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1-24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搜尋
發燒
共找到
2486
筆 文章
-
-
2021-11-24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AZ疫苗混打副作用有哪些?比打2劑AZ發生率高?專家分析效果及不良反應
到目前為止,全世界因新冠肺炎(COVID-19)已經有超過2億5千萬人感染及超過500萬人死亡。除了保持社交距離、戴口罩、勤洗手及對高風險族群進行檢疫隔離外,提供大規模疫苗施打以產生群體免疫力,仍然是控制COVID-19疫情最根本的方法。疫苗混合接種 臺大研究團隊試驗AZ與mRNA為了瞭解新冠疫苗混合接種的成效,臺大研究團隊於臺大醫院及衛福部桃園醫院招募健康志願受試者(醫療人員)參加本臨床研究,受試者年齡在20至65歲之間,比較混合接種AZ疫苗與mRNA(Moderna)疫苗對於產生新冠肺炎病毒抗體(SARS-CoV-2 IgG)、中和抗體之效價分析與副作用比較。AZ混打莫德納 對抗Alpha和Delta效果優2 劑AZ對於Alpha和Delta變異株中和抗體的部分,參與者對Alpha變異株之中和抗體效價皆高於對Delta變異株之效價。接受至少一劑Moderna疫苗(第2、3、4組)的參與者對Alpha和Delta 變異株的中和抗體效價均明顯較第1組(AZ/AZ)為高。第2組(相隔8週混合接種)相較於第3組(相隔4週混合接種)在第二劑疫苗接種後第28天有較好的Alpha和Delta變異株中和抗體反應。AZ混合莫德納 副作用比例高有關不良反應的部分,混合AZ/Moderna疫苗接種比AZ/AZ疫苗有較高比例出現副作用,如注射部位紅腫熱痛、發燒、畏寒、頭痛、肌肉痠痛、疲倦等,但是大多數皆為輕微至中等程度的短暫反應,於28天的追蹤期間並無嚴重不良反應出現。(推薦閱讀:莫德納第二劑副作用強! 2天持續「6種症狀」快就醫:胸痛、心悸極危險)而根據臺大醫院「COVID-19 疫苗 知識就是力量」其中針對是否可第一劑打AZ,,第二劑打ModernaQ&A顯示,依臨床試驗(RH Shaw, CombiVacS, D Hillus, Hannover, Saarland)及專家建議,加拿大NACI於2021/06/01更新疫苗mixing-matching建議,考量有疫苗不足、VITT風險、增加短期免疫反應,可於第一劑AZ/COVISHIELD疫苗後間隔8-12週施打mRNA疫苗(BNT/Moderna),但是會增加輕度到中度的不良反應;若第一劑接種mRNA疫苗則可混打他種mRNA疫苗,但是第二劑不建議改為AZ/COVISHIELD疫苗`。後續Com-COV研究針對AZ/BNT混打也有類似的結果,混打可增加抗體表現,且似乎並無相關嚴重不良反應。瑞典針對AZ/Moderna混打也有增加抗體表現、副作用較多的情形(但無統計學上差異),似乎對南非變種有較好的保護力;法國針對AZ/BNT混打方案在55歲以上的醫護人員中提供了更強大的抗體反應。(推薦閱讀:BNT第二劑副作用注射部位痛、疲倦、頭痛最常見? 解析「成年、青少年第二劑反應」)副作用多在一週內 皆為輕微至中等症狀因此,研究結果顯示,AZ/Moderna前後兩劑疫苗混合接種比AZ/AZ兩劑同種疫苗接種提供更高的免疫抗體反應,其效果與Moderna/Moderna兩劑疫苗接種相當。雖然混合疫苗接種比兩劑皆接種AZ疫苗有較高的副作用發生率,但是大多數發生在注射後一週內且皆為輕微至中等程度之短暫副作用,顯示混合AZ/Moderna疫苗接種也是具有相當的安全性。延伸閱讀: ·AZ混打BNT保護力高、副作用強? 研究解析疫苗混打效果 ·AZ第二劑副作用有哪些?莫德納、BNT副作用躲不掉? 重點解析「疫苗第二劑」
-
2021-11-23 新聞.長期照護
罹病無力自主照顧 安寧緩和醫療助退休船員走完一生
一名70多歲的退休船員抽菸多年,因肺氣腫合併支氣管擴張症反覆發作,以及因失智吞嚥退化引發肺炎,且因無力自主照顧而住進護理之家。因為抗生素到後期也起不了作用,家人討論後接受安寧緩和醫療住進安寧病房,日前順利走完人生旅途。台中醫院家庭醫學科醫師蔡尚儒說,雖然這名退休船員仍反覆發燒與呼吸困難,但在症狀治療與家人陪伴下,並不孤單,並在安寧團隊的安排下,能再次走出病房,到他當船員時住過的鐵皮屋及海邊,滿足人生最後對海的思念。他說,安寧緩和與其說是一種科別,不如說是一種觀念。對病患而言,安寧緩和不是保守治療,而是改變積極治療的方向。當疾病走到晚期,治癒已經無望時,症狀治療和舒適護理會是首選的積極醫療。蔡尚儒說,醫師醫治病人和工程師維修設備的概念不同,除了治療患者的醫療處置外,更需要的是人性關懷。生命末期的病人除了生理照護需求外,心理性的支持照護也更為複雜及多變,而這也不單單僅限病人本身,還有家屬的哀傷情緒要考量。安寧療護的方式除了一般的安寧病房外,其實還包含安寧共同照護、安寧居家護理等範疇,但不管是那一類,安寧療護都不是放任病人等死的消極處置。相反的,它是引導病人和家庭逐步面對死亡的積極介入。蔡尚儒醫師強調,當醫師建議患者接受安寧緩和療護時,絕對不是放棄患者,而是改變醫療方針,陪患者一起走到最後。※ 提醒您:抽菸,有礙健康
-
2021-11-23 該看哪科.感染科
四價疫苗不夠用!腦脊髓膜炎嬰幼兒死亡率達四成
新冠疫苗疫情趨緩,潛在流行性感染性仍虎視眈眈,醫師提醒,「流行性腦脊髓膜炎」多好發在入冬之際,有近三成感染者為嬰幼兒,致死率高達40%,現有四價疫苗未必足以因應,但明年一月預計將有B型腦脊髓膜炎疫苗可施打,為預防兒童重症超前部署。台灣兒童感染症醫學會理事長、馬偕兒童醫院醫師邱南昌指出,全球每年250萬遭受腦膜炎危害,有23萬人因腦膜炎死亡,台灣每年約有十來位個案病發個案,感染後早期症狀跟流感、感冒相似不易察覺,在11月入冬到隔年4月期間要特別小心。根據台灣流行病學調查,國人每十位有一位無症狀帶菌者,且會透過鼻咽喉分泌物、飛沫和家庭接觸者傳染,他指出,在嚴重惡化下,在24小時內會從發燒頭痛、噁心嘔吐,轉而出現頸部僵硬、出血性紅疹等,最後導致敗血症、休克及多重器官衰竭。馬偕紀念醫院兒童感染科主任紀鑫指出,民眾認知新冠肺炎近五成感染者為50歲以上族群,且年紀越大,重症機率越高,但流行性腦脊髓膜炎,有近三成為4歲以下嬰幼兒,因抵抗力弱,被感染機會較常人多500至800倍,重症死亡比例可達四成。他表示,嬰兒若感染後,每三位倖存者中有一位會出現長期併發症,如腦性麻痺、智力損傷、聽力喪失、抽蓄癲癇、腎衰竭、引發截肢等,現階段二個月嬰幼兒可以接種腦膜炎雙球菌疫苗,避免重症及死亡。邱南昌指出,國內現行的四價疫苗對A、C、Y和W- 135型等四型腦脊髓膜炎有效,但對於歐美、台灣最大宗的B型腦脊髓膜炎效果有限,「B型疫苗研發難度高,但經過國內實驗、食藥署查廠審核之下,國內預計明年一月可望上市使用。」同時他也呼籲,新冠疫情趨緩後,最擔心其它病毒的反撲,目前流行性腦脊髓膜炎四價疫苗,僅能在旅遊門診施打,但好比英國、澳洲都已經將各血清型的疫苗,列入幼兒常規接種項目中,盼台灣引進B型疫苗後,也能公費接種。紀鑫提醒,有五大風險族群須接種疫苗或提高警覺,如前往腦脊隨膜炎盛行率高的國家旅行、先天無脾臟或切除脾臟者、HIV感染者或免疫缺損者,還有嬰幼兒或軍營等群聚生活者。此外若嬰幼兒出現發燒、嘔吐、躁動不安、活動力差等症狀,成人出現劇烈頭痛、高燒不退、噁心嘔吐、神智不清,都須要盡快就醫觀察,平時也應該維持勤洗手、戴口罩、,避免長時間處於密閉空間或接觸呼吸症狀患者,或接種疫苗,提升自我保護力。
-
2021-11-23 該看哪科.罕見疾病
紫質症痛到想撞牆 「把病當朋友」
今年五十八歲的紫質症聯誼會會長顧潔如,卅四歲時急性間歇性紫質症發病,曾因嗎啡都止不住的疼痛讓她想撞牆,飽受腹痛、肌肉無力、發燒、關節疼痛之苦,發病五年後才在血液腫瘤科確診此病。顧潔如一直使用血基質藥物治療,置入中央靜脈導管時須使用抗凝血劑,但她又對抗凝血劑過敏,只好改用「周邊置入中心靜脈導管」(PICC),起初從肘窩放入,後因血管變形,改從頸部上腔靜脈置入到心臟附近,已打了十六年。「我一直活得很有知覺!」顧潔如說,確診後很感謝當時主治醫師,讓她知道用什麼方法接受治療。起初不願認命,後來「把這個病當成老朋友」,在罕病基金會協助下組聯誼會,大家在群組互相打氣。她表示,感謝健保署支持罕病藥物,企盼繼續協助病友能有更穩定的生活品質。
-
2021-11-21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混打首日碰周末!僅長庚、台大醫院開診「完打上千人」
國內今日為第14輪疫苗加開混打的首日,由於正值周六及周日,多數醫院並沒有開放門診施打,指揮中心宣布施打日延後下周三。其中假日可提供混打的醫院包含台北長庚醫院、台大醫院及各地衛生所,另有部分則預計在第15輪開放混打。台北長庚今天於台北田徑場設置混打注射站,依北市提供的疫苗,僅協助混打莫德納,沒有混打BNT疫苗。上午場以及下午場各協助接600人,總計1200人。上午場600人全數都有到場接種,目前為止接種順利,並未出現不適狀況。台北長庚協助混打疫苗首日,到場接種的民眾年紀以30歲到50歲為最大宗,18歲到20歲僅有零星幾位,占不到整體的10%,不過上午場有一位90歲的阿公,由家人陪同混打莫德納疫苗,阿公向醫護人員表示「等混打等很久了」。台北長庚首日協助接種1200人,下周一則協助接種999劑、下周二至下周三則改為僅協助接種第二劑BNT疫苗或混打BNT疫苗。台北榮總表示,第14輪沒有安排混打,但因指揮中心今下午已將混打民眾列入,從第15期開始會安排混打。台大醫院表示,今上午混打共35人,下午預計會完成30人,目前現場沒有民眾出現不適狀況。新光醫院表示,由於混打開放時間較突然,先前院方就14期施打已排滿時段,無法多開其他量能來混打,因此這期並未參與混打,可能等15期才會加入。台安醫院則表示,周六、周日並無提供混打,將於下周開始實施。台大醫院家醫科主治醫師何忠祐提醒,AZ混打mRNA疫苗的副作用較兩劑AZ高,施打後有較多機會發生發熱感、發燒、冷顫、肌肉痠痛、頭痛、虛弱等副作用,接種前後務必留意身體狀態或與醫師討論諮詢。
-
2021-11-20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注射疫苗後副作用,發燒休克怎麼辦?醫師詳解
根據台大醫院設立的COVID-19疫苗專區,最新資料顯示,打完疫苗後的不舒服症狀:注射部位疼痛、發燒、休克,民眾應該怎麼反應跟處理呢?Q:打完疫苗後注射的手臂很痛,我該怎麼辦?A:注射部位疼痛是常見的疫苗副作用。手臂請盡量放鬆並保持活動,避免僵硬。也可以輕微冰敷,等到消腫後(約1~2天),改為間歇性溫敷。如果真的非常疼痛,合併發燒,紅腫範圍持續擴大,可以諮詢醫師。Q:打完疫苗之後發燒,要去看醫生嗎?可以預防性吃普拿疼嗎?A1:接種後2天內發燒可先使用acetaminophen退燒,其他藥物(如ibuprofen)請與醫師討論,未持續超過2天原則上無須採檢,於退燒24小時後可返回醫院或單位上班,但如為有較高暴露風險者或經評估有採檢需要者,仍應進行通報採檢。其他資訊請參考下方。若接種2天後持續發燒,甚至出現新的呼吸道症狀、腹瀉、嗅味覺改變,建議請醫師評估。A2:注射疫苗前不建議預防性使用普拿疼Acetaminophen或NSAID藥物,因為可能會影響免疫反應。Q:是否可以使用抗組織胺(anti-histamine)預防嚴重的過敏性休克呢?A:美國CDC不建議,因為抗組織胺藥不能預防過敏性休克(Anaphylaxis),如果預防性使用可能會掩蓋皮膚症狀,導致延誤診斷和處理過敏反應。莫德納約百萬分之2.5~24、BNT約百萬分之11.1~13.63、AZ約為百萬分之16.83。
-
2021-11-20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2天前才出包!北市又有診所把流感疫苗打成AZ
北市又有診所出包打錯疫苗!北市衛生局今天表示,某診所於11月18日1位民眾原定接種流感疫苗,卻誤接種AZ疫苗,目前已啟動民眾健康關懷,並通報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針對診所接種異常,衛生局已暫停該診所流感疫苗及COVID-19疫苗接種服務,至確認完成改善為止。台北市日前才發生流感疫苗打成莫德納的離譜事件,今天衛生局又公布有某診所施打流感疫苗打成AZ疫苗。衛生局說明,11月18日該診所流感疫苗接種3人,COVID-19疫苗接種192人,個案原本要施打自費流感疫苗,因現場醫護人員未落實「三讀五對」,不慎拿錯疫苗造成個案施打到AZ疫苗。衛生局表示,該個案已於10月18日施打第一劑BNT疫苗,現場即發現異常事件,並向個案解釋關懷及安排下週四門診回診追蹤,並詳細告知個案混打疫苗可能會產生注射部位疼痛或紅腫、疲倦、頭痛、畏寒、肌肉痛、關節痛和發燒等副作用,並叮囑多休息、多補充水份及患部疼痛可輕微冰敷處理方法,個案於診所觀察30分鐘無不適後離開。衛生局說,COVID-19公費疫苗預約平台第14期於該診所預約之民眾共計1220位,其中11月20至24日尚有660位民眾分別預約接種AZ及BNT疫苗,北市衛生局已安排轉介至鄰近醫療院所,不影響民眾接種疫苗權益。衛生局再次呼籲各醫療院所,接種疫苗前務必落實三讀五對,確認疫苗廠牌、劑量及效期,並於接種前將疫苗接種廠牌清楚標示於接種站,與接種對象確認,以確保民眾接種疫苗安全。
-
2021-11-19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AZ混打莫德納 台大最新研究:對Delta變異株保護力100%
AZ混打莫德納 保護力達100%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開放第一劑接種AZ疫苗國人,可以預約登記混打莫德納或BNT疫苗。台大醫院今正式公布新冠疫苗混打人體試驗結果顯示,AZ混打莫德納疫苗所產生的中和抗體效價,均高於兩劑AZ疫苗,且混打間隔8周的抗體濃度較4周來的更好。醫師表示,對於Delta變異株的保護力,AZ混打莫德納疫苗幾乎可達100%。台灣大學副校長張上淳說,國家最早拿到的是AZ疫苗,但台大很早就想研究疫苗混打的效果,後來莫德納疫苗到貨,那時國外已有AZ混打BNT疫苗的結果,確實比兩劑AZ疫苗更理想,當時正好衛福部傳染病防治諮詢會預防接種組(ACIP)在討論是否要AZ混打mRNA疫苗模式,而國外資料只看到AZ混打BNT疫苗,但沒有看到和莫德納疫苗的相關研究。台大醫院教學部主任盛望徽說,該院新冠疫苗混打研究,於今年6至8月共收案400人並分為4組,分別是兩劑AZ疫苗、兩劑莫德納疫苗,其第一劑與第二劑疫苗間隔8周施打,以及AZ混打莫德納為間隔4周與8周,其中一人因接受免疫抑制劑治療排除,最後有399人接受分析。對象為台大醫院及衛福部桃園醫院的護理師、工作人員等,7成5為女性,平均年齡為41歲。AZ混打莫德納 隔8周佳 研究發現,AZ疫苗混打莫德納疫苗引起的抗體濃度與效價,以及對Alpha、Delta變異株的防護效果,均明顯高於打兩劑AZ疫苗,並可以維持28天,而混打疫苗間隔8周者,抗體濃度比間隔4周者高,接近兩劑莫德納疫苗。研究分析,對於Delta變異株的保護力,混打或兩劑mRNA疫苗幾乎可達100%,但兩劑AZ只有10至20%。不過,混打組出現接種注射部位局部疼痛、疲倦、肌肉痠痛、發燒等副作用,都比兩劑AZ疫苗高,但症狀均屬輕微。盛望徽表示,依研究結果顯示,AZ混打莫德納疫苗有良好的免疫反應及安全性,與國外AZ混打BNT疫苗的結果類似。但隨著病毒不斷變化,疫苗對病毒變異株的抗體效價可能會受到影響,研究也發現,AZ混打莫德納疫苗對Delta變異株的中和抗體效價較Alpha變異株為低。
-
2021-11-19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AZ混打莫德納、BNT疫苗哪種好 台大公布人體試驗結果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開放第一劑接種AZ疫苗國人,可以預約登記混打莫德納或BNT疫苗。台大醫院今正式公布新冠疫苗混打人體試驗結果顯示,AZ混打莫德納疫苗所產生的中和抗體效價,均高於兩劑AZ疫苗,且混打間隔8周的抗體濃度較4周來的更好。至於,AZ疫苗混打莫德納或BNT疫苗,哪一種混打效果較佳?專家表示,要混打哪一款mRNA疫苗都是可以的。台大醫院教學部主任、內科部感染科主治醫師盛望徽今表示,就國際研究顯示,莫德納疫苗製程時使用的抗原濃度高,BNT疫苗使用的抗原濃度較低,但兩款疫苗都能產好的抗體效果,但就中和抗體效價觀察,莫德納疫苗會稍微高一點,BNT疫苗會稍微低一點。不過,若考量接種者的體質及接種後產生的副作用,兩劑AZ疫苗的副作用最低,但若有血栓、血小板低下,或接種第一劑後有嚴重副作用時,建議應轉換其他疫苗,甚至是接種mRNA疫苗後,為心肌炎、心包膜炎的高危險族群也應轉換其他疫苗,而當接種前有發燒、發炎等症狀,應待症狀緩解後再接種疫苗。就國際研究發現,AZ混打BNT疫苗的副作用低於混打莫德納疫苗。但不論AZ疫苗混打哪一款mRNA疫苗都是安全、有效。台大醫院檢驗醫學部副主任張淑媛說,就國內外研究顯示,第一劑接種AZ疫苗後,第二劑混打mRNA疫苗,對於提升中和抗體效價有一定的幫助,因此如果在沒有其他安全性的考量下,建議第二劑應混打mRNA疫苗。台大副校長張上淳表示,要混打哪一款mRNA疫苗,要看每個人的狀況,因不論是兩劑AZ疫苗、兩劑莫德納疫苗或兩劑BNT疫苗,就整體防護效果來說,其實都不錯,且對Alpha、Delta變異株也都有不錯的防護效果,即使在預防重症及住院效果上,雖然兩劑AZ疫苗的中和抗體效價較其他疫苗偏低,但仍有防護效果。因此,接種AZ疫苗後,要混打哪一款mRNA疫苗,其實都是可以的。就台大醫院研究顯示,第二劑混打mRNA疫苗後,出現發燒副作用的比例較高,但仍在可忍受範圍,但若接種第一劑AZ疫苗後,出現厲害的不良反應時,應考量混打mRNA疫苗。
-
2021-11-18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保護力好但副作用強?決定混打前「必考慮五件事」
「第一劑打AZ疫苗像被卡車撞,第二劑混打mRNA疫苗,是不是又要再被飛機撞一次?」國內今日開放民眾進行疫苗意願登記,許多已接種過第一劑AZ疫苗者,內心最大的疑問,該如何知道自己該不該混打疫苗。台大家醫科醫師提醒,在登記混打前須注意五點。國內今日上午10時至下午4時,開放民眾上網進行混打意願登記,對象為已接種過第一劑AZ疫苗滿8周者,可依照意願選擇「莫德納」或「BNT」疫苗。專家提醒,AZ混打mRNA在國內外數據中,確實比二劑AZ擁有較高的保護力,且混打後發生血栓極低,但仍需注意二劑副作用反應稍高。台大醫院家庭醫學科醫師何忠祐https://www.facebook.com/ericfoodblog/posts/377485484115096提出三點考量,第一,民眾是否以獲得較高保護力及抗體濃度為優先考量;第二,曾經接種第一劑AZ時,是否發生過嚴重不良反應;第三,是否願意接受副作用比例較高的風險,若以上答案皆為「是」,則可考慮混打。但他也提醒,若對莫德納和BNT疫苗成分過敏,則不適合混打疫苗。另外還有兩種狀況也不適合,第一,若正在發燒或是嚴重感染,或者對含PEG聚乙二醇的藥品(耐福力散、腸見淨、美血樂、倍血添、欣膝亞) 或是化妝品,則不建議混打BNT疫苗。除以上狀況,若對核磁共振 (MRI) 顯影劑或是電腦斷層含碘顯影劑過敏,則不建議施打莫德納疫苗。何忠祐表示,混打組別可能有較高的副作用發生比例,例如接種注射部位疼痛、倦怠、肌肉痠痛、發燒等,混打前可諮詢信賴的醫師。
-
2021-11-18 該看哪科.血液.淋巴
淋巴水腫成「象腿」 靜脈吻合術引流消腫
人體的淋巴系統遍布全身,但當病患接受手術或放射線治療後淋巴循環系統遭受破壞,淋巴液無法順利回流造成淋巴水腫,會產生俗稱的「象腿」。高雄長庚整形外科副主任楊家森表示,過去得將肢體腫脹的部分切除,現在可透過超顯微手術引流方式,消除腫脹。70歲唐女士,20多年前因乳癌手術開刀,造成左上臂淋巴水腫,一直沒有處理。但手臂的腫脹讓她工作不方便,天氣變化時會腫痛、長時間睡不好,也常發燒、發生蜂窩性組織炎。後來特地從台東至高雄長庚醫治,今年3月接受超顯微手術,至今半年恢復良好,淋巴水腫大幅改善外,長年嚴重失眠也明顯獲得改善。楊家森表示,全世界平均每30人就有1人罹患淋巴水腫,除先天性因素外,後天則常見於接受過淋巴廓清術的病人,如癌症病人。因手術切除淋巴結或經放射線治療後,會造成淋巴途徑破壞,引發淋巴回流受阻進而產生淋巴水腫,像乳癌患者容易上肢水腫、腹腔癌症患者則易下肢水腫。淋巴水腫因為淋巴液無法回流,容易對免疫系統造成壓力,也易引發蜂窩性組織炎。楊家森說,之前有許多病人幾乎一個月發生一次蜂窩性組織炎,一旦發炎、發燒,須住院接受抗生素治療一周,因此建議病患應及早接受手術治療。過去治療淋巴水腫,須將腫脹部位筋膜以上的組織切除再植皮,僅留下有功用的肌肉部分,不僅傷害大也不美觀;現在使用超顯微手術靜脈吻合術(LVA)則是治療淋巴水腫有效的術式。楊家森表示,靜脈吻合術是將淋巴管分離後再與鄰近的小靜脈吻合,等於是找一條替代道路重新讓淋巴液回流至靜脈系統。靜脈吻合術術後幾乎不疼痛,隔日即可下床,住院約3至4天,具有傷口小、對病人傷害小及恢復時間快的優點。但因為淋巴管非常細小,僅有0.03至0.08公分,因此醫師必須使用高倍顯微鏡進行,手術時間約需6至8小時。楊家森表示,淋巴水腫就像一般水腫,抬高肢體時水腫會消退,但久了之後會愈來愈緊繃。因此過去若曾接受癌症手術、電療、化療等,且發生肢體腫脹的患者,應及早至整形外科進行評估是否為淋巴水腫。
-
2021-11-18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逾40歲建議可混打 AZ族混打怎麼選就看這張表
指揮中心首度開放一般民眾AZ混打mRNA疫苗,預計九十七萬人符合施打資格,限時六小時。發言人莊人祥表示,希望接種一劑且滿十八歲者,盡快施打第二劑疫苗,如果國內第二劑接種人口涵蓋率超過六成,可作為國內防疫措施調整放寬之評估標準,有助於逐步恢復正常生活。現行規定,無論接種第二劑AZ、莫德納及BNT疫苗須滿十八歲以上,其中AZ疫苗須間隔滿八周後接種,莫德納及BNT疫苗則須滿四周;接種高端疫苗須滿廿歲,且必須滿廿八天接種二劑,混打者則務必間隔滿八周接種。ACIP委員、台大醫院小兒部感染科教授張鑾英指出,無論AZ混打選擇莫德納或BNT疫苗,從數據來看,兩者抗體效價類似,但副作用反應稍高,建議四十歲以上成人、年長者或第九類高風險患者可考慮混打,保護力會比二劑AZ高出許多,但年輕族群發燒、全身性倦怠等副作用較強,建議第二劑還是打AZ。林口長庚副院長邱政洵表示,若之前施打一劑AZ疫苗後副作用不大,建議第二劑還是打AZ,如要混打,BNT跟莫德納皆屬mRNA疫苗,第二劑反應較強烈,混打者務必要有心理準備。指揮中心統計,國內人口涵蓋率第一劑已達七成六,第二劑達四成三,但各年齡層接種比率仍不均,六十五歲至七十四歲第二劑覆蓋率最高,達七成五,七十五歲以上者為六成四,五十歲至六十四歲為五成二,卅歲至四十九歲達四成二,十八歲至廿九歲僅三成,莊人祥解釋,按照接種序位施打,年輕人較晚接種,因此二劑涵蓋率偏低。
-
2021-11-17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僅開放6小時登記混打「試水溫」!台大研究隔8周較佳
國內明日起開放上午10時至下午4時,讓民眾上網進行混打意願登記。然而時間僅開放六小時登記混打,時間太短。中央疫情指揮中心莊人祥表示,會先收集民眾對於混打的意願,作為後去續接種規畫,若人數少也會開放混打,第15輪也待後續記者會公布。莊人祥指出,符合一劑AZ疫苗混打對象,約有225萬人,若8週以上約97萬人,明日可以上網選填第二劑可施打BNT疫苗或莫德納疫苗,再依人數進行疫苗配發。另外高端疫苗改打國際認證疫苗者,已收到18例個案,皆屬於打過二劑高端疫苗民眾。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指出,台大醫院昨日也已提供「AZ+莫德納」混打研究的期中報告,內容收案400人,有300人第一劑疫苗施打AZ疫苗、100人施打莫德納,每一組各分100人,預計追蹤到明年二月,其結論短期看來,混打組的抗體反應比AZ+AZ者明顯來高,而與二劑都打莫德納者相當。而在副作用反應上,混打「AZ+莫德納」者,比起二劑都打AZ疫苗者,在注射疼痛、疲倦感、肌肉痠痛及發燒比例都比較高。「混打是否優於施打AZ疫苗,則見仁見智。」羅一鈞說,考量副作用可考慮維持二劑AZ疫苗接種,若要高抗體濃度則考慮混打。但他也提醒,在兩劑選擇混打的間隔天入來看,隔八周會比隔四周施打來的好,且八周副作用比隔四周副作用來得少,目前國內意願登記開放後,也希望在間隔八周以上施打。
-
2021-11-17 該看哪科.感染科
流感季到來 醫師示警:最怕跟新冠肺炎「雙流行」
全球新冠肺炎疫情未解除,季節性流感流行期又將至,民進黨立委邱泰源今與衛福部代表、醫師公會舉行記者會呼籲,民眾應盡速施打新冠肺炎及流感疫苗,全面提升保護力。台大醫院兒童醫院院長黃立民也示警,雖全球已連續2年流感人數降低,但民眾的免疫力長期未被病毒激發,形成免疫負債,今年恐面臨流感反撲,且最擔心發生新冠肺炎跟流感「雙流行」狀況。黃立民指出,根據美國研究,每年平均900至4500萬人感染流感,今年恐增加20%,住院人數則會從50萬人增加到60萬人,雖然這兩年台灣的流感確診數看起來不多,但病毒持續變化,民眾原有免疫力非常不可靠,只要願意打流感疫苗,就能減少三成住院率、重症率及死亡率,因此除了新冠肺炎疫苗,流感疫苗也要打。黃立民也示警,今年是反聖嬰現象,冬天特別冷,適合病毒繁殖,最擔心出現新冠肺炎跟流感「雙流行」狀況,且兩者病徵非常像,若因流感症狀到診所就診,仍必須做一大堆檢查,避免是新冠肺炎,只要有人發燒,便對防疫跟醫療體系是一大負擔。他也提到,英國研究已證實新冠肺炎跟流感疫苗可以同時打,希望國內可以跟上。邱泰源表示,約於11月開始,台灣流感疫情就會上升,至隔年農曆春節前後達到高峰,由於流感疫苗約2周才能發揮效果,因此歷年來多在10月開打,今年度公費流感疫苗已開打,提醒符合資格和有需要的民眾盡速與家庭醫師討論接種疫苗規劃。
-
2021-11-16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高端效期爭議 指揮中心、食藥署說不清
高端疫苗爭議不斷,目前僅四國認可,接種後出國還需再補打,被指是「白挨針」,國民黨立委費鴻泰、李德維昨批評高端疫苗每批號效期時間不一,「衛福部說的算,要延幾個月就延幾個月」,甚至再爆認可高端疫苗國家只剩帛琉、印尼兩國。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說,無論藥品或疫苗效期,食藥署均擬定效期展延標準,高端如果依標準送交安定性資料,而專家審查通過,就可展延效期。但對於高端總共申請多少批疫苗展延?多少批獲准?莊人祥說,不知情,須請教食藥署,食藥署則不願回應審查及通過批數。外交部則說,接種高端可入境或入境免隔離國家仍維持紐西蘭、帛琉、印尼、貝里斯四國,但貝里斯實施日期待定。台北市長柯文哲昨在議會總質詢時說,高端疫苗拿不到WHO國際認證,「早在一年前,就預測就是這樣,沒辦法。」高端不被國際社會承認,這已是重打,而不是混打。高端昨傍晚發布新聞稿說,暫無急迫出國需求者,可持續追蹤高端疫苗國際認證進度。高端說,目前正參與世界衛生組織(WHO)團結疫苗第三期試驗;於巴拉圭進行的免疫橋接三期試驗也已完成全數收案。高端將持續更新國外的三期臨床試驗及國際認證進度。至於打兩劑高端,再打兩劑國際疫苗,有醫師擔心抗體過高,副作用風險也增高。莊人祥說,打四劑疫苗,目前不知抗體濃度是否過高,增加副作用,但應注意混打後頭痛、發燒機率較高。
-
2021-11-15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第15輪開放混打? 莊人祥:最快明天說明
第14輪上周六開打,縮短各類疫苗的接種間隔,但仍未開放混打。外界關心第15輪疫苗接種計畫何時公布,以及是否開放混打。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仍是規畫11月開放混打,「不會跳票」,最快明天說明。第14輪疫苗提供AZ、莫德納疫苗第一劑,以及AZ疫苗已接種第一劑間隔滿8周以上、莫德納疫苗第一劑間隔滿4周以上者可接種,另提供已接種BNT疫苗間隔滿4周以上對象第二劑接種。其中,AZ疫苗和莫德納疫苗的間隔皆縮短。而針對第15輪疫苗的接種規畫,莊人祥表示,仍規畫在平台意願登記後預約接種,準備好就會開放;預計明後天可對外說明。針對需出國者指揮中心開放接種高端疫苗者,可再接種其他國際認證疫苗。至於有多少人申請混打,莊人祥表示,高端疫苗接種者要增加接種其他疫苗,不需要中央同意,到各地衛生局指定醫療院所說明何時要出國,有機票和旅行文件,經醫師審視無誤即可接種,因此沒有特別統計。至於已接種兩劑高端疫苗再接種其他疫苗,打四劑疫苗是否有安全疑慮,也備受外界關注。莊人祥則再重申,打過高端如果沒有要出國或是像美國要求一定要兩劑的國家,不需要再接種。但打四劑疫苗是否抗體濃度過高增加副作用,目前不得而知,但要特別注意混打疫苗後,副作用機率較高,如頭痛、發燒等。另針對專家建議往後追加劑至少要有一劑mRNA疫苗,莊人祥則表示,將由ACIP委員會討論,而明後年已訂購3500萬劑莫德納疫苗,數量充分。針對第三劑接種時間,莊人祥說,由於其他國家也是隔六至八個月才接種,目前國內符合第二劑滿六個月者相當少,因此年底前會優先打完第二劑,待適當時間會請ACIP討論後定案。
-
2021-11-15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因嬰兒被接生時造成頭皮破皮、肩骨骨折,而對醫師有埋怨 反思醫病關係的鉅變
【編者按】本週的主題是「今日醫界面臨的困境」。一位中學老師緬懷過去好醫生受人尊重且生活優渥,感慨現代的醫師不如以前倍受尊敬,而自省過去自己在太太生產時曾經對醫師有不滿的情緒,反思今日社會對醫師的態度不如以前,加上健保制度的種種限制,而深深同情今日醫師的困境。一位中生代的產科醫師分享自己在婦產科已不再是年輕醫師最響往的大環境下,還是選擇自己的最愛,並與大家分享他這幾年來照顧孕婦、接生的成就感,以及呼籲「孕婦要多正向思考,家人與醫師要正向支持」。最後,健保署李署長親自上陣,說明健保局的努力與目標,在財源擴增有限的情況下,如何與時俱進的增加醫療給付,提供國人與世界先進國家品質相當的醫療服務,並提出醫療給付共識決策,維護健保公共財,「使用者付費部分負擔」,可避免不必要的醫療耗用。希望醫病雙方都能諒解政府已竭盡所能,讓我們醫病共同合作,使這全世界都讚嘆的「台灣健保奇蹟」可以永續經營。醫者的黃金時代頃讀吳新榮(1907-1967)醫師日記,發現那真是醫者的黃金時代。他算是半個走方醫,除了在叔父留下來的佳里醫院行醫之外,還會騎著摩托車,在台南鄉間四處巡診。他收入佳,受尊敬,幾乎沒有醫療糾紛。在沒有後顧之憂下,他還可醉心於文學,領導地方,勞心勞力,成為鄉紳。與之相較,現在當醫師難多了。一、要回鄉里開業很難,因為房價、店面租金都不便宜。除非已經成名,否則很難單打獨鬥,自己有診所或醫院。二、醫療糾紛的風險不低。三、收入也遠比不上日本時代的醫師。吳新榮不算甚麼大醫師,可是月收入約莫當時警察局長的十幾倍。這是當代醫師很難想像的。四、不見得受鄉里尊重,也很難領導地方,貢獻所長。醫病關係的鉅變◎六、七十年來的醫病關係:換言之,如以長遠的視野,覽觀近六、七十年來的醫病關係,我們會發現醫病風俗習慣真是發生鉅變了。這不禁讓我反思,這鉅變是如何發生的?風俗習慣為何變成這樣? 我自己是不是也是造成此鉅變的因子之一。我媽媽是在日本時代讀小學的人。私下聊天,總是會提到自己盲腸炎,爆掉了,引發腹膜炎。後來坐牛車,走了三十公里路左右,到了虎尾陳外科,才把她從鬼門關拉回來。她平常幾乎很少看醫生,對那次手術經驗,滿懷感恩,也希望子孫有人可以當醫師,救人濟世,回饋社會。◎近代的醫病關係:相較而言,我對醫師似乎就苛薄多了。我家老大出生時,有點難產。她的頭太大,卡在產道,出不來。說時遲,那時快,吳醫師果斷剪開會陰,用吸把引產。聽護士說,還用斷了兩把,才將小孩引產出來。嬰兒一出來,頭皮破皮,肩骨骨折,發燒。這也使得嬰兒一出生,無法很快回到媽媽懷抱,吸母奶,而是待在保溫箱中被觀察。一開始,我們有點怪醫師。我們一直乖乖順著時程產檢,也知道胎兒可能不小。那麼醫師為什麼不選擇剖腹產?為此,吳醫師還特別找我們夫妻來說明。小孩一出生頭皮受損是正常的,吸入胎便後發燒也是。至於骨折部分,過幾天就會自然癒合,不會影響她的未來。雖然孕婦在產檯待了快兩個小時,可是整個接生過程,算是很順利。兩天後,嬰兒就可出保溫箱,母嬰同室了。而且,預先選擇剖腹產,健保局不見得會核准。然後,等嬰兒卡在產道時,再用剖腹產,那時也來不及了。換言之,那次引產雖然不盡如人意,可是在健保體制下,有點不得不然。整個過程,雖然有點跌跌撞撞的,但母女均安,值得感恩。吳醫師不僅展現卓越的醫術,還有很敏銳而體貼的社會說明能力。然後,更重要的我們都很幸運。可是,萬一我們沒那麼幸運呢? 或吳醫師不是如此令人驚豔的仁心仁術呢?醫病關係會不會陷入僵局,甚至衝突,彼此互相傷害呢?換句話說,除了人的因素之外,健保局與大醫院由上而下的層層規範與制約,讓醫師無法以病患最佳利益來考量,可能是醫病風俗習慣惡化的原因之一。健保體制的醫病關係現在大健保局大醫院、小醫師的體制下,醫生其實對於該用什麼藥?該用什麼醫療策略?該採取何種醫術?其實並無完整的裁量權。他必須遵守醫院內規,也必須考慮所採取的醫療行為會不會通過健保審核。所以除非時間很充裕,而且病人預先就聲明不計代價、願自費負擔醫師認為最佳的醫療方案,否則臨床醫師的裁量權有其限制。這會造成病人誤解:明明有更佳的方案,更好的藥等等,為什麼醫師要選擇比較不好的。結果不如人意時,我們又特別喜歡找人當代罪羔羊。如此長遠累積下來,對於小信如我的人來說,就會懷疑醫師是不是只想顧好自己,卻不管病患死活?尤其是如果對當代醫療技術有太多不切實際的玫瑰想像或期待時,那就更糟糕了。醫生不是神仙,醫療行為不可能零風險,幸運與否還是很大關鍵。有些遺憾其實跟人與體制都沒有甚麼關係,因為有些病例,就算大羅神仙來也都救不了。現代醫師在健保體制下,跟日本時代相較,收入已經銳減。衡平之道,健保局或大醫院是不是該少點控制,讓醫師有完整的裁量權,考慮病患的最佳利益。否則履霜堅冰至,醫病關係中的互信崩塌,白袍醫師倉皇奔逃,台灣素來自豪的健保體制也會跟著玩完。那時,大家都會是受害者。
-
2021-11-15 該看哪科.感染科
醫病天地/小孩皮膚冒紅疹 家長要當心
一名未滿1歲小男嬰跟著家人從東南亞返台後,高燒多日,身體多處細碎紅疹,媽媽焦急帶孩子就醫,經隔離採檢後確診麻疹。醫師提醒,皮膚紅疹是孩童常見臨床症狀,可能為麻疹、玫瑰疹、猩紅熱或川崎氏症等,治療方式各不同,家長應多留意就診。新竹國泰綜合醫院小兒科主治醫師張兆良說,皮膚紅疹疾病以玫瑰疹最常見,但很多時候小孩冒疹子都不是玫瑰疹,因很多病毒感染也會冒疹子,有的典型好分辨,如腸病毒、麻疹、水痘,有的疹子不太典型,臨床統稱為「病毒疹」;病毒疹多會自行痊癒,通常不會進行抽血檢查,否則等結果出來,疹子也退了,病也好了。若確診麻疹、猩紅熱或傳染性紅斑等要特別注意,麻疹要隔離,猩紅熱需要抗生素治療,傳染性紅斑會影響胎兒,需採檢確認。另若為川崎氏症也需及早治療,曾有嬰兒出現紅疹、草莓舌、四肢微腫等,不僅一臉病懨懨,經檢查有輕微膿尿,抽血顯示肝功能、白血球、血小板等數值都異常,必須趕緊住院治療。張兆良說,尤其新冠肺炎疫情期間,還要注意新冠病毒在小朋友身上引起的紅疹,可能會引發小兒多系統發炎症候群,包括心臟、腸胃道、腦部、造血系統等都可能受影響;孩子持續發燒、精神活力不好,要特別留意,以免耽誤黃金治療時間。
-
2021-11-13 癌症.乳癌
7旬婦人乳房腫脹羞於求醫 兒子帶去急診掀開上衣已流膿
70歲李姓婦人近日突然高燒及食慾不振,同住兒子問媽媽哪裡不舒服,但媽媽似乎有難言之隱,兒子帶媽媽到醫院急診就醫,醫師掀開老太太上衣檢查才發現,原來老太太的乳房腫痛已經好幾天了,甚至摸到有硬塊和膿從皮膚表面流出,但因為害羞以及擔心是長不好的東西,一直不敢開口和家人說。衛福部新營醫院女性乳房外科醫師洪毓婷表示,乳房可能因穿乳環、刺青、手術造成,但大多為不明原因感染。當乳房因感染而產生紅、腫、熱、痛、硬塊、發燒,可能是乳腺炎的徵兆,若沒有及時治療可能進展成乳房膿瘍。乳房膿瘍好發於20至50歲女性,常見於乳房外上側,中央(乳暈下及乳暈周圍)或乳房周邊仍可能發生。透過理學檢查如乳房腫塊、發紅、發熱、皮膚增厚、疼痛等症狀評估,藉由乳房超音波評估膿瘍大小及深度,若超音波檢查發現膿瘍較小或少部分積液可先口服抗生素。遇症狀不典型、持續復發或未改善,則可安排乳房攝影幫助鑑別診斷。膿瘍首要療法為細針抽吸,可搭配超音波導引抽吸膿瘍及盥洗膿瘍腔,收取細菌培養與配合抗生素治療,其治療成功率高達85%,若多次細針抽吸治療狀況未改善,則需考慮手術切開引流。洪毓婷說,乳房感染急性期過後,可以安排乳房攝影以確定治療成效及排除是否有其他病灶。乳腺膿瘍不可怕,怕的是不去處理它。很多民眾因為羞於為此找醫師,不僅延誤就醫黃金期,也讓病情惡化處於其他風險中,就醫尋求專業醫師診療是最佳的方式。
-
2021-11-12 醫療.一般內科
夜間盜汗,背後問題可大可小!醫提醒5大觀察方向
不少民眾都有過夜間盜汗的經驗,不斷流汗、被單濕透,甚至甚至身體發熱、且渾身不舒服,也進而影響睡眠。大灣健全診所家醫科王威傑醫師提醒,常有夜間盜汗的民眾,多觀察有無其他合併症狀,因為夜間盜汗僅是個症狀,背後問題可大可小。 夜間盜汗觀察5大方向,醫:多留意相關症狀 有無外在因素:王威傑醫師表示,夜間盜汗的可能性繁多,首先可先觀察自己是否有其他可控因素於身,例如環境過熱、衣物過多、被單過厚、睡前運動、飲用酒精、辛辣食物等,這些都是有可能引起夜間盜汗的可能原因。若這些外在因素都沒有,且持續一段時間,則建議觀察有無其他伴隨症狀,因為可能和其他疾病有關,症狀包括有無發燒及體重減輕、情緒不穩和心悸、使用藥物,以及日間就常常在流汗。這4大方向又可以再更進一步探討,抽絲剝繭,找出確切的可能原因。 有無發燒、體重減輕:以發燒、體重減輕來說,這常見為腫瘤或感染問題,若患者有合併疲憊的情況,需留意可能為淋巴瘤、生殖細胞瘤等腫瘤,或骨隨炎、人類免疫不全病毒(HIV)等感染。而若有合併咳嗽、胸悶的情況,則可能和結核病、心內膜炎有關。 有無心悸、情緒不穩:若夜間盜汗又合併情緒不穩、心悸,可觀察有無潮紅症狀,若有潮紅症狀,常見可能原因為更年期所致,若無,則可能和甲狀腺髓樣癌、類癌腫瘤有關。另外也可以觀察有無合併血壓起伏或低血糖的情況,若有出現血壓起伏,可能是甲狀腺亢進、腎上腺髓質、嗜鉻細胞瘤等問題,若是合併低血糖則可能與胰島素瘤有關。 有無使用藥物:藥物方面,像是偏頭痛、抗憂鬱等神經類用藥,或是胰島素等降血糖用藥,或是治療攝護腺肥大、乳癌、不孕症等荷爾蒙製劑等,皆有可能引起夜間盜汗。除此之外也包括麻醉用藥,或是酒精戒斷以及毒品。 是否不只夜間:至於其他較為少見、未必是出現在夜間的盜汗、嚴重出汗情況,包括了脊椎損傷,特別是在胸椎第八節以上者,以及中風、多汗症、恐慌症等,這些族群平時就有可能出汗,夜間也是如此。 夜間盜汗如何應對?醫教4關鍵保健康! 王威傑醫師提醒,夜間盜汗的問題可大可小,許多民眾會選擇繼續觀察,有時甚至等到真的相當不舒服的時候才就醫檢查,但夜間盜汗往往僅是疾病的其中一個症狀,民眾未必能觀察出端倪。 為避免誤判、錯失疾病的黃金治療期,醫師建議,民眾出現夜間盜汗時,首先可觀察前述提到的可控因素並初步排除,若都沒有,則建議留意上述相關狀。特別提醒注意發燒、體重減輕,這兩者往往問題較為嚴重,建議及早就醫檢查為佳。 《延伸閱讀》 .常常失眠、睡不著?營養師推熱牛奶等5飲品有助改善! .狐臭是夏天的困擾?原來多汗症要治療?醫:留意繼發性病變可能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1-11-12 癌症.其他癌症
壺腹癌難早發現不易手術 若淋巴轉移存活率剩25%
前駐泰代表李應元不敵壺腹癌今天病逝,享壽68歲。醫師提醒,壺腹癌早期幾乎沒有明顯症狀,難早期發現,且腫瘤長在不易手術地方,若淋巴轉移5年存活率僅25%至40%。台大醫院一般外科主任田郁文今天晚間告訴中央社記者,壺腹位於膽管、胰管與十二指腸交會處,就像是三叉路口,一旦發生癌變,癌細胞可能有不同來源,若源自於胰管細胞,會如胰臟癌般兇猛,若來自十二指腸黏膜細胞,則相對較不凶惡。田郁文說,壺腹癌較麻煩之處在於,除非腫瘤已造成膽道或胰管阻塞,造成膽道或胰管擴大,否則透過超音波或電腦斷層較難早期發現。台灣癌症基金會執行長、萬芳醫院血液腫瘤科主治醫師賴基銘也說,壺腹不容易發現長出腫瘤,所以患者確診多是晚期。大部分壺腹癌晚期確診者腫瘤位置非常不好,根本無法切除,只能採取放射治療或化學治療。賴基銘說,只有少部分患者在初期腫瘤剛長出來、體積還非常小時,就造成膽道阻塞,進而出現黃疸問題就醫,才可能及早發現,進行開刀,但是壺腹癌手術複雜,更直言國內會開壺腹癌的醫師真的不多。賴基銘解釋,壺腹癌腫瘤長的位置多在膽管、胰管及十二指腸交集處,就像在三個河流交會口施工,需要不斷進行疏通與連接,所以即使可以進行手術,腫瘤仍可能無法切除乾淨,提高復發風險。賴基銘引用一份文獻統計,他提到,沒有淋巴轉移且可以開刀切除腫瘤的壺腹癌患者,5年存活率約有65%至80%,一但晚期淋巴轉移後,患者5年存活率就會降到25%至40%。田郁文表示,壺腹癌並無特別的好發對象,男女患病比例相近;賴基銘也說,雖然膽管癌成因多與結石或寄生蟲導致長期發炎有關,但鄰近的壺腹癌至今成因仍是謎團,所以很難指出哪些人可能是罹患壺腹癌高風險族群田郁文說,導致壺腹癌危險因子研究少,較難預防,僅能從症狀判斷,因壺腹癌大多會造成膽道阻塞,導致黃疸、茶色尿、食欲不振或發燒等症狀,建議就醫診治。賴基銘則特別點出持續不明原因劇烈腹痛應多加留意,最好的預防方法就是保持身體健康,養成運動、均衡飲食好習慣。
-
2021-11-10 該看哪科.泌尿腎臟
有尿意就排尿對膀胱不好,可能致萎縮?醫揭憋尿傷害
憋尿不論是男性或女性對身體都不好,不僅可能造成尿道感染,甚至更進一步傷害到腎臟,特別是對於女性更是常見。星幸福美學診所院長曾郁文醫師提醒,不論再忙都應記得上廁所,以避免感染情況發生。 憋尿容易細菌感染,女性更為常見要注意! 憋尿的短期影響 曾郁文醫師表示,憋尿對身體的影響,從短期來看,容易讓細菌有機可乘,使得下泌尿道感染,引起尿道炎,進而出現尿道疼痛、灼熱等不適。而女性的尿道至膀胱僅約有3~4公分的距離,相較男性約17~18公分短了不少,因此細菌感染的風險將對來得更高。若情況沒有改善,細菌也會在體內不斷增長,甚至向上感染,引起膀胱炎,患者便可能有血尿、下腹疼痛等症狀出現。再更進一步則會形成腎盂腎炎,患者則會出現腰痛、血尿、甚至發燒等症狀,這在性別比例上來看,女性明顯比男性常見。 憋尿的長期影響 憋尿對身體的影響,若是從長期來看,有可能會使得膀胱出現不自主收縮的情況,頻尿的情況越來越明顯,且隨年齡增加愈加嚴重,形成「膀胱過動症」。曾郁文醫師提醒,若在沒有額外多喝水的情況下,排尿頻率約每一小時就上一次廁所,或甚至更多,且白天排尿超過8次,晚上超過2次,或是一有尿意就無法忍耐、漏尿等,這些都很有可能是膀胱過動症的徵兆,建議盡早檢查,以避免情況加劇。 有尿就上膀胱會萎縮?醫:並不會。 許多人認為,有尿意就排尿對膀胱不好,可能造成膀胱萎縮,對此曾郁文醫師則認為並不至於,腎臟每小時約可製造70~100c.c的水分,膀胱儲存量則約350~500c.c不等,水喝多的情況下,約一小時會上一次廁所是正常的。因此有尿意就上並無妨,反之則需留意膀胱過動症。簡單「膀胱訓練」有助改善膀胱過動症! 民眾若確診膀胱過動症,曾郁文醫師建議在檢查之後,可透過「膀胱訓練」的方式改善情況,方法很簡單,讓自己維持每日飲水量2000c.c,不過時間上分開攝取,例如分十次200c.c,如有尿意,可適度延後半小時,藉此訓練膀胱儲水能力,隨情況日益改善,可再適度調整半小時。不過也提醒注意,此訓練並非憋尿,時間調整不宜過多,且不可不喝水,否則不僅無法訓練膀胱,還可能增加尿道感染風險。 防範私密處感染,醫教4招有助保養! 防範泌尿道等私密處感染,除了本此討論的別憋尿,以及前述所提及的多喝水外,曾郁文醫師也建議,平時可適量攝取蔓越莓,其對於防範尿道感染有不少幫助,雖不在於可以殺菌,但花青素可使壞菌不易附著泌尿道黏膜,藉此有助預防細菌感染,不過畢竟是食物,因此沒有治療效果。 女性方面,曾郁文醫師也建議留意小便後的擦拭方式,以往大多鼓勵女性由前向後擦拭,避免將位於後端肛門一帶的細菌往前帶。隨醫學進步,資訊也得更新,現多提倡女性擦拭尿道時以定點吸附的方式進行,約沾3~5秒便可換一張衛生紙,如此更有助避免擦拭行為增加細菌感染風險。而女性私密處保養也包括了陰道,陰道保養可適度攝取益生菌,因為陰道一帶的好菌與乳酸菌息息相關,可補充洛德乳桿菌、鼠李糖乳桿菌,幫助陰道維持在弱酸性,幫助益菌增長,對於防範陰道感染是相當不錯的選擇。《延伸閱讀》 .腰痛是腎臟病嗎?會洗腎嗎?醫:留意症狀,4種人最容易洗腎! .陰道感染有異味搔癢如何分辨?醫師建議「事前清洗」更重要!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1-11-08 癌症.其他癌症
腎臟癌好發年齡為40至70歲 多數人未注意7個腎臟警訊
67歲的張先生於幾年前開始陸陸續續聽到身邊好友或過往同事身體健康開始出現亮紅燈,甚至是因病太晚發現救治不及失去寶貴性命,因此讓他意識到該注意自己的健康狀態。有數十年菸癮的他,自覺身體也無大礙認為不需戒菸,最大的改變就是在前幾年開始每日服用聲稱吃了可以對身體好的藥錠,可以補足身體所欠缺的營養素,還可加強體內代謝排毒。兒子得知後立刻制止父親繼續服用地下電台所販售來路不明的藥物,並隨即安排家父到醫院身體健康檢查。結果發現其左側腎臟有一處大小約4.3公分左右的腫瘤,確診為早期腎臟癌。腎臟癌40-70歲易好發 有這些症狀要當心北投健康管理醫院錢政平副院長指出,若發生腎臟癌,可能伴隨有血尿、腰痛、腹部腫塊、體重莫名減輕、食慾不振、不明發燒、易感倦怠等,但這些症狀大多是在癌症已發展至中後期。錢政平進一步說明,腎臟癌的好發年齡為40~70歲,偶爾會發生在幼年及年輕人,為僅次於膀胱癌的泌尿道癌第二號殺手。 而吸菸者罹患腎臟癌的機率約為非吸菸者的2~4倍;不當的用藥習慣常亂服成藥,也可能直接造成腎臟傷害,增加腎病變的機率。(推薦閱讀:身體出現「6症狀」恐是腎臟快壞了! 醫示警:有三高風險暴增)定期健康檢查 避免疾病纏身腎臟是人體淨水廠,每分鐘有將近12,00CC的血液流需經由腎臟負責過濾雜質,是人體重要的器官。也由於腎臟癌或是其它腎臟疾病的發生早期不易有症狀,因此,錢政平建議,40歲開始最好為自己定期安排身體健康檢查。延伸閱讀: ·腎不好,什麼情況要洗腎?泡泡尿是前兆? 醫解答「透析條件」 ·腎不好要少吃高鉀食物! 6大飲食地雷別踩...狂吃低鉀食物也不OK
-
2021-11-07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徵召日記完結篇/一點一滴琢磨打亮 老篩檢站再現榮光
支援期間我深深感受到,自己所站立之地,是多麽備受祝福。我所待的和平篩檢站深具歷史意義。2003年以前,是綠地草皮小公園,SARS後成立了有負壓設備及隔離病房的發燒篩檢中心,18年來使用次數並不多,五月中旬因應疫情開放使用,比起臨時搭棚的簡易發燒篩檢站,這裡的篩檢是在有空調及負壓的室內環境下進行,較為安全、舒適。SARS後成立的發燒篩檢中心,建築、設備充滿歷史感。可惜因為不常使用,環境、設備略顯老舊,當我第一次踏進這棟頗具歷史的建築物時,自動玻璃門卡卡打不開,而工作必須使用的換藥車,不僅抽屜拉不開、有時一用力拉、抽屜就會整個掉下來;室內光線偏暗,且約莫有三分之一的空間關閉不使用,身處其中,就像進入電視台中午會播放、動輒數百集演不完的鄉土劇場景,有一點點令人害怕。有時會發生驚險的事。譬如有天早上,一位學姊突然急匆匆地拿了串鑰匙要來「開門救人」,原來值班學姊K不久前進入隔離病房,為確診阿姨量測血壓,才準備要離開,就發現被反鎖在病房,幸好可以向阿姨借手機打電話求救。還有一次是連續大雨午後,突然「哐啷」一聲,等候區天花板的日光燈整片垂掉下來,篩檢工作只好暫停。缺什麼、補什麼,民間動員支援前線大作戰。成立18年的老發燒篩檢站雖然時有狀況,可是因為「人」,老舊建築有了溫度,也成為疫情中最堅實的後盾。原本這裡的設計是可以承接100人採檢,經過不斷修正、調整動線,後來每日篩檢量可達300人以上。此外,一有空檔,學姊就帶著我們擦門窗、拖地板等,一點一點擦亮塵封的環境。連利用假日前來支援的立委蔡壁如也稱讚:「哇,換藥車愈擦愈亮了!」蔡委員是資深護理師,疫情期間她低調地跟著義勇軍排班支援最前線,有次我們一起上白班,她細心又沒有架子,有空就到處走動觀察,聆聽護理師、化學兵及醫師說話,休息時間也忙著協調各種事務。也因著她的深入了解,支持者及企業家大動員,及時展開了支援前線大作戰:小至洗髮精、牛奶、瓶裝水、水果等物資,大至最新式的行動發燒篩檢車,以及防護裝備等,缺乏的物資馬上補齊,效率快又好。至於未開放的篩檢站祕區是什麼樣子?正好7月初篩檢人數銳減,上班較能喘口氣,C醫師身兼導覽,帶我們實際走一遍發燒篩檢站祕區。發燒篩檢站祕區,彷彿「18年前就準備好的禮物」。篩檢站的平面設計類似回字形,從大門進來左手邊是採檢室、右手邊是隔離病房區,通過小小的走道轉彎是檢驗室,之後就是尚未開放的祕區:推開厚重大門,有一條空曠走道,連通到採檢室旁的X光室,再往前走是醫護人員專用的浴室及換衣間,以及放置藥物及醫療用品的地方,這裡有道門可以直接通往外面,民眾跟醫護人員動線完全分開、減少感染風險。採檢區的設計很精巧,採檢者站立的後方牆壁,就有方形抽風口,避免採檢時被感染。後來我走了好幾趟如同迷宮般的密道,幽暗、灰塵密佈,可是每次走完就覺得感動不已:這真是18年前就準備好的禮物啊!人生少有天降奇蹟,只有點滴累積,過往傷痛的眼淚開成了花,默默地守護這塊土地上的子民,平平安安生活下去。(系列完)
-
2021-11-06 該看哪科.傳統醫學
阿嬤的治感冒秘方:沙士加鹽巴、蕃茄加紅糖、紅糖薑水...到底有沒有效?30年中醫師揭密
人為什麼會生病?中西醫對於容易感冒的起因,觀點其實是蠻相近的。西方醫學認為,感冒是因為人體免疫系統抵禦不足而讓病毒入侵;中醫則是用「臟腑」來說明免疫系統,「邪氣」就是病毒。不過會讓人感冒,也不單單只有這兩項因子,還有一項非常關鍵的要素,就是病毒進入人體的「途徑」。流行病學已歸納出致病的三大要素:第一:是「病毒」,中醫稱為「外邪」。第二:是「途徑」,也就是病毒如何進入人體;中醫認為多從「風邪」夾帶著邪氣入侵。第三:是「易受感染的身體」,中醫說易受外邪侵入的人體質多半為「虛」。以上三項皆具備就會致病,反之,只要讓其中任一項因子消失,便可預防感冒,所以,可努力的方向是:(1)消滅外在的病原體:但這很困難,因為病毒幾乎無所不在。(2)阻斷病原傳入的途徑:最簡單,可以透過多洗手、外出戴口罩等防護措施。(3)增強身體的抵抗力:是最基本也能有較好的效果,即使有「病毒」及「途徑」的存在,也不易受感染。年紀愈大,免疫力就愈差每個人都有基本的免疫能力,但往往會因為其他因素而下降,例如不可阻抗的人體自然老化現象。人體的免疫系統在成長、增生、成熟、退化、萎縮的過程中,從增生到成熟大約是在十幾歲至二十歲間;成年後,生產免疫細胞的胸腺、淋巴結、扁桃腺會愈來愈小,之後免疫系統生產免疫細胞的能力就開始漸漸減弱;到了中壯年,仰賴先前建立起的免疫能力,還可維持不錯的免疫功能;但在五、六十歲之後,儲備的免疫能力所剩就不多,免疫力開始走下坡,這時,就會陸續出現年輕時候沒做保養、作息不好有關的疾病,那麼後悔也來不及了。此外,像是飲食不均衡、營養不良、睡眠不足、精神緊繃、操勞過度、情緒失調等,都會影響一個人免疫能力的下降。陳醫師貼心話》阿嬤的感冒秘方出身中醫世家的我,從小到大只要感冒了,阿公和阿嬤就會用生活中的食材沖泡各式各樣的飲料給我喝,現在回想起來還是有一些道理。夏天愛打赤膊玩水,每次中暑、感冒、喉嚨痛或咳嗽的時候,黑松沙士加鹽巴,是老人家最常給我喝的飲料,就好像牙膏加上鹽巴,涼涼的,滋味讓我永生難忘;雖然不太好喝,但阿嬤都說,喝了很退火,好得快。◎沙士加鹽巴:從現代觀點來看,中暑或感冒、發燒、流鼻水等症狀,會消耗掉許多體液、 電解質,甚至降低食慾,所以用二氧化碳飲料加上鹽巴,主要就是補充體液電解質、水分、糖分、鹽分,鈉離子等。但建議要稀釋後再喝,也較適合成人,如果有腹瀉的情況就不宜,因糖分濃度過高、滲透壓太大,反而會讓腹瀉更嚴重;加上中醫認為甜食會生熱生痰,對於感冒和脾胃功能的恢復反而不好。◎蕃茄加紅糖:還有一味,是用蕃茄切片沾紅糖吃可止咳化痰。番茄果實富含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鈣、磷、鐵、菸鹼酸、胡蘿蔔素、維生素 B1、B2、C、茄紅素等,主要是維生素C可以抗發炎、增強抵抗力;茄紅素可抗氧化,延緩衰老,可抑制體內自由基的活動,也有緩解咳嗽、化痰。◎紅糖薑水:而紅糖薑水則適合寒性感冒者、咳嗽、流透明清鼻涕者,因乾薑搭配紅糖可以發散風寒,薑辣素又可加速新陳代謝,擴張血管,行血活血,提升體溫,讓全身暖起來。但若喉嚨疼痛、發燒超過38℃屬於細菌引起的感冒,就不適合使用。◎紫蘇梅茶:紫蘇梅茶對感冒的頭昏頭暈也很有用。梅子有收斂與抑菌作用,能緩解頭疼脹痛,紫蘇還可疏散風熱、止咳化痰,常用於散風熱、降氣化痰、肺氣喘急、對感冒引起的頭昏頭暈有幫助。最後提醒,感冒時容易引發腸胃炎,出現噁心想吐的症狀,建議飲食要清淡(避免水果、冷飲及油膩的食物),減輕消化系統的負擔,讓腸胃輕鬆一些;至於喉痛者,盡量少吃刺激性的食物,咳嗽時常用陳皮、八仙果等柑橘類製品,都有止咳化痰的功能,所以咳嗽不要吃柑橘類是不正確的觀念。書籍介紹免除疫病:傳承三代中醫世家,行醫30年的私房養生寶典;簡單力行的生活中醫,幫你顧好肺脾腎!作者:陳潮宗出版社:天下生活出版日期:2021/04/07作者簡介陳潮宗:中國醫藥大學中醫所碩博士,現任廣州中醫藥大學客座教授、中原大學副教授、陳潮宗中醫診所院長。傳承三代中醫世家,結合多年的中醫臨床經驗,陳潮宗秉持《黃帝內經》「上工治未病」的原則,用淺顯易懂的文字帶領讀者了解各種食材特性,以及運用在不同身體狀態的方法,提高生活品質並預防疾病。延伸閱讀: 老伴啊...牽手一輩子,總有一個人要先走
-
2021-11-06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AZ混打BNT易產生5種副作用! 英國研究:發生率高於打2劑AZ
衛福部長陳時中21日宣布,第13輪疫苗規劃,將開放已接種AZ疫苗的民眾混打BNT,讓民眾儘快獲得2劑疫苗的完整保護力,先前有研究指出AZ混打BNT保護力較高,但出現頭痛、虛弱、發燒、冷顫、肌肉酸痛等副作用的機率也比較高。 根據英媒《BBC》報導,英國牛津大學團隊今年2月啟動AZ+BNT混打研究,找來830名50歲以上的志願者分析混打疫苗的效果,今年5月時先揭露初步研究數據,發現混打2種疫苗的受測者,比起接種2劑相同疫苗的受測者,更可能發生輕度副作用。從受測者發燒的機率來看,打兩劑AZ為10%,打2劑BNT為21%,先打AZ再打BNT為34%,先打BNT再打AZ的為41%。另外,有近8成先打AZ再打BNT的受測者在接種後感到疲勞虛弱,打2劑AZ以及打2劑BNT的受測者則皆低於6成。而受測者產生頭痛的機率,以混打2劑疫苗者最高,皆為62%,打2劑BNT為40%,2劑AZ則最低,近32%。 該研究也指出,雖然AZ與BNT混打較易產生副作用,卻無嚴重不良反應,且先打AZ再打BNT疫苗所形成的抗體濃度,是施打2劑AZ疫苗的9倍。
-
2021-11-06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流感疫苗可否和新冠疫苗一起施打?6大QA一次替你解惑
◎流感疫苗Q1:流行性感冒的流行期以及對健康的威脅為何?根據台灣歷年統計資料,流行性感冒(流感)通常在每年冬季出現流行。在2020年冬天,由於新型冠狀病毒的全球疫情,戴口罩成為全球新常態,造成流感病毒不易傳播,和往年相比,罹患流感的個案數明顯減少。但是,若受到流感病毒的感染,是有可能產生嚴重的併發症,尤其是高風險族群,包括年長者、嬰幼兒、孕婦、體重過重以及有慢性疾病的民眾,更應提高警覺。Q2:注射流感疫苗的保護效果及可能副作用有哪些?研究顯示,接種流感疫苗確實可提供保護效果,減低住院及進展成重症的機率。民眾常擔心接種的疫苗與社區流行的病毒株可能不吻合,但文獻顯示,即使疫苗株和流行病毒株不吻合,疫苗仍可提供一定保護力。因此仍建議每年均按時接種疫苗。注射疫苗和服用藥物一樣可能產生副作用,包括注射部位疼痛、紅腫、發燒、肌肉痠痛、頭痛、皮膚紅疹等,一般而言會在發生後兩天內逐漸恢復。嚴重的過敏反應或過敏性休克,其發生機率非常低,若不幸發生,通常是接種後幾分鐘或幾小時內就出現嚴重症狀,如呼吸困難、氣喘、眼睛或嘴唇腫脹等。為了能夠立即處置嚴重過敏反應,接種流感疫苗後應在接種地點稍作休息約30分鐘左右,確定沒有不舒服的症狀再離開。Q3:流感疫苗可否和新型冠狀病毒疫苗一起施打?在目前新型冠狀病毒全球流行期間,除了流感疫苗以外,民眾也會考慮接種新型冠狀病毒疫苗。流感疫苗屬於不活化疫苗,基本上可以和其他疫苗同時接種於不同部位。不過,為避免發生不良反應時無法釐清是何種疫苗所造成,衛福部傳染病防治諮詢會疫苗接種組建議流感疫苗應與新型冠狀病毒疫苗相隔七天以上施打。◎COVID-19疫苗因應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的全球大流行,目前已有疫苗可提供保護力,降低受到感染的可能性。目前國內供應的新冠疫苗,根據其作用原理可區分為mRNA疫苗(莫德納疫苗以及BNT疫苗)、腺病毒載體疫苗(AstraZeneca疫苗)以及蛋白質次單元疫苗(高端疫苗)。目前AstraZeneca疫苗及莫德納疫苗的建議接種年齡是18歲以上,而BNT疫苗是12歲以上。Q1:接種COVID-19疫苗有什麼注意事項?若有發燒或急性疾病,應等病情穩定後再接種疫苗。接種疫苗並不代表後續就不會感染新型冠狀病毒,因此,不管是否有接種疫苗,都應遵守戴口罩、勤洗手、保持社交距離的防疫規範。根據研究,目前AstraZeneca COVID-19疫苗與血栓併血小板低下症候群可能有關。整體而言因注射疫苗而產生血栓併血小板低下症候群的機會很低,約為每百萬人2-20件左右。但注射AstraZeneca COVID-19疫苗的民眾,仍應密切注意是否有疑似症狀,包括不明原因的皮膚紫斑或瘀青、呼吸喘、胸痛、下肢腫脹、嚴重腹痛或頭痛、視力改變或癲癇發作。若有上述症狀,應立即就醫並向醫師說明疫苗接種時間及廠牌。另外,目前文獻顯示,有極少數個案在接種mRNA疫苗(包括莫德納疫苗和BNT疫苗)後發生心肌炎的不良反應,案例大多是男性青少年及年輕成人。通常在接種疫苗後數天內發生症狀。若接種mRNA疫苗後發生胸痛、呼吸喘或心悸等症狀,應立即就醫。Q2:可否混打不同廠牌的疫苗?如果打完第一劑後有嚴重不良反應該怎麼辦?雖然目前國際間持續有混打不同廠牌疫苗的研究在進行中,但如果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公告第二劑「COVID-19」疫苗開放不同廠牌的疫苗注射時,民眾可自行選擇。若施打第一劑疫苗後發生嚴重不良反應,經醫師評估後若不適合再施打相同疫苗時,醫師會通報疫苗不良反應或開立診斷書,可根據第一劑疫苗廠牌之接種間隔時間,更換其他廠牌完成第二劑接種。Q3:若曾感染過COVID-19,還需要接種疫苗嗎?針對曾感染過新型冠狀病毒的康復者,建議自發病起至少間隔六個月,並符合終止隔離的標準後,再接受疫苗接種。參考資料: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
-
2021-11-05 該看哪科.消化系統
打疫苗9天後「燒到41度」 一檢查發現竟是這原因
國內新冠疫苗數量充裕,各年齡層民眾陸續接種疫苗。居住於桃園市的鄭小姐,本身有糖尿病史,不過病況控制良好,不僅飲食均衡且規律運動,也沒有住院過。然而在施打疫苗後一周,竟出現高燒、全身發抖,原以為是疫苗副作用,經過醫師檢查後,發現是「膽道感染」,並非疫苗副作用。不少民眾施打疫苗後,在一至兩周內身體不適住院,總認為平時正常,懷疑生病或發燒等不適,是打新冠疫苗後的副作用。部立桃園醫院腸胃科醫師曾麒龍表示,注射新冠肺炎疫苗後最常見副作用,為注射部位酸痛、紅腫等,有30至50%的人會出現發燒、畏寒、腹瀉、全身痠痛無力感,副作用通常集中在疫苗注射後48小時內,接著會逐漸消失。曾麒龍指出,若在疫苗注射48小時後出現發燒,需考慮是其它疾病或感染引起,應盡速就醫。像是個案鄭小姐狀況,注射疫苗的9天後突發高燒約41度,經過電腦斷層檢查,報告顯示有膽道感染情形,且抽血數值膽紅素偏高及發燒,研判與膽道感染並黃疸相關,而疫苗副作用不會引發膽紅素異常。腸胃科病房護理師曹舒心建議,有慢性疾病、免疫系統方面及血液方面疾病民眾,施打疫苗前請醫師評估及建議,施打前睡眠充足施打後多喝水休息,放鬆心情,日常生活落實手部衛生、咳嗽禮節與佩戴口罩等個人防護措施,避免出入人多擁擠的場所,並保持社交距離,共同嚴守社區防線。
-
2021-11-04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第2劑莫德納誤打AZ懲處?莊人祥:地方衛生局權責
屏東縣東港鎮昨天進行接種疫苗作業時,有88人第2劑莫德納疫苗誤打成AZ疫苗,人員疏失是否懲處受關注。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今天說,相關討論屬衛生局權責,尊重地方。屏東縣東港鎮昨天由安泰醫院施打的疫苗,預約接種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的莫德納(Moderna)疫苗第2劑民眾中有88人錯打成阿斯特捷利康(AZ)疫苗,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評估無須再補打疫苗,將再提衛生福利部傳染病防治諮詢會預防接種組(ACIP)委員會討論,諮詢專家意見。莊人祥今天下午在指揮中心記者會中再度被問及此事,他說,初步了解,這家合約醫院在進行第2劑莫德納疫苗施打作業時,不慎拿到混有AZ疫苗,醫護人員接種前也沒發現。事發後屏東縣衛生局已非常積極聯繫醫院了解狀況。莊人祥說,疾管署昨天也派員與衛生局人員一同到醫院訪查,上述88名長者中有8人因出現不適症狀急診,症狀大多為頭暈、發燒、全身痠痛,昨天就醫的2名民眾已返家,今天赴急診6人,其中1人安排住院觀察,2人在急診留觀,3人已返家休息。莊人祥說,這家合約院所接種作業已暫停,需要疫苗接種工作人員重新完成教育訓練,且確保接種流程改善後,這家院所才繼續提供COVID-19疫苗接種服務。針對民眾不慎接種不同廠牌疫苗處置,莊人祥重申,衛生福利部傳染病防治諮詢會預防接種組(ACIP)第1次開會時早已討論過,針對疫苗接種實務原則,不同廠牌疫苗以不建議交替使用為原則,若使用兩劑不同廠牌疫苗,也不建議補接種。莊人祥說,若近期ACIP進行專家會議,會將這起打錯疫苗廠牌事件納入討論,依據這家合約院所發生的真實狀況,優化疫苗接種流程,及積極追蹤這些打錯廠牌疫苗民眾身體狀況,由專家協助審視是否有需要精進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