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7-25 焦點.杏林.診間
搜尋
痠痛
共找到
1450
筆 文章
-
-
2022-07-25 養生.運動健身
肩頸老是卡卡的?印度瑜珈冠軍傳授一個動作放鬆筋骨、改善肩頸背痠痛
經過長假休息,肩頸背反而覺得又痠又緊?為了要鬆筋骨、不僵硬,讓你的一舉一動都不會被疼痛控制───我必須要為你鄭重介紹一個簡單的體位法,只要規律練習就能夠幫你鍛鍊「肩胛骨」-肩膀穩定的關鍵。如果你開始練習以後,發現有巨大的改善,就試著將練習融入生活,花不了幾分鐘,但卻能讓你遠離惱人的肩頸背疼痛。 相比於身體其他關節,你的雙肩需要更加細心的照顧,因為肩膀每日工作繁重,各種大小範圍的活動都要用到它。讓日常生活起居更加輕鬆簡單,保持身體健康是我們的責任,而保持身體靈活、活動範圍不受疼痛限制也是我們應該要為身體做到的事。 維持肩膀的完美運作並不需要強壯背肌或寬闊肩膀,要讓肩膀不會痠緊痛,首先你要了解肩膀其實運用特定部份的肌肉群與關節,其中最重要也是我們最容易忽視的部分正是-肩胛骨。所以,你現在意識到你的每一個牽涉到肩膀或雙臂的動作都會運用到肩胛骨了嗎? 是什麼讓你的肩膀超緊繃? 肩膀功能好壞其實是與多年來我們如何運用關節的習慣有關係,現在趁著還沒有太遲,好好了解正確使用關節的方式!有些人想要透過重訓、仰臥推舉、伏地挺身來增加大塊肌肉以保持肩膀健康,但即使你的訓練方式正確,還是容易讓肩膀處在高風險的狀態。因為肌肉增加的同時,也可能會喪失一定程度的關節靈活度,因為長期執行超過負荷的負重訓練會讓肩膀周圍的肌肉和關節失去靈活度。 我們其實都不願意承認,自己即使有在努力做對的事,但事實上根本不夠,因為日常生活習慣不改,依舊還是駝背敲鍵盤、窩在椅子上,姿勢不正的用滑鼠、滑手機好幾個小時…所以別再以為強壯又充滿肌肉的肩膀就一定是健康平衡的狀態。 打造肩胛骨穩定度就是創造肩膀穩定度 這邊我要教你一個幾分鐘就能做到的動作,快速幫你找回肩膀穩定度。上師扭腰式(Bhardvaj-asana)就是一個超簡單的動作,你可以站著練習也可以坐著練習,這是適合全齡練習的動作,即使你沒有肩膀疼痛問題一樣也可以透過練習預防肩頸背痛。 肩膀問題的特徵是發展緩慢,不會一時半刻就出現劇痛,除非是錯位、脫臼。從療癒的觀點來看,你可以選擇停留在上師扭腰式時仔細專注的觀察自己是否有那裡緊緊卡卡的,看看左右肩膀是不是感覺到非常明顯的差異。特別提醒,很多人有不同程度的肩胛骨弱化問題,這時就可以選擇練習簡單的瑜珈動作,不需要挑戰更進階的版本。 準備好了嗎?不要等到疼痛發生才後悔,最好事先做好預防工作,但如果你已經開始出現疼痛問題,這就是你需要的。 【注意】 練習過程中避免疼痛感,痠痠的感覺是可以接受的,但疼痛就必須停止。簡單說,要避免任何會讓你覺得肩膀疼痛的動作。 上師扭腰式|Bhardvaj-asana (1)金剛坐姿,閉上雙眼,正常吸吐,全身放鬆。雙腳屈膝放在臀部左側,臀部向右挪坐在右側地板。左腳疊在右腳上方,雙膝著地。雙手放在背後支撐身體重量,指尖頂地。 (2)右手繞過背部,抓住左手肘。平衡肩膀使兩邊肩膀一樣高。 (3)左手放在右膝上。吐氣,身體向右轉,打開胸部,讓肩胛骨互相靠近。此時,不可聳肩,臀部不應翹起,仍貼近地面。脊椎、頭部呈一直線。 (4)接著頭轉向右後方,身體再慢慢往右扭轉多一些。停留5~7個吸吐後放鬆,左右換邊。 作者簡介_Master Sujit KumarMaster Sujit Kumar,五歲開始修習瑜珈,參加多項瑜珈比賽獲獎無數,至今仍是印度Bihar州立瑜珈比賽蟬聯6次冠軍紀錄保持人,在26歲創辦索莉雅太陽瑜珈(Sujit-Sauryayoga),立志推廣瑜珈這門古老科學,希望藉由超過15年的教學經驗帶給全家男女老少身心靈平衡健康的生活。「Sujit老師的3分鐘神奇瑜珈課」專欄文章列表延伸閱讀: 老婆癌末、老公另找小三,這原本是個悲傷的結局...侯文詠的一句話,卻改變3個人的一生
-
2022-07-24 醫療.腦部.神經
調整自律神經最有效做法 醫教如何按摩僵硬緊繃的腹部
頭痛、頭暈目眩、肩膀痠痛、食欲不振、失眠......你會不會出現這樣的身心不適症狀?遇到這種時候,請試著在日常生活當中空出時間,好好調整自律神經。自律神經分成在清醒時及緊張時會發揮作用的交感神經,還有睡眠時及放鬆時會發揮作用的副交感神經。持續感到壓力或緊張的話,只有交感神經會一直運作,自律神經將失去平衡。自律神經失調不僅會對精神層面造成影響,還會影響到內臟、骨骼及肌肉等部位,引發許多不適症狀。新板橋診所的院長清水公一醫師認為,調整自律神經最有效的做法,就是按摩僵硬緊繃的腹部,並將這種做法納入了治療的一環。1.慢慢按壓插圖所示腹部的部位,無論站著、坐著、躺著,任何姿勢都沒關係。首先要慢慢按壓心窩與肚臍的中間。感覺變硬的時候,就是聚集成束的自律神經因壓力或緊張而變得硬梆梆了。接下來再試著慢慢按壓心窩周邊。肚臍的左右兩側也要慢慢按壓。2.用手溫柔地按摩變硬的部分,同時跟自己說說話一面跟自己說:「辛苦你了」、「沒事的」、「放心吧」、「謝謝你」,同時溫柔地按摩一下,好好慰勞自己的身心。3.藉由逆腹式呼吸,進一步調整自律神經首先要維持腹部內縮的狀態,盡全力吸氣。吸完氣後暫時停止呼吸,使腹部盡量鼓起來。就這樣讓腹部鼓起來,再從嘴巴「呼∼」地一聲將氣吐盡。清水醫師將這個方法取名作「重置法」,建議大家一天做30次左右,好好調整自律神經。找到切換內心狀態的開關想讓沮喪的心情立即切換成積極心態、希望心浮氣躁的自己能夠冷靜下來。這種時候只要手中握有這個開關,你就能隨心所欲切換內心的狀態。每當你腦海中聯想到檸檬,口中會不會分泌出唾液呢?大家都知道檸檬很酸,所以只要腦中想到檸檬,身體就會起反應。利用這種想像某事物後,身體會連帶起變化的機制,創造一個開關讓自己切換成期望中的狀態,這便稱作「錨定效應」。舉例來說,回想起過去可以心平氣和冷靜應對的記憶時,在我們的心中可以沉著克服一切的自信就會甦醒過來。不斷重複這種經驗之後,就能創造出一個開關,使自己切換成穩定又自信的狀態。畢竟是強化反應的迴路後,靠反射作用切換狀態,而不是用想像的方式進行切換,因此,就算很難用大腦控制,還是能在反射作用下完成切換。你想切換成怎樣的狀態呢?「冷靜的狀態」、「擁有安心感的狀態」、「積極的狀態」、「充滿自信的狀態」、「喜悅滿足的狀態」……請你想像一下想切換的狀態。想像好了之後,依照以下步驟創造出切換的關關吧!1. 決定好想要切換的狀態。例如「冷靜」、「安心」、「積極」等狀態。2. 回想起過去曾經處於這種狀態下的記憶。比方說「和某某人說話的時候」、「看到雄偉大自然的時候」等等。3. 選出一個適合這種過去記憶的顏色。例如「藍色」、「綠色」、「旭日的顏色」等等。4. 在步驟3決定好顏色之後,將這個色環與眼前發生的事聯想起來。5. 回想起過去期望狀態下的記憶,沉浸在這樣的回憶之中。6. 感覺已經處於期望的狀態之後,往前踏出一步,進入到這個色環當中。接下來好好回想過去的記憶,同時體會一下在這種狀態下的感覺,還有自己選定的色環有何感覺。如此一來,大腦就會創造出經驗與顏色連結的全新神經迴路。7. 往後退一步,離開色環。深呼吸使狀態重置,稍微活動身體。8. 隨後由4∼7再重複做四次。反覆這些步驟,逐步強化全新創造出來的迴路。9. 在這個步驟不要去回想過去的記憶,而要想像在步驟3選定好的色環出現在自己眼前,並進到這個色環當中。此時請好好檢視一下自己的狀態出現怎樣的變化。如果迴路已經徹底形成,只要想像色環並進入色環當中,就能切換成期望的狀態。感覺無法順利切換時,再試著將4∼7重複做3次左右。10. 現在用創造出來的開關色環切換成自己期望的狀態,同時想像未來會做出怎樣的舉動。11. 現在要想像一下,將創造出來的開關色環收進口袋當中。接下來要記得,想用的時候隨時將這個開關色環拿出來使用。情緒還有身體的狀態,有時很難靠意志加以掌控。心裡想著「不可以害怕」,卻還是會感到恐懼,提醒自己「不能生氣」,有時仍然會壓抑不了怒氣。但是用這個方法創造出切換情緒的神經迴路之後,就能輕易切換成自己期望的狀態。舉凡冷靜的開關、安心的開關、積極的開關、放鬆的開關、體諒的開關、開心的開關、充滿自信的開關,你可以創造出切換成各種狀態的開關。
-
2022-07-22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嬰幼兒疫苗開打 可否同步接種預防針?兒科醫師解答
全台首批莫德納嬰幼兒疫苗開放施打,面對BA.4、BA.5進入社區的威脅,許多家長急切想讓孩子接種疫苗提升保護力,另一方面卻也考量疫苗副作用陷入糾結。東元綜合醫院兒科部部長王昱程表示,有效預防兒童腦炎、染疫重症和兒童多系統發炎症候群(MIS-C)就是接種疫苗。王昱程表示,以研究來看,雖然施打在幼兒身上的莫德納(每劑0.25ml)或BNT劑量只有成人的1/4或甚至更少,但抗體生成成效跟成人相比是相當的,副作用也沒有比成人高,經EUA專家評估利大於弊,仍建議家長及早為嬰幼兒接種疫苗以建立保護網。王昱程說,最常見的副作用還是注射肌肉位置的疼痛紅腫、手臂痠痛無力,或是在注射部位附近淋巴結腫大,這類輕症副作用大約2至3天會慢慢改善;如果疼痛狀況難以忍受,家長可以幫幼兒冰敷(10分鐘以內)或服用止痛藥緩解疼痛。王昱程提醒,幾個月大的小孩可能無法表達身體哪裡不舒服,家長要細心留意嬰幼兒的行為表達,像是哭鬧不安、食慾不振、疲倦或活動力變差。大一點的幼童可以表達胸口疼痛、呼吸喘、爬樓梯後頓時無氣、嗜睡、食慾不振、心跳加速...等,就需要立即就醫檢查。王昱程說明,針對mRNA疫苗,家長最擔心發生心肌炎、心包膜炎症狀;最常見發生於青少年階段,相比嬰幼兒的發生機率是極低的,但仍建議在接種疫苗後兩周內,家長要特別留意,如果持續出現盜汗、嘔吐、肚子疼痛、食慾不振、呼吸喘、心悸,持續而無法改善,也需要立即就醫治療。嬰幼兒在6個月的年紀剛好有許多預防針要接種,家長關心預防針和疫苗可否同時接種?王昱程說,目前新的建議是可以與其他疫苗同時接種,且無限定間隔時間,家長可以放心。臨床研究重症或死亡個案,多數原本就有神經疾患或心臟疾病,在有共病的情況下,反而更建議接種疫苗增加保護力。除非在接種第一劑有過敏反應或正在發燒、急性發炎時期,就會建議暫緩或不予接種。
-
2022-07-20 醫療.心臟血管
頭痛、耳鳴、頸肩痠痛都是高血壓早期警訊!醫授2招助改善
高血壓性疾病佔據國人10大死因第8位,但根據統計有三成的民眾,沒注意自己患有高血壓,可能會造成腦出血、腦梗塞、心臟病、腎臟病腎功能不全尿毒等嚴重併發症。這些人都是高危險族群 早期警訊莫忽視嘉榮家醫科主治醫師洪恩琪表示,除了體重過重、有吸菸及飲酒習慣的人外,飲食重口味、運動量不足和常有心理壓力的人,也是高血壓的高危險族群,因此平時可注意是否有頭痛、耳鳴、暈眩、頸肩痠痛僵硬等高血壓早期警訊,建議即早諮詢醫師治療控制。睡前、起床固定量血壓 當心這些狀況影響數值此外,長輩應在每日起床及睡前的固定時間,呼吸平緩、肌肉放鬆的情況下,採取坐姿、手臂平行心臟的方式量測血壓,並避免於運動洗澡、飲用茶類或酒精飲料後量測,以免影響血壓數值。得舒飲食5原則 預防高血壓洪恩琪醫師也推薦長輩們可以採取「得舒飲食」(DASH),以五穀根莖類食物取代精緻米麵食品、天天攝取新鮮5蔬菜及5水果、每日2杯低脂乳補鈣、以白肉取代紅肉、適度吃堅果及用好油等五大原則,來阻止及預防高血壓。保持規律運動習慣 遠離心血管疾病洪恩琪醫師提醒,高血壓患者要有運動的習慣,可從每週3次、每次30分鐘開始,逐漸養成每天運動習慣,且建議長輩以感到稍微吃力、仍可唱歌說話的程度,才是適合的強度,避免競賽型或過於激烈的活動,感覺身體不適就要休息,如果血壓降下來後,就中止運動,血壓會在4週後回升,因此適當的運動,貴在持衡才有效果。(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延伸閱讀: ·量血壓要用右手還是左手? 專家曝「6個NG行為」:多數人都做錯 ·每4人就有1人高血壓!降血壓怎麼吃? 營養師授「5秘招」:吃對還能瘦
-
2022-07-19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25天二度確診!男Ct值18「3明顯症狀」 醫嚇:怎麼這麼快
新冠肺炎疫情尚未完全結束,就算確診康復者擁有「無敵星星」也沒用,因為還是有再次染疫的可能。林口長庚醫院兒科急診主治醫師吳昌騰在臉書上發文,分享朋友在25天內二度確診的故事,而且第二次確診的症狀比第一次還明顯,讓他忍不住驚呼「哇!什麼?怎麼會這樣快呢?」吳昌騰在臉書上分享朋友二度確診的故事,當對方打電話和他說自己又確診了,他的第一反應是「哇!什麼?怎麼會這樣快呢?」吳昌騰透露對方是男性,而且有接種三劑疫苗(AZ+AZ+Moderna),平時喜歡從事戶外運動、本身也沒有慢性疾病或免疫缺陷疾病、甚至不抽煙,只有偶爾會喝酒。吳昌騰表示,對方在6月22日第一次確診,7月16日第二次確診,間隔時間只有25天。此外,這一次的症狀還比第一次更嚴重,病毒的Ct值是18,其中以喉嚨痛、聲音沙啞、全身酸痛最明顯。吳昌騰說「在電話中,我聽他的聲音真的是沙啞了!」吳昌騰指出,第二次確診可能會面臨以下問題:一、COVID-19重複感染之定義及個案處置原則是否需要滾動式調整?二、對於二次確診個案,新冠一號是否可以第二次公費治療呢?吳昌騰提醒「再度確診真的是可能發生的!」他表示大家從疫苗和先前感染中所獲得的免疫力會隨著時間推移而下降,因此「突破性感染」和「再度感染」的情況就是會發生的;不過目前我們所接種原始病毒株疫苗所產生的免疫力,在面對BA.4和BA.5時,依然能夠對重症、住院和死亡提供有效保護。 ※ 提醒您:禁止酒駕 飲酒過量有礙健康
-
2022-07-17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獨/最新疫苗受害救濟出爐 接種AZ後腦出血死亡獲350萬
衛生福利部預防接種受害救濟審議小組(VICP)公布最新第182次會議紀錄,本次共審議65案,其中7案接種AZ獲得救濟,其中台南市林姓個案接種AZ疫苗後嚴重腦出血死亡,查無潛在病史足以引起血小板低下或腦出血,無法確定與接種AZ之關聯性,核予救濟金350萬元,為此次通過金額最高之個案。另外6例接種AZ後核予救濟之個案,金額由高至低依序為80萬(肝門靜脈血栓、腦出血)、60萬(格林巴利症候群)、50萬(腦靜脈竇血栓、右內頸動脈血栓)、5萬(左眼中央視網膜靜脈阻塞)、5000元兩案(過敏性蕁麻疹、蕁麻疹),接種高端、BNT、莫德納各1例,依序分別核予救濟10萬元(格林巴利症)、1萬元(急性過敏反應)、5萬元(發燒症狀持續超過2週並住院治療)。至於不予救濟者,AZ有36案、莫德納10案、高端4案、BNT2案,另有2案資料仍需補件;另有1案為接種卡介苗,核予救濟9000元。以下為核予救濟相關案件全文:AZ共7案:1. 台南市林○○(編號:2657) 本案經審議,依據病歷資料記載、臨床表現及相關檢驗結果等研判,個案接種疫苗後10日因頭痛、嘔吐情形就醫,血液檢驗結果顯示血小板低下。隔日出院後晚間因意識昏迷送醫,腦部電腦斷層顯示左側顳葉大面積出血及蜘蛛網膜下腔出血,後因嚴重腦出血死亡。查個案無慢性病病史,本次雖有血小板低下情形,但無任何血栓表現,不符合血栓併血小板低下症候群之臨床表現。惟個案亦無任何潛在疾病史足以引起血小板低下及腦出血。故依據發生時間及臨床表現推測個案本次發生之腦出血與嚴重血小板低下有關,又目前醫學實證無法確定免疫性血小板低下與接種COVID-19 疫苗 (AZ)之關聯性。綜上所述,依據「預防接種 受害救濟基金徵收及審議辦法」第18條第1項及其附表死亡給付之規定,核予救濟金新台幣350萬元。2. 彰化縣張○○(編號:3540) 本案經審議,依據病歷資料記載、臨床表現及相關檢驗結果等研判,個案接種疫苗後10日起陸續因腹脹、腹痛及頭痛等情形就醫,經診斷為肝門靜脈血栓,後續住院期間亦併發腦出血。查個案之血小板及D-dimer檢驗結果符合血栓併血小板低下症候群之臨床表現,Anti-PF4檢驗結果顯示陽性。綜上所述,個案之症狀符合血栓併血小板低下症候群,與接種COVID-19疫苗(AZ)相關,依據「預防接種 受害救濟基金徵收及審議辦法」第18條第1項及其附表嚴重疾病給付之規定,核予救濟金新台幣80萬元。3. 彰化縣柯○○(編號:3792) 本案經審議,依據病歷資料記載、臨床表現及相關檢驗結果等研判,個案接種疫苗後10日因雙側手腿麻木及肌痛等情形就醫,經診斷為格林巴利症候群併急性呼吸衰竭,惟其神經傳導檢查結果非屬格林巴利症候群之典型表現,個案後續接受免疫球蛋白及血漿置換術治療, 其症狀無法確定與接種 COVID-19疫苗(AZ) 之關聯性,依據「預防接種受害救濟基金徵收及審議辦法」第 18條第1項及其附表嚴重疾病給付之規定,核予救濟金新台幣60萬元。4. 台北市洪○○(編號:4692) 本案經審議,依據病歷資料記載、臨床表現及相關檢驗結果等研判,個案接種疫苗後8日起陸續因頭痛、噁心及嘔吐等情形就醫,經診斷為腦靜脈竇血栓,後續住院期間亦併發右內頸動脈血栓,查個案之血小板及D-dimer檢驗結果符合血栓併血小板低下症候群之臨床表現, Anti-PF4檢驗結果顯示陽性。綜上所述,個案之症狀符合血栓併血小板低下症候群,其症狀與接種COVID-19疫苗(AZ)相關,依據「預防接種受害救濟基金徵收及審議辦法」第18條第1項及其附表嚴重疾病給付之規定,核予救濟金新台幣50萬元。5. 新北市郭○○(編號:3052) 本案經審議,依據病歷資料記載、臨床表現及相關檢驗結果等研判,個案接種疫苗後25日因左眼視力模糊情形就醫,經醫師診斷疑視網膜剝離。4 日後再就醫,經電腦斷層檢查結果 診斷為左眼中央視網膜靜脈阻塞。個案之血小板檢驗結果不符合血栓併血小板低下症候群之臨床表現。查中央視網膜靜脈阻塞屬罕見區域血栓,目前接種疫苗後發生此症狀僅有個案報告記載,惟個案屬年輕族群,且無可能引發此症狀之潛在疾病史及危險因子。綜上所述,個案之症狀無法確定與接種COVID-19疫苗 (AZ)之關聯性,依據「預防接種受害救濟基金徵收及審議辦法」第18條第1項及其附表其他不良反應給付之規定,核予救濟金新台幣5萬元。6. 新北市劉○○(編號:3379) 本案經審議,依據病歷資料記載、臨床表現及相關檢驗結果等研判,個案接種疫苗後18日因全身紅斑及斷續發生搔癢情形就醫,經醫師診斷為過敏性蕁麻疹。查個案之就醫病歷並未載明蕁麻疹症狀之開始發作時間,且藥物、食物、環境及心理情緒等皆為蕁麻疹發作之可能因素,惟依其病程仍無法確定與接種COVID-19疫苗(AZ)之關聯性,依據「預防接種受害救濟基金徵收及審議辦法」第18條第1項 及其附表其他不良反應給付之規定,核予救濟金新臺幣5,000元。7. 台中市黃○○(編號:3499) 本案經審議,依據病歷資料記載、臨床表現及相關檢驗結果等研判,個案接種疫苗後隔日因全身紅疹情形就醫,經醫師診斷為蕁麻疹。查個案接種疫苗前即曾因皮膚癢疹情形就醫數次,且藥物、食物、環境及心理情緒等皆為蕁麻疹發作之可能因素,惟其皮膚症狀發生於預防接種後之合理期間。綜上所述,個案之症狀無法確定與接種COVID-19疫苗(AZ)之關聯性,依據「預防接種受害救濟基金徵收及審議 辦法」第18條第1項及其附表其他不良反應給付之規定,核予救濟金新臺幣5,000元。高端、BNT、莫德納各1案:1. 台南市郭○○(編號:4527) 本案經審議,依據病歷資料記載、臨床表現及相關檢驗結果等研判,個案之檢驗結果符合格林巴利症候群之臨床表現,其症狀無法確定與接種COVID-19疫苗(高端)之關聯性,依據「預防接種受害救濟基金徵收及審議辦法」第18條第1項及其附表嚴重疾病給付之規定,核予救濟金新台幣10萬元。2. 新北市周○○(編號:3848) 本案經審議,依據病歷資料記載、臨床表現及相關檢驗結果等研判,個案接種疫苗後當日因嘴巴紅腫、全身痠痛及頭痛等情形就醫,臨床檢查及實驗室檢驗結果均不符合心肌炎之臨床表現。查個案本身有氣喘過敏史,惟接種後出現之症狀及發生時間符合急性過敏反應,與接種COVID-19疫苗(BNT)相關,且經住院6日,依據「預防接種受害救濟基金徵收及審議 辦法」第18條第1項及其附表其他不良反應給付之規定,核予救濟金新臺幣1萬元。3. 台南市蘇○○(編號:2742) 本案經審議,依據病歷資料記載、臨床表現及相關檢驗結果等研判,個案接種第1劑及第2劑COVID-19疫苗皆發生發燒情形,惟其發燒症狀持續超過2週並住院治療,與一般常見不良反應不同,故其症狀無法確定與接種COVID-19疫苗(AZ)及COVID-19疫苗(Moderna)之關聯性,依據「預防接種受害救濟基金徵收及審議辦法」第18條第1項及其附表嚴重疾病給付之規定,核予救濟金新台幣5萬元。
-
2022-07-17 養生.運動健身
溫和又能改善心肺 超慢跑的能量消耗比行走多2.5倍
跑步的好處?●讓人愉悅、改善睡眠、增肺活量、降低血壓和膽固醇。醫師形容「跑步是合法的吸毒」,可促進腦內啡分泌,就像「天然的鴉片」一樣使人產生欣快感,有效紓壓,且能改善睡眠品質,肺活量、心輸出量也會增加,更有助調節身體質量指數(BMI),降低血壓和膽固醇。若在戶外跑步,曬太陽可使維他命D轉換成活性維他命,骨骼密度更高、韌帶更強壯;長距離跑步可讓海馬迴的細胞增長,增加記憶力、降低憂鬱,也能改善大腦處理資訊的穩定度,延緩認知功能退化。跑步適合什麼年齡層?●全齡運動,依年齡層量力而為,保持中強度運動即可。跑步是全齡運動,各年齡層都有其適合的跑法與強度,應依個人體力負荷範圍從事運動,安全且能長久維持。同樣的跑步速度,對不同心肺功能的人而言,強度完全不同,無論年齡層都要量力而為,保持中強度運動即可。年輕人可以做到心跳率每分鐘達130下;中老年人則可以「十級運動自覺量表」作為參考,建議四到六級之間,勿逞強。「二次不嫌少,三次恰恰好。」建議每周保持二至三次、每次至少持續20至30分鐘左右的中強度運動,才能維持或增加肌力、肌耐力及肌肉量。跑步的正確姿勢?●跑步中膝蓋保持微彎,關節不可鎖死;前腳掌先著地,腳跟再落地。各種型態的走或跑,只要姿勢不對,就會造成運動傷害。無論快走、慢跑或超慢跑,起跑首要就是鞋帶要綁緊,鞋子活動空間要有一根手指寬度,鞋帶一旦鬆了或鞋子太大,都可能導致鞋子在運動過程中掉落,進而造成傷害。跑步要全身放鬆,不要過度緊繃,抬頭挺胸,呈現最自在、最舒適的活動幅度,直視前方、抬起下巴,肩膀保持自然下垂,手臂前後擺動時不超過身體,手肘保持在約90度角的彎曲狀態,效率加倍,「不握拳」以免增加上半身張力。1.前腳掌先著地,後腳跟再落地。2.跑步中膝蓋保持微彎,關節不可鎖死(呈ㄍ字形可避震)。3.輕量落地,聽不到自己的腳步聲,就跟練輕功一樣,越輕越好。4.小步伐、高步頻(180步╱分鐘)。跑步前後如何暖身與伸展?●跑步後不可立刻停下來,先低速跑或快走後,再進行伸展。起跑前應進行五至十分鐘暖身,包括下肢髖、膝和踝的關節運動,及大腿股四頭肌、內收肌、大腿後肌、小腿後肌和跟腱等下肢肌肉群與足底筋膜伸展等。慢慢熱身,直到呼吸加速、身體微微發汗,正是最適合開始運動的程度。寒冷天氣則要延長暖身時間,才能有效避免大、小腿後肌拉傷、腳踝扭傷等運動傷害。跑步後不可立刻停下來,跑者需進行五至十分鐘低速跑、快走,接著再做靜態伸展收操,放鬆因運動而緊繃的肌肉,除可減少延遲性肌肉痠痛,更能預防運動後發生心臟問題。關節不適者或有膝關節退化、腳踝扭傷等舊傷,更應針對舊傷部位進行約15分鐘冰敷,降低關節發炎反應。跑步需什麼配備?●排汗衣褲,輕量、輕底、可支撐足弓的跑鞋。跑步配備也會影響運動表現,謝文逸說,一般棉質衣服會吸汗但無法排汗,應選擇排汗衫,著彈力運動褲、襪。白天可選擇抗UV材質衣著;夜跑要穿具反光飾條的裝備。依不同跑步場地,穿著不同鞋底硬度的跑鞋,不過主要仍以輕量、輕底,可支撐足弓的跑鞋為主,勿穿板鞋、籃球鞋或網球鞋;另,扁平足要選「加強穩定」,高足弓則要穿「注重緩衝」的鞋款。場地選擇更重要,如在籃球場,場地不大、範圍受限,會使腳部受力不均,應在直線且開放式的場地跑步。超慢跑怎麼跑步幅小、距離長 超慢跑不易疲累近年流行的「超慢跑」,在國外也稱作「長距離慢跑(Long Slow Distance)」,有個「微笑速度」的定義,也就是「邊跑還能邊微笑」,不僅不會臉紅氣喘,甚至還能邊跑邊聊天,特點是距離要長、速度要慢,跟馬拉松配速跑不同,速度介在健走與慢跑之間。超慢跑綜合「快要跑起來」、「踮腳尖」、「小踱步」等跑法,且步幅比慢跑小,較不易感到疲累,反而能跑比較久,照樣能達到燃燒脂肪、改善心肺功能等效果。實驗也發現,在同樣速度下,超慢跑的能量消耗比行走多2.5倍,心跳為每分鐘110到120BPM,比健走80至100BPM快一點,很適合銀髮族。諮詢/中國醫藥大學復健科主任謝文逸、專業健身教練江炫胤
-
2022-07-16 焦點.元氣新聞
猴痘是什麼?得了會怎樣?WHO為何警示?感染科醫一張圖詳解!
在新冠病毒肆虐多年下,近幾個月世界衛生組織也對猴痘提出警示,台灣也出現病例,民眾對此病毒既陌生也有些緊張,是否又掀起一波病毒疫情? 究竟猴痘是什麼?會有什麼影響?世界衛生組織為何會特別關注此病毒?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內科部感染科主治醫師王任賢逐一解惑! 猴痘是什麼?得了會怎樣?感染科醫師一次詳解! 王任賢醫師表示,猴痘如天花、牛痘同屬痘科病毒,雖民眾較為陌生,但並非新的病毒,早於約1970年就在非洲出現人類病例並流行,因具有猴、齧齒類動物傳人的特性,意味著不易斷根、不易絕跡,值得慶幸的是傳染率並不高、擴散速度也不快。 猴痘潛伏期在4-17天左右,也可至約21天,傳染途徑以接觸傳染為主,尤其是密切接觸,包括損傷的皮膚黏膜或呼吸道黏膜接觸患者的體液、血液等都可能傳染。不過雖和呼吸道黏膜有關,但不像流感或新冠病毒,從2022年這次猴痘現蹤的資料來看飛沫傳染的可能性低。 猴痘在潛伏期時不具傳染力,通常在出現發燒症狀後一至三天出現發疹症狀,此時傳染力最強,大多約持續14-21天左右逐漸康復,疹子結痂有可能留下疤痕。其他症狀也包括了畏寒、冒汗、頭痛、肌肉痠痛、倦怠、淋巴腫大等,若用簡單的一句話形容,大致有如會冒出疹子的流感一般。不過嚴重時也有引起併發症的風險,如肺炎、繼發性細菌感染、敗血症等,也有致死的可能。 猴痘有疫苗打?有藥可治?醫:疫苗、藥物都有不用緊張。 猴痘雖然嚴重時有併發症、致死的可能,不過風險並不高,一般而言免疫不佳或缺陷者會是較為需留意的風險族群,如幼兒、年長者、慢性疾病者等,這類族群各疾病都得留心。 猴痘目前有疫苗可打、也有藥可治,除了避免接觸患者、勤洗手避免病毒殘留外,疫苗也可預防,包括正待開發的新疫苗,痘科病毒的疫苗大多也可相通,現階段可使用牛痘疫苗,有效性約為85%。自從天花絕跡後便無施打牛痘疫苗,民眾普遍無接種過,雖世界各國疫苗銷毀,台灣仍持續保留,因此庫存量足夠,約700萬劑,一劑約可施打於4人。不過疫苗需冷藏,因此也仰賴電力供應,保存的妥善率會是個重要課題。 治療方面以藥物治療為主,不過除了全球病例少、重症也不多、台灣更是少數的現況以外,猴痘死亡率相當低,且可自然痊癒,疫苗也可治癒,因此藥物治療的必要性並不高,而疫苗則是建議留給免疫不佳、缺陷者。也因為尚屬新興傳染疾病,醫界對此認識未必如一般感染疾病來得普遍,若民眾發現自己出現疑似猴痘症狀,懷疑得到猴痘,可至感染相關的專責醫院尋求醫師協助。 WHO為何提出猴痘警示?該緊張嗎?會掀起新病毒浪潮嗎? 既然猴痘傳染率不高、致死率也不高、有藥可治、有疫苗可打、可以痊癒,那麼為何會受到世界衛生組織、世界關注?究竟該不該提高警覺、嚴陣以待?會不會又掀起新一波病毒浪潮? 對此王任賢醫師認為,世界衛生組織之所以會關注此病毒並提出警示,原因在於此病毒以前曾出現並消失過,現在又重現江湖,且曾有一波流行,防範於未然應視為「新興傳染病」看待,另一方面也或許因新冠病毒的前車之鑑更格外謹慎,因此特別留意此病毒。 不過以目前情勢來看,傳染率、致死率都不高,合理的預測並不會又掀起一波病毒疫情,世界衛生組織僅為提醒注意,民眾知道並留意此傳染病即可,尚無需特別緊張。 《延伸閱讀》 .瘦子易免疫低下、感染、生病。營養師簡單3招助健康增胖! .7類營養素助防疫、提升保護力!營養師:有助抗病毒、抗發炎、抗氧化 以上新聞文字、圖片皆屬《今健康》所有,網站、媒體、論壇引用請註明出處。
-
2022-07-15 焦點.杏林.診間
名醫與疾病的對話/牙醫師手術久站傷腰椎!靠著每天做這運動,疼痛幾乎不再發作
兩年前一次搬重物之後,臀部開始疼痛,檢查發現是腰椎問題,因為我長期幫病人動手術,且站姿不良所致。後來透過復健、針灸及做柔軟操,才改善疼痛,現在幾乎都不再痠痛了,建議長者每天一定要做柔軟操,讓脊椎及關節變柔軟,整個人會更有活力。治療病患常站立 提重物發病許多牙醫師長期低頭工作,因姿勢不良而導致頸部、脊椎及手肘疾病問題,我則是脊椎側彎、椎間盤狹窄。因為我是口腔顎面外科醫師,治療病患時常要站立,像顏面手術等必須採特定角度治療,會以特別的姿勢站立7至10小時。過去自覺身體健康還不錯,沒想到,兩年前一次朋友送2、3公斤重的水果,可能是拿取時姿勢不良,整個腰竟非常痠痛,才想到自口腔外科開始受訓以來,我已從事相關工作39年,長時間下來導致腰椎損傷。右邊腿臀開始痛 靠束腰減緩那次發作時,先從右邊大腿及臀部開始痛,走路走不快,而且很痛苦,痛得「坐立難安」,於是開始在手術時戴上束腰帶,希望能減輕痛苦。未料,今年4月左邊大腿及腰椎神經也出現疼痛,且愈來愈糟糕,檢查發現有脊椎側彎、椎間盤狹窄等問題,西醫開藥及中醫針灸治療沒有太大改善,還發現連腰都彎不下去,「骨頭真的僵硬了」。想起小時候學校都會做晨間早操運動,我開始每天做5分鐘早操,5月起在軟墊上做柔軟操,疼痛狀況慢慢緩和,骨頭僵硬減輕了,也可以走路了,現在疼痛幾乎都不會發作。其實柔軟操都是簡單動作,包含左右轉腰、踮腳及彎腰後仰、左右甩手、交叉抬腳等動作,做20下即可,就能感覺到關節開始可以動,筋骨鬆了,身體舒暢後,心靈也放鬆,非常舒服。不過,若是手術姿勢不良時仍會發作,所以現在手術間又會穿上束腰帶,並在休息後做柔軟操及按摩穴道舒緩,「這也沒辦法,每一行一定都會有辛苦的地方。」天天做柔軟運動 關節變柔軟想當初連走路都很痛,更擔心人生就此完蛋,現在想想,「好好走路是很幸福的一件事,在自救治好後,人生有做下去的動力」,不然本來我還想退休。建議年紀大的人要每天做柔軟操,隨著年紀增長,不管身體多健康,骨頭跟關節都會開始僵硬,產生一些傷害,可以透過柔軟運動讓脊椎及關節變柔軟,人會更有活力,生活比較幸福。很多癌症患者是因為飲食而生病,因此,我幾乎只吃素食、吃原型食物,人造素食或醃製類的食物都不吃。醫學辭典●脊椎側彎脊椎側彎是指人體的脊椎有側向的彎曲,形狀可能是S形或C形,先天性的脊椎側彎,與基因、後天姿勢不良都有關;後天的脊椎側彎,除了因為脊椎退化合併出現的側彎外,許多神經及肌肉的疾病也可能導致年輕人脊椎側彎,嚴重時會有駝背及呼吸問題。●椎間盤突出30歲以後,椎間盤可能會開始退化,水分流失時,椎間盤便變得扁平及更脆弱,包著椎間盤的堅硬纖維外殼易出現細小的裂紋,導致椎間盤裡面的啫喱狀物質滲出,使椎間盤突出,此情況將壓迫到脊椎神經,產生痛、麻症狀。夏毅然小檔案現職:●台北慈濟醫院牙科部主任●台北慈濟醫院牙科部口腔顎面外科主任年齡:64歲學歷:●國防醫學院牙醫學系●哈佛大學牙醫學研究所博士專長:●口腔顎顏面區域腫瘤●顳顎關節治療●口腔顏面骨折外傷●口腔顎顏面外科矯正●唾液腺疾病●植牙手術興趣:烹飪、健走經歷:三軍總醫院口腔外科主任及主治醫師、中華民國口腔顎面外科學會理事長
-
2022-07-15 醫療.中醫
三伏貼初伏開始!要貼多久?誰不適合?三伏貼知多少
到了夏天,總是會聽到過敏的朋友嘴巴嚷嚷著「我要去貼三伏貼」,或是經過中醫診所經常看到掛著布條「三伏貼開始囉」,那到底三伏貼是甚麼呢?今天帶大家認識: 什麼是三伏貼?三伏貼是使用「冬病夏治」原理,將辛溫的中藥餅敷貼在特定穴位上,來治療易於冬季發作的疾病,其組成通常含有白芥子、延胡索、細辛等祛寒的藥材,再搭配薑汁做成藥餅後,敷貼在穴位2-4小時,可調理臟腑功能、助長陽氣,增加對抗寒邪的能力。 誰適合三伏貼?1.過敏族群:例如過敏性鼻炎、氣喘、異位性皮膚炎2.身體虛弱族群:例如經常感冒者、冬天易手腳冰冷或畏寒者3.慢性症狀族群:例如慢性胃炎、慢性支氣管炎、長期腹瀉、長年痛經、長期疲勞、舊傷經常痠痛 何時貼三伏貼?古時候在陽氣最旺盛的夏季三伏天施行「三伏貼」,三伏天是按農曆計算的,約處在國曆的7月中下旬至8月上旬,而現今中醫診所大多在6月至8月期間進行敷貼,這段期間人體虛弱的陽氣調養恢復之後,到冬天抗病能力就會增強,而且因為此段時期人體氣血趨向於體表、皮膚毛孔開張,也有利於藥物滲透。 三伏貼要貼多久呢?每次到中醫診所敷貼後約2-4小時再撕掉,每星期建議敷貼一次,而完整療程是:夏季時間敷貼次數達六次,並且到冬天(三九天)一樣敷貼六次,連續三年,效果較佳。 三伏貼注意事項?1.三伏貼敷貼期間,盡量避免吃生冷、油膩、辛辣等食物,也要避免浸泡冷水,以免影響效果2.敷貼後皮膚感到微微刺熱癢是正常現象,不用過度擔心;如果有嚴重紅腫、過度搔癢症狀,建議提前拆下藥餅,並塗擦適當的消炎藥膏;若是起水泡,可以回診請醫護人員幫忙處理3.遇到以下情況暫時先不使用三伏貼:感冒、發燒、咽喉發炎、嚴重喘不過氣、背部有傷口等症狀4.敷貼時不建議直接去睡覺,也不建議在陽光下曝曬或從事激烈活動5.敷貼部位皮膚色澤變暗屬於正常現象,隨著時間會慢慢淡化 誰不適合三伏貼?1.孕婦:由於懷孕婦女體質可能隨時變化,因此不適合2.三歲以下小孩:因為小孩的臟腑還未完全成熟,因此不適合3.皮膚受刺激容易起泡過敏者:因三伏貼是由較刺激的藥材組成,若本身皮膚較易發紅、過敏者則不適合
-
2022-07-14 醫療.骨科.復健
婦人罹腕隧道症候群症 長時間反覆手腕動作易得
1名40歲家庭主婦,最近右手掌指常有嚴重麻刺感,尤其煮菜手握鍋鏟時,症狀更加明顯,晚上睡覺甚至為此驚醒,就醫治療,被診斷為「腕隧道症候群」,所幸至復健科門診接受超音波神經解套注射治療,才大幅緩解手麻症狀。亞洲大學附屬醫院復健科醫師徐瑋璟說,腕隧道症候群是指正中神經行經手腕時,被周圍腫脹增厚的肌腱軟組織等擠壓,造成神經支配的大拇指、食指、中指以及無名指有麻刺針扎感,嚴重時甚至會延伸至掌面、手背、手腕處。由於手腕的慣性屈曲,晚上會更加痠痛麻木,但手指活動一陣子後就會稍微緩解,不過若沒有妥善治療,疼痛感會牽連到手臂,手指靈活度也連帶會受到影響,甚至大姆指內側的肌肉,會萎縮而變得扁平。他說,腕隧道症候群的好發族群多為家庭主婦、上班族、作業員,因為長時間反覆手腕動作、使用滑鼠,以及長期操作會產生震動的建築機具,使得手部正中神經受損,其他如糖尿病患者,或是女性懷孕時,因為水腫使正中神經受擠壓也容易發生。徐瑋璟說,患者若症狀輕微,可以使用口服藥物,搭配物理治療、穿戴副木,加上適當的伸展運動等方法緩解。若麻刺扎針感已經影響日常工作和睡眠,建議考慮接受超音波神經解套注射,以這名患者為例,透過注射葡萄糖溶液將神經周圍沾黏擠壓處打開後,僅經過3次療程,便大幅緩解症狀,改善生活品質,晚上也能一夜好眠。他說,腕隧道症候群常和脊椎相關疾病患者,或是周邊神經病變混淆,患者若出現相關症狀,必須由專業醫師評估後,再進一步找出合適的治療計畫。
-
2022-07-13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兒童打新冠疫苗 可防7成重症
台灣這波COVID-19 Omicron BA2變異株帶來的疫情造成社區流行,各年齡層族群皆受到感染與影響。不同於疫情初期,當時兒童感染病例少於5%,但Omicron當道後,兒童病例大量增加至20%至25%,即使青少年及成人已接種二劑或三劑新冠疫苗,仍然無法完全避免被感染。兒童接種新冠肺炎疫苗可減少感染機會、降低併發症或重症與死亡危險,七月下旬,六個月至五歲族群即納入疫苗接種對象,補足幾近全齡接種的最後一塊拼圖。指揮中心六月初於六都設立七個兒童大型疫苗接種站,台中榮總與科博館立即動員,五天為6452人接種疫苗,人數居冠,呵護國家幼苗當仁不讓。兒童莫德納、BNT 心肌炎風險小兒童接種mRNA新冠疫苗對預防Omicron,大約有三至四成效果,但預防重症效果可達70%以上,持續超過六個月。目前兒童可接種莫德納和BNT兩種mRNA疫苗,應該選擇哪一種?兒童莫德納與BNT疫苗並無絕對優劣,心肌炎風險小,皆可考處接種。兩種mRNA疫苗的副作用多為輕度至中度,約一至三日內可緩解。注射部位反應六至九成,多屬輕微;倦怠、頭痛約二至六成,通常較常發生在第二劑;發燒在第一劑小於10%,第二劑20%至39%,多數小於攝氏38.5度,反應較青少年和成人族群輕微,產生心肌炎和心包膜炎機率明顯低於青少年。接種三劑 避免死亡最重要方法目前接種的疫苗針對原始武漢株病毒製作,預防感染效果不理想,但接種三劑疫苗,仍公認是避免重症、死亡及預防病毒感染散播最重要的方法。以社會的防疫觀點,可降低疾病防治措施,如停課對於兒童受教權及生理、心理發育的影響,且減少疫情傳播至家人或其他年齡層民眾的機會。今年兒童感染新冠病毒人數和比率明顯增加,常為家庭或學校,包括幼兒園、小學或安親班群聚,雖然症狀大多輕微短暫,如突發性高燒、咳嗽、嘔吐、食欲差、活力降,通常約二至三天,在住院或症狀治療後很快緩解,但父母仍非常焦慮。併發症、MIS-C 家長仍應注意另外,也有不容忽略的併發症,如哮吼、熱性痙攣、腦炎、類流感的肌痠痛與倦怠及少數的肺炎及敗血症等,及無法預期的後續兒童多系統發炎症候群(PIMS-TS/MIS-C)或長新冠症候群(Long COVID),所以仍應注意。至於疫苗以外的預防保健,包括均衡飲食、多種營養,多補充水分,可額外補充維他命,注意個人清潔衛生消毒,如戴口罩、勤洗手,避免在公共場所、人潮處、餐廳等公共活動區域接觸介面,注意疫情時期的感冒症狀,並自我隔離,避免散播給他人。萬一孩子受到感染,可服用症狀治療藥物,如止痛退燒藥、綜合感冒藥與化痰劑等、多補充水分、維他命及清冠一號。應注意危險徵候,如持續性發燒、活力差、睡不好、吃不下、喘咳、意識不佳,出現這些狀況時,建議至兒科急診評估及處置。
-
2022-07-13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七天解隔後不代表已痊癒 染疫後應該要補身體嗎?
● 疫後不要「大補」,避免黃耆、人參類等補氣藥● 多補充維生素A、C、D● 多照陽光、外出走走新冠肺炎本土疫情趨緩,「長新冠」症狀卻困擾許多確診康復後的患者,有些人仍持續乾咳、腹痛或拉肚子,還有些人出現「腦霧」。醫師提醒,七天解隔離後不代表就已痊癒,可適時補充維生素等營養品幫助修復,但切忌疫後「吃補」,小心愈吃,症狀拖愈久。新光醫院家醫科主治醫師柳朋馳表示,長新冠是指確診後三個月依然持續的症狀,才會叫做「長新冠」。根據研究,Omicron變異株出現長新冠的比率僅5%至8%,較之前的Alpha、Delta變異株出現約五成少很多。症狀趨緩 不用擔心長新冠這波疫情四月多開始流行,如果民眾現在還有持續性症狀,在嚴格定義上並不算長新冠,只可算是後遺症或是持續性症狀。染疫後遺症在一個月內很常見,通常會陸續改善,若二、三個月內症狀趨緩,就比較不擔心出現長新冠。不過,柳朋馳說,長新冠或新冠後遺症很難明確去量化或實驗數據來檢視。近期臨床上常看到染疫後就診病患,主訴多為疲倦、肌肉痠痛,有些患者有睡眠障礙、影響食欲,都難以透過檢驗等來診斷。馬偕醫院中醫師瞿瑞瑩表示,現行政府規定隔離七天後傳染力降低,即可解隔。雖然傳染力下降、有些人快篩驗陰,但從中醫來看,還有餘血沒有清乾淨的後遺症,常見最典型症狀為咳嗽、喘,有些人出現頭暈、耳鳴,還有人是腦霧,出現忘東忘西、事倍功半的情形。解隔非痊癒 3個月內要注意一般感冒或新冠病毒,都是「外感」,瞿瑞瑩說,外感要治療、清餘邪,必須「引邪外出」,疾病就會自然痊癒。一般感冒可能只要發個汗就能將餘邪引出而痊癒,但新冠病毒則是比較難纏的外感,需要一至三個月才能清乾淨。瞿瑞瑩提醒,不可一解隔離就以為痊癒,染疫後三個月內的生活起居應盡量單純、不亂耗損身心。值得注意的是,許多民眾以為染疫後應該要「補補身體」,但「萬萬不可」,有些女性月經結束後習慣喝四物湯調補,染疫後也應盡量避免。瞿瑞瑩解釋,治外感要像大禹治水,給出路引導。在染疫前吃補藥,可以「固表」讓外邪不侵入體內,但染疫後服用反而封住外出的路,讓餘邪留在體內,尤其是黃耆、人參之類的補氣藥,更容易在體內壅塞化熱,對於原先反覆咳嗽、疲勞、腸胃功能異常等症狀的改善不大,甚至會「壞病」,造成病情惡化。清淡飲食 運動應循序漸進瞿瑞瑩建議,疫後雖然不可「大補」,但可以吃一些雞精、魚湯等富含蛋白質的食物增加體力,飲食清淡為主,以清除內熱。但過量的運動在中醫來說是「耗氣」,對身體也是一種耗損,因此運動應循序漸進,再慢慢回到過去的運動量。柳朋馳說,染疫出現喉嚨痛、咽喉不適等症狀,可能對粘膜有些損傷,建議可以多補充維生素A,幫助粘膜修復;也可多補充維生素C和D,有助於組織恢復和免疫調節。在家隔離期間可能因為光照不足,造成日夜顛倒、睡眠障礙,因此解隔後可多照光、外出走走,讓褪黑激素分泌恢復正常,肌肉張力逐漸恢復,藉以改善疲倦、肌肉痠痛問題。如果染疫後持續的症狀持續二至三周,可到一般中西醫門診或新冠染疫康復者門住診就醫;如果治療二、三個月,症狀仍未改善或出現新症狀,則要小心恐有其他疾病問題,須做進一步的檢查。
-
2022-07-12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當醫師確診時/以為只是輕症,三天後卻被送加護病房!耳鼻喉科醫師鄭仁信分享救命關鍵
「掌握黃金時機給抗病毒藥物,可能是救命舉動!」高雄市耳鼻喉科醫師鄭仁信染疫確診3天後,病情急速惡化,連吞口水也嗆到,診斷為「急性會厭炎」,住進加護病房。患有肝炎、氣喘病史的他,還好經醫師友人提醒要及早使用抗病毒藥,否則後果恐怕更嚴重。40歲的鄭仁信,是高雄市楠梓區沐仁耳鼻喉科診所負責人,身兼高雄市醫師公會副秘書長,常出席高雄市政府防疫專家會議,還支援快篩陽篩檢站,對防疫事務參與深,診所、公會、防疫三頭忙。過去一年多來,鄭仁信幾乎每天只睡4、5個小時,太太顏翎如說,半夜3點起床如廁時,常看到先生還埋頭做簡報資料,清晨7點多就在前往診所路上,趕8點看診,「確診也許是天意,上帝要先生放慢腳步多休息」。回想確診過程,鄭仁信說,6月3日覺得喉嚨卡卡的,快篩陽性,遂留在診所休息室隔離,透過視訊看診、給藥,診所同仁協助準備餐食,讓他無後顧之憂。起初鄭仁信認為只是輕症,不以為意,但醫師公會常務理事蔡昌學醫師提醒,因他患有非酒精性脂肪肝炎,叮嚀他要及早吃抗病毒藥paxlovid,還好有這一記提醒,如果沒有先使用抗病毒藥,之後病情加劇使用類固醇時,會有降低身體免疫功能疑慮。「服用paxlovid是經專業醫師裁量權判斷,加上有肝炎、氣喘病史,符合用藥適應症。」鄭仁信指出,若沒有及早用藥,後續可能引發肺部浸潤,大面積感染造成ARDS急性呼吸道窘迫症。未料,鄭仁信6月6日凌晨4點吞口水竟嗆到,吞嚥困難,他緊急到高雄市立聯合醫院掛急診,先吊點滴,之後照X光、內視鏡,發現咽喉有潰瘍,無法從嘴巴吃藥,因此被收治到加護病房,當下閃過念頭是「祈禱不要惡化到要插管」。住進加護病房後,醫師來巡房,他意外與大學同學重逢,這名醫師不忘發揮同事愛,幫忙買鄭仁信想吃的蒸蛋等食物,也給予心理支持。在鄭仁信住院後,太太顏翎如、7歲長女也相繼確診,長女有發燒症狀,太太是咳嗽、喉嚨痛,症狀都不嚴重。顏翎如說,先生在急診後告知需要住加護病房,她趕到醫院簽下病危通知書,心想「應該不會那麼糟吧!」她不斷禱告,也安慰先生「天父可能要你好好休息」。在急診及加護病房3天後,他再轉入普通病房1天,6月10日出院,6月12日出關才恢復看診。「一切來得太驚奇,好像被雷打到!」鄭仁信說,他可能自恃年輕,診所、醫師公會等事務多頭忙,較忽略身體健康,抗疫之路走了2年多,接觸過無數確診者,沒想到輪到自己確診時,竟然嚴重到住進加護病房,且是生平第一次住院,說明新冠病毒威力不容小覷。回顧染疫之路,鄭仁信說,一路得到很多提醒、打氣,最感謝的人是太太,雖然也被他傳染,仍照顧7歲長女、2歲小女兒,成為家庭安定力量。顏翎如說,病毒並不可怕,過度緊張是折磨自己,「喜樂的心是良藥」。鄭仁信及妻女相繼確診,一家4口唯獨2歲么女安然無恙,一家人平安出關後,幫小女兒補過2歲生日,一家人能平安健康在一起就是最大幸福,這一感觸在經歷確診考驗後格外深刻。醫師小檔案姓名:鄭仁信 頭銜:高雄市醫師公會秘書長、高雄市沐仁耳鼻喉科院長何時確診:6月3日如何確診:戴外科口罩視察快篩陽門診病人動線時,可能被經過的病人傳染;或工作時被病人傳染,這機會較低症狀:發燒、疲倦、喉嚨痛、咳嗽、全身痠痛、吞嚥困難、易嗆食治療:居家照護期間,症狀用藥、抗病毒藥物paxlovid、抗生素;住院治療時,類固醇、抗生素、症狀用藥、24小時不間斷抽痰給確診者一句話:如果符合資格,趕緊使用抗病毒藥物。感謝上帝安排了一群人間天使在病程中各個時間點對我的幫助,讓我能好好休養並儘快回到工作崗位。
-
2022-07-11 醫療.感染科
山泉水解渴一周後進加護病房插管 醫示警:鉤端螺旋體病
45歲陳先生日前與友人相約至雪山湖泊健行,途中飲用山泉水解渴,回家一周後竟出現高燒、伴隨全身痠痛、頭痛以及腹部不適,經診斷為鉤端螺旋體細菌感染,急送加護病房插管治療,經緊急洗腎並給予抗生素,康復出院。據悉,陳某平日喜好登山、露營等戶外活動,當時送醫時,醫師發現陳出現肝衰竭、黃疸及腎衰竭,後續更引發嚴重酸血症,當天緊急入住加護病房插管治療,緊急安排洗腎並給予經驗性抗生素治療感染。所幸5天後在重症團隊照護順利移除氣管內管並成功轉出加護病房,已康復出院。衛福部新營醫院急診科醫師曾暐昕表示,鉤端螺旋體病,是熱帶、亞熱帶地區常見人畜共通感染病,國內歸類於第四類法定傳染病,可經由食入或接觸受感染動物尿液或組織汙染的水、土壤、食物而感染。其感染症狀因個案而異,可能沒有症狀,或感染後一到兩周會出現發燒、頭痛、肌肉痛、無力、腹痛、腹瀉、黃疸、腸胃道出血、尿變少甚至無尿等類似感冒症狀;有些會以腦膜炎症狀表現,嚴重則會出現腎衰竭、黃疸與出血等現象,如未即時妥善治療有致死可能。他指出,透過急診與加護病房合作診斷、完整急重症團隊照護,配合適當抗生素使用,完整重症監測以及治療系統,可為鉤端螺旋體病做最完善治療。曾暐昕提醒,戶外活動最好自備用水,避免飲用山泉水,民眾如有如不明原因發燒、肌肉痠痛、結膜充血等,應立即就醫,並詳細告知可能接觸史及暴露史,以供早期診斷、治療及相關單位疫情調查及控制。
-
2022-07-11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本土+2.7萬 疫情趨緩 口罩解禁再等等
昨本土新冠疫情新增二萬七七〇八例、死亡七十一例。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說,上周日確診約三萬二千例,本周日二萬七千例,雖下降近一成五,但「還是比預期來得慢」。指揮官陳時中說,照現在速度會平順往下走,不要引發太嚴重就醫問題,對未來整體社區防疫率也會較好,跌破萬例會比較快,但口罩解禁會建議稍晚一點,「有個保護還是比較好」。 至於新增七十一例死亡個案,莊人祥說,九成九罹患癌症等重大疾病,最年輕死亡個案為廿多歲男性,有酗酒習慣、B型肝炎,僅打過一劑疫苗,七月五日在家房間父親叫喚無回應,緊急送至急診,但到院時已無呼吸、脈搏,經PCR採檢後陽性確診。另例為卅多歲女性,曾接種三劑疫苗,六月十八日出現咳嗽症狀,快篩陽後視訊診斷確診,她為癌症末期病患,癌細胞已轉移,正在居家安寧照護,未接受口服抗病毒藥物治療,六月廿五日在家往生,列入共病死亡。昨新增中重症個案含中症一〇八例、重症一〇〇例。至於台大醫院七月八日公布二例染疫兒童腦中風個案,莊人祥說,指揮中心已收到通報,其中八歲男童列為重症,十二歲男童因未住到加護病房,判斷為中症。八歲重症男童原本身體健康,無慢性病,未接種疫苗,六月一日上午發燒、四肢痠痛,出現抽搐、嘴唇發紫,緊急送急診,發現血壓偏低、肝腎功能異常,PCR陽性確診。抗核磁共振顯示,腦部發炎反應、局部缺血,明顯有腦血管病變,六月十五日已出院,恢復情形良好。
-
2022-07-10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20多歲酗酒男確診亡 8歲童染疫「腦血管病變」中風
指揮中心今公布最新全台疫情概況,新增208例中重症個案,其中100例重症、108例中症;死亡案例則來到71例。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今日死亡的個案中,99%都有癌症等重大疾病,其中43例年齡更超過80歲;最年輕的死亡案例為20多歲男性,有酗酒習慣,送至急診時已無呼吸心跳。莊人祥說明,今日死亡的個案中有2例較為特殊,第一例是最年輕的死亡個案,年齡20多歲,B型肝炎等慢性肝病,僅打過一劑疫苗,平日有酗酒習慣;因個案在7月5日未出房門,父親叫喚都無反應,才緊急送至急診,到院時已無呼吸、脈搏,經PCR檢測後陽性確診。另一例為30歲女性,莊人祥指出,該個案有第四期癌症,病出現轉移現象,接種過三劑疫苗;6月18日咳嗽症狀,快篩後視訊診療確診,因是居家安寧照護患者,所以沒有開立口服抗病毒藥物,6月25日個案在家往生。至於先前臺大醫院7月8日公布的2例兒童染疫中風個案,莊人祥表示,直到記者會後指揮中心才向台大索要相關資料,目前已收到相關案件,經研判8歲個案為重症、12歲男童為中症個案。12歲男童因未住到加護病房,因此判斷為中症,指揮中心也列入今日的中症名單中。8歲男童部分,莊人祥說明,個案沒有慢性病也未接種疫苗;6月1日上午發燒、四肢痠痛,出現抽搐、嘴唇發紫,緊急至急診後發現血壓偏低、肝腎功能異常,PCR陽性確診,電腦斷層顯示有腦水腫,疑似腦炎住進加護病房,目前以瑞德熹偉、免疫球蛋白、免疫調節劑、類固醇治療,抗核磁共振顯示有發炎反應、腦部局部缺血,明顯有腦血管病變,6月12日轉出加護病房,6月15日出院,持續門診追蹤,目前恢復情形良好。指揮中心統計,兒童重症累計來到94例,MIS-C仍最多34例、腦炎23例、肺炎17例、敗血症3例、哮吼8例、家中或送醫前死亡6例、共病3例,死亡仍為22例。
-
2022-07-08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染疫童慎防MIS-C 注意2狀況
新冠病毒在全球肆虐,歐美等地發現不少兒童及青少年罹患新冠肺炎後,發生「兒童多系統發炎症候群(MIS-C)」,產生全身性發炎症狀,尤其是腸胃道及心血管系統嚴重症狀。目前台灣也有染疫兒童出現MIS-C病例。兒童感染新冠肺炎二到六周後,要小心發生MIS-C,目前發生原因不清楚,普遍推測是新冠病毒造成免疫系統失調,進而導致不正常的全身性發炎反應。 MIS-C會引起全身的發炎反應,各器官都可能受到影響。據國外統計,會發燒超過24小時,80%以上的兒童會有腹痛、腹瀉、嘔吐、胸痛、心跳快等症狀,也可能產生結膜炎、紅疹、呼吸急促、咳嗽,甚至頭痛、意識不清、幻覺等症狀。約50%的MIS-C病例會合併休克與心臟收縮功能異常,也有較高機率合併心肌炎與心包膜積水,超過一半的病例會凝血功能異常。MIS-C往往來得快又急,常需要在治療初期使用強心劑,據國外統計,MIS-C死亡率高達1-2% 。目前並沒有一致的治療準則。現行主流治療方式,採靜脈注射同時給予免疫球蛋白與類固醇調節發炎反應,一併開立口服阿斯匹林預防血栓;若一開始的症狀比較嚴重,或初始治療後反應不佳,則考慮增加類固醇的劑量,或額外使用免疫調節劑。雖然約一半的病例最初會表現休克與心臟收縮功能異常,但這些病例約八、九成在出院時心臟收縮功能會回復正常;冠狀動脈異常病例也有約八成會回復至正常的大小。不過,仍有小部分病例的心臟會有長期的後遺症;急性期產生的休克或血栓,可能是造成長期後遺症的危險因子。根據統計,MIS-C在美國的發生率約10萬分之30,而台灣至今發生率約為10萬分之8。由於台灣兒童新冠肺炎確診數從五月開始不斷上升,自六月中旬至七月開始可能會有較多的MIS-C出現,家長必須注意以下兩大重點狀況,若都符合,可能就要帶孩子就醫,讓醫師作正確的診斷。1.家中21歲以下兒童或青少年,在新冠肺炎確診後二到六周是否有發燒超過38度,且超過24小時。2.是否有兩種以上不同系統的症狀?包括神經系統如頭痛、躁動、意識不清等;呼吸系統如咳嗽、呼吸急促、嘴唇發紫等;心血管系統如胸痛、心跳加速、低血壓等;腸胃道系統如腹痛、嘔吐、腹瀉等;黏膜皮膚如紅眼睛、草莓舌、紅疹、肢端腫脹等;其他如淋巴結腫大、喉嚨痛、肌肉痠痛、關節痛等。
-
2022-07-08 養生.運動健身
有片|上班坐到腰痠又背痛!物理治療師三招在家做,改善腰痛不是夢
許多上班族一坐就是一天,也很難確保坐姿都是正確的,這樣的情況下造成很多人長期都有腰痠背痛的困擾,今天「生生優動」的林家億物理治療師就要教我們三個動作,在家就能改善腰痠背痛。今天林家億物理治療師所教我們的動作屬於伸展動作,讓我們在家可以放鬆關節,舒緩腰椎的不適,首先要伸展的是髂腰肌,此動作的要領是一腳先往前伸,呈現弓箭步,後面的腳慢慢下滑,膝蓋不適的人可以在下面墊一個毛巾或是於瑜伽墊上做動作,吸氣時放鬆吐氣時髖部往前推,重複三次即可換邊,切記做此動作時腰部不要往前彎,以免受傷。第一個動作是有關放鬆髖部,另外還有兩個動作分別是伸展腰部和臀部後側,想讓腰背不再疼痛,趕快點開影片,看林家億物理治療師教我們舒緩不適,在家就能舒緩腰椎,讓上班不再坐不住!想了解更多關於解決腰痠背痛的知識嗎?快上「有肌勵」粉絲專頁按讚追蹤,跟著影片認真做,改善腰痛不是夢!原始影片生生優動YT延伸閱讀肩膀又痠痛?3招遠離肩夾擠症候群!板機指讓手無法正常活動?物理治療師教你3招緩解不適「有肌勵」是女性專屬健身夥伴,提供健身資訊、健康方法,更提供滿滿的鼓勵和正能量,給女性肌力,也給女性激勵,讓姐妹們的健身路上,不孤單!YT:有肌勵https://pse.is/UYA9XFb:https://www.facebook.com/udnGpowerIG:https://www.instagram.com/udnGpower社團:女性專屬|健身的我超美
-
2022-07-07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當醫師確診時/有三高、慢性病「坐在救護車上,好像有可能一去不回」 兒科醫段德厚自曝康復後對體力沒信心
「發現自己確診,內心很沉重……。」四月下旬確診的屏東基督教醫院小兒急診主治醫師段德厚說,當下心情很複雜、內疚,還連累其他同事跟著做PCR篩檢、隔離,無法和大家在第一線拚戰,很感謝急診同仁的支持與體諒。段德厚成為案號「37094」的確診者,屏東縣府在疫情新聞稿寫著,「案『37094』是某醫院急診醫師,院方當日中午急診停診,全面清消,召回看診病人、家屬與接觸的醫護人員採檢,共146人全部陰性。」回想4月18日確診那天,段德厚說,當天只是喉嚨有點不舒服,前一晚則有些惡心感覺,心想應該沒事,未料上午驗PCR、中午報告出來,科主任告知:「段醫師,你呈陽性反應,要再做第二次PCR」,於是他待在急診室外的負壓隔離空間,等了一段時間,確定確診了。「身為醫護人員,應該要更小心。」段德厚表示,當他走出負壓隔離空間,看到小兒科、急診的同事們排隊做PCR「很內疚」。由於當時確診者要到集中檢疫所隔離,他立即回家收拾行李,也不停接到電話,警察局、衛生局、醫院感控等單位都打來進行疫調,好幾個小時都在回應相同問題。得知確診後,段德厚很難過,心情很複雜,「怎麼這樣子感染了?」他回家收拾完東西,等救護車載他到集中檢疫所,他說,當救護車抵達大樓樓下時,場面很震撼,閃紅燈,穿著兔寶寶裝的人下來,我拿行李上車了,問要去哪裡?都回不知道。「坐在救護車上,好像有可能一去不回的心情。」61歲的段德厚有尿酸、高血壓、高血脂、過敏等慢性病,體重過重,牙齒根管治療兩三個月都沒起色,他很憂心確診後身體的情況,「一切只能交給上帝」。救護車抵達集中檢疫所,「有種被關的感覺,漆黑的大樓,不知道是哪裡」,段德厚用手機google定位,才知道所在位置。進入集中檢疫所前要檢查行李,當時他還沒症狀,收拾行李時帶上一瓶紅酒,想說若睡不著可以喝,但紅酒被穿著兔寶寶裝的工作人員攔截收走。段德厚說,確診第一晚還好,隔天開始發高燒38.8度,出現發抖、肌肉痠痛、很累、嗜睡等症狀,吃長效型止痛藥退燒,斷斷續續睡了三天,症狀比流感還嚴重。高燒三天後,症狀逐漸減輕,但牙齒開始痛,還好有吃藥控制,到了第七天仍覺得很累,很怕有長新冠的後遺症。「在集中檢疫所生活很孤單,只有一個人,沒人跟你說話,一整天的廣播很多,講中文、英文、泰文、印尼文四種語言,提醒不能亂跑、會罰錢。」段德厚說,早上八點廣播量體溫、拍照上傳,八點半取餐吃早餐,餐點放在門外小椅子,取餐時戴口罩、中午十二點取午餐、下午一點多將垃圾綁好放門外、下午三點量體溫,五點半取晚餐,晚間九點丟垃圾。幸好帶著吉他,在隔離期間彈吉他舒緩情緒。確診復原後,起初段德厚很抗拒回到工作崗位,「對體力沒信心」,解隔初期在家自我健康管理,容易心悸、心跳變快,說話激動時易喘,有些太細節的事物,容易記不起來。這段期間很感謝朋友們相助、幫忙送藥等,他也對醫院同事感到抱歉,在疫情升溫時,無法在第一線跟他們打拚。隨著疫情升溫,孩童確診增加,他建議家長,不要過度緊張,如實描述病徵,相信醫師判斷。醫師小檔案姓名:段德厚 頭銜:屏東基督教醫院小兒急診主治醫師確診時間:4月18日如何感染:可能在急診感染症狀:發燒、發抖、肌肉痠痛治療:吃止痛藥一天兩顆、牙痛吃抗生素一天兩顆給確診者一句話:現今確診者多,要相信醫師判斷,家長面對孩童確診,不要過度緊張,應如實描述病況。
-
2022-07-06 醫療.泌尿腎臟
夏天喝水少 尿路結石易上身
夏天是尿路結石好發季節。高溫汗如雨下時,若沒有適時補水,會導致尿中結石因子濃度升高凝集,增加結石形成的風險。一旦出現腰痛、腰痠症狀,不可小覷,小心結石上身。40多歲方先生是一位室內設計師,長時間有間歇性腰痛問題,以為是長期案場監工及工作室繪圖兩邊跑太過勞累引起的肌肉痠痛,但近期卻發生下腹部劇烈的疼痛,且伴隨惡心嘔吐及血尿症狀,緊急就醫治療。檢查發現,方先生左側輸尿管卡了一顆結石並導致嚴重腎積水,左腎裡有許多顆腎結石,於是他接受了軟式輸尿管鏡碎石術,一次把輸尿管及腎臟裡的結石處理乾淨。只要是泌尿系統像腎臟、輸尿管、膀胱、尿道有結石產生,都歸類為尿路結石。結石形成的因素多元,可能因水分攝取不足、飲食結構不正常、季節、遺傳、慢性泌尿道感染等交叉影響所導致,甚至是男性的攝護腺肥大、長期尿不乾淨,也可能會造成膀胱結石的產生。微小的腎結石大多不會引起任何不適,但也有可能有整個腎臟都塞滿結石卻一點也不痛的狀況。臨床上病人多是因健檢意外發現,又或是結石掉下來卡在輸尿管,造成腰痛、血尿、發燒等症狀,才發現有結石。由於方先生不只輸尿管卡了結石,腎臟裡面還有多顆未爆彈,因此選擇軟式輸尿管鏡碎石手術處理,一次解決輸尿管結石與腎結石,避免往後腎結石再度掉落,造成輸尿管的阻塞與疼痛。尿路結石有許多不同的成因及症狀,建議與專業醫師詳細問診,配合患者自身狀況來選擇最適合的治療方式。預防及避免結石上身,應多補充水分、有良好的排尿習慣、維持規律作息、飲食保持均衡。
-
2022-07-06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當醫護確診時/染疫後第一句話都是「對不起拖累大家了」 和信護理團隊:曾為確診者更能體會病人的辛苦
和信醫院專責病床從去年六床至今已增加到廿三床,雖然床數足夠,但醫護人員接連確診、成為密切接觸者。人力是否足夠,在各醫院專責病房一直是個大問號,但和信專責病房護理團隊,從來沒有一句怨言,團結一心,共同度過難關。「我一直不懂什麼叫做喉嚨癢癢的,直到經歷過才知道」,護理長施淑鳳五月十日確診,上班前覺得喉嚨痛癢及肌肉痠痛,當下非常焦慮,因為一旦她不能上班,對於單位人力運作是一大挑戰,好在立刻有同事跳出來支援當日的值班及隔離期間單位協助,這才排除難題。專責病房護理師許弈棠則在五月十六日確診,一早醒來後發現口乾嚴重,喉嚨痛、發燒至卅八點三度,上班前快篩出現兩條線,立即打給同事求救,同事沒有抱怨,請她好好休息,樂觀告訴她,七天後就能成為無敵星星。施淑鳳說,當確診護理師打電話回病房,第一句話都是「對不起、拖累大家了」,當下覺得很心疼,「其實根本不需要道歉」,因為染疫並不是大家願意的,在調整班表的過程中,真心感謝每位護理師願意互相幫助、彼此打氣,更有確診同事幫忙製作確診懶人包,和大家分享症狀、家人照護等資訊,幫助大家做好心理準備。曾經身為確診者,更能體會病人隔離的辛苦,也會跟著病人CT值高低,心情七上八下,許弈棠笑說,印象最深的是有位伯伯確診後,在醫院隔離了近一個月才出院,這期間CT值忽高忽低,始終無法達到解隔條件。每當看著伯伯滿心期待、準備收拾行李出院,真的不知如何跟伯伯開口,篩檢結果未達標準。「當一個人從行動自如,到最後每天臥床、意志消沉,看了其實很不捨」,只能在不違反防疫規定下,盡力完成伯伯的心願。為了伯伯,護理師們特別請醫院每天訂一份報紙,專門送到病房,讓伯伯維持看報習慣,有精神寄託,最後醫院說法發公文向衛福部說明情況,才讓伯伯能順利回家。伯伯出院那天,許弈棠特別幫他記下出院時間,提醒他回家一定要買大樂透。其他同事動用所有力量,幫忙伯伯預約防疫計程車,送他回家。直到出院,伯伯這才終於有了笑容。許弈棠說,從二〇二〇年至今,抗疫工作慢慢成為生活中的一部分,很感謝病人給予自己的成長及體會,雖然照顧病人時,常常發生忙到沒有空吃便當,但只要下班沖完熱水澡,便能獲得片刻寧靜,一切辛苦似乎都煙消雲散,有力氣度過這場不得不打的戰役。給確診者的一句話 和信醫院護理長施淑鳳:因為新冠肺炎影響,導致醫療量能不是那麼充裕,雖然病床數是夠的,但醫療團隊陸續有人確診,所以在過程中要努力想各種方法,去挑戰困境,讓醫護、病人雙贏,希望大家可以一起加油努力。和信醫院護理師許弈棠:疫情下大家都很辛苦,尤其是病人,希望在未來的日子裡,我們一起努力,撐過這段時間,大家生活都可以更美好,加油!
-
2022-07-05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當醫師確診時/服藥後病毒量卻比染疫時更高 兒科醫牛道明提醒確診者務必做到一事
「千萬不要以爲自己很強,一定不會感染。」這是台北榮總兒童醫學部主任牛道明染疫後,第一時間想說的話。疫情期間接觸許多確診兒童,周遭同事也陸續確診,但他都沒有被感染,心想「我可能不容易被感染」,沒想到竟然確診了,更歷經病毒反彈,他一度擔心會重症或死亡,心理承受巨大壓力,建議確診者務必好好休息、維護健康。牛道明回想感染經過,可能是5月23日到急診室外的綠色通道值班,須穿防護衣、戴多層口罩、手套、面罩等,十分悶熱,整個面罩都是霧氣,應該是口罩沒戴好,一直碰到眼睛,就用手調整了一下,調整前還特別用酒精消毒雙手,不料還是感染了。但也可能是看診病人很多,上午診療40多名染疫病童,因而免疫力不佳就被病毒侵襲。直至25日、26日,喉嚨開始有要痛不痛症狀,有點被痰哽住的感覺,同時聲音沙啞,但快篩陰性,就不以為意。沒想到,27日症狀變嚴重,微燒、味嗅覺異常、腰痠背痛、肌肉痠痛、喉嚨痛、咳嗽、鼻塞,甚至鼻咽管也被阻塞,講話聲音悶悶的,牛道明心想,「慘了,莫名奇妙被感染了!」經快篩及PCR陽性確診,Ct值20。牛道明笑說,身材比較胖的他,BMI為31,屬高風險族群,看診後服用倍拉維(Paxlovid)治療,2至3天後,不適症狀減輕,完整服藥5天後快篩陰性,第7天出關後,雖然身體仍有點疲憊,但他重新回到工作崗位,連續兩天到中正紀念堂兒童疫苗施打站督導。但牛道明卻又出現肌肉痠痛、打噴嚏、流鼻涕、咳嗽、喉嚨不舒服等症狀,再經PCR檢測,Ct值竟只有18,病毒量比第一次確診更高。他說,這是服藥後未完全殺死體內病毒,加上沒有好好休息,導致病毒量再次反彈,「醫學文獻報告,確診者快篩陰性後,病毒反彈比率約占2%」,沒想到他就是其中之一,可能與自身免疫力不佳有關。牛道明因此暫停門診一周,採在家視訊上班,7天後再次PCR檢驗,結果令人沮喪,病情沒有好轉,Ct值仍維持18,此時「心情盪落谷底,變得非常差」,面對病毒反彈,內心很驚訝又沮喪,很憂慮會引發重症,也擔心影響到心臟等器官傳導系統,很怕在看診時會「突然倒下死掉」,但如果遇到了,還真的無法避免。牛道明說,病毒量持續反彈「並不尋常」,應該是生病後沒有好好休息,這次他請中醫師同學診斷,開立類清冠一號中藥材治療,再搭配吃維他命D、鋅片來提升免疫力,並利用時間多休息,症狀才慢慢好轉。他提醒,確診者一定要完全休息,把病養好。面對曾經染疫的經歷,牛道明建議,在綠色通道值班的醫護人員,穿戴裝備一定要落實,看診後不可以再用手觸碰口罩、面罩等;醫院在更換防護衣的空間,應裝置紫外線燈加強消毒,以降低同仁染疫機會。感染期間最讓牛道明感傷的是,不能探望高齡90歲的媽媽,尤其到中醫診所看診那天,媽媽家就在診所旁邊,但避免媽媽擔心,不敢打電話給媽媽,只能站在媽媽家一樓「想著媽媽」,一下子就哭了出來,「真的很難過,為什麼讓自己感染成這個樣子。」頓時感觸良多。牛道明說,居家隔離時,喉嚨不舒服不想說話,就多喝水、多休息、多吃高蛋白質食物,太太會煮雞湯、鱈魚、牛小排等,提升免疫力。不過,染疫後味嗅覺異常,吃東西感覺味道很惡心,幾乎吃不下,雞湯、雞肉都是強忍著吃。「唯一沒有改變的味道,就是蘋果,所以吃了很多蘋果。」確診後牛道明最大感受是「健康真的很重要」,其他事情都是其次。歷經染疫21天康復後,他想「該減肥了」,希望從現在87公斤減到75公斤。不過,染疫後仍感覺容易疲累、肌肉痠痛,現在晚上6點多回家後會先躺30分鐘,待恢復體力後,再起床吃飯、做事,希望持續多休息,把身體準備好,以便走更長遠的路。醫師小檔案姓名:牛道明 頭銜:台北榮總兒童醫學部主任確診時間:5月27日如何感染:綠色通道值班,用手調整沒戴好的口罩,可能因此感染症狀:微燒、味嗅覺異常、腰痠背痛、肌肉痠痛、喉嚨痛、咳嗽、鼻塞、鼻咽管阻塞治療:倍拉維(Paxlovid)、類清冠一號中藥材、維他命D、鋅片、多喝水、多休息、多吃高蛋白質食物給確診者一句話:感染後,一定要充分休息,不要惦記太多事情,該放下的事就要放下,把病養好才是最重要的,不再讓病毒反彈。
-
2022-07-04 名人.陳旺全
陳旺全/醫無囿於中西 救人方法愈多愈好
Omicron在台肆虐,民眾染疫後多有高燒、喉嚨劇痛、全身痠痛、咳嗽不止、腹痛腹瀉、呼吸困難等症狀,部分確診兒童發生罕見腦炎,染疫後解除隔離者,也有人在一段期間內出現「長新冠」,這些問題,透過中醫診療均有可能改善。醫無囿於中西,救人方法愈多愈好,是這次全民抗疫最寶貴的經驗之一。「中醫清冠處方」與「台灣清冠一號」,可讓新冠症狀變得輕微,中醫師處方用藥根據個人基因、環境和生活型態之差異,以整體性方式來治療、所以各年齡、族群、體質皆可服用,故在此次疫情間,獲得各界的高度好評。疫情之初,多數幼兒無可接種的疫苗,更缺乏有效的抗病毒西藥,導致兒童染疫危險性高,但中醫師處方用藥並無對象限制,可從事前預防方,到染疫時的治療方,以及康復後的調理方,為兒童與特殊體質者提供全方面的保護,大幅減少醫療防禦的缺口,正是這波防疫所彰顯中醫的重要性。清冠中藥 展現療效少數人對中醫理論有錯誤認知,認為清冠中藥僅是一種安慰劑,但從每位受中醫治療的病人反饋可知,凡服用中醫清冠處方的病人,短短數日症狀就舒緩,即是最佳的療效證明。面對新冠病毒的高效傳染及殺傷力,及時救人才是最重要的考量。中醫處方中藥可對各種變種病毒進行「多靶治療」,無論病毒如何變化,清冠中藥仍可針對病毒特性,營造不利其生存的環境,從而抑制病毒複製,Alpha、Beta、Gamma、Delta、Omicron等病毒株皆然,而清冠中藥在對抗新冠肺炎具有高效價的優勢,大幅減輕社會防疫的沉重負擔。「個別化醫療」、「精準醫療」及「預防醫學」都是中醫特色,面對新冠疫情,一定要讓人體平衡、讓免疫力達到穩定高效的狀態,才具備與疫情共存的條件。中醫「防疫茶」或「防疫藥方」,不僅男女老幼都可以服用,更能降低疫苗不良反應,預防勝於治療,不是確診才找中醫師,平時就該定期找中醫師預防疾病。個別治療 對症下藥多數長新冠病人主訴悶咳、胸痛、焦慮、失眠、全身痠痛、記憶力衰退、疲憊活力差等現象,以最常見的咳嗽併發症為例,這是病毒引起呼吸道中支氣管平滑肌痙攣,中醫可針對不同狀況給予個別化治療,咳嗽有痰,若無發燒且痰色偏黃,可用「止嗽散」;兒童康復後仍咳嗽,可用「杏蘇飲」。中醫為每位病人提供最適合的解方,透過「精準醫療」,得以提供有效率的新冠肺炎治療模式:一、事前預防;二、快速給藥;三、有效治療;四、長期保護。中醫對這波疫情展現極佳療效,各界皆要求繼續公費給付「台灣清冠一號」,與病毒共存是政府的決策,如何減輕民眾的用藥負擔,也是政府的責任,以公費給付藥物,可鼓勵更多染疫者主動治療,讓台灣更早回歸正常生活,值得政府深思。
-
2022-07-03 名人.林思偕
林思偕/診間的強效安慰劑
小時候常咳嗽,媽媽在附近藥房買「感冒藥水」, 一種含許多不明成分的濃稠液體,要我喝下。當時懵懵懂懂。後來當醫師才開始懷疑:這東西真的有療效嗎?(不知道,沒有雙盲試驗)。我的病是自己好起來的嗎?(不知道,因為沒有對照組)。實證醫學顯示,感冒沒有特效藥。即使如此,在我的童年記憶,接受母命難違的神祕處方後兩三天, 咳嗽總是開始緩解。「安慰劑效應」(placebo effect)是指病人雖然獲得無效的治療,但卻「預料」或「相信」治療有效,症狀仍然可以得到舒緩的現象。安慰劑不限於只是放了糖分的膠囊,或者是裝了生理食鹽水的針筒。也可以是一種令人安心的處置,例如「母愛」,應該也是一種強大的安慰劑。我當見習醫師的時候,有一回在心臟內科跟診。一位接受過心導管手術的病患回診。他很大方的掀起上衣,讓我們這群clerks輪流把聽診器放到他胸前,聽他的心音。他感謝教授妙手回春:「這手術是一個奇蹟。我以前走兩下就會喘,現在我可以跑步,爬山,呼吸順暢。」病患離去後,教授轉頭對我們說:「做心導管時,我發現他的三條冠狀動脈廣泛性鈣化,多處狹窄,根本沒法做什麼。」教授不知道病人症狀是怎麼好起來的。後來我升上主治醫師。在某個繁忙的周六,我有點頭痛,撐著看完門診,開始發燒,覺得很不舒服。我吞了兩顆普拿疼,直接上床。但是我的頸部跟肩膀痠痛,絲毫沒有改善。到了晚上九點,頭痛欲裂,我覺得不對勁,會不會是「腦膜炎」?厚顏打電話請教一位醫師朋友,没想到他竟跑來看我。「你看我需不需要住院?」我問他。他微笑看著我, 問一下來龍去脈, 開始對我做理學檢查。「應該只是流行性感冒吧!」他笑笑的說:「你現在有沒有好一點?」「說也奇怪,你看過以後我就覺得好多了。」我對他說。不是我感謝他,討他歡心。是他來看了我以後,真的不痛了。醫師及時的關心,親切溫暖的話語,都是「安慰劑」的一部分。在診間和病房,醫師應該給病人開一個叫做「希望」的處方,要他當場服下。愈有「儀式感」,安慰劑作用越大。病人一走進來,親切的打個招呼,給他一個充滿自信的微笑。問一個詳細的病史,做一個完整的檢查,花一點時間傾聽,給病人一些你認為對他最好的建議。讓病人知道他並不孤單,告訴他,你會陪他一起面對,一切會越來越好。你還沒給藥,病人無助感減弱,不再那麼恐懼,病也就好一大半了。病人如此,醫師同樣需要安慰劑。醫師看盡生老病死,人生如同盛開的櫻花凋落,殘雪覆蓋荒原。挫折與倦怠感總會襲來。研究顯示:撐持醫師長年行醫熱情於不墜的不是錢。而是,能發揮所長,有成就感;能贏得病人感激。「被需要」的感覺是一帖強大而長效的安慰劑。這感覺使我確定:如果人生可以重來,我還要當醫師。
-
2022-07-03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影/確診者「肺都快咳出來」 服這兩種抗病毒藥物改善
南投縣今天確診726例,累計確診人數5萬8194例,死亡人數新增4人,其中,80歲以上2人,60歲、70歲以上各1人,重症人數累計492人。草屯鎮58歲洪小姐說,6月初感染新冠肺炎,第1天覺得疲倦類似感冒,只是身體微發燒,疲倦感,喉嚨有痰乾乾卡卡,視訊後取藥先行服用醫師開立的症狀藥物,確診第2天劇烈咳嗽不止,咳到腹肌酸痛,喉嚨腫脹疼痛,不但無法吞口水,也無法進食,「感覺肺都要咳出來」。洪小姐第2天再次以手機視訊診療,醫師開立抗病毒藥物倍拉維(Paxlovid),服用後隔天,咳嗽明顯改善,且咳出非常濃稠的痰,頭痛、發燒、喉嚨腫脹大幅改善。草屯鎮用心生活診所院長何文光說,確診者除了以一般藥物緩解症狀,也可以考慮抗病毒藥物,包括輝瑞「倍拉維」和莫沙東「莫納皮拉韋」。倍拉維(Paxlovid),每天服用2次,每次3顆,需連續服用5天,須整顆吞服,不得咀嚼、分開或壓碎。莫納皮拉韋可以磨粉使用於無法吞服藥丸的管灌病人,常見的胃腸副作用,可以使用藥物來緩解。臨床觀察,配合服用抗病毒藥物的患者,發生胸悶、高燒、筋骨痠痛的機率大大地減少,除減少疾病療程,也大幅降低重症危險。南投縣衛生局長陳南松說,快篩陽性時,先依個人居住區域及意願,電話聯繫預約醫療院所視訊時間,先採視訊診療完成確診評估,再由診療院所線上通報法定傳染病系統;確診時您有任何症狀,均可跟醫師陳述,並依個別症狀開立藥物。若症狀未改善或更嚴重時,應立即視訊診療院所,由醫師評估後開立抗病毒藥物使用。臨床試驗結果顯示,服用倍拉維及莫納皮拉韋者皆有大幅降低住院或死亡風險50至89%。
-
2022-07-01 癌症.胃癌
8旬老嫗胃噁心原是罹癌!經醫檢查竟與她愛吃這個有關
88歲老婦胃部持續脹氣、噁心、嘔吐,且感到痠痛,經醫師檢查結果為罹患胃癌;但家屬見她年事已高,猶豫是否該積極治療。但老婦身體狀況佳,且意志堅定要切除「壞東西」,台中慈濟醫院一班外科主任余政展以腹腔鏡,施行微創胃切除手術,術後3天即可下床。「手術切除三分之二的胃,微創腹腔鏡手術幾個傷口癒合後幾乎看不到,最大三公分。」曾為超過90歲胃癌病人開刀的余政展說,對高齡長輩來說,微創手術傷口小、較不痛,術後3天可下床,降低肺炎等併發症風險,積極治療能更快恢復正常生活。婦人指出,去年感覺胃部痠痛且持續脹氣,伴隨噁心、嘔吐症狀,原本自行煮青草茶搭配服用中草藥,卻一直沒改善。家人透露,婦人體能狀況不錯,平日還能下田工作,長年務農偏愛好下飯的醃漬食品,家裡備有大醃缸自製醃菜,長年搭配煮粥、炒高麗菜等各種料理,近十年隨歲數漸長,口味愈來愈重。余政展分析婦人罹患胃癌原因跟飲食習慣有關。余指出,胃癌病人主要致病原因之一就是愛吃醃菜、醬菜、泡菜,或是香腸、臘肉這些高鹽處理過的食物,食物高鹽製作過程若再加上防腐劑,都是癌症風險。建議婦人調整飲食習慣,以新鮮食品為主、鹽少一點。余政展進一步提醒,很多家屬因病人年紀大,選擇採取保守治療,十分可惜。因為胃癌腫瘤變大可能導致消化道阻塞或出血機率變高,考量到疾病的威脅性強,如果病人體能狀況不錯,微創胃切除手術其實是有助於老人家恢復的一個選項。胃癌相關醫療藥物有長足進步,大部份手術也可以微創方式治療,效果不但與傳統剖腹一樣好,傷口更小、恢復更快的好處,都能大幅提升治療效果,所以千萬別諱疾忌醫;更重要的是,胃癌初期並沒有明顯症狀,提醒接受過胃部手術、有家庭史的胃癌高風險族群,應安排一年一次胃鏡或消化道攝影,以期及早發現。
-
2022-07-01 養生.運動健身
有片|做對電腦桌前好姿勢,腰背肩頸痠痛拜拜!
你是一天八小時必須坐在電腦桌前奮鬥的上班族嗎?長時間下來身體越坐越駝背、手腕肩胛痠痛不已、呼吸不順、頭痛、眼睛模糊不清,甚者連筋膜炎都找上門。這樣姿勢不良又久坐所帶來的傷害,成了許多電腦族生活中這邊痠那邊痛的日常。改正電腦桌前錯誤姿勢,是遠離這些傷害的唯一解決之道。致力推廣脊椎健康教育的身體智慧執行長、也是脊椎保健達人鄭雲龍老師,特別製作一支影片詳細解說坐在電腦桌前要注意哪些事?如何利用輔具幫助我們維持電腦桌前的好姿勢?想知道你到底哪裏做不對,趕快點開影片看看!許多人習慣將鍵盤滑鼠放在桌面上使用,但鄭雲龍老師特別強調嚴格禁止這麼做,因為這必然造成肩頸痠痛、頸椎退化,而且永遠好不了!由於高低角度不對、做錯姿勢,造成的影響會從筋膜,連累到肌肉、關節、椎間盤,也牽扯到頸椎,實在不容電腦族輕視。鄭雲龍老師教導大家掌握一個原理,就是形塑正確的筋膜型態。同時靠強背運動,以及姿勢的維持,雙管齊下幫助你過延伸的電腦族生活,延伸的行立坐臥。想了解更多關於健康運動的影片?快上「有肌勵」粉絲專頁按讚追蹤。原始影片身體智慧—脊椎健康教獻的領導品牌YT延伸閱讀預防腰痠背痛?復健科醫師教你五個姿勢改善硬頸族三招自救,連眼睛都亮起來「有肌勵」是女性專屬健身夥伴,提供健身資訊、健康方法,更提供滿滿的鼓勵和正能量,給女性肌力,也給女性激勵,讓姐妹們的健身路上,不孤單!YT:有肌勵https://pse.is/UYA9XFb:https://www.facebook.com/udnGpowerIG:https://www.instagram.com/udnGpower社團:女性專屬|健身的我超美
-
2022-07-01 養生.運動健身
硬頸族三招自救,連眼睛都亮起來
久坐使用電腦的上班族,長時間盯著手機的低頭族或苦讀的學生族群,由於長時間姿勢不良或不適度變換,常導致肩頸硬綁綁、疼痛不堪,因此淪為「硬頸族」!肩頸僵硬不僅會造成痠痛,還會引起嗜睡和專注力不佳,為許多人的日常生活帶來不小的困擾。脊椎保健達人、身體智慧執行長鄭雲龍老師,長年專注於脊椎保健教育的推廣,他在影片中將傳授三招簡單的頸部指壓自救法,有效緩解僵硬痠痛的脖子與肩膀,快點開影片來學學!造成肩頸僵硬的原因有許多是緣於我們的動作姿勢錯誤,為此,鄭雲龍老師在影片中特別示範了延伸頸椎的姿勢認知練習,同時以模型教導大家認識頸部及脊椎的結構。通過三招簡單的頸椎舒緩按摩,你將會發現壓迫感不見了,連眼睛也感覺亮了許多。想了解更多關於健康運動的影片?快上「有肌勵」粉絲專頁按讚追蹤。原始影片身體智慧—脊椎健康教育的領導品牌YT延伸閱讀減肥好嘴饞?3種健康甜點新手也能輕鬆做!超級食物「藜麥」如何輕鬆上菜?藜麥南瓜炊飯一學就會「有肌勵」是女性專屬健身夥伴,提供健身資訊、健康方法,更提供滿滿的鼓勵和正能量,給女性肌力,也給女性激勵,讓姐妹們的健身路上,不孤單!YT:有肌勵https://pse.is/UYA9XFb:https://www.facebook.com/udnGpowerIG:https://www.instagram.com/udnGpower社團:女性專屬|健身的我超美