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1-04 該看哪科.中醫精髓
搜尋
白血球
共找到
396
筆 文章
-
-
2020-12-30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新冠疫周年/與社區大爆發擦肩而過 天生神力惜命島民
3月初,歐美藝文界慘遭新冠肺炎攻擊,合唱團、劇場九成團員中鏢,還有人死亡,幾乎「團滅」;地球另一端,確診澳洲音樂家登台演出,台灣指揮中心緊急舉行史上最晚記者會,樂團成員人人自危,社區陷入恐慌,但是島民卻好像有「天生神力」,插曲最終以無人確診落幕。許多專家深信台灣多次與社區大爆發擦肩而過,但在社區女保全、酒店女公關等著名「十大無頭懸案」接觸者,甚至敦睦艦隊確診士兵的女友們無人染疫,讓人不禁想問一句「台灣人真的比較強?」這個問題在「醫學假說(Medical Hypotheses)」今年11月的文章能得到解答。作者山本直樹和喬治.鮑爾認為,亞洲東北部人的「天生神力」確實可能與基因有關,東亞農業發展比歐洲早,快速累積人口密度,肯定會遇到很多人畜共患疾病。長時間的演化中,東亞人可能已經針對各種流行病作出了有利基因突變,東亞人體內有一種有別於歐美地區的人類白血球抗原,或ACE2基因功能存有差異,對新冠病毒更具抵抗力。國衛院感染症與疫苗研究所研究員郭書辰說,雖上述說法仍待驗證,但他認同此觀點,已有研究發現,部分亞洲人未染疫,卻有可對抗新冠肺炎抗體,亞洲過去可能流行過類似新冠病毒的疫情。「我相信亞洲人對於病毒易感性低於西方人,包含新冠肺炎。」中央研究院生醫所兼任研究員何美鄉指出,不斷有新病毒自中國出現,但當地都沒有非常嚴重就是最好的證明。但就算天生基因強,也不可能無堅不摧,同是有基因優勢的日本,多家酒店淪陷,甚至出現離奇的乳頭群聚,對比也爆發酒店女公關染疫的台灣,無酒客確診看似詭異,卻能從酒店小姐的分享看出端倪,「不少酒客即使到溫柔鄉尋歡,也乖乖自備口罩」,或許是因台灣人「惜命」。在嚴防邊境的環境下,有不明感染源個案仍可順利度過,但未來疫苗開打後,勢必國門大開,再次面對懸案時,天生神力的惜命島民,晚了其他國家一年面對可能爆發的疫情,何美鄉強調,目前防疫重點是圍堵病毒,未來打疫苗、國門開,就不要盲目追求「〇本土」,應致力減害。郭書辰坦言,在沒有疫苗的狀況下,找不到源頭確實可能造成大爆發,疫苗打得夠,再感染的機率小,找不到感染源也沒關係。何美鄉更提出,打疫苗是開國門的希望,開國門同時也有助於提高疫苗效果,疫苗需要接觸病毒才能更有效果。何美鄉說,以目前的數據看來,新冠肺炎無症狀感染者幾乎多達八成,但感染不等於會傳染。不再追求零感染後,不用再害怕新冠肺炎,另外一個目標是收集基因資料庫,往精準醫療方向邁進,找出新冠肺炎易感族群,及早投藥,避免重症、死亡發生。▌延伸推薦:QA遊戲/2020新冠肺炎肆虐 你的生活變什麼樣子?
-
2020-12-28 科別.消化系統
醫病天地/4大低油飲食 防急性胰臟炎
寒冬來襲,許多人特別想吃暖暖火鍋,再配大杯啤酒,不過台北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新陳代謝科主任王繁棻提醒,本身有膽結石、高血脂、長期飲酒等問題的民眾,需節制飲食,避免引發急性胰臟炎,並給予4大低油飲食建議。王繁棻指出,急性胰臟炎是指胰臟及周圍組織的急性發炎反應,若本身潛藏危險因子,又大吃高油酯、高熱量食物,恐引發急性胰臟炎,典型症狀為上腹痛、甚至延伸至背部;也有人疼痛部分在肚臍周圍,另外相關症狀還有噁心嘔吐、心跳加速、呼吸急促、意識不清、血中白血球升高、電解質不平衡、血糖偏高等。王繁棻說,甚至約有40%民眾因膽結石移位,跑到總膽管及胰管開口附近,產生磨擦引發急性胰臟炎;其次3成為長期飲酒或短時間攝取過多酒精;另外,約少數會因高三酸甘油酯血症引發急性胰臟炎。另外,抽煙、肥胖、糖尿病等因素也會增加胰臟炎機率。王繁棻說,80%的急性胰臟炎病人多為輕度,約3至7天可出院,但重度胰臟炎者,器官衰竭持續48小時以上,死亡率近3成,好發群多為60歲以上長者。王繁棻指出,病人若潛藏膽結石或高三酸甘油酯,又吃進過多高油脂食物搭配飲酒,就可能產生急性胰臟炎。預防方式就是建議採「低油飲食」,少吃油炸、高糖飲料及甜點;攝取五穀根莖類則要避免酥皮類與高油脂糕點。
-
2020-12-26 癌症.胃癌
胃口差、吃不下以為感冒別輕忽 當心是胃癌警訊!
注意囉!經常沒胃口、吃不下,很有可能是罹患了胃癌。就有一位70多歲的女性,過去的胃口不錯也不挑食,這樣的狀況持續了3個月,原本以為是感冒引起的後遺症,送醫候竟確診為末期胃癌合併肝臟和淋巴轉移;之後接受針劑化療卻出現手腳腫脹、噁心嘔吐等副作用,而且很快又復發。其實現在有新型口服化療藥可供選擇,可望幫助晚期胃癌病友更好地控制腫瘤不惡化,保有較好的生活品質,而且有健保給付,可以減輕患者的負擔。 每天有6.5人死於胃癌胃癌常年居國人10大癌症之列,根據衛生福利部統計資料,近5年以來,台灣每年胃癌新增人數約4,000人,而最新公布的108年國人十大死因資料,胃癌共奪走2,379人生命,等於每天有6.5人死於胃癌,更顯出防制胃癌的重要性。 台灣癌症基金會執行長、血液腫瘤科醫師賴基銘表示,研究顯示,胃癌與飲食習慣、胃幽門螺旋桿菌等密切相關,如果平時能減少攝取醃製、煎炸、燒烤和煙燻類食物,遵循「高纖、低脂、天天蔬果彩虹579」的原則,同時保持勤洗手的衛生習慣,避免感染幽門螺旋桿菌,就能降低罹患胃癌的風險,所以說胃癌是一種可以預防的癌症。輕忽胃口差、莫名變瘦,都是胃癌警訊台北榮總腫瘤醫學部主任趙毅則表示,胃癌的早期症狀,例如食慾不振、吞嚥困難、消化不良等,跟胃炎、消化性潰瘍或腸胃功能障礙十分類似,一般人容易輕忽,加上國人較少照胃鏡檢查的習慣,因此,近6成患者初次診斷即為晚期胃癌。另外,體重下降也是晚期胃癌的常見警訊。 晚期胃癌患者由於癌細胞已轉移,並無法靠手術來治療,主要是靠化療來延續生命,臨床上也發現,患者在接受前線針劑化療時,經常出現厭食、噁心、腹瀉、體力虛弱、手足症候群、皮疹、心悸、胸悶、肝功能異常、白血球或血小板下降等副作用,以至於影響後續的治療意願。 新式口服化療,助患者保有生活品質台北榮總腫瘤醫學部腫瘤免疫治療中心主任陳明晃表示,健保新給付的新型口服化療藥物,主要由一種有效成分和一種保護成分所組成,有效成分能夠直接嵌入癌細胞的DNA,造成DNA的損傷,進而抑制癌細胞生長;保護成分則可保護有效成分不被體內酵素分解,強化其抑制腫瘤的能力。 陳明晃指出,研究發現,晚期胃癌患者在針劑化療失效後,改用新型口服化療藥物,不僅可讓超過4成的病友控制疾病不惡化,還能幫助維持良好的日常體能表現和活動度超過4個月,能保有較好的生活品質。延伸閱讀: 胃癌初期難發現、進程快! 身體常見4個小毛病是警告...很多人還在拖 愛吃這6種食物小心罹胃癌! 炙烤、煙燻魚都上榜...初期症狀超容易被忽略
-
2020-12-23 該看哪科.中醫精髓
冬季寒冷容易過敏 中醫師建議「三九貼」可改善
最近冷氣團南下,日夜溫差大,再加上空汙影響,許多民眾過敏噴嚏連連,相當不舒服。南投醫院中醫科主任顏素美說,冬季容易過敏民眾不妨「三九貼」,利用溫灸貼敷穴位補充身體陽氣,提升抗寒能力,減少呼吸道疾病及過敏症狀。顏素美說,中醫認為依照節氣從冬至後的9天稱為「一九」,每隔9天為一個階段,第二段的9天稱為「二九」,第三段稱「三九」共27日,稱之為「三九天」。今年三九天為12月31日到明年1月9日以及1月18日。中醫有「冷在三九,熱在三伏」,這是一年中兩次改善過敏體質的節令。三九天是一年中最冷的時候,人們常感到身體能量不足、血液循環不良、皮膚乾燥、毛孔緊縮、活動力下降,也是過敏性鼻炎、氣喘、慢性支氣管炎好發的時候,此時最適合施行溫灸貼敷穴位的治療方法來改善體質。灸貼以具有辛溫走竄、通經、平喘的藥物,通過對特定穴位溫熱刺激,補充身體陽氣、提高身體能量,達到防治呼吸道疾病發作目的。現代醫學發現,三九貼療法可以促進大腦皮層、下丘腦垂體的調節反應,降低血中嗜酸性白血球,對肥大細胞有保護作用,提高身體的免疫機能。顏素美也提醒感冒或肺部感染、發燒和咽喉發炎者、嚴重心肺功能不足者、孕婦、小於1歲以下幼兒、嚴重藥物過敏者以及短時間敷貼即會皮膚大量起泡的患者不適合三九貼療法。南投醫院三九天貼敷門診為12月30日至明年1月19,有需要的民眾可多加利用。
-
2020-12-09 科別.心臟血管
下肢靜脈曲張勿輕忽 併發症有致命性靜脈血栓
52歲鄭姓男子患有下肢靜脈曲張已多年,2年前曾在診所接受硬化劑治療,但數個月後又復發。一周前他突覺右腿下部有紅腫、熱、痛現象,因止痛藥治療無效到醫院就診,發現下肢重度靜脈逆流併表淺靜脈血栓,緊急進行微創靜脈內雷射燒蝕及血栓切除手術,術後右腿腫痛很快消除,隔天順利出院。75歲吳姓婦人雙腿熱紅水腫已困擾近一年,因醫院檢查顯示心臟及腎臟功能正常,持續在感染科接受抗生素治療,但情況並未改善反發生全身藥疹,檢查發現雙腿下部已有脂皮硬化、發炎指數稍高,但白血球數正常外,雙下肢有重度靜脈逆流。經安排微創靜脈內雷射燒蝕手術後,雙下肢熱紅水腫明顯改善,不需服用抗生素及消炎藥。衛福部嘉義醫院心臟外科兼靜脈曲張特診醫師林老生說,下肢靜脈曲張俗稱浮腳筋,病因是靜脈內瓣膜閉合不全,以致站立時下肢靜脈逆流及靜脈高血壓,臨床上表徵及症狀每位病人雖皆不盡相同,但久站或久坐後雙腿沉重、腫脹痠痛、瘙癢、半夜抽筋卻是常見的共同症狀。明顯的浮腳筋目視即可診斷,但肥胖少運動的年長者如上述吳阿嬤,則要借助靜脈超音波、靜脈血流檢查才能正確診斷靜脈逆流嚴重度及可能的靜脈血栓,併發症包括常被誤診為淋巴水腫的下肢非感染性蜂窩性組織炎、自發性靜脈瘤破裂大出血、難癒性腿部潰瘍以及致命性的靜脈血栓。林老生說,坊間的硬化劑注射除了短暫不確定的美容效果,不但無法根治,且隱藏過敏、色素沉著、及靜脈血栓的風險。有百年歷史的傳統靜脈剝除手術,因傷口大又多、出血量較多、術後疼痛度和感染風險也較大;根據他過去施行1500多例微創靜脈內雷射燒蝕手術的經驗,此手術不但可根除下肢靜脈逆流,病人滿意度也高達95%。林醫師指出,下肢靜脈曲張是下肢靜脈逆流及靜脈高血壓的產物,不只是美觀問題,且會影響全身血液循環。輕者腿部腫脹、蜂窩性組織炎、大出血、難癒性潰瘍、及心臟回流缺血胸悶,重者靜脈血栓造成致命肺栓塞;微創靜脈內雷射手術則治癒率高、併發症風險低。
-
2020-12-05 醫療.風溼過敏免疫
下背痛「休息越久越不舒服」?醫師提醒得提高警覺
「今天早上我的背又痛到不行!」小陳發出簡訊:「可能要請假…」「你年紀輕輕,怎麼這麼容易腰痠背痛?」友人迅速回覆。「可能是之前車禍傷到吧。」小陳寫著:「我本來也以為多休息就會好,偏偏每次都是起床的時候最痛。」「聽起來怪怪的…」友人傳了張沉思的貼圖,接著回覆:「趕快去看醫生吧,我進公司會幫你請假。」下背痛有兩種:機械性、發炎性成大醫院過敏免疫風濕科翁孟玉醫師指出,腰酸背痛是經常遇到的問題,大概每個人都曾經在工作後、久坐後背痛發作。當背痛發作,肌肉緊繃痙攣時,我們通常可以透過「多休息」來舒緩疼痛。這類型的腰痛稱作「機械性背痛」,最常見的原因為過度活動、姿勢不良,或搬運重物使背部受力過大,導致肌肉與韌帶過度拉扯而受傷。面對機械性背痛,要盡量維持良好的姿勢,多多休息,適當地做復健,就能漸漸緩解。然而,如果發現自己「休息越久,越不舒服」,就得提高警覺,這可能是「發炎性背痛」。發炎性背痛的患者常於晨間起床時感覺僵硬疼痛,但起床活動一段時間後症狀相對改善。而且,發炎性背痛的患者年齡大約在二十歲上下,絕大多數都小於四十歲,較機械性背痛患者來的年輕。發炎性背痛患者的家族成員中常有類似的症狀。翁孟玉醫師提醒,「發炎性背痛」比較難纏,需及時接受藥物治療,才能減緩狀況惡化。假使有這類型的腰痠背痛持續三個月以上,最好要就醫檢查。發炎性背痛有哪些?臺中榮民總醫院過敏免疫風濕科黃文男醫師表示,多數的發炎性背痛患者會抱怨下背部與臀部附近的疼痛與僵硬,這種發炎性背痛的原因是身體出現了慢性發炎反應,使脊椎關節處於持續發炎的狀態。以下是常見導致脊椎關節慢性發炎的原因:1)僵直性脊椎炎僵直性脊椎炎常出現在二十歲上下的年輕人,主要症狀為下背痛、晨間僵硬和下肢關節發炎,由於早期症狀不明顯,經常被誤認為是運動傷害或姿勢不良造成的下背痛,也有不少病友已經長期習慣了疼痛,而錯過早期診斷及早介入的時機。2)乾癬性關節炎乾癬是一種外顯於皮膚上的免疫疾病,雖然主要病灶表現於皮膚,卻屬於脊椎關節病變家族的其中一員,近三成的乾癬病友會合併乾癬性關節炎的症狀。3)發炎性腸道疾病發炎性腸道疾病會讓病友出現腹瀉、腹痛、血便等症狀,常被誤以為是腸躁症,約有四分之一的病友腸胃道以外的症狀,關節發炎就是其中一個症狀表現。4)其他反應性關節炎及非典型脊椎炎也是發炎性背痛的可能原因。如何診斷僵直性脊椎炎?翁孟玉醫師解釋,要診斷患者是否罹患僵直性脊椎炎,醫師需要了解病史,患者下背痛的狀況是否已經超過三個月、是否符合晨間僵硬、經休息無法改善等典型特徵。接著醫師會進行身體檢查,確定腰椎運動範圍受限的程度、擴胸範圍受限的程度、脊椎的彎曲程度,並評估是否有其他肌肉骨骼的症狀。患者需要抽血檢驗體內的發炎指數和是否帶有人類白血球抗原B27基因(HLA-B27)。根據研究,帶有HLA-B27基因的人2-10%將會罹患僵直性脊椎炎。影像的部分會安排X光檢查,以評估薦腸關節發炎的程度。該如何治療僵直性脊椎炎?黃文男醫師說明,發炎性背痛經常是慢性且反覆發作,因此患者在面對僵直性脊椎炎時,要做好長期抗戰的心理準備,好好了解疾病的病程與可能帶來的後續問題。若能及早診斷、早期介入,利用藥物控制僵直性脊椎炎,則能大幅減少關節破壞、避免功能喪失。目前,第一線治療藥物為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NSAIDs),可以降低關節發炎的程度、緩解疼痛。類固醇可用於局部注射,不建議長期口服或注射。免疫調節劑(DMARDs)對於合併周邊關節炎病患有部分療效,但是,少部分人會出現腸胃不適、皮膚過敏、肝功能異常等副作用。倘若傳統治療藥物無法有效控制病情,就應該考慮使用生物製劑。生物製劑是具有專一性的免疫抑制劑,可以抑制特定的發炎因子,達到治療疾病的效果。先前研究發現,僵直性脊椎炎病友體內有高量的發炎因子「腫瘤壞死因子(TNF)」,抗腫瘤壞死因子生物製劑便成了醫師們常用的治療武器,並具有多年的臨床經驗證實其療效及安全性,台灣的全民健康保險也有條件性的給付,詳情可以與醫師討論。生物製劑需要注意感染問題,但不須過於擔心,醫師會進行事前評估及追蹤,將風險降到最低。黃文男醫師說,「我們都會一再提醒患者,僵直性脊椎炎屬於慢性病,務必與醫師好好配合,定期回診,依照指示用藥,才能讓病情穩定,減少關節發炎或功能的損失。」不治療會怎樣?翁孟玉醫師叮嚀,假使沒有好好控制僵直性脊椎炎,患者的脊椎會於不間斷的骨頭重塑過程中失去活動度,導致患者姿勢總是躬身前傾。而且僵直性脊椎炎患者罹患骨質疏鬆症的機會也很高,因而提高了之後骨折或脊髓損傷的風險。關節變形往往是不可逆的傷害,及早治療是預防功能喪失的最佳辦法。此外,由於僵直性脊椎炎是自體免疫所造成的慢性發炎反應,不但會影響關節,也可能進展到為全身性疾病,可能出現虹彩炎而眼睛痛、畏光,或是心血管疾病、腎臟病變、肺纖維化、骨質疏鬆等多種麻煩的共病。若有持續超過三個月的背痛、晨間僵硬、越休息越不舒服的狀況,要提高警覺,盡快就醫喔!原文:下背痛有兩種,第二種別輕忽,醫師圖解懶人包搜尋附近的診所:內科免費註冊,掛號、領藥超方便!
-
2020-12-05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高醫小港肩負防疫重任推COVID-19抗體掌上型快篩檢測儀
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在國外依舊嚴峻, 高醫委託經營的高雄市立小港醫院肩機場與港口防疫重任,與神光科技合作開發掌上型多功能微型光譜儀,讓原先設置在醫院檢驗室內的大型儀器,也能在家僅使用,體積僅15公分,症狀出現4天內敏感性高達9成以上,耗費5分鐘即能完成檢驗報告,並即時傳輸至醫院,及早掌控疫情沒有距離小港醫院醫務秘書、胸腔內科醫師陳煌麒表示,這套光譜將原先設置於醫療院所的一般大型檢驗儀器(約3公尺),設計成僅只有15公分多功能微型光譜,縮小檢測儀器設備體積達100倍以上,檢驗時間僅需5分鐘,就可檢出尿液檢查,包括尿蛋白、潛血、亞硝酸、白血球、酸鹼值、尿糖、酮體、膽赤紅、尿膽素原、尿液微量蛋白、肌酸酐等;喜液檢查項目也包括包括總膽固醇(CHOL)、高密度膽固醇(HDL)、低密度膽固醇(LDL)、三酸甘油脂(Triglyceride)、血糖(Sugar)、腎指標肌酸酐等。陳煌麒醫師表示,這項科技的特色在於省成本、空間和病人抽血量,且能快速檢驗後,將資料立即傳輸至雲端。對於防疫採檢具有快速、安全及避免採檢失誤的優點,症狀出現4天內敏感性高達9成以上,是COVID-19抗體篩檢快、省、準的掌上型檢測儀,未來也可以在急重症照護上有所幫助;對於遠距照護方面,場域也可以推廣至偏鄉衛生所、山地巡迴醫療和長照中心等。陳煌麒醫師說,小港醫院位居陸海空交通要衝,除鄰近高雄國際機場及高雄港外,也是往墾丁的主要交通動線,以及國道1號末端及八八快速道路起點,防疫地理位置重要;這套系統具快速、安全及避免採檢失誤的優點,症狀出現4天內敏感性高達9成以上,是COVID-19抗體篩檢快、省、準的掌上型檢測儀,未來還可以在急重症照護上有所幫助;對於遠距照護方面,場域也可以推廣至偏鄉衛生所、山地巡迴醫療和長照中心等。
-
2020-12-03 科別.心臟血管
氣溫驟降好發心血管疾病 做這些事有助血壓下降
.研究發現,多親近大自然,可降低心血管壓力.氣溫驟降,收縮壓和舒張壓會上升,腦中風及缺血性心臟病的死亡風險增加.森林浴的芬多精濃度高,有抑制病毒細菌、抗發炎的效果時序進入冬季,是心血管疾病好發的季節。台大醫院環境職業暨醫學部主任蘇大成研究發現,森林浴、室內外園藝等親近自然活動,都有助於降低心血管壓力,但若是鄰近馬路的公園,減壓效果就沒那麼好了。心血管壓力隨氣溫變化蘇大成與台大實驗林處長蔡明哲及副研究員曹崇銘,多年來共同合作探討森林環境的健康效益,許多重要研究成果陸續發表於國際期刊,證實心血管壓力會隨著季節氣溫產生變化,可透過親近自然的活動,降低心血管壓力。研究分析72名在實驗林工作一年以上的健康成年人,冬夏兩季的心血管數據,結果發現,冬季血壓和平均動脈壓都顯著高於夏季,冬季的主動脈血管硬度及身體血管阻力也較高。冬天除了血管壓力較大,血液也比較濃稠,血中總膽固醇、低密度膽固醇濃度、白血球、紅血球及血小板數量,都顯著高於夏季。血壓上升增中風風險研究也發現,氣溫每增加攝氏1度,手臂動脈收縮壓平均下降0.9毫米汞柱,舒張壓平均下降0.84毫米汞柱。也就是說,若氣溫驟降10度,收縮壓和舒張壓分別會增加8到9毫米汞柱,不容小覷。根據過去研究,收縮壓每上升20毫米汞柱,或舒張壓每上升10毫米汞柱,腦中風及缺血性心臟病的死亡風險上升一倍。溪頭散步效果勝都會公園多親近森林,真的可降低心血管壓力。蘇大成表示,比較同一個人在溪頭散步和在台北市公園散步的差異發現,在森林裡散步,血壓會下降,但在都市的公園裡散步,血壓反而上升。研究也發現,長期駐點在溪頭的工作人員,血管彈性、厚度,膽固醇等指數都比都市上班族好,血液中的自然殺手細胞也比較多,表示免疫力較佳。蘇大成指出,城市的公園就算有綠地,仍與溪頭不同,附近的交通汙染會影響公園空氣品質。研究顯示,都會公園空氣中的PM2.5、揮發性有機碳化合物、一氧化碳等,濃度顯著高於溪頭。但令人振奮的是,都市人如果在森林裡待個幾小時,自然殺手細胞也能上升,參與設計過的園藝活動,也有助於降低心跳及心臟負擔。研究人員安排30到50歲健康成年人先做體操,接著做葉拓、苔球,結果血壓下降;去台大梅峰農場採香水百合,也有同樣的效果。蘇大成說,大片綠地和大樹的附近,芬多精濃度高,能帶來清淨的空氣,也有抑制病毒細菌、抗發炎的效果,就算不能常常到山上做森林浴,還是可以從生活周遭找到健康的元素。近馬路公園小心空汙蘇大成提醒,在都會中親近綠地,特別要注意附近最好不要有大馬路。最新研究證實,「1, 3-丁二烯」這種揮發性有機的無色氣體,是頗具健康威脅的氣態汙染物,常見於汽車、大卡車、輪船、工業排放廢氣衍生的空汙中。另外,輪胎的製作原料,如人造橡膠就含有「1, 3-丁二烯」,所以輪胎轉動摩擦時也會產生相關汙染。它與心血管氧化壓力提高、頸動脈增厚、低密度膽固醇升高、自律神經失調、血栓及動脈硬化的機轉,統統有關。蘇大成擔心,如果好不容易找到綠地和大樹,卻在交通要道旁,大自然的好處恐怕會被抵銷。
-
2020-12-02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防流感、抗新冠病毒 醫師教你簡單3招增強免疫力
新冠肺炎疫情今年在全球持續延燒,進入秋冬季後,另一波威脅生命的流行性感冒也接踵而來。幸好已有流感疫苗及抗流感病毒藥物對抗流行性感冒,然而面對新冠狀病毒感染,疫苗尚未問世且抗新冠狀病毒藥物也尚未製造成功。現今我們只有戴口罩、勤洗手及保持社交距離,才是避免新冠狀病毒感染的不二法門。由於目前無法有效治療抵抗新冠狀病毒感染,是否還有其他方法能夠自保而免於新冠狀病毒的迫害?在以往醫藥不發達的年代,面對各種傳染疾病,人類即靠著本身的抵抗力,也就存活下來,而這種抵抗力是人類天生俱有的,它是能避免及防治疾病的最佳利器。所謂抵抗力,就是醫學上所說的「免疫力」,當免疫力強時,對外可抵抗微生物如病毒、細菌、黴菌或原蟲感染(即抵抗力),對內可監督或抑制癌細胞的成形或蔓延(即抗癌力)。免疫力是由體內的免疫系統來執行,其成員包括各種白血球:自然殺手細胞、T淋巴球、B淋巴球、巨噬細胞及嗜中性血球;還有化學物質:抗體、補體、淋巴激素、干擾素、介白質、細胞激素、調理素、溶菌素及發炎激素。這些免疫系統成員互相協調合作,發揮免疫力保護人體的功能。所謂「養兵千日,用在一時」,在平時必須好好保養及提升自己的免疫力,在面對各種病毒包括新冠狀病毒入侵時,免疫系統才能充分發揮戰力,一舉殲滅來犯的敵人。想要維護及增加免疫力,建議可以採行以下三方法:(一)改變飲食習慣:現代人的健康問題不是營養不夠,而是所吸收的營養不符免疫系統的需要,建議可多攝取蔬菜水果、豆類、穀類、堅果類及肉類等增強免疫力食物,這些食物富含各種植化素、維他命、抗氧化物質、酵素及蛋白質;其次要除去會危害免疫系統的任何物質,如大幅度減少烹飪時的用油及高脂肪食物的攝取,也要限制鹽分的攝取和減少過量用糖。(二)適當運動:經常運動,可增加免疫細胞的活力,有助於清除入侵的病原和對抗體內的癌細胞‧每天至少做半小時的有氧運動,如散步、游泳和騎腳踏車等都是有益免疫功能的運動,平常更要多做規律的深呼吸,可促使血液含氧量增加,保持免疫系統處於最佳狀況。歐美整體療法也證實,東方的太極拳可增進免疫系統,但太強烈的田徑活動,使身體負荷過重,不利於免疫系統。(三)排除壓力,保持輕鬆:情緒與免疫系統有關聯性,例如悲傷的情緒會釋放壓力荷爾蒙,壓抑免疫系統,因此開懷大笑會增強免疫力。
-
2020-12-01 癌症.抗癌新知
國衛院化療複方SLOG 治胰臟癌 存活期延長2倍
胰臟癌被稱為「癌王」,去年奪走了2497名國人的生命,有八成患者確診時已是晚期或是轉移性疾病,已無法開刀治癒。國衛院研究證實,使用化療藥物複方SLOG,可將台灣胰臟癌病人的整體存活期有效延長兩倍,且可降低血液毒性等副作用,此複方療法未來將納入我國胰臟癌治療指引。國衛院癌症研究所助研究員級主治醫師姜乃榕表示,目前全世界胰臟癌的整體五年存活率低於5%,而全身性化學治療是首選及標準的第一線治療。過去健保給付的化療藥物多為單方,且治療效果不佳,國際上雖有複方化療藥物,但對亞洲族群的病人有較高的血液毒性,尤其會造成嗜中性白血球下降,在治療過程中容易引發感染,以及造成貧血和白血球低下,導致病人身體過於虛弱而無法繼續完成治療或不願治療。國衛院因此選擇使用健保給付的化療藥物健擇/健仕(gemcitabine)、歐力普/益樂鉑(Oxaliplatin)、愛斯萬膠囊(TS-1)和芙琳亞膠囊(Leucovorin),簡稱SLOG複方,加以排列組合,在成大、台大、林口長庚及高醫等四家醫學中心進行臨床試驗,以找出最適合國人的劑量和配方。姜乃榕說,此計畫研究已完成第一及第二期臨床試驗,發現患者腫瘤縮小30%以上者達40.7%,另有35%的患者腫瘤生長速度變慢、腫瘤穩定。原先不治療或治療不佳者存活期僅三至六個月,在接受SLOG治療後,整體存活期延長為11.4個月;且患者接受SLOG與國外複方相比,也有較低的嗜中性白血球低下和腸胃道方面副作用。此研究去年11月發表於知名國際期刊「European Journal of Cancer」(歐洲癌症期刊)。國衛院癌症研究所副所長劉柯俊說,此複方已可在各醫院使用,目前成大醫院已有上百位胰臟癌患者受惠。
-
2020-11-26 科別.血液.淋巴
急性骨髓性白血病的迷思、挑戰與曙光 化學治療不再是治療唯一選項!
白血病就是俗稱的血癌,根據分化的程度及其病程可以分為急性和慢性,根據所癌化的細胞來源則可以分為骨髓性及淋巴性,因此一般大致可以分為四種:急性骨髓性白血病(AML)、急性淋巴性白血病、慢性骨髓性白血病和慢性淋巴性白血病。急慢性白血病的治療差異很大,慢性白血病進展比較緩慢且常常沒有症狀,以慢性骨髓性白血病而言,目前主要是口服的標靶治療即可有很好的療效,慢性淋巴性白血病在早期甚至可以觀察追蹤就好無需治療。急性白血病就是一般大眾印象中的血癌,不管是淋巴性或骨髓性,因為它進展快且對正常造血功能影響較大,患者常會有發燒感染(正常因白血球減少致抵抗力下降)、貧血及出血(因血小板減少或凝血功能不佳)等症狀,通常須盡快治療,而主要的治療就是化學治療。急性骨髓性白血病化學治療一般民眾對化學治療的印象都不好,總記得會掉頭髮、噁心嘔吐很嚴重等等,也常有個刻板印象覺得血癌就是絕症、是種預後很不好的疾病。事實上,化學治療只是一個統稱,每種癌症所使用的化學治療藥物跟處方的不同,有些副作用並不是那麼大,大家不應為了心中既有的成見而放棄了治療的機會。以急性骨髓性白血病來說,最標準的初始化學治療是7+3的誘導化學治療處方:3天俗稱小紅莓的anthracycline加上7天的cytarabine連續輸注(前三天是兩個藥物併用),在目前有很好的輔助藥物的情況下,雖然掉頭髮的副作用仍然無法避免,但噁心嘔吐的現象其實已很少發生或相當輕微,病患在七天的化學治療期間其實常常不會有太明顯因藥物帶來的不適。而且這個處方的效果其實相當好,大約有60-70%的病患可以在7+3的治療後達到完全緩解(complete remission),表示骨髓/血液已恢復正常、在顯微鏡底下已看不到癌細胞,急性淋巴性白血病的誘導化學治療成績也大致如此甚至更好,可以想見急性白血病其實是一種對治療反應很好的疾病,而且在後續的鞏固化學治療或骨髓移植的療程後,大約有40%的病患可能可以治癒,以一個全身性的癌症而言,與一般的刻板印象不同的是,急性白血病的治療成績相對其他癌症預後算是相當不錯,這也意謂著病患應該要勇敢面對這個疾病接受治療,人生是有重新開始的可能!大家熟知的畫家幾米也曾得到急性骨髓性白血病,在他的畫冊〈又寂寞又美好〉裡描繪的就是他治療的心路歷程,他勇敢接受治療而痊癒的故事相信可以為初診斷的患者帶來正向的鼓勵。但是,化學治療其實也並沒有如上所說的那麼容易,它比較像是一個「不經一番寒徹骨,哪得梅花撲鼻香」的過程。雖然注射藥物的那一週在目前的止吐藥物輔助下通常可以順利完成,但這個處方會對骨髓產生很大的毒性(因此才可以清除骨髓裡的癌細胞),連帶其他身體裡代謝較快速的細胞如頭髮、口腔腸胃道的黏膜也容易受到化學治療的破壞,因此掉髮、口腔黏膜破損、腹瀉等常是化學治療藥物給完後會陸續出現的副作用。此外,由於化學治療在清除血癌細胞的過程中,也會傷害原本就被癌細胞所抑制而殘存不多的正常造血細胞,堅壁清野的結果是造成骨髓會有二到三週左右的「真空狀態」(之後造血功能就會逐步回復),骨髓是造血的工廠,他停工的結果是導致各種紅白血球、血小板都會下降,紅血球/血小板的缺乏可以經由輸血幫忙度過難關,但白血球一般無法經由輸血補充,極低的白血球(正常在4,000-10,000/μl之間,化學治療後可能會下降到少於100!)會導致病患極易受到感染,由於身體的抵抗力大幅下降,這個時期的感染會對身體帶來相當大的挑戰,雖然隨著抗生素的進步我們對抗感染有更多的武器,也更有機會協助病患度過這段難關,但有時嚴重的感染仍然可能會有生命危險,如何控制感染一直是醫師們在化學治療後最兢兢業業的難題,也是因為如此許多年紀大或身體狀況不佳的患者常沒有辦法接受標準的化學治療而失去治療血癌的機會。非化學治療的選項對年長者的急性骨髓性白血病患是一道曙光過去針對年紀大的患者(一般是指60歲以上),可以考慮給予去甲基化藥物(azacitidine)或低劑量化學治療(low dose cytarabine),雖然治療的毒性不大,但治療成效不佳,完全緩解的機率大約僅在10-20%左右,但這幾年治療的進展出現了一道曙光。2018年底,一個用來抑制細胞凋亡(BCL2 inhibitor)的口服藥物venetoclax通過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的加速許可用來治療年紀大的急性骨髓性白血病患者,它與去甲基化藥物或低劑量化學治療併用可以有媲美傳統化學治療60-70%完全緩解的療效,而發生白血球低下導致發燒感染的比例大約只有30%(對傳統的化學治療而言白血球低下導致發燒幾乎是無法避免!),今年八月在重量級的醫學期刊新英格蘭醫學雜誌上,也公布了第三期臨床試驗的初步結果,併用venetoclax與去甲基化藥物和單獨使用去甲基化藥物相比,對治療的反應率和病患的存活都有相當助益。這樣非化學治療的選項確實為年紀大的急性骨髓性白血病患者帶來新的治療希望,亞東醫院也陸續累積了許多成功的治療經驗,但目前由於健保尚未給付,治療費用是一筆不小的負擔。未來要如何善用這個新武器,例如進一步使用在預期可能會對化學治療反應較差的年輕患者,或者在使用新藥達到緩解、病患身體狀態改善後再接受化學治療是否可行…,這些問題都將是血液學界之後要逐步回答的課題。我們期待這些新的藥物可以讓更多白血病的患者有機會接受治療,也讓他們在治療的旅程中可以少一些風險與辛苦。
-
2020-11-26 新聞.健康知識+
為什麼感冒能致命卻沒造成大規模疫病,但流感會?
【文、圖/選自台灣商務《大流感:致命的瘟疫史》,作者約翰.M.巴瑞】感染可說是種暴力行為;是一種外物入侵,一種強暴,所以身體會激烈反抗。十八世紀大生理學家約翰.杭特對生命的定義是,能夠反腐壞、反感染。即使我們不完全同意這種定義,反腐壞的能力仍舊是生存的條件。身體的防衛者就是免疫系統。那是非常複雜精密的機制,由各種白血球、抗體、酶、毒素、和其他蛋白質交織而成的。免疫系統的關鍵在於能辨認外來物,何者是己方,何者不是。這種能力依靠的是形狀構成的語言。免疫系統的組成分子白血球、酶、抗體、和其他成分循環全身,滲透到每個角落。當它們碰到細胞,蛋白質或有機體時,就和它們產生接觸,檢查對方表面的實體記號和結構,正如感冒病毒搜尋感染對象一樣。免疫系統會放過所有帶有己方標記的東西。(這是指當免疫系統正常運作的情況下。自體免疫疾病,例如狼瘡或多發性硬化症,就是免疫系統攻擊自己身體組織所造成的。)當免疫系統察覺到帶有非己方標記的對象時,像是外部入侵物體,或是不正常的自體細胞,免疫系統就會發生反應,發動攻擊。這種被免疫系統察覺到的標記稱作抗原。這個字眼很簡單地說就是指會激發免疫系統反應的東西。有些免疫系統裡的分子,像所謂的自然殺手細胞,會攻擊任何帶有非己方標記的對象,任何外物。這就是所謂先天性或非專一性免疫反應,是身體的第一線防衛,會在感染後幾小時內發動起來。但大多數的免疫系統功能更專注,各有其特定的防禦對象。例如抗體的表面就帶有上千個受體用來辦認它的目標抗原。這上千個受體都是相同的,帶有這些受體的抗體只會找上特定的對象結合,也就是帶有某種特定抗原的病毒,而不會找上其他入侵物。溝通非專一性和專一性免疫反應的是一種罕有的白血球叫作樹突細胞,它不分細菌和病毒一律將之吞噬,處理它們的抗原後,把這些抗原展示出來。可以想像成它們把入侵的有機體嚼碎之後,把獵物的抗原像戰利品似地掛起來炫耀。然後樹突細胞跑到製造大量白血球的脾臟或淋巴結,這些白血球便向樹突細胞學習辨識外來的抗原,開始製造出大量抗體和殺手白血球以攻擊所有帶有相同抗原的目標。外來抗原被辨識出時,身體同時也會引發連鎖反應,分泌出酶,有些酶會影響全身像是升高體溫,造成發燒現象,有些會直接攻擊目標。還有其他的酶則傳遞化學訊息,號召白血球趕到被入侵的地方,或讓戰區的微血管膨脹好讓殺手細胞通過。腫脹、發紅、發燒等都是這些化學分子釋放後的副作用。這一切都稱為免疫反應,一旦發動起來確實無可抵擋,只是要花點時間。防禦發動遲緩的話會讓敵人有機會建立灘頭陣地,甚至快速攻入防線後方,造成致命的結果。在沒有抗生素之前,感染會在病原和免疫系統之間引發生死搏鬥。有時病人會病得只剩一口氣,然後突然間奇蹟出現,退燒康復。這種戲劇性的轉折就是免疫系統發動大規模反擊,在最後關頭取得勝利的結果。一旦身體打敗感染之後就會得到好處。免疫是個愈戰愈強的系統。身體擊退感染之後,有一種稱為記憶T細胞的特別白血球,它和抗原抗體的結合物會留在體內。下次任何入侵者如果帶有相同抗原的話,免疫系統的反應會比第一次快得多。這種反應快速的程度會讓新的感染在還沒出現症狀時就被擺平,這就是所謂身體有了免疫力。預防接種是讓身體接觸抗原,引起免疫系統對疾病的反應。現代疫苗有些只含有抗原,有些是死掉的病原,有些是威力減弱後的活病原體。它們都會觸發免疫反應,讓身體準備好對付帶有相同抗原的入侵者。對於感冒病毒當然身體也有相同反應。當病人復原後,免疫系統會很快地辨認出上次感染病毒所攜帶的抗原。可是感冒病毒有辦法躲過免疫系統。感冒病毒的主要抗原是它表面伸出的血凝素和神經氨酸突觸。所有感冒病毒的突變中,血凝素和神經氨酸突觸的變化最快,使得免疫系統對它們難以追蹤。所有病毒包括RNA病毒在內,抗原都不會快速突變。麻疹是RNA病毒,它的突變速率雖然和感冒一樣快,但抗原不會變。它的其他部分再怎麼變來變去,就是抗原不變。這可能是因為麻疹病毒感染能力的主要關鍵就存在於免疫系統用來做為抗原辨識的部分。如果它突變的話就會失去感染力,病毒就不能存活。因此感染麻疹一次後就會終身免疫。可是血凝素和神經氨酸突觸可以變成其他形狀之後還保持原有功能。突變使得感冒病毒可以避開免疫系統而繼續作怪。因為突變太快,在同一波流行性感冒中甚至會出現有不同的血凝素和神經氨酸突觸的病毒。有時突變的程度很小,免疫系統仍可以認出它們,以致同一種病毒第二次感染時能夠很快被撲滅。可是有時突變會讓血凝素和神經氨酸突觸改頭換面,使得讓免疫系統看不出來。上次能和同一種病毒成功結合以消滅病毒的抗體便不能再發揮作用。這種現象稱為抗原漂變(antigen drift)。抗原漂變發生時,即使對同一種病毒已有免疫力的人,入侵的病毒還是可以建立陣地。顯然病毒形狀變化越大,免疫系統的效率會越差。我們可以把病毒想像成穿著綠上衣白短褲,戴著白頭盔上面有個V字的足球員。免疫系統可以立刻辨認出它的球衣而攻擊它。如果球衣稍微改動的話,例如白短褲加上綠條紋而其他不變,那麼免疫系統還是可以把這個病毒認出來,雖然可能有點慢,有點猶豫。但是如果球衣從綠上衣白短褲變成白上衣綠短褲,免疫系統就沒那麼容易看出它來了。抗原漂變會造成流行病。一項研究發現在三十三年內美國有十九次不連續,可以辨認出的流行病,平均兩年一次。每一次流行單在美國就造成一萬到四萬人「額外」死亡,這是指比一般生病死亡率要高出來的數字。因此感冒在美國殺死的人高過任何其他疾病,包括愛滋病。公共衛生專家緊密監視這種抗原漂變,並每年調整感冒疫苗希望能跟上腳步,但永遠不能完全達到目標。原因是即使他們能預測變化的方向,感冒病毒以突變群的方式在變動,永遠會有變化超出疫苗和免疫系統涵蓋範圍的品種出現。但即使抗原漂變很嚴重,即使感冒能致命,它並沒有造成大規模疫病。它沒有造成世界性的感冒大爆發,像一八八九到一九九○、一九一八到一九一九、一九五七,還有一九六八那幾年發生的一樣。瘟疫大流行只有當血凝素和神經氨酸突觸兩者之一,或是同時,發生重大改變時發生。當全新的基因組合代替舊基因時,新抗原的形狀會和舊抗原有相當大差異。這叫作抗原突變(antigen shift)。再用足球員的球衣來比喻,抗原突變相當於球員把綠衣白褲換成橘衣黑褲。抗原突變發生時,免疫系統根本不能辨認新抗原。全世界極少有人具有對抗這種抗原的抗體,所以病毒可以用爆炸性的速度橫掃人類社會。血凝素有十五種基本型,神經氨酸有九種,它們有不同的組合方式,加上一些亞型。病毒學家用這些抗原組合來區分研究中的特定病毒,例如H1N1病毒是一九一八年流行的病毒,現在仍存在豬隻身上。H3N2則是今天在人類身上流行的病毒。
-
2020-11-25 癌症.抗癌新知
「化學治療藥物」常見副作用有哪6種? 藥師告訴你該如何處理
今年衛生福利部公佈2019年國人十大死因,前三名依序為惡性腫瘤、心臟疾病(高血壓性疾病除外)及肺炎,與2018年相比分別上升1.8%、1.1%、6.9%,排名順位與 2018年相同。十大癌症死亡率依序(1)氣管、支氣管和肺癌(2)肝和肝內膽管癌(3)結腸、直腸和肛門癌(4)女性乳癌(5)口腔癌(6)前列腺(攝護腺)癌(7)胰臟癌(8)胃癌(9)食道癌(10)卵巢癌前六大主要癌症之順位與2018年相同。多年來癌症一直位居台灣十大死因之首,嚴重危害國人身體健康。隨著科技進步,手機會進化,藥物也會進化!癌症的治療選擇包括外科手術、放射線治療、化學治療藥物、標靶治療、免疫療法、荷爾蒙藥物治療等。其中「化學治療」是利用化學藥物達到治療效果,藥物隨著血液循環到達癌細胞,進入癌細胞後抑制它們的生長,使其萎縮,甚至消失,而達到治療目的。癌細胞是生長分裂速度較快的細胞,而化學治療藥物就是針對這個特性專門設計的,除了會消滅生長快速的癌細胞外,也會影響一些生長速度較快的正常細胞,例如骨髓造血細胞、毛囊、口腔、消化道和生殖系統等(如圖一)。1.骨髓抑制化學治療藥物可能會造成血球數目下降。白血球太低時對感染的抵抗力會變弱;紅血球過少,身體各處即出現缺氧狀態,而產生虛弱、疲倦、怕冷、頭暈、呼吸急促等貧血現象,必要時會考慮輸血;血小板量不足易導致出血的情況,可能會出現容易流血、瘀血、齒齦出血、月經不止或黑便等情形。血球低下時,應補充足夠的營養及避免生食(如:生魚片)及未煮熟的食物,選擇帶皮的水果,削皮後食用,並避免出入公共場合,儘量在家休息,以促進血球恢復及降低感染的風險。下次的療程則可由醫師評估降低化學治療劑量或是使用血球生長因子的適當性。2.掉髮的困擾 化學治療藥物可破壞毛囊,在首次治療後,頭髮通常會在2-3週後掉落。頭皮方面可能會發癢或敏感,梳理和洗頭時要輕柔,使用寬齒梳子會有幫助,如假髮發燙或發癢,可改用頭巾或圍巾。晚上戴網套或睡在緞面枕套上,以防止頭髮結成束。接受化療期間,使用冰敷(冷卻帽)可能會減少掉髮風險,但需要考慮冰敷的一些副作用,例如頭痛,頭皮疼痛以及頸肩不適。化療結束後大約六個月,頭髮通常會重新長出來,新頭髮可能更捲曲、更直、更粗或更細,甚至換了新顏色,這些變化是短期的。隨著時間的流逝,您的頭髮很可能會回到治療前的狀態。3.口腔併發症 化學治療後1至2週可能出現口腔潰瘍(也稱為黏膜炎或口腔炎),當唾液不足或唾液變得非常稠密時,就會發生口乾,會增加蛀牙和口腔感染的風險。良好的口腔保健和經常喝水是解決口乾或唾液濃稠問題的方法。避免攝入酒精和煙草,避免食用酸性水果和果汁、有硬皮的食物、太鹹或辛辣的食物,並儘量減少咖啡因和過多的糖攝入。良好的口腔護理是幫助減少口腔潰瘍的風險或嚴重程度的關鍵,漱口水可以保持口腔清潔,並且可以緩解不適。化療結束後,大約需2至4週的時間才能癒合。4.噁心嘔吐 由發生時序可區分為急性期(給藥後二十四小時內)、延遲性(給藥後二十四小時以後)以及預期性(下個療程前接受到視覺、聽覺或是嗅覺的刺激產生的一種情境式反應);依據療程藥物可分為低-中-高致吐性。化學治療藥物前會先給與止吐藥物或類固醇等來加以預防。可運用飲食調整及生活型態改變,如少量多餐,治療前不要吃太多東西等方式來減少不適。5.腹瀉/便秘 便秘較少發生,但容易造成腸道黏膜細胞不同程度的損傷,引起消化功能障礙、脹氣、腸痙攣等,最後造成腹瀉,每天數次有或沒有不適的稀疏或水樣便,給予止瀉藥治療能緩解症狀;同時應少量多餐、避免油炸、油膩、辛辣的食物,以免刺激腸胃蠕動造成腹瀉及絞痛。食用清淡流質飲食可以讓腸道獲得休息,另外也要注意肛門周圍皮膚黏膜的照顧,定時溫水坐浴,以減輕肛門不適及感染發生。6.週邊神經病變 化學治療藥物引起的週邊神經毒性,主要是以感覺神經病變來表現,最常見的不舒服症狀是麻痺感、針刺感以及燒灼疼痛,而且這種針刺的感覺以及痛覺異常的表現,常常分佈在四肢末端,會讓病人覺得好像戴手套與穿襪子的感覺。通常短期內給予類固醇、抗抑鬱藥、抗癲癇藥、鴉片類藥物或麻醉藥治療可以緩解週邊神經病變可能帶來的疼痛。治療期間要注意保持手和腳溫暖,並在寒冷的天氣中遮蓋好,儘量避免極端溫度。 以上所列出的是較常見的副作用,醫師會根據藥品特性給予預防用藥或建議,以減少副作用發生;如果治療期間有其他不適,應儘早與主治醫師討論。
-
2020-11-19 科別.牙科
真牙能留就留,不要隨便拔?牙醫完整解說拔牙該注意哪些事
20201118編按:嘉義一名女子11/4疑似因一次拔了20顆牙,隔天返家後就昏迷,送醫急救後於11/13拔管,雖然院方開立死因為肺炎,但家屬質疑是拔牙感染(>>新聞)。究竟拔牙該注意哪些的風險,這篇文章有完整說明。不得已的情況才必須拔牙,移除可能造成感染的原因,避免發生致命危機。但是「沒有一定要急著拔的牙」,且急性發炎期不能拔牙,以防細菌擴散。 「醫生,我這顆牙一定要拔嗎?」牙科門診天天上演牙齒保衛戰,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和平婦幼院區口腔醫學科牙醫師呂紹渭都這樣跟病人說,「牙齒能不拔,就盡量不拔,但前提是該顆牙齒及牙周必須健康,而且容易清潔。」 牙齒出現5大狀況就該斷捨離 什麼情況的牙齒須拔除?呂紹渭從臨床經驗歸納出以下幾種: 1.嚴重蛀牙或牙周病:從牙科兩大疾病「蛀牙、牙周病」來看,當牙齒或牙周已到無法治療的地步,就應果決地拔除。因為嚴重蛀牙,細菌會在牙髓腔孳生,藉由神經管蔓延至根尖部位,而牙周病也會讓細菌藉此向深層組織蔓延,以上兩種狀況嚴重恐導致蜂窩性組織炎,進一步引發全身性敗血症而休克死亡。為避免發生致命危機,須拔牙移除上述可能造成感染的原因。 2.長歪的智齒:獲網友推薦為「智齒之神」的呂紹渭說,有2種智齒不用拔,一種是「長得好」,另一種是「藏得好」,躲在骨頭裡沒露出,永久封印在體內就不會有問題。而大部分的智齒介於兩者之間,長不好的智齒易塞食物殘渣,根本清不了,容易蛀牙或得牙冠周炎。 最棘手的水平智齒,一般人以為「橫著長」會頂到其他牙齒,產生疼痛而須除之後快,但呂紹渭說以上機率極低,「會藏污納垢、刷不乾淨」才是拔除的唯一理由。智齒距離大血管近,引發細菌感染而致命的機率比其他牙齒高,長歪的話應斷捨離。 3.多生牙、埋伏牙:與智齒拔除的道理相同,如果藏得好,並不須動它,除非是冒出來又長不好,才須拔除。 4.頭頸部接受放射線治療前:因癌症或其他因素做放射線治療,會先做牙齒評估,在鼻咽癌、口腔癌病人身上最常見,因放射線不僅破壞腫瘤,也會波及周圍組織,上下顎齒槽骨血液循環變得不好,日後拔牙可能因「放射性骨壞死」,使得傷口難以癒合。為避免這種情況,以往會將放射線經過的所有牙齒先拔除,隨著放射線精準度提高,如今已不需犠牲健康牙齒,但仍會把未來可能須拔除的蛀牙、牙周損壞的牙齒預先拔掉。 5.齒列矯正:為了牙齒美觀做矯正,若空間不夠,需拔掉幾顆挪出空間,才能排整齊,最常拔的是上下排4顆小臼齒。但此種特例,非為健康因素而拔牙,健保並不給付,須自費。 呂紹渭強調,「沒有一定要急著拔的牙。」很多病人因為痛要求拔牙,但處在急性發炎期不能拔牙,反而助長細菌擴散。在急性發炎期拔牙很危險,會增加術後感染風險,應先吃藥控制感染,等感染充分控制後再拔,以避免下次再感染。 拔牙後,呂紹渭會叮嚀病人兩件事,「不要大力嗽口、不要吃太燙的食物。」日常例行事務像是刷牙、吃東西等都一切如常,碰到傷口也沒關係,身體會啟動防禦機制去抵抗病毒與細菌,拔牙傷口會自然癒合,就像手被刀劃傷,也會自然止血結疤。 這些人拔牙要仔細評估 拔牙終究是侵入性治療,病人須簽立手術同意書,醫生也可藉此了解病人能否承擔手術過程,尤其是有3高慢性病、服用特殊藥物,以及懷孕婦女,須審慎評估,原因如下: .有心臟病、糖尿病、高血壓:有3高的病人,血壓若不穩定,應先由內科醫師控制好血壓後再拔牙;如果正在服抗凝血劑或阿斯匹靈,須先停藥再拔牙,對術後凝血較有幫助。而糖尿病人主要擔心術後出血難止或感染,術前會先投藥,有打胰島素的病人,拔牙當天胰島素要減半,不要讓血糖降太低,以防術後血糖降更低而冒冷汗。 .孕婦:懷孕不能照X光,且打麻藥會有疼痛問題,加上拔牙是壓力源,孕期前3個月怕流產、後3個月怕早產,中間3個月雖然相對安全,但呂紹渭的原則是完全不碰,等產後再拔。 .服用雙磷酸鹽類藥物:治療骨質疏鬆常用的雙磷酸鹽類藥物,副作用是會產生和放射性骨壞死類似情況,稱為「藥用骨壞死」,拔牙後傷口無法癒合。 .服用類固醇:因腎上腺素缺乏而需固定服用類固醇的病人,拔牙前要多吃一份類固醇,因類固醇是應付緊張的機制,拔牙會令人緊張,份量需加倍,以增加腎上腺素來應戰。 .洗腎病人:因為可能用到抗凝血藥物,故必須避開該類藥物在血液中的高濃度時期。 .心臟瓣膜有問題:一定要事先投藥,選用適當的抗生素,以避免致命的亞急性心內膜炎。 拔牙後如何快速消腫? 拔牙後得面對臉頰腫脹的外表尷尬期,有方法能快速消腫嗎?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和平婦幼院區口腔醫學科牙醫師呂紹渭秉持自然原則,「該腫就讓它腫,只要無術後感染,頂多兩天就會開始消腫。」一般人發生腫脹習慣先冰敷,但他搖搖頭說,不是所有腫脹都先冰敷,臨床上碰過牙科的蜂窩性組織炎案例,冰敷反而會造成血管收縮,白血球無法發揮效用,讓細菌有機會坐大。 呂紹渭說,可冰敷的情況是無感染的發炎,以免腫得太厲害。呂紹渭是少見拔牙不縫傷口的牙醫師,不教病人術後冰敷,因傷口在嘴巴裡不可能無菌,藉由傷口引流效應就會自然消腫。 ●原文刊載網址 ●延伸閱讀:.保持「剛剛好」的照顧就好!18個值得收藏的金句,照護生活,讓彼此都能自在.病痛不是懲罰,而是祝福!中年後,健康突然亮紅燈的3個自癒處方.慢性發炎,是癌症、失智因素!6方法抗發炎,每一天照顧好身體,才能燦爛老去
-
2020-11-11 養生.聰明飲食
維生素C助增強抵抗力 含量前10名的水果是這些
相信大家都聽過一句諺語「一天一蘋果,醫生遠離我」,不過雖然蘋果營養豐富,但和人體免疫息息相關的營養素「維生素C」其實在眾多水果當中蘋果不是最多的。李婉萍營養師也笑說,若要以水果攝取維生素C,芭樂吃一顆的話,蘋果恐怕得吃上16顆之多。 究竟維生素C對於人體免疫力有多重要?感冒的時候補充維生素C真的有辦法改善感冒嗎?哪些水果的維生素C含量比較多?來看營養師怎麼說! 維生素C助強化抵抗力,平時應均衡攝取 李婉萍營養師表示,維生素C對人體而言是一個相當重要的營養素之一,其中一項最知名的作用就是有助於人體免疫力維持在正常值。維生素C可正常的增加白血球數量以及抗體濃度和活性,幫助白血球抵抗細菌、病毒,強化免疫系統、增強抵抗力,因此平常飲食就維持均衡並適量攝取維生素C的民眾通常抵抗力也較強。 除此之外,維生素C對於人體各種營養合成也扮演著相當重要的腳色,像是民眾最常聽到的膠原蛋白,也需要仰賴維生素C合成才能更有效的發揮作用,光補充膠原蛋白是不夠的。營養師呼籲平時應保持營養均衡的飲食習慣,並適量補充維生素C,如此更有助於身體健康發展。 適量攝取維生素C 這些族群更要注意 李婉萍營養師表示,除了一般民眾平時應留意維生素C攝取,部分族群更應特別注意,如偏食者、常吃速食或加工食品者、壓力較大者、減肥者、容易牙齦出血者、容易感冒者等。 偏食者或減肥者往往容易營養不均,當中自然也包括了維生素C。而維生素C主要存在於新鮮食物上,常吃速食、加工食品者自然容易忽略。另一方面,人體在面對壓力時會用到腎上腺素,腎上腺素消耗的正是維生素C,且壓力越大消耗越大,因此壓力大的也要留意維生素C攝取。而維生素C也會影響到牙齦及皮膚的凝血狀況,因此常常牙齦容易出血者也要注意是否有維生素C缺乏的情況。至於容易感冒者平常就更應留意攝取,讓維生素C參與體內的免疫反應,以增強抵抗力。 除此之外,從事勞力工作、常激烈運動者,或是有抽菸、喝酒習慣的民眾是更要注意維生素C攝取的族群。因為維生素C是水溶性,流汗會加速其流失速度。抽菸每根會消耗體內約25毫克的維生素C,酒精則會妨礙維生素C的吸收,應多加留意。 感冒補充維生素C有助好轉?營養師:因人而異 許多人在感冒的時候會多攝取維生素C,盼感冒能盡早康復,不過這樣做法有時效果差強人意,因此也有不少研究認為維生素C有助於增強抵抗力,但對於使感冒好轉是沒有幫助的。 對此李婉萍營養師認為,雖然維生素C確實平常就該適量攝取,感冒時才補充也確實對有些人未起明顯作用,不過這必代表感冒時補充維生素C對每個人都是沒有效果的。李婉萍營養師認為每個人的體質不同,在感冒時還是可以嘗試看看,或許真能縮短感冒病程,但要留意的是勿以食物或營養品當藥吃,如若真的感冒、生病身體不適,還是應盡早就醫檢查為佳。 維生素C前10名排行 營養師:飲食均衡最健康 說到含有維生素C的水果,相信不少人第一個直接想到的就是奇異果,不過奇異果在排行中卻不是第一名。李婉萍營養師表示,若以同樣以100g的水果作比較,第一名的是紅心芭樂,其維生素C含量高達約214.4mg。排名第二的是釋迦,約有99mg。而黃金奇異果排名第3,約有90.1mg。其後,泰國芭樂約有81mg,草莓約有69.2mg,木瓜約有58.3mg,柳丁約有56.8mg,白柚約有54.5mg,荔枝約有52.3mg,楊桃則為44.3mg。而未在前十名排行榜中的蘋果,則僅有2.9mg。民眾若想補充維生素C可從中作參考。 不過即便這些食物維生素C豐富,但對健康而言絕對不是僅有攝取維生素C就好,提醒民眾飲食應多元攝取,才是健康的上上之策。 《延伸閱讀》 .吃芭樂對血糖有益?維生素C高出橘子4倍,控血糖如何吃水果才安全? .吃水果不飆血糖!芭樂等水果升糖係數低,懂吃水果血糖才不會亂飆! .吃芭樂也能養肝?這些食物都有利保養肝臟,營養師指護肝關鍵!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0-11-10 癌症.血癌
血癌兇猛!三成患者正值壯年 血液病學會提醒4大警訊
黃珮瑜國中時,血癌帶走了她的母親,她23歲就讀時尚設計系時,也因瘀血、疲倦、貧血,確診急性骨髓性白血病,即將啟航的創業夢想因病擱淺。今年26歲的黃珮瑜勇敢走過三年多的抗癌時光,爸爸肩負主要照顧者,也捐骨髓給她。雖經歷多次復發,期間也曾甩不開負面念頭,但黃珮瑜已逐漸調整心情,「人生不必完美,不需跟人比較,只要活出自己最棒的人生、追求快樂和健康。」血液病學會理事長周文堅表示,急性骨髓性白血病是最常見的急性血癌,其特色為高致命性、低存活率、難以治療,罹病名人包括藝人高淩風、郭台銘親弟弟郭台成、畫家幾米等。台大醫院血液腫瘤科主治醫師田蕙芬表示,急性骨髓性白血病近年提高到每年超過800例,好發族群為65歲以上長者,約佔5成,也不乏年輕與中壯年,40至60歲病友約佔3成。田蕙芬表示,急性骨髓性白血病患者的骨髓會製造大量不正常血球,造成骨髓膨脹、骨骼疼痛症狀;因紅血球低下導致臉色蒼白、疲倦;白血球無法維持正常免疫反應,易莫名發燒;血小板無法發揮凝血功能,導致不明原因瘀青與出血。周文堅表示,以前醫師只有化療和幹細胞移植兩種武器可抗癌,近年診斷分類進步、並有多款標靶新藥陸續上市,醫師可依據患者年齡、是否有共病、與突變基因等,提供個人化精準治療,大幅提升存活、降低復發與副作用。學會去年積極與全球權威組織交流,發布最新版「台灣急性骨髓性白血病治療指引」,透過多元評估、風險分級與精準治療三大重點,提供病患個人化精準治療。台大醫院血液腫瘤科主治醫師侯信安提醒,只要出現四大症狀,包括臉色蒼白疲倦、不明原因發燒、瘀青出血、骨頭疼痛,務必就醫接受兩種檢測,即血液常規檢查和骨髓檢查。血液病學會也架設了「急性骨髓性白血病衛教網站(https://knowamltaiwan.org/)」,提供正確的衛教資訊,除了標準治療選擇,也包括營養控制、飲食調整、個人生活細節等,再接受標準治療,幫助病友治療過程更順利,達到最好的效果。
-
2020-11-06 新聞.生命智慧
善終好難…她當年為父拔管 做好坐牢準備
「病人自主權利法」去年元月上路,台灣向「善終」社會再跨出一步。推動安寧療護的成大醫學院名譽教授趙可式回顧四十二年前冬天,她做好「殺人入獄」的心理準備後,親手為父親拔除氣管內管。如今,趙可式身為晚期癌症病人,也已預立醫療決定,打算「順其自然地走」。趙可式的父親是退役上將,在戰場上置生死於度外,她清楚記得父親的人生觀就是不違逆自然,對病與死不強求。趙可式說,爸爸七十三歲時腦筋變糊塗,但查不出原因,不知是失智症,爸爸與哥哥住桃園,有天爸爸失蹤了,七天後接到警方通報竟在上百公里外的宜蘭,全身大小便髒兮兮,怎麼去、吃什麼、住哪裡全忘了。趙父八十六歲那年感冒併發肺炎加上敗血症住院,趙可式說,當時父親全身都是管子,也插了氣管內管,醫師還準備氣切,她與兄姊開會,決定依父親的人生觀放棄氣切。趙可式台大護理系畢業,當時才卅歲,她說了全家的決定,醫師冷回:「哪有這麼不孝順的子女,怎能見死不救?」既然醫師不肯拔管,家人就要求趙可式動手。她為此在台大醫學院圖書館足足讀了七天醫學倫理的書,證明家人的決定是對的。她說,父親的心肝腎肺都壞了,如果他還清醒,肯定不受人如此擺布,何況他只剩廿七公斤,瘦成皮包骨,除非器官全換新,根本無法救活,沒理由延長他的痛苦。「醫護竊竊私語,說我在殺我爸爸。」趙可式帶著衣物和一本聖經,準備拔完管就去坐牢。動手前,主治醫師要求她在父親病歷寫上「病人女兒趙可式親自拔掉氣管內管」,還註記年月日時分秒。「管子拔掉後,爸爸深深吸了一口氣,我嚇得要死,把家人叫回來。」趙家人在病房陪伴父親,直到安詳離開人世。趙可式自認做了對的決定,但仍掙扎很久。她在台北榮總當副護理長時,兩年內遇上八名臨終病人為病所苦,最後自行「了斷」,更讓她感到痛苦。趙可式五十八歲罹患乳癌,後來復發,正服用標靶藥物治療。「病主法」去年上路後,她已預立醫療決定,「如果我的病不可治癒,又有很多痛苦,那就順其自然,不要延長沒有意義的痛苦。」她前陣子摔斷腿,醫師說開刀一個月就好,否則就等三、四個月自然癒合;她評估吃抗癌藥白血球數下降,不見得適合開刀,最後決定讓骨頭自己癒合,如果不癒合,也是自然的事。
-
2020-11-06 科別.腦部.神經
長輩暫時性精神失常,是「瘋了」嗎?精神科醫師說:NO!可能是這疾病導致
她經由其他醫院轉診到我們這裡,生命徵象如心跳、呼吸、體溫、血壓都正常,一些基本的抽血指數包括血液、肝功能、腎功能、血中離子等,以洗腎病人而言,大致在可接受範圍內。因為被家人認定是精神失常了,所以好說歹說地勸服她來我們精神科急性病房住院。很多老人家,他們的情緒變化與生命週期邁入尾聲的心理反應有關。除了需要因應家庭結構的改變之外,因年邁而衍生出的許多生理疾病,對他們而言,才是真正令人身心俱疲的折磨:自己已經很痛苦了,還得承擔拖累家人的罪惡感。針對這類心理社會的壓力,其實很需要家屬對這些老人心理上與照護上的支持,以及整合相關的社會資源。然而,在另一層面,情緒變化可能是精神疾病所致,憂鬱症、失智症、或是因服用過多藥物等,都會引起精神方面的異常。而這些疾病,不全然是慢性化與不可醫治的,有些是找到原因就可以復原的。 結果這位婆婆在住院期間,居然白天晚上分不清楚,對談顯得牛頭不對馬嘴。經臨床研判,應為「譫妄症」簡單說就是一種「急性腦衰竭」,暫時性地呈現注意力渙散、定向感失常,有時合併干擾行為的一種症候群,這種症狀常常被家人認為是「瘋了」、「痴呆了」而送往精神科治療;或是因其他內外科病痛住院的病人,原本好端端的神智清楚,但住院一陣子,反而變得激躁易怒,造成病房醫護人員照護上的困難而照會精神科醫師。「譫妄症」其實只要把造成腦部暫時性混亂的原因找到,再就症狀面以及病因面雙管齊下就可以醫治的。 我們經過檢查發現,其實這位婆婆得了泌尿道感染。這是「譫妄症」非常常見的原因之一,因為局部感染會透過全身性的菌血症,而引起腦部功能的異常。或許因為老人免疫力不足,觀察不到泌尿道感染時常見的發燒、排尿灼熱感以及白血球增加的現象,但透過尿液檢查就找到了病因。我們給予適當的抗生素治療之後,她在一週內就情緒平穩的出院了。對於老人暫時性的神智失常,並不表示就是「瘋了」,應就生理、心理、社會等各層面進行完整評估,並依其優先順序循序處理,才能對症下藥。 作者/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精神科主任 鐘國軒 整輯/黃慧玫 圖片設計/Kato
-
2020-11-04 癌症.其他癌症
健康男子突洗腎 醫查出他罹患發性骨髓瘤第二期
一名69歲男性身體硬朗鮮少生病,去年11月卻突然講話語無倫次且全身無力,並出現急性末期腎衰竭和血肌酸酐指數過高症狀,雖接受緊急血液透析治療,改善自言自語的情況,卻仍然四肢無力、癱瘓在床,後來到烏日林新醫院血液腫瘤科診治,血液腫瘤科主任林增熙發現他的抽血檢驗報告顯示血紅素指數僅5 gm/dl,是正常數值的3分之1,且有骨質疏鬆現象,進一步安排骨髓穿刺切片檢查,確診為多發性骨髓瘤第二期。林增熙為患者緊急施打標靶藥物,患者從原本臥床接近失能的狀態,進步到可以自行緩慢行走;2月初腎功能指數已恢復8成,並經腎臟內科醫師評估後,終於不需再洗腎,只需固定回診追蹤即可。患者家人慶幸當初沒有放棄找尋病因,才能免於終身洗腎。林增熙說,多發性骨髓瘤屬於血液癌症之一,主要是在骨髓內的漿細胞(白血球的一種)突變癌化後所造成的癌症,會跑到全身任一器官;一般男性多於女性,年齡大多介於60~70歲。一旦罹患多發性骨髓瘤,大約有4成會表現在腎臟功能衰弱,其中3分之1的病人如果不治療,恐怕惡化至終生洗腎;所幸患者在兩個月內及早發現,腎臟功能回復的可行性大增。他說,由於多發性骨髓瘤會出現貧血、背痛、骨折、血鈣過高、容易產生病毒、細菌感染及腎衰竭等多樣性症狀,常與其他疾病混淆導致診斷不易;甚至有些患者曾接連看過骨科、復健科、腎臟科、家醫科等門診,才轉介至血液腫瘤科,如果延誤治療恐會出現許多不可逆的併發症。最重要的是必須提高社會大眾對多發性骨髓瘤的認識,其實只要早期發現,盡快接受標靶治療,不只可以逃過終身洗腎一劫,更能省下後續洗腎的大筆支出。目前健保已經通過給付多發性骨髓瘤的多種標靶藥物治療,大多治療3個月後,有超過3分之2的病人可以達到極佳的反應,能同時提升患者與照護者的生活品質。
-
2020-11-01 癌症.飲食與癌症
抗癌最關鍵/變瘦、好累、沒胃口 EPA改善慢性發炎
癌症病人常會覺得疲憊、沒胃口,還有人因此消瘦,其實這都是身體因癌細胞「搶食」營養而慢性發炎的警訊,若不及早改善,恐影響原訂的治療計畫。國內外研究證實,癌症病人每日攝取2克魚油(EPA)可有效降低發炎反應,讓治療計畫更順暢,是醫師的超級好助手。癌細胞愛吃糖,會掠奪身體糖分。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乳房腫瘤外科主治醫師葉名焮指出,癌細胞愛吃糖,會從人體來掠奪糖分,甚至把體內的蛋白質及脂肪溶解並轉換為糖,而「搶糖」與「換糖」過程會引起組織的免疫反應,惡性循環下會導致身體慢性發炎,症狀就是胃口變得不好、疲憊,有的人還因此變瘦。許多民眾有一個迷思,就是以為「不吃可以餓死癌細胞」,葉名焮強調:「這是完全錯誤的,因為癌細胞完全不必靠人所吃的食物『進食』。」然而,如果持續不理癌細胞造成的慢性發炎,很有可能因免疫力問題延遲了原訂的癌症治療計畫。魚油富含EPA,研究可阻斷細胞發炎反應。能不能降低癌症造成的發炎反應呢?答案是可以的。葉名焮說,日本人很早就推廣食用深海魚油,因為他們發現可以減少身體「這裡痛、那裡痛」的問題,而細胞學研究上證實,魚油富含的脂肪酸EPA可有效阻斷細胞的發炎反應。不只是日本,歐洲曾發表一項針對胰臟癌病人化療期間攝食魚油的臨床觀察性研究,他們發現,胰臟癌病人每天補充2克魚油之後能維持治療期間的體重,提升治療後的生活品質。歐洲也曾發表另一份臨床實驗性研究,將大腸癌病人分兩組,一組人治療期間每天吃魚油,另一組不吃。實驗發現,攝食魚油的大腸癌病人,總存活率比另一組病人高。想補充魚油,光靠吃深海魚不夠。台灣也有相關的本土研究進行,不過目前尚未發表。葉名焮透露,這份研究透過癌因性疲憊量表,了解乳癌病人化前及化療後各補充1克魚油後的改變。乳癌患者經過魚油的補充後,化療後的疲憊度明顯較輕。如果癌症病人想補充魚油,靠吃深海魚就夠嗎?葉名焮認為不夠。他說,目前普遍認為癌症病人要吃到2克的魚油,才能有效緩解發炎反應,但吃1公斤的鮭魚或1.9公斤的海蝦,才可能吃到2克的魚油,「實際上很難辦到。」況且,深海魚還有重金屬問題,葉名焮說,除了吃魚,使用癌症營養補充品是他認為比較好的選擇,建議挑選大廠牌的產品較為可靠,而且市面上也方便取得。癌友每天走路運動,能維持白血球和T細胞量。除了魚油以外,葉名焮提醒癌症病人在治療期間一定要多補充高蛋白及好的脂肪,因為蛋白質和脂肪是癌症病人的能量來源,其他飲食維持均衡就好。此外,葉名焮甚至會要求自己手上治療的乳癌病人,一定要每天走路30分鐘、而且至少走2公里。原因是他曾進行小型的實驗性研究,發現每天走路運動的病人比起沒運動的病人,其白血球和T細胞量都能維持得更好。葉名焮說,病人當然可以選擇其他的運動方式,不過許多癌症病人本身運動能量較差,「行走」反而是最方便且有可能培養成習慣的運動選項。抗癌是長期抗戰,治療後不應間斷。多數癌友及家屬認為,營養補充品只需要在治療期間食用就好,但葉名焮不這麼認為,他指出,癌細胞不會只有在治療期間才從人體「搶糖」與「換糖」,加上抗癌是長期作戰,有癌細胞在治療後躲起來,藏了十幾二十年又復發。「營養補充品應成為一個預防性的手段,治療後也不應間斷,不過劑量就可不必像治療期間攝取這麼『斤斤計較』。」葉名焮說,抗癌的新觀念就是維持營養、睡眠及運動,提升生活品質之餘也有助治療計畫順利完成,達成雙贏。
-
2020-11-01 癌症.飲食與癌症
為什麼他不想吃/是對食物恐懼 還是照顧者給的壓力?
疲倦無力胃口差時1.不要追求「養生清淡」,要先能吃得下。2.使用辛香料為食物增色增味。周婉琪表示,病人治療後很累,很多人坐著、躺著,不活動,自然也不想吃,整天都不餓。這種狀況如果不處理,會惡性循環,愈不動愈累、愈不想吃,愈不吃愈沒力氣動,整個人消瘦,沒有體力,治療副作用也會比較嚴重。建議病人有體力就要動一動,時間到了就要多少吃一點,少量多餐。周婉琪都會告訴病人,不要太勉強自己吃得多養生,想吃什麼就吃,就算是吃冰淇淋、蛋糕、麵包都可以。但若白血球低,食物都要煮熟、也要選購包裝產品,可補充蛋白質如豆漿、豆花、茶葉蛋,喝營養品也無妨。周婉琪發現,很多病人煮菜不用油、不加鹽,因為他們覺得生病了,飲食就要超級清淡,甚至覺得這是治療的一部分,結果還沒開始治療,胃口就已經不好了,因為這些食物令人提不起勁。他鼓勵胃口差的病人,煮菜用油用鹽,還可以使用各種辛香料或調味料,像蔥、薑、蒜、咖哩、辣椒、糖醋、檸檬汁或市售醬料如胡麻醬、番茄醬等。重口味讓食物色香味俱全,治療期間要吃得下,吃夠營養、吃夠熱量與蛋白質最重要。不過,若腸胃不適、腎臟病、高血壓、糖尿病等其他疾病者,建議經由營養師評估。吞嚥困難時1.需專業跨團隊評估吞嚥治療。2.太乾、太黏、粉狀或液狀都不宜。周婉琪表示,吞嚥困難常見於頭頸癌病人,需要語言治療師、營養師、醫師等跨團隊合作,詳細詢問和觀察,為病人進行吞嚥、食物質地評估,再進行嘗試和選擇,病人治療後也需要吞嚥方面的復健治療。周婉琪指出,一般來說,太乾或太黏及粉狀食物,都很容易嗆到或噎到,粉要加水泡開,但也不能太稀,否則流速太快,像白開水和清湯容易嗆到,就需要加增稠劑。每個人吞嚥困難程度不同,做法也會有差異,有人吸吮能力不佳、口腔肌肉協調性沒那麼好,用吸管也可能嗆到,建議用湯匙小口吃。周婉琪表示,咀嚼或吞嚥能力的差異,也影響食物質地的選擇。譬如蒸蛋、嫩豆腐、豆花、魚肉、粥、麵線、河粉。有些人需要將食物剁細碎、泥狀,用食物調理機打成半流質或全流質等;有人正餐吃得少,會在餐間吃點心或使用營養品搭配。周婉琪提醒,有些頭頸癌病人幾乎不太能吞嚥,由口進食的量達不到足夠營養,此時可經由醫師或營養師建議,暫時使用鼻胃管或胃造口進食。根據以往觀察,癌友接受醫院建議後,大多較有體力並順利度過治療期。治療後接受吞嚥復健,也能像以前一樣能從嘴巴吃東西,建議不要太過於排斥接受暫時性的腸道營養灌食,才有體力抗癌。癌患進食的心理建設沒人陪吃或照顧者嚴格要求解方:營造愉悅進食氣氛癌症希望基金會營養師周婉琪表示,這部分很需要心理師幫忙,營養師也會詳細詢問,引導病人想想看自己不想吃東西的原因,並且聆聽癌友的憂慮,從中鼓勵。常見的問題包括不知道要吃什麼、對食物感到焦慮害怕、覺得食物沒有味道或味道改變、擔心吃下去之後身體的反應等。周婉琪表示,有時候病人在意的不是食物,而是與人的關係出了問題。例如有些病人總是自己吃一份特別的食物,沒人陪他一起吃飯。有些是家屬一直叮嚀這不能吃、那不能吃,這吃太多、那吃太少,結果照顧者和病人的壓力都很大,讓吃飯變成痛苦的事情。通常諮詢的時候都要請病人、家屬或負責準備餐食的照顧者一起來,共同瞭解該怎麼吃,並解決飲食上的問題。有親友陪伴吃飯,一同營造愉快舒適的用餐環境。對選擇食物存有恐懼解方:建立「好好吃飯就是治療」的觀念周婉琪觀察,對於食物恐懼的病人,常把食物歸類為好食物、壞食物,連白飯白吐司都不敢吃,或對營養品(特別疾病配方食品)有偏見而不吃,反而買一堆誇大不實、對疾病沒有幫助的產品。需要鼓勵他們重新認識食物,建立「好好吃飯就是治療」的觀念,認識食物與手上的產品、了解營養,懂得選擇和分辨適合自己的食物,如此便不會懼怕飲食。周婉琪表示,可以藉由參加病友活動或講座來認識其他癌友、出去走走,當病人心情開朗了,也會比較願意吃東西,吃得好的人,心情也會更好,正向循環。
-
2020-11-01 癌症.飲食與癌症
罹患癌症有什麼食物不能吃?營養師教你吃對食物抗癌
Q:癌友從哪裡攝取蛋白質較好?要不要少吃肉類?吃素會比較好嗎?營養師建議:攝取蛋白質以動物性為佳,吸收率較好。素食者建議吃蛋奶素。癌友對抗癌症需要有體力做後盾,但因治療期間常胃口不佳,也有不少患者罹癌後,因擔心病情惡化,嚴格忌口,甚至刻意避開甜食和肉類等。但其實這種種的飲食限制,恐怕讓癌友更焦慮,營養師建議營養均衡,尤其蛋白質攝取要足夠,才有體力長期抗戰。彰化基督教醫院營養師劉明悅表示,癌友因為需要做治療,所需的蛋白質比一般人還多,建議要注意補充足量蛋白質。需要量因人而異,男性活動量大,蛋白質需求較多,以一個手掌大小為一份,一天建議吃到7份,一餐吃個2、3份,但有的女性4、50公斤,治療期間也可能只需要維持原來的攝取量。另外,也考量到罹患癌症不同,例如腎臟方面腫瘤,蛋白質就建議不要攝取太多,應由醫師、營養師針對身體狀況做個別化建議。癌友攝取蛋白質以動物性為佳,因為吸收率較好,其中像雞蛋、魚肉等屬於高生物價蛋白質,利用率也較好。至於吃素患者,應以豆腐等豆製品為主來蛋白質來源,也鼓勵以蛋奶素攝取食物,只吃麵筋等麵粉製品,營養不夠。Q:「生機飲食」所有癌症患者都可以嘗試嗎?營養師建議:天然植化素雖好,但化療期間抵抗力差,不宜吃生菜。癌友會特別注重身體狀況,有的甚至嘗試生機飲食。劉明悅說,生機強調的是植物內的植化素,是植物當中的天然化學成分,可以抗氧化,幫助清除自由基。尤其近年來相關研究指出,癌症會形成是因為體內細胞病變,原本的細胞因DNA破壞,身體接受輻射、化學等因子,造成細胞損壞,而產生癌細胞,而植化素對身體有益。雖然這些來自天然植物的植化素,可以幫助細胞減少氧化傷害,但較適用於預防。劉明悅表示,細胞已經發生病變才吃生機飲食,雖可預防惡化,但對病症改善沒有直接幫助。有的植化素對熱比較敏感,煮過後營養素會流失,目前生機飲食許多是強調使用生菜,但癌友在治療期間,會因化療過程、體內白血球下降,抵抗力較差,吃生機飲食反而有感染疑慮。Q:聽說癌細胞愛吃醣,要改採低醣飲食?生酮飲食有助抗癌嗎?營養師建議:研究尚未證實效果,不必特別做低醣飲食。坊間流行生酮飲食減重,甚至傳出可抗癌。劉明悅表示,目前研究大數據部分還沒證實生酮飲食可抗癌,但一般癌友提升蛋白質攝取,醣類攝取的比例自然會降低,但不需要嚴格做到低醣飲食甚至連飯都不吃。治療期間若營養攝取不足,採取極端的飲食,除了吃不習慣,還得花很多時間精力找食物,在治療期間不太適合。Q:癌友如何知道自己的營養夠不夠?可以用體重當判斷依據嗎?營養師建議:建議量體重記錄,體重下降是營養不足的警訊。癌友治療期間時常感到虛弱,體重也容易發生變化。劉明悅說,建議癌友自行量體重記錄,體重下降是營養不足的警訊,代表熱量攝取不夠。例如有的人做電療,短則三、四天,長則一、兩個月,也許一開始沒有不舒服,體重還可維持,到後期可能因劑量累績,造成營養需求提高,即使吃的量沒變少,但體重還是無法維持,代表熱量需求還要提升。有的患者在接受治療前體重就過輕,會建議在治療期間吃得比需求量還多,增加體重。Q:吃不下固體食物,可以只吃流質食物、喝雞湯嗎?營養師建議:不能只喝湯,把肉切碎吃,營養才夠。劉明悅說,癌友除了生的食物或刺激性加工品等應避免,其餘飲食最大原則是以吃得下的食物為主,基本上不要限制太多。若固體食物吃不下,可喝魚湯、雞湯,但不能只喝湯,還是要吃到肉、攝取蛋白質,建議將肉切碎和湯一起喝下才有足夠營養。
-
2020-10-29 新聞.生命智慧
「我走了媽媽怎麼受得了?」父親和自己都罹癌...生命走到最後,她選擇這樣做
小小身體傳遞大大的溫暖有想做的事就要趕快去做,千萬別讓生命留下遺憾;儘管好好地做自己,最好連我這一份都一起努力了。傍晚去探視一個年紀小我一些的病人黃小珍,她未婚被診斷出胃癌,家中五個姊妹裡她排行老二。這次本來預計入院做第四次化療,因身體虛弱、疼痛而無法如期投藥,巧的是她父親也是胃癌,也正是我收案照顧的病人。是緣分,但又多了更多無奈,黃媽媽再見我,緊握著我的手問:「老北安捏,囝仔嘛安捏,那ㄟ家歹命,天公伯是要我做蝦咪功課?囝仔若擱留不住,哇是麥安抓?」(譯:爸爸這樣、小孩也這樣,這麼命苦,老天爺是要我做什麼功課?孩子若又留不住,我要怎麼辦?)一聲聲像是在控訴老天爺的不公平,我無言,卻深深理解身為一個母親的害怕與無力。第一次收案為的是嚴重的腹水,脹得腰痠背痛的小珍個頭小,肚子卻裝著超過兩千毫升的腹水,左看右看都是脹痛。原團隊主治醫師協助抽取腹水,搭配安寧專科醫師調整用藥,雙管齊下希望能幫病人緩一緩坐立難安的不適感受。重新審視過日子的態度幾次訪視下來,發現小珍還蠻健談的,聊到對父親生病的記憶,她以一貫輕鬆的態度說:「五個孩子中個性樣子我最像爸爸,脾氣倔像他、臉皮薄像他,只是沒想到,最後連要走的方式都這麼像他。我爸走後,我只要下班都會早一點回去陪媽媽,可是等我走以後,媽媽不知道受不受得了……」接著一聲長長的嘆息,我與她兩個互看後只能苦笑了。必須很誠懇地向小珍承認,在腫瘤病房及安寧共照期間照顧過這麼多病人,我也不是每件事都能說出個道理來,小珍也點頭表示覺得此刻生命沒有意義,癌症治療佔據生活全部,活著彷彿只為了要繼續治療。「小珍,所以你覺得生病前的生活是比較有意義的嗎?」『咦!經你這麼一問好像也沒有耶!以前上班的日子很忙碌,每天都在等下班、等放假,等假期一過完又回到工作的地方繼續抱怨,好像也沒有比較有意義。』「所以生命的意義其實不在於生病與否,而在於我們過日子的態度而有所不同,是嗎?」『這件事我也曾經和妹妹討論過,後來我們得到的結論就是:生病,就是為了要改變我原來錯誤的生活態度。』「哇!那如果可以,我們應該更希望,有機會在生病前,就能理解到什麼是自己合適的生活方式。」『可是知道是一回事,做到又是一回事。』的確,小珍的話可以讓我們想想,癌症不只是反應身體生病了,相對也反應出了現實生活狀況中的困境。先了解病人心意再溝通小珍認為我說的也沒錯,生病以前她心裡的確藏著很多事,上班工作被同事拗不開心、回家要幫姐妹顧小孩也覺得煩,認為自己單身很倒楣,什麼事都要參一咖。她說:「哪知現在反而懷念起,以前做不怕累的時候了,哈哈哈。」我解釋著,因為用不對的方式生活著,所以不開心,生病後因為沉靜下來的時間變多了,反而有機會去想,過去讓自己不開心的原因到底是什麼。『所以就算你是護理師,都專門做癌症和安寧的照顧,也會有找不到生命意義的時候嗎?』小珍繼續發問。「這是當然的啊!我相信這絕不是我一個人的困境。」『那希望妳加緊腳步趕快悟透,千萬別步上我的後塵!』這一次,我們相視發出會心一笑,說真的,小珍的笑容的確給了我很多力量,那是一種有暖流游過心中的感覺。小珍的狀況反反覆覆、每況愈下,最近一次出院和再入院時間只差了半天的時間,感染、腹水、腹脹、腸阻塞、噁心嘔吐……,身體的衰弱讓她瘦到皮包骨,體重只剩三十多公斤。這次照會我被賦予很重大的任務,就是要討論後續的照顧方向。首當其衝打擊最大的就是黃媽媽,孩子生病雖然不捨但起碼還在身邊,如今要真正談到協助孩子善終問題,對母親而言就如同要割下心頭的一塊肉那般痛。想做的事要趕緊完成解鈴仍須繫鈴人,最後還是決定先找小珍談談,了解她的心意後再進一步和家屬溝通。「小珍,你看起來有些累,還有力氣跟我聊聊嗎?」『最近我進出醫院的頻率很頻繁,應該是一個不好的徵兆,我的狀況是不是變差了?』「看來的確有些令人擔心,眼前的大敵就是白血球和感染指數都居高不下,嚴重的話可能導致敗血性休克。這是一個難關,要闖關的確是需要一些運氣。」『最壞的結果會是如何?』「嗯,要當一個告知壞消息的人真的很不容易。」我們相視無言又只能苦笑。『所以接下來呢?』「小珍,我不知道你有沒有試想過,萬一有一天狀況變差了,你要怎麼做呢?」『最重要當然是不要有痛苦,生病已經太苦,真要說再見那一刻,希望能平靜舒服一點。』「你的想法很好,所以若需要提早做決定,簽一張意願書來保障自己的善終權,你有想過要怎麼和家人談嗎?」『還沒,不過這應該是遲早的事,最擔心還是媽媽的反應……』「是啊,我們可以好好來討論怎麼做可以讓彼此心安,讓彼此內心的擔憂看有沒有機會變成祝福。」 我相信在這段對話中我們都各自理出了對未來的頭緒,小珍相信我能引導母親好好地祝福她,我們也認真答應彼此,盡力完成承諾。護理的工作這麼多年,病人和家屬給予的教導是最大的收穫。兩天後再去病房調整疼痛控制用藥,小珍突然煞有其事板起臉握著我的手說:「你喔,有想做的事就要趕快去做,千萬別讓生命留下遺憾,我就是一個活生生的例子,連玩樂的時候都不能放輕鬆,你,儘管好好做自己,最好連我這一份都一起努力了。」扎扎實實感受到從她手心傳遞出的溫暖與力量,此刻,她不只是一個病人,更是我生命裡重要的導師。◆ 阿杏小語故事裡的對話,幾乎都是在午休時刻進行,我累到腿軟只得窩到小珍的床邊去歇著。在這一段的服務中,一直覺得是小珍帶著我成長,沒有她的鼓勵不會有今日的我,真的好想跟小珍說:「我好想妳,也有連妳的份一起努力喔!」在生命的最後,我們都需要好好梳理自己與他人的關係,曾經因錯過、背叛、誤會而未解的難題,若不去理會,最後只會留下滿滿的遺憾。※本文摘自《陪你到最後,安寧護理師的生命教育課:春落下的幸福時光》/出版社:四塊玉文創/作者:李春杏
-
2020-10-26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曬太陽、補充維生素D可防新冠肺炎?骨科醫這麼說
● 攝取足量維生素D、鈣和蛋白質,可維持骨代謝和健全骨骼● 限制戶外活動和陽光曝曬不足,可能缺乏維生素D● 維生素D防治新冠肺炎必須有很強的證據力,尚待研究新冠肺炎流行,全世界染疫者逾4200萬人,100萬以上案例死亡,令人色變。新冠肺炎病毒感染肺部上皮細胞造成傷害,且激活這些免疫細胞持續過量分泌促炎性細胞激素,形成細胞激素風暴,導致廣泛肺組織浸潤,損壞肺部功能,常需使用呼吸器,導致嚴重病情和死亡。流行病學資料顯示,維生素D缺乏與新冠肺炎的病情和預後具有密切關係。北半球冬季曝曬少 染疫盛行新冠肺炎流行後,生態學研究發現,北半球病患數目多於南半球,該病盛行於北半球冬季,正值陽光曝曬少,而南半球則在夏季剛結束的時節,間接顯示維生素D缺乏與此病的相關性。過去有關SARS和流感研究也證實,維生素D缺乏與這些病毒感染有關。由於新冠肺炎的病情嚴重和死亡案例中,許多病患都是安養中心的老年人和衰弱病患,病患需接受居家隔離,限制戶外活動和曝曬陽光的機會,嚴重病患在加護病房中接受呼吸器治療,與死亡搏鬥,因此經常合併維生素D缺乏,此在臨床研究已獲證實。可改善肌力 減少跌倒和傷害維生素D對人體骨代謝極為重要,每日攝取足量維生素D、鈣和蛋白質,可維持正常的骨代謝和健全的骨骼;維生素D也可改善肌力,減少跌倒和傷害。此外,維生素D具有許多重要功能,包括調節免疫功能,啟動先天和後天免疫作用,對抗感染和改善自體免疫疾病。維生素D可促使分泌β防禦素(beta defensin)、抗菌肽(cathelicidin),破壞病原體的結構,加上激活巨噬細胞、樹突細胞和嗜中性白血球,共同對抗致病微生物。有學者主張,維生素D可增高抗發炎和減少新冠肺炎的感染力,但需臨床試驗來確定此項作用。具多種機制 發揮抗氧化作用更特別的是,維生素D具有多種機制,可減緩後天免疫過度反應,發揮抗氧化作用,改善急性期間病毒感染所引發的細胞激素風暴,以減少病毒感染所引起的二次傷害,保護人體組織健康。補充維生素D有調節骨代謝和其他的生理作用,安全性高,在新冠肺炎流行期間,建議新冠肺炎篩檢呈陽性的老年族群和衰弱症族群,檢測血清維生素D濃度,補充足量維生素D。至於補充劑量則尚無定論,但學者建議800至1200國際單位,應屬合理的範圍,太低或太高的劑量則應審慎考量。須很強證據力 才能全面應用必須具有很強的證據力,才能全面應用維生素D於防治新冠肺炎,目前相關臨床試驗正在進行中,但考量維生素D的其他功用,仍建議適量補充。
-
2020-10-22 新聞.健康知識+
舌苔到底哪裡來?需要特別清潔嗎? 醫:增厚、變色應就診
舌苔到底哪裡來?舌苔需要特別清潔嗎?柏登牙醫院長黃斌洋醫師表示,舌苔混合了口腔中的細菌、唾液、食物碎屑、白血球、以及口腔中脫落的上皮細胞所組成,正常來說應該是薄薄一層覆蓋在舌頭上,如果舌苔異常增厚、變色恐為健康警訊,建議就診接受檢查。伸出舌頭都會看到舌頭上有一層白白的舌苔,舌苔到底從哪裡來呢?黃斌洋醫師表示,舌苔混合了口腔內的多種物質,包括唾液、細菌、食物殘渣、上皮細胞代謝剝落、白血球等慢慢堆積在舌頭上形成一層苔狀物。正常來說,透過日常的飲食咀嚼、飲水、漱口等過程,都有助於清潔舌苔,避免舌苔大量堆積,因此,對於健康狀況良好的人來說,舌苔應該是薄薄一層白苔,且會明顯透出舌頭粉紅的顏色。然而,舌苔到底需不需要清潔?這個問題目前仍未有定論,由於舌苔的堆積是症狀而非疾病,若自覺舌苔厚、有異味,用牙刷輕刷舌頭表面幫助去除舌苔是沒問題的,但若舌苔沒有異狀,無需特別清潔也無損口腔健康。 黃斌洋醫師補充,其實舌苔的變化有時可能正暗示著身體的健康狀態,若舌苔有增厚、變色現象恐為健康警訊,建議積極諮詢醫師診斷為佳。 舌苔相關問題,建議諮詢「牙科」圖文創作:健談專家諮詢:台灣牙醫植體醫學會總會理事長暨柏登牙醫院長 黃斌洋醫師本文經《健談》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
-
2020-10-18 養生.聰明飲食
打不到流感疫苗別氣餒 專家推薦強力食物抗感冒、流感
時序入秋,進入感冒與流感季節,周邊的咳嗽聲此起彼落。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今年流感疫苗罕見搶手缺貨。萬一不幸感冒了,如何降低不適感與縮短病程?儘管目前研究指出,維生素C並不如之前所認為的能預防感冒,但這種營養素能幫助縮短感冒病程,並減輕不適症狀。談到維生素C食物,一般人多會聯想到柑橘類水果,實際上有許多食物的維生素C比柑橘類更多。美味多汁的椪柑,每100克含25.5毫克維生素C,比許多常見水果和蔬菜的維生素C少。以下是營養師推薦您在秋季應多補充維生素C的強力食物。辣椒每100克辣椒可提供143.7毫克的維生素C。此外,布法羅大學(University of Buffalo)的研究人員發現,辣椒素可能有助於緩解關節和肌肉疼痛。紅、黃甜椒100克紅色甜椒所含維生素有137.7毫克。它還是維生素A的重要來源,可保護視力。黃色甜椒則有127.5毫克。羽衣甘藍羽衣甘藍以維生素A和K含量豐富知名,它的維生素C含量也不容小覷,100克羽衣甘藍可提供120毫克維生素C。青椒青椒的維生素含量雖然比它的姊妹紅甜椒略少,但每100公克也有107.5毫克。青椒也是纖維的重要來源。綠花椰菜十字花科的營養優等生,在維生素C的排名也上榜,每100公克含75.3毫克。另外,研究顯示綠花椰菜可能具有預防癌症的作用。奇異果每100公克奇異果含73毫克維生素C,還富含鉀和銅。草莓每100公克草莓含69.2毫克維生素C,還含有葉酸和其他可促進心臟健康的化合物。白花椰菜身為青花椰菜的姊妹,100克白花椰菜可提供62.2毫克的維生素C,它的纖維和蛋白質含量也很亮眼。木瓜每100公克木瓜,含58.3毫克維生素C。吃木瓜可以使皮膚亮麗並增強骨骼。維生素C攝取小提醒● 維生素C怕熱,易在加熱過程中受氧化破壞,生食最能攝取到完整的營養素。● 烹調時建議採用涼拌或快炒,可保存較多的維生素 C。抗流感食物蘑菇科學證據顯示蘑菇具有抗病毒特性,可增強身體抵抗流感病毒的能力。一般認為來自其葡聚醣碳水化合物,各種菇類略有不同,可攝取不同種類以增強抵抗力。大蒜、洋蔥蒜素被證實可透過增加自然殺手細胞,減輕感冒和流感症狀的嚴重程度。洋蔥也有類似效果,可增加白血球,抵禦病原體。南瓜籽、葵花籽當身體需要趕走入侵者時,鋅是必備元素。南瓜籽是素食者的最佳礦物質來源之一,葵花籽也是不錯的選擇。原味優格根據2017年發表在《營養學》雜誌上的研究,原味優格等發酵食品中含有益生菌,這些益生菌可增強自然殺手細胞的活性。但請選擇無糖優格。水水對身體每個生理過程都很重要,缺水的身體無法正常抵抗疾病。白開水當然是最好的選擇。資料來源╱Health.com、衛福部食藥署
-
2020-10-13 新聞.用藥停看聽
抗生素治青春痘卻喪命 長庚找到關鍵藥物過敏基因
廣泛使用在上下呼吸道感染、皮膚感染等疾病的抗生素「磺胺類抗生素撲菌特錠」(Baktar),卻常引起國人嚴重藥物過敏。年僅18歲的男大生,為治療青春痘,服用該類抗生素,引發肝衰竭死亡;長庚醫院找出導致該藥物關鍵的特殊基因(HLA-B*13:01)及相關基因型,引發嚴重過敏的風險是一般人的45倍。磺胺類抗生素撲菌特錠(Baktar)是台灣藥害救濟排名前十大、也是全球嚴重藥物過敏的前五大藥物,而撲菌特錠廣泛使用多種感染病症,如皮膚感染、上下呼吸道感染、腎臟及尿路感染、生殖器感染、腸胃道感染,連燙傷藥膏、眼藥水都含有這類抗生素,每年約有20萬到30萬人使用,有其不可取代的地位。但一旦磺胺類抗生素過敏很可能會致命,林口長庚醫院皮膚部部長長鐘文宏表示,收治的病例中,有位18歲男大生為了治療青春痘服用磺胺類抗生素,引發肝衰竭,等不到換肝死亡;一位女大生,同樣也是為了治療青春痘,服用磺胺類抗生素,結果引發猛爆性肝炎;另一名泌尿道感染女性病患則導致全身性的皮膚水泡與破皮,一度引起敗血症而差點死亡,最後雖撿回一命,卻併發永久後遺症,眼睛視力嚴重受損。林口長庚醫院皮膚部醫師陳俊賓表示,磺胺類抗生素過敏反應,輕則局部或全身的搔癢紅疹,嚴重過敏反應則包含史帝文生強生症候群(SJS)、毒性表皮溶解症(TEN)和藥物反應伴隨嗜伊紅性白血球增加與全身症狀(DRESS)。陳俊賓表示,臨床表現則包括全身性產生紅疹與水泡,到大範圍的皮膚破皮和黏膜潰瘍,也可能併發肝腎功能或多器官衰竭而導致死亡,死亡率高達30%;有些幸運存活的患者,也可能會有眼睛視力受損的永久後遺症。鐘文宏表示,長庚研究團隊是與亞洲的泰國、馬來西亞等國合作進行為期五年的研究,確認磺胺抗生素過敏的特殊基因型(HLA-B*13:01及相關基因型),帶有此特殊基因型的人使用撲菌特錠抗生素藥物就有可能產生嚴重藥物過敏的風險,且風險比一般人高出45倍,其中過敏患者約52.8%帶有這基因型、正常人約11.4%。鐘文宏表示,既然已經找到特定的基因會引發嚴重過敏,若能早期於病人服藥前,進行用藥前基因檢測和疾病早篩,將可有效預防嚴重藥物過敏的發生。
-
2020-10-13 新聞.健康知識+
按壓腋下會痛?恐是自律神經失調、心肌梗塞高風險群!專家教你「10秒這樣按」幫身體排毒
現代人長時間埋首案前,長期姿勢不良讓身體、肩頸都好~緊、好痛,不僅使血液循環惡化,還會影響淋巴循環!淋巴是什麼?淋巴系統是由淋巴、淋巴管與淋巴結所組成的循環系統。淋巴為富含白血球的透明液體,白血球為免疫系統的重要一角,透過淋巴循環可清除體內老廢物質、維持身體免疫力以抵抗病原體。在肌肉的協助之下,淋巴系統可以將液體輸送通過身體。按按腋下,會痛就可能是疾病高風險群因腫瘤、發炎、感染、手術或放射治療後都會導致局部淋巴循環不順、使淋巴液不正常堆積,引起發炎反應。按按腋下,會痛?那可能就表示腋下的淋巴已經阻塞了!而且還有可能引起自律神經失調、肩頸痠痛、頭痛、肌膚狀況變差、以及心肌梗塞(特別是腋下有硬塊)等等狀況。日本經絡整體師朝井麗華在其著作寫道,99%的人都有「腋下淋巴阻塞」的問題,而腋下有著淋巴結,是肩頸淋巴液聚集的地點。若姿勢不良,造成的肩頸僵硬、肌肉緊繃就會使腋下周遭的血液循環和淋巴循環變差。而「腋下淋巴阻塞」使腋下,及其周邊的肩頸、手臂、背,甚至內臟部位的血液流動不順、進而導致肌肉僵硬;血液不流通,易成手腳冰冷、內臟虛寒的體質;血液循環差,讓氣色變差、皮膚暗沉等等,肌膚也大受影響;而體內多餘的水分、老廢物質無法排出、造成身體浮腫;淋巴液中的白血球阻塞,造成免疫力低下、百病叢生。朝井麗華表示,若「腋下淋巴阻塞」,可以試試以下3招,不僅可以促進排毒,還能豐胸!(1)將右手的拇指放在左邊腋下中間,其他4根手指放在腋下後(2)像是抓住腋下般,輕輕揉捏至少10秒(3)4根手指再慢慢往下移動,並一個位置至少揉捏10秒還可以改善落枕落枕時,想要試著轉轉頭、動動身體來舒緩,但有可能越動越嚴重!朝井麗華認為,落枕並不是睡姿差、或是枕頭不適合,其實可能就是因為腋下、肩頸肌肉過於僵硬,進而拉傷脖子。因此可以試試以下3招,減緩落枕不適的狀況:(1)揉:將拇指以外的4隻手指頭併攏,揉捏落枕那側的腋下(2)順:按壓穴道「手三里」後馬上用手臂畫大圓(3)動:將落枕那邊的手臂打直、拳頭往天空舉起;接著將手肘往後拉伸10秒、且重複3回合延伸閱讀: 存活率不到10%,他卻把癌末當重感冒!43歲猛男CEO:別讓負能量,養大你的癌細胞
-
2020-10-13 科別.泌尿腎臟
急尿、射精疼痛…慢性攝護腺炎愈來愈年輕,跟這些習慣有關
●慢性攝護腺炎患者年輕化,但以30到40歲男性為多●久坐不運動,易引發無菌性慢性攝護腺炎;性行為細菌感染,易引發細菌性慢性攝護腺炎●有會陰部腫脹、排尿不順、頻尿、急尿、射精疼痛等症狀,須藥物治療及改變生活作息年約40的張先生,近半年「小弟弟」常隱隱作痛,特別是在工作量暴增時,往往在辦公室內坐立難安,晚上也睡不好,嚴重影響生活。原以為是工作壓力大導致的焦慮症候群,直到日前連射精都會疼痛才驚覺不妙,就醫確診為「無菌性慢性攝護腺炎」。最年輕患者 竟只有20歲隨著性行為年齡提前,生活形態改變,慢性攝護腺炎患者愈來愈年輕。台大醫院泌尿部主任張宏江表示,收治過最年輕的慢性攝護腺炎患者僅20歲,但還是以30到40歲男性為多。慢性攝護腺炎症狀以會陰部腫脹、不舒服為主,還有排尿不順、頻尿、膀胱腫脹、急尿,通常也合併射精疼痛。張宏江指出,慢性攝護腺炎分為細菌性與無菌性,患者比率各占一半,細菌性慢性攝護腺炎以性行為細菌或披衣菌(PE菌)感染為大宗,其餘則是菸酒刺激、熬夜等;無菌性慢性攝護腺炎則與生活作息有關,特別是久坐不運動,容易造成發炎反應。習慣不改 當心反覆發炎在治療上,無菌性慢性攝護腺炎比較棘手。張宏江表示,細菌性慢性攝護腺炎的治療以抗生素為主,療程約一到三個月,同時搭配止痛藥物改善不適感。治療無菌性慢性攝護腺炎,除了給予肌肉鬆弛劑等藥物,還得搭配生活作息改變,療程動輒半年以上,一旦生活習慣恢復,慢性攝護腺炎將會反覆發生。改善慢性攝護腺炎的症狀,也可以透過物理治療,例如熱水坐浴、經直腸攝護腺按摩、低能量震波治療等方法,低能量震波治療主要是透過刺激會陰部,增加血管新生、幫助血液循環。增加癌變? 機率不高許多男性擔心慢性攝護腺炎會增加罹患攝護腺癌、攝護腺肥大機率,張宏江指出,文獻有案例,但機率不高。高雄榮民總醫院泌尿外科主治醫師簡邦平表示,攝護腺肥大、攝護腺癌與慢性攝護腺炎屬性相當不同,部分慢性攝護腺炎被過度診斷。慢性攝護腺炎 需審慎診斷簡邦平說,依他的臨床經驗,慢性攝護腺炎患者每年約一到二名,尿液或白血球檢測只能參考,必須排除所有疾病,不明原因的生殖器疼痛且合併射精疼痛,才能確診慢性攝護腺炎,臨床很多患者是下泌尿道感染或性功能障礙。曾有患者擔心慢性攝護腺發炎引發攝護腺肥大,希望執行攝護腺刮除術來預防。簡邦平強調,這樣的處置並不合適,慢性攝護腺炎不一定會引發攝護腺肥大,就算年輕人出現攝護腺肥大,也不一定需要採取侵入性的治療方法,不當的攝護腺刮除術恐導致性功能障礙等,此時建議諮詢第二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