癌患者不吸菸卻罹病。
-
2020-01-08 癌症.肺癌
小細胞肺癌惡性程度更勝「癌王」 免疫治療現治療契機
說到「癌王」,許多人想到的是發現不易且存活率低的胰臟癌。但醫師認為,小細胞癌肺癌不但惡化快、易復發,且過去20年治療無進展,五年存活率低於胰臟癌,才是「真正的癌王」。所幸,隨著免疫治療日趨成熟,透過化療合併免疫治療的方式,小細胞肺癌的治療出現曙光。台北醫學大學人體研究處處長李岡遠表示,肺癌主要分為小細胞癌和非小細胞癌,其中小細胞肺癌的發生率約10%,每年罹癌人數約1000多人,其五年存活率僅6%,低於五年存活率9%的胰臟癌。李岡遠說,小細胞肺癌的原因主要有四大特徵,包括發現時多為晚期,且96%不適合進行手術、癌細胞易轉移、癌細胞增生快,約30天便增生兩倍,以及治療後容易復發。然而過去肺癌出現新的治療進展,包括標靶藥物的進化,多是針對非小細胞肺癌,尤其是其中的肺腺癌。小細胞肺癌則將近20年沒有新的治療進展,以化學治療為主要治療手段。但化療僅一開始反應好,能夠縮小腫瘤,大部分患者半年後便會復發,且復發後「兵敗如山倒」,無有效治療方式,近六成患者無法存活超過一年。但台大醫院雲林分院醫務秘書陳崇裕表示,隨著免疫治療的發展,小細胞肺癌也出現治療的契機。由於小細胞肺癌的腫瘤突變負荷量高,容易被自身免疫細胞認出,因此免疫療法是可行的治療選項。陳崇裕表示,約三分之一的患者接受免疫治療合併化療後,已存活超過1.5年;未來也將持續追蹤研究,存活期有機會再提升。台灣肺癌學會理事長陳育民則表示,小細胞肺癌主要和吸菸有關,因此長期抽菸、有肺炎家族病史等高危險族群,建議定期做地劑量電腦斷層篩檢,並戒除菸酒。若不幸罹患小細胞肺癌,也不要失去治療信心,化療併用免疫療法可使病症獲得更好的控制。然而由於小細胞肺癌於2019年才納入免疫療法的適應症,健保未給付,每個月需自費十幾萬,因此陳育民也呼籲政府將小細胞肺癌納入健保給付。
-
2020-01-07 養生.更年期變化
婦人更年期脾氣驟變 補充女性荷爾蒙獲改善
一名50歲婦人平常在公司總是笑臉迎人,但不久前母親罹癌,加上兒子出國學費高,導致一時壓力過大,讓她經常莫名感到胸悶、心悸,也因精神狀況差,在辦公室對人頤指氣使,經輾轉就醫確診為更年期引發自律神經失調,給予補充女性荷爾蒙一周後,才漸漸恢復以往親切和藹模樣。亞洲大學附屬醫院婦產部主治醫師張茂森指出,這名婦人工作能力強,十分獲得主管肯定,但這陣子因為忙著協助母親治療癌症,又得籌錢支付孩子留學費用,排山倒海的壓力讓她不自覺出現睡眠不安寧、人際關係變差,莫名感到胸悶、心悸、下腹疼痛等症狀,令她十分苦惱,職場關係也因而惡化。但她遍訪各大醫療院所,都被診斷為心律不整、憂鬱症、慢性膀胱炎等,甚至經儀器檢查,身體各項數值皆正常,被同事、家人誤認為沒病裝病,更令她有苦難言。張茂森說,以女性生殖內分泌學的角度而言,女性一生會遇到三次危機,第一次是青春期,第二次是懷孕期,第三次是更年期,共同特色為身體的性荷爾蒙起了極大變化,若沒有妥善處理,恐會造成身心負擔,加上近20年來,因少子化、高齡化的結果,使女性花費更多心思栽培孩子,加上父母年邁需要照顧,因此50幾歲被當作「夾心餅乾」的婦女,經常被壓力壓得喘不過氣。他說,50歲是漸漸進入更年期的年齡,體內動情激素明顯下降,當缺乏女性荷爾蒙的支持,會出現體力變差、器官機能退化、力不從心等,但這些都是顯而易見的改變;若是自律神經失調,則會使抗壓性下降,當壓力大到無法應付時,就會出現頭痛、胸悶、心悸、恐慌、莫名其妙情緒低落、睡眠障礙等。因向外尋求協助時無法精確描述症狀,更年期婦女經常得不到親友的關懷與支持,但這群看似無病呻吟的群體,卻又在家庭與社會中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所幸透過給予適當的女性荷爾蒙補充,降低興旺的交感神經,與提升低落的副交感神經,就能有效改善症狀。張茂森提醒,當更年期婦女為自律神經失調所苦時,不應被視為「病人」與「家庭負擔」,周遭的人更應提供強而有力的心理支持,並鼓勵她們積極治療,才能協助更年期婦女重返家庭與職場。
-
2020-01-07 科別.消化系統
痛到連屁都放不出來! 這4種狀況最容易讓腸子打結
高齡80歲的趙伯伯已連續多天腹脹,連排便和放屁都有困難,家人緊急送醫檢查,發現其乙狀結腸竟嚴重扭轉,若不緊急處理,恐因腸子破掉致死,經緊急以大腸內視鏡將扭轉的腸子反轉,鼓脹大腸順利排氣後,再手術切除部分乙狀結腸,避免腸扭轉狀況復發,後續追蹤復原狀況良好。 亞洲大學附屬醫院大腸直腸外科主治醫師林敬淳表示,腸扭轉雖然發生率不高,然而一旦發生,透過X光影像確診,乙狀結腸扭轉呈「咖啡豆」狀,必須立刻處置,萬一患者在家硬撐,或者輕忽症狀延誤治療,都可能因腸壁壞死導致腸穿孔,引發嚴重腹膜炎而危及性命。 然而,腸扭轉好發於老年人及嬰幼兒、長期臥床、或長期服用藥物導致大腸蠕動變慢,皆容易發生扭轉。此時腸子中的空氣和內容物無法通過阻塞處,近端腸子會不斷脹大,出現腹脹、無法排便和放屁、甚至出現打嗝、噁心及嘔吐等症狀。 由於腸扭轉為腹部急症,一旦確診須立即治療。在大腸沒有壞死的情況下,通常會先以大腸內視鏡將扭結處打開,將腸子成功復位,並置留肛管於大腸內後,住院約數天觀察是否有復發跡象。 林敬淳強調,發生過腸扭轉的患者,日後復發的機率高達40%-90%,千萬不可輕忽,通常會建議患者進一步接受預防性手術治療,切除過長的乙狀結腸以避免復發;最重要的是,若有任何排便習慣改變等症狀,建議至醫療院所尋求協助。 延伸閱讀: 防大腸息肉變成癌 7個習慣現在做還來得及 癌症指數高就是罹癌了? 先別嚇自己!醫師解釋給你聽 
-
2019-12-31 癌症.飲食與癌症
燒烤、加工肉增罹癌風險?專家解析無須為此放棄美食
燒烤和碳酸飲料,真會增加患癌風險嗎?如果有人告訴你,燒烤、加工肉製品、甚至碳酸飲料中的一些添加劑和化學物質,會提高患癌風險,你能忍心放棄這些受歡迎的美食嗎?這些所謂的風險到底有多少可以相信?癌症專科醫院希望之城臨床營養師Beatriz Campos,分析了有關食物的五個癌症傳聞。1.吃燒烤會增加你的癌症風險嗎?Campos表示,如果你烹飪的時候溫度過高,一些肉類可能會被燒焦,在肉中發現幾種化學物質,可能增加患癌風險。但是這種風險非常小,小到你沒有必要捨棄美味的燒烤。在燒烤的同時,可以嘗試降低火量,不要讓食物烤焦,這樣可以讓你攝入到更多健康的蛋白質而不是焦肉,更有助於身體健康。2.使用不粘鍋會增加患癌風險嗎?市面上常見的不粘鍋塗層是聚四氟乙烯,而製造聚四氟乙烯需要使用全氟辛酸。根據某些研究,全氟辛酸會增加某些患癌風險。話雖如此,但聚四氟乙烯本身和患癌風險並沒有什麽關系。Campos表示,使用聚四氟乙烯塗層的不粘鍋進行烹飪時,食物實際上是不會吸附其中的化學物質的。但要強調的是,如果不粘鍋塗層損壞了,那你需要換一口新鍋。更重要的是,聚四氟乙烯不粘鍋塗層很有用處,可以在烹飪時少放點油,實際上不應僅僅要關註烹飪的工具,最應該關注的其實是,過量脂肪攝入和肥胖本身。3.硝酸鹽會帶來更高的患癌風險嗎?硝酸鹽是一種添加到熏肉、熟製肉類或醃製加工肉類產品中的食品防腐劑。除了在加工過程中可使肉類有更長的保質期之外,在醃製肉類時還能讓肉製品有一種特別誘人的顏色。Campos說,已有研究表明,由於硝酸鹽,一些加工肉類可能增加患癌風險。但是這樣的結論並非一種直接的關係,並非你喜歡吃培根肉,你就一定會患上癌症,但相關風險的確會有所增加。所以要盡量避免硝酸鹽的攝入,尋找一些快捷、健康的蛋白質和替代品,比如雞蛋沙拉、金槍魚、新鮮烤雞等,要選擇更新鮮的食物而不是硝酸鹽。4.碳酸飲料是否真如傳說中那麽有害健康?碳酸飲料是否會升高潛在的患癌風險?一直備受爭議,問題的關鍵在於肥胖,這和飲料的甜度沒有太大關係。糖和癌症之間確實是和肥胖有關,所以說,如果喜歡甜飲料,可以選擇無糖飲料或代糖飲料,而不要選擇普通的添加了白砂糖的飲料。無糖是一種更健康的選擇。Campos表示,水、不加糖的冰茶和富含果汁的飲料,才是最好的選擇。癌症的風險和人體的體重關聯更大,人造甜味劑或糖並不會直接導致癌症。5.食用有機食品可以降低患癌風險嗎?Campos說,沒有證據表明有機食品可以減少癌症風險。只是希望人們可以多食用一些新鮮水果和蔬菜,無論它們是不是有機食品。降低癌症風險的最佳方法是保持健康的體重,也要選擇健康的食物和烹飪方式。所以,你可以繼續享用美味的燒烤,使用不粘鍋來減少用油量、烹飪食物。最後,請關注自己的整體健康,這才是應該重視的。
-
2019-12-30 癌症.頭頸癌
紅唇族少了 口腔癌新增個案卻增2倍
癮君子、紅唇族皆是罹患口腔癌的高危險族群,但近年我國抽菸及嚼檳榔人數逐年減少,口腔癌新發生個案卻逐年增加,廿年間每年新增從二千多人攀升至七千多人,罹癌人數則是增加兩倍。專家分析,罹患口腔癌人數增加不是有新的危險因子,而是未推動戒菸戒檳榔觀念時,有嚼檳榔、菸酒習慣的民眾,直到現在才發病。據衛福部國健署最新「成人吸菸行為調查」及「健康危害因子監測調查」顯示,自八十六年實施及九十八年修正菸害防制法以來,吸菸率由九十七年的百分之廿一降至去年的百分之十三,大幅減少四成;國人成人嚼檳榔率也逐年下降。但從癌症登記統計卻發現,我國口腔、口咽及下咽癌新增個案從八十五年的兩千兩百多人增至一○五年的七千八百人;其中,四十至六十四歲族群每年發生個案數也不斷上升,廿年內從一千四百廿八人增至五千六百十六人,占總新增個案七成。台灣癌症基金會執行長暨萬芳醫院癌症中心教授賴基銘推測,目前新增個案數是當初政府未推動戒菸戒檳榔觀念時嚼檳榔、菸酒習慣的民眾,事隔多年現在才發病的患者。台灣頭頸部腫瘤醫學會理事長婁培人也認同該推測,研判這波高峰期過後,未來發生人數會快速下降;他表示,民眾若想預防口腔癌,除了戒菸、戒酒、戒檳榔,建議可施打HPV疫苗,主因是口腔癌中的口咽癌形成與HPV病毒有關。政府也在規畫如何讓無篩檢習慣的高危險群主動走進診間,國健署癌症防治組組長林莉茹強調,在專業醫師檢查下,口腔癌非常容易發現癌前病變,提醒卅歲以上有嚼檳榔或吸菸者,可多利用每二年一次免費口腔癌篩檢。
-
2019-12-27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護理的未來,已經不只是專業發展的問題
【編者按】十一月的第一個星期,我們有機會聽到三位護理人員的心聲,除了一位資深護理同仁呼籲醫療團隊與社會大眾對護理人員給予他們應得的尊重,兩位中生代的護理人員都表達了他們對目前臨床護理工作的「護病比」引起的隱憂,也喚醒了我們必須對當前醫療大環境有所改進。很高興這星期我們邀請到衛福部護理及健康照護司蔡淑鳳司長與我們分享衛福部最近在這方面的努力,希望可以讓台灣的護理同仁感到「因為護理,我一生精彩」。第二篇由資深護理同仁與我們分享自己曾經因為母親罹癌而感受到護理人員的溫馨,而後分享她在國內與國外學習護理的心得。第三篇是由長年從事於護理教育的現任立委寫出她對護理人才培育與工作環境的關心。相信這三篇文章可以使醫界與社會更了解護理人員的辛勞與重要,而給予他們應得的尊重,同時我們也殷切地盼望政府機構所做的努力可以扭轉護理界的困境。「護理專業」是科學與人文的結合,而「護理教育」則重視實務的經驗,所以護理學校的學生在完成基礎學科教育後必須進入實務現場學習,了解如何在臨床實際情境中融入護理專業知識。隨著時代的變遷,醫療環境生態的改變,現今學生接受的教學模式與過去大相逕庭,護理教師們不斷的自我學習,思考並善用實務經驗,承先啟後的誘發護生的學習興趣,不斷且持續在教學的路上帶領一批又一批的護理新鮮人朝專業邁進。學生在護理教育環境下耳濡目染對護理使命的熱情,帶著祝福寄望離開校園、踏入職場;然而在職場與校園間卻發現畢業生對於護理職業有著高自我期許、低士氣的矛盾現況。每每聽到當初在校園躍躍欲試的學生們,初到職場不到三年就離開護理領域,總是感到痛心疾首!護理專業養成非一朝一夕可以達成,其中不論是教師或學生投入的資源、精力、時間都是無法計量,想當然爾要放棄護理的專業訓練、完全離開護理職場其中的掙扎是不言而喻,到底是什麼原因扼殺了護理的幼苗、澆滅了護理的熱忱?護理的未來已經不是專業發展的問題,而是護理人習得的無望感愛情在婚姻墳墓裡被柴米油鹽醬醋茶給消磨殆盡,從醫病平台一系列的文章發表中我們不難發現,讓護理人員熱情衰退的原因是什麼。臨床上像陀螺般打轉一整天的生活不提,自假進階課程、不在上班時間內的品質報表、超時申覆只能寫個人因素、意外事件登錄/預防、PTCA品質圈、ISO文件更新這些平行上班時空下的工作,還有顛倒世界裡分不清的急救鈴、服務鈴,更是十八般武藝都要會的服務禮儀、專業換尿布、修理電燈電視馬桶水龍頭、餐點不好吃要換麵要換五穀飯……相信讓護理人員來說,大大小小的事情說上三天三夜也講不完,不過從大環境的面向看來,我們的護理正向職場確實出現了四大改變,耗損護理人的熱情。病人太多,護理人力太少:WHO在2006年就確認健康照護人力為重大之全球危機,其中護理人力嚴重短缺更被列為優先解決項目。前幾年嚷嚷上口的醫界五大皆空,護理喊不出來,因為每個護理領域都有缺口!台灣護理人員平均執業七年現況導致護理人員年資斷層,護理人員流動率高,原是承先啟後的中堅份子消失,剩下在第一線的的護理人員除了臨床業務外,還要背負訓練新人的重擔。而護理人力缺口在戴上護病比的透視鏡後被赤裸裸地呈現出來,2016年衛生福利部中央健康保險署首度公開全台各醫院護病比數據,全台最血汗醫院護病比連續9月飆破1:21,一度高達1:24.9,等同一名護理人員就得照顧二十五名患者。從志業變成飯碗:護理本是一份崇高道德的職業,進入職場前的護師服授服,秉持著我們的護理專業精神,許下的《南丁格爾誓言》宣示:「余謹以至誠,……宣誓……忠貞職守、盡力提高護理專業標準……」對於護理的認同是一項志業。但如今,不管護理本身還是外界人眼中,護理工作內容複雜、繁瑣、強度高,生活作息不規律,醫護與護病關係緊繃、報酬福利待遇差、缺乏職業成就感、對於生涯規劃的無望感,還有無法滿足的自我實現感,導致護理工作從志業變成飯碗。恐龍家屬的出現:護理人員不是病患的家人,但我們願意視病如親,不過這可不代表可以被家屬差遣、為所欲為。遙控器掉了,按緊急鈴叫護理師撿;為了不叫醒睡覺的家屬,按鈴叫護理師關燈;天邊孝子質疑的一句話打翻顧疾病顧睡眠顧飲食顧情緒的護理師的噓寒問暖;正規教育下的專業知識比不過網路上無所不知搜尋大神的鄉民網頁;對醫師與護理師態度迥異、三人成虎的思維凌駕專業、出爾反爾讓護理師無所適從,這總總要如何使護理人員繼續視病猶親?護理人員職業尊嚴低落:護理是一份救死扶傷的神聖職業,但壓死護理人員對護理熱情的最後一根稻草是什麼?我覺得就是醫療團隊、社會大眾對護理專業、護理職業的不重視、不尊重。在醫療體系中,護理人員所佔人數最多、提供最大量的醫療業務,但是低專業地位、無法執行專業角色,再再打壓著護理人員的健康與熱情。從很多護病關係中的實例分享中發現,病友或病友家屬說護理人員是陪伴病友時間最長、最了解他們需求的人,護理人員的照護陪伴、衛教說明、心靈撫慰都是支撐病友堅強度過的重要後盾;然而在未接觸疾病照護前,在很多人的理解中,護理只不過是打針抽血、發藥換藥、量完體溫血壓之後就坐在電腦前面之類的簡單工作,風不吹、日不曬、雨不淋,標準冷氣房的工作,哪裡辛苦?在白色巨塔裡,護理人員從養成教育開始就在最底層,當醫療團隊成員都是大學畢業、師級證照,他人看我何需專業?何來尊嚴?營造護理善的循環當全世界都正視護理人力不足的危機,世界衛生組織更宣告2020年為護理之年,難道我們要放任台灣護理專業發展直至發生無可挽回的情事嗎?護理人力短缺的程度因地區性、科別分類及業務領域不同有不同程度的缺口,但顯而易見的是照護需求不停地增加,護理人員不論在任何國家都是提供民眾健康照護的主力,護理與社會有著密切關係,護理人員於社會領域存在價值,立基於醫護與護病關係,但亦端視醫療團隊與社會大眾如何看待護理專業的本質與意義。若護理與團隊間能有一個正向、合理的互助互補關係,社會大眾亦能溫馨地感受到與護理間的美好與感動,除了給予廣大護理人支持與勇氣外,亦能帶給社會於維持、預防、促進健康福祉,相信多給予護理人員各種面向的支持會是解決護理人力缺乏的關鍵所在,也希望不論身在何處心中抱有使命的護理人,請別退出、也別猶豫,最壞的時機也可能是改變的契機,讓我們相互鼓勵、全力投入、互相扶持,共同來為改善護理環境而努力!
-
2019-12-26 癌症.抗癌新知
癌症指數高就是罹癌了?先別嚇自己!醫師解釋給你聽
在台灣,癌症已連續28年都是國人10大死因之首,癌症虎視眈眈的威脅,讓許多人在健康檢查時,都以癌症為「假想敵」,也希望能及早發現、及早治療。 不少健檢套餐中,都包含基本的癌症指數篩檢,透過簡單的抽血檢查,就能得知幾種癌症指數。哈佛健診院長納祖德說,當身體面臨發炎反應或異常分裂增生、甚至是罹患癌症時,細胞會分泌一些特定的物質如蛋白質、多醣體等,進入血液、尿液或身體組織中,此時經由檢測,就會發現這些物質的濃度可能比正常人高。 由於癌症指數篩檢費用不高,檢查起來方便、簡單,不少人會以為這項檢查讓自己安心,但納祖德強調,癌症指數篩檢特異性不高,對癌症判讀的正確率並非百分之百,當指數過高,可能跟其他疾病或身體異常有關,不見得一定是癌症,因此,不能當成早期診斷癌症的依據,建議當指數升高時可當成一項警訊,盡快搭配其他檢查,由醫師專業判斷,找出是否有相關疾病,不要急著下定論。 不過,納祖德也說,即使當癌症篩檢指數正常時,也不代表沒有問題。血液的癌症指數篩檢僅是檢查的一環,還是要搭配臨床上是否有不適症狀、其他影像學檢查以及從頭到腳的理學檢查,初步包括大腸鏡、胃鏡、X光和超音波,若發現異常再進一步做電腦斷層、磁振造影,甚至正子掃描等,以便提高診斷的敏感性及專一性。 國人癌症發生率愈來愈高,納祖德認為,除了大環境中的土地、空氣層出不窮的污染有關,個人有抽菸惡習、多肉少蔬果等不健康的飲食、不良生活習慣,也是影響健康的一大因素。 要預防癌症找上門來,納祖德建議,到了30、40歲左右,應安排第一次的健康檢查,包含抽血、X光、超音波檢查等,即可了解血球、評估肝功能好壞、膽固醇的高低、胸部及肝膽胰脾腎功能狀況等,建立基本的資料,據此評估自己的健康狀況外,往後的健檢報告也可與其相互比較。 但也不見得第一次一定要做高階健檢,可考量自己的其他風險因素,搭配其他進階的檢查,例如:若有消化不良加做胃鏡;有血便加做大腸鏡等檢查;若是B、C型肝炎帶原者應追蹤肝功能、掌握肝臟健康等;有抽菸、嚼檳榔習慣,則要多注意口腔癌的防治等。 而家族的疾病史也是預防癌症時的重大線索,如果有乳癌、大腸癌、攝護腺癌等家族史,可以提早進行相關癌症的篩檢,發現異常早期治療,並且可善用衛生署國健局目前提供的免費篩檢資源。 延伸閱讀: 健檢的尿液檢驗 能揪出什麼病? 年紀輕輕就患上糖尿病? 這項檢查近5成民眾都忽略它 
-
2019-12-25 癌症.大腸直腸癌
防大腸息肉變成癌 7個習慣現在做還來得及
大腸直腸癌是國人成長最快速的癌症,是國人十大癌症死因的第三位。每年新增罹癌人數最多,一年逾1萬5千人得病,連續8年蟬聯國內十大癌症發生率首位,平均每35分鐘就有一人罹患大腸癌!不過,只要早期發現及治療,大腸癌是治癒率及存活率很高的癌症。 馬偕醫院大腸直腸外科資深主治醫師楊靖國表示,大腸息肉為大腸癌的前兆,大多數的大腸癌都是由腺瘤性息肉癌化而來;如果發現大腸腺瘤性息肉,建議及早切除以絕後患,能夠有效預防大腸癌的發生。 楊靖國指出,大腸息肉有基因遺傳性,若父母兄弟姊妹有大腸息肉或大腸癌病史,就要提高警覺;另外,嗜吃紅肉、高熱量、高脂肪的飲食,日常生活久坐少動,以及肥胖、吸菸,也都是好發族群。  此外,正常的腸道為粉紅色的平滑組織,而大腸息肉是指大腸黏膜表面出現不正常增生的組織變化。早期的大腸息肉小於1公分,通常沒有明顯症狀;超過1公分的大腸息肉,就可能感到腸胃不舒服,甚至造成出血現象。 根據臨床觀察發現,大多數人因為大便形狀及排便習慣改變、便秘、腹痛、腹瀉、解血便等身體不適情形,接受大腸鏡檢查而發現大腸息肉;或是50歲以上接受糞便潛血檢查,結果呈現陽性反應,進一步做大腸鏡檢查才發現。 預防勝於治療,楊靖國分享7招避免大腸息肉上身: 1、少紅肉、高脂肪、加工食品:紅肉及加工食品中含有較多飽和脂肪,會延長食物消化時間,增加大腸息肉發生機率。 2、多高纖食物:蔬菜、水果及全榖類食物,含有較多的膳食纖維,天天五蔬果加速糞便排出、預防便秘,預防產生大腸息肉。 3、規律運動:每天運動30分鐘,每星期至少5次以上,有助腸道蠕動,降低大腸息肉發生。 4、正常作息:養成規律作息、充足睡眠、避免晚睡熬夜、吃宵夜,減少內分泌失調及腸道負擔。 5、定期糞便潛血檢查:50歲開始,每2年接受1次糞便潛血檢查,結果呈現陽性反應,應該進一步接受大腸鏡檢查。 6、50歲前接受第一次大腸鏡檢查:若從未做過大腸鏡檢查者,建議至少在50歲時接受第一次大腸鏡檢查,大腸鏡檢查可透過窄頻光照射觀察息肉微血管狀況。依據微血管分布狀態,評估為良性或惡性,再進行息肉切除並送病理檢驗,根據檢驗結果決定下一步的治療方式。 7、曾切除腺瘤性息肉者定期大腸鏡檢查:病理組織分化良好者,建議每2~3年接受1次大腸鏡檢查;病理組織分化異常者,建議依照醫生指示,密切接受大腸鏡追蹤檢查。 延伸閱讀: 別以為切除大腸息肉就沒事! 再繼續做6件事癌照樣離你很近 做大腸鏡檢查防癌 事前2準備一定要做到才有用 
-
2019-12-25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用心看見護理
【編者按】十一月的第一個星期,我們有機會聽到三位護理人員的心聲,除了一位資深護理同仁呼籲醫療團隊與社會大眾對護理人員給予他們應得的尊重,兩位中生代的護理人員都表達了他們對目前臨床護理工作的「護病比」引起的隱憂,也喚醒了我們必須對當前醫療大環境有所改進。很高興這星期我們邀請到衛福部護理及健康照護司蔡淑鳳司長與我們分享衛福部最近在這方面的努力,希望可以讓台灣的護理同仁感到「因為護理,我一生精彩」。第二篇由資深護理同仁與我們分享自己曾經因為母親罹癌而感受到護理人員的溫馨,而後分享她在國內與國外學習護理的心得。第三篇是由長年從事於護理教育的現任立委寫出她對護理人才培育與工作環境的關心。相信這三篇文章可以使醫界與社會更了解護理人員的辛勞與重要,而給予他們應得的尊重,同時我們也殷切地盼望政府機構所做的努力可以扭轉護理界的困境。我的生母在我七歲時罹患乳癌,那是至少五十年前,可以想像那個時候的治療。我依稀記得母親痛苦的治病過程,父親和祖父母的焦慮和難過,那是一段灰色的記憶,但卻有一清晰和溫暖的懷念——蘭英阿姨,蘭英阿姨是那個時候照顧母親的護理師,其他的人我通通不記得了,我只記得祖母非常信任蘭英阿姨,依稀記得只有蘭英阿姨來幫母親換藥時,母親才會不較痛苦,蘭英阿姨的手和他的個性一樣都很溫柔,有關於母親治療的大小事情祖母都會找蘭英阿姨幫忙,蘭英阿姨儼然就是我母親的「主責護理師」,那個時代整體的護理學歷不高,護理仍是以功能性(例如打針、發藥)為主,沒有醫院評鑑、沒有所謂的護理標準,然而我還記得在母親過世後祖父母和父親最感激的人是蘭英阿姨。那個時代癌症的治療是那麼的無望和痛苦,然而現在回想起來蘭英阿姨的照護似乎是可以治療「無望」和舒緩「痛苦 」的。 大學時「不小心」進入了大學護理系就讀,才發現護理系應該是僅次於醫學系在大學中最辛苦的科系之一。基礎醫學的科目都大學前兩年修完,大三大四除了專業科目之外幾乎都要在醫院實習,看見其他科系的學生輕鬆自在參加社團和享受大學生活,我們卻三天兩頭往醫院跑,心裡不禁懷疑我是不是選錯科系了。大學畢業後,似乎是理所當然地馬上進入學校附設醫院工作,我一開始在大外科病房,那是一個非常忙碌的單位,早上一上工幾乎就沒有喘息的機會,我幾乎都要提前到交班了解病人的狀況之後,開始處理醫囑和準備病人的用藥,仔細核對每一筆醫囑深怕出錯,到病人單位又是馬不停蹄的工作常常是一個早上回不來的,我有時候希望多了解病人的問題所以可能待在病房區久了點,「學姊」(臉色可能不太好)會來告訴我「你這樣在這邊把工作都給別人做……」,因為那個時候都有些要一起準備的東西,護理師的工作時間幾乎是被分割的,因為病人都有固定的治療時間而且照顧的病人數又多,當時只要遇到某一個大外主任要來查房時,所有的人包括總住院醫師、住院醫師和護理師們都像如臨大敵一般處於備戰狀態。我後來轉胸腔外科病房一樣非常的忙碌,因為是「主責護理」的示範病房,白班人力配置有高一些,但是病人的嚴重度顯然比之前的外科病房高很多,當時的我還經歷了台灣首例的換心手術。那是一個大病房,我還記得當時的小夜班是護理站的東邊和西邊各兩位護理師(每個人手上約有20個病人吧),大夜班是各一位,所以來上班的壓力非常大,除了怕工作做不完之外,又怕出錯或病人出問題,所以上班中一直都是處於戰鬥狀態。我後來留學美國,也在美國的醫院工作過,美國一樣有護理人力的問題,他們經歷了幾次罷工後,醫院人力做了調整薪資也調高了(現在偶爾還是會罷工)。美國的護理工作一樣很累,經歷幾次改革工作環境變好了,護理專業也能獲得社會大眾的肯定,我必須說美國的護理人員真的很積極,無論是在教育、專業發展或政策參與上。美國護理師對於自己的專業認同感較台灣好、工作起來也較起勁和有成就感。其實美國也曾經歷了嚴重的護理短缺問題,有一段時期是大量引進國外的護理師來填補空缺,然而目前的美國醫院RN(註冊護理師)的空缺率卻是極低的,大學應屆畢業生須要擠破頭才能進入急性醫院系統工作,還有美國RN 在醫院的工作年紀很長,在美國的醫院假如你看到一位七十歲的RN在照顧病人時一點都不要驚訝,因為他們熱愛護理工作!台灣護理人員的薪資一般、工作又辛苦,有時很難吸引優秀的年輕人加入這個行業,護理工作又是一個高壓力的工作,因為面對的是脆弱的生命,需要時時警惕自己用心的對待病人,深怕自己一個疏忽而傷了病人。或許在病人或家屬眼中所見的每一個看似簡單的給藥動作,其實在背後的準備工作是繁瑣而且重要的,護理師需要核對和了解每一筆藥,而且在給藥當下需要評估確認病人的情況,並且還要注意藥物相關的不良反應,當發生時需要有能力判斷輕重緩急必且適當的處理。護理人員常在第一線面對病人所有發生的問題和需求,要有足夠的知識和技能才能正確且安全的處理各種狀況,也要有成熟的個性和溝通以照顧病人的情緒問題,最重要還要有一顆關懷和同理的心所以能感受病人的痛苦,這些其實都是護理教育的核心素養。好的護理需要留住優秀的護理人才,或許您曾經遇過因為一位護理師的關懷所以讓您或您的家人有了希望,或是因為護理師的用心照護而減輕痛苦,甚至是因為護理師的察覺而挽救您的生命,讓我們一起用心看見護理!
-
2019-12-24 科別.精神.身心
搬來台灣後憂鬱症再沒發作...日本罹癌女孩生前心願:希望可以再回台灣
偶然看見同事的採訪報導,日本墨彩畫家藤井克之為了逝世的愛女,來台辦展覽《日本與台灣的風景 – 藤井小百合紀念畫展》,展出的內容,正是藤井克之紀錄女兒藤井小百合生前走過的台灣,女兒心心念念著的台灣,由爸爸來紀錄,藤井克之說,「她曾邀我來台灣畫畫,期待我有一天能在台灣辦畫展,我很高興如今終於能遵守約定,替女兒圓夢。」看完報導,我立即聯繫了展覽的書店,後續也獲得聯繫,他們的友人也協助翻譯,讓我有機會完成這個癌友故事分享。小百合此生最快樂的日子,在台灣藤井克之說著爸爸心中的女兒,藤井小百合充滿好奇心也很熱衷學習,而在媽媽心中,小百合是一個善良、愛說話的女兒,但他們的女兒,15歲開始便受憂鬱症所苦,進出醫院多次,卻在25歲到訪台灣後,有了轉機,小百合愛上台灣,想來台灣生活。為了說服爸媽,小百合約了爸爸來台灣旅行,也積極地學中文,記得那一年和爸爸的旅行,是虎年,他們在101貼上祈願卡片,小百合寫著,「希望我能來台灣長久居住。」終於,心願成真,小百合在2012年找到教日語的工作,也用第一份薪水邀請爸媽來台灣玩,那也是小百合第一次跟爸媽說,「不用擔心,一個人辛苦的生活,但心情很充實。」爸爸回憶起那段時光,他說,「她在台灣住下之後,憂鬱症一次都沒有發作過,容光煥發,我想那應該是她此生最幸福快樂的時刻了。」藤井克之畫下女兒生前居住的大坪林巷弄。(藤井克之提供)憂鬱症走了,癌症來了憂鬱症走了,癌症卻悄悄上門。2013年因為胸口疼痛就醫,才發現得了乳癌第三期,家人討論後,決定返回日本治療,「回日本的前一天,她一直哭,除了對於癌症的恐懼,更讓她難過的是,以後可能再也沒有機會回到台灣這個她想安身立命的地方。」治療的過程中,小百合仍努力學習中文,甚至前半年也不把自己當病人,還去打工,期待重返台灣的那天,對她來說,「比起生病,離開台灣更讓她難受。」對日本人來說,情緒是壓抑的,為了不讓家人擔心,小百合常常一個人偷偷地哭。2015年是小百合最後一次來台灣,坐著輪椅來台灣看看朋友,還有喝她心心念念的珍珠奶茶,而後沒多久,小百合在2016年離世,那一年她,32歲。完成女兒心願,找到活下去的力量剛開始,家人只有流淚想著小百合,有將近1年的時間藤井克之無法拿筆作畫,因為心中太傷心,總掛著女兒。直到友人提醒,光是哭泣是不行的,小百合多年前有提到希望身為畫家的爸爸也可以畫台灣,藤井克之這覺得,「也許這樣做,小百合在天上會開心。」有了這樣的念頭,也為了完成女兒未完的心願,讓他們有了新的力量,往前走,在畫畫的時候,彷彿有聽見,小百合說,「爸爸,謝謝你。爸爸你真的很努力,實現我的夢想。」2017年起,藤井克之數次帶著相機和畫筆來到台灣,以繪畫記錄女兒走過的風景,「在家人之間,我跟小百合最親,所以我想透過這個方式,了解女兒對台灣的感動。我走過她走的路,品嚐她吃過的食物,我畫的全部都是她生活、旅行過的地方。」藤井克之獨自造訪台南,到女兒推薦的窄門咖啡喝咖啡。(藤井克之提供)「小百合總是說我會喜歡那間咖啡店,還開玩笑要我瘦一點才進得去。後來我真的到那裡,坐在窗邊的位子上喝咖啡,習慣性地想跟女兒說:真的很好喝唷,等著她回答我:真的是這樣呢!但她人卻不在了。」爸爸用畫畫傳達對愛女的思念,本來不懂花藝的媽媽,也為了照顧小百合中學種下的花,開始學習親近花,彷彿女兒仍在。面對親人的離去,他們說,找到能繼續做的事,才會有力量,他們也想對小白合說,「媽媽有照顧著花,不用擔心,爸爸也在學中文了,會透過繪畫建立台日橋樑。」藤井克之訪台舉辦畫展,完成女兒生前的心願。(鄧博仁攝)後記:寫著年齡相仿的我們,真的很不容易,也格外覺得傷心, 不管在哪,總有相似的「我們」,也希望活著的我,能在此生透過書寫,分享生命的力量。畫冊由田園城市文化出版。●作者簡介_生活美學作家 吳娮翎吳娮翎,罹癌後對人生有了不同視角,癌症只是人生的一部分,好好過生活才是最重要的小事,任職媒體業十多年,同時也是作家、瑜伽老師、花藝師,出版《30歲的禮物:謝謝癌症讓我更勇敢》、《我可以不勇敢:但我有面對脆弱的勇氣》,創辦生活美學平台「oopsWu」,粉絲團「oopsWu」。 延伸閱讀: 肝受傷,低頭看手就知道!中醫師吳明珠教你:發現肝的求救訊號●專欄簡介_線上療心室聊聊那些人和故事,療癒你我的心
-
2019-12-23 新聞.生命智慧
人生無常,不要再跟老朋友說「改天」了
就算第三人生交不到任何一個新朋友,但老朋友總該有吧? 最大宗的老朋友,當然非同學莫屬了。大家從小學,甚至幼稚園起,一直到大學或研究所,同學一定多達百人以上,而至交摯友少說也有幾個吧?所以真的要孤苦伶仃過完一生,應該也是少數的。不過,老朋友總是會陸續離開,有時是因為去世,有時是因為想法完全不同,不必勉強再來往了。我有個同學在LINE 群組上,直接了當說我是一個「投機分子」,還因此讓其他同學挺身為我辯護一番。我當然不喜歡他對我下的「評語」,但我喜歡他的「態度」。在第三人生,勇敢和一些理念已經和自己完全不同的同學絕交吧! 在第三人生,時間只會愈來愈少,別浪費精力去和你不喜歡的人互動,也別希望讓所有的人都喜歡你。這位同學肯定不喜歡我,但我謝謝他讓我明白這一點,免得我還要和他打交道。人生無常,說不定改天之後,就再也沒得改了我最不喜歡很多人常常把「做自己」三個字掛在嘴邊,因為只要你還有牽掛的人,就很難做自己。唯一可以做自己的機會,就是選擇和你喜歡的人做朋友,然後再也不用和你討厭的人來往。新朋友一定是喜歡才會結交,但老朋友真的就需要「斷捨離」了。如果是你認定值得繼續交往的老朋友,就別再說「改天」了,因為這是對友誼和生命的一種敬畏。人生無常,說不定改天之後,就再也沒得改了。幾年前,我有個女同學因為罹癌而自知時日無多,就託閨密幫她找初戀男友,想在最後見他一面。在那個臉書還沒有非常普及的年代,閨密們花了一番工夫才找到初戀男友的下落,沒想到他已經過世多年。她們在這位女同學彌留之際,告訴了她這個不幸的消息,讓她徒留遺憾而離世。初戀情人在各自嫁娶之後,或許不宜再頻繁聯絡,但終究無法再見一面,也是讓人不勝唏噓。類似遺憾的事情,我也有一親身經歷。我在當兵期間,曾結交了一個男筆友,因為我們都愛看電影,也都在當時最有名的《世界電影》月刊投稿。他是一個國小老師,任教的學校與我服役的部隊不遠,我還曾在休假日去找過他一次。退伍後,我們還繼續通信了一陣子,但因為工作性質差異太大,也就漸漸失去聯絡了。二○一四年,我出版了與電影相關的書《一張全票,靠走道》,書中有提到這段友誼,因此希望能親自把書送給他。當時唯一的線索是他寫信給我時,在信封上留下的地址,但已經是將近三十年前的資料了。我抱著姑且一試的心理,居然真的在這個地址附近找到他了。你會想去找一個失聯已久的朋友嗎? 如果真的有心,就不該放棄任何機會。第三人生真的不該讓自己一直處於遺憾的心情中,想做就去做吧! 真的找不到,才不會真的遺憾。當時見面相談甚歡,立刻加了臉書,還說改天一定要找時間專程聚聚。這一「改天」,就可能真的沒有這一天了。兩年前,突然發現他在臉書上已經很久沒有發任何動態,我還曾發私訊問他是否無恙? 他一直到兩年後才回我說:「我現在不太好,中風快兩年了,持續復健中。」我看到他終於回信,很開心,而且事隔已兩年,心想他應該是康復得不錯吧? 然後就又傳了封私訊,想說要去看他。他不只答應,還回我說:「到的時候,可以聯絡我,我來幫你開門。」連開門都能做,想必可以算是痊癒了吧? 當下內心非常歡喜。依約來到他家樓下,正要打電話給他,手機正好傳來他的私訊:「到了嗎? 我是他的太太,我會下來接你。」見到他太太之後,我才知道所有的私訊回覆都是她代勞的,這時一陣酸楚湧上心頭。見到他本人,原來行動已經不便,話也講不清楚了。我們迄今只見過三次,但卻非常投緣。到了人生下半場,永遠不要說「改天再一起吃飯」,因為或許再見面時已經遲了。甚至不要一直以為還有「下一次」,而要常常心想,或許只有「這一次」了。讓親朋好友知道你現在過得很好很多人認為臉書占據了現代人太多的時間,但我認為臉書有一個很難被取代的功能,所以我強烈建議大家要註冊一個帳號,而且要不吝發文。什麼功能呢? 就是讓你的親朋好友知道你現在過得很好,最起碼也知道你現在仍健在。如果當初沒有和他加臉書,我可能連他中風了都不知道。就算當初留了電話,也不可能常常主動聯絡。加臉書的好處,就是不必一一告訴每個朋友你的近況。大家透過你的發文,就會知道你目前的生活。不需要每天發文,偶爾貼個你和別人聚餐,或是國內外旅遊的照片,也就能夠很輕鬆地向大家報平安。我有個旅居國外的表哥,是我的超級粉絲,我只要發文,他都會按讚或留言。二○一五年底,我沒注意到他有幾天沒按讚,之後就傳來他在美國心肌梗塞猝逝的消息。從此之後,只要發現有些朋友很久沒發文,或沒有按讚,我都會私訊問他是否一切安好?要和住在國內的朋友見面,隨時都可以,但如果有旅居國外的朋友回到台灣,請務必要把握機會見面,因為錯過這一次,恐怕真的很難有下一次。不要說非要等大家都有空才一起吃飯,有時單獨喝咖啡,或是單獨去家中、下榻的旅館大廳拜訪,可能還聊得更盡興。有時看到明明同齡的朋友,居然已經罹患不可能好轉的疾病,雖然難過,但比起將來連見面都不可能時,多少還是會比較欣慰。進入第三人生之後,盡可能參加同學會此外,進入第三人生之後,一定要盡可能參加同學會。很多人在衝刺事業、照顧家庭的第二人生,因為同學成就各自不同,而不太願意參加同學會,但到了第三人生已經沒有太多較勁的意味了。在人生這個階段,要有錢也不會更有錢了,要有地位也不會爬得更高了,所以就把得失心放下吧!畢業三十週年同學會,一般都是參加人數的分水嶺,之前通常門可羅雀,之後就門庭若市了。因為以前談的都是工作和家庭,大家狀況不同,甚至還有高下之分,現在談的都是健康和生活,比較容易起共鳴。同學會最怕的是有人當爐主,由一個人全部買單。雖然大家可能會說好輪流當爐主,但後面主辦的同學肯定是輸人不輸陣,因此到頭來一定是愈辦愈高檔,花費當然也愈來愈多。經濟狀況好的同學當然不會計較這些錢,但有些沒被要求主辦的同學到最後恐怕也不好意思常常參加了。我認為最好的方式是輪流決定聚餐的地點,然後由所有參加的同學平均分攤,這種同學會才能辦得長長久久。同學會如此,好朋友的聚餐也該這樣做。千萬不要妄言「享受孤獨」。我們都只是凡夫俗子,要盡可能讓孤獨愈晚發生愈好。第三人生如果沒有朋友相伴,將會非常寂寞。交朋友只有一招,那就是走出家門─不走出去,終將孤老一生。本文摘自《第三人生任逍遙:50之後,比理財更重要的事!》,有鹿文化出版施昇輝一九六○年生於台北,畢業於台大商學系工商管理組。二○一二年出版第一本理財書之後,晉身暢銷作家,後陸續又出版了九本書,其中與投資理財有關共有六本,其他書寫的領域還包括電影、旅遊、勵志等三大類,可謂既多產又多元的斜槓作家。他喜歡大家稱他「樂活大叔」,因為他之所以深受廣大讀者歡迎,不完全是他的投資技巧,而是他正向、樂活的人生態度。在少子化、高齡化、年金瀕臨破產、退休年齡提高的狀況下,理財達人、樂活大叔施昇輝盤整自己的人生,回顧四十四歲時「被離職」的失意,他是如何打通人生的奇經八脈?在五十歲往後,立志過一種「任逍遙」卻「不任性」的第三人生!
-
2019-12-23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因為護理,我一生精彩」
【編者按】十一月的第一個星期,我們有機會聽到三位護理人員的心聲,除了一位資深護理同仁呼籲醫療團隊與社會大眾對護理人員給予他們應得的尊重,兩位中生代的護理人員都表達了他們對目前臨床護理工作的「護病比」引起的隱憂,也喚醒了我們必須對當前醫療大環境有所改進。很高興這星期我們邀請到衛福部護理及健康照護司蔡淑鳳司長與我們分享衛福部最近在這方面的努力,希望可以讓台灣的護理同仁感到「因為護理,我一生精彩」。第二篇由資深護理同仁與我們分享自己曾經因為母親罹癌而感受到護理人員的溫馨,而後分享她在國內與國外學習護理的心得。第三篇是由長年從事於護理教育的現任立委寫出她對護理人才培育與工作環境的關心。相信這三篇文章可以使醫界與社會更了解護理人員的辛勞與重要,而給予他們應得的尊重,同時我們也殷切地盼望政府機構所做的努力可以扭轉護理界的困境。護理師說護理是「美麗又傷感」,美麗是因為護理讓人在面對疾病的過程,不只是被看病而已,還有護理陪伴一起走過生命中「生、老、病、死」的磨難處(護理的台語「給您」,愛的最高點也是給予,Giving)。曾有位醫師眼眶泛淚分享,她在照顧父親人生的最後一段時,因為護理師的安寧遺體照顧,讓她很震撼,護理師還分享很多她不知道的父親心聲。為什麼護理師覺得傷感?傷感是因為護理價值很容易被低估與視而不見,醫院大大小小事都有護理的責任,但職場的友善度卻相對不對等。護理師也是人,如果沒有受到良好照顧,他們會從拯救生命的醫院戰場,因失望而棄守。護理人力短缺是全球共同面臨的議題,護理價值如果缺乏重視與支持,要留任護理人員,很困難。護理是什麼(What is nursing)?有人說:「護理人員的日常,是為了人們的非常、失常與無常。」 「當我不再是一個記憶,只是一個名字,我希望我的聲音可以使我一生偉大的工作永存。上帝保佑我親愛的夥伴,並帶領他們安全到達彼岸。」這是南丁格爾的語錄之一!因緣際會,今(2019)年5月在比利時巧訪曾經在台灣留任醫院護理五十三年的Hilda Van Hoolst(何華珍)護士修女。她二十六歲來台灣從事護理工作,2013年返回比利時天主教聖母聖心傳教修女會(Zusters Missionarissen De Jacht, Cultes)。比利時與台灣距離有多遠?答案是9,585公里。該修女會目前約有一百五十位修女,都是年輕時到各國奉獻,年老返家安養。一百五十位修女年齡介於七十九至九十九歲,以自我照顧為主,其中約30%需要被照顧,由教會派人支援照顧,但修女們也互相照顧。何修女已八十多歲,負責四十二位失能、失智比較嚴重的修女。她說:「我每天幫忙巡視修女們的健康狀況,了解她們的需求,協助協調問題處理。」修女院的照顧情境比家更像家,比社區更像社區,是平靜、自然又安心的住所!何修女說她很思念台灣,台灣很美麗,希望帶給台灣護理姐妹的話語是「一定要快樂做護理工作!」。護理人員有樂在護理工作嗎?2018年台灣「百大好缺」社會需求分析中:護理師排名為第四十七名,而專科護理師為第十一名。台灣護理職場改善的里程碑包括:「護病比」連動健保支付並每月公開資訊、納入醫院評鑑、入法,及2018年首創護理匿名職場爭議吹哨通報平台等,近年確實也發現護理執業人數明顯增加,空缺率及離職率下降。然而,衛福部2014年委託國衛院研究回顧2004-2014及展望2015-2025的護理人力報告指出:台灣護理人力的執業分布高達80%在醫院服務,但醫院每5年約有10%護理人力流失,流失的護理人力主要分佈在三十至四十歲之間(換言之,他們是具備十至二十年臨床經驗的護理師),且離開醫院後就不再從事護理工作。為了接近第一線護理人員對於友善職涯發展的想法,今(2019)年11月26日至12月10日衛生福利部護理及健康照護司與各護理團體一起辦理「前瞻2030 Let’s talk護理好政行動座談」,透過鼓勵公共政策參與,邀請任何有興趣的護理人員參與,各場次除了有引言式的報告,更以傾聽意見為主,應用Slido、Kahoo線上問答工具鼓勵護理人員參與互動,並同步開放直播。十三場次約有2,089位出席、48,884位線上觀看、近3,000人次分享。從Let’s talk的對話中,我深刻體驗護理的美麗與傷感,這次對話目的是提供護理人員可以彼此看見、聽見希望,找到可實踐夢想的行動,一起學習解決「現實」與「理想」、「現在」與「未來」、「抱怨」與「改變」的困境。任何改變需要從參與開始,參與需要了解與掌握資訊,為了讓忙碌的護理人員能更有效率地參與和自己專業有關的公共事務,我們開設以護理人員查詢為目的的「護動e起來」平台,讓護理參與改變零距離;而衛福部於2018年新建置的護理匿名吹哨職場爭議通報平台,是為提供第一線護理執業困境有解決管道,目前累積案件已約四百五十件,其中75%涉及勞基法,裁罰率約有15%。在健康照護體系中,從出生到死亡,只要有健康照護需求,就需要護理人員,在台灣十五類醫事人力中護理人力就占了50%以上,台灣目前有十七萬執業護理人員,除了醫院護理,還有社區護理,南丁格爾說護理也是科學,護理研究、教學、實證也是關鍵。國際對護理價值的重視與支持正在ing,世界衛生組織將2020年訂為「護理、助產年」,向為全世界人類健康作出卓越貢獻的護理師致敬!認同護理及助產人員是落實「全民均健(Health for All)」的關鍵角色。護理各項議題的重要性,包含需要更多受過良好教育的護理師、投入更多經費與資源於人員招募與留任策略、移除精進護理角色發展的障礙,這些都是經過證實對擴大健康照護覆蓋率非常有效的措施。護理師位於健康照護團隊的核心,藉由提升及強化全世界護理師的角色,將可促進全球民眾的健康照護成效。從健康照護社區化的趨勢,未來的健康照護體系除了現行的醫院護理,我們還需要更多在鄰里厝邊的家庭護理師,不只是疾病照護,更重要的是健康促進與疾病預防,我們相信健康照護的目的是為了改善生活品質。衛福部自2017年啟動了護理三大投資:(1)投資居家護理;(2)投資有效護理;(3)投資智慧護理;發展以「人」為本、以「家庭」為單位、以「社區」為導向的「走動式護理」,讓護理更接近社區與民眾,降低不必要的門急診及住院利用,同時減輕家屬陪同就醫的奔波。透過分享式經濟的社區微型居家護理社會企業模式,讓護理在社區看得到、找得到、用得到,提升健康照護覆蓋率,也可提高護理人員執業率,更可增加社區照護資源的可近性!居家護理就是您家護理師,提供厝邊照護,讓每年從醫院流失的2%護理人員職涯可以銜接社區,讓40%領照但未執業的護理師有更多元彈性自主的執業模式選擇。作為衛福部護理及健康照護司司長,是榮譽也是責任。批判壓力雖然無時不在,但在民眾的照護需要上所看見的護理價值,讓我經常滿心喜樂!南丁格爾說「好的護理人員」特質是具備冷靜的觀察思辨、熟練的臨床照護技能,還有「我願意,I will」的心。我真心盼望未來台灣護理人員當他們退休回顧人生歷程時,會驕傲的說:「因為護理,我一生精彩!」因為愛,所以護理在!
-
2019-12-20 橘世代.健康橘
如何染髮不傷身? 醫師教你染髮小撇步
年紀漸長,頭髮也日益花白,尤其髮際間灰白交雜,讓人更顯老氣,因此許多人會選擇染髮來遮掩一下。為避免對身體造成危害,醫師提醒注意染髮頻率1年最好不超過3次,以及慎選染髮劑。開業皮膚科醫師趙昭明表示,診間常收治因染髮而造成皮膚炎甚至掉髮的病人,平均每周2至3位。他表示,染髮劑主要分為永久性以及半永久性染劑。通常半永久性的染劑,化學成分較少、褪色較快,染劑只會附著在頭髮表面不會進入髮幹,較不容易引起皮膚過敏。而永久性染髮劑為了能夠持久,通常含有較高濃度的化學成分「對苯二胺」(PPD),除了引發過敏,也可能會導致生殖系統的危害。林口長庚臨床毒物中心主任顏宗海則表示,PPD是染髮劑中幫助上色的化學物質,不管是永久性或半永久性的染髮劑都可能含有此化學成分,只是永久性染劑含量更高;另外,顏色較深的的染髮劑PPD含量也會比淺色的染劑高。顏宗海表示,雖然PPD的致癌性在分類上僅被分為第3級,沒有足夠證據對人類會致癌,但過去在動物實驗中發現,PPD會增加罹癌風險,如白血病、膀胱癌等,因此降低染髮頻率較安全,1年染髮最好不超過3次。趙昭明也建議,每次染髮最好間隔3個月以上,並且在染髮前先使用保護液,避免染到髮幹、頭皮,導致頭皮出現紅、腫、痛、熱,甚至皮膚潰爛或過敏性皮膚炎等症狀。染髮小撇步:1.染前:*選購有含藥化粧品許可證字號及完整標示的染髮產品。*先在手臂等皮膚上先做過敏測試,48小時後無任何異常現象發生,再染髮比較安全。2.染中:*先使用染髮保護液,避免染髮劑直接刺激頭皮。*以塗抹方式,而不可用洗髮搓揉方式進行染髮。*有傷口時不可染髮。3.染後:*染後留意皮膚狀況。*1年染髮不超過3次,每次染髮必須間隔3個月以上。。延伸/熟齡掉髮原因與預防對策總整理。延伸/美的觀念在改變!日本網紅夫妻 乾淨有型玩穿搭歡迎加入橘世代社團一群關愛自己、健康生活的熟齡世代,用橘世代的熱情彼此鼓勵打氣,分享養身保健、家庭關係、更年期保健與檢康飲食等資訊,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活力!【我要加入專屬社團】打造亮麗熟年!
-
2019-12-18 養生.聰明飲食
養肺抗空汙 多吃3大類蔬果
愈來愈多研究證實,PM2.5空氣汙染傷肺,還與心血管及癌症有強烈影響關係,除了養成外出戴口罩習慣,北投健康管理醫院營養師潘富子提出「用吃養肺」概念,平常多吃十字花科蔬菜,以及顏色豐富的蔬果,提升呼吸道抵抗力,降低罹癌風險。台灣空氣汙染來源眾多,除了境內的工業汙染、汽機車排放廢氣,每年冬天,大陸沙塵、霾害南下,空氣中的懸浮微粒隨著東北季風及大陸冷氣,影響到台灣,此時,呼吸系統疾病患者明顯增多。如何輕鬆養肺?潘富子建議,多吃十字花科蔬菜,以及含有天然β胡蘿蔔素、茄紅素等蔬果,就能降低肺癌、攝護腺癌與腸胃相關癌症的發生機率,並提高肺部功能。潘富子說,常見的十字花科蔬菜,包括了大白菜、小白菜、白花椰菜、綠花椰菜、青江菜、高麗菜等,這些青菜都含有硫配糖體、異硫氰酸酯等抗癌成分,平日多吃,可減少罹癌風險。至於天然β胡蘿蔔素,進入人體後,轉換成維生素A,維持上皮組織正常代謝,保持呼吸道細胞膜完整性及上呼吸道抵抗力,並能舒緩支氣管炎和氣喘症狀。潘富子表示,β胡蘿蔔素主要來自綠、黃、紅三色蔬果,例如,芥蘭菜、芒果、紅薯及胡蘿蔔等。潘富子建議,民眾平日可以多吃含有茄紅素的蔬果,包括,番茄、辣椒、木瓜、紅石榴等,茄紅素具有抗氧化功效,可協助對抗自由基、增強免疫系統。
-
2019-12-16 癌症.大腸直腸癌
做大腸鏡檢查防癌 事前2準備一定要做到才有用
近年知名藝人罹患大腸癌的新聞頻傳,大腸癌已成了不得不重視的病症。事實上,早在九年前國人的大腸癌罹患率即超越肝癌,成為台灣發生率最高的癌症,因此腸胃的保健觀念與檢查習慣,顯得日益重要。 大腸癌是由腸道內的息肉轉變而來,可透過兩個途徑:一為大腸鏡檢查,二為糞便潛血的初步篩檢。假設糞便潛血篩檢結果為陽性,代表糞便有沾到血,雖這不意味罹癌,但還是會建議進一步做大腸鏡的檢查,透過病理切片化驗確認。 然而,大腸鏡檢查中有許多需要注意的準備工作,國泰功醫診所胃腸肝膽科許舒淳醫師表示,清腸是最重要的環節,若糞便沒清乾淨、糞石遮住了息肉等病徵,那麼整個檢查就失去了意義。為了達到良好的清腸效果,在做大腸鏡檢查的前三天一定要進行低渣飲食,諸如蔬菜、水果、乳製品、高纖豆漿食物須停止食用,而乳製品雖然沒有纖維質,但容易在腸壁上產生黏著物,會影響對大腸的觀察,所以也不建議飲用。 建議在檢查前三日,可改食用白稀飯、白吐司、麵條、豆腐、蒸蛋、以及去筋、去皮雞肉和魚肉,此外,無渣飲料,如運動飲料、汽水、不加蔥蒜的湯麵、無油清湯也是可食用的;檢查前一天,可吃白吐司、白稀飯、白饅頭等食物,過午後就食用代餐包,不再食用固體食物,並且只能喝無渣流質水分。 除了低渣飲食外,許舒淳強調,清腸藥的服用與飲水也相當重要,這就如同家裡的馬桶,需要足夠的沖水量才能將污漬清乾淨,清腸也是一樣的道理,因此服用完清腸藥後一定要多喝水;值得注意的是,若擅自使用清腸藥有可能會產生副作用,易造成電解質不平衡、脫水等問題,尤其患有心臟疾病、洗腎的患者,在不宜過度進水的情況下,更需依照醫師指定使用清腸藥,並搭配適量飲水來清腸。 大腸鏡檢查過程中,不少人可能會焦慮或與不安,因腸鏡進入到大腸壁時,為方便觀察,醫護人員會在腸內打氣,進而感受到腸脹不適感,且大腸鏡深入大腸的轉彎處時,也易讓人有腸子被捏住的感覺,當大腸鏡進入到腸子最深處時,也有些人則會感受到壓迫感。 不過,如果擔心疼痛,也可選擇做無痛的大腸鏡檢查,在麻醉科醫師專業評估下,嚴謹監控生命徵象,患者於睡眠中完成檢查;此外,近年來內視鏡技術日益發展,例如被喻為腫瘤照妖鏡的NBI無痛腸胃鏡,透過NBI窄頻影像內視鏡系統,大腸息肉在細微不明顯的情況下,檢查時可過濾雜訊及反光,讓息肉呈現更清晰的型態。 近幾年,每年仍有破萬人得到大腸癌,儘管醫學上並沒明確定論什麼時候該做大腸鏡檢查,許舒淳建議,一般民眾可在四十歲前後接受大腸鏡檢查,特別是有大腸癌家族史的人,罹病的機會會比他人高,所以更需特別注意。延伸閱讀: 別以為切除大腸息肉就沒事! 再繼續做6件事癌照樣離你很近 頻頻脹氣好難受 超過3天可能是重病前兆!
-
2019-12-16 癌症.癌友加油站
助癌友 有比捐髮更好的辦法
癌友對假髮的需求逐年攀升,四年來大增九成。但民眾熱情響應捐出的頭髮,卻苦於製作假髮的捐款太少,不足支應需求,憂心一箱箱愛心捐髮發霉報廢,部分癌友團體不得不宣布停收捐髮。癌病腫瘤患者扶助協會理事長張英美呼籲,以定期小額捐款取代養髮、捐髮,能更快幫助癌友。五十歲劉淑芳去年確診子宮頸癌第四期,因為化療掉髮,乾脆把頭髮剪光。她在公司都戴帽子。有次同事善意提醒她,最好待在固定樓層,以免被客戶看到,這番話讓她很受傷。隔天就租了假髮戴上,之後也靠假髮轉換不同造型,成了她罹癌後的小確幸。民眾的捐髮幫助不少癌友度過這段掉髮期,但癌症希望基金會至今庫存上百箱、約五萬五千束捐髮,重約二點八噸,約可製作九千頂假髮;由於每頂假髮製作費三千元,以目前每年約三百萬元的募款速度,一年頂多只能做一千頂假髮,估計最快要九年才能消化續增的捐髮。基金會憂心捐髮放太久發霉報廢,五月已宣布年底都前停收捐髮。癌病腫瘤患者扶助協會也有相同難題。台北市「天一假髮」是癌症希望基金會長期合作做假髮的廠商,地下室已囤積七十多箱捐髮,負責人劉玟妗說,髮束保存得好可存放五年,狀況不好的,不到半年即被淘汰。台灣氣候潮濕,庫存捐髮要加速做成假髮,是急迫的挑戰。基金會執行長蘇連瓔表示,坊間假髮一頂動輒上萬元,基金會推出假髮免費租借服務(只付三百元清洗費),四年來租借量成長九成,需求與日俱增,每年最少要新製一千頂假髮。去年收到四萬多束捐髮,原可製作六千頂假髮,但募款不足,只能做三百六十六頂。蘇連瓔說,基金會停收捐髮的時程可能延到明年,呼籲民眾認養每束頭髮製作費五百元,用小額捐款幫助癌友。癌病腫瘤患者扶助協會的狀況也差不多,理事長張英美表示,還有數十名病友正等待假髮,呼籲捐髮人改捐小額捐款,例如廿公分長髮要留三年,每月捐一百元,三年的捐款正好可做一頂假髮。
-
2019-12-15 新聞.科普好健康
早期緩和醫療照護 提升晚期癌患信心
被診斷罹癌且接近末期的病人,最常出現的心情轉折是震驚、六神無主、惶恐與沮喪,包括還要不要治療、放不下家人、甚至是害怕最終得留在安寧病房。56歲的小劉就面臨了這樣的處境,但在緩和醫療照護團隊照顧下,小劉身體疼痛不舒服一一獲得緩和,釋放了對癌症步步進逼的恐懼,提升生活品質。疼痛萌生放棄化療小劉是上班族,也是一家之主與經濟支柱,個性內斂少話,年初因久咳不癒、體力變差,三個月前,就醫經檢查發現罹患第四期肺癌。癌症除了侵襲他的肺,也轉移到骨骼與肝臟。經過幾次化學治療,癌症並未獲得控制,化療引起的疲憊感讓他無法集中精神,影響工作效率。接著,下背薦骨處疼痛加劇,從坐姿起身時疼痛更甚,影響行走及睡眠,同時開始有小便困難;持續食欲不振讓他食量減少,也因體重下降而感到體力不足,小劉因此萌生放棄治療念頭,不想化療後身體虛弱,需要照顧而拖累家人。認知不足影響選擇後來,醫師透過個案管理師評估後,建議患者接受早期緩和醫療照護團隊的評估。早期緩和醫療照護的對象,是針對預估存活期大於六個月的新診斷晚期癌症病人,可以延伸至現行癌症末期病人(預估存活期小於六個月)安寧照護。這類病人身體可能有較嚴重症狀,以及心理、社會、靈性方面需求,或是病人與家屬對疾病、治療目標與預後的認知不足,對於治療選擇有困難。早期緩和醫療照護團隊成員包括腫瘤治療專科醫師、個案管理師、藥師、心理師、營養師、社工師。照護團隊追蹤成效在轉介至早期緩和醫療照護團隊後,放射腫瘤科醫師下背薦骨疼痛進行影像檢查,發現疼痛及小便困難問題源自薦骨第二、三節癌症轉移處的惡化;安排薦骨轉移處的精準放射治療十次;再者,因為化療引起的癌因性疲憊,個管師利用能量保存法的衛教,指導患者重新調整工作及日常活動時間來減少疲憊感,並追蹤施行成效。另外,營養師與小劉詳談了解每日進食狀況後,給予飲食建議;也主動安排社工師會談,了解家中是否有經濟困境及支持系統;心理師聆聽他罹癌後的情緒壓力,講到感傷處不自禁流下男兒淚。在完成放射治療後,疼痛不再影響日常活動與睡眠;工作內容調整,體重也在進食增加後恢復,不再經常感到疲憊。因為家人鼓勵化療,在早期緩和醫療照護團隊的建議下,患者回門診討論後續化療,定期回緩和醫療門診與團隊討論化療的問題。在台落實造福癌患在新診斷晚期癌症病人常見的身心問題包括疼痛、癌因性疲憊、及其他身心症狀(見表)。國外相關文獻發現,藉由早期緩和醫療照護實施,病人生活品質較佳、憂鬱或焦慮減少,末期認知清楚、也減少無效醫療支出。小劉是積極抗癌治療的晚期癌患寫照,藉著政府政策及癌症醫療專業團隊努力,相信早期緩和醫療照護的概念能在台灣落實,造福更多晚期癌症病人。
-
2019-12-15 癌症.大腸直腸癌
預防大腸癌上身 醫師:這個季節糞便潛血檢查最準確
根據衛福部國健署2016年癌症登記,大腸癌發生人數連續第11年盤踞十大癌症之首,每年約1萬5千人罹患大腸癌,平均每天約41人罹患大腸癌,全年死亡人數約5700多人。篩檢發現患者 占三分之一其實,大腸癌可以預防,台大醫院內科部主治醫師暨健康管理中心主任邱瀚模表示,大腸癌早期無明顯症狀,若出現大便帶血或體重減輕等,多數已非早期。不過,大腸癌與年齡、人口老化、生活環境、飲食西化、家族史、缺少運動、吸菸等因素有關,可藉由定期篩檢早期發現。邱瀚模說,台灣每年新發生1萬5千名大腸癌患者中,透過篩檢發現占三分之一,呼籲50歲至75歲民眾把握機會,每兩年接受定期篩檢。定期篩檢率若年提升到五成甚至七成,大腸癌死亡率可望降到更低。若檢出疑似大腸癌,至醫院做進一步確診、治療並定期追蹤,存活率相當高。50-85歲好發 有家族史傾向邱瀚模說,大腸癌成因很多,男女發生率差不多,雖可能發生在任何年齡,但好發50至85歲,年齡愈大,瘜肉愈容易在大腸各處生長,增加癌變風險。若以完全沒做過篩檢的年長者來說,每15人就有1人可能有大腸癌。民眾若有家族史,如一、二親等中的父母、兄弟姊妹中有人罹患大腸癌,罹癌機率會增加;長期吸菸者,罹患大腸癌機率也比非吸菸者高。若有糖尿病、高血脂、高血壓等,也增加大腸癌風險。高危險群 肥胖不運動、愛吃紅肉邱瀚模說,肥胖與缺乏運動是大腸癌危險因子。過去研究發現,肥胖、慢性發炎與大腸癌形成有密切關係。國人飲食西化又愛吃夜市食物,外食、速食吃進過多紅肉,夜市中熱狗、雞排多為高脂及高溫油炸物,加上蔬菜水果攝取少,又久坐、缺乏運動、晚睡等,腸道蠕動慢、排便不順,增加致癌物與腸道接觸機會。台安醫院大腸直腸外科主任糠榮誠表示,研究顯示,紅肉如豬、牛、羊攝取過多,容易罹患大腸癌,建議紅肉一天攝取量不宜超過16克,若吃牛排餐,則一周最好不要超過兩次。加工品多 吃素未必能防腸癌那麼吃素是否可預防大腸癌?糠榮誠表示,多吃蔬菜有助腸道健康,降低罹癌的可能性,但不代表「吃素」可以預防大腸癌。他表示,素食多使用植物油,這類油品不耐高溫,反而可能因烹調方式有致癌風險。另外,許多素食是豆製加工品,建議以原形食物為宜。糠榮誠和邱瀚模皆表示,預防大腸癌,應保持規律作息、飲食均衡,少吃油炸物、紅肉或煙燻、鹽漬加工肉品,並養成定期運動習慣,注意體重控制。最重要的便是定期接受大腸癌篩檢,目前成人健檢提供50至74歲民眾兩年一次免費糞便潛血檢查。兩大檢查 揪出腸癌1.糞便潛血檢查夏季高溫 檢體陽性率下降時序已入冬,研究顯示,冬天是做糞便潛血檢查最合適的季節。邱瀚模表示,韓國今年七月分析三萬五千多名民眾的糞便潛血檢查及大腸鏡檢查結果,發現當環境溫度高於24度、濕度高於80%,糞便潛血檢查陽性率及敏感度顯著下降,這表示發現癌前病變機會降低,導致民眾下次篩檢前發生大腸癌機率上升。邱瀚模說明,並不是夏天不能做糞便潛血檢查,只是高溫高濕讓檢體容易變質,破壞血紅素,降低陽性率。建議民眾一定要把檢體盒放冰箱,冷藏可以保存一周都沒問題。但很多民眾很難接受冰箱有糞便檢體,都放在室溫環境,如果夏天放一個晚上就立刻送驗,可能影響不大,如果幾天後才送驗,檢體品質就會打折扣。2.大腸鏡檢查完整檢查一定要做「全大腸鏡」現行糞便潛血檢查相當精準,若檢查結果是陽性,一定要接受大腸鏡檢查。邱瀚模表示,陽性個案未作大腸鏡,未來死於大腸癌風險增加64%。不過,大腸鏡的執行效果,受到盲腸到達率、腺瘤偵測率、清腸程度影響。邱瀚模建議,如果大腸鏡沒有完整檢查到盲腸,下次篩檢前發生大腸癌風險增加76%,所以建議偵測大腸癌一定要做完整全程的大腸鏡,不宜只做直腸鏡或乙狀結腸鏡。如果在腺瘤偵測率小於15%的院所做大腸鏡,下次篩檢前發生癌症的風險增為2.4倍。至於清腸程度,建議確實執行低渣飲食,並在檢查前五到八小時喝清腸藥,太晚或太早喝都會影響清腸率。
-
2019-12-11 癌症.胃癌
排便出血當痔瘡 婦胃長4顆息肉竟全癌變
81歲張婦因暴瘦20公斤身體虛弱,就醫檢查出嚴重貧血,血紅素只有正常的一半;但是經胃鏡檢查發現,胃部不同位置共長4顆息肉,取最大息肉切片送病理檢驗,確認是惡性腫瘤,還好並未擴散轉移,手術切除胃後,檢體再送病理化驗,4顆息肉全部癌變。台中慈濟醫院一般外科醫師高國堯表示,「腸道息肉癌變可能性很高,多數人都會特別小心,過去經驗胃部息肉以良性為主,一般人並不會太過在意。」胃癌發生通常屬單一性,胃癌腫瘤如果很大,潰瘍流血屬正常,張婦病情很特別,包括小小香菇型息肉就開始滲血,且4顆息肉同時癌變,卻又還沒擴散轉移。台中慈濟醫院病理科主任陳賜生表示,「息肉是黏膜異常形成的突起物。」胃癌的形態學表現,9成為凹下潰瘍型,隆起像息肉型頂多占1成,大部份情形是集中在一起,同時發生在多顆分開的息肉又都是胃癌,機會很低,台中慈濟醫院也是第一次發現。張婦平時排便出血都當痔瘡,因嚴重貧血才查出罹癌。高國堯醫師考量病人高齡以及術後營養吸收情況,全程採取微創腹腔鏡手術切除胃腫瘤,術後恢復良好,回診也都正常。高國堯提醒,大便有血不一定是痔瘡,最好養成觀察自己糞便的習慣,發現異常應由醫師進一步安排檢查,找出疾病原因。
-
2019-12-11 癌症.肺癌
台大主持全台首間醫學認證實驗室 發現肺癌的基因秘密
生技醫藥產業是我國5+2產業之一,行政院曾提出願景,盼明年新藥、高值醫材營業額突破6500億元。台灣大學醫檢系教授俞松良在科技部2011年啟動的生技醫藥核心平台計畫下,在台大成立藥物基因體實驗室,協助我國企業和研究單位投入癌症病因研究、新藥開發等,發現台灣女性罹肺腺癌的原因和歐美不同;台灣年輕女生易因基因突變罹癌,原因和年長者不同。科技部今天邀俞松良發表執行成果,俞松良說,藥物基因體實驗室是國內學術界唯一取得ISO15189醫學實驗室認證的實驗室,已吸引產學投資金額5200萬元。俞松良說,此實驗室支持中研院和長庚醫院投入美國前總統歐巴馬提出的「癌症登月計畫」,研究台灣人罹新興癌症的成因,發現年長及年輕女性罹肺腺癌原因不同。年長者常因環境因素,例如塑化劑汙染,但若30幾歲就罹癌,可能是體內的APOBEC基因突變所致。有關團隊另發現,台灣女性罹肺腺癌原因和歐美不同,台灣罹肺腺癌女性有97%不曾抽菸。此實驗室創始主持人、台大前校長楊泮池也提出低劑量電腦斷層掃描肺癌篩檢,誤判率比X光低。俞松良說,藥物基因體實驗室也助提升精準醫療水平。精準醫療是將人體內的基因、蛋白更細緻分類、分析,科技部次長謝達斌表示,這樣的研究方式嫁接到醫療實務,能促進醫師正確給藥,不但提升病人服務和整體療效,也降低健保開銷。精準醫療由美國前總統歐巴馬提出,尤其強調癌症的精準醫療。俞松良說,大數據持續發展,供科學家比對健康人與一般人的基因,找出兩者的排序差異,並提供用藥指引。基因的基礎研究和檢測,能協助科學家預言人體健康,對預防醫學做出貢獻。
-
2019-12-10 癌症.大腸直腸癌
避紅肉改吃素預防大腸癌?醫師:最好的預防方式不是吃素
近期屢傳名人罹患大腸直腸癌,包括藝人余天女兒余苑綺直腸癌復發、兒科名醫葉勝雄傳因大腸癌逝世等。根據國健署統計,大腸癌發生人數更是連續11年盤踞十大癌症之首。然而有些人以為吃素可以預防大腸癌,對此醫師表示,多吃蔬果確實有助於腸道健康,但不代表「吃素」就能預防大腸癌,且致癌成因很多,定期篩檢才是最好的預防方式。台安醫院大腸直腸外科主任糠榮誠表示,根據研究顯示,紅肉如豬、牛、羊攝取過多,容易罹患大腸癌,因此紅肉一天攝取量不宜超過16克。若是牛排餐,則一周最好不要超過兩次。至於吃素是否可以預防大腸癌?糠榮誠則表示,多吃蔬菜確實有助於腸道健康,降低罹癌的可能性,但不代表「吃素」可以預防大腸癌。他表示,由於素食多使用植物油,這類油品不耐高溫,反而可能因為烹調的方式有致癌的風險。另外,許多素食是豆製加工品,而經常食用加工食品也容易增加罹癌機率,還是以原形食物為宜。糠榮誠表示,腸癌雖然多數與飲食和生活習慣有關,但遺傳、體質、環境也會影響罹癌風險。因此最好的預防方式除了多吃蔬果、避免菸酒以及多運動外,最重要的還是定期接受大腸鏡篩檢,目前成人健檢提供50至74歲民眾兩年一次免費糞便潛血檢查。
-
2019-12-07 橘世代.好野橘
陳家父女間的牽掛 促成伊甸以房養老最後一哩路
伊甸基金會開辦公益型以房養老,民眾的接受程度如何?還待市場驗證。從想法萌生到方案推出,這條路伊甸走了15年,最終促成伊甸下定決心,是一對陳姓父女對彼此人生退場後的牽掛與愛。做為公益團體,要不要推公益以房養老?伊甸內部一直有不同聲音,內部來回討論好多次,始終無定論。陳女士之前就聽過郭老先生贈屋換取老年安養的故事,曾主動找上伊甸,無子女的她,當時得知罹癌將不久於人世,最大的牽掛就是年邁的父母在她身故後,無人照顧,詢問伊甸有沒有可能循郭老先生模式,她將名下房子捐給伊甸,若她提早離開人世,就由伊甸代為照顧父母。但世事難料,陳女士在還沒有完成簽約前就離世,她走後的10年間,父母也相繼辭世,2位老人家因為生活還過得去,直到人生最後1天,都未用到伊甸的資源安老。但陳爸爸心中一直惦記著女兒生前想要捐屋伊甸的遺願,在臨終前,將女兒市值約5000萬的房屋捐給伊甸,並指定做為「以房養老」服務用。伊甸將這棟屋子出租,用每月租金收入,以陳爸爸的名字「陳光」成立「陳光紀念基金」,下定決心將以房養老變成常態性服務,在高齡社會中承擔起應盡的責任。今年10月訂定「附負擔捐贈以房養老服務辦法」,正式啟動伊甸「以房養老」服務。陳家父女彼此的牽掛與愛,促成伊甸完成公益以房養老的最後一哩路,斯人已遠,他們卻促成了一個制度,讓處境相仿的人,在人生將盡時,多了一種選擇安頓自己及心愛的家人。【以房養老解惑全攻略系列3】。唯一非銀行提供的「以房養老」換照顧又可做公益。陳家父女間的牽掛 促成伊甸以房養老最後一哩路。房屋價值低能申請嗎?「公益型以房養老」14QA解惑【以房養老解惑全攻略系列2】。以房養老划算嗎? 留意銀行不會說的4件事。嬰兒潮世代「窮得只剩下房」張金鶚最想捐房換照護。貸款期間失智怎麼辦?破解以房養老12個大哉問【以房養老解惑全攻略系列1】。以房養老可靠嗎?像長照照顧一輩子。65歲擁1800萬元房 至少月領2.4萬。申辦前搞清2誤解、4疑問 房子才不會變銀行的
-
2019-12-06 養生.抗老養生
顛覆傳統!日本名醫建議:想健康,就「不要跑步」!
要從頭培養一個「對健康有益的新習慣」,需要大量的精力,讓人很難提起勁去做,而且即使鞭策自己開始做了,也很難持之以恆。不過我非常幸運,常有機會接觸到許多運用巧思而活得健康又長壽的長輩,還有成功抗癌的人們,瞭解他們是如何下工夫去實踐他們的健康妙方。這些工夫,並不是「刻意去做什麼」,重點更在於「不去做什麼」。的確,比起從頭培養某些新習慣,改善現有的某些壞習慣,門檻似乎比較低。而且若只要戒掉某些壞習慣,健康就能獲得明顯的改善,也可以讓人理解這些老人家遠離惡習的理由。事實上,這些老人家就活得既健康又長壽,因此可信度十足、說服力滿點。這篇文章嚴選的5個壞習慣,全是來自於這些健康長輩的智慧,也就是「只要遠離這些壞習慣,就可以讓健康獲得飛躍性的改善」。只要戒掉過去一直有的壞習慣即可,所以應該比從頭開始培養新的好習慣要簡單多了。一般健康書總是要你做這個做那個,但其實想要健康,你不用急著做什麼,只要「不做」,就能從此輕鬆甩掉病痛,安心過生活!一、不要運動!尤其「不要跑步」,因為跑步容易導致生病和老化!第一個要建議大家戒除的壞習慣,就是「運動」。對懶得動的人來說,這個提議可能會讓你覺得:「這正是我要的!」只說「運動」太模糊,如果說得更明白一點,或許可以說是「運動競賽」。這裡說的「運動競賽」,指的是含有「與人競爭」、「追求時間成績」,以及「奔跑」這類要素的運動。各位是否都一廂情願地認為運動就一定要「跑」?「運動=跑=累死了」,或許有不少人認為自己做不來運動,壓根兒就不想去嘗試。「運動=跑」這個誤會,不曉得害多少人吃了大虧。人體為了要「跑」,必須讓引擎飛快地運轉,所以得一下子增加心臟的跳動量,還必須大量分泌腎上腺素,當然交感神經也會急速地活化。如此一來,身體就必須突然進入戰鬥模式,把幹勁提升到最高點。說得更簡單一點,如果突然跑步,身體會嚇一跳,陷入異常興奮,也就是陷入某種恐慌狀態。換句話說,「跑」會讓身體處於一種負擔極大的狀況。如果各位有慢跑的習慣,就等於是經常處在慢性氧氣不足當中,也就是缺氧的狀態。慢跑一方面會讓人陷入缺氧;另一方面因為運動量很大,跑完的時候,也就是缺氧之後,會一口氣吸入大量氧氣,如此一來又陷入氧氣過剩的狀態,製造出極為大量的活性氧來。換句話說,跑步這種行為,等於是自己讓身體遭受到缺氧和活性氧的雙重打擊。相較之下,「走路」基本上風險是零。而且走路沒有年齡限制,任何人隨時隨地都可以走,不需要特別準備,也不用花半毛錢。我認為走路才是最適當的全民運動。大家必須記住最重要的一點:若想透過運動來改善健康,走路就非常足夠了。二、不要吃藥藥物會毒害你的身體!「藥=毒」,因此必須極力避免吃藥(毒),這是基本道理。如果無論如何都非服藥不可,「量盡量少,期間盡量短」,才是為自己著想。不過有的時候會遇上極為例外的狀況,怎麼樣都必須吃藥。比方說,因為食物過敏──蛋、蕎麥過敏而引發休克,或是嚴重的哮喘發作造成休克,這時若是不立刻施打皮質類固醇(即類固醇),有可能會喪命。或是失去胰島素分泌能力的第一型糖尿病人必須補充胰島素,這些都是例外情況,在這些例子當中,藥就是藥,而非毒。現在正在服藥的人,應該設法提高自我治癒力,努力讓身體可以不再依賴藥物,這才是與藥物打交道的正確方式。三、不要攝取過量動物性蛋白質你的身體其實不愛吃肉和喝牛奶!成功抗癌者在為癌症病人做飲食指導時,一定都會嚴厲地叮嚀:絕對不能碰牛奶與肉類。這是因為很少有人一邊攝取大量的牛奶與肉類,一邊能成功抗癌的。我完全無意與許多愛吃牛奶、愛吃肉的人為敵,可是為了往後的人生著想,接受這些逐漸被揭露的事實才是上策。看到這裡,我想大家應該也會對魚肉有疑問。的確,魚肉是動物性蛋白質,理論上也不應該吃,但魚肉含有的不飽和脂肪酸(EPA和DHA)具有抗氧化和抗癌作用,就這些好處而言,我認為完全沒必要排斥魚肉。此外,根據我實際觀察到的情況來看,如果連魚肉都不吃,一定會有人體內蛋白質不足,所以這部分或許必須平衡一下。四、不要吃太多!減少熱量攝取,反而會讓人活力倍增!有許多數據證明,如果把我們目前攝取的熱量減掉至少30%,我們就可以活得更健康、更長壽。這是幾乎鐵一般的事實,所以我們只能虛心接受。也就是說,七分飽才是剛剛好。然而,這同時也是非常難以實踐的一點。具體的計算公式如下:25x標準體重(公斤)=攝取熱量(千卡)這是每個人平均每天應該攝取的最佳熱量。假設你的標準體重是50公斤,那麼無論你的實際體重是多少(這是重點),「25x50=1250(大卡)」就是你一天應該攝取的熱量,應該很多人都攝取過剩了。標準體重可以用「標準體重=身高─110」的公式來大略計算,所以請計算一下你所需的熱量,再和平日攝取的實際熱量比較看看。怎麼樣?我想計算出來的數字應該小得意外,讓你大吃一驚。幾乎所有的人都攝取了過多的熱量。假設一個標準體重60公斤的人,應攝取的熱量就是「25x60=1500(大卡)」。有許多人平日一定都攝取了超過二千大卡的熱量。平時一餐的熱量約為六、七百大卡,若是大餐,很容易就超過一千大卡了。成功抗癌者在指導癌症病人各種飲食療法的時候,絕大多數都會建議不要吃太多。此外,有一家安養院趁著改善食材的機會,也重新設計出一份低熱量的菜單。結果如何呢?幾乎所有的癌症病人和老人一開始體重都減輕了,大部分的人減了幾公斤,其中甚至有人掉了10公斤左右的體重。然而,每個人都意外地變得神采奕奕,令人驚奇。更值得注意的是,原本一直有人抱怨身體哪裡不舒服、不對勁,減重以後,這種情形卻一下子少了許多。而像是肩膀痠痛、腰痛、膝蓋痛、頭痛、便秘、失眠、憂鬱、高血壓、糖尿病、血脂異常等等,也經常會跟著有所改善。也就是說,只是改善超重──說得更直接點,只是減肥,就可以大幅改善健康。五、不要當好人!「好人」就是容易自找壓力的人!你是否經常被身邊的人說「你真是個好人」?沒有嗎?那恭喜你了!若只是客套話,或是偶爾被這麼說說,那就沒有問題,但如果經常有人這麼說你,你最好立刻改變一下生活方式。──如果是成功抗癌者,一定會這麼告誡你。這個建議完全是為了大家好。很久以前就常聽說,癌症病人裡面有很多所謂的「好人」。這些癌症病人都有這些共通點:個性一板一眼,重人情、講義氣,責任心強,很能忍耐,對別人很好,不太會樹敵。不少人在罹癌以後,被建議別再當好人了,便乖乖聽話,不再努力迎合周圍的人,結果治療效果提高了,成功抗癌。如果想要一直當好人,注定就得窮忍耐。因為人與人相處在一起,基本上不可能完全沒有磨擦,絕對會出現衝突,也會有一些嫌隙。「好人」總是在不知不覺間,單方面地一再對周圍的情形讓步。這麼一來,就承受了相當大的壓力,而且要一直當好人,真的不是件輕鬆的事。好人或許沒有自覺,但他們確實都承受著莫大的壓力,並累積了不少怨氣。「病由心生」,這已是老生常談,同時眾所皆知,癌症等慢性病的原因或惡化主因,與壓力有著非常密切的關係。研究已經發現,壓力會使交感神經處於慢性活躍狀態,讓血管收縮,影響血液循環,降低免疫力。瞭解這個原理之後,「不再當好人」應該才是聰明的選擇吧!書籍資料書名:想健康,先戒掉這些「好」習慣!作者:岡本裕譯者:王華懋出版日期:2013/10/07出版社:平安文化作者介紹/岡本裕醫師日本頂尖腦神經外科名醫,畢業於大阪大學醫學部研究所,畢業後長期進行以癌症為主的臨床研究之後,發覺現今的醫療觀念和做法都已走到極限,於是辭去臨床醫師職務,之後成立「e-診所」,主要提供癌症、慢性疾病等的醫療與諮詢。岡本裕醫師多年來一直致力推廣不吃藥的生活,看診也盡量不開藥,不僅治好無數患者,也讓許多藥物上癮者重新展開健康生活。他更勇於揭發醫師、政府和藥廠之間的共生關係以及長期灌輸民眾多吃藥無害的錯誤觀念,是日本著名的「良心醫師」。另著有《90%的藥都不能吃》、《90%的病自己會好》、《90%的病自己會好2》、《90%的醫生都誤解癌症》等書,以自身豐富的診治經驗告訴讀者,其實只要調整生活飲食習慣,就能大幅改善身體、提高免疫力。其所提倡的觀念與做法也受到讀者的廣泛肯定與推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