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5-20 新聞.杏林.診間
搜尋
白血球
共找到
396
筆 文章
-
-
2022-05-15 養生.聰明飲食
牛初乳能提升免疫力嗎?研究牛初乳的專家這麼說
讀者Abo在2022-4-17利用本網站的「與我聯絡」詢問:「教授您好, 最近家母從朋友那裡購買了直銷的牛初乳奶粉,並附上很多牛初乳的好處,尤其針對抵抗力和免疫力的部分,深信自己沒有被騙,尤其有很多嬰兒奶粉也加了這種成分。不知道能否藉由專業的角度解釋牛初乳是否如同人初乳都能提供好的保護力(提供可信的證據打醒媽媽) 感謝!」初乳是雌性哺乳類動物於產後2-3天內所分泌的乳汁,含有大量的免疫球蛋白和生長因子。這是因為剛出生的幼畜或嬰兒的免疫系統尚未發育健全,所以需要藉由攝取初乳來避免感染以及完善免疫系統。而也就是因為這樣,初乳產品的廣告一定都會特別強調能提升免疫力,促進發育,等等。讓我感到意外的是,台農鮮乳廠的一篇文章非但沒有吹噓牛初乳的好處,反而是這麼說:「曾有業者強調可以提升免疫力的初乳產品電視廣告。事實上,牛初乳只適合小牛喝,因其內含的抗體適合用來對抗牛隻可能感染的疾病,且初乳的顏色黃,濃稠,口感差,有腥味且酸度高,成分相當複雜,在加熱的過程中還會呈現凝固現象,與一般常乳並不相同,因此並不適合人類食用。……許多母牛在分娩後,乳房在授乳過程中容易受感染發生乳房炎,酪農戶常用抗生素治療,因此牛初乳亦可能含有抗生素殘留,較不適合作為食用乳之原料。」事實上,就像一般牛奶一樣,市售的牛初乳也是需要通過高溫殺菌,而這樣的處理就會破壞裡面的免疫球蛋白和生長因子。所以,這又是另一個不支持把牛初乳當成保健品的理由。縱然沒有被破壞,由於免疫球蛋白和生長因子都是蛋白質,所以根本就無法進入血液循環。我在2018-5-23發表的胜肽,蛋白質,怎麼吸收裡有這麼幾句話:「只有在一種特殊的情況下,蛋白質是可以被小腸吸收而進入血液循環系統。那就是,新生嬰兒(或幼畜)的小腸是可以吸收母乳裡的免疫球蛋白。這一特殊功能的目的,是讓新生嬰兒(或幼畜)可以從母乳獲得被動免疫,從而有能力抵抗病菌和病毒。還有,少許生長因子蛋白質,也可以在嬰兒的小腸被吸收,從而促進嬰兒成長。但是,這個吸收蛋白質的能力,在出生不久後(一天左右)就會消失。」Raymond Playford醫生是英國西倫敦大學的教授。他是研究牛初乳的專家,所以當然是希望能證實牛初乳是對人的健康有益。可是,在一篇2021-12-27發表的編輯評論裡他卻這麽說:「牛免疫球蛋白G 可能不會完整地穿過人體腸道屏障,因此不會導致活性牛源性免疫球蛋白 G 存在於人的血液中。」他又說:「大多數研究表明,即使攝入高劑量的牛初乳也不會增加血漿 IGF-1。 由於 IGF-1 的分子量為 7.5 KDa,與牛初乳中的許多其他生長因子和激素成分(例如表皮生長,EGF)相似,因此這些其他生長因子似乎可能不會完整地進入 血液循環。」請看The Use of Bovine Colostrum in Medical Practice and Human Health: Current Evidence and Areas Requiring Further Examination(牛初乳在醫療實踐和人類健康中的應用:當前證據和需要進一步檢查的領域)。有關牛初乳是否能提升人的免疫力,請看下面這三篇最新的論文。2020-12-30發表的這一篇是臨床研究Effects of Long-Term Supplementation of Bovine Colostrum on the Immune System in Young Female Basketball Players. Randomized Trial(長期補充牛初乳對年輕女籃球運動員免疫系統的影響。 隨機試驗)。27 名精英女籃球員(16-19 歲)被隨機分配到實驗組或對照組。實驗組是每天兩次口服 3.2 g 牛初乳,持續 24 週。在服用牛初乳或安慰劑之前,和服用之後的3個月和6個月,受試者進行了體育鍛煉壓力測試。在壓力測試之前和之後的3 小時抽血檢查免疫系統指標,包括血漿白細胞介素 (IL)-1α、IL-2、IL-10、IL-13、腫瘤壞死因子 (TNF) α、肌酸激酶 (CK MM)、免疫球蛋白 G (IgG)、胰島素樣生長因子 1 (IGF1) , 和白血球、淋巴細胞 (LYM)、單核細胞 (MON) 和粒細胞 (GRA) 。結果是,這些免疫系統指標在兩組之間沒有統計學上有意義的差別。所以,研究人員說:「與我們最初的假設相反,補充牛初乳對免疫系統功能指標的動態沒有顯著影響。」2020-4-8發表的這一篇是回顧論文Immunological Outcomes of Bovine Colostrum Supplementation in Trained and Physically Active People: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牛初乳補充劑在訓練有素和身體活躍的人群中的免疫學結果:系統評價和薈萃分析)。它的摘要是:「幾乎沒有證據表明牛初乳對訓練有素和身體活躍的人的免疫功能有真正的好處。此外,補充策略也沒有達成共識。出於這個原因,這項薈萃分析的目的是量化牛初乳補充劑對身體活躍人群免疫結果的影響。分析了來自 10 項隨機對照試驗的數據,該試驗調查了 牛初乳補充劑對運動員和身體活躍的成年人的影響,涉及 239 名參與者。結果表明,牛初乳補充劑對提高運動員和體力活動參與者的血清免疫球蛋白(IgA、IgG)、淋巴細胞和中性粒細胞以及唾液免疫球蛋白(IgA)的濃度沒有影響或影響相當低。先前的研究表明,牛初乳可以減少上呼吸道感染;然而,在這些影響背後的機制方面存在科學知識空白。」2021-10-26 發表的這一篇也是回顧論文Diverse Immune Effects of Bovine Colostrum and Benefits in Human Health and Disease(牛初乳的多種免疫作用及其對人類健康和疾病的益處)。這篇論文是很明顯地想要為牛初乳說好話,但它還是坦白指出,目前還沒有單純用牛初乳來針對老年人的免疫力做實驗的臨床研究。從這三篇論文就可看出,就運動員而言,目前的證據無法支持牛初乳能提升免疫力的假設,而就老年人而言,目前還沒有單純用牛初乳來測試免疫力指標的臨床研究。原文:牛初乳能提升免疫力嗎
-
2022-05-14 養生.保健食品瘋
維他命C飯前or飯後服用? 營養師曝正確時機點:過量小心5大危害
平常很多人感覺快要感冒時,總會很自然的吞顆維生素C預防,因為維生素C可以強化白血球與淋巴球的活性,不僅提升免疫功能,而且吞噬細菌的能力也會增強。維生素C吃過量 5大健康危害然而,一般人都認為維生素C是水溶性維生素,吃多了很容易被人體排出體外,對健康只有益而無害。營養師黃淑惠提醒,這是錯誤的觀念,維生素C吃過量,也會傷身的。長期過量服用維生素C,常見有5大健康危害,一是可能會導致腹瀉;二是有結石病史的人,提高結石發生的風險;三是突然停止服用,會產生戒斷反應;四是有骨鬆問題的人,症狀更嚴重;五是抽菸喝酒的人,提高罹患肺癌的風險。 吃愈多吸收率愈低 飯後服用比飯前佳雖然維生素C好處多多,但卻有「吃越多吸收率越低 」和「飯後吃比飯前吃吸收率好」的2大特性。黃淑惠指出,一餐中攝取約200毫克以內的維生素C,其中70~90%可以被吸收利用,但如果一餐中吃進了1500毫克維生素C,吸收率就會降到50%以下,因此並不是吃越多身體就保留越多。此外,也要避免空腹吃維生素C,曾有研究發現,空腹吃維生素C的吸收率只有30%,飯後吃的吸收率反而提高到50%,而且分三餐吃還比單次吃的吸收量還高。 每日補充3份水果 足夠一天攝取量但與其天天擔心維生素C是否吃過量或該吃多少劑量,黃淑惠認為,其實只要把握每天吃到三份新鮮水果即可,例如一份芭樂就超過60毫克,三份差不多是一顆大芭樂就有200毫克,對每天在高壓、考試的人而言,如此一天的攝取量已經足夠了。延伸閱讀: ·確診補充維生素C幫助修復! 專家曝「1吃法=白吃」:還會帶走體內維生素 ·發泡錠預防感冒、補充維生素? 營養師拆解「服用禁忌」:小心副作用
-
2022-05-12 醫療.皮膚
滿身膿疱 突發高燒 全身型膿疱性乾癬 食藥署核准恩慈療法 急性發作可望有解
全身型膿疱性乾癬(GPP)是一種罕見且嚴重的乾癬,急性發作時會全身出現膿疱合併發燒等嚴重反應。一位50歲企業老闆就因急性反覆發作,不時住院治療,身心俱疲,直到經醫師評估參與新藥的臨床實驗,接受治療後膿疱快速消失,各種不適症狀也減退,讓他期待未來能有機會多一個新的治療選擇,助他與病友們在急性發作期獲得適當的疾病控制,遠離重症威脅。異於乾癬 會長膿疱林口長庚醫院皮膚科主治醫師黃毓惠指出,依盛行率推估,台灣乾癬患者約八萬到十萬人,乾癬類型中以斑塊性乾癬最常見,約占90%,常會出現脫屑丘疹和發紅斑塊病徵;全身型膿疱性乾癬還會出現膿疱,不到5%,但因為急性發作時可能出現嚴重併發症,所以需要積極治療。全身型膿疱性乾癬雖為罕見,但因可能出現全身性症狀,重則威脅性命,因而近期獲得衛福部食藥署核准恩慈療法專案申請使用的新藥,格外令病患及照顧家屬關注。黃毓惠說,全身型膿疱性乾癬的症狀,包括發燒、發冷、疲勞、皮膚疼痛,病患抽血檢查也發現白血球數量增多,發炎指數上升,有患者形容:「感覺身體像著火一樣!」甚至坐著都痛,得擔心擠壓膿疱,小心翼翼。新藥能解急症壓力黃毓惠說,全身型膿疱性乾癬在急性發作時,需要盡快控制病況,但如果未妥善治療或保養,則可能出現併發症;臨床上收治過一些全身型膿疱性乾癬的病人,急性發作時全身起膿疱和發燒,進而引發呼吸和心跳加快等全身性反應,病症嚴重需要住院,對生理和心理都是很重的負擔,尤其這些成人病例正值青壯年,一旦無法工作,或無法照顧家庭,都會備感壓力。她曾收治最小的病患是一名二歲孩童病患,痛苦模樣令人不捨。目前醫界已發現,全身型膿疱性乾癬與免疫系統中的特定發炎途徑有關。近來國際間已有針對此發炎途徑進行阻斷的生物製劑研發問世,新藥日前已獲食藥署核准在長庚、成大和台大醫院等醫學中心進行恩慈療法,黃毓惠說,從臨床實驗的數據來看,病人打了一次之後,膿疱可快速獲得緩解,治療成果值得期待。及早治療 降低衝擊黃毓惠說,針對全身型膿疱性乾癬的治療方式,主要仍會根據病人狀況有不同的選擇,當病人急性發作期間,「未來如果有新藥物可以快速改善病症,讓他們盡快恢復正常生活,重回職場、家庭和學校,絕對是一件好事。」由於全身型膿疱性乾癬發作時來得急又快,部分患者或照顧者看到膿疱會誤以為自己是感染,沒有得到正確的診斷而無法對症下藥,她提醒應該至皮膚科求診,儘早鑑別診斷,接受治療,降低對生活的衝擊。【GPP治療最新資訊】>>>衛福部健保署已於2024年7月起,將新藥納入暫時性給付📢GPP策展頁新上線📢GPP是什麼?我會遇見GPP嗎?遇見GPP會怎麼樣?我想對GPP病友說...👉最完整的全身型膿疱性乾癬GPP大公開別忘了在網頁中的加油站留下一些分享或鼓勵的話!【加入臉書社團】👉 GPP情報站[全身型膿疱性乾癬]👈慢病好日子創建專屬全身型膿疱性乾癬GPP的空間,是資訊站也是一個安全私密的討論區。📌提供GPP病友關於全身型膿疱性乾癬診斷,治療用藥及生活保養的完整資訊。📌最即時地分享新治療發展訊息,包含管理疾病、減少復發等趨勢時事。更希望病友面對身上的紅斑痕跡、脫皮,加上總是無預警復發的劇痛與高燒,還有再也不想回想的感染致命壓力時,不再感到孤單。
-
2022-05-04 該看哪科.骨科.復健
男子背部疼痛伴隨下肢無力 竟是椎間盤細菌感染惹禍
陳姓男子背部疼痛且全身及下肢無力到醫院急診,檢查出白血球和發炎指數異常升高,過去手術的胸椎部位出現椎間盤感染合併骨髓炎,但因感染較久,抗生素治療已無成效,因此由骨科及胸腔外科醫師合作以微創胸腔鏡輔助椎間盤的切除和清創,術後恢復良好。苗栗市大千綜合醫院指出,64歲陳姓病患1個多月前因腰椎狹窄問題曾至其他醫院進行第10及第11節胸椎的椎弓減壓、骨刺清除及椎間盤切除手術,但術後背部持續疼痛。最近他因背部疼痛難耐,且出現全身及下肢無力的情形,因此到大千綜合醫院急診就醫。醫師抽血檢查發現他白血球和發炎指數異常升高,再透過核磁共振檢查發現,病患過去手術的胸椎部位出現椎間盤感染合併骨髓炎,由於感染時間較久,抗生素治療已無成效,因此由骨科及胸腔外科醫師合作,以微創胸腔鏡輔助椎間盤的切除和清創,術後病患恢復良好、疼痛消除,已順利出院。大千骨科醫師劉少政表示,病人出現嚴重背痛或腰痛時,會先抽血檢查判斷是細菌感染脊椎造成,或是一般退化性問題。如果確診為細菌感染脊椎時,初期可用抗生素治療控制病情,但拖延太久才治療,抗生素可能無法改善,就需要以手術介入,這類病人如果未及早治療,可能會造成敗血症及脊髓病變,且感染的骨頭會被細菌腐蝕塌陷,進而影響造成下半身肢體癱瘓無力。個案陳姓病患受感染的脊椎位置在胸腔,因此手術時使用微創胸腔鏡作輔助,有傷口小、恢復快、減少併發症、疼痛輕微、不影響病人術後活動及呼吸功能等優點,且能順利協助椎間盤切除和清創手術進行,讓患者在術後獲得良好成效。劉少政提醒,如果出現不明原因背痛或腰痛,且下肢無力、甚至發燒,一定要盡速就醫治療,才不致嚴重惡化影響健康。
-
2022-05-03 新聞.健康知識+
為什麼能夠安全接受陌生人輸血?你不知道的血液二三事
脾臟最多人猜,也有人說是胰臟,還有人說:「心臟?」大家都被問倒,沒有人曉得造血器官在哪裡。答案是—骨頭,骨頭是主要的造血器官,確切位置是在骨髓,大多數人都認為骨頭是給狗啃的食物,但骨髓是我們的精髓。我把沒人答對這件事告訴一位血液專科醫生,他說:「天啊!不然大家以為骨髓是做什麼用的?」或許大家覺得骨頭慘白又易碎,感覺沒什麼生命力和活力,又或許大家以為體內循環的血液是現成的,從生到死都是同一批血。事實上,血液細胞會不斷死亡、不斷更新,而且汰換速度極快。人手斷了不能重生,大量失血卻能倖存。骨髓每秒鐘製造兩百萬顆紅血球細胞和可分化為各種人體細胞的多能性幹細胞,紅血球細胞在排出細胞核之後便能在最細的微血管中遊走,其影像既像填了餡的圈圈餅,又像誘人的枕頭,我每次看到紅血球的模擬圖,就巴不得跳進畫面裡找顆紅血球窩著,美國血液學會(American Society of Hematology)則偏好將紅血球比喻為甜甜圈。三十兆顆紅血球細胞每天在我們體內循環,行經一萬兩千英里,比從我家門口走到俄羅斯新西伯利亞市(Novosibirsk)長上三倍。我們全身上下的靜脈、動脈、微血管加起來總長約六萬英里,將近地球周長的兩倍,大部分是通往全身上下細胞的微血管。人在休息時,心臟每分鐘跳動七十五下,每十秒鐘輸送出一公升的血液,和綿羊的心臟功率一樣;藍鯨的心臟則跟國民車一般大,每分鐘跳動五下,潛入深海後心跳會更慢;至於鼩鼱的心跳則是每分鐘一千下。心臟是忙碌的器官,血液也是。血液的工作繁多,除了要將氧氣運送到各個器官和組織之外,還要運送養分、熱能、荷爾蒙,其中荷爾蒙是傳導訊息的化學物質,用於調節人體機能,影響我們的體力、睡眠、心情。血液運走代謝廢物,將二氧化碳等無用的物質排出體外,同時打擊感染、抵抗外來入侵,既是組織也是器官。一位血液專科醫生告訴我:「心臟是讓人體重大器官得以循環的幫浦。」血液身兼補給、控溫、排汙、防禦等重要職務,鞠躬盡瘁,至死方休。自從第一滴血濺出之後,人類就對血液深深著迷,然而,對於歌德(Johann Wolfgang vonGoethe)筆下的這種「和善汁液」,我們所知依然不多。就拿血型來說吧,你聽過的ABO系統包含A、B、O、AB四種血型,獼因子(rhesus factor)則將血型分為Rh陽性和Rh陰性。當前血型系統是依據紅血球表面的抗原和血漿上的抗體來分類,所有紅血球細胞表面都有H抗原,A型血則多了A抗原,B型血多了B抗原,AB型血兼有A抗原和B抗原,抗原就像血液的信號和記號,如果輸入的血液帶有與自身不同的抗原,就會產生排斥反應,這是非常有效的警報系統。O型血、A型血、B型血都有H抗原,因此O型人可以輸血給A型人和B型人,但是A型血會排斥B型血,B型血也會排斥A型血。Rh陰性O型血不含A抗原和B抗原,也不含Rh血型系統中的D抗原,因此可以捐給任何人,是急診室冰箱中的必備血品。輸錯血型會導致凝集反應,從而引發急性溶血,輕則全身發癢,重則身亡。在血源充足的國家,輸錯血型是罕見案例,英國視之為「重大醫療疏失」(never event),這類疏失都可以事先預防,一旦不慎發生則後果嚴重。二○一五年,英國發生的重大醫療疏失包括將手術鑿刀遺留在病患體內、明明要割闌尾卻割成輸卵管、將Rh陽性B型血輸給Rh陽性A型病患,後者導致病患胸痛、發燒等明顯症狀。二○一六年,英國的輸血單位為兩百五十萬,其中共計三起輸血錯誤,幾近錯誤則有兩百六十四起。若將視野放大到全球,目前輸血導致感染的機率低於以往,舉例而言,在低收入國家的血庫中,只有○.三%的血品帶有B型肝炎病毒,在高收入國家則只有○.○三%。全世界大概有三百多種血液系統,ABO只是其中一種,國際輸血協會(International Societyof Blood Transfusion,簡稱ISBT)總共列出三十五種血型系統,常見的包括Lutheran、Kell、Lewis、Duffy、Kidd、Diego、Dombrock、John Milton Hagen、Indian、Globoside,大多是以發現者的名字來命名,害我好想見一見Yt、Xg、Ok系統的發現者,尤其是Ok血型,聽著多開心啊!至於Landsteiner-Wiener血型系統中的「Landsteiner」,則是一位奧地利生物學家的姓氏,全名卡爾.蘭希戴納(Karl Landsteiner),他好奇為什麼某些血液之間會產生凝集反應,因此在一九○一至一九○三年間研究出血液的差別,這才發現原來世界上有不同的血型,這些血型彼此互異,從而將血型分為A、B、C三類,這就是後來ABO系統的雛形,這項驚人的發現讓他獲得了諾貝爾獎,也讓上百萬人能夠安全接受陌生人的輸血,但願這項成就能讓他比照片上看起來快樂一些(這位輸血醫學之父的照片不是一本正經,就是嚴肅到嚇死人),又或許他的眉頭之所以深鎖,是來自他對血型的不解—為什麼世上要有不同的血型?這在今天仍舊是無解之謎。無解不代表血液學家都在偷懶,如今我們可以將B型血轉為O型血—只要利用咖啡豆上的酵素,就可以除去紅血球表面的B型抗原,將B型血改造成人見人愛的O型血。血液學家也發現:血型和地域、種族、染病率有關,高加索人有四成是A型人,亞洲人則只有二成七是A型人。此外,科學家在一九七七年發現O型人更容易罹患霍亂:一九九一年秘魯爆發霍亂,O型人的住院率是其他血型的八倍,再看看霍亂的故鄉—恆河三角洲,這裡的O型人口比世界各地來得少,根據最近的研究顯示,霍亂毒素在O型幹細胞分化出的腸道細胞中特別活躍,導致O型人一染上霍亂就特別嚴重。A型和AB型男性也別高興得太早,一群土耳其泌尿科醫生最近發現:比起O型男性,A型和AB型男性更容易不舉。此外,O型人對瘧疾的抵抗力比較強,B型則最差。每種血型都有優點也有缺點,這些發現都只是蛛絲馬跡,其中暗藏深意,比如說:究竟為什麼要有血型?為什麼不同的血型在不同的地區、不同的時代有不同的發展?對於這些問題我們只有粗淺的理論,科學界還無法給出確切的答案。在大多數國家(包括英國),只有病患、士兵、生過孩子的婦女知道自己的血型。有一次,在一艘葡萄牙戰艦上,我看見護送我的海軍名牌上寫著「裴德洛,A型」,這讓我十分詫異,害我一直盯著人家的名牌不放,這件事自始至終都讓我十分過意不去,怎麼想都覺得不對,知道這些海軍的血型就像讀到他們最新檢查出來的精蟲數量,或是曉得他們的女友最愛的性愛體位,那感覺就像意淫了人家,又像窺探了人家的隱私。真是越說越離譜了,但只要一碰上血液,常識往往潰不成軍。德國納粹黨想著血統純正想到走火入魔,認為雅利安人(Aryan)的血統最高尚,連帶認為「A」型是高等血、「B」型則是劣等血。日本人則認為血型不僅是紅血球細胞表面的抗原,還可以決定一個人的個性,例如A型是完美主義者,寬容和善,臨危不亂,搭他們的車最安全;B型則陰陽怪氣、自私自利,但很會逗人開心;O型人精力充沛、行事謹慎;至於AB型既有A又有B,光想就知道很複雜難懂。《美女的血型書》在日本大賣,作者再接再厲,又出了一本暢銷書—《血型美人的便當》。血型影響深遠,有人因此求職遭拒,有人則依此選擇約會對象。二○一一年,日本大臣松本龍到福島災區視察,因出言冒犯災民,僅就職一週便辭職下台,並將自己的不當行徑怪罪給血型。他在接受記者訪問時表示:「我是B型,所以個性衝動易怒(……)我太太稍早打電話給我,指出這一點。」血型歧視恰好符合日本矮化少數民族的觀點,例如台灣人和愛奴人(Ainu)AB型和B型的比例較高,因此被日本人認為個性暴力、殘忍、遲鈍。美國在冷戰時期認為血型很重要,不論大人還是小孩,身上一律都要用刺青標示血型,一旦空襲來臨便能派上用場,根據某位醫生預測,像芝加哥這樣大小的城市遭到轟炸,需要用上將近一百萬品脫的血品。歷史學家蘇珊.萊德勒(Susan E. Lederer)在著作中提到:在印第安納州北部,「刺青師使用Burgess Vibratool的工具箱,裡頭的刺青器材包括三十到五十根針嘴和一罐無菌墨水,在園遊會上替一千多位居民刺青,在居民的前胸刺上血型」,這個「血型刺青作戰計畫」(Operation Tat-Type)後來在五所小學試辦,然而,由於醫生認為血型刺青並非萬無一失,「血型刺青作戰計畫」就此喊停。根據美國猶他州洛根市(Logan)一位社論主筆回憶:「當地中年人的身上還可以看到這些黑糊糊的刺青,但已字跡難辨。」其實血液早就不只是生物學領域的問題,而且這問題至今依舊無解—不同國家對血液的分類互異,甚至同一國家的不同機關之間也存在矛盾。舉例來說,儘管血液是由紅血球細胞、白血球細胞等組成的結締組織,但英國的《人體組織法》(Human Tissue Act)卻將血液排除在外。美國則認為血液隸屬於「生物學」,世界衛生組織(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簡稱WHO)則於二○一三年將血液列為「基本藥物」(essential medicines),就算是貧窮國家也應該要預先儲備。場景來到倫敦一間醫院的實驗室,身穿白袍的男子從顯微鏡旁讓開要我上前觀察,血液細胞對於醫生而言早就司空見慣,而我卻是第一次看到,醫生將血液均勻塗在載玻片上,並用染液上色,好讓我能看個清楚:紅血球細胞真的是雙凹圓盤狀,既像啞鈴又像甜甜圈,感覺如此生猛鮮活,而我體內的紅血球細胞卻不斷死去、更新。人體全身上下的細胞每七年更新一輪。這樣算來我已經更新到第六輪了,但紅血球細胞的平均壽命是一百一十五天,因此我的紅血球細胞已經更新到第一百四十三輪。有個探討自我和身分的哲學問題叫「忒修斯悖論」(Theseus’s paradox),又稱「忒修斯之船」(Theseus’s ship),十分受到大眾歡迎。這個哲學問題是這樣的:如果忒修斯之船的木板一塊一塊替換掉,最後所有的木板都不再是原來的木板,那忒修斯之船還是原來的忒修斯之船嗎?同樣的道理,如果我全身上下的細胞跟出生時都不一樣了,紅血球細胞也跟耶誕節時的我不一樣,我還是原來的我嗎?※ 本文摘自《九品脫:打開血液的九個神祕盒子,探索生命的未解之謎與無限可能》。《九品脫:打開血液的九個神祕盒子,探索生命的未解之謎與無限可能》作者:蘿絲.喬治 譯者:張綺容出版社:聯經出版 出版日期:2022/03/03
-
2022-04-29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確診居隔在家 死亡黑數?
基隆市一名陳姓女子四月廿一日確診,廿四日居家隔離時死亡,其女兒撰文指出母親生前想住院遭拒,母親死後又因未完成通報,遺體一度無法火化。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表示,個案沒有慢性病史,在急診雖有發燒但其他相關檢查都是正常,待退燒後才開藥請她回家休息,此案死因尚在研判中,因此未列入新冠死亡統計中。陳時中表示,個案四月廿二日九時五十分到醫院急診,發燒卅八點一度,醫師會診進行理學檢查,未見危急徵象。由於個案無慢性病史,或是有出現喘或肺炎症狀,加上血氧及抽血檢查正常,僅白血球稍高。留院觀察過程,服用退燒藥後,患者主訴症狀緩解,醫師衛教後開立藥物,才請她返家休息。國健署前署長邱淑媞批評, 基隆婦女被拒絕住院治療,形成「死亡黑數」,認為指揮中心關注醫療量能不崩潰,因此加速讓病毒在家庭與社區流竄,甚至讓人死在家裡,反而是讓全民崩潰。對此,陳時中說「就讓她講吧」,但他強調,以現在陽性率五%來看,確診數確實會被低估一些,但死亡數目都會正常呈現。有關婦人女兒撰文內容感慨「新聞報導的確診數字和死亡數字是假的」,自己太天真看待確診。陳時中表示,他不是針對個案家屬,但一切以指揮中心公布為準,發布謠言或不實訊息是不好行為,可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併科三百萬元以下罰金。不具名法律學者提醒,相關法律條文重點在於「足生損害於公眾或他人者」,確定有損害前,政府官員就強調「重罰」,有「我說了算」意味;即便最後未罰也足以引起寒蟬效應。
-
2022-04-29 養生.聰明飲食
怕結石,才應該吃鈣!膽結石、泌尿道結石、痛風石…營養師解析人體3大種類結石
人體很多部位都可能會出現結石,但會導致疼痛或造成健康困擾的主要有膽道結石、泌尿道結石,及常出現在關節、皮下組織及軟組織的痛風石。前陣子遇到朋友A詢問「長結石是否能就不能吃鈣」,剛好隔沒多久,朋友B也問了類似的問題「是否鈣吃太多會造成結石」…原來,很多人會把結石=石頭=鈣間畫上等號,故會產生上述有關結石與鈣的疑惑。所以今天就讓我們來認識一下人體常見的結石,以及到底有結石的人,飲食要注意什麼,到底可不可以吃鈣呢?膽結石、泌尿道結石和痛風石…你結的是什麼石?人體很多部位都可能會出現結石,但會導致疼痛或造成健康困擾的主要有膽道結石(包括膽囊結石、肝內膽管結石、總膽管結石)、泌尿道結石(如腎結石、輸尿管結石、膀胱結石、尿道結石),及常出現在關節、皮下組織及軟組織的痛風石。由於不同部位的結石成因不同,所以會長膽結石,不代表就會長泌尿道結石或有痛風石。另外,因為不同部位的結石,石頭的組成不同,故結石患者的飲食該如何吃、是否需要限制某營養素,端視結石種類而異。所以,在詢問如何預防結石,或結石飲食該如何吃前,要先知道指的的是「哪種結石」![結石解碼] 認識人體常見結石!膽道結石:包括膽囊結石(主要)、肝內膽管結石、總膽管結石.膽汁內含膽固醇、膽紅素、電解質、水等成分,正常的情況下各組成會維持在穩定狀態,而不會產生結石。但當飲食不良、肝臟和膽汁代謝出問題、膽汁滯留或膽道發生細菌感染等時,可能會讓膽汁成分發生較大的變化,當該成分因過飽和而析出時就會形成結石。.膽結石因石頭組成不同而有膽固醇結石、膽紅素結石,和混合性結石之別。其中,最常見的膽固醇結石是由膽固醇和少量的膽紅素及鈣鹽所構成,這也是為什麼講到膽結石時會提到的飲食要點是避免高脂、高膽固醇及高熱量食物的攝取。泌尿道結石:包括腎結石、輸尿管結石、膀胱結石及膀胱結石.泌尿道的石頭其實是在腎臟形成,只是依照石頭位置的不同而有不同的稱呼,並因而有不同症狀。例如腎結石若塞住輸尿管出口時會引起腎絞痛(劇烈腰痛);若石頭掉落入輸尿管的話,除激烈腰痛外,還可能刮傷黏膜而出現血尿,並影響排尿或解不出尿。.泌尿道結石中最常見的為草酸鈣結石(約佔75%~80%),其成因為尿中草酸或鈣含量太高所致,故提到泌尿道結石時常會提到飲食草酸和鈣這兩個問題。痛風石:痛風石是尿酸鈉的結晶.尿酸是普林代謝後的產物,血中普林主要來自身體分解代謝(約佔八成)及食物(約佔兩成)。在體內,普林會經肝臟代謝形成尿酸,在腎臟以尿液的形式排出體外,若普林攝取或製造過多,或腎臟排出量減少,就會造成血中尿酸過高,而尿酸若過飽和會在血中析出,形成尿酸鈉結晶。這些結晶可能沉積在關節、皮下組織及軟組織,引起白血球攻擊而出現發炎(紅、腫、脹、痛的症狀)。.痛風石的組成主要為尿酸鈉,故限制普林攝取為飲食的主要方向。常見問答Q:泌尿道結石到底可否吃鈣片?吃鈣片是否會導致泌尿道結石?A:可以攝取鈣片,原因有三:一. 泌尿道結石最常見為草酸鈣結石,其中草酸對結石的影響遠勝於鈣,故關鍵點在於限制草酸而非鈣;二. 鈣對人體非常重要,身體會透過副甲狀腺素、活性維生素D3和抑鈣素等的調節,將其精準地維持在一定範圍內。血鈣之所以會過高是因上述調節機轉出問題(疾病),而非飲食鈣攝取過高。三. 事實上,每日攝取足量的鈣(1000毫克)反而有助結石的預防。這是因為當食物中的鈣和草酸結合在一起時,會讓草酸鈣隨糞便排出,因而降低草酸和鈣進入血液的機會,故能避免因草酸過高而增加結石的風險。總結來說,泌尿道結石可以攝取鈣,正常攝取下,鈣片並不會導致尿道結石,反倒是低鈣飲食會增加結石的風險。作者簡介_Stella從事營養工作20年以上,曾任減肥中心、診所、美商公司及健康學習中心營養師,專精飲食營養、保健營養、減重等領域。 證照:中華民國專門職業及技術人員高考合格營養師;台北營養師公會會員。專長:減重/疾病/懷孕等營養諮詢、保健營養品諮詢、文章撰寫、訓練教材編寫、演講授課。 著作:《減肥新發現:不用算卡路里的減肥法》、《黃金比例好身材:營養師的纖體處方》、《抗病養生高免疫蛋》。 部落格:營養師Stella的減肥&營養部落格 延伸閱讀: 「你買的BMW並不會到安養院看你...」235位老人的人生智慧,濃縮到最後就是一個字
-
2022-04-29 養生.聰明飲食
香蕉要選直的還是彎的?帶斑點香蕉還能吃?專家告訴你香蕉的好處/壞處有哪些
Q1:彎的香蕉吃起來比較甜而且更營養,是真的嗎?食藥署表示,不管外型是直或是彎的香蕉,營養價值均相同!1、香蕉會有彎曲的弧度,是因為陽光照射的緣故。一串香蕉裡有很多根香蕉聚集在一起,陽光沒辦法均勻的照射到所有果實。香蕉果實為了多照到陽光而向上生長,香蕉的形狀就變成彎的。2、香蕉不論是彎的或直的營養價值跟甜度都相同,但不同熟度的香蕉營養價值略有不同,綠蕉含多量澱粉,食用具有飽足感;顏色開始轉黃變熟的香蕉營養價值相對較高。3、購買時香蕉小訣竅,可挑選成熟斑點少的香蕉,這類香蕉貯藏的時間就久,可避免香蕉快速催熟變黑。Q2:褐色斑點香蕉能抗癌,這是真的嗎?根據目前研究,尚無一致性結果,切勿延誤治療,飲食仍以均衡飲食為主!香蕉皮產生褐色斑點為香蕉成熟後自然氧化所造成,只要內部果肉完好沒腐敗,依然可以安心食用。目前部分研究指出褐斑香蕉可能刺激免疫系統,增加白血球,但此項研究仍是動物研究而非人體研究結果,尚待更多實證研究支持。食藥署提醒,如有身體不適,應適時就醫並遵醫囑治療,勿聽信偏方而延誤就醫時機。香蕉營養成分,包括:熱量、膳食纖維、鉀、葉酸每100公克熱量有85Kcal,膳食纖維含1.6公克,可以幫助腸胃蠕動,有助排便。每100公克含368毫克鉀,具有血壓調節的作用,不過對於腎臟病患者來說,由於排除體內廢物能力受到影響,食用上要注意,建議可先確認體內鉀離子濃度後,再斟酌食用量。每100公克含葉酸15.7微克,有助於紅血球的生成、核酸與核蛋白的形成。一但缺乏,有可能影響氣色、體力,在孕媽咪維持胎兒發育更是重要,因此不論是孕媽咪還是一般成人,日常生活中都必須適時補充葉酸。此外,陳文君營養師談到,依據目前的研究顯示,葉酸有預防心臟病的功能,而國人營養素參考攝取量建議成人每天攝取400微克葉酸,可以從飲食中的蔬菜(由別是綠色蔬菜)、水果、堅果、雞蛋中攝取。西瓜超甜,但熱量竟墊底!?....https://bit.ly/3IHcKVG
-
2022-04-28 癌症.抗癌新知
要價不菲 細胞療法治癌 注意三要點
受癌症病患矚目的免疫療法,除了免疫藥物,細胞療法也備受關注。嘉義基督教醫院血液腫瘤科主治醫師李育庭提醒,衛福部已核准通過的細胞療法,屬於輔助治療的一部分,由於價格不菲,建議病患謹記三要點:治療前與醫療團隊討論、了解收費狀況、選擇政府認證的GTP實驗室。利用自己免疫細胞來殺死癌細胞,是免疫療法原理,李育庭指出,目前細胞療法有兩種,一為基因改造的T細胞稱為CAR-T,可用於血液性癌症,但技術門檻高,屬於精準導彈療法;另一種是體外培養免疫細胞再輸回病人體內,目前以CIK免疫細胞為主,是利用免疫細胞大軍的人海戰術來殺敵。細胞療法是從病人的周邊血液中,分離純化出單核白血球細胞,逐漸活化並增殖成CIK細胞,當達到治療劑量後,盡快收集並回輸病患體內,用以對抗癌症,被核准用於標準治療無效的癌症病人與實體癌末期病人。目前衛福部已通過全台十餘家醫院,以細胞療法用於癌症治療,國內醫療院所多與生技公司合作,提供第4期實體癌「自體CIK免疫細胞治療」。嘉義基督教醫院與沛爾生醫合作,嘉基內科部長李明陽指出,病患應深入了解該醫院所合作的生技公司是否合格,並有取得GTP認證,以及培養自體CIK免疫細胞的能力,才能更全面了解細胞療法。嘉基取得的適應項目含括了台灣常見的肺癌、肝癌、乳癌、大腸直腸癌、胰臟癌、胃癌、卵巢癌、惡性黑色素瘤、子宮頸癌、腎臟癌、膠質母細胞瘤、鼻咽癌、食道癌,可治療的癌別廣泛。由於CIK細胞壽命有限,因此需要反覆多次輸注,而且價格並不便宜。目前,衛福部也要求醫院需與病人詳細說明收費方式。以嘉基為例,細胞療法會進行六次輸入治療,每次施打後再付款。
-
2022-04-21 該看哪科.血液.淋巴
白血病來得又快又急 專家指4大症狀別忽略
還記得這齣強檔韓劇「與神的約定」嗎?當唯一的孩子被診斷出罹患血癌,為了救治父母生下第二個孩子好讓孩子透過骨髓移植救命。血癌來得又快又急,且許多人以為是難以治癒的絕症。事實上現在已有創新標靶藥物,可延長存活期,提升治癒機會。民眾若有「臉色蒼白疲倦」、「不明原因發燒」、「未碰撞卻有瘀青出血」、「骨骼疼痛」等四大症狀,應儘速尋求醫療。急性骨髓性白血病是成人最常見的急性血癌,發作快、病情凶猛嚴重。根據衛福部的癌症登記資料,台灣每年新增約850人罹患白血病,然而急性骨髓性白血病的症狀不具特異性,且常惡化快速。中華民國血液病學會秘書長侯信安表示,白血病患者骨髓內未成熟的芽細胞大量增生,遍布在血液及骨髓取代正常血球。若是導致紅血球不夠,會出現臉色蒼白、氣喘如牛的症狀;若導致白血球不足,則容易感染發燒;血小板若不足,則導致凝血功能變差,出現異常流鼻血、牙齦出血、拔牙後血流不止,或是不明原因多處瘀青,女性患者則會出現經血量突然大增,或是經期拉長。異常血球若大量增生在骨髓,則會造成骨髓膨脹、關節疼痛。也因為症狀不具特異性,容易被患者忽略,因此民眾若有「臉色蒼白疲倦」、「不明原因發燒」、「未碰撞卻有瘀青出血」、「骨骼疼痛」四大症狀,應儘速尋求醫療,可透過血液檢查發現血球異常,或進一步進行骨髓檢查。不過許多人把急性骨髓性白血病當成「絕症」,也常常出現在連續劇與電影的劇情讓主角「領便當」。但隨著多款標靶藥物出現,已能大幅改善病患存活期,甚至有機會治癒。侯信安說,過去治療武器只有化學治療與幹細胞移植,病患存活狀況並不理想。尤其年長者或體弱病患,因難以承受化療,存活期不到半年。不過近幾年有多款創新標靶藥物,可以延長存活從3個月延長到12個月,提升治癒機會。血液病學會也成立「急性骨髓性白血病衛教網站」( https://knowamltaiwan.org/ ),提供病患和照護者包括治療、日常照護等全方位資訊,並統整全台專門照顧白血病的醫師名單,民眾可一鍵掛號、快速獲得醫療協助。為讓民眾更了解白血病,血液病學會也攜手癌症希望基金會與遠傳friDay影音跨界合作,邀請大眾觀賞「女孩別哭」、「與神的約定」等提及急性骨髓性白血病的知名影劇,只要到癌症希望基金會官方臉書留言互動,就能獲得影音序號,免費觀看。
-
2022-04-21 該看哪科.呼吸胸腔
胸腔凸起腫塊才發現長膿瘍 就醫發現竟是未熟雞蛋惹禍
新北一名賴姓男子平時早餐喜歡吃未熟蛋,有天發現胸前有凸起腫塊,並伴隨疼痛、胸口緊悶。台北慈濟醫院胸腔外科醫師洪嘉聰表示,經檢查發現賴先生是胸壁膿瘍,可能因不乾淨食物造成,在引流手術後恢復良好,呼籲民眾用餐的食物一定要煮熟,以免將病菌吃下肚子,危害健康。身體一向健康的55歲賴先生,沒有慢性病也幾乎不感冒,平時總愛在上班路上到早餐店買未熟蛋當早餐。他胸口右邊日前突然有凸起腫塊,一個禮拜就大到8公分,但沒有其他不適,腫塊外觀也沒有發紅,只是伴隨疼痛、胸口緊緊、悶悶的,在附近醫院就診並吃了兩周多的抗生素都不見改善後,最後到台北慈濟醫院胸腔外科。台北慈濟醫院指出,賴先生經電腦斷層發現是胸壁膿瘍,透過細針抽吸更抽出巧克力醬般的膿液,進一步化驗,發現此為極罕見的沙門氏菌造成的胸壁感染,排除所有致病因子,推測是吃下沒洗乾淨又未煮熟的雞蛋所導致。洪嘉聰表示,考量膿瘍範圍大,決定執行切開引流手術,在病人胸前切一5公分的切口後,將膿液清除乾淨,同時清除周圍被侵蝕爛掉的組織,放置引流管,並在術後施以預防性抗生素。洪嘉聰說明,賴先生在一個禮拜後,異常的發炎指數和白血球均降至正常值,恢復良好,免除感染惡化的危機。沙門氏菌不是罕見菌種,感染後多是嘔吐、拉肚子等腸胃症狀,造成胸壁膿瘍的情況相當少,像賴先生般健康的人被感染,且沒有其他症狀者更是少見。洪嘉聰提醒,即便再健康,還是有可能因為食入不乾淨的食物造成感染。沙門氏菌常附著於鳥禽的蛋上,民眾若要外食,建議食物一律煮熟,避免生食,即便在家開伙也要確保食物新鮮,徹底清洗後再烹飪,以免將病菌吃下肚子,危害健康。
-
2022-04-20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鼻咽癌化療衛教
【編者按】本週的主題是「鼻咽癌」。今年二月介紹「透視攝影導引胃造瘻術」時,我們曾邀請病人與家屬與我們分享使用這種胃管的心得。有位病人寫出一篇非常詳盡的罹患鼻咽癌的親身體驗,經得他的同意,當時只節錄部分,而這次終於有機會登出他的全文。這次還邀請一位資深血液腫瘤科醫師解釋鼻咽癌的臨床症狀表現,以及介紹目前常用的化學藥物療法與其副作用。另一位資深放射腫瘤科醫師,則由正常的吞嚥步驟,談到放射治療對頭頸部癌症病人的影響以及需要注意的生活細節。希望這種由病人的現身說法,加上該病專科醫師的解釋,可以使國人對這台灣常見的疾病更加了解。鼻咽(Nasopharynx)位於鼻腔正後方,咽喉的上方頭顱骨的正下方,其左右二邊各有一個耳咽管,鼻咽癌就長在耳咽管開口附近。因為位於頭正中央,不容易自我早期發現,就如李先生描述的情況,大部份病人都是發現頸部有腫狀時才確診為鼻咽癌。而鼻咽癌除了頸部腫狀之外,還有哪些症狀?如果你鼻部倒吸出來的痰帶血絲,特別是清晨起床倒吸的第一口痰,或是如搭飛機上升或下降時的耳部悶塞感或耳鳴,中耳積液特別是單側持續的症狀超過2週,鼻部的症狀常常一開始是固定單邊的鼻塞。至於如有單側臉部皮膚感覺異常、複視等腦神經症狀時,就可能已經侵犯到神經的後期症狀。鼻咽癌的治癒率相當高,就算是有侵犯到神經的後期鼻咽癌,也都有很高的痊癒機會,所以希望病人都能好好地與治療團隊配合,大部份病人都能再次恢復健康。鼻咽癌目前的標準治療是合併放射及化學治療,平均治療成功率超過七至八成,第1、2期的病人成功率超過九成以上。雖然在治療過程有些辛苦,但是非常值得的,而且目前的放射治療的技術不斷地進步下,治療後發生如李先生一樣有吞嚥困難的病人也越來越少了。鼻咽癌治療的化學藥物主要是Cisplatin(順鉑),化學治療對病人的影響大部份都是在化學葯物注射到病人身體後產生副作用,包括嘔吐、延遲性嘔吐、貧血,白血球、血小板下降,血中鈉、鉀、鎂下降,疲勞、輕微掉髮、指尖腳底神經病變(麻)、聽力受損、腎功能異常,而且大部份副作用隨著結束治療,便會逐漸消失。以下稍微提醒病人如何去克服或面對這些治療產生的不適:1.嘔吐、延遲性嘔吐、預期性嘔吐:雖然順鉑是屬於高致吐性葯物,目前有相當多的止吐葯,包括5-HT3受體拮抗葯、NK-1受體拮抗葯、類固醇、多巴胺拮抗劑、鎮定安眠葯物、抗組織胺,種類繁多。這些新一代止吐葯物的進展與止吐治療準則的訂定,已非常有效地改善化學治療引起的嘔吐、噁心的副作用。2.白血球、血小板下降、貧血:多補充蛋白質的食物,如肉類、魚類,但如有噁心感胃口下降,可用牛奶、其他乳製品,如優格、優酪乳、起司、冰淇淋,及各種高蛋白營養補充品。3.疲勞:適當的休息與睡眠,補充電解質如增加食鹽的攝取,高鎂的食物如蔬菜、水果、堅果類。4.腎功能的影響:在治療期間多補充水份,如果因果因口腔潰瘍疼痛無法補充足夠的水份,可以和你的醫生討論給予針劑的點滴補充,絕大多數的病人腎功能都是正常的。5.末神經病變及聽力受損都是不可逆的,所幸這樣的副作用和葯物累積的總劑量有關,而大部份病人治療所使用的總劑量很少會有導致此副作用,或僅有經微的症狀。最後,癌症的治療雖然辛若,但隨著醫學的進步,營養照顧的改善,疼痛控制的協助,一定可以讓每個病人好好地完成全部療程,重拾健康的人生。
-
2022-04-18 焦點.元氣新聞
禁電子煙、加熱菸 期待菸防法修訂
「菸害防制法修正草案(以下簡稱菸防法)」審查在即,立法院於日前召開公聽會,會中全國家長會長聯盟理事長黃正銘說明最新調查結果,總計3500多位家長回覆,高達九成五贊成同時禁止電子煙及加熱菸,顯示家長非常擔憂尼古丁成癮氾濫。禁新型菸品 九成家長贊成政府以原料將各式菸品區分為「菸品」或「類菸品」,加熱菸原料為菸草,依菸防法具合法販售地位,但以「健康風險評估」把關。電子煙原料不是菸草,政府稱「類菸品」,予以禁止。這種論述已提出一段時間,我們有不同的觀點。電子煙已證實與心肌梗塞、慢性肺病、氣喘等相關,但讓政府下定決心禁止電子煙,是因為美國「電子煙肺傷害事件」。2019年以來,美國陸續發生青少年嚴重肺衰竭,須插管使用呼吸器。統計至2020年2月,共2807名個案住院,68人死亡,個案多為35歲以下,死亡者年齡較高。目前已知診斷至少有6至7種,不是單一疾病,而是一群疾病,其中有一種重要診斷為「急性嗜伊紅性白血球肺炎」。加熱菸與電子煙 有相似毒性無獨有偶,日本一名16歲青少年,使用加熱菸後也發生嚴重肺衰竭,不但插管使用呼吸器,最後還用葉克膜搶救。在鬼門關走一回以後,醫師告誡他不得使用任何菸品。這位青少年的診斷也是「急性嗜伊紅性白血球肺炎」,與電子煙肺傷害一樣。加熱菸在原料、產生煙霧原理與電子煙截然不同,為什麼會發生一樣的疾病?分析加熱菸的危害物質,包括汞、鉛等重金屬,甲醛、乙醛、亞硝胺等致癌物,都曾經在電子煙裡發現,其他如多環芳香烴、揮發性有機化合物,也非常相似,表示加熱菸與電子煙有相似的毒物學性質。非燃燒、減害理論 易誤導除了毒物學,兩者都標榜「非燃燒」技術、使用「減害理論」行銷,阻礙吸菸者戒菸、都具有尼古丁成癮性、也都吸引青少年。有菸商宣稱加熱菸太貴,青少年不會使用。事實是加熱菸進入亞洲市場後,日本、韓國青少年使用率都倍增。日本15至19歲青少年使用加熱菸比率,2015年0.6%,2019年上升至4.8%,增加8倍。我們主張不應以原料區分新型態菸品,應以身體傷害、社會危害為依據,才符合菸害防制精神。依此原理,電子煙及加熱菸應歸屬同一類菸品,稱為「新型菸品」,包括未來可能發明的新類型菸品。為達到減少菸品消費、降低吸菸人口的目標,新型菸品應予以禁止。健康風險標準 未明列菸防法政府主張以「健康風險評估」來把關新型菸品,雖立意良善,但健康風險評估的標準未明示於菸防法,目前政府宣稱的標準是「危害不比傳統紙菸高」。傳統紙菸有7000多種化學物質,93種致癌物,我們找不出有甚麼菸品的危害比紙菸高,依政府標準幾乎就是放行加熱菸及未來新型菸品,沒有為民眾健康把關的功能。通過健康風險評估的菸品,菸商一定會利用認證宣傳菸品,使政府陷於兩難處境,既不能鼓勵民眾吸菸,又不能否認給菸商的認證,淪為菸商宣傳工具。我國菸防法15年未修訂,早已過時,期待新法落實新型菸品防制政策。(作者郭斐然為台大醫院家庭醫學部主治醫師)
-
2022-04-14 新聞.元氣新聞
「菸害防制法」公聽會 全國9成家長籲雙禁電子煙加熱菸
教育部近日公布校園停課新制,標準再放寬引爆家長怒火,近日家長同樣不滿的還有「菸害防制法」修正草案,經過全國家長會長聯盟調查,全台近9成的家長憂心新型菸品會讓子女成癮、成為吸菸者,家長認為應「禁止電子煙跟加熱菸」,而非中央版本禁電子煙、開放加熱菸。「菸害防制法」將近15年未修法,今年行政院版修正草案送交立法院審查,立法院今召開公聽會,多數專家同意禁菸年齡提高到20歲、擴大禁菸場所、菸盒警示圖文增加等修正;另外禁止菸品部分,無論電子煙或加熱菸,皆已被證實對肺部造成嚴重危害,專家認為應予以禁止。台大醫院家醫科主治醫師、台灣菸害防制暨戒菸衛教學會郭斐然主張,應該雙禁電子煙及加熱菸。原因在於,根據美國統計,發生電子煙肺傷害(EVALI)事件,截至2020年2月,已造成2807名個案住院,其中68人死亡,且個案大多是小於35歲的年輕人。若使用加熱菸,恐會導致急性嗜伊紅性白血球肺炎,郭斐然舉一名16歲青少年案例,使用加熱菸導致嚴重肺傷害,需插管使用呼吸器,並用葉克膜搶救生命。經實驗發現,加熱菸中含有汞、甲醛、乙醛、亞硝胺、鉛等重金屬及致癌物質,與電子煙類似。郭斐然指出,菸商企圖用加熱菸以非燃燒技術混淆視聽,稱其可減害,但電子煙和加熱菸毒物成分相似,同樣會引起肺傷害,一樣會造成尼古丁成癮、吸引青少年使用,讓下一代成癮成為吸菸人口,是菸商的終極目標。郭斐然說,過去有菸商主張,加熱菸太貴,青少年不會使用,但日本現況是青少年加熱菸使用率,從2015年的0.6%到2019年增加到4.8%,這是日本血淋淋的教訓,台灣不能重蹈覆轍。世界和平婦女會秘書長林淑慧表示,網路發展快速,青少年容易購買到新型菸品,尤其在網路上以「果汁」、「果凍」販售,像是2021年苗栗縣議員揭露,在教室內搜出滿滿電子煙,若修法不祭出重罰,對於菸商根本不痛不癢。台師大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學系教授張鳳琴表示,受限法令未修正,各式新型菸品不斷挑戰教學現場,有學生反映同學戴「電子煙手錶」,甚至大專院校老師反應,沒收學生電子煙,家長竟抗議「你憑什麼法規來沒收?」在教育宣導、執行端上困難重重。張鳳琴說,新型菸品都是有毒物質,都是傷害,呼籲應儘速通過修法,禁止所有新型菸品,更談及曾有孩子在悔過書上寫下「菸品跟毒品一樣」,一時吸毒終身戒毒,不要讓所有家庭來承擔。國健署稱加熱菸需通過「健康風險評估」後方可製造、輸入,但郭斐然直言,由政府公告「指定菸品」,但沒公告者則不必做,此後續將產生爭議及訴訟風險,且健康風險評估標準未明定,無法為人民把關,其他國家也只有「禁與不禁」,我國若用健康風險評估,恐成替菸商掛保證,雖立意良善但後續製造更多問題。立達法律事務所律師杜家駒認為,若新型菸品其目前許可的菸品有顯著差異,可進一步管制,若不知道有無顯著差異存在,應授權行政機關進一步研究。對於加熱菸是否可上市,他認為仍要回歸科學證據,若無顯著差異而管制,可能違反憲法原則。至於加熱菸是否可宣稱減害,目前爭議較大,縱使開放或通過上市,也不能宣稱減害。衛福部次長石崇良表示,加熱菸歸類為菸草因此納管,非菸草類視為類菸品全面禁止。未來加熱菸等菸品將採取審查制度,以及上市後監測跟管控,會嚴格審查菸草柱及組合元件,不能分開販售,若違法則予以撤銷,未來對於嚴禁電子煙及未經審查的加熱菸,違法製造輸入罰則可高達1億,且有10年以下刑事責任。 ※ 提醒您:抽菸,有礙健康
-
2022-04-09 新聞.元氣新聞
晚期肺癌免疫治療 癌團疾呼放寬給付
肺癌蟬聯國人十大癌症死因第一名,每年新增八千多名晚期患者,治療方式包含標靶、免疫治療與化療,或免疫治療搭配化療。臨床統計,約三成七適用免疫治療,可延長存活,卻受限健保給付,僅二成患者可獲給付。台灣癌症基金會、台灣臨床腫瘤學會、中華民國癌症醫學會等呼籲健保署放寬給付,降低死亡率。肺癌已成台灣新國病,台灣臨床腫瘤學會理事長賴俊良表示,肺癌不易早期發現,確診時超過一半已是晚期或轉移,無法手術切除。僅管晚期肺癌有標靶藥物可使用,但約有三成七的患者沒有驅動基因變異,導致使用標靶無效,約有八成晚期肺癌患者,對傳統化療效果不佳,僅能使用免疫治療。不過賴俊良說,依健保給付規定,肺癌患者的T細胞白血球PD-L1表現量逾五十%,才能給付單獨使用免疫藥物,患者恐需支付四、五十萬元以上的醫藥費,負擔沉重,呼籲放寬給付條件。台灣癌症基金會執行長賴基銘說,台灣卅歲到七十歲過早死亡率約為七點三九%,而肺癌只要能早期發現或是給予適合藥物,存活率就能明顯提高,大幅降低台灣整體的癌症死亡率。
-
2022-04-04 醫聲.癌症防治
攤開癌症帳單/治療三陰性乳癌花近百萬「我想活下去,錢的事之後再說吧」
我今年41歲,是急診護理師。去年四月確診,乳癌第二期、三陰性。從去年到現在,化療、標靶、免疫療法再加上手術花了近百萬,「但我還年輕,我想要活下去,錢的事之後再說吧」。發現腫瘤,是洗澡時覺得左邊胸部有搔癢感,抓的過程摸到硬塊,非常明顯和其他組織不一樣、像是骨頭的觸感,當時心裡就有底,「可能是不好的東西」。因為工作纏身,隔了一個禮拜才去乳房外科就診。門診當天就照了X光、乳房超音波、乳房攝影,也馬上做了切片。第一位A醫師說馬上就要開刀,讓我沒有時間思考,還好門診當天剛好遇到在同一家醫院工作的高中同學,他馬上幫我聯絡了另一位B醫師,且當天下午就轉介看診。B醫師看了我的報告後說,我屬於三陰性乳癌,是復發率較高的癌症,他建議我先化療再開刀,如果化療藥物吸收好的話,就可能保住部分乳房,不用全部切除。因為是三陰性乳癌,醫師說腫瘤生長非常快速,建議盡快治療。去年4月23日確診,我5月1日就住院接受化療了。化療療程總共八次,原則上每三周一次。但因為我的白血球過低,在第二次化療前「被退貨」。後來每次化療前,還得先到醫院進行白血球生成術,才能繼續療程;等於周周都要到醫院報到。不知是感染,還是因為我有紅斑性狼瘡病史,第一次化療時發燒非常厲害、全身起紅疹。因此,前四次療程除了化療藥物,還加上了免疫藥物。而化療了三、四次後,腫瘤雖然縮小,但速度不夠快,後面四次療程又加上了標靶藥物。我使用的化學藥物包括癌德星、小紅莓,因為效果不佳,後來改成歐洲紫衫醇。但除了化療藥物有健保給付,免疫使用的癌自禦和標靶藥物avastin必須自費,每次回診,都得花上十幾萬元。因為標靶藥物依據體重計算需要劑量,當時我還笑著說「得先減肥才行」。治療費用真的不是一筆小開銷。加上前面八次化療效果不佳,腫瘤仍然有1.8至2公分,且不僅原先發現的左側下方有一顆腫瘤,右下方還有兩顆,所以最後我還是進行的乳房全切手術。包括重建的假體、精密定位技術、開刀器材等,手術費就花了30多萬,治療前前後後開銷就花了將近百萬元。不過當時也沒有想到自己有沒有錢,因為聽到確診的當下腦筋一片空白,一切事情都是先生處理。雖然醫師也有跟我說可以到醫學中心參與臨床試驗計畫,但參與計畫要抽籤、需要等待,如果沒有抽中成為受試者,最後還是得自費。因此先生一心只想,用什麼方法可以讓我快點得到治療,而不是考量「需要花多少錢」。他只跟我說:「錢的事不用煩惱」。因為治療,我向原本任職的日照中心申請留職停薪。一開始因為擔心沒錢,硬撐著去上班。但有時候治療副作用真的太大,我會臨時請假,對同事不好意思、自己心理壓力也很大。後來轉念一想,如果治療過程中有壓力,反讓治療狀況不佳,最後才毅然決然留職停薪。只能靠老公小額貸款和原本買房的積蓄勉強支應醫療開銷。而唸書時買的兩個單位癌症險並非實支實付,只有一開始時撥了一筆款項,以及後續住院給予基礎給付,自費項目都無法補助,並沒有太大的幫忙,「不過總比沒有好」。所幸現在化療、手術結束,大筆的花費也暫時告一段落,接下來的是口服溫諾平,「醫師要我繼續服用一年,預防不要復發」,其他的追蹤健保都能幫忙;至於復健、按摩我就在家自己做以減輕經濟負擔。雖然經濟上的負擔不小,好在過程中有很多親友還有癌症希望基金會給我很多心理支持,信仰也幫助自己心安、保持正向。也很慶幸自己算是「有醫師緣」的人,在就診、檢查,還有換醫師的過程都非常順利,「很感謝治療路上幫忙我的每一個人,才能有這個機會分享我的經歷,希望能藉此給需要的人多點鼓勵」。▌癌友小檔案寶寶:41歲、女性.診斷:110年4月乳癌二期(三陰性).治療:1.化學治療及免疫治療(癌自禦)11萬4次2.標靶治療(avaztin)14萬4次3.乳房雙側切除及重建,左側廓清30萬4.口服溫諾平,計畫為期一年.帳單(到目前為止的藥物及手術花費):130萬待補.為何健保不給付:三陰性乳癌,腫瘤生長快速,醫師建議盡快治療,先接受化療讓腫瘤變小。但效果不明顯,於是使用免疫藥物癌自禦再加標靶avastin治療。 八次化療效果不佳,左側先發現腫瘤,右下方也有,接受乳房全切手術。包括重建的假體、精密定位技術、開刀器材等,手術費就花了30多萬,治療前後開銷近百萬元。目前口服溫諾平,三、四期有健保給付,二期只能自費,醫師建議服用一年,預防復發。▌鼓勵癌友一段話倘若您也正接受治療中,別氣餒。低落時可大哭、可看海、可出去走走、曬曬太陽,可電聯朋友聊聊,別一直待在房間內,往好的、正向的、微笑的情緒走。打扮一下自己,你會發現不一樣的。醫師可醫疾病,但心緒我們得想辦法走出來,情緒也會影響疾病哦,寶寶和你共勉之。
-
2022-04-04 醫聲.癌症防治
攤開癌症帳單/確診、轉移、惡化…8年來持續對抗乳癌,1年藥費就要72萬
聽到醫師說,這八九不離十是癌症,當下腦袋一片空白,從來沒想過自己會罹患乳癌。我是松兒,確診乳癌時才30歲,至今過了8年,期間經歷兩次癌症轉移、惡化,現在仍努力抗癌。8年前,自己摸到右乳有不明腫塊,立即就醫檢查,而被醫師宣布可能是癌症後,隨即安排局部切除腫瘤手術,病理切片化驗後,確診為乳癌第三期,且癌細胞已轉移至淋巴結,當下合併化療、放療。化療過程十分不舒服、很辛苦,惡心、嘔吐、掉髮等副作用一一出現,當時心想「等到治療完,病情就好了。」對於治療過程保持正向想法、充滿信心,相信一定可以痊癒。從罹癌到現在,先生從婚前到婚後一路陪伴,不論住院治療還是回診。我個性比較獨立,即使現正接受治療中,仍持續工作,有人問我是否考慮不要再上班,但工作讓我的生活有重心。我的雌激素、黃體激素受體陽性,HER2(人類表皮生長因子受體)陰性,治療後控制良好,維持了二至三年。沒想到,5年前於某次回診追蹤檢查,竟發現癌細胞轉移至肺部。原以為乳癌已經治療好了,真的沒有想過會轉移到肺部,當時用荷爾蒙藥物「諾曼癌素」繼續治療,大約二年多的時間,與癌細胞和平共存。但兩年前,追蹤又發現肺部腫瘤變大,心想不是一直都控制好好的,又怎麼會惡化?但還是打起精神繼續治療,醫師說,原有藥物已經壓不住癌細胞,必須換藥,於是自費使用標靶藥物「擊癌利」,同時也加入臨床試驗計畫,使用荷爾蒙藥物「法洛德」。使用「擊癌利」,白血球數量因此降低,會比較容易累。在沒有用藥前,到晚上7、8點都還有精神,但用藥後,有時下午4、5點,甚至中午過後就明顯感覺累,體力續航力變差,因此調整工作模式並盡量減少壓力,稍微放慢腳步,不要讓自己太累。治療開始,因為均不符合健保給付條件,因此用藥全需自費。以近兩年來治療藥費估計,標靶藥物「擊癌利」每3個月為7.84萬元,幸好加入臨床試驗計畫使用荷爾蒙藥物「法洛德」;剛開始每月藥費約3萬元,再加上醫師建議每3個月打針調整荷爾蒙,總計一年藥費約72萬多元,所幸「法洛德」現在由臨床試驗支付,一年約省下36萬元。礙於病情不得不接受治療,這是沒辦法的事情,如此高額的癌症治療費用,雖然自己及家庭經濟狀況仍能負擔藥費,但真的很沉重。回門診追蹤時,也常聽到醫師說,有許多癌症病友為了籌措醫藥費,必須貸款或賣房子。沒有人願意生病,必須使用高價藥品癌症,更不是自己願意的。希望健保署能夠思考,由健保與患者依一定比率共同負擔藥費,減輕經濟負擔,癌症病患不顧高額花費醫療費用,就是希望可以控制病情,好好活著,等待治癒的一天。回想這一路抗癌歷程,心態就是平常心,保持「治好,就沒事」的信念,不過,當有一點輕微感冒、疲倦等小狀況,還是會特別敏感,有點神經質,擔心病情是否又有變化。雖然如此,仍努力認真治療,現在生活如常,從外人眼光來看,自己完全不像是生病的人,堅信一定可以聽到醫師說,癌症治癒好,「不用再吃藥了,也不用再回診了。」 ▌癌友小檔案松兒:38ys、女性.診斷:8年前乳癌二期,後肺部轉移,兩年前再復發.治療:(兩年前復發之後)1.擊癌利(三個月一次,每次78400元)2.法洛德(每月3萬多元,現加入臨床試驗計畫)3.醫師建議每3個月打針調整荷爾蒙(每次11500元).總帳單:一年藥費約72萬元.健保為何不給付:擊癌利給付條件為55歲以上或曾接受雙側卵巢切除術、.FSH及estradiol 血液檢測值顯示停經▌鼓勵癌友一段話「我相信有天醫生會跟我說不用再回診了!這是我一直相信的」──松兒
-
2022-03-29 該看哪科.皮膚
威爾史密斯為妻子遭調侃動怒 醫師:掉髮可長回來
奧斯卡影帝威爾史密斯不滿妻子掉髮改光頭造型開玩笑,憤而打頒獎人一巴掌,引起關注討論,醫師指出,壓力或免疫系統失調,免疫細胞攻擊自身的毛囊就可能導致落髮,不過患者控制免疫疾病、調整生活作息,適時安排運動、舒壓,落髮問題還是有機會改善。南投醫院皮膚科醫師李瑜芬說,掉髮原因有很多,非疾病導致落髮,在等待一段時間後,毛髮進入了生長期,便會再長回來,不經由藥物治療也能自行痊癒,但患者如果是因為糖尿病、甲狀腺功能、梅毒、自體免疫問題以及貧血等導致的掉髮,就要依醫師的指示,針對病患的症狀給予治療。威爾史密斯妻子潔妲蘋姬罹患的是俗稱「鬼剃頭」的圓形禿,李瑜芬說,圓形禿是頭部出現一塊多塊的掉髮,好發於年輕人,發生原因還不是很確定,一般認為是與壓力、免疫系統失調有關,導致淋巴球、白血球等免疫細胞攻擊了自身的毛囊,因此出現不自然落髮。治療圓形禿會使用類固醇的藥膏來抑制毛囊發炎,狀況較嚴重者則會安排口服、注射類固醇,但如果患者掉髮處的邊緣沒有擴大,其實不需治療也能自行痊癒。李瑜芬建議,病患應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作息應正常,找出壓力的來源,進而調整,並安排紓壓的方式,減少再次掉髮機率。
-
2022-03-29 癌症.肝癌
沒BC肝病史 上腹痛檢查竟是肝癌 9旬男樂觀抗癌
台中90歲周姓男子過去沒有B、C肝炎,去年因上腹部不適就醫,意外發現4.5公分大的早期肝臟腫瘤,考量患者年紀太大無法承受手術,侵入性的動脈栓塞或電燒風險也很高,經接受2個月放射線治療配合免疫療法療程,胎兒蛋白指數降至正常值,肝腫瘤也幾乎消失,樂觀抗癌。衛福部台中醫院放射腫瘤科主任廖志穎說,臨床上早期肝癌以手術、電燒及栓塞治療為主,但考量高齡長者體力較差,手術、電燒及栓塞都不適宜,藥物治療選擇也較少。化療對肝癌效果不佳,標靶藥物效果有限且副作用大,因此放射線治療與免疫療法就是一個最為安全的選項。廖志穎指出,台中醫院採雙免疫療法搭配血管新生抑制劑,大幅提升治療反應50%~60%,且副作用相對可被承受。肝功能越好的患者,接受免疫治療時的白血球活性也比較好,配合免疫營養素的調理,與高劑量放射線精準破壞癌細胞,能大幅增加療效。廖志穎說明,周姓長者在接受15次的高劑量放射線療程配合影像導引精準定位,搭配每三周的免疫檢查點治療,輔以整合醫學免疫營養調理,周姓長者治療過程中,僅發生過一次的一級皮膚疹反應與輕微疲憊感,其他食慾、精神狀態都很好,體重也維持得不錯,可見高齡癌症患者,在醫療團隊細心的評估之下,仍可以找到最佳的治療組合,在抗癌路上凱旋歸來。
-
2022-03-27 新聞.健康知識+
少吃真的可以讓你長壽 耶魯研究揭更能維持免疫力關鍵
耶魯大學一項最新研究指出,減少14%的卡路里攝取,可以讓成年人的「胸腺(thymus gland)」功能更好。胸腺是位於心臟上方、產生抗病T細胞的器官,通常比身體其他部位衰老得更快。阻止胸腺衰老,可以進而延長壽命。研究首次發現,人類的胸腺可以恢復活力。研究人員稱,「這個器官可以恢復活力的事實令人振奮」,因為過去幾乎沒有研究發現這種情況會發生在人類身上。長久以來,關於減少卡路里攝取與健康長壽關係的研究,不斷在進行。這項發表在《科學(Science)》雜誌上的研究,招募了238名26到47歲的非肥胖成年人,要求其中三分之二的人減少日常飲食的卡路里攝取,並定期測量體重,以評估他們對計畫的堅持程度。測量結果顯示,參與者平均減少大約14%的卡路里攝取量。對每日攝取2000大卡的女性、2500大卡的男性來說,相當於減少300大卡的熱量。兩年後,以核磁共振檢查,測量其T細胞數量與胸腺周圍的脂肪量,研究人員發現,減少卡路里攝取的群組,腺體周圍的脂肪減少了,胸腺的功能更好。而另一組沒有限制飲食的群組,幾乎沒有變化。降低卡路里攝取,能讓胸腺產生更多T細胞。研究小組的營養師、耶魯大學衰老研究中心主任Vishwa Deep Dixit教授說,在兩年之間,因為降低卡路里攝取,讓胸腺產生更多T細胞。過去的研究顯示,限制熱量可以增強胸腺,以延長蒼蠅、蠕蟲和老鼠的壽命,而這次的研究則證實,在人類身上同樣有利。該研究還發現,減少卡路里攝取會抑制一種與衰老相關的特定蛋白質「PLA2G7」產生。資料來源/英國每日郵報【醫學小辭典】胸腺胸腺位於胸骨下方,是人體重要的內分泌及免疫器官之一,對阻擋疾病入侵的反應至關重要。隨著年齡增長,胸腺會萎縮,進而使免疫功能下降。白血球由骨髓製造後,其中一半直接進入血液和組織液中,其餘的必須通過胸腺。胸腺是免疫系統的中心人物,主要作用是將白血球細胞加工為T淋巴細胞,以執行防禦功能。
-
2022-03-23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協助病人與家屬對迫在眉睫的死亡威脅時,勿錯把稻草當繩索
【編者按】一位中年主治醫師回顧自己為「病人最後的願望」所做的積極努力,以及面對實習醫學生的「為何不以緩和醫療讓病人在最後的人生享有生活品質」的提問,而分享自己內心的天人交戰,「對這個病人來說,選擇安寧照顧的確可能是最好的選擇,但如果接受細胞治療是他的人生最後願望,那想辦法完成他最後心願,就是主治醫師的責任。」一位自稱「過了耳順之年」在美行醫多年的癌症醫師語重心長地說:「我們同意對於一個不可能治癒的癌症,治療的首要目標是減輕癌症的症狀(疼痛、缺乏食慾、體重下降)、改善生活品質,其次才是延長生命。」 「在全有和全無之間從容緩和地走完人生最後旅程。」 「協助病人想像死亡,承諾病人盡量不受苦地離開,也許才是真正的好死之道。」 一位具有緩和醫療多年經驗的身心科醫師認為醫療就是有不確定性,透過說明溝通,建立良好互信的醫病關係,醫療端提供專業資訊與治療,病人端可以表達他的期望與價值觀,讓醫病雙方建立共識、攜手合作,是醫病雙方應該一起努力的目標。「這樣的選擇不是二分法,繼續抗癌治療的同時,也可以接受緩和團隊的會診,協助一些症狀的緩解與控制。」非常感謝這三位作者分享他們的「智慧」,我們更期待不久能有病人的家屬分享如何陪伴心愛的家人走完全程的心得。【延伸閱讀:醫病平台/病人最後的願望】【延伸閱讀:醫病平台/醫療的不確定性,兼論以病人為中心的醫療】四期癌症病人何去何從我的一位也在美國行醫的好友楊兄最近遭遇到台灣家人診斷四期癌症的命運。我們兩家結識超過三十年,有著如血緣般的親近,連他的兄弟妯娌也都成為遠交。生病的人是我有數面之緣楊兄的嫂嫂。她在短短幾個月的時間,因為腰側疼痛、食慾不振、體重驟減,發現是腎盂癌,並且已經合併肝臟轉移。從各種影像檢查到決定做肝腫瘤針刺切片,從而確診第四期癌症,病人及她的家人心情有如在烈火上急速加熱的水壺,宣洩著沸騰的焦慮。楊兄每天跟我通話不下三、四次,鉅細靡遺地討論這個癌症的標準治療、最新的研究發展以及正在進行臨床實驗的新藥。病人所在的區域醫院有位非常熱心又知識豐富的腫瘤科醫生。他很詳細地分析了病人的病情,也給他們指點治療的方向,並且協助將切片檢體寄送到病理檢驗中心做更進一步的分析。因為考慮到參與臨床實驗的可能性,病人決定轉到教學醫院去治療。等待病理特殊檢驗結果以及尋求轉院的管道,都是會花個幾天、甚至幾週的時間;在那一兩天,頻繁的越洋電話反應病人家屬焦急的心情。他們問,是不是不要等了,趕快開始治療最要緊。病人的兒子更是急著要試幾個未證實有效的檢驗及治療。「急急地要上路,但是目的地在哪裡呢?」我忍不住這樣問。每當面對第四期癌症病人,一個重要的討論課題是「治療的目標」;在步上辛苦的癌症治療之路前,病人及家屬不見得思考他要往哪個方向走,目的地在哪裡;反而他們常常像是溺水的人,奮力要抓到任何能抓握到的東西來保命,卻不知道所抓到的是稻草還是繩索。被我反問這個重要的問題之後,大家似乎冷靜了些。我們同意對於一個不可能治癒的四期癌症,治療的首要目標是減輕癌症的症狀(疼痛、缺乏食慾、體重下降)、改善生活品質,其次才是延長生命。有了這樣的原則,病人和她的家人終於能夠清楚地思考治療選項的選擇與順序。病人順利地在教學醫院接受第一線的化學治療。雖然每次化療後會有幾天身體虛弱,食慾減低;恢復後,她吃得蠻好,體重也慢慢地上升了。人生不是全有或全無 (all or none),癌症治療也是如此三十多年前,我的癌症醫療生涯的起始,急性血癌是我天天面對的疾病。一般而言,大多數年輕病人的急性血癌(de novo acute myelocytic leukemia原發型急性骨髓性血癌)在短短的時間內發病,而且來勢洶洶,沒有積極地治療,病人通常活不過四、五個月的時間。第一個化療療程的住院時間常常超過一個月,病人經歷口腔黏膜破損,難以進食,腹瀉、感染發燒,每兩三天就要輸一次血。在積極的照顧之下,大約六、七成的病人能夠進入緩解期;但是,因為血癌會一再復發,只有不到三成的病人能以傳統化療治癒。少數年輕的病人,可能有組織型態相合的兄弟姊妹捐骨髓,接受移植治療,提高血癌的治癒率到四成左右 (小兒科病人的血癌治癒率要比成人超出很多)。如果一般化療已經非常艱難,骨髓移植治療的困難度更是高了兩三倍;骨髓移植的併發症死亡率可以高達兩三成。讀者可以想像,這樣的醫療過程不是年紀大的人所能承受的。當時,超過六十歲的血癌病人很少能存活超過一年的。三十年後的血癌的第一線治療仍然是一樣的化療組合,但是因為支持療法的進步,最主要的是,許多新抗生素的發明,大大地減低了病人因感染敗血症死亡的機率。幹細胞移植 (從血液裡收集幹細胞)也大大的進步了,過去身體健康六、七十歲的病人,只要能找到組織配對大致相合的幹細胞捐贈者,也有可能會被接受幹細胞移植。説了這些鼓舞士氣的醫學發展,並不表示急性血癌的治癒率、死亡率比起三十年前已經大大改觀,但是病人的存活期是慢慢地延長了。而且除了傳統的嚴峻化療之外,拜醫學研究發展之賜,現在年紀大的病人,或是身體孱弱的病人有了另類選項,包括單獨使用溫和的化療 (hypomethylating agents),或是合併口服的標靶藥物。雖然這樣的治療基本上是提供給不適合接受傳統嚴厲化療的病人,它的治療成績是超出期許的,特別是病人不需住院,而是在門診接受治療的;因此生活品質比起傳統化療改善了很多。許多年前,三十歲的我認為血癌的治療是全有或全無的,如果不放手一搏,就只能接受死亡的結果。如今過了耳順之年的我,欣然接受在全有和全無之間從容緩和地走完人生最後旅程的選項。我的一個81歲病人A女士因為過去患有卵巢癌接受化療造成骨髓傷害,雖然卵巢癌治癒了,卻罹患了急性骨髓性的血癌。(化療造成血癌的機會不到1%;雖然是很不幸的併發症,更多的病人因為化療而能逃過癌症一劫。)她在確定診斷血癌之後,毫不遲疑地接受使用溫和化療 decitabine加上口服藥venetoclax。她不僅除了輕微疲倦之外,沒有感受到任何其他副作用,而且療效顯著,血色素和血小板都穩定地上升,不再需要輸血。83歲的B女士第一次來看病,因為嚴重的貧血,很低的血小板,很明顯是骨髓的疾病。她很阿莎力地同意當天就接受骨髓穿刺檢查。在解釋了骨髓穿刺的步驟後,我請她簽檢查同意書。和藹健談的她,在寫簽名日期時,她隨口提起11月 22日正好是甘迺迪總統被暗殺的日子。「哇!好厲害,記憶力這麼好!」我不禁這樣讚美她。骨隨穿刺是蠻痛的檢查;我的助理和我通常在骨隨穿刺過程中跟病人聊天,轉移他們的注意力,紓解他們緊張的心情。B女士鎮靜從容,甚至是談笑風生,彷彿我是在此一情境當中需要被安撫的人。這給我一個印象,這是一位聰明睿智的老人家。她與未婚的女兒住在一起,先生因為嚴重失智住在療養院。她常常提時候起去探訪她先生的情境,有時候他還能認得B女士,多數時候是完全不認人。B女士顯得很接納這樣的命運,只能回憶珍惜他們五十多年的婚姻。B女士的第一次骨髓檢驗並沒有得到具體診斷,使用血液輔助檢查也沒有進一步的答案。在這當中,B女士每兩三個禮拜就需要輸一次血。此外,抽血檢查出現一些很不正常的白血球芽細胞,顯示她的骨髓在快速地惡化;我們再次做骨髓穿刺,證實她有嚴重型的骨髓增生不良症候群 (high risk myelodysplasia)。因為她的高輸血需求,而且快速惡化的疾病,我建議她接受溫和化療加口服標靶藥。B女聽了我解釋用藥的原因及治療目標之後,毫無疑問地同意接受治療。這是已經一個半月前的事;可是B女士到今天仍然還沒開始接受治療。如果我是B女士,我會……原來「化療」這個詞把B女士嚇壞了。她的女兒曾經因為乳癌接受過化療,在那過程中,噁心、掉頭髮、疲倦是一般人對化療的印象;這對一位83歲的人,的確不是容易的決定。其實使用這個溫和化療 hypomethylating agent,除了輕度疲倦之外,並沒有其他化療常見的副作用。B女士像是變了一個不同的人,不再鎮靜隨和,而是坐立不安,要我給她開鎮靜劑,吃了一次就不吃了,因為藥的副作用讓她更不舒服。我們兩三次長談,接受治療或不接受治療的可能命運,希望她的決定是對自己的病有好的了解之下深思後的選擇。回到文章的起始,面對無法治癒的癌症,治療的目標應該是在改善症狀及生活品質。如果我是B女士,想法是……「83歲的我,一生無憾了,就讓這個病『run its own course』自然發展吧!」「可是當我的輸血需求增加時,特別是血小板輸血效果撐不過三天,我會牽累我的女兒一天到晚陪我往醫院跑,那是完全沒有生活品質的。」「雖然我的醫生不能保證化療一定會有效,既然治療的副作用很少,也許應該試試看。」幾天前,我介紹B女士和年齡相仿,疾病類似的A女士認識,讓她們交流治療經驗與想法(A女士已經接受治療進入第七個月了,也超過六個月沒有輸血了)。我仍然在等待B女士做決定。想像死亡死亡,這個人類無法迴避的人生終點站,卻是一般人除了極端的恐懼之外,很難想像的過程。讀陳醫師「病人最後的願望」,阿揚哥活得好辛苦,最終痛苦地要求醫師讓他快快結束生命。這個不幸的歷程,想必給那位質疑病人治療選擇是否合乎醫學倫理的實習醫師,留下對臨床醫學失望的負面印象。我最近因為好友楊兄嫂嫂的癌症,才得知細胞治療是台灣衛生署核准的癌症治療方式。陳醫師説到細胞治療是未經證實的癌症治療,但是陳醫師覺得「如果以後見之明,也許我會更早勸他接受這樣的治療。但千金難買早知道」。 當面對迫在眉睫的死亡威脅時,連醫師也會錯把稻草當繩索,希望迴避溺斃的命運。我相信每個醫師都做過類似的、令旁觀者認為不智的決定。台灣的細胞治療在美國是僅在研究階段的,不同於CAR-T已經通過用在急性淋巴球血癌、淋巴瘤及多發性骨髓瘤。CAR-T高度有效,連最重病的病人也有高達七、八成的緩解率。我能同情台灣衛福部核准細胞治療的動機,想必是要給走投無路的病人及家屬一線希望。死亡是無法預測、亂糟糟的過程。最終,協助病人想像死亡,承諾病人盡量不受苦地離開,也許才是真正的好死之道。
-
2022-03-18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43歲男打完AZ後1個月 心肌梗塞才出院又再腦中風
他們不是新冠疫苗接種不良反應的直接受害人,卻因為家人在打了疫苗之後生重病或死亡,疑慮難解、傷痛難平,有的成了網路鍵盤手,有的加入疫苗受害自救群組,搜尋關注全世界的疫苗相關資料和受害人彼此取暖、打氣,成了他們的生活的日常,「我想知道到底在我先生(弟弟、媽媽...)身上發生了什麼事!」43歲男打完AZ後一個月 心肌梗塞又腦中風從事餐飲業的43歲范先生,去年八月底因為血栓導致重度腦中風,現在雖然出院,但腦部受傷失語、情緒行為難以控制,「就像幼稚園小孩」,他妻子謝小姐說,有次他在外尿急,竟當眾想解褲直接尿進空咖咖杯,她懷疑先生的病與疫苗接種有關。去年7月16日晚范先生到診所打AZ疫苗,返家後忽冷忽熱、心跳加速、輕微發燒及喘。她說,她自己還有糖尿病和高血壓,但先生一向健康,「他很鐵齒,覺得是打完疫苗的反應」,僅吃普拿疼緩解。但後續喘得越來越頻繁,拖了快一個月,她覺得不能再這樣,8月19日晚要先生掛亞東心臟科,醫生很驚訝地跟她說,「一般人早死了,怎麼他還能撐著?」范先生被診斷出血栓、心臟衰竭、心肌梗塞、心肌炎等,心律功能只剩16%,直接住院。她詢問醫生是否是疫苗造成的,醫生說因為人也還沒死,也不可能做切片檢驗。住了快一周,8月25日才出院,30日無預警在家中暈倒送醫,醫生說因為血栓導致重度腦中風,住加護病房,9月3日從加護病房轉入一般病房。「十個有六、七個是,」謝小姐說,她在陪先生住院復健(板英醫院)期間,發現周遭不少中風病友是在疫苗注射後沒多久就發生,有位還只卅多歲。「打疫苗死亡的、重傷的,就說是有慢性病」,她先生過去沒有因慢性疾病的問題,但申請不良反應救濟,等了幾個月,今年1月收到的卻是一張不予救濟的紙,指他因高血壓慢性病導致中風,她不解「好好家庭一夜之間變這樣...對我們家屬情何以堪,只能自認倒楣嗎?」63歲疫苗打完不適 診斷胃癌只能怪自己「我不是反政府陰謀論者、我不是反疫苗激進分子、我沒有想製造危言聳聽跟無謂恐懼的氣氛」,家庭主婦林彥君在媽媽過世後5天,在臉書上發了一篇文,描述了她母親最後三個月的病情。她透過臉書發聲,貼了一篇又一篇對新冠疫苗接種的疑慮,她說,「我不希望(媽媽)只是一個(申請不良反應救濟)的數字而已」,雖然她預料最後也只會得到與疫苗無關的理由不予救濟的結果,「他們也給不出更好的答案」,但不希望自己就安靜鄉愿下去。林彥君說,媽媽去年7月21日打第一劑AZ,2天後發燒一整天,9月底開始感到不舒服,讓她開始去診所四處求醫,10月12日傍晚,媽媽傳訊在家庭群組說疼痛難耐要去急診,初步判斷胃出血嚴重,原本在一般病房,10月15日突入加護病房、收到病危通知、簽立了放棄急救書,同一天被院告知我們媽媽肝臟內滿滿一到二公分的小腫瘤,並有轉移到骨髓。10月23日林彥君的媽媽63歲生日當天收到診斷證明,病症主因是胃癌末期併肝骨轉移。第二天一早她媽媽開始痰吐不出來,狀況持續走下坡,當時意識清楚還主動要抽痰,下午3點前人就走了。在新冠疫苗大量施打時傳出不少猝死案例,林彥君就勸家人緩打,沒想到不幸在自家裡發生,她雖認為疫苗可能是壓垮媽媽身體的最後一根稻草,卻不敢跟媽媽提,怕媽媽自責不聽勸做了錯誤的決定,一想到這裡她就心痛淚如泉湧。她說,媽媽在未入院前不知罹癌,就跟一般人一樣,偶爾有點感冒、偶爾因吃太多甜食胃酸、偶爾姿勢不良腰痠背痛。她相信癌細胞不會一夜生成,但不信疫苗接種不會對身體造成負面影響,「當那一針打下去有很多機轉的可能」,媽媽癌症病情急轉直下就是最好例子。政府一再催促慢性病患或高齡民眾去打新冠疫苗,忽略了疫苗跟病毒一樣,極有可能造成高風險死亡,「事前冠冕堂皇說要人民配合疫苗政策,事後為國犧牲卻當作沒事,那憑什麼要人家去打?」經絡理療師接種高端後 急性白血症病逝47歲的陳正能是經絡理療師,去年在打了高端疫苗後兩個月就因急性白血症離世,他哥哥陳奕達說,弟媳在那數月前已失去了父親,後來又遭逢喪夫,倍受打擊,他自己也傷心到差點無心工作,全家無法放下這種遽失親人的傷痛。他說,弟弟很孝順,人生像陀螺拚命地轉,奮鬥多年擁有自己租的小店面,去年疫情期間,為了拚經濟繼續做生意,但又擔心家中還有小四、小三兩個兒子,不想因工作染疫影響小孩的安全,本來跟太太勾打莫德納疫苗,但因急著要打,又聽說高端疫苗比較安全,因此去年8月26日接種高端。但陳正能打完高端後,胃潰瘍全身無力,9月18日左右開始喉嚨痛、肚子痛。中間還看中醫、西醫,連他自己都懷疑與打疫苗有關,還跟客人在群組裡提到這事。10月5日他發燒到攝氏37.5,很不舒服,送急診。檢查出來,血紅素過低,白血球過多。隔天轉到台大醫院,醫師判斷是血癌、急性白血症,10月7日上午7點多人就走了。家屬申請不良反應救濟,仍等待審議中。需足夠時間調查或數據分析 才能判定是接種所致根據衛福部疾管署官網所列「COVID-19疫苗Q&A」資訊,疫苗接種後「不良事件」指的是注射疫苗後,發生任何對健康造成負面影響的事件,這些事件有時序相關(接種「後」發生),但不一定存在著因果關聯性。例如注射疫苗後,不論接種後多久發生顏面神經麻痺,都可能被歸為時序相關,但是在疾病致病機轉觀點看,必須接種後某段時間發生(具病理可解釋性)且接種者發生機率高於非接種者高(經統計檢定),才能以科學實證為基礎上,懷疑或不排除這樣的不良事件可能與因疫苗產品而引起(具因果相關性)。多數疫苗接種後發生的偶合不良事件(具時序相關,但未釐清因果相關性),需要足夠時間經調查或數據分析,才能依據實證來判定是否可能為接種疫苗所致。
-
2022-03-17 癌症.抗癌新知
需要化療代表已經癌症末期?化療一定會讓頭髮掉光?醫師替你破除4大化療迷思
癌症長年來高居國內十大死因首位,現在治療的方式愈來愈多元,然而許多病人提到化療就很恐慌,因為聯想到嚴重難耐的不良反應,或是和癌症末期畫上等號。藥害救濟基金會訪談高雄長庚紀念醫院血液腫瘤科吳佳哲醫師,破除臨床上常見的化療迷思,他強調化療在癌症治療扮演重要角色,與醫師正確溝通,了解使用化療的時機與注意事項,才能有效抗癌。癌症化療的四大迷思迷思一:使用化療代表疾病已經到末期?化學治療是利用化學藥品來摧毀或抑制癌細胞,是癌症的治療方式之一,醫師會依據癌症的種類、腫瘤的分期來選擇不同的治療方式(例如手術、放射治療或化學治療),以及選擇不同的化學治療藥品。例如開刀主要針對局部處理,若腫瘤已經離開原發部位,甚至轉移到其他器官,就必須藉由化療做全身性治療;然而像白血病這類血液癌症,化療則是治療的優先選項,而且反應非常好。因此,並非癌症末期才使用化療,現在,化療甚至普遍運用在早期癌症來增強手術的效果:比如在手術前先做化療,讓腫瘤縮小以增加手術成功率;對於乳癌或肺癌這類容易轉移的癌症,手術後追加輔助性化療,可降低日後腫瘤轉移或復發的機會。迷思二:化療的不良反應一定會讓頭髮掉光?化療是透過化學藥品阻斷癌細胞的生長,讓癌細胞凋亡,但同時也會傷害到正常細胞,常見不良反應包括大量掉髮、嘔吐、口腔黏膜破損等。其實不同化療藥品產生的不良反應不盡相同,以乳癌為例,俗稱小紅莓的化療藥品(doxorubicin)打1至2個療程後,掉髮的發生率幾乎100%,但使用另一個化療藥品vinorelbine(如:溫諾平、威若賓),其不良反應主要為白血球低下及腸胃症狀,但幾乎不會嚴重掉髮。病人可以和醫師先溝通最擔心什麼不良反應,在達到治療效果的前提下,有機會選擇適當的治療方案,以避開特定不良反應的藥品。迷思三:化療一定要住院才能治療?早期鉑金類化療藥品可能造成嚴重的嘔吐不適,病人會非常虛弱,往往需要住院;但現在有許多藥品可大幅降低嘔吐的不良反應,因此做化療未必一定要住院,而是視病人的身體狀況而定。又如大腸直腸癌患者使用5-FU化療藥品,由於要持續輸注24小時甚至48小時,早期必須要住院治療,但現在可選擇用化療奶瓶(攜帶式化療輸液器),可以隨身進行化療,病人仍可兼顧工作或是家庭照護,進而提高生活品質。迷思四:化療過程感到不適只能勉強忍耐?化療的療程雖然有預估計畫,但往往隨病況變化去調整治療步調,醫師會定期替病人抽血監測,若預期繼續用藥可能產生併發症,就會延後治療或暫停治療。有些不適感是很主觀的,像是化療造成的疲倦感,醫師很難明確知道有多嚴重,建議病人可以透過症狀的描述,讓醫師去評估如何調整治療方向。事實上過程中若有任何難耐的不良反應,都可以跟自己的主治醫師討論後續治療要如何調整,例如施打劑量減少、延長施打頻率、抑或是單純處理不良反應就好,醫師會在療效與不良反應當中去取得平衡。治療選擇由醫病共同決策 維持體重助抗癌吳佳哲醫師強調,罹癌後的治療選擇需要醫師與病家共同討論,除了衡量有哪些治療武器跟可能面臨的不良反應,還要考量病人年紀、身體狀況、疾病別、器官剩餘功能等,才能量身打造最符合需求的個人化醫療。他建議病人做化療時放輕鬆,比如有些針劑一次要打3小時,可以帶本書去看來轉移注意力,更重要的是要讓自己維持體重及體力,這是抗癌基本的要件,因此如果治療後味覺變得不好,未必要堅持清淡飲食,而是要想辦法讓病人能正常吃飯,比如吃些重口味食物增加味道,或是採取少量多餐的方式。如果真的吃不太下去,才退而求其次藉由配方營養品來補充。若有醫病溝通的相關疑惑,歡迎瀏覽醫療爭議關懷資源專區或洽詢醫療關懷諮詢專線:(02)2351-0740。
-
2022-03-12 新聞.健康知識+
想對抗Omicron病毒?提升免疫力很重要!讓營養師帶你認識人體免疫系統的運作
已經延燒兩年多的COVID-19新冠肺炎,近月來還出現了高傳染力、令人聞風喪膽的Omicron變異株,大家紛紛想辦法「提升免疫力」來對抗病毒,但你知道你的身體都是怎麼自我保護的嗎?人體的免疫系統究竟有什麼奧秘呢?今天《PrimePlus健康設計家》品牌營養師Evelyn就來帶大家認識一下人體內強大的防護罩-免疫系統吧!我們人體的免疫系統就像一支訓練有素的軍隊,裡面有著扮演各種角色的士兵,透過層層把關和打仗,來保護我們的身體免於外來病原體及微生物的侵害、維持身體健康,而這些保護我們的動作稱為免疫反應,在人體內可以分為「先天性免疫」及「後天性免疫」。先天性免疫 先天性免疫是指不需要先接觸過抗原、病菌、或是微生物就能作用,是我們與生俱來就擁有的抵抗力,具有「非專一性」,意思是只要有外來病菌或微生物入侵,就會觸發的保護機制,這種保護機制是很即時且沒有記憶性的,下次再遇到相同的外來物入侵仍然會啟動一樣的保護機制。 對於人體而言,有以下這些先天性免疫的器官或反應:• 皮膚皮膚可以說是病原體及微生物入侵的第一道防線,這種物理性屏障可以初步隔絕掉環境中散落在空氣裡的病原體,若真的不慎接觸到也能延緩他們真正進入人體內。 • 黏膜屏障我們體內大部分「有開口」的地方都有黏膜屏障保護我們,黏膜上可能會有絨毛、纖毛,透過擺動可以將外來物排出;也能分泌黏稠的體液,例如口水、淚水,用物理性的方式將外來物沖刷出去,而這些體液裡面可能含有酶、鹽分或一些化學物質,能夠加速排出這些外來物。 • 吞噬作用當有病原體或微生物入侵時,進入到血液、淋巴、內臟時就會被經過特化的白血球快速殺死、吞噬、並排出,它們會分工合作,有的負責開先鋒、有的負責大範圍掃射、有的可以再進化變成更強大的士兵。這些白血球像是一般軍隊,只要辨識出是外來的入侵物種就會一律消滅。 • 發炎反應在執行的免疫作用時,由於聚集了大量的白血球分泌多種激素,因此身體會有紅、腫、熱、痛的狀況出現,稱作發炎反應。發炎雖然會感到不適,但卻是身體自我保護的一種機制喔!透過發炎反應能夠阻止病原體繼續透過傷口進入身體或擴散,並且會持續直到白血球將入侵的病原體完全清除之後,發炎的才會慢慢消失。 後天性免疫後天性免疫必須在接觸過抗原、經過刺激之後才會產生的免疫反應。它是具有高度的專一性及記憶性的,在與特定病原體接觸過後,產生能專門對抗它的免疫反應,而下次再遇到相同病原體時,因為已經有記憶因此可以更快速、更強力的執行該免疫反應。 前面提到先天性免疫的白血球就像是一般軍隊,只要辨識出是外來的病原體或微生物就會一律消滅。那麼執行後天性免疫的細胞就像是「特種部隊」,它們經過更加嚴格的訓練,特別針對頑強的勁敵進行有效的攻擊。在人體內主要可以分為細胞免疫及體液免疫,分別由T細胞及B細胞這兩支特種部隊來負責。 • 細胞免疫通常會接續著先天性免疫的吞噬作用,主要由活化後的T細胞來進行。人體內有多種不同功能的T細胞,彼此之間分工合作,目的是讓受到感染的細胞產生細胞凋亡。例如:輔助型T細胞在受刺激後可以活化其他白血球、胞毒型T細胞會辨識遭到特定病原體感染的細胞並加以破壞等等。 • 體液免疫體液免疫主要是由活化後的B細胞來負責,B細胞在活化之後能夠產生大量的「抗體」,抗體可以中和毒素、讓病原體失去感染能力、強化吞噬作用等等,這些抗體就像是飛彈一樣,可以進入血液、組織、淋巴液裡面來執行免疫反應,因此體液免疫又可以稱為「抗體免疫」。 無論是細胞免疫還是體液免疫,在執行時都會產生一群「記憶細胞」,日後如果再遇到相同的抗原時,這些記憶細胞就可以快速的活化並且執行免疫反應,再次激起的反應可以更強大、持續更久的時間。像我們預防接種疫苗就是使用這個原理,利用疫苗事先在免疫系統留下記憶,日後若有遭遇到特定的疾病,就可以產生更強大的防護力喔!重要的防線-腸道看完上面的內容,有沒有對人體的免疫反應有初步的瞭解了呢?其實除了上面介紹的免疫系統,隨著近年來越來越多研究發現,「腸道」其實也在我們的免疫功能上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喔! 腸道是人體吸收養分最重要的器官,上面包含了許多褶皺以及絨毛來增加吸收的表面積,因此腸道的表面積可以達到200~300平方公尺。在好吸收的同時,也有很大的機會接觸到許多外來的病原體以及微生物,因此,為了抵抗這些外來的致病菌,腸道內聚集了人體70%的免疫細胞,在免疫調節上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我們也可以把腸道比喻成訓練軍隊的軍事重地。 除了免疫細胞之外,腸道最重要的就是它擁有高達100兆個腸道菌組成的腸道菌叢,這些腸道菌本身的功能以及產生的多種代謝物都深深地影響著人體的代謝、免疫、吸收、神經等等。腸道菌叢會與免疫系統互相調節:免疫系統維持腸道菌叢的生態、避免病原體生長,腸道菌叢則維持免疫系統的成熟,提供足夠的免疫細胞進行反應。腸道菌叢是瞬息萬變的,為一個動態的平衡,受到環境、壓力、飲食、生活習慣、遺傳、腸道免疫等因素的影響,每個人的菌叢也都截然不同。 在正常情況下,腸道菌叢可以與免疫系統互相調節,所以不會造成失衡的情況。然而,如果受到前述的原因造成好菌減少、壞菌變多、或是腸道菌的多樣性下降,就有可能會造成腸道菌叢失衡,進而導致免疫失調,而引發疾病、感染等等。因此,維持腸道的健康是讓免疫系統正常運作非常重要的一環喔! 人體的免疫系統對於維持我們生命的健康是非常重要的,它不眠不休的工作,隨時做好準備抵抗外來入侵的病原體及微生物。而透過健康的飲食及生活習慣,我們可以創造良好的腸道環境來維持免疫系統的正常運作,因此,提升免疫力的關鍵其實掌握在我們自己手裡,面對持續延燒的COVID-19,我們也可以優先改善腸道菌叢來協助對抗病毒喔!本文為《PrimePlus健康設計家》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
2022-03-02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延誤診斷的省思
【編者按】本週的主題是「當醫護人員犯錯時」。人非聖賢孰能無過,但醫療工作人員犯錯時,卻有可能造成病人受到傷害,甚至喪失生命。一位資深護理人員分享同事勇於向病人認錯而獲得病人的諒解,同時也幫忙個人的成長;一位年輕主治醫師因錯誤的判斷延誤病人的診斷,而年長主治醫師以自己過去的錯誤給予安慰鼓勵;一位資深醫院院長鼓勵醫師以「死亡與併發症討論會」,由別人的錯誤學習,一起反省檢討以避免重踏覆轍,營造醫護人員犯錯時,誠實以對、誠摯道歉,共同營造醫病相互尊重與信任的環境。【延伸閱讀:醫病平台/最寶貴的一門課:寬恕與氣和】【延伸閱讀:醫病平台/醫療永遠有改進的空間!】當病人遇到自己被延誤診斷時,直覺的反應就是:這一定是醫師的錯!但真的是這樣嗎?實情往往比你想的還要複雜,有時是臨床表現不典型,有時是遇見罕見疾病,有時候可能是有隱微的線索被忽略了。醫師的每一個決定都會影響病人的一輩子,因此當醫師遇到這種延遲診斷的失誤時,心裡也一定不好受的。但除了心裡難過外,在醫師的養成教育中,也會鼓勵醫師們當遇到這樣的不幸事件,要自我省思,如果再重來一遍,怎麼做才能提早診斷。這是一條醫術精湛醫師養成的必經之路,「反省中求精進」是這個過程中的不二法則。最近就有位年輕醫師遇到這樣的困擾來找我討論。某個星期五下午,接近下班時分,一位科內的年輕主治醫師在病房的走廊上遇到我,問道:「學長現在有沒有空?想跟你討論一個很棘手的臨床個案。」我說:「有啊,你遇到什麼疑難雜症呢?」於是我們隨意找了一間醫師研究室,開始了我們的臨床討論。他說:「這是一位二十幾歲女性,主訴為腹瀉三天,去南部某家醫院急診求診,因為沒有任何脫水的症狀,急診醫師開止瀉藥給她,並約三天後的消化科門診,就讓她離院。三天後,這位病人回到中部,就來我的門診求診,因腹瀉依舊沒改善,懷疑可能是感染性腸炎,於是就安排她住院,接受抗生素治療。但住院至今已經一個禮拜,即便沒有吃任何食物,還是一樣腹瀉,不知道學長有沒有什麼看法?」聽完他的描述,很自然地會想到要考慮僞膜性腸炎或發炎性腸炎,因此我建議學弟可以考慮幫病人安排大腸鏡,再來進一步做診斷。學弟聽完建議立刻就動手幫病人開立大腸鏡的申請單,並著手清腸的步驟。經過兩天的腸道準備後,這位病人就在星期一接受了大腸鏡檢查。這天執行這個檢查的醫師在乙狀結腸的部分碰上了困難,不管換姿勢或是用腹部按壓,都無法順利讓內視鏡通過這段大腸,執行的醫師注意到乙狀結腸有從外面壓進來的痕跡,疑似骨盆腔有腫瘤,或是有膿瘍,遂在大腸鏡報告中提到這個發現,並電話通知主治醫師,學弟接到通知,馬上安排腹部與骨盆的電腦斷層來確認。很快地在次日她就接受了腹部電腦斷層檢查,果然在右側的骨盆腔看到一個腫塊,可能是卵巢的腫瘤,也有可能是大腸的腫瘤。看到這樣的影像結果,這位年輕主治醫師馬上會診婦產科,希望能夠儘快幫病人安排開刀治療。婦科醫師看完會診後,隨即安排隔天手術。術前討論時,每個看了電腦斷層的醫師都認為可能是骨盆腔的腫瘤,連放射診斷科醫師的報告也是說極有可能是婦科的腫瘤。但開刀進去後,才發現那個腫塊源自於盲腸,非常有可能是闌尾炎產生膿瘍導致的。大腸直腸外科醫師在術中接手後續的處理,成功地切除闌尾與衍生的膿瘍。當外科醫師跟家屬解釋這個結果後,家屬無法諒解這個延誤診斷,因此就去投訴這位主治醫師,質疑這位醫師的臨床能力非常不行,導致病人延誤診斷。醫院接到這個投訴後,管理階層很重視,隨即對這個案進行了解,並且開了內部檢討會議,會議上,這位年輕主治醫師受到外科專家的責難,檢討會後,我們又在內科部辦公室遇到,這位認真的年輕主治醫師很沮喪,問我說:「回想我們整個處理過程都非常及時,其實並沒有任何延誤,整個團隊都非常努力地在幫病人找出問題並積極處理。學長,如果再重來一次,你覺得要如何能提早診斷?」看到學弟如此的沮喪,我也跟他分享之前延誤診斷的一個經驗。「回答你的問題前,我先跟你分享一個類似經驗,有位六十幾歲的男性,因體重減輕與上腹痛來看診,抽血、腹部超音波、胃鏡、大腸鏡、腹部電腦斷層都做過了,都沒有任何確切診斷,只能先給予症狀處理的藥物,再繼續追蹤。半年後,因為症狀持續,且體重持續減輕,於是再做了一次腹部核磁共振,才發現有胰臟腫瘤,後來確認為末期胰臟癌,由腫瘤科接手後續治療。當這個病人確診後,再回去看之前的電腦斷層影像,我才發現有個小小的黑點,疑似是早期的病灶,當時被誤認為是胰臟周邊的脂肪組織,放射科醫師沒有注意,我自己也沒有看到,就這樣錯過了早期診斷的機會。發生了這樣的事情,我對這位病人很是愧疚,自己也一直反省要如何避免這樣的事情再次發生,我的心得是當病人的臨床表現與蒐集到的客觀資料不吻合時,就要小心其中必有臨床陷阱,要小心地重新審視所有的臨床線索,看看是否能夠得到其他的臨床假設,如果回頭再看你所照顧的這個病人,唯一的線索大概就是白血球的數值偏高,在一般腸胃炎的病人比較少看到……」學弟聽了我的分享後,點了點頭,跟我說:「謝謝學長的分享,我以後會更加注意。」這位學弟從醫學生時代我就認識,一路看著他從實習醫學生、住院醫師到主治醫師,這一路走來,他就是一個這樣認真執著的好醫師。望著他離去的背影,我默默地祝福他在行醫這條路上,能夠不要因為這個單一事件讓他喪失對病人的熱情,而放棄了當初學醫的初衷。
-
2022-02-25 焦點.元氣新聞
電子煙釀肺傷害 症狀雷同新冠肺炎 醫:嚴重恐死亡!
電子煙、加熱菸等新興菸品猖獗,年輕人使用電子煙比率逐年上升,根據國健署統計,近兩年已有六例通報疑似電子煙肺傷害(EVALI)個案,年齡最小只有16歲。醫師提醒,電子煙無助於戒菸,恐引發重症、死亡,且加熱菸同樣造成肺傷害,民眾應儘速戒菸。國健署統計至去年9月,接獲六例疑似電子煙肺傷害個案通報,經專家會議討論,三例為電子煙肺傷害高度可能個案,年齡分別為16歲男性、56歲男性、23歲男性。另外三例為疑似個案,包括22歲女性為使用電子煙加重、42歲男性與31歲男性為誘發氣喘可能個案。使用電子煙的時間,介於半個月至四年時間,其中五位併用紙菸,一位停用紙菸。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理事長王鶴健表示,電子煙成份複雜,透過高溫加熱產生化學有害物質,包括甲醛、過氧化物等,造成急性肺損傷、呼吸窘迫症候群、肺部免疫反應等,嚴重者恐肺纖維化,甚至重症死亡。台大醫院家醫部醫師郭斐然表示,電子煙肺傷害(EVALI)非單一疾病,而是一種症候群,多達六、七種診斷,常見包括胸痛、胸悶、咳嗽、呼吸困難等呼吸道症狀,以及腹痛、腹瀉、噁心、嘔吐等腸胃道症狀,全身性症狀則有發燒、體重減輕。郭斐然說,電子煙肺傷害以類固醇治療為主,最難的是早期診斷,因臨床症狀與電腦斷層檢查,都與新冠肺炎十分相似,若沒有額外詢問吸菸史,有很高機率誤診。若無法早期診斷、用藥治療,恐造成疾病惡化,嚴重恐呼吸衰竭或死亡。不僅電子煙會引起肺傷害,郭斐然提醒,加熱菸同樣會造成肺傷害。他舉例,加熱菸、電子煙皆會引起急性嗜伊紅性白血球肺炎,為一種過敏反應,吸菸幾周、幾個月就可能發生,提早治療多半能救回,但國外也發生案例,青少年用類固醇治療效果不佳,最後得換肺。郭斐然提醒,市售電子煙約九成以上含尼古丁,除了生理層面成癮,焦慮、壓力大等心理層面及社交層面,都會加劇青少年成癮可能性,呼籲民眾應遠離電子煙、加熱菸危害。
-
2022-02-22 癌症.其他癌症
改良處方治膽道癌 延長存活、降低副作用
台灣一年超過2000人罹患膽道癌,七成患者晚期才確診而無法開刀,五年存活率僅一成,六成患者化療後有嚴重副作用。國衛院最新研究突破困境,證實改良型化療合併免疫治療(NGS)可提高腫瘤緩解率,延長存活期,降低嚴重副作用發生率。國衛院癌症研究所主治醫師蘇勇曄表示,膽道癌是沉默殺手,台灣2019年就有2343人確診。膽道癌早期症狀,包括上腹痛、惡心嘔吐,食欲下降、體重下降,若能摸到腫塊或出現黃疸,都已屬晚期,六、七成病人都是晚期才確診,無法手術,只做全身性的治療。蘇勇曄說,目前國際標準治療是GC化療處方(gemcitabine加cisplatin),25%病人腫瘤縮小超過三成,中位數存活期為11個月,西方人僅25%會出現中性白血球低下的嚴重副作用,但以日本人為例的東方人副作用發生率卻高達60%。嚴重白血球低下會導致病人易受到病菌攻擊,一旦感染,死亡率可達25%,副作用也會讓人虛弱、衝擊生活品質,即便腫瘤縮小到可開刀,病人也難以承受手術。為突破治療困境,國衛院癌症研究所與國內多家醫院合作研發改良型的NGS複方免疫化療,成功降低副作用發生率。蘇勇曄指出,NGS複方免疫化療包括每兩周注射一次傳統處方化療,每日口服化療藥、兩周注射一次免疫治療藥物。蘇勇曄說,48名晚期膽道癌患者接受治療後,45%患者腫瘤直徑縮小超過30%,中位數存活期19個月,嚴重副作用發生率6%,三名患者治療後可切除腫瘤。
-
2022-02-21 癌症.其他癌症
膽道癌治療曙光 國衛院改良處方延長存活、降低副作用
台灣一年超過2000人罹患膽道癌,7成患者晚期才確診而無法開刀,5年存活率僅1成,6成患者化療後有嚴重副作用。國家衛生研究院最新研究突破困境,證實改良型化療合併免疫治療(NGS)可提高腫瘤緩解率,延長中位數存活期,降低嚴重副作用發生率。國家衛生研究院癌症研究所主治醫師蘇勇曄表示,膽道癌不常被討論,卻是沈默殺手,台灣2019年就有2343人確診,人數近似「癌王」胰臟癌2803人。膽道癌早期症狀包括上腹痛、嘔心嘔吐,食慾下降、體重下降,若能摸到腫塊或出現黃疸,都已屬晚期,6、7成病人都是晚期才確診,無法手術,只做全身性的治療。蘇勇曄表示,目前國際標準治療是GC化療處方(gemcitabine加cisplatin),25%病人腫瘤縮小超過三成,中位數存活期為11個月,西方人僅25%會出現中性白血球低下的嚴重副作用,但以日本人為例的東方人副作用發生率卻高達60%。嚴重白血球低下會導致病人易受到病菌攻擊,一旦感染,死亡率可達25%,副作用也會讓人虛弱、衝擊生活品質,即便腫瘤縮小到可開刀,病人也難以承受手術。為突破治療困境,國衛院癌症研究所與國內多家醫院合作的「台灣癌症臨床研究合作組織(TCOG)針對台灣人體質研發改良型的NGS複方免疫化療,成功降低副作用發生率。蘇勇曄指出,NGS複方免疫化療包括每兩周注射一次傳統處方化療(gemcitabine),每日口服化療藥(TS-1)、兩周注射一次免疫治療藥物(Nivolumab)。蘇勇曄表示,48名晚期膽道癌患者接受治療後,45%患者腫瘤直徑縮小超過30%,中位數存活期19個月,嚴重副作用發生率6%,3名患者治療後可切除腫瘤。臨床試驗已經結束,但TCOG合作醫院都有提供膽道癌病人NGS處方,只是由於TS-1和Nivolumab尚未通過健保給付用於治療膽道癌,每個月分別需要患者自費3萬、20萬的藥費。
-
2022-02-18 新聞.健康知識+
突然體溫偏高是發燒嗎?醫揪「背後原因」:很多人都沒料到
除了生病發燒之外,有時在服藥後也可能會讓體溫偏高!廖偉呈藥師,為大家說明藥品為何會引發體溫偏高,常見原因如下:1、過敏性反應一般在使用藥品1-3週後出現症狀,尤其是抗生素,可能有起疹、嗜酸性白血球增加等現象。主要是人體的免疫系統將外來藥品當成抗原,產生體液性免疫反應,抗原抗體結合後的免疫複合物,可促使體內顆粒性白血球釋出致熱原而產生發燒現象。此外,也會啟動細胞免疫反應,導致胸腺產生淋巴激素活化免疫反應,並促使巨噬細胞將內生性熱原釋出。(推薦閱讀:我發燒了嗎? 一張圖秒懂「5種測量方式」標準)2、影響體溫調節機制‧藥品增加熱能產生有些藥品會增加身體新陳代謝,增加熱產生,如:甲狀腺素、綜合感冒藥或緩解鼻炎藥品的交感神經作用劑(Phenylephrine/Pseudoephedrine/Caffeine)、單胺氧化酶抑制劑的抗憂鬱劑、藥酒(保力達B、維士比等),或含酒料理,也有可能提升體溫。(推薦閱讀:吃錯感冒藥恐致肝衰竭、猛爆性肝炎! 食藥署揭「服用禁忌」:你犯幾個?)‧抑制汗腺分泌→減少散熱某類藥品會抑制汗腺分泌,而影響身體的散熱。如:降低過敏或改善鼻炎的第一代抗組織胺(Chlorpheniramine/Diphenhydramine)、暈車藥所含的抗膽鹼成分(Scopolamine)、某些具抗膽鹼作用之帕金森藥品(Biperiden, Trihexyphenidyl)、三環抗憂鬱劑(Imipramine/Chomipramine/Doxepine)等。(推薦閱讀:過敏性鼻炎發作!使用抗組織胺、類固醇鼻噴劑差在哪? 耳鼻喉科醫解答「各別用途」)‧阻礙心血管系統對熱調節心血管系統是身體調整體溫的重要角色,但有許多降血壓藥品或是影響心跳速率的藥品,或多或少會降低心血管系統對體熱的調節能力,導致體溫偏高如:乙型阻斷劑。而血管擴張劑,可能使周邊動脈擴張,血液滯留於周邊動脈血管,影響體溫調節,此外常被應用於消水腫或降血壓的利尿劑,也可能導致水分流失,間接影響散熱功能。‧抑制下視丘對熱的調節抗精神疾病藥品(Chlorpromazine)為多巴胺阻斷劑,作用於中樞神經系統,會造成下視丘體溫設定點改變,導致體溫過高。(推薦閱讀:高燒不退會燒壞腦? 想太多!家醫科醫師破解迷思)3、藥理作用的延伸這類原因導致的藥物熱較為少見,主要因藥品的藥理反應,引發內生性熱原的釋放,如:梅毒病人在接受盤尼西林類抗生素治療6-8小時後,體內的梅毒螺旋體釋放出內毒素導致發燒現象。(推薦閱讀:超過38℃發燒了! 感染科醫師解析退燒藥正確使用時機)而藥理作用引起發熱狀況,也常見於癌症病人在使用抗腫瘤藥品後,因體內的惡性腫瘤細胞,被化療藥物毒殺後而產生藥物熱現象。延伸閱讀: ·發燒、咳嗽、嗅覺改變...是新冠肺炎or流感? 美國CDC盤點「10個共同症狀」 ·發燒該多穿衣服or少穿? 醫曝「正確答案」...多數人都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