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0-24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搜尋
確診人數
共找到
647
筆 文章
-
-
2020-10-24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台灣贈捷克口罩產線待交運 20萬片N95先救急
捷克參議院議長維特齊22日晚間在臉書粉絲團預告,台灣援贈捷克的10萬片口罩及5條口罩產線很快就會運抵。援贈者、台南自動化設備製造商「東建安」總經理郭立霖今天說,口罩約兩週後啟運,產線則待台捷雙方敲定交運細節。捷克的武漢肺炎(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疫情近日急速惡化;據捷克衛生部統計,總人口約1072萬的捷克過去一週每天有超過9000人確診,確診人數占總人口比例高過其他歐盟國家。捷克政府10月5日宣布為期30天的緊急狀態,至11月3日止。被問及為何決定捐贈口罩產線,郭立霖告訴中央社記者:「就是為了那句話!」維特齊(Miloš Vystrčil)率團訪台期間在立法院演講,結尾以中文說「我是台灣人」,藉此傳達對自由民主台灣的支持,令郭立霖大受感動,決定善用自己的機械專業,幫助他「熱愛的捷克」及其人民。郭立霖說,他和捷克的緣分早在2006至2007年就結下了。當時因為參與國際工程標案,他4度往返台灣與捷克,每次在捷克最長停留3週,走訪了不少城鎮、結交各界友人,至今仍與其中一些人保持聯繫。維特齊8月30日至9月4日率89位含政治、文化、科研、商業等領域人士訪台,在台灣掀起一陣「捷克風潮」,並創下捷克現任政治人物訪台最高層級紀錄。9月3日,維特齊離台前一天,郭立霖致電深耕產業界多年的行政院副院長沈榮津,表達捐贈意願,隨即著手準備給捷克的禮物。他說:「我的想法很單純,就是幫台灣做點事、感謝捷克對台灣友好,沒有任何政治意圖。」郭立霖計畫捐贈的是每分鐘產量為30片的全自動N95等級3D立體口罩生產線。他原以為10月即可交運,為捷克自產口罩防疫助攻,未料事情不如預期簡單。既然產線還送不出去,郭立霖決定先援贈自家生產的20萬片N95等級口罩,協助捷克抗疫,第一批10萬片預定兩週後啟運。捐贈口罩產線牽涉許多行政、技術細節,尤其在台灣與捷克沒有正式外交關係情況下,更是如此。目前尚待解決問題包括議定捷方接收單位(據捷克媒體報導,其中兩條產線可能交付當地矯正機關)、收受名義、清關手續、費用分攤,以及如何避免捐贈破壞市場自由競爭等。此外,還有捷克國內政治因素。捷克行政部門高層不乏親北京人士,這已不是秘密。為了一趟訪台行,維特齊至今承受來自執政當局諸多壓力;總理巴比斯(Andrej Babiš)及其副手兼工業貿易部長哈弗利切克(Karel Havlíček)曾數度質疑,維特齊和台灣捐贈方都「空口無憑」。「怎麼可以質疑台灣人的信用?」郭立霖說,他馬上決定寫一封信給維特齊,重申捐贈意願,信函有中、英、捷文共3個版本。信函9月11日由在地捷克友人送抵參議院。10月13日,維特齊推文回應舊調重彈的哈弗利切克,指出巴比斯早在9月14日就收到台方白紙黑字承諾,而在9月16日的一場視訊會議上,巴比斯也同意接受台灣贈與;維特齊懇請行政部門找方法解決贈與衍生問題,而非找藉口,參議院願意協助。維特齊推文還附上郭立霖的捷克文版來函。10月19日,維特齊再度就台灣捐贈口罩產線一事推文,但這次是分享好消息:與哈弗利切克及捷克外交部長佩崔切克(Tomáš Petříček)的視訊工作會議十分具建設性、有具體結果。他感謝曾一起訪台的參議院「外交、國防暨安全委員會」主席費雪(PavelFischer)及「衛生暨社會政策委員會」主席康特(Lumír Kantor)的協助。10月20日,維特齊與郭立霖視訊會議。郭立霖說,維特齊感謝他來信,也承諾將盡全力協調解決接收及運用台灣所贈與產線所衍生的技術與行政難題;雙方議定27日再度舉行視訊會議,且雙方未來將每週開會一次,直至問題解決。郭立霖透露,捷克駐台代表朗樂(Patrick Rumlar)16日曾南下拜訪東建安、勘查產線,並確認許多細節。沈榮津、立法院長游錫堃近日也陸續致電,關心台捷商議進度。郭立霖說,他目前的構想是請捷方派遣2至3位技師來台受訓,這些人員將跟隨產線設備搭乘由客機改造的貨機回捷克;台灣隨後也將派2至3人至捷克進行調校、實測等工作。至於口罩材料熔噴不織布來源,郭立霖說,他也願意協助媒合。對於是否已有初步的交運日期,捷克參議院21日回覆記者電郵詢問表示,台捷雙方還有許多細節需討論。捷克經濟文化辦事處22日指出,捷克相關單位持續就各項必要的技術安排和行政程序進行討論;捷克外交部在職權範圍內提供協助,包括擬定相關合約、提供東建安技術人員入境捷克許可、協調捷方人員來台赴東建安受訓等事宜。
-
2020-10-22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新冠肺炎4千萬人確診 學者估疫情明年2月才受控
台大公衛學院教授陳秀熙今天表示,近日全球新冠肺炎確診者已突破4000萬人,國際疫情可能持續一段時間才會下降,預估要等到明年2月,疫情才會受到較好控制。台灣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教授陳秀熙今天透過線上直播,說明全球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新冠肺炎)疫情狀況,全球確診人數近日突破4000萬人,上週新增個案前5名國家為印度、美國、巴西、英國、法國,由於歐洲疫情再起,法國下週新增確診數可能上升為全球第3,美國下週新增死亡數可能超越印度,成為全球第1。陳秀熙提到,美國本週疫情更加嚴重,也造成產業衝擊,如電子商務平台亞馬遜公司已累積2萬名員工確診,主因是在疫情之下,電子商務平台形成新的消費趨勢,員工工作環境密集且工時長,增加感染風險;而阿根廷、哥倫比亞等南美洲國家疫情仍呈現上升趨勢。歐洲部分,陳秀熙表示,本週歐洲疫情更加嚴峻,單週確診人數高達88萬人,全歐洲單日確診人數也超過美國,確診人數增加最多的國家仍以法國、英國等西歐國家為主;非洲疫情整體趨緩,但摩洛哥等少數國家疫情仍持續升溫。陳秀熙表示,東南亞疫情持續,如馬來西亞政府即針對沙巴州以及雪蘭莪州提出行動管制;中東疫情也不停升溫,東北亞則是日本疫情持續升溫,韓國疫情回穩;印度疫情因擴散至農村而影響加劇,加上民眾不配合防疫而更使疫情更難控制,流行病學家也懷疑近期印度通報個案以重症為主,從病例數看似疫情趨緩,但仍須觀察。
-
2020-10-17 癌症.乳癌
30歲罹患乳癌 她被迫面對生命與生育的抉擇
30歲的小嫻一直渴望有孩子,卻在今年6月確診乳癌,醫師告訴她,治療恐傷及卵巢功能,若想生孩子須冒著刺激腫瘤風險凍卵,挽救最後「生機」。全台每年卻有千名乳癌患者面臨相同選擇題。乳癌是全台最多女性罹患的癌症,一年新增多達1.3萬名病例,平均每10人有1人是年齡不到40歲的年輕族群,每年以新增1000人速度持續增加當中,平均一天就有3名年輕女性確診乳癌,人數仍在逐年攀升當中。醫療技術的進步,大大提高了乳癌患者的存活率,但這些救命的化療、放療和藥物,卻可能剝奪年輕女性當媽媽的機會,愈來愈多人被迫提早對「生育」這件人生大事做出選擇,一旦決定放棄凍卵機會,恐怕再也沒有後悔餘地。今年30歲的小嫻(化名)在5月生理期過後,右側乳房突然神經抽痛,一摸竟摸到奇怪硬塊,就醫檢查發現長了一顆纖維囊腫,但纖維囊腫大多是橢圓形,她的卻是不規則狀,一週後切片檢查結果出爐,醫師僅淡淡地說「是惡性的」,短短幾字卻讓她的世界瞬間崩塌。她回憶,確診當下她腦中一片混亂,眼淚奪眶而出,她彷彿電視劇女主角,腦中不斷冒出「怎麼會是我」。在旁人眼中,小嫻看似是職場女強人,凡事都要求做到最好,但受家庭因素影響,內心一直渴望有自己的孩子、自己的家庭,如今單身的她正處於全力拚事業的階段,現實卻給了她重重的一擊。「醫師,我會死嗎?」這是小嫻開口的第一個問題,醫師解釋下,她才知道原來年輕乳癌患者並不少見,加上她是第二期、還沒有轉移,好好治療的話,治癒率相當高。只要完成化療、手術並吃5到10年荷爾蒙藥物,療程結束後,還是可以繼續人生旅程。不過,醫師也坦言,化療可能傷害卵巢功能,使用荷爾蒙藥物期間也不能懷孕,如果有計畫生孩子,必須趁治療前凍卵,留下健康的卵子。原以為罹癌已是一大折磨,殊不知取卵更讓她吃盡苦頭,小嫻說,凍卵的第一步就是取卵,每天得在自己肚皮上打排卵針,「打下第一針真的需要很大的勇氣」,費盡千辛萬苦,第一次只取到3顆卵,令她備受打擊,只好從頭來過,第二次總算補足到15顆,光取卵就花了新台幣20多萬元,每年還得繳8500元保管費用,對於踏入社會僅6年多的她,是筆不小的開銷,緊隨其後的癌症治療更花光她所有積蓄。癌症治療上,她決定先化療縮小腫瘤,化療雖有健保給付,但每月仍得花5000元打停經針保護卵巢,針劑、營養品費用也要價數千元,標靶藥物吃1年得花上200萬元,商業保險雖負擔部分醫療開銷,但每當她化療結束正是虛弱的時候,還得加緊處理申請保險金的文件,一刻都閒不下來。在沒有家人金援的狀況下,小嫻在抗癌之餘必須持續工作,但因時常得請假治療,收入也受到影響。「罹癌之後,真的容易變得沮喪。」小嫻坦言,即便知道每一次治療,都離痊癒更近一步,朋友也給予滿滿的支持,但內心深處總有個質疑的聲音:「就算痊癒,我的人生還能像生病前一樣精彩嗎?未來的對象會不會一聽到我曾罹癌就嚇跑,即便對方不介意,對方的家人也能接受嗎?」另因荷爾蒙藥物會增加畸胎風險,治療期間不可懷孕,完成為期6年療程後,也已步入高齡產婦階段,求子之路勢必更為艱辛。乳癌高居年輕女性罹癌之冠,每年有超過1000名癌友和小嫻一樣,面臨著經濟、家庭、生育、職場以及對人生悲觀的困境。「年紀輕輕就確診乳癌的患者真的變多了。」多名乳房外科醫師接受中央社記者訪問時都有相同感受。台北長庚醫院一般外科及乳房外科主治醫師郭玟伶表示,她收治的年輕患者有的才20幾歲、30歲出頭,很多根本還沒結婚,就不得不面對生育難題和高昂的醫療費用,是相當辛苦的一群。郭玟伶說,很多年輕女性初入社會沒幾年,對生育沒概念、沒規劃,也沒有對象可以討論,得知罹癌過後很慌張,只想著趕快治療保命,錯過凍卵機會,卻不知化療會傷害卵巢,恐怕再也無法生育,留下終生遺憾。長期關注年輕癌友生育議題的癌症希望基金會執行長蘇連瓔說,乳癌患者是女性每年新確診人數最多的癌症,隨醫療技術進步,乳癌患者在抗癌過後,還有漫長人生道路要走,要面臨的問題也愈來愈多,生育問題更是重要的人生大事之一。為了確保癌友在確診當下儘早在「生命」與「生育」間取得平衡,做出不讓自己後悔的決定。癌症希望基金會成立「癌友生育健康資訊平台」,提供生育決策自我評估、病友故事分享以及生育健康衛教訊息,鼓勵癌友為自我生育作決定。
-
2020-10-16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日本專家示警 感染何時擴大都不足為奇
日本境內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疫情過去一段時間「暫時維持平衡」,雖然病例從7月及8月高峰逐漸減少,不過,日本專家示警,感染什麼時候擴大都不足為奇。日本朝日新聞網(ANN)報導,日本政府防疫對策分科委員會15日舉行會議,負責防疫工作的經濟再生擔當大臣西村康稔及分科委員會會長尾身茂,會後緊急舉行記者會就目前疫情示警。日本TBS電視台報導,分科委員會分析,確診病例增加主因是民眾都想盡快重拾往日生活,所以造成社會活動愈來愈熱絡,讓不同場所都發生群聚感染。至於減少確診病例的主因,是每個人都避免染疫風險高的行動,才能讓目前疫情保持平衡狀態。不過,尾身茂說,雖然目前病例增加與減少的主因勢均力敵,「但只要病例增加的力量稍微增強,疫情現狀何時失去平衡也不足為奇」。日本放送協會(NHK)報導,東京都近期相繼傳出大學社團群聚感染等新增病例,15日單日新增284例,更是從8月20日以來首度超過280例。東京都政府分析目前疫情認為,「持續以高水準增加中」,也再度呼籲民眾確實做好防疫措施。東京都除了大學社團14人染疫,還有日間照護中心11人確診,東京都政府認為,相繼發生的群聚感染推升整體染疫人數。東京都確診病例數持續呈現高水準,從一週平均染疫人數來看,到本月7日時為161.6人,但到15日時已增加到186.1人。至於最近一週重症患者25人,並沒有明顯變化。東京都政府15日開會因應,專家指出,已確認經濟活動愈來愈熱絡、發生多起群聚感染,及有必要對重症病例增加抱持警戒。日本讀賣新聞報導,埼玉縣15日單日新增57例確診病例,埼玉縣政府表示,「感覺有逐步增加,有可能受到9月4天連假影響」。日本朝日新聞報導,分科委員會一份期中分析指出,名古屋及福岡「夜生活」地區確診人數減少,有可能跟營業時間縮短、尋歡人潮減少有關。至於東京都知名「夜生活」地區歌舞伎町,雖然尋歡人潮未減,但推測可能是充分地採取重點式PCR檢查,讓確診人數減少。另一方面,根據網路科技公司提供的行動電話等位址情報來調查跟確診人數間關係顯示,外出購物及休閒娛樂跟確診人數「基本上並無關係」,就算外出,只要能做好避免「三密」(密閉空間、人群密集及密切接觸)等防疫措施,就能降低感染風險。
-
2020-10-12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全球疫情無緩解跡象 WHO不鼓勵再封城
美國因新冠肺炎染疫住院的人數仍持續攀升,巴西及印度情況也相當不樂觀,全球各地的疫情並無緩解的跡象,但世界衛生組織(WHO)表示不鼓勵封城來控制疫情。美國7月的新冠肺炎染疫住院人數高達近6萬人,上個月人數掉了逾五成,但自從9月20日下降至低於2萬9000人以來,每天入院治療的人數持續增長,達到將近3萬5000人。根據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截至10日的數據,全美有11州創下七天內確診人數新高。但有些州長仍不為所動,南達科他州每日確診病例、住院甚至死亡人數都在增長,然而州長克莉絲蒂‧諾姆(Kristi Noem)卻強調南達科他州的醫療體系並不會因為疫情而崩潰。全美已連續第四天出現5萬多個新病例,自從美國第一個病例確診以來,已累計超過770萬人確診,將近21萬5000人死亡。微軟創辦人比爾蓋茲(Bill Gates)警告美國,若新冠檢測方式沒有進步,就得準備面對更多的死亡案例。在大西洋另一端,英國首相強生(Boris Johnson)周一可能會實施更嚴厲的限制令,倫敦衛生與熱帶醫學院的教授梅德利(Graham Medley)警告情況仍然嚴峻。截至10日晚,巴西的死亡人數已經突破15萬人,僅次於美國,然而巴西總統波索納洛(Jair Bolsonaro)卻與川普一樣,淡化疫情的嚴重性,無視社交安全距離原則,還鼓勵政治遊行示威。與川普相同,波索納洛也曾感染新冠肺炎。另外,印度的總感染人數已經超過700萬,僅次於美國。儘管如此,WHO卻不鼓勵各國以封城做為控制疫情的主要手段,WHO一名官員表示封城的目的只有在為了爭取更多時間來整頓資源,保護筋疲力盡的醫療人員時才有其必要。
-
2020-10-07 科別.感染科
登革熱疫情 新北環保局雨後將進五寮山區噴藥清消
新北三峽五寮登革熱疫情中秋連假期間擴大,目前衛生局等單位設置13個管制點管制人員進出,新北市環保局清潔隊已出動上千人次孶清及噴消,隨著天氣轉變,山區午後可能降雨,事後環保局將陸續進入山區噴藥消毒。五寮登革熱疫情確診人數已經增加到37人,市府設置篩檢站,連收筍的盤商都要受檢,連日來環保局清潔隊員協助在確診個案居住、工作地及活動區域清除孳生源, 針對人造積水容器、包覆竹子斷面阻絕積水,也以人力背附式消毒機進入山區竹園噴藥。如今近期北部降雨機會增加,環保局除繼續配合衛生局等單位防治疫情擴大,也將在雨後再度大規模清消。•不只新冠肺炎疫情嚴峻 還要小心染上這些疾病…共同點「發燒」病重致死!
-
2020-10-07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總統防疫不容輕忽!元首感染比例 是一般人的2.94倍
美國總統川普確診新冠肺炎,震撼大選選情。台灣大學流行病學與預防醫學研究所教授陳秀熙,今於防疫說明會直播報告全球疫情統計世界政治社交疫情概況,結果發現全球政治圈確診人數已逾270人,以美國居冠,經分析發現,各國元首感染風險是一般族群的6.44倍,校正年齡及性別後,元首感染比例是一般族群的2.94倍。陳秀熙指出,全球政治圈確診人數已經超過270人,以美國142人確診占最多,顯示新冠肺炎病毒除了侵犯社經地位較低、家戶擁擠程度較高的弱勢族群,對於社經地位高的政治人物,也很容易引起群聚,特別是如果防疫措施比較疏忽,會造成群聚感染和流行。陳秀熙分析,339國當中已有10國元首感染,感染比例是2.9%,一般族群感染比例僅0.45%,就此粗率來看,各國元首感染風險是一般族群的6.44倍,由於元首年齡多半比較長,校正年齡及性別後,元首感染比例為一般族群的2.94倍。陳秀熙表示,全球各國元首新冠肺炎感染情況隨時間持續,過去數個月以來,從英國首相3月底感染開始,俄羅斯總理夫婦4月感染,到了現在9月、10月,分別是瓜地馬拉和美國元首。陳秀熙提醒,這次疫情除了影響個人健康,也會衝擊各國的經濟、科技、民生,並且透過侵襲政治圈,影響到攸關人民生活的決策和政策。政治元首要更謹慎小心防疫,必須取得共識,做好防疫工作,避免感染擴散,維持社會安定。
-
2020-10-07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國際疫情掃回台灣惡夢重演? 專家建議超前部署關國門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公布,國內新增3例境外移入新冠肺炎病例,均為本國籍,分別自美國及法國返台,歐美新冠肺炎確診人數攀升,醫界對於疫情從歐美掃回台灣可怕情景是否重演看法兩極,對抗疫情,專家建議,若某一國家境外移入單日達十位數,就應重啟限制該國入境。年初全球疫情爆發,台灣3月19日實施邊境管制措施,限制非本國籍人士入境,直到6月29日起,參加國際會議及商展、度假打工、實習代訓、尋職等的外籍人士可憑相關應備文件,可向駐外館處申請特許來台。台大兒童醫院院長、感染科權威黃立民表示,近期台灣新冠肺炎確診者又現從歐美返台民眾,確實是第二波疫情來襲的前哨;但振興感染科主任李明政說,歐美其實沒有熄滅過,只是像波浪般有高低峰差別,但國內經過年初經驗,邊境管制及居檢完善,即使疫情沖回對台影響有限。黃立民認為,迎戰歐美疫情掃回台已無法單純比照年初時的「封島」策略,否則經濟恐吃不消,且已難以單就高感染、低感染國家區別,入冬疫情會出現接種新冠肺炎疫苗是否產生抗體等考量因素,認為落實十四天居家檢疫期滿,入境者全篩陰性就能回社區.是相對容易防疫模式。如今對於新冠肺炎將會在入冬後捲土重來的風聲,其實是因秋冬多數病毒活躍性或傳染性高,但李明政認為,如果台灣杜絕病毒來源,即使病毒活性再好,對社區也起不了作用,年初歐美疫情掃回影響台灣,與有一群人未及時居家檢疫或邊境管制及居家檢疫是否完善有關。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說,年初會關起國門主要是因為不了解新冠肺炎病毒特性,如今已知新冠病毒特性為發病前兩天開始可傳染,發病當天感染力最高,發病第十天無傳染力,依目前居家檢疫14天政策,並未造成本土疫情。
-
2020-10-07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不隔離且採檢少 英數據:阿根廷陽性率全球最高
根據英國牛津馬丁學院(Oxford Martin School)網站「用數據看世界」(Our World In Data),阿根廷新冠肺炎陽性率全球最高,反映其採檢率低和防疫限制執行鬆散。截至今天為止,阿根廷累計確診80萬9728例,7天滾動平均值約每日新增1萬2500例,初期防疫有成的這個國家,累計染疫病逝人數卻在上週突破了2萬大關。醫療專業人員表示,低採檢和防疫限制鬆散是導致阿根廷高陽性率的原因。路透社運用衛生部數據計算發現,8月時阿根廷陽性率約40%,上週已來到逼近60%。布宜諾斯艾利斯兒科醫生坎伯里安(CarlosKambourian)告訴路透社:「有隔離嗎?沒有。有(足夠的)採檢嗎?沒有。」相較之下,紐約州人口2000萬,不到阿根廷4500萬人口的一半,但一天採檢10萬次,是阿根廷的4倍,且紐約州陽性率僅略高於1%。阿根廷政府3月20日開始實施嚴格的防疫措施,但之後為振興經濟被迫放寬限制。阿根廷經濟已持續衰退兩年,貧窮人口和失業率日漸攀升。阿根廷衛生部消息人士表示,採檢陽性率高,是因為逐戶檢查行動(DetectAR)計畫導致,也就是只著重採檢感染者之接觸者。政府已承諾加強採檢。阿根廷確診人數多達全球第8,新增確診和死亡病例的7天滾動平均都高居全球前5大。以確診數和病逝人數而言,拉丁美洲是疫情最嚴重的地區。
-
2020-09-25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研究:新冠病毒在美擴散期間仍不斷突變 傳染力更強
根據最新研究,隨著美國確診人數再次飆升,新冠病毒在美國擴散期間仍不斷突變,專家認為,突變將使病毒的傳染力更強。英國衛報報導,美國科學家分析逾5000份新冠病毒基因序,發現隨著新冠病毒在人群中傳播 ,病毒本身也持續發生突變。根據華盛頓郵報引用的研究報告,其未發現這些突變使新冠病毒更加致命或改變其作用,但該報告指出,公共衛生專家坦承所有病毒都會突變,只是多數並不顯著。美國過敏和傳染病研究所病毒學家莫倫斯(David Morens)表示,不應對這項研究有過度解釋,但補充,突變後的新冠病毒可能會回應像是社交距離等防疫措施。他說,「所有這些防疫措施都是傳染障礙,但新冠病毒傳染力增強後,從數據上可見,病毒更能繞過這些阻礙」。莫倫斯指出,這可能代表即使未來有疫苗問世,病毒仍可能繼續突變,人類就必須要再改良疫苗,如同每年都要更換流感疫苗一樣。
-
2020-09-25 科別.精神.身心
憂不能回歸社會 醫:思覺失調患者是疾病受害者
思覺失調症患者除妄想、幻聽,也常承受情緒症狀。精神科醫師提醒,病人常焦慮不安、憂心不能正常回歸社會,社會應避免污名化,降低病人就醫困境。21歲的小琪(化名)曾是國立大學高材生,正值青春年華的她,剛上大學就出現脫序行為,曾經裸體在街上奔跑,總感覺身邊的路人要傷害她,內心恐懼不已。家人陪伴小琪就醫後確診為思覺失調症,但是因為缺乏藥物的穩定治療,病情反覆,使小琪無法繼續求學,只能休學靜養。後來使用新機轉藥物治療,症狀改善,重拾自信。類似小琪的狀況並不少見,根據健保資料,台灣超過10萬人診斷為思覺失調,但確診人數可能被低估。好發年齡為15歲至30歲,很多患者因為受到疾病干擾而無法完成學業或順利工作,失去他們原有的人生。鹿港基督教醫院榮譽院長兼副院長暨彰化基督教醫院精神醫學部主任邱南英今天在記者會表示,外界對思覺失調症常有誤解及污名,或認為患者都有攻擊行為,進而害怕、甚至憤怒,但患者其實飽受各項症狀折磨。思覺失調症症狀除了正性症狀(如聽幻覺、妄想等),患者多也承受著負性症狀(如社會退縮、面無表情、消極懶散、沒有動機等)、認知相關症狀(如判斷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記憶力衰退等)以及情緒相關症狀(如憂鬱、焦慮、擔心、易怒等)、解組症狀(如胡言亂語、混亂怪異的行為)。邱南英表示,思覺失調症患者也是自殺的高危險群。穩定服藥治療可以降低患者症狀,但過去第一代藥物,可能造成患者精神呆滯、出現錐體外路徑症候群等副作用;目前常用的藥物已明顯改善上述副作用,但可能讓患者食慾增加、體重變胖或有代謝問題。副作用的產生可能降低患者服藥遵從性。花蓮慈濟醫院精神醫學部成癮精神科主任陳紹祖表示,現在常見的思覺失調症治療藥物能有效減少正性症狀,但在正性症狀減少、病情穩定後,患者其實情緒上仍飽受折磨。許多患者在恢復病識感後,易產生情緒低落、憂鬱的感受,面對人群時會感受到明顯壓力,有些患者甚至會經歷沒有原因的焦慮感,生活中滿滿害怕、不安的情緒。陳紹祖表示,目前大約僅有3成患者可以在穩定治療的情況下回歸社會,還有3成患者雖能照顧自己,卻仍無法恢復原有的能力,完成簡單的工作。現在有新機轉藥物,有安全性,且減少傳統藥物副作用,應有助維持穩定治療,讓患者重拾人生。邱南英表示,思覺失調症患者是疾病的受害者,不是社會事件的加害者,目前社會對於思覺失調症的污名化是對患者及家庭的另一種傷害。有色眼光間接成為患者回歸社會的阻礙,讓他們蒙受沉重壓力、無法前進。盼社會多給患者關懷與包容,幫助他們回歸社會。 自殺,不能解決難題;求助,才是最好的路。求救請打1995 ( 要救救我 )
-
2020-09-23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英國呼籲民眾配合最新防疫措施 警告死亡人數可能攀升
英國首相強生呼籲民眾遵守最新的防疫措施,盡可能遠距辦公,以抑制新冠肺炎疫情擴散,警告「未來數月無疑會舉步維艱」。強生22日在國會發表演說,表示民眾若未能善盡本分,英國可能「看見更多人死於新冠病毒,也可能有更多家庭痛失所愛的人」。「感染新冠病毒的悲慘事實就是,你的輕微咳嗽可能成為別人的喪鐘。」在強生宣布新措施後,高盛集團(Goldman Sachs)隨即改變對倫敦員工重返辦公室的安排,呼籲這些員工恢復遠距辦公,但辦公大樓Plumtree Court維持開放,給有需要的員工使用。強生呼籲全國上下一心度過冬季,他已下令,餐廳和酒吧業者自周四(24日)起提早打烊,並且取消下月開始允許觀眾進場觀賞運動賽事的計畫。政府在持續抑制激增的確診人數。強生也說,政府將加強執法力道,對未按規定戴口罩的民眾處以更高的罰款。若疫情持續不受控制,不排除祭出更嚴格的防疫措施。他說:「如果我們被迫實施新一輪全國封鎖措施,不只會對民眾的工作和生計構成威脅,還會對我們所有人都需要的人際接觸構成威脅。」強生稍早在國會表示,這些限制措施將維持六個月左右。這些新措施包括:呼籲民眾盡可能遠距辦公,規定餐廳和酒吧限制內用服務,而且晚間10點必須打烊。商店員工、計程車司機、醫護人員和顧客須配戴口罩。婚禮現場人數以15人為限。不戴口罩者的罰金加倍至200英鎊(約新台幣7,400元)。
-
2020-09-19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全球新冠患者突破3000萬 專家:口罩還得戴著
本周五,英國和法國都開始實施防疫新規,兩國的新冠確診人數繼續上升。英格蘭東北部,包括紐卡斯爾和桑德蘭在內,大約200萬居民不能在家中接待外人,酒吧只能提供餐桌服務,娛樂場所最晚在晚上10點關閉。本周一,英國已經宣布禁止6人以上聚集。法國每日新增病例超過1萬。裡昂和尼斯正準備採取進一步的限制措施,此前波爾多和馬賽已於本周實施了限制措施。世界衛生組織歐洲區主任克魯格(Hans Kluge)指出,歐洲各地的創紀錄激增「是一個警鐘」。他在哥本哈根的一個在線新聞發布會上表示:「雖然這些數字也反映了測試的全面性,但也可以看到,病毒在歐洲地區的傳播速度令人擔憂。」德國聯邦議院周五做出決定,給近2000家醫院投入30億歐元的資金,讓這些醫院更好地應對新冠危機,這筆資金用於購買更先進的設備,給急診病人提供更好地治療,擴大醫療系統的數字化。德國權威病毒學家、柏林夏裡特醫院病毒所所長德羅斯滕(Christian Drosten)接受德國之聲採訪時指出,對疫情進行預測非常困難,因為歐洲各地的情況各有不同:「接下來的冬天並不會輕鬆度過。明年疫苗將會出爐,我認為,要到明年年底,一部分民眾才能接種上疫苗。」他還補充說,口罩還是得接著戴。因為即便是開始接種疫苗,大部分人還是需要戴口罩。在像德國和其他歐洲國家,相對來說感染率較低,沒有群體免疫力。德羅斯滕覺得疫情狀況最為堪憂的國家是印度:「該國人口密度大。我不會說病毒的傳播不受控制,但它幾乎是以這種狀況正在傳播著。」他還表示:「一些有著不少確診病例的國家已經進入寒冷季節,那裡人們對醫療結構和醫療服務的信心不足。我相信包括歐洲在內的一些國家,很快會採取更嚴格的措施。」自去年年底疫情爆發以來,新冠病毒導致的累計死亡人數已經超過94萬。根據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周五發布的統計數字,受到疫情影響最嚴重的國家是美國,有超過665萬個確診病例,其次是印度,有511萬人感染,接下來是巴西,共有大約441萬個病例。 文木 / 達揚(德新社,美聯社,法新社等)© 2020年 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 【 本文章由德國之聲授權提供】
-
2020-09-11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研究:加護病房醫護人員防疫更周延 染疫率較低
根據一項在新型冠狀病毒疫情高峰期間於英國數家醫院所做的研究,在加護病房工作的醫護人員,感染病毒的機率比清潔人員或其他風險較低部門的醫護人員還低很多。這項研究也發現,醫院內非裔、亞裔和少數民族的工作人員,感染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的機率幾乎是他們白人同事的兩倍之多。在這項研究之前,已有其他研究顯示種族、收入、可分配到的個人防護設備等條件,會在感染上形成不同結果。研究人員表示,會有這樣的結果,可能是因為在加護病房工作的人能優先取得防護效果最佳的口罩和其他防疫設備。英國伯明罕大學(University of Birmingham)免疫學教授,也是這項研究第一作者黎克特(AlexRichter)說:「我們都假定加護病房工作人員有較高的(染疫)風險…但與其他單位相比,加護病房的工作人員能獲得比較好的保護。」這項研究刊登於「胸廓雜誌」(Thorax),研究人員在伯明罕大學醫院NHS基金會信託(UniversityHospitals Birmingham NHS Foundation Trust)檢測了超過500名工作人員。這個基金會經營數家醫院,員工超過2萬人。受試者在4月下旬都在工作崗位上,那是英國實施封鎖措施一個月後,當時確診人數達到一個高峰。參與研究的29名清潔人員裡,有10人體內有抗體,意味他們曾經染疫,這個比例為34.5%;在急症醫療和一般內科臨床醫師身上獲得的數據,比例與此相近,分別是33%、30%。然而,在加護病房工作的61名參與者中,僅有9人呈病毒陽性反應,比例為15%,是研究中比例最低的群體。
-
2020-09-09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韓式防疫失靈 韓媒籲文在寅政府學習台灣
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新冠肺炎)疫情爆發以來,台灣與韓國都被稱為「模範防疫國」,但韓國疫情近期捲土重來,韓媒撰文與台灣相比,呼籲政府徹底研究「台灣模式」。韓媒朝鮮日報今天刊出記者鄭智燮(譯音)評論,文中以捷克參議院議長維特齊(Miloš Vystrčil)上週訪台為引言,指出現在連聯合國大會都必須以非面對面方式舉行,台灣卻能正常舉行峰會等外交活動,再次鞏固「模範防疫國」的印象。維特齊一行在台停留6天5夜,也讓過去礙於一中原則而鮮少在國際舞台上出現的青天白日國旗登上各大國際主要媒體版面。鄭智燮稱讚,台灣從去年底中國武漢爆發疫情,就開始限制來自武漢旅客入境、隔離高危險旅客,並由政府建立口罩供給體系,比其他國家更快採取對應措施;行政院主導組成IT專家小組將人工智慧、大數據應用於防疫、居家隔離、治療等做法也相當具代表性。此外,「台灣模式」也讓台灣能抓住美中關係惡化機會,展現國力。美國衛生部長艾薩(Alex Azar)8月訪台,為台美斷交41年來訪台層級最高的美國官員,當時艾薩也盛讚台灣醫療水準,認為應與全世界分享台灣擁有的醫療知識。相較於台灣從疫情一開始就從外防堵,韓國是在國內爆發疫情後以大量篩檢、隔離、治療的方式迅速抑制疫情,同樣鄰近中國卻能迅速對應,贏得模範防疫國美名。不過,鄭智燮指出,經過近8個月,韓式防疫(K防疫)與台灣模式出現了分歧。韓國近期因教會及光復節集會活動,以首都圈為中心爆發新一波疫情,至今累計確診2萬1432例,341例死亡;台灣則維持在495例確診、7例死亡紀錄。鄭智燮說,台灣國土面積為韓國的36%,人口為韓國的46%,相較之下確診人數為韓國的2.3%,死亡人數僅2%,其中防疫模式差異值得韓國政府深入研究分析。
-
2020-09-08 科別.感染科
漢他病毒出血熱創史上最高 5旬婦在家遭鼠咬成我第八例
衛福部疾管署今公布,國內新增1例漢他病毒出血熱病例,為屏東縣50多歲女性,近期無出國史,活動地以住家為主,住家有發現鼠跡,一個月前曾被老鼠咬傷,不幸成我國新確診漢他病毒出血熱個案,今年截至目前已累積八人感染,創下自1995年有紀錄以來最高確診數。疾管署預防醫學辦公室防疫醫師蘇家彬表示,該婦8月17日出現發燒、頭痛、後眼窩痛、肌肉痛症狀,當日就醫,因症狀未改善,8月19日再次就醫住院,陸續通報登革熱、屈公病、茲卡病毒感染症、鉤端螺旋體病、漢他病毒出血熱及恙蟲病等,檢驗確診為漢他病毒出血熱。蘇家彬說,目前個案已出院,同住家人無疑似症狀。今年確診個案居住地為高雄市4例、屏東縣2例、新北市及基隆市各1例;自2010年以來累計22例,性別以男性13例(佔59.1%)為多;年齡則以40歲以上18例(佔81.8%)為多。據疾管署統計,今年截至9月7日累計8例漢他病毒出血熱病例,創史上最高紀錄,疾管署副署長莊人祥表示,自1995年後,每年漢他病毒出血熱病例約為0至4人,研判與今年初個案突增,醫師警覺性高,今年人數多達107人,通報量比去年30人增加多倍,確診人數也隨之增加。蘇家彬說,人類吸入或接觸遭鼠糞尿污染帶有漢他病毒飛揚的塵土、物體,或被帶病毒的齧齒類動物咬傷,就有感染風險。人類感染漢他病毒後,依臨床症狀及病程可區分為「漢他病毒出血熱」及「漢他病毒肺症候群」兩種,國內無漢他病毒肺症候群確診個案,以漢他出血熱為主。感染後潛伏期為數天至兩個月,主要症狀為突然且持續性發燒、結膜充血、虛弱、背痛、頭痛、腹痛、厭食、嘔吐等,約第3至6天出現出血症狀,隨後出現蛋白尿、低血壓或少尿,部分患者會出現休克或輕微腎病變,並可能進展成急性腎衰竭,經治療後病況可改善。蘇家彬再次提醒,「不讓鼠來、不讓鼠住、不讓鼠吃」是預防漢他病毒最有效的方法,民眾平時應留意環境中老鼠可能入侵的路徑,家中廚餘或動物飼料應妥善處理,並清除家中老鼠可能躲藏的死角。另外,餐飲業、市場攤販、食品工廠等應落實環境衛生,如發現鼠類排泄物時,請佩戴口罩、橡膠手套及打開門窗,並以稀釋漂白水(100cc市售漂白水+1公升清水)潑灑於可能被污染的環境,待消毒作用30分鐘後再清理。
共
22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