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0-13 醫療.心臟血管
搜尋
精緻澱粉
共找到
214
筆 文章
-
-
2024-09-10 養生.聰明飲食
秋季「營養冠軍」秋刀魚,Omega-3是鮭魚2倍!但這些人慎食
台灣四面環海,漁產豐富,減重專科暨家醫科醫師魏士航指出,攝取好的油脂Omega-3有助抗發炎、調節血壓,改善身體慢性發炎,但人體無法自行合成的不飽和脂肪酸Omega-3,建議從日常飲食增加Omega-3的攝取,尤其秋天盛產的秋刀魚富含Omega-3,堪稱秋季的「營養冠軍」,不妨可以多吃。魏士航指出,魚類是非常好的Omega-3優質來源,秋刀魚每100克含5199毫克Omega-3,幾乎是鮭魚(2665毫克)的2倍。相較於其他秋天盛產的魚類,例如鱸魚(196毫克)、午仔魚(1348毫克)、石斑魚(178毫克)和香魚(991毫克),秋刀魚的Omega-3含量相當驚人。Omega-3具抗發炎、降血壓、減少憂鬱等功效。對減重者而言,攝取Omega-3能促進肝臟脂肪酸氧化,減少脂肪酸轉化為三酸甘油脂,並增加脂蛋白酯酶活性,分解三酸甘油酯,降低血液中濃度。魏士航曾遇過一位34歲科技公司員工,儘管非常注意飲食,但在檢查時三酸甘油脂高達800mg/dl,超過正常值5倍(正常值應小於150mg/dl)。為此,營養師為這名病患制訂專屬的飲食計畫,降低碳水化合物攝取為主,逐步戒除患者最愛的麵食、麵包等精緻澱粉食品。兩個月後,患者三酸甘油脂水平雖有下降,但仍然偏高。醫師建議他多吃魚類,例如秋刀魚、鮭魚、鰻魚等,同時調整飲食中優質蛋白質比率,增加豆漿、豆腐、毛豆等植物性蛋白質,再提升Omega-3脂肪酸的攝取量。待兩個月後回診,患者的三酸甘油脂降至167mg/dl,接近正常值,也降低心血管疾病風險。Omega-3雖然對人體有益,魏士航提醒,過量攝取魚油可能引起脹氣、消化不良等腸胃道不適、流血時間延長、流鼻血、黑便和肝指數上升等副作用。建議成年人每日攝取量不超過2000毫克。魚油也會影響凝血功能,因此凝血功能異常或正在服用抗凝血藥物、懷孕後期、近期須手術患者及素食和海鮮過敏者,應避免從魚油攝取Omega-3。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09-09 養生.健康瘦身
新陳代謝差只會變胖?減重權威提醒 忽視代謝可能引發的「5大合併症」
減重真的是很多人一生的課題,我們常常在討論吃什麼會胖,或者是吃什麼會瘦,但很少有人會提到與肥胖息息相關的「新陳代謝」問題!知己知彼才能百戰百勝,減重前一定要先來認識「新陳代謝」。我們常聽到長輩常說「年紀大了,所以新陳代謝變差...」是真的嗎?新陳代謝跟年齡有關嗎?新陳代謝能檢查嗎?快讓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副院長—王偉來跟大家分享:年紀增長,新陳代謝會變差?醫學上,新陳代謝的意義就是「除舊」與「佈新」,讓身體能新增製造,和除去身體不要的東西。 雖然年紀增長,新陳代謝速率會變慢,但是若一個人的組成、生活習慣都不變,其實新陳代謝的改變不會太大。也因新陳代謝範疇很大,如果只是新陳代謝中的「熱量需求」,的確,過了壯年以後就會逐年下降。 在減重外科,我們常遇見的就是因為熱量與攝取不足,導致的體重下降、皮膚乾燥、指甲脆弱、掉髮、經期不順,或是腸胃蠕動變慢造成的腸胃不適等。其他更甚至可能導致基礎代謝率下降,因而造成手腳冰冷。若攝食不佳、缺乏維他命,也會引起憂鬱的現象產生。新陳代謝出問題,可以說是一個全身性的變化。 如果長期忽視症狀,就可能累積過多的脂肪,形成肥胖體質(若脂肪集中在內臟,就是中央型肥胖),就會造成肥胖的五個合併症: 糖尿病 高血壓 高血脂 膝關節退化 睡眠呼吸中止症 除了膝關節退化不致命外,其他四項都是造成心血管疾病或是腦中風的前置因子,因此不可不慎。因此只要出現前期的疲勞、手腳冰冷,或者是憂鬱症狀,就要留意是否是新陳代謝出了問題。 *新陳代謝和基礎代謝率想增加新陳代謝,也要先認識基礎代謝率。基礎代謝的定義就是,當我們活下來必須要有的基本熱量(如心臟跳動、腸胃蠕動、呼吸等需要的熱量)。也因性別不同,身體構造也不一樣,因此基礎代謝率也會不相同。 男性的BMR = (13.7 x 體重) + (5.0 x 身高) – (6.8 x 年齡) + 66女性的BMR = (9.6 x 體重) + (1.8 x 身高) – (4.7 x 年齡) + 655新陳代謝能檢查嗎?大部分新陳代謝的控制都是來自於身體的內分泌系統,因此這時只要透過血液性檢查(檢查腎上腺、腦下垂體、甲狀腺等功能)或是男女性賀爾蒙功能的檢查,就可做初步的簡單排除。 而這些檢查並非常規檢查的項目,通常是身體出現變化才需要來做。減重的6字口訣我常跟患者說,減重最重要的就是「甘願」和「少吃多動」。但少吃多動的情況下,也可能因為攝取的食物不精準,而導致身體一些不必要的傷害,因此飲食方面有以下建議:.喝足量的水:建議可以喝到「體重 x 30cc」的水量。.維他命的攝取不可少:在執行少吃時,脂溶性維他命的吸收可能會因飲食當中的脂質變少而導致不足,所以「鈣(穩固骨頭)」及「鐵(製造血球)」是絕對不可少。.要吃蛋白質:蛋白質不夠讓肌肉流失,若又不運動,瘦下來體脂沒有改變,但肌肉流失又大於脂肪,可能讓體脂率更差。但要吃得均衡,精準計算熱量很難,因此我會建議患者嘗試一個加拿大營養學會建議的飲食內容: 1/2的蔬菜 1/4的蛋白質 1/4的澱粉若要減重,就將食量減半,照2:1:1的熱量來計算便可以。 至於有人對於碳水化合物會有疑問,基本上碳水化合物是不可少的熱量。我通常對患者說「你打算一輩子不吃澱粉嗎?」若沒有毅力這樣做,一旦澱粉再次進入身體,它的吸收能力就可能被強化,導致更多的吸收。 另外,高蛋白質飲食或生酮飲食,長期下來對心臟血管的負擔也很大,因此瘦下來並不一定能長壽。雖然生酮飲食的概念是利用三酸甘油脂來製造熱量,但若沒有澱粉,並長期處在三酸甘油脂的循環當中,對身體不見得是好事。 最後提醒民眾,若是帶有容易儲存熱量基因者,過多的熱量攝取就一定會儲存成脂肪,因此飲食必定精算熱量;再來,體重建議不要胖瘦瘦,要瘦就需要有決心並維持;健康的飲食,要吃澱粉但盡量少吃,若要食用,可以選擇非精緻澱粉。 延伸閱讀: 住院整合照護計畫是什麼?如何申請?113年109家醫院名單及收費查詢一次看
-
2024-09-03 養生.聰明飲食
增32種疾病風險、心血管疾病死亡機率 3招戒斷超加工食品
減重專科暨家醫科醫師魏士航表示,超加工食物吃太多,不僅會增加罹患32種疾病風險,因心血管疾病而死亡機率也會提高50%。何謂超加工食品?魏士航說,國際將加工食物分為四等級。以雞蛋為例,未加工的雞蛋屬於第一級;加了鹽巴調味的荷包蛋屬於第二級;將第一、二級食品組合後再加工的蛋黃醬,被歸類為第三級加工食品;至於添加了防腐劑、甜味劑、修飾澱粉等製造出來的蜂蜜蛋糕,就是第四級的超加工食品。【延伸閱讀:精緻穀物、加工肉類及含糖飲料,哪個是你最需要避免的超加工食品?】魏士航表示,超加工食品取得容易,且食品製造商和食品科學家研發時,會以「極樂點」的概念,計算出食物中的糖、油、鹽的完美比率,設計出吸引人、能帶來滿足感與誘導渴望的食物。大量的精緻澱粉與脂肪將增加大腦分泌多巴胺,使消費者感到快樂,促進食欲,讓人對這些食物上癮,難以節制。今年刊登在「英國醫學期刊」研究顯示,從大腸癌、睡眠問題、氣喘、高血壓到代謝症候群、過重、第二型糖尿病等32種疾病,都與攝入大量超加工食品有關。魏士航說,研究進一步指出,攝取過量的超加工食品,會提高50%的心血管疾病死亡風險和代謝症候群發生風險,焦慮等心理疾病發生風險也會增加48%到53%。魏士航舉例,曾有一位65歲男性病患,退休後為了方便,每周到大賣場採購冷凍食品,早餐吃包子、饅頭,午餐吃微波加熱的炒飯、炒烏龍麵,晚餐若沒煮,就吃冷凍水餃。結果不僅身材走樣,體重飆升,就診時糖化血色素高達10.2% ,已吃出糖尿病。3招戒斷超加工食品1.改變購物環境:採買前先列好購物清單,減少衝動購物。選擇肉鋪、生鮮鋪或較多健康選項店家。2.改變時機點與份量:超加工食品適時享用即可。例如只在出遊時吃洋芋片,每周最多不超過3次。3.學會辨認成分標示:選擇成分相對單純的品項,避開含有過多的醣和油脂的食物,如燕麥奶。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09-02 焦點.健康知識+
午後總想來杯手搖飲小確幸?戒糖8個好處 助減重、穩血糖還能改善精神狀態
在忙碌的午後來一杯冰涼的手搖或甜蜜的小點,總讓人心情舒暢,是專屬自己的放鬆時刻。然而,隨著健康意識抬頭,不少人也發現經常攝取精緻糖可能對身體造成諸多危害,因而呼籲減少日常飲食的糖分,不僅能讓身體更健康,對心靈方面也有正面影響。接下來就一起來看看「戒糖」後會迎來哪些改變吧!《Social Lab社群實驗室》本次透過《OpView社群口碑資料庫》追蹤近三個月內「戒糖好處」話題的網路聲量表現,帶您了解網友熱議的戒糖好處排行。「控制體重」少吃精緻糖是關鍵 觀察近三個月內網友針對「戒糖好處」相關話題的討論,可以發現「控制體重」最受關注。無論是早餐店奶茶還是手搖,不少人都習慣每天來一杯飲料,但這也容易讓人在無形中攝取過多的糖分與熱量,導致體重難以控制,成為許多人的困擾。不少營養師指出,「好好控糖」是減重路途上的一大助力,然而在已經習慣以糖作為能量來源的情況下,「當然不可能每個人一開始就可以適應去戒糖」,建議可以「試著從减糖開始做起,慢慢的停止吃糖」,認為「循序漸進」是成功的秘訣。也有網友大方分享結果,「戒糖之後的確是瘦了,也沒那麼容易水腫」,還有人分享自己的戒糖小撇步,說道「就是別碰精緻澱粉跟加工品,像麵條、麵包、燕麥奶、牛奶類跟甜點」、「飲料能不喝就不喝,不然就喝無糖茶」等,強調不吃精緻糖和添加糖是關鍵。戒糖助降低「心血管疾病」潛在風險此外,戒糖也能幫助「降低心血管疾病風險」。糖容易使血壓飆高,長期過量攝取可能對心臟造成負擔,增加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更有研究指出,高糖飲食者因心血管疾病死亡的風險較一般人高出三倍。就有網友發現自己異常嗜甜但並無肥胖問題,詢問是否應該戒糖,引起熱烈討論。有人提醒,「目前不胖不代表以後不會胖」,且相比容易發現的「肥胖」,「心血管疾病也是要重視的潛在危險」,呼籲還是儘早戒糖,以免造成難以挽回的後果。「精神狀態變好」也是許多人有共鳴的好處之一而「精神狀態變好」是另一個備受熱議的好處之一。糖分在攝入後會分解成葡萄糖,提供大腦能量,因此許多人認為糖能改善心情、幫助紓壓,不過當糖分被胰島素代謝後,反而可能使精神更差,網友便表示「澱粉類跟甜的東西就是天然的安眠藥」,吃多了反而容易使人整天昏昏欲睡;也有醫生提醒甜食吃多了可能「會讓孩子不專心及躁動」,若發現自己經常感到精神不濟、專注力不佳,不妨重新檢視自己的飲食是否含有過多糖分。「戒糖」是一條漫漫長路,不必心急突然完全不吃糖,不妨試著循序漸進,從減糖開始,慢慢減少食用甜食,並降低飲料甜度,也不必對自己過度嚴苛,放鬆心態,才能吃得健康也吃得快樂喔!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4-08-31 養生.聰明飲食
醫公開自己每天的早餐菜單:「1食物」絕對不碰!不怕吃胖、脂肪肝上身
你是不是也有這樣的疑問:「明明吃的不多,為什麼就是瘦不下來?」麵包愈鬆軟油加愈多 早餐1改變身體有變化胃腸肝膽科醫師錢政弘說,自己這時候都會問:「你早餐吃什麼?」,而大多數人的回答不是「三明治」就是「麵包」,這2樣都是屬於高熱量的精緻澱粉食物。對此,錢政弘指出,吐司和麵包是用油去揉麵粉做出來的,越鬆軟好吃的麵包,油加越多,早餐要換吃別的,例如水煮蛋、雞胸肉、花椰菜、地瓜等。他分享曾經有一位70 多歲的老太太就告訴我,自從半年前早餐停止吃三明治之後,體重陸續降了7 公斤,脂肪肝也消失了!雖然午餐和晚餐吃的量也有減少,但是她認為早餐的改變影響最大。因此,錢政弘便請教她現在早餐改吃什麼?老太太回答:「我是買大賣場的燕麥當早餐,每天在家自己煮,像煮稀飯一樣煮燕麥,加上一點青菜和絞肉或是蛋,煮成像鹹粥。」燕麥屬於非精緻澱粉 餐後血糖上升慢你是不是覺得這個食譜真的很簡單?錢政弘表示,對大多數的媽媽來說,煮一碗燕麥粥肯定沒什麼難度,只是以前真的不知道早上都吃「含油澱粉」會造成脂肪肝。燕麥雖然也是澱粉,但燕麥屬於非精緻澱粉,接近天然植物原型,食用後血糖上升慢,不像白飯和麵包容易讓人發胖。醫師早餐這樣吃!避開甜的、軟的麵包至於不少人也會想問醫師的早餐都吃什麼?錢政弘提及,我的早餐很簡單,每天早上我要幫小孩準備早餐,時間有限,最常吃水煮蛋,不是真的水煮,而是用電鍋蒸熟,沒有調味,再加上全麥麵包或腰果饅頭。有時間的話就去外面買吃豬排起司蛋餅、豬排飯糰等,基本上不會吃甜的軟麵包當早餐,以上提供給大家參考。延伸閱讀:.幾歲開始老很快?醫曝3年紀是斷崖式衰老關鍵,6方法延緩老化.長壽最佳步數不是1萬步? 歐洲研究:走「這個步數」可降低死亡風險.當70歲時想過什麼樣的生活?6種生活態度讓你更健康長壽、自在圓滿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8-22 養生.健康瘦身
吃不多仍瘦不下來,早餐吃什麼是關鍵!醫建議早餐戒吃2東西
你早餐都吃什麼?名醫提醒,對想減重的人來說,早餐不建議吃三明治或麵包這類精緻澱粉食物,不但瘦不下來,而且容易形成脂肪肝。早餐吃三明治、麵包容易胖 改吃燕麥體重降早餐是一天開始很重要的一餐,但對許多早上趕上班上課沒時間的人來說,早餐經常都是隨便吃。胃腸肝膽科醫師錢政弘日前在臉書粉專分享,在診間常被患者問「想減重,早餐可以吃什麼?」錢政弘引用他自己的出版《你可以不生病》裡的例子說明。病患常詢問「我明明吃的不多,為什麼就是瘦不下來?」此時他會追問病人:「早餐吃什麼?」而多數的回答不是「三明治」就是「麵包」!錢政弘指出,這2樣東西都是屬於高熱量的精緻澱粉食物,建議少吃。早餐最好換吃別的,例如水煮蛋、雞胸肉、花椰菜、地瓜等。錢政弘更舉一位70多歲老太太的例子,老太太說自從半年前早餐停止吃三明治之後,體重陸續降了7 公斤,脂肪肝也消失了!雖然午餐和晚餐吃的量也有減少,但是她認為早餐的改變影響最大。錢政弘問她現在早餐改吃什麼?老太太說都買燕麥在家自己煮,「像煮稀飯一樣煮燕麥,加上一點青菜和絞肉或是蛋,煮成像鹹粥。」錢政弘指出,早上吃「含油澱粉」會造成脂肪肝。燕麥雖然也是澱粉,但燕麥屬於非精緻澱粉,接近天然植物原型,食用後血糖上升慢,不像白飯和麵包容易讓人發胖。錢政弘說他基本上也不會吃甜的軟麵包當早餐,他透露自己的早餐內容也很簡單,因時間有限,最常吃水煮蛋(其實是用電鍋蒸熟,沒有調味),再加上全麥麵包或腰果饅頭。而如果比較有時間時,就會去外面買豬排起司蛋餅、豬排飯糰等,營養的早餐掌握3要點錢政弘醫師的建議其實與之前台灣癌症基金會《國人早餐選擇及身體健康表現調查》不謀而合,營養師徐桂婷表示,研究顯示起床2小時內吃早餐,可以促進身體新陳代謝,但最受國人喜愛的早餐組合前10名都是容易造成精神不濟的「高碳水食物」,前5名早餐組合都是「麵包、三明治、蛋餅」搭配「豆漿、咖啡、牛奶」。建議早餐營養應要掌握3要點:.增加纖維攝取.選擇高營養密度原型食物.低GI食物優先【參考資料】.《錢政弘 胃腸肝膽科醫師》臉書粉絲專頁 .聯合報系新聞資料庫
-
2024-08-19 養生.聰明飲食
慢性病是吃出來的 專家教從用餐順序及料理方式遠離三高危機
俗話說:「病從口入」,三高、慢性疾病是吃出來的。大里仁愛醫院營養師徐佳靖表示,進食順序錯誤,經常吃高鹽、高油及高糖食物,容易引發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三高問題,影響心血管健康。建議簡單改變用餐順序,先吃蔬菜,再吃優質蛋白質食物如白肉等,最後才吃澱粉類如飯、麵等,就能輕鬆降三高、預防慢性病。三高的危險因子,除了年齡、遺傳因素,最重要的關鍵是「飲食」。台灣外食比率近7成,便當隱藏許多熱量陷阱,徐佳靖說,許多人在用餐時,先扒進大口白飯,再吃鹹香的焢肉、排骨或雞腿,最後才吃上幾口菜,往往吃不完的剩食廚餘,幾乎都是蔬菜類。吃菜再吃蛋白質 用餐宜細嚼慢嚥蔬菜含有豐富的膳食纖維,有助於降低膽固醇、調節血糖、預防心血管疾病。徐佳靖建議,用餐應先吃蔬菜,可以緩和飯後血糖上升,控制高血壓的「得舒飲食」,也是以高鉀、高鎂、高鈣、高膳食纖維的深綠色蔬菜為主;接著是吃優質蛋白質食物,澱粉類最後再吃,注意食用時要放慢速度、細嚼慢嚥。蛋白質可分為植物性與動物性,植物性蛋白質包含黑豆、毛豆、黃豆,其他豆類都屬於澱粉;動物性蛋白質則以鳥禽類、海鮮類等白肉為主,豬、牛等紅肉適量。徐佳靖提到,動物性蛋白質比較容易被人體吸收,而植物性蛋白質的肪脂量低、飽和脂肪酸低,分量可各半食用。少碰精緻澱粉類 運動增醣類代謝在澱粉類部分,徐佳靖提醒,多吃五穀雜糧,地瓜、南瓜也屬於澱粉,可取代米飯主食。麵條、冬粉是加工過的精緻澱粉,吃太多小心發胖,還會讓血糖瞬間升高。有些人以為戒澱粉是有效的減重策略,但完全不吃澱粉,容易導致能量不足,影響身體正常運作。吃對好澱粉,有助於控制食欲和體重,搭配運動能增進醣類代謝,並幫助肌肉修復。徐佳靖強調,進食從蔬菜、肉類、澱粉,依序用餐可避免血糖快速轉變為脂肪,引發肥胖、三高問題。至於水果,應該當成餐與餐之間的「點心」,水果並不會幫助餐後消化,反而會更增加飽腹感。除了食物進食順序,在烹調方面,徐佳靖指出,盡量以清蒸、水煮、烘烤、涼拌等方式烹煮,少油煎、油炸,以及加入大量調味料的紅燒、糖醋等烹調方式,限制鹽、糖、油的攝取,以遠離三高危機。降三高的食物預防三高上身,不妨多攝取富含水溶性膳食纖維的木耳、香菇、金針菇、海帶等食物,可以減低膽固醇的累積,進而降血壓、降血脂及穩定血糖。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08-13 養生.健康瘦身
心肌梗塞險奪命!名醫加護病房醒悟 這樣吃甩油20公斤逆轉人生
肥胖引發心肌梗塞?曾經擔任急診醫師的「初日診所」減重專科醫師陳威龍以自身經驗說明,這不是都市傳說。他14年前因工作忙碌又要兼顧博士論文,日夜顛倒、暴飲暴食,一年內胖了近10公斤,在實驗室突發心肌梗塞,幸好被學弟及時發現,緊急送醫撿回一命。作息紊亂多重壓力 35歲就與痛風為伍陳威龍回憶當時命懸一線,仍舊心有餘悸。他表示,因為長年作息紊亂跟多重壓力,35歲就與痛風為伍,尿酸數值偏高、血糖也偏高,體重也穩穩地站在80公斤以上。陳威龍分析自己的健康狀況,分別在學生時期、婚前、攻讀博士三個階段,讓健康亮紅燈。他說,自己從小愛吃甜點蛋糕,體重直升不以為意,直到高中為了參加聯誼、追女生,開始注重外表,半年瘦身20公斤。但陳威龍醫學院畢業進入醫院工作後,壓力大加上輪班,生活作息混亂,又經常在下班後和同事相約喝酒、吃消夜,導致體重快速反彈,猶如吹氣球,一口氣又胖回至82公斤。直到拍婚紗照時,才發現西裝褲穿不下,又開始減重。「婚後有小孩就又開始管不住嘴了。」陳威龍坦言,婚後當上主治醫師,也重返校園攻讀博士,多重壓力下,不只體重直線上升,尿酸、血糖也偏高,年僅35歲就經常痛風發作。有一天晚上,陳威龍在實驗室突發胸悶、胸痛,出現急性心肌梗塞癓兆,緊急送醫,一度發出病危通知,在加護病房住了一周,才轉至普通病房。鬼門關回來意識健康吃的重要 「211餐盤」戒精緻澱粉鬼門關前走一遭,陳威龍意識到「吃」對健康有重大影響,開始調整飲食習慣。過去早餐愛吃麵包、中餐與晚餐都要有澱粉等大量精緻碳水化合物,逐漸轉為低碳飲食;近4年來,受到初日診所院長宋晏仁影響,改為「211餐盤」,戒除精緻澱粉。211餐盤是將餐盤分為4等份,其中蔬菜占2份,占餐盤的二分之一,蛋白質和澱粉各占一等份,各占餐盤四分之一,也就是「蔬菜:蛋白質:澱粉 = 2:1:1」。【延伸閱讀】不用算熱量、不易復胖…「211餐盤」是什麼,為何一般人也適合吃?陳威龍分享,中午吃自助餐時,選擇大量青菜與雞胸肉,減少、甚至不吃米飯;晚餐時,若有門診,前一晚會請太太準備雞胸肉再搭配醫院的素食便當,補充葉菜類和蛋白質。在家吃飯時,以地中海飲食為主,如生菜沙拉佐橄欖油,攝取大量雞胸肉、魚類等優質蛋白質。不只正餐,陳威龍指出,以往他和太太到連鎖咖啡廳約會時,一定會點特大杯熱巧克力,現在全部改為無糖豆漿,偶爾才點杯糖分較少的卡布奇諾。陳威龍說,以前不知道一杯大杯熱巧克力含糖量高達80g,相當於16顆方糖,一周狂喝4杯以上,大病一場後才認真去了解食物的組成,並深入研究減重的相關知識以及方法。他強調,追求健康很重要,但找對方法更關鍵,呼籲大眾別把懊惱留在病床上。
-
2024-08-09 養生.聰明飲食
蔬果汁竟比奶茶還甜!營養師揭「超商果菜汁」驚人含糖量,喝1瓶就快超標
許多外食族蔬果攝取不足,會習慣到超商買瓶蔬果汁來喝,但初日診所減重專科醫師吳榛槿提醒,看似健康的果菜汁,一瓶400毫升含糖量竟高達26.4公克,相當於6.6顆方糖,甚至比奶茶還甜!若每天喝1.5瓶,一日含糖量直接超標,不僅沒補充到纖維質,還可能讓身體吸收過量糖分,導致肥胖上身。「你知道在超商買任何一瓶飲料,可能攝取進去的含糖量有多少嗎?」吳榛槿表示,根據國健署建議,每人每日精緻糖攝取量不宜超過總熱量的10%,若以一名30歲、體重50公斤的女性上班族為例,每日建議攝取熱量1,500卡,其中糖分應低於37.5公克(約等於4顆方糖),而400毫升果菜汁的含糖量有26.4克,一瓶就佔了建議攝取量的70%。超商蔬果汁不含纖維質、糖分過高吳榛槿指出,別以為蔬果汁就很健康,因為蔬果汁、果菜汁這類飲品,是由原型食物加工變成飲品,會讓原本所含的豐富纖維質流失。「但纖維其實對血糖有緩衝效果,缺了這層保護,糖分就會被身體更快速的吸收,再加上為了提升口感而添加的糖,更容易讓飲用蔬果汁的民眾攝入過量糖分。」吳榛槿舉診間個案為例,一位30歲的女性業務上班族,三餐外食必須常常應酬交際,但為了保持身材,嚴格控制精緻澱粉的攝取,完全不吃宵夜,未料體重不降反升,最讓她困擾的是,四肢瘦瘦的她卻小腹突出。進一步問診後才發現,原來該名患者自覺蔬果攝取量太少,養成每隔1、2天就飲用一瓶蔬果汁的習慣,看似健康的選擇,卻導致果糖、精緻糖過度攝入,後續更被診斷出患有重度脂肪肝,體脂率也超標。所幸透過飲食調整,戒除飲用蔬果汁後,不僅改善胰島素阻抗問題,在4個月內就瘦了將近10公斤。檸檬飲每毫升含糖量比奶茶還多吳榛槿表示,常被大眾誤認為健康的飲品,除了蔬果汁之外,還有市面上常見的檸檬飲,「1瓶約375毫升的檸檬飲,看似成分單純,但實際含糖量28公克,與一瓶600毫升奶茶含糖量僅差了5.6克。」換句話說,檸檬飲每毫升的含糖量其實比奶茶還要多。不少研究中都指出,吃糖與吸食毒品海洛因、可卡因所誘發的腦中活躍區域完全相同,一旦「糖上癮」就很難戒除。吳榛槿進一步解釋,當糖份進入到體內,就會刺激胰島素分泌,而處理不完的糖則會成為脂肪囤積,造成身體長期慢性發炎。「更可怕的是,糖對身體所造成的影響,僅需4天就可以看出變化。」吳榛槿提醒,攝取過多糖分可能還會影響記憶力、專注力、反應力。最好的方法就是從即日起開始減糖,戒除糖癮,避免含糖飲料造成肥胖、發炎等多種疾病。【本文獲uho優活健康網授權刊登,原文刊載網址:https://www.uho.com.tw/article-64226.html】
-
2024-08-02 養生.聰明飲食
減重怎麼吃?減脂、減醣...4類常見飲食法,營養師告訴你飲食秘訣
減重背後有個很基本的原理,就是打破「熱量平衡」。當「消耗掉的熱量」大於「飲食攝取」的熱量時,就可以達到熱量赤字(熱量消耗 > 熱量吸收),累積一段時間後,體重就會下降了。為了追求理想體態,有人靠少吃來減少熱量攝取;有人則靠增加活動量、提高新陳代謝等方式來增加身體的熱量消耗,也有人兩種方式同時並行。其中,「飲食管理」是最常被使用的方式。在力求「減重也兼顧身體健康」的模式下,我們要如何運用「飲食管理」來達到減重的目標呢?以下就讓《健康設計家》品牌營養師Jane帶你認識四類常見的飲食方式!以下依照不同營養素比例,介紹四類常見飲食方式:均衡飲食、減醣飲食及減脂飲食;另外還有一些限制較多飲食,歸在「特殊飲食」一、均衡飲食熱量攝取百分比約為醣類(50~60%)、蛋白質(10~20%)、脂質(20~30%)此熱量攝取百分比是根據衛福部國健署的建議訂定,藉由攝取各類型的食物,來滿足一天的營養需求並提升健康,在沒有特殊條件的情況下,只要營養均衡配合熱量控制,就能瘦得健康了。搭配以下提供的健康飲食小技巧,可以更容易達成減重目標:1.多吃蔬菜水果(建議至少3蔬2果),裡面含有豐富的維生素及礦物質,還有膳食纖維能提高飽足感、促進排便順暢及增加腸道健康。2.以全榖根莖類食材(如南瓜、燕麥、糙米等)取代精緻澱粉如白米、吐司、白麵條,可以攝取到更多維他命、礦物質與膳食纖維,同樣能增加飽足感,並延緩醣類吸收速度,幫助穩定血糖。3.減少高熱量含量的食物與醬料:如炸雞腿、培根、美乃滋、沙茶醬等。4.多吃原型食物,保留更完整的營養素;少吃精緻澱粉(如:糕點)或加工食品,以減少鈉及熱量的攝取。5.以水或無糖茶來取代含糖飲料,減少熱量攝取。6.六大類食物(水果、蔬菜、全榖雜糧、豆魚蛋肉、乳品、油脂與堅果種子)均衡攝取,營養素不漏掉。*衛福部國健署-每日飲食指南手冊中有說明各個熱量需求下,六大類食物的建議份數,可以一併參考。二、減脂飲食低油飲食, 熱量攝取百分比約為醣類(50~65%)、蛋白質(15~25%)、脂質(20%以下)藉由減少飲食中的脂肪,來降低熱量攝取。支持此種飲食法的人認為,因1克脂肪可提供9大卡的熱量,是醣類及蛋白質的2倍以上(1克蛋白質或醣類可提供4大卡的熱量),能量密度較高,所以減少高脂食物的攝取,就能更輕易降低熱量。且脂肪吸收的效率很高,進食後大多會經由腸道進入體內,同時脂肪的食物產熱效應(Diet Induced Thermogenesis, DIT)較醣類及蛋白質低,代表身體在消化及儲存脂肪時,消耗掉的能量較少。除此之外,當飲食中含有大量脂肪時,會改變腸道菌相、使好菌數量下降,影響腸道健康,並且會增加體脂肪囤積及促發炎反應的現象,因此採用低脂飲食,可以更容易達到降低熱量攝取及維持腸道健康的效果。一般來說,脂肪佔總熱量攝取10%以下就能算是極低脂飲食。如:特殊飲食中的歐尼森飲食。值得注意的是,就算要減少脂肪攝取,也不代表應該要吃到「無油」, 還有以下兩點須注意:1.人體有2種必需脂肪酸,無法自行合成,需透過飲食來提供,分別是亞麻油酸(Linoleic acid)及次亞麻油酸 (α-linolenic acid)。且脂肪在人體中具有很多功能,如:構成細胞膜、合成脂蛋白等,所以使用減脂飲食,也要注意必需脂肪酸的攝取。2.飲食中的脂肪可以在腸道中幫助脂溶性維生素的吸收,所以脂肪吃太少時,可能會間接使脂溶性維生素攝取不足。若使用減脂飲食法,還可以搭配以下三個小技巧:1.選擇用油量較低的烹調方式(如:清蒸、水煮);也可以適量食用堅果類。2.蛋白質來源優先選用低脂肉類、海鮮或豆製品,少吃較高脂的食材(如:豬蹄膀、五花肉、百頁豆腐、香腸、臘肉等加工食品)。3.減少高油食物的攝取(如:蛋糕、洋芋片、鹹酥雞)。三、減醣飲食熱量攝取百分比約為醣類(50%以下)、蛋白質(20~35%)、脂質(30~60%)藉由減少醣類攝取,來降低高醣飲食可能造成的危害。當人體吃下大量精緻澱粉或簡單醣類時,餐後血糖會上升快速,使體內胰島素分泌增加,將血糖轉換成脂肪囤積,進而增加肥胖及相關代謝性疾病的風險;而胰島素作用使血糖降到過低時,又會產生飢餓感,導致飲食量增加,促使熱量攝取過多。因此支持者認為透過減醣飲食使血糖波動和緩,就能避免過多胰島素分泌,降低醣類囤積成脂肪及減少餐間吃零食的慾望,更容易降低熱量攝取,達到減重效果。美國家庭醫師協會將低醣飲食定義為醣類佔總熱量攝取低於26%,而當每日的醣類熱量攝取
-
2024-07-30 焦點.健康你我他
一年一度退休力 今年是幾分?/退休教閩南語 學AI融入社群
第三次退休力檢測,分數61分,屬於「好奇海豚」,五大核心能力中,「健康」、「財務」、「活躍好學」差強人意,「社會連結」及「自在獨立」則準備不足。我很注重身體保養,期能遠離病痛,不拖累家人。年初體檢發現血糖飆高,醫師建議三餐改吃糙米飯,減少攝取精緻澱粉,在家也每天血糖檢測,如今獲得控制,終於鬆了一口氣。年歲增多,更應留意健康狀況,防範慢性病找上門。些許的財務儲蓄與月退俸,只要量入為出,日子還過得去。近期股市捷報頻傳卻抵不過通膨帶來的失落感,令人懷念昔日100元有找菜色豐盛的便當。然而「有健康才有一切」,保有健康的身心才最重要。下學年回學校支援閩南語教學,讓我退而不休、生活充實。閩南語溯本清源稱作「河洛語」,傳授閩南語是人文教育一環,將來運用人工智慧(AI),更能維護台灣多元文化價值。因此,學習人工智慧是我的重要課題,課餘應積極融入社群,彌補社會連結的不足。退休力檢測,讓我知曉退休準備不足之處加以改善,建議鄉親朋友多多參與。
-
2024-07-28 癌症.肝癌
健保大數據/國內肝癌多肇因B肝、C肝 定期追蹤避免肝纖維化
肝臟被稱為沉默的器官,義大醫院代理研究副院長許耀峻醫師指出,由於肝臟內部沒有神經分布,肝癌若出現症狀時往往已經是晚期。因此,肝癌高風險族群不能依賴症狀,必須透過定期篩檢和追蹤檢查,才有機會及早發現肝癌。C肝即使治癒,肝臟已受損,仍須定期追蹤。許耀峻說,後期肝癌可能出現腹水、黃疸(眼白變黃、茶色尿),或疼痛(因腫瘤大到壓迫肝臟表面或刺激到腹膜上的神經);有些人也會出現非特異性症狀,如倦怠、虛弱、胃口不好、體重減輕等。衛福部訂定2025年根除C型肝炎的國家目標,這是因為C肝的抗病毒治療安全有效,口服療程只需要8至12周、治療成功率幾乎100%,只要有病毒就應該清除。但許耀峻提醒,即使患者經過治療已清除病毒,但由於長期發炎容易累積傷害,肝臟若已發生纖維化或肝硬化,C型肝炎患者在感染痊癒後仍需定期追蹤。脂肪肝、過量飲酒、自體免疫肝炎或膽管炎等,也可能造成肝臟纖維化或肝硬化。許耀峻表示,不管任何原因,肝臟慢性發炎時間久便容易結疤,傷疤累積,就是肝臟纖維化,最終可能導致癌變,一旦發現慢性肝炎就要定期追蹤。病毒量高須用藥控制,有肝癌病史需密切追蹤。許耀峻說,肝硬化病人建議3個月追蹤一次,抽血檢驗胎兒蛋白或其他癌症標記(例如PIVKA-II),以及超音波、電腦斷層、或核磁共振等影像學檢查,其中以超音波最方便,是第一線篩檢工具。若沒有肝硬化等重度情況,一般建議是每半年追蹤,不過每個人病況不同,還是建議和醫師討論,制定個別化的篩檢計畫。至於B型肝炎,一直都是國人最主要的肝癌危險因子,許耀峻提到,B型肝炎的治療比較複雜,目前尚無法使用藥物清除感染,但現有藥物可抑制病毒複製,緩解病毒血症,並且改善發炎與纖維化情形。因此若病毒量高、肝臟慢性發炎,或肝臟已顯著纖維化的患者,應該要用藥物控制病情、避免惡化。此外,一親等如果有肝癌病史,肝癌風險會比沒有家族病史者多出2至4倍,他提醒這類民眾更需留意,特別是40歲過後,一定要定期追蹤。抽菸、酗酒、熬夜、脂肪肝,都是肝癌潛在威脅。飲食習慣方面,許耀峻指出,抽菸、酗酒等不良生活習慣應戒除。此外,慢性病毒性肝炎是肝癌的重要病因,不論是B、C、D型肝炎病毒都是透過血液和體液傳染,例如共用針頭、牙刷、刮鬍刀、不安全性行為等途徑,所以必須避免上述行為。熬夜可能影響身體機能,例如容易出現新陳代謝問題,後續對於脂肪肝的發生,以及免疫系統等,也都會產生不良影響。許耀峻特別強調,病人睡眠要充足,否則新陳代謝效率不佳、免疫系統不好,對脂肪肝的患者而言,狀況可能會加劇;對病毒性肝炎的患者來說,則可能不利於身體免疫系統對抗病毒。脂肪肝的盛行率很高,過重或肥胖是最主要的原因,許耀峻表示,不是每一個脂肪肝都會演變為肝硬化或長出肝癌,但肝臟若因此慢性發炎,肝硬化或肝癌的風險便顯著增加。此外,有些人看起來不胖卻有脂肪肝,和基因(例如PNPLA3)多型性有關;糖尿病等新陳代謝疾病也會影響。有無脂肪肝?自我觀察兩大指標:BMI和腰圍。脂肪肝的形成,一般來說還是與體重密切相關。許耀峻說,自己是否過重,可以透過幾個指標觀察,身體質量指數(BMI)是其中之一,但BMI和每個人的骨架、身體組成等有關,未必完全準確;另外,還可以檢視自己的腰圍,腰圍和中心型肥胖相關,如果女生超過80公分、男生超過90公分,就要特別注意。內臟脂肪含量也是一個指標,不過需要透過特殊儀器,例如雙能X光吸收測定、磁振造影(MRI)等。對於一般民眾,還是建議觀察自己的BMI和腰圍數字,避免過重或肥胖。肝癌檢查追蹤方式.45歲-79歲民眾,終身可有一次免費B肝、C肝篩檢,一旦發現B肝、C肝、肝硬化隨即進入追蹤程序。.B肝、C肝患者應每6個月定期檢查一次。.肝硬化建議3個月追蹤一次。.每個人病況不同,建議和醫師討論,制定個別化的篩檢計畫。我有脂肪肝 有辦法改善嗎?許耀峻指出,脂肪肝是可逆的,研究數據顯示,減低10%的體重,就能顯著改善脂肪肝,甚至「從有到無」。建議飲食要避免手搖飲、糕點等果糖攝取,精緻澱粉的攝取量也要留意;運動相當重要,建議至少每周3次、1次至少30分鐘,重點是要養成規律習慣。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07-24 焦點.健康你我他
一年一度退休力今年是幾分?/退休力小衰退 3招改善健康
去年退休力測驗,我的總分77分,整體平均57.7分;一年後再測,我仍以總分75分位居「王者獅子」之列,但相較於去年,退休力正逐漸衰退中。今年度退休力整體平均分數已提升至59分,顯見此測驗正如漣漪朝外擴散,激起眾人對退休力的重視。倒是自己分數衰退,引起腦海裡的警鈴聲大作。盡早規畫退休生活,並非全然複製以前的生活樣貌,而是重拾早年為工作犧牲的夢想,回歸自己內在的聲音。隨時檢視自己的核心能力,若退休準備能力有增加,要繼續保持,若衰退則須檢討原因。坐五望六的我,「活躍好學」維持高標,但「自在獨立」卻因對家人的依存度而下降。財務則因高通膨時代,需調高生活準備金,使得分數下降。從測驗中得知,我最弱的健康面向,可朝減少攝取精緻澱粉、每年一次聽力檢查、預立醫療照護諮商等處著手改善。有人說:「身體健康是1,而財富、感情、事業,家庭…,都是1後面的0,只有依附於這個1,0的存在才會有意義,如果沒了這個1,一切都將成空。」2022年國人平均壽命為79.84歲,且預估將逐年遞增,但國人的不健康餘命長達8.41年,因此強化健康乃重中之重,相信沒有人希望長壽卻不健康,拖累家人。感謝聯合報提醒退休準備力的重要。
-
2024-07-03 養生.聰明飲食
水果取代正餐想瘦身!過量反造成血糖失控,恐致高血壓、高血脂
台中一名50多歲女子,趁夏天想控制體重、也想要控制血糖,刻意減少精緻澱粉攝取,改以水果當正餐,沒想到攝取過多糖份,造成血糖失控不穩,經過大甲李綜合醫院新陳代謝科主治醫師陳昱瑋的提醒,改善飲食與藥物控制,血糖才逐漸恢復正常。陳昱瑋表示,這名患者就醫時血糖忽高忽低,經過詢問後,才發現她幾乎每餐都吃白米飯、麵類等精緻澱粉當主食,為控制血糖,也想要趁機減重,改以吃多種水果當正餐,卻忽略水果含糖量很多,戒掉澱粉後體重卻沒有下降,量測血糖也很不穩定,等到下一次回診時,經過他的提醒,患者才驚覺自己飲食習慣錯誤,忽略水果本身的糖份,反而適得其反。陳昱瑋說,台灣水果在農民的改善下,幾乎每一樣都很甜,尤其是目前夏天正在盛產的西瓜、荔枝、芒果等,含糖量都相當高,雖然水果含有豐富的維生素A、維生素C、大量膳食纖維等多種營養素,但是吃多卻造成身體的負擔,他提醒民眾高溫吃不下飯,想靠吃水果替代、消暑,千萬要小心無形之中吃下過多的糖,建議一般人想吃水果,一餐以一個手掌大小的量為主,不宜過多。「吃過多糖,會造成高血壓、也會增加高血脂與膽固醇的可能性。」陳昱瑋指出,許多研究顯示,糖分吃太多會提高罹患慢性病與腎臟病風險,也有兒科研究發表,小孩吃過多含糖的食物、甜食,恐會有過動症、注意力不集中的情形,如果高溫的天氣想要喝冰冰涼涼的含糖飲料,要特別注意。陳昱瑋表示,每個人對「甜」的感受程度不一樣,民眾在購買市售賣飲料可看到都有清楚標示糖份的公克數,以衛福部建議民眾每日糖的攝取量,每天飲食不宜超過總熱量的百分之十。依食藥署食品營養成分資料庫,1杯700毫升的全糖珍奶,含糖量近62公克,一天一杯就超過每日糖攝取上限,「儘量不要喝比較好,真的嘴饞想要喝,一個禮拜喝一到二次就很多。」儘管水果甜度是自然的糖分,但是也會影響身體,且是飲料中人工提煉的糖對身體負擔更大。陳昱瑋表示,有的人罹患糖尿病初期沒什麼徵狀,等到出現「吃多、喝多、尿多」,有頭昏、疲倦、昏沉,體重還不斷的下降時,就已經是罹患糖尿病的晚期,他建議民眾除要注意餐前的血糖外,更該留心飯後血糖值,餐後的血糖值以不超過140mg/dL為主,如果罹患了糖尿病,患者一定要配合飲食、用藥,也要按時量血糖,「每天固定量血糖值,詳細記錄最重要。」
-
2024-06-29 養生.聰明飲食
經常胃脹氣胃痛胃酸?吃錯東西是主因!「3招」教你吃對早餐消夜,避免腸胃不適
經常胃脹氣胃痛泛酸嗎?其實,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妳的飲食出了問題。大部分的門診中最常遇到的問題,就是暴飲暴食造成的胃部不適,以及三餐不定時造成的胃痛問題。綜觀現代人最常忽略與忽視的,就是早餐與消夜的問題,不是不吃早餐,不然就是宵夜吃撐了。究竟,早餐與消夜應該怎麼吃得健康,以下三點提醒你究竟該怎麼吃才好!早餐這樣吃,就對了早餐是一天活力的來源,就如同一年之中的春天一樣。然而,很多人經常忽略早餐的重要性,一旦沒時間吃早餐,到了中午進餐時,就會吃得既快又多,這時血糖就會快速升高。如果血糖經常處於大起大落的紊亂現象,就會時常發生頭昏的現象,一定要注意。該吃就吃是最大的原則!早餐忌吃冷食,會傷胃氣,最好吃熱食,熱呼呼的粥品或熱豆漿、荷包蛋,可以促進腸胃蠕動,溫和好吸收,對於老年人或是起床後食慾不差的人的極佳選擇。除此之外,早餐起碼要跟中餐有三小時的距離,除了熱食外,最好越單純越好,高精緻澱粉最好盡量避免。消夜這樣吃,就對了以中醫的理論來說,到了晚上,血液就要進入內臟和身體的最深處,代謝白天活動所產生的廢物,並且修復身體受損和不足的地方。所以,這個時候應該要減少活動量和進食量,讓血液能夠儘可能地回到內臟,熟睡時才能有效率的代謝廢物和修復身體。嘴饞吃宵夜,除了消耗能量和製造廢物外,還會讓血液停留在消化道,讓血液無法充分的進入到內臟,進而造成代謝緩慢;同時,留在消化道的血也不夠多,因為部分已經回到內臟了,所以消化也會變得更加遲緩,食物在胃停留的時間增長,胃酸過多是必然的現象,時間一久,就會造成胃潰瘍和胃食道逆流等問題。總之,睡覺前三小時就盡量不要進食,如果肚子真的很餓,吃點東西倒是無可厚非,只是一定要吃好消化的食物,粥就是不錯的選擇。同時少吃洋蔥、豆類、大白菜等容易產生氣體的食物、辛辣食物,以及脂肪過多的烤肉和涮肉,避免造成腸胃不適,影響睡眠品質。跟著生理時鐘走,可以這樣吃除了依據健康守則來吃早餐與消夜,其中最關鍵的就是,早餐消夜更要照著自己的生理節奏走才對。假如妳是大夜班,甚至必須每晚3點才睡覺,可以吃些清淡容易消化的食物,比如溫沙拉、燙青菜、瘦肉或是鯛魚片都可以,但是有了消夜填飽肚子早餐就頂多一杯牛奶,直接吃中餐就可以。但是,如此大宵夜的前提是,至少要身體要健康無虞才行。延伸閱讀:.高血壓與高血脂關係密切!「7大飲食禁忌」一次公開 .紅茶、綠茶、烏龍茶、普洱茶、糙米茶,哪些茶助降血壓?.8款減肥茶越喝越瘦!解渴還能減重,美容養顏就選「這款」※本文由【媽媽寶寶】授權:
-
2024-06-28 養生.聰明飲食
芋頭助控血壓血糖又解便!營養師認證養生4好處一次看
芋頭營養價值高,對養生相當有幫助。劉怡里營養師介紹芋頭的對人體的好處,也提醒芋頭是屬於澱粉類,若當餐又有其他澱粉就要小心超量,像是許多民眾吃鍋習慣加芋頭,就得多加留意。 芋頭助控血壓血糖又解便!營養師指養生好處一次看。 高纖、低熱量:劉怡里營養師表示,芋頭屬於低熱量的澱粉類,同樣是100克的情況下,白飯約183大卡,芋頭僅有128大卡,有助減重。膳食纖維豐富,約2.3g,屬於中高膳食纖維,有利控制血糖、促進排便、維持腸道健康。 β-胡蘿蔔素、B群:芋頭也吃得到β-胡蘿蔔素,於身體生成維生素A,有助護眼、促進夜視力、修復肌膚、保護個器官黏膜、維持免疫等。B群方面則有維生素B2,同樣有利修復皮膚、保護各器官黏膜;葉酸有利保護腦神經及DNA;菸鹼酸有利抗發炎、保養皮膚。 鉀、鈉、鎂、鋅:另也有豐富的鉀離子,可幫助身體鈉鉀平衡、去水腫、防範高血壓。另也有些許含量的鈣、鎂、鋅,鈣有助骨骼健康,鎂有助神經穩定及維持心血管健康,鋅則幫助維持身體機能、發育、免疫等正常。 豐富蛋白質:值得一提的是,芋頭也是個蛋白質豐富的澱粉食材,約100克就含有2.5克,是吃素時、尤其全素者補充蛋白質相當好的選擇。 料理芋頭、吃芋頭時會發癢?營養師指4種人留意避免佳! 限鉀族群:芋頭雖然營養,不過也還是有部分族群需要多留意酌量或避免食用。劉怡里營養師表示,芋頭鉀含量相當高,洗腎、透析等限鉀的腎臟病友就需要注意,若要吃建議在之前先和醫師、營養師討論。 易脹氣、腸道狀態不佳:另外,芋頭膳食纖維也不少、也容易產氣,對於腸道狀態不佳或有脹氣的族群而言可能會稍有負擔,也建議避免食用為佳,待狀態良好之後再吃。 料理芋頭、吃芋頭會癢?芋頭因含「草酸鈣」和「芋頭糖蛋白凝集素」的關係,會使人接觸後出現發癢、刺痛、紅腫等症狀。芋頭自然無法生吃,在料理前可戴手套,或者直接連皮一起加熱料理再削皮,若不幸真的碰到發癢可用熱水沖或鹽水洗改善。不過若是對於每每食用芋頭之後較易過敏族群,就建議即便煮過還是避免食用為佳。 注意!芋頭也是個過敏原:值得注意的是,芋頭除了上述會引起發癢症狀外,它本身也是一種過敏原,就像有些人對海鮮過敏,少部分的人也會對芋頭產生嚴重過敏反應。對芋頭過敏者自然應避免,若發現自己吃了煮熟的芋頭還是會出現過敏,就應立即停下,若發現喉頭緊縮等過敏性休克相關症狀則應立即撥打119送醫。 芋頭有毒要少吃?至於許多長輩會說「芋頭有毒要少吃」,也是基於上述兩點,雖然和現代所稱的毒物觀點不同,但確實會對有些人體造成負面影響,不過不具有使人中毒的成分,否則應當連吃都不能吃。 芋頭雖養生但注意是澱粉類!吃鍋留意替換,別澱粉超量。 建議吃6-8塊芋頭,減少半碗飯。劉怡里營養師提醒,芋頭雖然營養,但是屬於澱粉類,別和蔬菜類混淆、誤以為是蔬菜類而多吃,以免澱粉量攝取過高,反而影響血糖不穩。建議留意澱粉替換,6-8滾刀塊的芋頭110克約等同於半碗白飯熱量。換句話說,粗算吃約6-8塊建議減少半碗飯,3-4塊芋頭就建議減少1/4碗。 吃鍋注意,這些都是澱粉類:芋頭和澱粉的替換尤其是在吃火鍋時要特別留意,許多鍋物火鍋料會芋頭、玉米、南瓜一起上,再送上一碗白飯,這四種都是相當養生的澱粉類,但需小心當餐澱粉恐怕超量。而芋頭湯也是一種澱粉類湯品,若習慣喝芋頭湯再加芋頭會更需要注意份量。 其他芋頭甜品也要留意:其他芋頭製的甜品類也要留意,例如芋頭酥、芋圓等,以芋圓為例,雖以芋頭為基底作甜品,不過視店家也會加進許多的太白粉等精緻澱粉,而且芋頭甜味較低,也會加進許多精緻糖調味。若當餐要吃飯又要吃芋圓等甜品,芋圓60克等於半碗飯的熱量,建議留意澱粉之間的替換。 《延伸閱讀》 .你以為是蔬菜,其實是澱粉。8食材別混淆,聰明吃避免變胖血糖飆! .南瓜助防癌、顧心肺、好處多!營養師指8好處,3吃法更有助養生! 以上新聞文字、圖片皆屬《今健康》所有,網站、媒體、論壇引用請註明出處。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5-18 癌症.卵巢.子宮
卵巢癌為何被稱為「婦科第一凶癌」?初期症狀有哪些?婦科醫點名:有這些「症狀」快就醫
卵巢癌(Ovarian Cancer)被稱為「沉默殺手、婦科第一凶癌」,正是因為它缺乏明顯的早期症狀,出現症狀時也常常被誤認為是腸胃道問題,因此大部份被診斷出來時,都已是第三、第四期。而且也因為新冠肺炎的關係,國人到醫院的次數減少,同樣也減少了健檢的機會,當然也包括了癌檢。究竟卵巢癌的症狀有哪些?CA-125能篩出卵巢癌?怎麼吃可以預防卵巢癌?快由婦科權威陳保仁醫師與宋明樺營養師說給你聽:子宮內膜異位症跟卵巢癌有關係嗎?根據大型統計,在卵巢癌患者當中,發現有七成患者都同步有內膜異位症的狀況。但這不代表內膜異位症就會造成卵巢癌,而是兩者的成因(不正常的排卵、外來的刺激導致卵巢表皮受到刺激的突變)有相當的類似,它們的危險群(晚婚、晚生、比較胖、愛吃高油脂食物等)也幾乎一模一樣。卵巢癌初期難發現!一發現就末期?卵巢癌稱為沉默殺手有兩大原因:1.症狀不容易判別:初期症狀有肚子脹脹,脹氣、吃不太下食物、腹脹導致肚子變大、變瘦。2.因為不容易早期偵測,發現期數晚就可能較難治療。導致發生率稍微上升,但死亡率、死亡人數甚至更高。月經通常不會異常,除非腸胃吸收變差、荷爾蒙變差,月經才可能略有影響。因此若出現經常性(兩三周以上)的腹脹沒有改善,就建議可以就醫檢查。宋明樺營養師:「沒有毒的食物,只有毒的劑量」雖然卵巢癌的發生和遺傳、家族病史、年齡或荷爾蒙有關,但我們可以從飲食控制著手。以下為飲食建議:1.避免高油高糖高鹽飲食:現代人多外食,當中不外乎就是高油高糖高鹽,而高油高糖和卵巢癌有相當的關連,尤其高油的動物性油脂、反式脂肪都可能增加卵巢癌風險。2.一天一餐吃素:間接減少動物性油脂的比例。3.留意澱粉攝取:精緻澱粉(麵包、甜點)會影響血糖、荷爾蒙平衡、身體慢性發炎。如果烤土司、烤麵包等加熱澱粉等溫度過高,就容易產生致癌物質「丙烯醯氨」,進而導致卵巢癌的發生。*用氣炸鍋比較健康?氣炸鍋原理是高溫烹調,因此不管是澱粉、蛋白質、蔬菜,只要透過高溫調理,就可能增加成分的變質。如果長時間攝取,無形中吃下可能隱藏在當中的致癌成分。身體隨時在癌變?如何空出時間修復是關鍵癌症不會突然產生,而是慢慢的長成。我們的身體有抑制癌症的基因,就像是身體的警察,可以幫忙打擊壞人,但如果壞人一直出現,警察來不及撲滅,就可能導致癌症。我們的身體其實隨時都在癌化中,只要有修復期才是關鍵。除了飲食控制外,定期篩檢也很重要。目前就是靠「CA-125」指標來參考。CA-125是一種蛋白質,但不只卵巢受損,只要是發炎、子宮內膜異位症、腸子發炎、月經來時內膜的脫落等狀況,都可能導致指數上升。而CA-125的標準值為35,目前的共識是70以上,就可能要留意了。超過標準值不代表就是罹癌了,它只是屬於篩檢及追蹤指標,並非診斷指標。目前唯一較有共識的是「基因檢測」。專家解析安潔莉娜裘莉My Medical Choice國際影星安潔莉娜裘莉,她之前在《紐約時報》投書My Medical Choice,文中披露自己因為帶有家族遺傳性乳癌/卵巢癌的BRCA1基因變異,所以選擇雙乳切除手術,也計畫進一步接受預防性的卵巢加輸卵管切除手術以減少卵巢癌的發生。BRCA1/2這兩大基因群,可能與罹患卵巢癌、子宮內膜、乳癌、大腸癌等癌症相關,一旦有這些基因,罹癌風險就有可能增加。不過要提醒,但並非只要透過基因檢測就可以檢查出卵巢癌,因卵巢癌只有10~20%與基因有關。還包括受外在影響,像是日常生活中的一些致癌因子,因此,更要注重攝取飲食、體重維持還有運動等,才能減少癌症的發生。也有人會問,拿掉卵巢是否就不會罹患卵巢癌?其實卵巢長癌的病灶在上皮,肚子裡有許多地方和它是同個來源(如腹膜)。因此卵巢拿掉,還是有可能造成腹膜長癌。因此定期的追蹤,與醫師互相溝通,了解治療的風險再下決定,才是良好的醫病關係。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5-13 醫療.消化系統
不要太常吃麵包!飲食攝取不均容易有脂肪肝,營養師推薦5食物護肝
你有脂肪肝嗎?現代人經常外食、飯後配一杯手搖飲,健康檢查常聽到:「你有輕微的脂肪肝。」榮新診所營養師李婉萍在個人YouTube頻道分享,別以為外表看起來過重的肉肉族才有脂肪肝的問題,吃錯了也會讓肝臟內儲存的脂肪含量過高,只要超過肝臟總重的5%,即是「脂肪肝」。營養攝取不均就可能會有脂肪肝李婉萍提到,瘦子也會有脂肪肝,只要營養攝取不夠均衡、吃進過多醣分,就會讓三酸甘油酯代謝異常,並堆積在肝臟。脂肪肝會轉成肝炎、肝纖維化,將來可能變成肝硬化、肝癌。肝臟被喻為「沉默的器官」,輕度脂肪肝不會有異常症狀,進展至中、重度時,要小心肝臟已經長期處於發炎狀態,易形成肝纖維化,也可能有黃疸、全身無力、上腹部脹痛等症狀。雖然脂肪肝與肝臟其他疾病有關,但多數得到脂肪肝的人,最大宗死於心血管疾病。脂肪肝影響肝臟代謝脂肪的能力,易增加罹患糖尿病風險,二者有高度的關連性,互相影響彼此疾病進程。脂肪肝的元兇是「精緻澱粉」造成脂肪肝的元兇是「精緻澱粉」,李婉萍建議,不要太常吃麵包,這類食物會讓胰島素快速分泌,導致脂肪囤積。玉米、馬鈴薯等根莖類食物屬於「澱粉類蔬菜」,不能夠多吃,另要注意與蛋白質、豆製品、蔬菜等其他食物一起均衡攝取,提供身體正常運作所需的維生素、礦物質和膳食纖維等。除了麵包,素食者常吃的百頁豆腐、炸豆皮、花干含有大量油脂,尤其百頁豆腐的油脂含量超過50%,盡量少碰。脂肪肝可以被逆轉,李婉萍推薦苦瓜、山苦瓜、毛豆、蛤蜊、蜆仔,具有保護肝臟的效果,尤其是富含山奈酚的蘋果,能降低肝臟發炎的傷害。(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4-05-10 醫療.消化系統
脂肪肝竟有分胖、瘦!消除脂肪肝3方法,「這種飲食方式」最重要
脂肪肝(Fatty Liver)是台灣最常見的肝病之一。根據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的資料,台灣脂肪肝的盛行率高達3成。許多人以為肥胖或愛喝酒的人才會有脂肪肝,但其實很多外表看起來很瘦、體重正常、不喝酒的人也有脂肪肝。如果放任不管,脂肪肝長期下來可能引起肝臟發炎,導致肝硬化、增加肝癌風險。所幸脂肪肝是可以逆轉的,接下來就從西醫、中醫的角度,教你如何改善和預防脂肪肝!西醫如何改善脂肪肝?中山醫院腸胃科主治醫師吳文傑指出,脂肪肝的成因可分為「胖的脂肪肝」和「瘦的脂肪肝」,「胖的脂肪肝」是因為攝取過多糖分和脂肪,過多三酸甘油脂累積在肝臟細胞。「瘦的脂肪肝」則是因為飲食缺乏膽鹼,使脂肪堆積在肝臟甚至發炎,這容易發生在體型較瘦的人身上。有些人雖然是標準體重,平常也沒有大魚大肉、甚至吃素,但因爲吃的魚、蛋、肉類不足,攝取的膽鹼不夠,也可能會有脂肪肝。要消除脂肪肝,目前還是以飲食與運動為主。吳文傑指出,改善脂肪肝的第一步,必須改變生活型態,控制飲食、多運動,讓每日消耗的熱量比攝取的熱量還多。有些脂肪肝患者可在醫師建議下補充維生素E。如果脂肪肝已經造成肝臟發炎,則可能需要透過藥物或減重手術來治療。如果體重減少5%,可解除10%的脂肪肝炎、減輕45%的肝纖維化。能達到此目標的患者高達7成!想要消除輕度脂肪肝,我們從生活習慣著手就可以達成。以下是我們可透過日常生活消除脂肪肝的3大方法:消除脂肪肝3大方法一、飲食熱量至少要減少30%,或每日減少500到1000大卡,來讓體重減少3到5%。這相當於每天少喝一杯700c.c的珍珠奶茶,或少吃一包洋芋片。但如果脂肪肝已經發展成較嚴重的「脂性肝炎」或「肝纖維化」,體重至少要降低7到10%。二、每週進行150分鐘以上的運動,或每週增加60分鐘的運動量:可進行快走、慢跑、騎腳踏車等有氧運動,等減重到一定的程度時須配合一定的重量訓練,增加肌力來讓體脂率下降。三、補充維生素E:每天吃800國際標準單位的維生素E,可以改善非糖尿病、無肝硬化的脂肪肝。但因為維他命E的過量攝取可能增加死亡率,有些研究也懷疑維他命E跟攝護腺癌的關係,所以必須慎重使用。中醫如何治療脂肪肝?根據台北長庚中醫內兒科主任江昆壕在《長庚醫訊》發表的衛教資訊,中醫認為脂肪肝的成因,是由於飲食失調、勞逸過度、先天不足等因素,致使肝氣鬱滯、脾失健運、濕濁內生、氣滯血瘀,鬱積於肝而發為脂肪肝。治療方面,中醫建議從飲食習慣與生活作息著手,避免會傷害身體臟腑與氣血的飲食內容與生活作息,再輔以中藥治療,補養臟腑、調理氣血,使臟腑氣血功能恢復正常,才有機會逐漸改善脂肪堆積在肝臟的情況。江昆壕提醒,脂肪肝的患者務必要減肥、適當運動,盡量避免飲酒,同時控制好慢性病,定期做健檢來追蹤肝臟的健康狀況。又如果有長期服用的藥物,請記得與醫師討論是否需要調整。預防脂肪肝的飲食習慣綜合中、西醫2種觀點,要預防脂肪肝,我們在飲食習慣上可從以下3點來做調整:一、選擇地中海飲食:以全穀雜糧取代精緻澱粉,攝取多樣且充足的蔬菜類、多樣且適量的水果類,適量乳製品、黃豆類、堅果類,選擇芥花籽油、橄欖油、苦茶油等好油,補充魚肉、雞肉、雞蛋等蛋白質,減少吃紅肉、肥肉頻率,以及少吃甜點。二、避免飲酒:男性每天飲酒量不應超過20公克酒精,女性每天飲酒量不應超過10公克酒精。三、補充膽鹼:雞蛋、乳製品、肉類都含有大量膽鹼。素食者可以吃堅果類、大豆蘑菇、藜麥,或是花椰菜、甘藍菜等十字花科植物。事實上,要預防脂肪肝並不難,只要持之以恆地運動、維持正常體重,同時均衡飲食,少吃高油脂、高糖份的食物,就不用擔心脂肪肝找上門了!參考資料:長庚醫訊〈告別脂肪肝〉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地中海飲食原則〉延伸閱讀: 胰臟癌若會痛就晚了!五類人快去做檢查
-
2024-05-06 養生.聰明飲食
常吃油炸、燒烤恐致身體老化 多吃這些食物可抗糖化終產物AGEs
現代人飲食西化,容易攝取過多的精緻糖、精緻澱粉,油炸與燒烤等烹調方式也會使食物中的「糖化終產物」(AGEs)暴增。營養師劉怡里表示,最常見烤麵包、烤肉和煎牛排等食物,容易讓人吃下過多的糖化終產物,進而導致身體老化,引起慢性疾病。什麼是糖化終產物?劉怡里表示,指的是糖與蛋白質相互聚合所產生的物質,它會改變及影響蛋白質的結構、功能,降低蛋白質被代謝的機會,累積在身體內造成慢性發炎。吃蒸燉煮食品 保留原味糖化終產物的來源,包括從食物中攝取,以及身體自行產生。劉怡里說,大多數食物原本就含有糖化終產物,例如紅肉、起士、奶油等,若再加上高溫烹調,會增加糖化終產物的形成量。簡單來說,把食材慢慢煮成褐色並散發出的焦香味,會產生「梅納反應」,常見烤麵包和烘焙、烤肉和煎牛排等,都會讓人不小心吃下過量的糖化終產物。過多的糖化終產物在體內,會降低抗氧化能力,導致皮膚老化、大腦功能損傷、引發糖尿病、腎臟病、心血管疾病等。劉怡里強調,當烹飪溫度超過120°C時,會加快糖與蛋白質的化學反應,以燒烤為例,肉類再刷上醬汁,受熱的蛋白質即開始改變結構,引發有害健康的物質,日常應少做煎、炸、炒的食品,多運用蒸、燉、煮的方式,保留食材原汁原味。日常高糖陷阱 少喝飲料糖化終產物是加速老化的主因,過高的血糖也會讓人快速變老、發生疾病。劉怡里提到,當攝取過多糖分後,會引起胰島素過度分泌,形成血糖波動,因此要延緩血糖上升,就要少吃加糖食物。尤其要少喝飲料,手搖飲更是「無糖不歡」,一小匙甜度就超標,最好不要飲用。因為果糖在人體內吸收速度快,且不經過胰島素代謝,而是通過肝臟代謝儲存,易生成尿酸、脂肪肝。要如何改善糖化終產物、糖分的攝取?劉怡里建議,多吃抗氧化食物、節制甜飲甜食、戒除抽菸喝酒、建立規律運動等,才能幫助身體新陳代謝,穩定血糖。而抗氧化食材主要存在於植物中,尤其是富含維生素A、C、E的蔬果類。哪些食物可以抗「糖化」?.維生素A:地瓜、南瓜、大番茄.維生素C:芭樂、奇異果、小番茄.維生素E:堅果類、酪梨、植物油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05-02 養生.聰明飲食
用隔夜冷飯炒飯才好吃?冷熱飯都行,蛋液下鍋的時間是關鍵!但隔夜飯有一「加碼好處」
炒飯看似簡單,但要怎麼炒才好吃,還真是一門學問。農糧署說,其實冷飯熱飯都能炒,掌握訣竅,1分鐘快速學會炒飯秘笈。炒飯用冷、熱飯,訣竅不一樣不知道要吃什麼,懶得煮飯還要煮配菜時,炒飯是一項快速飽腹的好選擇。應該很多人都會炒飯,但不得不承認,炒飯要炒的好吃,還真不容易。一直以來有個說法是,炒飯要用隔夜的冷飯炒才會好吃!其實只要掌握訣竅,冷飯、熱飯都能炒。農糧署在臉書教大家,想要炒出美味炒飯,米飯的「含水量」和「鍋內火候」很重要。而用冷、熱飯炒,方法不太一樣:使用「隔夜冷飯」:可先使用微波解凍、撥散結塊,並將蛋液倒入冷飯拌勻,使其均勻附著米粒上,再放入熱鍋以大火翻炒,上色下料調味,最後轉中火炒勻。使用「生米煮飯」:則建議煮米時減量水分,並於煮好後打開電鍋鬆飯、放涼15分鐘,減少米粒相互沾黏。可先下料爆香,再下蛋液,以中火炒透後,再轉大火炒鬆即可。炒飯過程中若有結塊,用鍋鏟慢慢剝鬆,避免用力壓扁或剁開,可讓米粒的口感更佳。用隔夜飯炒飯熱量比較低而雖然冷飯熱飯都可以炒,不過還有另一說,隔夜飯炒飯熱量較低,這又是真的嗎?榮新診所營養師李婉萍曾受訪指出,米飯烹煮後,精緻澱粉的分子會重新排列,又稱糊化,而熱騰騰的米飯在冷卻過程中,成分會再度變化,稱作老化,轉變為難以被人體消化酵素分解的型態,因此進到大腸後,會被腸內菌叢發酵成短鏈脂肪酸,其功能類似膳食纖維、不好消化,因此被稱作「抗性澱粉」。因此,同樣是一碗量的米飯,熱飯跟冷飯會產生同樣的飽足感,但後者因成分轉變為抗性澱粉,吃下肚後不好消化,人體吸收的熱量就會比較少,也不易升高血糖。米飯已被改變的結構不可逆,隔夜飯即使重新熱炒,熱量也會比熱飯炒出來的飯相對低一些。因此,如果你想吃飽又不想太多熱量,用冷飯去炒,還是比較好的!【參考資料】.《鮮享農YA - 農糧署》臉書粉絲專頁 .聯合報系新聞資料庫
-
2024-04-20 醫療.新陳代謝
你聽過代謝症候群嗎?「5大指標」快檢查自己有沒有中標
根據國民健康署的資料顯示,40歲以上過重或肥胖者共有105萬人,其中5成以上的民眾有代謝症候群。 代謝症候群儼然成為了現代人常見的健康問題,那代謝症候群是什麼?對於健康會帶來哪些影響?今天《健康設計家》品牌營養師Sean就來和大家分享4大絕招預防代謝症候群找上門!代謝症候群是什麼?代謝症候群(Metabolic syndrome)並不是單一的疾病,而是多種容易造成心血管疾病的危險因子集合體,我們可以把它視為一種身體的警訊,這些危險因子的異常都是屬於輕度的,還沒有達到被診斷為「疾病」的標準,可以說是「疾病前期」,但罹患代謝症候群通常代表或許你有一些不良的生活習慣或飲食習慣,長期累積下來所造成的結果,若沒有注意到身體發出的這個警訊,很可能日後就會引發其他代謝相關的「疾病」,例如:心臟病、高血壓、糖尿病…等等。 代謝症候群的5大指標代謝症候群有「3高+2害」5大危險因子.3高:血糖偏高、血壓偏高、三酸甘油酯(TG)偏高.2害:腰圍過粗、好的膽固醇(高密度脂蛋白HDL-C)過低根據國健署建議的判定標準,5項危險因子中若有3項或以上超標,則認定為代謝症候群;若有任一項超標,則為代謝症候群的高危險群。雖然國際通用的肥胖指標是BMI,但單單從BMI的數值並沒有辦法看出脂肪堆積的部位,因此在評估代謝症候群時我們使用的標準是「腰圍」,腹部的肥胖代表內臟脂肪可能堆積比較多,相較於其他部位的脂肪堆積,有更高的風險造成心血管疾病的發生。因此,養成定期測量腰圍的習慣也能幫助自己監控身材的變化喔!為什麼會得到代謝症候群?1.不良的生活型態罹患代謝症候群的主因大多是有不良的生活習慣長期下來造成的,例如久坐少動、飲食不忌口(常吃高油、高糖和精緻澱粉的飲食習慣)、抽菸…等等,根據國健署的資料顯示,有抽菸習慣的人得到代謝症候群的機率是沒有抽菸者的1.5倍,而低度活動量的人得到代謝症候群的機率更是高活動量者的1.7-2倍!可見良好的生活型態其實對我們的身體健康是非常重要的喔!2.遺傳因素罹患代謝症候群第二大的原因就是家族遺傳,若是有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的家族病史,日後得到代謝症候群的機率也會比一般人高喔!隨著年紀的增長,我們身體的機能本來就會慢慢變差,包括代謝、消化等等,很多不良的習慣可能在年輕時不易察覺到身體的變化,是因為當時身體能夠承受的負擔比較大,就算造成危害也能夠迅速地恢復健康。這就造成了許多人年輕時留下了積習,等身體機能過了巔峰時健康問題就一一浮現出來,才會有「中年危機」出現,因此,大家可以透過以下四大絕招預防代謝症候群喔!4大絕招預防代謝症候群說了這麼多,其實代謝症候群不外乎就是身體亮起了黃燈的警訊,並不是真的得到了「疾病」,因此透過調整是可以改善代謝症候群的狀況的!雖然我們沒辦法改變自己的家族病史,但可以先建立起良好的觀念、改善生活習慣,以下就來教你4大絕招預防代謝症候群找上門!1.健康飲食,3低1高均衡的飲食是維持身體健康不可或缺的良好習慣,依照現代台灣人的飲食狀況,遵守「低糖」、「低油」、「低鹽」、「高纖」的「3低1高」原則,多攝取蔬果、以不飽和脂肪取代飽和脂肪、減少精製糖及精緻澱粉的攝取,如此一來就能更貼近健康的飲食模式囉!2.養成運動習慣運動除了能夠讓自己維持良好的體態之外,也能促進新陳代謝、增加體內高密度脂蛋白的濃度、更能預防很多慢性疾病。許多人發現自己罹患代謝症候群時正值事業的高峰期,久坐辦公室、下班回家又躺沙發或床上,除了上下班的走動幾乎沒有額外運動的時間。國健署建議,若要預防代謝症候群,要養成每天運動30分鐘的習慣喔!3.定期健康檢查,早發現早治療為了落實預防保健的政策,國健署有提供40歲以上未滿65歲者每三年一次、65歲以上每年一次的免費成人健檢,內容有包括最基本的代謝症候群以及其他相關的項目,民眾可以自行前往有配合的醫療院所進行檢查。即早發現異常才能即早治療,也可以避免演變成更嚴重的疾病喔!4.不抽菸,少喝酒抽菸會提高罹患心血管疾病、呼吸道疾病、糖尿病、癌症等疾病的風險,而過量飲酒也會增加肝臟疾病、腸胃道疾病、心臟病等疾病發生的機率,為了短暫的快樂而賠掉了身體健康其實是非常得不償失的喔~看完今天的文章,相信大家對於「代謝症候群」有更進一步的認識,在日常生活中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生活作息,在維持體態的同時也能降低日後得到一些慢性疾病的風險喔!健康設計家與您一起建立正確的保健知識!延伸閱讀:.咖啡會加速鈣質流失?紅茶、牛奶能預防骨鬆?做好6件事趁早存骨本.降低血脂、降膽固醇、延緩血糖上升...膳食纖維5好處一次看!.糖尿病怎麼有效控糖?專家曝扭轉關鍵時刻,「3撇步+9種食物」幫你控制血糖本文為《PrimePlus健康設計家》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4-17 焦點.健康知識+
胃怕撐、心怕鹹...8大器官怕什麼?喜歡哪些食物?一圖看身體器官照顧指南,教你吃出健康
你了解你的身體嗎?知道身體的各大器官怕什麼、喜歡什麼?營養師高敏敏表示,其實你平時多吃了一塊雞排、多喝了一杯酒,你的器官都清楚。器官是維持健康的根本,對待器官就要比對待愛人更細心呵護;她整理出「身體8大器官照顧指南」,教你吃出健康好身體。身體8大器官怕什麼?1.胃怕「撐」營養師常說不要吃到撐,吃八分即可!因為長期處於很撐很飽的狀態,胃就需要一直分泌胃液消化食物,讓胃黏膜容易受傷、不利於修復,可能導致胃負擔。→健胃食材:秋葵、山藥、木耳。富含多醣體、黏蛋白的食物,可增加胃黏膜的保護力,當然控制食量也很重要。2.肺怕「煙」肺不僅怕菸,其實燒金紙、點蚊香、放煙火等等,都可能產生危害肺部的PM2.5,長期吸入恐對呼吸道有傷害,甚至影響孩童腦部發展。→顧肺食材:番茄、芭樂、白蘿蔔。營養素可幫助修復肝細胞,不過最重要的還是避免二手菸及空汙為害。出門可以把口罩備著以防不時之需。3.肝怕「酒」喝酒傷肝!女性每天不超過1個酒精當量,男性每天不超過2個酒精當量。以一個酒精當量=15g酒精=105大卡,約=啤酒375c.c =紅酒110c.c =水果酒150c.c =烈酒30-40c.c,所以男生一天可以喝的量就是x2。若長期飲酒過量,恐導致脂肪肝、肝炎、肝硬化⋯,尤其體脂較高的人,更容易受酒精的傷害。→保肝食材:魚油、芭樂、深綠色蔬菜。含有Omega-3、維生素C營養素 可幫助肝臟排毒、抗發炎4.腸怕「堵」便秘會造成皮膚粗糙、口臭、肥胖等等⋯,糞便如果留在腸道內太久,毒素會長期刺激腸黏膜,易導致大腸癌。→整腸食材:木耳、南瓜、奇異果。豐富的膳食纖維和植物膠,皆可促進消化蠕動,幫助排便更順暢。當然補充一點好油、充足飲水也是很重要的哦。5.心怕「鹹」世界衛生組織WHO指出,心血管疾病導致每年造成全球約1,790萬人死亡。而鈉含量過高的食物,會使血管內水份增加,易導致高血壓,尤其心血管疾病好發在肥胖者、老年人、長期菸酒者。→養心食材:堅果、酪梨、香蕉。除了平時要控制鈉含量以外,也要多注意脂肪攝取,避免脂肪堆積於血管內壁;也記得要保持運動習慣、戒掉菸酒,才能有效降低心肌梗塞風險。6.腎怕「渴」若水份攝取不足會使尿液濃縮 長期下來易導致結石,建議成人每天至少攝取2000~3000c.c.的水量。→顧腎食材:喝水、牛奶、黑豆。每日足夠飲水可稀釋尿鈣及草酸沈澱,而每日攝取1000毫克的鈣質,也可以降低腸道對草酸的吸收,也可以將動物性蛋白質,替換成植物性蛋白質,降低尿鈣濃度。7.胰怕「醣」胰臟有調節血糖的功能,若暴飲暴食,一次有太多的血糖震盪。長期下來使胰島素敏感度降低,易導致糖尿病。→顧胰食材:玉米、雞蛋、瘦肉。首先要避免高糖及精緻澱粉,提高細胞對胰島素敏感度,也優先選擇低GI的食材 維持血糖平穩。8.膽怕「油」形成膽結石的主要原因,是長期攝取高油食物,會導致膽固醇濃度過高沉積在膽囊壁上。如果兩餐之間間隔太久 膽囊太久沒有收縮,也很容易膽汁堆積、易結石。→保膽食材:瘦肉、菠菜、燕麥。蔬果的膳食纖維可幫助吸附膽酸,也應避免飲食過度油膩,也記得要三餐定時吃。看完以上高敏敏提醒的身體8大器官飲食指南,知道平常哪些食物能多吃、哪些食物要少吃了嗎。除了飲食要注意之外,有良好的運動習慣、正常作息也是很重要,千萬別仗著自己年輕就以為器官都不會老!想要健康的器官是需要靠自己細心照顧,記得定期健康檢查,隨時關心自身的身體狀況,才不會等器官受損後才發現,已經為時已晚!延伸閱讀:.做出7項改變可望降低罹癌風險、助長壽!與「飲食」相關占了5項之多.自由基是百病根源!如何減少傷害?3種抗氧化食材防老化、癌症.腎結石「6類食物」要少吃!辣椒上榜 就連大家最愛1酸甜水果也是
-
2024-04-04 醫療.新陳代謝
中年女性想改善熱潮紅等更年期不適,名醫教你五招舒緩妙方!
「天氣明明非常濕冷,晚上睡覺卻熱到大量流汗,但是過一下子又冷到要蓋二條棉被。」「皮膚變得好乾燥,連私密處都乾澀灼熱,常有泌尿道感染的問題…。」這些都屬於更年期的生理變化症狀,當體內荷爾蒙濃度開始改變,失去雌激素的保護後,不僅增加罹患慢性病的機率,各種不適感也讓人心力交瘁。女性進入更年期,可考慮進行荷爾蒙治療女性通常在45至55歲左右進入更年期,新竹國泰醫院婦產科主治醫師張瑜芹說,更年期代表女性身體逐漸老化,當卵巢功能一步步的萎縮,影響荷爾蒙分泌,除了生育能力下降,各種不適也跟著來。最常見包含盜汗、熱潮紅、肩膀與手指痠痛、情緒起伏大、皮膚乾癢、情緒易怒暴躁等。少了雌激素的保護,更年期女性容易發生骨質疏鬆、心血管疾病、血脂異常等,進而易引爆動脈硬化、腦中風發作。張瑜芹表示,荷爾蒙可抑制交感神經、穩定情緒,當更年期分泌減少時,會出現焦慮、失眠、頭痛、肌肉痠痛、沒來由的燥熱感等症狀,嚴重可能造成憂鬱。如果症狀加劇影響生活品質與身體健康,應及早就醫治療,可以採「荷爾蒙補充療法」,使用低劑量的雌激素治療,當症狀減緩或消失,請醫師評估停止用藥。延緩更年期:多吃以下食材,提早保養抗衰老 有些人擔心補充雌激素會增加罹癌風險,張瑜芹強調,研究並非完全百分百,年齡、肥胖也是危險因子。過了一定年紀,就應定期接受健康檢查,尤其是善用國民健康署提供的「五癌篩檢」服務,若家族有二親等罹患乳癌,建議提早40歲接受乳房攝影篩檢。其他更年期女性的預防保健措施,還可以從體重控制、均衡飲食、養成運動習慣下手。女性聽見「更年期」往往擔憂害怕,張瑜芹分享保養祕方,建議多吃豆類製品補充天然雌激素、多食用具有抗氧化作用的深海魚、攝取富含鈣及維生素D3的食物、少吃糖及精緻澱粉。張瑜芹提醒,女性過40歲之後,就該注意身體狀況,及早做好準備;當更年期來臨,注重身心調理,千萬不要隱忍或硬撐。如果對於更年期症狀置之不理,不擦拭乳液、不增加營養素,只會老得更快。如何緩解更年期症狀?1.飲食均衡:攝取優質蛋白質,幫助維持肌肉量、修復肌肉和骨骼。2.烹調清淡:盡量少油、少鹽、少糖,選擇原型食物。3.維持運動:適度的負重運動可消除壓力,預防或延緩骨質疏鬆。4.營養補充:降低體內壞膽固醇的含量,減少心血管疾病的發生。5.充足睡眠:睡眠對健康非常重要,可減緩更年期的疲累與注意力不足。資料提供:張瑜芹醫師 記者:廖靜清整理責任編輯:吳依凡
-
2024-03-16 養生.聰明飲食
擔心澱粉吃多變胖?營養師曝「2類澱粉食物」有助減重,白飯放涼吃竟也能減肥
現代人越來越關心健康,許多人會嘗試降低飲食中的油脂,如:減少吃炸物的頻率、撈掉湯上的浮油、盡量吃瘦肉不吃肥肉…等。而近幾年則有越來越多人開始認知到除了油脂外,澱粉類也該注意!碳水化合物(醣類)是三大營養素之一,在體內主要功能為提供能量,其中「澱粉」是碳水化合物的主要來源之一。富含澱粉的食物如:飯、麵、地瓜等,常被我們作為餐點中主食。在均衡飲食的情況下,人體一天約有50%熱量來自澱粉質的食物,但是當吃下超量澱粉、糖、油脂等食物時,多餘的熱量會轉換成脂肪儲存在體內,因此有人開始變得不敢吃澱粉類食物,擔心一吃澱粉就變胖。
-
2024-03-07 醫療.新陳代謝
台灣1/6孕婦有「妊娠糖尿病」,營養師籲少吃「這兩種小吃」,5招助控糖!
懷孕期間,孕婦如果高血糖會通過胎盤而影響到胎兒,可能會造成胎兒過大、肩難產、新生兒低血糖、黃疸等風險;對孕婦而言,則增加剖腹產率,提高產後發生典型糖尿病的風險。營養師提醒,許多澱粉其實含有太多「油脂」,而外食相當容易就會吃下過多加工食品,造成血糖飆升,建議參考控糖5招,遠離妊娠糖尿病。每6位孕婦就有1位有妊娠糖尿病,未來會有哪些風險?國健署統計,110年7月1日至112年6月30日之孕婦產檢資料統計,孕婦在懷孕第24至28周接受產檢妊娠糖尿病篩檢服務超過23萬人次,初步發現異常率約17.2%,大約每6位孕媽咪,就有1位有妊娠糖尿病。國健署長吳昭軍表示,根據國外文獻,在懷孕過程中患有妊娠糖尿病的婦女罹患第2型糖尿病的風險,較未患妊娠糖尿病婦女,增加了10倍;而且產後10年第2型糖尿病的發病率達20%,之後每10年再增加10%;且妊娠糖尿病的孕婦,其母嬰併發症風險相對較高,為降低妊娠風險。營養師教孕媽咪的飲食攝取原則,避免血糖過高中華民國營養師公會全國聯合會委員、營養師吳芃彧表示,孕媽咪營養攝取相當重要,不僅六大類食物都要均衡攝取,且「優質澱粉」不可少,許多人愛吃的蔥抓餅、炒米粉其實不僅僅是澱粉,還含有大量的油脂,可以的話,選擇地瓜、五穀飯其實都相當好。吃飯的順序也影響血糖上升。吳芃彧說,建議孕媽咪可以「先吃纖維」,例如蔬菜、水果,或是含有五穀雜糧的澱粉,接著吃肉類、蛋白質,最後再吃澱粉、飯類;一餐吃太多也會讓血糖上升更多,因此「少量多餐」也相當重要;最後則是外食族常常碰到「加工食品」,一不小心就攝取過多碳水化合物,因此要審慎閱讀營養標籤,減少加工食品。國健署也提供準爸媽控糖5招:1.六大類均衡攝取:均衡攝取全穀雜糧類、水果類、乳品類、油脂與堅果種子類和豆魚蛋肉類,並多食用富含纖維的食物,如蔬菜、糙米、燕麥等,避免加工或醃製食物;烹調食物宜採清蒸、水煮、涼拌等方式,養成孕期定時定量的飲食習慣。2.優質澱粉不可少:孕期需攝取適量碳水化合物,以供胎兒發育所需。建議選擇富含纖維的全榖雜糧類,如:糙米、地瓜、南瓜等,可避免血糖急速上升,減少攝取含精緻澱粉的碳水化合物,如:麵包、麵條。3.高纖飲食可控糖:足夠的纖維素能幫助準媽咪維持腸道健康、促進蠕動、預防便秘及幫助血糖穩定,又可以提供飽足感,建議每餐至少攝取一個拳頭大的蔬菜份量,且含2種以上的蔬菜,以深綠色蔬菜尤佳,如:銀魚莧菜、蒜炒菠菜、清炒芥藍等,另外水果份量要控制,一餐約一個拳頭大。4.少量多餐更穩糖:一次大量進食易造成孕媽咪血糖快速上升,建議以3正餐搭配1至3次小點心,少量多餐、定食定量的方式進食。點心建議以奶製品為主可增加鈣質的攝取量,如:鮮奶240 ml、無糖優格250ml。或綜合堅果一茶匙(5公克)、茶葉蛋一顆等,較不影響血糖起伏。5.NG食物停看聽:注意食物中隱形的加工碳水化合物會影響血糖變化,且較沒有飽足感,宜減量攝取,如:甜不辣、丸子、肉羹、炸雞(外裹的粉)等,並避免或減少油炸、糖醋、燴(勾芡)等烹調方式的食物。提醒糖尿病患者的飲食5重點● 紅豆、綠豆、花豆、薏仁、豌豆含澱粉,屬全榖雜糧類。● 玉米、南瓜是全榖雜糧類,屬於主食,會影響血糖。● 口感綿密的番薯、芋頭、馬鈴薯等是根莖植物,但富含澱粉,也屬全榖雜糧主食;胡蘿蔔、白蘿蔔、洋蔥等雖是根莖,但屬蔬菜類。● 稀爛、切碎或重複烹煮的食物,因糊化後吸收佳,GI值相對高,如稀飯的GI值較白飯高。● 建議先吃不含醣類型,如蔬菜 蛋白質,再吃含醣類,如全榖雜糧類,減緩腸胃吸收速度。延伸閱讀:對糖尿病最好與最糟的食物一覽!糖尿病飲食5重點,有效控血糖糖尿病7大飲食禁忌!這些食物不要碰,進食3口訣有效減緩血糖上升糖尿病什麼水果不能吃?一天能吃多少?糖尿病吃水果5大注意事項,一表看GI值選對水果!責任編輯:吳依凡
-
2024-03-06 焦點.健康你我他
我的防過敏妙招/勤打掃滅塵蟎 食療增抵抗力
家裡男人都有過敏性鼻炎。只要一回到家,就能聽到這邊「啾」、那邊「擤」的聲音,尤其乍暖還寒時節,所有人鼻子都被折騰得像小丑紅鼻,我看了都心疼。平日居家環境就很重視空氣流通,勤打掃滅塵蟎,外出時,再三叮嚀把口罩戴好戴滿,阻隔冷空氣和粉塵。家裡還備有蒸臉器,不是為了美容養顏,而是專門對付鼻塞,蒸熱氣可舒緩不適,有時候還能達到通樂效果。不過,這些措施只是減少過敏原,治標難治本,所以,日常我會準備養生料理和保健食品,期能增強抵抗力,對抗過敏。深綠色蔬菜和柑橘類水果是常備蔬果,可強健免疫系統;深海鮭魚和堅果類補充多元不飽和脂肪酸,有助於減輕發病症狀。沒鼻炎的我,肌膚卻很敏感,氣候交替之際,皮膚就發癢,長滿斑塊,經常抓得體無完膚,求醫抹了藥膏才見好轉。知道病因後,生活習慣有些改變,泡熱水澡換成溫熱水淋浴,盥洗後護膚乳液不可少,戒掉嗜甜吃辣重口味,擦防曬穿薄衫隔絕紫外線,多吃地瓜南瓜五穀飯,少吃精緻澱粉,喝優酪乳、果醋或優格、益生菌,對抗發炎過敏有效。透過食用天然食物調理體質是保養作法,家中備用藥則是救急不救病,所以,病症嚴重時,還是得盡快就醫對症下藥,以免延誤治療黃金時間。
-
2024-02-28 養生.聰明飲食
三色豆、螢光咖哩、海茸...便當配菜你最討厭哪個?營養師盤點「常見7菜色」營養價值高
你常吃便當嗎?便當的配菜中,你覺得哪樣最沒誠意?先別急著挑食,不同的便當菜營養價值也不同,跟著營養師高敏敏挑選配菜,讓你營養充足不採雷。便當配菜的熱量圖鑑是不是每次開便當就像在開驚喜盲盒聽說最雷是三色豆?!甚至螢光咖哩也備受討論。高敏敏整理便當配菜的熱量圖鑑,看看你最喜歡什麼搭配呢?(以下為每一格配菜 約35g之數值)高蛋白區.毛豆炒豆乾 92kcal / 鈉含量:270mg.紅蘿蔔炒蛋 92kcal / 鈉含量:120mg.洋蔥炒蛋 80kcal / 鈉含量:127mg加工醃漬區.豆棗 147kcal / 鈉含量:229mg.菜脯 92kcal / 鈉含量:597mg高澱粉區.螢光咖哩 100kcal / 鈉含量:445mg.三色豆 75kcal / 鈉含量:266mg高纖維區.辣筍 108kcal / 鈉含量:454mg.紅燒茄子 64kcal / 鈉含量:305mg.滷海帶 55kcal / 鈉含量:337mg.電話線(#海茸) 53.8kcal / 鈉含量:230mg.油菜 48kcal / 鈉含量:96mg常見7菜色 營養更豐富雖然這些菜色大多都不討喜,但高敏敏表示,便當的配菜認真挑其實是很有營養!她以常見的7種菜色舉例。✔️紅蘿蔔炒蛋營養師首推的紅蘿蔔炒蛋,是配菜很好的選擇,脂溶性β-胡蘿素和油脂混合後,能更好釋放營養;再搭配上雞蛋的卵磷脂,就可以相輔相成為一道有營養的菜色。✔️洋蔥炒蛋洋蔥炒蛋也是營養師很推薦的一道菜,不僅吃起來清甜,對於鞏固保護力也很棒,尤其抗氧化、抗發炎能力也是不用多說。✔️海帶海帶孕媽咪可以多多補充,富含礦物質碘,可幫助寶寶的頭腦發育。✔️毛豆炒豆乾如果是有在健身增肌的人,可以選擇毛豆炒豆乾,豐富蛋白質幫助修復肌肉更有效,毛豆的膳食纖維也可以提升飽足感,刺激腸胃蠕動。✔️海茸海茸雖然外觀不起眼,捲捲的模樣又非常像電話線,但它其中的維生素A能幫助提升免疫力!礦物質鈣、鎂可以強健骨骼,維生素B群則維持代謝健康,更含有褐藻醣膠、藻褐素等。近年研究證實可降低慢性病、心血管疾病及癌症風險的營養成分,是非常營養的配菜哦。✔️三色豆而便當菜色中,大家覺得最沒誠意的三色豆,有紅蘿蔔的維生素A、β胡蘿蔔素可守護黏膜健康,澱粉類的青豆仁也有豐富膳食纖維,可以跟精緻澱粉替換著吃,含葉黃素、玉米黃素的玉米,也是3C族及辦公族必備的營養之一。✔️螢光咖哩螢光咖哩會有像螢光的顏色,是因為咖喱本身有薑黃素,也可以當作天然色素,所以常常沾上衣服洗不乾淨。高敏敏表示,螢光咖哩會在高澱粉區,是因為往往勾芡或馬鈴薯混在裡面,增加澱粉量。高敏敏提醒,辣筍、菜脯等鈉含量比較高的配菜就要多留意,長期吃過多易導致水腫負擔、高血壓等。看完以上常見便當配菜的營養價值,你最常吃跟絕對不吃的配菜是什麼?高敏敏表示,其實很多不起眼的便當配菜,也是充滿著想像不到的營養價值,下次買便當的時候可以挑選建議的口味做搭配。延伸閱讀:.幾歲開始老很快?醫曝3年紀是斷崖式衰老關鍵,6方法延緩老化.長壽最佳步數不是1萬步? 歐洲研究:走「這個步數」可降低死亡風險.當70歲時想過什麼樣的生活?6種生活態度讓你更健康長壽、自在圓滿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2-19 焦點.健康知識+
吃番茄和花椰菜治痛風?專家:有助益的蔬果不止2種,「這種飲食法」才是正解
你可以先知道: (1)傳言提到番茄富含維他命 C、青花菜富含類黃酮素,有助預防痛風。專家表示維他命 C、類黃酮素確實有助預防痛風,但富含維他命 C、類黃酮素的蔬果非常多,不只有番茄、青花菜而已,傳言單挑這二樣來講,有誤導之嫌。 (2)番茄每百公克的維他命 C 含量為 14 毫克,民眾常吃的紅皮甜椒為 137 毫克,泰國芭樂為 81,都比番茄高。而富含類黃酮素的蔬菜除了青花菜以外,還包括洋蔥、地瓜葉等,「彩虹飲食法」才是正確飲食的長久之道。 網傳「常吃兩樣,痛風不來找」影片,片中提到常吃西紅柿、西蘭花可以改善尿酸代謝、預防痛風。西紅柿、西蘭花為中國用語,臺灣稱為番茄、青花菜,專家表示,番茄、青花菜所富含的維他命 C、植化素當中的類黃酮素等,確實能幫助降低尿酸、預防痛風,但是番茄、青花菜也並非在這二種營養素排行榜中數一數二,其他品類的蔬果不但也有這些營養素,也還含有其他不同營養價值的營養素,傳言單挑這二種蔬菜來講、易生誤導。吃番茄和花椰菜治痛風? 原始謠傳版本:常吃兩樣,痛風不來找 主要流傳這段影片並在社群平台流傳:查證解釋: 內源性普林高達 3 分之 2 MyGoPen 致電諮詢臺安醫院營養師孫榕,她表示傳言所提到「每天堅持吃番茄,能夠降低血液黏稠度,有利於尿酸排出體外」,孫榕指出,人體的細胞核中的核酸經代謝後會產出普林,這些從身體代謝產生的內源性普林,大概約佔整體 3 分之 2,而其他 3 分之 1 才是從食物攝取而來,也就是說,有些人可能根本沒吃高普林食物,但光是體內的內源性普林就已經偏高,在討論傳言所提到的食物與痛風的問題前,應先讓民眾明白食物與痛風的關係並非那麼絕對,而且食物不只是外源性因素,也會影響內源性的普林。孫榕表示,大部分的蔬果裡都有植化素,植化素的種類繁多,例如胡蘿蔔素、茄紅素、花青素、槲皮素等等,此外蔬果也含有維生素 C、維生素E等抗氧化物質,這些都可以幫助清除體內的自由基,減少人體細胞被自由基破壞,細胞被破壞的少、產生的普林就會比較少,普林被肝臟代謝成尿酸也會比較少。此外還有研究指出維生素 C 可以降低腎臟裡的腎小管對尿液中的尿酸的再吸收,腎小管對尿液中的尿酸再吸收不要那麼大,回收變少、也就是傳言所說的幫助尿酸排出的意思,這樣一來就可以降低血中尿酸的濃度;而維生素 C 也是抗氧化成分,能抑制尿酸所誘發的一些發炎反應,高尿酸不一定會形成痛風,但如果痛風的話,就代表身體已是發炎的狀態,所以維生素 C 兼有降低尿酸的再吸收、減輕發炎反應的雙重功效。 維他命 C、植化素有助 但番茄、花椰菜並非名列前茅維他命C、植化素對有助預防痛風,但傳言的說法是「番茄、青花菜預防痛風」,孫榕表示番茄所含有的維生素 C 也不是排行榜數一數二的;青花菜含有很多的黃酮類、黃酮醇都可以降低尿酸,富含這一類植化素的還有洋蔥、菠菜、地瓜葉、番石榴等等,可見維生素 C、植化素並不是只有番茄或青花菜才有,傳言卻只針對這二樣食物、只說成這二樣食物有這種功效。 動物性來源 比植物性更高風險 孫榕指出,多數人都對於帶殼海鮮、濃湯、啤酒等高普林的食物耳熟能詳,而大部分蔬菜水果的普林含量都相當低,只有黃豆,或是曬乾的蘑菇、香菇類等等的普林含量相對高一點,但並不是吃了高普林的食物就會增加血液中的尿酸,或是增加痛風的風險,例如很多研究都證實動物性來源的普林引起痛風的風險,比植物性來源的普林影響更大,甚至有些研究發現黃豆或是黃豆製品,雖然是高普林食物但卻可以幫助降低尿酸。 高糖、高油、高熱量也是痛風地雷 孫榕強調,痛風族不只應該小心高普林食物而已,例如含有果糖的手搖杯的飲料、高油脂的冰淇淋、精緻澱粉等等加工食物,也都會增加痛風的風險,所以痛風的高危險族群不僅僅只是關心哪些地雷食物高普林,而是應該更全面性的去看待所有可能引發尿酸變高的食物,而且上述這些高熱量的食物也會增加體重過重的風險,體重過重的人尿酸濃度也比正常體重的人稍微高一點,這些隱藏在日常中的高糖、高油、高熱量痛風飲食禁忌卻往往被忽略。 傳言最不恰當的地方就是只講番茄、青花菜,雖然內容也沒有錯,但只強調這兩種食物會有誤導的嫌疑。孫榕提醒民眾,每一種蔬菜水果裡面都有不同的好處,所以營養師都會建議民眾吃的均衡、才能吃的營養,所謂的「彩虹蔬食法」就是均衡攝取各種植化素的概念,有些特定的植化素只會存在於特定顏色外表的食物上,如果只吃紅色的蔬果,就吃不到其他植化素,而且任何哪一種食物都不可能長期吃、吃不膩,多元、均衡的飲食方法才是長久之道,傳言的說法並沒有全錯、但是偏誤,只講了只佔全體事實一部分的東西、雖然內容也算正確但並非事情全貌。結論 番茄、青花菜富含維他命 C、植化素,但各種蔬果各有其不同營養價值,傳言說番茄、青花菜能預防痛風,雖然並不能說是錯誤資訊,但富含維他命 C、植化素的蔬果很多,並非只有番茄、青花菜,傳言只點名這二樣會易生誤導,誤使民眾以為只有這二樣有效。 資料來源: 食藥署 藥物食品安全週報 - 風一吹就痛?快來認識「痛風」是什麼 痛風了,是不是一定要吃藥? 長庚醫訊 - 養生常談之「植化素」概說 諮詢專家: 臺安醫院 營養師 - 孫榕(本文轉載自《MyGoPen》查證參考:https://www.mygopen.com/2024/02/phytochemicals.html)(責任編輯:葉姿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