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4-18 養生.聰明飲食
搜尋
白血球
共找到
396
筆 文章
-
-
2020-04-18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酒精只能抗菌,還是也能消毒?消毒、滅菌大不同,藥師解析市售5種消毒液
一、搞懂專有名詞在比較市售消毒液的成分前,我們要搞懂消毒、滅菌、抑菌、和抗菌的差別…消毒(Disinfection):是以化學或物理的方式,殺死大部分壞菌的過程,是指用在非生物體上的,如「器具」的消毒。滅菌(Sterilization):以化學劑或物理方法消滅所有微生物,包括所有細菌的繁殖體、芽胞、黴菌及病毒,而達到完全無菌之過程。抑菌(Bacteriostatic):防止或抑制細菌的生長,可抑菌的成份我們稱為抑菌劑或防腐劑。抗菌(Antiseptic):滅菌+抑菌統稱為抗菌,因此抗菌不僅能消滅目前有的微生物,並能避免之後的繁衍,指用在生物體上的作用。另外,我們手上有的微生物, 大致可以分為暫時性的和固有性的,暫時性的微生物可能是因為接觸或其他原因暫時停留於我們的手部,而固有性的則是可在我們皮膚表面繁殖和生存的菌種,暫時性的微生物可藉由我們使用不含抗微生物成份的肥皂洗手即可去除,使用消毒性成份製劑則去除暫時性微生物,若是外科手術前的刷手,則是可以去除暫時性的和降低皮膚表面上的固有維生物數量。二、市售消毒液的比較 綜觀目前市面上的消毒/抗菌產品,微笑為大家整理出成份大致分為以下幾種:醇類介紹:通常使用60~90%的乙醇(ethyl alcohol,俗稱酒精)或是異丙醇(isopropyl alcohol)作用機轉:溶解脂肪、破壞細胞膜、細胞脫水和蛋白質變性抗菌範圍: 格蘭氏陽性菌、格蘭氏陰性菌、黴漿菌、黴菌(但對黴菌孢子沒有作用)、綠膿桿菌及有包膜的病毒(Enveloped virus,如:流感病毒)安全性:發揮性高,因此乾燥快,殘留少,但容易引起皮膚的乾燥。注意事項:易燃,儲存時須小心。Cholrohexidine gluconate介紹:cholrohexidine通常以cholrohexidine gluconate的鹽類型態存在,被廣泛使用於消毒液和清潔產品中,常用於皮膚抗菌的濃度為0.05%~4%作用機轉:cholrohexidine是一個帶正電的陽離子,會被微生物細胞壁的帶負電磷脂質吸引,粘接到細胞壁尚造成微生物的細胞壁崩解,造成細胞的溶解死亡;局部使用時,cholrohexidine會和人體組織及粘膜的蛋白質結合,形程緩慢釋出的作用,因此其抗菌效果最少可在局部持續48小時左右,且抗菌效果不受體液或血液影響抗菌範圍: 格蘭氏陽性菌、格蘭氏陰性菌、黴漿菌、黴菌及有包膜的病毒(例如:皰疹病毒、愛滋病毒、巨細胞病毒、流感病毒等)安全性:對傷口可能會有刺激性,具有耳毒性,且可能引起角膜炎注意事項:會受界面活性劑、硬水中的鈣鎂離子和肥皂影響其效用。市售常見產品 :大部分抗菌洗手乳皆有添加、沙X隆碘製劑介紹:一般我們所謂的優碘指的是碘的水溶液(povidone-iodine),它是一個錯合物抓著碘離子,可緩慢釋出碘達到消毒的效果,洗手常用濃度是7.5% W/V,傷口使用濃度為10% W/V;而碘酒是碘的酊劑(iodine tincture),碘+碘化鉀(鈉)溶於酒精溶劑中,對傷口刺激較大,現已少用。作用機轉:游離態碘可使微生物的蛋白質變性,破壞生存所需的蛋白質和酵素,抗菌效果快,約15-30秒即可作用完成抗菌範圍: 格蘭氏陽性菌、格蘭氏陰性菌、黴漿菌、黴菌及有包膜的病毒,對黴菌孢子也有效果安全性:碘酒只建議使用於完整皮膚處;甲狀腺亢進者須小心使用,2歲以下兒童不建議使用注意事項: 懷孕與授乳婦須慎用,避免大面積長期使用。次氯酸水(HClO)及次氯酸鹽(Hyperchorite)介紹:漂白水中所含的次氯酸鈉為鹼性溶液,水解過程中可轉化成次氯酸(HClO)而達到抗菌的效果,不過對於皮膚比較刺激,且會釋放出有毒的氯氣,因此近幾年,次氯酸水的產品層出不窮,因其溶液呈弱酸性,對皮膚較無刺激性,不過次氯酸水的穩定性差(易受日照、溫度和空氣接觸影響),因此保存期限通常不長。作用機轉:次氯酸是一個強力的氧化劑和去蛋白質劑,人體中的嗜中性白血球在抵禦時也會產生此成份,可以氧化微生物之蛋白質及破壞其酵素的活性抗菌範圍: 格蘭氏陽性菌、格蘭氏陰性菌、黴漿菌、黴菌及病毒,對黴菌孢子也有效果安全性:目前台灣規定,次氯酸消毒液所含有效氯濃度須低於200ppm,用於食品洗滌劑的氯殘留濃度須低於1ppm,不過不能直接添加於食品中(此法規已於2016修正喔!有些廠商仍以此為主打特色做廣告)市售常見產品:白X子、次X康、X神...等酚類(phenolic compounds)介紹:常用的酚類衍生物成份像是Chloroxylenol、o-Benzyl-p-Chloro-phenol、Cresol等作用機轉:破壞細胞膜,酵素變性失去活性抗菌範圍: 格蘭氏陽性菌、格蘭氏陰性菌、黴漿菌、綠膿桿菌、黴菌,對黴菌孢子也有效果,抗病毒效果不佳安全性:高濃度具有腐蝕性,曾經造成嬰兒高膽色素症,須慎用注意事項:不受有機物質影響,可用於排泄物或分泌物的消毒處理市售常見產品:來X液 、X露消毒水三、微笑藥師的總結目前市售主打「抗菌、抗病毒」的防疫產品不勝枚舉,但大多沒有除了自家公司以外的抗菌研究報告,且抗菌機轉多為商業機密,微笑藥師建議:平日仍要勤洗手,才能真的有效去除皮膚表面上停留的暫時微生物,真的有必要時(像是出入公共場合、醫院等處),再使用上述真的有抗菌效果的產品,來輔助防疫喔!延伸閱讀: 頭痛時覺得脖子硬硬的,小心是腦出血!醫師:6種頭痛類型,該做腦部掃描●作者簡介_廖偉呈台北醫學院藥學系畢,中華民國註冊藥師,糖尿病衛教師,居家藥師照護合格藥師。部落格:微笑藥師網粉絲專頁:微笑藥師藥局微笑藥師藥局電話:02-27009655諮詢Line ID:@smilerx地址:臺北市大安區新生南路一段149-10號
-
2020-04-17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防疫飲食」怎麼吃? 掌握三重點增強免疫力
疫情延燒,全民防疫,除了戴口罩、勤洗手、避免去人多的地方、保持社交距離之外,提升自身保護力也很重要。童綜合醫院營養治療科主任李沛融表示,攝取營養就是增加抵抗力、使身體機能達最佳狀態的主要因素之一;而基本原則就是均衡營養,要注意或加強某些營養素,才能具備完整免疫力。李沛融表示,良好的均衡飲食習慣,飲食多樣化,才能真正落實「防疫飲食」。「防疫飲食」有三個重點,攝取足夠蛋白質、豐富蔬果、及少精緻糖類。李沛融說,建構免疫系統的基本原料就是蛋白質,不論肺部的免疫防禦、全身免疫細胞都是蛋白質建構的。蛋白質來源就是「豆魚蛋肉類」食物,黃豆製品的豆腐、豆漿、豆乾,魚類可首選富含ω-3脂肪酸的魚類,雞蛋及低脂肉品。李沛融提到,「豐富」蔬果可每日攝取5蔬果原則,除了要吃到、種類也需多元,最方便的方式就是每天各顏色都要吃到。因精緻糖類會促進身體發炎、削弱白血球的功能,無助於免疫力,所以民眾應減少或避免攝取這類食物。李沛融指出,除了飲食以外,生活習慣也與免疫力息息相關,研究顯示,若一天只睡4小時,體內的流感抗體就會減少一半。所以每天需睡足7小時的睡眠;另要規律運動,民眾若無法每天持續運動30分鐘,可分開運動時間,如一有空閒時間就運動10分鐘,每日3次,累積30分鐘,一樣對維持身體的保護力具有效果;並壓力調適,生活壓力會促進身體醣皮質素濃度上升,讓免疫系統出現失調。李沛融呼籲,疫情延燒全球之際,民眾更需要維持良好生活習慣、均衡多樣化飲食及保持樂觀的情緒,並配合政府防疫政策,照顧自己及家人的健康,才能真正做到全方位的防疫。
-
2020-04-16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抽菸催化疫情 醫:死亡率增14倍
「菸品對新冠肺炎簡直是雪上加霜!」董氏基金會16日舉辦「使用任何菸品都是新冠肺炎的高危險群」線上記者會,與會的國衛院研究員溫啟邦指出,吸菸者罹患新冠肺炎後有如坐雲霄飛車,比一般人的死亡率高出14 倍。賴志冠醫生則表示,「電子菸物會破壞肺部結構,戒菸能降低病毒流感化致死率。」抽菸新冠死亡率激增「吸菸對新冠肺炎簡直是雪上加霜。」國家衛生研究院名譽研究員溫啟邦指出,實際數據顯示,吸菸者的死亡風險本來就比不吸菸者高,「而且一旦得新冠肺炎,死亡風險有如坐雲霄飛車,可高達14 倍。」他舉例,南非在封城時順便禁止菸品買賣,就是為了防範罹病死亡率升高。他也表示,吸菸導致身體發炎,全身白血球會因此增加,C反應蛋白也會增生(C反應蛋白是觀察人體是否發炎的指標,也是導致冠心症等心血管疾病的一種危險因子)。 台北榮總家醫部醫生賴志冠則說:「不含尼古丁的電子菸品會破壞肺部結構,而尼古丁會造成肺氣腫及細支氣管擴張,增加病毒感染風險。」戒菸降染疫風險「防範新冠肺炎不只是病毒本身,也要降低高危險群的感染風險。」台北榮總家醫部醫師賴志冠引述牛津大學統計數字指出,義大利新冠肺炎死亡率為12.8%,吸菸者則高達24%。他說。「使用任何菸品,包括菸草產品或電子菸,不但增加2倍罹患率,轉為重症、死亡的機率攀升,也更不容易痊癒。」台北醫學大學高志文醫師則說,每年有超過1萬人死於肺炎,吸菸造成高血壓、心臟疾病、慢性病,這些都會讓新冠病毒更容易對人體造成嚴重傷害。他說:「希望大家能透過這場百年一遇的大疫情,好好思考這項傷錢又傷身的習慣,也可以避免之後病毒如果流感化更多人因此喪生。」【更多精采內容,詳見rc="http://p.udn.com.tw/upf/static/common/awakening.png" border="0"】
-
2020-04-14 癌症.乳癌
乳癌治療不用怕 醫生幫你破解迷思
近年來乳癌發生率逐漸上升,乳癌的治療選項也愈來愈多元,高雄市立小港醫院外科主任莊捷翰醫師表示,確定診斷後醫師會根據癌症分期與患者的期望來擬定治療策略,總體來說乳癌的治療方式包括手術治療、化學治療、放射治療、標靶治療、免疫治療、荷爾蒙治療。患者不見得一定要先進行手術,或先進行化學治療,醫師會考量患者的腫瘤、健康狀況而做不同的建議。由於治療選項越來越多元,若患者及早治療並與醫師密切配合,有機會達到不錯的治療成效,早期乳癌的五年存活率已經可以超過九成。乳癌手術的常見副作用有哪些?適合乳房保留手術嗎?莊捷翰醫師指出,乳房是重要性徵,過去的乳癌手術會將整個乳房和腋下淋巴摘除,對外觀影響較大,常對患者造成心理壓力,且因疤痕、淋巴水腫使上肢功能會受到一定程度的影響,所以目前台灣的乳癌手術,大約7成左右為乳房保留手術,是近年來乳癌治療的趨勢。患者能否接受乳房保留手術,醫師需評估以下條件。首先,是否能成功地切除病灶,且不影響乳房的外觀,患者乳房之體積較小且腫瘤佔整個乳房的比例過大的情況下,直接進行乳房保留手術會有難度,可以考慮先用化學治療或標靶治療,腫瘤若能縮小到一公分甚至更小,就有機會做乳房保留手術。再者,乳癌腫瘤位置若位在乳頭正下方或乳頭邊緣,容易影響到整個乳管,乳頭可能需要進行切除,較不適合乳房保留手術。另外,乳房保留手術不適用於多發性乳癌患者,若同一個乳房有多顆乳癌,可能就要進行乳房全切除手術。乳癌手術不只有針對乳房,還有處理腋下淋巴結,當所有腋下淋巴結都被清除後,患者上肢很容易淋巴水腫,其比例高達10-30%。為了減少諸多併發症,醫師目前會進行前哨淋巴結採樣,也就是在手術當中以染料或輻射線偵測,找出乳癌最有可能轉移的幾顆「前哨淋巴結」。經過病理科醫師檢查後,若前哨淋巴結有轉移的癌細胞,就進行淋巴結廓清,若前哨淋巴結沒有轉移的癌細胞,就不需將腋下淋巴結完全清除。這種作法能讓淋巴水腫的機會大幅下降,有助維持患者生活品質。哪些患者適合荷爾蒙治療?哪些患者適合標靶治療?莊捷翰醫師解釋,我們把乳癌癌細胞拿出來後會檢測三個很重要標記,分別是雌激素受體(ER)、黃體激素受體(PR)、人類表皮生長因子受體(HER2)。根據這三種標記,可以把乳癌分成三類:第一類是荷爾蒙接受體陽性的乳癌,它的ER或者PR其中一個或者是兩個都是陽性,這種乳癌與荷爾蒙刺激有關係,所以在手術以後無論是否進行化學治療或放射治療,醫師都建議患者接受抗荷爾蒙藥物的治療,並持續五年至十年。第二類乳癌的HER2是陽性,我們可以使用抗HER2的標靶治療,來減少復發或轉移的機會。第三類乳癌的ER、PR、HER2皆陰性,稱作「三陰性乳癌」,在過去三陰性乳癌只能靠手術和化療治療,近年來針對轉移性三陰性乳癌可考慮免疫治療,有助提升存活率。化療的常見治療副作用有哪些?如何緩解副作用所帶來的不適?莊捷翰醫師說明,乳癌化學治療最常見的副作用就是白血球下降,造成患者抵抗力較弱、容易感染。治療期間可能會出現發燒、口腔潰瘍、喉嚨痛等不適症狀。化學治療在攻擊癌細胞時,對同樣具有快速生長特性的正常細胞也會受到波及,可能導致患者掉頭髮、噁心嘔吐及食慾不振等副作用。患者周邊神經、肌肉受化學治療影響,而感到麻木及痠痛,甚至有下肢或者組織水腫等情形。化學治療是乳癌治療中扮演很重要的角色,乳癌容易經由淋巴、血液轉移到全身,除了開刀把腫瘤切除乾淨之外,血液裡也不能有殘存的癌細胞。針對風險較高的患者,醫師都會建議採用化學治療,也會協助克服相關副作用,以完成療程。目前對於噁心、嘔吐、食慾不振、白血球下降等副作用,有一些藥物或食品可以幫忙。某些藥物可以提振食慾或減少副作用,倘若食量很少,會建議使用一些營養補充品,讓患者不需要攝取大量飲食即可獲得較多的營養。癌友治療期間飲食方面需要注意哪些?「在接受化療之間不可吃生食!」莊捷翰醫師強調,「生食容易帶有細菌,可能造成感染,生魚片、生菜沙拉都要避免。」有些人平時飲食的口味較重,但在口腔黏膜破損的狀態,不適合吃太刺激、太辛辣、太重口味,以免造成不適。身體需要利用胺基酸來修復組織、維持免疫系統運作,飲食中一定要有足夠的蛋白質。營養補充品如核苷酸、精胺酸、魚油、麩醯胺酸、多醣體等,近年也常被討論的褐藻醣膠為海中多醣體,台灣目前有多項醫學臨床研究小分子褐藻醣膠,可能對調整體質、增強體力有幫助,患者對於化療的承受度、耐受性會好一點。乳癌迷思要破解迷思一:會得乳癌是因為吃了什麼東西嗎?正解:莊捷翰醫師解釋,患者常有些錯誤觀念,認為得癌症是因為吃了什麼、或者是得癌症以後就不能吃什麼、吃了什麼就容易造成癌症惡化,這些都是錯誤觀念。人體各個器官都需要充足營養才能發揮正常的生理功能,正常時候要均衡攝取醣類、蛋白質、脂質、維生素、礦物質等營養,生病的時候更需要完整的營養。建議從治療前就要好好補充營養,治療中能吃就要盡量吃,治療後也要好好維持。患者、家屬要跟醫師、營養師、個案管理師進行溝通,了解在接下來的療程可能會面臨哪些副作用,營養師會給予適當的飲食建議,讓患者獲得足夠的熱量、蛋白質,才能維持體力,度過治療。迷思二:有摸到乳房硬塊才需要檢查?正解:平時除了要養成乳房自我檢查的習慣,還得定期接受乳房超音波檢查,因為乳癌初期幾乎都摸不到。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有助提升乳癌存活率。迷思三:沒有乳癌家族史就不用檢查?正解:台灣每年新增一萬三千多例乳癌,三、四十歲的患者相當多,大多數患者沒有乳癌家族史,所以無論是否有家族史都要定期檢查。醫師建議大家要盡量避免乳癌危險因子,例如體重過重、飲酒過量、缺乏運動等,但是無法完全避免乳癌發生,因此定期檢查非常重要。多管齊下,攜手抗乳癌莊捷翰醫師回憶道,曾經有位五十歲左右的婦女,雖然發現乳房有硬塊,但一直不願意面對,直到肺部積水、很容易喘,才來就診,那是因為乳癌轉移到肺部,屬於第四期乳癌。接受化學治療後,患者白血球下降、發高燒、且變得更喘,於是就替她插管使用呼吸器,並給予抗生素控制感染。當時患者很瘦,僅39公斤,狀況很差。當時陸續使用了全靜脈營養、水解配方等多種營養補充。後續總共在醫院作了四次的化療,住了四個月,才能租用簡單的呼吸器回家。患者長期使用抗荷爾蒙藥物維持了七年多,後來因為肺部轉移復發所以又接受標靶治療。莊捷翰醫師提醒道,隨著乳癌治療方式愈來愈多樣,治療成效有相當的進步,患者要與醫師密切配合,治療過程中務必要把營養照顧好,養足體力,一起對抗乳癌!原文:乳癌治療,迷思破解搜尋附近的診所:內科免費註冊,掛號、領藥超方便!
-
2020-04-14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新冠病毒堪比愛滋? 張上淳:復原後免疫系統就恢復
中美兩國醫學界研究發現,新冠病毒會如愛滋病毒般攻擊人體免疫系統。這項研究已從20名新冠肺炎死者幾乎全毀的免疫系統中,獲得初步證實。對此,我國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專家諮詢小組召集人張上淳表示,確實有淋巴球下降的情形,但復原後就恢復正常,「與愛滋病毒不同」。根據報導,美國紐約血液中心及上海復旦大學研究人員將新冠肺炎病毒與實驗室培養的T細胞(T cell)給合,獲得此一結論。研究人員在20名死於新冠肺炎的解剖報告中,發現這些死者的免疫系統幾乎全毀,而他們體內器官遭到的破壞,類似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SARS)和愛滋病的結合。張上淳表示,我國患者感染後,確實有看到重症病人白血球偏低,特別是淋巴球下降,可知淋巴球確實被消耗了,輕症者則沒有類似的情形。張上淳表示,其他病毒感染,如登革熱,也會讓淋巴球下降,是因為和病毒「作戰」而被消耗,為外來病毒初期的免疫反應,和愛滋病毒直接侵犯淋巴球不同;愛滋病毒會造成淋巴球長久減少,或越來越少,新冠肺炎患者的淋巴球數量在復原後便會恢復正常。另外,國外也有報告指出新冠肺炎會侵犯心臟。張上淳說,有些解剖說會侵犯其他器官,由於新冠肺炎患者有些抽血檢驗值和心臟相關的指數有上升的現象,因此是否侵犯心臟確實是臨床關切的部分。張上淳說,雖然我國部分個案心衰竭,但在感染前就已心衰竭很厲害,目前新冠肺炎並沒有特別影響心臟的狀況。
-
2020-04-09 養生.抗老養生
均衡四類飲食 免疫力升級
來勢洶洶的新冠肺炎,似乎沒有消減的趨勢,反而人心惶惶,日日增添恐慌!近日網路、媒體新聞也出現大量的預防之道,而飲食保健永遠是人們關心的話題。「均衡飲食」則是最常出現的飲食保健方法,但很多民眾對於「均衡飲食」相當困惑,我才發現原來「急病亂投醫」、隨風向起舞亂亂吃,是變成現況的飲食保健之道。「養兵千日,用在一時」的免疫力,是由飲食建構而成,而每日飲食指南的六大類食物,就是均衡飲食的核心重點,國人若能補足攝取不夠的營養素,免疫力絕對是自動升級。1.優質蛋白質:構成細胞(尤其是白血球、免疫蛋白、抗體)主要成分,增加抵抗細菌、病毒的感染。2.維生素D:2017年英國醫學期刊整合各類補充維生素D人體臨床研究,發現體內維生素D低的人經過補充後,預防急性呼吸道感染的風險效果較佳。在飲食指南裡,屬於優質蛋白質的豆、魚、蛋、肉類及乳品類含量是豐富的,若每日飲食可以吃到這些食物,相對的也能補充到足夠的營養素,但根據國民健康署的「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發現,乳品類國人的攝取狀況只有0.3至0.7份(建議量1.5至2杯),而維生素D的攝取狀況普遍較差。3.礦物質鋅:體內有足夠的鋅,可減少發炎現象,提升免疫力,並能促進修復上皮細胞,幫助免疫細胞的生成。4.抗氧化營養素:維生素C、植化素,都具有維護眼睛、鼻子、口腔、肺及胃腸道各處的黏膜健康作用,能阻止細菌、病毒入侵體內。在植物性食物中,鋅、抗氧化營養素含量豐富。鋅除了海鮮類、肉類含有外,堅果種子類中也含量豐富,但據「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發現,國人的攝取量都不足0.5份(建議量1份);而植化素在不同顏色的蔬菜及水果中,含量豐富並具有許多不同型態的植化素,對人體健康的維護,免疫力的提升都有幫助,在「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也發現,國人的蔬菜類攝取量只有1.4至1.9份(建議量3至5份)、水果類也只攝取1.1至1.8份(建議量2至4份)。綜觀飲食保健提升免疫力的方法中,若是以每日飲食指南為方針,日日吃足均衡飲食,我們的免疫力在需發揮功能時,就會好好守住我們的健康!而非人云亦云下,慌張恐懼亂吃一堆東西下肚。
-
2020-04-05 養生.營養食譜
牙醫師的廚房/今天在家做防疫食譜
對抗病毒侵襲,最好的方式就是增強自身抵抗力。除了保持心情愉快、充足睡眠、規律運動,均衡飲食多樣化更不可或缺。盡量減少在擁擠、密閉空間用餐,家裡是安心的場所。但近日大家搶購的多是微波食品、罐頭、泡麵等,與均衡飲食多樣化相去甚遠。自製餐點看似繁瑣,卻充滿樂趣。建議利用假日,全家一起動手製作,不但吃進足夠營養、增強免疫,也能增進感情。香烤(煎)鮭魚彩椒佐南瓜優格汁(3人份)這道菜的祕密武器是優格,含有益生菌可改善腸道健康,提升免疫力。使用高蛋白、低糖的希臘優格讓營養加倍。南瓜含有大量β胡蘿蔔素,會轉換成有助提升免疫力的維生素A。而身為優質動物性蛋白質代表的鮭魚,因富含Omega-3脂肪酸,能夠減少發炎,保護肺部免於感冒或呼吸道感染。食材:鮭魚310克、紅紫甜椒各1粒、黃櫛瓜1條、花椰菜200克、蘑菇6個、南瓜500克、洋蔥1/4個、無加糖希臘優格125克、蒜頭5瓣、無調味堅果25克、橄欖油少許、鹽巴和黑胡椒適量作法:1.鮭魚用紙巾擦乾表面,撒上鹽及黑胡椒;紅甜椒切長條狀;紫甜椒切塊;黃櫛瓜切薄片、花椰菜切小朵氽燙;南瓜切塊蒸熟;洋蔥切丁;堅果壓碎。2.南瓜優格汁作法:開中小火,鍋中先放入蒜片,接著加入切丁的洋蔥並翻炒到透明。將以上食材、蒸熟的南瓜、鹽、黑胡椒及橄欖油一併放入果汁機內打成泥。3.使用有條紋的鑄鐵鍋(平底鍋亦可),開小火等到溫度稍高後將鮭魚放入,幾分鐘後當表面有魚油出現時,可用鍋鏟拿起來轉90度在同一面再煎(另一面以同樣方法煎)。同時鍋中放入其他配菜,利用鮭魚的油脂煎熟。4.將以上食材擺放於餐盤中,再撒上磨碎的堅果。水煮鮪魚&涼拌柑橘風味義大利麵(2人份)鮪魚富含抗發炎作用的Omega-3脂肪酸,豐富的蛋白質及維生素E也有益維護免疫功能運作。但提醒挑選罐頭要詳讀內容物標示,避免添加物傷身。巧妙加入葡萄柚及柳丁,維他命C可作為抗氧化劑,避免自由基傷害,增強身體自然防禦能力。由於維他命C不耐熱,本料理以涼拌方式完整保留其營養素。食材:水煮鮪魚罐頭170克、蘆筍14支、舞菇80克、酪梨1/2顆、葡萄柚1顆、柳丁2顆、義大利麵150克、香菜4支、醬油1/2大匙、白酒醋1大匙、檸檬汁1茶匙、橄欖油1/2大匙作法:1.蘆筍去粗皮,氽燙後切段;舞菇汆燙;酪梨切小塊;切出葡萄柚、柳丁果肉。2.將香菜、醬油、白酒醋、檸檬汁混合。3.天使麵煮熟後冷卻,倒入橄欖油避免沾黏。放入葡萄柚、柳丁、舞菇、酪梨 、蘆筍及水鮪魚並稍微調拌。4.將作法2調好的醬汁,倒入天使麵裡再均勻混合。TIP 每份85克水煮鮪魚,含有500多毫克的鈉,所以本料理除了加少許的醬油,無須再多添加鹽或其他含鈉的調味醬,以避免過多的鈉攝取。綠茶風可麗餅&紅綠紫蔬薑黃雞塊(4人份)法式甜點可撫慰人心,但單醣類(如葡萄糖、果糖)和甜食會影響人體製造白血球,也影響其活動力,降低抵抗疾病的能力。何妨將可麗餅改以鹹口味,並在製作過程中捨棄有健康疑慮的泡打粉及奶油。綠茶粉與薑黃兩大增強免疫力食物連袂出場,防疫動能滿滿。食材:綠茶風可麗餅╱全麥麵粉90克、綠茶粉3小匙、雞蛋2粒、牛奶500cc、鹽和黑胡椒適量紅綠紫蘇薑黃雞塊╱去骨雞腿2支、洋蔥1粒、茄子1根、秋葵12支、小番茄10顆、薑30克、蒜頭5瓣、薑黃粉1大匙、白酒2大匙、牛奶100cc、橄欖油1/2大匙、鹽和黑胡椒適量作法:1.去骨雞腿小火香煎並切塊;洋蔥切丁;茄子切段後泡水;秋葵氽燙後切段;小番茄對半切;薑、蒜切末。2.麵粉過篩,加入鹽、黑胡椒、雞蛋及綠茶粉(過篩),混勻後慢慢倒入牛奶一邊攪拌,混合均勻後放入冰箱冷藏約1小時。3.平底鍋開小火,放少許橄欖油,加入適量麵糊並均勻地散開。加蓋悶1分鐘後,確認表面乾後便可將可麗餅取出(不需翻面),並用紙巾吸收多餘的油份。4.鍋中加橄欖、蒜頭、薑炒出香味,放入洋蔥炒至透明。接著加入茄子、番茄稍微翻炒。再撒以薑黃粉、白酒,最後倒入牛奶煮約3分鐘,起鍋前再加入煎過的雞塊。擺盤後即可上桌。
-
2020-04-04 癌症.飲食與癌症
癌症術後怎麼保養 營養師教你吃出元氣精神好
文/郭岳潭本文摘自《常春月刊》445期 癌症原來稱作是「絕症」、「不治之症」,拜現代醫療科技不斷精進,罹癌存活時間不斷拉長,病患的生活品質也逐步提升;2006年起,世界衛生組織重新定義為「癌症是一種慢性病」,是可以治療、控制,甚至能夠治癒的。4成癌患死於營養不良,發炎是原因根據研究發現,高達4成的癌症病患,最終因為營養不良而過世,而非死於癌症本身。文獻統計就發現,大約有52~79%的癌症病患有「惡病質」,也是癌症病患營養失衡及體重下降的常見原因。現今的研究證據證明,癌症與發炎反應之間彼此影響,發炎會造成癌友出現厭食、發燒、失眠、惡病質、增加化療藥物中毒機率等症狀,同時也會導致營養不良的發生。台北市營養師公會居家照護營養師、私人家庭營養師程涵宇表示,惡病質會造成細胞激素活性增加、胃腸功能降低、代謝率增加、肌肉蛋白分解上升、肌肉蛋白合成降低,以及放化療等治療反應下降,最終增加癌症死亡率及其他併發症。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忠孝院區家庭醫學科專責營養師洪若樸指出,惡病質是造成癌症病人死亡的主要原因,臨床症狀包括厭食、體重減輕、貧血、消瘦憔悴等。 體重減少5%,降低癌症存活率根據研究顯示,高達50%的癌症病患在診斷出癌症時,已經出現體重下降的情形。洪若樸表示,當病情進展到一定程度的癌症病患,營養不良是相當普遍的現象,只要體重減少5%,治療耐受力就會變差,同時會增加術後併發症,造成存活率下降。程涵宇觀察發現,癌症病患可能因為放化療而產生治療副作用,例如口腔潰瘍、牙列不良、腸蠕動速度降低、腸阻塞、便秘、腹瀉、噁心、嘔吐、疼痛、味覺及嗅覺改變等,容易造成進食量不足而營養不良。抑或是容易聽信偏方,又缺乏正確的食物營養、份量,以及營養品選擇觀念。洪若樸也觀察到,不少癌症病患會迷信「飢餓療法」,認為可以「餓死癌細胞」,不能吃得太營養,以免癌細胞容易長大;事實上,營養攝取不足,反而會造成營養不良,更容易導致體重減輕、體力變差,甚至死亡。 癌症病患建議高蛋白飲食根據美國癌症協會建議,癌症病患吃什麼都可以,最好是營養均衡的多樣化飲食。洪若樸表示,癌症病患的蛋白質攝取量要比罹癌前增加50%,熱量也要多增加20%,在治療期間攝取的營養充足,不但可以維持體重,也較能承受治療帶來的副作用,同時具有減少感染風險、加速傷口癒合、促進復原等好處。程涵宇說明,高蛋白飲食有助於促進癌症患者的肌肉合成,可以維持體重及肌肉量,一般建議癌症病患的熱量需求,每天每公斤體重至少25~30大卡,蛋白質攝取量則為每天每公斤體重1.2~1.5克,可以幫助維持體力及肌肉量,也是合成體內白血球、紅血球重要的營養素。6種食物降低癌症復發風險程涵宇建議,癌症病患除了攝取高蛋白質飲食外,根據美國癌症研究所的研究發現,飲食攝取富含各種蔬菜、水果、全穀類、豆類,以及其他植物性食物,更有助於降低罹患多種癌症及復發的風險。◎花椰菜效果:花椰菜含有能抑制癌症的胺基酸及蛋白質,泛稱為「異硫氰酸鹽類化合物」,特別能對抗乳癌、肺癌,還能減少化療毒性,加強免疫反應;富含的蘿蔔硫素外,也含有強效的抗癌物質。其他十字花科蔬菜如花椰菜、甘藍菜、芥蘭菜、羽衣甘藍、大頭菜、高麗菜、蘿蔔等。降低癌別風險:口咽癌、喉癌、肺癌、乳癌。◎胡蘿蔔效果:胡蘿蔔富含類胡蘿蔔素、維生素A、酚酸。根據研究發現,血液中的總類胡蘿蔔素及β-胡蘿蔔素較低,與整體癌症風險有關;經常食用富含類胡蘿蔔素的食物,可能會降低癌症風險。降低癌別風險:口腔癌、咽癌、鼻咽癌、喉癌、食道癌、肺癌、胃癌和結直腸癌(厭氧消化道)等癌症。◎藍莓效果:藍莓富含膳食纖維、維生素C、花青素、黃酮醇、酚酸及維生素K。根據多項研究發現,食用藍莓可以增加血液中的抗氧化活性,且具預防DNA損傷的潛力。降低癌別風險:口咽癌、喉癌、肺癌。◎蘋果效果:蘋果具有與腸道微生物結合的膳食纖維及多酚化合物,富含黃烷醇、黃酮醇,果皮中有特別的三萜類化合物,有助於形成降低癌症風險的環境。研究發現,蘋果對於降低乳癌風險的效果特別好。降低癌別風險:大腸直腸癌、口腔癌、喉癌、肺癌、乳癌。◎櫻桃效果:櫻桃是褪黑激素含量最高的食物之一,且富含花青素、膳食纖維、酚酸、維生素C、β-胡蘿蔔素、黃烷醇、紫蘇醇,研究發現具有預防癌症的潛力。降低癌別風險:口咽癌、鼻咽癌、喉癌、食癌、胃癌、大腸直腸癌等消化道癌症。◎黃豆效果:黃豆富含大豆異黃酮、皂苷、酚酸、植酸、酶調節蛋白、鞘脂。異黃酮為植物性雌激素,具有抗癌的效果;皂苷可降低血中膽固醇及預防癌症;酚酸能阻止癌細胞擴散;植酸為抗氧化物;鞘脂則可調節細胞生長,讓異常細胞自我破壞。根據研究證實,全豆食品富含膳食纖維,可降低大腸直腸癌的發生,每天吃一份全豆食品,例如:黃豆20公克、毛豆50公克、豆腐80公克、無糖豆漿240毫升,平均可攝取到7公克蛋白質及25毫克異黃酮,可降低罹患乳腺癌的風險。降低癌別風險:乳癌、大腸直腸癌。癌症營養補充3觀念我們從飲食攝取到3大營養素(醣類、脂質、蛋白質),經過重重化學反應,最後產生能量及熱量,提供我們的身體使用。根據研究顯示,癌症病患早期的營養支持非常重要,不但可提高化放療法的完成率,還可以減少住院天數,平均從13.5天減至3.2天。洪若樸建議,根據《2017歐洲臨床營養與代謝學會營養指南》,癌友們除了熱量與蛋白質要補足之外,應該加強補充能幫助抗發炎的營養素,例如N-3脂肪酸、魚油EPA。另外,針對手術的上消化道癌症患者,則建議在手術前7天均衡營養外,應加強補充魚油、核苷酸、精胺酸等免疫營養素,可顯著抑制癌細胞發炎因子產生。◎抗發炎營養素: 魚油、N - 3 脂肪酸(EPA)效果:對於正在接受化療且有體重減輕,或營養不良風險的晚期癌症患者,建議補充魚油或長鏈N-3脂肪酸,魚油或長鏈N-3脂肪酸的主要成分為EPA與DHA,研究顯示,EPA才可合成抗發炎因子,且同時抑制促發炎物質的生成,透過雙重機制來幫助降低發炎反應、改善食慾及穩定體重脂肪占比。另外,坊間常見的藻油與魚油EPA並不相同,藻油主要提供的為DHA,對於降發炎的幫助並沒那麼大。洪若樸補充,若是「純素」癌症患者,可選擇藻油來取代魚油,以補充EPA、DHA及Omega-3。根據大型研究顯示,晚期肺癌患者每天補充2.2公克的魚油EPA,較能維持體重、肌肉量,以及較少發生厭食、疲倦、神經毒性;每天補充1.5克的長鏈N-3脂肪酸EPA,可改善食慾、降低減輕體重及術後發病率,並能維持較好的生活品量。怎麼吃:每天補充4~6公克的魚油或1~2公克的EPA。◎醣類占比:精製糖少吃,但醣類攝取要足量效果:醣類食物富含維持身體機能正常運作、延續生命不可或缺的碳水化合物,也含有各種維生素和礦物質。部分癌友誤信網路謠言,認為癌細胞愛吃醣,只要減少碳水化合物攝取,就能降低癌細胞活力。然而當能量來源不夠,會轉從蛋白質與脂肪分解能量並搶走營養,因此,不吃醣根本餓不死癌細胞。根據著名期刊《TheLancet》最新一篇針對15428人,持續追蹤25年的研究顯示,低醣飲食(占總熱量
-
2020-04-02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新冠5死3人有糖尿病 分析陸案例:糖友染疫死亡率破8成
我國新冠肺炎確診案例已來到329人,其中5人死亡,45人解除隔離;分析我國五名死亡案中,有三例具有糖尿病史,專家提醒,無論是從大陸的確診案例分析,或是回顧過去SARS的死亡案例,糖尿病患染病後死亡率是無病史者的8.11倍,防疫期間趨吉避凶最佳的方式,降低血糖波動,避免因焦慮大吃,穩定血糖、戴口罩、勤洗手為最佳防疫之道。根據中國大陸公布至2月11日總計7萬多名的新冠肺炎確診案例分析死亡率,其中以具有心血管病史者,死亡率最高,達一成多,其次為糖尿病患,死亡率為百分之七點三,中華民國糖尿病學會理事長黃建寧表示,若是與一般無病史者相比,糖尿病患一旦確診,死亡率將是一般人的8.11倍。同時回顧文獻,有研究針對135名SARS死亡案例分析,也發現有2成1的死亡患者,具有糖尿病史。黃建寧說,我國目前確診案例的共病情況,指揮中心未對外公布,但從死亡案例中,也可看到五名死亡案例有三例具有糖尿病史,凸顯糖尿病患不但染疫風險高,且死亡率也高。黃建寧說明,高血糖本身就會影響人體的免疫功能,已有明確的研究顯示,高血糖會使白血球吞噬能力以及淋巴球產生抗體能力變差,再加上高血糖容易產生血管併發症,將抗體運輸的全身的效率又差,等同對抗病毒的免疫戰力就比常人低上一截,同時也會影響心肺功能。高血糖對於肺部的影響,從不少研究也能發現,2019年出版的台灣糖尿病年鑑中,糖尿病患者罹患一般肺炎的比例就逐年上升,女性糖尿病患從2000年的2.06%,至2014年提升至6.86%、男性從2.84%提升至7.27%;糖尿病因肺炎住院人數女性從2000年的3.45%至2014年已提升至7.44%、男性從5.09%提升至9.54%。黃建寧說,我國因疫情居家檢疫者已達到9萬多人,若以我國糖尿病盛行率10%來看,恐約有9000人為糖尿病患者,他認為防疫期間一定要確保用藥無虞,水分一定要攝取足夠,穩定血糖才能穩固免疫功能。黃建寧說,不少糖尿病患者自知是高風險群,採取「足不出戶」的方式,不運動也不好好使用胰島素,且過度擔憂染疫,取而代之的是在家中大吃,反而糖化血色素飆升,近期門診至少有一成五到二成的患者,原本糖化血色素控制良好,卻在疫情期間飆升。他再次呼籲,糖尿病患者最好的防疫方法就是控制血糖,依照醫囑服藥,另外用藥選擇方面,建議可與醫師討論能穩定控制血糖、不易造成低血糖的藥物,才能達到最佳的糖尿病控制。同時,避免高糖飲食,避免外出,不過即使在家也得維持運動習慣,若是仍有餘力,建議可以施打流感疫苗,防堵一般的流感病毒,降低病毒的雙重感染。
-
2020-03-30 科別.消化系統
莫名血便、腹瀉 小心發炎性腸道疾病上身
「醫師,我害怕免疫力變差,可以減少用藥嗎?」新冠肺炎疫情嚴峻,人人重視自身免疫力,近來醫院門診遇到不少發炎性腸道疾病患者,擔憂用藥可能造成免疫力降低,導致感染新冠肺炎的風險提高,諮詢是否可以減藥或停藥。長庚紀念醫院胃腸肝膽科助理教授李柏賢醫師表示,新冠肺炎疫情嚴峻,除了戴口罩、勤洗手,維持及鞏固自身免疫力也是防病上身的重點。然而,在發炎性腸道疾病患者,卻因為自體免疫系統錯誤辨識腸胃道組織,所以攻擊腸胃道,造成肚子痛、血便及拉肚子等症狀。需要長期使用抑制免疫的藥物治療,讓患者在治療同時又要兼顧維持免疫力感到擔憂。發炎性腸道疾病兩大類:克隆氏症及潰瘍性結腸炎發炎性腸道疾病分為克隆氏症及潰瘍性結腸炎兩種。克隆氏症會侵犯從口腔到肛門整段腸胃道,包含大腸及小腸,病灶呈瀰漫性、跳躍性的發炎及潰瘍,由於侵犯部位較深,影響到整層腸壁,因此較容易造成穿孔、狹窄以及瘻管等併發症;潰瘍性結腸炎僅侵犯大腸,不會侵犯小腸,病灶多在較淺的黏膜層,且呈連續性分布,造成大腸癌的風險較克隆氏症高。一般而言,治療輕中度發炎性腸道疾病時,通常會先以腸道局部消炎用藥(5-ASA)緩解症狀,急性發作期則會使用類固醇以期快速有效的壓制發炎反應,減少白血球對腸道的攻擊,但是若長期使用類固醇則會導致免疫力大幅下降,感染風險大增。病患貿然停藥 恐造成嚴重腸道發炎甚至腸癌李柏賢指出,臨床上針對發炎性腸道疾病患者的治療用藥,必須慢慢調整,即使正值新冠肺炎疫情期間,也不能驟然停藥。若突然停用類固醇、免疫抑制劑或生物製劑,反而可能造成自體免疫反應過強,對腸道攻擊更猛烈,導致腹痛、腹瀉、血便等症狀加劇,若病情長期控制不佳,更會造成大腸癌、瘻管、狹窄、甚至是腸穿孔,進而需要手術切除腸子。生物製劑是用來治療中重度發炎性腸道疾病的絕佳幫手。目前台灣用於發炎性腸道疾病治療的生物製劑主要包括「抗腫瘤壞死因子製劑」和「腸道選擇性生物製劑」兩大類。抗腫瘤壞死因子製劑是抑制發炎反應的關鍵-腫瘤壞死因子,就像兩軍交戰時,拿下敵方主帥,進而有效抑制發炎、治療瘻管,並預防復發,但因為作用在全身器官,使全身免疫反應下降、因而稍微增加感染風險。腸道選擇性生物製劑則為針對腸道的專一性新型生物製劑,可如同標靶藥物一般,專門作用於腸道,抑制白血球跑到腸子造成發炎,阻斷敵軍進攻道路,同樣可以減少腸道發炎,但不會降低身體其他部位的免疫力,有較低的感染風險,安全性高。李柏賢表示,早期只有抗發炎藥物、類固醇和免疫製劑的傳統藥物時,克隆氏症及潰瘍性腸癌患者終身需手術切腸的比例高達50%和25%。然而,在生物製劑的年代,腸道發炎可以得到更有效的控制,進而讓發炎性腸病患者手術率分別下降到20%和10%。早期確診、持續治療和定期追蹤 發炎性腸道疾病3對策發炎性腸道疾病的確診必須仔細排除其他表現相似的疾病,如腸道結核、腸道淋巴癌等等。在確診用藥後,病情追蹤必須結合抽血檢驗白血球、發炎指數,驗糞便中的鈣衛蛋白(Fecal Calprotectin),同時加上電腦斷層、核磁共振腸攝影,以及包括大腸鏡、小腸鏡和膠囊內視鏡等內視鏡檢查,確定腸胃道的發炎和潰瘍狀況,以利調整用藥,達到終極的治療目標-無類固醇的深層緩解(臨床無症狀加上內視鏡無發炎),才能真正改善預後,還給患者一個彩色的人生。因應疫情期間,發炎性腸道疾病的患者除應做好自身防護,避免生食增加腸胃道感染風險之外,更應持續治療、定期追蹤。在專業醫師的指示下,盡早停用類固醇,持續使用安全且有效的治療,不但可以避免手術切腸子,也才能讓疫情期間感染風險降至最低。
-
2020-03-22 癌症.血癌
骨頭痛、腳腫與骨折 竟是多發性骨髓瘤
年長民眾注意,如果常出現貧血、小便量減少、骨頭疼痛、容易骨折等情形,可能是多發性骨髓瘤的徵兆。一名七旬婦人長期感到骨頭疼痛、腳腫,並容易跌倒而骨折,原以為是老化導致,拖了快三年,等到越來越無法行走才到骨科就醫,經轉診檢查後發現是多發性骨髓瘤三期。收治該婦人的長庚大學醫學系教授、嘉義長庚醫院血液腫瘤科主治醫師陳志丞表示,多發性骨髓瘤是常見血癌之一,主要是一種骨髓內漿細胞(白血球的一種)癌化所造成的癌症,致病因目前仍不明確,相關危險因子包括酗酒、暴露在輻射線或不好的化學物質導致;醫學上也認為是人體受到環境因素的長期慢性抗原刺激,而使漿細胞突變有關。陳志丞說,骨髓瘤細胞常會聚集在骨髓中,並包圍在骨髓外的硬骨上。當這些骨髓瘤細胞只在一根骨頭上形成單一腫瘤時,稱為漿細胞瘤。他說,但骨髓瘤細胞大多會蔓延到許多骨頭,形成很多個腫瘤引起病痛,故通常稱為多發性骨髓瘤。且骨頭中的鈣會流失到血液中,導致血鈣濃度過高,患者會產生一連串臨床表徵:如骨頭疼痛、無法行走、骨折、噁心、嘔吐、疲倦甚至貧血症狀,若血液中過多的抗體和鈣,經腎臟代謝而沈積在腎,則可能出現腎功能異常甚至衰竭。陳志丞說,多發性骨髓瘤的發生率緩慢,但有逐年上升趨勢,十年前台灣每年約新增400例,但近三年則每年新增約600例,好發年齡約為65歲以上的年長者,男性略多於女性,患者確診時多為三期(晚期)為多。早期時患者通常不會有任何症狀,一般健檢也不會發現,當癌細胞向骨髓外延展時,上述症狀才會出現,患者最常先感到骨頭痠痛或腎功能異常而求診,臨床上從骨科、腎臟科轉來血液腫瘤科的患者各占三成。陳志丞說,若患者有長期骨頭痛的症狀,可透過X光檢查是否有骨折或骨頭被癌細胞浸潤;也可採血液及尿液檢查,看是否有異常高量的抗體蛋白質;或透過骨髓切片檢查是否有骨髓瘤細胞,讓醫師確認是否有癌細胞及擴散程度。
-
2020-03-13 養生.聰明飲食
免疫細胞超過6成都在小腸 名醫推薦這些食物增免疫力
日本骨科博士太田博明在其新書《一天100秒,遠離骨質疏鬆》(時報出版)提到,近年來,「寒性體質」的人數爆增,女性高達七到八成、男性則將近三成都是寒性體質。「寒性體質」會削弱人體的免疫力,因此不可小覷。人體的免疫系統主要是透過白血球的顆粒球(granulocytes )及淋巴球等免疫細胞的平衡來維持正常運作,前面提過的巨噬細胞是白血球,自然殺手細胞則屬於淋巴球。免疫系統是人體的自我保護機制,核心部分是淋巴球,當人體受到病毒等微生物或癌細胞的侵襲,淋巴球就會率先出來識別並將之消除。如果淋巴球的功能變差,人就容易感冒。當體溫上升,淋巴球就會增加,行動也會更活躍;如果體溫偏低,淋巴球的數量就會減少。顆粒球主要負責吞噬體積較大的細菌等異物,當人體體質偏寒,顆粒球就會增多,導致免疫系統失衡,使免疫力變差。因此,對免疫力來說,寒氣是最大的敵人。如果想要排寒並增強免疫力,最重要的就是改善飲食、運動及睡眠等生活習慣,特別是飲食的效果更是立竿見影。關於食物能活化免疫力的研究,全球包含日本在內已有十足的進展,目前已知許多食材都含有提高免疫力的成分。首先,就是要完整攝取能製造淋巴球等免疫細胞的蛋白質。接下來,就是努力攝取能促進新陳代謝的維生素B群(B1、B2等)、擁有抗氧化作用的維生素A、C和E,最後,再積極補充能排除多餘鹽分的鉀。B1能幫助細胞製造能量,B2能促進脂肪燃燒、加速代謝……總之,維生素B群是促進細胞再生、增強抗壓能力的必需營養素。蛋白質是排寒的最佳食材,因此可以多加攝取牛肉、豬肉、雞肉、雞蛋以及大豆製品。特別是雞胸肉含有消除疲勞的成分「含組氨酸的二肽」( Imidazole dipeptide ),效果非常良好。此外,鮪魚也含有豐富的「含組氨酸的二肽」。寒氣入侵特別嚴重的人,可以多食用維生素E含量豐富的南瓜、酪梨及堅果類。不過,攝取過多肉類會對消化造成負擔,也容易吃膩。這時候可以多加活用手邊容易獲得的食材,像是蘋果及醋。免疫細胞超過六成都集中在小腸,蘋果裡含有非常多膳食纖維中的果膠成分,能改善腸道中的環境。蘋果多酚(蘋果中所含多酚類物質的通稱)可以保護免疫細胞不受活性氧的攻擊,鉀離子成分也很多,讓人體遠離高鹽的傷害。醋可以幫助打造不易發胖、不易疲勞的體質,當中所含的醋酸會在體內轉為檸檬酸,幫助人體提升代謝、消除疲勞。原則上需要每天攝取,因為只要停止攝取,就會很快變回原來的體質。學界一直以來都認為製造免疫細胞的能力會隨著年齡增長而減退,不過近來發現骨骼荷爾蒙(骨鈣素)分泌量的減少,才是促使製造免疫細胞的造血幹細胞老化的主因。但是,只要利用蹬腳跟運動刺激骨鈣素的分泌,就能重新喚醒造血幹細胞的生產能力。請大家搭配健骨飲食,養成每天的良好習慣吧!
-
2020-03-10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名家破解新冠肺炎/陽光耀:加強不明原因肺炎篩檢
台灣出現無旅遊史、尚未找到確定病例接觸史的新冠肺炎死亡個案,令人擔憂,到底新冠肺炎重症的高危險群是哪些人?根據現有文獻,台灣肺炎專家已充分掌握關鍵危險因子。「二○一八年肺炎診斷指引」台灣共同編撰人、台北榮總胸腔部呼吸治療科主任陽光耀在十七年前參與抗煞,治療過SARS重症病患。他分析上百篇揭露新冠肺炎臨床表徵文獻,歸納發現,重症及死亡的高危險族群為六十五歲以上、入院時胸部X光呈現肺炎影像、淋巴球減少的患者;實證亦顯示,五十歲以下無胸部X光異常的輕症患者,或可在地區醫院治療或居家隔離即可。惡化多在發病第二周陽光耀回顧在「刺胳針」、「美國醫學會雜誌」、「新英格蘭醫學期刊」等多篇論文,以及「medRxi」多篇預刊之未經審查的大型研究報告,整理出新冠肺炎的臨床表徵,百分之五十九患者體溫曾超過卅八度,百分之六十八曾咳嗽、百分之十九呼吸困難、百分之三點四有急性呼吸窘迫症候群,至於肌肉痠痛或頭痛或喉嚨痛者則各有一成多,少部分流鼻水。陽光耀歸納,新冠肺炎患者病情惡化通常出現在發病第二周,約百分之廿三到卅二住院病人會進加護病房,百分之十七到廿九住院病人有急性呼吸窘迫症候群,百分之十罹患次發性細菌感染。加護病房病人明顯較年長,年齡中位數為六十六歲,且高達百分之七十二有其他慢性疾病。胸部X光是重症指標「入院胸部X光影像是關鍵重症預測指標」陽光耀說,雖然已知患者入院胸部X光異常比率僅一成五,但重症病人有四成五入院時胸部X光影像呈現異常,電腦斷層檢查過於敏感,反而無法預先區辨可能發展為重症的病人。此外,六十五歲以上演變為進加護病房、使用呼吸器或死亡的重症風險,是六十五歲以下的二點一倍;入院時胸部X光有間質性變化者,重症風險是三點三倍,入院時有嚴重肺炎,重症風險更高達十一點一倍。陽光耀建議,預防傳染和診治病患,應優先保護年長者,特別是入院時已有肺炎或胸部X光影像異常者,都要密切監測病情變化,以免演變成重症。淋巴球量預測嚴重度淋巴球減少則是另一預測病人重症的指標,多篇研究發現,大多數死亡患者入院時淋巴球已減少,中性白血球與淋巴球數量之比例指數則可早期預測患者嚴重度。陽光耀指出,根據北京某醫院六十一個案例研究,五十歲以上中性白血球與淋巴球數量之比例指數高者,常需要進加護病房使用呼吸器治療,指數正常者住有特殊照護的隔離病房即可。至於五十歲以下中性白血球與淋巴球數量比例指數偏高者可住一般隔離病房,五十歲以下中性白血球與淋巴球數量之比例指數不高的輕症,在社區醫院住院或在家隔離即可。陽光耀表示,一旦社區傳播發生,根據大陸現有資料,死亡率最保守估計百分之二點三,醫護人員感染率百分之三點八。台灣現在最重要的任務就是加強不明原因肺炎篩檢、擴大旅遊史篩檢,以找出更多漏網之魚,透過隔離治療,盡可能阻止社區傳播。民眾要注意自身有無發燒咳嗽等早期症狀,不過,新冠肺炎症狀很多元,即便同一家戶群聚感染,症狀出現的順序也可能完全不同,應提高警覺。
-
2020-03-06 科別.消化系統
長期腹瀉、發燒,竟是免疫系統亮紅燈!發炎性腸道疾病懶人包
29歲的廖小姐從2012年就被診斷出克隆氏症,也因為克隆氏症產生的併發症動過小腸手術。最近疾病控制較不穩定,腹瀉比較厲害,且合併有嚴重的關節問題。腸鏡檢查可以發現腸子有明顯發炎,抽血檢查也有白血球上升、發炎指數上升的狀況,影像學檢查發現有好幾段腸子的腸壁增厚,有明顯的發炎。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消化內科李熹昌醫師表示,由於病情較不穩定,所以開始給予生物製劑治療,除了控制腸道發炎,也有助於改善關節炎及其他共病。發炎性腸道疾病好發於二、三十歲的年輕人,大多是學生、上班族。在台灣來講男性比女性稍微多一點點。發炎性腸道疾病發生率逐漸上升李熹昌醫師指出,發炎性腸道疾病會造成腸道長期反覆發炎,確切病因還不是非常清楚,目前認為跟免疫系統、腸道菌落、環境、遺傳等因子都有關係。過去發炎性腸道疾病在歐美比較常見,然而最近這幾年來隨著飲食偏向高脂、高糖,亞洲國家的發炎性腸道疾病也快速增加,日本增加最快,韓國也在增加,台灣這十幾年增加的趨勢比較明顯。 除了飲食習慣之外,可能還有一個因素,由於我們對發炎性腸道疾病的認識愈來愈多,也愈來愈重視,很多的學會,像台灣小腸醫學會、台灣發炎性腸道疾病學會、台灣消化系醫學會等,都有進行教育宣導,愈多醫師了解發炎性腸道疾病,對疾病的診斷率也會逐漸增加,再加上診斷技術的進步,愈有經驗就更可以做出診斷。潰瘍性結腸炎與克隆氏症有什麼差異? 李熹昌醫師解釋道,顧名思義「潰瘍性結腸炎」就是結腸發炎,主要僅限在結腸跟直腸,最常見的症狀就是慢性反覆發作的腹痛、血便、拉肚子、裡急後重。潰瘍性結腸炎與克隆氏症有什麼差異? 「克隆氏症」就不只有結腸跟直腸受影響,整個消化道從食道到結腸、直腸都可能被侵犯,所以臨床表現比較多樣,隨著疾病侵犯的部位不同而有差異。食道或胃受到影響,可能出現吞嚥困難、吞嚥疼痛、上腹部疼痛等症狀;小腸受影響,可能有腹部絞痛、腸阻塞等症狀;大腸受影響,可能出現腹瀉、血便等症狀。除了腸道,患者還可能有腸道外的表現,例如皮膚有一些結節性紅斑、眼睛有虹彩炎、四肢有關節炎、甚至可能出現硬化膽道炎。延誤就醫,問題多多李熹昌醫師說明道,發炎性腸道疾病在急性發作的時候,容易腹瀉、腹痛,嚴重的潰瘍性結腸炎可能讓腸子變的很巨大,叫做「巨結腸症」,可能破裂、穿孔,甚至要緊急手術。慢性發炎可能有慢性出血,會造成貧血,長期發炎亦可能增加罹患癌症的風險。發炎性腸道疾病延誤就醫,問題多多克隆氏症在急性發作的時候,有可能是因為發炎太厲害,造成阻塞、穿孔、膿瘍、廔管。慢性發炎可能讓患者因為持續腹瀉而營養不良、貧血,年紀較小的患者可能生長比較遲緩。發炎性腸道疾病該怎麼治療?李熹昌醫師道,發炎性腸道疾病的治療重點是控制發炎,可以分成急性發炎跟慢性發炎,急性發炎的時候醫師會使用藥物把疾病導向緩解期,維持患者生活品質,減少藥物的副作用。當疾病處於緩解期,醫師會盡量調整用藥,讓疾病維持在緩解期,減少發炎的產生。治療過程中,另一個重點是及早偵測併發症的產生,例如狹窄、廔管、甚至大腸癌等,希望能夠盡早處理。除了少部份病情非常輕,侵犯範圍非常少的患者,例如潰瘍性結腸炎只侷限在直腸的患者,可能有機會停藥,不然大多數患者都建議要持續接受治療,維持在一個比較不發炎的狀態,才能夠避免後續併發症的產生。急性期的藥物有口服的也有針劑,使用抗發炎藥物、類固醇等趕快把急性發炎誘導到緩解的狀態,部分患者還需要使用生物製劑治療。生物製劑的藥物有些是皮下注射,有些是血管內的注射,都需要打針。病情比較緩解後,就比較不建議使用類固醇,因為長期使用類固醇,可能會有一些併發症產生。發炎性腸道疾病,日常保養要點看這裡李熹昌醫師提醒道,發炎性腸道疾病患者在急性發炎的時候應該讓腸子休息,發炎比較厲害的時候,可能會有點阻塞、吸收比較差,可能要短暫時間禁止吃東西,待腸蠕動改善,可以從低渣飲食開始吃,避免食物在腸道留下太多殘渣。病情比較穩定的時候,便能逐漸增加纖維的攝取量,慢慢調整回來,各種營養要均衡。發炎性腸道疾病,日常保養要點看這裡根據每個人的狀況,要適度運動,由於病患可能有關節炎、骨質疏鬆等狀況,運動時請特別留意。由於發炎性腸道疾病與免疫系統有關,最好能維持正常作息,不要熬夜,生活習慣有規律對病情控制會比較好。務必要按時服藥、定期追蹤,才能和疾病和平共存。原文:長期腹瀉、發燒,竟是免疫系統亮紅燈!發炎性腸道疾病懶人包搜尋附近的診所:內科免費註冊,掛號、領藥超方便!
-
2020-03-01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上健身房需要戴口罩嗎?骨科醫師:不建議戴口罩運動
新冠肺炎增溫,很多研究證實適度運動能增強免疫力,要運動到何種程度?到健身房運動需不需要戴口罩?老人家、居家防疫隔離的民眾又可從事何種運動呢?有請骨科醫師、物理治療師、中醫針傷科醫師以及中醫師提供防疫運動處方。適度運動 才有增強免疫效果光田綜合醫院骨科部醫師陳彥志說,根據美國2011年的研究,每天從事中等強度運動一小時以上的人,較不運動、從事靜態生活的人,罹患上呼吸道感染的機會少1/3。其他研究也顯示,每周運動2天以上,較不運動者,減少50%因生病而請病假的天數。有學者提出,運動與免疫力的關係其實呈山峰曲線,即「適量運動可提升免疫力,但過量則適得其反。」有研究發現,全馬拉松和超級馬拉松的完賽者,比賽後罹患感冒的機會高出一般人2-6倍,這種現象又稱為免疫空窗期。因為在劇烈運動後,身體會分泌壓力荷爾蒙(如腎上腺素)抑制白血球(包括T細胞和B細胞)的功能。運動強度 可用談話測試陳彥志說明,運動強度可以用談話測試推估出來。中等強度運動時,無法完整講出一整句話,中間必須要換氣;而高強度運動時,只能回答出單字,甚至無法講話。童綜合醫院物理治療師陳佑昇說,均衡飲食、睡眠充足、規律且健康生活習慣、定時運動有助於提升免疫力。以老人來說,中度運動心跳約每分鐘100到120下,輕微的喘,有點冒汗;一般民眾達到心跳每分鐘150到160下,全身流汗,運動頻率可依衛福部「333運動法」,就是指每周至少運動3次,每次至少運動30分鐘,且每次運動後心跳需達每分鐘130次以上。戴口罩運動 降低訓練品質陳彥志說,台灣目前還沒有明確的社區感染,健身房雖然是密閉空間,但進出人員大多屬於健康族群,如果健身房做好進出人員體溫控管以及環境消毒,相對也是安全的社區環境。民眾如果有顧慮,可以選擇室外空曠的環境進行運動。他認為,戴口罩運動會降低身體的進氣量,以往市面上有種訓練面罩即是模擬高海拔低氧狀態,宣稱可以增加訓練效果。但運動科學已經證實了這種訓練方式,對提升身體能力的幫助有限,反而可能降低運動強度以及訓練動作品質。因此,不建議戴口罩運動。有氧、阻力運動 在家都可做陳彥志建議,居家隔離、居家檢疫民眾,每日可進行30分鐘的中等強度有氧運動,每周進行3次60分鐘的阻力訓練。有氧運動可以騎室內腳踏車、飛輪,或是登山者徒手訓練。阻力訓練可以進行徒手的深蹲、伏地挺身、分腿蹲等,也可以利用水罐、彈力繩增加強度與難度。登山者徒手訓練的預備姿勢,如標準伏地挺身,手與肩同寬,手腕落在肩膀正下方,頭、胸、屁股成一直線。然後交替抬膝,將膝蓋抬向胸口,一開始可慢慢來,熟練後速度可加快。陳佑昇說,居家隔離、居家檢疫等無法出門的民眾,可以利用椅子做運動,動作要慢,老人可減半,量力而為。民眾也可以跟著電視或網路教學,跟著跳健康操、做八段錦、學氣功、伸展操等。怕密閉空間 建議戶外運動光田綜合醫院中醫部中醫針傷科醫師巫漢揆認為,如果不是專業訓練需求,一般的保健運動建議要有足夠的通氣量,不建議戴口罩運動,為避免密閉傳染疑慮,戶外運動是較好的選擇。巫漢揆建議,運動中肌肉的收縮及伸展應均衡搭配,建議從事多元、對稱性及全身性的運動,例如慢跑、跳繩等,太極拳、八段錦、瑜伽等有偏動態、有靜態,可交替進行。若進行強度較高的運動,或部分肌群不對稱過度使用,例如單側投擲、揮拍的球類運動、快走等,建議要加強運動前後的伸展及休息、放鬆。穴位按摩 增強免疫中醫師蔡惠君說,穴位按摩的確可以增強免疫力,平常多按摩以下四大穴位,加上睡眠充足不熬夜,多喝水勤洗手,就可以做好自我體內防護。百會穴:按摩頭頂的百會穴,可提神醒腦,加強體內陽氣。合谷穴:手上虎口處的合谷穴,可以改善頭痛、鼻塞、咽喉痛等感冒症狀。足三里穴:小腿上的足三里,可以增強腸胃功能,提升後天免疫。湧泉穴:足底的湧泉穴,加強先天腎氣。光田綜合醫院中醫部中醫針傷科醫師巫漢揆建議,可以在足三里適度按摩。足三里是傳統中醫常用的「強壯」穴,有補氣作用,現代研究在小鼠模型也看到足三里穴的電刺激,可加強信號蛋白(cytokines)與部分淋巴細胞(T細胞)的免疫表現。民眾簡單按摩,力度控制在局部痠脹不劇痛,按壓不致造成瘀血為限,通常一日2-3次,每次3-5分鐘即可,雙側輪流。
-
2020-02-28 橘世代.時尚橘
完美保養先從喝水開始 讓專家教你如何「好好喝水」!
水,是世界萬物的起源,在我們生活周遭無所不在,而人體70%也是由水組成。水參與身體中許多重要的生理功能,但也最常被我們忽略,喝水對身體健康,有很大的幫助,絕對不是說說而已!現在讓SuperFIT營養師帶你探索「水的奧秘」水在哪裡?水是構成人體的重要成分,約佔體重50~70%,然而這些水都在那裡呢?它存在於血液、淋巴液、消化液及器官組織間,都含有許多水份,如下:1.血液血液中的含水量高達90%,構成「血漿」的主要部分,血液最重要的就是體內的循環系統,負責運送身體各處的養分及氧氣,且將代謝的廢物帶走,並到肺或是腎臟排出。2.淋巴液人體內另一個循環系統便是淋巴循環,主要參與身體的免疫系統反應,而淋巴循環中含有淋巴液,為澄清無色的液體,含有白血球、淋巴球等與免疫系統相關的物質。3.消化液消化系統中不管是唾液、胃液、膽汁、胰液、腸液等,都含有水分,才能夠有效的作用及分泌。4.各個器官中身體的各個器官,包括大腦、心臟、肝臟、腎臟、肌肉、軟骨組織等等都含有許多水份,以提供各個器官發揮正常生理功能時所需的溶劑及媒介。水在我們體內為什麼如此重要?水在人體內參與了許多與營養素代謝、養分運輸、廢物排出、溫度調節及器官細胞間的潤滑保濕作用,因此水是人類存活十分重要的物質,若沒有充足的水分補充,便會影響到這些生理功能,進而威脅到我們的身體健康。讓我們來談談「水的生理功能」1.參與生化代謝:在人體內,水參與體內所有物質的新陳代謝,而人體中的每一個細胞都含有水分,水參與任何營養的代謝利用、儲存等。2.養分及代謝廢物的運輸:人體內含有血液,而血液中大部分的比例是水,能夠運送養分、氧氣至全身各個器官中,使我們的器官獲得足夠的營養以維持正常機能,並且血液會帶走器官在運作所產生的代謝廢物,前往肺臟或腎臟交換成氣體或尿液排出。3.調節體溫:當人體中進行物質代謝時,會產生許多熱,體內的水能夠吸收多餘的熱,使我們人體的體溫不會發生明顯的波動。另外,當體內有大量的熱能時,體能夠透過流汗的方式,將熱從皮膚散失出去,使體溫維持在正常狀態。4.參與食物的消化吸收:當食物進入口中一直到食道、胃、小腸、大腸等一連串的消化管道,食物不斷地被消化分解,最後在小腸吸收,而這些分解食物的物質,便是消化液,而這些液體絕大部分的組成是水,故水在參與食物消化吸收營養的過程中十分的重要。5.潤滑作用:水具有潤滑的作用,像是眼淚可以防止眼球乾燥,而唾液的分泌有助於吞嚥及潤喉的作用,此外水也能夠減少器官、關節間的摩擦,以保持運動協調的狀態。水的在身體中的功能多到數不清,然而知道水如此的重要,但我們卻往往會忽略了他。據分析,在台灣處處都有飲料店,人手一杯含糖飲料可能就是一整天的飲品,導致忘記了喝水;也非常多上班族,從早上到下班,屁股根本沒離開椅子,越忙月忘記喝水上廁所,接下來就會導致便秘、發炎等狀況,每天喝的水往往不足身體所需,過多的代謝毒素無法順利排出,長久累積下來會使身體慢慢出現健康問題好好喝水,可是保持營養健康的最基本關鍵啊!喝水不夠?小心健康亮紅燈!人體一天排尿量約1500 c.c.,若再涵蓋呼吸的水氣、皮膚的散失、排出的糞便,甚至是汗水,每天大約會流失2000 – 3000 c.c.的水,倘若水分補充不足夠,身體可能會呈現較乾燥的狀態,使得許多代謝廢物無法順利排出,反而囤積在體內,而過多的代謝廢物可能產生毒素,而破壞體內許多的營養平衡及健康機能,水若喝不夠,可能容易引發以下的健康狀況問題:1.影響腎功能喝水不足手先會影響腎功能,若尿液量不高、體液少、顏色濃黃,代謝廢物無法順利的排出體外,而長期累積下來可能會導致尿酸過高、痛風、腎結石、尿道結石甚至是尿毒症,而可能會引起發炎等狀況。2.增加心臟血管疾病的風險當攝取的水分不足,便會導致身體的體液不足,血液便較濃稠而循環變慢,此時便會增加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像是血管阻塞、心肌梗塞,甚至是中風的機率都會增高。3.關節問題每個關節的表面都覆蓋著軟骨,其中也包含了緩衝液來減少軟骨之間的摩擦,就像是潤滑油的功能。倘若身體的水分不夠,關節中的華液便會減少,無法正常吸收關節間的衝擊,彼此互相摩擦,進而會引發關節問題。4.皮膚、眼睛乾澀表皮組織間也含有水分,若缺乏水份,皮膚會顯得乾澀,且可能水份及油脂不平衡而引發痘痘、發炎等問題。而眼睛因為含有淚腺,使我們的眼睛不易乾澀,倘若身體缺乏水份,淚液無法正常分泌而可能導致乾眼症等問題。所以多喝水不僅能夠促進我們的代謝,還可以幫助我們將體內因為代謝營養、運轉機能所產生的廢物排出此外也能夠促進血液循環、保護腎臟甚至是器官間的潤滑作用,都能夠發揮大大的功效沒事多喝水,身體健康沒煩惱!這是我們熟悉的廣告詞,行走間、等車的過程、或是在辦公、休息等時候,就來杯水滋潤一下我們的身體,補充足夠的水分能夠幫助我們身體許多面向更營養健康,包含:1.促進身體代謝先前知道水是體內許多生化代謝的媒介,體內許多的化學反應均需要在有水的環境下進行,因此多喝水能夠促進我們的身體營養代謝,使我們更能夠有效利用體內的能量!2.排除體內累積的毒素因為體內的代謝而產生出許多的廢物,因此我們必須透過血液循環以及尿液,將我們體內所累積的代謝廢物排出,避免累積在體內而產生毒素。3.皮膚柔嫩愛美的女孩若想要皮膚變好,多補充水分是必要的,體內若有充足的水分,血液循環正常,皮膚就能夠得到充分的養分,新陳代謝也正常,保持皮膚的油水平衡,使得皮膚光滑透亮,除了保養品,由內而外的保養更加重要。4.大腦反應更快,精神好美國研究指出,水是提供氧氣的重要元素,而平常大腦運作時需要氧氣才能夠運轉更快,加上血液循環好,也能夠給予大腦足夠的氧氣,精神及思考能力也會更加有效率。5.增加抵抗力補充足夠的水分能夠強化肝臟及腎臟功能,有助於排出體內累積的有毒物質,且因為水參與了整體的身體循環,便能夠提高身體的抵抗力。 雖然多喝水是好事,但每件事都「過於不及」,怎麼喝?跟喝多少?成了重要的課題,適當的補充水分才能夠使身體的健康機能越來越好在喝水的時候,我們也需要注意幾個要點:喝水的注意事項:1.喝水適量足量:健康成人每天至少會流失2000 – 3000 c.c.的水分,因此成人一天的健益喝水量建議落在此區間之間。2.關鍵時機掌握好:最好的喝水方式少量多次補水,或是每個小時平均攝取,但避免一次喝太多的水,避免造成電解質不平衡而身體不適。此外每日起床可以喝一杯溫開水,有助於促進腸胃蠕動唷!3.避免飯後攝取太多水分:當食物進入到我們的消化道時,此時的消化液正在分泌分解食物,倘若飯後攝取太多水分,可能會稀釋消化液,進而導致不容易消化吸收。4.晚上不要喝太多水:晚上建議不要喝太多的水,不然可能會導致半夜起床上廁所,而影響到睡眠品質唷!參考資料:https://www.ttv.com.tw/lohas/view/23916本文摘自《SuperFIT極度塑身》 歡迎加入橘世代社團 一群關愛自己、健康生活的熟齡世代,用橘世代的熱情彼此鼓勵打氣,分享養身保健、家庭關係、更年期保健與檢康飲食等資訊,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活力!【我要加入專屬社團】打造亮麗熟年!
-
2020-02-21 養生.聰明飲食
「吃海苔」助清除致癌因子!哈佛教授一張圖告訴你:16類食物強化免疫、降罹癌風險
提升免疫力,遠離感冒經常感冒,感染念珠菌、疱疹,一感到疲累就會長帶狀疱疹或口內炎發作,常出現以上症狀或經常容易生病的人,很可能是免疫力衰退的高風險群。淋巴球與顆粒球都是白血球的一種,也是架構人體免疫系統的重要成員,統稱為「免疫細胞」 。提升免疫力的關鍵在於增加免疫細胞數量,或增強免疫細胞的活性。不少植化素都有助於提升免疫力。此外,食物、花粉與塵蟎會引發身體過度反應,啟動免疫機制,產生過敏症狀。發炎性疾病則會導致免疫系統劇烈攻擊自己的身體。因此,攝取植化素有助於抑制這些因免疫力失衡所引起的症狀與疾病。透過植化素提升免疫力後,能帶來的健康功效如下:❶抵抗病原體與癌細胞,強化免疫細胞,增強攻擊力。❷維持免疫活性,保持對抗病原體與癌細胞的能力。❸抑制失控的免疫系統,強化減緩過敏反應與發炎症狀。幫助清除所有致癌因子當人體細胞分裂增生到某種程度,完成自己的任務即自然死亡(細胞凋亡),這是每個細胞都會經歷的過程。樹葉在秋天枯萎凋零,蝌蚪尾巴在轉變成青蛙的過程中消失,都是必經的細胞死亡造成的現象。細胞分裂會複製基因資訊,增加細胞數量,但複製過程也可能因為某些原因發生錯誤。每天因為複製錯誤產生的異常細胞約5,000到6,000個,這就是癌細胞的起源。複製錯誤會產生基因異常,誘導細胞自然死亡,但這也是導致癌細胞異常增生的原因。癌細胞生成需經歷「引信」與「促進」過程,前者是活性氧與致癌物質導致細胞產生複製錯誤,後者則是沒有自然死亡的異常細胞轉變成癌細胞。此外,免疫力衰退也是原因之一。植化素可將上述罹癌條件重新歸零,並透過4大作用有效預防癌症。這4大作用包括:抗氧化、解毒、提升免疫力,以及直接抑制癌症。預防大腦、眼睛與骨骼老化「年紀大了,自然就會老化!」─相信沒人懷疑這一點。不過,就算年齡相仿,有些人肌膚光滑,思維敏捷;有些人一看就知道年事已高。究竟為什麼會產生如此大的差異?關於人類的老化機制,科學家還有許多未解之謎。現在已經釐清的是,細胞持續受損就會引起老化。細胞受損的原因中,最為人熟知的是「細胞氧化」。進入體內的部分氧氣轉化成「活性氧」,與脂質結合導致細胞氧化。氧化會破壞細胞,使肌膚真皮層的膠原蛋白硬化,失去彈性,加速老化。人無法避免老化,但可以減緩老化速度。植化素的抗氧化作用可預防身體氧化,推遲老化進程。此外,植化素的解毒作用也能從體內預防老化。不僅如此,只要達到血液淨化和預防動脈硬化,也能避免血管老化。植化素的抗老化效果也有目共睹,可預防大腦、眼睛與骨骼等身體各部位的老化現象。延伸閱讀: 劉真裝葉克膜》醫師告訴你:為何「瓣膜脫垂」這麼危險?睡覺時有這徵兆,小心你的瓣膜也出問題●書籍介紹哈佛醫師的常備抗癌湯:每天2碗蔬菜湯,啟動身體自癒力,連癌細胞都消失了!作者: 高橋 弘出版社:聯經出版公司 出版日期:2019/12/18作者簡介/高橋 弘1951年出生於埼玉縣。1977年畢業於東京慈惠會醫科大學,之後進入該校研究所攻讀內科學博士課程,並在該校的附屬醫院從事臨床研修。1985年前往哈佛醫學院留學。1988年就任慈惠醫大附屬柏醫院的內科醫長。在美留學期間,擔任哈佛大學附屬麻省總醫院特別研究員、講師與助理教授等職務,後成為哈佛醫學院內科準教授。曾任Seren Clinic診療部長、東京中城診所國際特別診療部執行醫學博士,2008年就任醫療法人社團VERITAS MEDICAL PARTNERS理事長。2009年5月開設麻布醫院。高橋醫師運用其在大學醫院與哈佛醫學院進行的肝炎治療、基因治療、癌症免疫治療等研究與臨床經驗,不斷提供先進的醫學療法。其獨自研發的「常備抗癌蔬菜湯」,也是研究成果之一。現為日本內科學會認可的內科專科醫師、日本胃腸科醫學會專科醫師、日本肝臟學會肝臟專科醫師、美國癌症學會正式會員、日本抗衰老醫學學會會員。
-
2020-02-21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要當一位好醫師,其實不容易!
【編者按】「醫病平台」的終極目標是促進醫療團隊與社會大眾(包括病人與家屬)互相了解。本週的主題「醫生的心語」是由三位不同世代的醫師說出他們在行醫生涯難忘的經驗:一位是在學生時代勤於筆耕的年輕醫師,因為「武漢肺炎」而追憶2003年SARS肆虐台灣時不幸犧牲的同學林重威醫師,並說出醫師對目前這緊要關頭的誠懇呼籲;一位中生代、長年在美國執業的癌症專科醫師,追憶一位不幸過世的癌症病人,道出醫生內心的遺憾;一位醫學院畢業五十年,大部分時間都在美國行醫,最近才退休的老醫師,回顧自己行醫生涯特別留下印象的幾個病人。希望這三篇文章可以讓我們更了解醫師的內心世界,我們也盼望不久能有更多的社會大眾與我們分享他們自己或陪伴家屬就醫的經驗與意見。醫師生涯回顧——要做一位好醫師也實在不是容易的事醫病平台的成立是為了使病人與醫生能互相了解,彼此體諒,並重建雙方的尊重與信任,所以我在退休後想要分享些自己行醫的經驗與感想。由於人類知識的成長,科技的進展,媒體的擴張,社會制度的改變,使得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變得更複雜。醫生與病人之間已不像以前單純。醫學知識的成長己不是一個醫生腦力可以承受的,醫療已漸漸變成複雜的團隊工作。病人從網上得到不少的醫學資料,對醫生的要求增加,政府與醫療保險公司對醫生要求的文件更加繁雜,新一代的醫生給予病人的時間減少了,醫生與病人的關係也淡薄了。雖然世界宇宙一切不時地轉動變化,但是也有一定不變的法則,醫生的責任還是為病人解除病痛,也應該是最為人尊重的職業。一個醫生只要本著愛心為病人服務,雖然偶爾會有差錯,大部分人是可以了解和原諒的。我行醫四十年從沒有想過是為了賺錢而看病人,社會對我們的報酬是相當優厚,衣食住行不用愁,孩子們上大學也不用貸款。病人的感恩也常常給我們精神上的支持與鼓勵。一位七十多歲女病人來看我,她從口袋取出一顆薄荷巧克力糖給我,並說是昨天她在Olive Garden飯店拿到這顆糖果,她特別珍惜地收起來送我的,她感謝我多年來對她的照顧。這顆糖已經半熔化了,但是當時我心裡的感受是無法形容的。有一天我接到一位老病人女兒的電話,邀請我去參加她父親百歲的生日,她説這是她父親的心願。當我去參加他的生日,他已經有老人痴呆症,但是他還認得我。我也曾經照顧過一位年輕女病人,她可能是一般醫生認為最壞的病人。我第一次看她的時候,她才十九歲,她已經被外科醫師動過食道閉鎖與胃潰瘍的手術,她有反覆發作的胃潰瘍。她長得美麗而且相當聰明,但是她的生活很亂,她用藥,她是急診處的常客,她看了不少的醫生。因為肚子痛,她常來看我。在我照顧她的期間,她也給外科醫生開過刀,我也曾經送她到Mayo Clinic去會診。她常常半夜打電話給我要藥,我給她胃藥,我勸她少用麻醉藥。偶爾她會在聖誕節寄賀卡給我,有一次她還在卡上附信,寫到她有嗑藥的習慣,她希望能改過,但是很因難。我照顧她二十多年,後來她二年沒有來看我。有一天她突然出現在我的診所,她來感謝我多麼年來對她的照顧,她告訴我,二年前她喝酒發生車禍,行動不便坐輪椅,她的生活改了,不再喝酒嗑藥,她上教堂到學校去演講,告訴年輕人不要嗑藥喝酒。她說這場車禍是上帝給她最好的恩賜。提到醫療糾紛,我在四十多年的行醫,有三次被告的經驗。一次是四十歲接受政府醫療補助的肥胖女病人,外科醫生為她做了減肥胃手術,我只看她一次門診,做一次胃鏡檢查,她的律師把所有看過她的醫生們與醫院都控告了,二年後她換了律師,才取消對我的訴訟。另一件是幾年前,我被醫院請去會診一位近五十歲的女病人,我的診斷是部分腸阻塞,可能是克隆氏症(Crohn’s disease)。她出院後到印第安納大學醫院開刀,證實是克隆氏症。三年後,她來看我因為肚子痛,我做了大腸鏡檢查,大腸正常,末端小腸有些小侵蝕潰瘍。我認為可能是復發性克隆氏症,我做了一些血液檢驗,也做了電腦斷層掃描(CT scan),沒有腸阻塞的現象,但是可能有輕微的發炎與纖維化,同時報告有一個可能腫瘤在肚臍下,這腫瘤的影像已在三年前的CT scan 顕示,而且大小不變,胰臟正常。我建議病人嘗試humira治療,病人有點遲疑。我送她回去印城大學醫院會診。三個月後(到大學醫院會診二個月後)重複CT scan顯示胰臟癌,病人後來去世,她的丈夫一年後告我誤診。她的病歷送到病例審查小組,六位醫師認為我沒有過錯。第三個病例是一個長期抽煙的中年男人,因為大便有血,他的家庭醫生要我做大腸鏡檢查,我用內視鏡拿掉一個小息肉。第二天他來見我的護士沒有抱怨,第三天晚上急診處醫師打電話给我,報告病人在急診室抱怨肚子痛,血液檢查白血球增加,X光沒有顯示腹腔內有空氣。我建議做CT scan,發現在大腸邊有一個拳頭大的發炎性腫瘤,他當晩開了刀。因為長期抽煙,他的肺可能不正常,手術後三天,麻醉科醫師才拿下氣管插管。他控告我醫療失誤。我的醫療責任保險公司的律師見了我,以後她與對方律師通了二十多封信與做一次取證。經過幾個月後,律師告訴我要選擇六位專科醫師到醫療審查小組審查小組,雙方各選三位,而且要雙方同意。我的律師建議我要換掉原來的三位醫師,我問她理由,她也說不出。我認為三位醫師都是醫學會認證的,沒有必要換,我希望這件控訴早點送到醫療糾紛審查小組,我認為這只是拿大腸息肉的可能併發症,我不認為有疏忽過失。雙方律師還是要換醫生,換了幾次,拖了三個多月才選出審查小組醫生。六位專科醫師認為我沒有過失,這案才解決。當我的律師要換審查小組醫師時,我認為雙方律師可能在欺詐我們。我打電話給醫療責任保險公司主管抱怨,我認為這件控訴早應該送到審查小組,不需雙方律師來回二十多封信,也不須換原先被推薦的審查小組醫師。我很灰心,我得到的回答是我不知道美國的法律程序。法律應該保護病人,病人有不幸的併發症,保險公司應該給予補助。我認為法律的程序應該改進,我希望律師對醫病關係能更加了解,我也希望病人與家屬能給醫生有機會解釋病情的經過,醫生與病人彼此多了解,可以減少不必要的法律程序。當一個醫生應該每天檢討自己對病人所做的醫療。我開業最忙的時期,一天四小時門診四小時內視鏡手術,還要到三家醫院迴診與會診。有一次我到一家醫院(不是我的主要醫院)去會診一位五十多歲的婦女,她的主要投訴是肚子痛與體重減輕。我去看她時已是晩上九點,隔天去看她也在晚上九點以後,我告訴她與家人CT scan發現她有卵巢腫瘤,可能是癌症。第三天晚上我去迴診,她的丈夫不要我再去看她,他對我說我是好的診斷醫生,但是不是好醫師。她的家庭醫師並不怪我,他認為病人不喜歡聽到自己有癌症。我自己反省,我當時實在太忙,沒有給病人與家屬多些時間,而且也不應該天天在晚上九點後去看病人。當我做住院醫生時,有一位七十多歲的病人因為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昏迷,我治療他的血糖與酸中毒。隔天他醒來,血糖幾乎正常,他的家人很感激。第三天他的血壓下降,他又昏迷了,他得了敗血症,結果他去世了。我很後悔,當時沒想到細菌感染導致糖尿病失控,這病人有中耳炎。另一病例,我為一位老病人做大腸鏡檢查,她有嚴重的憩室病,她的乙狀結腸嚴重變形。她選在近她住家的小醫院,我在早上七點做檢查,十點多護士打電話告訴我病人抱怨肚子痛,我要護士送她去作X光檢查,報告腹腔有空氣。我打電話請了外科醫師去會診,她被送到城南的一家大醫院開刀。我沒有回去看她,也沒有機會跟家屬解釋。事過兩年,她又進入醫院,我被請去會診。她的兒子見到我很生氣,不要我看她。我把她的病歷拿出來,要解釋給他的兒子,他也不要聽。我當時心裡真是痛苦,我很後悔二年前沒有回去小醫院向家人解釋。我已退休了,回想過去,要作一位好醫師也實在不是容易的事。有人問我,如果有來世,我是否再選擇當醫師,我的回答是肯定的。我要引用四十多年前,當我在University of Rochester作研究員的時候,一位老教授 Dr Harry Siegel的話:「做醫師是很棒的事,醫學是令人興奮的,每個病人都不一樣,你的生活不會像工程師那般呆板,不管你聰明與否都會被人尊敬,你們都會有很好的發展!」
-
2020-02-17 醫聲.癌症防治
乳癌/乳癌治療 用藥量身訂做
乳癌是台灣女性癌症發生率第一名,2018年新診斷個案數已達萬人,乳癌治療藥物不斷進步,死亡率次於肺癌、肝癌、大腸癌,居第四位。專家指出,乳癌新藥讓醫師可用武器更多,針對乳癌患者分子型態個別狀況的不同,給予個別化的治療,可有效降低副作用,突破治療瓶頸,實現個人化用藥精準醫療的目標。適用療法不同 別模仿用藥三軍總醫院血液腫瘤科主任戴明燊說,乳癌患者狀況不同,適用療法及相關副作用也不同,有些病友想模仿他人用藥,或誤以為副作用嚴重的藥才有效,其實應依個別情況選擇性用藥,效果良好且副作用少,又有健保。病人不要聽信片面之詞或坊間另類治療,應以最了解自己病情的主治醫師的判斷及給予的治療為主。新療法 延長無疾病惡化期乳房腫瘤手術暨重建學會理事長、彰化基督教醫院乳房腫瘤中心主任陳達人指出,國內乳癌患者七成荷爾蒙接受體為陽性,以往這類乳癌轉移患者,單獨使用荷爾蒙療法,若情況不好就加上化學治療,但近年治療方式逐漸改變,臨床試驗發現,CDK4/6抑制劑搭荷爾蒙療法的芳香環酶抑制劑,可延長無疾病惡化達27.6個月,遠勝於單獨使用荷爾蒙或化學治療。CDK4/6抑制劑的出現,被乳癌轉移患者視為曙光,研究發現,乳癌細胞會依賴CDK4/6這個酵素生長,因此阻斷CDK4/6就能讓癌細胞停止生長甚至凋亡,這類藥物稱之為細胞週期抑制劑。CDK4/6併用 抗癌效果增加台北榮總乳房醫學中心主治醫師劉峻宇說明,對於常見的荷爾蒙受體陽性乳癌,雌激素會刺激乳癌細胞生長和分裂。目前治療的最佳組合,是將可阻斷細胞分裂周期的CDK4/6抑制劑與荷爾蒙抑制劑合併使用,相較於單用荷爾蒙,抗癌效果增加,病情惡化風險降低大約一半。截至去年年底,已經有兩種CDK4/6抑制劑納入健保給付,針對腫瘤荷爾蒙受體陽性、HER-2受體陰性的停經後轉移性乳癌,且未接受過芳香環酶抑制劑治療及無器官轉移危急症狀的患者,可用於乳癌轉移後第一線使用,預計近五成患者可受惠。兩種有健保給付的CDK抑制劑療效相當,各有其副作用,服藥方式也不大相同,病友可與主治醫師討論,選擇最合適的藥物使用。新藥的治療組合副作用比化療少,較常見為白血球下降、皮疹、倦怠感,但都不嚴重。新藥治療 副作用比化療少陳達人分享,2014年有位60多歲廣泛嚴重性腫瘤的乳癌骨轉移病人,先以化療將腫瘤縮小後,再接受手術,之後使用抗荷爾蒙藥物,直到2016年復發又有其他器官轉移,經不斷更換抗荷爾蒙藥物,到了2017年,病人自費使用CDK4/6抑制劑,病況穩定,腫瘤不再變大,無感受明顯副作用。陳達人表示,目前已有兩位病人經使用逾兩年,患者皆可維持好的生活品質。去年10月起,健保對CDK4/6抑制劑給付有條件開放,用於晚期乳癌第一線治療荷爾蒙接受體強陽性(≧30%、HER-2陰性、沒有內臟轉移危急症狀的停經後婦女)。乳房腫瘤手術暨重建學會創會理事長陳訓徹表示,經研究,CDK4/6抑制劑也可用於第二線,存活期可拉長到10至15個月,整體存活率也提升,期待未來給付條件放寬。台大醫院腫瘤醫學部主治醫師張端瑩及馬偕醫院一般外科主治醫師張源清皆表示,乳癌治療發展一步一腳印,每階段都有新藥被開發,醫師想方設法讓病人用盡各種可用的藥物,幫助病人能活得更久更好。
-
2020-02-13 癌症.大腸直腸癌
大腸癌患化療 中醫治療緩解不適
56歲陳姓男子平時愛與好友小酌,也習慣睡前喝杯烈酒,後因腹痛超過半年,在妻子勸說下,向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大腸直腸外科求診,確診為大腸癌,他在化療期間一度因身體虛弱想放棄,還好經接受中醫治療緩解,順利完成化療,如今他不但戒酒,也養成爬山等運動好習慣,樂觀抗癌。另一名37歲蔡姓女公務員因有大腸癌家族史,長期飲食養生,也注意健康,後因血便就醫,經診斷為第3期大腸癌,開刀切除腫瘤後,加作輔助性化療。她在3次化療後,因嘔吐太嚴重想放棄,轉至醫師葛正航門診,配合中醫治療後,嘔吐感大為減輕,最終完成療程。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大腸直腸外科主任柯道維說,台灣每年新增約1萬5000名大腸直腸癌患者,衛福部推出健保癌症西醫住院中醫輔助醫療計畫、中醫門診照護計畫,結合中醫醫治療,減輕患者治療期間的不適,統計院內每年大腸癌住院會診中醫人次超過200人,每月大腸癌中醫門診在250人次以上,造福許多大腸癌的患者。中國附醫中醫內科主治醫師葛正航說,大腸癌治療時有許多副作用,像是疲倦虛弱、食慾不振、惡心嘔吐、腹脹腹瀉、白血球低下、手腳麻木感覺異常,口乾舌燥等;此時若輔助中醫治療,透過中藥、針灸等治療,大幅降低病人不適。
-
2020-02-07 新聞.科普好健康
防肺炎靠保健品增強抵抗?免疫力不是愈強愈好
隨著武漢肺炎疫情持續,必然會有一堆保健產品打著增強免疫力的旗號出場。我們今天就來說說,免疫力越強越好嗎?在講免疫力之前,我們先來講一個故事。有一位朋友去紐約玩,因為太興奮忘了上廁所,結果實在是憋不住了,於是找了個僻靜的巷子,把車停在路旁,對著牆方便(當然,這種行為也是不對的)。正在舒緩膀胱時候,聽見巡邏的警察大喝一聲“Freeze! Hands up!”。尷尬了,你說這情況應該是舉手還是不舉手呢?不舉手,後面可能就開槍了;舉手,褲子就掉尿上了。我們都希望生活在一個絕對安全的環境裡,於是我們有了越來越高效的治安和安保體系。但是如果這個體系過於敏感,那也不是什麼好事兒,比如過馬路稍稍靠近運鈔車就被保安按倒在地,付錢的時候看了兩眼收銀機就被噴了防狼噴霧,或者是不小心擦鼻涕的紙巾在風中脫手結果被警察圍起來丟進監獄。我想,任誰也不想在這樣的社會中生活。那麼,這些問題與免疫力有啥關係呢?當然有!所謂的免疫力不是一種虛幻的能力,而是實打實的免疫系統的能力。那麼免疫系統是什麼又是乾什麼的呢?簡單來說,免疫系統就是人體的內衛部隊,它們的作用就是防禦清除外來的和內生的搗亂分子。我們經常聽到的白血球,淋巴球都是免疫系統部隊中的戰士,隨時做好好對抗混亂的準備。可能有朋友會想到了,對付外來入侵者這個比較容易解釋,那內部的搗亂分子又是什麼呢?別著急,我們先來一致對外的故事。1.免疫系統【對付入侵者的事叫免疫防禦】內衛部隊有很多種對抗外來入侵者的方法,比如利用抗體把有害的入侵者抓起來,阻止它們幹壞事兒。就像老鼠夾子逮老鼠一樣。這段時間,大家經常聽到的丙球蛋白,就是幹這個事情的。接下來,免疫系統中淋巴細胞還會釋放出干擾素,來阻止病毒合成。大家注意了,要想勝利,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要認清楚壞人再行動,別忘了我們每天都是呼吸吃飯喝水,與環境做那麼多交換的事。如果說不加辨別地供給外來物質,那我們身體就要出亂子。褲子就要掉到尿上去了。還好,我們的免疫系統通常能認出那些壞蛋的臉,在病毒表面有很多特別的蛋白質,比如我們熟悉的禽流感H1N1,其中的H和N就是這樣的識別特徵, H代表紅細胞凝集素, N代表神經氨酸酶,這兩種蛋白質是病毒侵染細胞的工具,也是免疫系統識別壞人的標誌。又一個問題出現了,如果免疫部隊不認識壞人的臉,怎麼辦?理論上,只要得過一次疾病,我們的身體就有了相應的抗體。但是,很多疾病得了就好不了(狂犬病,愛滋病,天花,脊髓灰質炎),那就不能靠患病來解決問題。還好疫苗的出現了,這挽救了大量生命,疫苗的原理很簡單,就是將滅活或者降低毒性的病毒注射到人體中,讓人體擁有免疫力。就好像說張貼出通緝令,讓免疫部隊都認準壞人的臉。但是別認為有疫苗就萬事大吉了。像B肝,天花這樣的不容易變臉的病毒,注射一次疫苗就能維持很長時間,但是像流感這樣容易變臉的病毒,我們就得每年注射疫苗來對付新的壞人。好了,這樣看起來,免疫系統功能強了是好事啊。但是事情並沒有這麼簡單。2.免疫系統還有一個職責,就是【對人體內部的細胞進行免疫監視】你可能會想,人體的細胞不都是我們自己人嗎?幹嘛要監視。在絕大多數情況下,人體內的細胞都會有條不紊地執行自己的工作。但是在有些特殊條件下(比如輻射,病毒侵染),細胞就會出現問題。舉個例子,如果樹上的樹葉會凋謝一樣,那些工作時間已到或者已經損壞的細胞按照程序,就會被拆解,這個過程叫細胞凋亡。但是有些細胞跳過了凋亡這一步,獲得了永生。細胞永生不是好事嗎?對人體來說,不是!因為這些永生的細胞本身是有問題的,換句話說它們已經失去了正常的功能,這些細胞大量擴增只會給人體帶來大麻煩。這種情況在疾病表現上就是,癌症!正常情況下,我們的免疫系統會及早清理掉那些搗亂的癌細胞,所以健康人才避免癌症的侵襲。說到這裡,我們還是會得到一個結論,那嚴格監控細胞,越嚴格就越好啊。但事情並不是大家想像的那樣。回到故事的開頭,如果你稍有可疑行為就被執法人員摁倒,提不起來褲子,那就不好玩了。同樣的,如果免疫系統處於過激的狀態,那我們的身體就一團糟了,比如踏青的時候沾了一點點花粉,身上就起疹子;空氣中上有一點塵蟎,就不停的打噴嚏。這種情況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過敏了。免疫系統還有更神經質的行為,就是把我們自己的細胞當做外來有害物質進行攻擊,這些新冠肺炎中就有這樣的情況,免疫系統迷失了自我,開始無差別攻擊,結果就把人體自身搞得亂七八糟,甚至喪失功能。所以在通常情況下,我們既不希望免疫系統低下認不出入侵者,當然也不希望免疫系統發神經。說到這,大家大概已經明白了,免疫系統的活性並不是越高越好,一定要維持在一個正常的水平。免系統通過自身免疫耐受和免疫調節兩種主要的機制來達到免疫系統內的穩定。免疫耐受就是說,知道在什麼時候該按下警鈴,普通人從運鈔車邊上經過的就不應該按警鈴。至於免疫調節,就是區分出壞人和好人,更好地做出反應。這既是免疫自身穩定。穩定壓倒一切,這句話對免疫系統來說也是完全正確的。好了,我們最終可以得出一個結論,免疫系統並非越高越好,低了會出問題,高了也會出問題。只有維持平衡狀態才是最好的狀態。那麼怎麼能維持正常的狀態呢?1.合理多樣的食物來源,充足的營養供給是免疫系統運轉的基礎支撐。我們講到的球蛋白就是蛋白質,而合成蛋白質自然需要攝入充足的氨基酸和蛋白質。2.合理的作息安排,免疫調節涉及多種激素,而良好的睡眠對正常平衡也有很重要的作用,因為有些激素只有在睡眠時會大量產生。3.適當與環境接觸,避免過度無菌環境,免疫系統需要進行鍛煉和調動,如果一直在過度潔淨的環境下會讓免疫系統出現問題。當然,在這個特殊的防控時期,大家還是要多在家裡,勤洗手,勤通風,出門戴口罩,避免交叉感染。本文摘自植物學博士史軍微博
-
2020-02-06 科別.新陳代謝
甲狀腺風暴 換血漿救命
每年發生率約千分之一的甲狀腺亢進,在碘充足地區的盛行率約1~2%,是常見的疾病,如果沒有定期追蹤治療、穩定控制,有可能會演變成死亡率高達三成的甲狀腺風暴。台北榮總內科部內分泌暨新陳代謝科主治醫師郭錦松表示,一旦發生嚴重甲狀腺風暴時,可以採取「換血漿」方式救命。甲狀腺風暴是指嚴重而危及生命的甲狀腺亢進,需要迅速處理,常規治療包括抗甲狀腺藥物,無機碘化物和皮質類固醇等,當這些常規治療失敗或出現禁忌症時就會變成相當棘手的狀況。台北榮總近二年接獲二名棘手的甲狀腺風暴病患,因為出現嚴重藥物過敏,無法在常規治療下有效控制病情,醫療團隊在危急中,使用換血漿的方式,成功平息甲狀腺風暴。換血漿的正確名稱為「血漿置換術」。郭錦松說,這二名個案分別在2018年及2019年因對抗甲狀腺藥物過敏引發甲狀腺風暴而就醫,其中包含最嚴重的顆粒球(白血球)過低,醫療團隊成功運用血漿置換術來迅速穩定病人的甲狀腺素過高所造成的甲狀腺風暴危機,等風暴平息後再接受開刀治療,切除甲狀腺。郭錦松指出,甲狀腺風暴的診斷是以臨床症狀嚴重度來計分,可分為三大面向:1.表現在中樞神經方面:焦慮、譫妄、精神疾病症狀、極端嗜睡、癲癇、昏迷、發燒。2.表現在肝膽消化道方面:肝功能不佳、腹瀉、噁心、嘔吐、腹痛、黃疸症狀。3.表現在心血管方面:心跳過速、心臟衰竭、心房顫動(心律不整)。當病人確診為甲狀腺亢進,同時檢視上述三大面向的臨床症狀嚴重度計分,當甲狀腺風暴指數超過45分,可以高度懷疑為甲狀腺風暴,代表身體已無法代償過高的新陳代謝率,進而出現器官衰竭的現象,稱之為甲狀腺風暴。郭錦松說明,血漿置換術治療甲狀腺風暴的原理,為體內甲狀腺激素絕大多數和血漿中的蛋白質結合,直接以換血漿的方式從循環中去除大多數的甲狀腺激素,可以快速達到甲狀腺功能正常狀態及臨床症狀的改善。此外,血漿置換術的特點,包括去除有害甲狀腺的自體免疫抗體、兒茶酚胺和發炎因子。對於少數一線治療甲狀腺風暴失敗或嚴重藥物過敏等患者,適時使用血漿置換術治療可以挽救生命。血漿置換術是由腎臟科醫師執行,過程類似洗腎,是把病人體內的血漿去除,只保留血球,然後加入外來新鮮的血漿,結合原本病人的血球再一起回流到體內,達到置換血漿的目的。
-
2020-02-05 名人.蘇一峰
蘇一峰/一張圖教你5分鐘辨認是武漢肺炎還是其他呼吸道感染
新型冠狀病的感染以下呼吸道為主,所以下呼吸道(咳嗽、喘)的症狀會比較多!而相對來說上呼吸道的症狀(鼻塞流鼻水,喉嚨痛)就會比較少見,這是武漢肺炎的一個重要特色!!最後再加上疫區的旅遊史或者疾病的接觸史,配合X光或電腦斷層檢查是否出現典型的毛玻璃狀變化,就能篩選取高風險的病人進行下一步的病毒檢查!著名醫學期刊Lancet《刺胳針》於1/29刊登了,目前最大的武漢肺炎收治中心-金銀潭醫院的病人資料:死亡率為11%!武漢肺炎事件期間,金銀潭醫院是專門收治武漢肺炎患者的重點醫院。 而Lancet在1/29日發表了金銀潭醫院99例的武漢肺炎病例報告,而值得注意的是99例中有11例死亡,死亡率為11%!統計到1/29日為止,各地的死亡率數字回報如圖:而症狀看起來還是以發燒和咳嗽為主要的症狀,大概佔八成病人,一樣是男性為主約七成。而官方這一次也披露了武漢肺炎的X光影像,給大家參考;蘇醫師特別對照的正常普通人的X光,與一般肺炎的X光給大家參考;可以看出來,武漢肺炎的胸部X光表現已兩側瀰漫的毛玻璃浸潤為主,給所有醫療人員參考:如果拿來跟當年SARS的重症患者比較,武漢肺炎的重症看起來還是很嚴重!【快報】109/01/25大陸專家發現:武漢肺炎患者在潛伏期時就可能具傳染能力。武漢肺炎無症狀時,仍可能有傳染能力;無症狀患者,在潛伏期傳染給多人發病浙大醫院感染科主任盛吉芳採訪時表示:新型冠狀病毒在潛伏期時、病人還沒有任何典型症狀的時候已具備傳染性!『我們碰到過一例病人,是從武漢來杭州參加會議的,到杭州時他沒有發病,咳嗽、發燒這些典型症狀都沒有。可是沒過多久,和他接觸過的幾個同事都傳染上了,陸續出現症狀。可就在這個時候,他自己還是沒有發病。直到會議結束回到武漢後,又過了2天他才發病。』「這個病例告訴大家,即使是在潛伏期,沒有任何典型癥狀的時候,就已經具備傳染性了。」盛吉芳表示。「武漢回來的,或者疫源地有接觸的,應該做好自行隔離,隔離期間不要和他人接觸,不要把病毒播散給家人、同事、朋友,這個是非常重要的。」盛吉芳希望,已經從武漢出來的但還沒有到14天的人群,應該自行隔離,或者有癥狀的應及時去醫院篩查,進行有效的治療。【快報】109/01/24 國際知名期刊Lancet 柳葉刀上面刊登了,武漢肺炎的發源地點華南海鮮市場的41名病例的結果驚人發現,41例個案中居然有6例死亡,死亡率高達15%。身為胸腔重症醫師,我真的很想罵髒話!!可惡,之前說好的死亡率只有個位數3-4%呢?!! 身為第一線醫療人員除了憤怒和想哭以外,沒有別的感想了...請政府一定要硬起來,幫大家守住防線啊!!!以下是華南海鮮市場41例武漢肺炎的詳細資料!重點整理:1. 體溫抓37.3度C以上,可以抓到98%的病人!2. 呼吸道症狀仍然很重要!3. 出現白血球&中性球升高、D-dimer增加、LDH增加,將可能演變成重症患者4. 死亡率高達15% 😱中國國家衛健委23日發布武漢肺炎17例死亡病例的病情,蘇醫師進一步分析發現:1. 死亡個案年齡偏大,中位數為75歲,從48歲到89歲。2. 其中3成患者沒有發燒3. 呼吸道症狀比發燒發生比例更高,高達82.4%4. 發病到死亡(中位數)為13天!5. 過半病人都有共病症6. 延遲就醫(中位數)為5天臨床上不只要懷疑發燒病人,有呼吸道症狀也要特別小心是否是武漢肺炎;而當患者本身年紀大、共病症多,且延遲治療者,要特別小心演變成重症死亡!以上重要訊息供醫療人員參考!!(本文末有17例死亡患者的公開資料)這場防疫之戰,只要每個人都要做好自己的工作就不怕!● 肺炎患者:第一時間誠實告知中國旅遊史 (重要★★★★★)● 醫療人員:堅守防疫原則● 政府機構:快速應變動員● 全國人民:給予前線防疫人員支持鼓勵這雖然是一場防疫之戰,但是其實更是一場道德的考驗!武漢肺炎(新型冠狀病毒)目前致死率不清楚已公布的死亡個案大多是年紀大與慢性病的患者,大家請勿過度恐慌,把N95口罩與醫療資源留給需要的人;保持良好免疫力,不到中國旅遊更重要。這次防疫是否成功?道德是關鍵!那天節目上才提到:機場使用紅外線發燒偵測儀還是不一定能完全防堵,如果有心人吃退燒藥還是能上飛機;馬上就有這個新聞了:武漢女武漢女發燒卻吃藥強行出境 抵法po文自豪「勝利會師」【更新】109/01/18 更新世界衛生組織(WHO)對於2019 新型冠状病毒(武漢肺炎),發表了醫療人員參考的治療指引。胸腔重症醫師幫大家重點整理,真心希望用不到武漢的同濟醫院與協和醫院的專家,共同發佈:《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快速診療指南》作者急診醫師張勁農在看病中得到武漢肺炎,痊癒後返回第一線繼續看病並寫下診療指南:1月11日,中國宣布第一例的武漢肺炎死亡案例1月11日,中國宣布了第一例的武漢肺炎(Wuhan pneumonia)死亡案例,是一名61歲的男性。中國這一波出現的不明肺炎(China's mysterious pneumonia),到1月11日已累積59個個案,7個嚴重個案,1月9日則出現第一起的死亡案例,是一名本身有腹部腫瘤與慢性肝病的61歲男性!病原體目前的證據看起來,不是SARS、MERS、流感病毒,目前比較懷疑是否是蝙蝠病毒所造成!?在第一例死亡個案出現之前,認為武漢肺炎的致死率是低於SARS和MERS,傳染途徑仍不明,目前仍然沒有有效的治療方式。1月13日,首例中國以外的武漢肺炎案例出現在泰國 1月13日,首例中國以外的武漢肺炎案例出現在泰國,患者是一名居住在中國武漢市的61歲婦女。1月5日,她開始出現發燒,發冷,喉嚨疼和頭痛。1月8日她仍然決定與5名家庭成員一起從旅遊團從武漢市直接飛往泰國。此患者在泰國機場被熱感應器攔下,進一步隔離後住進醫院,之後檢驗出新型冠狀病毒,確診為武漢肺炎!值得注意的是:此患者否認去過出現武漢肺炎的華南海鮮市場(重要)!她去的是家裡附近的其他海鮮市場。(武漢到底有多少地方出現武漢肺炎呢?是否已經在中國擴散?值得我們謹慎看待。)資料來源:WHO武漢肺炎疫情世界衛生組織(WHO)14日表示,2019新型冠狀病毒(武漢肺炎)已出現「有限度」的人傳人,有可能會擴大感染。1月16日,日本出現第一例武漢肺炎感染的案例!這是一個30歲居住在日本神奈川縣的中國人,1月3日在中國開始出現發燒,1月6日仍決定搭機從武漢回到日本。回國因為出現肺炎症狀於10日住院,住院後檢驗出新型冠狀病毒感染。此患者一樣沒有華南海鮮市場的旅遊史,武漢肺炎確定可以人傳人!而許多國外媒體都提到香港、新加坡、與台灣要注意武漢肺炎的出現!(Ref)人群的大量移動,可能會造成大流行,台灣醫療人員們、大家加油,準備面對這場抗疫之戰!Ref:1. US cautions citizens in China over mystery pneumonia outbreak as Taiwan and Hong Kong take heed (https://www.hongkongfp.com/2020/01/07/us-cautions-citizens-china-mystery-pneumonia-outbreak-taiwan-hong-kong-take-heed/)2. That Mystery Disease Outbreak in China Could Be Caused by a Newly Discovered Virus. https://www.sciencealert.com/china-thinks-mystery-pneumonia-outbreak-caused-by-new-coronavirus3. Just in Time for Lunar New Year, Another SARS-like Epidemic Is Brewing in China. https://foreignpolicy.com/2020/01/08/lunar-new-year-hong-kong-pnuemonia-sars-epidemic-wuhan/※本文由蘇一峰醫師授權提供,原文請點此
-
2020-01-28 新聞.健康知識+
抗武漢肺炎除了戴口罩 專家教精油和藥草增加免疫力
中國武漢從去年爆發不明病毒肺炎後,如今台灣及美國也有確認個案,而且是住在我所居住的華盛頓州,民眾除了遵照防疫專家的建議外,從藥草及芳療保健的角度,教導大家可以準備一些抗病毒的清潔劑及藥草茶,可增加免疫力及保護呼吸道及肺部健康。早在中世紀黑死病流行時,當時流行區域的三分之一的人難逃一死,但有人發現,薰衣草精油萃取廠的工作人員卻逃過一劫。現代科學研究發現,精油成分如香芹酚(carvacrol)、百里香酚(thymol)、茴香腦(anethole)、香芹酮(carvone)、β-石竹烯(beta-caryophyllene)、檸檬醛(citral)、丁香酚(eugenol)、檸檬烯(limonene)、沈香醇(linalool)、醋酸芳樟酯(linalyl acetate)會破壞病毒結構或強化免疫系統,減少病毒對人體的持續破壞。精油方面,奧勒岡精油又稱「超級精油」,常用於食品加工,達到抑菌作用,因其含高量的香芹酚,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大學於2012年,在「運用藥學科學期刊」(Journal of Applied Pharmaceutical Science)發表,奧勒岡精油抑制HIN1病毒的成果。研究人員從市面買來五個濃度不一的奧勒岡精油,五個樣本的「香芹酚」濃分別為75%、93%、80%及2個未標示濃度。由於奧勒岡精油直接用於皮膚,刺激性強,所以加上橄欖油混合稀釋。結果發現,奧勒岡精油無論是否稀釋與否,都具有抑制H1N1效果。2009年整合基礎醫學期刊「Holistic Primary Care」曾發表期刊,研究人員以奧勒岡精油進行體外試驗,發現冠狀病毒接觸到奧勒岡精油約廿分鐘,會被破壞失去複製能力,病毒顆粒從原來的每毫升五百萬個病毒顆粒,廿分鐘降到每毫升167個病毒顆粒,研究人員混合奧勒岡與其他精油如肉桂、孜然及鼠尾草等製成複方精油,再進行實驗,廿分鐘後測不到病毒顆粒。不過,這個實驗配方的鼠尾草精油的神經毒性較強,民眾不宜自己調製使用。奧勒岡精油用於皮膚易有刺激性,兒童可以用含香芹酚較低的冬季薄荷替代,其他相關具有抑制病毒的精油還包括佛手柑、萊姆、肉桂、檸檬、絲柏、尤加利(globulus, radiata, smithii等三種品種均可以)、永久花、綠花白千層、羅文沙葉、迷迭香、百里香及廣藿香;增加免疫力的精油有綠薄荷、乳香、檸檬、血橙;輔助呼吸道抗發炎的有尤加利、赤松、絲柏及藍絲柏。精油因生產區域、緯度及土壤,每批產生不同化學結構,要注意的是,不要買到稀釋、混充或加入塑化劑的精油,同時也不能內服,美國及英國芳療師執業規範對內服有嚴格規定,內服不當會造成食道灼傷及肝腎毒性。很多人問,精油與藥草相比,那個較有效?部分藥草也有很好的效果,建議藥草與芳療可以雙管齊下。以下是和肺肺部健康有關的藥草:抗微生物:能幫助身體對抗外來病毒、細菌,強化免疫系統,包括紫錐花、大蒜(藥草界俗稱便宜的紫錐花)、接骨木、百里香及osha(奧沙根)。抗筋攣:可以放鬆氣管及肺部平滑肌,減少劇咳帶來的疼痛,平常也可以用於氣喘,包括野生櫻桃皮、半邊蓮、接骨木。心臟功能:心臟功能不好,氧氣不足會影響肺功能,這類香草包括山楂、益母草及菩提花。排痰:幫助將過多分泌物,如對抗病菌而戰亡的細胞、白血球排出,同時有化痰作用,讓痰液變稀才能咳出,舒緩乾咳及敏感性咳嗽,這類藥草有土木香、毛蕊花葉、藥蜀葵、半邊蓮、款冬、甘草。神經緩和:重病時,會有焦慮及壓力情況,可幫助緩和呼吸道神經功能,這類藥草如半邊蓮、牛膝草、刺毛萵苣。強化肺功能:強化與重建肺部功能,如排除異物,這類藥草有毛蕊花葉及土木香。民眾可以用精油適度薰香,每次半小時至一小時,一天數次,不要一次連續數小時,因為這樣效果不佳,且容易造成血壓及心跳上升,每次都要更換新的精油及開窗,讓空氣流通;或與酒精、有機純露及5%的精油製成乾洗手。提醒民眾,懷孕者、巴金森氏症、G6PD及癲癇患者等,使用精油有特別的注意事項,使用前宜諮詢專業的臨床芳療師。
-
2020-01-26 養生.聰明飲食
發炎是一切疾病的元兇!台大醫師教你早餐這樣吃,改善身體慢性發炎
「發炎」是藏在疾病背後的秘密殺手 幾年前《時代》雜誌曾做了一個封面報導。說的是與心臟病、癌症及阿茲海默症的發生,密不可分的「秘密殺手」。這會是誰呢?正是越來越受重視的健康議題──「發炎反應」。 人體的發炎反應分為兩種,一種是急性發炎,一種是慢性發炎。急性的發炎反應是人體遇到傷害時進行修復的一個必要過程;但如果這個必要的發炎過程拖得太長太久了,就會發生「自體免疫疾病」。相信有不少人聽過這個詞,常常醫生在診斷了半天,無法歸咎出疾病成因時,就會說是你的免疫力失調、自體免疫能力出問題了。而這類疾病的型態及發生率確實持續增高中,例如類風濕性關節炎、紅斑性狼瘡及牛皮癬(就是俗稱的乾癬)等,都是身體長期慢性發炎導致的問題。事實上,癌症及阿茲海默症也是不同部位的細胞產生慢性發炎的結果。 吃對了,可以有效抗發炎 除了前面所講的病症外,頭痛、腰痠背痛、過敏等任何長期性或突發性的疼痛,也是一種發炎現象,面對這類不是病的不適,不少人會吃消炎止痛藥、抗組織胺劑來解決。這類藥物能有效抑制疼痛,卻也會傷害腸胃及腎臟,長期服用的話,還會破壞腸胃道的黏膜健康。 皮膚及黏膜是人體免疫系統的第一道防線,這就像古代的城牆,象徵一個國家的國防能力,如果城牆非常穩固、滴水不漏,外來的入侵者就不容易得逞。對人體來說,皮膚及腸胃道黏膜的健康,正猶如這座城牆,是人體第一道非常基礎也萬分重要的防禦。 每一種藥物都有相對應的副作用,為了抑制發炎、疼痛而吃藥,結果卻招來另一種問題,不想陷入吃藥的循環的話,應該怎麼做呢?有沒有什麼優良的營養成分可以取代藥物,既能產生治療的效果,卻又不會有副作用呢?回顧發炎反應的機轉就會知道,打造非常健康的皮膚及黏膜就能成功地防堵外來的侵犯。而正確健康的生活方式及飲食習慣,即能建構出健全的腸道黏膜系統,強化人體第一道防線的保障防護功能,在病原菌入侵時,免疫系統能夠迅速地反應並加以制伏。此外,也可以適當的補充Omega3、鳳梨酵素及薑黃這幾種抗發炎的好東西,當飲食過度和身體過勞,導致免疫功能失衡時,這些天然的營養素能發揮補強作用,促進免疫機制抵禦外敵。 最佳的抗發炎食物:蔬果、正確油脂 原始人蔬食飲食是一種有效的抗發炎飲食法。從抗發炎飲食金字塔可明顯看到金字塔的基礎以大量無澱粉蔬果、優質蛋白質及好的油脂為主,這些都是不容易使血糖飆升的主食類。早餐時可吃些堅果類,並且多吃酪梨、芝麻及橄欖油等富含單元不飽和脂肪酸的食物,這些都可改善發炎。說到蔬果的抗發炎性及抗癌性等好處,一言難盡。 不少蔬果或天然食物都具有抗氧化性,或者能啟動酵素的解毒功能來對抗老化,像是蘋果、石榴、芭樂、苦瓜籽、苦瓜、海藻、燕麥、洋車前籽殼粉、各種菇類與洋蔥等。而且蔬果的抗氧化效能還可以抑制癌細胞生長,或促進癌細胞分化,削弱它的影響力。甚至當這些蔬果或天然物質的抗氧化濃度達到一定程度時,還能促使癌細胞加速凋亡,也能提升化學治療或放射線治療的敏感度,而且副作用極少。 修復腸胃道的天然酵素 人體的腸胃道需要很多種類的酵素來協助維持健康,但其實許多食物中就存在這些對人體有益的酵素,尤其是蔬果類。只是大多數的酵素是由蛋白質組成,因此高溫烹調容易破壞它的活性,所以熟食能夠得到的酵素比較少。 食物中的酵素主要為澱粉酵素、脂肪酵素及蛋白質酵素。如果真的無法均衡飲食來獲取人體必要的各種酵素,則建議在營養補充品方面選用含有前面提及的消化道所需酵素,或適量補充水果吸收其中的重要酵素成分。下列四種水果含有大量的分解酵素,適量食用可以成為保健的好幫手: 青木瓜 通常尚未成熟的青木瓜甜度不足,但豐富的木瓜蛋白酶和維生素C都存在它的果肉裡,具有促進消化的效用,並且能夠分解肌肉中的乳酸,減輕身體在過度運動或勞動後堆積過多乳酸所產生的疲勞感,對於體脂肪的囤積也有預防功效。 奇異果 含有大量的維生素C和具高度抗氧化效果的多酚,能夠養顏美容。它的食物纖維和醣類也對腸內益菌的繁殖很有幫助,足以媲美乳酸菌的整腸效果。尤其它特有的含硫蛋白分解酶,對於促進消化有特別明顯的效果,而綠色奇異果的含量較黃色奇異果高出許多,越成熟的果實含量也越高,對於很愛吃肉的人很有助益。 鳳梨 它含有大量的維生素B1,能夠將食物纖維及糖分轉化成能量,而果肉及莖部裡也蘊含豐富的消化酵素,食用後能幫助人體分解蛋白質。鳳梨酵素除了具有抗發炎、增加免疫力及溶解血栓的三大功效外,也能讓肉質變軟而適合料理,是有益健康的好水果。 香蕉 含有澱粉酶、麥芽糖酵素及蔗糖酵素等各種消化酵素,並且含有豐富的鉀,對於人體代謝水分頗有幫助。 體力孱弱時,適當補充營養輔助劑 人體是靠吃進體內的食物或營養素來建構與維持每日身體必要的機能運作,如果吃進了不好的東西,身體自然也會照單直接吸收以因應生理運作所需,結果就架構出一個戰力孱弱的防護網了。但如果你提供了好的營養素給身體,自然也會被吸收為生理機能所用,建構出完善的免疫機制,為健康正常的細胞築起一道道的堅固防衛牆。 大家都知道,建立規律作息、減少壓力、培養適度運動的良好生活習慣、多食蔬果與膳食纖維等營養均衡的健康正常飲食,對健康至為重要。但是,真的能夠這樣面面俱到落實的人又有多少? 假如檢視自己的生活型態與飲食慣性,其實無法每一項都做到,那我們到底能夠為自己適當地補充些什麼營養輔助品呢?萬一營養失調引發發炎反應,也需要對應的營養素來達到抗發炎的平衡效果。藉此為大家介紹幾個補強免疫防護網的好幫手:必需脂肪酸Omega-3,以及具有抗發炎效用的鳳梨酵素與薑黃素。 吃對Omega-3 Omega-6與Omega-3是人體主要兩種必需脂肪酸。其中Omega-6,在堅果、麥片、大豆油、玉米油等油品當中存量甚豐。它除了主要保護細胞的結構外,也有調節代謝、促進免疫反應發生及強化血小板聚集的凝血功能。可想而知,如果過度攝取Omega-6,一直啟動發炎反應來對抗病菌及凝血效應,反而可能引起心血管疾病。 Omega-3多存在於深海魚類與藻類中,它在生理機能中也有著重要的作用,能協助預防血管堆積物的產生,包括降低身體不正常發炎的情況、血液過度發炎的預防、胰島素反應的改善、促進細胞膜的健康,以及調節前列腺的分泌等,整體來說具有抗發炎的效果,能減少心血管疾病的發生。 在日常的飲食中,Omega-6較容易攝取到,而Omega-3則比較少見於一般能夠廣泛攝取到的食物裡,這兩種必需脂肪酸其實在體內是會相互競爭的,所以需要較刻意去加強補充才能維持住兩者的平衡,但同時也增加攝取到有益油脂來建構生理系統的機會。 飲食中的Omega-3 Omega-3多存在於亞麻仁籽、核桃、芥花油及深海魚油中,含有多種脂肪酸,其中我們常聽到的EPA (Eicosapentaenoic Acid;二十碳五烯酸)、DHA (Docosahexanenoic Acid;二十二碳六烯酸)及ALA(α-亞麻酸)則是對人體健康非常重要的類型:EPA有助於降低血液黏稠度,能保護心血管組織;DHA對於腦部、心臟、神經系統、腎臟及眼睛的機能運作有直接影響。 正確的飲食觀念是充足的睡眠與適當的運動外不能忽視的重要習慣。不正確的飲食方法導致肥胖,更會促進慢性發炎,而必需脂肪酸中的ALA和魚油中富含的DHA、EPA等則能夠抑制親發炎性的物質產生。但相反的,人造奶油、速食、高溫油炸食品及大部分植物油所富含的亞麻油酸,則會促使大量生成親發炎性的物質。 我們常聽到廣告主打用來補充Omega-3的魚油或水產動物油類,多數取自冷水魚類的脂質,像是鯡魚、鮭魚、鯖魚、沙丁魚、鮭魚、鱒魚、鯷魚等。魚油確實富含EPA及DHA,亞麻仁籽裡的ALA則會在體內被轉化為EPA、DHA,對於發炎反應與癌細胞生長具有一定的改善及抑制效果,油菜籽油與紫蘇籽油也有豐富的Omega-3成分。在食用的習慣上,這些油脂不宜高溫烹調,早餐則可以增加一小把堅果類種子,也加些芝麻及橄欖油在生菜沙拉中。這些含有豐富單元不飽和脂肪酸的成分,都具有改善發炎的效果。 天然的消炎劑│鳳梨酵素 討論到抗發炎,就要好好認識一下鳳梨酵素,因為它對於腸胃道的保健很有貢獻,具有不容小覷的抗發炎效果,也是一種不可或缺的營養輔助品。 鳳梨酵素就是鳳梨蛋白酶,大致包含了兩種物質:一種是從鳳梨科的植物萃取來的蛋白酶,另一種則是這些蛋白酶和鳳梨榨取出來的其他成分所結合的。換句話說,鳳梨酵素可以說是一群蛋白分解酵素與一些醣蛋白的總稱。它具有三大功效:抗發炎、提升免疫力及溶解血栓。最早於1957年被應用於醫療領域上,是因為它能夠成功地阻隔一些原本會加速發炎反應並使情形惡化的發炎代謝物。 簡單來說,就是鳳梨酵素可以幫助身體有效減少一些不必要及過度的發炎反應,它能夠協助身體細胞阻斷發炎反應的傳遞,告訴身體正確的訊息來降低發炎情形,也避免繼續過度的發炎,對身體造成更多的傷害。 進一步的理解,則是如同我們前面提到的,發炎反應乃一連串很複雜的過程,需要許多細胞因子、激素、前列腺素、各種白血球及血小板釋放出來的血管擴張物等多種物質,來控制這個發炎反應的系統運作,而鳳梨酵素可以調節它們的合成,並切斷這一串發炎反應作用的傳輸路徑,所以有抗發炎的功效。 仔細地解析鳳梨酵素的作用,在於它可以分解具有止血效用的血纖維蛋白,降低血小板過度集結,對於血液裡、尤其是動脈中出現的血栓情形有一定的減緩效果,而這類的疏通效應也能抑制水腫的發生。 此外,它還可以減少發炎前列腺素的產生,使前列腺素這種強力的血小板凝集劑降低一些效能,避免引起發炎,同時提升抗發炎前列腺素的競爭力,更加抑制了一種用來媒介發炎反應產生的舒緩激素,進而減緩發炎。鳳梨酵素還可以降低吞噬細胞的活性,削弱它們的戰鬥力,減少自由基的產生,並且加速人體用來消滅侵入物的顆粒白血球及單核球的細胞吞噬作用,使肌肉發炎的情形得以緩解。 保肝的薑黃素 隨著現代人逐年增加的生活壓力及空氣汙染、輻射汙染、紫外線等生活環境的各種負面影響,坊間越來越多營養輔助品。其中不乏強調含有消除自由基的抗氧化成分,例如葡萄籽、紅酒萃取物、綠茶葉萃取物、朝鮮薊葉萃取物及薑黃素等,而其實這些成分對於保護肝臟細胞也是有所助益的。尤其過去一年,功能醫學對於薑黃素有所肯定,認為它是一種能夠協助肝臟解毒並具有抗發炎功能的有效成分,美國也有許多關於使用薑黃素的個案見證。 印度咖哩中的橘黃色成分就是薑黃,而薑黃素則是從薑黃的根莖中所萃取,這種黃色的薑黃萃取物,早期是食品工業應用的一種天然食用色素,但相關研究指出天然薑黃素對人體健康更高的效益在於它的抗氧化能力,不僅比維生素C的抗氧化能力多出2.75倍,也是生物類黃酮的2.33倍,還比維生素E的抗氧化力高出1.6倍。臨床醫學上發現它除了有抗氧化效用外,也因為它具有的抗炎作用能夠預防血液凝固,故對於降低血脂、抗發炎、抑制腫瘤、抗癌及預防動脈粥狀硬化都有不錯的效能。 延伸閱讀: 我的病,該開刀嗎?86歲罹癌病人心聲:正因為我不懂,請醫師別說「你自己決定」●書籍簡介 抗炎體質這樣吃!台大醫師教你喚醒身體的自癒力 作者: 林曉凌 出版社:如何 出版日期:2016/05/01 語言:繁體中文 林曉凌 台大醫院家庭醫學部兼任主治醫師,瀚仕抗衰老醫學中心院長。取得IBALM營養治療認證(International Board of Advanced Longevity Medicine)、美國功能醫學院臨床實踐培訓AFMCP(Applying Functional Medicine in Clinical Practice)認證。 以全人的關懷與醫療為使命,不只運用醫學藥理知識幫助病人,也加強進修預防醫學研究及營養治療,利用功能醫學、健康管理計畫與營養處方,幫助更多未病的或受疾病所苦的人,透過整合療法改善新陳代謝,以期達到維持或改善健康狀態的目的。期許自己的微薄之力,能讓更多人越來越健康,越來越快樂。著有《抗炎體質這樣吃!》一書,並譯有《療鬱:不吃藥的憂鬱解方》。 學經歷: 國立台灣大學醫學系醫學士台大醫院家庭醫學部住院醫師台北縣衛生所醫師兼主任國立台灣大學預防醫學研究所碩士台大醫院家庭醫學部兼任主治醫師瀚仕抗衰老醫學中心醫師暨院長
-
2020-01-17 科別.皮膚
出現這種「斑」竟提高癌症風險!醫師揭白斑可能帶來的5種可怕疾病
白斑的形成與多種因素有關,包括遺傳、自體免疫、神經性影響等。目前學界盛行的理論,主要認為是自體免疫失調,自己的免疫細胞攻擊自身黑色素細胞所造成的。這是因為早期的白斑病灶病理切片檢查,會發現有很多發炎細胞聚集及黑色素細胞減少的現象。近10年來,越來越多研究發現,白斑的形成和免疫細胞CD8 T細胞、還有自體免疫抗體有關,因為自體免疫失調,造成免疫系統的發炎細胞攻擊自身的黑色素細胞,導致黑色素細胞的破壞消失。而部分局部白斑,只是因為調節型免疫細胞,把這群具有自體攻擊力的細胞困在局部,當這些調節型免疫細胞無法控制時,就會隨者血液擴散到身體各處;除了造成身體各處的白斑以外,也會造成其他器官像是甲狀腺的破壞。24歲的林小姐是上班族,19歲時在左手臂發現一塊白斑,隨著時間白斑擴散到身體其他部位。林小姐四處求醫但是白斑仍然持續擴散,而最近1年以來,林小姐開始出現關節疼痛、疲累的症狀,抽血檢查發現血紅素、白血球都是偏低的狀況,同時也有落髮的情形。 到我門診後,幫她檢測ANA自體免疫指數,發現除了白斑之外,她也同時罹患了紅斑性狼瘡。大規模的研究統計發現,白癜風合併紅斑性狼瘡的發生率大約5%。全身型和成人才發病的白斑症,容易伴有一些自體免疫疾病,最常見的是甲狀腺疾病,其他包括紅斑性狼瘡、圓禿、愛迪生症、惡性貧血、胰島素依存性糖尿病等。由於白斑發生與甲狀腺自體免疫疾病的機率較高,病人最好同時接受甲狀腺方面的檢查。對於全身型白斑病患,一般皮膚科醫師會建議抽血檢查,看是否有甲狀腺功能、自體免疫指數、血液異常,以排除與這些疾病同時存在的可能。白斑的「寇博納」現象患有白斑的人,小心不要受傷或是摩擦皮膚。這是因為皮膚在受傷的時候,會吸引免疫細胞來對抗外來細菌和修復傷口,如果是有白斑體質的人,也會吸引到攻擊黑色素的自體免疫細胞,造成受傷/摩擦部位白斑的形成;這種名為「寇博納」現象(Koebner phenomenon)。這種受傷部位發生原本皮膚疾病的情形並不少見,像是乾癬和一些自體免疫失調相關的皮膚炎也會看到。白癜風的臨床表現白癜風的病徵是在皮膚出現界線清楚、形狀不規則的白色斑塊。如果是全身型的白斑,常常會呈現對稱性分佈。每個人影響的範圍不一定。有些病人在白斑出現前,皮膚先經歷了紅腫發炎,如濕疹一樣;或是先有皮膚曬傷或受傷,病灶癒合之後才出現白斑。但更多時候,白斑是靜悄悄的出現在身體的某處,漸漸的變大,甚至東一塊西一塊擴散到身體各處才被發現。白癜風可以分成擴散期和穩定期,擴散期的時候,黑色素細胞受到攻擊,臨床會發現白斑迅速的變大,在短時間1-2周內擴散出去。白癜風的病程無法預測,有時候發病之後會穩定一段時間,再次受到刺激就會擴散出去,因此規則的追蹤是必要的。目前所有的治療都無法「根除」白癜風,只能夠穩定它。就好比高血壓糖尿病一樣,我們使用治療來穩定它,不讓它持續破壞身體,否則破壞到最後,就只能夠用移植的方式去修復組織。白癜風常會合併其他疾病的發生40歲的黃小姐,斷斷續續出現感冒和暈眩,後來開始出現視力模糊,伴隨著臉部白斑的出現,同時還感到耳鳴。她四處求醫卻查不出個所以然,甚至因為這些不典型的症狀而到身心科治療,懷疑自己是否因為白斑造成情緒不穩和焦慮症。到門診檢查時,發現黃小姐是罹患罕見的「原田氏症 Vogt- Koyonagi-Harada」; 她所出現的頭痛,眼睛、 聽力以及皮膚的白斑,都與這疾病相關。這主要是因為黑色素細胞都存在於這些器官,當免疫系統混亂的時候,會連帶攻擊到這些器官。大約20-30%白癜風會合併其他疾病的發生,我們稱之為「共病」。這些年越來越多研究證實,皮膚疾病和內科疾病有關。因此在診斷白斑的時候,必須做全身性的問診、抽血評估。根據一項臺灣健保資料庫研究顯示:白斑病人比較容易罹患甲狀腺癌、淋巴癌和膀胱癌。但是最常見的還是甲狀腺異常,圓禿和紅斑性狼瘡。此外,很多白斑病人也合併焦慮症、憂鬱症和失眠,這些心理因素會影響到病程,在治療的時候不容忽視。延伸閱讀: 連醫院都在用!失智症專科醫師教你:每天「素描」15分鐘,預防失智、有效活化左右腦●書籍介紹黑斑白斑有話要說作者:黃昭瑜出版社:大塊文化出版日期:2019/10/01作者簡介/黃昭瑜長庚醫院皮膚科主治醫師
-
2020-01-14 癌症.飲食與癌症
香蕉變黑更營養!日研究:長斑香蕉具「抗癌力」
吃香蕉好處多,許多人買香蕉時,都喜歡挑外表漂亮的香蕉,尤其還帶點青綠色,看到長了斑的或是變黑的香蕉,全都不選。最新日本研究指出熟透起斑點的香蕉,其抗癌功效會比未熟透的香蕉高出更多。熟香蕉抑制癌細胞、強化白血球日本帝京大學研究團隊,將各種水果包括香蕉的提取物,注射到實驗老鼠體內,發現老鼠身體出現變化,尤其又以香蕉最能改善整體健康狀況。研究顯示,帶有斑點的成熟香蕉,可以讓身體誘導癌細胞死亡的腫瘤壞死因子(TNF)濃度達到最高,因為TNF 是一種能夠抑制癌細胞活動的蛋白質,擁有TNF 如同有能力對付體內的癌細胞。而成熟的香蕉誘導能力更大,讓身體產生更多的 TNF。 不同香蕉熟度 營養大不同此外,熟透的香蕉能強化白血球,其中的果肉中還有豐富血清素,有助於安眠、抵抗憂鬱和焦慮、促進腸胃蠕動,是最具有營養價值的階段。只是熟透香蕉糖分會增加,升糖指數會提高,建議不要在餐後吃香蕉。香蕉內含有易被身體吸收的糖分,足量維生素與礦物質,適合在運動前後食用,為人體補充能量。每天吃根帶斑點的香蕉,讓身體更健康。延伸閱讀:胸口灼熱、嘔酸水怎麼辦?吃香蕉有助緩解胃酸逆流不適
-
2020-01-13 養生.聰明飲食
將脂肪燃燒率最大化 營養專家推薦9大類「腰瘦」食物
【文/選自橡實文化《腰瘦早餐》,作者大衛・辛振可】本書並未涵蓋完整的腰瘦飲食法,但每道食譜都有至少一種關鍵腰瘦食物。從以下摘自《腰瘦食譜大全》(Zero Belly Cookbook)的段落中,你會學到每一種食物如何將脂肪燃燒率最大化,並讓你更健康、更快樂。腰瘦蔬果蛋白飲將養分攝取量放到最大為了完全發揮腰瘦計畫的效用,每天早上,你都要在主餐之外搭配一杯綜合蔬果飲。這些飲品既好喝又好做,你可以早餐喝,也可以把它當成零食、代餐或甜點。研究顯示,高蛋白、低脂肪的蔬果飲能有效促進人體吸收養分,尤其能促進肌肉對養分的吸收。我的腰瘦蔬果蛋白飲食譜,把市售蔬果昔常見的牛奶、添加糖和人工添加物都拿掉了,取而代之的是真正的水果、堅果、植物性蛋白質,以及杏仁奶和椰子奶之類的植物奶。為什麼要用植物奶取代?首先,牛奶對某些人來講不易消化,而消化不良會導致發炎,發炎又會導致體重增加,但原因不只如此。2014年,瑞典烏普薩拉大學(Uppsala University)的科學家發現,一天喝三杯以上牛奶的女性,死亡率是一天喝不到一杯者的兩倍。骨折也更常發生在女性重度牛奶飲用者身上。儘管這只是初步的研究結果,卻更加說明了用植物奶來做每日蔬果飲為什麼是明智之舉。雞蛋關掉內臟脂肪基因雞蛋是攝取膽鹼最佳的單一食物來源。膽鹼是維生素B的一種,對建造人體所有的細胞膜而言,都是不可或缺的養分。膽鹼不足和導致內臟脂肪堆積的基因有直接關係,尤其是肝臟的部分。美國國家醫藥學院(U. S. Institute of Medicine)定出的每日適當攝取量為女性425毫克、男性550毫克。然而,根據2015年的全國健康與營養普查報告(National Health and Nutrition Examination Survey),在美國全體國民當中,達到適當攝取量者所占比例很小。紅色水果關掉肥胖基因如同職業籃球員,每一種水果對自己做的事都很拿手。但紅色代表你吃的水果略勝一籌──西瓜之於香瓜,就像詹皇(LeBron James)之於紐約尼克隊的候補球員。打從《腰瘦飲食》一書上市以來,持續有越來越多證據證明了這一點。舉例而言,《演化與人類行為》(Evolution and Human Behavior)期刊的一項研究就發現,紅色和橘色蔬果食用量較多的人,擁有較為健美的膚色,此即為類胡蘿蔔素這種抗病成分的功勞。【腰瘦水果榮譽榜】紅寶石葡萄柚、酸櫻桃、覆盆莓、草莓、藍莓、黑莓、紅蘋果(尤其是紅粉佳人蘋果)、西瓜、李子、水蜜桃、油桃。橄欖油及其他健康油品飢餓感退散食用油的作用不僅在於讓食物更美味,事實上,吃對種類還可調節飢餓荷爾蒙,抵擋嘴饞的衝動。像特級初榨橄欖油、堅果和酪梨所含的油脂,都是好的食用油。發表在《營養期刊》的一項研究發現,午餐搭配半顆新鮮酪梨的受試者,接下來幾小時的食慾減低了四成。在印度則有一項新的研究,科學家針對有糖尿病和心臟病風險的六十位中年男性,他們給兩組受試者類似的飲食,只不過其中一組的每日熱量有兩成是來自開心果。到整個研究期結束時,開心果組的成員腰圍較小。【腰瘦油脂來源榮譽榜】特級初榨橄欖油、初榨椰子油、酪梨、胡桃、腰果、杏仁、杏仁醬、野生鮭魚、沙丁魚、研磨亞麻籽(即亞麻籽粉)、奇亞籽。豆類、米飯、燕麥及其他健康纖維關掉糖尿病基因不妨將豆類視為減重小藥丸,隨時想吃就盡情享用吧!一項研究發現,即使每天多攝取199大卡的熱量,每天吃四分之三杯豆類的人,卻比不吃豆類者體重少了3公斤。部分原因在於來自豆類和全穀類的纖維,纖維的成分幫助人體分泌一種叫作丁酸(butyrate)的物質,這種物質關閉了導致胰島素敏感性降低的基因。不過,有一種常見的纖維來源,你在腰瘦食譜中不會看到,那就是小麥。腰瘦法不是嚴格的無麩質飲食法,但本書所有食譜用的都是本來就不含麩質的食材,這麼做是有原因的:如果你有麩質不耐症,那麼這種蛋白質成分就會導致你的腸胃發炎。我的目標是要發明一套人人適用的方案。所以,如果你想吃小麥類的食物,那就吃吧。但有越來越多的科學研究證明,堅守腰瘦法的纖維來源可能比較明智。根據《營養與新陳代謝年刊》(Annals of Nutrition and Metabolism)的一項研究,科學家發現,比起吃即食含糖玉米片,早餐吃燕麥粥可帶來較大的飽足感和較低的飢餓度,下一餐吃進去的熱量也較少,即使兩種早餐的卡路里攝取量是一樣的。【腰瘦豆榖類榮譽榜】罐頭黑豆、罐頭鷹嘴豆、法國綠扁豆、燕麥片、藜麥、糙米。額外補充植物性蛋白質促進新陳代謝腰瘦法其中一個獨樹一格的特點,就在於它仰賴植物性蛋白質。雖然我不是素食者(差遠了!),我也知道對追求腸胃健康的人而言,仰賴動物奶補充蛋白質不見得是最好的選擇,尤其是對乳糖不耐症患者來講。【腰瘦蛋白質來源榮譽榜】Vega One多合一營養奶昔、Vega運動表現蛋白粉、Sunwarrior有機植物蛋白粉、PlantFusion有機植物蛋白粉。綠葉蔬菜、綠茶和鮮豔的蔬菜終結發炎並關閉囤脂基因像瑞士甜菜這樣的綠葉蔬菜,真可謂是鏟肉專用的瑞士刀。若能多多食用綠葉蔬菜,你的身體就會受到大量葉酸的保護。葉酸是維生素B的一種,從振奮情緒到對抗癌症都和它有關。它也是一把基因之鑰,既能鎖上導致胰島素阻抗(insulin resistance)的基因,也能關閉形成脂肪細胞的基因。但綠葉蔬菜也有另一個重要的功能,那就是幫助你打造一個健康、平衡的腸道環境。光是把益菌吃下肚還不夠,為了確保這些小傢伙頭好壯壯,你得餵牠們吃東西。牠們最愛吃一種叫作果寡糖(fructooligosaccharides,簡稱FOS)的東西了,那是一種存在於蔬菜、水果和穀物當中的膳食纖維。但在這三者當中,蔬菜可能是把這種關鍵養分吃下肚最健康的方式,因為蔬菜的熱量低。研究顯示,果寡糖可促進維生素和礦物質的吸收,提升飽足感,不然也能改善便祕,保持腸道環境清潔溜溜。【腰瘦蔬菜榮譽榜】羽衣甘藍、菠菜、西洋菜、蘿蔓萵苣、紅蘿蔔、瑞士甜菜、櫛瓜、紅甜椒、番茄、小黃瓜、西洋芹、蘆筍。瘦肉和魚肉建造肌肉並關掉囤脂基因保持和建造肌肉很重要,尤其當我們越來越年長。肌肉質量增加,意味著更健康的體重、更健美的身形,以及更良好的生活品質。但為了得到這些好處,我們可能需要吃進比目前更多的蛋白質。腰瘦飲品就提供了很多植物性蛋白質,但額外來一份瘦肉也無妨。美國目前的每日蛋白質建議攝取量為每公斤體重0.8公克,或以77公斤的人來說,每日大約62公克。一副雞胸肉約有20公克蛋白質,一份牛絞肉、鮭魚或一塊撲克牌大小的豆腐也是。但在《美國內分泌與新陳代謝生理學期刊》(American Journal of Physiology—Endocrinology and Metabolism)2015年的一項研究中,研究人員發現,吃建議攝取量兩倍蛋白質者,蛋白質淨利用率和肌肉蛋白合成作用較佳;換言之,他們較容易保持和建造肌肉。【腰瘦肉類榮譽榜】雞肉、火雞瘦絞肉、瘦牛肉、野生鮭魚、蝦子、干貝、鱈魚、鮪魚、大比目魚。你最愛的辛香料關掉發炎基因和增重基因在我開的老餐廳「白街」(White Street),客人最常讚美的不是異國風情的雞尾酒、巨無霸牛排、或濃郁綿密的甜點,而是當成配菜的蔬菜、湯品、以及烤雞腿之類的簡單肉食。這都是因為主廚精通辛香料搭配的藝術,將辛香料的效果發揮到極致的緣故。辛香料能讓你吃過成千上萬次的東西變得像是前所未嚐。不過,香草、辛香料和調味料為食物所做的可不只是增添風味而已。從抗癌、調節胰島素反應到抗發炎,許多廣受使用的辛香料都是明星營養素。越是擅長將這些辛香料融入到每日三餐之中,你的健康狀況就會越好,你的味蕾也會越滿足。然而,儘管多數香草和辛香料都具有強大的抗發炎特性,辛香料本身所含成分和你實際上吃進身體裡的卻不一樣,這即是所謂的「生物利用度」(bioavailability)。為了測驗辛香料經消化後的確切效力,佛羅里達大學(University of Gainesville, Florida)和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Pen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的研究人員用不同的辛香料做實驗,讓受試者連續一週每天吃大量辛香料。接著,他們將受試者的血漿滴到發炎的白血球上。吃丁香、薑、迷迭香和薑黃的受試者,血漿是最強勁的;換言之,這些辛香料經消化後的抗發炎成分含量最高。【腰瘦辛香料榮譽榜】黑胡椒、薑黃、肉桂、無糖可可粉(非鹼化可可粉)、辣椒粉、乾燥百里香、乾燥迷迭香、乾燥奧勒岡。祕密武器:薑黃幾世紀以來,印度菜和中藥都愛用這種超級香料是有理由的。薑黃含有薑黃素,薑黃素可以瘦腰、對抗慢性發炎、抗癌,還可提高腦源性神經營養因子(BDNF)的含量—這是一種促進神經元生長的腦部荷爾蒙。薑黃甚至可以治療憂鬱症,一早給你好心情。
-
2020-01-13 科別.皮膚
頭髮日漸稀疏怎麼辦?皮膚科醫師教你如何讓頭頂回春
【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頭髮日漸稀疏怎麼辦?新光醫院醫學美容中心皮膚科主治醫師徐常捷表示,落髮可能是緩慢的過程,也要小心短期內大量落髮,然而落髮很像失血,第一時間要及時治療、止血,目前落髮治療成效都不錯,若掉髮量太多就要花更多心力處理。徐常捷說明,落髮常見因素,如男性雄性禿,女性落髮,與體質、遺傳有關,這些狀況不會短時間內大量掉髮,是長期緩慢漸漸退化;若短時間掉髮達上百根,可能是休止期落髮或圓形禿合併其中。所謂休止期落髮是人體受到很大的身心壓力、生病或重感冒、大手術,免疫力、體力下降,很大比例的頭髮進入休止期,如同冬眠一般,雖毛囊沒有死掉,但嚴重會連一根頭髮都不剩。若是圓形禿就要當心,常是免疫力失調,由於白血球攻擊毛囊,毛囊會斷裂、萎縮,禁入休止期,且因經由血管的點狀面攻擊,呈現許多範圍的掉髮情況,範圍大時很容易發現,但如果面積很小,只有理髮師才會發現,民眾只是感覺頭髮最近掉很多,以為只是太累或心煩,不可掉以輕心。至於遺傳性落髮,有高度家族遺傳性,且男方、女方都可能遺傳,但男性常出現M型和O型的的症狀,女生是分線變寬、整體稀疏。雄性禿、女性落髮怎麼治療?徐常捷解釋,這類患者頭髮會變細,掉髮後頭皮底下的血管也會變少,因此必須要提供頭皮生髮的營養,透過重建頭皮的微血循環,配合生髮藥水,避免頭皮發炎,並啟動毛囊進入生長期;或者透過物理性的刺激,例如光線、溫度讓頭髮進入生長期,「把一連串開關都打開,頭髮就可以長回來。」除了治療外,平時也要做好保養,徐醫師建議遵循「吃飽睡好沒煩惱」秘訣,只要營養均衡、睡眠品質和時間充足,心靈平衡,清潔頭皮方式正確,能有效延緩落髮。徐常捷說,雖然許多人不覺得掉髮有何嚴重,還是建議提早檢查、治療,尤其女性掉髮治療成效佳,以免掉髮太嚴重,需花費更多心力處理。(文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延伸閱讀: 家裡地板頭髮掃不完? 3指標判斷是不是快禿頭了 洗頭不用洗髮精,洗得乾淨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