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大自然的清新空氣、想體驗獨特的山林之美,是許多民眾休閒時投入登山活動的主因,但在進行登山活動時,確保自己的安全,才能更進一步體會戶外活動的樂趣。
《登山新手必備指南》作者為資深山友分享多年登山經驗,提供新手可能比較容易忽略的細節,有充分訓練、萬全準備、加上可靠有經驗的隊友,期盼大家都能有美好體驗,避免意外事件發生。
【容易發生意外的5大可能原因】
平時多學習,行前多準備,就能盡量避免意外發生。
每隔一段時間,總是會聽到又有某人在哪一座山區發生意外,而且各種形式的意外都可能發生,甚至是公認好像很容易的路線。發生意外的原因看似很多種,但其實都是有跡可循的。
1.趕路趕時間
可能是大部分的登山者都因為時間或假期有限,只好盡量走快一點,往往將3天能夠舒適走完的路線壓縮為2天結束。這種趕路的登山方式一點也不舒服吧?當然也 是有人體能佳,腳力好,喜歡走得很快,這也是一種享受的方式,但顯然多數人不適合。另一方面,行進快速代表停留時間短,也就無法仔細觀察或欣賞景物了。
2.高度適應不良
高山症的主要起因就是因為上升太快,沒有足夠的時間進行高度適應。高山症是因為海拔高度升高,空氣的壓力和密度隨之減小,以致肺部換氧效率降低,造成動脈含氧下降,因此會產生一連串的症狀。短時間內上升海拔高度太多,尤其是睡眠的位置和前一夜的海拔高度落差太大,讓身體來不及適應,就容易發生高山症。
以台灣常見的3、4天的大眾級高山行程而言,最好是第一天先在中海拔地區的登山口過一夜,隔天再慢慢走到第一個山屋或營地,第3天登頂後回到登山口,當然更舒 服安排是第三天只要回到山屋,第四天再慢慢下山。,
3.體力不濟
團體行動時,要以全隊體力最弱、狀況最差的隊員為行進依據,並且盡力互相幫助。體力不濟絕對是在登山過程出事的重要原因之一,疲累會降低注意力,也會讓身體的運動能力下降,當過度疲累又要趕路時,當然就會大大增加意外的風險了。
認清自己的實力與能力,選擇適合自己的行程參加,不要因為嚮往某地的美景而忽略前往的難度。
也許時間拉長可以降低強度,但並不是每一條路線都能任意這樣安排啊!因為有些路線適合過夜的地點不多,許多一日行走的距離長短,正是受到過夜位置的限制,而這種情況其實很常見。別聽信有些老鳥說的「那條路線很簡單啦」這句話不一定是真的。
4.裝備不足
高山天候變化極大,基本裝備就是要用來應付突如其來的緊急需求的,最常見的就是因為保暖不足造成「失溫」。
穿著使用正確的裝備(服飾也是裝備)可以有效降低發生失溫的現象,登山者應選擇潮濕後仍具有一定程度保暖效果的材質,這是最重要的,尤其是內層與中層衣物,可選擇的材質相當多。雨衣一定要有良好的防水效果,在無遮蔽物又颳風下雨時,就只能靠它了。
5.慎選隊友
每一種戶外活動都是有風險的,不管是參加誰辦的活動,或是自組隊,領隊一定要講究安全控管之外,更應重視傳達正確的常識與觀念。(領隊未必是最資深喔!)每一位參加者應該要在意的是每次參加活動後,能否學習到各種正確知識與觀念,並把這種觀念傳播給別人。
但是,就算路線一樣,行程安排不同時,難度就會不一樣了。所以該和哪些人同行其實也是要慎選啊!如果隊友彼此喜好不同,一起行動注定不會愉快。或是觀念不同、能力不同,只要有任一位隊友不願意與他人配合,肯定也是不愉快收場。所以,不要以為同好的人很容易找,尤其網路上相約的陌生人很不可靠喔!
【登山者身體不適的3大可能情況】
每一位登山者對於登山的急救與病因的辨別,也都應該盡量涉獵。
編按:本文為山友分享登山知識僅供參考,病徵判斷須以專業醫師之實際解讀為準。
1.失溫
在台灣的登山活動中,最容易發生的生理失調症狀是失溫,失溫有程度上的不同,輕微的只是感覺身體不適,嚴重者可能失去意識於昏睡中身亡,其發生機制很容易明白。簡單的說,人體因為大量流汗、天氣寒冷、長時間吹風、穿著潮濕的衣物,貼身衣物水份蒸發,帶走身體的熱量,使人體體溫降低,體溫降低,代謝產生熱量的能力隨之降低,若潮濕、不夠保暖的衣服持續帶走身體的熱能、體溫更低,產生熱量的能力更差,於是人體先感到寒冷,然後有起身走動打哆嗦,小口喝冷水打寒顫,再到意識稍微模糊、判斷力減弱,甚至到最後意識不清、死亡等幾個階段,整過演變過程快則數分鐘,例如:跌入冰冷的溪水中,慢則數小時導致死亡,例如:穿著濕冷的衣服,昏迷倒臥在低溫高山上。由於高山氧氣稀薄,降低人體產生熱量的效率,因此於高山上特別容易發生失溫的狀況。
本書在飲水、服飾的章節都曾提到相關症狀或自救方式,無非是想讓初學者增加印象,其中提到希望登山者使用鋁質或不鏽鋼水壺,此類水壺可裝熱水,讓失溫者置於懷中取暖,再飲溫開水,外敷內服雙管齊下,是非常有效治療輕微失溫症狀的方法。其中尤以吞飲溫開水最有效,若飲用溫開水,溫水由食道入胃,患者仍感到胸腔冰涼,此乃進入漸漸喪失意識的開始,得特別注意。
若發覺某隊員自身感到失溫,行進中應立刻要緊盯其後,以防意識不清而脫隊、迷路、跌下山崖,尤其在下雨、颳強風,要強制更換乾衣服、飲用溫水、再吞食糖果(如果還有的話),搭設營帳包裹睡袋休息等,一直到症狀和緩再上路。
失溫者很快體力變差,很多脫隊、迷路、跌下山崖的意外,都因失溫而起。若已經抵達營地,搭起帳棚,失溫者脫掉濕衣服,赤裸、穿乾的保暖的衣服,包裹在睡袋內,飲用溫水、抱著裝滿熱水的金屬水瓶,吞食糖果。直到自覺身體變暖和、症狀緩和為止之前,不可讓其入睡。
2.高山症
登山因身理機能失調,最容易發生病變的第二名是高山症,又稱高山反應。海拔高度升高,空氣的壓力隨之減小,人體肺臟吸收空氣中氧氣的能力降低,因人體體質不同,所能忍受海拔高度的變化之能力隨之不同,而以貧血者反應更明顯。
有些人在平地搭車不暈車,在海拔1000公尺以上的山區搭車,就比較容易暈車,就是因為氧氣略微稀薄,影響到身理機能的緣故。隨各人體質不同,很難定出一定的標準,一般而言,經常運動,體能較佳、身體健康、有充分休息者不容易有高山症,反之則容易有高山反應。此外,經常在海拔1000公尺活動者,到2000公尺處不容易 有高山反應,常在2000公尺處活動者,到達3000公尺處不容易有症狀,因此出國遠 征5000公尺以上高山者,常利用台灣高山做體能訓練,就是想提前適應激烈的海拔高度變化。太久沒爬大山、常在低海拔地區活動者,比較容易有明顯的高山反應。
每個人產生高山反應,症狀輕重並不一致,有些輕症者在高山上1、2天症狀漸消失。有些人只是感覺呼吸困難,或者呼吸急促,增加呼吸的頻率與深度,卻仍然 感覺缺氧、呼吸沉重、沒有體力、舉步維艱,吸3口氣只能走2步。比較嚴重的則有 頭疼、頭痛欲裂、眩暈,無法入睡。更嚴重者同時擁有數項症狀,並且有無法入睡、缺乏食慾,飯後作嘔,而且因為無法正常飲食、入眠的症狀,都使患者體力不濟的情況更嚴重,若有這種情況,勉強跟著隊伍繼續行走,可能誘發脫隊、迷路等意外,或耽擱隊伍行程等等。因此一般缺乏經驗,不知體能狀況者,盡量參加折返式的行程,沒有必要參加長距離縱走行程增加風險。
3.中暑、熱衰竭
都是因為天氣太悶熱,患者不習慣氣溫突然升高、照射太陽、脫水所引起的,初學者可能無法細分其中的不同。今天大家習慣吹冷氣,身體調節體溫的功能多少已經退化,夏日的登山行程宜盡量避開晴朗無雲的上午10點以後,到下午2點之前,這段時間豔陽高照、氣溫炎熱,不適合持續重裝行走。台灣東部、東南部的山區有焚風,更需要提高警覺。穿著抗紫外線的排汗衣、戴一頂遮陽帽等高科技的衣料,多少能降低中暑、熱衰竭 的發生機率。
【以上摘文選自:《登山新手必備指南》、作者:李嘉亮,邢正康、圖文:四塊玉文創提供】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