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7-22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搜尋
維生素
共找到
2812
筆 文章
-
-
2020-07-22 新聞.健康知識+
一張表看出你缺乏哪種維生素!9個身體警訊你中了幾項?
在忙碌的現代生活中,國人飲食西化與外食人口逐年增加,營養攝取常有攝取不均衡問題,補充方向也不盡相同,多數人認為是營養過剩,其實不然!奇美醫學中心自民國108年8月至109年1月統計1,000多筆的民眾資料顯示,有5.3%缺乏維生素C、8.7%缺乏維生素A,但相反的,B群超出參考值的比例卻偏高,意即有過量補充的可能。微營養素為人體必備營養素 需藉由飲食補充「微營養素」是維生素和微量元素的總稱,是人類必需營養素之一,不能完全由人體自行合成,需由飲食補充獲取,且受年齡、壓力、孕期等健康狀態影響。而體內維生素礦物質參與體內酵素合成及代謝活性,若有攝取不足易有代謝障礙問題發生;有不少研究亦指出,維生素缺乏與癌症、慢性疾病及自體免疫疾病等有關,更與多類疾病潛伏期息息相關。缺乏維生素D影響鈣吸收 亦與心血管、自體免疫、慢性疾病有關此外,根據奇美醫學中心統計民國101年08月至108年12月逾3萬筆微養營素檢測資料數據顯示,發現高達61%民眾缺乏維生素D,其中近八成為年齡介於31至60歲之民眾。奇美醫學中心健康管理中心副主任劉如偵強調,維生素D為脂溶性維生素,國人不足的比例相當高,維生素D除與鈣質吸收有關外,越來越多的研究指出維生素D亦與心血管疾病、自體免疫、慢性疾病等有關。延伸閱讀: 蔬菜要先洗還先切? 營養師告訴你如何處理營養不打折 疲勞痠痛只能靠B群? 3類天然食物也能幫你找回活力 營養藏在果皮裡! 5種水果連皮一起吃更勝果肉
-
2020-07-21 科別.骨科.復健
大齡停經女、中老年素食者、僧尼 骨質疏鬆症頭多
63歲高雄黃女士出家修行齋戒茹素30幾年, 5年前因膝關節嚴重磨損、退化,導致嚴重關節炎,左右兩腿已接受人工膝關節置換,去年又因後下背疼痛難耐而求診。阮綜合骨科醫師洪誠聰診斷為壓迫性骨折,作骨質密度BMD檢查發現骨質密度T評分為-3,為嚴重骨質疏鬆,進行微創骨水泥椎體復位強化術後,腰酸背痛獲得改善。洪誠聰表示,骨質密度T評分(T-Score),T值大於-1是正常;介於-1與-2.5之間,屬骨量減少;T值小於-2.5,就是骨質疏鬆症了。82歲張簡阿嬤為了「健康」吃素10幾年,今年初因彎腰撿東西,造成嚴重下背疼痛,痛到無法自理,做什麼都需要60的歲女兒協助。就醫檢查骨質密度為-3.8,診斷是第三腰椎壓迫性骨折,經過微創骨水泥椎體氣球復位強化術及藥物治療後,現可自行活動。「骨質疏鬆簡單說就是骨頭老化,俗語所稱『老倒縮』。」洪誠聰說,骨質疏鬆不僅身高變矮,急性發作時疼痛難耐,嚴重影響生活機能。骨質疏鬆會出現脊椎痠痛的症狀,就算服用止痛藥也難緩解,並且容易骨折,包括腕骨、股骨骨折與下背脊椎壓迫性骨折等。下背壓迫性骨折的疼痛,甚至有時會讓患者難過到不想活了。洪誠聰表示,骨鬆症好發在中老年人,早發性更年期因為失去女性賀爾蒙保護,容易骨質流失,尤其是在停經後,所以骨鬆被歸類為停經後症候群,但是可以藉補充雌激素改善狀況。不過骨鬆也不是女人專利,男性也會,只是比女性低。骨鬆症的高危險群包括:洗腎患者、營養不良、有骨鬆家族史、鈣質攝取不足、長期服用高劑量類固醇者、有抽菸喝酒習慣、少運動及曬太陽、「酗」咖啡因飲品,以及體格特別瘦小的人。洪誠聰指出,西方就飲食與骨骼的關係對近千人所作的研究結果顯示,素食者的骨骼密度比常吃肉類食物的人低5%,連奶蛋素都不吃的人,骨骼密度要比常吃肉類食物的人低6%。就臨床上看到長期素食的出家眾,尤其年長的因平日沒有攝取動物性蛋白質,又較少在戶外活動,受骨鬆威脅更明顯。另外還有年輕人因生活作息和飲食不正常,導致骨鬆,特別是愛嗑火鍋者,因為鍋物湯底含有大量的鈉,攝取過多容易導致血液中的鈣濃度降低,也不可輕忽。針對骨質疏鬆合併脊椎或股骨骨折的病患,健保已給予治療給付。醫師建議 停經後婦女及70歲以上男性,都應接受骨質密度檢查,如果已出現嚴重骨質疏鬆症狀,可接受藥物或針劑治療。骨質疏鬆症的發生和營養及活動力有關,民眾注意飲食營養均衡,適度的補充鈣質、維生素D和動物性蛋白質,趁早保骨本。
-
2020-07-21 科別.牙科
容易蛀牙、牙齦發炎 口乾症找上你了嗎
最近幫一位患者矯正時,發現他牙根蛀牙問題變很嚴重,進一步詢問發現,他經常覺得口乾舌燥,甚至半夜睡一睡都還需要爬起來喝水,判斷為口乾症。雖然臭臭的口水讓人避之唯恐不及,但其實口水具有清潔、中和酸性和預防蛀牙的功效。當口內唾液量太少,就可能導致牙根蛀牙、牙齦發炎、口腔黏膜變脆弱及吞嚥困難等問題。導致口乾症發生的原因1.因為牙周病、假牙不合適而引起咀嚼功能下降,導致唾液分泌減少2.服用高血壓、巴金森、抗憂鬱等藥物,出現唾液分泌減少的副作用3.頭頸部曾接受放射線治療4.習慣用嘴巴呼吸、睡覺容易打鼾💤如何預防口乾症1.每天多次喝水,可以小口啜飲,維持口腔濕潤,並避免酒精及含咖啡因的飲料2.咀嚼無糖口香糖,促進唾液分泌3.多補充維生素B2、維生素C、葉酸等營養素4.每3個月定期口腔檢查,清洗牙結石口乾症雖然不是一個疾病,但長期下來容易對口腔健康造成影響、降低生活品質,建議還是要請專業醫師治療。來源出處:林泰興醫師粉專
-
2020-07-21 養生.聰明飲食
吃芭樂也能養肝?營養師大推這6食材,但護肝最關鍵不是飲食
你平常生活飲食習慣正常嗎?那麼你有在護肝嗎?肥胖、生活作息不正常等是許多現代人共通的問題,種種因素都容易造成肝臟負擔,如脂肪肝、肝臟慢性發炎等,也因此肝臟保養對於現代人來說也是個相當重要的課題。但到底要怎麼做才有辦法保養肝臟呢?喝青草茶真的有用嗎?平常可以吃些什麼?來看營養師怎麼說!常見護肝的植物性食材,有利肝臟解毒、降肝臟脂肪堆積翁德志營養師也表示,若要肝臟維持正常功能,如解毒,就需要有足夠的酵素協助,在各種植物性的食物中很多就含有抗氧化的物質,也有利於提升肝臟的解毒工作,並有助脂肪代謝,便有利降低肝臟堆積多餘的脂肪。而對肝臟有利的食材常見如:<十字花科蔬菜>如花椰菜、大白菜,這些都是我們日常生活中常見的十字花科蔬菜,營養師表示,研究發現其中都含有能夠提升肝臟解毒效果的成分:硫。<維生素C&維生素E>維生素C和維生素E這兩種營養都有一個共通的特點,就是抗氧化,其對於主要功能為解毒的肝臟來說是個相輔相成的關鍵營養,對於護肝也是相當有幫助。維生素C常見於各種蔬果,如芭樂、奇異果,而維生素E則常見於小麥、胚芽等。<西方護肝之寶:甜菜根>我們常在沙拉中看到的甜菜根,在西方也被譽為護肝之寶。營養師表示,研究發現甜菜根所含有的甜菜素也有利於提升身體的抗氧化能力,且其本身就是一個膳食纖維豐富的食材,更有利於降低脂肪肝產生,進而保護肝臟。青草茶真的能護肝?營養師:對病理來說幫助不大而我們也常聽到想護肝可以多喝青草茶,對此營養師表示,肝臟是人體相當重要的器官,其功能非常多,相對的也容易出現各種毛病。而一般市售有小綠人健康食品標章、對肝臟有利的飲品,如青草茶,其主要是針對「化學性藥物對肝臟的傷害」,也就是說如果沒有保養好身體,導致肝臟發炎,喝青草茶的實際幫助並不大。而青草茶本身屬於藥草所製的飲品,所以如果要以青草茶護肝,建議最好先和醫生、中醫師、營養師等專業人士討論,視肝臟健康狀況、飲食習慣、生活習慣等作調整為佳。作息為主,食物為輔,檢視、調整作息是護肝關鍵而營養師也提醒,護肝要治本,檢視及調整自己的生活作息視必要的,飲食雖然重要,但食物只是輔助。若生活、工作壓力一直都很大、作息一直都不正常、一直處於熬夜加班、日夜顛倒的情況,對肝臟自然不好,身體總有一天會負荷不了。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0-07-20 橘世代.健康橘
【天然保養妙方03】抗皺紋的天然食材 食用白花椰菜補充膠原蛋白
這些不請自來,偷偷爬上眼尾、嘴唇、脖子、雙手上的線條,不只洩漏年齡,也是來自肌膚的求救訊號。膠原蛋白隨著年齡流失,導致肌膚失去彈性而鬆弛、下垂,皺紋是身體在提醒我們,需要開始加強滋潤保溼。存在於肌膚真皮層的膠原蛋白,是人體細胞間互相連接的膠狀蛋白質,提供固定、支持和保護細胞的功能,可使皮膚緊緻、有光澤,增加肌膚保水度,也有強化毛髮的功效。市面上各種膠原蛋白保養品,吃喝、塗抹、敷用,多到令人難以選擇。其實,有效促進體內膠原蛋白生成,最重要的就是必須補足大量的原料─ 維生素C,因為維生素C是形成膠原蛋白不可或缺的輔酶。白花椰菜含有大量維生素C和微量元素硒,能幫助人體產生膠原蛋白,滋潤保溼肌膚,也很適合自製成除皺面膜,使臉部肌膚水嫩、消除細紋,修復、預防皺紋的效果很好。白花椰菜 幫助身體自製膠原蛋白 我從小就對白花椰菜情有獨鍾,只要飯桌上出現這道菜,一定會食慾大開!白花椰菜低卡高纖、營養充分,富含維生素B群、葉酸、菸鹼酸,維生素C、K,以及蛋白質和礦物質鈣、錳、磷、鎂、鋅、硒,尤其是其中的植化素─ 蘿蔔硫素,可啟動體內抗氧化物─ 榖胱甘肽生成,有助排毒及減少自由基,進而保護皮膚細胞、除皺抗老,有助養顏美容。類屬十字花科甘藍家族的白花椰菜,耐低溫,為全年皆有、冬季產量佳的蔬菜。花椰菜的食用部分,是由好多含苞待放的花蕾所組成的球形花序。挑選花椰菜以花球完整緊密、色澤乳白,莖葉新鮮翠綠最佳。花椰菜的清洗方法為,整棵花椰菜先浸入鹽水中約五到十分鐘,將藏身於花梗莖節間的小蟲或殘留的農藥清除出來。接著切成小塊以流水沖洗,徹底洗淨。白花椰菜吃法多 沙拉入菜超清甜白花椰菜的吃法很多,鮮食、熱炒、焗烤、煮湯都適宜。印象特別深刻的就是在沙拉吧生吃白花椰菜的經驗,非常的脆口清甜,帶有一股淡淡的香氣。單吃或與其他蔬果、醬汁搭配,都是美味的沙拉好菜!白花椰菜燉飯、焗烤白花椰菜、白花椰菜泥都是美味方便的白花椰菜料理,自己最喜歡的則是做法簡單的白花椰菜濃湯,口感綿密、好吃又有飽足感,是同時維持身材、美麗肌膚的首選。白花椰菜保養方法白花椰菜除皺面膜 + 焗烤白花椰菜泥茶花籽油具高達近85%的油酸,與皮脂相合,能有效保溼除皺,其與白花椰菜泥混拌成的面膜,是一道可以吃的保養品。材料:花椰菜1顆(約1斤600g)、茶花籽油15ml、奶油30g、高湯或牛奶200ml、乳酪絲120g、鹽少許、黑胡椒少許準備:白花椰菜切塊備用白花椰菜面膜做法:1. 將一半的白花椰菜放進食物處理機中,打成泥狀。2. 取出白花椰菜泥,與茶花籽油一起拌匀,面膜即完成。焗烤白花椰菜泥做法: 1.將上述步驟2的白花椰菜泥調入高湯或牛奶,蒸3-5分鐘使熟軟。2.另一半的白花椰菜切塊,以煮沸的鹽水浸3分鐘,保持嫩綠乳白,不發黃。 3.蒸熟的白花椰菜泥,以鹽、黑胡椒調味後,和白花椰菜切塊一起拌匀,倒入烤盤。4.白花椰菜上面鋪滿乳酪絲,烤箱以200度預熱10分鐘後烤 10-15分鐘。5.取出即可享用。提醒:有甲狀腺疾病患者,請謹慎適量食用白花椰菜,或請教醫護人員。【天然保養妙方直播影音】本文摘自《有機不老:優雅、無病、享天年的天然保養妙方》,時報出版 2020/02/25 出版【有機不老系列專輯↘↘↘】【天然保養妙方01】一株藥草「能喝能抹能飲」 古希臘藥草讓50+逆齡生厚髮【天然保養妙方02】白髮不用染?逆轉白髮變黑髮可靠奇蹟之樹 立即按讚 更多橘世代精彩內容不漏接!>>現在立即加入粉絲團
-
2020-07-20 養生.生活智慧王
嘴破要怎麼治療? 過來人推「這食物」:3天就改善
相信不少人有嘴破經驗,尤其吃東西、說話時會感到疼痛不便,日前有網友表示,最近火氣大嘴巴破洞,網路上有許多治療的方法,這讓他好奇哪一種最有效,貼文釣出過來人分享妙招。原PO在PTT發文表示,最近熬夜加上火氣大引起嘴巴破洞,導致吃飯的時候有點麻煩,「上網搜尋可以找到許多復原撇步,也聽說有一種藥水雖然當下很痛但很有效,大家都怎麼治嘴巴破洞呢?」對此,網友不藏私分享,「安可治啊!忍過幾秒鐘就海闊天空了」、「已經破的話用口內膏,平常喝點仙草或青草茶真的有效」、「吃B群你就不會再破了」、「安可治、克潰淨真心不騙,沒有更好的藥了,但最好是一開始就擦」、「我上次去看牙醫塗某種藥水,真的很有用」、「買仙草蜜降火氣」。另外有不少人認為多補充維生素C,可以有效改善嘴破狀況,「多吃奇異果或是喝檸檬汁」、「奇異果,我吃三天每天一顆,破洞已經好了」、「奇異果多吃,常用漱口水清潔,晚上早點睡,睡前擦藥膏」、「醫生說喝柳橙汁和紅蘿蔔汁,能預防嘴破」、「一條苦瓜跟半條鳳梨,打成4杯苦瓜鳳梨汁,三餐+睡前,隔天就好了」。
-
2020-07-19 養生.營養食譜
擺脫魔鬼糖蜜 自製天使甜點
平日忙碌於診所的工作,唯有假日才能細細體會慵懶的午後時光。打造優閒的下午茶非難事,而色彩繽紛又可口的甜點絕對是首選。問題是天使面孔般的甜點,卻隱藏著惡魔的另一面,往往添加大量的精緻糖及奶油,易造成肥胖及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天使般的甜點可以療癒寂寥的心情,但唯有自己親手製作,才能避免因高油、高脂肪如惡魔般猖狂所造成的健康危害,做出完全符合個別所需,且營養、健康又美味的甜點。紅紫黑黃養生湯這道湯點以全穀雜糧領軍登場,全穀類屬於複合性碳水化合物,吃了血糖不易快速波動,且高纖帶來飽足感。搭配紅棗、枸杞等滋補中藥食材,不但含有多種維生素及微量元素,也增添這道湯品的甜度。如果嫌甜度不足,可以適量添加含較多的維生素及礦物質的黑糖,但黑糖屬於高升糖指數(GI值約為93),糖尿病患者建議使用口感相似、但屬於低升糖指數的椰棕糖(GI值約為35)。食材(4人份):紅豆50克、紅棗25克、枸杞25克、紫米50克、黑糖或椰棕糖適量、地瓜100克、水1200cc作法:1.枸杞、紅棗用熱水洗淨,地瓜切塊蒸熟。2.將紅豆、紫米先浸泡4小時以上。接著放入電鍋內並加入紅棗及水煮至熟爛。3.將作法2所有食材移至果汁機內打成濃湯。(紅棗去籽)4.將作法3加入地瓜及枸杞,視其需要的甜度加入適量黑糖或椰棕糖。紅黃綠丸子抹茶歐蕾佐藍莓醬帶著日系少女風的甜點,草莓、柑橘及奇異果升糖指數及熱量較低,亮麗的植化素與糯米粉混融為三色丸子。抹茶含兒茶素、茶多酚等抗氧化成分及膳食纖維;藍莓含高量的抗氧化植化素,特別是花青素。食材(4~6人份):紅黃綠丸子:糯米粉150克、草莓45克、柳橙15cc、奇異果45克、麥芽糖醇15克抹茶歐蕾:牛奶1000cc、麥芽糖醇30克、抹茶粉15克藍莓醬:藍莓50克、椰糖15克、檸檬汁10cc1.三色丸子作法:●將糯米粉50克及5克的麥芽糖醇混合並加入捏碎的草莓。揉一揉並滾成棒狀,切成自己喜歡的大小(約8至10個)。接著捏成圓形並將中間壓凹。(柑橘與奇異果丸子作法亦同)●準備滾水,水滾後放入丸子。等丸子浮上來就可以撈出,泡在常溫水裡避免沾黏、變硬。2.藍莓醬汁作法:●藍莓與椰糖混合靜置10分鐘後,加入檸檬汁以小火熬煮,並用湯匙稍微擠出果液。●加入兩大匙水拌勻,煮至喜歡的濃稠度。3.鍋子倒入牛奶、麥芽糖醇30克,開小火待水稍滾時放入抹茶粉,攪拌成抹茶歐蕾。4.將藍莓醬放入紅黃綠丸子的凹槽中搭配享用。也可以把丸子放入抹茶歐蕾湯中,兩種吃法各有風味。莓果南瓜提拉米蘇6吋的提拉米蘇蛋糕只用了50克的麥芽糖醇?答案是以南瓜天然的甜度減少糖的攝取,並將精緻糖改為與蔗糖口感接近的麥芽糖醇,熱量減少一半。由於麥芽糖醇升糖指數低,非常適合糖尿病患者及減重需求。因其無法被口腔內的細菌利用,也可以預防齲齒的發生。要提醒的是,南瓜屬全穀雜糧澱粉類食物,高血糖患者應避免過量。食材(6吋蛋糕,4至6人份):●乳酪餡:吉利丁3片7.5克、南瓜300克、馬斯卡彭起司250克、雞蛋4個、麥芽糖醇50克、藍莓30克、蔓越莓30克、覆盆莓50克●餅乾可可餡:消化餅乾15片、熱水5大匙、可可粉適量作法:1.吉利丁泡水軟化,再隔水加熱融化;南瓜削皮蒸熟打成碎泥;馬斯卡彭放於室溫變軟;雞蛋將蛋白、蛋黃分開。2.將馬斯卡彭、蛋黃、南瓜泥加入融化的吉利丁攪拌均勻。3.將蛋白打發到出現許多泡沫,放入約1/3的麥芽糖醇繼續攪拌至出現很細的泡泡,再放入1/3混合攪拌至變硬,接著放入剩下的糖攪拌至不掉落的程度。4.將作法1與2混合均勻即為乳酪餡。5.餅乾可可餡做法:先將消化餅打碎,並加入可可粉及熱水混合均勻即成。6.將作法4混合好的餅乾一半量放入容器最底部,再倒入乳酪餡。鋪上剩下的混合餅乾,接著倒入剩下的乳酪餡。7.放入冰箱5至6小時凝固後就可以脫模取出,撒上可可粉、以莓果裝飾。●打發蛋白時,不要一次放入全部的砂糖,免得太黏不好打發。
-
2020-07-19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補充維生素D增強免疫力抗新冠病毒?教授:毫無用處
我是應《白麓論壇》之邀在2020-7-12做了一個你是在科學養生嗎演講,而其中的一個主題是《維他命C和D》。我談到媒體是如何鋪天蓋地吹噓維他命C和D可以抗新冠。隔天,又看到世界日報發表的適當補充維生素D 增提高免疫力 病毒攻擊機率減低,真是感慨萬千。這篇文章的第一段是:如何透過注意個人的「衣食住行」增強自身免疫力,對抗病毒非常重要。有研究發現患者血中維生素D濃度較低者新冠肺炎的病死率較高,那麼適當補充維生素D可以減少細胞因子風暴(Cytokine Storm),降低免疫系統攻擊自己身體的細胞而死亡。上面那段話裡的《增強自身免疫力》是我演講裡的另一個主題,而它也是所有推銷抗新冠產品的《黃金標準》。我告訴觀眾,由於「免疫力」聽起來是如此冠冕堂皇,但實際上是如此籠統模糊,所以不肖業者就可以利用它來推銷一大堆聽起來冠冕堂皇,但實際上卻是毫無用處的「增強免疫力」的產品。要知道,正規醫學文獻裡從來就沒有《增強自身免疫力》這門子事,因為沒有任何方法可以測量免疫力的強弱(請看增強免疫力抗癌,吃這個補那個)。更可笑的是,如果真的能增強免疫力,那說不定就會攻擊自身的器官,造成《自體免疫疾病》,例如類風濕性關節炎。上面那段世界日報的文章還有說《補充維生素D可以減少細胞因子風暴》。可是,《細胞因子風暴》不就是免疫力過強嗎?那,《補充維他命D增強免疫力來減少細胞因子風暴》聽起來像不像是《多放炮竹增強火勢來減少火災》?其實媒體吹噓維他命D抗新冠,早已是個常態。例如康健雜誌在2020-5-4發表的研究:維生素D不足易染新冠 怎麼攝取最好?就說:「儘管這份研究還沒經過同儕審閱、也無法證實維生素D能否對抗新冠病毒,研究人員仍建議補充維生素D來預防感染」。沒有證實,但建議補充?這是多麼可笑的邏輯?HeHo網站也在2020-5-14發表研究:維生素D降低50%新冠死亡風險!抑制「免疫風暴」。這篇文章洋洋灑灑地說了一大堆補充維他命D是如何重要之後,在結尾卻說:「人們不應該服用過量的維生素D,大量服用可能會有副作用,…很難講哪種劑量的維生素D對新冠最有益」。既然知道過量服用維他命D可能會有副作用,但卻不知道什麼劑量才對新冠最有益,那為什麼還要叫無辜的普羅大眾盲目地服用維他命D?有一個叫做Healio的網站是專門提供及時資訊給醫療人員的。它在2020-6-2發表Researchers caution against ‘misinformation’ on vitamin D during COVID-19 pandemic(研究人員告誡在COVID-19大流行期間不要提出有關維他命D的 “錯誤信息”),其中一段話是:「在大流行期間呼籲大眾補充大劑量維他命D只是基於推測,而沒有得到研究的支持」。它又說:「在這個大流行期間向公眾提供準確,基於證據的建議是至關重要。任何低於這個標準的建議都會誤導,並有可能造成傷害」。耶魯大學在2020-6-11發表Vitamin D Deficiency and COVID-19: Is There a Connection?(維他命D缺乏 和COVID-19:有關聯嗎?),而它的副標題是:耶魯大學醫生說,證據薄弱。醫療資訊網站Medical News Today在2020-7-3發表‘No evidence’ that vitamin D can prevent or treat COVID-19(“沒有證據”表明維他命D可以預防或治療COVID-19)。它說:「英國衛生專家的一項審查發現,沒有證據表明維他命D缺乏是COVID-19的獨立危險因素」。這項英國衛生專家的審查報告是發表於2020-6-29,標題是COVID-19 rapid evidence summary: vitamin D for COVID-19(COVID-19快速證據總結:維他命D用於COVID-19)。它是由13位專家共同撰寫,而這13位專家是審查了所有相關研究,包括那些聲稱補充維他命D可以預防或治療COVID-19的。這份長達58頁的報告的結論是:沒有證據顯示維他命D可以預防或治療COVID-19。這份報告是2020-6-29發表的,但是世界日報竟然在2020-7-13發表適當補充維生素D 增提高免疫力 病毒攻擊機率減低。更何況這還是出自一個部長級的醫生,我能不感慨萬千嗎?世界日報,康健雜誌,HeHo網站,還有許多我為了節省篇幅而沒點名的媒體,一方面說維他命D可以提升免疫力,另一方面卻又說維他命D可以降低細胞因子風暴,一方面說維他命D可以預防新冠病毒,另一方面卻又說沒有證據顯示維他命D可以預防新冠病毒,劑量不明,可能會有副作用…。一張嘴巴兩個洞,右邊說好聽的,左邊說難聽的,永遠不會得罪人,永遠不會錯。這,英文叫Double talk。原文:維他命D抗新冠,一張嘴巴兩個洞
-
2020-07-19 癌症.其他癌症
台灣全切除率高於美國 治療甲狀腺癌到底要不要全切?
在甲狀腺癌治療上,手術是最主要方式。台大醫院雲林分院內科部主任王治元表示,關鍵是第一次開刀,開得越乾淨,後續的問題越單純。喉嚨有麻痺感 恐侵犯喉返神經羅東博愛醫院耳鼻喉科主治醫師張家宸表示,若患者年齡小於14歲或60歲以上發生結節、且快速長大,有壓迫感或影響吞嚥、聲音明顯沙啞,可能是惡性的甲狀腺癌,若喉嚨有麻痺感,則癌細胞應已侵犯喉返神經。另外,若患者以前頸部照過X光、曾暴露在輻射線下,或結節超過4公分,也較有可能是惡性。傳統手術傷口大 內視鏡須自費張家宸說,一般良性結節不需手術,但若患者結節較大,或已壓迫到其他部位而產生不適,可透過內視鏡、射頻燒融術等手術方式處理,不過這類手術為自費,健保不給付。台北榮總甲狀腺醫學中心主任陳瑞裕表示,在甲狀腺癌手術治療上,可分為傳統與非傳統手術,兩類手術治療效果差不多。健保僅給付傳統手術,患者較省荷包,不過傳統手術傷口相對大,因此各醫院往往會建議患者加上少數自費醫療項目,如止血刀、神經偵測器等,以避免傷及喉返神經與聲帶。陳瑞裕說,如果是良性腫瘤或小於兩公分、惡性度不高的甲狀腺癌,或者在意傷口外觀或有蟹足腫體質者,也可考慮自費進行內視鏡微創手術。內視鏡微創手術可經口、經腋下、經乳暈、經耳後等處進入,患者可視自己想讓傷口落在哪個位置,同時尋找對於這項手術較熟練的醫師。多大該全切 國內執行標準嚴格甲狀腺切除術依病情需要,進行部份或全部切除。張家宸表示,如甲狀腺雙葉腫大或腫瘤病灶較嚴重,須進行全部切除。另外,如伴有頸部淋巴結轉移,還要切除頸部淋巴結。以最常見、占率約九成的乳突癌與濾泡癌來說,美國建議腫瘤大於4公分者要作全甲狀腺切除,台北榮總則將標準拉至2公分。陳瑞裕說,美國的標準較寬鬆,台灣雖無統一原則,但各醫院執行起來普遍較美國嚴格,一來是考量腫瘤越大越可能侵犯血管或發生淋巴轉移,二來是因為「台灣醫療便宜且就醫可近性高,民眾一有懷疑就想馬上拿掉,根本不會等腫瘤長大。」至於較小的腫瘤,過去同樣是切除全甲狀腺,不過現在有機會只切除長有腫瘤的甲狀腺單葉,因為臨床上發現拿掉單邊後鮮少復發,即使不幸復發,屆時再處理往往都來得及。全切患者 需進行放射碘治療不過即便手術後,也可能需搭配藥物治療。蕭炳昆說,術後針對高危險群,可給予放射性原子碘藥物治療,破壞癌細胞、清除可能殘存的甲狀腺組織,以免有復發可能。陳瑞裕說,甲狀腺對碘的親和力極強,正常的甲狀腺細胞對碘的親和力比其他細胞高出數百倍,即使是惡性腫瘤仍保有這種功能,因此術後患者可藉由口服藥物將碘-131帶進甲狀腺位置,並以弱穿透力破壞殘餘的癌細胞,且對於旁邊其他組織影響不大,未被吸收的放射碘也很快會經由尿液代謝。不過,只切除單葉甲狀腺的患者則不建議進行放射碘治療,因為沒被切除的健康甲狀腺對碘的親和力強,殘餘不多的惡性腫瘤親和力較弱,因此進行這項治療難以達到效果。術後副作用副甲狀腺功能低下 可服鈣片、維生素D改善關於甲狀腺手術的進行,張家宸表示,患者通常術前一天住院,於頸的中下部切開,把頸部肌肉撥開後,先定位及保留上喉神經與喉返神經(兩者為聲帶神經)及控制體內鈣濃度的副甲狀腺,再切除甲狀腺。術後併發症和副作用包括傷口出血、感染、血腫壓迫呼吸道、呼吸困難、聲音沙啞(音質改變)、神經麻木、副甲狀腺功能低下等。台大醫院一般外科主治醫師陳坤源表示,音質改變是因手術容易影響到控制聲帶的神經,但一般來說,溝通講話功能都不會有問題,只是可能無法唱歌或大聲說話。至於副甲狀腺功能低下,可能導致手抽筋或麻痺,但只要每天服用一到兩顆市售高單位的鈣片及維生素D就可以改善。
-
2020-07-19 橘世代.健康橘
白色防癌、紅色護心...「選色吃菜」,你吃對了嗎?
「天天五蔬果」這個口號已經深植國人心中已久,大家都知道這是健康飲食的口號,但是,很多人卻搞錯了其中的意義!有人說是「一天吃5種蔬果」,也有「一天吃5碗蔬菜」到底哪個對?其實都不對!而是希望國人一天要吃3份蔬菜+2份水果加起來共5份!說到這裡,有很多民眾就會詢問營養師,那要吃甚麼菜比較好?或是要吃甚麼水果最好?常常聽到有民眾說「我只喜歡吃高麗菜,其他都不吃」或是「我有糖尿病只能吃芭樂」,但是這些民眾卻也符合天天五蔬果的攝取量,這樣會有飲食上的問題嗎?看起來似乎沒有問題因為已經達到宣導的基本建議攝取量,但是在蔬果進階的選擇上應該不要只攝取單一蔬果或某幾種蔬果,而是應該要如同彩虹般的各種顏色蔬果多樣的攝取。為什麼需要攝取多顏色的蔬果呢?主要是因為植物中含有植物性化學成分簡稱「植化素」,而植化素指在水果、蔬菜、穀類等食物中所含的化合物,它並不是身體的必需營養素(如:礦物質、維生素…等五大營養素)。但是因為植化素的存在所以讓每種植物都有其特殊的顏色,就像橘子就會想到橘色,蘋果就是紅色一樣,而植化素數以千計的存在植物中,讓每種植物具有特殊的顏色與味道,對植物而言就猶如它們的免疫力般的保護植物可以抵抗細菌,病毒以及真菌,甚至具有抗氧化的角色。而我們依照植物的顏色分為:綠色、橘黃色、白色、紅色以及藍紫色,每種顏色有各司的生理功能,所以我們若能均衡攝取各種不同的顏色植物,將對身體提供不同的植化素。我們由上面簡單的資料知道不同的蔬果有不同的保健功能,這個不是單一蔬果可以全面提供的,而且雖然顏色相同但是所含的植化素也不一定完全相同。例如:芹菜主要的植化素有芹菜素,而空心菜中則是槲皮素;西瓜跟櫻桃雖然都是紅色的,但是西瓜所含的是主要植化素是茄紅素與胡蘿蔔素,櫻桃則是花青素,槲皮素。 所以在購買或攝取蔬果的時候除了要注意是否攝取到足夠的量外,另一個重點就是要注意是否如同很多婆婆媽媽一樣到市場後因為特價一次買了一大包的相同蔬果,這一周全部都是吃一樣的蔬果。蔬果的挑選上最好是當季盛產的蔬果,因為當季的蔬果中其植化素的含量最高,再則是顏色種類要多,如此才能攝取到足夠的保護力,讓自己的健康如同彩虹般的亮眼。本文轉載自《仁寶i照護》【關於更多營養飲食大小事↘↘↘】。打破迷思! 吃太清淡反而容易衰老無力 。吃得少就是養生? 營養師:吃的均衡才是真養身 歡迎加入橘世代社團 一群關愛自己、健康生活的熟齡世代,用橘世代的熱情彼此鼓勵打氣,分享養身保健、家庭關係、更年期保健與健康飲食等資訊,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活力!【我要加入專屬社團】打造亮麗熟年!
-
2020-07-19 新聞.用藥停看聽
吃維生素B2可防偏頭痛 臨床指引釐清止痛成見
考科藍台灣研究中心今天公布實證疼痛臨床照護指引,釐清常見的止痛錯誤觀念,也建議偏頭痛時冰敷頭頸部20至30分鐘以緩解疼痛,連續3個月每天服用400毫克維生素B2則可預防偏頭痛。考科藍台灣研究中心與台灣護理學會合作,採用GRADE實證臨床指引發展系統,編撰實證疼痛臨床照護指引,並在下午舉行權益關係人會議討論符合實務需求的照護模式。計畫主持人、考科藍台灣研究中心執行長陳可欣接受中央社記者採訪時表示,痛苦是每個人都無法忽視的問題,也沒有病人應該忍受痛苦折磨。推動臨床照護指引是希望改變醫護人員、民眾的印象,疼痛不需要忍耐,可透過好的藥物、照護方式改善。關於止痛的成見,陳可欣說,很多癌末病人在最後一段時日很需要止痛,但不只家屬、甚至連醫護都有錯誤觀念,認為止痛鴉片類藥物用多了會上癮。此外,研究顯示,超過7成術後病人會出現急性疼痛,但也不少人誤認用了止痛藥會延緩復元,都是沒有根據的謠言。實證疼痛臨床照護指引針對成人及兒童急性疼痛照護、成人慢性下背痛照護、成人及兒童癌症疼痛照護等。有關成人急性疼痛,成功大學護理系教授許玉雲表示,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研究統計,偏頭痛是導致50歲以下失能、殘疾的首要原因。指引建議,每日服用維生素B2(核黃素)400毫克連續3個月,可有效預防偏頭痛。當偏頭痛發作時,建議冰敷頭頸部20至30分鐘,或在醫護人員指導下進行頭、頸、肩或腳底按摩以緩解疼痛。陳可欣說,兒童的疼痛問題應該被正視,臨床觀察,有些住院或需長期治療的孩子因害怕打針,被家長拖著進治療室,結果產生心理創傷,後續尿床長達數週。如果妥善處理兒童疼痛,有助身心發展。指引建議,面對不願配合打針的兒童,轉移注意力會是一個很好的方式,不管是播放兒童感興趣的影片、聆聽兒童喜愛的音樂、看萬花筒、圖卡或是吹泡泡或氣球,都可有助減輕疼痛。此外,不少人有慢性下背疼痛問題,慈濟科技大學長期照護研究所所長宋惠娟團隊建議,可透過按摩療法或搭配皮拉提斯等運動協助肌肉放鬆。但陳可欣也說,身體疼痛問題應該找出原因,如有些下背疼痛是因為脊椎脫位,卻貿然按摩、整脊,結果下背瘀青一片、疼痛也不能緩解。應與醫師或照護團隊討論,找出最有效的解痛方法。陳可欣說,鴉片類藥物不如想像中恐怖,謹慎使用,它是最有效的止痛藥。輔大醫院藥劑部劉人瑋副主任團隊以實證醫學方法統整現有最佳科學證據,指出鴉片類止痛藥確實能有效改善成人癌症相關疼痛。此外,醫師處方的吩坦尼(fentanyl)貼片的效果比口服嗎啡更好。
-
2020-07-18 新聞.用藥停看聽
「微營養素」是人類必需營養素之一,該補充哪些呢? 專家分析給你聽!
忙碌的現代生活已成常態,使得外食人口逐年增加,加上國人飲食西化已久,致使肥胖率居高不下。我國成人過重及肥胖盛行率為45.4%,其中成人男性過重及肥胖盛行率為43.7%,而成人女性過重及肥胖率則是30.8%。因此,多數人會認為現代人早以營養過剩了,哪會有營養不良、不均的問題發生。事實則不然,據奇美醫學中心資料庫統計,有5.3%的人缺乏維生素C、8.7%缺乏維生素A,但B群卻超出參考值的比例偏高,意即可能過量補充。奇美醫學中心健康管理中心副主任劉如偵建議,「微營養素」是維生素和微量元素的總稱,是人類必需營養素之一。但不能完全由人體自行合成,需由飲食補充獲取,且會受年齡、壓力、孕期等健康狀態影響。而體內維生素、礦物質參與體內酵素合成及代謝活性,若有攝取不足易有代謝障礙問題發生。有不少研究指出,維生素缺乏與癌症、慢性疾病及自體免疫疾病等有關,更與多種疾病息息相關。奇美醫學中心病理中心臨床病理科高專吳麗卿指出,例如,近年倍受關注的維生素D,國人不足的比例相當高。但維生素D除與鈣質吸收有關外,越來越多的研究指出,亦與心血管疾病、自體免疫、慢性疾病等有關。根據奇美醫學中心統計逾3萬筆微養營素檢測資料數據顯示,發現高達61%民眾缺乏維生素D,其中,近八成為年齡介於31至60歲之民眾,是為生產力最佳的年齡層。劉如偵進一步建議,可考慮透過「微營養素」檢測,以提供營養補充方向。接受檢驗的人,不僅能了解體內微環境狀態外,再接受醫護人員的專業衛教建議後,有41%民眾的維他命D有顯著提升,改善體質。目前,「微營養素」檢測可檢驗9項維生素及11項微量元素。劉如偵提到,微營養素對身體的功能,以及缺乏恐造成的健康影響如下。脂溶性維生素★維生素A:維持正常視覺、基因表現、免疫功能。注意!需和油脂一起攝取才能有好的吸收效果。若缺乏恐有乾眼症、夜盲症問題。★維生素D:用於調節人體中鈣和磷的正常濃度,幫助骨骼對鈣的吸收,維持骨骼正常功能。缺乏則會產生骨質疏鬆症、軟骨症。★維生素E:在體內扮演良好的脂溶性抗氧化劑,保護細胞不受自由基傷害。如不足,會出現溶血性貧血、腸胃不適、陽痿、皮膚病害、肌肉衰弱。水溶性維生素★維生素B1:協助神經傳導物質合成,有保護周邊神經傳導功能正常運作的作用。攝取不足會有腳氣病、視神經病變。★維生素B2:參與能量代謝反應反應,與其他維生素B群一起輔助供給細胞所需的能量,並可幫助血球正常增生。缺乏會出現口角炎、視力模糊、發癢流淚、眼睛酸痛、角膜充血。★維生素B6:協助排出含氮廢物、抗體的合成、消化系統中胃酸的製造、脂肪與蛋白質利用、維持體內鈉鉀平衡。缺乏會出現食欲不振、嘔吐、貧血、關節炎、小孩痙攣、學習障礙。★葉酸:胚胎發育時最重要的營養素,可以降低胎兒發生神經管缺陷的機率。若不足則有惡性貧血、胎兒神經管發育的缺陷。★維生素B12:於體內協助活化葉酸的功能,與骨髓細胞的造血功能有關。缺乏會出現惡性貧血。★維生素C:是一種抗氧化劑,能夠保護身體免於氧化劑的威脅同時也是一種輔酶。不足則出現壞血病,或者身上常見多處瘀血。微量元素★鐵:是構成人體血紅素的必要元素,與氧氣的運送、儲存及能量的生成以及細胞免疫、中樞神經系統的功能有關。不足則出現缺鐵性貧血。★鋅:對於細胞生長及代謝非常重要,也是體內進行正常代謝反應所需金屬酵素的組成成分之一。缺乏則恐生長遲緩、生殖能力下降、免疫力降低。★銅:是細胞電子鏈細胞色素C氧化酶的關鍵成分。在人體中主要分布於肝臟、肌肉和骨骼中。缺乏則會有貧血、毛髮和骨骼異常、腦障礙。★錳:具有促進骨骼之發育以及生長、維持腦功能的正常運作和維持糖以及脂肪之正常代謝等功能。★硒:參與體內抗氧化及甲狀腺代謝素代謝,可調節細胞內氧化還原狀態,減少有害自由基的產生。不足會發生生長不良、肌肉疼痛、頭髮和皮膚色素的流失。★鎳:具有加強胰島素的作用以及協助血液製造之功能。★鉻:能協助脂肪的代謝來減少體內脂肪及增加肌肉量而改善體格,亦可藉由增加胰島素的效力來調節葡萄糖量,進而避免低血糖症及糖尿病的發生。缺乏會導致骨質疏鬆、神經焦慮、手腳易抽筋。重金屬類的微量元素:非人體必需元素,但若超過恐造成的後果★砷:非人體必需元素。砷中毒在皮膚、中樞及周邊神經病變及周邊血管病變,如四肢壞死(烏腳病),造血功能也受影響,罹癌機會也會增加。★鋁:非人體必需元素。恐致使腎衰竭、透析性癡呆、何杰金氏病、囊性纖維化症、腦病變、軟骨症。★鎘:非人體必需元素。長期暴露會引起肺部纖維化、腎衰竭、軟骨病(日本的痛痛病)。★鉛:非人體必需元素。影響神經系統、泌尿系統、生殖系統、引起小兒發育障礙、小球性貧血及癌症發生。劉如偵提醒,在繁忙的工作和高壓的生活中,大家應有營養素檢測觀念,透過精準檢驗、聰明補充,正確調整身體微營養素,以全方位營養調理的觀念照護自己。 諮詢專家/奇美醫學中心健康管理中心副主任 劉如偵、奇美醫學中心病理中心臨床病理科高專 吳麗卿
-
2020-07-17 養生.營養食譜
荔枝吃多會上火,但吃的好也是保健好果!專家教做3道養生料理
“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炎炎夏日,剝出一顆潔白如雪的荔枝肉,品嘗甘甜的荔枝香的同時,還可攝入多種營養素。荔枝肉含有豐富的葡萄糖、蔗糖、葉酸、精氨酸、色氨酸、維生素B1、維生素B2、維生素C及鈣、磷、鐵等成分。它可促進微細血管的血液迴圈,防止雀斑的發生,令皮膚更加光滑;能增強機體免疫力,提高抗病能力;還有營養腦細胞、改善失眠的作用,對於健忘、神疲等症能起到補氣安神的效果。從中醫角度看,荔枝肉味甘、酸,性溫,有養血健脾、行氣消腫的功效,主治病後體虛、津傷口渴、脾虛泄瀉、呃逆、食少、瘰癘、疔瘡、外傷出血等病症。荔枝核味甘、微苦,性溫,有理氣止痛、祛寒散滯的功效,主治疝氣痛、睾丸腫痛、胃脘痛、痛經及產後腹痛等病症。荔枝性熱,有些人在夏季吃荔枝會出現上火現象。但用好了,可獲得較好的保健效果。下面推薦幾款藥膳:荔枝蝦仁原料:荔枝15顆,蝦仁200克,彩椒半個,蘆筍80克,雞蛋1個,油、鹽、胡椒粉、生粉、薑各適量。做法:1.將荔枝剝殼去核後放入淡鹽水中泡一下;將蝦去頭後剝出蝦仁,挑出蝦線,放入適量的鹽、胡椒粉、生粉和半個蛋清,抓勻後醃制10分鐘。2.鍋中燒開水,加入適量的鹽和幾滴油,下入蘆筍快速燙後拿出來沖涼水;再加蝦仁放入其中滑熟。3.鍋中加入適量的油,先下入薑片和蝦仁翻炒片刻,蘆筍和彩椒切斷後入鍋一起翻炒,再加入荔枝,最後用少量的水澱粉勾芡,大火收汁,裝盤即可。功效:具有開胃益脾、補充能量、健腦補腦、美容養顏等功效。荔枝蓮子淮山粥原料:幹荔枝肉50克,淮山藥、蓮子各10克(搗碎),粳米100克,調味品適量。做法:將幹荔枝肉、淮山藥和蓮子加水煮至軟爛,加入大米100克,同煮粥,最後根據喜好用油鹽或白糖調味即可食用。功效:可治老人晨起腹瀉(五更泄),大便溏稀等症。荔枝大棗湯做法:荔枝幹、大棗各7個,水煎服,每日一劑。功效:可治婦女虛弱貧血。注意事項:1.陰虛火旺者、糖尿病患者慎服荔枝。2.吃荔枝的同時或前後,最好也吃富含碳水化合物的食物,如白麵、大米等。3.荔枝不宜多食,若連續、大量食用鮮荔枝會產生頭暈、心慌、臉色蒼白、饑餓感、出冷汗、噁心、手足無力等,嚴重者還會出現眩暈、抽搐、呼吸不規則,甚至突然昏迷、脈搏細弱、類近低血糖症狀,醫學上稱為荔枝急性中毒,即荔枝病。
-
2020-07-17 科別.骨科.復健
腰酸背痛都找不出原因,那得先掛這一科
可別再以為只有骨鬆才會引起腰酸背痛,平時姿勢不良、久坐不動、骨盆發炎、腎結石、椎間盤突出等,都是引發腰酸背痛的原因之一。曉鈴是一名朝9晚5的公務人員,平常上班總是待在電腦桌前辦公,某日發現腰部莫名的酸痛,她聽聞腰酸背痛可能是因為骨質疏鬆引起的,便補充鈣質,但3個月之後,腰酸的情況仍然存在。求助家醫科醫師後,才得知原來是因為長期久坐不動,導致脊椎附近的核心肌群無力,無法提供有效的支持力,依照醫師建議加強訓練腰部的核心肌群,目前腰酸情況已經大幅改善。根據統計指出,80%的人一生中至少會有一次嚴重的腰酸背痛經驗,到底自己的腰酸背痛原因為何,國泰綜合醫院家醫科主治醫師葉姿辰表示,造成腰酸背痛原因非常多元,其中70~80%的腰痛與脊椎脫離不了關係,諸如運動拉傷、脊椎附近肌肉支持力不夠、椎間盤突出、僵直性脊椎炎、骨質疏鬆、骨盆發炎、腎結石,甚至癌症轉移等,都可能造成程度不等的腰酸背痛。 釐清病因,看對科別以下是腰酸背痛的常見原因,根據痛楚位置與程度,以釐清下背痛的原因,看對科別: ●腰椎退化性關節炎較常見於50歲以上的中老年族群,症狀通常是清晨起床時腰背部酸痛僵硬,起床活動後症狀可以緩解,原因在於椎間盤的老化,同時刺激脊椎負荷而產生骨刺;脊椎關節週圍的韌帶也可能因長期關節炎纖維化,而壓迫到週圍神經,造成坐骨神經痛,疼痛位置多從腰背開始,甚至可能延伸到下肢,引起下肢麻木、酸痛感。就醫科別→骨科、神經外科、復健科 ●缺乏運動,脊椎支持力不夠特別容易發生在缺乏運動的族群上,尤其是久坐辦公室的上班族,因長時間的坐姿,上半身從肩膀、胸椎到腰椎,都是呈現前傾彎曲的動作,造成腰椎較大的壓力;若再加上缺乏運動,腰背核心肌肉群虛弱無力,無法撐起下背部,因而時常有背部緊繃、腰酸的困擾。就醫科別→骨科、復健科 ●運動傷害引起肌肉發炎肌肉拉傷是造成年輕人下背痛的主因之一,好發於運動者以及需負重職業的人居多。由於運動不當、工作需要搬運重物等,造成脊椎週圍的韌帶與肌肉負荷過大,引起急性的扭挫傷;或是長時間、重複性的工作,導致肌肉、韌帶慢性疲勞損傷,誘發脊椎週圍肌肉痙攣。就醫科別→骨科、復健科 ●椎間盤突出「啊!好像閃到腰了!」要小心,閃到腰很有可能就是椎間盤突出的主要元兇。在下背痛的患者中,椎間盤突出占很大的比例,造成的原因多半是長時間的姿勢不良、彎腰久坐或搬重物所引起,導致椎間盤無法承受過大壓力,而向外擠壓突出,嚴重可能壓迫到神經,造成坐骨神經痛或是下肢酸痛麻痺。就醫科別→骨科、神經外科、復健科 ●骨質疏鬆骨質疏鬆造成的壓迫性骨折,是停經後女性發生下背痛的主要原因,因為停經後女性荷爾蒙會減少,進而影響骨質快速流失。而骨質疏鬆引起的壓迫性骨折,通常發生在腰薦椎或是股骨兩側,形成對稱性的劇痛。若是沒有適當治療,常會形成慢性背部疼痛、駝背,甚至喪失行動能力,嚴重的話,還可能因長期臥床引起併發症而死亡。就醫科別→骨科、婦產科 ●輸尿管結石或腎結石比較容易發生在男性身上,當輸尿管結石或腎結石時,腹股溝疼痛會慢慢轉移到背部,這種痛不像是一般的下背酸痛,而是會一陣陣類似痙攣的痛,同時也會合併產生頻尿、血尿的情況,建議進一步到泌尿科做檢查。就醫科別→泌尿科 ●女性骨盆腔發炎女性骨盆腔發炎是指內生殖器官(子宮卵巢)及週圍的結締組織、骨盆腔腹膜發生發炎時的統稱。常見於有頻繁性生活的女性,初期的疼痛位置在下腹部,會隱隱作痛,有點類似月經來的壓迫痛,同時會合併有分泌物的產生,嚴重的話,疼痛會蔓延到背後,引起下背痛,建議到婦產科治療。就醫科別→婦產科 ●僵直性脊椎炎主要發生在40歲以下的男性,常見症狀是早上起床會覺得僵硬,活動一下會獲得舒緩。目前推測病因與免疫系統及感染有關,導致自體免疫系統的攻擊,讓脊椎週圍軟組織鈣化、骨質增生,引起下背疼痛,目前治療方式是使用生物製劑抑制發炎。就醫科別→風濕免疫科 醫師評估後,對症治療一旦發生下背痛的時候,建議先到醫院檢查請醫師評估,才可對症下藥,以免錯過黃金治療期。如果是因為外力、姿勢或運動所造成的下背痛,目前主要的治療方式如下:藥物治療:包含消炎藥、止痛藥、肌肉鬆弛劑等,對於鎮痛、鬆弛肌肉的功效良好。物理治療:比如按摩、熱敷、超音波、電療、腰部牽引等,讓受到壓迫的脊椎回歸到正常的位置,主要由復健科執行。注射治療:當藥物治療及物理治療都沒有辦法緩解症狀時,就建議使用注射治療。舉例來說,若是坐骨神經痛,醫師會在X光的幫助下,以一根長長的針,由患處注入適量的麻醉藥及消炎類固醇,發揮麻痺神經和抑制發炎的作用,7成以上的患者可延續數月有效。外科手術:當保守治療無效時(超過3個月),又診斷出病因,醫師則會建議考慮外科手術,將受損的椎間盤、脊椎等組織,依病因的不同開刀治療。 下背痛的預防葉姿辰說明,下背痛其實要預防勝於治療的,比如平常要有良好的姿勢、減少背負重物、不讓腰椎週圍背負過多壓力和養成運動習慣等,都可以避免下背痛的產生,若想要預防下背痛問題,請跟著做。 避免久坐:因為坐姿會使得脊椎承受比站立更大的壓力,建議坐1小時就應起身活動筋骨;若需久坐時,也建議以背墊支撐下背部,且坐姿要端正,不要彎腰駝背。 避免搬重物:搬重物會造成脊椎過大壓力,若因工作需要,建議舉物時應保持背部的挺直,物品盡量靠近身體,兩腿用力站直,分散重物的重量,因為彎腰提重物是腰部最吃力的動作,應盡量避免。 避免急速旋轉:當腰部肌肉支持性不夠時,若急速轉腰、彎腰、身體過度後仰等動作,都會造成腰部的傷害。 訓練腰部肌肉:當脊椎附近的核心肌肉群虛弱無力時,則無法提供脊椎有效的支持力。適當的運動可以改善及預防下背痛的症狀,建議平時應多做腰部運動,強健腰部核心肌肉,可擁有最天然的「護腰」。 避免長時間低頭:長時間低頭會造成頸椎的壓力,久而久之容易引起下背痛。補充維生素D及鈣質:若是因為骨鬆引起壓迫性骨折,除了適當運動外,建議可補充維生素D、鈣質,如:小魚干、蝦米、豆製品等,以預防女性荷爾蒙的流失。 TIPS:找不出原因的腰背痛,先掛家醫科像是癌細胞轉移、脊椎側彎,甚至是情緒問題、睡眠障礙等,都有可能引起下背痛的狀況。若原因不清,建議先至家醫科就診,找出病症再對症下藥。 【本文摘自 常春月刊385期】延伸閱讀: 久坐腰痠背痛靠腰墊撐? 3減痛重點一項都不能漏下背痛與脊椎有關! 7種疾病都可能出現腰痠背痛
-
2020-07-16 養生.聰明飲食
維生素C是天然的抗氧化劑,可維持免疫能力 芭樂跟柳丁哪個含量多?
維生素C可以說是我們最熟知的其中一種營養素,既能抗氧化又能養顏美容,還有人說感冒的時候多吃維生素C會好的快。認識這麼厲害的營養素之前,營養師倪曼婷要先考考大家囉!請問同樣重量的柳丁跟芭樂,哪一個維生素C的含量比較高呢?答案是「芭樂」的維生素C比較高!100克的芭樂裡面含有80.7毫克的維生素C,而100克的柳丁裡面只有含38毫克的維生素C喔!維生素C的功能一、天然的抗氧化劑維生素C是天然的抗氧化劑,可以對抗我們身體的自由基,來保護我們的身體健康,維持免疫能力。二、幫助形成膠原蛋白女生在意的膠原蛋白,也是需要維生素C的幫忙喔!因為我們除了要攝取足夠的蛋白質以外,同時也必須要有足夠的維生素C,才可以在我們的身體裡面形成膠原蛋白。所以愛美的女性們記得,要補充足夠的水果來補充維他命C。三、加速鐵質的吸收富含維生素C的食物,像是芭樂、小蕃茄跟奇異果,這些都是富含維生素C的水果。缺乏維生素C會產生的問題當我們身體維生素C缺乏的時候,可能就會出現一些疲勞的症狀,或者是傷口癒合不良等等,所以適量地攝取水果是非常重要的喔!本文摘自健康多1點 原文請點此
-
2020-07-16 養生.聰明飲食
吃雞胸肉有助健身減肥?營養師:長期食用容易便祕
吃雞胸肉不但可以減肥,還有助健身者維持體態。最近「雞胸肉」成為民眾飲食的新寵,超商紛紛推出相關產品。營養師表示,雞胸肉富蛋白質且脂肪含量低,很適合想瘦身或健身的人食用,以打造理想體態。補充蛋白質 肉魚豆蛋類都適宜營養師趙函穎表示,雞胸肉是高蛋白、低脂肪食物,每100公克雞胸肉的熱量僅104卡,蛋白質含量22公克、脂肪含量0.9公克,又含單元不飽和脂肪酸,可有效降低總膽固醇。一般運動後應適當補充蛋白質,癌症關懷基金會營養師葉嘉豐建議,運動後不妨吃蛋白質含量高的雞胸肉,幫助修補運動後肌肉纖維的損傷,此外,肉魚豆蛋類等富含蛋白質食物是好選擇。「舒肥」料理 真空低溫烹調正夯料理雞肉可採取微波、加熱、水煮等烹調方式。趙函穎建議,可以採用法國的「舒肥」法,以真空低溫烹調的方式,鎖住食材水分並保持滑嫩口感,近年非常盛行。「舒肥」作法很簡單,趙函穎指出,首先取一片雞胸肉,視個人喜好加上各式辛香料醃製,如黑胡椒粉、大蒜粉、月桂葉、迷迭香或義式香料等,加一點鹽、15㏄橄欖油,以密封真空袋封起來醃製一至兩小時。若家中有舒肥機,溫度調至62度並將雞胸肉放置約1.5小時,取出煎一下就可食用。也可用電鍋,按保溫模式放1.5小時,也可達到舒肥效果。趙函穎說,也可用烤箱烤雞胸肉,再將雞胸肉撕碎做成手撕雞,搭配生菜或蔬菜成為沙拉;或單純以微波加熱雞胸肉食用。葉嘉豐建議,吃雞胸肉可以搭配適量堅果,約大拇指第一指節大小的量,以補充維生素E、鎂等礦物質,幫助抗氧化、抗發炎、促進代謝,也有助於減少運動後的痠痛。1份雞胸肉 最好搭配1到2份蔬菜雞胸肉不建議長期食用,否則容易便祕。趙函穎建議,飲食必須均衡,一份肉應搭配一至兩份蔬菜,幫助蛋白質消化。以便利商店的食物搭配為例,以一塊雞胸肉配一盒生菜沙拉,再配一塊地瓜,就是營養素均衡的一餐。健身者在運動前後吃雞胸肉,一次一份即可,要記得搭配蔬菜與地瓜、玉米等澱粉類食物,才能有效增肌。不過,並非所有人都可大量吃雞胸肉。趙函穎指出,腎功能明顯退化、慢性腎衰竭等慢性病患,蛋白質的攝取不能過量,因此不可吃太多雞胸肉。第一至三期慢性腎衰竭患者,一天蛋白質攝取量應限制在每公斤體重0.8公克,例如60公斤的成年人,一天僅能攝取48公克蛋白質,吃雞胸肉很容易超標。此外,若有慢性腎衰竭又合併糖尿病,飲食應請營養師來計算與調理,找出合適的方式。一般正常人的蛋白質也不應攝取過多,60公斤成年人,一天蛋白質攝取上限為每公斤體重2公克,一天大約攝取120公克蛋白質,若一整天都只吃每份100公克重的雞胸肉,應該以6片為上限,以免過量造成負擔。
-
2020-07-16 癌症.肝癌
食物發霉易引肝癌,切掉壞掉的部份就好?營養師:這4種情況都不要吃了
台灣氣候潮濕又常處於悶熱的狀態,常常會有一不注意食物就發霉的情況,許多民眾為了節省,看到發霉的食物會以切除發霉部位、高溫烹煮、烤、炸等方式處理後再吃,但營養師表示這樣的行為恐讓自己長期暴露在食物中毒、肝癌的高風險當中。發霉的食物易引肝癌上身?!簡鈺樺營養師表示,發霉的食物所長出來的菌絲會分泌一些代謝物質,這些物質是非常有可能會影響到健康的風險。根據研究橘黴素以及黃麴毒素為最具有提高肝癌風險的兩種污染,且這樣的情況通常伴隨著細菌滋生,當細菌滋生可能會產生像金黃色葡萄球菌等,易導致食物中毒,特別若長期過量免疫力較差的長輩或是有疾病狀態的人就更容易併發嚴重的感染問題。衛生福利部訂就有限量標準,若超出標準就可能會增加危害健康的風險。發霉切掉就好?營養師:這4種情況都別吃許多人在看到食物發霉後,會想以切除發霉部位、高溫烹煮、烤、炸等方式去除,對此簡鈺樺營養師表示發霉的食物就別再想要吃了,因為當肉眼看到食物發霉的時候,其範圍已經擴大到遠不止肉眼所看到的,經過一段時間早已向內擴散,此時即便是切除或高溫處理也無法百分之百確認徹底清除,若執意要吃,無非是讓自己暴露在危害健康的高風險環境當中。值得一提的是,正因為發霉的情況往往是超出肉眼所見,旁邊如果沒有好好包裝也可能影響,營養師也建議,如果旁邊的也沒保存好也盡量不要再吃。如放在同一包裝的吐司、放在同一籃的水果等。冰箱非萬能,2重點避免誤吃發霉食物簡鈺樺營養師表示,避免誤食發霉食物損害肝臟,平常就要注意2個重點,第一:避免過度囤貨,採購糧食時不要購買太多,避免期限內吃不完增加食物發霉的機率,如此便能降低誤食的風險。第二:食物好好保存,許多人常見有放進冰箱就沒問題的想法,但由於台灣天氣相當潮濕,為了保險起見,還是建議先放進密封袋或是密封保鮮盒中,放進真空包裝也有助於較長時間的保存。如果已經開封食用又需要繼續保存,也不要忘記儘速食用完畢,因為放越久被污染的風險會越高。護肝從日常養成,3招保肝顧健康營養學上沒有可以中和誤吃發霉食物的方法,因此最好的方式便是避免誤食,而簡鈺樺營養師也提供了3種護肝方式讓大家做為平時的保健。包括適量攝取維生素B群,維生素B群廣泛存在於如雞蛋等動物性來源的食物,以及未精緻的植物性來源像是糙米、燕麥等,其主要是在肝臟很多機能的代謝,都需要維生素B群的輔助參與;也要適量攝取Omega-3,其為優質的不飽和脂肪酸,有助於達到抗發炎的效果,常見於鮭魚等魚類中;而減少精緻糖攝取也相當重要,當身體攝取過多的糖,容易增加體內自由基的危害、發炎的風險等,便也容易增加影響器官的風險。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0-07-16 科別.眼部
醫病天地/烈日下工作 防眼角膜灼傷
炎炎夏日紫外線強烈,小心長期曝曬造成眼睛傷害,1名50歲綁鐵工人因電焊,加上長期在烈日下工作,造成眼角膜灼傷急診求醫,經人工淚水及滋潤藥水治療2天後康復,眼科醫師奚道鈞提醒注意紫外線傷害,嚴重甚至可能危及視力。頭份市為恭紀念醫院最近收治1名綁鐵工人,他因焊接承受電弧光,且長期在工地工作曝曬太陽,導致眼球紅腫淚流不止急診,診斷是光傷害角膜炎,以人工藥水等治療,第1天改善7、8成,第2天恢復正常。奚道鈞指出,眼角膜灼傷運氣好可以自然好轉,但如果惡化,可能造成疼痛,甚至痛到張不開,萬一造成感染,也可能永久性傷害眼角膜,影響到視力,最好趕快就醫,此外,因紫外光過度曝曬造成的眼睛疾病還有白內障、黃斑部病變、眼瞼皮膚癌等,還是小心為上。預防紫外線傷害,最直接的方式就是避免陽光照射到眼睛,減少在上午10點到下午2點紫外線強度最強的時間外出,防紫外線陽傘以深色的效果較好,可以配戴有帽緣的帽子及太陽眼鏡,太陽眼鏡必須有合乎標準的UV4 0鏡片或其他防紫外線標示,鏡片顏色以灰色及綠色為宜。奚道鈞表示,眼睛如果因日照而感覺不適,建議可以多閉眼休息、冰敷、滴人工淚液,平時可以多吃蔬菜、水果,補充維生素C、E及葉黃素來幫助抗氧化,如果真的都無法改善,建議及早就醫。
-
2020-07-15 養生.健康瘦身
減肥開心吃!!營養師推薦6大減重HAPPY FOOD
隨著新冠肺炎疫情趨緩,但仍有多位專家認為,疫情將有很大機會於秋冬再起。對此,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表示,事實上,新冠肺炎疫情的下一波現在就開始了。他提醒,預防新冠肺炎的關鍵在於,防護要夠完整,不能有所鬆懈,必須力行防疫新生活。除此之外,提升自己身體防禦力也是非常重要。上一波疫情中,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專家張上淳就以從確診個案觀察發現,「肥胖」恐是感染新冠肺炎(COVID-19)和導致重症的高風險因素之一,雖然目前仍未有確切的研究論文佐證兩者的相關性,但肥胖的確診者,其病程發展快速、重症機率高。根據英國媒體《Food Navigator》報導,英國保健署(National Health Service,NHS)的統計顯示,截至3/19的196名確診新冠肺炎的重症患者中,有56例的身體質量指數(BMI)為25~39.9、58例BMI指數為30~39.9、13例BMI指數為40以上,佔所有重症患者的64%。北投健康管理醫院營養師潘富子解釋,世界衛生組織用BMI數值定義肥胖程度,超過24就已是過重。再對照英國確診統計數據,共有127例重症確診個案BMI指數皆超過24,顯示「肥胖」是染疫且導致重症的危險因素。而在經過大半年的防疫生活,迫使民眾無法外出活動,使許多人面臨肥胖危機。潘富子建議,再這個疫情趨緩的時間點,就應該好好為下一波疫情做好準備!不妨多攝取以下6大類食物,幫助舒緩焦慮心情,還可減少熱量攝取,避免肥胖問題發生,別成為疫情候選人。毛豆最常被來當下酒菜的冷凍毛豆仁,100g熱量僅135大卡。具有豐富植物性蛋白質及膳食纖維,並含有可輔助生成安定神經的GABA神經傳導物-色胺酸,能抑制中樞神經系統過度興奮,對腦部有安定作用,進而促進心情放鬆及消除緊張感。建議攝取量:若把毛豆仁當零食的話,建議50公克為1日的份量,取代部分蛋白質來源。深綠色蔬菜菠菜、芥菜、韭菜等深綠色蔬菜,含有豐富的膳食纖維,具有降低飯後血糖及控制胰島素分泌的作用;其熱量極低,適合用來控制體重,對想減重的人來說,是最佳的食材選擇。此外,深綠色蔬菜富含維生素B群,可安定神經、幫助入眠、減緩壓力、撫平情緒。建議攝取量:每天應攝取3~5份,每一份約1/2~2/3碗飯的量。香蕉香蕉富含膳食纖維、果寡糖、色胺酸、維生素B6、鉀、磷、鐵等多種營養素,可促進腸道蠕動,使排便順暢;也可幫助放鬆情緒、舒緩神經;穩定血壓,降低高血壓及預防心血管疾病等。但必須提醒,香蕉屬於「中升糖指數」的水果,隨著熟度越高(表皮出現大片黑色斑點),升糖指數也會跟著上升。而高升糖指數食物含有會大量快速釋放型的碳水化合物,造成血糖急速上升,刺激胰島細胞分泌胰島素,接著血糖又突然下降,容易感覺到飢餓。建議攝取量:若想減重,建議不要選擇熟透的香蕉,且須注意水果分量的控制,即一天的份量建議吃2根小香蕉即可,當點心分餐次食用。奇異果100g的奇異果熱量約56大卡,還含有大量膳食纖維、奇異果蛋白酶(酵素)、多酚類、維生素A、B、C、E、鈣、鎂、鐵、鋅等營養素,除了可幫助腸胃蠕動、安定神經,其絕佳的抗氧化效果,還可幫助肌膚修復,解決減重時因缺乏部分營養所導致的肌膚問題。建議攝取量:適量且適當的食用。但兩種人須要少吃:脾胃虛寒者應慎食,消化不良者少時,且奇異果不宜空腹食用,建議飯後再吃。黑巧克力建議可挑選70~90%的「無糖」黑巧克力,富含多酚類抗氧化物質可預防心血管疾病及活化腦部細胞。另含豐富的鎂、鉀、維生素及C及可可鹼,都有不錯安定神經的效果,其中可可鹼可使人情緒興奮、抗抑鬱的作用。建議攝取量:適量攝取。燕麥含有豐富的可溶性膳食纖維-β-葡聚糖,是白米的膳食纖維12~15倍,可以幫助腸道蠕動。燕麥的麩醯胺酸可合成GABA使腦部放鬆。燕麥吃下去後燕麥纖維會吸收水分在腸胃裡膨漲,增加飽足感及延長排空的時間。但需提醒燕麥熱量並不低,100g的即食燕麥片熱量為406大卡。建議攝取量:若想吃燕麥減肥記得要挑選無糖及注意攝取的份量,可用燕麥粥兩碗來取代一碗白米飯。
-
2020-07-15 養生.聰明飲食
飯前吃水果助減重 「酸的」別多吃
夏天是水果盛產期,一般認為多吃水果有益健康。但水果應該飯前吃還是飯後吃?衛生福利部苗栗醫院營養師李孟穎表示,答案因人而異。不過,如果水果吃法不對,反而會帶來腸胃不適等後果。水果含有維生素、纖維素及礦物質等豐富營養,飯前或飯後吃,帶來的效益有所不同。李孟穎說,飯前吃水果可以增加飽足感,進而減少正餐的攝取,對於正在減重的人,有助於體重的控制;飯後吃水果則有利於營養素的吸收,並且促進消化、幫助腸道順暢。不過,有些水果飯前空腹吃,可能會有腸胃絞痛、脹氣等腸道不適症狀,尤其是有胃潰瘍、胃食道逆流的民眾,空腹吃了富含水果酵素的水果,如木瓜、鳳梨、奇異果等,反而會造成腸胃黏膜的刺激,建議飯後吃,有助於消化、腸道蠕動。柿子、番茄等水果富含單寧酸,會和胃酸形成不溶解的塊狀物質,易引起胃痛、胃脹、消化不良等不適。檸檬、柳丁、橘子、山楂、草莓、蔓越莓等含果酸、有機酸的酸性水果,以及荔枝、甘蔗、釋迦等糖分高的水果,都會刺激胃酸分泌造成胃食道逆流、加重胃潰瘍的不舒服。李孟穎提醒,根據國民飲食指南建議,水果每天攝取為2到3份,一次攝取量為1個拳頭的大小,切忌一次吃完全天的水果量,應該平均分散在3餐攝取,以減少餐間攝取零食的機會。至於糖尿病病友,吃水果最好是兩餐之間攝取,不要飯後馬上吃,以免造成血糖飆升。李孟穎說,飯前、飯後、餐間吃水果皆可以,依照自己的需求及生理狀況選擇,看是想要幫助消化,還是營養素吸收,或是體重控制等,都會有不同的功效。
-
2020-07-15 科別.腦部.神經
這件事多做幾下,腦部血循暢通,失智症不上身
運送能量到大腦的血流量,與頭腦的功能成正比,如果血液循環越暢通,越能提高大腦的功能,只要順利做到這一點,頭腦就會變得靈活,不但可提升記憶力,也能減緩痴呆的到來。文/鍾碧芳有越來越多研究顯示,腦力與記憶力可以靠鍛練來延緩衰退的速度,甚至可以透過刺激來活化腦力。日本醫學博士松原英多長期研究大腦生理學,他認為腦部之所以能夠運作,靠的就是血液循環,如果腦循環的量變少,就會出現某些問題、並產生某種影響,其中之一,就是痴呆。 多咀嚼,促進腦部血液循環日本研究發現,咀嚼能夠有效防止記憶力衰退,若能達到充分的咀嚼,可以使腦循環增加約50%。馬偕紀念醫院神經內科主治醫師朱政一指出,的確有研究指出,咀嚼會刺激腦部主管記憶力的部分,由於腦部的海馬區細胞,正是掌管學習的區域,會隨著年齡增加而衰退,短期記憶力也會衰退,而咀嚼的動作,可以提高腦內海馬組織的信號活躍性,以防止老化。 這個觀念與日前日本東北大學醫學系與牙醫系所做的研究相類似,殘存牙齒數越少的高齡者,其掌管記憶的大腦海馬迴附近,越容易產生容積量減少的情形。該調查指出,咀嚼可以刺激腦部,對於沒有牙齒的人來說,因為失去了牙齒週邊的神經功能,無法刺激腦部,失去了咀嚼的刺激,就會對腦部的運作帶來負面的影響。 營養師趙函穎則從營養學的角度來看,當牙齒不好,咀嚼力不夠時,在營養素吸收不足的情況下,確實容易影響大腦的功能。 要達到咀嚼的功效,除了必須保有一口好牙,以強勁的咀嚼力多吃比較硬的食物之外,同時,也建議最好每一口都要咀嚼超過20次以上,松原英多更推薦咀嚼口香糖2分鐘,來達到增加腦循環量的效果。他指出,如果想要預防痴呆,要遵守一餐一道較硬的食物,且在餐後或休息時間,幫自己準備口香糖等能增加咀嚼次數的食品,且無論軟硬食物,都記得一定要細嚼慢嚥。 常運動,刺激血管增加流動量運動是防止身體退化最好的方式,同時也能紓緩在長期壓力下所造成的負面作用。瑞典一項針對中年女性長達35年的追蹤研究顯示,慢性壓力會使將來得失智症的風險高至2.51倍,而要降壓,最好的方式就是運動。 科學家發現,運動能刺激血管增加流動量,只要流動量增加,身體就能製造出更深入組織的新血管,讓血液中的養分與氧氣更容易輸送到身體的各部位,體內的廢物也會被快速的排出體外。同樣的方式也會發生在大腦上,運動能增加大腦海馬迴中的齒迴血管流量,自然也能減輕記憶力的衰退。 趙函穎表示,運動同時也能達到良好的代謝,能將體內的毒物與廢棄排出體外,甚至與飲食相比,運動除了有紓壓效果之外,更有健腦的功效。 玩數獨,活化腦細胞一旦過了學習的階段或者上了年紀,尤其是屆臨退休的時候,一般人在收集資訊與執行力上,都會越顯困難。不過,如果刺激與資訊量逐漸減少的話,腦部也會跟著進入休眠狀態,最終就會變得痴呆、反應慢。因此,必須不間斷的持續用腦,才能增加腦細胞的活化,以鞏固記憶。 朱政一指出,有規律、不間斷的學習與可以激勵大腦的活動,特別推薦可激勵大腦的活動,包括近期相當熱門的數獨,不但可以活化腦力,也可提升短期注意力。其餘如跳舞、學樂器、外語等,都有助於增強腦神經細胞的信號傳導,幫助降低記憶力衰退的風險。 吃早餐,腦袋更清醒想要補充腦部能量,每天規律的三餐相當重要。腦可說是身體的總司令,睡眠時,大腦仍然在消耗熱量,前一天晚餐的能量在隔天早上耗盡,早上起床,正是大腦最缺乏能量的時候,因此,好好的吃一頓早餐,就能讓大腦清醒。 最好的早餐內容,則是以碳水化合物為主的米飯、麵包等,碳水化合物能快速消化吸收,且具有高能源效率,如果能同時以蛋白質、脂肪與蔬果為輔,更能維持以提高能源的效率。 睡得好,提升認知功能睡眠對腦力的正常運作相當重要,我們日常生活中所保存的資訊,都是在睡眠中加以整理,儲存在記憶當中,容易健忘、沒辦法條理思考的人,多半都是因為睡眠不足所造成。 刊登在最新一期《神經科學雜誌》中的一項研究顯示,長期睡眠不足,使得實驗老鼠的大腦有25%的腦細胞死亡。雖然並沒有實例證明人類也會因為睡眠不足而造成腦細胞凋亡的損害,但這項研究卻足以證明,睡眠不足對腦力的傷害。 無獨有偶,美國一項研究分析22名長者的睡眠狀況長達3個月發現,睡眠品質可用做預測腦部認知功能是否衰退的依據。這項調查中,參加者每晚會配戴小型儀器紀錄睡眠,包括時間、扎醒次數、是否進入深度睡眠等,再對他們進行認知功能測試。結果顯示,包括經常早醒、扎醒、深度睡眠時間短的睡眠品質差的長者,在認知功能測試中的表現也比較差。研究團隊並推算,嚴重者可令腦部功能提早5年衰退,如果持續睡得不好,腦部受影響的風險將增加40~50%。 規律生活不傷腦力人類身體的活動是隨著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規律進行著,全身包含腦部的所有器官,在白天的時間,都會全力以赴的運作著;但到了晚上,就會慢慢趨於緩慢,且必須得到充分的休息,以儲備隔天活動所需要的精力。 也就是說,好的生活節奏,就是一個良性循環,而一個人的生理功能,必須包括睡眠與覺醒、活動與疲勞、血壓血循正常才行,唯有好的生活節奏,才能得到好的腦力。因此,千萬不可以熬夜,長期熬夜及失眠的人,其思考力、判斷力不僅會退化,也可能會提早罹患痴呆症。 除了正常的生活作息外,抽菸會將毒素帶入體內,造成體內的氧化壓力增加,進而消耗體內大量的抗氧化物質,如維生素C等。一項荷蘭長期研究指出,吸菸者的記憶力、認知力、語言等能力的退化速度,遠高於從不吸菸與偶爾吸菸者,要避免這種長期的氧化壓力,最好的方式就是戒菸。 酒精與毒品也是另兩項對腦力危害相當大的壞習慣,據統計,受過大量酒精影響的人,有1∕3會產生記憶力喪失的現象;而毒品中的搖頭丸除了有最普遍的毒品危害外,還會使人長期記憶力衰退,特別是當搖頭丸與大麻結合服用,會使傳輸血清素的細胞中毒,而血清素與大腦記憶與信息處理息息相關,更應避免。 事必躬親,訓練反應力研究指出,時常外出與他人交談的人,也比較不容易罹患痴呆症,尤其是屆臨退休的長者。台安醫院神經內科主治醫師林冠宏建議,在30、40歲時,就應該開始多與他人互動交流,無論是參加社團、車隊,或者是社區相關的集會活動等,都能擴大交友機會,增加工作之外的人際關係,而這些社會參與,對於增進腦力的成效有著事半功倍的效果。 此外,在生活中盡量選擇比較麻煩、耗時間的事情來做,這對訓練反應力也有很好的效果,例如喝咖啡時,不泡即溶咖啡,而是自己從磨咖啡豆開始,在過程中享受咖啡的香氣,對紓解身心緊張有著意外的療效。又或者,多走幾步路到超市是或傳統市場買東西,而不要只想著簡單的網路購物且選擇送貨到家服務等。 【本文摘自 常春月刊378期】 延伸閱讀: 全身不只腦部會中風! 身體4部位血管不通也會默默要命 中風不只會嘴歪眼斜 6情況也是常見後遺症  
-
2020-07-14 養生.健康瘦身
減肥失敗都是澱粉的錯?日本名醫:靠「限醣飲食」甩肉前,你該知道的5迷思
【編按】糖尿病內科醫師,現任AKIBA水野診所院長水野雅登,水野醫生的雙親本身就有糖尿病史,之後他自己也因健康亮起紅燈,開始實施以限醣飲食為主的治療,效果奇佳,1年內靠限醣飲食減了14公斤。 水野醫生表示,以往大家習慣的飲食方式是,「碳水化合物6‧蛋白質2‧脂肪2」的熱量分配,國人的飲食習慣也是以米飯為主食。但事實是,就算人體不攝取醣類,只要有攝取蛋白質和脂肪人的身體仍舊可以製造葡萄糖。這就是所謂的「醣質新生作用」。醣存在人體中,它並不是必須的熱量來源。常見的迷思1:只減少醣類的攝取有不少人覺得「自從開始實行減醣後感覺體力變差了,還會容易頭昏眼花……」。問了他們的飲食內容後發現幾乎全都是蛋白質和脂肪攝取不足。 原本就不胖的人一旦減少了醣類和脂肪的攝取,產生能量的來源就會枯竭,身體當然失去動力。 有很多都是飲食內容像上面那樣以蔬菜和豆類為中心,在減醣過程中卻只是單純不吃主食而導致營養失調的案例。一般人大多都認為「豆類不也是蛋白質嗎?」但其實植物性蛋白質的吸收率較低,容易造成營養不良的情形。常見的迷思2:靠多吃豆類來補充每當我對那些飲食內容大多為蔬菜和豆類的人說:「要多攝取些蛋白質哦!」他們都會回答說:「我有多吃豆類和來豆腐」。然而,蛋白質的源只依賴豆類是不行的。與肉類、魚類和蛋類等等的動物性蛋白質相比,植物性蛋白質較不易被身體吸收。如果就前面提到過的蛋白質積分來看的話,雞肉是100分,而大豆大約只有一半,是56分。如果要靠豆腐來攝取100克的蛋白質,要吃進15塊的豆腐才能辦到! 以肉類和蛋類做為蛋白質的主要來源才是正解。常見的迷思3:以為只要少吃主食就可以了「明明都沒有攝取醣類了,怎麼還是瘦不下來」? 有這類困惱的人,我建議可以把一天吃進肚裡的所有東西一一寫下來,試著找出「隱藏的醣類」。雖然沒吃米飯、麵包等等的主食或是甜食,但是否吃了水果或是馬鈴薯、番薯等等的薯類?又或者喝了蔬菜汁、營養飲品等含糖量多的飲料?尤其近年來經過品種改良後很多水果的甜度都很高,這些要多加留意才是。常見的迷思4:漠視貧血無法克制想要攝取醣類的慾望─這種情況很有可能是因為身體缺鐵而造成的「醣上癮症」。 日本人尤其是女性幾乎都有缺鐵的情況,特別是一直採行「健康飲食」,飲食內容以蔬菜為主的人更是嚴重地缺鐵。和肉類或魚類中所含有的動物性鐵(血基質鐵)相比,蔬菜和豆類中所含的植物性鐵(非血基質鐵)吸收率格外地低。缺鐵會使身體的代謝失調,並造成身體極度需要醣類的反作用。像這種情況,在實行限醣前更應優先做的是補足身體所欠缺的鐵,改善貧血的情況。常見的迷思5:以為「吃糙米就沒問題」在一般的印象中,糙米比白米對健康更好。的確,精製前的糙米米糠中含有白米沒有的維生素與礦物質。 不過,就醣類的含量來說,白米和糙米並沒有多大差別。攝取含有維生素和礦物質的糙米後,血糖值上升的速度的確比攝取白米後的血糖上升速度慢,但為了讓血糖值下降所需要分泌的胰島素總量並沒有改變。 在我的界定中「糙米比白米更好」。可以享用但絕對不可過量。不可限醣的情況不單單是糖尿病的病患,實行限醣對大多數的人來說都是有益無害的。不過,還是有一些不可以實行限醣的情況,所以還是得留意才是。不可以限醣的情況主要有以下4種。①已經在治療糖尿病的人對正在治療糖尿病的人來說,經常維持「低血糖」是件危險的事。特別是長期服用促使胰島素分泌的藥物「磺醯尿素(sulfonylureas, SU)」的人,或是有在注射胰島素的人,如果不攝取醣類,恐怕血糖值會一直下降變成低血糖。正在治療糖尿病的人自己任意採行限醣飲食是一件極為危險的事。請務必諮詢醫生才行。②肝功能不全或是肝臟機能低下的人肝臟可以透過醣質新生作用將蛋白質轉換成葡萄糖,藉由脂肪的代謝而產熱能。可是如果肝功能不全,就無法充份將蛋白質或脂肪轉換成為熱能。③患有反覆性胰臟炎的人胰臟炎是胰臟被本身分泌的消化酵素破壞的一種疾病。是70多歲女性以及50多歲男性常見的疾病。胰臟炎罹患初期如果攝取脂肪會讓症狀更加惡化。所以這段期間應該要避免實行攝取脂肪的限醣飲食。患有胰臟炎的人如果已經完全痊癒,經過一段時間之後就可以實行限醣飲食。只不過如果是「慢性胰臟炎」,一旦攝取了脂肪後,病情有可能會再度復發,還是要多加注意。④長鏈脂肪酸代謝異常及尿素循環代謝異常長鏈脂肪酸代謝異常是無法充份使用醣類的疾病,而尿素循環代謝異常則是一旦攝取高蛋白質的食物,一種名為「氨」的毒素就會囤積在人體內的疾病。這2種疾病都不可以實行限醣。書籍介紹日本名醫最強減醣金字塔:最神效限醣瘦身法,越吃越健康新觀念作者:水野雅登出版社:幸福文化出版日期:2020/05/20作者簡介/日本知名糖尿病內科醫師/水野雅登(Mizuno Masato)糖尿病內科醫師,現任AKIBA水野診所院長。2003年取得醫師執照,並完成醫籍登記;2019/2/13開設AKIBA水野診所,擔任院長。水野醫師的雙親本身就有糖尿病史,之後他自己也因健康亮起紅燈,開始實施以限醣飲食為主的治療,效果奇佳。應用於實際診療後,成功使多名糖尿病患不再需要施打胰島素(其中甚至有人每日注射量高達97單位);在他的臨床門診中,共有84例第二型糖尿病患者,完全斷開胰島素注射。後續他更透過部落格、Facebook、Twitter和巡迴演講等形式,全力推廣「蛋白脂質飲食法」及「零胰島素治療法」等資訊。現在亦同時實踐治療癌症的維生素生酮療法。《糖質オフ大全科》、《少吃點藥,血糖值照樣穩妥當》等。延伸閱讀: 擺脫身體慢性發炎!美國糖尿病協會:多吃10種食物「抗糖化」,預防糖尿病
-
2020-07-14 養生.聰明飲食
飯前還是飯後吃水果? 營養師:因人而異
多吃水果一般認為有益健康,夏天也是水果盛產期,衛生福利部苗栗醫院營養師李孟穎在營養諮詢門診,幾乎都會被問到「水果應該飯前吃還是飯後吃」?李孟穎表示,答案因人而異,但水果如果吃法不對,反而可能帶來意想不到的後果。水果含有維生素、纖維素及礦物質等豐富營養,飯前或飯後吃,帶來的效益有所不同,李孟穎說,飯前吃水果可以增加飽足感,進而減少正餐的攝取,對於正在減重的人,能有助於體重的控制;飯後吃水果對營養素會有更好的吸收,並促進消化、腸道順暢。但有些水果飯前空腹吃,可能會有腸胃絞痛、脹氣等腸道不適症狀,尤其是有胃潰瘍、胃食道逆流的民眾,包括富含水果酵素的水果,如木瓜、鳳梨、奇異果,因水果酵素可以分解蛋白質,空腹吃反而會造成腸胃黏膜的刺激,建議飯後吃,有助於消化、腸道蠕動。富含單寧酸水果如柿子、番茄,單寧酸會和胃酸形成不溶解的塊狀物質,引起胃痛、胃脹、消化不良;富含果酸、有機酸的酸性水果如檸檬、柳丁、橘子、山楂、草莓、蔓越莓,這些物質會刺激胃酸分泌造成胃食道逆流、加重胃潰瘍的不舒服;糖份高的水果如荔枝、甘蔗、釋迦,也會促進胃酸分泌。李孟穎提醒,根據國民飲食指南建議,水果每天攝取為2到3份,一次攝取量為1個拳頭的大小,切忌一次吃完整天的水果量,應該平均分散在3餐攝取,可減少餐間攝取零食的機會。至於糖尿病病友,吃水果的時機點最好是兩餐之間 攝取,避免飯後馬上吃,造成血糖飆升。「水果應該什麼時候吃呢?」李孟穎說,飯前、飯後、餐間吃皆可以,依照自己的需求及生理狀況選擇,看是想要幫助消化,還是營養素吸收,或是體重控制等,都會有不同的解答。
-
2020-07-14 養生.聰明飲食
喝檸檬綠茶勝過單喝綠茶 醫:協同作用加分
營養互相合作的運作方式:協同作用林曉凌醫師表示,食物的營養攝取分成很多階段,例如從腸胃進入並消化後,靠著血液運送養分至身體各處等,不同的階段所需要的酵素、營養的參與也都不盡相同,若某酵素缺少便不利讓身體吸收養分,反之營養在相輔相乘的情況下,是有利達到強化效果的,也就是所謂的「協同作用」,這也是為什麼飲食上常會建議民眾多元攝取營養,而非單一攝取的原因之一。骨骼營養不能單靠鈣以骨骼營養來說,民眾普遍所知有利養骨的營養便是鈣,鈣確實是相當重要的礦物質,但要讓鈣從腸道進入到腸黏膜、進入到血液循環內,需要仰賴維生素D的運作,特別是維生素D3佔了很重要的搬運角色;當鈣進入到血管後,不能只有停留在血管之中,要進入骨骼、牙齒等處,就會需要維生素K2;進入骨骼、牙齒等處後,要讓鈣像磚頭一樣一磚一瓦的穩穩堆疊,則需要鎂。由此可見想要骨骼健康,並不能單靠補充鈣質,而是需要各種不同的營養以「協同作用」的方式互相配合,才有利養出健康的骨骼。這些食物一起吃,營養更加分因武漢肺炎爆發的關係,多數民眾都認知到免疫力的重要,免疫力的重點在於維持,太弱或過強都不利身體健康。而想要養成良好的免疫力,在飲食上也可以靠著各種食材搭配一起吃,讓營養達到協同作用的效果。胡蘿蔔&肉在林曉凌醫師的【平衡免疫這樣吃】一書當中就有提到,像是胡蘿蔔燉肉這樣胡蘿蔔和肉的搭配,就是一種有利達到協同作用的料理,胡蘿蔔當中著名的營養維生素A,除了本身就對人體健康相當有利,它還能夠吸收肉類的油脂、和蛋白脂結合一起食用,如此在血液輸送當中更能發揮作用。而其他像是豬肉、牡蠣、蝦、肝臟、蛋等富含鋅的食物,也都非常適合和胡蘿蔔一同食用。香蕉&豆漿相信有在運動的人多少都會知道,運動後可以吃根香蕉搭配豆漿,這其實也是一個很不錯的協同作用搭配法,香蕉富含鉀和鎂,豆漿則有鈉和蛋白質,兩者搭配除了可以補充因排汗所流失的電解質,也可以達到體內的鈉鉀平衡,對於健康也相當有幫助。綠茶&檸檬綠茶也是對於人體健康相當有利的飲品,在書中林曉凌醫師就提到,綠茶加上檸檬也是一個相當不錯的協同作用組合。綠茶中知名的營養兒茶素,是個相當強大的抗氧化素,對於降低心臟病和中風致死等風險非常有利,但其為非常不穩定的化合物,不易被人體吸收。加入檸檬便可使兒茶素的吸收率大幅提升,其最主要的關鍵就是維生素C,能使吸收率增加13倍之多。由此可見飲食不能單靠一種食材或營養,林曉凌醫師特別叮嚀,若想要達到身體維持健康的效果,飲食要多加留意多元營養攝取,如此對於健康更加有利。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0-07-14 養生.聰明飲食
吃芒果容易皮膚搔癢?皮膚科醫師:選小顆的相對安全
【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夏日是芒果盛產季節,果肉肥厚、甜美好吃,直接切塊食用、打成冰沙果汁,或是做成蛋糕點心,都可說是人氣美食。不過,皮膚科醫師提醒,吃太多芒果,除了會讓皮膚變黃,還可能引發搔癢或是蕁麻疹,令人癢到受不了。皮膚科醫師趙昭明指出,從入夏以來,每天都會收治到因為吃了芒果引發蕁麻疹的個案,進一步分析,個頭較大的芒果引發過敏的比率較高,而小小顆的台灣土芒果則相對安全些。醫師表示,愛文等大顆芒果含有較多的漆酚成分,這屬於特殊營養成分,但對於某些人來說卻是過敏原,只要一吃就可能引發劇烈搔癢,甚至長出一大片蕁麻疹。經臨床觀察發現,除了芒果之外,鳳梨、龍眼、葡萄等水果也容易引發過皮膚搔癢,原因是「太甜了」。攝取過多的甜味醣類,可能造成太多的自由基,其產生氧化作用會影響代謝,就會引發皮膚搔癢。趙昭明提醒,高血糖、糖尿病等慢性疾病患者應該少吃太甜的水果,可以選擇低GI的水果,例如奇異果、芭樂等,以減少過敏、皮膚搔癢等頻率。不過,如果從營養學角度來看,吃芒果好處多多,例如,芒果果肉的纖維較粗,含有許多膳食纖維,可增強胃腸的蠕動,加速腸道內的糞便排除。再者,芒果含有豐富維生素A及β胡蘿蔔素與蕃茄素,100克芒果就含有966(IU)的維生素A,而維生素A能改善乾眼症、預防癌症、強化免疫系統、增進皮膚和上皮黏膜健康,另外,也有助於牙齒與骨骼發育,並保護心臟及心血管。芒果也含有豐富維生素C,能幫助減少體內氧化自由基產生,具有減緩老化的功效,有助於人體吸收體質。芒果的維生素C含量是木瓜的1.5倍,更是鳳梨的2倍。(圖文授權提供/NOW健康)延伸閱讀: 荔枝吃多變胖、冒痘還會流鼻血! 3個時間點吃也NG 吃錯品種容易胖! 一張圖秒懂8常見芒果熱量 最新!國人10大死因糖尿病居第5位 糖友營養補充選對了嗎? 缺血性腦中風不分季節如未爆彈 炎炎夏日怎麼預防?
-
2020-07-13 橘世代.健康橘
【天然保養妙方02】白髮不用染?逆轉白髮變黑髮可靠奇蹟之樹
《聖經》出埃及記中,摩西帶領以色列人過紅海,進入曠野卻遇到不能喝的苦水,摩西求告,神賜予一棵能讓水變甜的樹,正是辣木,故辣木又稱為奇蹟之樹、生命之樹。辣木,辣木科、辣木屬,從其根部的辣味而得名,依果莢形狀也叫鼓槌樹。原產於印度喜馬拉雅山,適宜生長於熱帶和亞熱帶地區,臺灣也已成功栽植。辣木是有數千年歷史的超級能量食物,多種含量密度高的胺基酸和豐富維生素A、B群、C、D、E,礦物質如鈣、鉀、鎂、磷、鐵、銅、錳,微量元素硒、硫,以及強效的抗氧化物質,都是頭髮需要的營養。辣木的葉、花、根、豆莢、種籽均有食用價值,辣木籽油可以是烹調用油、工業用潤滑油,同時也是非常好的髮膚保養品,以抗老為主要訴求的國際知名品牌,也都標榜含有辣木籽油成分。尤其難得可貴的是,辣木籽對水源還有清潔、淨化功能。目前在臺灣比較容易取得的是辣木葉粉,吃法很多,簡單調水、茶、湯飲用,或直接口服,也可以加在精力湯裡,亦可和入米粥、燕麥糊內,也可與麵粉調拌做成餃子、麵條等各類綠色美食。辣木籽油含微量元素 恢復頭髮黑色素辣木籽油含豐富植物營養素,對於乾燥、易斷裂的頭髮有很好的保溼效果。高含量的維生素,可減少脫髮、促進毛髮生長和增加髮量。充足礦物質、微量元素可恢復黑色素毛母細胞,重新長出黑髮。自己食用辣木葉粉,外用辣木籽油按摩頭皮來護髮,效果極為明顯,不僅頭髮生長速度變快,而且新長出的都是黑髮。也注意到在前額髮際處,冒出許多毛茸茸的幼細髮絲,這可是自中學後就消失了,非常驚人!重金屬汙染 當心引起白髮 曾經,自己幾乎滿頭白髮時,做過重金屬檢測,才知道重金屬汙染也是引起白髮的原因之一。為了做好體內淨化、排除重金屬,需要留意日常用水品質,因此辣木籽就成了我出門旅行時,隨身攜帶的淨水器。辣木籽有特別的膠凝性蛋白質,會使水中的細菌、雜質聚集,沉澱到底層,上面的水即是澄澈乾淨的好水。每一公升的水加入兩粒辣木籽的粉末,大約一個半小時即可完成淨化。將上層淨水煮沸後即可飲用2洗髮使用除氯、無汙染的淨水,也是重要的護髮關鍵。建議可將辣木籽過濾後的水,加入熱水中來洗頭。辣木葉粉保養方法辣木葉粉有消炎、抗菌的功能,搭配富含維生素E的燕麥片,有舒緩同時潔淨的功效。可照顧乾性、敏感的頭皮,解除頭皮屑、搔癢、頭髮乾澀、毛燥打結的煩惱。材料:磨碎的燕麥粉1杯(120g)、辣木粉2大匙(30g)、鹽1杯(273g)、椰子油 1/2 杯做法:1. 將燕麥粉、辣木粉、鹽一起混合均匀。 2. 加入椰子油,拌成膏狀即完成。 3.做好後,儲存在密封容器中,可保存長 達1個月。使用方法:1. 從髮線中慢慢探到頭皮,無須按摩,用力不當會傷頭皮。 2. 慢慢地抹在全部頭髮上。 3. 塗敷10-15分鐘後,用清水沖洗乾淨。4. 建議一週使用一次。【天然保養妙方直播影音】本文摘自《有機不老:優雅、無病、享天年的天然保養妙方》,時報出版 2020/02/25 出版【有機不老系列專輯↘↘↘】一株藥草「能喝能抹能飲」 古希臘藥草讓50+逆齡生厚髮。看牙齦知健康?! 「骨頭湯食譜」為營養打基礎 立即按讚 更多橘世代精彩內容不漏接!>>現在立即加入粉絲團
-
2020-07-12 養生.聰明飲食
茄紅素比番茄多! 常被丟掉的「這個」一起吃更營養
每年4月到9月是西瓜盛產季,大西瓜、小西瓜、紅肉、黃肉台灣都找得到。夏天來一口,不只清涼消暑,也有豐富的營養成分。 長庚醫院營養師吳益銘說,西瓜超過9成是水分且富含電解質,適合運動後作為碳水化合物的補充。紅肉西瓜有比番茄更多茄紅素、而且有豐富的維生素A,其他營養成分還包括鈣、鎂、鉀及硒離子等人體所必需的礦物質。 茄紅素有助於保護心血管健康,提升免疫力,還能保護男性攝護腺健康,是天然抗氧化劑;維生素A對維持視覺及上皮粘膜的完整有幫助;鈣、鎂、鉀離子能幫助穩定血壓、維持神經與肌肉的運作;硒則是人體抗氧化及清除自由基的必須營養元素,有助於降低癌症發生率。 有些人吃西瓜會吐籽,吳益銘指出,西瓜籽內主要含多元不飽和脂肪酸及蛋白質,若是沒有咀嚼就直接吞下,西瓜籽就會隨糞便排出,建議可以把西瓜連籽一起打成果汁喝下,或是把籽咬碎才不會浪費了優質的營養成分。 營養師也傳授3個簡單原則挑選美味西瓜:選擇蒂頭青綠更新鮮;紋路粗而明顯的會比較甜、輕拍發出響亮清脆的聲音則表示熟度適中。不過一些人吃多了西瓜恐怕會導致腹瀉,因此建議民眾攝取水果適量即可。 (圖文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延伸閱讀: 夏天吃西瓜消暑! 內行人都知道新鮮多汁要這樣挑 西瓜從裡到外都是寶! 胃弱族千萬別在這時候吃
-
2020-07-11 養生.營養食譜
吃當季/酸酸甜甜又養身健康的「檸檬汁特調」 達人教你做!
養生很重要的就是要「吃當季」,但當季該吃什麼?元氣網「吃當季」為您整理當季盛產的蔬果,介紹當下適合吃的蔬菜水果,其營養價值、食用注意事項,及最實用的食譜等。維生素C含量多,是不少人對檸檬的印象。而除了維生素C,檸檬也是高鉀水果,每份含265毫克鉀,有助預防心管疾病與血壓控制。在水果裡,它的鈣含量也相當出色,不過,植物鈣的吸收利用率畢竟還是不如動物性鈣質。夏季來一杯酸酸甜甜的檸檬汁,清爽、養生又健康。【記者陳惠惠、羅建怡╱報導,出處/2011-10-02 聯合報「元氣周報養生DIY」】(編註:文中受訪者職稱或有變更,敬請包涵) 檸檬(萊姆)怎麼挑1.先選手感硬實,表皮看來緊繃、亮麗者。2.接著再掂一掂份量,重者為佳,這種發育良好的果實,才會芳香多汁,不會酸得嚇人。保存方法將檸檬包在紙袋或塑膠袋裡再冰,可避免脫水。檸檬皮怎麼用1.將檸檬皮烤乾(或是曬乾),再打成粉末、入玻璃小罐,煮過或熱泡後,放進拖地的水盆裡,拖過的地板不只清香,還可赫阻蟑螂橫行。2.當調味料,如煮魚湯時,起鍋前撒一些,腥味盡除;檸檬皮可輕輕削下作盤飾或搭配甜點。3.當泡澡精油。達人教你做營養美味的檸檬料理食譜示範達人/向學文:《有機美人》作者,主張吃天然、用天然、廚餘變黃金。 檸檬3C 強化免疫力果汁食材:鮮榨檸檬汁1顆、蜜釀好的檸檬2片、金桔3顆、金桔皮切絲少許、洛神花5~7朵作法:入果汁機攪打即可。TIPS:3C齊入,維他命絕對高標。甜菜根 檸檬活力汁食材:甜菜根一塊約90公克、鳳梨一塊、蘋果一片、桑椹果粒醬一匙約15cc、檸檬丁一塊(可去皮)約1/8個、水300cc作法:入果汁機攪打即可。TIPS:原本略帶土味的甜菜根,加入眾水果,竟意外調和出美好風味,且果汁香滑順口,當活力早餐飲品也很適合。檸檬嫩膚飲食材:鲜榨檸檬汁1顆、蜜釀好的檸檬3片、銀耳煮熟約2大匙做法:一起入果汁機攪拌即可。TIPS:1.蜜釀檸檬的做法簡單且萬用。直接將檸檬切片入蜂蜜罐(不需加水),放約一周後即可夾出使用。達人特推「野茼蒿蜜」,蜜味清香,且不致壓檸樣原味。2.銀耳是最佳的膠原蛋白,可留住檸檬的維他命C;睡前2小時喝,有如肌膚喝上滿滿的膠原蛋白飲。檸檬美白露食材:鮮榨檸樣汁1.5顆、甜酒釀2~3大匙(視個人口味)、蜜釀好的檸樣(切絲)作法:直接入杯攪拌即可。TIPS:若不習慣檸檬酸度,可添加1~2匙的蜜。這道創意飲,配方大膽,中西味合併,卻創造意外的驚喜。
-
2020-07-11 養生.營養食譜
吃當季/「檸檬」富含維生素C養顏美容,也能預防心管疾病控制血壓 但有2種人要注意!
養生很重要的就是要「吃當季」,但當季該吃什麼?元氣網「吃當季」為您整理當季盛產的蔬果,介紹當下適合吃的蔬菜水果,其營養價值、食用注意事項,及最實用的食譜等。維生素C含量多,是不少人對檸檬的印象。而除了維生素C,檸檬也是高鉀水果,每份含265毫克鉀,有助預防心管疾病與血壓控制。在水果裡,它的鈣含量也相當出色,不過,植物鈣的吸收利用率畢竟還是不如動物性鈣質。夏季來一杯酸酸甜甜的檸檬汁,清爽、養生又健康。【記者陳惠惠、羅建怡╱報導,出處/2011-10-02 聯合報「元氣周報養生DIY」】(編註:文中受訪者職稱或有變更,敬請包涵) 檸檬與萊姆,一樣嗎?檸檬為芸香科柑橘屬的一種,是原產於亞洲的常綠小喬木,其果實為黃色橢圓狀。檸檬與萊姆兩者味道非常接近,兩個是不同的柑橘種類,果實的用途與植株生長特性相近,但還是有些微的差異。檸檬、萊姆類之果實皆有芳香氣味,檸檬的香氣較佳。檸檬(Lemon):檸檬果實種子約5至10個,兩頭稍尖凸,尺寸較大且果皮厚較粗糙,果形長橢圓果肉較偏淺黃色。萊姆(Lime):萊姆的果無籽,皮薄而較光滑,果形短橢圓,果肉淡綠色,顆粒較小。檸檬有什麼營養?維生素C含量多,是不少人對檸檬的印象。以一份水果熱量60大卡計算,一份檸檬約為20公克(個頭稍大約2顆、稍小約3顆),維生素C含量就有近60毫克。成人每日維生素C建議攝取量為100毫克,一份檸檬,就能抵6成建議量。除維生素C,檸檬還是高鉀水果,每份含265毫克鉀,有助預防心管疾病與血壓控制。在水果裡,它的鈣含量也相當出色,不過,植物鈣的吸收利用率畢竟還是不如動物性鈣質。另外,檸檬雖含有不少膳食纖維,榨汁後會濾除殘渣,纖維攝取量可會大打折扣。喝檸檬水能瘦身?網路相傳,有韓國藝人以一公升水加上半顆檸檬汁的比例,每喝3公升以上的水,搭配每天15分鐘運動,不必節食也能瘦,真的嗎?半顆檸檬熱量約為15大卡,一天吃一顆半檸檬,熱量也只有45大卡。「耐酸」的人,喝不加糖檸檬水,能增加水分、維生素C攝取量,不過,檸檬沒無抑制食欲功效,充其量水分下肚,能增加飽足感,少吃一點東西,醫師通常也會建議想瘦身者,多喝水有助代謝。網路相傳,起床後空腹喝檸檬汁,能養腎、清潔腎臟?要避免腎結石,尤其是曾有腎結石病史的人,每天喝足量的水2000cc、多排尿,加上飲食均衡,有助「顧腎」,預防腎結石產生。除了水分,檸檬酸也有助於預防腎結石上身。檸檬酸能與鈣結合,形成可溶性檸檬酸鈣,減少鈣與草酸結合後產生結晶,沉澱在腎臟裡。不過,檸檬水充其量僅能預防,可別寄望靠檸檬汁「酸蝕」腎結石。哪些人喝檸檬汁要節制?檸檬為高鉀食材,需限鉀的腎臟病患者,要謹慎食用。不只如此,檸檬汁需以水稀釋,末期(第5期)腎病患者因水分無法排出,導致水腫,尤其要留意。另外,糖尿病患每日水果攝取量為2份,可別食用過量。檸檬汁如何入菜,才能吃得更健康?檸檬的天然酸味,可用來取代鹽,減少鈉攝取量。不過,維生素C不耐熱,要想「一兼二顧」,減鹽又多C,可添加在涼拌菜裡,或魚肉清蒸、烤熟後,再淋上檸檬汁,與雞肉搭配也不錯。為平衡檸檬汁微酸的口感,有些人添加較多糖,不知不覺中吃進過多熱量。以免洗湯匙為例,8、9分滿的冰糖、砂糖(約15公克),就有60大卡,等於一份檸檬;若是黑糖,相同熱量,份量大約是一匙略滿一點。想減糖,可以多加一些水稀釋,不要喝那麼濃;或在水中放幾片檸檬、滴一些檸檬汁,如此一來,既能補充維生素C、多喝水,又不致讓身材走樣。檸檬(萊姆)怎麼挑?1.先選手感硬實,表皮看來緊繃、亮麗者。2.接著再掂一掂份量,重者為佳,這種發育良好的果實,才會芳香多汁,不會酸得嚇人。保存方法將檸檬包在紙袋或塑膠袋裡再冰,可避免脫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