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9-10 科別.呼吸胸腔
搜尋
缺氧
共找到
629
筆 文章
-
-
2020-09-08 橘世代.健康橘
睡不好有很多原因-及早就醫,才能及早找出病因
熟齡者小心,你有失眠、睡覺打呼、精神差的情況嗎,可能是睡眠呼吸中止症所引起。55歲的老趙(化名)本身有高血壓,晚上睡覺常打呼睡不好,使白天精神差、沒動力,更出現憂鬱情形,而家人發現他睡覺會打呼外,有時更像停止呼吸般沒了氣息。經就醫檢查後發現,老趙患有嚴重的睡眠呼吸中止症,在醫師建議下配戴正壓呼吸器與藥物輔助後,症狀獲得改善。收治老趙的萬芳醫院睡眠中心主任黃志善表示,失眠為睡眠障礙的一種,已像是文明病般讓許多民眾困擾;據台灣睡眠醫學學會統計,台灣民眾每五個人就有一人有睡眠障礙問題,如何改善已成為民眾課題。黃志善說,引起睡眠障礙的原因很多,包括精神疾病,如焦慮、憂鬱引起失眠;睡眠呼吸中止症所引起的打呼和日間嗜睡症狀;神經方面如不寧腿症候群,病患常感到下肢有痠、麻、癢、痛等不適感,特別是晚上睡前最為嚴重,患者會想移動下肢、按摩來緩解症狀而影響入睡。而睡眠障礙患者現已分佈在各年齡層,年輕者大多因睡眠習慣差、晚睡晚起、壓力等導致;年長者則多因生理性疾病如心血管、高血壓等相關,而腦部退化,也會引起快速動眼期的睡眠行為障礙。他表示,若以會來檢查睡眠呼吸中止症的患者來說,臨床上仍以45歲以上的熟齡族較多。而在治療上,黃志善說得先確認引起的原因,如因焦慮、憂鬱引起的入睡困難或夜間提早醒來,可先透過抗焦慮憂鬱等藥物改善,若未果或情況嚴重者,則搭配心理師的認知行為治療,經面談建立合適的睡眠模式,養成良好正確睡眠習慣。但通常需三到六個月,患者治療要有耐心。不寧腿症候群則可透過抽血檢查、找出病因,年長者大多是因缺鐵性貧血,或糖尿病、腎臟病等疾病所致,確認後再使用藥物控制。至於睡眠呼吸中止症,他說可經醫師評估安排後,接受睡眠中心的睡眠檢查,來確認每小時的呼吸中止指數(AHI)次數作為依據,並分為輕中重度;輕度的AHI介於5至15之間、且白天不會打瞌睡,中度介於15到30之間,重度AHI則大於30次以上。黃志善說,睡眠呼吸中止症的患者,若狀況輕微可先不治療,中度者可考慮睡前配戴正壓呼吸器,保持呼吸道順暢,改善缺氧與睡眠問題。若重度者除正壓呼吸器外,也可以外科手術方式,矯正呼吸道結構,如下頜骨較後縮、舌骨位置偏低等問題,避免呼吸中止症候群發生。如老趙就診時的AHI為51,經治療與藥物輔助後,AHI改善至30,精神也變好、血壓也平穩了。他呼籲民眾,若有長期睡眠障礙,應及早就醫檢查;若是心理性的睡眠障礙,也可透過自費諮詢門診,由心理師進行睡眠評估與諮詢,以便及早治療。更多精選延伸閱讀↘↘↘追求健康更聰明-智慧手環助你熟睡、教你呼吸你一周失眠3天嗎?醫師建議:趕快就診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亮麗!立即訂閱橘世代電子報》
-
2020-09-01 科別.骨科.復健
高壓氧治療慢性骨髓炎 七旬婦告別輪椅騎機車代步
彰化縣二林鎮76歲張姓婦人兩年前發生車禍,右小腿腿骨斷好幾節而且有開放性傷口,手術沒接好腿骨還併發慢性骨髓炎,走路需靠輪椅和助行器,她因此意志消沈,家人帶她到衛福部立彰化醫院,申請健保給付高壓氧治療10多次,已能行走自如,恢復往日神采。部立彰化醫院高壓氧中心主任兼骨科醫師陳柏辰今天表示,慢性骨髓炎是開放性骨折或骨科手術後常見的併發症,主要原因是細菌深入骨髓,未能及時清除,導致細菌在骨髓的巢狀結構內建立根據地,破壞骨骼血流循環,引發局部缺氧和長出疤痕組織,所以正常免疫細胞與抗生素無法深入感染核心,只能暫時壓抑,無法根除,是很棘手的併發症。張姓婦人兩年多前騎機車撞上電線桿,右小腿開放性粉碎性骨折,好不容易熬過清創、皮瓣移植、髓內骨釘等手術,卻併發慢性骨髓炎和骨折不癒合,為了治療骨髓炎,她吃了一年抗生素,吃到胃腸不適、精神倦怠及全身消瘦,還需要靠輪椅與助行器才能行走。陳柏辰說,一旦罹患慢性骨髓炎,傷口不癒合、流膿、紅腫熱痛,甚至造成肢體失能,高壓氧能加強側肢循環生成,加速傷口癒合、帶入更多抗生素到達感染周邊,高濃度氧氣也能直接殺菌、加強白血球的殺菌功能,加強抗生素的殺菌力;他為張婦申請健保的高壓氧治療,每周3次、每次1小時,10多次之後,張婦不需步行輔助器,已經可以騎機車到院高壓氧治療,生活自理能力大幅提升。張婦「歡頭喜面」到院治療,她說,原本沒胃口,吃不下,自從病情好轉,她的食量增加,每餐半碗飯變1碗飯,體重從55公斤增到60公斤,不再整天疲軟無力,精神和體力都變好,雖然還沒健步如飛但已經可以騎機車,最重要的是健保給付高壓氧治療,她不用擔心醫療費。
-
2020-08-30 新聞.長期照護
小心卡更深!專家:吃麻糬噎到千萬別用力拍背、喝水
老年人除了吞嚥嗆咳問題,也可能發生異物梗塞無法呼吸的緊急狀況。這時如果一旁有人會「哈姆立克」急救法,就有機會在異物梗塞第一時間應變,搶救人命。意識清醒時 哈姆立克救人、自救第一線消防救護員指出,較常遇見老人吃果凍、蒟蒻、粽子、麻糬等食品,因大口吞沒充分咀嚼,就可能造成嗆傷或噎到阻塞氣管。多數人第一時間的反應,會用「拍打背部」、「喝一口水」來幫助患者咳出異物。不過台南市消防局緊急救護科長謝榮仁指出,拍背、喝水的動作,有讓異物卡得更深更緊的風險,建議如果會哈姆立克法急救,第一時間就直接使用。消防局緊急救護教官陳冠傑表示,哈姆立克法一般需要旁人協助,當患者發生異物梗塞,但仍可呼吸時,實施效果較佳。如果意外發生時獨自一人,也可嘗試以哈姆立克法自救。若因呼吸困難或年長無力,可利用身邊的桌角、椅背或樓梯扶手彎曲處,頂住肚臍與「劍突」(兩肋交接處)之間的位置,以身體重量協助擠壓,較能產生足夠氣壓幫助咳出異物。呼吸困難時 直接用心肺復甦不過許多異物梗塞常未能立即因應,患者很快因呼吸困難,呈現缺氧狀態。謝榮仁指出,這時即使打119求救,許多案例在救護車到達前,就因腦部缺氧停止呼吸心跳,進入所謂OCHA(無生命跡象)狀態,這時救護員就會直接強迫供應氧氣,並實施心肺復甦術CPR,不會採用哈姆立克法急救。謝榮仁強調,CPR按壓胸部除幫助無法自主呼吸患者呼吸,施力時產生氣壓經呼吸道向外,能產生與哈姆立克相同效果,搭配供應純氧,實務經驗顯示曾多次搶救成功。不過謝榮仁、陳冠傑都建議民眾應該學習哈姆立克與CPR急救法,一旦發生異物梗塞可以自救救人,家中有長輩的人更應學習。急救搶時間 避免缺氧腦受損奇美醫學中心急診醫學部主治醫師陳炳元也建議民眾學習哈姆立克法與CPR。他說,異物梗塞除了正確急救,因應速度更是關鍵,一般人缺氧5到10分鐘,腦部就會受損,如果當場不能嘗試急救、延後缺氧時間,等救護車到達可能為時已晚,即使救活也可能陷入永久昏迷,要靠插管維生。哈姆立克急救法又名腹部衝擊法、哈姆立克法,由美國外科醫師亨利·哈姆立克(Henry Heimlich)在1974年發表。在這之前,美國心臟醫學會、紅十字會的異物梗塞急救指引都是「拍背」,哈姆立克主張異物卡入氣管時,拍打背部會使異物卡得更緊、導致死亡。魚刺卡喉 找醫院處理最好至於另一常見意外是「魚刺卡喉」,很多人會煮魚給長者吃,可能發生魚刺卡喉。陳炳元說,他查閱國內外醫界,竟然都沒有一致的因應準則,更沒想到許多台灣老一輩深信的諸如吞飯、喝醋等「偏方」,在美國遇魚刺卡喉一樣流行喝醋,只是吞飯換成吞香蕉,也有很多人「現身說法」強調以此偏方成功自救。但因台灣多數地區就醫相較方便,兩種方式都不建議,不如直接送醫。陳炳元在急診有豐富處理經驗,認為盡快就醫通常不會有事,食道腸胃穿孔的紀錄極少。到院病人通常都覺得自己情況嚴重,因為消化道十分敏感,魚刺尖銳造成疼痛感強烈。事實上,一般患者到院時,魚刺多數已經到胃,等著強酸胃液幫助消化,但患者仍感覺異物在喉頭食道,其實多數是魚刺劃過的小傷。少數魚刺還在喉頭的,用異物夾、內視鏡就能取出。家有長輩 學會兩項急救法哈姆立克1. 急救操作者站在患者背後,雙腳成弓箭步,前腳在患者雙腳間。.2. 找出肚臍上方與胸窩劍突間位置,一手握拳虎口向內,另一手在外握住。3. 兩手環抱患者腰部「往內、往上出力」擠按,直到阻塞物離開呼吸道。● 當患者昏迷、雙手無法環抱住患者或患者為孕婦時,擠按的部位移至胸骨心臟處。● 若施救者力氣不夠,可利用身邊的桌角、椅背或樓梯扶手彎曲處,頂住肚臍與兩肋交接「劍突」間,以身體重量協助擠壓。心肺復甦術CPR許多異物梗塞常未能立即因應,患者很快呼吸困難,呈現缺氧狀態無法自主呼吸的患者,應直接實施心肺復甦術CPR。
-
2020-08-30 科別.心臟血管
夏天別猛灌水!醫師提醒:更可能中暑並誘發心肌梗塞
天氣熱多補充水份已是常識,但中醫師陳勇利則提醒,其實喝太多水也有危險。因為,喝太多水,小便加上流汗,容易把身體裡的電解質帶走,反而可能因此中暑;正確之道是在水中加些鹽,或加幾朵菊花,都比只是喝水好;因為這樣可以增加水中的微量元素,避免中暑。陳勇利同時具有中西醫資格,也是醫學博士,他上午在一項夏季養生演說中指出,中暑的死亡率達10%,民眾不可不慎,症狀是突然不流汗,還有心悸. 心跳加快. 呼吸急促等。此時,不流汗是身體自我的一種反向動作,而呼吸急促則和腦中缺氧有關。他說,會發生中暑的人又常和身體循環不佳有關,也就是有高血壓. 糖尿病和高血脂疾病的人要特別注意,一旦有中暑現象,血液的流動變差,就容易誘發心肌梗塞。陳勇利提醒,心肌梗塞前有3大特徵,民眾記起來提高警覺,可以自救保命,分別是突然的左胸痛、胸悶,和頭暈目眩,此時若又有冒冷汗的情形,那恐怕就百分之一百是了,應該趕快就醫。他說,這些症狀是因為血液通過心臟不順暢而引起,一般只有短短的15秒左右,但卻是重大的警訊;若是這些症狀同時發生,請不要猶豫,應該趕快就醫。陳勇利以開發花草茶知名,對於如何挑選菊花,他也建議,他跑遍全世界,還是以苗栗銅鑼的品質最佳,而且還是有機的,挑選時應以黃白相間的顏色才對;只要水瓶裡經常加上2、3朵,水就會不一樣,夏天出門旅行. 運動都多了一份保障。
-
2020-08-28 新聞.杏林.診間
名醫與疾病的對話/醫師世家遇病也慌 2歲發燒過度治療險致命
小時候生過一場不知名的大病,進行了長時間的治療,家人在無助時,什麼療法都嘗試,但來自大家庭的愛卻差點成為壓垮兩歲孩子的「稻草」。疑似過度治療反而造成胃潰瘍、致命的雷氏症候群。最後是擔任小兒科醫師的親戚一句「我們讓他自然好吧!」讓我奇蹟似活下來。兩歲那年,我原本是活蹦亂跳的孩子,一夕之間,突然病倒,爸媽帶著發著高燒的我四處求醫,卻沒有任何一個醫師能找出病因。「雖然我家是醫師世家,但當父母跟當醫師是不一樣的。」愛子心切,好怕我燒過頭、有後遺症,不只爸媽措手不及,大家庭成員都慌了。太多治療病情變更複雜我在多家醫院接受各種治療,展開了由抗生素、點滴陪伴的日子,家人們也踴躍幫忙,開始推薦各種療法,「中藥、草藥當然不會少,甚至曾經吃過犀牛角治療。」誰能料到家人的好意,讓年僅兩歲的孩子接受太多治療方法,因過度治療而誘發病情變得更複雜化。現在回想起來,當初我可能只是病毒感染才發燒,其實應該一周就會退燒,但在治療過程中,我可能是服用了含有阿斯匹林的退燒藥,結果產生雷氏症候群。在接受好幾個月的急救、治療過程裡,連我的爸媽都不知道能不能保住孩子,每天被可能失去孩子的痛苦折磨。大難不死更珍惜生命全家人快失去希望之際,一位親戚出現了,剛好是小兒科醫師,他看了看我,默默地建議將治療方法改為支持性療法,將所有治療化繁為簡,水分不足就補水、發燒就給退燒藥物、缺氧就輸氧氣,看似簡單的支持性療法,真的改善我的症狀,幫助我過關。大難不死,親戚多認為,歷經病魔的我,可能也活不久,但替工作繁忙父母照顧我的姑婆卻不這麼認為,她總是說著,「你的命不該絕,所以應該要回饋。」我因此格外珍惜家人,既然老天爺給了我再次活下去的機會,我就用樂觀的態度,迎接有太多不確定性的人生,把握每一天。反思身體自我修復能力那段重病到依賴支持性療法康復的故事,使我開始反思身體自我修復能力與藥物的關聯。其實如今仍有非常多的疾病無法解釋、原因不明,需要靠自己修復,藥物只是在輔助,但優異的修復能力關鍵在於素質良好的身體,冥冥之中,預防醫學的觀念將我推向家醫科領域。得來不易的第二次生命,讓我格外重視健康。醫師生活雖然忙碌,但我一定會空出時間運動健身、好好休息。這樣的生活態度,更成為我說服患者更正惡習,落實健康生活習慣的最好教材,醫師身體力行「站在你面前就是活生生的例子」, 讓患者知道這些好生活習慣都是能辦到的。陳柏臣小檔案現職:•書田診所家庭醫學科醫師專長:老人醫學、安寧、長照、職業醫學、戒菸、醫學美容興趣:出國旅行、投資理財、健身、游泳、網球、享受美食經歷:•衛福部台中醫院家醫科主治醫師•衛福部台北醫院社區醫療部主任•萬芳醫院家醫科主治醫師•中英醫院醫務執行長
-
2020-08-27 科別.耳鼻喉
睡覺為什麼會打呼?打呼代表睡得好嗎?耳鼻喉科醫師告訴你
有你被枕邊人的打呼聲吵得無法入睡的經驗嗎?還是被自己的打呼聲嚇醒的經驗嗎?為什麼睡覺會打呼呢?有人說睡覺打呼表示睡得很熟睡得很好這是真的嗎?就由耳鼻喉科陳亮宇醫師為大家解答吧!打呼代表睡得很熟、睡得比較好!?其實睡覺不會打呼的人才是睡的比較好哦!為什麼會打呼?睡覺打呼代表的是我們身體呼吸道有部份的狹窄、鬆弛,所以我們睡覺的時候,會氣流通過狹窄鬆弛的呼吸道,肌肉與黏膜的震動而產生呼聲。因此打呼表示你的呼吸道有著鬆弛與狹窄的問題,有些人晚上打呼太大聲,甚至大聲到會突然中斷,說明你可能有睡眠中止的問題。什麼是睡眠中止?睡眠中止就是因為我們狹窄的呼吸道,已經承受不了能讓你呼吸的一個張力,導致你整個呼吸道塌陷,而沒有辦法呼吸,會讓身體處於一個緊張的狀態,猶如在跑百米一般,會使你的心跳會上升、血壓會上升,而且在這個時候因為急度的缺氧,腦部會趕快把身體叫醒,使得睡眠中斷。整個晚上如此的中斷又清醒,使身體與大腦沒有得到充分的休息。所以如果睡覺打呼越來越大聲的人要注意,這表示你的睡眠品質非常的差。而睡眠品質很差會有很多後續的問題,包括可能會有一些心血管的問題等等,且經有研究證實如果打呼越來越大聲,表示血管的內皮容易受傷的危險風險會越大,甚至以後容易會造成中風的問題,所以如果你的枕邊人打呼聲音太大聲請記的來看醫生哦!本文摘自健康多1點 原文請點此
-
2020-08-27 科別.呼吸胸腔
睡覺會打呼是5大疾病高危險群! 中年男性、更年期後女性要注意
俗話說十男九鼾!根據美國威斯康辛流行病學(Winconsin cohort)研究,睡眠呼吸中止症在中年男性及更年期後女性至少佔兩成以上,且柳葉刀(Lancet)雜誌研究也指出,這類病人是高血壓控制不良、心律不整、腦中風、心肌梗塞及心衰竭等疾病的高危險群。 傳統治療接受度不到4成 新型負壓吸舌機治療效果佳新光醫院睡眠中心林嘉謨主任表示,傳統正壓呼吸器(CPAP)治療接受度不到4成,傳統耳鼻喉科手術成功率也不到4成,而新型負壓吸舌機(iNAP)是藉由口部介面以靜音馬達抽吸在口腔內產生負壓,將舌頭及軟顎吸住,避免舌頭後倒造成呼吸中止。在新光醫院剛發表於睡眠醫學(sleep medicine) 國際期刊的研究結果顯示,納入研究的34個受試者中,其中4個女性,30個男性,其中32位符合研究條件,平均年齡47.4 ± 11.24歲,平均BMI 26.59 ± 3.214 kg/m2,治療前後睡眠呼吸障礙缺氧指數(AHI)從每小時32.04 ± 11.3次降到每小時8.79 ± 9.49次;不過,鼻塞太嚴重或病態肥胖(BMI大於35),因嘴巴無法閉合,口腔沒辦法形成負壓空間,不建議先使用負壓吸舌機。 改善睡眠呼吸中止症 可從睡姿、體重、過敏調整臨床上,一名38歲徐姓工程師,本身長期受到睡眠呼吸中止症影響,造成白天嚴重嗜睡,曾經有在騎車過程中睡著險發生交通意外,在接受睡眠檢查後發現是重度睡眠呼吸中止症,比較過幾種呼吸中止治療方式,於是加入臨床試驗評估使用iNAP,原本白天嗜睡的問題完全改善了,注意力更中工作更有效率,即使熬夜只睡四小時隔天起床也仍然很有精神,且使用iNAP前後睡眠呼吸障礙缺氧指數(AHI)從每小時43.2次降到1.5次 ,血氧濃度從82%上升到90%林嘉謨說明,改善睡眠呼吸中止症,依照每個人的狀況去建議不同的治療方式,例如改變睡姿透過側臥來改善,體重過重或肥胖者,可以先減重、體重控制,過敏性鼻炎嚴重者則應設法改善過敏症狀,如果上述保守療法執行後還有改善空間,可考慮使用負壓吸舌機(iNAP)或睡眠呼吸機(CPAP),或是選擇改善呼吸相關結構的手術治療。 延伸閱讀: 睡覺打呼不代表睡得好! 5種人要小心睡夢中猝死 睡得沉才會磨牙? 其實是你根本沒睡好
-
2020-08-19 橘世代.健康橘
體力變差是因為年紀大?還是心臟衰竭?教你初步分辨
陳經理(化名)一直有運動習慣,每個周末都爬山,偶爾還會報名路跑賽,大家都稱讚她多年身材不發福,看起來不像快要屆齡退休。最近幾個月,她明顯感覺體力變差,比以前容易喘,也更容易累,原本能一鼓作氣走完的健行步道,現在都得中途停下來休息個兩、三次。朋友安慰她這是正常老化,不過她還是暗自不安,真的只是年紀大嗎?還是有什麼問題該就醫檢查一下?台大醫院心臟血管外科主治醫師王植賢提醒,「心臟衰竭」的症狀有很多時候可自己察覺,但臨床觀察多中年以上病人以為是「正常老化」。人在30歲以後,身體各項機能開始走向老化,如果和同年齡人相比,功能衰退得快,或自己原本能做的事情忽然變得吃力,很可能就無法單純用老化來解釋。王植賢舉例,如果以前可以跑步,現在走50公尺就會喘,原本一口氣爬很多樓梯,現在三層樓要休息兩次,這就不對勁。另外,70歲以上的人走路爬樓梯速度慢很正常,但如果一個人才50歲,走路爬樓梯速度竟然跟70歲長者一樣慢,或40歲以下的人,六分鐘卻走不到500公尺,這些都不能輕忽,建議就醫好好檢查心肺功能。心臟是全身血液循環的馬達,讓全身細胞得到充足氧氣的關鍵,臨床上所說的心臟衰竭,講白了就是「心臟無力」的意思。當身體處在休息狀態時,血液或氧氣需求量小,即便心臟無力,仍可能完成任務,人也不會太不舒服。在比較激烈的活動或是情緒激動時,全身對於血流和氧氣的需求增加,如果心臟無力,人就會明顯感到吃力。另外,身體長時間處於缺氧、血液循環不夠好的狀態,也會導致代謝廢物累積,人會容易感到疲勞和倦怠,活動的耐受度也會變差。王植賢表示,導致心臟衰竭因素很多,包括心肌梗塞、心肌病變、瓣膜性心肌病變、冠狀動脈疾病、心臟節律問題、心肌炎等等,也有自發性的心臟衰竭,連醫師都找不到原因。老化也會導致心臟功能變差,但通常要年紀到了七、八十歲以上才比較能說是老化造成,心臟衰竭的比率可能達兩成以上。台大醫院心血管中心主任陳益祥說,心臟衰竭嚴重時將引發各種併發症,例如厭食、下肢水腫、怕熱、呼吸喘、無法步行,需要大量血流和氧氣的器官會受損,例如可能導致認知功能下降,肝腎腸胃等其他重要器官也會逐漸衰竭。早點警覺就醫,對於存活率影響很大。陳益祥建議,在其他器官受影響之前尋求醫療介入,讓心臟內外科醫師,透過藥物、心導管、心律調節器等各種內外科手段,挽救心臟功能不再惡化、避免急症發生,以免心臟功能隨著一次一次住院越變越差,最後就得靠心臟移植才能活命。精選延伸閱讀↘↘↘。毛巾擰不乾是身體警訊!回家陪爸爸多吃肉多運動。你,65歲了嗎? 把握健康慢老4大重點 橘世代FB立即按讚! 張曼娟:「我正經歷一場關於「老」的學習」、于美人:「保有追求快樂與相信日子,才是人生最重要力量」、吳若權:「人不可能不怕老,學會接納怕老的自己,就能對生命更加安心自在」,當一個不等「老」的橘世代,讓自己生命豐富跟得上時代!>>【立即加入】
-
2020-08-15 科別.呼吸胸腔
騎車騎到斷片 睡眠呼吸中止症惹禍
一睜開眼睛就想睡,38歲的徐姓工程師白天也嗜睡,數次騎車騎到「斷片」,險些發生車禍。他擔心過勞睡不飽,假日加碼睡超過8小時,醒來仍擺脫不了倦怠感,就醫才發現是「重度睡眠呼吸中止症」惹禍。新光醫院胸腔內科暨睡眠中心主任林嘉謨表示,徐姓工程師檢測睡眠呼吸障礙缺氧指數,每小時缺氧次數高達43.2次,屬於重度睡眠呼吸障礙,臨床表現也都是典型的睡眠呼吸障礙的症狀。依指標建議,每小時缺氧超過5次屬於輕度、超過15次屬於中度、超過30次屬於重度,臨床上還曾見過每小時缺氧超過130次的患者。林嘉謨指出,嚴重睡眠呼吸中止症,患者不僅白天嗜睡,心肌梗塞、中風等發生機率也會增加,每小時缺氧超過130次的患者,同步檢測血氧濃度可能僅有60%,遠低於正常血氧濃度99%。若是偶爾一、二次低血氧,身體還能夠適應,但如果每天處於低血氧狀態,出現高血壓、心律不整、腦中風、心肌梗塞、心衰竭等機率,比一般人高出許多。林嘉謨說,全台睡眠呼吸中止症患者推估有45萬多人,症狀輕重不一,但潛在患者恐遠高於推估。如果有睡覺時鼾聲如雷、打呼頻率不規律、愈睡愈累、夜尿超過2次、張嘴呼吸等5大症狀,皆可能是睡眠呼吸中止症的患者。他進一步解釋,睡覺時若用肺部力量呼吸,胸內壓力刺激分泌利尿荷爾蒙,導致睡眠期間容易想上廁所,部分男性多以為是攝護腺病變,若經過泌尿科診斷並無異狀,就得懷疑是睡眠引起。林嘉謨表示,睡眠呼吸中止症的治療,多以正壓呼吸器為主,礙於必須要戴氧氣罩,許多患者在睡覺期間,常會不小心拉掉面罩,也使治療接受度不高,目前已有負壓吸舌機,睡眠期間將舌頭擺在對的位置,讓人體可以自然呼吸。
-
2020-08-15 科別.耳鼻喉
父母當心!4歲童講話不清楚恐是聽損警訊
國健署推動新生兒聽力篩檢以來,每年平均找出800名聽損兒,但醫師提醒,後天仍有許多因素會造成聽力受損,4歲是一大關鍵時間點,孩子到了這時仍講話不清楚,建議就醫檢查。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今天發布新聞稿指出,據統計,台灣每1000名新生兒就有3到4人有先天性聽力損失,國健署民國101年起全面補助本國籍3個月內新生兒進行聽力篩檢,每年平均找出700至800名聽損兒,及早介入治療降低聽語發展障礙。馬偕醫院耳鼻喉科醫師林鴻清接受中央社訪問時說,先天性聽力損失全球發生率都差不多,其中6成是基因遺傳,4成是胎內感染、產程缺氧、黃疸指數過高、早產等因素導致。林鴻清說,聽力是語言發展的開端,聽損兒若能在出生3個月內診斷,6個月前開始配戴聽覺輔具並接受聽語療育,未來不論在語言或身心發展方面,都有機會和正常孩童無異。然而,剛出生的寶寶不僅不會表達,也沒有明顯語言溝通障礙,尤其輕、中度聽障孩子更不容易被發現,以往大多拖到2歲才驚覺孩子有聽力問題,早已錯過最佳治療時機,國健署推動新生兒聽力篩檢後,多數聽損兒都能在7個月大左右就確診。值得注意的是,新生兒篩檢過關,也不代表終生都沒有聽力問題。林鴻清指出,除了極輕度聽損較難被發現外,部分孩子也可能因為遲發性聽損、中耳炎、外傷、腦膜炎、感染等因素造成聽力受損,4歲是另一個重要檢查時機。林鴻清說,一般狀況下,孩子到了4歲講話應該都很清楚,若有語言落後、講話不清楚或電視經常開很大聲、常聽不到家人叫喚,都應提高警覺,儘早帶孩子就醫檢查。
-
2020-08-15 科別.呼吸胸腔
工程師騎車騎到斷片 竟是睡眠呼吸中止症惹禍
一睜開眼睛就想睡,38歲的徐姓工程師,白天也時常感到嗜睡,先前還數次發生騎車騎到「斷片」情形,險些發生車禍,擔心是過勞睡不飽導致,假日加碼睡超過8小時,醒來仍擺脫不了倦怠感,就醫才發現是「重度睡眠呼吸中止症」惹禍。新光醫院胸腔內科暨睡眠中心主任林嘉謨表示,徐姓工程師檢測睡眠呼吸障礙缺氧指數,每小時缺氧次數高達43.2次,屬於重度睡眠呼吸障礙,加上臨床表現都是典型的睡眠呼吸障礙的症狀。依指標建議,每小時缺氧超過5次屬於輕度、超過15次屬於中度、超過30次屬於重度,臨床上還曾見過每小時缺氧超過130次的患者。林嘉謨表示,嚴重的睡眠呼吸中止症不僅會使白天出現嗜睡感,也會增加心肌梗塞、中風等機率,就以每小時缺氧超過130次的患者而言,當時同步檢測血氧濃度僅有60%,與正常血氧濃度99%相差甚遠,偶爾一、二次低血氧身體還能夠適應,但睡眠是每天必定會做的事,每天的血氧都處於低血氧的狀態,對於心血管是一大傷害,因此連帶出現高血壓、心律不整、腦中風、心肌梗塞、心衰竭等機率比一般人高上許多。林嘉謨表示,我國睡眠呼吸中止症的患者推估有45萬多人,輕重不一,但潛在的患者恐怕遠高於推估數字,他呼籲睡覺時有出現鼾聲如雷、打呼頻率不規律、愈睡愈累、夜尿超過2次、張嘴呼吸等五大症狀,皆容易是睡眠呼吸中止症的患者。他解釋,夜尿與睡眠呼吸中止症的關係為睡眠時若是用肺部力量呼吸,而不是自然透過肺壓呼吸,胸內壓力會刺激分泌心房利尿荷爾蒙,也導致睡眠期間容易想上廁所,部分男性初步多會以為是攝護腺病變,若經過泌尿科診斷並無異狀,就得懷疑是睡眠引起。林嘉謨表示,睡眠呼吸中止症的治療多以正壓呼吸器為主,礙於必須要戴氧氣罩,許多患者在睡覺期間,常會不小心拉掉面罩,也使治療接受度不高,目前已有負壓吸舌機,睡眠期間將舌頭擺在對的位置,讓人體可以自然呼吸。
-
2020-08-14 養生.聰明飲食
要讓釋迦後熟變軟可食 專家說這些事情不能做
台東地區釋迦上市了,每年7月是釋迦夏期果開始生產的時節,釋迦果肉香甜、柔軟且含有豐富的鈣、鐵、磷、鋅等礦物質,品質佳營養豐富,消費者選購時可以挑選外觀圓整,鱗目大且為綠色或黃綠,鱗溝已開展的果實,不可放冰箱、不用塑膠袋保鮮膜包覆,在室溫下等待後熟變軟後方可食用。台東區農業改良場提醒,果實買回去後需放置於室溫下後熟,因釋迦果實不耐低溫冷藏,所以在果實未軟熟前不可以放在冰箱內,以免果實發生寒害,造成生理障害無法軟熟。釋迦後熟溫度需在15℃以上,放在20℃下約4天可軟熟,30℃約2天即軟熟,高於40℃果實會有硬殼不利後熟。另外,因釋迦果實呼吸率高,未軟熟前也不可以用塑膠袋或保鮮膜密封包裝,以免因果實在袋內呼吸產生大量的二氧化碳,造成果實無氧窒息,而無法軟熟;保鮮膜包裹的果實更容易因缺氧,致使果實行無氧呼吸,也會使果實無法正常的軟熟,甚至產生異味。台東場表示,釋迦軟熟的判斷標準,可以從果梗處按壓,可輕易用雙手對半剝開時為最佳品嘗時刻,撥開的釋迦可用湯匙挖取品嘗。果肉呈綿綿乳白色時最好吃,當果肉呈「水水」透明狀時,表示軟熟度太高,口感與風味會降低。若軟熟果如未能立即食用,可置於冰箱中冷藏或冷凍,果肉更清涼香甜,風味更佳。
-
2020-08-12 橘世代.健康橘
太熱缺水、血變稠-夏天也會腦中風!4字訣快速判斷
「腦中風冬天比較常發生嗎?」許多人都認為冬天因為氣溫驟降,容易引發腦中風,但是炎熱的夏天也得注意,尤其年紀大的族群更要注意。台北市立關渡醫院院長、神經內科主治醫師陳昌明表示,上了年紀的人體溫適應範圍變差,因此如果室內外溫差過大,血管異常收縮便容易導致中風。振興醫院神經內科主任級醫師賴達昌則表示,腦中風的最大原因還是因為作息不正常,如果太晚睡或是睡眠不足,自主神經受腎上腺素的分泌而改變,讓人在休息時血壓卻持續升高,便容易增加心血管病變的風險,導致中風。而上了年紀的人容易腦中風,主要是因為年紀大、血管用久了,管壁容易阻塞或是損壞,沒辦法提供養分至大腦,導致腦細胞缺氧壞死。因此不論是冬天或是夏天,只要作息不正常或是年紀大,都可能有腦中風的風險。賴達昌表示,應維持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理時鐘,尤其傍晚六點後最好就放鬆休息,早上等太陽出來後再起身。陳昌明則建議,就算夏天也得注意腦中風的發生,室內若是太熱便需要打開空調、出外時則可先套個薄外套先適應溫度。而若是夏天缺乏水分,血液變得黏稠,也可能堵塞血管引發腦中風,因此外出時要記得多補充水分。而救治腦中風是「愈早愈好」,一旦發現半邊癱瘓、突然口齒不清或是對方不斷問同樣的問題、突然眼睛看不見、昏迷等,一定要趕快想到中風的可能性,盡快就醫。衛福部國健署也推廣中風口訣「臨微不亂」,以爭取黃金治療3小時盡快送醫:「臨」時手腳軟:單側手腳無力,或單側舉不起手腳 (ARM)。「微」笑也困難:臉部表情不對稱,或嘴角歪斜 (FACE)。講話「不」清楚:口齒不清或無法表達(SPEECH)。別「亂」快送醫:看到以上其中一種徵兆,立刻記下發作時間,通知119緊急送醫(TIME)。更多精選延伸閱讀↘↘↘。沾醬食物NG!預防三高,實用4大招立刻學起來。「肩頸酸麻,小便減少」竟可能是高血壓併發症 立即加入粉絲專頁! 用橘世代的熱情彼此鼓勵打氣,展開「健康橘、好野橘、愛玩橘、好學橘」等主題,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亮麗!>>現在立即加入
-
2020-08-11 科別.心臟血管
輕忽靜脈曲張 肺栓塞恐要命
久站或久坐的人要小心!如果長期有腳水腫、小腿浮起的青筋或蚯蚓狀血管情形,千萬不可輕忽,恐有靜脈曲張問題,倘若置之不理,容易導致肺栓塞而有致命的危險。髂靜脈被壓迫 放置支架改善55歲的李先生今年初發現,每到下午或傍晚左腳就開始腫脹,有時腫到連鞋子都穿不下,但隔日早晨就會自行改善,他不以為意。近日因為走動明顯變喘又常胸悶,就醫檢查發現,他的肺部血管被一個大血塊塞住,導致缺氧,左腿深層靜脈出現長段血栓,經診斷是慢性深層靜脈血栓,誘發急性肺栓塞。經血管內超音波導管併藥物溶栓治療,李先生的呼吸急促和下肢水腫消失。後續檢查發現,左側髂靜脈被壓迫狹窄,放置靜脈支架改善回流後,徹底解決困擾他已久的腳水腫問題。日常生活中,下肢水腫並不少見,但這類偶發的生理性水腫,多發生在需長時間維持固定姿勢,如因工作需久站或久坐的人身上。有時吃得較鹹或水喝得過多,也可能出現類似症狀,只要抬高雙腿配合適當按摩,通常都會緩解。若是下肢水腫頻繁出現,就得當心可能有病理性成因。單側下肢水腫 血管功能異常病理性下肢水腫可分為雙側或單側性。雙側性下肢水腫多由心臟、肝臟或腎臟功能異常引起,也常合併軀幹或上肢等全身性水腫,經使用藥物治療相關慢性病後,通常會獲得改善。但若是出現單側的下肢水腫,可能是血管功能出現異常。回收下肢血液的血管有淺層和深層靜脈系統。淺層靜脈較易擴張,長時間久站或久坐會使靜脈擴大曲張,在小腿上出現浮起的青筋或蚯蚓狀血管。持續惡化的靜脈曲張,可能使防止血液倒流的靜脈瓣膜永久損傷,造成血液逆流惡性循環,出現下肢水腫長期不消。深層靜脈異常則多跟血液回流不良,造成血栓阻塞有關,常見發生在長時間久站或久坐、長期臥床、肥胖、懷孕、血液黏稠度高或有惡性腫瘤病史的人身上。部分人因血管構造先天異常,導致後腹腔的髂靜脈被壓迫狹窄,血液回流困難進而產生血栓。輕者出現長期的下肢水腫,嚴重會有下肢疼痛、麻木,甚至有難以癒合的下肢傷口。血栓在下肢靜脈累積後,還可能順著血流進入肺臟,塞住肺部血管引起急性肺栓塞。剛開始會有活動變喘或胸悶,嚴重時則造成缺氧或急性心臟衰竭的致命情況。避免久站久坐 最好常換姿勢預防靜脈回流不良和血栓,應避免長時間久站或久坐,每小時最好改變姿勢,活動5到10分鐘。尤其長時間開車或乘坐交通工具時,最好不定時活動雙腳或轉動腳板,幫助血液循環流暢。另外,適當增加水分攝取,也可幫助減少血液黏稠度,避免血栓產生。有需要時,穿著醫療彈性襪,也可加速血液循環回流。習慣性單側下肢水腫的人,宜盡早就醫檢查,接受靜脈血管功能及超音波檢查,提早發現靜脈回流異常或血栓阻塞,並依檢查結果,決定是否繼續進一步的電腦斷層或血管攝影檢查。專業診斷後,針對較小的血栓盡早以抗凝血藥物治療。有較大血栓或藥物成效不彰時,也可及早接受微創超音波導管溶栓手術,或針對狹窄病灶進行支架置放,才能避免血栓致命疾病的發生。
-
2020-08-11 養生.健康瘦身
十大死因近半數與腹部肥胖有關!5項指標中3項要小心
51歲黃先生,長期因工作忙碌無暇顧及正餐,總是藉由宵夜飲食宣洩壓力。不僅BMI已達肥胖程度(29.7),腰圍過粗且超標(>90公分),最近一個月活動時常感覺胸悶與喘氣,就醫檢查才發現血壓、三酸甘油脂都已超出正常範圍,心電圖檢查也意外發現心肌早有缺氧情形。40-64歲中年人口 超過3成有代謝症候群依據107年成人預防保健資料顯示,超過5成的40-64歲的中年人口,三高中有一項異常且腰圍過粗(男≧90公分,女≧80公分),超過3成有代謝症候群,其中三高皆偏高且腰圍過粗,再加上體重過重或肥胖者近2成,令人擔憂的是,這群人每週固定運動超過150分鐘的不到1成。「代謝症候群」是隱藏在慢性病背後的危險因子,其診斷標準是「三高加二害」,意味血壓高、飯前血糖高、三酸甘油酯高再加上腰圍過粗、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偏低,若5項指標中有3項或超過3項異常即屬代謝症候群。而有代謝症候群者,未來罹患「糖尿病」、「高血壓」、「高脂血症」及「心臟病及腦中風」機率分別比一般健康民眾高6、4、3、2倍。腹部肥胖易引心血管疾病 遠離慢性病從飲食+運動開始國民健康署指出,腹部肥胖容易引發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若要降低或逆轉代謝症候群帶來的危害,避免慢性疾病上身,除從健康吃,採用低油、低糖、低鹽及高纖的飲食為原則,規律做運動,建議每週達到150分鐘(每周5次、每次30分鐘,或每日累計30分鐘)的中等身體活動規律運動,例如:健走、慢跑,並養成晨起10分鐘測血壓/量腰圍/秤體重,自我檢測血壓(正常血壓<120/80mmHg)、腰圍是否過粗(成年男性腰圍≥90公分,女性腰圍≥80公分)和維持正常BMI和體重,找出危害健康的不良因子,即早追蹤管理及治療,遠離代謝症候群的威脅。延伸閱讀: 女生胖肚子沒那麼單純! 加上常經痛、情緒差恐另藏隱情 別再放任肚子大起來! 8危險因子都可能讓你走上洗腎人生
-
2020-08-10 養生.生活智慧王
電器失火有5大前兆!預防火災發生 你可以先做的事
一旦發生火災,恐將造成難以估計的損失,因此不可輕忽居家防災的重要性。認識火場大敵,平時準備好防火設備與工具,養成安全正確使用電器的習慣,並事先規劃逃生路線,除了有助遠離災難,假如不幸遇上火災,也較有機會脫困。火場三大恐怖敵人濃煙、高溫、火焰,是火災中造成人員傷亡的主要因素。濃煙可說是火場中的頭號殺手,甚至比火焰更致命,因為火災受困者往往是在遭到火焰侵襲前,就先吸入含有一氧化碳或有毒氣體的濃煙,接著缺氧、昏倒、失去知覺而殞命。另外,由於濃煙易於建築物內快速流竄,不但遮蔽視線,也會刺激眼睛,影響受困者的判斷能力,導致逃生受阻。濃煙與火焰都帶有的高溫,則會對人體造成燒燙傷、熱虛脫、脫水和呼吸道水腫等傷害。打造不易起火且方便避難的居家環境沒人能預測何時會遇到火災,防火應從日常生活中做起, 時時檢視居家環境,減少容易發生意外的因子,熟知逃生路線,即使突然陷入危險狀態,也能提高活命的機率。必備防火元素1.使用耐燃建材隔間、天花板、地板選用耐燃材料,地毯、窗簾、布幕應使用有防燄標示者。2.配置住警器、滅火器為使火災發生初期及早被發現,住家應安裝住宅用火災警報器(簡稱住警器),民眾就能透過警報聲響立即因應。需設置的地點包括寢室、樓梯、走廊安裝偵煙式,廚房則用定溫式。住警器不需任何配線即可裝設,可於各實體、網路賣場購買,上頭一定要貼有消防安全中心和中華民國消防技術顧問基金會的內政部認可合格標籤,並於安裝後定時檢測、維護。滅火器適用於火災初期、災害尚未擴大前的緊急滅火,應擺放在醒目且方便取用的位置。3.勿堆放危險易燃物品如爆竹煙火、酒精、汽油、溶劑油等,都是容易燃燒的危險物品,應避免囤積於家中。正確使用電器1.電器插頭應保持乾淨,不用時應手持插頭拔離插座,勿拉扯電線。電線不可綑綁、重壓或破壞表皮,也不要放在高溫處。2.電器周圍不放易燃物品,尤其是電暖器、白熾燈、鹵素燈等發熱電器。3.避免同時使用電鍋、烤箱、電熱水器、微波爐、電磁爐、烤麵包機等高耗電量電器,且應分別插在迴路不同的插座。4.神明桌應選具CNS檢驗合格,且電源線較粗的燈具。5.避免在浴室、陽台等較為潮溼的地方使用電器。6.延長線不要同時連接600瓦以上的高功率電器,不可放置於爐火等高熱器具周圍。7.家中若有廠商宣布召回維修的電器產品,應立即停止使用,送回原廠檢修。8.家中若出現以下五種情況,可能是發生電氣火災的前兆:‧打開家電時,原本開啟的電燈突然變暗或閃爍‧燈泡經常無故燒毀‧摸到發熱的電線‧聞到電線燃燒的臭味‧配電盤中的無熔絲斷路器開關經常跳脫製作逃生地圖1.住家大樓各個出入口、樓梯間、騎樓應時時保持暢通、勿堆放雜物。2.陽台、窗戶儘量不要加裝鐵窗,若要加裝須留逃生出口,並熟記鑰匙位置和開鎖方式。3.繪製家裡的平面圖,找出至少2個逃生出口(包括大門及窗戶),每個房間畫出2條不同方向的避難路線,共同決定逃生後的集合地點,並實際演練、確認計畫具體可行,且家中每位成員都熟悉內容(包含逃生出口鑰匙位置)。一張表為家中消防安全健檢(資料來源:內政部消防署)【相關閱讀】‧【專題】救命整理包/遇到火災怎麼辦? 必看火災逃生求生術!‧消防救命口訣「小火快逃,濃煙關門」 破除火場迷思:別躲浴室!‧大火事件簿/祝融肆虐釀悲劇 近5年重大傷亡火災‧【Q&A】十萬火急!火災常識小遊戲 你能逃出火海嗎?
-
2020-08-10 科別.心臟血管
72歲婦左腳痠痛…動脈阻塞
下肢疼痛不可輕忽,桃園72歲婦人走路到菜市場,短短路程出現左下肢疼痛,多次短暫休息,經檢查發現罹患周邊動脈阻塞,護理師提醒,許多老人家以為手腳痠痛是正常老化現象,易延誤診斷及治療時機,要注意身體發出的警示。衛福部桃園醫院心臟內科護理長林玉霞表示,7旬婦人在接受經皮血管內血管成形術(PTA)及血栓溶解藥物治療後獲得改善,她說,若身體突然出現單腳水腫泛白、皮膚看起來透亮,感覺冰冷、麻、皮膚潰瘍不易癒合,有可能是下肢血管出現阻塞。林玉霞指出,腿部肌肉因運動而引起缺血、缺氧,造成間歇性跛行,常會因為走路而引發,休息時獲得改善,若嚴重缺血,連休息都無法獲得足夠的供血量,疼痛無法緩解時,可能導致組織壞死,甚至有截肢的風險,不可不留意。林玉霞建議日常生活要控制體重、適度運動、避免動物性脂肪,採植物油,盡量食用油脂較少的白肉如雞肉、魚類等,並控制血糖在理想範圍,另外,每個人一天需喝2千cc的水量。癮君子更需戒菸,二、三手菸也要盡量避免,林玉霞說,菸是最大的危險因子,尼古丁會造成動脈硬化,加速血管攣縮和抑制側肢循環。
-
2020-08-09 科別.心臟血管
下肢疼痛不可輕忽 護理師:留意血管出問題
日前有一名72歲婦人要走路到菜市場,短短路程中出現左下肢疼痛,需多次短暫休息,不堪其擾到醫院就診,經檢查發現罹患周邊動脈阻塞疾病,護理師提醒,許多老人家以為手腳酸痛是正常老化現象,延誤診斷及治療時機,不可輕忽身體警示。衛生福利部桃園醫院心臟內科病房護理長林玉霞表示,該名7旬婦人在接受經皮血管內血管成形術(PTA)及血栓溶解藥物治療後已獲得改善,她說,若身體突然出現單腳水腫泛白、皮膚看起來透亮,感覺冰冷、麻、皮膚潰瘍不易癒合,有可能是下肢血管出現阻塞。林玉霞指出,一旦發生腿部肌肉因運動而引起缺血、缺氧,造成間歇性跛行,常會因為走路而引發,休息時獲得改善,若嚴重缺血,連休息都無法獲得足夠的供血量,疼痛無法緩解時,可能導致組織壞死,甚至有截肢的風險,不可不留意。林玉霞建議,日常生活要控制體重、適度運動、吃東西要特別注意,需避免動物性脂肪,採植物油,盡量食用油脂較少的白肉,如雞肉、魚類等,並控制血糖於理想範圍,另外,無疾病限制每個人一天需喝2000cc的水量,約3至4瓶寶特瓶。癮君子更需戒菸,二、三手菸也要盡量避免,林玉霞說,菸是最大的危險因子,尼古丁會造成動脈硬化,加速血管攣縮,抑制側肢循環的形成。
-
2020-08-06 科別.新陳代謝
長效型胰島素 避免夜間低血糖
低血糖被視為糖尿病中的「隱形殺手」,特別是夜間低血糖,白天糖友可感受到低血糖帶來的不適感,及時應變,但睡夢中悄悄發生的低血糖,卻會慢慢傷害腦部,甚至缺氧窒息。不過,第二代長效型胰島素問世後,夜間低血糖的發生率大幅降低。周書澤診所院長周書澤表示,糖尿病的患者不只擔心高血糖,低血糖也可能造成不可逆或致命的影響。低血糖是指血糖值低於70mg/dL以下,輕微低血糖的症狀如發抖、心悸、視線模糊、冒冷汗、頭暈頭痛等,嚴重者則會出現意識不清,甚至昏迷,若是出現在夜間,沒有及時發現,恐因此致命。常見造成夜間低血糖的三大原因,包括餐食沒有定時定量、運動量過大,或是胰島素沒有適時的調整等。周書澤說,「錯誤飲食」引起的低血糖最為常見,糖友為了控制血糖必須嚴格控制飲食,但飲食控管要重視「均衡」而不是「不吃」,每餐都要「定時定量」,然而現代人生活忙碌,常會忘記吃飯或是感冒生病未定時飲食,就可能引發夜間低血糖。周書澤指出,隨著醫學的進步,研發出長效型胰島素,一天僅需施打一劑,夜間低血糖的發生率大幅降低。近年第二代長效型胰島素問世,作用的時間比第一代更長,藥物濃度更為穩定也使血糖更平穩,更能避免夜間低血糖的發生。也有許多糖友分享自身的經驗,使用第二代胰島素後,的確能更穩定控制血糖。周書澤認為,預防低血糖,必須要先瞭解發生的原因,再對症下藥。若是因為忘記吃飯導致的低血糖,建議可以補充15克的糖水或是1瓶養樂多,可及時矯治低血糖危機。15分鐘後量測血糖,血糖值達到100mg/dL,就能避免低血糖的發生。他強調,糖友在使用胰島素時,必須與醫師及衛教團隊密切評估溝通,大部分糖友都適用長效型胰島素,可以讓血糖的控制更好。很多研究已證實,胰島素可以讓胰臟細胞功能恢復、胰臟細胞再生。但絕對不要等到發生了許多併發症,尤其是腎功能嚴重受損的時候才勉強施打胰島素。
-
2020-08-04 新聞.生命智慧
「媽媽對不起,我不知道急救會讓妳七孔流血...」醫師急診室觀察:有這種家人,是病人生不如死的開始
人生最悲慘,不是破產或被老闆開除,而是生不如死。更慘的是,重病纏身躺在床上任人決定你好不好死,眼睜睜看著親人決定了自以為對你最好的選擇。更頭疼的是,這些親人在此之前都未受過生死教育的訓練,就驚慌失措地得在短時間內做出重大決定。以為插管萬能的家屬有一名癌症婦人,有女兒、先生陪同門診,厚厚的病歷資料顯示她已治療很久。她瘦弱的身體只有35公斤;一般人都希望自己能瘦一點,但癌症患者的體重卻不能往下掉,因為研究發現,體重每下降5%,存活率便會下降30至50%。 我見她虛弱的兩手前撐、兩肩高聳、駝背往前彎,額頭微微冷汗。 這種呼吸型態是因為呼吸困難而產生的「端坐呼吸」,是心臟衰竭的末期表現,表示病人心臟已有明顯肺積水,因為身體的保護作用,端坐呼吸會比較舒服,重力能使部分血量轉移至下半身,使回流到心臟的血量減少,從而減輕肺充血的壓力。這名病人的癌細胞轉移到肺、肝和骨頭了,又併有主動脈瓣狹窄(Aortic stenosis),就是從左心室通向主動脈的瓣膜口有狹窄現象,導致心臟的血擠壓不出去,進而造成了心臟衰竭。 單純主動脈瓣狹窄已是一種致命的疾病,有一半的病人在臨床症狀出現後2年內死亡,她已1年半了。而且醫療紀錄告訴我,她這半年因為心臟衰竭、肺積水、呼吸衰竭,被呼吸內管插管2次,2次拔管成功。 我問病人,我可以為她做什麼嗎?病人喘到無法回答,嘴唇已經發紺,她的身體完全處在缺氧狀態,我囑咐護理師馬上在門診內緊急準備氧氣瓶,後送急診。只見她的大女兒凝重地對我說:「黃醫師,請你給她插管,我跟她說過很多次了,她不插管會活不下去的。」 這時只見婆婆用盡力氣,氣喘如牛地說:「我……不要……太……痛苦了……」她顫抖、浮現青筋的右手,空撈我的衣袖。未料她女兒用力把婆婆發紺的手指撥開,幾乎用吼的:「給我住手,妳別給我亂來!」整個診間瞬間凍結,我只得緩和氣氛,趕緊替婆婆接上氧氣。婆婆的眼神充滿惶恐,像是做錯事的小孩,不知所措。醫師被迫以《醫師法》對抗死亡顯然眼前又是一個「病人說了不算,家屬說了才算。」的家庭。 現實很殘酷,只要病人沒簽署或家屬未代替病人簽署DNR意願書,醫師一定要急救,否則就是違法。當強勢家屬替病人做決定,要求醫師急救到底時,也只能搶救到底,即便七孔流血、血糞四溢在床上也不能放棄。又因《醫師法》第12條規定:「醫師診治病人時,應向病人或其家屬告知其病情、治療方針、處置、用藥、預後情形及可能之不良反應。」重點就是「應向」病人或其家屬告知其病情,這是指醫師不能只告訴病人本人,還要告知家屬,那個「或」字,使家屬和病人有同等權利。 實務上,把醫師告上法庭的都是家屬,醫師只有依法處理,才能自保安全。所以在權力結構下,醫師還是會聽家屬的比較多,病末患者的心聲經常被忽視,進入病危的他們無力抗拒家屬的決定,變成超級弱勢。過往若有強勢家屬主導,通常都預示著病人生不如死的開始。(推薦閱讀:親自照顧癌父一年仍留遺憾!急診室醫師田知學:經歷過才知放手有多難)不願放手的家人,換來雙輸給了氧氣後,婆婆馬上被送往急診,急診醫師照例詢問病患本人要不要插管治療,婆婆當然拒絕了,因為她上個月才被插管急救過,表示非常痛苦,不想再被插管,而且胸部因胸壓導致肋骨骨折和電擊,至今還在疼痛。更痛苦的是,插管後她只能躺在床上無法言語、四肢被迫約束動彈不得、無法下床。其實婆婆的意願十分明確,她情緒相當激動。急診醫師和在外頭等待的女兒,再度說明母親的意願,只見女兒臉色一沉:「讓我進去和我媽討論。」 只見女兒走向母親,瞪了媽媽幾秒,然後開罵:「妳是怎樣?自己命都不要,搞什麼?」 「妳懂什麼,沒有急救,妳還會活著嗎?」 「我是妳女兒,我說了算,誰敢不急救妳,妳告訴我、告訴我啊!」劈哩啪啦說完,還轉頭對醫護人員拋下一句:「你們誰不急救我媽,我就告誰!」 女兒失控的情緒,引起急救室騷動,婆婆氣到只能用她無力的手指顫抖指向女兒。護理師馬上分成兩組人馬,一組安撫女兒的情緒,一組安慰婆婆,並把情緒激動的女兒拉出去,請志工協助安撫。 婆婆很快進入急診醫療常規,再次打藥鎮定和插呼吸管、胃管、尿管。隨著血壓下降,接下來又置入動脈導管、中央靜脈導管等。 我再度看到婆婆時,她「被完成」了所有的插管程序。對癌末病患做那麼多處置,急診醫師擔心我有意見,反覆強調有和病患本人談過,病患本身不願,但女兒暴怒堅持救到底。我其實很能諒解急診醫師,因為若沒做,女兒肯定會告他。 婆婆早已陷入深度昏迷,再怎麼拍打她也毫無反應,也排不出尿了;血壓在3種升壓劑、強心劑使用下,依舊上不來,大腿兩側出現嚴重休克才會有的網狀紋路,鼻胃管正流血、全身逐漸出現紫斑。善終,才是對抗死亡最大的勝利就在這種天人交戰的時刻,急診醫師問道:「主任,要進入撤離維生系統程序嗎?」 我搖搖頭,只有急召她所有家人開家庭會議。我誠懇告知現況,未料女兒情緒似乎未穩定下來:「我才把媽媽送來急救,就說她沒救了,你們這些醫生,有沒有急救不當?這是什麼醫院!」 儘管我心想:不急救,妳要告醫護人員;急救不成,又說大家急救不當;不論怎麼樣,都是在傷害醫護專業的心。此刻我也只能等家屬度過情緒風暴,並試著讓女兒看看媽媽辛苦的樣子。 當她看到媽媽發紫的身體時,才心生愧疚、跪在床邊:「媽……對不起,我不知急救後會讓妳七孔流血……」 我把女兒拉起,眼前婆婆已快量不到血壓了,趁女兒有懺悔之心便問:「媽媽想回家休息,因為病得太重、太累了,妳愛她,就陪著媽媽回家好嗎?」終於,所有家人能接受事實,醫療團隊協助婆婆完成返家的所有程序。 臨床上有太多家屬拒絕死亡的案例,尤其是被強迫的急救,痛苦的是病患本人。若思及56年前婆婆誕下女兒的喜悅,對照56年後,自己臨終前女兒對著自己失控飆罵、被迫急救,於當事人又是情何以堪?於醫護人員,又多麼無奈,用「維生」來「危生」。書籍介紹還書名:有心跳怎會死?:重症醫師揭開死前N種徵兆作者:黃軒出版社:天下生活出版日期:2019/05/29作者簡介/黃軒醫學博士,現為重症醫師。以最大同理心、積極的專業與熱情,兼具謙卑與柔軟,面對病患與家屬。行醫時,總緊握每雙顫抖的手,撫慰在鬼門關前每個驚懼的靈魂。不願見病房中上演悲苦人生,所以總是為病患、家屬、醫護人員,全力搶救,並落實「善終」。相信生命初始因為愛,人間路才能走好;臨終前,因為愛,方能輕安自在走完最後一哩路。延伸閱讀: 馬偕醫院院長罹癌告白:請將人生「往前移」
-
2020-07-30 新聞.健康知識+
吃對就不會得癌症,吃錯了才會?教授破解二分法迷思
讀者thomas在2020-7-24利用本網站的「與我聯絡」寄來一個YouTube影片,問我裡面所講的健康資訊是正確嗎。這個影片是2020-7-15發表,標題是患癌飲食要留神 顧小培介紹#抗癌食品及戒口須知 《小培解百病》。我一打開影片立刻就注意到演說者顧博士那個突出的身材,而果不其然,有三位觀眾也注意到了。請看影片下面這三個評論:1.顧博士如果將大肚腩減去就更加有說服力。 請不要誤會,我沒有惡意,純粹因為中央肥胖不是健康的信號。2.現輪到我們關心顧博士自身的健康,看他的身形,他應多照顧自己,以後才能多分享他的知識。3.顧博士俾大肚腩出買咗?這三位觀眾的擔心是有道理的,因為肥胖,尤其是中央肥胖(大肚腩),是會嚴重影響全身所有器官的功能,也會大大提高(約40%)得癌的風險。如果連照顧好自己的身體都做不到,怎麼還能教人家養生保健,防癌抗癌呢?有關肥胖,尤其是中央肥胖,會提升癌症風險的論文是多不勝數,例如這三篇:Obesity as a Major Risk Factor for CancerBody fat distribution, incident cardiovascular disease, cancer, and all-cause mortalityAssociation of total adiposity and computed tomographic measures of regional adiposity with incident cancer risk: a prospective population-based study of older adults癌細胞的形成是極端複雜,而癌症的治療也是困難重重。儘管成千上萬的科學家前仆後繼,研究了一兩百年,也發表了超過四百萬篇論文,但直至目前,醫學界所能看到的也只是癌症的冰山一角。可是,對這位顧博士而言,癌症卻是再簡單不過 – 吃對了就不會得,吃錯了就會得,如此而已。他說細胞裡有一個叫做《乙型連接素》(β-catenin)的東西,會促進細胞的分裂,從一變二,二變四,…。所以,能抑制《乙型連接素》的食物就能抑制癌細胞的增生,而能激活《乙型連接素》的食物就會促進癌細胞的增生。他說能抑制《乙型連接素》的食物是綠茶素,洋蔥素,薑黃素,芹菜素,等等,所以要多喝茶,多吃洋蔥,薑,等等。他說能激活《乙型連接素》的食物是紅棗,蘆筍,髮菜,薏仁,燕麥,麥片,紅豆,葡萄,葡萄汁,紅酒,花生,甜菜,所有菇類(蘑菇,草菇,冬菇,木耳,雲耳,靈芝,蟲草,竹笙),及所有堅果(杏仁,腰果,開心果,栗子,核桃)。這些食物都是會致癌,所以千萬不能吃。對普羅大眾來說,這種二分法無異是救世福音,所以在影片下面大多數觀眾的評論都是感激之言。但很不幸的是,每一種食物都是極其複雜,而我們身體的複雜程度,就更不用說了。如果說吃了什麼東西就會健康,那顧博士那個突出的身材,難道是故意吃出來的?如果說吃了什麼東西,或不吃什麼東西,就不會得癌,那醫院和醫學院的腫瘤科,不就全都要關門了?再說,《乙型連接素》是在正常細胞裡就有,而且是每一個細胞正常運作所必需的。縱然是真的有食物能抑制《乙型連接素》,它又怎麼能分辨哪一個是癌細胞,哪一個是正常細胞呢?如果正常細胞都被抑制了,那腫瘤還沒死,人就先死了。更荒唐的是,這位顧博士所提到的許多會激活《乙型連接素》的食物,正好是相反。他說所有真菌(菇類)都會激活《乙型連接素》,促進癌細胞生長。可是,牛樟芝一直是被認為是有抗癌作用,例如下面這兩篇論文:Antrodia Cinnamomea Prolongs Survival in a Patient with Small Cell Lung Cancer(牛樟芝能延長小細胞肺癌患者的生存期)。Antrodia cinnamomea induces anti-tumor activity by inhibiting the STAT3 signaling pathway in lung cancer cells(牛樟芝通過抑制肺癌細胞中的STAT3信號傳導途徑誘導抗腫瘤活性)。顧博士也說葡萄,紅酒,花生,及所有堅果都含有白藜蘆醇,而白藜蘆醇會激活《乙型連接素》。可是,白藜蘆醇是被認為可以抑制《乙型連接素》,從而殺死癌細胞或抑制癌的進展,例如下面這兩篇論文:Resveratrol suppresses proliferation and induces apoptosis of uterine sarcoma cells by inhibiting the Wnt signaling pathway(白藜蘆醇通過抑制Wnt信號通路抑制子宮肉瘤細胞增殖並誘導其凋亡)。Resveratrol inhibits hypoxia-inducible factor-1alpha-mediated androgen receptor signaling and represses tumor progression in castration-resistant prostate cancer(白藜蘆醇抑制缺氧誘導因子-1α介導的雄激素受體信號轉導並抑制去勢抵抗性攝護腺癌的腫瘤進展)。顧博士在影片8分40秒的地方說了一句:「總之,你說任何話都要有根有據,不是一句我說是就是,這會被人恥笑」。啊!這句話講的實在太好,太恰當了。註:牛樟芝及白藜蘆醇的功效都是有爭議的。請看牛樟芝,真牛假牛白藜蘆醇的吹捧與現實原文:抗癌食品及戒口的胡扯
-
2020-07-29 養生.樂活人生
23歲就被醫生說活不久!71歲劉墉:有一分氣,就欣賞世界一分的美
編按:是作家也是畫家的劉墉,今(2020)年出版《小沙彌遇見劉墉》《爸爸不會哭》2本新書,一是生活禪小故事,背後是他看待世事的豁達眼光,另一則是關於女兒出嫁、關於熟年的心情。年過七旬的他,天天與氣喘為伍,去年還動了腰椎手術,但看待生死、親子與人生裡的逆境,依然一派劉墉式的奇趣。活了大半輩子,有沒有什麼故事,是你想一再說給年輕的孩子聽的?劉墉的書如《超越自己》《我不是教你詐》系列,在5、6年級生的年少時光,以一則則小故事指出人生不同的思考方向。今(2020)年71歲的他收錄了過去50年寫的生活禪小故事,配上親自新繪的水墨插畫,並邀兒子劉軒與女兒劉倚帆翻譯(太太則是監製),合一家之力推出《小沙彌遇見劉墉》。小沙彌就像俗世中的你和我。有回他抱怨庭院裡的落葉掃了又來、掃了又來,覺得根本就像煩惱;師父卻認為這比喻甚好:「煩惱來了,掃掉!煩惱再來,再掃掉!」「今天落,今天掃;明天落,明天掃。不必擔心因為掃了會再落,就不掃。」今日難處今天當,不去煩憂未來,這種看待世事的豁達,實在很劉墉。就像他常講,「每天都打電話給子女的父母,其實是滿可憐的,心情一下起一下落。孩子一說怎麼了,父母就睡不著覺,第二天又趕緊打電話,結果孩子說沒事呀,昨天只是不高興。你慘透了,他卻像個沒事人。」語畢,劉墉馬上承認,自己也屬於掛念孩子的父母,「我很慘呀!」他大笑。大多時間與孩子分隔兩地的他,每天都跟女兒通email,採訪前一天他才剛叮嚀女兒要多運動、注意身體。「掛念子女雖然辛苦,但也是種幸福。就像癢,如果你從來都沒有癢的感覺,就不會享受抓癢的滋味。」這是父母天性,但也要學會豁達放手,「揪著然後放鬆、揪著然後放鬆,這人生就有收穫了!」在牽掛的鬆緊之間,親情累積成人生中的一張愛的密網。過度操心的父母 反會成為兒女的絆腳石去年女兒出嫁,劉墉原先擔心自己會老淚縱橫,沒想到婚禮從頭笑到尾,女兒的幸福感染了他,但劉墉更明白孩子長大了就要放飛。他曾說,每個人從出生的那一刻,就不再是父母的私有財產,而是獨立個體,一步步走向外面世界,是人生的必然,「他們嫁娶了,是父母完成了任務,把快樂的小鳥放飛呀!」就像蒲公英的白絮,隨著微風吹向遠方,父母能做的,就是祝福孩子有段平安旅程。雖然掛念,他謹記不打擾孩子的生活。當兒子劉軒結婚,就不只是自己的孩子,同時也是別人的老公、爸爸,就連面對孫子、孫女,即使祖孫關係親近,卻不過分黏膩。有回,孫子上直排輪課不認真還搗蛋,挨媽媽罵,當爺爺的不忍看孫子遭罵,撂下一句「爺爺避難去了」,便溜回對門畫室畫畫,以示對媳婦教育的尊重。不只生活不干涉,連兒女在職場的創新,劉墉現在也太不給意見了。發生過這樣的事:2015年劉軒參加中國節目「我是演說家」,事前劉墉思量競爭既激烈、製作單位可能會有些「特殊考量」,擔心不是兒子能控制的,沒想到劉軒仍拿定主意去了,甚至贏得第一名。後來劉墉自省:「這小子如果沒有老子在、老子少講話,會比較有潛能。」便在臉書寫下:「過度操心的父母,非但不是助力,還可能成為絆腳石。」生病就像人生暫停鍵 空白裡也有享受聽劉墉說起話來中氣十足,目光炯炯,很難想像他一直是和大小病痛為伍的人。他從小就罹患肺病,高中無故吐血休學一年,還有嚴重氣喘,心臟也有問題,總是缺氧,再加上食道逆流,只要一天不吃藥,酸水就能湧到喉嚨。去年他動了腰椎手術,在背上切了10公分的口子,打入4根釘子,「最近我還發現腦袋少兩根筋!」他去醫院照了磁共振造影,竟發現腦袋裡完全沒有調配血液流動的威利氏環,醫生說這是腦發育不全。年紀漸長後每個人多少都有病痛。長年與病共處的劉墉認為,如果不是病到不省人事,生病不算是件壞事,反而可以充實自己。疾病,像是人生的暫停鍵,讓自己多了喘息時間,「就像走台階,一步步往下,遇到一塊平地,生病就是供你喘口氣的平地。」高中休學那一年裡,劉墉盡情看愛看的書,畫想畫的畫,開始對文學和詩詞感興趣,並發展出自己的繪畫風格,就此改變了一生。去年腰椎手術復原期間,既然不能彎腰畫大畫,就坐在椅子上刻印章,從原本的日常軌道岔出一條小路,在看似空白的階段裡自得其樂。「我的病都是哪一天氣不喘了、腰不痛了,我就覺得好幸福。它已經成為你的朋友,是你生活的一部分了,所以我很感恩能活到今天。」灑脫人生的態度 隨時走人也不牽掛藥罐子竟然活到古稀之年,連劉墉自己都覺得是個奇蹟,所以他看淡生死,「我『總是』想到死亡,我的人生態度是任何一刻都可以走人。」他認為離世的最高境界就是「平安往生」,就是在走的那一刻,心裡沒有牽掛。在生前,就把要說的話說完,要交代的事安排好,有虧欠的也都彌補,有遺憾的則都釋懷。人不能預知自己何時離開,所以在中壯年時就要提早準備,「當你心安了、少牽掛、少擔憂,自然有正面能量,也容易健康長壽。」劉墉很早就做好安排,除了打點收藏,採訪前兩天剛交給兒子所有的保險名單。很多人到了中年才意識到生命倒數,劉墉則在很小的時候,就明白了人生無常。3歲離開親生父母,6歲生父因肺病過世,9歲養父又因直腸癌病死,13歲家裡一夜之間失火燒盡,16歲突然吐血休學,19歲母子被迫搬到違章建築區,23歲兵役複檢,醫生確定他不用當兵,同時宣告他活不久了。當下劉墉五雷轟頂,「我告訴自己,人不可一日無必死之心。」人生不虛度 連半天都不要混從此,他珍視活著的每一天,從不浪費時間,也很少應酬,「如果明白總有一天會離開這個世界,我們就不會懵懵懂懂把今天混過去,我不混過半天的!」「我以前看到一句話,給我很大的警惕──年歲大了,就失去追求卓越的能力。」劉墉拒絕這個套路,他偏要不斷進步。女兒念書時有回考數學帶計算機赴考,劉墉說以前我們考試都用手算,女兒忍不住回說:「以後我可是要上火星的!」彷彿想把老一輩遠遠拋在腦後。但其實劉墉追求卓越、學習新東西也有這股上火星的氣勢,仿若要像莊子《逍遙遊》的大鵬鳥,一飛衝天,一路往上!去年他完成了這輩子最大的絹本山水《仿范寬雪景含林圖》,畫作高達2公尺,寬達3公尺,還臨摹了范寬的《谿山行旅圖》,精細還原畫中的山頭樹叢、岩石紋理。近來則愛上畫童年的花,馬纓丹、蜀葵、朱槿……在一筆一畫間琢磨,也靠近童年的回憶。曾有朋友鼓勵他多訓練核心肌群,有助改善腰椎滑脫,但對劉墉來說,在藝術表現上的卓越更重要!光健身這一小時,就能畫多少畫、寫多少文章?在創作領域極盡探索,對他來說,顯然重要的多。和病痛共存 有一分氣就欣賞這世界一分的美和劉墉談話,一雙眼睛比銀燦白髮還吸引我們的注意力,彷彿有著孩子般對世界的好奇!身為5、6年級生年少時的心靈導師,將如何為我們的人生下半場指出新的方向?劉墉沒直接回答,反倒說起兒時家裡失火的回憶:滅火後,一眼望去黑壓壓的景色,讓他想起日本浮世繪大師歌川廣重的畫,一幢幢日本房子矗立在黯藍夜天下,一派詩情畫意。整塊地燒得不見房子,只剩土做的廁所沒燒掉。雨天上廁所時,上頭滴滴答答,下頭也滴滴答答,他就背起李清照的《聲聲慢》: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到了晴天上廁所,看到滿天星子,他又想到希臘劇場,覺得浪漫至美。就連四周燒焦柱子的焦味,和家裡曼陀羅花的香味摻在一起,「我突然覺得我好像在廟堂之上,美極了!」「可能我這人駑鈍,碰到很慘的事都不覺得慘。」他笑著說。對他而言,比起花時間來感受慘,實實在在地活著,好好感受這世界,才是更重要的。即使和病痛天天相依的劉墉,仍深愛旅行,平時則每天按表操課,伏案寫作,勤快寫生,「有一分氣,就欣賞這世界一分的美。」頑皮如他,又補了一句:「難道活著只是為了看明天早上的太陽出不出來嗎?我覺得這還比較痛苦。」原文:23歲就被醫生說活不久!71歲劉墉:有一分氣,就欣賞世界一分的美
-
2020-07-29 科別.精神.身心
這些病都是「氣」出來的!若不小心生氣時該怎麼辦?
生氣不利於家庭幸福、關係和睦跟工作的開展,也對健康有很大危害。老話說「氣大傷身」,很多疾病都與生氣有關,不信就來看看——為什麼你動不動會生氣或憤怒?「生氣」、「憤怒」是比較通俗的說法,而醫學上更多用「情緒波動」來形容。生氣在日常生活中是非常普遍的,出生幾個月的嬰兒就能開始感受到憤怒了,比如在他們無法得到想要的東西時,就會抗議地哭泣。人為什麼會有生氣這種情緒呢?憤怒作為一種情緒,其實是大有用處的,因為它為我們的祖先提供了一個進化優勢。就像「害怕」這種情緒會讓你對危險保持警惕一樣,憤怒讓你對不公正的情況保持警惕,它能夠激發你去對抗這種不公正。為了應對殘酷的環境,人體進化出了一種逃跑或戰鬥反應系統——交感神經系統。當你憤怒時,你的心跳、呼吸加速,消化系統放緩來為你儲存能量。同時,你的血管會擴張,將血液輸送到你的四肢。所有這些都能幫助我們的祖先去抗爭殘酷的、不宜生存的大自然環境。因此,憤怒是人類在進化中所保留的一種情緒表現。這些病都是氣出來的?●心血管疾病首先,生氣最直接危害的就是心血管:當人暴怒時,腎上腺素和去甲腎上腺素分泌增多,血管收縮或冠狀動脈痙攣,血液粘稠度增加,因而容易導致心肌缺血、缺氧,從而引起心絞痛和心肌梗塞,甚至會出現心律失常,嚴重可導致心臟驟停、引發猝死。●心臟神經官能症如果長時間沉浸在不良情緒當中,甚至還可能會引發一種叫作心臟神經官能症的疾病。●其他疾病或症狀另外,經常性情緒波動還會引起一些其他疾病或症狀:1、胃腸疾病當人的情緒長期處在壓抑及應激狀態下時,會導致交感神經興奮,導致消化道黏膜組織缺血缺氧,長期會影響消化功能。2、肝臟疾病肝臟內分佈著豐富的交感神經,氣惱憂愁會直接導致肝細胞缺血,影響肝細胞的修復和再生。經常發怒的人,肝病發病機率會增加。3、呼吸性鹼中毒正常人大概1分鐘內呼吸15次,而人生氣時,呼吸次數可達30次以上。由於快速呼吸,大量的二氧化碳(酸性)被排出體外,造成呼吸性鹼中毒,出現胸悶、胸痛、呼吸困難、心悸、大汗、面色蒼白,面部口唇麻木及手足、全身抽搐等一系列中毒症狀。生氣的時候應該怎麼辦?我們在生氣時,總會有各種各樣的原因,比如這人吃飯吃東西時嘴發出聲、前面那輛車開得太慢了。但是要注意,並不是這些刺激讓我們生氣,而是我們對於這些原因的感受和理解。比如,同樣是遇到前面開車慢的,你並不會每次都很憤怒,而是依據自己當時的心境感受。調節情緒,可以嘗試以下辦法:1.有意識地改變自己的面部表情:比如可以暗示自己多微笑。2.轉移注意力:將自己的注意力從消極情緒轉到其他方面,感到憤怒時,不妨想想讓自己高興的事兒。3.深呼吸:通過平穩的呼氣、吸氣練習,能夠讓你波動的情緒慢慢穩定下來。一般性的怒火,在5-8次呼吸後可以平息下來。4.從生氣源頭解決:遇事用智慧面對,積極化解,而不是情緒。(來源/轉載自《文匯報》)
-
2020-07-28 科別.新陳代謝
85歲糖尿病嬤臥床屁股痛 中山附醫:老人盛行率達29%
81洪姓阿嬤罹糖尿病長期臥床,因尾底骨、右腳踝的傷口痛、發黑,前來探視的二媳婦幫忙量血糖發現,阿嬤血糖飆高超過300,經送往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治療,會診院內傷口中心,發現阿嬤血糖控制不好,加上照護上沒有確實做到二小時翻身一次、每次翻身角度達30度,腳部也沒有支撐,經二次清創手術,住院三周後出院,傷口護理師追蹤,並提供LINE諮詢,如今阿嬤傷口逐漸改善,擺脫屁股痛的日子。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整形外科主任陳俊嘉說,壓力性損傷簡稱壓傷,是急性住院或需要長期住院治療的病人最常遇到的問題,好發於老人,盛行率在居家照護高達29%。陳俊嘉指出,同一部位受壓、缺氧超過二小時,一旦發生壓傷,除會造成疼痛不適、體表變形,也會增加感染的機率,嚴重者延長住院天數,同時護理時數及成本上升,降低病人生活品質,壓傷預防在於避免部位長時間受壓,營養包括熱量、蛋白質要夠。家屬表示,洪姓阿嬤與阿公、外傭同住,阿嬤有口服藥控制血糖,但血糖控制不好,尾底骨、右腳踝有傷口,一年多未好,外傭來7個月,沒有協助量血糖,直到二媳婦探視,發現阿嬤頻頻喊傷口痛,一量發現血糖飆高,協助就醫。院方經評估傷口後發現,阿嬤的照護上沒有確實做到二小時翻身一次、每次翻身角度達30度,腳部也沒有支撐,尾底骨、右腳踝碰觸床面壓傷,去年9月到院時,傷口8公分見方、深1.5公分,已見筋膜,判為最嚴重四級壓傷,經二次清創手術,住院三周後出院,傷口獲改善,到去年底追蹤,傷口縮小到2.5公分見方。家屬感謝阿嬤入院後獲醫護團隊細心的照護,尤其感謝傷口照護護理師,不僅每日探視阿嬤,提供基本傷口照護技巧,並以簡單明瞭的步驟進行衛教家屬,從傷口的評估、減低壓傷的危險因子、翻身技巧、傷口敷料的選擇等,讓家屬很快地獲得正確的照護知識與技巧,同時也由營養師,提供完善的營養照護,以幫助傷口癒合。
-
2020-07-27 科別.心臟血管
胸悶心悸誤為中暑 大熱天心肌梗塞發作
80歲林爺爺自認身體硬朗,時值炎熱夏季,某天在家看電視突然覺得一陣胸悶、心悸及頭昏,以為是天氣悶熱導致中暑,家人幫忙刮痧去暑,但幾小時過後,狀況並未改善,趕緊將林爺爺送醫檢查。一到醫院急診,做了心電圖檢查,赫然發現林爺爺根本不是中暑,而是急性前壁心肌梗塞發作。心肌梗塞救護團隊在一小時內將嚴重血栓阻塞的血管打通,並置放冠狀動脈塗藥支架,以維持血流暢通,把從鬼門關前走了一遭的林爺爺搶救回來。流汗脫水增加血液黏稠度 以往認為心肌梗塞好發秋冬時節,近年來在春夏兩季發作者也不在少數,且有愈來愈年輕化的趨勢。根據衛福部公布2019年國人十大死因排名,心臟疾病位居第二名,許多可以早期預防發作的心血管疾病仍高居不下,造成許多家庭重大打擊。大熱天也會心肌梗塞發作,若大量流汗脫水造成血液黏稠度增加,或進出冷氣房、室內外溫差大,易導致不穩定血管硬化斑塊破裂,都可能引發血栓而造成心血管阻塞。高風險族群須加強預防其實,辨識心血管疾病及加強高風險族群預防,就能避免憾事一再發生。若自身有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等三高問題,或是長期洗腎患者、抽菸、肥胖或有心血管疾病家族史者等族群,都是臨床上好發心血管疾病的高風險族群,需多加留意。心血管疾病常見的症狀,包括:胸悶或胸痛,如胸口緊縮,重物壓迫感或絞痛、冒冷汗、呼吸快或覺得吸不到氣的喘、頭暈,嚴重甚至暈厥、昏倒、心悸,如心跳快或心跳重等,若有上述症狀,需尋求心臟專科醫師協助,及早找出病因,避免不必要的危險。把握黃金治療時間一旦發生無法緩解或加劇的症狀,如心肌梗塞發作,應把握黃金治療時間,速至急診尋求幫助,且須將堵塞的血管以心導管氣球擴張撐開血管並置放血管支架,以減少心臟缺血缺氧所產生的後遺症,如致命性心律不整、心臟衰竭或心臟破裂等。心血管疾病不分貧富或貴賤,唯有良好的慢性疾病控制、足夠的早期症狀辨識及盡早的就醫治療,才能避免憾事發生。
-
2020-07-26 橘世代.健康橘
6字頭男人注意!這個年紀貧血 可能是慢性病警訊
女性受生理期等因素影響較易貧血,但男性也不可忽視風險,因為貧血可能是慢性病警訊。統計顯示,男性的貧血盛行率隨年齡增加,在65歲以後更翻了兩倍。年過五旬的張先生(化名)近來感到容易疲勞,在公司健康檢查中發現貧血,進一步檢查才知道,這個症狀的罪魁禍首竟然是大腸惡性腫瘤。他直呼好在有例行健檢,能及早揪出體內異狀。書田診所家醫科主任醫師康宏銘表示,貧血的原因很多,除了先天型的地中海貧血(占總人口約百分之五)之外,育齡女性常見因生理期流失經血、加上飲食中攝取的鐵質不足,進而發生缺鐵性貧血,這個現象到了更年期會稍稍改善。不過年齡再長,無論是女性或男性,則可能因為腸胃道慢性病、慢性感染症、惡性腫瘤、痔瘡出血等多種疾病造成貧血,部分罹患胃炎的長者還可能有缺乏胃內在因子、難吸收維生素B12,影響血球增生。男性貧血盛行率隨年齡增加,在六十五歲以後更大幅攀升。衛福部國健署委託執行的102至105年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顯示,成年男性的貧血盛行率平均為百分之七點三,其中十九到四十四歲族群為百分之四點八,四十五到六十四歲族群為百分之五,六十五到七十四歲則暴增至百分之十六點二,七十五歲以上長者則高達百分之三十一點八。女性貧血盛行率則如預期、比男性高,上述調查顯示,成年女性的貧血盛行率為百分之廿點三。其中,十九到四十四歲族群為百分之廿三,四十五到六十四歲族群(約莫是女性更年期)略降為百分之十四點九,六十五到七十四歲增至百分之廿二點八,七十五歲以上長者則高達百分之廿六。康宏銘說,血紅素負責攜氧供應全身運作,因此貧血相當於缺氧。當身體沒有足夠氧氣可用,就容易出現頭暈、易累、易喘等症狀。不過,症狀若沒有明顯影響生活,有可能被民眾忽略,因此建議民眾定期進行健康檢查。衛福部國健署針對四十歲以上民眾提供免費健檢(正式名稱為成人預防保健),但康宏銘提到,近年政府較關注代謝症候群,幾年前將健檢項目中的常規血液檢查取消了,因此提醒利用這項健檢資源的民眾,在健檢的同時再多花兩、三百元,自費進行血液檢查。【更多健康精選延伸閱讀↘↘↘】。沾醬食物NG!預防三高,實用4大招立刻學起來。「肩頸酸麻,小便減少」竟可能是高血壓併發症 立即加入粉絲專頁! 用橘世代的熱情彼此鼓勵打氣,展開「健康橘、好野橘、愛玩橘、好學橘」等主題,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亮麗!>>現在立即加入
-
2020-07-26 癌症.頭頸癌
你我隨時都在碰! 「這樣東西」每天使用30分鐘就可能致癌
長期以來醫界對於手機對健康的影響意見分歧,但是世界衛生組織的顧問組織「國際癌症研究中心(IARC)」過去在國際會議中指出,使用手機可能致癌,並且提議將手機列為2B級的致癌物質,和殺蟲劑DDT、鉛和引擎廢氣同級。該研究刊登於「世界衛生組織」、《男性學期刊》。手機電磁波 被列為2B級致癌因子 長久以來,每當有研究機構發表手機可能和某些癌症有關的報告後,就馬上會有另外的機構提出證據不足的反對意見。國際癌症研究中心的專家在法國里昂舉行的會議,彙集13個國家的研究報告後,認為手機電磁波應被列為2B級,也就是「可能為致癌因子」的物質。每天使用30 分鐘 罹患惡性腦瘤機率增4成在彙集各國研究報告後顯示,使用手機和神經膠質瘤有關,此為一種極惡性的腦瘤,且愈重度使用手機者的風險愈高。專家指出,手機使用10年以上的罹患風險就倍增,若10年內每天平均使用達30分鐘,罹患腦神經膠質瘤的風險增加40%。此外,使用手機的風險不只有罹癌,男性「做人」也可能受影響。據加拿大和澳洲的研究發現,男性使用手機時,電磁波會使睪固酮濃度增加,但卻會抑制睪固酮在體內的作用,不只會干擾精蟲的製造,也會降低精蟲品質,而影響受孕機率。常使用智慧型手機 早發性老花發生率增1倍而在南韓的研究則發現,智慧型手機發展後,民眾出現早發性老花眼,也就是在36~40歲發生老花眼的人口不斷上升,從原本2006年的3,5年後的發生率則提高到7,發生率提高1倍以上。研究人員分析,人們使用智慧型手機不是上網查資料閱讀文字,就是玩遊戲看圖片,由於手機面板小,使用者必須集中注意力,因此,每分鐘眨眼次數從正常的15~20次降為5次,使得淚腺分泌減少,眼睛細胞容易缺氧老化。最後,專家建議,使用手機最好用擴音模式,距離15~20公分以上,電磁波的影響可降低9成,使用智慧型手機也要適時休息。延伸閱讀: 手機滑到手過勞? 肌腱炎會出現這些症狀 滑手機也會滑出雙下巴! 「這個動作」就是脂肪堆積主因
-
2020-07-24 科別.心臟血管
別再認為貧血「補補」就行了!背後恐有隱匿疾病
黃老伯身體素來健康,最近體檢時提示有輕度貧血,醫生建議他去血液科就診。老伴和鄰居都覺得瘦的人才會貧血,而黃老伯挺胖的,都認為他應該不會貧血,就算有貧血,吃點紅棗、枸杞就行了。但老伯不放心,立即去醫院血液科就診了,結果發現了另一種血液疾病——骨髓瘤。醫生說,還好老伯及時就診,情況還不是很嚴重,經積極治療,病情得到了控制。這究竟是怎麼回事?這個骨髓瘤跟貧血的關係是偶然,還是有牽連關係?誰說貧血不是病老年人在日常生活中經常會出現頭暈、乏力或胸悶、心慌等症狀,以為自己有心腦血管疾病,往往忽略了貧血也會有這些症狀。還有人即使知道自己有貧血,也不在乎,認為貧血不是病。事實恰恰相反,貧血是一種需要引起重視的疾病。貧血並不僅僅有頭暈、臉色差等表現而已,由於貧血是提示攜帶氧的血紅蛋白含量減少,因此會造成全身組織和器官出現缺氧。通常,血紅蛋白60-90g/l為中度貧血,30-60g/l為重度貧血,小於30g/l為極重度貧血。貧血嚴重時,可造成飲食不振、噁心、腹脹、黃疸、感覺障礙、神志改變,同時可有心悸、短氣、胸悶、心率加快等表現。尤其是老年人,本身心肺功能偏差,貧血發生後會加重心功能負擔,造成貧血性心衰,危及生命。背後或牽出隱匿疾病貧血的病因有許多種,並不是只有營養不良,所以不是 「吃點好的」就能改善貧血的。尤其是老年人,貧血的症狀表現多變,特異性不明顯,常常和其它內科疾病雜合在一起,有時甚至被其它內科疾病所掩蓋。因此,對老年人的貧血原因要有多方面的考慮。根據紅細胞的體積,貧血可分為小細胞低色素性貧血、大細胞性貧血和正細胞正色素性貧血。●小球性貧血常見於缺鐵性貧血和慢性病性貧血,在老年人往往可能有腫瘤性疾病、特別是消化道腫瘤導致,如不及時發現,可能出現消化道大出血、腫瘤迅速惡化的情況。●巨球性貧血有些老年人臟器老化,胃壁細胞萎縮,胃酸和內因子分泌不足,加之老年人食慾下降、牙齒咀嚼功能下降,許多食物因為咬不動就長期不攝入,導致造血原料葉酸、維生素B12的缺乏,出現了巨幼細胞性貧血。這是一種大細胞性貧血,嚴重時常常並發血小板、白細胞減少、溶血、小便發紅、黃疸、甚至神志障礙,給老年人的生活會造成極大傷害。●正球性貧血老年人特別不能忽視的是血液科的專科疾病,特別是多發性骨髓瘤。這個疾病的發病率逐年上升,已經趕超了白血病。它起病隱匿,有時甚至發病初期只表現為貧血,不易被發現,等到全身其他症狀明顯時,病情大多已發展到非常危重的地步。黃老伯就是一例由於骨髓瘤造成的貧血,所幸發現早而得到了及時治療。由此可見,造成老年人貧血的原因很複雜,只有找到病因,才能有效治療。要對貧血提高警惕,不能只考慮營養不良,自行一味補充蛋白質、吃紅棗赤豆等紅色食物,這反而可能延誤病情。因此,建議老年人在發現貧血後應及時至醫院血液專科就診,通過詢問病史、配合血液學檢查,最終得到正確的診斷及相對應的治療。(來源/轉載自《文匯報》)
-
2020-07-23 新聞.生命智慧
親自照顧癌父一年仍留遺憾!急診室醫師田知學:經歷過才知放手有多難
田知學身為急診室醫師,看盡不知多少生死離別,可是唯有自己親自經歷,才知道放手有多難,把握當下又有多重要,所謂的「珍惜所愛」,沒有痛過,很難體會愛的可貴。去年藝人高以翔猝死的新聞令人惋惜,同時有部急救教學影片(註)在網路上瘋傳,一位五官深邃的急診室醫師示範如何在黃金急救4分鐘內,利用CPR(心肺復甦術)和AED(自動體外心臟除顫器)急救的4步驟。 她是田知學,來自南投縣信義鄉布農族,搶救生命是她的工作,愛護生命則是她的使命。 「我的專長就是『拆炸彈』!在急診室裡,有時候一個危機解除了,另一個危機馬上就響起警報。我能判斷的時間不多,快速地為患者做緊急處置,我就像是在生死線上工作的人。」 急診室彷彿地雷區,專長就是拆炸彈 「我記得有位年輕人說胸痛,沒多久就倒地昏倒。我們馬上撕開衣服,立刻用電擊、上點滴就救回來了。猝死都是在不知道的情況下發生,只有黃金4分鐘的急救時間,拖延太久會造成腦部缺氧。」 「而且年紀愈大,猝死的機會愈高,因為過了45歲的三高、肥胖多,但現在三高與肥胖問題的年紀又不斷提早,如果人人都知道怎麼判斷與急救,而且身邊就有AED設備,你可能救人一命,或是被人救你一命。」 在振興醫院急診室裡,忙進忙出的田知學,每分每秒都與時間賽跑,她還上節目、寫專欄,進衛福部協助推行原住民健康政策,到偏鄉宣導衛教知識;這麼奔波的她,同時是一位職業婦女,再忙都要為孩子準備便當。 她不只是位醫師,她相信這幾年陸續埋下關懷的種子,總有一天會成為護蔭眾人健康的巍巍大樹。 小朋友把她當偶像,再辛苦也會挺下去 「我很愛小孩子,本來我的第一志願是小兒科,但去了小兒癌症病房、加護病房後,我真的太不忍心,我會把情緒帶回家。」但在她開始上節目後,有原住民小朋友寫信給她,跟她說:「謝謝你,你是我們的偶像,你做得到,我們也做得到。」 孩子能受到鼓舞,給她前行莫大的動力,也讓她不停止前進偏鄉,用各種方式宣導衛教與急救觀念,即使路途有些阻礙,她也始終相信,「路,是人走出來的」。 「我認為我的抗壓性夠高,因此選擇急診醫學。每當心情低落時,我的紓壓方式就是『放空』,一個人在外面晃一晃、走一走,老公看我晚回家,就知道我在急診室遇到一些狀況。」 「有些病人進院時還有心跳,但很快地就可能病情急轉直下,離開了,家屬經常無法接受死亡的結局,我也必須去承接家屬的情緒,以及接受醫師仍可能救不回病人的事實。但即使如此,我能夠堅持下去,也是因為這裡(醫院)充滿令人感動的故事,我的人生意義,就在這裡。」 父親上的一堂生死課:眼淚因為愛而存在 「過去我在安寧病房工作時,有位長輩的家人彼此間在『演戲』,不想讓長輩知道他快往生。但有天,我跟病人聊天發現,其實他早就知道了。他說:『我知道我快離開了,我也知道他們在演戲,但因為我愛他們,我要假裝不知道。』」 「他是一位很有智慧的長輩,我很不忍心。我跟他說,我要調去其他單位,因為我不要跟你說再見。我邊說,邊哭得稀裡嘩啦。」 「他只是很慈愛地對我說:『有一天,你會是一位成熟的醫師,你就不會輕易地為病人掉淚。』他的話深深影響了我,這麼多年過去,我時常想起他。」 田知學感性地提到,面對親人過世,從來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當她的父親也罹患癌症時,了解膽囊癌嚴重性的她,再愛、再想讓父親留下,仍在一年多後就「送走」了父親、告別最愛的父親,她的這堂生命課,深刻地印記在她的生命裡,因愛而哭泣,也因愛而重生。(推薦閱讀:「我死都不插管!」父母逼簽放棄急救書 先問5個問題) 「過去我覺得很重要的,其實不重要;再重要的,我們可能抓不住。父親罹癌一年,父親說他並不怕死,我還是很煎熬。他離開後我很遺憾、自責,我不停想,我要學習原諒我自己嗎?我做不到,但我到底在害怕什麼?」 身為急診室醫師,看盡不知多少生死離別,可是唯有自己親自經歷,才知道放手有多難,把握當下又有多重要,所謂的「珍惜所愛」,沒有痛過,很難體會愛的可貴。 急診工作操勞,養生秘訣在於「一把穀物」 工作日夜奔波的她,有一個經得起時間考驗的養生秘訣,她剛上小學的孩子就是最好的驗證。 「我在他嬰兒的時候,就只給他吃『全食物』,副食品一定是親自製作,開始吃飯後,就天天吃纖維高的全穀類(像是糙米、燕麥等)。」 「現在我為他帶便當,也會幫自己帶一個全穀便當,只要一手掌穀類,營養比一盤蔬果還多,裡面有礦物質、維生素B、抗氧化劑等等,讓身體減少發炎,不容易中風、心肌梗塞,延長我們健康的壽命。」 「現在我的孩子反而不習慣吃加工食品,喝不慣濃縮果汁或其他加工品的味道。我也靠這長久的飲食習慣,維持自己健康的身體。」 我有一個夢:人人都會CPR,處處都有AED 工作繁重,如此拼命的田知學,給自己的一句名言是「你若想自己做不到,你就會做不到!」在她的努力之下,現在衛福部已經增設部落的AED設備,而她的口號「人人都會CPR,處處都有AED」,也藉著網路傳播給更多人;很愛小孩的她,還出了本童書繪本《為什麼不能去打獵》。 接下來,她仍會肩扛著使命,繼續往前行。這是她的女人40,美麗、自信,還有責任! 【註】影片請搜尋「必學CPR+AED急救4步驟」●原文刊載網址 ●延伸閱讀:.不愛運動較容易有糖尿病?白雁:每天3分鐘這樣做,活絡氣血、穩定血糖.牙痛就診,竟是口腔癌第一期!醫師:6大關鍵是警訊.子女會長大,我也會衰老!台大教授:傳承生命美好,才能讓我們的生命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