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3-25 新聞.用藥停看聽
搜尋
網址
共找到
654
筆 文章
-
-
2022-03-25 養生.聰明飲食
雞肉最怕乾柴!蒸雞肉留意這一步,讓肉質鮮嫩多汁祕訣就在湯汁裡
雞胸肉或雞里肌肉,用「蒸」的方式來做,除了完成一道肉料理之外,雞肉的鮮美精華溶入水中,還能做雞湯,可說一舉兩得。料理方法很簡單,將雞肉表面抹點鹽,淋上酒,再加入蔥、薑等辛香味調味或香草,蒸熟後就完成了。蒸好的雞肉可以沾山葵醬油、辣椒醬油、椪醋等醬料,或是用季節香草、大蒜、鹽、胡椒、橄欖油......等,做成清爽的青醬,搭配雞肉,以義式口味來享用;也可以切了蔥花、薑末搭麻油、醬油、豆瓣醬、花椒粉……等,做成中式沾醬。總之,無論什麼樣的沾醬或淋醬,和蒸雞肉都十分對味。另外,用手剝成雞絲,拌著鴨兒芹或小松菜吃,或是拌點淋醬也不錯。雞絲也可以用來做越式河粉或三明治。其他作法還有,以醬油、大蒜、胡椒稍微醃一下雞肉,用烤箱烤到外表呈金黃色,搭著香草、萊姆,是很適合在夏日端上餐桌的一道菜。蒸完雞肉後鍋底留下的雞湯,是用來做口味濃郁的燉煮料理最理想的食材。無論是煮鹹粥、北非小米,或是咖哩等燉煮菜,有了鮮美湯底,就能輕鬆地完成。❝經常有人問我,雞肉在蒸煮時,肉質很容易變得乾柴,該怎麼辦?其實,不論蒸雞肉或燙雞肉都一樣,記得肉在煮熟之後,要繼續泡在湯汁中,慢慢放涼。❞因為肉在蒸或燙的時候,裡頭的鮮甜精華會滲到湯汁中。把肉浸泡在湯汁裡放涼,這些鮮甜風味就會再回到肉裡。光是這樣泡著,就能讓肉吃起來鮮嫩多汁。處理豬肉或是海瓜子肉時,也是用相同的方式,就不會吃到乾澀的豬肉或海瓜子了。(本文作者為日本料理研究專家;原文刊載於有元葉子《料理研究家的餐桌生活學》/幸福文化)(本文獲《健康遠見》授權刊登,●原文刊載網址)
-
2022-03-22 癌症.大腸直腸癌
貧血只吃鐵劑治療,可能延誤大腸癌診斷!預防腸癌的3個重要提醒
我曾經有一位三十多歲的女性病患,她是一般上班族,因為子宮內膜癌就診,婦產科檢查出她帶有HNPCC家族突變基因,將她轉到我的門診檢查。結果,大腸鏡一做,發現了大腸癌。 大腸癌切掉後,子宮內膜癌、大腸癌都好了,事隔五年定期追蹤做電腦斷層時,發現了胰臟癌。也就是說,她因為家族基因得到三種癌症,但不是轉移,因為三個癌症都是原發,幸好早期發現,多是第一、第二期,存活率比較高。這是病人自己有健康意識,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的例子。現在她活過了十五個年頭,至今生龍活虎,差不多五十歲了。 早期篩檢的好處,需要不停宣傳。國人比較常罹患的大腸直腸癌,五年存活率零期大概百分之百,一期大概九三%,二期大概八二%,三期大概六九%,四期大概十二%,早點治療的效果真的很不錯。 之前政府一直推廣有家族病史的人免費做大腸鏡,我有位病人沒有任何症狀,單純因為女兒罹患大腸癌這個家族史前來接受檢查,結果發現直腸癌,檢查後就切掉,至今十多年沒有復發。她的女兒是三十多歲時得到大腸癌,只是發現得太晚,開刀發現淋巴腺三十八顆腫瘤中就有三十七顆是陽性,後續治療的難度完全不同。 根據國家提供的糞便潛血篩檢數據來看,固定兩年做篩檢的人口只有四○%,五十歲以上接受篩檢的人口只有六○%,很多人不在意早期篩檢。其實當篩檢比例達到六○%,癌症死亡率可減少三六%。而且經由篩檢發現的大腸癌,大概七成以上都是早期,第一期、第二期或是零期的,第四期大概只有七%,如果是一般非定期篩檢的病人,發現大腸癌第四期的比例高達二○%,甚至二五%。 以篩檢比率來說,目前還有四成的空間要努力。如果四十至五十歲的人都能接受糞便潛血的定期檢查,有家族史的人再提前檢查,相信大腸直腸癌的死亡率會再降低。 發生率第一名的大腸癌 從大腸直腸外科醫學會二○一六年的統計數據來看,台灣的大腸癌發生率是世界第一,每十萬人口有四十七個大腸癌症患者,超過第二名韓國的四十五個;健保署的統計資料則是第五名。儘管人數有點出入,但台灣大腸癌發生率不是第一名就是第五名,還超過美國。 大腸直腸癌死亡率僅次於肺癌、肝癌,排行第三,也是健保推行早期篩檢四大項目之一。有人將大腸直腸癌稱為富人病,通常是吃得太油膩,造成膽固醇和血脂肪太高,換句話說,與飲食習慣息息相關,尤其是紅肉攝取量大增,加上青菜吃得少,運動少,以及抽菸又喝酒。 現代人不知不覺攝取過多的醃肉、加工肉品、毒油等,尤其外食族很難控制或了解商家用油品質,有些店家使用回鍋油,油都變黑了,形成過氧化物的自由基,這是一種致癌物質;除此之外,我也建議盡量不要食用再製品。 美國政府曾委託一位教授研究牛肉與疾病的關係,發現牛肉所含的油脂形成的脂肪膽固醇進入人體,在大腸中的細菌分解後,會產生一種致癌物質,攝入膽固醇脂肪愈多,得到大腸癌的機會愈大,因此他的結論是建議不要吃牛肉。 喝酒也會引起大腸癌,尤其是啤酒。酒一進入體內,酒精去氫酶會分解成乙醛,再被醛去氫酶分解成乙酸排出去,乙醛對大腸是有毒性的。大部分的乙醛去氫酶存在肝臟及小腸,較少在大腸,所以酒進入人體在小腸就大部分消化掉了。一般人喝啤酒都是大杯、大杯喝,一下子沖到直腸去,因為量大、沖下去的速度快,大腸的乙醛去氫酶量少,乙醛因而堆積在大腸,容易誘發大腸癌,所以喝酒、抽菸都可能引發大腸癌。 要預防大腸癌,建議多吃益生菌,有助於抑制大腸內有害細菌,減少致癌物的產生。 家族性病史與遺傳基因 大腸癌患者有少數屬於家族性大腸瘜肉症,比例約一%,就是患者腸子裡大概有上百顆大腸瘜肉,這類病人帶有一種APC(Adenomatous Polyposis Coli)基因。帶有APC基因者,可能十多歲開始長瘜肉,所以有這樣家族史的人,一定要提早做大腸鏡檢查。 如果置之不理,根據統計,大概三十八歲左右就會變成癌症,建議在二十歲左右先做大腸鏡檢查,確定有多發的瘜肉後,做全大腸直腸切除與迴腸袋肛門吻合術。研究顯示,如果不治療,可能四十三歲前後離世,所以我建議要早一點檢查、治療。 我有位病人就是家族性大腸瘜肉症,十幾歲時確診。她兩位哥哥都做了手術切除。我們等她二十多歲時做大腸直腸切除術及迴腸袋肛門吻合術,至今已經二十多年,預後很好。 家族史的大腸癌有好幾種,其中一種HNPCC,就是遺傳性非瘜肉性大腸直腸癌。如果兩代當中有三個人得到大腸直腸癌,兩個人是一等親,三人之中有一位小於五十歲,就可稱為HNPCC家族。這種癌症比較早發,後來發現其他癌症也和這個基因有關,是基因修復錯誤所產生。 除了大腸直腸癌症外,子宮內膜癌、卵巢癌、胃癌、腎臟癌、胰臟癌,甚至腦癌,都可稱為HNPCC家族相關癌症,也都有相同的基因突變,現今有新的Bethesda Guideline,可謂廣義的HNPCC家族。如果檢測出帶有這種基因突變,一生中得到大腸癌的機率是八成,也有可能罹患其他癌症。 美國有位醫生在小鎮執業時,一位婦人前去看病,每次都提到她將來會死於大腸癌。醫生覺得很奇怪,她怎麼可能知道?於是問她:「你怎麼知道自己會得病?」她回覆:「因為我家族很多人都死於大腸癌,所以我覺得自己也會死於大腸癌。」 由於這位患者反覆宣稱自己是癌症家族的一部分,醫生開始朝遺傳性癌症潛心研究,終於發現HNPCC基因和癌症的關係。後來遂以醫生的名字亨利.林奇(Henry Thompson Lynch),將遺傳性非瘜肉結直腸癌綜合症稱為林奇氏症(Lynch Syndrome)。 定期檢測的重要性 大腸鏡是診斷大腸直腸癌比較精確的方法,用糞便篩檢則相對經濟,篩檢結果有問題,再做大腸鏡。不過糞便篩檢並非百分百沒問題,有時會出現少數偽陽性及偽陰性,所以提倡五十歲以上至少做一次大腸鏡,若在照大腸鏡時發現瘜肉,可直接切除。 大腸癌在五十至六十五歲之間是發生的高峰期,現在健保給付糞便潛血篩檢是五十至七十四歲,每兩年做一次。五十歲做一次大腸鏡,如果沒有問題,以後五到十年做一次;假如發現瘜肉,就要再提早一點。一般來說,大腸癌約九五%都是從瘜肉轉變而來,如果增生性瘜肉是良性的,不需切除;如果是腺性瘜肉,建議拿掉,以防將來變成癌症;絨毛性瘜肉是最容易變成大腸癌,有時會長得大一點,愈大代表惡性機會愈高;其次則是腺性瘜肉。 我有一位病人沒有任何症狀,因為做婚前體檢而發現大腸癌,手術切除至今十五年,育有兩個小孩,身體狀況安好,保持定期追蹤。所謂真正的早篩就是希望在沒有症狀之前發現病況。 那麼有哪些症狀時要提高警覺、盡早就醫檢查呢?以左側大腸癌來說,因為離肛門近,一出血就會發現,痔瘡的血是鮮紅色,如果是暗紅色、帶黏液的血,或糞便裡面有血,多半是大腸出血。 癌症長在左側大腸會刺激直腸,患者會一直想大便,可是如果腫瘤大到引起阻塞,則有一種解不出大便的感覺,我們稱為「裡急後重」,就是想大便又解不出來。左側大腸癌是痛在下腹,右側大腸癌通常痛在上腹,痛的位置不一樣。左側大腸癌的大便習慣改變、出血症狀會比較明顯。右邊大腸癌因為出血經過很長一段距離,排出來已經看不見,肉眼不容易判斷,只有檢驗大便會有潛血,因為這種出血是長期慢性流失,會產生貧血症狀。很多右側大腸癌的病人,容易全身疲倦、頭暈、臉色發白,檢查後才發現貧血,但有時會誤以為是缺鐵性貧血,長期服用鐵劑反而延誤了治療。 此外,十二指腸潰瘍也會造成貧血、大便潛血及上腹痛,所以這些症狀很容易誤以為是胃潰瘍或十二指腸潰瘍。如果這個時候照胃鏡,患者正好又有潰瘍,很可能誤診為十二指腸潰瘍、消化性潰瘍。 所以我們一直宣導,貧血一定要做大腸鏡,不能只做胃鏡或者給予鐵劑治療貧血,如今這種延誤診斷的現象已經愈來愈少。同時,右邊大腸因為比較寬,腫瘤要長得比較大才會產生阻塞現象,診斷時多半可以摸到硬塊。右側大腸癌的常見症狀有:摸到腫塊、消化不良、上腹疼痛、貧血,還有大便潛血,這些都是必須注意的狀況。 活下來需要更多的信心和準備 我有一位病人,八十歲時檢查發現罹患乙狀結腸癌,因為肝臟已有多處轉移,外科無法切除,改用標靶及放射治療大腸癌部位。三個月之後,因為肝臟還是沒辦法切除,繼續用放射治療肝部病灶,並施打標靶藥物。現在有立體定位放射治療,能夠精準照射,照完之後三個月評估發現,還是無法切除,再打三個月的標靶,前後超過九個月。九個月之後評估發現腫瘤縮小了。於是我們決定把大腸切掉,肝臟也切三塊下來,結果大腸和肝臟切下的標本,統統找不到癌細胞了。 這是一個奇特的案例,患者剛就醫的時候,沒有辦法切除肝轉移的大腸癌,療程結束卻完全不存留癌細胞。在以前年代,八十歲的老人家根本不敢想像又做化療又做放療,尤其是這位老先生外形瘦瘦小小的,居然能夠撐過放療、化療和大手術,真的是非常配合。至今開完刀兩年多了,沒有復發。 我在看診時,常常遇到許多病人提出治療之外的疑問,像是醫療費用。年輕時買保險的確有幫助,譬如防癌險和實支實付型的醫療險。 會這般建議是因為,癌症治療費用昂貴,很多新的治療及藥物並不在健保給付範圍之內,或是有給付時間的限制。我有一位大腸癌症病人發現肝、肺轉移,因為早年買了較周延的保險,每次住院有六萬元醫療給付,各項治療及藥物的使用較不受限制,如此活了八年,幾乎是與癌共存的境界。一般人如果沒有醫療險,就不太可能負擔這麼久的藥物治療。 此外,人工肛門也是很多患者的疑問,害怕做,有時候又不得不做。事實上人工肛門很好照顧,並沒有想像中那麼恐怖。很多病人做完人工肛門照樣上班,幾十年都沒有影響,每天只要灌一次腸就好,比有些人便祕還好解決。 有些人因為誤解、不了解,堅持不接受治療,導致生活品質大受影響,甚至性命難保……我真心希望大家能接受醫生的建議,不要因為害怕而錯失治療良機。 大腸直腸癌3個提醒 提醒1:有家族史且有基因突變者,二十歲時就要注意,可能衍生出不同的癌症。提醒2:大腸鏡是診斷大腸直腸癌比較精確的方法,糞便篩檢相對經濟實惠。提醒3:貧血也可能是大腸直腸癌症的病徵之一,勿掉以輕心。 (本文摘自《如果不是那一次檢查,我已不在人世:贏得十倍存活率的癌症真相》,今周刊出版,林肇堂, 邱文祥, 陳昭旭, 陳晉興, 陳瑞裕, 康仲然, 黃俊升, 楊培銘, 賴瓊慧, 饒樹文, 黃亞琪著) ●原文刊載網址●延伸閱讀:.脂肪肝恐致肝癌!醫師建議:多做4件事,遠離罹患癌症的可能.抑鬱症真是可怕惡魔!苦苓:那時唯一念頭是要怎樣尋死,才能讓妻子拿到全部保險金.攝護腺手術容易出現低體溫!骨科、泌尿科手術特別要注意,「這樣做」避免併發症發生
-
2022-03-19 癌症.肺癌
57歲吳淡如「肺部驚現20個白點」!肺結節會變成肺癌嗎?醫師:留意7大病徵
編按:知名作家吳淡如昨日(3/16)在臉書透露,自從7年前做斷層掃描在肺部發現20個肺結節後,每年都會到醫院例行性的CT檢查。昨天檢查安全過關,她提醒步入中年後都應定期健檢,也分享:「人生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好好活在當下,有陽光就要享受。」吳淡如說,7年前媽媽一到醫院檢查就發現是第4期肺腺癌,當時醫生詢問家族病史,發現母親所有姊妹都得過肺癌,立刻開單叫她去做斷層掃描。「結果發現20個結節,唉喲好多啊…還好都小於0.5公分。」她推測可能是小時候多次罹患肺炎所致,「某些癌細胞在你免疫力好的時候是會休息的,你不好的時候就開始大軍入侵…。」吳淡如說,過去7年來,年紀稍長的表親們發病比例很高,且幾乎都是肺癌,他們未必抽菸,也多生活在好山好水的宜蘭,不能以空氣污染來解釋病因,只能說家族中的罹癌基因力量強大。「如果說這20個肺部的小白點給我什麼啟示的話,那就是年輕時曾是憂鬱文青的我,現在就算心情不好,時間也很短。」因為中醫認為心情不好會傷肺,她因而練就「過2分鐘就變樂觀的本領」。她也提到,感謝這些小白點讓她關照自己,也注意補充足夠營養、在乎免疫力,笑稱:「孩子太小,沒資格真的生病!」昨天吳淡如做完斷層後「宣判無罪」,肺結節沒有長大,減肥中的她特別犒賞自己吃了鹹酥雞和剉冰,歡慶自己「又可以好好的活一年」。醫師表示,肺癌早期沒有明顯症狀,多半需要藉由健康檢查來發現是否有異狀,通常小於1公分的結節定期追蹤即可。但若追蹤時發現結節變大、長厚,甚至型態改變就需要進行手術,究竟有哪些病徵應該注意?(原文刊登於2020/9/29,更新時間為2022/3/17) 衛福部2017年最新資料顯示,肺癌死亡率在所有癌症中高居第一,且連續8年居冠,已經成為「新國病」。 由於肺癌早期沒有明顯症狀,多半需要藉由健康檢查來發現是否有異狀,通常小於1公分的結節,定期追蹤即可,但追蹤時如有發現結節變大、長厚,甚至型態改變,還持續出現7大病徵,則手術可能就是需要的治療手段。 住院意外發現肺結節立即切除 台中53歲林女士,因為間質性膀胱炎住進苗栗醫院治療,期間一直覺得腹部疼痛,院方安排電腦斷層掃描檢查後,意外發現1.3公分的肺結節,立刻以甲基藍定位方式進行手術切除,並在術中送冷凍切片,迅速確定是良性的肉芽組織,目前已恢復順利出院,並持續追蹤。 苗栗醫院胸腔外科主任連允昌表示,由於肺臟器官內大部份都是空氣,針對沒有症狀的腫瘤,可以採取低劑量電腦斷層進行掃描,就能清楚及早發現,若是有症狀,則建議透過胸腔內科門診盡速安排檢查,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效果才能好。 惡性結節的發生率約僅1-2% 事實上,有肺部結節不全然就是肺癌,肺部結節可分為良性和惡性,有98%結節為良性結節,可能是良性腫瘤,或只是肺部過去發炎留下來的疤痕組織,而惡性結節的發生率僅1-2%,即是惡性腫瘤。 肺癌典型的7大症狀1.咳嗽2.咳痰3.血痰4.胸痛5.聲音沙啞6.吞嚥困難7.體重減輕 1/3患者沒咳嗽宜定期健康檢查 肺癌典型的症狀包含咳嗽、咳痰,而在癌細胞擴散後還可能出現胸痛、聲音沙啞、吞嚥困難等狀況,但是也有1/3患者並沒有持續咳嗽,也就是絲毫無病徵,因此定期健康檢查、才能早期揪出肺癌因子,下列高危險群,更是不能輕忽。 肺癌4大高危險群1. 吸菸者2. 長期暴露在空汙或二手菸等環境者3. 有肺癌家族病史者4. 曾罹患肺結核或其他肺部慢性疾病者●原文刊載網址●延伸閱讀:.脂肪肝恐致肝癌!醫師建議:多做4件事,遠離罹患癌症的可能.抑鬱症真是可怕惡魔!苦苓:那時唯一念頭是要怎樣尋死,才能讓妻子拿到全部保險金.攝護腺手術容易出現低體溫!骨科、泌尿科手術特別要注意,「這樣做」避免併發症發生
-
2022-03-11 新聞.元氣新聞
孩子就醫臉上得「蒙層紗」 顱顏兒媽曝:憂外界眼光
新生兒出生時,爸媽及阿公、阿嬤總變「曬嬰魔人」,時常分享嬰兒照片,但在顱顏家庭中,孩子出現唇顎裂,受限外界眼光壓力下,難以自在地公開孩子臉龐。羅慧夫顱顏基金會秉持「每個顱顏兒的微笑都值得被看見」的精神,常態性舉辦「微笑天使」選拔,今年也邀請藝人簡嫚書擔任公益大使,在兒童節前夕給顱顏兒最溫暖的支持。住在台東、今年4歲的柏伸排行家中老三,是單側唇顎裂患者。柏伸媽媽表示,懷孕31周時經過產檢,才知孩子有唇顎裂,便在出生後第3天,北上到林口長庚求診。原以為只有唇裂,出生後經仔細影像檢查,近一步檢查發現,左側完全唇顎裂,甚至裂到懸雍垂,範圍很大,因此在出生第3個月時接受第1次唇修補手術。柏伸4年來歷經4次手術,包括唇裂修補、2次裝中耳通氣管及顎修補,目前術後恢復良好,未來9歲時若換牙不順,屆時需再接受齒槽骨手術。柏伸媽媽回憶,小兒到6個月大時,可能有中耳積水的狀況,柏伸當時因體質較虛弱,時常感冒下也出現中耳積水,因而手術。柏伸媽媽透露,柏伸出生時,剛好3歲姊姊腎臟生病,嚴重水腫,一天胖了3公斤。當時必須家庭分工,爸爸照顧姊姊,媽媽照顧柏伸,家中有2個孩子生病,蠟燭兩頭燒。顱顏家長需花更多時間照料唇顎寶寶,但台東資訊少,連餵奶資訊都是請教臉書社團及群組家長。「有家長怕人看孩子,就醫時會用紗布蓋孩子的臉。」柏伸媽媽說,台東民風保守純樸,對於唇顎裂認知缺乏,醫療資源也相對不便,顱顏家庭就醫、或面對旁人詢問時,都會很迷惘,甚至過去也聽過閒語「上輩子做缺德事」、「動剪刀剪到胎神」等,但那都是不科學的想法。帶柏伸就醫時,媽媽都以正面態度、大方不遮掩,「了解之後就不會害怕」。受到羅慧夫顱顏基金會協助,柏伸媽媽成為第一位及唯一一位基金會在台東的喘息照護員,協助其他顱顏家庭照顧孩子,克服顱顏家庭新手父母遇到的困境。柏伸媽媽對每個新手顱顏家庭說:「自己不尷尬,尷尬的就是別人。」希望每個顱顏孩子和父母能活出自信,展露出最美的微笑。羅慧夫顱顏基金會執行長陳依伶表示,2017年開始每年基金會舉辦「微笑天使」選拔,今年活動中,原以為家庭會送件孩子術後照,沒想到有許多家庭是上傳孩子術前照參賽。她期望基金會不只提供醫療補助,修補外觀,透過全人服務,全面照顧先天顱顏缺陷患者。羅慧夫顱顏基金會舉辦2022微笑天使「把微笑袋著走」親子走秀暨募款記者會,公益大使簡嫚書現身位顱顏兒發聲,邀請社會大眾捐款880元,即可獲得簡嫚書親自設計的手提兩用袋與明信片,也能選擇轉贈顱顏兒。募款網址: https://neti.cc/Xjqjzp5 。亦可透過momo購物網響應百元捐,不限捐款金額,即可抽限量20名簡嫚書設計的手提兩用袋。
-
2022-03-10 養生.健康瘦身
減肥老是不成功?原來犯了2大忌!中醫提醒,改善生活中6件事
現年52歲的鄭小姐,身高161公分,體重68公斤,BMI值26.2,多年來為體重過重所困擾,除了不滿意自身的體態,更因為沒有控制體重,導致罹患糖尿病,必須規律服藥控制血糖。為了控制體重,鄭小姐嘗試過許多減重方法,曾自行購買市面常見的減重膠囊,雖然暫時抑制食慾,迅速降低體重,後續卻出現心悸與手抖症狀,加上精神不濟無法正常工作,不得不停藥,結果體重非但回彈,甚至還飆升超過原本的體重。長期為了體重問題,鄭小姐生理及心理都承受極大壓力,雖然知道減重對自己的健康有益,卻不得其法,每天每餐「斤斤計較」,極力限縮攝取的食物,但體重仍只下降1~2公斤,之後就陷入停滯期。 長期久坐、錯誤飲食,上班族過重原因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中醫科醫師李維哲指出,像鄭小姐這類體重過重的問題,往往是因為久坐工作型態,加上錯誤飲食習慣所造成。 從中醫觀點來看,長期久坐少動,加上過度節食,導致脾胃正常運化營養功能受到抑制,也影響腸道傳導,因此出現脹氣及排便不順症狀,符合中醫的「脾虛」證型。 而身體長期在飢餓狀態下,一遇壓力事件,就容易暴飲暴食,像鄭小姐雖然三餐吃得少,但常不自覺在餐間吃零食,無意間反而攝取了過多的熱量及鹽分。 李維哲說,像鄭小姐這樣的案例,必須從調理脾胃著手,中藥方面選擇茯苓及白朮健脾利濕,搭配其他理氣藥,如砂仁及厚朴,恢復脾胃的氣機,並暢通腸道傳導功能。電針方面,選取胃經的穴位,像腹部的天樞、外陵穴及下肢的足三里、豐隆穴,藉由針藥並用,重新調整脾胃運化功能。 減重6個注意事項 除了中藥及電針的醫療處置外,李維哲也提醒6項減重須注意的事項: 1、 平時減少攝取加工食物及天添加物,儘量攝取原型食物。2.、三餐正常攝取,不過度節食或不吃。3、 減量攝取水果,並選擇適當的種類,如選擇低GI值水果,蘋果或芭樂等。4、 養成每周2~3次的運動習慣,強度需達流汗微喘的程度。5、 日常或工作避免久坐超過1小時不動。6、 睡眠需足夠,避免熬夜或睡眠時間不固定。 配合中醫針藥,並調整相關飲食宜忌,鄭小姐3個月內減重7公斤,糖化血色素由6.9降為5.4,糖尿病也可以停藥。 不但恢復良好體態,更改善原有的慢性病,後續中藥減量服用,也不見復胖情形,成功健康地瘦下來。李維哲也建議,若有體重管理問題合併慢性疾病時,一定要定期到醫療院所治療追蹤。 ●原文刊載網址●延伸閱讀:.皮膚發炎、頭髮稀疏、指甲變脆好難受!有這9個症狀,小心缺乏蛋白質,記得均衡攝取.爸爸去世,守護媽媽的是自我讚美:它不是毫無意義漂亮話,是澆灌自己心靈,讓陽光照進來.多次人工受孕仍失敗,她曾認為自己有缺損…「接受自己盡力了」體悟:挫折也是一種人生練習
-
2022-03-06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桃園今天+0 新增之前確診者足跡有好市多、台茂、全聯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天公布最新疫情,桃園市無新增本土個案,另有5例境外移入,年齡介於30歲至47歲,其中2例為落地採檢陽性,2例為居家檢疫期間採檢陽性,1例為機組員自主健康管理期滿採檢陽性,社區風險低。桃園市新聞處長詹賀舜表示,今天公布桃園米迪幼兒園衍生個案20831、20935到公共場所足跡,包含2月25日中午12點至12點20分至蘆竹區光明路二段「許家肉圓」;2月28日晚間8點至9點到Costco桃園南崁店;3月3日上午10點26分至蘆竹區奉化路7-11盧奉門市、下午2點5分至5點30分至台茂購物中心,晚間6點20分至蘆竹區南福街全聯蘆竹光明店。衛生局長王文彥表示,米迪幼兒園群聚事件已收斂控制,市府仍持續監控社區疫情,並呼籲符合追加劑接種的民眾,儘速完成疫苗接種,以保障自我健康。王文彥指出,COVID-19疫苗桃園第25期公費疫苗施打時間為3月8日及10日,全市200多家醫療院所及37個社區接種站提供接種服務,並開放符合資格的民眾免預約到站接種。王文彥說明,市府持續進行社區健康監測,今天上午桃園社區採檢站總計採檢110人,累計已採檢11萬6920人,市府仍持續開設桃園區中路公園,與中壢區中正公園採檢站,維持社區疫情監測,提供居家檢疫、居家隔離期滿民眾及一般民眾採檢;民眾如果與確診者足跡重疊或自覺有必要,都可以到社區採檢站採檢,以確保社區安全,詳細資訊可上「桃園COVID-19防疫資訊站」網址查詢。 詹賀順提醒,市民朋友如曾出入上述相關場所,請於足跡重疊次日起14天,進行自我健康監測,期間如出現發燒、喉嚨痛、咳嗽、頭痛、打噴嚏、流鼻水、疲勞等疑似症狀,請儘速撥打1922或0800033355防疫專線通報,並至醫療院所採檢(勿搭乘大眾運輸),就醫時請主動告知醫護人員相關接觸史。
-
2022-03-04 養生.聰明飲食
喝咖啡、吃素容易骨質流失?醫破迷思:改善生活習慣,3招教你存骨本
人體的骨量在35歲開始走下坡路,40歲到59歲是人一生中骨骼疾病風險升高最快的時期,尤其50歲以後,平均有1/3的女性、1/5的男性就會發生一次骨折,其中最大的風險因子就是骨質疏鬆。 花蓮慈濟醫院骨質疏鬆照護中心主任葉光庭醫師指出,一般人會覺得骨折往往是車禍或劇烈外力等意外造成,但是對於骨質疏鬆患者來說,可能上下樓梯,就會無預期發生骨折。 他在診間就就常跟骨鬆病友開玩笑,平常拿拐杖預防只要花幾百元,但萬一跌倒骨折就要花上好幾萬元以上來治療,所以日常保養及預防非常重要。 葉光庭醫師表示,根據骨質密度的檢測結果,T值如果大於-1,屬於骨質正常;若是位於-1至-2.5之間,就屬於骨質缺乏,這時候不一定要吃藥,但是建議要定期追蹤,並且透過飲食跟生活型態去改變。 如果T值小於-2.5,就需要看醫生尋求協助,除了生活型態改變之外,還可以搭配藥物使用。不過,治療藥物可能會引起腸胃不適,或對牙齒造成影響,所以最簡單而且重要的方式,還是要從健康生活習慣做起。 喝咖啡、吃素,非骨質疏鬆成因 許多人認為喝咖啡會導致骨質疏鬆,但其實研究發現,「每天一杯咖啡,對骨質流失幾乎沒有影響。」不過每個人對咖啡因的耐受度有限,成人一天最多喝3杯美式咖啡,再多就會攝取咖啡因過量,而造成心悸、噁心等症狀。 另外,很多人也有迷思,以為吃素容易造成營養攝取不足,其實無論是素食或葷食,重點都是要營養均衡,攝取富含鈣質的食物。例如,黑芝麻或深綠色蔬菜,可以有效增加鈣質的攝取。 改善生活習慣,3招預防骨鬆 葉光庭醫師說,要預防骨質疏鬆最重要的生活習慣,是要「規律運動,不吸菸,節制飲酒,避免熬夜。」一般人只要做到三招,「頂天、立地、補充鈣」,就有機會預防骨質疏鬆的發生。 1.頂天 適度曬太陽可以增加體內維生素D轉化,是人體90%維生素D的來源,建議至少每周三次,每次15至30分鐘。 2.立地 透過負重運動增加骨密度,建議多從事健走、慢跑、舞蹈、跳繩、登山、爬樓梯或者舉啞鈴等具有對抗地心引力的負重運動。但如果有關節疼痛或退化問題的人,建議避免進行爬樓梯或彈跳等方式。 3.補充鈣 增加鈣質食物攝取,平常飲食中增加鈣質的攝取,例如牛奶、起司、豆腐、莧菜、黑芝麻、金針、海帶、小魚干、堅果等,都是富含鈣質的食物。 ●原文刊載網址●延伸閱讀:.皮膚發炎、頭髮稀疏、指甲變脆好難受!有這9個症狀,小心缺乏蛋白質,記得均衡攝取.爸爸去世,守護媽媽的是自我讚美:它不是毫無意義漂亮話,是澆灌自己心靈,讓陽光照進來.多次人工受孕仍失敗,她曾認為自己有缺損…「接受自己盡力了」體悟:挫折也是一種人生練習
-
2022-03-01 新聞.元氣新聞
摔傷脊椎癱瘓成口足畫家 江永旭畫卡募愛助防疫與傷友
脊損傷友江永旭19歲時傷及脊椎,造成胸部以下癱瘓,原以為餘生僅能攤在床上,意外接觸到油畫,成為口足畫家。習畫近三年,現已有固定收入維持生計,感念一路來幫助他的每分恩惠,由台中慈濟醫院協助,自今天至14日止,舉辦獻愛義賣活動,歡迎社會各界共襄盛舉。江永旭(40歲)師從畫家阮麗英,加入「藝點亮身障油畫班」,學習以口作畫近三年,如今作品已獲私人機構收購,是有固定收入維持生計的口足畫家;阮麗英說,去年底精選學員佳作印製畫卡,鼓勵身障學員開拓自我行銷能力,所得全歸學員,銷售情形不錯,學員們也更有信心。江永旭提供的畫卡12張一套200元,想以「藝點亮身障油畫班」畫卡套組的方式募心募愛,所得一半捐贈慈濟基金會供作疫苗基金、一半捐贈給畫室購買顏料,供如他同樣學習畫畫謀生的學員使用,因為「想要感恩的人太多太多」。回首19歲那年,江永旭不慎從高處跌落,頸椎損傷、胸部以下癱瘓,臥床的日子天天望著天花板,臥床一眨眼15年,曾以為就癱在床上度餘生,遇見社區慈濟人到宅關懷,發現他雙腳嚴重潰爛,就醫困難重重,轉而通報台中慈濟醫院協助,在慈善與醫療雙管其下的幫助中開啟重生希望。慈濟醫院院長簡守信親自探視幫他換藥,並促成後續完成居家無障礙環境、申請電動輪椅、居家服務員協助等,持續的關心與鼓勵,成了他突破心牆重要關鍵,成功走出家門、自己前往醫院復健,讓江永旭探索全新的生活經驗。江永旭在阮麗英老師指導下,於2019年初次接觸油畫。陌生的色彩、構圖,學習口咬著長長畫筆,在畫布上堆疊油彩,不但嘴又痠又痛,還直流口水,但他堅持不放棄,全神貫注咬著畫筆,慢慢克服困難,以最短將近兩個月,甚至更久時間完成一幅作品,一點一滴為新生命塗上豐富色彩,揮別過往陰霾。江永旭表示,拿到「藝點亮身障油畫班」畫卡時,特地商請台中慈濟醫院社會服務室社工師幫忙義賣,將來所得分為2份,捐做慈濟疫苗基金以及供畫室添購顏料,表達感謝與回饋,也希望鼓勵其他傷友不要向命運低頭。台中慈濟醫院社會服務室高專吳宛育表示,認識江時是躺床的病人,到現在已默默成為口足畫家,此次義賣畫卡所得捐給疫苗基金與傷友,希望貢獻一己之力,良善發心令人感動,也請大家支持。填單預購網址(https://forms.gle/BVFr1taqpwy8Uv9W9),卡片到貨通知親取;院外大德也可直接在社會服務室櫃檯繳款親取。
-
2022-03-01 新聞.活動快訊
第32屆醫奉獎 受理推薦報名
為樹立醫者典範,發揚優良醫療從業人員之精神及事蹟,「中華民國第三十二屆醫療奉獻獎」即日起開始受理推薦報名,請大家舉薦身邊合乎這項選拔標準的醫療從業人員,讓國人向其致敬。財團法人厚生基金會與衛生福利部、聯合報系與TVBS聯利媒體股份有限公司等單位,共同舉辦「醫療奉獻獎」,今年辦理第三十二屆,將結合電子與平面媒體,報導得主得獎的故事,並播出頒獎典禮精彩畫面,亦藉高科技網路傳播方式,直播頒獎典禮現場情形,讓更多人參與此項盛事。活動採公開推薦報名方式,即日起至5月31日止接受各界報名和推薦,獎項分為個人醫療奉獻獎、團體醫療奉獻獎以及特殊醫療貢獻獎。只要在基層、偏遠地區或特殊醫療等單位,從事醫療服務、衛生福利工作十年以上,或具體尊重生命、關懷人群等服務事蹟,向主辦單位索取報名表或由網路下載填寫即可。推薦僅須由兩人簽名推薦,或由單一組織、機關、團體舉薦。經選拔活動委員會經評選程序審議通過後,安排總統接見得主,及舉行隆重頒獎表揚典禮。「醫療奉獻獎選拔暨表揚活動」網路資料下載(網址:http://www.hwe.org.tw),選拔類別為特殊醫療貢獻獎一名,團體醫療奉獻獎一名及個人醫療奉獻獎至多八名,歡迎報名和推薦。
-
2022-02-25 養生.人生智慧
從渴望全世界認同到接納自己!曾寶儀:50後不再浪費時間說廢話,用自己喜歡的方式「成為老嫗」
出道27年、一向給人陽光印象的曾寶儀,日前(2/21)才歡慶人生半百!1973年出生的她,因「逢九不過」的習俗,今年提早慶祝50歲生日。她在臉書笑稱「自己已經活了快半個世紀」,坦言:「從渴望全世界認同我的年紀,走到了學習與自己和平共處接納真正自己的年紀,What a wonderful journey!(多麼美妙的旅程!)」 曾寶儀細數自己走過的歲月,從回家第一件事就是打開電視拉門看卡通的童稚,到沒有手機約會即是承諾的少女;歷經撥接上網、電腦會發出嗶嗶嗶聲音;也走過那個沒有google、會拿著一張紙地圖旅行的年紀…。 「從渴望全世界認同我的年紀,走到了學習與自己和平共處接納真正自己的年紀。」她透露,這一路走來一點都不容易,哭過、笑過,「我多麼開心自己有勇氣走這麼一趟,成為獨一無二無可取代的我自己。」 她也引用矽谷風險投資家Paul Graham的話:「毫不留情地讓廢話滾蛋,對重要的事情不再等待,以及細細地品味你還有的時間。」 曾寶儀在去年推出的《一期一會的生命禮物:那些讓我又哭又震撼的跨國境旅程》書中,提及爺爺2011年去世後,她花多年思索生死,從中體會死亡是一份意義深遠的禮物,並在探討生死議題的採訪工作中領悟:「不要用個人的價值觀去評判別人的人生,而這趟旅程的終末,原本也不該預設只能有一個解答。」 如今人生跨過半百關卡,曾寶儀期許50後的人生,「不要再浪費時間說廢話,跟把時間放在讓你說廢話的人身上;想做的事情就去做,而且用這是我這輩子最後一次做這件事的心情做,然後好好珍惜感激地活在每個當下。」 一向開朗正向的她也不忘搞笑地說,自己過年前配了第一副老花眼鏡,儘管走進眼鏡行時千百個不願意,心想:「我就這樣妥協與青春告別了嗎?」但隨即看到寶可夢聯名的鏡框,於是開開心心地帶著它回家,「原來,我還是可以用自己喜歡的方式成為老嫗的!」●原文刊載網址●延伸閱讀:.提升免疫力,笑就對了!產生笑容時腦中釋放快樂激素,有效舒緩各種疼痛、不舒服.抑鬱症真是可怕惡魔!苦苓:那時唯一念頭是要怎樣尋死,才能讓妻子拿到全部保險金.攝護腺手術容易出現低體溫!骨科、泌尿科手術特別要注意,「這樣做」避免併發症發生
-
2022-02-24 養生.健康瘦身
大量運動仍難瘦,原來是吃錯了!路易莎董座減重3階段 學會這樣減才不復胖
路易莎創辦人暨董事長黃銘賢,身形高挑、體態健壯,很難想像,過去的他體重曾飆到99公斤、甚至破百,後來花了4年減下30公斤。外界好奇,黃銘賢怎麼辦到的?他透露,除了自己本身堅定的意志力,飲食及運動都是重要關鍵。 現年42歲的黃銘賢,身高180公分、體重73公斤,最瘦時期體重69公斤。 他大學時期體重72公斤,出社會後工作壓力大,體重從78公斤上升至83公斤,一度靠著少吃瘦回78公斤,卻又復胖。2011年,原本每天只吃晚餐的他,開始吃宵夜、服用抗憂鬱藥物,儘管有在打球運動,體重仍暴增至99公斤,最胖時甚至突破100公斤。 減重階段跑步累到腿軟、大量運動仍「難瘦」 原來都是「吃錯了」 「第一次跑步跑了200、300公尺就累到腿軟,甚至膝蓋會痛。」黃銘賢笑說,當時不覺得自己變胖,直到在球場遇上高中好友,對方從原本的140公斤瘦到101公斤,讓他驚覺兩人的體重幾乎快走到「死亡交叉」,才決心減肥,開始少吃並大量運動。 起初靠著少吃及跑步,黃銘賢的體重確實從99公斤下降至92公斤,但他發現,這方法容易復胖,就採取2個月瘦5公斤、再增加2公斤的做法,重複進行。他說,自己其實沒有認真規劃,但自認意志力夠堅強,花費約2至3年後,減下22公斤。 不過,真正讓黃銘賢意識到,減肥不能只減體重,更要減掉脂肪,是在他瘦下16公斤以後。 減脂階段「那段時間都是認真運動,吃還是隨便吃,也告訴自己運動是為了吃。」黃銘賢說,當時一周打籃球4天,重訓5天、每次1小時,有時甚至早晚都到健身房報到,但飲食方面未做調整,導致瘦的慢。 不僅如此,每周都會測量Inbody(身體組成評估)的黃銘賢發現,那段期間他的內臟脂肪數值高達6至7,不減反增,才下定決心改變既有模式,從少吃大量運動改為「選擇對的食物吃」,開始減脂。 減脂期間,黃銘賢堅持不碰碳水化合物、澱粉、醣,大量食用蛋白質與蔬菜,曾試過不吃油脂,但身體、眼睛變得乾澀,因此也會搭配一點油脂食用。 黃銘賢指出,澱粉的缺點是吃了很容易就會餓,升糖快速,消耗掉後又再進食,熱量高,醣一般來講都是高GI(升糖指數),吃了胰島素會快速上升變成脂肪,蛋白質較屬於中升糖指數,能透過運動快速消耗,較不易快速變成脂肪,油脂則幾乎不太升糖。隨身攜帶微量秤、精準計算 看一眼就知道熱量 「理論上,減脂要控制總熱量,但又不能餓得不舒服。」 為了精準計算自己一天吃進多少熱量,黃銘賢笑說,自己曾隨身攜帶微量秤一個月,吃每一口都量過再吃,只要外出用餐都會引來服務生好奇詢問,他也會特別向服務生解釋原因,現在已練就出看到食物份量就曉得熱量的功夫。 談到要如何知道每項食物的熱量?黃銘賢直言,就是透過大量閱讀、查詢資料,自己的手機裡有所有食物的GI值與熱量。 黃銘賢舉例,他吃火鍋不吃豆腐、南瓜、芋頭,會吃菜類及香菇;肉類則選擇吃松阪豬、板腱牛,鍋底選用昆布鍋。他說,麻辣鍋都是油,牛五花100公克熱量超過400大卡,但板腱牛同樣克數,熱量僅140大卡,吃下同等分量熱量卻差了300大卡。 「你知道吃什麼是對的,吃再多都不會胖、還會瘦。」回想過往暴肥的時光,黃銘賢坦言,曾有一段時間愛上吃速食店,每個晚上都會點3塊炸雞、一份大薯、蛋塔,再搭配一杯可樂,吃一餐下來熱量突破2500大卡。 難道減脂期間沒有碰上停滯期嗎?黃銘賢想了一下說,原本減脂都照著步調走,當體脂降到10%時,原以為很容易就降到9%,選擇跑步、吃更少,一周後體脂反而上升至11%,讓他驚覺跑步會流失肌肉,改為快走,讓心跳維持120至130之間,飲食回歸原本方式控制,慢慢又讓體脂往下掉。 「停滯期有時候是太過想要更快進步,做出更極端的作法,身體反而會反抗,讓你無法達到目標,要用對的做法做,才可以順利往下走。」黃銘賢說道。 增肌階段下個目標是「增肌」 少吃一片吐司「差很大」 現在,黃銘賢將目標瞄準「增肌」,一天總熱量頂多吃進2200大卡,以雞胸肉、蔬菜及蛋為主,再搭配低升糖燕麥奶。 他舉例,早餐吃雞胸肉、燕麥奶再搭配一顆蛋,健身後補充高蛋白,再吃個雞胸肉。吃路易莎的三明治時,先拿掉一片吐司、不要醬,適當攝取澱粉,只吃肉、蔬菜及一片吐司。偶爾心情好吃片蛋糕,儘量不選奶油而是慕斯類,或較蓬鬆的蛋糕。 為何要少吃吐司?黃銘賢拿出手機開始計算,一片吐司120大卡,一天少吃一片、一個月就差3600大卡,一年就少43200大卡,每8000大卡可燒掉1公斤脂肪,所以每天少吃一片吐司,一年後脂肪就會掉5.4公斤、體重至少減掉7至8公斤。那片吐司要跑20分鐘才可能消耗掉。 運動方面,黃銘賢表示,剛接觸健身時有3名教練教學,各教一年左右,後來他從中分析教練們教學的優缺點,找出適合自己的方法,自行鍛鍊,現在以重訓為主,每天健身一個半小時,朝著肌肥大訓練提升肌肉量,追求理想中的身形。 做每件事都有「完美方程式」 明天再開始就輸了 「我喜歡的事我就想把它弄懂。」黃銘賢笑說,自己做事有個「完美方程式」,從起床到睡覺都應有可用最短路徑完成的SOP,不論在減重、減脂,或是管理路易莎都是。 以減脂來說,黃銘賢認為,運動是生活的一環,他的目標是要先讓公司同仁把體脂降下,前陣子展開減脂大賽,請同仁在比賽開始先量Inbody,將資料回傳,期間則鼓勵大家調整飲食習慣及健身,若減脂最多者就有獎勵可拿。 管理路易莎方面,黃銘賢從排班到店舖經營等,都規劃了學習課程,針對門市運作,編排出最適合門市利弊、達到獲利的方式,讓夥伴們透過課程,有個可依循的方向慢慢進步,再進而內化為自身養分。 「以前常跟人說我做事都是全力以赴,我們開的每間店都會把它做到最好。」今年路易莎將繼續拓點,並加強服務、科技(數位轉型)、環保,將餐飲做到最完美、有溫度,內用改成使用咖啡渣製成100%可回收的杯子,發展線上點餐可先預訂結帳,讓消費者到店後免排隊。 最後,黃銘賢也給予想減重、減脂的人建議,要挑選「對的食物」吃,運動可選擇快走,讓心跳維持在130、走45分鐘至1小時,他也透露,自己從沒想過放棄減重減脂,反而抱持著「早做早得」的想法,認為都要減肥不如提早減,「明天再開始做就已經輸了!」●原文刊載網址●延伸閱讀:.提升免疫力,笑就對了!產生笑容時腦中釋放快樂激素,有效舒緩各種疼痛、不舒服.抑鬱症真是可怕惡魔!苦苓:那時唯一念頭是要怎樣尋死,才能讓妻子拿到全部保險金.攝護腺手術容易出現低體溫!骨科、泌尿科手術特別要注意,「這樣做」避免併發症發生
-
2022-02-18 養生.人生智慧
40歲就從金曲歌手跌落神壇,周治平62歲「活回來」:專注過好自己的每一天,路就會走出來
記憶是很神奇的東西,當一首歌的前奏悄然響起,所有青春都會被喚醒...,也許是《那一場風花雪月的事》,或是《青梅竹馬》,都紮紮實實地陪伴我們的前半生。 「我不是有太大計畫的人,遇到什麼就成為什麼,平常的生活就是『宅』,追劇、看電視就是我最大的樂趣。」 眼前的周治平氣色紅潤、看不出已經62歲,而且隨和親切,真的是發行百萬暢銷金曲的歌手、又是替張國榮、張學友、齊秦、劉德華、梁朝偉等做過唱片的金牌製作人? 「我的個性很簡單,只做可以掌握的事,不能掌握的事,就不要苦苦去追求。」走在華語樂壇的高峰時期、唱出膾炙人口的動人情歌,又迅速舉辦告別演唱會、喉嚨囊腫開刀、唱片不斷延宕...。 周治平說,自己的中年危機來得特別早,40歲就開始了。在人生急流中要保持「順流」心態,沒有一點歲月的風霜,難以說得如此雲淡風輕。 一路順遂卻在40歲掉落神壇 「說實話我運氣很好,一路有人幫忙。退伍後我唱民歌,就在路邊被製作人發現,第一次就做到齊秦等級的歌手,這是很多人一輩子遇不到的際遇。」 在那個時期累積自己的能量、市場判斷能力,寫了許多好歌出來,一路都很順利,「直到1997年,我從『神壇』上掉下來。」 周治平回憶,當時唱片公司研判他已經「不好推」,漸漸地把經費抽走,專輯忽然變成「告別演唱會」;之後幫鄭中基製作唱片、在台北車站會議廳要幫他站台時,歌迷以為是張學友會來,一看到是他上台,無不顯露失望,這時他心想,「我的時代已經過去了。」 他說,喉嚨囊腫雖然有影響到他,但主要是因應病情不定所產生的情緒,讓他不願意繼續唱的原因,是因為他覺得聽眾不見了。 認識新朋友後,才感覺活回來 「40歲後我就好像過著退休的生活,人生沒有追求什麼的動力,歌很少寫,更是完全不唱了。後來我到北京遇到很多新朋友,一直到2009年、我快要50歲的時候,活著的感覺才又回來。」 「在北京也曾有人給我很高的位子、很多的錢,但如果人生只有賺錢,對我而言意義不大,後來遇到了許多從中國『北漂青年』,他們過得很辛苦,但音樂水準很高,和認真的人在一起你會感受到力量,即使一時看不到成果,過程會讓你感到很快樂。」 周治平說,寫得不夠好的歌他不會拿出來,這也是新專輯《中年男子》延遲8年才發行的原因,一首歌曲可能像《我依然在你心深處》花了10多分鐘就寫了出來,但一首歌也可能近10年才完成。 「每個人都會把自己的曾經看成轟轟烈烈,但未必能寫出來,我2013年就想發《中年男子》了,但少了一段歌詞,一直到現在我才覺得可以了,但這下子,中年男子都快變中年老人了。」 他幽默地說道自己對歌唱事業的看法,是走一天算一天,又不能走一天算一天,態度上保持平常心,創作上卻「一點也不能少」。 自己沒力量,寄託誰都沒用 「現在我不會去想唱片可以到什麼位置,只注重質量,是否對自己誠實、是否對自己滿意。現在的我,創作能量跟90年代不相上下,甚至內涵更加豐富,聲音或許沒過去清澈,但歌聲的『厚度』卻增加了。」 問他沒有退休規劃嗎?「不去想20年後的事情,只專注過好自己的每一天,路就會走出來。」又問他會擔心市場還會接受他嗎?他回答:「如果自己沒力量,那寄託誰都沒用。」 熟齡之後不會是退場,而是重新踏上屬於自己的舞台。周治平看似淡然,卻像是蘊藏穩穩燃燒生命的火焰,人在江湖、操之在己。●原文刊載網址●延伸閱讀:.提升免疫力,笑就對了!產生笑容時腦中釋放快樂激素,有效舒緩各種疼痛、不舒服.抑鬱症真是可怕惡魔!苦苓:那時唯一念頭是要怎樣尋死,才能讓妻子拿到全部保險金.攝護腺手術容易出現低體溫!骨科、泌尿科手術特別要注意,「這樣做」避免併發症發生
-
2022-02-17 養生.人生智慧
世界天翻地覆、我們怎能被框住!80歲國際牌長媳簡靜惠堅持當「好奇老人」:一直學就不怕老
洪建全基金會榮譽董事長簡靜惠的行程總是排得滿滿,一早採訪才結束,下午又要趕赴華山文創園區,親領由文化部長李永得頒發的「文協獎章」。事實上這一天早上,她清晨5時許就起床,還看完了作家陳雨航的新書《時光電廠》,這爆滿行程就是年輕人也要累癱,她卻仍精神矍鑠,腳步輕快地不似80歲老人。 簡靜惠是國際牌創辦人、臺灣松下電器前董事長洪建全的長媳,1971年執掌基金會至今,創造文化界許多第1:創辦台灣第1本專業書評刊物、贊助並發行台灣第1張民歌唱片、創設台灣第1座視聽圖書館……。 基金會歡慶50歲,她決定交棒去玩 引領風騷半世紀,她在基金會歡慶50周年的此刻選擇交棒,「基金會已經有它的體制,我也已經老了,那我就玩唄!」簡靜惠俏皮地說。 老去是修練,簡靜惠20年前就開始準備,她陪伴婆婆洪游勉安度老後,也在老人家身上看到落日紅霞般的美好熟年。「婆婆將自己生活打理得清清楚楚,就算年紀大了,晚輩要帶她做什麼,她都願意。」 人稱「國際牌阿嬤」的洪游勉本是童養媳,為爭取婚姻自由,13歲便到洋裁店工作,存錢為養兄另外娶親。婚後則輔佐先生創業,還曾為了國際貿易應酬之需,打著「學插花」的名義偷偷去學跳舞。 婆婆晚年獨居、樂活成為心中典範 這位非典型婆婆晚年獨居,年逾80歲仍與企業家太太們組成的「12姐妹會」固定相聚,每月約打高爾夫球、吃飯聊天,「老了還是打扮得漂漂亮亮,分享過去的盛年風華和人生經驗。」 正因有婆婆為典範,她欣然迎接老後,2年前更拿掉戴了10多年的髮片,不再掩飾一頭白髮。當下朋友愕然、驚呼,但輕輕一嘆轉瞬即過,她剎那間醒覺:「外在的美好,3秒鐘就過去了,真的沒人會在乎你的容貌,人家在乎的是你的談吐、內在的東西。 「年紀大了,讓你不怕的最大力量就是學習。」簡靜惠48歲開創讀書會,但不拘泥形式,「讀書、或不讀書、或玩耍,沒有一定要怎樣,我從來不綁自己!」 愛找年輕人互動、認識新朋友 洪建全基金會研發長曾文娟便說:「她在生活中會時時找年輕人互動,喜歡認識新的人、做不一樣的事。」 好比曾文娟10多年前去學佛朗明哥舞,簡靜惠也跟著去報名,她穿上大圓裙、舞鞋上了2~3次課,才因踩腳傷膝蓋而放棄。 她調侃自己是「好奇老人」,對改變從不抗拒,「改變在我們的人生裡頭是非常必要的,尤其年紀大了,更要適時看身心各方面與外在環境來變化。」 無懼新科技,還請專家來教學 多年前她與讀書會友推動「不怕老」行動,「養心、養身、養生、踐行,是我理出的4種頭緒。」 她用學習來擴大思維與心靈,至今仍學日文、上鋼琴課,也曾為了追劇練過一陣子韓語,智慧型手機、網路社群、視訊等新科技全盤接受,不但請專家來教,還帶一眾婆媽來學習。 養心之外,她從60歲開始晨運,幾年前發現自己脊椎側彎無法久行,治療結束便找教練帶做肌力與體能訓練。簡靜惠笑言,別把健身當作年輕人練肌肉,其實熟齡者也可以透過運動練回腿力。 像她要求教練每月規劃一次戶外健行,第1次就被帶去絹絲瀑布,把同行友人都嚇壞,「但發現(我)可以耶~所以身體是可以練的!」 (圖/簡靜惠提供) 從自我束縛中解封,活得無所畏懼 至於養生,則是經濟、生活的規劃,一定要瞭解自己的資源:「要不要跟兒女住?自己財產怎麼分配?每個時代都不一樣啊,你應該去想自己想要什麼樣的生活。」 尤其財務規劃要及早,但也別把外在條件看得比內在力量大,「有錢人不一定人人都好,沒有錢也未必就不好,當你不在乎(錢),多就是少,少就是多。」況且有些快樂,不必靠錢也能得到。 「進入熟齡,不要被既定的框架綁住。」簡靜惠說,世界早已天翻地覆,「現在的教育不是這樣,現在的人生也不是這樣。」她企盼所有進入熟齡階段的每個人,都能從自我束縛中解封,去玩、去學習,活得無所畏懼。●原文刊載網址●延伸閱讀:.提升免疫力,笑就對了!產生笑容時腦中釋放快樂激素,有效舒緩各種疼痛、不舒服.抑鬱症真是可怕惡魔!苦苓:那時唯一念頭是要怎樣尋死,才能讓妻子拿到全部保險金.攝護腺手術容易出現低體溫!骨科、泌尿科手術特別要注意,「這樣做」避免併發症發生
-
2022-02-12 養生.人生智慧
媽媽在安寧病房說「如果男人不愛護你,單身也沒關係」54歲何方:因為單身,中年更要準備好健康
「有一天我心情不好,特別回家想吃媽媽煮的菜,但等了好久都等不到媽媽。姊姊說,媽媽去洗頭了......沒多久我醒來了,原來,只是一場夢,我母親好多年前就過世了。」曾經唱出膾炙一時《停看聽》歌曲的何方,現在是廣播主持人,拿過兩座廣播金鐘獎,在訪問中聊人生的浮光掠影,她那把探索的火把,也往自己內心照,將過去30年的人生集結成書,因為寫自己的故事,回憶再苦也會有甜,陪伴自己繼續走下去。 在廣播裡,何方訪問了許多迷途知返的青少年,「其實我們的人生,何嘗沒有經歷迷茫的時候?只是我們多了些幸運,在跌落後還能把自己找回來。」 年輕時也有個想逃離的家 「我跟這些青少年一樣,有著讓人想逃離的家、也曾困在憂鬱裡;我眼裡所看到的是失控的父親和受苦的母親...,可是隨著我這些年的整理,我看到不一樣的故事,藉著這樣的改變,我才曉得『雲淡風輕』四個字。」 何方青春正盛時,卻是家庭遽變時,父母間的暴力、外遇、爭吵、破產等等,就是她的日常。為了多賺點錢還意外車禍的賠償,還曾在危險邊緣、深夜的酒店駐唱。 看似混亂,她卻也終究理出自己的秩序。提到父母晚年都生病,她看待生命的視角,也隨著照顧陪伴大腸癌末期的母親,像是被洗滌般有了新的眼光。 婚姻不見得美好,單身未必苦 「我的媽媽最後在安寧病房時,給了我這段啟示─『如果男人不愛護你、不尊重你,單身也沒關係。』」何方母親離世後,她足足一年無法抽離。 「我和同樣單身的姊姊一起照顧我媽媽,雖然我媽媽那麼瘦小,可是當她半夜癱軟在我身上時,我真的也承受不住。可是她過世後,放在後車廂裡的那些遺物我丟不掉,我沒有辦法去整理。我每天畫畫、直到有一天我覺得夠了,才把多印刷的訃聞丟了、媽媽常用的拐杖也處理了...。」 與過去的傷痛和解,與未來的自己相逢 無論再捨不得放開手,父母親終究會離開我們,思念就像無盡的長河,但也許,我們可以重新認識父母,思念,也會更有底蘊。 「我印象裡的母親是很傳統、怯懦、軟弱的,受苦一生的她,她最後叫我不要為了結婚而結婚,讓我很訝異!但我認真回想母親的一生,她的委屈、她的奉獻、她的抉擇...,為了求全不得不的抉擇,其實是一種『堅韌』。她可以是獅子,只是為了子女,選擇留在不愉快的婚姻,變成另一種人。」 為了更理解母親在「媽媽」角色外的人生,她去了母親的故鄉南投,問問80多歲的阿姨,去了解她不曾真正了解的母親。 問了才知道,原來在台北獨立生活、學護理的媽媽,回家鄉總是穿得很漂亮,也金援妹妹讀書,「女生不能不讀書,要有自己的能力!」 「婚前的媽媽,是那麼勇敢和有自信!那就是我的媽媽呀!」 因為單身,中年更要準備好健康 54歲單身的何方不畏言,「偶爾也會感到有點寂寞,尤其在生病的時候。」但一個人辛苦,總比兩個人孤單來得好,這是她母親用她的一生、留給她的智慧箴言。 「遇到相愛的對象要珍惜,不適合也莫須勉強。」因為無論有伴與否,每個女人都該善待,要相信自己永遠值得被愛、也永遠值得幸福。 也因為單身,何方非常重視自己的身心健康,「要到老還能遊山玩水,我只能提早準備好自己的健康。」 她不但考取健康管理師,學習各種養生療癒之道,重視排毒、抗發炎的營養規劃,也提倡每日飲食要「吃出快樂」,她相信長期的營養均衡,大腦才會健康、心情才會愉悅。 舒緩壓力,分享一招「呼吸法」 她也分享能舒緩壓力的呼吸法:「練習吸氣4秒後憋氣4秒,再6-8秒慢慢呼氣,用你的丹田呼吸,讓大腦跟橫隔膜對話,大家可以試著躺在床上時,將書放在肚子上,有意識地注意書的起伏,這是最快的舒壓法,也是養方方法。」 何方喜歡到大自然健行、呼吸芬多精的,年過50皮膚光滑、氣質優雅,也許,試試跟著她「好好呼吸」,讓人生的每一天都輕鬆自在!●原文刊載網址●延伸閱讀:.站在醫療第一線被拒租、完全找不到地方住!熱心房東:來我這,為大家打仗怎能沒地方住.最好的友誼並非要聯繫頻繁!不以利益為目的的關心,對成年人來說很難得、要珍惜.每天晨泳、登頂50座百岳,還罹肺腺癌!他體悟:老天爺想給我體驗成長的機會吧
-
2022-02-11 養生.人生智慧
演「花系列」超紅,卻被高壓弄到身心俱疲…62歲程秀瑛用畫畫改寫人生劇本
張愛玲曾說:「成名要趁早。」昔日的玉女紅星程秀瑛的一生,可說是呼應了這句話。程秀瑛16歲考進華視,17歲晉升為八點檔女主角,21歲就獲得巴拿馬影展最佳女主角。成名後她卻不戀棧,赴美深造、學習時尚,返台後,再度投入演藝事業,演出「花系列」《茉莉花開》更讓她爆紅,近年則是淡出演戲拾起畫筆。今年62歲的她說:「我在畫畫裡找到很多樂趣,竟然成為我的新職業。」未來程秀瑛還準備推出一個創作者平台,更大化的提供所有創作者發揮專長,用商業方式回饋社會,「這是推動我向前的動力」。 打小就愛玩的程秀瑛,高一那年看見華視招考演員,偷偷去報名,沒想到錄取了,「華視那一期招考20多人,我們班我是最小的,結訓後只簽約5人。」 聰明,靈活的她,才踏進電視圈就擔任女主角。她笑道:「因為我很快就能領悟出角色的精神,演兩次就達到導演的要求,當然選我。」 20歲拿下巴拿馬影后,24歲赴美深造 19歲在《紅樓夢》飾演林黛玉,20歲在電影《鄉野人》演出喪夫的少婦,深摯動人,奪得巴拿馬影展,「那時候我根本沒有這類經驗,卻能揣摩出少婦的心境。」 資質很高的程秀瑛,迅速走紅。她演出的八點檔《仙女下凡》,不但是台灣第一齣穿越劇,而且收視率衝破50%,迄今無人能破。 然而,她對成名卻很無感,「我每天都被關在棚裡,不知道外面的世界,也不知道自己很有名。」年輕的她,想多體驗人生,24歲毅然捨棄一切,赴美深造。 那時好友就讀普渡大學,在「紐約流行設計學院」(FIT)當交換學生,邀她同行參觀,程秀瑛第一眼就愛上這所學校決定申請,但第一次面試卻被打了回票,「學校說我的演藝資歷會造成求學半途而廢,還占掉一個名額、浪費珍貴師資。」 FIT第1名畢業,回鍋演「花系列」更紅 她不氣餒,去上先修班,再申請,這一次錄取了,「FIT是全世界前五強的時尚學校,鼓勵學生獨立思考,老師都是業界知名人士。」在名校,她以第一名優異成績畢業。 29歲返台,長輩邀她繼續演出。再度回鍋,又以第一齣花系列《茉莉花開》創下輝煌收視紀錄,為九點半檔連續劇開出新的收視群。 不過,程秀瑛對演戲向來不感興趣,「雖然這是我成長的環境,卻不是我最喜歡的工作,因為能發揮的地方太少,挑戰性不夠。」於是轉到幕後,嘗試許多不同的工作。 35歲面臨人生轉折,身心俱疲 35歲開始短短幾年,發生許多生命中的高壓事件,造成她身心過度負擔,氣喘突發,「那幾年,只要天氣一冷氣喘就發作,每年平均住院5~10次,類固醇打到整個人都變形了,朋友都認不得我,蠻恐怖的。」 醫生也評斷她得到了憂鬱症,「但這不是『病』,是『症』。」為更了解自己,好學的她,到大學心理系旁聽,「我想要探索自己的心靈。」 那些年,向來活潑好動的她,個性變得比較封閉,也不愛出門。真正改變她的是:養狗,「譚愛珍養了很多流浪狗,要我去領養。後來我帶兩隻小狗回家,將牠們當成孩子,牠們完全改變了我。」 重新投入畫畫,各種材料自由揮灑 去學畫也是無心插柳,「小時候我很愛畫畫,但父母沒有鼓勵我往這方面發展;到美國念藝術和設計時,我的畫畫基礎打得不錯。」程秀瑛和李沃源夫妻熟識,「他是很有名的潑墨大師,他的夫人邀我去參觀畫室,就當了他的學生。」 她學習潑墨,也學習國畫基礎,「我是一個思想飛躍的人,不到半年就發現國畫基礎畫法把我困住了,李老師要我隨心所欲的畫,不要被框架框住了。」熱愛的創作的她,毛筆、水彩、馬克筆、壓克力、廣告顏料、油彩筆、碳筆等都自由揮灑,現在又進入油畫領域。 她的作品就如同她的人,理想、夢幻、色彩繽紛,還會運用科技媒材創作出當代、趣味性的作品,「很多人看到我的畫就說:『一眼就知道是程秀瑛的作品』,因為畫風蠻現代感,裡面都有我的故事。」2020年她舉辦個人首展,非常成功,目前也在規劃新的創作展。 程秀瑛在60甲子之年推出畫作首展,成功轉型、改寫生命劇本。她自喻現在的自己,身心靈完全裝備,「我很幸福也很感恩。」●原文刊載網址●延伸閱讀:.站在醫療第一線被拒租、完全找不到地方住!熱心房東:來我這,為大家打仗怎能沒地方住.最好的友誼並非要聯繫頻繁!不以利益為目的的關心,對成年人來說很難得、要珍惜.每天晨泳、登頂50座百岳,還罹肺腺癌!他體悟:老天爺想給我體驗成長的機會吧
-
2022-02-04 養生.人生智慧
享受這年齡的步調、不再逞強過日子!57歲卜學亮的超級任務:和珍視的人創造更多美好記憶
眼前的卜學亮,彷彿才從電視機的方框裡走出來,還是記憶中那個背著包包、走遍天涯尋人的特搜小組組長,只是時間一晃20多年,看電視的人卻已經老了。57歲的卜學亮輕輕一笑,「以前背『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不瞭解代表什麼意義,小時候一直希望長大,大學又希望趕快出社會,接下來成家、生養孩子、衝刺事業,慢慢開始怕老,尤其中年後,會覺得好像以前都過去了,馬上就要老了。」 直到11年前與金士傑合作演出舞台劇《最後14堂星期二的課》,兩人分飾學生米奇與老教授莫利,戲中廣泛論述愛情、工作、家庭、朋友甚至年老、死亡等人生課題,「演著演著,現實生活有些想法與認知,也被這個戲觸動到。」 卜學亮說,就像戲裡頭學生問教授是否嫉妒自己的青春?教授這麼回答:「一棵樹的葉子最好看的時候,就是落葉之前。」人生不同階段的絢爛,老教授早已經歷,「我幹嘛嫉妒?我已經活過你的年紀,你才應該嫉妒我!」 這段深刻的對話,戲裡戲外都打動了他。「我也年輕過,有過輝煌的歲月,可能比許多人去過更多地方、有更多豐富經歷,在工作領域上也做了很多不同的嘗試。回到10年後現在這個年紀,我會比較接受自己的年齡,以前害怕的一些事情,到這個時候比較能接受它,享受這年齡的步調。」 步調慢下來,擁有緩慢的快樂 過去走得急、吃得快,彷彿才能盡得人生精彩,如今步調慢下來,卻有另種緩慢的興味。他譬喻,以前到遊樂園總挑最刺激的玩,如今反而停下來看遊行,或專心陪同行的人,「他們玩得開心你就開心,好像不必每件事都親身參與。」 就連鬼神之事,彷彿也變得沒那麼恐懼。卜學亮坦言小時候怕死、怕鬼、怕黑,出外景住單人房總是難過,「恐怖電影場景都在浴室,洗澡閉眼的時間都要縮短…。」 然而隨著年紀漸長,習慣了一個人住,心中的恐懼反倒淡去,「年紀大了,接近你變成鬼的時間也越來越近,早晚你也會變成祂們,就好像沒有那麼害怕了。」 他說,「隨著時間和年齡增長,你越來越懂得和那個年紀相處,你就不會擔心再往下走會是什麼情況,你會更享受老的階段。」 年輕時急切掌握機會,卻失去很多 卜學亮大學就出道,做過主持、脫口秀,演過電影、連續劇,更以《超級星期天》尋人單元「超級任務」紅遍大街小巷。他坦言演藝圈的不穩定,更讓他急切緊握手中所有機會。 像是on檔戲常得連夜背劇本,他怕一坐下就睡著,索性將劇本放在鞋櫃上站著背完;也曾錄影到清晨3、4點收工,又到電台接著準備6點上廣播節目,「不敢回家睡,乾脆在電台沙發上坐著等。」 正當事業騰轉時,女兒出生了,「她出生前幾個月,看到我是會哭的,因為我每天幾乎都在工作,她不認得我,所以晚上睡覺要推搖籃時,還要刻意繞到後面去推。」卜學亮幽幽嘆道。 「那時就算稍微有一點時間休息,也是放在自己身上,結果一眨眼小孩就大了,回不去那個時候了。」他錯失與家人、長輩的相處,事後只能懊悔。 這些苦惱,在近300場的舞台劇演出後逐漸鬆解,他引述金士傑在《最後14堂星期二的課》裡的一句台詞:「我已經原諒你了,你也可以原諒你自己。」 不能說服老,但有些事不能逞強了 「年輕時明明知道『千金難買早知道』,還是糾結那些荒唐事、或對不起哪個人,其實有些事要跟自己和解,未來的路會比較好走。」 這並非頓悟,而是漸進萌生的改變,「在每個當下知道自己心裡重視的事情,也會比較喜歡自己,那就是原諒自己的發生吧。」如今他會退一步多想想,「不能說服老,但有些東西不逞強了。」 卜學亮說,眼下對他最重要的,便是與自己珍視的人多創造、累積一些美好的記憶,就像他在舞台劇中的台詞:「當你把別人當成第一優先,真心真意地對待你重視的人,即使不在了,也能活在別人心中。」 ●原文刊載網址●延伸閱讀:.50後膝蓋不舒服,一點都不想動、疼痛反而更嚴重!9招改善膝蓋痛、老後走更長的路.最好的友誼並非要聯繫頻繁!不以利益為目的的關心,對成年人來說很難得、要珍惜.98歲豐興林文貴辭世》365天只休息2天、天天騎車巡廠!堅信「別人教我兒子,比我教得好」
-
2022-01-28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4.8億份報告證實,打完疫苗有「9大症狀」恐中了Omicron:其中第9點是確診關鍵
新冠(COVID-19)病毒已在全球橫行逾2年,除了主流病毒株之外,陸續出現傳染力強大的變異株,讓疫情一波接著一波來襲;即使完整接種過2劑疫苗,也經常發生突破性感染事件。對此,有研究團隊針對4.8億份報告進行分析,發現接種疫苗後,仍確診Omicron變異株的患者通常會出現「9大症狀」。 綜合外媒報導,據「ZOE新型冠狀病毒疾病症狀研究」(ZOE COVID Symptom Study)首席研究員(Principal Investigator)Tim Spector指出,研究團隊針對ZOE取得的4.8億份報告進行分析,發現病毒隨著進化,其在人體內所產生的症狀也略有不同。 「2020年時就已得知,新冠原始病毒和Alpha變異株的3種常見症狀為咳嗽、發燒和嗅覺喪失,接著在Delta變種病毒出現後,染疫者的症狀開始有了轉變。」 Tim Spector表示,確診Delta的個案症狀類似感冒,像是流鼻涕、打噴嚏、喉嚨痛、咳嗽、頭痛等,而這些症狀在接種過疫苗的人身上更是常見;反之,噁心、肌肉痠痛、腹瀉等症狀已相對少見。 不過,時至今日,Omicron已取代Delta在全球肆虐,成為新的主流變種病毒,由於症狀變得愈來愈像感冒,造成已打完2劑疫苗的民眾確診後,難以分辨自己是否染疫或感染Omicron。 對此,ZOE團隊分析所有Omicron突破性感染案例後,總結出打完疫苗依舊染疫的Omicron患者通常會出現「9大症狀」: 1.流鼻涕、2.喉嚨痛、3.打噴嚏、4.頭痛、5.咳嗽、6.噁心、7.肌肉痠痛、8.腹瀉、9.皮疹 不過,外媒指出,並非每個人在確診Omicron後都會出現上述症狀,這9項當然也不是唯一的判斷標準;但一旦發現自己出現了上述症狀,就應要盡篩檢,以免染疫而不自知,又再度將病毒傳染給他人。 ●原文刊載網址●延伸閱讀:.50後膝蓋不舒服,一點都不想動、疼痛反而更嚴重!9招改善膝蓋痛、老後走更長的路.生性愈敏感的人,愈嚮往心靈自由!愈想在挫敗和迷惘中看明白,渴望洞悉永恆的出口.98歲豐興林文貴辭世》365天只休息2天、天天騎車巡廠!堅信「別人教我兒子,比我教得好」
-
2022-01-26 該看哪科.骨科.復健
41歲納豆腦出血住院 醫:血壓控制不好的人 清晨需特別當心
驚傳41歲的納豆因腦壓過高並出血,住院接受引流手術。很多人以為只有老年人才會中風,其實飲食及生活型態環境的改變,近年來年輕型腦中風的比例有逐漸增加的趨勢,這些正值事業巔峰的青壯年族群一旦發生,往往對家庭產生重大的衝擊,是不容輕忽的問題。腦中風可以區分為「梗塞性」及「出血性」二種類型,梗塞性是指腦血管因阻塞造成腦部缺氧,而出血性則是因血管破裂造成出血。多數的中風是屬於梗塞性的,出血性中風所占比例較少。然而,在年輕型中風則不太一樣,出血性中風佔了大多數,發生以男性較多。造成年輕型腦出血的成因,最常見是因血壓過高且血壓控制不佳所導致。冬天和春天的氣溫忽冷忽熱往往會讓血壓突然飆升,容易造成腦血管破裂出血,這也使得冬天較容易有中風的發生。血壓控制不好的人容易在清晨時有突然的血壓驟昇,稱為清晨巨浪(morning surge)也是最容易產生中風及心臟病的時間點。除此之外,顱內的動脈瘤、動靜脈畸型(AVM)也是常見原因, 後者病發時甚至會合併劇烈頭痛。還有特別是在久坐少動、壓力大、睡眠不足、缺乏運動、高油高糖飲食、三高及吸菸的族群身上,更要小心年輕型中風的到來。平常如果有心悸、胸悶、頭暈、頭痛等症狀,應及早就醫,接受檢查及治療。中風後除了大家熟知的單側肢體無力之外,可能還會有認知受損、語言理解障礙、語言表達困難、感覺異常、平衡不良、高張力等問題發生,進一步影響生活自理及工作能力。也因此患者經醫療處置後,生命跡象穩定後,便需要開始進行積極復健。一般的腦栓塞中風,可以是中風7天內就開始復健。腦出血性中風,病情穩定需時較長,但如果出血的部位、狀況可以適合用引流或開刀方式處理,快速減壓,通常可以加速,提前復健的時間。依據中風後不同階段,復健介入可以分為三期:1. 急性期:腦中風剛發生時,患者躺在床上的時間長,容易發生許多併發症,像是吸入性肺炎、褥瘡、以及四肢肌肉僵硬和關節攣縮等。此時可以協助病人做被動關節活動、正確的擺位及翻身,以預防關節攣縮、關節疼痛、褥瘡等併發症,為復原打下基礎。必要時會在給肢體癱瘓的下肢製作一個垂足板以避免足踝關節攣縮。只要能夠自行翻身坐立,床上的主動復健就要盡快開始!2. 積極復健期:中風發生後數週至數個月之間,患者病情逐漸穩定,這時病人可能會住進復健科病房、轉入慢性照顧病房,或是返家在門診進行復健。此時就要進行更積極的復健。復健目標在於誘發神經功能恢復、重建病人的步行能力和運動功能、增進肌耐力、強化理解及表達能力、治療吞嚥困難、減少張力、訓練日常生活自理,及提升患者的獨立度,並根據病患失能的情況配合使用合適的輔具以達到增進功能。3. 慢性維持期:中風後半年至一年以上,病情逐漸進入慢性穩定,此時復健重點在於以居家復健及重返社區及職場,維持患者的復健成果,並藉由代償性功能的介入來增進病人生活自理。同時也會提供輔具和居家環境改造的建議,讓病人能夠增進自我照顧能力,重新融入社會。年輕型中風的患者經過復健之後的成效佳,研究顯示經復健後的功能進步幅度顯著較一般中風患者更佳。然而儘管在生活自主上有顯著的進步,還是有患者會因為嚴重功能喪失而無法於六個月內重返社會。 隨著近年來中風復健的長足進步,也看到更多復原的曙光。因此積極的復健配合上情緒的支持對這群年輕型中風患者是相當重要的。提醒您,腦中風並不只發生在銀髮族,年輕及中年族群亦要小心!有效控制血壓血脂和中風的風險因子,避免腦中風,監控並治療危險因子,是預防年輕型中風的不二法門。中風一旦發生後造成的身體損傷,或許不一定可以立即或完全回復,但是積極樂觀地接受改變及復健,將降低中風對於生活自理以及工作能力的影響,讓中風患者及家屬擁有好的生活品質, 這是一定需要做到的努力。(本文轉載自台灣復健醫學會,原文網址:年輕型中風要小心! 積極復健早康復)
-
2022-01-21 新冠肺炎.防疫懶人包
懶人包/申請數位健康證明3方式 詳細教學步驟
本土疫情持續升溫,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宣布今(21日)起民眾前往歌廳、舞廳、夜總會等十二類娛樂場所,需配合出示完整接種疫苗紀錄且滿十四天才能入內活動消費,除出示原本的小黃卡外,也可用「健保快易通」或「數位新冠病毒健康證明」替代。但目前仍不鼓勵連鎖餐廳全面以接種證明作為用餐條件。12類需出示證明場所3種方式證明證明方式一:小黃卡(紙本疫苗接種卡)施打疫苗都會發放紙本疫苗接種卡,隨身攜帶供查驗。.功能:供國內查驗使用。證明方式二:健保快易通App健保快易通App「健康存摺」的接種或檢測紀錄即起增列QR code,可供店家掃描確認。.功能:供國內查驗使用。使用步驟1、下載健保快易通App使用手機或平板在Google play及Apple store搜尋「健保快易通」、「健康存摺」或掃描下方QR-CODE下載【全民健保行動快易通│健康存摺APP】,完成安裝後開啟程式。2、若已下載者,要先進行版本更新,才會看到QR code的新功能。3、更新之後登入健康存摺,再點選「COVID-19疫苗接種/病毒檢測結果」專區,即可看見個人已完成接種疫苗之劑次。最左邊「疫苗接種」出現幾個綠色勾勾,即代表已施打幾劑疫苗,「摘要」顯示注射日期及疫苗種類,「明細」顯示疫苗已施打院所及疫苗批號。證明方式三:數位新冠病毒健康證明原本下載限持有效護照者,現以戶口名簿的戶號取代都可上網申辦。.申辦網址:https://dvc.mohw.gov.tw .功能:1、所有在國內接種者皆可下載2、符合歐盟規範的查驗程式,可驗證60國的證明3、提供具實名制的APP作為證明載具。.使用步驟1、前往網站:使用具備相機及網頁瀏覽器的手機、電腦等,開啟瀏覽器前往上述網址。2、同意隱私權聲明、允許取用相機權限。3、不退出查驗網頁且不中斷網路者,可續使用並維持最新功能,退出或中斷者可重新上網更新。注意事項:1、確認身分(一)國人:(1)身分證號+健保卡號+戶口名簿戶號;(2) FIDO;(3)自然人憑證。三種方式擇一。(二)外來人口:(1)統一證號+健保卡號;(2) 統一證號+入出境證號;(3) 統一證號+護照號碼。三種方式擇一。2、選擇項目選擇「疫苗接種數位證明」或「檢驗結果數位證明」。3、取得證明於申請成功畫面點選「下載/列印 數位證明」,檔案格式為PDF,提醒要先保存於行動裝置或電腦硬碟中,再視個人需要列印紙本。無列印設備但又有列印需求者,可於申請成功畫面選擇超商並點選「取得超商列印碼」,系統將產製超商取件條碼或取件編號,請自行攜碼至超商付費列印。
-
2022-01-21 養生.聰明飲食
這7種食材、營養素主宰身體核心溫度!營養師最推這道家常菜
你可能不知道,食物中的營養素主宰著身體的核心溫度,只要吃進正確的營養素,冬天不用穿得厚重、像個不倒翁,也能由內而外暖起來。 近來天氣轉涼,讓人一到戶外不免瑟瑟發抖。其實人類是恆溫動物,若體溫低、手腳冰冷,表示身體裡缺乏相應的營養支持,不足以維持體內核心溫度,只要補充對的營養素,身體的能量充足,守得住核心溫度,就能不怕冷。 哪些營養素可以提升核心溫度呢?臺安醫院營養師劉怡里表示,想讓身體由內而外暖起來,可在食物中添加新鮮的辛香料,舉例來說,咖哩就是很好的保暖料理,裡面含有薑黃素,又多會加入洋蔥進去炒,更搭配了飯(澱粉)、肉(蛋白質)等食物所含的營養素,就能暖起來,只是,咖哩飯的熱量稍高要留心。 補血暖身─鐵質 除了先天性的貧血之外,女性因每月的生理期失血,很容易造成血紅素不足的貧血,缺血時,攜帶氧氣的紅血球減少,血液循環下降,血中的含氧量偏低,當然容易感覺寒冷,劉怡里建議,若沒有其他慢性疾病,月經來時吃2 至3 次低脂紅肉,例如:牛腱、里肌肉等補鐵,能很快改善,或是攝取含鐵量高的蔬菜,餐後搭配維生素C 高的水果,都有助於鐵的補充。 補身熱血─薑辣素 薑母鴨、熱薑茶都是冬天常見的菜色,吃了加入薑的料理後,會感覺到全身血液活絡起來,身體自然暖和。薑吃起來有辛辣口感,就是薑辣素的作用,它能適度促進血液循環,讓腸胃和內臟器官活絡,也是超強的抗自由基食物,對抗體內發炎有一定的效益。 合成肌肉─蛋白質 蛋白質是身體非常重要的成分之一,舉凡肌肉、指甲、頭髮、皮膚和內臟,都需要蛋白質的組成。 缺乏蛋白質者通常會怕冷、臉色差、掉髮、皮膚枯槁、肌肉量少,而蛋白質的食物產熱效應最快,所以可選擇海鮮、低脂動物性蛋白質和豆類等補充,尤其吃藥膳補品時,可用魚肉、雞肉代替豬肉,減少脂肪和熱量的攝取,而痛風、腎臟病等患者,則要切記蛋白質不可以攝取過多。 抗氧活血─硫化素 蔥蒜有非常特殊的味道,是因為其中富含硫化素所致,除了有抗氧化的功效外,也能促進新陳代謝、刺激身體汗腺。 辛香料中的大蒜、洋蔥、青蔥、青蒜,或花椰菜、高麗菜等及其他十字花科植物都富含硫化素,但很容易揮發,且硫化素溶於水、加熱也容易散失,蔬菜不宜烹煮過久,大蒜和洋蔥可以磨碎加進菜餚裡,若只拿來爆香而沒有吃進去,是攝取不到硫化素的。 促進代謝─辣椒素 在台灣,不管走到哪,麻辣火鍋、麻辣鴨血都是冬天的熱門美食!辣椒功效來源來自於辣椒素,俗稱的唐辛子,能促進血液循環,加速新陳代謝,甚至幫助脂肪燃燒。 不過,劉怡里提醒,若要達到保暖功效,必須食用辣椒本身才能攝取到辣椒素,或是切碎放進料理食用也可,唯獨胃食道逆流、胃潰瘍、食道灼傷等消化器官疾病者不適合吃辣。至於民眾最愛的麻辣鍋等再加工品,吃下的辣椒素所剩無幾外,多搭配高油重鹹的料理方式,反而增加身體負擔。 增加能量─澱粉 許多女性為了愛美而積極減重,熱量不足的情況下,也會讓身體覺得寒冷。 劉怡里提醒,碳水化合物能轉變成葡萄糖,是身體很重要的熱量和能量來源,讓身體有產熱效應,從中醫的角度看,就是能夠「補中益氣」的養分,如果不喜歡吃白米飯,或擔心熱量太高,可吃南瓜、地瓜和山藥等根莖類,同時滿足高纖和身體溫暖的營養需求。 殺菌護心─蒜素 大蒜的氣味非常濃厚,有人喜歡也有人厭惡,就是其中的蒜素成分所致,蒜素除了有殺菌效果,也富含硫化物及辛辣口感,會刺激身體感到些微灼熱及刺痛,促進血液和代謝循環,而且,在心血管好發期的冬日,蒜素還能降低膽固醇的合成,是保護心臟的好營養素。●原文刊載網址●延伸閱讀:.27歲打工討生活,被笑「明星竟然端盤子」...許傑輝:我不是最耀眼,但可以是最努力的.最好的友誼並非要聯繫頻繁!不以利益為目的的關心,對成年人來說很難得、要珍惜.98歲豐興林文貴辭世》365天只休息2天、天天騎車巡廠!堅信「別人教我兒子,比我教得好」
-
2022-01-21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林口長庚傳承抗疫經驗 國內第一本抗疫紀實電子書上線
新冠疫情爆發後,在防疫第一線的林口長庚醫院負擔全國17%的重症,呼吸器數量占全國21%,葉克膜43%,檢驗量能更占全國24%,為保存並傳承抗疫經歷與經驗,林口長庚完成國內第一本抗疫紀實電子書「穿越疫役—台北林口長庚COVID-19防疫回顧」,今天上線,歡迎大家上網閱覽。長庚決策委員會主任委員暨林口長庚院長程文俊表示,2020年初傳出疫情後,林口長庚立即成立防疫中心,以做好外部防疫、落實內部管理、調配人力能量、充足物資供應,站穩防疫腳步。根據上述四方針,,開展相關措施,包括全面自主健康管理、完整監測服務系統、數據解釋與治理、物資管理、病毒核心實驗室團隊、發展視訊會議及遠距醫療等,這些是成為抗疫相當重要的關鍵。程文俊說,回顧過去SARS經驗,發現醫院當時沒有留下什麼記錄,相當可惜。這次林口長庚面對新冠,全員抗疫、無人退出讓人感動,因此特別動員醫師、護理、醫技、行政等團隊,紀錄這次齊心防疫的成果和貢獻,完成這本逾兩百頁的電子書。「穿越疫役—台北林口長庚COVID-19防疫回顧」集結了2020年至2021年的防疫作為,收錄多位院長及副院長的心內話,具體詳實、圖文並茂,完整記錄了林口長庚這兩年來珍貴的抗疫歷程。希望藉由這本電子書,得以傳承與經驗分享,思考未來醫療走向、遠距醫療、視訊診療及智慧醫療等,帶動醫學發展與進步。程文俊強調,疫情從2020年迄今2年,第一線醫護都非常辛苦,但仍嚴守崗位為民眾健康把關及努力。疫情仍未結束,Omicron病毒來勢洶洶,面對一波接續一波的挑戰,林口長庚任務更加艱巨,將持續對COVID-19病毒學、免疫學及疫苗進行深入研究,以創新研發對抗多變病毒,相信能再次挺過疫情風暴,守護國人健康。●穿越疫役—台北林口長庚COVID-19防疫回顧電子書連線網址:https://www1.cgmh.org.tw/branch/lnk/flipbook/mobile/index.html
-
2022-01-20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指揮中心推數位新冠病毒健康證明明天上午啟用 3步驟教你下載
因應新冠肺炎本土疫情升溫,日前雙北便稱要推出「疫苗護照」。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今天也宣布,將於明天上午8時開放「數位新冠病毒健康證明」,供國內使用。指揮中心資訊組副組長龐一鳴表示,「數位新冠病毒健康證明」有三大功能,包括所有在國內接種者皆可下載、符合歐盟規範的查驗程式,可驗證60國的證明,並提供具實名制的APP作為證明載具。龐一鳴指出,原本下載限持有效護照者,現以戶口名簿的戶號取代,民眾可以電腦或手機上網申辦「數位新冠病毒健康證明」( https://dvc.mohw.gov.tw ),注意事項說明如下:注意事項一:確認身分(一)國人:(1)身分證號+健保卡號+戶口名簿戶號;(2) FIDO;(3)自然人憑證。三種方式擇一。(二)外來人口:(1)統一證號+健保卡號;(2) 統一證號+入出境證號;(3) 統一證號+護照號碼。三種方式擇一。二:選擇項目選擇「疫苗接種數位證明」或「檢驗結果數位證明」。三:取得證明於申請成功畫面點選「下載/列印 數位證明」,檔案格式為PDF,提醒要先保存於行動裝置或電腦硬碟中,再視個人需要列印紙本。無列印設備但又有列印需求者,可於申請成功畫面選擇超商並點選「取得超商列印碼」,系統將產製超商取件條碼或取件編號,請自行攜碼至超商付費列印。此次僅變更確認身分方式,方便未持有護照者下載。具有效護照民眾申辦數位證明時仍會產出護照號碼,未來不必為出國另行下載;不具有效護照民眾者護照號碼欄位顯示為「Not Issued」。「數位新冠病毒健康證明」查驗程式係網頁形式( https://dvc.mohw.gov.tw/verifier-web ),不需下載安裝,民眾也可在衛福部官網取得連結,該網頁不會保留受查驗者的個資,符合歐盟GDPR,使用步驟如下:使用步驟一、前往網站:使用具備相機及網頁瀏覽器的手機、電腦等,開啟瀏覽器前往上述網址。二、同意隱私權聲明、允許取用相機權限。三、不退出查驗網頁且不中斷網路者,可續使用並維持最新功能,退出或中斷者可重新上網更新。查驗程式以顏色、圖示及文字顯示查驗結果,綠色、打勾為通過,紅色、打叉為不通過,黃色、三角驚嘆號為待確認狀態(包括:接種不完整、效期不符、非我國同意的疫苗或檢驗等),不合規格的QR code則會出現解析錯誤的訊息。驗證程式個人基本資料僅會顯示姓名及出生年月日,如需嚴格確認是否為本人持有,建議仍需搭配其它身分證件。由於我國已是歐盟數位新冠證明(EU-DCC)的成員,故本查驗程式也可查證持同樣規格由其它國家發行的疫苗、核酸檢驗數位證明,及部分有發行康復證明的國家。指揮中心提醒,依據世界衛生組織(WHO)規範,疫苗證明可採紙本或數位方式,檢驗陰性或康復證明亦可做為健康證明,數位證明僅是方式之一,民眾有多元方式可提供各場所查驗。另外,指揮中心亦已備有標準的應用軟體介接程式(API)供國內具實名制功能的APP介接取得民眾自己的數位證明,並以APP為載具。發行或管理APP者,確認符合個資法及GDPR、身分驗證強度不低於本數位證明平臺,且APP後臺不得留存數位證明,請向指揮中心正式申請。為更新原有版本的功能,申辦平台預計今年1月20日下午5時至次(21)日上午8時停止服務進行更版,有急需出國使用者,請先提前下載。詳細下戴及驗證系統操作方式可以參考衛生福利部官網數位證明專區( https://covid19.mohw.gov.tw/ch/np-5345-205.html )。
-
2022-01-20 養生.人生智慧
從《茶金》落魄茶葉大王到《解憂雜貨店》爺爺…75歲張復建不設限:年紀大不是干擾是優勢
「年齡也許是一種限制,內心卻可以海闊天空,而無論什麼年紀都該擁抱不完美的自己,將人生起伏、蜿蜒當成風景,在隨遇而安中等待天晴。」由果陀劇場推出、改編自日本作家東野圭吾作品的《解憂雜貨店》近日加演!飾演雜貨店爺爺的張復建,在劇中為眾多煩惱的提問人指點方向,戲外也用豐富閱歷為熟齡者解憂。 75歲的張復建從影近半世紀,他是舞台劇《婚外信行為》裡的外遇丈夫、公視人生劇展《面容》裡的失智老人,也是夯劇《茶金》裡落魄茶葉大王! 「我對角色生冷不忌,只要你們敢找,我就演!」50年來從古代演到現代、從帝王將相演到凡夫俗子,甚至曾在歌仔戲軋過一角,在錯綜複雜的劇情中看盡人生百態,近日他也在果陀劇場推出、改編日本作家東野圭吾作品的《解憂雜貨店》飾演雜貨店爺爺。 張復建9歲習京劇,是復興劇校第1期學生,7年坐科訓練紮實,10歲已能上台演出經典戲目《挑滑車》,15歲隨劇團赴美巡演,1年跑遍全美40幾個州,畢業時在菊壇已小有名氣。 但傳統戲劇演出收入不穩定,他後來轉進影視圈,重新適應寫實的肢體語言。剛進片場時不懂馬術,一上馬就摔下來,「我就再來一次,多騎多摔,OK了!」 奪金鐘後不挑戲,突破框架演到現在 能摔能打,騎馬、吊鋼絲難不倒他,甚至能3天3夜不摘頭套洗澡、睡覺,80年代成為電視台最受歡迎的「中生」。 只是瓊瑤時裝劇蔚為風潮後,「我們這一大票打仔幾乎沒有演出機會了。」他認為既是演員,文武戲都要能演,積極轉型改變戲路,也在此時因演出舞台劇《蝴蝶夢》,遇上知名導演胡金銓。 「我跟了胡導演1年多,台上他對演員這份職業的執著,台下他忠於導演工作,即使心裡不好,也強打起精神來,就是這部分感動了我。」他笑稱猶如「打通任督二脈」,「別人覺得我會演了!」 隔年,張復建便以《西施》夫差一角擒獲金鐘獎視帝,1993年二度憑時裝劇《意難忘》敲響金鐘。戲劇圈常有所謂「金獎魔咒」,但他得獎後不挑戲、不設限,反倒跨越戲路、年齡框架,一路演到了現在。 用感覺去活出來,年紀大是優勢 張復建說,演員年紀到了,外貌各方面一定受限制,但年齡不是問題,「用感覺去活出來,年紀大反而不是一個干擾,而是優勢。」如果什麼角色都能接受,就能拿掉心理障礙,「什麼角色我都能演,而且我演的很愉快!」 再說,只要心態不老,人就不會老。「你要是這個也不能、那個也不學,一點生活情趣也沒有,那才叫真的老了。」 像他每天花2~3個小時閱讀報章雜誌,觀念時時維新,看到好文、好句就做筆記,20多年來累積近20本手札。 從小練功也養成他運動筋骨的習慣,每天必動半小時,下午再慢走1個鐘頭、約3~4公里路程,「運動帶來心態上的安定,覺得可以大膽行動,就不會躡手躡腳。」加上打掃、做飯等家務,「沒演出的時候反而覺得時間過得好快,每天怎麼這麼忙啊!」他大笑。 這些日常看似平淡,卻是生活本來的面目,「我們在外面有再多頭銜、作品,都是虛擬的,真正回來面對的是家庭的一點一滴。」 放下執著不是認輸,而是善待自己 所以他從不自認為「明星」,兒子在校時也不准提起爸爸藝名,他對孩子一無所求,唯一看重是「面對生活的勇氣」。 「放下執著不是認輸,而是善待你自己,事情不是過不去,是你自己讓他過不去。」如同張復建在《解憂雜貨店》裡的台詞:「每個帶著煩惱來找我的人,他們的心裡都有答案。」 至於他自己則以「簡單、知足、勤勞」為人生箴言。「天地間,唯簡能看得到玄機,能嚐得到滋味,有煩惱就想得簡單一點。」知足能常樂,在喜悅情境中凡事都會往好的方向想,也會有感恩的心。 第3是勤勞,「當下勤、當下補拙,當下勞、當下就有收穫,」既勤且勞就能把握當下、珍惜現在。 不過,人生總有低潮時,張復建安慰:「心想事成不容易,做不到沒有關係,擁抱這個不完美,你才能原諒自己,不要再給自己製造壓力。」●原文刊載網址●延伸閱讀:.27歲打工討生活,被笑「明星竟然端盤子」...許傑輝:我不是最耀眼,但可以是最努力的.最好的友誼並非要聯繫頻繁!不以利益為目的的關心,對成年人來說很難得、要珍惜.98歲豐興林文貴辭世》365天只休息2天、天天騎車巡廠!堅信「別人教我兒子,比我教得好」
-
2022-01-17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我跟確診者足跡相同,染疫風險高嗎?專家教你怎麼看疫調資料
編按:桃機衍伸社區群聚案擴大,其中聯邦銀行行員曾前往聚餐的西堤餐廳中壢中山店傳染範圍持續擴大,17日再增14名確診者,累計已有30多人確診。如果跟確診者足跡相同,染疫風險高嗎?「我跟確診者搭同一路公車!怎麼辦?」「為什麼網傳的足跡比指揮中心公布的詳細?為什麼指揮中心沒有完整公布?」「好多人轉傳確診者足跡給我,我要不要轉傳出去,提醒家人朋友小心?」停!這些腦內的小劇場都先暫停!台灣疫情進入社區感染的第三級警戒階段,指揮中心公布的疫調可能讓人心慌,民眾廣傳真假難辨的疫情調查文件。查核記者針對民眾的疑惑,採訪第一線疫調專家、疾病管制署防疫醫師蘇家彬,由疫調醫師來詳解疫調原則,教導民眾如何合理使用疫調資訊。蘇家彬也提醒,民眾看待確診者的足跡資料,建議別當八卦看,不需探究他人隱私,也不用有責怪的情緒,因為染疫不是確診者的錯,店家被公布也不是因為他們做錯什麼。疫調和公布足跡只是為了公衛需求,追蹤相關風險,大家不用恐慌。Q1.疫情調查如何進行呢?蘇家彬:當傳染病發生時,為了追查感染源,且為了及早阻斷病毒在社區傳播,會啟動確診者的疫情調查。通常會看傳染病的潛伏期、疾病傳播特性和可傳染期,來決定疫調的天數和需要匡列的接觸者。目前對新冠病毒的理解是,新冠病毒潛伏期可能長達2週,確診者的可傳染期是從發病日前兩天至發病後10天,長時間、密切的接觸為傳染高風險對象,如家庭、職場。疫調會從確診者發病日往前推2週,至確診隔離前的生活軌跡,確診者盡量提供這段期間的活動地點、停留時間、接觸過什麼人、是否曾搭大眾運輸工具等,以找出可能的感染來源以及密切接觸者確診者通常都願意配合,但因為回溯天數長達兩週,最常遇到的麻煩是確診者「忘記啦」,此時就會搭配一些其他的方式,如打卡記錄、詢問家人、朋友等,努力完成足跡拼圖。Q2.收到指揮中心針對萬華群聚案發出疫情警示簡訊,怎麼辦?因應萬華區出現不明感染源的本土病例,指揮中心針對4月15日至5月12日曾出入疫情風險地區者,發送疫情警示簡訊。警示範圍東至康定路、南至和平西路三段、西至梧州街、北至桂林路,共發出60萬則簡訊。蘇家彬說,並不是針對「有問題」的對象發簡訊,而是針對曾到上述地點者廣泛發送。若民眾出入相關場所都有戴好口罩、保持個人衛生,不用緊張。收到簡訊者須留意,若4月15日之後曾有發燒、呼吸道症狀,腹瀉,或嗅、味覺異常等疑似症狀,不可搭乘大眾交通工具,,請至社區採檢院所評估,就醫時應主動告知醫療人員相關暴露及接觸史。Q3. 看到個案疫調公開的地點,我要怎麼解讀?近期都不要去嗎?蘇家彬:指揮中心所公布確診者的足跡,並不是說這些地方生人勿近,這些場所均已完成環境消毒。疫調公開的時間和地點,是確診者在「可傳染期間」曾經出入這些場所,因不確定接觸者為誰、接觸多久、彼此是否為近距離、是否戴口罩等,因此才對外公告。Q4. 我發現,自己跟確診者在同一時間去過同一場所,要怎麼辦?蘇家彬:要進行14天的自我健康監測,若出現相關症狀,如發燒、咳嗽、腹瀉等,應儘速就醫,並告知醫師曾有相關接觸史,以利醫師診斷。Q5. 我跟確診者去過同一個地方,代表我染疫的風險很高嗎?蘇家彬:指揮中心公布足跡的地點,若與確診者接觸時間很短、非近距離等,理論上染疫風險相對低;但因不能確定跟確診者接觸的型態,如雙方口罩是否戴好、有沒有打噴嚏或咳嗽等狀況,仍可能有風險。在疫調中,確診者在傳染期間,長時間密切接觸的家人、職場同事等,均會被列為「居家隔離」對象;有些接觸者沒密切接觸,如同一棟辦公大樓但不同樓層、或有接觸但只擦身而過,風險較低,則要求「自主健康管理」。Q6. 我得到情報說家附近某個地方正關閉消毒,卻沒看到疫調公告。為什麼確診者的足跡,有的公開,有的卻不公開?蘇家彬:根據指揮中心公布疫調足跡的原則,只會公布難以匡列、無法掌握接觸者的場所。確診者在可傳染期之前的活動史,因無風險,自然沒有對外公布必要。確診者在可傳染期的活動史,確診者的家人、住家地址、職場同事等,都方便匡列為密切接觸者,列為居家隔離;若確診者曾到醫院或診所就醫,疫調時會以健保掛號系統匡列同一時段就醫者,也不怕遺漏,因此,這些都沒有公布之必要。確診者在可傳染期的公共場所活動史,也不會全都露,而是無法掌握接觸者、接觸時間、接觸狀態的狀況下,才會公布,如大眾交通運輸工具、餐廳等。因為大眾運輸工具通常人多、搭乘時間可能很長,彼此可能近距離接觸,這些疫調人員無從判斷與猜測;而餐廳一般是不會戴口罩的場所,也需要被公布。Q7.疫調是不是會有科學的侷限性?蘇家彬:疫調確實有其侷限。目前的科學實證指出,新冠肺炎在發病前2日至發病10日為可傳染期;但有原則就會有例外,有極少數狀況可能會超出目前實證的範圍。這些變數包含:確診者病況嚴重而病毒量多、症狀輕微導致回想發病日時出現誤差,或傳染的模式比較特別,如處在通風不良的密閉空間中,就算兩人相隔超過2 公尺,仍可能被感染。此外,透過基因定序得知,台灣目前群聚疫情多與英國病毒病異株有關,實證也指出,英國變異株的傳染能力比以往病毒株更強。這些變數都可能影響疫調時對個案傳染力的判斷,而造成一些誤差。疫調是當個案發生後,透過個案記憶回溯的方式,盡量重現當時情景、盡最大努力匡列接觸者,但仍可能有漏網之魚。因此,社區的傳播風險一直都不是零,任何個案出現,對社區都會造成壓力。Q8. 只要避開疫調的地區,我就安全了嗎?蘇家彬:近日因社區感染狀況,社區風險再度提高,防疫工作並不是有去過疫調足跡的人才要做,也不是只有被公布的地方才有風險。民眾應該有正確的觀念,每個人都應該提高警覺,落實防疫,減少不必要的群聚活動,勤洗手、戴口罩、保持安全距離,並接種疫苗。Q9. 疫情調查,為什麼不公布確診者的個人資料?蘇家彬:疫情調查往往鉅細靡遺蒐集確診者的個人資料、病史、足跡和人際網絡,公布相關資料時,必定要很謹慎,依最小傷害、防治疫情所需的原則來揭露,以免讓確診者曝光,引起負面標籤、歧視等不良後果。若過度公開疫調資訊,導致當事人曝光或造成生活困擾,也可能為日後的疫調工作帶來隱憂,若民眾因擔心個資曝光而不願配合,可能就有防疫漏洞。Q10.收到別人轉傳給我的足跡訊息,我該怎麼辦?蘇家彬:若收到非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公布的網傳足跡資訊,首要之務就是「不要轉傳」。因為這些傳言內容真假難辨,過去也曾發現網傳的疫調內容,是真的內容又被加上假資訊,可能引起無謂恐慌。(本文轉載自台灣事實查核中心:【謠言風向球】確診足跡讓你心慌慌? 專家教你合理使用疫調資料,原文網址:https://tfc-taiwan.org.tw/articles/5427)
-
2022-01-15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整理包/1922平台中午12時截止預約 9大QA一次看
Omicron疫情擴大,指揮中心日前宣布,已接種兩劑新冠疫苗且間隔滿12周(84天)以上的滿18歲民眾,應盡速接種1劑疫苗追加劑,提升免疫保護力。全民搶打第三劑追加劑,預估1月底將有732萬人符合接種資格,指揮中心今天上午10時重啟1922疫苗預約平台,提供第19期符合資格的民眾預約追加劑,自1月17日起開打。聯合新聞網整理相關預約注意事項,供民眾參考。問:在哪預約?答:請上「COVID-19 公費疫苗預約平台」網站,網址:https://1922.gov.tw/問:我符合預約資格嗎?答:符合這梯次預約資格對象為:已接種兩劑COVID-19疫苗且滿12周,為2021年10月31日(含)前已打第二劑者;且滿18歲民眾,即為2004年12月31日(含)前出生。問:預約時間與分流?答:65歲以上:1月15日上午10時至1月16日中午12時。50-64歲:1月15日中午12時至1月16日中午12時。18-49歲:1月15日下午2時至1月16日中午12時。第19期不再另發送預約提醒簡訊。符合資格民眾記得於預約時間進行預約,預約當日如遇啟動流量管制,請配合依序排隊、耐心等候。問:什麼時候開始接種?答:1月17日到1月23日。2021年10月31日接種者僅可於1月23日接種;2021年10月30日接種可於1月22日、1月23日接種,依此類推;2004年1月23日出生僅可於1月23日接種;2004年1月22日出生可於1月22日、1月23日接種;依此類推。問:我已經在1922平台重啟前預約,還要上1922平台重新預約嗎?答:如已於各地方政府指定/安排合約醫療院所或衛生所完成預約之民眾,請依原已預約時段前往接種,無須再於預約平台重複預約。問:如果我符合第19期資格,但錯過了,還能再預約嗎?答:若符合本期資格但未能預約成功者,請於下周下一期平台開放時再行預約。符合本期資格但未預約成功,可持「COVID-19疫苗接種紀錄卡」(小黃卡)逕至各地方政府指定/安排合約醫療院所或衛生所預約接種,或所設置之隨到隨打接種站接種。問:我還沒打第一劑或第二劑疫苗,也可以在第19期預約嗎?答:本平台僅限預約疫苗追加劑(第3劑),如欲預約接種第1、2劑請至各縣市衛生局網站查詢或洽詢所在地衛生局/所。可持「COVID-19疫苗接種紀錄卡」(小黃卡)至各地合約醫療院所或衛生所預約,或前往隨到隨打接種站接種。問:在北市接種要等下一輪?答:台北市使用獨立系統預約,本次1922第19輪不提供北市地點,若台北市民改用1922預約,必須就近選擇新北等其他縣市接種,或等下一輪1922平台開放預約。問:如果不透過1922預約平台,是否有其他管道可預約追加劑?答:可持健保卡、身分證明文件、疫苗接種紀錄卡(小黃卡)至各縣市指定或安排合約醫療院所、衛生所或所設置接種站。指揮中心說,請民眾前往接種COVID-19疫苗前,應備妥「COVID-19疫苗接種紀錄卡」及健保卡,並經醫生評估過往疫苗接種史及檢核接種紀錄後,提供民眾疫苗接種。另18歲至未滿20歲民眾,如自行前往接種,請持家長簽具之意願同意書,若由家長陪同前往接種,請本人與家長於現場共同簽署意願同意書。
-
2022-01-08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7日起國人完整接種疫苗 赴英不需陰性證明、入境不需隔離
外交部領事事務局今天表示,1月7日起所有來自台灣、完整接種疫苗的旅客不需提出啟程前陰性檢測報告,入境英國後也不需居家檢疫,僅須於入境後2天內進行PCR採檢。另外,9日凌晨4點起,自我國入境英格蘭旅客則將視疫苗接種情形適用不同檢疫規定,已完成兩劑疫苗接種且超過14天者,需出示「國際預防接種證明書」,17歲以下兒童也屬此類,出發前不需提供新冠肺炎採檢陰性報告,入境後也不需居家隔離檢疫;入境後需在2天內進行快篩檢測,民眾啟程前應先線上訂購採檢包,訂購完成後取得訂單編號存參。此外,登機前48小時內線上填寫旅客追蹤表,需填入英國地址與採檢包的訂單編號等資訊,填寫完後取得QR Code與完整表格,於登機與入境時備查。旅客追蹤表線上填寫網址,入境後2天內進行快篩檢測,並以手機回傳快篩陰性結果即可,快篩結果若呈現陽性即需接受免費PCR檢測,確診後需要隔離10日。未接種疫苗或尚未完成兩劑疫苗接種者另有檢疫規定。領務局表示,我國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建議英國旅遊疫情仍維持「第三級」,建議國人非必要應避免赴英國旅遊;14天內有英國旅遊史者,返國入境後須依規定於防疫旅館進行檢疫。另外交部的英國旅遊警示仍暫維持「紅色」,建議國人避免前往。旅英國人可隨時注意英國政府公告資訊,並於入境時配合英國衛生防疫單位的各項防疫措施,以維護自身健康。領務局表示,北愛爾蘭首府貝爾法斯特(Belfast)2021年4月初發生多起暴力攻擊事件,暴徒縱火燒車或以汽油彈攻擊警方,造成數十名員警受傷;英政府目前仍將恐怖主義對北愛爾蘭的威脅維持為「高度可能(severe)」。領務局表示,近年來英國觀光景點與車站附近扒竊猖狂,國人護照及財物遭扒竊的情況頻繁且有增加趨勢,提醒國人注意自身財物安全,切勿掉以輕心。另倫敦市近來發生歹徒假冒「便衣警察」詐騙偷竊的案件,歹徒藉口檢查觀光客證件、皮夾以竊取現金。英國警方鮮少由「便衣警察」盤查觀光客或路人,提醒國人若遇此情形,可先要求對方出示證件,並電洽倫敦大都會警察局確認其身分。領務局表示,建議國人出國前至外交部領事事務局網站(http://www.boca.gov.tw)完成「出國登錄」。若發生重大災變或其他緊急事故,國人可撥打駐英國代表處緊急聯絡電話+44-7768-938-765(英國境內直撥07768-938-765);或請國內親友撥打「外交部緊急聯絡中心」電話:0800-085-095,以獲得必要協助。
-
2022-01-06 養生.人生智慧
37歲腦溢血被判智商剩3歲!主播劉珊玲從頭學說話、重返螢幕才體認人生真理
「我當時只想趁年輕多賺點錢,父母就能享福了。但高壓的新聞工作,我每天拼命加班、飲食不正常,仗勢著還年輕,沒給自己休息時間。到我倒下的那一刻前,還不知道我的人生,就要從高處墜下來...。」劉珊玲,香港鳳凰衛視新聞主播,37歲那年重度腦溢血,在昏迷的16天裡醫護全力搶救,母親和姊弟的聲聲呼喚,「劉珊玲快醒來,劉珊玲快醒來......」硬是讓死神鬆開了手。 失去健康,從天堂打入地獄 「其實在醫院時,醫師曾跟我媽媽說,『珊玲醒過來,要嘛是植物人,要嘛只剩三歲智商。』我媽媽說,當時她一聽就腿軟,可是她們不放棄,想盡辦法把我送回來台灣,想盡辦法找願意收留我這個『豆花腦』的醫院。」 她現在自我解嘲地說,從人生勝利組變成人生失敗組,只因為她失去人最重要的根基-健康,「那種感覺就像從天堂被打入地獄!」 「在香港治療3個月後,公司安排醫療專機把我和我的頭蓋骨一起送回高雄。在高雄長庚醫師精湛的醫術下,我比預先更早把頭蓋骨蓋回,接著就是好幾年的復健過程。」 全身插滿管路,全用意志力復健 劉珊玲說,全家人為了她搬到嘉義,之後便在醫院的護理之家住了半年,她的「重生」過程,像是雛鳥要用力擊破堅固蛋殼,再怎麼孱弱也要超越。 插鼻胃管、尿管,全身插滿各種管路,她硬是用意志力撐起身體,別人復健十遍,她就要復健30遍! 「像我這樣重殘的人要復健,一開始真的很痛苦,因為我連站都站不了,全身疼痛、體力不行,常常復健到不一半就暈倒,醒來後再繼續復健。我心裡很清楚,就算我再回不去主播台,我也不要一輩子躺在床上。我督促自己,要做不平凡的平凡人。」 重學走路吞嚥說話「比登天還難」 劉珊玲住院住太久,拔掉鼻胃管後管,變得不會吞嚥、不會咀嚼;有時候鼻胃管還要插回去, 清醒時生不如死。 而重新學講話,也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我連聲音都發不出來,我媽媽就想盡辦法像是搔我癢。她說,『會笑,就好了』。我弟則是準備注音板,一個注音一個注音學,但最難的,還是重新學走路。」 聽她分享復健歷程,好像是昨天的事,因為一切艱辛歷歷在目。「沒有我的家人,沒有我的媽媽,我是做不到的。」 重回電視台,慢慢工作慢慢康復 「媽媽請來高醫醫學中心物理治療師來幫我做居家復健,他非常嚴格,第一次來我家評估狀況時,看到我還在坐輪椅,覺得難度很高就想拒絕我。但我媽媽拜託他,多困難我們都願意做,所以即使我體力不好、行走困難,他規定我拿著拐杖,也要爬萬壽山,也要跑操場,他就在後面盯著我。」 「其實他就是要我曬太陽,從每天不間斷地練習裡累積信心。我跨出的每一步都那麼困難,可也是每一步,沿路的人總跟我喊著『加油!』」 劉珊玲也提到,除了家人的支持外,她還在昏迷期時,李宗盛親筆寫了一封鼓勵卡片寄到高雄的地址,也是對她後來復健時很大的鼓勵。 而自己的老闆每年都來看她,後來就說「倒不如妳回來香港上班吧!工作是最好的復健,慢慢工作、慢慢康復。」之後公司真的量身打造節目《珊玲加油站》(後因疫情停播)。 「在香港又獨立生活後,我進步得很快,一開始拿著拐杖的我,也受到許多人的幫忙和協助,雖然一路上很困難,但走著走著也就走完了。」 現在的她恢復昔日美麗,很難想像她訴說的復健故事,談來雲淡風輕,卻不知付出多少淚水。 物質是空的,家人才是真的 「經歷了人生波折後我終於了解,不論光環或名聲都是虛幻的,以前總認為有物質才有安全感,其實家人間的感情才是真的。」劉珊玲說。 「過去30多年都在異地打拼和家人分開,而且一直都單身,總會感覺孤單,希望未來退休後能搬回台灣,和家人們共同生活、陪著老父老母。」 經過人生磨難,更懂真情可貴,不妨問問自己,什麼才是此生最該珍貴?劉珊玲毫不遲疑說是「健康」與「家人」,你的答案又是什麼?●原文刊載網址●延伸閱讀:.自哀自憐不必要、過度期待子女的愛也不必!90歲婆婆的半獨居生活「自在又快活」.50後,抱持「死亡隨時會來」的心態過活!就讓我們更專注每一天,珍惜自己的人生.父親從股票、房地產、賭博到欠債失去一切!世界從不存在金錢匱乏,只有人心靈匱乏
-
2021-12-28 新冠肺炎.防疫懶人包
懶人包/你申請了嗎?數位新冠病毒健康證明QA一次看
指揮中心宣布,12月28日上午8時開放我國「數位新冠病毒健康證明」供國人下載使用。到底數位新冠病毒健康證明是什麼?以下整理常見問題、適用對象、用法與申請辦法。●數位新冠病毒健康證明是什麼?民眾未來到歐洲只要出示證明,就能縮短入境查驗時間。部分國外餐廳、酒吧也可能會要求出示。「歐盟數位新冠證明」系統目前已有60國加入,包括27個歐盟會員國、33個非歐盟會員國。●適用對象數位證明提供所有於國內接種疫苗或進行PCR檢驗者自行下載,初期限持有有效護照者,申請方式以電腦或手機直接上網辦理,網址為:https://dvc.mohw.gov.tw。12月28日上午8時開放。●三步驟取得證明一、確認身分:(一)國人:(1)身分證號+健保卡號+有效護照號碼;(2) FIDO(為安全且便利的生物辨識方式,提供指紋或臉部辨識登入)+有效護照號碼;(3)自然人憑證+有效護照號碼。三種方式擇一。(二)外來人口:(1)統一證號+健保卡號;(2) 統一證號+入出境證號;(3) 統一證號+護照號碼。三種方式擇一。二、選擇項目:選擇「疫苗接種數位證明」或「檢驗結果數位證明」。三、取得證明:於申請成功畫面點選「下載/列印 數位證明」,檔案格式為PDF,提醒要先保存於行動裝置或電腦硬碟中,再視個人需要列印紙本。無列印設備但又有列印需求者,可於申請成功畫面選擇超商並點選「取得超商列印碼」,系統將產製超商取件條碼或取件編號,請自行攜至超商付費列印。●怎麼使用?實際使用時,出示紙本或行動載具中的QR code都是可接受的方法,查驗人員掃瞄QR code後會出現不同顏色的號誌表達接受與否。但各國或不同場所仍可能有不同方式驗證,請民眾特別提醒留意。●國內也可用嗎?優先提供民眾出國使用,至於國內何時開放使用,再由疫情指揮中心另行發布。●數位證明是否可重複請領可以重複請領,遵循申請步驟並妥善保存。
-
2021-12-27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縮短歐洲入境時間 我「數位疫苗證」明8時開放下載使用
歐盟於12月22日起承認台灣「數位疫苗接種證明」,指揮中心將於明天上午8時開放我國「數位新冠病毒健康證明」供國人下載使用,未來民眾至歐洲,只要出示QRcode證明,就可縮短入境查驗時間。資訊組副組長龐一鳴表示,不論彩色、黑白列印,抑或放在平板、手機備忘錄中,都可以驗證QR code。截至12月22日,「歐盟數位新冠證明」系統目前已有60國加入,包括27個歐盟會員國、33個非歐盟會員國。另美國已公開接受旅客持歐盟數位新冠證明供入境查驗,國際航空運輸協會(IATA)的數位新冠證明也與之互通,因此我國數位證明於國際旅行不限上述的60國。龐一鳴表示,我國「疫苗接種數位證明」或「檢驗結果數位證明」的資料欄位、數位簽章、防偽機制、個人資料保護、QR Code顯示與電子驗證等均依照歐盟標準,尤其是個人資料保護完全依據歐盟一般資料保護規則以最小使用、自行攜帶、可被遺忘等原則,符合可被遺忘的個資保護,政府也不會知道你去過哪裡。本數位證明提供所有於國內接種疫苗或進行PCR檢驗者自行下載,初期限持有有效護照者,申請方式以電腦或手機直接上網辦理,網址為:https://dvc.mohw.gov.tw,或在衛福部官網取得連結,三個步驟即可取得證明:一、確認身分:(一)國人:(1)身分證號+健保卡號+有效護照號碼;(2) FIDO(為安全且便利的生物辨識方式,提供指紋或臉部辨識登入)+有效護照號碼;(3)自然人憑證+有效護照號碼。三種方式擇一。(二)外來人口:(1)統一證號+健保卡號;(2) 統一證號+入出境證號;(3) 統一證號+護照號碼。三種方式擇一。二、選擇項目:選擇「疫苗接種數位證明」或「檢驗結果數位證明」。三、取得證明:於申請成功畫面點選「下載/列印 數位證明」,檔案格式為PDF,提醒要先保存於行動裝置或電腦硬碟中,再視個人需要列印紙本。無列印設備但又有列印需求者,可於申請成功畫面選擇超商並點選「取得超商列印碼」,系統將產製超商取件條碼或取件編號,請自行攜至超商付費列印。指揮中心提醒,實際使用時,出示紙本或行動載具中的QR code都是可接受的方法,查驗人員掃瞄QR code後會出現不同顏色的號誌表達接受與否。但各國或不同場所仍可能有不同方式驗證,請民眾特別提醒留意。本數位證明優先提供民眾出國使用,至於國內何時開放使用,再由疫情指揮中心另行發布。詳細系統操作方式可以參考衛生福利部官網數位證明專區( https://covid19.mohw.gov.tw/ch/np-5345-205.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