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9-21 科別.呼吸胸腔
搜尋
發炎
共找到
4185
筆 文章
-
-
2020-09-21 科別.呼吸胸腔
長期暴露奈米微粒氧化壓力失衡 恐增肺損傷風險
國衛院追蹤研究發現,長期暴露奈米微粒環境會導致體內氧化壓力失衡,雖未達致病程度,後續可能有肺損傷風險;有些奈米工廠作業員僅戴活性碳口罩,防護力不足,應戴N95口罩。國家衛生研究院國家環境醫學研究所專案助研究員吳威德今天上午在記者會表示,大眾對細懸浮微粒(PM2.5)都很熟悉,奈米微粒則是比PM2.5更細小,大約等同病毒、抗體分子的大小,如果進到體內,容易堆積在下呼吸道、細小的支氣管,引起後續發炎、氣喘、肺部纖維化的風險。奈米粒子因體積極微小而產生新的物理特性,被廣泛運用在生活各項用品當中,從電子產品到醫療保健產品、食品、紡織品、運動裝備、衛浴產品、家用產品等。在運用奈米技術或材料的作業過程中,常會產生大量奈米微粒,大部分工廠為保護工作者,會以封閉操作和加濕作業來大幅降低空氣中奈米微粒的濃度。過去對長時間暴露於高濃度奈米微粒環境中,是否會對人體健康造成影響,沒有長期流行病學追蹤研究。國衛院團隊在4年間檢測台灣14家(13家工廠、1家研究機構)製造或使用奈米材料機構內工作者的各項生理數值,其中以操作、處理奈米材料的工作者為暴露組(共206名),同機構從未處理奈米材料的工作者為對照組(共108名),重複5次測量血液、尿液和呼出氣體凝結液樣本、肺功能、心率變異性、神經行為測試與多種生物標記。研究結果顯示,長期暴露在奈米微粒環境會導致體內氧化壓力失衡,也觀察到支氣管有發炎指標,可能肺部有受損,但還沒有到疾病程度。在追縱期間內的統計結果顯示,處理奈米材料或暴露於高濃度奈米微粒環境與心血管功能障礙、肺損傷、發炎反應、神經行為和遺傳毒性等都沒有明顯相關性。研究成果已在108年12月刊登於國際醫學期刊「環境健康」(Environmental Health)。過去在動物吸入研究中發現,暴露在奈米微粒環境中的小鼠,會氧化壓力上升,以及發炎反應、心血管疾病、肺部纖維化或肉芽腫、胸膜斑塊生成、肺癌與間皮瘤樣疾病等症狀。針狀纖維奈米碳管會誘發石棉樣肉芽腫的形成,並增加腫瘤品系小鼠罹患間皮瘤的可能性。氧化壓力會造成細胞的氧化損傷,是引起發炎反應及退化、衰老的原因之一。國衛院國家環境醫學研究所長陳保中說,儘管目前研究還看不出奈米微粒與疾病的關聯,但已觀察到氧化壓力和相關生物標記,環境因子導致的疾病發生通常經年累月,後續還會與國外合作,繼續追蹤致病可能性。吳威德說,應特別需要重視長時間暴露於高濃度奈米微粒環境中工作者的健康情形,尤其到工廠觀察時,很多工作員配戴的是活性碳口罩,對奈米微粒防護不足,建議應達到N95等級為佳。此外,應加強局部排氣或採取動力空氣濾淨式呼吸防護具等保護措施。
-
2020-09-21 科別.泌尿腎臟
多喝水、少憋尿只是第一步!預防膀胱炎2動作絕不能忽視
【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 50歲的吳女士(化名),本身患有糖尿病,之前有急性膀胱炎病史。病人主訴,因為工作忙碌常憋尿,就醫前一周,就開始有小便灼熱、頻尿、急尿感,因症狀不嚴重,並未就醫。 直到就醫前晚,不僅急尿、疼痛持續,吳女士開始覺得左側腰痛且有發燒狀況,緊急就醫急診,診斷為急性膀胱炎合併左側腎盂腎炎,需住院治療。經由尿液與血液細菌培養發現,還合併菌血症,大大延長療程與住院時間。婦女急性膀胱炎佔比例最多 未治療恐致腎臟感染節氣雖已進入立秋,但秋老虎威力仍驚人!連日高溫不斷,使得泌尿道感染病患也多了起來,其中,又以婦女急性膀胱炎所佔比例最多。病患通常感到解尿疼痛、急尿、頻尿、下腹部疼痛、嚴重一點的甚至出現厲害血尿。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泌尿科主任柯明中表示,若未適當治療,病菌可能上行導致腎臟感染,甚至引發敗血症。他坦言,最近就收治了幾位因為急性膀胱炎引發腎臟感染的個案。膀胱炎症狀明顯 解尿疼痛、急尿、頻尿、下腹部疼痛及血尿要當心從致病原因來看,急性膀胱炎是上行性感染,其途徑是由會陰部、肛門附近的細菌污染尿道口,進入尿道後,再往上進入膀胱引發感染。然而,並非只要細菌進入膀胱就一定會引發感染,發病與否和宿主的抵抗能力、病菌毒性,以及細菌在膀胱內存留時間和繁殖數量有關。柯明中進一步說明,膀胱炎診斷並不困難,症狀包括解尿疼痛、急尿、頻尿、下腹部疼痛及血尿。只要經過尿液檢驗、細菌培養,通常不難找出致病菌。治療上,初次感染者約用藥1~3天即可,若是多次反覆感染則須用藥7~10天。衛生習慣不佳會增加膀胱發炎機會 3撇步防復發會陰部衛生不佳、排尿習慣不良等原因,都會增加膀胱發炎風險,且千萬別小看膀胱炎,可能會賠上腎臟健康。柯明中提醒,衛生教育、生活習慣改變及適當治療,即可有效預防膀胱炎復發。他特別提出幾項預防小秘訣供民眾參考。1. 多喝水少憋尿不只是炎熱的夏季需要多喝水,邁入秋季的高溫更嚇人!每天都應「多喝水、少憋尿」,避免細菌存留膀胱繁殖到足以引發感染的量。建議每天喝足2000~3000c.c.的水量,並勤跑廁所排尿,可有效預防泌尿道感染及膀胱炎。2. 穿著透氣內著柯明中呼籲,炎熱夏季請穿著透氣、吸汗的內褲,以保持局部乾燥清潔,減少細菌繁殖機會。生理期期間,應勤於更換衛生棉墊。3. 注意下身清潔務必注意尿道口、陰道口,以及肛門附近的衛生習慣。大小便的擦拭應由前向後,以免肛門附近的細菌被帶到尿道口。柯明中提醒,若遇到頑固的泌尿道、膀胱反覆感染,則應進一步檢查,以排除是否有其他尿路結構,抑或是功能上問題,造成膀胱排空不順、尿液鬱積的情形,再針對原因加以治療。(圖文授權提供/KingNet國家網路醫藥 黃慧玫、諮詢專家/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泌尿科主任 柯明中 )延伸閱讀: 膀胱炎都怪衛生習慣差! 大小便後擦拭應向前or向後? 秋老虎發威,暑氣未消! 中醫師揭立秋後一定要做的5件事
-
2020-09-20 新聞.資訊找查
吃原形食物 改正不良作息雙管齊下 擺脫易癌體質
現代人不良的生活型態與飲食習慣,容易使身體處於「慢性發炎」,形成易癌體質。滄洲教育基金會健康顧問林楷雄表示,現代人生活忙碌,常接觸刺激食物,不良作息的頻率都比過往來得高。容易對人體產生刺激的食物,如加工食品、紅肉、醃漬品等;不良的生活習慣如日夜顛倒、熬夜等。想要趨吉避凶,建議先有計畫性記錄飲食以及生活作息,從中逐漸調整,另外就是增加營養素的攝取。林楷雄建議,記錄生活飲食作息後,若是攝取營養素有困難,才採取額外補充的方式,否則仍建議以吃原形食物來達到營養素的補充為上策。林楷雄說,身體慢性發炎與癌症的相關性,許多國內外研究都已證實,想避免慢性發炎,除了要避免攝取易發炎食物,也得同時增加攝取營養素,雙管齊下防堵易癌體質。曾是癌友的台北醫學大學公共衛生學系教授韓柏檉,從十年的抗癌經驗中找出抗癌餐盤,他說罹病後首先要做的不是調整飲食,而是調整心態,開心吃、樂觀面對飲食,才有辦法吃進不足的營養素。韓柏檉將於10月17日,與臺中榮總大腸直腸外科主任蔣鋒帆、滄洲教育基金會健康顧問林楷雄,在台中市政都心廣場國際會議廳,共同分享防癌抗炎新知,歡迎免費報名、現場提問。【講座資訊】主題:癌知識360度-治療、營養、照護,營養學問大時間:2020/10/17(六)14:00-16:40地點:市政都心廣場國際會議廳(台中市西屯區市政路三八六號三樓)免費線上報名:https://reurl.cc/2gZXmX免費電話專線:02-86925588轉2698,相關問題都可以來電詢問唷。
-
2020-09-20 科別.泌尿腎臟
女性怕公廁髒常半蹲排尿 泌尿科醫:恐頻尿又易發炎
不少女性怕坐式公廁髒亂,常半蹲解尿。泌尿科醫師說,解尿時半蹲,骨盆底肌肉收緊,影響尿道肌肉放鬆,久而久之可能排尿障礙甚至合併發炎,建議解尿應坐姿或蹲姿,別半蹲。不少人常擔心外面公共廁所髒亂,可能感染傳染病,如廁時無不想方設法避免碰觸座墊,如選用蹲式馬桶,或採半蹲姿態(屁股懸在座墊上方)使用坐式馬桶。不過,用半蹲姿勢尿尿,在泌尿科醫師眼裡,可能是危險行為。排尿是將膀胱所儲存的尿液向外排出,良好的排尿是可以較為快速的尿流速將尿液排出,且膀胱在排尿後只剩下極少的殘尿量。良好的尿液排空必須具備持續的逼尿肌收縮力,此收縮力必須持續到膀胱完全排空為止,另外必須要有放鬆良好的尿道外括約肌及骨盆底肌肉群。書田診所泌尿科主治醫師張雲筑接受媒體聯訪時表示,臨床常見罹患骨盆底肌肉筋膜炎患者,有一部分與健身、重訓、過度使用骨盆底肌肉有關;但另一類高危險群則是喜歡翹腳、半蹲尿尿的女性。張雲筑說,排尿時尿道應該放鬆,但半蹲會導致骨盆底肌肉夾緊,尿道就「束起來」,導致排尿停頓、尿速較慢,也比較容易尿不乾淨,膀胱殘尿多、容易頻尿。當殘尿比例愈高,膀胱壓力大,髒東西沒辦法順利排出,也增加泌尿道感染風險,嚴重者還會腎臟發炎、水腫。泌尿科醫師張美玉也說,排尿時逼尿肌收縮、尿道括約肌要放鬆,但半蹲姿勢排尿會讓尿道沒辦法完全放鬆,尤其若長期習慣半蹲排尿,骨盆底肌肉緊繃、痙攣,久而久之尿道括約肌和逼尿肌不協調,會造成女性解尿尿速慢、解尿遲疑、殘尿多、解尿困難等。張美玉表示,女性如果不想使用坐式馬桶,可找蹲式馬桶;若沒有選擇,只要用紙巾將馬桶墊擦拭乾淨,再撲上紙巾坐下,其實生殖器官不太容易碰到馬桶墊。臨床上倒是常見男性使用坐式馬桶排便,因生殖器官容易碰到馬桶墊,引發心理焦慮,擔心染病。張雲筑建議,女性解尿應選擇「全坐」或「全蹲」,不要半蹲,若也可選擇幫助女性站立尿尿的工具。如果真的非得半蹲解尿,可使用按摩球按摩髂腰肌前後兩端,幫助修復。年輕女性可能不覺得半蹲解尿會造成困擾,但隨年齡增長,骨盆底肌過度使用的風險會增加。台北榮民總醫院桃園分院院長、泌尿科醫師盧星華則說,女性使用坐式馬桶可能要擔心皮膚、大腿、會陰部位因接觸座墊導致的感染問題;另外臨床也常見女性排便後不知道擦拭應該由前往後,就算用水沖洗,也應該由前往後沖,導致常復發感染。
-
2020-09-20 科別.骨科.復健
治療足底筋膜炎 4大醫療院所
台大醫院門診超音波 立即確診 便於追蹤台大是台灣最早設立「足踝專科」的醫院之一。台大醫院骨科部手足外科主任陳沛裕表示,自骨科教授王崇禮1993年進修回國後,開始建立台大足踝外科與肌肉系統超音波的基礎。至今台大足踝外科與肌肉骨骼超音波團隊累積豐富的診斷經驗,開發各項臨床應用,在國際重要醫學期刊發表論文達數十篇。台大醫院的足踝專科團隊包括足踝專科醫師及物理治療師。陳沛裕表示,台大是醫學中心,大部分病人經轉診而來,疑難雜症多,包括各種足部嚴重變形、難處理的骨折等,以單一疾病來看,足底筋膜炎患者人數最多,扁平足、拇趾外翻也很常見。陳沛裕表示,台大足踝專科在門診就有常規超音波檢查,病人不用額外排檢查,提高診斷便利性和準確性,也協助評估追蹤病程與療效。透過詢問病人症狀加上超音波檢查,足底筋膜炎幾乎可立刻確診,超音波檢查也幫助醫師思考其他問題的可能。陳沛裕表示,足底筋膜炎,是日積月累的傷害造成,治療上,每天穿的鞋子和鞋墊很重要,每個人腳型不同、病因不同,適合的鞋子和鞋墊也不同。通常醫師會初步判斷病人是不是有現成鞋墊可用,如果需要訂製鞋墊,就會轉介到物理治療中心,骨科門診也提供震波治療,適合長期的慢性足底筋膜炎。一般來說,經充分檢查和衛教,通常病人只要看診一到兩次,就會明顯感覺症狀改善。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常做「前弓後箭」 預防反覆發作健保署統計,足底筋膜炎門診就診人數,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在區域醫院中奪冠。北市聯醫復健醫學部主任武俊傑分析足底筋膜炎求診患者,以久站、走太多的人居多,主因工作需要,足部過度使用。老年人則是另一大族群,上了年紀的人腳底脂肪墊變薄,加上肌腱負擔能力變差,容易受傷,老人家走路千萬別「硬ㄍㄧㄥ」,不舒服就要停下來,或採漸進式增加走路長度。另外,短時間暴肥的人負擔增加,腳底脂肪墊來不及增厚,也是高風險族群。不少患者飽受反覆發作之苦,武俊傑說,一旦足底筋膜發炎,要想盡辦法坐下,盡量少走路,「能坐就不要站,能不走就不要走」,運動習慣也要改變,改騎腳踏車、游泳等不會對足底有壓力的運動。要避免反覆發作,預防更重要。武俊傑說,兩腳可採「前弓後箭」姿勢,伸展足底筋膜,每次維持10到30秒,換腳再做,每天做10次。扶著桌子做,可減少膝蓋負擔。武俊傑說,有些患者拖一、兩年才治療,因足底筋膜持續慢性發炎,壓迫點逐漸變厚,更容易被壓迫到而疼痛,治療效果也較差。一般足底筋膜炎患者,利用健保給付的超音波、短波和雷射復健,都有一定效果,可緩解改善或治好。慢性頑固性足底筋膜炎,可考慮體外震波治療,但無健保給付。員林基督教醫院工作一站數小時 患者職業傷害居多對於員林基督教醫院收治足底筋膜炎患者人數名列全國地區醫院之冠,人數甚至超過許多醫學中心,該院復健科主治醫師楊宗翰直喊意外。他分析南彰化相關患者致病原因,以職業傷害居多,例如,廚師、晶圓廠員工,因為久站,以致足底筋膜發炎。楊宗翰指出,最近就收治好幾名晶圓廠員工,工作時在無塵室一站可能就是好幾個小時,受限於整套防塵衣服,較難穿上彈性及舒適性較好的鞋子,以致造成內足弓肌腱慢性發炎、甚至纖維退化。想要預防足底筋膜炎,楊宗翰建議,首先挑選一雙適合自己雙腳的鞋子,有些老人家早上健走運動時,穿著夜市、菜市場買來的運動鞋,因彈性有限,又不合腳,可能走沒多久,就覺得不舒服,又捨不得丟,於是愈穿愈痛。治療上,體外震波的止痛效果不錯,但健保沒有給付,目前給付復健項目為熱療、電療、超音波熱療、局部膠帶以及徒手治療等,均需持續復健,才能緩解疼痛。楊宗翰指出,如果每天下床時的那一瞬間痛到哇哇叫,務必積極就醫,建議至大型醫院骨科、復健科門診,接受骨骼肌肉超音波檢查,只要一掃就能得知足弓組織厚度是否異常或纖維化,確診後多休息,服用藥物,並在醫師評估後,持續治療、復健,始能遠離足痛之苦。新北市蔡嘉哲骨科診所備有超音波設備 就近、及時診斷據健保署統計,新北市蘆洲區蔡嘉哲骨科為基層診所門診件數第一名,更是全國患者人數第一名。許多民眾來此求治足底筋膜炎,院長蔡嘉哲醫師表示,診所能提供民眾就近、即時的診斷及治療,院內也引進總價數百萬的超音波儀器及體外震波治療、自體血小板血漿注射療法,能更加精準釐清病況及提升治療效果。蔡嘉哲指出,足底筋膜炎好發於40至60歲的民眾,又以女性患者居多,民眾來診所時,大多主訴足跟痛,但足跟痛原因除了足底筋膜炎外,還有神經纏繞、壓迫、纖維瘤等可能。蔡嘉哲表示,基層診所主要以觸診及詢問病史為主,並視患者疼痛狀況,以注射消炎藥或物理治療等方式處置,但光憑肉眼無法看見骨骼及肌肉狀況,有時難免會出現判斷誤差,若未對症下藥,治療效果有限。由於蔡嘉哲本身具有肌肉骨骼超音波證照,為了提升治療效能,十年前便引進超音波儀器,以釐清患者確切病灶,現在使用的更是價值200萬元,與台大醫院同等級的儀器,在基層診所中相當少見。蔡嘉哲說,超音波為輔助治療,不會向民眾收費。另院內也有體外震波治療、自體血小板血漿注射療法,一次療程在2000元以內,治療足底筋膜炎效果卓越,可維持近一年療效。民眾現場掛號後即可自費治療,不須久候大醫院的門診,可提供民眾更即時、高效的治療效能。
-
2020-09-20 科別.骨科.復健
別急著積極治療治足底筋膜炎 釐清原因為首要
近年全民興起慢跑及步行熱潮,這些看似輕鬆的運動,對足部衝擊性非常高。醫師發現跑跳型運動者較容出現足底筋膜炎,所幸九成以上的足底筋膜炎患者,經由非手術性的保守治療,如物理治療、改變姿勢,再搭配服用消炎藥物,幾乎都會好轉。足底筋膜為腳底足弓最主要的支撐,主要功能是吸收足部走路跑步時產生之反作用力。當長時間承受身體重量,足底筋膜被過度牽拉或受壓,就可能引起發炎及退化。門診診斷足底筋膜炎時,可藉由觸診尋找腳底痛點。桃園長庚復健科主治醫師蔡文鐘表示,據其醫療團隊研究發現,肌肉骨骼影像超音波是確定診斷足底筋膜炎很好的工具,可釐清足底筋膜是否增厚、鈣化或周邊有無水腫現象。談及足底筋膜炎治療,多數人腦中首先想到的是物理治療,如電療、熱敷、超音波等,但開業物理治療所物理治療師鄭融說,面對足底筋膜炎患者,首要任務並非積極治療,第一時間應評估、分類成因,如足型天生問題或穿鞋、鞋型出狀況,對準原因改善,甚至毋須治療即痊癒。拉扯型患者● 改穿「外硬內軟」船型底鞋,降低拉扯。● 使用電療、雷射或超音波,活化細胞。據鄭融觀察,患者多是忍痛好幾個月或年,影響生活才到診間求助,狀況多較嚴重。首先需觀察患者走路過程,小腿阿基里斯腱或腓腸肌腱緊繃,造成踝關節的背屈活動範圍,腳掌恐過度下折,導致足底筋膜拉扯;足弓塌陷也會使得腳掌拉長,同樣會讓足底筋膜長期拉扯。鄭融說,面對拉扯型患者,通常會建議改穿「外硬內軟」船型底鞋,降低拉扯。經評估也可至治療所使用電療、雷射或超音波,但他強調上述治療目的並非止痛,而是增加細胞通透性,讓細胞變活躍、代謝速度加快,促進組織癒合。天生結構瑕疵者● 以貼布將足底脂肪集中到足跟托高,降低壓迫。部分患者是因天生足部結構瑕疵,足部重量分配不均。該類患者隨年齡增加,足底脂肪逐漸擴散,需透過貼布將足底脂肪「掃一掃」,集中到足跟托高,彷彿踩到肉墊,降低壓迫,過程約需貼二至三周,但有些人痊癒後足底脂肪仍會越來越鬆散,就需仰賴足墊分散壓迫。保守療效不佳者● 服用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局部類固醇注射。● 自費高濃度葡萄糖液注射、高濃度血小板血漿等增生療法。針對少數保守療法反應較差者,蔡文鐘表示,如服用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兩個星期,仍然疼痛嚴重,可考慮給予局部類固醇注射。據其多年經驗及研究發現,盲目注射無法精準打到發炎處,局部類固醇注射應盡可能以影像超音波引導的注射,其效果顯著且能降低日後復發率。除類固醇降低發炎程度,蔡文鐘表示,頑固型足底筋膜炎患者也可與醫師討論,是否選擇自費高濃度葡萄糖液注射或注射高濃度血小板血漿等增生療法,加速癒合。台大醫院骨科部手足外科主任陳沛裕表示,目前醫療指引已不建議注射類固醇,因為雖然消炎止痛立竿見影,但沒有解決根本問題,一定會復發。害怕打針的患者● 體外震波治療,增加再生能力,修補組織。● 裝有心臟節律器者,不建議使用。針對害怕打針的患者,蔡文鐘建議可考慮自費做體外震波治療,迅速阻斷局部疼痛神經纖維,達到止痛的目的,更重要的是能促進局部慢性發炎組織的血管新生,而達成組織修補的作用,對足底筋膜炎有80%以上的療效。但裝心臟節律器者,避免震波干擾儀器,不建議使用。鄭融解釋,許多足底筋膜炎患者拖久了,就會變成慢性發炎,體外震波治療其實是給予患部有限破壞,引發身體第二次發炎反應,增加再生能力,「慢性發炎處彷彿死水,透過有限破壞刺激,可讓讓身體再次察覺發炎處。」因此患者本身癒合能力不能太差。不得不開刀的患者● 頑固型發炎患者,僅占一成。經半年以上治療仍無效,才需要選擇手術。● 以內視鏡足底筋膜切除術為主,術後還是可能復發。足底筋膜炎患者多達九成可以透過保守治療改善症狀,非得開刀治療的機會不多。新光醫院骨科主任釋高上指出,他的門診中,每年需要以手術治療足底筋膜炎的患者「只有個位數」,整體而言,僅約一成頑固型發炎患者,經半年以上治療仍無效,才需要選擇手術。長時間足底筋膜炎,嚴重發炎反應恐會產生鈣化現象,以X光照足部側面,會看到如刺的牽扯性骨贅生,造成民眾誤認為足底筋膜炎是「腳底長骨刺」。釋高上強調,骨刺本身只是病徵,足底筋膜炎問題並非因腳底被骨刺刺到導致,不會因去除該骨刺,足底筋膜炎就痊癒。足底筋膜炎傳統手術可分為肌腱切開或筋膜切開、區域筋膜切除術,或是骨片切取術,108年總件數僅69件。釋高上指出,目前台灣足底筋膜炎手術以「內視鏡足底筋膜切除術」為主,醫師會在患者腳部開一個約一公分左右的小傷口,復原期較傳統方法更快,疼痛感也較輕微。釋高上也指出,為避免足型垮掉,或切除過多筋膜使足弓塌陷,足底筋膜切除術並非將痛點切除,而切開筋膜使其放鬆。許多足底筋膜炎患者對於手術治療存有迷思,他強調手術不能完全解決足底筋膜炎問題,一定要從天生結構或後天生活習慣根本問題改善,不然可能會再復發。撐足弓 非萬能急性發炎期 千萬別用鞋墊鄭融強調,鞋墊雖是處理足底筋膜炎的方法之一,但急性發炎期千萬不可使用鞋墊。他解釋,鞋墊為撐起足弓,多會設計凸起處,但在急性期,鞋墊凸起只會擠壓足底筋膜,造成進一步受損,在門診中常見很多人越墊越慘,他呼籲不能盲目追求撐足弓,建議急性期患者使用足跟墊片。
-
2020-09-20 科別.骨科.復健
避免足底筋膜炎 外科名醫照顧自己雙腳的方法具指標性
早上起床踩出第一步,腳跟疼痛,每一步都是煎熬。你也是足底筋膜炎疼痛一族嗎?久站、久走、老化,都是造成筋膜退化、疼痛難行的原因。聰明就醫╳健保大數據系列21,調查全台足底筋膜炎患者治療狀況,作為您就醫參考。「足底筋膜炎」雖不是對生命造成威脅的嚴重疾病,卻影響生活品質。健保署統計,從民國106年到108年,每年有近六萬人因足底筋膜炎就醫;80歲以上患者大幅減少,恐並非代表沒有足底筋膜炎,而是有更多醫療問題要優先處理,所以沒有因此求醫。「外科」是公認最需要體力的科別,移植外科更是。手術時間長,久站、久走對移植外科醫師來說是家常便飯,這種職業特性更是容易累積出足底筋膜炎。健保署長李伯璋是移植外科名醫,但他說自己數十年來沒嚴重的腳痛困擾,也沒有特殊的護足撇步,只是一直秉持著「不勉強」的人生哲學,挑選舒適好穿的鞋子。外科名醫照顧自己雙腳的方法,其實很有指標性,要是醫師開刀過程中腳都在痛,不只醫師痛苦,恐怕還會危及病人安全。李伯璋表示,隨著年紀漸長,他和許多同輩朋友一樣,也曾經發生過腳底疼痛,但幸運的是程度不嚴重,而且很快就自行康復了。身邊朋友發生足底痛也常會來問他意見,李伯璋建議在急性疼痛階段多休息,可以先到診所就醫,醫師提供的診療、衛教,多半能有所改善。足底筋膜炎基本上是使用過度、長期發生「微受傷」,導致退化加上發炎問題,日常活動量大、從事跑跳等衝擊性運動、體重較重,都比較容易發生。李伯璋的兒子跟他一樣是移植外科醫師,興趣還是跑全程馬拉松,但父子兩人的腳都沒什麼疼痛問題,李伯璋說:「可能因為我們對於選上班用的皮鞋、運動用的跑鞋,都很有想法。」穿鞋後如不合腳、感覺緩衝不足,造成不舒適或受傷,李伯璋就會斷捨離,不會勉強自己繼續穿。舒適大於品牌 加墊未必加分李伯璋也走過「穿錯鞋」的冤枉路,他曾穿過很受歡迎的知名品牌鞋,但可能因為設計比較適合歐美人體型,他發現穿了會磨破腳跟皮膚。李伯璋也曾經試過加做訂製鞋墊,不過後來發現「加墊不見得加分」,還是自己細細挑選的最好。李伯璋說,每個人的腳都不一樣,所以他不追求品牌,便宜或貴都沒關係,只要舒適就是好鞋子。鞋底要有緩衝 護跟不能太高李伯璋挑鞋首重鞋底,不能太薄或太硬,他會特別挑選有緩衝的鞋底,因為舒適度差很多。再者,後跟支撐雖然重要,但是如果護跟做太高,很容易磨破後腳跟。他還會把今年、去年買的鞋子都拿出來,重新穿一穿,感受、比較其中差異,藉此歸納出最適合自己的款式。對於運動鞋,他倒是沒有太大意見,兒子會帶他去買、幫他挑,兩人腳型相似,他也會接收兒子買後少穿的運動鞋。務必當場試穿 材質不能太硬李伯璋買皮鞋一定現場試穿,找到適合自己的設計就成為死忠顧客,不輕易換穿其他廠牌。有時試穿發現鞋子太好穿,驚為天人之下,他還會忍不住買兩雙一樣的輪流穿,深怕太快把鞋子穿壞、萬一買不到怎麼辦。除了腳型要合,鞋底要有緩衝,李伯璋也會注意材質不能太硬,以免讓足部受壓力的點不舒服。難穿不必勉強 切勿削足適履李伯璋特別心疼太太,因為個性節省,有時候鞋子明明不好穿卻繼續穿。但其實太太有拇趾外翻的問題,大拇趾第一關節很容易紅腫發炎,有時候還會磨出傷口,所以兩人出去逛街時,李伯璋就一直提醒她:「鞋子好穿就買起來穿啊,不合腳的鞋子就換掉啦,不需要削足適履。」李伯璋的選鞋觀念與許多足醫專家不謀而合,除了與他本身就具備醫學背景有關,另一關鍵是他「不勉強自己」的人生哲學。李伯璋說,年紀大了,他漸漸懂得追求自己的快樂。例如他最近瘦了一圈,大批褲子褲頭都太大,這種是可以修改的東西,整批改好拿回來,就像得到一批全新的褲子,讓他非常開心滿意。但是有些東西比較沒有修改空間,像是鞋子,就要選擇適合的,不要勉強自己。
-
2020-09-20 科別.骨科.復健
腳痛時千萬別去按摩!這部位不好的人較易足底筋膜炎
你曾經腳底痛嗎?在台灣,不論男女,罹患足底筋膜炎的人數大約都是從30、40歲開始節節上升。就醫人數從106年的5萬6688人、107年5萬9657人,到108年的6萬970人,逐年上升,其中男性占43%、女性占57%。女性患者 暴增情況最明顯不過,男女性足底筋膜炎好發年齡相當不同。男性患者通常從30歲以上開始變多,30、40、50幾歲的患者都各有四、五千人;70歲以上人數驟減,80歲以上的患者不到五百人。女性患者則是從40幾歲開始暴增到六千多人,50幾歲患者近萬人達最高峰,60幾歲還有8千多人。女性患者人數與男性一樣,在70幾歲驟減,80歲以上只剩數百人。台大醫院骨科部手足外科主任陳沛裕表示,足底筋膜是由微細的纖維合成,如果經常超負荷,可能重複造成微小撕裂傷,慢性微受傷累積到一定程度,就會出現症狀,所以會看到不同性別和年齡的發病人數有差異。腰不好的人 也是高危險群陳沛裕說,一般人聽到退化,會先聯想到骨關節等硬組織,但其實負擔重的軟組織也會退化發炎。足底筋膜在跟骨的附著點就是容易退化的部位,是典型的痛點。有發炎性關節炎疾病例如類風濕關節炎、僵直性脊椎炎、紅斑性狼瘡、乾燥症的人,也會提高罹患足底筋膜炎的風險。聯新國際醫院運動醫學中心主任林頌凱表示,臨床上觀察到,腰不好的人也比較容易發生足底筋膜炎,因為核心力量比較差,走路或站立下肢代償較多,常見整個腿後側從上到下都緊繃,很多合併坐骨神經痛,小腿緊繃也是足底筋膜炎的危險因子。小腿緊繃 筋膜炎常見成因動晰物理治療所足醫專科物理治療師鄭融表示,不論足弓高或扁或正常,小腿緊繃是足底筋膜炎共通的、最常見的成因。人每走一步,足部都有三個輪軸要依序轉動,包括跟骨底部的弧形、足踝關節活動度、大腳趾關節,如果其中一個輪軸活動不夠或失能,另外兩個輪軸就要活動更大,壓力也會上升。小腿緊繃會減少足踝關節活動度,大腳趾及跟骨受壓更大,而這兩端剛好都是足底筋膜附著點,拉扯久了自然會發炎。長者少就醫 並不代表不痛健保資料中,足底筋膜炎的年長者人數較少,但不代表不會痛。鄭融指出,據統計,65歲以上長者足部疼痛比例高達八成,但是就醫比例沒那麼高,因為長者會有其他危及生命的醫療問題要優先處理,或早已習慣這種不適感。足底脂肪是重要的緩衝,正常成年人有大約14至21毫米的厚度,但隨著年齡漸長,這層脂肪墊會散掉變薄,增加足底壓迫,也會導致壓迫性的足底筋膜炎。健保資料顯示,足底筋膜炎就醫主要在基層診所,一年超過13萬件,但當中只有大約一萬多件申報照X光或超音波。治療上大部分只做物理治療(一年23萬多次),少數人接受局部類固醇注射,極少數人才嚴重到需要開刀減壓。腳痛時 千萬不要去按摩林頌凱表示,體外震波是目前足底筋膜炎治療最有效的療法之一,是非侵入性的治療,可惜目前沒有健保給付,根據實證,健保應該要考慮納入給付。陳沛裕說,體外震波是一種物理因子,可以促進局部血液循環、增加局部的生長因子,誘發足底筋膜自行修復,對於慢性長期疼痛的足底筋膜炎患者特別有用。林頌凱提醒,足底筋膜炎容易診斷,但不容易醫治,因為人天天走路,足底就天天受壓。因此除了靠醫師和治療師的幫忙,病人一定要學習認識自己的腳、找自己適合的鞋子,也要學習放鬆肌肉的技巧,切記不要在腳痛的時候去按摩或走健康步道,正痛的時候就要趕快就醫,在家也可以用溫水泡腳,輕輕按摩小腿。
-
2020-09-20 科別.骨科.復健
日行萬步未必好!復健科醫師也飽受足底筋膜炎之苦
對於飽受足底筋膜炎之苦的患者而言,最重要的是找到原因,解決基本結構問題。開業物理治療所物理治療師鄭融提醒,醫療院所的療程都是促進發炎癒合,治療足底筋膜炎更重要的仍是改變穿鞋、走路習慣,改善結構問題,避免走每一步、站每一秒都在傷害自己,「否則治療所給的效果,恐遠不及自我傷害。」肌肉延展差 冬天容易發作常有足底筋膜炎患者反應春冬特別容易發作,尤其足底疼痛主要發生於冬天。鄭融解釋,因冬天肌肉延展性較差,再加上足部從溫暖的被窩中挪出,接觸冰冷空氣溫差較大。但因損傷大約兩周會逐漸痊癒,多數民眾會發現,腳底的刺痛感,通常痛了幾次就不會再痛,容易忽略症狀延遲就醫。「即使不痛了,也不能忽略足部的問題。」鄭融說,民眾若發現一早剛下床踩地時,內側足跟感到如針刺般劇烈疼痛,持續一個禮拜以上,就應提高警覺,除盡快就醫評估,解決結構問題,鄭融也建議搭配起床先「醒腿暖足」,避免足底筋膜裂傷或疼痛。避免復發 路少走一點新光醫院復健科主治醫師謝霖芬表示,她前幾年也飽受足底筋膜炎之苦,清晨下床、腳底踩地的那一瞬間痛徹心扉,這才知道病患所言不假。由於工作忙碌,沒有時間接受復健,所以選擇震波治療,治療兩次,有效緩解疼痛。 為了預防足底筋膜炎復發,謝霖芬不再日走萬步,每天走路步數降至七、八千步。她表示,不是每個人都適合一天走上一萬步,曾經罹患足底筋膜炎的人,建議少走一點,才能避免復發。 運動前後 拉筋暖身不可少另外,不管是慢跑、健走或健身房團體課程,在運動之前,都需拉筋暖身,讓四肢熱起來,時間約需五至十分鐘。在運動後,也需要拉筋,搭配緩和伸展運動,除了讓心臟跳動逐漸降下來,也讓肌肉放鬆,不致持續緊繃。買廉價鞋 對腳傷害很大「想減少足底筋膜炎風險,另一個關鍵就是找一雙適合自己的運動鞋。」謝霖芬說,有些中老年人為了省錢,就在菜市場、夜市購買廉價的運動鞋,認為反正壞了就丟,不會覺得心痛,但這類鞋子幾乎沒有彈性可言,穿沒多久,就可能造成足底疼痛。謝霖芬說,「買鞋子的錢省不得。」建議多找幾家知名運動品牌,實地試穿,是否符合腳型的長度或是寬度,並試走看看,感覺彈性、避震效果,才能找到適合自己的運動鞋。至於專業鞋墊部分,謝霖芬表示,這要看個人的經濟能力,因為醫院專業鞋墊價格昂貴,以電腦掌握腳底所需厚度,並打模製造,價格約在五、六千元,如果更好一點,費用超過八千元。起床兩動作 緩解足底筋膜炎醒腿暖足操1. 起床後先坐在床緣,足跟貼平地面。2. 一腳先往內縮,讓膝蓋彎曲超過90度,再用手稍微按壓膝蓋,此時可感受到小腿肚有點痠緊,在不造成疼痛的力道下,維持至少15秒。3. 換另一腳重複剛才動作。● 建議兩腳各做兩次醒足操,每次千萬不可超過30秒,以免反效果。●腿伸展動作看似簡單無害,但做太久恐引起足部肌肉保護性收縮,導致腿部肌肉無法放鬆,甚至更緊繃,醒腿伸展操時長約兩分鐘,就能輕鬆完成一整套伸展動作。暖足伸展操完成醒腿後,就可接續暖足伸展。1. 保持醒腿伸展操坐姿,先坐在床緣,將兩腳平貼地板。2. 其中一腳蹺起「二郎腿」,用對側手握拳垂直由下往上輕敲小腿肚,一腳約敲10到15秒後,蹺起的腳踝輕輕轉一轉,再放回地面。3. 換另一隻腳,兩邊各做一次即可。● 別小看蹺腳敲打、扭扭腳踝這些簡單動作,鄭融解釋,小腿肚有四、五層肌肉,這套暖足伸展動作可以幫助各層筋膜滑動,讓肌肉收縮更順利,做完會明顯感覺到「腿熱熱的」,代表足部組織溫度提高,足部血液循環、活動度都會改善。3方式放鬆足底筋膜1.小球按摩使用網球或按摩球(也可用長棍),把球放在地板上,腳踩在球上前後滾動。滾到疼痛部位,可輕踩按摩球,或以繞圈方式按摩。每次做3-5分鐘,每天勿超過3次。2.腳趾抓毛巾將毛巾平鋪地面,用腳趾彎曲方式來抓毛巾,以訓練腳底下的肌肉群。3.牽拉腳趾平坐椅子上,足部騰空腳趾盡量往上牽拉,必要時可用手輔助。此可恢復足底筋肉柔軟度。
-
2020-09-20 科別.皮膚
異位性皮膚炎患者可以泡澡嗎? 醫:做好這些細節,可減少用藥跟適度泡澡
「我有異位性皮膚炎,但好想泡澡怎麼辦?」食藥署邀請親子診所院長陳俊仁醫師詳加說明,對此類患者而言,只要做好皮膚保濕,就可減少用藥又可適度泡澡喔!異位性皮膚炎可以泡澡嗎陳俊仁醫師強調,有些異位性皮膚炎患者害怕泡澡,或者有「用淋浴方式洗澡愈快愈好」的錯誤觀念,其實只要避免用太熱的水洗澡(低於攝氏40度)即可,若泡澡反而可以讓皮膚吸飽水分,有助於保濕,只要用清水、含燕麥的沐浴乳,或敏感肌膚專用的產品洗澡,再少量沐浴乳清潔、避免搔抓即可。如何盥洗與皮膚保養?在盥洗的水溫方面,介於攝氏33-38度,洗澡時間約15分鐘左右,洗好後千萬別用毛巾摩擦身體,只要把多餘的水分拍乾,不要全部擦乾,讓皮膚保有濕度,再塗上保濕產品即可,但若皮膚症狀嚴重,需要塗抹類固醇藥膏或是其他藥物時,需先塗抹藥物,間隔15-30分鐘後再塗上保濕劑。陳俊仁醫師建議,選對保濕產品對異位性皮膚炎的照顧很重要,保濕劑可分成乳液(Lotion)、凝膠(Gels)、乳霜(Creams)、油膏(Ointments)。乳液是水跟乾粉混合而成,保濕性較差,凝膠則加了揮發性酒精,會造成皮膚乾燥,不太適合,至於乳霜跟油膏的基底是油,保濕性較好,缺點是有時會毛孔阻塞,造成毛囊發炎。在夏季時可塗抹乳液,到了冬天可以用乳霜或油膏等較保濕的產品,並按身體部位不同使用,如:身體較乾燥的部位使用油膏,輕症部位則塗乳液或乳霜,至於保濕劑的選擇方面,最好是無香精和添加劑的產品,而綿羊油、馬油等含動物性脂肪成分的產品,誘發過敏的機率比植物性脂肪高,仍要視每個人不同的膚質,選擇適合自己的產品。醫師開立的藥物需長期服用食藥署提醒,治療異位性皮膚炎時,醫師常會使用口服或外用抗組織胺、類固醇、免疫抑制劑、生物製劑等,需長期服用,但有些家長會擔心藥物副作用不讓孩子吃,反而讓患童不停搔抓使病情惡化,只要做好保濕並配合醫師正確給藥,無需過度擔憂。原文引用自:藥物食品安全週報
-
2020-09-19 科別.骨科.復健
好痛....到底有多痛? 復健科醫師教你如何表達疼痛程度!
「好痛!」那到底是多痛?到底該如何表達自己的疼痛程度呢?佑康復健科診所院長張凱翔醫師表示,疼痛代表人體部分組織/器官正在受傷、發炎,或者身體關節無法正常使用且代償失敗,甚至是已經讓神經敏感化而易生痛覺,我們通常可以將個人的痛感以0至10分量化的方式告知醫師,有助於醫師診斷與給予適當的治療。 身體感到疼痛時,該如何讓醫師明確瞭解自己到底有多痛呢?復健科張凱翔醫師表示,臨床上經常使用「疼痛自述量表」,藉由語言描述量表 (VDS)、臉譜量表,以及數字等級量表 (NRS-11);臉譜量表尤其適用於幼童以表情來描述自己的疼痛感受,而數字等級表表則是將疼痛以數字等級分成10分,0分是完全不痛、10是曾經遭遇最痛的程度。0分:完全沒有疼痛2分:輕微疼痛4分:有一些疼痛6分:滿痛的8分:劇烈疼痛10分:無法忍受的疼痛復健科張凱翔醫師補充,患者就診時只要說出大約的疼痛程度,醫師會再進一步檢查客觀的評分,包括患者接受檢查或維持特定姿勢時會不會皺眉、冒汗、退縮等;若患者因疼痛導致輕度動作都有執行困難時,醫師也許會把疼痛分數紀錄的更高一些,也有助於進一步的診斷與治療處置。 圖文創作:健談專家諮詢:佑康復健科診所院長 張凱翔醫師本文經《健談》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
-
2020-09-19 科別.皮膚
對抗惱人的異位性皮膚炎 醫::少碰這些地雷食物!
您或家中孩童曾有異位性皮膚炎(幼年型濕疹)的困擾嗎?這是一種慢性且反覆發作的皮膚疾病,成人也會受到影響,食品藥物管理署(下稱食藥署)特地請臺北榮民總醫院兒童過敏感染科約聘主治醫師、親子診所院長陳俊仁,為大家解惑過敏的困擾。陳俊仁醫師指出,約有5-20%的兒童曾出現異位性皮膚炎,其中90%的兒童在5歲前發病,約有7成異位性皮膚炎的病童父母,也有異位性皮膚炎、過敏性鼻炎、氣喘等症狀,可能是患者基因突變,造成皮膚的結構缺損所致。異位性皮膚炎常見位置:對於2歲以前的孩童,異位性皮膚炎好發於身體外側,除了穿尿布的區域以外,常見臉上及頭皮,出現泛紅、乾癢及脫屑等情況,嚴重者還會流出組織液。而2歲之後的孩童好發在關節內側,如:脖子、手肘的前側、手腕、膝蓋後側,皮膚會因為苔蘚化變得很粗糙,因而出現色素沉積。與常見的口水疹和熱疹有什麼不同?口水疹只會出現在口水沾到的位置,也就是口腔周圍的皮膚。而熱疹(Heat rash)一般與熱和潮濕有關,有時則是乳液造成汗腺阻塞,導致背部、皮膚的皺褶處出現隆起的疹子,又稱為「痱子」或是「汗疹」,如果合併出現發炎現象,就會變紅或是出現膿包,需及時對症用藥。哪些會造成惡化的因素需避免?此外,在後天環境和食物誘發方面,病患要避開會造成惡化的因素,如食物、吸入性的過敏原(塵蹣、黴菌、花粉、動物皮屑)、流汗、刺激物(含皂鹼的洗劑、香水、羽毛、羊毛、化粧品)。異位性皮膚炎患者少碰這些「地雷食物」 食藥署提醒,在食物限制方面,要避開本身會過敏的食物(如:花生、堅果、巧克力、帶殼海鮮、魚、牛奶、蛋),其次是避開富含「組織胺」或誘發「組織胺」釋放的食物,如:肉類、香腸、火腿、魚類、乳製品(起司、優格)、醃漬或罐頭食物、酒精類食物、番茄醬或香料、茄子、南瓜、香蕉、鳳梨、柑橘類水果等食物,以免組織胺造成皮膚搔癢,若再繼續攝取會誘發過敏的食物,可能會讓症狀惡化。原文引用自:藥物食品安全週報
-
2020-09-19 科別.牙科
口臭不是火氣大! 就醫洗牙 發現厚厚牙結石是牙周病
嘉義賴先生常被親近友人提醒口氣不佳,他以為是火氣大、每天嚼口香糖,還戒除平日愛吃的蒜頭等食物,購買坊間降火氣健康食品,卻仍不見改善,日前到醫院就診洗牙,牙醫師發現賴先生口內有厚厚一層牙結石,經牙周病治療第1階段療程,學習刷牙正確技巧,口臭問題大幅改善,社交也更有自信。嘉義基督教醫院牙周病科主治醫師楊惠敏說明,口臭來源有1至2成可能與全身性系統疾病相關,如腸胃道感染潰瘍、呼吸道疾病、糖尿病、腎臟病,或是服用容易造成口乾藥物等,近9成口腔異味則源自口腔疾病,尤以牙周病影響最大。嘉基牙周病科主任鄭嘉瑢指出,根據統計,90%以上國人,皆患有程度不等牙周疾病,早期多以牙齦炎形式出現,特徵是刷牙容易流血、牙齦腫脹、或伴隨口臭等症狀;但因不會疼痛,且對日常生活沒有太大影響,很多人因此而忽略其嚴重性。她說,因為忽略,以至於發現時已進展到較為嚴重程度,出現牙齦長膿或牙齒動搖等症狀,此時就診可能不得不將牙齒拔除,所以牙周病常被稱為口腔健康慢性殺手,絕不可輕忽。楊惠敏說明,一般牙周病治療可分三至四階段,在維持良好口腔衛生前提下,多數患者第一階段、約3個月基本治療,發炎症狀可緩解;若牙周病較嚴重,需第二階段門診手術治療,才能改善齒槽骨流失問題,但積極治療後,後續定期維護及保養更為重要。
-
2020-09-19 新聞.科普好健康
癌症免疫治療的新時代! 抗癌不再一味消滅,走向與癌共存
對抗癌症的新策略已露出一道曙光,一場顛覆觀念的癌症治療革命正進行中,「免疫療法」的重現與「腫瘤微環境」的觀念促成這個改變。衛福部健保署已同意第一代免疫治療藥物納入健保給付,2018年9月公告開放特定癌症病人自體免疫細胞療法,宣示進入癌症免疫治療的新時代。營造增強免疫療法環境在癌症免疫治療日趨重要之際,營造有利於增強免疫療法的腫瘤微環境,成為首要之務。其實中醫在治療癌症早已提出增強免疫力與腫瘤微環境的觀念。中醫治療癌症的策略 : 扶正祛邪、清熱解毒、活血化瘀、軟堅散結、化痰祛濕、養心安神、以毒攻毒等。其中「扶正祛邪」就是扶正氣、清熱解毒就是抑制腫瘤發炎反應,都是促進免疫作用;活血化瘀是去血栓,修復正常血管,打通血路讓免疫細胞浸潤、化痰祛濕是清除代謝廢物,這些都是改善微環境。所以免疫療法是中西醫癌症治療的最佳共通語言。免疫系統正常 癌症不易生要正確理解癌症,不能只端看癌症細胞本身而已,還得考慮癌細胞周圍的其他細胞,包含基質細胞、血管、還有免疫細胞,以及與各種信號分子一起組成了「腫瘤微環境」。而中醫的「種子與土壤」、「全人治療」、「與癌共存」理論,與目前西醫根據個人生物標記(體質)進行免疫療法的觀點不謀而合。癌症與腫瘤微環境的關係猶如種子與土壤,所以讓腫瘤微環境中的各種狀態保持平衡,讓免疫系統維持在較正常的狀態,癌症就不易在如此土壤中生長。癌症中醫整合治療興起古代中醫典籍依證病合辨,歸納體質,都是朝著建立人體良好的整體環境與體質而努力;19世紀末,英國Stephen Paget醫師提出「種子與土壤理論」,主張腫瘤轉移不僅是腫瘤細胞(種子)的隨意出擊,同時也需要轉移器官具備適當的生長環境(土壤),而且是癌細胞的主動出擊。一百多年後,發表於《自然》雜誌的文章證實了這項假說,也就是說,在腫瘤微環境平衡調和情況下,癌症得以利用免疫系統來控制。由於中醫本來就是持人體整體觀,隨著21世紀的顯學,系統整體論 (系統生物學、大數據)的興起,取代還原論(化約論),開始興起以中醫整合治療癌症。符合人體自然原則較能成功在免疫療法開啟癌症治療革命史的新頁下,利用免疫系統來治療、控制癌症,不再一味追求消滅癌症,是正確的大方向,符合人體自然原則,較有機會成功。西方醫學界正如火如荼地,在研究免疫系統運作、腫瘤微環境機制、免疫治療與其他療法的合併治療等。東方醫學的免疫療法研究,所謂正氣、陰陽調和,也慢慢能以科學語言來解釋;另中藥本身的邏輯就是複方、藥物組合治療。若能輔以數千年中醫藥的臨床人體試驗優勢,共同為促進病人生活品質盡最大的努力,可趨近「與癌症共存」之慢性病的願景。
共
140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